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天不懂夜的黑诗歌

2024-07-06

白天不懂夜的黑诗歌(精选7篇)

1.白天不懂夜的黑诗歌 篇一

独自呆呆地凝望着这天空,我,不禁淡淡地苦笑……

是不是总会有一些人,会像冬天日渐弥漫的白雾一样,在花开花落的季节中由清晰逐渐消散或淡得只剩下一层轮廓?曾几何时,那个熟悉的背影已变得模糊不清,飘散在被时光遗忘的河流中,淹没了一切。你,我,变成了这世界上最熟悉的陌生人。在这条寂寞河边的细柳下,到底是谁别离了谁?

佛曰:“前世的五百次回眸,才换来今生的一次擦肩。”但我却宁愿用前世的一次擦肩换你今生五百次的回眸,哪怕只如昙花一现,在暗夜中绽放后瞬消失,然后在清晨,剩下一片残骸证明它的存在。可是你呢,你留下了什么?

关于你,这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故事,为何要让我写得如此辛苦?或许是自己太天真幼稚,有些事情并未随时间的消逝而平淡下来,反而却是更深!有一种感情,明明想放弃,但却无法放开,明知道是煎熬,却又不想躲开!也许自己就喜欢沉迷于此,沉迷于这并不属于自己的一切,直至麻木。

耳麦里传来一首李玖哲的《想太多》:“是我想太多/你总这样说/但你却没有真的心疼我……”

我的那个他,你明白我的想法吗?不是我想太多,而是我不想自己一个人孤独地练习以保持平衡;我不想和你成为亦或是你懂吗?

暗恋是写给自己的一首歌,他的喜怒哀乐与你无关,但你的心里却全都是他的喜怒哀乐……只可惜啊――

白天不懂夜的黑……

2.白天不懂夜的黑诗歌 篇二

但常言道, 办法总比困难多。来自西班牙图雷索尔能源公司 (Torresol Energy) 的一则消息让我们看到了些许曙光。

可夜间发电的“阳光牧场”

在西班牙南部塞维利亚市附近, 有一处规模宏大、气势壮观的设施。从空中看去, 就好像雕刻于地球表面的巨幅艺术作品。这个庞大阵列就是世界上首家拥有夜间发电能力的太阳能电站——吉马太阳能电站。

今年7月初, 图雷索尔能源公司对外宣布, 吉马太阳能电站顺利完成了为期一个月的试运行, 并成功实现了24小时不间断供电, 从而成为世界上首个能够全天候供电的商业化太阳能电站。

吉马太阳能电站除了“可夜间发电”这个引人瞩目的特点外, 更让人感兴趣的是它所拥有的2 650面定日镜和185万平方米的占地面积。试想一下, 在200多个足球场大的土地上, 将数千面巨大的镜子按同心圆状依次排开, 是何等的壮观!这些定日镜安装有光线跟踪系统, 能像向日葵一样跟随太阳移动, 将95%的太阳辐射汇聚到位于中心的巨型集热装置上。

吉马太阳能电站历经两年时间完成建设任务, 共投资2.6亿美元。该电站预计年发电量为1.1亿千瓦时, 能满足2.5万户居民的用电需求, 年减排二氧化碳可达3万吨, 故称其为一个“收获阳光的牧场”一点也不为过。

全天候运作的“光明使者”

“夜晚没有太阳了怎么发电?”这个“阳光牧场”是如何在夜间给人们带来光明的呢?

据悉, 西班牙研究人员开发出的可以昼夜发电的电厂是太阳能高塔电厂, 其主体是一个高高的如同工厂烟囱一样的建筑。这种发电系统还包括集热区、蓄热罐和涡轮发电机组等。每片集热区中有数千面太阳能反射镜。这些反射镜紧紧围绕着一个高塔, 按照经过精确计算的角度进行安装。

在白天, 所有反射镜把阳光集中反射到高塔顶端的大水箱中, 里面的水被加热成蒸汽后可驱动涡轮机发电。数个高塔组成一个面积可达几十平方公里的巨型太阳能发电厂。

太阳能高塔电厂与我们熟知的太阳能电厂的发电原理不太一样。以往的太阳能发电厂一般采用太阳能电池板, 通过吸收光子的能量直接产生电流, 这种发电方式又被称为光伏发电。而太阳能高塔发电厂则是利用反射的太阳光加热水来进行发电, 因此这种发电方式被称为反射太阳能集热发电。

太阳能发电一直没能大规模推广, 除了成本和效率外,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太阳能不稳定。那么, 太阳能电厂是怎样保障太阳能全天候稳定输出电能的?奥妙源于这些同心圆圆心中那个像高塔一样的集热装置, 可以将其理解为一个巨大的铁罐, 里面盛放着许多用来吸收并存储热量的熔盐——硝酸盐, 主要是硝酸钾和硝酸钠。白天, 在太阳辐射的加热下, 硝酸盐受热熔化, 吸收热量, 最高温度可达到500多摄氏度。高温产生的高压蒸汽驱动发电机运行从而产生电力, 经由附近的变电站变压后进入电网。

夜晚温度降低时, 这些硝酸盐则凝固, 并释放大量热量到管道中, 继续加热高塔水箱中的水, 产生蒸汽继续发电。蓄热罐在夜晚释放的热能, 足够让发电站在没有阳光的情况下运行15小时。也就是说, 白天晒9个小时太阳, 全天24小时都可以发电。

其实, 类似的创意就在我们身边。不少人家房顶上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 就是利用白天强烈的太阳能把水烧热, 储存到晚上洗漱时使用。

