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运用

2024-12-10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运用(精选12篇)

1.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运用 篇一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运用信息技术

现代社会正逐步走进信息时代。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正在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2000年修订的《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制定过程中,有这样一个重要理念:“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将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习和教学的方式产生重大影响。数学课程要重视运用现代技术手段,特别是要充分考虑计算机(计算器)对数学学习的影响,把现代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的工具,使学生从大量繁杂、重复的运算中解放出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经历着信息潮流的我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努力探索应用信息技术促进数学教学,下面将自己的几点理解与体会和大家共同探讨。

一、利用多媒体技术优化数学课堂教学

布鲁纳有一句名言,任何知识都能够以合适的方式教给任何年龄的学生。这里,合适的方式是关键。而计算机正好提供了这种可能。利用多媒体技术能充分有效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和电教媒体的桥梁纽带作用,使学生充分感受情景,发现、提出、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山区中小学教学中,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在开展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学往往不能有效地达到大纲的要求,教材中所创设的情境有很多乡村的孩子都无法理解,如人教版小六教材中引用了一个“过山车”的实例。但在课堂调查中发现有很多学生根本没见过“山车”,传统教学模式下的黑板、教具模型都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但利用计算机就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教师通过黑板、教具模型、投影片等媒体展示的各种信息,可由计算机加工成文字、图形、影像等资料,并进行一些必要的处理(如动画),将这些资料组合起来。课堂教学时,可以利用教室的多媒体计算机、投影仪,也可以在网络计算机教室中进行。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利用声、色、图、文等多种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从上课开始就进入一个具有魅力、引人入胜的数学境界。新授时精心设计好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学习过程,充分运用教具、学具、电教媒体等教学手段模拟演示,突出实际操作过程,让学生直观感知、动手操作,使新知化难为易、变抽象为具体。我们知道,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我们可以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几何画板》能很好地把数和形的潜在关系及其变化动态地显示出来,随时观察到各种情况下的数量关系及其变化。如在讲旋转体时,教师可以使用《几何面板》制作的课件形象动态地演示圆柱由一个长方形旋转而成,圆锥由一个直角三角形旋转而成的过程。在人教版小六(上)截几何体时可以演示用一个平面去截正方体、长方体等几何体的过程,可以直观地看到所得的截面是什么图形,避免了学生空洞的想象而难以理解和制作教具模型的麻烦,并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几何画板》还可以在图形运动中动态地保持几何关系,可以运用它在变化的图形中发现恒定不变的几何规律。比如,用其画点/画线工具画出一个三角形后,可以用鼠标任意拖动三角形的顶点和边,就可以得到各种形状的三角形。我们也可以让三个顶点在三个圆上运动,作一个动态的演示,这时就可以说:“这就表示一个任意三角形”。在此基础上,做出它的三条中线,演示不管三角形如何变化,其三条中线总是交于一点。使用《几何画板》进行数学教学,通过具体的感性的信息呈现,能给学生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使学生不是把数学作为单纯的知识去理解它,而是能够更有实感的去把握它。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兴趣,又能大大提高课堂效率。

二、利用计算机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

(一)、利用计算机可以让学生从“听数学”转变为“做数学”,即以研究者的方式,参与包括发现、探索在内的获得知识的全过程。

在数学科学研究中,数学家需要反复实验才能发现规律,然后才是进行严格的逻辑论述和证明。而在学校数学教学中,数学知识都是学生通过听教师口头讲述获得的,几乎没有实验。学生多半是在听数学,听那些缺少发现过程的结论。数学学习不应是一个被动吸收知识、记忆、反复练习强化的过程,一个有意义的学习过程,是学生以一种积极的心态,调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尝试解决问题,同化新知识并建构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所有的新知识只有通过学生再创造的活动,使其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才可能成为有效的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如果能给学生创设一种积极的探索问题的情境,给学生的比较和抽象创造一种活动的空间和条件,他们就能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理解和掌握抽象的概念。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获得真正的数学经验,而不仅仅是一些抽象的数学结论。

《几何画板》提供了一个十分理想的“做数学”的环境,完全可以利用它来做数学实验。1995年夏季学期,两个美国初中二年级学生应用《几何画板》发现了又一个任意等分线段的方法;东北育才学校一名学生发现了广义蝴蝶定理。抛开这些问题自身的意义不说,他们处理问题的过程(猜测-验证-论证),对数学教学也是一种启示。利用《几何画板》让学生做“数学实验”,由于教学过程主要是让学生自己做实验,所以教师在备课时考虑的应该是如何组织学生进行协作学习和交流。在以往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往往只强调“定理证明”这一教学环节(逻辑思维过程),而不太考虑学生直接的感性经验和直觉思维致使学生难以理解几何的概念与几何的逻辑。《几何画板》可以帮助学生在动态中去观察、探索和发现对象之间的数量变化关系与结构关系,因而能充当数学实验中的有效工具,使学生通过计算机从“听数学”转变为“做数学”。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我利用了几何画板,通过对圆的画法,圆的半径,圆的直径,半径与直径关系等知识地进行引导,学生在自学和展示中的一些困惑就迎刃而解,通过几何画板的动态演示,揭示了半径、直径知识的形成过程,比学生单纯去想象半径、直径的概念要容易得多,使静态的知识点变为动态的图像,学生记忆深刻,理解起来也易如反掌,学生学起来非常轻松、快乐。

(二)、利用网络进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如今的Internet,是一个拥有信息最丰富、交流信息最为快捷的媒介。每天,千百万人正在通过Internet学习、交流,从某种意义上说,Internet可以称为世界上最大的学校。学生通过网络收集提取有关素材,对相关素材进行分析、研究和比对,通过实验、观察、类比、联想、交流和讨论,最后归纳、综合,实现意义建构。教师的角色和行为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教师不再是主要的信息源,他是教学活动中的导航者,设计者和帮助者。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是知识的探索者。自主学习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组织、学会协作、学会思考和交流。如在进行“税收问题”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在网上搜索“税收咨询”的网站。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在网站上用“协作”与“对话”的方式进行探索,学习各种税费的计算方法,了解各种税收政策。又如,在进行数学竞赛辅导中,也可以指导学生查询相关的“数学竞赛”网站,让学生在这些网站上查找有关数学竞赛的资料,对这些资料进行分析、处理、应用,并参与网上讨论,扩展学生的视野。学生可以在世界范围服务器主页上浏览,可以利用E-mail交流,可以通过聊天室通话,可以通过BBS进行讨论,可以使用同步多媒体环境的虚拟教室。这样,可以让远方的专家、教师替代计算机有针对性地来帮助,让学生集体通过交互讨论、合作解决复杂问题。所以有了网络,合作式的学习就大大发展了,这会给个别化教学提供另一种解决方式,使学习效果大大增强。

(三)、利用计算机进行研究性学习

利用计算机进行中学数学的研究性学习,首先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可用数学知识研究解决的数学课题,使研究性学习在时间和空间上得以突破;其次,使数学问题的研究朝着开放与服务方面前进。学生通过对生产生活实际的观察,在一定的背景下自己提出问题,设立自己的研究步骤,优化自己的研究方法,并利用计算机平台进行探索,这样的数学教学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数学教学,也是数学教学应追求的目标。如学生对城市交通的调查研究,在采集大量与之有关的数据的情况下,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平台所提供的统计分析软件,来帮助自己得出研究结论并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驾驭计算机辅助教学平台的学习主体是学生。平台的使用从教师手中转移到了学生,这种学习是开发性和开放性的,学习者从旁观者变成了参与者、开发者。又如,在研究电视发射台对城市的辐射的范围研究性课题中,学生必须收集资料,建立数学模型,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等方面,通过自主地和与人合作的方式,利用计算机为我们提供的分析工具,去完成研究。从这一研究中,学生可更多地思考为什么要发射人造卫星,能覆盖全球各地区共需多少颗卫星等更深一层次的问题。这对学生开拓知识面,实现学科的综合与交叉无疑会起到重要的作用。这种研究性学习,是充分建立在学生自主的基础上的,是学生探索与合作精神的结果,这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在方式与方法上进行了积累。

