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的预习策略(精选13篇)
1.浅谈语文的预习策略 篇一
《小学语文中段课前预习有效指导策略的研究》结题报告
夏邑县李集镇中心小学
课题组
2017年5月至今,在县教研员的指导下,在学校领导的关心、支持下,我校对课题《小学语文中段课前预习有效指导策略的研究》这一课题展开专门研究和 探索,现将这一年来取得的一些成果报告如下:
一、问题的提出
新课标提出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努力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预习过程是教育培养学生自觉主动进行学习的过程。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课前预习并未为教学很好的服务,农村学生因为多种原因课前预习做得更差。在调查和教学实践中了解到,老师布置课前预习后,学生对此并不重视,认为反正老师上课还要讲,预习不预习关系不大,有的甚至认为课前预习是在浪费时间。有的学生则无所适从,充其量只是读一遍课文,读第二遍课文就没有兴趣;或者教师提出一个要求,学生就读一遍课文,不提要求就不知道读的目标,更没有读的方法,学得被动,读得无力、无味。有的则虽说课文读了四、五遍,可在课堂上读课文仍读不通顺,抄写生字时仍错误百出。预习效果不佳,还会养成做事草率的坏习惯。可以说不会预习的人就是不会学习的人,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不会学习的人,将会成为新一代的文盲。那么教师的正确引导,对学生的有效预习就显得非常重要。因此,作为教师,应该从学生学习的可持续发展出发,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以适应时代的需求。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学生会受益终身。
多年来,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低下一直困扰着本校的许多语文老师,常见到语文老师上课文第一课时时,要么大发雷霆,要么无奈摇头,只因为我们的学生课前预习不充分,没办法进入下一环节的教学,只能停下来,用课堂上宝贵的时间来补偿学生欠下的预习债。而这样一来,能用两课时上完的课,我们就要花上三课时甚至更多时间。有的教师为了能够两课时上完一课,上第一课时时,不管学生预习如何,硬是硬着头皮上,结果课堂上出现了许多夹生现象,要么学生课文读得结结巴巴,要么云里雾里不知所云,这样的课堂效率怎么能高。针对这一现象,我们课题小组便有了《小学语文中段课前预习有效指导策略的研究》的提出。
二、核心概念界定
1.课前预习是指学生在课堂学习之前预先自学将要学习的功课。
2.课前预习有效指导策略是指教师在预习内容、预习方法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科学的、细致地指导,使学生掌握有效的方法,提高自学能力。3.小学语文中段课前预习有效指导策略的研究就是针对小学生的特点,运用教育调查,行动研究的方法深入了解“小学语文中段课前预习有效指导”的方法及培养策略。
三、国内外相关研究状况
通过查阅相关资料表明,对小学语文课前预习的研究已经有许多年了,而且触及小学语文课前预习的研究非常多。《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中也强调要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关课前预习的研究虽然多,但比较散,没有形成一整套课前预习的有效指导方法。我们的研究意义在于对学生进行课前预习的有效指导,使学生掌握有效的预习方法,从而提高自学能力。争取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突破。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及内容
(一)研究目标:
1.通过研究,引领学生掌握正确、科学的预习方法,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自学能力。
2.通过研究,努力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激发学生主动预习的动机,使学生乐于学习,善于学习,提高自主学习、主动预习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课堂效率,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3.通过研究,使教师在预习方法、预习内容、预习作业的设计等方面有所突破。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艺术,特别是在学法指导方面的能力,并不断总结,不断实践,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4.通过学习相应的理论知识,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学研究的能力。课题的实施会促使教师深入学习理论,以研促教、以研助学,教、学、研相互融合,在实践中成长,提升教师教学研究的能力。
5.力求构建不同学段、不同课型课前预习的可行性强的操作样式。
(二)研究内容:
1.小学生语文课前预习情况的调查。
2.小学语文教师课前预习指导情况的调查。
3.小学生语文课前预习效率不高的原因调查与分析。
4.不断完善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有效指导的策略与并付诸实践。
5.结合语文课文教学案例,让学生真正掌握预习的方法。
6.提出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有效指导的策略。
五、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调查教师对学生课前预习的认识及学生课前预习存在的问题,包括学生对课前预习的态度、兴趣、预习的方法、效果等,以便及时全面发现问题,更好地进行研究。
2.文献资料法:学习有关预习的相关理论和有关预习的研究情况,了解预习的意义,并对有关研究情况进行全方位的分析,使课题研究的内涵和外延更丰富、更明确、更科学,争取在现有的研究水平基础上有所突破和提高。
3.行动研究法:通过行动研究,发现每个阶段出现的问题,结合理论提出具体改进措施,再实践、反思,并注意收集每一步行动反馈的信息,最后对研究中获得的数据、资料进行科学处理,形成经验材料。
4.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把不同的预习作业设计在教学中不断尝试、分析,及时发现问题,找到策略。结合相关理论对预习作业设计与评价中出现的问题或案例,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分析,形成具体的资料。
六、研究过程。(一)加强理论学习。
为了明确研究方向,在实施研究方案前,我针对教学中的实际情况学习关于小学语文学习习惯的有关理论,研读了《陶行知文集》《叶圣陶教育文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课型》《语文新课程标准》《小学语文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了一次比较全面的反思,理论修养有了明显的提高,为后续研究打下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二)进行现状调查。
研究前,我主要采用教师调查法和问卷调查法来了解学情,对学生的有关学习习惯进行调查分析,以此来了解学生的情况,从而确定课题开展研究的起点。从调查情况来看,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轻视预习,他们在思想上对“课前预习”缺乏足够的认识,大多数学生认为预习作业并不是作业,不用管,反正老师到时候会讲的。或者认为预习就是读读课文,再了解一下生字的偏旁、部首就行了。此外,一部分家长因为自身工作繁忙疏于监督,另一部分家长没有充分意识到预习习惯的培养对学生语文能力形成的重要作用,于是放学后只要没有书面作业学生就万事大吉,要么自由玩乐,要么用预习时间去上其他的课外辅导班。
(三)培养 “习惯意识”。
意识是先导,只有学生意识到预习对语文学习的重要性,才能逐步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为此,为采取了三个步骤:一是使学生了解有关行为的社会意义和产生自愿练习的意向;即“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过程;二是创设按规定的方式一贯行为的条件,其中包括集体的监督,尽可能地不给重复不良行为的机会;三是使学生了解行为的结果和练习的进步情况,及时给予强化。
(四)利用 “课堂阵地”。
课堂教学应致力于学习方式的转变,强调创设积极、主动的情境氛围,强调良好学习态度和习惯的养成。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要重视把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正确的价值观贯穿于教学始终。学生在学习课文时,既经历了听、说、读、写的训练,也在精神领域上潜移默化地受到有益的影响。语文课堂不但成为学生成长的乐园,也成为学生提高语文综合素养、培养良好语文预习习惯的阵地。
(五)重视适度评价。
运用课堂教学多元评价理论,反馈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如果评价得适时适度,可以起到很好的激励作用。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既可以看到自己的点滴进步,从评价中获得“我能行,我可以成功”的情绪体验,又可以通过评价,在和谐的氛围中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从而不断努力,完善自我。在评价中,我注意让学生感受到教师时刻在关注着他们的一举一动,他们的进步是教师感到最愉快的事情。贯穿了教师关爱的评价可以让学生体验到愉快的感觉。这样,学生才能始终保持持续发展的势头。
七、研究成果。
(一)教师成长:
之前我对学生预习习惯的培养虽然很重视,但是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和实践研究,所以效果上没有得更好的体现。通过此次研究,我逐步梳理出清晰的预习指导方法,开始循序渐进地对学生进行有效深入的预习指导。
(二)学生发展:
进行小课题研究后,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及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初步形成。①逐步培养学生由不敢提问、不懂提问转化为敢于提问、乐于提问、善于提问的良好学习氛围。②学生养成了预习、复习、再做作业的习惯,我在布置语文作业时每天晚上都有这三大环节要求。③语文学习习惯除了听、说、读、写的习惯外,还涵括自主学习习惯、合作学习习惯、勤于思考等习惯,体现在课堂气氛活跃,教师对学生训练有素,学生讨论有板有眼,提出意见振振有词,令许多高年级的学生都自愧不如。④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形成,促进了学生良好个性的发展,实现认知与情感,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统一,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再把学习看成负担。
八、研究反思。经过近一年的研究,个人课题基本上完成了预定的研究任务,已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培养学生语文课前预习习惯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在实验过程中我也遇到这样一些问题。一是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形成与否怎样进行界定与评价?二是自身的理论水平还需要专家的引领和帮助。为此,除了在总结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要求和训练,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增强自学能力,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外,我还需要博览群书,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掌握先进的教育理论,使自己的课题研究能力得到提升,从而更好地为教育教学工作服务。
