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母亲的阅读及练习(4篇)
1.莫言母亲的阅读及练习 篇一
母亲的鞋柜阅读练习及答案
夜深了,下了整整一天的秋雨还在渐渐沥沥地敲打着楼外的一玻璃,发出滴滴答答的响声,母亲从我记忆深路上蹑手蹑脚地走出她的小房……随着职务的提升,不仅工作忙碌,应酬也多了起来,我每每回家太晚,她抱怨几句便不再理睬我.一次深夜回家,看到母亲在她的房门口,显然是在等我.我带点责备地说她:娘,“不用惦记我.您这么大年纪了,该多休息.”母亲结巴着说:“娘知道,娘担心你……”
那以后,再没有看到母亲等在房门口。母亲只有我这么一个儿子,因为父亲早亡,我结婚后,母亲便跟着我和妻子同住。只有小学文化的母亲,牵挂着我爱着我,却最大限度地给我飞翔的自由。这一天,夜里回到家门口时,屋里传来来了清脆的钟声是大厅墙上老式挂钟报时的声音。抬手看看表,12点。“她们应该都睡了吧。”我想着,轻手轻脚地开门关门,脱鞋进房间……第二天吃早饭时,母亲突然对我对我说:“你昨天晚上怎么回来那么晚?都12点了吧?这样不好……”我一下愣住了,不知道母亲怎么会这么清楚。我往母亲的碗里夹菜,一边繁衍着:“娘,我知道了。”此后,每次我回家晚了,第二天母亲总会大概地说出我回家的时间,但不再多说什么。我知道母亲是在提醒我别回家太晚,提醒我不能对家过于疏淡。而我心头的疑问也越来越大:每次晚归,母亲是怎么知道的呢?
母亲在她43岁那年,因为一场意外,双眼失明,此后一直生活在无光的世界。那晚,我又是临近12点才回到家中。因为酒喝得太多,我没有回房间餐觉,悄悄地去了阳台,想吹吹风,清醒一下。站了一会,大厅又传来报时的钟声,十二下,清脆而有节奏感,我开始踱回房间。
刚到门口,我呆住了,在月光下,母亲正俯身在鞋架前,摸索着鞋架上的一双双鞋她拿起一双放到鼻子前闻一闻,然后放回去,再拿起另一双……直到闻到我的鞋后,才放好鞋,直起身,转回她的房间。原来,母亲每天都在等待我的回来,为了不影响我的妻子,她总是凭借鞋架上有没有我的鞋来判断我是否回到家中,总是数着挂钟的钟声来确定时间。而她判断我的鞋子的方法竟然是依靠鼻子闻。我的小水悄然滑出眼眶。我已经习惯以事业忙碌为借口疏淡了母亲的关心,但母亲却像从前一样时刻牵挂着我。一万个儿子的心能不能抵得上一位母亲的心呢?那以后,我努力拒绝一些应酬,总是尽量早回家。因为我知道,家中有母亲在牵挂着我。母亲是63岁时病逝的。她去世后,我依然保持着早回家的习惯。我总感觉,好清朗的月光是母亲留下的目光,每夜都在凝视着我。又是深夜,下了整整一天的秋雨还在淅淅沥沥地敲打着楼外的玻璃,发出滴滴答答的响声。母亲从我的记忆深处蹑手蹑脚地走出她的小房,走到鞋架前,弯下腰来……我知道,母亲是在查看鞋子,是在看我回家没有。
1.我呆住了,在月光下,母亲正俯身在鞋架前,摸索着鞋架上的一双双鞋她拿起一双放到鼻子前闻一闻,然后放回去,再拿起另一双……
(1)请你从描写方法和内容上赏析上段语句
(2)此时此刻,“我”感慨万分。请发挥想象,写出“我”当时的心理活动
2.分析文章开头、结尾语段的作用
(1)运用动作描写(细节描写),刻画了母亲仔细摸索鞋架上的鞋子并依靠鼻子闻的`方法判断“我”是否回到家中的过程,体现了母亲对“我”的无微不至的关爱,给予“我”心灵的震撼。
(2)写出“惊讶、感动、自责、报答母亲的心里感受过程即可。
①首尾呼应,结构完整;
②开头设置悬念,引发兴趣;
③环境描写,渲染气氛;
④引出下文(故事的主人公);
⑤末段怀念母亲,深化主题。
答案:1、(1)(4分)运用动作描写(细节描写),刻画了母亲仔细摸索鞋架上的鞋子并依靠鼻子闻的方法判断“我”是否回到家中的过程,体现了母亲对“我”的无微不至的关爱,给予“我”心灵的震撼。(2)(4分)写出“惊讶、感动、自责、报答母亲的心里感受过程即可。2、(5分)答题要点:①首尾呼应,结构完整;(1分) ②开头设置悬念,引发兴趣;(1分)...
