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理大纲的编制要求

2024-07-05

监理大纲的编制要求(8篇)

1.监理大纲的编制要求 篇一

水库工程移民安置规划大纲编制要求

A.1总则

A.1.1为贯彻落实《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移民条例》(以下简称《移民条例》),规范水电工程移民安置规划大纲编制的依据、内容,提出本要求。

A.1.2在移民安置规划大纲编制前,应按照《移民条例》和有关规程规范的要求,完成工程建设征地范围的认定和实物指标调查工作,并根据移民区、移民安置区经济、社会情况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编制完成移民安置总体规划。

A.1.3移民安置规划大纲应包括需要提请政府有关部门审批的阶段性成果和移民安置规划依据、原则、任务、标准、内容、方法,以及移民安置规划编制的组织实施等要求。

A.1.4已经成立项目法人的大中型水库工程,由项目法人编制移民安置规划大纲;没有成立项目法人的大中型水库工程,项目主管部门应当会同移民局和移民安置办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编制移民安置规划大纲。

A.1.5编制移民安置规划大纲应当广泛听取移民和移民安置居民的意见;必要时,应当采取听证的方式。

经批准的移民安置规划大纲是编制移民安置规划的基本依据,应当严格执行,不得随意调整或者修改;确需调整或者修改的,应当报原批准机关批准。

A.1.6编制移民安置规划大纲,除执行本标准外,还应符合国家法规和有关技术标准的要求。

A.1.7移民安置规划大纲应按照本标准第2章~第14章进行编制,将“概述”列为第一章,依次编排。

A.2概述

A.2.1简述水库概况及主要工程特性。

A.2.2简述建设征地移民安置总体规划工作过程;反映编制移民安置规划大纲时,听取移民和移民安置区居民意见的方式、方法和结果。

A.3建设征地处理范围

A.3.1简述水库淹没处理范围的确定方法和结果。

A.3.2简述滑坡、塌岸等影响区范围的确定方法和结果。

A.3.3简述枢纽工程建设区永久占地和临时用地范围的确定方法和结果。

A.3.4简述城集镇新址占地范围的确定方法和结果。

A.3.5提出扩迁、远迁移民的征地范围外的个人财产处理原则,明确相应的处理范围。

A.4实物指标调查成果

A.4.1简述实物指标调查的依据、方法、过程、公示和确认程序。

A.4.2提出经公示确认的实物指标汇总成果,并分别反映水库淹没影响区、枢纽工程建设区两部分实物指标统计成果。

A.4.3简述扩迁、远迁移民的征地范围外实物指标的分析计算方法和结果。

A.5规划依据和原则

A.5.1提出移民安置规划的主要依据,包括国家、行业主管部门、征地涉及的省级人民政府颁布或制定的有关水库工程建设征地移民安置规划的法律、法规、政策、规程、规范,移民安置总体规划以及其他与本工程相关的设计成果和审查意见等。

A.5.2明确移民安置规划的原则。

A.6安置任务

A.6.1简述移民安置规划基准年和规划水平年的确定方法与结果。

A.6.2简述确定人口自然增长率和机械增长率的方法与结果。

A.6.3简述移民生产安置人口和搬迁人口的分析计算原则、方法和结果。

A.6.4简述需处理的淹没影响城集镇情况。

A.6.5简述需处理的淹没影响工矿企业情况。

A.6.6简述需处理的淹没影响专业项目情况。

A.6.7简述规划防护工程项目情况。

A.6.8简述临时用地情况。

A.7安置标准

A.7.1简述农村移民安置目标和标准的确定方法和结果。

A.7.2明确城集镇迁建规划设计应执行的技术标准和采用的技术指标。

A.7.3明确公路、水利、电力等各类专业项目复(改)建工程设计应执行的技术标准和采用的技术指标。

A.7.4明确工矿企业迁建应执行的技术标准和采用的技术指标。

A.7.5明确城集镇、专项设施、农田等各类防护工程和文物古迹处理应执行的技术标准和采用的技术指标。

A.7.6明确临时用地复垦规划设计应执行的技术标准和采用的技术指标。

A.8移民环境容量

A.8.1简述移民安置环境容量分析范围的确定方法和结果。

A.8.2简述采用的移民安置环境容量分析方法及其理由。

A.8.3简述移民环境容量分析成果。

A.8.4论述所选移民安置区的移民安置环境容量对本工程移民安置需要的满足程度。

A.9规划方案

A.9.1简述形成移民安置总体规划方案的方法、过程和结果,必要时提出下一步进行移民安置总体规划方案复核、补充论证和比选的内容和方法。

A.9.2简述形成农村移民安置规划方案的方法、过程和结果,并提出下一步农村移民安置规划的依据、内容、方法与深度要求等,内容包括移民搬迁安置、生产安置规划等。

A.9.3简述确定农村大规模集中居民点规划方案的方法、过程和结果,并提出下一步集中居民点规划设计的依据、内容、方法与深度要求等。

A.9.4简述确定城集镇处理方案的方法、过程和结果,并提出下一步城集镇迁建规划设计的依据、内容、方法与深度要求等。

A.9.5简述确定各类企业处理方案的方法、过程和结果,并提出下一步各类企业处理规划设计的原则、依据、内容、方法与深度要求等。

A.9.6简述确定专业项目处理方案的方法、过程和结果,并提出下一步各类专业项目复(改)建、水利和交通设施等其他移民工程规划设计的原则、依据、内容、方法与深度要求等。

A.9.7简述确定防护工程处理方案的方法、过程和结果,并提出下一步城集镇、农田等各类防护工程规划设计的原则、依据、内容、方法与深度要求等。

A.9.8简述确定临时用地复垦方案的方法、过程和结果,并提出下一步临时用地复垦规划设计的原则、依据、内容、方法与深度要求等。

A.9.9简述水库水域开发利用规划的原则、依据、内容、方法与深度要求等。

A.10后期扶持方案

A.10.1简述应执行的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

A.10.2根据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结合地方人民政府和移民的意见,提出后期扶持措施有关建议。

A.11移民生产生活水平预测评价

A.11.1简述移民生产生活水平预测评价的内容和方法。

A.11.2说明移民生产生活水平预测评价采用方法的来源、合理性与可靠性。

A.11.3说明移民生产生活水平预测评价采用的资料和参数取值。

A.11.4提出生产生活水平预测评价成果,并通过与移民区和移民安置区的现状分析比较,提出评价结论。

A.12补偿费用

A.12.1明确补偿费用概算编制的依据、原则和方法。

A.12.2明确补偿费用概算项目划分与费用构成。

A.12.3明确补偿补助项目概算中主要补偿实物量的计算方法,补偿补助项目单价和专业项目工程概算编制方法。

A.12.4提出各项独立费和预备费的取费项目。

A.12.5提出分年费用计划编制原则和方法。

A.13组织分工与工作计划

A.13.1明确确定移民安置规划方案的方法和程序,以及编制移民安置规划时听取移民和移民安置区居民意见的方法和程序。

A.13.2提出移民安置进度计划编制依据、原则和方法,明确开展移民安置规划的工作计划。

A.13.3提出开展移民安置规划工作的组织分工计划,明确地方各级人民政府、项目法人等各参与方的职责和工作内容,明确各方开展工作的具体时间安排。

A.14附件

移民安置规划大纲可以根据需要,将下列资料作为附件:

A.14.1移民安置总体规划报告。

A.14.2相关设计审查意见(包括预可性研究审查、正常蓄水位选择审查、工程建设征地范围审查、实物指标成果审查、移民安置总体规划审查等)。

A.14.3省级人民政府发布的禁止在工程占地和淹没区新增建设项目和迁入人口,并对实物调查工作作出安排的通告,以及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对移民安置规划的阶段成果签署的相关意见等

2.监理大纲的编制要求 篇二

一、基本概念

1. 维修

维修活动是对构筑物、系统或设备实施的任何保持或恢复其设计功能的工作。对与安全有关的构筑物、系统和部件进行有计划的维修活动, 包括预防性维修、纠正性维修和改进活动等。电厂的维修目标是:确保维修过程满足核安全法规、规范和导则的要求;使电厂的核安全保持在较高水平, 至少是与原设计水平相同;获得电厂最佳可用率;使人员的受照射剂量保持在“合理可行尽量低 (ALARA) ”的水平和防止污染扩散, 尽量减少事故频率;制定并优化维修承包商政策;在上述目标范围内, 最大限度地减少维修费用。维修活动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针对设备或构筑物所进行的检查、保养、试验、拆装、修理、更换等活动。维修活动可以针对的故障设备, 也可以是针对非故障设备, 所以维修程序所涉及的内容可以是针对故障情况 (纠正性) , 也可以是非故障情况 (预防性) 。通常, 维修大纲所规定的活动内容均属于预防性维修活动范畴。

2. 维修大纲

维修大纲即预防性维修项目清单, 它规定了相关设备的预防性维修活动的内容及周期。不同的电站对于维修大纲在管理上可以有和自身管理相适应的特点和要求, 一般还要求维修大纲应指出来源、规定执行部门、标明适用程序及标准工作包号等;不论单位如何规定, 维修大纲内容只要具备适用设备、维修活动内容及周期三要素即可。所以, 后续的任何工作不应该对维修大纲编写出版过程有任何限制, 在生产准备过程中这点应予以考虑或明确。

二、维修大纲的编制

1. 指导思想

(1) 以预防为主的维修原则。以预防为主, 合理安排各类预防性维修活动, 防患于未然。

(2) 防止过度、重复性维修。国内外的经验反馈证明, 过度的维修不仅浪费人力、财力, 还会对设备造成直接或潜伏性损坏以及危及机组的安全运行。

(3) 充分利用国内外核电厂的运行和维修经验。

(4) 当由于维修策略或方法的改变, 导致与核安全相关的重要物项的维修频度与项目的变化, 并与国家法规或电厂技术规范不一致时, 将报国家核安全局审查批准。

2. 编制要求

预防性维修大纲的建立是核安全当局对核电运营单位的一项基本要求;HAF03 (核动力厂运行安全规定) 对此的具体要求如下:

(1) 核电站营运单位必须制定并实施安全重要构筑物、系统和部件的维修、试验、监督和检查的大纲。该大纲在装料前必须完成并可供国家核安全监管部门查阅。维修、试验、监督和检查大纲必须考虑运行限值和条件以及其他适用的核安全管理要求, 并且还必须根据运行经验进行重新评价。

(2) 核电站营运单位必须确定核动力厂所有的安全重要构筑物、系统和部件的维修、试验、监督和检查的标准和频率, 以保证构筑物、系统和部件的可靠性和有效性与核动力厂整个寿期内的设计要求始终保持一致。

(3) 大纲必须包括安全重要构筑物、系统和部件的定期检查或试验, 以证明其可靠性, 并决定它们是否可保证核动力厂继续安全运行或者是否有必要采取任何补救措施。

(4) 必须根据下述因素确定单个构筑物、系统和部件的预防性和预测性维修、试验、监督和检查的频率;构筑物、系统和部件对安全的重要性;其固有的可靠性;所评定的运行时性能劣化的可能性和老化特性;运行经验。

3. 编写依据

编写维修大纲的依据主要有:

(1) 国家法规、导则和规范以及标准。

(2) 设计单位制定的“监督规范”。

(3) 核电站的定期试验监督大纲, 其中含有大量和维修相关的定期作业活动, 这部分内容应体现在维修大纲中。

(4) 核电厂的最终安全分析报告和维修政策。

(5) 设计单位和供货商文件, 这些文件主要包括“系统设计和运行手册” (SDM) 和“设备运行和维修手册” (EOMM) 。通过查阅和分析SDM和EOMM, 可以了解设备或系统的设计要求、结构、性能、运行和维护要求, 为保证设备在寿期内的可靠性和可用性需进行的维修活动和周期, 它们是编写预防性维修大纲的主要参考文件。

