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传承中学校体育文化建设论文(精选15篇)
1.地域文化传承中学校体育文化建设论文 篇一
摘要:当今世界各大体育品牌,为赢得更多消费者的青睐,占有更大的市场份额,开始在其产品上运用地域文化符号,用来增强消费者的归属感,刺激消费欲望。此文通过文献资料法,对地域文化符号在体育品牌中的运用进行评析,发现地域文化符号能够促进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对体育品牌发展具有推动作用。
关键词:地域文化符号;体育品牌;体育消费者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体育产品已经成为多数家庭的必需品。体育产品的极大丰富化让消费者在购买这些琳琅满目的产品时往往难以选择。而在选购这些体育产品的过程中每位消费者都有着独特的选择标准。在这其中,一件体育产品所呈现出的独特性和归属性则是这些标准中最具说服力的。而能使品牌产品呈现出这种特质的方式就是“对地域文化符号的运用”。具体而言,就是指一件产品通过其独有的地域文化符号传递出某种设计语言,并使之与消费者产生共鸣,那么此产品将会深受该消费者的喜爱。这一点我们可以这样解释:当今这个时代的“消费”概念已经不简简单单是个经济学范畴的概念了。尤其是随着人们认知意识和消费水平的提升,“消费”这个概念的其他属性也逐渐显现出来,例如:文化性、社会性以及符号性等。尤其是符号属性,得到了淋漓尽致地体现。而作为国民消费的一部分,体育品牌的消费也经历着这样的变化。在《地域文化符号在视觉设计中的应用》一文,作者概述了地域文化符号在视觉设计中的应用,阐释了地域文化符号的意义以及如何实现地域文化符号在消费者心中的传播。在《符号消费的意义解读》一文中,论述了符号消费产生的背景及其特征,并从品牌角度探究了构建符号消费意义的方式。在《体育消费中的符号消费及体育消费分层》一文中作者探讨了体育消费中的符号消费,认为符号消费正成为体育消费的重要内容。但是,关于地域文化符号在体育品牌中的运用还没有很深入的研究,地域文化符号作为促进体育品牌符号消费的重要途径,应受到更多的关注,该文旨在探讨地域文化符号在体育品牌的运用,为以后体育品牌更好地传播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1地域文化符号的概念
地域文化,是指一个地区特有的文化现象,源于特定地域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等诸多因素,造就了这个地区特有的丰富印痕,是一种人文精神活动的总称。人类再将这些地域文化现象透过艺术创作的手法将其具象化,构思出一种可以传递信息的图形,就称之为地域文化符号,它同时也是代表该地域文化显性及隐形特点的所有符号总称。在产品设计中恰当地利用地域文化符号不仅能够增加作品的多样性和原创性,而且还能够使消费者内心中产生一种归属感,增强购买欲。
2体育品牌中地域文化符号的运用
一个体育品牌想要其新产品在大的市场环境中占据有利位置,将地域文化符号运用其中不失为一种捷径。在保持自身产品特征的前提下,对所销售地区的地域文化进行提取、概括、抽象,借助有形的、可感知的文化图形具化为文化符号,使它们在体育商品上给人以冲击力和新鲜感,以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2.1地域文化符号的选择与提取
体育品牌在设计生产一件新产品时,首先要选择能代表这一地域文化特点的关键符号,用来形成产品的基础构架。能高度概括该地域文化特点且能运用在设计上的代表性符号很多,但是在选择和提取时,应该拒绝简单的拿来主义。而是应该建立在对当地风土人情的充分了解之上,使其能更好地与产品相结合,展现出地域文化特征的独特魅力。当然更多时候,在地域文化符号的选择和提取上,耐克公司都有着自己的成功之处,这个体育品牌巨头在的夏天,推出了一款带有北京地域文化符号的产品,引发了运动球鞋爱好者的广泛讨论。在这款体育产品中,耐克选择了极具老北京元素的“四合院”作为地域文化符号。整款产品运用了砖灰色为主色调,这与北京特有四合院建筑颜色不谋而合。产品两侧让人一看就能立马联想到历史悠久并历经沧桑的墙砖。而仿古皮革本身的特性使得每只鞋都呈现出独一无二的皮革纹理。北京胡同中遍布的传统地域文化符号,例如:金色的门口,红火的灯笼,“囍”字,鞋舌上的铜狮子以及鞋垫上“胡同”的字样都被耐克精准地一一选择提取,并运用在了整款产品上,这些奇妙地选择都迅速地拉近了该体育产品与中国消费者的距离,使得该产品受到广泛好评,销售场面也是十分火爆。
2.2地域文化符号的设计和创新
在设计地域文化符号时,首先,不能将其简单地组合叠加。一个成功的地域文化符号,需要设计师在符号的触动下激发灵感,加入自身的理解和认识,然后对符号进行打散和重构,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其次,在创新地域文化符号时,应充分利用各种设计手段,如分解转换、异形同构、置换构成等,意在创造出一种积淀了丰富内容与高度符号化的图形语言。其形象范式要具有普遍的美感和高度的文化品格。最后,体育品牌在运用地域文化符号时,要充分考虑到一些方面的约束。
2.地域文化传承中学校体育文化建设论文 篇二
南湖船拳,亦称江南船拳,作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流行于古江南嘉兴地区,是在“船”上进行的一种特殊的武术表演项目,主要分布于嘉兴三塔塘、南湖区解放街道、南湖区东栅街道、市区运河边。春秋战国至今,具有浓厚江南水乡文化和地域特色的南湖船拳伴随着古运河演绎着嘉兴的历史,以嘉兴文化为主导,秉承传统,吸纳百家之所长,成为嘉兴人民保家卫国、强健体魄的武学文化。[1]南湖船拳既有相当强的实战作用,也包含丰富的文化底蕴和极大的观赏价值。其武术套路实践与理论体系完整,在江南一代,特别是嘉兴地区有着较高的知名度。然而在当前传统武术发展形势不容乐观的大背景下,南湖船拳出现了练习者减少、精通者势单力薄、研究者缺乏相关支持的不利局面。如何才能够让南湖船拳武术文化得以传承并焕发出生机,成为当前体育学者和社会学者研究的重要课题。针对南湖船拳当前遭遇的传承途径单一、文化意识淡化等一系列问题进行资料的整理和分析,进而探讨出解决这一不利局面的措施,那便是将南湖船拳引入学校教育,尤其是高等学校教育中。同时,学校教育也理应承担起传承和发扬民族传统文化的重任,使南湖船拳在地方学校文化语境下发挥其特有的功能。
2南湖船拳在学校教育中的意义
学校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和逐步完善,使我国教育的课程结构和内容体系能够科学性与人文性有机的结合起来。地域文化作为一颗明珠闪耀在教育的大家庭中,在学校体育课程改革中发出光彩夺目的光芒,通过对地域特色文化的挖掘和发扬,能够有效地开展地域语境文化的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实现教育与文化的融合。
2.1培养学生地域文化的人文情怀与崇高责任感
文化的发扬和传承是以地域为根基,把历史作为主线,用文化作为相应的载体,虽然与地理有关但却不是地理,与历史有关联却不是历史。[2]当代大学生在学习地域文化的同时可以体验到当地绚丽多彩的文化魅力,学会了解与欣赏当地地域文化,培养热爱当地的人文情怀,激发对课程中地域文化主动思考的潜力,同时也是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更是进一步实施爱国主义教育丰富的精神财富。在特定语境下经过长期沉淀起来的地域文化,是一道拥有充沛水量的地域文化沟渠。因特定的语境所形成的地域文化有着独特的人文资源和人力资源,不仅仅可以利用其内部的资源将地域文化传承,也是独具价值的民间技艺发扬光大的重要推力,还可以解决学生就业问题,启发学校利用地域资源与传统项目相结合进一步拓展就业面。如南湖船拳不仅具有极高的观赏性,同时可以作为防身与保护技能,增加学生知识与武术融合等多方面的职业选择,以及南湖船拳的文化担当更能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并从中体会到嘉兴船与水文化的趣味。
2.2传递给学生尊重地域差异的文化态度
我国学校招生规模逐渐扩大,已经不仅仅是满足于本地区高等教育的需要,一所高校的学生往往来自全国各地。作为一个民族众多、文化多样性的大国,学生生活所在的地域文化,无时无刻都影响着学生的生活,依据地域文化来组织体育课程,能够激发不同地域文化的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本地域的学生也会倍感亲切,从而使文化间的交流更加顺畅,又能积极引导大学生从生活中的文化事物和生活体验中得到认同感,让学生体会到文化就在自己身边,体育无处不在的生活,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成长与成才。通过对南湖船拳地域文化的了解,学生能够正确的认识地区文化的内在价值,不但对当地文化产生归属感,而且还能够破除对当地文化的陌生感,吸引学生主动的去了解、去探索,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满足学生知识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的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更加尊重传统文化,把传统文化继续传承下去。[3]尤其是浙江地域文化,不仅有南湖船拳,还有舟山、杭州、湖州等地船拳,虽然各地一直都在争做船拳的“龙头”,但各家都明白自身特色不一,应取长补短,日渐完善自身,而船拳文化也进一步得到统一。
2.3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
体育课之所以在学校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正是因为它的实用价值。地域文化能够为学校教育提供丰富的养分,充满探究生活规律的健康知识,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当今体育科学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体育学涉及的领域呈现出现代化、多元化的趋势,体育与多个学科的交叉、联系、渗透,从地域文化语境下作为起点,依据文化传承的历史规律,抓住文化传承的特点,在当前学校教育体制背景下,开发体育课程教学,使学生具备更多的文化鉴赏能力、审美能力,并逐步以体育的形式把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下去,最终转化为有益于社会的创新价值。南湖船拳不仅有理论体系,根在于行船中打出的一招一式,既要有超强的身体能力,更要求夜以继日的勤加苦练,还必须在钻研中创新招式,突出自家武学的特色。
3南湖船拳的技术特点与文化特征
南湖船拳之所以能够成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因为其是独具浙江水乡文化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对于陶冶体育人文情怀、强身健体、铸就防身为国的思想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学校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主体精神贯穿于南湖船拳的体育课程与教学中,有利于南湖船拳的传承和延续,展现南湖船拳的风格特点与文化特征。
3.1南湖船拳的技术特点
南湖船拳,由于是在船头上仅有一张八仙桌大小的面积上练习,决定了南湖船拳的招式不能与其他的武术那样,限制其大范围的跳、蹦、纵、闪、展、腾、挪的习武传统。身动的同时船也在晃,为了能够让习武者的身体适应船的晃动,既要练习者身体保持平稳,又不能受到船体晃动的约束,在防守的过程中,双手不离上下,如门窗一样,似开非开并且出招迅速,一般在原地转动,具有步伐猛烈、躲闪灵活的特点。
南湖船拳基本功对腿部、臀部以及腰部的力量极其重视,步伐中以挪步为主,以求出拳时稳健,经得起风浪颠簸。腿部是发力的重点,为了适应空间狭小的船体,南湖船拳重视弓步、马步的转换动作,以体现出攻守兼备的特点。南湖船拳的独特风格,正是江南水乡灵秀与中华武术刚劲勇猛融合的完美演绎。[4]
3.2南湖船拳的文化特征
任何一门拳术的产生都是用身体表达生活的习性,根据大自然环境的变化进行人类生活的演绎,南湖船拳就是借助肢体的动作形态传承博大精深的地域传统文化,映射传统文化的象征意义。[5]因此,在练习南湖船拳的武术技法之外,也需要通过了解南湖船拳文化来深入了解与体验江南水乡文化。南湖船拳不仅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更成为了嘉兴地域文化的“活化石”,默默见证了“京杭大运河”的历史变迁和“嘉兴南湖”的发展,在嘉兴地区的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厚的历史文化情调。现如今,南湖船拳只是作为一种嘉兴民众健身娱乐的项目,但由于传统武术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对于嘉兴地区和江南地区的文化精神生活都有着不可忽视的文化承载与传输功能。
