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024-09-28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16篇)

1.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篇一

谈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评论数(0)浏览数(3)推荐数(0)发布人:武转红(清徐县)发布时间:2012-03-26 传统的科学教学教师教的辛苦,学生学的痛苦。当前小学科学课堂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科学探究活动的有效性并不理想!学生不善于倾听,探究活动只停留于表面上的热闹。科学教育使学生逐步领会科学的本质,乐于探究,热爱科学,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有效教学要关注的是学生。强调的是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是课堂的主角,教师只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参与者,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服务者,而不是一个灌输者。有效教学关注的是学生情感态度、品质的发展以及教师自身的发展,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如何学习”,学习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方法。

一、关注学生发展,激发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蚯蚓》一课时,给学生提出了蚯蚓在在什么地方生活?你在什么地方能捉到蚯蚓?为什么?观察蚯蚓怎样爬行?蚯蚓能长时间放到水里吗?让学生回家实地考察验证。

二、重视教学情境化,保证课堂教学有效性

1、科学实验情境。

学生通过观察演示实验时获得的大量的感性信息。带着问题去探索,接受新知识。

2、生活经验情境。

科学与生活联系密切,现代社会生活离不开科学,它跟社会生产以及生命、环境等现代科学前沿问题有密切的联系。生活中处处有科学,这样联系实际生活解决实际问题在科学教学中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设疑创设情境,提高学习有效性

“一石激起千层浪”,善于设疑,巧于设疑,通过设疑创设情境,给学生一定的悬念,他们的好奇心会随之而来,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疑,解疑,可极大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愤愤,口悱悱”的状态,从而激发他们积极思考,探索的欲望。当他们处在“山穷水尽疑无路”时,教师适时给予解惑,使之感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让学生感到新奇有趣,学生会随老师疑点,不断思索。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乐于与他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为后继的科学学习,为其他学科的学习,为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基础。小组合作学习能够实现优势互补,从而促进知识的建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有利于激发上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以及学习在小组自主合作在中,经过不断地自主、合作、交流,使他们在合作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从而培养科学素养,促进其全面发展。小组合作学习要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分组,按学生基础、学习能力、动手实践能力进行分组,让不同

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以有利于学生间的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小组成员是动态的,可互换或流动,可按活动的主题需要让学生进行组合,提高新鲜感和合作兴趣,给每个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

小组合作学习不能只是一种表面上的“假热闹”,实际上是“活而无序”。有的小组混乱;有的小组汇报积极,但未能表达小组的意见;有的小组心不在焉,一言不发,充其量也是各行其是罢了,小组合作学习形同虚设。如在教学《蜗牛》《蚯蚓》《蚂蚁》时,就不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去进行合作学习,学生通过实际观察,教师讲解,就可知道他们的生活习性及身体结构。

小组合作学习应注意:

1、合理分工,明确职责。

小组内设小组长、记录员、汇报员各一名。小组长负责对本组成员进行分工。记录员负责记录合作学习过程的重要内容;汇报员负责本组合作学习情况进行归纳在全班进行交流汇报。

2、建立有序的合作交流常规。

引导学生一起讨论指定小组合作学习的合作规则,可以使学生在进行小组活动时愿意执行自己承诺过的规则。这在执行时他们不会觉得是一种负担,而是觉得很自然,愿意理解和接受处理办法。

3、培养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

(1)学会搜集资料。合作学习的内容一般都有一定难度,有时需要搜集一些资料。让学生学会用什么工具,通过什么途径,搜集什么样的资料等技能。

(2)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避免“人云亦云”盲目从众现象。每个学生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互相了解对方的观点。教学中有意识地提供机会让学生多表达自己的观点,发现问题及时予以指点。

(3)让学生养成积极参与,踊跃发言的习惯。小组成员间产生一些矛盾,成员都要明确争议是为了达成共识,更好的解决问题目标是一致的。大家要以小组利益为重,争议时对事不对人,始终保持团结。

(4)让学生养成认真倾听的习惯。认真听每个同学的发言,听完整不插嘴。听出别人的发言要点。听后作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提高学生处理信息,反思评价的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标所倡导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对促进学生情感交流,互帮互学,共同提高,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起着积极的作用,我们应合理应用,不断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四、注重学生实验操作能力,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实验教学,应让所有学生参与进来,通过制定实验计划、准备实验器材、动手操作、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归纳实验结论等,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掌握实验的方法和技能,获得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标准中指出:“科学探究活动一般应掌握由简单到复杂、由教师扶着走到逐步放开、由模仿

到半独立再到独立的过程逐步进行。要给学生一个由生疏到熟悉的过程,不要求一步到位。” 凡是能让学生做的就让他们亲自动手做,让学生充分的去做。实验操作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尊重事实,讲究证据的认真态度。实验时应注意:

1、明确目的,提出明确要求。

教师在设计实验使首先明确目的,提高实验活动,达到什么样的教学目标;同时也要让学生明确活动目的,这样才能更好的达到活动的目标。

2、实验材料要多样。

“材料引起学习,材料引起活动”,在实验教学中,教师为学生提供合适的、有结构的学具材料是学生开展实验活动的基础和关键。学生通过对材料的操作,摆弄和思考,才能形成完整形象,从中感悟获取科学知识的方法和进程,培养科学的创造性思维,提升自己的科学素养。教师在选取实验材料中必须考虑能否为学生开展有效实验提供有利的支撑,体现实验材料的启发性、趣味性、层次性、可操作性。教师充分利用学生的资源和力量。在每上一个单元前,让学生提前收集实验材料,学生难以收集的,由教师收集。如:《观察土壤》找土壤中的沙和粘土,让学生自己想办法把沙土和粘土分开,自己设计实验。在教学黄豆发芽的对比实验时:拿两个大小一样的塑料杯,里面加入一定数量的相同的水,其一个杯放在阳关照射的地方,而另一个则放在阴暗处,两周之后进行比较。

3、实验方式要有探究性,培养逻辑推理,讲求思维的严密态度。

在实验中鼓励学生大胆探究,坚持实事求事的科学态度。

总之,有效的科学课堂应该是“感悟”与“对话”的共舞,“激情”与“智慧 ”的齐飞,是学生的灵性得以迸发,潜在悟性得以唤醒,是学生拥有风和细鱼,春意盎然,有效的科学课堂拓宽了学生思维的空间,唤醒了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了学生封存的记忆,开启了学生幽闭的新智,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

2.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篇二

1.1树立科学家榜样, 培育科学精神。

青少年正处于社会化时期, 易于模仿, 因此榜样的作用很大。 科学家是人类的宝贵资源, 他们的发明, 也包括他们的成长, 甚至包括他们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所有这些都是人类宝贵的财富, 这种财富对于下一代的成长具有不可替代的榜样功能。

1.2创设问题情境培育质疑精神

理性的怀疑是科学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创设一些情境, 尤其是问题情境, 能更好地触发学生的好奇心, 激发学习兴趣,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技巧,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很多老师都想方设法创设问题情境, 鼓励质疑。

1.3开展探究式教学培养探究精神

探究式教学是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的最重要方法。 根据新课程标准, 教师已经开始改变过去传授式教学和验证性实验的单一教学模式, 尝试使用探究式教学方式开展探究式实验活动。 在如何充分利用这些活动, 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科学精神方面, 很多老师进行了有益探索。 有的小学把课堂教学过程转变成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过程, 把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创造思维能力的任务落实到教学过程中。

2.小学生应学习和掌握一些基本的科学方法

首先是实践, 实践是一种手脑并用的操作活动。 科学学科所特有的特点是为学生的动手实践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科学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创造一切有利条件, 善于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 引导学生充分地动眼、动手、动脑、动口, 按一定的要求对研究客体, 包括实物、标本、模型及有关的实验情况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实验和操作, 使学生获得更直接、更清晰、印象更新的认识。 同时, 在这个过程中, 通过训练而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科学研究方法, 即在探究中使学生形成一丝不苟、仔细观察、认真记录、学生倾听的科学探究态度, 为学生以后进一步的学习、工作、研究乃至创造发明等打好不可缺少的素养基础。

从具体的认识活动来说, 训练学生观察、思考、实验三种基本的科学方法。 在观察方面, 训练学生观察各种自然事物、自然现象的观察方法, 把握观察重点, 有计划、有步骤地按顺序观察、多角度观察, 边观察边思考、边观察边研讨、边观察边记录, 等等。 在思考方面, 训练学生比较、分类、概括、归纳、综合等基本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先思后说”、“先想后做”等良好的思考习惯。 如:在加热白糖时, 通过观察猜测会出现什么情况, 学生根据生活实际说出了很多现象。 学生有了很高的兴趣, 都想通过实际操作证实自己的猜想。 所以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集中精神, 认真观察, 记入实验的点滴现象, 俨然一个小科学家。 学生获得了探究乐趣。

3.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教学是师生双边活动, 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取决于教学氛围和师生关系的和谐程度高低。 营造一个生动、活泼、民主的课堂, 教学氛围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前提和保证。 赞可夫说:我们要努力使学习充满无拘无束的气氛, 使儿童在课堂上都能自由“呼吸”。 在一个开放的、民主的、充分尊重个性的环境和心理氛围中, 学生的创新思维才有可能进入状态。 古人说:“亲其师, 信其道。 ”课堂中教师与学生, 学生与学生间不仅是知识的传递, 而且是情感的交流。 当我们在互动过程中, 达到“相互信任, 彼此尊重, 融洽相处”时, 学生成了真正的学习主人, 才能敢想、敢说、勇于创新。 试想, 教师板着一张脸, 学生对老师也是唯唯诺诺, 学生怎能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 他们只能是一切听老师的, 把教师的话当做圣旨, 不敢质疑, 又谈何创新。

4.实验教学要给予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的时间和空间

在实验教学中, 科学老师的语言一定要简练、明了, 给学生以明确的实验目标, 为学生动手操作安排更多时间;对于比较复杂的实验, 可以进行分解, 降低实验难度, 尤其对于中低年级的小学生, 实验更应该简单、易于操作;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时要认真, 但不能要求学生把看到的每一种现象都抄下来, 刚接触实验的三年级学生会写的字并不多, 书写的速度很慢, 用笔记下来的东西不一定比记在脑海里的更有价值。如果有需要用笔记录的实验, 则要对学生进行必要指导, 或者对实验记录单进行合理设计, 为学生的探究实验赢得时间。

