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教学论文 怎样培养学生在数学教学中的创新能力(19篇)
1.高中数学教学论文 怎样培养学生在数学教学中的创新能力 篇一
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摘要】科教兴国,人才为本,21世纪,我们国家需要的不只是知识型人才,更需要的是具有创造力的创新型人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当今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本文主要从转变教师观念和改革教学模式两方面来阐述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培养中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信息技术 创新能力 教育观念 教学模式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世纪,对人才衡量的标准是能否会创新,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部把创新教育列为21世纪教育的核心,把开发人的创造力作为教育的重要的目标。那么,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笔者通过多年的学习和探索,总结出如下几点经验:
一、转变教育观念,确立以创新为核心的教育理念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是关键。因此,教师必须转变观念,确立新的教学理念,树立学生人人是创造之人,教学活动时时是创造之时,课内课外处处是创造之地的思想。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知识更新非常快,我们教师必须转变传统教育观念,要以满足学生今后的发展需要为宗旨,要树立这样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学生会学、愿学,为以后的终身学习打好基础。
二、改革教学模式,创造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条件
在学校教育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课堂教学是主渠道。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努力创设民主、宽松的信息技术课堂氛围,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意识。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创造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条件。
1、创设情境教学,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综合素质,它取决于后天的培养。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想象、思维和实践的过程,要让学生会创新,必须首先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不可或缺的前提。创设情境教学,营造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能触发学生思维的兴奋,引发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欲,调动学生探索创新的兴趣。
例如:在讲授《文件的下载》时,有不少学生说他们会使用下载工具下载文件。于是我因势利导,巧妙设计了这样一个任务情境:平时我们在浏览网页时,经常看到网页上有精彩的动画,我们怎样运用合适的下载工具,把它下载下来呢?有些电脑知识的同学在接到这个任务后,以为小菜一碟,然而当他们动手一试才知道并不容易解决,从而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当他们自己经过一番摸索后,我再稍加点拨,就可收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这说明创设情境教学是教学中一种有效的手段,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就被调动起来了,学生就会积极探索,敢想敢做,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2、鼓励自主实践,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学生手脑并用,亲自操作感知,就会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在动手中形成鲜明的表象,有助于他们对抽象知识的理解,有助于揭示教学问题的本质特征和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有助于启迪心智,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精神。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操作性强的课程,它和其它课程不一样,不能纸上谈课,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自主实践,使学生由“要我学”变“我要学”,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验证问题。
例如:在讲授《For循环结构》程序设计时,我先给学生一段求“1+2+3+ +n”的和的程序,在讲解和分析for循环结构的基本特点和该程序的执行过程后,让学生动手修改此程序,写出“1 2 3 n”的积的程序和“2+4+6+ +n”的偶数和的程序。这些问题的解决都要求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实践,在电脑上运行程序。学生在动手实践时,不仅提高了使用电脑的能力,学会了学习方法,而且在实践时常常能产生灵感,启发创新思维,从而培养了创新能力。
3、实施分层教学,发挥学生的创新潜能
由于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接受能力各不相同,学习效果差异大,如果对他们提出同样的要求,难免会使差异越来越大。因此,教师在对学生有一定的统一要求的基础上,要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积极地实行“分层教学”,引导他们在信息技术课上的个性发展和创新,让每个学生都有实践与锻炼的机会,让每个学生在尊重自信的目光里体验一次次成功,创造一次次奇迹,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潜能,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地发展。
例如:在讲授《表格信息加工》中,有关“Excel图表制作”时,在讲解完对图表生成及美化的方法后,布置学习任务,对中、低层次的学生重点指导他们如何完成图表制作等一系列操作,通过表格数据制作更直观的图表分析数据,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对高层次的学生则要求他们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进一步美化图表,制作出更美观的图表作品。在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尽量让每位学生都能接受,在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的同时,充分发挥出学生的创新潜能,创新能力也得到充分发展。
4、营造自由空间,优化学生的创新环境
教师应当为每个学生提供自由思想的空间,让学生大胆创作、想象。当学生的思维活动和结论超出教师所设计和期望的轨道时,教师不应强行把学生思维纳入自己的思维模式之中,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让学生在轻松、自由、和谐的学习氛围中产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欢迎学生与自己讨论,要给予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优化创新环境,给学生对学习内容具有一定自主选择的自由,是在课堂教学中实现创新教育的关键。
例如:在讲授《文本信息加工》时,为了让学生制作富有创意的电子报刊,我首先为学生展示多张制作精美的电子报刊,然后让学生上网查询资料,自主选择电子报刊的内容版式进行制作。所有的学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积极性非常高,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做出的电子报刊多种多样,内容繁多,涌现了不少富有创意的作品。学生的创作过程,不仅是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培养他们创新能力的过程。因此,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愉悦、宽松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1世纪是充满机遇和挑战的世纪,也是一个充满创新理念的世纪。我们教师要把对学生的创新素质的培养放在首位,用先进理论来指导教学思路,优化教学设计,改善课堂结构,让学生自由发挥,挖掘其创新潜力,使学生的创新思维长足进步,创新能力大大提高,为学生适应现代信息社会中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方式打下必要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董玉琦 《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的追求与实施》 《中国教育报》 2006.3.3
[2]马秀麟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法》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12
2.高中数学教学论文 怎样培养学生在数学教学中的创新能力 篇二
一、巧妙提问, 培养创新环境
俗话说“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 因为授人以鱼只能解决一餐之需, 而授人以渔, 让对方学到捕鱼的本领, 却可以满足其一生之需。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教是为了不教”。物理教学也是如此, 教师应该通过一定的教学方法, 逐渐让学生学会自己学习, 自己去发现身边的物理知识, 自己去体会物理之“美”。要做到这一点, 教师的提问就显得至关重要。例如, 教授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时, 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让学生回答:怎样才能让湿衣服尽快变干?然后让学生结合自己平时的生活经验想出自己的办法, 答案不唯一, 办法越多越好, 于是学生会结合自己的经历, 想出各种各样办法, 例如把衣服挂在有风的地方、用电熨斗烫、放在火上烤、用电风扇吹、尽量把衣服摊开晾晒等等, 然后教师再让学生根据大家想出的这些办法, 归纳一下这些办法都有些什么共同点, 学生也许就能说出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中的某一个, 甚至是全部因素来, 然后教师再加以总结。再如, 讲授热传导时, 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在装水的试管底部放一条小鱼, 用酒精灯对试管上部的水加热, 当上部的水已沸腾了, 下面的小鱼为什么还会安然无恙?像这类“煮金鱼”以及“纸锅烧开水”等生动有趣的提问, 能够让学生集中注意力, 主动、积极思考问题的答案, 当对答案求之而不得的时候, 就是教师引入相关知识的最好时机。
通过这样教师设问--学生解答--教师总结的过程, 学生的思维得到了锻炼, 同时也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培养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都得到了锻炼, 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加强实验教学, 培养创新能力
物理演示实验是教师在上面做, 学生在下面看, 观察现象、记录数据, 然后进行归纳, 得出结论, 学生处在一种被动学习的局面, 目的性不明, 可见度又低, 久而久之, 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逐渐淡化;学生实验, 也是照本宣科, 先认识课本上提出的实验目的、器材、步骤, 然后放手让学生进行实验, 教师巡回指导, 实验做完, 归纳结论完事, 停留在浅层次上, 并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与创新能力, 也调动不了全体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效果显然不佳。大家都明白, 初中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也就是物理的许多概念、规律、定律都建立在大量的实验和实践活动中, 我们就要改变以往实验教学的诸多做法:演示实验能改成分组实验的尽量改为分组实验;即便是演示实验, 也要想办法扩大实验现象的可见度;指导学生自制器材, 增加实验小组的数目, 尽量做到每人都有动手的机会;增加实验的数目, 凡是不易弄懂的物理问题都可以借助于实验进行解决, 在实验中发现新的问题, 进行归纳。总之, 我们不能为做实验而做实验, 我们要让学生在做实验的过程中学习研究事物的内在联系、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实验过程中发现新问题,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以前, 课堂演示实验一般以教师为主体, 学生仅仅是旁观者, 没有直接参与, 不利于其创新能力的培养。将演示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 让学生充分的动脑、动手、动口,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从而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激发。
对于学生分组实验, 我们在帮助学生掌握实验原理的基础上, 允许学生用不同的器材、不同的实验步骤进行实验。在实验中, 学生需要在各种因素中进行取舍, 对所得信息进行筛选。这就要求学生在即定目标的过程中, 在不同情况下善于应变, 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 使学生分析、抽象、概括等综合表达能力都得到训练和发展。
创新教学的构成要素是研究性、引导性、发现性、归纳性等有机地结合起来, 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验中创造性的应用现代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将多种教学方法进行优化组合, 用“创造性的教”为学生“创造性的学”创造环境和条件。因此除了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之外, 在学生的模型制作、游戏、调查小实验活动中, 也可以开展创造活动, 鼓励学生创造。积极一点, 你就领先一步。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 需要坚强的毅力和积极的心态, 否则, 只能是半途而废, 无功而返。在物理实验学习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 分析研究学生分组实验中发生的异常现象。 (2) 注意观察老师的演示实验。 (3) 做好课外小实验。 (4) 留心分析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
