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磁铁》教学设计与反思

2024-09-24

《电磁铁》教学设计与反思(共13篇)

1.《电磁铁》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一

电磁铁教学反思15篇

电磁铁教学反思1

六年级电磁铁的磁力一课,我想要创新。琢磨教材和教师用书,我发现本节课的思路条条清晰,按照教材来上思路很顺,再跳出教材去设计,我想破头皮。这样设计也可以,那样也可以,创新后的效果会好吗?顾虑是重重的,我没有敲定教学设计。还好,我有厉害的师傅。28号中午,师傅帮我整理出了一条思路,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上。看了师傅的设计,我眼前一亮,并迅速地思考着具体环节我可以怎么去设计,既能调动学生的活动积极性又能高效地组织探究。让学做强力电磁铁确实好创新啊,学生也会很喜欢。不妨放大胆子试试看,我放下顾虑,重拾信心,开始备课,设计教案,准备材料。

29号上午,我去试教了一个班级,606班。试教后的体会是:教师的实验指导不够细致。

有的学生在制作电磁铁的时候很贪心,一下子绕了很多线圈。这样做一是花费了太长的时间去实验、二是铁芯头尾留出的导线太短,不能很好得连接到电路当中去。再有的学生在制作电磁铁的时候把线圈绕的满满的,铁钉的两端没有留出一点空隙,最终导致吸引大头针困难。因此,我总结出了2个留。一是铁芯头尾留出足够导线,二是铁芯头尾留出足够空隙。

在观察小组实验的时候还发现,有的小组没有意识到电路是短路的,长时间连接电路,电池损耗过大,手指也会有点烫到。考虑到实验操作上的种种问题,教师还是应该重申一下实验注意点,高效地指导实验教学。

自制强力电磁铁的方案制定,先用PPT投影出方案模板,再让学生去思考和讨论,具体如何利用到2节电池、2个铁钉、和长导线去制作强力电磁铁,做到细化方案。

正式上课,30号上午第一节课,与龙州校区613班的同学们经历了一场有趣的科学探究之旅。上课之后,我的体会是开心的,但也从中发现了一些问题,得到了一些反思。

首先要表扬613班的同学特别棒。成语接龙,太惊艳了;笑话和脑筋急转弯,太意想不到了。听课的时候纪律好,参与的时候积极性高,个别聪明的孩子用上科学思维去探究,方方面面想得特别得周到。

一节课上下来,我对自己的引导工作并不十分满意,但是对于学生最终制成强力电磁铁的成果和发现小狗能被悬浮起来开心的反应,很满意。整节课的探究,学生们快乐着,并收获了成功的体验,那就够了。我不知道今天这样的课堂算不算是达到了师生之间“两情相悦”的境界,但至少我也跟孩子们一样,很快乐着。

问题也还是存在着。还是没能好好的适应公开课、熟练公开课。课前要整理出自己应该怎么做,哪些材料要准备,哪些设备要调试。再还有上课前面要早早得来到上课教室,这样不至于慌乱,做到有条不紊。

试教要有,试讲也很重要,熟练的试讲有助于大大增加上课自信心,精气神十足。这次短腿在试讲上,由于教学内容欠熟悉,很多环节之间的过渡有些不自然,有疙瘩。原本想的好好的过渡,却没有用出来,很可惜,对自己不够满意。确实一次两次,可以被原谅,但等到第三次时候,可能就给自己判死局了吧,完了,上不好了。但其实慌什么呢,这只是课的一片鸿毛,从容也是上、不从容也是上,干嘛不舒舒服服地上下去。俗话说,事物是在发生发展变化着的,谁也不能从这一句话的疙瘩看到最终结局,事实证明,我们的学生在这节课中切切实实地收获到了有趣的科学探究。

合适的激励性的语言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很喜欢自己这节课的结尾语“有信心,去体验,你就是下一个科学达人。”,学生们跃跃欲试,是耐人寻味的结尾。

电磁铁教学反思2

这节课的的教学流程是按照“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假想预测,设计方案,动手实验,汇报总结”这五个环节来进行教学的,体现了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

本课的问题的提出、猜想、设计实验、动手实验,汇报总结都是学生小组合作、自主完成的。教师是探究的引导者、课堂的组织者,教学设计体现了以学生为主。

再次,这样的教学设计体现了科学教学的“开放性”原则,集中表现在对问题的猜想及研究项目的选择上。在选择研究项目时,尊重学生的意愿,让他们自由选择,结果不同的小组选择了不同的研究项目。教师对学生活动材料的准备非常充分,对学生活动的开展考虑得周到细致,教师参与学生活动的过程中,对学生和蔼可亲的指导,和学生打成一片,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亲和力。教师在学生活动中起到了引领者、组织者的作用。

