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病室质量安全管理与持续改进方案(精选14篇)
1.新生儿病室质量安全管理与持续改进方案 篇一
急诊科医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方案
(一)基础质量管理
1、科主任负责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工作,落实“医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方案”内容要求,建立科室质量管理小组及工作制度,体现全面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
2、有医务科对急诊科的质量监控制度,有记录。有临床、医技科室支持制度,使重症患者能得到医院提供的优先诊疗、检查等服务;
3、每月召开1次科室质量与安全讲评会议,内容要体现全面、全过程质量管理,有记录;
4、科室对医护人员进行心肺复苏、机械通气等基本技能的教育及培训,落实“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方案”,考核心肺复苏和复苏后基本生命支持的技能,有计划,有记录。医院每半年进行抽查考核1次。主治医师与护师以上人员心肺复苏技能应达到较高级水平;
5、制定全员培训计划和主治医师以上人员的培训规划,做到知识不断更新,特别是危重症抢救技能。积极引进新技术新业务,有相关培训内容、讨论记录和操作规程,有代表科室特色及水平的技术项目。全员参与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的全过程。
6、有科室危重症患者常见多发病“临床诊疗指南”及“医疗护理操作常规”,能熟练运用“诊疗指南”和“操作常规”指导临床工作。
7、有科室病历书质量管理制度,严格按照《病历书写规范》记录医疗文书,急诊病历和急诊观察病历每日进行二线医师质控,每月进行1次科室内病历质量评估分析,病历质量评估结果纳入科室绩效分配制度中并占较大比例。
(二)环节质量管理
1、制定急诊病人分诊标准、原则及流程,确保患者得到连贯的、标准和规范的医疗服务;
2、对院前急救的操作做规范化培训。
3、核心制度的落实: 1)三级查房制度:严格落实查房制度,保证查房次数和及时性,查房前做好各项准备,查房时按规范进行,结合国内外进展,重点解决诊疗中的疑难问题,做到解决实际问题与提高诊疗水平相结合。注意查房礼仪,不在患者面前随意谈论病情,以保护医密。
2)死亡病例讨论制度:应在患者死亡一周内进行讨论,由科主任或副主任医师以上人员主持,并记录。
3)疑难危重病例会诊讨论制度:由科主任或副主任医师以上人员主持,根据病情进行讨论并记录,会诊医师应为主治医师级以上人员,在24小时内完成。
4)晨会与值班交接班制度:医师要严守工作岗位,有事外出要告知值班人员去向,科室要建立医师交接班记录本,危重患者进行书面及床头双交接班,每班有记录。
4、有合理使用抗生素的规范,有合理使用抗生素的督查记录及处理措施;
5、有合理使用血液与血液制品的规范,有合理使用血液与血液制品的督查记录及处理措施;
6、有基本和必需的抢救设备与设施目录,其配置基本符合三级医院数量要求,保持抢救设备完好备齐,有专人管理,每日交接班。有人工呼吸机和其他抢救设备使用记录和操作规程及保养纪录,工作人员能够熟练操作设备。有设备不足时的紧急调用方案;
7、治疗方案的正确性,体现三级医师查房制度的落实。诊疗方案的确定应由具备本专业资格的主治医师负责;疑难危重患者的诊疗方案由科主任或副主任医师及以上人员制定;诊疗方案中有避免并发症的内容;病程记录中有诊疗方案及实施的内容。对执行诊疗计划中出现的问题要有明确的变更或调整程序;
8、检查与处理的适应性(适应症、检查时机、适宜的间隔、是否有针对性等),医技科室检查项目(CT,MRI,彩超等)与诊治工作要相关。有创操作(介入治疗、内镜、血管造影等)项目与疾病诊治要适宜;
9、用药的合理性与安全性,处方、医嘱要以 “抗生素使用指南”或规范为基础,医师、护士应知晓本科常用药物的信息(适应症、禁忌症、配伍禁忌等),重点是感染患者抗生素使用的适宜性(剂量、途径、疗程、抗生素选用档次、联合应用的适应症等),抗生素应用要有细菌培养与药敏检查结果的支持。细胞毒性药、特殊药物的使用要注意使用依据与给药方法,避免同种重复用药,对易发生不良反应的药物,在使用前要向患者进行交待,并将相关内容记录在病历中。如发生不良反应要按制度规定及时上报;
10、处理急危重症患者的应急反应能力。制定“科室处理急危重症患者的应急预案”,对预案内容进行模拟训练,要求熟练掌握、反应迅速。有明确的“人员紧急替代制度”并保证联系通讯工具畅通,以使出现各种突发事件时相关人员能确保按时到位。
(三)医疗安全
1、医护人员熟悉《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内容要求,落实“科室防范医疗纠纷及事故发生的重点措施”,制定科室“医疗差错及事故报告处理制度”,建立医疗差错及事故登记本,对发生的医疗差错及事故要立即报告医务科,并登记、讨论;
2、科室有病人安全目标的计划和措施,并将执行情况纳入科室和人员考核中;
3、对医疗活动中发生的异常医疗信息要及时请示报告,落实“临床危急值报告制度”,增加工作的危机感和机敏性;
4、建立“危重患者管理制度”,科室应加强对危重患者的管理及观察,进行全科讨论,对科室难以处置的危重患者应及时上报医务科并申请院内相关科室讨论或院外会诊;
5、严格执行医院“新技术新业务准入管理制度”及“新开展有创操作报批制度”;
6、履行各项告知程序,落实诊断、治疗、操作告知义务,充分尊重患者权益,需患者知情同意的诊断、治疗和操作项目,科室要列出目录,各级医师应熟悉目录内容。告知患者及其家属拒绝复苏和放弃维持生命支持治疗的权利和责任。
7.制定科室危险物品、设备的安全管理制度并落实。
8、制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并组织演练。
(四)诊疗效果
制定急诊科的诊疗指标
(1)急诊预检分诊正确率 ≥90%(2)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
≥84%(3)急诊气管插管一次成功率≥90%(4)急诊病历甲级病历率≥95%(5)急诊处方合格率≥95%(6)麻醉、一类精神处方合格率95%(7)留观病人平均留观时间≤48小时(8)院前急救病人疾病谱构成
2.新生儿病室质量安全管理与持续改进方案 篇二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我们选择2011年1—6月实施CQI管理前的患儿871例作为对照组, 其中男465例, 女406例, 年龄为出生后20 min~28 d, 平均5.91 d;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374例, 早产儿289例, 新生儿肺炎130例, 新生儿窒息36例, 新生儿肺透膜病29例, 新生儿低血糖症10例, 新生儿腹泻3例。选择2011年7—12月实施CQI管理方法的患儿941例作为观察组, 其中男498例, 女443例, 年龄为出生后20min至28 d, 平均6.02 d;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403例, 早产儿305例, 新生儿肺炎147例, 新生儿窒息37例, 新生儿肺透膜病33例, 新生儿低血糖症11例, 新生儿腹泻5例。两组患儿在性别、出生时间、疾病种类及病情等方面经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CQI方法
成立CQI小组, 小组成员为15名护理人员, 由科室护士长担任组长。首先对小组成员进行培训, 内容包括CQI的概念、方法及如何实施等;然后查找问题, 分析患儿发生皮肤损伤的原因, 进行现状调查, 制定相应措施并实施改进;最后进行效果评价。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比较用χ2检验。
2 原因分析与制订整改措施
2.1 患儿皮肤损伤的原因
2.1.1 静脉穿刺伤主要是由于药物外渗引起:
新生儿皮肤细嫩、血管壁薄、通透性高, 若静脉输注多巴胺、高渗糖、氨基酸和稳可信等刺激性药物出现外渗, 可出现皮肤红肿、水疱及溃疡甚至皮下坏死。在输注10%葡萄糖酸钙、脂肪乳剂外渗时, 局部皮肤有白色颗粒状沉积物稍突出于皮肤表面。
2.1.2 粘贴所致的皮肤损伤:
王瑞英等[1]分析, 致伤原因主要是一般的纸胶粘贴时间长, 特别是辐射床、蓝光箱和保暖箱内的患儿, 加热后胶布的黏性增加, 胶布撕下时, 动作粗暴等引起患儿皮肤损伤。应用呼吸机及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时, 由于患儿病情危重、纸胶粘贴时间长、范围大, 易出现皮肤过敏甚至撕脱情况。
2.1.3 摩擦伤:
主要见于躁动患儿, 尤其是裸体暴露于蓝光箱及暖箱保暖的患儿。蓝光箱床的底面及四周是硬质的有机玻璃板, 暖箱睡垫的周围也是较硬的材质。患儿因哭吵, 活动过多碰撞、摩擦引起骨突处皮肤破损;因大腿内侧与一次性尿裤粘贴处摩擦引起皮肤发红, 甚至破损;给患儿擦澡时用力过猛, 也易引起摩擦伤。
2.1.4 压伤:
使用改良鼻塞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时, 鼻塞可造成对鼻中隔的压伤;使用静脉留置针、肝素帽对皮肤造成压伤;针头帽、棉棒等异物遗留于新生儿衣被内引起皮肤损伤;常卧于同一姿势或血氧探头, 肤温探头固定时间长, 局部皮肤受压过久引起皮肤损伤。
2.1.5 割伤:
患儿指甲长, 又躁动, 易抓伤自身皮肤;在给患儿头皮静脉穿刺剃发时, 割伤头皮;还有衣被破损或是线头缠绕指 (趾) 端, 引起指 (趾) 端发紫甚至坏死。
2.1.6 烫伤:
辐射床感温探头脱落或不贴紧皮肤, 没有及时发现致烫伤;沐浴用水或热水袋、暖箱和蓝光箱使用不当引起烫伤。
2.2 制定整改措施
针对上述原因, 我科制定了相应的整改措施, 具体内容如下:
2.2.1 加强患儿的基础护理:
为患儿提供舒适的环境, 保持床单清洁平整, 满足患儿的生理需要, 使其少哭吵;剪短其指甲, 每日认真沐浴,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沐浴时做好水温监测, 水温控制在37~39℃;衣被由专人定期检查, 如有破损及时修补或报损。
2.2.2 加强输液管理:
对使用血管刺激性强和渗透压高药物及末梢循环差的患儿, 应选择粗大、血流丰富的静脉穿刺, 不宜选头足小静脉;避免选择靠近神经、韧带和关节的手背、腕和肘窝部静脉[2]。一些渗透压较高的液体应避免外周静脉输注, 如必须输注时应注意稀释, 并注意输注的速度。加强巡视, 仔细观察, 如有外渗及时处理。头部备皮时, 先洗净头部血迹和胎脂, 同时避开骨隆, 绷紧头皮轻轻剃去毛发。
2.2.3 每2~4 h更换体位, 每班更换各种探头粘贴位置:
撕粘贴时应先轻轻剥离一边, 分离后再轻轻揭去或用棉签蘸石蜡油涂湿后再轻轻撕开。对采用鼻塞持续气道正压通气的患儿, 鼻塞固定不宜过紧, 并且2 h松解一次, 检查鼻腔内有无分泌物, 以防止呼吸道堵塞及患儿鼻部皮肤产生压迫性坏死[3]。使用静脉留置针时, 在肝素帽下垫上棉球, 有条件者使用人工皮。操作完成后, 将衣被内的所有异物清除。
2.2.4 对暴露于蓝光箱或暖箱的患儿, 戴上棉布小手套和足套。
用3M易撕敷料胶带粘贴于骨突及易摩擦处。将在蓝光箱中的患儿头部垫一个圆形棉圈, 并每小时给患儿翻身一次。
2.2.5 安全使用暖箱、光疗箱和辐射床:
加强巡视, 每2~4h监测体温一次, 并记录箱温, 做好交接班。
2.2.6 加强护理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和业务学习, 增强其责任心, 提高其认知水平, 加强巡视观察。
在进行各种操作过程中动作要轻柔、规范。
3 结果
通过实施CQI方法, 观察组患儿发生皮肤损伤10例, 与对照组 (36例) 相比有统计学意义 (χ2=11.09, P<0.05) 。观察组各种原因引起的皮肤损伤均有不同程度降低, 见表1。
例 (%)
4 总结
4.1 实施CQI显著降低了新生儿皮肤损伤的发生率
