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基础惠民生(共11篇)(共11篇)
1.强基础惠民生 篇一
关于在创先争优强基础惠民生活动中开展“八看”“一算账”“一揭批”“四
增强”
感党恩主题教育的通知
拉强基组〔2011〕1号
各县(区)“强基惠民”活动办,各驻市中直单位,市直各单位,各驻村工作队:
根据《中共拉萨市委员会关于在全市深入开展创先争优强基础惠民生活动的通知》(拉党〔2011〕3号)精神,为进一步落实好创先争优强基础惠民生活动“五项任务”,强化“算富账、感党恩、要稳定、求发展”主题教育,经市委常委会12月9日研究,决定在我市创先争优强基础惠民生活动中开展好“八看”“一算账”“一揭批”“四增强”感党恩主题教育,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八看”变化
西藏民主改革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拉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党的建设等方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成就,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人民生活条件大幅改善,基本实现了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开展“八看”“一算账”“一揭批”“四增强”感党恩主题教育,就是要引导群众通过身边衣、食、住、行、文、教、医、位的变化,忆旧西藏的苦,思新西藏的甜,感受党中央对西藏各族人民的深切关怀和全国各族人民对西藏的无私援助,体会到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只有在祖国大家庭的怀抱中,才能有幸福美好的生活。
一看“衣”的变化。从旧西藏平常百姓衣不蔽体、衣不抵寒,看新西藏百姓质地考究、色泽丰富、品种繁多的民族服饰,看百姓的服装已不仅是祛寒保暖的物品,更是成为展示美、展示财富、展示时尚的载体。引导群众通过看自己服饰变化,身边人服饰变化,深刻感受新旧西藏的鲜明对比,明白惠在何处,惠从何来。
二看“食”的变化。从旧西藏百姓食不果腹,饿殍遍野,看今天寻常百姓吃穿不愁,食品品种丰富多样,饮食结构不断优化。引导群众通过自己一日三餐的变化和饮食质量的提高,饮水思源,富而思进。
三看“住”的变化。从旧西藏平常百姓上无片瓦、下无锥地,与牲口同住的悲惨境地,看今天西藏实施安居工程以来,崭新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面貌、安全舒适的民居,看通往农家的水、电、路、讯、网、邮、气等附属设施及优美环境。引导群众充分感受党和国家的各项惠民、利民政策,激发群众建设美好家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看“行”的变化。从旧西藏平常百姓无出行自由,无出行工具,肩挑背驮,全西藏没有一条现代意义上的公路,看新西藏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在全国各族人民的无私支援下,已建起便捷的城乡道路交通网络和现代化的立体交通体系,看乡乡通油,看自然村通达工程,看平常百姓驾私车出行。引导群众看变化、说体会、思发展,更加珍惜各民族大团结的大好局面,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五看“文”的变化。从旧西藏统治阶级实行文化专制主义,利用宗教麻痹、禁锢人民的思想,看西藏民主改革以来,新西藏不仅使优秀传统文化得到继承、保护和发展,更创造了反映当代西藏各族人民精神风貌的灿烂时代文化,看广播电视“村村通”“户户通”,让广大农牧民群众共享文化信息资源,看遍布农牧区的乡村文化馆(站)、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室、农家书屋等文化惠民工程。引导群众更好地利用好现有资源,扩大文化信息工程影响力,争当学科学、有文化、有素质、有理想的新型农牧民。
六看“教”的变化。从旧西藏95%以上的人口无受教育的权利,全西藏没有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学校,看新西藏建立起涵盖学前教育、义务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特殊教育的现代教育体系,看全区所有的孩子都上得起学、上得好学,为青少年、藏民族提供了美好未来和锦绣前程。引导群众树立知识改变前途,教育改变命运的观念,让群众更加重视教育,支持教育。
七看“医”的变化。从旧西藏缺医少药、疾病横行,平常百姓无钱看病,生死随天,平均寿命仅为36岁,看今天我区在全国率先实现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乡最低生活保障等制度的全覆盖,看城乡卫生服务网络基本建立,看广大农牧民群众“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充分享受优惠的就医政策和便利的就医条件。引导群众反对迷信、崇尚科学,培养健康向上的生活习惯。
八看“位”的变化。从旧西藏农奴和奴隶只是“会说话的工具”,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毫无人格、人权、人道可言,看西藏民主改革以后百万农奴翻身当家作主人,特别是新西藏城乡基层民主政治体系建设逐步健全和完善,看广大农牧民群众广泛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引导群众增强主人翁意识,积极参政议政,主动为村(居)建设建言献策。
二、“一算账”
只有对比,才有真相。民主改革以来西藏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充分证明了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西藏,才能发展西藏、繁荣西藏。“一算帐”,就是要引导群众切实算好西藏民主改革前和现在人民群众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方面的对比账,让群众深刻体会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必须倍加珍惜。
(一)算好民主改革前和现在群众政治权利上的地位账
旧西藏是一个比欧洲中世纪更为黑暗、野蛮、残酷、落后的封建农奴制社会。旧西藏的人民连最起码的人权都没有,等级森严的政治制度,让广大农奴和奴隶永远处于无权的地位。中国共产党废除了三大领主对农奴阶级的人身奴役,广大农奴和奴隶获得了人身自由,成为掌握自己命运的主人。要引导群众通过政治地位的新旧社会对比,深刻体会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西藏各族人民才能翻身解放做主人,帮助他们进一步坚定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心和决心。
(二)算好民主改革前和现在群众家庭收入的经济账
民主改革以前,占西藏人口不足5%的三大领主占有西藏绝大部分生产资料,并且占有农奴和奴隶的人身。占西藏人口95%以上的农奴和奴隶基本上没有生产资料,受到三大领主的地租、差税和高利贷的惨重剥削,几乎终身负债。在今天,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生存和发展状况得到极大改善,家庭收入不断增加。要引导群众通过家庭收入的新旧社会对比,深刻体会到只有中国共产党才会真心实意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牧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帮助他们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抓住机遇、谋划发展,向全面建设小康拉萨、小康生活的目标奋进。
(三)算好民主改革前和现在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文化账
旧西藏的文化资源由三大领主独享,根本没有面向普通百姓的文化设施。广大农奴只是会说话的工具,没有任何享受文化的权利。在今天,广大群众成为保护、发展和享受西藏文化的真正主人,充分享受着文化繁荣发展成果。要引导群众通过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旧社会对比,深刻认识到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西藏各族人民才能真正享有文化权利,进一步激发群众参与、创新基层文化事业的热情,深入推进基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四)算好民主改革前和现在群众生产生活水平的生活账
旧西藏的广大劳动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当中,广大农奴负担着沉重的差役租税,忍受着强制性的经济剥削,生活极端贫苦。民主改革以后,广大人民群众成了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的主人,焕发出了空前的生产和生活热情。随着西藏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加,生活水平全面改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要引导群众通过生产生活水平的新旧社会对比,深刻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实现西藏繁荣富强、各族群众安居乐业的根本保证,进一步坚定建设美好新西藏的信心和决心。
