论科学发展观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精选6篇)
1.论科学发展观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篇一
1、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是什么? 答: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发展不为民,好比树无根;发展不全面,会损一大片;发展不协调,犹如歌跑调;发展不持续,民生难改善。
●发展是硬道理,硬发展没道理,科学发展是真道理,谁偏离了这个真道理,谁就在时代和人民群众面前输了理。
2、什么是全面发展?
答:全面发展,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阳光、雨露是万物生长的起码养分,经济、文化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基本要素,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绝不能只演“独角戏”,不唱“合奏曲”。
●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多做“打基础、管长远”的事,少做“假大空,急功利”的事,追求实实在在的发展业绩。
3、什么是协调发展?
答:协调发展,就是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相协调。
●协调发展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丢了西瓜捡芝麻,也不能丢了芝麻捡西瓜,既要西瓜,也要芝麻。
●一条锁链,最脆弱的一环决定其强度;一只木桶,最短的一片决定其容量;一个单位,最薄弱的一面决定其发展上限。只有解决发展中的“短板”问题,才能实现事业全面协调发展。
4、什么是可持续发展?
答: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资源有限瞎浪费,最后一滴是眼泪。资源有限不再生,可持续发展鸣警钟。
●不思发展是休止符,协调发展是弹钢琴,加快发展是快四拍,持续发展是连接音,科学发展是最强音。
5、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坚持的党的基本路线是什么? 答:概括起来就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经济发展像跑车,引擎动力靠改革,基本原则掌方向,任何部件丢不得。●科学发展民为本,社会和谐党导航。
6、检验我们的发展是不是科学发展的最高标准是什么?
答:人民是否得到实惠,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是否得到提高,人民的合法权益是否得到保障,人民是否高兴和满意,是我们考虑一切发展问题的根本出发点,是检验我们的发展是不是科学发展的最高标准。
●为政之道,富民为先。大发展小发展,百姓最有发言权;真发展假发展,要靠百姓说了算。●科学发展直观看:一看天空蓝不蓝,二看河水清不清,三看钱包鼓不鼓,四看党风正不正,五看社会和不和,六看事业兴不兴。
7、实现科学发展的强大动力是什么? 答:改革开放。
●中国特色是艘船,改革开放是风帆,科学发展为春风,人民富裕最关键。
●科学发展观是金钥匙,解放思想是总阀门,改革开放是车轮子,和谐小康是金屋子。手持金钥匙,打开总阀门,踏上金轮子,走进金屋子!
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什么?
答: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百姓眼中的科学发展:领导干起来,环境好起来,群众富起来,生活美起来。●科学发展就是风正了,气顺了,劲足了,人民生活滋润了。●不绷紧科学发展这根弦儿,就弹不出和谐社会这个曲儿。
9、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什么?
答: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心里装着老百姓,永远保持先进性。
●关注民生是最大的政治,改善民生是最大的政绩,解决民生是最大的事情。●关注民生是焦点,服务民生是热点,建设民生是重点,民生工作无终点。
1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什么?
答: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
●心情敞开,眉头展开,胆子放开,膀子甩开,步子迈开,和谐幸福自然来。有一种力量叫科学,有一种进步叫发展,有一种资源叫团结,有一种幸福叫和谐。
1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是什么?
答: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把人的优点放大一点,把人的缺点缩小一点,和谐就会多一点;把私利看得小一点,把群众利益做得大一点,和谐就会丰富点。●和谐之“和”(口有禾)要求人人有生存权,和谐之“谐”(皆有言)要求人人有发言权。权益来自法制,法制保障和谐。
12、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的关系是什么?
答: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没有社会和谐也难以实现科学发展。
●不发展,不和谐;慢发展,难和谐;盲目发展失和谐;科学发展真和谐。●追求自己的发展不能妨害社会的和谐,追求人类的发展不能影响自然的和谐。
13、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什么? 答: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创新才能进步。
●从思想观念上破除“坐井观天”的偏见,在小地盘上干大事;破除“鼠目寸光”的短见,从难点中找亮点;破除“守株待兔”的成见,不断创造新优势。●思想解放的程度,决定发展的速度,谁在思想上领先一小步,谁就会在发展上领先一大步,思想解放者活,观念封闭者死。
14、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什么?
答: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发展是第一要务,贵在“科学”;创新是自强动力,贵在“自主”;为民是根本宗旨,贵在“落实”。
●缺乏自主创新的发展,是短命的发展;掠夺资源的发展,是损命的发展;追求面子的发展,是要命的发展。
15、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核心和基础是什么? 答: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
●抓人才是抓今天的经济,抓科技是抓明天的经济,抓教育是抓后天的经济。●经济发展,人才为本;人才发展,教育为本;教育发展,创新为本。
16、什么是第一生产力? 答: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谁掌握了核心技术,谁就掌握了制胜武器;谁占领了技术制高点,谁就占领了产业高端。●说一千,道一万,经济落后是白干;发展才是硬道理,科技就是加油站。
17、经济增长方式与经济发展方式有什么区别? 答:经济增长方式是指通过要素结构变化包括生产要素数量和质量改善来实现经济增长的方法和模式。经济发展方式的内涵更丰富,既涵盖要素结构的变化,又包括产业结构、需求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的变化,也包括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状况。
●发展要成功,科学是真经;发展求质量,标准不能忘;发展求效益,干事讲规律;发展讲科学,社会才和谐。
● “经济发展了,环境污染了,生命缩短了”,发展就不科学了。
18、什么是新型工业化道路?
答: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实现科学发展要做好“加减乘除”——农民收入用加法,企业负担用减法,城镇建设用乘法,节能减排用除法。
●产业化是立交桥,一端连着企业,一端连着市场;信息化是高速路,一头连着传统,一头连着现代。
19、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途径是什么?
