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系统练习答案(精选8篇)
1.操作系统练习答案 篇一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计算机操作系统练习题及答案 第三章
单项选择
1.两个进程合作完成一项任务。在并发执行中,一个进程要等待其合作伙伴发来消息,或建立某个条件后再运行,这种制约性合作关系被称为进程的—A—。
A.同步
B.执行
C.互斥
D.调度
2.为了进行进程协调,进程之间应当具有一定的联系,这种联系通常采用进程间交换数据的方式进行,这种方式通常称为—C—。
A.进程互斥
B.进程同步
C.进程通信
D.进程制约
3.除了因为资源不足,进程竞争资源可能出现死锁外,不适当的—C—也可能产生死锁。
A.进程优先权
B.资源线性分配
C.进程推进顺序
D.分配队列优先权
4.除了可以采用资源剥夺法解除死锁外,还可以采用—C—方法解除死锁。
A.修改信号量
B.拒绝分配新的资源
C.撤消进程
D.执行并行操作 5.资源的按序分配策略可以破坏—D—条件。
A.互斥
B.请求与保持
C.不剥夺
D.环路等待 6.在—C—的情况下,系统出现死锁。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A.计算机系统发生了重大故障
B.有多个阻塞的进程存在
C.若干个进程因竞争资源而无休止地相互等待他方释放已占有的资源
D.资源数远小于进程数或进程同时申请的资源数远超过资源总数
7.某系统中有3个进程,都需要同类资源4个,试问该系统不会发生死锁的最少资源数是—B—。
A.9
B.10
C.11
D.12 8.银行家算法是一种—B—算法。
A.解除死锁
B.避免死锁
C.预防死锁
D.检测死锁
9.在下列解决死锁的方法中,属于死锁预防策略的是—B—。
A.银行家算法
B.资源有序分配
C.死锁检测法
D.资源分配图化简法
10.设有n个进程共用一个相同的程序段(临界区),如果每次最多允许m个进程(m≤n)同时进入临界区,则信号量的初值应为—B—。
A.n
B.m
C.m-n
D.-m 11.死锁定理是用于处理死锁的哪一种方法—C—。
A.预防死锁
B.避免死锁
C.检测死锁
D.解除死锁
12.AND信号量集机制是为了—C—。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A.信号量的集中使用
B.解决结果的不可再现性问题
C.防止系统的不安全性
D.实现进程的相互制约 13.临界区是指—A—。
A.与共享变量有关的程序段
B.公共数据区
C.系统管理区
D.临时的工作区
14.“死锁”问题的讨论是针对—D—的。
A.某个进程申请系统中不存在的资源
B.某进程申请资源数超过了系统拥有的最大资源数
C.硬件故障
D.多个并发进程竞争独占型资源 15.下列的信号量操作中,相当于一个可控开关的是—D—。
A.Swait(s,d,d)
B.Swait(s,1,1)
C.Swait(s,1,0)
D.Swait(s,0,0)16.不是信号量能实现的功能是—D—。
A.进程同步
B.进程互斥
C.执行的前趋关系
D.进程的并发执行
17.若P、V操作的信号量S初值为2,当前值为-1,则表示有—B—等待进程。
A.0个
B.1个
C.2个
D.3个
18.发生死锁的必要条件有四个,要预防死锁的发生,可以破坏这四个必要条件,但破坏—A—条件是不太现实的。
A.互斥
B.请求和保持
C.不剥夺
D.环路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等待
19.下面关于检测死锁的叙述错误的是—C—。
A.检测死锁的方法对系统资源的分配不加限制,只要有则可以分配
B.检测死锁中系统需要反复检测各进程资源申请和分配情况
C.检测死锁是预防系统进入死锁
D.检测死锁只能发现死锁,而不能解除死锁
填空
1.信号量的物理意义是:当前信号量的值大于零时,表示(可用资源的数目);当前信号量的值小于零时,其绝对值表示(因请求该资源而被阻塞的进程数目)。
2.进程间的高级通信机制可归结为3类,分别是(共享存储器系统)、(消息传递系统)和(管道通信)。
3.资源分配中,摒弃请求和保持条件,可以采用(资源原子分配法);摒弃不剥夺条件采用(剥夺方式);摒弃环路等待条件,可采用(资源有序分配法)。
4.系统处于安全状态则(一定不会)发生死锁,系统处于不安全状态则(有可能)发生死锁。
5.有m个进程共享同一临界资源,若使用信号量机制实现对临界资源的互斥访问,则信号量值的变化范围是(1~1-m)。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问答
1.a, b两点之间是一段东西向的单行车道,现要设计一个自动管理系统,管理规则如下:当ab之间有车辆在行驶时,同方向的车可以同时驶入ab段,但另一方向的车必须在ab段外等待; 当ab之间无车辆在行驶时,到达a点(或b点)的车辆可以进入ab段,但不能从a点与b点同时驶入;当某方向在ab段行驶的车辆驶出了ab段且暂无车辆进入ab段时,应让另一方向等待的车辆进入ab段行驶。请用信号量为工具,对ab段实现正确管理以保证行驶安全。
答:设置信号量。
共享变量ab表示由a点进入ab段上的车辆数,ab初值为0。
共享变量ba表示由b点进入ab段上的车辆数,ba初值为0。
信号量S1表示a点进入的车辆访问共享变量ab,初值为1;
信号量S2表示b点进入的车辆访问共享变量ba,初值为1 ;
信号量Sab表示a点、b点的车辆湖斥进入ab段,初值为1。Semaphore S1=1,S2=1,Sab=1
int ab=ba=0;void Pab(){ while(1)
{ wait(S1);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if(ab==0)
wait(Sab);
ab=ab+1;
signal(S1);
车辆由a驶向b;
wait(S1);
ab=ab-1;
if(ab==0)
signal(Sab);
signal(S1);} }
void Pba(){ while(1)
{ wait(S2);
if(ba==0)
wait(Sab);
ba=ba+1;
signal(S2);
车辆由b驶向a;
wait(S2);
ba=ba-1;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if(ab==0)
signal(Sab);
signal(S2);} } Main(){ cobegin{
Pab();
Pba();}
}
2.在公共汽车上,司机与售票员的工作流程分别为,司机:启动车辆→正常运行→到站停车→启动车辆….;售票员:关车门→售票→开车门→关车门….。为保证乘客安全,司机与售票员要密切配合,协调工作。请用信号量来实现司机与售票员之间的同步。
汽车运行中,司机与售票员之间的同步关系为:售票员在关车门之后,向司机发开车信号,司机接到开车信号后启动车辆,汽车运行时售票员售票,到站后司机停车,售票员在停车后开车门让乘客下车。
设置信号量S1,S2,S1表示是否允许司机启动车辆,初值为0 ;S2表示是否允许售票员开车门,初值为0。答:
Semaphore S1=S2=0;void Driver(){ while(1)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 wait(S1);
启动车辆;
正常运行;
到站停车;
signal(S2);}} void Busman(){ while(1)
{ 关车门;
signal(S1);
售票;
wait(S2);
开车门;} } Main(){ cobegin{
Driver();
Busman();}
}
3.产生死锁的四个必要条件是什么? 答:产生死锁的四个必要条件分别如下:
[1] 互斥条件。进程要求对所分配的资源进行排它性控制,即在一段时间内某资源仅为一个进程所占有。
[2] 请求与保持条件。进程因请求资源而阻塞时,对已经获得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的资源保持不放。
[3] 不可剥夺条件。进程已经获得的资源,在没有使用完毕之前,不能被剥夺。
[4] 环路等待条件。发生死锁时,必然存在一个“进程——资源”的环形链。
4.为什么采用有序资源分配法不会产生死锁?
假设系统有m类资源,n个进程,分别用R1,R2,…,Rm和P1,P2,…,Pm表示。根据有序资源分配法,进程申请资源必须按照资源编号升序申请,即,某进程已经拥有Ri资源,再申请的Rj资源,则j一定比i大。因此,在任一时刻,系统中至少存在一个进程Pk,它占有较高编号的资源Rh,且它申请的资源必然是空闲的,因而能得到满足。进程Pk能完成,之后释放其资源,使得其它进程也能得到满足,从而完成各自任务而不会导致死锁。
5.不安全状态是否必然导致系统进入死锁状态?
答:
不一定。安全性检查中使用的向量Max是进程执行前提供的,而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一个进程需要的最大资源可能小于Max,如,一个进程对应的程序中有一段进行错误处理的代码,其中需要n个A类资源,若该进程在运行过程中没有碰到相应的错误而不需要错误处理,则它实际上不会请求这n个A类资源。
6..简述死锁防止与死锁避免的区别。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答:死锁的避免是在每次资源分配的时候采取措施避免死锁;死锁的防治是利用打破死锁的三个必要条件,即,请求与保持、不剥夺、环路等待,来提前采取相应的预防,这种方法条件较苛刻且实现困难。.有三个并发进程R,M,P,它们共享一个缓冲器B。进程R负责从输入设备读信息,每次读出一个记录后把它存放在缓冲器B中。进程M在缓冲器B中加工进程R存入的纪录。进程P把加工后的记录打印输出。缓冲器B中每次只能存放一个记录,当记录被加工输出后,缓冲器B中又可存放一个新记录。请用P、V操作作为同步机制写出他们并发执行时能正确工作的程序。答:Semaphore S1=1,S2=S3=0;void R(){ int x;While(1)
{从输入设备读一个数data;
x=data;
wait(S1);
B=x;
signal(S2);}
} void M()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 While(1)
{ wait(S2);
加工B中数据;
B=x;
signal(S3);}
} void P(){ int Z;
While(1)
{ wait(S3);
Z=B;
signal(S1);
打印Z中的数;}
} Main()
{ cobegin {
R();
M();
P();}
}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2.操作系统练习答案 篇二
一、加强细节指导以明示操作思路
操作题是基础知识的综合性练习, 在教学“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第一课时中, 孩子们已经明确:通过方向和距离可以确定一个物体的位置, 这节课有三个难点, 一是找准方向, 二是测对角度, 三是算对距离. 对于第一个难点, 有些孩子摸不着这8个方向, 我们教给孩子的突破点是在观测点上标十字方向标, 并依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标注在上面, 这有利于孩子审题, 找对观测点, 进而找准方向. 对于第二个难点, 突破点就是量角器的摆放, 孩子们习惯将量角器横着放量角, 这显然与“北偏东”“北偏西”“南偏东”“南偏西”知识相悖. 所以在教学中, 由“指南针”的来历讲起, 使学生明确这个夹角都是以南北线为基准的, 这里讲到位了, 学生自然就能测对角度了. 为了更加精确地操作, 这里还要指导孩子们两个“对准”, 即量角器的中心对准观测点, 0刻度线对准南北基准线. 对于第三个难点, 由于需要用到比例尺计算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知识, 也是学生的易错点, 加强指导学生换算, 将小单位换算成大单位. 第一课时, 是基础性知识;接着的第二课时是在此基础上后续性、综合性的操作练习, 只是又增加了一个难点, 就是画图, 操作时, 要注意强化细节:第一, 找准方向, 准确测量出角度, 标度数;第二, 算准距离, 利用比例尺正确计算出图上距离, 标长度;第三, 根据题意, 标地点. 三“标”, 才能确保完美作图. 因此, 操作题要加强细节指导, 让孩子们在综合练习中不断强化以明示操作思路.
二、加强方法指导以明晰操作步骤
操作题是基础知识的应用性练习, 在教学“比例”单元后, 练习会出现选择比例尺的练习. 较为简单的练习是新世纪农场有一块长方形菜地, 长1500米, 宽1200米, 选择适当的比例尺画在长是5厘米, 宽是3厘米的长方形内. (1) 1∶3000; (2) 1∶30000; (3) 1∶300000. 这里 , 如果按照 (1) 来画 , 则画到了给定长方形的外面了, 显然不合适;如果按照 (2) 来画, 则正好画在给定的长方形框上;但如果按照 (3) 来画, 在框内. 然而有许多孩子选择 (2) 来画, 他们认为很合适, 其实不然, 这时, 老师要强化指出———画出的平面图在给定纸张内要四周留有空白. 接着, 我们还可以刨除选项, 让孩子自己定比例尺:学校有一块长方形花坛, 长40米, 宽24米, 把它画在一张长26厘米、宽19厘米的长方形纸上, 应该怎样选择比例尺? 画在图上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 这里, 可以指导孩子先定长, 有的孩子选择了20厘米, 还有的孩子选择10厘米、8厘米、4厘米, 这些选择我没有否定, 而是让孩子们在纸上画出来. 当实物投影呈现出各种画法后, 孩子们一致觉得20厘米最合适, 而其他的都太小了. 接着, 算出选择的比例尺为1∶200, 继而算出图上的宽应该是12厘米. 让孩子们画一画, 比一比, 得出选择比例尺的注意点, 这比老师的说教强一百倍. 因此, 操作题要注意方法指导, 让孩子们在应用练习中不断强化以明晰操作步骤.
三、加强思路指导以明断操作条件
操作题是基础知识的灵活性练习, 孩子们在操作中, 有时会遇到多余条件或者是抓着条件无从下手的情况, 这时候, 老师应该加强孩子思维的拓展, 使其透过数据就能明断条件. 例如, 如图1所示, 做一个圆柱, 求圆柱的表面积. 有的孩子从8分米入手, 很快得出8分米是圆柱的高, 也是两条直径的和, 顺着这个思路走, 孩子们很快就求出了答案. 也有的孩子从20.56分米入手, 他们认为20.56即是一条直径和底面周长的和, 通过计算, 求出直径约为4.97分米. 细心的孩子发现这与两条直径的和8分米相违背, 有条长是8分米, 宽是4分米的废边, 于是改从8分米这个条件入手. 也有粗心的孩子认为题目出错, 弃之一边. 因此, 操作题要注意思路指导, 让孩子在灵活性练习中不断强化以明断操作条件.