三、“一揭批”
用村、组、家庭的变化事实,深入开展反分裂斗争教育,大力宣传党的民族宗教政策、中央关于对**集团斗争的方针和区市党委关于反对分裂、维护稳定的决策部署,以“3?14”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的事实,深入揭批**集团祸藏乱教、制造**、分裂祖国的阴谋罪行及其政治上的反动性、宗教上的虚伪性、手法上的欺骗性,让各族群众真正懂得“团结稳定是福、分裂**是祸”的道理,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思想,不断夯实反对分裂、维护稳定的群众基础。
四、“四增强”
要引导群众通过 “八看”“一算账”,懂得饮水思源感党恩,进一步增强党的意识、国家意识和民族团结意识;通过“一揭批”,更加坚定政治立场,强化法制意识,旗帜鲜明地反分裂,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
(一)进一步增强群众党的意识。要通过宣讲好、落实好党的各项利民惠民政策,切实维护群众利益,让群众真切感受到,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社会主义新西藏,就没有今天的幸福生活,从而更加信任党、支持党、拥护党。
(二)进一步增强群众国家意识。要在广大农牧民群众、青少年和僧尼中广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让他们更充分地感受到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权利,使大家明白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社会主义中国,才有如此优越的条件,从而激发爱国热情,增强对祖国的自豪感和归属感。
(三)进一步增强群众民族团结意识。要深入宣传党的民族政策,教育群众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的思想,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增进对伟大祖国和中华民族的认同,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要用西藏和平解放特别是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以来,内地各族干部群众与西藏人民共同奋斗,共同建设新西藏的鲜活事实,让群众明白,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56个民族就象兄弟姐妹,谁也离不开谁,从而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
(四)进一步增强群众法制意识。通过大力开展普法教育,使群众知道,任何一个公民,都必须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绝不允许凌驾于法律之上,否则将受到法律的制裁。从而引导群众树立法制观念,学法、懂法、守法,依法办事,学会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超越法律损害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
五、精心安排,深入推进,确保感党恩主题教育取得实效
(一)精心安排,制定方案。各县(区)、各驻村(居)工作队要联系各自实际,结合即将到来的“三大节日”,以群众看得懂、能接受、愿参与为原则,精心安排好各个环节的工作,认真制定“八看”“一算账”“一揭批”“四增强”感党恩主题教育方案。
(二)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各县(区)要整合部门和乡(镇)资源,为驻村(居)工作队搭建平台,提供更多更好的素材,形成感党恩主题教育合力;市直各派驻单位要从人力、物力、财力各个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单位之间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密切配合,资源共享,互补长短。各级活动办要加强指导和督促检查,随时掌握主题教育进展情况。
(三)加强宣传,营造氛围。此通知下发后,各驻村(居)工作队要迅速行动起来。各级宣传媒体要及时跟进,跟踪报道,大篇幅宣传主题教育,营造出浓厚的宣传氛围。
(四)及时总结,树立典型。对于主题教育行动迅速、工作做得好、成效明显的驻村工作队,要及时发现、及时总结,树立典型、培养亮点,并及时予以推广,巩固和扩大活动效果,提升活动影响力。
(五)一以贯之,常抓不懈。要将感党恩主题教育贯穿“强基惠民”活动始终,体现在“强基惠民”活动的每一阶段、每个环节中,体现在驻村(居)工作队的每项工作、每次活动中,体现在与群众的每次互动、每次接触中,确保将感恩主题教育常态化。
拉萨市创先争优强基础惠民生活动领导小组
2.强基础惠民生 篇二
“十一五”期间,根据新时期移民工作的性质和任务,江西省积极做好移民后期扶持项目管理工作,较好地完成了工作任务。
2008年,江西省开始实施《库区和移民安置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规划》第一个五年规划。2008—2010年中央共下达我省结余资金62371万元,其中:2008年11962万元(含应急资金4000万元),2009年21804万元(含应急资金9000万元),2010年28605万元(含应急资金12000万元)。2008—2009年结余资金已全部批复下达。两年来,通过重点投入,共建设整村推进移民示范村项目488个,安排资金10846万元。通过修建村内道路、村容村貌整治、改水改厕、村庄绿化等项目的实施,移民居住环境得到明显优化,使很多移民示范村都成为当地的亮点村。扶持各类基础设施建设项目7600多个,极大地改善了库区和移民安置区基础设施薄弱的状况,行路难得到了缓解、水利设施条件得到改善、饮水安全问题得到解决,大多数地方基本实现“走平坦路、喝干净水、上卫生厕”。扶持生产开发项目338个,安排资金1328万元,通过产业扶持,发展了一批具有当地特色的种养项目,增强了移民的造血功能,使移民人均收入由2006年的1700元提高到2009年的3300元,部分移民赶上和超过了当地群众的生活水平。扶持移民培训518期,安排资金1366万元,通过对移民的技术培训,提高了移民的生产技能,拓宽了移民劳动力转移就业渠道和发展生产的途径。两年来共安排应急补助资金13000万元,为库区和移民安置区恢复重建冰雪灾害、洪涝灾害项目提供了资金支持,保证了水毁项目及时抢通和修复,确保移民群众早日恢复生产生活。
3.抓医改、惠民生、强内涵 篇三
抓医改、惠民生、强内涵
万象更新、辞旧迎新,1月24日,金山区卫生系统2010年工作总结会召开,区卫生局党政班子,卫生局机关中层干部,基层卫生单位党政主要负责人等百余人参加会议。区委常委、宣传部长叶汝强应邀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会议由区卫生局局长倪军杰主持。区卫生局党政领导班子就各自分管条线工作进行了回顾总结,并部署了2011年卫生工作。
区卫生局党委书记叶成章传达了区委十三次全会精神,随后又就卫生系统创先争优工作作了工作报告。他指出,全区卫生系统以“世博先锋行动”为主题,立足工作实际、着眼发展大局,有序推进创先争优活动的开展:一是加强领导、周密部署,扎实有效推进活动进行;二是立足本职、围绕中心,推动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三是联系社区、服务群众,“让群众得实惠”落到实处;四是党群共建、积极创新,推动群团工作新发展。
倪军杰回顾总结了区卫生系统2010年工作,他指出在过去的一年,区卫生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创业金山、宜居金山、和谐金山”建设目标,坚持“迎世博、促医改、谋发展、惠民生”的总体工作要求,全面推进卫生事业发展,全力保障世博会成功举办,主要体现在:迎世博,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明显提升;促医改,近阶段五项重点工作明显提速;谋发展,五年规划衔接工作明显落实;惠民生,各项实事项目取得明显成效。
在分析当前卫生事业发展面临的形势时,倪军杰指出要牢牢把握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方向,牢牢把握金山经济社会发展给卫生事业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深刻分析卫生事业发展存在的困难和不足,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切实增强大局意识、忧患意识、危机意识,切实增强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牢牢把握卫生工作的主动权,统筹规划,着眼长远,为“十二五”发展开好局,起好步。
倪军杰要求,2011年,卫生系统广大干部职工要牢牢抓住“抓医改、惠民生、强内涵”的工作主线,着力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着力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着力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着力提升医疗服务水平保障医疗安全;着力深化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着力加快学科人才队伍和卫生信息化建设;着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推进健康城区建设;着力加强精神文明和政风行风建设。