答: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宝山能挖几代?致富要想别招;莫待山穷水尽,千古骂名难逃。
●科学发展就是要走出“资源拿走、污染留下;财富拿走,贫困留下”的怪圈。20、建设生态文明的实质是什么?
答:就是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科学发展就是要给自己挣个金山,给子孙留个青山。绝不能“一地致富,八方遭殃”;绝不能“吃祖宗饭,砸子孙碗”
●良好的环境比金子还要珍贵,蓝天、绿地、青山、秀水是无价之宝。宁舍千元钱,不舍一分田;宁饿十顿饭,不毁一亩林。
21、什么是循环经济?
答:循环经济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淘汰节约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为重点,通过调整结构、技术进步和加强管理等措施,大幅度减少资源消耗、降低废物排放、提高生产率。
●发展是面镜子:盲目发展,满目疮痍,断了子孙路,绝了后代粮;科学发展,生机勃发,循环利用可持续,一代更比一代强。
●既要经济数字,又要生态数字,既要加快发展,又要和谐发展,既要小康生活,又要健康生活。让地球的负担小一点,让自然的微笑多一点,让生态得以喘息,让子孙后代得以持续发展。
2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是什么?
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新农村,建起来;小花园,靓起来;新农民,笑起来。钱袋子,鼓起来;小生活,富起来;新农民,乐开怀。●新农村,变化大,科学发展定规划。屋顶装上太阳能,卫星天线空中架,娱乐活动集体搞,种啥就到网上查,芝麻开花节节高,农民心里乐开花。
●山头戴绿帽,山腰穿花袍;不烧柴和草,沼气进了灶;解决用水难,水管送家园;家乡生态好,农民开口笑。
2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方针是什么?
答: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坚持“多予少取放活”。
●农村快跑需要城市领跑,城市快跑需要农村助跑,城市起飞不能让农民兄弟掉队,城市发展不能忽视农民兄弟的贡献。
●引导农民走上共同致富之路,必须配好三把“金钥匙”。坚持“干点”与“盼点”对接,增强脱贫致富的信心;坚持“班子”与“路子”并重,凝聚群众脱贫致富的合力;既抓“口袋”,又抓“脑袋”,探索脱贫致富的治本之策。
24、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是什么?
答: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加强农业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农村科学发展要抓好“五行”——金,增强集体实力;木,抓好植树造林;水,加强水利建设;火,抓好食品安全;土,严格保护耕地。●科学使用金土地,勤恳耕耘有朝气,农业发展科学化,创意耕田保经济,致富经验写传奇,见证农民新活力。
25、什么是现代农业?
答:现代农业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是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进行的社会化农业。●过新年,刮东风,科学发展建奇功,蔬菜大棚长年绿,四季菜果全供应,城里吃上放心菜,农民钱包鼓又增。●水是宝中宝,庄稼离不了,河北水源缺,用水讲科学;节水灌溉实在好,大水漫灌受不了。
26、新型农民的标准是什么? 答: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
●爱读书,爱看报,中外大事都知道;选良种,省耕地,种田也用高科技;深加工,占市场,建立产销经营网;自己富,带大家,新型农民人人夸。
27、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要解决好的两大历史性课题是什么?
答:解决好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两大历史性课题。●干部不领,水牛掉井;哪里有个好支部,哪里群众能致富;哪里的干部不行,哪里的百姓受穷。
●践行科学发展观需要三盆水:一盆水洗脑。解放思想换脑筋,思想一新,遍地黄金;二盆水洗脚。迈开双脚往基层走,心想百姓,多办实事;三盆水洗手。干干净净做人做事,靠制度管人、管钱、管事。●考评干部既要看“年头”,又要看“劲头”;既要看“能力”,又要看“潜力”;既要看“文凭”,又要看“水平”。
28、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需要着力提高的四种能力是什么? 答:着力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能力、驾驭全局的能力、处理利益关系的能力和务实创新的能力。
●社会要发展,干部是关键,“三拍”干部不能要,不听群众意见,不顾单位实际,想起事,一拍脑门就干,干成了,一拍胸脯就吹,干砸了,一拍屁股就走。
●工作要上去,干部要下去。深入一线,靠前指挥,在一线搞服务、在一线干工作、在一线解难题、在一线抓落实。
29、为什么要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答: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的重大举措,是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迫切需要,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必然要求。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领导干部要把权力转化为领导发展的能力、激励发展的动力、谋划发展的智力、推动发展的实力。●科学是引领社会发展的火车头,科学发展观是推动时代进步的航灯塔;不讲科学好比列车没有车头寸步难行,不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好比迷航的货轮,难以驶向正确的彼岸。30、开展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有什么重要意义?
答:参加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的广大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处于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第一线,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开展好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对于推动科学发展观的学习普及,做好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各项重点工作,巩固和拓展第一、二批学习实践活动成果,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夯实党的执政基础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落实是战略变成战果的转化器,是宏伟蓝图走向实施的双脚。让科学发展的蓝图从墙上走下来、从抽屉里走出来,走向基层、走向群众,走到好中求快的实践中去。
多向一线跑,工作才能落实好,多到基层群众中,百姓所想记心胸;多到问题困难地方去,惠民工作出成绩。
31、学习实践活动的总要求是什么?
答: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
●基层干部要有妈妈的心,婆婆的嘴,闲不住的两条腿。要走进田间地头,坐上百姓炕头,温暖群众心头。
●办再多的事,群众得不到实惠,不干;交再多的朋友,没有群众,不行;创再多的利,群众没份,没用。
32、我省学习实践活动的主题是什么?
