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欣赏

2024-08-06

书法欣赏(14篇)

1.书法欣赏 篇一

书法欣赏

孙中山书法欣赏

名文,字逸仙。广东香山(今中山)人。(1866——1925)早年立志反清,任同盟会总理。确立了革命纲领和三民主义。辛亥革命后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逝世于北京。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驱。遗著编为《总理全集》等多种。

孙先生并不以书法知名,但从他的书法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对颜真卿、苏东坡及北碑方面的研究是颇具造诣的。他的书法作品有着不同寻常的韵味——不仅仅有博大豪迈、气势恢宏的榜书作品,也有儒雅、轻松、格调清新、韵味绵长的行书作品。

从字法字构看,颜字的宽博与厚重仍依稀可见,但已作为一种风格转换在作品中被“神化”,融化成一种精神或者说是境界。而魏碑的雄强也在作品中被淡化,潜移默化中服从于行书作品的整体风格。从作品的风格看,儒雅风流,清新自然,更透出了“文化”意义上的审美意蕴。这是中国近现代知识分子书法艺术的共通之处。比如周恩来、蔡元培、梁启超、郭沫若、王国维、鲁迅等名家的作品,都在一个“文化”层面上,传递着各自不同的书法艺术风采和人生大观。其中,有追摹晋韵、唐法的,也有追摹宋、元、明、清风格的,有以篆书为风格支撑的,也有以汉碑为风格支撑的。孙中山即是以唐法与北碑作为自己作品的风格依据,来构筑自己书法艺术家园的。于一代伟人孙中山而言,或许是一种自觉,抑或是一种不自觉,不管怎样,其作品其精神都为后人提供了一种学习方法上的借鉴。

孙中山的字,结体紧密,气象雍容,有一种大家风范,这从他大量的题字和墨迹中可以看出。他的书法不是练出来的,纯粹是从心灵里流露出来。“字如其人”在他身上得到完美的体现。山西临汾发现孙中山书法作品真迹(图)2004年11月13日,书法爱好者在欣赏孙中山先生的书法作品。日前,山西临汾民间发现一幅长2.1米、宽1米的孙中山书法作品真迹,该作品保存完好,字迹清晰,实属罕见。

谈孙中山先生书法二则

浩然之气 流露于楮墨之间

余菊庵

书法一艺,功力尚矣,然无天份以副之,虽于古名书家,勤极摹临,幸而有成,亦不过一字匠耳。东坡有云:我虽不善书,知书莫如我。苟能通其意,常谓不学可。而黄山谷评其书为当朝第一。则其天份之高,概可知矣。吾观孙中山之于收(书)法,亦颇类此。其于此道,虽曾下过工夫,然并非专业。而所存遗墨,沈雄宽厚,不暇装整,纯任自然。用笔在颜苏之间,耐人玩味。世之专业而享盛名者,未必能及。盖先生胸怀高旷,魄力坚强,浩然之气,流露于楮(chǔ,纸)墨之间。所谓但视其字知其人也。或曰:东坡之书,人皆认为在家,而先生之书,论者绝少提及。何欤?大抵东坡以学书遗兴,应酬之作甚多。传说当时有售扇为业者,入冬滞销,无为激(缴)税被拘。东坡询得其故,嘱尽将扇来,东坡一一题字其上。至市,瞬即沽清。可见其书流传之广,妇孺皆闻其名。而中山先生,毕生置身于革命事业中,何暇为人作书?人亦不敢以此烦渎先生,故字迹流传于人间者甚少,而为研究书艺者所忽视,故吾特检出论之。

稳健如泰山

古拙如磐石

谭则刚

孙中山先生十岁就塾,十二岁出国,其后又回广州学医。这十多年的时间里,在历史上,欧风东渐,广东得风气之先。他对中外文学、医学三者交互学习,成为他日后开展革命的武器和建国后经国济世的工具,若非天禀聪明,思虑过人,躬于实践,提炼升华,曷克臻些!

他国学从师时间不长,只在翠享就塾二年多,及在香港皇仁书院读书时,延师学习,但其书法浑厚方园,自成一格。我幼年时代酷爱之,曾临其手书《三民主义自序》、《建国大纲》全文和《礼运*大同篇》等,当时本于好奇,未能拾其万一。此后,论者认为他的书法探骊北魏,得神于颜真卿与锺繇,出入于苏东坡与赵孟?(頫)之间。有些人认为他的书法源于明清的台阁体,但却无台阁体的老朽龙钟、行距不整之态。考之当他在学时期,赵之谦的书法正独擅书坛,蜚声艺海的时代,他目寓心赏,是会受到影响的。我认为他临摹碑帖的时间不会很长,而读碑、读贴是比较多的,不绳一家之法,而能融治于一笔。有人说,字如其人,这正符合他一生的经历。故其书法能显其凝重与浩然之气,稳健如泰山,古拙如磐石,虎虎有生气!

他所留存的墨宝颇多,就我个人所见,大者如广州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陵园大门的“浩气长存”、列宁逝世追悼会的“以俄为师”横额和常书的“天下为公”、“博爱”等。小如长篇的《三民主义自序》、《建国大纲》全文(这可能有缩印,但原本也不会很大。广州中山纪念堂石刻偏于苏体,与石印本有差距)等。而其就任大总统的誓词,及其训词、命令、对联、题赠等则是留传不少的了。

孙中山先生书法的风格既职上述。然其特点之一是:有扎实的基本功。他从学时即已掌握了试帖小楷。我虽未见过他《上李鸿章书》的原本(按此文有木刻印本最古),但从他医科毕业后在澳门与人借款二千元开药房行医时,以孙逸仙名字亲笔所写的揭借贴,纯是钟繇小楷,熟练工整,可见他的基本功底是很扎实深厚的。画师素描百日之功,即为泼墨抒意之本。其特点之二是,他的书法成型较早,从海外到国内,从革命时期到建国之后,其风格型体都是一致的,绝不如书画艺术家之有所谓早期、中期、晚期之变异,也不论是案头小牍或挥椽巨构,所书率皆浑厚凝重,刚健古拙。在同时代的戴季陶(“中山纪念堂”门额是他手笔)及在《建国大纲》的宋庆龄题跋也远不及之。其特点之三是,他书写都是很规范的。这可与执笔发出的文件都具有很强烈的法制性有关。除其签署“孙文”二字稍有拖笔和以“权”作“权”之外,凡有书写都是很正规,是当时通用的 楷结构,一笔不苟,交代清楚。如“为”字、“革”字等,可草可古,他都没有立异以为高。如“国”字、“义”字、“政”字等往往一篇多见,也绝不作态。如其题赠都能胸有成竹然后奋笔,挥洒自如,恰到好处,绝无在下笔及顿折中作多余的动作,而能一气呵成。我们看过《礼运·大同篇》的百字长轴和《天下为公》的长幅,更是首尾呼应的结构,令观赏者如饮醇醑(chúnxǔ),久而弥隽!

以上这些,统是孙中山先生命笔作书时思想上法制性强,态度上严肃认真,文字上基础深厚,在书艺上广泛吸收,反映到他笔下来的。他未尝以书法家自呜,但谁说他没有书法上的艺术修养呢!对书法艺术的吸收与发挥,正好为我们后人学习。他在那个时代对书法的传统继承与创造,我们必须承认。

发布日期:2006年4月21日

书法欣赏的方法

明确书法欣赏的审美标准,是正确进行书法欣赏的基础;掌握书法欣赏的方法,是进行书法欣赏的关键。

一、书法的审美标准

南朝书家王僧虔在《笔意赞》中说:“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这里,强调以形写神,形神兼备。

一般地说,“形”包括点画线条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书法空间结构;“神”主要指书法的神采意味。

(一)书法的点画线条

书法的点画线条具有无限的表现力,它本身抽象,所构成的书法形象也无所确指,却要把全部美的特质包容其中。这样,对书法的点画线条就提出了特殊的要求。要求具有力量感、节奏感和立体感。

1、力量感

点画线条的力量感是线条美的要素之一。它是一种比喻,指点画线条在人心中唤起的力的感觉。早在汉代,蔡邕《九势》就对点画线条作出了专门的研究,指出“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点画势尽,力收之”。要求点画要深藏圭角,有往必收,有始有终,便于展示力度。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强调藏头护尾,不露圭角,并不是说可以忽略中间行笔。中间行笔必须取涩势中锋,以使点画线条浑圆淳和,温而不柔,力含其中。但是,点画线条的起止并非都是深藏圭角不露锋芒的(大篆、小篆均须藏锋)。书法中往往根据需要藏露结合,尤其在行草书中,千变万化。欣赏时,既要注意起止的承接和呼应,又要注意中段是否浮滑轻薄。

2、节奏感

节奏本指音乐中音符有规律的高低、强弱、长短的变化。书法由于在创作过程中运笔用力大小以及速度快慢不同,产生了轻重、粗细、长短、大小等不同形态的有规律的交替变化,使书法的点画线条产生了节奏。汉字的笔画长短、大小不等,更加强了书法中点画线条的节奏感。一般而言,静态的书体(如篆书、隶书、楷书)节奏感较弱,动态的书体(行书、草书)节奏感较强,变化也较为丰富。

3、立体感

立体感是中锋用笔的结果。中锋写出的笔画,“映日视之,画之中心,有一缕浓墨,正当其中,至于折处,亦当中无有偏侧。”这样,点画线条才能饱满圆实,浑厚圆润。因而,中锋用笔历来很受重视。但是,我们不能发现,在书法创作中侧锋用笔也随处可见。除小篆以外,其他书体都离不开侧锋。尤其是在行草书中,侧锋作为中锋的补充和陪衬,更是随处可见。

(二)书法的空间结构 书法的点画线条在遵循汉字的形体和笔顺原则的前提下交叉组合,分割空间,形成书法的空间结构。空间结构包括单字的结体、整行的行气和整体的布局三部分。

