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精选14篇)
1.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 篇一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与习作教学的变革
一、回顾语文素养
(一)2011年语文课程标准(插入照片)
1.正确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
2.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二)2014年3月20日基教二【2014】4号《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
研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国测和省测)聚焦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修订各科课程标准
2016年2月22日学会发【2016】16号中国教育学会关于征求对《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意见的通知
(插入照片——文理兼修)
(插入照片举例中山陵的例子)
二、习作教学
(一)思考:1.写一写自己在习作教学中使用的习惯语 2.想一想习作教学时教师板书中的高频词
(未在情境下的习作方法的指导是无效的)
(评价过于笼统,要给具体的要求,不说正确的废话,如“你人是聪明的,但是还不够努力”。)
(语言和思维两个方面是作文教学的核心素养)作文的意义全在于一个“作”
三、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与习作教学的变革
只有通过分析学生的习作样本,你才能发现学生的问题。
(一)学会精准分析学生的习作样本(基于学情)
1.出题基于“言语”和“思维” 2.可能的问题:关键内容不能展开、标点使用不熟练、语义不清、语言重复、口语化、“在”和“再”的模糊化
3.想象需要合理吗?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关于“想象” 第一学段:写想象中的事物
第二学段: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 第三学段: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
举例绘本《月亮先生》——想象与逻辑并存(好绘本如何好)写快乐(用环境渲染、通过行为体现、深度感受)再习作教学中寻找一些描写好的片段,通过赏析,让学生明白怎样才能把文章写具体写生动。
4.策略
(插入图片——策略)
(1)策略一阅读积累
A.学校教育就是要从粗糙的文化编码走向精致的文化编码(阅读要求:第一学段5万;第二学段40万;第三学段:100万)
B.举例【美】惠特曼《有一个孩子向前走去》
有一个孩子每天向前走去,他看见最初的那东西,他就变成那东西,那东西就变成了他的一部分„„ C.提升孩子的阅读品味
(2)策略二从读学写
A.连句成段的方法 B.语言表达的特点
举例:写导游词,与原文做比较 浙江教研网——天天公开课 C.题目首尾的写法
梳理教材中典型课题、开头、结尾
D.布局谋篇的思路
„„
(二)将隐性思维外显于写作活动中(真正学会)
1.交给观察的方法
方法:方位观察法、主次观察法、时序观察法、远近观察法、分层观察法、周期观察法、动态观察法
多种感官协同参与:眼观、鼻闻、舌尝、牙嚼、耳听、手摸、脚踏、心想
2.学习描写
描写三原则有什么写什么 怎么样写清楚 像什么写具体
从教过走向教会,从学过走向学会。(微课的应用)
(三)基于教学目标的有效习作评改(读者意识)
1.目标指导习作评改
2.习作评价吻合目标
写实靠名词,写活靠动词
3.交流分享真实评价
4.文通句顺落实到位(基本到位)
四、总结
作文的“观世音菩萨” 观:观察生活
世:事理普世价值观“人道主义、公平和自由” 音:对文字词汇的好感受一等文章音韵应更好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同 菩萨:善良仁慈之心
2.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 篇二
一、外语学科核心素养的要素和内涵
通过许久的探索, 外语学科的专家们对外语学科核心素养方面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果。该成果从新课改中的“语言技巧、语言知识、文化意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五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变成从“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学习能力”四个不同维度来组成外语学科核心素养。通过四个维度所具备的不同独特内涵, 可以综合外语教学的整个过程, 主要通过教育的目的、教学的主体、教学的内容、教学的过程、教学的方法等不同方面来体现不同角度的特质。这样, 不仅体现了外语学科自身所具备的内涵、独特的语言能力和文化意识, 而且还包括外语这一门作为普通学科所具有的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思维品德的特质, 通过这种方法, 能够更好地显示语言运用能力, 并且更加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 语言能力
通常我们所说的语言能力指的是通过使用语言以听、说、读、写、看等有效方式来进行理解和表达的一种能力。而这一能力就是在外语学科中必不可少的最基本的能力, 是外语学科核心素养的第一方面。例如, 在学习过程中, 学生通过观看图表、数据来获得所需资料。通过“看”这一语言技巧可以理解并获得语言意义。通过语言能力的培养, 学生不仅可以完善自己的语言技巧, 而且还能够通过传递语言意义来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二) 文化意识
文化意识主要指的是个体对中外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对中国优秀文化的认知, “是学生在全球化背景下表现出的包括知识、观念、态度和行为的品质。”在外语学科素养中强调要从多元文化的角度出发, 对文化意识进行重点培养。
(三) 思维品质
思维品质在外语学科核心素养中十分重要, 它是最贴近学生核心素养中个性发展的一个维度。通过思维品质的提出和深化改革, 可以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因此, 这一维度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四) 学习能力
学习能力指的是个体通过主动使用不同的学习方法, 拓宽学习外语的学习渠道, 积极采用学习策略, 使得学习效率不断提升的一种品质。因此, 在外语学习过程中, 学习能力和学生核心素养是息息相关的。
外语学科核心素养紧紧围绕着学生的核心素养, 通过它们之间的联系, 可以有效地说明通过对学生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与学习能力各方面的培养和研究, 为下一步制定外语课程标准的各个方面奠定了基础。
二、高校学生外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一) 外语教学的本质观
在外语学习中, 外语作为一种语言是“学得”还是“习得”这两种观点一直备受争论。外语的习得论指的是:认为个体获得英语就像儿童掌握母语一样, 是一种先天的, 自然而然就习得的一个过程。而外语的学得论指的则是:认为外语需要通过教学手段来对语言结构进行有意识的学习和运用。而这两种观点实际是针对不同语境得出来的。因此, 我国的外语教学基于语言学得论。所以, 在外语教学过程中, 应注重教学方法和技巧的运用, 通过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学习能力这两种核心能力, 来进行学生思维品质的构建学习。而且通过外语课程中外语文化的学习, 培养学生外语核心素养中的文化意识维度, 使外语学得观更好地内化。
(二) 外语教学主体观
在外语学科核心素养中, 要培养学生从具备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到具备核心素养和学科能力。通过新课改, 中国的外语教学正在进行全面的深化改革, 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理念的同时, 也提出了“以人为本”的外语教学思想。外语学科核心素养通过思维品质这一方面了解到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都具有独特的思维能力。所以, 在教学过程中, 要强调个体的思维灵活性、创新性等方面的培养。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将外语教学与学生的身心发展有机结合, 更好地提高学习效率。
三、高校学生外语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途径
(一) 确立核心素养阶段性的要求
高校学生外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不能只停留在文件及口头上, 最主要的是具体的操作, 但是, 在实践的操作中, 教师的具体践行也有很大的难度。所以, 教师在外语教学中, 在政策层面上, 可以将核心素养阶段性的要求及指标提出来, 根据要求及指标, 教师实施外语探讨教学。在外语的课程标准中, 无论是文化品格和语言能力, 还是学习策略, 都应该具有相对应的要求。在发展学生思维品质的课程标准中, 对语言技能与语言知识目标, 都应该设定管理阶段性的具体要求, 使发展思维品质既具象化, 又可以操作。
(二) 观念转变与能力提高
教师必须转变外语教学的观念, 才能够培养学生外语学科的核心素养。外语教师对外语学科的重要性应该从意识上进行了解。懂得外语学科对培养学生整体人文素养的应有作用。了解教学与外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关系。所以, 教师应该转变外语教学的观念。
教师在转变观念的同时, 还要提高能力, 新的观念要求教师自身及培训部门都应该进行改变。教师在将核心素养概念介绍的同时, 应该将培养核心素养细化, 结合学生不同阶段的特点, 介绍培养核心素养的案例, 使教师能够感受到培养核心素养的过程, 从而有效增强教师对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能力。
在外语教学过程中, 不能对传统教学理念机械地套用, 更重要的是要综合语言哲学整合新的教学理念。在整合教学过程中, 要以人为本, 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教师通过有效的指导,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从而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也能提高学习质量。通过高校学生外语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研究, 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摘要:英语对学生来说是一门既重要又难学懂的课程, 因此, 在英语学习中, 教师的培养方法十分重要。通过分析高校学生外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总结出英语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且,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 以培养学生的素质教育为首要目标。并且从根本意义上对英语教学进行改革, 要将大学英语教学升华到大学英语教育的高度。通过对学生的素质教育把大学英语教学和素质教育联系起来。通过良好的大学英语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技巧, 而且能够从学生的认知能力、主体的意识和文化素养等多方面进行培养。就高校学生外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进行研究。
关键词:高校学生,外语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参考文献
[1]邵朝友, 周文叶, 崔允漷.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标准研制:国际经验与启示[J].全球教育展望, 2015 (8) :14.
