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 让学校教育回归育人本真

2024-08-24

高效课堂 让学校教育回归育人本真(共13篇)(共13篇)

1.高效课堂 让学校教育回归育人本真 篇一

让语文课堂回归本真

【关键词】 语文课堂;本真;母语;生活;天

性;真爱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

22―0102―01

笔者曾在全国小语会甘肃语文教学研讨会上,听到了久违的声音――在尝试新教法的同时,不能摒弃传统的好的讲授方法,在放手给学生空间的同时,要先交给他们有效的方法,教育又一次呼唤回归自然。其实,小学语文教学不能脱离识字写字这个基础,要踏踏实实地抓好基础的东西,再谈创新。这无疑在传递一个信息,教育最终还要回归自然态、原生态。而让语文教学回归本真,笔者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语文课要回归母语

语文课是一门思想性极强的基础学科,其本质要求回归母语本身。学生用母语的过程也是他们领悟母语的过程,而语文教学的教就是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给学生解读、品味文本的机会。如,在教学二年级《欢庆》一课时,适逢欢庆祖国六十周年歌咏比赛,在教学中,笔者给学生讲了祖国的故事,又带学生看开国大典的视频,在学生激动不已时,引导学生去读出兴奋的心情,反复朗读。等到参加歌咏比赛的那一天,学生在台上朗读,笔者发现在那样的一种情境中,每个学生都读得那样完美。可见,只有学生心中有所感悟,其在朗读时才能入情入境,也正是如此,学生的内心才会有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怀。

二、语文课要回归生活

语文就是生活,每个人都有表现自己的欲望,而学生的这种表现欲更为强烈。不止一位先哲指出:“一个人无论看到怎样的美景奇观,如果没有机会向其他人讲述,他就决不会感到快乐,人终究是离不开同类的。一个无人分享的快乐不是真正的快乐,而一个无人分担的痛苦是最可怕的痛苦。”笔者还记得林莘老师在介绍如何激发学生习作兴趣时指出,教师要拿生活的一些实实在在的事物去启发学生,使学生学会表达。对此,笔者在接手一个整体素质于同年级其他学生有差距的六年级班级时,尝试用写日记的方式与学生交流,久而久之,从学生的日记中了解到一个又一个故事,而学生在记录故事的同时,也学会了表达,最后全班学生的作文能力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可见,当学生学会将生活叙述出来时,他们就已经在表达了,这都说明了语文课要回归生活。

三、语文课要唤醒学生的天性

每个孩子生下来都会用好奇的眼睛去感知这个世界,同时他们的脑袋里也会有许许多多稀奇古怪的想法,可是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困惑,通过几年的应试教育,我们的学生缺少了儿时的好奇与想象,更多的是循规蹈矩、理性思维。须知,不适当的教育手段会扑灭学生智慧的火花。一位教师在讲《桂花雨》一课时,问学生还希望天上下什么雨,学生纷纷举起小手,有人说希望天上会下金钱雨,有人说希望天上会下玩具雨„„答案多种多样。教师听后严肃地问,谁说的答案更合理,学生们一下子推翻了种种答案,学生们的想象就这样被扼杀了。其实,语文课应该唤醒学生的天性,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四、语文课要回归真爱体验

爱一切高尚的东西。语文,内容丰富多彩,情浓意蜜,它是一门情感极浓的学科,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要注重人性美的挖掘。如,学完《称赞》这篇课文后,学生收获了许多许多,有的说:“我知道了,要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学着去称赞别人。”有人说:“当别人做一件事,做得并不好时,我们不能嘲笑他,应该鼓励他,给他自信,这样他才能做得更好。”有人说:“我们要学习小刺猬和小獾,同学之间要互相帮助,要有一颗善良的心。”可见,称赞的种子已经种在了学生的心中。又如,学习了《圆明园的毁灭》一课后,学生更深切地感受到了侵略者的残暴与野蛮,也明白了落后就要挨打,同时激发学生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树立建设祖国的理想。

教育说到底还是人的教育,最终应该回归人这个本体,世界上“没有最好的教育”,只有促进人的和谐发展的教育,才是最有生命力的教育。无论多么崇尚的教育理想,多么完美的教育体制,多么美好的教育境界,教育是离不开人的。和谐的社会需要高素质的人群,高素质的人群需要优质语文课堂者的建设,所以教师应该让教育回归自然,给我们的教育对象以愉悦的人生。

编辑:马德佳

2.高效课堂 让学校教育回归育人本真 篇二

一、语文课要回归母语

语文课是一门思想性极强的基础学科, 其本质要求回归母语本身。学生用母语的过程也是他们领悟母语的过程, 而语文教学的教就是给学生充分的时间, 给学生解读、品味文本的机会。如, 在教学二年级《欢庆》一课时, 适逢欢庆祖国六十周年歌咏比赛, 在教学中, 笔者给学生讲了祖国的故事, 又带学生看开国大典的视频, 在学生激动不已时, 引导学生去读出兴奋的心情, 反复朗读。等到参加歌咏比赛的那一天, 学生在台上朗读, 笔者发现在那样的一种情境中, 每个学生都读得那样完美。可见, 只有学生心中有所感悟, 其在朗读时才能入情入境, 也正是如此, 学生的内心才会有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怀。

二、语文课要回归生活

语文就是生活, 每个人都有表现自己的欲望, 而学生的这种表现欲更为强烈。不止一位先哲指出:“一个人无论看到怎样的美景奇观, 如果没有机会向其他人讲述, 他就决不会感到快乐, 人终究是离不开同类的。一个无人分享的快乐不是真正的快乐, 而一个无人分担的痛苦是最可怕的痛苦。”笔者还记得林莘老师在介绍如何激发学生习作兴趣时指出, 教师要拿生活的一些实实在在的事物去启发学生, 使学生学会表达。对此, 笔者在接手一个整体素质于同年级其他学生有差距的六年级班级时, 尝试用写日记的方式与学生交流, 久而久之, 从学生的日记中了解到一个又一个故事, 而学生在记录故事的同时, 也学会了表达, 最后全班学生的作文能力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可见, 当学生学会将生活叙述出来时, 他们就已经在表达了, 这都说明了语文课要回归生活。

三、语文课要唤醒学生的天性

每个孩子生下来都会用好奇的眼睛去感知这个世界, 同时他们的脑袋里也会有许许多多稀奇古怪的想法, 可是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困惑, 通过几年的应试教育, 我们的学生缺少了儿时的好奇与想象, 更多的是循规蹈矩、理性思维。须知, 不适当的教育手段会扑灭学生智慧的火花。一位教师在讲《桂花雨》一课时, 问学生还希望天上下什么雨, 学生纷纷举起小手, 有人说希望天上会下金钱雨, 有人说希望天上会下玩具雨……答案多种多样。教师听后严肃地问, 谁说的答案更合理, 学生们一下子推翻了种种答案, 学生们的想象就这样被扼杀了。其实, 语文课应该唤醒学生的天性, 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四、语文课要回归真爱体验

爱一切高尚的东西。语文, 内容丰富多彩, 情浓意蜜, 它是一门情感极浓的学科,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要注重人性美的挖掘。如, 学完《称赞》这篇课文后, 学生收获了许多许多, 有的说:“我知道了, 要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 学着去称赞别人。”有人说:“当别人做一件事, 做得并不好时, 我们不能嘲笑他, 应该鼓励他, 给他自信, 这样他才能做得更好。”有人说:“我们要学习小刺猬和小獾, 同学之间要互相帮助, 要有一颗善良的心。”可见, 称赞的种子已经种在了学生的心中。又如, 学习了《圆明园的毁灭》一课后, 学生更深切地感受到了侵略者的残暴与野蛮, 也明白了落后就要挨打, 同时激发学生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 树立建设祖国的理想。

3.回归数学本真,构建高效课堂 篇三

【关键词】本真;高效

一、前言

多年的新课改,确实让我们老师的理念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了,对学生的评价改变了;数学课堂生机勃勃,但是繁华的背后,我们也不难发现,有时我们为了追求内容上的大全,形式上的新异,视觉上的美感,却因为时间有限,使课堂失去了生成与灵动,失去了对数学本质的认识,热闹的背后难掩学习效率的低下。在这种背景下,各个学校也在积极探索有效的学习方式,但不管哪种形式,都体现着我们对“数学本真教学和高效课堂”的追求。

二、对“本真”、“高效”的理解

本真,就是本色和真实,是与虚假、形式化相对而言的,本真的课堂应该尊重本色,朴实无华,扎实有效,富有情趣,充满智慧,体现数学本质。高效,就是在有限的时间内,使教学效益最大化。