1、单字的结体

单字的结体要求整齐平正,长短合度,疏密均衡。这样,才能在平正的基础上注意正欹朽生,错综变化,形象自然,于平正中见险绝,险绝中求趣味。

2、整行的行气

书法作品中字与字上下(或前后)相连,形成“连缀”,要求上下承接,呼应连贯。楷书、隶书、篆书等静态书体虽然字字独立,但笔断而意连。行书、草书等动态书体可字字连贯,游丝牵引。此外,整行的行气还应注意大小变化、欹正呼应、虚实对比,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节奏感。这样,才能使行气自然连贯,血脉畅通。

3、整体的布局

书法作品中集点成字、连字成行、集行成章,构成了点画线条对空间的切割,并由此构咸了书法作品的整体布局。要求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疏密得宜,计白当黑;平整均衡,欹正相生;参差错落,变化多姿。其中楷书、隶书、篆书等静态书体以平正均衡为主;行书、草书等动态书体变化错综,起伏跌宕。

(三)书法的神采意味

神采本指人面部的神气和光采。书法中的神采是指点画线条及其结构组合中透出的精神、格调、气质、情趣和意味的统称。“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说明神采高于“形质”(点画线条及其结构布局的形态和外观),形质是神采赖以存在的前提和基础;因此,书法艺术神采的实质是点画线条及其空间组合的总体和谐。追求神采,抒写性灵始终是书法家孜孜以求的最高境界。

书法中神采的获得,一方面依赖于创作技巧的精熟,这是前提和基础;另一方面,只有创作心态恬淡自如,创作中心手双畅,物我两忘,才能写出真情至性,融进自己的知识修养和审美趣味。

二、书法欣赏的方法

书法欣赏同其他艺术欣赏一致,需要遵循人类认识活动的一般规律。由于书法艺术的特殊性,又使书法欣赏在方法上表现出独特性。一般地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从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

书法欣赏时,应首先统观全局,对其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有一个大概的印象。进而注意用笔、结字、章法、墨韵等局部是否法意兼备,生动活泼。局部欣赏完毕后,再退立远处统观全局,校正首次观赏获得的“大概印象”,重新从理性的高度予以把握。注意艺术表现手法与艺术风格是否协调一致,作品何处精采、何处尚有不足,从宏观和微观充分地进行赏析。

2、把静止的形象还原为运动的过程,展开联想。

书法作品作为创作结果是相对静止不动的。欣赏时应随作者的创作过程,采用“移动视线”的方法,依作品的前后(语言、时间)顺序,想象作者创作过程中用笔的节奏、力度以及作者感情的不同变化,将静止的形象还原为运动的过程。也就是摹拟作者的创作过程,正确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情感变化等。

3、从书法形象到具体形象,展开联想,正确领会作品意境。

在书法欣赏过程中,应充分展开联想,将书法形象与现实生活中相类似的事物进行比较,使书法形象具体化。再由与书法形象相类似事物的审美特征,进一步联想到作品的审美价值,从而领会作品意境。如欣赏颜真卿楷书,可将其书法形象与“荆卿按剑,樊哙拥盾,金刚眩目,力士挥拳”等具体形象类比联想,从而可以得出:体格强健——有阳刚之气——富于英雄本色——端严不可侵犯的特征,由此联想到颜真卿楷书端庄雄伟的艺术风格。

4、了解作品创作背景,正确把握作品的情调。

任何一件书法作品都是某种文化、历史的积淀,都是特定历史文化背景下的产物。因而,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包括创作环境),弄清作品中所蕴含的独特的文化气息和作者的人格修养、审美情趣、创作心境、创作目的等等,对于正确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正确把握作品的情调大有裨益。清王澍《虚舟题跋·唐颜真卿告豪州伯父稿》云:“《祭季明稿》心肝抽裂,不自堪忍,故其书顿挫郁屈,不可控勒。此《告伯文》心气和平,故客夷婉畅,无复《祭侄》奇崛之气。所谓涉乐方笑,言哀已叹。情事不同,书法亦随而异,应感之理也。”可见,不论是作者的人格修养、创作心境,抑或是创作环境,都对作品情调有相当的影响。加之书法作品受特定时代的书风和审美风尚的影响,更使书法作品折射出多元的文化气息。这无疑增加了书法欣赏的难度,同时更使书法欣赏妙趣横生。

总之,书法欣赏过程中受个性心理的影响,使欣赏的方法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以上所述仅是书法欣赏的一种方法,欣赏过程中可以将几种方法交替使用。另外,欣赏过程中还必须综合运用各种书法技能、技巧和书法理论知识,极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审美评价能力,尽力按作者的创作意图体味作品的意境。努力做到赏中有评、评中有赏,并将作品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去考察,对作品作出正确的欣赏和公正、客观的评价。当然,掌握了正确的欣赏方法以后,多进行欣赏,是提高欣赏能力的重要途径,扬雄谓,“能观千剑,而后能剑;能读千赋,而后能赋”,说的正是这个意思。

梁漱溟书法欣赏

梁漱溟哲学家。原名焕鼎,字寿铭、寿民、漱溟、肖吾,室名勉仁斋。广西桂林人。直隶公立法政专门学校毕业后,任《民国报》编辑兼记者、司法总长秘书、北京大学教授等。民国二十年创办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任院长,倡导乡村建设运动。后任中共全国政协委员会、宪法修改委员会主席、中国孔子研究会顾问、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等职。著有《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华民族自救运动之最后觉悟》、《梁漱溟教育论文集》等。

弘一法师书法欣赏

《悲欣交集》 弘一法师临终绝笔 上海圆明讲堂藏 弘一法师于1942年10月13日晚圆寂,“悲欣交集”四字手书写于10月10日下午,写在一用过的字纸上,字迹仍旧有力。令人感谓的是弘一法师落笔时的超脱随意,这份对后人而言极为重要的手书在他似信手拈来。

弘一法师,俗名李叔同,浙江平息人,生于天津。既是才气横溢的艺术教育家,也是二十世纪著名的多才多艺的高僧。“二十文章惊海内”的大师,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于一身,在多个领域,开中华灿烂文化艺术之先河。他早岁以书艺驰誉当世,出家后持戒精严,并融书法、佛理为一体,形成独特的书法风格。他把中国古代的书法艺术推向了极至,“朴拙圆满,浑若天成”,鲁迅、郭沫若等现代文化名人以得到大师一幅字为无尚荣耀。他是第一个向中国传播西方音乐的先驱者,所创作的《送别歌》,历经几十年传唱经久不衰,成为经典名曲。同时,他也是中国第一个开创裸体写生的教师。卓越的艺术造诣,先后培养出了名画家丰子恺、音乐家刘质平等一些文化名人。他苦心向佛,过午不食,精研律学,弘扬佛法,普渡众生出苦海,被佛门弟子奉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他为世人留下了咀嚼不尽的精神财富,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是中国绚丽至极归于平淡的典型人物。附 《送别》歌词 词:李叔同 曲:约翰.P.奥德威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飘蜀酒尽馀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手书《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墨迹

毛泽东对中国传统的书法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和感情,书法是他精神生活的主要内容之一。从年轻的时候起,毛泽东便在书法领域耕耘和求索,至老而不倦。

1910年毛泽东考入湘乡东山书院(东山高等小学堂),他常临摹王羲之《十七帖》和学院附近东台山凤凰寺所藏清代湘乡书法家萧礼容碑,字字写得很有功力,尤以草书为精妙。毛泽东在湖南一师读书期间,有一句口头禅:“字要写得好,就要起得早;字要写得美,必须勤磨练;刻苦自励,穷而后工,才能得心应手……学字要有帖,帖中要发挥。”

现在还保存着的一张毛泽东还书的便条,是他16岁时写的,用笔严谨,而又有开拓,可知那时他已有相当功底。他进入湘乡东山高等小学堂后,作了一篇文章,叫《宋襄公论》。国文教师谭咏春阅卷时批道:“视似君身有仙骨,寰视全宇,似黄河之水,一泻千里。”这个年轻人确似有“仙骨”,文章固然可取,又用楷书写就,工整秀丽,故当时师生们誉他的文和字为同学中之“两绝”。现在还保留着的毛泽东在湖南全省高等中学校写的一篇作文的手迹,题目叫《商鞅徙木立信论》,用的也是丝毫不苟的小楷,一气呵成,笔笔遒劲。1913年10-12月,毛泽东在湖南第四师范学校读预科时,留下了一本笔记。前11页是手抄的《离骚》和《九歌》,后36页冠名《讲堂录》。从这些墨迹看,这个时期,毛泽东深受晋唐楷书和魏碑的影响,既潇洒飘逸,神采飞扬,又古拙可爱,质朴自然。

战地喜获《三希堂》

1927年11月,毛泽东上井冈山,在江西宁冈县砻市创办了第一个工农革命军军官教导队。由于敌人的经济封锁,笔墨纸张比较缺乏,有一次,一个学员提出用柳枝烧成炭可以写字,毛泽东在青石板上试了试,软硬适度,写出来的字还挺清晰。毛泽东满意地说:“倒真像墨笔哩!”他说,“敌人越是封锁,大家的办法就越多。看,封锁得同志们用木炭树枝当笔,在地上、石板上、沙滩上写字。这种笔墨纸张是用不完的。”

毛泽东走到哪里都在研究学习书法。红军时期他率部转战到贵州遵义县北娄山关时,见一石碑,上刻“娄山关”三个红漆大字,便问陈昌奉等:“娄山关刻碑干什么?”许多人回答不出,他便解释说:“关乃要塞重地也,是出入的通道,常以碑柱碑石为界,区分和标志地名。”之后,他向大家介绍了“娄山关”三个大字的特点和价值。他赞扬这三个字写得苍劲,像峻峰那样挺拔屹立,运笔如飞。工匠石刻也非常精美。他还反复揣摩,不断用手在笔画上临摹运笔走势,不时感叹:“可惜不知出自哪位名家之手,这碑又修建于何代。” 红军长征到达延安后,一套晋唐小楷一直带在毛泽东身边。在紧张繁忙的工作之余,他利用点点滴滴的时间写字,并且经常阅览法帖。当时延安的老百姓知道毛泽东喜欢写毛笔字,为表示对他的敬意,特地用一块古砖刻磨成一方砚石,送给毛泽东。可惜,这方砚台在后来转移时丢失了。这个时期,毛泽东的书法创作又上了一个新台阶,以行草为主,用笔恣肆,刚劲挺拔,大气磅礴,形成了个人的独特风格。