四、加强思维指导以明辨操作方向
操作题是基础知识的提升性练习, 已知圆柱的体积是27立方厘米, 请在图2中作出一个体积为18立方厘米的圆锥.有些孩子拿到题后, 不知道怎样画. 也有些孩子在我的启发下, 沿着“等底面积”或“等高”的思路, 列表求出圆锥高是圆柱高的2倍或圆锥底面积是圆柱底面积的2倍, 由于底面积很难能画出2倍关系, 所以这条路行不通. 而作高很容易, 这里, 要提醒孩子们先作准圆柱的高, 再作出2倍关系即可. 因此, 操作题要注意思维指导, 让孩子们在提升性练习中不断强化以明辨操作方向.
五、加强规范指导以明确操作要求
操作题是基础知识的规范性练习, 它要求孩子细致、用心地巩固知识, 应用知识. 但在实际操作中, 有些孩子没有用铅笔、尺子的习惯, 直线、虚线、点划线等线不按章法乱用, 尽管画图但没有列出数据的由来, 不标注数据或单位名称等众多问题, 层出不穷. 因此, 操作题要注意规范指导, 让孩子们在规范性练习中不断强化以明确操作要求.
3.巩固练习参考答案 篇三
1. A
可能出现的误区分析:不能准确把握公理及推论成立的前提,只靠直觉想象随意地把平面几何的有些命题推广到空间几何中.
《转化与化归在直线上平面平行或垂直中的应用》
1. (1) 如右图,设BD的中点为O,连结OE,则OE所以OB1∥EF,OB1平面B1BDD1,所以EF∥平面B1BDD1.
(2) 作MH∥C1D1,连结NH,因为A1MA1C1=A1HA1D1,且AN=A1M,AD1=A1C1,所以ANAD1=A1HA1D1,所以NH∥A1A∥DD1,所以平面MNH∥平面C1CDD1,
所以MN∥平面C1CDD1.
2. 因为AB是圆O的直径,所以∠ACB=90°,所以BC⊥AC.
由于PA⊥平面ABC,BC平面ABC,所以BC⊥PA.
又PA与AC相交且在平面PAC内,
所以BC⊥平面PAC.
又因为AF平面PAC,
所以AF⊥BC.
又已知AF⊥PC,且BC和PC是平面PBC内的两条相交直线,
所以AF⊥平面PBC.
《聚焦三视图》
1. ②④. 2. 80003,200(3+5+2).
3.
如图所示,设长方体的高,宽,高分别为m,n,k,由题意得m2+n2+k2=7,m2+k2=6,解得n=1.又1+k2=a,1+m2=b,所以(a2-1)+(b2-1)=6,即a2+b2=8,所以(a+b)2=a2+2ab+b2=8+2ab≤8+a2+b2=16,于是a+b≤4,当且仅当a=b=2时取等号.
4. (1) 该几何体的直观图如图所示.
(2) 这个几何体可看成是正方体AC1及直三棱柱B1C1Q-A1D1P的组合体.由PA1=PD1=2,A1D1=AD=2,可得PA1⊥PD1,
所以所求几何体的表面积S=5×22+2×2×2+2×12×(2)2=(22+42)(cm2).
所求几何体的体积V=23+12×(2)2×2=10(cm3).
《构造长方体巧解球与内接三棱锥的组合体问题》
1. D 2. C 3. (2) 33;(3) 22.
“立体几何初步”单元测试参考答案
1. 1,2,3或4(考查平面的基本性质)
2.2
3. 甲→④;乙→③;丙→①
4. 平行(空间两直线的位置关系)
5. 60(借助三视图考查几何体的表面积计算公式)
6. ③④
7. ③
8. 7π3
9.6,6,6π(长方体及球)
10. 75
11. 直角面面积的平方和等于斜面面积平方;中面面积等于斜面面积的14(三棱锥的性质)
12. ②③④(空间的垂直)
第13题图
13. (1)因为SA⊥平面ABC,所以SA⊥BC.
又AB是⊙O的径,C是圆周上任一点,所以BC⊥AC
而SA∩AC=A,所以BC⊥平面SAC,SA平面SAC,
所以SA⊥BC.
(2)由(1),可证得平面SAC⊥平面SBC
又平面SAC∩平面SBC=SC,AF⊥SC,所以AF⊥平面SBC.
由AF⊥平面SBC,SB平面SBC,得AF⊥SB.
又AE⊥SB,AF∩AE=A,所以SB⊥平面AEF.
14. (1)设A1C1∩B1D1=O1,连结O1G,
可证BEGO1是平行四边形,EG∥BO1.
由线面平行判定定理,可得EG∥平面平面BB1D1D.
第14题(1)图
(2)由棱柱的定义,可得BB1D1D是平行四边形,
于是有B1D1∥BD,
连结FO,HO1,AC1,
利用中点条件,可证得FO∥HO1.
再利用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可得平面BDF∥平面B1D1H.
第14题(2)图
(3)由(2),知平面BDF∥平面B1D1H,
要证A1O⊥平面B1D1H,
只须证A1O⊥平面BDF,
由正方体的性质,可证BD⊥平面AA1C1C,
从而得到BD⊥A1O.
第14题(3)图
设正方体的棱长为1,可得FO=32,A1F=32,A1O=62.
由A1O2+OF2=A1F2,可得A1O⊥FO,
再由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可得A1O⊥平面BDF,
又 平面BDF∥平面B1D1H,
所以A1O⊥平面B1D1H.
(4)由BD⊥平面AA1CC,可得平面BDF⊥平面AA1C1C.
15. (1)取AA1中点F,连结DF,DE,B1E,B1F则平面B1EDF即为所求.
(2)借助平行关系考查探究题.K为DD1中点.
(3)借助垂直关系考查探究题.不存在,
假设存在,则AC⊥平面BDD1B1,
而BD平面BDD1B1,所以AC⊥BD,
而四边形ABCD是矩形,所以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所以
AB=AD,与AB≠AD矛盾,所以不存在.
16. (1)因为DD1⊥平面A1B1C1D1,DD1⊥平面ABCD,
所以平面A1B1C1D1∥平面ABCD,DD1⊥DA,DD1⊥DC,
于是有C1D1∥CD,D1A1∥DA.
设E,F分别为DA,DC的中点,连结EF,A1E,C1F,
有A1E∥DD1,C1F∥DD1,DE=1,DF=1,
第16题图
所以A1E∥C1F,于是A1C1∥EF.
由DE=DF=1,得EF∥AC,故A1C1∥AC,A1C1与AC共面.
过点B1作B1O⊥平面ABCD于点O,则B1O∥A1E且B1O=A1E,
B1O∥C1F且B1O=C1F,
连结OE,OF,
则有OE∥B1A且OE=B1A,OF∥B1C1,且OF=B1C1,所以OE=OF.
因为B1A1⊥A1D1,所以OE⊥AD,
因为B1C1⊥C1D1,所以OF⊥CD,
所以点O在BD上,故B1D1与BD共面.
(2)因为DD1⊥平面ABCD,所以DD1⊥AC.
又BD⊥AC,DD1和BD是平面B1BDD1内两条相交直线,所以AC⊥平面B1BDD1.
4.操作系统练习答案 篇四
1、算法就是一个有穷规则的集合,其中之规则规定了解决某一特定类型问题的一个运算序列。回答下列问题。
(1)关于算法的特性,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_____。
(A)算法必须有明确的结束条件,即算法应该能够结束,此即算法的有穷性;(B)算法的步骤必须要确切地定义,不能有歧义性,此即算法的确定性;
(C)算法可以有零个或多个输入,也可以有零个或多个输出,此即算法的输入输出性;(D)算法中有待执行的运算和操作必须是相当基本的,可以由机器自动完成,进一步,算法应能在有限时间内完成,此即算法的能行性;
(E)上述说法有不正确的;
答案:C 解释:
本题考查对算法基本性质的理解
(C)算法的输出性:算法有一个或多个的输出/结果,即与输入有某个特定关系的量。因此(C)选项错误。其余选项,(A)(B)(D)分别是对算法的有穷性,确定性和能行性的正确描述。
具体内容参考第七章视频之“算法与算法类问题的求解”以及第七章课件。
(2)关于算法的命题,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_____。
(A)算法规定了任务执行/问题求解的一系列、有限的步骤。(B)算法所规定的计算/处理步骤是有限的,但算法实际执行的计算/处理步骤可以是无限的。
(C)算法可以没有输入,但必须有输出。
(D)算法的每一个步骤必须确切地定义,且其运算和操作必须相当基本,可以由机器自动完成。
答案:B 解释:
本题考查对算法基本性质的理解
(B)违反了算法的有穷性:一个算法在执行有穷步规则之后必须结束。因此(B)选项错误。其余选项,(A)(C)(D)分别是对算法的有穷性,输入输出性和确定性的正确描述。
具体内容参考第七章视频之“算法与算法类问题的求解”以及第七章课件。
(3)关于算法与程序、计算机语言之间的关系,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_____。
(A)算法是解决问题的步骤,某个问题可能有多个求解算法;
(B)算法不能直接由计算机执行,必须将其转换为程序才能够由计算机执行;(C)算法只能由高级(计算机)语言实现,不能通过机器语言实现;(D)求解问题的多个算法不一定获得相同的解。
答案:C 解释:
本题考查对算法基本性质的理解
(C)算法是解决问题的步骤,执行的语言是步骤书写的规范、语法规则、标准的集合 是人和计算机都能理解的语言,不仅是高级语言。因此(C)选项错误。其余选项,(A)正确,解决问题的算法可以有多个。(B)选项,程序是算法的实现方式,正确。(D)选项,算法有优劣,对于同一个问题,获得的解可能不同。
具体内容参考第七章视频之“算法与算法类问题的求解”以及第七章课件。
(4)算法是计算系统的灵魂,为什么?不正确的是_____。
(A)计算系统是执行程序的系统,而程序是用计算机语言表达的算法;(B)一个问题的求解可以通过构造算法来解决,“是否会编程序”本质上章是“能否想出求解该问题的算法”;
(C)一个算法不仅可以解决一个具体问题,它可以在变换输入输出的情况下,求解一个问题系列;
(D)问题求解都可以归结到算法的构造与设计,系统和算法的关系是:算法是龙,而系统是睛,画龙要点睛。
(E)上述说法有不正确的;
答案:D 解释:
本题考查算法、程序与系统之间的关系
(D)选项,算法是计算系统的灵魂,因此系统和算法的关系是:系统是龙,算法是睛,好的算法能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A)(B)(C)选项描述正确。
具体内容参考第七章视频之“算法与算法类问题的求解”以及第七章课件。
2、哥尼斯堡七桥问题,是一个经典问题,如下图(a)所示,描述为“由河流隔开的四块陆地上建造了七座桥,寻找走遍这七座桥且只许走过每座桥一次最后又回到原出发点的路径”。关于哥尼斯堡七桥问题,著名数学家欧拉对该问题做了一个抽象:“顶点”为陆地,“边”为连接两块陆地的桥梁。这个抽象被称为“图”,并定义了顶点的“度”为连接一个顶点的边的数量。关于此问题回答下列问题。
//本题考查问题及其数学建模的作用
(a)
(1)哥尼斯堡七桥问题的路径能够找到吗? _____。
(A)一定能够找到;
(B)一定不能找到;(C)不确定能不能找到。
(b)
答案:B 解释:
本题考查问题及其数学建模的作用 选择(B),根据欧拉回路关系可知,要是一个图形可以一笔画,需要满足:1)图形必须是连通的;2)途中的“奇点”(相连的边的个数为奇数的点)个数是0或2(该题中应为0个)。该问题中将四个岛抽象成4个点,每条桥抽象成边,可知图中奇点个数是4个,因此不可能找到。
具体内容参考第七章视频之“数学建模与算法策略设计--算法思想”,第七章课件或查阅欧拉回路相关资料。
(2)对河流隔开的m块陆地上建造的n座桥梁,能否找到走遍这n座桥且只许走过每座桥一次最后又回到原出发点的路径呢? _____。
(A)一定能够找到;
(B)一定不能找到;(C)不确定能不能找到。
答案:C 解释:
本题考查问题及其数学建模的作用
选择(C)根据欧拉回路关系可知,要是一个图形可以一笔画,需要满足:1)图形必须是连通的;2)途中的“奇点”(相连的边的个数为奇数的点)个数是0或2(该题中因为起点和终点是一个,所以奇点个数应为0个)。该问题中将m个岛抽象成m个点,每条桥抽象成边,但图中奇点个数未知,因此不能做判断。
具体内容参考第七章视频之“算法与算法类问题的求解,第七章课件或查阅欧拉回路相关资料。
(3)对河流隔开的m块陆地上建造的n座桥梁,若要找到走遍这n座桥且只许走过每座桥一次最后又回到原出发点的路径,则需满足以下条件_____。
(A)m个顶点n条边的图应是连通的,即由一个顶点出发可沿边到达任何一个其他顶点;
(B)每个顶点的度应为偶数;
(C)既需要满足(A)又需要满足(B);
(D)上述条件还不够,还需满足更多条件。
答案:C 解释:
本题考查问题及其数学建模的作用
选择(C)根据欧拉回路关系可知,要是一个图形可以一笔画,需要满足:1)图形必须是连通的;2)途中的“奇点”(相连的边的个数为奇数的点)个数是0或2(该题中因为起点和终点是一个,所以奇点个数应为0个)。该问题中将m个岛抽象成m个点,每条桥抽象成边,因此应该选择C。
具体内容参考第七章视频之“数学建模与算法策略设计--算法思想”,第七章课件或查阅欧拉回路相关资料。
(4)下面所示的图(c),能否找到走遍每一座桥,且每座桥仅走过一次、最后又回到原出发点的路径呢?
(c)(A)一定能够找到;
(B)一定不能找到;(C)不确定能不能找到。
答案:B 解释:
本题考查问题及其数学建模的作用
选择(B)根据欧拉回路关系可知,要是一个图形可以一笔画,需要满足:1)图形必须是连通的;2)途中的“奇点”(相连的边的个数为奇数的点)个数是0或2(该题中因为起点和终点是一个,所以奇点个数应为0个)。图中奇点是C与G,个数为2,不符合要求,因此应该选择B。
具体内容参考第七章视频之“数学建模与算法策略设计--算法思想”,第七章课件或查阅欧拉回路相关资料。
(5)参见图(c),增加哪些边,使得能够找到走遍每一座桥,且每座桥仅走过一次、最后又回到原出发点的路径呢?
