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教学说课稿

2024-10-22

生物教学说课稿(共8篇)

1.生物教学说课稿 篇一

七年级生物说课稿模板 八年级生物说课稿模板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认真拟定说课稿,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七年级生物说课稿模板 八年级生物说课稿模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七年级生物说课稿模板 八年级生物说课稿模板1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生态系统”是人教版生物新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的第二章“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的第四节内容。课时安排:2课时。

本节课从宏观的生态学角度展示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通过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的学习,学生形成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本节课是在第二节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第三节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的基础上的提升与总结,第五节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也是本节课的延伸与补充。本节课也为初二《生物》“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高中《生物》必修三中“生态系统”的学习奠定必要的基础,因此本节课是本章乃至本学期的重点。

2、教学目标

据以上分析及生物课标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概述生态系统的组成。

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解释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

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能力培养目标:

通过图片分析,培养学生耐心细致的观察能力和识图能力;发展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思维迁移能力。

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通过讨论,角色扮演,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目标:

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产生热爱环境、热爱生命的美好情感。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生态系统的组成。

食物链和食物网的书写。

教学难点: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食物链和食物网的书写。

二、教法与学法设计

教学方法:

1、多媒体教学法:采用课件以增大教学容量,用实物投影仪投影学生所画的食物链。

2、启发式教学法:学生自学、阅读、讨论与教师的点拨、启发、引领相结合,使课堂气氛活跃,体现学生是教学的“主体”。

3、角色扮演法:通过学生扮演生态系统中不同的成分,进行辩论“谁最重要”

学法指导:

指导学生分析概念的核心;指导书写食物链和食物网的要点,如箭号方向的意义,食物链的起点和止点,食物网书写顺序等;指导学生辩论进行的准备、角色扮演中的分工组织等;指导学生进行分析资料、观察与阅读等。

三、教学程序

一、本节课的导课环节。

情景引入:

1、初识生态系统: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声中观察几幅学生熟悉的校园图片、厦门市区、国家景点图片,说说看到哪些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熟悉的图片不仅亲切,也更能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2、导出生态系统的概念。

3、概念辨析:

(1)生态系统范围可大可小:大到生物圈,小到一滴水滴。

(2)类型多种多样:一片树林、一块农田、一个湖泊

(3)概念的核心: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统一整体。

通过以上由表及里、环环相扣的分析,使学生对生态系统形成一个整体的印象。

二、小至一个水滴、一块草地,大至整个海洋、整个地球等等,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生态系统。那么,生态系统是由哪些成分组成的呢?这也是高中的一个学习重点,要打好基础。

1、让学生观察P23的“资料分析”,阅读课文,讨论,并回答问题。学生在完成以上学习后初步了解“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名字来由及三者之间的关系。

2、教师引导:如果生态系统中没有分解者,可能发生什么现象?没有消费者或生产者呢?没有非生物部分呢?为角色扮演作准备。

3、角色扮演与辩论——“谁更重要?“:四个小组分别承担一种角色,每个组先用1—2分钟说出自己重要的理由,在““过把演员瘾”:几个学生扮演一个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组成成分,说出自己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每个组用2-3分钟相互攻击,相互辩论。通过该活动,调动学生参与热情,并使学生在辩论中的过程学会倾听他人,而且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想象等智能。

4、师生归纳:通过辩论显而易见归纳出各种生物无法独立生存,生态系统是个统一的整体,加深学生对生态系统组成的理解。

课堂小结:

提问:本节课你学会了什么?还学学习什么?

教师对学习内容进行归纳,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点评。

以上内容为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引入:俗话说:“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出示螳螂、蝉、黄雀的图片),提出问题:蝉吃什么?黄雀会成为谁的食物?(展示蝉吸树叶的汁液的图片、鹰的图片)。让学生明确即取食与被取食的食物关系。按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画出相应的箭头“→”。(提醒学生注意箭头要从被取食者指向取食者,代表物质和能量的流动,学生易错。)

新知识部分:

三、食物链和食物网

1、认识食物链通过以上铺垫,让学生在充分感性经验的基础上进行“食物链”概念的抽象。

2、阅读课本25页的观察与思考,对学生进行阅图指导:

(1)“图中有哪些动植物?你能说出这几种动物和植物之间的食物关系吗?你能用箭头“→”表示出它们之间的食物联系吗?看哪些同学连得又快又好。”

(2)教师指导:以兔子为例,与兔子有关的2条食物链。

(3)连线时由下至上,由左至右,逐个分析生物之间的关系。

(4)请3位同学上台板书:1个写与老鼠有关的食物链,2个写与食草昆虫有关的食物链

(5)观察写的几条食物链,思考:这几条食物链是从什么开始的?

为什么从绿色植物开始?这几条食物链到什么结束?提醒学生注意:每条食物链的起点总是生产者,终点是不被其他动物所食的动物。分解者不属于食物链中的环节。

讨论交流:你画的食物链是否合理?这些食物链之间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许多食物链会互相交错?大家看这幅图象不象一张网?(板书)食物网

3、让学生阅读课文88页第一段,明确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概念。

拓展探究:你有没有想到我们自己在食物网中处于什么位置呢?请学生探究人在食物网中的位置。把学生的理论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中,并激起学生的好奇心。

四、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1、阅读课本26页,分析以上所学食物网,讨论“兔子的数量会不会无限制的增加呢?”

“放养的牲畜太多,草场会发生那些变化”

2、教师展示生态系统被破坏的图片

3、学生展示收集的资料——生态系统被破坏

4、归纳: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有一定限度的。

与上一节课内容相呼应:生态系统是统一的整体,其中的生物种类、生物数量发生了变化,都会对其他的生物产生影响。

5、“资料分析”,通过学生的讨论,认识有毒物质的“富集作用”,并引导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会对生态系统造成一定的破坏,而一旦生态系统被破坏,那么最终受到危害的正是我们人类自己。

通过阅读日本水俣病的资料(一个著名的有毒物质富集,而造成人身伤害的事例),让学生深刻感受到生物富集现象的危害是非常严重的。加深了学生对环境污染的危害的认识,使学生自然产生同情受害者的美好情感和对环境污染现象深恶痛绝的情感,进而产生保护环境的意识,产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命的美好情感。

课堂小结

本节课采取边学边练的方式,使学生能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而且练习的形式灵活性大、开放性强、趣味浓、注重应用,使学生参与度高。

课后活动:课后活动的设计注重对课堂的延伸。通过搜集环境污染的资料,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加深对目前的环境污染现状的了解,激起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七年级生物说课稿模板 八年级生物说课稿模板2

一、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是本章的一个重点,不仅加深了对生物圈的认识,还为后面学习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奠定了基础。

本节课知识点清晰,一是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另一个就是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呈现方式也直观,前者是通过图片以及学生结合生活中的事例归纳出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后者是一个探究实验,也是本节课的最大特点。使学生明确学会探究实验是生物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在教学中不仅让学生亲身体验探究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理解对照实验的作用、条件。从而让学生能够联系生活,学会探究的方法,培养生物科研能力。所以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多采用直观手段,认真组织活动,帮助学生初步养成科学探究的习惯。

2、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结合新课程标准的新理念以及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举例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的种类;

2)能设计“光对鼠妇生活影响”的实验,并能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2)能力目标:

通过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初步学会探究活动的一般方法;并能学着用这一方法去试着解决一些生物学问题。

(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养成认真观察和记录的习惯,并学会与小组同学合作和交流。

3、重点,难点以及确定依据: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能够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依据:环境与生物的关系是目前人类所关心的话题,生物与环境构成了生态系统,所以这一个知识点也是学习生态系统以及生物圈的基础。因而,将此定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解决方法:通过展示图片资料和文字资料,引导学生归纳出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非生物因素有哪些。通过这种直观的教学方式对学生加以引导,提高学生的归纳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学习探究的一般过程。新教材倡导探究性学习,这又是初中课本第一次出现的探究活动。

难点:

探究实验的设计,小组合作进行探究的过程。这是初中课本出现的第一个探究活动,由于初一的学生认知水平有限,对于探究实验的设计比较难以实现,需要教师加以引导。

解决方法:通过分组实验,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得出结论,强化学生对探究过程的理解和记忆,促进学生形成合作意识。

二、说学情

1、学生的知识基础

认识了生物,知道了生物的特征

学习了生物圈,知道了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

2、学生的能力基础

初一学生刚开始接触生物学这门学科,所以教师要把教学的重心和主要任务放在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上面。他们认知水平还处在一个感性认识阶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课外实践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且在课堂教学中多注重师生互动的环节和启发式教学,掌控好课堂纪律,提高课堂学习效果。在这节探究性实验中,教师需要一步步的引导学生了解探究的一般过程,而且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时间相对较多,学生可以从中体会到学习生物学的乐趣,进而培养他们对生物学的兴趣。

关于生物与生物的关系,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能说出几点来,但这些认识是有限的,所以需要进一步学习。

关于非生物因素,学生已经在上一节有所了解,所以教师应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理解探究的一般过程及实验设计上,考虑到初一学生的认知水平,在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时,只对单一因素进行研究。

三、说教法

1、教学策略

1)面向全体学生,具备一定知识容量。

2)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利用教师指导作用。

3)推理性探究策略。

2、教学手段

1)多媒体教学。

2)分组合作实验探究教学。

3)视频教学。

四、说流程

(一)设问导入

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哪些条件?条件发生变化,对生物有无影响?

用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一、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二、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给出自学指导,学生自学课本

展示图片,请看:鱼缸中的鱼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对同学们所说的因素可分两类来研究。

空间、水温、养料、阳光等是非生物因素;水草、鱼等是生物因素。

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展示图片,蜻蜓吃蚊子,蚊子的生存受到影响,那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呢?请同学们自己举例分析。

它们是吃与被吃的关系,对!也就是捕食关系。

农田里的小麦都在争夺阳光和地下水,是竞争关系。蜜蜂采蜜,是合作关系。

教师利用板书和同学们共同归纳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二)探究的一般过程

非生物因素怎样影响生物的生活呢?让我们一起通过实验来探究吧。

请同学看书P14中“探究的一般过程”,探究的过程包括哪些步骤?