1937年平型关大捷后,一位青年作家奔赴延安的途中,从被日军炸毁的废墟中拾得四册名著及《石索》、《三希堂法帖》各两卷,如获至宝。他不辞辛苦,带到了延安。一天,素有“长征才子”之称的朱光和那位青年作家谈得投机,便引他去见毛泽东。毛泽东对这位远道而来的客人一见如故,殷勤款待。青年作家感动不已,便将自己挎包中那辛辛苦苦背到延安的“宝贝”一股脑儿掏了出来,欲赠毛泽东。毛泽东喜出望外。不料一旁的朱光手疾眼快,一把将书夺了过去。“见面分一半!”朱光面无愧色。“谁说应该归你?……”两人互不相让。青年作家连忙调停,结果是平分秋色。毛泽东得到了两册名著和《三希堂法帖》。

博览群帖取精华

在毛泽东丰泽园故居的书房里,至今仍然存有毛泽东读过的大量字帖和书籍。其中有规整秀丽、形意翩翩的汉代隶书,又有妍美流畅的“二王”法帖;有厚重雄劲、气势磅礴的楷书墨迹,也有逸势奇壮、应手万变的“狂草”,还有在中国书法史上独树一帜的宋徽宗“瘦金体”法帖;不但有中国历代名家的墨迹、法帖、碑文拓片,还有中国历代书法理论著作。因此,毛泽东可以说是“神游书海目览千帖。”

1949年,毛泽东阅读法帖更多更勤了。二十来年的时间里,他读过的帖约有近四百种。“二王”帖及孙过庭、怀素的草书帖,是他时常披阅的。他在访苏的短暂而紧张的日子里,也未忘随身带几本《三希堂法帖》。《三希堂法帖》为清乾隆时期搜集刻印。乾隆皇帝得到晋书法家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王鹮《伯远帖》珍贵墨迹三种,很是欢喜,名其收藏处为“三希堂”。乾隆将这三种法帖与内府收藏的自魏晋至明代著名书法家的作品三百四十余件,各种题跋二百余件,汇集刻印,而以《三希堂法帖》命名。这是我国一部书法巨制。1958年,毛泽东请田家英向故宫博物院“借阅那里的各种草书手迹若干”,其中就有《三希堂法帖》。

毛泽东读帖不重版本是否珍贵,而着眼于分析各家的长短,体其风貌,察其用笔、结构、章法等,吸取其精髓,以丰富自己的书法艺术。在中国书法中,毛泽东最喜爱的是草书。而在草书中,毛泽东又最喜欢怀素。毛泽东对怀素的《自叙贴》、《论书帖》、《苦笋贴》等百读不厌,爱不释手。1974年,日本外相大平正芳访华时,毛泽东在书房里接见了他。亲切交谈之后,还特地赠送给他一本自己喜爱的《怀素自叙帖真迹》,大平正芳十分高兴。如果拿毛泽东的草书和怀素的《自叙帖》相比,我们不难看出,其中很多字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田家英就认为:毛泽东的书法,特别是草书,和怀素《自叙帖》有相同的地方:一是笔画都较细圆;二是字形都较大;三是在大草的布局上,都采用了行行逶迤、翩翩恣肆的写法;四是“神”上很相似。毛泽东热爱怀素的狂草,但他又不拘泥于此,勇于创新,逐渐形成了自家的“毛体”,正如他常对秘书所说的那样:“如果每个人写的字都和字帖或是某人的字一模一样,那书法就停滞不前,没有发展了。”

毛泽东书法的造诣,固然是他转益多师的结果,同时也和他善于从生活中吸取美的营养分不开。诗人杜甫在《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一诗的序言中这样写道:“往者吴人张旭,善草书书帖,数常于邺县见公孙大娘舞西河剑器,自此草书长进……。”毛泽东早在1937年就与朱光等人说过:杜甫这段话说出了舞蹈、戏剧等艺术与书法艺术相通,是至理名言。那时毛泽东曾表示想看朱光表演莎士比亚的名剧《奥赛罗》,以便用戏剧艺术来丰富自己的书法。

骨神兼备成一家

毛泽东的著作甚丰,惟对书法艺术的见解,却没有专门论述,因而无法窥其见解的全貌。但从一些片言只语中,还是可以归纳出如下几点:

一、书法里充满了辩证法。他说:“字的结构有大小、疏密,笔划有长短、粗细、曲直、交叉,笔势上又有虚与实,动与静,布局上有行与行间的关系、黑白之间的关系。你看,这一对对的矛盾都是对立的统一啊!既有矛盾,又有协调统一。中国的书法里充满了辩证法呀!”

二、字要骨神兼备。他指出:“人有像貌、筋骨、精神,字也有像貌、筋骨、神韵。”因此,临帖,“最初要照原样写,以后练多了,要仿其形,取其神。”他说,“字和人一样,也有筋骨和灵魂。练久了,就会找到筋骨,写出神韵。”所谓筋骨,是字的形貌、气势和力量;所谓灵魂,是字的内质、神韵。古人的字,一般地说,北碑尚骨,南帖尚神。毛泽东则主张骨神兼备。

三、既广采博取,又独具风格。毛泽东说:“学字要有帖,学好后要发挥。习字要有体,但不一定受一种体的限制,要兼学并蓄,广采博取,有自己的创新,自己的风格,才能引人入胜。”

这些书法理论,是毛泽东从借鉴古人的经验和总结自己的实践中提炼出来的。毛泽东书法的演变,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青年时代可谓第一阶段。这一阶段多为楷书,字体工而有力,有些写得特别工整。1921年到1949年,可谓第二阶段。在建党初期,特别是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那战火纷飞的环境中,他运筹帷幄,为使机要人员传达准确迅速无误,他起草的文电多是行(书)而不是草。三十年代字体清秀,字形略长,上下自左向右略有倾斜。1941年以后变为自右向左略有倾斜,如1941年致毛岸英、毛岸青的信及其前后起草的大量文电等。

1949年进北京以后,可谓第三阶段。这时,情况变了,条件好了,毛泽东除起草公务活动的文电外,还写了一千多封回复亲朋故旧和素不相识的群众的信。从中可以看到他的字越写越好,越写越草。然而,他的复信是视对象而别的,给高级民主人士、老先生、科学家、教授等的书信多为草书,有些写得非常之草;反之,对文化程度低的人,字都写得比较清楚工整。

毛泽东的书体,从学生时代到五六十年代有很大变化,这和笔有关系。新笔写的字笔锋更明显更突出。但主要还是他的功力和字体有变化。要观察毛泽东字体的变化,除从总体上看,还有一个办法,就是看他的签名。1943年以前“毛泽东”的“毛”字一般都是从上面下来,再这么一转,一笔写成。1943年以后,“毛”字写成四笔,先点三点,然后再竖弯勾。到1948年、1949年,又变了,从1948年2月他修改中央一个文件时写的几封信到1949年9月给宋庆龄或任弼时的信,“毛泽东”三个字中,“毛”字变化不大,“泽东”二字变化则很大。

50年代以后,毛泽东的字变得非常之好看,这和他那时的练字有关系。进城以后,毛泽东的工作虽仍然十分繁忙,但客观条件比进城前好多了,可以看到历代书法家的碑帖,当时中办秘书室的陈秉忱就专门为毛泽东购买书籍、收集字帖,收有各种碑帖数百部。50年代毛泽东休息时书写了数百首古诗词,一首诗往往书写五六次,六七次,甚至十来次。他作诗词也多是书写许多次,且多为草书。毛泽东的书法最好的时期是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例如他书写的诗词,给华罗庚、章士钊的信件等,都非常之美。有一位朋友对我说,看毛泽东手迹是一种享受,看过后还是想看,每看一遍都受启发。毛泽东成了深受读者喜爱的现代书法家。

2.书法欣赏 篇二

一、书法欣赏的重要意义

书法欣赏是书法艺术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整个书法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 书法艺术的灵魂与生命全靠与欣赏者的共感来维系。书法作品离开了欣赏, 它只不过是一种没有灵魂的躯壳。

1. 书法欣赏是书法艺术创造系统中的重要环节。

首先, 书家创造作品, 不仅仅是个人的艺术活动, 更重要的是它具有一定的美学价值与审美功能, 并产生社会作用, 向社会提供人民所需要的精神食粮。缺少了欣赏这一环节, 书法作品只对书家个人有意义。其次, 书法作品的客观效果也是由欣赏来检验的。书家赋于作品以潜在的生命, 只有通过欣赏者的欣赏过程, 作品所蕴含的一切才可能获得现实性。只有经得起反复欣赏的作品, 才能成为社会的文化精神财富而受到珍爱并得以流传。

2. 审美是书法欣赏中最重要的功能。

欣赏活动首先是对书法美的发现过程。书法作品从形式到内容的一切审美内涵, 只有在一次又一次的反复欣赏实践中, 才能由浅入深、由隐到显地被认识和揭示。其次, 欣赏活动又是对书法美的体验过程。欣赏者对书法作品有所发现而受其艺术魅力所吸引, 就会进入欣赏的更高层次, 并在审美观照中为作品特有的情境所感动, 从而获得审美愉悦和满足, 得到美的感受。欣赏活动还是审美感受能力的开发过程。欣赏者在对作品的有关形式、内在情感及神韵意蕴的欣赏

外表还要涂上亮金漆, 以显得金碧辉煌, 并在耀目的光彩中取得了玲珑剔透的效果, 潮州木雕继承我国传统木雕技法外, 经过长期摸索和发展去拙求精同时吸纳了石刻、绘画、泥塑以及潮剧等各种民间工艺技法和表现形式, 形成风格独特的雕塑艺术。[6]

潮州木雕的工艺流传久远, 宁波的“朱金木雕”也属于潮州木雕体系, 这种木雕主要依仗漆工的修磨, 素有“三分雕, 七分漆”的说法。

(3) 潮州木雕的表现形式

潮州木雕通常与建筑物、家具、神器结合在一起, 大致可分成建筑饰物、家居饰物、神器饰物, 再加上案头摆设四大类。在建筑装饰的风格上, 潮州木雕主要采用几何形图案, 主要形式有:拐子纹、步步紧、回纹、斜、方豆腐块等。多采用格律体构图, 以几何为基础, 巧妙构思, 从左右、上下、奇偶、大小、主宾、虚实之中安排布局, 创造出千差万别又格律严谨的图案。

