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绅士文化演讲稿

2024-06-16

英国绅士文化演讲稿(共7篇)

1.英国绅士文化演讲稿 篇一

只有喜欢、热爱你的专业,你才会不顾一切地投入精力,再辛苦也不痛苦。如果做你不喜欢的事情,不辛苦也痛苦。追求知识、提高能力没有不辛苦的,但辛苦不等于不快乐,更不等于痛苦。”英国某教授曾这样解释为何英国的教育如此强调启发兴趣。

国内学生老有厌学情绪,这在英国的中小学是不可思议的。在英国小学生看来,上学是一件好玩的事情。如一年级的学生要学习科学、地理等。这些听起来高深枯燥的课却趣味十足,如地理课,老师会从你身边的环境讲起,让孩子从生活渐渐亲近科学;与国内小学生那重重的鼓鼓的书包不同,英国小孩很少有课外作业,在学校里也有很多半游戏的课,如老师讲了一段历史故事,涉及到著名的家族,老师会让小朋友用废报纸来做这个家族的族徽。

英国学校也非常重视学生的成功感受和活动的空间,如学校墙报上粘贴学生作品,教材提纲用学生稚嫩的笔迹做封面等,以给学生展示自己作品的机会,表现个性的舞台,给学生最广阔的天地。在英国,老师不会对学生严厉训斥,更多时候,他们会竖起大拇指对学生说:“verygood”、“youarethebest”。

注重社会实践是英国教育的又一显著特色,英国学生校外课多,博物馆,公园,艺术馆,都是孩子常去上课与实践的地方。因此英国孩子从小便能通过各种途径各种方式感受人文思想的教育与影响。切身感受到的生动与现实,能激发他某一方面的兴趣和灵感,让他了解自身所爱,在以后选择成长方向上,不迷茫。

2.英国绅士文化演讲稿 篇二

在英国, 绝大部分汽车工匠都有着超过30年以上的丰富经验, 造车技术代代相传, 工艺千锤百炼, 品质完美无瑕, 处处流露出英国传统造车艺术的精髓:优雅、灵动、恒久、精炼。圣洁的莲花, 在中国人心目中是“出淤泥而不染”的高雅象征, 喻示着一种超凡脱俗的孤傲品性。这被中国人赞誉为“凌波仙子”的奇葩, 被一位英国车坛怪杰幻化为性情跑车的知名品牌, 至今仍在环球车坛光彩夺目, 成为追赶时尚脚步人们的心底最爱。

驰骋赛道

1954年, 查普曼与海尔小姐走进了婚姻的殿堂, 车坛有情人终成眷属。1955年查普曼辞去了英国铝业公司的职务, 与好友佛兰克·考斯廷并肩作战, 全副身心地致力于莲花性情跑车的研发、制造和销售, 不仅获得了英国汽车制造及销售协会的认证, 而且在世界级的伦敦汽车大展中首次亮相

伴随着一辆又一辆不同型号的“莲花性情跑车”横空出世, 查普曼开始注目于检验跑车优劣的最佳场所——F1大奖赛, 钻研起空气动力学在F1大奖赛运动中的应用问题。

为了减少空气阻力对跑车速度的掣肘, 他于1970年在“莲花性情跑车”上安装了独自设计的翘起角度更大的板条尾翼, 使得“莲花性情跑车”在F1大奖赛赛场上出尽了风头, 也使得1957年成立的“莲花车队”一路凯歌高奏。

查普曼在1956年着手开发他的第一款单座比赛用车。这款按照F2标准设计的莲花12型赛车在1957赛季取得了一些胜利。查普曼发现他们所采用的克莱迈克斯引擎的潜力还相当大, 因此决定进军一级方程式大奖赛。格拉汉姆·希尔和克里夫·阿里森驾驶的莲花12型赛车在1958年的摩纳哥大奖赛上首次亮相。在赛季晚些时候莲花16型取代了12型。莲花在1958和1959赛季并没有在F1取得多大的成功, 1960赛季查普曼开始采用后置引擎的莲花18型。同时, 随着业务的扩张, 莲花迁到了位于切斯赫特的新厂房。

在1960年的摩纳哥大奖赛上, 斯特林·莫斯驾驶着莲花赛车战胜了当时居于统治地位的法拉利赛车获得了冠军, 这是莲花赛车首次取得F1分站冠军。而在1961年莲花获得了车队的年度冠军。与此同时, 莲花不仅在F2和初级方程式等赛事中取得成功, 他们的公路跑车事业也蒸蒸日上, Seven、Elite、Elan和Cortina等经典车型不断地涌现。

莲花在赛道上的成就在1963年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这一赛季吉米·克拉克驾驶着莲花25型获得了七个分站的胜利, 获得了世界冠军头衔。1964年克拉克在最后一站比赛中输给了对手而未能卫冕, 不过这位苏格兰车手在1965年重新夺回了世界冠军。1966年F1采用了三升引擎的新标准, 查普曼选择采用BRM引擎, 事后证明这并非是一个明智的选择。一年后莲花赛车开始使用著名的考斯沃斯DFV V8引擎, 1968年和1972年, 格拉汉姆·希尔和艾默生·菲迪帕尔迪分别驾驶装备此款引擎的莲花赛车获得世界冠军。在赛场上的巨大成功, 使得莲花跑车在市场上持续热销, 促使莲花在1966年再次从切斯赫特搬迁到诺尔佛克。1978年, 首辆应用符合地面效应空气动力学原理设计的莲花·玛尔卡79型性情跑车, 以其过弯、冲刺、疾驰的卓越性能, 夺得F1大奖赛冠军, 荣膺年度总冠军。

