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军第七集铁律观后感(共6篇)
1.强军第七集铁律观后感 篇一
《制度之重》观后感
《鉴史问廉》第七集通过历朝历代大的制度设立向人们揭示制度建设对于一个国家长治久安的作用,秦始皇官吏管理制度支撑起一个庞大的大一统帝国,汉武帝时的孝廉科在提供一种较为合理的选拔人才制度的同时,也使儒家思想成为之后中国两千多年的“正统思想”,以至于到现在仍然成为中国人灵魂深处的印记。
廉政制度建设是政治制度的基础工程,对反腐惩贪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如何遏制腐败和滥用权力,历朝历代在制度建设上作出了大量有效的尝试和努力。纵观历代王朝,在选任以廉、考核以廉、依法监察三方面都出现过科学规范的廉政立法,一些行之有效的廉政法令制度,对于今天仍然有借鉴意义。
我国历代王朝统治者有自己的一套防腐和反贪制度,包括中央和地方监察制度和谏官制度、考试与选官制度、官规与考课制度、官吏互纠制度、回避制度等在内的各有关专门监察制度。这些制度的建立和实行,对历代的政治清明、道德体系建设等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廉政制度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改善了古代政治道德环境,造就了一大批为官公正廉洁、为人刚直不阿的清官廉吏,他们廉洁清正、奉法循理、刚直无私、勤政爱民的政治品质与操守作风,不但深受后世为政者的推崇和民众的爱戴,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成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制度之重》通过挖掘古人在廉政制度上的探索和努力,将这些历史的镜鉴展示给观众。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是党中央进一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历届党的中央领导集体对反腐倡廉工作高度重视,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提出要加强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的反腐倡廉建设,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在这三个“更加注重”中,注重治本和注重预防都包含着制度建设的内容,很多治本和预防的措施都体现为制度的形式,而坚决惩治腐败也必须以制度为依据并按照制度规范来进行。源头治腐是反腐败斗争向纵深发展的必然趋势。《纲鉴易知录》上有句话:“浊其源而求其清之流,不可得矣。”反腐败斗争要取得成功,必须遵循这个客观规律。
纵观史册,要想从根本上遏制腐败,逐步形成不能腐不敢腐不想腐的政治清明局面,只有从最根本的用人选拔制度上把好入口关,在干部使用上把好监察关,在监察制度落实上把好巡视关,在监察职能上把好“三转”观,才有可能把监察制度真正变为治国法宝、惩治腐败的利器。
2.强军第七集铁律观后感 篇二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腐败问题现在跨境的特点越来越突出,任何国家都不可能规避这些问题,任何国家也不能置身于这样的形势之外。我们也需要其他国家的支持,同时其他国家的反腐败工作也同样需要中国的支持,我想在这个问题上也是一种互利,也是一种共赢。
从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到二十国集团峰会,再到联合国,从美国、英国到澳大利亚、新西兰,总书记在各个外交场合主动设置反腐败国际合作议题,表明了我国加大追逃追赃力度的态度和主张,得到了各国和国际社会的积极回应。