(学生分析归纳探究过程的步骤)

(三)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

鼠妇又称“潮虫”,在南方也叫“西瓜虫”,属甲壳纲,潮虫科。播放《找鼠妇》视频,让学生观察讲述鼠妇的特征以及生活环境。

当你搬开花盆或石块,它很快就爬走了。为什么呢?是因为环境变亮了吗?

(1)引导分析、提出问题:通过细心观察过鼠妇的生活环境吗,鼠妇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针对鼠妇的生活环境提出问题。

(2)作出假设:提出的问题,应根据学生的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作出假设。同学们提出影响鼠妇生活的环境因素有很多种,但是我们只能一种一种地验证。比如我们提出假设光照对鼠妇有影响,为了确保实验结果只是因为光照不同而引起的,就应当使其他条件都相同,也就是说,只有光照不同,光照就是这个实验中的变量。像这样,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个条件不同之外,其余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做对照实验。今天我们先验证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

(3)分析讨论、制定计划: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实验的设计与探究。制定计划是探究的重要环节,实验法是常用的方法,在实验法中,控制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是设计实验方案必须处理好的两个关键问题,教师要引导各小组制定实验方案,实验变量确定后,应该给鼠妇提供哪两种不同的环境,让学生懂得实验时控制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的重要性;实验方案确定后,让学生自己设计表格,让学生充分参与,体现出新课改的理念。

(4)实施计划: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验设计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教师巡回指导,可在巡回指导中选出有代表性小组进行后面的结果交流。

(5)得出结论:各组交流实验数据、分析小组和全班数据,讨论全班实验数据是否支持假设。

(6)表达与交流:是学生总结和反思探究过程,展示探究成果的重要环节,教师应多鼓励学生正确表达其探究结果,并与其他同学交流。教师选出有代表性的小组进行交流,并引导其他同学发现问题,吸取经验。

(7)布置课下内容:课下有兴趣的小组对其他影响鼠妇生活的因素进行探究,并写一份实验后的心得。

注意: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教师要提醒各小组同学不盲目从事,一定要仔细观察,实事求是,注意发现问题,通过合作,探讨问题,得出结论;实验完毕,应将鼠妇放归自然。

巩固练习:

1、山顶、山腰、山脚生长的植物不同,造成这种差异的环境因素是()

A营养B温度c土壤D水分

2、探究的一般过程开始于()

A发现问题、提出问题B做出假设

c制定和实施计划D表达和交流

3、在设计探究实验时,下列不能作为一组对照实验的是()

A有光、无光B有光、无水c干燥、湿润D有空气、无空气

4、猫头鹰和田鼠的关系属于()

A捕食关系B寄生关系c合作关系D竞争关系

五、说学法

本节采用的是实验法,在实验法中,控制实验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是设计实验方案必须处理的两个关键问题。还有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总结归纳等学法。

六、说评价

1、通过开放性问题来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2、从归纳总结中评价学习效果。

小结:

对于初次接触探究过程的学生来说,引起学习的兴趣至关重要,而且要让他们明白探究的一般过程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在授课时特地借助牛顿的例子,使学生更容易明白,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所以课堂气氛较好,学生积极性很高。

注意点:

在课堂上虽然重点强调了设置对照试验的思想,由于学生的理解力和掌握程度有所差别,从课后练习可知,有少部分学生这方面知识还不能灵活用运,当变量改变时,不能迅速正确的做出调整,在课后应对其单个辅导,使其能真正掌握并灵活利用。

七年级生物说课稿模板 八年级生物说课稿模板3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下面我从五个方面展开说课:

一、教学分析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人教版教材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二章了解生物圈第一节的内容。它位于初中生物教材体系起始阶段,站在生物圈的高度论述了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这个基本的生物学观点为下一节学习“人与生物圈应该和谐发展”奠定了基础。

本节课是初中生物的第二节,学生对生物学还不甚了解,所以这节课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对学生形成正确的生物学观点,从整体上认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分析,根据《课标》要求,我确立以下三维目标:

1、举例说出光、水、温度等因素对生物生存的影响,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2、通过实验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让学生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及设计实验的能力和合作意识。

3、培养学生培养学生爱护大自然、保护生态平衡的情感。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举例说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我力求通过设计多个探究性活动,让学生体会、感悟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教学难点为: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

由于本活动是初中生物课的第一个探究性实验,教师要告知学生探究的一般过程,帮助学生设计探究方案,引导学生尝试控制实验变量和设置对照试验,指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

三、教学方法

为了实现目标,本节课教师的教以情境启导为主,学生的学以活动探究为主。

四、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包括

课前准备

课内教学

课内教学分四个环节,第二环节“活动探究”是本节课的主体部分,共设计了4个探究活动,其中第二个活动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下面我具体说课内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上课伊始,我热情洋溢地对学生说: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件小礼物——《晏子使楚》的视频片段,你们想看吗?

视频导入落点在:使学生认识“生物的生长受一定因素的影响”,结合图片让学生进一步感知“生物的生长与环境有关”。不仅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对本课的学习兴趣,还为后面的活动探究创设了情境。

(二)活动探究,感悟新知

活动一:生物生存依赖一定的环境

通过精问启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去思考,自己去感悟“生物的生存要依赖一定的环境”,然后再去自己寻找有哪些因素。在此基础上,学生理解生态因素的概念和分类就水到渠成了。

活动二:非生物因素影响生物生活

首先具体指导学生实验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指导过程如下:

如果不一致,我们应该怎么做?

启发学生明确,应重新作出假设、设计方案等再次实验探究。

教科书中的第一个探究实验,无疑是好奇心极强的初中生爱上生物学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理由,同时也是激发学生探索欲望的最佳契机。本活动力求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教师具体指导学生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同时尝试控制实验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学生亲身经历了这个实验,先操作,再体会感悟,通过自己动手动脑来获得知识。

6、活动完成后,我组织学生讨论:你打算将鼠妇如何处理?

引导学生认识应该把鼠妇放回大自然,用实际行动爱护动物。

对活动的总结还包括对本次实验过程的归纳总结,教师有意识地点出进行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使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至理性认识。

那么除了光、水分外,影响生物生活的非生物因素还有哪些呢?学生边看资料边感悟,再请一名学生归纳:

影响生物生活的非生物因素:光、温度、空气、水分、土壤等没有生命的物体,称为非生物因素。

活动三:生物因素影响生物的生活在影响生物生活的因素中,是否还存在一些有生命的因素呢?

我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观看图片。

学生交流明确:生物间的共生关系、竞争关糸、合作关系、捕食关系会极大程度地影响生物的生活,生物因素指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活动四: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会影响生物的生活,每一种生物必须依赖一定的环境,那么生物只能被动地受生态因素的影响吗?

让学生观察四组图片,感悟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等必须适应环境,同时,生物的活动也影响着环境。

通过实例让学生去感悟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及影响。在活动中始终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再展示一组人类对环境破坏的图片。

让学生去感受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特别是人类对环境的破坏,让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直面学生,让学生在心灵深处产生震撼,强烈意识到环保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讲环保意识深植学生心中。

教学环节(三)梳理总结,形成系统

先由学生自我盘点这节课的收获,然后师生共同回顾,梳理板书:

让学生在掌握“环境影响生物”、“生物适应并影响环境”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得到“生物与环境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这一基本观点,实现知识树的建构。

教学环节(四)练习巩固,拓展迁移

1、据图找出与水稻生长有关的生态因素。

2、材料分析:

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热情,并将以前因好奇心产生的学习兴趣转化为一种理性的学习责任,鞭策学生去探索生物世界的奥秘。

3、课外探究:

复习巩固实验探究的一般过程,逐渐形成理性认识。

五、优化思考

1、本课活动设计避免了过于注重形式而忽略基本概念和原理的建立、忽略生物学观点的形成。遵循实践—体验—感悟—建立概念原理—形成生物学观点的认知规律。

2、本课探究性实验的过程始终注意对学生进行生物科学素养的培养,对探究技能和方法的训练。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请多多指教,谢谢!

七年级生物说课稿模板 八年级生物说课稿模板4

一、课程标准:

本章位于《课标》的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人”的第二个主题:人体生命活动的能量供给。主要包括以下三个目标:

1、描述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

2、概述人体肺部和组织细胞处的气体交换过程。

3、说明能量来自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分解。

二、教材分析:

本章的主要内容是:分析人体内的细胞是通过怎样的结构和过程与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的;探究空气质量状况和人体健康的关系。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当能够概述人体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以及肺部通过呼吸运动和组织细胞的气体交换过程,了解空气质量与人体健康的密切关系,并积极参与防治大气污染的活动。

本章通过实验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获取测量、取样和测算等基本方法,这些都属于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是学生应当学会的。

第一节: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描述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

2、能通过分析有关资料,说出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作用。

3、能认识到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能力是有限的。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归纳总结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让学生认识到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能力是有限的,自觉维护环境中的新鲜清洁。

2、让学生关注自身呼吸系统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教学重点:

1、通过资料分析总结呼吸道作用。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归纳概括的能力。

3、何防止呼吸道疾病。

教学难点:通过资料分析总结呼吸道的作用。

教学方法:分析法、综合法

教学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挂图

教学过程:

课堂练习:

1.食物和气体的共同通道是()A口腔B咽C喉D食道

2.气管能保持敞开的原因是()

A有“C”形的软骨支架B肌肉较松弛C气管比较硬D周围有肌肉牵拉

3.能使吸入的气体变得清洁的结构有()

①声带②气管支气管内表面的纤毛③鼻黏膜④会厌软骨⑤鼻毛⑥嗅细胞

A ③⑤⑥ B ①②④ C ②③⑤ D ①④⑤

4.吃饭时说笑,若吞咽时_______来不及盖下,会使食物进入_______,引起剧烈咳嗽

A软腭B会厌软骨C气管D食道

5.平常所说得痰来自()A鼻B咽C喉D气管支气管

6.北欧人的鼻子较大,其作用是A使人漂亮B使鼻孔较大C使鼻腔较长D使鼻毛较大

7.小英和平平在放学的路上遇到沙尘暴,小英马上戴上口罩,而平平没有带,请问到达小英肺部的气体与到达平平肺部的气体比较,结果为()