莲花在赛道上所取得的成就, 与柯林·查普曼天才般的创新能力不无关系。莲花25型是F1第一款使用一体化“车架设计”的赛车, 莲花79型开创了“地面效应”的先河, 虽然这种设计很快就被F1管理层所封杀, 但丝毫不能抹煞查普曼惊人的创造力。查普曼的才能不仅体现在工程技术层面上, 而且他在车队的领导和经营上也有独到的创见, 特别是他在1968年的摩纳哥大奖赛上, 给F1首次引入了商业赞助的概念。同时, 车架的设计也出现了革命性的变化。莲花25型赛车, 这是历史上第一次采用一体化方式设计制造的单座赛车。与传统的管状车架相比, 新车架改由轻量化的、由铆钉钉连的盒状金属板制成, 这样做的好处是在降低了车重的同时增加了车架的坚固性, 提高了抗扭曲能力, 从而更好地保护了车手的安全。在莲花25型赛车上, 车手不再是直挺挺地坐在驾驶舱内, 而是用几乎平躺的姿势“躺”在驾驶座上。这一改进一直延续到了今天。同年, 小直径的钢制方向盘也开始被各车队普遍采用。法拉利在坚持保留大直径木制方向盘一年后, 也不得不跟随潮流。

跑车情结

查普曼一边在赛场上积累锦标, 一边不断研制独特的跑车。1962年推出Elen型跑车。该车坚固之极, 车身采用梁柱式骨架, 路面表现好得出奇, 自1965年又推出一款2+2敞篷跑车, 使其地位不断巩固。

随着业绩的拓展, 莲花车厂于1966年推出了一辆Europe型超现代化敞篷跑车。但直到此时, 莲花车厂都是采用其他品牌的发动机。查普曼长期为此事而焦心, 1974年生产百分之百的自家产品Elite车型时, 情况才大为改观。该车采用2升容积4气缸发动机, 4个座位宽大、舒适, 是货真价实的豪华跑车。由此造就了该品牌的辉煌时代。

上世纪60年代, 莲花曾与福特合作, 代为设计改装葛天娜 (Cortina即千里马) 而成为性能超群的莲花葛天娜 (Lotus Cortina) 。也曾将雷诺知名的涡轮引擎, 配置在欧罗巴型跑车上。而近年雪佛莱 (Corvette ZR-1) 跑车所采用的375匹马力 (275.6千瓦) LT-5强劲引擎, 即是莲花协助设计的。德国欧宝的金牌车款欧米茄经莲花改装成Lotus Omega轿跑车, 配置双涡轮增压器之后, 可输出377匹马力 (277千瓦) , 独步同级车系。而我国汽车业界共同投资开发的“共用引擎”, 也是拜托这位资深绩优的车坛先进—莲花汽车公司技术指导。

正当“莲花”品牌在世界车坛声名远扬之际, 年仅54岁的查普曼却因积劳成疾于1982年因心脏病不幸去世。虽说这位汽车界的天才和创新者英年早逝, 但他发明出的前置引擎前轮驱动 (FF) 、前置引擎后轮驱动 (FR) 、中置引擎后轮驱动 (MR) 等3种经典跑车型号的独创业绩, 却为他赢得了“与法拉利、保时捷一道, 尊为20世纪车坛三大奇人”的美誉。而一路凯歌高奏的“莲花车队”, 则为他获取了“一人创造出一个汽车品牌系列的环球车坛第一人”的桂冠。他与海尔小姐共同拼搏创业的车坛佳话, 成为各国跑车迷竞相传扬的美妙诗篇。

历尽沧桑

上世纪80年代, 54岁的查普曼突因心脏病去世, 莲花汽车立即濒临破产边缘。

幸得海尔及全厂员工的努力奔走, 而于1983年中期, 由英国汽车拍卖集团 (BCA) 主管大卫·威金斯接掌营运。英国汽车拍卖集团为重振莲花车厂的业务, 必须投入350万英磅的资金, 1983年7月, 日本丰田汽车以160万英磅, 买下16.5%的股票, 双方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 直到1985年年底, 世界最大的汽车公司──通用准备并购莲花之后, 莲花始终在该公司元老之一的迈可·金伯利领导下奋发图强, 期盼东山再起。

1986年年初通用以3400万美元, 控制了莲花汽车的85%股权。次年再将控股增加至97%, 完全拥有了这朵绽放的莲花, 但是给予充分的自主研发空间。

3.英国绅士在东北 篇三

说到来中国任教的原因,科尔先生的经历可以写成一个传奇故事了。三年前,他还在爱丁堡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时,爱上了一位中国留学生,那美丽的姑娘有着全世界最清澈的眼神,她那独特的黑发是如此吸引他。所以,毕业后,科尔先生毫不犹豫跟随着这道光芒来到了“神秘”的中国。然而遗憾的是,他们最终没有在一起。失恋之后,科尔先生尝试着寻找在中国任教的工作,当时正好看到大连外国语学院招聘艺术和文学专业的外教,他便来到了美丽的大连,做了一名电影艺术鉴赏课的外教,以西方人的角度为中国的同学们开启电影艺术殿堂的大门。

