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语文教案教学设计

2024-07-15

鱼我所欲也语文教案教学设计(共17篇)(共17篇)

1.鱼我所欲也语文教案教学设计 篇一

鱼我所欲也教案设计优秀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生与死、利与义的问题历来为世人关注,那么几千年前的古人是如何看待这些问题的呢?今天,我们学习《鱼我所欲也》,看看本文表现了孟子什么样的道德主张。

二、资料助读

孟子“性善论”的要点:

1、“善”是人的本性。

2、人有四种“本心”:同情心、羞耻心、恭敬心、是非心。

3、人性变坏,是由于受外物的影响,不是本性的表现。

4、本性也需要“养”。

三、理解课文

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读音、停顿。

重点字音与停顿:

(1)不为苟得也(wéi) (2)为宫室之美为之(wèi wéi)

(3)如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wù)

(4)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5)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

(6)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7)是/亦不可以已乎

2、学生默读课文,参考注释,理解文意,有不懂之处勾画出来,准备质疑。

3、质疑解疑,疏通文意

重点词句:

(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故患有所不辟也:“辟”通“避”,躲避。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辩”通“辨”,辨别。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之意。“与”通“欤”,语气词。

乡为身死而不受:“乡”通“向”,从前。

(2)辨析加点词语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这种;是亦不可以已平:这种做法。

乡为身死而不受:宁愿;今为宫室之美而为之:为了;接受。

故不为苟得也:得到;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感激)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欤”;呼尔而与之:给予。

(3)翻译下列句子。

①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②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③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④此之谓失其本心。

四、概括本文主旨

人在进行选择时,应以义为重;人应保持自己的“本心”。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理解文中的重点词句。

3、自读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画出全文结构提纲。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抽查课文背诵与理解。

二、整体感知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怎样提出来的?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

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个论点是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先设比喻而后提出论点,这是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为美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自然,明晓。

2、文中运用了那些修辞手法?

文中的比喻、对比、排比的修辞方法,加强了说理的逻辑性。

比喻:“舍鱼而取熊掌”是一个巧妙而贴切的比喻,它恰当地说明了在人们所喜爱的两件事物不能同时兼得的情况下,就必须择优而取。“一箪食,一豆羹”也是比喻,说明饮食对饥饿者虽然重要,但不合乎礼义也宁死不食,从而证明了“义”重于“生”,突出了主题。

对比:生和义比。义比生更可贵;死与不义比,不义比死更可恶。又用假设方式与事实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人。最后用“不食嗟来之食”与“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起到了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

排比:通篇皆是。既有助于逐层深入分析,又能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论辩力量。

3、“此之谓失其本心”中“本心”具体指什么?这与“舍生取义”有何联系?

“本心”具体指“羞恶之心”,“义”产生于“羞恶之心”,有“羞恶之心”,才会按“义”的原则行事,才有可能在关键时刻舍生取义。

4、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①用比喻论证法提出论点。文章一开头,就提出“鱼”和“熊掌”都是好吃的东西,但如果两样不能同时得到,那就舍鱼而取熊掌。接着,提出“生”和“义”两样都很贵重,

②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显出两类不同的人,有的能保持本心,有的则失去本心。

5、我们该如何评价《鱼我所欲也》一文的思想内容?

义的价值高于生命,人应该有舍身取义的精神,这一观点在战国时代有积极作用,对后世知识分子的精神修养也有极好的影响。如苏武、岳飞、邓世昌、朱自清、闻一多。但孟子“舍生取义”的观点的根据是唯心主义的性善论,他的说理仅止于是否丧失“本心”,有明显的局限性。

三、课堂小结

孟子以自己的行为实践着自己的人生主张,孱弱的身躯担负着民族的大义。面对散发着孟子生命气息的文字,我们的心中唯有崇敬。舍生取义,这是怎样的崇高与豁达,这是怎样的气魄与壮志;这是男儿舍身报国的壮志雄心,这是中华儿女报效母亲的赤胆忠心。

四、布置作业

1、请以“义与利”为话题写一篇文章,500字左右。

2、预习《<庄子>故事两则》。

2.鱼我所欲也语文教案教学设计 篇二

孟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南宋时期朱熹把《孟子》列为《四书》之一,成为儒家的经典著作。孟子思想在历史上的影响是深远的。因此,在教学《鱼我所欲也》这篇课文时,很有必要在讲清字句的同时,对孟子的思想体系略作剖析,这有助于学生正确地理解课文。

《孟子》一书,文章大多以议论为主。他或直接立论,或答问释疑,或与人辩论,或称颂先王,但主旨皆在于阐述并宣传他的思想观点、政治主张。因而在教学中,教师要抓住那些表述其观点的语句以及他常用的术语,加以分析,讲深讲透,以剖析他的思想体系,培养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1.“舍生而取义。”

“义”,是孟子常用的一个术语,是用来概括一种道德规范的,常和“仁”、“礼”、“智”并提。

我们知道,任何一种道德规范,既是体现人的思想品德的,也是规定人的行为准则的,最后落实到如何处理当时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上。从思想品德角度讲,孟子解释道:“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告子》上)从人与人的关系角度讲,孟子说:“仁之实(主要内容),事实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是也;礼之实,节文(调节修饰)斯二者也。”(《离娄》上)可见这四种道德规范,不是平列的,其中最根本的是“仁”和“义”。“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离娄》上)这就是说,人们的思想品德必须归于仁,行为表现必须遵循于义。孟子讲“仁义”的目的,不在于提倡闭门修身,而是用以维护封建宗法制度的秩序,使人在家能孝悌(这是作人的根本),出外能忠君敬长,这样“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秩序,就能得以维护。孟子对道德的力量极为看重,所以才大力提倡“舍生取义”(和孔子提倡“杀身成仁”一样)这一口号。

值得注意的是孟子往往把“义”和“利”对立着提出,对重利轻义,见利忘义,只讲利不讲义的情况,大力挞伐,从而对战国时期各国统治者争城夺地,以攻伐为先,横征暴敛,陷民于水火的情况,予以有力的揭露批判。所以,他的道德观念和“舍生取义”这一命题,还是有一定的合理因素和进步意义的。

2.“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这是用具体事例来说明“舍生取义”,《礼记·檀弓》有一段故事与此类似:“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可见,孟子写这段话是有根据的。“所恶有甚于死者”,当面忍受别人侮辱比死亡更令人厌恶,所以宁愿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带有侮辱性的施舍。连无人认识的路人和贫困低贱的乞丐都能这样做,常人更不用说了。这一事例生动地说明了人们把“义”看得比生更为珍贵,在二者不可兼得时,就舍生取义。

3.“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这一论断基于孟子的性善说。

战国时期,曾有一场关于人性是善是恶的大讨论。孟子是主张人性善的。他认为上述四种善心(有时又称为“良知”、“良能”),“人皆有之”,是各阶层的人生来固有的。他说:“仁义礼智,非由外铄(从外部授给)我也,我固有之也。”(《告子》上)这显然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因为人的任何品质(善与恶),都是由其社会地位、后天教育、环境影响等客观因素决定的。当然,孟子也不可能无视社会上人们品质上的差异,那么,他又如何解释呢?那就是“求则得之,舍则失之”(《告子》上),也就是说,关键在于人们能否在后天保持其本性。在孟子看来:君子能保持其本性,少数不能保持的,就要用内心反省的方式“求其放(已丧失)心”;庶人不能保持其本性,这就要靠统治者施以教化,“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梁惠王》上),使民能“居仁由义”,知道亲上敬长,而不犯上作乱。因为民也是性善的,所以这种教化,民是能够接受的。

显然,孟子的性善说,既是反科学的,也是为巩固统治阶级的政权服务的。

4.“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这是有所为而发的,表现了孟子大义凛然的性格和气概。

孟子本人是一个比较高傲的人,他不肯迁就,不肯趋炎附势。他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藤文公下》)孟子曾经在齐国任客卿,后来因为与齐王的意见不合,便决定辞去齐国客卿回家。齐王托人挽留孟子,条件是准备在首都的中心地区建一座房子给孟子住,并送给孟子万钟粮食作为弟子们的生活费用,孟子严辞拒绝了齐王这一带有施舍性的挽留。(见《公孙丑下》)

孟子在文中对舍生取义精神的颂扬,对“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的批判,对后世产生了良好的影响。历史上许多志士仁人把“舍生取义”奉为行为准则,把“富贵不能淫”奉为道德规范,成为华夏民族思想道德的精髓。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在《过零丁洋》诗中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现代无产阶级革命烈士夏明翰在《就义诗》中说:“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这都是与“舍生取义”的精神一脉相承的。

3.初中语文教学改革之我所见 篇三

关键词:阅读教学;传统文化;多媒体

语文是一切学科的基础,是驰骋于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的工具。文字表达顺畅了,理解力增强了,学习前来会轻而易举。因此,利用好多现代教育技术,领会新的教学方法,服务于语文教学,是每一个语文教师的天职。当然,路漫漫其修远兮,这不是一朝一夕所能企及到的,需要我们不懈的努力。教学多年,积累了以下几点浅见,期待共同商榷。

一、要重视阅读教学

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现代教育技术为语文阅读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让学生闻其声、观其形、临其境,开拓了获取信息的途径,从而使个性化,阅读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又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真正确立,进而学习有积极性,形成自主学习,也让合作学习得到发展和实现。现代教育技术对听说读写的支持,使得教学内容得以丰富,学生的学习也有了发展动力,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提高。在指导学生阅读的同时,我们要求学生写读书笔记、读后感,并且进行班与班之间评比。这些做法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打开了学生求知的心扉。学生由刚开始的在老师督促下读书,变成了自己去借、去买的主动阅读。很多学生原来课下闲谈、打闹,现在开始探讨、争论书籍中的人物、观点。

二、要重视传统文化教学

我国的诗词、对联等文化历史悠久,对仗工整,言简意赅,读来朗朗上口,被很多学生喜爱。而且好多伟人、英雄、科学家都有这样的经历,就是在他人生的某一段,一句话对他起了莫大的作用。鉴于此,我给学生们找来一些催人奋进的智慧的句子让他们熟读背诵。关于韬光养晦方面的:种子落在地表会死亡,才华藏在心里能精进。关于人生价值方面的:火柴燃烛,短暂的生命却冲破了黑暗,留下了光明;庸人生存,漫长的生命只消磨了岁月,辜负了青春。关于志向方面的:有志艰难能成事,无心顺境不成材。关于健康方面的:跟疾病斗争无异和阎罗拔河;对生命养护就是与青春共舞。关于谦虚方面的:名利像火,理智者围炉夜话,贪心者投火自焚;学问像水,窄浅者哗哗流响,宽深者默默无声。这些句子,短小凝练,智慧闪耀,一方面能够激励人生,另一方面对语文综合素质是一个很好的培养。

三、要提高自身素质,以德感人

做人有多方面的标准,虽然千百年来的观念不断更新,但是知恩图报、对人充满爱心则是亘古不易的优秀品行。身为教师,看到学生不好的习惯以后,不能轻易动怒,要和颜悦色地引导学生改正,要以德感人。这样,学生会很好的接受,没有或者最低限度减少抵触。爱心是美德花园中的奇葩,有爱心的人的品德胜过一颗明珠,他容易让人接近,使人愉悦,从而容易影响别人;缺乏爱心的人没有磁性,只会让人远离,令人憎恶。要知道,情之最可宝贵者,无如真诚;爱之极被称扬者,莫过无私。这就要求教师们要有博爱的思想,并把这一美德传承下去,使得学生对别人—无论现在还是将来—都能够做到以诚相待,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对父母,孝顺并重,永远不忘养育之恩;对教师,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对社会满怀责任;对同学情同手足,互帮互助,彼此携手共进,一起创造美好的明天。