4学校教育中南湖船拳的文化传承分析
经过历代师祖的不懈探索,南湖船拳理论基础和技术套路逐步得以完善,其知名度也由地方扩展到全省乃至全国,国内外船拳爱好者前来嘉兴参观、拜师学艺者络绎不绝。与此同时,在全球信息化背景下,西方竞技体育对中国传统体育的冲击以及体育健身活动的多样性等因素的影响,南湖船拳也面临着异常严峻的挑战,传承和发展的状况不尽如人意,主要表现在:南湖船拳在传承过程中主要局限于民间传授,缺乏文献依据,注重技能学习而轻视文化传承,传承途径比较单一,以及传承人年龄结构的不合理,尤其是比较注重传统的师傅收徒弟模式,或者是家族传承等来实现,传承和发展模式非常滞后。这种局面若长时间的存在,必然会造成传承梯队的断层,经历南湖船拳传承和发展的挑战,学校体育作为文化的直接传播载体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改革创新机遇。
4.1学校教育中南湖船拳传承的必要性
地域文化语境下萌生的体育传统项目有其独特性,而我国众多的民间体育从远古时代一路走下来,[6]不同的地理环境成就了不同民族的文化语境,这也孕育了不同风格的武术派别。根植于民间的本土文化,既融合了人民群众的智慧,也反映出当地人民群众的文化习俗,武术派别的产生与发展,在受到民俗习惯影响的同时,也对时代文化的影响意义深远,[7]例如,起源于河南温县的陈氏太极拳、世界文明的少林武术、独具胶州半岛文化气息的螳螂拳,无一不体现着浓厚的地域文化特征。因此,在对南湖船拳的开发研究中,必须要对它所在的地理环境和时代背景加以分析。江南水乡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浓厚的文化底蕴,是南湖船拳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域文化空间,在南湖船拳的发展过程中深受嘉兴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其运动特点、运动内容、价值取向、人文精神、传播途径等都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在传承过程中各方面逐渐走向成熟并趋于完善,在练习南湖船拳的过程中可以让练习者感受到嘉兴这片土地的文化气息,以地域语境为背景开展学校体育教育,更好的展示出本地文化,也使得具有独特价值的传统武术技艺得到传承和发展。
4.2学校教育中南湖船拳的课程改革方向
学校教育应该承担起南湖船拳历史传承的责任和义务,大多数学生毕业后都选择走向社会,基本具备独立体育锻炼的能力,并且能够认知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学校体育课程是根据学生的意愿进行选择的,因此,有计划的推进和落实南湖船拳走进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方案,建设具有浓郁地域文化特色的南湖船拳武术课程体系,不仅是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重要走向,也是体育与科学贯通的标志之一。
目前,民族传统文化出现了传承断层的问题,而且日益严重。面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流失,我们必须利用更加有活力的载体来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而传统文化的根本特征是传承。[8]我们必须找到更加有利的途径和手段使南湖船拳作为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代代相传,而学校教育本身具有的系统性、目的性等特点是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最佳方式,通过学校体育课程的教授,扩大本地区的群众基础,根据嘉兴地区的实际特点把南湖船拳纳入到学校教育体系。高校的自我完善功能也能够弥补许多民间传承的不足,更加有利于构建一个科学、系统的传承教学体系,也为南湖船拳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南湖船拳作为一种教育资源,应该让更多的学生在学校里接受传统武术与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从身体练习中深入了解传统武术技艺中的文化底蕴。
4.3学校师资教育力量对南湖船拳传承的影响
引入学校教育来谋求南湖船拳的发展,应走两个主线方向:第一,在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中加大民族传统武术课程的比例,为学校教育创造一个良好的传统文化学习氛围,无论是国学理论还是传统行为礼仪的教学都是对与中华传统文化的一种隐形熏陶。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千百年的传承与发展中既分门别类又融会贯通,各大高校在校本教材的选用中应更多的满足地方和院校的需求,增加与本地域“武术文化传承”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地域优势教学内容,最大限度的避免本地稀有拳种的灭绝,为武术拳种的整体传承做出贡献。[9]第二,承担一定数量的民间武学教师的教学技能培训,从现代学校教育的背景出发,结合传统的师傅带徒弟模式,对民间武师进行专业化的教学培训,找出适合当代学校教育模式与传统拜师学艺教法的平衡点,有利于提高和改善传统文化素质和教师专业业务能力。南湖船拳在学校教育中的传承,无论是技术层面还是文化层面都占有比较明显的优势,学校教育对于南湖船拳的传承与发展更具系统性和专业性。
5结束语
当前,我国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正经历着传承难的困境,一是科技的进步,人类淡化了古人的劳动与智慧成果;二是青年人的享乐精神与社会价值观的导向,很少有人学习传统技艺,尤其是经济价值回报率不高的项目。鉴于此,国家正在通过文化宣传与经济补贴的方式,多渠道地传承与开发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南湖船拳是由嘉禾渔家儿女保家卫国、生活娱乐所创生的拳种,凝聚了多少代师徒的传承智慧与心血,然而时至今日却遭遇到了无人习得的窘境,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办公室、嘉兴市人民政府,以及南湖船拳当代传承人韩海华先生委托嘉兴职业技术学院,以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形式将其传承下去,经过几年的实践教学,南湖船拳被更多的人所接受和习练,成立了市属武术协会和学校俱乐部,参加浙江省内各项武术竞赛取得较好成绩。同时,在南湖船拳引入学校教育的过程中,衍生出一系列的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问题,如课程标准、师资力量、教师资格等,虽然已经得到很好的解决办法,但是在后期的实践教学中仍需要加强总结,设计出一套具有自身特点的南湖船拳课程理论体系,实现其从学校教育到地方推广、从地区文化到国家品牌,完成韩海华先生的国际推广战略,凸显出南湖船拳的独特价值功能。
摘要:通过运用文献资料法与实地考察法,针对嘉兴地区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实际情况,围绕南湖船拳在学校教育中的文化传承与发展问题进行调查,经过文献整理与逻辑分析得出:学校开设南湖船拳课程是实现教育与文化融合的最佳途径之一,以学校教育作为南湖船拳的传承方式,不仅可以突出南湖船拳的地域文化特征,还可以提升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学校教育,南湖船拳,地域文化,文化传承
参考文献
[1]王怀建,韩海华.南湖武魂[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2,(5):29.
[2]孙立,李福林,施群英.地域特色项目引入高职体育课程研究——以“南湖船拳”为例[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35(6):59-61.
[3]王海燕.试论地域文化对儿童发展的意义[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5.21(6):35-39.
[4]高东方,孙立,等.“南湖船拳”与高校体育课程的地域文化开发研究[J].体育世界(学术),2016,(7):71-72.
[5]闫民,邱丕相.象形武术——一种用身体表达的动态文化符号[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7,31(4):49-52.
[6]王俊奇.“边缘文化”语境下民俗体育发展的思考[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9,26(4).
[7]马敏卿,张艳霞.地域文化对武术拳种产生和发展的影响——以齐鲁文化为例[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448-451.
[8]张云崖,牛爱军,虞定海.传统武术的非物质性传承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34(7):54-57.
3.地域文化传承中学校体育文化建设论文 篇三
一、抖空竹与游戏相结合
目前在各个中小学校中,大课间活动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喜人景象,众多的活动都是以“我运动,我健康,我参与,我快乐”为主题,通过学校的体育大课间活动为辐射点,以“落实小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为切入点。开展“抖空竹活动”的学校,建议不要局限于单纯的抖空竹或抖出花样,而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把空竹与游戏相结合,比如跳大绳抖空竹、跳小绳抖空竹、跳竹竿抖空竹、捞月接龙等形式。师生共同参与,人人感受游戏与空竹相结合的乐趣,从而培养同学们团结协作的精神。
二、抖空竹与艺术教育相结合
抖空竹的艺术性也是很强的。把抖空竹与音乐、舞蹈、体育健美操相融合,完全能够使得学校阳光体育运动最终呈现成一场动人、优美且充满技术含量的文艺表演。笔者在一所区属小学了解到,在“丰田—NBA关怀行动”捐赠仪式上,在各级领导、嘉宾和NBA球星面前该校空竹社团进行的抖空竹表演,让外国友人叹为观止,博得全场喝彩。
抖空竹活动还可以由学校阳光体育运动延伸拓展到社会的全民健身活动中,现在的公园、广场、健身馆也会不时看到三五成群的成人或孩子在抖空竹,他们熟练地技巧,翻飞的空竹那优美的身姿无不令人赏心悦目,拍手称奇。由此可见,抖空竹正逐步地从校园里的阳光体育项目演绎到全民健身的热潮中,抖空竹这种传统的体育项目正在社会范围内不断的推广普及,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对抖空竹活动的了解和参与,真正实现了空竹这种久远的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在全民健身活动中也越来越多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三、抖空竹与传统文化教育相结合
空竹这一传统项目从远古走来,有他独特的魅力和艺术价值。在一所小学,笔者看到了完整的有关空竹发展历史的校园文化,从空竹的起源,空竹的盛行时期,空竹的传承以及现代的集健身、表演、娱乐与一体的空竹运动,展示了空竹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多姿的技巧。空竹俨然已经成为这所学校的体育特色。
常言道:开展的是活动,提高的是素质,铸就的是品牌。经过长时间甚至多年的训练,一定会达到孩子们阳光体育运动的目的,抖空竹、健体魄,培养健康高雅的新一代社会主义接班人。
笔者还了解到的一所学校,把抖空竹定性为学校的阳光体育特色项目,至今已经坚持了11年。这所学校的全校师生人人会抖空竹、人人爱抖空竹,校园气象和师生面貌为之焕然一新。这所学校的校长兴奋地对笔者说:学校将在今后的抖空竹特色教学中,进一步传承创新这项中华民族传统技艺。老师们也高兴地说,抖空竹经过反复锻炼,能增强大脑活力、提高灵敏性,同时对保护视力、促进智力发展都有好处。不少学生感激地说:“抖空竹这项活动很‘阳光,自从接触到这项活动后,上课不分神、知识点记得牢、解题思路开阔,学习成绩也有了很大提高。这项活动真是太好了!太受益了!