5.实验教学发挥合作交流的作用

实验教学中, 我们应激发每一位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实践活动, 更要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会合作、交流。 采取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 可以开展经验交流会, 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经验分享, 也可以对于某一问题进行讨论甚至争论, 这些都能让学生自主解决疑难问题, 相互启发, 相互研讨, 通过集思广益、思维互补, 使实验方案更完善, 使获得的概念更清楚、结论更准确。例如:在《造一艘小船》教学中, 学生就能通过合作交流设计、制作能浮着的小船。 在探究过程中, 学生完全沉浸在与同伴真诚合作的快乐之中。

6.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有结构的材料, 促进有效探究

所谓有结构的材料, 就是教师经过精心设计的典型教学材料的组合。 “材料引起学习, 材料引起活动”。 教师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有结构的材料, 让学生与材料亲密接触, 是科学活动中重要的环节, 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途径。这些蕴涵着典型的科学概念的材料, 会让学生的思维变得活跃起来, 带给不同起点水平的学生不同层次的体验和经历。

在“观察水”的教学中, 每组一套学生实验材料:牛奶 (或有色饮料) 、白醋、糖水、水装在烧杯里, 准备几根筷子用于品尝。 在教学中, 如果选择替代实验材料, 一定要考虑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 选择材料不当、分发材料的时机不当等都会造成学生在探究学习中的困难, 影响教学有效性。

7.通过及时复习, 促使学生巩固科学概念

3.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分析 篇三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课堂教学已经成为教师贯彻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提高小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贯彻新课程理念的必然要求。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旨在培养小学生基础科学素养的综合性学科,具有实践性、开放性、生活化的特点。小学科学的课堂教学不应只停留在教会学生“是什么”的阶段,而应该通过教师的启发性教学,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深入人心,教师应创新教学方法,努力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小学科学课程本身所具有的探究性和实践性更加决定了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首先,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建立在教师对学生兴趣情感特点、已有知识经验等充分了解的基础之上的,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对于活泼好动的小学生来说,关注学生的兴趣更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要尊重小学生的自主体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便要充分相信学生,教师要创造和谐、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自主体验学习。例如在讲授“植物的一生”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置身于自然中,引导学生感受校园花草树木的生长特点,也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栽种一种植物,长期观察植物的生长情况并做好记录。通过学生的自主体验,原本枯燥的知识变成了丰富实践体验,不仅丰富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感知,也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正确选择教学方式

教学无定法,教师在选择教学方式时切忌盲目追新求异,教学方式的选择要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课程内容的特点以及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做到有的放矢。首先,讲授法教学时要注意启发性。例如在学习“食物包装上的信息”一课时,由于小学生缺乏相关的知识基础,盲目让学生自主探究起不到理想的效果,这时教师运用传统讲授法反而更有效果,但“讲授法”不是“满堂灌”,而是要有启发性,教师可以从蛋白质、热量等一些学生较为熟悉的信息入手,设置由浅入深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性思考。其次,引导学生进行恰当的自主探究学习。例如,在“哪杯水多”一课的教学时,教师直接向学生引入量筒等液体测量工具不易于被学生接受,这时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探究性活动来引导学生一步步自己发现。教师一开始向学生展示杯子相同但水位不同、然后是杯子不同水位相同、然后是杯子和水位都不同,让学生观察说出哪杯水多,通过难度的增加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最后教师向学生介绍量筒等策略液体的工具,并引导学生将刚才的观察通过量筒检验看是否正确。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学生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性认识,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教学过程活动化

小学新课程标准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设置合理的教学任务,让学生分组协作完成,将教学过程活动化,不仅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而且在任务解决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合作意识。教师在分组教学时要注意分组的合理性、任务的针对性、过程的有序性、总结的及时性,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发挥指导和辅助作用。

四、合理利用多媒体

多媒体辅助教学具有直观性、多样性、新颖性的特点,教师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有利于教师创设虚拟情境,使抽象的科学知识具体化,丰富学生的直观感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例如,在讲授“卵石的形成”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制作动态课件,模拟河流奔流而下冲刷石块,形成卵石的过程,向学生展示上游河流、中游河流、下游河流及水中石块的不同形态,提出问题,“大家仔细观察河流上游、中游、下游的石块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差异?”“通过观察,大家说說卵石是怎样形成的?”。模拟情景的再现给学生以直观感知,并能快速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通过教师有启发性的问题的引导,让学生自主探究得出结论,从而使课堂教学产生良好效果。

小学科学课程对于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养成科学习惯至关重要,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既是教书育人传授知识的必然要求,也是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同时,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久艰辛的过程,需要广大教师的长期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姜扣兵.基于新形势下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分析[J].学生之友(小学版)下半月,2013年第9期

作者简介:

4.浅谈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篇四

石嘴山市第十一小学王红

课堂教学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阵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

每个教师的不懈追求。课堂教学质量的核心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那

么,如何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结合小学科学学科和小

学生的特点谈谈本人在科学课堂中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做法。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知识的源泉,兴趣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内在动力。科学课每周仅有两节,教师与学生接触的时间很有限,有许多制作、科技小论

文等作业需要学生在课外自觉地、主动地完成;因此,培养学生的持

久学习兴趣是科学课本身的特点之一。怎样将学生的直接兴趣持续下

来?这就需要教师应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例如在教学六年级《蚯蚓找家》一课时,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我带领学生在学校的树池里挖出一些蚯蚓带到教室里,观察蚯蚓适宜的生活环境是什么样的?在没有实验之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推

测蚯蚓喜欢什么样的环境,在做实验来证明自己的推测是否正确。因

此学生的实验兴趣进一步被激发,经过学生的反复实验后再和同学交

流自己的发现,从而得到正确的结论。

心理学家认为,学习的成功是发展学生愿意继续学习的一种动力。

学生克服了较大的困难获得成功,学习就会更加积极,兴趣就会更加

浓厚。

二、重视教学情境化

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经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例如我在教学《磁力大小有变化吗》这一课时,给学生同样的磁铁,看谁有办法能吸起更多的回形针。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谁也不服谁就动起手来,都想超过他人,在动手的过程中想办法调整回形针放置的位置,在调整的过程中他们发现了磁铁的不同部位的磁性有强有弱,磁力的大小与磁铁的多少有关。情境教学”模式就是利用这个机会去创设情境,教给他们发现事物规律的一般思维方式,形成善于听取各种不同建议以及随时发现新事物的习惯。精心设计各种教学情境,将学习置于乐观的情感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调动学生求知的欲望,发展创造思维,培养发现精神。

科学与生活联系密切,生活中处处有科学,这样联系实际生活解决实际问题在科学教学中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如教学《天气》这一章时,讲到了云、雨、风和气温等有关自然现象时,我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去,结合课本知识,让他们真正去看看云的样子,让他们结合平时的生活经验理解风的力量、谈气温变化的感受,讲自己对雨的观察与体验。通过这一些活动,使他们明白平时熟视无睹的这些事物,就是大自然的一角,其中包含着无穷无尽的科学知识,等着他们去研究。同时也认识到只有通过仔细观察、认真研究,才能揭开其中的奥秘,并让学生陶醉在大自然之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

三、重视小组合作学习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小组合作学习能够实现优势互补,从而促进(学生)知识的建构。”

如教学《液体的溶解》一课时就可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首先进行分小组,在每个小组内首先解决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合理分工,明确职责二是建立有序的合作交流常规。三是培养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在明确分工的基础上按要求进行实验,1、把胶水倒入水中,看到了什么大家统一意见并记录下来。

2、是一名学生用小棒在水中用力搅动一分钟后,等水静止后在看胶水在水中的状态,把看到的讨论后记录下来。最后得出结论,并把记录的情况汇报给全班同学,在全班同学讨论的基础上老师进行小结,得出正确的结果。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标所倡导的学习方式,对促进学生情感交流,互帮互学,共同提高,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起着积极的作用。

四、注重学生实验操作能力

实验教学,应让所有学生主动参与进来,通过制定实验计划、准备实验器材、动手操作、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归纳实验结论等,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掌握实验的方法和技能,获得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生探究动手前可以先请学生设计一份实验方案,把原来直接向学生提供材料而让学生想一想需要什么材料,怎样做比较合理,在动手中要注意哪些问题,在探究中一边动手一边做记录,再想想探究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现象,多问几个为什么,留一点时间请学生进行探究后反思,谈谈探究后的体会和感受,相互之间做一些评价。

例如在教学《导体和绝缘体》时,我给学生都准备了一个电路检

测器、一份科学检测记录表和以下待检测的物体:铁钉、塑料片、棉线、牙签、铜丝、纸片、头发丝、陶瓷、橡皮、铅笔、硬币、土块等大量材料,教给学生实验的方法,让学生在轻松的实验中了解了导体与绝缘体的概念。并思考一下导体都有哪些共同特点,想一想怎样利用导体与绝缘体的性质为我们服务,领会了安全用电的基本常识,说一说今天学校的收获。

5.谈小学科学教学的有效性论文 篇五

在如何实现情境设置的问题上,首先,任课教师要确保自己具备足够的语言艺术,能够用简洁精练的语言实现对学生兴趣的激发,为一节课的成功奠定好基调,从而使学生进入到教师所创设的特定情境之中。其次,任课教师还应当善于利用悬念来实现对教学情境的营造。需要任课教师把握的一个要点是,教师所设置的悬念应当同学生的生活经验所匹配,使其容易接受。再次,任课教师还应当善于利用科学实验的形式,实现对教学情境的打造。实验教学内容的优点在于,其远比讲授法更生动、更直观,学生也会在观看科学实验的过程之中更加投入和专注。我在科学课程的授课过程之中习惯于结合教学内容来设计实验教学环节,通过直观的实验过程演示,向学生揭示出实验中所蕴含的科学原理。而且,我发现这种教学方式的运用能够使学生更为全面地了解科学知识,并能及时提出疑惑或发表见解,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例如,在教学“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这节内容时,我便设计了一个实验环节:我分别在两个透明容器中放入马铃薯,马铃薯一个沉下去,一个浮起来。学生看到眼前这一幕,惊奇地睁大了双眼,并纷纷展开讨论,从而让课堂弥漫着浓厚的学习氛围。最后,任课教师还要注重联系实际。小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生活常识,因此,科学课程任课教师所要做的是将学生的生活常识与课上教学内容结合起来,如此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