皮肤损伤给新生儿带来了痛苦和不适, 甚至会威胁生命。CQI是在原有质量基础上不断完善并改进结果的一种方法。通过表1可以看出, 我科将CQI应用到新生儿的皮肤护理中, 观察组仅有10例发生了皮肤损伤, 大大降低了新生儿皮肤损伤的发生率, 减轻了患儿的痛苦。
4.2 实施CQI后加强了对新生儿的管理
由于护理人员的专业性比较强而且涉及的内容较多, 这就要求护理人员不断完善及学习护理知识, 熟练掌握并将护理知识运用到临床护理中。我们本次以新生儿皮肤特点及护理的相关知识作为重点学习内容, 从而规范了护士对新生儿皮肤的护理。
4.3 实施CQI提高了护士的综合素质
本科室是无人陪护的病房, 更加需要护士的精心呵护。护士不仅要有扎实的护理技术, 更重要的是要有工作责任心与爱心。为此我们对护理人员进行了深刻的道德教育, 提高了其综合素质。
4.4 实施CQI大大提高了患儿家属的满意度
患儿家属的满意度是对护理评价的最直接有效的指标。通过实施CQI, 增加了患儿家属对护士的信任, 提高了其满意度, 促进了护患关系的和谐。
综上所述, 在新生儿病房的患儿, 特别是早产儿因皮肤薄嫩、水肿、皮下脂肪少及治疗多容易发生皮肤损伤[4]。由于新生儿皮肤结构的特点, 一旦其皮肤受损易发生感染及败血症, 从而引发医患纠纷。本科通过实施CQI, 显著降低了新生儿皮肤损伤的发生率。同时, CQI使护理管理更科学化、规范化, 有助于提升科室的管理能力, 激发护士的工作积极性, 加强其工作责任心, 提高护士的综合素质, 增强团队的凝聚力, 而且也缓和了医患关系。
参考文献
[1]王瑞英, 金姚珍.PDCA循环管理在防止新生儿皮肤损伤中的作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5, 21 (2A) :17-18.
[2]花芸, 刘小文, 刘新文.小儿静脉输液渗漏相关因素的调查分析及预防对策[J].护理学杂志, 2006, 21 (23) :30-32.
[3]Mc Coskey L.Nursing care guidelines for prevention of nasal breakdown in neonates receiving nasal CPAP[J].Adv Neonatal Care, 2008, 8 (2) :116-124.
3.新生儿病室质量安全管理与持续改进方案 篇三
关键词:持续质量改进;公共卫生;质量管理
【中图分类号】R19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4)08-0354-01
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只有公共卫生质量提高了,才能保障人们在相对安全的外部环境中正常生活和工作。由于我国人口多、医疗水平不高等原因,在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因此必须加强对公共卫生的检验工作,发挥持续质量改进在管理中的作用。
1 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持续质量改进
在公共卫生检验中,持续质量改进是指在充分考虑内外部因素的情况下,完善质量检验的环节,采取质量改进措施,不断提高质量检验的水平。持续质量改进是一个连续、创新的过程,对整个公共卫生体系的建设至关重要。
(二)公共卫生检验
公共卫生检验是指对与人们生命健康密切相关的各方面的卫生情况的检测。它所包含的内容非常广泛,简单来说包括医疗卫生检验、环境监测、食品安全检验等。对公共卫生的检验能够及时掌握公共卫生质量好坏,排除影响人们生命健康的因素,减少人们疾病发生的几率。
2 检验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公共卫生体系的建设情况的好坏需要质量检验工作作出正确的反馈,才能进一步加强对质量的管理,因此,要找出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从根本上加以解决。
(一)质量管理体系不健全
质量检验工作不到位的首要原因就是没有健全的质量管理体系,这主要体现在:第一,没有设立专门的质量管理机构,导致质量管理的工作没有将责任落实到位。第二,没有制定详细的质量检验标准,使得检验工作开展受阻。第三,质量管理相关部门的人员安排不合理,无法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
(二)部门职责不清
质量管理机构的建立是规范质量检验工作的前提,但有的质量管理机构却没有将相关的部门职责分清,导致了工作中不必要的混乱。表现在质量管理部门不仅管理实验,又管理人事工作;对不同的检验项目没有进行详细的分工,导致推诿现象的发生,不利于工作有序开展。
(三)检验过程不科学
质量检验的科学性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质量管理工作的成效,目前,检验过程不规范问题还普遍存在。主要表现在:第一,缺乏对质量检验重要性的认识,对检验工作不负责任。第二,对检验样品的保护工作不到位,增加了外部环境对检验结果的影响。第三,实验人员的专业素养不够,使检验结果不具备说服力。
3 运用持续质量改进加强检验质量管理的措施
为了加强公共卫生检验质量的管理,要做好持续质量改进工作,通过不同责任主体的努力,改善公共卫生体系的质量现状。
(一)制定详细的检验标准
为了促证质量检验机构更好地开展工作,有必要制定详细的检验标准,大致包括以下内容:第一,规定质量检验的完整程序,防止因程序不规范造成检验结果的不准确。第二,对不同检验项目的检验方法、注意事項、防护措施等进行详细规定,一方面为了保证检验效果,另一方面为了保障检验人员的安全。第三,对检验人员在检验过程中的行为作相应规定,包括对出现检验纠纷、检验错误情况的处理方式。
(二)完善评价体系
要促进质量管理体系的健康发展,就要从完善评价体系着手。在以往,对质量检验的评价往往是以检验机构出示检验报告的形式进行的,不具备民主性。因此,在质量管理中,应该建立多维评价体系,使评价更具代表性。完善的评价体系应该是由检验人员、检验机构、被检验机构、民众等评价主体组成的。这也便于听取不同主体的意见,提高工作水平。
(三)明确职责范围
质量检验工作的顺利开展涉及到许多的环节,每个环节都要分工到位。首先,检验机构要加强和各地的防疫部门联系,在其协助下便于工作迅速开展。其次,对需检验的项目要按程序进行详细规划,送审,使各个环节都依法进行。要加强对质量检验的宣传工作,提高对质量问题的认识。另外,还涉及到样品的收集、检验结果的讨论等环节。只有使各个环节的工作都落实到位,才能保证检验工作按质按量完成。
(四)加强检验队伍建设
质量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归根结底还是依赖检验人员的操作,所以要加强质量检验队伍的建设。
1、引进先进的检验仪器
质量检验涉及到的领域很广,有些是集专业性和特殊性于一身的检验项目,因此检验部门要大力引进先进的仪器,满足不同检验项目的需要。与此同时,要对仪器进行专业的保管与维护。
2、要增强质量检验的意识
在整个社会领域,要提高对质量检验的重视程度,特别是在医疗、食品等和人们生命健康直接相关的领域。除了加强宣传,还可以明确奖惩制度,用硬性的方式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
3、提升检验人员的专业素质
检验人员的素养直接关系着质量检验过程是否顺利进行,可以先从这些方面促进检验人员的业务水平:第一,对检验人员进行必要的思想教育,让其认识到质量检验工作的重要性。第二,定期培训检验人员,交流最先进的检验技术。第三,加强对检验人员在仪器使用方面的指导工作,减少人为原因导致的结果失误。
结束语
综上所述,持续质量改进存在于质量管理工作的整个过程中,需要不同部门的大力配合,才能做好相关工作。在充分认识到质量检验重要性的基础上,可以通过规范检验过程、完善评价体系、提升检验人员的专业素养等方面来加强质量管理工作。只有将质量检验工作落实到位,才能不断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因此,运用持续质量改进加强检验质量管理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 范晓芹,黄桂圆,董奕裕等.持续质量改进在病区血标本采集中的应用[J].护理学报,2010,17(8)
[2] 沈黎勇.持续质量改进在检验质量管理中的应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2)
4.新生儿病室质量安全管理与持续改进方案 篇四
一、质量管理
1、麻醉主任负责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工作,落实“医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方案”内容要求,建立科室质量管理小组及制度,体现全面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
2、每月召开1次科室质量与安全工作会议,内容要体现全面、全过程质量管理,有记录。
3、建立麻醉医师资质管理及评价制度及组织,按照评价方法及程序对麻醉医师的资质和能力进行评价,落实“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方案”,有记录,医院每半年进行抽查考核1次。
4、制定全员培训计划和员工的培训计划,做到知识不断更新,积极引进新技术新业务,有相关培训内容、讨论记录和操作规程,有代表科室水平和能力的项目,有临床工作统计资料,全员参与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的过程。
二、医疗规范
1、有麻醉诊疗常规和操作规范,能熟练运用诊疗常规和操作规范指导临床工作。
2、有合理使用麻醉药品的规范,有督察记录及处理措施。
3、有麻醉设备操作规程,员工能熟练操作麻醉设备,有使用记录,麻醉与术中生命监护系统、空气调节系统定期保养,有记录,手术药品和器材有适度储备。
4、制定具有专业特色的医院感染控制管理方案或制度、重点
措施及应急预案,有对感染控制缺陷进行整改与效果再评价的制度和程序,并落实到位,对员工进行医院感染控制教育,有记录。
三、医疗安全
1、医护人员熟悉《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内容要求,落实“科室防范医疗纠纷及事故发生的重点措施”,制定科室“医疗差错及事故登记本”,对发生的医疗差错及事故要立即报告医务科,并登记、讨论。
2、有麻醉方案确定过程和实施流程,有麻醉医师分级管理制度,规定各级麻醉医师分级管理制度,患者病情发生变化需临时改变麻醉方案时要按照“住院患者麻醉方案临时改变时决定的程序”进行,麻醉记录应在24h内完成。
3、对医疗活动中发生的异常医疗信息要及时请示报告,增加工作的危机感和机敏性。
4、建立“危重患者管理制度”对科室难以处置。的危重患者应及时填写“危重患者报告书”上报医务科。
5、建立“新技术新业务准入管理制度”及“新开展有创操作报批制度”。
6、履行各项告知程序,充分尊重患者权益,知情同意书由麻醉者或上级医师负责谈话及签发,用易于理解的语言解释麻醉、处置、操作的必要性和目的及利害得失等告知内容,并记录在同意书中,术中意外处理或改变麻醉方式时由具备资格的医师负责向患者家属告知;对新开展的麻醉方法及其他特定范围的手术麻
醉方法及其特定范围的手术麻醉由具备资质的上级医师或科主任负责告知谈话。
7、处理危急重症患者的应急反应能力,制定“科室处理急危重症患者的应急预案”,对预案内容进行模拟训练,要求熟练掌握、反应迅速,有“人员紧急替代制度”并保证联系通讯工具畅通。以便出现各种突发事件时相关人员能确保按时到位。
四、医疗核心制度
1、重要制度健全:具有会诊制度、病例讨论制度、麻醉管理制度等工作制度,要求科内员工了解并得到落实。
2、术前麻醉查房:接到手术通知单后,麻醉医师应按要求进行术前访视,通过充分的术前检查对病情进行评估,决定适宜的麻醉方案,并记录于病历,由主治医师以上人员签字确认,确定麻醉方案时要考虑患者年龄、全身状态,对麻醉、处置的适宜性应进行讨论,选择最适宜的时机与麻醉方法,与患者或家属谈话,同意后签订手术麻醉同意书,开出手术前用药,并准备麻醉器械,落实查对制度,每个患者外科手术时必须有麻醉方案(计划),重点是全麻、危重患者、新开展手术及特殊患者。