4.学校传承与发展民族文化 篇四
如果学校没有进行“摆手舞”比赛,没有进行《民间文学》的课堂学习,我会了解到这些民族特色文化吗?答案是否定的。所以,在民族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方面,学校起着重要的作用。学校传承教育方法如下:
第一,举办湘西民族特色文化专业讲座。让学生对民族文化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也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学生的兴趣。
第二,开展各种校园文化活动,比如齐跳摆手舞,学习民族手工技艺。一方面可以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另一方面又可以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培养他们的传承民族文化意识。
第三,开展实践活动,比如实地考察土司文化,或者对民族文化传承人零距离接触,可以进一步加深他们对民族文化的了解,深入了解到民族文化的“根”。
5.学校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 篇五
【摘要】优秀的传统文化有利于民族精神的弘扬、人心的凝聚、社会整合、规范秩序的确立,有助于对人的思想行为塑造。当前中小学生存在对中国传统文化认知缺乏、传统文化意识淡薄的趋向,学校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对于正处于积累知识,思想还未成熟的青少年学生来说,学校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本文根据当前现状,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就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做了详细的探讨。
【关键词】学校;中华文化;传承弘扬
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和民族精神。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自己的文化认识如何,它的公民的文化品格如何,与这个国家和民族的进步与发展,乃至它的前途命运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我们中华民族之所以昂然挺立,在很大强度上将要得益于我们血管中流淌着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滚烫血液。同时,它也是一个自信的民族之所以自信的最大理由。
当前中小学生中存在对中国传统文化认知缺乏、兴趣不浓、传统文化意识淡薄的趋向。他们对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化,如传统美德、传统节日、文学名著、诗歌词赋、成语、毛笔字等没兴趣,而对洋文、洋节日、洋快餐、日韩明星、流行音乐、网络游戏等却倍加推崇。
学校应力求把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到教育教学之中,并结合各科的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真正用传统文化精神和世界优秀文化哺育青少年,培养他们宏阔的视野、博大的情怀、独立弘毅的人格精神。只有具备了这种人格精神的一代人或几代人,才能担当起自己经历的时代风雨,完成民族振兴的历史使命。
一.营造学校的文化氛围
1、学校在墙壁、宣传栏、校园内张贴和悬挂适宜的各种诗文和优美词句,校园广播在课间早晨、中午休息的时候播放优美的古诗文和优秀的中外文学名著,形成一种浓郁的阅读文化氛围。
2、学校为学生学习古诗文做出时间上的保证,确保学生每天有半个小时的诵读时间,最好以晨读时间为诵读。此外,每周三下午古诗文活动课为学生诵读时间。
3、开放学校图书馆,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源,为学生提供优秀的文学读物,建立一个学生必读书库,并要提高图书流通率,为广大师生系统阅读名著原典创造条件。
4、学校每半学期举办一次读书讲座。每学年12月进行师生诵读汇报展示活动;每学年2次的专题读书论坛;每年5月举办一次的“经典诵读”擂台赛。
5、每班确定班级阅读成长计划,学生学年阅读计划。倡导师生共读,创设书香班级。一学年评出“十佳读书之星”、“十佳阅读班级”、“十佳阅读型教师”“十佳讲故事能手”等。一学期开展两次手抄报比赛,并且展示优秀作品。
二、弘扬传统,落实行动
以“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民族节日”“爱家乡”“学雷锋”等为主题,积极开发传统美德文化教育的校本课程。通过校本课程的实施,可以更加有效地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学习传统美德。
1、重视传统节庆教育。学校充分利用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民族传统节日,引导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民俗风情和传统美德。如清明节开展祭扫烈士墓活动,作为少先队辅导员,笔者每年清明节都要组织全校少先队队员上山给教师前辈扫墓;端午节给学生讲解节日的由来,纪念爱国先人;中秋节开展赏月赛诗会;每年的重阳节,学校组织各年级召开重阳“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主题班会,引导学生学会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懂得与他人和谐相处,增强他们对父母与长辈的感情、懂得体谅父母,孝敬长辈。
2、积极开展各种主题活动,如“学雷锋”、“爱家乡等”。学校组织学生学习雷锋叔叔精神,幼儿园教师给幼儿讲雷锋叔叔生前的事迹,1至6年级学习事迹,并举行《学习雷锋好榜样》合唱大赛,并刻录《狼牙山五壮士》、《地道战》、《抗美援朝》等历史影片进行教育。2011年,我组织少先队队员积极参加“祖国好,家乡美”主题活动,指导少先队队员朗诵《祖国啊,我亲爱的母亲》,荣获第一等奖。
3、利用学校的第二课堂,积极开展传统的文体活动。学校开展的兴趣活动小组有:合唱队、舞蹈队、绘画小组、书法小组、武术队、刺绣、地方菜的烹饪等,坚持常年训练。学校大课间操是武术健身操,做操要求严格,学生一定要做到位,2011年11月25日举行体操比赛,取得良好的效果。此外,学校还组织学生学习民族服饰刺绣,如:苗族、水族、侗族服饰花纹等。
三、加强教师队伍培养
传统文化教育的质量取决于教师水平。因此,我们要搞好传统文化教学,必须从培训教师、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入手。
学校应通过各种途径对教师进行培养训练,形成一支以语文组全体教师为主,其他科教师自己参与,熟悉中国传统文化历史,熟悉传统文化教材,熟悉传统文化教学方法,有独立教学能力的队伍,为开展传统文化课程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积极开发孝文化教育的校本课程
如果说把传统文化教育与学校的各科教学结合起来是百花齐放,那么开发孝文化教育的校本课程就是一枝独秀了。开发孝文化教育校本课程是传统文化教育在学校深入开展的重要体现,它是一所学校形成有自己特色的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标志。也是对学生感恩教育的有力方面,是破解当前德育难做的关键。
进行校本课程“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开发。校本课程的实施,可以更加有效地让学生了解中华传统美德,热爱传统文化,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并内化为自觉的行动。
五、挖掘教材中的资源,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教师,特别是文科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所包含的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深刻的哲理,用优秀文化的精髓来启发学生、影响学生,使他们懂得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引领学生与大师进行心灵的对话、精神的交流。让学生走近屈原,理解什么是爱国;走近杜甫,理解什么是忧国忧民;走近苏轼,理解什么是豁达„„让学生在阅读中解读并走近一个个伟大的灵魂,从而实现文化的传递、精神的传递。让学生们在一次次的情感体验中,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营造积极良好的舆论环境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要有良好的舆论环境。我们应在学校张贴标语、图片、宣
传画等文化载体,展示中国传统文化;通过专栏、专刊、学校广播站等媒体,介绍中国传统文化;要开展以弘扬传统文化为题材的校园文娱活动,宣传中国传统文化。努力为学生学习传统文化、接受传统文化、发扬传统文化营造良好的环境
六、成立多种学生兴趣小组,内化传统文化
学校成立合唱队、舞蹈队、绘画小组、书法小组、武术队等多个宣传传统文化的学生兴趣小组。学校通过引导学生开展具有民族特色的兴趣小组活动,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体验和感受,促进学生将优秀传统文化内化为自身的价值判断,并自觉践行传统美德对自身的要求。
结束语
6.地域文化传承中学校体育文化建设论文 篇六
——义乌中学三年发展规划德育部分
发展目标:德育工作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何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为依据,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未来发展为根本,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重点,借八十校庆之际遇,在校园文化建设上不断传承和创新,凝练传承前人的文化血脉,重塑我校的主流文化精神,熏陶我校师生的精神和情操,构建我校与众不同独具个性的一贯追求和教育价值观,创造我校的德育品牌和声誉,引领学生自主全面发展。
具体措施:
1、传承学校文化积淀,培养学生道德根基。
学校管理的最高境界是文化管理。继续深入探讨义中八十年来特定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传统,正确把握现代与传统,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初步确定我校的一贯追求“为邑树人”“蔚然国器”“作育英才,文通武达”的育人思想,将她培育成先进和强大的校园主流价值,通过创设校园的舆论、氛围、环境,让师生精神和情操得到熏陶。为此,充分开发校史馆、主题雕塑、学校电视台、广播站、文学社等校园文化资源,培养确立具有“爱好学问的智趣、高尚纯洁的品行,强健壮美的体格,服务团体的精神”的发展目标,以此引领学生自主发展。
2、加强队伍建设,构建团队品牌特色。
继续坚持班主任暑期培训;组织青年班主任主题沙龙活动,以自主互动的形式探讨解决班级管理工作的难点、热点,缩短青年班主任的“适应期”,加速“发展期”; 举办班主任论坛、主题班会组织大赛和班级创新管理征文比赛等活动给年轻班主任以体现人生价值、展示个人风采的广阔舞台。以多种方式来提升班主任的理论素养和实际管理能力。继续倡导“责任心”、“亲和力”、“创造性”这一我校班主任队伍的个性品牌构建。其内涵就是“责任心”要求班主任尽职敬业,把学生放在心中,为学生健康、健全成长负责,是我校班主任工
1作的基本底线。“亲和力”要求班主任具备民主和平等的思想,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创造公平的教育环境。“创造性”就是要求新班主任能专心钻研业务,形成自己的工作风格,老班主任能克服职业倦怠,不断进取创新。以此为标准建立评优机制,每学年设班主任责任奖(青岩奖)、亲和奖(白彦奖)、创造奖(奋飞奖)各一名。选典型,树榜样,为优秀班主任提供介绍成功经验的平台,充分发挥优秀班主任的骨干作用和辐射作用。使“责任心”、“亲和力”、“创新性”这三大品质成为我校班主任的共同追求和共性品质。
3、完善德育活动体系,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未成年人身心成长的特点,不断探索实践,建立“规范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的格局,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挖掘学生的潜能,提高综合素养。
⑴规范育人 探讨改革、逐步规范教师值周班、学生值周班工作制度,不断完善、规范三项竞赛、文明班级评比办法,加强校风、班风建设,深入开展校风建设月、文明素养月两大主题活动,通过完善管理制度,建立所有规范,严格执行落实、务实取得成效,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形成良好的校园制度文化。
⑵实践育人 深入开展综合素质教育实践活动。注重学生的学习生活状态和情感体验,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和主体作用的发挥,创造性地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课外活动,做到寓教于乐,来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计划开展四大系列活动:
①健康教育系列活动 包括 “急救知识培训”、防艾专题讲座、青春期教育等卫生知识宣传教育活动及心理健康辅导活动。
②体验教育系列活动 包括高一军训;高二学农;春游(远足)活动;夏令营活动;野外拉练活动等。
③成长教育系列活动 通过绿色俱乐部、球迷协会、篮球社、学生艺术团、书画社、足球社、英语沙龙、记者协会等学生社团活动为学生特长培养和展示
创造平台,“发掘自身优势,扩大自身优势,实施自我教育,实现自我目标”学生自我教育活动等。
④公民教育系列活动 包括普法教育、安全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成人宣誓仪式等教育活动。
⑶文化育人 校园环境是学生成长进步的重要因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充分开发校史馆、主题雕塑、学校电视台、广播站、文学社等校园文化教育资源,把校园建设成为有文化品味的育人环境,继续坚持“为邑树人”“蔚然国器”“作育英才,文通武达”的育人思想,引领学生自主发展,培养自己具有“爱好学问的知趣、高尚纯洁的品行,强健壮美的体格,服务团体的精神”。大力弘扬主题雕塑蕴含的“金乌奋飞”精神以及孔子铜像的“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精神,通过高一新入校、高二成人主题宣誓仪式、国旗下讲话等形式为载体,挖掘学校文化积淀成为教育资源,使我校八十年厚实历史积淀何传统文化激发新的生命力。
4、创新德育途径,加强德育课程建设。
7.地域文化传承中学校体育文化建设论文 篇七
1篮球文化的含义和作用
1 . 1篮球文化的含义
文化是人类改造自然、认识和实践社会的活动总和。篮球文化的形成是篮球运动项目在长期发展和变迁过程中的积淀。篮球文化的核心在于参与,在于传播。篮球运动固有的特点对学生的精神世界和社会行为产生很大的影响。在篮球运动中表现出来的集体配合精神、团结友谊精神、顽强拼搏精神以及爱国主义精神和国际主义精神等等都是人类精神文化的折射。
1 . 2篮球文化的作用
篮球运动和文化教育结合,不但能强健体魄,更主要的是培养人的精神品质,使人的身体素质、道德精神得到全面和谐发展和提高。篮球文化氛围的形成对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虽然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篮球文化被人们所忽视,篮球文化的影响力也没有得到大家的认可。但随着篮球运动的发展和信息交流的现代化,许多中学也开始组织学生观看篮球比赛、组织学校篮球队之间或与其他学校之间进行友谊比赛,烘托营造篮球文化氛围,这些活动都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学生对篮球运动的了解和喜爱。另外,篮球文化还要求比赛要遵守规则,公平竞争。这样可以培养学生遵守规则、诚实守信、尊重对手、队员之间相互协作、团结一致的良好品质。其次,篮球比赛时要求同一队员之间着队服,统一着装,场馆开阔明亮,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
2如何在教学中融入篮球文化的教育和传承
2 . 1提高学生的篮球素养