三、怎样“回归本真、追求高效”

1.深刻理解课改理念、明确教学目标

教学模式在形式上的变化,实质是为教学本原服务的,以实现最大的教学效益为目的。我们追求的是真实与扎实的课堂教学。如果偏离了教学目标而设计的活动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

2.恰当对教材进行重组创造,精心设计教学环节

恰当的对教材进行重组必须是在“深刻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与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而不是形式上的华美。重组创造是一个老师熟悉钻研教材的最高境界。前不久我听了一节九年级的复习拓展课,这节课就是对初中所学的部分几何知识的重组,涉及到轴对称、全等、相似、等腰三角形、解直角三角形、勾股定理等知识,同时这节课突出了问题解决的意识,对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了提炼,因为无论是求周长、面积实际都是求线段的长,而求线段的长是通过轴对称、全等、相似等传递线段之间的相等或成比例关系,利用直角三角形,借助方程模型来解决问题,这也是对学生数学技能的一个提升。

3.采用适合的教学方式,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和实施手段。对于不同的课型,老师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现在比较常用的教学方式有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启发式教学、讲授式教学……不管是哪种教学方式,只要是能激发学习兴趣,直达教学目标,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课堂高效,都是适合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必要的技术支持也是我们提高课堂效率关键的一环,比如用电视、电脑、实物投影仪等硬件设备协助教学,用几何画板、PPT课件制作等提高我们的授课效率。

4.关注教学的真实性

真实的课堂是以学生为主体,师生共同发展,动态生成的实事求是的课堂。真实的课堂应该是教师真实、学生真实、过程真实、评价真实。教师不能为了达到教学预设,使课堂看似完美,而忽略了学生的疑惑和问题,有时学生的问题正是我们很好的教学资源和教学契机,我们要对学生的问题进行积极有效的回答。同时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注重知识的生长点与关联点。学生不是一张白纸和容器,任由我们涂鸦和灌注,他们的经验只有在课堂上才能真正的呈现出来,如果课堂上学生已有经验的反馈与教学预设不一致时,老师要及时调整教学,以增加教学的体验性和生成性。其次,我们的教学过程是动态生成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环节出现,这些都是正常的,我们要尊重课堂的真实性。只有尊重了课堂的真实性,才能注重知识的生成过程,才能让学生体验,自主探索,主动获取知识。

最后,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要客观、真实的评价。正确的肯定,错误及时指出、点拨并鼓励;教师千万不能用含糊的语言来评价对错,不能没有原则性的过度鼓励。

5.过程与结果并重

以往的传统教学,以讲授为主,注重教学结果,往往忽视了教学过程,课改以后,大家在教学过程中下足了功夫,精心的设计了教学环节,但有时在华丽的教学过程背后,却忽视了我们的目标。就像我们走着走着,却忘了我们出发的目的。理想的课堂应该是过程与结果并重。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要注视学生的“想”,只有重视数学思维过程的引导,让学生有“想”的过程,才能促使学生对数学知识形成过程的全面理解。经过思考感悟到的想法和寻求到的方法才可能永恒的留在学生的脑海中。我们同时要注重结果,如何把“想”的过程完整的表达出来,形成结论,形成一种经验和方法,这是很重要的一种能力。

四、结束语

本着“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原则,在我们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多一些真实,少一些虚华,多一份思考,少一点形式,多一些对本质知识的追求,少一些肤浅的认知,我们必将会在课改的大潮中脱颖而出,昂首前行!

【参考文献】

[1]成刚.《还数学本真,提高课堂效能》

[2]宋春晖.《凸显数学思想方法,追求数学本真课堂》 2014.5.4

4.让教育回归育人本位 篇四

高一年级汪文国

寒假期间阅读了《释放教育正能量》,《让教育教学回归“人的本位”》以及《无边大爱铸师魂》等文章。文章内容和我们的教育实践贴得太近,很多观点都是出自于对教育实践和教育原理的思考,让人读后反思良久。

1、教育者关注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应该关注学生期待得到教师关注的内容:①关心学生的情绪,教师要敏感地发现学生的情绪。②关注学生的生活,只有关注学生生活的课堂才会充满生气和灵气。③关注学生的交往,在课堂上给予学生直接沟通交流的机会,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并不是一件需要占用额外时间的事情,在帮助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就能自然完成。

2、由于教育教学没有真正和现场的人联系起来,也就不能真正揭示其中的意义和道理,知识和道理只是空洞的壳;由于教育教学忽视了现场的人,现场的人对教育教学也自然难有感觉。(辩证的理解)

3、教育要将人性的丰富性和本质特性也作为根本目标。以前提出的“寓德育于教学之中”,是指对人品性的教育在知识传授中“附带的”、“渗透的”、“零散的”,是针对学生群体的,而在知识教学中关注人性的丰富性和尊重人性的本质,是“系统的”考虑人的发展,是针对每一个学生个体而言。

4、今后研究课堂需要从两个视角进行分析:一个是知识的理解,另一个是人的其他丰富性内涵的发展。

5、如果缺乏整体的思考,大家对学生的关注就会显得细碎而导致教师们难以把握,如果缺乏具体的维度和内涵,关注就会由于抽象而导致教师们难以落实。

6、教师的专业自主权来自于两方面:一是教师与所教学生的“特殊关系”(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对自己所教学生独特的认识);二是教师对学科知识的理解。

7、普通教师决定教学内容的依据往往是考试评价和教材,而一位专业自主的老师会根据学科知识在学科发展和学生发展中的地位和价值作为决定教学内容的一个重要依据。

8、真正了解自己的学生并针对自己的学科知识有深刻理解的优秀教师归还专业自主权,给他们更多的教学探索的自由。

5.让作文教学回归生活本真 篇五

云南省红河州石屏县东风小学

杜玲红

【摘要】作文教学生活化,让学生以整体的生命投入生活、关注生活,抒写自己;让学生说真话且把真话说得更准确,写真事且把真事写得更生动,抒真情且把真情抒发得更感人,做真人且做得更有质量。

【关键词】内容生活化、过程生活化、方法生活化、评价生活化

新课程突出了这样一个理念:课程设计应注重重建学生的精神生活。郭元祥教授在《课程设计与学生生活的重建》一文中说:“当今中小学教育面临着种种困惑:为什么学生越学越没有了灵气和活力?为什么学生在课程实施中不能体验到快乐?问题的根源之一在于:中小学课程设计把学生固定在‘科学世界’里,缺乏对学生‘生活世界’的观照,难以体现全部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在我国所处的这个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可持续发展、知识经济、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变换和人们的生活方式转型的伟大时代,关注儿童整个精神生活,赋予教育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成为当前中小学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课程设计应注重重建学生的精神生活。”新课程所强调的人文素养呼唤着作文教学的改革。而改革作文教学的第一要着不是技巧先行的训练,而是培养一种正确的写作意识,在弄清“为什么写”的前提下再说“写什么”和“怎样写”的问题,从而让学生以整体的生命投入生活、关注生活,抒写自己;让学生说真话且把真话说得更准确,写真事且把真事写得更生动,抒真情且把真情抒发得更感人,做真人且做得更有质量。

从上述意义来说,作文教学的生活化必须引导学生走近生活,关注、体验生活,观察社会,体悟人生,使生活成为语文的内容,让学生回归生活中去,追寻生活本源,还原学生所认识的生活,引导学生描写原汁原味的生活。那么,如何使我们的作文课堂教学回归生活本真呢?