2.浅谈语文的预习策略 篇二
关键词:新课程,语文,预习,意义,策略
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上课以前, 学生要切实的预习。”课前预习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重要环节,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广大教师教学观念的不断转变, “预习”越来越被教师所重视并在实践中操作。设计出一套既让教师易教, 又让学生乐学的预习题是整个预习工作的重要环节。那么, 怎样设计出一套让师生都满意的预习题呢?笔者的做法是这样的:
一、新课程教学预习的意义
在作为学科教学主阵地的课堂教学进行之前, 安排一定内容的学生预习, 是一种传统的、习用已久的教学方式。在新课程改革中, 这种有益的教学方式被保存下来。然而, 如果我们不在预习这个旧瓶子中装进新酒, 则其意义和作用就会受到极大的限制, 从而将会与新课程教育理念和目标相去甚远。与传统预习相比较, 新课程语文预习主要体现出两个特点:
1.“预习”在教学诸环节中的地位得到提升
重视预习是新课程语文教学中逐渐显现出来的一个特点。在课改之前, 预习作为一个原本相对独立、能体现学生学习主体性和自主性的教学环节, 已经快要变成“无预定计划、无检查督促、无习后评价”的“三无”产品。近年来, 一些地区的许多学校采用了一种名为“预习单”的预习指导方式, 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2.“预习”体现了语文学习方式方法、技术手段和学习时空的开放与拓展
新课程下的语文预习, 已经摆脱了多年来相沿成习的“就本本嚼本本”的陈旧方式的束缚, 其中最突出的就是信息技术和网络平台的利用, 极大地拓宽了语文预习的空间, 极大地丰富了语文预习的资源。此外, 语文预习内容的设置, 也突破了囿于即将于课堂上讲读的一篇课文的弊病, 而将预习范围扩展到与单元课文、与专项知识学习历史的链接上, 预习题目也紧密结合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来设置。这样一来, 预习的作用得到增强, 课堂教学也得到了更好的“前学习”的支撑。
二、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预习策略
1. 体现新课程语文教育的时代性, 突破传统预习的窠臼,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 提高预习效益
语文预习必须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平台, 拓展学习资源, 提高预习成效。目前, 我们在安排学生预习中做了一些富有新意的探索尝试, 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例如《斑羚飞度》的预习, 安排了整整一节课的预习时间, 而且是安排在学校微机室进行。这节预习课的总体安排是这样的:
要求:通过“百度”搜索《斑羚飞度》的网络资料, 有选择地进行阅读, 准备纸笔做一点精要的笔记。
网络阅读的关注点:
(1) 《斑羚飞度》图片:斑羚形象;险峻山崖以及斑羚飞跃山崖的形象;其他有关形象, 如彩虹形象;斑羚飞跃的模拟图片 (目的:获得直觉感受、产生对斑羚的喜爱之情, 触动心灵的震撼) 。
(2) 《斑羚飞度》视频 (目的:同上) 。
(3) 《斑羚飞度》多媒体课件 (目的:获得语言、文字、形象、声音有机组合的信息, 更为真切、深刻、全面地理解文本) 。
(4) 《斑羚飞度》文字资料:斑羚介绍;课文词语解释;课文内容简介;《斑羚飞度》评论、读后感 (包括中学生博客中与《斑羚飞度》有关的文字) 等 (目的:理解文本的辅助资料) 。
网络上的资料非常丰富。将这节预习课安排在学校微机教室中的目的之一, 便是方便教师对学生进行临场巡视与指导, 防止学生出现这样的情况:一是因兴趣驱使沉溺于网络资料的声色之美;二是因资料繁多找不到重点而最终一无所获。
这次预习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但也有不足。主要问题是网络资源的丰富性和学生自主阅读的自由性, 使得阅读内容有一些散漫, 阅读的针对性和重点在一定程度上被冲淡。但这些问题的出现并不能否定在预习中发掘网络资源的价值和必要性, 它只是提示了我们:如何引导学生善于正确利用网络资源, 提高预习的效率和效益, 这是一个亟待研究解决的课题。
2. 体现语文学习的“积累”特点和和渐进性, 引导学生在语言积累中夯实语文基础
语文知识和能力的提高是一个不断积累的、渐进的过程。新课程三维目标之二即“过程与方法”, 这指示我们, 语文教学要重视过程本身的价值和学习方法 (知识以外的东西) 的价值。语文教学预习任务的设置, 也需要渗透这一理念。例如在进入九年级的学习阶段时, 考虑到可以利用这个阶段课本选录的文言散文, 我对学生初中三个年级中学习的重点文言知识进行一番总结与梳理, 根据每一篇课文的语言资源特点, 每课总结与梳理一部分则可。在安排《邹忌讽齐王纳谏》时, 我安排了这样的书面预习题:
注意到课文中文言虚词“也”的用法, 看看哪些是表示判断?哪些是表示感叹的?请一一写出原文和说明。
(1) 注意到课文中的文言虚词“矣”: (1) 请写出原文, 说明它表达了什么意思? (2) 思考“矣”和“也”有什么区别。
(2) 请联系已经学过的文言文词类活用的知识, 列举并说明本文中活用的文言词。
这些预习题目不要求学生能够全部做出正确答案, 而是重在回顾、温习、梳理与积累, 体现出语文学习中的积累、渐进和扎扎实实的演进过程。
3. 体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初探文本内核
例如, 安排《藤野先生》这篇课文的预习任务时, 教师给学生讲了这样一个小故事:
时间管理课上, 教授在桌子上放了一个装水的罐子。然后拿出一些正好可以从罐口放进罐子里的鹅卵石, 问:“罐子满了吗?”所有的学生都回答“是!”教授笑着再把碎石子从罐口倒下去, 再问学生:“现在满了吗?”这回只有一位学生回答:“也许没满。”教授拿出一袋沙子, 倒进罐子里, 再问学生:“现在满了吗?”学生不敢再回答。教授又拿出一大瓶水, 把水倒在看起来已经被鹅卵石、小碎石、沙子填满了的罐子。
然后教师提出了思考题, 让学生在预习时, 读完课文后思考一下:这个故事暗藏着人生的哲理, 你能将它与《藤野先生》中记述的某件事情联系起来吗?
大部分学生在预习时为这个奇妙的故事所吸引, 认真思考了教师提出的问题。这个哲理性的小故事看似和课文无关, 实则已经深入课文内核, 即人生在某个关键时刻必须要做出决断是什么。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的决断就像投入瓶中的一粒小碎石, 当我们在做一个决断的时候, 你能否判断你认为最有价值的那一步?大部分同学发现了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把东西放入杯中, 有的同学明白了“时间像海绵里的水, 要挤总是有的”的道理, 甚至有聪明的同学说也可以边放石子边倒沙子等, 但都没有说到关键时刻的决断这个要点上。由于有第二个问题的牵引, 就把视线引回了课堂。这样的问题既带给学生浓厚的兴趣去搜寻课文信息, 又带给了学生思想上的撞击, 他们自然兴趣盎然。
4. 体现知识的联系性, 实现多方面的链接
(1) 单元知识联系。新课程单元设置是主题式的, 所选课文都是围绕一个主题从不同角度进行阐释。在上单元新课之前, 我往往针对本单元的主题有意识地设置问题, 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例如讲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云南的歌会》时, 我在预习单上就设计了这样一道题目:本单元所选的五篇课文都是在围绕一个什么主题?就这一主题, 你有什么认识?这篇课文是第四单元的第一篇文章, 难度并不大, 因为在单元导读里已经说明了, 这个问题的意义在于引导学生看书, 让学生把五篇文章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学习。
(2) 新旧知识联系。例如:在讲授《社戏》时, 因为这已经是本学期学习鲁迅作品的第二篇, 并且之前也曾学习过鲁迅先生的作品, 有必要趁此机会对鲁迅先生再做一次梳理回顾, 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请简要介绍鲁迅先生生平, 并回顾曾学过的先生的作品, 并做归类。这类知识由于平时有储备, 学生很快就能写出答案。
(3) 书本联系实际。“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把书本知识和实际做一次链接, 适当拓展延伸, 是对学生所学知识的巩固、加深和拓展。如上《春酒》这一课时, 我设计了这样一些问题:每年正月是我们传统的新春佳节。请同学们利用网络、报纸杂志等媒体资源, 收集有关春节的下列信息, 带到课堂上来参加关于春节的讨论。
(1) 春节的由来。
(2) 中国人过春节有哪些习俗?
(3) 为什么春节历经千百年都被人们保存着、纪念着, 成为中国人不可缺少的重要节日?
由于这些问题和现实生活紧密联系, 学生兴致很高, 预习效果非常好。
5. 体现学习水平的层次性, 缩小两极分化
进入八年级以后, 学生学习状态往往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现象。因此, 设计预习题目要体现层次性, 让后进学生夯实基础, 找回信心;让中等生掌握方法, 有所提高;让优秀学生培养思维, 有所突破。具体来说, 即对基础较差学生预习要求应该降低一些;读课文, 标段落, 画字词, 注拼音, 释词义, 存疑惑, 整体感知课文;对中等生, 要让他们“跳起来摘果子”, 除了完成上述要求的题目, 还能按照预习题, 回答简单的问题, 更深入理解课文;对学习优秀的学生再增加难度, 概括课文内容, 把握文章结构, 感受作家感情, 理解写作特点, 适当作些批注等。这样照顾到学生的层次性, 就能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既不能让优秀学生“包场”, 又不致后进学生“冷场”, 使每个学生的智力都得到发展。例如:《端午的鸭蛋》一文, 我是这样设计题目的: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门méi () xiàn () 菜jí () 贯náng () 萤映雪
2.解释下列词语
(1) 曾经沧海难为水; (2) 与有荣焉; (3) 囊萤映雪; (4) 肃然起敬; (5) 一尺来长的黄色、蓝色的纸条, 上面用朱笔画些莫明其妙的道道。
3.思考题
(1) 文章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请你给每个部分添上一个小标题。
(2) 作者为什么对家乡的咸鸭蛋久久不能忘怀?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3) 你觉得课文结尾有必要写“囊萤映雪”的故事吗?为什么?
这一组预习题里第1、第2题是基础较薄弱学生需完成的题目, 这些题目重在字词落实, 是能够完成的。第3题的 (1) 、 (2) 小题是中等程度学生的问题, 这些题目涉及内容、情感方面, 需要对文章有自己的理解后才能回答, 属于较难题, 通过努力, 这部分学生可以完成。第 (3) 小题则是针对优秀学生再增加的思考问题, 这个题目是对文章结构、写作手法的理解, 通过通读全文, 他们也能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
3.浅谈初中语文预习策略 篇三
【关键词】预习;自主学习;预习指导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习是一个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不可忽视环节,它实质上是学生自学的开始,良好的预习方法的掌握是学生形成自主学习习惯的关键,它虽是在教学的起始阶段进行,却影响着教学的终端效果。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课前如果没有预习,听课就显得被动了。况且课堂上又要听讲,又要记笔记,就显得既听得紧张,又记得忙乱,对什么是重点,哪些是难点,根本就抓不住。课前预习到位、充分准备,不但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而且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学习的主动参与性,从而使有效教学落到实处,预习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那么,到底如何预习课文?在预习过程中需要完成哪些任务?老师怎样指导预习?