总之,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越来越凸现其重要作用,它的发展给我们的数学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与源泉,它突破了时空的限制,让数学知识贴近生活、无限延伸,并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它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和师生互动的平台。但信息技术也不可改变其工具性,应服务于教学。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要把握好“度”,不可滥用,过多地使用图像、声音,会影响学生的深入思维,如果使用信息技术不当,还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理想的教学应该是把教师与信息技术的优势同时充分发挥出来,把多媒体辅助教学与传统教学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力求在最短的时间里找出最佳途径。

2.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运用 篇二

一、创设情景

信息技术作用下的语言,多媒体的视听功能全部展现出来,它打破了传统媒体的“线性限制”,以随机性、灵活性、全方位、整体化的方式,把语文信息知识形象地呈现给学生,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只有创设一种最佳的学习情境,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他们自主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如《九寨沟》这篇课文,以生动的笔触,饱蘸着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觉悟,精心描绘了九寨沟奇丽美妙的自然景观。但由于时空的局限,学生在学习本文的过程中难以获得亲临其境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情趣因此受到影响。课始,笔者播放九寨沟精美的画面,让学生初步感受九寨沟那“雪峰插云”“平湖飞瀑”“古木参天”等自然景观,观“高低错落的瀑布”“白练腾空”“银花四溅”的自然景象有了真实、亲切的体验,实现了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融合,从而产生心灵的震动。这时的课堂上弥漫着诗意的气息,学生的情感也随之得到升华,阅读文本的兴趣油然而生,真正进入乐学的状态。

运用信息技术,加强小学语文教学,要创设氛围。创设氛围不是信息技术与学科简单相加,更不是取代,而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有机的融合,是为了更好地进行教和学。事例强调信息技术服务于课程,从而增强学习效果。

二、创设环境

学习环境是指学生为了完成某项学习活动而需要的某种情境,教师借助信息技术营建良好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笔者还是以《东方之珠》一课为例谈谈具体的做法。

在信息技术创设的学习环境中,笔者紧紧围绕“香港迷人的沙滩、著名的公园和繁华的街市”这些内容,引导学生读、思、义、找,让学生全面参与学习过程,培养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之达到阅读教学中“自悟自读”的境界。

在第二节的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读读,然后说说喜欢的理由。接着,笔者播放轻柔的背景音乐,展示浪平沙细、阳光和煦的浅水湾图片,配上教师柔和的感情诵读,学生自然地融进那迷人的海湾景致中,深深被陶醉了: 他们仿佛身临其境地来到海滩,脚踩细沙,手捧海水,耳听海浪拍打的声音,如同在倾听一首轻快的曲子; 他们又仿佛沐浴在和煦的阳光里,漫步沙滩,尽情嬉耍……正是在这样的诗情画意中,学生自然而然产生“真是舒服极了”的体验。

在教学第三自然段时,笔者让学生找找描写“精彩表演”的词语,读读感悟这些词语的意思。有的学生找出“开怀大笑”一词,认为这个词语虽然是写观众的神态,但从中感受到由于海豚的精彩表演,才会使观众看得哈哈大笑。还有的学生找出“举世闻名”一词,通过这个词语,深切地感受到海豚、海狮的精彩表演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们,使香港的海洋公园名闻遐迩。接着,笔者演示这一部分的录像,抓住“顶球”“钻圈”“举重”“嬉水跳跃”等词引导学生在看图的基础上展开想象,具体理解“精彩”一词的意思,感受人们在海洋剧场观赏海豚、海狮表演的热烈场面。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词语的意思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在理解词句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和创新思维。

学习“繁华的街市”这一部分,笔者运用学法迁移,引导学生同桌讨论“摩天大厦”“鳞次栉比”“琳琅满目”“人流如潮”“灯的海洋”“闪光的长河”等词语的意思,来感受铜锣湾的热闹和夜香港的繁华。如理解“鳞次栉比”一词,笔者没有照字典上的解释生套硬搬,而是启发学生看图用自己的话说说词义,使学生对这个词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香港的夜景更是瑰丽无比,课件再次出示夜香港图,让学生观察想象美景,通过朗读比较、理解“港湾里的灯光”和“马路上的车灯”像五颜六色的焰火溅落人间,又如同闪光的长河奔流不息,一静一动,美丽极了,明亮极了。学生反复朗读这两句比喻句,想象此时此刻自己犹如站在太平山山顶,轻风徐来,美丽的维多利亚湾夜景尽收眼底,眼望繁灯闪耀,心里也似乎跳跃着一盏盏闪烁的明灯,相信此时学生的心中充盈着浓浓的诗情。

新大纲明确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这篇课文,无论从图画上,还是从语言文字中,都能让学生感受“东方之珠”的辉煌、亮丽。因此,在学生理解文本的基础上,笔者把较多的精力放在带领学生借助图画读懂相应的语言文字,因为三年级学生的思维特征是以形象性思维为主。而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能够实现文本抽象的文字与形象思维的对接。学生通过朗读感受到“东方之珠”的迷人和繁华,通过朗读与作者共鸣,从而激发学生热爱香港、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

三、创设时机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 在教学中,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和学习方式。这一理念不仅强调了学习方式的变化,而且强调了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生。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一切都由教师主宰: 从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到教学步骤,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这个过程,而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彻底打破了这一局面。在多媒体计算机创设交互式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平等地共有、共享人类的学习资源,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学习内容、方法、策略和发展目标,学生在这种开放式的学习空间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有了自主学习的天地。

如教学《只有个地球》一课时,笔者利用多媒体网络进行教学,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环节: ( 1) 上网搜索查寻有关地球地貌、资源等相关资料; ( 2) 运用所查寻的资料,了解人类如何肆意地破坏地球上的资源以及造成的严重危害; ( 3) 针对疑难问题进行交互解答; ( 4) 自制宣传画报,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向人类呼吁: “珍惜地球,因为只有一个地球”。这一教学的设计,把学习的主动权就完全交给了学生,教师成为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使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通过信息技术这一教学用具,采用不同的方法来完成同一任务,不仅理解了课文内容,而且了解了保护地球资源的迫切性。通过一幅幅触目惊心的画面和触动人心的数据,使学生深深感受到破坏、毁坏地球资源后,人类将面对多么严重的后果。这进一步证实,信息技术的介入使学生由被动的听课、以记忆为主的学习行为转变为主动参与、探究、发现的学习活动。

摘要:运用信息技术加强小学语文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能创设一种最佳的学习情境,营建良好的学习环境,开拓自主学习的天地,使语文课堂更充满诗情画意,使学生尽情享受语文教学所带来的快乐。

