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科研成长(共8篇)
1.教师教科研成长 篇一
《教育科研与教师成长》教师读书笔记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这样说道:“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一些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打开陈大伟教授撰写的《教育科研与教师成长》一书,心情豁然畅快。因为几年来一直分管教学科研工作,为了提高自身的科研管理能力,所以也一直翻阅相关的教育科研方面书籍,但终因这些书籍的理论术语过陌生,对我而言过于苍白,读起来总感觉索然无味而最后弃之。而陈大伟教授的《教育科研与教师成长》以对话的形式,用直白的语言向我们一线教师清新自然地述说着教育科研的幸福感,我想每一位阅读者肯定十分欣喜地接受书中的观点。
书中围绕“教育科研和教师成长”分别从五个话题进行阐述:教育研究,我心有主,修炼发现研究问题的慧眼,规划研究行动,脚踏实地地研究,成为优秀的研究型教师。
其中的话题二——修炼发现研究问题的慧眼,的确是我们一线教师最为迫切需要的。通过平时的教学研究发现,我们的一线教师教育教学困惑很多,到真的要去找寻进行研究时,却总是找不到一个有价值的教学问题。我们的很多教研组活动要提高教研活动的真正有效性,关键是要从平时的教育教学问题出发,在实践中解决问题,这才是真正的教学研究。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字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看旧的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的确问题是研究的起点,但很多教师在实践中却很难发现自己的问题。为此,我在寒假的作业布置中就谈到了——我的教育教学困惑,要求老师们积极撰写。一个寒假过去了,参与的老师并不是很多,可见大家还是缺少了一双发现问题的慧眼。
如何寻找问题所在,让问题真正成为我们教学时的朋友?我们不妨可以从这些方面去探究。
一是在实践活动中发现研究问题。比如说,课堂上孩子的倾听情况,尤其是当同伴发表见解时,倾听的效果就更不佳了。这是何为?如何提高?这些都值得我们进一步去研究。又如,语文课上很多时候教师“以读带悟”,而静默时间很少,难道只有出声的阅读才是读?思考之余,如何有效促进以读带悟等问题也诞生了。我们在实践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困难,思考困难形成的原因,探寻问题解决的途径,这就是研究。
二是从学习思考中发现研究问题。学校校本研训过程中经常安排听课活动,但很多时候我们的听课教师总是带着本子来听课,听完后又合上本子回去了,听课的效果甚小。其实,无论是什么性质的听课,只要有所准备,有所思考,我们都会受到启示,无论是精彩的,还是糟糕的。这学期我们的听课还是执行上学期的,希望我们都能够从有效的观课议课中点亮教师课堂的智慧。三是从热点难点中发现研究问题。在学校里,上级和学校不时就有新的任务和要求,一线教师往往穷于应付。整天处于应付中,根本没有时间研究自己的问题。如果你也遇到这样的情形,我觉得我们何不把学校的这些任务和要求变成自己的研究问题去做呢?我想这样去思考,去研究,我们的行动后产生的效益是最大的,也不会感到那么痛苦,而是付出之后的幸福感。
四是在纵深漫溯中理解研究问题。记得曾经在实验小学借班上课时,我为了和四年级的学生套近乎,见面时称“小朋友”,但当时有一位男孩却站起来说:“老师,我们是四年级的学生了,请不要叫我们小朋友。”当时我一阵惊愕。阅读本书后,我忽然发现,原来“同学们”和“孩子们”这两个称呼的背后竟然也有很深的内涵。“孩子们”背后是爱,是无私的爱,而“同学们”背后是尊重,是共同学习和发展的伙伴。爱,是没有错的,但爱的前提是尊重,只有把孩子们看成是自己的朋友、伙伴,这样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才是幸福的,快乐的。
2.教师教科研成长 篇二
但凡搞教育的人都明白, 教科研是学校改革与发展的第一生产力, 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手段, 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深化, 教科研愈来愈受到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然而, 受思想观念、工作压力和科研能力、管理体制等诸多因素的制约, 在一些学校, 教科研表面化、形式化的现象较为普遍。很多学校提出“科研兴校”是教科研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科研为教育赋予了一定含金量, 教育要发展, 科研必先行。多年的工作实践表明, 只有从本校的实际出发, 踏踏实实进行教科研, 学校才能快速发展, 教师才能踏上教科研之旅, 感受到专业成长的幸福。
因而, 我们作为教师既需要埋头拉车, 更需要抬头看路, 一看国内外教育形势、知名教育专家的讲座和课堂, 及时更新教育观念, 跟上时代的脚步, 用理念引领行动;二看身边的优秀教育者是怎样行动的, 身边的同事是如何搞科研、抓教学的, 用行动来指导行动。想要提高教学质量, 要提高自身教学能力, 必须投身于教科研, 以自身的刻苦钻研换取学生的轻松学习, 同时走上专业成长的幸福之旅。结合学校平时教科研工作的一些实际做法, 要催生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让每一名教师走上教科研的幸福之旅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转观念, 强意识, “自觉行为”渗透教科研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 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 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一些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要真正让教师感受到教科研既是生存的需要, 又是发展的需要和享受幸福生活的需要。要使每一位教师认识到教科研是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进行长期不懈的研究活动是每个教师必须履行的职责, 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自身素质的必由之路, 是成为一名学生喜欢、家长信赖、学校放心的幸福教师的首要条件。同时让教师明白从事研究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改进教育实践, 还可以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 从而在工作中获得理性的升华和情感的愉悦, 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和思维品质。我校经常通过全体教师会向教师宣传参加教科研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同时分层次召开会议, 让每一位教师树立“科研兴校”“科研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科研是提高自身幸福指数”的意识, 不断转变教师的观念, 提高教师投身于教科研的热情, 努力使教科研成为教师的自觉行为。
二、搭台子, 铺路子, “一名两校”带动教科研
要全面推进学校教科研的工作, 提升学校教科研的质量, 关键在于人, 在于学校的教师群体思想和业务素质。而面对时代的要求, 我们教师群体中原有的问题和缺陷也逐步地暴露出来。所有这些, 都制约着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科研工作的开展。我们学校把教科研的首要任务放到了努力构建自主学习型组织, 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与科研能力上。为此, 我们构建了“一名两校”模式。所谓一名即是以名师工作室为龙头, 带动教师进行教科研;两校即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青年教师成长学校”和“骨干教师发展学校”。通过两校的带动, 让每一位教师将教科研工作常态化、正常化、生活化。这两所学校活动既是独立的, 又是相互交叉渗透的。
1.以“名师工作室”为引领, 推动教科研工作向纵深发展
我校现在承担课题的主持人, 全部是名师工作室的成员, 以省特级教师马式先和市学科带头人陈刚为领头人, 以“名师工作室”为平台, 培养优秀教师、培养青年教师、培养学科骨干教师, 促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又好、又快发展。我们加强了“名师工作室”的建设, 并把它作为学校教科研工作的重点。学校制定了一系列的“名师工作室”的相关制度, 结合县教育局名师工作室管理先后出台了名师工作室的活动方案、名师工作室发展规划、名师工作室管理条例、名师工作室奖励方案等制度, 从不同的层面规范名师的教育教学、教科研行为。同时, 学校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活动将“名师工作室”的工作落到实处: 一是通过每周一次的“名师新课堂”“相约周末”、两周一次的“名师大讲堂”、每月一次的“我的读书故事”、每学期的名师“同课异构”和名师亮实绩赛成果等活动, 发挥名师优势, 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二是学校通过名师开门纳徒、教师与名师同上一节课、同议一节课、与名师一起网上教研、一起读书学习、一起反思问题, 实现名师的专业引领和教师的专业发展。三是拓展评价体系, 通过“寻找身边的名师”“国际学校十大名师”“十佳最有影响力的科研论文”等的评选, 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2.通过“骨干教师发展学校”与“青年教师成长学校”, 带领全校教师走进教科研
(1) 让骨干教师在“发展学校”中高唱凯歌。有一支得力的教科研队伍是落实教科研任务, 促进教科研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我校通过各种形式来提高骨干教师的科研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学校领导积极创造条件组织骨干教师参加省、市科研学习班的系统学习, 到兄弟学校参观学习, 参加省市较高层次的大型课题的研究或学术研讨活动。学校还大胆放手让他们在校内开展教科研组织、指导、管理工作, 使之成为学校教科研的龙头。骨干教师带头选择课题, 开展研究, 并邀请部分教师共同参与, 既能带动周围同事起到示范作用, 又能增强所有参与实验教师的自信心和合作精神。教育的创新, 创新的教育, 特别需要有一支群体科研队伍。学校经常给骨干教师“搭台子”“铺路子”“压担子”, 通过一系列的措施不断促进骨干教师释放出自身巨大的能量。通过每年一度的骨干教师“同课异构”活动彰显他们的教学智慧, 发挥他们的示范辐射效能。组织他们开展的“磨课磨文”活动将教科研活动推向深入, 使每一位骨干教师的视野更开阔, 理念更前卫, 思想更深刻, 人生更有内涵。