与槽式聚光技术相比, 这种系统能产生更高的温度, 提供更多的高压蒸汽, 从而能使发电效率获得大幅提升。与晶硅太阳能发电系统相比, 其特点在于由阳光产生的能量更易存储。此外, 该系统另一个显著优势在于, 它能与使用传统涡轮发电机的发电站实现无缝结合, 几乎不需要什么改造成本。

吉马发电站所在的西班牙南部阳光充足, 这意味着在包括夜间的绝大多数时间里该电站都将能够正常运行。研究人员根据往年的气候资料估计, 每年它至少可以发电270天, 与其他的可再生能源相比, 该成绩已十分理想。

可再生能源的“未来之星”

让太阳能发电站的可靠性与传统化石燃料发电厂相媲美, 将是推动太阳能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吉马太阳能电站的存储能力使其能够顺利并入电网, 缓解用电高峰的需求, 该电站是太阳能技术迈出的重要一步。

图雷索尔能源公司董事长恩瑞康·森德高特表示, 吉马发电站是太阳能发电行业的一次革命性突破, 为其他采用熔盐蓄热技术的发电站指明了道路。事实证明熔盐蓄热系统高效可靠, 能大幅降低太阳能发电站的成本, 改善可再生能源发电的尴尬处境。

吉马发电站项目目前已获得多家欧洲金融机构总额高达1.71亿欧元的投资和西班牙政府为期25年的电价补贴。

西班牙被誉为“全球可再生能源技术最发达的国家之一”, 根据2009年的数据, 其可再生能源占能源总量的比重已经超过12%, 并有望在2020年达到20%。

除了西班牙, 德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的研究人员也对太阳能集热发电展开了研究。澳大利亚一家名为“环境任务”的公司在新南威尔士州建造了一座规模庞大的太阳能高塔。这个发电站的塔高达1 000米, 底部的集热区直径达7 000米, 装机容量达到200兆瓦, 足够20万户家庭使用, 预计每年可以减少至少90万吨二氧化碳排放。

3.白天不懂夜的黑 篇三

那个时候,晚霞已灰,暗香浮动,正黄昏。

许如夜洗完澡洗了衣,踮起脚尖在阳光下晾衣服。朦胧中,一只色彩斑斓的大蝴蝶,浮光掠影朝她飞来,最后轻盈地驻足在了阳台外的铁架子上。

如夜俯身望去,原来是一只丝绸做的风筝,地上有一大一小两个影子般的人儿,线被牵在小人儿手里,似乎在一扯一扯,但是风筝的线已经被牢牢缠在铁架子上了,纹丝不动。

停留在两家住户阳台中间的风筝,仿佛没有了生命一样垂头丧气着。如夜拿了晾衣的叉帮忙,任凭她使了九牛二虎之力,总是差了一点点。

这是6楼,如夜租的屋在居民楼顶层,旁边是空旷的体育场,前面是巷子口,经常有大人和小孩吃过晚饭后来这里散步放风筝。

莫天白拉了6岁的儿子小胖跑上楼来,门开处,他看到一个女子,长发湿漉漉搭在肩上,穿一件又长又大的鹅黄色T恤当睡裙套着,下面露出两条修长的玉腿,她的眸子漆黑灵动,身上有玉兰油的香,脸如月光般皎洁。

莫天白伸出长臂终于把风筝拿了下来,暮色如此浓,天边早挂了一轮新月,他转身道谢,却见女子笑眯眯地对小胖如幼儿园阿姨般亲切,模摸他的头,又拿了块巧克力给他吃,送他们到门口时还对着小胖挥手,吴侬软语说着再见。

2

天白和儿子第二次碰到如夜,在巷子口,她穿白衫,配墨绿百褶长裙,远远站住,朝他们打招呼。如夜是苏州女子,不久前在巷子口刚开了个水晶饰品店。

夜晚,那些颜色各异的天然水晶在橱柜里泛着幽幽的光泽。天白常带着儿子来溜达,风筝不放时,就带儿子来体育场玩皮球,或去旁边的书店看小人书,然后到如夜的水晶店里转转坐坐,听她说话如唱歌般好听。每次进去,她总是坐在灯光下,很娴静地看小说,有时拿针线穿她的水晶珠子。如夜看见天白时婉转一笑,花瓣一样的唇,极柔美。看见小胖,她总是极欢喜,这个和天白长得形似神似的小人儿,胖胖的手和胖胖的脸,像卡通画里的小孩儿一样可爱,她拿洗干净的水果给他吃,草莓,或者圣女果。

如夜高中毕业后曾在小镇私立幼儿园做过老师,后来恋爱失败,独自跑了出来。是怎样的男人伤了她的心呢?天白辗转反侧地想。

如夜说绿幽灵水晶是招财运的,天白便说要买几串手链送给经商的朋友。如夜替他挑了,却又在那里为算多少钱而局促不安,脸都红了,她说要给天白一个成本价,是熟人了,不能赚他的。他便笑,看着她初涉尘世的样子,想这女孩子真的好单纯。

后来,天白又时不时买一些水晶饰品,说是同事朋友让给捎的,说如夜这里货真价实,朋友戴了绿幽灵水晶打麻将总是赢,欢喜得不得了。

天白看如夜的眼光温润如三月的小雨,夜晚呆的时间也一天比一天长。生意冷清,如夜早早关了店门后,天白还会带着小胖去她楼上的家里喝茶,满屋生辉。

感情就是这样在一起慢慢泡出来的吧!他坐在她桌子对面,喝红茶抽烟,烟是苏烟,茶是茉莉红茶,他给她讲这个城市的风土人情,街坊酒肆,讲他的家,讲他的太太是需轮流值夜班的护士,而他总是被儿子缠住,既当爹又当妈。