4.以人为本提素质固本强基惠民生 篇四
做二七环保系统引航员
吴书记在全市转变领导方式创新党务工作大会上的讲话高屋建瓴,深刻精辟,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围绕“全国找坐标、中部求超越、河南挑大梁”的目标,强化群众观点,转变领导方式,创新党务工作,为做好新时期工作明确了目标、指明了方向,读来感悟颇深。
一、人民群众实践是创新之源。“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毛泽东同志用大众化、通俗化的生动和形象的语言,高度概括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真谛。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独创,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也是党的根本的领导作风和工作方法。强化群众得失,坚持群众路线,善于用真诚服务团结群众,善于用政策法规引导群众,善于在实践中向群众学习,善于把群众的意愿呼声变为决策依据,善于把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变为群众自觉行为,践行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将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实现固本强基惠民生的生动局面,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达到依靠群众推动工作落实和提升的目的。
二、深入基层调研是创新之本。2012年是抢抓中原经济
区、郑州都市区建设机遇,实施“十二五”规划、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发展跨越的关键一年,全省各地到处一片大干快上、只争朝夕的热火场面。我们将以“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为载体,通过“三个三分之一”(三分之一的班子成员调研、梳理指导本单位开展群众工作;三分之一的班子成员带队深入基层;三分之一的职工参与基层群众工作)全力践行“六步工作法”,深入开展工作调研,通过在基层找亮点、向群众学经验,努力在实践中寻找创新的灵感,使自己的思路得到启发,经验得以积累。工作中坚持“一看二听三问四理五析六回访”。即,一看:上门入户,深入厂房车间、田间地头实地察看,掌握基本情况;二听:召开座谈会、民情沟通会、民主恳谈会,倾听民声、掌握民情、了解民意;三问:选择不同层面不同对象发放调查问卷表、征求意见表,接待来访,进一步掌握重点情况;四理:梳理汇总意见建议;五析:组织召开民情分析会,专题分析研究收集到的社情民意。六回访:为保证下基层活动真正达到解决问题、推动基层环保工作的目的,针对每一件解决的问题都由驻局纪检组带队不定期回访,并将情况向局党组如实反馈,及时查漏补缺,保证解决问题彻底有效、有始有终。
三、思想政治建设是创新之基。俗话说,基础不牢,地
动山摇。“服人者,以德服为上,才服为中,力服为下。”也就是说,力服只能驾驭一般人,才服则要告诉别人怎么做,而德
服则根本不再用你多操心就可以落实得很到位。古往今来,擅长德服教育者不乏其人,论才干、论智慧、论能力,刘备与诸葛亮不相上下,但刘备以他宽厚、谦虚、求贤若渴的高尚人格,使才华横溢的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辅佐其创下“三分天下有其一”的霸业。日本著名的企业家松下幸之祝视员工为亲人,在员工生日之际送上生日礼物,礼物虽轻但足以赢得人心,使松下成为著名的大企业。在“法治”社会的今天,“德治”作用同样不可小觑,实行“法治”+“德治”双管齐下,部门间加强沟通、协调,侧重精细化管理,形成相对一致的工作理念,用我们自身的人格力量感召人、凝聚人、影响人、说服人,让广大干部和群众心服口服。国家领导人已充分认识到德服的重要性,从党的十四大以来就开始强调德服教育。我们也应该积极探索,通过一些潜移默化、不空洞、不虚无的宣传教育及宣传模式,探索宣传新模式、新方法,引导和激励社会公众主动参与乃至配合我们的工作,将以德服人的传统思想教育发挥到淋漓尽致。就拿现在的城市管理工作来说,大到单位工作不力造成财政扣款;小到对路边的小摊贩的处罚等等,出现问题采取财政扣款实施有偿整改,使财政监督本义不再是一种工作的动力,而直接成为一种压力。如果我们通过设立便民早市规定出摊时限等措施允许商贩的存在,这样既方便群众,又不影响周边的环境,群众也更容易从内心理解和接受。
四、全面抓好落实是创新之标。“实干+敢干+技巧”才能使工作落实加快进度,提高效率、保证质量,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要以善于共事谋事、能干事并干成事为基本思路,坚持做到“思想上同心同德,目标上同心同向,行动上同心同行”,一心一意谋事、扎扎实实做事。一是率先垂范,善于主动决策。以强化作风建设为载体,坚持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抓班子带队伍,充分发扬“勇争一流、敢为人先”的精神,形成千斤重担大家挑,齐心协力干工作的良好格局。二是强化意识,把好环评审批关。以推进主要污染物减排为主线,成立专项环评服务组,严把项目审批关,建立企业信息联络员制度,印制服务联系卡和项目环评建议告知书,设臵企业服务热线电话,全力服务区重大建设项目、重点工程,帮助企业尽快解决环评问题。三是团结协作,规范执法。以开展“蓝天行动”为突破口,围绕“全心优化发展、用心保护环境、真心服务民生”,保证执法权限法定化、责任明晰化、程序公开化、行为规范化、内容合法化,努力提高依法管理水平;建立约束机制,实行首问负责制,对执法人员执法的公正性、程序的规范性等进行明查暗访,杜绝执法人员徇私舞弊行为;落实“三严”制度,即严把现场取证关,严把法律文书制作关,严把处罚决定执行关,提升综合服务能力。
为了切实肩负起“挑大梁,走前头”的光荣使命,我们将
5.构建“大政风”联动惠民生 篇五
一、四方给力,营造一方热线交流真情互动的天空
射阳县委县政府领导经常听取情况汇报,给节目以有力的指导。射阳县委办、政府办每年下发下一年度参与《政风热线》节目上线部门时间安排通知,2011年有6位县领导先后走进广播《政风热线》,现场接听热线电话,与百姓对话,倾听意见,受理投诉,回答咨询。射阳县纠风办负责具体协调和业务指导,各部门将参与《政风热线》节目与部门政风行风紧密结合,增强上线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现场宣传有关政策,解答群众疑惑,解决民生问题。群众十分关注节目话题和动态,踊跃参与,通过热线电话投诉、咨询,通过短信平台对办理问题及办好栏目提出意见和建议,收到良好效果。栏目组更是全力以赴地投入到节目的制作中,但由于人力、经费等受限,热线节目还停留在演播室、出像室等室内空间,策划走进工厂“服务零距离”、“3·15”打假等活动未能实施。
二、四责强效,锻造一个合力助推的高效运作机制
首问负责制。选派专门人员接听群众投诉和意见,及时反馈信息,跟踪处理过程。专门负责制。各部门、单位一把手或专门负责人负责处理相关事宜,一问到底,从未出现推诿扯皮现象。责任追究制。射阳县纠风办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办理、办结情况进行常态化督查、督办,一旦发现办理受阻和执行不力,严格责任追究,强责增效,问责促优。2011年2月底,热线栏目组接到合德镇淮海居委会4组村民董先生投诉:原四港村部到运棉河桥的一条农村机耕路坑洼不平,农忙时节机械无法进入并有安全隐患,迫切希望得到解决。3月初,射阳县交通局组织人员到现场了解情况,《政风热线》栏目人员通过近一周的奔波、协调、沟通,坑洼路终于平坦,董先生发短信到直播平台,对节目组及时解决多年的问题表示感谢。跟踪回访制。栏目组对问题处理落实情况定期跟踪问询,并及时回馈办理结果。四责合力强效,逐步形成了热线运行“收集、整理、处理、反馈”的绿色通道,全面提升热线办事效率。
三、四位一体,构造一张立体覆盖的媒体宣传网络
广播《政风热线》直接与百姓对话,倾听意见,受理投诉,回答咨询。2011年下半年,射阳台在电视民生新闻《百姓视线》中开设政风热线专栏,以更加形象直观的方式扩大政风热线影响力,延伸触觉,拓展空间。射阳台还与射阳政务网、广电网站联动,将《政风热线》的音频、图像及时上传到网络,并与射阳信息中心内刊对接,尝试联动开设“政风热线”专栏,探寻立体式广泛传播、全媒体联合运作,初步实现了广播、电视、网络、报刊“四位一体”全覆盖,多媒体同频共振的预期构想。但县级台设施、人员相对滞后,不能满足进一步发展需求。按照“政风热线”四位一体的要求,广播、电视、网站要实现同步直播,内刊同步刊发,须投入调音台、摄像机等设备,急需多名专业人员。
四、四创驱动,打造一流优质高效的广电服务品牌
6.科学治水惠民生 篇六
——宜章县水利建设的几点启示
李荣生刊载于郴州通讯2010/7
宜章背依三湘四水,境内有河流276条,水资源总量为20.5亿立方米.理论蕴藏量为17.1万kw,水资源非常丰富。但是,我们也深刻地认识到,水资源丰富的背后既有水利的价值,也有水害的隐患。对此,我们牢牢抓住中央“扩大投资、拉动内需”的机遇,坚持科学治水,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民生水利的工作思路,强力推动水利全面发展。水利工作出现目标明确.责任到位,保障有力,抗灾有效,管理有序.发展加快的良好态势,首次荣获了2009“郴江杯”水利建设竞赛一等奖,开创了投入最大、项目最多、质量最高、效益最好的科学治水新篇章。
启示一:加强组织领导是科学治水的根本保