(2) 让青年教师在“成长学校”中快速提升。青年教师充满活力, 蕴藏着巨大的能量, 如果一所学校能很好地调动青年教师参与教科研的积极性, 让更多的青年教师投身于教科研中来, 那么这所学校一定具有不可限量的可持续发展的潜力。青年教师蓬勃的活力为学校教科研的工作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让学校教科研走上更为广阔的、灵动的道路。青年教师要想尽快成长, 在教育的天空中羽翼丰满, 必须静下心来参加教科研, 去除浮躁与蒙蔽, 与书为友, 与科研做伴。为了让我校的青年教师尽快成长起来, 我们为青年教师量身定做了青年教师的发展规划, 给他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我们深知, 青年教师身上蕴藏着巨大的能量, 要让其释放出来必须调动他们的内驱力, 激发他们的热情与激情。为此, 我们对青年教师重在基本功的训练, 打好扎实的基础, 不让他们成为空中楼阁。学期初, 我校专门为青年教师制定了教育教学、科研发展计划, 对每一位青年教师的发展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要求每位青年教师每月至少阅读一本教育教学方面的名著, 阅读教育教学方面的报刊不少于1万字, 并写好读书笔记和读书随笔;每月上一节汇报课, 写好教后反思;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写一篇教学论文;定期进行基本功的训练。同时, 学校还为每一位青年教师结拜了一位骨干教师或名师为师傅, 负责指导他们的教育教学实践。要求每位青年教师三年内必须成为校级及以上的骨干教师。这些成功的做法已经看到初步的效果, 在县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上, 我校派出的所有参赛的教师均获得一等奖。
花开总有溢香时, 在扬州市校长高峰论坛上, 我校马式先校长作的《催生教师专业成长, 提高教师幸福指数》的演讲得到所有评委的一致认可, 并被推荐参加全省交流。学校开展教科研的主体是教师群体, 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在研究中成为教育教学的主人和创造者, 而当教师在教育科学研究中获得了可持续发展的力量时, 这所学校才能充满活力, 不断发展。也就是说, 科学的教育行政决策, 只有依靠有科研意识和能力的教师群体才能得以贯彻实施, 只有让教师在教科研的道路上体验到快乐, 他们才能踏上教科研的幸福之旅。
三、重行动, 抓细节, “六大举措”做实教科研
教科研工作离不开教育教学, 离不开教师、学生, 因此, 我们要把教科研的目光锁定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 在这一过程中, 要让教师专业得到发展, 让学生能够快乐地成长。为了打造我校静校教研的特色, 提高教科研的实效, 努力实现教科研为提升教育质量服务, 我校结合自身实际, 发挥自身优势, 一切为教师考虑, 一切为教师负责, 重点打造了特色教研活动。我们深知, 行动决定品位, 细节决定成败, 只有将教科研做实, 才能真正为教师幸福成长增添筹码。
1.集众人智慧的集体备课
集体备课是校本研修的主要方式, 是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一种有效策略, 尤其有利于青年教师的成长。在进行集体备课的过程中有利于促进教师教育智慧的形成, 集体备课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保证。为了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 我校开展了别具一格的静校教研活动, 每周二下午放学后是雷打不动的集体备课时间。在学期初, 各备课组就制定了备课组计划, 每次集体备课都做到“四定”:定时间、定地点、定主讲人、定主备人。集体备课时先由主备人进行教材解读, 接着进行教学思路的讲述, 然后再由备课组集体研讨, 就教法、学法, 教案实施的可行性进行讨论, 形成集体的意见, 再由主备人进行二次备课, 将共案分发给同组的教师, 再由每位教师根据班级及个人实际再进行个性化的备课, 最后进行课堂实施。集体备课将集体的智慧融入教学中, 不仅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还增进了教师研读教材的深度与广度。
2.别具风格的同课异构
当前教学研究的一个重点就是进行同课异构的研究, 通过活动, 让教师形成比学赶超、取长补短的研究态度。“你有一个苹果, 我有一个苹果, 交换后每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 我有一种思想, 交换后每人有两种思想”。“同课异构”的教研方式, 可以引发参与者智慧的碰撞, 可以长善救失, 明显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同时也为教师提供了一个面对面交流互动的平台。同课异构是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 总结教学经验的一条有效途径。在执教前, 我们先对执教者的教案进行审核, 一定要是不同的风格、不同的教法, 然后再进行课堂实践。在实施的过程中, 我们要求执教的教师要从不同的角度, 运用不同的理念去进行实践, 并进行实践的反思, 总结得失, 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艺。通过同课异构的活动, 不仅使教师提升了教育教学的理念, 也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 真正达到教研的目的。
3.别样风采的微型课堂
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加大教师对课堂教学研究的力度, 我校特在静校教研期间开展了微型课堂的研究活动。每次活动前先确定一个主讲人, 将自己的教学设计制作成PPT, 然后面对学科组进行试上课, 在上课的过程中, 听课的教师可以随时打断教者的话语, 并在打断处提出相应的问题或见解, 由上课者在模拟课堂结束后进行整理, 到真正的课堂上去实施。微型课堂调动了广大教师观课研课的激情, 活跃教研的氛围, 提高了教研的效果, 受到了广大教师的一致好评。
4.匠心独运的热点话题辩论
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 经常会出现一些有争议的现象, 为了能让教师将这些现象辩个清楚, 论个明白, 我校特开展了热点话题辩论的活动。辩论分正反两方, 双方所持相反的观点, 每方就自己的观点进行阐述, 要有理有据。辩论时由主持人宣布辩论的话题, 接着由双方的主辩进行己方观点的阐述, 再进行自由辩论时间, 然后由各方派一名选手进行总结发言, 重申己方的观点, 最后由主持人进行总结。专题辩论不仅提高了教师言语表达的能力, 更是教师思维与智慧的激情碰撞, 把平时在读书中学到的理论运用到了实战中, 有利于教师自身专业化的成长。
5.实实在在的磨课与磨文
磨课与磨文是我校新开设的一个静校教研项目。磨课是将某一位教师准备展示的课进行琢磨打造, 使之完美。磨课时组织一个团队, 这个团队中既有老教师, 也有年轻教师, 主体是骨干教师。让老教师从经验方面谈细节, 青年教师从活力方面谈氛围, 骨干教师从过程方面谈方法与技巧。磨课的过程中, 既有整体的构思, 亦有精彩片段的打磨。磨文是将教师撰写的教育教学论文或随笔在活动中进行展示, 事先将文章印发给各位参与的教师, 然后就全篇文章进行琢磨, 从选题、文章的内容、论点、论据方面进行解读, 肯定优点, 提出改进的措施, 然后将修改过的文章寄出去参加论文评比或发表。通过这一活动, 广大教师提高了专业成长的速度, 也提高了教师的综合素养。
6.独树一帜的教师读书段位考核
为了进一步激发全校教师读书的兴趣, 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 提高教师的审美修养和文化素养, 打造学习型教师群体, 我校特制定了教师读书段位考核细则。教师读书段位考核为全县首创。段位考核分为十段, 每段都对阅读量、读书笔记、读书随笔、教科研成果提出了相应的要求。通过开展一系列的读书活动来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此项活动得到了教育局领导的一致好评, 为全县教师的读书活动作了一次全新的引领, 推动了全县教师的读书活动的深入开展。
3.以教科研为抓手推动教师专业成长 篇三
关键词:教科研;搭建平台;教师专业成长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6)11C-0042-03
一、教科研与教师专业成长的内涵
教科研是一种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有目的、有计划、有意识地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认识活动。作为科学研究一个分支的教科研总是为如何解决现实教学活动中各种各样的教育问题而展开的,即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以此来改进自己的教学。简言之,教科研是连接理论和实践的桥梁,是学习和探究的有机结合,是加速教师从“经验型”向“研究型”转换的最佳途径。
教师的专业成长一方面是指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主要通过教师自身的学习反思在专业知识与教学技能等方面的个人成长与实现;另一方面是促成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是教育部门或学校通过提供培训等各种活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教师的专业成长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发展过程,也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二、教科研与教师成长的关系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与社会的关系越来越密切,教育要为社会发展服务,就要对教育的规模、目标、制度及内容有一个科学的认识和决策;另一方面,课改的逐渐深入,使得传统的教育模式难以适应新的要求。因此,积极探索、实践能体现新课改理念的教学模式成为必然趋势。
教师队伍是学校的根本和保证,教师的专业成长不仅关系到教师个人素质的提高,更与学校的教育质量密切相关。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总会遇到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及如何评价学生学习质量等各种各样的问题,而教师以此为研究探讨对象,努力寻求问题解决办法的过程既是教师逐步由“经验型”向“科研型”、由“教书匠型” 向“专家型”转化的教科研过程,也是教师通过不断学习与探究来拓展其专业内涵、提高专业水平的专业成长过程。
三、以教科研为抓手 构建教师专业成长平台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教科研成为学校教育教学的第一生产力,“科研兴校”“科研兴教”已逐渐深入人心。为鼓励教师走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道路,推动教师的专业成长,以提高整个学校的教育质量,我校以教科研为抓手,努力搭建教师专业成长的平台。
(一)建立健全教科研机构,完善规章制度
制定了《教科研配套(奖励)办法》,对课题研究、教科研成果、学术论文论著、论文评比获奖、专利等作了明确规定。为进一步调动广大教师的教科研积极性,提升教科研水平,促进师资队伍的建设和专业发展,我校在《教学质量考核办法》中将教师的年度教科研工作作为教学质量考核的重要参考依据。
(二)以教研活动为依托,教科研“常态化”
我校将每周一下午的两节课后定为教研活动时间,教研活动形式包括专家讲座、教师培训后总结、校(系)骨干或青年教师公开课展示、集体备课评课等。
1.推行“每日开放课”、“每周公开课”。在全校范围内推行“每日开放课”、“每周公开课”。各系部每周推荐1名教师,由教学科研处根据课表统一安排开放/公开课时间,并提前1周通过教务管理系统向全校教师公布开放课的相关信息,包括时间、地点、授课教师、班级和授课内容等。要求全部听课教师(各系部主任、教研室主任或教务秘书至少有1人)签到、做好听课记录及评课总结。教学科研处定期组织开放课听课反馈交流会,邀请学校在省级“‘五课教研、‘两课评比”活动中获奖的教师介绍如何备课、说课、上课、听课以及评课,并对开放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强调“多听”、“多学”、“多交流”的重要性,鼓励教师勤于思考、勇于发现問题和善于通过科研解决问题。开放课与公开课制度的推行,增加了教师之间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的机会,形成了天天有课听、人人都上开放课的良好局面,为教师开展教科研提供了素材和拓展了思路。
2.加大教师教科研培训力度和广度。为开阔教师视野、拓宽其科研思路,推动教师专业成长,学校加大了以“请进来,走出去”为特色的教师培训力度。
