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教学设计

2024-07-23

《画》教学设计(精选15篇)

1.《画》教学设计 篇一

识字

6画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4个字。认识“辶”等两个偏旁。

2.知道“远”和“近”、“有”和“无”、“来”和“去”是意思相反的词。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诗中描绘的景色,懂得这首诗讲的是一幅山水画。教学重、难点:

1.掌握本课所学生字,能够按笔顺准确、规范地书写生字。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课前准备:课件

第一课时

一、诵读儿歌,激发兴趣

1.师:同学们,我们学过不少儿歌,今天我给大家背诵其中的一首:“两棵小树十个杈,不长叶子不开花。能写会算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

2.师:这首儿歌还是个谜语,大家说说谜底是什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另一首谜语诗,学完课文,你们一定能猜出谜底,还能把它带回家让别人也猜一猜。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多媒体课件展示山水画,引导学生整体观察图画,然后再由远到近地观察,说说图上画了些什么。

2.播放课文录音,引导学生进入古诗描绘的优美情境中。

3.谁会读这些生字?“摘苹果”游戏(指名读,师正音)重点指导:“听、声”为后鼻音;“还”在课文中读hái。

三、诵读古诗,理解诗意

师:我们边来欣赏图片,边来学习好不好?首先请小朋友们仔细看图,说说上面主要画了些什么?

1.远看山有色

请一位同学站在教室的最后排看画中的“山”有没有颜色?(出示:远看山有色。)

齐读,指名说诗句意思,这句里最主要是描写“山”(板书山)

加上动作表演读

2.近听水无声

请一位同学来到画的前面听一下“水”有没有声音?(出示:近听水无声。)

齐读,指名说诗句意思——这句主要描写“水”(板书水)

加上动作表演读

3.春去花还在

请一个同学说说,图上面的是什么花?(桃花)桃花是在什么季节开的?(春天)现在是什么季节了,春天过去了没有?所以说„„(春去花还在)

齐读,指名说诗句意思。这句里最主要是描写“花”(板书花)

加上动作表演读

4.人来鸟不惊。

请一同学到画前面来模仿一下平时赶鸟的情景,让别的同学看看鸟怕不怕?即它会不会飞走?(出示:人来鸟不惊。)

齐读,指名说诗句意思。这句里最主要是描写“鸟”(板书鸟)

加上动作表演读

5.结合日常生活中看到过的“山、水、花、鸟”的情景,要求学生回答下面的问题。

(1)想一想,如果从远处看山,山上的景色能看清楚吗?(模模糊糊、没有颜色、看不清)

(2)如果水从山上直往下流,从近处听,会有什么声音?(有哗哗的流水声)

(3)各种花过了开花的季节就会怎样?(不再开了,看不到花)

(4)鸟停在树上,人来到鸟的前面,鸟就会怎么样?(鸟就会受惊,会飞走)

师:这首诗里写的内容跟生活中的都不一样的,是不是它写错了呢?为什么他要这样写呢?

指名回答

三、齐读诗句,板书课题。

1.齐读诗句。

2.给诗加上题目。

3.弄清题目与诗句的关系。(谜底谜面)

四、自读课文,读准生字的字音。

1.自由读课文。

2.谁愿意把课文读给老师听一听。(指名读)导读方法如下:

“远看山有色”,师描绘远山:远远看去,一座座青色的山峰连绵起伏,多美呀!谁能把这行诗读得很美呢?

“近听水无声”,师述,哗哗的流水从山间流出,请一位同学上台来听流水的声音,其他同学把耳朵贴在书上听一听,能听到流水的声音吗?为什么?(画上的水)。那么,这一行该怎么读呢?

“春去花还在”,师述,春天到了,百花盛开,现在春天过去了,花怎么还在开放呢?(画上的花)。谁能把这一句读好呢?

“人来鸟不惊”,师述,枝头上站着一只可爱的小鸟,咱们来跟它打个招呼吧。请一个同学上来,和下面的同学一起说:“嗨,小鸟,你好呀!”哎呀,小鸟不理我们,这是怎么回事呀?(画上的鸟)。谁会读这行诗?

3.愿意读的站起来读。

五、齐读课文,试着背诵。

1.齐读课文。1)当小诗人诵读。2)当小演员表演读

2.试着背诵。

六、课外延伸

1、课外作业回家请爸爸妈妈猜今天学的谜语,如果猜对了,就画一幅美丽的山水画送给他们作为奖励。

板书设计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2.《画》教学设计 篇二

关键词:砂纸画,校本课程,教学过程

1.“砂纸画”的诞生:开发校本课程

我在日常教学活动中, 经常看到学生对有色彩的美术作品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对名画更是崇拜有加。目前, 美术课上学生正在学习传统的色彩基础知识, 那些美的色彩与绚丽的画面无一不在向人们展现世界的美丽, 无一不在表现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追求。那么该怎样开展研究性学习呢?怎样让学生学会寓色彩于更广泛的运用范围, 并了解其更丰富的含义呢?

在思考中, 一个灵感闪现了:何不运用砂纸与油画棒相结合, 形成一种特殊的绘画语言, 来学习色彩知识呢?

我在美术课教学中, 结合新课程标准重组教材, 把欣赏课与技能训练有机结合起来, 把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的主体, 开发校本课程, 首创“砂纸画”教学。让学生用油画棒在砂纸上临摹名画或写生创作, 色彩绚丽, 效果极佳。学生想象丰富, 表现独特, 画面多姿, 意境深远。学生在绘画的过程中, 既可以揣摩名画, 加深理解, 又可以发挥想象, 自由构想, 创造出更新的画面, 真可谓一举两得。在美术课教学中, 结合新课程标准重组教材, 把欣赏课与技能训练有机结合起来, 把学生当做教育活动的主体, 开发校本课程, 首创“砂纸画”教学。让学生用油画棒在砂纸上临摹名画或写生创作, 色彩绚丽, 效果极佳。学生想象丰富, 表现独特, 画面多姿, 意境深远。学生在绘画的过程中, 既可以揣摩名画, 加深理解, 又可以发挥想象, 自由构想, 创造出更新的画面, 真可谓一举两得。

2.“砂纸画”教学过程

“砂纸画”校本课程的实施以“砂纸画”为教学主题, 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指导学生学习, 引导学生探究, 努力创新与实践, 调动学生探求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我的具体做法分了如下几个步骤:

(1) 观察

在“砂纸画”教学中, “观察”是要求学生在未正式动笔作画之前, 对所描绘的对象进行分析、观察、分辨其特征。

砂纸画训练是一种视觉艺术, 是一种观察的结果。在砂纸画练习中, 应当始终把培养观察能力, 并使之趋于敏锐、准确和深刻放在首位。罗丹说:“对我们来说, 自然中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素描写生的时候, 对物体的第一印象是很重要的。就是常说的第一感觉, 因为这种新鲜的感受会给画着带来激励作用。把新鲜的感受与理性的分析结合起来, 通过反复实践, 从而提高观察力。

其次在砂纸画训练中, 始终坚持整体观察对象。从整体着眼, 从局部入手, 画整体时要照顾局部, 画局部时要考虑整体, 这是观察和刻画形象的原则, 它反映了整体与局部的辩证关系。“整体—局部—更完善的整体”, 我们一定要学会运用这个方法指导自己的观察和作画实践。

(2) 思考

思考也就是从认识到理解的过程。我们画一物象, 在观察的同时, 就要考虑如何在一张砂纸上再现它的原貌, 将复杂的形体及相互的构成关系, 抽象概括成单纯的几何形体, 怎样把概括的几何形体还原到具体物象的特征上, 物体的虚实变化在哪些地方体现, 质感色调如何处理, 空间感与立体感怎么表现, 如何巧妙地利用砂纸的底色为画面服务, 等等, 是学生在观察中应思考的一系列问题。

(3) 引导

引导, 也就是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 它包含着多层意思:一是画前的理论导向。当学生通过观察分析以后, 教师就结合实物引导学生分析:这组物体有什么特征?结构特点是什么?在明度上有什么变化?在色彩倾向上应以什么为主调?等等。根据学生的思考回答, 教师再做补充说明, 用理论做具体的分析, 使每个学生明白以后再动手练习;二是根据实物演示绘画步骤。对本节课要完成的任务, 一步一步操作说明, 并提出应做到的常规要求;三是练时的技巧指导。学生作画时教师始终处于辅导地位, 用过硬的技能技巧纠正学生作业中出现的各种差错。

(4) 练习

叶圣陶说:“教师之为教, 不在全盘授予, 而在相机诱导, 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 领悟之源广开, 纯熟之功弥深。”学生经过“观”、“思”、“导”之后, 随着学生在知识方面的积累, 引导他们把学到的一些知识、技巧、运用到课堂作画中, 这也是整堂课教学效果的巩固优化阶段。学生通过教师导引, 在形象思维中有了一定的概念, 现在可以在练习中用刚学到的理论知识指导自己的实践。练习中如果碰到难处, 教师就要及时帮助学生渡过难关, 消灭学生练习中的一些“拦路虎”。教育学生写出从理性出发, 即用色、用线要问原因效果, 线条的粗细浓淡、曲直刚柔, 要根据对象体形的组织结构和形象的神态感觉, 不能脱离对象, 凭主观或手的运动节奏随意挥洒。