3、术中管理:术中应监测患者生理状态,进行麻醉效果评定,发生意外状况及改变麻醉方式要按规定流程进行,要由具备资格的医师负责谈话,落实查对制度。
4、术后随访:麻醉师对患者术后麻醉复苏阶段的生理状态进行监测,对苏醒的判断有具体判断基本标准(意识状态、血压、呼
5.新生儿病室质量安全管理与持续改进方案 篇五
一、目标
通过科学全面的医疗质量管理,建立健全任务职能明确、责权关系清晰、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质量保障体系,逐步完善我院科学、严谨、有效的医疗质量管理机制,促进医院医疗技术水平、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努力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便捷的医疗服务。
二、医疗质量安全管理与持续改进管理体系
建立院科二级医疗质量管理体系,建立以“病人为中心”的管理目标,从患者就医到离院,包括门诊诊疗、病房诊疗和院外随访的全程质量管理体系。按时召开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和临床医技科室联席会议,提前拟出会议日程和议题下发到每个成员手中,使会议有准备、有计划、有目标地进行,针对全院质量检查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分析、评价,提出具体整改意见,并评估落实效果。使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和临床医技科室联席会议在医院的医疗质量管理中真正发挥作用,为实现医疗质量的持续改进和医疗安全隐患的不断消除创建坚实平台。强化质量管理体系的职能、职责,注重基础医疗质量、环节医疗质量的管理,运用科学的方式使各环节质量控制措施切实到位;多科室协调,规范统一督察标准,避免一个医院多个检查标准;对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分析、评价、反馈。通过建立机制、组织督查、效果评价、信息反馈等具体措施,实现医疗质量持续改进和不断提高。
三、医疗质量安全与持续改进实施方案
(一)严格执行技术操作规范和标准,使各临床、医技科室质量管理程序化、规范化、标准化。强化各项医疗核心制度和医疗相关制度的落实,如三级医师查房制度、会诊制度和疑难、危重病例讨论制度等,做到诊断正确、及时、全面,治疗力争有效、合理、彻底。
(二)完善门、急诊医疗质量管理机制,强化首诊负责制。加强医务人员急诊急救的业务培训,进一步提高急救诊疗水平和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提高急危重症患者抢救成功率。制定院内合理急救绿色通道流程,消除院内急救盲区,提高整体救治水平。
(三)加强重点科室的监管,强化重点科室的管理意识,提高各级各类医务人员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岗位职责,尤其是医疗核心制度的自觉性。
(四)加强对各重症监护室抢救流程和抢救设施完善程度的督察,加强对门诊重点部门抢救设施设备的配置,加强对无痛胃肠镜、无痛人流、介入手术等操作全程全指标监护的督查。
(五)加强围手术期管理,严格执行《湖城医院围手术期管理制度》和《手术安全核对表(试行)》及《手术风险评估表(试行)》,严格执行三级医师负责制、复杂麻醉主治医师以上人员负责制,对术前麻醉访视、各种麻醉协议的签署、查对制度的执行情况,麻醉药品管理、麻醉风险评价体系的建立、麻醉效果科内评价和总结制度、麻醉不良事件的随访追踪记录和整改记录等进行重点考核。
(六)切实加强医疗技术规范管理
1、完善医疗技术准入、应用、监督、评价制度,并完善医疗技术意外处置预案和医疗技术风险预警机制,定期检查、督导和落实,坚决杜绝未经批准、或安全性和有效性未经临床实践证明的医疗技术在我院应用。
2、严格审核新开展的医疗技术项目,确保病人的安全,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对新开展的医疗技术的安全性、适宜性、疗效、等情况进行全程追踪管理和评价。
3、新开展的医疗技术,必须符合伦理道德规范,充分尊重病人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七)加强医技科室质量管理,制定影像科、检验科、B超室和相关功能检查室等专业的质控方案,全面落实《湖城医院“危急值”报告制度》,促进临床医技科室之间的沟通,强化医技人员工作责任心,全面提升医疗质量水平。
四、实行医疗质量责任追究制
进一步落实医疗安全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科主任为科室质量安全第一责任人。全面落实《湖城医院医疗技术风险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医疗隐患,采取相应措施,降低医疗风险。对因违反国家法律法规、诊疗规范、技术常规、侵犯患者合法权益造成不良后果的科室和个人,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处罚,并追究第一责任人或相关领导的责任。
五、考核考评
6.新生儿病室质量安全管理与持续改进方案 篇六
1、健全医疗质量管理组织,以科主任及主要临床医师、护士长、药剂科负责人组成。
2、完善各项相关规章制度 1)执行以岗位责任制并履行岗位职责,严格执行各种诊疗护理技术操作规程、常规。2)实行职业资格准入,严格执行《执业医师法》 3)强化“三基”“三严”培训,达到人人参与,人人过关,并将其贯彻到各项医疗业务活动和质量管理的始终
3、加强医疗安全管理 1)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防范为先”的观念,本着对病人生命高度负责的精神做好每一项诊疗工作,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实施零缺陷管理,防止差错事故的发生。2)严格执行新技术,新项目准入,有效安全,降低医疗安全隐患。3)确保医疗设施,处于正常盒安全的功能状态,以确保患者的诊断,治疗。4)严格药品的采购质量及保管,发放。
4、建立健全医疗技术风险防范,控制及追溯机制。
5、坚持以病人为中心,强化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实现医疗服务规范化、人性化。
医疗技术管理制度
一、档案管理范围,凡是以下材料应手机归档。
1、医疗新技术的法令标准和规章制度。
2、医疗新技术的计划、总结。
3、医疗新技术常规、操作规程、质量标准等文件。
4、医疗新技术质量调查和监督检查中形成的文件。
5、医疗事故或医疗纠纷的来信来访,调查分析,医疗事故鉴定书和处理意见。
6、新疗法、新技术的鉴定及实施中形成的文件材料。
二、材料必须真实反映情况、证书、文章、批文有原件,档案不得随便修改。
三、档案资料应注意完整、规范、保密、不得用圆珠笔书写不得用热敏打印纸,不得任意抽样或遗失、不得问无关人员泄露。
四、所有档案资料应登记,分类、编号、并由专人保管、保存安全、防虫、防潮、防遗失。
五、归档资料中的质控资料及操作规程至少应保存五年,销毁前必须经科主任批准。
六、过期作废的档案必须收回,防止误用,科室档案包括科室人员档案,质控档案、技术档案、行政档案和档案管理条例。
执业范围内新技术应用专家诊治评估制度
一、新技术、新业务经审批后必须按计划实施,以增加或撤销项目需经医疗技术管理委员会同意,方可进行。
二、门诊部负责实施全院医疗技术准入的日常监督管理,定期监督检查,包括对已申报和开展的医疗新技术进行跟踪,了解进展协助培训相关人员,邀请专家指导,解决进展中的问题和困难等。
三、对不能按期完成的新项目,门诊部管理委员会根据具体情况对项目申报人提出质疑批评或处罚意见。
四、新技术、新业务准入实施后,应将有关技术资料妥善保管好。
五、要制定技术规范,以及相对应的新技术应急预案,有切实可行的应急措施。
7.新生儿病室质量安全管理与持续改进方案 篇七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我院属于省级二级甲等综合性医院, 全院开放护理床位420张, 配置护理单元24个, 全院护理人员256名, 护理人员年龄19岁~50岁, 平均年龄 (29.6±11.4) 岁。护理人员职称:护士175名, 主管护师78名, 副主任护师2名, 主任护师1名。护理人员学历:中专28名, 大专170名, 本科32名, 本科在读26名。
1.2 方法
1.2.1 医药护理管理方法
首先需要对医药护理管理体系进行完善, 按照医院的等级划分, 制定符合本院基本情况的医药护理管理体系。医院医药护理管理体系模式为护理院长—护理部—护理科室共同组成的三位一体管理模式, 医药护理单位下设护理控制小组, 每组由护士长对医药护理质量进行全面管理, 确保医药护理治疗能够保持连续性, 对医药护理的过程实施动态监控, 并定期对护理管理方法进行总结, 研究实施效果。
在医药护理治疗控制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对护理人员专业意识的培养, 重视护理过程中的细节管理。医院护理部门采用定期检验的方式对护理人员的护理专业知识进行考核, 找出在日常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并予以纠正。如我院护理科室在进行护理水平考核的过程中发现部分年轻护士护理意识不够专业, 无法按照护理质量的具体要求来约束自己, 使护理服务无法达到正常水平。针对这类情况, 护理部联合本地区知名护理专家对护士进行医药护理质量控制的专门培训, 开办医药护理质量管理与改革的讲座, 提升护理人员的专业素养。
我院结合医院科室特色, 加大对专业科室护理人员的技能培训, 主要针对护理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医药护理体系的确定与保障, 采用分层次培养的方法对专业医护人员进行培养。我院采用高级护理人员带教的方法, 选用本科以上学历、具有丰富医药护理经验的专业护理人员进行带教, 以具体病例的护理工作作为带教模型, 以护理实践作为护理教学的基本方法。
药物护理要加强安全管理方面的学习, 我院以医院常规科室为护理单位, 定期对科室护理安全事故以及安全隐患进行分析, 护士长、护理组长等需要对职责范围内的护理事件召开安全例会, 并在每月对科室护理安全事件进行总结, 并集思广益, 思考解决安全问题的有效方法。科室医药护理体系建设离不开护理安全责任制的约束, 因此要在各个医疗科室落实护理安全责任制, 以护理小组为单位, 确定每个护理小组的医药护理责任, 在护理过程中发现缺陷与安全隐患需要及时进行通报处理。
1.2.2 医药护理质量控制与提升指标分析
我院拟定每月在全院范围内召开一次医药护理质量控制会议, 护理部主任、各科室护士长以及护理小组长等参加会议讨论, 对护理指标进行量化分析, 按照我院制定的《医药护理质量评估标准》对其中的项目进行科室护理评分, 并将最终护理评分总结进行反馈。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通过对医药护理质量进行控制, 与2010年同期比较, 病区管理综合评分、基础护理综合评分、危重病护理综合评分、急救药品管控综合评分、医药护理文件管理综合评分、患者护理满意度评分。2011年均有较大幅度的提升,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3 讨论
医药护理质量的提升需要对已有医药护理质量管理体系的运作指标, 一方面加强医药护理管理体系的制度创新建设, 不断完善已有护理制度与评级制度[4], 确定护理考核标准;同时还需要落实护理人员的培训制度, 增强护理人员的专业能力[5]。对于我院本次研究成果, 还有很多实质性评价环节比较薄弱, 有待加强, 不断创新医药护理质量管理方法, 提高患者满意度。
参考文献
[1]苗春霞.质量持续改进模式在儿科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 2011, 25 (20) :1852-1853.