二、设计有效的提问

任课教师的课堂提问环节是一项常规教学内容。通过提问,教师能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实时学习状况,并洞悉学生的优点与不足。但是,多数学生会对教师的提问心存畏惧,担心答不上来或者是作答错误会遭到教师的批评和同学的嘲笑。部分教师的做法更是加剧了学生的担心,当学生作答错误时,往往会指责学生没有认真听讲,从而使学生对于提问更为紧张。可以说,这种教学做法完全背离了提问的目的。因此,科学课程任课教师要注重改变这一错误的做法,结合学生的实际来设计问题,难度要适中,同时还要给予学生足够的鼓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一)对学生思考过程给予关注

在向学生提问时,教师要做到对学生的思考过程给予足够的关注,并对学生加以悉心的引导,帮助其实现对相关知识的回忆和作答。

(二)为学生创设供其自由思考的空间任课教师要确保自身所设计的问题能够使学生真正有所获益。同时,任课教师还要为学生创设供其自由思考的空间,也就是说,在学生进行作答的过程之中,教师不得随意打断学生,即便是学生的思路与教学大纲不符,而是在学生作答完毕之后,再悉心地帮助其发现其刚才在作答中考虑的不周详之处,以此帮助学生不断提高。

三、组织有效的合作

合作是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在科学课的教学中合作是非常关键的。学生通过合作,能够开阔思路,加深对于科学知识的理解,也能够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为此,教师在课堂实践中应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具体而言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既要改变学生学习科学的方式,也要调整评价的方式、手段以及内容。

(2)坚持鼓励性教学原则,帮助学生增强自信心,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小组活动的积极性。小组互动合作学习活动一旦出现“同学互励、教学相长”的局面,便会激发学生更大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极大地增强了学生参与教学的有效性。

(3)引导学生在合作与探究中感受到喜悦和乐趣。小学科学是一门相对特殊的学科,探索性的学科特征相对明显,而小组合作能够更好地使学生进行深入的探究与探索,并且在合作中感受到探究的喜悦和乐趣。例如,在教学“种子变成了幼苗”这一知识时,教师就可以为学生开辟“种植角”,让学生以分组的形式种植植物,完成种植、浇水、施肥等一系列过程,小组成员们共同协作、共同努力,当种子破土变成幼苗的一刻,都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在这喜悦的氛围中,学生不仅体会到了合作的重要性,同时也加深了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四、开展有效的练习

任课教师必须在为学生布置练习题时,充分考虑到练习题的内容是否能够让学生从中获益,同时要确保所布置的习题能够精准地覆盖到班级之中的每一位学生身上,而不是让习题仅仅成为部分学生的专利。为此,任课教师要采取分层习题的设计方式,以此来提升习题的有效性、针对性和覆盖性。

五、结语

由于科学课的生活化、实践化等特点,小学生对于科学的学习兴趣要远远高于数学、英语等学科,因此小学科学教学的效率相对也更容易把控。如果教师能够做到上文中所涉及的“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设计有效的提问,组织有效的合作,开展有效的练习”,那么科学课的教学效率自然会最大化。但是与此同时,教师也需要注意,切勿为了追求提高教学效率而忽略了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只有在提高教学效率的同时,兼顾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才能真正实现科学教学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6.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篇六

课堂教学是教师开展科学教学的主要阵地,也是学生学习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其是否发挥高效高质是评价衡量教学成功与否的标准。因此,提高科学教学有效性值得教师为其付出更多的精力和心思。课堂教学有效性是课堂教学质量的核心所在,如何提高小学科学教学的有效性?本文就小学科学教学现状分析探究,浅谈几点认识,以期对该问题解决有所帮助。

一、当前小学科学教学课堂现状

1.课前教师准备不足

上帝只垂青有准备的人,小学生因为年龄原因,教师的举动意识都会对其产生很大影响,教师的课前准备对于提升小学科学教学有效性有着决定性作用。可是,由于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很多教师认为小学科学课程并未纳入考试科目范畴之内,敷衍态度极为普遍,课堂教学也大多是做形式主义,如此这般学生对着门科目也渐渐忽视对待。再加上校方因素,校方对开设本门科目以及该门课程安排都缺乏重视,课程安排不固定以及被随意挪用占用现象时有发生,更使得教师对本门科目的重视程度骤减,教师的忽视产生的直接后果就是严重不足的课前准备的形式化课堂教学大大消减学生对此科目学习热情。由此可以看出,教师不充分的准备工作以及不端正的教学观念是导致小学科学教学处于低效状态的重要影响因素。

2.课程教学设置混乱

科学世界理应当是充满神奇色彩而使得学生充满好奇,对其热情高涨,科学教学对其展开探究理应是备受欢迎,开展小学科学教学应当于教学引导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需要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然而当下小学科学教学课程只是单纯地追求形式主义,只关注课程运行的表现形式全然不顾具体课堂内容的设计及安排。这种不科学的教学设置使得学生耗费大量时间在参与活动中,却忽视对活动的反思以及所学知识汇集归纳,浮于表层再难深入的探究研究该门课程的学习技巧。因此,混乱的焦旭设置使得教学内容推进毫无目标,学生的行为缺乏之后的价值分析显得收获了无,致使教学效果不尽人意。

3.课外拓展松散毫无章法

科学课程的开设同样也是为了锻炼培养学生的动手意识以及实践能力,故而开展必要的课外拓展活动是本课程必不可少的一大教学环节。然而当下小学科学教学的课程活动安排却显得差强人意,其现状显得毫无章法、混乱非凡,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有着极大影响。课外活动拓展本应是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内容延伸,不仅仅单纯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还要从中汲取知识有所收获,在参与活动照片那个有效联系教学内容,与现实实践活动结合深入体会教学内容的实质内涵。然而当前教学现状是,校方为省时省力进行教学环节简化,减少科学教学课程相关探讨会议或减少学生课外拓展活动机会,及时开展课外拓展活动,也多为流于形式,而没有实质的教学内容,小学生可谓单纯耗费时间精力而收获却是甚微的。

二、小学科学教学有效性的提升策略措施

1.强化教师课前准备工作

意识到教师在提升教学有效的重要性的同时,需要让教师自己明确自己的价值所在以及明了开展小学科学课程的目的及其影响,从而发自内心的精心仔细地做好课前的准备工作。与此同时学校也应当端正看待小学科学课程的态度,明确规定小学科学课程安排以及重视教学效果,督促教师贯彻落实高效科学教学,不断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教师的课前准备工作需要考虑学生和教学内容两部分,针对教学内容,教师应当仔细钻研教材以及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具体要求,精心设置教学安排;对于学生方面,教师应当站在小学生应有的思考角度看待教学开展,了解小学阶段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个性特点与该年龄阶段的行为特征等等,从而依据这些学生的自身特点作为教学的切入口,有所指向的设计安排教学内容从而收获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当教师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以及对课堂上可能发生的状况事先以有处理方案。真正面对课堂上所出现的意外情况也正因其前瞻性的事先考虑,从而避免手忙脚乱的情况出现,有条不紊的处理以及开展教学,不仅是学生对教师能力的认可及崇拜,更提高了课程有效性。

2.提升课堂及拓展活动有效性

7.小学科学课堂有效提问的探讨 篇七

一、精心选择问点, 明确课堂提问的功能

恰如其分的提问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 而且可以开启学生心灵, 有效地控制学生的注意力, 诱发学生思考, 开发学生智能, 调节学生思维节奏, 与学生作情感的双向交流。在新课程理念下, 作为课堂教学的“常规武器”——课堂提问, 在科学课堂教学中, 发挥着新的特色与功能, 同时也成为最能体现新课程理念的“窗口”之一。我认为科学课堂教学的提问功能有以下几点:

建构主义学习论认为, 学习是个体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新知的学习是基于已有知识经验的主动建构, 学生是在原有认知基础上形成、发展、完善自己的概念体系的。学生前概念的认知水平正是他们学习科学知识的原动力, 是学生开展探究性活动的基石。上课之前或上课伊始教师通常要通过谈话或提问了解学生的认知基础, 从而做到有的放矢, 找准教学的切入点。

了解学生对磁铁的原有认知, 他们已经知道了什么?认识到什么程度?他们还有哪些错误认识或模糊认识?这些将是教师进一步教学的起点。本节课教者正是出于这样的思考, 设计的问题也是围绕这样的思路展开的。开始的个体回答可能是零散的、个性的。教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帮助学生用记录的方式整理他们的认识, 做到逐步条理化。本节课师生共同整理的关于水的认识的网状图的构建将贯穿一个单元的教学, 随着学生认识的不断发展和丰富, 网状图中的内容也逐渐丰厚起来。

二、精心设计问题, 把握课堂提问原则

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 对于启发学生思维, 活跃课堂气氛, 提高课堂效率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 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要对问题进行精心准备, 科学的提问要遵循以下原则。

1. 问题的设计要有灵活性。

要善于估计和处理教学中的不确定性因素。提问的内容、问题的形式及其次序都是教师备课时精心预设的, 但学生对问题的回答可能会产生不同的或意想不到的答案。所以说, 提问既要有计划性, 还应该注意应对不确定性。有的学生回答的离题太远, 不得要领, 我们应灵活地加以启发诱导, 使教学内容不致松散。有的学生给出了不同的答案或者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答案, 这是一种应该鼓励的行为, 我们应该因势利导, 帮助学生分析答案的可靠性。

2. 问题的设计要体现全面性。

问题设计的全面性是指在课堂提问中要让全体学生参与到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来。教师的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 要调动每个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要使全班同学都积极做准备。一般先提出问题, 让学生有思考的时间, 然后针对问题的性质、难易程度, 选择不同类型的学生回答, 让全体学生思考后, 再指定学生回答, 切忌教室内有“被遗忘的角落”。

3. 问题的设计要体现适时性。

适时性原则是指提问的时机要合适。要选择合适的知识点和适当的视角作为提问的切入点。通常, 提问应选在知识的重点、难点和关键处, 如新旧知识的衔接处、过渡点以及容易产生矛盾和疑难的地方。另外, 还要从课堂教学的时间上把握, 应选择合适的提问时机。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适时地提出适当的问题。不同的时间提问往往会收到不同的效果, 上课开始的提问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上课过程中的提问可以疏通和理顺学生的思路, 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课堂快结束的提问可以消除学生的疲劳和麻痹心理。