四、要重视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

现在多媒体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无疑是教学方面的一个飞跃。传统的“粉笔+黑板”彻底地得到了改变,收获是非常明显的。然而多媒体教学只是一种手段,只是一种形式,并不能代表教学理念的改善,更不能代表教学成绩的提高。那么如何利用多媒体教学,如何利用好多媒体教学,如何充分地使用这种优秀的資源,就成了一门艺术由于年龄特点,青少年学习知识有一定的过程和规律,作为老师,要抓住这个心理特点,教学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的时候,直观现象特别能引发学生的感知,使他们能够把知识从感性生华到理性、从现象能够体会到本质。多媒体教学,尤其是低年级语文教学,必须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特点,这样教学效果才能够达到满意,学生的学习成绩才能提高。

五、要重视对学生道德情操的培养

在任何年代,道德都是教育的中心思想,做人都是做事的主要内容。一个有高尚情操的人,成功的机会非常多。知道这一点,面临诱惑的时候,就要降服自己的贪欲,永远让自己的心灵纯净、健康。学坏容易学好难,由高尚堕入下流,只需私欲稍纵;从下流升华高尚,必须脱胎换骨。一个人在人生的路上必须小心谨慎,时时刻刻严守自己的德操,做自己良心的守门员,不给贪欲任何可乘之机。教育的责任重大,教师可谓“路漫漫其修远兮”,必须上下求索,不断研究,让德育工作在健康持久的发展轨道上一往直前,让所有的学生的心理都健康向上,把学生培养成信息时代的高尖端人才。究竟何谓人才?或者说,何谓合格的人才?政治家司马光鲜明的指出:“德才兼备是圣人,得胜于才是君子;才胜于德是小人,德才双亡是愚人。”也就是说,德才兼备才算是合格的人才。教师必须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让学生做到德才兼备,养成高尚的情操。

在当前各种“新潮”的语文教学方法盛行的时候,辩证地、合理地运用一些看似笨拙,实则重要的传统语文教学方法,将会十分有利于语文教学,也将大幅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益。新课程实施以来,语文教学中的语言基础教学受到忽视。因此,我呼吁在语文教学改革中,切莫丢掉语文学科教学的根本。

4.鱼我所欲也教案 篇四

教学目的

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学会翻译文言文。

3.学习本文对人生的正确抉择。

4.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重点难点

1.重点:

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学会翻译文言文。

2.难点:

1)学习本文对人生的正确抉择。

2)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箪(dan1)贼(cu4)苟得(gou3)不屑(Xie4)

2.阅读全文,查字典,对照课文注释,试翻译课文。

二、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

(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告子上)题目是编者加的。(见参考)

2.解题。

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他认为人生而具有侧隐之心、羞恶之心、辞

让之心、是非之心。只要不使这些“善心”丧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备“仁

义礼智”。本文就是从这种理论出发,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

义可耻的道理。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孟子认为,如果把生命看得

比义更重要,就会做出各种不义的事情来。他对比了两种生死观,赞扬

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

人。告诫人们要辨别义和利,不要失去“本心”。

本文行文流畅,论证严密;引譬设喻,生动形象;排比铺陈,气势恢

弘。体现了《孟子》一书的文笔特点。

三、正课

1.朗读课文。注意不读错音,读好句子的节奏和重音,要读得流

畅,朗朗上口,读出语言气势和感情。

【恶]wu4,厌恶,与“欲”相反。

【由是]按照这种方法。

【是故】因此,由此可见。

【3.请学生翻译第2段,注意以下字词的解释。

【呼尔而与之]没有礼貌地呼喝着给他(吃人 尔,助词。

[不屑]因轻视而不肯接受,不愿意接受。

4.请学生翻译第3段,注意以下字词的解释。

【何加](有)什么益处。[奉]奉侍。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所识穷乏者:所认识的贫穷的人。得,通

“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动词。与:通“钦”,语气词。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第一个“为”,Wei4,介词。第二个“为”,wei2,动

词,这里是接受的意思。

【是亦不可以已乎]是,此,这。已,停止,放弃。【本心]天性,天良。

5.请学生翻译整篇课文。

6.再次朗读课文。

四、小结

1通假字

1)得通德 感激 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2)与通欤 语气词 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2一词多义

介词 为了 为宫室之美

动词 做 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

得到 故不为苟得也

通“德”,感激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此、这 非独贤者有是心

这是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通“与欠”,语气词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给予 呼尔而与之

3.虚词

代词 他 呼尔而与之

助词 的 为宫室之美

倒装句: 而

万钟于我何加焉 表顺接 不译 蹴尔而与之

所欲有生者 表转折 却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五、作业

表选折 而 舍生而取义者也

1.完成课内练习二。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表比较 比 所欲有甚于生者

表对象 对 万钟于我何加焉

第二课时

特殊句式:

一、预习

判断句: 1.朗读课文,熟读成诵。

鱼,我所欲也。2.思考课后练习一、三、四题。

二、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翻译全文,疏通了文意,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探究

文章的主要内容,文章主题和写作特色。

1、文章脉络

第一部分(1):提出“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并说明“义的美德是人所固有的”。本段可分为四层:

第一层(从开头至“舍生而取义者也”):以鱼与熊掌不可得兼而取熊掌为喻,引出生与义不可得兼“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

第二层(以“生亦我所欲”至“故患有所不避也”):正面阐明为什么要“舍生取义”,因为“我”所喜爱的东西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以不苟且偷生;因为“我”所厌恶的东西有比死更可恶的,所以不避杀身之祸。

第三层(从“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至“所恶有甚于死者”):进一步论证“义”比生更重要,“不义”比死更可恶。先用假设推理的方式说明,如果没有什么东西比生更可贵,那么人们就会用各种手段苟且偷生;如果没有什么东西比死更可恶,那么人们就会挖空心思逃避杀身之祸。接着用事实证明,有的人可以用某种手段求生却不用。有的人做某种事情,可以免死却不做。于是得出结论:“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义”是确实存在的,“义”比“生”更重要,“不义”比死更可恶。

第四层(本段最后一句):回到“性善论”上,说明“舍生取义”的美德,本来人人都有,只不过贤人不使它丧失罢了。

第二部分(2、3):举例论证不能“见利忘义”,否则就是失掉了人固有的“羞恶之心”。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2):从正面举例论证不能见利忘义。“一箪食”“一豆羹”关系到人的生死,但若是用无礼的方式施舍就是路人、气丐也不接受,这一事例充分证明,最普通的人也有羞恶之心,宁愿饿死而不失义。

第二层(从开头至“亦不可以已乎”):从反面举例论证不能见利忘义,首先指出一些显贵的人“不辨礼义”就接受优厚俸禄,紧接着以一个反问句,说明他们接受的原因是利欲熏心,为私利所蔽。然后用三个排比句作今昔对比,批判他们重利轻义,见利忘义的行为,“是亦不可以已乎”是一句反问,更增加了批判的力量。

第三层(最后一句):与第一部分相呼应,又回到“性善论”上,把上述人的行为归纳为“失其本心”,“本心”就是人原来固有的“羞恶之心”,也就是“义”、“善”的本性。①“此之谓失其本心”中“本心”具体指什么?这与“舍生取义”有何联系?

(疑问:本文分两段,结构上不够合理,有割裂文意之嫌,请问我的这种看法对吗?

就行文思路来说,贤者舍生取义,行道之人、乞者以义为先,讲的都是“本心”赋予人的极大力量,属正面论证;“不辩礼义”接受“万钟”的故事讲的是失去“本心”的人的可悲可耻,属于反面论证。所以,“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乞人不屑也”应归入第一段。

2.提问:文章开头写“鱼”和“熊掌”有什么作用?本文中心论点的句子是? 讨论并归纳:鱼和熊掌两样东西的价值不同,鱼低贱而熊掌珍贵.

二者不能同时得到,必然舍弃鱼而选取熊掌;同理,生命和正义的价值

也不同.正义要比生命重要得多,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必须舍

弃生命选取正义。这里运用了类比推理,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

点。

3.提问:作者列举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观,各赞扬斥责 了什么样的人?

讨论并归纳: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

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

4、作者使用了哪些不同的论证方法,并思考本文的写作意图?谈给你的启示。论证方法:第一段 道理论证 比喻论证

第二段

举例论证

写作意图:赞颂在面临人生抉择时候,将正义放在首位,而摒弃利己私心的做法。

教师总结:本文的主旨是人人都有“本心”和保有“本心”的重要性。能做到“舍生取义”是因为人有羞恶之心;如果不顾羞耻,“不辩礼义”而受“万钟”,则失掉了“本心”,这种行为是应该停止的。全文的旨意就在这一劝勉上。朱熹说:“此章言羞恶之心,人所固有,或能决死生于危迫之际,而不免计丰约于宴安之时,是以君子不可顷刻不省察于斯焉。”(《四书章句集注》)这段概括主旨的话是比较恰当的。

5.提问:课文中运用了许多两两相对的句子,它们的句式相同,意

思相近或相反,试找出两个这样的句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讨论并归纳:

1)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2)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第(1)句意思相反,第(2)句意思相近。这些句式使行文流畅,论证

严密,语气连贯,气势恢弘。

6.提问:第3段运用了什么句式,有什么好处?

讨论并归纳:运用排比句式。加强了语言的气势。

7、联系课文,谈谈他们各自的价值取向(名句简写)材料一:富贵。。。此之谓大大夫

-----孟子 材料二:生命诚可贵。。。

(匈牙利

裴多芬)材料三:人生自古谁无死。。。。(文天祥)材料四:砍头不要紧。。。。。。(夏明翰)

三、提炼中心论点(要求全体学生掌握此要点)

1、提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怎样提出来的?这样提出有什么好处?(学生分组讨论,而后解答)

明确:文章开头第一句以鱼和熊掌设喻,得出“舍鱼而取熊掌”的结论,这里其实是以鱼和熊掌比喻生和义。第二句紧接着引出中心论点“舍生而取义者也”。用比喻导出中心论点,使“舍生取义”的道理明白易懂。

四、分析论证方法(要求中高层学生掌握并能加以运用)

2、提问:在论述中心论点时,本文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让全班同学阅读思考,而后由中高层级的学生踊跃回答)

明确:这篇文章在论述过程中运用了比喻论证、逻辑推理论证、举例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等方法。(其中逻辑推理论证法是难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引导中高层级的学生熟悉并掌握这一论证方法。)

五、写作方法

1.逻辑严密,具有雄辩力量。

不管是分别来看各部分,还是纵观全文,都会明显地感受到这一点。例如文章的第一部分,开头以“舍鱼而取熊掌”为喻,提出“舍生取义”这一中心论点;然后先从正面说明,因为有比生更可贵的东西,有比死更可恶的东西,所以要舍生取义;接着用假设推理和事实证明,“义”比求生恶死更重要,所以应该舍生取义;最后归结到人本来都有“舍生取义”的美德,不应丧失。一层紧扣一层,严密无间,两大部分之间也是如此,在第一部分推理的基础上,第二部分用事例进一步论证“义”重于生死,“义”重于利;并批判了重利轻义,见利忘义的行为;最后着重指出这种行为就是失掉了原来固有的“羞恶之心”。第二部分是第一部分的补充和深入,前后相贯,密切呼应。

2.善用比喻和举例论证的手法,颇富说服力。

文章一开始便以“鱼”喻“生”,以“熊掌”喻“义”,自然引出文章的题旨:“舍生取义”,这种以一般的生活经验作比喻进行论证的方法,能把抽象而深刻的道理说得十分浅显明白,又十分形象生动,引人人胜。文中还以行人不受“呼尔”之食和乞人不受“蹴尔”之食为例,更加深入地论述了“舍生取义”是人共有的本心,使文章的题旨不断深化。