3.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 篇三
一、卢世国老师研讨内容综述
卢老师以他受邀参加的2016年10月10日在江苏南京举办的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苏教版初中语文新教材首轮教学研讨会上执教的莫言的《卖白菜》一节公开课为例,具体阐述了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育的一些认识。
《卖白菜》是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莫言忆旧系列作品中的一篇,也是苏教版新教材新增加的篇目。这节课,卢老师设计了两个环节,一是教给学生读懂文本的方法;一是教给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的策略。
1.教给学生读懂文本的方法
卢老师指出,教学中惯常的做法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这样的做法固然能够取得比较好的教学效果,但考场上怎么办?日常的阅读怎么办?所以培养学生自己能提问题应该是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比如有一学生针对结尾段中“我的心猛地往下一沉,知道最坏的事情已经发生了”一句提出:“最坏的事情”是什么事情?问题提出了,谁来解决呢?当然还是学生。于是学生得出了很多答案:有的说最坏的事情是多收老太太一毛钱,有的说最坏的事情是三棵白菜都没卖出去,有的说最坏的事情是让娘丢了脸,有的说最坏的事情是无法面对母亲。到底哪一个答案更好呢?卢老师让学生读课文。于是学生发现了“等我放了学回家后,一进屋就看到母亲正坐在灶前发呆”这个句子,“一……就”这个句子表明,回家前“我”是很纠结的,“我”最担心的是无法面对母亲,因为前文中不止一处写母亲对“我”的殷殷期望,所以无法面对母亲才是最坏的事情。答案出来了。卢老师继续引导学生思考:答案是怎么来的呢?意在让学生明白:自行提问题,尝试得出若干答案,结合文本反复比较,取有依据的最佳答案。
2.教给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的策略
细描是《卖白菜》这篇小说最显著的语言特征,但初一学生对细描这种表达方式还不够了解,教师又不可能专门教细描这一概念术语。为遵循“在语言运用中领悟从而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原则,卢老师做了如下的教学设计:
比较下面的句子有什么不同,你认为哪种表达更好?为什么?是怎样表达的?
①母亲苦着脸,心事重重地在屋子里走来走去,时而揭开炕席的一角,掀动几下铺炕的麦草,时而拉开那张老桌子的抽屉,扒拉几下破布头烂线团。母亲叹息着,并不时把目光抬高,瞥一眼那三棵吊在墙上的白菜。最后,母亲的目光锁定在白菜上,端详着,终于下了决心……
②母亲无计可施,万般无奈,决定卖白菜。
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得出了如下结论:②句简洁概括,①句具体生动细致,①句表达更好;这样写突出了母亲的万般无奈,更加感人,让人印象深刻;是用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表达出来的。学生的结论是正确的,但学生还没有真正弄清作者是怎样写出来的,语言能力的教学还需要再推进一步。于是有了这样的追问:作者写了哪些动作、神态?是怎样连接起来的?这些动作神态可不可以调换?学生思考后得出了如下结论:作者写了母亲掀铺炕、拉抽屉两个动作和目光锁定在白菜上的神态;这些动作和神态用“时而……时而……最后”连接起来;动作和神态不可以调换,因为动作之间有时间顺序,也有范围顺序,动作和神态之间也有时间顺序。卢老师在学生得出结论的基础上继续追问,写一个动作或神态就可以表现母亲的贫困无奈,为什么还要写这么多?学生得出了如下结论:这样写更突出了母亲的无奈,更加感人,为卖白菜做铺垫。
卢老师意在通过以上训练,达成学生的语言建构的目的。学生学习了基本的语言知识,懂得了语言运用的基本规律。但是建构达成还需要在运用中转化为能力。于是设计了以下能力训练环节:揣摩下面句子的情境,把“上课时间马上就到了。可她还被锁在屋子里没法出门。她非常着急”这三句话改写成一段文字,用上“时而……时而……最后……”。 学生写出来读出来,展示评议修改,读写一体,水乳交融,在语言运用中形成了语言能力。
卢老师认为,经常进行这样的语言能力训练,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一定能够提升。
二、董健老师研讨内容综述
董老师以他的一节公开课《秋水》为例阐述对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培育思维的发展与提升的理解。《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初稿)》关于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有这样的表述:“能运用批判性思维审视言语作品,探究和发现语言现象和文学现象,形成自己对语言和文学的认识;能自觉分析和反思自己的言语活动经验,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和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敏捷性、批判性、独创性。”于漪老师认为“批判性思维是思维中最高级也是最核心的能力,一定要摆在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的领域来考虑”。所以,教学中董老师重点是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上下功夫。
《秋水》(节选)是一篇传统课文,不同版本教材都有节选。苏教版把它选编在必修三“寻觅文言津梁”单元,节选部分一共142个字。在备课时,董老师和备课组的其他老师认为节选的文本相对简单,教学目标主要就是读懂文本,积累文言知识点。但董老师细读文本后,发现节选文本虽然很短小,但故事相对完整,字词的解释上有几处颇值得商榷;在文“道”上,节选的这部分表达的主题思想又与庄子思想相矛盾,很值得探究。因此,董老师设计了三个教学活动,以质疑为出发点,着力在探究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
1.质疑
思维的培养离不开语言的训练,“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是建立在“语言的建构与运用”基础之上的,因此本课的教学也是从语言的积累与应用开始。首先在学生预习课文的基础上,检查学生对文本文言知识点的积累和对文本中重点语句的翻译。在检查中以“旋其面目”为切入点,培养学生对权威的质疑精神。通过这个活动意在达到三个目的:第一,培养学生敢于质疑权威的习惯,引导学生不要迷信课本,更不要迷信各类参考书;第二,培养学生基于“证据讲话”的习惯,对一个问题有疑问,不是主观臆断,而应查证权威的工具书,结合文本作出正确的判断;第三,引导学生通过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论证方式,让学生学会思维判断要符合形式逻辑。
2.探究
接着“旋其面目”的讨论,董老师继续引导“河伯的态度发生了怎么样的改变?”从而得出所选文本“人不能骄傲自大,否则就会贻笑大方”“要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的道理”“有比较才会有鉴别”“谦受益,满招损”的主题思想。作为节选的文本这样的主旨总结是没有错的,但这种层次的阅读只是让自己的脑袋成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场的阅读,是一种缺乏深入思考的阅读。因此,董老师设计了第二个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另两段《秋水》节选文字,让学生在比较阅读中探究庄子《秋水》的核心思想。这也是核心素养的第四个要求:文化的传承与理解。如果把文本的主题思想仅仅停留在不要骄傲自满之上,肯定是没有读懂庄子,既没有批判的思维,更没有文化的传承与理解。在这个教学活动中,通过研读三段《秋水》中的文字,沿波讨源,弄清这节选的142个字只是《秋水》的一个引子,它所表达的思想并非庄子《秋水》的核心思想。这样启发学生对于“自己的见解”也要有质疑精神,批判性思维不是“手电筒只照他人”,不是仅仅质疑他人,要“双向质疑”,既质疑他人,也质疑自己。同时通过这个问题探究,学生对“庄周梦蝶”“鼓盆而歌”“庖丁解牛”这三个词语也有新的理解,这也给学生一个启示,我们司空见惯的知识与理论也有可能也是错的,我们要用自己的头脑独立地进行思考,不懈质疑。
3.辩论
董老师设计了“今天我们还要学习庄子吗”这个辩论活动,意在引导学生关注批判性思维的两个维度:第一,通过对庄子是中国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诗人,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但他的思想并非绝对“真理”的分析,让学生接受“世上没有众人真理,只有个人真理”“所有这些命题,都仅仅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成立,都具有一定的适用范围,都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观念;第二,通过要不要向庄子学习的辩论让学生懂得,可以质疑庄子的思想,批判庄子,但要允许别人学习庄子,赞美庄子,“包容异见”是批判性思维的另一个重要特质。
三、王力老师研讨内容综述
王老师以2012到2015三年的教学经验与大家分享对语文核心素养的认识,王老师认为语文核心素养应包含知识素养、学习策略、学习习惯及对语文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
1.语文学习的要求
新一届学生到校后,要给他们讲清楚语文学习的要求。给他们讲农村学生面临的挑战,语文学习应注意的问题。每节课前做好上课准备,提前朗读课文,听课时认真作笔记,阅读课文要求圈点勾画、批注,作业要求,选择题做出过程,纠正错误。
2.语文学习的准备
准备字典(如《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等)、抄写本、字帖、不同颜色的笔等。
3.阅读教学
主要是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概括力和对语言的品读鉴赏力。每课注意新学的词语,掌握其写法、读音和意义,归纳整理,以后还要听写、复习。概括课文内容,言语简洁,注意言语形式,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课后习题提示用五言形式概括,白居易《琵琶行》可用七言形式概括。文言文、诗歌鉴赏更多训练学生用四字句概括的能力,个别学生还能写简单的绝句。重点词句研读,词语赏析包括诗歌、散文、小说和戏剧;除了动词以外还有形容词、副词、名词、数词等都可以研读、品味。
