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奥数平均数教案(10篇)
1.三年级奥数平均数教案 篇一
五年级奥数教案-2平均数应用题 教学要求和目的
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平均数应用题的意义和数量关系,进一步学会以多补少的方法解决平均数问题,并进一步学习解答稍为复杂的求平均数应用题。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让学生说说以往解答平均数问题的经验和认识。
二、教学例题1 1.出示例题:
五年级数学竞赛,前三名的平均分是90分,第三、四、五名的平均分是82分,前五名的平均分是86分,小刚获得第三名,小刚得多少分? 2.教师指导思路:
·根据前三名的平均分、前五名的平均分是86分可以求出第四、五两名的总分 ·进而可以求出第三名的成绩 3.学生试做,组织交流汇报。
4.教师归纳:要充分运用平均数应用题的基本数量关系式,正逆活用。
三、教学例题2 1.出示题目,弄清题意
卫华在期末考试五科成绩中,语文88分、音乐80分、美术76分、体育82分,数学的分数比五科平均分高6分,求卫华期末数学考试得了多少分? 2.教师指导思路:
·要运用移多补少的思想,求出五科的平均分,也就是数学比总均分多的6分要移补到其余四门学科上去。
·求出五科总平均分后,就能够求出数学成绩了。3.学生独立完成。
4、汇报总结
四、巩固练习
1.李师傅加工一批零件,前3天共加工了97个,第4天加工的零件比这4天的平均数多11个。第4天加工了多少个?
2.数学兴趣小组有6位同学,在一次数学竞赛中,其中的5位同学的成绩分别为86、75、89、94、98,第6位同学的成绩比这个兴趣小组6位同学的平均成绩多4分。求第6位同学的成绩。
五、教学例题3 1.出示题目:一辆汽车以每小时90千米的速度从甲地开往乙地,到达乙地后,又以每小时60千米的速度从乙地返回甲地,这辆汽车往返的平均速度是多少千米? 2.教师指导:
·求往返的平均速度不等于往返速度的平均数;
·基本数量关系:往返的总路程÷往返的总时间=往返的平均速度
·甲乙两地路程不知,可以假设一个具体的数来代替,为使计算简便,应为90、60的公倍数。
3.学生试做
4.交流评议,归纳总结。
六、相关练习(略)
2.三年级奥数教案之找规律 篇二
(一)专题一 找规律
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与逻辑推理能力 教学重难点 找规律的方法和技巧
找规律是小学奥数中的经典,是经常出现的一种类型题,它考的是学生的观察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充分的寻找两者之间的联系,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一.数
按一定规律排列的一列数叫做数列,例如 1,2,3,4,5,6,7,8,9,10,......就是自然数排成的数列,每个数比前一个大1,第n个数就是n。数列中的每一个数叫做这个数列的项,其中第1个数称为这个数列的第1项,第2个数称为第2项......通过观察数列,可以发现它的内在规律,填出所缺的数,这里的规律应力求简单明了。寻找数列的排列规律,除了从相邻两数的和、差考虑,有时还要从积、商考虑。善于发现数列的规律是填数的关键。
例1 在括号内填上合适的数。(1)3,6,9,12,(),()(2)1,2,4,7,11,(),()(3)2,6,18,54,(),()
解析:(1)在数列3,6,9,12,(),()中,前一个数加上3就等于后一个数,相邻两个数的差都是3,根据这一规律,可以确定答案;
(2)在数列1,2,4,7,11,(),()中,第一个数增加1等于第二个数,第二个数增加2等于第三个数,也就是相邻两个数的差依次是1,2,3,4……这样下一个数应为11增加5,再下一个数应比刚刚那个数大6,所以答案就出来了。
(3)在数列2,6,18,54,(),()中,后一个数是前一个数的3倍,根据这一规律可知道答案。
例2 先找出规律,再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1)15,2,12,2,9,2,(),();(2)21,4,18,5,15,6,(),();
解析:(1)在15,2,12,2,9,2,(),()中隔着看,第一个数减3是第三个数,第三个数减3是第五个数,第二、四、六的数不变。根据这一规律,可以确定答案。
(2)在21,4,18,5,15,6,(),()中,隔着看第一个数减3为第三个数,第三个数减3为第五个数。第二个数增加1为第四个数,第四个数增加1是第六个数。根据这一规律,可以确定答案。
练习题 找规律,在()内填数:
1.130,125,120,115,(),105,().2.10,13,16,19,(),25,().3.0,3,6,9,(),(),().4.1,4,9,16,(),(),().5.1,3,9,27,81,(),().6.1,2,4,8,16,(),().7.0,2,2,4,6,10,(),().8.1,3,4,7,11,18,(),().9.1,1,1,3,5,9,(),().10.0,1,2,3,6,11,(),().11.75,70,65,60,(),(),45().12.320,160,80,40,(),(),().13.把由1开始的自然数依次写下来:***……,重新分组,按三个数字为一组:123,456,789,101,112,131,……,问第10个数是几?
二. 在前面学习了数列找规律的基础上,这一讲将从数表的角度出发,继续研究数列的规律性。
例1 下图是按一定的规律排列的数学三角形,请你按规律填上空缺的数字.例2 用数字摆成下面的三角形,请你仔细观察后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 这个三角阵的排列有何规律?
② 根据找出的规律写出三角阵的第6行、第7行。
③ 推断第20行的各数之和是多少?