(5) 评讲

它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是让学生评。在一节课中的目标基本实现以后, 让每个学生把自己的作品摆放在教室的四周, 使每个人都详细地分析每幅画的优劣处, 相互之间提意见找问题, 并发表自己的修改意见。第二步, 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归纳, 对独到的见解给予充分肯定, 大加鼓励, 对有问题的画面, 引导他们详细观察, 对探究性表现手法, 引导大家思考, 对本节课中出现的一些共性问题提出修改方案, 个性问题个别辅导。这样学生既学到了美术知识, 又掌握了绘画技巧, 不明白的地方通过交流比较清楚了。经过评画, 把学生的思维又带到一个新的高度, 同时使他们的审美能力和绘画技能得到提高。

(6) 修改

经过评讲以后, 让学生根据别人提出的问题多观察、多比较、多思考, 找准主要问题, 找到解决办法。根据画面主次的需要, 对主体部分做进一步刻画、充实, 达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使之更服从整体的主次虚实关系。修改调整中教师多帮助学困生渡过难关, 使每个学生都保持激昂的学习情绪。

(7) 小结

在一堂课即将结束时, 教师就对学习目标的完成情况, 以及学生学习情绪、学习纪律、学生作业等情况进行总结, 对学生多用鼓励、表扬、奖励和暗示的手段, 再次激起学生对美术课的学习兴趣, 让每个学生在心理上得到不同程度的满足, 自始至终有一种很想画和画不够的感受, 使美术课像磁铁一样牢牢地吸引学生, 时刻保持良好的学习态度和旺盛的绘画精力。

3. 校本课程“砂纸画”的展示与交流

作为校本课程的“砂纸画”教学, 举办画展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拓展, 每个学期我都会和学生共同举办师生美术作品展。在师生画展中, 学生将自己几个月来所制作的最美的“砂纸画”作品展示了出来, 形式多样、个性鲜明、绚丽多彩, 他们谁也不想放弃这些展示自我的机会, 人人都有作品参展, 互相观摩交流, 气氛热烈。他们在诠释作品时表现出的自信, 俨然有艺术家的风范。在学生自主的探索实践活动中, 我欣喜地看到他们身上持之以恒、坚韧不拔的意志力及合作精神与责任意识。他们在活动中表现出的综合能力令我对他们刮目相看。学生的制作或许显得稚嫩, 但我从中发现学生对周围的事物有他们自己的想法, 并有着强烈的表达愿望。因此我们应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创新与实践机会及更多的展示空间。

通过师生画展这一活动形式来发掘学生自身的潜能, 以点带面, 培养学生敢于追求美, 勇于创造美的精神。这正是美术课程新标准的区别于传统教材教法的根本所在, 也是当前美术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

对于校本课程“砂纸画”的研究性学习的认识, 在课题的开展与实施中逐步变得清晰, 明朗起来。为此, 我撰写的论文《谈谈“砂纸画”》已荣获全国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并发表于《中国教育科研成果汇编》一书中。常州电视台、常州教育电视台对此创新与实践活动作了专题报道, 常州日报发布获奖消息, 并做了深入采访报道。学生的砂纸画作品在全国中小学生书画竞赛中荣获金奖。我创作的砂纸画作品《大海》也在由中国教育学会美术教育专业委员会主办的全国教师书画竞赛中荣获﹙专业组﹚一等奖, 我也荣获优秀辅导教师荣誉称号。我编著的《谢伟砂纸画教程》荣获全国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 已由河北美术出版社出版, 全国新华书店发行, 同时我被吸收为中国教育学会美术教育专业委员会会员。

如今, 所任教的常州市丽华中学已被中国教育学会美术教育专业委员会授牌“谢伟砂纸画教学创研基地”。砂纸画教学获全国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全国优秀教学案例一等奖, 全国优秀校本教材一等奖。获首届江苏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砂纸画教学现已成为我市重点课题之一, 获得了可喜的成果。

“砂纸画”教学是我校本课程中的一朵艺术奇葩, 得到了校领导和全校师生的精心呵护。校本课程“砂纸画”的开发才刚刚起步, 尚有不少困惑, 还有待各位专家、老师批评指正, 以便进一步地加以完善。

参考文献

[1]孙建平.赵无极中国讲学笔录.广西美术出版社.

3.纸浆画教学初探 篇三

一、纸浆画的发展历程

在美术组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开发了纸浆画,原因是纸浆画的材料很简单:卫生纸、白乳胶、水粉颜料和镊子。在选板的时候,我们做了好多的尝试,因为我们都没有成熟的经验,所有在最初我们首先选择了KT板。由于掌握不了水分和乳胶,学生也不能用镊子把纸浆牢固地按在板上,所以经常是今天做完,明天就全部和KT板分离,经过一段时间,在我们的教授下,孩子们终于能仔细第把纸浆粘到板上了,但是等到全部干了的时候,又是有的全盘和KT板分离,有的则是由于KT板的吸水性,整个板全部弯曲变形。于是我们继续研究。

接下来我们换成了稍稍厚一点的三合板继续尝试,结果证明,这样做依然不是很成功,做完了的作品依然是卷翘的。接着,我们就换成更厚一些的奥松板,终于,这些问题全部都解决掉了。

但是因为奥松板非常厚,装裱起来也不容易,而且挂到墙上也非常笨重,这是摆在我面前的一个新的问题。2013年9月,新的一学期社团活动又开展了,这一次我和孩子们尝试了使用油画框。实验之后的结果是令我们欣喜的。

二、纸浆画的制作过程

1.在画布上先画好外轮廓。

2.将准备好的碎纸屑拌上白乳胶,并调入所需的颜色,作为纸浆等待备用。

3.用镊子取出纸浆粘贴在事先准备好的奥松板上。

三、纸浆画制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1.注意色彩的搭配,冷暖色和明暗色的处理。

2.纸浆不要过多,粘时不要过厚;尽量平整地粘在板上,纸浆要覆盖整个画面,如果要制作分层次的,可以先铺底色,再在上面加图案。

3.粘贴的过程中一定要让纸浆和底板充分粘接,以避免干后作品的脱落。

4.粘贴的过程中不要将纸浆表面压平,从而失去纸浆本身的表面肌理效果。

5.粘贴的过程中各种颜色之间的衔接一定要严实,使各色纸浆相互形成一个整体。

6.粘贴的过程中各色纸浆容易混色,所以每做完一种颜色后应该清洗工具,如果要制作渐变的感觉,可以在纸浆未干之前操作,逐渐过渡。

4.画 教学设计 篇四

一、导入揭题:

师:前几天,有小朋友在赵老师的留言板上写了一首诗。你们想欣赏一下吗?(出示:是海不卷浪,是鲸不游动。风吹树不动,火灭树不焦。)师:他的这首诗不仅写得好,而且还很有趣,是一首谜语诗呢?谁来猜一猜。生:画。

师:(板书:画)你们真聪明,一下子就猜中了。聪明的孩子一定知道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也是──“画”。这是一幅什么画呢?(出示挂图)这是一幅山水画。

二、学习古诗: 1、“我会读”:

师:(课件出示──我会读,下面是古诗全文)我知道,很多同学都会背诵这首古诗。谁能背诵一遍?啊,大家都愿意背诵,那好,一起背。远看──一二!生:“远看„„鸟不惊。”

师:啊,背的真好听。看来你们都是预习课文的高手,老师还没有上你们已经能背了,表扬你们。可是,哪位小朋友敢说“我会读”? 生:我敢!我敢!我敢!„„

师:哇,这么厉害。还没学就会读了!下面我要请一个小朋友上来一个字一个字地指着读。谁敢?生:(上台用教鞭指着朗读)师:哇,果然厉害。谁还能?生:(此时几乎全班学生都举手并大喊)我能我能我能!师:好啊,那老师指着大家一起读。生:远看„„不惊。

师:真好。看来我也不用教大家朗读了。不用老师教就自己学会了,真是一群了不起的孩子!但是,有几个小调皮要考验大家了。请看大屏幕!(出示生字课件:远色近听无声春还人来惊)看,就是这几个调皮鬼,他们想考验我们小朋友,你们怕吗? 师:好!如果我们都会读,就能把这几个小调皮赶跑!先自己练练,在读给同桌听。师:谁能站起来读给大家听?(在老师指点下读生字。叫3个人。指的时候打乱顺序)

师:三个小朋友真不简单啊。把这些小调皮全赶跑了。下面,我们一起大战生字小调皮,好不好? 师:睁大眼睛,一起读。(先按顺序指着让学生读一遍,再打乱顺序读一遍)

2、学习新偏旁。

师:大家好厉害呦!我在听小朋友们读生字的时候,发现了这些生字的一些秘密。想不想听听是什么秘密?

师:我发现啊,这些生字中有两个左右结构的字。一个是听,一个是惊。(板书:惊。然后点击课件,在生字上方出现“我的发现”字样)我想小朋友们一定有自己的发现。下面请大家好好看看这些生字,等会儿也谈谈“我的发现”!

生:我发现三个上下结构的字:色 声 春 生:我发现“无 人 来”三个字是独体体字。生:我发现“远近还”三个字长得一样。师:啊?(板书:远近还,走之用红色粉笔)一样?哪儿一样?这个偏旁叫走之。作为奖励,下面老师请你教大家。一起跟着说。师:谢谢你教给大家一个新知识。哎,谁认识这个偏旁?(指着惊字的竖心旁)师:你真了不起!这个偏旁就叫竖心旁。跟着潘梦圆读——竖心旁。

师:为什么叫竖心旁呢?原来心是横着的(板书心)当偏旁的时候,我们就把它给竖起来了,所以就叫竖心旁。再跟说一遍—竖心旁!师:所以,带竖心旁的字都和我们的心情有关。谁能用这个“惊”组一个词?