请进来,即邀请专家、名师来校举办讲座。如,为使教师熟练运用“中国知网”这一科研平台,提高其教科研水平,学校邀请了同方知网(北京)技术有限公司专家来校作“如何使用中国知网提高教科研水平”讲座。又如,针对信息化、教育教学改革和教科研等热点难点问题,举办了全国信息化教学竞赛一等奖获得者杨祾老师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与实例》、全国职业学校信息化比赛一等奖获得者路晓凤老师的《信息化的语文课堂设计从“模糊”走向“清晰”——我的信息化大赛之旅》、青果公司专家的《如何创建教师学习空间》和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高教研究所蒋慕东博士的《先写楷书,再写草书——教育科研能力提升的必由之路》等系列讲座。
走出去,即本着公平、公正及教师自荐和系部推荐的原则,每年选派大量教师参加各级各类的教科研培训。为实现全员培训及达到以点带面的培训效果,要求每位教师每年至少参加一次市级培训,每2-3年参加一次省级及以上培训。省、市级培训教师在培训后1个月内完成培训后感想的培训总结,并在系部教研活动时汇报。出国培训教师回校后,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专题讲座,进行成果汇报会,让全校教师共享培训成果。近五年来,学校投入近200万元,选派了30多位教师走出国门,到澳大利亚、加拿大、新加坡、德国、日本等国家进修和考察交流。这些举措,让教师对国际先进理念、办学模式、培养方法和教学经验等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有效提高了其教科研水平和教育教学水平。
3.以国家、省、市各级教学竞赛为契机,掀起教科研热潮。近几年来,为实现以赛促教和以赛促研的目标,学校上至校长下到每一位教师对各级各类教学大赛愈加重视,不仅从政策、制度、人力和物力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还以此为契机,通过对竞赛活动的严密组织和层层打磨,掀起了全校教师申请各级科研课题进行研究的科研热潮。
(1)广泛动员,全员培训。学校专门成立了以教学分管校长、教学科研处处长及各系部主任为首的指导小组,根据省、国赛要求制定了校级竞赛工作方案。各系部收集、学习省市相关文件,制定活动方案,做好宣传动员工作。在全校教研活动大会上,主管教学校长就教学竞赛活动的意义、程序等作进一步阐释,鼓励老、中、青教师全员参与,激发大家的参与热情。全体教学人员参加了在我校举办的淮安市“五课”教研工作培训会,对省体育与心理健康中心组组长钱爱成、省语文中心组组长何忠及省职业道德与法律中心组组长石光耀等专家的有关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反思撰写、教学策略安排、教学程序布设和教学资源的开发、整合与利用等讲座内容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把握,对自己今后的教学研究方向更加明确。
(2)教研室、系部、学校、淮安市等层层打磨。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通过个人申报、教研室—系部—学校层层把关选拔市级参赛选手。首先,发挥教研室、系部集体备课优势和教学团队群策群力作用,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教学重点的确定、教学难点的突破、教学程序的安排、教学方法的设计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等方面进行积极探讨。其次,在全校观摩活动中,教师参照《教师说课评分表》对各系部推荐的选手进行打分,选出市赛选手,且要总结其优点指出不足,以便其他老师取长补短。再次,选手对教案、说课稿进行认真修改、打磨后,学校组织校内评委,严格按照比赛要求对选手的教案撰写及说课展示进行点评。最后,邀请本校、本市兄弟院校的专家对在市赛中入围省赛选手的教案、说课进行点评。
近几年来,我校在“‘五课教研、‘两课评比”活动中获得省示范课3项、研究课十几项,淮安市示范课20多项。2011年,受淮安市教育局委托,开展了淮安市“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五课”教研“两课”评比推进中职校教学改革的研究——以淮安生物工程高等职业学校为例》的研究,研究成果得到专家的一致认可,且对我校以“‘五课教研‘两课评比活动”为契机,激发教师教科研热情,推动教师专业成长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参考依据。
(三)以课题研究为载体,教科研“科研化”
课题研究是教科研工作的载体。近几年来,我校承担了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7项、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3项及多项市级重点规划课题的研究,带动了一大批青年教师走上科研的道路,激发了其研究热情,为教师的专业成長铺设了道路。
(四)实施“五大工程”,树立教科研标杆
美国的格莱恩·布莱德曾说过:“成功就是一个人事先树立有价值的目标,然后循序渐进的变为现实的过程”。没有目标就没有努力的方向,没有奋斗的动力。树立的标杆最好不要与自己目前水平相差太远,以免产生挫折感。当超越了树立的标杆后,要及时寻找、树立新的标杆,只有这样才能不断进步。我校通过“名师培养工程”、“专业带头人培养工程”、“双师型教师培养工程”、“优秀教学团队建设工程”和“教师全员培训工程”等五大工程的实施,树立了大批的教科研标杆。
我校依托国示范重点专业建设,加强了教学团队的建设,并通过团队建设,培养了一批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目前,有“园艺技术”和“畜牧兽医”2个校级优秀教学团队,其中园艺技术教学团队被省农委评为“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创新团队”。建立了畜牧兽医、园艺技术、会计等名师工作室,其中,“李慧园艺名师工作室”被评为省级名师工作室。学校“五大工程”的实施,树立了大批教科研标杆,同时吸收、带动了大批中青年教师从事教科研工作,促进了教师之间的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推进了中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人才梯队,为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储备了高素质人才。
4.教师教科研成长 篇四
——南充市科研型校长先进事迹材料
西充县多扶镇小学 何茂生
何茂生,男,出生于1972年2月,1990年9月参加工作,大学本科学历,小学高级职称,自 年8月开始担任校长职务,先后在扶君小学、永清小学主持全面工作,所到之处,学校环境面貌、教育教学、教育科研都焕然一新,社会各界好评如潮。2007年调任西充县多扶镇小学至今。
一、何茂生校长具有科学的教育思想和先进的办学理念,具备扎实的教育教学理论功底和较高的科研能力,在我县享有较高的声望和学术影响。
学校地处212国道线旁,是一所一千多人的中心小学,但师资结构不合理,师资水平参差不齐,刚刚上任,何校长对此甚是忧虑,怎么办?经过多方筹谋,何茂生校长响亮地提出了“育人为本,科学发展”的教育理念,积极实施“科研强校,科研兴师”方略,引领教师积极投身教育科研。学校在校长何茂生的领导下,已经形成了一整套的教科研体系,使教科研活动的开展已经形成了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遵循教育规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扎实推进课程改革和科研兴校活动,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升了学校的办学层次。鼓励教师进行课题研究,有超前的教育思想和先进的办学理念,形成了“四个一”和“四个风”。“四个一”即为:
1、“教育理念”:自主
1
学习,兴趣发展,立体教学,生有空间。其内涵体现了“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人生价值,强调立体教学,就是让教师从科研型教师入手,让教改课改教研同时启动;
2、“指导思想”:重常规、抓特色、促幼教。九个字,三个工作重点,思想明确,意义深远。
3、“校训”:厚德、尚美、乐学、创新。要求师生要勤研、创新、心灵美和具有审美观、在快乐中学习,把校园办成乐园;
4、“目标”:在3—5年内把多扶镇小学打造成彰显特色,可与城市教育媲美的农村基础教育示范基地。“四个风”即为:
1、校风:德、敬、才、进;
2、教风:严、爱、精、细;
3、学风:搏、博、钻、专;
4、班风:富有人文关怀,凸显班级特色。
年,何茂生校长获得南充市“十佳校长”称号。2007年 10 月,校长何茂生在全区教育工作会议上,代表全区学校校长作题为:《提倡钻研,鼓励创新》表态发言。从理论、实践的高度对科研兴校进行了全面阐述,对集体备课、每月说课、课后点评等教研教改活动,详细介绍了我校经验。
2008年 5 月,全区的教育科研会议在我校设立分会场,校长何茂生在大会上作题为《校本开发与校本教研实施》发言。此次活动受到了县、区教育局领导的高度评价,同时也确立了我校辐射全区,服务全区的中心地位。
何茂生校长,是地方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充分肯定的懂管理和懂教科研的双料校长之一。他所在学校曾多次承办市县级各类现场会,如:南充市农村幼教工作会议召开,南充市唯一一所乡村少年宫
2 的筹建,西充县安全工作现场会,西充县德育工作现场会,建党90周年庆祝大会等,在我县有较大的影响。
二、热爱教育科研工作,责任心强,多年来一直和业务副校长、教导主任主抓教科研工作,同老师们奋战在教科研的第一线,在教科研方面很有说服力。
校长何茂生的座右铭是:心系教育、情结师生。他热爱教育科研工作,并付诸行动。在学校的教科研方面,他从2007年9月1日开始,就成立了教科研办公室,并先后由何勤安、谢洪麟副校长专程负责,并形成了完整的工作体系,有一整套的档案资料,受到了市县领导的肯定。
年8月任校长,现主持工作已经 年。年被评为小学高级教师,积极参加学校开展的各项教科研活动。
三、学校科研管理卓有成效,且能以科学规范的管理获得市、县级校风示范校和市、县级教学管理先进集体。
校长何茂生善于学校科研管理,并使学校的教科研工作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他亲自制定出了:制度约束人,活动锻炼人,交流提升人,科研塑造人的教科研管理模式。他深深懂得,教科研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指导教育教学工作,高质量地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完成从实践到理论,由理论指导实践的辩证循环。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他都能应对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新课程改革、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教与学、学习后进生的转化、德育管理、教师队伍建设等等,这些都是教科研的问题,有的他有教研课题,有的他做专题讲座。他要求老师们能够用
3
研究的眼光去观察发现问题,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去分析解决问题。他能够找准问题的切入点,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对症下药。它不仅解决层面上的问题,并从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上升到理论高度进行总结,我们认为这就是庸师和优秀教师的最大区别。
今年,我校参与了省级科研课题《学生自主教育 自主管理策略研究》的研究,申报了县级课题《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策略》,并积极开展了各项工作。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他都能为老师们指导并想尽一切办法创造实验和推广平台,课题研究在我校已经成长为耀眼的一枝独秀!