A到达小英肺部的气体与到达平平肺部的气体一样清洁

B到达小英肺部的气体比到达平平肺部的气体清洁

C到达小英肺部的气体比到达平平肺部的气体粉尘多D无法确定谁肺部的气体清洁

9.呼吸系统由_______和________组成,后者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它是______的场所;前者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共同组成,主要作用是将吸入的空气变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减少对肺的刺激。

作业:书46页练习题1、3。

板书设计:(略)

七年级生物说课稿模板 八年级生物说课稿模板5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 》是人教版教材chuyi生物必修本第x单元第x节内容。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这为过渡到本节内容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因此,本节内容在中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的地位。

本节内容前面承接本教材的内容,后面是本教材

的这部分内容,所以学好这个内容为学好以后的生物知识打下牢固的理论基础,而且它在整个教材中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本内容包含的一些知识,是以后生物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今后高考的必考内容。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初一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识记:

理解

2、能力目标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本着初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重点的依据:只有掌握了,才能理解和掌握教学难点:

难点的依据:较抽象;学生没有这方面的基础知识。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节内容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四、说教法

我们都知道生物是一门培养人的实践能力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我们

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方法的思维过程。

考虑到我校初一年级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取学生活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的参与活动,而且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践行的愿望。培养学生将课堂教学和自己的行动结合起来,充分引导学生全面的看待发生在身边的现象,发展思辩能力,注重学生的心理状况。

当然教师自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本人应该通过课堂教学感染和激励学生,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并且要培养学生以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同时也体现了课改的精神。

基于本节课内容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

利用图片的投影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活动探究法

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3、集体讨论法

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由于本节内容与社会现实生活的关系比较密切,学生已经具有了直观的感受,可以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本并思考,并例举生产实践上存在的一些有关的现象,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讨论,然后进行归纳总结,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对本节知识的认知更清晰、更深刻。

五、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

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六、说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1、导入新课:(3—5分钟)

由上节课学过的知识和教材开头的情景设置导入新课。

导语设计的依据:一是概括了旧知识,引出新知识,温故而知新,使学生能够知道新知识和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二是使学生明确本节课要讲述的内容,以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这是生物教学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2、讲授新课:(30分钟)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突出教材的重点,明了地分析教材的难点。还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教师的特长,以及教学设备的情况,我选择了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这些教学手段的运用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枯燥的知识生动化,乏味的知识兴趣化。

还重视教材中的疑问,适当对题目进行引申,使它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积累、加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七年级生物说课稿模板 八年级生物说课稿模板6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七年级生物(上)第二单元第一章第二节《观察植物细胞》,观察植物细胞涉及的知识面较广、特别是对临时装片的制作过程、归纳细胞结构要求很高,这是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新课标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通过对该课的学习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这对以后的自主学习有很大的帮助,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所以我选择了它作为今天我说课的内容。希望能得到各位老师的指导。

对于观察植物细胞,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材处理,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学过程等4个方面进行剖析。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会制作临时装片的基本方法,使用显微镜观察自己制作的临时装片;认识并阐明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初步学会绘制植物细胞结构简图。

【能力目标】记住临时装片制作过程以及注意事项;了解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各部分结构的功能。

【情感目标】通过制作临时装片,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制作临时装片,归纳植物细胞结构。

2、难点:成功地制作临时装片。

二、教材处理:

1、学生状况分析:

通过上一节的学习,学生初步具备了使用显微镜的技能,这时要满足他们观察微小细胞的愿望,引导他们进行主动探究学习,同时由于学生没有看到过细胞,因此在观察临时装片时,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制作较好的临时装片。

2、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

(1)、复习上节课内容,创设情境导入。

(2)、讲授新课:如何制作临时装片。

(3)、绘制植物细胞结构图

(4)、练习。

(5)、小结。

三、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1、教学方法:实验探究。

2、教学手段:本节课以学生亲自动手实践为主,并采用复习、展示导入、教师演示与辅导为辅的教学手段。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与情境导入:

1、显微镜的结构由哪几部分组成?

2、显微镜的使用分哪几个步骤?

(二)、制作临时装片。

1、教师演示临时装片的制作步骤:

(1)准备:

擦:必须将载玻片、盖玻片擦拭干净,目的是避免杂质出现于视野中。

滴:滴加清水时应适量:过多,水会溢出;过少,制片容易产生气泡。

(2)制片:

撕:撕取少量的洋葱鳞茎叶内表皮,不要将叶肉一起带下来。

展:充分将取下的洋葱表皮展开,避免重叠。

盖:盖盖玻片一侧先接触水滴边缘,然后将另一侧缓缓放下(3)染色:

滴:在盖玻片的一侧滴加稀碘液时适量:多了,会溢出来污染实验台;少了,染色不充分。

吸:吸水纸应有另一侧吸引,使稀碘液均匀扩散到盖玻片下。使染色充分。

2、学生练习制作临时装片

3、学生观察自制的临时装片。

(三)、学生动手制作,老师引导学生观察植物细胞的结构让学生明确: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1)细胞壁:保护和支持作用

(2)细胞膜:保护、控制物质的进出。

(3)叶绿体:含有叶绿素,是植物细胞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部位。

(4)细胞核:含有遗传物质。

(5)细胞质:内有液泡,液泡中含有细胞液。

(6)液泡:存在于细胞质里,有细胞液。

(四)、技能训练:绘画植物细胞结构图

强调绘图要领:

真实;大小、位置、点线结构;名称标注齐全。

(五)、课堂小结:

1、临时装片的制作步骤;

2、植物细胞的结构。

(六)、作业布置:

练习绘制植物细胞结构图;要求标注功能

2.生物教学说课稿 篇二

《应用文写作》是湖南化工职工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市场营销专业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广告策划书》选自《应用文写作》策划模块中的第三个任务。策划类文体对于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训练,能有效提高学生调查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的教学对象是高职二年级的学生,前期他们已经学习过《市场营销策划》《广告原理与实务》等相关专业课程,但写作习惯欠佳;他们思维活跃,善于学习新知识,好奇心和求知欲强,乐于接受感性的、直观的学习方式,但对应用文写作的积极性不高,存在畏难心理;他们有一定层次的职业定向和主观能动性,但兴趣不够稳定。基于以上的学情分析,我们采用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探究式学习模式。

在充分研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结合市场营销的岗位要求,确定了教学目标。依据教学目标和专业技能抽查要求,明确了教学的重点为:广告策划书的内容与结构。难点为:针对具体实例制定一套完整的广告策划书。为突破教学重难点,我以任务为引领,运用信息技术来辅助教学。

二、教学设计思路

本次教学内容的设计在建构主义学习等理论的指导下,采用抛锚式教学策略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以任务驱动为主要教学方法,并将情境模拟和角色扮演等方法融入其中,旨在提高学生应用写作的兴趣和热情。

三、教学资源开发

突破传统课程资源平台的局限,在世界大学城空间,基于情境化、精细化、扁平化、集成化的设计理念,建设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资源。根据实际的教学需要,将多种信息化教学资源,如微课视频、案例视频、教学课件、专题网站等进行整合,利用QQ、微信、电子邮箱、课程交流群组为学生与教师架设起沟通交流平台。同时还可以充分利用专业课教师的网络课程教学资源,实现专业课和基础课的融会贯通。

四、教学活动组织

(一)课前准备

(1)教师利用微信群组给学生发布学习任务单———通过学习任务单来指导学生完成课前的预习。按照分组,给每个小组提供一个广告策划的选题,这些选题来自《市场营销策划》课程的选题库。

(2)接着教师上传自己制作的微课视频至微信群组,学生通过观看《广告策划书的制作》微课视频,完成自主学习,了解广告策划书的具体内容,并对专业课《广告原理与实务》中广告策划的相关知识进行回顾。

(3)在了解了广告策划书的具体内容后,各小组按照专业广告策划团队进行分工,分担策划经理、市场调研人员、策划人员、创意人员等角色后,开始进行资料搜集。由于这些任务在《市场营销策划》课上进行过,学生已完成了前期的专业调查和分析,相应的资料也已被整理进世界大学城空间课程资源库中,学生只需登录专业课教师的空间和专业特色主题空间,就可以找到相应的资料,学生要学会的是如何对资料进行筛选和整理。这样设计,不仅可以有效地和专业课结合起来,而且也巧妙地解决了应用文写作教师在广告策划上的专业难题。除了空间课程资源,学生还可以利用专题网站来搜集相关的资料进行补充。

(二)课堂学习

课堂学习在网络机房进行,共4课时。

1. 案例探讨

教师播放可口可乐系列广告视频,学生观看后利用专业知识对广告策划思路进行讨论,通过借鉴成功广告案例,来探讨自己的选题该如何进行最优策划;接着教师展示可口可乐的策划文本案例,通过探讨该文本的组成部分,来检查学生课前微课的自学情况,从而突出教学重点,即要求学生掌握广告策划书的内容和结构。

2. 写作实施

理清写作思路后,各组长根据小组成员资料整理的情况,来组织完成策划书的写作。通过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广告策划书:组长根据自己查阅的资料和大家汇报的情况来撰写前言等部分,对广告策划书进行整体把握;其他人员则根据课前搜集整理的资料来撰写各个部分的内容,比如市场调研人员,可以利用前期专业课中制作的市场调查问卷和分析结果来撰写正文的“市场分析”部分。

在学生写作的过程中,教师则在一旁指导和答疑,主要从文章结构、内容、条理和语言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指导。

广告策划书初稿完成后,上交至教师邮箱,教师提出修改意见后,团队进行修改。教师还可以利用QQ和课程学习交流群组,在课后给学生提供帮助和支持,从而随时随地实现师生互动。

定稿后,策划团队将自己的作品在世界大学城空间进行发布,并要求各小组到其他小组的评论区进行评论,从而形成小组互评。

3. 任务拓展

学生的兴趣态度和岗位要求是拓展的方向。广告策划人员在向客户讲解时常需要用到PPT,因此课外我们要求各小组根据自 己的广告策 划书制作 成PPT,并在课内进行展示和讲解,这样既锻炼了他们的信息技术运用能力,也锻炼了口语表达能力。教师则对每组的成果进行点评,对各小组在写作过程中容易犯的毛病进行重点提醒,巩固所学内容。

最后,我们对成果进行评比,通过投票评选出最佳活动策划奖、最佳人气奖、最佳团队奖等奖项,利用竞争机制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五、教学效果反馈