师:小朋友们真会学习,小眼睛真厉害。发现了这么多的知识。现在,这些生字小调皮该离开了。他们想考倒我们班的小朋友,没门!!

学习反义词。

师:(点击课件,生字消失,课文出现。)大家看啊,生字小调皮走了,课文又来了。他看我们班的小朋友这样聪明,也想让我们发现点什么。我问问它想让我们发现什么?(装模作样“问”后在“听”)它说了,让小朋友们找诗文中意思相反的词。现在,请大家仔细看看,还有没有这样的词。

生:我发现了,有和无的意思相反。师:真棒!(大拇指)生:我发现了,“来”和“去”意思相反。师:你也很棒!生:我发现了,山和水意思相反。师:呵,不对了。这两个词不是意思相反的词。他们两人都是一种东西的名字,我们可以把他们叫做名词。除了课文中的谁还知道其他的意思相反的词?比如,高──矮

生:早和晚师:你真棒!那白──和什么?师:对。大──师:多──师:哭── 师:哇,好棒哦!这样的意思相反的词还有很多,回家后再找找,下节课看谁找的多。

3、“我会想”:感悟诗意。

师:刚才大家发现了很多知识,就像齐天大圣孙悟空一样,有一双火眼金睛。现在,要看看大家的小脑袋聪明不聪明了。大家说,你们的脑袋聪明吗?

师:哈哈,真聪明的小脑袋是会想问题的。看看,这三个字,(点击课件,“我的发现”消失,“我会想”出现。)读── 师:远远一看,山上的色彩好漂亮哦。想一想,山上都有什么颜色?生:红色。

师:红色的可能是──生:红色的可能是美丽的花呀!(下面由学生尽情想象回答,教师在给予肯定的基础上对个别偏颇点进行纠正。)师:见过大海的同学举手?谁能说说大海的声音?生:哗──哗──哗──

师:嗬,好大的波浪啊!谁能把小河的声音模仿一下?生:(随意模仿,只要不太过分夸大就予以肯定)师:有水就该有声音呀,可是,王老师不明白,这里为什么说水无声呀?生:因为这是一幅画!

师:呵,真聪明!可是,老师又糊涂了,春天都去了,到了冬天了,怎么花还在啊?这些花怎么不败呢?生:因为这是画上面的花呀!师:那这些花都有什么颜色呀?生:(各自述说)生:(纷纷说)真美呀!

师:哦,原来是画在作怪!哎呀,我又不明白了,小鸟看到人来怎么不受惊吓呢?生:哈哈,还是因为这是画!感情朗读

师:小朋友们真聪明,想得这样多,这样好!来,孩子们,我们给自己鼓掌!师:呵呵,掌声真热烈!还想不想给自己再鼓掌?

师:好的。现在,看谁能一边想象这幅画里边的山、谁、花、草,还有那可爱的小鸟,一边朗诵这首诗?先练习练习。师:谁来?(先请两个同学在位子上朗诵,再请一位高水平的小朋友上台表演,最后全班起立进行表演朗诵!)

生C:如果是真的水在流动,肯定是有声音的,现在走近水旁没有听到水的声音,肯定是一幅画,所以猜是画。生D:书上写着“人来鸟不惊”,如果是真的鸟,没等人走近,鸟就老早飞走了,而现在人来了,鸟也不飞走。生E:春天过去了花还开着,说明花不是真的,是一幅画。

生F:远看山有色,就是远远看去山是有颜色的,近听水无声就是站在水边听不到水的声音,春去花还在,就是春天过去了花还在,人来鸟不惊,就是人来了鸟也不飞走。这和我们平时遇到的不一样。

师:是呀!看来大家都明白了!那如果是现实生活当中我们遇到的情况,远远的看山,黑黑的,看不清楚。那等于是没有颜色,现在,我们来改编这首诗,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

远看山——生齐:无色(孩子真的挺聪明,几乎是齐声回答)师:走近听,听水的声音,听见了吗?近听水——生齐:有声 师:春去花——生:不在师:人来鸟——你看老师也改变其中一个字,人来鸟受惊。受惊就是害怕。学生鼓掌了!师:那得给这首诗取个题目呀?用一个字有个孩子喊出来——景 画景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远看山无色,近听水有声。春去花不在,人来鸟受惊。师:这首诗把画写得这么美,你们想读吗?请你们把书本翻到59页,看着拼音去读一读,注意读准每一个字音。生:自由朗读。

4、“我会写”: 师:(范写“人”字后)人字很简单,但是很难写。关键是要把一撇一捺写正了。“人”字就像个站得稳稳当当的人,第一笔从竖中线起笔,第二笔从中心点偏左一点起笔,撇出尖,捺要有捺脚。大家练习一下,可别让你手中的人儿倒下了。

师:小朋友们把人字写得好漂亮。注意,这个人现在长了两个大眼睛!(在“人”字上加上点和短撇)看看,现在是什么字了? 师:对。看,一个小朋友,睁大两个眼睛,告诉我们:不要玩火,危险!!生:(跟着重复:不要玩火!!哈哈。)

师:不过,注意哦,在写字的时候,要注意笔顺。请看老师怎样写这个字。第一笔在横中线上,第二笔比第一笔略微高一点,是小撇,第四笔“捺”从中心点起笔要有捺脚。

三、作业 仿照《画》,自己也来试着编一首谜语诗,并配上相应的图。

小诗人 画─林常均:小娃采藕去,荷叶不会摇。蝴蝶凑热闹,人来鱼不逃。画─罗 亮:远看水在流,近听鸭无声。是鸟不会飞,是鱼不会游 画─金孟奇:是船不游动,是花不凋谢。是人不走路,是鸟不飞动。

师:哪一位小朋友能够读给大家听?生:指名读。师:请第一组的小朋友读给大家听听。生:分小组朗读。

师:下面我们让第一组的小朋友读第一句,第二组的小朋友读第二句,第三组读第三句,第四组读第四句。生:每组读一句。师:反一反。生:每组读一句。

师:下面请全班小朋友一起来读。生:齐读。

师:小朋友已经把字音读准了,那我们怎样能够读好呢?好,再来听老师读一遍。边读边划出停顿记号。

师:划两条的地方声音延得长一点,划一条的地方声音延得稍微短一些。好,请小朋友自己去读一读。生:自由朗读。师:假如你能够读好,请你骄傲地举起你的小手。生:抽3名。

师:我们的同学真了不起,读得真好,老师想听听女同学的朗读,好吗?生:女生读。师:男同学,你们也能够读得很好,是吗?生:男生读。

师:1、2两组读1、2两行,3、4两组读3、4两行。生:分组读。师:很好,大家一起来读一读。生:齐读。

师:请小朋友站起来,拿出最好的精神状态,老师让你们配乐朗读。生:配乐朗读。

师:你们读得可真美。请小朋友翻开书本,自己去读一读,边读边把你认识的字圈出来。生:读书,找出认识的字。

师:老师刚才看了一下,有些小朋友很能干,已经能够认识很多字了,但是很多小朋友还是不认识,那我们就想来认识一下这些生字宝宝吧。(出示生字卡片)会读的小朋友请你举手。读的好的,你还可以当小老师呢。生:读生字卡片。

师:大家一起读两遍。生:齐读。师:我们来开开小火车。生:开火车。

师:小朋友门读得真好,现在老师把拼音擦了,看你们还能不能读。

出示:文、六小老师领读,学生齐读,然后教师指导书空。让学生数一数每个字有几笔。“文”有四笔,“六”有四笔。注意:六的最后一笔是点,不要写成捺

先观察两个字在田字格里的位置再说说你的发现。“文”的第一笔在竖中线上,第二笔在横中线上面一点,横要左低右高。、教师犯些学生描红再独立写两个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写字姿势握笔姿势展示写得好的奖励小红旗 日积月累

5.《画》教学设计 篇五

绘画创作课。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初步了解美术学习与语文知识的关系,了解日记画的特点。2。引导学生多侧面地观察生活、了解生活、表现生活,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感情。3。促进学生形象思维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的平衡发展。

教学重点:

典型事例的分析与表现方法;色彩、黑白关系的处理与空间层次的体现。

教学难点:

画面与文字的相互关系,画面的表现形式。

教具准备:

了解学生写作水平和日记的实际情况,收集学生的优秀日记画习作。

学具准备:

选择一篇自己认为较好的日记,彩色水笔、钢笔等。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检查学生行为规范,稳定课堂学习秩序。

二、导入新课

1。复习语文知识:

日记。(教师提问,启发学生用学过的语文知识回答问题。)

2。出示日记画范样、板书课题。(教师配合动作与板书,用语言进行衔接,以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三、讲授新课

1。引导欣赏。

①这幅日记与我们通常所看到的日记有什么不同?(有形象、色彩、文字。)

②画面与文字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

(主要内容一致、互相呼应,互相补充,图文一体。)

③作者选择了生活中的什么事例进行表现?

(生活中的典型事例或较为特殊的事例。)

2。赏析课中图例。

请学生把课本翻至第14页。

①图例表现方法分析。

有黑白、白底有色、有底色有色彩三种表现形式。

②图例是如何选择表现内容的?

