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关系调查报告

2024-11-19

民族关系调查报告(9篇)

1.民族关系调查报告 篇一

积石山县民族关系调研材料

一、民族关系的现状

民族关系始终是我们这个统一多民族国家至关重要的生活关系。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正确的原则、方针和政策措施,促进各民族之间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始终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显示出强大的凝聚力和创造力,为我国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文化繁荣、社会稳进步提供了重要保证。积石山境内自古就是多民族共同居住的地方,先后有羌、汉、羯、匈奴、鲜卑、吐谷浑、吐蕃等民族,有的长期居住,有的过往匆匆。元明清以后,境内民族结构逐渐形成了今天回、汉、保安、东乡、撒拉、土族等民族杂居的格局,还有少量因工作和姻亲而入住的藏、蒙古、羌、维吾尔、彝族人,其中保安族是积石山县特有的民族。2009年底,全县总人口238876人中,保安族15701人、东乡族20110人、撒拉族9022人、汉族110948人、回族76120人、土族5650人、藏族1245人,其他少数民族80人,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53.6%。改革开放以来,全县各族人民,友好相处,团结互助,同舟共济,用自己的勤奋和智慧,共同开发了积石山这块美丽而神奇的土地,共同创造了积石山今天灿烂美好的生活。民族关系得到空前发展,自治县成立后,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平等地位,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扶持发展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文化事业,对各民族干部群众 进行广泛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各族人民互相尊重,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和睦相处,共同进步,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目前全县呈现出政治安定、经济繁荣、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宗教和顺,人民安居乐业的喜人景象。1988年4月,10月,自治县先后荣获全国、全省民族团结先进集体的光荣称号。2005年被国务院授予“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光荣称号,2006年被省委省政府评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县。

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县在民族关系方面曾经发生的事件(包括新闻媒体、经济利益、宗教信仰等)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民族关系方面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因新闻媒体和出版物违反民族、宗教政策,丑化和歪曲少数民族风俗习惯,伤害民族感情的事件在全国其他地区时有发生。但我县建县以来到现在还没有发生类似的事件。

三、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融恰程度(包括政治平等、经济利益、心里等方面)

四、现阶段影响民族关系的主要问题

一是受宗教信仰的影、响引起的矛盾。宗教与民族有着直接的内在关系,宗教信仰与民族风俗息息相关,各民族为了保护和宣传自己的宗教信仰,对其他民族的宗教进行反驳、贬低,从而引发出民族问题。二是清真食品不清真引起民族间的矛盾。清真食品是近年来影响民族关系的主要因素,信仰伊斯兰教的保安、东乡、回、维吾尔等民族都食用清真食品,而有些人却 视经济利益高于民族利益,将一些非清真食品说成是清真食品来蒙蔽和欺骗少数民族群众,造成民族矛盾。三是受周边民族地区的影响。一此周边民族地区的反动势力,不但在当地歧视和打击外来务工的其他民族群众,而且还利用各种时机在各民族中大力宣传反动思想,影响和破坏民族关系,造成民族矛盾。

五、我县在处理民族关系上的经验和做法:

1、认真贯彻党的民族政策。为了更好地贯彻党的民族政策,体现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权利,1979年报请国务院批准成立“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1980年6月国务院正式批准。1981年9月30日在县城吹麻滩举行了自治县成立庆祝大会。1991年5月3日,《县自治条例》经省第七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批准施行。自治县成立后,历届人民代表大会中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代表所占的比例,均高于其他民族代表所占人口的比例,历届县人大主任、县长均由自治民族干部担任。自治县在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赋予的权限内,自主地管理地方财政、经济、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党和政府采取一系列优惠照顾政策,扶持各项事业的发展。在各级各类学校招生中,对少数民族学生降分数段录取;规定对信仰伊斯兰教的干部群众除国家规定的节假日之外,州庆放假一天,开斋节放假三天,古尔邦节放假两天;少数民族结婚年龄男20岁女18岁;计划生育方面对少数民族有可生二胎、三胎的放宽照顾。贯彻落实民族自治条例,大力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和优秀中专青年干部,使各级领导班子中少数民族干部的年龄、知识、专业结构有了很大的变化,整体结构有了明显 的改善,一大批优秀的少数民族干部走上了各级领导岗位,成为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及两个文明建设的 中坚力量,促进了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

2、广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和表彰活动。宣传教育是统一思想认识和推动工作实践的有力武器。积石山县委,县政府每年对全县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进行认真安排、精心部署,并且以每年的五月份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和日常宣传活动为着力点,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法规,使“四个维护”和“三个离不开”思想深入人心,进一步坚定了各族干部群众维护团结,建设家乡的信心和决心。为使党的民族政策和法律法规深入人心,使创建的意义、目标、任务家喻户晓,我们在工作中努力探索宣传途径,制定详细有针对性、实效性的宣传方案,广泛动员,深入宣传。一是发挥宣传月活动在整个民族团结创建活动宣传中的主导作用,发动全县各乡(镇)、各单位,在县城及各乡(镇)主要街道悬挂横幅4555条,张贴标语17149张,办黑板报2238期,开设宣传栏1758期。在临大路、吹桥公路沿线制作永久性、大型宣传牌149面,在省际长途汽车、个体出租车等流动宣传载体张贴宣传标语250多条。集镇宣传249次,印发创建工作简报58期。二是多次开展创建活动有奖知识竞赛和征文活动。知识竞赛收到有效答卷达12400多份,先后有195名个人和10个组织集体受到奖励;有奖征文活动收到有效作文186份,对优胜者给予了表彰奖励。三是在县有线电视台开办创建活动专栏,播出节目累计225期,同时向省、州媒体选送各类新闻稿件160多篇。四是广泛开展典型评选活动,建县以来我县已有62集体和193名个人被国家、省、州、县评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和先进个人。五是加大了培训工作力度,举办各类培训班107期,参加人员63529人次,散发宣传资料272695份。六是开展以“三下乡”活动为主的“主题宣传周”、“主题宣传日”,如2007年宣传部、创建办牵头在大禹广场组织卫生、计生、农办、科协等19个单位开展了科技知识宣传、义务就诊、农业科技知识咨询等为主的民族团结进步“主题宣传日”活动,2000余名干部群众参加此次活动,期间共发放各类宣传资料2100多份,发放药品328盒,义务就诊群众94人;2007年全州科技活动周开幕式在我县大禹广场隆重开幕,来自州县宣传部、科技局、科协、林业局及解放军第七医院、州中医院等20多个部门的近200多名技术人员、医务工作者开展了各种宣传咨询活动。展示科普挂图、宣传版面352幅(块),展示实物样本380种,发放科普资料4.3万余份,义务看病730多人次,接受了近1.5万多名群众的咨询;由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省民委组织实施的全省“千台大戏送农村”慰问演出活动中,省民族歌舞团分别在银川乡、铺川乡等7个乡(镇)演出达8场(次),观看演出人数达7.5万多人(次)。这些活动极大的丰富了创建宣传活动内容,使民族团结宣传更加贴近各族群众生活。1982年、1986年、1996年,积石山先后召开了全县民族团结表彰大会,对冶忠贞等20名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个人和4个先进集体予以表彰奖励,同时,从建县初到2009年,陕成义、马克斌、马继梅、马文科、马丽云等193名民族团结先进个人和吹麻滩中学等62个 先进集体受到了中央和省州县的表彰。1988年4月,10月,自治县先后荣获全国、全省民族团结先进集体的光荣称号。2005年被国务院授予“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光荣称号,2006年被省委省政府评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县。