(6) 经验反馈。包括国内外同类单位的经验反馈, 已运行的参考电站相关设备的经验反馈对于维修大纲的制定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7) 维修导则。它为维修大纲项目的制定提供建议和理由。但目前在国内并没有制定这样一套完整的导则文件, 法国EDF及美国EPRI有部分这类文件可以参考。

4. 维修任务范围的界定

狭义的理解, 维修大纲内容应是单位内部规定的由维修部门实施或管理的维修活动内容, 这方面应根据电站的部门分工管理程序所描述的执行。因为电站本身的生产活动中有大量的定期活动内容, 这些定期活动涉及多个部门, 就活动内容的性质, 很多其他部门执行的活动也应该或可以归为维修活动。如土建部门的活动、在役检查、性能试验、工业安全管理等相关活动。对任务范围的明晰界定不仅影响到维修大纲具体内容的编写, 还涉及到相关资源的准备和后续工作的开展, 这方面可根据公司的组织分工予以明确。

5. 基本条件

(1) 部门、专业分工已明确划分。

(2) 人员应具有一定的工程维修技术方面的基础知识和经验。

(3) 熟悉电站的系统和设备。

(4) 熟悉电站的组织过程和文件体系。

(5) 维修大纲编写过程已规定, 且相关资源已经满足。

(6) 可以方便地获取上游文件, 并已齐全、到位。

6. 大纲内容

预防性维修大纲的基本内容, 即维修项目清单必须包括以下内容:

(1) 功能位置, 标示维修的设备。

(2) 维修内容, 清晰的描述所必须完成的维修工作。

(3) 维修周期, 以换料周期或年、月、日、小时为单位。

(4) 实施状态, 主要是指日常完成还是大修时完成。

(5) 维修程序, 应保证程序适用于维修项目, 并处于生效状态。该内容由维修部门负责, 维修部变更规程应及时通过预防性维修大纲管理系统反馈给设备管理处。

(6) 执行部门, 具体到机械、电气、仪控等相关专业。

(7) 来源, 凡新增或修改的维修项目必须填写来源码, 对目前缺少来源码的项目, 如不升版, 暂时遗留。

7. 编、校、审、批流程及升版

初版的预防性维修大纲产生流程如图1所示:

编写完成后, 经过校核、审查、批准后, 出版实施。各状态如有不同意见或发现问题则直接返回编者确认修改, 并重复上述流程直至再出版。

预防性维修大纲的改版:对维修大纲反馈意见或要求审查、修改应通过预防性维修大纲管理系统提出, 经提出人主管审查后, 由相关设备管理部门组织评估, 评估批准后才能进行大纲的升版。

三、维修大纲的优化

优化维修大纲维修可以帮助电站降低成本, 提高生产率, 降低重大故障的风险。维修优化后在收入、成本和资金方面的影响如图2。实施电站维修优化策略, 其重点放在避免设备故障发生和消除所有可能的设备缺陷两个方面。

1. 预防性维修大纲的优化的原则

(1) 优化预防性维修大纲的目的是在提高或至少不影响核安全和可用率的前提下, 从维修成本和设备可用性的角度获得最佳维修效率。

(2) 优化预防性维修大纲应以技术和经济的方法为基础, 综合考虑设备的功能、设备的可靠性和设备的不可用性对电厂安全和可用率的影响, 并且要避免过度维修。

(3) 合理地安排预防性维修活动, 以提高维修效率和机组可用率。具体应注意以下4点: (1) 合理地采用“在线维修”, 即在正常运行期间, 安排不影响电站安全和可用率的维修活动, 通过减少大修期间的维修活动, 达到缩短大修工期的目的。如果涉及核安全相关的系统和设备, 应进行风险分析, 如采用PRA技术, 分析确认停运这些系统和设备, 不会造成核安全水平的下降或仍然满足运行技术规范要求; (2) 应减少整套设备的不可用性, 尽量同时执行对整套设备的机械、电气、仪表等的预防性维修活动; (3) 连续几年按预防性维修实施大纲要求, 进行相同的维修活动, 将能提高技术熟练程序, 减小风险, 弱化工作强度; (4) 标准更换将减少设备的不可用性和维修队伍的压力, 但要与增加备用设备的费用综合考虑。

(4) 对于因预防性维修费用相对比较昂贵, 而不进行预防性维修的设备, 只要其故障率能够控制或可接受, 或设备不具有重要功能, 可对其进行纠正性维修。

2. 应用RCM分析方法优化维修大纲

对设备的预防性维修任务进行优化, 在现代工业, 尤其是在核电站维修领域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因为它可以提高设备的可靠性, 降低维修和运行费用。在众多的维修优化方法中, RCM是目前国外最广泛采用的维修优化方法。就核电站而言, 目前美国、法国、韩国、南非等国家的核电站都利用RCM来优化主要系统的维修大纲。利用RCM等方法对关键敏感设备进行系统和全面的分析, 从设备、子部件入手, 通过内外部经验反馈和部件分析, 找出所有可能的故障模式。通过相应的故障后果分析, 找出关键的值得管理的故障模式。再通过状态监测、定期维修、改进等维修任务决断逻辑分析, 选择合适的维修任务进行管理。

RCM分析在维修优化实践中的技巧与经验:在RCM分析用于维修优化实践过程中, 经常会遇到一些实际的问题和困难, 经过反复领会RCM理论的内容和经验积累, 有以下体会:

(1) 故障影响是显性与隐性的判断。如果在故障发生时刻和发现故障时刻之间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常有可能把故障描述成“隐蔽性”的。但如果没有任何干预, 设备功能丧失最终会变成明显性的, 而且这种故障本身的直接和不可避免的结果, 那么无论在发生该故障到发现故障之间有多长时间, 都可把故障看成是明显性的。

(2) 维修策略的改变也要考虑对维修以外领域的影响。在我们进行维修任务决断时必须清醒地意识到除了维修计划需要变动外, 其它所有和维修项目变化有关的领域都要有变动, RCM决断应综合这些变动的利弊来决定维修任务是否值得或提供行动建议。如取消或增加解体检修的任务要从备品配件的角度考虑维修任务是否值得做, 或需要备品配件进行哪些优化。保存备件的唯一原因是为了避免或减低故障后果。但另一方面, 库存也要经费。

(3) 预防性维修与巡检。巡回检查不属于正规的RCM决断过程的范畴。巡回检查有两个目的:第一是根据故障效应发现意外损害;第二是发现由于无知或粗心引起的问题。只要巡回检查比较频繁和全面, 足以保证在一定程度上预防所关心的故障后果。所以对于运行的巡检项目, RCM只对可以发现严重故障后果的巡检项目进行管理, 其他属于例行巡检的项目根据技术性和管理性的要求自行优化, 但优化结果要反馈给RCM。

(4) 绝对时间与运行时间。以润滑油更换周期为例, 往往设备制造商会给出类似于“每12个月或每20000km换一次油, 无论先满足哪个条件”的维修周期。实际上设备停运时润滑油由于氧化作用而劣化, 而其中许多添加剂是运行时劣化的, 实际上这项工作针对两种故障模式, 但由于如果以一个频率实施了该工作, 就不必再以另一个频率去实施, 因而两者就可以结合起来。在实际计划安排中, 显然更容易按照绝对时间安排检修。而且按照运行时间检修不但会增加记录运行时间、动态调整计划安排, 而且还有前两项工作所附带的新的故障模式。所以, 在RCM分析决断过程中, 都尽可能选择绝对时间安排检修项目。

(5) 周期为必要时的检修项目。在实际检修过程中, 很多情况下需要根据设备的状况来进一步确定检修项目, 如解体检查后发现设备磨损应更换备件。RCM书中给出了两种检修任务的写法“检查部件A的状况, 如有必要就更换部件A”或“检查部件A的状况, 并向主管报告故障”, 并建议使用第二种写法。在计划系统不完善的时候, 可能第一种写法因增加了一个项目的检修时间会导致整体检修计划陷入混乱。但以我们目前计划管理系统的较完善的实时修正能力, 可以动态跟踪并安排检修计划。所以在编写RCM检修任务时就不将计划无法跟踪列入考虑范畴, 而使用“必要时”的写法。

(6) 轴承没有固定寿命———木桶原理。以垂直加载滚珠轴承为例, 承载最大、频率最高的部分是外座圈的底部。在其寿命期内出现外圈座内表面疲劳裂纹后, 可以通过振动监测或油样化验金属含量发现。但出现疲劳裂纹的时间取决于诸多因素:轴承的转速、负荷量、轴承表面在安装时受损情况、轴承在运行中的受热情况、轴承与轴承座的同轴情况、轴承材料、制造质量及维护情况等。实际上, 这么多变量组合在一起, 就不可能预测经过多少运转时间后会产生裂纹进而有金属毛刺的剥落, 即不可能预测何时轴承开始出现能检测到的故障征兆。

(7) 维修历史数据精确计算分析在制定维修策略中的作用。可能在RCM分析中会遇到缺少维修历史数据的困难, 但这些困难不会有想象的覆盖率广和后果严重。首先需要清醒地认识到维修历史数据由于在复杂性 (难于从故障征兆分辨出故障模式) 、样本量小、设备改进、统计标准不统一、无严重故障模式可靠性数据等原因, 精确分析计算主要用于研究故障后果值得管理的经济性故障模式的可靠性数据。因为无法对严重故障模式可靠性进行数据采集和精确计算, 而可以采集到精确数据的故障又不值得进行计算。

3. 存在的问题

(1) 由于分析成本高, 只有部分系统设备进行RCM分析。如在大亚湾核电站, 分析一个中等复杂的系统, 一个RCM小组 (3~6人) 要分析要2~4个月, 国外RCM的应用情况 (如南非KOEBERG核电站、法国EDF电力公司) 也基本如此。因此, 对于核电站, 一般只是重要的系统才进行RCM分析, 其它系统不是通过RCM分析来优化维修任务。例如, 在大亚湾核电站, 已完成重要的77个系统的RCM分析;在法国电力公司EDF, 完成了90个系统的RCM分析。

(2) 从RCM分析流程来看, RCM更适合于建立和优化一个系统的维修大纲。但对于处于运营阶段的核电站来说, 更多情况下是要考虑优化单个设备, 或者某类设备的维修大纲。

(3) 对于某些大型设备, 例如汽轮机, 凝汽器等, 一般都是根据EOMM和内外部经验反馈来建立和优化维修任务。

因此, 我们需要一种在RCM维修策略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简化的、有效的维修策略优化方法, 来优化单个或者某类设备的维修任务。在核电站, 对机械设备的预防性解体任务进行优化分析, 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4. 制定解决问题的流程

根据RCM的基本思想, 结合电站的实际情况, 举例说明周期优化延长工作, 制定流程如下:

(1) 根据设备解体检查程序, 列出所有解体检查内容。

(2) 分析该检查任务是否需要解体检查才能进行。如果不需要解体设备, 单独分析检查周期。

(3) 如果需要解体设备, 分析每个检查内容所要管理的故障模式。

(4) 分析该故障模式的后果是否需要管理。如果后果不严重, 则不需要管理, 应结束该故障模式的分析。

(5) 如果故障模式的后果严重, 分析该故障模式, 是否可以在线状态监测来管理。如果可以, 则应结束解体分析。

(6) 如果该故障模式不能通过在线状态监测来管理, 应分析其预期的寿命。

(7) 确定该部件的更换周期。

(8) 最后确定整体设备的解体检查的周期。

通过RCM分析优化所得到的维修任务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避免了“多维修、多保养、多多益善”和“故障后再维修”的传统维修思想的影响, 使维修项目更具科学性、经济性。RCM分析对于提高系统设备可靠性、提高机组设备可用率、增加设备可维修性、降低运行检修成本有积极作用。