3.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运用 篇三

一、利用信息技术,激发习作兴趣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合理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是对新课程理念的实践和探索。小学生受阅历、见识、年龄的限制,在习作时常常无话可说,久而久之,会对习作产生畏难情绪,进而失去信心。因此,习作教学要充分运用集文本、图形、声音、动画、视频等多种信息组成的多媒体课件,牢抓课件声色并茂、视听结合、动静相宜、感染力强的特点,打破时空限制,将习作的内容形象生动具体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激发习作兴趣。在习作训练中,通过课件将所写事物的特征加以强化。如:用丰富鲜明的色彩强调,动化幻想的手法突出。将其特征可视化,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变怕写为乐写,以习作为乐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调动起学生习作的兴趣,正确地使一次次习作教学的重难点得以可视,可操作,自然而然习作就不再是什么难事。如指导《家乡的美景》习作时,让学生带相机去游览家乡景区,拍摄优美景色制作成演示文稿。上课时再让学生通过图像欣赏景区,把自己的家乡介绍给同学们听听。学生个个十分兴奋,纷纷上台发言。

二、利用信息技术,收集再现生活

语文的外延即生活。常言道:“生活如泉源,文章则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畅流不停。”小学生能充分地亲近大自然,认识大自然,充分地接触生活,习作材料随处可见。但很多小学生身在宝山不识宝,一到习作时就抓耳挠腮,可任凭皱破眉头,咬破笔杆也凑不出几句,究其原因,还是不留心生活,不注意观察,事过境迁,对人、事、景的习作只凭模模糊糊的记忆,结果只能是虚情假意,无病呻吟。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很好地帮助小学生解决这一问题。如今,数码相机、摄像机已不是什么高贵产品,许多学校都已拥有,用这些高科技产品平时帮助学生收集生活中的点滴材料,在学生习作时再现当时的场景。如校运动会开完了,要求学生写一篇习作,可没想到大多数同学的习作是流水账,所有的项目都写了,但没有一个精彩镜头,运动会开完才仅仅两天时间,他们就全忘了。好在我事先录制了学生运动会的精彩过程,再经过剪辑配上字幕,上课时再现给学生,让他们不知不觉地再次回到比赛现场,活动的开始、经过、结果无一遗漏,场内场外的热闹气氛,激烈的角逐,精彩的瞬间,激发学生的习作愿望。当学生要重点描述某位运动员或某个项目时,将镜头定格,便于学生仔细观察,继而描绘出逼真的场面。

三、利用信息技术,丰富生活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农村地区信息不畅,学生了解外面的世界还是靠电视,而现在的学生学习任务重,少有时间去关注外面的世界,体味不到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不了珍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比如,汶川地震、玉树地震、奥运会、世博会等都只是道听途说,没有认真的关注,那么以这些为主题,学生写不出真情实感的习作。在进行这些习作时,利用网络来完成。如,在写《给玉树小朋友的一封信》时,先出示大量从网上搜集来的图片,残垣断壁、伤亡救助、失去孩子的母亲,废墟中顽强的生命,一幅幅图片给孩子们心灵的震撼,让学生泪流满面,他们想急切地把自己的爱心、关心送给灾区的小朋友,一篇篇情真意切的作文水到渠成。

四、利用信息技术,启发联想想象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揭示了想象的重要性。小学生处于大脑发育的黄金时期,没有各种陈规陋习的污染和限制,联想和想象非常丰富。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有利契机,借助信息技术手段通过音响、图像和文字刺激学生的各种感觉器官,给学生创造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引发联想和想象。如习作教学《美妙的声音》时,我下载了许多大自然的声音,配上相应的图片,让学生静下心来倾听,并要求学生发挥联想和想象,写写自己听到了什么。只见学生写道:你听见过雪花落地的声音吗?寂静的夜晚,漂亮的小雪花们手拉着手,唱着歌儿从天而降;你听见过柳树姑娘梳头的声音吗?……学生的精彩联想和想象层出不穷,思想的火花爆发出光芒,充满童趣的小诗异彩纷呈。

4.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运用 篇四

一、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创设情境,培养学生观察和思维的能力。学习离不开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使学生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并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在教学中我们精心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从不同感官刺激学生,激励学生在学习环境中进行自由探索和自主学习,利用各种工具和信息资源来达到学习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利用现代媒体制作的课件,能够创设形象逼真、生动活泼而有趣的教学情景,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能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在新歌教学中,利用现代媒体创设歌曲情景,不但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让学生更好的感知音乐形象,为正确理解歌曲感情打好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作品的鲜明艺术形象,诱发学生情绪,营造美感环境,产生共鸣效果。运用多媒体制作优美的画面,能帮助学生理解音乐情绪,调动学生的内心情感,使他们融情于音乐艺术之中。

二、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使音乐联系生活,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

现实的生活材料,不仅能够使学生体会到所学内容与自己接触到的问题息息相关,而且能够大大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欣赏是音乐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音乐教材中,所占比例不小。它涉及到器乐欣赏、戏曲欣赏、歌曲欣赏和曲艺欣赏等内容,涉及到古今中外几十种乐器的形状、音色、特点等。如何获得欣赏的最佳效果?如果教师是专业素质过硬,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那还好说;如果单靠学校少得可怜的几样乐器、书上模糊不清的几幅图片和录音机里短得可怜的几个片段,那无疑是隔靴搔痒,根本不能让学生真正留下什么印象,通过自己录制的电视节目中的交响乐队的表演,学生可以把乐队演奏时的规模阵容,音乐的情感形象,乐器的音色特点以及演员的服装道具,演唱时的动作表情等看得清清楚楚,听得明明白白。如在欣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时,可以把录到的乐队现场演奏版、天安门实况版、学校升旗仪式版、奥运会颁奖版还有齐唱版、铜管乐版和管弦乐版统统在课堂上进行集体播放,让学生全方位的了解国歌,我想那样的效果比单纯的让学生听几遍录音,唱几遍歌曲,再听老师讲几句爱国的大道理的效果绝对要强的多。这样既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又获得了美好的艺术享受,绝对是学生和老师都乐于见到的。

三、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借助其内容丰富、多媒体呈现,具有联想结构的特点,培养学生自主发现、探索学习的能力。

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集文字、图形、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于一体,给学生耳目一新之感,使表现的内容更充实,更形象生动,更具有吸引力。在课堂上,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为学生营造一个个色彩缤纷、图文并茂、动静相融、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刺激学生多种感官,调动学生的主体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发现,探索学习的能力。我们知道,音乐知识大都是抽象的。如果单凭传统的教学方法、手段去教学,学生学起来容易困乏,失去兴趣。因此,为了把抽象、枯燥的音乐知识变成形象直观,生动有趣的知识,我利用现代媒体讲解音乐知识,可以达到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形象的效果。如对学生讲解“上行,下行,同音进行”的内容时,先用投影演示三幅多媒体制作的动画。这三幅动画分别是:小朋友上楼梯;小朋友下楼梯;小朋友走在平地上。再引导学生看相关的旋律进行的方向,使学生明白“上行”好比上楼梯;“下行”好比下楼梯;“同音进行”好比平地走。这样就为学生营造了良好的思维氛围,培养了学生细致的观察力与思维能力,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了学生自主发现、探索学习的能力。

四、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情感呼唤,让学生主动参与音乐教学活动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任何一节音乐课教师都不能忽视情感效应,能否产生情感效应及其效果的好坏主要取决于教师,学生的情感要靠教师来激发。教师在课堂上自身要赋予激情,这是呼唤学生情感,实现情感效应的前提。在这个前提下,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从而发挥情感效应的作用,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音乐教学活动。例如:教学《热爱地球妈妈》这首歌曲时,可以首先运用多媒体放映大自然的美景,动物悠闲自在地生活,配以优美的旋律和教师有感情的朗诵解说,给学生带来美的陶冶。然后画面转换成展现荒山秃岭,水土流失、动植物死亡的内容,此时教师以低沉、惋惜的声音解说这些现象的成因,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感受对比,使他们的心灵受到震撼,由此感受到环保对人类、对大自然的重大意义。在这样的情感氛围中学习《热爱地球妈妈》这首歌曲,学生会全身心融入到音乐情感之中,学习过程中他

