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中国精神

2024-08-26

解读中国精神(共12篇)

1.解读中国精神 篇一

中国女排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夺取金牌时,我不到三岁,脑海中没有存留任何关于那次伟大胜利的印象。不过,在成长过程中,我倒是无数次被女排精神这四个字洗礼。但到底什么叫女排精神,我没有真正见识过。

直到本次奥运会,看到郎平和她的球队在逆境中所展现出来的拼搏、努力、顽强、坚持,我才恍然大悟,原来这就是传说中的女排精神啊。

小组赛战战兢兢,一上来就被荷兰队一记重拳抡晕在地。虽然意大利队和波多黎各队让中国女排缓过劲来,可塞尔维亚队和美国队的连续两记重拳,将郎家军置于命悬一线的危险境地。淘汰赛第一场,她们就不得不面对实力强大的卫冕冠军同时也是东道主的巴西队。那时候,没有人看好女排姑娘们能够创造奇迹。甚至连郎平本人,赛前都做好了输球回家的准备。可最后的结果大家看到了,郎平的神奇调整加上朱婷的强势爆发,成就了中国女排的“黑四神话”。

不管什么样的评判标准,我都算得上是一个铁杆体育迷。最近这些年,也看了不少的体育比赛,还从来没有哪一场能像中国女排这场比赛一样给我如此强大的震撼和感动。更可怕的是,几十个小时过后,她们在与荷兰队的半决赛中,再一次震撼和感动了我。

与荷兰队的比赛并不好打,对手有高度有实力,且进步神速。比赛过程也证明了这一点。四局比赛下来,每一局的差距都是两分。结果并不能完全说明这场胜利的伟大和精彩。比赛中,中国女排多次落后于对手,看上去随时可能会 。可每一次风雨飘摇,都会被郎平的妙手化解,她的调整和指挥,让队员们信心十足。一次又一次顽强的防守,一次又一次果断的反击,女排姑娘们慢慢将差距缩小,最终实现反超,将胜利揣进了口袋。

里约奥运会,我们的三大球表现让人失望。男足和男排连到奥运会露脸的资格都没有,男篮和女篮倒是有资格,却是全败战绩尴尬回家。女足重回八强秩序,可也仅此而已难有突破。幸好还有女排,她们用一场接一场的惊喜,抚平三大球带来的痛感,支撑着三大球的颜面和信念。

32年前的洛杉矶大捷,郎平和她的队友缔造了女排精神。32年后的里约连胜,郎平和她的队员传承了女排精神。感谢郎平,让我们这一代人有幸真实感受女排精神的鼓舞。说实在的,我从来没有想过,被中国足球和篮球锻炼得百毒不侵的内心,居然还会有澎湃的时候。

你可以不认识朱婷、惠若琪、袁心h、龚翔宇这些姑娘,你可以不懂什么叫三点攻、背飞、一传半到位、双人拦网,但只要你会准时坐在电视机前看这场比赛,还会为姑娘们的每一次得分鼓掌、每一次大比分落后揪心、每一次胜利欢呼乃至流泪,这就够了。在这样一个灵魂跟不上发展的时代,太多的人已经忘记了我们当初为什么出发。郎平和中国女排没有忘记,她们的心里,还保持着对排球最纯真的热爱以及对女排精神最原始的崇拜。

走到了最后,就算不能笑到最后,已经无关紧要了。看到她们拼搏过、努力过、顽强过、坚持过,也因为自己被女排精神感动过、鼓舞过,这个八月就注定值得收藏和铭记。三十年后,没事的时候再拿出来晾晒一番,或许还能把自己感动得热泪盈眶呢。

2.解读中国精神 篇二

精神气质是德国哲学家舍勒在其伦理学研究中提出的核心概念, 他认为“不论我探究个人、历史时代、家庭、民族、国家或任一社会历史群体的内在本质, 唯有当我把握其及具体的价值评估、价值选取的系统, 我才算深入地了解它。我称这一系统为这些主体的精神气质 (或性格) 。”并认为:“精神气质更为根本的体现人自身的转变, 是人的身体、欲动、心灵和精神的内在构造的转变。”因此对人的行为模式及价值取向的研究不仅要从社会环境出发, 更应该从人的精神气质作用于人的内在思维模式最终形成人格转变的方向展开研究。

2.《感动中国》人物内蕴的精神气质解读

《感动中国》人物的精神气质简而言之就是栏目所塑造的感人至深的人物形象, 及典型事例所具有的相对稳定的人格品质和价值取向。崇高的价值取向和健全的人格品质渗透于《感动中国》栏目中每一位典型人物的行为中, 这些行为是他们精神气质的外在表现。《感动中国》人物身上所体现的精神气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甘于牺牲小我, 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人生的境界有三:“小我”“大我”“忘我”。注重“小我”之人做事从自身的利益出发;注重“大我”之人做事从集体的利益出发, 却缺乏牺牲精神;唯有“忘我”之人一生践行无私奉献精神, 甘愿为全人类的发展抛头颅洒热血。

(2) 关心弱势群体, 团结友爱的助人为乐精神。助人为乐是人类最崇高的精神品质之一, 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应有之意。践行助人为乐精神的典型人物也是最发人深省的。例如濮存昕用实际行动关爱弱势群体, 将助人为乐精神传递到千家万户, 他为了帮助艾滋病家庭及贫困学子设立“爱心基金会”, 并注资40余万元。他将公众对他的崇敬与喜爱转化成推动全社会关爱弱势群体的正能量, 以身作则将公益事业作为毕生追求。

(3) 见义勇为, 实事求是的正义精神。践行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正义精神简而言之就是在坚持公平正义原则基础上的批判精神, 实践精神和实事求是精神。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洪流中, 涌现出许多批判家, 实干家。他们用法律作为武器将正义精神传播到世界各地。

(4) 自强不息, 成就伟业的顽强拼搏精神。顽强拼搏, 永不言败, 和平友好是奥运精神的代名词。2002年姚明、2004年刘翔是顽强拼搏精神的典型代表。姚明凭借自身高超的体育技能为中国篮球事业做出突出贡献, 训练时坚韧执著, 比赛时从容镇定。刘翔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一举夺得110米跨栏冠军, 刘翔是唯一一位能够在田径赛场上击败欧美选手的亚洲男子运动员, 成为中国田径史上里程碑式人物。

(5) 坚持职业操守, 勇于实践创新的公仆精神。温家宝总理在答记者问时强调:“政府必须秉持一种精神, 就是公仆精神。”有无公仆精神是检验工作人员是否合格的直接标准。2006年孔祥瑞;2012年吴孟超等, 他们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甘心情愿地在服务群众的工作中奉献一生。作为新时期知识型产业工人代表, 孔祥瑞推动天津港股份有限公司进行150项技术革新, 最终给国家带来8000万收益。

3. 结语

综上所述, 培养民众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价值取向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 弘扬《感动中国》人物所蕴含的精神品质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 同时也是适应我国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必然选择。20世纪70年代末, 中国改革一度面临计划还是市场的反复争论, 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首次打破了姓资姓社的藩篱, 进而中共在十四大会议上正式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 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中国20年的改革方向。20年后的今天中国经济, 政治, 文化, 社会, 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向前推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经济的日益腾飞迫切的需要国人精神气质的发展与之相适应。面对中国道德滑坡的现状, 社会呼唤道德模范的出现, 迫切地渴望吸取先进人物身上的正能量, 在中国社会营造良好的道德环境, 进而推动人类精神气质的变革。《感动中国》适时应运而生, 它以全新的形式将大众情感的需要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 推动公众的思想道德品质向前发展, 以适应不断跨越式发展的市场经济形势。对民众人格养成和价值取向的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 为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树立了鲜活的榜样。近几年《感动中国》人物评选受到公众的质疑声不断, 事实上《感动中国》仅就备选人身上的一个道德点进行评述, 具有局限性。社会对于先进人物的行为应做到去粗取精, 去伪存真, 吸收备选人身上的优良作风, 抵制其负面影响。

摘要:从2002年至今《感动中国》栏目已通过媒体传播的形式向全国观众推送了百余位模范人物。这些人物身上所蕴含的精神气质, 包括高贵的人格, 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的品质都深深地震撼着每一个观众的心灵。挖掘模范人物所蕴含的精神气质有利于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 将传统伦理道德在当今社会道德意识淡薄的环境下拉回人们视线。

3.解读“三学”精神 篇三

大队主题会在嘹亮的队歌声中拉开帷幕。学校少先队“日新”形象代言人真真、善善、美美闪亮登场。全场200多位少先队员、辅导员一起观看了全国第七次少代会新闻视频,感受了少代会激动人心的时刻。全国第七次少代会特邀代表徐国英老师、参加筹备工作的储宁玲老师、辅导员代表秦文老师接受少先队员献花,接受小主持人访谈,向全场介绍了全国第七次少代会的举行情况。队员们以唱读《习主席寄语》、讲述航天英雄刘洋的中国梦、走秀展现自己的中国梦、观看同伴科技创新事迹等方式,具体讨论了如何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从小学做人、从小学立志、从小学创造”的讲话精神。

储宁玲少先队名师工作室成员,区十二五国家级、省级课题组负责人及骨干成员召开了落实少代会精神座谈会,进行少先队科研工作的部署。洛阳中心小学邵小武校长介绍学校以“生命日新”为特色的德育少先队工作;马杭中心小学周建强老师对大队主题队会进行了生动的评价;徐国英老师对少代会精神进行了深入解读;唐云增老师站在国际视野高度介绍了我国少先队辅导员专业化建设在国际上的唯一性、独特性;储宁玲老师总结了本次活动和会议,并针对区少先队十二五课题科研工作作出了下一步的部署。