三、建立兴趣小组、鼓励学生创新
3.高中数学教学论文 怎样培养学生在数学教学中的创新能力 篇三
一、通过引导学生动手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我们的高中物理教学中,存在着只重视知识学习,而不重视实验的做法,教材中的实验,从器材、步骤到策略只是按照规定好的进行实验,教师很少引导学生做进一步的思考和探索,学生做实验只是照着葫芦画瓢,根本领会不到实验的原理和规律,这样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得不到良好的培养。为了改变这一局面,我积极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实验。例如,在学习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材“验证机械能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时,我这样启发学生:你是不是可用现有的装置测定我们当地的重力加速度呢?你还能不能设计另外几种测定当地重力加速度的方法?在做电学分组实验时,我让学生在掌握实验原理的前提下,允许他们使用不同的器材、不同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这样同学们在动手实验中提高了学习物理的积极性,活跃了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二、通过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研究性学习突出了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一种开放、动态、多元的环境下学习,为他们提供了更多获得知识的方法,让學生在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中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很明显,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一种开放式的学习方式,它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有很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结合高中物理教材进行研究性学习,我的具体做法是:从图书馆、网上收集信息资料;对信息资料作出处理;对信息资料进行加工。所以说,研究性学习既培养了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加工信息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例如,在学习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材《电荷昆仑定律》《万有引力定律》《探究功与物体速度的关系》等章节时我都成功地运用了研究性学习。
学生只有具备了创新能力,才会适应新时代的要求。高中阶段是学生思维能力形成的关键时期,在高中教学中对学生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创新能力培养是很有必要的,我们的高中物理教学有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使命。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作为一名高中物理教师,应积极开发学生的创新潜力,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使学生真正树立起学习物理的自信心。
4.高中数学教学论文 怎样培养学生在数学教学中的创新能力 篇四
(1)发展学生的探索能力。高中的数学学习不应该知识简单的接受和模仿,还应该多多自主探讨,尝试合作交流,培养自学的方式。多样性的学习,能放拓宽学生的思维方式,对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促进作用。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自学能力是实现学生终生学习的基础,是学生不断进步、不断超越自己的基本能力。教师应该放开手脚,给予学生们充分的时间,引导他们自主学习。形成了自主学习,就形成了自主思考的能力,再结合平时课堂上正确的引导,这种自主思考能力能很快的转变为创新能力,成为学生终身受用的财富。提倡探索性学习。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能只扮演一个传授知识的角色,而应当以学生的兴趣为中心,利用数学的基本原理和相应的辅助教学手段,给学生们提出问题,一起进行探索性的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把理论知识和其他应用科学结合在一起,不断的为数学的教学注入活力,探索式的思考和解决问题,将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合作学习。善于合作的人,才能更适合社会的发展。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注意避免学生一个人去面对问题,而是多方共同讨论,在合作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们取长补短,形成了自主的学习,能为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自我的改善,这样能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2)利用解题教学方式。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但在于使学生们发现问题的本质,更注重的是使学生们自主解决生活的问题或者学术上的难题。所以教师应该在学生基本掌握了理论的基础上,自主学习解题的技巧,从多个角度来看到问题,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所以教师应该避免说教式教学,应该让学生们自己发现问题,然后从所学的知识中自主进行验证,这样即可以充分调动学生们的想象力,还能使学生们的思维方式拓宽,提高创新能力。
5.高中数学教学论文 怎样培养学生在数学教学中的创新能力 篇五
摘 要:当今社会,创新已日趋重要,它不仅存在于成年人的四周,更体现在学生世界里。而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只从根本上打破传统的教学观念是远远不够的,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创新作文的命题,使其立足于实际生活;认真研究教材,开拓学生的逆向、发散性、变通思维;从关键语入手分析文意,填补学生的艺术空缺,引导踊跃发言、自发探索的课堂氛围。把教学实践和创新融为一体,真正达到培养学生能力的。
关键字:高中语文 培养 创新 方法
引言:步入21世纪的人类社会,在教育领域肩负着振兴民族、整形经济等众多责任。而职业学校作为背负着培育新时代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在教育中更要狠下功夫。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教学中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因此,更应密切结合社会发展,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着手,适应时代需要。至于如何培养学生创造的性思维能力,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四方面入手。
一、更新观念,提升教学水平
语文教师要不断地从思想认知,知识层面,工作行为方式等方面勇于挑战,完善自我,教学不停留于有限的书本知识,要依照职校学生年龄特点、身心发展规律来实施教学,从而达到更新观念,符合时代需求等目的。教学中,要勤于发现能够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因素,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挖掘学生特点,结合教材,巧妙运用、创新更加有效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成效。授课本知识时,注重不同学生的差异和自身潜能,良好的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仅要悉心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而且还要留出时间使学生全程参与教学活动,真诚爱护自己的学生。用批判的目光审视自身事业,以创造性思维从事自身工作。
善于培养、保护学生的创造灵感,使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与创造教学相互交融,达到求异性、新颖性。抛弃固有模式,抓取学生的思维闪光点,灵活培养学生的创造灵感。同时自身起到引导作用,不仅提高学生的创造个性,也增强自身的创新能力。
二、营造良好学习氛围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前提及保障就是创设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不一味的以教师为教学中心,使学生脱离被动接受状态。如果学生长期处在缺乏师生交流,师生彼此相互隔阂的状态下,思维的创造力就会受到极大的捆绑束缚。久而久之,就不能独立判断,禁锢创新,创造性的有力发挥。因此,在面对现代素质教育理论的要求时,必须冲破传统教育模式的阻碍,认可学生情感、智慧;保护学生兴趣、个性;培养学生进行思维创造;构建一个民主、自然、平等的教学环境;让学生驾驭知识,全面实现在课堂学习中学生的主体作用。作为教师,应适时放下身份,从讲台上走下去,进入学生的内心,进行趣味性教学。并主动参与学生学习过程,和学生成为知识学习中的共同进取者、朋友,有力引导学生愉悦的进行学习,丢掉思想包袱,充分启发学生的智慧潜能,开启学生的求知欲望,创建信任与尊重共存的学习氛围。毕竟,在相对宽松的学习环境下,学生的求知欲,积极性才能得到更好的进展;才能使他们乐于发表意见,敢于提出自我见解,多角度发挥利用自己的创造力、想象力学习消化知识。
三、鼓励学生发表自我意见
创新源于不断地质疑和发现,我国明代思想家、教育家陈献章曾告诫:“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由此可见质疑精神是对好奇心的有力推进,善于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的人更容易产生创造欲。身为教师,要重视课堂提问这一重要环节,它是沟通学生与教师交流的重要桥梁,是反馈学生吸收教育知识程度的重要手段。因此,不要因为学生不喜欢就减少或者放弃这个举措。而且,在教育学生方面,不能够一味的遵从课本知识及权威证实,要从自身出发,结合实际,认真研究当前教学知识的欠缺,发现不对时要能及时的大胆质疑和推翻现有理论。在进行课堂教学时,也应在适当的时机中多设置一些悬念,全方位的发散开拓学生的脑部思维,并起到引导、鼓励学生发表自我见解的作用。从根本上做到教和学两方面相互影响、促进,得到最大化的知识提升,进而有效激发学生积极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强化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新性的发展。
四、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的对待每一位学生,不否定任何一个受教育者,使鲜花与小草一同享受沐浴教育的光束,是教师必须尽到的责任。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人格,使学生处于主体地位,认同学生的个性差异;做到不讥讽鄙夷学生,宽容对待学生所犯错误并给予改正机会,使每一位学生都有展示自己才华的平台。注重保护学生学习积极性,尤其要从内心关护后进生,保护其自尊心。不仅如此,语文教师还应教育学生之间相互关心,彼此尊重。使优秀学生做到不自傲,不鄙视后进生;使后进生做到自强不息,有自信,并创造条件,给后进生机会。针对不同学生、不同文章采取不同教学方式、思路和手段,善于推陈出新,充分给学生创造全新的感官,从而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进取心、活跃的思维,让学生解放身心,做到有效激发学生创新意识,提升创新力。同时,教师要多给予学生评价、肯定,对学生的标新立异、思维多样性采取保护,重视学生的微小创新,推动学生创新意识、增强创新上的自信心信心。
五、总结
身为21世纪的高中语文老师,要做到多角度全方位的培养文学等领域的新型人才。这不仅意味着要培养学生对文字的依赖感,对文本的熟悉感,还应该使学生能够自己去感知和认识文字世界里的丰富多彩、博大精深,探寻出得以体现语文学科特征以及贴合学生发展个性的适当融入点,开设专属语文教学的发展方式。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使学生要学习、爱学习,切实做到培育、发展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力,达到新课程改革的培育方针。
参考文献
[1] 崔彩琼.新课改下创新性思维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4(05)
6.高中数学教学论文 怎样培养学生在数学教学中的创新能力 篇六
甘肃省通渭县第三中学苟贤
摘 要 实验是物理概念,规律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基础,如何在实验教学中发展学生主体性,激活学生的创造思维,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这是物理教学中备受关注的问题。本文试从构建新的实验教学模式,有效发挥学生主体性,激励学生独立、自主地学习和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主体 物理实验教学 创新能力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教学既是物理教学的基础,也是物理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主要渠道和有效手段。中学物理教学必须以实验为基础,这是由实验本身的特点及其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所决定的。离开了实验的物理教学只能是“空中楼阁”,因此实验是物理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然而,实验教学因长期未受到应有的重视而成为物理教学中的薄弱环节。采取“以讲代做”的实验教学方式大有人在。新课程强调的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那么,如何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其创新能力呢?
一、改实验“观看”为实验“观察”
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的一种思维知觉,是实验研究的基础,演示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最重要途径。学生对演示实验现象的观察往往带有强烈的好奇心,但注意力不集中,目的不明确,主次分不清,常常忽略了本质现象,甚至出现把教师的演示实验变成看热闹式的“观看”。
在演示实验教学中,教师除交代实验仪器,装置特点,实验目的和原理之外,更应向学生提出观察的重点和方法,应教给学生“看什么,怎么看”,并且对每一项演示实验都应制定相应的观察程序和内容,特别是依据学生的实验水平、经验和操作技能上的缺陷,精心策划富有启发性的引导措施,变简单的“观看”过程为实验“观察”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例如,在做测定小灯炮额定功率的实验中,教师可引导学生按如下实验顺序进行观察,先让学生观察实验电路图的特点,并及时提出问题,如滑动变阻器有什么作用?实验中电压表与谁并联?调节滑动变阻器后先看什么后看什么?当灯炮两端电压恰等与其额定电压时它的亮度怎么样?如果实际电压不等于额定电压,它的功率是大是小,灯的亮度相不相同?