《钓鱼》,小作者选择了星期日与父亲在湖边钓鱼的活动内容,仅用下饵的瞬间,概括了活动过程。

《帮妈妈做家务》,选择了整理家务中的扫地一事,小帮手手中的道具、屋里陈设反映了扫地的结果。

3。日记画的特点。

以画为主,文字叙述为辅,文画一体,相映成趣。

4。日记画的方法与要求。

方法:

①选择利于自己表现的事和物;②合理分配画面与文字叙述的位置;③铅笔起稿;④草拟与画面相符的文字;⑤着色。

要求:

①注意文与画的整体关系;②画要形象鲜明、主次分明,能反映出事情发生的特定环境;③文字叙述言简意赅,与画面相呼应。

(教师可结合上述方法和要求,作步骤演示,使学生更清楚地了解日记画的方法与要求。)

四、学生作业,教师巡回辅导

作业:

根据自己的日记,选择一种适合自己特点的形式完成一幅日记画(彩色、黑白均可)。要求事例典型,环境独特,语言冼练,构图饱满,主次分明,对比中有协调。

辅导要点:

①合理分配位置(根据学生日记的特点进行辅导);

②主体形象的刻划(出示学生能够接受的人物画资料,供学生借鉴、参考);

③环境气氛的渲染(强调对比关系的运用);

④草拟文字(注意语句的连贯、通顺及与画面的关系);

⑤黑白对比方法(点、线、面的合理运用);

⑥色彩关系的运用;

⑦文字书写(要求规范,注明时间、作者、年龄)。

五、小结

6.《画》教学设计 篇六

知识与技能:

认识、会写“蜀”、“嵩”、“轴”、“锦”、“囊”、“乃”、“谬”、“矣”9个生字,辨析多音字“处”。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联系课后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学习牧童善于观察、敢于挑战权威的精神。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对照注释,弄懂每句话的大概意思。

教师提供附文,帮助学生对应文言文,整体了解故事内容。

自读,小组合作交流感悟和收获。

指导学生朗读,体会牧童的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牧童善于观察、敢于挑战权威的精神。

重点、难点:

重点: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突破方法:在疏通文句的基础上,指导朗读,讨论交流。

难点:弄明白每句话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

突破方法:凭借工具或注释,小组合作探究,教师指导。

教学准备:

插图、投影仪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设计理念

1.新旧知识点衔接的迁移。

2.现代文、古文之间的迁移。

3.学习方法的迁移。

牐犠灾餮习、自我教育是学生主体性的主要表现形式,也是由“学会”到“会学”的主要途径。当学生有了自我教育、自我学习的意识之后,他们就会积极自觉的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从而主动学习、主动求知、解惑。叶圣陶说过:“教是为了不教。”要做到“不教”,就要让学生由“学会”转变为“会学”。文言文“互动式”教学正是创造师生、生生共同的条件和氛围,在学习实践中形成和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牐犖疑杓频“互动式教学”主要体现在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包括知识与能力的迁移。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并不是将知识经验储存于头脑中,而是要应用于各种不同的实际情况中。如果学校培养的学生不能把以前所学的知识迁移到后继的学习中去,不能用这些知识去解决新问题,那就不能说已经完成了培养和发展的任务,因此,迁移现象是课堂学习的一个重要过程,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一个重要因素。文言文“互动式”教学正是在课堂情境中通过问题的发现与解决来促进知识的迁移,同时让学生在学习的实践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感受学习的乐趣,从而促进兴趣、态度的迁移。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出示插图,质疑:图上画了些什么?画上画了些什么?

2.教师相机导入新课。

这是《牧童评画》。

教师背诵课文。

学生感受古文的特点。

小结:古文的特点:简练。

[简析]对刚接触文言文的学生来说,最重要的是明白古文与现代文的区别,进而在学习的时候,加以体会,对学生进行熏陶。

二、学习现代文《牧童评画》

1.读通现代文《牧童评画》。

2.理解故事内容

3.练习表演,强化故事形象。

[简析]现代文、古文之间的迁移——学生对古文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我先把《牧童评画》的现代文让学生通过朗读了解大意,然后让2人小组演课本剧,最后加入口语交际内容,学生先读白话文的翻译,就可以在读文言文时做到对其内容一读就懂,化解了学生阅读文言文的难度。使学生感觉学习文言文并不难,防止学生产生畏难情绪。由现代文过渡到文言文,就把学生读懂文言文的过程变成了接触、感受、发现文言文的过程,实现了现代文和文言文的迁移。

三、学习文言文《牧童评画》。

1.齐读文言文的课文,要求读通顺。

2.自主学习,理解每句话的含义。

3.请几位同学读文,适时指点:读准节奏,感受韵味。

4.对照书后的注释及你们刚才阅读的资料,理解文言文中每一个字、每一句话的意思。

不动笔墨不读书,边自由读边在难懂的字边做注释。

5.整体感知,理解全篇的内容。

[简析]学习方法的迁移——在处理教学难点解句释文这个环节中,老师引导学习第一句后,后几句让学生自主理解、合作讨论。以思维碰撞思维,以智慧点燃智慧,用合作学习的方式来碰撞学生思维的火花,突破课堂教学的难点。老师引导学生逐字逐词的理解,并带领学生总结学习方法:(1)古今文对照。(2)参照书后注释及字典。(3)理解每一个字的意思,连字成词,连词成句。这是学习文言文经常用到的扎实有效的方法,学生学习后几句话可以用,以后学习任何文言文都可以用到,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迁移。

四、归纳理解本文的重点字:“好、曝、拊掌、之”,突破字意理解的难点。

[简析]教会方法,积累运用——古时候汉字的数量比较少,不象现在词汇非常丰富。一词多意的现象在文言文中是常见的现象。在学习完一篇古文后,积累词汇的用法,这是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日积月累,必有成效。

五、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复述课文。

六、课堂小结。

初读文言文,我们有了新的体验,快快总结,作为经验积累吧!

七、拓展作业:

1.理解课文,你想对杜处士和牧童说什么?

7.《画杨桃》(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七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五课《画杨桃》是一篇精读课文, 主要讲述了图画课上“我”练习画杨桃时发生的事情。“我”根据自己看到的情景, 把杨桃画成像个五角星的样子, 遭到同学们的嘲笑。老师却通过这件事, 启发同学们懂得了: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去看会有不同的样子, 即无论做什么事或看问题, 都要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 不能凭空想象, 不能轻易下结论。坚持这种科学的思想方法, 就能终身受益。课文从一件事中引出一个深刻的道理, 来龙去脉交代得十分清楚。课文对人物语言、神态的描写具体细致, 形象生动, 能准确反映人物内心世界。老师神态由严肃到和颜悦色, 老师的话语通俗易懂, 循循善诱, 饱含哲理, 表现出高超的教育艺术。学生们开始嘻嘻哈哈, 以为“我“把熟悉的杨桃画成五角星, 非常好笑;当了解真实情况后, 则又显得很尴尬, 这充分反映出了学生们的纯真。教学重点和难点是学习抓住重点语句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体会其中蕴含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实物激趣, 揭示课题

1. (出示杨桃实物) 同学们, 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水果吗? (杨桃, 是一种营养丰富的水果, 还具有生津止渴、止血止痛的功效。)

2.我们来了解由画杨桃引起的一场风波。 (板书:画杨桃)

3.你们画过杨桃吗?想知道由画杨桃引起的故事吗?让我们走进课文去了解一下吧!

设计意图:杨桃是一种热带水果, 并不很常见, 以杨桃实物导入新课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只有学生对所学文本感兴趣, 学生才会乐意阅读文本, 走进自主学习的世界。

二、初读课文, 感知内容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把生字词多读几遍。

2.范读课文。教师范读课文, 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流利。

3.交流互动。结合课文内容, 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4.学习生字。 (1) 出示生字, 指名读生字。 (2) 合作学习, 熟记生字新词。 (3) 交流记忆生字的方法。 (4) 指导学生书写生字。 (“叮嘱”的“嘱”书写时注意“禹”字的竖和提是两笔写成的。“熟悉”的“熟”字的右上是“丸”, 而不是“九”, “悉”的上面不是“采”, 而是一撇加“米”。)

5.展示评价。展示学生书写的生字, 教师学生共同评价。

设计意图:通过初读课文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 既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又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 使学生能主动识字写字,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生字生词, 交流记忆生字的方法, 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

三、质疑解难, 培养能力

1.默读课文, 提出问题。学生默读课文, 画出重点词句, 对不懂的地方提出问题。 (教师巡视学生默读的情况, 指导学生根据课文提出问题。)

2.提出问题, 小组讨论。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 通过小组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老师不仅要善于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 引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还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和质疑探究的技巧,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尝试分段, 了解段意。 (1) 默读课文, 思考课文共分几段, 每段主要讲了什么? (2) 指名分段, 说一说段意。第一段 (第1自然段) 讲父亲教“我”学画画。第二段 (第2~18自然段) 在图画课上, “我”将杨桃画成五角星的样子, 同学们觉得很好笑, 老师却通过这件事启发我们懂得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第三段 (第19自然段) 讲老师和父亲的教诲使我一生受用。

设计意图:《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虽然对阅读教学中的分段和概括段意没有提出明确要求, 但是这篇课文从一件事中引出一个深刻的道理, 来龙去脉交代得十分清楚。分段和概括段意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揣摩”课文的表达顺序, 理解文章要说明的问题, 培养学生分段和概括段意的能力。

四、品读课文, 突出重点

1.角色体验。 (1) 学生分角色品读第一段。重点读父亲教“我”学画画的话。 (2) 启发想象。想象父亲教我学画画“很严”的样子, 说一说父亲为什么要“很严”。 (3) 学生交流自己对父亲教“我”学画画的这一段话的理解。 (4) 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