3.正反论证,层次清晰。

文章的第一段在论述“生死”问题与“义”发生矛盾,应该舍生取义时,就先从正面论述了义重于生的道理,又从反面论述了不义重于死的道理,从而深刻地阐明了舍生取义是人之本性的道理。又如,作者在第二段以乞人不受不义之食为例,从正面论证了舍生取义是人之共性;又以“万钟”虽好也不能接受为例,从反面论证了舍生取利是丧失本心。论证极为严密,说理极为深刻,层次十分分明。

4.语句流畅,气势充沛。

孟子的文章具有雄辩的气势,表现在语言上是常使用排比句式。如第二段中连用三组排比句,对不辨礼义而贪求富贵的行为加以批判,语言极为流畅,气势也很充沛。

六、小结

本文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了“舍生 取义”的中心论点。他对比了两种人生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 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不辨礼义而

贪求富贵的行为是不可取的。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三、四题。

5.《鱼我所欲也》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能力目标

1.强化朗读训练、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2.把握古人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

德育目标

引导学生正确选择,摒弃一己之私利,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明辨是非,永葆善良之心,做一个大写的人

教学重点

1.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失其本心”中“本心”的内涵,辨析“失其本心”与“舍生取义”的关系,把握本文的主旨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这是文言文教学最实用的教法,可采取多种形式的读,如墨读、齐读、跳读、精读、美读等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感受语言,体会文意,进行文化熏陶

2.质疑法 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自己不懂的地方提问,或对文章观点提出自己的见

解,或就沦证过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大胆质疑鼓励学生自主质疑,有利于发展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3.鉴赏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资料助读;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译读课文,自由质疑,互动探究,理解文意;美读课文,体会语言特色,初步背诵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人生常常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选择,在关键时刻如何作出正确的选择呢?相信孟子会给我们提供帮助的

设计(二)

6.鱼我所欲也复习教案(精选) 篇六

复习目标:

1、背诵课文

2、识记重点实词、虚词

3、准确把握课文内容

4、现实意义的理解 重点难点:实词、虚词的识记。论证方法的辨析 复习时间: 复习流程:

一、学生齐背课文

二、学生识记文学常识

1、本文出自《孟子•告子上》,作者孟子,战国时期鲁国人,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还学过他的文章有《得到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附“四书”:《孟子》《论语》《大学》《中庸》)

三、学生识记教师强调重点字词的读音

箪(dān)蹴(cù)羹(gēng)死亦我所恶(wù)教师重点强调、学生重点识记

四、通假字

1、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 通“向”,从前

2、故患有所不辟也 辟:通“避”,躲避

3、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4、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辩:通“辨”,辨别五、一词多义

1、为

(1)今为(为了)(2)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做)之(3)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做、采用)也?(4)乡为(肯、情愿)身死而不受,六、重点词语解释

1、一豆羹

2、此之谓失其本心 本心:天性,天良”

3、故患有所不辟也 患:祸患,灾难

4、一箪食,箪:竹筐

5、一豆羹 豆:碗

6、蹴尔而与之 蹴:用脚践踏

7、万钟于我何加焉 何加:好处

8、所恶有甚于死者 恶:厌恶。

9、舍生而取义者也 义:正义或仁义。

10、贤者能勿丧耳 贤者:有道德的人。勿丧:不丢掉,不遗失。丧:遗失

11、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万钟:万钟的俸禄,形容位高禄厚。钟:古代的一种量器。

12、二者不可得兼 得兼:能够同时得到。

13、故不为苟得也 苟得:苟且取得,本文指:“苟且偷生,意思是只为求利益,不择手段。

14、妻妾之奉 奉:侍奉。

15、呼尔而与之 呼尔:没礼貌的吆喝。与 :给 16: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穷乏:贫穷。

17、有是心也 心:本性 教师重点检查

七、理解性默写

1、中心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文中能概括全篇大意的句子是:生,亦无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3、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4、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5、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为宫室之美而受之;为妻妾之奉受之;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6、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的? *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7、不辩礼仪的接受万钟是为了: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8、文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八、重点语句翻译

1、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每有一个关键词没落实就扣半分,扣完为止。比如“恶、患、甚、避”。)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万钟的俸禄如果不分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它,万钟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3、是亦不可以已乎?*这样的行为不也应该停止了吗?

4、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尔。

*不仅有道德的人有这种本性,而且人人都有,只是有道德的人能不丧失罢了。

5、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舍弃生命而选取正义了。

6、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以前宁肯死亡,也不接受,今天却为了我所认识的穷苦人感激自己而接受它。

7、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假使人们追求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宝贵的,那么一切能够用来逃避祸患的手段,有哪一种不能采用呢?

8、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如果没有礼貌的吆喝着给别人食物,即使走路的人也不接受。

9、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教师重点强调

九、课文内容理解及写法

1、从论证方法的角度看,本文除了“举例论证”外,主要运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

方法,有力地证明了舍生取义(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一中心论点。

2、选出品读有误的一项(A)

A、本文以“鱼”比喻为正义,以“熊掌”比喻为生命;

B、“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中的“是心”是指“这种本性”,即“羞恶之心”;用原文句子说就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C、“此之谓失其本心。”该句中的“此”是指“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受“万钟”。D、“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的直接原因是“生亦我所欲”、“死亦我所恶”。

3、选出对本文理解有误的一项(D)

A、这段文字运用了正反论证的方法论证中心论点。

B、第一段文字主要侧重于讲道理,第二段文字则侧重于列举事例。

C、本文中最能概括全篇主旨的句子是“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D、本段中运用了比喻、对比、排比的修辞方法,赞扬了舍生取义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起到了突出中心论点的作用。

3、归纳段意:第一部分(第1节):论述舍生取义是人的本性。

第二部分:论述见利忘义是丧失本性的行为。

第2节 从正面举例,说明义的存在。

第3节 从反面举例,接受万钟这是丧失人的本性。批评见利忘义)

4、文中所指的比生命更可贵的东西是指道义,比死亡更可怕的东西是指丧失道义。

5、人的本心是什么?舍生取义

6、本文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

*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7文章开端没有直接进入议题,而是先从生活中人们可能遇到的事情写起,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 给所要论述的问题增加了通俗性,为下文论议正题作好了铺垫。

8、文中多次使用对比这种手法,请举例说明。

* 鱼和熊掌对举 生与死(义)对举 向与今比较等

9、写“鱼”和“熊掌”“不可得兼时?”取“熊掌‘的用意是什么? *意在说明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需要选择的事,在两者不可兼得的情况下,人们会选取价值更高的东西,用此事情来比喻”舍生取义“的道理。

10、非独贤者有是心也。“是心”指什么?

在生和义不能兼得的情况下,应该舍生取义。教师引导分析、学生掌握方法

十、开放性试题

1、我国历史上,许多人把文中的观点作为自己做人的准则,作为自己最高道德标准来追

求。请根据你所掌握的有关知识,举一个能用本文观点来赞美的例子。(40字内)3分

*文天祥面对元朝高官厚禄的诱惑,不为所动(要求:举例典型,略有分析,只有人名不给分)

2、宋末抗元民族英雄文天祥在被元军杀害前曾写下绝笔说:“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至仁。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文天祥所说的这些话的意思大概是什么?表明了他怎样的人生观?

*文天祥所说话的意思是:孔子说要“成仁”,孟子说要“取义”,惟有行为完全符合“义”的要求,才能达到“仁”的境界。我们研读圣人贤士的著作,要从中学习什么东西,从今往后,我没有什么可惭愧的。这表明他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人生观,用实际行动实践他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壮志和节操。

3、本文观点广为后人所赞同,请找出本文观点并写出与之一致的两句诗。* 观点:舍生取义 诗句:(1)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4、本文孟子用“ 舍生而取义 ”来表现他的人生追求(选择)文天祥《过零丁洋》中体现这种追求的诗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请写出历史上在人生中有正确选择的人。

*例如:岳飞选择精忠报国,文天祥选择忠义守节,布鲁诺选择坚定信念。

5、本文所强调的“义”与市场经济下的“利”有无矛盾,由此会引发一点什么样的启示,请简要谈谈。

* 不矛盾,在市场经济下也要讲诚信、讲道德,不做违法乱纪的事。

6、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用自己的青春热血和宝贵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曲“舍生取义”的正气歌,请概述一个这样的例子。

*如抗洪英雄李向群为保一方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誓斗洪魔,以生身殉国。

刘胡兰面对敌人的屠刀毫不畏惧,宁死也不出卖党组织,最后英勇牺牲;

朱自清病危之际拒绝吃美国救济粮等。

7、列举奉行“舍生取义”这一行为准则的事例,并简要概述。

*如:南宋末年文天祥组织力量坚决抵抗外侵,失败被捕后,面对元朝威逼利诱,竟毫不动摇,视死如归,最终被杀,这种高尚的民族气节和为正义而献身的精神永远值得后人学习。

8、本文主要阐述了“舍生取义”的道理。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你怎样理解这个“义”字? *能见义勇为、为正义事业而献身、做与国与民与人有益的事等。社会上的哥们义气是与小团体个人私利相关的江湖义气与本文的“义”不同。

9、作者在文中赞扬的是怎样的人?

舍生取义的人(精神永存),批评的是怎样的人:见利忘义的人(无生命价值)

10、《鱼我所欲也》中,“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一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孟子亲民爱民的民本思想,与此同时,在孟子看来,即使是出于用之于民的目的,也不能“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你认为其中的道理是什么?

*因为“义”的价值高于“生”,所以,即使出于用之于民的目的,也不能放弃“义”的前提,用“不辩礼义”之财来让人苟且求生,更何况是出于让“贫乏者”“得我”的个人目的。

11、结合现实生活,给本文补充两个论据。(2分)* 论据一:文天祥宁死也不降元,慷慨就义;

论据二: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

12、孟子提倡的 “舍生取义”曾经造就了一大批仁人志士,而现在的学校教育则强调我们中小学生要“珍爱生命”,最近教育部新修改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就删掉了“见义勇为,敢于斗争”的字样,对于这些,你是怎样看待这一问题的?(3分)

7.鱼我所欲也语文教案教学设计 篇七

还拿办公软件模块考证题目来说,

观察书上习题的要求:使用SHEET2工作表中的数据, 以“成绩1”为关键字, 以递减方式排序。

由于我们平时做了很多的练习, 所以学生很快做出来了。

但是, 如果考官问:将本班成绩表, 以总分为主从大到小排一下。

学生:???

我们仔细来看一下, 考官的“本班成绩表”“总分为主”“从大到小”替换了习题中的“SHEET工作表中的数据”“以‘成绩1’为关键字”“递减方式”。虽然有三处不同, 可是表达的意思却一样, 那么学生为什么就“没做过”“不会做”“没学过”了呢?

这就是问题所在!!

很多同事也许会遇到此类问题, 老师很冤枉, 明明成绩那么好嘛!学生也很委屈, 优秀的成绩是我对习题的熟悉, 两遍, 三遍……那我要问:既不是老师的误导, 也不是学生的惰学, 原因在什么地方呢?

想想, 有答案了吗?嗯, 我的回答是:环境!绝对是环境!

没错, 其实影响我们最大的, 就是环境。这个答案在郭思乐教授的《基础教育之本:保护和依托儿童学习的生命自然》文章中可以找到, “和谐就是美, 就是自然和社会共同之道。一个简单的例子是, 所有的社会规则总有着一定范围的生活情理性。比如只要你驾车在马路上冲了红灯, 你就立即感到自己处在险境之中, 这种险境还不只是会收到交警的罚单 (规则层次上) , 而是真正的碰车的危险 (生活情理层次上) , 你可以不知道要收到罚单, 但你必定可以看到危险, 前者的规则是社会的, 后者的情景是自然的。”郭老还举了一个例子, 在社会中的婴儿会在不知不觉中学会语言。我想, 这是最能说明问题的一个例子, 在中国出生的小孩———在中国语言的环境影响下, 绝对说不出英语。

这统统都是环境惹的“祸”!