3.生物教学说课稿 篇三

一、要素化模式说课稿的不足

教师说课时,组织者为了便于评价,通常要制定相关的评价要素和量规,最常见的要数“老五说”(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和说板书)与“新五说”(说教材、说学生、说教法学法、说媒体和说教学过程)。长期以来,由于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说课者自然就按照这些评价要素来撰写说课稿并实施说课流程,随之形成了以“五说”为依据的“要素化模式”(也稱“五段”模式)。

但事实上,从我们的调查来看,按要素化模式进行说课时,说课者为了按“顺序”说全各要素,必然会在五个要素之间来回穿梭,不易清晰地展现教学设计的过程,从而降低了说课的逻辑性。例如:在说教材的过程中,说课者必然要说“教学内容分析”、“教学目标的制定”及“教学重、难点的分析”。但现实是,教师在分析完教学内容之后,还必须分析学情,才能确定哪些内容是教学的重点,哪些是教学的难点。又如,教法和学法本应是一个系统的整体,它们均会体现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若按“老五说”,会将二者人为地割裂开来。若按“新五说”,又会造成“说教法学法”和“说教学过程”中对教法和学法叙述的重复。再如,从逻辑上讲,“媒体的选择”和“板书”均属于“教学过程”的下位概念,而在要素化模式中,将它们设为并列关系,显然也是不合适的。

二、结构化模式说课稿的提出

由于说课是介于备课(教学设计预案)与讲课(教学设计预案的实施)之间的高层次的集体教研活动,说课稿的撰写也应看做教学设计理论的具体应用。因此,按照教学设计的一般模式[1],我们提出了结构化模式说课稿(如下图),按照教学设计原理的逻辑顺序与递进关系,进行说课稿的撰写和说课流程的实施。采用结构化模式,不仅能将相关的评价要素有机地融合在结构中,还能使说课的流程更有逻辑性。

三、结构化模式说课稿的应用

为了便于说明结构化模式说课稿的应用方法及注意事项,我们以小学信息技术“画方形和圆形”一节的说课设计为例,详细描述说课设计各阶段的内容及方法。

1.说课稿的标题

主标题:我是小小工程师。副标题:“画方形和圆形”教学设计与分析(指向具体的教学内容及说课的侧重点)。

2.说课引言

今天我说的是江苏科技出版社出版的小学《信息技术》(上册)第11课“画方形和圆形”的教学设计与分析(向评审者表达明确的说课信息)。

3.教学内容分析

说课者阐述对课程标准的理解、教科书内容的把握,以及如何结合学生已有的学习和生活经验进行教学内容的选取和定位。可用三句话表述:(1)指出说课内容出自何处(若引言已写,此项可略);(2)分析该内容在系统学习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3)分析指出该节内容的主要知识点。以本节内容为例,“画方形和圆形”是在学生认识了画图工作界面,识别画图工具,了解线形工具基础上的实践运用。在提升学生对图形的观察能力、对画面的平衡能力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主要知识点是:利用Shift键精确画出方和圆,掌握画图工具的使用及构图。

4.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是制定具体教学目标的重要依据,也是确定教学难点及分析难点成因的主要依据。这部分包括:(1)指明教学对象;(2)分析教学对象的心理特征(可包含班级的学习风气)以及对教学对象智能水平、知识和技能基础的检测结果。本节学情分析如下:该班学生虽接触计算机时间不长,却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课前问卷统计调查发现,35%的学生在家使用过画图工具,只有8%的人画过方和圆。

5.教学目标的设计

教学目标设计的依据是教学内容分析和学情分析。在对教学目标进行描述时,除了要注意目标在三个维度上的准确归类,还应明确阐述确立教学目标的具体思维过程和依据。本节的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与技能:能够用圆形和方形的工具画图;利用Shift键能精确地画出方和圆。(2)过程与方法:在方形和圆形的绘画练习中,熟练掌握规则图形的画法及图形搭配。(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方形和圆形的组合构图,提升合理构图等艺术修养。

6.教学重点、难点分析与对策

在这部分,说课者仅给出教学重点和难点还不够,还应该“说出”将其作为重点和难点的理由以及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对教学重点部分的阐述,甚至可从技术哲学的角度去挖掘;对教学难点的成因分析,则立足教学内容固有的技术难度,结合学生的学习风格、智能水平加以剖析,并给出突破难点的方法。这个环节能衡量出说课者教育教学理论水平的高低,也是说课的一大亮点。就本节而言,教学重点:方形、圆形与圆角矩形的准确操作;难点:利用Shift键精确画出规则的几何图形。由于学生首次利用Shift键和鼠标“合作”操作,属于技术协调技能的训练,应通过多练加以巩固。

7.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是为有效实现教学目标而设计的。在撰写这部分内容时,并不是说针对每条教学目标的实现,都要设计出一个相应的策略。但对于主要教学目标,尤其是那些不易实现的目标,则应该给出详细的教学策略。通常,反映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就是考虑将信息技术的学习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教育媒体的恰当选择和教法学法的合理运用等。针对本节而言,一是通过投影童话中“小猪的草房子被大灰狼吹倒”等画面,“需请同学帮助设计”来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二是通过“帮”小猪设计带烟囱的房子,画电脑屏幕、公共汽车、雪孩子等童话内容,以解决“如何将单纯、枯燥的画方和圆”与学生的生活相贴近的问题。在教法上,采用教师讲解示范、引导,与学生个人上机练习及分组竞赛相结合的方式。

8.教学过程的设计

教学过程的设计是说课的核心内容。因此,既要展示教学过程的全貌,又要清晰表现出关键点的设计思想及有效办法。在撰写这部分内容时,我们的成功经验是,首先,要将整节课划分为几个环节,并采用客观陈述性语言描述的方式,简洁地表述整节课的教学过程。每个环节均用概括性的标题引出。这节中,我们将教学过程分为五个环节:(1)情境创设,激发兴趣;(2)重点分类,各个击破;(3)难点分解,步步为“赢”;(4)合作探究,拓展延伸;(5)作品交流,评价总结。其次,在“说”教学过程时,最好配以流程图(在说课稿上画出,说课时用投影或挂图展示),以清晰地展示出教学过程的全貌。此外,还应注重讲述教法和学法是怎样合理运用的。

9.教学评价设计

教学评价具体可分为前置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教学评价的设计,可在最后单列,也可将其融入其他模块。例如,前置性评价的设计可在学情分析中体现;过程性评价可在主要知识点学习后进行;总结性评价则主要用来在一节课完成时检测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可放在教学过程表述的最后进行。

当然,结构化模式说课稿的设计也有一定的灵活性。根据图1,可设计出七模块式,也可以设计出六模块式,也有人提出三模块式[2]。无论采用几个模块,笔者认为,都要注意以下基本原则:(1)逻辑性。即注意说课的各结构模块的因果顺序;(2)系统性。即将评价要素按“整分合”的原理,有效地分解到说课的每个结构模块中去;(3)艺术性。即在每个结构模块之间要用过渡性语言进行衔接;(4)有效性。即在有限的(说课)时间里,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等,最大限度地展现教学设计思想与内容。

该文由江苏省教育厅立项的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高师生教学设计能力的创新培养”及连云港师专校级重点课题“信息技术教师行动研究的实践与理论”基金资助。

4.生物说课稿 篇四

A、背景分析

一、学习任务分析

《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作为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其核心是使学生体会到水是绿色植物生存的必需条件,并在获取知识的同时通过实验探究、资料分析、技能训练等活动过程使学生得到多种能力的综合训练,为学生接下来的学生奠定基础。因此,我把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

☆教学重点

1、植物的生活离不开水的原因

2、水对植物分布的影响

3、利用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能力

☆突出重点的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数据解析、具体情境分析等形式,学生在教师的引导、点拨中分析、对比,从而认识到水对植物生活的重要性,同时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多项活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分析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二、学生情况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在日常生活中通过经验形成了植物的生活需要水的感性认识,也感受到过植物器官中蕴含着的水分,这些经验和体会是本节课学习很好的铺垫。学生在小学学习的一些数学知识和自然知识也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从心理特点上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性情活跃,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究欲望,喜欢动手,善于发现,因此,我在课堂中设计了符合学生身心特点的活动,是学生在乐学好思的课堂氛围中求知。

但七年级的学生毕竟年龄较小,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还不是很强,所以,我把本节课的难点确定为:

☆教学难点:

尝试解读数据的技能训练

☆突破难点的方法:

通过单个的小问题,引导学生利用小学学过的数学知识解决生物学问题,同时通过同学们彼此提出问题来解读隐藏的知识,调动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科学探究精神,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

B教学目标设计

根据《课程标准》,生物学科在课程上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和经验以及科学、科技发展的现实,强调学生经验、学科知识和社会发展的整合,我结合本节内容和学生实际,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通过观察、试验、数据分析,说明植物的生活离不开水的原因

2、举例说出水对植物分布的影响

3、尝试解读数据的方法

(二)技能目标

1、通过“植物体内是否含有水”的探究实验,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以及合作精神

2、通过学生收集、分析资料,培养学生处理数据信息的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3、通过尝试解读数据,培养学生处理数据信息的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目标

1、关爱绿色植物,理解生物圈中人与绿色植物的和谐发展

2、增强热爱家乡、立志建设家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培养节约用水的意识

C.课堂结构设计

在本节的教学中,我力求按照情景体验,认知生成实际应用,能力锤炼的教学顺序来安排教学过程。以学生的生物学探究活动为主线,以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为核心,引导学生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讨论分析的学习方法完成学习,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问题意识。在此基础上,我制定了以下教学方法:设计活动自主探究,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同时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率,为此,我把本节课的课堂结构设计如下: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自主探索,初步体验

植物生活需要水的原因

解析数据,提升认识

实情分析,完善认知

资料分析,归纳特点

水影响植物的分布

关注家乡,形成感知

技能训练链接生产,锤炼技能

总结感悟,延伸认知

实践活动,学以致用

D.教学媒体设计

1、教具学具的准备

1)教师:干燥的试管、试管夹、酒精灯、火柴、烧杯、散水桶,花卉2盆

2)学生:直尺、笔,练习本;植物各部分材料;调查宁夏水资源分布情况和宁夏植被类型

2、多媒体课件

△素材准备

1)植物各部分含水量的主要数据表

2)小麦生长发育期需水量数据

3)与本课相关的图片

设计意图:利用多媒体展示数据,文字和图片方便、高效,信息量大,学生乐于接受,在教学上可以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的直接体验。