2.理解词语。提问:从第一段中你读懂了什么? (1) 理解“想当然”。 (2) 理解“叮嘱”。 (引导学生说出父亲对“我”要求严格, 严中充满关爱、认真。)

3.指导朗读。突出“很严”“经常”“是什么样, 就画成什么样”这些词语的语气。

4.朗读课文。学生朗读课文,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8.农村小学“乡土”拼贴画教学 篇八

一、感知积累,储存表象

1.通过多种途径欣赏拼贴画,储存丰富的表象

让学生通过电视、网络、书籍等渠道寻找不同的拼贴画,丰富形象储存。教师以各种形象的教学手段,如参观、录像、范画(名画、教师、高年级学生及同龄人的作品)等引导学生增强直观形象感受。让学生说说自己喜欢的一幅拼贴画,并谈谈自己心中的感受。通过比较、讨论,引导学生体验、思考、鉴别、判断,努力提高他们的审美趣味。

2.在自然和生活中寻找美,发现美

(1)教师带领学生欣赏家乡美丽的风景,如定慧寺、水绘园、长寿园、田野油菜花……

(2)积极发动学生从身边的角角落落、废旧物甚至是垃圾中去寻找一切可以变成美的材料。如在新课导入时,教师先在教室的垃圾桶里找一找可以利用的拼贴画材料,像废纸、丢弃的塑料瓶盖等,学生一定很好奇,非常想看看老师会做些什么。这时教师通过染色、粘贴等方法做成一幅漂亮的画,紧紧吸引学生的目光,原来那些零乱的、不起眼的、甚至是被我们丢弃的东西也能变成美丽的画,从而启发学生发现身边平时忽略的美。

二、自己动手,感悟方法

1.“拆”中找法

我们不应急于教给学生拼贴画制作的技法,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如教师先把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组上一张拼贴画(只是摆好了但还没有粘起来),让学生自己拆开来看一看,这幅画是由什么做成的,是怎么做的?

2.“试”中增技

拼贴画的材料很丰富,需要的工具比较多。如胶水,用我们平时用的普通胶水行吗?是不是用粘性很强的502胶水呢?现在商店里有哪些品种的胶水呢?哪些材料适合哪种胶水呢?实践出真知,让学生自己通过尝试,了解不同的材料,用的胶水是不一样的。其他也一样,什么材料适合做什么?自己去试一试,自己去比较,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且更容易记住。

3.“仿”中长知

对于有创新意识,而无创新能力,也就是当学生在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情况下,开发创造潜能的最佳方式莫过于模仿。诱发他们创新的欲望,这是创作的前奏,是从“生活中创新事物”到“唤醒自身创造力量”的过渡,是一种对照参照物进行形象、发散、类比、联想的再创造,在富有智慧的扬弃中激发创新欲望。学生就能将别的东西稍加变化,变成自己的东西让学生利用现成的作品进行模仿,帮助学生熟悉材料和工具,进而掌握与工具相适应的拼贴画制作的基本技能,了解拼贴画制作的基本步骤:收集材料—→构思、构图,设计草稿—→分片取材,成型—→修改、调整—→粘贴—→有条件还可进行装框。我们所说的“仿”还包括创造性地模仿,也就是根据范画或图片资料,做基本形(体)的变化、替换而形成自己的新作品。

三、注重开放,指导创作

1.命题的开放

首先教师出宽题,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由出题。如教师出了以《开心一刻》为题做一幅画,学生根据自己各自的生活体验拟题。

其次把命题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自由出题,尤其高年级的学生,完全能拟出新颖的、合适的题目来。用学生喜爱的,能运用的绘画语言作传达的内容进行创作,激发学生的潜能,拓展学生的表现空间。

再次让学生先创作再拟题。学生创作的过程完全是开放的,使学生脱离题目的束缚,思维在完全自由的空间驰骋变化,利用自己所带的各种材料自由表现心中的情感和体验。

2.题材的开放

9.剪贴画教学设计 篇九

2、在劳动创造中要有合作、环保、安全、竞争等意识。

3、感受劳动创造美的愉悦心情。

教学重点:

1、在制作中掌握布贴画的制作方法。

2、多种技术意识的渗透。

教学难点:如何使学生动手制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有所提高?

重点突破方案:布贴画的制作方法是:设计-----复印------选料、剪裁-----粘贴。可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启发学生探究制作方法;师生合作示范制作方法;学生集体或个人运用制作方法进行创作。

多种技术意识的渗透。创新意识的渗透,要求设计图样时要与众不同,在制作过程中遇到问题要养成动脑筋的习惯。环保意识的渗透,要求把边角料、无用物装进准备好“方便袋”里。合作意识的渗透,集体创作要有合作意识。安全意识的渗透,在使用剪刀时的安全提示。竞争意识的渗透,创新杯、环保杯、安全杯、巧手杯的评选活动。

设计理念:

1、劳动与技术教育是医学生活的直接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主的多方面发展为目标,易操作性学习为特征,强调学生通过人与物的作用,人与人的互动来从实操作性学习,强调学生动手与动脑相结合,形成初步的技术意识和技术实践能力。

2、探索性: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检验成果。实践性:做中学。行动遇到困难时便不能不思考,细想贯通便取得了真知识,运用真知识以行动,便走上了创新路。

3、作品评价:重在对运用、创造方面的能力进行评价。如:模仿----娴熟----灵活-----独特-----综合。重在对训练过程进行评价。因为训练过程作为学生的一种体验,猪不会是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人格潜移默化的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从长远角度看,可能比出一些作品更可贵。因此,要想方设法记录学生的活动过程,可以使教师的直接观察,可以使学生的互相观察,也可以是小组活动的记载。

教学流程:

学生在歌曲《校园的早晨》中步入教室。

一、导入新课:

1、刚才呀,同学们伴随着优美动听的校园歌曲来到了教室,听着舒服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咱们学校也栽种了小树,我们可要爱护他们呀!

2、校园生活可真是丰富多彩!这不,咱们学校将要举行“艺术文化节”其中要有剪贴画展览。那么,什么是剪贴画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组图片。(播放课件)

剪贴画是一种特殊的画,和真正的绘画不一样,不用笔和颜色,而是用各种材料粘贴而成的。这些材料有大都是日常生活中废弃的东西,所以有人称剪贴画是“环保艺术品”

3、废弃的物品中蕴藏着美,但要靠劳动来创造。今天就请开动你们智慧的头脑,东起你们灵巧的双手,用布贴画的形式来把美丽的景色描绘,来把美好的心愿表达。

二 学习制作方法

1、老师这里有几幅布贴画,发给各小组,请同学们研究研究他们,想一想需要哪些材料和工具?是怎样做成的?

2、看一看所需工具材料带起了没有?

3、接下来我们就以一幅《可爱的小女孩》布贴画作品,来学习布贴画的制作过程。

第一步:设计。在白纸上画出腰间贴的图案。(出示图案)

第二步:复印。用复写纸将图案(轮廓线)印在底布上,注意底布要和画稿一样大小、可以将画稿与底布固定一下以防各部分错位。

第三步:选料、剪裁。选料很重要,要根据图案的需要选择大小、颜色、图案合适的小布块。用复写纸把图案各部分的轮廓印在布料上,再剪下来。

这一步,我在讲台上操作,同学们肯定看不清楚,请看大屏幕。

第四步:粘贴。按一定的顺序在底布上贴画。

4、除了用布片粘贴画面之外,我们还可以用什么装饰画面?

一幅布贴画作品就完成了,你们想试试吗?

三、学生创作

1、师:先想一想你准备设计什么图案来表达思想?也许,你有个好朋友是个读书迷,你就画一幅阶梯形状的书籍图吧,他肯定喜欢。也许,你的亲戚要乔迁新居还缺少装饰,你就送他一个还挂着绿叶的红苹果吧。也许,你的父母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你多心疼呀,你就冲一杯热气腾腾的咖啡吧,可以在旁边写上“滴滴香浓意犹未尽”。也许你对老师的培育感念不已,那就画一颗红心插上天使的翅膀,在一旁写上“师恩难忘!”……

你想好了吗?

2、接下来,你可以个人制作,也可以几个人合作。

在制作的时候呀,你还会遇到很多问题,要动脑筋想办法解决,我们设有创新奖。剪裁时,要注意安全,见到不用时要放好,安全杯也在等你拿。既然是艺术品更要求做巧,看谁的手追最巧。在创作时,要讲究卫生,把剑下来的边角料放在方便袋里。

成立评审委员会。你来巡视谁的设计最有创意,你却看谁的手最巧,看哪组制作的场地最干净?