在观察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抓住每一个关键时刻及时唤起学生的注意,只有边实验、边观察、边思维才能促进知识向能力转化。这样就会把积极思维贯穿于观察的全过程中,变“看热闹”为“看门道”,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掌握科学的观察方法,提高观察能力。
二、改演示实验为分组实验
不少演示实验,由于受条件的限制,学生(特别是后面的学生)是很难看得清的,即使看得到,但由于缺少参与意识,往往调动不起学生的积极性,不能很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的独立操作能力及创造能力也就难以得到充分的培养。
改演示实验为随堂分组实验,就是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将演示实验过程转化为学生自己独立地运用实验去探求知识或获取必要的感性认识,从而自己去总结得出结论的过程。这样不仅可以在课堂上增加学生动手和
动脑的机会,而且有利于提高实验观察的效果,有利于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的培养。同时,由于学生对实验的全程参与,也增强其主体创造的意识,这种效果是单纯的演示实验所难以达到的。例如,在演示光的折射实验时,学生很难观察清楚光在水面发生折射的现象,如果把该实验改为分组实验,那么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将会由“模模糊糊”转变为“真真切切”。因此,对于那些操作简单、耗时少、易成功、观察能见度较差的演示实验而言,很有必要将其改为分组实验,通过教师——学生、学生——教师、学生——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完成探索任务、增强了创造的体验,其效果一定比只看教师的演示要好得多。
三、重视实验操作,让学生到实验室去做一做
目前高考物理试题重视实验考查,并且分值较高,命题者在实验题命题时总希望把“做过实验的考生”和“没有做过实验的考生”区分开来;另外课本中的实验学生不亲自做一做,他们也很难达到对实验的真正理解;所以对高中阶段要求的12种基本仪器要求学生会规范操作与读数,对16个学生实验(含5个选考模块实验)要求学生能亲自动手独立操作,只有能独立完成所规定的实验,才有可能达到《考试大纲》中“能运用已学过的物理理论、实验方法和实验仪器去处理问题”这一要求。
四、重视实验的归纳与总结
学生进入高中掌握的知识更丰富、思维能力更强;因此在高三备考复习时,应该站在更高的角度,对所学过的实验要加以归纳、总结。例如“利用纸带串联力学实验”,利用纸带可以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探究动能定理、测定动摩擦因数、测量重力加速度、测小车的功率、测电动机的转速
等。如“电源电动势和内阻的测量”,可以利用电流表和电压表测量、利用电流表和电阻箱测量、利用电压表和定值电阻测量、利用电流表和定值电阻测量、利用两只电压表测量、利用两只电流表测量等方法。又如“电阻的测量方法”,有伏安法、半偏法、等效法、直接用欧姆表测量法等方法。
五、开展实验设计方案评比活动,让学生施展创造才智
教材中有不少关于实验问题的“讨论”和实验习题。教师可提出一些研究的方向,启发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定期收集,认真审阅,对合理性好,可操作性强,实验现象明显,有一定水准的“作品”,教师应提供平台让学生实践,充分展示主体创造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并使其创造欲望得以持久的保持。
7.高中数学教学论文 怎样培养学生在数学教学中的创新能力 篇七
一、积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1. 学生的学习兴趣, 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动力, 而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需要教师的悉心培养。 在教学中, 教师应多肯定、多激励学生。 对学生的长处和闪光点教师要以口头或书面的方式及时给予鼓励表扬, 让学生获得成就感。 教师不放弃学生的每一点进步, 用 “ 放大镜” 的眼光寻找学生的优点, 通过教师的肯定与激励, 让每位学生都建立起学习的信心。
2. 以情感人, 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 师生关系是教学中最基本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教师在教学中如果能以深厚的感情关怀和爱护学生, 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 虚心听取学生意见, 就能调动学生好学的积极性。
3. 初中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 求知欲, 教师应抓住学生的这些心理特点, 加以适当引导,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课堂教学中把握住学生的兴趣就是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 所以教师应把握住语文学科的特点, 找出学生的兴趣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学习的最强动力。 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有浓厚的兴趣, 才能体现出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发展学生个性, 培养创新能力
语文教育的最大特色, 莫过于发展学生个性。 作为语文教师在教育教学中, 要搭建平台, 给学生以实践创新的机会, 不断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我认为, 要给学生足够的空间, 能够自由发挥;要给学生良好的环境, 能够锻炼自己; 要给学生一点时间, 能够随意安排;要给学生一定权力, 能够开发创新。 就这样一点一点慢慢为学生搭建登上知识高峰的阶梯。
在课堂上, 我让学生大胆地展开辩论, 让他们即兴演讲, 这样, 学生踊跃参加, 语文课也活了起来。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 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三、 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以学生为主体, 提高创新能力
教学中体现以学生为主体, 首先学生对新鲜事物敏感, 有强烈的求知欲, 愿意主动融入教学活动。 课堂上, 教师可以尝试通过情景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借助问题和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在此过程中要注意引导, 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提出疑问, 需找答案。 更加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并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感受真正的情感体验。
其次, 让学生亲自参与制定学习计划, 每节课要学什么, 解决哪些问题, 由师生共同商定。 在分层学习时, 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自行选择去哪一组, 自己确定学习进度。
再次, 在符合教学大纲的情况下赋予学生选择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的权利。
最后, 学生能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监控, 并及时做出调整, 教师应当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 积极地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引导学生不断提高语文水平。 学生在教室里能尽情地表现自己, 使学习氛围情趣盎然, 学生学习的激情、 活力都能迸发出来。 达到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四、逐步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
新教材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语文教材中的创新点很多, 教师要深入挖掘灵活运用, 培育学生的创造能力。
例如, 我在教授《藤野先生》一文时, 藤野在鲁迅先生心目中的印象是:对中国留学生高度负责的精神; 在科学上一丝不苟的态度;排除民族偏见, 主持公道的正义感。 从而来衬托出鲁迅弃医从文, 走上新的道路来救国救民的创新思想。 这种顽强探索的求实举动, 宁静以致远的伟大精神, 归根结底就是一种创新精神, 这种精神现在仍然值得我们学习, 特别是值得青少年学生学习。
作为语文教师, 我们要正确引导, 用鲁迅的爱国精神来感染学生。 我在教学中向学生渗透了这种思想, 让学生的潜意识形成这种观念, 来达到培育学生创新精神的目的。
总之,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根据新教材的编排意图, 把传授知识和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结合起来, 寻找时机推崇创新、追求创新。 只有在创新意识的引导下, 才可能产生动机, 启动创新思维, 从而获得创新成果。 学校是培养青少年一代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的重要场所, 是实现创新教育的主阵地,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主动地担负起历史赋予我们的重任, 教书育人, 推陈出新, 这样, 学生的创新精神也得到了培育, 创新能力也就得到了提高。
摘要:语文教学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 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以课堂为主阵地, 积极探索课堂教学改革, 通过创造自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为学生张扬个性、发挥创新潜能提供契机和平台。
关键词:语文教学,培养,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冷宁.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初探[J].教育艺术, 2006.
[2]封国庆.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教育学术, 2001.
[3]邱衍霖.立足文本针对学情有效教学——“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略谈[J].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版, 2009.
[4]张晓芬.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科技信息, 2009.
[5]童文阳, 邱衍霖.透析新课程学习方式的“失度倾向”[J].中小学教学研究, 2008.
[6]陆德玉.对构建互动自助式高效思想政治课堂的点滴体会[J].新课程:下, 2013.
[7]臧延亮.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考试周刊, 2014.
[8]索月玲.语文课堂教学“AA”制的实践.教育革新, 2009.
[9]唐运春.让学生学会飞翔——谈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双语学习, 2007.