4.写作教学
写前知识指导,选择合适的作文题,体现思维能力又有话可说;一题多写,升格练习,一个题目至少可写两次,第一次没达到教学预期,在翻阅学生作文的基础上,总结不足,再写一次,合格的学生自由写作;实在不会写的,再面谈,面批,再写第三次。
5.兴趣培养
引导学生多看视频,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播放一些有助于语文学习的视频;开设阅读课,每周一节,高三也要坚持,语文不需要做那么多题,相反需要阅读,所以每人要求订一份语文类报纸,鼓励学生买书;遇到节日,可以暂停上课文,就利用节日进行语文学习,如清明节介绍《我们的清明》一诗及视频朗诵,劳动节让学生给父母发短信,要真诚等。教师及时鼓励、带动,激发学生的兴趣。依据学情,落实常规,养成习惯,激发兴趣,扩大视野,尽量寻求学理与学情的统一,“历史的合理性”与“未来合理性的”的统一。
四、网友精彩互动摘要
山东王尧锴老师认为,在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课堂实践路径中,名师的课总能在平淡中或高潮落下时添一把火,让课堂有层次,有余温,有回味。
深圳鲁力老师认为,语文核心素养的落实,选文要恰当,要能击中学生的思维神经。
江苏杨虹老师认为,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学会语文学习的方法应该是素养的一种体现。
安徽魏为秋老师指出,核心素养培养的层次感梯度感都很强。
江苏桑苗老师认为,语文基本素养指向语文核心素养。
4.我眼中的学科核心素养 篇四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先要让学生喜欢上这门课,喜欢你这个人。学生对你教的这门课有兴趣,就乐意做课外练习、看课外书、思考与这门课有关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应首先让学生体验到:数学是有用的,是有意义与价值的;数学并不神秘也不枯燥,是好玩的、可亲近的。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数学教师应该注意创设有利于引起学生兴趣的情境;改变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让学生感受到所学内容的必要性。比如,采取让学生先猜一猜、想一想之类设置悬念的方法,能有效激起学生的好奇心。
二、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尝试
教师应该创造合适的条件,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用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重新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没有体验或感悟过的知识概括,都是无效的概括,此种情境下的教学也是无效的教学。教师的数学知识掌握得再好,在教学中如果不能转换成学生的知识,就是无效教学。因此,教师要清楚,教学的目的,就是应当让学生将知识化为己有。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学生必须自己去经历学习的过程,比如观察、实验、猜想、归纳、概括等,只有经过自己做题与思考,才有可能学会数学。
三、教什么与怎样教的关系
这节课到底要教学生什么?一节课下来学生到底学会了什么数学知识,这是必须明确的问题,但教师不应让教学仅仅停留在数学知识上。还要让学生看到知识的“来龙去脉”,看到某一知识是如何发生、发展的。同时还要教方法、教思想。最重要的是还要教会学生思考。
5.物理学科核心素养 篇五
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表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其发展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可教可学,最初在家庭和学校中培养,随后在一生中不断完善。
2.核心素养与三维目标之间逻辑关系
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走过了从“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到“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转变,新一轮的高中课程改革是在“三维目标”的基础上提出以“核心素养”来统领。
3.物理核心素养(1)物理观念
内涵:“物理观念”是从物理学视角形成的关于物质、运动与相互作用、能量等的基本认识;是物理概念和规律等在头脑中的提炼和升华;是从物理学视角解释自然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
描述:
①形成经典物理的物质观、运动观、能量观、相互作用观,并且能用来解释自然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②初步具有现代物理的物质观、运动观、能量观、相互作用观,能用于描述自然界的图景。
(2)科学思维
内涵:“科学思维”是从物理学视角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内在规律及相互关系的认识方式;是基于经验事实建构理想模型的抽象概括过程;是分析综 合、推理论证等方法的内化;是基于事实证据和科学推理对不同观点和结论 提出质疑、批判、检验和修正,进而提出创造性见解的能力与品质。
描述:
①具有构建理想模型的意识和能力;②能正确使用物理思维方法,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进行科学推理、找出规律、形成结论,并能解释自然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③具有使用科学证据的意识和评估科学证据的能力,能使用证据对研究的问题进行描述、解释和预测;④具有批判性思维的意识,能基于证据大胆质疑,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追求科技创新。
(3)科学探究
内涵:“科学探究”是指基于观察和实验提出物理问题、形成猜想和假设、设计实验与制订方案、获取和处理信息、基于证据得出结论并作出解释,以及对科学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交流、评估、反思的能力。
(实验版课程标准中“科学探究”七个要素的重新概括)“科学探究”主要包括问题、证据、解释、交流与合作等要素。
描述:
①具有科学探究的意识、能发现问题、提出合理猜测;②具有设计实验探究方案和获取证据的能力,能正确实施实验探究方案,使用各种科技手段和方法收集信息;③具有分析论证的能力,会使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分析、处理信息,描述、解释实验探究结果和变化趋势;④具有合作与交流的意愿和能力,能准确表达、评估和反思实验探究过程与结果。(4)科学态度与责任
内涵:“科学态度与责任”是指在认识科学本质,理解科学·技术·社会·环境关系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对科学和技术应有的正确态度和责任感。“科学态度与责任”主要包括科学本质、科学态度、社会责任等要素。
描述:
6.高中美术学科核心素养 篇六
美术学科的核心素养: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1.图像识读:是指对美术作品、数字图像、影视作品或生活中各种图像符号的造型、色彩、比例和肌理等形式特征,以及材质、技法和风格特征等的认识、比较与辨别。当前人类文化传播方式已有了革命性变革,摄影、摄像、电影、电视、手机等现代媒介技术所传播的图像文化,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并改变了我们的阅读方式、阅读性质和阅读心理。由于图像比文字具有更强的直观性和真实性,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因此,“图像识读”是基于当今图像传播方式变革的需要而提出的,也是当今社会人们在学习、生活、工作和科学研究时一种必不可少的素养。
2.美术表现:是指运用传统与现代的媒材、技术和美术语言,通过构思与反思,创作具有思想和文化内涵的美术作品,或用来表达自己的各种想法与情感。美术是一门利用各种媒介、符号和隐喻手段来表达和交流自己思想与情感的学科。通过美术学习,人们掌握一定的美术表现方式,来解决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问题。因此,“美术表现”是基于交流和表达的需要而提出的,也是当今社会人们交往与表达时所必不可少的素养。
3.审美判断:是指根据形式美的原理,感知、分析、比较、诠释美术作品中所隐含各种美的因素,分析和辨别生活中的视觉文化现象,进而做出自己的看法与判断。在我们周围的世界中,每天都会遇到各种美与丑的事物和现象。美术学习能够增进人们敏锐地观察、领悟世界的意识与审美感,发展审美判断能力。因此,“审美判断”是基于当今人们对判断美与丑的事物需要而提出的,也是当今人们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必不可少的素养。4.创意实践:是指运用联想、想象和变通的方式进行构想与生成有创意的意图,并利用传统和现代的材料、工具与方法进行创造和实践。当今社会的竞争,与其说是人才的竞争,还不如说是人的创造力的竞争。通过美术学习能鼓励人们运用联想、想象和变通的方式,进行动手创造和实践。因此,“创意实践”是基于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提出的,也是21世纪社会发展中人们必不可少的素养。
7.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 篇七
在对中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核心素养的内涵主要就是从三个方面进行体现的:最基础的就是双基指向,主要就是将基础知识以及基础技能作为主要的内容;中间的就是问题解决指向,也就是在进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对基本的方法进行获得为主要的目的;最上层的就是科学思维指向,也就是说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通过体验、认识等过程形成较为稳定的对问题进行思考与解决的思维方式以及价值观. 在对中学生进行数学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尽量提高核心素养教学的相关内容.