篮球素养是一个复合型的整体,它包括正确的篮球知识,正确的价值观,正确的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的态度和方式等等,这是通过人们学习篮球知识、篮球技能而形成的。篮球教学实战中,教师要合理运用激励性教学的手段,激发学生的好强心理,强化他们篮球学习的信心、勇气和荣誉感。教师可以在篮球教学过程中穿插一些篮球比赛,可以把课堂刚教的篮球动作当作篮球比赛的比赛内容。如果条件允许的话,教师可以抓住篮球技术好的同学来表演学生们课堂上学的篮球动作或者是技术技巧,这样既可以给学生树立好的榜样,作为参照体,也能让部分学生看到自己和榜样学生的差距,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而后产生羡慕或者是向往的情感,自己产生想学的心理动力与求知欲,接下来将以全新的面貌投入到下阶段的新技术学习中。在篮球的教学活动中,要以物质层次和精神层次为基础,重点加学生社会层次的大力培养。提高学生的篮球素养,不单单可以让他们能够拥有强健的身体素质,同时可以培养他们全面发展,为篮球文化的传播提供基础。因此,全面提高他们的篮球素养,就能使篮球文化得到真正的传承。
2 . 2对篮球教学内容进行改革
中学篮球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创新是提高学生对篮球教学课程兴趣与求知欲的有效方法,我们要追求现代化的教学课程,与此同时,科学化和信息化也是不能缺失的,这是现代教学发展要奉行的重要标准和最低要求。篮球教学一定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在课程教学理论和实践创新的双向要求下,变革传统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立足于满足学生对篮球学习的需求。第一,在教学授课内容选择那些方面的改变,不再是单单侧重于期末的考试,而是针对学生本身对于事物的认知,他们的生理,心理,知识水平等等的具体情况,制定多层次,多知识面,增强其实用性。在传授技能本身的时候,应该根据学生年龄和学生身体本身的情况,做到继承和发展有机结合。保留其中最典型,最有文化价值的内容。第二,应该增加篮球文化知识的理论课。针对一些中学不开设理论课,和很少的理论课的现象,相应的增加篮球理论课的教学时数,让学生对于篮球的认识得到提高,可以做到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2 . 3对篮球教学形式进行改革
篮球教学的授课形式应该多种多样的,课堂气氛的严肃氛围,教学方式的程序化,易忽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束缚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营造“自由,愉快,活泼”的教学氛围,让严密的课堂纪律和生动人性化的教学氛围融合,更加强调信息的多重交流和教学环境的不断升级优化。学生是教学内容的主要参与者,教育工作者起到主导作用,结合教学内容的提点,采取启发式的讲解,让学生脑海中模拟情景。在教学态度上,做到有耐心,针对教学的难点,重点,进行实际和理论的分析和比较,让学生多思,多想,多问,进一步认知篮球,可以让学生在发展自身的优势同时,更好的掌握篮球的标准的技术动作。篮球的教学内容要涉及到道德方面的教育,培养学生尊师,尊重裁判员,尊重队友,尊重对手,认识到团队意识、整体意识,团结互助,认真,可以让教学和塑造学生的品格有机结合,让学生的完整人格对社会发展变得更加的有利。
2 . 4对篮球教学的改革进行评价
传统的对于篮球教学的评价是以知识本位和篮球本位为核心,侧重于结果,往往忽视了过程。对于篮球知识的掌握是教学评价的重要标准,这样的教学评价对于篮球知识的传授和发展起到了作用,但是这样的教学评价也存在不足:一方面,忽视了教学主体的重要性,已经他们自身的能动性,教学评价关注的是篮球知识,对于篮球教学活动的参与者的关注是不够的。另一方面,教学评价未能关注学生自身的健康发展,以下判定为主要方式,缺乏必要的客观性。能力本位从方式和主体以及内容方面都大大超越了以知识本位的教学评价,这种评价侧重于培养和提升学生本身的篮球技能,以在场上学生本身的篮球意识和篮球方面的反应力和他们有机的运用战术。但是这样的教学方式的评价也有不足:过分追求个人篮球技能的提升,进而导致了教育者以培养学生的篮球技能为教学目的,从而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说,在篮球教学的过程中是要重视的是评价的作用,要实现过程和结果的有利结合,做到双重的成效。教学内容的评价内容应该是多方面的,要对学生对于篮球技能的掌握进行考核,还要对于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进行考核,还要看学生本身对于体育的认知水平,对于体育精神的意志品质,关心学生的健康情况,在体育方面的兴趣等等的情况。注重考核的结果,也要看中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学生在课后之余的锻炼的情况,达到篮球技能和学生全面发展的篮球教学的目标。
2 . 5对课外体育活动进行改革
在课后的体育活动是课上授课的延伸,增强学生课外的的体育运动是有利于验证课上理论和指导直接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方式,同时,课外的运动有利于学生增强处理人际关系,强化团队的群体意识,大大活跃了学校的活动氛围。一般而言,喜欢课外运动的往往是篮球技能比较好的同学,基础差的同学往往是羡慕的份。篮球课堂教学很有必要,作为教师,同样有义务为学生制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课堂外部环境,简单地说,就是教师要为学生创建一个氛围好的互动教学环境。如何营造出既民主和谐,有宽松有度的气氛是学生学习积极性是否能提高的关键因素。假设学生对课堂教学与知识学习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与建议,教师也认可了的话,这里的篮球教与学就达到了人们一直追求的事物深刻的认知,这是在理论上的效益,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创建竞争式的课堂情境,鼓励学生积极进取,一改从前的传统篮球教学单一模式,这样既可以克服学生对僵化的教学模式产生的厌倦情绪,也有利于教师的方便有效的教学。只有大规模地征询学生对篮球技术教学方式的意见与建议,才能更好地造福于篮球教学。对于大多篮球技能不好的学生他们一般是上课的时候,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大篮球,但是在课后之余,就极少去接触篮球的运动了。这样的话就不能让课堂上的内容得到进一步得到验证和提升,之话费少量的时间去做这个运动,就很难达到锻炼身体的目标了。所以,我们应该改革课外的体育运动,要加强基础不好的学生,只是在课上接触篮球,课下不去接触的同学,培养他们对于篮球的兴趣和爱好,让他们在不知不觉当中,去喜欢这个项目,达到炼身的效果。当然,我们可以采取多样的方式进行活动,如篮球社团、篮球小组等等,进行篮球知识方面的竞赛辩论等等。总的来说,一定要采取多样的方式,不断提升对篮球文化的认知,更好地去继承和发展这样对身心有帮助的一项运动。
摘要:文章首先分析了篮球文化的含义和作用。接着文章又从提高学生的篮球素养,对篮球教学的内容、形式和评价标准分析提出了改革的建议,为中学篮球教育中篮球文化的传承提供了理论参考。
8.地域文化传承中学校体育文化建设论文 篇八
[关键词]地铁壁画;地域文化;城市形象
[Abstract] Subway mural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subway culture. Displaying the regional culture and interacting with people in the subway by the form of subway mural are the important way to promote the exchange and dissemination of the regional culture,which will shape and enhance the image of the city and accelera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Taking the Changzhou Metro in the construction as an example, we combine mural teaching curriculum with practical research to carry out the mural design which take Changzhou regional culture as its theme with hoping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 for practical application.
[Key words] Subway mural;Regional culture;The image of the city
(指导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研究性成果,课题编号201411055011;校级课程建设与教改建设的研究内容。)
一、引言
地铁壁画是当代公共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它不同于一般的壁画,是经过创作者深思熟虑、精心设计后,以绘画、工艺和数字媒体等手段在地铁交通公共空间中的具体运用。地铁壁画是提升城市形象的公共艺术品,可以通过其体现现代城市的地域性特色,作为地铁环境中的公共艺术,它还起着构筑地
铁文化空间,提升地铁空间的精神特质和城市形象的重要作用。在由钢筋混凝土、不锈钢构建的地下环境中,地铁壁画的设计制作者试图通过各种艺术表现形式营建和设置一个充满人情味、充满艺术气息和美感的地下文化长廊。常州地铁是江苏继南京、苏州、无锡之后开始兴建地铁的城市,地铁一号线工程已在紧密进行,随着施工的进展,地铁配套的环境建设也在紧密实施,其中地铁壁画设计就是其中不可或缺的内容。本文借此契机,通过壁画设计课程教学与对大学生创新实践课题的设计指导,从常州地域文化出发并充分考察地铁一号线主要站点中的环境状况后,开展了主题式壁画创作实验性设计,以供实际运用参考。
二、以壁画主题设计为切入点传承地域文化
常州地铁一号线是南北向骨干线,由北向南长约34公里,共设29个站点,贯穿常州市区主要中心点。从其所经过的区位来看,主要站点有:常州北站、龙虎塘站、汉江路站、太湖路站、市民广场站、火车站站、文化宫站、湖塘站、大学城站等,这些站点涵盖了常州主要历史文化区域、旅游景观和城市地标性建筑等,这提供了壁画设计的明确主题和思路。结合这些具有代表性的地域特点,不同站点展示该站点周边区域的特色文化,使地铁文化成为常州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之根,也是一个城市的灵魂,打造先进的城市文化品牌,对于提高城市知名度、增强城市核心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城市的发展建设中,城市文化沉淀成了一种精神,彰显着一个城市的魅力[1]。如果地铁文化定位准确,设计建设合理,将对城市的整体发展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甚至可以帮助提升一个城市在国家和世界的地位,带来难以估量的经济、社会和文化效益。因此,从传承地域文化入手,通过主题壁画内容的形式表现,是地铁壁画设计的最为有效的途径,结合本设计实践课题,我们做了以下构思。
常州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为“八邑名都、中吴要辅”,名人典故众多、文化遗产丰厚。有春秋淹城、中华恐龙园、嬉戏谷、中华孝道园等大型主题公园;有具江南园林特色的红梅公园、东坡公园、中国花博园、常州未园等;有以天宁禅寺为首的众多佛教文化基地;有具城市地标性的建筑传媒大厦、创意产业园、行政中心、博物馆、奥体中心等;还有常州梳篦、金坛刻纸、乱针绣、酿酒工艺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青果巷、西直街、焦溪古镇等民风淳朴的老街文化。以这些地域文化为主元素,进行巧妙构思,凝练主题,结合地铁站点所处周边环境、城市文化现状,开展不同地铁站点的主题壁画设计。针对常州地铁主要站点,分别确立了:“常州北站”彰显高科技文明主题;“龙虎塘站”以龙为主题,突出常州龙城文化;“汉江路站”紧靠常州中华恐龙主题公园,无疑将以恐龙题材表现(图1);“太湖路站”周边为常州创意产业园区,以动漫、创意文化为主题进行设计;“市民广场站”地处常州新行政文化体育中心,以选用凸显体育、市民幸福面貌题材为主;“火车站站”是常州城市中心,通过反应常州吴文化、江南古典园林、现代时尚的题材来创作;“文化宫站”可以以常州历史名人、典故与古民居为题材的主题表现(图2);“湖塘站”紧挨春秋淹城主题公园,以春秋文化为题材进行设计是最佳选择(图3);“大学城站”以反映现代文明科技、未来发展趋势展望、青春与生命的主题为主(图4)。
nlc202309051516
根据以上壁画设计构思,在课程教学与课题实践设计中,分别做了不同的主题设计,在此选择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壁画创作主题进行探讨。“恐龙时代”主题壁画设计:以不同时代的恐龙及其生长的环境、植被为素材,通过提炼后以省略、夸张的装饰手法,运用平面化造型、绚丽的色彩进行表现,结合马赛克镶嵌工艺,不同大小块面分割使画面内容与色彩相得益彰,整体视觉感突出,能够与环境紧密结合起来;“印象常州”主题壁画设计:是以常州现代主要代表性建筑为元素,如地标性建筑传媒大厦、奥体中心、博物馆等,通过对建筑形体的凝练,以概括、简练手法及线面造型,重新组构一全景式景象图,画面拟以刻绘结合现代灯光技术制作表现(图5、6);“水乡江南”主题壁画设计:是以江南园林景观、古民居为元素,通过线面造型手法对其提炼概括,拟采用刻漆贴金或沥粉贴金的工艺手段进行制作,表现出一段江南民居生活化的景观(图7);“吴风遗韵”主题壁画设计:则是以春秋时期建筑景观以及常州古代名人“季子”等像为元素,以表现春秋时期文化为背景,契应春秋淹城主题公园、映衬出了常州深厚的历史文化,结合浮雕壁画工艺表现,块面分割式构图能较好的突出画面内涵。结合地铁站点的地理位置选择贴切的壁画主题,能使常州的历史文化得到有效的传播与关注,从而促进其发展传承(图8)。
三、依托地铁环境壁画的视觉传播重塑城市形象
广义上讲城市形象就是指城市空间内各显性和隐性的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在社会沟通作用下产生的互动机能。它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是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和一定的社会发展阶段中,人们的居住活动与自然因素、社会文化和经济因素相互作用的综合结果[2]。简单地说,城市形象是指一座城市在公众心目中的基本印象或感觉意识,是公众对一座城市的总体评价。因而构筑一个城市的整体形象包括众多方面,建筑、环境、文化、经济以及市民的文明程度等都可能对城市形象起着某种影响。地铁贯穿于整个城市,是城市的交通动脉,人流集中,它在充当交通工具的同时也充当了交流工具,这种交流包括文化的交流、经济的交流、情感的交流,在它身上承载和体现着城市的人文要素和特质。地铁建筑、环境、车辆、设施标识及其背后反映的地铁文化直接构成了一座城市的地铁形象,地铁形象的建设和发展与城市形象的建设是统一的,它们互为支撑、相辅相成。而在构建地铁形象和文化的过程中,地铁壁画设计举足轻重,它能传递出地域文化特色,让人们在乘坐地铁时感受到这座城市的风貌,这对于提升整个城市形象和文化品位起着重要的作用。
地铁站将乘客从地上带到地下,从城市的一个地点带到另一个地点,贯穿于一座城市。置于其中的壁画是该区域空间的一种特殊的文化印象,反映出城市的人文历史、科技水平和美学标准,是展现都市文化的窗口,它呈现出这个城市的文化精神,是一座城市人文精神的外在表现。地铁壁画经过精心设计与制作,不同站点拥有不同主题,具有地域特点、个性化审美的壁画内容传递给来往公众,与公众产生视觉互动交流,从而传播着地铁和城市文化,展现着城市精神,塑造着城市形象。围绕地铁而创造的壁画,犹如一个城市的血脉,这种地下文化艺术长廊将给每一位乘客以美好的视觉享受,通过地铁壁画主题内容对公众进行文化上的视觉传播,将本土的、地域的、个性的、时尚的、典型的文化与审美精神和地铁中的来往人群进行交流与碰撞,达到相互影响、渗透与融通的效应。常州通过地铁壁画展现极具代表性的历史文化、城市面貌、科技文明等等景象,让来往人群在欣赏和接受的同时,既可增强人们对这座城市的美好印象,还可促进其对外传播、扩大其影响,从而不断促进城市文化的发展,城市的形象也将随之树立与提升。
四、结语