(A)BG边;
(B)AG边;(C)CG边;(D)AD边;
(E)DE边。
答案:C 解释:
本题考查问题及其数学建模的作用
选择(C)根据欧拉回路关系可知,要是一个图形可以一笔画,需要满足:1)图形必须是连通的;2)途中的“奇点”(相连的边的个数为奇数的点)个数是0或2(该题中因为起点和终点是一个,所以奇点个数应为0个)。图中奇点是C与G,个数为2,不符合要求,因此在CG间增加一条边,将寄点数变成0可满足要求,因此应该选择C。具体内容参考第七章视频之“数学建模与算法策略设计--算法思想”,第七章课件或查阅欧拉回路相关资料。
(6-1)对河流隔开的m块陆地上建造的n座桥梁,若要找到走遍这n座桥且只许走过每座桥一次的路径,则需满足以下条件_____。
(A)m个顶点n条边的图应是连通的,即由一个顶点出发可沿边到达任何一个其他顶点;
(B)每个顶点的度应为偶数;
(C)既需要满足(A)又需要满足(B);(D)不满足上述条件(A)(B)(C)的图也能找出满足题目规定要求的路径;
答案:D 解释:
本题考查问题及其数学建模的作用 选择(D),此题未要求回到原地,即起点和终点可以不是一个,那么可以有2个奇数点作为起点和终点。根据欧拉回路关系可知,要是一个图形可以一笔画,需要满足:1)图形必须是连通的;2)途中的“奇点”(相连的边的个数为奇数的点)个数是0或2。不同时满足(A)(B),可以有2个顶点的度为奇数,也可以满足题目要求,因此应该选择D。
具体内容参考第七章视频之“数学建模与算法策略设计--算法思想”,第七章课件或查阅欧拉回路相关资料。
(6-2)对河流隔开的m块陆地上建造的n座桥梁,若要找到走遍这n座桥且只许走过每座桥一次的路径,则需满足以下条件_____。
(A)m个顶点n条边的图应是连通的,即由一个顶点出发可沿边到达任何一个其他顶点;
(B)每个顶点的度应为偶数,或者,只有两个顶点的度为奇数而其他顶点的度均为偶数;(C)既需要满足(A)又需要满足(B);
(D)不满足上述条件(A)(B)(C)的图也能找出满足题目规定要求的路径;
答案:C 解释:
本题考查问题及其数学建模的作用 选择(C),此题未要求回到原地,即起点和终点可以不是一个,那么可以有2个奇数点作为起点和终点。根据欧拉回路关系可知,要是一个图形可以一笔画,需要满足:1)图形必须是连通的;2)途中的“奇点”(相连的边的个数为奇数的点)个数是0或2。因此应该选择C。
具体内容参考第七章视频之“数学建模与算法策略设计--算法思想”,第七章课件或查阅欧拉回路相关资料。
(7)下面所示的图(d)和图(e),问能否找到走遍每一座桥,且每座桥仅走过一次的路径呢?
(d)(A)图(d)和图(e)都一定不能找到;
(B)图(d)一定能够找到;图(e)一定不能找到;(C)图(d)一定不能找到;图(e)一定能够找到;(D)图(d)和图(e)都一定能够找到;
(e)
答案:C 解释:
本题考查问题及其数学建模的作用
选择(C)根据欧拉回路关系可知,要是一个图形可以一笔画,需要满足:1)图形必须是连通的;2)途中的“奇点”(相连的边的个数为奇数的点)个数是0或2。d图有FGE三个奇点,一定不能找到,而e图有FG两个奇点,一定能找到,因此应该选择C。
具体内容参考第七章视频之“数学建模与算法策略设计--算法思想”,第七章课件或查阅欧拉回路相关资料。
(8)参见下图(f),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
(f)(A)对{A、B、C、D、E、F、G}中的任意两个顶点X和Y,都可以找到一条路径,从X出发 走遍每一座桥,且每座桥仅走过一次,最后终止于Y;
(B)对两个顶点A和B,可以找到一条路径,从A出发 走遍每一座桥,且每座桥仅走过一次,最后终止于B;
(C)对两个顶点D和G,可以找到一条路径,从D出发 走遍每一座桥,且每座桥仅走过一次,最后终止于G;
(D)对{A、B、C、D、E、F、G}中的任意两个顶点X和Y,都找不到一条路径,从X出发 走遍每一座桥,且每座桥仅走过一次,最后终止于Y;
答案:C 解释:
本题考查问题及其数学建模的作用
选择(C)根据欧拉回路关系可知,要是一个图形可以一笔画,需要满足:1)图形必须是连通的;2)途中的“奇点”(相连的边的个数为奇数的点)个数是0或2。该图奇点为G和D,因此可以找到一条欧拉回路,并且只能以此两点作为起点和终点,因此应该选择C。
具体内容参考第七章视频之“数学建模与算法策略设计--算法思想”,第七章课件或查阅欧拉回路相关资料。
(9)哥尼斯堡七桥问题,给我们的启示是_____。
(A)一个具体问题应该进行数学抽象,基于数学抽象进行问题求解;
(B)一个具体问题的求解,进行数学建模后,通过模型中的性质分析可以判断该问题是否有解,如果有解,则可以进行计算;而如果无解,则无需进行计算;
(C)一个具体问题的求解方法,进行数学建模后,可反映出一类问题的求解方法,例如哥尼斯堡七桥问题的求解方法,建立“图”后,可反映任意n座桥的求解方法;
(D)上述全部;
答案:D 解释:
本题考查问题及其数学建模的作用
以上说明都正确,对一个具体问题的求解,可先进行数学建模,将具体问题转化成抽象问题,再进行判断是否有解,若有解则计算,若无解则无需计算。
具体内容参考第七章视频之“数学建模与算法策略设计--算法思想”,第七章课件或查阅欧拉回路相关资料。
(10)哥尼斯堡七桥问题,推而广之就是m个顶点n条边的图的“一笔画”问题,我们可以给出一个算法来求解该问题,即“对河流隔开的m块陆地上建造的n座桥梁,若要找到走遍这n座桥且只许走过每座桥一次的路径”。关于该算法的基本思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
(A)以任何一个顶点为起点,按照图的“边”的指示,找到按该边与该顶点相连的下一个顶点,并标记该边为“已访问”,依次循环,直到所有的边都被访问过为止,便可找到给定问题的解;
(B)以任何一个顶点为起点,按照图的未访问过“边”的指示,找到按该边与该顶点相连的下一个顶点,并标记该边为“已访问”,依次循环,直到所有的边都被访问过为止,便可找到给定问题的解;
(C)首先判断该问题是否有解,若无解,则直接退出;若有解,则以任何一个顶点为起点,按照图的未访问过“边”的指示,找到按该边与该顶点相连的下一个顶点,并标记该边为“已访问”,依次循环,直到所有的边都被访问过为止,便可找到给定问题的解;
(D)首先判断该问题是否有解,若无解,则直接退出;若有解,则选择一个奇数度的顶点为起点,按照图的未访问过“边”的指示,找到按该边与该顶点相连的下一个顶点,并标记该边为“已访问”,依次循环,直到所有的边都被访问过为止,便可找到给定问题的解;
(E)上述都不正确。
答案:D 解释:
本题考查问题及其数学建模的作用
选择(D)根据欧拉回路关系可知,要是一个图形可以一笔画,需要满足:1)图形必须是连通的;2)途中的“奇点”(相连的边的个数为奇数的点)个数是0或2。因此,若有奇点,则起点和终点必须是奇点,若无,则任意,因此(A)(B)(C),因此应该选择D。
具体内容参考第七章视频之“数学建模与算法策略设计--算法思想”,第七章课件或查阅欧拉回路相关资料。
3、背包问题的定义是:给定一组物品,每种物品都有自己的重量和价格,在限定的总重量内,我们如何选择,才能使得物品的总价格最高。问题的名称来源于如何选择最合适的物品放置于给定背包中。背包问题的一个例子:应该选择哪些盒子,才能使价格尽可能地大,而保持重量小于或等于15 kg?其示意图如下:
(1)该背包问题的可能解的数量是_____。
(A)5
(B)10
(C)32
(D)64
答案:C 解释:
本题考查问题及其数学建模的作用
由题意可知,只要可放入背包的状态都算是可能解,可以按背包容量由1到15遍历可能性。答案为(C)32个。
具体内容查阅背包问题相关资料。
(2)假定求解该问题的一种贪心策略是:优先选择能装下盒子中价格最高的,依据该算法策略所得到的解的总价值是_____。
(A)16
(B)15
(C)14
(D)13
答案:B 解释:
本题考查问题及其数学建模的作用
由题意可知使用贪心算法,从价值最高的开始放入,第一个放入价值$10的4kg物品,接下来价值最大的是$4,但再加上12kg已经超过了背包的限度,所以不可放入,接下来放入其余的3个可满足重量限制的物品,总价值是15,所以选择(B)。
具体内容查阅背包问题相关资料。
(3)假定求解该问题的一种贪心策略是:优先选择能装下盒子中单位重量价值最高的,依据该算法策略所得到的解的总价值是_____。
(A)16
(B)15
(C)14
(D)13
答案:B 解释:
本题考查问题及其数学建模的作用 由题意可知使用贪心算法,从单位价值最高的开始放入,五个物品单位价值从大到小依次为:2.5,2,1,1,1/3,依次放入并验证是否超出背包重量限制:$10-4kg, $2-1kg,$1-1kg,$2-2kg,之后放不下$4-12kg的物品,到此总价值是15,所以选择(B)。
具体内容查阅背包问题相关资料。
(4)假定求解该问题的一种贪心策略是:最大程度地利用背包的容量(15kg),依据该算法策略所得到的解的总价值是_____。
(A)8
(B)15
(C)14
(D)13
答案:A 解释:
本题考查问题及其数学建模的作用
由题意可知使用贪心算法,需要让剩余空间最小,那么可以得到的组合是,12kg+2kg+1kg=15kg,重量得到最大利用,总价值是8,所以选择(A)。
具体内容查阅背包问题相关资料。
(5)使用遍历算法策略所得到的解的总价值是_____。
(A)8
(B)15
(C)14
(D)13
答案:B 解释:
本题考查问题及其数学建模的作用
用遍历算法策略,状态转移方程:f[v]=max{f[v],f[v-c[i]]+w[i]},即f[i][v]表示前i件物品恰放入一个容量为v的背包可以获得的最大价值,第i件物品的重量是c[i],价值是w[i]。“将前i件物品放入容量为v的背包中”这个子问题,若只考虑第i件物品的策略(放或不放),那么就可以转化为一个只牵扯前i-1件物品的问题。如果不放第 i件物品,那么问题就转化为“前i-1件物品放入容量为v的背包中”,价值为f[i-1][v];如果放第i件物品,那么问题就转化为“前i-1件物品放 入剩下的容量为v-c[i]的背包中”,此时能获得的最大价值就是f [i-1][v-c[i]]再加上通过放入第i件物品获得的价值w[i]。按此方法,可得总价值是15,所以选择(B)。
具体内容查阅背包问题相关资料。
(6)假定有N个物品,其价值分别为V1, V2,..., VN,重量分别为W1, W2,..., WN,背包所能承受的总重量为Wmax,为物品i定义一个决策变量xi,其中xi=1表示选择该物品,xi=0表示不选择该物品。下面哪个描述共同构成了该问题的数学模型_____。
(A)问题的目标函数是max xV;
iii1NiiN(B)问题的目标函数是max xW;
i1(C)问题解所应满足的约束是 xWWiii1NNmax;
(D)问题解所应满足的约束是 xVi1iiWmax;
(E)前述(A)和(C);
答案:E 解释:
本题考查问题及其数学建模的作用 该问题有两个条件:
1)物品不能超过背包所能承受的重量,即(C)选项: xWWiii1Nmax
2)背包内物品价值最大,即(A)选项目标函数为
max xiVii1N
(B)和(D)选项明显错误,将质量和价值比较。
所以选择(E)。
具体内容查阅背包问题相关资料。
4、TSP-旅行商问题,是一个经典问题,如下图所示,描述为“有n个城市,任何两个城市之间的距离都是确定的,现要求一旅行商从某城市出发必须经过每一个城市且只能在每个城市逗留一次,最后回到原出发城市,问如何事先确定好一条最短的路线使其旅行的费用最少”。围绕TSP,回答下列问题。
(1)关于TSP问题的遍历算法和贪心算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
(A)对TSP问题而言,遍历算法和贪心算法求得的解是一样的,所不同的是贪心算法更快一些,而遍历算法更慢一些;
(B)对TSP问题而言,遍历算法和贪心算法求得的解是一样的,所不同的是遍历算法更快一些,而贪心算法更慢一些;
(C)对TSP问题而言,遍历算法和贪心算法求得的解是不一样的,贪心算法是求近似解,执行更快一些,而遍历算法是求精确解,执行更慢一些;(D)对TSP问题而言,遍历算法和贪心算法求得的解是不一样的,贪心算法是求精确解,执行更快一些,而遍历算法是求近似解,执行更慢一些;
答案:C 解释:
本题考查对贪心算法与遍历算法的简单理解