一些西方国家明确强调,他们不想成为腐败的分子的避罪天堂,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成果,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政治承诺。
3.男人帮第七集台词 篇三
1、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就是刚开始的时候,你只希望和你喜欢的人待在一起,当你如愿以偿以后呢,你就希望对方了解你,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每句话只说两个字,对方就知道了你的心事,这就是你一辈子要寻找的人。问题是,你每一次都绝望,下一次还开始同样的希望,其实在这个世界上,谁也不是谁肚子里的蛔虫,整天憋着心思让对方猜,你早晚会成为对方心里的噩梦。
2、你在没有完全了解一个人的时候,是不会把所有的感情都投入进去的,
3、这个世界上的每件事,都得讲究一个成本核算,付出回报,一步步稳扎稳打,要不然你就会死得很惨。
4、作为一个作家,我去沙漠采采风,也是常有的事啊。
5、手机,为什么关机省电。
6、您好,你所拨打的电话已关机(不是台词,但在许多时候,这句话代表了很多)
7、我这脑子都快中风了,我一看她那眼神吧,就觉着她在说, 今儿是我生日,然后我呢 就脑中回响的就是,今儿是我末日 我都快崩溃了。
8、真会倒打一耙啊,没事,我犯贱。
4.强军第七集铁律观后感 篇四
恒河是印度最大的一条河流,它发源于高大的喜马拉雅山,东南注入印度洋,流程将近两千七百公里,在印度人的眼里,恒河是一条无比神圣的河流。印度教徒相信,恒河水可以洗净人世所有的苦难和罪恶。公元631年的春天,西行的大唐僧人玄奘终于抵达了恒河,然而这里却潜伏着可怕的危险.当玄奘沿恒河而下的时候,他被一伙强盗劫持,这是一群特殊的印度教徒,信仰一个叫突伽的女神。根据印度教的说法,突伽女神住在白雪皑皑(ái ái)的喜马拉雅山,她的宫殿就是恒河的源头。
“这群强盗一贯信奉突伽天神,每年春秋季节都要找一个容貌端庄的人杀取肉血祭祀。”
在强盗们看来,这个异邦的僧人俊美端庄,非常符合女神的口味。生命即将结束,玄奘开始默默地祈祷。就在这时候,天象突然大变。《三藏法师传》记载:“黑风四起,折树飞沙,河流涌浪,舫船翻覆。”强盗们以为自己得罪了天神,不得不放弃祭祀活动,玄奘难以置信地逃过了一劫。
在西行的路上,玄奘经历了无数的挫折和磨难。唯有这一次确确实实充满了传奇色彩。
“强盗们扔掉了凶器,归还了抢来的东西,恒河复归平静。”
事实上,这一真实事件与《西游记》中的许多虚构情节很接近,在《西游记》中,妖魔鬼怪痴迷于长生不老的唐僧肉,费劲了各种心思设计圈套,但是这些圈套最终都被法力无边的孙悟空化解。一些中国学者认为,《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原型就在印度。猴神哈努曼是印度教的大神之一,它源自于古印度一部著名的史
诗,王子的爱妃被魔王抢走,为了帮助王子解救王妃,哈努曼历经艰险,他力大无比,又聪明非凡,既能腾云驾雾,又善于变换形象,或许在佛教东传的过程中,哈努曼的故事也慢慢传到了中国,经过一代代艺术家的想象和加工,印度的猴神哈努曼最后变成了《西游记》中唐僧的徒弟孙悟空。哈努曼在印度家喻户晓,孙悟空在中国无人不知,相隔万里,不同的文化,塑造了同样伟大的艺术形象,但是很少有人知道,连接它们的是西行印度的中国僧人---玄奘。
“西南进入大森林,有恶兽和野象,成群结队,袭击行人,如不结伴而行,很难通过这一地段。”
公元631年的夏天,三十二岁的玄奘终于抵达了佛陀的故乡——伽毗罗卫。整整四年的历程,他即将到达最后的目的地。
佛祖叫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佛教典籍记载,公元前6世纪,释迦王国兴盛一时,都城迦毗罗卫尤其繁华,考古学家推测,今天印度北部和尼泊尔南部交界的地方就是佛祖的故乡,佛祖在悟道之前,是释迦王国的太子乔达摩·悉达多。
“东北行走八九十里,有过释迦族的浴池,池水清澈皎洁,花朵竞相开放,这里是佛祖诞生的地方”
在尼泊尔南部的小城市蓝毗尼,这个规模不大的遗址就是佛祖的诞生地。根据佛教传说,释迦国的王后在返回娘家的路上因为天气燥热而在水中沐浴,沐浴后的王后产下一个婴儿,这个婴儿就是太子悉达多---未来的佛教创始人。