8.高中数学教学论文 怎样培养学生在数学教学中的创新能力 篇八
一、转变教育观念。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化学教师应该认识到,教育不应该仅仅是训练和灌输的工具,它应该是发展认知的手段。素质教育的实施,将彻底改变以往的封闭式教学,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都得到了极大的尊重,由于学生积极参与,由于每个学生的创造性都受到重视,指令性和专断的师生关系将难于维系,教师的权威将不再建立在学生的被动与无知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教师借助学生的积极参与以促进其充分发展的能力之上。一个有创造性的教师应能帮助学生在自学的道路上迅速前进,教会学生怎样对付大量的信息,教师更多的是一个向导和顾问,而不是机械传递知识的简单工具。在创新教育体系中,师生关系将进一步朝着“教学相长”的方向转化和深化。
二、营造创新思维教学氛围。
学源于思,动脑思考是发展创新能力的基础,而教学氛围的提供又是能力培养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启发、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俗话说:思源于疑,疑问是思维的火花,有疑问才有思维,经过思维才能辨疑解难,有所进取,有所创新。这就要求教师要能熟练掌握提问引导技巧,一个好的问题可以刺激学生的好奇心,调动思维,提高教学质量。比如氨气的喷泉实验教学中,学生掌握了喷泉实验的本质是氨气极易溶解于水,造成瓶内外气压差,进而可以引发学生联想出能够做喷泉实验的气体还有诸如HC1, HBr , HI、so,等极易溶于水的气体,然后再进一步启发联想,如果改变溶剂类型或采用混合气体能否做喷泉实验呢?学生经过适当的启发很快就会联想出,如果改水为氢氧化钠作吸收剂,那么二氧化碳、硫化氢等等也可作喷泉实验,如果采用二氧化氮和氧气体积比按4;1的比例混合,则同样也可达到良好的效果。最后在老师的引导下得出结论,本来略显沉闷的课堂活跃起来,学生开始根据自己的所知发挥想象以寻找答案,这样既满足了学生对未知事物和现象的新奇感,也让他们主动思考创造性地接受知识。
三、运用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实践是一项十分复杂、自由度极大的创造性劳动。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教师无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中采取“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方法。“教师讲,学生听;老师教,学生背。”这种僵硬、单一的教学模式,严重地制约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首先要彻底拼弃“应试教育”的教育观念,全面树立“素质教育”的教育观念。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组织模式和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四、归纳总结以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
思维的逻辑性表现为遵循逻辑的规律、顺序和根据,使思考的问题有条理、层次分明、前后连贯。在平时的化学教学中,可以与学生总结规律,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或口语化的形式固定下来,并利用这些规律来解决化学问题。例如,氧化还原反应中,化合价升降与电子的得失情况,可用“高失氧,低得还”表示;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总结出四个字“写”、“改”、“删”、“查”;电解池中电极名称也总结出“正、阳、氧”等等。在高一新生知识基础较薄弱情况下,教师要及时地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和总结这些基本规律,并且学会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去总结,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训练思维的逻辑性。
创新是以知识为基础,需要为动力,多种能力的综合为前提的实践活动。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教师必须不断研究学生,务实工作,并根据学生的需要改进教法,这样才能真正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9.高中数学教学论文 怎样培养学生在数学教学中的创新能力 篇九
王振华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永恒主题。它以发掘人的创新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人的个性和谐发展为宗旨,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应从多角度,全方位地为其营造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
指导思想:以马列主义提出的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本课题研究提供理论依据。现代心理学,教育学最新发展为本课题提供基础依据。
一、具体措施 :
(一)、创设教学情景是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前提条件。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培养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因此,创设情景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途径之一。
(二)、鼓励学生质疑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动力源泉。教学中,通过探索去发现真理,获得真理,许多科学家的发明创造,都是从质疑开始的,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动力源泉是质疑。
(三)、鼓励学生发散思维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基本途径 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克服思维的盲目性和单一性,培养学生大胆设想,敢于创新的精神。总之,教学中,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培养,主要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敢于对问题质疑,提出独到见解,大胆设想。
二、本学期如何实施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学工作计划
一年之计在于春,在美丽的春天里,我们怀着春天亮丽的心情,又迎来了新的一学期,春天的美丽在于万物复苏,生命在春天里显得更有生机和活力。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每天都伴着一颗童心长大,所以我们也要有生机和活力,才能使工作更有创新和意义。这学期在学生创新教育方面,要着重培养如何实施创新教学的几点策略:
(一)、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创新意识。创新意识即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心理取向。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下,学生才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充分发挥出创新潜力和聪明才智,释放出创新热情。同时对上学期的研究效应进行落实完善,争取尽最大可能的为实际教学提供帮助。
(二)、组织专项训练,培养创新思维。
1、训练创新思维的流畅性。
2、训练创新思维的变通性。
3、突出创新思维的新颖性。
(三)、开展实践活动,培养创新技能。
创新技能是反映学生创新行为技巧的动作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只有通过一些实践社会活动,才具有实际效果。本学期将注重学生的科技制作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结合学校的机器人制作,加大科技知识教育。加大欣赏课的课件制作,同时使学生参与课件制作,在参与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运用激励原则,培育创新情感。
创新过程不仅仅是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它还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
四、继续研究寻找适宜的方法,加强现代科技手段扩大影响。同时向学校要求加大投入,加强实施创新能力的培养。
10.高中数学教学论文 怎样培养学生在数学教学中的创新能力 篇十
三台县古井镇初级中学校:吴海兰
摘要: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是一种复杂非线性系统。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老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尤其应当注重应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精神,尽量鼓励他们探索问题。
关键词:创新能力;自组织;自主性;创造性思维 随着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材的改革,“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使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教育已成为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引起广大数学教师的高度重视,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数学教学中愈来愈量得重要。目前,伴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计划经济体制下造成的弊端表现得愈来愈明显,不少在职职工下岗,大中专毕业生找工作比较困难,就业竞争是趋激烈,各行各业普遍都在强调一种创新教育观念。在这样一个新的形势下,作为学校承担着向社会输送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者的重任,努力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创造性思维,其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不言而喻。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首先,学生创新能力 的培养之所以是个复杂的过程,是根源于人的复杂性,尼科斯和普里高津认为“生物在其生态和功能方面都是自然界中创造出来的最复杂最有组织的物体”。物培养是围绕学生而展开的,作为生物属性、社会属性、思维高度统一的人是最复杂的系统。如果忽视学生的这种复杂的生命内涵,而把学生看作为一这被动接受和记忆的机器,在这种思维方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必定缺乏创新,失去了与生活的联系,从而失去教育的本真。所以,首先要认识、承认学生本身是一个复杂的、开放的、自组织的系统。
其次,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之所以是个复杂的过程,还在于课堂教学活动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的系统。课堂教学活动的多种组成要素如教师、学生、课堂、环境等决定了它是一个复杂的、开放的系统。复杂性科学认为每一个复杂系统都是开放的是由许多平行发生作用的“作用者”组成的网络。可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这要求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及时发现、培养学生潜在的创造能力。
本人有具体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注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现在就“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几点做和体会表述如下:
一、数学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首要条件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过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
(一)克服对创新认识上的偏差。
一提到创新教育,往往想到的是脱离教材的活动,如小制作、小发明等等,或是借助问题,让学生任意去说,说得离奇,便宜是创新,走入了另一个极端。其实,每一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别出心裁的观察角度等等都创新。一个人对于某一问题的解决是否有创新性,不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是否别人提不定期,而关键在于这一间或及解决结于这个人来说是否新颖。学生也可以创新,也必须有创新的能力。教师完全能够通过挖掘教材,高效地驾驭教材,把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新知识、新问题引入课堂中,与教材内容有杨结合,引导学生再去主动掏空。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方法,了解更多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建立新型的师生,创设宽松氛围、竞争合作的班风,营造创造性思维的环境。罗杰斯提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首先,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发挥创造性,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数学生是观众、听众的旧的教学模式。因为这种课堂教学往往过多地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教师应以训练学生创新能力为目标。其次,班集体能集思广益,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在班集体中,取长补短。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搞合作教学,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设计集体讨论、查缺互补、分组操作等内容,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
(三)教师应当充分地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质 疑、解疑,让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创新能力。
教师动用有尝试的语言,创设情境,激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质疑,让学生敢于对教材上的内容质疑,敢于对教师讲解,能够打破常规,进行批判性质疑,并且勇于实践、验证,寻求解决的途径,这是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必备的。
二、学生的创新兴趣是培养的发展创新能力的关键
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兴趣也是创新的重要动力。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
(一)利用“学生渴求他们求知的,力所能及的问题”的心理,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 兴趣产生于思维,耍思维又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在教学中出示恰如其分的出示问题,让学生“跳一跳,就摘到桃子”,问题高低适度,问题是学生想知道的,这样的问题会吸引学生,可以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引起认知冲突,引发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学生因兴趣而学,而思考,并提出新质疑,自觉的去解决,去创新。