通过这些工艺美术形式的呈现, 充分体现出岭南特色。这些工艺形式得益于这里的自然气候, 物产丰富, 以及盛产奇珍异宝, 诸如珠玑、玛瑙、象牙、犀角、美玉、菊花石等, 更使得这里吸引到络绎布局的商贸交易。此外, 工艺品在原料、题材的选取上、表现手法的运用上, 都通过民俗生活逐渐形成了岭南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工艺形式。

三、结语

综上所述, 在山水兼备且临江靠海的自然环境下, 在远离中和把握中, 审美能力得到了提高, 这是人类追求的更高一级的精神生活层次。

3. 书法欣赏对书法学习或创作者来说, 是个极为重要、不可或缺的环节。

欣赏中欣赏者对书法作品的运笔、结体、章法等技巧会有更深的领会和更具体细致的认识, 不仅使审美感受能力得到了提高, 还使书法实践的表现能力也得到加强, 书法学习和创作将会取得更好的效果。其次, 欣赏扩大了艺术视野, 养成了健康的审美情趣。书法作品是书家的精神、气质、学识、修养的再现, 欣赏者在欣赏中培养了比较纯正高雅的审美情趣, 并且有了较为宽广的审美视野和思维空间。再次, 欣赏能加深学书者对书法艺术的热爱, 明确书法实践努力的方向, 激发其书法学习或创作的高度热情。在欣赏能力得到提高的同时, 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 沿着正确的道路向书法艺术的高峰攀登, 从而进入理想的境界。

二、书法欣赏的特点

书法欣赏是能动的, 也是主观的。书法欣赏只有建立在书法审美标准的基础上, 不断反复, 不断深化, 赏中有评, 评中有赏才是公正的、客观的。

1.书法欣赏具有主观性。书法欣赏是一种认识活动、思维活动, 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因而, 欣赏过程中必然带有很强的主观色彩。面对同一件作品, 不同的欣赏者褒贬不一, 对同一件书法作品, 同一个欣赏者随着人生阅历的增长、文化修养、鉴赏能力的提高, 其感受也会不尽相同。这是由认识的主观性质而决定的, 但这也并不等于说书法欣赏没有一定的标准和尺度。欣赏过程中片面强调欣赏者的主观性而否定书法美的普遍规律, 或只片面强调书法美而排斥欣赏者的主观意识和判断, 两者都是有害的。欣赏者的主观意识和判断, 只有建立在相应的书法美的普遍规律的基础上, 其欣赏才是正确的、有价值的。

2.书法欣赏具有能动性。人的认识活动具有主观能动性, 书法欣赏也不例外。书法欣赏中, 如果没有丰富的想象和联想的补充, 仅把书法作品看成是一些抽象的符号, 那就无从谈及书法

原文化的承接的条件下孕育成长起来的岭南文化, 反映与表现着特定的民族心理和民族性格, 他具有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的工艺美术形式, 不但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 其资源的丰厚程度, 足以使人眼花缭乱。丰富的图案, 精巧的技艺, 独特的造型和浓厚的文化内涵, 使他们成为中国民间文化宝库中的瑰宝。这些艺术表现形式, 将为在现代生活中寻找中国元素的设计师提供更多的思路, 为理解和把握岭南文化的精髓提供丰富的资源库。

参考文献

[1]梁国昭.五岭与古代交通[J].历史自然地理研究, 1995.:12.

[2][3]李权时.岭南文化现代精神[M].广州:广州出版社, 2001:34.

[4]陈朝辉, 蔡人群, 许自策.潮汕平原经济[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1994.:67.

[5]袁忠.岭南人文精神初论[J].岭南学刊, 2008, (04) .[6]粤东一绝[Z].广州:广东省博物馆, 1997.:5.

作者简介:

1.黄蓓, 广东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讲师, 硕士, 研究方向:民间艺术、

2.黄华明, 广东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教授及副院长。

欣赏, 这说明书法欣赏是积极能动的。只有通过欣赏者展开想象和联想的翅膀, 才能使视觉形象与动觉形象结合起来, 书法欣赏才得以实现。然而, 仅仅发挥想象和联想也是不够的。任何一件书法作品, 总是历史的积淀。其中不但有作者的学识修养、精神气质、思想情感、审美趣味倾注其中, 而且总是留有特定的时代烙印。因此, 欣赏书法时, 欣赏者必须对作者、作品作详细的了解。

3.书法欣赏具有反复性。书法欣赏是一种认识活动, 因而必须遵循认识的一般规律, 即由浅入深, 由表及里, 由局部到整体, 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再由理性认识回到感性认识, 如此循环往复, 认识一次比一次深化。欣赏时人们首先感觉到的仅是作品的外在形式, 如书体、大小等。在此基础上, 对感性材料进行综合, 形成知觉形象。由于知觉的刺激而产生想象和联想, 对作品进行取舍和补充, 如此循环往复, 使书法欣赏不断提高品位和档次。

4. 书法欣赏具有批判性。

就书法欣赏而言, 欣赏与批评伴随欣赏活动的始终。只要书法作品陈列出来, 欣赏者即使不是行家, 也总会评头论足。欣赏过程中, 常常可以见到两种错误倾向:一是赏而不评, 把欣赏看作是非理性的、游戏性的活动;一是评而不赏, 把欣赏看作是纯理性的、批判的行为。赏中有评, 评中有赏, 这才是唯物的、客观的、正确的书法欣赏。

三、书法欣赏的步骤和方法

书法作品是从一点一画开始而后组成内在紧密联系、气脉贯穿的完整作品, 它的每一笔、每一字都是不可割裂的。书法欣赏首先要从全篇着眼, 先从总体上认识和把握作品的艺术特色与精神风采, 获得对作品的总体的气势、总体的印象。有了总体的感受, 再由整体联系到局部, 从整体的特色、神采联系到每一行、每一字、每一笔及其组合、分布的情况, 既认识书家所显示的艺术功力与技巧, 了解其艺术特征的具体表现, 体察其情感与神采的流露或宣泄, 然后又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 把对作品的总体性把握引向更高、更深、更全的层次上。这样欣赏活动从整体到局部, 从局部再到整体, 如此不断反复, 对书法美的认识也就一步步由低到高、由浅入深, 达到越来越完美的境地。

1.整体把握。一幅优秀的书法作品, 首先是能从整体上感染欣赏者, 即一幅作品的整体美或章法布局之美。如果失去了整体美, 局部的“美”也失去意义。书法作品集点画成字, 集字成行, 由行联篇, 构成章法。章法安排是否做到均衡协调, 照应严谨, 如一队队有组织有纪律的士兵, 或似大小错落疏密有致、夜空中闪烁的星辰, 或行间茂密左右映带, 或空旷疏朗上下呼应。一幅作品的成功与否, 章法布局是一个重要因素, 它通过字形的大小、长短、伸缩、开合以至用笔的轻重疾徐、墨色的浓淡枯润变化, 在笔势的管束下, 组合成一个均衡统一的整体。如王羲之的《兰亭序》, 终篇笔意顾盼、首尾呼应, 偃仰起伏、似欹反正, 血脉相连、一气贯注。所以在布局上达到了上下承接、左右呼应、通篇团聚不散的艺术效果, 给人一种美的享受。有些作品虽然每个字的笔画、结体还不错, 甚至还有一定的功力, 而整体却相当凌乱, 就像合唱队里的各声部演员, 不管高、中、低音, 都扯着喉咙唱高八度, 即使每个人的声音都很高亢、优美, 但失去了旋律, 也就失去了音色和谐的美。

2.局部分析。一件书法作品的整体效果是由局部的、单个的字与线条构成的, 如果单个的局部的字与线条不美, 那么整体的美也就无从谈起。应该说“单个的线条是美的, 组合得好, 就达到了更高的美”。局部分析主要包括字法、笔法和墨法三个方面。

(1) 字法。字法即字的结构安排。通过违与和、正与斜、疏与密、增与减、向与背、松与紧、平与险、避与就的处理构成美的汉字形体, 这就是理想的字法。历来书家都把字的结体列为书法技巧中最重要的因素。因为章法再美, 只是一个形式感的问题, 而字的结体不好, 也难称得上好的作品。唐孙过庭说:“至若数画并施, 其形各异;众点齐列为体互乖。一点成一字之规, 一字乃终篇之准, 违而不犯, 和而不同。”其精妙处, 指出了每个字都应遵循一个规律, 那就是要在错综复杂的结体变化中求得整体上的统一。

(2) 笔法。从书法欣赏的角度讲, 就是以正确的用笔写出形态规范的点画。点画因书体的不同而不同, 但“凡是能给人以美感的用笔 (线条或点画) 都应是有力度的”。这种力度, 在传统书学中称为“笔力”。判断点画有无“笔力, 主要是以“圆”和“涩”为标准的。“圆”的线条饱满、结实, 具有浮雕感, 能表现出充实圆劲的力度。圆的线条是中锋用笔的结果, 即古人所说“令笔心在点画中行, 令笔心自点画中出”写出来的笔画。如果用笔偏侧, 写出的线条则扁、薄、浮、弱, 抛筋露骨, 就无美感可言。“涩”者, 不浮滑, 不流畅之谓也。即在用笔上笔锋在纸面上遇到阻碍和抵抗, 而笔迟涩进。这种阻碍与反阻碍表现的越充分, 线条就越显示出本身的力感, 正如我们所说的“屋漏痕”, 不仅是圆的, 而且也是涩的。同时, “圆”和“涩”也是有内在联系的。圆是中锋用笔, 涩也是要笔锋直立, 人为地制造逆势涩行, 这样的线条不轻滑、不飘弱, 而有沉着、凝重、苍劲老辣的效果。

另外, 书法线条的节奏感也是评价和欣赏作品的重要条件之一。书法线条的节奏也像音乐中音的长短、高低、快慢一样, 不能平铺直叙。体现在书法上, 不但表现在线条的长短、轻重上, 还表现在行笔的快慢上。无论是何种书体, 运笔都不是“匀速”运动, 而是随着书者的情绪和章法的要求调节运笔的快慢, 使欣赏者从作品中受到书者情绪的感染。

(3) 墨法。墨法即用墨的技巧, 是书法艺术形式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没有墨色的变化、配合, 用笔效果就难以达到。“肉生于墨, 血生于水”, 字缺乏血肉, 也就没有了生命。所以清包世臣说:“书法字法本于笔成于墨, 则墨法尤书艺一大关键也”。唐孙过庭说:“带燥方润, 将浓遂枯”, 也点出了用墨的关键之处。“燥”、“润”、“浓”、“枯”又是矛盾的法则, 用墨不可太枯, 枯笔多了则燥;又不可水分太多, 湿度太大会肥浊不清。“墨气淋漓幛犹湿”才是理想的用墨, 即使过许多年, 也好像刚写出来的一样, 精气神采不可磨灭。

总之, 书法艺术的美是书法作品的总体审美意向和审美氛围, 是书法艺术的灵魂。掌握书法欣赏的方法, 努力做到赏中有评、评中有赏, 对作品做出正确的欣赏和公正、客观的评价是进行书法欣赏的关键。

摘要:书法艺术的功能只有通过欣赏才能实现。掌握书法欣赏的方法, 对提高书法的审美感受能力和书法实践的表现能力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书法,欣赏,意义,特点,方法

参考文献

[1]欧阳中石, 徐无闻.书法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7.