4. 问题的设计要体现层次性。

设计的问题应当由浅入深, 有一定的层次感, 不要在一个水平上盘旋, 要具有梯度, 学生的思维活动才不会中止。比如《摆》一课提问时, “请你推测摆的快慢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你对哪一种推测的验证感兴趣?”“你打算怎么去验证?”“从实验数据的分析中, 你得到了什么结论?”通过上述四个阶梯式问题, 启发学生溯踪寻源, 求得答案, 课上学生的思维活动就不至于中止迁移。

8.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篇八

1.构建轻松课堂,实现多向交流

传统的小学课堂一般都是教师的满堂灌,无论学生是否听懂,老师都是按照自己的思想来进行讲授课程内容,老师与学生的沟通极少。再加上传统的师生关系处在一种威严、不平等的处境,小学生在课堂上有的贪玩,不认真学习,故意和老师较劲,有的害怕学不会内容变得极为紧张和焦虑,恰恰影响了自身的学习,达不到好的学习效果。根据调查研究发现,良好的师生关系和轻松的课堂学习氛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并且在这种环境下学生也会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会主动与老师沟通,与其他同学沟通,及时地把自己的学习状况反馈给老师,进而老师根据学情来调节自身的教学,这样就会照顾到没有学会的同学,实现有效的教学。要想构建轻松的小学科学课堂,实现课堂的多向交流,就需要教师主动地接触学生、关心学生,让自己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这样不仅会获得学生的信任和尊重,还能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进而实现有效教学。同时,要让学生意识到,他们是课堂的主体,是课堂的主人公,他们要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

2.革新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

我们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他们才会自主地去学,也才会“爱学”。所以,在平日的小学科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实现知识性和趣味性的统一。如,教师在充分挖掘、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采取直观、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设置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景,让课堂充满情趣,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讲解种子相关的知识时,教师可以采取课件演示的方式,展示1~3号种子的情况,同学们进行观察和记录,然后学生汇报,课件出示:1号种子没有浇水,土壤干燥,出现的结果是种子没有发芽;2号种子浇适量的水,保持土壤湿润,结果发了许多芽;3号种子浇很多的水,使土壤泡在水中,结果种子没有发芽。学生汇报自己的发现: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有:水、空气、阳光、土壤。利用实验和生活经验,验证猜想。

验证一:1号杯不浇水,杯子里的种子没有发芽,2号杯浇了适量的水,杯子里的种子发芽了。说明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有水。验证二:3号杯浇较多的水,没有空气,杯子里的种子没有发芽。说明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有空气。验证三:课室实验角没有阳光,但2号杯子里的种子发芽了。说明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可以没有阳光。验证四:课件出示植物生长在水中、无土壤种植的图片。说明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可以没有土壤。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有:水、空气,这样的课程教学比直接告诉他们结论更有利于理解知识。

3.有效课堂评价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很在乎课堂上老师对自己的评语。教师在课堂上恰当的评价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利于激烈学生认真听讲,也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效果。我们这里讲的评价不单单是老师对学生的评价,还包括学生之间的互评,学生对老师的评价,这些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评价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赞赏、批评或者点拨,但都要做到张弛有度,恰如其分。对小学生来说,更多的是来自老师语言的夸赞和眼神的欣赏,所以在小学科学学科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善于观察,不吝赞美之词,以鼓励学生,让学生感到轻松与和谐,这样就会有助于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

9.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篇九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是指小学科学课堂必须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三维目标。促使学生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每个学生都参与教学活动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前提,学生在三维目标上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指标。在教学实践中,我校采用以下五点做法。

(一)利用学生亲身感触,创设教学情境。

让生活中的真实情境成为教学设计的有用资源。小学科学教学内容有着丰富、生动的现实生活背景,我们可以建立起“生活科学”的理念,以课程标准为指导,以教材为框架,大胆应用生活中的素材创设学习情境进行教学。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的建构活动,学习应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创设教学情境,可以引导学生感受科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使之产生“情境效应”,它能有效地激励起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促使学生从被动学进入主动学状态,从而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地震》的教学中,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导入新课:课件打出字幕:新华网北京5月12日电 据中国国家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在四川汶川县(北纬31.0度,东经103.4度)发生7.6级地震。接下来播放灾后损失的文字、图片和视频。由于对这场大地震学生们非常熟悉,就使得学生在惊心动魄的事实和触目惊心的损失数据中深深地感受到研究地震现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学生会很自然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当中去。

这样,使我们的科学课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用鲜活生动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科学概念,使学生实实在在感到科学知识有用,体会科学知识就在身边,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过程中。

(二)了解学生学习的起点,促使学生可持续发展。引导学生投入学习过程,必须了解学生学习的起点。教学的基础是学生的现在发展区,分析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经验、情感和思想状态,是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的前提和基础。这些知识和经验可能是下一步学习的铺垫和助力;也可能形成思维定势,成为下一步发展的障碍。

在《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一课教学中,我们分析学情后认为:学生对水中加盐能够增加水的浮力科学概念已经有一定的知识基础,教学了解到这一基础,就可以把教学的侧重点放在增加物体的排水体积上,做好小潜水艇的沉浮实验上。

这一课的过程和方法目标是“让学生亲历探究,找到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的方法” 基于学生原有生活经验积累,本节课就是要让他们再度体验和经历这一系列探究过程。

(三)为学生提供有结构的材料,促进有效探究

所谓有结构的材料就是教师经过精心设计的典型教学材料的组合。“材料引起学习,材料引起活动”。教师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有结构的材料,让学生与材料亲密接触,是科学活动中重要的环节,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途径。这些蕴涵着典型的科学概念的材料,会让学生的思维变得活跃起来,带给不同起点水平的学生不同层次的体验和经历。

在“观察水”的教学中,每组一套学生实验材料:牛奶(或有色饮料)、白醋、糖水、水装在烧杯里,准备几根筷子用于品尝。在教学中,如果选择替代实验材料一定要考虑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选择材料不当、分发材料的时机不当等都会造成学生在探究学习中的困难,影响教学的有效性。

(四)教师的有效指导,及时反馈和评价也是有效教学的保证。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表情、肢体语言,及时了解学生理解科学概念的程度和学习的状态,采取与之相应的教学行为:激励性评价、调节语气、讲话的频率及需要重复或细讲等,把学生的思维不断地引到课堂教学上来。教师如果能及时捕捉这些稍纵即逝的机会,及时、巧妙的进行激励性评价,促进师生、生生心灵的沟通,往往会有意外的收获。

我们还可以通过提问、分组讨论等形式从学生的表述过程中,及时准确地获得他们对问题的思考方法、思维途径及对问题理解的深度和广度。我们在实验课上可以问学生实验要控制哪些因素?实验时要提醒大家注意些什么?以及在分析实验数据、获取结论的过程中,当学生不能围绕研究问题展开时,当学生在交流中词不达意时,特别需要教师及时的有效指导。

(五)通过及时复习,促使学生巩固科学概念。在课的起始阶段,适当的对上几节课的科学概念进行复习;在课的结束阶段,利用多种形式对本节课或单元的科学概念进行练习。练习的过程同时也是信息反馈的过程,教师可以从学生做练习的准确性和速度的快慢程度来全面获取学生理解科学概念和掌握科学概念的情况,而后根据反馈得到的信息给予恰当的弥补和点拨,以便使学生对科学概念有一个再学习、再理解吸收的过程。适时、适度的练习能够有效地促进三维目标的实现。

10.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篇十

【摘 要】 要真正上好一节实验课, 就需要教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 的教学智慧,引导学生手脑并用,用活动来带动思维,用思维来改善活动;必须 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条件, 从符合学生心理和行为特点的要求出发, 在实验操作、深入思考、教学组织等方面用心关注细节,抓住机遇,适时“导”、“拨”,使 学生都能规范、科学地动手操作, 通过自行探究获取自然科学知识, 培养创新意 识与创新精神, 提高实践能力, 从而真正发挥实验的效应, 凸现科学课的教学功 能。

【关键词】 科学实验 有效性 细节

实验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手段, 是小学科学课的显著特点, 是小学生进 行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实验教学以动手为主, 那么, 是不是只要准备足够的器 材, 安排好实验步骤, 就可以顺利地进行实验活动;只要实验顺利就可以取得良 好的教学成效呢?不是的!教学是一门艺术, 实验教学也不例外, 要想取得良好 的教学成效, 需要教师的机敏把握和智慧处理策略。而对实验细节的把握, 是提 升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所在。关注一个细节,就能生成一个精彩的环节;忽视一个细节,就可能毁灭一次精彩的实验。所以,在小学科学实验中,更应关 注细节。在教学中,我们要从细节入手,注意激发、培养学生的兴趣,提供有结 构的材料, 注重师生的有效交流与互动, 用心观察, 善于发现、挖掘, 把握时机, 加强课堂调控,加强实验的引领、指导和提升。

一、实验前谋选材料,从简求实

课上要用种种材料, 是科学课的一大特点, 材料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心理期望。教师也许会感到把材料直接交到孩子手中,可能造成无法容忍的混乱。事实上, 把精心选配的材料交给学生, 让他们自由探究, 是让他们走上科学道路的一个好 办法,关键是要选配好材料,注意发挥材料的最大效益。一套好的材料,会引起 学生的探究欲望,会促成一节好课。

1、利用材料间的相互关系,灵活加以组合和运用

实验教学能否成功、效果能否达到, 不仅仅取决于实验材料是否充足, 还取 决于实验材料选择是否科学,搭配是否精当。实验材料选择科学、搭配精当,学 生操作起来得心应手,观察方便,现象明显,实验效果就好。把各种材料放在一起, 它们之间便有了一些相互关系, 不同的组合往往会使 学生产生一些特定的言行。一盆水,一个软木塞、一个小铁块,这样一组材料学 生会有什么结论?学生会说铁块沉下去, 软木塞浮上来, 材料结构的简单, 使他 们很难形成规律性的认识。如果是另一组材料:一盆水、同样形状大小的木块、铁、塑料、胶木,学生又会有什么结论?因为材料间的丰富对比性,将揭示一个 规律:同样大小的东西,重的下沉,轻的浮着。那么,是不是材料的结构越复杂 越好呢?不是的!一般情况下, 教师依据教材的提示, 会设计出适合预设问题探究需要的有结 构的材料, 只要能够完成任务就可以了。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会发现, 如果我 们在准备实验器材时打破常规思维,常常可以使材料更简洁有效,看起来简单, 但是用起来却更有意义。