4.解读中国精神 篇四

开启新时代中国法治新篇章——2018年中央政法工作会议精神解读课程的考试

各题型提交答案说明:

1.单选题及判断题点击圆形按钮进行单项选择,多选题点击勾选框进行多项选择。

2.选择题和判断题:直接点击选项,系统将自动提交答案。

3.未完成考试误操作推出系统后,在考试时间段内可重新进入系统考试。4.完成考试后点击提交答案按钮,考试结束,不可再次进入系统考试。5.答题完成后,点击考试页面左侧“未答题”按钮,确认无未答题后再提交答案。

6.未提交答案的试卷在考试时间结束后将强制提交答案。

一、单选(共 2 小题,总分: 40 分)

1.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从二〇二〇年到本世纪中叶可以分()个阶段来安排。

A.两 B.三 C.四 D.五

2.2016年8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27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将妥善处理历史形成的产权案件作为产权保护法治化的十项重大措施之一。

A.《关于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依法保护产权的意见》 B.《关于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依法保护所有权的意见》 C.《关于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依法保护物权的意见》 D.《关于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依法保护财产权的意见》

二、多选(共 1 小题,总分: 20 分)1.政法工作要努力创造()。

A.安全的政治环境 B.稳定的社会环境 C.公正的法治环境 D.优质的服务环境

三、判断(共 2 小题,总分: 40 分)

1.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

正确 错误

2.当前,我国人民不仅希望人身权、财产权不受侵犯,而且期待个人尊严、情感得到更多尊重,隐私、名誉、荣誉等人格权得到有效保护。

5.解读中国精神 篇五

提交日期: 2017-03-14 考试得分: 100.0 答对试题数: 20 单选题: 共10题,正确10题 判断题: 共5题,正确5题

考试用时: 16分钟13秒 未评分试题: 0

正确率: 100%

多选题: 共5题,正确5题 问答题: 共0题,正确0题

()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分值:4.0/得分:4.0)1 A.人民立场

B.革命立场

C.国际立场

D.改革开放

()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分值:4.0/得分:4.0)2 A.社会主义

B.毛泽东思想

C.马克思主义

D.共产主义

()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分值:4.0/得分:4.0)3 A.开放

B.发展

C.改革 D.建设

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的主题是()(分4 值:4.0/得分:4.0)A.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B.满怀信心,奋勇前进

C.坚持信念,继续前进

D.用于创新,奋勇前进

()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基础。(分值:4.0/得分:4.0)5 A.严肃党内政治生活

B.党的作风建设

C.惩治腐败

D.八项规定

()和法治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分值:4.0/得分:4.0)6 A.发展

B.改革

C.革命

D.斗争

()是一个政党的精神旗帜。(分值:4.0/得分:4.0)7 A.政治纲领 B.群众路线

C.领导人物

D.指导思想

党的十八大指出,坚持和发展()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准备进行具8 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分值:4.0/得分:4.0)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B.改革开放事业

C.和平发展理念

D.共产主义信念

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保持党的()(分值:4.0/得分:4.0)9 A.革命性和战斗性

B.创新性和开放性

C.先进性和纯洁性

D.坚定性和开放性

()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分值:4.0/得分:4.0)10 A.道路自信

B.理论自信

C.制度自信

D.文化自信 学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要同学习中11 国近代以来的历史,学习()起来。(分值:6.0/得分:6.0)A.党史

B.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

C.改革开放史

D.抗日战争史

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的历史贡献的意义在于()。(分值:6.0/得分:6.0)12 A.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B.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C.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D.使中国赶上了时代

完成社会主义革命历史贡献的意义在于()。(分值:6.0/得分:6.0)13 A.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B.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C.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D.实现了中华民族由不断衰落到根本扭转命运、持续走向繁荣富强

学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进一步坚定中国14 特色社会主义()。(分值:6.0/得分:6.0)A.道路自信

B.理论自信 C.制度自信

D.文化自信

学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要进一步增强()。15(分值:6.0/得分:6.0)A.政治意识

B.大局意识

C.担当意识

D.看齐意识

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最鲜明的16 旗帜。()(分值:6.0/得分:6.0)否

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贡献的意义在于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17 刻的社会变革。()(分值:6.0/得分:6.0)否

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18 新,不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向前进。()(分值:6.0/得分:6.0)否

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要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19 不断把为崇高理想奋斗的伟大实践推向前进。()(分值:6.0/得分:6.0)否

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消灭了一切剥削制度。()(分值:6.0/得分:6.0)20 否

主办单位:中共安徽省委组织部 承办单位:安徽干部网络学院(安徽组织干部学院)

6.十八大精神解读 篇六

科学发展观‛首次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十八大报告提出,‚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解读:将科学发展观首次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有利于全党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对于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体现到党的建设各方面意义重大而深远。

总体布局由‚四位一体‛到‚五位一体‛

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提升到更高的战略层面。由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拓展为包括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解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体现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报告指明了清晰路径:经济建设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把经济发展活力和竞争力提高到新的水平;政治建设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使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展现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文化建设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向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前进;社会建设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十八大简介十八大报告十八大观后感十八大思想汇报党代会制度人民健康水平,加强和创新 社会管理,开创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生态文明建设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新阐述

十八大报告中首次写入‚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同时还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解读: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内涵作了深刻阐述,同时指出道路是‚实现途径‛,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改革开放以来,党总结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经验,不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成功开辟和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为实现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确立了正确方向。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人民的选择,历史的必然。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将不断扩大和完善人民民主作为重要目标,从中国国情出发探索民族复兴的道路,体现了对党的执政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升华。

全面小康社会从‚建设‛到‚建成‛

十八大报告提出‚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这与十七大主题中‚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表述不同。解读:从‚建设‛到‚建成‛,一字之变,体现了我国发展阶段的重大变化。‚建设‛是过程,‚建成‛是结果。经过数十年的艰苦 努力,这一战略目标的实现已遥遥在望。首次明确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对全国人民的庄严承诺,是对全世界的郑重昭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我们党成立91年来的奋斗牺牲,都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们党用治国理政的历史性成就践行宗旨,兑现向人民的承诺。十六大以来,我国经济总量从世界第六位跃升到第二位,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水平再上大台阶。

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和用好战略机遇期,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让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过程成为人人共建、人人共享的过程,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程中的精彩篇章。

首提‚城乡居民人均收入‛10年翻番

为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十八大报告提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解读:将人均收入翻一番指标写入党代会报告,分量更重,彰显出今后我们更注重百姓生活幸福度。从国家统计局的数据看,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实际增长9.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实际增长8.1%,是历史上增长最快的时期之一。为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报告还提出了‚两个同步‛,即: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充分体现了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思路。意味着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挂钩,广大百姓可以充分分享经济发展带来的财富收益。这说明国家不是一味追求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而是下决心更加重视居民收入的提高。也向外界传递出未来中国更加重视经济发展质量、更加注重改善百姓生活的重要信号。三个公平‛强调发展成果‚更公平‛

十八大报告提出:‚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并提出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解读: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公平正义作为追求目标。强调‚更公平‛,是‚以人为本‛理念的进一步深化和细化,是将以更大力度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建设的明确信号。实现‚三个公平‛,必须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以平稳健康的发展作基础,社会公平才有实现的坚实基础。必须大力实施依法治国方略。法律体现最大的民意。严格依法办事,人民群众的权利才有可能得到充分保障。必须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充分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权力所到之处都向人民公开、让人民监督,才能有效减少权力滥用。

对党的建设主线作了新概括

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解读:这一总体要求阐明了党的建设的一条主线、两个坚持、五个建设、四自能力和一个目标。三个方面值得特别注意:一是强调以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为主线。二是强调提高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 高‛的能力,这是坚持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的体现,也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必然要求,体现了我们党在加强党的作风建设上的高度自觉。三是强调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这是从另一个角度对党的建设的总目标提出新要求。而‚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和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这一新表述,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基本定位,又提出了‚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新要求。紧紧围绕这一目标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必将有力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再提‚四大危险‛蕴含深意

十八大报告提出:‚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解读:‚四大危险‛是胡锦涛同志继去年‚七一‛讲话之后再次向全党发出的警示,并且首次写入党代会报告。‚四大危险‛准确概括了新形势下我们党执政面临的风险所在,全党必须居安思危、勇于进取,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不断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高度强调坚定理想信念

十八大报告强调: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

现实生活中,一些党员、干部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说到底是信仰缺失,信念迷茫的原因。理想滑坡是最致命的滑坡,信念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解读:与以往党的建设部分比较全面地谈党的思想建设问题不同,十八大报告高度强调和准确聚焦坚定理想信念问题。从抓好思想理论建设、抓好党性教育、抓好道德建设这三个方面提出了新要求。坚持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作为党检验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任何时候都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党面临的形势越复杂,肩负的任务越艰巨,就越要加强党的纪律建设,越要维护党的集中统一。自觉按照党的组织原则和党内政治生活准则办事,任何人都不能凌驾于组织之上。要坚决维护中央权威,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切实做到纪律面前人人平等、遵守纪律没有特权、执行纪律没有例外,形成全党上下步调一致、奋发进取的强大力量。

口径审查监督是对人民负责

十八大报告在谈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时,提出要‚加强对政府全口径预算决算的审查和监督‛,并将其作为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的一项重要内容。