笔者认为作文生活化,关键要把握好以下四个方面:

一、作文内容生活化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泉涌,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歇”。作文教学必须把学生从课堂上和课本里解放出来,把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灿烂多姿的大自然作为学生作文的活水源头。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鼓励学生自觉地对身边的事物留心观察,细心体味,用心感悟,指导学生做积累素材的有心人。

(1)融入社会,指导学生观察生活

作文教学中的即兴观察或有意观察,都是认识生活,获取作文材料的常用的方法。在教给学生观察方法的同时并有意引导学生去观察周围美好的人和事。如观察街道的重大建设与细微变化,留心社会各阶层人物的工作表现,观察大自然的树木花草、虫鱼鸟兽、日月星空„„通

过观察,激起学生的作文兴趣,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陶冶学生的情操。如开学的第一天,当学生沉浸在兴奋与好奇中时,教师不失时机地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因为放假,有好久没在一起了。现在,你最想对谁说?说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大家敞开心扉畅所欲言,教室里顿时沸腾了,借此机会,我说:“咱们把想说的话用笔写下来,好不好?”教师顺水推舟,让学生把想说的话写下来。

(2)组织活动,组织学生参与生活

有意识地组织活动,使学生有可能积累较典型的写作材料,这不仅关系到作文教学的成功与否,也关系到能否在引导学生认识生活的过程中深化作文主题。组织开展趣味性强的体育竞赛和有意义的参观活动,组织学生泡豆芽、栽蒜苗,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感受劳动的乐趣;参观文庙、云屏书院,感受传统文化的无限魅力;去污水处理厂,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读了文章后,给它续编一个结尾,或改写一个结局,或仿照作者“大展身手”;遇到节日、纪念日写一写自己的感想“畅所欲言”,结合学校开展的一系列活动,引导他们把活动写下来,“笔下生花”,将活动生动地记录在纸上,保存永久的回忆。这样,不但丰富了学生的积累,而且激发了学生的表达欲望,达到了我手写我口,我口抒我情。

如进行记事作文的训练时,我们配合重大节日组织学生举办联欢会,利用中队活动召开主题队会,组织学生郊游,定期举行班级艺术节„„让学生的才华得到展示,表达能力得到提高。

(3)以实践为契机,引导学生体验生活

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走向自然,是很重要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丰富多彩的课内外活动,学生怎么能写出个性的感受?写出独特的体验呢?从作文教学的需要出发,我有计划的引导学生为积累作文材料而进行社会生活实践。因此,我不失时机的引导学生参与各种实践活动,从校园走向校外,融入现实生活,观察生活,了解生活,体验生活,引导学生学做各种家务,参与家务劳动及学农劳动,体验劳动的滋味;漫步文化公园、异龙湖畔,欣赏石屏的秀丽风光;在袁嘉谷故居与历史近距离接触;走向社区,开展敬老爱幼和环保活动,考察生态环境的变化,这为学生展示了一幅幅鲜活的生活图景,不但丰富了学生的积累,而且激发了学生的表达欲望,学生身临其境,情动而辞发,创作之泉,自然会汩汩而出。

二、作文过程生活化

1、作文课结构生活化。

把生活引进课堂,指导学生善于观察、思维,学会反思生活,从纷繁的生活中发现、捕捉、提炼写作题材,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学生提高生活认识水平的过程。在写作中激发学生思考生活的意识,融合训练作文与生活作文。放手文与训练文相结合,在优化作文训练“真——假——真”(即从表达生活、表达思想的目的出发,进行训练作文的强化,最终达到生活作文的目的)的过程中,使真中有假,假中有真,提高表达能力,提高思想水平。

(1)在生活中训练写作。树立大作文观,把作文视作生活的重要方式之一。创设生活条件训练写作,教学要研究学生的生活,引进学生的生活,符合学生的生活,缩短课堂需要和生活需要的距离,训练学生提高正确表达生活的能力。

(2)在课堂中创设生活。作文的生活化教学策略,决不排斥语言文字的训练,而是要在生活化策略指引下,提高语言表达力,使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与生活认识能力、思维能力、思想能力协调发展。课堂教学中,要创设条件,利用各种有利于调动学生写作积极性的方法,创设作文的生活氛围,给予机会,激发成功欲。

2、技能训练生活化

除了注重作文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教师还要依据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水平,扎扎实实、循序渐进地开展作文技能指导,把作文训练建筑在学生真实需要的基础上,学生作文才会有“质”的飞跃。

(1)从点切入,夯实基础。小学生作文,往往对客观事物描摹得不够具体,不够真切。而单项素描,是小学生作文十分重要的写作基础训练。基本功练得好,学生写作起来才能得心应手,运笔自如。因此我们强化学生的单项素描,指导学生运用叙述和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对事物的形状、颜色、声音、动作等多方面的特点 进行形象的描绘,使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如临其境。教学中我们将具体抓物件、植物、动物、景物、场面、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素描。通过训练,学生练就写作基本功,为作文综合训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分线入轨,掌握写法。小学生习作,无非是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等,写好这类文章的关键是让学生掌握写法,把握规律。比如,写人可通过一件事写人,可通过几件事写人;可表现人物一方面的特点,可表现人物几方面的特点。为了表现人物的特点,必须选取典型事例,抓住人物的特点;必须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来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教师选取范文剖析指导,学生从读写中领悟方法,掌握技巧。

(3)全面拓展,自由倾吐。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表达方法之后,我们让学生自由表达,不受课本的要求限制,不为教师的指定所左右,题目可自拟,体裁可自定,内容可自选,做到形式多样化,取材生活化,语言儿童化,让写作成为学生生活的需要。因而学生能以生活为基础,以真实为准则,以新颖为前提,去描绘那绚丽多姿的生活。

3、完成方式生活化

不同的话题,学生的生活积累各不相同,或多,或少,甚至毫无经验。教师需针对具体情况,采用灵活的方式,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充分的空间完成写作任务。

新课程标准指出:“为学生的自主习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作文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作文是有创造性的智慧结晶,只有开放作文教学,让学生在广阔自由的作文天地里训练习作,才能使作文教学这片贫瘠的土地开出艳丽的花朵。我曾看到这样一个例子:写《我的父亲》,中国教师要求当堂交稿,致使学生无法从生活中摄取丰富的感性表象,作文时苦于“无米之炊”,临时“闭门造车”,结果假话、空话连篇;美国教师却让学生走出课堂,去采访父母、祖母、祖父、伯伯、叔叔,乃至邻居和同时,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侧面深刻了解父亲,于是,呈现在美国教师面前的是一篇篇生动而富有真情实感的调查报告或纪实作文。

三、教学方法生活化

1、生活化的作文指导教学

在作文指导上,目前不少教师只是从概念到概念,从理论到理论来讲什么选材要新颖,主题要鲜明,结构要严谨,事例要典型等等,讲起来头头是道。至于如何才能新颖,却又说不清楚,最多就是拿一篇课文中的范文或作文选中的佳作说说而已,课文虽然也是一种范例,但毕竟离学生的实际太遥远了,教师缺少亲自写作经验,只能纸上谈兵,不能现身说法,因而指导的力度有限。因此,可以采取下水作文和自由作文的方式,这样作文指导的空泛无味就会大大减少,能够体验写作中的甘苦,就能取得文章写作中难以看到的鲜活经验。从而提高教师自身语文能力、语文整体素质,同时提高作文指导的生动性、趣味性和实效性。

2、灵活多样的作文写作要求

写作过程应该是轻松愉快的,不必也无须给学生过多的束缚。我们往往要求学生写多少多少字,限多少时间内完成,否则就怎样怎样。学生作文应当跟作家创作一样,当行则行,当止则止,实在写不出时不硬写,不必一气呵成。允许能力稍差的学生有停顿、间歇,亦可迟交、缓交(但要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提高写作速度,努力赶上,以便尽快地与大家同步)。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感到没有重压,能轻松地作文。有时候,在写作过程中,同学间还可以停笔讨论、争辩。这样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开放性训练,学生对事物的认识亦可在讨论、争辩中得以提高,有利于提高作文的质量。

3、生活化的作文修改

《语文课程标准》中特别强调学生“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要求学生“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因此,作为作文教学重要环节的修改环节必须采用生活化的方式。具体来说,可以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自己修改;也可以在班里成立修改小组,找几个功底较扎实的学生,修改同学的作文;还可以让学生面对面互相修改。在具体修改活动中,教师要有针对性地提出修改要求和修改方法,让学生有“法”可依。

4、营造自由宽松氛围,搭建张扬个性的舞台

作文,还有着比较明确的操作性能,是一种动手的技术。李白坚教授曾说他希望的写作课是“一种技术操作的艺术实践,一种课堂环境的社会缩微,一种心理体验的工场,艺术生成的园地”,“为学生缔造一个创新发挥的探索空间和潜心研究的自由环境”。作文教学生活化就是给学生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空间和一个张扬个性的环境。这是时代的需要,也是更好地进行作文教学的需要。要让学生乐于作文,应允许学生写他们想写、喜欢写的话题,让作文成为学生生活的需要。如:学生作文不好,考试时经常作文空白,考试也就不及格。我没有责难他,而是说:“你的作文不做也可以,但你写一写你为什么不会作文的原因。”这位学生一口气写了差的原因,列举了上课不认真、不看课外书、没话可写等等许多原因,我看后,非常欣慰,肯定了他写的原因实际上就是一篇好文章。这种做法远比逼学生写作文要高明得多,效果也要好得多。