3、民族宗教工同步作协调发展。民族宗教无小事,民族宗教问题事关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大计。积石山县委、县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民族宗教工作,始终坚持党对宗教的领导,坚决奉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积极引导宗教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通过在宗教活动场所开展民族宗教政策、法规宣传,星级宗教活动场所创建、“五个一”活动等创建活动,不断完善宗教工作机制,加强对宗教工作依法管理,使民族宗教工作得到进一步发展。一是建立了县、乡、村三级统战民族宗教工作网络组织机构,为各乡镇配备的22名民族宗教专干,利用县、乡、村统战民族宗教工作三级网络和民族宗教专干时时将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传递到宗教工作前沿,充分发挥宗教教职人员在信教群众当中的号召力和媒介作用,把宗教界和信教群众的思想认识统一到贯彻执行党和国家路线、政策和法律法规上来,为进一步开展民族宗教工作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更为依法管理提供了组织保障。二是在宗教场所制作统一格式、统一标准的题为“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挂牌,把《宗教事务条例》、清真寺基本情况、管委会成员、各项规章制度和和“五个一”情况全部上牌管理,使各项工作的开展情况能够看得见、摸得着。三是扎实推进宗教场所争“星”创优,按照六项星级内容(一是爱国爱教,遵纪守法;二是民 主管理,寺务公开;三是扶贫济困,热心公益;四是团结和睦,维护稳定;五是开展自养,减轻负担;六是卫生整洁,美化环境),采取试点先行、以点带面、全面铺开的办法,借鉴以往经验,严格按照“场所申请、乡镇申报、宗教局、创建办审核把关,领导小组审批”的程序。累计评选出星级宗教场所81处,其中三星级43所,四星级28处,五星级10处。四是在宗教界开展以“帮扶一个特困户、救助一名失学女童、制作一个宣传牌、栽植一片民族团结林、演讲一次团结进步的瓦尔滋”为内容的“五个一”活动中,累计帮扶群众1682户,帮扶资金物品计23.218元。救助适龄困难学生1618名,其中男1048名,女570名,救助资金30.74万元;栽植公益林26911亩,56.61万株;立宣传牌1663块;开展各类宣讲活动2267场(次),受教育群众达38.16万人(次)。

4、多途径实现扶贫济困的“321”结对帮扶。“321”结对帮扶活动的开展使得全县回帮汉、汉帮回、山帮川、川助山的感人场面不断涌现,各帮扶单位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社会使命感,进村入户,认不同民族的穷亲戚,按时足额完成帮扶任务,送去了党和政府的关怀。目前全县共累计结成帮扶对子16472对,帮扶资金及捐款64.173万元,捐物折价119.237万元。并注重帮扶活动的实效性与多渠道,把帮扶与计划生育、帮助困难学子、“送温暖”等活动紧密结合,收到很好的帮扶效果,真正把帮扶款物用到了扶贫济困工作的刀刃上。实现计生户帮扶240户,参与帮扶县级干部175人,科级干部4116人,一般干部16472人,受益贫困人口71603人,救助困难学生18237 名。“321”帮扶活动的开展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使群众得到了实惠,干部受到了教育,增进了各民族的大团结。

5、开展文明村、文明农户评选,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为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的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我县根据实际,结合创建活动在全县范围开展“文明村”和“十星级文明农户”评选活动,充分发挥创建活动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作用。五年来,累计评选“星级文明户”6580户,其中十星级225户,九星级418户,八星级1500户,七星级2080户,六星级2357户;评选“文明村”36个。

6、坚持矛盾排查调处,妥善处理影响民族团结的问题。我们把及时排查和解决各类矛盾纠纷,作为民族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始终把加强团结、维护稳定作为搞好各项工作的前提。在全县上下广泛宣传“稳定是福、**是祸”的思想,教育各族群众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坚持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联心。各宗教场所按照“五个一”的要求,认真开展了民族团结进步宣讲活动,建立了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栏,成立了民事调解组织。以模范单位和先进个人的典型事迹教育和鼓舞各族干部群众。如2004年在县影剧院隆重举办“临夏州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事迹报告团积石山县报告会”,我县推荐度县公安局干警远赴西藏阿里追捕逃犯的事迹在全州上下引起强烈反响。进一步整合治安资源,提升群防群治和社会治安防范管理体系的水平,2008年实现了创建“平安积石”目标,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省级平安县,为全县经济社会的发展,创 造了良好的环境。

六、对做好今后民族关系工作的意见,建议。

1、宗教活动场所在开展教务活动的同时,进一步加大对民族团结进步的宣传力度,就我县而言,宗教活动场所遍布各地,是民族团结进步宣传的最有效的前沿阵地,利用民族宗教界人士的威望和号召力进行宣传,群众容易接纳;

2、地方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民族关系及各族人民的生活、习惯、习俗等,认真搞好民族工作,把民族团结工作融入各项工作之中;清醒认识新时期民族工作的主题,明确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性质;

3、民族自治地区,民族工作部门作好党和政府的参谋助手,在处理民族关系方面发生的问题时,要始终高举维护人民利益、维护法律尊严、维护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的旗帜。妥善处理影响民族团结的问题,善于运用法律手段处理问题,建立预警机制,定期排查存在的隐患,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和事发当地。

4、全社会广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和表彰活动,以模范单位和先进个人的典型事迹教育和鼓舞各族干部群众。实现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两个共同”民族工作主题。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5、经常性地开展民族工作执行情况的大检查。民族地区由于文化素质低,农民工外出务工时经常遭到歧视,受到不公平待遇,存在民族偏见,挫伤民族感情,引发不安全因素。

积石山县民族事务委员会

2010年4月2日

2.民族关系调查报告 篇二

民族音乐和民族舞蹈, 普遍都认为这是两个不同的学科, 目前的状况也确实是将它们作为两个不同的方向进行研究的。一般来讲, 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的学习, 都是学音乐的单纯学音乐, 习舞蹈的单纯习舞蹈。但是我们只要深入的想一想, 就会发现民族音乐和民族舞蹈是从来没有分开过的。再深入的想一想, 我们会发现在民族音乐和民族舞蹈的关系中, 前者的位置会更为主动一些, 没有舞蹈的音乐是可以独立存在的, 而目前为止, 没有音乐的舞蹈是极为少见的。但是不论是怎样的情况, 将民族音乐和民族舞蹈分开进行研究必然会带有一定的片面性。

一、民族音乐和民族舞蹈同根同源

中国民族音乐有悠久的历史传统, 在四五千年前的原始氏族社会中, 就产生了原始的歌舞和歌曲, 到殷周奴隶主统治的时代, 音乐文化已经相当发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 音乐不断得到发展。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多次出现音乐文化繁荣昌盛的时代。中国民族音乐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反映出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情感、意志、力量、幻想和追求.中国民族音乐文化是根植于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土壤之中, 独特的中国传统文化造就了独特的民族音乐中国民族音乐基本上由宫廷音乐、文人音乐、宗教音乐、民间音乐四部分构成。中国共有56个民族,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丰富多彩的民间舞蹈。由于各民族的地方特点不同, 风俗习惯不同, 舞蹈形式就更加瑰丽多彩了。这些形式多反映当地的劳动生产和与人民生活戚戚相关的故事和喜、怒、爱、憎的思想感情。所以民间舞蹈是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中国各民族的民间舞蹈遗产虽然十分丰富, 但各个民族的舞蹈发展是不平衡的。新中国成立后, 政府重视各民族的民间舞蹈的收集和整理, 不分雅俗, 推陈出新, 因此大量民间舞蹈都是民族音乐与舞蹈有机结合的艺术形式。最富特色的有鼓舞、跳乐、踏歌三种类型。一为鼓舞, 是采用击乐伴奏, 合节起舞。主要是以鼓为伴奏乐器, 用特有的节奏和音色变化, 配合舞姿。如壮族的蜂鼓舞和扁担舞、佤族的木鼓舞、朝鲜族的长鼓舞, 苗、瑶、彝、水、黎等民族的铜鼓舞等。二为跳乐, 是一种完全用乐器伴奏的舞蹈, 如哈萨克族的黑走马摆舞和天鹅舞、锡伯族的贝伦舞、西南各少数民族的芦笙舞、葫芦笙舞、月琴舞、三弦舞等。三为踏歌, 即在歌声和乐声中踏着舞步欢跳, 是载歌载舞, 或歌舞相间, 以歌伴舞的形式。