“佛祖诞生的地方有一棵菩提树,已经枯死了。”这个巨大的菩提树已经成为蓝毗尼的标志,但这已经不是玄奘看到的那棵
菩提树了,为了纪念释迦王后,信徒们在蓝毗尼专门修建了一所祠堂。
“距离太子出生的佛塔不远,有一个大石柱,上面雕刻有马的形象,是阿育王时期塑造的。”
马头雕像已经不见踪影,但上面的铭文依旧可以看见,慈祥的阿育王亲自来此朝拜,立柱刻像以标示,此处是佛陀的诞生地。
在迦毗罗卫国,悉达多太子在锦衣玉食中长大,然而在29岁的时候,他突然感到了人生的无常,生老病死,似乎是每一个人都难以避免的轮回,人如何才能逃脱这种可怕的轮回呢?疑惑在心中滋长,他开始厌倦尘世的生活。
“在大树林中行走一百多里,到达一座阿育王建造的大佛塔,太子在这里解下宝衣,命令仆人返回,然后剃光头发,离家出走。”
释迦国的太子决定逃出牢笼,寻找人生无常的根源,探求解脱之道,佛祖从此开始在恒河平原上修行。
迦毗罗卫是佛祖的故乡,佛教的发祥地,但是当玄奘到达这里的时候,往日的荣光不再,一切都成过眼云烟。
“境内空城十多座,非常荒芜,都城倒塌,长度不详,寺院的旧基址有一千多所,人烟稀少,僧侣罕见。”
穿越了一大片树林之后,玄奘来到了拘尸那迦,这里是佛祖涅盘的地方。
“有一佛塔是阿育王所建,塔基已经陷落,但仍高二百余尺,塔前建有石柱,以记如来涅槃之事。”
80岁那年,佛陀知道自己的生命将要耗尽,他沐浴之后,在两棵娑罗树中间安置了绳床,枕着右手侧卧,佛告诉弟子他将涅槃,这是公元前545年的一个月圆之夜。“大精舍中有佛祖涅盘的像,头向北而卧。”
佛陀修长的身体,躺在一片树林的中央,一群哀悼者围在他的身旁,痛苦万分,有些人抓着胸口,悲痛欲绝,其他人摸着佛陀的脚,默默的诵经,地上的鲜花枯萎了,树上的鸟儿不再鸣叫。
公元七世纪初期,沿着佛陀走过的路,玄奘行走在恒河平原上。在《大唐西域记》中,他在这一段留下了大量的记录,没有人想到一千二百多年后,玄奘的记忆将照亮印度的历史。
佛教在印度的土地上诞生,又消失在印度的土地上,在十九世纪之前几百年的时间里,除了神话和传说,人们几乎找不到任何有关过去的历史记载,没有人知道佛陀是谁?也没有人知道这里曾经发生的故事。十九世纪初期,面对佛祖的雕像,一位考察印度的学者这样写道:“佛祖是一个圣人还是一名英雄?他是黑人,还是白人呢?”在佛祖的故乡,人们对佛祖一无所知,根据雕像的特征,西方的学者做出了结论:“我们可以肯定,他不是埃及人,就是埃塞俄比亚人。”很多学者感叹,印度没有历史,这种现象或许跟古印度人的性格有一定关系,他们极度重视精神世界,对世俗生活漠不关心,印度的古代历史因此全部隐没在迷雾当中,1834年,一个叫康宁汉姆的英国工程师来到印度,在恒河边上的瓦伦纳西城附近,他看见了一座30多米高的圆顶建筑,对考古充满兴趣的工程师决定做一次小小的发掘,他发现了一些精美的雕像,还找到了一块刻有文字的石头,文字破译证实,这可能是一个佛教遗址,确定佛祖确有其人,但是他既不是埃及
人,也不是埃塞俄比亚人,而是出生在印度北部的某个地方,康宁汉姆的考古成果仅此而已。10多年后,由于两本书的缘故,真相在一夜之间大白于天下,混沌的印度历史出现了一束明亮的光芒。19世纪四五十年代,中国僧人玄奘和法显的著作相继在英国出版,对照《佛国记》和《大唐西域记》的记载,康宁汉姆不仅确认了遗址的身份,而且惊奇的发现遗址背后竟然有那么多真实的故事。英国人的考古发掘,中国人的历史资料,古印度的历史,从此被一点一点地剥开。根据《大唐西域记》提供的信息,康宁汉姆知道,宏伟的圆顶建筑师一座佛塔,是纪念佛祖觉悟后第一次讲经的地方。这就是著名的鹿野苑,佛陀初转法轮之地。
离开佛陀涅槃之地以后,玄奘来到了鹿野苑。
“佛塔是阿育王建造的,塔基已经陷落,仍高达百尺,这里是佛祖觉悟之后,初次转动法轮的地方。”
转法轮意思是讲经说法,公元前6世纪,佛祖悟道之后,步行300多里,来到这里,为5位修行者第一次说法。
“大墙内有一座精舍,高二百多尺,其上有黄金制作的图案,里边有一尊石质佛像,与佛祖真身一般大小,做转动法轮的姿势。”
在鹿野苑博物馆,珍藏着一尊佛教艺术中最完美的雕塑,这是释迦牟尼初次讲经的形象,无限的关爱超越痛苦,平和的内心穿透人生。
佛祖涅槃200多年后,孔雀王朝的阿育王在鹿野苑竖起了高耸的石柱。
今天,阿育王石柱的柱头就保留在鹿野苑博物馆。1950年,这一形象被选为印度的国徽。