校长何茂生,从题目的遴选入手,到课题结题后的推广,在每一个细节上都能看到他的身影与指导,正是由于他的身体力行工作作风,使我校的教育科研工作已经步入到科学规范化管理行列。
我校积极参加省市县的开题仪式,聆听专家指导,学习宝贵经验,结合校情,开展研究。
年 月份,我校被县教育局验收,被评为县级校风示范校。
年 月份,我校被市教育局验收,被评为市级校风示范校。
年 月份,我校被西充县委、政府评为办学先进集体。
四、擅长学校的校本研修工作,组织教师学习教育理论,更新教育观念,使教育科研成为了学校发展的主流。
何茂生校长非常强调教科研的专家引领作用、教师的实践作用。2010年3月,他邀请深圳市道弘教育集团专家史沛霖来校,为全体教师进行教育科研专题讲座,并被区督导室扩大为全区范围的培训
4
会。这次培训受到了教育局何绍明股长、教研室领导及区督导室的高度重视,这次培训远远超出了预期效果。
3月28日,我校首次举办了大规模的中青年教师竞教活动,采用培训、竞教结合的方式,50岁以下教师全部参加,教研室领导任评委,在全县范围内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借助我县连续两年开展的教育教学质量启动年和有效课堂的深入开展,我校的教科研也获得了飞速发展,同时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也不断提高。在2011年上期,刚刚结束的小六毕业考试,我校在全区的综合评估中,创造了蝉联10连冠的佳绩。4个毕业班,语文数学包揽了前4名。学生囊括了前22名,前50名中我校占了40名,王娟同学并以196分的高分勇夺全区第一名。
正是因为教科研的工作出色,带动了我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全面提升,才取得了如此骄人的战绩并获得市教育局和教科所的肯定。
年被评为市级教学管理先进学校;
年被评为 年被评为
五、教育科研意识强烈,科研成果较为显著。
校长何茂生积极参加科研课题立项活动,今年主持开题了省级《自主教育 自主管理之策略研究》科研课题,并认真实验落实课题研究内容;
县级重点课题《小学语文口语交际策略研究》已经申报并开始研
5
究,即将在教学实践中得到推广应用。
老师们自己确立的校本教育科研课题《劳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法》、《挽救乡镇学生网瘾初探》和《研究培养出小学生学习体育兴趣》都已经顺利结题;
国家级论文《 》发表在《 》杂志;
省级《 》杂志发表论文《 》;
县级《敢为潮头勇争先》发表论文在《西充教研》。
六、学校和何茂生校长还获得了很多殊荣
5.教师教科研成长 篇五
各位领导、来宾:
下午好!首先让我代表和平小学领导班子以及全体教师对大家的光临表示热烈的欢迎!同时对市教研院、区教育局和进修校,为我校提供的这次学习、交流、展示的机会,表示衷心的感谢!
我汇报的题目是:成长教师,发展学校。
和平小学(原和平厂二校)始建于1951年,是一所有着辉煌历史的企办名校,2004年划归铁锋区教育局后更名为和平小学。现有24个教学班,在籍学生1200余人,54位专任教师学历全部达标,其中大专以上学历48人,中学高级教师10人,小学高级教师29人。现有省级骨干教师1人,省、市级教学能手6人,市名优教师、市学科带头人第三梯队2人,市级骨干(含科研骨干)教师19人。
和平小学,这所从企办学校的低谷中历经了困惑——崛起——拼搏,一直到正式归属铁锋区教育局后,犹如给学校注入了新的活力,在市、区教育局、教研院、区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学校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在归属铁锋区的当年,学校就被评为区教育系统先进单位,2005年被区政府命名为区属名校,2006、2007连续两年被认定为省督导一类学校。在校生人数由2002年的600多人发展到今天的1200余人。
每当谈起学校的发展变化,我们的老师总是感慨的说,是课程改革给学校带来了生机,是校本研修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源头活水,是科研打造了学校特色,把和平小学引上一条发展的不竭之路。
2002年,当课程改革的大潮滚滚而至时,和平小学抓住契机,紧紧依托教育科研这个第一生产力,以发展的理念确立教师队伍建设目标,以科学发展观来统领校本科研工作,坚持以教师的专业发展为本,从构建科研制度入手,全面推进校本科研工作的创新。提出了“整合研培资源、完善科研制度、优化研究过程、树立典型样本、提高研究实效”的总体推进思路,成立了校本科研领导小组,坚持校本科研“突出实效性、注重过程性、侧重发展性”的原则,基本实现了四个目标:一是建立校本科研工作制度,使科学研究常规化;二是创新校本科研的过程管理和指导,使科学研究逐步规范化;三是培养了校本科研的典型教研组,使科学研究迅速普及化;四是有效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使教师成为学校发展的动力。
一、制度保障,健康发展
建立有效的制度和机制,是使校本科研持续、健康开展的基本保证。校本科研制度的建设作为一种与时俱进的长效机制,应该把它放在整个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背景之下冷静思考,使其成为具有特色的教、学、研一体化的务实有效、持续发展的学校教研机制。
1、校长为第一责任人
校本科研是以终身学习思想引导教师,使学习成为教师自我发展的内在需求。因此,要将校本科研植根于学校和教师的真实教学情境之中,由校长负责推进,并作为第一责任人。这种机制的政令畅通,上下一致,是推动校本科研走向纵深的保障。
2、建立完善科研制度
校本科研的终极目标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其研究基地是学校。因此,创造一种以校为本的、有内趋力的校本研究机制,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提高教育质量的根本途径。作为第一责任人的校长,要使自己的核心理念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就要加强校本科研制度的建设。我们建立了业务学习制度、教学反思制度、专题研究制度、学习研讨制度、合作交流制度、成果展示制度、骨干引路制度,骨干教师帮带制度以及相关的考核制度,并建立教师专业成长档案。
在实施过程中,学校注重管理与引领相结合。突出一个“研”字,一切工作都定位在教育教学的研究上。校长与教学校长亲临亲为,制定研究方案,具体指导实施,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修改、完善各项考核措施,使校本科研工作健康、有序、规范发展。
二、优化过程,创新管理
校本科研是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训的一种内在结合,它是以学校自身为主体,充分利用本校的教师培训和教育科研资源,对本校教师实施综合素质培训,并将教师培训、教师参加教育科研项目与教师的日常教研活动结合起来,它整合了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训的思想、模式与体制。为此,从一开始,学校就将校本科研定位在坚持“教研科研一体化,教学研究课题化,课题研究群体化”的思路上,同时,与其配套的各项活动及考核措施相应跟进,为研究效果做保障。
1、聚焦核心,逐一突破,滚动管理
我们采取研究问题缩小策略,将宽泛的研修主题缩小到易于把握的程度,直接聚焦到研究问题的核心。同时采取各个突破的战略,在一个阶段内,集中力量解决某一方面或某一阶段的问题,收到实效后在此基础上再提出新的研修问题,即对研究课题实行滚动式管理。我们感觉这是提高校本科研实效性行之有效的重要策略。如:课改初期,教师亟待解决的是教育观念以及教师角色转换问题,因此,我们确立出《主体参与型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这一研究课题。当我们看到教师能够俯下身来与学生平等交流、平等对话,把自己当作学生学习的伙伴去引导、组织学生学习时,我们又根据课程改革的进程提出了《构建生活的课堂》这一课题,其目的是引导教师挖掘身边的课程资源,追求课堂教学的返璞归真。当这一问题得到解决后,我们又根据课程改革的核心问题:“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让学生学会学习,使学生终身受益,先后又提出了新的课题(见课题表。如:《对话式课堂教学模式的建立》、《对话教学模式下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学生学习策略与教师策略教学的研究》等)。
这样,我们以课题为研究的载体,以应用研究、微观研究、行动研究为主,以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为教育教学的实践服务为目的,脚踏实地的解决教育教学中碰到的实际问题,从而极大提高了教育教学的质量,增强了科研兴校的生命力。校本科研呈现出“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一体化,教师研究与教学工作一体化,课题研究与教学研究一体化”的研修机制。
2、重心下移,强化引领,淡化管理
校本科研中的研究主体是一线教师;研究的对象是我们的课堂教学中现存的实际问题;研究的目的是有效解决课堂中的现存问题,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校本科研是将教师专业发展带回了教师的日常工作之中,因此,我们将研究的重心下移到教研组,这样就极大地调动了教师参与的积极性,鼓励了教师的创新性。一方面填补了理论和实践之间的空白,另一方面又促进了学校科研特色的形成,使教师、学校、学生“三赢”成为了可能。
在研究重心下移到教研组的同时,我们积极探索以“引领、合作”为核心的新型研究形式,以各教研组为基本研究单位,借助集体的智慧碰撞和群体的思想交流,促进个体认识的纵向深入和认识的横向拓展。主要采取了如下做法:
(1)引领式研究
我们选派骨干教师分别接受国家、省、市培训,并做汇报式讲座和公开课。新的研究课题确立后,由骨干教师提供引领式教学案例,为全体教师答疑解难,发挥他们较强的科研能力和丰富的实践智慧优势,取得良好收效。
(2)案例式研究
案例研究是以课例为载体,共同经历,互动参与。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收益颇大。全体教师根据提供的案例,直接聚焦研究的课题或问题的核心,展开互动。争议、辩驳已成为教师探讨问题的习惯方式,在这种浓浓的研究氛围中,教师的智慧得到升华。
(3)专题式研究
