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航的信息系统建设

2024-06-10

中国民航的信息系统建设(17篇)

1.中国民航的信息系统建设 篇一

摘要:

当今社会是信息化的社会,而信息管理体系逐渐得到人们的广泛认可和关注,在日常生活和人们工作中的应用也愈加广泛。从某种程度上而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管理对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起到先决性作用,这也就从多方面印证了时代的发展与信息化管理密不可分。在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的开发和创新建设成为信息资源延伸发展的重要指标。同时,时代的发展和进步更需要信息化人才为主要推动力,这不仅是带动信息化社会的主要力量,也是信息资源不断发展、趋于成熟的重要标志。本文以某企业的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建设为主要出发点,对实现信息系统创新和信息化建设的实际意义进行探究,并从中提取信息系统创新建设的宝贵经验,以促进信息管理的发展,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信息管理人才。

2.中国民航的信息系统建设 篇二

1 管理信息化的要求

(1) 贯彻落实民航空管“三横三纵建设纲要”要求

2 0 0 9年5月, 民航总局空管局顺应民航的快速发展需要, 正式颁布《空管系统“三横三纵”运行保障服务体系建设纲要》, 民航局领导提出空管发展的五个体系建设和走内涵式发展的要求, 根据这些纲领性文件的指示精神, 空管系统设备运行保障体系将建立空管设备维护维修技术支持机制、空管设施设备零备件调配机制、空管设施设备状态监控及信息通报机制、空管设施设备应急处置机制、空管设施设备运行态势分析评估机制、设备运行质量监控机制等六大机制, 从而实现对设备运行情况及时、全面、有效、直观的掌握和控制, 形成规范统一、机制健全、信息通畅、运行高效有力的设备运行保障体系。

(2) 加快提升综合管理水平的要求

民航局空管局领导指出, 要加快推进设备管理电子化, 完成对设备生命周期的管理, 通过对设备故障历史规律的摸索和研究, 完成有针对性的保障储备, 同时进行合理的资源储备和布局, 加快提升空管设备的快速响应及管理水平。

(3) 通过数据积累, 提高计划决策的科学性

空管设备属于高科技含量的设备, 发展迅速, 更新换代快, 传统的人工式管理模式会有出现重复采购和过度采购现象。由于各部门在进行采购时依据个人经验进行决策, 导致采购的数量和种类与保障设备的匹配方面存在一定的偏差。偏差的大小与各个人的管理水平有一定的相关性。

(4) 对设备进行全生命周期的管理, 提高利用率

采购计划经审批后, 开始进入采购环节, 采购到货入库后, 对设备进行配送到指定库房和机房进行保管。发生故障后进行更换, 替换下的故障设备进行评估。对于具有利用价值的设备进行维修, 检测确认正常送入库房作为正常备件储备, 以备下一次的使用。对于没有利用价值的备件则进行报废。这就构成了设备的全生命周期的管理。

(5) 实现合理配置、资源共享的要求

各地区空管局设备维护部门, 使用本地区空管局设备库进行本地区范围、跨区域内的资源调配, 这就需要相关部门能够全面、准确、及时掌握到本地区的资源实际情况, 进而在设备抢修或者需要紧急调拨时, 按照流程规定, 组织起高效、合理、快捷的调配。

2 华北空管设备管理现状

近年来, 华北地区飞行航班数量迅猛增长, 因此华北地区的空中交通管理部门不但要确保责任区域内的大密度航班安全运行, 还要为航班的准时起、降进行指挥管理, 面临极大的业务压力。另外, 随着航班数量的增长, 华北地区空管系统空管设备的种类、数量成几何级增长, 对于设备的保障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目前, 华北民航空管的设备管理和运行保障手段, 还停留在各部门分散管理、手工记录的工作模式下, 没有统一系统来管理, 采购方面仅凭传统经验进行决策;保管、使用、维修整个流程均以电话、传真、电子邮件等方式实现, 导致汇报时间长, 汇报信息不及时、不准确的情况经常发生;同时各个分局站点的信息被分散记录和存放, 统计数据没有充分得到积累、统计和分析, 挖掘其潜在价值。

(1) 计划、决策

华北空管局设备采购计划的编制与审批流程。首先, 由通导部会同财务部, 确定各设备维护部门本年度的采购额度。然后, 各部门根据本部门的需求优先级, 依据采购额度上报本部门的年度采购计划。最后, 将计划汇总至通导部, 以对采购需求进行评估审核, 并报局领导审批。

(2) 设备采购

华北空管局的采购模式分为三种:一是对于属于政府采购范围的采购的需求, 由综合保障部门负责执行;二是对于不属于政府采购范围内的国内设备, 各使用单位自行组织采购;三是对于不能直接采购的国外设备, 则通过委托代理渠道进行采购。

(3) 设备管理

华北空管按照三级体系进行管理。地区空管局负责二、三级库的管理, 通信网络中心负责华北地区二级库的维护, 设备维修中心负责华北地区地空通信、雷达导航等系统二级库的维护, 各三级机构负责三级库的维护。

3 华北空管设备管理存在的问题

华北空管局通信导航监视设备保障体系管理机制与手段相对落后, 主要表现为:

(1) 采用传统管理方法、缺乏科学有效的手段

整个华北地区空管系统, 在大量数据使用纸质登记后, 信息检索、调用、归纳、分析难度较高, 信息的再利用率低, 无法进一步挖掘数据背后更深层次的价值。

在计划编制上, 年度决策基本是凭借经验进行决策。缺乏统计数据的支持, 不能作出科学、有效、合理的判断和决策。

(2) 审批环节分散, 缺乏统一系统的安排

华北空管局的设备采购审批, 目前是由OA等系统实现审批流程的信息化, 但在实际工作中审批流程需要在多个功能模块间流转, 审批信息传递环节多、速度慢, 导致审批决策时效性差。

(3) 设备采购需求与执行进度信息传递不畅

当采购需求由使用部门提出后, 使用部门无法及时了解到采购过程与进度信息, 同时使用单位的意见也难以及时有效地转递到采购单位。

(4) 设备调配不顺畅

各部门分别对本部门的设备进行保管与使用, 虽然本部门自己使用起来相对方便, 但如果需要应急处理其他部门的问题时, 就会出现信息不对称以及信息难以实时汇总的问题, 会造成库存信息不能有效共享, 协调困难的情况。

总体来说, 通过对华北空管局设备管理体系进行深入分析, 主要问题集中在信息的收集与传递方面存在严重不足, 使得在目前的管理模式下, 针对管理规定的要求, 目前还无法全面落地实施, 主要是缺乏有效的技术支持手段。

4 数据大集中

大数据时代, 数据成为核心的资产, 并将深刻影响业务模式, 甚至重建组织架构。如果不能利用大数据贴近业务、深刻理解需求、高效分析信息并作出预判, 其关系系统将是低效的。

对于数据集中后的处理, 可以运用数据仓库、在线分析和数据挖掘技术来分析数据。进行数据抽取、清洗、聚类、挖掘、预测等处理, 针对不同的“维度”进行上下钻取, 通过连续的动态表来产生可透析的各种展示数据, 直观地显示分析者所要探询的某种属性或规律。

在结构化信息方面, 可以通过对华北空管设备流转轨迹进行分析。通过采集使用信息, 了解到采购了哪些、在哪里使用、使用情况如何、是否发生故障等。在非结构化和半结构化信息方面也可以进行跟踪和处理, 比如发生了设备的配置变更、维修记录、相关人员的讨论等。更有多种数据方式的融合提供给我们更多的参考, 如图像、音频、视频等一些数据。

5 思考和建议

依据以上观点, 本文提出华北空管局设备管理信息化的几点建议:

(1) 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

以全局的视角, 体现全生命周期的管理状态。面向地区空管局通信导航监视部、局直属技保中心、监控中心、设备维修中心和通信网络中心以及各个分局站等运行单位的信息化管理平台, 实现地区空管局通信导航监视设备计划执行、采购管理、备件保管使用等管理的统计分析网络化、信息化、数字化和规范化。

(2) 生命周期管理流程建立

对设备从计划、采购、保管、维修直至报废全过程进行有效的管控。因此, 对业务理解的准确性, 不仅仅是基于对设备本身的认识, 也要对应用的环境、场景、业务承载等多项因素综合考虑。要充分考虑民航空管各使用单位的实际使用情况和习惯, 建立合理有效的运转及控制流程。

(3) SLA需求的分析预测

根据空管局下属各部门在用设备情况, 结合承载业务对SLA (服务级别协议) 的要求以及参照上一年度的设备运行数据, 进行统计、分析。

(4) 设备运行数据统计与分析

可得出计划制定与执行等关键绩效指标的偏差情况, 各部门的绩效、供应商的评价信息, 设备的利用率以及采购资金的占用情况等数据, 对综观绩效指标关联分析、动态分析经营成果以及因果探讨与趋势分析, 为计划部门进行采购预算的编制和采购计划的编制提供数据参考及编制工具。

(5) 建立运转流程和规章制度

在设备管理过程中, 从需求的评估到请购计划的拟定批准、设备到货验收保管、领用更换、备件的维修、直至报废。涉及到地区空管局站、通导处、综保中心、财务部门、局领导等众多部门和单位。

由于涉及到众多部门和操作流程, 需要从制度上进行优化和调整, 以便于相关使用部门在流程和角色配置上适应信息化管理的需要;同时在运行过程中有一个不断发现问题不断解决问题的渐进提高的过程。因此需要对现有的规章制度进行梳理、补充、完善。

第一, 库存的信息化管理。由于业务所需, 民航空管系统的备件保管地点比较分散, 各地都保管着各种型号的备件。一旦某个地点的备件出现短缺, 通过信息化系统, 可以迅速的查找系统内部是否有相应的备件库存, 以便及时提供响应支持, 使业务故障得到快速的解决。

第二, 设备使用的全程跟踪。从采购到使用及维修, 涉及到不同的部门, 因此设备在循环当中, 实现紧密的跟踪和档案化, 会为后续的维修、维护和再利用提供有力的依据。

(6) 数据评估指标维度与数据分析挖掘

以信息化为基础的数据挖掘, 通过建立BSC策略, 其组成从策略、议题、目标及KPI到绘制策略地图, 并针对BSC管理周期, 设定各期KPI的目标值。数据进行分析。详细的分析项目见表1。

6 结束语

通过通信导航监视设备零备件管理系统的建设, 可以实现对设备的计划、采购、保管、使用、维修再利用情况及时、全面、有效的掌握和控制, 形成规范统一、机制健全、信息通畅、运行高效有力的零备件管理体系, 实现地区空管局与民航局空管局以及与所属各空管分局站点之间零备件信息的快速检索, 零备件的互通有无确保零备件的快速响应。系统的建成, 将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 对设备安全生产、业务顺畅进行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国民航空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OL].中国民航局.www.caac.gov.cn, 2011-05-09.

[2]专稿.2009年民航空管十大新闻空中交通管理, 2010 (1) .

[3]张辉.我国空中交通管理体制的变革与发展[J].中国民用航空, 2007 (4) .

[4]张军.现代公众交通管理[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5-09.20-21.

3.关于绿色物流信息系统建设的研究 篇三

关键词:绿色物流;信息系统;绿色物流信息系统

中图分类号:F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100(2007)11-0043-03

Abstract: This paper is one of the logistics systems of control system building study. Green logistics of information system concept is raised. At the same tim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necessity of information system of logistics and its functional design. At last, the paper talks about the information system of green logistics' significance and shortcomings.