一座城市的形象塑造并非仅靠宏伟的高楼大厦、发达的经济水平等硬性条件,更为重要的是需依靠这座城市所拥有的文化底蕴、公众意识、时代观念等软性实力的打造,简言之,一个拥有良好形象的城市应该能带给人们一种人文关怀。地铁壁画不仅是对有限的地铁空间进行环境装饰,通过壁画的形式色彩、题材内容等给人们带来视觉愉悦感,还可以体现其人文关怀性,并增强人们对这座城市的了解。地铁壁画根据空间环境特点,通过合理的设计,表达出富有地域特色的内容,以此来彰显出城市空间的人文形象和城市精神文明,使地铁在给人们提供交通便捷的同时,起着传播城市文化和丰富人们文化生活的重要作用。通过壁画设计手段对地铁枢纽进行文化品质塑造,将地铁线打造成一条特色的文化景观带,让人们在出行时感受到浓浓的城市文化氛围,增强对一座城市的归属感。当人们通过这种方式熟悉了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留下了对这座城市的美好印象,便成就了这个城市的形象与魅力。
参考文献:
[1] 李睿,王强,曹传.论地铁文化与城市文化之间的关系[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2] 吕文强.城市形象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9.地域文化传承中学校体育文化建设论文 篇九
发布时间:2014-11-12 来源:云南文明网
近年来,永仁县始终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作为德政工程、民心工程和希望工程来抓,把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作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载体,坚持标准、突出特色,“建、管、用”紧密结合,相继在莲池乡、猛虎乡、宜就镇中心小学建立了3所乡村学校少年宫,使少年宫成为了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阵地、文体活动平台和社会实践基地,实现了以乐促智、以技促能、以读养德,社会效益初步凸显,受到广大教师、家长和学生的衷心欢迎。2014年7月4日,云南省乡村学校少年宫项目建设工作推进会在永仁县召开,永仁县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做法和成效得到中央文明办和省州相关部门的肯定。
一、主要做法
(一)强化组织领导,办规范有序的少年宫。为加强少年宫建设、运行和管理,永仁县一是健全领导机制。将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纳入重要的议事日程,成立了乡村学校少年宫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全县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情况进行统筹规划、协调指导和检查督办;制定下发了《永仁县“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实施方案》,将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纳入相关责任单位工作目标考核和文明单位考核评比的重要内容,形成了党委政府领导、文明办牵头、教育部门具体实施、有关部门齐抓共管、全社会积极参与的工作格局。二是健全投入机制。按照政府投资、社会捐助、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思路,多种渠道筹措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和运行资金。目前,全县共整合投入建设资金110余万元,已建成的3所乡村学校少年宫全部实现了有牌子、有设施、有活动。三是健全师资保障机制。全面加强辅导教师培训,提高学校教师一专多能的基本素质,推行特长教师的多校互聘,实行跨校教师“走教”,努力实现师资配置共享。积极整合利用各种社会公益性资源,吸纳“五老”人员、“非遗”传承人、民间艺人等担任辅导员,进一步充实了师资力量,丰富了授课内容。四是健全运行机制。以教育部门为主体,建立了一整套少年宫运行制度,制定了活动实施方案和辅导员岗位职责,规范了活动的程序、内容和标准,出台了辅导员管理、教学管理、痕迹管理等一系列规章制度,确保了工作有序开展。同时,要求各少年宫“就近、就需、就时”安排未成年人参加活动,确保了良好的活动效果。
(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办有特色的少年宫。结合全县少数民族人口众多,民族风情浓郁,以“直苴彝族赛装节”、“苴却砚制作技艺”、“彝族刺绣”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彩的实际,坚持从娃娃抓起,把各类别“非遗”传承人、民间艺人作为少年宫校外辅导员,开设二胡、三弦、吹树叶、刺绣等传统项目课程,教授筚鲁、响篾、闷笛等濒临失传的乐器,培养孩子们对优秀民族民间文化的认知、兴趣和爱好。宜就、莲池和猛虎3所中心小学少年宫均开办了彝族刺绣、民族乐器、民族歌舞等方面的兴趣小组,每学年举办民族乐器、彝绣成果展示和T台走秀、穿花衣比赛等活动。同时,积极挖掘传承彝族民间歌舞作为少年宫的又一特色,搜集整理民间乐谱、歌调,刻录成光碟分发各学校,广泛开展“民族歌舞进校园”活动,使“非遗”项目在学校寓教于乐中得以传承和发展。
(三)建设“一宫两阵地”,办有活力的少年宫。按照“整合资源、一宫两阵地”的建设思路,充分整合校内、校外资源,把少年宫的活动阵地从学校延伸到乡镇文化站,利用文化站的图书、文化资源信息共享、体育活动场所、“非遗”传习所等资源,极大地丰富了乡村学校少年宫的活动内容、活动载体和活动方式。一方面,乡镇文化站资源免费向未成年人开放;另一方面,在寒暑假期间,文化站为有兴趣爱好的学生和留守儿童举办民族器乐、彝族刺绣等培训,并组织文艺展演、比赛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丰富学生的假期生活。此外,整合西部地区薄弱学校改造项目、招商银行等捐赠的物资设备,充实了少年宫活动所需的电脑等设备器材。通过资源整合、阵地延伸和活动拓展,形成课内与课外结合、校内与校外并重、学期与假期衔接、学校与家庭和社会教育相沟通的育人新空间,促进了农村未成年人特别是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四)开展综合评价,办促进全面发展的少年宫。积极探索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评价,全方位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动脑能力,按照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要求,结合未成年人的心理和生理特点,把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与学生素质教育相结合,对学生从学科知识、卫生习惯、学习习惯、课外活动、兴趣特长、劳动技能等六个方面120项指标提出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坚持学生自评、教师评、学校评和县教育行政部门全面分析的“三评一分析”办法,每学期末组织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一次全面的分析评价,有效避免了重分数轻德育、重文化成绩轻能力培养等现象。
(五)坚持抓小抓早,办立德树人的少年宫。育人先育德,育人必先抓小抓早,从娃娃抓起。永仁县以乡村学校少年宫为阵地,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思想道德教育和实践活动,做到实践育人、以德育人。充分发挥少年宫活动最接地气、覆盖面广、灵活多样的优势,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先进性和示范性与普遍性和广泛性有机结合起来,把树立未成年人的远大理想和满足现实需求有机结合起来,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校园”、“节水、节电、节粮”、“美德少年”评选、道德讲堂、“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我们的节日”、“敬老尊老”、“心向党、讲品德、见行动”、“五心教育”等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引导未成年人走出校门、融入社会、感受乐趣、培养能力。
二、经验和启示
(一)乡村学校少年宫成为促进农村未成年人全面发展的重要平台。乡村学校少年宫根据学校师资力量和学生兴趣爱好,精心设计内容鲜活、形式多样、吸引办强的德、智、体、美、劳主题兴趣活动小组,做到了人人参与,人人有项目。并充分利用学校课余时间、周末和寒暑假免费开放,为未成年人提供了多样化的课外活动空间,让广大农村未成年人体会到了课余生活的乐趣,不再沉迷于游戏、网吧,或三五成群无事生非,解决了家长的后顾之忧。
(二)乡村学校少年宫成为传承和弘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永仁县在乡村学校少年宫项目建设过程中,充分发挥民族传统文化优势,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工作,开办的彝族刺绣、民族乐器、民族歌舞等兴趣小组,成为了少年宫参与人数最多、效果最好的活动项目。少年宫聘请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本地民间艺人担任校外辅导员,既有效解决了学校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又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找到了“传人”,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学校寓教于乐中得以传承和发展。
(三)乡村学校少年宫成为丰富农村未成年人课余生活的重要舞台。据调查,大部分农村未成年人,特别是留守儿童的课余生活枯燥乏味,缺乏家庭教育和关爱,做作业、看电视、干农活成了农村未成年人课余生活主流。乡村学校少年宫的开放时间为平日放学后、节假日和寒暑假,活动项目丰富多彩,而且适合未成年人“口味”,这让农村未成年人娱有去处,并在集体活动中培养了兴趣特长,享受到充实快乐的课余生活,促进身心健康。
(四)乡村学校少年宫成为农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载体。乡村学校少年宫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结合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教育的要求,通过开展“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我们的节日”、经典诵读等活动,引导学生在家庭孝敬父母、在学校尊敬师长、在社会奉献他人,树立正确理想信念,培养高尚道德品质。同时,通过持续深入的开展活动,使农村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和实践活动有实在、可行的阵地和载体,让农村未成年人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者、践行者。
瞻岐镇中心小学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滨海乡镇小学,2013年,在区文明办、教育局、财政局的大力支持下,创建了“海之韵”乡村学校少年宫,确定了“135”工作思路(即追求一个目标,落实三大建设,凸显五大亮点),扎实有序地开展“海之韵”乡村学校少年宫的各项活动,取得较好成效。
★追求一个目标
让每一位生活在滨海这块热土上的孩子在“海之韵”乡村学校少年宫中享受到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寓教于乐的各种教育,发展兴趣、拥有个性,快乐、健康地长成为“海之骄子”,一展滨海人的风采。
★落实三大建设
1.基础设施建设。
学校努力利用自身的资源,教育阵地和少年宫活动场所合二为一,教室既是教学阵地,又是活动场所。利用学校的各功能室,先后建立了口风琴、科技制作、翰墨林、十字绣、合唱、棋艺室、“小画虫”创作室、羽毛球馆、“小海鹰”舞蹈室、渔文化探究室、岐山影社等30间专用教室,完善内部设施、添置相关设备,实现室内设施设备齐全,有效满足了乡村学校少年宫活动需求。
2.组织管理建设。
(1)建章立制,规范运作。成立了以校长为主任,副校长为副主任、相关职能处室和专业教师为成员的瞻岐镇中心小学“海之韵”乡村学校少年宫领导机构,下设办公室,负责乡村学校少年宫组织、协调和日常管理工作。制定了《乡村学校少年宫活动宗旨》、《乡村学校少年宫工作管理制度》、《乡村学校少年宫辅导教师管理制度》、《乡村学校少年宫活动安排表》等规章制度。
(2)“四级”管理,落实职责。在运行过程中优化、整合、提炼,建立校长全面统筹、副校长部署、督促和检查,教导处、德育室、办公室、总务处、少先队分块抓落实,年段、班级、生管抓项目工作落实,辅导教师抓具体科目培训工作的“四级”管理工作体系,初步实现“海之韵”少年宫工作的网络化、全员化、层次化和系列化。
(3)固定时间,稳定学员。采用“兴趣+普及”的方式确定学员,兴趣班在每周五、六、日下午4:00-5:30,普及班在每周五下午进行,在时间上、学员上保持稳定。
3.师资队伍建设。
制定《“海之韵”乡村学校少年宫师资队伍保障机制》,通过对教师进行梯队培训,达到“一师多用”,借助志愿者队伍充实乡村学校少年宫师资力量,夯实少年宫师资基础。首先,学校通过举办培训班、选派教师外出学习进修、组织教师与志愿者辅导员结对跟班学习等方式,提升教师专业能力和水平,目前学校拥有12名专业教师、18名特长教师担任少年宫辅导员。其次,主动联系志愿者,聘请当地的民间艺人、以及文艺、体育、科技工作者志愿者等来做辅导员,调动整合社会力量,为学生校外活动提供义务服务,形成校内外结合的活动指导网络。每学年组织一次乡村学校少年宫汇演,集中展示少年宫活动成果。
★凸显五大亮点
亮点之一:地域特色活动一枝独秀
乡村学校少年宫巧借瞻岐滨海的地理特点,开设了“渔文化”活动项目,组建了“渔文化”社团,让社员了解海之文化,让自己成长为具有海之气魄的人。
在开展该活动项目时,少年宫建立“渔”文化专题论坛,设立了“海的认识”、“家乡风俗”、“家乡传说”、“养殖园地”等栏目,以图片、视频、文本等多种途径展现、交流,推进 “渔”文化建设项目。并且建立“渔”文化长廊,在教学楼楼梯建立集图片、文字的介绍“渔”文化的专栏。
环境建设的同时,少年宫还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以体验实践为主的活动,如:制作鱼缸,进行鱼类标本制作、小型渔产品养殖、钓鱼、自己动手制作鱼竿和捕鱼工具、亲身体验捕鱼的过程、制作渔文化手工艺品等。另外,社团还会通过观看影片和实地观察等形式来教育学生要热爱海洋,保护海洋环境。同时,充分利用已有的滨海博物馆,聘请滨海博物馆相关人员为学校校外辅导员,定期组织学生前去参观学习。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陶冶了学生的道德情操。小小滨海人为自己是滨海人感到骄傲。
亮点之二:传统项目重拾发扬
瞻岐镇是个羽毛球之乡,在七八十年代,曾在省市、乃至全国各种比赛中得过名次。瞻岐镇中心小学作为区级业余体育训练点,羽毛球一直学校的特色。90年代在宁波市的少儿羽毛球比赛中,我校学生就荣获过团体、个人多个奖项。不过随着教练、场地等原因,一度中断了训练。虽然后来也聘请了教练,但是因为中断过几年,学校的羽毛球特色也算是到了青黄不接的时候。
为不负羽毛球之乡的盛名,“海之韵”乡村学校少年宫紧抓这一契机,利用与校毗邻的镇羽毛球馆,外聘两名教练,组建了一支羽毛球队。从对羽毛球感兴趣的学生中挑选领悟能力强、有进一步训练发展前提的学生补充到羽毛球训练队,每天放学后统一训练。双休日、暑假坚持训练。每学期举行一次羽毛球赛,建立评价体系,激励学生的学习羽毛球运动的热情。今年,羽毛球队代表学校出征,在区青少年羽毛球比赛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重展滨海人锐意进取、顽强拼搏的风采。
亮点之三:艺术活动精彩纷呈
完备的音乐、美术、舞蹈等艺术教学专用教室,相应的教学器材和设备,优质的本土艺术教育资源,较好地满足了少年宫艺术课教学的需要。“小海燕”合唱团,稚嫩的童音,有力的指挥,缭绕在校园;信步走进折纸室、创意DIY室,看见的是孩子双双巧手;浏览于绘画室,“小画虫”娴熟专注的描绘,带着你走进美丽的世界;整齐的舞蹈练功服,伴随着指导教师一、二、三、四的节拍,是“小海鹰”在苦练舞蹈基本功。各项活动既加强学生基本功的训练,又突出主体项目的训练特色。
每年的艺术节,少年宫的孩子们必会一展身手。科绘画比赛中,个个神情专注,笔下满是奇思妙想;书画展中,一幅幅精美的作品让人惊艳,赞不绝口;汇演中那曼妙的舞姿、轻快的舞步,那稚嫩中透着自信的歌声深深地吸引着观众,陶醉其中。他们凭借在平日练就的娴熟功底和技能,将各自才艺尽情地展示给师生,实是一次少年宫活动的集体汇报。
其中,“小画虫”社团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每年均有二十多人次在省、市、区各级各类比赛中获奖。“小海鹰”舞蹈队、合唱团在多次配合区委、计生办、滨海社区参加演出,获得大家的一致好评。并且在历年区文艺汇演中荣获不错的成绩。
在“海之韵”乡村学校少年宫里享受着艺术的魅力,浸润着艺术的馨香,小小滨海人优雅、自信地成长!