[2]王亚丽, 牛艳萍, 刘思文, 等.护士长质量监控记录手册在护理质量持续改进中的应用[J].解放军医药杂志, 2013, 25 (5) :94-97.
[3]赵玲玲.质量持续改进在提升儿科护理质量中的运用和成效[J].中国保健营养, 2012, 22 (6) :1430-1431.
[4]帅新国.质量持续改进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开发[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04:355-357.
8.护理质量管理持续改进方案 篇八
1、根据医院总体计划,结合本科室的特点及工作重点,由护士长或护理负责人及时制定本科的年护理工作计划、季度工作计划、月工作计划及周工作计划。
2、护理部根据“PDCA”质量管理循环法,制定完善质控标准,每月按各科工作计划及护士长岗位责任制要求进行检查、指导,清晰知道各科护理工作实施及落实情况。
3、医院护理质量管理小组对各科护理工作每月质控一次,科室质控组及护士长对科室护理工作每周质控不少于一次。
4、护理部将每次检查结果及时汇总、反馈给各相关科室及人员,并指出每月质控中的重点问题,各科护士长根据本科存在的重点护理问题,制定整改措施(如需护理部协助解决问题,及时上报),并组织落实。整改措施由科室备案,护理部检查。各科反馈的重点护理问题在下次质控中作为重点质控内容。如同样护理问题未及时整改,根据护士长岗位责任制评分标准进行加倍扣分,并与绩效考效挂钩,记录存档。
5、护理部对科室反映的困难,进行具体分析,并联系相关部门协助解决,处理情况记录在案,以便后续工作的跟踪及整改。
6、为了保证护理工作质量的持续改进,护士长岗位责任制考核及护理质控情况将作为护士长绩效考核、优秀护士长评选、护士长聘任的重要参考依据。
9.医疗质量管理和持续改进措施方案 篇九
医疗质量是医院管理的核心。优质的医疗质量必然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保证我院在医疗市场竞争中保持可持续、和谐发展,将我院打造成“专科、敬业、倾心、卓越”的政府放心、妇女儿童舒心满意的温馨家园,特此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一)实行全面质量管理和全程质量控制。建立患者就医从入院到出院,包括门诊医疗、病房医疗活动的全程质量控制流程和全程质量管理体系。明确质量内容并将其纳入医疗管理部门的日常工作,实施动态监控并与科室目标责任制结合,保证质控措施的落实。
(二)以各类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医疗操作规程为依据,并不断修订完善质量考核体系、考核标准。
(三)强化各种医疗核心制度的执行力度,如三级医师查房制度、会诊制度和病例讨论制度等医院医疗质量核心制度,将每个医务人员的单体医疗行为最大限地引导到正确的诊疗方案中。
(四)质量控制部门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干预,对多因素影响或多项诊疗活动协同作用的质量问题,进行专门调研,并制定全面的干预措施。
二、管理体系:
(一)一级管理部门: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包括:院长和医疗质量控制办公室、药事管理委员会、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输血管理委员会、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病案管理委员会等组织。
(二)二级管理部门:各分管院长。
(三)三级管理部门:相关职能科室。医务科、护理部、院感科、药剂科、设备科、信息科、综合科。
(四)四级管理部门:各科室负责人及科室医疗质量控制员。其职责分述如下:
(一)一级管理部门职责:
1、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职责:
(1)教育各级医务人员树立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思想,落实“以病人为中心”的措施,改进医疗作风,改善服务态度,增强质量意识,保证医疗安全,严防差错事故。(2)审校医院内医疗、护理方面的规章制度,并制定各项质量评审要求和奖惩制度。(3)掌握各科室诊断、治疗、护理等医疗质量情况.及时制定措施,不断提高医疗护理质量。
(4)对重大医疗、护理质量问题进行鉴定,对医疗护理质量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要求。
(5)定期向全院通报重大医疗、护理质量情况、医院感染质量情况和处理决定。(6)对院内有关医疗管理的体制变动,质量措施的修定进行讨论,提出建议,提交院长办公会审议。
2、医疗质量控制办公室职责:
(1)接受主管院长和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的领导,对医院全程医疗质量进行监控。(2)定期组织会议收集科室主任和质控小组反馈医疗质量问题
(3)抽查各科室住院环节质量,向主管院长或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汇报提出干预措施
(4)收集门诊和病案质控组反馈的各科室终未医疗质量统计结果,分析、确认后,通报相应科室人员并提出整改意见。
(5)每月向医院提出全程医疗质量量化考核结果,以便与绩效工资挂钩。
3、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职责:
(1)认真贯彻医院感染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及技术规范、标准,制定本医院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规章制度、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并监督实施。
(2)根据预防医院感染和卫生学要求,对本医院的建筑设计、重点科室建设的基本标准、基本设施和工作流程进行审查
(3)研究并确定本医院的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计划,并对计划的实施进行考核和评价。(4)研究并确定本医院的医院感染重点部门、重点环节、重点流程、危险因素以及采取的干预措施,明确各有关部门、人员在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工作中的责任。
(5)研究并制定本医院发生医院感染暴发及出现不明原因传染性疾病或者特殊病原体感染病例等事件时的控制预案。
(6)建立会议制度,定期研究、协调和解决有关医院感染管理方面的问题。(7)根据本医院病原体特点和耐药现状,配合药事管理委员会提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指导意见。
(8)其他有关医院感染管理的重要事宜。
4、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职责:
(1)根据法律法规修订和完善护理管理的各类规章制度、操作规范。(2)审核护理部对护理人员继续教育、科研教学规划和实施情况。(3)审核医院各级护理岗位职责。
(4)确定医院护理质量考核标准及实施方案。
(5)每季度对全院护理质量督导检查,确定护理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重大问题。
4、药事管理委员会职责:
(1)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组织制定我院响应的规章制度、实施措施,监督各科实施情况
(2)依据国家基本药品目录结合城镇职工医疗保险药品目录制定医院药品目录,并定期修订目录。
(3)根据医院药品目录,检查审定医院药品计划;审核医院新药的购进。
(4)督导医院药品的合理使用,重点检查医院抗生素的使用,严重药品不良反应和药源性事故的处理。
(5)组织检查医院医疗毒性药品、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和放射药品的使用和管理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5、病案管理委员会职责:
(1)贯彻执行卫生部关于病历书写的各项规定,制订医院病历书写、质量控制的管理措施。
(2)定期组织医务人员学习有关病历质量书写的规范要求。(3)定期对病历进行质量检查。
(4)根据病案质量反馈问题提出质量控制的具体措施。
(5)根据医院病历质量结合参观其他医院提出完善的修订方案。(6)对医院病历的安全管理情况监督检查。
6、输血管理委员会职责:
(1)组织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等相关的法律法规。(2)制定和修订医院有关输血管理各项管理制度。(3)审核医院输血室的各项操作规程。
(4)指导临床对血液、血液成分和血液制品的合理使用(5)对临床严重的输血反应进行调查处理(6)不定期组织相关人员解决临床输血中需要及时协调解决的问题。
(二)二级管理部门职责:
负责各分管领域医疗质量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协助院长做好医院医疗质量管理的协调、督导等工作。
(三)三级管理部门职责:
1、提出各项管理措施的初步意见和方案由各委员会讨论通过。
2、完成部门规定的各项工作计划,工作安排。
3、定期完成各委员会的安排。
4、定期完成每月的质量检查并对质量问题分析采取措施。
5、监督检查医院管理法律法规、操作规程、工作制度等医院管理规范的执行情况。
6、每月在医疗管理委员会的协调下按时完成质量考核。
7、以医院管理评价体系为基础建立符合现代化医院管理的详细科室考核细则,并随时修订考核细则。
8、对医疗质量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提出干预的措施。
9、对质量考核的结果各职能科室分析原因,采取确实可行的干预措施。
(四)四级管理部门职责:
1、结合本专业特点及发展趋势,制定及修订本科室疾病诊疗常规、药物使用规范并组织实施,责任落实到个人,与绩效工资挂钩。
2、定期组织科室人员学习医疗、护理常规,强化质量意识。
3、按时参加医疗质量控制办公室的会议,反映问题。
4、收集与本科室有关的医疗质量问题,提出整改措施。
三、强化个人自我管理是实现医院质量控制的源动力:
医务人员自我管理在医疗活动过程中,医务人员的个人行为具有较大的独立性,其个人素质、医疗技术水平对医疗质量影响较大,是质量不稳定的主要因素,是质量控制的基本点。在质控过程中,特别要强调三级医师负责制度、会诊制度和病例讨论等核心制度,确保医疗质量控制的正确实施。