E、教学评价设计

1、注重对学生活动的评价

从参与程度,合作意识,思维水平,表达能力等方面评价。

评价的形式采取的是学生自评、互评、教师的身体语言评价和口语评价也适时用在评价的过程中,多采用鼓励性的评价思维。

2、关注学生对知识技能的理解

应当更多的关注学生对本节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恰当采用激励与批评手段对学生进行评价

激励与批评是学生兴趣的生长剂,是学生积极性的催化剂,适当的评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教学中,对学生的独特想法,良好表现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对不良表现则应及时纠正,帮助学生良性发展。

F.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课堂实录片段一)

设计:通过展示费俊龙和聂海胜从飞船上拍摄的地球照片,引导学生分析水与生物的关系,进而让学生谈谈身边植物需要水的实例,自然引入课题。

设计意图:心理活动和认知环境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通过观察费俊龙和聂海胜从飞船上拍摄的地球照片,在培养爱国主义情操的同时,宏观上让学生认识是水造就了地球上绚丽多彩的生物世界。接着学生根据经验举出绿色植物需要水的一些实际例子,贴近生活,自然而然引入课题。

(二)师生互动,探索新知

1、自主探究、初步体验(课堂实录片段二)

设计:学生设计实验一起动手找一<《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说课稿及反思、评析》这一教学反思,来自!<

找植物体内的水分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体验水是植物体的重要组织成份,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意识,无意识创造能力,合作精神。本探究活动看似简单,实则非常必要,它使学生通过亲身体验,主动参与,真切地感悟和体会到“植物体内的确含有水”。这种领悟不是教师的说教,而是科学实验的结果。

2、解析数据,提升认识

设计:出示科学家有关植物含水量的统计数据,请学生分析数据所反应的信息,结合刚才的探究,从而得出“水是植物体的重要组成成分”这一结论

设计意图:当学生自己实验的基础上,再读科学家的实验数据,不仅有强列的认同感也更容易解析数据背后的科学内涵,为得出“水是植物体的重要组织成分”,因此植物的生活离不开水,这一结论奠定基础。

3、实情分析,完善认识(课堂实录片段三)

活动一:学生观察缺水植物,诊断病症,并与足水植物对照,得出水可以保持植物直立的姿态这一结论。

活动二:模拟施肥,让学生讨论该怎样做,得出无机盐只有溶于水才能被根吸收并进一步运输到其他器官这一结论。

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对七年级学生来说较抽象,所以利用课件让学生观察,结合小学自然课的知识浅谈,教师再加以讲述,帮助学生形成认知。

设计意图:纸上得来终觉浅,因此利用实际情景,具体分析,得出结论,这样既可以调动学习积极性,又能加深印象,使知识的呈现鲜活生活、有血有肉。

4、资料分析,探究特点(课堂实录片段四)

设计:课件出示一组不同地域植被分布情况的图片和相关文字信息,请学生讨论分析这些信息反映了什么问题?进而得出水影响植物分布这一结论。再让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宁夏当地水资源和植被分布情况,帮助学生了解家乡。

设计意图:提供图文资料,让学生分析讨论,自己得出结论,从而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自主探索,同时培养学生处理生物科学信息的能力。让学生课前查阅宁夏当地水资源植被分布情况,既培养了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又增强了建设家乡的主人翁责任感。

(三)链接生产,锤炼技能(课堂实录片段五)

设计:利用小麦不同生长期需水量的实验数据(课本中的技能训练)我结合课本设计了三个任务,要求学生依次完成,这三个任务分别是:

任务一:将文中信息用表格等形式表示出来。

任务二:将表格反应的信息转化成问题,提问你班里的好朋友。

任务三:根据表格中信息向当地农民提出科学灌溉的建议。

设计意图:知识是为生产服务的,解读实验数据是在生活和生产中经常遇到的,掌握正确的解读方法能更好地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本节教学的一个难点。在这里,我设计了三个任务要求学生完成,任务一利用了小学学习过的统计学知识解决问题,学生比较容易体会成功的喜悦,同时对作品交流时的自评和他评锻炼了上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任务二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的科学素养和提出问题的意识。任务三则是贴近生活的实际问题,学生略动脑筋就能解决,同时在其中渗透节水教育。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他们觉得学有所用,并且在不同的设计和答案中,品尝成功的喜悦,从而更乐学。

(四)课堂小结与拓展延伸(课堂实录片段六)

设计: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有哪些收获和感悟?或者有什么疑问?提出来我们共同讨论。

活动方式:同桌对讲,代表发言,教师归纳。

设计意图:学生自己小结,活跃了课堂气氛,强化了重点,培养了口头表达能力;说出心中的困惑,拓展了思维,带着问题离开课堂,课后继续探索,实现知识的延伸。

(五)课后实践活动

设计:我给学生布置了两个课后实践活动:

1、为生活在你身边的植物及时浇水

2、创作或收集有关节约用水的公益广告,并为你周围的人做宣传

设计意图:引领学生用行动体现“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的理论认知,引领学生树立节水意识,宣传节水理念。

(六)结束

设计:用两幅漫画愉快结束本节课

NO1:小水滴为植物浇水

NO2:冬天了,小水滴给水管保暖

设计意节课,图:轻松、愉快中结束本再次倡导节约用水,爱我家园。

G.板书设计

保持直立姿态

无机盐溶于水才

能被吸收和运输

用于蒸腾作用和

光合作用

是植物的重要成分

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影响植物分布

课后反思

一、本节课成功的地方:

1、倡导探究性学习培养个性的生成

倡导探究性学习是生物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课程标准把科学探究列为内容标准的十大主题的第一主题,本节教学我以学生现有经验和亲身体验为切入点,为学生创设了探究活动的情境,帮助学生建构充满个性的思维空间。

探究植物体中的水分这一探究活动利用常见的菊花、西红柿、树叶、绿豆种子等实验材料以学生分组的形式进行自主探究,最后全班交流结果。教师没有规定具体的实验方法,也没有限定探究步骤,留给学生充分发挥的空间,学生利用经验展示了他们个性化的创造,有的用挤压法取水,有的用盐使细胞中的水分渗出,有的用烘烤法取水。本探究活动看似简单,但非常有效,它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使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即时创造,主动参与,探究过程充满童趣,也得到真切的体会“植物体内的确含有水”。这种领悟来自于自己的实践与探索,比单纯老师的说教更生动。

2、关注学生成长,树立安全意识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学科,如何让学生在实验中得到学习的乐趣而又防止意外发生是课堂上必须解决的问题,我在学生进行实验探究之前以“安全小问题”的形式提醒学生树立安全意识,保证了学生在安全的环境中学习成长。

3、多种评价方式,师生和谐发展

对学习成果的评价多元化有利于促进学习者快速领悟,达到更好。本节课我让学生做课堂主人,自我评价,互相评价,彼此取长补短,即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又能使其理性思维充分发展。老师对学生的评价方式也很丰富。不是简单的“好”、“你真棒”等机械化词语,而是一个眼神,一次微笑,一个动作(轻轻的摸摸头等)都在给学生默默的鼓励,让学生愉快的认同学习。

4、充分开发课程资源,锻炼学生综合素质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之一是锻炼学生多种能力,培养学生素质,我参考课本中的技能训练,对其进行开发利用,针对小麦生长期的需水量,设计了三个任务要求学生完成。“任务一”要求学生用数学统计知识生动、直观、形象的处理实际数据,实现了课程的整合;“任务二”要求学生挖掘信息,提出问题,爱因斯坦说过“《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说课稿及反思、评析》这一教学反思,来自!<

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强烈的问题意识是科学探究的基础,因此,本环节旨在引导学生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而向好朋友提问的活动形式也极好的调动了学习积极性。“任务三”是提出科学灌溉建议,目的是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引领学生树立科学研究是为生产服务的意识。

5、课程中贯穿节水意识培养学生主人翁责任感

我结合本地区的实际,适时地插入宁夏水资源状况的分析资料,使学生自觉树立节水意识,培养了未来社会人的责任感,使命感。使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不再是空话、套话,而真正赋予了血肉和灵魂,使它丰满、鲜活起来。

6、畅谈收获与感悟提出新问题

以学生汇报来小结本节课内容,使课堂中始终保持轻松、活跃、和谐的学习氛围;接着“你还想知道哪些问题”结束本节课内容,让学生始终保持一种积极向上,充满激情的求知态度,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遗憾和不足

教学中没有及时挖掘学生回答问题时出现的闪光点,而是采取了回避或一带而过的方式说明教师为了完成自己预设的目标,在教学中更多的考虑了自己,没有本着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理念进行教学。

教师的指示性语言过少,比如:在谈到酒精灯的使用时,有些注意事项学生没有回答出来,教师也没有及时指出,容易留下隐患,这是必须要警惕的。

评析

本节课的亮点:

1、学生的探究活动,设计新颖独特,不拘泥与形式、模式,而是让学生自由选择发挥,如实验材料小组同学自由选择,探究方式自行设计,让学生在尽乎玩耍的过程中,凭经验完成了探究任务。课堂实际授课中,看到学生思维积极、活跃,实验方式多种多样,但却都围绕主题,达到了探究效果。这对生物课中类似本节比较简单的知识,给教师在处理探究性教学时是一个很好的借鉴。

2、本节内容比较简单,教师在处理时也充分显示了驾驭教材的能力,仅以知识为载体,注重的是学生技能目标和情感目标的培养,这体现在以科学家得到的一组数据为例,设计了三个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任务串,即由知识目标过渡到技能目标最终达成情感目标,这一环节的处理不仅培养了学生图文、图表转换能力、还培养了学生识图、析图、作图、用表的能力,最终的落角点却是珍惜水资源,关爱我们生存的家园,关爱人类自己。在润物细无声中达成了三维教学目标。

3、本节课的反馈小结处理也很有特色,让学生根据本节课的所获,设计问题,自己指定班里的同学来回答,将课堂气氛推向了高潮,有问的、有答的、还有提出疑义进行补充的、甚至有对问题该提不该提、提得好不好进行评说的。下课了很多同学还在争论着。这些自评、生评、师评、他评的过程都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所倡导的表现性评价,是发展性评价理念的具体运用。