解读:审查和监督财政预决算,是人大发挥监督职权的应有之义。

对政府全口径预决算的审查和监督,意味着政府的全部收支都要纳入人大监管视野,是对人民负责。财政收入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政府怎么花钱要对人民有个交代,要把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让百姓看得明明白白。

从2011年起,我国将所有政府性收入纳入预算管理,全面取消预算外资金。目前尚在修改的预算法草案也明确提出,我国的预算是一个包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障预算‛四本预算在内的复式预算体系,强调了预算 编制的统一性和完整性。

创新驱动将成为转型发展的强劲动力

十八大报告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求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将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解读:我国是全球制造业大国,却又是制造业利润‚小国‛,在耗费了大量的资源、能源和人力后,一些代工企业却只能拿到总体利润中很少的部分。创新驱动,已经成为下一步我国转型发展最为迫切需要的强劲动力。而核心就是让企业成为创新主体,经费管理、认定考核等机制都需进一步改革,向企业倾斜、向转化倾斜、向应用倾斜。坚持企业主体、协同创新,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中的主体作用。加大对中小企业、微型企业技术创新的财政和金融支持,落实好相关税收优惠政策。

首提‚海洋强国‛具有现实和战略意义

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解读:海洋强国是指在开发海洋、利用海洋、保护海洋、管控海洋方面拥有强大综合实力的国家。当前,我国经济已发展成为高度依赖海洋的外向型经济,对海洋资源、空间的依赖程度大幅提高,在管辖海域外的海洋权益也需要不断加以维护和拓展。这些都需要通过建设海洋强国加以保障。

直面问题积极应对攻坚克难

十八大报告在论述困难和问题时首先强调‚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报告中还指出的‚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明确提出,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问题‛。

解读: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社会治安、执法司法……十八大报告直面一系列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坦承‚社会矛盾明显增多‛‚部分群众生活比较困难‛。这凸显出我们党要下大力气解决这些问题的决心,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我们对中国未来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

促进‚四化‛同步惠及‚三农‛

十八大报告提出,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解读:‚四化‛同步的要求,是新形势下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性决策,体现了城乡发展一体化思路的根本要求。从统筹城乡的思路出发,10年来,从中央政策直接支持,到以工业化推动农业现代化、以城镇化推动农业规模化;从新农村建设,到现代农业组织建设以及农业机械化、农业科技化等等,可谓成果辉煌。‚四化‛是一个整体系统,工业化创造供给,城镇化创造需求,工业化、城镇化可以带动和装备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则为工业化、城镇化提供支撑和保障,而信息化能有力地推进其他‚三化‛。促进‚四化‛在互动中实现同步,在互动中实现协调,有利于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报告洋溢‚人本‛理念与为民情怀

十八大报告特别强调:‚全党必须牢记,只有植根人民、造福人民,党才能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只有居安思危、勇于进取,党才 能始终走在时代前列。‛解读:十八大报告中‚人民‛出现了145次,人们从报告的字里行间读出了人民的分量。党同人民群众联系问题,关系党的执政基础和生死存亡。必须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是十八大报告其中真意。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就是要时时处处为人民着想,为人民谋利益。中国共产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只有时刻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才能与人民保持最密切的联系。

‚美丽中国‛彰显执政理念新发展

十八大报告在提到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时强调,要‚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

解读:‚生态产品‛是十八大报告提出的新概念,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核心理念。‚生态产品‛就是良好的生态环境,包括清新空气、清洁水源、宜人气候、舒适环境———这些都是人类生活的必需品,是消费品。这一新提法反映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老百姓对优质生态产品、优良生态环境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就是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良好生态环境、对优质生态产品的需求。

建设文化强国提升文化影响力

十八大报告提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就实现文化强国目标提出四项任务及一系列具体要求。

7.舞蹈欣赏的精神内涵解读 篇七

对于具有比较高素养的欣赏者来说, 欣赏舞蹈是一种极具享受的活动, 在进行舞蹈欣赏的过程中, 欣赏者不仅可以从舞蹈中得到视觉的享受, 还可以在情感上引起共鸣;欣赏者还可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将自己的艺术修养和生活经验相结合, 领略舞蹈中蕴含的美感和思想意蕴。所以, 由于欣赏者的介入, 并且有欣赏者通过联想对舞蹈作品的形象进行补充和使之丰满, 从而完成舞蹈欣赏的创造性活动。

(一) 舞蹈艺术欣赏的条件

1.舞蹈欣赏的三个方面

要想完成舞蹈欣赏的一系列活动, 就需要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欣赏的主体、欣赏的客体和欣赏的中介。欣赏的主体指的就是进行欣赏活动的主体, 也就是观众;欣赏的客体指的就是被欣赏的舞蹈作品;而欣赏的中介指的就是舞蹈审美的实践活动。欣赏中介巧妙地连接了欣赏主体和客体, 欣赏主体和客体的连接和融合就构成了欣赏活动。

2.对舞蹈艺术的审美特征进行了解

舞蹈的欣赏者在进行舞蹈欣赏过程中是需要遵循舞蹈的审美特征来进行欣赏的。这就需要欣赏者对舞蹈在塑造人物、反映生活和传情达意等方面所具有的特殊的表达方式进行了解。舞蹈所具有的基本的审美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形象性、独创性、感染性和技艺性。一个欣赏者若是不了解舞蹈的审美特征, 如果沿用其他艺术的审美特征来欣赏舞蹈, 会导致对舞蹈作品审美的误差, 所以对舞蹈艺术的审美特征进行了解是舞蹈审美活动的前提。

3.对不同形式、不同风格的舞蹈进行了解

舞蹈最常见的形式就是独舞、双人舞、群舞和舞剧等;最常见的种类有民间舞、现代舞、古典舞、国标舞、当代舞、社会舞蹈等。由于不同的舞蹈种类, 不同的舞蹈风格各具特色, 所以, 欣赏者应该对不同形式和风格的舞蹈进行了解和认识, 才能更好的在欣赏舞蹈的过程中体会更为宽广和深刻的精神内涵, 进一步提高舞蹈欣赏者的舞蹈文化和艺术欣赏水平。

(二) 舞蹈艺术欣赏的心理进程

对于舞蹈进行欣赏大致也要经历三个过程:首先是欣赏者对于舞蹈作品中动态美的感知;其次是欣赏者根据舞蹈作品体现的思想感情激发自己的情感碰撞;最后是欣赏者通过对舞蹈作品的感染引发共鸣, 再进行探究, 这是对舞蹈欣赏的最高层次的精神领悟。

二、舞蹈欣赏水平的培养过程和提高过程

要想对舞蹈进行全面欣赏并不是很难, 最重要的就是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欣赏技巧, 并且要多进行练习和实践, 只有这样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一个很好的欣赏舞蹈的人。想成为一个好的舞蹈欣赏者,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入手:

(一) 提高自身的综合欣赏水平

要想提高舞蹈的欣赏水平, 首先需要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和舞蹈的基本知识, 只有这样才可以认识舞蹈的特征, 并且还应该深入了解舞蹈作品的创作背景, 例如当时的社会背景、艺术背景、作者的亲身经历、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世人对于这部舞蹈作品的评论等等, 只有这样作者才会更加全面把握作品的精髓。若是有条件, 欣赏者还可以亲身参与到舞蹈作品中去, 通过自己亲身的动态感受和体会, 全面深入认识和把握这部作品, 从而使自己的艺术素养得到提升, 心灵得到满足。

(二) 积极投入到社会实践当中

舞蹈创作的源泉正是社会生活, 舞蹈创作正是反应和表现社会生活的人体动作艺术。舞蹈来源于生活, 更是经过提炼和美化了的艺术形式, 和生活本身不尽相同, 但确是经过美化了的生活, 归根结底仍然是生活的生活和反应。所以, 要想更好地欣赏舞蹈, 就需要遵守舞蹈艺术的规律, 并且只有对生活充满热情和经历丰富的人, 对舞蹈才会有更加深入和独到的见解。将对生活的体验和对舞蹈的欣赏完美融合的人, 才可能具有更加敏锐和独到的见解。

(三) 积极参加多样的艺术欣赏活动

由于舞蹈归根结底是来源于人体动态的美, 然而这种美的构成是需要经过提炼和美化的, 并且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人体动态主要包括不断变化的动作、相对静止的姿态、面部表情以及整体的构图和画面等, 这些人体动态主要是通过眼睛的观看而感知的, 所以, 进行舞蹈欣赏最先启动的感觉器官就是眼睛, 并且眼睛也是进行舞蹈欣赏的最重要的器官。

一部完整的舞蹈作品, 不仅需要人的动态表演, 还需要音乐的伴奏, 舞蹈音乐在帮助舞蹈作品情感的表达、气氛的渲染、人物的塑造等等各个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欣赏者只有全面启动自己的视觉器官和听觉器官, 才能对舞蹈作品进行全面的欣赏和感受, 并且可以感受舞蹈作品中的全部内涵。

欣赏者要想对一步舞蹈作品进行全面欣赏和体会之外, 不仅需要视觉和听觉的全面深入感悟, 还需要投入全部的心理因素, 也就是以开放的心境全身心地投入到舞蹈作品的欣赏中去, 进而才有可能达到与舞蹈作者的共鸣, 达到心灵的统一。