二、民族音乐和民族舞蹈相互促进、相互交融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繁荣的艺术世界

民间歌舞具有广泛的参与性和自娱作用。民间歌舞属于广场艺术的范畴, 每逢庆典和节日, 不少民族的群众都自发组织起来, 开展民间音乐舞蹈活动, 活动中很多时候是家家参与, 人人表演的, 寄托祝愿和祈求。此外, 许多地方的民间舞蹈与劳作、休闲结合起来, 劳动间隙, 茶余饭后, 兴之所致就可以来上一段, 不受时间限制, 也不受场地制约, 对消除疲劳, 娱悦身心有着莫大的作用民族音乐和民族舞蹈在这样一个人人可参与, 人人皆娱乐的生活环境中, 相互推动相互发展在音乐与民族舞蹈的综合欣赏中, 让我们看到了色彩艳丽的民间生活截影。倾听到了风格各异的民间舞蹈音乐, 感受到了民族文化的旺盛生命力。如孔雀舞是源于傣族民间的一种舞蹈。傣族的许多村寨都有长于跳孔雀舞的人, 由于代代相传及民间艺人的精心创造, 形成了各具特色、不同流派的孔雀舞。后经过专业文艺工作者的提炼、加工、搬上文艺舞台, 使孔雀舞有了较大的发展和提高, 多次在国内国际的演出中获奖。著名舞蹈家刀美兰、杨丽萍表演的孔雀舞在国内外都享有盛誉。

三、民族音乐和民族舞蹈今后仍将共同发展, 促进中国艺术走向世界

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和民族舞蹈各有所长、互不排斥, 并且相互促进、共同提高。歌与舞的结合使歌舞音乐同时具有了民歌的歌唱性与旋律性和舞蹈的节奏性与动作性, 它不仅体现了本民族的音乐和舞蹈、生活节奏, 还告诉了世界它的传统文化、民族习性、民族特征、个性等, 让世界上的人都有机会了解到这个民族, 民族舞蹈与民族音乐所结合形成完整的民族艺术。一个有形而无声, 一个有声而无形, 它们相互合作, 相互依存, 共同开创着舞蹈艺术事业的美好未来。

结语:我国民族音乐和民族舞蹈同根同源, 都起源于劳动实践, 是我们的祖先讴歌生活、抒发情感的写照;同时中国民族音乐和民族舞蹈还相互促进、相互交融、交相辉映, 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繁荣的艺术世界;今后中国民族音乐和民族舞蹈仍将携手促进、共同发展, 推动中国艺术走向世界, 为世界了解中国五千年灿烂文化做出巨大贡献。

参考文献

[1]孙景琛.《舞蹈艺术浅谈》[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1

[2]朴永光.《名族舞蹈丛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8

3.中国民族关系发展研究 篇三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民族关系

一、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发展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历史悠久,中国有着悠久的多民族共处的历史。数千年的中国历史相当于是各民族不断在矛盾、合作、融合中解决民族冲突和民族矛盾并获得发展的一个民族关系史。各民族在矛盾斗争之外又有相互联系,不仅有各民族自己的特点,也在在经济、政治、文化上不断形成共同点。

纵观中国这个多民族国家历史长河,民族关系的发展始终都是由某一个民族或某两个民族以压倒性的地位成为当时社会的统治民族。[1]典型的例子就是元朝和清朝,女真部落的兴盛和满族的兴起,这两个朝代对中国的统治时间也都并不短,虽然最后以朝代更迭结束统治,但是都是典型的单一民族统治国家的例子。历史上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进程中,各民族之间不断接近、冲突和相互影响。

从夏商周三代到秦,中国民族关系的大趋势是从多元融合走向华夏一体。春秋战国时期的各种纷争战乱直=到秦一举统一天下,使华夏族从分散走向统一,开始屹立在世界的东方。[2]从两汉到清代,中国民族关系的大趋势是从民族互化到汉化成为民族融合的主流。经历三国两晋南北朝和宋辽夏金元时期两次波澜壮阔的民族大融合,汉族人口越来越多遍布整个国家,最终汉化终于成了中国民族关系发展主流。[3]在满清统治中国期间,习汉书,入汉俗,从文化上渐渐将所有民族都统一汉化。

二、中国近现代民族关系发展

从1840年鸦片战争至今,整个中国近现代民族关系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鸦片战争爆发到辛亥革命这段时间,中华各民族自发联合起来共同面对外敌侵犯,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抗战运动。第二阶段是从辛亥革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段时间,中华各民族在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压迫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觉的民族联合。第三阶段是从1949年后新中国成立至今,是中华民族在实现了解放后,各民族卸下包袱,走进新生活共同团结奋斗,“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也就正式成立。[4]

在全世界的任何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在民族关系发展中都是表现出冲突与和谐并存的态势,中国亦然。[5]近代中国民族关系,我国各族人民一致合作就是在面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共同压迫和剥削的时候,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合作状态,共同的亡国灭种命运促使各族人民加强各族人民之间的联系越来越趋于一体。[6]费孝通先生曾经说过:“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是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但是作为一个自觉地民族实体,却是近百年来从中国同同西方列强的对抗体现出来的。”[7]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是中国民族关系的全新开端。“我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也就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成为了我国今后一切进步和发展的基础。”[8]

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随着整个社会的不断变迁,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在影响着我国这个多民族的国家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政策的变动及经济的发展更加对我国的民族关系有着很重要的影响。改革开放后,随着整个社会的发展,对城市和农村的发展,使得中国人口流动量增大,少数民族的人口流动也日益增多,形成了一支少数民族人口流动潮流,少数民族人口走出偏僻的民族村寨,不断进入城市或经济发达地区的地区,甚至一些民族群体中还出现跨国流动现象。少数民族曾经的居住特点“大杂居、小聚居”成为了历史,随着改革开发,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迅猛发展,各个民族的社会生活都有了质的飞跃。[9]2005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中提出:“民族问题与当今社会生活中的一些问题相互交织,增加了引发矛盾的因素。我们应该从维护祖国统一、保证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全面把握和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民族问题”。[10]

三、中国未来民族关系发展展望

对于多民族国家的民族关系来说,导致对民族关系分析的结果差异因素是,思想理论观点的不同,信息来源不同、知识结构差异以及所处立场等,这些都会影响人们认识当前民族关系。民族关系不是一个简单的关系问题,是涉及到整个社会利益的分配和社会思想认识等多方面的复杂关系体。[11]

在全球范围开看,中国的日益崛起,在政治经济方面的实力趋于强大,发现迅猛,这些都影响着中国在国际中的地位和影响,同样也影响着整个中华民族与世界民族之间的关系。中国民族关系影响中国发展,中国的发展影响整个世界的走向与发展。所以处理好民族关系对于我们国家来说是很重要的,和谐是我国民族关系发展的理想状态。

参考文献:

[1]周竞红,历史与现实:当代中国民族关系的基本态势[J],满族研究,2007,3

[2]徐杰舜,中国民族关系发展大趋势论[J],学术探索,2011,10

[3]李强、闫丽娟,关于中国古代民族关系问题的新解读[J],历史教学问题,2010,1

[4][5]唐志君,中国民族关系格局演进的历史启示[J],新疆社科论坛,2012,6

[6]裴圣愚,中国近代民族关系研究[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8.4

[7]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3

[8]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9]周竞红,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民族关系观察[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09,1

[10]《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中发[2005]10 号),2005年5月

4.怎样正确处理民族关系 篇四

①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发展好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②自觉履行宪法规定的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的义务,是每个中国公民的责任。作为当代青年学生,要把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责任付诸行动;

③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一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以及基本政治制度;

④完善相关法律和法规,充分保障各少数民族的自治权利,以调动其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⑤需要各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发挥自己的创造性、积极性,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发展经济;需要各少数民族地区与发达地区实现优势互补、互惠互利;需要中央政府和经济发达地区的大力支援;需要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给予政策上的优惠。

5.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教案 篇五

第七课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

【生活情境链接】以下是宋祖英演唱的《爱我中华》的歌词:

“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只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种

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爱我中华爱我中华,嘿罗嘿罗嘿罗嘿罗

嘿……”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正如歌曲中唱到的一样,56个

星座56枝花,56族兄弟姐妹是一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族

人民情同手足,休戚与共,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亲缘关系,那么,为什么世界上有些国家因民族问题而分裂和解体,而我国却

长期保持民族关系健康发展呢?这与我们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和基本政策的正确性是分不开的,本课我们来共同探究我国民族政策。

【名师说课要点】(教师用书独有栏目)