现在我们再来看刚才的那个问题, 老师教好, 学生好学, 唯独环境忽略了———是在学校, 班级或者是机房, 反正不是我们将来要面对的社会, 更不是以后所身处的岗位。

为了学生在学校实验中来感受到毕业才有的环境, 我们必须营造一个气氛———一个符合社会要求的氛围。所以我在实验课的教学方法中多选择“情景教学”。

所谓情景教学, 就是为了达到既定的教材目的,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 引入或创设与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情景。让学生置于特定的教学情景之中, 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 激活思维, 使其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提高教学实效。

我母亲在教学中也经常使用情景创设法, 她在教授学生减法, 加法以及四则运算的时候, 将班级创设成市场, 在虚拟购物中, 完成四则运算的教学任务, 效果很好, 学生在嘻笑玩耍中, 不知不觉地接受知识, 真正实现所谓的“玩中学”。

说得不是很清楚, 我就拿本人所教授的一个课例来说明下。

此课程分为三个阶段, 分别是准备, 实施与评价。

1 准备阶段

1.1 针对学生准备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 教师的一切教育教学行为都要通过学生内化并显现出来, 所以有效的课堂教学必须针对学生做细致的教学准备, 创设课堂知识情境的教学行为也必须针对学生做细致的准备。

这节课是在讲完Excel相关的知识点之后, 进行的总结练习, 这堂课有三个目标和两个难点。

知识目标:我们检查下他对表格操作的能力, 根据Excel相关知识点, 并有已经有的知识结构索引, 探究新的知识点。

能力目标:是培养学生Excel操作平台获取表格, 筛选表格, 和处理表格的能力。

情感目标或者说觉悟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激发学生求知欲和探索的兴趣, 进一步培育学生的办公室表格处理事务的能力。

教学重点:主要是相关知识点的检查落实和探究任务的完成!

教学难点:主要是探究任务的完成和任务的评价!

1.2 针对知识的准备

教师一定要熟知所要教授知识的内容, 课堂知识情境的创设不是漫无边际情境渲染, 而是有明确教学目标的教学行为, 立足于知识创设的教学情境必须有的放矢。教学中创设的教学情境一定要有知识的根据, 根据知识教学目标要求提炼情境, 使情境精炼, 不会占用和浪费课堂教学资源。因此, 课前必须认真研究知识的教学目标和要求, 据此创设合理的知识情境。

在这堂课开始前, 我肯定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处理表格的能力, 决定来个华山论剑, 比比剑法, 推出一个“老板的任务”, 其实我创设的知识情境问题就是:“怎样理解老板的任务并更快地完成”。在这堂课中, 不仅我和学生的身份变了, 而且我们要以这个身份, 叙述一个故事并完成其任务。

故事是这样的, 在元旦的第二天, 做为老板的我, 非常希望了解上一年员工的工作情况, (对于员工的总业绩, 员工的月工资, 业绩最好的员工的名单等) 我叫来我的一些专门处理表格的秘书们, 限他们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我所布置的任务。秘书们五人一组, 先完成的秘书组评为今年的优秀组。当然, 这个老板就是我———老师, 手下的秘书就是我的学生们。

公司老板索要的年报表, 为一个大任务, 将大任务分散成为若干相连的子任务, 各个子任务串联起Excel的相关知识点, 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当中, 运用启发式教学和联想比较法促进学生去想, 去感知, 去解决问题。

2 实施阶段

开始, 秘书们会拿到一份由秘书长下发的原始数据, 并按照要求进行处理, 完成后交由老板。在完成的过程当中, 就会对以前学过的Excel知识点进行梳理和提升, 我在任务中完全扮演一个老板的样子, 将语言也用那直白的, 比如说, 筛选出业绩大于3万2千的员工名单, 我会说“给我看今年业绩3万2千以上员工的名单, 其他的我一个也不想见!”, 在以‘总业绩’为关键字, 进行递增排序的时候, 我会说“把总业绩排一下, 我要看从小到大的, 前面的三个我要炒了他们!”等等, 整个教学过程紧紧围绕“老板索要报表———办公室白领处理报表”这样的一条线而展开任务!秘书们争做优秀组, 基于以前综合课来比较, 整个气氛活跃、轻松很多。

值得注意的是, 在实施阶段中, 由于我的角色是一位老板, 所以在此阶段“秘书”出现的错误我不会马上当面说出, 不仅如此, 如果有“秘书”来问操作步骤, 我也要装作很生气的样子“训斥”他:“给你工资干什么去了?”“平时你都在干什么?”“我会做要你干什么?”等等, 课堂的气氛可能会更加轻松。

有的教师会纳闷了, 哪有不回答问题的老师?正所谓, 师者, 传道授业解惑也!其实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 当学生说出正确答案时, 教师马上点头示意, 并且迅速把正确答案写在黑板上, 而当学生说出错误答案时, 教师往往往会紧锁双眉。长此以往, 我们的学生就会产生这样的印象, 凡是老师写在黑板上的都是正确的, 最终产生这样的依赖。试想, 有了这样想法的学生还会有探究的欲望吗?在探究中, 还会有失败的经历吗?要知道, 在真正的社会中, 是没有老师在身边时刻进行评判的。所以我们要把课堂交还给学生, 充分相信他们, 同时也让学生相信自己, 敢于想, 善于想。让学生经过自己的探究, 去证明它们的对与错。证明错误, 是一种勇气, 也是一个锻炼。最后重申:我不是不回答, 而是不立刻做出反应!

3 评价阶段

评价是管理的重要手段, 它具有反馈和调节的功能。我在这堂课中采用多元及全评价。全评价即全程评价由秘书长跟踪记录, 主要内容为:个人参与完成小组总进度百分比, 组内最快完成个人, 组内最少出错个人等。公平, 客观地评价学生的成果, 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反之则反。所以我对出错最多, 速度最慢, 参与完成最少的个人采用多元评价, 即从多个方面来考查秘书的工作, 例如秘书工作时的态度, 出错是否勇与承担责任等。这种评价麻烦但效果好。因为全面考察我们的学生, 你会发现他们都是很优秀的!可见, 多元评价很能让学生实现自我价值。

课程的流程如图1所示。

以上就是我的论述, 我们要想让学生在将来的社会选择中获得一席之地, 就必须以学校的纪律为保证, 以社会的要求来锤炼他们。

摘要:作为一个计算机教师, 在面对社会对其信息技术需要的高要求, 教学内容更新快的情况下, 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呢!本文就“情景”教学模式在中专学校计算机专业课中如何设计, 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举出自己的案例来谈谈自己的看法、体会。

8.幼儿教学之我所见 篇八

关键词:幼儿教育;习惯;心理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幼儿的学相结合的一种活动。在这种活动中,教师的教起主导作用,而学生的学起主体作用。教固然重要,学则更是重重之中,所以,教学中教师要以孩子为主,一切为了孩子,在带领他们成长的过程中传授学习之法,让孩子自信快乐的生活、学习。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儿童时代,即使你变成了白发苍苍的老人,每当不经意的想起自己的童年时都会笑容满面。童年是美好的,那迷人的生活,天真的想象,真切的喜怒哀乐,可能会永远留在我们的记忆中。幼儿教育存在极其特殊的一面,它不是简单的知识的教育,更有着父母对孩子的情感上的教育。孩子入园后,教师与孩子相处的时间甚至比某些工作繁忙的父母更长,不可避免孩子会把教师当做自己父母的替代者,把自己感情寄托在教师身上。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建立好良好的师生关系,做孩子的知心朋友,和孩子一起学习,带领孩子快乐的成长,从小培养他们高尚的品德。为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我们必须先给孩子营造一个和谐、温馨的氛围,让这个氛围给孩子依赖感,使孩子乐于在这个氛围中学习和生活。其次,老师要多给孩子倾诉的机会,不要孩子一哭就骂他,要耐心的听孩子诉说,及时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在相互尊重、理解、平等的氛围下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这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是非常重要的。

二、重视孩子生理、心理的健康发展

幼儿是心理和生理发展的高峰期,教学中教师要极为重视孩子的心理、生理的发展,带领孩子积极、快乐的学习。如今的大多数人都可能还不真正的理解“健康”一词,传统的健康观是“无病即健康”,而如今的健康又多了一层含义“生理、心理健康”才是真正的健康。所以,在教育幼儿的过程中,教师不能认为幼儿的身体健康就是健康,而忽视幼儿的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这种对“健康”认识的偏差,使我们忽视了幼儿的非智力教育,妨碍了幼儿的心理健康成长。学生生理健康的基础是身体健康,要想使幼儿的心理健康也得到全面的发展,首先我们就要保证学生的身体健康。比如,合理安排学生的睡眠和饮食,带领学生做游戏等来保护和锻炼学生。只有孩子的身体健康了,我们才能进一步引导孩子积极向上,同别人友好相处、适应集体生活等。由于孩子年龄小、不懂事,想哭就哭,想笑就笑,所以教师要站在孩子的角度,为他们创造开心、快乐的生活氛围,放手让孩子独立去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让他们在实践中充分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让孩子形成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给孩子的未来打下基础。

三、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习惯是陪伴我们一生,影响我们我们生活点点滴滴的个人行为方式,习惯是在生活中有规律、

不断重复或练习而形成的。幼儿是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孩子习惯的培养,让孩子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行动养成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要形成好习惯,贵在行动。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出发:①从小培养;②从小事抓起;③不能有例外;④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和制定规范并合理运用强化机制;⑤注意实践和行为指导。作为幼儿教师,我们不能放纵孩子,有一些孩子爱吃零食,致使孩子在饮食方面养成偏食、挑食的坏习惯。为此,教师要严厉的要求他们,给他们制定一日三餐的吃饭计划,合理、科学的搭配才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前提保障,避免孩子营养失衡,让孩子养成科学饮食的习惯。教学中我们还要及时的沟通家長,让家长清楚的认识到习惯对孩子未来的重要性,告诉他们,在孩子习惯形成的关键期应常陪伴在孩子左右,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让孩子健康、幸福、快乐的成长。

四、让多媒体参与教学活动

处在科技超速发展的今天,多媒体自然而然的成为如今常用的教学手段。幼儿时期是方方面面快速发展的关键阶段,幼儿成功教育就是要不断为幼儿个体的发展提供获得成功的机会。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合理的运用多媒体参与教育活动,有利于幼儿自信心的培养,促进幼儿主体性发展。例如:在进行“电脑拼图”游戏时,幼儿可自由选择,不会因为活动内容很难而产生恐惧感和厌恶感,反而在取得一点点成功后能产生再试一试的强烈愿望。从而在循序渐进中培养儿童的自信心。又如在玩大大、中中、小小的游戏时,如果幼儿给小主人选择了比较大的鞋子,小主人的脸上会出现很不高兴的表情,继而会发出鼓励性的语言“再试试看”来激发幼儿再次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而每当幼儿为小主人选择了适中的鞋子时,小主人会高兴得哈哈大笑。让孩子在一些游戏中感悟成功的喜悦,不但培养了孩子的自信心,孩子的自主动手能力,自主思考能力也得到相应的提高。

总结:以上是笔者对幼儿教育的一些看法和建议,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我们既是孩子的教育者、启蒙者,又是孩子的严父慈母,更是他们熟悉世界的领路人。幼儿教育的成败直接关系到孩子的未来发展,我们要在教学中不断地改善和提升自己教学的方式方法,开辟一条更适合孩子学习的教学之路。

9.鱼我所欲也语文教案教学设计 篇九

学习目标:

1. 积累文言词语。

2. 准确、明白地翻译文句。

3. 学习本文比喻恰当、对比鲜明、说理透辟的论证

4. 认识孟子舍生取义思想的进步性及其现实意义

学习重点、难点:

1. 对语句及中心的理解

2. 对论证方法的理解

课前检测:

日本政府寓言通过了右翼势力编写的历史教科书,肆意篡改历史,美化侵略,遭到了许多主持正义的国家的强烈谴责,真是_________,________。(用《孟子》中的名句填空)

课文研讨

一、整体把握

1、作者作品简介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 ,字 ,邹(今山东邹县)人, 时期著名的 家、家,是 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 ,后世常以 并称。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政治上主张法先王。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君,均不见用。退而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书立说。其言论和行动的记载,保留在《孟子》一书中。此书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既滔滔雄辩,又从容不迫;尤长于譬喻,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对后世散文家韩愈、柳宗元、苏轼等影响很大。

本文提出在生和义不能兼顾的情况下,应该 的观点,并且进一步指出这是每个人都有的本心,那些在义上有亏的人不过是丧失了他们的本心罢了。

本文节选自《 》。《告子上》的主要内容是阐明性善说,即人性里天生就有向善的种子,所谓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这种善的天性,就是人的本心。本心不可小视,因为它们分别是仁义礼智这几种道德的萌芽形态: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意近恭敬)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义之端也。人应该推求本心,顺着本心的方向发展,并将它发扬光大,从而成为道德上完善的人。本文讲的是每个人都有本心,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人都应该保有自己的本心。只要本心在,即使在生死关头,人也能经受住考验;而如果丧失了本心,人就会做出有损于人格的事来。

2、字词掌握,解释以下词语的含义。

【所欲】 【得兼】

【有甚于】 【苟得】

【恶】 【患】

【使】 【何不用也】

【由是】 【是故】

【非独】 【勿丧】

【呼尔而与之】 【蹴尔】

【不屑】 【万钟】

【何加】 【奉】

【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向为身死而不】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是亦不可以已乎】

【本心】

3、课文讲解

文章第一段分为三层。

第一层:(从开头至 )提出本文的论点:在生和义无法同时兼顾的情况下应该 。

这个观点的提出是用鱼和熊掌不能兼得的日常生活事例得出的,使用的论证方法是 。

第二层(从 到 ):对论点进行具体的分析与阐释。

作者先从正面来讲:虽然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是,因为我所喜爱的东西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以,我不去做苟且偷生的事;虽然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是,我所厌恶的东西还有甚于死亡的,因此即使是死亡之患,我有时也不避开它。这里所说的甚于生者就是指义;所说的甚于死者就是不义。于是,为了义,可以舍生;即使死掉,也不做不义的事。

接着,作者又从反面来申述观点: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可以保全生命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用的呢?如果人们厌恶的东西没有超过死的,那么,凡是可以躲避死亡之患的办法,有什么不可以用的呢?这里隐含的意思是,一旦将爱惜生命和惧怕死亡发展到极端,那么在生命受到考验的时候,人的行为就会失去准则,做出让人不齿的事情来,最终,人的价值和尊严丧失殆尽。因为暗含了这样的意思,因此,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这两句话,具有警醒人心的作用。

因此,这一层次所有用的论证方法主要是

第三层( ),作者进一步指出,其实人人都有向善之心,之所以只有贤者才能做到舍生取义,是因为贤者能够保有本心而已。

第二、三段运用的是 论证法。作者以一箪食,一豆羹为例告诉我们,这看似微不足道的一箪食,一豆羹,当它关乎生死的时候,也能考验一个人的品德。呼尔蹴尔而与之,则行道之人与乞人都不屑受之,这就是人没有丧失本心的表现。又举有的人不辩礼义地贪求万钟为例,说明丧失本心的表现。一箪食,一豆羹虽然比万钟少得多,可是弗得则死,看来更为重要。这里作者又运用了 论证法,将一箪食,一豆羹与万钟作对比。按财富的数量说,万钟自然是多的.。但是,万钟决定的是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一箪食,一豆羹决定的却是生命,自然要比万钟更重要。通过这种对比,既让人认识到将礼义抛到脑后,贪求富贵的行为是多么地不值得,也让人醒悟到本心的丧失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人应该时时反省自己才行。

二、问题研究

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他认为人生而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礼让之心、是非之心。只要不使这些善心丧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备仁义礼智。本文就是从这种理论出发,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 的主张。孟子认为,如果把生命看得比义更重要,就会做出各种不义的事情来。他对比了两种生死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要辨别义和利,不要失去本心。

三、小结

本文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他对比了两种人生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不辩礼义而贪求富贵的行为是不可取的。

当堂检测:

说说下面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思或用法是否相同并翻译句子。

1、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2、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3、所欲有甚于生者

万钟于我何加焉

4、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10.我所了解的战争作文教案 篇十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对有关战争的各种信息的搜集、整理、探究,提高对战争的认识,培养热爱和平的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2、通过写作训练,引导学生以“战争”为话题,多角度地认识战争的残酷,正义和非正义,阐明观点,提高议论文写作能力。

【写作导航】:战争是一个说不清楚的话题,它伴随着人类社会一路走来,直到现在,战争的硝烟也一直弥漫在一些地方的天空。战争给人们带来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极大地刺激了科学的发展。对这一切,你了解多少?你怎样看?战争应不应该进行?相信每一个同学都有一肚子的话要说。请以“战争”为话题,多角度地认识战争的残酷,正义和非正义,阐明观点,写一篇议论文。【作文内容】课本210页写一写1、2、3 第一个作文要求是为了让我们对战争的根源和战争的历史有所了解,同时也要融入理性的思考。第二个作文要求是引导我们考察战争对科技、对社会所产生的影响;第三个作文要求现在称“战”的很多,比如“信息战”、“广告战”,甚至还有“衬衫大战”、“土豆大战”,讲的都是事件激烈的程度像战争。你身边可能就有“题海战”、“电子游戏大战”,选择你熟悉的、感兴趣的,思考后写出来,可能对别人也有借鉴意义。【学生活动】

1.通过报刊、电视、电影、网络、图书等媒介,尽可能多地了解古今战争的知识,借此增加和丰富我们对战争的感知和理解;

2.与同学、老师、家长多多交流,通过思想的交锋和碰撞,开阔视野,完善认知;

3.到生活中去,访问与战争相关的人或物,从最感性的地方入手,你将获得意想不到的启迪和灵感。

【写作指导】:分析、评论某一大事或者某一个问题。这是写议论文,写这一类作文,最好是把“大事”或“问题”分解成几个方面,从不同侧面、不同层面来认识与思考,同时可对某一侧面或层面进行重点分析,或以先列出个提纲,好好想一想应从哪方面展开,为此还可以相应地查阅一些资料。

一、拟个好题目。

“和”字祥义丰,意味深远,寄托着中华民族的美好愿望。但是,“战”却时时与我们作对,破坏着“和”。

世界需要和平。大家都知道巴以冲突形势依然不容乐观,双方多次发生暴力冲突,并且双方都各有伤亡。先不说其他国家,还是让我们重读一下50年前的历史:中日之战,人民伤亡惨重。然而今天,日本作为最应深思和反省的国家,却不承认那段侵略历史。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还多次参拜位于东京的靖国神社,这给我们敲醒了警钟:牢记历史,正视历史,不忘国耻。

中华民族需要和平。近年来,台湾回归是两岸同胞共同的心声。但是,以陈水扁为首的台湾当局变本加厉地进行“台独”分裂活动,企图分裂我们的国家。我们深信他们的野心是不会得逞的。因为两岸同胞拥护祖国统一,“台独”不得人心。2005年台湾省国民党主席连战和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应胡锦涛总书记之邀访问大陆。宋楚瑜当时还说,炎黄子孙不忘本,两岸和平一家亲。这极大地削弱了“台独”分子的锐气,坚定了两岸人民反对“台独”的决心。

家庭需要和平。每天回家都会听到父母说一些家庭不和睦的事情。如某某人家又闹离婚了,某某人家婆媳又吵架了,某某人家为分家产又打起来了,听到这些我不禁感到一种莫名的耻辱。为什么一家人生活非要闹得这么难堪呢/?的确,一家人一起生活难免会有摩擦,但也没有必要搞得这么大,让街坊领居都知道。凡事都应以和为贵。

和!对人和善、和蔼,对己心平气和,家和万事兴,邻和胜亲人,商场上和气生财,困难时同舟共济,人类向往和平,世界需要和平。

和!是人类的朋友。战!是人类的敌人

点评:这篇文章明确表明了自己对战争的态度----反对战争,向往和平,这其实也是全人类共同的愿望。文章开篇就明确地表明了““和”字祥义丰,意味深远,寄托着中华民族的美好愿望。”然后分别从“世界需要和平”,“中华民族需要和平”,“家庭需要和平”三个角度论证和平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列举了日本、陈水扁这些典型的反面事例以及家庭生活中的一些普遍现象,说明“和”是家庭和睦、社会和谐的重要前提。论据典型,语言简洁有力。最后作者再次重申“人类向往和平,世界需要和平”,明确地告诉读者:“和!是人类的朋友。战!是人类的敌人。”

我对战争的看法

“西边的太阳就要落山了,微山湖上静悄悄„„”朋友,你听过这首歌吗?对!这首歌就是《弹起心爱的土琵琶》。它把我的思绪牵引到战争时期。回首历史,我们通风与,共患难,怀着“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思想,与日军抗战整整八年。

我可以很负责任的说,我们不喜欢战争!“九一八事件”“卢沟桥事件”“南京大屠杀”“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一个个血淋淋的事实,可以充分展现出战争的黑暗。黑色在这里也太明亮了„„

我可以很负责任的说,我们不喜欢战争!在战争中,我们失去了多少良才

有关战争参考资料:

1. 写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表达我们对和平的呼唤

【战争伤亡人数】 每一场战争,总会有成千上万的人惨遭不幸。如第一次世界大战,战争伤亡3000余万人,战争造成的经济损失达2700亿美元。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历史上死伤人数最多的战争,共有5500万-6000万人死亡,1.3亿人受伤,合计死伤1.9亿人,;在我国的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帝国主义烧杀抢掠,仅在南京大屠杀中,就有30万中国人惨死在日本侵略者的刀枪之下。近年来,美国对伊拉克的战争,也使伊拉克人民陷入无尽的痛苦深渊之中。自2003年美军入侵伊拉克以来,战争已造成逾百万平民丧生。

总之,战争给人民的生活带来无尽的痛苦。我们可以历史材料为依托,通过对一些战争事件的刻画或评述,表现战争给人民带来痛苦的主题。

【伊拉克难民与经济】 伊现有难民人数为480万,其中200万在外国,280万在国内。国外避难的伊拉克人主要集中在邻国叙利亚和约旦。伊拉克目前石油日产量达232万桶,低于战前258万桶的日产量。伊拉克全国失业率为23%至38%。3.结合时政,评论战争 2.结合时政,评论战争

伊拉克战争又称美伊战争,是美国因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疑似)而发动的全面战争,共有4国参与作战,而最后美国尚未发现传说中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2010年8月3日,美国总统贝拉克·奥巴马表示,8月底美国部队在伊拉克的作战行动将如约结束。驻伊美军8月31日结束作战任务。美国从2003年3月20日入侵伊拉克到2010年8月撤出全部战斗部队,历经7年零5个月。美国现阶段在伊拉克驻扎大约14.6万名军人。自战争2003年爆发以来,已有超过4000名美军士兵在伊拉克丧生。利比亚战争据反对派领导人统计,此次利比亚内战共造成2万多人的死亡,而利比亚总人口才600万,30分之一啊,利比亚政府军和反对派爆发的武装冲突已经持续一个月的时间,从首都的黎波里到米苏拉塔,从苏尔特到班加西,战火绵延上千公里,战事每天瞬息万变,以法国、英国、美国为首的西方联军发动的空袭行动也已经过去半个多月,但是局势依然扑朔迷离,战争仍在继续,在这硝烟的背后是利比亚民众悲惨的生活境况。2011年3月19日,美军实施“奥德赛黎明”行动,位于地中海的导弹驱逐舰巴里号向利比亚发射战斧式巡航导弹。美军在这次行动共发射了110多枚战斧导弹。一场由利比亚本国人民引发的利比亚骚乱,经过一个多月的演变,自北京时间2011年3月20日0:45,演变成了法英美主导的多国部队与利比亚的利比亚战争。

美万人反战共和党会场外美国近万名反战人士9月1日在共和党全国代表大会会场外游行示威,反对共和党总统竞选人约翰·麦凯恩的伊拉克政策,要求政府从伊拉克撤军。示威者首先在明尼苏达州首府圣保罗州议会大厦门前集合,然后手持反战标语,口呼反战口号,前往共和党党代会会场“卓越能源中心”。将近1万人的游行队伍中包括不少祖母级女性和退伍士兵。玛丽·亨嫩坎普最期望的事情是结束伊拉克战争。“即使我们(军队)死亡率降低,但花费还在继续,”她说,“没有一个国家能富裕到能继续做这种事。”桑德拉·彼得森是圣保罗市居民,以前从未参加过游行示威,当天早晨突然决定加入游行队伍。她说,“作为普通美国人,我们只想有一个更好的国家。”

方对此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日方任何单方面的举动都是非法和无效的。“中方已向日方提出严正交涉,要求日方立即停止制造新的事端,以实际行动维护中日关系的大局”,刘为民说。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固有领土,中国对此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我们坚决反对日方任何侵害中方主权的行为。

【佳作展台】

你听!你听!