5. 经验反馈优化方法

(1) 内部经验反馈。收集以前优化分析以来产生新的内外部经验反馈事件单信息, 分析故障后果是否严重, 是否需要管理;根据事件单提供的信息, 确定故障原因是什么;是人为因素, 还是维修策略缺陷;对于外部事件, 如果是维修策略缺陷的原因, 从运行环境、设备类型和故障模式机理等方面分析该故障模式在新编大纲是否有可能发生;如果新编大纲没有管理该故障模式, 需要根据故障模式和故障后果, 按照维修任务决断逻辑选择合适的预防性维修任务。

(2) 外部经验反馈。分析上次优化分析以来以下外部维修大纲是否进行升版更新。如果有, 就进行以下分析;否则, 就不进行该项分析。对比分析参考电站维修大纲和新编大纲, 如果参考电站大纲有检查项目, 而新编大纲没有, 分析参考项目管理的故障模式是什么, 是否需要管理, 从设备类型、运行环境等方面分析该故障模式在新编大纲是否可能发生, 是否已经通过其他方式管理, 如果不能确定, 建议进行抽样检查, 见证后再确定。如果参考电站大纲没有该检查项目, 而新编大纲有, 那么分析新编大纲该项目要管理的故障模式是什么, 后果是否严重, 是否可以通过其他任务来管理, 通过分析以前维修的历史情况, 来判断该任务是否有效。如果有效就保留, 否则延长周期或者取消该任务。如果是维修周期有差别, 需要通过分析关键敏感设备见证以及新编大纲以前维修历史记录来判断是否需要修改维修周期。

6. 子部件技术关键点分析方法

(1) 分析上次优化分析以来关键敏感设备子部件的技术关键点是否进行升版, 如果有, 就进行以下分析, 否则跳过该项分析。

(2) 选择预防性维修检查内容的技术关键点。

(3) 分析这些技术关键点是否已经在维修大纲中清楚描述, 如果没有, 修改大纲增加技术关键点的描述。

四、结束语

维修大纲是根据设备固有可靠性水平, 以最小的维修资源消耗, 运用逻辑判断分析法优化出预防性维修的项目、维修方式、维修间隔期及维修级别等。核电站的设施大都是经过核安全认证的可靠性极高的设备, 价格昂贵, 维护条件苛刻。为了保证这些设备的可用性、可靠性, 必须制定详细的设备保养和维修计划等来规范核电站的维修活动。利用RCM分析成果和经验反馈等方法对预防性维修大纲进行优化, 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取得不错的效果。

摘要:针对核电站预防维修大纲的编制给出了具体的流程, 并结合目前国内外的维修优化方法, 提出了大纲优化的策略和方法, 包括优化原则和RCM分析方法应用等内容。

关键词:核电设备,预防性维修,维修大纲

参考文献

[1]陈宇.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技术在大亚湾核电站的应用 (J) .电力设备, 2008 (12)

3.监理大纲的编制要求 篇三

一、做一名学习诊断者,提高教学的针对性

新大纲强调“教学方法的选择要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实际出发,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特征”。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曾说过:“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创造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曰:影响学习的唯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据此进行教学。”中职学生数学学习起点低,差异大,因此中职数学教师对学生学习问题的诊断就显得尤其必要而紧迫。

1.诊断知识上的差异,确定教学的起点

中职学生数学基础差异巨大。据我们近两年入学摸底测试统计,中职的入学新生中,约28%的学生数学基础较好或尚好,约38%的学生存在明显的缺陷或不足,约34%的学生缺乏起码的数学基础知识与数学学习能力。随着中职招生规模的扩大,学生数学基础差距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因此,教师要了解学生数学知识的缺陷,做到心中有数,并据此确定学习的起点。特别是在中职教育的起始阶段,要适当降低教学的起点,帮助学生系统梳理、复习初中基础数学知识,充分注意初高中内容的衔接。

2.诊断认识上的差异,创设良好氛围

中职学生厌学现象严重。据我们近3年的问卷调查,一年级65%、二年级76%左右的学生害怕数学课或不想学习数学课,38%左右的学生初中前就不喜欢数学课,有61%左右的学生因初中阶段的原因不喜欢数学。心理学研究表明:就学习成绩一般或较差的学生内部来说(中职学生大多属这一群体),他们之间学习成绩的差异与非智力因素水平有显著关系,而与智力水平关系较小。我们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也觉得,影响中职学生数学学习效果的主要因素是学生认识上的模糊、心理上的障碍和方法上的失当等非智力因素。因此,中职数学教师要通过诊断厌学的原因,重视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与沟通,着力改善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努力创设“亲其师而信其道”的教育意境。

3.诊断需求上的差异,做好分类指导

教师要通过诊断,了解学生在发展方向上(对口升学、就业)的差异,对不同发展方向或基础层次明显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要求,帮助学生制订数学学习计划;了解学生所思所想、学习强项、学习兴趣、学习风格、特长爱好,设法把它们与数学学习联系起来,努力实现二者的有效迁移。

二、做一名课程组织者,增强课程的适应性

1.顺应课程结构调整,体现选择性

新大纲根据课程目标需要,将原大纲的必修内容、选修内容调整为“基础模块”、“职业模块”和“拓展模块”,更好地体现选择性。教师要据此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突出基础模块的基础性。基础模块是必修模块,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性内容。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基础与认知发展水平,确保基础模块开设的时间与效果。

(2)强调职业模块的针对性。职业模块是学习相关专业所需的限定选修内容,其内容确定的原则是淡化理性抽象思维,淡化数学技巧训练,突出基本技能和应用。教师要根据专业特点与学生的现状选择教学内容,突出职业模块的针对性与实用性,要指导学生学好相应职业岗位中已被大量使用或正在被推广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学好进一步掌握职业技能所必备的数学知识。

(3)注意拓展模块的丰富性。教师要针对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学校文化建设开发具有职教特色、学校特色的拓展模块。

2.做好教学内容的优化,体现实效性

新大纲从中职学生实际出发,以“必须”、“够用”为原则,精简教学内容,降低理论知识的教学难度,增强知识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教师要围绕“三贴近”原则对教学内容进行生本化改造。

(1)贴近学生,使学生能学。新大纲强调精选应用最广泛并且能被学生所接受的知识,调整被现代数学逐渐淡化的内容,删除繁杂的运算和缺少普适性的人为技巧,降低难度。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基础差异,对教学内容进行生本化改造,适当降低起点,减小坡度,控制难度,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基础,贴近学生的认知水平,适合学生进一步发展的需要。

(2)贴近专业,使学生想学。新大纲指出:“教师要学习职业教育理论,提高自身业务水平;了解一些相关专业的知识,熟悉数学在相关专业课程中的应用,提升教学能力。”教师要根据专业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专业化改造,强化与专业相关的内容,弱化被现代数学教育逐步淡化的数学课程内容。

(3)贴近生活,使学生会学。教师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提出所要学习的数学问题,改变学生数学学习和生活世界相脱节的状况,突出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思想。

3.做好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体现现代性

新大纲强调“充分发挥计算机、互联网等现代媒体技术的优势,重视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努力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在职业教育中合理的应用”。教师要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要求并鼓励学生使用计算机,特别在探求计算模式、选择计算方式、绘制各种图形等方面要提出具体的要求。这样做既避免了繁琐的计算,又使学生加深了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活跃了思维,提高了学习兴趣。

三、做一名情感的支持者,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新大纲提出“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激发与保持,学习信心的坚持与增强”。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由于中职学生学习过程中“习得性无助”的心理现象突出,成为影响中职数学教学成效的重要因素,因此更需要中职数学教师做一名学习情感的支持者,以唤醒学生学习的热情,调动学习积极性。

1.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成功体验

中职的学生对数学缺乏兴趣的重要原因是他们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少有成功的体验。因此,中职数学教师要通过优化教学目标,使每位学生“跳一跳,够得到”,让不同数学基础的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有所进步;要通过区别化教学或分层教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广泛参与教学过程,不断地动手、动嘴、动脑,有经常性的成功体验。

2.更多地发挥鼓动者的作用

教师要针对中职学生及职业学习的特点倡导学习方式多样化,广泛开展师生间、生生间及组与组间的合作、交流、讨论;让学生自由地去想,自由地去问,自由地去说,自由地去做,自由地去查阅资料;让各种观点融合、碰撞,让各种实践尝试、比较。由此让学生学会合作与尊重,而教师“从一个80%的说教者转变成了一个95%的帮助者”,努力发挥鼓动者、引导者和学习组织者的作用。

3.更多地关注激励优先

杜威告诫我们:学习对所有学生而言都是来自今天的生活和为了今天的生活。有能力的教师会尽力使每天的学习富有吸引力与成就感。中职数学教师要通过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创新知识呈现方式、丰富数学内容的背景知识来营造积极的学习气氛。在学习活动中,只要学生积极参与、勇于提问、大胆交流就应该得到表扬与肯定,而无论答案正确与否;教师要注重纵向的激励,淡化横向的比较,在激励某个学生的同时,让更多的人获得上进的信心。

四、做一名方法引领者,突出教学的有效性

新大纲背景下,教师要针对个体差异,选择最有效的方法,变课堂为学堂,变单向传授为多元参与。

1.尊重差异,强调方法的针对性

对数学基础薄弱的学生,教师要从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入手,“扶着学生走”,学习内容重点在基础模块,多数知识只要求他们能识记或简单理解,会初步应用;数学基础一般的学生,教师要从学法指导入手,“领着学生走”,学习内容重点在基础模块,兼顾“职业模块”,多数知识能理解领会,基本掌握知识的应用;数学基础较好或学有余力的学生,教师要从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入手,“放开学生走”,学习内容要兼顾三个模块,重点向他们强调掌握知识的方法,培养他们独立获取知识、形成技能的能力。

2.任务引领,养成主动参与的习惯

针对学生的差异,提供多种学习方法,如在小组合作中学习数学、在活动中学习数学、在结合专业的实践中学习数学、在探索研究项目中学习数学等。教师要充分考虑到问题的层次性,从数学概念的引入到例题的讨论,从课堂提问到课堂板演,有针对性地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解决不同难度的问题,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经常性的成功体验。

五、做一名积极评价者,重视评价的导向性

新大纲明确提出,“教学评价要注重诊断和指导,突出导向、激励的功能,考核与评价要充分考虑职业教育的特点和数学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师要实施多元化评价,彰显职业教育的特色。

考核与评价要适度淡化结果,更多关注学习的过程和学生的学习体验。重过程还体现在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数学考试成绩,更要关注贯穿在日常学习活动过程中的各种考查及学生的表现,从而有利于个别指导;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发展历程与心理体验,及时鼓励学生所取得的进步,哪怕仅仅是学习态度上的进步。

对学生数学成绩的评价可采用多次评价选其一的方法,给学生提供尝试错误、改正错误的机会。对虽经努力仍觉困难的学生,经本人申请,可采用延缓评价或转移评价的方法,最大限度地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

4.方案编制大纲 篇四

XXX地(州)、县(市)深度贫困地区

脱贫攻坚实施方案编制大纲

一、基本概况

(一)自然状况

(二)经济发展状况

(三)贫困状况

(四)贫困制约因素及成因分析

二、工作目标

(一)总体目标

(二)具体目标

(三)分目标

三、扶贫需求

(一)贫困对象的需求

1、深度贫困村未脱贫人口的需求

2、深度贫困村的需求

3、深度贫困乡(镇)的需求

4、深度贫困县(市)的需求

(二)深度贫困村未脱贫人口的需求

2、公共服务设施

(1)村级能力建设:主要建设XXXXX,计划总投资X万元。其中2018年建设XXXXXX,计划投资X万元;2019年建设XXXXX,计划投资X万元;2020年建设XXXXX万元,计划投资X万元。(责任单位:XXX)