Key words: green logistics; information system; information system of green logistics

0引言

物流业的发展,已成为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许多地区已将发展物流产业,加强物流管理作为经济发展的增长点,但物流业的发展会对环境造成负面的影响。现代物流系统主要由两方面组成:第一,物流操作系统,指物流活动过程;第二,物流信息系统。对于第二方面,对环境没有什么影响,主要集中在第一方面。其主要表现在运输,存储,搬运,装卸,包装以及流通加工过程等。运输对环境的负面影响表现为交通运输工具的燃料能耗,有害气体的排放,噪音污染,所运输商品损坏,泄露等。存储过程中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主要有化学护肤法(如喷洒杀虫,菌剂)的使用,冷藏设备制冷剂的使用及特殊物品的易燃,易爆化学危险品等,因存储不当而对周边环境造成影响。搬运过程中会有噪音污染,因搬运不当而破坏商品,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在包装作业中,不易降解可耗竭资源型包装或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等可能造成环境污染。流通加工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废水和废体的污染。因此,加强物流对环境的控制和管理已迫在眉睫了。

1绿色物流信息系统的背景概述

1.1绿色物流信息系统的概念

1.1.1绿色物流的定义

绿色物流(green logistics)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才被提出的新概念,目前来说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H.J.wu和S.Dunn 认为绿色物流就是对环境负责的物流信息,既包括从原材料的获取、产品、生产、包装、运输、存储,直至送达最终用户手中的前向物流过程的绿色化,还包括废气物回收与处置的逆向物流。Jean-paul. Rodrigue,Brian slaek 和Claude.comtois认为绿色物流是是与环境相协调的物流系统,是一种环境友好而有效的物流系统。美国逆向物流执行委员会(RLEC)在研究过程中对绿色物流的定义是:绿色物流也称为“生态型的物流”,是一种对物流过程产生的生态环境进行认识并使用最小化的过程。RLEC还对绿色物流与逆向物流概念对比,认为逆向物流是指物品及包装材料从消费地向其上一级来源地的流动过程,流动的目的在于恢复物品价值或使其得到正确处置。可见逆向只是绿色物流的一个方面。

丹麦出版BjornN.petersen和Palle.petarsen合著Green Cogistics中定义,绿色物流就是对前向物流和逆向物流的生态管理。我国2001年物流术语(GBLT.18354-2001)对绿色物流的定义是:在物流过程中抑制物流对环境造成危害的同时,实现对物流环境的净化,使物流资源充分利用。

1.1.2信息系统的定义

一个由人、计算机等组成的能进行信息的收集、传送、存储、加工、维护和使用的系统。

1.1.3绿色物流信息系统的概念

利用计算机通讯技术对包装、存储、运输、流通加工、装卸、搬运做到实时监控,以求符合环境发展的要求。

1.2绿色物流对信息系统建设的必要性

(1)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发展,一些传统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逐渐淡化,环境壁垒逐渐兴起。为此,ISO14000成为众多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它要求企业建立环境管理体系,使其经营活动、产品和环境的每一环节对环境的影响最小化。我国物流企业要想在国际市场上占一席之地,发展绿色物流将是其理想的选择,而绿色物流信息系统对其行为起了很好的监管作用。

(2)在绿色物流信息系统的监管范围内,绿色物流最大限度降低了经营成本,专家分析认为,产品从投产到销出,制造加工时间仅占10%,几乎9%的时间为储运、装卸、分类、加工等物流过程,因此构建绿色物流信息系统能够大大降低物流成本。

(3)有利于全面满足人民不断提高的物质文化的需要。如果没有绿色污染的体系,绿色销售就难以进行。因此,建设绿色物品信息系统间接地对待我们生活的改善,物流企业的成本降低以及物流企业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2绿色物流信息系统功能设计

2.1绿色物流信息系统业务流程

产品的生命周期是指产品从原料的采购到生产加工、销售、消费,直至废气回收的过程。而整个产品的运行过程,绿色物流都参与进来。绿色物流系统主要包括绿色供应物流,绿色生产物流,绿色分销物流,绿色废气物流,以及绿色逆向物流。而从产品的生命周期角度看,绿色物流贯穿其整个过程包括从原材料的采购到生产、加工、销售、消费直至废气回收。运行模式如图1所示[3]。

从图1可以看出,绿色物流信息系统主要从环保的角度来探讨信息系统的构建,而以往的物流信息系统都忽略了这一点。本文的核心就是要构建一个物流系统的控制系统,下面就会谈到绿色物流信息系统构建的功能模块。

2.2绿色物流信息系统功能设计

绿色物流信息系统功能设计是本文的重点所在。本文之所以提出设计绿色物流信息系统目的在于:使企业在物流过程中,用一系列的指标来检验自己的活动是否符合环境的要求。现代物流的发展必须优先考虑环境的问题,需要从环境的角度对物流体系进行改进,同时绿色物流信息系统的设计功能模块必须加入一个环保测量模块,具体的模块如图2所示。

2.2.1物流绿色度评价系统

物流的绿色度评价系统是该系统的重点所在,它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物流系统环境性能,物流系统资源性能,物流系统经济性能,一级物流系统技术性能。物流系统环境性能:是指对大气污染物、固体废气物、噪生污染及废气污染物的评价体系;物流系统资源性能:指原材料资源、设施设备资源以及资源能源的评价体系;物流系统经济性能:指企业物流成本、供应链物流绩效以及社会成本的评价体系;而物流系统的技术性能指:物流装备先进性、物流管理系统以及物流系统决策的科学性的评价体系。具体系统如图3所示。

2.2.2绿色包装控制系统

绿色包装是指采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包装,绿色包装的途径主要有:促进生产部门采用尽量简化的以及由可降解材料制成的包装,在流通过程中,应采取措施实现包装合理化,同时要与绿色角度评价系统的各项指标相符合,否则不能称为绿色包装。

2.2.3绿色运输控制系统

在运输过程,货物容易破损,造成环境的污染,这时我们可以利用物流系统的绿色度系统进行评估。为了使各项指标符合标准,我们应当采取一系统措施。例如:可以实施一贯制运输。一贯制运输是指以货物为对象,以单元装载系统为媒介,巧妙组合各种运输工具,从发货方到收货方始终保持单元货物状态而进行的系统化运输方式;另外还可以开展共同配送,消除交错运输,还可以利用第三方物流公司运输等。

2.2.4绿色仓储控制系统

绿色仓储控制系统是对仓库中一系列非绿色因素进行监控的一个子系统。在仓库中非绿色物流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商品仓库中必须对系统对之进行养护,一些化学养护方法,如喷洒沙虫剂,对周边生态环境会造成污染;另一方面,一些商品如易燃,易爆,化学危险品,由于仓库不当,可能对周边环境造成污染和损坏,这里的一系列的指标由绿色度评价系统分析。

2.2.5绿色加工控制系统

绿色加工是指物品在生产地到使用地过程中,根据需要实施包装、分割、计量、组装、价格贴付、标签贴付、商品检验等简单作业总称。

绿色物流加工由分散加工转向专业集中加工,以规模作业方式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集中处理流通加工中产生的边角废料,减少废气污染物。同样在这个子系统中,提炼出一系统指标,调入绿色度评价系统,看是否符合环保要求。

2.2.6绿色装卸控制系统

装卸是跨越交通机关和物流设施而进行的,发生在输送、保管、包装前后的商品取放活动。装卸过程中的非绿色因素有:装卸不当,商品体的损坏,造成资源浪费,并且废气、废气物还可能对环境造成污染,如化学液体商品的破漏,造成水体污染,土壤污染等。绿色装卸控制系统是装卸过程中控制污染的一个子系统,这时绿色度评价系统同样起了评估是否符合环保要求的作用。

3绿色物流信息系统的研究意义

研究绿色物流信息系统的主要目的是让企业通过计算机手段对各项指标进行实时监控,这样有利于促进21世纪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现代电子物流的发展,因此,实施这样的信息系统意义十分重要。

(1)传统物流与环境的矛盾得以解决。利用信息系统的各项指标对从事物流的实体进行规范,理论上保持了与环境的协调,这里的各项指标符合国家制定的各项环境指标。

(2)为企业提供了长远的竞争优势。制定了这样的信息系统有利于企业由传统物流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变,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措施,使企业经营成本得以降低,企业形象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4结束语

本文的绿色物流信息系统是基于企业的物流信息系统,所以说,企业的行为只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够进行,例如:政府的法律、法规范围内,重要的是企业自律性难以控制,所以企业实行绿色信息系统,有一点困难。再次,国家有关绿色物流的相关政策不够成熟。因此,本信息系统只是一个理念的东西,还需进一步的完善与改进。

参考文献:

[1] 吴清一. 物流学[M]. 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1:56-57.

[2] H. G. wu and s. Dunn.Environmentally Responsisle Logistics Systerm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ysical and Logistics Management, 1995,25(2):20.

[3] 王长琼. 绿色物流[M]. 北京:化工出版社,2004:45-46.

[4] Jean-paul Rodrigue, Brian slack, Claude comtois. Green logistics[M]. Published in A. M. Brewer, K. J. Button and D.A.Hensher(eds), 2001:141-145.

[5] 华瑶,杨蓉蓉,高颖异. 现代绿色物流管理策略研究[J]. 东北电力大学学报,2006(10):43-46.

[6] 刘志学. 现代物流手册[S]. 北京:中国物流出版社,2001:112.

[7] 刘辉. 我国绿色物流发展状况及其路径初探[J]. 物流科技,2005,28:25-27.

4.税务系统网络的信息安全建设论文 篇四

摘要:税务作为国家财政收入的来源,一直受到广泛的关注与重视,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情况下,税务系统也在不断地完善,税务信息化成为一种趋势,税务网络与外界信息的交流日益密切,税务网络的开放度与透明度也日益提高,但是,随之,税务系统网络信息安全问题也越来越凸显,税务安全得不到保障,极易受到网络攻击,影响税务系统网络的安全性,不利于信息安全建设,无法达到理想的税务系统网络与信息安全建设效果。基于此,为解决此问题,需要研究相关问题,需要加强税务系统网络与信息安全建设的研究,该文的研究具有价值。

5.中国工商银行信息化建设 篇五

中国工商银行是中国最大的商业银行,也是中国信息化水平最高的大型商业银行。截止到2002年末,中国工商银行资产总额近4.8万亿元,占中国商业银行国内资产总和的四分之一;各项存款余额4万多亿元,贷款余额近3万亿元,2002年全年电子银行交易额近9万亿元,网上银行交易额5万多亿元,在国内主要的银行业务领域中均保持着最大的市场份额。

中国工商银行已经跻身于世界大银行的前列。在2003美国《财富》杂志全球500强企业的最新排名中,中国工商银行以年营业收入198亿美元名列第243位,这是中国工商银行自1999年参加排名以来连续第4次入选。2002年英国《银行家》杂志以一级资本排序,中国工商银行名列全球大银行第10位。2000年以来,中国工商银行还先后5次被《欧洲货币》、《银行家》和《环球金融》杂志评为“中国最佳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成立19年来,始终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方针,倡导“科技兴行”战略,以世界先进的金融科技应用为目标,不断创新发展,构建起强大的信息技术基础:业务操作实现了网络化,电子银行迅速发展,管理信息化初步形成,为工商银行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实现了各项业务的跨越式发展,大大缩短了与国外现代商业银行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差距,在国内银行业保持领先水平。

1、建立了集约化数据处理的技术体系

根据集约化经营的需要,中国工商银行逐步将全行各数据中心整合成互相连接、互为备份的南北两大数据中心,主机处理能力大大提高,构建了全行统一的计算机系统平台,提升了核心竞争力。同时,采用国际银行业信息技术应用的先进技术,提升两大数据中心的管理水平,建设一流的现代化大型数据中心。