三、结语

总之, 对于舞蹈作品的欣赏并没有什么捷径, 最便捷的办法就是多多接触不同形式的作品, 从而更加熟悉舞蹈、了解舞蹈, 这样逐步提高欣赏者的欣赏水平。正如我国古代的文艺作家说过 “凡是抄千曲后自能知晓声, 凡是观千剑后自能认识器”, 同样对于舞蹈作品的欣赏, 最重要的就是多多欣赏优秀的舞蹈作品和舞剧, 只有不断反复欣赏和反思, 体会其中的蕴含的深厚哲理, 才能对其中蕴含的哲理进行透彻的理解和体会, 从而充分感受欣赏舞蹈作品所带来的乐趣, 同时不断提高欣赏者的艺术素养和欣赏水平, 使欣赏者在对舞蹈作品的欣赏过程中思想得到升华、情感得到陶冶。

摘要:舞蹈是一门关于人体动作的艺术, 是经过组织、美化和提炼的动作精髓, 是人类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想对舞蹈作品的精神内涵进行全面的把握, 就需要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欣赏舞蹈, 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深入地领略舞蹈的精神内涵。舞蹈欣赏是人们在欣赏舞蹈时对人体动态美所产生的一种内在精神的活动, 通过欣赏优美的人体动作、造型、表情、激起人们的美感, 引导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审美趣味、审美水平和情操, 是富有创造性的活动, 是融合了感觉、情感和认识的精神活动过程。

关键词:舞蹈欣赏,精神内涵,解读

参考文献

[1]张锐.浅谈提高舞蹈专业学生的舞蹈欣赏水平的策略[J].大众文艺, 2012 (12) .

[2]刘杨娟.舞蹈欣赏在高中音乐课教学中的关键作用[J].北方音乐, 2015 (11) .

[3]刘寒冰.浅谈提高舞蹈专业学生的舞蹈欣赏水平的策略[J].大观, 2015 (6) .

[4]高源.论在舞蹈专业本科教育中开设舞蹈欣赏课的重要性[J].音乐大观, 2014 (1) .

8.《时间机器》的精神生态解读 篇八

在乔治·威尔斯发表科幻小说《时间机器》的时代,人们可能还意识不到生态危机,更不会意识到精神生态的问题。但是,随着生态问题的日益突出,生态理论开始出现并影响文学。同时,该理论也进一步影响其他艺术形式:“进入20世纪下半叶,生态危机的出现对电影提出了新的职责要求。同文学、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一样,电影也将目光转向自然,转向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批评这一新的思想流派进入电影,为其提供了更多的思想养分。”[1]这些影响,突出地表现在科幻题材的电影上。关于科幻电影和生态批评的关系,生态学者劳伦斯·布伊尔甚至认为:“在发展全球生态文化理论方面,环境批评家感兴趣的另一领域是气候变化焦虑,这一领域将来肯定会比现在得到更为充分的耕耘。迄今为止,科幻小说与纪录电影比生态批评要领先得多。”[2]

其实,科幻电影这一现代的艺术形式,不仅对自然生态问题有极大的兴趣,同样关注人的精神生态问题,具体体现在电影中人物对于科技、生命伦理及人类发展方式等思想的转变上。关于精神生态学,有学者这样认为:“我想,生态学是否大体上也可以这样划分:以相对独立的自然界为研究对象的‘自然生态学’,以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生活为研究对象的‘社会生态学’,以人的内在的情感生活与精神生活为研究对象的‘精神生态学’。”[3]

《时间机器》这一科幻小说本身就关注未来和自然等问题,改编成电影时,影片必然会受到生态理论的影响,集中表现在主人公亚历山大的时光穿梭的旅程中,目睹自然生态的沧海桑田,也展现了亚历山大精神生态的历程。从精神生态学视角看来,亚历山大的旅行这不仅是一次时空穿梭,而且是一次探索人的精神生态之旅,借助主人公亚历山大的视角,间接反映了尊重生命、回归纯净家园等精神生态价值观。这就为从精神生态学的视角解读该电影作品提供了可能。

电影《时间机器》剧照

影片展现了女友不幸身亡,主人公亚历山大发明时间机器,多次试图回到过去拯救女友均告失败之后,不得不走向未来寻找答案。在目睹了人类长达80万年的发展轨迹后,他竟然意外地发现未来的人类并没有因为科技的发达而过上幸福的生活,反而一步步走向没落。人类在发展生产的过程中引起环境污染对于人内在精神生态的伤害,非但没有得到解决,反而愈演愈烈:“地球上的人类社会中的生态失衡、环境污染正在不知不觉地向着人类心灵世界、精神世界迅速蔓延,下一个污染,将是发生在人类自身内部的‘精神污染’。”[4]

影片首先展示了生物科技的发达对于人精神生态的影响。影片表现了这样的细节:在2030年的图书馆,亚历山大看到了在高科技的帮助下,老师“教育”学生的方法竟然如此简单:“汤姆,如果你再调皮,我就重组你的DNA。”这种教育方法确实能够短期内迅速取得效果,会迅速“生产”出大量“听话”,并符合当时社会要求的学生。但是,这种简单的生物改造和控制带来的后果却是无法估计的。

影片并未展示这种做法的后果,但我们可以假设:一旦DNA被重组,人变成听话的机器装置,听凭他人的控制与驱使,就有可能丧失自己的意志自由,无法进行价值判断和道德选择。这种简单粗暴的科技改造方式也将使得人个性泯灭,丧失独立的人格以及对他人观念批判思考的能力,人类的思想和文化的发展就可能会停滞不前。试想如果社会上所有的成员都是这种被DNA重组过的“听话的机器”,而并不是具有多彩想象力和丰富情感的活生生的人,那将会是一场可怕的精神生态灾难。

影片还思考了生命伦理问题。在人们肆无忌惮的开发月球导致月球爆炸以后,人类走向灾难,辛苦建立起来的文明开始衰弱。影片展示了80万年后,人类分化为地上的伊洛人和地下的摩洛克人两大群体。在生活在地下摩洛克人竟然以地上的伊洛人为食物取得生存。在摩洛克人的首领看来,所有的生命不过是捕食和被捕食的关系,而地下的一部分摩洛克人被训练成捕食工具,而地面上的伊洛人只不过是一群食物。而另一部分摩洛克人致力于发展脑力成为首领,不仅控制本族群中的捕食工具,还希望控制所有的伊洛人。这些摩洛克人“没有过去,也没有未来”,他们不认同生命伦理,更没有崇高的价值观。虽然摩洛克人的首领也知道“节约”,控制住本族群的捕食者不能一次性将地面上的伊洛人吃光,但这种“节约”并不能掩盖其将将一切看做可以开发和利用的资源的本质。他训练捕食者,将伊洛人的生命看做是得以维系族群生存的食物,捉住伊洛女性玛拉,只是将其视为繁衍后代的工具,更不会有纯真的爱情。

亚历山大对此非常震撼,强烈的反对:“他们不是食物,他们是人类!”而摩洛克人的首领对此嗤之以鼻,认为弱肉强食是80万年以来进化的自然法则,人与人的关系无非是利用与被利用、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他再次讽刺亚历山大:“你所谓的时间旅行,不过是你想要控制世界的可悲企图,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无法改变过去)的答案,所做的徒劳无功的努力而已。”这种场景其实是反映了这样一种可怕的假设:过往形成的崇高精神和生命伦理一旦消失,人的存在除了控制一切,将他人当做食物或工具外而变得毫无意义。

值得庆幸的是,亚历山大很快醒悟并指出:“这是对自然法则的曲解。”他乘坐时光机器看到伊洛人悲惨的未来后,坚定地回到了摩洛克人的巢穴,利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敢打败了摩洛克人。摩洛克人的失败,也警告了想要控制一切的精神观念终将会失败。这正如生态学者利奥波德所指出的:“在人类历史上,我们已经知道(我希望我们已经知道),征服者最终都将会祸及自身。为什么会如此?这是因为,在征服者这个角色中包含着这样一种意思:他是权威,即只有这位征服者才能知道,是什么在使这个共同体运转,以及在这个共同体的生活中,什么东西和什么人是有价值的,什么东西和什么人是没有价值的。结果呢,他总是什么也不知道,所以这也就是为什么他的征服最终只是招致本身的失败。”[5]

影片通过亚历山大所见的未来场景,警示人们,如果人的精神价值观缺失,即使有高度发达的科技,可能还是会导致文明的衰弱。当然,影片并没有一味地宣扬人类消极的发展前景,亚历山大和伊洛人还是在生态灾难面前表现出人所特有的勇敢和智慧。具体表现在亚历山大劝说伊洛族人上:“有些事情,我们尽管害怕,但是必须要面对。”这使得亚历山大勇敢地作出选择,号召伊洛人团结起来一起应对,最终改变了人类未来的命运。影片暗示人类精神生态中的勇敢和智慧是一种崇高的力量,它可以使人在面临困境时获得新生。人类无法改变过去,却可以勇敢地改变未来。

影片还思考了物质生活的奢华和精神生态贫乏的矛盾,一方面人们希望物质生活高度发达,但另一方面人们的精神生态问题并没有随之而迎刃而解。其实,自现代社会中生态问题出现以来,一直存在争议。每当有人对现代工业和科技的发展所带来的环境问题提出批评时,就会有人提出反驳:现代工业和科技的发展确实会带来环境问题,但是人们会因为环境问题的出现而放弃发展吗?要说生态环保,原始社会的生活就是最环保的,但是习惯了生活在现代科技和工业文文明的人们,会自愿放弃现在所拥有的一切而回归到愚昧的原始生活状态吗?如果有人一方面享受着由高度发达的工业科技所带来的奢华生活,另一方面又在不遗余力的批评科技和工业文明本身,这显然是虚伪的。为了维系高度发达的现代工业社会物质上的奢华,人就应该适当容忍现代工业文明发展过程中所带来的某些环境的污染。