(2)社会事业发展:格式同上(3)人居环境改善:格式同上

(4)职业技能教育培训中心:格式同上

(二)深度贫困村未脱贫人口脱贫发展建设任务

1、易地扶贫搬迁:主要建设XXXXX,计划总投资X万元。其中2018年建设XXXXXX,计划投资X万元;2019年建设XXXXX,计划投资X万元;2020年建设XXXXX万元,计划投资X万元。(责任单位:XXX)

2、民生改善:格式同上

3、社会保障:格式同上

4、能力提升:格式同上

5、基本农田建设:格式同上

6、产业发展:格式同上

7、生态补偿:格式同上

五、资金筹措及投资规模

(一)资金筹措

附件2: 托乎拉乡深度贫困地区 脱贫攻坚实施方案编制大纲

一、基本概况

(一)自然状况

托胡拉乡位于新疆墨玉县中部,乡政府驻地巴扎布依村,距县城西南6千米,315国道横穿全境。东临加罕巴格乡、墨玉镇;西接阿克萨拉依乡;北与芒来乡接壤。位于东经79°39′~79°43′,北纬37°13′~37°15′,海拔在1 325~1 340米,南北长5.5千米,东西宽5千米,总面积20平方千米。

(二)贫困状况

全乡总耕地面积15724亩,人均耕地0.8亩,2016年人均纯收入6171元,比上年增长9.8%。全乡现有党支部17个(1个机关党支部、2个学校党支部、1个卫生院党支部、13个村党支部),党员572名(其中农村党员384人,女党员117名,35岁以下党员130名,少数民族党员538名),入党积极分子353人。村干部73人,“三老人员”78人。

托胡拉乡深度贫困村共一个:托胡拉村,该村有村民小组3个,401户、1711人,其中:农业人口1610人。全村耕地面积818亩,人均占有耕地0.47亩。201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144元,村集体经济收入0万元,贫困户233户,1144人,贫困率66.9%

中2018年建设XXXXXX,计划投资X万元;2019年建设XXXXX,计划投资X万元;2020年建设XXXXX万元,计划投资X万元。(责任单位:XXX)

2、民生改善:格式同上

3、社会保障:格式同上

4、能力提升:格式同上

5、基本农田建设:格式同上

6、产业发展:格式同上

7、生态补偿:格式同上

四、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二)工作机制

注:乡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实施方案后附乡表 附件3:

XXX县XXX乡XXX村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实施方案编制大纲

一、基本情况

(一)村情

(二)贫困状况

任单位:XXX)

2、民生改善:格式同上

3、社会保障:格式同上

4、能力提升:格式同上

5、基本农田建设:格式同上

6、产业发展:格式同上

7、生态补偿:格式同上

注:深度贫困村脱贫攻坚实施方案后附村表、户表

5.城市防洪预案编制大纲 篇五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不详 点击数:855 更新时间:2008-6-28 13:03:56 【字体:小 大】【关闭

窗口】

城市防洪预案编制大纲

我国现有设市城市670座,其中有防洪任务的城市639座,占城市总数的95%。据不完全统计,城市工农业总产值约占全国工农业总产值的66%。

因此,确保城市防洪安全事关我国经济发展大局,必须高度重视。1998年长江、嫩江大水,九江市堤防决口,武汉、哈尔滨等城市堤防发生重大险情,直接威胁着城市安全,由于汛前制定了防洪预案,使得抗洪抢险工作组织有序,措施得力,有效地控制了洪灾的扩展和发生。因此,编制城市防洪预案是城市防汛工作的重要内容。根据《防洪法》和有关规定,各地防汛部门应组织编制城市防洪预案。为了规范此项工作,统一格式和要求,特组织编写了城市防洪预案编制大纲,供各地参照执行。第一章

第一节 编制依据

《水法》、《防洪法》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国家制定的有关方针政策。

流域规划及城市防洪规划等专业规划。

巳批准的防洪调度方案、流域防洪预案及上一级或同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制定的防洪预案。国家防总办公室制定的《防洪预案编制要点(试行)》(办河〔1996〕26号)等。第二节 编制目标

从减轻洪水灾害、做到有计划、有准备地防御洪水,在现有工程设施条件下,针对可能发生的各类洪水灾害而预先制定防御方案、对策、措施,给各级防汛部门实施指挥决策和防洪调度、抢险救灾提供依据等方面叙述城市防洪预案编制的目标,并对城市防洪预案编制目的、意义、必要性作出简要说明。

第三节 编制原则

贯彻行政首长负责制;以防为主,防抢结合;全面部署,保证重点指挥,统一调度;服从大局,团结抗洪;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能调动全社会积极因素。

各有关部门根据防洪预案,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做好相应的准备和实施工作。

编制城市防洪预案应密切结合防洪工程现状、社会经济情况以及城市发展规划,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加以修订、完善。

城市防洪预案应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第二章 城市概况 第一节 城市经济概况

全市城区人口、面积、产值、固定资产,各种重要设施,包括特大型企业、交通干线、重要军事设施(需保密者除外)等。第二节 城市自然特征

城市地理位置,城区高程范围、地形、地貌特点。

所在流域,与河道、堤防、水库、蓄滞洪区等的相互关系。第三节 洪(涝)水对城市的影响 城市防洪除涝现状、标准及规划。

现有防洪除涝工程保护范围内及不同频率洪涝水位线下的人口、面积、产值、固定资产等。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受洪涝制约程度。第四节 洪、涝特征和灾害

洪、涝水特征分析,包括各种洪、涝水成因和组成;洪、涝水发生特点,包括洪水传播时间,主要控制站不同频率洪水水位、流量。

台风、山地灾害特征分析,包括台风、山地灾害发生的类型、特点等。

历史大洪水(包括涝灾、台风和山地灾害等)概况。包括发生时间、洪水量级大小、频率概念、成灾原因、淹没范围、灾害损失等情况(列表)。

第三章 城市防洪工程

第一节 城市防洪工程体系现状

包括江河、湖海、堤防、城市圈堤、水库等防洪体系现状及防洪标准,在保护城市防洪安全中所起作用(即各种防洪工程的保护范围)。第二节 防洪工程规划建设进展情况

规划标准、建设工期、开工情况、完成情况,已完成的工程对城市防洪安全的作用。

第三节 城市防洪工程体系存在的主要工程问题及对城市防洪安全的影响城区堤防险工险段和病险涵闸、上游病险水库等的位置、病险程度等(列表说明)。

病险工程可能对城市造成的危害。

主要问题除文字叙述外,还需列表,并在图上加以标注。第四节 违章建筑对河道的阻水影响 包括跨河桥梁、管线、圈圩等。第四章 城市防洪预案 第一节 洪水量级划分

根据城市防洪工程现状,对不同频率洪、涝水进行量级的划分,确定标准内洪、涝水和超标准洪、涝水。

第二节 城市防洪预案涉及范围

城市防洪预案包括防御不同频率洪、涝水(包括超标准洪、涝水)的预案,还包括防御台风和山地灾害的预案。

第三节 标准内洪水防洪预案

标准内不同量级洪、涝水的处理方案、防御对策和措施。

明确防汛抢险责任制、责任人(含通讯联络方式等)和具体的责任目标。

制定相应的洪水调度方案(含水库、分洪、蓄滞洪区运用等)、工程运用措施及操作规程。

对可能出现的工程险情作出相应的抢险预案,包括抢险技术措施、抢险人员组织、物资调配等,特别对可能出现的决口险情,要做好堵口准备和修筑二道防线的具体方案。对决口可能淹没的区域要有发布警报的措施和人员、财产转移预案。

详细分析凋度方案在执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以及蓄滞洪区安全建设、报汛通讯、抢险交通、防汛物资、照明设施、抢险队伍组织等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措施,制定应急措施,并落实到具体部门。

第四节 超标准洪水防洪预案

制定相应的防洪调度实施方案,如堤防、水库、涵闸、蓄滞洪区以及其它防洪设施的设计方案和应急预案,明确调度运用规程和调度权限及执行部门等。

确定必要的临时分蓄洪区,并制定相应的人员、财产转移预案。

对蓄滞洪区和易淹及危险(含危房)地区人口、财产转移安置的方案,蓄滞洪区启用时机。调度实施保障措施:责任制,防汛物资的准备和运输,抢险队伍组织及分工,陆地、水面交通管制,社会治安、预警预报等保障措施。

落实重要的铁路、交通干线、石油、电力等设施以及其他重要设施的自保措施。对不同量级超标准洪水淹没面积、灾害损失加以估算。第五节 防台风预案

台风警报的发布方式、内容(包括台风影响范围、台风强度等)和发布权限。

通知和组织需转移人员的具体措施,对于危旧房和危险区的人员落实到具体负责人和负责部门。第六节 防山地灾害预案

对可能发生山地灾害地区提出监测措施。预警预报发布部门、发布方式。人员转移安置预案。抢救、善后措施。附 录

附 图:

城市防洪工程布置图 防御超标准洪水预案实施图 洪水风险图

重要险工险段和病险涵闸位置图 重要设施分布图 其它重要的附图 附 表:

城市防洪基本情况表

城市防洪工程病险情况统计表 其它附表

黄河防洪预案

黄河宁夏段防洪预案

一、黄河基本情况

黄河在我区全长397公里,沿黄两岸为著名的引黄灌区,渠沟纵横,灌排方便,灌溉面积645万亩,涉及12个市县区,48个乡镇,人口300万。黄河造就了宁夏平原。两岸平原区土地辽阔,地势平坦,是宁夏社会经济发展的命脉。全区71%以上的粮食产量和96%以上的工业产值来源于黄河两岸的引黄灌区,宁夏的经济和社会是“唯黄河而存在,唯黄河而发展,唯黄河而兴旺”,黄河宁夏段是一条“金走廊”,宁夏经济就是“黄河经济”。

二、黄河洪水灾害

黄河宁夏段洪水主要来自兰州以上流域的暴雨径流。黄河洪峰流量大于5000秒立米,平均9.5年发生一次,大于6000秒立米,25年一次,大于7000秒立米56年一次。建国前发生大洪水5次,造成冲淹

城池,毁堤陷渠,淹没民舍农田无数。百姓流离失所,家破人亡。建国后发生大洪水3次。1981年9月17日洪峰流量6040秒立米,达到50年一遇,灾害严重。

黄河又是世界上有名的多泥沙河流,素有“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之称。中、小水流时,主流摆动频繁,塌毁堤防、民房、沟渠,农田、道路等灾害,年年都发生。据不完全统计,到1998年,共塌毁堤防111.45公里,农田13.3万亩,河滩地18.59万亩,林地2.52万亩,倒塌民房4218间,搬迁人口2.342万,塌断沟渠道路224.50公里,直接经济损失1.5亿多元。

三、黄河治理

1、我区历届政府十分重视黄河治理工作,曾多次组织专家,研究治理方案。治理规划经过多年修改完善,1996年在水利部、黄委会的支持下,汇编了“可行性研究”报告,1998年,水利部、国家计委批准,总投资3.18亿元,到2001年底第一期治理工程已完工,正在整理资料,准备通过国家验收。

2、堤防建设

黄河堤宁夏段防设计标准20年一遇洪水,设计洪峰流量5620秒立米,堤防顶宽6米,内外边坡12,堤顶铺碎石。堤防采取国家补助。沿黄12个市县区政府组织动员群众投工投劳,按照设计堤防施工技术规程的要求,完成了435公里的堤防建设任务。同时将937座穿堤建筑物合并改造为297座,对65条排水沟6.25公里堤防进行了加固,堤防植树147万株,对堤防进行了绿化。