科学治水,组织领导是关键。一是领导重视有力发展得到了各级领导的高度关注,水利部副部长矫勇,国务院安委会水利安全专项督查组.副省长徐明华,省、市水利部门主要领导曾多次亲临宜章水利现场视察、指导、督查、调研水利建设。宜章县委、县政府对水利的发展极为重视,市委副书记、县委书记向曙光,县委副书记、县长欧阳锋,亲自调研水利建设工作,县委常委、县委办主任黄庭国,副县长李定邦多次听取专
题汇报并亲临工地一线工作。上级领导对宜章水利局的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鼓励和鞭策全局上下齐努力,一心一意谋发展。二是强化组织有方。2009年,围绕县委、县政府在全县水利建设现场会上提出的“用2—3年时间创建全省水利建设十强县”的目标要求。水利局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成立了宜章县水利建设指挥部,各乡镇相继成立了水利建设领导小组,与各乡镇签订责任状.实行水利建设行政首长责任制,将水利建设任务分解到村组,层层落实责任,实行领导包片。技术人员包工程项目的防汛、抗旱、水利建设的“三位一体”技术责任制。定期督促检查,严格考核奖惩,并安排专项资金用于表彰奖励水利建设先进单位和工程项目。三是竞争推动有效。我们制定出台了《宜章县水利工程投资管理暂行办法》,推行“以奖代投”、“一事一议”的模式,采用“先规划后设计”、“先自筹后立项”的激励机制,实行“谁的积极性高,谁自筹资金先到位就先安排谁”的立项原则。充分调动了受益群众筹资投劳兴修水利的积极性,其中总投资196万元的麻田镇集中供水工程,6个受益村共筹集资金120万元,“麻田模式”被作为全省人饮工程典型经验推介。四是部门配合有为。我们按照“渠道不变,资金不乱,各负其责”的原则,变管理为服务,积极提供技术服务指导,为烟草、农业开发、国土等部门涉农工程做好水利项目配套,做到部门联动,调集资金,全面规划,整片推进.形成规模效应。全县各项水利整合资金由2008年的896万元增加到2380万元,形成了“财政投入逐障。年增加,群众自筹足额到位,涉农
资金整合有序”的工作新局面。
启示二:搞好规划建设是科学治水的基础工作。
科学治水,规划先行。一是高起点规划。我们超前做好项目前期准备、项目储备筛选上报工作,努力形成“竣工一批、建设一批、争取一批、储备一批、规划一批”的水利项目建设新格局。安排规划编制专项资金200万元,组织技术力量完成了《宜章县小型病险水库治理规划》、《2010—2013年饮水安全人口复核规划》等12大水利规划的修编工作以及7l座水库普查造册工作。目前,已有十大规划进入省厅计划笼子,预计2—3年内水利项目投资规模上亿元。二是高水平设计。在设计水利工程的过程中,我们更新水利设计观念,不是只考虑眼前的局部经济效益,而是谋长远,注重从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布局、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生活质量、水生态保护等统筹考虑。保证了水利工程内在高质量,外观高艺术。三是高标准建设。我们对符合招标条件的工程,严格执行工程招投标制、建设监理制、项目法人制和合同管理制。建立健全质量监督体系,坚持工程设计、施工、验收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严要求,严格按照施工程序和规范施工,保证了工程进度和质量。同时,我们切实加强资金管理,严肃工程管理纪律,确保工程安全、资金安全和干部安全,确保每一笔资金都落到实处,用在刀刃上,努力建成一批精品工程。四是高效能管理。一方面,深化水管体制改革,保障水管人员经费,提高水管人员待遇,形成有人管事的局面:另一方面,加强用水管理,提高水管效率,我们以村组为单位,积极发展“用水户协会”,实行统一管理,统一收费,有效扭转了工程管护难和水管征收难等问题,形成了共赢长效机制。
启示三:搞好资金筹措是科学治水的关键所在。
科学治水需要科学调度和筹措水利项目建设资金。一是争资立项。我们紧跟国家投资动向,认真研究.吃透政策,把水利争资立项工作作为破解水利发展难题、实现科学跨越发展的关键。主动“跑市进厅”,加强与上级部门联系,畅通信息渠道,确保项目投资不比别人少,同时争取珠委对我县防洪和流域预警系统建设项目的支持。2009年共争取上级投入我县水利资金4166.1万元。二是多元投入。按照“大干水利决心坚决不动摇,资金投入力度坚决不减弱”的工作理念,我们千方百计调拨资金,预算内水利投资由2008年的420万元增加到491万元。同时发动社会贤达人士捐助,整合退耕还林、扶贫资金、烟水配套、农业综合开发、以工代赈、国土整治、粮食产能建设等各类涉水支农资金达2416万元,全县水利投人前所未有。启示四:坚持民生优先是科学治水的最终目标。天大地大.民生最大,科学治水,民生优先。一年来,全县动工各类水利工程3124处,累计完成水利投资10416万元,投工89.6万个.土石方131万方,水利对县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比率进一步增强。一是狠抓病险水库治理。争取中央资金1830万元,省、市配套资金464万元,对林子坪(中型)、南冲(小I型)、大津(小I型)3座中小型水库进行除险加固。县财政投资
234万元,对麻塘、大塘面、天塘、南石湾、上山等11座小Ⅱ型水库进行除险加固,其中标准化处理5座。二是狠抓人饮工程建设。2009年.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完成投资1471.3万元,其中中央投资551万元,省、市、县配套410万元.群众自筹510.3万元,共解决农村28716人饮水安全。投人2256万元新建成的黄岑二期引水工程为我县经济社会的发展输入了新鲜的“血液”。三是狠抓农田水利建设。共投入农田水利建设补助491万元(其中用于病险水库专项治理234万元),整合农业开发、烟水配套、新农村建设、高速公路土地青苗补偿、土地平整、帮扶单位扶持以及社会捐助等水利资金30余宗约2380万元,完成了一六镇廖家渠道灌区、城南乡新田灌区、天塘乡满塘灌区等重大农田水利项目,掀起了农田水利建设高潮。呈现出“领导重视程度前所未有。水利投入力度前所未有,群众参与前所未有”的可喜变化。四是狠抓民生安全水利体系建设。切实加强灾害预警建设,精心修编了山洪灾害防御预案、各中小型水库防洪预案、抗旱预案等各类预案;加强广东北江流域防汛抗旱应急管理合作,搭建湘粤两省珠江流域防汛平台;实施了“五个一”工程措施,即每个山洪地质灾害易发点明确一名预警信息员、安装一块避灾预警警示牌.每座小Ⅱ型水库明确一名水库管理员,办好一期山洪灾害防御知识培训班,举行一次山洪地质灾害防御演练。切实加强防办能力建设,县财政安排40万元完成了功能齐全的防汛会商中心装修和远程视频会议系统安置。配备了电脑、复印机、打印机、传真机、摄像机、数码
7.契约管理惠民生 定稿 篇七
慕名走进先锋乡新泉村,扑面而来的是一股股和谐淳朴的民风,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白墙红瓦、宽敞明亮的农舍,一座座布局合理、清洁整齐的农家小院,一根根如哨兵般矗立在大街两旁的新改造农网、电视、电话的油漆线杆,还有来来往往川流于乡间公路上的各种车辆和从不远处农贸市场传来的此起彼伏的讨价还价声。这一切都向外界传达着这个与社会主义新农村接轨的小村的富足与繁华。
十几年前的新泉村也曾是是个闭塞落后的小山村,党的富民政策给这个232户、937口人的山村注入了生机与活力,党的十七大召开后,科学发展观如一场随风入夜、润物无声的知春好雨,播洒在新泉村这片干涸的土地上,让真抓实干、惠民生的服务理念在这里扎根发芽,生长蓬发。尤其是在‚创先争优‛活动开展以来,新泉村党支部围绕‚强基层、提素质、促发展、保稳定‛这一主题,带领全村人民在创新活动载体、力争推动发展、切实服务群众、维护稳定和谐上真正做到创了‚先‛、争了‚优‛。2005年,契约化管理似一缕春风走进了新泉村党支部,也走进了新泉村人民的生活,它不仅吹绿了土地,也吹开了老百姓的心灵,苏醒了新泉村沉睡已久的活力。一纸纸契约,签下的是责任,激活的是信心。几年来新泉村党支部和村民发生的契约就有3000多份,荒山荒坡的发包、机电井管理与承包、退耕地管护、重点项目落实以及党员设岗定责等等,事无巨细,只要可以促进新泉村经济文化发展,能给老百姓带来好处的,都把它纳入契约化管理之中。从这几年的发展来看,契约化管理真的使新泉村获益匪浅。
一、契约壮大了集体经济,增加了农民收入 契约化管理是一本好经,新泉村党支部审时度势,从新泉村实际出发,制定了合理的计划和有力的措施,便开始了大刀阔斧的管理改革。2005年利用30万元扶贫资金购进750只绒山羊,采取5户联保,滚动发展的模式,将这些羊下放到75户,每户10只,并同贫困农民签订养殖契约,规定农户领到的10只绒山羊要在三至五年内分期返还给村集体,通过这种方式约束和督促养殖户尽快学会养殖,尽快发家致富。每一年收回的羊再通过养殖协会一批批往下一户发展,以滚雪球的方式,五年内形成户户养羊的规模,达到家家受益的目的。时光在新泉全村人民上下齐心协力奔富路的努力中飞逝着,这五年即将成为新泉村锐意改革、铸就新生的一块历史丰碑。五年前的750只羊曾经为贫困农户输入了新 鲜的血液和鲜活的生命力,如今,它们已完成了特殊的使命,实现了扶贫工作由输血式向造血式的重要转变。截止今年年底,村集体将全部收回当年发放扶贫的750只绒山羊。契约到期,但管理不到期,责任不到期,新泉村党支部的成员们已经开始向新的发展思路探索了。去年收回了156只绒山羊后,按照乡政府拟定的养殖思路,村支部当即将山羊调换成绵羊,又和部分农户签定了绵羊养殖协议。
这样的契约管理、滚动发展,带来的是签约双方都受益的完美回报,它不仅使曾背负50万外债的新泉村村集体终于开始有了存款,而且更使农民们从中走出了一条致富之路。
走进村民的家,我们会发现每一个家庭都在发生着可喜的变化。
村民李俊志的家里——上有老,下有小,老父亲患有脑血栓,两个女儿都在读书,一家人原来只能依靠30亩口粮田来维持生计,每逢开学夫妻俩都会因为孩子的学费一筹莫展。2005年,村集体推广滚动发展养羊模式时,他家被村支部确定为首选的扶贫对象,也就成为第一个受益户。几年来,老李夫妇不辞辛苦,精心饲养着绒山羊,这绒山羊也不负老李夫妇的厚望,如今不但还了本,他们自己还净剩150只,家里买上了摩托车、三 轮车,家庭生活水平逐年提高。老李逢人就说这契约化管理真是为老百姓办实事。