答: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推动河北科学发展。
●思想上唯实,作风上踏实,谋事事上务实,为民上求实,品行上诚实,出实招、干实事、求实效,把科学发展观实实在在地落实到日常工作上。
●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干事、创业、为民,奏响科学发展最强音;跳出河北看河北,不断调整充实发展思路,构筑科学发展新格局。
33、学习实践活动中应做到哪四个贯穿始终?
答:学习要贯穿始终,创新要贯穿始终,整改要贯穿始终,面向群众要贯穿始终。●落实科学发展观,一时不难,难在一股劲干到底;个别不难,难在上下左右都使劲。●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要有“持之以恒”的韧劲,“自强不息”的干劲,“知难而上”的勇劲,“革故鼎新”的创劲。
34、我省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的“六个更加注重”是什么?
答:更加注重务求实效、更加注重简便易行、更加注重分类指导、更加注重强化基层、更加注重群众参与、更加注重统筹协调。
●科学发展就是合情合理地发展。合情就是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合理就是要符合群众的意愿,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科学不可一拍一合,发展不能一朝一夕,科学发展不是一模一样。
●不求一时乱拍手,要使将来多点头。不求一时多鼓掌,要使将来少摇头。
35、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要努力实现“六新”具体目标是指什么?
答:科学发展认识有新提高,科学发展能力有新增强,解决突出问题有新突破,基层组织建设有新加强,党员干部作风有新转变,推动科学发展有新成效。●吐故纳新才能朝气蓬勃。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其实就是要呼出不适应科学发展的“二氧化碳”,吸进又好又快发展的“新鲜氧气”。●科学发展真实在,农村发展好又快;科学发展进万家,农民兄弟把家发;科学发展人人爱,“三农”建设百花开;科学发展要普及,农村开创新天地。
36、我省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总体分几个步骤开展?
答:整个活动分为学习调研、分析检查、整改落实三个阶段进行。乡镇、街道机关集中活动时间6个月,其他单位集中活动时间不少于4个月。集中活动基本结束后,安排2个月左右的时间做好巩固和扩大活动成果的相关工作。
●过马路一停二看三通过,学习实践一学二查三整改。●学习调研要弄懂道理,分析检查要理清思路,整改落实要解决问题,活动成效要群众评议。
37、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要抓好的五个重点是什么?
答:深化科学认识、解决突出问题、加强基层组织、改进干部作风、促进科学发展。●科学发展观,挂在嘴上没有用,装到心里以备用,拿在手里要会用,落到实处才管用。
38、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中应注重解决好那几个方面的问题?
答:注重解决好“五性”问题,即要解决好操作性、灵活性、广泛性、实践性和针对性问题,切实把活动抓得住、抓得准、抓得好,做到准备充分、启动有力、活动集中、领导到位、效果明显。
●千条路、万条路,事在人为是正路。只为成功想办法,不为失败找理由。●只说不干是假把式,只干不说是傻把式,落实科学发展观要真把式。●少说想干什么,多说干了什么;少说这不行、那不行,多说怎么样才行。
39、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各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答:学习调研阶段,主要抓好学习讨论和调研走访两项工作;分析检查阶段,主要抓好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撰写分析检查报告两项工作;整改落实阶段,主要抓好制定整改落实方案和解决突出问题两项工作。
●三个环节六件事,准备充分抓扎实,科学发展求实效,群众满意是标志。
●不求读书多少本,只求掌握精髓与根本。不求点子多少条,只求抓到关键见成效。不求形式多少样,只求思想更新大解放。不求措施有多少,只求群众满意是目标。40、党员干部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上应坚持什么样的先进性标准? 答: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
●本职工作有一手,群众有难不袖手,同事之间握紧手,名利面前莫伸手,党员干部有“四手”,发展路上大步走!
每一天都不闲过,每一件事都不拖拉,每一分资金都不浪费,每一项工程都实实在在,每一种恶习都不染身,每一个接触过的群众都满意。
41、“万村帮扶”和“结对帮扶”活动要做到哪“三个一”?
答:要组织县以上机关部门、企事业单位和党员干部开展“万村帮扶”和“结对帮扶”活动,做到“三个一”:为帮扶村和困难群众解决一个突出问题,办一件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事,开展一次访贫问苦活动。
●调查研究是个宝,科学决策离不了;深入基层住几天,社情民意全知晓。●一百句您好,不如把事办好,一千个微笑,不如见到实效,真正想为人民服务就要将爱民之心、为民之责化为惠民之举、利民之为。
42、“两新”组织中党组织和党员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应发挥什么作用?
答:党组织和党员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
●说一千、道一万,科学发展要实干;新举措、新思路,党的领导是靠山;动真情、使真劲,群策群力克时艰;聚民心、凝民力,全民共建好家园。
●科学发展不是筐,东西不能任意装,实事求是定方向,和谐创新奔小康。
43、构建新型和谐社区的目标是什么?
答:居民自治、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治安良好、环境优美、文明祥和。●改革开放大发展,居民收入翻几番。以人为本政策好,男女老少尽欢颜。科学发展做指导,人人甩开膀子干。与时俱进科学化,社区前景更灿烂。
44、中央提出的“三保”是指什么? 答: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
●科学发展观,理论作指南;小处来着手,大处去着眼;经济为根本,民生永优先;全面讲协调,持续重长远;和谐共构建,国泰又民安。
45、我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是什么? 答:构建符合河北实际的现代产业体系。●思想观念由“吃资源饭”转向“淘市场金”;经济结构由“一枝独大”转向“多柱擎天”;城市环境由“污染严重”转向“生态家园”;管理方式由“简单粗放”转向“科学精细”。
46、当前我省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是什么? 答: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发展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金钥匙,发展要做到质量好、数字实、速度快,在好和实的前提下越快越好。
●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环境是第一品牌。
47、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途径是什么?