专题式研究是以解决教师教育教学实际中的问题为目标,以某一阶段教师比较关注的来自教学实际的较集中的教学问题作为一个活动主题或研究专题,进行诊断性研究。学校根据教师研究中的薄弱环节,提出问题,对号入座。如:我校“十一五”课题《建构探究教学体系,营造和谐课堂》第四阶段子课题是《从“研究学生入手,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我们在提出这个专题的同时,又提出8个具体问题供教师选用,既有要求,又给支架。如:学生不会提出问题的原因分析;学生依赖教师解决问题的心理习惯分析;教师教学方式与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形成的关系等等。教师从中选出1—2个问题,针对教师的自身教学实践情境和经验进行多视角、多层次的分析和反省,从而研深、研透、研精。
(4)合作式研究
我们以教研组或同学科教师为研修伙伴,将研究的课题或案例在同伴中公示,确立目标后,问题分解,自主查询资料,共同探讨,达成共识,个体修改。这样既有集体智慧,又突出个人特点。这种研究形式因为是在同一学年组中,所以操作比较方便、效果明显。
(5)网络式研究
为使教师间能更充分交流、研究,我们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优势,建立了学校教研网络。我们以学科骨干教师为引领,打破组际界限,实行学科统领,进行教学疑难质疑、解疑,问题研讨。网络教研为教师间的合作交流开了方便之门,这样就解决了教师不在同一学年组,而在学校没有时间相互研究的问题。
(6)反思式研究
在教师的实践智慧提升过程中,反思力是极为重要的,坚持经常用新课程理念对自身的教育行为进行反思,实际上是教师职后教育的一种有效方式。我们将这种研究分为个人反思和团队反思,明确研究主题,学校提供反思框架。个人反思是根据研修课题,结合自身教学情况进行教学分析。集体反思,则提倡“实话实说,亮点聚焦”,互相借鉴。坚持经常,形成习惯,使反思成为提升自身专业素养,形成能力的自觉行为。
我们在这种研训结合、课题牵动、合作互动,行动研究的过程中,将管理与引领相结合,淡化管理,强化引领,强化主管校长的课题指导与骨干教师的专业引领,使研究成为一种意识,一种习惯,使新课程的实施平稳起步,逐步深入。教师的专业能力明显提升。
3、总结经验,及时推广,激励管理
我们认为,教育经验总结也是一种科学研究活动。它可以看作是一种回溯性研究,也可以看作是是一种追因研究。它通过对一个阶段的研修活动的回溯,进行梳理,对积累的经验进行分析概括,深入、全面、系统地揭示经验的实质,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的高度,找出可以借鉴的规律性的东西。对于教师在校本科研中具有普遍性、实践性、可操作性强,同时又具有发展性的做法,我们积极给予推广,并建立了激励考核制度,对于教师在国家、省市教育刊物上公开发表的科研成果以及在各级会议上交流的教师,给予鼓励性考核,从而激发教师研究的积极性。
因为我校的教育科研课题参与人员为群体性,所以其研究成果,无论是过程性的、阶段性的成果,还是终结性的成果;无论是显性成果,还是隐性成果,都会在全校范围内得到及时应用、推广。我们通过每学期的课题研究理论培训、课题研究引路课、课题研究研讨公开课、课题研究反思互动会、阶段总结等一系列活动,使每个教研组好的做法,教师中好的观点能够及时在教师中间传播、应用。从课题研究经验交流中,我们欣喜地看到教师们是如何把课题研究与日常教学实践融为一体的,从他们对每一个研究过程的“描述——分析——归纳“中,一个又一个创新案例展现在我们面前。
同时,我们还注重平时教学中教师之间的同伴互助。教师们带着课题进行教学,除了每学期一次的课题研讨公开课后进行集体互动评议外,平时的办公室也是教师们交流的好场所,他们将从这些活动中或交谈中得到的启示及时记录下来,写成教学日记,教育随笔,案例分析、阶段小结等。学校通过定期检查发现他们好的经验及时在全校大会上交流沟通,并将好的文章推荐发表。
三、成长教师,发展学校
几年的校本科研过程,使我们发现,和平小学的每个教师、每一堂课几乎都因课题研究而在改变着、进步着。“教师即研究者”已经成为现实。“问题即课题、教育即研究、成长即成果”的特点已经明显展现出来。
1、教师在成长
从课堂教学中,我们欣喜地看到,教师们正把自己课题研究的成果转变成教学能力,学生们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体验感悟。
从案例研究活动中,我们欣喜地看到教师的教育理论素养的提升和人格的高尚,面对教师展示的教学案例,评价公正、客观,从教育理论的深度去分析、挖掘、剖析问题所在,建议合理的教学策略。
教师在参加各级各类优质课大赛中,明显体现校本课题研究的过程与结果,近五年有4人代表黑龙江省参加国家级大赛,5人代表我市参加全省教师基本功大赛,均取得佳绩。教师中有40余篇教学案例、教学设计、科研论文公开发表在国家、省、市级教育刊物上,其中一篇发表在2008年4月25日的《中国教育报》上。教师从中有了成就感,搞科研的信心更足了。一个以省、市学科骨干教师、教学能手、市名优教师为主体的科研型教师队伍已经形成。
2、学生在进步
在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学习框架下,一个民主、平等、和谐、轻松地乐学氛围基本形成,从而激发出学生探究兴趣,调动其知识储备。让学生把学、思、疑、问连结在一起,学有所思、思有所疑、疑有所问,从而获得更多的自主探究的空间和学习主动权,在主动探究的实践过程中掌握新知,培养创新能力。
在课题研究的同时所开发的《学生学习习惯培养》科研校本课程有效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从低年级的读书习惯、中高年级的单元内容预习、知识要点梳理、课外拓展等看出,良好的学习习惯已经植根于他们学习生活之中,在这种学习习惯培养的积淀中,学生们学会了方法。
学生在作文、书法、英语、竞赛中有400余人次获国家级奖励,40余名学生作品公开发表在国家级刊物上。
3、学校在发展
几年的研究,几年的坚持,如今,以校本科研为主要形式的教育科研真正的走进了和平小学的课堂,真正的为课堂教学服务,课题研究正在迸发出一种旺盛的活力,呈现出一种独特的魅力,极为务实,又极富个性。课题研究已经成为学校教学的特色。
校本科研铺展出一片灿烂,教育科研催生了一所名校,特色的校园不是“一支独秀”,而是“春色满园”。学校分别获得国家级新课程写字教学先进单位;国家级“中华传统美德理论研究优秀实验学校”,全国、东三省、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美育研究先进单位,“
十五、“十一五”市教育科研先进集体,市德育科研先进集体,市第二十七届劳动模范先进集体、黑龙江省、市师德师风先进单位、市精神文明单位等各项荣誉称号80余项,成为社会认可、政府放心、家长满意的热点学校。
6.教师教科研成长 篇六
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中,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情意的水平是构成教师专业素质的主要部分,这三方面的发展水平决定了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高低。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方式很多,如培训学习、开展教研活动、校本课程的开发等等,在这里,我想谈的是怎样在教科研中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教育科研,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以此来改进自己的教学。在“研—做—思—提升”这样一个循环往复、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中提高教师的素质。
根据教师专业素质的三个组成部分,在开展教科研活动中首先要求教师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只有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加强业务学习,才能积累广博的知识。教书多年,肯定对自己所教的学科知识有了一定的积累,但自己所拥有的知识不过是沧海一粟,因此只有不断学习,研究,参加研讨会,与同行交流,阅读学术期刊,从网上接受新信息,然后调整自己的教学,才能保证自己跟上时代的步伐。一线教师普遍存在着教学重实践经验,轻理论指导的特点,即使看理论书籍也是星星点点,一知半解。为了弥补这方面的不足,需要系统的学习古今中外有关教育教学理论知识。要系统学习我国古代传统教育教学理论,吸取其精华,更好的继承和发扬;要阅读现当代教育家专业书籍及新课程的教育理论,进一步探讨先进的教学思想。
为了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能力(专业技能),就要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学习新课程标准,积极参与教学改革。自上而下的新课程改革正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实验,这次改革是实现我国中小学课程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位学生发展的历史性转变。它对每一位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走进新课程,热情参与教学改革,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在教学中,就要运用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教学理念来指导教学活动,更新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法,在实践中不断反思,不断总结,吸取经验教训,走在教学改革的前列。下面结合我们学校进行的“语文民主化课堂教学”的课题研究,谈谈对语文教师的成长的促进作用。
学无止境,教无止境。老师们在教科研中成就自我,在教科研中发展自我,在教育科研中成长。
对冯恩洪提出并践行的合格加特长教育理论的看法
为什么要培养学生的特长,发展特长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有什么意义?冯恩洪校长是这样阐述的:一个人的一生当中要准备适应两种考量。第一种考量是总分的考量,第二种考量是特长的考量,当一个学生走出一个校门,走进另一个校门,也就是说他仍然在教育内部流动的时候,决定他命运的是总分。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学生们获得社会职业,并且享受职业的成就。当一个学生走上社会的时候,他对社会的贡献恐怕是特长而不是总分了。所以中国社会需要造就合格加特长的学生。
为什么不主张优秀加特长,而要强调合格加特长呢?冯校长认为,合格加特长比优良加特长更有宽泛的适应性。因为优秀本身就是特长,如果优秀加特长无非等同于特长加特长,但是当要求某一方面过高了以后,还能形成特长吗?