随着聊天的深入,我问起他对中国和中国学生的印象,科尔先生偏着头想了一会,才谈了起来。在来到中国之前,大多数英国人和他一样,认为中国是神秘的、保守的。中国人把龙当做图腾,而龙在西方则是邪恶和恐怖的化身;中国人喜欢红色,而红色在他们眼中代表着暴力和血腥;中国人喜欢穿着长长的袍子做一些奇怪的祭祀;也会吃很多稀奇古怪的东西,虽然无论什么原料的中国菜都很好吃。

而让科尔先生意外的是,大连是一个如此美丽的城市,没有想象中的脏乱差,反而处处展示着中国海滨城市的温馨与美好。他说,他一直认为爱丁堡的皇家英里路是一条美得通向天堂的路,而走过大连的大街小巷之后,他发觉,这里竟也是一座如此迷人的城市。说到这里,科尔先生反复说:“我爱中国,我真的很爱中国,她有太多地方值得我去爱。”

此外,大连有太多和他的前女友一样美丽的中国姑娘。由于他的前女友比较内敛和沉静,加上对于中国一些根深蒂固的印象,他以为中国的青年们都是保守、害羞的,他一度很担心自己的教学能否顺利进行。后来,在与学生们充分接触并且相互了解之后,他发现自己的担忧是多余的。“中国的女孩跟英国女孩是一样的,甚至更加……疯狂!”科尔先生笑了笑,继续说,“她们也会穿短裤,穿夸张的高跟鞋,化着精致的妆来上课。课下,她们会主动围着我聊天,还勇敢地问我的联系方式,约我一起吃饭,我想她们是爱上我了!(笑)男孩子们则成熟一些,他们很大度也很勇敢,他们中的多数都有女朋友,这让他们的大学生活更加愉快和完整。”

当被问及是否习惯于中国的教学方式时,科尔先生很快回答道:“我会好好利用属于我课上的时间。”科尔先生的电影艺术鉴赏是一门选修课,每个专业的同学都可以来选,所以,他会尽量讲一些有趣的事情,让每位同学都能感受其中,这样不仅能够学到鉴赏电影艺术的方法,更能够培养自己一双发现美、发现艺术的眼睛。比如,在讲授《阿甘正传》时,科尔先生引出每一段影片中涉及到的美国历史和政治文化,让学生们大开眼界,课上同学们积极地互动,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一直用了整整四节课才讲完这一部电影。

但是,科尔先生提及,最开始上这门课时,也有一点小小的不愉快,那就是有很多学生逃课。由于这门课是选修课,对学生的成绩没有太大的影响,而且部分学生认为,一个老外不会“难为他们”,于是逃课现象如多米诺效应般一发不可收拾,八十多人的课程,最少的时候甚至只有十几人来上课。后来,科尔先生深深反省,认为很大一部分是自己的纵容才导致这样的结果产生。所以,在第二学期的第一节课上,他开始“忽悠”:“我在读书的时候,教材只有一本,而这门课程需要三本教材,我看你们谁的头也没有比我大3倍,所以我断定你们读不完这些书,那么我会挑选一些重要的来讲,所以你们只有来上课才能知道我们要学什么。如果你确实有事,比如要结婚、捐献器官、或者与火星人谈判,不来也是可以的,但要出示人类能认同的证明;如果祖父母外祖父母去世了,4次以下我会信,5次以上,我就要查你的家谱。”当时,学生们狂笑,从那以后,科尔先生的课几乎是全勤。

除了上课,科尔先生也有着丰富的课余活动。他办了一张健身卡,每天都会在健身房里锻炼一到两个小时,锻炼时间结束后,他也很乐意帮助工作人员搬运一些健身器材。在他看来,帮助别人、与他们交谈,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周末,科尔先生则会背起专业的器材,去户外参加攀岩活动,或者在夏天去海里潜水。他希望能够更好地融入中国的生活,尽快了解这里的一切,广交朋友,多多体验,也让更多的中国朋友改变他们对于外国人一些错误的看法。他希望自己能成为一道光,让人们跟随他,一起构筑东西方交流的桥梁。

在谈到这里的时候,正好是午饭时间,科尔先生说要为我介绍一家好吃的店。到了目的地,让人大跌眼镜,说是“店”,其实就是一家面向马路的不过五平方米的煎饼果子铺。老板娘似乎对科尔先生很熟悉了,看到他便热情地招呼着我们。科尔先生依旧保持着他独特的笑容,用标准的东北话说:“摊个煎饼,来俩鸡蛋,少放辣,多整点果子,不要葱花!”

随后,科尔先生和我坐在公园里,边吃边聊,当谈到中国未来的发展和需要改进的地方时,他提出了很多很好的建议。他认为,中国早已经抛弃了过去固步自封的外交手段,而开始了开放的、先进的外交策略。中国正在向世界张开怀抱,希望世界能够认清中国,也希望更多的中国人能够走向世界。在经济、文化上,中国是世界的佼佼者,近几年的飞速发展也让世界看到了中国的实力。但是,科尔先生认为中国的发展有些许偏激,意思是,过快的经济增长速度是以环境、人民生活幸福度为代价的,虽然中国出口了很多产品,但工厂也因为加急赶工而排放了大量的废水废气,人们为了工作赚钱牺牲了太多的自我时间。慢慢地,中国被雾霾笼罩着,人们疲惫地生活,长久如此,我们会再也看不到光了。同时,由于中国人口众多,中国目前还不能保证像欧美那样的社会福利水平,科尔先生希望,中国的政府能够考虑这一点,减小贫富差距,他充满信心地等着那一天的到来。

4.英国女王英国议会开幕英语演讲稿 篇四

My Lords and members of the House of Commons.