贪心算法:一定要做当前情况下的最好选择,否则将来可能会后悔,故名“贪心”。如果以A城市为起点,选择最近的下一点,为B城市。以B城市为起点,选择最近的下一个城市,可以选择C或D,以选择D为例。以D为起点,选择最近的下一点,为C城市。最后回到A。整个过程的花费为:14。于是,该贪心算法的解为14。而通过遍历可知,该问题的最优解为A-B-C-D-A,花费为13。可见,贪心算法与遍历算法的解不会总是完全相同。而贪心算法只会做当前情况下最优选择,其时间复杂度为n级别。而遍历则会将各种情况考虑在内,其时间复杂度为(n-1)!级别当城市的数量变多时,遍历算法将会出现组合爆炸。故,相比之下,贪心算法的计算速度更快。所以(C)选项是正确的。
详细内容请参考第七章视频“算法,程序与计算系统之灵魂”与第七章课件。
(2)关于TSP,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_____。
(A)TSP问题的一个可能解就是n个城市的一个组合
(B)TSP问题的难点是当n值很大时,组合数目非常庞大(组合数目为n!),以致于计算机不能在有限时间内完成所有的组合;
(C)TSP问题的难点是当n值很大时,组合数目非常庞大(组合数目为n!),虽如此,计算机仍然能够在有限时间内完成所有的组合;
(D)上述思想--对所有组合进行比较的思想,即是所谓的遍历算法策略,它仅仅对n值很小的TSP问题是能行的。
答案:C 解释:
本题考查对TSP组合优化问题的理解
对所有组合进行比较的思想,即所谓的遍历算法策略,其组合数目为n!。2001年解决了德国15112个城市的TSP问题,使用了美国Rice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之间互连的、速度为500MHz 的Compaq EV6 Alpha 处理器组成的110台计算机,所有计算机花费的时间之和为22.6年。由此可见,当n巨大时,用遍历算法解决TSP问题是不现实的。所以(C)选项错误。
详细内容请参考第七章视频“算法,程序与计算系统之灵魂”与第七章课件。
(3)关于TSP的贪心算法的求解思想,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_____。
(A)无需对所有组合(所有可能解)进行比较,而仅需依照某种办法确定其中的一个组合即可,该组合不一定是最优解,但却是一个较优解或次优解;
(B)在确定一个组合
(C)贪心算法确定的路径,是由局部最优(即tk+1在tk看来是最优的)组合起来的路径,该路径从全局角度也一定是最优的;
(D)对一个具体的TSP问题,每次执行贪心算法,所求得的最终解可能是不同的。
答案:C 解释:
本题考查对TSP贪心算法的理解
(A)(B)选项都是对贪心算法的描述,贪心算法的核心就是:只考虑当前情况下得最优解。故(A)(B)正确。贪心算法得到的解释可行解,但不一定是最优解,故(C)错误。在执行贪心算法的过程中,会遇到下一步有两个最优选项的情况,所以每次执行贪心算法的最终解的结果可能是不同的。故(D)正确。
详细内容请参考第七章视频“算法,程序与计算系统之灵魂”与第七章课件。
(4)下列哪些问题可应用求解TSP的算法,正确的是_____。
(A)电路板上需要钻n个孔,选择一条最短路径使机器移动并完成所有孔的钻孔工作的问题(机器在电路板上钻孔的调度问题);
(B)n个盘子在三个柱子上的移动问题(梵天塔问题或者说汉诺塔问题);(C)n座桥,走过每座桥且仅走过一次的问题(图的遍历问题);
(D)上述(A)(B)(C)都可以。
答案:A 解释:
本题考查对TSP问题抽象的理解
求解TSP问题采用的是贪心算法。(A)选项所描述的问题其实就是TSP问题。(B)选项所描述的问题是梵天塔问题,应该采用的是递归的思想。(C)选项所描述的图的遍历问题,主要有深度优先搜索,和广度优先搜索两种解决方法,不是贪心算法。综上,(A)选项正确。
详细内容请参考第七章视频“算法,程序与计算系统之灵魂”与第七章课件。
(5)关于下列四个数学抽象,说法正确的是_____。
(数学抽象I)城市记为:V={v1,v2,…,vn},任意两个城市vi,vj∈V之间的距离记为:dvivj,问题的解是寻找所有城市的一个访问顺序T={t1,t2,…,tn},其中ti∈V,使得min ni=1dtiti+1,这里假定除tn+1=t1外,ti tj(ij时)。
(数学抽象II)电路元件记为:V={v1,v2,…,vn},任意两个元件vi,vj∈V之间的距离记为:dvivj,问题的解是寻找所有元件之间的一个访问顺序T={t1,t2,…,tn},其中ti∈V,使得min ni=1dtiti+1,这里假定除tn+1=t1外,ti tj(ij时)。
(数学抽象III)图的结点记为:V={v1,v2,…,vn},任意两个结点vi,vj∈V的边的权值记为:dvivj,问题的解是寻找所有结点之间的一个访问顺序T={t1,t2,…,tn},其中ti∈V,使得min ni=1dtiti+1,这里假定除tn+1=t1外,ti tj(ij时)。
(数学抽象IV)图的结点记为:N = {1,2,…,n},任意两个结点i,j的边的权值记为:dij,问题的解是寻找所有结点之间的一个访问顺序t={t1,t2,…,tn},其中tiV,使得min min ni=1dtiti+1,这里假定除tn+1=t1外,ti tj(ij时)。
(A)只有数学抽象I是TSP问题,数学抽象II和III不是;
(B)数学抽象I和III可以被认为是TSP问题,数学抽象II和IV不是;(C)数学抽象I、II、III和IV都可以被认为是TSP问题;(D)上述说法都不正确。
答案:C 解释:
本题考查对TSP问题抽象的理解
I就是对最原始的TSP问题的抽象描述。II也是对TSP问题的描述,只是将城市换成了电子元件。III和IV是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表述罢了,都是TSP问题,只是将城市换为了图。四个数学抽象都可以被认为是TSP问题。故选项(C)正确。
详细内容请参考第七章视频“算法,程序与计算系统之灵魂”与第七章课件。
5、数据结构是算法设计的重要步骤,针对不同问题的算法设计应该选择适当的数据结构,不同的数据结构会使得解决问题的算法的性能有所不同。回答下列问题。(1)关于数据结构,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_____。
(A)数据结构是问题域数学模型中各种数据的存储结构;(B)数据结构是将逻辑上有一定语义关系的数据,转换成计算机可以存储和处理的变量,便于算法和程序进行处理;
(C)数据结构是将具有一定语义关系的变量进行命名,以便隐藏数据结构内部的操作细节,便于算法按逻辑语义通过操控该名字来操控该数据结构;
(D)数据结构包含了数据的逻辑结构、存储结构及其操作;
(E)上述说法有不正确的。
答案:E 解释:
本题考查对数据结构的理解
数据结构是数据的逻辑结构、存储结构及其操作的总称,它提供了问题求解/算法的数据操纵机制。(A)(B)(C)(D)的说法都没有问题。所以(E)是不正确的。
详细内容请参考第七章视频“算法,程序与计算系统之灵魂”与第七章课件。
(2)关于数据结构,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______________?
(A)数据结构由逻辑结构、存储结构及运算3部分组成;(B)存储结构定义了数据在存储器中的存储方式;(C)向量使用顺序存储结构,并借助元素在存储器中的相对位置来表示数据元素的逻辑关系;
(D)在树结构中,指针用于表达元素之间的逻辑关系——父子关系,每个元素的指针指向其父节点,因此一个元素可以有一个或多个指针。
答案:D 解释:
本题考查对数据结构的理解
数据结构是数据的逻辑结构、存储结构及其操作的总称。(A)正确。数据的存储结构也就是在反映数据逻辑关系的原则下,数据在存储器中的存储方式。(B)正确。向量确实是使用顺序存储结构,并且借助元素在存储器中的相对位置来表示数据元素的逻辑关系的,(C)正确。在树结构中,如果每个元素的指针都指向其父节点,那么每个元素只能有一个指针。因为每个元素只有一个父亲。故(D)错误。
详细内容请参考第七章视频“算法,程序与计算系统之灵魂”与第七章课件。
6.数据通常要存储在存储器中,存储器是按地址访问的存储单元的集合,因此存储器可被认为是按线性方式组织数据。数组是高级语言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数据结构,其按照不同的下标可访问数组的不同的元素。如下图所示:
(1)关于数组和存储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_____。
(A)和存储器一样,数组是按线性方式组织数据;
(B)和存储器一样,一维数组是按线性方式组织数据,一个数据元素需要一个存储单元来存储,一个下标即相当于一个存储单元的地址;
(C)和存储器一样,一维数组是按线性方式组织数据,一个数据元素需要一个或多个存储单元来存储,一个下标即相当于一个存储单元的地址;
(D)和存储器一样,一维数组是按线性方式组织数据,一个数据元素需要一个或多个存储单元来存储,一个下标即相当于一个或多个存储单元的地址;
答案:C 解释:
本题考查对存储器和数组的理解。数组是按照线性方式组织数据的。当一个数据元素需要多个存储单元存储时,一个下标代表的就是多个存储单元的地址,所以(C)的说法不准确。其余说法都对。
详细内容请参考第七章视频“算法,程序与计算系统之灵魂”与第七章课件。
(2)请对照上图的左子图和右子图来观察,右子图的二维数组是按左图的形式存储在存储器中。则D[4][2]元素所对应的存储单元的存储地址为_____。
(A)00000000 00000101;
(B)00000000 00001000;
(C)00000000 00001010;
(D)上述都不正确;
答案:B 解释:
本题考查对存储器和数组的理解。
图中,二维数组中,D[4][2]对应的元素是80,而且是第二个80.在存储器中,找到第二个80的位置,其所对应的地址为:00000000 00001000;(B)正确。
详细内容请参考第七章视频“算法,程序与计算系统之灵魂”与第七章课件。
(3)请参照上图的左子图和右子图来观察,右子图的二维数组是按左图的形式存储在存储器中。则D[i][j]元素,与对应存储单元的存储地址的转换关系正确的为_____。
(A)D[i][j]元素的存储地址=数组的起始地址+((i-1)*每行的列数+j-1)*单一元素占用存储单元的数目;
(B)D[i][j]元素的存储地址=数组的起始地址+(i-1)*每行的列数+j-1;此公式在任何情况下都正确;
(C)D[i][j]元素的存储地址=数组的起始地址+((j-1)*每行的列数+i-1)*单一元素占用存储单元的数目;
(D)D[i][j]元素的存储地址=数组的起始地址+(j-1)*每行的列数+i-1;此公式在任何情况下都正确;
答案:A 解释:
本题考查对存储器和二维数组的理解。
记住数组的下标是从0开始编号的。((i-1)*每行的列数+j-1)得到二维数组中,所求的元素的下标偏移量。((i-1)*每行的列数+j-1)*单一元素占用存储单元的数目得到地址的偏移量。再加上数组的起始地址,便可得到所求元素的地址。(A)正确。
详细内容请参考第七章视频“算法,程序与计算系统之灵魂”与第七章课件。
7.“树”是一种典型的数据结构,在很多算法中都应用树来组织相关的数据。树是组织层次型数据的一种存储结构,它将每一个数据称为一个数据元素。见下图I.示意,采用三个数组来存储树型数据,一个数组TreeElement[]存放数据元素本身,一个数组LeftPointer[]存放该数据元素的左侧子元素的存放地址(简称为左指针),另一个数组RightPointer[]存放该数据元素的右侧子元素的存放地址(简称为右指针)。参照图I.,回答下列问题。
图I.(1)关于“树”这种数据结构,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_____。
(A)“树”既需要存储数据元素本身即数据,还需要存储数据元素之间的关系;
(B)“树”可以采用两个数组来组织树型数据,其中一个数组用于存储数据元素本身,另一个数组用于存储与该数据元素发生某种关系的另一个数据元素的存储位置;
(C)“树”可以采用三个数组来组织树型数据,其中一个数组用于存储数据元素本身,另外两个数组用于存储与该数据元素发生某种关系的另外两个数据元素的存储位置;
(D)不仅可以采用(B)(C)的方式组织树型数据,还有其他的方式;
(E)上述说法有不正确的。
答案:E 解释: 本题考查对树结构的理解。
“树”既需要存储数据元素本身即数据,还需要存储数据元素之间的关系。(A)的说法没有问题。用两个数组组织树形数据时,一个数组存放数据元素,另一个数组存储对应的父元素。用三个数组组织树形数据时,一个数组存放数据元素,剩下的两个数据,一个存放对应的左儿子,一个存放对应的右儿子。组织树形数据时,可以把每个元素当做一个节点,通过指针来指向其儿子。故(B)(C)(D)正确。(E)不正确。