2.《母亲不是圣人》阅读练习及答案 篇二
前年,母亲生日那天,我买了一件衣服,又封了一个50元的红包,骑自行车回去送给母亲。她连看都不看,就把红包放进口袋,把衣服放在桌上,不冷不热地说:“坐吧。”
我蹬自行车出了一身汗,又累又渴,还得自己倒茶喝。
正在这时,外面有小轿车的声音,那是大姐回来了。母亲好像听到命令一样,立刻迎出门。大姐一下车,母亲满脸笑容地请她进屋,问累不累。
大姐说:“妈,我不累。”大姐坐小车回来,怎么会累呢?真正累的是我,母亲却没问我。
大姐也给母亲买了一件衣服,又漂亮,又贵重。我在商场见过,最少要1000元,比我送给母亲的那件贵10倍。
大姐也给了母亲一个红包,比我的大得多。
母亲双手捧起大姐送的衣服,小心翼翼地摆在桌上最显眼的位置,再把那个大红包放在衣服上,让众人欣赏,又亲手给大姐倒了一杯茶。
母亲对大姐的亲热举动,刺痛了我的心。我一头扎进厨房里,拼命地干活,油烟呛得我流下泪来。
第二年,母亲生日时,我不再回去,只托哥带了一点礼物给母亲。
明天又是母亲的`生日,我依旧买了一点礼物,托哥哥带回去。哥哥却说:“去年,你没回去,已经有些不好。明天,你再不回去,大家还以为你对妈有意见呢。”
我说:“我就是对妈有意见,她对大姐好,对我不好。大姐钱多,能讨妈欢心;我钱少,讨妈嫌。”
哥说:“不会吧,妈不是那种人。”
我委屈地说:“你没尝过那种滋味,当然不会知道。大姐回去,妈每次都到门外迎接;我回去,妈几时出门看过一眼?我穷,没法跟大姐比,但还有一点自尊心。你不帮我带东西给妈,我另找人带。”
我一气之下,把东西拿回家。刚回到家,哥哥就追来了。他买了很多东西送给我,比我买给母亲的还多。我说:“买这么多东西干什么?”哥不说话,放下东西,转身就走。
我送哥出门,一直送到楼下的马路边,哥说:“以前,我来这里,你最多送我到门口;这回破例送到马路边,是不是因为我买的东西多?”
我生气地说:“你把我当成什么人了?”