一、启发方法,培养习惯,为课堂教学埋下慧根
根据预习程度的深浅和学生自学能力的差异,可以把课前预习分成由低而高的三个层次。即障碍性预习、感受性预习和发现性预习。
1.障碍性预习指通过运用工具书和迁移旧知识解决文本的字词义和背景知识方面的障碍
(1)初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字词教学也是初中语文双基教学的任务之一,在日常的学习中,学生写错字用错词的现象较为普遍,加强对字的形、音、义的教学力度,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也是刻不容缓的教学任务之一。我在教学的课前预习的设计中,将重点的字词预习设计为读课文,勾生字,注拼音,找新词,明意义。
(2)审题目,就是根据题目来判断文体,根据题目判断文章的主要内容、主要人物、线索等。识作者,就是依据作者的名(名、字、号等),时(生卒时间、年代、国别等),生(生平简介)、评(社会、时代给与的公开评价),品(主要作品及代表作等)五个方面来引导学生查找资料,积累文学常识。
2.感受性预习指通过反复阅读文本和借助教师的预习指导整体把握全文的思想内容和结构脉络
这部分的内容包括:知内容,理结构,析方法,做笔记。如何将各种文体的阅读化繁就简,这也是老师不容忽视的必要指导。学生精读课文,按文体掌握文本内容,并在文本空白处做好笔记或在文本中勾画出来。为解决学生无从下手的局面,我给学生列举了几种常见文体的预习方法。
(1)一般记叙文(含叙事散文)中,我们可以从事情、人物、情理意义几方面来预习,了解文章内容。如《背影》,本文写了什么事?刻画了那几个人物?用什么方法来刻画的?抒发了作者什么情感?
(2)写景散文,我们可从景物特点、方法、抒情来理解内容。如《春》描绘了哪几个景物?有什么特征?抒发了作者什么情感?
(3)说明文,我们可从对象、特征、来了解内容。如《珍奇的稀有动物——针鼹》,本文介绍了什么事物?有什么特征?采用什么方法来说明的?
(4)议论文,我们可从论点、论证方法、论据来了解内容。如《懒惰的智慧》,文本阐述作者的什么观点?用哪些论据来论证的?怎样进行论证的?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3.发现性预习指在原有语文素养的基础上通过运用阅读鉴赏的方法探究文本的语言、主题及写法,表述自己的思考
(1)摘佳句,找疑惑。语文素养离不开日常的点滴积累,预习就是一个有效积累的好机会,主动去摘抄课文中的佳句,既可以深化课文内容的认识,也可以为写作积累素材或范例。摘抄初期可以要求学生先摘抄课文中的精彩描写句,议论、抒情句,使用了传神的动词、形容词的语句,使用了修辞方法的语句等,并简要进行分析。
(2)明启示,悟哲理。在学习中感悟人生、感悟情理,提升自我生活质量与修养,是我们语文教学应该担负的责任,也是我们语文教学追求的目标。感悟就是人们对自然与社会中的人、事、物、景的内蕴产生的一种顿悟性认识。作家常常通过语言文字,借助人、事、物、景等形象,艺术地表现他们的感悟。那我们在指导学生如何感悟课文内涵时,就可抓住文章中的人、事、物、景等形象,结合自己平时对生活的观察及认识,来总结生活或人生的启示。
二、重视检查、及时评价,为课堂教学提供保障
教师认真检查学生的预习作业,学生才有认真做的动力。因为学生对新教材内容进行预习后,非常渴望得到教师的评价。教师及时地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检查、反馈并给予学生激励性的评价,会让学生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感和喜悦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性,使课堂教学效果大大提高。
预习是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它对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培养和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语文成绩的进步都有很大的帮助。因此我们必须指导学生扎扎实实搞好课前预习,把握好预习的方法。
参考文献:
[1]陈翠美.《培养预习习惯,促进主动学习》.教育评论
[2]曹新荣.《语文课预习之我见》.河南教育
[3]薛杨虹.《谈语文教学对学生预习的指导》
4.正确的预习方法和策略 篇四
具体来说,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在学校要配合老师进行课堂常规的训练,培养自己认真听课的习惯。
2、排除干扰,静心学习。现在有些父母这边要求孩子要用心做作业,而一边又跟别人聊天或者看电视,甚至在家里打牌或打麻将,同学们要学会找个地方让自己安安静静地学习,使自己有一个高度集中自己思想的小天地,同时要有意识地集中自己的注意力用于学习,养成专心学习的习惯。
3、别人不督促也能主动学习。一学习就立刻进入状态,力求高效率的利用每一分钟学习时间。
(二)课前做好预习
课前预习对于学习新的知识十分重要,如果上课前对即将要学的内容进行预习,有利于提高学习能力和养成自学的习惯,它是学习中重要的一环。课前预习可以提高课上学习效率,有助于培养自学能力,具体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提前预习课程。每天都要对将要学习的课程作简要的预习,了解课程的知识点、重点和难点,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2、预习时,采用边阅读边思考的方法,把内容的要点,层次,联系划出来或标上记号,写下自己不懂的地方与问题,最后确定听课时要解决的问题,以便上课时有重点地去听、去学、去练,这样可以提高听课的效率。
3、预习时遇到不懂的地方要通过查字典、查资料寻找答案,也可以向同学、家长询问,仍然没有解决的问题要标记出来,以便在课堂上有重点的学习。
4、预习时要学会用笔在书上作不同的标记,如:重点内容在文字下面标“△”,有疑问的地方在文字下面画“∽∽∽”,并在旁边写上“?”等,以便在课堂学习时多留心。
5、预习时要集中精力,培养自己一丝不苟的学习习惯。
(三)课堂上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1、课前做好准备,自觉检查课本、课堂练习本、作业本及必需的文具是否都准备齐全。
2、课堂上认真接受老师指导,专心致志地参与探索,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3、勤于发言,勇于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敢于争论,并不断修正、弥补自己的不足。发言时说话完整,口齿清楚,声音洪亮,仪态端庄。
4、上课积极主动回答问题,多思、善问、大胆质疑。遇到疑难问题,及时举手发问。
5、在接收到老师的指令后,应该快速作出反应。比如快速打开课本、快速从位置上站起、快速整理学习用品等。
6、善于倾听同学的发言、他人的意见和建议。乐于交流,交流时目光专注,不随便打断别人的话,不嘲笑别人的错误。
7、主动合作学习,在进行分组实验、动手操作、课外考察等活动时互相帮助,共同提高。
(四)上课认真听讲
上课时,要集中注意力,使自己的思维紧紧跟上老师的讲课节奏。
1、要理解老师讲的内容,积极思考或回答老师的问题。
2、要独立思考,辨别哪些自己听不懂,并勇于提出自己的看法。
3、要把老师讲课的要点和补充的内容与方法记下,以备复习用。
4、老师讲到哪里,就听到哪里、记到哪里、想到哪里,思维一定要活跃,要考虑为什么是这样,老师的思路是什么。
5、不懂的或不清楚的,下课一定要问老师,为什么?