[2]陈振濂.书法美学教程[M].浙江: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1997年版.

3.潘明环书法欣赏等 篇三

潘明环,多年从事文化宣传工作,兴趣广泛。爱旅游,好书法,善养生,重收藏。常进行诗歌、散文、歌曲等文艺创作。1983年加入安徽省书法协会,曾任阜阳市书法学会会长,地区书法金石学会顾问,多次参加国家省市书法展览,在全国书法大赛中获金、银、铜、优秀奖30多次,书法作品在十多家出版社及各级报刊上出版发表。

百字养生歌

□文/何国熙

我退休多年,虽年届古稀,仍神清气爽,身体虽不算健硕,但也健康,这得益于我平日注意吸收民间流传的有关养生的诗词铭经以及中医的养生理论。中医认为: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悲伤肺,惊伤肾。情贵中和,莫大悲大喜,保持平和心境。常言道,养生先养心。在此基础上做好居养、食养、动养、药养。综合我的养生保健经验,我自编了一首《百家养生歌》以励自己。

怒极偏伤气,忧思则损神;

神疲心易役,气弱病相侵;

胸怀宜豁达,澹泊制七情;

知足心常乐,兴趣导人生。

作息应有序,饮食要均衡;

酒色须知节,运动贵有恒。

患病早诊治,畏医误养生;

风邪驱体外,精神保全身。

寿天休言命,修行在本人;

如能遵此律,益寿保康宁。

(510140 广州市光复中路荣业里二号502室)

笑话3则

百分之十

一病人到诊所看病,问:我的病能治好吗?

医生:一定能!

病人:怎么那么肯定?

医生:我的治愈率为百分之十,前九个病人都没治好,所以你的病一定能治好。

妙方

一患者看医生,医生看了好久没看出是什么病,随便开一方:

半夜沐浴,不擦,凉风吹干。

患者疑惑:这能治好我的病吗?

医生答道:现在的病能否治好我不知道。但你肯定会感冒,我治感冒最拿手。

“幸运”

老王去注射室打针,未进门便听到:今天实习的护士过来注射。

老王见不妙,便溜了,半小时后返回。

在门外听到医生问:都实习完了吗?

有人答道:完了。

老王大喜,推门进入。

医生说:刚才实习不过关的再来一遍。

(450052郑州大学医学院(大学路)04级临床医学(七年)四班)

4.书法诗词欣赏 篇四

李焕《赠零陵僧》

张颠没后二十年,谓言草圣无人传。

零陵沙门继其后,新书文字大如斗。

兴来走笔如旋风,醉后耳热心更凶。

忽如斐旻舞双剑,七星错落缠蛟龙。

又如吴生画鬼神,魑魅魍魉惊本身。

钩锁相连势不绝,倔强毒蛇争屈帖。

李白《赠怀素草书歌》

吾师醉后倚绳床,须臾扫尽数千行。

飘风骤雨惊飒飒,落花飞雪何茫茫。

恍恍如闻魔雷惊,时时只见龙蛇走。

蒋士铨

板桥作字如写兰,波磔奇古形翩翩

板桥写兰如写字,秀叶疏花见姿致

郑板桥

日日临池把墨研,何曾粉笔去争妍。

要知画法通书法,兰竹如同草隶然。

王梦楼《快雪堂跋》

闻碧海掣鲸鱼,神力苍茫运太虚。

问气古今三鼎足,杜诗韩笔与严书。

窦冀(唐)《怀素上人草书歌》

狂僧挥瀚狂且逸,独任天机摧格律。

龙虎渐因点画生,雷霆却避锋芒疾。

鱼笺绢素岂不贵,只嫌局促儿童戏。

粉壁长廊数十间,兴来少豁胸襟气。

长幼集,贤豪至,枕糟藉麴犹半醉。

忽然绝叫三五声,满纸纵横千万字。

傅山《论书》

未习鲁公书,先观鲁公诂。

平原气在胸,毛颖足吞虏。

黄庭坚

世人但学兰庭面,欲换风骨无金丹。

谁知洛阳杨风子,下笔便到乌丝栏。

王文治《论书绝句》

墨池笔冢任纷纷,参透书禅未易论。

细取孙公书谱读,方知渠是过来人。

杜甫《饮中八仙歌》

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

挥毫落纸如云烟。

李欣《醉后赠张九旭》

张公性嗜酒,豁达无所营。

皓首穷草隶,时称太湖精。

露顶据胡床,长叫两三声。

兴来洒素壁,挥毫如流星。

韩偓《题怀素草书屏风》

何处一屏风,分明怀素踪。

虽多尘色染,尤有墨迹浓。

怪石奔秋涧,寒藤挂古松。

5.欣赏书法的方法 篇五

1、从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书法欣赏时,应首先统观全局,对其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有一个大概的印象。进而注意用笔、结字、章法、墨韵等局部是否法意兼备,生动活泼。局部欣赏完毕后,再退立远处统观全局,校正首次观赏获得的“大概印象”,重新从理性的高度予以把握。注意艺术表现手法与艺术风格是否协调一致,作品何处精采、何处尚有不足,从宏观和微观充分地进行赏析。

2、把静止的形象还原为运动的过程,展开联想。书法作品作为创作结果是相对静止不动的。欣赏时应随作者的创作过程,采用 “移动视线”的方法,依作品的前后(语言、时间)顺序,想象作者创作过程中用笔的节奏、力度以及作者感情的不同变化,将静止的形象还原为运动的过程。也就是摹拟作者的创作过程,正确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情感变化等。

3、从书法形象到具体形象,展开联想,正确领会作品意境。在书法欣赏过程中,应充分展开联想,将书法形象与现实生活中相类似的事物进行比较,使书法形象具体化。再由与书法形象相类似事物的审美特征,进一步联想到作品的审美价值,从而领会作品意境。如欣赏颜真卿楷书,可将其书法形象与“荆卿按剑,樊哙拥盾,金刚眩目,力士挥拳”等具体形象类比联想,从而可以得出:体格强健--有阳刚之气--富于英雄本色--端严不可侵犯 的特征,由此联想到颜真卿楷书端庄雄伟的艺术风格。

4、了解作品创作背景,正确把握作品的情调。任何一件书法作品都是某种文化、历史的积淀,都是特定历史文化背景下的 产物。因而,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包括创作环境),弄清作品中所蕴含的独特的文化气息和作者的人格修养、审美情趣、创作心境、创作目的等等,对于正确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正确把握作品的情调大有裨益。

清王澍《虚舟题跋唐颜真卿告豪州伯父稿》云:“《祭季明稿》心肝抽裂,不自堪忍,故其书顿挫郁屈,不可控勒。此《告伯文》心气和平,故客夷婉畅,无复《祭侄》奇崛之 气。所谓涉乐方笑,言哀已叹。情事不同,书法亦随而异,应感之理也。”可见,不论是作者的人格修养、创作心境,抑或是创作环境,都对作品情调有相当的影响。加之书法作品受特定时代的书风和审美风尚的影响,更使书法作品折射出多元的文化气息。这无疑增加了书法欣赏的难度,同时更使书法欣赏妙趣横生。总之,书法欣赏过程中受个性心理的影响,使欣赏的方法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

6.书法欣赏课程论文 篇六

摘要:书法欣赏是一个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的过程,而这种过程是不断循环往复,不断上升。书法虽然是具象的作品,但作为艺术品欣赏时,必须透过这些表象领略其意境美,所以书法欣赏是在具象中抽象的过程。欣赏书法还要对不同的书法家作品进行研究,分析其独到之处,在比较与中鉴赏,能更好的领略和体会不同的书法流派的艺术特点,最后归为己用,这是提高鉴赏能力至关重要的一步,也是进行书法创作必不可少的学习过程。

关键词:书法发展的历程及规律、欣赏书法艺术的方法、对书法欣赏课程的建议 正文:

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 是汉字的书写艺术,它是中华民族乃至世界文化艺术宝库的文化瑰宝。通过书法欣赏课程的学习,我对书法艺术的产生、发展以及一些优秀的书法作品有了深入的了解,对如何欣赏一件书法作品,如何进行书法艺术创作等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我认为书法学习可以分为两方面,一是学习欣赏书法的方法,二是学习如何进行书法创作。欣赏书法、进行书法创作都应该在了解书法的基础上进行。

1书法发展的历程及规律

1.1文字与书法

书法是文字的书写艺术,因此在了解书法创作的同时,必须要对文字有所了解。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中国的文字经历了数次深刻的变化,从有史记载的最早有文字出现的殷商时起,经过周、秦汉、唐宋等时期的发展,相继出现了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丰富的文字形式,而每一种文字的出现,同时也伴随着新的书写工具和新的书写方式的出现,比如现在的书法创作广泛使用的毛笔和宣纸,前者起源于秦汉时期,后者起源于隋唐时期,而不同的书写方式经过不断地发展和升华,在实践中产生其特有的体系,从而形成不同的书法创作形式。