例3 将自然数中的偶数2,4,6,8,10…按下表排成5列,问2000出现在哪一列?
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会做一道题,而是要学会思考问题的方法.一道题做完了,我们还应该仔细思考一下,哪种方法更简洁,题目主要考察的问题是什么…这样学习才能举一反三,不断进步。
练一练
3.人教版三年级平均数的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⒈经历平均数产生的过程,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了解平均数的特点和作用,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和说理能力。【重点难点】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1,游戏导入玩拍球游戏
将教室内的同学分为甲队和乙队,分别选一名同学作为代表参赛,在5秒钟内哪个队拍的多哪那个队就获胜。
输的队有什么想说的?(只凭一个同学不能代表那么多人的实力)。
那就每个队选四名同学,同样在5秒钟内,哪个队拍球数量多哪个队就获胜。
要看哪个队获胜只要看看总数
老师加入输的队,现在来看总数,原来输的那个队总数多所以原来输的队就获胜。
对于现在输的队你有什么想说的。不公平,你们五个人,我们只有四个人。得出结论,当人数不相等时,看总数是不公平的,有没有什么好点的办法?
引导学生想出甲队把拍球的总数分给4个人,看看平均每人拍了几个?
乙队也把拍球的总数分给5个人,看看平均每人拍了几个? 让孩子们充分感受从实际问题的困惑中产生了求平均数的迫切需求。
2、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
我们怎样求出平均数呢?你能想办法试一试吗?求和平分 总数÷份数=平均数
3、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平均数已经求出来了,但探讨并没有就此停止,我们所算出来的这个平均数是谁拍球的次数?引导说出这个数不是某个同学拍球的次数,而是这几个同学们拍球的平均数。
什么是平均数?观察平均数与这一组数中最多的数和最少的数有什么关系?
得出平均数是把多的数拿一些来给少的数,引出“移多补少” 因为移多补少,所以平均数应该比最多的数少,而比最少的数多,平均数反映的是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4、认识平均数与生活的联系
一,“在平时的生活中,你们见过平均数吗?”同学们举出例子。并说出这些平均数所代表的意义。深化理解
师:冬冬来到一个池塘边。低头一看,发现了什么? 生:平均水深110厘米。
师:冬冬心想,这也太浅了,我的身高是140厘米,下水游泳一定没危险。你们觉得冬冬的想法对吗? 师:看来,认识了平均数,对于我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还真有不少帮助呢。当然,如果不了解平均数,闹起笑话来,那也很麻烦。这不,前两天,老师从最新的《健康报》上查到这么一份资料。
(师出示:《2007年世界卫生报告》显示,目前中国男性的平均寿命大约是71岁)师:可别小看这一数据哦,30年前,也就在老师出生那会儿,中国男性的平均寿命大约只有68岁。比较一下,发现了什么? 生:中国男性的平均寿命比原来长了。
师:是呀,平均寿命变长了,当然值得高兴喽。可是,一位70岁的老伯伯看了这份资料后,不但不高兴,反而还有点难过。这又是为什么呢? 生:我想,老伯伯可能以为平均寿命是71岁,而自己已经70岁了,看来只能再活1年了。
师:老伯伯之所以这么想,你们觉得他懂不懂平均数。
同学们,学习了平均数的特点,你们打算怎么样来劝劝那位老伯伯。
5,巩固练习,练习怎么样求平均数。1,小红收集了14个矿泉水瓶,小兰收集了12个矿泉水瓶,小亮收集了11个矿泉水瓶,小明收集了15个矿泉水瓶,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
2,求出欢乐队和开心队的平均身高。
3,三年级学生小红是家里的独生子,他爸爸一个月的收入是2400元,他妈妈一个月的收入是2100元,小红一家一个月的平均收入是多少元?
4,王红家第一季度用水15吨,第二季度用水24吨,第三季度用水35吨,第四季度用水21吨,王红家平均每个月用水多少吨?
5,美羊羊参加羊羊村的歌唱比赛,评委给的分数分别是:96分、95分、94分、90分、98分、95分,请问美羊羊歌唱比赛的最后得分是几分? 课堂小结: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布置作业
4.三年级奥数平均数教案 篇四
方法1:4×16=64(厘米)
方法2:4×4×4=64(厘米)
方法3:4×u65288X3×4+4)=64(厘米)
方法4:4×3×4+4×4=64(厘米)
85
我们还可以用火柴来做图形的游戏。
例5用10根火柴,摆了两只倒扣着的杯子(两杯口之间相距1根火柴长),见图4,
请你只动4根火柴,把杯口正过来。
分析与解照图5移动,杯口就可正过来。
例6下面是由火柴棍组成的十个数字和三个运算符号:
(1)移动一根火柴,使下列公元年份相等。
(2)添上一根火柴,使下列等式成立。
86
分析与解(1)移动一根火柴,使左右两个公元年份数相等,就是在一个数字上拿走
一根火柴,放在另一个数字上。
①移动原式中等号左边“8”里的一根,使8变为9;放在等号右边的“5”里,
使5变成9,就是
=1996
也可以移动原式中等号左边“8”里的一根,使8变为6;放在等号右边的“5”
里,使5变成6,就是
1966=1966
②移动原式中等号右边“6”里的一根,使6变成5;放在等号左边靠近5的“9”
里,使9变为8,就是
1985=1985
(2)添上一根火柴,就是在原式中的某一个数字上加上一根火柴。
①将原式中的“6”上加一根火柴,使6变成8,就是
18+4=22
②将原式中的“3”上加一根火柴,使3变为9,就是
87
19-7=12
③将原式中的“15”里的“5”上加一根火柴,使15变为19,就是
19×5=95
练习十一
1.请你移动一根火柴,使下列等式成立:
2.请你移动一根或两根火柴,使下列等式成立:
3.请你移一根或去一根火柴,使等式成立:
4.请你用火柴摆成三角形、正方形和五边形三种图形。算一算,用35根火柴摆
10个图形,每种图形应摆几个?