电影《时间机器》并未对此问题做出正面回应,但还是侧面进行了的思考。在女友惨遭不幸,虽多次回到过去拯救女友均告失败之后,亚历山大终于再也找不到继续回到过去的理由而前往未来。当亚历山大乘坐时光机器亲眼目睹了伊洛人将走向没落的悲惨命运,还是勇敢地留下改变未来。80万年之后伊洛人的社会完全是一个史前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当然远不及他过去所生活的那个现代社会。尽管影片最后展现亚历山大还是会时不时的回忆起过去的生活,回忆自己的书房、卧室、客厅等现代文明社会中的事物,但是他并没有后悔选择现在的生活。在被救的伊洛族女子玛拉遗憾地提到因为拯救伊洛人而时间机器被毁,这也意味着亚历山大将永远无法再回到他的时代去了,亚历山大的回答却是没有关系,影片暗示他获得了伊洛族女子玛拉的爱情,似乎也能适应当下的生活。

影片借助公亚历山大的选择,暗示面对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社会,人精神上的孤独感却越发强烈。如果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未来生活的可能,人到底应该如何抉择?亚历山大的选择告诉我们:为了某个崇高的精神使命,高尚的人是可以放弃物质上的奢华,甚至愿意舍弃生命的。同时,在科技和物质发达的所谓高级社会中,人一样会因为精神生态的失衡而感到孤独,这种痛苦使得人幻想有机会自由地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在面临无法改变过去的困境时,人更希望勇敢地走向未来,尽管未来可能会是一个落后的原始社会。为了避免精神生态的污染,亚历山大似乎更希望走向原始、纯净的未来。

结语

关于精神生态问题的根源,有人认为:“说到底,那种实用主义的、物质主义的、急功近利的价值观才是制造现代生态灾难的罪魁祸首。先前的社会并不是这样的,舍勒把这种情形的出现叫做现代社会中的‘价值的颠覆’,贝塔朗菲则把它叫做传统社会的‘价值崩溃’。在我们看来,现代社会的这种日益极端的价值观念起码是片面的、短视的,事实说明也是凶险的。而要重新休整现代社会的价值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类如何调整、端正自己的价值取向,如何看待精神的价值,如何开掘地球生态系统中的精神资源。这不仅是人类与自然真正和解的出路,也是人类自身逐步走向完善的前提。”[6]

可以这样认为,亚历山大回归原始,并非是希望回到原始丛林生活那样简单,其实是其精神上想要回到最初纯真的状态。不过,影片结尾始终也绕不开这样的问题:在亚历山大的带领下,伊洛人开始了新的生活,开始发展自己。但是,如果假设在未来,伊洛人重新建立发达的科技和现代文明,伊洛人会重蹈覆辙、自然和精神生态会再次遭到污染、辛苦建立的文明会再次面临衰亡吗?电影中假设的这种周而复始、从原始到文明再到自我毁灭的循环式发展模式是否可以打破?影片没有正面回答,影片中展示的场景虽然是幻想式的假设,但这对于人类未来社会的发展无疑是一种预警,也是该影片以一种独特的视角对现代人类精神生态反思的开始。

[1]常如瑜,岳芬.生态电影的批评空间[J].电影新作,2013(4):29-33.

[2]劳伦斯•布伊尔.生态批评:晚近趋势面面观[J].孙绍谊,译.电影艺术,2013(1):95-104.

[3][4][6]鲁枢元.生态文艺学[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146,149,339-340.

9.十八大精神解读 篇九

第一,十八大召开的背景。时代背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出现光明前景。具体来说:

一、成就:

过去十年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经济总量超越日本成世界第二位,这是最主要的成就。2020年要比2010年翻一番,人均收入也要翻一番。国际上也有讲2050年超越美国的,这个问题我们目前不敢讲,但是十八大中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愿景:人均收入要翻一番。许多人持有疑问,我想,我现在的收入相比十年前已经翻了不止一番,所以沿着社会主义道路走下去,这个目标不是问题。

二、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综合国力大幅提升,2011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四十七点三万亿,财政收入大幅增加,农业、基建、航天、高铁交通、超级计算机实现全面进展。产业结构全新调整,创新产业突破巨大。

三、改革开放取得重大进展:

农村综合改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医改、教改、税改、社会保障改革稳步推进。

四、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

城乡就业改善、家庭财产增加、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农村扶贫标准大幅提升,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持续提高。

五、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开展。文化产业的发展,包括公益性文化产业和经济型文化产业。总有人问我莫言获得诺奖的意义在哪里?我说,莫言获奖的最主要意义在于,西方学者从关注中国古代文化转移到关注现当代中国文学的发展。体育竞技取得骄人成绩,但全民健身仍是另一个问题。列举一些数据,过去十年间,2100家文化系统国有文艺院团完成改革任务,占总数的99.86%,其中转企改制占61%。

六、社会建设取得新进步:

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和均等化程度显著提高。教育事业迅速发展,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社保体系建设成效显著,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全面建立,全民医保基本实现。我的教育理想是全面小康之后,实现十五年义务教育,从幼儿园到高中,实现高质量教育。除此之外,高等学校都达到清华、北大这样的水平。在座的若有人能够像习主席一样将来出席二十大,请记住我的这个教育理想。

七、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深化改革开放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务艰巨;城乡发展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尤集中于教育、就业、社保、医疗、住房、生态、食药品安全、社会治安、执法司法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领域。一些干部领导科学发展能力不强,少数党员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薄。中国八千万党员,超了德国人口总数,坚定的理想信念十分重要。这是胡总报告中尤其提到的。一些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突出。反腐斗争形式依然严峻。据说习总反腐很铁腕,让我们拭目以待。

八、国际背景:

以上是国内背景,国际上,世界经济复苏缓慢。美国处于“财政悬崖”边缘,欧债危机险情再生,众多新兴市场势头放缓;美国重返亚太战略进一步推进,中日关系日趋紧张„„钓鱼岛在日美联防安保协议内,这对我们构成很大威胁。日本在二战以后没有清理过它的历史观,一个北师大日本博士说,他从小到大从来没有接受过侵华事实的教育。它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始终想从一个经济大国变成一个政治大国,所以才会申请入常。

第二个问题,我们讲十八大报告的“新亮点”。

一、科学发展的新定位。

把科学发展观同马列毛邓三一道,作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写入了党章。这是创新,也是一脉相承。国外有传言,自十八大始将不再坚持毛泽东思想,但我们看到十八大开幕第一项就是领导人集体向毛泽东遗体默哀。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永远要坚持下去的指导思想。

二、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道路自信,即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改革开放三十年充分证明这条道路是正确的,能够引领我们走向光明。社会主义道路的解释中,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之后,又加上了“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是第一次把“共同富裕”写进道路中。

理论自信,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三科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科学发展观是紧密联系的,不是分裂开来的。有人说毛泽东思想讲的是革命,科学发展观讲的是建设,这是不对的。毛泽东思想中也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社会道路的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这三十年是毛泽东思想的发展,这个理论基础不能动摇。

制度自信,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些制度符合马克思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适合于中国社会,自信即来源于此。北川三年灾后重建,只有在中国才能做到。

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十六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十八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硬指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包括了人民民主不断扩大,这也是创新。

四、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协商制度。

这是第一次把民主协商制度写入报告中。

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六、建设生态文明。

把生态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三十年改革开放我们的环境确实在恶化,现在讲五个建设“五位一体”,希望能有所改善。七、五位一体现代化建设布局。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希拉里在国内讲中国人最崇尚的就是权和钱,她分析的的确到位。但我们不能让它持续下去,我们要讲文化,讲其他的价值。

八、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群体性事件群发,矛盾冲突,社会管理方式转变确实需要。

第三,讲十八大新部署。

一、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把制度建设摆在突出位置。不照搬,不走邪路,但是可以借鉴好的方面。最主要的是保障人民的民主权益,要体现机会方面的公平、教育方面的公平。实现人民群众当家作主是核心。

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当代中国文化软实力,大家不要错误理解为发展文化产业,这不是发展文化的根本。社会主义文化讲求社会效益,包括公益性的文化事业和的经营性的文化产业。二者协调发展,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三、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重要的五条,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也是最基本的五条。住有所居尤其要解决。现在的限购仍然不好,瑞典政府是不许买第三套房的。住房是特殊商品,应当有所限制。现在的政策仍然做不到,希望我们的安居梦早日实现。

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10.长征精神的当代解读 篇十

摘要:回顾红军将士长征历史,对长征精神内涵中的不怕牺牲、前赴后继的大无畏精神,艰苦奋斗、坚韧不拔的革命主义精神,团结互助、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精神,百折不挠、奋发向上的乐观主义精神进行了解读,针对目前社会上的种种诟病,阐述了长征精神所具有的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长征精神 当代 现实指导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战争失败后,中央红军的三大主力开始陆续长征。长征期间,红军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翻越夹金山,一路上跨过雪山、穿过草地,历经了艰难险阻。终于,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省会宁地区会师,这也就标志着长征的胜利结束。长征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为中国革命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今,长征虽然已经过去了近80年,但是长征中红军将士表现出的各种优秀精神品质对中国社会却产生了深刻而长远的影响。之后的任何一个时期都对长征精神进行了自己的解读,学习其中的精华,对社会发展进行指导;当代社会自然也不例外。长征精神内涵丰富,主要表现为不怕牺牲、前赴后继的大无畏精神,艰苦奋斗、坚韧不拔的革命主义精神,团结互助、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精神和百折不挠、奋发向上的乐观主义精神。这其中的任何一种精神对当代政治、经济、文化等都有着深刻的启示意义。