你听,你听,那些回荡在历史星空中的声音,是否在诉说着同一个心愿?

——题记 慷慨。悲壮。决绝。义无反顾。

那是谁的声音,穿越两千年时空的阻隔,雄浑依然,豪迈如故?

荆轲。义士荆轲上路了!风拂动他飘逸的长发,而他的眼神却如磐石般坚毅;风卷起他翻飞的衣袂,却卷不走他坚定的信念!他知道自己踏上的是一条不归路。他知道一己之力也许不能挽救燕国,不能挽救天下苍生。但他别无选择。他心里一定在想:即便只有百分之一的希望,也要付出百分之二百的努力——这是阻止杀伐的唯一选择,这是实现和平的唯一的希望。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秦宫里踌躇满志的嬴政,你听到了吗?

低沉。无奈。绝望。万念俱灰。

这是谁的声音,穿越艺术与现实的隧道,清晰、实实在在地响在耳畔?

角川。影片《南京!南京!》的主人公之一,南京大屠杀时侵华日军一员的角川,在目睹自己的同胞惨绝人寰的暴行之后,在双手沾染了中国人的献血之后,在未泯的良知从麻木到抗拒到无望地挣扎无果之后,终于饮弹自尽。

“活着比死更艰难吧?”

这是一名刽子手临终前的忏悔之音,这是一个被残酷的战争折磨到绝望的弱者最后的叹息!

直到今天还深受军国主义毒污的可怜的人啊,你听到了吗?

喜庆,热烈,高亢,响彻云霄。

这是什么声音,穿越鸟巢,凝聚了数万人——不,数十亿人共同的力量,飞向全世界每一个角落,植入每一个人的心田?

他们来了,冲破战火的阻挠,冲破重重阻碍,跨越千山万水,他们来了!虽然他们只有区区四人,虽然他们的运动服简直陈旧到破烂,可他们来了——和他们一起来的,是两千万颗向往和平的心!

“伊拉克!伊拉克!”

你听到了吗?那震耳欲聋的欢呼声,那代表着热情,象征着希望,寄寓了无穷力量的声音,你听到了吗?

11.美术教学要让学生“随心所欲” 篇十一

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必须了解学生,走进学生的心里,想学生之所想,教学生之所需;让学生的心灵得到自由,让个性得到解放,画心中之画,表心中之情。正所谓让学生“随心所欲”,要做到这点,我认为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改进:

一、了解学生生活,巧置情景,调动学生的感知欲

要让学生喜欢美术,就必须要让学生从心里对美术产生一种需要。所谓需要,就是一种机体自身或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大脑中的反映,是人的心理活动的重要动力。心理学、教育学认为:一切人的生存和发展都不能离开环境,儿童自出生后就会在社会生活、周围环境及家庭中生活成长。由此可知,要了解学生的需要,要让学生产生美术学习的需要,就必须深入地了解学生的生长环境及生活。对于学生来讲,他们的知识与技能是由经验中来的,特别绘画活动更离不开儿童的直接经验,他们的绘画内容来源于自然,贴近于他们的真实生活。了解这一点,就了解了学生的心理需求。

二、走进学生心灵,体验情感,激发学生的创作欲

对于学生来讲,他们所描绘的每一个点、每一条线都是一种内心世界的反映,是一种情感的外在体现。作为美术教师应该认真地看待,悉心体验,不可小视。在我们的美术教学中经常会有这样的现象:有的学生在教师刚布置完作业一会儿就举起自己的作业本让老师看,“老师,你看我画得怎么样?”乍一看,他只是在自己的本子上画了一些你不知名的点与线罢了。对于这种情况,我没有批评他的马虎与浮躁,反而表扬他观察生活仔细、角度独特。从此以后,这位学生的作业非常认真而有个性。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我总喜欢站在小学生的心理角度上,去发现学生的独特视角和情感,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去激发孩子们强烈的创作欲望。

三、善待学生习作,积极引导,满足学生的“成功”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能满足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幼儿在没有心理压力的情况下,许多幼儿常常会在各场合自发地旁若无人地作画,并会长时间陶醉于这种乐趣之中。我在一年级教学中发现,有一位同学不管老师教哪一课,他都是心不在焉,敷衍了事,然后开始画小人物形象。我对这种“不务正业”的现象先是采取制止的办法,让他认真听课,完成课堂作业,可结果他的课堂作业还是完成得很不好,我心里很困惑。以后这种现象被他重复多次,但我没有按以前的方法做,而是改变了策略。实践证明,只有我们放开手脚,大胆地让学生用画笔表现他们的内心世界,去表现他们的爱好,表现他们的追求,并给予恰当的辅导,会让他们有一种成功感、满足感。

12.鱼我所欲也语文教案教学设计 篇十二

渊源———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喜欢的剧种是怎样形成的。

流派———介绍几个戏剧流派和他们之所以能形成自己风格的原因。

名角———介绍自己所了解的戏剧名角, 说说他们身上有着怎样的精神。

名剧———介绍名剧剧情, 进而了解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

脸谱———展示脸谱, 说说这些脸谱画的是谁?并说说脸谱颜色的含义。

自己瞧瞧, 真是滴水不漏啊。我所了解的戏剧知识都网罗其中, 不错!得意时, 却有事情发生在意料外。

一、展示“走形式”

交流结束, 展示开始。因为提前有准备, 所以几个熟练PPT制作的学生就将自己的作品一一呈现, 无非还是那些:渊源、名角、流派、脸谱……这是我所想要的吗?学生已经通过综合性活动, 了解了戏剧的知识, 丰富了自己的生活体验。真是讽刺!想想, 我的“戏曲大舞台”到底缺了点什么?是什么呢?是爱!对戏剧的喜爱, 对祖国优秀文化的热爱。我爱的东西, 他们为什么不爱呢?这件事情困扰了我多日, 想来想去, 我不甘心, 于是, 寻一个入口, 让他们爱上我所爱。不是不喜欢那戏曲的慢节奏的韵律吗?那么, 先不跟他们讲韵律, 讲点什么呢?讲个故事他们总喜欢听吧?于是, 在我的初步尝试下, 有了这样的《戏曲大舞台》的综合性学习课:从廉吏于成龙谈起, 品味戏词里的戏文化。

二、引入:讲故事

配着京胡《夜深沉》的曲调, 我开始给“时尚达人”们讲清朝廉吏于成龙的故事。当然是京剧《廉吏于成龙》里的主要故事情节:解救被困的老幼、和皇上的弟弟康亲王斗酒以保百姓的利益、平反冤狱、知道妻子病重却不能陪伴身旁的无奈和辛酸、宁愿放弃印信也不丢掉骨气、倾囊相助让流离失所的孩子回家乡、被以为装了满满珠宝的箱子确是一箱子的泥土———他做过官的地方的泥土……这个引入有点长, 大概占用了十五分钟以上。但是, 我觉得不冤, 因为我给学生设置了一个情景, 为下文对戏词的学习营造了氛围。如果没有故事的了解, 戏词的研究就没有基础了。

三、研究:戏词文化

(1) 展示戏词:于【白】君在沧海角, 妾守黄土窑。离别十八载, 相去万里遥。惟盼君康健, 平安度暮朝。莫以妾为念, 鱼雁慰寂寥。邢:【清唱】三十三棵荞麦哟九十九个棱, 心窝窝里想着哟一个人, 心窝窝里想着哟一个人。【二黄原板】十八年两鬓如银霜雪染, 十八年只身颠簸多忧烦。儿女们晨占鹊喜盼相见, 为妻我夕卜灯花祷平安。遥隔千里远, 日夜常挂牵。身子可康健, 做官难不难, 难不难。 (2) 猜:这是谁的唱词 (对白) ?在什么情况下唱 (说) 的? (3) 想:从这戏词里你读懂了什么?哪里读不懂?这几句戏词用了什么修辞? (4) 听:听原音回放, 你听出了戏中人物的哪些喜怒哀乐?听旋律, 你觉得这里的旋律有着怎样的暗示? (5) 结:用一句话来总结你对剧中人物的感受。

这段戏词是于成龙得知妻子病重, 采用时空交换的手段描摹了妻子在家思念于成龙、夫妻重逢的一段白和唱, 念白清晰动人且唱腔委婉深情, 很有感染力。学生在“猜”、“想”、“听”的环节中, 渐渐了解了“鱼雁”等古文学知识, 也从唱词里寻找了比喻、对偶、比兴等修辞手法, 更重要的是, 学生在思考学习的基础上, 了解了人物内心的复杂心情, 加上一段唱词的“听”, 在悠扬的旋律里深受感染。在这个环节中, 学生在“猜”、“想”、“听”的步步“围攻”下, 听懂了那声急促的京胡曲调是在表现夫妻初见的惊与喜;读懂了“十八年两鬓如银霜雪染, 十八年只身颠簸多忧烦”是老夫老妻的牵挂;看懂了那双手合十的祈祷时妻对夫遥远的祝愿和思念;“遥隔千里远, 日夜常挂牵了”更是咫尺天涯的无奈和牵绊……一段听完, 不少学生兴致正浓, 提出要求要看剩余的部分, 这正中我的下怀。带他们在戏剧文化中含英咀华。孩子们, 你们要学的还多着呢:人物的刻画、蒙太奇的手法、对比手法的运用、先抑后扬的妙处……我爱戏剧, 我真想合着京胡的节奏, 和他们谈谈我爱的《锁麟囊》、《红娘》、《曹操与杨修》、《江姐》。告诉他们京剧里的语文, 比如鱼雁、比兴, “窑洞外, 小河畔, 剪酸枣, 浇菜园”的情景描写;告诉你这平平仄仄的韵律是中华文化几千年的沉淀。

13.《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 篇十三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字词,品味语言情致。2.训练语言思维,强化朗读背诵。3.理解作者思想,思考现代人生。【学习过程】

一、导入 :生常常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选择,在关键时刻我们该如何作出正确的选择呢?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鱼我所欲也》寻找答案吧。

二、解题

孟子主张“性善论”,他认为人生而有侧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只要不使这些“善心”丧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备“仁义礼智”。本文就是从这种理论出发,以严肃的态度,庄重的语言,阐述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要辨别义和利,不要失去“本心”。

三、自学指导

1.朗读课文,对照注释,扫除语音障碍。⑴读准下面加点字的读音 不为(wéi)苟得也 为(wèi)宫室之美为(wéi)之 一箪(dān)食 一豆羹.(gēng)

蹴(cù)尔 不屑(xiè)苟(gǒu)得 如使人之所恶(wù)莫甚于死者 ⑵注意节奏停顿及重音

①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②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

③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④是/亦不可以已乎

2.串译课文,了解大意。

四、整体感知

3、文中哪句话可以概括全篇的主旨?