我国是多民族的国家,也是多宗教的国家。民族问题、宗教问题与国家政治生活密切联系。基于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课从我国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入手,理解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重点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宗教无小事,宗教政策是国家的重要政策。因此,教材安排了有关国家的宗教政策的内容。

学习本课时,结合我国近年来推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一些重大措施,思考我们国的民族关系,培养学生自觉维护民族团结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结合当前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宗教的一些讲话,理解我国的宗教政策。

第一课时

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平等、团结、共同繁荣

【学习目标导航】

内容目标

提示与建议

选用实例,反映我国民族关系的特点。

用各民族互助的实例,说明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是我国社会主义时期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表达全国人民珍惜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的愿望。

【课前自主预习】

一、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新中国成立后逐步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3.我国处理民族关系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

⑴民族平等原则。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

⑵民族团结原则。民族的团结、民族的凝聚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是社会稳定的前提,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证,是国家统—的基础。

⑶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这是由社会主义的本质决定的,是国家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⑷)三者的关系: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

【请选择】

小伟为自己的手机设置了一段彩铃;“太阳和月亮是一个妈妈的女儿,她们的妈妈叫光明,汉族和藏族是一个妈妈的女儿,我们的妈妈叫中国。”歌词的寓意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各族人民共同创立的B﹒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的地位是平等的

c﹒祖国统一大业是各族人民共同完成的 D﹒祖国灿烂的文化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 答案:B

二、巩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我们该做什么、能做什么

.我国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我国各族人民在生活中都能够感受到的。我们应该十分珍惜、不断巩固和发展这种民族关系。

2.巩固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的要求

⑴自觉履行宪法规定的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的义务,是每个中国公民的责任。

⑵作为当代青年学生,要把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责任付诸行动。

【自主探究】

作为青年学生,为了巩固和发展新型的民族关系,你应该怎样做?

提示:①尊重各民族的文化和风俗习惯。②坚决同各种不利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行为作斗争。③自觉履行维护全国各民族团结的义务,努力学习,积极参与西部大开发,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共同发展。

【课堂合作探究】

一、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情景材料】漫画《民族大团结》反映的是XX年的 十月,全国56个民族同庆新中国成立60周年,这是一次

国家与民族完美的“情感邂逅”,是一次东西南北中举杯

同庆的“天作之合”,更是一个在构筑和谐社会的氛围中

意味深远的“中华全家福”。

漫画告诉我们什么问题?

提示:由于我国坚持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

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我国的民族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逐步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知识归纳】(1)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第一,民族平等原则。

①含义:我国各族人民都是国家的主人,都依法平等地享有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权利,依法平等地履行应尽的义务。

②依据: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各民族只有人口多少和发展程度上的区别,绝无高低优劣之分。我国各族人民都对祖国的文明作出了贡献,都是国家的主人。

第二,民族团结原则。

①原因:在民族平等基础上,我国形成了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友好往来、互相合作、共同奋斗,谁也离不开谁的大团结局面。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民族的团结、民族凝聚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是社会稳定的前提,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证,是国家统一的基础。

②要求:坚持民族团结,必须反对大汉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

第三,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

①原因:是由社会主义的本质决定的,是国家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各民族的共同繁荣特别是经济发展,又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物质保证。

②途径:首先要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国家要在投资项目、税收政策等方面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支持。同时需要民族地区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创造性,充分利用民族地区的优势;还需要发达地区在人力、技术等方面的支援,先富帮后富,达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2)三项原则的关系

①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三项原则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

②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各民族的共同繁荣特别是经济发展,又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物质保证。(图示如下)

【误区指正】坚持民族平等原则与对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采取特殊政策支持和帮助并不矛盾。①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是坚持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各民族共同繁荣是实现民族平等、团结的物质保证。②由于自然条件和历史上的种种原因,我国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有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很落后,各民族之间存在着事实上的差异。③对少数民族地区采取特殊照顾政策,有利于推动那里的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改变其落后面貌,从而真正实现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

【学以致用】(XX•安徽卷•4)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逐步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56个民族紧密团结在祖国大家庭内。这一大好局面形成的原因主要有

①各族人民团结在党的领导下发挥了建设国家的积极性、创造性

②我国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

③我国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

④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本题以民族团结社会热点为背景,考查考生对民族团结的理解与应用能力。在本组合选项中,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是为解决香港、澳门、台湾问题而提出的,排除。我国形成新型的民族关系、各民族大团结原因在于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民族原则和民族宗教政策。

答案:B

【迁移训练】(XX•江苏卷•16)x疆维吾尔自治区建立以来,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经济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这一事实表明

①经济发展是民族地区繁荣和稳定的关键②民族团结是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

③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具有显著优越性

④民族团结是实现民族平等的政治基础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民族团结重要性的理解。经济发展是民族地区繁荣和稳定的物质基础,①错误;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④错误。②③正确表明了民族团结的意义。

答案:D

【课后提升演练】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民族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逐步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这是因为

A.我国各民族陆续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铲除了民族歧视和压迫的阶级根源

B.我国各民族实现了共同繁荣,消除了经济、文化等发展不平衡所造成的差别

c.我国各民族紧密团结、谁也离不开谁。已融为一体

D.我国实现了各民族完全平等,各民族之间消除了矛盾

答案:A

2.中国自古就有以和为贵思想,“以和为贵”就是说国家之间,民族之间,人与人之间要以团结互助,友好相处为最高境界。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在一位小女孩《歌唱祖国》的稚嫩歌声中,身穿56个民族服饰的小朋友们簇拥着国旗走来。这体现了

①我国新型的民族关系②我国各民族同步发展③我国各民族一律平等④我国各少数民族的共同繁荣

A.①③④

B.①③

c.③④

D.②③④

解析:“在一位小女孩……小朋友们簇拥着国旗走来”,体现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身穿56个民族服饰”也体现少数民族文化平等的权利,即保持或变革本民族风俗习惯的自由。①③项符合题意,故答案选B。②项观点错误,④项材料体现不出,均应排除。

答案:B

3.在十一届全国人大2987名人大代表中,少数民族代表411名,占总数的13.76%,每个少数民族都有本民族的代表,人口特少的少数

民族至少都有1名代表。这充分体现出

A.我国人民代表的选举不受任何条件限制

B.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的基本政治权利

c.少数民族公民享有法律赋予的特殊权利

D.我国各民族在政治权利和社会地位上实现了平等

解析:少数民族参加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依法平等享有政治权利的

体现,体现了我国各民族在政治权利和社会地位上实现了平等。故答案选

D.Ac项观点错误,B项干肢不符,均应排除。

答案:D

4.我国坚持民族平等原则,这是因为

①各民族只有人口多少和发展程度上的区别,绝无高低优劣之分

②坚持民族平等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重要原则

③我国各族人民都对祖国的文明做出了贡献

④我国各族人民都是国家的主人,都依法平等地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坚持民族平等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首要原则,民族团结是重要原则。

答案:D

5.“一只桨终止了和另一只桨的协作,这只船便只能在湖中绕圈子,而不能直达彼岸。”这句谚语启示我们,正确处理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必须

A.发展民族地区经济,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

B.坚持民族平等,保障各民族的平等权利

c.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保证少数民族自治权

D.加强各民族的团结,增强民族凝聚力

解析:材料从反面强调了团结合作的重要性,D项符合题意,应入选。ABc三项与题意不符,应舍去。

答案:D

6.自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以来,国家优先在民族自治地方安排资源开发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在重大基础设施投资项目中适当增加国家投资比重和政策性银行贷款比重,加大对民族自治地方的金融扶持力度,国家重视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是因为

①新时期我国民族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

②国家的强盛需要各民族经济文化的共同繁荣

③民族平等与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

④各民族共同繁荣是民族平等与团结的物质保证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属于中等难度题。本题强调的是重视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因,②④重视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因,符合题意;①的不属于重视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因,不符合题意;③的说法强调了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重要性,不属于重视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因,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c项。

答案:c

7.XX年7月16日,教育部、国家民委印发《全国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工作部署视频会议纪要》提出,民族团结教育课程根据国家统一要求,列为地方课程的重要专项教育。作为公民,维护民族团结必须

①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

②尊重其他民族的风俗习惯

③与各民族同胞平等相处④严厉制裁民族分裂分子

A.①④

B.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解析:注意题目的公民角度,②③项是公民角度,观点正确,符合题意。①④项是国家角度,与题意不合,应排除。