3、河道治理

以防洪为主要目的的河道整治,把中水河槽作为整治对象,卫宁河段2500秒立米,青铜峡河段2200秒立米。采用微湾整治方案为主,节点叉河为辅的治理方案,整治河道长267公里,规划96个湾道,其中险工37处,控导工程59处。第一期工程在沿河11个市县区的积极支持配合下,推行了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工程建设,按照“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方针,建立了项目法人负责、监理单位控制,施工单位保证和政府部门监督相结合的质量管理体系。自治区水利厅组织对第一期工程治理的29个河湾、新建的257道坝垛、加固38道坝垛进行了验收,工程优良率在40%左右。

4.治理效益

①黄河堤防448公里的加高培厚达到20年一遇防洪标准,保护了沿黄12个市县区135万亩农田,75.5万人;七星、跃进渠等5处引黄取水口;固海、南山台子、扶贫扬黄三座大中型扬水工程水源泵站;跨河9座桥梁及包兰、中宝铁路、109国道、通讯、输电线路,天然气管道等重要基础设施的防洪安全。②中宁泉眼山河段6个湾道的治理,河流水势得到控制,使中宁县城及沿河乡镇村庄农田得到安全保障,明显改善了固海、扶贫扬黄水源泵站引水条件,引水保证率有了明显提高。

③青铜峡细腰子拜险工段的治理,使吴忠市和河东灌区工农业生产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防洪安全得到保障。

④永宁望洪南方河段的治理,使灌溉近百万亩农田的惠农渠和109国道及沿河村庄、农田得到防洪安全保障。

⑤陶乐东来点河段的治理,塌岸得到遏制,陶乐县城的安全得到保障。

四、黄河宁夏段防洪预案

1、严格行政首长负责制,把责任落实到人。黄河洪峰流量在3000—4000秒立米时,沿黄11个市县区组织防守;4000—5000秒立米时,中卫、吴忠、银川、石嘴山四市组织防守;5000秒立米以上,由自治区组织防守,各级人民政府的首长,要加强对防汛工作的领导,对所管辖地区的防汛工作负总责。紧急时期,必须到岗到位。

2、在黄河紧急防汛时期,各级防汛指挥部必须由人民政府负责人主持工作,组织动员本地区各有关单位和个人投入抗洪抢险,所有单位和个人必须听从指挥,承担自治区防汛指挥部分配的防洪的防洪抢险任务。

3、自治区防汛指挥部各成员单位,要在自治区防汛抗旱指挥部统一领导指挥下,按照防汛职责分工,做好各自的工作,切实履行各自承担的职责。

4、强化指挥调度。防汛工作涉及面广,工作难度大,要求统一指挥,迅速果断决策,不能失误,各级防汛指挥部领导,要全面了解本地区黄河防汛情况,掌握重点难点,做到心中有数,正确指挥决策,切不可贻误战机,加重灾害损失。

5、做好抗御特大洪水的各项准备,立足防大汛、抢大险、抗大洪,自治区和各级防汛部门要组织好抢险队伍,要招之即来,来之能战。要准备充足的抢险物料,紧急时要堆放在现场。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是防洪抢险的主力军,各级防汛部门要加强与部队的联系,随时通报汛情、灾情,做好防大汛、抢大险的准备。

6、落实水文、通讯和预警预报工作。在紧急防汛时期,各级水文气象部门要密切注视雨情、水情、汛情的变化,及时准确的做好预报工作,为防汛抢险做好全方位的服务。

五、认清形势,坚持不懈做好防大汛、抗大洪、救大灾的各项准备工作。

6.监理大纲的编制要求 篇六

(一)贫困地区概况。简述本省贫困地区分布概况、贫困县和贫困人口基本情况,贫困地区产业经济现状、土地利用现状以及能源电力发展现状,无劳动能力贫困人口基本情况和其中已享受低保人口及其补贴水平,以及解决贫困主要面临的问题,填写附表1-1。

(二)光伏扶贫试点工作目标及布局。以解决无劳动能力贫困户为试点工作目标,根据本省光伏扶贫试点工作方案中明确的工作原则,及各县光伏扶贫试点实施方案,明确本省光伏扶贫试点县个数、光伏项目建设规模及布局。

二、组织实施方式

结合各试点县电网及建设实际条件,研究提出本省开展光伏扶贫试点工作的组织实施方式,主要包括:

(一)明确各实施主体的主要任务。按照试点工作通知的要求,根据本省工作方案,提出各涉及主体在实施光伏扶贫试点项目建设运行工作过程中的主要任务,主要包括各级地方政府能源主管部门和扶贫部门、电网企业、贫困户、投资企业等相关利益主体在不同技术模式、商业模式下,全项目生命周期内各环节的具体责任。

(二)明确精准到户的实施方式。结合调查摸底工作成果,明确无劳动能力贫困户获益来源、收益额度、获益方式及流程,明确试点项目申报、建设、运行管理程序及方式。按照本省工作方案对创新管理方式的要求,明确本省开展各类试点项目审备手续、一体化光伏扶贫项目平台工作模式,确保试点县内全部无劳动能力贫困户公平、及时的获得扶贫收入。

(三)明确试点项目运行维护和质量管理方式。根据本省拟采用的各类技术开发模式的建设运行方式,研究提出逐项对应的运行维护方式,提出项目建设方式、建设质量要求、运行维护管理方法及保障措施。明确本省光伏扶贫项目建设运行质量管理方法和监管方式,保证光伏扶贫项目长期稳定运行。

应符合《试点工作通知》对项目质量和安全管理的有关要求。以试点县为单位,明确1~2家具备项目长期运行管理能力的企业开展区域内各类光伏扶贫项目建设工作,负责试点县全部光伏扶贫项目的运行维护工作,由地方政府进行统筹组织协调或开展相关培训工作。

三、建设方案

根据通知要求和本省贫困地区实际条件,对各类技术模式分别提出建设方案。结合各示范县研究成果,确定本省拟开展光伏扶贫试点县个数、涉及的行政村个数和全省试点总规模及其中各类技术开发模式的试点规模,汇总填写附表1-2。

(一)户用分布式光伏发电模式

1、建设任务和布局。明确户用分布式光伏发电模式对电网条件需求、适宜建设条件,组织指导县级政府提出户用分布式光伏发电模式适宜的建设方式、单体建设规模,根据各试点县提出的本类建设规模和布局,汇总提出本省该类建设模式的总体建设规模和布局。

2、商业模式。组织指导县级政府部门根据户用分布光伏发电模式特点,提出拟采用的商业模式,主要包括资金筹措方式、融资模式、成本和效益分配方式等。

3、明确建设进度及要求。结合各示范县进度安排,提出本省户用分布式光伏发电试点项目的开发进度安排和批次建设规模,主要包括户用项目的逐户、逐村建设推进方式、涉及的户用配电网改造配套进度安排,以及具体时间节点完成的实施结果。原则上于2015年底前完成全部试点项目建设。并提出试点项目的建设、验收和运行方案。

4、资金投入需求分析。根据各示范县对户用项目造价分析成果及商业模式设计方案,测算本省户用项目开发建设省级政府拟投入的自有补助资金来源、补助方式和金额,汇总统计省级以下各级政府拟投入的补贴方式及金额(如有),测算需要国家进行初始投资补贴及贴息的金额(如需),并根据本省脱硫燃煤标杆电价,测算本省光伏扶贫工作开展需要可再生能源补贴资金的总额。

5、扶贫效益分析。根据户用项目的商业模式方案,结合造价分析和资金投入分析成果,明确本类开发模式对应的贫困户获益方式以及实际可获得的可支配收入,测算本省扶贫效益总额。

(二)基于荒山荒坡的各种规模光伏电站模式

1、建设任务和布局。明确基于荒山荒坡的光伏发电模式对电网接入条件需求、对土地利用方式和建设条件等方面的要求,组织指导县级政府因地制宜的提出基于荒山荒坡适宜的建设方式,根据各试点县提出的本类建设规模和布局,汇总提出本省该类建设模式的总体建设规模和布局。

2、商业模式。组织指导县级政府部门根据基于荒山荒坡光伏发电模式的特点,提出拟采用的商业模式,主要包括资金筹措方式、融资模式、成本和效益分配方式等,鼓励探索通过土地使用权及运行维护人员参与获得收益等多种方式。

3、明确建设进度及要求。结合各示范县进度安排,提出本省基于荒山荒坡光伏发电试点项目的开发进度安排,主要包括光伏项目建设推进方式、涉及的配电网改造配套进度安排,以及具体时间节点完成的实施结果。原则上于2015年底前完成全部试点项目建设。并提出试点项目的建设、验收和运行方案。

4、资金投入需求分析。根据各示范县对基于荒山荒坡项目的造价分析成果及商业模式设计方案,测算统计本省该类项目开发建设省级及以下各级政府拟投入的自有资金补助金额和需要国家进行贴息的总额,并根据本省脱硫燃煤标杆电价,测算本省本类光伏扶贫工作开展需要可再生能源补贴资金的总额。

5、扶贫效益分析。根据基于荒山荒坡项目的商业模式方案,结合造价分析和资金投入分析成果,明确本类开发模式对应的贫困户获益方式以及实际可获得的可支配收入,测算本省扶贫效益总额。

(三)基于农业设施的光伏发电模式

1、建设任务和布局。明确基于农业设施的光伏发电模式对电网接入条件需求、农业设施在荷载和农作物等方面的基础建设条件,组织指导县级政府提出基于农业设施模式适宜的建设方式,根据各试点县提出的本类建设规模和布局,汇总提出本省该类建设模式的总体建设规模和布局。

2、商业模式。组织指导县级政府部门根据基于农业设施光伏发电模式的特点,提出拟采用的商业模式,主要包括资金筹措方式、融资模式、成本和效益分配方式等,鼓励探索通过光伏大棚等农业设施的使用权获得收益等多种方式。

3、明确建设进度及要求。结合各示范县进度安排,提出本省基于农业设施光伏发电试点项目的开发进度安排,主要包括农业设施新建或加固和光伏项目建设推进方式、涉及的户用配电网改造配套进度安排,以及具体时间节点完成的实施结果。原则上于2015年底前完成全部试点项目建设。并提出试点项目的建设、验收和运行方案。

4、资金投入需求分析。根据各示范县对基于农业设施项目的造价分析成果及商业模式设计方案,测算统计本省基于农业设施项目开发建设省级及以下各级政府拟投入的自有资金补助金额和需要国家进行贴息的总额,并根据本省脱硫燃煤标杆电价,测算本省本类光伏扶贫工作开展需要可再生能源补贴资金的总额。

5、扶贫效益分析。根据基于农业设施项目的商业模式方案,结合造价分析和资金投入分析成果,明确本类开发模式对应的贫困户获益方式以及实际可获得的可支配收入,测算本省扶贫效益总额。

四、政策保障措施

结合各试点县方案,提出本省地方政府拟采取的配套支持政策,主要包括本省配套的资金支持方式及支持规模、财税政策、专业化服务体系、电网配套、和市场监管等方面的保障措施,统筹保障光伏扶贫项目有效落实和稳定实施。并提供各项已出台或拟出台的支持政策、方案或相关支持性文件。

其中,配套资金及财税政策可参考为:由地方政府对户用和基于农业设施的光伏扶贫项目给予35%初始投资补贴、对大型地面电站给予20%初始投资补贴,国家按等比例进行初始投资补贴配置;户用和基于农业设施的光伏扶贫项目还贷期5年、享受银行全额贴息,大型地面电站还贷期10年、享受银行全额贴息。

五、有关建议

结合本省(区)试点实施方案,提出下一步工作的政策与技术建议。

附件2: XX县光伏扶贫试点实施方案编制大纲

(试行)