们会主动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保证了教学目标的达成。

5.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篇五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开辟出一些培养其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方法和途径,势必会带来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些新的变化。时代的进步,现代教育技术的深入发展,多媒体教学平台越来越广泛地发挥了作用。它那声情并茂,色、情、景水乳交融的效果,创设了优美的课堂情景,有效地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我们的多媒体课件大多由影视图像或图片剪辑而成,它可使学生置身于一种五彩斑斓、声像同步、动静结合的教学环境中,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当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兴趣和积极的情感时,就会从内心迸发出向往和求知的强烈欲望,产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动机。多媒体教学就有它独特的一面:采用新颖的方法,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提高兴趣。巧用多媒体,不但可以使抽象的过程具体,也可以使我们的教学更加生动。多媒体的运用就可以使这些抽象的东西具体化了。电教媒体能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感知表象,教师不失时机地利用这些感性材料,培养学生语言的描绘能力和组合某种形象的能力,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在求知的天地里翱翔,决不可满足于仅仅利用感性材料达到教授知识的阶段。语文学科是个涉及范围很广的特殊学科,天文地理,无不涉及,而单靠教材中所介绍的内容,完全满足不了学生学习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利用网络来弥补不足,网络也恰恰满足了学生学习的需要。多媒体课件存储量大、功能强、操作简便等特点,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知识。利用网络环境来进行语文教学,可以体现语文教学的开放性,丰富性。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拓宽教学时空,创设探究性教学情境,并在情境中提出问题,揭示矛盾,引发争论,打开学生思路,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突破学生的定式思维,有利于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6.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运用 篇六

摘要:在现代这个信息化的时代,人们的生活和学习与数字化和信息化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信息化的应用涉及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在现代教育中也较多地运用了现代信息技术,将会使教学内容、方法和模式发生巨大的变化。在新课改的教学背景下,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扩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并结合现代信息技术,使学生在学习不同的内容和方法时从其相互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升学习效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的融合现代信息技术能够迎合现代学习的学习的特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参与语文教学,促进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同时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而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育;信息技术;整合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计算机、网络等现代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教育技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已越来越多地走进小学语文课堂,现代技术教育媒体的出现为我们教学手段的改进提供了新的机会,可以产生在传统教学中无法达到的知识表达及传递的效果。笔者将结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谈谈信息技术在小这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信息技术的运用还存在一些误区,只有走出这些误区,恰当运用信息技术,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存在的误区

1、缺乏对学生个体的分析,盲目搬用课件

如果缺乏对学生个体的分析,盲目搬用课件,会造成学生学习的不适合性。因为我们运用的课件大多是面向农村孩子,认知水平不高的学生设计的,课堂容量大,教学密度大,往往令学生眼花缭乱,失去运用价值,要想使多媒体课件真正发挥实效,首先应该认真分析自己学生的个体特征,想一想自己所占有的教学资源有多少应该用,应该怎样用,如何去设计,如何去组织,如何去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对学生特征的分析,是多媒体教学设计的前提。

2、教学过程以课件为中心,偏离教学主体

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核心特征应是辅助,即辅助教师教、辅助学生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处于主导地位,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课堂中所有的活动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可我们部分教师自己还不能够独立制作课件,所以教学过程中,教师就无法根据学生实际去调控课堂,只能以课件为中心去授课,偏离教学主体。这样的教学容易导致学生学而不实,教而不深的结局,反而影响实际教学。

3、信息量过大,滞留时间短,不利于记忆

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大大节省了教师大量板书、画图的时间,这是大家公认的。但对于我们大部分教师来说,都使用“流水型”模式课件,教师只要轻击鼠标,就可以顺利完成操作。我们都知道,对于学生接受信息来说,需要一定的时间,过快的更换屏幕内容,学生来不及理解和记忆,这样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所以我们在进行设计时,对现成教学资源要合理取舍,解决好信息量过大的问题,同时屏幕切换不能太快,应以学生确实能够理解、记忆为准,需要强调的可反复展示。

二、恰当的运用

1、教学情境的创设需要运用信息技术

教学情境的创设有助于反映新旧知识的联系,有助于促进学生进行思维联想,使学生对知识进行重组与改造,易帮助学生知识的同化和顺应。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借助多媒体播放有助于理解教学内容的视频资料、动画、图文等。如学习《“红领巾”真好》一课教学中,通过舒缓优美的音乐伴着悦耳的鸟鸣回荡于教室,葱郁茂密的树林,点辍着各色野花的草地展现在眼前,欢快的小鸟、可爱的“红领巾”活跃其间,动情的朗读,将学生带入情境之中,使学生感受到自然的美、音乐之韵、诗歌之情。

2、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语文教材中涉及内容比较多,知识也比较广泛,可以说是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博古通今。课文中的许多人物故事、科学知识、自然现象对小学生来说,都是比较陌生的,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运用信息技术来展开教学。信息技术能为阅读教学提供详实的背景资料,将某一阅读对象还原到当时具体的自然社会情景中,帮助学生较为深入而准确地理解阅读对象。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利用信息技术的文、图、声并茂的特点,从学生和教材的实际出发,精心设计课件,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可以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我们在教学《问银河》一课时,课文中出现的“伸着大鼻子的货轮”、“斜拉桥”、“葛洲坝水力发电站”、“拦河大坝”这些事物都是学生从没见过的,严重阻碍了学生的阅读。为了使学生清楚地了解这些事物的特点、作用,我就利用信息技术来辅助教学。在课堂上,给他们呈现出一幅幅图片以及它们的特点、用途,这样学生先前遇到的困难就能迎刃而解了,阅读起来也比较顺利,而且在阅读的同时,知识面也得到了拓展。

又如在《歌唱二小放牛郎》中,教学完课文以后,我们可以组织学生看了一段课文视频,在视频中,配合着音乐,将王二小壮烈牺牲的一幕、敌人的凶残都刻画得生动形象,人物的特点也跃然于学生的眼前,每个学生都静静地看着,脸上露出心痛、愤怒的表情。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加入了信息技术的运用,不但使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有了更深的了解,而且他们的情感也得到了升华。

3、信息技术的使用,能有效提高课堂效率

语文涉及方方面面,通向丰富多彩的社会、自然、生活和文化。因此,要想更好地学好语文,必须做好预习作业。例如,在学《“东方之珠”》一课时,我们可以先让学生查阅相关“东方之珠”的资料,有个客观的印象,为深刻理解课文作铺垫。经过学生的查阅资料,学生会了解到“东方之珠”就是香港,然后从网络上可以浏览香港的各种资料。这对学生的课堂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学习人物故事,历史故事时,经常鼓励学生上网查找资料,这会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4、对突破重难点起到关键作用

重难点是一节课的主体部分,抓住教材重难点是课堂教学的最基本要求。语文教材中的许多内容,学生无法通过文字来理解,此时,就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来突破。利用多媒体教学,既能提供直观形象,展示一些与教学有关的场景,又能设置一些教学悬念,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如《航天飞机》一文,对航天飞机的外形特点的描述:三角形的翅膀,尖尖的脑袋,方方的机尾。有的学生想象不出,这时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直观出示一架“航天飞机”,让学生观察其外形,便一目了然。还有让学生理解航天飞机的“飞得快”这个特点时,我们可以出示中国地图,让学生从地图上看“从帕米尔高原到东海之滨”的距离,再比较“普通飞机要飞行4个多小时,而航天飞机只要7分钟”来说明航天飞机速度快。这样形象直观的画面既能帮助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突出教学重、难点,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从而,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到知识。