2、把握好材料的呈现方式和时机,分层、适时、有序地呈现

一种材料就预示着一个现象, 可以设置一个情境, 进行一项探究。不管是有 关,还是无关,每一种材料的出现都有很明显的目的性。因此,把握好材料的呈 现方式和时机,也就是调控了课堂的节奏,掌握了课堂的结构。

小学生的探究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 使用的材料会随着探究活动的推进或 探究内容的转变而变化。材料何时呈现要充分考虑到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小学生 有强烈的好奇心, 如果过早发送探究材料, 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往往还没有听 清楚活动要求, 甚至还没有明白要研究的内容, 就开始动手了, 容易使探究范围 过于扩大。而有层次地发送材料, 就能调控探究的范围和深度, 提高探究的有效 性。例如教学《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时,学生猜测物体是沉还是浮可能与物 体的大小和轻重

有关后,教师抛出了第一组材料:木块、石头、泡沫塑料、回形 针、牙签、橡皮泥、胡萝卜、蜡烛,学生通过实验比较发现与自己猜测不相符的 结果 —— 沉浮与物体的大小、轻重可能没有关系, 这就与经验产生冲突。那么 是不是这样?教师又提供了一组特殊材料:大小相同的铁块、铝块、塑料块、木 块、黏土块, 实验获得了新的进展 —— 轻的易浮重的易沉。第三次提供了重量 相同,大小不同的物体:铝块、橡皮泥、萝卜块、木块、泡沫塑料块,结果发现 在轻重相同的情况下,大的容易浮、小的容易沉。这样分三次呈现,顺应了学生 的思维方法,以材料来指引探究,有序而有效。

二、实验时明察秋毫,见机行事

动态地了解学生, 才能上好科学课。要细心观察他们在做什么, 分析他们在 2 想什么, 预测他们会朝哪个方向进展。掌握信息越多, 教师就越能清醒地进行指 引。因此,在学生活动着的时候,教师应是最忙的,不是去讲述,不是对学习活 动指手画脚, 而是在观察着学生行为上的变化和独创性, 在用心发现学生的特殊 表现,在注意着各个小组有意义的探究行为。

1、从实验现象的差异中去找寻规律

在探究中, 几十个差别各异的学生得出各种各样的现象, 而其中会有大量大 同小异, 能体现普遍性的现象, 而基于这些现象的汇报交流, 将是课堂进展的主 要方向。在《点亮我的小灯泡》的探究中,我们观察到,对于电池,有的小组用 一节电池, 有的把两节头尾相叠成串联, 有的把两节的正负分别用电线并联;对 于电线, 有的用一根, 有的把两根头尾相绞成一长根, 有的两根并列合成一粗根;关于电珠, 有把电珠放在正极的, 也有放在负极尝试的。各小组在数量和接法上 有不同,但每一种使电珠发亮的电路都由电池、电线、电珠三部分组成。这些信 息,就构成了一条脉络,从中去除枝枝蔓蔓的信息,将发现一个共同的特点:小 电珠亮时,都有电池、电线、电珠三部分形成一个闭合的回路。顺着从这个方向 来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就是有的放矢。

2、从实验现象的普遍中去发现特殊

在 《点亮我的小灯泡》 的活动中, 教师注意到有一学生直接用电线连接正负 极, 时间不长, 发现电池发热了;有一学生看到小电珠尾部碰上电池的正极时亮 了一下,引起了他极大的意外,另一根电线没有竟然也会亮!再次尝试,真的会 亮。这些出乎意料的现象一定是学生心中的“疙瘩”,怎么回事?多好的探究机 遇呀!教师如果抓住了, 定会吸引学生去讨论, 引出一些不曾想到的接亮小电珠 的新方法。原来, 科学探究不仅仅是解决已有问题的过程, 也是发现新问题的过 程。

三、实验后引导交流,挖掘提升

实验操作之后的集体研讨中,学生常常各抒己见。也许是实验结果的差异, 也许是认识角度的不同, 交流中往往会有出入, 甚至产生矛盾。教师要善于发现 其中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巧妙地予以挖掘提升,让矛盾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

1、抓住思维亮点,层层深入

小学生的思维往往趋于表面, 深入思考的主动性不够。心理学表明, 小学生 的思维水平大致处于复合思维和前语言思维的层次上, 会出现语言思维障碍, 出 现交流研讨内容与实际操作迷路的状态。并且,心理学还指出:在科学学习中, 3 不正确的、幼稚的语言和思维只能在感觉器官、思维和情感同时并用的基础上, 通过与师生、生生互动发展来完成。如果教师任凭学生回答哪里算哪里, 在研讨 时单往结论看, 会使汇报研讨处于肤浅的状态, 缺乏思维的深入, 极大地扼杀学 生的思维积极性,造成学生揣摩答案,不能进行理性的思考分析。相反,如果教 师能把握学生的特点, 充分相信孩子们的潜在能力, 多一些追问的细节, 抓住学 生的一个个思维点,创设师生、生生互动的状态,就能使研讨层层深入,从表面 深入到本质,从具体上升到抽象。

例如教学《被压缩的空气》一课,学生回答:手推活塞,活塞被推了进去, 空气变少了。针对学生的回答,教师立即反问:空气真得变少了,逃到外面去了 吗?学生马上意识到自己的表达出了问题。教师又趁机追问:那空气为什么由 30毫升变成了 10毫升,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促使学生的思维向“节骨眼”上 思考。在学生一番探讨后都认为空气没有少而是被压缩了, 教师又问:空气到底 能压缩到多少呢?能不能压缩到“ 0”毫升?经过教师适时的点拨,引起学生间 的互动,迸射了思维,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步引向“正道”,学生对压缩空气的 理解层层递进, 将所观察到的现象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假如, 教师一开 始就置学生的思维点于不顾, 以学生的回答为终点而不加以引导, 学生的认识就 会始终停留在原有的水平而不能提高,对科学概念的理解就只能囫囵吞枣。

2、借助意外现象,指引探索

在顺利地交流之后,学生们往往都“松了一口气”,这时是提出新问题,引 起研讨新问题的好时机。例如教学《各种各样的叶》一课,在把叶子分类的研讨 环节中, 各个小组分别谈了刚才的研究, 有的以形状的共同点来分, 有的以叶上 的细毛毛共同点来分, 有的按颜色共同点来分。之后, 教师拿出采集的同一颗树 上的叶,但大小、老嫩、颜色有所区别,问学生是否算同一种树叶?新的讨论就 此展开, 最后基本认为应该分在一组, 虽然大小和颜色不同, 但它们长在同一枝 条上,形状、叶脉、边缘的锯齿都类似。交流活动中常常会显现出一些一般情况 下不会出现或一般人不太注意的话题, 是置之不理还是妥善引导?教师的教学意 识起了决定作用。

一次, 教师为了简便, 使用了纸盒的牛奶饮料插上吸管, 做热胀冷缩的实验。交流时一位学生提出, 牛奶盒放入热水后, 会先下降一截后再缓慢上升。是这样 吗?教师取来新奶盒亲自做过后, 肯定了这一不被人注意的细节, 并把这一现象 提供给全班讨论。结果发现这一意外现象正是牛奶盒首先受热膨胀造成的!结论 拓展了知识,讨论丰富了这一实验的教学意义,效果不言而喻。

3、捕捉有效信息,拓展延伸

学生研究后延伸的内容同课堂学习应属同一个内容范畴, 它们有着必然的逻 辑联系, 它应该是课堂研究内容的扩展、深化。教师要敏锐地捕捉这些转眼即逝 的“信息”。例如教学《被压缩的空气》一课,在最后小结时,突然有个男生说 “老师我想在课后弄个利用压缩空气的玩具”。这时我马上用赞许的目光对全班 学生说:“非常好!今天我们利用所学的压缩空气的知识,回去设计或制作一个 小发明。”学生课后探究的积极性马上被调动起来了。

11.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篇十一

【关键词】小学科学 课堂教学模式 有效性

【中圖分类号】G6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7-0186-01

当前,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学生学习的效率不高,教学效率低下。新课改背景下,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能力和素质的普遍提升。

一、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1. 课前准备不足,课堂探究无秩序

要想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课前准备是必要条件。然而,在以往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由于科学课程不是主科,因此,许多教师对于小学科学教学在思想上重视程度不够。有的学校由于教学力量不足,科学教师还选用兼职教师,导致一些教师根本没有将精力放在小学科学教学上,对于科学教学机械应付,课前准备不充分,对科学教材理解不够深刻,导致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模式陈旧,学生学习起来也没有兴趣,教学的有效性无从谈起。小学科学教学,探究性学习非常关键,,探究性学习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锻炼学生的思维。然而,在传统小学科学课堂上,教师只关注课堂活动形式,重视课堂活动内容的容量,对于探究性课堂活动的质量重视程度不足,在课堂教学中忽视活动的效果。

2.课外拓展活动只是流于形式,很难收到实际效果

小学科学教学,课外拓展对于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发挥着重要作用。教师不仅要把握还课堂教学,学生的课外拓展训练也必不可少。然而,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受各方面的因素影响,许多教师基本不带领学生进行课外拓展,或者虽然有课外拓展内容,也是流于形式,达不到实际的效果。在课外拓展过程中,教师既不能够有效的引导,也不懂得怎样去督促学生去进行课外拓展活动,课外拓展活动效果低下,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有效性策略

1.做好课前准备工作,有效指导课堂教学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模式,要想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首先,教师必须要做好课前准备,不仅要备好教材,还要认真研究教材,要对教材内容有一个充分的了解,只有充分理解教材,才能够在此基础上设计教学活动,编写科学教学预案,制定出符合科学探究规律,能适应学生特点的活动纲要。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教师还要对学生充分了解。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为学生搭建发展的平台,要努力做到课堂教学中每一个学生都能有所进步。在选择实验材料的时候,教师也要注重材料选择的有效性,根据教学内容该选择材料,要仔细研究哪些材料可以在适当的时候呈现给学生,课堂教学需要准备哪些材料。在课堂教学前,教师一定要将这些材料准备充足。要想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还要以学生为主体,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有效指导课堂教学。

2.在合作探究中做学生的引导者,真正落实课外拓展

在合作探究的时候,教师不要高高在上,要走下讲台,深入到学生中间,要学会做学生的引导者,引导和帮助学生,以便于能够在探究中及时发现学生遇到的问题,然后,通过有效的方法,给予正确的引导。小学科学教学,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对学生的分组要科学合理。在小组探究活动中,划分小组要保证小组成员每一个学生都有事做。在科学课堂教学中,进行课外拓展,在学生探究之前,教师要做好引导者和组织者,以有效提高课外活动的实效性。首先,教师可以选择一些有探究价值的、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同时,学生又能够产生兴趣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课外拓展。然后,教师给予必要的督促、鼓励,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热情,把科学探究活动延伸,提高小学科学教学的有效性。

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通过有效教学,挖掘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同时,还能够通过有效的组织协调,有效的调控课堂教学进度,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知识兴趣,从而提高小学科学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姜扣兵.基于新形势下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分析[J].学生之友:小学版(下),2013(9).