一、不怕牺牲、前赴后继的大无畏精神的当代解读

当代许多人对革命烈士不怕牺牲、前赴后继的精神表示不解,如今的人们无法想象为何革命者可以如此执着、如此无畏,或者说,“愚蠢”地放弃自己宝贵的性命去成就当时一切还是未知的将来。

其实,这样一种大无畏的精神是出自革命者对共产主义的坚定理想信念,这番信念使得革命者对革命理想和事业无比的忠诚,革命者可以为之放弃自己的一切,乃至性命。如果没有这样的坚定信念作为支撑,红军在长征路上根本无法成功经受飞夺泸定桥、强渡大渡河,爬雪山、过草地这样危险的战争环境和恶劣的自然条件①。

夏明翰英勇就义的故事我们从小就耳熟能详,他的毅然决然,他的勇于牺牲,他的凌然大义,同样是因为内心坚定着对中国共产党必胜的信念。一个夏明翰,无数个夏明翰„„就① 白宁,孟歆云.长征精神的时代启示[J].论坛集萃,2011,(12):289-290.这样,不停地鼓舞激励着广大红军将士前赴后继地冲向理想的彼岸。而最后事实证明,他们的抉择是正确的、可敬的,他们的自我牺牲的确换取了理想信念的最终实现。

然而如今社会,有谁还在谈理想,有谁还在谈信念?极少的那么几个自认为有理想信念的人,恐怕也不敢大声说出来——因为会被众人投以不解,甚至鄙夷的眼光。没有理想信念的民族是可悲而可怕的。可悲,是因为人们缺乏人生价值的内在支柱,缺少内源动力的人们往往无法坚持完成某件了不起的事情;可怕,是因为丢失理想信念以后人们也丧失了正确判断是非的能力,从而肆无忌惮地做出自以为正确,实际上已经非常出格、甚至危害社会公众的事情来。然而目前,我们的民族正是处于这样的可悲而可怕中。所有人都忙忙碌碌不知为何而活,找不到自己的人生价值,看不到未来要走的路在哪里;人人都在这个弱肉强食、尔虞我诈的社会中勾心斗角,为私欲拼个你死我活——革命时代人们之间的那份淳朴与真诚早就不见了。

正是鉴于这样的社会现实,长征精神的现实指导意义就十分突出。国家要经常对广大党员干部和社会青少年进行长征精神的教育,帮助社会群众提高对长征精神的认识。通过建立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引导群众找到内心的理想信念,告别浑浑噩噩混日子的状态,找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努力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而奋斗。

此外,我们要杜绝懦弱胆小,做一个勇敢大无畏的人。每一次在众人面前的演讲,这是小处的勇敢;遇到恶势力在能力范围内与之争斗,这是大处的勇敢。社会风气日益低下,金钱主义、享乐主义的嚣张盛行,正是因为我们内心缺少了勇敢的正义之心。如果人人为了社会正义不怕牺牲、前赴后继,又哪里会有那么多贪污受贿之人呢?所有见不得人的暗箱操作想必也都不会存在了。

二、艰苦奋斗、坚韧不拔的革命主义精神的当代解读

艰苦奋斗和坚韧不拔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同样也是红军将士长征精神的集中体现。红军将士可谓是人类历史上艰苦奋斗者的杰出代表。长征路上,红军将士生活和作战的环境恶劣到极点,然而他们弘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坚韧不拔地与磨难进行了顽强的战斗并最终取得了胜利。②

回顾历史,艰苦奋斗、坚韧不拔精神作为长征精神中的关键组成部分对长征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长途跋涉历时2年的长征中,红军将士先后渡过了湘江、乌江、赤水河、金沙江、大渡河、白龙江等24条号称“天堑”的江河,翻越邛崃山、大雪山、岷山等共1000余座山,跨过了纵横数百里的茫茫水草地,进行四渡赤水、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夺取② 龚先庆.长征精神的时代内涵[J].党史文苑:下半月学术版,2007,4:22-23.天险腊子口等大小战斗360余次。如果红军将士吃不了苦、无法与苦奋斗,遇到挫折容易气馁,追求享乐主义的生活,那便无法完成这些革命史诗般的壮举。③

当今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许多人不禁疑惑:我们还需要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吗?答案是:要!而且是必须要!社会上,已经有相当一部分人滋长出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消极怠惰情绪,出现了讲排场比阔气,奢侈无度、肆意挥霍的现象;尤其是个别党员干部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曾经的革命意志衰退,对自我的要求放松,思想变得庸俗,工作不思进取,生活贪图享乐。一个民族如果失去艰苦奋斗的品质,表面看社会整体依旧表现出蒸蒸日上的时候,但其实已经达到了所能前进的最远路程。骄傲情绪和奢靡之风只

④会影响人们的理性思考,阻碍人们孜孜不倦追求远大理想的脚步。为什么我国贪污腐败之

风盛行?其实也是因为官员禁受不住钱权的诱惑,不能在安逸的社会中依旧保持艰苦奋斗的精神品质,最终背离了艰苦奋斗的要求。孟子提出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其实也阐释了人们在安稳的环境中要懂得艰苦奋斗,这样的忧患意识有助于我们保持清醒的头脑。社会稳定国家富强时尚且需要艰苦奋斗,更何况目前我国在国际社会格局中实际上处于相对劣势地位,跻身发达国家之列还需要经历想当艰巨而漫长的阶段。因此,我们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保持和弘扬坚韧不拔的艰苦奋斗精神就显得愈发必要了。

艰苦奋斗不仅强调“艰苦”,事实上它也要求我们坚韧不拔地进行“奋斗”。物欲横流的时代,社交面是四维空间,我们要面对的挫折虽比不上长征时那么艰辛却更加复杂得多;许多人都没有什么家世背景,这就更要我们进行坚韧不拔地奋斗。相信无论生活遇到多么艰苦的挫折,只要拥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始终保持坚韧不拔、顽强拼搏、永不言败的精神,就一定能克服困难并且同样可以使个人变得出类拔萃。

三、团结互助、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精神的当代解读

红军战士大多有着相似的成长背景,他们为了同样的理想在严酷的环境中共同作战、共同奋斗,因此具备了团结一致、互相帮助的团队协作精神,在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相悖时总能牺牲小我、顾全大局,做出对整体有利的抉择。这样的精神构筑成为长征精神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对长征的最终胜利也发挥了巨大作用。

以中共中央在两河口会议上顾全大局的例子来说明集体主义精神对长征胜利的重要作用。1935年6月,红一、四方面军在四川懋功达维地区胜利会师后,中共中央在两河口会③

④ 周国华.[N].南昌高专学报,1996(4).高铁强,李玲.艰苦奋斗小议[J].记者观察,2003,9:

54议上制定了红军北上抗日的战略方针。但是,在红四方面军工作的中央代表张国焘却主张避开胡宗南,提出了向川康一带发展、建立“川康政府”、实现所谓的“川康计划”的主张,表现出了他的右倾思想。在中华民族最紧迫的时候,中共中央从国家最根本的利益出发,同张国焘的右倾逃跑主义思想进行了坚决的斗争。中共中央从全局出发,决定团结张国焘,同意将周恩来的红军总政委职务让给张国焘。最终,会议顺利通过了《关于一、四方面军会合后战略方针的决定》,这为实现党和红军北上抗日和领导全国抗日运动的伟大战略目标奠定了重要基础。⑤

团结互助与顾全大局要求培养个人光明磊落、虚怀若谷的品质,通过人格力量进行团结,做到容言、容人、容事。现代社会,很多都是独身子女家庭,独身子女往往在父母长辈的过度疼爱中成长。个别独身子女考虑问题、解决事情时会倾向于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团结合作、不顾集体和他人的得失。“90”后大学生作为独身子女的典型代表,有调查显示,“90后”大学生中有80%的学生认为“集体主义原则是我们为人处世所必须遵守的准则”,有10%的学生认为“遵守的前提是不损害自己的个人利益”,但也有2.8%的学生觉得没这个概念,“现在都只为自己打算”。数据表明,目前过度自我的“90”后大学生并不多,多数呈现出较好的集体意识,懂得为他人着想和顾全大局。这样的社会现状揭示了我国目前社会氛围较为和谐,人民普遍安定团结。我们要继续保持和发扬团结互助、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精神,这将有利于民族整体利益最大化的实现和创造更加和谐富强的中国。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团结互助不是个人消极躲避问题,顾全大局也不是完全否定自我。团结互助和顾全大局要求我们多为他人和集体思考,但是这不代表我们要一味否定自己、认可他人。团结互助和顾全大局是建立在对事情的深刻认识和对未来走向的准确把握之上的,是正确预见到了自己的牺牲可以换回集体的利益;如果放弃自己的正确立场,认同他人的错误见解,那就是犯了根本性错误,这样的行为也已经不属于集体主义的范畴。⑦⑥