(一)对各级医生的要求分述如下:
1、门诊医师:(1)严格执行首诊医师负责制和会诊制度。(2)询问病史详细、物理检查认真,要有初步诊断。(3)门诊病历书写完整、规范、准确。(4)合理检查,申请单书写规范。(5)具体用药在病历中记载。(6)药物用法、用量、疗程和配伍合理。(7)处方书写 合格。(8)第二次就诊诊断未明确者,接诊医师应:a、建议专科就诊;b、请上级医师诊治;c、收住院。(9)第三次就诊诊断仍未明确者,接诊医师应:a、收住院;b、患者拒绝住院需履行签字手续。(10)按专科收治病人。(11)按病情需要,注明特殊入院方式:车送或陪护。
质量指标:(1)按照门诊医生开出的住院单为依据,统计每个医生的门诊诊断和最后诊断符合率;(2)按着每天出诊的各类医生(科主任、主治医生、高年或低年资医生)的比例进行统计,并做好平时的统计积累。
2、住院医师:(1)病人入院30分钟内进行检查并作出初步处理。(2)急、危、重病人应即刻处理并向上级医师报告。(3)按规定时间完成病历书写(普通病人24小时、危重病人6小时内完成;首次病程记录当班完成,急诊病人术前完成)。(4)病历书写完整、规范,不得缺项。(5)24小时内完成血、尿、便化验,并根据病情尽快完成肝、肾功能、胸透和其它所需的专科检查。(6)按专科诊疗常规制定完善的诊疗计划。(7)对所管病人,每天必须上、下午各巡诊一次。(8)按规定时间及要求完成病程记录(抢救记录、会诊、术前讨论、术前小节、转出和转入、特殊治疗、病人家属谈话和签字、出院小节和死亡讨论等一切医疗活动均应有详细的记录)。(9)对所管病人的病情变化应及时向上级医师汇报。(10)诊疗过程应遵守消毒隔离规定,严格无菌操作,防止医院感染病例发生。若有医院感染病例,及时填表报告。(11)病人出院时须经上级医师批准,应注明出院医嘱并交代注意事项。
3、主治医师:(1)及时对下级医师开出的医嘱进行审核,对下级医师的操作进行必要的指导。(2)新入院的普通病人要在24小时内进行首次查房。除对病史和查体的补充外,查房内容要求有:①诊断及诊断依据;②必要的鉴别诊断;③治疗原则;④诊治中的注意事项。(3)新入院的急、危、重病人随时检查、处理,并向上级医师汇报病情。(4)及时检查、修改下级医师书写的病历,把好出院病历质量关,并在病历首页签名。(5)入院3天未能确诊或有跨专业病种的病例时应及时举行科内或科间会诊。(6)待诊病人在入院1周内仍诊断不明时,向主任请示病例讨论或院内会诊。(7)按规定正确分级使用抗菌药物和专科用药。(8)手术和介入治疗前亲自检查病人,做好术前准备,按手术分级管理标准拟订严密的手术方案并实施。术后即刻完成术后记录,24小时完成手术记录。(9)术后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并做好术后工作。(10)负责治愈患者出院的审批手续,并向上级医师汇报。
4、主任(副主任)医师:(1)组织或参与制定本科质量管理方案、各项规章制度、诊疗和操作常规。(2)指导下级医师做好医疗工作,督促检查下级医师执行各项制度和诊疗常规。(3)对新入院的普通病人要求48小时内进行首次查房;危重病人至少每日查房1次; 病人病情变化应随时查房;每周组织全科查房2次。(4)查房内容除对病史和查体的补充外,普通病人应有:①诊断及其诊断依据;②鉴别诊断;③治疗原则;④有关方面的新进展。未确诊病人应有:①鉴别诊断;②明确的诊断思路和方法;③拟定相应的治疗措施。危重病人应有:①当前的主要问题;②解决主要问题的方法。(5)疑难病例及入院1周未确诊病例,组织科内讨论或院内会诊,必要时向医务科申请院外会诊或远程会诊。(6)指导和监督下级医师正确分级使用抗菌药物和专科用药。(7)组织术前和重要治疗前病例讨论,指导下级医师做好术中、术后医疗工作。重大手术和重要治疗要亲自参加。(8)审批未愈患者出院,并指导病人出院后的继续治疗。(9)审签主治医师审查的转科、出院病历。
(二)对护理人员的质量要求:
1、科护士长:(1)按照护士长职责组织、协调科室护理人员的工作。(2)对新入院患者必须见面两次。(3)组织科护士必须每日查房两次。(4)检查病区主管护士的健康教育、基础护理情况。
2、接诊护士:(1)根据患者的病情等情况立即安排好床位,做好入院宣教工作。(2)建立病历册并通知主管医生和主管护士。(3)新入院患者在24小时内完成清洁卫生处置工作,负责护士做好病人的首次健康教育,同时做好基础护理工作。
3、治疗护士:(1)根据医生医嘱及时领药、配药,必须在1小时内将患者的药品使用到位。(2)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并仔细观察治疗过程中的特殊反应,及时向主管医生和护士长反馈。
4、夜班护士:(1)必须对每位患者及时见面,对未经允许擅自离院的患者及时记录。(2)对新入患者完成一切准备和治疗工作。(3)按护理文书书写要求的内容及时记录你所干的,做你所写的。
(三)药剂科工作人员质量要求:
1、药房药师:(1)认真执行处方制度按照处方或病区医嘱打印单及时完成药品的正确调配。(2)对不合理用药或配伍禁忌的及时与医生联系。(3)保证存放的药品符合保存条件,没有过期药品。
2、库房药师:(1)及时完成药品计划的完成。(2)及时完成药品的质量验收。(3)及时完成药品的下送。
3、临床药师:(1)对科室危重病人的合理用药及时与医生护士沟通。(2)对患者的用药必须每日观察2次。(3)对特殊病人的用药必须建立药历。
(四)检验科工作人员质量要求:按检验科工作人员职责执行。
(五)功能科工作人员质量要求:按功能科工作人员职责执行。
(六)放射科工作人员质量要求:按放射科工作人员职责执行。
(七)其他检查、治疗科室工作人员质量要求:工作质量要求必须按照科室的工作制度执行。
四、考核内容:
全程医疗质量控制包括门诊医疗、病房医疗活动等多个组成部分。其考核内容按过程分为:
(一)门诊医疗:
1、挂号、分诊 咨询处、挂号室:按照专业病种及病情轻重缓急指导患者挂号。
2、首诊医师:
(l)首诊医师负责制:a、询问病史详细,物理检查认真,拟定初步诊断,做出恰当处理,同时按病历要求书写门(急)诊病历(每月检查重点为病历书写质量)。b、建议专科门诊就诊。c、收住院。
(2)第二次就诊:①原接诊医师应:a、建议专科就诊;b、收住院。②新接诊医师应:a、收住院;b、门诊治疗。
(3)第三次就诊:仍未能确诊,接诊医师应:a、收住院b、患者拒绝住院应履行签字手续。
(4)当患者需入院诊治时,应由开具入院通知单的医师按病情需要,注明特殊入院方式:车送或陪护。
(二)病房医疗:
l、24小时内完成:(1)病人入院30分钟内应给予初步处理。(2)由经治医师做出初步诊疗意见并完成病历书写(24小时内完成住院病历)。(3)必要时由主治医师提出并请示上级医师组织科内讨论、科间或院内会诊。(4)急、危、重病人随时请上级医师查看并于6小时内完成病历书写。
2、入院三天内:(1)确诊者按诊疗常规进行。(2)未确诊者,做进一步检查,必要时组织科内讨论、科间会诊。
3、入院后1周未确诊者,必须进行科内病例讨论或院内会诊,确诊者按诊疗计划实施,2周内仍未能确诊者须进行院外或远程会诊。(特殊专业按诊疗常规执行)。
4、治疗措施:(1)药物治疗:①药物选择:a、制定专科用药规范并严格执行;b、加强抗生素的合理使用。②用药后注意观察疗效。③根据病情、疗效及时更改、调整用药方案。④注意观察药物的不良作用,注意药物间的相互作用,注意药物对其它脏器及其它疾病的影响。
(2)手术治疗:①术前按诊疗常规做好术前准备,按手术分级审批。②按手术常规操作。③按诊疗常规做好术后处理。
(3)特殊诊疗按各专业诊疗常规执行。
5、转归:(1)治愈——出院,专科门诊随访。(2)好转——专科门诊随访。(3)未愈——患者要求出院或转院需履行签字手续。(4)死亡——24小时内完成死亡记录,l周内完成死亡病例讨论并及时上交病案。
6、出院:(1)治愈者由主治医师审批,向上级医师汇报后即可出院。(2)好转者由科主任(或正、副主任医师)向患者交待专科门诊继续治疗或返院治疗的注意事项,并批准方可出院。(3)未愈者由科主任(或正、副主任医师)向病人做继续治疗指导并批准方可出院。(4)管床医师必须在患者的门诊病历上书写“出院小结”。
注:
1、根据病情,不受时间限制及时组织各种形式的会诊,如院外会诊、远程会诊等。
2、重危病人应床边交接班,每天有交接班记录。
3、报告方式:对病危病人须将病危通知单送交医务科;对特殊、紧急抢救病人须电话报告科主任,由科主任上报医务科及分管院长;对死亡及入院两周未确诊病例应书面上报医务科。护理考核由护理部按照质量要求。其他质量按照各职能科或考核细则执行。
五、考核方法和奖惩制度:
(一)由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组织医务科、护理部、院感科、信息科、药剂科等职能科室对各医疗科室进行考评,并将每月考评结果以《通报》形式下发各科室。对正在诊疗过程中的运行病历、处方、孕产妇保健手册、计生服务手术记录表、各种申请报告单等医疗文书按院《医疗质量管理督查考核评价标准》内容逐项考核,每周随机抽查并反馈;归档病历主要由医务科、护理部、信息科(病案室)负责每月抽查考评反馈。
(二)分析各项诊疗活动对整体医疗质量的影响程度及各科室医疗质量管理控制措施的落实情况。
1、按院《医疗质量管理督查考核评价标准》满分为100分,如检查的各项所得总分大于80分为合格,不合格科室按照医院《岗位工作目标责任绩效考核办法》进行处罚。
2、重大医疗质量问题按医院有关规定视情节给予处罚,取消当先进科室评审资格和对责任人进行行政处罚等处理。
3、门诊医师对需入院治疗的病人未及时收住院者,须进行教育、惩罚,造成严重不良 后果者,按医院《医疗质量、业务工作督查考核奖惩制度》、《医疗差错事故登记、报告、处理制度》、《医疗事故责任追究制度》及《投诉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进行处罚。
10.新生儿病室质量安全管理与持续改进方案 篇十
1 质量持续改进在压疮管理中的实施
1.1 背景和趋势
压疮是一个全球性的健康问题, 其发生是多种因素作用下, 皮肤内外环境和自身内条件改变所引起的皮肤损伤。而20世纪后半叶国内护理界认为:院内压疮的发生归咎于护理不当, 是护士的耻辱;同时护理质量标准也认定, 院内压疮发生率为“0”[3], 导致医院压疮普遍上报率为“0”的这样一种不正常的状态。以本院压疮管理为例, 2004年前资料显示压疮发生率均为“0”, 无高危上报率。随着中国社会老龄化进程, 疾病谱的改变及医疗救治能力的不断提升, 高龄、合并症、危急重症患者医院收治率不断增加, 使得压疮的发生率“欲盖难掩”, 而患方维权意识的不断增强, 也督促护理人员必须用科学的方法来管理和评价这项基础护理质量。21世纪初全面质量管理 (TQM) 和持续质量改进 (CQI) 被广泛用于医疗质量管理中并卓有成效[4], 同时也日益受到国内护理管理者们的关注和重视。2004年起本院护理部应用CQI全面建立护理质量管理体系, 压疮管理系统实行“专管模式”。
1.2 工具选择