答案:B

8.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们要十分珍惜、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作为青年学生,要把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付诸行动,应

①自觉履行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义务②遵守宪法和法律

③坚持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④汉化各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解析:④说法错误。

答案:B

9.历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少数民族代表人数统计表

一届

954年

二届

959年

三届

964年

四届

975年

五届

978年

六届

983年

七届

988年

八届

993年

九届

998年

十届

XX年

十一届

XX年

代表总数

226

226

3040

2885

3497

2978

2978

2978

2979

2985

2987

少数民族代表人数

372

270

381

405

445

439

428

415

411

少数民族代表占总数%

4.5

4.6

2.2

9.4

0.9

3.6

4.9

4.74

4.36

3.91

3.76

有代表的少数民族数

问题:以上材料体现了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什么原则?结合上表加以分析。

解析:本题考查民族平等的原则。材料中的相关信息:从少数民族参与全国人大的情况看,第一届有30个少数民族的代表参加,到六届人大开始55个少数民族都有全国人大代表,少数民族人口占我国总人口不足9%,少数民族人大代表占全国人大代表的总人数9.4%至14.74%,高于少数民族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这两个方面充分体现了我国民族平等政策。

参考答案:(1)该材料反映了我国坚持民族平等的原则。

(2)民族平等是指我国各民族具有同等的地位,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依法享有相同的权利,履行相同的义务。

(3)材料表明我国各民族在政治权利、社会地位等方面实现了真正的平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最高权力机关,少数民族参加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实现民族平等和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最有效形式。从少数民族参与全国人大的情况看,第一届有30个少数民族的代表参加,到六届人大开始55个少数民族都有全国人大代表,少数民族人口占我国总人口不足9%,少数民族人大代表占全国人大代表的总人数9.4%至14.74%,高于少数民族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这两个方面充分体现了我国民族平等政策。

0.XX年6月26日,某校开展了“民族团结教育”主题活动,高一某班同学积极响应,组织了一次以“民族团结”为主题的综合探究活动,请你也参与其中。

甲同学说:“民族地区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我认为,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是现阶段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把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

乙同学指出,加强民族团结,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这不仅是党和政府的责任,也是我们每一个公民的责任。

(1)请你运用经济生活知识,为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出谋划策。

(2)请你运用政治生活知识,分析乙同学观点的正确性。

解析:本题分别从经济、正角度考查民族团结这个主题。关于第(1)问,主要从全国经济的大发展和对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支持角度回答;关于第(2)问,从党和政府的性质、宗旨以及公民的义务角度回答。

参考答案:(1)①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切实抓好发展这个第一要务。

②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强宏观调控,加大对民族地区的财政支持力度。

③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充分发挥少数民族自身优势和潜力,加快农业基础地位,加快优势资源开发,强化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大力发展社会事业,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等等。

(2)①加强民族团结是中国共产党的责任。原因: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②加强民族团结是政府的责任。原因:我国政府是人民意旨的执行者和利益的捍卫者,承担着重要的职能,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以对人民负责为基本原则。

6.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教学设计 篇六

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平等、团结、共同繁荣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识记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共同缔造了伟大的祖国。

2、能力目标: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原则,坚持了从实际出发,适合我国国情。让学生尝试用历史的、辨证的眼光观察、评价问题,提高学生的比较鉴别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尊重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与不同民族团结友爱,和谐相处的观念。

【教学重点】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及其关系 【教学难点】民族平等原则

【教学方法】采用文字素材、历史知识、歌曲等手段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课前准备】

教师:收集实例、设计课堂讨论题目等。学生:预习相关内容,收集有关民族的资料。

【学情分析】通过课前交流,本班学生基本具备我国民族概况的基本知识,对民族问题的重要性也有一定的认识,但学生对如何处理民族关系,如何看待当前藏独、疆独等极少数分裂分子的可耻行为等尚认识不足,需要教师进一步引导学习,加深学生认识、理解。【教学过程】

宋祖英《爱我中华》引出课题,然后设问:

教师设问:听了歌曲之后你有何感想? 学生讨论、发言,然后教师总结。

教师总结引导设计意图:目的是让学生知道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统一国家。通过歌曲导入,提高学生想学的积极性。【学习新课】

教师设问:我国各族人民情同手足,休戚与共,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亲缘关系,是不是历来就是这种关系?我们来分析剥削社会时期,民族关系是如何的呢?有何区别?是什么因素促使改变的? 学生讨论,提问。教师归纳引导

设计意图:目的让学生知道我国新型的民族关系是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并能用对比的方法体验新型民族关系的优越性。通过讨论,锻炼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并通过组织归纳,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表达能力。学生:学生学习成果展示。根据自己的搜集资料的结果,介绍自己熟悉的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和风俗习惯以及贡献。

一、我国的民族概况:

1、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共同缔造了我们伟大的祖国。教师:为什么说我们伟大的祖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 1.我国的民族概况

(1)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共同缔造了伟大的祖国

A、共同开拓了辽阔的疆域

B、共同促进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C、共同捍卫国家的独立和尊严

D、共同推翻“三座大山”,创立了新中国

学生:结合p72探究学生举例,联系中国古代史、近代史的知识,拓展举例说明 设计意图:目的是让学生知道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了伟大的祖国,通过让学生联系历史知识,提高学其知识综合能力,尤其是新课改之下的文综联系更加紧密。教师:从优美的歌曲声中我们得到了什么启示 ?

学生:我国的民族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逐步形成了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平等、团结、互助、和谐

(2)社会主义新型的民族关系:平等、团结、互助、和谐

讨论:有人认为:我国民族问题产生的根源已经消除,我国就不存在民族问题了。这种观点正确吗?为什么?

小结:不正确。虽然我国已铲除了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的阶级根源,但历史遗留下来的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等发展不平衡状况仍然存在,所以民族问题仍存在,我们更要处理好民族关系。

二、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1)民族平等(首要原则)

学生:各民族具有同等地位,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依法享有平等的权利,依法平等履行相应的义务。

教师:民族平等的依据: 学生: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 学生举例:如历届全国人大都有少数民族代表参加(2)民族团结(重要原则)

教师:民族团结的含义

学生:各民族在社会交往中的和睦、友好和互助联合的关系。教师: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学生:民族的团结、凝聚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是社会稳定的前提,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证,是国家统一的基础。

老师举例如:未处理好民族关系而出现的冲突:车臣战争、前南斯拉夫分裂。(3)各民族共同繁荣(根本原则)

教师:巩固和发展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核心是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国家采取了哪些措施?

小组交流发言:为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国家采取了许多措施。课前布置同学们去收集相关资料,请每个小组推荐一条有成效的做法在全班进行交流。(请用具体事实加以说明)

教师:你知道西部大开发的几大重要工程吗?西部大开发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思考: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之间的关系如何? 学生:(略)教师:(总结)

探究思考:为了真正做到“56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作为青年学生应如何对待民族关系呢?首先同学们阅读教材74页内容,了解我国新型民族关系建立的原因并思考74页探究问题。

学生结合教材概括、分组讨论、发言

三、珍惜、巩固、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1、为什么我国能真正建立新型的民族关系 学生讨论、分析

教师总结:主要有国家性质、民族原则、团结统一、法律保障

2、怎样巩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探究一:对少数民族特有的风俗习惯,作为汉族学生,你应该抱怎样的态度? 学生讨论、发言 教师点评:应尊重各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这是贯彻民族平等原则的体现,它有利于消除历史遗留下的民族隔阂,增强民族团结。

探究二:如果有人片面强调民族特点,忽视国家整体利益,甚至制造民族纠纷,作为少数民族学生,你会怎么做? 学生讨论、发言

教师点评:应批评这种不利于民族团结,不利于社会稳定的思想行为,对制造民族纠纷的现象要抵制,并团结周围群众与之斗争。教师结论:

(1)从思想上,要认识传承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对于我们这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重大意义

(2)在行动上,要与周围不同民族同学平等相待,友好相处,对于不顾国家和民族利益的事情,要警惕并与之斗争,自觉履行宪法规定的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义务,把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责任付诸行动。