6、上课要做到情绪饱满,精力集中;抓住重点,弄清关键;主动参与,思考分析;大胆发言,展示思维。
(五)书写应养成的良好习惯
1、做作业时要专心,不边玩边写,不边吃边写,书写时先想好再下笔。
2、保持正确的`写字姿势,做到“头正、身直、足平、臂开”,字迹工整,书写规范。
3、书写时要注意保护好视力,要做到“一尺一寸一拳头”。
4、爱惜作业本,不乱涂乱画,养成写字垫纸的好习惯,不随意撕作业纸,保持作业本的清洁和完整。
(六)认真做作业,及时改正作业错误
1、从小培养自己做作业时独立思考习惯。
培养自己独立的学习能力,是件特别重要的事情,应该有意识的从小抓起,从自己的日常活动中做起,让自己在生活、学习中,对父母不依不靠。自己能做好的事,自己去做。看书、做作业不要非要父母坐在一旁监督,作业要做到自己按时独立地完成。碰到实在不会做的题目,才可以问别人,使自己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
2、养成每天记录作业题的好习惯。
一个同学每天如果能养成记下老师布置的作业并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意味着自己学会了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自己的人生也就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我们应从上小学一年级起就给自己买好记事本,用来专门记录老师交待的事情和老师布置的当天作业题。
3、从小养成自己做完作业、自己检查的习惯。
我们做完作业后,必须认真仔细地检查,发现错误及时纠正。数学要看一看计算是否准确,单位换算是否搞错,应用题的算式列得可对,训练自己去发现问题,然后立即改正过来;语文要看看字是否写错,作文写好后自己读一读,看语句是否通顺。
4、对当天学习的内容及时复习巩固,需要记忆的字词句段篇、概念、公式以及单词、语句、名人名言等理解深刻,记忆准确,养成记忆的习惯。
5、独立、认真、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各类作业,完成作业时要做到精练反思,不抄袭别人的作业。未完成作业的,应主动向老师说明理由,并及时补上。
6、作业本、练习册、试卷下发后,先查看老师的批改,对老师指出的错误必须及时纠正。不放过一个错字或错题。要建立错题集,做好错题记录,找出错因,及时订正。
7、作业尽量在校内完成,做作业不懂的可以问老师,尽量不要问同学,毕竟是在小学,同学也不怎么懂。
5.课前预习的策略和方法 篇五
课前预习的策略和方法
一、要妥善安排时间。
最好前一天晚上预习第二天要上的新课,这样印象较深。新课难度大,就多预习一些时间,难度小就少预习一些时间。应选择那些自己学起来吃力,又轮到讲新课的科目进行重点预习,其它的科目大致翻翻即可。某些学科,也可以利用星期天,集中预习下一周要讲的课程,以减轻每天预习的负担。
二、要明确任务。
预习总的任务是先感知教材,初步处理加工,为新课的顺利进行扫清障碍。具体任务,要根据不同科目、不同内容来确定。一般有:①巩固复习旧概念,查清理解新概念,查不清、理解不透的记下来。②初步理解新课的这部分基本内容是什么?思路如何?在原有知识结构上向前跨进了多远?③找出书中重点、难点和自己感到费解的地方④把本课后面的练习尝试性地做一做,不会做可以再预习,也可记下来,等教师授课时注意听讲或提出。
三、要看、做、思结合。
看,一般是把新课通读一遍,然后用笔勾划出书上重要的内容,需要查的就查,需要想的就想,需要记的就记。做,在看的过程中需要动手做的准备工作以及做做本课后的练习题。思,指看的时候要想,做到低头看书,抬头思考,手在写题,脑在思考。预习以后,还要合上书本,小结一下,从而使自己对新教材的“初步加工”有深刻印象。
做好预习工作,还要注意几个问题。如果以前没有预习的习惯,现在想改变方法,先预习后上课,一下子全面铺开,科科课课都搞提前预习,时间就会不够用,弄得十分紧张,质量也未必能够保证。解决的办法是:先选一两门自己学起来感到吃力的学科进行预习试点,等尝到了甜头,取得了经验后,在时间允许的前提下,再逐渐增加学科,直到全面展开。二是预习应在当天作业做完之后再进行。时间多时,就多预习几门,钻得深一点;否则就少预习几门,钻得浅一点。切不可每天学习任务还未完成就忙着预习,打乱了正常的学习秩序。前面讲过,预习、上课、整理、作业四个环节组成了每课时的一个圆环,只有当前边一圈滚过之后,方才能滚下面一圈,不能因重视一个环节而打乱了圆环滚动“轨迹”,影响其它环节的运行。三是学习差的同学,课前不预习,上课听不懂,课后花大量时间补缺和做作业,整天忙得晕头转向,挤不出时间预习。其实,这种同学差的根本原因可能就在“不预习”上,因为前面一个圆环“欠债”,而影响了下面环节的顺利运行。这些同学在短时间内要多吃点苦,在完成每天学习任务之后,加班个把小时预习。这样做虽然费了时间,但上课能听得懂,减少了因上课听不懂而浪费的时间,花在课后整理消化、作业上的时间也可以减少了许多,时间一长,运转正常了,学习的被动局面改变了,就不需要再加班了。四是根据学习的惯性理论,在各门学习成绩都很好的情况下,有特殊原因,时间太紧,对于自己擅长也不一定要课课预习,不是重点、难点和关键的章节也可以不预习。思路照样联系得上,好像铁轨上留有缝隙,火车照样通过一样,但是距离不能太远,否则就会造成“翻车”。
预习从时间和内容上划分,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1)课前预习——指上课前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2)阶段预习——用一个比较完整的时间,把下一阶段要讲的一章或几章的新课内容自学一遍。
(3)学期预习——指开学前,在假期中预习下学期的学习内容,这时往往需要浏览整本书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
这种学期预习主要是要了解一下要学习的新知识体系,摸清自己的特点,并采取相应措施,以便使自己的学习可以站在全局的高度上来进行。这种预习一般利用节假日进行。
预习时间一定要安排好。什么时间采用哪种预习方法,每次预习要花多少时间,这两个问题不解决好,预习还是不会奏效。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预习,不宜过多,不要深入学习课文内容的细节。否则会有反效果。因为,预习过多过细,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老师拼命讲课,学生却觉得“我都学过了”,没有听课兴趣,养成不认真听课的习惯。低年级小学生的功课并非难到不预习不能理解的程度,与其一直往前预习,不如把学过的内容多复习,确实弄清楚,并加深理解,彻底记住。因此,低年级小学生以预习占二分,复习占八分的比例最理想。
预习要防止过粗的偏向。有的学生在预习时,只是浮光掠影地看一看,浅尝辄止。这达不到预习的效果。预习还要防止过细的倾向。有的学生预习某门学科花的时间很多,以致认为课堂上没有什么可听的了,这会降低听课的积极性和注意力。虽然预习过细对这门学科的学习有利,但这很可能挤掉了别的学科的学习时间,而对别的学科学习不利。
预新课可按以下程序进行
(1)浏览教材;
(2)找出本节应掌握的预备知识,并复习、巩固和补习这些知识;
(3)编写本节的内容提要;
(4)确定本节的重点和难点;
6.语文预习的方法有哪些 篇六
读――预习的第一步。
先把新课轻声地读几遍,了解课文所写的内容和表达的中心;接着根据作者的写作顺序,给课文划分段落层次;然后在初步弄清文章结构的基础上,思考文中的重点字词句,体会作者是怎样运用这些字词句来表达中心思想的;再综合起来,想想整篇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以及文章的写作特点。通过思考,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为后面的学习、理解课文作一些辅垫。
当然,预习课文不只是读读、想想,还要注意查找资料。预习课文时,使用工具书、网络,查找、搜集有关资料、图片。遇到没有学过的生字、新词,或以前学过现已回生的字词。要了解这些字词的读音、意思或用法,就要运用字典、词典这些无声的老师。现在学生最常用的工具书有《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成语词典》等。预习课文时通过自己查阅工具书,就能扫除语言文字的障碍,较牢固地掌握这些字词的读音、意思和用法。
预习中还有重要一环――动笔画。
在这个环节中,要求熟读课文,动手把生字、新词、难句、重要内容和疑惑的问题用符号标划出来,便于理解应用和考查。(1)标出课文的自然段;(2)划出生字词语;(3)划出重点句子,如“中心句”“过渡句”“总结句”“修辞句”,以及含义深刻的句子。在标划过程中,并注意用不同的符号进行标记。比如:文中的生字生词可以用“――”标出,给不懂读音的字标上拼音,不理解的词写上注释;容易写错的字用“□”标记;重点的字词加圈加点,需要着重理解的词语用“△”标明,描写优美的句子用“……”,含义深的句子画上线,有疑难的地方打个问号等。加以标记,在课中注意掌握,学习效果可以说是事半功倍。
古人云:“学贵有疑”。预习时还要认真阅读课文,积极思考问题。在预习课文时,思考问题,并进行质疑,这是一种主动学习的行为。学而多思、思而有辩、学而有疑、疑而有问。因此在预习的过程中找出课文中最令人感动的地方,融入自己的理解;初步学会用简洁的文字给课文加批注,提出不懂的问题,课上和大家一起讨论解决,这样有利于培养思维能力。课后的思考与练习对预习也很有帮助。思考题往往体现了作者的思路、课文的重难点。预习时,看看并想想这些题目,可以帮助理清课文的条理,了解课文的重难点。练习题则侧重词句段的训练,富有启发性。预习完课文试着口头做一做,可检查预习的效果。
语文教学中预习的重要性
1.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发展的社会背景下,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了教师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掌握技能和方法远比掌握知识更加重要。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过度重视知识传授的教学模式,往往会影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而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自主预习,将预习作为学生的家庭作业之一,让学生在巩固旧知识之后,自主预习教师下节课要讲解的内容,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具有重要促进作用的。
2.有利于提升学生学习效率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将这句话放在小学语文的课前预习中,我们可以说:有效的预习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成功的一半。诚然,预习是教师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学生通过预习,可以提前对要学习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和感悟
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基本可以掌握教学的关键内容,在学生预习的背景下,教师的课堂教学所起的作用不是对知识的剖析,而是对学生既有知识的巩固。同时,教师还可以结合教学的内容,对相关的知识点进行拓展,不断提高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在这个过程中,认真预习的学生能够紧跟教师教学步伐,获取更多的知识,促进学习效率的提升。
教会学生语文预习的方法
一、明确学习目标
指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很重要的一点是要让学生去弄明白学习本课的目的,明确课文的具体要求。使学生在预习和学习中有一个明确的努力方向,从而减少盲目性和随意性。要明确文本的学习目标,必须要注意到两个方面:一是课文前面的预习提示。这个内容大多是对课文内容的概述和归纳,或对学习文本提出一些要求,注意到了这一点,预习起课文就会感到有了努力的方向了。二是课后的练习题。这些练习题大多都是紧紧围绕课文的主要内容而设计的。如果对这些练习题进行思考,对课文主要内容的理解就容易得多了。但许多同学在预习中,往往对这两个方面熟视无睹,以为是无足轻重的,结果对课文的预习就收不到很好的效果。因此,教师一定要指导学生在预习中要很好地重视这两个方面。
二、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学生每接触到新的课文,往往对新课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都感到陌生而好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下的注释了解作者。大多数课文没有介绍写作背景,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查找有关资料,或者到互联网上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在预习中做到这点是很不容易的,而对作者和写作背景有所了解之后,对学生来说,理解课文内容是会有很大的帮助的。