(二)合理满足学生好胜的心理,培养创新的兴趣。
学生都有强烈的好胜心理,如果是在学习中屡屡失败,会对从事的学习失去信心,教师创造合适的机会使学生感受成力的喜悦,对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是有必要的。比如针对不同的群体开展几何图形设计大赛、数学笑话晚会、逻辑推理故事演说等等,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他们不同的特长,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我,找到生活与数学的结合,感爱自己胜利的心理,体会数学给他们带来的成力机会和快乐,培养创新的兴趣。
(三)用数学中图形的美,培养学生的兴趣。
生活中大量的图形 有的是几何图形本身,有的是依据数学中的重要理论产生的,也有的是几何图形组合,它们具有很强的审美价值,在教学中宜充分利用图形的线条美、色彩美给学生最大的感知,充分体会数学图形联系到课堂教学中,再把图形运用到美术创作、生活空间的设计中,产生共鸣,使他们产生创造图形美的欲望,驱使他们创新,维持长久的创新兴趣。
(四)利用数学中的历史人物、典故、数学家的童年、某个结论的产生等等激发学生 的创新兴趣。
学生一般听趣人趣事,教学中结合学习内容讲述数学发展的历史和历史上数学
家故事,像数学理论所经历的沧桑,数学家成长的事迹,数学家在科技进步中的贡献,数学中某些结论的来历,既可以了解数学的历史,丰富知识,又可以增加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学习其中的创新精神。
三、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数学“思维的体操”理应成为学生创造思维能力培养的最前没学科。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尤其应当注重应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精神,尽量鼓励他们探索问题,自己得出结论,支持他们大胆怀疑,勇于创新,不“人云亦云”不盲目从“老师说的”和“书上写的”。那第数学教学中我们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1)注重发展学习生的观察力,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基础。(2)提高学生的猜想能力,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危急。猜想是由已知原理、事实,对未知现象及其规律所做出的一种假设性的命题。(3)炼就学生的质疑思维能力,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点。(4)训练学生的统摄能力,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保证,思维的统摄能力,即辩证思维能力。这是学生创造力培养与形成的最高层次。
11.高中数学教学论文 怎样培养学生在数学教学中的创新能力 篇十一
关键词: 高中数学;现状;创新意识;意识培养;创新思维;学生培养
一、高中数学教学的现状
受传统教学的影响,现阶段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缺乏新意,学生很难产生学习兴趣,在这种现状下,也衍生出一些教学问题:
1.高中数学课堂教育的教学目标不够明确。明确的教学目标是对教师最基本的要求。老师的任务不仅仅是给学生传授知识,而应该让学生明白自己要学什么,并掌握学习方法;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知识和学会学习,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这一问题反映在高中数学课堂教育上就是:老师每堂课都是在力求完成每天的教材任务,而不是帮助学生完成该有的学习任务。教学中,教师占据了课堂的绝大部分时间,导致了教学中的教师中心化现象。教师的教学态度生硬急躁,为教学而教学。教学目标不明确还表现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重认知领域的目标,轻视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注重文化知识的教学,轻视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2.高中数学课堂教育的教学方法不得当。多年来,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教学改革的的主要内容。虽然在这方面已经取得了相当大的成效,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并不是以学生为中心,而是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在课堂教学模式上,学校更注重研究教而不是研究学。课堂上讲授的很多都是理论知识,大大地打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从而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厌学思想。教师为学生的学习做好一切准备,不需要学生更多的思考,学生始终处于一种茫然被动的状态,显而易见,这些将扼杀学生的创新思维。
3.高中数学课堂教育的教学手段运用不得体。教学手段是专门为教学内容服务的,这都是大家明白的道理。可是在实际教学中,往往问题就出在这个方面上。近年来,随着现代化教育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学校不断出现新的教学设备。这些本来算是件好事,然而由于学校老师的运用不准确,反而影响了课堂的教学质量。课堂教学中的投影灯演示过多,缩短了学生的具体操作时间,现代教学手段的真正作用没有体现出来。而真正应该发挥作用的时候却往往受到技术水平的限制而不能完成演示,如此则不能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打下基础。
二、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需要在数学课堂上贯彻素质教育,让数学课成为初中生提升自身素质的重要环节而不是为了提高成绩,让数学教学为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服务,首先需要改变以前的数学课堂的教学关系。实行自主学习,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1.发挥初中生的自主性学习。高中生的学习习惯在这一时期基本养成,学生一定要在这一时期培养独立的学习习惯和学生的主体意识,要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增强学生的自控能力,能够主动的自愿的接受数学课堂教育,以自主学习的办法将课本知识转化成为自己的知识储存,并可以在实践活动中得以运用。
2.调动初中生学习的能动性。数学的学习一定要积极主动,自己多动脑子才能有所收获,有所感悟,多问别人,然后将所学的在具体的数学应用中去熟练演练,归纳总结出自己的知识体系和认知结构,才能在下一个学习中得到更进一步的运用。
3.培养数学学习的创造性。这里的创造性不是指创造新的答案,而是善于一题多解,能够用多种方法来完成一道题目,并能够说出其中的道理。就学生的学习品格而言,要有大胆探索、自主自立、目标明晰等品质,要有创造性的态度和精神。
4.应用数学能力的培养。数学是人们认识世界必不可少的工具和一种语言,使我们人类认识世界的方法,数学能力的高低也是一个人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所以,一定要培养一个人的应用数学的能力,而高中数学在应用中是非常普遍和广泛的,培养高中生的应用数学能力是一件极其有必要的事情,高中生只有通过在生活中来应用数学知识,才能对所学的知识有所创新有所发展。
5.对于学生的数学教育要采取辩证唯物主义教育。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是要求老师在教数学的过程中采用和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物质的观点、对立统一的观点、运动变化的观点、量变到质变的观点、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观点是一个高中生应该有的基本观点,这样才能对于学习数学这门科学有一个更加清楚和清晰的认识,使得高中生的创新是科学的可行的,而不是天马行空的。
三、总结
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要保持学生对自然界和社会中存在的数学问题的好奇心,不断探究,独立思考,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从而激发出学生的潜能。
参考文献
1 童麦韶.浅谈新课改下的数学创新教育[J].在线聚焦新课程,32~33
2 王雅娟.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J].中学基础教育研究,2008.3(2~3):122~123
3 胡中双.浅谈高中数学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J].湖南教育学院学报,2001(7)
12.高中数学教学论文 怎样培养学生在数学教学中的创新能力 篇十二
一、引领自主学习, 注入创新基因
自主学习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方式, 是一个人一生中非常良好的学习习惯, 人的一生不可能一直有教师辅导, 自主学习不但有利于促使学生养成独立探究、自己钻研、自主思考、积极思维的优良学习品质, 而且对于培育学生良好的创新能力具有独特的奠基作用, 真可谓可以为学生注入创新基因, 笔者多年的高中数学教学实践经验表明, 大凡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高的同学, 他们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深度、了解广度就和一般的同学不同, 他们的更能学得深、学得透、学习悟性就强, 学习技能就高, 更具创新能力。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积极引导学生加强自主学习能力的培育。
例如, 在“欧拉公式的发现”教学过程中, 可以通过积极引导学生探究“那么多数学家中, 为什么只有欧拉能发现公式?”“当时的他是怎样发现的?”“他发现这个公式之时是否有观念或理念上的更新?”“他发现该公式之时是否具有方法上的更新?”通过这样的引导, 促使他们加强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 让他们在自主学习和探究中自主培育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实践证明, 通过这样的引领, 有些学生从中发现了欧拉的“创新”, 认为对于一个多面体来说, 通常人们将它看作是由“面”组成的不变形的“钢体”, 而欧拉跳出普通人的观念, 认为多面体的面是由弹性薄膜构成的, 如此的话, 可向其中充气让其连续变形, 还可把多面体沿一条棱撕开, 展平放在平面上……, 无疑这是非常具有创新的思维, 对于培育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构建和谐课堂氛围, 为创新提供肥沃土壤
构建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不仅可以促进学生与教师之间的相互交流, 有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观察、理解、分析、探究和解决数学问题, 而且还非常有助于激发学生问题意识, 进而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 促使他们成为数学学习的真正主人。因此, 教师作为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必须非常清醒地认为到这一点, 积极营造更加民主、更加和谐、更加温馨和更加轻松的课堂教学氛围, 从而让学生在这种教学情境中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能力性、自主性和自觉性得到充分发挥, 为他们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育提供肥沃地土壤, 让他们拥有更加舒畅的心情, 进而敢想、敢问、敢说、敢做、敢于创新。
例如:在“椭圆”这一知识点的教学实践中, 笔者是通过营造非常平和的教学氛围, 引领他们分析离心率的变化对椭圆的扁平程度的影响, 探讨“A、B分别代表椭圆长半轴和短半轴的长度, 是否可用它们的比值来描述一个椭圆的扁平程度?”结果, 有一位学生突然高声说出, “是啊, 我也这样想过”, 很快, 课堂教学气氛活跃起来了, 同时, 促使更多的同学开动脑筋, 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各种奇思异想、独立见解层出不穷, 有力地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起到非常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积极引导深入思考, 助长创新能力和提升创新素养
高中数学知识点非常丰富, 数学试题解理方式多样, 各数学知识点之间的相互关联紧密。同时, 对于同一道习题, 通过可以采取多种思维方式对其进行思考, 或从多个角度对其进行解读, 从而产生多种不同样式的解决方案。因此, 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 要积极引导学生对所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的理解、思考、探究, 从而更加深刻地消化和掌握这些知识, 特别是要积极创设出可以有效激发学生自主思考、自觉探究、主动思维的教学情境, 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 把学生的注意力激活并调动好、引领好。积极引导学生亮出自己对相关知识理解的意见和思维, 从而助长创新能力和提升创新素养。
例如:在“黄金分割”这知识点的教学实践过程中, 可以引领学生提出“0.618”是不寻常数字, 如一个人如果肚子以下长度与身长之比接近0.618, 那么他看上去就更加协调、更加健美。现代很多照片、书籍的规格的长宽比也接近这个数字, 那么“什么叫黄金分割?”, “怎样才能在已知线段上找出黄金分割点?”……由此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 因势利导地把学生引向创新性活动, 结果, 可收到显著的教学效果。
综上, 创新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提高的, 必须扎实积累丰富的数学思维, 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能力, 为他们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摘要:高中生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数学课堂教学整个过程, 教师应在数学教学过程中, 要非常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育。本文从引领自主学习, 注入创新基因;构建和谐课堂氛围, 为创新提供肥沃土壤;积极引导深入思考, 助长创新能力和提升创新素养等方面, 探讨如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13.高中数学教学论文 怎样培养学生在数学教学中的创新能力 篇十三
曹振坤
创新是小学生潜在具有的一种朦胧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现代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已成为教育者非常关注的课题。在教学中,教师要变“创造性的教”为学生“创造性的学”。所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与数学教学的质量息息相关,而数学教育又可为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开发潜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利用多媒体教学,培养创新能力。