“寺院分为8个区域,用围墙连成一体,台榭层层,楼阁重重,壮丽至极点。”
根据《大唐西域记》来看,鹿野苑的建筑依然华丽,僧人也为数众多,但是,这是极其罕见的景观,鹿野苑就在恒河边上,距离古印度的名城瓦伦纳西很近。与佛祖的故乡一样,瓦伦纳西的佛教也凋零了。
“街巷相连,居民繁多,但多数人相信外道,只有少数人敬仰佛法。”
离开了鹿野苑,玄奘来到了吠舍离,今天印度的巴特那一带。
“寺院有几百座,大多废弃倒塌,留下来的仅有3、5座,僧人很少。”
公元前3世纪,印度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相对统一的王朝,王朝的缔造者就是阿育王,在吠舍离,阿育王皈依了佛教。根据阿育王留下的碑文记载,他的回心转意源于一场极为残酷的征战,十多万人被屠杀殆尽,更多的人死于饥饿。痛苦折磨着阿育王,他决定皈依佛门。阿育王在佛祖生活过的地方修建了八万四千座佛塔,在不计其数的石柱上刻上法令,教导百姓遵纪守法,恪守佛教教律。
在巴特那博物馆,最珍贵的收藏是一枚佛祖的舍利。佛祖涅槃之后,舍利据说被8个国王分别收藏,在巴特那一座修建于阿育王时期的佛塔,考古人员发现了这枚罕见的佛舍利。印度史学界认为,这枚佛舍利不仅历史脉络清晰,而且,在《大唐西域记》中有明确的记载。
“佛陀涅槃以后,这个国家的君王分到了舍利,恭敬地建造了佛塔。”
怀着难以名状的心情,玄奘来到了著名的大菩提寺。释迦王国的太子,正是在这里成为佛祖的,佛祖离开故乡以后,为了获得觉悟而进行不懈的努力,6年的时间,他赤身裸体,四处流浪,头发脱落,眼窝深陷,萎缩的身体看上去像一个骷髅,最后,他走出森林,接受了一位牧羊女送来的乳粥,勉强支撑着来到一颗毕钵罗树下。
“树干黄白色,枝叶青翠,冬夏不凋谢。”
牧羊女的乳粥恢复了佛祖的体力,他在毕钵罗树下盘腿而座,七天七夜的苦思冥想,到了黎明之时,他明白了生命的真相,终于大彻大悟。这种树本名为毕钵罗,由于佛祖在树下觉悟,因而称之为菩提树。
菩提的意思是智慧,每到佛祖涅槃的日子,树叶都会凋落,不久又回复原状,佛陀成道的日期为中国农历的十二月八日,为了纪念那位给佛陀喝了乳粥的牧羊女,中国的佛教徒都要在这一天煮粥供佛,俗称腊八粥。
今天的大菩提寺是英国人康宁汉姆根据玄奘的描述修缮(xiū shàn)而成的,甚至连装饰图案和建筑材料也来自于《大唐西域记》提供的信息。
在发现了鹿野苑之后,英国人康宁汉姆并没有停止,他以《大唐西域记》为蓝本,在印度的土地上进行了长达25年的考古发掘。1861年,这个英国人找到了康宁汉姆在日记中写道,发掘工作很单调,每天晚上睡觉前我都在阅读中国人的《大唐西域
记》,玄奘对那颗著名的菩提树以及周围的佛像和庙宇记载的都很详细,我们很快就找到了大量的遗迹,书中的描述与发现结果非常吻合。
“菩提树周围垒有砖石,高达坚固,东西长,南北狭,正中有金刚座。”
在大菩提寺,昔日佛陀悟道的地方只是方寸之地,后来虔诚的阿育王在此特设宝座,宝座被佛教徒命名为金刚座,在佛教徒眼里,金刚座是大千世界的中心。佛祖涅槃以后,国王们在菩提树附近,树立两尊菩萨像。
“听老年人讲,如果菩萨没入土中,佛教就消亡了”
当玄奘到达的时候,泥土已经埋到了菩萨的胸口。《三藏法师转》记载,玄奘悲哀懊恼,痛哭不已。西行四年,无论是磨刀霍霍的强盗,还是九死一生的雪山,他都无所畏惧,但是在菩提树下,一向意志坚定的玄奘,再也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佛祖成道的时候,我不知流落在哪里,为何等到佛法已经凋零,我才赶到这里。”
在玄奘的内心深处,佛祖是唯一的精神支柱,即使相隔千年,他仍然渴望亲自聆听佛祖的教诲。四年的时间不顾性命的追寻,终于面对佛祖觉悟之地,但是佛教的衰败又如此令人难以承受。
“生死大海,谁作舟楫,无明长夜,谁为灯炬。”
大菩提寺旁有一圆形石座,上面雕刻着佛的足印,北侧有一长串圆台,上面刻有莲花图案,象征着佛祖踏足之处冒出的莲花。
5.强军第七集铁律观后感 篇五
第七集 三餐