四、评价作品

1、同学们的创作都已有结果,请评委宣布评选结果、并颁发奖杯发奖杯。

2、四樽奖杯都已经被同学们捧回,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为同学们的精彩表示祝贺。

五、谈感受

在掌声中,你是否感受颇多。谈谈你的收获。

10.《画家乡》教学设计 篇十

龙师附小

廖红英

知识目标

1.认识“宽、虾”等12个生字。会写“贝、原”等6个字。2.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感情。

能力目标

鼓励学生用笔画出自己的家乡。教学重点

1.认识本课的生字、新词,正确书写。

2.理解课文的内容,激发学生热爱自己家乡的情感,并把自己喜欢的部分背诵下来。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中国地图课文插图 2.字卡、词卡 3.图画纸、彩笔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谈话导入

1.小朋友们,今天上课之前,老师先带大家去祖国各地参观好吗?注意边看边想一想,我们都去了哪些地方,看到了什么?(课件展示:各地风光图片)

2.谁来说说你都看到了什么?你看到的景物美吗?指名答。

3.是啊,我们祖国各地真美啊!今天还有五人小朋友想告诉我们,他们从小生活的家乡更美。那这五个小朋友是谁呢?他们的家乡又在哪里呢?我们到书中去找答案吧。(板书课题,画家乡)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师配乐范读文,学生看图欣赏(整体感受语言的美)2.课文都介绍了谁的家乡,他们的家乡都在哪? 涛涛的家乡在──海边 山山的家乡在──山里平平的家乡在──平原 青青的家乡在──草原 京京的家乡在──城市

三、精读课文,指导感悟

(一)学习第二自然段。

1.抓住美的景色,指导观赏。

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有什么景物?小朋友在做什么?你喜欢吗? 2.抓住美的语言,朗读感悟。

(1)请一名朗读能力较强的学生配乐朗读,其他学生看图欣赏,整体感受语言的美。(2)再请一名学生示范朗读,学生划出最喜欢的句子,读一读,说说为什么喜欢?(3)学生自由朗读,识生字。

图文结合认识生字“宽、虾、脚、拣、贝、壳” 数数有几句话,每句写的是什么?(4)指导朗读重点词句:

“那么……那么……”的句子,表达对大海的喜爱; “一艘艘、装满”要重读,体现鱼虾的多。3.看图介绍涛涛的家乡。

4.师生共同总结学习过程:看图──读文──看图解说。

(二)小组合作学习第三段:

看图:这是谁的家乡?他的家乡在哪儿?有什么景物,他喜欢做什么? 读文:自由拼读──听同学朗读──找好词好句反复读──小组齐声表演读。“那么……那么……”的句式,表达对家乡的喜爱; 解说:看图用自己的语言解说图画。

(三)自由选择一段自学:

1.学生在第四、五、六段中选自己喜欢的一段自学。2.自学汇报展示:

(1)抢认生字:原、奔、密、匹、市、楼(2)解说员解说图画。(3)表情朗读最喜欢的句子。(4)自学相同段落的同学齐读整段。3.完成口头练习。

_______________的家乡在_______________。他画的_______________那么_______________那么_______________。还有_______________,那个孩子_______________。

4.感情朗读。

四、游戏活动,巩固练习

(一)奇妙的口袋

准备:漂亮口袋一个,硬字卡若干(上面写出了本课的词语)

玩法:请学生伸手到口袋里摸字卡,念对了大家鼓掌,还允许再摸一次;不会或念错,换人。还可增加用该字组词的练习。

(二)比一比

四──匹

下──虾

贝—见

现──宽

五、拓展课文,课外延伸 1.指导学生画出自己的家乡。

我们刚才已经游览了五位小朋友的家乡,他们的家乡多美啊!老师觉得我们的家乡也美,请大家拿出纸和笔,用绚烂的色彩来画一画自己的家乡吧!

2.学着课文中的介绍,给你自画的家乡图旁边写上一段话,要求用上“那么……那么……”来赞美自己的家乡。

3.写好后请你当导游,说给小组内的同学听一听,评一评,改一改。

板书设计 画家乡

涛涛:海边海、船、贝壳 山山:山里山、水、树、蘑菇平平:平原稻子、棉花、菜地…… 青青:草原草、羊群、马

11.关于中职服装画教学的探索 篇十一

关键词:中职 服装设计 服装画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1(c)-0039-01

服装的表达方式主要有两种:服装效果图和服装款式图,在中职学校一般由服装画课完成其教学内容。服装效果图是表达设计意念的一种快捷手段,被看作是衡量服装设计师创作能力、设计水平、艺术修养的重要标志。服装款式图与服装效果图不同,它是构成服装款式结构的平面结构图,是用平面的形式表现服装的款式结构,既是设计师设计意图的表现又是制版师、工艺师完成成衣的重要依据。画好服装效果图和款式图是服装设计人员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

一般来讲,要画好服装的效果图和款式图应具有扎实的绘画基础。现中职学生大多没有美术基础,如果按照原来的教学情况,沿袭美术院校的模式进行基础美术训练,耗时长且见效慢,不适应现代职业教育的要求。笔者通过教学实践,在多年的教学工作中摸索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法,抛砖引玉,希望与大家共同探讨中职的教学之路。

服装款式图的教学应放在服装效果图教学的前面,学生在熟练掌握款式图的绘制方法后,对于比例、线条、款式等的把握有了一定的基础,再学习着装人体服装效果图,就是在平面的基础上,学习立体的概念并表现出来。这种教学模式尤其适用于初学者。

1 服装款式图教学

服装款式图要求工藝性,工整性,细节性,实用性,要求学生有耐心、细心。这部分教学培养学生掌握服装比例是关键。

1.1 了解服装的款式结构、各部分规格,强化训练基本服装款式的表现

服装表现技法的开课时间是第二学期,学生对于许多服装的结构及制图方法还没有掌握,因此,对一些服装款式在头脑中没有概念。在授课时,要从学生已经掌握的裙、裤入手,参考服装的规格,画出基本款式图,然后再介绍衬衫、风衣、西装等服装款式的结构、规格等相关知识,引导学生按要求画出基本款式图。这部分教学要严格把关,务必使学生熟练掌握。

1.2 分解服装款式,强化训练领、袖的表现

款式图中领、袖是教学难点,尤其是衣袖的倾斜角度、与衣身的穿插关系都是学生比较难于处理的部分,教学中要分解服装的款式,单练领、袖,鼓励学生多实践、多比较,从中找到最佳的表现方法。

1.3 利用绘图软件,丰富款式图的表现力。

利用绘图软件如Photoshop、CoreDRAW、Adobe Illustrator等进行服装款式图的绘制,教学中把相关的工具介绍给学生,并利用计算机的资源优势,填充肌理,使款式图更活泼、表现力更丰富。

2 服装效果图教学

服装效果图在整体上要求能充分体现设计意图,给人以艺术感染力。对于无绘画功底的学生来说最易见效的是“临画结合法”—— 临摹是入门学习的捷径。

2.1 运用对称式训练方法,强化服装人体结构

服装人体的表现是服装效果图的根本,因此,这部分的教学一定要保证教学的质量。笔者在教学中分三步训练:

(1)临摹人体各分解的部位,如手、脚、头等。选择临摹的对象以常见的动态和角度为主,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比对实物或图片临摹,理解其结构,然后在旁边画垂线,以垂线为参考线画对称的图形,不断要求学生重复此步骤,直到学生可以默写下来为止。掌握之后学生还可以根据需要多角度的运用所学。

(2)描摹人体动态,强调服装人体的比例、重心的平衡、人体各部位的肌肉曲线等知识点。可以分层教学,对优等生重点教授人体运动的规律、动态人体肌肉曲线的变化等知识;对中等学生重点教授人体重心的平衡、四肢运动变化的规律和不同角度头部的表现;对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重点教授构图的安排,服装人体的比例、人体基本姿态等内容。依然要求学生临摹后画轴线,参考轴线画对称的图形。反复练习直到能默写下来为止。

(3)组合人体训练,强调构图及服装画的情感关联。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别设定两人、三人组合;五人、六人组合到八人组合等,通过这一步骤的训练考察学生前两个步骤的学习情况,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务必使学生达到教学目标。

2.2 理解服装与人的关系,训练着装人体的表现

这部分重点强调服装、人体动态、面料之间的关系。人物姿态要尽可能的体现出服装的款式美感。教学中也分三个训练步骤:

(1)描摹衣纹、衣褶的表现,训练要由简至繁并结合实物写生进行。服装是穿着在人体外面的,衣纹是由于人体的结构和人体的运动产生的,衣褶是服装款式,是由相应的制作工艺产生的。面料的衣纹衣褶要反映服装的质地、款式与人体的结构、动态。无论衣纹、衣褶,其变化都是有规律可循的,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掌握它们的规律,把它们准确地应用到各种服装表现中。

(2)描摹面料的表现,包括各种面料质感及图案的表现方法。教学时要强调线条的性格对于面料表现的作用以及人体形态.在面料下的表现技巧。图案的表现要强调通过图案本身的变形表现人体的曲线形态。

(3)着装人体的表现,以色彩联练习为主,应从薄画法入手,熟悉材料的性能后再学习厚画法,并辅以彩铅笔做细节描绘。这部分重点在于指导学生考虑光影,使绘画呈现立体效果。

2.3 开阔视野,确立服装绘画的个人风格

时装画的风格表现是设计师个性的外化,具有稳定的个人风格是学生绘画技法成熟的标志,因此,确立学生的时装画风格具有重要意义。在教学中要采取多种手段增强学生的艺术修养,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的思路;要强调服装的设计风格与表现技法的统一,引导学生不断探索、尝试各种肌理的表现方法;引导学生灵活运用不同材料、不同绘画工具,表现变化多样、质感丰富的服装面料和服饰效果。

12.时装画与服装款式设计 篇十二

生产力的发展, 科学技术的进步, 推动生活方式的变革, 艺术设计等同样受生产力的发展与支配, 生产力发展相对为一切事物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使得时装画与服装款式设计在各自的领域里, 发挥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对于从事服装设计或一线教学的人来说, 光从字面上去认识时装画与服装款式设计之间的联系和区分是不够, 也是很肤浅的, 有必要从学术上厘清二者相互联系又相互影响、制约的关系。