5.图6中是一个用火柴摆成的缺了一条腿的翻倒的椅子。请移动2根火柴,使椅
子复原站立,看上去也不缺少腿。
88
6.火柴十四根,摆成房一间。(见图7)
只要动两根,方向朝左变。
你看怎么动?请来试试看。
7.添上一根火柴,使下列等式成立:
8.有两堆数目不同的火柴,由两人轮流从其中任意一堆火柴中取出一根或几根火
柴,每次至少要取出一根,而且不能同时从两堆里都拿。谁能拿到最后的一根或几根,
谁就获胜。如果由你先取,你怎样巧取火柴来保证取胜?
十二、一笔画问题
什么样的图形能一笔画成呢?这就是一笔画问题,它是一种有名的数学游戏。所
谓一笔画,就是从图形上的某点出发,笔不离开纸,而且每条线都只画一次不准重复。
按照上面的要求,同学们先看图1中的三个图形哪个能够一笔画出?哪个不能一
笔画出?
89
善于观察的同学,一眼就能看出了“品”字不可能一笔画出,因为它是由三个不
相连接的部分组成的,这样的图形当然不能一笔画。
像这样没有连成一体的图形,我们把它叫做不连通图。而像“田”、“串”这样
连成一体的图形,我们把它叫做连通图。
同学们可能已经想到:一个能够一笔画的图形,首先必须是一个连通图。那么,
连通图是否都能一笔画呢?在什么条件下能够一笔画?有没有规律呢?这就是本讲要
探求的。
请同学们观察图2中的三个图形(以下所考虑的图形都是连通图),我们逐个地来
看它们谁能一笔画,并分析一下画图的过程,从而找出一笔画的规律。
显然图2(a)可以一笔画成。它的一个画法是:A→B→C→D→A。下面我们仔细分
析一下,从A点出发,经过B点、C点和D点时,都有画进这个点的一条线,和从这
点画出的一条线,也就是说这些中间点都和两条线连接着。而A点呢?它既是起点,
90
又是终点。从它出发时画出一条线,最后回到它时又画进一条线,即它也是和两条线
连接着。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呢?你是否能回答:如果一个图形中的每个点都像图2(a)
中的每个点那样,全与两条线连接,那么这个图形能够一笔画吗?如果图形中的每个
点都与偶数条线相连接呢?其结论改变吗?
可以告诉大家,这样的图形一定能够一笔画。
我们把一个图形中与偶数条线相连接的点叫做偶点。相应的把与奇数条线相连接
的点叫做奇点。
这样我们就可以说:凡是全由偶点组成的图形,一定可以一笔画出,画时可以以
任何一点为起点,最后仍回到这点。
现在我们再来看图2(b),经过试验后可以发现,它也能够一笔画。它的一个画法
是:B→C→D→B→A→D。这个图中的四个点又有什么特征呢?A、C两点分别与两条线
相连接是偶点,B、D两点分别与三条线相连接是奇点,同时B、D两点又分别是一笔
画时的起点与终点。想一想,A点或C点可以作为一笔画的起、终点吗?试一试,说
说为什么?
再考虑一下:凡是只有两个奇点的图形是否能一笔画?若能,画时应该怎样选择
起点呢?
结论是这样的:凡是只有两个奇点的图形,一定可以一笔画出,画时必须以其中
的一个奇点为起点,以另一个奇点为终点。
91
最后,我们再来考虑:如果一个图形奇点的个数超过两个(可以证明,任何一个连
通图,奇点的个数一定是偶数),它还能够一笔画吗?
根据前面的分析,我们已经知道,一笔画一个图形时,它的中间点必须是偶点,
只有起、终点可以是奇点。所以,奇点的个数超过两个的图形不能一笔画。
在图2(c)中,A、B、C、D是奇点,奇点个数超过两个,所以不能一笔画。
到此,你可能会说,已经找到了判断一个图形究竟能否一笔画的条件。不错,我
们是有了非常圆满的结论,但它仅仅是靠观察、试验、想象得到的,所以它还不能作
为一个数学的结论,那么还需要做些什么呢?必须用数学的方法对得到的结论进行严
格的数学证明。这个工作我们目前还无法进行,留待将来去完成吧!
这里,我们主要来学习如何运用这个结论。现在回过头来,想想开始我们提出的
问题,图1中的“田”、“串”能一笔画出吗?