详细内容请参考第七章视频“算法,程序与计算系统之灵魂”与第七章课件。
(2)参照上图(I),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_____。
(A)当数据元素不发生变化,而只是数据元素之间的关系发生变化时,可以通过调整数据元素对应的左指针数组或右指针数组中的值来完成;
(B)当数据元素不发生变化,而只是数据元素之间的关系发生变化时,既需要调整数据元素本身,又需要调整其对应的左指针数组或右指针数组中的值来完成;
(C)相同的数据元素,不同的左指针和右指针可以反映数据元素之间不同的关系;
(D)图(a)说明,一个数据元素最多只能有两个子元素,一个是左子元素,一个是右子元素;
(E)上述说法有不正确的。
答案:B 解释:
本题考查对树结构的理解。
“树”既需要存储数据元素本身即数据,还需要存储数据元素之间的关系。当数据元素不发生变化,而只是数据元素之间的关系发生变化时,数据本身是不需要调整的。(B)错误。其余说法均正确。
详细内容请参考第七章视频“算法,程序与计算系统之灵魂”与第七章课件。
(3)上图(I)表示的数据的逻辑关系,下列正确的是_____。
(A)图II.(a);(B)图II.(b);
(C)图II.(c);
(D)图II.(d);
图II.答案:D 解释:
本题考查对树结构的理解。
第一个元素值为100。其左指针指向的存储单元的内容为地址:00000000 00000010。该地址存储的数据为50。故第一个元素100的左儿子为50。一次类推,可以画出(d)中的树。故(D)正确。
详细内容请参考第七章视频“算法,程序与计算系统之灵魂”与第七章课件。
(4)如想使图(I),改变为存储下图III所示的逻辑关系,操作正确的是_____。
图III.(A)将00000000 00001000号存储单元的值修改00000000 01101110(即十进制的110);(B)将00000000 00011010号存储单元的值修改为00000000 00000111;
(C)将00000000 00010001号存储单元的值修改为00000000 00000000(即Null);
(D)将00000000 00010011号存储单元的值修改为00000000 00001000;(E)上述(A)(B)(C)(D)都需要正确完成;
答案:E 解释:
本题考查对树结构的理解。
想要得到题目要求,则需要改变的是100的右儿子的值。首先,增加110这个元素。这是(A)的操作。很容易知道,110这个元素对应的左指针指向00000000 00010001,将该单元的存储内容改为NULL,增加了110元素的左儿子为空。这是(C)的操作。然后将100元素的右指针指向110,这是(D)的操作。最后,将110的右指针指向150。这是(C)的操作。至此,整个过程完成。所以,(E)正确。
详细内容请参考第七章视频“算法,程序与计算系统之灵魂”与第七章课件。
(5)如想使图(I),改变为存储下图IV所示的逻辑关系,下列四步操作都是需要的,但有些操作的内容却是不正确的。不正确的是_____。
图IV.(A)将00000000 00001000号存储单元的值修改为00000000 01010101;(B)将00000000 00010010号存储单元的值修改为00000000 00000010;
(C)将00000000 00011010号存储单元的值修改为00000000 00000000(即Null);
(D)将00000000 00001010号存储单元的值修改为00000000 00001000;
答案:B 解释:
本题考查对树结构的理解。
(A)的操作是在存储表中增加85这个元素。(C)的操作是将85的右儿子设为NULL。(D)的操作是将100的左指针指向85元素的地址。(B)是对00000000 00010010地址进行操作。而改地址在整个过程中,通过其它选项来看,不会有涉及到(B)中的地址。故(B)不正确。
详细内容请参考第七章视频“算法,程序与计算系统之灵魂”与第七章课件。
8.堆栈(stack)是一种特殊的串行形式的数据结构,其特殊支出在于只能允许在链结串行或阵列的一端(称为堆栈顶端指针,top)进行加入数据(push)或输出数据(pop)的运算。其示意图如下所示。
(1)有关堆栈数据结构的说法,不正确的是_____。
(A)堆栈按照先进先出(FIFO, First In First Out)的原理运作;(B)堆栈按照后进先出(LIFO, Last In First Out)的原理运作;(C)堆栈可以使用顺序存储结构作为存储结构;(D)堆栈可以使用链式存储结构作为存储结构。
答案:A 解释:
本题考查对堆栈结构的理解。
在堆栈中,先进栈的元素被保存在堆栈下部。在弹出元素时,栈顶的元素先被弹出。故堆栈运行的原理是后进先出。(A)不正确,(B)正确。堆栈可以使顺序存储结构和链式结构来实现。(C)(D)正确。
详细内容请参考第七章视频“算法,程序与计算系统之灵魂”与第七章课件。
(2)有关堆栈数据结构的基本运算,说法不正确的是_____。
(A)推入是将数据放入堆栈的顶端,堆栈顶端指针top加一;(B)弹出是将堆栈顶端的数据取出,堆栈顶端指针top减一;(C)如果堆栈顶端指针top为0,则堆栈为空;
(D)如果是固定长度的堆栈,当堆栈顶端指针top与长度相等时,堆栈是满的。(E)上述说法有不正确的;
答案:E 解释:
本题考查对堆栈结构的理解。
堆栈只有一个出口,那便是栈顶。推入数据,是在堆栈的顶端推入,数据个数增加了一,栈顶指针加一,(A)正确。弹出数据,也是在堆栈的顶端弹出,数据个数减一,栈顶指针减一,(B)正确。栈顶指针的值代表了堆栈中数据的个数。栈顶指针为0,堆栈为空。栈顶指针为堆栈的固定长度,则堆栈是满的。(C)(D)均正确。故(E)的说法不正确。
详细内容请参考第七章视频“算法,程序与计算系统之灵魂”与第七章课件。
(3)假定当前堆栈顶端指针top=10,欲将栈底的元素取出,其他的元素仍然保持在栈中,则需要进行___ ___次弹出操作,____ ____次推入操作。
(A)1,1
(B)2,1
(C)10,9
(D)10,0
(E)11,8
答案:C 解释:
本题考查对堆栈结构的理解。
堆栈只有栈顶一个数据进出口。栈顶指针的值代表了堆栈中数据的个数。将栈底的元素弹出,则首先必须要使堆栈变空,需要连续十次弹出操作。再将其他9个元素压入堆栈,需要9次推入操作。故(C)选项正确。
详细内容请参考第七章视频“算法,程序与计算系统之灵魂”与第七章课件。
9.程序流程图是表达算法控制结构或者说算法步骤的重要方法。回答下列问题:(1)观察下图I.,没有错误的流程图为_________。
图I.(A)流程图(a)无错误;(B)流程图(b)无错误;
(C)流程图(c)无错误;
(D)没有无错误的流程图;
答案:D 解释:
本题考查流程图的知识点;
图(a)中,在进行“循环控制条件成立?”这一判断时,不应该使用方向,而应该用菱形判断,所以流程图(a)错误;图(b)中,当判断循环控制条件成立为是后,修改部分的返回箭头不应该指向初始化部分,而应该返回判断“循环控制条件成立?”,所以流程图(b)错误;图(c)中,有两处错误,一是在判断“循环控制条件成立?”时,没有标明两个箭头方向是“是”还是“否”,二是同图(b)一样,返回箭头不应该标在初始化部分,所以流程图(c)错误;综上所述,三个图当中都有错误。详细内容请参考第七章视频“算法设计---算法思想的精确表达(II)”与第七章课件。
(2)观察下图II.,该流程图中存在错误,下列说法最完整准确的是_________。
图II.(A)条件判断框不应为矩形,而应为菱形或六角形;(B)条件判断框中引出的箭头应标记Yes(是)或No(否),表明条件满足或不满足时的程序走向;
(C)仅仅包含错误(A)和(B);
(D)除错误(A)和(B)外,还包括其他错误;
答案:D 解释:
本题考查流程图的知识点;
条件判断框“循环控制条件成立?”应该为菱形或六角形,不是矩形,所以A正确;同时条件判断框中引出的箭头要标记是或否,表明程序的走向,所以B也正确;根据流程图,在判断控制条件是否成立时,当条件为“是”时,返回部分不应该是初始化部分,而应该是“需循环执行的规则或语句”,所以该图中不止AB两个错误,正确答案选D;
详细内容请参考第七章视频“算法设计---算法思想的精确表达(II)”与第七章课件。
10.阅读下列算法,回答:
Start of the algorithm(算法开始)(1)输入N的值;
(2)设 i 的值为1;
(3)如果 i<=N,则执行第(4)步,否则转到第(7)步执行;(4)计算 sum + i,并将结果赋给sum;
(5)计算 i+1,并将结果赋给i;
(6)返回到第3步继续执行;
(7)输出sum的结果。
End of the algorithm(算法结束)
答案:B 解释:
本题考查步骤描述法 ;
在上述步骤中,主要欠缺的是程序的初始化,虽然有将i的初始值设为1,但sum的初始值确忽略了,这样,没办法正确计算sum=1+2+3….+N,应该把sum初始值设为0;
详细内容请参考第七章视频“算法设计---算法思想的精确表达(II)”与第七章课件。
11.阅读下列算法,回答:
Start of the algorithm(算法开始)(1)N=10;
(2)i=2;sum=2;
(3)如果 i<=N,则执行第(4)步,否则转到第(8)步执行;
(4)如果i / 2 ==0 则转到第(6)步执行;(5)sum = sum + i;
(6)i = i+1;
(7)返回到第(3)步继续执行;
(8)输出sum的结果。
End of the algorithm(算法结束)上述算法_________。
(A)能够正确地计算sum=1+2+3+4+„+N;
(B)不能正确地计算sum=1+2+3+4+„+N;
答案:B 解释:
本题考查步骤叙述法;由题意,可画出如图所示的流程图: 算法执行的结果为_________。
(A)24;(B)26;(C)55;
(D)45;(E)46;
所以,当i为奇数时,sum=sum+i;i=3,sum=5; i=5,sum=10;i=7,sum=17;i=9,sum=26;综上所述,结果为26,选B;具体内容请参考课堂视频“算法设计---算法思想的精确表达(III)”和第七章课件;
12.TSP算法流程图如下图I.示意,回答下列问题:
图I.(1)最内层循环(L变量控制的循环)的作用是_________。
(A)用于判断某个城市是否是已访问过的城市;(B)用于寻找距当前城市距离最近的城市;(C)用于完整地产生一个路径;
(D)上述都不是;
答案:A 解释:
本题考查学生是否能读懂流程图以及TSP流程;
图中最内层循环,L从1至I-1, 循环判断第K个城市是否是已访问过的城市,如是则不参加最小距离的比较;所以,正确答案选A;
具体内容请参考课堂视频“算法设计---算法思想的精确表达(III)”和第七章课件;
(2)中层循环(K变量控制的循环)的作用是_________。
(A)用于判断某个城市是否是已访问过的城市;(B)用于寻找距当前城市距离最近的城市;(C)用于完整地产生一个路径;
(D)上述都不是;
答案:B 解释:
本题考查学生是否能读懂流程图以及TSP流程;
图中中层循环,K从第2个城市至第N个城市循环, 判断D[K, S[I-1]]是否是最小值,j记录了最小距离的城市号K;所以,正确答案选B;
具体内容请参考课堂视频“算法设计---算法思想的精确表达(III)”和第七章课件;
(3)外层循环(I变量控制的循环)的作用是_________。
(A)用于判断某个城市是否是已访问过的城市;(B)用于寻找距当前城市距离最近的城市;(C)用于完整地产生一个路径;
(D)上述都不是;
答案:C 解释:
本题考查学生是否能读懂流程图以及TSP流程;
图中外层循环,I从2至N循环;I-1个城市已访问过,正在找与第I-1个城市最近距离的城市;已访问过的城市号存储在S[]中;所以,正确答案选C;
具体内容请参考课堂视频“算法设计---算法思想的精确表达(III)”和第七章课件;
13.一般而言,算法设计完成后,需要进行算法的模拟与分析。关于算法的模拟与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通常从哪些方面,进行算法的模拟与分析?_________。
(A)算法的正确性问题,即一个算法求得的解是满足问题约束的正确的解吗?
(B)算法的效果评价问题,即算法输出的是最优解还是可行解,其可行解与最优解的偏差有多大?
(C)算法的时间效率问题(时间复杂性),即算法执行所需要的时间是多少?(D)算法的空间效率问题(空间复杂性),即算法执性所需要的空间是多少?