答:各个行业、各个企业在产品的研发、工艺保障、营销、售后服务等各个环节都瞄准先进技术和水平,找出差距,稳步推进。
●延伸产业链、完善供应链、提升价值链,才能创造高能量“经济磁场”。●区域竞争是产业之争,产业之争是企业之争,企业之争是产品之争。
48、推进城镇化进程的原则是什么?
答: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
●城市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龙头、要素聚集的载体、城乡统筹的引擎、发展环境的标志、改善民生的体现。
49、我省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的五个基本目标是什么?
答:城市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城市承载能力显著提高,城市居住条件大为改观,城市现代魅力初步显现,城市管理水平大幅提升。●城镇化表面看是基础设施的“大建设”、城镇面貌的“大变样”,本质却是观念的“大转变”、精神的“大洗礼”。对一个城市、一个县城来讲,就是一场“革命”,必须突破“思维定式”、改变“路径依赖”、破除“保守心态”。
50、我省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工作应坚持什么原则? 答: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步推进。
●绿化加文化,绿化才能常态化;绿化加规划,绿化才能规范化;绿化加美化,绿化才能现代化。
●要舍得在规划上投入,规划的投入是效益最大的投入,规划错位是最大的浪费,生态丧失是难以弥补的损失。
2.论科学发展观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篇二
卢展工书记提出的“三平”精神——“平凡之中的伟大追求、平静之中的满腔热血、平常之中的极强烈责任感”, 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既是一种品质修养、情操风范、思想境界, 也是对每一个共产党员和每一个公民的基本要求。对于教育事业来说, “三平”精神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不仅是新形势下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际需要, 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具体要求。作为教育工作者, 我们要把“三平”精神作为一种鼓舞和鞭策, 弘扬好、学习好、践行好, 以此推动我省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弘扬“三平”精神, 要有踏踏实实的工作态度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作为教育工作者, 我们担负着为国家、社会培养优秀人才的重任, 这既是一项光荣的任务, 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面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平凡而琐碎的工作, 我们必须克服浮躁心理, 保持平静心, 以踏踏实实的工作态度, 一步一个脚印地经营好自己的事业, 在平凡的工作中做出不平凡的业绩来。
教育是一项特殊的事业, 是其他职业不能相比的, 一旦出现失误, 从小的方面讲, 会影响一个人乃至一个家庭;从大的方面看, 会影响一代人甚至几代人。作为教师, 我们应努力争当“三平”精神的践行者, 坚持“以德修身、以德施教、以德育人”, 力行师德规范、锤炼高尚品格, 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健康的个性心理和健全的人格, 真正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以丰富的学识和高尚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 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合格人才。
近年来, 我国高等教育发生了很大变化, 由规模扩张进入了质量提高阶段。新的发展阶段必将提出新的发展任务。走内涵建设为主的发展道路, 提高教育质量, 努力将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 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多作贡献是所有高校面临的共同任务。作为一所本科院校, 中原工学院在实现了前期的规模扩张后, 2005年, 借助教育部对学校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 我们坚定不移地把工作重心转移到“加强内涵建设,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这个工作主题上来。经过近5年的探索与发展, 不仅初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工作思路, 而且取得了一批突破性成果, 为早日成为河南一流高校奠定了良好基础。
2010年是新世纪第二个10年的开端, 也是中原工学院全面转入内涵建设的关键一年。我们必须全面加强内涵建设,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创新体制机制, 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加强党的建设, 进一步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推进和谐校园建设, 为学校发展营造良好环境……我们将继续秉持“勤奋、严谨、进取、文明”的校风, 发扬“三平”精神, 不断探索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 破解阻碍学校发展的难题, 推动学校又好又快地发展。
弘扬“三平”精神, 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古人云:“不患无策, 只怕无心。”责任是一种客观需要, 也是一种主观追求。有了责任心, 就有了做好工作的激情和动力, 做起工作来就会积极、主动、用心。没有责任心, 就不会有主动性和自觉性。工作上敷衍了事、庸碌无为, 碰到问题不解决, 遇见矛盾绕着走, 结果就会困难越来越大、问题越积越多、发展越来越慢。
教育是塑造人的工作, 责任心尤为重要。责任心能促使我们远离铜臭, 守住宁静, 淡薄名利, 乐教奉献。爱岗敬业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爱岗就是爱教育、爱学生、爱学校、爱自己的本职工作;敬业就是恪尽职守, 教书育人。教师的责任心是职业情感的基础, 一名教师只有把教书这个职业确认为自己的人生最高理想时, 对自己的本职工作才会产生自豪感和幸福感, 对教书这一工作才会表现出满腔的热情和全力以赴的态度。只有全身心地投入教育教学工作, 教师才会给学生创造出幸福的学习生活, 才能使他们享受到教育人生的乐趣。教育工作是辛苦的, 教师每天都要做大量的平凡琐碎的工作, 单调而平淡。但是, 我们应该立足现今、着眼未来, 以苦为乐、甘于寂寞, 勤勤恳恳、充当人梯, 担负起育人这个光荣而艰巨的使命, 为后代着想、对家长负责、对学生负责、对祖国的千秋大业负责, 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和热情, 教好书、育好人。近年来, 中原工学院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教师和学生, 例如:鞠躬尽瘁、无私奉献的好教师商全义, 中国“最美的女大学生”刘紫君, 与癌魔抗争三年最终拿到毕业证的顽强学生陆冰冰等, 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生动地诠释了“三平”精神, 彰显了中原工学院师生求真务实、无私奉献、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可贵品质。
3.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探析 篇三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精神实质;体现;鲜明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8-0085-02
从2003年正式提出科学发展观以来,很多学者对科学发展观的内涵特征、精神实质等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中央也对如何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了一系列的重大原则,做出了一系列的重大战略部署。十七大报告把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并对科学发展观的内涵特征和精神实质作了深刻全面和简明扼要的阐述:“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十八大报告又指出,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这是我党第一次明确地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全党全社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说明了我党对科学发展观有了新的更重要的定位,应该说这也反映了几十年来中国改革发展实践的客观要求。当前,学习和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正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的重要任务和途径。
一、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的概念界定