一、从定义看时装画与服装款式设计

时装画以表现时装为主题且注重艺术感染力, 并能反应一定流行趋势和时尚主流, 生动准确地体现设计者的创作意图, 使未来的服装引起人们浓厚兴趣, 起到宣传、推广时装的媒介作用, 成为指导服装生产的依据, 也可以为服装设计师们提供创作灵感和设计源泉。它注重人物动态、姿势、角度与时装的最佳组合, 经常采用变形夸张手法, 不局限于一般性的动态, 追求对人体与服装之间的享受。

服装款式设计图则要求描绘的画面要工整, 比例准确、结构清晰, 其功能性大于装饰性, 能成为服装打板、裁剪到缝制过程的指导依据, 要能准确地画出服装的正面、背面的平面图和局部放大图, 如口袋、省位、线缉的宽窄、粗细等细节并加注文字等, 成为款式设计师与制作人员之间的桥梁, 从而指导生产。当然, 服装款式设计也需要时装画来传达、表现、渲染服装的款式、面料质感、图案肌理以及色彩的合理搭配。法国著名时装画家埃尔克逝世后, 巴黎时装界在讣告中这样写道:“对于时装设计师来说, 最能代表, 最能体现他们的设计, 莫过一张埃尔克的画了”。这也简要地概括了时装画与服装款式设计间的密切联系了。

随着国内纺织服装行业的蒸蒸日上, 国内服装院校都相应开设了时装画技法等相关课程, 大多很重视时装画的外观效果和表现手法。但对于服装专业来说过多强调时装画的视觉作用, 会背离自身的本行, 使得所学的时装画不能为服装款式设计服务。虽然服装款式设计师不一定都能成为时装画家:有的设计师会做不会画, 如夏奈儿;有的会画不会做, 如纽约的纽尔·布拉斯, 日本的矢岛功和熊谷小次郎, 台湾的萧本龙等, 但若想成为伊夫·圣·洛朗那样的大师, 就应该既是服装设计师又是时装画家了。

二、从服务对象看时装画与服装款式设计

不管从事时装画, 或者从事服装款式设计的人们, 他们都富有创造性, 都善于构思和创新, 构思和创新也许是他们的唯一共性, 不同的是服装款式设计又有其个性。由于服装款式设计是一个既追求艺术魅力又与人们生活紧密联系的领域, 服装款式设计不能无拘无束进入象牙之塔, 必须屈尊俯就地去取悦消费者。消费者是服装款式设计师们的上帝, 服装款式设计要依靠消费者而生存。因此, 其功能性和实用性要适应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需求, 从事服装款式设计时不能忘情于追求设计的完美, 过于强调纸面效果, 片面追求服装风格与环境、气氛、个人气质的搭配协调, 忽视对市场消费的把握。当然, 这也不是讲服装款式设计就不要求有漂亮的画面效果, 更重要的是如何将设计图完美地转化实物, 成为生产的产物, 服装款式设计应具有其装饰性、功能性的双层含义, 既属于艺术的范畴, 又属于工业产品设计的范畴。服装款式设计作为产品设计的一种, 其加工过程及加工手段又是极其复杂、重要的, 包含了对服装面料特性的了解, 服装结构的科学分析, 服装样板与工艺的合理处理等相关工业生产流程。

时装画往往更注重一定的画面效果与审美情趣, 要求突出表现服装的穿着效果。因此, 时装画中的人物形象、姿态总是美好的、理想化的、引人注目的。由于服装设计处在流行和不断变革之中, 为了能给人新的感觉, 具有一定的时代感, 时装画的形式也在不断变化着。现代时装画不但采用多种多样的绘画工具, 而且采用夸张、省略、装饰等各种表现手法。时装画吸取各种画派的特点, 如水彩、水墨、版画, 甚至油画等表现形式, 展现其丰富多彩的艺术风貌。可以说, 时装画是服务于服装设计中的绘画, 服装设计又不屈就于时装画, 两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正由于服装款式设计属于一种产品设计, 一位成功的服装款式设计师, 如果他的产品在市场中占有一定的比例, 销售达到一定份额的利润, 才是成功的。服装款式设计的诀窍是要把握市场的共性, 力求在消费者和个人审美的差异中找到平衡点。对于市场流行趋势的把握以及对服装面料与色彩的搭配, 服饰的舒适性与功能性的合理化, 从事服装款式设计时都需全面的考虑与恰当处理。

三、从绘画与艺术的角度去理解分析时装画与服装款式图设计

时装画强调了艺术性和独创性, 它和绘画、雕塑一样能给人美的享受, 起到一定的精神食粮的作用。而服装款式设计则是精神食粮与物质财富的结合。由于时装画往往表现的是人着装后的艺术效果, 而不是仅表现人穿着的服装, 所以画面往往又借助于各种夸张、超常的动态, 来增强时装画的魅力, 其欣赏价值高于实用价值。它所要表达的不只是服装本身, 更重要的是表达了一种带有时尚性、艺术性的文化氛围, 带有标志性和宣传性。所以时装画在选择人体姿态上往往用一番心思, 着重表现出服装改变人的外观和人重新赋予服装的神韵。画中的服装更加注重画面的视觉效果, 构图形式和姿态不一, 要新奇, 耐人寻味, 所有的线条、块面、面料纹样的使用, 在表达款式的同时, 还要尽力刻划出时代的气息, 进一步的夸张变化, 但夸张应有审美的眼光和整体的规律, 否则亦是很难被人承认其艺术价值, 会失去原有的魅力。

服装款式设计则不然。服装款式追求的是对市场流行风尚的把握, 款式结构的科学性, 服装生产的工业化, 更注重其装饰与实用。它所表达的是服装的具体结构 (装饰性、结构线、造型线等) , 考虑与人体结合后达到一定的外观效果。在绘制方面, 或许不再强调时装画中的姿态的优美性, 故而选择人体的姿态应根据要求略为简单。人体姿态为服装设计中的款式服务, 突出服装设计中的最佳效果。款式设计图对人物动态的把握也可以相应地夸张一下, 但它仍来源于生活, 同时受服装款式、造型的制约。以最为常见的主姿态为例, 就连可以自由活动的上臂也不能过多地相抱, 以免遮蔽服装中的结构线, 影响服装款式设计的目的性表达。在绘制款式图时要依据面料的质感, 款式的设计更要结合市场和消费者心理, 结合工业化生产, 让技术工人能很清楚地把握款式设计的内在含义从而进行生产。在表现手法上没有时装画那样可以随笔运势, 根据不同面料而选择各种变化的线条, 当然时装画中服装款式也是考虑的内容, 一切不可过于教条。

四、从生产力的发展看时装画与服装款式设计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 现代科技的进步, 计算机广泛运用到时装画和款式图设计当中去。用计算机绘制服装款式图非常方便快捷, 且款式设计师们可以随心所欲地进行修改调整, 运用不同的画面进行比较分析, 可以任意调配服装款式、色彩与模拟模特进行自由搭配, 可以使服装款式设计达到其实用性、审美性统一的境界。而时装画所表示的带有一定的艺术氛围, 在表现手法上, 在细部刻划上, 电脑与手工绘制永远是无法比拟的。因此, 电脑的运用将取代手工服装款式设计, 而时装画相对更有生命力及发展前途。

五、从形式语言上看时装画与服装款式设计

服装款式设计当然不仅仅指设计图的绘制测量或打版技术工作, 最重要的是设计师创造性思维的运用和展现。随着生产力的发展, 在现代文明社会里, 设计师的创造劳动是最宝贵不过的。服装款式设计, 其最了不起的贡献就是把现代人的审美情趣, 把最流行的时尚元素融合到其新颖独特的款式造型与色彩之中。因此服装款式设计必须要有必要的形式语言, 包括描绘方法、表现形式等。时装画是设计师把自己的创作构思及相应的文化氛围, 以形式语言表现出来的过程。另外一种形式语言即是表达了款式设计师构思, 色彩面料和细部, 包括必要的工艺加工要求的设计图说明。这种语言虽然没有固定的形式, 但显然不同于前者:前者追求的是时装画设计的整体风格和艺术效果, 后者则要求清晰、美观、准确。尽管服装设计不同于时装绘画, 但它的人物、形式、款式、质感和衣褶每一处的细节也可以看出艺术的魅力。这种设计的形式语言, 不仅是艺术创作的表现, 还应涉及对现代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理解。优秀的服装款式设计必须要工业化、商品化、价值化, 从这个意义上讲, 服装款式设计本身就是一种价值的实现。

13.蛋壳画教学设计 篇十三

一、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蛋壳的性质和蛋壳画的特点,掌握蛋壳画的设计创作方法,从而达到自己能独立创作简单的蛋壳画作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审美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

如何让学生掌握蛋壳画的特点和制作方法和过程。让学生通过训练可以自己独立完成蛋壳画的创作。

三、教学内容:

首先了解蛋壳的性质,进一步了解蛋壳画的特点。学习创作蛋壳画的方法和过程,能够独立完成制作蛋壳画。

四、教学具

学生:蛋壳、水粉颜料(油画棒、水彩笔均可)调色盘、小水桶,素描纸

教师:课件、几件蛋壳画成品、纸、笔、蛋壳、颜料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首先提问:鸵鸟蛋、鹅蛋、鸭蛋、鸡蛋、鹌鹑蛋„„的不同,学生回答:体积不一样大,壳的厚度不一样,表面颜色和花纹不同。教师:根据不同的蛋壳质地,我们可以做出不同的蛋壳艺术品,现在我们先了解下几种不同的表现方法。放映课件幻灯片(各种蛋壳绘画作品),提出问题,蛋和蛋壳画有怎样的关系,想不想亲手创作一幅蛋壳画作品?