——契约监督了党员责任,农民群众得到了温暖 党代表的是人民群众的利益,为了更好的为群众服务,新泉村党支部为每名党员设岗定责,挂牌服务。根据每个党员的特长和能力,分别设了扶贫助困岗、生态管护岗,计划生育岗、勤劳致富岗等。每个党员都要包扶一户困难户,困难户有事可直接拨打党员的电话,党员必须做到有求必应。一到农忙季节,全村人都在赶着做应时的农活,可总会有些困难户力不从心,束手无策。每逢这时,包扶他们的党员们都会放下自己家里的活全力以赴地帮助他们。几年来村主任张玉和一直帮扶困难户田玉存,春天种地,秋天拉地,从没收过一分钱,到了秋天,看着田玉存家里也像别人家一样库满仓盈,张主任的脸上也挂满了欣慰的笑容。困难户张国齐因患脑血栓留下后遗症,行动很不方便,到了耕种时节,眼看别人家都开始种地,自己却力不从心,张国齐心急如焚。包扶他的党员张玉发早就发现了他的困难,于是放下家里的一摊子主动来帮他耕种。一粒粒种子在张国齐期冀的目光中有条不紊地落在了垄沟里,望着张玉发满脸的汗水、满身的尘土,张国齐看在眼里,感动在心里。
面对契约化管理为村集体带来的储蓄,新泉村党支 部决定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利用这些钱为农民办点实事,带动全村老百姓向更高的目标发展。2008年村支部立下规据,考上一本或二本的大学生,村上就每年扶助1000元钱,既是支持也是鼓励学生如期完成学业,为乡亲们争光,为家乡脱贫致富贡献力量,截至目前,在村党支部的帮扶下,已有一名大学生完成学业,即将走上工作岗位。几年来,每逢春节,村支部对困难户、现役军人家属、复员转退军人都有礼品相送,让他们真正感受到党的关怀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温暖。
为了更多地为老百姓谋福利,2007年,村支部经过努力争取到国家沼气项目,与农户签订协议,在牲畜圈建起了沼气池,实现了一池三改,对粪便进行了无害化处理,不但净化了空气,减少了疾病的发生,同时也大大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一举多得,的确是一个惠民的大好事。正如百姓所说的那样‚建起沼气真方便,打开开关就做饭,空气无污染、环境大改善。‛
有了好的村支部,老百姓就有了主心骨。2009年,由于严重干旱,造成地下水位下降,人畜饮水困难,新泉村党支部积极向上级跑项目,争取经费,在乡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终于成功地打出了1眼70多米深自来水井,彻底解决了人畜饮水困难的问题。对这样的好事、这样的好领导,老百姓们交口称赞。——契约维护了稳定,邻里、兄弟和谐相处 过去,由于经济水平和精神文明水平落后,村民们邻里之间常常因为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大动干戈,兄弟之间也会为了赡养老人相互猜疑,甚至横眉冷对,这些矛盾严重影响了小村的稳定与和谐。自从实施契约化管理,党支部领导们在这上面也动了脑筋,为了化解邻里、兄弟之间的这些微不足道却是日积月累的矛盾,村党支部与每户签订了治安防范、村风村貌、生态管护、赡养老人等协议书。白纸黑字签下的契约使老百姓的精神文明意识也增强了,邻里间的矛盾明显减少,老人们能得到妥善安臵可以安度晚年,兄弟姐妹之间也化干戈为玉帛,多了几分礼让。为了更好地营造和谐淳朴的民风,村党支部还积极开展‚争创好婆婆、好媳妇‛活动,带动婆婆、儿媳们都能和睦相处,使孝顺老人这一中华美德在新泉村代代传承。
说起新泉村党支部的这些事儿,实在算不上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件件都是造福人民的实事儿。正如村党支部成员们闲聊时所说的:‚我们要当官就用契约化管理做点对老百姓有好处的事儿,要‘创先争优’就创个带领老百姓走致富之路的‘先’、争个让老百姓都过上好这日子的‘优’。‛
8.阳光暖人心 教育惠民生 篇八
张晨
2012-11-14 14:19:28
来源:中国教育报2012年11月12日
民生为本,教育为先。党的十六大指出,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保障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党的十七大把教育放到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之首。10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制定出台一系列惠及民生的教育政策和举措,党的十八大提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任务明确而清晰。让我们从山区小镇黑井出发,见证中国教育民生的步伐——
引子:从黑井出发,倾听中国教育的脚步
黑井。
即便在最精准的中国地图上,你也很难找到这个地名。
它位于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禄丰县西北部,地处云贵高原腹地,金沙江的支流龙川江穿镇而过,两侧千峰耸峙,箐深河狭。全镇面积133.6平方公里,总人口1.9万余人,居住着汉、回、苗、彝、白等民族,共有9个行政村、96个自然村。当地80%以上的自然村不通公路,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不足千元,是云南最贫困的506个乡镇之一。
黑井何其平常,对于绝大多数人,它只是中国无数个相似的村镇之一。黑井又何其特殊,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出台的一系列惠及民生的教育政策和举措,跨越千山万水来到这里,千千万万孩子的命运因此改变,千千万万家庭展露笑颜。黑井与中国所有的村镇一起,共享改革发展的累累硕果。
民生为本,教育为先。让我们从黑井这个边远、贫困、多民族聚居的山村小镇出发,走进校园、走近师生、走近家长,选取6个教育民生的关键词,见证中国教育改革发展前进的步伐,审视中国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征程中的历史坐标。
2006 义务教育免费
2006年,西部农村义务教育学生学杂费全免;2007年扩大到中东部,对贫困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2008年,全国城乡义务教育学生学杂费全免。
2007 学生资助政策
国务院下发意见,要求进一步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职和中职贫困生资助政策体系,着力推进贫困生资助体系建设。
2009 校安工程
2009年,国务院启动全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确保将学校建成最安全、家长最放心的地方。
2009 教师绩效工资
2009年,全国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普遍提高了教师收入,有力促进了教师队伍建设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2010 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
国务院出台《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提出破解“入园难”的10项政策措施。各地编制出台了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
2011 农村学生营养改善计划
2011年,国务院启动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从2012年起,中央财政每年安排160亿元,率先在680个县开展试点,惠及2600万学生。
2012 随迁子女升学
国务院转发教育部等四部委《关于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工作的意见》,保障随迁子女就学。
关键词:义务教育免费
苗山孩子上学不花钱了
高山村是黑井镇的一个普通自然村,因为坐落在大山顶端,村子就以“高山”为名。由于当地连续大旱,村里的16户苗族百姓生活十分困难。
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把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高山村也换了新面貌,进村的道路修通了,村民搞起了养殖,家家户户通了电。
细看高山村的新变化,除了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变化外,最大的变化莫过于对教育的认识了。
在一面超过40度的陡峭山坡上,青龙村完小二年级学生张泽江的母亲—— 一位头戴传统苗饰的农村妇女,热情地邀请我们到家里看看。
张泽江的母亲告诉我们,由于天旱,庄稼都干死了,丈夫只得出外打零工。女儿在镇上的禄丰四中念初二,儿子念小学二年级,两个孩子都寄宿。就在六七年前,她的女儿还因为交不上学费,差点辍学,最后学校减免了部分费用,才勉强读了书。
2006年2月,正当夫妻俩发愁孩子新学期的学费时,女儿从学校带回一个好消息——“上学不花钱了!”
“种田不纳税,上学不缴费。农民得实惠,和谐好社会”,义务教育全免费的好政策,让高山村的孩子不再为辍学担忧。
“现在,孩子读书用不到钱了,住在学校里,吃住比在家里还好,我们都很感激。”张泽江的母亲说。
黑井镇中心学校党支部副书记李国才感慨地告诉我们:“农村义务教育新机制实施以前,每到开学前,老师都要步行到高山村挨家挨户给村民做工作,求他们送孩子上学。现在,学生所有的学费、书本费全部由国家承担,还有寄宿生生活补贴,老百姓争着把孩子往学校送。如今,黑井镇没有一个适龄孩子辍学!”