精神实质是事物本质内容的外化,是事物固有的规律属性对客观现实的反应。精神实质也是理论作用于客观实践所呈现的规律性特征的载体,而理论的精神实质能够决定理论性质、面貌和发展的根本属性[1]。
科学发展观,就是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看待和解释为什么发展、发展什么、为谁发展、靠谁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问题。十七大报告对科学发展观内涵的界定是非常明确的,即是“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而对于科学发展观精神实质的界定在学界却是说法不一。如张雄从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这一哲学命题出发,指出以人为本应是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2]。郭芳丽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就是其求真务实的精神,求真侧重于揭示马克思主义认识世界的使命,务实则侧重于揭示马克思主义改造世界的使命[3]。王真偏向于认为又好又快发展符合事物精神实质的一般规定性,是对科学发展观精神实质比较准确的概括[4]。笔者认为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是科学发展观作用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呈现出规律性本质的载体,其内容应呈现出科学发展观基本原理、立场、观点、方法的规律性特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又好又快是科学发展观理论体系发展道路的体现,整体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理论体系发展模式的展现”,这一科学发展观精神实质的内容紧抓住“发展”这个根本出发点,突出回答了怎样发展、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发展依靠谁以及为了谁的问题。
二、科学发展观精神实质的具体体现
十八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是以推动发展为第一要义,以人为本为核心立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基本要求的指导当代中国发展的科学理论,这也是科学发展观精神实质的具体体现,具体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发展为第一要义是科学发展观精神实质的主题显现。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人类从诞生之日起就始终面临着发展问题。对于整个国家来说,发展是一个系统概念,但随着社会的进步,也增加了新的内涵;发展不再仅仅是指经济发展,也是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项事业共同进步的过程;发展不仅仅是生产力的发展,还要有经济体制、运行机制、管理模式等生产关系甚至政治法律等上层建筑的发展;发展不是一个单纯的GDP增长,还要兼顾发展质量,高效率低污染的发展[5]。发展不是单纯而孤立的,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结果。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就提出“发展是硬道理”,然后逐步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进行了社会主义的体制改革与转型的实践,为中国的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了正确的理论指南。党的第三代领导人江泽民曾反复提到“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在发展的模式上,他明确提出发展的速度要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在发展的质量上,他提出要实现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在发展的目的上,他明确提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是加快改革开放和发展的目的。这些发展观点突显出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题,并从整个中国发展的高度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做出了时代的新回答。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第一要义是发展”的论断,也是紧扣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思想主题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主题,站在哲学的高度上,升华了我们党关于发展的思想,创新了发展的理念,丰富了党对发展的认识。
第二,以人为本为核心的思想是科学发展观精神实质的价值呈现。以人为本思想继承和弘扬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本主义,并将它深入贯彻到中国社会发展的实践中。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社会发展不能脱离人的发展而存在。可见,马克思主义创立之初就很重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以人为本的思想也增加了新的内容,赋予了科学发展观更高的价值和追求,主要体现在:第一,以人为本思想在世界范围内引领了发展理论的潮流。在世界各国,以人为本思想都逐步纳入社会发展理论,成为其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社会呈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使得各国在竞争合作中凸显“人”的重要性,而且把国民的生活水平作为衡量国家发展的重要指标[6]。也就是说,以人为本思想不再只是个抽象的概念,而是建立在一定的社会发展的基础上,表现为特定的社会发展目标和要求。第二,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思想,体现了当代中国发展理念的全面性。首先是发展价值目标的全面性。胡锦涛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发展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也就是说,人的发展是一个综合的目标,需要物质文化的全面满足、能力的全面发挥以及素质的全面提高。其次,“以人为本”是个全面的价值理念的体系,包括人的发展目标、推动发展的动力和衡量发展的尺度等。最后,贯彻“以人为本”思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必然会推动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
第三,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精神实质的目标体现。全面,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相协调;可持续,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7]。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借鉴了世界各国发展的经验教训、吸收人类文明进步新成果的基础上提出的全面发展观,而且发展的目标不再仅仅是经济的增长,而应该是包括政治、文化、社会、环境的整体性发展,应该是合理利用资源能源的整体性发展。这种发展观的精神实质的目标是要实现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的发展,需要做到统筹城乡和区域的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国内发展以及对外开放,才能真正实现社会主义健康稳定的发展。
三、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
十八大报告指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学习领会科学发展观,必须深刻把握这个精神实质。把握了这个精神实质,就把握了科学发展观最本质的东西,就把握了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联系及其统一的科学思想体系。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基本内涵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规律,照规律办事,讲究实际效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是一种能应对前进道路上一切问题和抵御各种错误思潮干扰的有力武器[3]。这不仅是人类实践和认识的发展规律,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规律,是一种思想方法,也是一种精神状态。正是运用这种思想方法,发扬这种精神状态,一代又一代马克思主义者在开创和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进程中,才能不断解决新课题、开拓新境界,推动理论创新不断发展、不断前进。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这一鲜明的精神实质贯穿于科学发展观的始终。