四、作文评价生活化

作文讲评中也应当实现生活化,即师生共同参与,以学生为主。具体方式可多种多样,或对照比较,或归纳演绎,或赏析评改。在这种生活化的讲评中,师生共同参与讲评,有利于学

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学生通过欣赏自我、剖析自我,可逐渐融入悦纳自我的意识,从而培养成既能展示自己的成功,又敢于直面自身不足的宽广胸怀恢宏气度,防止和克服自卑或狂妄,从而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和写作潜能。因此,我们觉得教师在作文评价时应注重实际效果,贴合学生的需要。

(1)采用激励性批语。教育应面向每一个孩子的成长,让每一个孩子都体验成功的乐趣,享受到成功所带来的愉悦。长期以来,我们的作文教学呈现给孩子的常常是冷酷的一面,作文写得再好也不能得满分,评语是冷冰冰的:描写不具体,语句不生动,中心不明确„„如此一来,谁还敢“亲近”作文呢?其实,只有与学生进行心灵的交流,用心灵对话,才能真正激起他们对作文的热爱。首先,要做到评语情感化,呈现出评语“温情”的一面,如:“你观察得真仔细,老师都没发现这一点呢!”“好可爱,老师真想见见它!” “这一处写得不错,如果能把外貌部分再修改一下,就更好了。”“谢谢你这么信任老师,告诉老师这个小秘密”“老师很高兴与你一起分享你的快乐,分担你的忧愁”„„学生很喜欢看这样的评语,既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情感,又增强他们习作的信心。因为这是一种朋友式的平等对话,即使老师指出了作文中的不足,他也能从评语中感受到教师对他的关爱。每次改作文,教师们都应努力寻找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用红波浪线画出来,让学生感受自己的作文得到别人欣赏的喜悦,更愿意畅所欲言。

(2)注重思想引导。作文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只有能感悟生活,才能使作文具备鲜明独特的个性。对学生作文的评改要从生活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培养学生积极的作文与做人的态度,把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引到正确的道路上去。因此,作文评价还要适时地、自然地把学生的思想行为往有利于社会进步和文明方向引导。一次写“假如我是„„”为话题的作文。有几位学生写了“假如我是神笔马良”,他们想象到“假如我是马良,有一支神笔,我要把荒山变成绿洲,把沙漠变成油田。让我们的祖国更加繁荣富强。”“假如我是马良,有一支神笔,我要让贫民安居乐业,让战争远离,让世界充满阳光。”“假如我是马良,有一支神笔,我要改造坏人,拯救他们的灵魂。我要让每个人都快快乐乐,心想事成。” 在批语中,我充分肯定他们的美好愿望,肯定他们的善良心灵,这样的评语,能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人生价值,这也是我们开展作文教学生活化研究的重要目的。但遇到学生很“另类”的想法时,要尊重异议的存在,做适当的引导,保护他们这种“与众不同”的精神。

6.凸显自主学习-回归本真课堂 篇六

太保小学 林美霞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自主学习已成为当代教学发展的趋势。英语作为一门工具性的学科,学英语的最终目的是能用英语进行表达、交流和交往,学生要掌握这门语言就必须要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透视传统课堂教学,切实转变教育观念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会呈现这样的景象:教师站在讲台上声嘶力竭,台下学生昏昏欲睡。这种满堂灌英语教学模式,使英语的课堂教学变得机械、乏味,不适合语言学习的规律,抑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限制了学生能力和个性的发展,这都不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和发展。

新一轮教育改革深切呼唤教育手段的多样化,要求促进学生的主体参与,增强学生的各项能力。因此,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思想迫切需要更新。在今天的教育背景下,“教育即解放”意味着教育是探索和启蒙,是平等对话和自由交流。作为教师,我们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教给学生方法。因此,我们的英语课堂教学应让学生充分自主地学习,让他们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让课堂回归“本真教育”。

二、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构建自主课堂模式 “先学后教”更多的强调学生的主体意识和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要先入为主,教师需要走下讲台俯下身子,积极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来。“以学定教”要求教师的“教”是建立在学生自主学习新知的基础上,教师作适时、适当的引导、点拨,避免教学的低效和无效。

基于以上自主学习理念,结合教学实践,笔者总结出小学英语自主学习“五步”教学范式。

1.自由会话,集中展现。

通过学生小组话题编对话,全班集中表演展示,让学生真实参与,极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将英语的交际功能展现得淋漓尽致。如教学牛津小学英语4A《What’s the matter?》一课中给出话题交流“What do you like?”如此话题,学生畅所欲言,既对前面水果、饮料类单词进行了巩固,又为本课新句型的学习作了良好的铺垫,营造良好的英语交际氛围。

2.小组自学,合作互助。

以学习活动单的形式让学生自主发现新单元中的新词、新句型,在小组伙伴的协助下进行自主学习。这一环节通过“兵教兵”,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如执教牛津小学英语6A《At Christmas》一课中,多媒体出示礼物,“ The wallet is for Grandpa.It’s his.The teapot is for Grandma.It’s hers.”自然引出名词性物主代词,学生小组交流发现其特征,教师总结提升。通过小组交流、合作互助,实现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成果汇报,全体参与。这个环节是学生学习成果的展示环节,也是课堂上最精彩的地方。学生主要以小组为单位,以小老师主持的形式展示汇报,教师随时调控,以达到知识共享。以教学单词为例,一般呈现以下展示形式:

小老师:Boys and girls, read after me, please.小老师:Let’s read together.小老师:Which group can try? One by one, please.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人人都争着当小老师,课堂气氛热烈。4.教师点拨,适时补充。

这一环节重在解决知识疑难,给小老师们作知识的补充与拓展,指出小老师讲解中的不足及今后要求。此时,教师则是一名知识的引领者、补充者。如在教学牛津小学英语6B《Holidays》一课时,在学生充分掌握节日类单词的读音以及意思的基础上,多媒体播放万圣节南瓜灯的故事,让学生充分了解西方节日的风俗及风土人情,感受浓郁的英语国家文化氛围,学生兴趣盎然。

5.总结提高,课外延伸。

通过系统知识、小老师的整体评价及小组竞争机制的综合评定对课堂予以总结,将课堂向课外延伸,真正落实英语学习的生活运用功能。如教学牛津小学英语5B《The English Club》,笔者是这样操作的:

T: Now let’s see which group is the winner.I declare group„is the winner.Ss: Yeah!T: I’m so happy today.Would you like to introduce yourselves to your parents and friends after class? Ss: Yes.通过总结评价,将课堂向课外延伸,让英语学习走进学生的生活,把英语知识真正转换为言语行为,成为活生生的交际活动。

7.高效课堂 让学校教育回归育人本真 篇七

一、为了了解而了解———学情了解流于形式

我们知道课前学生不是一张白纸, 对于即将学习的数学内容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认识, 但可能参差不齐, 所以关于学生的“学情了解”显得非常有必要。

【案例】

一位老师在教学“认识小数”时, 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来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

(1) 你在哪里见到过小数?

(2) 你能自己写几个小数吗?试试看读一读。

(3) 你能将这些小数分类吗?你是怎样想的?

(4) 你能说说6角为什么等于0.6元吗?

让学生带着以上问题回家预习, 课前老师收集学生预习题进行了解。课堂上老师是这样展开教学的:“谁来说一说你对小数有了哪些认识?”教师板书并进行补充, 而后从小数的意义、读写等开展教学。

【反思】

这样的“学情了解”, 预留的问题关注到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所有的学习资源似乎也都来源于学生, 课堂上也能自然地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来引入新课, 让人感觉这节课真的是“以学生为本”的数学课堂, 其实不然。

首先, 问题设计没有针对性。本节课的难点是“小数的意义”, 学生要想能够建立正确的“小数”概念, 就必须要建立起小数与分母是10、100、1000等分数之间的关系, 而链接这两者最好的载体便是元、角、分、毫米、厘米、分米等计量单位, 因此问题设计上更应该关注这些。

其次, 预习情况的处理没有数据观。在没有学习本节课之前, 班级里有多少同学小数已经会读会写了?6角为什么等于0.6元有多少同学能够解释?这些都需要数据来支撑。建议可以列成一张表格, 如下:

一上课就出示表格, 学生自然而然地就认识到, 关于“6角=0.6元”大家学得不好, 从而能够非常清晰地明确本节课的学习重点, 接下来的学习也有的放矢了。

所以, 教师对于“学情了解”的设计也要精心, “学情了解”不等于做几道题看几页书, 有时也可以有针对性的和学生进行单独交流, 或者根据学习内容安排体验性的作业, 比如:学习千米时, 可以让学生跑一跑, 走一走, 来体会1千米有多长。我想, 只有科学地认真地进行“学情了解”, 才能真正地了解学生, 让课堂回归真实。

二、为了活动而活动———活动组织没有目标

当前的小学数学越来越关注学生的“学”, 教师教学时也会更多地站在儿童的角度去思考, 让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而服务。把课堂中学生的学习活动作为评价一节课好坏的重要标准, 所以教师越来越关注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

【案例】

一位教师在教学“认识小数”时, 为了充分尊重学生的需求, 他准备从学生的问题入手来组织本节课的教学。先让学生自学, 然后提出自己不懂的地方, 课堂上他是这样开展教学的:“你对小数已经有了哪些认识?还有哪些问题?”