二、数学教学与核心素养思想进行融合
为了使得素质教育在我国得到较快的发展,我国的教育部门进行了相关政策的制定,也就是《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意见》, 在这个文件中最为核心的词语就是核心素养. 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 核心素养被称为是DNA, 可见其发挥着多么重要的作用. 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 需要与教学系统之外的社会需求进行综合的分析,与国际教育所进行的改革相互适应,使得我国的人才培养的质量得到显著的提高,这也是提高我国综合国力的主要方式之一. 在进行数学教学的过程中, 将数学思想与核心素养进行融合是非常重要的. 在这个过程中, 主要就是产生了抽象、推理以及模型思想,这三种不同的思想分别对应不同的三种能力,也就是抽象能力、推理能力以及应用能力. 这三种能力对于人的成长与提高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不仅仅是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进行应用,其他的学科也有着不同程度的抽象,也都是通过不同的形式从个别到一般,或者是从一般到个别进行不同类型的推理. 同时对于数学模型也是, 不同的学科也是都有自己本学科的模型的,例如物理模型、化学模型等,所以也可以说,抽象、推理以及模型是不同的学科都可能具有的共同素养特征. 但是这些特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表现得最为明显,下面就将对这三个特征在数学学科中的应用与体现进行阐述.
1. 抽象
在数学教学与学习的过程中, 抽象是最为基础的特征,而抽象主要就是为推理提供一定的依据,只有进行了抽象才能够进行广泛的应用. 在进行数学教学的过程中, 数学虽然不是对事物的本质进行研究,但是认识事物都是具备量与形的, 所以在生活中数学也是无处不在的. 所以在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过程中,通过数学中的抽象学习,不仅仅体现数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同时也具有更加普遍的意义,也就是能够让学生学习到在对生活中的事物进行观察的过程中,从形与量的角度进行出发,这也是对客观的世界进行认识的主要方式之一, 对于从事任何职业的人来说都是非常必要的. 数学中的抽象是具有层次性、理想化和符号化特征的,这对于学生抽象思维的培养都是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的,能够帮助学生从丰富多彩的事物中进行形或者是量的提取,并且对其的本质意义进行分析, 将非本质属性中的干扰信息进行排除.综上所述,在对学生进行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对其的抽象能力进行提高,对于学习研究领域内的问题,同时对于社会中的各种场合以及在面对多种不同的因素时,能够将次要的因素进行舍去,通过主要的信息对活动进行分析,这在其他学科教学的过程中都是无法达到的.
2. 推理
在进行教学的理科设置的过程中,实验学科是最为重要的,而这些学科都是通过事实进行说明,主要就是通过实验对事实进行判断. 而数学主要就是通过推理对其的真伪进行判断,并通过结论进行证实,这也是其他的学科所无法实现的. 这也就是指推理,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使学生对数学中的推理进行感知,进而能够对无法通过实验所得到的新知识以及新结论进行体验. 但是进行数学推理不是要求所有的人都具有较强的推理能力,而是希望能通过数学教学使得学生不仅仅是相信眼见为实,而是通过推理对感官、经验以及常识中的局限性进行有效的突破,这是对学习能力提升的重要内容之一.
3. 模型
模型所对应的就是应用能力,而应用能力对于一个人来说,在生活或者在工作中都是非常重要的,而通过模型进行学习也是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方式. 模型思想的重要作用在我国教育部门出台的相关文件中已经进行了明确的注明,指出模型思想是学生对数学与外部世界的联系进行体会与理解的重要途径. 通过对模型思想的有效应用, 能够使得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有效提高,也是提高学生应用能力的重要方式.
三、结束语
通过本文的论述, 对核心素养的内容有了更多的认识,同时将核心素养与数学教学进行综合的分析,从而得到在进行数学教学过程中最为主要的思想. 希望本文能够给教师提供更多的参考,能够在教学的过程中对核心素养进行充分利用,使得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裴新宁.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及启示[J].中国教育,2013(12).
[2]刘新阳.欧盟“核心素养”的实施与评价[J].全球教育展望,2014(4).
[3]辛涛.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模型的构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
8.基于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课堂研究 篇八
1.政治课堂对学生进行思维引领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必须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心理、责任、适应能力、生存能力、综合能力等多方面的培养,只有关注学生们多方面的培养,才能更加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提高学生们的综合素质。但是如果想达到这样的目标,必须要在课堂当中导入有效的思维引导环节,让学生们在思维碰撞当中体会人生哲理。比如在学习生活与哲学中第五课“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这一哲理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们讲解一下在大跃进时期,很多领导为了表明本省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在种粮产粮的过程中收获很大,谎报真实情况,最后饿死很多人的历史。比如“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等等这些话语在当时看起来一切都是再平常不过的了,但是让学生们如今在读这段话的时候,学生们就会到这句话的滑稽可笑之处,这样学生们就会很好地体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哲理。在如,在学习生活与哲学中“做好量变的准备促进事物的质变的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对学生们进行这样的思维引导,一个人吃三个馒头可以吃饱,所以在一般的情况下,他都是吃完第三个馒头就不吃了,可是,有一天,这个人想只吃第三个馒头,请问这个人能吃饱吗?经过教师的提问和学生们的思考,这样的情况下,这个人是很明显不能吃饱的,如此一来,在课堂中对学生进行思维引领,可以让学生们在课堂中明白只有做好量变的准备才能促进质变的道理。
2.政治课堂对学生进行情感引领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要为学生们创造有深度、有温度的课堂。首先说深度,有深度就是对知识而言,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要由浅入深不断深化知识,使得知识问题能够更具有挑战性,挑战学生们的思维,能够挑战学生们的智慧。这样让学生们在不断的思考与挑战当中能够活跃思维,不断提高自己的素养。
有温度就是对情感而言。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要为学生们创设一些和生活贴近的教学情境,要是在为学生们引入这些教学情境的时候要触动学生们的心灵使这些问题能够贴近学生们的生活。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要有意识和学生们进行互动。让学生们能够分析问题以及分析情感素材,引发学生们积极思考和探求。并且在课堂当中能够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能够学会做人道理在情感体验当中升华自己的思想品质,从而提高自己的政治核心素养。比如在学习生活与哲学当中关于做好量变的准备促进事物的质变的时候,教师在课堂当中可以为学生们设置这样的问题,在平时的学习过程当中,你有哪些不好的学习习惯或者陋习,学生们就会很容易回答出粗心马虎不认真听讲等,教师在课堂当中继续和学生们互动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这些问题都是学生们当中非常常见的小问题,但是正因为这些小问题的不断累积,导致学生们平时学习不认真学习成绩难以提高。在解决这些问题的时候,教师要鼓励学生们能够不断做到量变的积累,这样才能促成质变。
3.政治课堂对学生进行练习引领
课堂练习是对教材知识补充与延伸。课外练习指的是一些练习册,在练习册当中既有一般的基础题巩固知识检查教学效果,巩固和深化教学观点,同时又有一些开放题能够提高学生们的道德认识,提高学生的觉悟。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生活实际出发,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同时在设计课堂练习的时候也要精心准备。把思想道德素养融入到学生们感兴趣的生活领域。这样可以很好的提高学生们的解题能力,又可以拓宽学生们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比如在学习经济与生活当中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时,教师可以为学生们布置参与家庭理财的任务。让学生们能够和家长一起记好每天家庭消费的内容情况,在最后的时候能够进行总结,对于自己家的家庭消费能够分析,通过这样的教学训练,可以让学生们很好地体会到当家才知柴米油盐贵的道理。在平时的练习当中教师可以融入一两道政治核心素养内容的题目,先让学生们自己分析这样的题,然后教师进行讲评,这样可以很好提高学生们的思想素质,让学生们在课堂中能够在练习中能够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养。
9.学科核心素养下的初中历史教学 篇九
更新时间:2017-3-21 11:13:00 [摘要]学科核心素养下的初中历史教学,教师要寻找学生最近发展区,选取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提升核心素养;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历史;教学
初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历史价值观等,这是每一位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达到的教学目标。本文试探讨初中历史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以求教于方家。