三、信息技术的运用,解决学生写作难的问题

在以往的写作过程中,学生常常苦于无话可说,无内容可写,随着信息技术广泛运用于语文教学中,学生的写作方式也有了相应的变化。学生之所以会“无话可说,无内容可写”,主要是因为缺乏写作兴趣,缺少写作素材。现在,有信息技术的视频、图片辅助,学生的写作兴趣也会大大提高。如《为动物设计名片》,以乌龟为例,首先出示乌龟的图片,引导学生们观察乌龟的外形特点,并相机板书,再指导学生们按照一定的顺序说一说。接下来播放一段“乌龟的生活习性”方面的录像,让学生对乌龟有总体印象,然后指导学生根据录像组织语言,说一说对乌龟的了解。有了这样一段生动形象的录像,学生写起乌龟来也得心应手。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更好地掌握和理解语文知识,又能为学生的语文学习创设自主、探究的环境。信息技术为小学语文教学开辟了广阔的空间,只要我们能够精心选择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电教媒体,灵活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语文课堂教学一定能更精彩。

综上所述,实现小学语文教学和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以实现小学语文教学、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发挥学生的智慧与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②、《北京教育技术研究》,北京市电化教育研究会.③、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

7.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运用 篇七

一、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由于小学生好动、有意识注意时间短、持久性差等特点,运用信息技术,可为小学生增设疑问和悬念,激发小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积极性,创设出利于他们开发智力、求知探索的心理环境。例如, 在教学《角的认识》时,通过课件出示大炮去击一物体,首先我先演示怎样去击物体,击中了,学生都不由自主地鼓掌,接着我问道:“你们想玩吗?”学生们这时的积极性很高,上去玩的学生有的击中了,有的没击中。我问道:“要击中物体必须要调整好大炮的?”下面学生说:“角度。”我肯定后说:“学完这节课的知识,在完这游戏时的命中率就会大很多了。”这样就很自然得导入到本节课的教学中,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又如讲授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我用Flash制作了课件。两个同样大的圆,一个圆的阴影部分是1/2,另一个圆的阴影部分是1/3,让学生猜想,两阴影部分合起来是圆的几分之几?异分母分数相加减,不能直接相加减,问题自然也呈现在学生面前,它促使学生去发现问题,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新知的学习成了同学们内心的需要,学生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发挥了主体的最大潜能,有助于学生的发展。入迷才能叩开思维的大门,智力和能力才能得到发展。教师要善于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的至关重要的条件,也是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根本措施。

二、运用信息技术,使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

课堂教学中要正确地、充分地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应创造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条件,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多媒体教学的优化组合,就是要提高教学质量。教学过程中,只有在学生掌握知识的重点,突破难点的情况下,才能谈得上提高教学质量。

例如“圆的认识”是教学中的重点也是难点,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教学中我采用了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方式。荧屏上从闪动的一个点(圆心)开始,顺时针方向闪动出圆周,通过动态演示,使学生形象地感受到“圆就是在平面内到一定点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又如在学习统计的初步知识中有关求平均数的内容时,我用多媒体创设了这样的情境:身高1.4米的小明要趟过一条平均水深0.8米的小河,他会有危险吗?在学生们的争议中,教师适时演示课件,有时小明能安全渡过,有时又遇到危险。在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中,学生理解了平均数的含义,突破了难点,认识了事物的本质。运用多媒体,能使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枯燥的数学问题趣味化,静止的数学问题动态化,复杂的数学问题简单化。

三、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空间思维能力

数学教学是培养学生思维的。与传统教学相比,在教学中引入多媒体课件,可使学生在快慢适宜、因人施教的过程中可以得到更完善的思维训练,更深刻地领悟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空间思维能力,教学时一定要联系实际。

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通过图形的割拼,将圆转化为长方形,而这一等积变形的过程,学生很难理解,若运用传统教具演示割拼过程,学生很难从这两种图形中找出联系。这时将多媒体运用于教学中,由计算机将圆等分成2份、4份、8份、16份、32份……,再将这一些小扇形一个个从圆中“飞出来”排成两行,再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并闪烁显示,最后移动长方形去量圆的半周长,移动长方形的宽去量圆的半径,当长与半周长重合、宽与半径重合时,重合的边不停闪烁。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学生能发现圆的面积、周长、半径和拼成的近似长方形面积、长、宽之间的关系,对于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就能很自然地接受了。这样由扶到放,由现象到本质地引导,自始自终让学生参与到如何把圆转化为长方形的探索活动中来。学生思维得到了碰撞和发散,在想象中得以提升, 空间思维能力得到充分激发,探索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瞄准与学生生活经验的最佳联结点,并架起桥梁,使数学知识因贴近生活而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数学,用数学眼光看待周围的生活,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和素养,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在《解决问题的策略———倒推》这节课的练习环节,出示家有儿女里的刘星,通过一开始的提问,你知道刘星的体重是多少吗?学生回答不知道。接下来出示五个刘星与两个夏东海体重相等,三个夏东海与一个相扑运动员体重一样,最后告诉相扑手的体重,让学生倒推出刘星的体重。这样的生活情景,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情境有机结合起来,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让数学贴近生活,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生活中充满了数学。我们要将信息技术融合到小学数学科教学中来,充分运用各种信息资源,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

8.运用信息技术,优化小学体育教学 篇八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体育教学

一、体育教育与信息技术的结合

计算通信技术的应用使得人们可以更方便、更快捷、更系统的对信息进行管理、分类及处理。在教育领域中,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越来越深入,信息技术已经同教学系统紧密结合,形成一个新的科学、合理、严谨的系统。信息技术可以提供先进的、不可替代的网络资源,它带来的例如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等先进的设备为小学课堂提供了多种多样的现代化教学手段。信息技术与教学的结合可以让小学体育教师在保质保量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极大的丰富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而且在培养小学生创造性思维,调动其学习的主动学习自主学习方面也颇具成效;在提高了教师教学水平、使得学生全面综合发展的同时,也保证了教学方式和人才培养的现代化。综上所述,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运用信息技术的重要意义

(一)使用多媒体展示示范动作更立体更形象

过去,体育教师在教学时,往往要一边讲解,一边做示范动作,这导致教师不能连贯的向同学展示示范动作,而且有些难度较大的动作,体育教师也很难标准地示范,这很容易使学生产生误解,往往会丧失真正的教学意义。而学生实际操作练习学到的技术动作,将视觉与运动结合,才能抓住掌握技术动作的要领,准确掌握技术动作,如果只看不做,只听不练往往会导致学生混淆正确的动作和自己习惯的错误动作。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多媒体技术,这些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在授课前,教师可以事先准备好标准技术动作的动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暂停或者慢镜头播放,对技术动作进行讲解,让学生看到生动形象的技术动作的同时,抓住技术动作的要领,从而达到使学生正确掌握技术动作、提高运动技能的目的。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有兴趣,才能积极主动的去采取行动。例如在进行篮球教学时,教师可以先通过多媒体播放一段NBA球星精彩的灌篮集锦;在进行足球教学时,教师也可以先播放一段梅西的精彩进球片段,这样不仅可以带给学生震撼的视觉冲击,吸引学生的兴趣,还会使学生不由自主的产生自己动手试试的想法,积极主动的参与到篮球和足球运动中。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进行授课就能够事半功倍,学生也能更好地发掘自身的潜力,从而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和最佳的运动效果。