人们在开展创新思维的过程中,必须首先具有一种强烈的内部动力。正是这种内部的推动力,才会有刻苦地学习,才会有思维的活跃、潜能的发挥,进而才会有创新思维的萌芽与培育。对儿童来说,创新思维的主动性表现出一系列特征: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浓厚的兴趣等等。而多媒体计算机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它的形象直观性。教学信息的多媒体化——文字、图像、图形、声音、视频图像、动画等等,形象逼真,生动新颖,从而为学生创设多样化的学习情境提供了强烈的外部刺激,使学生处于一种强烈的感受之中。正是这种形象直观性,使学生产生一种积极的心理体验,并迅速转化为内在的求知欲望,转化为一种创新思维学习的动力。
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教师利用多媒体创设了如 1
下情境:在优美的轻音乐声中,在风景秀丽的花果山上,猴王带着三只小猴子在玩耍。不一会儿,猴王拿着三个大小一样的饼,对三只小猴说:“孩儿们,你们今天真乖,我要奖饼给你们吃。”接着它先把一个饼平均切成四块,分给最小的猴子一块,中猴说:“我比它大,我要两块。”猴王就把第二块饼平均切成八块,分给中猴两块。最大的猴更贪心,它说:“我最大,我要三块。”猴王就把第三块饼平均切成十二块,分给最大猴三块。“同学们,你们说哪只猴子分得多?聪明的猴王用什么办法既满足了三只猴子各自的要求,又分得那么公平呢?你们想知道吗?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后,你们就能够明白猴王的高明之处。”带着教师创设的问题,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之中,并自主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学生这种创新思维学习的主动性正是建立在课件的鲜艳的色彩、生动逼真的动画、引人思考的有趣提问的基础之上。因此,从这个角度说,运用多媒体的形象教学,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而更好的培养他们学习的主动性。
二、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培养创新能力。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在课堂上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教师应当充分地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质疑、解疑,让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创新能力。当一个学生有了问题和疑问后,他才会去积极寻求答案。怎样在教学中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提出问题呢?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在旧知与新知的矛盾中质疑,在疑问的驱
动下,积极思考,这样才能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当学生提出问题后,我们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一切想法和做法,不要对异想天开的学生的言行予以批评,尊重学生的“异想天开”,鼓励学生多尝试“无中生有”的创新求异,以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
如何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从而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呢?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培养学生善问的能力。例如,教学“梯形面积”时,有个学生好奇地提出:梯形的面积=(a+b)h÷2,三角形的面积=ah÷2,那么,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是不是也能用“上、下底之和与高的乘积的一半”去解答?经过反复尝试、验证,这个学生的好奇想法是正确的,这个学生其实已创造出一种新的几何定理“任何规则的平面图形的面积,都等于上、下底之和与高的乘积的一半”。看似简单的问题,但激发了学生从疑问中去探索、思考,从中使学生的个性思维能力得到了发展。
三、教育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创新能力。
创设自由、和谐、开放、民主的学习氛围。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为每个学生提供创造发展的平台;让学生在合作、探索的情境中,获取知识的思维方法;让学生在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中,发展创新能力。实践证明:学生的学习过程越开放,思维就越活跃,思维发展也就越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首先要为学生设置新奇、困惑、充满情趣的教学情境,从而产
生创新动机,激发、强化学生的创新行为。同时,要积极构建宽松、民主、和谐的创新氛围,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与情感,让学生主动创新、乐于创新。创设教学情境有多种做法,如动手操作、制造悬念、实物观察、电教媒体展示、新旧知识间矛盾冲突、“问题解决”的方法。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时,先回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并有意渗透转化的思想,然后教师让大家想一想谁能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比一比谁的方法最新颖、独特、有创造性。学生们在这样的情境中创新,边思考、边讨论、边操作,得出了多种推导方法。
“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内容的革新,观念的更新和创新,是活动的,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合作交流、共同发展的过程。”弗赖登塔尔曾经说:“学一个活动最好的是做。”只有通过自身的探索活动才可能是有效地,而有效的过程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而是一个以己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通过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主动建构的过程。创新思维表现为教师不在于把知识的结果告诉学生,而在于引导学生探究结论,在于帮助学生走向结论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探索规律的过程。在于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合作交流等活动,从而形成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充分地经历探索事物的数量关系,变化规律的过程。例如:在教学《积的变化规律》时,我先出示
5×3=1520×4=80
5×30=15010×4=40
5×300=15005×4=20
然后根据计算结果,探索规律。首先让学生思考,从这些式子中你能发现什么?让学生经历观察(每个算式和结果的特点)、比较(不同算式之间的异同)、归纳(可能具有的规律)、提出猜想的过程。在探索规律中,不要仅注意是否找到规律,更应注意是否进行思考。如果一时未能独立发现其中的规律,教师就鼓励相互合作交流,通过交流的方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发展问题,这样不仅能将“游离”状态的知识点凝结成优化的知识结构,而且能将模糊、杂乱的清晰和条理化,有利于思维的发展,有利于在和谐的气氛中共同探索、相互交流。同时,通过交流,还可以获得美好的情感体验。
四、注重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创新能力。
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对学生学习内因的最好激发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因此,教学中应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内在动力,使学生想学、乐学特别注意,激励学生积极动脑、积极思考。
如在讲乘法口诀之前,我首先设计了一个师生口算比赛,指定一名学生出一位数乘法的题目,一分钟之内完成,教师用乘法口诀很快做出了许多题目的答案,而学生用连加的方法只计算了三道题。此时此刻,学生感到惊奇产生了疑问:“老师为什么算
得这么快?”激发学生渴求知识探究奥秘的浓厚兴趣。这时,老师抓住时机,告诉学生:老师为什么算得这么快呢,是因为老师掌握了乘法口诀,同学们想知道乘法口诀是什么吗?这就是今天要学的内容。由于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学习兴趣,所以这节课学生学得主动、生动,效率非常高,学生的思维活动也始终处于亢奋状态。
14.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十四
学习的创造性源于问题的解决。在课堂教学中,适时、合理地创设问题情景,设置适当的设置悬念,引导学生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景中不断进行探索活动,学生再自我参与中产生心理体验,刺激学生在知识和情感两条主线的相互作用下参与整个学习过程,使知识在情感的作用下更好地被学生接受、内化。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探索,只有主动探索,才会有创新学习。 新语文课标强调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包括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能力。其中创新思维是创新实践的前提和先导,因此,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一、创设情境,激发创新能力
1、创设问题情景的新颖性,使学生乐于创新学习。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的多少,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学中教师只有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知识经验、能力水平、认知规律等因素,抓住学生思维的热点、焦点,不断创设有创意的、新颖的问题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从学生喜闻乐见的.实景、实物、实事、实情入手,采用猜谜、讲故事、辩论等形式,创设生动、有趣、新颖、别致的情景,使学生产生疑问,激发探索的欲望,乐于发现问题,乐于创新学习。
2、创设问题情景的空间性,使学生敢于创新学习。
由于学生的智力、基础知识、学习能力、生活经验与环境等方面的差异,即使面对同样的问题,他们的思维方式、采用的手段方法也是各有千秋,教师的讲解与细问,往往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因此,创设问题情景时必须留有一定的空间,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对学生的新想法给予鼓励,使学生敢于打破常规,别出心裁,勇于标新立异,寻找与众不同的学习、解题途径,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为学生的创新学习提供时间和空间的保证。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景,可促使学生多方位地进行联想,自觉地追索尽可能多的问题答案和解题途径,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接受挑战的意识,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为学生的创新学习提供条件,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创造性地学习。
3、创设问题情景的竞争性,使学生勤于创新学习。
小学生具有好胜、好强的特点。夸美纽斯曾说过:“应该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们的求知和求学的欲望激发起来。”因此在教学中,适时创设竞争的学习氛围,是培养学生探索兴趣和独立思考习惯的有效途径,适当的良性竞争,可促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和创新意识,能培养学生思维的变通性和独创力。只有对学生点滴的创新给予及时的表扬、肯定、鼓励,才能激发学生创新学习的热情,逐步培养学生创新学习的能力。
竞争性情景的设置,能够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把学生引入了一个思考、探索、创新的情景之中,学生再次迸发出新的思维火花,不仅品尝到了创造成功的喜悦,而且创造潜能也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更好地促进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15.高中数学教学论文 怎样培养学生在数学教学中的创新能力 篇十五
一、教师要积极适应时代需要, 更新教育教学理念
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相比, 具有较深的理论性和较高的抽象性, 相关公式和定理更加复杂, 数学原理的推进过程更加烦琐, 同时又更加枯燥, 对于很多学生来说, 学习起来会感到更加吃力, 而且容易产生厌烦情绪.因此, 高中数学教师必须积极适应现代社会的形势, 自觉改变一些不适时宜的教学观念, 端正教学态度, 不断寻求更加有效的数学教学方法.
例如:对于高中数学中的一些定理、公式、概念, 可能它们之间有些相似, 或者它们的形式相近, 非常容易造成混淆, 对此, 教师更新教学理念, 通过引入对比分析教学方法, 引领学生对相关知识点进行梳理和比对, 扣住问题的关键点和实质, 从而加深对知识点的本质理解, 这还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锻炼, 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又如, 在构造新命题教学中, 通过引领学生对原题的条件和结论进行分析, 变换角度对整个命题进行思考, 获得其等价的形式替代, 让学生创新数学问题的表现形式, 同样对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大有裨益.
二、积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激发创新能力和创新素养
高中数学知识点多, 数学试题解题方法灵活多样, 而且数学知识点之间的相互逻辑关联较强, 同一题通常不止一种解法, 可以从多个角度多种思维方向对其进行解读并加以解决.因此, 高中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中, 必须对所传授的数学知识进行充分的理解和消化, 精心备课, 科学合理地创设教学情境, 特别是必须创设能够激发学生进行主动思考、自主思维的教学情境, 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育模式, 把学生的注意力调动起来, 真正地实现教师学生进行互动, 让每名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来, 勇敢地在课堂中展示自己的知识, 亮出自己对相关知识理解的意见和思维.
例如, 在教学“黄金分割”这一节课时, 可先指出0.618是一个不寻常的数字, 如大多数人的肚子以下长度与身长之比接近0.618, 少数被视为标准美人则等于0.618;现代书籍、照片等规格都考虑这个数字, 所以, 中世纪一数学家称“一切美的东西都必须服从黄金分割”.但是什么叫黄金分割?怎样才能在已知线段上找出黄金分割点?这样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 产生一种跃跃欲试的探求心理, 再因势利导地把学生引向创新性活动, 可收到显著的教学效果.
三、引入现代教学模式,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 要引导自主学习, 激励学生探索创新.美国心理学家杰斯认为:“数学不同于外部控制人的行为, 而应该用于创造能够促进人独立自主和自由学习的条件.”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是通过学生实践活动发展起来的.思维研究认为, 每个人都蕴藏着无限的潜在创造力.教师要尽量创造条件给每名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笔尝试、动口表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时间和空间, 让学生自主探索知识, 自己去发现规律, 变学习过程为探索创新的过程.