“田”字共有四个奇点,所以不能一笔画。“串”字只有两个奇点,即“串”字
5.三年级奥数平均数教案 篇五
分析与解 从第一行和对角线可得,
A+7+D=A+10+6
7+D=16
D=9
这样幻和=9+15+6=30
从第一行中可求出
54
A=30-(7+9)=14;
从第二行中可求出 B=30-(10+15)=5;
从第三行中可求出 C=30-(11+6)=13。
例 5 在 3×3 的阵列中,第一行第三列的位置上填 5,第二行第一列的位置上填 6,如
图 9。请你在其他方格中填上适当的数,使方阵横、纵、斜三个方向的三个数之和均
为 36。
分析与解 为了叙述方便,我们将其余格内的数用字母表示,如图 10。
因为幻和为 36,所以可求出中心数为:
36÷3=12,即 C=12。
从第二行中可求出 D=36-(6+12)=18;
从对角线中可求出 E=36-(5+12)=19;
从第一列中可求出 A=36-(6+19)=11;
从第一行中可求出 B=36-(11+5)=20;
从第二列中可求出 F=36-(20+12)=4;
55
从第三列中可求出 G=36-(5+18)=13。
得到的三阶幻方如图 11。
从上面的例题我们不难看出:要填出一个三阶幻方,中心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利用幻和=中心数×3 这个关系式,在已知幻和的情况下,可先求出中心数;在已知中
心数的情况下,可求出幻和,以便其他数的求出。
练习七
1.用 1~9 这九个数字补全图 12 中的幻方,并求出幻和。
2.用 3~11 这九个数补全图 13 中的幻方,并求出幻和。
3.在图 14 的空格中填入不大于 15 且互不相同的自然数(其中已填好一个数),
使每一横行、竖列和对角线上的三个数之和都等于 30。
56
每一竖行、两条对角线中三个数的和都相等。
的圆内,使每一横行、
5.将九个连续自然数填入 3 行 3 列的九个空格中,使每一横行、每一竖列及每一
条对角线上三个数的和都等于 45。
6.将从 1 开始的九个连续奇数填入 3 行 3 列的九个空格中,使每一横行、每一竖
列及两条对角线上的三个数之和都相等。
八、逻辑推理
在有些问题中,条件和结论中不出现任何数和数字,也不出现任何图形,因而,
它既不是一个算术问题,也不是一个几何问题。
也有这样的题目,表面看来是一个算术或几何问题,但在解决它们的过程中却很
少用到算术或几何知识。
57
所有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我们深入地理解条件和结论,分析关键所在,找到突
破口,由此入手,进行有根有据的推理,做出正确的判断,最终找到问题的答案。这
类问题我们称它为逻辑推理。
例 1 在一桩谋杀案中,有两个嫌疑犯甲和乙。另有四个证人正在受到讯问。
第一个证人说:“我只知道甲是无罪的。”
第二个证人说:“我只知道乙是无罪的。”
第三个证人说:“前面两个证词中至少有一个是真的。”
第四个证人说:“我可以肯定第三个证人的证词是假的。”
通过调查研究,已证实第四个证人说了实话,请你分析一下,凶手是谁?
分析与解 题目中条件较多,且四个人的证词有真有假,在这种情况下,要善于抓住关
键,由此入手进行有根有据的逐步推理。本题的关键是:第四个人说了实话。
因为第四个人说了实话,所以第三个人的证词是伪证,也就是说“前两个证词中
至少有一个是真的”是句假话。由此可以断定,第一个和第二个证人都说了假话。从
而判断出甲和乙都是凶手。
注意:像上面的例题,从众多的条件中抽取关键的条件,往往是进行分析和推理
的突破口。
例 2 某车间新调来三名青年工人,车间赵主任问他们三人的年龄。
58
小刘说:“我 22 岁,比小陈小 2 岁,比小李大 1 岁。”
小陈说:“我不是年龄最小的,小李和我差 3 岁,小李是 25 岁。”
小李说:“我比小刘年岁小,小刘 23 岁,小陈比小刘大 3 岁。”
这三位青年工人在他们每人说的三句话中,都有一句是错的。请你帮助赵主任分
析出他们三人各是多少岁?