一、寻找学生最近发展区,选取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初中历史课程有着非常明显的学科特征,所以可以在不同的教学内容中培养学生不同的核心素养。比如初中历史教学的目标之一,就是要求学生能够明晰初中历史的时空观念,要求学生将每个时空中的重大事件以特有的方式贯穿起来,放到时空中进行观察分析,让学生懂得在时空中理解历史事件,并将各事件进行关联,体会不同时空中历史变化的延续性,体会历史事件中的局部和整体。这个教学目标,就是对学生时空观念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将这样的教学目标与每节课的教学内容紧密联系起来,与学生最近发展区进行整合,选择最适合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行教学。又比如,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就要选取合适的史料对学生进行训练。比如在北师大版初中历史教材(下同)八年级下册《伟大的历史转折》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掌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主要内容、深圳等经济特区腾飞及历史作用,可以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分成学习小组,搜集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前后的面貌、深圳经济特区对外开放前后的面貌等相关的图片、文字、音视频资料,并进行整理。在此基础上,由每个小组展示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从而让学生通过史料进行实证,证明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就。值得一提的是,学习小组可采用同组异质的原则,每组四至六人,自由组合,不同能力、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够在同一小组中交流,既培养了学生史料实证的能力,又提高了学生史论结合进行分析的能力。
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提升核心素养
自主探究是新课改提倡的一种学习方式。它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做课堂的主人。初中历史教学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就是要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如在七年级上册《南方经济的发展》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研究中,真正去探索南方经济的发展。首先,教师要向学生展示研究目标,组织学生成立学习小组,让学习小组搜集相关资料并进行处理。其次,让学生在小组内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交流学习心得。再次,在课堂上,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地理图表,让学生通过阅读图表,指出南北地理分界线,区分南方、江南的地理范围,找出南北方的两条大河。学生在小组内部的交流过程,就是历史理解这个核心素养的培养过程。通过交流,学生真正理解了北方人口南迁的原因、过程,理解了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最后,教师还要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研究成果,并进行全班交流。这样,学生在多环节学习中通过主动参与探究,逐步形成了历史观念和历史价值观,切实提升了核心素养。
三、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通过精讲多练,使学生在能力训练中提升核心素养。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仅凭一张嘴一支粉笔就完成了整节课的教学,但在新课改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所以,教师要调动学生参与历史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如九年级《“英特纳雄耐尔”一定要实现》一课,在导读中提出了让学生思考“巴黎公社”这个政权有什么特点,又是怎样失败的。教师就可以针对这个导读引导学生在课前自主思考这个问题,要求学生通过课本上展示的史实进行论证,引导学生在课前查阅相关资料,多角度、多层面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比如课本上为学生展示了拿破仑三世被俘的过程,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课前预习,查阅相关资料,对这个问题进行佐证,从而让学生了解拿破仑三世被俘前后的历史。在这个基础上,再让学生查找巴黎公社形成的特点以及“英特纳雄耐尔”一定要实现的条件,并在课堂上进行小组研讨及全班展示交流、辩论。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学生不断学会如何主动进行历史的学习,这对其历史时空观念、历史价值观的形成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总之,基于核心素養下的初中历史教学,教师要以生为本,以学定教,选择适合学生的学习方式开展教学。
[参考文献]
10.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内涵 篇十
1.信息意识
信息意识是指个体对信息的敏感度和对信息价值的判断力。具备信息意识的学生能够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自觉地寻求恰当的方式获取与处理信息;能够敏锐感觉到信息的变化,获取相关信息,采用有效策略对信息来源的可靠性、内容的准确性、指向的目的性做出合理判断,对信息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预期分析,为解决问题提供参考;在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与团队成员共享信息,实现信息的最大价值。
2.计算思维
计算思维是指个体运用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思想方法,在形成问题解决方案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思维活动。具备计算思维的学生,在信息活动中能够采用计算机可以处理的方式界定问题、抽象特征、建立结构模型、合理组织数据;通过判断、分析与综合各种信息资源,运用合理的算法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总结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并迁移到与之相关的其他问题解决中。
3.数字化学习与创新
数字化学习与创新是指个体通过评估并选用常见的数字化资源与工具,有效地管理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完成学习任务,形成创新作品的能力。具备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素养的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字化学习环境的优势和局限,运用数字化学习工具开展自主学习、协同工作与知识分享,适应数字化学习环境,养成创新的习惯。
4.信息社会责任
11.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实验教学 篇十一
关键词: 物理学 学科核心素养 实验教学
一、实验教学的重要性
物理观念、科学思维、实验探究、科学态度和责任是新近公布的高中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物理实验是高考必考内容,而物理实验教学则是落实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是提高物理教学质量的核心手段。
基于核心素养的物理教学正如国家教学成果特等奖获得者、北京交通大学王玉风教授所说:“使物理不再是干巴巴的理论和公式,要让学生看到多彩的物理世界。不仅要让学生理解知识,还要提高兴趣,启发创新思维。”因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必须充分参与、时空必须开放、形式必须体现探究性、培养必须注重个性化、手段必须多样化。
为了落实核心素养,依据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物理教学中,无论怎样强调实验都不为过,所以物理实验教学不但不能弱化,反而必须强化。其重要性具体体现在通过实验教学能使学生:(1)经历科学过程,体会科学方法,树立物理观念;(2)更热爱科学,体验科学工作的乐趣,树立科学价值观;(3)学习科学知识,提高实验操作和探究能力;(4)不仅动手,而且动脑,培养科学思维能力;(5)形成实事求是、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为了实现物理教学目标,物理实验教学的性质、形式、要求都会发生新的变化。物理实验教学的性质应以探究性实验教学为主,验证性实验教学为辅;实验的形式应该多样化;实验教学的要求应该符合学科核心素养和学校的条件及学生的实际。
二、实验形式的多样化
1.学生分组实验:按照教学要求,用物理实验室内的器材,由学生分组合作所做的定量实验。
2.教师演示实验:一般由教师在课堂上操作,学生们进行观察并进行讨论的实验。
3.学生自主性实验:学生为解决疑问自行设计的实验,这些实验一般应在课后进行。
4.学生随堂实验:比学生分组实验简单,用时短且多为定性地在课堂上由学生自己操作完成的实验。
三、实验教学的要求
1.学生分组实验教学要求: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学生分组实验教学,教师只要对每个实验讲清其目的要求、原理、基本做法和注意事项,稍作指导后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考虑完成实验的步骤。要求学生在实验操作前做出计划方案,想好先做什么、后做什么、考虑在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问题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应该怎样防止?问题应该怎样解决等?要求学生自己设计记录数据的表格和分析的方法,同组实验的同学合作写出实验报告、公布自己的实验成果、发表个性化的见解并进行交流。