例如:在学习统计知识时, 让学生调查统计本校学生周体育锻炼时间的分布情况, 本班同学家中每月开支情况.在此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分享和合作, 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培养科学态度和道德.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引入一些合作教学, 动态变换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角色, 创设出查缺互补、分组操作、小组讨论、集体辩论等丰富的教学形式, 在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中, 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 营造民主的教学环境, 促使学生创新思维, 各抒己见, 畅所欲言, 最大限度调动学生潜能, 让不同的学生发表个人独特的看法和见解, 或修正他人的想法, 或对多个人的想法进行比对综合, 培养学生的集体创新能力, 从而整体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 高中数学创新能力培养是一项艰巨的长期性任务.这既需要教师充分重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还需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能够适应时代需要更新教学理念, 在宽松学习方式构建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 积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激发创新能力和创新素养, 从而切实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文邓勇.关于高中数学创新能力与高中数学教学的几点思考[J].中学教育研究, 2013 (1) .
[2]宛婉辉.浅谈高中数学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学教学参考, 2012 (12) .
16.高中数学教学论文 怎样培养学生在数学教学中的创新能力 篇十六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动机是一个人学习的原动力,也是推动我们自主探究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应该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学生的内心深处,有一种强烈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发现者、探索者和研究者。”在教学过程中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正好满足了学生的这一需要,激活了他们的学习动机,使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实现了自主探究性学习。因此,在刚学习人教版化学教材时,我给学生变了一个小魔术“不怕烧的手帕”,我事先在手帕上蘸上酒精,点燃后手帕没有烧坏,这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学生热情地投入了新课的学习,他们的学习动机被激发了出来,主动探究意识也浓厚了起来。
二、开展实践活动,增强学生自主发展意识
我们的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非常优秀,但也不是尽善尽美,比如,教材内容单一,学科体系封闭,很难反映社会发展新形势的需要。更何况我们的课堂教学还是以“教师、书本、课堂”为中心,课程评价过于偏重学生的学业成绩等。新课改理念积极倡导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自主探究、勇于创新精神,采用“自主探究”的新型教学方式,而开展实践活动则是实现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有效方式。因为综合实践活动是从学生的学习生活与社会生活出发,用科学的研究方式,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增强团结合作意识。高中生兴趣广泛,他们有很强的求知欲望和好奇心,但是他们的兴趣容易分散,不够稳定,因而还不能公正自觉地评价自己,也不能完全调配自己的行为。所以,在学习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时,我常常通过开展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例如,在学习《爱护水资源》时,我组织学生回家观察自己家乡的水污染情况,让他们通过询问、查资料等方式了解近几年家乡水质演变的情况,原因是什么,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后果等等,并让学生做好记录,写出调查报告。又如,在学习《化肥和农药》时,我首先给学生唱了一首《在希望的田野上》,并用多媒体给他们展示了“一片冬麦”和“十里果香”的情境,接着,我问学生:“愿意到田间地头去看看吗?”他们异常高兴,我们来到了一片麦地里,一些农民正在撒肥料,我不失时机地问学生:“你们知道为什么小麦长得这么好吗?”学生纷纷议论,接着我们开展了对肥料的调查,比如,化肥有哪些种类,使用化肥有哪些利和弊等等。正是这些实践活动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了学生的自主发展意识。
总之,怎样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这需要我们化学教师的不懈努力,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运用多种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解放学生的头脑,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欲望,让学生有一种渴望学习的愿望,有一种乐于学习的愿望,我相信,只要我们与时俱进,不断探索,我们的学生一定会积极主动地学习,我们学生的探究能力一定会越来越强。
参考文献:
[1]张红旗.让课堂“活”起来: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06).
17.高中数学教学论文 怎样培养学生在数学教学中的创新能力 篇十七
一、高中的政治教育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各项思维能力
现在学生的生活条件都是相当优越的,很多家长都能为孩子创造一个无忧的生存环境,孩子只有把学习搞好,其他任何方面的问题都不需要解决,只要专心把所有的精力投入到学习上就可以了。这就导致,现在的学生只会埋头看书,学生很少真正地参与生活,体验生活。很少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很少经历问题的困扰,他们缺乏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条件,导致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严重缺乏。另外,在教学中,也有很多教师主要是进行知识的灌输式教学,让学生反复背诵记忆知识,忽视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这种导致现代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缺乏。在现代社会,各种现象纷繁芜杂,如果学生不能独立分析问题,他们就难以辨明好坏与善恶,学生的思想认识就得不到提升,行为的就会受到影响,学生会盲目地跟从他人活动,而散失自己的独立性。因此在高中的政治教育中需要积极培养学生的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另外,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现在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创造性思维能力是较高的能力,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培养和训练获得的。在政治教育中,教师要积极利用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肯定学生的个性化看法和认识,要积极引导学参与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经历实践问题,分析解决实践问题,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最后,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思维能力。实践思维能力是一个人立足于社会之本,在政治教育中,教师要能够积极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提为学生供动手操作的平台,使学生能够利用所学的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在大量的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升学生的实践性思维能力。
二、高中的政治教学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
1、激发学生强烈的求职欲望求知欲是学生进行一切创造性活动的内在动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必须要激发学生强烈的求职欲望。学生有了求职的欲望,才能积极探索,不断努力,在求知的过程中,不断发展自己各方面的思维能力。因此,作为高中的政治教师要能够积极激发学生的自身求知的欲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就要使学生认识到政治学习的重要性,使学生认识到知识学习的重要性。教师要能够创新教学方式,突出教学新意和趣味性,要设置个性化的问题情境,利用问题引导学探究知识,获得真理的欲望,以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引导学生能够深入地探索学生各项思维能力的发展,需要在深入探索的过程中才能实现。现在社会需要的是探索性人才,需要的能够不断深入学习的人才。在政治教育中,教师要能够为学生创设深入探索的环境和机会,要不断培养学生较强的探索精神,为学生各项思维能力的发展提供有效的支持。在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自主探索知识的学习范围。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深入探索,通过这种方式,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也可以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适当引入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引导学生利用政治理论分析问题,探索问题解决的方式。也可以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为学生创设真实的.案例,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深入探索,通过这种方式,激发学生探索欲望,发展学生的各项思维能力。
3、鼓励学生提出个性化的讲解每位学生的成长环境不同,知识储备与能力水平也有区别,在分析同一个问题时,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角度的思路也不同,对问题的认知情况也不同。学生对问题的看法和理解都有区别,教师要鼓励学生的个性化见解,鼓励他们提出个性化的意见。这对于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比如,在分析内外因对个人成长的重要影响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针对“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观点提出自己的意见,鼓励学生对这一观点的正确性,展开讨论。鼓励学生能够相互质疑,互相辩论。通过这种方式,引导学生能够全面分析思考问题,探究问题的答案。教师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引导,以提升教学效果,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4、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现代社会,更需要的是具有较强思维能力的人才,需要的是创新型人才。是否拥有创造性思维能力已经成为现代社会衡量人才的重要标准。在高中的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需要重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教师要通过思想教育工作引导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学生从思想深处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生活态度,能够不断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教师要积极研究学生,研究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研究课程教学的价值和意义,使学生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到政治学科深厚的文化内涵,能够认识到政治学习的重要性,认识到政治学习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意义。通过思想教育的方式使学生重视政治学习,能够通过政治学习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这是学生创新意识发展的基础。更为重要的是,教师要能够引导学生用所学到的政治理论创造性地分析生活中的问题,指导自身实践,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比如,教师积极引导学生感受时代,分析社会中所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政治理论解决时代问题,引导学生分析马列主义对时代思想发展的重要作用,通过引导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方式,使学生体会我们的民族精神,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姚洪彪.生活融于高中的政治高效课堂中的应用探析[J].亚太教育.(11)
18.高中数学教学论文 怎样培养学生在数学教学中的创新能力 篇十八
摘要:本文试以时代与社会需要为目标,剖析当前学校体育课堂教学现状,以新课标理念为指导,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外因条件,努力创造有利于培养创新的外因条件,运用创造性的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教学方法,企求在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方面作些探索。
关键词:高中、体育与健康课、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培养。祖国的明天如何,就要看今天的学生状况。为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和党中央多次强调的“与时俱进”指示精神,我们的教育本身就要不断改革、不断创新。作为体育工作者就要放眼明天,着眼今天,力破陈规陋俗,在高中体育与健康课中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逗痛葱戮瘢顾浅晌胧本憬淖婀ㄉ枋乱档暮细窠影嗳恕?/div> 1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素质教育提出由来已久,而实施素质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造就适应社会发展,顺应历史潮流的一大批高素质人才。而这种高素质人才最关键的是应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同志指出“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没有创新,人类只能停止在一个水准,社会就不会前进。创新教育是近几年来在发展素质教育和人才培养中的核心问题,也是实施新课标后教育界有志之士的共识。21世纪的社会是竞争激烈的社会,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生活方式的改变,还有新课标的实施,如果没有机智、灵活、独立、别出心裁、独树一帜的工作方法,便很难在行业中有立足之地。创新教育是开发人力资源,提高劳动力素质,保持较高劳动生产率和竞争力的重要支柱。因此,中学体育同样必须以把培养人“有推动社会进步”的能力为已任。2 体育课堂教学的现状不允乐观