【课堂小结】通过这堂课的学习,我们进一步了解了中华民族的伟大,认识到民族问题是关系到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的大问题。如果把民族关系看作一座大厦,那么各民族如同砖、沙子、石料、水泥、钢筋等建筑材料。民族平等即指各种建筑材料尽管成分不同、形式各异,但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这一伟大的事业中都发挥重要作用,不可或缺;各民族要团结得像钢筋混凝土,紧密联系在一起共同发挥作用;民族关系大厦只有在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情况下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们每位同学要把珍惜、巩固、发展社会主义新型的民族关系付诸行动。【板书设计】

第一框

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平等、团结、共同繁荣

一、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1、我国的民族概况

(1)、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共同缔造了伟大的祖国(2)、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平等、团结、互助(3)、新中华民族关系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

2、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1)、民族平等(2)、民族团结(3)、各民族共同繁荣(4)、三原则之间的关系

二、巩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1、建立新型的民族关系的原因

2、怎样巩固 练习:

中共十七届十中全会强调,在新形势下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推向前进,对维护和发展各族人民的利益、社会的稳定、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着重大意义。民族团结的重要性表现在(B)

①民族团结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 ②民族团结是社会稳定的前提 ③民族团结是实现民族平等的基础 ④民族团结是国家统一的基础和重要保证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

2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的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于2010年1月18日再北京举行。会议对推进西藏实现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做出了战略部署。推进西藏实现跨越式发展(C)①有利于巩固平等、团结、互助的新型民族关系 ②是国家统一的基础

③是实现国家现代化和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④是实现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①④、目前,我国有1万多所少数民族中小学开展民、汉“双语”教学,共使用21种民族语言,每年编译出版各类少数民族教材3500多种,计1亿多册。这表明(C)

①国家保障公民的文化教育权 ②各民族事实上的不平等已经消除 ③ 使用本民族语言是民族平等的重要方面 ④ 少数民族与汉族平等的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公民的权利

7.历史教育与民族精神的关系 篇七

一、历史教育与民族精神的整合关系

首先, 高校再进行历史教育与民族精神的渗透前, 必须要搞清“民族性”这个问题。作为民族精神发展的根基, 如果单纯的把它理解为“团结”、“和平”、“自由”最终导致的结果都将会由于缺少民族特点, 而泛滥成整个人类进程的特点。所以说, 我们所提到的民族性应当是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的整合。这种民族精神虽然再表达形式上种类繁多, 但最终都是一种物质文明和制度文明有所区分的, 并且这种精神层面并不是一种舶来文化, 它必须是一个神圣而又坚定的内心情感, 不仅需要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 还需要全体民族有所认同。可以说民族精神起源于乡土精神, 而民族精神还是乡土精神再实际的历史演变中慢慢积累最终的一种放大体现。

其次, 民族精神作为历史教育的前提, 对历史的认知就要首先从认知民族精神入手, 历史文化则是一个民族精神的本质载体与体现, “灭人之国, 必先去其史”讲得就是这样的道理。特别是日本对我国台湾和东北伸出侵略之手的时候就是采取了“亡人之史”的手段。我们高校历史教师在实践的授课中必须强调这点, 利用历史书本内外的知识来让学生来对任何一种有意隔断历史教育与民族精神的破坏都应有所谨慎和警惕。

最后, 民族精神的培养必须根植于对历史教育认同这个基石, 如果这个基石做的不牢固或者不稳定, 那么任何一种民族精神都不会得到稳定的发展, 同时也无法落到实处。国学大家钱穆先生曾经提出想要了解国民对祖国的热爱, 只需要先通过他们对国家历史的理解和认识便可得出结论。通过这个观点我们不难理解, 只有对历史有过深入了解的人才能跳出固有的思维模式, 通过历史的穿越来理性看待问题、理性解决问题。同时也是只有充分的接受过历史教育, 才能够对自己所在民族、文化产生高度认同。

二、历史教育是民族精神的根源

对民族精神提升的前提是人民对这种精神有着高度的认同感和认知感, 形成这种高度的认同感首要因素就是全民的共同记忆, 然而这种共同记忆则是通过对历史教育的学习实现的。在漫长的人类历史发展长河中, 华夏文明是整个人类历史唯一没被终端的持续文明。中华民族精神不仅以政治实体形式得到了延续, 而且还被各个时期的有志之士通过各种各样的手段予以记录, 这不但是人类历史的一份瑰宝, 同时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依据和起点, 更是我们后人进行历史教育的依据和标榜。

白寿彝教授说过, 研究历史是为了观察未来, 人类的发展需要这个过程来延续。我们只有通过对历史教育的学习来认清自身存在的缺点和优势, 通过对他民族的取长补短来增强本民族的自信心、自豪感, 最终充分发扬历史责任感是十分必要的。

另一方面, 历史教育在强化民族精神的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以北魏发展历史为例, 由于北魏政权在统一北方的过程中通过不断对汉人文化、历史、思想进行学习, 最终完成了政权的高度统一, 这阶段的历史我们可以通过《魏书》中《序记》来进行研究。

三、历史教育是民族精神的一面镜子

历史教育作为民族精神反应的最佳舞台, 它不仅是一部上等的爱国主义教科书, 高校学生在对五千年绚丽文化和中华民族百年耻辱进行学习的同时, 能够深刻的领会到中华民族全面振兴的重要性。落后就要挨打, 我们只有通过对悠久历史的不断陶冶、提升, 在塑造健品行的同时实现社会主义道德化树立。

另外, 历史教育的成败还直接关系到民族精神发展的进程和前途。高校历史专业教师必须通过加强历史教育来唤起学生们爱国情怀, 并将这种积极的民族精神发扬至整个的社会变革当中, 中华民族的明天才能够越来越好。

四、结语

综上所述, 一个对历史教育置之不理的高校学生不可能担负起的历史发展使命, 历史教育必须依托民族精神的核心价值观为根基, 通过历史教育的不可替代性来让全体高校学生保持一种积极向上、慷慨激昂的民族精神。只有注重历史教育与民族精神的融会贯通, 我们的民族精神才能够得以发扬光大, 历史教育也将再上一个新高度。

摘要: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 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提升高等院校历史教育依旧是每一名高校历史教师的重要职责。本文站在高校历史教学的高度来对历史教育与民族精神进行推广, 而现阶段的教育将民族精神归纳为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政治层面上的, 它包括自由、民主、平等、法制, 另一方面则是精神层面的, 它包括传统的儒家之道, 具有华夏特色的伦理精神等。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所开展的高校历史教育过程, 便需要教师加强对教材的认知、对课堂实践的设计以及历史专业教师本身对历史教育和民族精神的感知和认知进行融合教育。下面就结合实践教学来谈一谈历史教育与民族精神的关系, 希望能够为广大高校的历史专业教育从业工作者提供一定的理论帮助和教学参考。

关键词:历史教育,民族精神,关系,教学实践

参考文献

[1]陆晓敏.历史教育与民族精神的关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4 (7) .

8.历史教学中怎样讲民族关系 篇八

关键词 实事求是;矛盾的观点;一分为二

如何讲述历史上的少数民族和民族关系,如何评价历史上的民族英雄,是历史教学中比较复杂的问题。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这些问题非常重要。如果讲不好,学生不但不能正确理解,反而形成错误概念,甚至产生不满心理,更为严重的是影响民族感情。教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如何讲述这些问题?下面就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体会谈几点看法。

1 讲述历史上的少数民族要实事求是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汉族和其他各民族都是我们祖国这一大家庭的成员,而且有些民族的历史非常悠久。例如,西北的羌族,南方的苗族等,在汉族形成的同时就出现了。今天满族的祖先西周的肃慎,蒙古族的祖先商代的东胡,曾经十分强盛,并且建立过政权。秦汉时期,北方的匈奴族十分强盛,隔着长城与秦汉帝国对峙。魏晋南北朝时,少数民族建立的国家则更多,而且不少国家还进入到中原地区。宋朝时,契丹族建立的辽,女真族建立的金,党项族建立的夏,就统治了大半个中国。元明清时期,少数民族建立的国家管辖的范围更广,蒙古族建立的元朝,统一了中国,成为我国历史上疆域最大的封建王朝。满族建立的清朝,疆域广大,是当时亚洲东部最大的国家。