2、具有强大的网络优势

目前,中国工商银行拥有覆盖全行的电子化网络和先进的资金清算系统,全年结算业务量占中国金融业的50%以上。适应数据集中的需要,中国工商银行进一步规范了全行网络技术和设备管理,建成了由两大数据中心、一级分行、二级分行到全行2万多个网点,支撑所有业务的网络体系。全网采用了国际先进的网络设施和网络管理系统,实现了多种传输方式相结合的备份机制,提升了全行的网络安全运行水平。

3、应用综合业务系统实现了对传统业务的改造

综合业务系统是中国工商银行依托信息技术进行传统业务改造的超大型应用软件系统,是工商银行对传统银行业务进行改造和提升的工具,也是信息技术应用整合创新的基础,目前已全面投入应用。综合业务系统通过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方式,实现了对客户资源的整合,增强了服务能力;实现了业务的综合化和综合柜员制;通过实行参数化的管理,强化了总行对全行业务的调控能力;统一了业务软件平台,使所有业务品种能够同步推出,加快了大规模、集成化的业务开发和创新速度,提高了市场的反应能力和业务效率,提升了核心竞争力。

4、推出了丰富的电子银行产品

借助网络技术的发展,工商银行不断拓展电子银行服务渠道,是国内第一家提供B TO B网上银行业务的银行,网上银行业务已覆盖B TO B和B TO C网上业务的所有领域,创建了包括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自助银行等多种产品功能完善的电子银行体系,推出并确立了95588和“金融e通道”精品品牌。客户不仅可以通过“金融e通道”办理查询、转账、汇款、缴费等传统业务,还可以进行银证转账、外汇买卖、集团理财、网上支付结算代理、基金买卖等创新服务。工商银行的电子银行服务已深入人心,电子银行业务一直呈几何级数发展,电子银行交易额居国内银行业首位,仅2003年7月的网上银行交易额就达2万多亿元,2003年1-7月累计交易额8万多亿元,已达去年全年的1.6倍。

英国《银行家》杂志把2002“全球最佳银行网站”的奖项颁给工商银行,也是中国唯一获此殊荣的商业银行。继2002年荣获美国《环球金融》杂志评选的“中国最佳企业网上银行”后,近日又获得该杂志评选的2003中国唯一的“最佳个人网上银行”。

5、信息化基础建设稳步发展

随着主机处理能力的大幅提高,中国工商银行的自助银行、自助设备等信息化基础建设也稳步发展。中国工商银行自动柜员机(ATM)装备量达到1.4万台,POS 7.2万台,自助银行近400家,全行每月电子化交易量高达10多亿笔。

6、拥有一支庞大的科技骨干队伍

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企业氛围下,中国工商银行凝聚了一大批优秀的科技人才,建立了一支庞大的科技骨干队伍。目前,全行科技人员总数达到1.5万

6.对当前中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篇六

实现中国农业现代化的首要任务是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迫切的任务。但在当前的建设实践中却遇到了诸多困惑,严重制约着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应该引起关注。

1 现状直击

1.1 农业信息网络已初具基础和规模

自开通中国农业科技信息网以来,已初具规模和基础的中国农业信息网络,全国已有2200多个农业网站,大部分省、市都建农业信息中心、农业专家系统、资源数据库等,7000多个乡镇信息服务机构已在全国开展建立,正逐步建立乡、县级农业信息中心,国际农业生产贸易信息系统、农产品批发市场价格信息系统等依托农业部而建立,基本形成了为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链条,奠定了良好基础。

1.2

农村“乡乡能上网”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乡镇通宽带建设工作在2008年取得明显进展,实现全国能上网的乡镇占97%、通宽带的乡镇占95%,“乡乡能上网”的省份达到27个。农村网民规模达到9565万人,增幅达13.1%,较2008年底增长1105万人。

1.3

农业部组织实施了“金农工程”农业部在“十一五”期间,按照总体要求做强一个国家综合农业门户网站、做大一个国家农业数据中心、完善一个农业电子政务支撑平台,目前“金农工程”一期项目建设任务已完成,国家农业数据中心的农产品及农资市场监管信息系统、农业监测预警系统已投入使用,正陆续上线运行的包括动物疫情防控系统等10多个电子政务信息系统,初步建成以中国农业信息网为核心、集30多个专业网为一体的国家农业门户网站群,近百分之五十的全国县级农业部门、超过三分之四的地级农业部门、农业信息服务网站和局域网遍布所有省级农业部门。

2 困惑原因分析

2.1 政府主导不够,法制建设滞后

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上,目前我国政府由于各级地方政府和中央对农业信息化建设重视程度不够,发挥主导作用不够,政府对农业信息服务组织的支持、补贴及有效监管机制没有形成。特别是经济相对不发达的中西部市县,更无暇顾及农业信息化建设,市县有时连发放农业信息组织员工的工资都困难,加之财政支持的运行费用不足……由于农业信息化制度和立法建设的滞后,使农业信息市场管理无法可依,农业信息化建设缺乏制度和法律保障,不能实现农业信息收集、筛选、整理和传播的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尽管农业部“金农工程”的标准化建设从2009年开始推进,主要内容包括八大体系32项标准的确立,相关培训工作也辅之以行,地方项目建设得以及时指导规范。但需要制定相应标准与规范的现有农业数据库等资源的信息整合,目前关键技术的标准与规范、信息的存储、药品命名及描述等缺乏标准,数据共享机制的建立受到严重影响,造成历史数据的大量积累而无法提供参考,资源的利用率无形中就减弱了。

2.2 建设缓慢的农业信息基础设施

目前,整个农村层面没有遍及农业信息基础设施。由于城镇信息化建设投资受地方和中央偏重,造成农村还比较薄弱,整个农村尚未覆盖电视、网络、电话的使用。据有关统计,中国目前约信息资源的90%尚未电子化,仅为15%~20%的计算机设备利用率和联网率,甚至没有利用计算机的农村许多地区尚存。

尽管逐步增大规模的农村网民,但互联网向农村地区渗透的速度慢,城乡、省份间宽带发展失衡。互联网普及率超过40%的东部一些省份与互联网普及率不足15%的中西部一些省份,致使农村与城市存在较大差距。

2.3 缺乏共享机制的资源建设,水平较低的信息化服务

中国农业信息采集机制目前尚不健全,主要以国内范围为主,涉足国际农业信息不多的采集范围,国际市场信息不能及时有效地获取,较窄信息采集面,对国际农产品市场的开拓受到了严重地影响。据析,分散在各部门的各类涉农信息资源有80%的掌握在各级政府部门手中、各行业的各类系统和网站中,不同层级的政府部门、不同的地域系统建设自成体系,重复建设、资源系统间缺乏共享机制,资源浪费现象严重。像目前尚处于较低发展阶段的我国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大多属于单媒体产品,缺乏对数据库建设的统筹管理,没有形成统一的全国农业信息标准,缺乏互通互联性,不适应网络代数据共享的需求。

2.4 信息服务体系不健全,渠道不畅通

缺乏宏观上的规划和指导,信息服务体系缺乏与我国农业的整体性发展战略相结合,各地、各级信息化组织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呈现零散、统的局面,造成这一客观事实。尽管农业信息网络已经建成连接县、市、省三级农业部门,但村级及乡镇与市级的信息服务设施建设相比差距明显。或者说,最为薄弱的是与农民最贴近的基层农业信息化组织建设,农业信息向基层的传播在这受到了很大程度的制约,使提供与开发农业生产信息技术失去了市场导向,为农业提供实用性信息服务可能落空。

2.5 农业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亟待加强

在中国对农业信息重视程度、人才的培养远远不够,投入较少,各级复合型人才队伍的梯队缺乏。受经济等因素影响,编制不足搞兼职,影响了工作积极性,加之支持力度不大,不利于人才队伍的发展壮大。队伍人员数量严重不足导致专业数据库的建设、更新速度缓慢,严重制约了农业的发展;参差不齐的信息人员业务素质,不合理的知识结构,比较缺乏既懂计算机网络技术又懂农业的复合型农业信息人才,信息服务的质量受到了严重影响,开发农业信息系统与农业数据库等的总量不足。实际上,由于受我国农民文化素质、信息意识、风险性、能力和知识限制,业生产的盲目性较大,农业信息传播效率不高。

3 出路探讨

3.1 政府投入要加大,组织领导要强化

启动资金、维护费用的投入——中央政府对农业信息化建设,还要加大投入农村公共产品的力度。各级地方政府要在当年的财政预算中将农村信息化建设项目列入,且投入要逐年增加。要强化组织领导,应由微观管理转向宏观管理,各级政府关于信息化建设要抓好协调、统筹、服务、监督工作,要充分利用灵敏的信息系统掌握情况,在宏观调控中,使政府部门通过纵横交错的流动,引导农业资源合理配置,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生产力。

3.2 建立政府主导的农业信息投入机制

政府主导与市场引导的农业信息投入机制要尽快建立。具有社会公共物品性质的大部分农业信息,建设农村公共信息网络体系应以国家财政投入为主和由政府主导,提供免费公共信息服务。重点整合并传播农业技术、市场供求、价格、气象病虫害防治等信息资源,增强农业生产经营的预见性。目前日本、美国和欧盟国家开展农业网络系统建设均投入大量财力。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值得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和投资主体地位,有效推动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稳步发展。同时,我国应重视市场的引导机制、民间投资的利用,信息化建设投资允许和鼓励科研机构、企业、社会组织、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个人、农户和农民信息协会参与,尽快形成以政府投资为主体的多元化农业信息投入体系。

3.3 基础设施建设要加快

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的首要条件是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外国的经验告诉我们,顺利实现农业信息化的重要条件是:积极建设功能完备、技术先进的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加快推进农村信息网络建设。日本、韩国、美国、德国政府多年来莫不如此,成效显着,值得借鉴。针对我国的现状,农业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加强,农村信息网络建设要加快推进,尽早实现“村有信息点、乡有服务站、县有平台”的农业信息网络格局。以加强中国经济信息、农业科技和教育网络中心的建设为重点,尽快完善农业信息服务系统,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逐渐完善,创造良好的技术条件来建设农业信息化。

3.4 加强法制建设,完善支持体系

完善和加强法制建设。不少发达国家为适应农业信息化发展的需要都加强了相应的制度建设和信息立法工作,从制度和法规上保证农业信息化发展。而严重滞后的农业信息立法工作,缺乏法律和制度保障的农业信息化是中国的国情。因此,我国应借鉴国外这方面的经验,加强相关制度和法律法规建设。同时还要尽快完善监管制度,包括农业信息的采集、贮存、发布和传播,制定信息化标准,引导各类信息服务主体提高信息服务水平,建立科学的信息需求评估机制,防止信息偏差。现有农业数据库等资源中的信息采集标准要尽快出台,中国农业信息化监管部门要统一制定农业信息采集制度,包括信息的存储、名词术语、数据格式、编码规则、技术规范、数据质量等。还有,数据分析机制要启动、配套、健全,分析挖掘有用的农业知识要充分利用历史数据,达到知识再传播、再利用的目标。

相应的支持政策应尽快制定、完善。分别属于信息支持与农业基础设施范围的农业信息化软件和硬件建设,与“绿箱政策”相符。借鉴国外农业信息化支持政策方面的经验并合理利用WTO规则,在世界农业信息化潮流的推动下,尤其如此。日本、韩国政府近年来制定了发展农村信息化的一系列支持政策,可资借鉴。我国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农业现代化,促进信息农业发展的一系列财政支持政策必须由政府出台,加大其投融资力度,从而改善农业生产经营条件、增加农民收入。