这样的学生分组实验教学能强化学生实验方案的自我设计,经历实验探究的过程,重视对实验结果的评估,激发学生实验探究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2.教师演示实验教学要求: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演示实验教学,要尽量让学生一起参与演示实验,在学生观察演示实验时要求观察需要有目的、有中心。要观中有察,察中有想,要求学生具体做到:(1)带着问题看实验;(2)通过实验看出问题;(3)边看边想问题;(4)观察后进行讨论。
为了充分发挥教师演示实验的功效,教师不但要根据教材的要求进行演示实验,更重要的是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问题创新演示实验,这是培养学生研究科学的方法和形成物理观念的一种有效途径。所以教师应从下面几个方面考虑设计演示实验:(1)研究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一些有引导性作用的实验。教学中的有些内容,从提出课题到进行典型实验,直至导出结果,中间思维跨度较大,此时需要教师对学生的认识过程作必要的引导,如果能增加有引导性作用的实验,必将有利于启迪学生的思维发展,保证学生的思维探索不间断。(2)分析学生学习中产生的疑难点,设计些有针对性的实验,找出学生发生困难的症结之处,针对他们所缺乏的感知,用设计的实验显示出来,这样做有助于学生克服学习中的障碍,解决学习中出现的疑难点。(3)对于推导出的重要结果,设计些验证性实验。在物理学的研究中,仅靠逻辑推理是不充分的,对于推导出来的结果,还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才是可靠的。这样做不但可引导学生重视物理实验,而且对于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研究方法和形成科学态度都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3.学生自主性实验要求:为了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必须增加学生的自主性实验,学校实验室必须对学生开放。
学生的自主性实验可分为两类:(1)教师命题,学生自行设计的实验。教师命题要有一定的范围,学生依据给出的范围设计并进行实验。(2)学生自己命题,自行设计的实验。学生命题可取材于对所学定理、定律的验证和探究,对习题中的现象,自己学习、生活中联想到的物理过程中各量关系的验证或探讨。
这些实验,因为学生觉得是按照自己的愿望进行的,所以兴趣会更浓,且会发自内心地要尽最大努力去做好实验,并为探究完善的答案而坚持不懈,可以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当然,在学生自主性实验中,教师一定要做好指导并提出必要的具体要求。
4.学生随堂实验要求: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身边的物品和器具进行随堂实验,并要求采用边讲边实验的方式,这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实验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综上所述,实验、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为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强化实验教学意义重大。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实验教学是进一步提高物理教学质量的关键途径,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12.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 篇十二
(一) 学科核心素养
2014年4月8日, 教育部正式下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 该意见指出, 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 明确学生完成不同学段、不同年级、不同学科学习内容后应该达到的程度要求, 指导教师准确把握教学的深度和广度, 使考试评价更加准确反映人才培养要求。
由此,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被正式提出并委以重任。那么, 又该如何界定这个“新名词”呢?所谓“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由不同学段、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构建而成, 而厘清“学科核心素养”需先正确认识“学科素养”。目前, 关于“学科素养”的界定缺乏较为统一的意见, 有侧重于能力层面的, 如学科素养是学习者了解学科必备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能力, 科学的世界观, 以及能用科学态度与方法判断与解决学科问题的能力;也有综合性要求的, 如学科素养是指在学科学习和实践活动中养成的具有鲜明学科特征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品质和基本经验的综合性要求;甚至还有侧重于心理素质方面的, 如学科素养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养成的、学科特有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素质。为此, 必须追本溯源———首先正确理解“素养”的含义, 才能准确把握“学科素养”, 进而厘清“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
素养, 一般来说有两种含义, 一是平日的修养, 如艺术素养;二是通过实践或训练获取的技巧或能力, 如军事素养等。笔者认为, 所谓“学科核心素养”中的“素养”应指后者, 即希望通过大量的实践活动使某些学习技能内化为平日的修养并使之终身受用。当然, “素养”有很多, 在此, 我们只讨论“核心素养”, 即最重要的最具价值性的最符合时代要求的素养要求。而所谓“学科核心素养”即是在“核心素养”的基础上择要挑出具备鲜明学科特征的素养要求。
正如前述, 素养需经过大量实践活动使某些学习技能内化为平日的修养。因此, 素养的培育和发展侧重于能力层面, 但绝不止于能力, 更需将能力内化为学生的价值观与自觉的行动。当然, 能力内化为素养, 不是自然而然的事, 也不可能一蹴而就, 需要学生发挥主体作用, 更要教师的引导。为此, 我们应把“学科核心素养”的着眼点放在素养内化的过程, 而不仅仅是能力培养的过程, 且这种“关注”在基础教育阶段显得更为重要。因为一个人的知识可能不丰富, 能力可能不突出, 但只要他的进取心在, 抗挫力强, 这个人的未来发展依旧是美好的。为此, 教师要改变以往那种只注重“传导知识、培养能力”的教学模式, 更多地关注如何使学生将能力内化为素养, 从而为他们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二) 高中思想政治学科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所谓高中思想政治学科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顾名思义就是指高中思想政治学科中学生发展方面需要掌握的核心素养要求。关于高中思想政治学科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界定, 学术界争论颇多, 有的只是简单拼凑现有的课标中的课程目标尤其是能力目标的相关表述, 有的则是照搬其他学科核心素养表述, 这些都是不科学的。为此, 有必要从现有的课程标准、学科指导意见、教材等教学资源入手, 在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及时代背景, 体现高中思想政治学科的鲜明特征等基础上建构高中思想政治学科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对此, 很多人进行了诸多有益探索, 如罗燕芬还尝试对高中思想政治学科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作出了新的定义:学生通过思想政治课教育及自身的实践和认识活动, 获得相关的政治学科基础知识和技能, 情感、观念和品质的素养。笔者认为, 这样的概念界定虽然呈现了高中思想政治学科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外延, 也指出了几个必要的环节, 但仍没有突出把握“素养”的要旨———既要讲求知识的传导和技能的培养, 更要关注如何使能力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并服务于终身学习。
既然缺乏必要的权威性的界定, 那我们能否尝试用几个关键性词汇概括, 并以此为基础窥探高中思想政治学科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准确内涵。在这个方面, 嘉兴市教育学院高中思想政治教研员沈毓春做了大量探索, 他认为可用“经济参与、公民实践、国家认同、文化自觉、国际理解、法律意识、思维训练”等加以概括。笔者认为, 首先, 这个概括基本涵盖了现有浙江省使用的高中思想政治学科必修教材和选修教材, 如“经济参与”主要指代经济生活 (必修1) , “法律意识”主要指代生活中的法律常识 (选修5) ;其次, 这个概括立足学科本质属性, 具有鲜明的学科特征, 如“公民实践”既突出了“公民”这一主体, 也展现了高中思想政治学科的实践性和开放性, 在实践中认识社会、融入社会;再次, 这个概括着眼于学生成长过程, 如“思维训练”关注的是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 不断培育思维意识和思维能力;最后, 这几个词语具有某种内在的联系, 如国家认同包括了文化认同, 而只有做到了文化认同才会有文化自觉, 所以文化自觉是国家认同在文化层面的重要体现。
二、高中思想政治学科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培养路径
(一) 培育学科核心素养需要讲求课堂引领策略
正因为高中思想政治学科特有的德育属性, 教师在教学上需要更为重视课堂的“思想引领”作用, 如在设计教学三维目标时需更多地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即要求在课堂教学的某一环节引起学生思想共鸣, 使学生感情得到升华。因此, 在培育学科核心素养的过程中仍要讲究课堂引领策略, 在课堂教学中逐步渗透学科核心素养。关于课堂引领的模式有很多, 下面这个模式就较为完整, 值得借鉴。