2、通过欣赏,讲解蛋壳的性质,易碎,椭圆形,绘画过程中会有对造型不同的感受,旋转着画,容易造型偏差,不像在水平的纸面上画画,有一定难度。

3、教师通过多媒体示范,讲解示范制作过程。

4、再根据蛋壳本身的形状和颜色进行上色,确定最终效果。

六、指导学生创作自己感兴趣的蛋壳画,题材不限。

七、作品展示和点评,尽量以表扬为主,让学生自评,再相互之间点评,最后有教师总结点评其优点。

八、课堂小结

九、教学反思:

蛋壳画是“变废为宝”的一个学习课程,通过生活中常见的蛋壳创作美妙的艺术作品,给学生以耳目一新之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注意课堂中学生对掌握情况的反应,是否能理解“变废为宝”的真正用意,体会到生活中其实还有好多废旧东西是可以用自己的巧手变成美丽的艺术品的,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微缩版”的清明上河图

各种各样的蛋壳画

介绍的在蛋壳上画画的方法都是用丙烯或用较干的水彩画,然后再上光油,之类的方法,由于蛋壳太光,画出来不好看,我过去看过工艺品厂生产的蛋壳画,蛋壳上有一层白色的粉,然后用国画颜料或水彩颜料就能很容易地画,画好后,蛋壳没有光,就像宣纸上画的一样,非常美

14.画鸡蛋教学设计 篇十四

教学目标

1、认识“烦、训”等4个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好词佳句。

2、通过抓重点词语理解、创造想像空间、与文本换位体验等方法,引导学生去感受达芬奇画鸡蛋的态度变化。

3、懂得做事要认真,从基础做起,勤学苦练,才能成功。

教学重点

感受达芬奇画鸡蛋的态度变化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做事要认真,从基础做起,勤学苦练,才能成功。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小朋友,你知道世界著名画家达芬奇吗?(出示达芬奇画像)

达芬奇是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画家,他是一个天才少年,有“绘画神童”的美称;他是一个伟大的画家,他给后人留下了众多传世名画;他是一个神奇的人,不仅是多才多艺的画家还是寓言家、雕塑家、发明家、哲学家、音乐家、医学家、生物学家、地理学家、建筑工程师和军事工程师。

他是如何成为这样一个了不起的人呢?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去学习他小时候画画的故事。相信你一定会有所收获。齐读课题

二、学习生字,整体感知课文 学习课文之前,我们先来看看本课的生字

1、出示词语:著名 不耐烦 严肃 训练 绘画

文中有几个新词,自己先读一读。

2、指名读。同桌检查读。

3、交流记字方法。

4、指名分段读全文。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自由交流

三、研读课文

(一)、默读课文,用----画出达芬奇是怎样画鸡蛋的句子,找到后,读一读,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 预设1:

1、我们先来看看达芬奇刚开始是怎样画鸡蛋的,谁来读一读?

2、出示句子:达·芬奇开始学画的时候,老师先让他画鸡蛋,画了一个又让画一个。

3、读这句话,你知道了什么?(画的多,总画一样事物)你从哪个词知道的?(画了一个又让画一个)把这个词点上点,读的时候重一点,指名读,点评

过渡:听你的读我感到了达芬奇画得真多,画了一个又一个,知道吗,老师让他画鸡蛋一画就是一天甚至是几天。

3、画得这么多,这么久,心情会怎样?(不耐烦)指名读句子 点拨:不耐烦是什么样子?

画得不耐烦会有怎样的表现?(不认真、搞小动作、乱花)他会怎样法呢?(这么简单天天画,太没意思了)

4、指名读达芬奇怎样说的

评价,如果是你,天天让你这样画鸡蛋,一个又一个,你的心情如何?读出不耐烦的感觉

5、小结:这两句话抓住了达芬奇画鸡蛋时的动作及神态描写,让我们感到他刚开始画鸡蛋时得不耐烦。预设21、2、可是后来达芬奇听从老师的话以后,却能用心的画鸡蛋,-----(生)画了一张又一张 出示“达·芬奇听从老师的话,用心画鸡蛋,画了一张又一张,每一张都画了许多形状不同的鸡蛋。” 点拨:用心:换个词(专心)

画了一张又一张:联系上文,画了一个又一个,有什么不同?

(既照应前文,又突出了画得多。)

3、刚开始画鸡蛋他画得不耐烦,现在他画的又多又用心,他前后的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一句从达芬奇的动作描写让我们感受到达芬奇用心画鸡蛋,那现在他画的又多又用心的原因是什么?(听从了老师的话)预设3学习老师的话1、2、3、老师说了什么,用---画出来,画完后读一读,想想你读懂了什么? 指名读,思考你读懂了什么? 学生汇报

4、你能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一说老师为什么让达芬奇画鸡蛋

小结:老师让达芬奇画鸡蛋,就是让他通过细心地观察,捕捉到是事物细微之处的差别,从而提高他的眼力,提高他的绘画技巧,画得多了,也就熟练了,绘画技巧自然就掌握了,用一个词来说就是-----熟能生巧

领读:所以,我让你画鸡蛋---(生)就是要训练你的眼力和画画技巧,使你能看得准确,画得熟练。

再说说达芬奇怎样成为一名著名的画家?

5、因为达芬奇听从了老师的话,勤学苦练,所以画什么都能又快又像,真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所以成为一名著名的画家

6、四、总结全文:

想一想,达芬奇是一个怎样的人?(知错就改,勤奋)你明白了什么?

这篇课文抓住达芬奇小时候画鸡蛋这件事,通过描写他怎么做的,怎么说的,以及前后态度的变化,告诉我们做事要认真,从基础做起,勤学苦练,才能成功。

五、读写结合

写人记事类的文章一般都是通过一件事,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描写突出人物的特点

现在老师就给你一张图片,请你仔细观察人物,他在做什么,怎样做,想一想,他会说些什么,想些什么?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六、全课总结,你有什么收获?

送你一句话:不怕学不成,就怕心不诚

15.小学美术“诗画合一”教学研究 篇十五

一、开展“诗画合一”教学的理论基础

首先,诗歌与美术具有共通性。一方面,诗歌和美术具有共同的来源,古语有云:“诗是有声画,画是有形诗”,写诗和作画的最高境界就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者心声,画者心画”,也就是说诗歌和美术的来源都是意境,也就是情与景的结合,都是人的思想感情的外在表达形式;另一方面,二者的思维模式相通,对诗歌和美术的鉴赏都可以归于审美活动的范畴,并且对二者作品的理解与创作都属于一种创造性的工作,需要作者掌握一定的技术来进行表达,而二者最终的上乘作品中都是对作者感情的表达。

其次,“诗画合一”教学符合教育心理的要求。根据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研究,小学这个特殊阶段决定了小学生存在着好奇心重、注意力持续时间短、形象思维占优势等特点。结合了诗歌的美术课程更能够运用想象来调动小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有学习美术和诗歌的兴趣,从而强化学生的认知、感悟和体验能力。

再次,“诗画合一”符合美术与语文的学科特点。中小学美术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美术教学应与其他学科相综合,“诗画合一”教学就是跨学科教学的一个有益实践。现代教育学研究表明:跨学科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美术教学的目标就是要让学生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感受美,并逐渐有自己对美的认识,从而能够创造美。对诗歌的教学是语文课程中的一部分,其在作品中表现出的优美意境很难在语文课堂中独立展示,如果能够与美术课程结合,则能够使诗歌和美术的双重教学很好的完成。

二、“诗画合一”教学的作用

“诗画合一”的美术教学方式对课程的重大改革试验,对美术课程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现近的小学美术课程设置的教学活动形式非常单调,多采用灌输式教学,利用的只是板书及教学媒体的辅助,不能充分利用课堂时间达到教学目标,而“诗画合一”教学模式尝试釆用“引+教+赏”模式,通过诗歌引发学生兴趣,再通过解构构思、色彩、线条等内容开拓学生思维,提升学生文化内涵,进而达到提升学生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的目的;另一方面,每一种知识都不是独立存在的是可以通过学习融会贯通的,学校实行分科促进了对学科的深入,但是知识需要融会贯通,诗画同源为两科知识的掌握提供了便利的条件。“诗画合一”教学,诗歌与美术互相促进,使学生自发地思考,自主调节学习过程,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三、“诗画合一”教学的设计

1.营造诗画合一的教学氛围。对诗歌和美术的学习均需要一个轻松、愉悦的环境,只有在充满诗情画意的氛围中,该项教学活动才能使教师与学生平等地沟通交流,师生共同在美好的意境中感悟艺术的心境。环境对小学生的学习活动影响很大,营造一个“诗画合一”的教学氛围可以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艺术熏陶,为教学活动有序开展打下基础。因为小学生知识和经验的不足,无法理解和感受古诗中的意境,可以采用多媒体的方式,将古诗中的意境呈现在他们面前,在视觉和听觉上的影响下,自然能够体会古人的思想。

2.身临其境借画品诗。诗歌就是作者通过特定的方式对生活进行再现,因为经验不足的原因,部分小学生可能对诗歌中的景致不能想象和理解,这就需要教师安排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诗歌中的景致,从而通过形象直观的感受,借着自然之画的美妙,充分领略诗歌所表达的意境。

上一篇:两新组织党建工作总结下一篇:应聘化妆师助理自荐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