12.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篇十二

一、精心设计探究的问题是保证讨论有效性的前提

小组讨论是围绕各种问题展开的,好的问题设计可以激发学生讨论的欲望。在课堂中,并非所有的问题都适合展开讨论。问题的设计既不能太低,学生无须讨论既可知道答案;也不能太高,超过学生的能力范围。因此,在教学中,需要教师精心设计讨论的问题, 使学生既感觉到有一定的难度,又能通过小组的合作讨论解决问题。如在教学《哪杯水多》一课时,教师出示锥形瓶、平底烧瓶和集气瓶三个不同形状的瓶子, 里面水的高度是一样的。提出问题:这三个瓶子里的水,哪个比较多呢?由于瓶子的形状不一样,学生的意见产生了分歧,认为哪个杯子里水多的都有。这时, 教师可以组织小组进行讨论:怎样知道哪个瓶子里的水比较多?通过讨论,学生形成一致的意见,可以把水倒入一个杯子里,通过做标记的方法来知道哪个瓶子里的水多。接着教师再介绍量筒,让学生用量筒来测量哪个瓶子里的水多。我们看到,这个简短的讨论环节使学生更加的关注科学现象背后的实质,对实验的意图有了更深的认识,提高了学生对问题的关注广度及深度,减少了学生在实验中的“看热闹”的现象, 推动了探究的进程。

二、加强讨论方法、步骤的指导

学生在小组讨论交流的时候,之所以效率低下, 流于形式,很大的原因在于学生讨论的时候不得其法, 不知道该怎样去进行。因此,有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指导作用。在讨论前,教师要帮助学生制定小组讨论的流程,明确发言的顺序。要教会学生学会发表自己的观点:发言前要先思考,整理好自己的思路, 用简洁的语言将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发言时要有根据,能说清理由,不信口开河。要尊重别人,不随意打断别人的发言,要学生养成倾听的好习惯,能够将别人的意见合理吸收,补充完善自己的观点。

三、合理安排讨论的时间加强调控

要提高学生讨论的深度和有效性,必须要给予学生充足的讨论时间,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充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学生在讨论时,教师要参与进去,了解小组讨论的现状,对于偏离讨论方向的小组,教师要及时引导他们回归到讨论主题中来。对于小组讨论中出现“一言堂”“一边倒”的现象,教师要及时制止, 让不善于表达的学生先说,扩大学生的参与面,努力使小组成员的表达机会均等。

四、指导学生学会做记录

俗话说:好脑子不如烂笔头。只有及时将讨论的成果记录下来,交流的时候才能有话说,做到言之有物。 在讨论前,教师要教给学生记录的方法:记录并不是要将每一个发言者所说的每一句话都要记下来。记录可以由组长执笔,也可以小组成员轮流担任,记录的时候只要把小组同学发言的内容用简单的文字记录下来即可。重点记录每个学生发言的主要观点和产生激烈争论的问题。

五、对学生的讨论过程和结果及时评价

评价的目的在于对学生的行为进行矫正和引导, 合理的评价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增加学生参与小组合作的积极性,也能提高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交流能力,以及培养集体荣誉感,促进积极参与小组合作学习。当学生的讨论结束时,教师要及时进行评价。 评价既要关注讨论的结果,更要关注讨论的过程,评价要详细、具体,有针对性,切不可盲目、笼统的进行评价,一定要让学生心服口服。通过评价要让学生明白,在讨论过程中,哪些地方做得好,好在什么地方, 哪些地方不好,需要怎样进行改进等。

13.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篇十三

【摘要】

《科学课程标准(3-6年级)》指出:“小学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是科学课的生命。”但我们在平时的教学和听课中发现科学实验探究活动,往往只流于形成,实验效果低迷。因此在实验教学中,通过“创设学习情境,激发探究兴趣;选择合适材料,方便实验操作;选择合适方法,引导实验开展;适时巧用评价,发挥评价作用”来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小学科学

实验教学

有效性

小学科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让学生通过亲身参加实验获得知识是搞好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关键。但目前小学科学课实验教学中存在:常规未养成,课堂闹哄哄;分组不合作,多数作壁上观;动手不动脑,探究层次浅;材料杂而乱,摆弄无结果等问题,导致实验教学往往只流于形式,实验效果低迷。要达到让小学生能够通过科学实验收获大量的科学知识,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的教学效果,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是最重要最根本的策略。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从“巧设悬念,激发学生参与实验的兴趣;选择合适材料,方便实验操作;适时巧用评价,发挥评价作用”激励学生搞好探究活动

等几方面作了探讨。试图就如何提高课堂教学中实验教学的有效性进行分析,探求策略。

一、巧设悬念,激发学生参与实验的兴趣。

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对于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来说,兴趣是学习的动力,给学生创设各种让他们感兴趣的教学情境,是激发其探究兴趣的有效途径。“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只有在科学课的开头,通过创设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组织好学生开展有效的实验探究。那么如何去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呢?笔者认为:结合教学内容,合理选择创设情境的方法(如故事、魔术、游戏、实物、悬念等),就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在三年级科学上册第六课《金鱼》教学时,我在引导学生观察了金鱼的外形、运动和吃食后,问:金鱼鱼鳃一分钟开合几次,金鱼不断地喝水,会胀破肚子吗?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分析弄清其中的奥秘,并引导学生设计实验,通过实验来证明自己的猜测。于是学生便对金鱼如何呼吸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了强烈的探究欲望。良好的教学情境就像一个“磁场”,它吸引着学生进入一个充满问题、充满思考和探究的科学世界。

如在教学《空气占据空间》一课时,设计了一个实验,把一团餐纸巾塞到玻璃杯底,然后将杯子竖直倒扣入水中。让学生预测,纸巾会被水浸湿吗?你能说出其中的缘由吗?创设的情境已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此问题的提出立即使学生产生了探究欲望。

二、选择合适材料,方便实验操作

1、紧扣教学目标,精心准备实验材料

教学目标是我们教学的核心,观察、实验都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方式方法。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围绕教学目标设计实验、组织实验、准备实验材料。

在《沉浮的秘密》这一课中,“与水同体积的物体,比水轻的在水中上浮,比水重的下水中下沉”这是这课中学生要通过实验认识的目标之一,而使不同形状的固体与水比较体积,是实验中的难点。有的教师设计了规则图形(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固体与同样的水容器来装水进行实验比较。而本人设计了一种实验装置。方法是让固体浸没水中,使之排出同体积的水,再进行比较。这样更适合水与众不同形状的物体进行比较,简单适用。这两种方法都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好方法。而这样的器材在仪器室是没有的。这就需我们教师去设计和制作,去准备。

又如《国旗是怎样升起来的》这一课是关于滑轮认识和探究。在实验室里有散装的滑轮装置,也有成盒的简单机械实验盒。为了方便简单,可以分发给每个实验小组实验,是小学生学习科学的方式、方法之一,它是学生获取知识,进行知识创新的主要手段,是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科学态度、提高学生科学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活动中,实验材料准备是否充分,是否得当,直接影响到学生的科学学习探究活动。

2、优化教学效果,合理改进实验教具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遇到一些教学仪器有其优点和长处,也存在一些缺陷。例如我们现在用的三星球仪,它在演示地球、月亮运动规律时是一件很好的仪器,而在演示地球上的四季形成时就有些欠缺,它不能让学生直观看到太阳对地球直射点在地球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变化和太阳对地球直射、斜射的变化状态。为了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地轴总是保持倾斜的方向不变,形成太阳对地球直射与斜而形成地球上的四季”这一实验效果,我对三星球仪进行了改进,制作了一个“四季形成仪”,让学生能直观地理解地球四季形成的原因。

教材中有不少实验的设计理念不错,但还有需要我们改进的地方,像《怎样让衣服上的汗水干得快》这一课是关于水蒸发快慢的问题,涉及这个问题有三个对比实验。课文中设计的实验有的在室内进行,有的在室外进行,有的需要几天观察记录时间。针对这些情况,我利用废旧材料设计制作了一个“水蒸发实验架”,它为实验提供了有风与无风、温度不同、水面大小不同这三种不同实验环境,使三个对比实验都能在实验室完成,而且最多只要一节课时间,实验效果显而易见。

3、发挥农村优势,开展观察实验。

在农村,学生观察自然的内容很多,条件比城市优越,如动植物生长、水与空气以及其他各种自然现象,教学时应尽可能地让学生到“大课堂”中去研究,在大自然中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如讲根和茎前,先带领学生到田野中去,让学生采集各种各样的根和茎,然后回到课堂上,在老师的指导下,对根和茎进行分类、研究,这样使学生在丰富、具体的感性材料面前,激发兴趣,吸取知识,提高能力,使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得到满足。

三、有序做好课堂分组实验,注重实验过程的有效性

在实验课中,要提高实验效率,教师必须保证实验的有序性、有效性。

(一)制定规则。

制定一系列的实验规则,如在老师允许开始试验前学生自己不得自行摆弄实验器材,实验中注意爱护实验器材,实验结束后把器材整理干净等。教师不时地让学生学习实验规则,从而使其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二)明确实验目的。