教师板书学生的收获、问题, 又提出了第二个问题:“对于这些问题你想解决哪一个?就和你的小组成员进行研究、讨论, 必要时可以咨询老师”。然后就开展学习活动。

【反思】

这样的学习活动看似从学生的问题出发, 遵循了学生的学习需求, 朝着“学生为本”的目标前进;却忽略了数学最本质的意义, 数学学习是循序渐进的。如果学生一上来就问什么是三位小数, 就真的直接研究讨论吗?学生连什么是一位小数都不懂, 就来解决三位小数, 显然是不行的, 这样的活动只是流于形式, 做做样子罢了。活动设计是要满足学生的需求, 但这是要建立在学生的认知规律之上的, 学生只有理解了小数、一位小数的概念, 再来认识较难的三位小数, 这样的数学才能回归本真。

三、为了练习而练习———练习设计没有层次

练习是课堂教学中用来检测学生学习质量的一个重要手段, 我们一直倡导教学要“少讲多学”“精讲多练”。因此, 练习设计的好坏, 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内化过程。

【案例】

在学习完四年级下册“倍数和因数”这节新课后, 一位老师是这样安排课堂练习的:

1. 写出下列各数的倍数或因数。

4的倍数:6的倍数:

18的因数:24的因数:

2. 写出下列各数50以内的倍数:8 的倍数9的倍数

3. 一个数既是40的因数, 又是5的倍数, 这个数是几?

【反思】

这位老师的练习设计关注了全体学生, 从最基础的巩固练习、范围内倍数的写法, 到最后具有一定思维难度的题目, 都说明这位老师既关注了知识也关注了学生的思维。但是这样的练习设计是纯知识性的, 并没有关注对学生学习方式的培养以及思维的训练, 缺乏层次感。首先, 第1题与第2题可以整合在一起, 这样可以让学生自然地明白了一个数的倍数个数是无限的;其次, 第3题看似关注了学生的思维, 但作为新课后的练习也不是很合适。其实, 本节课应该关注的是学生数学经验的积累和数学学习的思辨性。“倍数和因数”这节课, 应该关注“因数”写法中的“有序”思想, 如何将“因数”不重复、不遗漏、有序地写出来, 才是本节课练习设计最重要的关注点。

8.让教育回归本真 篇八

一、解放思想是实施课堂改革的前提

1.课堂改革的标志是学习方式的变革。提倡五不讲(或少讲):学生会的不讲,学生能独立学会的不讲,学生难以学会的不讲,照本宣科的内容不讲,与课堂毫无关联的内容不讲。课堂是“学堂”,而不是“讲堂”,教师要把握好讲与不讲的分寸,大胆舍“讲”,从重“教”转变为重“学”,让学生会学,乐学。课堂气氛恬静而不呆板,热烈而不浮躁,宽松而不涣散,课堂民主而和谐,没有废话和啰嗦,没有无奈和打骂,将快乐还给学生,让创新伴随成长。

2.课堂改革的目标是推行素质教育。所谓的应试教育,就是老师多讲,学生多练,学生为考试而被动学习;所谓素质教育,就是老师少讲,学生多“干”,学生为发展而自主学习,把过去只有老师“干”的事情让教师与学生去共同“干”,两者的区别不在于要不要考试,而在于老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课堂改革就是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自主学习,掌握知识,激发兴趣,培养情感,学到方法,养成习惯,得到全面发展。

3.课堂改革要围绕着教学模式设计和实施。纵观名校,无一例外都把课堂改革作为学校核心竞争力,都有一套独具特色的教学模式,如永威学校和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模式、山东杜郎口的“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江苏东庐中学的“教学合一,学案导学”模式、河南西峡县的“三疑三探”模式等。因此课堂改革要找准切入点,探索出课堂改革的路径,才能有效地运行。新县福和希望小学目前围绕“有效课堂五环节”(即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合作探究讨论问题、释疑解惑剖析问题、分层练习掌握问题、畅谈收获拓展问题),设计配套的备课流程表,鼓励教师大胆尝试,确定骨干教师示范引领,逐步推进。

4.课堂改革必须摒弃“假参与”和“真蛮干”。“假参与”表现在“假问题”、“假活动”、“假情感”上。“假问题”是难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或是在老师的主导下引导学生按设计好的问题回答,以标准答案衡量对错,其权威性限制了学生思维活动;“假活动”是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无实际教育教学价值,只是一个“符号性出现”,几十秒钟的小组合作学习,到底能干什么?“假情感”就是体现“情感与价值观”过于迁强,渗透思想教育生搬硬套,不能做到自然生成。如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能有感情地范读,又不能指导,却要求学生有感情朗读,学生读不出来语感,不能够深刻理解文意,体味不出情感,形成不了正确的价值取向。

“真蛮干”表现在教学上有两招:“整死”、“死整”,所谓“整死”,主要是把学生当成容器,让学生变成听话的“乖孩子”;所谓“死整”,主要是给学生永远做不完的卷面练习,就是满堂地灌你,布置大量重复题累你,死记硬背地考你,课内课外不放松。“简单是选择,快乐是力量”,课改就是抓住关键点,这样才会简单点,才会轻松点,才会有效点。如我们可尝试作业改革:减掉没必要的作业(已经会了还要天天做吗?);不布置大量的重复性的作业;布置有代表性、有趣的作业。腾出一些时间让学生读书看报,写一些观察日记,参与一些实践活动。

5.课堂改革要有灵活多样的师生互动。课堂的互动,不只是老师的“问”,学生的“答”,还有游戏活动、分组练习、竞赛评比、动手操作、主题答辩、合作探究、自主学习、自我反馈等。通过互动课堂,学生不仅在书中学,听中学,背中学,练中学,还在做中学,问中学,议中学,赛中学。课堂教学是教育改革的原点,要以问题为纽带组织教学,让课堂总是响起学生的声音“为什么”和“我认为”。

二、备好课是实施课堂改革的基础

1.课堂改革首先是备课的改革。传统的教师备课,最大的弊端是由于诸多因素的参与造成了备课的高耗低效,在备课过程中老师存在着大量的无效劳动。教体局和学校检查教师备课,首先看教案写了多少,写得多、写得全就是好教案;其次看写得是否认真,写得认真的是好教案,殊不知写在纸面上的教案与课堂教学是有段距离的,何况有很多教案是不动脑子的抄写,主要是为了应付检查,这样原有的备课制度好像一条无形的绳索捆绑了教师的思想和行为,扼杀了老师的教学创新,耗费教师大量时间。要想教师主动积极地参与到课改中来,要想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快乐高效,必须给教师松绑,必须首先进行教师的备课改革。教师熟练地驾驭课堂,需要把握三个方面,第一,正确把握文本;第二,改进教学方法,搭建师生之间沟通桥梁;第三,掌握学情,以学情定教法,以学情取舍文本的重难点。