持续质量改进 (CQI) 理论框架融合了系统论的根本原因分析, 是对工作中潜在的问题进行发现和更正, 以增加工作成果的价值, 而不过分关注个体的失误[1]。质量持续改进的工具有:PDCA/PDSA循环模式、护理风险管理、ISO9000族质量标准, 本院选择了CQI的基本模式PDCA循环理论作为护理质量控制运行模式。在压疮管理专业系统建立中, 笔者选择了国际上效度、信度较高的Norton、Braden评分表为评估依据, 制定上报子系统;选择NPUAP和EPUAP以循证为基础的压疮分期和压疮预防治疗建议 (指南) , 结合本院实际情况, 制定预防、治疗、护理措施及评价标准。
1.3 实施方法
1.3.1 计划 (P)
制定并逐步修订完善各级人员压疮管理职责、制度, 评估、上报制度及流程, 压疮预防护理治疗规范, 评估表、上报表、跟踪表、压疮发生率及严重程度科室上报表、压疮发生率及严重程度统计表等。
1.3.2 执行 (D)
有研究显示:护理人员对压疮危险因素的认识和预防观念的建立将直接影响着压疮发生率[5]。故培训是对各种制度、措施执行与落实的基础, 护理部自2005年1月成立了压疮管理专员, 隶属于本院护理质量控制委员会, 成员多次参加全国压疮及造瘘口护理培训, 掌握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并且定期分批分层次外派学习、专题培训、压疮会诊等多形式对全院护理人员进行压疮护理的业务学习, 统一认识, 掌握压疮危险因素的评估及预防和护理的新理论、新技术, 为执行打下良好基础。
1.3.3 检查 (C)
多形式参与如夜班护士长查房、全院季度质控、科室压疮监管员协同护士长完成科内压疮评估和措施落实、护理部压疮专管员对每一例高危上报患者住院期间进行全程督导 (自科室高危上报之日起, 于24 h内完成床边评估, 确认压疮高危因素, 并对高危及压疮患者整体病情、局部皮肤、护理措施的跟踪记录) 。
1.3.4 处理 (A)
有两部分构成:首先是评估表、上报表、跟踪表等表格的设计, 体现出对单个病例的讨论、分析、追踪和改进;另外护理部和各临床科室均建立《压疮质量控制管理资料册》, 科室压疮监管员协同护士长完成科室培训及高危和I度压疮患者评估和措施落实, 并对相应资料定期进行讨论、分析和改进上传护理部;护理部压疮监管员对全院跟踪资料、上报资料定期讨论、分析和改进, 将新问题及改进措施进入下一阶段PDCA循环。
1.4 阶段性目标和成效
1.4.1 2004年底
护理部通过外派培训及国内外大量文献资料的检索和信息整合, 认为从全面建立健全护理质量管理体系的角度, 建立本院压疮管理评估和预防系统事在必行, 设计自制《压疮评分量表》、《压疮预防护理跟踪表》, 建立压疮上报制度, 激励与处罚并举机制, 鼓励科室上报, 并在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下设立压疮专管人员, 对全院上报压疮及高危进行住院期间全程跟踪管理。
1.4.2 2005-2007年底
压疮管理初期护理部统一管理标准, 不断分批、分层次进行压疮管理新理论、新技术的全员培训。在此基础上重点抓各项制度、评估上报系统的落实, 提高高危患者及压疮上报率, 促使压疮浮出水面接受管理。为杜绝瞒报、漏报现象, 通过激励机制, 鼓励科室上报;对瞒报、漏报给予重罚。完善监督机制, 在危重患者上报制度的基础之上, 要求每日护士长夜查房对全院危重患者逐一访查, 解决两方面的问题, 以杜绝漏报, 督察预防护理措施的实施情况。其内容包括全身皮肤情况、压疮预防和护理措施是否到位, 这一举措促进了危重患者全天候的基础护理质量。
压疮管理中后期在进一步完善压疮高危预警制度、上报制度及流程的基础上, 制定本院院内获得性压疮的评定标准 (入院时评估皮肤完整、无淤伤或发红, 至出院前出现的压疮, 包括瘀伤或发红;院外带入的压疮, 住院期间分期、面积加重者) ;重点规范护理措施 (减压装置、翻身单的使用、统一卧床患者标准翻身法、伤口湿性愈合理念及处理方法等) 。护理部压疮专管员全面督导压疮规范化护理落实, 通过以上的工作使本院压疮的预防护理形成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的管理, 以下资料充分显示本院压疮管理中上报、措施落实等的成效 (图1) 。
注:压疮高危上报率=压疮高危患者上报例数/年出院人数;社区压疮带入率=社区压疮带入患者例数/年出院人数;医院内压疮发生率=医院内压疮患者发生例数/年出院人数
1.4.3 2008-2010年底
从2005年起本院的压疮管理逐渐克服瞒报、漏报情况, 并逐步收集整理得到入院后产生或院外带入的压疮发生基数及临床现存的护理问题, 但同时笔者也发现临床实际工作中, 难以完全避免压疮的发生, 这一观念正逐渐被我国护理界接受, 国内的文献中出现了“难免压疮”这一概念[6]。基于以上观点, 卫生部医院管理评价指南 (试行) 申报了难免压疮的标准:以强迫体位 (重要脏器衰竭、生命体征不稳定等因病情需要严格限制翻身) 为基本条件, 伴有5项危险因素中的一项或几项: (1) 高龄>70岁; (2) 白蛋白<30 g/L; (3) 极度消瘦; (4) 高度水肿; (5) 大小便失禁[7]。通过对压疮高危因素的长时间综合评价和跟踪记录, 笔者发现以此标准评定“难免压疮”有些宽松。
护理质量评价是护理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科学合理的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不仅可以有效评价护理质量、还可以鉴别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从而指导护理工作者针对问题对护理质量进行控制和改进, 进而实现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在此基础上2008年申请科研立项, 搜集2005年4月-2008年12月本院住院期间压疮资料, 通过对压疮高危因素及压疮护理措施进行单因素分析, 研究制定出《难免压疮高危因素及护理质量评分表》[8], 提出在压疮护理质量管理体系中不仅要重视患者全身和局部的病情评估, 皮肤管理也应是压疮护理质量监控的一部分。通过此表能更公平、客观的评价护理人员的工作, 对如何认定“难免压疮”、如何评价“护理措施”、如何控制“护理质量”起到推动作用。
依照压疮预防指南全面动态地对住院患者进行预测, 并预见性实施预防措施, 对压疮发生高危患者给予更多的重视和规范科学的预防护理是防范压疮发生和降低压疮费用的关键[9,10]。依据NPUAP-EUAP提供的《压疮治疗指南》及《成人压疮预测和预防实践指南》[11], 从体位管理、潮湿管理、营养管理、伤口管理等角度结合我院实际能力修订《压疮预防护理指南》、《压疮护理治疗规范》等。
1.4.4 2011-2013年
以“三甲”评审标准为基础, 以《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 (2011—2015) 》提出的加强专科护理队伍建设为发展目标, 本院护理部积极发展、组建院内虚拟护理专科组, “伤口护理组”也就应运而生, 压疮并入伤口管理。
随着伤口护理组成员曾加, 建立了“分层次网络式”管理模式, 首先将“护理风险管理”意识纳入伤口管理中, 整合《入院评估表》, 对患者入院期间实行皮肤 (压疮、伤口) 100%的评估及再评估;同时重点对2008-2010年底的资料, 进行总结、分析、评价、处理, 再度重新修订评估表及跟踪表及相关制度:提升高危跟踪分值, 体现对评估表的质量控制, 完善上报表中Ⅱ度及以上压疮讨论内涵, 对院内发生Ⅱ度及以上压疮案例必须进行护理查房及时完成分析讨论制定整改措施, 逐渐规范压疮统计学评价检测指标, 对压疮个例有分析及改进措施;同时有季度、年度及3~5年的阶段性分析、整改。
2 质量持续改进在压疮管理中的应用体会
2.1 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
如何进行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一直是护理管理者探索与实践的课题, 从应用范围来看, 护理质量持续改进多用于对临床护理实践的指导, 发现问题、分析原因, 进而采取相应措施, 以期达到护理质量持续改进的目的[12]。借助PDCA循环理论这种科学工作程序开展压疮质量管理活动在我院已逐渐显现成效, 较好地提高了压疮护理质量。
2.2 PDCA循环
11.新生儿病室质量安全管理与持续改进方案 篇十一
医疗质量是安全的前提、重中之重,全程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的持续改进工作是医院管理工作中最重点的工作。根据医院工作计划和总体目标要求,结合等级医院复审细则中医疗质量持续改进的检查要点,特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全面实施医疗质量管理,健全三级医疗质控网络,提高医疗质量。成立以院长为组长的医院质量管理委员会,成员由院领导、质控科、医务科、护理部、各科主任等组成。研究质量改进意见,对全院医疗护理质量进行监督。
二、实行科主任负责制,质量管理委员会每周组织三次以上检查,对各科存在问题由科主任分析原因并即时提出整改措施,三天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评价整改结果。
三、健全科室的质量控制小组,科主任任组长,组员为护长和科室业务骨干。每月进行科内医疗质量自查一次以上,并填写医疗质量持续改进记录表,科主任负责检查整改后的效果评价。
四、医疗质量持续改进目标及内容。
(一)总体目标:
1、门诊量力争达7万人次,收治住院病人数一万七千人次,全年业务总收入为6600万元。
2、强化学习“医疗核心制度”并贯彻到工作中,抓好 “二甲”复评的各项准备工作,各科各项指标均达到“二甲”标准。
3、完善医疗质量管理组织,院、科二级质量管理组织分工明确,协作机制健全;院长作为医疗质量管理第一责任人,每季度主持召开一次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会议;科主任担任科室医疗质控小组的组长,全面负责本科室医疗质量管理工作,每月进行一次质量自查;对职能部门反馈的质量问题科主任负责落实整改。
(二)急诊急救工作目标及内容(急诊科负责,其它科室协同完成)
1、加强急诊救护管理工作,人人熟悉撑握抢救器材的使用及抢救操作流程;及时、妥善应对突发公共卫生、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等。落实急诊抢救工作制度、急诊抢救预案及首诊负责制,确保“绿色通道”的畅通;检验、放射、CT、超声、心电图等医技部门为急诊病人提供24小时优先服务,执行先检查后交费原则;救护车专用抢救器械药品齐全,接电话后3分钟内出车;医务科制定重点病种(如创伤、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脑卒中等)的急诊服务流程与规范;院内急会诊医师5-10分钟到位;危重病人收住院有专车、专人护送;急诊病人到院后立即给予诊治。
(三)门诊管理目标及内容
1、门诊医师诊疗病人要执行首诊负责制,认真负责,因病医治,不得开人情方和假证明,首诊医生须按规范书写门诊病历,并按规定填写好门诊各类登记本,病历自带。