哥说:“我把你当成平凡人。平凡人都会受到名利的影响,抽到大奖会高兴,丢失钱财会伤心。这次,我送给你的东西多,你就陪我多走几步路,这很正常。平凡的母亲也会受名利影响,哪个女儿给的东西多,她就会亲热一点;哪个女儿给的东西少,她就没那么亲热。我知道,你希望妈对你和大姐一样亲热,但是,只有不受名利影响的圣人才能做得到。那种道德高深的圣人,听说5才出一个。我们的妈不是圣人,但确实是个好母亲,你买的衣服,她一直穿在身上,袖口磨破了都舍不得丢。妈并没有嫌弃你。”
我的泪水无声地流出来,哽咽着说:“别说了,我明天回去看妈。”
母亲依然对大姐很亲热,对我没有那么亲热。但我不再怪怨她。因为我知道母亲不是圣人,大家都不是圣人。
1.作者从哪些方面比较了母亲对“我”与对大姐不同的态度?(2分)
2.母亲对两个女儿态度不同的原因是什么?(2分)
3.“我”为什么知道“母亲不是圣人”?(3分)
4.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1)她连看都不看……把衣服放在桌上,不冷不热地说:“坐吧。”(2分)
(2)母亲双手捧起大姐送的衣服,小心翼翼地摆在桌上最显眼的位置…(2分)
5.赏析下列句子在文中的含义与作用:(4分)
(1)我一头扎进厨房里,拼命地干活,油烟呛得我流下泪来。
(2)哥说:“我把你当成平凡人……”
6.你是否同意“我”哥哥的观点呢?说说你的理由。(4分)
参考答案:
1.从对礼物的态度、对人是否迎送、是否倒茶三个方面进行比较。
2.因为两个女儿送来的生日礼物不一样;母亲也是一个平凡的人,有着平凡人的弱点。
3.通过哥哥从实践上和理论上验证和分析,“我”知道了绝大多数人都是平凡人,母亲也不例外,会对给东西多的女儿亲热一些。
4.(1)生动地写出了母亲见“我”礼物少的冷漠态度。
(2)生动地写出了母亲对大女儿丰厚礼物的珍惜与自得之态。
5(1)写出了“我”遭受母亲冷落后的极度悲伤,眼泪不是油烟“呛”出来的,而是痛苦得忍不住流下来的。
(2)这是哥哥的肺腑之言,并没有贬低妹妹的意思。哥哥通过妹妹的行为得出这个结论,并由此引到对母亲的议论上
3.窗前的母亲阅读练习附答案 篇三
13.文章第(6)段说母亲最大的乐趣,是对子女讲她这一天在窗前看见的“新闻”,又说那是“都是些平淡无奇的小事”,前后是否矛盾?为什么?
答:
14.揣摩文中两处画线的句子,然后回答问题。(6分)
(1)体味a句中“切割”一词所包含的人物的思想感情。
答:
(2)b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它的表达效果。
答:
15.第(9)段在文章的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3分)
答:
16.文章开篇说“在家里,母亲最爱呆的地方就是窗前”,请结合全文,分析其中的原因。(6分)
答:
参考答案:
13.不矛盾。“新闻”是从母亲的角度来说的,“平淡无奇的小事”是从子女的角度来说的。母亲成天站在窗前,所见所闻非常有限,所以在子女看来是平淡无奇的小事,在母亲看来就是新闻了。这样写,突出了母亲生活的单调、寂寞。
14.(1)表现出了人物面对窗外自然风景被新建的楼房破坏和遮蔽的无奈、痛苦之情。(2)比喻。生动形象地将失去母亲的窗比作没有画幅的镜框和没有牙齿的瘪嘴,突出了母亲在子女心中的重要地位,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追忆和思念。
15.收束全文,点明主旨,深化文意。
4.莫言母亲的阅读及练习 篇四
为民请命
莫言
钱知县坐在椅子上,感到全身的关节没有一处不痛疼。他的心,被自己星夜奔驰、不避风霜、为民请命的行为深深地感动着。他感到自己高尚的精神如眼前朝天大锅里牛杂汤的气味一样洋溢开来,散布在清晨的空气里。他仿佛看到,自己的面前,跪着一大片高密东北乡的乡民,他们仰起的脸上,都挂着感恩戴德的表情。他们的嘴里咕哝着一些淳朴简单但却感人至深的话语:青天大老爷……青天大老爷啊……
他很快就受到了知府的接见。接见的地点在知府大人的书房。书房的墙上,挂着一幅曾任潍县县令的大画家郑板桥的墨竹。知府眼圈发青,眼睑发红,满面倦容,连连地打着哈欠。知县详细地汇报了高密东北乡事件的前因后果和德国人在高密东北乡制造的骇人惨案,话语中透露出对德国人的愤怒和对老百姓的同情。
知府听罢汇报,沉思良久,开口第一句话就是:“高密县,刁民头子孙丙抓到了没有?”
知县嗯了一下,答道:“回大人,孙丙潜逃,尚未归案。”
知府盯着知县的脸,眼睛如锥子,扎得知县局促不安。知府干干地笑了几声,悄悄地问:“年兄,听说你跟孙丙的女儿……哈哈哈……那女人到底有何妙处,能让你如此痴迷?”