分析与解 本题类似于例 1,首先应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但本题又不完全同于例 1,
并不知道哪句话真,哪句话假。所以解决本题的首要目标是先确定一句话是真还是假。
经过审题,仔细分析这九句话,不难发现有两句话是相互矛盾的。一句话是小刘
说的第一句话:“我 22 岁”,另一句话是小李说的第二句话:“小刘 23 岁”。这两
句话不能都真,必有一句是假的。为了确定这两句话的真假性。可以先假设某一句为
真,如果推不出矛盾,本题就获得了解决;如果推出矛盾,就说明这句话是假的,从
而也就找到了突破口。
先假设小刘说的第一句话“我 22 岁”为真,那么小李说的第二句话“小刘 23 岁”
就为假,因此小李的另外两句话就应该是真话,从“小陈比小刘大 3 岁”就推出小陈
是 25 岁;又从“我比小刘年岁小”推出小李小于 22 岁。可是这样一来,小陈说的三
句话中,“小李和我差 3 岁”和“小李 25 岁”这两句话都不能成立,这与本题中的要
求(“每人说的三句话中,都有一句是错的”,即三句话中有两句话是真的)相矛盾。
因此,小刘说的“我 22 岁”这句话是假的。
59
由于小刘说的第一句话是假的,所以后两句话就是真的。因此,小李说的第三句
话“小陈比小刘大 3 岁”就是假的,所以,小李说的第二句话“小刘 23 岁”就是真的。
于是就可以推出:小李 22 岁,小陈 25 岁,小刘 23 岁。
注意:这道题我们采用的解题方法是:先假设,然后根据已知条件,进行正确的
推理。如果推出矛盾,则说明假设不合理,由此得到与假设相反的结果。如果由假设
出发,没有推出矛盾的结果,则说明假设合理。这种方法就叫假设法,是我们解题中
6.三年级奥数平均数教案 篇六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问题,经历了解“平均数”意义的过程。
2.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能运用生活经验对“平均数”作出解释。
3.体会“平均数”在现实问题中的必要性,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
掌握统计的意义。
教学难点:
学会计算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通过师生谈话引出两个小组投球比赛成绩的数据。
二、新授: 1.出示投球记录:
第一组 第二组
姓名 投中个数
刘杰 9 杨立 8 孙梅 5 王丽 3 丁鹏 5 姓名 投中个数 张华 8 王云 7 李英 6 赵明 7 2.比较哪组的成绩好。
(1)让学生进行讨论,学生可能会说出不同的比较方法和想法,重点引导学生考虑怎样比较才是“公平”的。
(2)如果学生不能说出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教师可以作为参与者提出并让学生讨论。3.学生试做。
4.交流计算结果,并根据平均数比较两组的成绩,说明哪组的成绩好。第一组(8+7+6+7)÷4 第二组(9+8+5+3+5)÷5
= 28÷4 =30÷5 =7(个)=6(个)7>6 答:第一组成绩好。
三、求平均数:
1.下表是亮亮家一周丢弃塑料袋的情况。
星期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日
个数 1 3 2 3 2 6 4 2.算一算:平均每天丢弃几个塑料袋?
(1)让学生观察统计表,说一说得到了哪些信息?
(2)自己试做。
(3)交流计算的方法和结果。
3.议一议:求出的“3个”是每天实际丢弃的塑料袋的个数吗?
四、做一做:
7.三年级奥数平均数教案 篇七
教学目标
1.在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的需要,通过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
2.能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进一步增强与同伴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教学难点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作业纸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玩游戏吗?你们经常玩些什么游戏呢?
追问:图上的小朋友们再玩什么游戏啊?(套圈游戏)
二、创设情境,自主探索
1.呈现套圈情境。
多媒体演示“套圈比赛”的场景。
谈话:这是三年级第一小队正在进行的套圈比赛,一队是男生,另一队是女生。比赛规则是每人套15个圈。
2.引入平均数。
出示男、女生套圈成绩统计图。
谈话:老师已经分别把男、女生的套圈成绩制成了统计图。看。
提问:看了这两张统计图,你知道了什么?
主要引导学生读出男女生每人的套圈个数。
提问:根据这两张统计图,你能提出一些什么问题呢?
谈话:男女生套完圈以后,他们想要知道到底是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想请我们的同学做小裁判帮帮他们,你们有什么方法去比较呢?先请小组4人交流一下。
结合学生的想法,相机进行引导。
想法一:因为吴燕套中的个数最多,所以女生队套得准(比最多)。
追问:用一个人的成绩代表整个队的成绩,这样合适吗?
想法二:先要求出每个队一共套中了多少个,再比较哪一队套得多(比总数)。
谈话:那请同学们口算一下男生一共套了多少个?女生呢?
男生:28个女生:30个
谈话:如果比总数看起来是女生获胜了,男生对这样的比法有意见吗?为什么?
追问:这种想法已经注意到从整体的方面去比较,但是这样比公平吗?为什么?(他们两队人数不相等)那可以怎么办呢?
想法三:先要求出两个队平均每人套中了多少个,再比较哪个队套得准(比平均数)。
追问:这样比公平吗?(公平)我们就用“求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这种方法试一试。(板书:求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
想法四:去掉一个女生或者添上一个男生。
谈话:这样的想法是不错的,可是女生谁也不愿意被去掉,而且男生也没有人了。
【说明:富有启发性的“追问”,旨在引导学生认识到用原有认知结构中数据处理的方式,如比最多、比总数等解决这一问题并不合适,从而引出平均数,并在这一过程中初步感受平均数能表示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
3.理解平均数。
操作:男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个呢?下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男生的统计图,先在小组里讨论用什么方法找出男生的平均成绩,再完成作业纸上的问题1。看哪些小组想的办法又多又好。
提问:你是怎么找到男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
学生可能出现两种方法:一是移多补少;
让学生讲解移的过程。
二是先合后分。
学生说一说怎样用先合后分的方法求平均数,并引导列式:6+9+7+6=28(个),28÷4=7(个)。
提问:第一步算得是什么?这里的7表示什么意思?
【说明:将学生对平均数的探求发端于操作和讨论,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有关平均数的多种求法。】
谈话:统计图中的红色线条表示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统计中的平均数。(板书课题:统计-平均数)
观察:男生套圈的平均数是7,这四个男生套中的个数分别是6个、9个、7个和6个,从图上看你能猜测一下平均数和每人套中的个数相比较,它在哪两个数之间呢?你是怎么想的?
引导:平均数不可能比最大的数大,也不可能比最小的数小,因此平均数的范围在最小的数和最大的数之间。
多媒体出示平均数的取值范围。
提问:根据我们刚才的发现,谁能估一估女生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在什么范围之间?
谈话:女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个圈呢?请你结合作业纸上的第二幅图和问题2,自己动手做一做。
反馈时,引导学生交流求女生队平均数的方法及所求平均数的意义。列式计算时注意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要除以5而不除以4?