三、自学文中生字词
这是预习中学生较为注重的一个环节。教师似乎可以不用多加注意就可以放手让学生独立去完成。而实际当中,往往就是这部分内容,学生最容易麻痹大意,最容易出现马虎对待的现象。因此,这一环节同样需要教师规范性的指导,学生不仅要注意自学生字词语的音、形、义,还要学会辩析词语的感情色彩。对一些带有典故出处的词语还要弄清词语的出处,原义及引申义,养成勤动手勤查词典的良好习惯。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自学精神。
四、划分段落层次并归纳内容
7.小学语文课的预习教学策略探析 篇七
一、激趣, 根据课文内容布置调查对象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要想让学生更好地预习, 首先应让学生对课文内容产生一定的兴趣, 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语文本身属于一门抽象语言艺术, 它在描绘任何事物时都是以文字的形式出现的, 因此对于小学生来讲理解起来是比较困难的, 为此如果教师能让学生在接触课文前先调查课文中的主人公或者主要的描绘对象, 当学生对这些内容有初步的认识后就会对这些东西产生一定的兴趣, 再预习的时候就会更有效率。
比如在讲授课文《李广射虎》这一课时, 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给学生提前布置以下预习作业:“今天的预习作业非常简单, 请大家通过各种方式调查一下李广这个人物, 同时如果条件允许的话, 请大家饭后到外面找个射击的地摊尝试一下射击, 看看自己射击能够射中多少环, 亲自感受一下射击的感觉, 看看能不能找到相关的窍门, 并将感受写成一篇微作文。 ”角色给学生布置的这个预习任务不仅涉及李广这个人物, 有利于学生对主人公有深入的了解, 还具有很强的体验性质, 学生通过亲自感受射击, 可以明白射击虽然很有趣但掌握起来非常困难, 同时教师让学生写200多字的微作文也能很好地将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 这样再学习课文就会更加轻松地理解课文内容。
二、初识, 阅读课文内容寻找疑难语句
一般来说学生第一次看课文肯定会有很多难以理解的句子, 面对这些难以理解的句子, 很多学生根本不注意, 而是等着教师给他们解释, 这样的学习方法比较被动, 为此当学生对课文中的内容有了具象的了解后, 教师应引导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内容, 这一环节可以放在自习课或者上课的前半部分, 时间由教师根据实际情况来定, 在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的时候, 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将课文中不认识的汉字, 不理解的词句用铅笔标出来, 然后可以尝试对这些语句进行理解, 或者可以在教师讲课的时候有重点地听教师讲课, 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在讲授课文《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一文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对课文进行初步的阅读, 通过阅读理解一些课文的基本内容, 并尝试将课文中的疑难语句标注出来, 通过阅读某位学生将课文中的生词描出来, 分别是:“睫、疙瘩、驼峰、养料”等内容, 同时学生还标出了一些难以理解的句子, 比如:“ 小骆驼在小溪边照镜子”、 “ 我们背上的这两个肉疙瘩叫驼峰, 里面储存着养料, 足够我们路上用的”、“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啊”。 学生将这几个生词和句子标出来以后, 可以尝试对这些内容进行自我认识和理解, 首先如果说是在课下的话, 学生就可以通过查阅资料的方式对这些内容进行理解, 比如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的方式将骆驼的详细资料调阅出来, 了解骆驼身体各个部位的名称, 从而更好地理解骆驼的驼峰的用途, 再比如学生可以通过查字典的方式认识那些生字, 从而为第二天更好地学习课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理解, 查看课后练习自我组织答案
当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初步的认识, 并将那些难以理解的、不认识的字词句解决了以后, 接下来如果还有学生想往下预习, 就可以尝试对全文的一些细节进行学习, 能坚持到这一阶段的学生都是有较强意志力的学生,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尝试对课后练习进行解答, 不论回答的答案是否正确, 只要能够按自己的想法将答案组织出来就可以, 通过这种方式进行预习, 学生不仅可以很好地将练习提前做出, 还有利于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比如在讲授课文《菩萨兵》一文时, 某位学生在预习完课文内容, 对课文内容有了初步认识后, 开始尝试做课后练习, 课后练习是分层次, 比如先是对汉字的记忆, 随后是对字词的掌握和使用, 最后是对句子的理解, 当学生做到最后一题时, 发现题目有些困难, 这道题是让学生对句子“一定是乌云遮住了它的眼睛”、“要让红军播下的种子在这里发芽、生根、开花、结果”、“菩萨一样的司令、菩萨一样的兵啊”。 这几句话都是课文中的中心语句, 学生只有理解课文才能将其解答出来, 对此某位同学通过反复阅读课文后认为乌云遮住的眼睛是一种比喻句, 意思是藏族人民分不清是非, 要让红军播种的种子在这里成长, 只有帮助他们种地, 藏族人民才能清楚认识这支部队, 这支部队如此好, 拥有菩萨一样的心肠, 因此被称为菩萨军。 学生能够理解到这个层次已经很不错了, 第二天教师继续讲课时就可以从更高的起点出发进行讲解。
总之,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 预习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教学环节, 学生只有很好地预习课文, 才能对课文内容有初步的认识, 才能对课文中的主要内容有更清晰的了解。 为此教师在引导学生预习的过程中, 应注意从以下几个方法入手, 首先, 可以让学生自我调查课文中的相关事物, 从而以更直观的角度理解课文。 其次, 可以让学生尝试将课文中不理解的语句标注出来, 并尝试解决。 最后, 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回答课后练习, 从而达到预习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杨永霞.小学语文预习有效性浅探[J].学周刊, 2012, 01.
8.初中语文自主预习的有效策略 篇八
【关键词】初中语文;自主预习;有效策略
事实上,很多教师都为学生布置了课前预习的作业,学生在理论上也知道课前需要预习,但是预习工作真正能够很好地完成的却寥寥无几,教师倡导预习,却并未对预习工作做真正指导,学生实际上根本没有预习。传统的预习方法就是教师口头布置学生回家看看书,学生回家随便看看书,遇到问题一晃而过,忽视了在预习过程中的体验和感受,使得学生形成了被动的学习方式。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应当培养出自主学习的学生,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让学生真正适应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努力实现语文新课程的总体目标。如何进行有效预习,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一、创建学习小组,创造有效的学习条件
为了能够保证预习的有效性,教师应当善于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一个小组分配一两个语文成绩相对较好的学生,其他学生进行合理分配,保证每一个小组学生都能够很好的分配,这样既可以保证每组都有“领头羊”,在很大程度上又能够使得学生有竞争意识,他们之间相互监督,为有效地预习创造很好的条件。学习小组的学习能够更进一步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促进作用,通过小组的带动,他们的预习效果自然而然得到强化。
二、精心设计预习内容,预习的作业追求多样化
很多学生不愿意预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教师的预习作业不太受学生的喜欢,合理的预习内容往往能够体现合理的预习方法,教师一定要精心设计预习作业。
1.预习作业应当有针对性。根据语文教学的特点,语文大部分就是阅读、词句,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学的相应特点做好预习的具体工作,预习的作业一定要有针对性。
2.应当有启发性。启发性能够很好地促进学生思考,预习作业富有启发性能够很好地打开学生的思路,启发性的预习作业能够很好地促进学生思考。
3.应有适当的难度。预习的作业最好能够因人而异地布置,因为每一个学生的接受能力是不一样的。在指导预习时,应当根据每个人的不同点进行难度不大的问题设计,不能够全班“一刀切”,学生所能够解决的问题一般都是从简单到复杂,而且都是循序渐进的。预习的过程也是同样的过程,如果是过难的问题,那么学生的预习工作不仅很难完成,而且他们在预习过程中会渐渐失去耐心,失去兴趣。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根据语文语言性学科的特点,尽量布置一些学生通过手头的资料就可以获得一定答案的问题,他们在寻找的过程中能够很好地预习。当然,也需要在预习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地从各个角度思考问题,这样不仅能够很好地训练学生的思维,还能够让他们学到很多知识。
三、教给学生提前预习的方法
如何进行有效预习,强化学生的预习效果,除了要使学生了解教材之外,还应当对课本之外的内容进行相应指导。
1.多读课文内容。语文教师最终的环节就是需要将课文的内容通读一遍以上,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达到背诵的程度,先将教材粗读一遍,然后领会大意,再细读,可以在课本上大体标出不理解的地方及相应的重点和难点。
2.认真思考。预习时一定要根据已经掌握的知识和相关的学习活动积极思考,弄清知识的各种内在联系,将新旧知识进行结合,了解每一个句子和词语,并理解大体的课文意思。
3.虚心请教。在预习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很多问题,虽然学生可以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学习,但是很多内容还是无法查到。这就需要学生和老师及同学讨论,并且可以和小组的同学进行讨论,必要的时候还可以向家长和老师请教。这样能够让问题得到很好的解决。
4.适当进行习题训练。教师应当在上课前及时对学生的预习情况和效果进行抽查,及时检查他们的预习效果,让他们及时对新知识进行巩固。这样才能让他们在上课的时候做好准备,并且在练习时应当做好笔记。
四、重视课前的预习检查
学生希望得到教师的肯定,非常渴望得到教师的评价,教师应当对学生的预习情况及时检查,这样会让学生感到喜悦,而且能够提高他们的语文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参与到课上小组的讨论中,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也可以抽查部分学生的预习作业,尤其对于一些重点问题,课堂上涉及的重点尽量多检查。教师在预习时如果进行了小组式的分配,就可以让每个小组出几个代表,然后让每一个小组的代表对预习的问题进行汇报,并且在回报过程中提出问题,还可以指出其他各组的问题。这样,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表达,找出其中的一些问题,再根据自己的教学准备和教材的相关内容,及时整合教学方式,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使得课堂教学更加有效。
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习惯,应当突破原来的学习模式,掌握新的预习技巧,让他们对学习的知识点有更准确的认识,找到适合的学习方法。只有真正有效地预习,才能让学生获得更全面的发展,使得学生在不断的体验中获得知识。
参考文献:
[1]佚名.中学语文课前预习有效性的策略研究[J].教育,2012.5.19.