4、对安全使用酒精灯的提示,显示了教师注重以人为本,关爱生命理念的体现。在学生小组探究、讨论问题时,教师的语言是‘我们小组派代表来回答’,看得出学生对当这个“代表”还是很积极、很自豪的。这些鼓励语言的恰当使用,给听课者的感受是:亲爱的老师又回到了学生们中间。

本节课值得商榷之处:

1、学生的思维火花给激发了出来,回答出了许多很有价值的问题,教师在注意倾听学生这方面做得还有欠缺,表现在与自己课堂预设不符合时,就忽略了学生,不感放手,有为了完成教学目标急于求在的感觉。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只有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视野,多进行教学反思,才会增加教学的机智,更快提高教学的技艺。

5.生物说课稿 篇五

1.地位和作用:《生物物种的多样性》是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在第一章第二章中介绍了大量的生物物种,为这节课的展开做出了铺垫,在生物的分类中提到最基本的单位是种,那什么是种呢?这节课提出物种的概念是对前面知识的延伸,学习了本节课对后继学习同种生物的差异性、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引导学生从物种多样性认识生物多样性的体现

知道物种的概念

说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能力目标

通过资料分析,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关注我国特有的珍稀动植物;培养爱护生物的情感;提高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

3.教学重点

①物种的概念 ②物种的多样性

教学难点

怎样确定生物的种,知道地理隔离是形成新物种的主要条件

二、教学方法

教法

新课程要求创建和谐、民主的课堂。因此本节课以讨论为主。在充分准备多种图文资料的情况下,利用多媒体来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归纳和总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其主体作用。

学法指导:

为了把课堂交给学生,我会引导他们利用图表和多种图文资料,采用自己独立思考、小组合作讨论、课后搜集资料等学习方法。旨在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三、课时:

一课时

四、教学准备:

PPT、图片、视频

五、教学过程设计

1. 图片导入 激发兴趣

播放各种生物图片

地球上存在着许许多多不同种类的植物和动物。据科学工作者的不完全统计。地球上的生物物种超过500万种。生物物种是多样的

2、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

⑴、怎样确定生物的种

看一看 想一想 课件出示 美国卷耳猫 黑犬图片

问:两只动物的毛色都有是黑色的,它们是不是同一种生物?

看一看 想一想 课件出示猫的图片

问:毛色不同,是不是同一种生物?

讨论怎样确定生物的种

课件出示 马,驴和骡图片 请学生介绍骡

思考 马、驴能生成骡,马和驴是同种生物吗?为什么

学生归纳同一种生物需要具备哪些条件呢?从而归纳出物种概念

⑵、物种多样性

物种多样性:是指物种和物种间差异的多样性。

3、不同地理位置的物种多样性

①不同自然环境下的物种多样性

展示视频 之后分组讨论:森林、湖泊、池塘物种的多样性

归纳 (1)森林视频:乔木,灌木。野草,鸟,松鼠,昆虫,鼠,蚯蚓等

(2)湖泊、池塘视频:

(3)热带雨林:物种最丰富的森林,它的面积只占全球面积的7%,但它的生物物种却占全世界的一半以上。

展示全世界热带雨林分布图

介绍西双版纳热带雨林

讨论为什么热带雨林里物种丰富原因?

②不同地理位置的物种多样性

过渡:展示加拉帕戈斯群岛分布图和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的雀鸟

提问:物种多样性形成为什么赤道附近,自然环境相近的条件下会产生如此不同的雀鸟?

播放加拉帕戈斯群岛视频

进而提出什么原因导致不同地理位置的物种多样性

结论 由于山脉、河流、海洋的分隔,使地球上的某些区域处于隔离状态。这中隔离状态的环境,使生物在外形、行为等方面发生显著变化,因而形成新的物种。

阅读 课本中科学家对地球上物种数量统计图图

归纳 物种有500多万种,大多数为昆虫和植物。

4、物种多样性的意义

不仅使我们的地球艳丽多彩,和谐发展,而且维系我们人类得以生存的环境,保护地球上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是每个地球人应尽的义务。

让学生课堂小结

课外活动

观察和记录一个区域内的生物物种极其数据

六、板书

第三章第一节生物物种的多样性

1、物种:生物性状相像,能够繁殖有生殖能力后代的生物群体。

2、物种多样性:是指物种和物种间差异的多样性。

不同自然环境下的物种多样性

不同地理位置的物种多样性

七、课堂练习

1、物种多样性是指___________和__________间差异的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体现。

2、所有的猫是同一物种,原因

3、黑色雄猫和白色雌猫交合,会产生( )

A. 黑色的猫 B. 白色的猫 C. 灰色的猫 D. 红色的猫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黑猫和白猫能交合产生幼猫,是因为它们是同种生物

B. 黑猫与白狗不能交合产生后代,是因为它们不是同种生物

C. 公驴和母马交合能产生骡

6.生物说课稿 篇六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的片段”是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必修2第三章第4节的内容。本节的课题点明了基因与DNA的关系,既是对本章内容的概括与提升,又为第四章《基因的表达》作铺垫。这一节内容虽然不多,但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本节教学的核心是让学生认识到:从化学本质上看,基因是DNA的片段;从功能上看,基因具有遗传效应。运用数学方法推算碱基排序,理解抽象的内容,认同DNA分子结构的多样性和特异性。通过介绍DNA指纹技术在刑侦、医学等领域的重要作用,让学生感受理论知识的奇妙应用。

(二)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分析,结合大纲要求,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特点,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①举例说明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的片段。

②说明基因和遗传信息的关系。

2.能力目标:①运用数学方法说明DNA分子的多样性和特异性。

②掌握分析材料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通过了解DNA指纹技术的应用,进行科学价值观的教育,形成热爱科学探究的良好习惯,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三)教学重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举例说明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的片段和说明基因和遗传信息的关系。学生虽对DNA分子有一定认识,但对基因的本质和特点仍不是很了解,而通过具体的实例分析,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基因与DNA的关系,逐步构建基因的概念。因此本节课将上述两个知识点设为教学重点。

(四)教学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理解脱氧核苷酸序列与遗传信息的多样性。这个内容较为抽象,学生仅从字面上来理解,难度很大,需结合相应的探究活动来获得感性认知。因此将这个内容设为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1.启发式教学:导入——创设乐学情境,启动思维,激发学习兴趣;过程——精心设疑,启发思考,以趣激学。

2.合作-探究式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共同探究问题,交流学习心得。

3.讲练结合式教学:将讲解与练习进行有机结合,及时反馈,巩固新知。

三、说学法

1.小组合作学习法

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有目的、有侧重地阅读教材,自主获取知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2.归纳法

引导学生对相关资料进行分析和推理,确立事实、推理和结论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循序渐进,步步深入地得出结论。

3.构建数学模型法

结合探究活动,引导学生用数学方法解决生物学问题,将数学模型迁移到碱基排列序列多样性的问题中。

4.讨论法

创设课堂论坛,使学生具有展示自我的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在讨论中也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习惯。

四、说教学过程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以知识为载体,思维为主线,能力为目标,我设计了如下五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展示PPT,介绍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华裔首席刑侦鉴定专家——李昌钰,观察DNA指纹检测图,学生交流问题:DNA指纹图上的片段代表什么?是否就是基因(很多学生都会回答是基因)?继续引出核心问题:基因是什么?基因是否等于DNA呢?基因和DNA是什么关系?

设计意图:引用杰出华人的故事,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怀,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其引入新课题的学习。

(二)资料分析,解决问题

为解决导入环节提出来的问题,结合多媒体课件,进行两次小组合作探究,对教材P55-56的资料进行分析、推理和归纳,逐步构建基因的概念——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的片段。

小组合作探究①

指导学生阅读新教材P55-P56的资料1和3,从数量关系上分析基因与DNA的关系,并以小组合作形式完成任务(如下表)。通过对比DNA的碱基对总数和基因的碱基对总数,得知基因并不等于DNA,基因只是DNA的一部分。

DNA分子数 DNA的总碱基对数

基因数 基因的总碱基对数

大肠杆菌

人类基因组

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基因是DNA的片段。

小组合作探究②

阅读资料2和4(从基因的作用进行分析),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1. 为什么海蜇这一荧光的性状能在小鼠身上表现?(教师点拨:小鼠能够

发光,说明海蜇的基因不仅传给小鼠,而且能表现出来,起到控制小鼠特定性状

的作用,即具有了特定的“效应”,那么,这是一种什么效应呢?)

为何要设置3号小鼠?(教师点拨:我们设计实验要遵循哪些原则?)

2. 吃得多就一定能长胖吗?资料4中的HMGIC基因起什么作用?