亮点之四:经典诵读书香满社
经典诵读旨在传承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悠久历史,感受古代诗词的美妙,培养孩子们的爱国主义情操。少年宫确立了“沐浴书香、品味文本、快乐成长”的目标,充分发挥学校图书室已有书籍,发动孩子们自己带书,互相交流书,家长老师推荐书,开展分年级阅读活动,如低年级的亲子共读、中年级的好书共品、高年级的以书会友。同时,结合读书节活动,开展诵读品诗文比赛活动,营造一种我学经典我光荣的浓厚氛围。少年宫中多名学员在区级经典诵读比赛中获奖。沐浴在书香中的滨海学子儒雅、睿智、明理。
亮点之五:实践活动嗨翻全员
“海之韵”乡村学校少年宫的实践活动主要是体育活动和科技活动。
我校受活动教室紧张的制约,把开展体育活动作为少年宫的特色活动来抓。体育类项目分年级分层次积极开展了棋类、球类、田径等各具特色的体育活动,成立乒乓球、跳绳、象棋、围棋、羽毛球等兴趣活动小组,安排专业指导教师组织训练。每年各学校针对少年宫开设的项目都定期举办冬季长跑比赛、拔河、羽毛球赛、乒乓球赛、跳绳等体育活动,定期举办田径运动会等体育赛事,促进少年宫体育运动的扎实开展,培养学生勇敢坚强的意志、活泼开朗的性格和健康的体魄。
航模活动是一项集科学性、趣味性和体能性于一体的科技特色活动,瞻岐镇中心小学“海之韵”少年宫的“航模社团”以培养社团成员动手动脑的能力,丰富社团成员的课余生活,陶冶社团成员的情操,促进其全面发展为宗旨。每学期少年宫科技活动领导小组成员负责制定学校科技教育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活动学校。每学期都会选派航模辅导老师外出培训学习。每年,社团除组织成员参加市、区科协开展的各项航模活动外,还要积极开展校级航模社团活动,并且作为一个常态下的工作。
在各级领导的关怀与重视,少年宫社团辅导员的辛苦付出以及社团成员的努力拼搏下,航模社团取得了一些成果。近年来,少年宫的科技活动迈出了第一步,选择操作性较好的纸飞机作为起点。从创社开始,每年举行了纸折飞机比赛和风筝比赛。我少年宫航模社团组团参加了第八届青少年科技各项比赛,取得第八届团体二等奖的优异成绩。在市级各类比赛中,我航模社团成员也有不俗的表现。在2013年宁波市少儿风筝比赛中,我航模(风筝)社团成员10人参赛,4人进入单项前八名。在2014宁波市少儿风筝比赛中,我航模(风筝)社团成员3人参赛,2人进入单项前八名。
10.地域文化传承中学校体育文化建设论文 篇十
大赛活动总结
我校举办的这届古诗词诵读大赛在同学们声情并茂的表演声中拉下帷幕,活动虽然告一段落,但是留给我们的回味却是深长而久远的。
首先,同学们用自己的声调再一次诠释了古代经典诗词的美感,展现了我们学生追求美、展示美的情操,令人感动。经典古诗词诵读,能发现什么是文章之美,什么叫意境之美,什么叫经典之美。本次活动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大家发现美、欣赏美、展示美、歌颂美。我们取得了预期的目的和效果。
其次,为我校的“书香校园建设活动”,做到了引导大家喜读书、多读书、读好书。古经典诗词读诵活动能让我们重温了历史,追溯了文化,和我们对中华民族产生自豪之情,对中华文化产生景仰之情,这也是一堂形式生动、内涵丰富的爱国主义课程,是书香校园建设的重要形式。
同时,鼓励大家读诵古代经典诗词更重要的是希望通过这种形式培养大家长期读诵积累的习惯,用经典熏陶气质、培养品德。同学们正是读书最好的时期,记忆力最佳时期,一定要在老师们的精心指导下,大量阅读、大量背诵。记住了你才会获得,有了这份财富;践行了你才能拥有高尚品质。
所以,我校要将这项活动一届一届办下去,并且要越办越好。各位老师,特别是语文老师要多费心思,精心选材、悉心指导,让凡是从我们学校走出去的学生都能满腹经纶,知书达理,懂得孝亲,胸怀感恩。这也是学校、家长和社会对同学们的期待。
最后,对本次活动辛勤的组织者:团委,语文组,各位评委老师等工作人员表示诚挚的感谢,对积极组织参与的班级和获奖班级及同学们表示热烈的祝贺!
11.地域文化传承中学校体育文化建设论文 篇十一
学校是文化密集的地方,学校浓厚的文化氛围对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素质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生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大力开展学生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建设以社会主义文化和优秀的民族文化为主体、健康生动的校园文化。”不可否认,当前为数不少的职业学校有“文化底子薄”的苦衷,在教书育人的事业中欠缺有力的文化支撑和人文内涵。这些职业学校若能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依托自己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挖掘浓厚的地方历史文化,着力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校园文化,必将树立鲜明的学校形象,形成有文化底蕴的校园氛围,提升校园文化品位,从而提高学校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实现校园文化树人、育人的终极目标。
注重现代性和传统性的统一,营造强烈的地域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应该是现代性和传统性的结合。一方面学校应创建自主、创新、民主的校园文化,另一方面也应充分发挥地域传统文化的作用,形成有亲和力、实用性强的校园文化。
地域文化是一个地域的根,把地域文化引入校园,既可优化校园文化氛围,又能凸显校园文化的地方特色。职业学校应在校园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措施等方面充分发挥地域优势,使校园文化更贴近学生生活,更富真实性和亲和力。为了让更多的学生、家长和教师共同关注校园文化的个性化发展,学校可广泛发动师生进行地域文化资源的挖掘、整合。并在学校工作中有机渗透地域文化,赋予教育工作浓厚的地方文化底蕴,使之有利于教师专业成长,有利于学生全面提高,有利于学校可持续发展。
坚持文化育人的原则,形成有职教特色及文化底蕴的校园文化氛围
青少年学生的认知方式、表达方式是建立在价值和认知体系基础上的,任何道德行为、日常规范、意志品行都归根于其文化底蕴。因此,为了培养身心健康、富有个性的学生,我们应立足职业教育,积极创设健康向上、文明和谐的校园文化,真正做到文化育人,帮助青少年在实践中构建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1.以地域文化为切入点,结合学校特色及专业建设方向,树立鲜明的学校形象,形成有地域文化底蕴的校园文化氛围。黄山市古为徽州,有“东南邹鲁”之称,这里“八山半水半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历史因素共同造就了独特的文化风尚,形成了我国三大地域文化之一的徽文化。我校考虑将徽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如校园各功能区、道路、楼宇等以徽州历史名人命名,或以黄山名景命名,使学生一人校门就感受到浓厚的文化底蕴和鲜明的地方特色。
地域文化引入职业学校校园还能强化学生专业意识,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如烹饪专业的教室兼实训区风格应突出中国传统餐饮文化特色,以八大菜系尤其是徽菜的代表菜肴、代表人物为主题进行布置。财会、管理等专业则以徽商理念为班级标语。因为徽商经营活动绵延数千年,称雄中国商界三百年,继承和弘扬徽商精神,研究总结其成功经验,对学生提高职业道德、诚信经营理念大有裨益。
2、灵活运用地域文化活动载体,丰富文化素质内涵。校园文化的创设,不仅要有文化硬件和文化设施,更要有文化活动的开展。因此,职业学校应灵活运用地方历史文化,精心设计校园文化活动载体,提高青年学生的文明程度,培养健康的情操。如组织开展历代徽州名人展,举办吟诵古徽州新黄山的美文诵读比赛;开办“徽文化与旅游”“徽商经营之道与职业道德”等讲座,组织参加“古徽州新黄山十景”“景区标识设计大赛”等活动,使地域文化与专业素养结合,地域文化与校园文化相结合。一系列有文化底蕴的校园活动,既推进了校园文化建设,又强化了德育建设,较好地引导了青少年学生提高修养,树立职业理想,提高职业素质。
3.充分发挥社会的育人性,让广大学生真实接触地域文化。地域文化的大舞台终究是在校外,陶行知先生说:“不利用社会的资源,就是无能的教育。”所以职业学校要充分发挥社会的育人功能。我校坚持组织学生以参观、考察、见习的方式,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参与勤工俭学,如导游专业在业余时间赴各景区担任解说员,管理专业在“黄金周”时参与景区服务与管理,计算机专业为企事业单位提供服务,艺术团参加省市级演出等。学生在社会活动中接受地域文化的熏陶和洗礼,在社会大课堂中历练成才,这无疑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较快适应工作大有裨益。
以地域文化为特色,全面提升师生的精神品质,实现校园文化的升华
1、徽州地区文风昌盛,有“十户之村,不废诵读”的良好风气,所以古徽州这样的弹丸之地、闭塞之区,在哲学、经学、数学、医学、绘画、戏曲、烹饪、建筑、园艺等诸多领域独领风骚。徽州教育特色鲜明:社会家庭十分重视,教师淡泊名利,学生勤学苦读。并且徽州人读书不以“记诵为能”,而以务实为本。既推崇以士入仕,也不鄙以士营商,“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在讲究“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传统中国社会实在很难得。这样的教育理念不但是现代职业教育的文化依据,更应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涵,因此我们应汲取传统徽州文化的滋养,将重视教育、勤学苦读、躬行践履的理念渗透到教育教学和管理中,将古代教师淡泊名利、务实求真的精神融入现实工作中,全面提升师生的精神境界,创设新型校园文化氛围:进一步深化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2.学校对校园文化的重视最终必须落实到学生的成长与成才。为了使校园文化最终形成地域文化、行业文化、艺术文化共荣,社团文化、班级文化、寝室文化多种载体交辉的繁荣景象,打造出具有鲜明特色的职教校园文化品牌,学校组织有关专业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寻访、考察地方文化,了解地方历史、掌故,参与编写校本教程。组织开展校园文明寄语征集、教室文化评比等活动,以增强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通过文化艺术节、技能展示月、社会实践活动等载体,为学生提供满足文化需求、提高文化素质的平台,使校园文化具有多样性和艺术性,从而提升师生的精神境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12.地域文化传承中学校体育文化建设论文 篇十二
民间美术课程是传承地域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我国民间美术经历了五千年文明历史的积淀, 浓缩了我国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内容, 是内涵最丰富的文化形态, 是传统文化的精髓, 是民族文化根基之所在。它存在于劳动群众生活的衣、食、住、行、用各方面, 其品种浩繁, 体现着地方的风俗人情, 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和民族性。而随着时代的发展, 民间美术出现了后继乏人的现象, 青年一代对于民间美术的认识越来越少, 对于民间美术的喜爱也逐渐被现代文化媒体所代替, 如何继承、保留和发展民间美术具有时代意义, 高校美术教育开设的民间美术课程很好地弥补了这方面的缺失。
高校美术教育中, 民间美术课程的课堂教学主要通过必修课、公共选修课和讲座的方式, 介绍、讲解、评价民间美术的起源、发展和沿革, 欣赏民间美术作品, 使学生了解民间美术产生的文化背景, 研究民间美术的地域特点、时代特征、审美观念、材料和制作工艺, 参观民间美术的代表性作品, 使得使渗透于其中的地域文化文化为广大青年一代所了解。西安美术学院聘请陕北著名的剪纸艺术家高凤莲到学校传授剪纸艺术, 使学生熟悉陕北剪纸的技巧、风格, 从剪纸的内容和形式中以及对陕北的地域文化认识都得到较大提高。
民间美术课程的技法实践教学主要是在校内建立各类工作室, 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实践场所, 通过让学生动手设计、制作民间美术品, 聘请许多民间艺术家到高校进行时间指导, 培养学生对民间美术的感情和对地域文化的认同感。长江师范学院以乌江流域民间美术研究所为依托, 在乌江文化展览馆实地开展教学工作, 为《乌江流域民族民间美术》课程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蜡染、泥塑、陶艺、织绣等课程开展得有声有色, 不仅使学生了解了乌江流域美术独特的审美形式, 增强了对民间美术的感情, 也加深了对乌江流域文化魅力的认识。
地域特色的美术研究所使地域文化的研究更加系统和深入
“十里不同风, 百里不同俗”, 不同的风俗文化构成了各地民间美术的千姿百态;民间美术的地域性差异也决定着不同形态的民间艺术样式的生命与价值。设立专门的民间美术研究机构, 是高校传承地域文化, 推进地域美术教育的重要途径。目前, 一些地方高校相继建立了专门的民间美术研究机构, 为保护和传承民间美术做出了积极、有益的探索。