清晨六点的巴塘草原,丈夫和孩子外出放牧,吾金卓玛为全家准备酥油茶和糌粑。简单的食物为一家人提供充饥御寒的能量,这是一个藏族家庭的早餐。中国人吃早饭的习惯,始于两千多年前的汉代,此后,华夏大部分地区都实行早、午、晚三餐制,利于生活,也利于生产。尽管一日三餐几乎成为人类共同的饮食制度,同样的饭食在中国却变换出不同的生活节奏,塑造出各异的人生感受。现代城市人早餐的首要需求就是简单快捷,天津人最懂得这一点。绿豆面展开一个美妙的圆形,薄匀不破;鸡蛋保证营养;馃篦儿,混沌皮油炸而成,金黄酥脆。煎饼果子,外柔内脆,咸香兼备,享受它,只需要两分钟。
中国早餐,味道至关重要。苦心经营 18 年,秦云深知其中奥秘。一碗香气扑鼻的小面下肚,重庆人才真正醒来。碱是和面的关键,它能使面中的谷胶蛋白结成致密的网络,锁紧淀粉颗粒,面汤不致混浊,还能让面条在嘴里产生令人愉悦的弹性。
长江流域,各大码头,都有碱水面的地盘。苏州面,味道来自于汤,清而不腻。细面是苏式面的精髓,装碗不拖水、不泼汤。夏季的大肉面,浇头是一块白嫩肥美的焖肉,白糟粒粒,面汤鲜滑。
武汉人把吃早饭叫“过早”,口味偏好咸鲜。面窝,三鲜豆皮,都是广受推崇的早点。而碱面做的热干面,才最代表这个城市的气质。水煮、拌麻油、晾干,芝麻酱必须调制得稠而不澥,这样才能均匀全面地附着在面上。要达到这个效果需要付出足够的腕力和持久的耐心。除了当老板,重庆的秦云还收徒弟,他的学生已经超过 200 人。重庆小面最独特之处,在于调料的多样。辣椒、红油、花椒油、酱油等 12 味作料搭配,味道的平衡全靠手上拿捏。重庆小面馆大多只做早市和午市,下午时间用来炒料,秦云也不例外。热力喷薄,香料登场,辣椒浓香四溢,一香二辣三提色,这是多年的经验。除了小面,秦老板的招牌是牛肉面。牛肉每天限售10 公斤,精明的营销方式让这里每天排起饥饿的长龙。小面的“小”,既代表价格低廉,也流露着随意轻巧的美食态度。今天,它已是这座山城的早餐名片。
不是所有早餐都以快取胜,在广州,早餐享受的就是过程。早餐 7 点,位于老城区的酒家门前站满等候开门的人,而点心师傅已经忙碌了整整 3 个小时,一样样精致的茶点被一双双灵巧的手赋予生命。广东早茶丰富而奢侈,“茶”只是借口,更重要的是点心、菜肴、粥品。每个回头客都有自己心仪的座位,早茶长盛不衰,与广东近代以来的贸易兴盛有关。56岁的陈月霞,退休后成为这里的常客。陈月霞的儿子,29 岁的梁景轩,是位律师,同在广州,他的早餐却格外紧张。广式茶点有干湿两种,干点最为精致。招牌虾饺,水晶饺皮,包裹鲜
1嫩虾仁,饺皮柔韧,虾仁甜脆,糅合出鲜美的口感。统计表明,广东早茶的平均消费时间在 1小时以上。广州,是年轻人奋斗的战场,也是老年人生活的天堂。2013 年,广州 60 岁以上人口 125 万,占总人口的 15%,已经进入老龄化时代,这是中国的缩影。这座城市,一只手托举着发展,另一只手托举着传统。高速运转的都市,给年轻人提供更多创业的机遇,也挤压了他们像父辈那样享用午餐的时间。喝完早茶,母亲的主要工作就是准备晚饭。生抽、糖、酒、醋、水五种材料,焖出五味鸭。新鲜的鲈鱼最适合清蒸。西洋菜猪骨汤,去油解腻,四 季皆宜。一顿精心烹制的晚餐,等待着打拼了一天的儿子。
与梁景轩相比,另一些年轻人的三餐更加单调、乏味。每天早晨 7 点半,16 万人开始聚集,人潮汹涌的一幕在不到 3平方公里的厂区,每周 5 天重复上演。工厂的生产主力是像杨圆圆这样的 90 后,他们刚从学校毕业,长时间重复简单劳动,对每个人都是挑战。21 岁的杨圆圆,必须每 5 秒完成一次操作,每天重复 5000 次,约 7 个小时。园区中央厨房,同样用工业化模式制造一日三餐。这些标准化食物,首先注重食品安全,其次考虑营养均衡。每天 2 吨鱼,3 吨猪肉,15 吨蔬菜,15 吨大米,满足 8 万人的消耗。20 个大大小小的餐厅,分布在园区各处,最大的能容纳 2000 人同时用餐。每工作 2 小时休息 10 分钟,午饭时间 1小时,和中国大多数劳动密集型产业工人一样,“杨圆圆”们必须努力跟上这里的节奏。