五、合作探究

4.文章开头写“鱼”和“熊掌”有什么作用?

5.“所欲有甚于生者”的“所欲” 和“所恶有甚于死者”的“所恶”分别指哪些事情?

6.“故患有所不避”“患”指什么?

7.文中两次提到“心”,在第一节中说:“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在文章最后又说:“此之谓失其本心。”句中“是心”、“本心”各指什么?

8.为什么说“非独贤者有是心,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9.本文运用了哪些的论证方法。

10.作者列举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观,赞扬了什么样的人,斥责了什么样的人?

11.孟轲所说的“义”有它特定的阶级内容,是儒家提倡的忠君、孝亲、尊长等一套封建伦理道德和封建秩序,提倡重“义”的目的,也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者的根本利益。对于后世,特别是今天来说“义”应该赋予新的含义,请简要归纳。

12、归纳《孟子》的文章语言特点。

六、课堂小结:

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和孔子提倡的“杀身成仁”,一起成为中华民族的最高道德准则,激励着历代仁人志士,慷慨赴难,为国捐躯。孟子由口腹之欲推衍到道德之美的独特论证方法,则体现了中华民族以善为美、美善合一的独特审美观念。

七、拓展延伸

13、本文观点广为后人所赞同,请找出本文观点并写出与之一致的两句诗。

14、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用自己的青春热血和宝贵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曲“舍生取义”的正气歌,请概述一个这样的例子。

15、阐述了“舍生取义”的道理。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你怎样理解这个“义”字?

14.《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 篇十四

作者情况介绍,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查找的资料来完成,教师选出具有代表性的课件,向大家展示。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人。是孔子之后战国中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曾游梁,说惠王,不能用;乃见齐宣王,为客卿。宣王对他很客气,可是也始终不用。于是孟子归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孟子死后,门人万章、公孙丑等记其言行,为《孟子》七篇。

《孟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义”,是孔子思想的发展。其散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善于运用譬喻来陈说事理,辨认是非,既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又增强了说服力。《鱼我所欲也》一文就较好地体现了这些特点。

二、整体感知

1. 朗读。

1)在自由散读的基础上抽读(4名左右),抽读学生可任意选取文段朗读,其他学生认真聆听,并作好点评准备。

2)朗读点评(由学生完成,教师点拨、引导即可)。

(点评着重强调咬字、语气、节奏、断句等几个方面,注意突出演讲式朗读的特点。)

3)全班根据以上朗读点评的要点,齐声朗读课文。

2. 串译课文,了解大意。

(学生相互交流预习成果,对于小组内共同出现的问题,提交全班讨论。)

3. 熟悉课文,概括文意。

要求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再次自由朗读课文,并用最简洁的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

三、再读课文,理解文意

要求学生根据前面所学课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积累的有关议论文知识,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以下问题:

1. 课文的论点是什么?结合课后练习,思考你赞同哪一种说法,为什么?

2. 为了阐明观点,文章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找出来,大家交流。

3. 课文导语说“文中孟子对于‘义’的论说,对于今人仍不无启迪”,想想你从课文中得到了哪些启迪,整理思路并与小组同学交流。

说明:以上问题采取小组内自主、合作的方式完成,小组内每个同学承担一道思考题,思考结果交由小组讨论,组长记录讨论结果,并由中心发言人汇报讨论成果。

四、自主质疑,探究学习

此环节主要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意识,要求学生围绕课文内容,质疑问难,提出有一定创新价值的问题,教师可从中选取有代表性的问题,由学生小组探讨,全班交流。

说明:这个环节,学生质疑提问应提前布置,由学生在课前完成,上课前提交问题即可。另,学生的提问,教师也可给予一定的启发、点拨,注意问题的质量。

问题:

1. 课文中“本心”指人的天性,那么从全文看,作者认为人应该具有怎样的天性呢?按照你的理解,人的天性除课文所指外,还应该有哪些?不妨说说。

——-————学生自由发言。

2. 能否为课文补充一、二个现实材料,以突出论点。

—————(学生自由补充。)

五、朗读背诵,积累巩固

课堂背诵,可采用多种方式指导学生完成。例如:运用幻灯,打出相应的译句,由学生在课文中找出原文进行诵读,记忆;学生相互间提问背诵,教师抽查背诵等。

六、布置作业:

1. 教师提供相关资料,学生回家查阅,并同课文进行阅读比较,看看它们各自表现出怎样的价值取向。

15.借彼之力,遂我所愿 篇十五

例如,美国的“宝德尔和甘布尔”公司和日本的“克奥”公司关于新产品的交锋。

“宝德尔和甘布尔”公司是一家跨国企业集团,其产品门类众多,但拳头产品则是高档次的洗发护发用品。在这一产品市场上,“宝德尔和甘布尔”的主要竞争对手是日本的“克奥”公司,后者以“克奥”系列的洗发香波和护发素饮誉世界,并拥有更高的市场占有率。

1990年,“宝德尔和甘布尔”不满足于现有两个品牌的去头屑洗发水和二合一洗发水的销售成绩,力求开发新产品打开市场;而“克奥”公司也认为消费者对原有的“克奥”系列蛋黄洗发水、薄荷洗发水等老面孔产生厌倦,开始寻求新的配方。几乎同时,两家公司都盯住了“维生素B5”这种护发元素,并着手研制开发含有这种元素的护发洗发水。

因为双方都明白对方也在开发同一产品,所以都力争抢先上市。以取得先声夺人的优势。因此,大家都在争分夺秒,紧锣密鼓地从事研制工作。但是,一项新产品的开发并非轻而易举的,即使是完成了配方的调试,在批量生产时也会有技术问题需要解决。正当双方都处于这紧要的关头时,美国的“宝德尔和甘布尔”公司在几个大地区的市场上举行了一个旧品牌二合一洗发水的大型促销活动,一时间,这品牌的广告比平时增加了两倍。

这种商业行为让“克奥”公司情报分析人员认为,美国人并不急于推出新产品。在他们看来,一旦美国人准备推出新产品,就没有必要在旧品牌上浪费促销投资,而应把这些投资用在新产品推出上。因此,他们得出的结论,美国人的技术问题还没有解决,我方依旧有足够的时间。“克奥”公司决策层同意了这一分析,放缓了研发进度。

不料,两周后,美国人忽然在各个区域市场举行了声势更为浩大的宣传活动。用海报、传单、电视、杂志等各种媒介大肆向消费者推广“维生素原B5”这个新名词和含有这种元素的新品牌;10天后,拥有淡紫色方盖瓶包装,适合不同发质的营养洗发水面市,立刻受到消费者的欢迎。这一下使日本人措手不及,等他们加班加点推出自己的新型洗发水时,“宝德尔和甘布尔”的“维生素原B5”营养洗发露已打开局面,并深入人心了。日本人的宣传攻势也大为逊色。这两种同类型产品相比较之下,自然是美国货的市场占有率高。

原来,美国人已抢先解决了新产品生产的技术问题,他们对于旧品牌的促销活动,只是为了造成日本人错觉的一个疑兵之计。日本人果真上了当,失去先手,让美国人占了先机,赢得了优势,只能捶胸顿足,望尘莫及。

当然,此计中“瞒”不是最终目的,而是“过海”的必要手段。此计中的“天”指对自己构成威胁的对象。要善于抓住“天”的弱点施谋设计,使“天”变成聋子和瞎子。用“瞒”解除了“天”的威胁,“过海”也就不难了。如今回头去看北京长城饭店当初所做事情,诸如举办招待外国记者的活动,诸如招待里根访华的新闻代表团,诸如承办里根访华答谢宴会,诸如提供的小毛驴,诸如在对新闻机构提出的优惠条件等等,无一不饱含“瞒”字,所有的一切不过是为了达到其真实的目的一一向世界推广长城饭店。

通过北京饭店的这一系列战略,我们认为,将“瞒天过海”用于经营,其技巧和方法的基本思想是用“欺骗”的手段暗中行动,将真实的企图隐藏在明显的事物中,以达到最终目的。因为一般人对司空见惯的事物,往往不会怀疑,此计就是利用人们的这一错觉,来掩盖自己的真正意图。所以,我们看见,在北京饭店的这一系列策略中,记者也罢、大使也罢、总统也罢,统统都在不知不觉中入了北京长城饭店精心布置的局中,最后让北京城饭店获得了最大的收益——世界知名。

16.《鱼我所欲也》段落层次合理吗 篇十六

教材中,文章被分成了2个段落,教参对结构是这样解释的——在第一段里,作者用比喻的方式引出“舍生取义”的观点,并分别从正面和反面加以阐明,行文至“所恶有甚于死者”,作者对这个观点的论述就结束了,紧接着“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提出了新的命题:人人都有“是心”(即本心),只是“贤者”能够保有它。第二段则是对这个命题的论说和阐明。作者用一般的人和乞丐都不肯接受“嗟来之食”的故事证明,人人都有“本心”,用“不辩礼义”接受“万钟”的故事概括失去“本心”的人的惯有行为,并对此进行批评和嘲讽。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按照教参进行备课,课上,引导学生探究层次,共同解决这一问题时,总觉得第二段开头所举的“一箪食,一豆羹”的例子出现得突兀,与上下文衔接和对比显得不够自然,对学生讲解得亦觉勉强。因为这个例子讲的是“本心”人皆有之,是“行道之人”与“乞人”勿丧之,应当是直接证明了上一段中的最后一句“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是正面论证。但教材却将这两个句子分别放在了上下两段中,明显割裂了两句之间的密切联系。那么,教材能出错吗?我将这一疑问与其他教师进行了探讨,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在近期的一次教研学习中,我的疑惑得到了启发。

在又一次对教参的研读时,“整体把握”中有这样一段话引起了我的注意:文章第一段分为3层(前2层略),第三层(非独贤者有是心……勿丧耳)作者进一步指出,其实人人都有向善之心,之所以贤者才能做到“舍生取义”,是因为“贤者”能保有本心而已,第二段运用举例论证法,作者以“一箪食,一豆羹”为例告诉我们,这看似微不足道的东西,当它关乎生死的时候,也能考验一个人的品德。这段话与我的质疑不谋而合,既然这个例子直接从正面论证了“贤者能勿丧耳”的观点,为何不能放在上一段中理解呢?举例论证有力地论证了论点,与下文的“不辨礼义”地贪求“万钟”之人,形成了对比论证,条理更加明晰,对比也更加强烈,一正一反,相得益彰。

17.鱼我所欲也的教学设计 篇十七

一、导入新课

在这天寒地冻的时节,同学们来还在上课,真不容易!但假如让你们自身做出选择的话,你们仍然会选择上课吗?在人的一生中,我们要做出许许多多各种各样的选择,尤其是在对待象“生”和“死”这样重大的问题上。当我们必需做出非此即彼的选择的时候,这对任何人都是一个严肃的人生考验。今天学习的《鱼我所欲也》这篇课文告诉我们的就是这样一个道理:我们应怎样作出选择。(多媒体显示课题)

二、作家作品简介(多媒体显示)

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上》题目是编者加的。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政治上主张“法先王”。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君,均不见用。退而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书立说。其言论和行动的记载,保存在《孟子》一书中。此书不只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

其文气势充分,感情洋溢,逻辑严密;既滔滔雄辩,又从容不迫;尤善于譬喻,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对后世散文家韩愈、柳宗元、苏轼等影响很大。