My government will legislate in the interests of everyone in our country. It will adopt a onenation approach, helping working people get on, supporting aspiration, giving newopportunities to the most disadvantaged and bringing different parts of our country together.

My government will continue with its long-term plan to provide economic stability andsecurity at every stage of life. They will continue the work of bringing the public finances undercontrol and reducing the deficit, so Britain lives within its means. Measures will be introducedto raise the productive potential of the economy and increase living standards.

Legislation will be brought forward to help achieve full employment and provide more peoplewith the security of a job. New duties will require my ministers to report annually on jobcreation and apprenticeships. Measures will also be introduced to reduce regulation on smallbusinesses so they can create jobs.

Legislation will be brought forward to ensure people working 30 hours a week on the NationalMinimum Wage do not pay income tax, and to ensure there are no rises in Income Tax rates,Value Added Tax or National Insurance for the next 5 years.

Measures will be brought forward to help working people by greatly increasing the provision offree childcare.

Legislation will be introduced to support home ownership and give housing associationtenants the chance to own their own home.

Measures will be introduced to increase energy security and to control immigration. Mygovernment will bring forward legislation to reform trade unions and to protect essentialpublic services against strikes.

To give new opportunities to the most disadvantaged, my government will expand theTroubled Families programme and continue to reform welfare, with legislation encouragingemployment by capping benefits and requiring young people to earn or learn.

Legislation will be brought forward to improve schools and give every child the best start in life,with new powers to take over failing and coasting schools and create more academies.

In England, my government will secure the future of the National Health Service byimplementing the National Health Service’s own 5 year plan, by increasing the health budget,integrating healthcare and social care, and ensuring the National Health Service works on a 7day basis. Measures will be introduced to improve access to general practitioners and to mentalhealthcare.

Measures will also be brought forward to secure the real value of the basic State Pension, sothat more people live in dignity and security in retirement. Measures will be brought forwardto increase the rights of victims of crime.

5.从“英国绅士”到“啃老族” 篇五

绅士的含义

迄今为止,关于绅士最准确的定义出现在1852年出版的一本名叫《大学理念》的书中,作者是约翰·亨利·纽曼。其中,有关绅士的定义虽然篇幅较长,但是表述清楚:

绅士的定义就是,他是一个从来不会给别人带来痛苦和麻烦的人。他的主要工作只是去清除那些影响个人自由的障碍,他赞同别人的行动,而不愿自己出什么风头。他喜欢所谓舒适、方便的东西,比如一把舒适的椅子、一堆好柴火,它们可以帮助人们驱走寒冷和疲劳。真正的绅士总是小心翼翼,举止得体,避免可能发生的冲突和不快,避免所有意见摩擦或感情冲突,避免所有的猜忌、忧伤、怨恨。他最关切的东西,就是让每个人自在、洒脱;他关注所有同伴,和蔼地对待害羞者,温和地对待陌生人,仁慈地对待可笑之人;他会记住曾经聊天的人,避免那些可能激怒人的不合时宜的暗示或话题;他与人交谈时很少出风头,也从来不会乏味无聊;他喜欢别人,也招人喜欢,他在付出的时候也得到了很多。他从来不说自己,从来不会为了反驳别人,而替自己辩解;他从来不愿意听流言蜚语;他向干扰自己的人,小心谨慎地讲述自己的目标;他完全出于善意,理解周围的一切;他在争论的时候,从来不用卑鄙、猥琐的手段;从来不占用不公正的好处,从来不侮辱人格或使用激烈的言辞,也从来不会含沙射影去攻击别人。从更长远的眼光看,他遵循古代贤哲的格言,即我们应该拥抱自己的敌人,就好像有朝一日他们将会成为我们的朋友那样。他机敏异常,以至于无法面对任何冒犯和侮辱;他公务繁忙,以至于记不住任何对自己的伤害;他疏懒放松,以至于无法承受各种蓄意伤害。他从哲学法则出发,忍耐、宽容、顺从;他承受痛苦,因为他认为痛苦无法避免;他承受丧亲之痛,因为他认为一切已经无法挽回;他坦然面对死亡,因为他认为这是自己的命运。如果参加各种论争,他所经受的学识训练,足以保证自己避免大的失误。

这也许是对绅士基本道德品质最明晰、详尽的概括,非常接近中国古代儒家的理想,它也是一个真正的绅士需要坚持的硬性标准。“英国绅士”随着大英帝国的迅速扩张而名闻天下,绅士的概念于是逐渐明晰起来。

绅士的标准

良好的口才对于绅士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早在1802年,汉密尔顿·摩尔在《小绅士、淑女指南与英语老师助手》中就已经强调过:“要成为绅士,必须同时拥有很多品格,其中,优雅的谈吐与优雅的个人形象一样,都是最重要的方面。”汉密尔顿·摩尔特别强调良好行为举止的重要,比如守时、谦逊、悲悯、审慎、保守秘密,他鼓吹“拥有美德的人生,胜过拥有快乐的人生”。这些价值观组成了绅士概念的基础。