如夜细细地嗑着瓜子,一颗颗拿手剥,一不小心瓜子壳的尖就刺到手指肚上去了。天白去捏如夜的手指,她一尖叫,血就渗了出来,一滴,殷红的,他拿嘴去吮,无限怜惜。

小胖那时睡着了,如夜把他抱到自己窄小的床上去睡,并亲了亲他的小脸儿。而她和天白相互抱着,熄了灯,用身体取暖,在五月如水的月夜里,

10点多钟,天白说无论如何要回家了,明天单位里要出车的,他是给老总开车的专职司机。天白的车停在巷子深处的树阴里,他抱着熟睡的孩子,一步步走到他的车里去。

3

许如夜,莫天白,彼此相差十岁。

每次做爱后,天白总是如孩子般喃喃:如夜,你真好,你什么都好,你像天上的星星,光芒四射,我要跟她离婚,跟你在一起。

如夜却只是淡淡地说,我哪里就喜欢你了,我是喜欢看见小胖,就这样来来去去便好吧,守得一时就一时,守不住了,就嫁与别人去。

你爱小胖就是爱我呀,就是因为你爱他,所以我才更爱你,我绝不允许你嫁给别人。

如夜越是轻描淡写,天白便越要想法讨好她,他知道真的离婚,对于他来说是件太艰难的事,所以他特别害怕有一天她拒绝他,或是失踪了,那么他将失去爱。

天白送如夜香水,鲜花,好看的衣裙。如夜说香水不香,衣服款式不合心意,她其实是不要他买,不要他花钱。他就给她钱,可是她生了气,把钱扔在地上:这算什么,喜欢就喜欢了,爱就爱了,难道我的爱情需要用你的钱来买?

天白把钱捡起来,看着如夜泪眼婆娑的样子,心疼得无以复加,她真是个特别的女子。天白还是觉得应该给她点什么。

天白给如夜购物券,粉红色的,一百元一张,一次两张三张不等,可以随时随地去百盛购物。百盛是全市最大的购物中心,基本上,什么吃的用的都有了。

天白在每张券的背面用铅笔写上“莫天白爱许如夜”,然后放在她的枕头下。如夜见后又嗔又喜,一个人对着字偷笑,然后在下面补上“许如夜爱莫天白,”用一张补一张。

4

如夜习惯了用购物券,感觉不是钱,却可以派上钱的用场,让人购物轻松。如夜挑的无非也就是超市里的小食品,买回一大包,也没几个钱,都是小胖和天白喜欢吃的。

天白来的次数没有以前多,人也总是很疲累,他说老婆好像从儿子口中套出了一些蛛丝马迹,早晚翻他的手机,查得很紧。

如夜去百盛,在那儿碰到了远房亲戚,那位四十多岁的中年阿姨对她竟是百年不遇的亲热,横竖要拉她去吃饭,其实是叫她去相亲,说那男子年轻有为,28岁,自己开公司,有房有车。

如夜难推托,总要应个景,那男子,不好不坏,就是牙齿黑黄难看。喝了一次茶,男子便每晚都打电话约如夜,开口就是喂,也不叫名字,也不说自己是谁,一惊一乍的。如夜皱了眉,且不说一接电话她的手机就要付费,单就是他的不懂规矩,就让她不喜欢。

5

如夜那天去赴了约,包厢里,还有两男两女,年纪不等。男子介绍说是生意上的好朋友,大家在一起玩得来。如夜俨然成了男子的女朋友,她暗暗叫苦,席间他们讲黄段子,打情骂俏谈生意场上的事,她什么也没听进去。

桌子对面那一位富态的老板娘,他们叫她徐姐,化很浓的妆,看如夜时眼光像透视镜,似乎要把她身上的衣服都剥掉。如夜极不舒服,不自觉地总想避开她,可她的手却又在如夜面前晃动得厉害,她有一双雪白如玉保养得很好的手,与她脸上的皱纹极不相衬。如夜注意到了她手腕上的水晶链子,几颗绿幽灵串起来,很特别,

跟当初天白买走的一模一样。

如夜心里一惊,凭感觉,那链子是她店里的东西。于是她乖巧地对着徐姐笑,赞她的手漂亮,链子好看。

旁边男子大笑起来,声音震到如夜的耳膜里:这链子是徐姐的小白脸情人送的,还骗她说是香港买来的能招财运呢,谁知道是哪个地摊上的玻璃珠子,害她打麻将总是输!

徐姐很气恼地说,当初是赢的,莫天白这个杀千刀的,现在是越来越不听话了。这么多年我养他宠他,还不如养一条狗,我每个月往他卡上打10000块大洋,当初他朝我摇头甩尾,现在却总是哼哼唧唧,听说他家的黄脸婆已经把他那点可怜的工资全部没收,我看他没了我怎么活?

旁边人齐齐起哄:打电话叫他来,我们替你训训他,这臭小子太不像话了。

如夜不愿见天白,拖着腿先走了。她相信这一切是真的,对天白爱意极浓时,她曾经特意去医院观察过,天白所说的太太并非面目可憎,只是五官机械刻板,怎么看都配不上俊逸的天白。

可天白怎么还是要这样骗她呢,她已经对他无欲无求了,她已经退无可退了,从一开始她就知道他是个父亲,一个爱孩子的有妇之夫,既然爱上了,她不强求名分,只求感情纯洁,一份真心换另一份真心。

如夜曾经失过一次恋,也失过一次身,她知道受伤的滋味。她也知道天白并非有钱男人,她不想花他的钱,可是她从未想过,他一个司机,还要养家,怎么会有余钱源源不断去买购物券?原来,他老婆拿经济封锁了男人,所以才总是不闻不问,老女人拿钱买了他的爱情,才两两公平。

只有如夜,牺牲了大把青春,被人欺骗与玩弄,她才是个傻瓜。

6

半个月后,天白离婚了,是太太死活要离的,因为徐姐迁怒于天白的冷落,挑衅于他太太,如果他们不离婚,她就永远缠着他不放,除非他赔给她钱,足够多的钱,她才会放手。

天白把房子和孩子留给了太太,单身走人。尽管舍不得儿子,但是他相信儿子总有一天会回到他身边的。他只想和如夜在一起,他那么爱她,爱她的隐忍与委曲求全,他们也该熬出头了!