从1986年我国通过义务教育法,到2008年全国义务教育实现全免费。对于我国的义务教育来说,这是一块铭刻着“实至名归”字样的里程碑。高山村的苗乡孩子与城乡所有学生一样,沐浴在教育公平的阳光下。
关键词:学生资助政策
农村娃上学得到全资助
“谢谢政府,谢谢老师!”一位老人走进黑井镇三合村完小的教师办公室,拉着校长马绍贤的手不住地道谢。
原来,老人是给幼儿班的孙女李若娇交“学前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省政府助学金申请表”的。
李若娇的爷爷、母亲患病,一家人全靠她的爸爸打工维持生计。今年4月,云南省政府决定为家庭贫穷的学前教育孩子发放助学金,老师就为李若娇申请了每年500元的补助。
老人告诉我们:“感谢政府啊,大的女娃儿读小学不花钱,现在幺女娃儿上幼儿班也不用花钱了。”
从2007年秋起,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逐步建立健全了覆盖全部教育阶段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不让一个孩子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目标基本实现。
黑井镇地处偏远山区,全镇学生近九成家庭经济困难。在国家资助政策体系建立之前,不少学生初中毕业就外出打工。近年来,黑井镇90%以上的义务教育学生享受到了国家贫困补贴,20%的幼儿班孩子享受到了学前教育政府助学金。
禄丰四中教师杨国荣说,以前学生初中毕业就到外地打工,由于缺乏一技之长,大多数人只能选择挖矿、搬运等简单工作。现在,农村学生读中职有了国家资助,上中职的学生一年比一年多,认为“读书无用”的人也越来越少了。
关键词:校安工程
“马背中学”盖起新校舍
从黑井镇出发,沿着陡峭崎岖的马帮驿道步行20分钟后,小镇上唯一的中学——禄丰四中便跃入我们的眼帘:红色的围墙,白色的教学楼和宿舍楼,洁净整齐的校园,掩映在大山中。
这所位于半山腰处的初中,是楚雄州乃至云南省唯一不通公路的中学。学校所有的教学、生活设施全靠马运人背,当地老百姓亲切地称其为“马背中学”,这里承载着全镇636名孩子的求学梦。
“现在学校的条件比以前改善太多了。你看,这栋教学楼是去年才盖起来的,花了94万元,用的是校安工程的专项资金。”校长刘永进指着操场旁一栋3层教学楼说,“不但教室明亮,而且配备了学科实验室、计算机室,通了网络。”
黑井镇位于横断山脉的地震断裂带上,地震频发。多年来,校舍安全问题一直是刘永进的一块心病:“学校依山而建,坡多坎高;教室不够用,不少是D级危房;学生住宿拥挤,两人挤在一张床上。”每天在读书声响起前检查一遍教室和宿舍的安全状况,成了刘永进的习惯。
“把学校建成最安全、家长最放心的地方!”这是2009年4月,全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启动时,中央政府做出的庄严承诺。为此,中央安排280亿元专项资金,各地统筹落实工程资金3000多亿元。这么大规模、这么大范围、这么高要求、这么系统的校舍安全建设工程,在我国学校建设史上还是第一次。
很快,校安工程的春风吹进了黑井镇。黑井镇1所中心校和9所村完小,全部完成了校舍改造任务。刘永进说,2010年当地发生5.1级地震,震中距校园只有十来公里,但校舍全部安全无恙。
“这几年,黑井的学校真是大变样了,让我这个干了三十多年的‘老教育’都应接不暇!”李国才感慨地说,“所有的教学楼都能抗8级地震。不管走到哪个村,最漂亮的建筑都是学校的。”
关键词:教师绩效工资
夜访山村教师聊收入
大山的夜格外深,天空中繁星点点。晚饭过后,我们来到禄丰四中语文教师杨萍仙的家,她热情地把记者请进客厅。
屋子不大,是套40平方米的一居,但被布置得格外温馨。杨萍仙边倒水边告诉我们,像她这样通过县里统一招考分配到山区任教的大学生,这几年越来越多了,“学校每年都要进两三个大学生呢”。
黑井镇距禄丰县城近100公里,是县里最偏远的乡镇。近年来,随着各级政府不断加大教育投入,禄丰四中的师资力量也得到明显加强。但这也带来了不便—— 一些老师在县城买了房,在学校却没有周转宿舍。在上级政府的支持下,禄丰四中建成了二十多套教师周转房,解决了教师的住房难题。
杨萍仙也住进了学校分的周转房,每个月只需交15元的租金。她说:“这可解决了我们山区教师的大问题了,不用为租房子而操心了。”
谈话间,数学教师杨国荣也寻声走了进来。“学校47名教师平均年龄只有34岁,我今年49岁,已是学校年纪最大的教师之一了。”杨国荣说,随着越来越多的像杨萍仙这样的大学生加入教师队伍,学校的教学质量明显提高。
这时,杨萍仙的男朋友、学校语文教师普春才下了自习课,也加入到我们的谈话中。
“现在教师的工资待遇怎么样?”记者问。“好多了,特别是2009年实施绩效工资后,每个月收入增加了500元,现在我每月工资有2000多元,还不包括住房公积金和医疗保险。当然,工资要是能再高点就更好了,最好‘跑赢CPI’,这样我就能早点买房了。”普春才说完,大家都笑了。
从2009年1月1日起,全国义务教育学校实施了教师绩效工资改革,普遍提高了教师收入,进一步完善了保障教师工资水平的长效机制,有力地促进了教师队伍建设。截至2009年年底,全国义务教育学校基本兑现了基础性绩效工资。
杨国荣也感慨地说,自己从教30年了,工资从最初的几十元到现在的每月两三千元,“的确感到教师的待遇越来越好”。
几位老师告诉记者,随着近年来教师待遇的不断提高,老师们的干劲儿可足了,现在全校正在积极开展学生参与小组讨论式的教学改革。
不知不觉间,夜色更深了,谈话才在意犹未尽中结束„„
关键词: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
100%入园率的背后
黑井镇总人口1.9万余人,全镇没有一所中心幼儿园,更没有村办园,但这里却创造了一个学前教育的“奇迹”——全镇209名适龄幼儿,学前一年入园率达到100%。
如果不是亲眼看到,很难想象“100%入园率”背后的不易——
96个自然村散落在133平方公里的大山深处,一半村子不足20户,八成不通公路,孩子必须寄宿入园;
办园经费不足,没有专业的教具和大型室外玩具,老师们就带着孩子自制教具、玩具;
没有保育员,每个幼儿班只有一名老师,每天与孩子吃住在一起,白天上课,晚上哄孩子睡觉„„
为什么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黑井镇中心学校还要坚持举办学前教育?李国才告诉记者,山区孩子基础差,尤其是当地的彝族、苗族孩子不会说汉语,在幼儿班可以学一些日常汉语,为上小学打点基础。更为重要的是,不少村民教育意识淡薄,为了不让一个孩子流失,办幼儿班是当地完成“普九”、控辍保学的重要举措。
2009年以前,黑井镇曾先后引进了两所民办园,由于生源不足、学费偏高,很快就停办了,孩子们再次面临无园可上。
2010年11月,国务院下发《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很快,从中央到云南省,从楚雄州到禄丰县,相继编制出台了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在上级政府的支持下,黑井镇中心学校决定在全镇9所村完小全部附设幼儿班。
为了能让孩子接受学前教育,老师们与村干部一起,挨家挨户做工作。村民经济困难,学校每月只收70元的学杂费和教育费,寄宿费和餐费则尽量压低成本,不少学校只收10元、20元,并从有限的公用经费中“抠”一点贴补幼儿班。“正是因为这样耐心、细致的工作,黑井镇才有了学前一年入园率100%。”李国才说。“有了国家大力发展学前教育的决心,我们有信心办好黑井的学前教育。”禄丰县教育局副局长李彦说。
关键词:农村学生营养改善计划
早上不再饿着上课了
清晨6点45分,一阵清脆的铃声过后,禄丰四中的学生们陆续在食堂窗口前排起长队,欢笑声打破了薄雾中大山的宁静。
初二彝族学生小琼左手端着一碗米线和一根火腿肠,右手捧着一枚热鸡蛋,从队伍中挤了出来,脸上挂满笑容。
小琼的家在距学校18公里的银马村,由于家庭贫困,以前,身材瘦小的她常常舍不得吃早餐,中餐和晚餐也是能省则省。禄丰县教育局教育督导室主任李绍宏介绍,在当地,很多孩子家庭贫困,住得离学校太远,这样的现象并不鲜见,很多学生因此营养不良。
为了让农村学生吃饱吃好,2011年,中央启动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禄丰被列为营养改善计划实施省级试点县,全县175所农村中小学的4.6万名学生都吃上了营养早餐。
刘永进说,这3元钱的营养早餐,对山里孩子来说,不仅能填饱肚子,还能感受到政府对他们的关爱。
李绍宏介绍,为了把每天3元钱的学生营养餐补助真正吃到学生嘴里,省、州、县各级政府通过预算安排确保配套资金落实到位,足额为学生提供等值、优质的食品。禄丰县采用政府招标的方式,确定供餐内容,并以学校为单位建立检测制度,并开展学生营养摄入状况调查。同时,县里还投入350万元资金,为学校食堂配备设施设备,新建和改建学生食堂1.2万平方米,原来没有食堂的57所非寄宿制学校也基本具备了供餐配餐条件。
早上七点半,吃过营养早餐的学生们开始上课了,琅琅的读书声穿透了薄雾,久久回荡在山间„„
尾声:教育兴,国家兴
2012年11月8日,上午,人民大会堂。
胡锦涛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
这一刻,黑井百姓的心与首都紧紧连在一起。他们对孩子寄予厚望,期盼每个孩子都有学上、上好学;他们对教育寄予厚望,期盼基本教育公共服务普及普惠,在我国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他们对党寄予厚望,期盼祖国的未来更加美好。
展望新世纪第二个10年,“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是党中央做出的庄严承诺,这是中国教育的使命与追求。
9.读《科学理财惠民生》有感 篇九
行政服务科:陈广旭
首先,这篇文章讲了财政位置的重要性。纵观历史,分析了河南财政取得的成绩,同时也有发展中原经济区改善民生的惠民政策及存在的问题、要求和思考,最重要的是为国担忧的大智警言。分析的非常到位,也是求真务实的讲法。这两年,我县的经济随着财政体制改革的深入,制度的健全,各项收入增幅、涨幅均在省市排序的前列,成绩喜人。作为财政人就如何转变理财方式谈几点体会:
一、加强党性修养,提高综合素质,感染身边人 作为一名财政干部,工作质量的好与坏,工作效率的高与低直接影响到为人民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当今世界已经步入知识经济时代,各种新知识、新技术层出不穷,这一方面给我们的工作带来了便利,同时也对我们管理理念、管理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所以,我们要结合新的实践再学习,不断提高政治理论水平,务必加强财政政策和法律法规学习。通过个人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感染人,从而影响和带动身力的同志搞好财政工作。
三、认清权力和责任的关系
因为财政是以服务于政府的预算管理单位,也是控制政府四资的预算管理单位,要科学理财,加强财政监督。财政收入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即是我们的权力也是我们的义务。一方面我们要谨慎行使理财权力,坚决杜绝理财商品化,将权钱交易渗入财政管理领域。坚决杜绝财权庸俗化,防范不讲工作原则,讲交情,不讲纪律讲关系的倾向。另一方面要善于体贴民情、关心民意、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要时刻牢记权力是人民给予的,是组织赋予的,要做依法理财的表率,要做格尽职守之典范。
三、清正廉洁、树一身正气,做人民满意的公务员 工作作风关系财政人的形象,关系党的生命。作为一名为民理财的干部要严格遵守党的纪律,自觉维护财政的形象,切实提高拒腐防变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带头严格执行廉政准则,以好的党风带动机关风气的好转,成为一名人民满意的公务员。
四、结合实际,做好本职工作,认真履行三具两基一抓手转变工作职能,提高工作效能,转变工作作风,提高服务质量,兢兢业业做事、干干净净做人,以坚定的党性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为民理财、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服务,进一步推进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不断开创财政事业各项工作的新局面。
10.强基础惠民生 篇十
(一)财者,为国之命而万事之本;政者,为国之要而万事之统。
现代政府履行职能的物质之基,是财政;正确把握宏观经济的调控之手,是财政;推动改革发展稳定的保障之源,还是财政。财政工作的特殊重要性,就在于它事关全局,关系发展,关系民生。
(二)从历史纵深看,但凡轻徭薄赋、颐养生息,则百姓乐业,国运昌盛;但凡竭泽而渔、横征暴敛,则民怨沸腾,国祚艰难。王朝政权更迭的活剧,无不与财政的丰寡紧密相连。
从现实需要看,“财凭政聚,政以财存”。财政状况,与经济发展和政治生态休戚相关。雄厚的经济实力和正确的财政政策,对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繁荣发展和长治久安,举足轻重。
从发展规律看,“理财者,乃为民而理,理民之财尔”。理财施政,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这一核心,充分体现惠及民生这个根本,善谋富民之策,恪尽安民之责,多办利民之事,广兴安民之举,才能顺应人心民意,筑牢执政根基。
(三)“国以家为基,邦以民为本”。新中国成立62年,河南的财政在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发展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特别是近年来,我省连续七年实施十大民生工程,累计筹措财政资金3000多亿元,集中解决了一大批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中原父老尤为津津乐道。
承袭2600多年的“皇粮国税”——农业税成为历史,农民种粮非但不交税,还要拿到国家的各项补贴,农民种粮积极性空前高涨,粮食总产连年超千亿斤;
中小学生全部享受免费义务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可以享受国家资助政策;
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养老保险正在飞进平民百姓家中,最低生活保障线年年看涨;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覆盖、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无死角,病有所医渐行渐近;
廉租房、“村村通”、农家书屋……伴随河南综合实力的大幅提升,民生支出成为财政保障重点,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全省财政用于民生支出已达60%以上,执政为民的意识更加强烈,理财为民的形象更加凸显。
(四)民生改善无止境,改善民生要持续。
建设中原经济区,是事关亿万人民福祉的宏图大业,也是对理财能力锤炼和理财方式转变新的“大考”:既要持续破解 “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粮食怎么保、民生怎么办” 这个“老四难”,又要积极应对“土地哪里来、减排哪里去、要素怎么保、物价怎么办” 这个“新四难”。柴米油盐酱醋茶,衣食住行教业保,件件都不能忽视,干啥都需要花钱,没有财政的有力支撑就会寸步难行。
(五)面对中原经济区建设改善民生的要求,我们在思考:
如何发挥财政职能作用,支持探索走好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路子?
如何不断改变河南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事业发展人均投入水平处在全国落后地位的尴尬局面?
如何持续完善财政体制,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让居住在16.7万平方公里上的所有老百姓生活得都更有尊严、更有幸福感?
如何统筹发展与民生改善,实现在发展中提升民生保障水平,通过民生的持续改善促进又好又快发展?
……
(六)“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生财、聚财、用财,困难重重:
生财之难,难在财源不优,难在底子不厚。经济总量居全国第五位,百元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全国最低;财政总收入排全国第十位,人均财力水平全国最低。这可喜亦忧的“成长烦恼”,源于经济结构不合理、产业层次不高,高附加值产业比重偏低,传统的发展方式已经难以为继。改变这些状况,非一蹴而就之事,更不是一朝一夕之功。
聚财之难,难在利益调整,难在统筹运作。税费优惠政策落实不到位与偷税漏税逃费等并存。税费制度不完善、资源能源有效利用调节不到位与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并存。统筹运作政府性资金、资产、资源、资本难,鼓励引导社会资本投资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大事、难事的有效办理。
用财之难,难在僧多粥少,难在管理粗放。人均投入与全国差距较大,财力可能与需求矛盾突出,合理把握财政分配顺序与轻重缓急难。资金使用“撒胡椒面”,形不成规模效益。截留挪用浪费财政资金现象时有发生。
(七)困难,困难,困住才难。难题的困扰,固然与发展阶段和基础条件有关,但其根源还在于理财观念、理财方式不科学。
重总量,轻质量。一些地方片面追求GDP总量和财政收入规模,忽视经济运行质量,数字好看不好用,可供改善民生的财力较少。
重习惯,轻创新。一些地方因循守旧,热衷于行政手段和传统理财方式,不注重用市场经济办法和改革思路研究解决问题,不懂得有所为有所不为,表面看似解决问题,实际制造新的矛盾。
重投入,轻绩效。一些地方和部门争钱时胃口很高,头戴三尺帽,不怕砍一刀;用钱时大手大脚,不关心资金使用效益。一方面为投入不足叫苦,另一方面又为铺张浪费开门,甚至重点投入“重点”浪费。
重当前,轻长远。一些地方不注重调整产品结构,不注重涵养财源。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对制约经济社会运行的长期性、战略性、机制性问题研究不够。一些地方寅吃卯粮,还去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
重收支,轻谋划。一些地方财政部门不注重统筹运作,不注重主动谋划,不注重主动服务,安于当“账房先生”、“好好先生”,就收支论收支,就财政论财政,推动发展思路窄,改善民生实招少。
(八)用辩证的、联系的、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我们就会发现:有些事情在新形势下是必需的,不能持旧观念把不是问题的问题当问题;有些事情在任何时候都是不好的,不能以新要求为借口而不把问题当问题。
思想解放是总开关,观念一转天地宽。破解难题,根本途径在于解放思想,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这就要求我们转变理财观念,转变工作作风,转变方式方法,转变体制机制,以理财方式的转变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如何转变?省委书记卢展工一语中的,“就是要进一步凸显科学发展,进一步凸显方式转变,进一步凸显民生改善”。
(九)凸显科学发展,是夯实基础的必然选择。
发展决定民生。发展是民生的基础,是民生的关键,是民生的保障。真的解决民生问题,靠的是真的实现科学发展。要使经济财政“蛋糕”越做越大、越做越优,必须始终把握发展方向不变,紧紧扭住发展要务不放,坚持创新发展举措不断,大力推动发展进程不停。