传统教育观念强调学生均衡发展,评选三好学生必须要求各科成绩在85分以上。其实,均衡发展有时也就意味着平庸发展,传统观念强调补短,先进的教育理念则重视扬长,补短的教育造成千人一面,扬长的教育才会百花齐放,让每个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一些发达国家对于学生的评价用的是ABCDE五级积分制,在五级积分制当中E表示40分以下,是不合格;而A表示80分以上,是优秀。正因为优秀的标准不是很高,所以学生有时间、有余力去发展自己的特长。而我们百分制的评分,如果考了98分,我还要争取99分,还要想争取100分,因此优秀只是少数人能做到的。所谓合格其实就是一个等级,是85分还是86分没有什么区别,所以可以包容大多数。冯校长认为,合格加特长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然而,在教育届常常看到一个令人遗憾的现象,就是重合格轻特长。一个学生如果将来用特长跟社会发展的需要形成一个结合点,找到一个结合点,那么对这个学生来说,工作就是享受。
冯校长指出,要让学生学有所长,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用选择支撑特长。没有选择的机会,学生不可能有特长。
“现在的教育是没有学生选择余地的教育,从进校到出校接受的教育都是一模一样的,教育只面对全体学生,不针对个别学生,忽略了教育对象的差异性。人是有潜在能量的,没有选择的余地就无法开掘人的潜在能量。”
“首先要把学生当作社会的人来考察研究,把全部教育的基础,奠定在每一个学生不同的发展需求之上。教育要注重人的个性,特长的发展。”
“一个学生将来不当医生,不搞生物工程,为什么一定要他的生物课考85分以上?我看75分可以,甚至65分也合格,一个学生有限的学习精力,应该让他通过选择,用到他特长的方面去。”
众所周知,钱钟书数学很差,当年他考清华的数学成绩是15分,此外,还有吴晗数学考0分、季羡林数学考4分。然而这都没有影响他们成为一代大师,如果让他们的数学必须达到优秀的标准,可能他们将会默默无闻,平庸一生。对于什么是“卓越”,冯恩洪校长一语中的:“卓越不止一种表现形式,卓越也不意味着要求所有的学生都达到一个所谓的优秀标准。直木造梁,弯木造犁,教育要让所有的学生各得其所,各展其长。”教育要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基。
谈谈青年教师的历练与成长
青年教师如何适应新时期教育教学的要求,如何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是摆在每一位青年教师面前无法避开的问题。笔者认为,走教师专业成长之路,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必由之路。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对教师专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的理念、新的课程、新的教学策略、新的教学方法、新的评价方式,以及现代教育技术的掌握和应用,都需要我们去培训、学习和研究,需要专业引领、同伴互助和行动反思。当然,这也给我们提供了专业成长的平台,提供了发展的新机遇。
青年教师如何积极地迎接挑战,抓住机遇,使自己健康快速成长呢?笔者在此提几点参考意见:
首先,青年教师要有专业成长规划和专业成长目标。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青年教师应该给自己制定近期目标、中期目标和远期目标,每一个阶段的目标都应有所规划。我个人的意见是,近期目标以一至三年为一个阶段,中期目标期限可定为五至八年,远期目标定的可稍微长一些,至少十年以上。制定专业成长规划和专业成长目标不能好高骛远,脱离个人实际,不能缺乏周密的思考,草率而定。要根据实践的发展和情况的变化,不断调整计划,使之切实可行,行之有效。
为了实现专业成长规划和专业目标,青年教师要珍惜时间,注重积累,持之以恒,以培养职业幸福感。庄子说:“水静犹明,而况精神?”意思是说,水只有在安静的时候才能够照见世间万物,人的精神世界只有在宁静的时候才能够映出自己的内心。因此,要去浮躁之心,去玩世不恭之心,静心读书,用心教书,潜心育人。今天已不同于上世纪80、90年代,今天教师的地位、待遇日益提高,教师职业的优越性日益显现,青年教师理应安下心来干一番事业。要不甘平庸,唤起心灵觉醒的力量,激活创新的“基因”,点燃理想主义的火把,增强成长的愿望。
其次,青年教师要以名师为楷模,提高专业成长的起点,加快成长的步伐。名师成功的三大法宝是:读书、实践、反思。青年教师如果能有效地掌握这三大法宝,孜孜不倦,锲而不舍,那么脱颖而出指日可待。
郭元祥教授有一段关于教师读书的话很精辟,他说,读书是构建教师精神家园、引领教师通往幸福生活的一条可行的途径。在物欲横流的今天,一个教师一旦与优秀的文化经典长期疏离,将很容易丧失道德的高度和文化的专长,于是像一个失去堡垒的军人一般,没有了坚守的据点和防身的武器。因此,教师要激活职业生命,必得使自己处在一种真正的读书状态中,即利用一切机会集中、连续、广泛地阅读中外经典。阅读经典,能让教师在讲台上左右逢源、驾驭自如,让学生在课堂上如品甘茗、如沐春风;阅读经典,能把教师从满腹牢骚、光说不练的口头“愤青”变为一个深刻的思想者与坚定的实干家;阅读经典,更能给教师提供一条直抵自由的精神通道与破译幸福的心灵密码。
青年教师要勇于实践,在实践中历练自己,增长才干;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和提高自己的能力;在实践中学习,取长补短,不断完善自我。要善于利用各种实践的舞台和机会,如教研活动、集体备课、培训、观摩课等,使自己得到锻炼、提升和展示。要学习名师的代表课,并能增加自己的创造和特色,使之更加完善和精彩。
青年教师要充分运用反思这把“手术刀”,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反思,有反思才有进步,有反思才有完善,有反思才有提高。华东师大叶澜教授曾指出:“一个老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老师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
再次,要虚心向身边的同事学习,尤其要向中老年教师学习。学习他们的好习惯、好思想、好作风、好方法、好经验。要多听他们的课,多交流、切磋。“三人行必有我师”,那种放弃身边的榜样和经验不学,信奉“外来的和尚好念经”的信条的做法,是愚蠢的,是不可取的。
此外,要充分利用网络博客平台,开展网上教研,使自己快速成长。客观地说,青年教师在信息技术方面优于中老年教师,这是青年教师的优势。在教师专业成长中,专业引领、同伴互助、行动反思是三种重要形式。这三种形式都可以借助于网络教研和博客来实施。现在几乎所有名师、名家都在网上开了博客空间,我们可以通过博客浏览名师、名家的文章,与名师交流对话,还可以发表评论和留言,这样的学习交流很方便,且没有成本,何乐而不为呢!
同伴之间的交流可以互帮互助、资源共享、集思广益,还可以通过争论、切磋,产生头脑风暴,受到启发,收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因此,青年教师要学会合作,要善于利用团队的力量,培养互助、共生、合作的智慧,以成就事业,成就自己,成就学校。志趣相投、志同道合的青年教师可自愿组织“教师沙龙”、“读书会”等,以加强业余时间的交流与合作,丰富业余生活,增加生活情趣,提升自我。
教学无止境,育人有规律,都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和反思。就教学工作而言,教学得失可以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常规、教学方法、教学对象等方面去反思,通过反思,不断调整我们的教育教学理念、思路和方法,不断改进我们的工作。写行动反思,要多写教学案例、教育叙事、教学随笔、教研论文等。只要能坚持下去不间断,肯定会有令人惊喜的收获。
结合实践谈谈如何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小学生大多缺乏基本的安全知识和自救能力,自我保护意识及避免伤害的能力也比较弱。因而小学生在安全事故中很容易受到伤害。在一次国旗下的讲话中,我听到这样一句话:“同学们,请珍爱自己的生命!我们的身边,每天都有一个班的同学从世界上消失。这些同学的死亡大都是交通事故造成的。”多么震撼人心的一句话呀!小学生应付各种异常情况的能力极其有限,而大人跟在身边保护是不可能的。所以,培养小学生树立安全意识,掌握安全自救知识、锻炼自护自救能力,使他们能机智勇敢地处理遭遇到的各种异常情况和危险,是很必要的。下面就如何对小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谈一些自己的浅见。
一、利用日常小事对小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让他们树立一定的安全意识。
在小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总会听说有学生在玩滑板时摔断了腿;爬树从树上摔下来,摔断了胳膊;在学校楼道上快跑与同学相撞,碰破了额头等安全事故。其中不少是进行安全教育的好材料,这些事情发生在学生的身边,很具有教育意义。学生能很清楚地看到受到伤害的同学痛苦的样子,能清楚认识到受伤害的原因。如果我们善于发现、挖掘,学生会很容易接受教育。如:当有同学在走廊上与同学碰撞碰伤额头时,教师可抓住机会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可以让在场的同学描述一下当时的情景,谈谈自己对这次事故的的体会和看法,交流一下可以怎样避免这样的事故发生。对学生谈到的体会,教师进行必要的点评,并把说得好的意见张贴宣传,以提高安全警示教育作用。用身边的事教育学生,学生很容易受到教育,对帮助学生树立安全防范意识很有帮助。
二、在班会课中让小学生系统学习安全知识,掌握自救的一些基本能力。
小学生的安全意识普遍比较薄弱,自身安全意识不强。主要表现为: 活泼好动,自控力差。活泼好动的生理特点,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喜欢互相追逐戏嬉,走路蹦蹦跳跳。就算在过公路时行走路线也会变化无常,不顾前后左右,不理车辆行人,任意穿行,就算刺耳的汽车喇叭声响个不停也浑然不觉,因此发生交通事故的概率很高。小学生在校园内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学习压力很大,接触安全知识的机会不多,因此有必要利用班会课让小学生学习到一些系统的安全知识,掌握一定的安全自救知识。利用班会课对小学生进行安全教育需要注意:不 能只是老师在不停地讲这样那样的安全知识以及自救办法。这样的安全教育班会就像过眼云烟,不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安全教育主题班会应该形式多样,比如可以通过小品、模拟情景、自救演练、安全施救等多种形式进行安全知识教育。这些形式可让学生真切感受安全事故的危害性,真切感受生命的可贵,产生情感共鸣,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学生通过眼观,耳听,手动让安全知识在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请专业人员对学生进行安全知识教育,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小学生对警察、医生等专业人员特别敬畏,对他们说的话会产生特别的信任感。学校可以利用一定的时间请法制副校长对学生进行专业的安全知识教育,提醒学生在公路上行走时应注意的事项,教育学生在社会中如何保护自己,学生对他们说的话会记得牢一些。专业人员带来的视频资料对学生具有很大的警示作用,学生会从一个个血淋淋的画面中受到教育,会在一个个悲惨的故事中受到启示,会认真去读安全知识资料中的每一句话。
四、家校合力,共筑安全防线。
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家中度过,家中也会发生很多的安全事故。如果只注重对学生进行在校安全教育,就不能很好地防范安全事故的发生。教师在日常工作中要与家长取得联系,要要求家长教给孩子一些在家如何保障安全的知识。比如:如何正确使用煤气,防止煤气中毒的安全教育,就需要家长协助老师才能让学生准确掌握。学校不具备现场演示开关煤气的方法,只有让学生在家里在家长的监督下才能正确学会使用煤气。另外,学校要利用家长会对家长进行安全知识培训。例如:根据社会上发生的交通事故,向家长及时宣讲交通法规和学校的要求,提醒家长为了孩子不仅自己必须遵守交通法规,还要督促孩子注意安全。家长也要根据学校要求,主动对孩子进行安全教育。除此之外,家长要以主人翁的态度,经常向学校提建议,共同搞好交通安全教育。
五、在社会实践中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提高教育的有效性。光说不练,就会使安全教育达不到真正的教育目的,就不能真正防范安全事故的发生。到实际生活中实践安全知识,是安全教育的一个落脚点。当我们组织学生去春游时,教师就可以利用机会对学生进行野外活动安全知识教育,让学生去发现哪些做法是错误的,探讨正确的做法,无形中让学生接触到安全知识,并产生牢固的印象。听到的东西容易被忘却,亲自经历的事可能永远不会忘记。因此,在社会实践中对小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对小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是件大事,是一件具有长远意见的事。安全教育是教师的一门必教课程。教师要做个有心人,要从点滴小事中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要把平安的种子撒播进每一个学生的心田。教师要注意探索能够易于为小学生接受,乐于为小学生接受的教育模式,开展好安全教育工作。相信在我们的努力下,学生们的安全意识会大大提高,安全事故会大大减少。
你认为学校应如何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专业发展”于我们而言是一个很有力量,也很有责任感的词汇。在学校这个学习共同体中,在教师这个集体阵营中,在教学这个不断变化的时空中,关注“专业”、聚焦“发展”,学校意欲何为?