[2]中国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2011版)
[3]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C].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9.提高预习有效性的方法和策略 篇九
预习,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课前预先独立地学习有关材料,为课堂学习做准备。预习是学生自学能力的训练和提高,是形成自学习惯的重要途径。如何去预习呢?预习的方法和策略有哪些?笔者认为预习首先必须找到五个切入点。
一、有效预习的几个“入点”
1.从读入手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诸多专家指出,备课的核心其实就是备读。一篇课文,只有通过朗读,才能了解文意,体味情感,领悟主旨。
语文教学首要任务是指导学生读书,一遍不理解,两遍,多遍,直至学生能够集中精力,沉浸在文本中,去全面品读:读语章,读语文,读语法,读语气,读语体,读语境。并且能够采用多种方式去读,在朗读,默读,精读,略读中,更好地理解课文,培养认读感知能力。
2.从重点入手
按照预习的目标,把握课文重点,才能有的放矢。抓住重点,一方面节约时间,提高效率;另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理解分析能力。例如,小说往往篇幅很长,人物众多,情节曲折,如果没有目的,盲目去读,只会白白浪费时间,若确立“把握人物形象”这个重点,便会很容易总结出文中人物的性格特征;而散文预读,则可以从摘记喜欢的句子入手,在品读中,领会文章表达的感情。
教会学生寻找重点的方法很重要:一是从课文前的“训练重点”和“提示”中找; 二是从课后题中找;三是从老师附加提示里找;四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立预习重点。学会运用这些学法,就能帮助学生找到课文重点,提高学习效率。
3.从难点入手 “读书须有疑”。学生提出问题的过程,实际上是开动脑筋主动汲取知识的过程,它远胜于教师被动地提问。疑,不仅可以丰富学习内容,还可以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学生在独立思考中,对问题就会有更深的认识。可以说,攻克一个个难点的过程,就是学生自学能力提高的过程。
4.从美点入手
教科书所选篇目,大多文质兼美。预习时应指导学生用发现美的眼光去体会美的词,美的句,美的段,美的写法和手法,美的思想内涵。通过鉴赏美点,对课文做深入地理解,在此基础上,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这是阅读的一个更高层次,是培养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
5.从迁移点入手
这是指学生在预习中,能够运用学过的知识和方法去分析,进行个性化的解读,这是阅读的最高层次。自己的阅读方法成了体系,“得法于课内”便会产生知识的迁移和延伸、扩展,从而“得益于课外”达到这种“不教”的出神入化的境界。这样,阅读便产生了自觉的内驱力,形成了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布置预习的几种方法
为了提高预习效率,防止走马观花,布置学生预习时可用以下几种方法。
1.以点带面法。即从某处重点入手布置预习,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找准兴趣点,让学生积极参与,完成某一类知识预习的目的。重点即预习提示、课下注释、课后习题。这种预习法很适合基础知识复杂的课文,古文教学中亦可运用。
2.以面抓点法。语文学习是前后衔接的,知识之间即有相同点又存在不同点。预习时,可让学生从面中突出个别的点,使预习深刻化。这种方法在复习的基础上应用,能够达到“温故而知新”的功效。
3.存异求同法。意指知识之间的联系也就是不同点,知识可以横向比较,亦可纵向比较,在比较中分辨异同,达到由“异”求“同”,“存异求同”的目的。
例如,学习鲁迅的文章,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有6篇之多,有《社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雪》、《论雷峰塔的倒掉》,既有小说、有散文、也有杂文。指导学生预习时,可以对作家作品做专题性的搜集了解,将鲁迅的生平和思想,将他的作品和特点加以比较。然后,在对具体篇章的阅读中,由具体而概括,由形象而抽象,使学生在不断地比较中,学习兴趣和能力不断形成。
三、提高预习有效性的策略
1.趣味性策略。趣味性是预习的法宝。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了解学生预习的广度和深度,最大限度地去满足他们求知成功的快感,从而培养学生的意志,并保障其阅读兴趣的长久性。
在布置预习作业时,一定要以趣味为前提,引导学生深入学习知识,如学习《刻舟记》我让学生提前叠一只小纸船,并画一张小船示意图,在上面分别标上课文中提及的重要内容。学生动手动脑,兴趣浓厚,课上比照订正,化难为易,达到了预期目的。
2.针对性策略。针对性是预习的基石。有效预习必须紧扣学习目标,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独立预习,环环相扣地掌握知识,逐步养成预习习惯,培养自学能力。要使预习具有针对性,教师必须根据学习情况来确定预习的内容和时间。学习情况包括:教师教学的进度、知识的难易程度、学生的接受能力。
例如,上作文课,如果写即兴发挥的作文,不必课前预习;若写命题作文,缺乏预习观察这一步,则实在大有缺憾。假如写《桥》《我们的学校》课前必须布置学生通过观察、调查、掌握大量材料,在课上动笔,才会得心应手。再如,写议论文,更需要长期积累,储备典型的论据,便于当堂写作使用。
10.小学语文课文童年的朋友预习教案 篇十
每个人都有自己多彩的童年生活,在这段最美好的时光里,总是少不了“朋友”的陪伴。你有哪些童年的朋友呢?为什么你觉得他是你的朋友?
是啊,这个“朋友”可能是你儿时的玩伴,也可能是你养过的小鸡、小猫、小狗,或者是一只小熊、一个布娃娃。今天,老师要介绍一位苏联作家——维•德拉贡斯基,让我们听一听他的童年回忆。(板书:童年的朋友)
二、初读课文,把握脉络
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记住字形。
汇报:(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识记课文中出现的生字)
我们中国的汉字有一类叫做形声字,它的字形中一部分表示这个字的读音,一部分表示这个字的意义。例如:这课生字中的“瘾”,就是这样的形声字,了解这些可以帮助我们很好地记住它们的字音、字形和意思。
你还发现哪些生字也是形声字,如何记住它们?
2.学生再读课文,感知内容。
“童年的朋友”指的是谁?它和作者发生了怎样的故事?
(指的是“我”童年时的玩具小熊。课文讲“我”想用童年的朋友旧玩具熊作为练习拳击的沙袋。但是在“我”准备练习前,回忆起以往与“小熊”朝夕相处的点点滴滴,于是“我”自责不该忘却“小熊”曾经带给自己的快乐,改变了主意,“再也不想当拳击家了”。)
三、细读课文,品味感受
(一)默读课文,说说作者当时有一个怎样的心愿?你是从哪里感受到的?
1.学生带着问题读文,思考。
2.汇报:(迫不及待地要当一个拳击手)
3.朗读课文,要读出作者对当拳击手的渴望。
过渡:这么强烈的愿望,在当那可爱的旧玩具小熊——“我”儿时的好伙伴充当了练拳的“梨”后,被放弃了。
(二)精读课文重点段,想一想,是什么让“我”又改变了想法?在文中勾画出重点的词句,细细品味。
1.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圈画重点词句。
2.汇报交流:
作者与“小熊”之间深厚的情谊。想想:课文中哪个词语写出了作者和小熊之间的关系?(形影不离)“形影不离”是什么意思?课文中哪些句子具体描写了“我”和小熊形影不离?你能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吗?带着你的感受读读。(指导学生读出“我”内心的不平静,既有回忆美好往事的甜蜜,又有自责。)
3.回想起这些温馨的画面,作者犹豫了。根据课文的内容想象一下,补充下面一段话。
小熊用那一大一小的眼睛对我笑着,而我却想拿它练拳击,我真的很。我想对小熊说:“。”
(三)学习最后一段。
11.浅谈语文的预习策略 篇十一
一.强化预习意识,培养预习习惯
小学低年级和中年级学生,因为受到知识积累以及年龄心理特征的制约,教师对学生没有课前预习的期待和要求。但是,进入高年级,语文阅读课程内容越来越复杂,学生如果不能在课前对课文开展预习活动,那么,在课堂上就很难形成主动、积极的学习状态,学习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要想提高小学高年级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学习效率,就必须引导和培养学生形成课前预习的意识,并通过每一篇课文乃至每一节课预习题的反复布置,强化学生的预习意识,使他们明确地认识到预习对于课堂学习的重要意义。在学生进入五年级之后,开学第一节课就要向学生提出课前预习的要求,在整个学期的教学中,每一课都应该向学生布置预习,并进行及时的检查督促。经过近一个学期的强化,学生语文预习的意识会逐渐形成,并逐步养成课前预习的良好习惯,为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加强方法指导,提高预习能力
学生有了预习的意识,教师就要进行预习方法的指导,因为这是决定预习效果的关键因素,只有正确的预习方法,才能带来高效的预习效率。
教师首先要指导学生对语文预习形成正确的认识,让学生明确,语文预习并非只是将课文生字和生词查查字典和词典那么简单,也不是将课文浏览一遍或朗读一遍就行,预习是一个完整的自主学习过程,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才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要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预习方法和步骤,使学生能够自主开展有条不紊的语文预习活动。
“勾、读、查、记、想”五字诀,既是小学语文预习的有效方法,也是有效预习的常规步骤,只要学生牢记并领会其中的要旨,做到字字落实,就能收到很好的预习效果。“勾”,是指在预习时勾出课文中的生字生词,勾出自己认为美的或者印象深刻的句子,还需要勾出自己不能理解的句子。“读”是指读课文,读生字,读生词,读自己喜欢的句子。“读”不是读一遍就算完成任务,而要根据自己的预习收获进行反复地读,直到读懂课文大意,读熟生子新词,读出对词句和课文的感悟。“查”是指查字典和词典,自己解决生子新词的理解问题。“记”是指要记住生字的字形词义。“想”是指在课文阅读的生字障碍之后,再读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的是什么,想一想课后提出的思考题,在课文中找到答案并标记出来,最后还要想一想先前勾画出来的难懂句子或段落,如果还不能弄懂,就要做好标记,在课堂上提出来。
三.精心设计习题,提高预习实效
设计好预习题,是完成语文预习任务和提高预习效果的重要环节。教师必须关注教材和学生,不因循守旧,创造性地设计语文预习题,才能不断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增强学生语文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形成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效率。笔者设计语文预习题,主要采用下列策略。
1、精心设计课后习题。预习的目的是要学生从整体上了解课文,形成对课文的总体印象,为课堂上深入学习做好准备。课后习题往往源自课文的重点,因此,关注它们就能够容易抓住课文的要点。比如《烟台的海》(苏教版六年级下)有如下课后习题:“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烟台海上景观的?请你当一回小导游,介绍一下某一季节烟台的海。”根据课文和习题要点,笔者将预习题设计成:①文中写了哪些季节里烟台的海?②写得最生动、最具体的是什么季节中烟台的海?③课文写了海为什么还要写人呢?设计本组预习题,有明确的目的,依次是促使学生通读全文,了解课文,明确本文学习的重点,让学生初步感受本文写作上的特点。学生完成这一组预习题之后,基本就能够达到感知课文大意,明确学习重点的目的,为在课堂上深入学习课文内容和品味语言以及领悟写法奠定基础。
2、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因材施教。在设计预习题时,对基础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既能避免学困生的知难而退,又能满足优秀生自我发展和提升的需要。笔者常常将预习题设计成基础、发展、提升三个层次,让学生自主选择适宜的预习题开展预习活动。比如《詹天佑》(苏教版六年级上册)一课的预习题,笔者由浅入深设计为:①查阅工具书弄懂生字、新词的音、形、义;②初读课文,了解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的经过;③查阅资料,了解京张铁路修筑的背景。学困生经过努力可以完成第②题,优秀生可以通过第③题提升自己。既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又促进了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
12.浅谈有效预习的策略 篇十二
关键词:预习,语文,学习
语文是百科之母, 生活中处处离不开语文, 所以, 学好语文是十分必要的, 要学好语文当然也离不开预习这个步骤。小学生在学习语文中, 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是良性循环的起端, 是学习中的未雨绸缪。三、四年级的学生掌握的知识还很贫乏, 他们的阅读能力、思维能力、审美能力等都较为低弱, 那么三、四年级的学生究竟该如何做到有效预习呢?