水晶店已经关门了,如夜不知去向,手机也断了音讯。

天白在城里奔走了一天,心乱如麻,筋疲力尽,最后在店门前的台阶上坐了下来,他不知如夜去了哪儿,他该如何去找她,他发现人海茫茫,自己竟然如此无能为力。

他在每张券的背面用铅笔写上“莫天白爱许如夜”,然后放在她的枕头上。如夜见后又嗔又喜,一个人对着字愉笑,然后在下面补上“许如夜爱莫天白,”用一张补一张。

4.白天不懂夜的黑作文400字 篇四

夜幕降临的时候,曾一个人,卷缩在某个角落,拥抱着漫无边际的黑暗……莫可名状的恐惧总是扑面而来,经久不息。那时的自己,总是长久地抗争于夜的黑暗里。呼唤着黎明,渴求着阳光。哪怕,黎明是未知的,阳光是灼热的!

而今的自己,不知不觉竞习惯了黑暗,喜欢上了偌大的天幕吻着地球脸颊的亲密。不再有希藉,更不再有企盼。

被夜亲吻相拥着的感觉真好,冰凉中透着肆无忌惮,平静中似乎又有着狂燥不安。很奇怪,曾经撕心裂肺的痛却归于现在平淡无奇的.伤。我希望没有黎明,没有白天,没有岁月年轮,更没有世纪轮回。

是的,我宁愿,一个人,卷缩在某个角落,畅游在思绪的海洋。喜欢的人,痴迷的事……我的,我要!

是的,我不再有对黑夜的恐慌,黑夜给予我明亮的心灵,照亮我来时的路、归去的途。掩埋了灯红酒绿的浮夸俗世,遗失的正是我所追寻的虚无缥缈的静默凡尘。

噢,原来,我恰恰以往魂牵梦萦的黎明有了排斥。无知的、未知的,所谓的、所说的……都统统如同省略号一般,卡掉抑或延续?我只要黑夜,我也只需要黑夜,白天诚然不懂夜得黑!

5.白天应懂夜的黑美文 篇五

谭超有两个身份,分别属于白天和黑夜。白天,谭超是快递网点的老板,手脚麻利的谭超搬起一箱箱快件,编号、上架,接待一个个前来取件的客户,签字、扫描,所有工作一气呵成;夜幕降临时,谭超又成了延边大学历史系的博二研究生。回到家中的谭超打开电脑,一头扎进文献堆里,在厚厚的九经三史中查找东北亚的资料,隔着几百年的时空,探究古代高丽、蒙古与中原的和亲问题。

考到清华大学去读研读博,成为一名大学教师,这是谭超最初的梦想。能有一个令人尊敬的工作,有一份稳定的薪水,这也是父母对谭超最大的期待。从烟台大学新闻系本科毕业的谭超,怀揣着他的清华梦,一头扎进了社会。

最初三年,只要能腾出时间学习的兼职,谭超都尝试过,房屋中介、大学保安,甚至踩着一辆破旧三轮车四处收废品。当两个月都没卖出去一套房子的时候,谭超开始意识到,自己成了社会链条里最脆弱的那一个。更何况当初放出去的豪言也成了谶言,连续三年,谭超都没能通过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研究生考试的笔试。工作上的不顺利,学业上也接连遭遇失败,谭超心力交瘁,感觉自己的身体被掏空了。

“考不上就慢慢来呗,考上为止。”就在谭超情绪低落快要崩溃的时候,家人给予了他极大的支持,谭超的心里又重新燃起了一丝希望之火。2010年,谭超开始接触快递业务,那个时候送一件快件能赚1。5元钱,没有合适的交通工具,又不熟悉路况,谭超最多的一天送了30个件,最差的一天只送了两个件。谭超一边工作,一边开始琢磨:现在的大学生们越来越依赖于网购,从指甲剪、手机套,到書籍、日用品,学生们的网购市场是不可估量的。如果能在大学校园里设一个固定的网点,让学生们自己来取件,应该是一个不错的商机。

雷厉风行的谭超说干就干,第二天便在烟台大学综合商店里租了一个柜台,并且很快就拿到了快递公司在烟台大学的网点代理权。网点门口挂起了快递广告,谭超的快递业务也渐渐步入了正常,谭超的心里还是常常涌动着他的清华梦,到快递网点来取件发件的大学生们,在谭超的桌子上,经常会看到一套《肖秀荣冲刺8000题》,一些来快递网点的考研族,也乐于和谭超一起探讨、交流一下考研方面的问题。