3.5 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必须健全

科学化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就是强调协调性和集成性的复合系统,集社会服务、商业促进和政务支持三种功能为一体。它是真正为农民服务的平台。它的健全,第一应建立农业信息网络平台,要纵横贯通、覆盖全国,以国家农业信息中心为龙头、与各个县(区、市)、市、省农业部门相连接,实现全省农村信息联网发布和信息网站联网运行。第二,形成逐步覆盖村、乡(镇)、县、市、省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包括合作经济组织、农业龙头企业、批发市场、生产经营大户等。汇集各类农业专家的经验和知识,要充分利用现代农业智能化信息技术。实现各系统之间的资源共享,提高相关部门对共享资源的数据分析能力及重复利用能力和农民利用信息网络的能力,充分利用现有农业信息网络体系,达到有效利用资源的目的。

3.6 加强人力资源建设

政府要加大投入,保障农业信息化人力资源建设。各级政府要从实际出发,端正态度,解放思想,加大投入力度,最大限度地满足农业信息化人力资源建设的需求,从根本上推动农业信息化的步伐。加强农业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是农村加强农业信息化人才培训工程的重点,包括明确培训的重点、方式、内容和措施,建立农村信息技术培训基金等。加强对长期从事农业服务工作人员的培训,补充信息技术知识,夯实农业业务知识,使农民的信息技术素质逐步提高,培养出复合型人才。选聘1-2名全科农技员,为每个村建设村级农业综合服务站点,包括籽种农业、循环农业、设施农业、生态农业。培养农村种养殖大户、各类乡土专家,带动农民采用和学习新技术,使农民田间学校建设工程深入实施;基层技术推广机构、学校、企业、科研机构加快技术创新,配备研究团体,使有梯队的复合型人才队伍尽快培养出来。此外,要建立完善的信息化人才的激励体系,尤以各部门及村、乡、镇等层级为要,探索推进农技人员与绩效考核挂钩的制度,包括薪酬、评职、晋职、评优、深造等,实施奖励计划,以期留住人才,助推农业信息化事业的发展。

摘要:从当前中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出发,分析了当前中国农业信息化建设困惑的原因,进而探讨了推进中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出路。

关键词:中国,农业信息化,现状,困惑,出路

参考文献

[1]关红.中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研究[J].民营科技,2010(7):140.

[2]曹俊杰.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纵横,2007(7):11-13,49.

7.医院信息化系统的建设与应用 篇七

关键词:医院信息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TP311.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07-0000-01

Hospital Informatization System Construction and Application

Lui Ming

(Shengzhou Shen's Eye Hospital,Shengzhou312400,China)

Abstract:The work of deepening into the depth of medical and health system development stage,made considerable progress in five key reform and speeding up the construction of health information for the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 of the reform tasks to improve the health management and scientific decision-making levels of refinement,with Information means to improve health care quality and efficiency,so that people and residents feel the convenience of medical reform measures so is very important significance.

Keywords:Hospital informatization construction

当今,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进入纵深发展阶段,五项重点改革取得较大进展,加快推进卫生信息化建设,对于有效落实各项改革工作任务,提高卫生管理精细化和科学化决策水平,用信息化手段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让百姓和居民感受到医改便民惠民措施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医院的信息化建设,是一个整体和全面系统规划的过程,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摸索,其在医院的各项工作中,特别是在医院管理方面的作用已日趋显现。结合我院具体情况说明医院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医院信息化建设是现代化医院管理的必然趋势。

日趋成熟的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为医学影像信息系统的建立提供了技术手段。例如:医院拥有光学相干断层成相系统(OCT)、超声生物显微镜检查系统(UBM)、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Topcon TRC-50X眼底照像机、日本TOPCON公司生产的CT-60、全自动系列化分析仪、美国(VISX-STAR S4)准分子激光治疗仪等总价值1000多万元的医疗设备。这些新的医学成像技术为临床诊断提供了丰富的影像学资料,不仅是提高医院信息管理水平的要求,而且是医学影像信息管理的大趋势,是医院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医院信息系统是用现代管理模式取代传统管理模式,其成功实现取决于医院管理规范化。

21世纪将是信息化时代,现已成共识。随着医院规模的扩大,信息化成度的逐渐提高,如何将管理信息系统与临床信息系统协同发展,创新医疗服务的模式,从而全面改善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和水平,成为我们面临的新的问题。日趋成熟的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为医学影像信息系统的建立提供了技术手段。医院的信息化技术提供了一个以相对合理的成本为基础,跨整个护理流程管理、临床和行政信息管理、由经济核算到经济分析的机会,从而帮助医院建设起高效、全面的质量管理服务平台,达到患者满意、管理者心中有数的目的。医院的信息化建设将改变很多医院的传统管理模式。因此,医院信息化建设是深化改革、加强管理和卫生工作现代化新的发展点。医院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可以提升医院管理的水平,优化医院管理流程,提高管理工作效率。随着医院规模的扩大,信息化程度的逐渐提高,如何实现医院管理信息系统与临床信息系统的协同发展,创新医疗服务模式,提高医生和护士的工作效率,继而全面改善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和水平,更好的为人民服务,成为我们面临的新的问题。我们一定要认清形势,采取有力措施,加快卫生信息化建设,不断提高医院管理水平,为服务病人做出应有的贡献。我院信息化建设的做法及收到的效果主要有一下几个方面:

一、优化了就医环境,提高了工作效率

医院信息系统的应用,可以通过提高工作效率,节约了患者看病时间,可以通过计算机自动实时划价收费使患者对医院的医疗收费放心,还可以通过提高医疗规范为患者提供了更优质的医疗服务,通过全院医务人员的劳动力从而为患者提供了更多的医疗照顾和交流。例如:医院通过对HIS运用后,其在收费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主要如下:

(一)缩短了就诊时间,简化了缴费手续。患者缴费时由于全部为计算机处理,故划价时间缩短,多数医院已将划价与收费和在一起,从而简短了患者就诊的等候时间,有利于患者及时就诊。

(二)收费价格统一、准确。医务人员只需每天将更新的药品价格或增加的药品信息输入到计算机中,在收费时只需根据药名就能提取出相应的数据,从而使得价格统一、准确。在费用计算时,可由计算机进行计算,从而避免了漏、错等现象的发生。

(三)查账简单、透明度高。如住院患者对收费信息进行了解时,可随时随地给予查账处理,从而详细了解每项费用的支出情况,避免了医院乱收费的现象。

(四)催款由被动为主动,医务人员只需将相应的患者信息与就诊费用信息输入到计算机内,设定一个最低押金限额,当患者的押金低于此额度时,可立即给予提示医护人员在根据不同的情况做相应的处理。对欠款的患者可在计算机显示欠费警告,并利用闹钟功能协助催款,达到一定欠款限额后,HIS系统将自动冻结该病人记帐,导致病人取不到药,得不到有效治疗,待病人缴入一定的预交款后,系统将自动解冻,方可记帐、取药、检查等。

(五)自动生成报表,提高工作效率。计算机可根据不同的需求自动生成各种信息的报表,并还可随时给予打印。这样使得管理人员更加准确、直观的了解医院的收费情况。

目前由于多数人均办有医保、农村户口的患者多数有农保。故对此类患者进行收费时,需将HIS与医保系统或农保系统相连接,医保或农保药品目录及诊疗目录的对应匹配,计算机后台进行数据的交换,在进行数据交换的前提下给予医保或农保的费用实时结算,结算,省去了患者往医保、农保中心与医院之间的来回跑的次数。自2010年7月1日起,绍兴市医保实行了市级统筹,更加扩大了周边县市的医保病人的就诊,大大方便了患者的就医。

二、加强经费管理,提高了经济效益

医院医疗经费和物资管理,涉及部门和人员广、流通环节多,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而在医院信息系统管理模式下,可实现医疗经费、药品和物资的更有效管理,降低成本,减少浪费,节约和利用卫生资源。在医院信息系统中,由于病人的医嘱与后台自动划价系统直接相连,所有医疗活动都自动记录经费消耗而很少人工干预,每个病人的检查与治疗申请都在网上传递,并经各执行科室确认,一旦确认就自动记录成本消耗,这就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各种原因引起的漏费、错费和多记费等人为误差。这种严格的医疗经费管理机制减少了医院医疗经费管理的漏洞,有力地保护了医患双方的经济利益。在药品和物资材料管理子系统中,使用计算机严格记录出库和入库数量,并由此随时计算出库存数量,结合管理中的盘存等工作,控制住物资部门、药房部门等各个部门物品的进、出、库存数据,防止物资在各个供应环节内流失。从而获得物资和经费的最大使用效益。同时通过计算机随时动态地掌握每种物资和药品和的库存和使用情况,通过对每种物资和药品消耗规律的计算和分析,确定并设置每种药品在一定周期内的合理库存的最低和最高限额,达到低限额需购置,超过高限额则为积压。

三、科学的管理,节省了医院的运作成本

通过在医院实施大规模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存储数据及信息的功能,将原来手工环节中的检查单、注射卡、纸张处方、门诊日志等,通过网络传递来解决,信息化建设大大节省了日常开支。通过检验科信息系统与医院管理信息系统的无缝对接,对同一时间、同一仪器上可以检验的标本进行计算,自动合并检验项目,只需一管标本,机器通过条码,调入合并后的检验项目,既减少了试管成本,又减少了工作量,给医院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效益。另外信息化建设还是一个品牌工程,不仅方便了病人,控制了成本。还可以带来很好的社会效益,为医院的持续发展打下了基础。

四、增强竞争能力,提高了全员素质

随着计算机技术在医院各个层次、各个方面、各个部门广泛而深入的应用,争强和调动了医院各级各类人员学习高科技、运用计算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医院工作人员进行信息化系统的培训,使他们掌握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本科室情况,促使了人员素质普遍提高,更加适应医院现代化建设与发展的客观要求。所以,我们应在更大的范围内搞好全院的信息开发、管理和利用,使计算机管理系统更好的为医院服务,更好的体现“以病人为中心,以医疗质量为核心”的经营理念。

总之,使病人感到医院收费透明合理、管理正规有序、看病方便快捷,从而使在同等条件下更能赢得病人信赖,这种良好的医院形象成为今后医疗市场竞争中十分重要的因素。而且HIS收费系统每天可给予我们一个简单、准确的报表来报告医院整天的收费情况,为领导的后期决策提供一个可靠的、完整的参考依据。HIS系统在全院的运用,确保了医院整个医疗收入的安全,提高医院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胡克,杨蕾.计算机网络信息化在医院财务管理中的应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14)

[2]黄曼丽,王宏.医院财务内部控制体系研究[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5(21):384-386

[3]周瑞,赵宜珍.医院内部财务控制关键环节的讨论[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5(21):668-670

[4]裴化水,张晓华.关于建立医院成本控制系统的思考[J].经济研究参考,2003(94):34-35.

[5]王海文,胡桂周.现代医院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医学信息,2007(1):92-94

[6]张雄,朱建民,蔡永葆等.数字化医院建设初探[J].徐汇医学杂志,2005,(1):72-77

[7]林文利,段晓东,刘毓辉等.信息化建设在医院管理中的作用[J].河北医药,2009,8(31):2150-2151

8.中国民航的信息系统建设 篇八

城镇水质监测中心信息系统的规划与建设

为进一步推进广州市水务监测工作的信息化进程.加快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实现新时期水务工作的加快发展,该文结合广州市水质监测工作信息化的建设现状,围绕广州市水质监测信息工作面临的.形势、困难和问题,以及信息系统的建设日标、信息系统的框架、信息系统的特点和信息系统的主要功能(水资源监测信息管理系统、供水监测信息管理系统、排水监测信息管理系统和水土保持监测信息管理系统),探讨水质监测工作信息化的规划与建设思路.