小组讨论得出结论,派一个小组代表汇报结果——基因具有遗传效应。

综合以上4个资料分析,师生共同给基因下定义: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的片段。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共同讨论、推理、分析和归纳,在教师的指导下,循序渐进,步步深入得出结论,逐步确立基因与DNA的关系。这种合作型的学习模式,与传统“自顾自”的学习截然不同,能够锻炼学生的协作能力,在协作中学会共享与分享,这是团队精神的良好表现;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学生获取有效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境探究,深入问题

前面的学习解决了基因本质的问题,接下来还要继续深入探究DNA分子特异性和多样性的问题。

先复习DNA分子的结构,DNA由4种脱氧核苷酸组合而成,那么,仅仅4种脱氧核苷酸,它们的排列序列能够满足地球上丰富多彩的物种需求吗?PPT及时展示一系列色彩斑斓、形态各异的生物图片,引发学生认知上的共鸣。

为解决这个问题,进行第三次小组合作探究,采用数学建模的方法,在特定的情境下模拟4种脱氧核苷酸的排列。

小组合作探究③

小组长发放数量充足的碱基卡片①,各小组根据以下特定情境进行探究:

情境1:若1个碱基对组成一个基因,4个碱基能形成多少种基因?(41)

情境2:若2个碱基对组成一个基因,4个碱基能形成多少种基因?(42)

……

情境3:若N个碱基对组成一个基因,4个碱基能形成多少种基因?(4N)

深入探究:

假如决定脸型的一个基因有17个碱基对,那可能有多少种排列形式?两人脸型完全相同的可能有多大?(417)=172亿种,1/172亿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进行的排卡片活动,感受碱基对排列顺序的千变万化,进而上升到DNA分子具有多样性的理性认识;同时,通过计算脸型相同的可能性,得知其概率微乎其微,又获得DNA分子具有特异性的认识。

在以往的教学案例中,探究DNA分子的多样性和特异性往往是“纸上谈兵”,只讲讲理论知识,或画简图解释,甚少提供实物给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而如果能够提供诸如卡片之类的器具,让学生亲自动手尝试排列,纵使没有正确,也至少可以在错误的经验中收获更为深刻的认知,这无疑比“纸上谈兵”式的教学更加有效。

(四)联系生活,拓展知识

结合教材P58的“科学技术社会”,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联系生活实际,简要介绍DNA指纹技术(如右图),让学生尝试扮演刑侦专家进行破案,以此了解DNA分子的结构特点在刑侦、医学等领域的重要应用。并提供介绍DNA指纹技术的网站,方便学生课后拓展知识。

设计意图:通过介绍DNA指纹技术的应用,让学生感受到从书本学到的理论知识在现实生活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以此激发学生未来更加努力学习,扩大知识面,体现STS教育。

(五)知识总结,堂上练习

1.知识总结

组织学生讨论染色体、DNA、基因和脱氧核苷酸之间的关系,并尝试自己画一个概念图,总结染色体、DNA、基因和脱氧核苷酸四者之间的关系。PPT展示供参考的概念图(如右图),对于学生的构思,要给予肯定和鼓励。

2.堂上练习

【1】下列有关DNA和基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可以准确地复制

B.能够储存遗传信息

C.是4种碱基对的随机排列

D.是有遗传效应的脱氧核苷酸序列

解析:选D。考查基因与DNA的关系,D不正确的原因是DNA上存在没有遗传效应的脱氧核苷酸序列。

【2】细胞内与遗传有关的物质,从复杂到简单的结构层次是( )

A.DNA→染色体→脱氧核苷酸→基因

B.染色体→脱氧核苷酸→DNA→基因

C.DNA→染色体→基因→脱氧核苷酸

D.染色体→DNA→基因→脱氧核苷酸

解析:选D。考查与遗传有关的物质之间的包含关系。

【3】不同的基因携带不同的遗传信息的原因是( )

A.不同基因的碱基的种类不同

B.碱基对的排列顺序决定基因的不同

C.磷酸和核糖排列顺序决定了基因的不同

D.碱基种类的不同决定了基因的不同

解析:选B。间接考查DNA多样性的原因。

3.布置作业:复习第三章内容,完成教材P60“自我检测”。

五、说板书设计

根据教学内容,板书为左中右分布,设计如下:

标题正中: §3.4 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的片段

一、资料分析:说明基因与DNA的关系

▲探究1:基因是DNA的片段

▲探究2:基因有遗传效应

小结 基因的定义: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的片段(关系,作用)

二、DNA的片段中的遗传信息

▲探究3:构建模型,探究遗传信息的多样性

小结 DNA分子的特点:多样性,特异性

三、DNA指纹技术(广泛应用于各种领域)

四、总结归纳:染色体、DNA、基因和脱氧核苷酸之间的关系

六、说教学反思

本节的课题“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的片段”一句话点明了基因与DNA的关系,这一表述虽然言简意赅,但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通过启发学生思考基因等于DNA吗?然后阅读材料1、3,从数量上认识到基因是DNA的片段,然后再从材料2、4上理解什么是遗传效应。用数学方法推算碱基排列的多种组合方式推理出DNA分子中遗传信息的多样性和特异性。通过介绍DNA指纹技术引发学生的兴趣。

7.《说“木叶”》说课稿 篇七

《说“木叶”》这篇课文选自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第二课, 本单元所选都是文艺评论和随笔, 这些文章或探讨艺术表现的语言形式, 或评论某种美学现象, 阅读这些文章能打开我们的思路, 启发我们去探讨某些问题, 加深我们对文艺创作和文艺鉴赏的认识。《说“木叶”》着重分析了中国古典诗歌用“木叶”而不用“树叶”, 又由“木叶”发展为“落木”的原因, 从而阐发了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所以本篇文章对古代诗歌语言的无限表现力进行了精辟的透视, 不但使我们感受艺术的魅力, 提高文学鉴赏力, 还能学会暗示这一表达技巧, 从中汲取宝贵的艺术营养, 感受我们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 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本文内容比较单纯集中, 围绕古诗中的意象“木叶”深入到“木”的艺术特征, 谈诗歌的精微之处的表达效果, 由此看出本文思路比较清晰, 因此本文的教学重点就定为引导学生通过品味作者引用的诗文, 准确体察语言的微妙之处, 于细微处见精神, 含英咀华, 来解读诗歌的内涵和抒情意蕴, 真正感受诗歌语言的精粹。 (走进课文) 。本文的教学重点之二就是淡化教材, 引入课外同类文学现象, 让学生能够触类旁通, 举一反三, 真正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鉴赏的能力, 只把教材做为一个例子。 (走出课文)

三、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标要求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了以下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学习古诗词语言暗示的表现技巧和归纳的方法, 积累古诗词名句; (2)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及从相关资料中抽象出一般规律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借助在品味诗句时的审美体验, 唤起学生对古代文化的热爱。学生学过多篇诗歌, 但只是对词句的分析和对情感的理解, 并没有深层挖掘诗句的表达技巧, 对语言的微妙处也没有敏感的体察, 而这正是古诗词含蓄蕴藉之处, 正是古诗词魅力所在, 本课以此作为教学的知识目标引导学生学会这一表达技巧, 能够有意识理解和运用它提高自己的文学素质。在提高文学鉴赏能力时本文要用的是归纳法, 从多个诗句中“木”这一意象的共同特征归纳出诗歌具有暗示性这一特质, 所以在拓展时教师要注意到这一知识点的积累和能力训练, 让学生自己依据刚学过的知识概括出共性的东西, 形成抽象概括的能力。情感目标是基于新教材对于学生心理的关注而确立的。在传统教学中, 教师往往忽视对学生的情感、态度、意志等心理因素, 随着对学生心理学研究的深入, 我们发现智力因素有时显得无能为力, 因为非智力因素在某种情况下占主导地位, 现代教学能够兼顾二者, 用非智力因素来促进智力因素, 达到真正使学生健康发展。传统语文课人文教育方面还显得薄弱, 只注重语文的工具性, 使语文课美感得不到充分体现。本课实现情感目标主要用诗句的优美意蕴来打动学生, 重视创设美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

四、教学流程

第一环节导语。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在其《登高》一诗中有两句传诵千古的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同学们知道这里的“落木”是什么意思吗? (学生明确“落木”即“落叶”之意后) 那杜甫为什么不说“无边落叶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呢?“木”与“叶”有何区别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读林庚的《说“木叶”》来解开这个迷吧。这个导语意在让学生快速进入诗歌语言的美感情境。

第二环节整体感知把握全文。四人一组讨论寻找你认为能表现文章行文脉络的疑问句, 并加以整理, 此环节意在培养学生提取筛选信息的能力。学生通过快速阅读初步掌握作者行文思路及文章所论述的中心问题;以小组为单位追寻上述问题的答案, 本环节设计意在使学生认真阅读文本, 从而把握文章内涵, 认识并理解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的问题,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第三个环节是分析品味: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带着问题去阅读。另一种是解读课文之后进行自测。这里我设计了一道关于填补“树或木”的一组诗歌。意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同时有利于在45分钟内提高阅读效率。和学生一起就文中涉及的例句进行精到的理解。如第一处“袅兮秋风, 洞庭波兮木叶下”, 这句诗写屈原看到秋风中飘零的树叶感伤自己;“后皇嘉树, 橘徕服兮”这个意象是一棵美好的树, 自然而然让人想到一棵形态美好、仪态万千的树, 这是屈原对自己高洁品格的暗示。这时教师尽量少数或不说, 让学生自己品味出来, 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和创造力, 让学生通过比较讨论分析意象, 准确把握意象表达的情意, 这个环节意在通过练习咬文嚼字使学生感悟诗歌语言精妙的表达效果, 提高学生文学鉴赏能力, 鼓励学生谈自己的见解, 通过讨论达到共鸣。

第四个环节是课外拓展。只要一提到“木”字大家就会想到在瑟瑟秋风中凋零的树木, 引发人们的感伤情绪。以此类推, 很多意象在长期的文化进程中形成了稳定的感情色彩, 这时引入梅和柳两个意象。比如说梅的意象, 让学生说出它代表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品质和情绪。并让学生看四首咏梅的诗歌, 对梅的意象进行分析讨论。第二个意象是柳, 三首诗, 每个组任选一首。让学生任选主要考虑学生可能愿意选简单熟悉的那一首诗, 这时鼓励学生知难而上, 也是为了增加课堂的趣味性。

最后布置作业。在课件中展示松、竹、月“乌 (鸦) ”、“昏鸦”、“寒鸦”、“轻舟”、“孤舟”、“扁舟”等意象, 让学生任选一个意象, 课下搜集几首诗写成一篇小文章, 谈这个意象的艺术特征 (相同或不同) 。这个环节是对本课知识进行强化, 也是对本课知识的检验。最后这两个环节是在运用斯金纳的强化规律, 对学习行为进行及时强化。

五、选题设计

8.《静电现象》说课稿 篇八

1.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时是苏科版初中物理新教材八年级下第七章《从粒子到宇宙》第二节,本节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摩擦起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的规律、原子构成初步及简单静电现象的解释等,摩擦起电现象是人类最早发现的电现象,这部分内容学生在小学科学课已经学习过,应该说学生对这一现象比较熟悉,也比较感兴趣;而生活中常见的一些静电现象及其产生原因则需要在学习了“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的规律”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学习、理解,应该说,学习本节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密切联系实际,运用科学知识来解释一些自然现象的习惯和能力,更重要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科学素质,让学生从小崇尚科学,立志献身科学,需要注意的是,新教材把本节内容安排在这一章,主要还是为物质可以再分做准备的,这一点与它在以前老教材中所起的作用不太一样。

1.2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的分析,依据新课程标准的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总体目标和本节教材内容的教学要求,并且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识基础,我确定本节的学习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①知道分子不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单元,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②知道摩擦起电实验,认识到原子也不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单元,原子也是由更小的微粒构成的。