2002年11月, 江苏大学成立了民间艺术研究所, 以“弘扬民族文化, 保护和研究中国民间美术”为宗旨, 致力于民间美术的发掘、整理和研究工作, 组织民间艺术家来校讲学和举办展览, 将民间美术家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绝活”技艺融入到教学和创作之中, 并以此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和地域文化熏陶的又一途径。河北科技大学则在2003年初成立了“中国冀派内画艺术中心”, 把该校艺术学院的人才优势和专业教学水平与冀派内画王习三的专业技巧、实践经验相结合, 使专业美术课与民间工艺美术相结合, 共同探讨工艺技术和艺术表现手法, 学生在掌握内画技术同时, 了解中国民间美术底蕴。这些专业研究所的设立, 不仅使学生了解了民间美术的技巧和审美特征, 开拓了师生的创新思路, 使得青年一代加深了对地域文化的认识和对民族文化的感情, 同时多位教育专家和民间专家的介入也使得民间美术和地域文化的研究更加系统化和深入化。
部分高校的民间美术研究所还对民间美术品的材料运用、生产工艺和科技创新及市场开发进行研讨, 使传统的民间美术之花在高校这块园地里生根, 焕发出新姿。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是苏州地域特色文化之一, 随着时代和审美发展, 从事年画制作的青年一代越来越少。2002年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社落户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 建立起一个集保护、研究、开发、经营于一体的民间美术专门机构, 在将桃花坞木刻年画作为该学院艺术设计教学的重要内容的同时, 也使得一批木版年画创作人员可在一个安定的环境里从事研究和创作, 并利用高校教学资源的优势, 改变传统年画师傅带徒弟的培养方式, 在更大范围内吸引优秀人才参与到年画创作活动中来, 弥补了民间美术后继乏人的现象, 地域文化不仅在校园内得到传承, 并且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高校美术教育中的艺术考察活动加深了学生对地域文化的认识
艺术考察活动是高校美术教育的特色。
民间美术大都与特定的民俗节日、风俗礼仪和宗教信仰等地域文化有关, 结合民俗节日和风俗礼仪活动, 带领学生走出校门, 参观、采访, 进行人文内涵的考察, 是艺术教育走出校园, 接触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实现传统民间艺术与艺术教育相融合, 进而发展、继承、创新民间艺术的一种有益尝试。考察活动不仅使学生感受文化环境、观察民情、体验生活, 还能使学生了解民族民间美术的文化渊源, 引发学生的创作灵感。
河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暑假期间组织学生“挖掘民间艺术, 共建和谐乡村”, 深入到年画中心朱仙镇, 对木版年画这一民间艺术的发展现状展开了全方位的调查研究, 为朱仙镇木版年画艺术注入了活力, 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贡献出了自己的力量。鲁东大学美术学院结合专业特点, 在寒假期间组织学生开展民间美术实践考察活动, 广泛收集民间美术、实物、图片、视频等资料, 把欢乐喜庆的新春佳节变成寒假第二课堂, 把大学生社会实践与专业教学结合起来, 彰显育人特色, 让学生在实践中体味民间艺术蕴含的深厚地域文化底蕴。2004年7月, 浙江师大美术学院社会实践服务团奔赴全省9个地区进行考察, 秉着“再现民间美术, 传承优良传统, 学习锻炼自我”, 深入各地, 了解民风民俗, 寻访民间艺人、探究民间美术, 考察民间美术历史渊源, 了解民间艺人的生活情况和艺术生涯、学习民间艺人的手艺, 发掘、记录民间美术的宝贵资源等, 对浙江地区的地域文化传承和发扬起到了重要作用。
高校民间美术专业的设立为地域文化的研究和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民间美术在民间以群体的形式产生和发展, 体现了广大劳动者集体的生活、集体的需要、集体的智慧和集体的理想愿望。所以民间美术专业是非常具有群众性和地域性、民族性特点的专业。现在, 在专业性美术院校和部分大的综合院校有民间美术专业的设置, 为地方民间美术工作部门和高校民间美术的教学培养了大批人才。
由于民间美术和地域文化密不可分, 所以民间美术专业的师生在研究民间美术同时大都对地域文化有较为深入的认识和研究。中国的民间美术种类繁多, 仅就民间剪纸而论, 从南到北, 从东到西, 可谓遍地开花, 其样式之多, 何止成百上千。因此, 他们通过对民间美术发生地的考察, 按照专题研究或分类等方法, 进行采访、收集、分类整理, 结合时代特征和地域文化进行分析, 采用调查报告和研究论文的形式, 探讨民间美术的发生原理与发展规律, 寻找中国民间美术的特点, 摸清地域文化发展脉络, 了解艺术家对地域性的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直至人格方面的影响, 解读这种文化氛围产生的背景, 并进而探究民间美术在当代发展的可能性和趋势, 这就已经关乎到了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战略性问题, 也将为民族、地域文化的健康发展和复兴奠定良好的基础。通过他们的研究和工作, 在保护和继承地域文化, 保护文化多样性方面, 或者引起政府的重视, 或者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 于是才有更多人参与进来, 让过去很多不为人所知的民间艺术、地域文化在主流文化中拥有自己的空间。
结语
国家美术课程标准项目组负责人、首都师范大学尹少淳教授在《国家美术课程标准解读》中指出, 当前世界美术教育呈现的一个重要趋势, 就是关注美术教育的文化属性, 主张通过美术教育引导学生关注世界多元文化和本土文化。高校美术教育重视了当前教育中地域文化知识教育的缺失, 并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教学、设立专业研究所和设置相关专业等方式, 把具有区域特色具有互补性的东西引入高校美术教育之中, 把文化精神潜移默化根植于学生们的心海里, 整理、挖掘、研究、传承、发展了地域文化, 促进了地方文化建设与发展。
高校美术教育重视地方文化传承, 不能局限于自己地方的东西, 同时要把眼光放远一些, 因为一切人类文明的东西, 均是我们教育的财富。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文化殖民主义的冲击下, 高校美术教育对地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能使新生代自觉保持一种文化身份和一种特别的文化底蕴, 从而在人格上重塑一代新人的文化品格。
参考文献
[1].黄坚.美术教育要重视地方文化传承《光明日报》2004年5月3日
[2].王平.推进高校民间美术教育培养民族文化精神《艺术教育》2004年第6期19-22页
[3].刘焱, 胡蓓蓓.非物质文化传承与保护途径初探《经济师》2007年第7期14-15页
13.全球文化与地域文化作文 篇十三
从本质上讲,建筑学有一般性的普遍规律,全球化的建筑有其合理的内涵。另一方面,不同地域的建筑各有特色,有其特殊规律,一部建筑史本来就是地域文化发展的总和。
从大的方面说,欧洲与美洲就有相当大的差别;即使在欧洲,西欧与东欧又有所不同;西欧中,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和荷兰亦各有特色。不同国家,甚至同一国家中,城市也各有地方特色,如美国的波士顿、华盛顿、旧金山等风采各异。印度、马来西亚等发展中国家也开始找到自己的道路,杰出建筑大师的作品也带有强烈的地域印痕。
中国从历史地理条件发展,从来就有文化上的分解。陈述彭院士将地域文化分为绿洲城市、港口城市、盆地城市、平原城市等,并且精辟地分析了我国城镇化的历史文化背景,列有12个都市群,它们与中华民族多元古文化有深刻的`历史渊源。中国近代建筑也有利用地域特色的优秀作品的实例,从50年代起更有佳作陆续呈现。
14.地域文化传承中学校体育文化建设论文 篇十四
【摘要】地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部门,是高职院校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资源和基础。在多元文化的时代背景下,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立足于本地地域文化资源,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方面同步推进,切实把地域文化的精髓贯穿于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
【关键词】地域文化;高职院校;校园文化
高职院校是培养青少年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重要阵地,是培养国家未来产业大军的基地。在目前就业竞争激烈的情形下,一些高职院校片面追求职业技能培养,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而忽视学生思想素质教育,这样不利于学生综合职业素质和长远职业规划的发展。中华传统文化是学生思想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的源泉和基础,而地域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高职学生而言,更具亲近性、具体性等地缘优势。针对大学生的价值观还不成型,容易被身边的环境所影响,加强校园文化对他们人文素质培养极为重要。建设特色校园文化,应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立足于本地地域文化资源,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位一体同步推进,切实把核心价值观贯穿于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
一、物质文化
校园物质文化是满足学校日常教育教学活动的`设备、设施等,是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基础。物质文化不仅可以为学生的学习、生活提供环境条件,还能够赋予高职院校以文化内涵,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能够对广大师生产生较为直接的教育引导效果。所以,创设地域文化精神的校园文化景观对学生的人文和价值熏陶的非常重要。主要通过学校的建筑、道路、装饰、风景等其他方面都突出地域文化的特色,一是以名人命名校园内外的道路、楼宇、湖泊、花园等。二建造地域文化名人塑像和文化墙等。三在教学楼、寝室、实训楼、图书馆等地方,张贴宣传画,内容可以分地方名人、地方古迹、地方优良传统等板块,宣传画要进行统一布局、设计和制作。通过这些举措构建的地域文化为主题的校园物质文化,将其优秀文化内涵融入到校园中,夯实地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物质基础,让学生们时时刻刻感受地方优秀文化的熏陶,充分发挥其激励的作用,使其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自觉地认同和践行地域文化精神。
二、制度文化
校园制度文化是学校为了维护正常的教学秩序,规范和约束师生行为,保障学校一切事物正常的运转和发展而制定的一系列规章制度,是校园地域文化建设的保障系统,包括学校的组织架构、校风校纪和规章制度等规范性体系,直接影响和决定着师生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只有建立完整的规章制度、组织机构和人才队伍,才能保证地域文化传承和弘扬工作和活动的开展与落实,形成地域文化的运行机制。首先,建立校党委统一领导的领导机制和党政部门齐抓共管、部门各司其职的协调工作机制,对校园文化建设工作通盘考虑和统筹谋划,做到目标明确、思路清晰、定位科学,采用得力的制度安排和经费保障,制定科学合理的长、中、短期发展规划。其次,建立规章制度、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等价值规范体系,量化细化目标要求。第三,全面梳理各项规章制度,形成特有的制度和准则体系,使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有规可依、有矩可循。
三、精神文化
校园的精神文化是学校发展历程中积累下来的、集中反映学校办学理念、培养目标与独特个性的文化。往往以校训、校歌、学风、师风等形式呈现出来,能够对师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在校园文化中发挥核心作用。校园精神文化对于形成“文以育人、文以化人”的文化育人环境具有至关重要重要的作用。同时,富含地域特色的精神文化能够扩大地域文化的对外影响力,实现地域文化的弘扬与发展。加强校报校刊、广播电视、校史馆、图书馆、博物馆建设和管理,形成良好校园文化环境。举办“名家讲坛”,定期邀请地域文化专家学者与师生交流,学习地域文化的价值精髓,增强学生对优秀地域文化的认识和感悟,以地域文化的人文气息去感染学生,让学生从地域文化的感性了解和认识上升为理性的把握和认可。本校团委组织开展了创建“周恩来班”活动,还举办“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主题演讲,此外,组织“大运河申遗志愿服务”,开展“淮安民俗文化进校园”活动等。商学院举办“淮安运河商业文化周”,思政部举办“淮安精神与中国梦”专题研讨。通过组织一系列活动将地域文化融入校园精神文化,使师生了解并能对地域文化精神形成共识,引导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者和践行者。
参考文献:
[1]张萍.地域文化与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探析[J].学理论,2015,(6).