思维引领多用在课堂导入环节, 或以富有哲理的小故事入题, 或以新近时事入文, 用以引发学生感性思考相关知识乃至人生道理。问题对话引领和情感素材引领主要用在推进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 如问题对话引领可用于师生对某一话题的互动环节, 在你来我往中进行观点的交流、思想的碰撞, 进而厘清材料主旨, 落实相关知识, 引领学生思想;情感素材引领就是强调教师在选择背景材料的过程中一定要考究, 既能满足相关知识点的落实, 又能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 使学生对素材有自己的多元体悟, 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此外, 教师还得重视“第二课堂”的作用, 教师要自主设计一些“新”作业, 如可把题目的背景放在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 在提高学生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能力的同时也落实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二) 培育学科核心素养要求抓住教学关键问题
所谓教学关键问题就是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最为紧要的教学困难问题, 这些问题可以是教师认为学生较难掌握的知识点, 但更多的应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碰到的困难。当然教学困难问题也许很多, 这里指的是最典型的师生反映最多的教学困难问题。只有抓住并妥善处理了教学关键问题, 学科核心素养才有可能得到培养。
唯物辩证法认为:“分析和解决问题, 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 抓住主要矛盾时, 要抓矛盾的主要方面。”因此, 要切实提高教学水平就必须抓住教学关键问题并妥善处理之。教师要从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角度出发, 并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 抓住教学关键问题。为此, 可充分发挥学科教研组的集体力量, 在各自教学经验的基础上自主提出教学关键问题, 同时经教研组全体教师讨论确定本校思想政治学科教学关键问题。遵循以上原则的好处是可以充分发扬民主, 发挥集体的力量, 使讨论的结果尽可能符合学科核心素养要求, 尽可能接近学生实际情况。在对教学关键问题进行探讨时, 笔者认为可以借鉴柏彬提出的四条判定原则, 即源于自己教学实践的;自己提出并想解决的;对改善自己的教学状况有帮助的;自己力所能及的。这样做的好处是不仅可以广泛调动教师参与科研的积极性, 营造一个崇尚科研的良好氛围;更重要的是通过提出、确定教学关键问题, 使学科核心素养也能“接地气”, 适应本校情况。
(三) 培育学科核心素养理应关注学科特殊属性
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在阐述本课程性质时明确指出:“高中思想政治课与初中思想品德课和高校政治理论课相互衔接, 与时事政策教育相互补充, 与高中相关科目的教学和其他德育工作相互配合, 共同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也就是说, 高中思想政治学科不仅具有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一般功能, 更有进行德育的特殊职责, 这是它与其他学科最大的区别。因此, 我们在培育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过程中必须充分体现这一特殊的学科属性, 而不仅仅只关注某些学习能力的提升, 这样可能会使具有德育性质的特殊学科沦为“普通学科”。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强公民意识教育, 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 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这体现了国家层面对公民意识教育的重视, 也是我们在确认学科核心素养时不得不关注的要点。又如新课标关于政治生活 (必修2) 的总体目标中也提出, 要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公民意识和国家观念, 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而政治生活共分四个单元, 每个单元都含有丰富的公民意识的内容, 均可视作公民意识教育的良好素材。
总之, 教师要充分认识高中思想政治学科的特殊属性, 在利用现有各种教学资源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公民意识内涵, 加强对学生公民意识的养成教育, 为高中生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提供着力点, 同时为学生今后踏入社会做一名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三、结语
有人说, “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不可能一蹴而就, 应贯穿整个基础教育阶段。笔者坚信, 经过长期的实践与探索, 高中思想政治学科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确认与培育必将水到渠成。
摘要:随着高中新课改的不断深入, 教育部提出要构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试图从“素养”的本义出发, 厘清“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概念, 并着重探讨“高中思想政治学科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以求在新时期高中课程改革背景下, 寻求一条切实的“高中思想政治学科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培养路径。
关键词:课程改革,高中思想政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路径
参考文献
[1]辛涛, 姜宇, 王烨辉.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建构[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4 (1) .
[2]罗燕芬.高中学生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实现途径[J].教育导刊 (上半月) , 2013 (5) .
13.蔡梦高中音乐学科核心素养 篇十三
1、音乐感受与体验兴趣
感受与体验是人进行音乐活动的基本方式。保持学生感受和体验音乐的兴趣是有效实施所有音乐教育的前提条件。高中音乐教育仍然要坚持培养和保持学生对音乐的精神需要,使音乐成为伴随他们心理成熟的艺术伙伴,成为帮助他们情感健康发展的人生朋友,成为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方式。主要表现:
1)学生在实现音乐感受与体验时,能保持较高参与音乐活动的意愿。2)学生在音乐感受与体验的过程中能发展个性化的音乐爱好。3)学生将音乐感受与体验逐步养成乐观向上的生活习惯。
2、音乐表达与表现能力 用声音表达情感是音乐产生之源。在主动表达中体验音乐的情感功能是形式掌握音乐本质最有效的实践途径。学生要具备基本的音乐表达和音乐表现能力,充分认识并习惯运用音乐作为表达情感的手段。主要表现:
1)学生能熟唱百首知名歌曲,并能凭经验选择合适的音乐作品来抒发自己 的情绪和情感。
2)能创造性地改编音乐作品(改词歌唱或即兴唱奏),明确地表达自我情绪 和情感。
3)能正确地表现熟悉的音乐作品内涵的情感。
4)能凭经验选择合适的音乐表现形式(演唱/奏/动)表达指定的情感。
3、音乐交流与合作经验
音乐是人类用于情感交流的媒介。由于音乐的非语义性特点,使它能够 突破国家、民族和语言的藩篱,超越时空的界线,实现在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
处在青年过渡期的高中学生,在已习惯并掌握了运用音乐表达情感的基础上应逐渐积累音乐合作(合唱/合奏/音乐戏剧/其他音乐形式)与交流(个体或集体)的
经验,提升协作能力和团队意识,培养集体主义精神。主要表现:
1)学生能熟悉并较好掌握数十首经典曲目,能用于与他人进行音乐交流合作。2)学生在音乐合作活动中保持较高的参与意愿和合作意识,掌握音乐合作
规则与方法的经验。3)学生应多次体验到共同进行音乐活动的乐趣,具有参与校内外音乐社团 或综合性艺术活动的经验。
4、音乐情感与审美态度 充分发挥音乐“立德树人”的教化功能,通过唱奏和欣赏优秀的音乐作品,使学生将直接体验或移情转化的爱国情感、道德情感、励志情感、友善情感和忠贞爱情融入学生正在形成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使学生能对在优秀音乐欣赏中逐步形成的正确审美价值观:知美、懂美、爱美,对音乐活动与作品做出正确的判断、评价、选择,以形成与社会主义价值观相符的健康的音乐审美态度。
学生能将音乐用作调节情绪的心理工具,根据自我需要选用合适的音乐来纾解情绪、调节情绪、平衡情绪,获得自我心理和谐,激励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主要表现:
1)学生要熟知数十首歌颂爱国、励志、勇敢、友善、忠贞的经典中外音
乐作品,要知词达意,知晓使用场合。2)能够根据自己的心理情感需要,选择合适的音乐作品进行欣赏,并能与
所选音乐作品产生共鸣,获得较强的情感体验与精神满足。
3)具有健康的审美态度和爱好。能够根据音乐经验、社会经验和所掌握的
人文背景,对所欣赏作品的演唱/奏风格、音乐表现形式和内容的关系等
做出相应评价。
4)能够对复杂的音乐作品(如大型器乐套曲)进行审美体验,并在教师指
导下通过对经典音乐作品的鉴赏,逐步积累符合社会公认的审美体验经 验。这种审美经验体系就是学生的音乐价值观。
5、音乐文化与社会理解
中国传统音乐历史悠久,资源丰富,体裁多样,风格纷呈,承载着各民族的情感;反映中国近现代与当代社会生活的优秀音乐作品,也应让学生通过不同方式了解和认知,使学生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对祖国和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为中国传统音乐培养未来的听众,进而促进其传承和发展。欧洲经典音乐记载了几千年来人类音乐文化不断发展的文明史,最经典的音乐理论,最复杂的音乐形式和最丰富的音乐情感内容都包含在其中。对经典音乐文化的学习,可以使高中生更深刻地理解音乐的本质、音乐的社会价值如何随时空发展而不断变化,认识音乐的情感力量及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并增强对人文思想发展历史的了解。
音乐是人类共有的一门艺术,各民族和国家的音乐文化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
产。学习和借鉴世界多元音乐文化有利于开阔当代青年的视野,丰富他们的精神与感情世界,也可以有力推动当代中国音乐的发展,有利于与各国人民的文化沟通与交流。主要表现:
1)基于对若干首中外名曲创作背景、公众影响、社会作用的深刻理解,全面认识和体验音乐在社会进步中的激励作用和在社会道德中的教化作用。
14.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 篇十四
姓名 成绩
一、填空题
1.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和已有的()基础之上。