(E)上述全部。
答案:E 解释:
本题考查算法分析和算法复杂性;
当对一个算法进行模拟与分析时,有以下几个方面要判断:(1)问题求解的过程、方法——算法是正确的吗?算法的输出是问题的解吗?(2)算法的输出是最优解还是可行解?如果是可行解,与最优解的偏差多大?(3)算法获得结果的时间有多长?即分为时间复杂性和空间复杂性;所以,答案应选E;
具体内容请参考课堂视频“高级问题初探: 算法分析与计算复杂性”和第七章课件;
(2)算法的时间复杂性,可以表达为关于问题规模n的一个函数T(n),T(n)可以用大O表示法来处理。问T(n)=O(f(n))是什么意思?正确的是_________。
(A)T(n)是关于f(n)的一个函数;(B)T(n)是与f(n)同数量级的函数;
(C)T(n)是将函数f(n)代入O(x)中所形成的新函数;(D)T(n)是依据f(n)计算出来的;
答案:B 解释:
本题考查时间复杂性,和大“O”记法; 时间复杂性是指如果一个问题的规模是n,解这一问题的某一算法所需要的时间为T(n),它是n的某一函数,T(n)称为这一算法的“时间复杂性”。“大O记法”:基本参数 n表示问题实例的规模,把复杂性或运行时间表达为n的函数。“O”表示量级(order),允许使用“=”代替“≈”,如n2+n+1 =Ο(n2),所以正确答案选B;
具体内容请参考课堂视频“高级问题初探: 算法分析与计算复杂性”和第七章课件;
(3)算法的时间复杂性T(n),可以通过计算算法基本语句的执行次数来获得。分析下列程序的时间复杂性。
(10)K = 0;
(20)I = 2;(30)While(I<=8)(40){
K = K + I;
(50)I = I + 2;} 该程序时间复杂性表达正确的是_________。
(A)O(n);(B)O(1);(C)O(n2);(D)O(n!);
答案:B 解释:
本题考查时间复杂性,和大“O”记法;具体分析如下: K = 0; 1次 I = 2;
1次
While(I<=8)
8次 {
K = K + I; 8次 I = I + 2; 8次 } T(n)=1+1+8 ×3= O(1),所以答案选B;
具体内容请参考课堂视频“高级问题初探: 算法分析与计算复杂性”和第七章课件;
(4)算法的时间复杂性T(n),可以通过计算算法基本语句的执行次数来获得。分析下列程序的时间复杂性。
(10)sum=0;
(20)For(i=1;i<=n;i++)(30)For(j=1;j<=n;j++)(40)For(k=1;k<=j;k++)(50)
sum=sum+1;
该程序时间复杂性表达正确的是_________。
(A)O(n);(B)O(n2);(C)O(n3);
(D)上述都不对;
答案:C 解释:
本题考查时间复杂性,和大“O”记法;具体分析如下:(10)sum=0; 1次(20)For(i=1;i<=n;i++)n次(30)For(j=1;j<=n;j++)
n2次(40)For(k=1;k<=j;k++)
n3次(50)
sum=sum+1; n3次
T(n)= 2 n3 + n2 + n + 1 = O(n3),所以正确答案选C;
具体内容请参考课堂视频“高级问题初探: 算法分析与计算复杂性”和第七章课件;
(5)算法的时间复杂性T(n),可以通过计算算法基本语句的执行次数来获得。分析下列程序的时间复杂性。
(10)sum=0;
(20)For(i=1;i<=n;i++)(30)For(j=1;j<=n;j++)(40)For(k=1;k<=5;k++)(50)
sum=sum+1;
该程序时间复杂性表达正确的是_________。
(A)O(n);(B)O(n2);(C)O(n3);
(D)上述都不对;
答案:B 解释:
本题考查时间复杂性,和大“O”记法;具体分析如下:(10)sum=0; 1次(20)For(i=1;i<=n;i++)n次(30)For(j=1;j<=n;j++)n2次(40)For(k=1;k<=5;k++)n2次(50)
sum=sum+1;n2次
T(n)= 11n2 + n + 1 = O(n2),所以正确答案选B;
具体内容请参考课堂视频“高级问题初探: 算法分析与计算复杂性”和第七章课件;
(6)阅读下面的程序,其时间复杂度为_________? A.O(1)B.O(n)C.O(n2)
D.O(n*log n)
int index = 5;int condition=1;if(condition==1)then
index++;else
index--;
for i = 1 to 100
for j = 1 to 200
index=index+2;
答案:A 解释:
本题考查时间复杂性,和大“O”记法;具体分析如下:
int index = 5;
1次 int condition=1;
1次 if(condition==1)then 1次
index++;
1次
else
index--;
for i = 1 to 100
100次
for j = 1 to 200
200×100次
index=index+2;
200×100次
所以T(n)=O(1),正确答案选A;
具体内容请参考课堂视频“高级问题初探: 算法分析与计算复杂性”和第七章课件;(7)为什么要评估算法的复杂性?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_________。
(A)当算法的时间复杂性量级为多项式函数时,计算机是能够完成计算的;
(B)当算法的时间复杂性量级为非多项式函数时,如指数函数、阶乘函数时,计算机是不能够完成计算的;
(C)当算法的时间复杂性量级为非多项式函数时,如指数函数、阶乘函数时,对于大规模问题,计算机是不能够完成计算的;
(D)上述说法有不正确的;
答案:B 解释:
本题考查算法分析与计算复杂性;
当算法的时间复杂度的表示函数是一个多项式时,如O(n2)时,则计算机对于大规模问题是可以处理的。当算法的时间复杂度是用指数函数表示时,如O(2n),当n很大(如10000)时计算机是无法处理的,在计算复杂性中将这一类问题被称为难解性问题。所以对于B的表达,只有当n很大时,属于大规模问题时,计算机才不能完成,表达不精确,所以正确答案为B;
具体内容请参考课堂视频“高级问题初探: 算法分析与计算复杂性”和第七章课件;
(*8)算法的时间复杂性T(n),可以通过评估算法基本语句的执行次数来获得。分析下列算法的时间复杂性。
Start of the algorithm(算法开始)(1)输入结点的数目n;
(2)当前最短路径Path设为空,当前最短距离Dtemp设为最大值;
注:一个路径是n个结点的一个组合,任何一个结点在路经中不能重复出现
(3)组合一条新路径NewPath并计算该路径的距离D;
(4)如果D
(5)如果所有路径组合完毕,则结束;否则转第(3)步继续执行;
(6)输出Path及Dtemp;
End of the algorithm(算法结束)
该算法的时间复杂性表达正确的是_________。
(A)O(3n);(B)O(n2);(C)O(n3);(D)O(n!);
(E)上述都不对;
答案:D 解释:
本题考查时间复杂性,和大“O”记法;
由以上步骤可知,由于输入结点的数目为n,总共有n!种组合方式,所以时间复杂性应为O(n!);正确答案选D;具体内容请参考课堂视频“高级问题初探: 算法分析与计算复杂性”和第七章课件;
(*9)分析下列算法的时间复杂性。
Start of the Algorithm(1)S[1]=1;Sum=0;初始化距离数组D[n][n];
/*I层的循环,即下列步骤为每次找出一个城市,I从2到n,即从找出第2个城市一直到找出第n个城市
(2)I=2;/*K层的循环,即下列步骤为从所有未访问过的城市中查找距离S[I-1]最近的城市j,K依然从2到n寻找
(3)K=2;(4)将Dtemp设为一个大数(比所有两个城市之间的距离都大)/*L层的循环,即下列步骤为判断一个城市是否已被访问过,如果已被访问,则跳过该城市,寻找新的城市,L从1到I-1,因为已经有I-1个城市被访问过。
(5)L=1;
(6)如果S[L]==K,转步骤(10);
(7)L=L+1;
(8)如果L
(9)如果D[K,S[I-1]]
(11)如果K<=N,转步骤(5)。/*K层的循环结束
(12)S[I]=j;(13)Sum=Sum+Dtemp;(14)I=I+1;(15)如果I<=N,转步骤(3),否则,转步骤(16);/*I层的循环结束
(16)Sum=Sum+D[1, j];(17)逐个输出S[N]中的全部元素;(18)输出Sum。
End of the Algorithm 该算法的时间复杂性表达正确的是_________。
(A)O(3n);(B)O(n2);(C)O(n3);(D)O(n!);
(E)上述都不对;
答案:C 解释:
本题考查TSP算法和时间复杂性;
TSP问题贪心算法的复杂性:粗略看是一个关于n的三重循环,即复杂度为n3级别。所以时间复杂度是O(n3),正确答案选C;
具体内容请参考课堂视频“高级问题初探: 算法分析与计算复杂性”和第七章课件; 14.关于算法类问题的基本求解步骤,回答下列问题:(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_________。
(A)算法类问题求解首先要进行数学建模,即用数学语言对问题进行抽象;
(B)一个问题,进行了数学建模后,可以通过模型的一些性质的分析判断该问题是否有解;在有解的情况下,再设计算法进行求解,否则则可能做的是无用功!
(C)一个问题,进行了数学建模后,可以依据数学的一些求解方法,设计出让计算机求解的算法。
(D)一个问题,虽然进行了数学建模但可以不依据数学求解方法,设计出让计算机求解的算法;
(E)上述说法有不正确的。
答案:E 解释:
本题考查算法问题求解的基本步骤;
求解一个算法问题,首先要进行数学建模,用数学语言对问题进行抽象,A正确;进行数学建模后,要判断该问题是否有解,所以B也正确;之后要根据数学模型,设计出求解的算法,C正确;对于一个数学模型,我们可以用不同的数学方法设计出不同的解法,所以D也正确;综上所述,正确答案选E;
具体内容请参考第七章所有视频和课件;
(2)对于算法类问题求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
(A)一般而言,算法类问题求解包括数学建模、算法策略设计、算法的数据结构与控制结构设计三个基本步骤;
(B)一般而言,算法类问题求解包括数学建模、算法策略设计、算法的数据结构与控制结构设计、算法的正确性与复杂性分析四个基本步骤;
(C)一般而言,算法类问题求解包括数学建模、算法策略设计、算法的数据结构与控制结构设计、算法的程序实现、算法的正确性与复杂性分析五个基本步骤;
(D)上述说法都正确。
答案:C 解释:
本题考查算法问题求解的基本步骤;
对于算法类问题求解主要包括数学建模、算法策略设计、算法的数据结构与控制结构设计、算法的程序实现、算法的正确性与复杂性分析五个基本步骤,所以C正确;
5.《长恨歌》阅读练习及练习答案 篇五
阅读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就这样,考试的日子到了,考完后的下午,小林不回自己家,倒从考场直接去了薇薇家。王琦瑶见他来,一边端出绿豆百合汤给他消暑,一边就到公用电话打电话给薇薇,让她提早下班回来。经历一轮考试,小林竟瘦了一圈,精神却不错。问他考得如何,只说还可以,见他按捺着的样子,知他是有话要等薇薇来说的,便也不多问,给他找了几张报纸看着。不一会儿,薇薇进门了,高跟鞋一踢,抱怨着渴和热,竟像是她考试回来。小林等她问些考试的事情,她也不问,却问晚上有什么电影看,说已经有很长时间没看电影,又说如今已流行一种什么款式,再不赶上就要过时了。王琦瑶有些看不下去,只得代薇薇向小林提些问题,有哪些题目,回答得如何,等等。小林这才得以报告考试的情形,虽是以平淡的口气,却依然流露出兴奋和激动,尤其是外语这一门,几乎连他预习的三分之一都没有考到,自然得心应手。薇薇听了也很高兴,闹着要小林请她吃红房子,王琦瑶便阻止说:小林还没回过家,大人都在等他,再说又不是接到录取通知了,分明是敲竹杠嘛!小林却说无妨,家里可打个电话回去,至于录取不录取,那也由不得他,总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他总归问心无愧了!虽是豁达的话,也是要有十二分把握撑腰的。王琦瑶便由他们去,两人走到门口,小林又回过身说:薇薇妈妈也一起去吧!王琦瑶自然是推辞,实在推辞不掉,薇薇又说些不耐烦的话,使局面有些尴尬起来,王琦瑶就说,也好,不过由她请客,算作犒劳小林吧!然后她让他们先走,她随后就到。
等她换了衣服,拿了些钱,来到红房子西餐馆的时候,已是七点钟光景。夏天的黄昏总是漫长,太阳已经下去了,光还在街道上流淌。这种黄昏,即便一千年过去,也是不变,叫人忘记时光流转。这一条茂名路也是铁打的岁月,那两侧的悬铃木,几乎可以携手,法国式的建筑,虽有些沧桑,基本却本意未改。沿着它走进去,当看见那拐角上的剧院,是会有些曲终人散的伤感。但也是花团锦簇的热闹之后,有些梦影花魂的。这一路可真是永远的上海心,那天光也是上海心。她看见了绿树后面的红房子,想这名字也起得好,专叫人不老的。这时,路灯亮了,黄黄的,反倒将天映出了夜色,蒙着层薄雾。王琦瑶隔着餐馆的玻璃门就看见了薇薇和小林的身影,两人头对头地在看菜单,有一些灯光罩着他们。王琦瑶不觉停了一下,心想:几十年的岁月怎么就像在一转眼间呢?她推门进去,走到他们面前,薇薇见她的第一句话便是:还当你不来了呢!口气里是有些嫌她来的意思。王琦瑶却作不知,反是说:说好请你们,怎么能不来。接着就是薇薇点菜,大包大揽的,专挑贵重的点,是向小林摆阔,也是敲母亲竹杠。王琦瑶本想随她,但见她太不顾自己面子,有意要给点颜色,便将薇薇点的菜作了番删减,又换了几味价廉物美的。薇薇难免争辩,王琦瑶就说:你不要以为贵就是好,其实不是,说起来自然是牛尾汤名贵,可那是在法国,专门饲养出来的牛;这里哪有,不如洋葱汤,是力所能及,倒比较正宗。这一番话把薇薇说得哑口无言,从此就不开口,沉着脸。
小林却听出这话里的见识,也是和老日子有关的,便引发出一连串的问题,王琦瑶则有问必答,百问不厌。
注:文字节选自《长恨歌》第三部第一章第4节“薇薇的男朋友”。
1.简要概括薇薇的性格特征。
答:
2.本文之前交代:小林和薇薇的性格差异较大,小林却认为这是一种“互补”。你能看出这种互补性吗?说说你的理由。
答:
3.简要分析第2段景物描写的特点和作用。
答:
4.根据最后一段的描述,说说你对小林和王琦瑶的.看法。
答:
【答案】
1.①自私、贪玩,对小林考大学的事漠不关心;②任性,说话随便,不顾母亲的面子;③虚荣,在男友面前摆阔。
2.①薇薇喜欢吃喝玩乐,小林喜欢埋头读书;②薇薇浮躁任性,小林稳重大方;③薇薇爱说爱笑,小林沉默寡言。在这些方面他们都可以互补。
3.①特点:语言优美,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生动地描绘景物特征。②作用:暗喻王琦瑶心愿,希望自己永远保持不老的心情和相貌;表达王琦瑶有些伤感的怀旧情绪;
4.小林:①好奇心强,有强烈的求知欲望;②关心老日子,有些怀旧情结。
6.对联练习答案 篇六
一、2009年湖南卷新题型对联衔接训练
1、下面是一副励志联,上联是“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织网”,请选择最合适的下联()A、望梅止渴,何苦煎熬自己 B、守株待兔,还是丰衣足食 C、走马观花,胜若行云流水 D、隔岸观火,莫若前与帮忙
解析:A。在对仗方面,四个选项均较工整,A项略显有诗意,境界高远。因此,可以考虑与上联意思的联系,在意境等方面进行区别。由此可知,除了加强对对联知识的积累外,还须知加强对生活的感悟。
2、某班要举办一次“文学沙龙”活动,其中有个项目是“感世事对对子”,现在邀请你参加这个项目的活动,请你根据上联“寸步优游知远近”选择最合适的下联()