举止得体是成为绅士的关键。威廉·威克姆所说的“举止造就男人”广为流传,也成为他本人创立的两所学校——温彻斯特公学和牛津新学院的格言。英国伟大诗人杰弗里·乔叟在《坎特伯雷故事集》序言中,强调了良好的餐桌行为的重要性,可见良好的举止行为在当时是何等的重要。社会学家索尔斯坦·维布伦认为,精致的谈吐、举止和生活习惯,都是优雅的标志。

遵守规则是成为绅士的另一个重要标准。这种严守规则的理念深深植根于中产阶层文化,以至于有时候造成了悲剧。其中,一个不幸的案例发生在1825年,沙夫茨伯里勋爵在伊顿公学就读的13岁儿子,在一场斗殴中丧生。值得注意的是,勋爵拒绝采取任何法律行动控告学校或儿子的对手,他认为那场不幸的斗殴是根据当时的打斗规则进行的。依照这些规则,在任何一方弃权之前,打斗应该继续。

当然,绅士的概念绝不仅仅指社会、阶层,而包含了道德因素。很多人断言,绅士的概念是骑士精神在19世纪的复兴,正如哥特式建筑和中世纪装饰图案在19世纪的复兴一样。真正的绅士品质并不取决于表面的时尚或礼貌,而取决于道德价值;并不取决于个人的财富,而取决于个人的品质。

英国绅士的蜕变

英国常被认为是绅士国度,但在当今欧洲人眼里,英国的绅士形象已经悄然改变。一项最新调查显示,英国社会中的酗酒、家庭不和、学校秩序混乱等不良现象,在欧盟各国中最为严重。这项调查对欧盟最大的6个国家的7000人进行了问卷,结果76%的人认为,英国的社会不良行为最恶劣,接下来是法国和德国。近70%的人认为,是“酗酒文化”败坏了英国的绅士形象。这个结果给自以为是的英国人打了一针清醒剂。英国酒鬼目前在欧洲已经大名鼎鼎。英国法律允许酒馆、酒吧24小时开放,更给英国酒鬼们喝得天昏地暗大开了绿灯。

为了挽救英国绅士的名声,英国人最近开办了一所绅士学校“精修学院”,坐落在苏格兰的一座城堡里。这所学校的创办者是曾经当过演员和英国广播公司节目主持人的戴安娜·马德。她认为,英国人的传统形象是“卷起来的雨伞和绷紧的上唇”,而现在却被酗酒者和足球流氓所代替。她相信英国的老话:“礼貌造就男人”,“礼仪不分阶级和年龄,对男人来说这是无价之宝”。她开办这所学校的目的就是要帮助恢复英国传统礼仪之邦的形象。

“啃老族”

“啃老族”的前身叫“袋鼠族”,最早见于法国的《快报》,用来描述大学毕业后,到了就业年龄,却以薪水少等为理由,仍依赖父母的那些年轻人,讽刺他们像小袋鼠一样生活在母亲的“育婴袋”中。“啃老族”的英文名是“NEET”,发源于上世纪80年代的英国,是“Not in Education,Employment orTraining”的缩写,是指既没有在学校上学或正式就业,也没有接受技能培训,必须依靠家人生活的年轻人。

2006年8月20日,据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英国日前公布的一份调查显示,英国25岁以上的年轻人成了依靠父母的一代。这项由英国信用合作社进行的有关调查显示,育有25岁以上子女的父母当中,将近一半在资助孩子应付基本的生活开支。子女不住在家中的父母当中有46%,以及和孩子同一屋檐下的父母当中有42%,在过去半年里曾经在金钱上接济孩子。居住在伦敦的父母最有可能资助25岁以上的子女。有47%的伦敦父母拿钱给自己的成年子女。

英国信用合作社发言人埃略特说:“调查结果显示了,两代人之间的责任担子有所转移。”他指出:“在今天的英国,子女不但向父母拿过一次的款项,而且到了成年后还继续要父母负担他们的日常开销。”将近四分之一的父母在过去半年里,协助他们的子女供房子,其中包括支付首期、贷款或装修费用。将近五分之一的父母帮子女付清债务,另外11%的父母则资助托儿费用。

6.澳洲阳光里的英国绅士 篇六

我们夜里10点多才赶到这家旅店。两个英国老人西装笔挺地打开门,把我们接进屋,为我们安排好住处后说:“明天早上8点到9点之间,任何时间都可以吃早餐。”然后,很有分寸地同我们寒暄几句,就告辞回阁楼上睡觉去了。

早上一进餐厅,我差点叫出来,那位前铁路工程师居然打着领结在等着我们。我心里想:至于吗,当晚在酒店过夜的客人除我们俩,不就还有一对从墨尔本来度蜜月的新婚夫妇吗?

当我坐下,他用绝对五星级酒店餐厅侍者的标准口气和上身微微前倾的姿势问我:“用咖啡,还是茶?”

我盯着那精致的蝴蝶结上面皮肤已松弛但仍挺着的脖子,说:“茶,谢谢。”

当他转过身去,那已盖不住头皮,但仍梳得整整齐齐的银白色头发提醒我:那下面是一个一丝不苟的英格兰头脑。

他从厨房里杷茶壶端来放到我桌上,说:“请慢用。”随手给茶壶盖了个小棉罩。原来是怕茶凉了,给茶壶度身定做的一个不大不小的棉袄。让我惊讶的是:这个只有一个半手掌大的茶壶罩的面料,竟同桌布、椅垫和窗帘的面料都是一致的。

再仔细打量这个餐厅,有四张桌子,四个同样盖着茶壶的小棉罩,像四只小兔子一样趴在桌子上。墙上挂了六幅淡雅的水彩画,衬托一幅自负的丘吉尔油画。

橱柜上摆着六个英国人家中惯有的高脚银器,使人不由得想起走路都颤颤巍巍,但仍仔细擦着红红嘴唇,穿着丝袜的英国老太太。

我正在神游,那英国老工程师又无声地走到我身边,轻声问:“您要的煮鸡蛋,是要老一点儿,还是嫩一点儿?”