提问:现在你能判断男生套得准还是女生套得准吗?
小结: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认识了什么?那你认识了平均数的哪些知识呢?
小结:平均数的大小应该在一组数据中的最大数与最小数之间。平均数是我们计算出的结果,它表示的是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并不一定这一组数据都等于这个平均数,有些可能比平均数大,有些可能比平均数小,有些可能和平均数相等。
【说明:多媒体演示与学生的交流有机结合,使学生对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先合后分,平均数的意义及取值范围等建立清晰的表象。】
三、巩固深化,拓展应用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先数一数每个笔筒里笔的枝数,引导学生用两种方法分别求出“平均每个笔筒里有多少枝”铅笔。
2.想想做做2
谈话:要求的是这三条丝带的平均长度是多少,那你能估计一下平均长度在什么范围之间呢?
学生回答后谈话:那请你动手算一算,看看你得到的结果和你估计的结果是否符合。
3.谈话:生活中有很多事都是和平均数有关的,请看,这是我校篮球队的情况(出示想想做做3)
4.谈话:天热了,小明想去游泳,看看他会遇到危险吗?为什么?
5.出示人的平均寿命统计表。
李爷爷最近总是很不开心,看看他有什么想说的(多媒体出示:我今年已经71岁了,哎。。。。)
谈话:你能猜猜李爷爷为什么不开心呢?
谈话:如果你遇到李爷爷,你想对他说什么呢?
举例:我们小朋友的生活中经常会用到平均数,你能举几个平均数的例子吗?
6.判断题
平均成绩(第5小题要结合女生的平均套圈个数来进行解释)
7.求英语成绩。
先让学生4人一组讨论一下,再算一算,反馈时在学生列出算式的基础上说说第一个算式的具体含义。
【说明:练习设计既重视平均数的求法,更重视对平均数意义的深刻理解。通过估计、预测、判断等一系列数学活动,沟通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强化了学生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较好地发展了学生的统计观念和应用意识。】
四、课堂总结
谈话:同学们都参与得很热烈,你们觉得自己这节课上得怎么样?如果请你给这节课打个分,你会打多少分呢?(10分制)。
问:这么多分数,以谁的分数为准呢?(计算平均分)
板书设计:
统计----平均数
求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移多补少
8.三年级奥数重叠问题 篇八
例
1、同学们排队做操,从前数丁丁是第6个,从后数他排在第8个,这一队一
共有多少个同学?
同类练习:
1、同学们排队做操,从前数小王是第8个,从后来数小王是第9个,这一队
一共有多少个同学?
2、同学们排队,从前数小明是第9个,从后数乐乐是第7个,小明和乐乐中间
还有5个人,这一队可能是多少个同学?还可能是多少个同学?
例
2、为庆祝“六一”,同学们排成每行人数相等的鲜花队,小华的位置是从左边
是第2个,从右边是第4个,从前数是第3个,从后面数是第5个,鲜花队有多少人?
同类练习:
1、三(4)班排成每行人数相同的队伍参加学校运动会,梅梅位置从前数是第6个,从后数是第4个,从左边、从右边数都是第3个,三(4)班共有多少人?
2、小朋友排成方阵跳集体舞,笑笑不管从前数,从后数,还是从左数、从右
数,都是第5个,这个方阵中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
例
3、有两块木板,一块长80cm,另一块长70cm,把它们钉在一起,中间重叠的部分是10cm,这块钉在一起的木板全长多少厘米?
同类练习:
1、小张把两根长20cm的彩色纸条粘贴成一根长纸条,黏贴部分长3cm,贴好
后的长纸条长多少厘米?
2、王师傅把两根木条钉成一根长木条,这两根木条,一根长50cm,另一根比第一根短10cm,钉成的木条重叠部分长10cm,钉成的木条全长多少厘米?
例
4、把两块一样长的木板钉在一起,成一块长木板,这块钉成的木板长14分米,中间重叠部分长2分米,这两块木板分别长多少分米?
同类练习:
1、把两条一样长的纸条粘贴成一根长16分米的纸条,中间粘贴部分长2分米,这两根纸条的长多少分米?
2、把两块木板钉成一条较长的木板,钉成的木板长8分米,中间重叠部分长1分米,已知一块长3分米,另一块长是多少分米?
例
5、有一块长5分米的木板和一块长7分米的木板钉在一起,得到一块长10分
米的木板,中间重叠部分有多长?
同类练习:
1、把两根长度分别是60cm和40cm的绳子打一个结,结成一根长90cm的绳
子,打结部分的长度是多少?
2、把3块长度都是5dm的木板钉成一块木板,每个重叠处的长度都是一样,钉成的这块木板总长度为13dm,每个重叠处长度分别是多少分米?
例
6、自习课商,做完语文作文的有35人,做完数学作业的有28人,全班总人
数是50人,每人至少完成一项作业,有多少同学两项作业都做完?
同类练习:
1、三年级有107个小朋友去春游,带矿泉水的有78人,带水果的有77人,每人至少带一种,三年级既带矿泉水,又带水果的小朋友有多少人?
2、在一次数学测试中,三(3)班50人中有12人两道思考题都没有做对,有32人做对第一道,有20人做对第二道,有多少人两道题都做对?