2.课程标准体现了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等方面的基本要求。
3.数学学习的主要方式应由单纯的记忆、模仿和训练转变为()、()与实践创新。
4.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和已有的()基础之上。
5.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6.2011最多能写成()个不同非零自然数的和。
7.有一本书,买9本需22元多,买11本需26元多,这本书每本()元。8.如果数学小组中女孩人数比全组人数的50%少,而比全组人数的40%多,那么这个数学小组最少有()人。
9.一个凸多边形有n条边,它的内角和是()度。10.12+14+18+116+132+164+1128+1256+1512+11024=
11.从0到2011共2012个自然数,从中任意取出两个数并求和,共可以得到()种不同的和。
12.将从1开始到2011的连续奇数依次写成一个多位数:
***171921„„200720092011,则这个数是()位数。
13.自来水管的内直径是2厘米(π值取3),水管内水的流速是每秒10厘米。连续流淌10分钟将流掉()升水。
14.某市居民自来水收费标准如下:每月每户用水3吨以下,每吨1.80元;超过3吨的,超过部分每吨3.00元,某月甲、乙两户共交水费24.30元,已知甲、乙两户用水量的比为3∶4,甲户交水费()元。15.两块铜锌合金,第一块与第二块的重量之比是2∶1,第一块的铜与锌之比是1∶2,第二块的铜与锌之比是5∶4。将两块合金融化后混合成一块新的合金,新合金的铜与锌之比是()。
二、选择题(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1—10题为单选题,11—15题为多选题。)1.一个三角形的底边与高都增加20%,那么,新三角形的面积比原三角形面积()。
A.增加20% B.增加40% C.增加44% D.增加22% 2.在2000多年前,是()给出圆的概念:“一中同长也”。A.墨子
B.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
C.祖冲之 3.下面数列()是斐波那契数列。
A. 1,2,3,5,8„„
B.1,1,2,3,5,8„„ C. 2,3,5,8,13„„
4.某班同学买了100瓶汽水,喝完后5个空瓶可以换得一瓶汽水,他们最多能喝到()瓶汽水? A.120
B.124
C.125
D.126 5.由于天气逐渐变冷,牧场上的草每天以均匀的速度减少。经计算,牧场上的草可供20头牛吃5天,或供16头牛吃6天。那么可供11头牛吃()天。
A.12 B.10 C.8 D.6 6.“三维目标”是指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A. 数学思考 B.过程与方法 C.解决问题 7.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
A.联系生活学数学 B.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C.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8.下面内容()不属于第一学段“数与代数”的内容。
A.数的认识 B.数的运算 C.式与方程 D.探索规律 9.在学习数学时,学生原有的头脑中的数学知识结构和新的学习内容相互作用的基本形式有两种,即()。
A.同化和顺应 B.内容和形式 C.正迁移和负迁移 D.内化和外化 10.在下面的的横线上填数使这列数具有某种规律:3,5,7,。小强填出了三种答案:①9,11,13;②11,17,27;③27,181,4879。正确的是()。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②③
11.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新的课程体系涵盖()。
A.幼儿教育 B.义务教育 C.高中教育 D.高等教育
12.三角形中,有一个内角等于其它两个内角的差,这个三角形可能是()。A.钝角三角形 B.直角三角形 C.锐角三角形 D.等腰三角形 13.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也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A.动手实践 B.自主探索 C.合作交流 D.适度练习14.在各个学段中,课程标准都安排了()学习领域。
A.数与代数 B.空间与图形 C.统计与概率 D.实践与综合应用 15.刻画数学活动水平的过程性目标动词有()。
A.经历 B.体验 C.探索 D.掌握 E.理解
三、判断题
1.2011是素数不是合数。()2.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3.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4.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加工。()5.评价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6.数与计算的教学要重视发展学生的数感,体现算法多样化。()7.统计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让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8.要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初步的估算技能。()9.在第一学段,对学生的评价多采用定量评价的方式。()10.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进行主动探索与合作交流的重要途径。()11.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是第一学段中数与代数的具体目标。()12.过程性目标主要包括经历、感受和探索三个方面。()13.学生会进行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是以三步为主,不超过四步。()14.三维目标是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5.评价结果要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呈现,以定性描述为主。()
四、简答题
1.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这三个统计量都是来描述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都可用来反映数据的一般水平,都可用来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请简要阐述这三种统计量不同的适用场合。
2.如何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
3.现行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以“解决问题策略”命名的单元分别被安排在哪几册,各安排了什么内容?
4.三年级上册和下册分别安排了《认识分数》单元,这两个单元在教学内容和要求方面有什么区别?
五、解答题
1.海模比赛中,甲乙两船同时从池塘的东西两岸相对开出。第一次在距东岸1 5米处相遇。相遇后继续前进,到达对岸后立即返回,第二次相遇在离西岸8米处。如果两船在行驶中速度不变,池塘东西两岸的距离是多少米?
2.中国古代算书《张丘建算经》中有个“百鸡问题”:今有鸡翁一,值钱五;鸡母一,值钱三;鸡雏三,值钱一。凡百钱,买鸡百只。问鸡翁、母、雏各几何?
3.某商店进了一批数码电视,在进价的基础上加价30%作为利润来定价。当售出这批数码电视的80%后,为了尽早销完,商店把这批数码电视按定价的70%出售。全部销完后商店实际获得的利润率是多少?
4.在我国古代算书《孙子算经》中有这样一个问题:“今有物不知数,三三数之剩二,五五数之剩三,七七数之剩二,问物几何?”
5.两个人在一张圆桌上相继轮流平放一枚同样大小的硬币,游戏规定,硬币不能重叠放置,在桌上放下最后一枚硬币者为游戏的胜利者。设两人都是能手,试问:是先放者取胜,还是后放者取胜?取胜的策略是什么?
6.我国古代数学名著《九章算术》中的《折竹》问题:今有竹高一丈,末折抵地,去本三尺。问折者高几何?这道题目的意思是:有一棵竹子,高1丈(10尺),腰间折断,竹梢着地,着地处离竹子根部有3尺。问折断处离地有多高?
7.某市举行小学生“百科知识竞赛”,有超过380名但又不到450名学生参加,测试结果是全体学生的平均分是76分,男生平均分是79分,女生平均分是71分。求参加测试的男生和女生至少各有多少人?
8.大约在1500年前,《孙子算经》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有趣的问题。书中说:“今有鸡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鸡兔各几何?”鸡有几只,兔有几只?
9.六(1)班男、女人数之比为5∶3。体育课上,老师按每3个男生、2个女生分成一组进行游戏。这样,当女生分完时男生还剩3人。求这个班女生一共有多少人?
10.儿子的年龄是母亲年龄的310,是父亲年龄的27,父亲年龄又比母亲年龄大2岁,那么父亲、母亲、儿子分别多少岁?
六、材料分析题
材料一:在教学《年月日》一课时,教师在联系生活让学生对年月日知识有了基本感知的基础上,让学生观察年历卡,发现关于年月日的具体知识。
师:关于年月日的知识你还有哪些了解呢?你能从手中的年历卡上发现什么吗?把你知道的在小组里交流交流。
全班反馈,根据学生反馈情况教师板书主要知识点。
师:同学们知道的真不少,我觉得你们都可以成为小小历法家了。根据大家的汇报,你们对年月日知识有了哪些认识?
(教师的目的是让学生照黑板的提示归纳年月日基本知识,可是经过一段很长时间的沉默之后,才有一个学生举起了手。)
师:你可真勇敢,你说。
生1:我知道了“一、三、五、七、八、十、腊,31天永不差”这句口决,我爸爸告诉我的。
师:哦,„„还有没有想说说的? 生2:我知道了一年有12个月,一、三、五、七、八、十、十二(腊)月,每月31天,是大月,四、六、九、十一,每月30天,是小月,二月有28天或29天,一年有365天或366天
师:你回答的太完整了,咱们表扬他吧!
【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推荐阅读:
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意义07-04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12-08
初中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认识与培养11-19
基于英语学科核心素养06-18
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10-13
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08-17
小学语文教育的核心素养08-04
语文课堂上的核心素养11-21
语文学科的课程创生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