谭超的清华梦在2011年出现了转机,谭超终于进入了清华的面试。在网上查到分数线的那一瞬间,谭超的一腔热血仿佛都静止了:“如果面试能通过,一定不干了,就到北京去上学。”谭超的心里暗暗较起了劲,那段时间,谭超放下了手头的工作,一心拼命准备面试。面试结果出来的那一天,谭超彻底绝望了,又被刷下来了,他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一天一夜不吃不喝。谭超想了很多,他决定接受现实,山顶的风景固然很美,山腰也有风景,山脚也有风景。既然去不了清华,到其他院校一样可以圆梦。这一年,谭超成了烟台大学少数民族史专业的研究生。三年以后,谭超又成了延边大学历史系的博士研究生。

谭超的快递业务也发展得比他想象的还要快,几乎每年都要翻一番。谭超名片上的4个电话经常被打爆,正常每天都要收发1000件快件,从2010年到现在,谭超经手了60万件快件。目前,谭超的快递网点里,已经招聘了20位在校大学生帮他打理快递业务,用谭超自己的话说,他要把他的快递业务做得像他的博士论文索引页一样井然有序。

6.听漏人:白天不懂夜的黑 篇六

基于这种情况,有了专门为城市供水管道进行检查,确定漏点具体位置的工作人员——听漏人,这只是民间的称呼。这批听漏人给自己的定位是,专为管道查病源的医生,即城市供水管道的“白衣天使”。

作为一名听漏人,许强已经在管道和现实生活中“穿越”了19年。他今年58岁,是北京金海永亮地下管网技术服务公司的总工程师,也是中国第一批听漏人。

5月中旬的一个上午,太阳暖洋洋的,许强和另外一位听漏人许明开车前往预定的听漏地点,他们身穿印有“管网检测”的天蓝色外套、泥巴还未干的网眼运动鞋、拿着2米高的听音杆、撬窨井盖的铁钩以及其他的测漏设备来到了通州区某工厂。

在路途中,许强向《经济》记者讲述了这些年做听漏人的经历,他说:“不了解我们的工作,你就无法理解我们这群人的付出和辛酸。”

听漏,是个技术活

听漏人?初次听到这个名字,人们的第一反应要么是“没听过”,要么是“听?这种挣钱方式真简单。”

这都不是对听漏人的准确理解和定位。首先,听漏人的工作时间以晚上10点到凌晨4点居多,因为这个时间段外界环境最安静,有利于他们听出漏点大小和方位。其次,听漏人的群体并不多,一位资深听漏人向记者表示,听漏人的圈子很小,目前我国的听漏人大概仅有2000人。再者,一般居民并不会接触到听漏人,若出现漏水问题,都是物业出面来找相应的技术公司或上报自来水集团解决。

在国内,最早出现听漏人这个职业是在1996年,当时保定金迪公司在做管线探测的业务时,发现不少客户都会有一种担心——“如果管道出现漏点怎么办?”基于这种市场,金迪公司于1996年成立了漏水调查公司。第一批听漏人也就此诞生。

许强恰好是这股浪潮中为数不多的一位,他最开始也是从事管线探测工作,因为工作需要,就被转到听漏人这一行。在国内,“如果找到比我更早的听漏人,那就是赝品。”许强笑说。

据他透露,金迪公司当时聘请了国外的专家来教他们听漏的方法和技能。国内第一次出现这个行业,大家都是新手,所以要从学习管道的工作流程、工艺和设备等方面系统学习。他清楚地记得,那时候厦门的一个企业漏水很严重,专家就拿着管道线路图,一点点地让他们熟悉各种线路,每个线路图重要的方位应该放哪些设备,设备如何使用,如何测夜间最小水流量等。

“我心里还是惴惴不安的,毕竟这一行业比较新。”许强回忆起当时的心情如是说。他进一步解释道,漏点位置的精度要保证在1米范围内,还要保证让用户满意,达到用户的要求,而漏点一般都很小,到底是否能做到这些,“谁心里也没底,不可预知性太强。”

“既然选择了,就先这么干着吧。”许强也身体力行地践行着这份执着。这份工作苦就苦在晚上工作。“就像影子一样,不停地找漏查漏。”许强陷入了回忆,早些年,非常辛苦。工作单位没有车,一切都是人工。听漏一般是两人一组,分组行动。那时,他和自己的工友一起抬着发电机,拿着听音杆、相关仪等设备前往检漏点。往往从晚上10点以后才开始工作。

一位工友在地面上看着,防止来往夜车行驶出现事故,另一位听漏人就下到管道里面去一点点勘测情况,排查漏点位置。

“现在条件好了,每组人员基本都配有一辆车,至少不用再自己抬着发电机到处走了。”说到这里,许强长长舒了一口气。

如今,听漏人已经发展到第三代,第二代主要是以师徒相传的方式,第三代一般出自高校开办的测绘班。

有成就,也有委屈

一小时之后,记者随同许强和许明一起到达了通州。他们匆匆买了个煎饼果子填补肚子的空缺。许明说:“这个煎饼果子可能就是今天一天的食物了,下午还要去别的地方测漏。”

许明昨晚两三点钟刚结束工作,第二天早上6点又出发赶赴今天通州的检漏。“忙的时候就是这样,白天和晚上都不闲着。”许明表示已经习惯,“做我们这一行,这都是很正常的。”

匆匆吃完“午饭”,两位听漏人随即进入了工作状态。

许明带着2米长的听音杆开始穿梭于地上和地下。他将听音杆的一端与管道相连,另一端放在自己的耳朵上,通过细微的声音来判断漏点的大小和方位。在不同的地方听一次,许明就能清楚地知道大概漏水的方位。

待该公司的技术人员拿来管线地图后,许明看了一遍,指着图纸胸有成竹地说:“这漏点应该在这个方位,漏点不大,顶多如针眼般大小。”

由于这时该公司还在运转,噪音特别大,许明为了不影响他们的正常工作,就决定在周末的时候,再过来一趟把漏点的范围精确在1米内。“这样可以节省公司的开挖成本。”许明解释说。