遵循规律,营造环境。经济是财政的基础,财政是经济的缩影。“政府的作用是建立一个舞台,一种背景,好让产生经济增长的演员们把他们的戏演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必须遵循经济规律,尊重市场主体地位,把更多精力、财力用在转变政府职能上,用在创新体制机制上,用在营造公平、有序发展财税环境上,用在支持破解人才、资金、土地等要素制约上,努力为各类市场主体提供高效便捷服务。
站位全局,突出重点。中原经济区建设的中心任务是富民强省。要围绕这个中心,坚持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的成功做法,超前谋划,统筹运作各项资金,破解主要矛盾和问题,自觉从中原经济区建设全局审视和把握财政工作,主动谋划,主动献策,主动买单,早筹资,早安排,早实施,早见效,实现服务全局与财政工作的“无缝对接”。抓住制约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坚持政府与市场和自我努力与中央支持有机结合,注重“四资”运作,加快“一个载体、三个体系”建设,积极支持招商引资和扩大对外开放,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和发展民营经济,增强经济活力,夯实发展基础。
注重统筹,探索提升。“分好蛋糕就能做大蛋糕”。要找准支持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资金需求的黄金分割点,妥善处理支持城乡、区域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关系,妥善处理支持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经济增长与节能减排、科技创新的关系。
(十)凸显方式转变,是提高效能的现实需要。
钱是有限的,科学发展和改善民生是无限的。要让有限的资金发挥更大的作用,提高效能势在必行。
效能是推动工作的目的,效能是检验工作的标准。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我们都要保持清醒:已取得的发展成果,只要除以1亿人口,都会变成一个微不足道的小小份额;而推动民生改善的投入,只要乘以1亿人口,都会变成一个巨大的数字。在经济尚不发达、财力尚不充足的情况下,加快科学发展和大力改善民生的双重需求,都迫切要求我们必须改变原来的老观念老框框,探索科学的新思路新办法。
省长郭庚茂要求,“更加注重改革创新,统筹运作各项资金,发挥政府投资对社会资金引导作用”。
集中财力办大事。要集中解决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显然是难以奏效的。“撒胡椒面”看似公允,实不可取。如此做法只能使一些问题累积而付出更大的代价。要抓住经济社会发展中最突出的矛盾,找准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下定决心,集中财力打“歼灭战”,办一件,成一件,制度化一件。
巧用四两拨千斤。科学发展,改善民生,单靠公共财政难以完成。要跳出“就财政论财政”的圈子,树立政府性资产、资金、资本、资源统筹使用的理念,找准财政杠杆“撬动”支点,设计好政府与市场有效合作的结合点,创新支持方式,统筹安排,有效推动,持续运作,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资本投资的积极性。
创新机制求活力。机制是导向,更是“指挥棒”。创新财政保障机制和促进发展机制,鼓励引导更多资源服务于科学发展和民生改善。继续完善省对市县财政体制机制,强化激励约束,引导各地加快发展、科学发展、竞相发展。
科学管理重实效。“取于民无度,用之不止,国虽大必危”。古人警言,引以为戒。一方面,要坚持开源,落实税费优惠政策,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注重优化资源配置,激励培育壮大财源,实现“源远流长”。一方面,要坚持节流,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意识,狠刹公款吃喝、公款旅游、公车消费等歪风,坚持“有钢使到刀刃上,有钱先尽老百姓”的理念,“节省每个铜板”,用于发展,用于民生。
(十一)凸显民生改善,是理财施政的根本归宿。
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民力推动发展,发展惠及民生。没有发展的民生无疑是一句空话,不能改善民生的发展就谈不上“硬道理”。
改善民生,需问民意。百姓需求,是我们改善民生的着力点。要深入基层,调查研究,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政于民,知民情、察民意、解民忧,以群众满意为第一标准、以群众呼声为第一信号,把钱花在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地方,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改善民生,需抓实事。老百姓关心你说什么,更关心你干什么,怎么干。十大民生工程之所以受欢迎,就是群众在一件件实事中看到了党和政府为民谋利的决心。“三具两基一抓手”之所以受欢迎,就因为群众从一个个具体的项目中得到了实惠,看到了变化。抓实事,就要抓眼下群众最关心的“就业难”、“物价高”、“住房贵”和“上好学”、“就好医”等问题,从具体事情入手深入下去,有所突破,抓好落实。
改善民生,需重持续。持续是党性人品,是从政品格,是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具体体现,也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涵。要始终如一,不多变、不折腾、不懈怠,使民生改善制度化、规范化、持续化;要求真务实,立足实际,把群众愿望与可用财力和现有条件结合起来,找准、解决关键问题;要坚定信念,强化“为民理财”的思想,始终坚持财政资金依法花、科学花、阳光花,树立理财为民的形象。
(十二)科学理财,任重道远;改善民生,大有可为。伴随着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铿锵步伐,公共财政的蛋糕必将会越做越大,公共财政的阳光必将会惠泽万家,中原儿女的日子一定会一天更比一天好!○
财茂民丰
何平
立国为政,非财莫举。善为国者,必先理民之财。
财如清泉,源远流长则生生不息;财似甘霖,倾情播撒则万物滋润;财是杠杆,运用得力则事半功倍;财乃食粮,仓廪殷实则民生无忧。
聚财为公,理财为民。“柴智”的《科学理财惠民生》,纵观历史,横揽现实,胸怀全局,立足本职,条分缕析何为理财,深刻阐述如何惠民,让我们明政之要,知财之重,更加坚定了为民理财的信念。
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
聚财讲方略,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张弛有度,与民施政,政善促民殷。
理财凭科学,开源节流,量入为出,用活存量,做大增量,财多能国富。
用财重成效,收凭政策,支有圭绳,取之于众,用之于民,国脉系苍生。
建设中原经济区,我们人口多、底子薄、任务重,做好财政大文章,确立新的思想观念,运用新的工作方式,制定新的政策措施,形成新的运行机制,最大限度地为民惠民,关乎全局、事关发展、涉及长远。
为民理财,就要着眼发展、服务发展、推动发展,做大“蛋糕”,好钢用到刀刃上,集中财力办大事。
为民理财,就要着力转变、加快转变、持续转变,做优“蛋糕”,小资金推动大变化,巧用四两拨千斤。
为民理财,就要体恤民情、关切民生、维护民利,分好“蛋糕”,有钱先尽老百姓,阳光财政见真情。
为民理财,就要敢于负责、认真履责、尽心尽责,管好“蛋糕”,当家理财不言烦,责随职走无旁骛。
11.强基础惠民生 篇十一
昌都地区各驻村工作队进点以来,紧紧围绕“建强基础、维护稳定、帮助致富、感恩教育、办好实事”五项任务,以“政策到基层、法律到基层、项目到基层、服务到基层、党建到基层、文明到基层、和谐到基层”为实践载体,立足实际,精心组织,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确保了强基惠民活动稳步推进。
全地区各驻村工作队带着对农牧民群众的深厚感情,采取召开座谈会、逐户走访群众、典型调研、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深入了解当地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基层组织建设等基本情况。认真做好摸底调查工作的通知,制订表格,内容涵盖7大类、214个小项。
全地区各驻村工作队始终把政策宣传贯穿活动始终,在走村入户的过程中,紧紧围绕牧区群众所需所盼,切实加强支农惠农政策宣传力度。同时,积极引导农牧民群众转变观念,调整结构,扩大农业生产,提高科技素养,进一步拓宽增收致富渠道。截至目前,全地区各工作队已开展专题宣传会1500多场(次)。
全地区各驻村工作队把确保社会稳定作为活动的重要任务,在村“两委”的大力支持下,齐抓共管,发挥协同作用,广泛发动群众参与,推进各项维稳措施的落实。活动开展以来,全地区已先后为基层健全完善各类维稳方案1200多个,在农牧区开展社会主义、爱国主义教育1200多场(次),协助排查各类矛盾纠纷1000余件。
全地区各驻村工作队把开展强基惠民活动的过程变为联系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过程,始终做到面对面接近群众、心贴心启发群众、实打实服务群众,紧紧围绕出行难、吃水难、用电难等突出问题,为群众送政策、送资金、送科技,使广大群众既接受了教育又得到了实惠。截至目前,全地区共组织为基层困难群众捐款捐物60多万元,解决群众实际困难300多件。
【强基础惠民生】推荐阅读:
队伍强基础09-01
抓基层强基础工作方案10-24
基础乐理基础知识大全08-03
体育考试基础知识+网球基础10-27
基础教育为学生打基础10-20
电大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专题七法律基础07-31
电工作业基础06-11
公安基层基础06-12
管理基础论文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