科学发展观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紧密结合新的实践,提出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等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这些都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贡献[8]。可以说,科学发展观的每个组成部分和重要观点,都体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精神品质,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讲出了新话,体现了坚持与发展的统一、继承与创新的统一。科学发展观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理论体系,它既是我们推进实践创新的根本指针,又是我们深化理论探索的崭新起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前进中,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新情况新课题,要应对各种难以预料的风险和挑战,还要进行新的实践和探索。但是只要我们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把握时代发展要求,顺应人民共同愿望,勇于实践、勇于变革、勇于创新,就能在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参考文献:
[1]李兴山. 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J].党政干部文摘,2008(12)
[2]张雄,范宝舟. 科学发展观精神实质初探[J].哲学研究,2008(11)
[3]郭芳丽. 浅析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学报,2012(12)
[4]王真,王宝田. 科学发展观精神实质探析[J].探索,2008(4)
[5]李菀丽. 论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D].西南大学硕士论文,2009
[6]姜言言.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D].黑龙江大学硕士论文,2007
[7]高正礼. 论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J].思想教育研究,2008(7)
[8]佚名. 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 http://www.yxjy.net/newsInfo.aspx?pkId=22842
4.论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 篇四
(石家庄经济学院经济系,河北 石家庄 050031)
摘要:“科学发展观。是我国20多年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实践经验总结和升华的结果,是中国人民为自己确立的可持续发展观。“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观。是“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它注定成为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指导思想,其核心思想。以人为本”应当成为人类未来生存发展的伦理尺度和价值标准。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674(2006)05―0030―03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对我国20多年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实践宝贵经验的总结和升华,是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与时俱进的重要发展。[1]
笔者以为,“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就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精髓。中国的“科学发展观”抓住了可持续发展的本质,是更为科学和务实的可持续发展观,也是与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和有关理论相符合的发展观。它将成为我国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指导思想,其核心思想“以人为本”应当成为人类未来生存发展的伦理尺度和价值标准。
发展观是对社会发展一般进程的理性认识,是对社会发展问题的根本观点和总的看法。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必须从世界观、方法论和基本理论上搞清楚。只有理论上的清醒和彻底,在发展观问题上才能清醒和彻底。[2]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的基本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和政治经济学是构建当代科学发展观的思想源泉和基础。
一、“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的两重涵义
从字面上看,“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概念的中心词是“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是定语。“可持续发展”,简言之,就是用可持续伦理观转变人们的思维方式,告诫人们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后代人留下发展空间。它是人类饱尝战乱灾患的痛苦之后,面临越来越严重的自然资源枯竭和环境恶化的威胁,对延续达300多年的工业文明思想的彻底清算。它之所以能够迅速得到全世界的广泛认同,是因为它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的、能给人类带来更大自由和幸福的生存方式,是能够让人类世世代代持续不断延续下去的生存方式,也是人类文明发展至今不得不选择的生存方式。
人与自然和谐就是包括人类本身在内的自然界的均衡态。当然这种均衡态在人类不存在或未进入“文明”社会以前就客观地存在,它原本不是人类追求的结果。今天,人类作为自然界的最强者,对已然失衡的自然界,有义务也有能力恢复和保持它的均衡态;反过来,如果没有人类的主观意识和行动,可持续发展目标就不可能实现。从这个意义上说,“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是指依靠人类能力实现的可持续发展,它强调把人作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动力。(定义①)
“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实质。按照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人类本身的自觉、自由和文明是人类的终极追求。马克思发展观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是“人类能力的发展”[3]、“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4]从这个意义上说,“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是指在保持自然均衡态条件下人类自身的发展和完善(“以人为本”的“人”指的是每个人或大多数人,并非少部分人)。在这里,“以人为本”是超越于可持续发展目标之上的大智慧和大理想;以人为本目标实现了,作为条件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就自然实现了。(定义②)
按照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发展观,人的发展和社会历史的发展是相辅相成、互为条件的辩证关系:社会发展需要以人为主要动力,只要有全面而充分发展的人就会有充分发达的社会;而社会发展又是人类自身发展的条件,人类需要通过建设更加完善的社会来实现自身的福利、自由和进一步发展。所以,定义①和定义②是统一于一个辩证关系中互为条件的两个方面,只不过作为决定要素的人的发展是较低层次的,作为目的的人的发展则是较高层次的。在社会发展尚不够高级的阶段,需要特别强调定义①即依靠人的能力。定义②即以人类自身的发展和自由为终极追求,是更为纯粹的“以人为本”涵义,但这不意味着它只是社会发展高级阶段的追求,相反,它应当成为一切社会发展阶段人类活动的不变准则。目前阶段,人的发展作为决定要素和作为目的本身,都是需要特别强调的,因为人的能力和人的需要均为物质和金钱所掩盖,为权力和地位所践踏。因此,今天的“以人为本”目标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关注每个人的疾苦、感受和福利的增进;一是追求人类自身能力的发展和人格的完善以及更为充分的自由。前者是较低层次的目标,后者则是较高层次的更为本质的目标。
二、马克思的“以人为本”思想