A、一生坎坷知冷暖
B、世事艰辛识人心
C、一生坎坷晓高低 D、人事沧桑见冷暖 解析:C。四个备选项从对联的知识来考虑,一眼可以排除A项,因其犯了重字的错误,上下联同一位置不能重字。B项犯了语法错误,同位置词语词类和结构都要相同是对联艺术的精髓所在。“人心”是名词,与远近结构也不同。D项对仗工整,对联音律讲究仄超平收,然“暖”为仄,不妥,且语意也没有C项衔接之自然。
3、以“近月江楼听水韵”为上句,下面四个句子中哪个能作为下句写它组成对偶句?选出最恰当的一项()
A、临水楼台听涛声 B、逢春枯木又发芽 C、临风野陌醉花香 D、临日山崖观海潮
解析:C。C项属于工对,野是田野,陌是小路。与“江楼”对得上。A项犯重字,B项“又”与“听”字词性对不上;D项“日”与“月”都是仄声,而且“合掌”,即上下联所表达的意思重复了。
4、为上联“莺啼柳影琴声戚”选择下联,最合适的一项是()
A、蝶恋花丛舞步欢 B、蜂鸣花间叫声欢 C、燕舞杨枝倩影赞 D、虎鸣山澜发雄姿
解析:A。这属于反对型对联,情景相反,但又和谐统一。相比较之,A项最符合。B项平仄不对,C项赞是动词,戚是形容词。D项平仄以及词组“发雄姿”不对。
5、为上联“梅花无意分春色”选择下联,最合适的一项是()
A、白雪怎能掩傲骨 B、流水有心歌秋声 C、柳絮含情传风情 D、明月有心照客愁
解析:D。A项还以梅花为内容,就是“合掌对”了。B项“秋”和“春”都是平声。C项中有两个“情”字,而且“风”与“春”也都是平声。
6、为上联“笔传天下事”选择下联,最合适的一项是()A、画留尘世情 B、琴抚世间愁 C、棋开胜局行 D、书读无字处
解析:B。其他三项平仄都不对。C项“先”字在词性上与“事”不对。
7、晚上,上旬月忽明忽暗地挂在天空,刘老师家访手,走在乡间的田梗上,诗兴大发,随口说出一联,上联是:“三分月色不嫌瘦”,最合适的下联是()
A、一 片蛙声更觉闹 B、十里清风倍感静 C、一片清幽更觉闹 D、十里清风犹觉幽 解析:D。上下联的最后一字必须平仄相反。因此备选项中只有D项符合。(“觉”字是古入声,是仄声。学生也许知道,但根据最后一字应该选D)
8、为上联“心思淡处如山静”选择下联,最合适的一项是()
A、感情好时似水深 B、情意浓时似水深 C、感情浓时似水动 D、情意浓时似水动 解析:B。A和C项“情”与“思”平仄不对,C与D项“动”是仄声。
9、请为一位曾饱经磨难的成功老者补写下联,上联是“经多风雨已无痛”,选择下联,最合适的一项是()
A、历尽苦难犹有甜 B、历尽沧桑却还伤 C、历尽霜雪犹有香 D、尝遍苦难心已伤 解析:C。首先可以排除D项的对仗有错,“已无痛”难对“心已伤”。A、B项对仗工整,但缺少“雅”,而且“难”是仄声,而上联“雨”也是仄声。另外,上下联的意义一定要有变化,或相关相承,或相辅相成,或相为因依,或互为表里。D项意义不合语境。
10、以“吟诗”为话题,撰写一副对联,上联:“笔端山水淬成句”,下联: 下面最合适的一项是()
A、眼中风雨化作诗 B、袖下沧桑演为史 C、管中声律唱作曲 D、梦里风烟熔作诗 解析:D。“淬”对“熔”,绝妙之对,而且对仗又工整,平仄相对。其它三项逊色多了。A、B、C三项明显平仄有不对的地方。
11、某一名山胜地,石壁上一对联折射岁月之匆匆,“孤峰立做苍颜叟”是上联,依稀可辨,下联已模糊不清,下面补上的几项中最合适的一项是()
A、双溪卧成诱人女 B、明月吟醒瘦老樵 C、碧水流成翠色姑 D、落日归来老苏仙 解析:C。A项“双溪”与上联“孤峰”都是平声,“女”是仄声;B项“醒”和“做”也都是仄声;B项“瘦老樵”和D项“老苏仙”都与“苍颜叟”有重合之意。
12、一私塾先生在学生的习作后写下一对联提出要求。上联是“囊中诗句少风月。”为之选择下联,最合适的一项是()
A、笔下文章多患忧 B、杯里酒水缺春秋 C、笔下文章有才华 D、文中豪情冲云霄 解析:A。B项内容不符,且B项“水”是仄声,与上联“句”不合;C项“有”与 上联“少”都是仄声。D项“中”字与上联重了。
13、为上联“月下孤舟一叶远”选择下联,最合适的一项是()
A、树上秋蝉一只闹 B、乡间弃妇盼夫归 C、诗中意境十分新 D、山下柳树几枝新 解析:C。A项和D项出现重字,且A项平仄相同。B项意境平淡,结构不对。
14、逍遥山位于京畿道东豆川市逍遥洞,虽然规模小但山势奇特,云蒸霞蔚。一网友游历逍遥山后欣然作联。上联是:“逍遥去雾绕”,请你为其找出下联()A、幽泉水横树 B、幽涧水烟横 C、仙侠人游迷 D、仙侠游人迷 解析:B。“横”对“绕”不仅对仗工整,而且意境深远,极富想象空间,经典之对。A项“泉”仄声,最后一字是名词;C项除平仄有问题外,“人游”与“云雾”词性不对结构上也不相同;D项“游人”是偏正结构,而“云雾”是并列结构。
15、一茶社高价征联一对,入围上联是:“华灯初上钩如月”,请你为其选定下联()A、小院新敷雪若诗 B、茶社常开客似云 C、小院新敷雪若梅 D、茶社常开云似客
解析:B。D项明显不合,B项没有A、C意境深远,但比较合乎对联所要求的情境,虽平淡无奇,但恭维之意,非常得体,老板当然会喜欢。
16、有一书生有一下联,想了好多年都没找到合适的上联。一天傍晚偶见一渔翁垂钓江边,灵感大发,上联顺手拈来,知道他的上联是什么吗?上联:,下联:落笔意连四海春()A、收竿肩挂一壶月 B、下竿钩触一江天 C、垂钓江沉一轮月 D、收竿钓起数条鱼
解析:A。B项意境较深,但“触”与“连”都是平声。C项“钓”与“沉”和上联相对应的字平仄一样,不合格律。D项“钓起”与“意连”结构不同,一是动补,一是主谓,意思也大直白。
17、为上联“抚琴弹落西江月”选择下联,最适合的下联是()
A、把酒醉归东山云 B、横笛吹升东方红 C、临水吹开白雪天 D、击剑振飞金凤钩
解析:D。上联是双关联,西江月即是景物,又是词牌。A、B两项意思皆可,而且“东方红”是歌名,但“山”与“红”字与“江”都是平声。C项格律合,意思不明。D项与之语意相连,平淡清新,对仗工稳,“金凤钩”也是词牌名,如果学生不了解,可以从格律和意思角度综合判断。
18、为“一管寒音撕碎夜”选择下联,最适合的下联是()
A、两行秋雁赋新诗 B、数杯淡酒切断月 C、两行秋雁赋成诗 D、数杯淡酒唤醒月
解析:C。上联中“碎”补充说明“撕”的程度,充当补语,这样可以排除A项,A项“新”是“诗”的定语。C项与B项、D项相比,在语意上略显强一些,而且B、D两项第六字都是仄声,不合格律。
19、为上联“心平浪静,秋月芙蕖湘水碧”选择下联,最合适的一项是(A)A.志远天高,春风杨柳麓山青 B.情深海阔,夏日荷花潇江红 C.气壮山威,鲲鹏展翼楚云飞 D.身正才卓,冬雪松竹衡岳高
20、(2007•浙江卷)下列对联,最适合祝贺老师70岁寿辰的一联是:(B)A、碧桃献岁宜家受福;花甲逢春获寿延年。B、为学有宗古稀成庆;诲人无倦恩重及门。C、乐道安贫音容宛在;因材施教手泽犹存。D、执掌教坛垂七十载;载培桃李满三千株。
21、面的对联,内容不符合高考考场情景的一联是(C)A十载寒窗天道酬勤九州唯斯多才俊 百万学子壮志凌云社稷于今择栋梁 B盛世重英才问谁可展卷挥毫抒壮志 岭南多俊彦看我能扬鞭策马上征程 C夫子儒雅授业解惑教诲无涯倾厚爱 后生聪敏焚膏继晷书山有路攀高峰 D多年蕴蓄志远功深日日攻坚期获益 一卷推开神驰畅笔科科游刃庆有余
22、下面是旅居台湾的孔子第77代嫡传孙孔德写给在大陆的二姐的对联中的上联,其下联是(C)
上联:风雨一杯酒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 A.天涯共此时 B.羁危万里身 C.江山万里心 D.千里共婵娟
二、能力训练:
1、(2010•天津卷)学校成立若干学生社团,请你从下列选项中选出三副内容适合的对联,分别送给戏剧社、文学社和摄影小组,以示祝贺。
①现出庐山真面目;留住秋水旧丰神。②藏古今学术;聚天地精华 ③常向秋山寻妙句;又驱春色入毫端 ④天涯雁寄回文锦;水国鱼传尺素书 ⑤看我非我,我看我,我也非我;装谁像谁,谁装谁,谁就像谁
戏剧社【 5 】 文学社【 3 】 摄影小组【 1 】
2、(2009•安徽卷)将下面的短语组成两副七字对联,并填写在相应的横线上。芝兰绕阶 黄牛耕地 翠柳迎春 桃李满园 千里绿 春绣锦 座凝香 万山金 新春对联: 上联 _翠柳迎春千里绿 _ 下联 _黄牛耕地万山金 教师办公室对联: 上联:桃李满园春绣锦 下联 _芝兰绕阶座凝香
3、根据下面语言材料,运用对偶知识对出下联。
春天时,湖水涨满,湖天一色,船行湖中,如行天上; 秋日里,山色斑斓,山景如画,人游山中,如行画中。上联:春水船如天上坐;下联:_秋山人在画中游__
4、猜猜下列对联的内容或话题。扫尽早霜缘丽日,拨开云雾见青天。(戒毒所)根根柱柱抽抽扔扔手手人民币,丝丝缕缕吸吸吐吐口口呢古丁(讽吸烟者)香分花上露 水汲石中泉(茶馆联)进门都是客 到此即为家(旅舍联)
虽为毫末技艺 却是顶上功夫(理发店联)聚来千亩雪 化作万家春(棉花店联)
破旧俗,男到女家无可非议 立新风,婿兼子责不容置疑(上门女婿婚联)磨砺以须,问天下头颅几放 及锋而试,看老夫手段如何(石达开送一理发师联)架上丹丸长生妙药 壶中日月不老仙龄(药店用联)树木树人千秋大业,爱国爱校一片丹心(教育界联)
5、写出和下列对联相关的历史人物
犹留正气参天地 永剩丹心照古今(文天祥)
要打叭儿落水狗,临死也不宽恕,懂得进取攻守,岂仅文坛闯将
莫作空头文学家,一生最恨帮闲,敢于嘻笑怒骂,不亏思想权威(鲁迅)风叶四弦秋,根触司马迁谪恨,浔阳千尺水,勾留怨女别离情(白居易)六前学种先生柳 岭上长留处士坟(苏轼)
刚直不阿,留将正气冲霄汉 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司马迁)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诸葛亮)视富贵如浮云,飘然去国尤恋园; 挟奔流到大海,遽尔停杯再举杯(李白)诗史数千言,秋天一鹄先生骨 草堂三五里,春水群鸥野老心(杜甫)
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 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李清照)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范仲淹)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杜甫)云过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茵。(苏武)
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屈原)
质而绮,真且醇,自可传之千古;樽中酒,篱下诗,岂甘了此一生。(陶渊明)
千古诗才,蓬莱文章建安骨;一身傲骨,青莲居士谪仙人。(李白)
7、请根据提供的上联,对出下联。
上联:好社会山好水好风光好 下联:新时期地新天新日月新 上联:九天揽月,华夏英豪驰宇宙;(试对北大考卷上联)下联:四海腾龙炎黄儿女遍神州 上联:冬去春来,千条杨柳迎风绿;(全国2004年高考对联试题上联)下联:春华秋实万顷稻谷映日黄/莺歌燕舞万里江山换新颜 上联:忆峥嵘岁月,意气少年,昔日同来指点;(《沁园春•长沙》)下联:问寥廓霜天苍茫大地今朝谁主沉浮 上联:赤胆忠心,挽狂澜于既倒;(《烛之武退秦师》)下联:伶牙俐齿,扶大厦之将倾 上联:身入狼邦,壮志匹夫生死弃;(《荆轲刺秦王》)
下联:心存燕国潇寒易水古今流
海到天边云是岸 山登绝顶雪为峰(峨眉山万年寺联)小犬无知嫌路窄 大鹏有志恨天低(明 解缙)要求真学问 莫做假文章
7.操作系统练习答案 篇七
笔者所选取的课文是苏教版必修二, 鲁迅先生的《祝福》这篇文章的助读系统和练习系统。因为鲁迅先生的文章在语文课本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而且他的文章很具有代表性、时代性。
广义上助读系统指的是教材为帮助学生阅读课文, 培养和提高学生自读能力而提供的一系列材料, 包括学习目标, 学习重点、难点, 课文提示、注释, 题解、作者介绍、补白、插图等等。但是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对于苏教版必修二的《祝福》, 我们只看到有整个单元的导语, 文章的课文注释, 还有插图, 作者介绍融合到了注释中。所以下面我将重点分析《祝福》的注释和插图。
一、注释
我们可以把苏教版《祝福》的注释分为以下几类:
1.背景注释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往往会在课文中增加一些背景的注释, 《祝福》也不例外。这些背景的注释主要集中在每一课的第一个注释, 对整篇文章的出处、作者、写作背景有个大致的介绍, 当然课文其他地方也有。这些背景的注释主要有语法知识的注释、文学知识的注释 (包括作家作品) 、文化知识的注释等。例如:选自《鲁迅》全集第二卷,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版。鲁迅 (1881-1936) , 原名周樟寿, 字豫才, 后名树人, 浙江绍兴人, 中国现代作家、思想家。作品有《呐喊》、《彷徨》等。
2.固有名词
在课文中会出现一些生僻的固有名词, 例如固有的风俗习惯、党派名、书名等等, 学生不了解, 因此在学习课文的时候可能会出现疑问, 形成阅读障碍, 固有名词的注释是为了扫清阅读障碍, 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例如:【送灶】旧时把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视作“灶神”升天的日子, 在这一天或前一天送灶神, 以图“上天言好事, 下界保平安”。【理学】也称“道学”, 是宋明儒家阐发孔孟之道而形成的哲学思想体系, 明清统治者特别提倡。还有【新党】、【《近思录集注》】、【《四书称》】等注释。
3.字音注释
文中的字音注释都是附在释义注释中的, 没有单独因为注音而做的注释, 还有些注音是给注释中解释的字注音的。例如【监 (jiàn) 生】【寒暄 (xuān) 】等等。
4.词义分析
词义分析是课文注释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对词语的理解上有不同, 程度好的学生可能阅读涉猎广, 知识面宽, 可是阅读经历较少的学生就对某些词语的理解上有所偏颇。我们的编者就要给出词语的意思, 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使学生在同一个起跑线上。例如【无聊赖】与下文的“百无聊赖”都是指精神无所依托, 感到非常无聊。【漠然】漠不关心的样子等等。
5.古今用法
古今用法并不一定指的是文言文中的“古今异义”的现象, 在鲁迅的文章中, 多指的是字不一样, 但是读音与用法与现在一样的词语。这与鲁迅所处的时代是分不开的, 鲁迅所处的时代正是“文白之争”的年代, 所以出现了很多这种用法。例如【豫备】现在写作“预备”, 【钉】现在一般写作“盯”等等。
二、插图
“我这回在鲁镇所见的人们中, 改变之大, 可以说无过于她的了: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 即今已经全白, 会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丕堪, 黄中带黑, 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 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 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 空的;一手技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 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祝福》