三、小学体育教学运用信息技术的措施

(一)通过多媒体展示,让学生形象了解技术动作

在教学过程中,如果通过多媒体课件来展示教学内容,就可以将一些将抽象难懂的概念变得生动形象,将示范动作立体动态的展示。这样,学生们在理解教学内容就更加得心应手了。例如,教师在教授蹲踞式跳远课程时,就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将教材内容展示给学生,并且通过动画展示示范动作,在讲解示范动作时,可以借助暂停、慢动作播放、回放等方式,使学生们抓住动作的要领,尽快掌握技术动作,这样体育教学质量自然会得到显著的提升。

(二)鼓励学生,正确指导学生

多媒体不光有播放展示的功能,它还具有录制反映的功效。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拍下课上学生们练习时的技术动作,在课后并对录制的内容进行整理分析,找出学生的错误不规范的动作和正确标准的动作,并将此作为例子,与标准的示范动作一起播放,在播放动画中加入激励性语句或图案,让学生们在观看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和长处。寻求快乐是小孩子的天性,小学生非常喜欢友好欢乐的氛围,在活跃轻松的环境下学习效果也会事半功倍,当然学生们也不介意在教学过程中接受教师玩笑式的批评,善意的指导。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提高学生们的学习效率,也会营造出阳光向上的集体氛围,让学生们相互鼓励、良性竞争,快乐健康的学习和成长。

(三)创新教学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要将学生当作主体,让学生根据的自己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给学生们充足的空间和机会,这有利于学生全面自主的发展。学生们通过对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符合自己兴趣爱好的体育知识,这不仅能在现阶段提升学生的运动能力、学习能力,同时也为以后的学习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小学体育课堂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可以明显加快小学体育教学制度的改革进程。广大小学体育教职员工,要有现代化理念,适应并采用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化手段,积极使用多媒体课件等新技术,只有这样才能紧跟时代的潮流。采用现代化手段进行教学,不仅能提高教学的效率,而且能培养小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小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小学生的综合性素质为后续的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还能显著加快中小学生素质教育的改革进程。

【参考文献】

[1]顾汝荣.对当前小学体育教学困境的分析研究[J].学苑教育,2014年11期

[2]孙国强.试论多媒体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优势及应用[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年12期

9.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运用 篇九

大桥镇旭照小学 王燕 ***

摘要:

信息技术将图形、文字、声音、图象等多种信息综合于一体,具有非凡的表现力。丰富的内容、多样的形式、生动的画面给传统的教学增添了无穷的魅力。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或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技术手段的能力,在小学阶段,我们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与信息能力;把计算机作为信息技术教学的工具,使学生掌握这种工具的使用方法,并借助于这一工具来帮助他们学习,提高学生的信息素质,培养他们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各种能力。

关键词: 信息技术 乡镇小学 教学运用 兴趣

在当今突飞猛进的信息化时代潮流中,传统似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教学方式显然是不能应对了。取而代之的那就是先进的、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是指运用计算机对文本、图像、视频、动画和声音等多种媒体信息进行综合处理与控制,能实现人机相互式操作的一种信息技术。它具有集成性,控制性和交互性的特征,体现了计算机技术和视听技术两者的优势。多媒体课件通过视听结合、声像并茂、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生动、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扩大学生视野,有效促进课堂教学的大容量、多信息和高效率,有利于学生开发智力、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将课堂教学引入了一个新的境界。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只有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达到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目的。而我们知道,语文课程有很强的综合性,是一门工具性极强的学科。加上现阶段的小学生学习的科目繁多,这就使得小学语文的教学变得举步艰艰了。实践证明,如果单凭传统的教学手段、方法教学,易使学生学起来困乏厌倦,丧失兴趣。所以,在教学中,小学语文教师应适时运用多媒体技术来辅助教学,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小学生对直观形象的事物感兴趣,感性认识强于理性认识。孩子们喜欢的是鲜艳的图画,动听的音乐,生动的故事。教师如果能恰当地运用多么媒体设备的话,那必将会更大地引起孩子们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运用多媒体教学能够创设形象、直观、逼真、生动的教学情境,能够把抽象、枯燥、难懂的语文知识转变成具体、形象、易懂、有趣的知识,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新知识的探索、研究中,诱发学生观察,引发学生思考。

一、影相教学愉悦助学。利用映相教学,可清晰地把画面任意放大或缩小在屏幕上;它可以随意主题教学,节省上课时间。能使固定的画面发生变动,增强画面感染力和直观性,变抽象的理性知识为直观的感性知识。如果找不到满意的随意主题映相,还可以自己制作,这就大大的减轻了学生学习知识,掌握知识的难度。

小学二年级下册第12课《北京亮起来了》,为了让学生了解北京是怎么亮起来的,亮起来是啥样子,长安街的车灯、天安门城楼的饰灯、广场四周的彩灯、环行路、立交桥、街道上的照明灯、草坪灯、喷泉灯、礼花灯、橱窗灯、广告灯......。通过映相演示,把文字的东西变成了立体的图像,学生就像看动画片一样愉悦的学习,活跃了课堂,达到了教学目标。

二、多媒体技术,介绍背景不可替代 学习一些历史性课文,需要了解时代背景,包括作品反映的时代背景和作者写作时的时代背景,在介绍背景时,既要运用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注意思想教育的渗透,同时,学生往往容易忽视老师枯燥的介绍方式和没有感染力的独白语言。即使老师讲解得较详细,也只能让学生产生抽象地认识,而不能有生动的、感性的理解和体会,那么运用多媒体技术,则能使你的教学如鱼得水,使学生深入了解文章背景,且留下深刻的印象。

如教学小学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17课《古诗两首》这一课时,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向学生介绍诗人李白和杜甫,以及古诗所描写的意境,不管你讲得有多么详细,不如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出他们的人物形象,当时的衣着、神情以及古诗所描写的动、静、神奇的景色,生动可感的画面、文字和直观可悟奇妙景观,因为这种方式可以使学生理解得更快,他们能从画面中体会到“生紫烟”、“挂前川”、“飞流”、“疑是”的宏伟奇观。从而体会出祖国山川之壮丽,使人肃然起敬对古诗人神笔而惊叹。

三、多媒体技术,诱发情感共鸣

“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图画、摄影、幻灯、音乐、语言描述和动作演示等方式,创设与渲染气氛、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使他们耳濡目染,口诵心惟,进入语文所描述的情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关键在于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把教材中的语言文字演化成有声有色的客观世界和真切生动的人类生活。

譬如二年级下册第9课《日月潭》,这是一篇描写我国台湾省具有代表性的风景名胜的课文。在教学时,首先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彩图,让学生感知日月潭的神奇与魅力,接着放映一组组彩色幻灯片和动画片,带着学生做一次日月潭的想象旅游。课文中生动形象的语言、银幕上五彩斑斓的图像,向学生们揭示其日月潭的奥秘:清晨,薄雾笼罩,晨星、灯光隐隐约约倒映在湖中,湖光山色,浑然一体。中午,太阳高照,就是一副明丽的山水画。要是下起蒙蒙细雨,那日月潭就成了“童话中的仙境了”。使学生感受到有这样的人间仙境,令人神往。最后再出示几组影片,介绍黄龙、九寨沟、龙池的风景名胜。这样,运用多媒体技术,抓住了课文中的形象,把学生引入情境,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水的热爱。

四、多媒体教学,思品教育独特高效

少年儿童的思想品德不是先天就有的,也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在社会生活条件下,特别是在学校教育的影响下,在他们个人的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而来的。在课堂中,恰到好处的使用多媒体技术,能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使学生受到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