徐磊,湖南人,在此工作了 11 年,如今管理着 200 多人的班组,负责制造国际品牌手机。核心生产车间对外高度保密,给庞大冰冷的工厂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园区外密集的住宅楼群里,是徐磊和妻子文菲的家。腊鱼,是夫妻俩都喜爱的家乡美味。浸泡、水煮,去除多余的盐分和杂质,在油锅中煎至两面焦黄,加辣椒、蒜、姜、豆豉,大火蒸 20 分钟,就可以把他们暂时带回遥远的故乡。几百公里外,徐磊的老家,岳母赵菊香从山上取黄土,用于制作一种古老的食物。1400 多年前,中国农书中记述了这种美食的制作方法。赵菊香带着 1 岁半的外孙女买回新鲜的鸭蛋,一场化学与时间的持久战即将开始。1 公斤鸭蛋 200 克盐,盐水冷却,与黄泥搅拌,将蛋没入其中,食盐中的钠离子和氯离子透过蛋壳逐渐渗入。鸭蛋在密封的坛子里沉睡,等待被唤醒的时刻。1 个月后,盐分渗入,水分渗出,鸭蛋固有的性状和风味发生改变。滚上草木灰,保质保鲜,防止破碎,它们将把美味和思念带到他乡。咸鸭蛋的迷人来自于蛋黄,腌制过程中分离出的脂肪聚集形成鲜香的蛋黄油,咸蛋黄独有一种绵密与颗粒感兼备的沙软口感。家乡的味道有种特殊的魔力,能让天各一方的家人穿越时空,聚在一起。数百万年轻人,在这座工业帝国里,为全世界源源不断地提供国籍模糊、更难分辨个人印记的全球化产品。一日三餐,浸透着青春和汗水。
不仅仅在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深山里也有不得不选择简单生活的人。顾涛,电力公司职工,有 20 多年巡线经验,长年在崇山峻岭里穿越。一个班组一年步行总里程超过 25000公里,相当于四分之三个赤道。电塔脚下,生活的是凉山
州的彝族。7 月底,是马铃薯的收获季节,当地人把马铃薯称为“洋芋”。这里出产的洋芋根茎膨大,支链淀粉和干物质含量高,口感格外绵软。海拔 2600 米以上高寒山区的布拖县,出产一种马铃薯中的极品,乌洋芋。种植要求高,产量少,乌洋芋皮薄,质嫩,淀粉含量高。炒洋芋是最家常的一道美味,而更原生态的彝族吃法是火烤。烤熟后的洋芋香气浓郁,沙瓤酥软。8 月初,一年一度的彝族火把节来临。坨坨肉,凉山当地乌金猪的仔猪,肉嫩不柴,香而不腻。经过火烤的猪肉被切成拳头大小,用猛火煮,捞起放作料拌匀入味,但所有这一切都和顾涛无关。快速发展的中国,总有人因为生计放弃享受,与美食匆匆擦肩而过。大别山深处,一群少年即将开启一场艰苦的跋涉。照顾女儿高欣雅的一日三餐是李溪每天的任务。每年紧随高中毕业,全国高等学校入学统一考试,简称“高考”,是近千万年轻人改变命运的重要转折点。毛坦厂中学,2 万名学生,是安徽省最大的高考生源地之一,也是家长心目中的“高考工厂”。学习异常紧张,休息时间宝贵,有条件的家长选择陪读。春暖花开,李溪正寻觅一种路边的野菜。蒿子,草本植物,俗名“粑蒿”。农历三月三,当地传统要吃蒿子粑粑。陪读条件简陋,但李溪依然遵循这个习俗。浸泡,去汁,剁碎,蒿子叶散发出阵阵清香。大米磨成粉,加入咸肉,蒿粑的风味和营养更加丰富均衡。当季野菜是女儿食谱中最好的调剂,每一个陪读家长都有自己的心得。90 个高考班,每个教室都坐满百余名学生,整个校园充满了如临大敌的紧张和亢奋。学生有半小时的午休时间,吃过蒿子粑粑,离高考已经不足两个月。高欣雅和母亲住在学校附近,更多住处较远的学生没那么幸运,短暂的用餐时间,没有固定餐桌,他们的父母又多了一个陪读任务,送饭。每天中午都有几千学生在校门口用餐。时间和精力,全部留给了下一代,然而随着知识日新月异,不少家长能做的,就是照顾孩子的日常起居,比如做饭。饭菜的质量关乎考试成绩,甚至直接决定孩子的命运。临水而建的小镇,只有 1 万居民,高考使这个数字陡增了 3 倍。往日的恬淡生活和几近失传的手艺,与学生们的匆忙脚步并行着。老街上,豆腐坊依然使用最古老的方法制作远近闻名的豆干。这种 2 厘米厚的大豆制品,温软嫩滑,富于弹性。再过一天,高欣雅就要离开去市里参加高考,李溪加倍用心,为女儿做临行前最后一餐。干子烧肉,白嫩的豆腐和丰腴的五花肉,浓油赤酱,鲜香可口。象征马到成功的拖鞋完成了,母女俩共同经历的难忘时光即将画上句号。
简单生活并不一定出于无奈,有时它是发自内心的选择。上海,素食爱好者在普通菜蔬中寻找着健康,乃至人生的意义。选择素食的中国人已经超过 5000 万。清心寡欲,自古就是中国先贤修行的前提,如今,简单素食也被越来越多的人认为有益身心,它甚至成为餐饮业者招徕顾客的一种方式。王爱华找遍每个街角,不断丰富自己的美食清单。为筹备社区聚会的中秋素宴,爱华的工作夜以继日,几样关键食材还需要她出力。红豆沙和陈皮加入红糖混合而成的馅料,这是她的秘密武器。上世纪 60 年代,香港 70%的蔬菜来自土,如今这个比例不到 2%。粉岭,尚未被房地产开发吞噬的土地。农夫依循传统耕作方式,只用有机