三、解题

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他认为人生而具有怜悯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只要不使这些“善心”丧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备“仁义礼智”。本文就是从这种理论动身,说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孟子认为,假如把生命看得比“义”更重要,就会做出各种不义的事情来。他对比了两种生死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呵斥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要区分义和利,不要失去“本心”。本文行文流畅,论证严密;引譬设喻,生动形象;排比铺陈,气势恢弘。体现了《孟子》一书的文笔特点。

四、朗读课文

要求:注意不读错音,读好句子的节奏和重音,要读得流畅,朗朗上口,读出语言气势和感情。(多媒体显示字音和局部句子节奏)

1、故不为苟得也(wéi)

2、今为宫室之美为之(wèi wéi)

3、所恶莫甚于死者(wù)

4、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5、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6、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五、质疑解疑,疏通文意

1、你问我答同学提出翻译中的疑难问题请同学解答,可指名回答,也可自由回答。

2、生问师答对同学不能解答的问题,教师酌情给予点拨。

3、教师检查同学自学情况(多媒体显示)

⑴ 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故患有所不辟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

⑵ 辨析黑体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鱼,我所欲也

故患有所不辟也

贤者能勿丧耳

蹴尔而与之

万钟于我何加焉

乡为身死而不受

此之谓失其本心

妻妾之奉

是亦不可以已乎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⑶ 翻译下列句子:

①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②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③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④ 此之谓失其本心。

六、安排作业

1、背诵课文。

2、梳理本文论证思路,列出提纲。

孟子认为人的天性固然是求生而恶死,但世上还存在比生命更珍贵的东西。也存在比死亡更可怕……的东西,那就是“义”与“不义”。“义”是人类最珍贵的一种品德,为了“义”,人们可以不避祸患,直至献出自身…的生命。一个真正的人,决不能因贪生怕死而行不义之事。孟子从“性善说”动身,认为人生来就具有羞恶之……心,这是一种善心,它可以协助人们在“义”与“不义”之间作出正确的选择。…

2、分析

……

2、点名朗读并点评: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表转折,却)

③ 于:

所欲有甚于生者(对)

万钟于我何加焉(比)

⑸ 翻译重点句子“

如: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

(然而)在这个问题上,却有可以获得生存的手段而不用的人,在这个问题上,却有可以躲避祸患的手段而不采用的人。

五、整体感知 …线……………………… …………………………

要求:教师应注意朗读指导要有梯度。

⑴ 读准字音:宫室之美为(wéi)之苟得也为(wèi)不屑(xiè)苟(gǒu)

一箪(dān)食一豆羹(gēng)蹴(cù)尔不为(wéi)

所恶莫甚于死者(wù)

⑵ 注意节奏停顿和重音

①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 …… …… …… …… …… …… 号…… 考…… ………… …… ………… …… 封… …… 名 …… 姓………… …… ………… …… ………… 级…… 班………… …… …… ………… …… ………… 密… ………… …… ………… …… ………… ……

②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

③ 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④ 是/亦不可以已乎

⑶ 理解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3、串译课文,了解大意:

⑴ 字词注解补充:

得兼:能够同时得到。

有甚于:比……更重要。

箪: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苟得:苟且偷生

患:祸患,灾难。已:停止、放弃。

非独:不只仅。避:躲避

向:从前。万钟:万钟的俸禄,形容位高禄厚。

辨:区分。奉:侍奉。穷乏:贫穷。

⑶ 通假字:

得通德,恩惠、感激。例: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③ 一词多义:

① 为:

今为(为了,介词)宫室之美而为(接受)之

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做,动词)

向为身死而不受(宁愿)

② 得:

故不为苟得也(得到)

所识穷乏者得我欤(感激)

③ 是: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这种)

是亦不可以已平(这种做法)⑷ 虚词(注意“之”、“而”、“于”的用法)

① 之:

呼尔而与之(代词他)

为宫室之美(助词的)

② 而:

呼尔而与之(表修饰,不译)

1、请两三个同学说说这篇文章的大概意思。

明确:人生经常面临各种各样的抉择,在关键时刻应做出正确的选择。或:人在进行选择时,应以义为重;人应坚持自身的“本心”。

2、文中哪句话可以概括全篇的主旨?

明确:舍生而取义者也。

六、抓语言特色,初背课文

1、背诵成组的排比句、对偶句。

方法:同学齐读课文中的排比句和对偶句,欣赏整齐而又有变化的句式美,感受其音韵美。背诵也以这些句子为基础,先背诵对称句,再连句成段,连段成篇,进而达到背诵的效果。

2、教师出示背诵练习,协助同学背诵。也可以将同学分组进行“对美文”竞赛,一组出排比句或对偶句的上句,另一组对下句。

的北方人,鱼是上等佳肴,北方少河流,鱼也就不多,在生产力低下的时代,食有鱼是富贵人家的生活,所……以孟子把“鱼”和熊掌相提并论。

⑵ 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

……

明确:

首先运用了道理论证,从正面指出人之所以能“舍生取义”,是因为人皆有“欲…生不为苟得,恶死有所不避”的思想。然后再从反面说明,假如人只是欲生恶死,那么什么事都可以做得出……来;可是事实上,“义”超越了“生”,所以人能够不贪生,不避死。这里运用了对比论证,论证了“义”重于生,…应“舍生取义”。这种羞恶之心,人人皆有,贤者更能保管而不丧失。

线…接着从正面举例论证,自古以来就有宁死不食“嗟来之食”的人。“一箪食”“一豆羹”关系到人的生死,但若用…无礼的方式施舍,就是路人、乞丐也不接受。这一事例充沛说明,最普通的人即使在饥饿时仍有羞恶之心,……宁愿饿死也不失义。然后文章陡然一转,从反面举例,与前者对比,指出一些显贵的人“不辨礼义”就接受优…厚俸禄。紧接着以一个反问句“是亦不可以已乎”,说明他们接受的原因是利欲熏心,见利忘义,更增加了批……判的力量。然后用三个排比今昔对比,批判他们重利轻义、见利忘义的行为。“向为身死而不受”,现在“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这又是为了什么呢?难道是“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先前为了“义”……可以“舍生”,现在却为了高官厚禄和物质享受就舍掉了“义”,这种行为不是应该停止吗?

总之,人要做到“舍生取义”,要有羞恶之心;假如不顾羞耻,不辨礼义而受“万钟”则失掉了“本心”,……这种行为是应该停止的。全文旨意就在这一劝勉上。…

⑶ 引导同学讨论本文的论证方法:

……

明确:

运用了道理论证、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题

① 比喻论证:

……

“舍鱼而取熊掌”是一个巧妙而贴切的比喻,提出“鱼”和“熊掌”都是好吃的东西,但假如两样不…能同时得到,那就舍鱼而取熊掌。接着,提出“生”和“义”两样都很贵重,在两件事不能同时并得的情况下,…就必需择优而取。

……

② 正反对比论证:

生和义比,义比生更可贵;死与不义比,不义比死更可恶。又用假设方式(“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与事实做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人。最后用“不食嗟来之食”与“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做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这就起到了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

③ 道理论证。

⑷ 文中两次提到“心”,在 … …………………………………………线……… …… …… …… …… …… …… ……号……考…… …… …… …… …… …… …… 封… …… 名 ……姓………… …… …… …… …… …… ……级……班………………………………………………密…………………………………………………

之”。

反问:一个反问句否定了三种不“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

2、归纳《孟子》的文章语言特点。

明确:气势充分,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四、拓展探究

在几千年前,孟子就提出了“鱼和熊掌不可得兼”的问题和应当“舍生取义”的观点,那么在我们现代社会,面对愈来愈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当做出怎样的选择呢?

明确:

义的价值高于生命,人应该有舍身取义的精神,这一观点在“上下交征利”的战国时代有积极作用,对后世知识分子的精神修养也有极好的影响。如苏武、岳飞、邓世昌、朱自清、闻一多。但孟子“舍生取义”的观点的根据是唯心主义的性善论,他的说理仅止于是否丧失“本心”,有明显的局限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义”的内涵发生了变化。我们现在所说的“义”是指社会公义,“利”指一己之私利,即个人利益要服从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以至民族利益。在当今社会,面对越来越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该作出正确的抉择。〖参考资料〗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匈牙利•裴多菲)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夏明翰)

五、总结

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和孔子提倡的“杀身成仁”,一起成为中华民族的最高道德准则,激励着历代仁人志士,慷慨赴难,为国捐躯。孟子由口腹之欲推衍到道德之美的独特论证方法,则体现了中华民族以善为美、美善合一的独特审美观念。

六、中考链接来:。

㈡开放性试题:

1、我国历史上,许多人把文中的观点作为自身做人的准则,作为自身最高道德规范来追求。请根据你所掌握的有关知识,举一个能用本文观点来赞美的例子。(40字内)

文天祥面对元朝高官厚禄的诱惑,不为所动(要求:举例典型,略有分析,只有人名不给分)

2、宋末抗元民族英雄文天祥在被元军杀害前曾写下绝笔说:“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至仁。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文天祥所说的这些话的意思大概是什么?标明了他怎样的人生观?

文天祥所说话的意思是:孔子说要“成仁”,孟子说要“取义”,惟有行为完全符合“义”的要求,才干达到“仁”的境界。我们研读圣人贤士的著作,要从中学习什么东西,从今往后,我没有什么可羞愧的。这标明他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人生观,用实际行动实践他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壮志和节操。

3、本文观点广为后人所赞同,请找出本文观点并写出与之一致的两句诗。

观点:舍生取义

诗句:

⑴ 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

⑵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4、本文孟子用“舍生而取义”来表示他的人生追求(选择)文天祥《过零丁洋》中体现这种追求的诗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请写出历史上在人生中有正确选择的人。

例如:岳飞选择精忠报国,文天祥选择忠义守节,布鲁诺选择坚定信念。

5、本文所强调的“义”与市场经济下的“利”有无矛盾,由此会引发一点什么样的启示,请简要谈谈。

不矛盾,在市场经济下也要讲诚信、讲道德,不做违法乱纪的事。

6、在实际生活中许多人用自身的青春热血和珍贵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曲“舍生取义”的正气歌,请概述一个这样的例子。

如抗洪英雄李向群为保一方群众生命财富平安誓斗洪魔,以生身殉国。刘胡兰面对敌人的屠刀毫不畏惧,宁死也不出售党组织,最后英勇牺牲;朱自清病危之际拒绝吃美国救济粮等。南宋末年文天祥组织力量坚决抵抗外侵,失败被捕后,面对元朝威逼利诱,竟毫不动摇,视死如归,最终被杀,这种高尚的民族气节和为正义而献身的精神永远值得后人学习

7、本文主要论述了“舍生取义”的道理。作为21世纪的中同学,你怎样理解这个“义”字?

能见义勇为、为正义事业而献身、做与国与民与人有益的事等。社会上的哥们义气是与小团体个人私利相关的江湖义气与本文的“义”不同。

8、《鱼我所欲也》中,“所识穷乏者得我欤”一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孟子亲民爱民的民本思想,与此同时,在孟子看来,即使是出于用之于民的目的,也不能“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你认为其中的道理是什么?

因为“义”的价值高于“生”,所以,即使出于用之于民的目的,也不能放弃“义”的前提,用“不辨礼义”之财来让人苟且求生,更何况是出于让“贫乏者”“得我”的个人目的。

9、读“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一句,列举生活中的“一个贤者”并写出他具有怎样的“心”?

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0、结合实际生活,给本文补充两个论据。

论据一:文天祥宁死也不降元,慷慨就义;论据二: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只要是符合“舍生取义”这一观点的古今事例作论据都可。)

11、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曾经造就了一大批仁人志士,而现在的学校教育则强调我们中小同学要“珍爱生命”,最近教育部新修改的《中同学日常行为规范》就删掉了“见义勇为,敢于斗争”的字样,对于这些,你是怎样看待这一问题的?

上一篇:商场安全标准化建设下一篇:2023年高级审计考试----审计理论案例分析课后例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