作 者:谈勇 Tan Yong 作者单位:广州市水质监测中心,广州市城市排水监测站,广东广州,510010刊 名:城市道桥与防洪英文刊名:URBAN ROADS BRIDGES & FLOOD CONTROL年,卷(期):2009“”(6)分类号:X832关键词:城镇水质 监测 信息系统 规划 建设 广州

9.中国民航的信息系统建设 篇九

【所属类别】国家法律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建立中国

证券期货业信息系统的通知

(证监办字(1997)2号1997年3月13日)

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十四家期货交易所:

为适应信息时代证券期货市场建设的需要,提高计算机在证券期货业的应用水平,建立和完善证券期货行业信息与技术标准,促进市场信息和管理信息的充分流通,更好地为决策科学化提供支持,进一步强化市场监管,中国证监会决定筹建中国证券期货业信息系统。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成立中国证券期货业信息系统建设领导小组

领导小组由中国证监会领导、有关部室负责人,以及各证券、期货交易所主要负责人组成。

领导小组的职责是:

1.确定信息系统建设工作办公室及专家委员会的职能,并实施领导;

2.审议《中国证券期货业信息系统建设规划》;

3.审核信息系统建设的招标方案与投标方案;

4.对实施过程中的重大事项做出决策;

5.协调各部门、各单位的合作关系。

二、成立中国证券期货业信息系统建设专家委员会

根据有关专业的需要,专家委员会下设若干学科专家小组。专家由中国证监会聘任。

专家委员会的职责是:

1.讨论各阶段信息系统建设的方案;

2.鉴定、验收各子系统和数据库。

三、成立中国证券期货业信息系统建设工作办公室

办公室设在中国证监会信息部。根据各子系统和数据库建设的需要,办公室下设若干工作小组。工作办公室的职责是:

1.执行信息系统建设领导小组的各项决议;

2.组织专家委员会进行各阶段系统方案论证;

3.起草各个子项目的基本方案和有关文件;

4.组织方案的实施;

5.组织项目招标、投标;

6.跟踪项目的全部开发过程,解决其间发生的各种问题;

7.向领导小组和专家委员会汇报各阶段进展情况;

8.组织项目验收;

9.承办领导小组交办的各项任务;

10.汇总专家意见,协调项目各方关系。

四、召开中国证券期货业信息系统建设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

为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抓紧进行中国证券期货业信息系统建设,拟定于1997年1~2季度间在京召开中国证券期货业信息系统建设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

会议的主要议题是:

1.中国证券期货业信息系统建设动员;

2.通报中国证监会已进行的有关子系统和中央(统计)数据库建设的工作情况;

3.介绍管理信息系统设计方法;

4.讨论《中国证券期货业信息系统建设规划(草案)》。

中国证监会领导、国家有关部委负责人、中国证券期货业信息系统建设领导小组、工作办公室、专家委员会的成员以及部分证券公司的代表,将出席会议。

10.中国铁通企业信息网络规划建设 篇十

【关键词】铁通 信息网络 规划 建设

一、网络的建设

(一)核心网络的建设

核心网络主要负责数据的分发、存储、共享以及汇聚,其交换能力和转发速率较高。核心设备主要采用的是冗余热备份方式,可靠性较强。由于核心网的建设是将现有的总部局域网作为其基础,对此,在建设过程中,需大规模更新和改造总部局域网。在搭建过程中,我们采用包含核心层、接入层以及分布层的三级双星型的拓扑结构。让核心层和分布层达到所有网络设备全部联网,从而确保网络的可扩充性以及稳定性,在分布层与核心层间应全部用千兆互联,从而提高数据的交换能力。此外,为了确保核心网的安全,应在核心层设置相应的防火墙,设置地址转换与访问过滤条件,并将核心网络结构屏蔽。

(二)省份公司本地公司的网络建设

分布在各省份的公司依靠原本地局域网作为依托,在由CTTNet边缘中的MPLSVPNPE路由器和核心网进行紧密连接,任何一种网络设备都可以充当CE部分,可以是本地局域网中的三层交换机。根据中国铁通企业信息网的统一规划对各省份公司的本地网建设进行升级改造或者自行建设,在一些较大省分公司或者有特殊要求的省分公司,可进行IDC系统或者本地信息系统的建设。在搭建任何网络时,首先要考虑的是网络建设的安全性,因此分部在各省的公司在和企业网对接时,一定要满足以下条件:第一,若存在Internet访问出口,应在其出口位置设置相应的防火墙设备,不能存在其他不可以控制的Internet出口;第二种,应进行网络版防病毒系统的更新,在每一台用户PC机上均应安装相应的防病毒软件。

二、VLAN与IP地址空间规划

(一)IP地址空间规划

基于目前中国铁通组织架构,按照省分公司来进行IP地址的规划,考虑到全国铁通信息用户数量多,为了防止IP地址不够用,在这里我们就不考虑BC类划分方法,我们就采用A类地址作为整个铁通信息网络的IP地址,并进行的分配。此外,全网设备管理地址与互连地址均应分别配置1个B类地址,而剩余的这些IP地址则可用来扩充未来网络。此外,在进行IP地址空间规划时,还应该综合考虑其路由表大小以及其收敛效率,在理论上来讲,应该保持地址连续性。

(二)VLAN的规划

利用信息网络来进行VLAN的划分,可有效分割与减小其广播域,提高设备的使用率,更好地进行网络宽带的分配,有效避免广播风暴的发生,并且还便于组织和管理网络。基于上述内容中IP地址的规划,在划分VLAN时,可采用以下两种方式来进行:第一种,将相同部门的所有计算机划分在同一个vlan中。第二种,将不同部门的计算机合理的规划在不同的vlan中。但是不管VLAN如何划分,最后都要由中国铁通信息网络的主管部门进行统一的管理。

三、路由策略和网络安全

(一)路由策略

因路由的功能只能在ISO中OSI这一参考模型的网络层才可实现,对此,路由的部署必须要在具有三层功能网络设备上进行才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中国铁通信息网络主要分为全国中心与省分公司本地网络,一共有32个网络节点,要想实现数据的转发,可利用静态路由来实现。大家都明白由分布层交换机和核心交换机等三层网络设备构成的核心网络,是通过OPSF动态路由协议来动态获取IP地址,在此要注意的是每一个网络节点都该有一个接口相匹配。

(二)网络安全

由于信息网络是企业内部的专用网络,因此要求对企业内部的业务信息高度保密,以及数据资源高度保密,因而在搭建企业信息网路时要求也就更高,不仅要求其信息网络具备全面的网络安全解决方案,同时还应该构建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从而确保企业信息网络自身的安全性。

中国铁通信息网络安全包括方方面面的内容,但主要保证全国中心网络安全和各省分分公司的网络安全。由于搭建网络属于一种二级管理结构,同时其信息中心又在全国中心的局域网内,因此很容易受到病毒的入侵以及网络攻击等隐患。对此,首先应该加强全国中心局域网安全,部署相应的防火墙,使其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安全区域。为了确保防火墙实用性,在其信息中心的边界处应该部署两台运行Failover模式的防火墙,从而实现在发生故障时可透明切换,确保业务连续性。此外,在全国中心核心局域网的边界还应该部署另外一台防火墙,将其作为网络访问一个出口,使其和公网分割,为铁通总部员工提供相应的网络访问,省分公司也可按照上述这种方式来进行部署。除了部署防火墙以外,还应部署防病毒系统、数据容灾备份系统以及漏洞扫描系统等,以此确保信息数据库与信息网络的安全。

四、网络管理系统

在中国铁通信息网络中,包括了上百台的网络设备与各类服务器,实施信息化建设关键就在于如何管理和应用这些设备,及时发现与处理网络故障,降低其发生故障时所带来的不利影响。要想管理如此庞大且复杂的网络系统,就必须要进行全程全网管理系统的建设,连续监控网内的每台设备,一旦发现故障必须要及时进行处理。同时通过该网络管理系统还可审计与分析业务发展的趋势以及网络的运行情况,为网络的运行提供相应的报告资料,为其信息网络的扩容提供相应的决策依据。

参考文献:

[1] 李路璐.基于BPR模型的中国铁通运维业务系统设计与应用[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2011.

[2] 曹鹏程.高速光纤网络在铁通建设中的应用[J].才智,2012,(24):309.

[3] 乔振.江苏铁通荣获“2012年通信网络运维管理创新先进单位”称号[J].江苏通信,2012,(6):71-71.

11.信息系统建设需求的流程研究 篇十一

1 信息系统建设需求的获取

信息系统需求获取, 是信息系统需求工程化论证的第一个环节, 也是基础性工作。用户需求获取方法应用是否正确得当, 需求获取工作开展是否扎实有效, 需求获取的内容是否充分完备, 将关系到需求分析、需求描述、需求验证等后续工作开展的效率与质量, 决定着整个系统研制工作的成败。因此, 在需求获取阶段, 要尽最大可能将工作做扎实, 内容搞全面, 数据搞准确, 为信息系统需求研究工程化后续过程的顺利实施奠定坚实的基础。信息系统需求获取的一般过程主要包括明确用户需求研究目标、制定用户需求获取计划、收集各类用户需求信息、整理形成原始需求文档等四个步骤。

1.1 明确用户需求研究目标

要获取系统的用户需求, 首先要明确用户需求研究的目标。信息系统需求研究的目标通常由用户需求研究组织管理机构与需求研究论证机构根据系统建设的目标来确定。

1.2 制定用户需求获取计划

在明确用户需求研究目标后, 信息系统需求研究团队要制定详细的用户需求获取计划。需求获取计划应该包括以下内容:一是需求研究概要。主要描述拟建设或研制系统的功能、用途、目标、建设的必要性等。二是需求获取人员。重点明确各类人员获取信息系统需求的职责、任务、时限和要求。三是需求获取工作开展的详细计划。在详细计划中明确指定具体的需求获取来源、参与人员、需求获取重点等内容, 需求获取来源可以是使用人员提供, 或相关部门的相关文件, 包括手册、文书、表格和报表等, 也包括现有应用系统的文档。四是有关约束信息。主要描述需求获取过程中的一些相关约束内容。

1.3 收集各类用户需求信息

严格按照用户需求获取计划, 灵活运用各种需求获取方法, 开展实地调研、文档调阅、座谈交流、用例分析等, 从需求来源处收集有关系统建设的第一手需求信息。这一步也是整个需求获取工作中最关键、最困难的一步。

1.4 整理形成原始需求文档

通过与用户进行深入交流, 获取了大量需求相关信息。但是, 这些需求信息内容杂乱, 条理不清。因此, 需求获取阶段的最后一项工作, 就是需求研究团队集中起来, 根据需求概要的内容, 按照用户需求、系统需求、技术需求、信息需求, 以及其他需求等类别, 对各类纷繁复杂的需求相关信息进行逐条分类整理, 形成系统原始用户需求文档, 作为进行用户需求分析的基础。

2 信息系统建设需求的分析

信息系统需求分析, 是信息系统需求研究工程化全过程中承上启下的重要环节。在此阶段, 需求研究人员通过对获取的各类需求进行详细分析与可行性论证, 确定并完善需求。可见, 这一阶段得到的结果或结论将很大程度上决定最终的系统实现。因此, 在需求分析阶段, 要力求分析透彻、论证充分、建模准确, 确保系统的研制与建设少走弯路。

信息系统需求分析的一般过程主要包括过滤需求获取阶段收集的需求、构建系统概念模型、优化需求并初步形成系统架构等三个步骤。

2.1 过滤需求获取阶段收集的需求

信息系统需求获取阶段的任务是尽最大可能收集与信息系统需求相关的信息, 而不考虑这些信息的正确性、可行性等。因此, 在信息系统需求分析阶段, 必须首先以需求获取阶段得到的原始用户需求为基础, 根据系统的建设目标, 对所有需求条目进行认真细致的审核, 过滤掉明显不符合系统真实需求或是错误的需求条目, 同时与用户方进行二次交互, 对各类需求进行再次确认。