“这是比较顺利的情况。”许明脸上一直挂着自信的笑容。他和记者聊天的过程中,不时提到,实际上,对他们听漏人来说,钱确实不是主要目的。而能感受到这项工作的社会意义,想到可以为保护水资源贡献出一份力量,才是他们彻夜不休的动力。

去年冬季的一件事更是给了许明继续工作下去的动力。那时,长春一小区因管道漏水,暖气无法供应,供暖公司找了很多个查漏工作人员,都没有解决这个问题。小区居民饱受霜寒。最终供暖公司找到了许明的工作单位,他晚上到达长春,刚进入小区就看到小区居民都站在门口迎接。当需要撬开被私家车压在下面的井盖时,小区居民几乎全上阵,试图把车子抬起来。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漏点找到了,居民可以正常使用暖气了,供暖公司也解决了心头大患。

临走时,居民热情相送,供暖公司也给了比原先更高的报酬。“自己的技术得到了居民的肯定,是一种幸福,为百姓解决了问题,是一种精神上的收获。”许明说道。

10年来,许明已经准确判断漏点位置千余个,在技术娴熟度和反应灵敏度方面在同行业都处于领先水平。用许强的评价来说就是,“有时候不用下井里面去,许明就能知道漏电在水管还是在其他管道。”

nlc202309011028

由于工作的特殊性,在工作时,“几乎每一个听漏人都遇到过被误解和不被理解的时候。”许明话锋一转,他告诉记者,夜间在撬开井盖时的“咚咚咚”声是导致误解的源头,许多居民都会采取制止的方式来禁止听漏人继续查漏。

许明印象最深的一次是给北京某小区检查漏点。当时,该小区物业在某一季度的用水量比同期用水量高出很多,小区物业怀疑是管道漏水,就请许明他们来检测并确定具体漏点位置。

晚上10点,许明和另外一名技术工人带着听音杆、井盖钩以及其他一些设备到达该小区。就在许明刚把井盖撬开,准备进行下一步工作时,小区居民就下来阻止,说他们的工作扰民。并且怀疑他们是偷井盖的,百般无奈之下,许明一边说明自己的情况,一边出示工作证。居民依然不相信,有的人居然报案了。

遇到这种情况,许明只能从工作中找到乐趣。他说,“我把工作当做钓鱼。”鱼线就像听音杆,把线一甩出去发现漏点就说明鱼上钩了。如果发现了一个大漏,就相当于钓了一条大鱼。“这时心里别提多畅快了。”

正是这份成就感使许明在遭遇误解时,能够一直坚持下来。这10年来,听漏人由于社会压力被迫转行的比比皆是。“工作本来就很辛苦,再为这些事烦心就太不值当了。”许明咧嘴一笑。

坚守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也亲自当了一次听漏人。把听音杆放在耳朵旁边,听到的只有“咕噜咕噜”的声音,犹如煮开的沸水。

“这水声真是大啊,这么大的声音,该有多大的漏洞?”记者满心疑问。许明解释说,这并不是漏水产生的声音,而是水在管道中流动时与管道壁接触所产生的声音。真正漏点产生的声音是很细微的,在漏点很小时,就只有“嘶嘶嘶”的声音。

“这如何能分辨出来?”

许强说,经验和实践是必不可缺的,背后付出的努力更过于一般工作。

刚入职头几年要跟着师傅出去听漏。先由徒弟进行检漏,然后师傅指出不足之处,最后自己总结,再运用到实战中去。以许明学习的过程来说,他每次都认真观察许强的每一个环节怎么做,如果和平时的方法不一样,许明都会想为什么这样做。“正是这些点滴的积累,才造就了现在的他。”许强说。

同为第二代听漏人的宋利鑫也向记者表示,刚开始根本就听不出漏水的声音,当时他师父教他的方法是把自家的水龙头打开,听习惯了水流声之后再听管道漏水的声音,才会听出细微的差别。“只能通过这种方式不断地练习。”宋利鑫如是说。

练习能分辨出漏点的声音只是听漏人工作中的一环,有了这项技能之后,随之而来的是不定时的出差以及白天、黑夜颠倒的生活。

这也正是听漏人心中的“痛”。

作为城市供水管道的“白衣天使”,他们在为管道诊断时能够游刃有余,但给自己家庭“诊脉”却不那么得心应手。

工作忙的时候,基本上每天都在车里度过。晚上结束了检漏工作,就要奔赴另一地点去接手下一份任务。只有两个人轮番开车才能准时到达指定地点。

这就使得听漏人根本无暇顾及家人。许明和许强都有自己的小家庭,孩子也十几岁了,却都很少见到自己孩子。这10年来,“单位是第一个家,自己的家是第二个家。”许明有些愧疚。此外,他因工作需要,出差也是常态。孩子还小时,可以把妻儿都带过去,现在孩子大点需要上学,就只能自己出差回来之后才能相见。

有时候孩子生病了,也无法在家照顾孩子。

由于从事听漏人职业的人不多,因此他们往往需要南北两地辗转。在南方检漏的过程中,如果碰上炎热的夏季,闷热难忍,下井之后不得不用水一遍遍地从头到脚淋下来,“这样才能稍微解下暑。”许明描述道。

北方地区水管往往埋得很深,并且和其他污水管等埋在一起,污秽不堪。许明说,他自己在地下管道里面走的最长的距离是160米,“当时感觉快要窒息了。”