2、任何科室不得推诿或拒收病人,凡需转院的病人必须经科主任会诊,报医务科同意,并由院会诊组会诊后方决定。
(四)医疗文件质量管理目标及内容
1、各科成立病历质量控制小组,门诊手写病历、住院电子病历都要严格按照湖南省中医药管理局的《中医病历书写规范与质量评价标准》及相关规定执行;主管医师须按病历书写规范完成病历、病程记录及各种知情告知书的签署,确保病历质量,各科室甲级病历要达到90%以上,不允许出现丙级病历;病历在出院后五日内归档到病案室;
2、认真执行三级查房制度,科主任每周大查房一至两次,解决疑难病例、审查新入院及危重病人的诊疗计划,决定重大手术及特殊检查、新的治疗方法;病人入院两天内科主任或上级医师要诊视过病人,病历中要记载有上级医师或科主任对病人的诊治意见。
3、认真落实医师值班、交班制度,针对专业学科,对应建立重危病人抢救制度;并落实好疑难病例讨论制度及会诊制度,对诊断不明或疗效不满意者,科室要组织讨论,各科接到会诊要求当天即派出主治医师以上职称人员会诊(急会诊由当班医师及时会诊)。
4、科室需进行院外会诊、学术讲课或手术的,须经科主任、分管领导会诊同意后确定,由科室以书面形式报医务科,由医务科负责联系上级医院专家到院内会诊。上级医院专家到医院会诊、手术、讲课,由医务科报院领导后统一安排,并登记。
5、认真执行死亡病例讨论制度,住院病人医治无效死亡者,要执行尸体解剖确认死因,不同意解剖的要有家属签字。在一周内组织科内人员讨论并把讨论记录与病历一起归档,同时科室应有记录备查。
6、认真执行请示报告制度、手术审批制度和技术准入制度。如新开展的技术项目、毁损性手术、高难度手术,应报医务科审批。
7、认真执行保护性医疗制度,在治疗过程中不准泄露病人隐私,不准在治疗过程中讲不利于疾病治疗及情绪的言语。建立病情、手术和创伤性治疗及大额医疗费用知情同意制度并落实到位。
8、贯彻落实好《处方管理办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麻醉药品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精神药品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以及《宁远县中医医院临床合理用药考核细则》等有关规定,努力做到安全、有效、经济用药。
9、严格贯彻执行《输血法》,非手术科室成分输血达90%以上,手术科室成分输血达80%以上。
10、严格护理管理制度,各科要加强管理。保持病房整洁,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及操作规程,严格控制陪护率;严格执行分级护理制度,严密观察病情;各种护理记录如实书写,内容简明扼要、连贯,准确应用医学术语描述,各栏目填写完整、无错别字、无涂改、字迹清晰、整齐。
11、提高医疗质量,患者入院后在两天内必须有尿十项、大便常规、血细胞分析、肝功能及两对半、心电图、胸透和与该病诊断有关的项目检查报告;(对手术切除的组织、从体内取出的组织均送病理检查,对疑有感染的体液要送化验室行细菌及药物敏感试验);各医技科室要向社会承诺各种检查项目发报告的时间;医技科室要积极配合临床科室,按临床科室提出的检查项目检查,并及时发报告,不能擅自增减项目,确实需要增加检查项目的,报本科主任审核签字,并通知申请科室。
12、医技科室要参加有关质控检查工作,做好自身质控的监测,要经常与临床科室联系沟通,会诊和追踪病情等,提高自身业务。
13、手术科室要做好术前准备工作,麻醉科要对每例手术病人的各项术前检查报告核实好,对缺检查结果报告的病人有权拒绝或暂缓手术;手术者要在病人麻醉前15分钟到达手术室,手术者及麻醉者要掌握病人病情,麻醉者要严格执行麻醉访视制度,凡手术需跨科医师配合的要经它科主任同意,报医务科备案。
14、严格执行《医院感染管理规范》、《消毒技术规范》和《医院消毒隔离制度》,做好门诊、病房的治疗室、处置室、手术室、胃镜室、供应室、产房、检验科、口腔科、洗衣房等10个重点部门的清洁和消毒工作,每月做一次细菌培养,要求达标,不达标者查原因整改。认真执行《药品管理法》,保证抢救药品和器材性能良好;严格执行《传染病防治法》及《消毒管理办法》,认真按消毒规范掌握消毒知识,保证消毒质量,加强预防感染措施,熟练掌握无菌技术操作,严防院内交叉感染。
15、认真执行《传染病法》按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填报各种疫情报告卡及“四病”报告卡,认真执行死亡填卡报告制度;按要求做好网络直报工作。
16、科主任、护士长必须抓好教学和科研工作,切实把带教工作管理好。并继续抓好专业技术人员的在职教育工作,各科专业技术人员每人每年在职学习累计18天以上(按6小时一天计);以学科为单位组织讲课,各学科主任负责安排本科室讲课内容、主讲人,每月一次,并将讲课安排表,讲课内容交医务科备案。
17、各科室根据各自能力,组织开展临床科研工作,条件成熟的积极向省卫生厅及市、省科委申请科研课题立项,积极开展新技术、新疗法,各科要根据“二甲”科室技术要求开展工作。
宁远县中医医院
12.护理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 篇十二
1、护理管理组织
(1)严格按照《护士条例》规定实施护理管理工作。制定健全的护理工作制度、岗位职责、护理常规、操作规程等,并保证实施。
(2)根据医院的功能任务建立完善的护理管理组织体系。
(3)护理管理部门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职责明确。
(4)护理管理部门结合医院实际情况,制定护理工作制度,并有相应的监督与协调机制。
2、护理人力资源管理
(1)有明确的护士管理规定,有护士的岗位职责、技术能力要求和工作标准。
(2)对各级各类护士的资质、各岗位的技术能力有明确要求,同工同酬。
(3)对各护理单元护士的配置有明确的原则与标准,确保护理质量与患者安全,病房护士与床位比至少达到0.4:1,重症监护室护士与床位比达到2.5-3:1,医院护士总数至少达到卫生技术人员的50%。
(4)有紧急状态下对护理人力资源调配的预案。
(5)制定并实施各级各类护士的在职培训计划。
3、有护理质量考核标准、考核办法和持续改进方案。有基础 1 护理、专科护理质量评价标准,并建立可追溯机制;定期与不定期对护理质量标准进行效果评价;按照《病历书写基本规范(试行)》书写护理文件,定期质量评价;有重点护理环节的管理、应急预案与处理程序;护理工作流程符合医院感染控制要求。
4、临床护理管理
(1)体现人性化服务,落实患者知情同意与隐私保护,提供心理护理服务。
(2)基础护理与等级护理措施到位。
(3)护士对住院患者的用药、治疗提供规范服务。
(4)对围手术期护理患者有规范的术前访视和术后支持服务制度与程序。
(5)提供适宜的康复和健康指导。
(6)各种医技检查的护理措施到位。
(7)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根据要求正确记录。
5、危重症患者护理管理
(1)对危重患者有护理常规,措施具体,记录规范完整。
(2)护理管理部门对急诊科、重症监护病房、手术室、血液净化等部门进行重点管理,定期检查、改进。
(3)保障监护仪的有效使用。
(4)保障对危重患者实施安全的护理操作。
(5)保障呼吸机使用、管路消毒与灭菌的可靠性。
(6)建立与完善护理查房、护理会诊、护理病例讨论制度。
6、有护理差错报告和管理制度。主动报告护理不良事件;完善专项护理质量管理制度,如各类导管脱落、患者跌倒、压疮等;能够应用对护理不良事件评价的结果,改进相应的运行机制与工作流程、工作制度。
7、手术室与中心供应室的管理
(1)手术室与中心供应室工作流程合理,符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要求。
(2)制定并实施相关的工作制度、程序、操作常规。
13.病理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 篇十三
(四)主要专业部门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
330
(一)病理科设置、布局、设备设施符合《病理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的要求,服务项目满足临床诊疗需要。
(二)从事病理诊断工作和技术工作的人员资质符合《病理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要求,诊断与制片质量符合相关规定。
(三)有医院感染控制与环境安全管理程序与措施,遵照实施并记录。环境保护及人员职业安全防护符合规定。
(四)及时提供规范的病理诊断报告,有严格审核制度。
(五)临床病理医师能够解读临床病理检查结果,为临床诊断提供支持服务。支持下级医院解决病理诊断问题。
(六)科主任与具备资质的质量控制人员组成的质量与安全管理团队,能够用质量与安全管理核心制度、岗位职责与质量安全指标,落实全面质量管理与改进制度,按照规定开展质量控制活动,并有记录。
8.病理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 20
(1)能够满足临床工作需要 6 根据科室工作业务量,配备相应数量的病理工作人员,病理科人员不得兼职非病理专业工作,科主任由正高级职称医师担任。
查阅病理科工作人员的相关证书,1项不符合要求,扣1分。
(2)建立并执行标本核对制度 应建立标本签收、核对制度并严格执行。
无制度,扣 3 分,制度不落实,扣1分。
(3)病理报告及时、准确、规范,有审核制度 6 报告及时(在收到标本后,常规小标本3个工作日,大标本5个工作日,冰冻切片40分钟内出报告)、规范,诊断准确,不得出现原则性错误,诊断概念清晰,分型及描述性术语规范,报告单书写符合《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病理学分册)》要求;疑难病理有科内会诊审核制度。
抽查各类标本各3例,发现1例报告超时扣1分。抽查当年(或前1年)镜检标本20例、常规病理切片20例、细胞病理学阳性或可疑病例10-15例、冰冻切片10例的制片质量和诊断准确情况。诊断原则性错误,每例扣2分;非原则性错误,影响治疗,每例扣1分;诊断概念含糊、分型或描述性术语不规范,每例扣0.5分。报告单书写不符合要求,1份扣0.5分。无会诊审核制度扣1分,发现丙级片每例扣0.5分,丁级片每例扣1分。
(4)病理切片、蜡块保存符合规定 1.冰冻切片与常规石蜡切片诊断符合率≥95%;
2.检查相关标本保存制度;现场考核标本处理过程的规范程度。
1.抽查存档冰冻(或快速石蜡)切片10例(包括申请单、冰冻切片及常规石蜡切片资料)。冰冻切片与常规石蜡切片诊断符合率不达标,1例扣 1分;