2.备课改革的尝试。备课改革的目的是让教师少书写,多动脑,求实效。我们对教师备课要求是“不求备课全,但求备课精”,“重教学策略,轻过程撰写”。一是允许教师每个知识点或每篇课文只写一节“精案”。对“精案”的撰写,教师要注重备课的过程,改革备课方式,设计适合本校课改模式的备课流程表。构思这节课要考虑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情景创设引入问题、剖析要点及策略、合作探究、练习设计思路、应用与拓展、板书设计、教学反思这些因素,将要点写下来。与以往不同的是:一改原来的注重教学过程撰写为注重教学的策划和反思,简化教学过程的设计,即教师的备课实现了重心的转移;二改以“教师活动为基本线索”,转变为“以学生活动为基本线索”,教学设计的中心不再是设计教师的课堂活动,而是设计学生的学习活动路径;课的环节,不再用教师活动,而是用学生的学习活动来划分;三改原来的“多写少想”为“少写多想”,教学设计主要是“动脑”的工作,应该是粗线条的“蓝图”,而不应该是密密麻麻的“施工图”。教学设计不能过于机械地要求每课都写“三维目标”,强调“多得”;事实上,“眉毛胡子一把抓”,还不如“一课一得”,使每课的核心目标明确。二是其余的课(“精案”之外的课)可以写“简案”。提倡个性化备课,把自己对课堂的设计思路写出来就可,“简案”中要明确解决什么问题,重点如何突出,教与学的策划与路径是什么。“简案”能把教师从大量的机械书写中解放出来,让教师有时间去钻研教材,研究学生,开发课程资源,提高工作效率,最终提高教学效果。endprint

三、坚持反思是实施课堂改革的助推剂

教学反思是教育情感的再投入,对文本的再思考,对学情的再调研,也是教育智慧的升华。教学反思,是教学行动研究,一是有利于对自己教育教学实践的总结和提升,是对自己教育教学规划的重新整理,是对原有教育理念和模式的一次再思考,是对新教育理念的一次再认识;二是有利于教师开展教学研究,由“经验型”教师成长为“研究型”教师;三是反思教学有利于教师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特色,由“教书型”教师成长为“专家型”教师;四是反思教学有利于提升理论水平和拓展知识层面,由“学科性”教师成长为“学者型”教师。

思之则活,思深则透,思新则进。教师每天要做好三件事,一是把课备清楚,二是把课教明白,三是把反思写下来;坚持一日三问:“今天我的课上得怎样”、“今天我读了什么”、“今天我写了什么”。写教学反思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我讲的是否精炼,时间分配是否合理;学生合作探究的效果如何,学生是否成为学习的主体;围绕课改模式时积累了那些经验;师生互动效果如何,学生学得是否轻松;教学中有没有亮点、有没有遗憾等。

写教学反思还要结合教师备课策划。如策划一节课时要考虑重点难点是什么?教学的重点应当在哪个环节?板书如何一目了然?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何让学生走向善学的道路?有了策划,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时还会与原来的策划有出入,难免有疏忽、缺漏甚至失误,但这些遗憾都可在下堂课加以弥补,遗憾可变为再上讲台的动力,虽然又有新的遗憾出现,这种螺旋式循环促使教学水平不断上升,也许我们的课永远达不到完美,却可以不断地走向完美,接近完美。只要坚持在遗憾中反思,笔耕不辍,就会有了“更上一层楼”的可能。

四、应用信息技术是实施课堂改革的重要手段

1.应用信息技术,有力地推进课堂改革。信息技术能有效地提供丰富的信息,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具有声像结合、图文并茂、形象逼真等特点。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实现了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加大了优质教育资源汇聚,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有利于创设情境,突出重点、难点,降低了教学难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展学生视野,优化课堂结构,更新教学手段,促进教与学方式的变革,带动教育现代化。

2.在课堂改革中要科学运用多媒体手段。目前,在信息技术与课堂整合中存在认识和操作层面的误区,在认识上,存在绝对化和片面性的倾向,认为多媒体教学就是推进现代化教学的“全权代表”,似乎不用远程教育资源和课件资源就不是好课,“用”比“不用”强,“有”比“没有”好,实际上在整合课程教学中仅仅是改变了原有的课堂教学形式,没有改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在操作层面上,存在了“黑板搬家”,“人灌变为机灌”,“教师成为放映员”,“人机对话代替人际对话”等现象,过多追求课件的“外在美”,忽视课件的“内在美”,色彩亮丽的画面频频闪烁,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干扰学生的观察问题,不利于把握问题的本质。过多的使用多媒体造成视听疲劳,过多的模拟演示抑制学生的想象力;过度的依赖远程教育资源和课件资源,造成了其他的传统的教学资源的搁置,如挂图、小黑板、教具等,长时间运用多媒体,也会造成教师对课件的依赖,抑制了教师想象和创造,也影响学生独立思考、实践活动、合作探究、阅读体验等。

为了促使多媒体教学常态、有效、科学,总结多年实践经验,我们做到“四用四不用”:即用精选简明的课件,不用粗制滥造的课件;用创设情景的课件,不用牵强附会的课件;用突破重难点的课件,不用低效耗时的课件;用应用拓展的课件,不用主次不分的课件。做到“四个不代替”:即运用远程教育资源和课件资源不能代替黑板(也不能代替板书),不能代替实验与操作,不能代替想象(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不能代替教师讲解。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努力做到让多媒体成为教师有力的“助手”,让教师的视野得到拓展,教学素材得到丰富,教师的教育教学思想得到升华。■

9.回归本真教育师德心得体会 篇九

这是遵命文章。本周一,刘xx主任代表校委会,提出要按区教育体育局尤其是宋xx局长的建议,观看xx区优秀教师师德演讲,然后撰写观后感。之后,把这件事装在心里,在办公室里,郁xx老师在观看,趁此机会也在观看。再之后,就想到了这个题目,便一吐为快。

对老师的教育屡屡要回到师德这个层面上来,这不是偶然,也不是某个领导心血来潮,因为这是对本真的我的回归,对真善美教育的回归:总要从人性这个角度来施教,才会深入人心,贴近人心,打动人心。毕竟,人对了,事才对;人不对,事情就不可能对。

不由地想到上周值班期间,和邵xx主任、王xx老师所交流的教育学生的话题。受社会大环境影响,学生也是非常实际,看重眼前的,忽略长远的.。也感喟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教育,尤其是中国老祖宗的教育,都是非常注重对人的教育,打好了这个基础,然后才是做事,所谓“有余力,则学文”。

而我们如今的教育,正好颠倒了个,变成了赤裸裸的“学有余力”,然后才是“学做人”。于是,结果可能是两种情况。一种是学习效果不错,回归“做人教育”,让学习效果更好;一种是学习效果不好,回归“做人教育”,希冀借此来改变这种局面。

通过听师德演讲,尤其是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切肤体会,真觉得真教育应当真注重优先次序,像老祖宗那样,像一些西式教育那样,先打好做人的根底,然后才是学习的问题。这个问题已经变得越来越显明了,只是还缺少把它纳入到实际行动中来的人,尤其是领导。

10.王凤进让教育回归本真 篇十

他,是一个拥有大爱情怀的人,也是一个拥有大教育观的人。他三十年如一日,只专注做一件事——“教育”。他可以扎根大山,在教育资源匮乏的山区学校默默奉献,也可以在竞争激烈的都市学校里大显身手。为了让先进的教育理念惠及更多孩子,他敞开学校大门,笑迎八方来宾。他,就是西安高新第一中学初中校区党总支书记、校长王凤进。

作为校长,经历过教育改革的冲击,又经历着“金字招牌”带来的创新压力……可是他每每都能处变不惊,稳立潮头,是什么让他“治”下的学校都能华丽转身、焕然一新?今天我们就来一起了解这位“干事、想事、干成事”的校长。

大山里冲出的一匹千里马

1981年,王凤进大学毕业。当别人都在向往大城市时,他却选择回到革命老区商洛镇安,在大山深处的一个县城默默当起了一名数学教师。那时,做一名“好老师”是他内心的执念。凭着那份对教育的热爱,他满腔热情投身家乡教育工作。从一名“好老师”到“好班主任”,再到年级主任、教务主任以及陕西省首批教学能手,王凤进的事业之路可以说顺风顺水。然而,就在大家艳羡他的时候,王凤进却做了一个连家人都无法理解的决定,放弃他多年努力取得的成绩,来到西安高新第一中学,重新做一名普通教师。

在当时,高新一中成立不久,没有显赫的成绩,甚至连生源、师资都是问题,但这些都丝毫没有影响到王凤进的决定。他也再一次用行动证明“是金子到哪里都会发光”,从老师到班主任、再到年级组长、教务主任、副校长,他这匹“千里马”被时任西安高新一中校长皎秋萍女士发现,逐渐被委以重任。在2005年至2011年他担任西安高新一中主管教学工作的副校长期间,在皎秋萍校长和王淑芳校长的领导下,他带领师生努力拼搏,使高新一中实现了连续6年出了8个高考“状元”的辉煌成绩。