肥,只种当季菜,虽然产量低,但爱华信任这样的农产品。冰皮月饼,是爱华为中秋素宴预备的点睛之笔。在中国,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月饼。上世纪 80 年代,反叛月饼的传统制作方式,香港首创了冰皮月饼。糯米粉、粘米粉和澄面混合的冰皮,包裹着豆沙馅,软滑香糯,无需烘烤,冷藏,口感更佳。现代生活,把食物简化为贴上价签的消费品,快乐厨房的菜肴则让人思考食物和自然以及生产者的关系。世事变迁,人心进退,越是在水泥森林里久居,越向往对农耕生活的回归,社会的急速变化,搅动着每个人的内心。香港,繁华依旧,但最奢侈最时尚的,已不再是豪宅广厦,而是最简单的田园。如何顺应自然、传统,在内地,或许可以找到更多的生态样本。
每天早晨,72 岁的龙先贵都在古蔺河里捕鱼,这是他的早锻炼项目。古蔺县,四川最边远的县城,赤水河流过境内。依据发展规模,中国将城市分为 3 类,古蔺是比三线城市更小的城镇。古蔺手工面,耐煮,润滑,口感细腻,有很强的吸汤能力,是早餐首选。成熟的豌豆炖烂,当地叫“火巴豌豆”,加入面条有一种清香厚重的鲜美。赤水河边的小城,生活依然停留在自给自足的前工业化时代,食材供应半径不超过 30 公里。选 3 年以上的公鸡,“肉爪子”扎破鸡肉,防止开裂。30 多味香料熬制底汤,反复使用的卤水可以留存并不断增加鸡肉的香味,这锅卤水是龙先贵前年制作的。汤味浓郁,还要配上红油蘸料,这是古蔺麻辣鸡最显性的味觉标志。麻辣鸡是曾孙女龙美旗的最爱,龙大爷急于给美旗一个惊喜。黄腊丁,学名黄颡鱼,中国大部分地区都有生长,这些野生鱼是龙大爷清晨的收获。烹饪黄腊丁,各地都有自己的风味。古蔺做饭,常用盐酸菜和泡椒烹煮,既去除鱼腥,又激发鱼肉的鲜嫩。卤制将近1 小时,麻辣鸡出锅,饱蘸红油,麻辣得当,肉质细嫩,香气扑鼻。几十年来,几乎每个周末,龙家都会出现这样团聚的场景,和一桌风生水起的筵席。清新的环境,低廉的物价,平淡缓慢的日子,以及在简单中寻找到的乐趣,让古蔺这样的小城镇充满生活气息。这曾经是我们的传统,但在今天,它开始变得稀有和珍贵。
久居紧张喧闹的都市,另一些人选择逃离,找寻心目中的简单快乐。大理,北京人史旭霞和王翀来过多次的地方,每次短暂驻足,两人总是意犹未尽。从北京西四环到大理洱海门,3000 公里,有了脚踩土地头顶蓝天的踏实感。更大的改变是结识邻居李奶奶,这是史旭霞小时候才有的邻里关系。新鲜的洱海鲫鱼,肉质甜美。李奶奶是厨艺高手,爱好美食的史旭霞不会错过一切学习的机会。白木瓜,大理人叫“酸木瓜”,是这道菜的味道识别码。白木瓜的酸,夹着特有的果香与辣,使得鲫鱼肉有绵长的回味。鱼肉滋嫩细腻,汤味鲜辣香醇。洱海,中国第七大淡水湖,水质优良,水产丰富。白族渔民世代在此捕鱼为生。苍山,平均海拔 3500 米,7 月雨季,是采摘“见手青”的季节。采菌人清晨上山收获新鲜的菌子,下山立即售卖,当地人称为“朝菌午食”。见手青,学名红网牛肝菌,破损后产生颜色变化,这是它含有毒性的标志,误食容易中毒,高温是解毒的关键。二次烹饪,先过一遍油,再次猛火持续爆炒,保证菌子彻底熟透。新鲜的见
6.强军第七集铁律观后感 篇六
第七集扬帆沧海
1991年5月,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访问苏联时,特地来到了“十月革命的摇篮”——列宁格勒。在一位海军中将的陪同下,他登上“阿芙乐尔”号巡洋舰。1917年11月7日,“阿芙乐尔”舰的一声炮响,唤醒了全世界亿万劳动群众。
然而此时,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却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挫折和考验。几个月后,苏联解体,世界上诞生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不复存在。
而在中国,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受命于危难之际,稳掌航船,破浪前行,把一个繁荣昌盛的国家带入了二十一世纪,使社会主义中国展现出光明的前途。