14.新生儿病室质量安全管理与持续改进方案 篇十四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指导和加强医疗机构新生儿病室的规范化建设和管理,提高新生儿疾病的诊疗水平,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传染病防治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护士条例》和《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定本指南。
第二条 新生儿病室是设置在医疗机构内,收治胎龄32周以上或出生体重1500克以上,病情相对稳定不需重症监护治疗新生儿的房间,可以设一间或多间。
第三条 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应当在儿科病房内设置新生儿病室。
第四条 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完善新生儿病室的管理制度,加强新生儿病室管理,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儿安全。
第五条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对新生儿病室的设置规划和管理,对辖区内新生儿病室的设置与管理进行指导和监督。
第二章 基本条件
第六条 新生儿病室应当具备与其功能和任务相适应的场所、设施、设备和技术力量。
第七条 新生儿病室的建筑布局应当符合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有关规定,做到洁污区域分开,功能流程合理。
第八条 新生儿病室应当设置在相对独立的区域,接近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
第九条 新生儿病室床位数应当满足患儿医疗救治的需要,无陪护病室每床净使用面积不少于3平方米,床间距不小于1米。有陪护病室应当一患一房,净使用面积不低于12平方米。
第十条 新生儿病室应当配备负压吸引装置、新生儿监护仪、吸氧装置、氧浓度监护仪、暖箱、辐射式抢救台、蓝光治疗仪、输液泵、静脉推注泵、微量血糖仪、新生儿专用复苏囊与面罩、喉镜和气管导管等基本设备。有条件的可配备吸氧浓度监护仪和供新生儿使用的无创呼吸机。
第十一条 新生儿病室应当配备必要的清洁和消毒设施,每个房间内至少设置1套洗手设施、干手设施或干手物品,洗手设施应当为非手触式。
第十二条 新生儿病室应当根据床位设置配备足够数量的医师和护士,人员梯队结构合理。其中医师人数与床位数之比应当为0.3:1以上,护士人数与床位数之比应当为0.6:1以上。第十三条 新生儿病室医师应当有1年以上儿科工作经验,并经过新生儿专业培训6个月以上,熟练掌握新生儿窒息复苏等基本技能和新生儿病室医院感染控制技术,具备独立处置新生儿常见疾病的基本能力。
第十四条 三级医院和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病室负责人应当由具有3年以上新生儿专业工作经验并具备儿科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担任;二级医院和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病室负责人应当由具有3年以上新生儿专业工作经验并具备儿科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担任。
第十五条 新生儿病室护士要相对固定,经过新生儿专业培训并考核合格,掌握新生儿常见疾病的护理技能、新生儿急救操作技术和新生儿病室医院感染控制技术。
第十六条 三级医院和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病室护理组负责人应当由具备主管护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且有2年以上新生儿护理工作经验的护士担任;二级医院和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病室护理组负责人应当由具备护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且有2年以上新生儿护理工作经验的护士担任。
第十七条 新生儿病室可根据实际需要配置其他辅助人员,经过培训并考核合格。
第三章 科室管理
第十八条 新生儿病室应当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岗位职责和相关诊疗技术规
范、操作流程,保证医疗质量及医疗安全。
第十九条 新生儿如出现病情变化需要重症监护者,应当在进行必要的抢救后,及时转入重症监护病房,在转运过程中应当给予患儿基础生命支持。
第二十条 新生儿病室应当对有感染高危因素的新生儿进行相关病原学检测,采取针对性措施,避免造成医院感染。
第二十一条 对患具有传播可能的感染性疾病、有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新生儿应当采取隔离措施并作标识。
第二十二条 新生儿病室医护人员在进行诊疗、护理过程中应当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实施预防和控制感染的措施,确保医疗安全。
第二十三条 新生儿病室应当严格限制非工作人员进入,患感染性疾病者严禁入室。第二十四条 配奶间环境设施应当符合国家相关规定。配奶间工作人员应当经过消毒技术培训且符合国家相关规定。
第二十五条 新生儿病室设施、设备应当定期检查、保养,保持性能良好。
第二十六条 新生儿病室应当加强消防安全管理,安全使用和妥善保管易燃易爆设备、设施,防止发生火灾事故。
第二十七条 新生儿病室应当制订并完善各类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处置流程,提高防范风险的能力,快速有效应对意外事件,确保医疗安全。
第二十八条 新生儿病室工作人员应当按照病历书写有关规定书写有关医疗文书。第二十九条 医疗机构应当加强对新生儿病室的质量控制和管理,医务管理部门应当指定专(兼)职人员负责新生儿病室的管理。
第三十条 医院应当建立新生儿病室质量管理追溯制度,完善质量过程和关键环节的管理,加强对新生儿诊疗不良事件的报告、调查和分析,提高医疗质量。第四章 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
第三十一条 新生儿病室应当加强医院感染管理,建立并落实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相关规章制度和工作规范,并按照医院感染控制原则设置工作流程,降低医院感染危险。第三十二条 新生儿病室应当通过有效的环境卫生学监测和医疗设备消毒灭菌等措施,减少发生感染的危险。
第三十三条 新生儿病室应当保持空气清新与流通,每日通风不少于2次,每次15-30分钟。有条件者可使用空气净化设施、设备。
新生儿病室工作人员进入工作区要换(室内)工作服、工作鞋。
第三十四条 新生儿病室按照规定建立新生儿病室医院感染监控和报告制度,开展必要的环境卫生学监测和新生儿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针对监测结果,应当进行分析并进行整改。存在严重医院感染隐患时,应当立即停止接收新患儿,并将在院患儿转出。第三十五条 新生儿病室使用器械、器具及物品,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一)手术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及物品必须达到灭菌标准。
(二)一次性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不得重复使用。
(三)呼吸机湿化瓶、氧气湿化瓶、吸痰瓶应当每日更换清洗消毒,呼吸机管路消毒按照有关规定执行。
(四)蓝光箱和暖箱应当每日清洁并更换湿化液,一人用后一消毒。同一患儿长期连续使用暖箱和蓝光箱时,应当每周消毒一次,用后终末消毒。
(五)接触患儿皮肤、粘膜的器械、器具及物品应当一人一用一消毒。如雾化吸入器、面罩、氧气管、体温表、吸痰管、浴巾、浴垫等。
(六)患儿使用后的奶嘴用清水清洗干净,高温或微波消毒;奶瓶由配奶室统一回收清洗、高
温或高压消毒;盛放奶瓶的容器每日必须清洁消毒;保存奶制品的冰箱要定期清洁与消毒。
(七)新生儿使用的被服、衣物等应当保持清洁,每日至少更换一次,污染后及时更换。患儿出院后床单元要进行终末消毒。
第三十六条 新生儿病室应当根据相关规定建立消毒清洁制度,并按照制度对地面和物体表面进行清洁或消毒。
第三十七条 新生儿医务人员在诊疗过程中应当实施标准预防,并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和无菌操作技术。
第三十八条 发现特殊或不明原因感染患儿,要按照传染病管理有关规定实施单间隔离、专人护理,并采取相应消毒措施。所用物品优先选择一次性物品,非一次性物品必须专人专用专消毒,不得交叉使用。
第三十九条 医务人员在接触患儿前后均应当认真实施手卫生。诊疗和护理操作应当以先早产儿后足月儿、先非感染性患儿后感染性患儿的原则进行。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操作时应当戴手套,操作结束后应当立即脱掉手套并洗手。
第四十条 新生儿病室的医疗废弃物管理应当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及有关规定进行分类、处理。
第五章 检查评估
第四十一条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及委托的相关机构应当加强对辖区医疗机构新生儿病室管理的检查与指导,促进新生儿病室工作质量的持续改进。
第四十二条 医疗机构应当对卫生行政部门及其委托机构开展的检查指导和质量评估予以配合,不得拒绝和阻挠,不得提供虚假材料。
第六章 附则
第四十三条 有条件的综合医院以及儿童医院、妇产医院和二级以上妇幼保健院可以设置独立的新生儿病房。
新生儿科病房分医疗区和辅助区,医疗区包括普通病室、隔离病室和治疗室等,有条件的可设置早产儿病室。辅助区包括清洗消毒间、接待室、配奶间、新生儿洗澡间(区)等,有条件的可以设置哺乳室。
新生儿病房参照本指南进行建设与管理。
第四十四条 本指南由卫生部负责解释。
【新生儿病室质量安全管理与持续改进方案】推荐阅读:
新生儿病室建设与管理指南08-21
新生儿病室医院感染监控和报告制度医院感染监测报告制度07-31
新生儿护理质量监控06-24
新生入学教育主持词与新生入学教育演讲稿07-02
高校新生军训方案06-19
新生入学工作方案07-01
新生儿导管管理制度07-09
高危新生儿管理制度11-20
高一新生军训活动方案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