一、基本情况及工作目标

(一)基本情况

1、自然地理概况。本县地理位置概况。

2、贫困现状分析。本县无劳动能力贫困人口/户规模及分布,实际贫困水平,其中已享受低保人口/户规模及享受的补贴金额。

3、社会经济状况。本县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经济现状。

4、能源资源和电源结构。本县能源资源储量、土地利用现状以及能源电力发展现状。

5、交通运输条件。结合本县周边公路建设与道路规划,简述本县交通运输条件。

(二)工作目标

根据本县无劳动能力贫困户规模及分布,结合地区社会经济状况、能源资源和电源结构、交通运输条件等基本条件,提出本县光伏扶贫总体目标与拟解决贫困水平。

二、光伏扶贫技术发展模式

按照通知对光伏扶贫试点工作的要求,根据本县贫困地区现状及对光伏扶贫的需求、建设条件,以因地制宜、统筹考虑为原则,提出本县拟采用的技术模式,及对应模式特点等。

三、基本建设条件

(一)户用分布式光伏发电模式。

1、基本资源条件。根据太阳能资源普查成果或长序列太阳能辐射量观测数据,对本县的太阳能资源基本条件进行描述,原则上地区多年平均太阳总辐射量应不低于4500MJ/m2。

2、屋顶及其他附着物建设条件。摸清当地贫困户居住房屋结构型式(如框架结构、砖混结构、砖木结构、土木结构、木结构等)、屋顶结构型式(如钢筋混凝土现浇平屋面、预制板平屋面、瓦坡屋面、夹芯板坡屋面等)和屋顶面积,明确可采取的户用系统安装方式(屋顶平铺或固定倾角安装、院内空地安装),提出依托建筑物可承载的光伏建设类型(如平铺方式、固定倾角方式、薄膜方式等),确定户用系统安装容量,并附典型户用系统拟安装现场图。

建议对于钢筋混凝土现浇平屋面,屋面活荷载不小于2.0kN/m2;钢结构压型钢板坡屋面,屋面活荷载不小于0.5kN/ m2,其他屋面型式参照;3KW系统需要的屋顶可利用面积不低于24 m2、5kW系统需要的屋顶可利用面积不低于40m2。

3、交通施工与其他条件。对本县户用分布式光伏扶贫项目的交通运输及施工条件进行描述,主要包括公路运输条件、进行光伏发电项目安装的场地条件等;提出本区域内的适应户用并网系统建设运行的人才、装备等技术储备条件。

(二)基于荒山荒坡的各种规模光伏电站模式。

1、基本资源条件。根据太阳能资源普查成果或长序列太阳能辐射量观测数据,对本县的太阳能资源基本条件进行描述,原则上地区多年平均太阳总辐射量应不低于4500MJ/m2。

2、电站场址基本建设条件。梳理试点县范围内地形特点、土地利用现状及相关费用条件,重点包括平原及浅山丘陵地形面积及分布、未利用地等可开展光伏电站建设的土地类型的面积、土地利用费用有关规定等。提出可利用土地面积、地类、利用现状以及县国土及相关部门的初步确认。根据建设需求初步明确适合大型并网光伏电站的场址范围、土地地类、土地使用费用政策,并附土地利用现状及规划图。

建议1万千瓦光伏电站在平原地区采用固定倾角安装方式条件下占地面积不超过30万m2(450亩)。

3、交通施工与其他条件。对本县的交通运输及施工条件进行描述,主要包括公路运输条件、进行光伏发电项目安装的场地条件等;提出本区域内的适应光伏电站建设运行的人才、装备等技术储备条件。

(三)基于农业设施的光伏发电模式。

1、基本资源条件。根据太阳能资源普查成果或长序列太阳能辐射量观测数据,对本县的太阳能资源基本条件进行描述,原则上地区多年平均太阳总辐射量应不低于4500MJ/m2。

2、小型光伏系统附着物基础条件。根据模式特点,针对性提出依托建筑物可承载的光伏建设类型(如平铺方式、固定倾角方式、薄膜方式等),确定系统安装容量,并附典型系统拟安装现场图。建议200千瓦小型电站采用固定倾角安装方式条件下占用面积不超过12000m2。

3、交通施工与其他条件。对本县的交通运输及施工条件进行描述,主要包括公路运输条件、进行光伏发电项目安装的场地条件等;提出本区域内的适应农业设施光伏系统建设与运维的人才、装备等技术储备条件;明确小型光伏系统附着物产权现状、使用方式及费用等。

(四)拟采用创新技术模式。

1、基本资源条件。根据太阳能资源普查成果或长序列太阳能辐射量观测数据,对本县的太阳能资源基本条件进行描述,原则上地区多年平均太阳总辐射量应不低于4500MJ/m2。

2、场址建设条件。根据模式特点,提出依托建筑物可承载的光伏建设类型(如平铺方式、固定倾角方式、薄膜方式等)或土地占用面积等建设条件。

3、交通施工与其他条件。对本县的交通运输及施工条件进行描述,主要包括公路运输条件、进行光伏发电项目安装的场地条件等;提出本区域内的适应创新技术模式光伏系统建设运行的人才、装备、试验等技术储备条件。

四、项目接入系统初步方案

(一)网架结构及电力负荷现状。简述试点县的电网结构,电源装机,电力负荷及峰谷差,以及变电站配置和电网线路配置等。

(二)负荷预测与网架规划。结合试点县所在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与电力发展规划,提出试点县和各初选场址区在不同水平年的负荷预测成果和网架规划成果。

(三)拟选场址区域电力接入条件。户用分布式光伏发电模式,描述县内贫困户总体电力接入条件(如可实现380V三相电400米内接入等);基于荒山荒滩的光伏电站,描述各项目就近接入的变电站名称、电压等级、接入距离及变电站容量等;基于农业设施的光伏发电项目,描述各项目拟接入电压等级、接入距离及变电站名称(如有);拟采用的创新技术模式根据模式特点,相应描述总体电力接入条件。

建议参考接入条件包括:对户用模式,配电网电压等级220V或380V,配变容量至少达到30kVA,光伏电源总容量不超过上一级变压器供电区域内最大负荷的三分之一,光伏电站距离变压器不超过400m;对基于农业设施模式,配电网电压等级380V, 配变容量至少达到800kVA,光伏电源总容量不超过上一级变压器供电区域内最大负荷的三分之一,光伏电站距离变压器不超过400m;对大型地面电站模式,电网电压等级为10kV或35kV,光伏电源总容量不超过上一级变压器供电区域内最大负荷的三分之一,电站与并网点距离不超过2km(对于10kV等级)、25km(对于35kV等级)。

五、实施方式

以精准扶贫为原则,以使每户贫困户切实获得逐年稳定收益为目的,针对各试点县内无劳动能力贫困户特点,建立精确到户的光伏扶贫实施方式。明确无劳动能力贫困户获益来源、收益额度、获益方式及流程等,确保试点县内全部无劳动能力贫困户公平、及时的获得扶贫收入。

(一)户用分布式光伏发电模式。明确村级行政管理部门主要职责与组织管理形式;结合户用分布式系统建设的技术需求,提出明确到户的基础资料收集、典型方案设计与安装验收进度需求;明确以行政村为基本单位的多户集中申报建设管理机制和长期有效的运行维护机制。明确贫困户可支配收入来源方式及可支配收入获取金额,明确扶贫资金发放模式与流程,明确各级政府、电网企业及项目单位在资金流转和支付过程中的职责。

(二)基于荒山荒坡的光伏电站。明确县级行政管理部门主要职责; 结合荒山荒坡光伏电站建设的技术需求,提出明确到单体项目的现场勘察、方案设计与建设验收进度需求;明确以县级政府为基本单位的单体项目申报建设管理机制和长期有效的运行维护机制。明确贫困户可支配收入来源方式及可支配收入获取金额,明确扶贫资金发放模式与流程,明确各级政府、电网企业及项目单位在资金流转和支付过程中的职责。

(三)基于农业设施的光伏发电项目。明确县级行政管理部门主要职责;结合基于农业设施光伏发电项目建设的技术特点,提出明确到单体项目的现场勘察、方案设计与建设验收进度需求;明确以县级政府为基本单位的单体项目申报建设管理机制和长期有效的运行维护机制。明确贫困户可支配收入来源方式及可支配收入获取金额,明确扶贫资金发放模式与流程,明确各级政府、电网企业及项目单位在资金流转和支付过程中的职责。

(四)拟采用的创新技术模式。根据技术模式特点,明确行政管理部门主要职责;结合创新技术模式建设特点,提出具体资料搜集、现场勘察、典型方案设计与建设验收进度需求;结合技术模式建设需求,明确以责任主体为基本单位的项目申报建设管理机制和长期有效的运行维护机制。

六、建设方案

(一)建设模式。综合考虑试点县太阳能资源、土地及屋顶建设条件、交通运输和施工安装条件,因地制宜的提出本县试点项目拟定技术模式与商业模式。

(二)项目规模。统筹各类建设模式特点及本地区实际条件,明确提出本县各类试点项目规划规模与布局。

(三)项目接入系统初步方案。初步提出各拟建项目的拟定接入方式,以及接入配电变电站的名称、容量、容载比等。

(四)项目建设进度安排。根据本县贫困村、贫困户规模及扶贫需求,结合光伏扶贫各类技术模式建设条件,统筹提出本县扶贫项目分批建设方案。

七、项目运行维护及管理体系

根据本县拟采用的多类技术模式和商业模式,对应建立光伏扶贫项目运行维护管理体系,提出项目建设方式、运行维护管理方法及保障措施,保证地区光伏扶贫项目长期稳定运行。

应符合《试点工作通知》对项目质量和安全管理的有关要求。以试点县为单位,明确1~2家具备项目长期运行管理能力的企业开展区域内各类光伏扶贫项目建设工作,负责试点县全部光伏扶贫项目的运行维护工作,由地方政府进行统筹组织协调或开展相关培训工作。

八、投资估算与扶贫效益分析

(一)投资估算。根据国家、行业现行的有关文件规定、费用定额、费率标准等,以及价格水平年,提出本县拟采用的各类技术方式的典型项目总投资。

建议户用建设的项目按单体项目规模3~5kW进行(静态投资约10元/瓦)计算、农业大棚建设等小型分散式接入的光伏电站项目可按单体项目规模100~200kW(静态投资约10元/瓦)进行计算、荒山荒坡建设的大型并网项目可按单体项目规模10MW(静态投资不低于8元/瓦)进行计算。

(二)投资构成及政府初始投资补贴支持。提出本县各类技术模式的资金筹措方式及相应比例。参考的典型模式为:户用和设施农业系统政府初始投资补贴70%、其余30%由地方政府组织贫困户向银行贷款或项目企业向银行贷款;大型地面电站政府初始投资补贴40%、项目企业出资20%、其余40%由项目企业向银行贷款。其中,政府初始投资补贴金额由国家和地方按比例共同承担。

(三)财税支持政策。提出本县光伏扶贫项目拟采取的财税支持政策。参考的典型政策为:户用和设施农业设施的光伏扶贫系统还贷期5年、享受银行全额贴息,按照3%增值税进行缴纳;大型地面电站还贷期10年、享受银行全额贴息,按照常规光伏电站项目缴纳有关税费。

(四)其他支持政策。提出本县拟对光伏扶贫项目采取的其他支持政策。

(五)贫困户获益方式。提出各类技术模式贫困户获益方式,测算相应条件下贫困户可支配收入金额,保障贫困户可支配收入不低于3000元/户年、持续获益20年。参考的典型方式为:户用系统可按照售电收入中除还贷费用和税费外全部作为贫困户可支配收入进行测算;大型地面电站可按照售电收入中支付还本付息、运维和税费后,净利润中的50%作为贫困户可支配收入进行测算。

(六)扶贫效益分析。结合本县光伏扶贫支持政策,基于光伏扶贫方案,根据本县扶贫需求水平,鼓励探索通过土地使用权探索各类技术模式的扶贫效益指标,测算需要地方和中央支持的初始投资补贴资金金额、国家贴息资金金额,根据当地脱硫标杆电价测算需要国家可再生能源资金金额,并测算其他优惠政策所需配套资金。