知县张口结舌,冷汗涔涔而下。
“为什么不回话?”知府变颜呵斥。
“回大人,卑职与孙丙之女,并无苟且之事……卑职不过是喜食她做的狗肉而已……”
“钱年兄,”知府的脸上,又出现了亲切关怀的表情,他用一种类似于语重心长的腔调说,“你我同食国家俸禄,同受皇太后、皇上隆恩,应该尽心办事,方能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倘若为了一己私情,徇私枉法,玩忽职守,那可就……”
“卑职不敢……”
“死几个顽劣刁民,算不了什么大事,”知府平心静气地说,“如果德人能就此消气,不再寻衅,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可那二十七条人命……”知县道,“总要对百姓有个交代……”
“还要什么交代?”知府拍案道,“难道还指望德人赔款偿命?”
“总要有个是非,”知县道,“要不我这县令,无颜见高密百姓。”
知府冷笑道:“本府没有什么是非给你,你即便找到谭道台,找到袁巡抚,找到皇上皇太后,他们也不会有什么是非给你。”
“二十七条人命啊,大人!”
“如果你尽心办事,早将那孙丙擒获,送交德人,德人就不会发兵,也就不会出那二十七条人命!”知府拍拍案上的一摞公文,冷冷一笑,道,“钱年兄,有人说你提前通风报信,才使孙丙逃逸,这话要是传到袁大人耳朵里,对年兄可是大大的`不利啊!”知县汗如雨下。
“所以,对钱兄来说,当务之急不是为老百姓请命,而是速速地将那孙丙捉拿归案。”知府道,“抓住孙丙,对上对下对内对外都好交代,抓不住孙丙,对谁都不好交代!”
“卑职明白……”
(节选自《檀香刑》,有删改)
15.如何理解“本府没有什么是非给你,你即便找到谭道台,找到袁巡抚,找到皇上皇太后,他们也不会有什么是非给你”这句话?(2分)
16.对知府大人的书房,作者只写了墙上挂着郑板桥的墨竹,联系后文看,这样写有什么作用?(5分)
17.选文中钱知县是怎样的官员?请作简要分析。(4分)
18.莫言写人常常是一面展现人物行为的“崇高”,一面却又在字里行间消解着这种“崇高”,使读者在感动、反思中发现人物的真面目。请结合钱县令形象的刻画做分析。(5分)
19.文章描绘的是清朝末年的社会现实,请结合时代背景和文本,对这种社会现实作简要概括。你认为改变这种现实的根本出路是什么?请说明理由。(7分)
答案:
15.深刻揭示了清末政府从下到上(1分),都惧怕洋人,置国民性命于不顾的现实.(1分)
16.郑板桥在潍县是为民请命的县令(“以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遂乞病归”),竹子以其中空、有节、挺拔的特性成为中国人所推崇的谦虚、有气节、刚直不阿等美德的象征(2分)。知府挂郑板桥的竹画是标榜自己要做郑板桥、竹一样的人(1分)。与后文他的真实形象形成对比,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2分)
17.表面高尚(1分),实则卑劣(与女人苟且)(1分)、为保全自己而屈从朝廷(决定抓捕孙丙)(1分),并不是真正为民请命的人(1分)。
18.作者在行文中多次写出钱县令的“高尚”,如星夜奔驰、不避风霜、为民请命,以致全身的关节没有一处不痛疼;又如他在向知府汇报时表现出对德国人的愤怒和对老百姓的同情,在遭到知府训斥时仍不忘“是非”“总要对百姓有个交代”“二十七条人命”(2分)。又在字里行间处处消解这种“高尚”,比如,是自己被自己所谓的“高尚”行为感动,“高尚的精神如眼前朝天大锅里牛杂汤的气味一样洋溢开来”,他高尚的外表下,又和女人做出苟且之事,并辩称是喜食她做的狗肉等(2分),使读者先感动,又觉得不妥,在细思中发现人物的本质,使揭露更深刻(1分)。
【莫言母亲的阅读及练习】推荐阅读:
《母亲的心》阅读练习及答案08-19
阅读题解题及答案:由莫言的获奖所想到的06-10
莫言诗歌全文及赏析09-26
住在母亲的掌心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06-24
《母亲桥》阅读训练及答案08-24
莫言小说的特点06-17
有关莫言的作文12-06
散文阅读我的母亲题目及参考答案01-26
莫言长篇小说的主题与叙事07-12
莫言的诺贝尔获奖感言全文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