例
7、上美术课,三(6)班同学每人都带一种彩色笔,有18人带水彩笔,有37
人带油画棒,还有6人两种笔都带,三(6)班一共有多少人?
同类练习:
1、同学们去图书室借文艺书和科技书,每人都借了书,有27人借文艺书,有
32人借科技书,其中5人两类书都借了,去图书室借书一共有多少人?
2、40人参加智力比赛,答对第一题的有28人,答对第二题的有21人,两题
都答对的有15人,两题都没答对的有多少人?
2、三(5)班的同学参加跳绳和踢毽子比赛,有8人没有参加,有21人参加
踢毽子比赛,有24人参加跳绳比赛,还有6人两项都参加,三(5)班一共有多少名同学?
例
8、朝阳小学有50人参加象棋比赛和围棋比赛,参加象棋比赛的有38人,有
12人既参加象棋比赛,又参加围棋比赛,参加围棋比赛的有多少人?
同类练习:
1、50个同学报名参加文体活动,每人至少参加体育组和文娱组中的一个,其
中参加体育组的有29人,既参加体育组又参加文娱组的有8人,参加文娱组有多少人?
综合练习
1、同学们做早操,从前数小刚是第7个,从后数他是第4个,这一队一共有多
少个同学?
2、同学们排成方阵跳舞,从前数小玉是第5人,从后面数她是第4人,从左数
她是第4个,从右数她是第2个,这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
3、同学们排队跳舞,每行,每列人数同样多,小红的位置无论从前数、从后数、从左数还是右数都是第3个,一共有多少个同学跳舞?
4、王师傅把两根长度都是25cm的铁丝焊接在一起,焊接部分长5cm,焊接部
分长5cm,焊接好的铁丝共长多少厘米?
5、张师傅把两块一样长的木板钉成一块木板,钉好的木板长9分米,中间重叠
部分长1分米,这两块木板分别长多少分米?
6、把一块长45cm和一块长50cm的木板钉在一起,得到一块长85cm的木板,中间重叠部分是多长?
7、三(2)班同学每人至少订一份《英语学习报》或《中国少年报》,其中30
人订《英语学习报》,有21人订《中国少年报》,全班40人,有多少人两份报纸都订了?
8、三(2)班有学生46人,做对第一道思考题的有29人,两道思考题都做对的有5人,两道题都做错的有5人,做对第二道思考题的有多少人?
9、三(2)班有学生46人,做对第一道题思考题的有29人,做对第二道思考
题的有17人,两道题都做错的有5人,两道题都做对的有多少人?
10、三(5)班43人上美术课,有2人没带画笔,带油画笔的有25人,带水彩
笔的有23人,两种笔都带的有多少人?
11、五(1)班同学排成5条队做操,每队人数一样多,小华的位置是:从前面
数第6个,从后面数第4个。这个班共有学生多少人?
9.三年级奥数平均数教案 篇九
1. 学学讲道理:
狐狸去狗熊经营的餐厅吃饭,要了一份松子,于是狗熊端了一盘松子来。狐狸眼珠骨碌碌一转,说:“我不想吃松子了,给我换一盘蜜糖。”狗熊就换了一盘蜜糖端上来,狐狸眨眨眼睛,说:“我又不想吃蜜糖了,给我换一盘葡萄吧。”狗熊又换了一盘葡萄给狐狸,狐狸高高兴兴地把葡萄吃了个一干二净(连皮儿和籽儿都没剩下),然后大摇大摆的走了。狗熊追了出来,说:“狐狸狐狸,你吃了我的葡萄,还没给钱呐。”狐狸说:“可那是我用蜜糖换的啊。”狗熊又说:“那你的蜜糖也没钱啊。”狐狸说:“可那是我用松子换的啊。”狗熊说:“那你的松子也没给钱啊。”狐狸说:“可是那盘松子我没吃啊,我为什么要给钱呢?”狗熊想了想,说不出话来了。同学们,你们说狐狸该不该付钱呢?为什么?
(黑箱问题、偷换概念、画图法)2. 智巧趣题:
小明、小红、小刚、小华4位同学在一起打扑克牌,他们一共玩了40分钟,他们每位同学玩了多久呢?
奶奶用平底锅烙好吃的馅饼,锅里只能同时装下两个馅饼,而每个馅饼两面都要烙,每面要烙2分钟才能熟。如果奶奶今天打算烙三个馅饼,最快要多长时间才能把三个馅饼都烙熟呢?
3. 火柴棒游戏:
移动一根火柴,使得等式成立:
请同学们用火柴棒摆出一个鱼的形状。4. 找规律画图:
观察规律,请接着画出后面两个图形:
5. 找规律填数:
(1)1、3、5、7、9、____(2)12、10、8、6、4、____(3)1、3、4、6、7、9、10、____ 6. 元角分趣题:外婆每天用硬币去买菜,而且总钱数都不超过一元钱。如果外婆今天 不想别人找零钱,那么外婆至少要带多少个 硬币呢?
7. 巧切西瓜:只切三刀,最多可以将一个 西瓜,切成几块?同样只切三刀,能将一张 纸切成几块?