真不愧是英国人!按全世界任何标准,这都是个小得不能再小的旅店,但它的服务仍是一板一眼,一点不走样的英国程序。

看我们吃完了早餐,他拿来一个精美的笔记本和一盒带针的小旗,说:“如果两位不介意的话,能否给我们签个字并留下地址,再把小旗插到墙上的世界地图中,你们家乡的位置上。”

我问:“这是干什么呢?”

他说:“这代表本旅店曾荣幸地接待过你们,您的家乡可能还会有人再光顾这里,你们插的旗会给您的同胞带来他乡遇故知的惊喜。”

我和王石对看一眼,分别在还没有人插的香港和深圳的位置上庄严地插上两枚小红旗。看着这些稀稀落落插在世界版图上颜色各异的小旗,我说:“这像太阳永不落的大英帝国。”那老人知道我是从香港来的,礼貌地陪我尴尬地笑了一笑。

插完旗,我问他:“您是怎么来这里的?”

那英国老人竟问我:“我是否可以坐下来同你们谈?”

我大吃—惊,忙说:“这是您的家。”

他说:“但也是旅店。”

王石听了,眉毛往上一挑,说:“这才是职业精神!”

他坐下来一聊,我们才知道他原来是撒切尔铁政时代的受害者。20世纪70年代撒切尔夫人上台后,为提高英国竞争力,除了对国有企业进行了大规模的私有化外,还关闭了很多政府补贴但没有希望的煤矿。此举引起大规模警民的冲突,铁娘子最后不惜动用军队强行关闭煤矿,那时这位铁路工程师正受雇于运输煤的铁路公司。

他说:“实际上矿工们都知道,煤炭竞争不过石油,煤矿连年亏损,只有靠补贴才能经营下去,总有一天政府补不起会关闭的。但是矿工有选择吗?煤矿越采越贫,他们也没有其他生存技能,关闭矿山就等于判他们死刑,早死当然不如晚死,所以要和政府闹。我那时已有三个孩子,我不想让他们在没有希望的矿区发展。可是人都有惰性,如果不是撒切尔强行关闭矿山,我也不会下决心来澳大利亚的。”

“那为什么是澳洲?为什么是塔斯马尼亚?”我继续问。

他说:“你知道吗?我们英国人对澳大利亚、加拿大和美国有一种酸溜溜的情结。我们6000万人挤在又冷又潮又小的岛上,我们生的三个‘儿子’却一个比一个大,特别是澳洲才2000万人就拥有这样广阔、阳光明媚的土地。

“可是真要移民到这三个地方,英国人心里都有点怕,不是一般移民的害怕心理,而是怕被‘儿子’瞧不起的怕。当人没活路时,就不怕丢面子了。既然从冷的地方出来,就要找阳光最多的地方,于是我们到了这里。

“说起来颇讽刺,我们的四个孩子在澳洲长大后,有三个又移民回英国去了。年轻人要的是热闹和大城市的繁华,所以这么漂亮的岛也留不住他们。”

“那您后悔吗?”我问。

“哈哈!我现在的厨房比我原来在英国的客厅还大;这里的水是全世界最干净的,你们现在喝的就是我从房顶接来的雨水,不用过滤就达到你们喝的瓶装饮用水的标准;这里的纬度度数同纽约差不多,可是冬天平均温度是11摄氏度;还有这里的阳光和空气,都是钱买不到的。人老了,才知道怎么活,我现在真是感谢撒切尔夫人,如果不是她逼我,我可能不会来。”

(作者系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访问教授,讲授MBA实战案例课程,是《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全球发表文章最多的学者。)

(编辑:马亦龙2000zhd@163.com)

7.英国绅士文化演讲稿 篇七

摘要 英美文学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举足轻重。西方文学以希腊神话为母体,英美文学随着世界文学中的西方文学发展线路进行,其中美国因历史短、民族杂融、英国早期殖民等因素而形成特有的“美国梦”文学。横向相比较,英国文学像是一直传承下来的“绅士”,美国则是“横空出世”敢想敢闯的“斗士”。

关键词:英美文学 绅士 斗士 异同

一 英国文学的“绅士”

在英国文学史中,绅士概念最早产生于15世纪,当时绅士地位是由其权力和贵族血统来决定的。到18世纪中期,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发展迅猛,众多新兴的中产阶级人士希望确立自己新的社会身份和地位,跻身于绅士阶层的愿望,促成并引发了各界包括小说在内的社会意识形态对绅士标准的热烈讨论。

1 揭开绅士面纱

英国文学起源于5世纪,北欧的三个部落盎格鲁、撒克逊和朱特侵入英国,产生史诗《贝奥武甫》,这是英国最具代表的魔幻文学作品之一。随后其发展历经几个世纪,在这期间产生的一些优秀的代表作品中的主要人物都拥有一个共同点——“英国传统绅士”。英国“绅士”本质上看,首先应具有“骑士精神”,即无畏无惧、重名誉,忠诚、浪漫等高尚品质。更重要的,就是绅士还要有贵族血统,这是支撑绅士风格养成的基础。但自16世纪起,英国绅士范围不断扩大,一些新兴中产阶级和商人也纷纷加入进来。因此,现代所言的“绅士”是基于贵族精神并融合中产阶级和劳动阶级的价值观的一种精神模式和行为范式。