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把握现实世界发展进程和分析社会发展问题的根本观点和理论,“以人为本”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统领思想。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提及人类社会的理想形式,即“一个更高级的、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5]马克思之所以把“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原则”,是因为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两大系统中,人是最高等的生物,那么人类对自然界的任何改造和对人类社会的一切改进,归根结底都是为了满足人类自身的需要,促使人类自身各方面能力得以充分发展,从而使人类成为拥有最大自由和享受最大幸福的人。在这里,马克思强调把人本身作为人类活动的终端服务对象,把“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和理想。这也是马克思在其著作中多次提及的思想理念。
1875年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说:“在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上,在迫使人们奴隶般地服从分工的情形已经消失,从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也随之消失之后;在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之后;在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生产力也增长起来,而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只有在那个时候,才能完全超出资产阶级法权的狭隘眼界,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6]马克思对理想社会的构想是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每个人都是全面发展的人,每个人都可以随心所欲地选择做脑力劳动还是体力劳动,而且劳动生产率很高;人们劳动是因为他想劳动;由于各种经济资源都很充裕,集体财富的创造几乎没有限制,加之人们极高的劳动效率,财富可以轻易地、足量地生产出来,完全可以实现产品的按需分配;人们不会再受到任何物质上的限制,人们的兴趣和追求不再
是财富或能够带来财富的手段,而是纯精神的和乐己乐人的,人们在劳动和相互交往中得到的永远是乐趣。在这样的社会里,人们有充分的选择自由和完全的人格独立以及人与人之间最大程度的和谐。这应该就是终极意义上的“以人为本”了。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进一步勾画了理想社会的运行模式:“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但是不管怎样,这个领域始终是一个必然王国。在这个必然王国的彼岸,作为目的本身的人类能力的发展,真正的自由王国,就开始了。但是,这个自由王国只有建立在必然王国的基础上,才能繁荣起来。”[7]马克思把未来社会的生产组织设想成生产者的联合,人们自愿结成一个个劳动集体;整个生产过程都处于劳动集体的周密计划和严格控制之下,生产出来的都是高品质的有益于人类健康的产品,每个品种的生产量近似等于需求量,没有生产资料的浪费,完全清洁生产,不仅不会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而且劳动者的安全也是有绝对保障的;这种以劳动为媒介的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是完全可控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因此马克思将这种良性运作的社会组织称为“必然王国”。这个“必然王国”之“必然性”就在于它是各种客观规律的现实反映。在这个“必然王国”基础之上竖立的是“自由王国”,即人类能力的全面发展和人类自由的充分体现,即人类的最高追求。“自由王国”是“必然王国”的目标和归宿;而“自由王国”的繁荣有赖于“必然王国”的良性可持续发展。这应该就是标准的“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观”了。
综上所述,“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实质,是更高层次上的可持续发展观。它注定成为是我国树立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内涵,注定成为新世纪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指导思想,也注定成为人类未来生存发展的伦理尺度和价值标准。
三、历史与现实的选择
人类之所以没有跳过人与自然的对立阶段,直接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大抵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私有制度助长了人们对私利的追求,人类不仅过分地掠夺自然界,而且无情地掠夺自己的同类,最终导致自然界胁资源耗竭、环境恶化和生态失衡,同时导致贫富两极分化和社会不平等;另一方面,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是逐步显现的,人们――尤其是当政者对事物的认识也是渐进的,而且往往要等到问题积累到自然和社会不能容忍的地步才幡然醒悟,――尽管先哲们早有警示。
人类选择私有制度也许是历史的必然,但可以肯定的是,这种选择是完全出于私心和贪欲――人类最丑恶的德行和最大的弱点占了上风。所以说,是“致富欲和贪欲作为绝对的欲望占统治地位,”[8]即人类为物欲所俘虏,才导致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偏离自身的最高追求。如果人类始终把“无尽地追求财富”作为价值取向,以财富最大化为人生目标,结果就必然是我们所看到的资源耗竭、环境污染、生态失衡、贫富两极分化和社会不平等。
目前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和世界人口大国,需要更强大的生产力支撑经济发展,即我国的“物质条件”远未达到马恩所指出的生产资料社会占有从而消除生产力发展的人为障碍的阶段――那是人类社会的最高发展阶段,所以我们没有条件在现阶段实现全社会共同所有的单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我们还不得不利用私有产权这个强力的激励机制来激发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但是生产力的强大决不是社会发展唯一的衡量标准,只有与社会消费力和社会分配关系相适应、与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相协调的生产力发展才有持久的生命力。
同时,追求高水平的生产力,不等于追求利润最大化或财富最大化。利润最大化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资产阶级的“符咒”,它呼唤来的只能是“魔鬼”,它破坏了人类社会的一切人文精神。[9]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不同点就在于,它既要追求生产力的较快发展,又要追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平等和谐,还要顾及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即追求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社会主义国家是代表广大人民利益的,目的是走向“一个更高级的、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我们今天所必须也能够做到的是要努力减轻或避免这个强大生产力形成过程中给人类带来的“痛苦”。
今天,可持续发展已然成为全世界共同的发展战略,就说明人类对于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认识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但可持续发展不应仅仅是用可持续伦理观转变人们的思维方式,也不仅仅是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后代人留下发展空间,它应当涵盖更广泛、更深远,也是更实际的意义,那就是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观所认知的含义:人类本身的自觉、自由和文明。
我国的“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观在当代的发展和延伸,也是我国20多年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实践的经验回归。当前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在保证生态、环境、资源可持续的前提下,追求全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的全方位协调发展,全体公民(无论贫富)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全国各地方(包含城乡)的均衡协同发展。这正是人类追求自身完善过程中必然伴生的“生态条件”或必须具备的“环境基础”,也是所有发展中国家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必然的现实选择。
参考文献:
[1]庞元正.当代中国科学发展现[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1,[2]庞元正.当代中国科学发展现(序言)[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
[3][4]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927、926.
[5][6][8]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649、708、651.
[7]马克思.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2.