③知道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同种电荷互相推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④能利用原子构成的知识对摩擦起电现象做初步的解释。

(2)能力目标

通过演示实验与学生探究性实验相结合,指导学生观察现象、阅读资料,引导学生分析交流、归纳规律,锻炼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发展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创设条件让学生动手做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通过实验研究问题的习惯。

(3)情感目标

①注意观察静电现象,对电荷种类的探究产生兴趣,通过利用简易器材动手做实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②鼓励学生自己查资料,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初步认识科学及相关知识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1.3难点和重点

前面我说过,摩擦起电现象这部分内容学生已经在小学科学课学习过,因此,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的规律自然就成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学生对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一直以牢记为主,而对于为什么说只有两种电荷总是说不出所以然来,因此,理解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是本节课的难点。

2选用的教具及准备

丰富的教学用具及设备,可以提高学习的密度及广度,使教学过程从枯燥到有趣,从抽象到形象,进行课堂探究性学生实验并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仅提供了大量的教学信息,使学生在生动形象的环境中,得以迅速理解和掌握物理规律,还有利于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地,基于以上原因,我为本课准备了一些图片资料和视频材料,如:石墨分子、金刚石分子、富勒烯分子的图片,静电现象(手摸那个带电的球后,头发全都飘了起来)课件、摩擦起电,电子转移的动画课件,另外,我还要求学生课外在网上及生活中自己收集的有关静电现象的资料,充分发挥互联网辅助教学的作用,在课堂上,我还为学生准备了一些活动器材,如:橡胶棒、毛皮、玻璃棒、丝绸、泡沫、塑料尺、塑料细丝、碎纸屑。

3教学处理

本节课的重中之重便是做好实验:静电实验的成败直接影响着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和规律的得出,做好静电实验是本节课的关键,由于静电实验易受绝缘性能及湿度等因素的影响,课前,我会把所有的实验器材充分晒干或烘干,提前一天通知学生洗洗头,在学生动手做实验前,我会先做比较详细的介绍和示范后再让学生自己实验,以保证学生能较容易成功,这样既能使学生认识到摩擦起电现象,又为后面探究性实验的成功打下良好的基础,为了保证探究两种电荷及相互作用规律的实验的顺利进行,我从小磁针的灵活转动获取灵感,事先在玻璃棒和橡胶棒中间打眼,使他们都能支在支架上,这样放在水平桌面上既不易晃动,受力后也很易转动,实验效果明显,学生通过经历亲身体会实验现象,分析现象,得出结论的过程,不仅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获得深层次的情感体验。

4教法、学法

4.1教法

基于素质教育对学生能力的要求及本节课具体的教学内容,我准备采用观察分析、启发式教学法,充分发挥实验的作用,多启发、多诱导,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的学习过程,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通过实验演示、观察分析、启发对比、讨论交流、总结归纳得出规律,在课堂上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进行实验和对计算机的模拟电子转移过程的观察,使学生在头脑中有清晰的表象,以具体生动的感性认识为基础掌握知识,而不是生硬地死记硬背,同时让学生在探索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领会物理学研究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造性素质。

4.2学法

学生是教学活动主体,要使学生从“学会”转化成“会学”,在教学中注意学生学法的指导,根据本节的内容特征,在做好探究性实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富有逻辑地分析,讨论,并由他们总结和发现规律;同时注意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自信心、毅力、兴趣、动机等培养,通过手势、眼神、表情等形体语言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通过观察总结规律,联系实际、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本节采用观察、对比、分析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获取知识,通过思考讨论、逻辑推理,总结归纳出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以及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的事实,并应用这些规律解释一些自然现象,培养学生爱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情操,提高学生的学習兴趣。

5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

5.1趣味视频,引入新课

本节课,我准备安排两个实验引入新课,第一个:一种演示放电现象的实验设备,让一位同学转动手柄,产生电火花并发出“啪、啪”的响声,这样一个实验,旨在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耳、手、脑,多感官共同作用,而且,与播放视频相比,该实验现场感强,毕竟是眼前发生的,学生感觉会不一样,第二个:把碎纸屑置于电视机屏幕前,关闭电视机,看到碎纸屑都“飞”到了屏幕上,为什么安排这样一个实验?首先,这个实验学生在小时候已经做过,我想以此唤起学生的记忆,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些既有的经验、智慧和知识,让它们与后续的新知识进行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从而同化和索引出当前学习的新知识,实现新知识的主动建构的构成。

5.2自主探究,获得新知

设问:你有办法吸起这些小纸屑吗?

学生自然就会想到儿时的实验:用塑料尺或钢笔的塑料套摩擦头皮然后去靠近小纸屑。

师:我们刚才发放了玻璃棒和橡胶棒,去靠近这些小纸屑,试一试,又有什么结果。

学生靠近后,发现不能吸引。

老师以规范的实验操作引导学生用丝绸摩擦玻璃棒、用毛皮摩擦橡胶棒,再去靠近这些小纸屑:

学生靠近后,发现这次能吸引了。

问:物体能够吸引轻小物体,说明了什么?还记得吗?

生:说明物体带了电。

问:我们是用什么方法使它们带上电的?

生:用摩擦的方法。

师:你能帮摩擦起电下个定义吗?

个人认为,这样的过程,概念的得出水到渠成,下定义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归纳的过程。

5.3步步深入,突破难点

师:事实上,这些知识同学们在小学科学课中已经学习过了,是不是呀?时过境迁,更准确地讲是今非昔比,我们的心智更高了,我们的知识面更广了,现在再看这一现象,同学们能否提出一些更深层次的、你更感兴趣的问题呢?

学生热烈地讨论、提问。

师:我感觉到了一股强烈的求知欲望,所有的这些问题都很有研究价值,今天我们择其一二进行研究,刚才有同学问,用丝绸摩擦玻璃棒与用毛皮摩擦橡胶棒所带的电荷种类是否一樣?撇开这个问题先不谈,我想问:第一组同学用丝绸摩擦了玻璃棒,第二组同学也用丝绸摩擦了玻璃棒,这两根玻璃棒所带的电荷种类是否一样呢?

在学生讨论,积极发言的基础上,我告诉学生:在物理上,用同样的方法,使同样的物体带上电,我们就说它带的是同种电荷。

问:如果同种电荷遇到一起会怎样呢?同学们用这两根玻璃棒试试看。

学生实验后会发现两根玻璃棒会互相排斥。

问:由此能否得出“同种电荷互相排斥”这一结论?

学生很快会形成两种不同的观点,请持否定意见的同学发表看法,使其他同学意识到:一次实验具有偶然性,不能得出结论;要想排除偶然性,必须通过多次实验,引导学生使用橡胶棒继续实验,并告诉学生,科学家通过大量实验证明:带同种电荷的物体靠近时是相互排斥的。

我始终认为,知识与技能固然重要,但我们物理课程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任务,那就是教会学生科学探究的方法,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而探究能力、探究方法的获得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潜移默化,需要我们老师做有心人。

师:再回到刚才的问题,用丝绸摩擦玻璃棒与用毛皮摩擦橡胶棒所带的电荷种类是否一样呢?同学们能否通过实验来加以证明?

学生讨论、交流,师生共同确定实验方案:我们假定玻璃棒所带的电荷种类为A电荷,我们只要让橡胶棒去靠近玻璃棒,若互相排斥,则说明是同种电荷,即橡胶棒所带的电荷种类也为A电荷;若不是排斥呢?说明不是同种电荷,是异种电荷,则我们就假定橡胶棒所带的电荷种类为B电荷。

学生实验后发现,它们不是互相排斥而是互相吸引,由此证明:一、它们是异种电荷;二异种电荷会互相吸引。

小结:经过科学家在实验室里大量实验证明:

板书: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设问:刚才我们使用塑料尺也能吸引小纸屑,说明塑料尺也带了电,那么,塑料尺所带电荷的种类有几种可能呢?

学生讨论和达成共识:有3种可能:①与玻璃棒的相同,为A电荷;②与橡胶棒的相同,为B电荷;③与玻璃棒和橡胶棒的都不一样的第三种电荷,假定为c电荷。

再引导学生讨论验证方案:去靠近玻璃棒和橡胶棒,若与玻璃棒排斥,则为A电荷;若与橡胶棒排斥,则为B电荷;若是第3种电荷,则会出现什么现象?因为与A不同,所以会和玻璃棒吸引;与曰也不同,所以又会和橡胶棒吸引,即两次都会吸引。

学生实验后发现:一次吸引,另一次排斥。

科学家在实验室做了大量实验,发现凡是跟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吸引的带电体,必然跟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相排斥;凡是跟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相吸引的带电体,必然跟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排斥,从来没有见到过两次都吸引的现象,这说明了什么呢?

生:这说明自然界只存在两种电荷。

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提出:(课件展示)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称为正电荷;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称为负电荷。

应该说,上述的学习过程是一种“发现——探究——再发现——再探究”的过程,重点得到强化,难点得以突破,教学目标也顺利完成,而且,实验的进行和问题的解答都是学生自己不断努力的结果,学生始终置于探索者的位置,学生的思维得到激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学生自己从实验中得出结论,体验探索的快乐、成功的喜悦,获得了深层次的情感体验,更重要的是,我始终没有忽视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教育,注重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5.4自主学习,总结归纳

“物体摩擦后为什么能带电呢?科学家从物质结构角度为我们解开了这个谜团,”安排学生自学课本p28页第一部分,P30页最后一部分,(多媒体课件显示)1.分子是——构成的;2.(图片展示:水分子模型、石墨分子模型)指出哪个属于单质分子?哪个属于化合物分子?3,原子是由带——电——和带——电——构成的4.摩擦起电的实质是——

安排学生带问题自学这部分知识,使学习带有目的和计划性,能突出重点,最大限度的提高效率,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学生完成自学的基础上,用动画展示不同物体得失电子而带电这一过程,化抽象为具体,使知识掌握的更牢固。

六、作业布置

(1)课后通过网络,电视,书报等各种媒体搜集静电方面的资料,写一篇小论文。

(2)制作一个简单的验电器(见课本WWW2)。

上一篇:中山小学六个一实施方案下一篇:社区探访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