2012年,对于西安教育来说,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西安市教育局“两改革两创新”工作的推出,让全国都看到了西安破解教育难题的决心。也正是在这样一个改革创新之年,王凤进开始担任高新一中初中校区校长。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他依然可以带领团队取得中考综合排名连续三年名列西安市第一的优异成绩。

让学生全面发展,让教育回归本真

万事开头难,在刚刚继任初中校长时,王凤进发现整个团队比较散,老师在外办班代课的情况比较多,为了改变这种局面,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和全体老师签承诺书;公布自己的电话,让家长、学生监督老师的行为;让所有老师互相监督。在他的管理下,老师的工作状态发生了很大变化,所有人拧成一股绳,为了学校更好发展共同努力。

凭借着多年丰富的一线教学经验和管理经验,王凤进提出了适合初中学校以及初中学生发展的“二十四字”办学思路:管理科学规范,学生快乐成长,教师幸福工作,校园书香四溢。他力求以精细化管理模式,管理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让教育回归自然;使学生快乐学习、健康成长,让教育回归本真;想教师之所想,为教师排忧解难,让每位老师都能健康、幸福地工作;逐步营造厚重的校园文化,让书香滋养孩子们的心灵。这也是他“用爱做教育,用心做教学,用脑做管理”大教育观的体现。为了实现这24个字,他身体力行的实践着。

在目前教育的大环境下,绝大多数学校都把升学率放在第一位,但是王凤进却一直坚信:简单以考试成绩衡量学生的评判方式是不可取的,让学生一味读书的教育方式只能培养出书呆子,而不是现代化人才。“如果一个学生,眼里只有成绩、心里只有名次,那么,在他的内心,所有的同学都将会是他的敌人,因为他要竞争,他的未来势必是另人担忧的。好的教育,要关注学生的个人综合素质,要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要培养学生阳光、自信的个性。”王凤进说。为此,他积极努力地采取各种举措,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在他的倡导下,学校开设了涵盖13门学科涉及60个大类共计110个学生社团。这在国内学校也是屈指可数的。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为学生搭建了展示自我的舞台,让学生张扬个性,乐在其中,很多学生通过社团找到了自己未来发展的方向。为增强学生自主锻炼的意识,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他要求改革学校体育评价标准,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自觉锻炼蔚然成风。体育教师自编啦啦操和武术操,改变了课间操单一的形式,深受学生喜爱。除了课间操,每天早上一进校门的1000米晨跑,也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身体素质。针对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体差异,实施项目选修和分层选修相结合,确保每一名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选修课程。同时,还创设综合素质评定,根据学生综合素质、学业成绩、突出表现等方面全面评价学生。针对青春期学生的心理特点,他主张开展“男生节”、“女生节”和“校园心理剧展演”,让学生更好地度过美好的青春年华。

2015年8月28日,是一个足以让王凤进铭记一生的日子。历时一年零八天的新教学楼建成并投入使用。新学校的建设从设计、施工到建成凝结着王凤进的心血,一心扑在建设上,暑假里他一天也没有休息。管委会和控股公司、民办理事会大力支持下和他的尽心竭力、执着坚守才有了如今我们看到的恢弘大气、书香四溢的美丽校园,为把西安高新一中初中校区建成一座百年老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学校工作赢得社会广泛赞誉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学校的好坏和校长最有关系,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作为学校的“灵魂”,校长的理念不仅会影响学校行进的轨迹,甚至影响到学生的一生。王凤进就是这样一个名副其实的好校长。不难发现,王凤进校长在培养身心健康、乐观积极、全面发展的高新学子,让学生快乐成长所做的诸多努力。

“改革是一项漫长而艰巨的任务,不仅要有魄力,还必须有成功的把握,因为教育,是面向人的事业,教育改革不同于其他改革,不允许有任何的失误,不能让学生和家长为教育改革的风险埋单,必须在尊重科学、尊重教育规律、尊重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进行。”王凤进说。他的教育观念、改革举措,也从近年来学校取得的各项成绩以及社会对学校的评价中得到了认可。

nlc202309081745

在耶鲁大学“生命之泉“清唱团的成员与高新一中初中校区的学子共同演绎的“唱响青春”音乐会中,高新学子的精彩表现不仅让耶鲁大学的同学们印象深刻,同时来访的俄罗斯联邦杜马教育委员会的代表们也称赞不已。

2014年,高新一中初中校区近千幅学生美术作品在陕西省美术博物馆展出,这也是陕西中学生美术作品首次集中在省级艺术展馆展出。国画、书法、油画、陶艺、瓶艺、布艺、砂纸画等不同形式的艺术作品,让参观的领导和嘉宾对学生们的艺术才华赞不绝口。2016年4月22日,首个“中国航天日”院士专家进校园活动陕西省启动仪式在高新一中初中校区隆重举行,同学们的科技素养同样赢得了航天专家们的赞誉。

基于他对于教育领域的贡献,王凤进先后被授予“教育成果先进个人”“西安教育盛典2013‘红烛奖’年度教育人物之年度教育特别贡献奖”“西安市大学区管理制改革杰出人物”等荣誉称号。同样,高新一中初中校区也获得了诸多荣誉。

大爱情怀和大教育观惠及广大学子

如今的高新一中初中校区,早已成为高新教育乃至西安教育的一张靓丽名片,学校经常会有教育同仁来访交流。近到周边学校,远到新疆、海南;有像延安、商洛这样的革命老区,也有广东、上海这样的教育资源发达城市;有一线教师、有学校管理层、更有教育界别政协委员。对于所有团队的来访,王凤进都是热情接待,毫无保留地分享学校在管理、教学上的理念、方法。因为,在他看来“教育无边界,教育无秘笈”,所以他敞开门办学,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影响和惠及更多的学生。

他说:“不管在哪里从事教育工作,都是在教育祖国的下一代。一所学校的力量是有限的,得靠全国各地的校长一起努力,如果这么多参观团队或者教育同仁,能从交流中得到一点两点的收获,可能就辐射到那里的教育,这也是高新一中初中校区对教育的贡献,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

当然,他的大爱情怀除了体现在他对教育带来的的无私上,还体现在他的悲悯之心上。家长苏亮在高新区工作,对于高新一中初中校区的大名早有耳闻,他也像其他的家长一样,希望孩子能够接受最好的教育,但除此以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他的孩子是一名小儿麻痹患儿,他和妻子离异了,孩子在这上学离他的工作单位近,方便照顾,但是孩子不属于该校学区的学生。束手无策的他,将这个情况反映给了学校,当王凤进校长得知了孩子的情况后,立即决定破格录取这个孩子。在学校学习生活的三年,这个孩子得到了学校、老师、同学无微不至的关怀,这让他们父子非常感激。

他,就是这样一位校长,不仅深受学生喜爱,被同学们亲切地称为“奋进哥”和“男神”,也深受老师、同行的尊敬。每天早晨七点,他准时到校,和同学们一起迎接校园里第一道晨曦;多少个不眠的夜晚,他在灯下苦思冥想,只为了心中那朴素的教育理想……他就是这样一位富有教育理想、敢于探索实践的管理者和教育家,这些年,他都在专注于做好“教育”这一件事,他的教育思想和实践正在并必将让更多的学子受益终生。

责任编辑 华南

11.高效课堂 让学校教育回归育人本真 篇十一

“为了每一个孩子的终身发展”,这是《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开宗明义、贯穿始终的核心理念,体现了上海对于教育未来的深入思考和长远谋划。到2020年,上海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总体目标是: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率先基本建成学习型社会,努力使每一个人的发展潜能得到激发,教育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水平迈入世界先进行列。着眼于“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上海教育综合改革的诸多措施已开始彰显成效,得到社会各界认可,也成为全国教育改革的样本。

近5年来,上海创新机制,加大财政投入,42万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陆续离开简陋、不稳定、需要缴费就读的民工子弟学校,踏入宽敞明亮、设施齐备、师资良好的公办学校,或是在合格的民办学校由政府购买服务,和上海户籍孩子一样享受免费义务教育。今年秋季,在许多城市都出现“入托难”“入园难”的时候,13万适龄幼儿顺利入园;上海市郊区县新开办89所中小幼学校,其中不少都是市区优质学校的分校或新校区,保证了教育资源的均衡布局。

北京:89.5%的小学新生想当班干部

自9月1日开学至今,常常被称作“小豆包”的一年级小学生们已经历了不少新鲜事,选班干部就是其中一件。小学一年级学生如何看待班干部?近日,《法制晚报》就此进行了问卷调查,随机向北京市海淀、朝阳、东城、丰台、石景山5区中的10所小学发放了问卷。