由于各民族的不断发展,逐步形成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在缔造我们伟大祖国的过程中,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在我国建立起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的民族,就是一直受到华夏族歧视的犬戎族,在中原先进经济文化的影响下,通过商鞅变法,一跃而成为战国时期的强国,完成了统一六国的任务,推动了我国历史的向前发展。南北朝时期,鲜卑族建立的北魏,在统一北方后,经过孝文帝改革,逐步强盛起来,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发展和各族人民的大融合,为隋朝的统一奠定了基础。到后来蒙古族建立的元朝,满族建立的清朝,不但入主了中原,而且统一了全国。我国今天的行省制度就是从元朝开始的,我国今天的版图,基本上是清朝前期确定的。

从经济上看,少数民族对祖国边疆的开发,也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东夷族开发了沿海地区,苗、瑶族开发了长江、珠江和闽江流域,藏族开发了青藏高原,彝族和西南各族开发了西南地区,东胡族开发了东北地区 ,匈奴、鲜卑、突厥、蒙古族等先后开发了蒙古地区,回纥及西北各族开发了西北地区,高山族开发了台湾岛 .正是边疆各族人民对边疆经济的开发,并与中原地区建立了密切的经济交往,才使多民族国家形成了统一的不可分割的经济整体。

2 讲述历史上的民族关系,要用矛盾的观点进行具体的分析

在中国历史上,既有各民族友好相处、和平发展的统一时期,也有各民族互相对立、彼此争战的分裂时期;既有汉族建立的政权,也有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既有汉族内部的战争,也有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以及各少数民族之间的战争;既有外族的入侵,也有反抗外来侵略的战斗等等。历史上,多民族的中国存在着统一和分裂的情况。

应该如何看待历史上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分裂的问题?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便不难看出,在我国这个多民族的国家里,在各民族之间,当矛盾的同一性占主要地位时,彼此就友好相处,互相往来、和平发展。国家就表现为统一状态,例如,秦汉的统一,隋唐的统一,元明清的统一等。当矛盾的斗争性占主要地位时, 民族之间就相互对抗,甚至爆发战争,国家就处于战争或分裂状态,例如,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南北朝的分裂,五代十国的割据状态等。同时,矛盾双方还可以互相转化,比如宋与西夏、辽、金的战争,双方统治阶级几乎动员了各自一方所有的人力和物力,但在战争之后,各民族之间,特别是各族人民之间,又出现了和平相处的局面。民族战争固然使各族人民遭到浩劫,千百万人死于非命,经济文化受到破坏,然而,战争也是各民族之间相互接近的一种重要方式。历史上每一次战争之后,总有大批被征服民族的人民被强迫迁徙到另一个民族的聚居地,各民族杂居错处,相互融合。东晋十六国时,民族战争经常发生,正是在这一时期形成了一次民族大融合的高潮。蒙古族、满族如果不入主中原,他们就不会有较多的成分融合到汉族之中。至于战争引起的经济、文化交流的例子,历史上更是屡见不鲜。这在客观上为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起了促进作用。

3 对于历史上的民族英雄,要进行一分为二的分析

在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里,怎样的人才算“民族英雄”呢?汉民族把岳飞、文天祥等人当成本民族的英雄,而女真、蒙古族则认为完颜阿骨打、成吉思汗等才是民族英雄。有的人认为,像郑成功能代表中华民族利益的、有利于祖国统一的人,才能称为民族英雄。那么究竟应该怎样确定呢?我认为,对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应当用一分为二的观点进行具体的分析,既不能绝对地肯定,也不能绝对地否定,更不能带有狭隘的民族情绪片面地下结论,而是应该指出其功过之大小,从而确定其是怎样的一个民族英雄。要热情颂扬他们的历史功绩,对个别有污点的人物,要注意分清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给予实事求是的评价。比如,在讲述岳飞带领“岳家军”抗金斗争的事迹时,有的学生提出:岳飞镇压过农民起义,不算民族英雄。应当指出,抗金斗争是岳飞一生中的主要活动,他从军二十年,绝大部分岁月是在抗金前线度过的。还有的学生提出:当时宋朝已是腐朽的政权,当遭到外族的进攻时,必然灭亡,这是合乎历史发展规律的,岳飞抗金,阻碍了国家的统一,阻碍了历史的向前发展,所以,也不能算民族英雄。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就要讲清,金军南下,是以屠杀、征服者的面目出现的,金军所到之处,烧杀掳掠,给当地人民带来了无比深重的灾难。因此,岳飞抗金是正当的,带有反侵略战争的性质,他的英勇斗争,阻遏了金军南下的进程,保卫了大江南北的各族人民,有利于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虽然他有忠君思想,曾经镇压过农民起义,但从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来看,他镇压农民起义的污点同他在抗金斗争中所建立的功绩相比,显然是功大于过,他仍然不愧为我国古代史上一位杰出的汉民族英雄。

9.少数民族大学生人际关系 篇九

论德宏少数名族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

摘要:人是社会的人,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当中明确指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由此可见,人生来就是要与他人建立联系的,我们时刻都处在人际关系的圈子内。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要解决更新人际交往观念;人际交往能力是每一个大学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能力,学习人际交往知识,培养人际交往技能,是每一个少数名族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少数名族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

一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人际交往情况

一、问题的提出

在社会学中,我们将人际关系定义为人们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建立起来的一种社会关系。这种社会关系可以是亲属关系、朋友关系、同事关系、同学关系、师生关系、雇佣关系等等。人际关系的复杂多样的,它的存在对我们的生活能够产生重大的影响,因为每个人都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单独存在。校园是我们每个人成长过程中除了家庭之外的最重要的生活场所,集体生活对每个人的成长来说都起着重要作用,到了大学生活中依旧如此。校园的人际关系会对班上的每一名成员都产生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仅是生活上的,而且在是心理上的。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每个成员来说都是一种财富,在良好的同学关系中,学生不仅仅能获得积极向上的心态,而且能够培养出良好的交往和沟通方式,反之,如果人际关系恶劣,那么学生心态将会受到严重影响,造成同学之间的摩擦甚至是类似于马加爵事件、新疆恐怖分子、复旦投毒案等等校园悲剧。因此,这也是研究人际交往的基础和前提。

(一)地区

德宏是一个少数名族众多的地方,也是一个美丽而神秘的地方。她,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民族风情独特,被国内外誉为“孔雀之乡”和 “歌舞之乡”。德宏州内居住着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傈僳族、德昂族等30多种少数民族,是全国景颇族、德昂族和阿昌族的主要聚居地。德宏的少数民族各具特色,领略民族风情、品尝民族餐饮,参加民族节日,有巨大的诱惑力。也是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要解决更新人际交往观念的地方;从各个州、市、县来到德宏高等专科学校,是学校让我们凝聚在了一起,让我们与多种少数民族有了能够更好的去了解每个民族的语言文化,能让我们用更好的语言和适合的语言去彼此交流、探讨每个民族的语言文化以及习俗。有些同学是来自于山区,所以他们对于少数民族的习惯习俗、信仰、语言以及民族文化不怎么了解,让他们彼此去了解对方、沟通对方是一件很难的事,因为他们不知道怎么去说才是好的,不知道拿什么语气去认识一个新同学。有些少数民族的家庭是不错的,家庭条件好了的就居住在城里,对于这些在城里居住的和山区居住的语言表达能力机会不一样了,在山区的说话方式大部分都带着点民族语气,而在城里的民族说话的时候就略带汉音,就算是同民族让他们沟通起来也会语言不一致的,因为城里的民族平时交流都是用汉语,而山区的民族大部分都是用自己会的少数民族语言沟通,山区的少数民族说汉语也会听着有点别扭,就算我们从小就学汉语,来到这里和汉族交流也是有点困难,更别说是和别的少数民族沟通了。

二、现状分析

目前,对人际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少数民族大学生和社会学领域,在中国知网进行以“少数民族人际交往问题”作为主题进行搜索之后,我们可以发现类似研究成果是比较少的,在这些文献中,我们不难发现,大部分的关于班级人际关系的研究主要是学校教师在进行,而且主要集中在中小学,对于大学生的人际关系研究成果少之又少。