九、政策保障措施

提出本县地方政府拟采取的配套支持政策,主要包括本县配套的资金支持方式及支持规模、项目办理流程、专业化服务体系、电网配套、信息管理、运行维护和市场监管等方面的保障措施,统筹保障光伏扶贫项目有效落实和稳定实施。并提供各项相关支持性文件或协议等。

十、有关建议

7.监理大纲的编制要求 篇七

水利部国际合作与科技司和水土保持司于2009年3月4日在北京主持召开了《沙棘果、叶采摘技术规程》编制工作大纲审查会。参加会议的有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林业大学、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内蒙古水利科学研究院、国际泥沙研究培训中心等单位的专家、领导和编写组成员共15人。会议由水利部水土保持司主持, 水利部国际合作与科技司对大纲审查会提出了具体要求。

会议听取了主编单位水利部水土保持植物开发管理中心就本规程编制的背景、意义、依据、采标的情况、规程大纲和进度安排的汇报。随后, 专家进行了充分讨论, 对本标准编制工作大纲进行了逐条审查, 明确了本规程中要体现资源集约经营和可持续利用的理念, 并配相应的示意图, 同时提出了具体的修改建议为下一步该规程的编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8.监理大纲的编制要求 篇八

第一章 城 市 概 况 第一节 自 然 概 况

(一)城市的地理位置及在流域中所处的地位。

(二)城市性质

(三)城市规模

1.城市现状(建成区)人口(其中非农业人口、农业人口); 2.总体规划期限内人口(其中非农业人口、农业人口); 3.城市现状(建成区)用地范围; 4.城市规划区用地范围 5.防洪规划的范围

(四)气象和水文特性

1.气温、降水、水位、流量、泥沙、潮汐、风暴等; 2.气压、风向、湿度、蒸发量等。

(五)地形地貌地质概况

1.地形地貌特点、所属水系及主要河流、湖泊、洼地等的分布; 2.主要防洪排涝工程设施、建筑地址的地形特点;

3.主要工程设施、建筑物的工程地质情况(地层主要地理力学指标); 4.地区和防洪排涝工程设施、建筑物的水文地质条件(含水层分布、地下水埋深、补排水条件等)。

5.地震基本烈度、断层分布走向等。

第二节 洪涝灾害情况及防洪排涝工程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历史上发生的洪、涝灾害情况

(一)主要洪、涝灾害年份的雨情、水情重现期

(二)灾情

1.洪、涝淹没范围、水深、历时; 2.经济损失(直接、间接、无形)。

二、防洪排涝工程现状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一)现状防洪、排涝能力和标准;

(二)防洪排涝工程设施和非工程措施现状建设情况(包括历年来投资情况);

(三)目前防洪排涝工程设施和非工程措施存在的主要问题及造成原因。第二章 城市防洪排涝规划 第一节 规划依据和原则

一、规划依据

(一)上级指示和批文;

(二)城市总体规划;

(三)流域防洪规划(或防风暴潮规划);

(四)国家和省市现行有关标准、规范、规定。

二、规划原则

(一)贯彻全面规划、综合治理,防治结合、以防为主的方针。因地制宜、因害设防,提高防洪排涝能力,保护城市安全,适应国民经济发展需要。

(二)与流域防洪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相协调,兼顾市政建设及有关部门的要求。

(三)合理选定防洪排涝标准,重要城市对超过标准的特大洪水要作出对策性的方案。

(四)充分发挥城市防洪排涝工程效能、功能和效益,并考虑与流域防洪设施的联合运用。修建水库和分(蓄)洪工程,要尽可能地考虑综合利用。

(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提高投资效益。

(六)近远期结合,分期实施。要区别轻、重、缓、急,随着城市发展,逐步提高城市防洪排涝设施的抗洪、涝能力。

(七)防洪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要把非工程措施提高到与工程措施同等重要的地位,以节省防洪费用,提高防洪效益。

(八)与城市建设和管理相结合。规划要为防洪工程计划立项、市政建设和管理提供依据。

(九)城乡结合。城市防洪排涝,要配合农田水利,修建小水库、塘坝、谷坊等工程达到防洪灌溉两受益。

(十)与城市环境美化相结合,考虑保护环境提高环境效益,美化城市。第二节 城市防洪规划

一、规划年限:

与城市总体规划相一致(或从防洪规划编制年起,近期10年、远期20年)。

二、防洪标准

根据我省各市实际与资金投入情况,按城市地形、地貌、地质特点、流域面积形状、洪涝灾害程度,城市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城市的大小、人口多少等具体情况,确定城市防洪等别,按不同保护对象因地制宜地选用防洪标准。

(一)城市防洪表一

分 等 指 标

城市防

洪等别

等 级

城 市

非农业人口

(万人)

50-150

重要的政治、经济、国防中心及交通枢纽

特别重要的大型工业企

大型工业企业重要的中型工业企业

受淹后损失严重者

受淹后损失较大,大城市局部受淹者

受淹后损

重要性

工业、企业 危害程度

大城市重要城市

中等城市大城市边缘地区

小城市

≤20

20-50

比较重要的政治、经济中心

一般性小城市 中小型工业三

企业

失较小,影响范围小

工业企业生活区

注:(1)城市人口系指城市总体规划区内规划的非农业人口

城市防洪标准(一般均为河洪)表二

受淹范围为生活区

城市防洪等别

重现期(年)

³ 100

频率(%)

£

1河 洪、海 潮

山 洪

频率(%)

5-2

重现期(年)

20-50

50-100

2-1

10-20

10-5

20-50

5-2

5-10

20-10

10-20

10-5

5-10

20-10 注:(1)标准上下限的选用应考虑受灾后造成的影响、经济损失、抢险难易以及投资的可能性等因素。

(2)海潮系指设计高潮位。

三、洪峰流量实地调查

四、防洪水文分析与计算

(一)洪水(或潮水)分析 1.水文资料分析(1)洪灾类型、成因;

(2)历史上特大洪水、大洪水及山洪特性;

(3)水文观测数据分析(洪水位、洪峰流量、不同时段洪水量、洪水流量过程线、重现期)。

2.风暴潮资料分析

(1)历史上特大、大风暴潮特性

(2)风暴潮观测数据分析(潮位、浪高、重现期)。3.人类活动对洪水(或潮水)影响的分析研究。

(二)水文计算

1.设计洪水和设计潮位的计算

(1)计算河道(或山洪沟)的设计洪水(包括设计洪峰流量、洪水位、不同时段洪水量和洪水过程线);

(2)计算沿海、河口及潮水河段的设计高潮位和设计低潮位及风浪侵袭高度。2.对现有桥涵等交叉构筑物的过水断面进行校核。

五、规划方案

(一)本城市防洪规划的方针、对策和防治措施(泄、蓄、分、截等)

(二)排洪水系的规划方案

1.依据设计洪峰流量,确定河道、分洪、截洪、排洪沟渠等的平面布置方式及横断面尺寸;

2.河段整治(或湖岸、海岸防护整治)规划方案; 3.河道、行洪区清障规划、处理方案及措施;

4.与城市总体规划相协调,确定河湖蓝线(沿河湖岸边每侧一般不小于5米)

(三)防洪工程设施规划方案 1.主要防洪工程设施等级、标准;

2.对超过设计标准的洪水,采取的对策性措施方案;

3.主要防洪工程设施(水库、堤防、分洪道、滞畜洪区、蓄纳潮区、挡潮闸、防浪坝、涵闸等)的规划方案;

4.配合农田水利,塘坝、谷坊等的规划方案;

5.现有工程设施改造利用措施及与流域防洪设施的联合运用方案。

(四)不符合防洪标准要求的现有桥涵、管道、公路、城市道路等交叉构筑物的改造利用措施。

(五)非工程防洪措施规划方案 1.水土保持、增加植被措施; 2.泛洪区、滩涂开发利用规划和管理; 3.分洪、蓄洪区安全建设规划;

4.泛洪区、滩涂低洼区居民的撤退转移、救灾措施;

5.洪水预报、警报系统规划; 6.防洪保险。

(六)工程建设近、远期结合、分期实施规划方案。

(七)防洪工程经济比较 1.工程量估算:

(1)主要工程材料数量;(2)挖、压占地和淹没面积;(3)移民数量;(4)拆迁的经济设施。2.方案的经济估算

(1)分期实施的项目与规模(2)分项造价、分期造价、总造价。

(八)方案比较,确定推荐方案:

综合几个有代表性的方案,根据其工程量、投资、效益等指标,通过技术经济综合分析和比较,然后选定最佳方案。

第三节 城市排涝规划

一、规划年限 同城市防洪规划年限。

二、城市排涝的基本任务:

(一)排除城市低洼区因暴雨或长期连续性降雨集水而形成的内涝;

(二)排除由于防洪设施影响而产生的内涝;

(三)排除外部(河、湖、海)洪水、潮水内侵顶托而引起的涝灾。

三、排涝标准

根据各城市具体情况,综合分析研究确定。城市降雨,宜采用各城市暴雨强度公式,用短历时暴雨资料计算。

一般排涝标准:重现期2~5年。

四、涝水水文分析与计算

(一)涝水分析

1.暴雨、沥涝观测资料情况; 2.历史上发生的大涝的特性;

3.设计涝水的分析(雨量径流量关系、最大流量、不同时段水量、流量过程线); 4.洪涝、涝潮遭遇分析; 5.设计外河水位、潮水位分析;

6.城市建设和其它人类活动对涝水影响的分析研究。

(二)排涝水文计算

1.当地暴雨公式或参照临近城市的暴雨公式; 2.计算涝水流量。

五、排涝总体规划方案

(一)本城市排涝规划的对策和措施(蓄涝、自排、机排等);

(二)排涝分区(高水拦截、涝水调蓄、自排、机排等的分区安排)及主要工程设施的总体布置方案;

(三)排涝工程设施规划方案;

1.主要排涝工程设施(截流沟渠、排水渠、闸涵、排涝站、蓄涝区等)的等级和规划标准; 2.主要排涝工程规划方案(新建、扩建、加固、隐患处理等)。

(四)排涝工程建设近、远期结合,分期实施规划方案;

(五)排涝工程经济比较: 1.工程量估算:

(1)主要工程材料数量;(2)挖、占地和淹没面积;(3)移民数量;(4)拆迁的经济设施 2.方案的经济估算

(1)分期实施的项目与规模(2)分项造价、分期造价、总造价。

(六)方案比较、确定推荐方案

综合几个可能的方案,通过技术经济综合分析比较,选定最佳方案。第三章 工程管理规划 第一节 机构和体制

一、管理体制和任务

二、管理机构设置、人员编制和配置 第二节 管理设施

一、水文观测设施

二、主要工程设施、建筑物观测设施

三、通讯、信息处理设备

四、交通、防汛抢险设备 第三节 管理规章、制度、经费

一、管理规章制度

二、主要工程设施调度运用规程

三、管理、运行、维修费及来源 第四章 防洪排涝规划效益评估 第一节 经济效益评估

一、方案经济合理性评价

二、防洪排涝规划方案的经济效益(直接、间接经济效益)

三、负效益的分析估算 第二节 环境影响评价

一、城市环境现状

二、规划方案改善环境的作用分析

三、规划方案对环境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的分析,解决或补救的措施和建议。第三节 社会效益分析

一、防洪排涝规划方案,对规划的用地、拆迁、移民等将产生的社会影响分析;

二、防洪排涝规划实施后,产生的经济效益、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将对安定生活、生产、工作、学习等产生的社会效益分析。

附件:

一、有关城市防洪排涝的上级指示和批文;

二、城市总体规划对防洪排涝规划要求摘录;