调查发现,九成一年级小学生想当班干部,其中班长一职受到超过七成的“小豆包”追捧。在180名接受调查的一年级小学生中,想要当班干部的学生占到89.5%,而其中明确表示自己不想当班干部的还不足1%。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学生们为何想当班干部,有近两成学生当班干部是“想和老师套近乎”。另外,也有近半数的学生认为,当班干部是想为班集体做贡献。只有不到7%的学生会想到在当班干部的过程中能够锻炼提升自己。

对于本次调查的结果,北京市政协科教文卫体委员会特邀委员王晋堂认为,当今社会大背景促成了这种利益驱动。在家长和社会有形和无形的影响下,一年级的小孩子也知道了当班干部可以“管人”,有点小权力,也有些小好处;所谓“套近乎、拉关系”,这在成年人人际关系中也是庸俗的东西,在孩子里有市场很是悲哀。家长应当选择从正确的方向引导孩子,不要让纯洁天真的孩子过早染上市侩气。

英国:把餐桌当作课堂

英国家庭素有“把餐桌当成课堂”的传统——从孩子上餐桌的第一天起。孩子长到一周岁至一周岁半时,开始喜欢自己用汤匙喝汤。绝大多数英国父母认为,孩子想自己进食,标志着一种对“人格独立”的向往,应给予积极鼓励,让孩子自己进餐。并且英国人普遍认为,一个人偏食、挑食的坏习惯多是幼儿时期父母迁就造成的,因而他们特别重视幼儿的偏食、挑食行为的矫正,如幼儿一个劲儿地吃某种菜而对其他菜不屑一顾时,父母往往会把此菜收起来。他们还认定,餐桌上对孩子的迁就,不仅会影响孩子摄入全面、充分的营养,而且会使孩子养成任性、自私、难以自控等人见人厌的性格。

英国孩子一般在两岁时就开始系统学习用餐礼仪,四岁就学到用餐的所有礼仪了。稍大一些(五岁左右)的孩子,父母会要求他们做一些在餐前摆好餐具、餐后收拾餐具等力所能及的杂事。这一方面可以减轻父母的负担,另一方面也让孩子有一种参与感。

12.高效课堂 让学校教育回归育人本真 篇十二

听余映潮专家讲座之后的思考

本周教研室组织了为其一天的教师培训会,品悟余映潮专家的许多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通过傾听四完小的两位老师、二完小的一位老师的讲课,余映潮先生的评课及亲身授课和讲座,给我们注入了另外一种独特的教学血液。通过他的反复讲解,我琢磨出了他的些许理念,特别是对教材的解读,对年段学习的把握,对教师的上课要求,对学生的课堂氛围评价等等,更是让我如沐春风,顿时豁然开朗。他对老师们提出的许多平常不注意的错误做法,让我恍然大悟,才意识到自己平日工作的不足及课堂上存在的那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应该尽快整改,以弥补不足之处。先罗列如下。

一、备课要深入

语文教师优秀的、高超的教学设计能力,好课的设计,一定离不开三个关键词:教育技术、表现艺术、语文老师的学术。备课时、教学之前要赏析课文,甚至要求写出对课文教学资源进行提炼的内容,在课文研读上要下足功夫,让研读的内容细腻到极致。进行示范教学,不应该“打埋伏”,不需要提前见面说话,不需要下发详细的教学流程让学生读与做。上课前,不与学生“拉关系”,什么“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姓什么吗”“你们知道我是从哪儿来的吗”。这些听起来、看起来就很可笑的浪费时间的话绝对不说。应该用最简单的导入语就是:同学们,我们上课了。

二、语文课堂要有训练点

小学语文课堂一定要有训练的内容,能够表现出足够的训练力量。集中在如下几个关键词上:一是“活动”,在课堂上常常留给学生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学习运用语文的规律;二是“积累”,在教学中关注学生语言的积累和语文知识的积累,在课堂上,我们无论怎样指导学生积累都不为过,“课堂积累丰富”是好课的要素之一;三是“能力”,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善于利用课文训练学生的阅读技能,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要尽量减少“就课文教课文”的教学过程。

三、语文课堂的语文味、文学味

13.让语文回归本真 篇十三

一、巧用下水作文,激发学生抒写真性情

那节作文课的目标是通过细节描写,训练学生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课堂上,我利用多媒体教学,总结出了记叙文细节描写的三点方法。为了起到示范作用,我向学生读了自己写的一篇悼念亡母的文章《我和你》。

这篇文章倾注了我太多的情感,我声音哽咽,自己读不下去的时候,请学生助读。一分钟的沉默之后,泪眼的我也看到了学生的泪水。这时我也明白,这篇文章触到了学生心底最柔软的部分。这样的下水作文,引来同学们许多精彩的细节描写片断:如有同学写的《母亲其实不懂英语》:“不懂英语的母亲,却把一个‘爱字读得那么深,而啃了十几年的英语课本,却比不上她的一半儿——把‘爱字读得透透彻彻。”有同学的《奶奶》在写到给奶奶剪头发时“她弱弱地说,可不许给我剪得太难看啊。”有同学的《爷爷的锄头》中写道:“锄把早已被爷爷长满老茧的手抚摸的光滑,坑坑洼洼的木把早已褪去了它原有的光泽。”有同学在《爱在点滴间》中写道:“爸爸举我过头顶,那是我到过的最高的地方”等等。

于是,我在思考着,我们的作文,不应该是简单的叙述,空洞的议论,我们需要的是学生最质朴的发自内心的声音,作文要触及到学生的精神内核。

二、挖掘文本内涵,体味人性美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许多篇目蕴含着丰富的人情美,诸如《小狗包弟》中的“在文革结束后的一段时间里,几乎没有人为他们的所作所为承担责任,而巴金作为一个受害者却站出来忏悔,这是需要莫大的勇气和力量的,他的这种忏悔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引起了人们对于‘文革的思索,所以作家的忏悔具有唤醒人心的作用。”这就是一种人性的光辉。在授课时就需要充分挖掘其内涵,要我们的学生敢于关注自我,反省自我,以抒写自己的真性情。

再如《项脊轩志》中作者在追忆母亲时,“余泣,妪亦泣”。有这样慈爱、善良的母亲是一种福分,而如今她已早早离开人世了,作者八岁丧母,这些虽是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可对于一个年幼丧母的人来说,多么亲切温暖、值得眷念。林纾先生“震川之述老妪语,至琐细,至无关紧要,然自幼失母之儿读之,匪不流涕矣。”八岁丧母,十年世态炎凉该有谁知。这样的文章我们就要教给学生涵泳其中的情感,在品读、悟读中感受语文的魅力。让我们的学生从文本中体味人性美。

列夫·托尔斯泰说:“艺术起于至微。”这里的“至微”就是那些显示人情美、人性美,能够让人久久品读的生动画面,具有永久艺术价值的细节。人的成长变化往往是在一些不经意的小事上反映出来的,教学中只要抓住了体现真情的“动情点”,就能达到“一瞬传情,一目传神”的精妙境界。我们要善于选取有丰富内涵,能感动人的细小材料,以小见大,在平淡中见真情,于细微处见真诚。

三、教育学生关注自我,在自我历练中学会表达真情

安徽省舒城中学的何登保老师在他的论文《作文指导课的价值选择》里写到: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在写作课堂上,不是写作知识的讲解和学习,不是方法和技巧的传授,教师不是传道、授业的工具,而是道和业的本身。教师所教的不是他所懂的,而是他所有的;不是外在于他的,而是内在于他的,是从他心里流出来的。

我们的学生对于每天接触到的人情、事物,不以为意,普遍的现象是学生没有幸福感,仿佛只有经历了生离死别才能长大。针对这种情况,我们的语文教学就要从人性的角度去关注学生,要学生善于发现自我。在教授学生学习课文的同时,还要学会挖掘自我,要学生大胆地写“我”,写“我”的生活,写“我”的所见所思、所感所悟,这样才能让语文回归“本真”。郁达夫说“一粒沙里看世界,半瓣叶花说人情”,只要充分调动自己的情感,仔细回忆往事,认真品味细节,一定会陷入情不自禁的境界之中。

文学即人学,语文的学习对学生而言就是为人生,当他们在文字的世界中敢于并勇于抒写真情的时刻,当他们明白所有的技巧都在情感之下的时候,他们就会学着用一颗平常心对待生活,回归自己人生和心灵的本真,这才是语文教学的真正意义。

上一篇:小学语文老师投稿下一篇:激烈的竞争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