这些苦、脏、累的付出也为他们公司在同行业中取得了很高的荣誉。他们也未辜负这份荣誉和信赖。前几年,许明等听漏人受北方某公司邀请去查漏点,用了3天时间,把20年没有解决的漏点找到了,造福一方。

从经济利益上来说,许明为他们减免了很大一笔开销。许明向记者透露,当时的漏点比较大,一天保守估计会漏掉1700吨水,水如果以一吨12元的价格来算,那么一年就节省了7446000元,20年就能节省约1.5亿元。

“其他隐性的还未计入。”许明如是说。

目前北京金海永亮公司一共有30余名员工,现在都被分派在全国各地,北京只有几个人。“人手很紧缺。”许明向记者建议,“我国水资源缺乏,听漏行业亟需人才。”现在他们工作的“新常态”往往是前一天工作到凌晨三四点钟,回来睡两三个小时又要奔赴另一处去查漏。

未来,听漏人不会消失

要说这么多的付出,他们收获了什么?也许他们自己心里都有一个衡量的标准,或是这么多年来,同事之间的情分,或是对自己所做工作的一份热爱,或是帮别人找到漏水点的欣喜……至少,可以从直观上显示出来的是他们对城市管道的熟悉程度。

“你在百度上搜不到的线路,我们都知道。”在回去的途中,许明向记者表示。每到一个城市,首先要做的就是熟悉管道。

完成了通州的检漏,记者随着许强一起来到北京工业大学,在这里,许强要作为一场讲座的客座嘉宾,用自己多年的实践经历来帮助学生融入理论,包括如何使用仪器,每一个数据表示什么意思,每个管道在哪里会有拐点等,以便于以后备案。

中午11点,讲座开始。许强亲手演示,耐心地讲解每一个细节,手举着仪器一点点排查。“这些都是最基本的排查手段。”在旁边观看的许明告诉记者,这么多年来,凡是做过听漏的共组的工作人员基本上都对城市的供水管道非常熟悉。“在百度上搜不出来的管线,我们都知道。”许明说。

并不是每一个漏点都非常好找。而听漏人的工作目的就是找到漏点位置。如果无功而返,就相当于之前的努力都是白费。

“一般10个漏点,能找到7个就算很好的成绩。”宋利鑫告诉记者。据他多年的经验,一般春天和冬天,管道漏水会比较严重。以北方为例,冬季室外温度低,管道压迫后裂开会造成漏水。另一方面来说,自然原因造成的地面沉降也会压迫地下供水管道,从而使管道接口处出现漏点。

目前为止,宋利鑫已经在听漏行业做了8年,探管道2万公里。从近些年管道听漏的情况看,宋利鑫认为:“现在这行越来越不好做了。”

他解释说,以前管道出现漏点主要原因是管道老化,现在很多城市的供水管道都已经慢慢换成了PE管道,这种塑料管道是不传声的。听漏的难度也会相应增大。

目前,DMA(独立计量区)分区测量技术在国内也有运用,这项技术能很大程度上降低听漏人的工作量。根据北京自来水集团给《经济》记者提供的资料显示,在北京亦庄独立计量示范区采取“四级”流量监控,所有水量计量数据将定时传输到“DMA数据管理系统”中,通过对数据的分析,为调整供水管网压力、控制管网漏损提供了技术支撑。

这项技术有以下几项优势:一是在供水管网亦庄地区供水主干线入口处安装流量计和压力调节装置,能实现对该区域供水管网整体压力的控制;二是在小区或单位供水管线入口处安装流量计,能实现对小区用水情况的监控;三是对小区楼门表用水计量情况进行定期统计分析;四是对用户终端用水计量情况进行定期统计分析。当小区夜间最小流量或两级之间的水量发生异常变化时,就可以判断供水管网可能存在破损隐患及管网破损的位置,就可以为快速抢修提供有力支撑。

“从范围上来说,会缩小很多。”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副教授刘书明在接受《经济》记者采访时解释道,至少可以把范围从茫茫大海缩小至每个小区,但听漏人并不会最终消失。“从国际经验来看,都是采用先进仪器和人工相结合的方法,从而降低由漏水造成的损失。”刘书明强调。

从城市地下管道的有序运行来说,这些听漏人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地下管道错综复杂,一旦出现失误都会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每当图纸上的线路出现了错误或者并不确定时,我们就必须一点一点排查。”许明说。

记者采访结束时,已经华灯初上。而城市管道听漏人再次带上仪器,穿梭在管道的两重世界中,他们的身影在城市的黑夜中也渐渐模糊……

7.少年不懂夜的黑 篇七

媒体喜欢用“小王濛”来类比范可新的横空出世。她们来自同一个城市——黑龙江省七台河,同一个启蒙教练,同一个省队教练,少年得志,喜欢中性打扮。还有,家境。

范可新的父母是修车匠和修鞋匠。幸运的是,他们把家安在了七台河业余体校附近,耳濡目染让孩子走上了滑冰之路。滑冰,这是父母为女儿想到的少数出路之一,更重要的是,还可以免费。启蒙教练马庆忠对初次见到范的情景记忆犹新,她开口就问是不是要交钱,“我说那得看你的表现。”

父母并未把发家的梦想,寄托在孩子身上,但范可新从小就打定了主意。这一点,跟王濛,跟周洋,跟几乎所有滑冰选手一样。百善孝为先,是她们吃苦的原动力。七台河并没有专业冰场,所谓冰,不过是老师在道路上浇灌而成。“每天4点多起床,迷迷糊糊训练两三个小时,7点以后还要正常上学。”妈妈不忍心孩子这么苦,多次劝她别练了。但范可新的惟一信念是继续,因为只有如此才可能减轻家里的负担。很多人在成名之后,喜欢将自己的过往赋予深刻的思想和崇高的觉悟,但那大都不是真的。