实验切忌毫无目的,随心所欲。实验的最终目的是为教学服务的,为的是在实验中发现规律,理解规律,从而掌握规律。如在教学《我们的周围的空气》一课中,证明空气存在实验,无论是利用吹大的塑料袋钉个洞,来吹动小纸条,还是利用吹大的塑料袋钉个洞还是放大水里,使冒出小泡,都是为了证明空气是存在的。为实验而实验,没有目的性,只会使学生浮于实验过程与表面现象,不知道为什么做实验,是“吃力不讨好”的事。是不会获得科学知识的(三)实验预测。

预测是对事物发展变化的一种预料和猜想过程,是对事物发展的结果进行的一种假设性解释。不论预测成功与否,学生总能享受到探究的快乐。而一旦有了预测,也就有了探究的目标,学生会集中精力实验,解决问题。教师要对每组学生的预测进行统计,全面掌握学生的预测情况,及时进行评价,这样,能促使学生养成科学预测的好习惯。

(四)分工协作,做好观察、观测和记录。

在进行探究性观察实验活动中学生对实验现象极有兴趣,往往只顾观察、观测、实验,却很少对观察、观测到的现象做记录。因此,在探究性实验中,教师可以让学生给本小组的同学分一分任务,如谁做实验预测员,谁做实验员、实验记录员、汇报员、实验器材管理员等,让他们通力合作,完成好每一个观察、观测和实验。

(五)交流结果。

经过观察、观测和实验,每个学生都会有所发现。如何将这些发现进行交流,达到资源共享、成果共享是探究性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一环节学生表现活跃,急于展示自己的发现。这时,在发挥小汇报员主角作用的同时,也要重视其他学生的补充,要让每位学生的发言成为全体学生探究、学习的资源。

四、注重实验评价,发挥评价作用

科学实验探究的有效开展,还在于学生是否有足够的自信心。学生自信心地提升,源自教师的评价。在每堂课中教师要努力地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只要在探究活动中有进步的表现,哪怕是一点点,我们也要及时给予表扬。如能实事求是回答问题的,能积极思考问题的,探究中能积极合作的,能为他人成功而喝彩的,能认真地倾听他人发言的,只要某一方面较好,就给他鼓励性的评价。这是树立学生信心,帮助他们坚持探究的很有效果的方法。

如《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一课中,在“改变橡皮泥的沉浮”活动中,教师出示一团橡皮泥,让学生推测它在水中是沉是浮,师再将橡皮泥放入水中,橡皮泥下沉,问:大家能让橡皮泥浮上来吗?说说你的方法和理由。学生想到(如把橡皮泥和泡沫绑在一起;往水里加盐、加糖……)等许许多多想法,虽然没有达到教师的要求,但教师都给了激励性的评价。在评价后,追问:不借助任何材料,能让橡皮泥浮上来吗?说说你的方法和理由。这时由于学生在前面受到过表扬,他们会放大胆子去思考,就能促进实验探究的有效开展。

又如三年级下册《植物的一生》中,种植凤仙花的实验探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学生坚持管理、观察和记录。学生往往会失去耐心,使得实验无法有效地开展。因此,教师定期和学生进行观察交流,并对学生的观察记录作出评价,让学生保持实验探究的兴趣,使实验探究得到有效的开展,保证实验探究任务的顺利完成。

五、激励学生搞好探究活动

科学探究既是学生学习的目标,又是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体验学习科学的兴趣,增长探究的能力,逐步形成实事求是、善于质凝,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让学生积极参与科技小制作活动,自制标本展橱,开展课外观察实验、栽培、饲养、小制作、小发明、小课题研究、科学知识竞赛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总之,对于农村小学的科学实验教学,我们可以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借助农村小学的一些自然优势,积极开动脑筋、寻找办法,弥补自己实验器材的不足。注重培养农村学生乐于动手、动手与动脑相结合的学习习惯,引领学生有目的、有意识地开展实验探究活动,让学生弄清动手操作的目的,弄清要解决的问题,预测可能获得的结果,提醒学生手、脑、眼、鼻、耳多种器官并用,养成良好的科学实验习惯,切实提高农村小学生的科学实验水平。

参考文献:

1、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张绪培

俞伯军小学科学教学案例专题研究

[M]

浙江大学出版社

3、刘默耕.刘默耕小学自然课改革探索[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4、许

《关注科学本质

引领科学探究》科学课

5、李廷军.重视农村小学科学实验教学

提高学生创造能力.四川

14.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篇十四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

本活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化素质教育,具体目标为:

1、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人。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实现教学相长、共同发展;引导学生学会学习,鼓励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亲自实践,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科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促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

2、探索科学课程实施队伍的组织与培训模式,锻炼、培养一批符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能够胜任小学

3、探索构建符合新课程理念、有利于科学课程发展、教师提高、学生发展的有科学课程特色的评价体系,开展对学生科学素养、教师科学课程教学以及实验科学课程教学情况的评价。

二、实验内容、理论依据和实验方法

1、实验的内容

(1)验证性实验:解读、试验、评价科学课程标准。把科学课程的内容要点,明确本学科的教学改革方向;运用新课程标准理解教材,指导新教材的教学,通过解读和试用,对科学课程标准作出评价,提出修改、完善和发展科学课程标准的建议;研究、试教和评价《科学》教材。理解《科学》教材的内容和结构体系;把握《科学》教材的特征。

(2)自主探索性实验:《科学》课程实施队伍组织与培训模式研究。构建具有组织管理、学术支撑、操作实施功能的科学课程实验组织体系,探索科学课程实施队伍的培训模式,逐步形成能够实施并推广科学课程的教师队伍;科学课程的教育、教学制度研究,探索进行教学方法创新。改变不适应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方式,大胆探索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新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突破口,进行教学方法创新。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优化教学过程,积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体验 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合作的过程;(3)预计突破的难题:科学课程标准的内容中,是否体现了“学习有用的科学”,“学习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科学”;科学课程评价中如何落实建立有利于学生发展、教师成长、学校课程发展的评价体系;在科学课程教学评价中,如何开展大班额的科学探究活动;科学课程教学资源的开发与有效利用;在科学教学课程中,如何有效地进行合作、交流、思考、探究,怎样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怎样评价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科学课程的标准如何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科学课程实验、制作教学的有关问题。

三、实 验的主要策略和措施(实验设计)实验的主要策略

(1)以教育科研为先导,边实验、边总结、边推广;充分调动教育理论工作者的积极性,加强教研部门的参与力度;专题研究、重点课程研究与广大教师群众性的课改实验研究相结合。

(2)先立后破,边立边破,以点带面,稳妥推进,分层滚动发展。加强科学课程教师队伍的建设,实验区仍然执行现行课程计划的年级的理科教学要积极进行教学改革,为教师参加科学课程的实验做好准备。

(3)围绕课改这一基础教育的核心工作,整合各个方面的力量和资源,向全社会做好宣传工作,积极引导舆论,探索建立家长、社会有效参与课程改革的新机制,特别是要向家长、社会宣传课程的综合与整合是一种趋势,科学课程与原来的分科课程比较有一定优势,以达到家长和社会的理解、认同与支持;加强实验区校外活动场所和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充分发挥社会资源在科学课程实施中的作用。(4)注意从基础教育制度改革的层面吸收新课程改革中的新经验。创造性地采取多种方式、途径,增进广大小学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支持和积极参与。

2、实 验的主要措施

(1)加强学习、更新观念。校长、教师学习《新课程标准》,结合学 校工作实践和课程改革实验,确立正确的人才观、质量观和学习观,把思想认识统一到《决定》和《纲要》上来,要把创新意识和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渗透到教育教学活动中;积极引导全社会理解、参与并支持课程改革,形成有利于课程改革的良好舆论氛围,让学生、家长、社会坚定对科学课程的信心。(2)参加多形式、多层次的培训。

(3)加强科学课程实验教学的研究、指导工作。

(4)大胆进行评价改革的探索,大力运用过程性评价、发展性评价、全面性评价和基础性评价,提倡多次评价,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和促进发展的功能。

四、科学课程实验的组织管理及具体工作

1、学校成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小学科学课程实验研究指导小组,具体负责对实验区科学课程研究工作的理论和实践指导。组织教师备课和开展教学研究,进行资料收集。

2、有关的教研、科研机构要充分发挥对科学课程的教学研究、指导和服务作用,要重点抓好科学课程标准、教材的培训工作,与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共同研究科学课程教育的各项工作,探索并建立符合科学课程要求的教学规范(包括备课、灵活运用教材、课程资源开发、合理组织教学活动等)与教学管理制度;即时发现和总结学校、教师在实践活动中形成的经验并推广运用;配合教育行政部门研究建立促进学生和老师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

3、有关实验要加强科学课程的专题研究,注意采集和积累实验资料;建立培训、教学、科研相结合的工作方式,逐步形成“实验、培训、管理、研究”相结合的良好运行机制;实验学校应建立并完善校本培训制度和校本教研、科研制度,形成以科学课程教师、教研组、教科室为基础的校本教研、科研机制。

五、科学课程实验工作的推进进程及各阶段的重点工作 工作的主要内容为: 1、2009年3月~2010年2月,开展《科学》第一学年的实验工作,主要内容为:(1)开展科学课程标准、教材的实验工作;(2)初步探索科学课程教育的规则和基本方法;(3)初步探索在大班额情况下如何进行探究活动(4);初步在建立适合科学课程教育的教学制度、教研制度;按照新课程标准,进行评价考试改革,尝试开展符合科学课程标准、能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成长的评价。] 2、2013年3月~2014年2月,主要工作包括:(1)开展《科学》第二学年和第一学年课程标准、教材的实验工作;(2)探索科学课程师资的培训模式;(3)培养教师对科学课程的教学设计能力;(4)进行科学课程教师角色的专题研究,力争建立科学课程教师的基本标准;(5)开展科学课程实验教学的研究;(6)完善前两阶段工作。3、2013年3月~2014年2月,主要工作包括:开展《科学》第三学年、第二学年和第一学(1)年课程标准、教材的实验工作;(2)初步建立科学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3)形成有效的科学课程教学推广方式的意见;(4)研究并形成科学课程教学制度、教研制度;(5)建立科学课程实验教学、探究工作、综合实践活动相互结合的教育模式;(6)认真调查、总结一个周期的实验工作,完成科学课程第一周期的实验报告。

六、预计的实验成果

1、科学课程教师培训的途径、方法和培训资料;