书法创作不仅限于文字书写,传统绘画、篆刻等艺术形式都与其有着深刻的联系,因为所用的创作工具不同,所以不同的书法创作形式有其不同的特点和要求,但是其中的基本规律是相通的。这是因为书法创作的对象是文字,所以文字的特点决定了书法创作的基本规律。

1.2书法的艺术性

汉字来源于象形文字,以图形来示意,虽然现代汉字已经属于表意文字,但是仍然没有丢失其图形感和空间感。艺术的创作需要空间和尺度,需要用点线面作为基本要素来构建作品,而汉字恰恰具备了所有的条件,适于成为艺术的载体。文字的这些特点体现在书法艺术的很多方面。比如在进行书法创作时,要讲究线条本身的美感,这是笔画的具象表达,需要充满力感和动感,所谓点如高峰坠石、横如千里阵云、竖如万岁枯藤等;而笔画的意象组合则要求线条组合的美感,讲究点画的疏密、虚实、线条之间的呼应、连带等。

书法的发展始终伴随着文字的发展,而比较重要的转折时期应该是东汉中后期,从那时起书法的创作开始自觉化。艺术的创作应该也必须是从内而外,以精神力量为动力的劳动创造过程,艺术能够从从普通的劳动中分化出来,成为一种特殊的劳动形式,其根本原因是艺术创作的结果往往不能够提供人们的生活生存所需的物质条件,而是为满足人们思想、情感等非物质表达的载体。因此,如果艺术的创作是自觉的行为,没有艺术创作的内在需求则不会有艺术形式的存在,自觉性是艺术产生和创作的必要条件。

1.3承前启后的时代

书法从最初单纯的书写文字来记录事件这一实用劳动发展成为一种艺术形式,同样遵循这一规律。东汉中后期,文人阶层对文字的审美性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并普遍开始进行自觉的艺术创作,纵观历代书法作品,我们能够发现,以东汉为一个分界点,在相同的历史跨度中,东汉之前优秀的书法家和书法作品表较少,比如秦代李斯是我国书法史上第一个有记载的书法家,也是东汉之前有名子记载的为数不多的书法家之一,这个时期的作品形式多为铭文和碑,秦开始出现一些竹简和帛书作品,但是数量极少。东汉后期书法艺术进入飞速发展时期,涌现出一批书法大家,优秀的作品也如雨后春笋。以两晋时期为例,经年战乱之后,社会相对稳定,艺术创作的热情空前高涨,书法作为一种较为简单的艺术创作形式,得到文人阶层的青睐,这个时期著名的书法家有:王羲之、王献之、陆机、钟繇、王洵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二王”,其作品更是书法艺术的瑰宝,仅流传下来的作品就比较丰富.如王羲之的《乐毅论》、《黄庭经》、《十七帖》、《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兰亭集序》等,又王献之的《洛神赋十三行》、《鸭头丸帖》、《中秋帖》等。仅“二王”的作品就如此丰富,这个时期的书法创作热情和成果是前无古人的。

东汉之后,历代书法家在从事艺术创作的同时,也将其不断推向新的高度。书法创作的巅峰时期毋庸置疑是在唐宋时期,这个时期对于书法创作的意义不仅在于优秀的书法家和书法作品层出不穷,更在于进行书法艺术创作逐渐成为一种社会风尚,书法得到空前的关注,这点从科举考试对考生的书写的要求中可以体现。书法与书画等其他传统艺术形式结合的更为紧密,“琴棋书画”成为对文人阶层评价学识的依据。

2欣赏书法艺术的方法

书法欣赏可遵循一定的方式方法,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的提高自身的欣赏水平。

2.1书法欣赏是循环上升的过程

书法欣赏是一个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的过程,而这种过程是不断循环往复,不断上升。书法虽然是具象的作品,但作为艺术品欣赏时,必须透过这些表象领略其意境美,所以书法欣赏是在具象中抽象的过程。欣赏书法还要对不同的书法家作品进行研究,分析其独到之处,在比较与中鉴赏,能更好的领略和体会不同的书法流派的艺术特点,最后归为己用,这是提高鉴赏能力至关重要的一步,也是进行书法创作必不可少的学习过程。

2.2书法欣赏是“与作者交流”的过程

书发欣赏实际上是在与作者对话、和自我对话的一个过程,这些“交流”是在欣赏者主观的意识下进行的联想和想象。前文已经论述过,书法欣赏是从具象的文字作品中抽象出意境美的过程,审美的过程如果缺少了想象和联想,就无法称之为艺术欣赏。在欣赏书法作品时,能否解读作者的思想和艺术手法,能够领悟到多少,要看能否与作者交流,能够交流到什么程度。事实上,作者是无法直接给你解答的,质疑、提问、解答、分析等等过程始终在想象进行的。因此欣赏书法艺术仅仅依靠视觉是不够的,而应该从视觉捕捉到的具象“符号”中进行思想上的“交流”。

2.3书法欣赏是“与自我交流”的过程 在与各个作者的“交流”所得到的信息,经过删减、归纳、整合最终成为能被自我所理解和接受的经验,这是一个与自我对话的过程,是一次艺术的再创作,主体是欣赏者本人,因此也是一次“自我对话”的过程。不同的人对同一件作品之所以会有不同的领悟,是因为人与人的意识形态不同,而书法欣赏是有明显的主观性的创造过程。但是说书法欣赏有其客观的标准,任何艺术作品本身的价值是客观存在的,是无法用主观意识去改变的。

2.4书法欣赏的内容

书法的线条、结构、整体风格等是我们欣赏的内容。

1线条和结构是针对单个字而言的。汉字是由点画组成的。点是线的浓缩;线是点的延○伸,点画的线条是指书法艺术的材料。这种线条美是书法艺术形式美之一,比如书法家运用提按、顿挫、轻重、粗细、强弱、缓疾等用笔技巧,结合用墨的枯、湿、浓、淡等丰富变化,使点画线条富有力感和情感的美。

字形的结构也是审美的要点,点画线条的组合形式决定了一个字整体的效果。线条是书法艺术的材料,而结构则是书法艺术的样式。

2书法欣赏不是欣赏单个字,而是欣赏作品的整体。字的结构是线条的组织,而作品整○体效果则是字与字之间巧妙地组织与搭配。组织得是否适当,是作品成功与否的关键之一,也是能否给欣赏者提供广阔的审美想象天地的重要条件。“承上启下,左顾右盼,参差变化,以及落款合理,钤印得宜”等都是达到较好整体效果的方法。

3风格指的是个别书法家在创作过程中所融入的思想境界和人格魅力。不同的风格给人○不同的美感是因为书法能够反映作者人格的特点,如果说欣赏一件作品,能够领悟到作者创作时的心境,那么能够说已经对这件作品有了比较充分的了解;如果能够赏出作品的风格,那么可以说已经对作者的人性思想有了一定的体悟,这是更高境界的鉴赏水平。

3对书法欣赏课程的建议

通过书法欣赏课程的学习,我了解书法艺术的发展历史,知道了许多书法大家及其代表作品,掌握了一些书法欣赏的方法,提高了自己的欣赏水平,也认识了许多热爱书法艺术的朋友。个人认为,虽然课堂上的内容很丰富,能够从中学到很多知识,对于日常的学习生活也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但是指导练习的机会不是很多。我认为书法欣赏除了学习如何去欣赏一件作品外,还应该学会如何去创作一件作品,只有在实践中才能运用欣赏作品所得到的经验,才能跟好的理解一件作品的技巧和艺术价值,然后再次提高欣赏水平。书法学习应该是这样一个以欣赏和创作为主线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参考文献

7.陈天然·绘画书法欣赏 篇七

陈天然, 1926年4月20日生于河南省巩县 (现巩义市) 河洛镇柏沟岭。当代中国书画家, 版画家, 诗人。历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版画家协会、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 河南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河南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和名誉主席, 河南省书画院院长, 第六、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经常跋涉黄河两岸, 寻味高原幽情, 致力诗、书、画创作。多次参加全国美术展览和书法展览, 出展日本、美国、新加坡、韩国、马来西亚和巴黎春季沙龙, 入选《中国新兴版画五十年选集》、《中国新文艺大系·美术集》、《中国新文艺大系·书法集》、《中国现代美术全集》、《新中国美术50年》、《20世纪中国美术》、日本、法国及东南亚各国出版的书画集, 中外多家美术馆收藏。

《河洛晚秋》这幅山水, 已超越常人画山水的技巧和对山水的写实理解, 天然老人对豫西河洛文化发祥地这片黄土高坡, 参悟一生, 痴情不改, 这片土地已经刻印在他的脑海中, 他生于斯, 长于斯, 在这里生活研究了80多年, 他沿袭了中国画大师齐白石、黄宾虹的写意精神, 以书入画, 线中见皴, 充分运用线条轻重缓急、干湿浓淡等的表现力, 虚实相生, 把黄土地的质感和茫茫苍苍的意境表现得非常准确到位。研究出了与石鲁、赵望云截然不同的表现手法, 风格独特。

8.柏一林书法作品欣赏 篇八

工作之余好金石书画,尤以篆刻为甚。作品曾参加过“中日于体流派书法大展”、“陕西省高校职工书法展”、“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楷书大展”、“陕西省书法家协会迎香港回归祖国书法展”、“陕西省中青年书法家作品邀请展”及“西北大学中青年教工六人书画展”;书法作品获《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四十五周年海内外书画大赛》银奖、《97年香港回归中国书画大展》银奖、《会稽山杯》全国书法大赛优秀奖、《第二届洗笔泉中国书法邀请赛精品稿约》精品奖、《中国“金陵杯”书画大展》铜奖、“世纪人才杯”全国书画大奖赛一等奖、陕西高校教工书法大赛优秀奖、庆祝中国共产党诞辰80周年陕西高等院校师生书画展优秀奖、第二届“避暑山庄杯”全国书画大赛金奖、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大型书画艺术活动荣获优秀作品一等奖。书法篆刻作品入选《中国书画艺术百科全书》、1978—1998《中国书法选集》、《当代书画名家作品集》、《洗笔泉书画精品墨存》、《陕西省首届篆刻艺术作品集》、《希望杯全国书法篆刻大展优秀作品集》、《世界华人书画作品集》、《纪念周恩来诞辰一百周年全国书画大展书画艺术精品集》、《二十世纪陕西书法篆刻集》、《西北大学书画作品集》、《中国书画名家选》、《中国当代书画艺术家名录》、《百年陕西文艺经典美术书法摄影》上卷、《国之瑰宝,中国书画名家巨典》、《现代中国书法》、《山川秀美名家书画选》、《中华当代书画作品博览》、[当代艺术全集]之《当代书法》等多种书法篆刻集。