三、流域防洪规划(或防风暴潮规划)对城市防洪排涝规划要求摘录;

四、投资估算书;

五、其它重要调查、分析研究专题报告。附图:

一、城市区域位置1∶25000~1∶50000

二、流域面积图<10平方公里,1∶10000~1∶2500>10平方公里,1∶25000~1∶50000

三、历史大洪、涝淹没范围图1∶5000~1∶10000

四、常年水涝淹没范围图1∶5000~1∶10000

五、防洪排涝总体规划图1∶5000~1∶10000

六、防洪规划图1∶5000~1∶10000

七、排涝规划图1∶5000~1∶10000

八、防洪河道、主要堤防规划平面及纵横断面图; 比例:平面图1∶1000~1∶2000

纵断面图:水平1∶1000~1∶2000、垂直1∶100~1∶200 横断面图:水平1∶500~1∶1000、垂直1∶100

九、排涝沟渠平面及纵横断面图。比例:平面图1∶1000~1∶2000

纵断面图:水平1∶1000~1∶2000、垂直1∶100~1∶200 横断面图:水平1∶500~1∶1000、垂直1∶100 其中:五~九为需绘制的规划成果图。 《城市防洪排涝规划 编制大纲》说明 地处沿海,雨量集中,河湖水面多,洪、涝灾害经常威胁城市的安全,影响城市的建设。

为推进我省城市防洪排涝规划的编制,促进防洪排涝建设,提高防洪排涝能力,保障城市安全,制定了本《编制大纲》(以下简称《大纲》)。

现就《大纲》中有关问题,简要说明如下:

一、城市防洪排涝规划的内容

本《大纲》是按编制一般城市的防洪排涝规划应包括的主要内容拟定的,很多城市除普遍存在的防洪排涝问题外,还有山丘区城市的山洪防治(包括泥石流防治)、滨海城市对风暴潮等自然灾害的防治。这些灾害的防治与防洪排涝性质类似,治理措施类同,关系密切。

我省的河流和水面,由于其流向的不同,构成了三种不同的流域地带: 第一种以沂河、沭河、南四湖水系、中运河水系为主的淮河流域地带,由于都分布并流向我省南部,可称为南部水系;

第二种是以大汶河、玉符河、南北沙河为主的黄河流域和以徒骇河、马颊河、德惠新河为主的海河流域地带,由于都分布且流向北部,可称之为北部水系;

第三种是以胶东丘陵区为中心,河流水系向四周排泄,称之为东部水系。受这三种不同流域地带水系的制约,全省城市水害的种类和程度各有差别,有的以防洪、防山洪为主,有的以防风暴潮为主,有的以城市排涝为主。对此在进行防洪规划时,除结合制订排涝规划外,还应根据各城市的具体情况和所在水系的特点,一并研究其它水害的治理规划,编制的防洪规划,应包括相应的有关内容。

二、与城市总体规划相协调

城市防洪排涝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一部分,应以城市总体规划为依据,协调统一。

(一)《大纲》中第一章第一节自然概况,应与城市总体规划相一致,防洪排涝规划编制工作若与城市总体规划同步进行,则可统一编写。考虑我省城市总体规划制定得比较早,城市防洪排涝规划大都要在城市总体规划以后制定,为编制文件的完整性和方便资料的整理分析工作,《大纲》中列进了本节内容,规划时可按具体情况进行调查、搜集。

(二)第一章第二节洪、涝灾害情况及防洪排涝工程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应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对防洪排涝的要求,重点调查,以确定规划对策和采取措施。

(三)规划地域范围

防洪排涝规划,以城市总体规划界定的城市规划区用地范围为规划地域范围,对于市管县或一市分几个独立区划(不包括在本总体规划区内)的城市,可分别单独考虑,其标准要根据防护的重要性和人口多少(非农业人口)分别确定。对于市域内的小流域河道、山洪沟等,即使规划区内未全部包括进,也要全流域考虑,全面规划综合治理,标准可在总体规划区内、外分别考虑,规划实施和管理等问题,分别由各分管

部门负责。

(四)防洪排涝工程布置,要与市政建设相协调,不仅要满足城市近期要求,还要适当考虑远期发展需要。

对防洪排涝工程设施和建筑物,要着重研究其规划位置、规模大小、结构形式、细部问题,待设计阶段进一步研究。

(五)滨河堤防作为交通道路、园林风景时,堤宽与堤顶防护应满足城市道路、园林绿化要求,岸壁形式要讲究美观,以美化城市。

(六)河湖蓝线的确定。河湖蓝线,系指河湖、沟渠等岸边的规划控制宽度,《大纲》中确定一般不小于5M,具体规划设计时,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综合研究确定:

1.保证岸壁的稳定,从护岸的结构形式(挡土墙、护坡、土坡)考虑,根据土的性质、内摩擦角的大小,荷载的情况、计算滑坡体的宽度,做为控制宽度;

2.根据设计潮水浪高容许进岸的距离,考虑控制宽度;

3.按河湖清淤、管理等的交通要求及岸边绿化宽度,确定控制宽度。

(七)堤坊与城市道路桥梁相交时,宜尽量正交,与桥头防护构筑物衔接要平顺,以免水流冲刷。通航河道应满足航运要求。

(八)支流或排水渠道出口,与干流防洪设施要妥善处理,以防止洪水倒灌或排水不畅,形成内涝。

当两岸地形开阔,可以沿干流和支流两侧修筑防洪墙、使支流泄洪畅通,在市区内应不影响城市美观。

当有水塘、洼地可供调蓄时,可以在支流出口修泄洪闸,平时开闸渲泄支流水量,当干流发生洪水时,关闸调蓄,必要时还应修建排水泵站。

三、以城市防洪设施为主,与流域防洪规划相配合

(一)首先应以提高城市防洪设施标准(一般应不低于流域防洪标准)为主,当不能满足城市防洪要求或达不到技术经济合理时,需要与流域防洪规划相配合,(如修建水库、分洪蓄洪等),并纳入流域防洪规划。

(二)对于流域中可供调蓄的湖泊,应尽量加以利用,采取逐段分洪、逐段水量平衡的原则,分别确定防洪水位。

四、基础资料

可靠充分的基础资料是制定城市防洪排涝规划的基础。

在进行规划设计时,需要有图纸和测量、地质、水文、勘测等方面的原始资料,作为依据。

(一)图纸和测量资料 1.图纸(1)地形图

图纸比例宜按实际情况而定,一般可为1∶25000~1∶50000;(2)城市建成区地形图

图纸比例一般可为1∶5000~1∶10000;(3)城市总体规划图(含说明书);(4)流域防洪规划图(含说明书);(5)城市排水规划图(含说明书);(6)城市防洪排涝现状设施分布图。2.测量资料

(1)防洪排涝区段、海岸、河流、沟渠等的带状平面图及纵横断面图。图纸比例宜为1∶1000~1∶2000;测量范围岸边各100~200米。

测量图上应有座标,注明建(构)筑物(包括建筑、闸涵、桥梁、道路等)名称、平面尺寸、标高、闸涵桥梁孔径、桥下净空。

纵断面图比例宜为:水平1∶1000~1∶2000,垂直1∶100~1∶200; 横断面图比例宜为:水平1∶500~1∶1000,垂直1∶100。

(2)防洪排涝区域内湖泊、坑塘、洼地地形图、比例宜为1∶1000~1∶2000。

(二)地质资料 1.工程地质:

土壤和岩石的物理性质、水理性质、力学性质及土壤的组成与结构;岩石状态、成分和厚度,地质构造等。

2.水文地质:

(1)地下水的分布特征:

分布类型、埋深、厚度、补给、排泄、径流、流向、流量、渗透系数、影响半径。

(2)地下水的物理性质: 温度、色度、嗅味及导电性等。(3)地下水的化学性质: 成分、矿化度。3.水文:

(1)河流分布、长度宽度、坡度、流量(最大最小)、流速(最大最小)、水位(最大最小)、含沙量等。

(2)湖、坑塘面积、深度、容量。

(3)海水浪高、连续20年以上的测潮位(高、低)。4.地震基本烈度、断层分布走向。

(三)气象资料 1.气象:

气温、气压、风向、温度、蒸发量、渗透量、冻土深度。2.降水

(1)年平均降雨量、年最大(小)降雨量,多年平均24小时降雨量;(2)连续20年以上雨量记录;(3)地区暴雨公式。

(四)原有构筑物:

1.规模、主要尺寸、标高、结构式、用途; 2.防洪设计标准,修建年代及现状情况等。

(五)城市人口规模

(六)其它资料: 1.建材来源、运输、价格; 2.劳力价格; 3.施工能力及水平; 4.电力情况; 5.农业灌溉用水情况;

6.征地价格、补偿使用、及所挖、压点地、作物类别、产值等。

五、防洪标准

防洪标准是城市防洪规划最重要的一个指标,标准高、安全度高,投资多;标准低投资少,但防洪安全度低,承担洪、涝灾害的风险大。选定合理适度的防洪标准,是个十分复杂而重要的问题。参照中国市政工程东北设计院1991年3月编写的《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送审稿)有关防洪等别和防洪标准,拟定了我省的城市防洪等别和防洪标准。

(一)防洪等别 1.根据所保护的对象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城市大小、人口多少,工程规模和效益,将我省的城市划为三等,工业企业划为四等,详见《大纲》中表一。

2.城市是指国家按行政建制设立的县级市(含县城)以上的城市。

(二)防洪标准

1.城市防洪标准系指所保护的城市应具备的防洪能力。应根据城市防洪等别确定,详见《大纲》中表二。

2.城市分区设防时,可根据各设防区的重要性选用不同的防洪标准。3.对于情况特殊的城市,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准,防洪标准可适当提高或降低。4.市区河段的防洪标准,应不低于上,下游河段的防洪标准。

5.位于山丘区的城市,当市区高差较大时,应分析可能淹没的范围,按淹没区的重要性,非农业人口数量及不同的高程用不同的防洪标准。

6.平原、湖洼区,防御持续时间长或河、湖高水位的城市,一般在表二规定的范围内,取上限的防洪标准。

7.边境界河城市防洪标准,一般不应低于对岸的防洪标准,特殊情况专门研究后确定。

8.根据城市防洪工程的特点和防洪工程运行的实践,城市防洪标准可采用一级标准,即设计标准,不设校核标准。

六、水文计算

(一)设计洪水的计算

洪峰流量是确定防洪工程设计、防洪构筑物断面尺寸的主要数据,影响洪峰流量的因素错综复杂,各地区、各流域水系的条件不同,很难总结出一个普遍适用于我省的计算方法或公式。

1.一般常用的方法有:(1)实测流量法;(2)洪水调查法;

(3)推理公式、经验公式法。

实践证明,无论是用调查法、推理公式或经验公式所得到的洪峰流量,均产生一定误差,因此,在可能的情况下,最好向工程附近水文站获取实测流量资料,以便求得比较可靠的有关流量数据。

2.对有较长期的实测洪水资料(一般20年以上),并有历史洪水调查和考证资料时,可用频率法计算设计洪水。

3.没有较长期的洪水实测资料,而城市所在流域内或邻近地区有较长的实测暴雨资料(一般20年以上),并具有实测或调查大暴雨和多次可供产生汇流分析的暴雨洪水对应观测资料时,可用频率分析法计算设计暴雨,再由设计暴雨推求设计洪水。

4.在洪水资料短缺的情况下,当上下游邻近水文站(即参证站)的流域面积与设计站(或设计断面)的流域面积相差不超过10%,且中间无天然或人工分洪、滞洪设施时,可将参证站的洪水资料直接移用于设计站。

5.根据我省的实际情况,为方便推求设计洪水的需要,《水文图集》中,分析了三种设计洪水的计算方法,即:

上一篇:网络环境下的英语教学教后记下一篇:有关高尔基名言的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