2.2 构建系统的概念模型

信息系统需求经过过滤并逐条确认后, 对原始用户需求的筛选、甄别工作告一段落。接下来就要建立各类用户需求的概念模型, 对用户需求进行集中的结构化表述, 为需求描述、需求验证等后续工程化阶段提供足够完备和详尽的信息依据, 确保系统需求研究人员、系统研制人员与最终用户对同一用户需求达成一致的理解。

2.3 优化需求并初步形成系统架构

信息系统需求概念模型构建完成后, 接下来的工作就是对概念模型进行综合归纳与分析, 修正用户需求中存在的重复与错误等问题, 进一步优化用户需求。同时, 在概念模型的基础上, 提出系统的基本架构与初步建设方案, 作为后续阶段工作的基础。

3 信息系统建设需求的描述

信息系统需求描述, 是信息系统需求工程化全过程的关键环节。这一阶段的中心工作就是将需求研究成果文档化、规范化、成果化, 使其更便于指导系统建设实践。需求描述得到的研究成果能否为系统需求研究人员、系统研制人员和系统最终用户共同理解与接受, 需求描述的形式是否标准规范, 需求描述的内容是否准确并有很强的针对性, 将直接关系到信息系统需求研究的成败。信息系统需求描述的一般过程主要包括确定用户需求描述内容、描述各类需求形成产品、生成用户需求研究报告等三个步骤。

3.1 确定用户需求描述内容

信息系统涵盖的单位部门多种、业务种类繁多, 在进行具体用户需求描述时侧重点可能不太一样, 这就决定了用户需求描述的内容可能不太一样。因此, 必须首先根据实际情况和担负的任务具体分析, 合理确定需要重点描述的用户需求内容。

3.2 描述各类用户需求

对上一步确定的用户需求研究内容逐一进行详细分析, 运用工程化描述方法, 形成具体的表格、图形、图表、文档等各类信息系统需求产品。这一步的工作量和难度都比较大, 既是信息系统需求描述阶段的重点, 也是整个信息系统需求研究工作的重中之重。

3.3 生成用户需求研究报告

按照信息系统需求分析确定的内容架构, 采用标准文档格式, 对前面生成的各类用户需求产品进行综合、归纳、整理, 最终形成用户需求研究报告。信息系统需求研究报告既是对前面完成的用户需求获取、需求分析、需求描述工作的阶段性小结, 也是进行下一阶段工作, 即用户需求验证工作的基础。

4 信息系统建设需求的验证

信息系统需求验证, 是对前三个阶段取得的需求研究成果—用户需求研究报告的全方位综合分析与评判, 同时还是决定信息系统需求研究进一步完善与优化方向的重要阶段。

信息系统需求验证的一般过程主要包括验证准备、验证用户需求、确认用户需求三个步骤。

4.1 验证准备

在开始需求验证工作之前, 需要做以下四个方面的准备工作:一是构建系统需求验证框架。需求验证框架是对需求产品完备性、正确性和系统实现的符合性进行验证的总体设计, 主要包括需求验证指标体系、需求验证模型、需求验证方法、需求验证工具等。二是设计作业指导书。作业指导书是从典型案例中提炼的作业指导方法。即对以前通过手工、非系统完成的工作进行梳理, 给每项工作提供规范的作业案例, 依条件实施需求验证的作业指导要求和方法。四是设计意见反馈书。意见反馈书是实际使用中对系统改进意见和建议的记录。通过规范的记录表格, 广泛地搜集各级各类相关人员的意见。

4.2 验证用户需求

信息系统需求研究工作具有很强的开拓性和创新性, 是一个循环往复、螺旋式递进的过程, 很难一次提出完整、有效的需求, 加之需求描述的概略性和理解的差异性, 在需求研究中很容易产生需求偏差。因此, 在用户需求研究报告形成后, 首先, 要交给信息系统需求研究领域专家或系统使用人员审核, 检查提交的用户需求研究报告与其初始需求在理解上是否有偏差, 并通过反馈与沟通使双方对系统的本质需求在认识上能够达成统一;其次, 要针对某些无法在需求报告中描述得很详尽的需求, 专题进行验证研究;然后, 要尽可能地开展全面验证工作, 以检验需求研究报告中是否有遗漏、错误、歧义、不一致等问题;最后, 还要重点针对用户需求之间的相关性、一致性, 以及用户需求的全面性、合理性进行分析与检验。

4.3 确认用户需求

12.中国民航的信息系统建设 篇十二

浅谈档案信息系统建设对档案工作的影响

以自动化,网络化为基础的档案信息系统时传统的档案工作产生重大影响.本文介绍了档案信息技术对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影响,并探讨了档案信息资源的.安全问题.

作 者:邓辉  作者单位:虎林市档案馆,黑龙江,虎林,158400 刊 名: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英文刊名:CHINA NEW TECHNOLOGIES AND PRODUCTS 年,卷(期): “”(12) 分类号:G27 关键词:档案信息系统   资源开发利用   安全问题  

13.与中国电信合作建设信息化乡镇 篇十三

——在信息化乡镇建设签约仪式上的讲话

大堰乡党委书记舒启用

尊敬的何市长、张总、各位领导、同志们:

上午好!

今天,我们大堰乡和中国电信江油分公司关于信息化乡镇建设战略合作举行签约仪式,首先,我代表大堰乡党委、人大、政府向百忙之中参加签约仪式的何市长以及各位领导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感谢!向友好合作、共商发展的中国电信绵阳公司张总、江油分公司汤总及各位朋友表示真诚的感谢!

下面,我把大堰乡的基本情况和信息化乡镇建设的一些想法,向大家做个汇报,请批评指正。

大堰乡是江油的农业大乡、肉兔之乡、乌鱼之乡。距江油城区8公里,距绵阳市区25公里,与京昆高速、绵遂高速相连,绵广高速公路在此设有江油出口,比邻宝成铁路、成绵乐城际铁路。全乡幅圆面积48.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1万亩,全乡地形以丘陵为主。总人口1.7万人。大堰乡辖11个村1个社区,90个合作社。大堰宜居宜业宜商宜游,是投资发展的热土。随着中大路的建成通车和江油城市建设东扩,大堰的交通优势、区位优势进一步凸显,发展的潜力更加明显,发展的任务更加重大,各级领导更加关注,群众的期盼也更加迫切。

乡党委政府在认真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中,把农业科技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以信息化为核心,推进信息技术在全乡经济、社会、文化、教育、卫生等领域的应用,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全乡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并运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创新政府执政理念、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建设民生政府、法治政府。为此,我们选择了中国电信江油分公司作为我们的信息化建设合作伙伴,与中国电信精诚合作,共同把大堰乡建设成为信息化示范乡镇,在信息化建设上走在全市的前列。

我们双方将在铺设光纤、建设网络、信息平台、办公自动化、平安建设、社会管理创新、机关效能建设等方面共同合作。加快推动信息化乡镇建设,以电子

政务、平安乡镇、信息田园、乡镇总机、乡镇彩铃、视频会议等丰富应用,提升农村基层政府信息化支撑,满足乡村多样化信息需求。

在“十二五”期间,我们将努力实施电子村务工程,实现村务信息的公开透明;实施关爱留守工程,实现对留守儿童的远程亲情联接;打造农业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实现农产品产供销一体化;建立农村综合信息门户,宣传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成果和美好前景;不断提升农村地区的教育信息化和医疗信息化水平。

乡政府已成立以张乡长为组长的大堰乡信息化乡镇建设领导小组,具体负责信息化乡镇建设工作。接下来,我们还将与中国电信江油分公司商定具体的实施方案,以切实推进此项工作。我们初步想法是:

1.搭建一个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信息化技术的推广要从乡政府入手,首先实行乡政府各部门的办公自动化,推广无纸化办公,实现信息的快速传递,节省人力、物力、财力。建立大堰乡政府网站,把大堰乡政府网站作为促进全乡经济发展的信息平台,充分利用网站强大的可扩展性和包容性,有重点的收集经济建设、招商引资等方面的信息,并对这些信息分类整理,建立项目储备库,结合我乡的实际,向村社传递相关信息,提供帮助。力争建成丰富的综合信息数据仓库,包括农业生产、农业标准、病虫草害、农产品市场、土壤、气象、水情、乡镇企业管理、农村经济、农村能源、人口与劳动力资源、党员远程教育等数据。力争汇聚多种媒体和手段,如部门网站、电子政务、电子商务、远程教育、广播电视、电话语音、手机短信等。力争聚集多项功能,如农业科技热线、农业信息查询、远程视频诊断、技术推广、农业灾害预警、远程教育、村务公开等。力争集成相关涉农部门的资源优势,如组织人事、科技、工信、农业、林业、水务、畜牧、计生、气象等部门的优势。

2.建成一批基层信息服务站点。乡上建成综合信息服务站,全面开展网上电子政务、应急管理、政务公开等工作。把11个行政村、1个社区建成信息化示范点。延伸至农户,以发挥农户现有家用电视机、手机、有线电话的功能。11个行政村建成村级网页,在新农村建设、党(村)务公开、市场信息发布、防灾减灾、气象预警和服务“三农”等方面发挥良好作用。

3.建立一个基层信息服务体系。乡上建立便民服务中心,11个行政村设立便民服务代办点,使这些便民服务机构成为乡村综合信息服务站服务基层的有力保障。同时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电话、短信等方式使信息进村、入户、到企,充分提高信息服务的覆盖面。

4.利用一系列促进农村信息化的服务系统。譬如,农业专业搜索引擎“中国搜农”、农作物病虫害预测、作物病虫害诊断与防治、畜禽疾病诊断防治等专家系统,基于3G手机访问的“农网”、“专家诊断”、“远程培训”、“农村电子商务”等应用系统,使信息服务传送到每一个使用电信手机的用户。

我们将全面加强与中国电信的合作,全面使用中国电信提供的信息业务和电信业务。我们将按照“建设网络、搭建平台、提高效率、应用为主”的信息化指导思想,加强信息化工作管理,最大限度发挥信息化建设的作用和效益。

我们相信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中国电信绵阳公司及市级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大堰乡与中国电信江油分公司的合作一定会是愉快的合作、成功的合作。在信息化乡镇建设过程中,我们正在邀请四川大学帮我们进行全乡产业规划,全乡上下将努力在主导产业培育、基础设施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社会事业发展、民生保障等方面实现新突破、推进新跨越,努力把大堰建设成为生态环境良好、人民富裕小康、社会和谐稳定的新大堰,把大堰建设成为江油东部第一门户和城市后花园。一个充满活力、魅力四射的经济强乡、幸福之乡将会崛起在江油东部!

最后,祝签约仪式圆满成功!祝愿双方合作愉快!