如教学《难忘的泼水节》一文,老师将从网络下载的周恩来与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欢快片断搬到课堂上,同学们全神贯注,为银幕上的场面兴奋和喜悦,每个人的表情随着屏幕上的情境变得喜庆,教室里会随着屏幕的欢声笑语、周总理的慈祥笑容而收到良好教学效果。

五、录音教学方便有效。

录音教学是最简单的一种手段,在教学时可用它播放标准音,进行听力训练,音乐欣赏等,使学生从听觉上充分获得学习的乐趣。

教学二年级下册18课《雷雨》一课时,为了体现夏天下雨时风雨交加的情景,在教学前,把大自然的风声、雨声、雷声真实地录下来。这样,在课堂上,雷声霹雳,风声呼呼,雨声哗哗,不但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而且使学生真切地了解到了下雨时的情景。

六、摄影教学形象、激情、逼真。

这在教学中不经常使用,但教学效果特别好。它将画面、声音集中一体,做到了视听结合,使学生通过看录相更好地理解课文知识、更多地了解古今中外的知识,以扩大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

如在辅导《我们的校园》作文时,学生对天天生活和学习的学校很熟悉,但让他们写写我们的学校时,总是不知道如何写起,不知道该怎么写,写些什么,采用什么顺序去写等困难。课前,我就使用摄影机按照一定的顺序把我们整个校园录制下来,在作文课上展示给大家,学生一看惊呆了,原来我们的校园如此美丽,通过录像的呈现,学生作文的难题得到了高效的解决,这种直观的呈现是教师用语言很难呈述清楚的,教学效果也是其他手段难以比拟的。

七、DVD教学丰富多彩。

在我们的生活中,DVD让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我们完全可以用它让我们的课堂也丰富起来。现在提倡教学资源共享,有很多教学中的难点我们是无法简单的向学生讲述清楚的,在过去,讲不清道不明也就算了,而如今,我们可以向其他的优秀教师学习,学习他们好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不仅如此,他们的课堂教学也可以走进我们的课堂,把他们好的讲解通过DVD呈现给大家,精用活用,专家的课堂也就走进了我们的课堂,让学生聆听专家的讲解,我们就轻松多了,课堂也简单了许多。

显然,多媒体教学并不仅仅只是以上几种,以上说的不过是常见的几种。其它的如教学唱片、唱机、闭路电视、无线话筒、电影放映机等,这些手段的运用可以使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相信随着社会的发展,多媒体教学会越来越被广大教师所运用,为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大展宏图。参考文献: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教法》

10.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运用 篇十

渭源县会川镇文峰中心小学陆建平赵肖肖

摘要: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促进有效性

2000年10月,前教育部长陈至立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发表讲话:提出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的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也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的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为此,我就应用信息技术手段促进小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谈点个人粗浅的看法。

一、运用信息技术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掌握知识和获取技能的主要动因是——良好的情境。现代信息技术,真正帮助我们将生动活泼的课堂展现在学生面前。在课堂导入时,我们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有声、有色、有形、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认识周长一课”时,用学生们喜欢的运动会接力比赛的场景引入,出示一个椭圆形和一个正圆形,让学生们猜一猜是沿着椭圆形跑一周的选手跑得快,还是沿

着正圆形跑一周的选手跑得快,引起了学生们对周长计算方法的探究欲望。

实践证明,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开启知识大门的金钥匙。有了兴趣,学习就不会成为负担,而会成为一种执着的追求;有了兴趣,学生才会去积极探索,才能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变苦为乐。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能使枯燥乏味的课堂变得生动形象,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及时出示学习目标, 引领学生学习。

经过大量的实践发现,及时有效地出示本节课的学习要求,有助于学生学习的目的性。能够有效地促进学习过程,是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因此,上课时,及时的利用多媒体手段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会引导学生学习,会启发学生思考,带动学生活动,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只需在适当的时候进行引导和点拨即可。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注意力不会集中很久,极易分散,所以,及时的出示课标,有利于体现教师的主体作用。例如在上五年级科学《机械摆钟》时,在和学生探讨清楚摆钟计时的原理后,适时利用信息技术的出示课标:

1、小组合作制作一个单摆。

2、测量单摆在相同时间内摆动的次数。

3、四人分工完成实验,做好记录。课标的出示促进了学生的学习。不仅如此,在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的教学中,恰当适时的出示本节课或下一步要达到的目标,对完成教学任务会起到良好的作用。

三、运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思维训练。

课堂更是思维训练的主阵地。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善于把握学生的思维导向,对学生的思维要有一定的预见性,在学生思维的转折之处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恰当的予以及时点拨、提示,使学生思维少走弯路,提高思维训练的有效性,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例如,在三年级数学的教学中,学生学习了“轴对称图形”后,为了让学生进一步巩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我特意出生“堃”字让学生说一说这个字是不是轴对称图形,有的学生说是,有的学生说不是。这时我在屏幕上出示“堃”字,并展示对折的动画,此时教师问:“这个字对折后左右两半会完全重合吗?”学生一下子明白过来,并且印象非常深刻。大大提高了思维训练的有效性。从而进一步巩固了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在二年级语文《一片树叶》的教学中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后及时的出示引导思考的要求:如果小兔、小熊等经过会怎么做呢?最终的结果是什么呢?即进行了思维训练,又进行了思想教育。

四、运用信息技术,扩大练习目的性。

通过习题的练习,可巩固、检查教学效果,达到巩固、深化教学内容的目的。尤其在数学的教学上,学生在做习题时往往觉得枯燥无味,时间一长,学生极易感到疲倦,很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现象,练习效果不好,有效性低。这时如选用恰当的信息技术手段来呈现、改变练习的形式,就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思维的动力,从而提高习题练习的有效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我在教学“圆的认识”时, 练习时利用多媒体动态演示,先让学生观看一些车轮是

圆形的自行车、摩托车、公交车等的行驶场面, 接着再让学生观看一些车轮是三角形或多边形的自行车、摩托车、公交车等的行驶场面。最后, 我又出示轮子是椭圆形的摩托车的行驶场面。这时, 学生纷纷议论: “这样的车, 坐上去谁受得了!”“驾驶这样的车太危险了。”⋯⋯这样, 通过利用多媒体出示各种不同形状的车轮的运动场面, 唤起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诱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此时, 我又适时提出问题: “为什么圆形的轮子就行, 其他形状的轮子都不行呢? ”在教师的启发下, 学生已完全处于一种思维高度集中而又愉悦的心理状态中。这样, 在师生积极互动的环境下, 进一步引发学生探究圆的学习动机。

五、利用信息技术,拓宽视野,增长见识。

当今世界上最鲜活的、具有明显时代特征的学科的教学素材和教学内容,由于教学大纲和教材编写的限制,很难在教材中反映出来。因此教材中所例举的素材往往不能与时俱进,可是现实的生活材料,不仅能够使学生体会到所学内容与自己接触到的问题息息相关,而且能够大大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隐藏着丰富的信息和问题。因此,学科学习材料的选择应十分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注重实效性,这样才能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更能拓宽视野,增长见识。例如在教学中年段“两步应用题”的教学中,我们首先通过上网查询资料,从学生最关注的各种世界大型比赛出发,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的“原型”,依靠学生对感性材料的直接兴趣,激发学生想创新。又如,四年级“亿以内数的读法和