朱绍禹先生同样也提出:语文教材要有艺术性, 不仅要“文质兼美”, 还要“图文并茂”。《祝福》一文插图的选择上, 选取了版画家赵延年的一幅黑白木刻《祥林嫂》作扉页插图, 选取了古元所作《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作课文插图。这两幅插图描写了祥林嫂颓唐后的形象, 和文章中刚开始的祥林嫂形象有着极大的反差。整篇课文并没有祥林嫂年轻漂亮时的插画, 而只有一副落魄的形象, 更深入学生的心灵, 突出文章的主题。图和课文的表现形式不同。课文是以语言文字为表现手段, 插图是以线条色彩为表现手段。语言文字所表现事物是抽象间接的, 而线条色彩表现事物则是形象直接的。不懂语言文字的意思, 就难以理解课文的内容;而借助插图则可以直接理解事物, 借助插图理解课文要比借助语言文字快得多, 准确度也要高得多。在语文教学中如能恰当运用插图, 使学生“闻文身见文形”, 有助于激发学习兴趣, 帮助学生理解与领悟,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与鉴赏水平, 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毋庸置疑, 一幅幅生动传神、惟妙惟肖的精美插图, 是课文内容的辅助和补充材料, 是语文教学内容的一部分, 有必要引起教师和学生的重视。苏教版《祝福》插图的另一个妙处是它在课本的最前面就展现了很多课文的插图, 和传统的只在课文中穿插插图不同, 更能引起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
三、以注释和插图为主的助读系统
通过上文的分析, 《祝福》的注释和插图所构成的助读系统笔者认为有以下特点:
1.注重与课标的联系。义务“课标”的要求:教材应注意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 语文知识、课文注释和练习等应少而精。教材内容的安排应避免繁琐化, 简化头绪, 突出重点, 加强整合, 注重感情态度, 知识能力之间的联系, 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祝福》中的注释和插图都不多, 注释不仅有时代性, 而且很容易理解。并且变化多样, 有背景注释、固有名词等。插图的运用, 突出了文中那句“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 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突出了祥林嫂的悲哀, 深化了主题。
2.新旧知识联系。《祝福》是一篇高一学生学习的文章, 和之前初中学习的《故乡》、《社戏》等鲁迅的小说相比, 《祝福》的注释更加上了一个层次, 不简单, 也不难, 考虑到了各个层次的学生, 注重了初中和高中知识的新旧联系和衔接, 实现了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
3.注重知识和文章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语文学科不意味着没有层次结构, 教材应该把系统性和完整性都表现出来, 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稳定清晰的认知结构。本单元的主题是“慢慢走, 欣赏啊”, 都是名家名篇的小说, 插图突出了人物, 人物也是小说的三要素之一。助读系统与课后的练习系统还有课文本身, 都有逻辑性, 注释为了疏通文意, 加深理解, 而插图突出了主题, 使整篇文章浑然一体。课文的注释质量很高, 错误和疏漏的地方相对较少。很大程度上切合了学生的学习接受心理。在知识学习、能力训练与人文精神陶冶之间是“点与面”的关系, 整个文章做到多线条的有机统一、和谐行进。
4.注重文化性。整体上看, 课文中的注释都是比较客观的, 本于原文原意, 或选取学术界比较统一的意见进行注释, 当然, 编者在选订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加入个人的理解。比如注释【恐怕这事也一律】意思是担心有关祥林嫂要死的预感, 与上述经常遇见的事情一样, 也会应验。这就有了编者自己的理解。但是编者自己的理解也是为了进行文化的传播。插图也是用的版画家赵延年的一幅黑白木刻《祥林嫂》作扉页插图, 选取了古元所作《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作课文插图, 都是名家的画作。所渗透的价值观主要是让学生感受中国文化的辉煌灿烂, 思想的博大精深, 拓宽了学生的文化和文学视野。
顾黄初先生认为, 教材功能的延展发挥是知识、范文、作业和助读四大系统的有机统一、协同作用, 因此在重视知识的优选、范文的精择的同时, 应强调作业和助读系统的优化设计。练习系统指的是教材为帮助学生复习巩固语文知识、培养提高语文能力和检测学生学习结果而有计划提供的各种思考与练习, 分为口头和书面两种形式。练习系统一般都是与范文采统、知识系统密切配合的。也有一些语文教科书的编者出于某种需要, 把作业系统单独抽取出来, 专成独立的练习册。
练习类型分析苏教版教材在课后习题安排了三种形式———文本研习、问题探讨、活动体验。文本研习主要是提供典范性的阅读文本, 创设阅读对话情境, 引导学生参与阅读对话, 表达交流阅读的体验感受, 提高学生解读文本、鉴赏作品的能力。问题探讨主要着眼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进而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侧重于发展理性思维, 培养批判意识。活动体验旨在引导学生围绕人文内涵专题和学习要求, 结合具体学习材料, 开展丰富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在活动中体验, 在活动中思考, 在活动中探究, 侧重在综合性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
针对《祝福》的练习系统, 苏教版一共有五道练习题。既有口头形式的, 也有书面形式的。下面我来重点分析一下《祝福》练习系统的特点:
1.注重和课标的联系。义务“课标”要求:教材的体例和呈现方式应避免模式化, 鼓励灵活多样, 注意为学生设计体验性活动和研究型学习专题, 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材应注意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 语文知识、课文注释和练习等应少而精。高中“课标”要求:教科书内容的确定和教学方法的选择, 都要有利于学生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 掌握自学的方法, 养成自学的习惯, 不断以高独立学习和探究的能力。《祝福》的课后练习中的五道题都是体验性活动, 分别让学生谈感受, 想象, 交流心得, 分组讨论等等, 都是学生的体验性活动, 都有助于启发学生的想象力, 让学生参与到其中, 并且进行研究性学习。习题不多, 只有五道, 但是却做到了少而精, 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的语言, 或揣摩课文中精彩的语句, 或联系上下文, 重点品位语句的含义, 以积累精彩的语言, 培养语感。并且开放性、拓展性联系, 进行比较阅读, 联系课外阅读、结合综合性学习活动进行, 突出了探究、体验讨论等学习方式。使学生通过《祝福》一篇文章, 掌握了学习鲁迅小说的方法。
2.注重系统和内在逻辑。《祝福》的练习中第一题是“阅读全文, 以‘太不公平了’为开头说一段话, 谈谈你初读作品的感受。”这是对全文的把握, 这道题不仅让学生明白了学生的课文的主旨, 而且根据上课的顺序来检验和巩固学生的对课文的掌握程度。后来几题把自己想象的故事和原文作对比, 欣赏《祝福》中的情节, 交流鉴赏的心得等等, 都是根据对课文的掌握的程度逐步深入的, 和课文系统, 助读系统和知识系统相呼应, 逻辑结构非常清晰。
3.注重新旧知识联系。最后一题“阅读鲁迅的《药》, 联系中学学过的《藤野先生》、《药》中人们看杀头和《孔乙己》中孔乙己, 来和《祝福》人们对祥林嫂的看法做对比, 理解如何看待鲁迅作品中“看”和“被看”背后的实质, 和同学交流看法。《藤野先生》、《药》、《孔乙己》都是初中学过的文章。高一的学生刚刚从初中升上来, 基础知识还不扎实, 所以这道题不仅做到了对课文内容的深刻理解, 主题的把握, 而且还是做到了新旧知识联系。
4.教材、练习教学化。这些练习题采用了多种方法, 有自己思考, 还有讨论法, 并且依托的文本不一样, 有的是课文本身, 有的是别的材料, 真正做到了知识的应用, 迁移到情境的转化。“教材是一种情境”, 这个联系系统给我们提供了与原文相似度非常高的情境, 有所联系和升华。注重了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学生的想法, 这样的课后习题, 让学生真正有兴趣去静下心来真正自己研读《祝福》这个文本, 应用知识, 迁移以前的, 并且创设情境, 让学生真正学会, 学懂。
5.注重文本本身。《祝福》本身是一篇小说, 联系整个单元, 都是名家名篇的小说, 练习系统抓住了小说本身的特点及小说的三要素:人物, 情节, 环境。根据小说的三要素来设题。涉及了祥林嫂, 还有鲁镇的飞雪, 阿毛的事件等有关的题, 针对性强, 适合学生研究型学习。
6.增强了感情体系。新课标强调学生的自我认识, 自我情感体念, 自我精神成长, 强调“以生活示范生活, 以激情感动激情”。练习系统的设置加强了学生对于吃人的封建礼教的痛恨, 加强了对祥林嫂的同情, 这也是这个练习系统的成功之处。
但是笔者认为有几点不足的是这些练习系统并没有落实的地方, 只有通过讨论, 并不一定有很强的参与性, 落不到实处。在练习时, 除了要将教材作为一个范本, 借教材完成多个任务外, 还要注意其和考试的有机联系, 做到以题带考, 以题落实考试要求。在具体操作中, 我们可以采用限制对某道题的回答字数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限制回答时间来培养学生的敏捷性, 给要回答的问题附上分值等等。而且也没有把写作和课外阅读的拓展放在课后题中, 应该适当加以引导。
摘要:苏教版必修二, 鲁迅先生的《祝福》这篇文章的助读系统和练习系统在课文中非常重要, 本文通过对注释、插图和课后练习的分析来解读语文课文的助读和练习系统。
8.一道数学练习题答案的探究 篇八
多年的数学教学使我认识到数学知识不是学来的,也不是教出来的,而是探究出来的,探究能使学生精力高度集中,全身心的投入,从而搞清知识的来胧去脉前因后果,进而达到融会贯通、灵活运用,正因为如此,自己在教学中特注重让学生探究,练习题的处理也不例外;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差,所以在学了勾股定理后特意安排了一道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的练习题,通过探究达到提高学生运用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题目:1个1m高的人正在一棵9m高的树旁劳动,忽起一阵大风,将大树从距地面4m处吹断,此时此人应站在何处比较安全?
师:哪位同学比较聪明且肯动脑筋能解出此题?
(大部分学生纷纷举起手来,这么同学都能解出来,我心里挺高兴的。)
生A:人应站在距树3m以的地方才安全。
师: 生A陈述你的理由。
生A: 如图(1),风是从距地面的4mB处吹断的,AB=4m,树高9m,那么断了的部分BC 长5m,树与地面垂直,在Rt△ABC中,根据勾股定理得。
AC=BC2-AB2
=52-42
=3m
所以此人此时应站在距树3m以外的地方较安全。(此时下面部分学生连声说不对!不对!)
师: A肯动脑做了,说说你的想法。
生B:生A的答案不全面,人除站在3m以外安全还可站在如图(2)所示的A与D之间,因为1m高的人站在C与D之间某处,树会压着人,A与D之间有空间,且树斜着撞不着人。(这时,教室时像煮沸的油锅,一片议论声,有的说对,有的说不对)。
师:哪位同学说“不对”,谈谈你的理由生C:人站在A与D之间也不安全,因为,折断部分BC上还有大分枝、小分枝、这些树枝可能撞着人,还有一种特殊情况可能发生,折断部分BC会从B处完全断开,整个BC部分掉下来,也会压着人,所以人站A与D之间某处也不安全。
师:生C考虑的比较细致,根据以上三位同学的回答,说明人只能站在3m以外,这个 结果正确吗?
(此时无人回答,同学们都在苦思冥想,我想此时如果通过老师点拨效果不佳,不讲同学们又得不出正确答案,心里有点着急,忽然头脑中冒出一个念头,实践出真知,不妨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发现真谛。
师:现在动手实践:前后四个人分为一小组,先用硬纸板剪出两个长分别为45cm、5cm的硬纸条(宽度不超过1cm或可替代硬纸条的东西,按20:1比例);然后四人既要齐心协力、模仿树倒的过程,又要分工:1人纪录、1人观察、1人移动5cm硬纸条(代替1米高的人)移动范围在15cm以外,多在15cm-20cm之间移动,1人用45cm的硬纸条(从20cm处折一下,25cm代替折断部分)模仿树倒的过程;随后四人一组,根据操作结果,共同商讨,画出树倒的示意图,最后根据图形作出正确的结果,比一比,看哪一组同学齐心协力,肯动脑、动手在较短时间内作出完整的、正确的答案。
(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情绪高涨,绝大数学生很快进入了探索过程,过了一 会儿同学们陆陆续续举起手来)。
师:刚才同学们做的很好,下面请D、E代表他们所在一个小组将图形和解答过程写在黑板上,一人画图,一人写出解答过程。
图(3)
如图(3):在AB上截取AF=1m,过点F作FD⊥AB圆弧于点D,连结BD,过D作CD⊥AC,BC=BD=5 m,BF=AB-AF=4-1=3m。
在Rt △BFD 中,根据勾股定理得:
DF=BD2-BF2
=52-32
=4m
DF=AG=4m
所以此人应站在距树4m以外的地方较安全。
师:问此人站在距树3m到4m间为什么不行?
生D:树倒的过程中树稍会打着人。
师:同学们,你们说这一组同学的答案对吗?
学生:正确!(学生一致认为正确)
师:这组同学合作的很好,同学们请你们想想,开始时为什么会出现“人站在距树3m以外的地方”的结果呢?原因何在?(教室里又一片议论声)
生F: 开始解答时,只想到树倒后的结果,而忽略了树倒的过程,即把动态的过程静止化了。
师:多么漂亮的回答,所以平时我们解决实际问题时应联系具体情况,必要时画出图形,做到数形结合
【操作系统练习答案】推荐阅读:
操作系统课后题答案09-08
计算机操作系统题答案08-31
管理信息系统概论练习题_答案11-07
计算机操作系统操作题09-30
操作系统实验全07-02
实时操作系统简介08-19
操作系统习题解析08-27
操作系统进程调度11-15
信息系统重建操作流程06-29
监控系统操作规程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