14.中国民航的信息系统建设 篇十四

1 中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1.1 农业信息化是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

党的十六大提出,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建设现代农业, 发展农村经济, 增加农民收入,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这是党中央致力于突破城乡二元结构、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当前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正处于调整转型时期, 城乡差距的显著性导致农村在经济、教育、医疗等诸多方面发展滞后。农业信息化通过互联网推动生产基地与宾馆饭店、学校、社区及大中型企业产销对接, 构建电子商务平台以加快农村经济建设;以计算机辅助教学等为手段, 在广大农村地区开展远程教育, 促进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建设农村医疗信息系统, 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 尽快解决农民“求医难”问题。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可逐步消除城乡差距、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有利保障。

1.2 农业信息化是加速现代化农业生产经营的重要手段

农业信息化包括农业生产信息化、农业经营信息化、农业管理信息化。从动植物所处环境到饲料的喂养情况、从动植物的疫病预警到农产品的质量监管、从农产品的市场分析预测到建立农产品电子商务系统等都需要信息化手段给予辅助。现代化农业需要信息化技术作为保证, 需要农业从生产、经营到管理多个环节、多个系统的对接与融合, 有效地整合和强化农机、农业用水、气象、农资、物流等信息, 加强农业生产经营管理, 进一步提高农业经营管理水平。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是中国现代化农业发展的持久动力, 为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提供先进思想。

1.3 农业信息化是农业社会化服务链初步形成的重要途径

农业社会化服务围绕农业产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环节。在产前, 以信息化手段提供优良种子、农药、化肥的供应, 保证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在产中, 信息化方式推动农业技术在推广机构、农民、各层服务单位的传播, 农业资源环境监测, 生产过程的疫病防控监管服务, 气象、用水、植保、农机组织的专业服务, 保证农业生产源头和生产过程安全;在产后, 农产品的流通、促销等电子商务平台的构建, 保证农产品的收购、贮运和上市营销等环节的畅通。农业信息化促进了社会化服务链条的基本形成, 为整个国家农业现代化目标的实现提供有效支持。

2 中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现状

自“中国农业科技信息网”开通以来, 中国的农业信息网络已初具规模和基础, 全国农业网站总数已达2 200多个, 大部分省、市建立了农业信息中心, 拥有大型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农业专家系统等, 全国已开展建立7 000多个乡镇信息服务机构, 县、乡级农业信息中心正逐步建立, 农业部建立的农产品批发市场价格信息系统、国际农业生产贸易信息系统[3]等为农业社会化服务链条的基本形成及农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进一步加大农村信息服务推广应用力度, 在2008年乡镇通宽带建设工作取得明显进展, 实现全国97%的乡镇能上网、95%的乡镇通宽带, 27个省份达到“乡乡能上网”。截至2009年6月, 中国城乡网民比例与2008年底保持一致, 农村网民占比略有上升, 为28.3%。目前农村网民规模达到9 565万人, 较2008年底增长1 105万人, 增幅达13.1%。近年来, 组织、科技、信息产业、农业等部门都在积极推进农业信息化进程, 农业信息化建设中建立的系统、平台等也出现了百花齐放的局面。“十一五”期间, 农业部按照做大一个国家农业数据中心、做强一个国家综合农业门户网站、完善一个农业电子政务支撑平台的总体要求, 组织实施了“金农工程”一期项目。截至目前, 国家农业数据中心已完成建设任务, 农业监测预警系统、农产品及农资市场监管信息系统已投入使用, 动物疫情防控系统等10多个电子政务信息系统正陆续上线运行, 以中国农业信息网为核心、集30多个专业网为一体的国家农业门户网站群初步建成, 全国31个省级农业部门、超过3/4的地级农业部门和近1/2的县级农业部门都建立了局域网和农业信息服务网站。

3 存在的问题

目前, 中国农业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一定成就, 然而由于中国农业信息化建设起步晚、发展不均衡等, 还存在一系列的不足, 如农业信息基础设施不完善、信息网络体系及服务有待提高、信息化员工队伍建设滞后、相应的法律法规不健全等, 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中国农业信息化建设工作开展的枷锁。

3.1 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缓慢

目前, 农业信息基础设施没有遍及整个农村层面。由于中央和地方偏重于城镇信息化建设投资, 造成在农村农业信息基础设施还比较薄弱, 网络、电视、电话的使用尚未覆盖整个农村。据统计, 目前中国约有90%的信息资源尚未电子化, 计算机设备的利用率和联网率仅为15%~20%, 农村许多地区甚至没有利用计算机[4]。尽管农村网民规模逐步增大, 但是互联网向农村地区渗透的速率较2008年有所减缓。中国宽带发展还存在省份之间发展不平衡和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的现象。东部一些省份的互联网普及率超过40%, 但中西部的一些省份互联网普及率不足15%。农村地区的宽带发展相对落后, 电脑普及率较低, 网络接入速率较低, 涉农信息相对匮乏, 城市与农村仍存在较大数字鸿沟。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发展缓慢, 导致农业信息技术无法传播, 信息化服务质量及水平低下, 造成地区间发展不平衡, 为城乡统筹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困难。

3.2 农业资源重复建设缺乏共享, 资源利用率低

随着信息化进程的逐渐发展, 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及信息整合问题也越显突出。据分析, 现有的各类涉农信息资源80%掌握在各级政府部门手中, 而这些信息资源又分散在各行业、各部门的网站和各类系统中[5]。不同的地域、不同层级的政府部门系统建设各成体系, 资源系统间缺乏共享机制, 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现象严重。

3.3 农业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亟待加强

目前, 国家已重点开发了一批农业科技信息数据库、网络体系和信息产品等, 但是普及应用程度仍不够, 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既懂现代信息技术又懂农业科学技术的专门人才。中国对农业信息人才的培养重视程度远远不够, 人才培养的投入也相对较少, 缺乏从科研院所到镇、乡、村的梯队复合型的人才队伍。受地区经济及信息工作筹资渠道有限等因素影响, 一些部门工作支持力度不大, 特别是一些乡镇各类农业信息人才不能占用编制, 而只是搞兼职工作, 削弱了农业信息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不利于人才队伍的发展壮大。农业信息人员队伍数量的严重不足, 导致农业信息专业数据库的建设和更新速度缓慢, 严重制约了农业的发展;信息人员业务素质参差不齐, 既懂农业又懂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农业信息复合型人才比较缺乏, 严重影响了信息服务的质量。据了解, 有的乡镇没有或者仅有1~2名信息服务员, 有的乡镇虽然有数名信息员, 但是往往身兼数职, 工作质量难以保证。农业企业、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在信息员队伍方面发展较好, 但对农业信息资源的筛选及利用能力还有待提高, 传播信息的方式有待多元化。不少信息工作人员由于长期处于较封闭的环境中, 视野不开阔, 自我学习提高的主动性不够, 导致其素质和能力提高不快, 难以适应农业信息化形势发展的要求。

3.4 农业信息化法规制度建设相对滞后

农业信息化过程中, 各部门积极建设农业数据库及相应的系统, 缺乏对数据库建设的统筹管理, 权威部门要协调、规划, 避免资源重复造成浪费。农业部从2009年开始推进“金农工程”的标准化建设, 确立了八大体系32项标准的主要内容, 并开展了相关培训工作, 及时指导规范地方项目建设。然而, 现有农业数据库等资源中的信息整合需要制定相应标准与规范, 目前信息的存储、关键技术的标准与规范、药品描述及命名等缺乏标准, 严重影响数据共享机制的建立, 降低了资源利用率, 造成历史数据的大量积累而无法提供参考, 无形中减弱了资源的利用率。

4 发展对策

4.1 加强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开展灵活有效的信息服务

农业信息基础设施是农业信息技术应用和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首要条件。进一步完善农村信息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 实现“家家通电话, 村村能上网”[6], 加强网络、电视、电话等农村通讯技术和基础设施的建设。网络的“纽带”架起了政府及农民群众的沟通桥梁, 要开展灵活有效的多元化信息服务。通过远程教育推广农业技术, 具体指导良种选育、合理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和综合栽培控制等, 通过固定通信平台的电话语音服务, 随时接受群众咨询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难题;充分利用移动通信平台将国内外的市场行情、致富信息、农业科技等信息传递给农民群众当中, 提供准确的市场预测分析;基层与农民也可借助网络平台随时反映民生民情, 保障政府的政策真正解决农民的基本问题及困难。因此, 要加强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逐步实现“县有平台、乡有服务站、村有信息点”的农业信息网络格局, 不断完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 提供优质、高效的信息服务。

4.2依托现有农业信息网络体系, 实现资源的共享及整合

目前, 中国农业信息网络的发展面临2个挑战:一是资源相对过剩, 缺乏有效共享及整合机制;二是实现农业现代化从生产到经营整个服务链上的信息资源电子化。针对地方、区域、各部门系统的重复建立, 没有专门信息集成的法律法规的出台, 造成了信息的有效采集及应用、资源的共享及整合中出现一系列问题。要充分利用现代农业智能化信息技术汇集各类农业专家的知识和经验, 达成系统之间的资源共享, 提高农民利用信息网络使用能力、相关部门对共享资源的重复利用能力及数据分析能力, 依托现有农业信息网络体系, 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为达成现代化农业的目标, 产前种子、农药、化肥等供应系统, 产中农业资源环境监测系统、疫病防控监管服务系统、技术推广平台, 产后农产品流通的电子商务平台、物流平台等的建立仍需要健全及完善, 以尽早实现整个生产流程的信息化、电子化。

4.3 精编农业信息化人才队伍, 推进农业信息化工作的开展

建立一支充满活力、具有高水平的复合型农业信息化人才队伍, 当务之急是针对长期从事农业服务工作的人员加强继续教育, 夯实农业业务知识, 补充信息技术知识, 培养出农业信息化建设需要的复合型人才。为每个村建设籽种农业、设施农业、循环农业、生态农业为主的村级农业综合服务站点, 选聘1~2名全科农技员, 为村民提供业务服务;健全完善乡镇或区域性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专职服务岗位和专业服务人员为所在乡镇或区域开展农业技术推广、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等公共服务;深入实施农民田间学校建设工程, 培养农村各类乡土专家、种养殖大户, 带动农民学习和采用新技术;基层技术推广机构、企业、学校、科研机构配备研究团体, 加快技术创新, 争取尽快培养出有梯队的复合型人才队伍。此外, 各部门及村、乡、镇等层级要建立完善的信息化人才的激励体系, 探索推进农技人员绩效考核与工资报酬、职务晋升、职称评聘、评先评优、研修深造等挂钩的制度, 奖励人才、留住人才。

4.4 出台农业信息化相应法规制度, 加快农业信息化进程

信息采集质量直接关系到信息传递的准确性和农业信息化的整体建设。出台现有农业数据库等资源中的信息采集标准, 中国农业信息化监管部门要制定统一的农业信息采集制度, 对信息的存储、名词术语、数据格式、编码规则、技术规范、数据质量等统一规定[1], 确保信息采集的准确性和权威性, 提高信息共享机制, 促进信息整合, 提高信息的采集及使率。此外, 启动配套健全数据分析机制, 充分利用历史数据分析挖掘有用的农业知识, 达到知识再利用、再传播的目标。

摘要:分析了中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了加快推进中国农业信息化进程的对策, 以期为农业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建设,必要性,现状,存在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关红.中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研究[J].民营科技, 2010 (7) :140.

[2]张海云.农业信息化建设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J].现代农业科技, 2010 (9) :38, 40.

[3]曹俊杰.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纵横, 2007 (7) :11-13, 49.

[4]李京.浅论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7, 17 (1) :88-89.

[5]尚明华, 朱建华.山东农村信息化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农业网络信息, 2009 (11) :51-53.