四、百折不挠、奋发向上的乐观主义精神的当代解读

“苦不苦,想想长征两万五”——长征的“苦”是我们当代人所无法想象,也无法再次经历的。长征路上环境的恶劣、条件的艰苦更加突出了红军百折不挠、奋发向上的乐观主义精神,正是这样的精神熔铸成为了长征胜利的重要力量源泉。长征中,红军将士无论遇到多么棘手的问题、多么艰苦的环境,总是表现出艰苦奋斗的卓越品质,面对打击和磨难中表现⑤ 白宁,孟歆云.长征精神的时代启示[J].论坛集萃,2011,(12):289124.王军.“90后”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调查[J].政工研究动态,2009,(15):73.当前,我国正加紧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希望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针对社会上的种种诟病,我们迫切需要学习长征精神并赋予长征精神新的时代内涵,全面继承和弘扬长征精神中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部分,将其融入到科学发展观等各种指导思想中,充分发挥长征精神的作用。

11.解读《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篇十一

关键词: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主旨 启示

马克斯·韦伯是现代西方学术史上一位著述甚丰、研究领域甚广、影响甚大的思想家。韦伯研究的主旨是“世界各宗教的经济伦理”,亦即试图从比较的角度,去探讨世界各主要民族的精神文化气质与该民族的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内在关系。这一研究方向成就了韦伯的文化比较系列专著--《宗教社会学论集》。《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就是这部系列专著的第一部分。

一、《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主旨思想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主题思想是“作为神学信仰体系的加尔文教,对作为一种经济组织的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影响”。韦伯是从以下两个方面对这一主题加以揭示的。

1、对资本主义精神特质的规定

韦伯在导论中从科学、史学、艺术、建筑、国家政治制度等方面对东西方进行比较,得出东西方文明的本质区别在于西方独具理性而东方匮乏理性的结论。西方资本主义的中心问题是“以其自由劳动的理性组织方式为特征的这种有节制的资产阶级的资本主义的起源问题”。他认为东西方社会之所以走了不同的发展道路,“所涉及到的实际上是一个关于西方文化特有的理性主义问题”,而宗教伦理则是蕴藏其后并导致东西方社会发展道路迥异的根源,“各种神秘的和宗教的力量,以及以它们为基础的关于责任的伦理观念,在以往一直都对行为发生着至关重要的和决定性的影响。”

韦伯认为,“资本主义精神的发展完全可以理解为理性主义发展的一部分,而且可以从理性主义对于生活的基本问题的根本立场中演绎出来。”资本主义精神的理性体现为“这种经济是以严格的计算为基础而理性化的, 以富有远见和小心谨慎来追求它所欲达到的经济成功”。这种理性具体体现在每一个人身上就是“把追求赚钱看作是人人都必须追求的自身目的,看作是一项职业”,而“合乎理性地组织劳动以求为人类提供物质产品,毫无疑问是他们毕生工作的最重要的目的之一”。

2、新教禁欲主义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在韦伯看来,资本主义精神不是“谋利、获取、赚钱、尽可能地赚钱”,它是一种伦理道德原则,它一种内在的精神气质,它是履行宗教神圣的“天职”。“天职观念”构成了资本主义社会伦理中最具特质的精神理念,是资本主义文化的根基,是资本主义在西方得到巨大发展的精神动力,宗教改革后所产生的新教伦理是资本主义精神得以产生的文化基础。

韦伯阐述和分析了宗教改革后形成的具有禁欲主义倾向的四大新教派别对于资本主义精神的形成的至关重要的作用。他认为根据新教“救赎论”的“财富观念”和“时间观念”建立起来的“职业观”, 对于资本主义精神的形成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它包括四个方面:1、劳动是人生的根本目的,是人的天职。2、劳动分工和职业分工是神意安排。3、获取财富是为了上帝而不是为了享乐。4、反对非理性的奢侈消费。

新教伦理作为一种本质上世俗化的伦理观念,在西方资本主义发展历史上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首先,新教伦理以宗教的方式确认了正当追逐财富的合法性,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心理因素。其次,新教伦理强调合理限制消费的必要性,有利于资本主义原始资本积累。再次,新教伦理缓和了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矛盾,劳动成为了人生的目的,是人的天职,社会分工是神意的体现。最后,新教伦理培养了近代西方资产阶级经济人。从而,韦伯得出结论: “被称为资本主义精神的那种态度,其根本要素与我们在这里表明的清教世俗禁欲主义的内涵并无二致。”

二、韦伯思想的启示意义

韦伯思想的启示意义在于他以理性的态度思考宗教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该书的独到之处就在于极为注重对资本主义兴起过程中非经济因素的重要意义的探究。韦伯思想对于我们的启示“不在于韦伯多么准确无误的刻画了资本主义的精神实质,而在于他敏锐的察觉到了这种精神的形成,有着深刻的社会文化基础。”

1、韦伯从宗教社会学的角度分析文化与社会历史发展的关系具有启示意义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市场经济的发展是一个社会物质和精神等诸多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人类社会的发展从来就是一个错综复杂而又色彩斑斓的多样化的过程,按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他们从来没有否定过社会意识和上层建筑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对马克思主义的僵化、教条理解和受特殊的政治情境的影响,我们往往形成了一种片面曲解唯物史观的倾向,往往只强调社会发展中的经济因素,而忽视了非经济因素的作用。韦伯在世界宗教系列比较研究这一博大的学术领域所作的卓有成效的探索已向人们证实:宗教与文化的关系是现代人文科学的一个非常有价值的研究课题,而且随着人文科学研究的发展愈加重要。在分析资本主义发展的起源时,韦伯充分考虑到文化因素和精神因素的重要性,从伦理和经济的关系出发,探讨了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及动态关系,韦伯的这种研究方法促使我们从伦理、宗教和文化的层面探讨社会发展的内在原因或者动力。

2、韦伯通过对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内在关系的研究,揭示了传统文化必须向现代文化转变的重要性

从基督教发展历史看,教会的经济伦理本身也在发生相应的变化。一方面,它是当时社会发展的精神支柱,另一方面,它也必须依据社会经济发展的情况做出相应的调整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这种调整是近代西方社会经济变化的文化基础。任何社会经济的发展都需要伦理道德的支撑,任何一种特定社会的伦理观念必须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为社会经济的进步发展提供精神动力。韦伯的理论对于现代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启发们思考如何重新审视传统与现代化的关系,思考如何从文化传统发掘合理的、积极的因素,对于传统进行创造性的转化,使之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精神动源。

3、韦伯从新教伦理的角度阐述资本主义发展的内在原因,突出了伦理问题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经济和伦理是人类生活的两重空间,对应着人生的两重需要:生存(经济的)和怎样生存(伦理的)。经济行为如何选择,何种选择更符合人的价值和人的尊严,这是一个严肃重大的问题。

韦伯从新教伦理的角度阐述资本主义发展的内在原因,从伦理和经济关系的独特角度来探讨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内在驱动力,使我们认识到伦理道德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是有机联系的整体,选择现代化的道路不仅仅是经济问题,也是一个内在价值观念、文化背景和伦理道德的问题。经济发展如果没有伦理道德作为基础,没有正确的价值体系作为支撑点,必定会陷入混乱乃至崩潰。中国是一个缺乏宗教信仰的国家,宗教伦理不可能发挥起到新教伦理在对于资本主义发展的作用,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中国不需要经济伦理的建构,只是中国的经济伦理建构更多的需要依赖于人自身,依赖人的理性,必须一方面完善我国法律制度,建构制度伦理,另一方面大力发展教育,提高人的素质,使个体具有较高的理性,将制度伦理转化为内在伦理,转化成为一种自觉的追求。

参考文献 :

[1] 田嵩燕 《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社会学理解》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2] 杜维明 《现代精神与儒家传统》 三联书店1997年版

12.精神分析理论下的《古船》解读 篇十二

一、关于精神分析批评

弗洛伊德所创立的精神分析学虽然属于心理学的范畴,却对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少作家、批评家,如卡夫卡、萨特、鲁迅等,都曾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这一理论进行文学创作或文学批评的实践。“弗氏的许多概念——如压抑、投射、文饰作用、反应形成、无意识动因、里比多、超我、恋母情结,等等——已经深深渗透到现代人的意识中,使大家都在某种程度上变成了心理学家”。

然而,精神分析学的局限也是非常明显的。精神分析批评注重对作家、作品中的人物的无意识心理,以及二者这一心理的同构性进行分析,却忽略了这一心理产生的社会环境、文化传统,或是根本视而不见。这对于中国文学的批评分析,局限性尤其大。几千年来,中国文学的主流都是与国家民族、社会现实密不可分的。而作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族使命感及其在作品中的流露,使得在分析作家作品的心理结构时,同样必须注重其所产生并蕴含着的社会文化背景。

二、精神分析理论下的《古船》分析

(一)《古船》的性意识

《古船》中有对于性的大量描写。当然,并不是露骨的情色描写,而是对于作为人的原初本能的性意识的一种展示。弗洛伊德认为,在意识之外,还存在着“已经发生但并未达到意识状态的心理活动过程”,即潜意识。潜意识可分为前意识和无意识。而无意识,尽管“曾被压抑或从未被允许变为意识”,却在人的心理结构中,占据了最大的一部分。其核心要素是性冲动、性本能、性欲望,它以“里比多”为衡量尺度。如果性能够在其生理层面上自由发展,不受到道德和其他社会因素的压抑和干涉,性就能将人引向一个自由、率性的发展方向,体现一种与生俱来的生机。相反,如果性受到压抑,个人主体就会处于一种焦虑状态当中。这种焦虑状态下的人,一方面可能会出现病理的特征,另一方面也可能体现一种社会条件下的升华,将“里比多”升华至一个精神的层面,去主动抵制性的冲动。