一、认识预习的重要性, 自主预习
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 有效的预习带来的好处是不可忽视的, 教师要使学生认识到预习是十分必要的, 使学生主动地去预习, 将预习变成他们的习惯和兴趣, 这样才能达到预习的效果。
(一) 预习能够提高课堂听课效率
学生能够在预习中提前了解到课堂学习的内容, 能够确定自己要听课的重难点。对于那些一知半解或者完全不理解的知识点, 便要聚精会神地去听, 尽可能完全弄懂;而对于在预习中就已经明白的知识, 也要认真去听, 这样能够加深印象, 从而提高听课的效率。但是要注意, 预习绝对不能代替听课, 不要以为预习了就能不听课, 这是完全错误的做法。
(二) 预习能够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三、四年级阶段不仅是学生学习的重要阶段, 更是他们性格、习惯养成的黄金时期。课前预习不仅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更有助于他们减少对教师的依赖, 锻炼记忆、自学、阅读、分析等能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性, 不仅有利于他们的学习成绩, 而且对于他们将来步入社会自立自强也有不可磨灭的作用。
(三) 预习能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
提前预习能够增强学生对未知知识的好奇心, 成为他们认真听课的动力。通过预习就能懂得知识, 也能使学生产生一种自豪感, 增强他们学习的动力。
二、分步预习, 整体把握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1) 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了语文课程的阶段目标, “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之下分为1-2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四个学段”。对三、四年级的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预习语文必须把每个方面做好, 才能构成一个完美的整体。鉴于三四年级的学生自学能力弱, 教师可在上堂课结束后进行预习布置, 对学生的预习进行简略的指导。
(一) 阅读
1.课程目标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规定三、四年级学生阅读要达到以下目标:会默读、略读、背诵, 能正确、流利、带有情感地朗读, 积累词语句段。
2.具体策略
(1) 首先大致浏览课文, 即略读。浏览课文的时候弄清课文的大致内容, 清楚课文的体裁, 如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散文、诗歌。三年级的学生对于文本体裁可能还不是很明白, 只需分清文章是诗歌还是在写人、写事、写物即可。
(2) 再次默读文章, 细读, 做到熟读流利。此次需要在上次阅读的基础上弄清文章的详细内容, 如记叙文则需清楚几要素:时间、地点、人物、经过、结果, 议论文要清楚论点、论据、论证方法, 说明文要清楚说明对象及对象的特点等等。
(3) 最后再读文章, 拿起笔边读边写。数好文章的自然段, 将每个自然段的序号写在段落的开头;尽可能将文章按层次分为几个大段, 归纳出每段的段意。还可写出自己读文章的感受, 画出不懂之处, 以作为上课听讲的重点。要在细读文章的基础上, 继续去钻研课文, 从多个角度深入思考。可以边读边写下心中的疑问, 又带着疑问再去阅读课文, 从文中找答案。这样反复理解, 整体探究、赏析、批判。要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要带到课堂上, 作为自己听课的重点所在。
(二) 识字写字
1.课程目标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规定了3-4年级学生的识字技能是:会查字词典, 初步独立识字;写字技能目标是:硬笔熟练写正楷, 软笔临正楷。
2.具体策略
(1) 在初读课文时勾画出不认识的字, 以及不能准确理解的词语。
(2) 完成初步阅读后, 自己借助字词典, 查阅不认识的字词, 也可根据上下文推测词语的含义。
(3) 做个生词本, 将不认识的字词查阅后, 抄录在生词本里, 并且记住。
(三) 写作
1.课程目标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3-4年级的学生在写作上留心观察, 会准确地书面表达, 不拘形式, 会修改。
2.具体策略
(1) 学生在认识课文里所有字词的基础上, 再积累并运用。可做一个好词好句的本子, 将预习以及课外积累的好词好句都摘抄下来。
(2) 对文中的字词, 学生可以尝试着自己用于扩展, 造句。
(四) 口语交际
1.课程目标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3-4年级学生口语技巧的要求是:交谈, 讲述, 商讨, 语言要求清楚动人, 懂得请教和倾听。
2.具体策略
学生读完课文, 可向家长或朋友完整讲述课文所讲的故事或其他内容, 和他们讨论文中不懂的地方, 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见解, 力求做到语言清晰, 不累赘。同时还要学会倾听他人, 从别人的谈话中总结出重要信息。
三、预习当注意的问题
(一) 预习要与质疑结合
在预习的时候不能一味地读书, 要学会提出疑问, 比如当我们读到课文《苹果里的五角星》 (2) 的时候, 就要思考苹果里怎么会有五角星呢?带着疑问去读课文。提出问题还要解决疑问, 联系上下文结合以往的知识经验, 大胆假设答案, 然后在文中去寻找答案, 确实不能得出答案的就作下记号, 留到课堂上解决。
(二) 预习要与审美结合
学生在与预习课文的时候要学会感受文章的美, 如所描绘的景物的美, 作者使用的句子的美, 诗歌的节奏美、音乐美等等。
(三) 预习要与课外阅读结合
学习语文, 不能仅仅满足于课本上的文章, 要从小就开始阅读课外书籍, 增加阅读量, 更加能开阔视野, 积累阅读的经验, 增加写作的素材。
(四) 预习要与实践相结合
预习课文, 很多时候需要联系生活实际, 要知道文字来源于生活, 高于生活。把文本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 带着实践的经验解决课文的疑问。比如在学习《美丽的南沙群岛》 (3) 时, 就能从文中积累丰富的地理知识。
四、检查落实预习情况
教师在课堂上对于学生的预习情况一定要给予一定的反馈, 对于学生认真努力的成果要给予肯定, 才能激发学生预习的兴趣。
教师可以通过上课抽查读课文, 识生字, 讲述文章内容, 看学生课本的笔记等考察学生的预习情况, 也可以让学生之间互相检查, 将全班分成几个小组, 设组长帮助教师检查。对于长期认真预习的学生要给予一定的奖励, 而长期不认真、不预习的就要给予一定的惩罚, 但并不是体罚或恐吓。伊斯拉漠说过一句话:“用恐怖的手段来使他弃恶, 乃是一种奴性的做法。” (4) 教育孩子, 应该以肯定鼓励为主, 惩罚为辅。
参考文献
[1]陈玉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R].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13.预习有什么方法策略 篇十三
一、认识预习的意义,形成自觉行为
1.预习可以提高课堂注意力,有效听课,使学习形成良性循环。
(1)提前预习,对学习内容做到心中有数,有备而学,为听课做好铺垫。
没有预习的听课,往往让人摸不着头脑,分不清重点、要点,抓不住听课的要领,一堂课听下来,往往是一头雾水,不得要领。预习虽然多用了一些时间,却为下一节课打好了基础,可听得明白,联系也就好做,效率也高,节省了时间,还可以预习下面的课。这样以来,就可以形成预习、听课、复习、作业、自测的良性循环,使学习有头绪,有感觉,既不累,又有成绩。
(2)预习可以为听课作出预见,为听课清除障碍。
有预见的听课是效率最高的听课。通过预习,不仅能知道学什么,也会知道自己会学的怎么样,通过学习自己更掌握哪些新的知识和方法。这样学习动机会更强一些,听课的效果就会更好一些。
预习为听课做好了铺垫。每节课都有学习的重点,也都有一定的难度,尤其是自己的弱势学科,自己先学一些自己能够学会的内容,听起课来,重点就突出了,也就容易得多了。预习其实也增加了学习的次数。学习次数多一些,学习的效果当然就会好一些。
(3)预习可以理清知识脉络,形成知识框架,有利于自己的认知结构的构建,便于在听课过程中及时跟踪老师讲课,前挂后联,形成知识体系。
2.预习是一种超越式的学习,是培养自学能力的有效途径。
(1)预习是超越自己学习能力和已有知识的活动。通过预习超越老师、超越课堂。
学习不是必须听老师讲课才能学习。预习是使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的主要方法。通过预习,提前了解内容(三点)重、难、疑、打好基础、变难为易。提前介入,可以更好地熟悉课堂听讲内容,形成知识的结构,打好听课的基础,是提高听课效率的重要环节。真正的学习在课外。