15.中国民航的信息系统建设 篇十五

关键词:数字国土 ;土地信息系统;建设;研究

数字国土工程中土地信息系统可以获得某一个地区相关土地所有的有关的数据。我们也可以这样认为,它可以熟知该地区每个小土地单元的特点,包括三维的空间位置,这时会有一台专门的计算机用来存储并维护这些重要的特征数据。对于土地信息系统,根据数据特点和配套的硬件和软件系统可以分为空间模型和统计模型两种。对于数字国土工程中土地信息系统的重要性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在每一个国际级的工程项目要动工之前都要考察该地区的土地状况,此时土地信息系统就开始发挥着其不可替代的作用了。同时,这也为土地管理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可以说,数字国土工程中土地信息系统也已经逐渐开始成为一种高科技。

一、目前数字国土工程中土地信息系统的建设状况

1.业务化土地信息系统的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在土地信息系统建设方面,我国发展较快,一直走在世界前列但是当我们真正的运用起来时才发现这其中还有许多地方需要改善提高。首先它还一直处于理论阶段,尚没有任何实践去证明。其次它的成本投入这块也一直比较高,不能普通用户的需求。同时它在管理方面还没有一套成熟的理论,直接影响着建设的质量和使用效果。

(1)对业务化运作系统的认识有了提高。一直以来,我国的相关主管部门对业务化系统运作都相当的重视,很多专业学者都在专心研究这一问题,都希望能有所建树。事实证明,他们的研究工作是有效果的,目前,许多人对业务化运作系统的认识有了提高,其发展前景一片光明。

(2)建成了一批业务化图文办公信息系统。伴随着人们对业务化运作系统认识的不断提高,我国很多地区的土地信息系统建设都开始渐渐转型,他们已经开始从以往单一的系统,转向一体化的图文办公信息系统, 这样一来,这也大大减轻了国土工作人员的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其中,天津国土管理局、北京规划国土管理局、沧州市土地局都做出了新的改变,目前一大批区域已经建成了业务化的图文信息系统,目前来看效果明显。

2.土地信息系统的空间数据建模

所谓的土地信息系统的空间数据建模是指根据具体的需求和实际情况,采用科学的技术方法,设计并建立空间数据库的一种模式。

(1)历史数据管理。我们知道,我们在使用一块土地之前或者之后,其各种数据特征都是一直在变化的,这就要求我们工作人员要采用一种合理科学的方法来记录这些变化过程。此时,很多种土地管理理论就开始诞生了。纵观这些管理理论,其核心思想都是只有一个,即需要在计算机的辅助下,建立一套对历史数据进行管理的系统。

(2)三维空间数据建模。在以往的土地数据建模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这与其建模方法理论是密不可分的。在土地空间数据建模中,人们是将形状规则的三维地籍要素和其它空间实体等投影到二维平面上,转化为二维目标,并将其第三维的信息做为属性处理,这在许多场合下导致空间目标划分与表达的困难。但是值得我们国人骄傲的是,近年来我国学者对3维空间数据模型这方面已经取得了新的突破。一些国际难题也开始得到解决,这其中就包括基于拓扑学的三维拓扑空间数据建模、三维GIS 混合数据模型等等。

3.地籍空间数据库的建设与更新

从专业技术的角度来看,地籍测绘就是采用专业的测量手段以及科学的测量方法,对每一块土地的各种数据特征都做到心中有数,日后管理起来会相当方便,利用起来也会相当快捷。

(1)地籍数据的精度和产品质量。有学者通过各种实地考察,总结出了地籍数据的精度与测量面积之间的关系。相对而言,所测量的面积越大,则精度越低。当然这是很容易理解的,试想我们测量一小块地区时是不是更加仔细更加具体。相反,面对一大片土地我们所测量的数据是相当粗糙的。对于地籍数据的精度和产品质量的关系,可以总结为:精度越高,产品的质量会越高,当然此时成本也会大大增加。

4.土地信息系统的软件工程方法

土地信息系统需要处理多方面的东西,除了要处理和管理业务方面的一些文本数据,又要同时处理、管理空间的图形数据,还要在计算机网络上实现图形和文本数据之间的传输与操作。这些数据的处理需要一个强大的软件来实现,换个角度来看,此时相关软件的建设与开发是一项涉及面较广、因素复杂的软件工程,但现有的计算机软件工程方法不完全适用于这类GIS 应用系统设计,为了提高工作效率,需要发展适用的软件工程的分析方法。

(1)系统设计方法。这几年,系统设计方面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其中,非空间型计算机信息系统的设计已经开始采用CASE 技术进行结构化分析、数据流程描述、数据实体关系表达、数据字典与系统原型生成及原代码生成,以提高系统设计的水平和效益。

在我国这种设计方法也在渐渐试用当中,比如近年天津国土信息系统设计采用了Oracle CASE 进行软件工程设计,极大的减少了成本投入,在国内也是第一次Oracle CASE 进行设计。

二、对土地信息系统建设的展望采用

目前,土地信息系统建设的主要问题是发展很不平衡,离全世界发达国家还有着很大的差距,其中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土地信息技术基础设施薄弱,基础数据库建设和更新等等仍然是瓶颈问题,究其根源,还是关键技术、方法的科学研究和积累不够。总之,对我们的国家而言,我们应进一步加强业务土地信息系统开发工作,满足土地管理工作的实际需求。因此,国家的相关部分要重视土地信息系统的建设,在科研方面要加大投入,应用部门应该有机地参与系统设计和建设工作,朝着更科学更高效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陶文星.gis在土地管理信息系统中的应用[j].科技资讯,2006(1).

[2] 马文芳.县(市)级土地管理信息系统总体设计方案[j].科技创新导报,2006(16).

[3] 土地信息系统的进展∶1997~1998 文献评述 陈军 周星 (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 北京,100044).

16.中国民航的信息系统建设 篇十六

内容提示:从事智能用电行业的研发与生产需要精通电力系统分析、信息技术、通信软件开发等方面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还要具备相应的行业经验、技术经验的积累。

2、不利因素

(1)行业竞争较为激烈

2009 年以前,各地方电网公司进行自主招标,使得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及终端产品生产企业数量较多、规模偏小,地域特征较为明显,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行业的发展。2009 年12 月7 日国网公司统一了产品的标准,各地网省公司进行统一招标;2011 年6 月,国家电网公司下发《关于进一步扩大公司集中采购范围的通知》(国家电网物资[2011]857 号)文件,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将实行“总部直接组织实施”的采购模式,目前正在试点阶段;各厂商必将为了占领市场进行更为激烈的竞争,对行业有着一定的影响。

(2)研发投入不足、技术人才匮乏

坚强智能电网给建设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但同时该领域属于新兴行业。目前,行业内的大部分企业研发投入较少,这是影响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17.中国民航的信息系统建设 篇十七

[摘 要] 在高校教学过程中,教学质量的提升是学校发展过程中长期考虑的因素,同时教学信息化管理的模式水平一样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在高校的办公效率的提升方面需要有很多基础性的管理方式的完善,在本文中,就高校实验教学中的信息化管理模式进行分析讨论,通过引入B/S模式下的管理方式来实现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的整套设计、使用和升级方面的问题,并且通过使用B/S系统可以很好地满足高校对于实验教学的管理目的,不断将系统程序设计进行完善。

doi : 10.3969 / j.issn.1673-0194.2014.08.067

随着高等院校的教学体系不断的改革深入,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已经很难满足现有的高校发展模式,这就要求高校在现有的基础上寻求更多更好的办学理念和办事风格,通过不断地提高学校的工作效率和提高学生学习、生活方面的综合素质来不断提升学校的知名度。对于大学教学中的实验是一个增强学生动手能力的方式,从制度上和管理模式上对于实验教学的改革也是在大学教学改革中最基本的变化,下面笔者就大学实验教学中的信息管理系统的建立进行详细的介绍。高校现有的信息系统

高校在自身的管理方式上区别于其他的企事业单位,有着其独有的特点,首先是大学的信息管理主要面对的是学校的教职工和学生,录入的信息资源要在教职工和学生的类别上有所区分,需要进行分区、分类管理。其次,对于信息系统的机构模式也着很高的要求,在教学环境的信息录入与外界交流的信息资源都要在服务器使用较为稳定的情况下建立。最为主要的是,大学的信息系统要对现有大学内部的信息进行保存,对于大学毕业后学生的信息资料也需要进行有效的管理。

现有的大学信息系统在使用中具有其优势,比如该信息系统针对性较强,面向的全校师生,老师和学生在数据库中很容易就找寻到相应的搜索信息,校园信息搜索系统也具有很强的操作性能,结构的完整性和层次性也同时完善该体系建设的完整。但是,该系统在与相关网站链接中会出现故障,无法在相应的界面中直接链接到相关网站,这就给老师和学生在查找信息的过程中带来了很大的不便,最为普遍的情况就是只能在搜索功能下找寻学校内部的信息资源。校外信息甚至校内其他机构的信息资源都不能在一台搜索器中显示出来,这就给信息平台建设带来了一定的缺陷。在根据这些缺陷的研究后发现,使用计算机B/S系统可以很好地解决系统链接的问题,为实验教学提供很大的便利。

B/S模式的使用原理

B/S模式是计算机系统的一种处理方式,是通过客户菜单界面连接起来的服务器。服务端分为前后两部分,前一段是含有菜单、操作按钮和验证信息的端口,后一段是连接数据库和触发装置的模式,在网络逻辑的基础上相互连接起来,具有一一对应的性质,同时在数据的访问方面具有很强的结构完整性。

基于B/S模式下的实验信息管理模式下,完全是借助学校的内部网络资源,也是实验室开放的资源之一。系统所具有的功能主要表现在:整套B/S系统可以对于实验室的相关设备的采购、使用、维修、处理等一系列的过程进行实时动态检测,每个环境的使用都可以在信息系统中找寻到。同时系统对于实验室的设备和教学管理进行评估处理。在平常的学习当中,学生可以随时登录该系统的界面,以完成教学课程的选择,以及相关学费的收缴工作。系统会在学生选课完成后,根据后台的数据资料,自动形成准确的上课时间安排表。学生也可以根据这套系统完成对实验资料的搜索目的。系统同时还兼有老师和同学交流的平台的作用,在实验课后,学生可以根据学习的任务和要求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意见,对于实验中不懂不明白的部分可以在B/S平台系统中提出,老师也会在系统平台中对于相关的问题进行解答。

信息系统在使用中的原则要求

在使用B/S信息系统的过程中,主要是为了完善以往系统中出现的不足之处,能够更好地将学校的管理模式体系提升一个很大的高度,对于在该系统在使用中的方法和要求还有一些具体的要求:

(1)对于系统的使用主要是为了提高学校在办公方面的效率,就必须将系统的程序化设置在一个较快的基础之上;

(2)信息系统的资源含量必须要大,涵盖有局域网络中的信息,同时对于外网的资源数据库资源也要包含在内,对于数据的采集方式,尽可能地做到一次投资,长期利用,以来可以减低投资的成本,二来可以完善数据库的资料,方便师生查用;

(3)B/S系统受到使用的原因也基于其优秀的操作性能,在使用中要秉承这样的优势,继续保证系统信息的稳定,以及系统维护的方便;

(4)保证信息系统的信息安全,在网络连接的基础上,对于数据的录入和输出的安全必须有相应的保证,在使用信息库中,要设置相关的数据权限,后台信息化的管理也掌握在指定的专业技术人员手上;

(5)定期对于数据库资源进行更新,将校内总服务器的资源和相关分支结构的信息相互连接好,并保持一致,对与实验教学的内容数据也要进行同步处理。

B/S信息系统的评估调查

针对B/S信息系统的特点,将所有数据信息分成了25个数据库表,这些数据库表根据数据变动的频繁程度可以划分为两类,一类数据库表数据一经录入,相对稳定,变化较少,如院系基本信息表,专业基本信息表只有在学校院(系)或专业改革时才会变动;学生基本信息表只有在每一学年开始时,会增加新的学生。而另一类数据库表数据变动频繁。如学生实验(上机费)信息表,随着学生追加上机费,课外上机的活动发生改变。因此:

(1)在教务处和各实验室数据库服务器上建立出版数据库;

(2)在各数据库服务器上建立相关数据库出版服务器;

(3)设置教务处和各计算机机房数据库服务器为订阅服务器;

(4)设置出版服务器的出版条目。

结束语

在本文中,就高校的信息管理模式不完善的因素下,提出了B/S模式的教学管理模式,这种模式可以很好地解决在实验教学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但是不容忽视的是该系统的安全系统的维护必须要不断地加强,确保安全减少损失的情况下才能将系统的优势发挥出来,更好地服务高校的信息化建设。

上一篇:生产调度处生产管理室个人工作总结下一篇:信息技术培训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