5.简论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及意义 篇五
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 班级:化工卓越12—2 任课教师:卢诚 姓名:刘稳 学号:120141000505 成 绩:
简论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及意义
一,引语与概述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在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阶段提出来的。党的十六大以后,面对新世纪新阶段的国际国内形势,针对我国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进程中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立足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思想和决策。它的提出,是以科学的理论指导、中外的历史经验和我国的实践发展为基础的。因此我们应该对科学发展观科学内涵及意义有深刻的了解,来学习和传播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来加强自身的思想素质和巩固自己的政治倾向。
二,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
1.科学发展观的综述
科学发展观是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在当代中国发展问题上的创造性运用,是在进一步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的同时,对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问题的创造性回答。科学发展观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全面准确地把握它的内涵。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对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作了这样概括:“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通过初步学习,我对这四个方面试作如下解读。2.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发展
关于“第一要义是发展”科学发展观内涵丰富,其第一要义或者说是首要含义就是发展。这开宗明义地强调了发展的重要性。对这个“第一要义”可作三层理解:
其一,发展是第一位的,是绝对的,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的意义。科学发展观是关于如何发展的思想和观念,是为发展服务的,离开发展就无所谓科学发展观。在理解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一定要把握住发展这个第一要义,而不能把它的地位和作用降低了。其二,邓小平同志所说的“发展才是硬道理”,一语道破了发展的绝对性、永恒性和对于中国的极端重要性;江泽民同志所说的“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高度概括了发展在党治国理政中的重要地位。这些思想都同“第一要义”有密切关系。对发展这个“硬道理”、“第一要务”和“第一要义”到什么时候都要坚持,都不能含糊。其三,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归根到底是要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而不是否定发展、不要发展、磨灭发展的锋芒、阻碍发展的脚步。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坚持发展“第一要义”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系,通过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科学发展。
“第一要义是发展”,揭示和概括了发展在科学发展观全部内容中的首要地位,指明了发展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是理解和贯彻科学发展观必须抓住的首要一环。3.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
关于“核心是以人为本”胡锦涛同志曾经对“以人为本”的内涵作过精辟的阐释。他说:“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
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依据这个阐释来理解“核心是以人为本”,我以为至少可包括三层含义:
一、以人为本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目标。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科学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也是科学发展观的终极的、核心的目标。这个目标的实现是一个漫长的、艰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始终不渝地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不断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二、以人为本构成了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科学发展观内涵丰富,核心内容是以人为本,也就是把实现、维护、发展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谋求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体现到改善民生上。这个核心内容影响和制约着科学发展观中的其他内容,其他内容都是围绕这个核心内容来展开的。
三、以人为本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价值。我们党之所以要提出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也就是要把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体现到发展当中去。离开以人为本的“发展”,不是我们所需要的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从核心目标、核心内容、核心价值三个方面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本质。
4.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
关于“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作如下解释所谓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实现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全面进步。所谓协调发展,就是要促进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经济与社会之间、人与自
然之间、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之间的发展相协调,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5.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统筹兼顾
“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个方法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体现了全国一盘棋的整体思想,表明了在实现科学发展的过程中进行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二、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统筹兼顾,就是要从整体的角度把握构成这个整体的各个局部以及这些局部之间的相互联系,在谋求发展时统一考虑这些局部的实际情况和要求,兼顾到各个局部和每个局部的各个方面,从而形成能够代表各个局部要求的整体发展合力和共同价值取向,使各个局部在实现整体发展中各得其所。
以上就是科学发展观的要义,核心,基本要求和根本方法。从中我们不难知道科学发展观是与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的科学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三.科学发展观的意义
1.理论意义。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是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是汲取众多发展理论精华、符合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特征和时代要求的科学的发展观,是当代中国的发展论。
2.实践意义。
一方面,科学发展观来源于实践。科学发展观建立在深入分析社会主
义初级阶段国情、全面回顾改革开放新时期国家发展历程、认真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基础之上,是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发源的理论。另一方面,科学发展观又指导实践,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的过程就是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过程。3.政治意义。
党的十七大把科学发展观确定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确定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确定为统领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总的方针,这使得全党、全国人民在工作方针上形成了一致,从而有利于我们在政治上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民主集中。
4.经济意义。
科学发展观以发展为第一要义,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强调“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有力的政策保障。5.社会意义。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强调发展是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在内的去全面发展,是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的协调发展,是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这有利于形成自然、人和社会的良性、协调关系,推动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6.人文意义。
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资文化需求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把推动人的最终发展、实现人的自由与解放
作为发展的终极目标,坚持发展为了、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充分体现了对人的尊重和人文关怀,体现了人文精神。7.国际意义。
发展问题是全球问题,中国的发展既是中国内部的事,也是全球的事。中国的发展,一方面直接解决了全球五分之一人口的发展问题,构成了全球发展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还为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支持和保障。8.创新意义。
中国作为新兴经济体所实践的不同于先工业化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发展模式,是对传统发展道路的创新,这一创新对于其他新兴经济体、发展中国家、乃至发达国家都有众多的借鉴意义,当然,这一创新也进一步丰富和推动了全球的发展。
以上是我对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意义做的简要分析,对于这个科学的理论体系我们每个人都要认真学习,以至于我们每个大学生都能把握国家命脉,成为祖国栋梁!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13年,高等教育出版社
2.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而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2007年,北京人民出版社
6.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内涵 篇六
科学发展观的本质是什么科学发展观的本质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一切从人民群众的需要出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坚持以人为本,要注意把握以下几个方面: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不仅要满足物质生活需要,而且要满足精神文化需要。在满足生存需要的基础上,还要满足安全、享受和发展的需要。在提高生活水平的同时,还要不断改善生活质量,改善生活的环境和条件。要关注全体人民的需要,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充分发挥人的聪明才智。要不断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健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要加大对人力资本的投入,努力为人人都能成才创造良好环境和平等机会,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保障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逐步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尊重和保障人权。保障人民在教育、就业、收入、财产和发明创造等方面的合法权益。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是什么?以胡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这是我们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认识上的重大飞跃,是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方针。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用科学发展观指导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全面准确地把握科学观的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要求,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健康安全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发展的成果要惠及全体人民。说到底,就是坚持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论科学发展观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推荐阅读:
试论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12-04
1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是什么11-07
论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12-17
试论科学发展观与政府职能转变12-21
试论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解放思想11-21
科学发展观的习题和答案07-24
试论科学技术的可持续发展11-13
井冈山精神的科学内涵12-12
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和指导意义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