(2)通过预习过程中的自我尝试,为跟老师学打下基础,使自己的学习能力不断完善和提高。
预习是一种学习的自我尝试。自己预习了以后,可以在课堂上与老师的讲课进行验证和对照,发现自己学的问题,然后进行改正。这样可以跟老师学到真正的学习能力,不断地发现和解决自己在阅读、理解、分析、综合等学习活动中的具体问题,学习能力才能得到不断地发展。通过预习、听课、纠正,然后再预习,学习能力就会不断地有所改善和提升。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时间长了,自己的学习能力就会成长起来。
二、放松练习:
使自己尽量舒适,坐在椅子上,将过紧的衣服放松,闭上眼睛,进行几次缓慢、深沉、平缓的呼吸。
呼吸时,想像自己在一座楼房的七层上。四面的墙壁都是鲜艳的、温暖的红色,穿过红色的大厅,来到一座标有“下”的自动扶梯旁,这是一个银白色的自动扶梯,踏上去后,感受到自己开始向下滑动,手搭在扶手上,无声无息,保持放松状态继续下降,感到自己在伸展和放松继续放松地下降时,鲜红的颜色似乎在自己身边飘过,走下自动扶梯到六梯,看到橘黄色的墙壁上印着“六”。
穿过橘黄色的世界,走到另一座标有“下”的自动扶梯旁,踏上去缓缓下降,平缓地下降到一个更安静、更愉快的地方,这时会感到自己正在解脱和放松,看到了五楼的标记,并发现这里墙壁的颜色是淡淡的金黄色。
走出自动电梯,穿过黄色的走廊来到另一座写着“下”的自动扶梯旁,继续向下漂去,安详自在,欣赏着美丽的颜色,非常舒适、非常轻松地来到了翠绿色的四楼,空过这淡淡的绿宝石来到另一座自动楼梯旁。在这奇妙的绿色中,向着更愉快、轻松的领域平静地滑去。
三楼的墙壁是美丽的蓝色,平静安详的蓝色,渗透了全身,使得自己能完全轻松,好象置身于一个蓝色的世界,这时又体会到了协调的感觉;接着是深深的放松,更愉快、松驰地滑下,向着更柔和,更具有字根表色彩的领域慢慢地滑去,经过浓郁的紫色二楼,来到了淡紫色的一楼,会感受到非常安静、健康和放松已经到了心灵的底层。继续休息和享受着完全的放松,并深深地呼吸。
三.掌握预习方法、形成学科预习模式
1.预习的一般方法
(1)通读。
通读分课前通读和全书通读两种。全书通读一般是在假期进行,课前通读则是在上课前的一两天内进行。
通读的目的主要是掌握新课知识结构、条理基本内容、建立结构框架、明确本课性质,以便上课时做到心中有数。
通读时,要列出读书提纲或本课知识结构。通读适合于所有的学科,是预习功课的最简单和最必要的方法,这也是同学们经常采用的预习方法。
(2)研读。
研读也叫精读。说研读,就是说,读的时候要有研究的读。研读是在通读的基础上进行精细的阅读,主要抓住要学习内容的新概念、新规律和新方法,认真领会其新的地方、新的特点。读的时间要划出学习内容的要点。
研读也适合于各科的学习。这是一般学生难以做到的,但却是最重要的预习方法。
研读是自学的重要方式,是提高学习能力的关键。各科的学习都需要对课本的阅读和理解。这是目前学生最缺的,往往都把课本当成了练习册,老师讲完后,随手翻一翻,看不扎实,看不透彻,影响了学习能力的持续发展。
(3)笔记。
写预习笔记也是预习的重要方法。写笔记是固化思想的必要方法。写笔记可以把一闪即过的想方法和体会固定下来,也可以引导把心沉下去,把书看深看透。“不动笔墨不看书。”这是古人的学习经验之谈。
写预习笔记,主要把预习的重点、要点和知识结构记录下来,内容和课堂笔记一样。写了预习笔记,上课时,就可以少写多听和重点理解了,知识把预习笔记中没有的内容补充一下。补充的内容主要是自己没有作为重点记录的和老师讲课中补充的内容。注重听和思考,听课的效果就会好多了。
写预习笔记,要注意留有余地,不要写得太密集,可以只写2/3的地方,行与行之间也要宽敞一些,以便补记和整理。
大多同学预习是没有笔记的。这要注意形成习惯。
(4)背诵。
把一些简单的概念、公式、法则和优美的语句背过,也是提高预习效果的好方法。
预习中经常可以预见一些老师经常要求背诵的内容,如果有时间,不妨就把它背过,这样不仅有利于听课,而且课后的任务也就少多了。
文科、理科都有需要背诵的内容,主要看是否有时间。
(5)复习。
预习之中也有复习。因为预习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扫除障碍,把以前学过的但现在不太熟悉的内容复习一下,以便上课时能够接上茬,使新学的内容和旧有知识能尽快的发生联接。
复习对巩固以前的学习内容也有好处。这样的复习是有针对性的,而且用是很短,理解效过也好。
复习是数理学科非常需要的,尤其是弱势学科,效果比单纯的补课要好得多。
(6)练习
预习时只是看看书,学得不深,如果能够把有关习题也做一做,对知识的理解,对疑点的发现就会更深一些,这样才会在听课时集中注意力,解决自己要解决的问题。
做习题既有利于对公式、法则和例题的理解,而且还能够减轻课后的作业和练习的压力。
2.预习中的基本策略
(1)从一科入手,从弱科突破
刚开始预习时,不要全部启动,最好从单科做起,随着良性循环的形成,时间和经验逐渐成熟后,可以扩大到其他学科。
预习最好从弱科开始。预习弱科,可以突破难点,容易见效,可以找到成功感觉。预习弱科要有信心,不要认为自己本来就不会,自己更看不懂,或更不爱看,只要下决心,就能解决问题。
(2)由粗到细,由慢到快
开始预习可能粗一些,慢一些,随着时间的延长和预习水平的提高,会逐步细化和快捷,预习的效果就会更好一些。不能一开始就要求过细,过快,这样是很难有效果的,也很难坚持下来的。良好预习习惯的养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可分为五级目标:
一级目标是简要预习。一是通过阅读课本,熟悉将要学习的具体内容。二是及时补习一下需要的旧知识以及其中的薄弱五一节。
二级目标是重点预习。一是初步理解所学内容的重点、难点。用不同的符号把课本中的重点、难点标记出来,把不懂的地方标记出来。二是初步理解所学内容的基本思路。
三级目标是问题预习。一是提出问题,将问题系统化。二是对重点问题进行初步探索。
四级目标是解析预习。一是分析能力。其实就是“抠书”的过程,二是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运用工具书和参考书。三要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思路,可以把自己的看法、体会,用简练的文字在书上做些批注。
五级目标是探究预习。一是形成学习专题,二是能对个别问题发表自己的新见解、新思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三是善于和老师、同学讨论,善于合作学习。
(3)掌握好预习时间的长短
预习的时间要根据实际可能来安排,不要因预习占用过多的时间而打乱整体的学习计划。时间多时可多预习一点;时间少时,可少预习一点,钻研得浅一点。有些疑难问题暂解决不了是正常现象,预习不可能将全部新内容都钻研透。
没有时间,使大多数同学在预习中的困难。这就需要同学能够自觉地加强自己的时间管理。时间管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是要提高做事效率。可以通过提速1/4、不磨不蹭,寻找最佳方法等,让自己在尽量短的时间内做尽量多的事情;
二是利用好自己浪费的短小时间。像鲁迅那样,“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用来学习;
三是要逐步改掉不良习惯。做事速度慢,浪费时间,大多是习惯性问题,以前在小学、初中,学习任务不多,玩中就可以完成学习任务,进了高中后,事情多了,任务复杂了,要求也高了,必须有一个良好的时间管理习惯。这也是一个重要的非智力因素,可以借高中的学习来锻炼自己。
四是不断体验时间的价值。阿基米德曾经说过:“时间可以是无价之宝,也可以一钱不值----如果你不能充分地利用时间,把时间用在最宝贵的地方的话。”时间是生命的体现,时间利用的好,生命才能精彩。要多用正面积极的态度去体验自己时间利用的收获,不用负面消极的态度去感受自己的忙碌和劳累。每天晚上临睡之前,都可以想一想,今天又有哪些收获?
(4)善于总结规律,提高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包括: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也包括: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判断能力、想象能力。学习能力不是短时间就能获得的,也不是口口相传的,只有通过自己的刻苦努力和亲身实践,才能获得和提高。学习能力也只有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通过反复、修正和提高,才能不断的完善。预习是自学的初级阶段,是在老师的帮助下进行的,我们可以通过听课和预习的对比,来找到自己和老师之间在思考问题上的差距,可以通过自己的预习来训练自己的学习能力。高中三年能够坚持下来,就一定有所收获
【浅谈语文的预习策略】推荐阅读:
初中语文的预习方法有哪些10-12
二下语文预习提纲10-05
七年级上册语文我的老师预习资料09-10
语文课前预习12-08
七年级上册语文预习教案10-23
教学心得:小学语文预习方法研究时的反思06-18
小学四年级语文应该如何预习07-14
小学语文课前预习心得10-24
初二语文第三课预习教案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