范可新的偶像是王濛。2006年,范可新13岁,在七台河业余体校训练,教练组织队员观看都灵冬奥会。“王濛老霸气了。”不久之后,夺得女子500米冠军的王濛衣锦还乡,来到七台河体校跟小队员交流。范可新就是缠着王濛东问西问的小朋友之一。“那张合影我一直珍藏着呢。”

七台河—哈尔滨—北京,以冰立省的黑龙江体育,已修建了一条有效的绿色通道。在哈尔滨这一站,守将是原国家队教练伊敏。2006年回到省队后,伊敏发现了范可新。“她冰感特别好,动作也很规范,就是身体条件一般,太瘦了,力量不足。”一年后,伊敏将14岁的范可新招入省队。“这是破例。”在目前的体制下,运动员进入专业队,意味着参加工作,有工资可挣。梦想成真了!她可以为家里挣钱了。

她的野心也仅止于此。滑冰谈不上快乐,而仅是一种家庭的谋生手段。她更从未想过,自己能够成为王濛那样的英雄,直到在2007-08赛季的全国达标赛上脱颖而出。她暗暗对比了一下成绩,直觉中,国家队在向自己招手。但是,命运似乎有意给她设了一道坎。

“青春期贫血”来袭,范家无力承担治病费用。“那时候我们真不想练了。孩子的身体总是最要紧的。”范母说。这时候,举国体制发挥出了它的威力,伊敏把她接回队里,找来专家治疗,费用全部由队里承担。复出后,范可新先是在2009-10赛季的全国联赛哈尔滨站获500米冠军,接着又在2010年世青赛斩获500米亚军、3000米接力亚军。

2010年10月,李琰将范可新招入国家队。“当时我们刚参加完温哥华冬奥会,队伍正在巅峰,但国家队需要后备力量。”李琰说。她当时并未料到,正是范可新作为女一号,撑起了国家队这台大戏。

国家队剧情的转折,肇始于领队和队长关系的彻底破裂。当然,最初的铺垫,还是温情脉脉的。鉴于近无大赛,并为运动员的成长空间考虑,组织上批准功勋队长王濛赴美留学。

这个幽暗背景,对于范可新个人来说,倒是个契机。她进入国家队一周,即奉命出征世界杯。世界杯第一站第七,第二站铜牌,第三站银牌;2011年初亚冬会,500米的银牌和3000米接力金牌;3月,在英国第一次参加世锦赛,一举拿下500米和3000米接力两枚金牌。

范可新拿到第一个世锦赛冠军时,给偶像王濛发了个短信,对方的祝贺和鼓励,让她兴奋了很久。范在逐渐长大。“我跟老队员们的差距很大,她们是我的榜样,我要学习的地方太多了”。尽管已贵为世界冠军,但她懂得冷静地自我审视。论绝对成绩,她跟王濛还差得很远。她给自己的打分是“不及格。”很多人在议论,如果王濛在,范可新能这么快出头么?应该很难。大树底下寸草不生,这是古训,也是一个重要现象。跟个人无关。

故事发展到2011年夏天,如同一场灾难,队长和领队“打架”,一个被调离岗位,一个被开除出队。国家队需要在全国人民面前,进行一场自我精神救赎。否则,将会是一场更大的变故。

不谙世事的范可新,突然被推至舞台的中央。在她身上凝结着一堆疑问,这支队伍还行不行,主教练还行不行,冬管中心班子还行不行。她没想那么多,“只想踏踏实实走好每一步,滑好每一次比赛。”。而事实上,她的每一次胜利,都在将危机重重的国家队拉回正轨。

2012年1月,范可新高票当选CCTV安踏风云人物最佳新人。参与投票的100位评委,绝大部分来自体育界,对范可新的支持,寄寓了他们对短道速滑走出泥淖的渴望。当晚,李琰和范可新、刘秋宏等盛装出席。“我们不能确定拿奖,毕竟不是奥运年。但我们要向全国人民展示自己的风采,尤其是这个时候。”李琰说。抱着奖杯回到座位,范可新发了很久的呆。场内,霓虹闪烁,“我像做梦一样”。

照例有人把她比王濛。但对于深陷困境的王濛,她的公开回应需要智慧。“她是我的前辈,我希望从她身上学到优秀的技术,学到好的东西。”这个回答令庞大的冰柠檬群啧有烦言。在他们眼中,王濛是经天纬地之大英雄,毫无瑕疵。而对于坚持强硬惩戒王濛的领导层来说,范的立场又不够鲜明。

坏的,好的,从来就不可能分得明明白白。但王濛的技术优势就摆在那里。王濛,从500米到1000米再到1500米,都是绝世高手,而范可新则只善500米。行话是“很短”。而且,即使但就500米而论,范可新上海世锦赛的夺冠成绩是44秒438,而王濛保持的世界纪录是42秒690。

在上海,冰柠檬们打出了“想念濛主”的标语。范可新说,一个短道运动员能有这么多粉丝,这是好事。至于她跟王濛,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于她,王濛依旧高山仰止,还是学习。

和王濛一样,范可新也喜好中性打扮,但在性格上,她是低调隐忍的。至于她能走多远,信基督的李琰说,年轻人,你给她的舞台有多大,信任有多大,她给你的回报就有多大。

有一点可以肯定,范的崛起并不会影响王濛的回归。2014年,李琰的任务指标是2枚金牌,将主攻女子500米和3000米接力。范与王,双保险,为什么不呢。

上一篇:大学教材评价下一篇:石门镇中心幼儿园结对帮扶活动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