15.地域文化传承中学校体育文化建设论文 篇十五
一、警惕文明生态村建设中地域文化的消失
文明生态村是在一个自然村落或者行政范围内推行循环经济, 充分利用自然资源, 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以建立农村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为主要目标, 以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生态产业学、生态建筑学、社会生态学的基本理论为指导, 建设一种村级小范围的复合生态系统, 包括生态产业建设、居住环境建设、生态能源工程建设、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 逐步发展成经济发展速度快, 农民生活富裕, 社会文明程度高, 生态环境优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 并把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要求概括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可以说, 新农村建设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环境保护等诸多领域, 内容丰富, 涵义深刻, 是新时期“三农”工作的行动纲领。在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中, 开展创建文明生态村活动是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条有效途径, 是加快构建和谐社会的有力“抓手”。
随之, 掀起了文明生态村建设热潮, 但又出现了新的问题。一方面文明生态村的真正内涵正在被一些人简单片面地理解为村庄整洁与现代化, 另一方面一些地方官员捞取政绩的思想有抬头趋势, 造成创建工作的盲目性、突击性, 只重数量不重质量的现象严重。一些有当地地域文化特征的村落在创建的工作中告别了“脏、乱、差”, 但他们可能也将丧失千百年遗留下来的乡土风貌和地域文化特色, 同时导致家园感与中华民族草根信仰的丧失, 原本特色的村落从此失去自己的“身份证”。
二、地域性与村落
地域是指一定的空间范围, 它包括两层含义:其一, 自然地理上的区划, 包括山野、平原、水乡等自然环境因素;其二, 一定社会构成的具有共同文化特点的传统习俗等。地域性是指与地域有关的行为、特定的地域文化群体的生活方式和传统惯例, 其所占有和控制的特定地域范围及地域中所有物的习性, 也就是所具有特殊的地域感和认同感的属性。地域性并不是狭隘的排他主义, 而是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基础上, 主动与外来文化共生、融合。
每一个村落都在一定的地域环境中经历了产生、发展、壮大的过程, 岁月的痕迹也被留存了下来。按照系统学的观点, 地域环境包括自然生态环境、社会人文环境和人工物质环境三方面的内容 (见图1、表1) 。这三个方面相互作用、相互依存, 共同维系着村落的生存和发展, 并形成独特的地域文化, 承载了丰富的文化、民俗等人文信息, 是中华民族的一笔宝贵财富。乡村应该是美好的,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 文明生态村的建设更应使作为历史文化遗产的村落地域文化在新农村建设的发展中得到传承。
三、文明生态村规划建设中的地域文化传承
文明生态村是在原有的村落基础上, 在新的社会环境下的发展, 因此必须是现实存在的活文化与孕育产生此文化的生态环境的结合体, 它一改以往使文化脱离原生地的保护方式, 而实行彻底的地域文化原状保护。在文明生态村的建设过程中对当地地域文化传承问题应该被提到一个相当高的高度, 以引起有关人士的重视。
在文明生态村规划建设中传承地域文化, 规划应先行, 要作好以下几个方面规划:
(一) 有机更新规划
早在20世纪90年代, 吴良镛院士在对北京旧城规划建设进行长期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有机更新”理论。吴良镛教授曾这样叙说:“有机秩序的取得在于依自然之理———持续地有序发展;依旧城固有之肌理———顺理成章, 并以无数具有表现力之新建筑创作以充实之”。该理论主张按照城市内在的发展规律, 顺应城市肌理, 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 探求发展与更新。菊儿胡同改造工程是“有机更新”理论的一个有代表性的实践, 住宅按照“类四合院”模式进行设计, 高度基本上是2—3层, 维持了原有的胡同—院落体系, 同时兼收了单元楼和四合院的优点, 既合理安排了每一户的室内空间, 保障居民对现代生活的需要, 又通过院落形成相对独立的邻里结构, 提供居民交往的公共空间, 从而保持了城市的肌理 (见图2) 。
目前村落中的生态环境、村庄建设、农村基础设施、社会事业还远不能满足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对其进行改造是有必要的。改造中简单地推倒重建或许省时省力, 且在短期内也最易出效果, 但这种做法无异于砍倒一棵珍贵的古树, 村落中深厚的历史根基就此被完全截断。然而, 完全地保持原状的做法也是不可取的, 因为那样保存的不过是一个僵化的躯壳, 其生命力在逐渐减弱, 并日渐与现实生活剥离。文明生态村建设中的有机更新规划提供了一个改造与传承并举的策略。它强调的是将改造与保护创造性地融合, 在改善住区环境质量的同时, 保障地域历史文化的延续性。
有机更新规划主要包括对村落中视觉空间、功能空间、情感空间的更新, 更新策略见表2。
另外, 有机更新应是小规模渐进的规划。小规模渐进的规划是与当地社会经济条件相适应的小规模分期的重建、补建、整治、保护、修缮。在规划中可依据维持空间结构和体现村民生活发展要求的原则来分期进行规划建设。建设中资金来源也灵活多样, 可村民自筹也可向银行或政府申请低息贷款, 解决规划建设导致的资金困难。渐进的规划也使静止的规划变成了动态的过程, 村民可自下而上地参与到家园的建设中来, 提高了他们的积极性, 从而自觉地保留了自身的文化习俗和地方特色。
(二) 景观生态规划
景观生态规划是按照一定尺度对景观资源的再分配, 通过研究景观格局对生态过程的影响, 在景观生态分析、综合及评价的基础上, 提出景观资源的优化利用方案。它强调景观的资源价值和生态环境特性, 其目的是协调景观内部结构和生态过程及人与自然的关系, 正确处理生产与生态、资源开发与保护、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的关系, 进而改善景观生态系统的功能, 提高生态系统的生产力、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
景观生态规划除了对特定的地段做生态适宜性分析等外, 还要涉及景观安全格局的概念。俞孔坚教授提出景观中存在某些关键性的局部、元素和空间位置及联系, 他们对维护景观中某种过程 (包括生态过程、社会文化过程、空间体验、城市扩张等) 的健康和安全具有关键性的意义, 这些具有战略意义的景观局部、元素和空间位置及联系构成景观安全格局 (Security pattern, 简称SP) 。这些关键性的景观与结构包括:山水格局、开放空间、宗教场所、街巷、建筑风格与特色等。通过判别、保护和建立景观安全格局, 来保障村落的生态、历史和社会文化之生命在快速的城镇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得以延续。
在生态文明村的建设中以景观安全格局进行景观控制性规划, 要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首先是建设用地控制。对建设用地的控制可以先以确定非建设用地为依据。非建设用地是指因地质地貌或特殊生态价值而不可建的生态敏感区, 或对城镇持续发展具有支撑性作用而必须保护和控制开发的地域。包括风景名胜区, 湿地、水源保护区等生态敏感区、基本农田保护区、地下矿产资源分布区、自然山地、水体和绿地等。建设用地的范围应控制在非建设用地范围外, 以保证生态文化格局安全。
其次是村落布局与结构控制。通过研究村落的整体布局和复杂的村落肌理, 寻找蕴含着更深层的古村落生长发展的基因以及当地村民对生活朴素的体验与理解的村落拓扑原形, 最终这一拓扑原型成为规划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目标。
再次是对建筑物控制与保护。新建建筑物要以历史的有地域文化价值的古建筑、以及大量的村民住宅为设计基点, 设计中要考虑老建筑的形式、尺度、比例、朝向、色彩、所处地位等关系, 保留或清理对重要建筑物如塔、庙以及古树等的视线走廊。
最后是景观绿化等的控制。保护好当地的自然风貌、地形与树木等生态景观, 对现有的承载人们记忆的古井、古树、池塘等进行保护, 在此基础上塑造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村落新景观。
(三) 生态节能规划
我国政府1994年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 书中指出“必须努力寻找一条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的,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对满足后代人需求的能力构成威胁的可持续发展”。这一议程的制定为21世纪我国城乡发展指明了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在文明生态村的节能方面, 要依据当地的气候、自然、经济条件, 因地制宜的采用适用生态节能技术。这些技术来源于具有地域特点的地方传统技术, 并在其基础上发展, 既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又能适应地方社会经济技术条件, 是强调按照生态学原理适宜建设的“生态型”建设。
在适用技术的运用方面, 德国的生态村建设会给我们一些启示与借鉴。如:在太阳能的利用方面采用了太阳光电板、太阳能集热板;在节能方面, 从建筑的朝向、外墙面积、墙体热工性能、窗户的密闭性能、南窗面积大小等方面都做了认真的规划与设计;在水资源的利用方面, 通过收集利用雨水、采用“旱”厕所、用生物技术进行污水处理、开挖小渗水池来形成小景点等节约了水资源;在绿化方面采用了屋顶绿化和自然的绿化。另外在建筑材料方面采用可循环利用的当地材料等等。在印度、埃及, 建筑师在适用技术这个层次上也为我们做出了榜样。在印度的现代建筑中, 不仅有对新技术、新材料的充分利用, 更有一批对传统建筑材料与地方技术进行重新挖掘与利用的优秀实例。
适用技术的运用, 不仅少花钱办大事, 而且对于地方生态技术也进行了保护, 使得地域文化特征得以延续。在文明生态村的生态节能规划中可以采用适用技术见表3。
四、结语
村落地域文化是一笔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它需要保护, 因为它承载着我们的文化与精神;它也需要发展, 因为它更要永葆自己的青春与活力。文明生态村的建设应该回归到其本体目标———在保护中求发展。
本文受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批准号:HB08BSH009) 和河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 (项目编号:074572329) 的资助。
参考文献
[1].白丽苹.生态省目标下的文明生态村建设研究.山东农业大学.2006
[2].王军傅伯杰陈利顶.景观生态规划的原理和方法.资源科学.1999/2
[3].俞孔坚李迪华韩西丽栾博.新农村建设规划与城市扩张的景观安全格局途径.城市规划学刊.2006/5
[4].邢忠.将强制性保护引向自觉维护——城镇非建设性用地的规划与控制.城市规划学刊.2006/1
【地域文化传承中学校体育文化建设论文】推荐阅读:
地域文化总览07-14
方言与地域文化12-07
江苏文化的地域特征12-09
地域文化网上作业答案08-02
从地域文化看企业家10-03
黑龙江电大《地域文化》平时作业三参考答案08-24
传承文化论文06-20
浅谈学校中的红色文化传承11-15
民族语言教育与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论文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