1、系统思考,科学布局,占据战略制高点迈好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第一步。“有效进行教学管理、教师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这句话经常见诸笔墨,置于报端,容易理解、引发共鸣,但却难于操作与实施。作为基层学校,我们的关注点应更多地落在“如何”及“怎样”上。如果没有对各个学科的整体把握,没有对各层级老师的系统分析,没有对学校管理文化的深入剖析,没有深入到课堂的实质调研,促进“专业发展”只能停于纸上谈兵,事倍功半。
沉下心细致的分析,系统的思考,用高端的视角,战略的眼光及整体的布局,才能使“专业发展”真正走上历史轨迹,滑入时代的洪流。
2、融合团队,整合力量,坚守共有价值观打好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奠基石。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需要一个足智多谋、专业敬业的教学管理团队,用团队的智慧与素养引领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向,用相同的价值追求带领教学队伍的不断前行。
“教学管理团队”应有其自身的学术性和学科品质,要有一定的管理经验与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人文关怀”应是其团队形象,专业水准应是其团队名片,“专业指导”应显示其团队张力,而“团队协作”则是其最佳示范。唯拥有这样的团队,才有可能着手教师专业发展的行为。“学不可以已”则成为本团队不可或缺的座右铭,是警醒,亦是躬身践行。
3、深入学科,着力教研组,聚焦专业最前沿落脚教师专业发展的最基层。教研组是教学的基层组织和核心细胞,是教师实现其专业发展的主要团体。生于斯、长于斯,教研组应成为每位老师不断发展与成长的沃土。教研组的专业属性预示着本教研组可持续发展态势、日常教学、课题研究、课例研讨、实践分享等都在组内悄然进行着,于是“组”这个概念与单位的发展亦显得日趋重要。
“教研组专业发展规划”应成为该组科学发展、持续发展、专业发展之蓝本与行动纲领。于是学校力排众议,从统一思想、集中培训、行政推动、全员参与到最后专家答辩来一场轰轰烈烈的“规划运动”,目的是帮各教研组跳出杂务,站在更高层面,聚集更多的声音,促成大范围的讨论,掀起全员的热情,关心与投入组的专业发展与规划中来。好的方向才可能有更正确的行动,因此教学品质,规划先行。
4、把住课堂,重视研究,彰显教学生命力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主旋律。“课堂”师生每天共生共长的生命空间,应让其不断充满生命的活力,张扬课堂中师生的个性。不断的研究课堂,品味课堂,反思教学应是促成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要义。职业的认同与成就亦来自课堂中无数的生成和学生的成长。课堂不断改革与突破才能让教师消除职业倦怠,回归教育本真。
我们的“活动课堂”始终遵循着“以活动促发展”,关注学生自主学习的原则,用已有的教学模型来启迪和推动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实践。“大胆大胆再大胆”“步子可迈再大些”、“不求面面俱到,但求一点突破”成为课堂改革的强心剂,目的是让老师们能摆脱束缚,大胆教学与改革。于是有了语文的“教中学”、数学的“学生主体数学思维活动
如何提高农村小学生的习作兴趣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犹如泉水,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不停息”。在生活中,很多的事情都可以作为学生习作的素材,文章来源于生活、升华于生活,首先我们知道习作的资源它不会枯竭。但作为老师如何引导学生把习作当成一件十分快乐的事呢?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兴趣。”
一、习作指导生活化,让学生愿写、能写 1.认真观察,细心感悟,丰富写作素材
农村小学生的习作具有特定的素材优势。拥有美丽神奇的大自然景观,有丰富的人文底蕴,也有现代农村乡土气息,为农村的小学生提供了取之不尽的作文素材。语文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用耳朵听、用手摸、去感受、去体验、去思考,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周围的人和事,花鸟虫鱼、风雨雷电、山山水水等。《语文课程标准》也曾指出:“写作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教师的责任是引导学生去感知生活、品悟生活,丰富学生的个性体验”。因此,教师要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调动学生观察、思考的积极性,留心周围的事物,引导学生写熟悉的人、事、物、景,养成眼看、耳听、心想、笔记的好习惯。做到见中有感、闻中有思、勤于笔耕,乐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作文教学要将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灿烂多姿的大自然作为学生学习习作的“源头活水”引导学生深入实际、真切体验、动手操作、动脑思考、愉快参与。这样,学生的习作才会有话可说、有话能写。例如描写景物的文章,就要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的怀抱,让学生在自然中观察、体验,感悟春、夏、秋、冬四季的灵动性及景物变化特点,贮存写作素材。留心观察还应体现在生活中的每一个小细节,哪怕是一缕阳光、一滴露珠、一朵鲜花、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一个微笑,只要用心感悟,都会有与众不同的体验。
2.关注学生情感体验,活化生活积累,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倾吐欲望 3.习作方法指导坚持以学定教,让学生能写
在与学生的座谈中,我了解到好多学生都是凭着感觉走笔,一个环节该写与否,该详与否,全然不知,这无疑给我们教者敲响警钟——习作指导不得法,或者说教师的习作指导学生消化不了,更谈不上领悟运用,回忆一下我们农村小学一般习作指导流程,审题指导→选材指导→表达方式与技巧的指导→学生练习。不难发现,这种流程突出了教师的主导,而削弱学生的主体,从“审题”到“表达技巧”都是教师在灌,我们不禁要问:这样高度概括的、抽象的指导能让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接受吗?这样的习作指导的针对性何在?——怎能完成根据其它学生的经验,指导学生去进行这本创造性极强的习作呢?从审题到选材,甚至如何表达,都被我们“辛苦”的教师所代替,习作思路被教者所匡定,学生接触到题目后,还没有来得及有自己充分的思考,教者就“及时”作指导,这样使学生在习作时都努力体现教者的思路,表达出教者的理解,导致学生习作“千篇一律”,而学生创造性地在这“千篇一律”中被扼杀,这样的习作练习学生能不怕吗?学得能不累吗?对习作能感兴趣吗?
二、实施动态指导性评阅,让学生乐写
《新课标》要求我们教学评价的不仅甄别与筛选的功能,而应能促进学生发展的发展性评价。而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则要我们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主体独立体验与感受,结合自己的实践,笔者认为当前习作评价应注意以下四点。1.尊重主体的独特感受
评阅学生的习作时,我们不能以成人眼光或教者的生活经验来看待评价孩子的表述,这方面李吉林老师曾经介绍一个例子:她任教的班上有个学生写了句:“原来阿姨是女的”这句话,这句话不是一句大废话吗?但李老师在批改时并没要求该学生删去。她说,因为这个孩子以前并不知道阿姨是女的,现在她发现了,并要将这个发现与同学老师一同分享,这难道错了吗?多么细心的呵护啊,孩子当然愿意对李老师“写自己心里的话,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2.分层而评,增强习作的自信心
翻开一个班的作文本便可发现,得“优”的老是那几个学生,得“中”甚至“差”的总是跳不出“中”与“差”的圈,一个习作总是得“中”或“差”的学生,他们的习作自信在被一个接着一个的“中”与“差”中击得粉碎,而远离成功的彼岸。因此在实践中我采取了分层而评的策略,增强各层次学生的习作自信心,让他们每人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①面对全体学生分层而定,不同层次的学生,评定等第的标准不同。②对一个学生的要求则循序渐进的,如我对一个习作后进生最初得优的标准是:顶格不写逗号、句号、问号等标点符号,接下去得优的标准是:“要分段”„„这样逐步提高,一步步将之引入成功的彼岸。3.指导性批阅,促进学生再发展
从传统的作文教学过程来看,批阅作为一篇作文教学的终节环节,从而使这环节的教学功能仅是“评定包改”甄别优劣,学生在这一教学的环节几乎没有收获,仅得优者受到鼓励而己。而低等第者反而再次受到打击,削弱习作的信心。
那么“批阅”这一环节如何更有效地发挥其教学的功能,促进学生发展呢?