写法”时,课前我们安排学生自己通过各种途径(包括上网),搜集有关数据,课上学生代表汇报。他们带来的材料:有的是某两个星球之间的距离,有的是中国土地面积大小,中国神舟飞船的航空旅行的数据等等……通过生动的、富有教育意义的、有说服力的数据、统计材料,学生不仅轻松的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而且成功地接受了一次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的思想品质教育。我们正是这样运用信息资源跨越时空界限,将这些要素整合起来,引入数学课堂,实现了把信息技术融合到小学数学科教学中来,充分运用各种信息资源,引入时代活水,与小数学科教学内容相结合,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时代气息、更贴近生活和现代科技;同时也可使教师拓展知识视野,改变传统的学科教学内容,使教材“活”起来。

11.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运用 篇十一

一、趣味导入,激发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新颖巧妙、趣味十足,自然可以激起学生内心强烈的求知热情,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这样的教学自然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特级教师于漪说:“教师如果有本领把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激发起来,教学就成功了一大半,学生就不以为苦,从中获得乐趣。”

现代信息技术具有强大的综合信息处理功能,可以将单一枯燥的文字信息转换成形象直观的图片、优美动听的音乐及精彩纷呈的视频,这样改变了以往手段的单一、氛围的枯燥,实现了学生多种感官的刺激与调动,更加切合小学生的心理需求与认知规律,能够激起学生内心强烈的求知热情,从而使学生主动地投身于教学活动中。

例如,在学习《观潮》一课时,我利用多媒体向学生播放钱塘江大潮的壮丽景象,并配以悠扬的背景音乐,这样的教学带给学生一种全新的感受,学生所看到的、听到的都是那么新鲜有趣,这样的导入更加具有趣味性与艺术性,从而使学生带着饱满的学习热情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

二、创设情境,主动学习

教师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可以将那些枯燥无味的知识点寓于生动的场景与丰富的活动中,这样更能增强教学本身的趣味性与形象性,激起学生内心强烈的探究热情,从而彻底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实现学生的主体参与、主动探究,让学生在探究中亲历知识形成过程,达到知识与技能的全面提高,使得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创造图文并茂、声像俱全、动静结合的教学情境,利用多种感官刺激来将学生带入特定的教学情境中,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强烈的兴趣,从而真正实现学生的主体参与与主动学习。

学生积极地调用知识储备与生活阅历来进行主动学习,这样知识就不再只是经由教师单向地传向学生,学生处于被动接受之中,而是实现了学生的主动学习,这样的教学才能成为有效教学。

三、自主探究,互动教学

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更加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观已无法适应教育形势的发展,教师应树立生本教学观,引导学生展开互动学习,自主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探究的主人,让学生获取更多的知识与技能。

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教学资源与信息,能够实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与探究性。因此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立足于教材的开发与多种教学资源的优化整合,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教师的教要让步于学生的学,为学生的学服务,以信息技术为依托为师生的互动探究提供学习平台。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来收集相关的图片等资料,指导学生在课上围绕着信息技术手段所呈现的各种信息来展开主动探究。这样的教学没有了被动接受、机械灌输,学生展开主动探究,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达到了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实现了学生由被动接受转为主动构建,突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使教学成为师生多向交流与互动的平台。

四、趣味结尾,引发想象

结尾不仅是此节所学内容的小结,更是后继学习的开端,是延伸学生认知,拓宽学生思维的新起点。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要重视结尾艺术,要充分利用电子白板的特殊功效在总结本节内容的基础上将学生的视野由课内引向课外,由教材引向生活,引起学生无限的想象与联想,让学生将文本的学习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实现学生富有个性化的学习。

例如,在学习《坐井观天》这一课时,在结尾部分,我利用电子白板故意将最后一幅图画设计成空白,并画上大大的问号,让学生展开充分的想象与联想,来想象结尾,用笔画出最后一幅图。这样的结尾具有很强的启发性、现实性与趣味性,对这个问题的解决需要建立在学生认真阅读本文并展开想象的基础之上,更具开放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文本的理解与独特的思维方式,会想象出更多不同的结尾,用笔来画出具有个性特点的图画。

总之,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为我们的教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推动了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步伐。我们要加强实践与创新,以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机整合,使现代信息技术更好地为学科教学服务,使之成为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手段。

12.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运用 篇十二

一、善用媒体, 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语境是在具体的情境中抽象出来的对语言活动和参与者产生影响的一些因素, 充分利用电教媒体是实现这一理想的有效途径。电教媒体以其特有的声、光、形、色等特点, 创造丰富多彩的语言环境, 使课堂教学情境化、交际化, 引导学生在接近真实的语境中开展听说读写的练习, 使学生的各方面综合能力得到训练。

在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 经常会碰到过生日、节日、外出就餐和看病等特殊情景, 要想创设真实情景就必须准备大量实物、道具, 费时又费力。但是运用电教媒体来展示情景对话就不一样了。色彩鲜艳的图画, 或一段小动画, 配以对话性文字, 再加上合适的音乐, 效果就大不一样。如牛津小学英语6A Unit 6 Holidays, 先用优美的月亮图片和人们的活动显示给学生, 让他们自己说。再通过一段小动画引入万圣节, 在动画中感知外国节日气氛, 最后分别通过文字和一曲圣诞歌分别介绍感恩节和圣诞节, 让学生在浓浓的氛围中感受了解外国习俗, 形成了栩栩如生、鲜明灵活的教学情景, 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很大程度上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兴趣。

二、活用媒体, 设置悬念, 探奇制胜

悬念就是悬而未决的问题。在教习中讲到一个学生无法回应的问题, 紧紧捉住学生的心弦, 使学生进入求知的状态, 启发学生积极思考, 从而提高学习有效性, 启迪智慧, 开发思维。如:牛津小学英语6A Unit 6 Holiday那一课, 我用了猜谜的方式一步一步引入新课:第一个条件:It is a big holiday in China.It’s in autumn.学生纷纷乱猜。第二个条件:It’s in Sep.or Oct.范围一下小了许多。第三条件:It’s about the moon.一出来, 学生恍然大悟。喔!原来如此!猜到的学生兴趣高涨, 欢呼雀跃着。

三、巧用媒体, 拓展知识, 开阔眼界

根据新课标, 老师应该补充相关的语言背景知识, 让学生能观察到西方的文化风情, 从中了解中西方的文化差异, 了解各自的文化底蕴, 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和爱国热情, 扩展国际视野。巧用媒体, 能创造出让小学生感受外国文化的环境氛围。孩子观看后, 不仅可以锻炼说, 还可以了解英语国家人们的真实生活, 了解文化差异, 拓展学生视野, 为其以后发展奠定基础。如, 牛津小学英语6A Unit 6 Holidays, 我分别选出有中国特色的中秋节、端午节和春节与外国的感恩节、万圣节、圣诞节, 介绍不同习俗, 学生大开眼界, 感觉很新鲜, 使他们很快掌握了新知识。这一系列和生活有关的场景, 学生很有兴趣, 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 学习效率明显提高。

四、精用媒体, 激励评价, 优化课堂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 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课堂教学中, 学生是否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主要通过教师的评价和同学的赞赏来体现的。

在课件设计的练习中, 通过多种形式 (符号、声音、文字等) 生动有趣的评价, 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感受。每当学生答对时, 电脑屏幕上就出现唐老鸭的“笑脸”及“Very good”或一阵热烈的掌声;学生答错时, 电脑就会发出一种怪怪的声音, 还会鼓励学生“Don‘t worry, Try it again.”“不要泄气, 再试试。”只有这样经常给予学生积极的鼓励和肯定的评价, 使学生感受到自己是一个成功者, 学生才能自觉去学习, 自觉提高英语水平。

上一篇:海南高考评卷工作结束 没有满分作文下一篇:公司辞旧迎新贺词简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