《古船》中的隋家三兄妹都处于这样一种焦虑状态。由于资本家的出身,他们对性欲的基本需求处于一种非正常的状态,甚至可以说是畸形的。

隋抱朴作为隋家的长子,承担的家庭责任和义务是巨大而沉重的。从童年时代开始,他就目睹了太多的血腥。一个孩童纯真的天性过早地被泯灭了。隋抱朴负载着强烈的原罪意识,老隋家欠大家的早已随血脉的传承,如烙印般刻在了他的心里。他压抑了所有渴求、欲望,包括对小葵。隋抱朴深爱着小葵,却因为“是老隋家的人”,而对小葵欲爱不能。隋抱朴不是没有过挣扎,然而,激烈的情绪宣泄却驱使他陷于更深的苦闷中。小葵丈夫李兆路的死强化了他的负罪感,“似乎看到了他在另一个世界谴责的眼神”。于是,隋抱朴选择了一个人安静而寂寞地待在老磨屋里,内心却是忍受着近乎自虐的自我折磨、自我煎熬。性的纠缠、冲突使他苦闷、焦虑。然而,正是在这一状态下,隋抱朴实现了对自我的升华。

在弗洛伊德看来,“升华”就是“舍却性的目标,转向他种较高尚的目标”。“升华本质上是一种转移,即本能的发泄由生物性转移到社会及现实中去,使之得到一种补偿”。

性冲动与性压抑的无法排遣引领隋抱朴转向了更为崇高的社会层面的反思和探求,自我和超我使他超越了本我的快乐追求。他对自我进行审判、反省,主动承担了苦难。他不再只是老隋家的长子,而且是作为人类的一员,“我为咱们整个儿人害羞,这里面有说不清的羞愧劲儿、耻辱劲儿”。暴力和鲜血对人性的扭曲,对人性中阴暗、丑恶、凶残一面的激发,使隋抱朴对普遍人性开始怀疑。他不仅在为老隋家赎罪,也在为整个人类赎罪。《共产党宣言》就是他思索救赎道路的《圣经》。隋抱朴从这本“值得读一辈子的书”中寻求彻底结束洼狸镇贫穷、苦难的办法,寻求大家平等友爱地一起过好生活的办法。隋抱朴在焦虑中实现了人格的重构。

相比隋抱朴,隋见素的焦虑情绪更为严重。以性本能为核心的动物性本能,“很自然地分成两大主要类别。他们要么是野心的愿望,这类愿望提高幻想者的人格。要么是性的愿望。……在年轻的男子身上,自私的、野心的愿望和性的愿望相当明显地并驾齐驱”。性的压抑使隋见素将其转化为了对权欲、物欲的疯狂追求。他要复仇,要夺回粉丝厂,取代赵多多。因此,他不断地计算粉丝大厂的开销、成本和营利;他利用了对他痴爱着的大喜,仅把她当作全盘计划的一颗棋子。而当愿望落空,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进城,甚至有些不择手段地去追求社会地位和财富。他已陷于一种迷狂状态之中。然而,隋见素也同样在挣扎着。赵多多野蛮、粗俗的原始兽性刺激着他,而隋抱朴对道义、良知的追求,向着超我的接近,又想要感化他。隋见素在本我、自我、超我之间徘徊,却始终突围不出。当这三者不能得到平衡,个性发展便会受到阻碍。隋见素的“阳狂”就是对此的隐喻。

隋抱朴和隋见素的妹妹隋含章也是内心非常纠结的一个人物。为了保护隋家和两个哥哥,隋含章不得不被洼狸镇的掌控者四爷爷长期占有和凌辱。无论从感情还是从理智上来说,隋含章对四爷爷都只有仇恨。隋家的遭遇是四爷爷一手策划的,而她自己更是在18岁那年就被四爷爷毁了。然而,隋含章却又表现出了一种极为矛盾、复杂的对四爷爷的依恋。“这个四爷爷不仅是个恶魔,还是一个男人。她的唯一去处是四爷爷家,他的强健粗壮的四肢,有力的颈部,阔大的手掌,甚至是巨大的臀部,都显示着无法征服的一种雄性之美。”“四爷爷毁灭了她,她似乎什么都没有了。只有可怜巴巴的那么一点性欲。”仇恨和性的依恋互相扭结,隋含章形成一种性本能支配下的畸形心态和行为。

《古船》中对于性的展现可以解释为张炜潜意识的一种不自觉的流露。闹闹、大喜等对于性的热烈而质朴的追求展示了生命的原初张力,而四爷爷、赵多多原始性欲的泛滥,对性欲、权欲、物欲的极度渴求,更接近于弗洛伊德晚年提出的“把机体的生命回到无生命的状态”的死的本能。但另一方面,性的展现也是张炜在社会文化层面上的自觉的抒写。作品写作于80年代,文本中对性的涉及是对“文革”文学只能以阶级斗争、路线斗争为题材的突破,也是对几千年来人性被压抑、正常欲望被剥夺的普遍生存状态的反思。老隋家的人由于资本家的出身,在处处谨慎与压抑中变得畸形;而四爷爷、赵多多等所谓革命者,也正是在革命的名义下,在革命血腥和暴力的激发下,其无意识中粗野、鄙陋的原欲愈演愈烈,人性极度扭曲,并制造了不少惨剧。历史的循环感根于人性欲望的一次次重演。这样,性就不仅仅是生理层面的本能冲动,它具有了更为丰富的社会文化层面的人性的含义。

(二)《古船》的恋母倾向

“俄狄浦斯情结”又称“恋母情结”,意为“我们所有的人都命中注定要把我们的第一个性冲动指向母亲,而把我们仇恨和屠杀的愿望指向父亲”。而这一“爱双亲中的一个而恨另一个”的情结,是“精神冲动的基本因素之一”,即这是“从人类童年开始就具有的愿望”,通过种族遗传已积淀为集体无意识;同时,它也是“从每个人童年就开始的精神冲动模式”。“俄狄浦斯情结”这一独特见解的提出为文学批评提供了新的视角模式。然而,受泛性论的影响,弗洛伊德对它的阐释仅局限于性的范畴。应该说,“恋母情结”包括除了性之外的对博大深沉的母爱更宽泛意义上的精神依赖与依恋。

《古船》中,隋抱朴在后母茴子身上寻找到了一种替代性的母爱。“有一次她高兴了,把他抱在怀里,亲了一下他俊美的额头。他感到了她的柔软的、不停跳动的胸脯,低下头去,目光不敢凝视那雪白的脖颈。他的脸红了,叫着:‘妈妈。’她应了一声。后来他就再也没有这样叫过她。不过他不怎么惧怕她了”。缺失的母爱在茴子身上得到了弥补。如果说一开始是茴子的美丽、善良让隋抱朴产生了依恋之情,那之后茴子所表现出的刚烈、果敢,特别是为捍卫人格尊严,守住隋家大宅,茴子选择与正屋俱焚,她作为母亲对苦难的这一主动承担,更是深深地震撼着隋抱朴,成为他一生都挥之不去的一个情结。

其实,张炜的作品存在着一种普遍的恋母倾向。洪治纲在分析这一现象是指出,“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完全是作家内在的恋母情结的一种折射,它在丰富人物的精神层次的同时,也把创作主体的审美心理态势鲜明地烘托出来”。作品中人物的恋母倾向其实是作家本人恋母倾向的外化。这一内心的投射还表现在他为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所赋予的美好意义。《古船》中,闹闹的真率、热烈,大喜的痴情、质朴……而“外貌酷似死去的母亲茴子”的隋含章,为了保护两个哥哥免遭造反派的杀戮,年幼的她不得不含泪投入了四爷爷的魔,用青春和贞洁换回了老隋家的平安。她将母亲受难者的角色又一次承担起来。无论是茴子的悲壮、惨烈,还是隋含章的隐忍、屈辱,都是与母爱的伟大联系在一起的。“赋予生命、营养、温暖和保护,女性一开始就具有伟大的特征”,“‘母亲’和‘伟大’两词的结合显然已不是两个概念的结合,而是两个富有情感色彩的象征的结合”。张炜正是通过对作品中母亲、女性的美好抒写,表达了自己对于母性的依恋与崇拜。

三、结语

张炜是一位有着强烈道义感和忧患感的作家。他的很多作品都是对中国社会如何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寻找出路的思考。因而,在运用精神分析理论解读张炜作品时,不能只是对于概念的简单阐释,而必须联系其社会文化层面的含义。母性世界是一个非功利的,充满爱和温暖的世界,这正与张炜的社会理想和期待是一致的。因而,对母性世界的依恋,对生命原初张力的肯定,也正是对于充满诗意的精神家园的寻找与呼唤。这也正是张炜很多小说,包括《古船》的主题。

摘要:弗洛伊德创立的精神分析学说对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试图以“里比多”和“恋母情结”为切入点,同时联系社会文化背景,对作品《古船》中的主要人物形象进行分析,从而阐释作者张炜的社会理想和期待:对母性世界的依恋,对生命原初张力的肯定,对充满诗意的精神家园的寻找与呼唤。

关键词:精神分析,“里比多”,“恋母情结”,社会文化,《古船》

参考文献

[1]张炜:《古船》,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

[2]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高觉敷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

[3]邱运华:《文学批评方法与案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上一篇:新领导讲话下一篇:江西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学院学生团体联合会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