1994年《对联钢笔四体字帖》一套五册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2002年7月《柏一林篆刻书法作品选》由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2008年10月《柏一林篆刻书法作品集——中国词牌篆刻卷》、《柏一林篆刻书法作品集——书法卷》由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2003年6月首届陕西省大学生喜欢的书画家评选活动中被评为陕西省“大学生喜欢的书画家”;2006年获陕西省教育书法研究会优秀作品展二等奖;2006年被中国民族书画院、《中华国粹》编委会授予“中华国粹民族艺术家”称号,同时获“中华国粹·图腾奖”;2007年首届文化艺术国际金球奖评审委员会中国选区成果类金奖,并入选《全球华人艺术风尚大典》;2007年被首届中国文艺金鹰奖评委会授予“首届中国文艺金鹰奖”名家成就奖;2007年获中国名家书画院举办的“荣归十年”——庆祝香港回归十周年书画名家邀请赛一等奖。

联系方式:西安市太白北路229号西北大学学报编辑部

邮政编码:710069

9.书法对联作品欣赏 篇九

上联:帝女合欢,水仙含笑;下联:牵牛迎辇,翠雀凌霄。

上联:香满春台,乘逢七夕求相娶;下联:声和凤侣,羞道今朝是嫁时。

上联:燕赵多壮士十年铸剑肯盼明朝建功业;下联:颐和有雄才一心读书力争大考展宏图。

上联:一卷诗书满腹才华试问天下谁为王者;下联:万丈豪情千秋伟业敢对苍穹我是英雄。

上联:忧国忧民忧世界;下联:友直友谅友多闻。

10.书法欣赏 篇十

中国人自古便有书法情结,古人常在厅堂挂一幅墨宝,尤其是言简意赅的四字书法,更是客厅装饰的点睛之笔。客厅是家中最受瞩目的“公共地带”,无论是家人一起娱乐还是接待来访亲朋,都是首选位置。那么,适合挂客厅的四字书法作品有哪些呢?

经典的客厅四字书法作品:室雅兰香、惠风和畅、紫气东来、厚德载物、上善若水、宁静致远、天道酬勤、福寿康宁、龙马精神、海纳百川、积健为雄、马到成功、一帆风顺、难得糊涂、道法自然、高瞻远瞩、家和业兴、观海听涛等。欣赏更多四字书法作品,就到易从字画商城。

下面易从网邀请大家欣赏客厅四字书法作品,让我们一起感受中国书法的魅力。客厅四字书法作品欣赏一:

国宾礼书法家观山四字书法作品《室雅兰香》:室雅人和,兰香满溢(作品来源:易从网)

“室雅兰香”这个词语出自郑板桥的对联:“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它和《陋室铭》的“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有异曲同工之妙。室雅让人远离尘嚣,凝神静气,思接千古,也是适宜品性儒雅之人的住所,兰花内敛安然,香气高雅,姿态飘逸,有君子品性。现在多用于形容居住环境高雅而有格调。

既温馨又高雅的空间环境,人人都喜欢,将一幅寓意极好的书法《室雅兰香》挂于家里客厅、卧室或者茶楼、酒店里,总让人感到兰花的香气满溢,整个环境被一句言简意赅的四字成语点缀得立刻高雅起来。兰花象征的君子品性,更可以让主人修身养性,对您的身心健康都大有裨益,同时也可以彰显自己的高雅品位。

客厅四字书法作品欣赏二:

国宾礼书法家观山四字书法作品《惠风和畅》:“宾至如归”般的感觉(作品来源:易从网)观山作品《惠风和畅》笔势矫健灵活舒展,这四个大字是作者一气呵成的,虚处更犹如一屡春风轻轻拂过,像杨柳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细品之时,让人似乎真的能看到并感受到“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此幅作品挂在家中客厅相当不错,会让客人感受春风般的舒适感,甚至会有种“宾至如归”之感。挂在公司的会客厅同样不错,送给开公司办企业的朋友非常合适。

客厅四字书法作品欣赏三:

国宾礼书法家观山四字书法作品《厚德载物》:增厚美德,容载万物(作品来源:易从网)俗话说:家中挂字画,才叫有文化。中国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厚德载物四字是从中国文化中挖掘的经典成语内容,不仅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而且以此内容为题材创作出的书法作品还经常被领导人当做国礼赠送国际友人。所以将观山老师这幅具有浓厚文化沉淀的《厚德载物》书法挂于家里客厅、书房或者企业、学校办公室、酒店、茶楼等多个场合,不仅能提升主人品位和形象,还能修身养性,一生受益。

客厅四字书法作品欣赏四:

国宾礼书法家观山四字书法作品《家和业兴》:家庭和睦,事业兴旺(作品来源:易从网)

何谓“家”

家庭是社会的一个天然基本细胞,人类美好生活在这里实现,人类胜利的力量在这里滋长。无论是杰出人物还是平凡百姓,家是力量的源泉、情感的寄托、生命的延续。每个人都有一个家,它给我们带来了生存、生长的基本环境,带来了父母的爱抚和幸福,带来了无限美好的回忆。一家人相亲相爱、其乐融融,才能有心思、有精力、有信心去做其他事情。家和就如房子的地基,地基稳房子才能经历风雨,家和才能风雨无阻,迎接更美好的生活。

“和”文化

中华文化崇尚和谐,中国“和”文化源远流长,蕴涵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一个“和”字,一以贯之,从宇宙万物到国家民族,再到社会人心,讲和平、讲和谐、讲和气、讲和善。

“家和业兴”言简意赅,它不仅是中国“和”文化的鲜明写照,也是人立于世必须参悟的人生哲理。将观山老师这幅《家和业兴》挂至客厅,意蕴非凡,它可以时刻提醒我们:只有家庭和睦,家庭成员互相关心,互相爱护,老人要做到抚养教育子女的责任,子女要尽到孝敬赡养老人的义务,全家人团结一致,做一切工作才能兴旺发达。只有家和,夫妻才能举案齐眉,老人才能安享晚年,子女才能健康成长,家业才能世代相传。客厅四字书法作品欣赏五:

国宾礼书法家观山四字书法作品《龙马精神》:奋斗不止,积极进取(作品来源:易从网)龙马精神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所崇尚的奋斗不止、自强不息的进取、向上的民族精神。祖先们认为,龙马就是仁马,它是黄河的精灵,是炎黄子孙的化身,代表了华夏民族的主体精神和最高道德。它是刚健、明亮、热烈、高昂、升腾、饱满、昌盛、发达的代名词。

客厅四字书法作品欣赏六:

国宾礼书法家观山书法作品《宁静致远》:静能养生,静能生慧(作品来源:易从网)

每当欣赏宁静致远书法的时候,总能让我们沉思许久,感概万千。当灯红酒绿、肉池酒林、名利争夺时时扣动你的心弦的时刻,你是否能克制抵挡诱惑,远离觥筹交错的热烈,花花世界的迷离,让内心真正回归宁静呢? 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片净土,让我们来保护这片净土吧!当宁静成为一种习惯,自己就能感受生命和生活的美好。即使当生活多么繁重和坎坷,自己都能在喧闹中找到那份不可多得的宁静,给疲惫的心找个栖息的地方,给狂躁的心灵找个抚慰的理由,做回真的自己。或许这才是我们在客厅选择挂一幅宁静致远书法的初衷——修身养性,陶冶情操。

欣赏过以上六幅客厅四字书法作品,您有何感想呢?是否触及到您内心当中那种刻骨铭心的书法情结?

我们知道,书法作为我国文化的极具代表性部分,不仅要把它推向世界,还要让它发张壮大,书法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的瑰宝,更是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一个符号。经过多年发展,书法形成了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极具艺术渲染的表达手法,使得书法作品不仅仅是人们展现心智、陶冶情操的文化盛宴,更是家居装饰不容错过的喜庆之选,是饱含深情祝福的馈赠好礼。

本文所展示的客厅四字书法作品皆出自易从字画商城签约书法家观山:

观山,原名:田观朝,河北沧州人,生于1956年,现定居北京,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共党员。其书法作品经国务院国宾礼专家评审委员会认定为“中国国礼作品”,并聘为“国务院国宾礼特供书画艺术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观山多次参加国内和国际书画大赛并获奖,并应邀在韩国、日本、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等地举办展览及进行艺术交流活动,受到国家领导人和各界人士的赞扬和推崇,其大量作品已被海内外书画爱好者、收藏家和鉴赏家收藏。更加备受瞩目的是其书法作品曾作为国礼赠送给奥巴马、普京、陆克文等多位外国政要。

观山书法作品《上善若水 厚德载物》赠送奥巴马 纵观观山老师的书法,清雅而不浊俗,淡泊而不奢华,阔达而不促狭,平和而不偏激,颇具“书卷气”。从而拥有了书法作品的静气、秀气、美气、灵气,从而给人以亲切感、沧桑感、厚重感,也令读者赏心悦目。目前,观山书法作品已经成为现代家居办公装饰,给领导、长辈、老师、客户送礼,以及投资收藏必选的精品书法。喜欢观山书法作品的朋友可以直接登录“易从字画商城”。像李传波、观山、史诗、李成连、王兆祥、刘光霞、赵亚铭、王业楼、赵力巍等众多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以及其他当代实力派书法家王晋生、柏青、史洪亮、何海燕、宋元明等都与易从网签约,他们的作品兼具艺术欣赏价值、家居装饰价值、投资收藏价值。尤其是启功大弟子李传波更有“启功体书法第一人”之称,观山老师拥有“国宾礼书法家”的美誉。众多书法名家汇聚一堂,更加奠定了易从网在字画行业牢固的地位,也成为众多藏家以及书法发烧友的首选字画网站。