世纪之交,回顾这段历程,江泽民用七个字概括了自己的感受——“事非经过不知难”!1989年6月,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在北京举行。全会选举江泽民为中共中央总书记,对中央领导层进行了人事调整。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开始登上中国的政治舞台。
【江泽民在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上的同期声】
这次中央领导机构作了一些人事的调整,但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和基本政策没有变,必须继续贯彻执行。在这个最基本的问题上,我要十分明确地讲两句话:一句是坚定不移,毫不动摇;一句是全面执行,一以贯之。
中央的态度十分明确,但局势却不容乐观。
国内的政治**平息了,对立势力仍在伺机而动,对国家的安全和稳定造成了严重的威胁。一些人的理想、信念受到了冲击,人心需要重新凝聚。
面对复杂的局势,中央领导集体根据邓小平的建议,冷静观察,沉着应付。江泽民引用毛泽东的一句诗来表达此时的心情:“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上任一个月后,江泽民意味深长地说,中南海周围有堵红色的墙,但无论如何不要让这堵红墙把我们同广大群众隔绝。
江泽民先后到延安、遵义、井冈山参观考察,到焦裕禄纪念馆、雷锋纪念馆和铁人王进喜的家乡参观考察。他反复强调,要发扬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江泽民高度重视民族工作,提出一系列加强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上任之初,江泽民就深入少数民族地区考察工作。1990年7月到9月,江泽民先后到西藏、新疆、内蒙古等地考察,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加强民族团结,加快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与发展。
中央先后通过《关于近期做几件群众关心的事的决定》、《关于加强党的建设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进一步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联系,不断加强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加强党的建设,加大反腐倡廉力度,集中力量查办一批大案要案,狠刹不正之风,党的作风、党的形象进一步好转。
与此同时,党中央把国民经济治理整顿工作重新提上日程,很快就取得明显成效。人民群众关心的通货膨胀得到有效控制,流通领域的混乱现象得到初步整顿。
1989年,国家开始实施“菜篮子工程”,建立中央和地方的肉、蛋、奶、水产和蔬菜生产基地。老百姓的“菜篮子”成了各级政府关注的焦点之一。
国家增加农业投入,调整种植结构,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农业生产扭转了此前的徘徊局面。1989年底,中国粮食生产超过8000亿斤。
改革开放的脚步在治理整顿中继续迈进。
1990年4月18日,中央宣布同意上海市加快浦东地区的开发,在浦东实行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某些经济特区的政策。
浦东开发开放短短5年后,上海的国内生产总值就翻了一番,等于再造了一个上海。
【强军第七集铁律观后感】推荐阅读:
《强军》观后感07-09
陈安之创业成功的36条铁律09-02
强军观后感500字左右12-09
强军口号09-13
论述富国强军的关系06-10
改革强军战略机遇期11-11
强军梦,强国梦,我的梦10-14
中国梦离不开强军梦08-23
改革强军我先行演讲稿09-08
部队强军故事会主持词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