以英国20世纪文学之前的作品为例,可以发现英国古骑士向紳士的发展历程。比如中世纪文学中的《亚瑟王》,亚瑟被教导成为一名骑士,也是绅士最早的雏形;到了文艺复兴时期,莎士比亚笔下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脍炙人口,一直触动着几代人的爱情观,其中的主人公罗密欧年仅十七岁,却已经是一位性情温和、热情、直率、善良的绅士了;此后的《福尔摩斯》、《鲁宾逊漂流记》、《傲慢与偏见》等小说中的人物都带有典型的英国绅士特征。在英国著名小说家简·奥斯丁所撰写的小说中就十分能折射出英国绅士的形象,《傲慢与偏见》中,主人公达西诚实、慷慨、无畏、无半点虚伪,他冒犯伊丽莎白完全是诚信的体现;当他在伊丽莎白那里遇到危机时,他主动把责任揽到自己的身上,这些都是绅士的体现,同样,在《情感与理智》里的爱德华坚守诺言,敢于承担,坚守爱情,他违背母亲的意愿,毅然与露丝结婚;对爱情的忠贞也是一种绅士的体现。简·奥斯丁观察细腻,她所展现的人物形象具有极强的表现力,这也能十分体现她所反映的人物的现实性。

2 当代英国文学主流之魔幻文学的骑士/绅士

若要分析英国文学中较为典型且具有生命活力的绅士,首先要提及的就是魔幻主义文学中的主角们,英国是现代魔幻文学的摇篮,如《指环王》《哈利·波特》《纳尼亚传奇》的主人公们:因为特殊的背景和生活环境,他们冒着重重冒险艰难生存,以一身正气对付邪恶势力,在各自成长过程中,绅士气质不断显现。

在《哈利·波特》中,以魔法学院院长邓布利多为代表的诸多正义之士表现的态度严谨、服装得体、交谈友善,处处体现着绅士的特质,即便是代表暗黑势力的伏地魔,在决斗时也备显“绅士”风格。

魔幻文学虽为虚构,但其故事情节大都仍以国家历史或文化为依托进行架构,如《纳尼亚传奇》以英国二战为背景,将西方历史传说与史诗元素糅合为一体。小说中的王国缔造者阿斯兰是一位狮王,聪慧、仁义、具有正义的力量,他率领孩子们对抗邪恶势力,保卫纳尼亚王国,最终获得胜利。“阿斯兰”原型是基督教中的三位一体——圣父,圣灵,圣子,这从侧面反映出绅士特性部分来源于宗教。

同样,《指环王》引人入胜之处也是以史诗著称,以仿西方古代的中土世界为发生地,作者勾勒出的世界美轮美奂,简直就像是现实一样。“绅士”是英国的文化标签,这种历史悠久的文化长久地影响侵染着英国文学,《指环王》中的莱戈拉斯就淋漓尽致地诠释了“绅士”精神,其形象深入人心,莱格拉斯十分相信爱情,他曾说过,我宁愿和你度过短暂的凡人世界,也不愿意个人看尽这世间的沧海桑田,可见他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另外,他还相信善,他说,这世界上一定存在着善良,值得我们为他奋战到底,对于善的渴望与追求,也是绅士形象的一种体现。这样魔幻现代文学中的绅士形象也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英国文学其他作品中绅士的代名词也十分多,比如《007》系列小说中的詹姆斯·邦德。总之,人们创造了文学,体现出最符合自己的文化特性,绅士这个特性将一直在英国文学中闪现光芒。

二 美国文学的“斗士”

美国文学历史不长,几乎是与其自由资本主义同时出现,不受封建贵族文化的羁绊。美国受其早期环境、地域的影响,富于民主自由精神,个性解放的观念强烈,加之多民族的文化融合,也决定了其文学风格的多样及庞杂。

1 走进美国文学的“斗士”

美国经过独立战争后直接从奴隶社会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因美国历史的独特性,美国的“斗士”文学别具特色。美国早期还是殖民地之时,许多希望挖到第一桶金的人都过来开垦荒地,以期有所收获。无论是人与自然还是人与人,总免不了竞争或斗争的存在与发生,这就是美国“斗士”形象成长的最早的背景。

正如英国的“绅士”来源于中世纪的“骑士”一样,美国的“斗士”的产生与“牛仔”有关。他们性格随意自由,人群散布全国。“牛仔”是勇敢、正义、向未来开拓的化身,具有美善勇的精神气质,其“拓荒精神”也被发展为“美国精神”。牛仔小说的盛行使得美国“斗士”的形象慢慢家喻户晓。

2 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文学中的“斗士”