4、动态评定,让学生对习作充满希望
7.教师教科研成长 篇七
1. 完善网络体系。
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学校科研网络体系,建立以校长室为龙头、教科室为主导、教研组和课题组为主体的组织体系,开展科学研究,负责整体实验计划的实施、监控等工作。学校领导成员人人参与研究,每人分抓一个课题,分担一个课题组长,教科室负责各实验课题的监控,组织论证,指导评估。
2. 规范研究管理。
按照国省市县四级课题建立研究网络,抓好对新课题的申报立项工作。同时,在实验课题的研讨中,为确保科研成果的科学性,做好两项工作:a.是实验过程的控制,保证实验过程按实验设计要求分步、有序、定时进行;b.是有重点地、客观地收集实验资料,观测反应变量,为因果推论提供必要的手段和数据。为了保证实验工作的顺利进行,学校一方面要重点完善并落实实验各项制度,一方面要重点建立课改激励机制,设立科研、课改专项奖励基金,对课改实验、课题研究先进小组和先进个人进行表彰、奖励。
二、强化科研,引领教师专业化成长
1. 校本教研,着力打造科研型教师群体
“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学”是教育科研的基本要求。学校紧紧围绕教学中心工作,开展切合学校实际的校本教研。着力打造团结协作,求真务实;锐意改革,奋发有为的科研型教师群体。
(1) 走进书刊。学校倡导各年级组、教研组争创学习型组织,教师争做学习型人才。教师每人每年至少订一种业务报刊,每学期至少读1本教育理论专著,每周至少进一次阅览室和电子备课室,不断学习,汲取营养。人人备有业务摘抄笔记本,每学期完成学习笔记5000字以上,广取它山之石,用以攻玉。 (2) 专家引领。经常邀请教育专家、名教师,市、县教研员来学校讲学、讲课。几年来,学校教师先后去杭州、上海、徐州等地观摩了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薛法根、孙双金的课堂教学,特邀特级教师高万同、杨新富等来校讲课讲学……教师们在亲近大师中感悟了教育教学的艺术、教育书人的真谛。通过专题讲座、课堂观摩、现场指导,引领教师专业成长。 (3) 协同作战。以教研组、备课组、课题组为单位,组建教研科研群体,常年开展“每周一课”活动,集体备课、轮流上课、共同听课、集体评课,既融入个人学习、实践与反思,又融入了集体的智慧,促进了课堂质量的整体提高。 (4沙龙反思。每月举办一次教学沙龙,教学反思活动,老师们针对教育教学过程中碰到的热点、难点问题说困惑、谈感受,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释疑解惑,畅所欲言。 (5) 开展赛课。学校中层以上干部、骨干教师带头上示范课、研究课,从严要求,率先垂范;青年教师上汇报课,展示自我,不断进步:全体教师一人一课,人人达标,力争优质。
2. 课题研究,提高教师教科研能力
(1) 课堂教学研究,提高教师教科研水平。我们始终将课题研究与课改实验中的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因为新课程中的新理念需要教师用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去诠释。我们一是狠抓集体备课,深钻教材,研究教法,探索学法,对课题研究提供论证。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二是狠抓“每周一课”的研究活动,让教师立足课堂,互听互评,互教互学,共同提高。三是每周四为“课改日”,以校长为组长的课改指导小组全体成员深入课堂听课,与一线教师共同切磋,让实验教师通过这一平台研教材,说设计,议教学,话反思,解困惑,感受课改的实验价值。这样的活动研究,极大地提高了教师的群体科研能力,引领教师的专业成长。经过近几年的探索实践,学校课堂教学正向研究化发展,教师正向科研型转化,教与学的方式发生了变化,教学注重情趣化、情境化,课堂更开放,更具有活力,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近几年的课改实验,学校实验年级承担了各级各类公开教学百余节,涉及语文、数学、思品、英语、艺术、体育、科学等各学科,有数百篇课改论文在省级以上范围发表、获奖。 (2) 推广实验成果,促进教师专业发展。a.积极、有效推广课改研究成果。教育实践是教育科研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学校在推广应用课改成果的工作上,注重抓住科研成果中最有效,实践中最需要的成份学习与研究,采取最合适的方式推广应用。如每月一次的“课改论坛”、“读书沙龙”、“课改专辑”,每学期的“一次学术交流”、“一次汇报观摩”、“一次论文汇编”,通过写经验总结、检测报告、论文等情报载体进行推广,提高教师自身研究的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b.放大课题研究成果,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自“十五”以来,学校先后在县级以上正式立项15个课题及子课题。各课题组分工明确,责任到人,老师人人参与研究,学校从人、财、物上给予全力支持,每学期颁发一次教科研成果奖,每学年表彰一批教科研先进个人。近几年来,学校教科研工作成绩喜人。2003年第6期《小学语文教师》、2004年第6期《成才导报》对学校科研推动课改工作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评价,老师围绕课题研究专项论文在报刊杂志发表,国家级18篇、省级56篇、市级6篇,论文获奖省级以上数百篇。2005年张俊老师主持的“自主阅读”课题获市“十五”课题成果三等奖。“十一五”期间学校被确立为市、县教科研实验基地、教科研样本校,被评为“十五”教科研先进单位、2005年度县课改实验示范校、2006年度县课改特色学校、2009年被评为“扬州市优秀教育科研样本校”。
8.让教育科研与教师成长和谐共振 篇八
一、依托研修,让教师在“团队+体验”中成长
打造学习型团队是开展教科研,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前提。我們一直十分重视教师的研修,开展了整体推进式、分层发展式、团队帮带式、专业引领式等研究学习,引导教师在学习中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做学生欢迎的有文化、有品位的教师,全面提高了教师的自身素养和文化内涵。
1.整体推进,全员培训
我们通过“自主学习—同伴互助—专业引领”这一研修形式积极开展全员培训活动。“新课程”与“学科专题”培训则在教师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针对教学实践开展行动研究。鼓励教师根据学科特点和课程标准,关注教学问题,组织开展“学科教学有效性”的专题研讨,倡导教师间的专业切磋、经验共享与合作共长,以“师徒结对”“同伴互助”“教师论坛”等形式为教师的相互交流学习搭建便捷、有效的平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2.分层研修,加速发展
(1)骨干教师团队研修:充分发挥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的骨干教师的示范作用,以学科为单位建立先导小组,上好引路课,促使全体教师对新课程的通透理解,从而以点带面,带动全体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变革。
(2)“师徒结对”帮带研修: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作用,继续开展“师徒结对”活动,定期开展活动,建立相关考核制度。
(3)专业引领研修:在学校骨干团队的引领下,同时通过聘请有关学科教研员到我校做讲座、指导研修活动等,在活动中去发现问题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帮助教师解决困惑,为他们搭建自我发展的平台,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使我校教师整体水平快速提高。
二、依托叙事,让教师在“实践+反思”中提高
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思考,那么他的发展将大受限制,而叙事研究正好弥补了这一缺陷。学校建立和完善“学习—研究—实践—反思—提升”的教师专业发展之路。通过“反思”,使教师真正成为研究的主体,使教师人人都可参与研究,使教科研回到教师手里,让教师在不断“实践+反思”中提高和发展。
1.实施培训——走近叙事
虽说教学故事每天都发生于我们的周围,如何引导教师去认识、去发现、去撰写,这是我们工作的第一步。学校以《走近叙事》为题,围绕什么是叙事,叙事的种类,如何认识叙事,写教育叙事时应注意的问题四个方面,组织教师从理论与具体案例两个方面进行了学习、培训、交流。通过培训,老师们不但从思想上接受了叙事,而且情不自禁地产生了我也能写的写作冲动。
2.完善机制——走进叙事
为确保叙事活动不走形式,学校采取多种机制、多种方法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不断深化叙事研究。学校及时通过各种会议,利用各种机会,充分肯定教师在开展教育叙事活动中的成功做法,及时反馈教师撰写叙事和录用情况,组织叙事评选活动,激励教师深化叙事研究。
广大教师对叙事显示出了极大的热情和创造力,教师的教学研究也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着变化。随着叙事活动的深入开展,教师对教学工作思考得多了,交流得多了,主动阅读教育书籍的多了,主动写作的多了。迄今为止,发表在《校本研究网》的叙事已达800余篇,有效地促进了教师专业精神的升华,促进了专业能力的提升。
三、依托研究,让教师在“对话+行动”中发展
“在行动中研究,通过研究修正行动”。学校坚持教研结合,不断整合、优化教科室职能作用,推进了教学研一体化的进程,引导教师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强化研究,在丰富多样的研究与实践中发展自我。
1.开展专题研讨
学校在完善学校、教研组、教师三级教研体系的基础上,实行专题研讨制度,抓好学校教学研究的落实,尤其是教研组活动实效性的落实,真正把教研的过程变成教师集体研究、成长的过程。教师人人参与,次次研有所获,实现了以小主题做大文章,让教师在问题的解决、经验的总结中提升自己的育人艺术。
2.倡导微型研究
学校注重加强教育科研与教师教学工作的结合,倡导教师从小处着手,搞微型科研。确立了上好一节课、开展好一次活动就是一次科研的思想,教师带着问题走进教育教学活动,带着思考去研究,带着经验去反思,实现了教育教学活动问题化、主题化和课题化,也实现了人人研究、主动研究、自主发展。通过参与微型研究,我们教师的专业成长得到了较大的提升。
3.搞好课题研究
课题研究是学校教育科研的主要内容,也是教师解决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探索教育规律,提高自身专业化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学校通过专家报告、校内培训、自主学习等途径,使教师掌握了科研的方法,并指导自己的研究实践,实现了在工作过程中的研究,在研究的状态下工作,提高了课题中心组成员、教研组长、骨干教师及全体教师的科研意识与科研水平,构建起了学校教育科研骨干队伍。
教科研就像为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增添了有力的双翼,给教师带来自信和勇气,带来力量和智慧。我们深深地体会到,在教育这样一个不断丰富、不断完善、持续发展的世界里,我们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我们对教科研的探索是无止境的,我们教师的成长也是不停息的。
(作者单位 湖北省宜昌市伍家岗区宝塔河小学)
【教师教科研成长】推荐阅读:
在教科研中促进教师专业成长07-27
教师如何搞好教科研08-17
教师的教育科研07-12
教师如何提高科研能力12-01
科研型教师评选条件11-07
学习《教师科研》心得体会07-11
教师个人科研阶段性总结07-22
教师科研工作计划范文10-18
教师的个人科研工作计划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