11.当代著名书法家刘颜涛作品欣赏 篇十一

被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评为“中国百杰书法家”,被中国书法家协会授予“德艺双馨”书法家称号,担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全国第三届扇面书法艺术展”“首届全国老年书法作品展”“第二届中国西部书法篆刻展”“百里杜鹃全国书法展”“祭侄文稿杯全国书法大展”和中国文字博物馆主办的“首届‘四堂杯’全国书法大赛”、浙江省甲骨文学会主办的“‘孙诒让杯’全国甲骨文书法大赛”以及上海甲骨文书法研究会主办的“全国甲骨文书法邀请展”等展赛评委。

作品参加了“汉字之美——中国书法66人展(巴黎、柏林、悉尼)”“首届全国‘三名工程(名家、名篇、名作)’五十家书法展”“向祖国汇报——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暨纪念中国文联成立60周年美术书法(71人)摄影民间艺术精品展”“中国美术馆首届当代名家(56人)书法提名展”“中国美术馆藏当代书法精品展(日本)”“第二、三、四届全国中青年书法二十家作品展”“正大气象——全国正书六家展”“首、二、三、四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展”“全国第七、八、九、十届书法篆刻展”“全国第四、五、六、七、八届中青年书法作品展”等权威性展览。

作品在“翁同龢书法奖”“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2011中国书法年度佳作奖”“全国第九、十届书法篆刻作品展”“全国第七届中青年书法作品展”“全国第二、五届楹联书法展”“第三届国际文化交流赛克勒杯中国书法竞赛”“河南省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等展赛中获奖。

12.李红星书法艺术欣赏 篇十二

李红星,男,汉族,字泱翰,专业书法家。现为西安终南书画院副院长兼秘书长,长庆油田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

十余年来, 李红星从唐楷入手,先后研习二王、傅山、王铎法帖,同时借鉴其他名家墨迹,潜心参悟,用功不辍。近期主攻《张迁碑》、《石门颂》,受益非浅,并受到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陈曦明老师指教,艺术水平不断提高。其书法艺术作品发表于《书法报》、 《西安晚报》、《当代名家楹联书法集》、《中国当代书法典藏》等报刊典籍,并在全 及省、市、长庆油田书法展览中多次获奖或入展。... .

13.晚清四大名臣对联书法欣赏 篇十三

晚清四大名臣对联书法欣赏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谥文正,汉族,湖南省长沙府湘乡县人。晚清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清朝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世袭罔替。曾国藩在书法上的突出成就一直为他历史上的重大影响所掩盖。曾国藩对于书法理论的阐述见其《日记》、《家书》及一些文章中。他首先对当时阮元抛出的南北书派论有独到的认识,他既赞成又提出批评,主张南北兼而有之。他对书法的本源,提出乾坤大源之说。从乾道——阳刚美——着力——雄奇——大气,从坤道——阴柔美——不着力——淡远——韵胜,形成了他一个系统的书法理论观。曾国藩一生勤勉于书法创作,走过了一条由泛而专,由继承古典到创新时尚的曲折探索道路。他留下了近130万字的《日记》是中国古代罕见的一部巨型书法作品。他的楷书劲健刚拔,竖起了一面承唐继宋明而刚柔相济的正书旗帜。他的行书劲健遒俊而华美。他的小楷与小行书是整个清代的典范。琼林花草闻前语;瑞雾香风满后尘。独汲寒泉鸣细绠;静听漏鼓下高城。碧瓦朱栏照山谷;铜环玉锁鸣春雷。李鸿章(1823-1901),晚清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安徽合肥人,世人多尊称李中堂,亦称李合肥,本名章铜,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作为淮军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

一、晚清重臣,他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洋务运动时创造了中国“四十六个第一”。曾经代表清政府签订了《越南条约》《马关条约》《中法简明条约》等。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慈禧太后视其为“再造玄黄之人”著有《李文忠公全集》。人们在评述李鸿章功过是非的同时,逐步注意到了他的书法艺术,通过其存世的大量墨迹,我们看到了他书法的非凡功底。但很少有人提及他是位素养颇高的文化人,更是位造诣甚深的晚清书法家。謇谔在公,英飚振俗;沉通有断,倜傥不群。修行立义,仲和垂望;定时察刻,佐公成铭。左宗棠(1812年11月10日—1885年9月5日),汉族,字季高,一字朴存,号湘上农人。晚清重臣,军事家、政治家、著名湘军将领,洋务派首领。左宗棠曾就读于长沙城南书院,二十岁乡试中举,但此后在会试中屡试不第。他留意农事,遍读群书,钻研舆地、兵法。后来竟因此成为清朝后期著名大臣,官至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封二等恪靖侯。一生经历了湘军平定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平叛陕甘同治**和收复新疆维护中国统一等重要历史事件。自幼聪颖,14岁考童子试中第一名,曾写下“身无半文,心忧天下;手释万卷,神交古人”的对联以铭心志。左宗棠曾自作挽联:上联:慨此日骑鲸西去,七尺躯委残芳草,满腔血洒向空林。问谁来歌蒿歌薤,鼓琵琶冢畔,挂宝剑枝头,凭吊松楸魂魄,奋激千秋。纵教黄土埋予,应呼雄鬼;下联:倘他年化鹤东归,一瓣香祝成本性,十分月现出金身。愿从此为樵为渔,访鹿友山中,订鸥盟水上,消磨锦绣心肠,逍遥半世。惟恐苍天负我,再作劳人。人倚画寮初月上;径回平野晚烟横。正直居中皇极贵;危微知儆道心尊。山静日长仁者寿;荷香风善圣之清。凭将袖里数行字;长作亭中五色霞。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号香涛、香岩,又号壹公、无竞居士,晚年自号抱冰。汉族,清代直隶南皮(今河北南皮)人,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其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对洋务派和早期改良派基本纲领的一个总结和概括;毛泽东对其在推动中华民族工业发展方面所作的贡献评价甚高,曾说过“提起中华民族工业,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教育方面,他创办了自强学堂(武汉大学)、三江师范学堂(南京大学)、湖北农务学堂(华中农业大学)、湖北武昌幼稚园(中国首个幼儿园)、湖北工艺学堂(武汉科技大学)等。张之洞工书,书法苏轼,深负盛名。其也擅“米体”,笔力遒劲,俊迈豪放,跌宕有致。张之洞曾向张佩纶私授“书诀”,称“即于两字求之,结体求丰,用笔求润”,自然丰润,笔意开展,便是他书体常见风格。古研不容留宿墨;旧瓶随意养新花。直似贞筠,温同瑞玉;门有通德,家藏赐书。开诚布公,明道兴事;立名崇节,尚德错刑。嶶猷内湛,韶姿外发;英筹独运,妙略遐宣。

14.书法名言名句作品欣赏 篇十四

2) 初学书类乎本,缓笔定其行势,忙则失其规矩。晋.王羲之《笔书论十二章》

3) 又学时不在旋看字本,逐画临仿,但贵行,住,坐,卧常谛玩,经目著心。久之,自然有悟入处。信意运笔,不觉得其精微,斯为善学。南宋.陈牺《负暄野录》

4) 且一食之美,惟饱其日,倘一观而悟,则润于终身。唐.张坏灌《六体书论》

5) 学古人书,须得其神骨,魄力气格,命脉,勿徒貌似而不深求也。清.梁谳《学书论》

6) 临摹用工,是学书大要,然必先求古人意指,次究用笔,后像行体。清.朱履贞《学书捷要》

7) 不泥古法,不执己见,惟在活而已矣。清.郑板桥

8) 临摹古人不在对临,而在神会,目意所结,一尘不入,似而不似,不容思议。明.沈灏〈画尘〉

9) 自运在服古,临古须有我。两者合之则双美,离之则伤神。清.王淑〈论书滕语〉

10) 吾书虽不甚佳,然自出新意,不践古人,是一快也。北宋.苏轼〈论书〉

11) 学书一字一笔须从古贴中来,否则无本。早矜脱化,必规矩,初宗一家,精深有得。继采诸美,变动弗拘。斯为不掩性情,自辟门经。清.梁谳《学书论》

12) 凡临摹须专力一家,然后以各家总览揣摩,自然胸中餍饫,腕下精熟。久之眼光广阔,志趣高深,集众长以为己有,方得出群境地。清.朱和羹〈临池心解〉

13)习古人书,必先专精议一家。至于信手触笔,无所不似,然后可兼收并蓄,淹贯众有,亦决不能自成一家,到得似来,只为此家所盖,枉费一生气力。清.王淑〈论书滕语〉

14) 若但株守一家而摹之,久之必生一种习气,甚或至于不可响远。苟能知其弊之不可长,于是自书精意,自辟性灵,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不袭不蹈而天然入声,可以揆古人而同符,即可以传后世而无槐:而后成其为我而立门户矣。清.沈宗骞〈芥学画编〉

15) 只学一家,学成不过为人作奴婢;集众长归于我,斯为大成。《翰林粹言》

16) 学书须临唐碑,到极劲键时,然后归到晋人,则神韵中自俱骨气,否则一派圆软,便写成软弱字矣。清.梁谳《学书论》

17) 今之学书者,自当以唐碑为宗。唐人门类多,短长肥瘦,各臻秒境;宋人门类少,蔡,苏,黄,米,俱有毛疵。学者不可不知也。清.钱泳《履园丛话》

18) 旧他拓本与拓手精,则肥瘦不失,精神充足,而紧要在执笔得法,执笔不得法,纵令临古人墨迹,皆无是处也。清.梁谳《学书论》

19) 古人学书不尽临摹,张古人书于壁间,观之入神,则下笔时随人意。学书即成,且氧于心中无俗气,然后可以作,示人为揩式。北宋黄庭坚《论书》

上一篇:雷锋诗歌——《参观雷锋纪念馆》下一篇:二年级人教版音乐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