(一)德宏少数民族大学生人际交往困扰问题

通过调对6种少数民大学生访问,对他们产生人际交往的困扰比例还是低的,被困扰的被困扰人数虽然不多,但因为被试与一般少数民族大生具有一定的共性,仍然可以比较真实地反映出德宏师专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总体状况,,即他们在人际关系行为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困扰,少数学生困扰程度较低。能了解大学生人际关系的总体状况,这可能是因为大学生不仅注重自己知识素养的提高,也注重自己综合能力锻炼的结果。德宏是一个多民族聚集的地区本次访问有些同学都是来自于山区,所以他们对各个少数民族的习惯习俗、信仰、语言以及民族文化不怎么了解,让他们彼此去了解对方、沟通对方是一件很难的事,因为他们不知道用怎样的方式去打交道,不知道拿什么语气去认识一个新同学, 本次访问的民族有傣族、景颇族、啊昌族、傈僳族、白族、德昂族学生为主。经过调查结果表明不同民族文化、经济状况和社会环境对人的个性发展有明显影响。这些不同民族的学生有着不同的生活习俗文化背景及风土人情,为了学业他们走到了一起共同学习和生活。这要求他们要适应社会不同民族的文化、习俗及环境的变迁。在共同的学习生活中互相适应及包容在适应的过程中难免会产生一些不适应性的情绪反应, 可能导致人际关系存在困扰。调查表明, 德宏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交往焦虑程度均略高于常模。德昂和阿昌族大学生的交往焦虑程度略高于其他三个少数民族大学生。少数民族女生的交往焦虑程度普遍高于少数民族男生以往有许多研究都认为女性比男性更易感到焦虑和不信任, 有学者认为这与女性较敏感、情绪波动大、自卑感强有关, 而社会上在求职、用人等方面存在的性别偏见与歧视加重了女大学生的交往困扰。调查中发现, 遍布各种文化对女性的看法都认为她们依赖性强、易激动、懦弱, 从而对她们产生偏见, 而引起女性焦虑心理和自卑心理的产生。德昂族和阿昌族男生和女生的交往焦虑程度都较高, 通过访谈发现, 这是由于德昂和阿昌族是一个在德宏少数民族里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 由于人口少, 导致德昂和阿昌族大学生在交往时小心翼翼, 渴望交往又害怕交往, 担心被其它民族所歧视, 担心在交往时其它民族不注意本民族的忌讳。所以、德昂和阿昌族大学生的交往焦虑程度较高。客观上, 少数民族聚居区, 儒家重男轻女的思想对汉族这一群体有一定的影响。例如,在社会生活中他们接触的人仅仅是周边的,没有更多去和他人了解、学习, 参与社会活动等。在现实生活中, 女生在升学、就业、提干等方面出现男女机会不均等现象, 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 这种现象更为严重。这些都是导致青海少数民族地区男女大学生交往困扰出现差异的原因。

(二)少数民族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现状

少数民族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总体水平较强,他们虽然有着不同的文化、习俗。但是他们不排斥任何同学和他们交往,他们共同存在着豪爽、团结的性格。从而推断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存在一定的问题或者存在较严重的交往障碍, 大学生整体人际交往能力,人际关系现状不容乐观;通过自己对他们的性格差异了解表明,绝大多数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较强, 存在交往障碍的学生只是少数。因为人没有完美无缺的,大学生在交往中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也是常见的, 如果存在的问题太严重从而导致大学生无法进行正常的学习和工作, 这样才称之为交往障碍。经过对六种少数民族的了解他们都喜欢广交朋友,他们热情好客主动性较强、对朋友都是大大咧咧。(一)要有积极乐观的心态

心态是人的意识、观念、动机、情感、气质、兴趣等心理素质的某种体现, 是人的心理对外界对象各种信息刺激做出反应的趋向, 而这种趋向对人们的思维、选择、言谈和行动具有导向和支配作用。要想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首先就要树立积极的交际心态, 在这种交际心态的支配下积极主动地去与人交往, 并且在交往过程中表现出自信、乐观、热情、友爱、宽容、平和等心理特征, 使人们乐于与你交往, 使你的人际关系跃上一个新台阶。尤其是来自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 由于历史、地域、语言、文化等多种因字的影响往往会产生自卑、消极、狭隘等与积极心态相反的心理特征, 这些心理特征对人际交往非常不利, 要努力克服, 尽快培养起积极乐观的交际心态。

二、对大学生提出的建议与对策

个体进入大学学习是人毕生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在此阶段, 大学生面临许多压力和挑战, 面临一些心理问题。通过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特点的调查, 发现人际关系困扰、社交焦虑等都是困扰他们的问题。要帮助青海省少数民族大学生克服人际关系困扰和社交焦虑, 提高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 使之健康的发展。

1.家庭教育应注重对自己的孩子自我和谐人格的培养。家庭是个体接触到的第一个社会环境, 它对个体早期人格的形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 父母应给孩子积极的关注, 关心他们, 无条件地给予爱, 对他们的行为进行积极的指导, 以表扬鼓励为主, 避免过多的指责与惩罚。同时, 家庭成员之间对孩子的教育应该协调一致,否则会造成孩子无所适从, 影响他们人格的和谐发展。2.学校要为学生创设一个温暖、和谐的教育环境。作为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 要注重自身的修养, 关注自己人格的健全, 保持健康良好的情绪状态, 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同时, 帮助学生创建一个良好的班集体, 协调同学之间的关系, 形成团结、友爱、互助的班风。

(二)加强主动交往自觉培养人际交往能力

1.强化大学生主动进行人际交往的意识。人际交往是大学生完成学业、人格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交往能给大学生带来幸福和快乐, 能促进同学之间的友谊, 有利于大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完善, 有利于大学生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对于少数民族大学生来说, 要想改变人际交往的现状, 必须强化他们主动进行人际交往的意识, 在思想上重视起来, 使他们能自觉地认识到人际交往能力是现代社会对一名大学生的基本要求, 也是衡量一个人素质高低的重要尺度。要想在今后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站稳脚跟, 就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因此, 必须加强对少数民族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指导。

2.营造适合少数民族学生开展人际交往的氛围, 促进不同民族大学生进行人际交往。一般而言, 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很强, 他们热爱自己的民族, 希望别人尊重自己的人格和风俗习惯, 对不尊重本民族习惯的人和事非常反感。因此, 在与少数民族大学生交往中, 要严格遵守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 尊重他们的风俗习惯, 以兄弟般的热情关心他们, 组织有经验的老师给他们进行人际交往知识的讲座, 提供必要的咨询服务, 帮助他们从理论上提结论当人们的心理长期存在障碍时导致更强占主导地位的消极信念和假设,潜在的信念和假设为我们接触世界建立了模式建立自信就要改变潜在的破坏性的信念和假设,一方面;要认清自己的信念,先思考最近让自己感到社交焦虑的情境,通过思考令自己痛苦、尴尬的事来拓宽对自身及潜在信念的了解,然后重新验证这些信念将事实与观点分开,对潜在信念提出质疑,旧的信念往往是走极端被夸大或脱离实际,另一方面在改变信念的同时改变行为方式,还可通过寻找与自己的信念矛盾的信息,帮助自己修订消极的潜在信念寻找看问题的新方法帮助建立更积极的信念。

三、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通过期刊、专著、报纸和互联网搜集相关资料。

(二)问卷调查法:设计问卷,对学生的人际关系进行问卷调查。

(三)参与观察法:对学生的日常交往行为进行观察,然后结合问卷调查结果,抽象概括出一般性结论。

四、研究意义

大学是人生中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一个良好的班级环境对于我们以后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然而,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很大程度上是由校园人际交往决定的,处理好校园人际关系不仅仅关系到班里每个同学的健康发展,也关系到将来要面临的社会。所以,做好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研究,处理好大学生人班级际关系对于每个人和每个学校来说都是有积极重要作用的。

参考文献

[1]青海少数民族大学生人际交往关系探析陈永湧青海社会科学

2009-01-30 期刊

[2]少数民族大学生人际关系素质现状调查与分析黄竹民族教育研究

2005-10-16 期刊

上一篇:深化改革 开拓创新-疾控工作总结下一篇:朗诵主持人串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