“牛仔”这类形象出现在南北战争之后,这也揭示出“牛仔”这一文学形象起源的历史背景与美国的历史文化背景息息相关。

(1)独立战争中的政论文学

美国人民早期最具历史意义的反殖民战争便是独立战争,期间最具特色的文学即为政论文学,这也是战时鼓舞民心,团结国人的需要。《常识》、《独立宣言》等都是政论文学的代表作,书中人物为国家的独立而战斗,反对殖民统治,逐渐取得了战争的主动权,并最终获胜。以《常识》为例,这本书是著名政治家托马斯·潘恩所著,这本书只有短短的五十页,但却富有极强的战斗力,它集中体现了美国独立精神,对美国独立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对法国大革命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可见这部著作的影响力。在该本书的第三章”我看北美目前的形式”中,作者直言北美一定会独立。现在北美独立已是理所当然,但在当时的背景下,这个言论一出,势必会起到振聋发聩的作用,这一点,便足以塑造一个真真正正的斗士形象。我们也可以从中窥探出美国早期的“斗士”形象,他们表现出来的不服输、奋斗的精神也是之后美国文学人物的性格“标杆”,并得以继承。

(2)南北战争中的小说文学

南北战争前后是美国文学发展的一个高峰期,涌现出一批在文学史乃至文化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文学作品。如“引发一场战争的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马克·吐温的《汤姆·索亚历险记》、玛格丽特·米切尔的《飘》。

《飘》是享誉世界的文学名著,小说以南北战争为背景,深刻而简练地刻画了主人公白瑞德的美国“斗士”形象。他对现实有清醒的认识,认为南方奴隶主必败,白瑞德不愿做无畏的牺牲,便穿越封锁线,保护自己,利用战机经商获利。但他血液中的“斗士”本性,使得他在南方军队即将战败时,毅然为自己的一方而战。

3 当代美国文学中的“斗士”形象

二战结束后,美国文学在繁荣的经济土壤、稳定的社会环境中不断发展。推进美国文学史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垮掉的一代、黑色幽默、黑人文学、自由派诗、犹太文学、侦探小说……美国当代文学尤其要提及劳伦斯·布洛克的美国侦探小说,代表作品有马修·史卡德系列、雅贼系列、杀手凯勒系列,等等。

“雅贼”伯尼·羅登巴尔与他的那些风光无限的同行们相比,是个倒霉的贼。文中描述了一个有趣、风流、优雅又倒霉的贼,总是在不经意间成为“斗士”,为自己也以“非正义”的身份为社会正义而斗争……

三 英美文学中“绅士”和“斗士”的异同

1 两者的共同点

从源起角度而言,英美两国源头一致——英国“五月花号”先驱的开拓,为后来的美利坚民族的发展提供了基础。英美两国的文化精神代表——“绅士”与“斗士”共同点颇多。

(1)自由

英国绅士继承了早期先驱们反对专制统治、追求独立自由的精神;美国斗士同样代表着独立自由,斗士的典型代表“牛仔”远离家乡,去荒无人烟的西部谋生求发展。“斗士”一生追求独立而自由的生活,并为这样的追求投身战斗。无论是英国文学还是美国文学中的形象,主人公都是极度向往自由的,例如,在《鲁滨逊漂流记》中,主人公鲁滨逊对自由的追求,孤身一人来到荒岛,并遇到野人“星期五”,在一片荒岛上开垦种植,这是对自由的向往;同样的,在《汤姆·索亚历险记》中,主人公汤姆热情奔放,敢于冒险、向往自由,可见,二者的共同点之一是对自由的极度追求,这无论是绅士形象还是斗士形象中都有所体现。

(2)尊重、守护女性

显而易见,女性在文学形象中一般是柔弱的化身。英国绅士,和美国斗士在与女性的相处中都十分尊重女性,常常以保护神的“英雄式”身份出现,给予女性强大且安全的守护,彰显出十足的风范。无论是绅士形象还是斗士形象,他们对于女性的保护欲都是极强的,如《情感与理智》中的爱德华对于自己爱人的保护,极力显现了其绅士形象,这也是对女性尊重的一种体现;同时,在美国小说《飘》中,白瑞德这个斗士形象,也体现出了对女性的保护与尊重。以小见大,无论是爱德华还是白瑞德,在绅士代表与斗士代表中,都充分凸显了他们对待爱情的忠贞,以及对于女性的强烈的保护,这便是对女性尊重的一种体现。

2 两者的差异

因为两国的文化在后续发展中存在差异,两国的文学也就有着多方面的不同:

(1)绅士的内敛与斗士的张扬

在两国文学作品中,若英国绅士和美国斗士都因缘际会,青睐一位女士:前者常常展现绅士风度,后者则更像是《泰塔尼克号》中的杰克一样,带她释放自己。从文化角度来分析,两国的文化差异必定导致两个国家的人们在行为上有不同的表现。

(2)绅士的阶层意识与斗士的平等思维

审视英美文学,英国绅士阶层意识明显,较为完美的绅士常常如贵族一般,散发出令“下等人”折服的气质和地位;美国斗士则是在形形色色人们聚集的酒吧间畅饮交谈。这是由于英国古代等级森严,这种传统深深影响着几代英国人。而美国则不一样,经过几次战争,国家独立、奴隶解放等等,“人人平等”的理念早在《独立宣言》诞生之际就深入美国人的头脑。

四 小语

文学的范畴甚广,英美文学作为西方文学的两大代表,成就很多,单以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数量而言,就已经令其他国家难以望其项背。英美文学中两者的异同还有很多,笔者仅简单地将最显著的异同表现出来,希望可以起到参考作用。

参考文献:

[1] 林晓彬:《英美文学评价中不同文化的影响》,《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2年第8期。

[2] 李军:《美国西部牛仔小说研究述评》,《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第8期。

上一篇:经典语录励志人生感悟下一篇:文化项目招商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