素质教育喊了多年,有识之士为之呐喊助威。然而,由于应试教学尚没从学校教学尤其是高中教学中退出其活动舞台,因此高中体育教学现状不允乐观。不少学校为抓升学率,对体育并不重视,体育课仅作可有可无所谓“副课”,有的仅仅作为活动课。2.1 学生对体育课的认识不足。根据某校高三年级8个班400名学生上体育课目的调查,为考体校而参加训练的仅为16名,多数学生上体育课目的模糊,有的甚至抱着随便玩玩的态度。学习目的不明确,被动接受所谓的体育知识是不会有所创新的。
2.2 体育课教学观念落后。长期受“智育第一”的应试教育的影响,传统的以传授为主,以课堂和教师为中心的体育教学观念根深蒂固影响着体育课的教学。在教学中把学生置于“被锻炼、被训练”的被动从属地位,机械地模仿,“学”和“乐”的因素被忽视,学生创造思维匮乏,忽视学生能力的提高和思维的培养,忽视学生在认识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体育课失去应有的宽松、和谐、愉悦的本色,导致了学生厌倦上体育课、甚至害怕上体育课,这样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更谈不上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培养创新能力。
2.3 教学内容杂、浅、旧。学生在体育课堂学习大量的体育知识和技能,许多体育知识和技能没有什么深度,又没有同社会、家庭接轨,缺乏让同学们终身受益的内容。陈旧的内容,低水平上反复,使学生失去了兴趣。而兴趣是创新能力的源泉,没有了源泉,培养学生有创新意识和能力只是一句空话。
此外,教师队伍素质也亟待提高。部分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低,体育课上应付不了事。体育教师的素质不能适应现代体育课堂教学的要求。新课程标准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途径,3.1 创造良好的体育课堂教学环境
3.1.1 树立创新的信心和勇气。在体育教学环境中,体育教师对学生的信心的培养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要注意保护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激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学习,掌握体育技能,用心
爱心
专心
要在体育课中引导学生充分认识自我,提倡积极的自我精神,勇于迎接挑战的勇气,树立坚强的意志和能经受挫折、失败的良好心态。
3.1.2 构建新型的民主的师生关系。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营造体育课堂教学创新气氛的基础。教师要在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培养学生练习的兴趣和习惯,充分调动其想象力,以形成相互交流、合作和补充的师生互动机制。使学生能在一个欢乐、和谐的课堂气氛里心情舒畅、积极主动地与教师配合,搞好创新教育。3.2 重新认识现行体育课堂教学
3.2.1树立新型的体育观。多年以来,体育课教学偏面重视了学生的身体发展,给予学生体力的重视和考察,致使体育课成为体能课,导致了体育课活动方式简单、枯燥、僵化。在新时代,我们体育教师要转变观念,把体育工作转变到发挥健身、娱乐、竞技、文化、社会的多元功能上来。以创新意识积极引进新的教学内容,探索新的教学方法,要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参与欲望,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
3.2.2 灌输“终身体育”的新思想。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始终从意识、内容、方法和途径上向学生灌输“终身体育”的思想。要增加实用的健身教育、民族传统体育、现代生活体育、娱乐休闲体育和乡土体育等课程内容,让学生的体育思想朝“快乐化、生活化、终身化”发展,使学生立足当前,放眼终身,不断培养自己的体育兴趣,增强自觉锻炼的意识。
3.2.3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队伍。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教师应该具有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而一个循规蹈矩、永远步人后尘的教师是不可能有大胆的、新颖的创设来培养和激励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体育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具体方法 4.1 发现教学法
发现教学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主动地参与各种有效的组织和练习,以发展学生思维创造能力为主要目标的教学方法。以强调体育的趣味性,来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这种方法的适应对象是高一学生。通过问题假设、实验性练习、验证练习、结论评价等教学步骤,让学生去发现(确定)目标,建立问题情境,组织提问和演示活动,揭示一般原理,并将一般原理和概念付诸应用于活动中。
通过发现法的教学可以挖掘和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 创造教学法
创造教学法是指创设问题的情境与民主宽松的心理氛围,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能力、精神,训练学生的创造思维,培养学生通过各种体育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能力的方法。教师把基本原理和方法传授给学生,学生通过思考把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充分发展其创造思维能力。
4.3 合作讨论法
合作讨论法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共同完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方法。具体地说,就是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认知倾向和思维方式等特点,将全班分成几个组,在教师有计划指导调控下、小组成员间相互配合帮助。在合作讨论法中坚持“积极互赖,相互促进,个体责任,小组加工”四个要素。4.4 问题教学法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在参加体育活动中,会遇到种种困难和问题,老师要鼓励诱导学生大胆提出问题,让学生在观察、提问、假设、用心
爱心
专心
推理、验证过程中对问题反复持续地进行探究,逐步养成善思、勤问、好学的良好习惯,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此外,情境游戏法也不失为一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好方法,用游戏来创设教学情境,诱发学生练习兴趣,激发学生创造思维,在轻松愉快中达到教学的认知目标。
高中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既是历来注重的老问题,又是新形势下、新课程理念的新要求,更是我们体育教师必须承担的政治使命和教育责任,要做的工作很多,要走的路并不平坦,我们应以开拓进取精神与时俱进,知难而上,不断增强自身的创新意识,以创新精神去不断探索。路慢慢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用心
爱心
19.高中数学教学论文 怎样培养学生在数学教学中的创新能力 篇十九
一、注重为学生构建清晰的思维框架
创新思维不能凭空臆想, 它需要建立在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基础之上, 否则就是“水无源、木无根”, 其思维能力也没有生命力。然而, 知识的积累, 不是靠简单的感性认识就能达到的, 更不是靠“死记硬背”能取得的。从文综高考的历史学科来看, 只有优化教学内容, 科学梳理历史知识, 把握知识结构的特征, 才能使已知的信息形成稳定而清晰的认知框架和知识体系, 从而夯实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
以中国近代史为例, 这时的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 历史纷繁复杂, 众多的条约内容、复杂的社会现象, 学生难以掌握。但如果以世界史的大背景为纲, 许多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此时的西方国家基本上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 生产力水平正迅猛地发展, 需要有更多的原料、市场、劳动力。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 是一个理想的原料和商品倾销市场, 并且正处于封建社会末期, 政治腐败、经济凋敝、军备落后, 西方国家对中国的侵略是不可避免的。因此, 此时西方国家对中国的侵略方式主要是打开中国紧闭的大门, 倾销商品。一系列不平等条约都带有开埠通商、攫取关税主权、司法主权、领海主权内容, 这是为倾销商品创造条件。随着资本主义国家侵略的加剧, 中国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 最终导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 但客观上却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随着资产阶级的产生, 中国人民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历史又翻开了新的一页。通过以上历史知识的科学梳理, 使学生对这阶段的历史知识构建起一个较清晰的思维框架, 从而让学生更好地获取信息、储存知识, 为创新思维打好坚实的基础。
二、鼓励学生突破传统的思维定势
创新思维能力是一种具有高度机动性、灵活性、新颖性的思维活动, 它表现为打破常规的解决问题的模式, 得出有价值的、非结论性的新思维。其前提是用必要的眼光审视自己的一向未曾怀疑过的观点, 然后在符合规律的基础上运用正确的方法进行解决。创新能力的培养, 首先要培养创新意识, 大量的事实证明:创造力是后天培养和造就的, 人人都能做到。因此, 开展创新性思维训练决不只是针对高智商的少部分学生, 而要面向全体学生, 让他们都有机会进行思维创新能力的训练, 真正具备创新素质。在教学中, 注意营造创新氛围, 鼓励学生改变思维定势, 成为创新素质培养的关键。
在1929至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中, 同样是资本主义国家, 都受到经济大危机的打击, 美国保留了民主体制, 暂时度过了危机。而德、日却建立法西斯专政, 成为战争的策源地。那么, 美国的民主制能否在德、日推广, 德、日的法西斯制度又能否在美盛行呢?农民起义都有推动历史向前发展的一面, 但是否有破坏性的一面呢?教师可以在教学中随时注意营造创新氛围, 多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地进行思考。这种对历史事件的过程、结论、传统观点进行双向思维, 实际上是对传统思维定势的客观、辩证的重新理解。这样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营造好的创新氛围, 这种做法在高中的历史教学中若能持之以恒, 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将起到很好的效果。
三、积极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关键在于营造一个开放、民主的教学氛围, 使学生能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进行创新思维。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 学生主要通过教师的课堂讲述——“灌”, 学生课后记——“背”来获得知识、掌握技能。这实际上就扼杀了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学生的历史意识、历史思维能力始终得不到挖掘。“学贵有疑, 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学习中, 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其思维能力形成的关键, 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多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从而帮助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 启发其先前可能处在压抑或非觉醒状态的那种自决、自断的智慧和能力。
在教学中, 学生通过思考提出的不同看法、见解, 教师应加以爱护和尊重, 并给予鼓励。要鼓励他们对历史人物、事件进行质疑, 引导他们进行发散思维, 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如在讲授意大利统一时, 对加里波第的这个英雄是如下的评价:他在战场上是足智多谋的统帅, 勇敢善战的将领。但到了关键时刻, 却拱手把政权让给了撒丁王国的国王, 暴露了他资产阶级的软弱性。这时, 有些学生结合前面所学过的史实, 大胆提出自己的看法, 认为加里波第的信念是为统一意大利而战, 把政权交撒丁国王与他的初衷并不矛盾。相反, 如果他与撒丁国王为争统治权而继续开战, 并不一定有利于意大利的统一和发展, 避免了内战, 正是他的优点而不是他的缺点。通过这种质疑, 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 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这种创新性思维过程, 也是创新能力的体现。
历史事件的过去性、客观性决定了学生对它的掌握必须建立在对课本的学习、史料的分析、印证和合理的推论上。但历史教材的平铺直叙特征却造成了学生看到课本却提不出问题的现象。“读史贵有疑”, 提不出问题就说明学生未能形成历史的思维能力, 未能形成创新的主体意识。因此, 教师要在教学中有意识、有目的地激疑、质疑、释疑, 帮助学生培养创新能力, 积极思考。要善于将学生学习的疑惑点、教材的重点、难点设计成教学问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 启发学生正确地思考、观察, 将知识传授与能力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 帮助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学会揭示历史本质与历史规律, 从而达到从更高层次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 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核心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高中历史教学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方面也有很大的探索空间。本文就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提出了一些构想和实施措施。
关键词:高中历史,创新能力,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宋振沨.试论高中历史教学创新能力的培养[J].引进与咨询, 2005, (7) .
【高中数学教学论文 怎样培养学生在数学教学中的创新能力】推荐阅读:
浙江省宁波市高中数学教学论文 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08-30
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11-11
在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09-27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创新思维能力06-28
数学教学要培养高中生的探索能力12-05
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10-15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探讨08-09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07-20
异步教学法在高中数学课堂中的运用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