10.三年级奥数平均数教案 篇十
①125×56
②25×64×125
③9600÷25÷4
④2222×728÷182
⑤401×467
⑥1200÷25
5.在下列各题的计算中请自觉运用简便方法:
①24÷3×4×(73+52)×(42-17)
123
②25+(73-48)+200÷8×8
③(46+56)×(172÷4)+14
6.速算下列各题:
①97×96 ②95×93 ③98×97
④99×92 ⑤88×89 ⑥95×85
三、巧求周长
同学们都知道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我们把长方形的周长用 c 表示,长方
形的长用 a 表示,宽用 b 表示,求长方形的周长可以写成:c=(a+b)×2。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用 c 表示正方形的周长,用 a 表示正方形的边长,求正方形
的周长可以写成:c=a×4。
在小学的数学课上,同学们都会运用以上两个公式求出标准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
周长。今天,我们要进一步学习运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公式,巧求表面上看起来
根本不是长方形或正方形图形的周长,从而培养同学们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
要想具有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就必须掌握转化的思考方法。所谓转化,这里主
要是指把某个图形转变成标准的长方形或正方形,以便计算它们的周长。
例 1 图 1 是一块小麦地,已知条件如图中所示,求这块地的周长。
124
分析与解 要想求这块地的周长,乍看起来似乎缺少条件。因为这块地不是个正方形,
而是一个六边形,求这个六边形的周长,只有把所有的边长相加,然而条件又不足。
但是,如果我们把图 1 按箭头所示转化为图 2,就可把六边形转化为边长为 50 米的正
方形,这样问题就可以得到解决。
50×4=200(米)
答:这块地的周长是 200 米。
例 2 图 3 是一个楼梯的侧剖面图,已知每步台阶宽 3 分米,高 2 分米。问这个楼梯侧
面的周长是多少米?
分析与解 要求楼梯侧面的周长,乍看起来似乎缺少条件。但是,如果把每层台阶的宽
度向上移到和最上层同样高的地方;把每层台阶的高度右移到和最下层的高度一致的
地方,这样原图就转化为一个长方形,你看这种转化多有意思!长方形的长=3×10
=30(分米),宽=2×10=20(分米),求长方形的周长就易如翻掌了。
(3×10+2×10)×2÷10
125
=50×2÷10=10(米)
答:楼梯侧面的周长是 10 米。
例 3 图 4 是某校的平面图,已知线段 a=120 米,b=130 米,c=70 米,d=60 米,l
=25O 米。王老师每天早晨绕学校跑 3 圈,问每天跑多少米?
分析与解 把图 4 中部分线段移到图 5 中箭头所指处。这样就把求图 4 的周长转化为求
图 5 的长方形的周长,使所求问题得以解决。
因为图 5 中,长方形的一条边长为
a+b+d=120+130+60=310(米)
长方形的另一条边长为
c+l=70+250=320(米)
所以图 5 中长方形的周长为
(320+310)×2=1260(米)
所以每天跑的米数为
126
综合列式计算
1260×3=3780(米)
[(120+130+60)+(70+250)]×2×3
=[310+320]×2×3
=630×2×3
=3780(米)
答:每天跑 3780 米。
例 4 图 6 是一座楼房的平面图,图中用不同字母表示长度不同的各条边。已知 b=50
米,c=30 米,g=10 米,求这座楼房平面的周长。
分析与解 如图 7,把图 6 中线段 h、f 移到线段 d 的左侧,与 d 连接在一起,于是可
知 h+f+d=b=50 米;把线段 l-g 的部分移到 a 处,与 a 连接在一起,即:a+(l-g)
=c=30 米,这时线段 l 还剩下与线段 g 同样长的一部分。所以,这座楼房平面图的
周长就等于(b+c+g)×2,即
(50+30+10)×2
127
=90×2=180(米)
答:这座楼房平面图的周长是 180 米。
例 5 图 8 是由若干个相等的正方形组成的“土山”两个字,已知每个正方形的边长是
3 厘米,求这两个字的周长一共是多少厘米?
分析 1:根据转化的思考方法,把图 8 转化为图 9(箭头所指的是转化的部分)后,
原图只有画“○”的线段没有转化。这样,图 8 中两个字的周长就转化为图 9 中两个
大正方形的周长与 8 条 3 厘米长的线段的和。
解 法 1(1)图 9 中大正方形的边长:
3×5=15(厘米)
(2)图 9 中两个大正方形周长的和是:
15×4×2=120(厘米)
128
(3)图 9 中画“○”的 8 条线段的总长是:
3×8=24(厘米)
(4)图 9 中两个字的周长一共是:
120+24=144(厘米)
答:这两个字的周长一共是 144 厘米。
分析 2:图 8 中“土”字的周长等于 24 条 3 厘米长的线段的和;“山”字的周长
也正好等于 24 条 3 厘米长的线段的和。所以,“土山”这两个字的周长就等于 24 条
3 厘米长的线段的和的 2 倍。
解法 2 3×24×2
=72×2=144(厘米)
答:这两个字的周长一共是 144 厘米。
也可以这样列式计算:
3×24+3×24
=72+72
=144(厘米)
129
分析 3:观察图 8,可知“土山”这两个字的周长相当于 48 条 3 厘米长的线段的
和。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解 法 348×3=144(厘米)
【三年级奥数平均数教案】推荐阅读:
三年级数学下奥数06-13
三年级奥数题年龄问题09-26
三年级奥数和差问题学案07-13
五年级质数与合数奥数教案06-23
小学五年级奥数11-13
六年级奥数分组问题07-14
五年级奥数题大全08-22
1年级奥数带答案12-28
平均数三年级教案09-09
小学二年级奥数题集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