2、《科学》课程标准、教材的适应性研究(科学性和可行性研究);

3、改革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学习方式和探究活动的各种研究论文;

15.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篇十五

一、剖析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活动中存在的困境

(一)以课堂讲授代替实验教学

小学科学实验教师还不能够转变教学观念,认为小学科学实验课给予小学生进行知识灌输,让小学生死记硬背知识点内容就可以获得科学知识,根本不需实验教学。而且在他们看来,认为小学生动手能力差,自控能力差和配合能力差,小学生进行科学实验教学活动存在一定的复杂性和难度,因此,小学生的科学实验教学活动就成了背诵实验结果,这样的教学理念直接忽视了科学学科的教学需求和小学生学习的需求。

(二)以多媒体视频灌输替代实验教学

在视频上虽然实验的过程以及一切要素都展示处理,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科学知识进行了灌输和分解,但是这样的视频教学活动不能够加深学生的理解以及记忆,从本质上也是一种强化教学的变换形式,最终使小学生的实践能力得不到培养。

(三)教师的科学实验素养不高

随着创新性人才培养的教育教学改革兴起,在教育系统内部,无论从硬件性的教材还是从软件性的教学活动来说,都进行了一系列的深化改革。特别是科学教材也与时俱进,进行了更新,但是我们的一些教师还不能够以行动迎接新的教育教学活动,对教材不能够深入挖掘并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以便于满足小学生求知的新需求。在小学科学教学实验教学活动中,一些教师缺乏科学实验的专业性知识,致使在科学实验的教学活动中,处于边做边探索的过程,一些步骤做错导致实验结果数据不准确,不但浪费了科学实验的成本,而且对学生的科学学习起了误导作用,长此以往就会打击小学生参与科学实验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实验教学指导缺乏规范性

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活动中,教师不能够根据小学生的科学学业水平进行科学性地、有序地和协调性地分组,致使在实验教学活动过程中,实验过程处于混乱,实验小组得不到有效配合,学生不是在探求科学知识而是凭自己的想象在进行玩耍,最终导致小学科学实验活动没有成效。

(五)缺乏合作探究意识

基于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活动的特点,教师把学生按照一定的比例或者学业上的因素考虑分成实验小组,让小学生之间进行配合一起去探索科学的秘密。由于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没有及时性地给小学生进行有意识地引导或者讲解,使实验小组的学生缺乏团队合作意识,学生不能够形成统一性的意见和行动,致使小组实验活动往往处于无效状态。

二、探讨提高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一)在实验教学中寓教于乐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活动本身就包含着丰富的内容,通过动手操作动脑思索和动眼观察,会发现日常生活中一些平常的社会现象无不蕴藏着丰富的科学知识以及规律,并且人可以利用现象中存在的固有必然性规律去服务于我们的生活,最终使我们的日常生活充满了乐趣。这种科学实验教学活动在教学中包含着乐趣,在乐趣中蕴藏着丰富的知识,最终有利于小学生的思维创造和发展

例如小学五年级下册的科学实验课《物体的热胀冷缩》,教师让小学生利用一块木条和能够穿过木条的小孔,通过对木条进行热胀冷缩实验,让小学生明白木条能够穿过孔和不能够穿过孔的适用条件。当木条在火上加热以后,木条就不能够穿过孔,当木条浸泡在水里面,木条就能够穿过孔了。通过实验,小学生明白了通过物理的热胀冷缩原理,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可以解决很多工程性问题,比如马路上为什么要预留一条切割的小缝,在建筑施工中为什么预设好混凝土的铺设方式等,使小学生见识了科学的魅力,最终使小学生对科学实验课充满兴趣和信心。

(二)合理规划部署科学实验活动

科学实验活动有别于课堂教学活动,就在于它的规划配合、程序严格、操作规范和协调性强。无论是在科学实验准备环节还是操作环节都必须规划部署好,一旦出现一个环节上的小错误都会导致整个科学实验失败,乃至出现更为严重性的实验性事故。这就需要教师向学生严格讲明实验的规定、注意的事项以及加强实验指导,还需要教师基于对学生进行整体性考虑和优化组合分配好实验小组。通过教师的合理规划部署,不但确保了科学实验的顺利有序开展,而且有助于提高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最终有助于小学科学实验课的质量得到提升,有助整个小学学科的学业水平得到很大的拓展。

结语

在小学生的学科教学活动中,每一门学科都有其本身的属性,教师要把握和挖掘学科的本质性特点,采用科学的、合理的教学方法去开展教学活动,势必会使教学活动事半功倍。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基于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活动的规律以及小学生的学习特点为参照,不断提高自己的科学实验专业水平和创造良好的科学实验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科学实验活动。通过科学实验教学活动,让小学生明白科学实验的重要性,明白科学实验教学活动也是一种有效的学习途径,使小学生喜欢上科学实验课,最终提高小学实验课的有效性。

摘要: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活动是提高小学生认知和思维水平的有效教学手段和途径,通过小学生科学实验教学活动,有利于解决教学难点的直观性存在的问题;有利于培养小学生攀登科学高峰的创新性;有利于提高小学生的整体素质教育,从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学生。

关键词: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活动,有效性,策略

参考文献

[1]李洪炜.小学科学有效实验策略研究[J].成才之路,2015,(26).

16.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篇十六

【关键词】课堂探究 有效性 操作 合作

【中图分类号】G6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6-0103-02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学习这门课程,有利于小学生形成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科学的自然观,并将丰富他们的童年生活,发展他们个性,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和新课改的不断深化,我深深的体会到要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只有打破原来僵化的课堂教学模式,去寻找一条适应科学学科学习的新路子,才能塑造高素质的人才。为此,为更好的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在教学过程中科学教师要做到如下几点:

一、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保障

科学课最易被察觉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认为科学教育评价可有可无;往往以笔试为主,偏重知识记忆、理解的考查;测量的结果是学生“知道”什么,而不是学生“会做”什么。而在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了科学课程的评价理念:“应能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科学探究不强调科学知识的系统传授,而重视学生探究过程的体验,重视科学素养的养成。”因此,其评价体系必然不同于传统单一的一张考卷、一份成绩的评价,而应该紧扣新课程标准的评价理念,重点从学生动手、动脑“做”科学的志趣、态度、技能、方法、思维水平、活动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为了体现上述评价理念,我们设计、尝试了几种评价工具,把评价嵌入到教学活动中随时进行,将课程、教学、评价融合在一起,使教师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把从评价中得到的信息,及时地反馈到对学生的激励、教学内容的调整、教学设计的调整上,以动态的发展历程促进学生学习、全面达成教学目标,从而取得更好的评价效果。

二、让课堂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发源地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引导者,这是新课标的要求。但在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又感到非常困难。经过长期的调查、思考,我决定从课堂改革入手,以 “探究—体验”式教学策略为依据,让学生成为课堂的掌控者,把课堂完全还给学生,把“我要学”变成学生内在的需要。以学生的问题展开课堂教学,实现课堂由教师的预设向学生主动生成的转变。在课堂上,我从不过分地束缚学生,学生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学习,可以跨组参与探究学习,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交流研究的成果。在汇报展示交流的过程中,如果没有师生之间真挚、和谐的感情交流,再好的教学设计也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师生之间的交流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而言至关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我非常关注这一点,在汇报交流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尽情说出心中的精彩;要让学生知道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的理念;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不讽刺、挖苦学生;要尊重学生的独创,不管对与错,都要虚心倾听;要尊重学生探究的成果,并小心翼翼地呵护它;要引导学生在汇报中交流,在交流中探索,在探索中求证。

三、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教学目标的重要体现。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要为课的目标服务。环节需要用什么方式呈现,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关键。同时也要预设学生的课堂反应,提前设计应对措施,以便减少因准备不足而派生出的无用环节,从而节约时间,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大脑》一课的目标是让学生知道如何科学用脑,在教授如何科学用脑之前,讲解大脑构造和功能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纯粹的知识灌输激发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可是人的大脑却是一个打不开的“暗箱”,为了克服对这个“暗箱”理解的障碍,我设计与“人的大脑”相似的又是生活中容易见到的“猪的大脑”作为替代品,让学生在兴奋的猜测后,通过对猪的大脑的观察,直观地了解了人脑的结构和特点,轻而易举地揭开了“暗箱”。这样的体验观察让学生能够更直观快捷地明白人的大脑构造,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服务。在“大脑是指挥中心”这一知识层面上,通过一系列活动,引领学生分析这些活动是由大脑相关区域控制的,至于活动内容我们基于学生全体参与的原则进行了重新设计。在教学大脑的功能时,课堂上设置的几个有趣的小游戏,如:听声辨人、大家来找茬等简单的小游戏,寓教于乐,在游戏中体验了大脑各区域对人体各种活动的控制功能,把原本极抽象的概念通过游戏的方式,在快乐、轻松的气氛中让孩子们体验到学而有乐,思亦有趣。在这一环节设计上不采用课本上的“记忆力”、“创造力”游戏,是因为记忆对于人的大脑功能而言是比较复杂的,不能清晰体现大脑对各器官和各种活动的控制功能,而创造力游戏——拼七巧板,也无法很好地体现学生的动手创造能力。

四、提供有结构的材料,促进有效探究

所谓有结构的材料就是教师经过精心设计的典型教学材料的组合。“材料引起学习,材料引起活动”。教师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有结构的材料,让学生与材料亲密接触,是科学活动中重要的环节,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途径。这些蕴涵着典型的科学概念的材料,会让学生的思维碰撞出火花,带给不同水平的学生不同层次的体验和经历。但是,我们在为学生提供材料时,往往会出现一些问题,如未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选择材料不当、分发材料的时机不当等,都会造成学生在探究学习中的困难,影响教学的有效性。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科学教师应以“一切为了孩子的发展,教学为学生服务的”的宗旨,精心設计每一教学环节,甚至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微笑……让学生的自主性得到最大的发展!使“一切为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不再成为一句空话。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种过程,更是一种理念,它不仅关注知识的教育,更崇尚智慧的教育。让我们真正走进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对话、沟通、合作、共享的活动,为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提供空间和机会,实现有效的、多向的和高质量的互动,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解读》

上一篇:诗经名句——《诗经·大雅·抑》下一篇:安徽省省金融办周建春主任在省小贷协会成立大会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