为了提高一节课的效率,詹老师精心设计了教学环节,对教学环节的开展考虑得很周到;对器材的准备细致入微,从一根大头针到一根电线,从整节课的框架到每一个细节,都充分体现了这一点。科学素养的形成是多种教学方法的结果,仅靠单一接受式教学模式是难以奏效的,詹老师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探究性学习的教学,不仅重探究的结果,更重探究的过程。

这节课詹老师强调学生动手做,让学生亲身经历,亲自探究,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学习了科学的方法,体验了成功的乐趣,这节课真正做到了“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

听会忘记,看能记住,做才能会,教师为学生创造了动手做的机会,给了学生尽量多的时间和空间进行科学探究。整堂课探究氛围十分浓郁,学生对于这样一个有一定难度的探究内容始终有着浓厚的兴趣。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体现了新课改理念,学生活动充分,探究行为明显,教学效果显著。

电磁铁教学反思3

科学的本质就是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特别是日常生活中人们所关心的问题。强调亲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并从中获得科学知识,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这便是科学教育的过程。我认为这是科学课的重点,也是和其他学科的区别所在,它并不在于传授知识点而是学会一种学习的方法,学会处事的方式,培养一种科学的意识。

学生都希望做一个磁力很大的电磁铁,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其结构有明显的联系,所以做实验寻找影响磁力大小的因素,适合学生心理需要和认知水平。设计用两课时间让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过程,比较深入地探究哪些因素影响电磁铁磁力的大小,并制作一个强磁力电磁铁。本课有两个活动。

第一,作出我们的假设。在这一步骤中,我让学生寻找所有影响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可能因素。在全班列出一张假设因素表,推测什么因素可能是影响最大的因素。

第二,设计实验,检验假设。本节课安排全班共同检验一个假设:磁力大小与线圈圈数有关。过程分为制订计划、交流计划、实施计划,重点思考如何在对比实验中控制条件的问题。扎扎实实地经历这个过程不但是检验这个假设的需要,也为下节课学生更独立地检验其他假设打下基础。

对比实验强调的是对变量的控制,早在四、五年级时学生就已接触过对比实验,对对比实验的设计方法也已基本掌握,因此,本课指导设计对比实验的重点不是一步一步具体指导,而是在学生自己设计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考虑得更周密、更科学、更细致,从而使取得的数据更科学,更有说服力。

为此,在学生完成研究计划后,安排学生交流、展示研究计划,并引导学生对所展示的研究计划质疑,阐述自己的想法,在研讨中逐步完善研究计划,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示应注意的细节,如:先做哪个实验?做几次?为什么?一个实验完成后需要把线圈拆下来吗?圈数多绕不下时怎么办?按怎样的方向绕?等等,目的是使实验时尽可能避免其它因素的干扰,只改变其中一个条件,其它条件都不变,确保所取得的数据的科学性。

电磁铁的磁力(二)》是在上一课学生对“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进行假设后,及对“线圈多少与电磁力大小的研究”之后所开展教学活动的继续。这节课开始我主要让学生回忆上一节课“线圈多少与电磁力大小的研究”的实验。接着从书上的插图明确本节课所要验证的假设。然后选择一组实验材料设计实验方案,讨论方案并交流实验的注意点。再进行实验,最后汇报实验数据得出科学结论。纵观本节课的教学,现就以下五个方面进行反思:

一、科学概念的定位

教参要达成的科学概念是

1、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电流强弱有关:电流强则磁力大,电流弱则磁力小。

2、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线圈粗细、长短,铁芯粗细、长短等因素有一定关系。”考虑到要设计强磁力电磁铁的原因,我在预设中增加了

3、线圈与铁芯的距离近,电磁铁的磁力就强,线圈与铁芯的距离远,电磁铁的磁力就弱。”这一科学概念。从上课的效果来看,这一概念的增加显然要求过高,目标难以达成。虽然教师在设计中通过反问学生“实验中还有哪些要注意的吗?”试图引出“线圈缠绕应从钉帽开始”,“线圈数尽可能多绕”,“用铁芯去吸大头针”及在分组实验中指导分别从“用铁芯顶端靠近大头针去吸”和“用铁芯斜着插入大头针去吸”,但由于实验要求过高,学生既不能考虑到这些细节,操作也难达到这个要求。以至从汇报的实验数据上不能得出结论。

二、实验材料的准备

教材运用四张图片提供四个实验材料,其中用线圈管验证“线圈粗细与电磁力大小的关系”学生不能理解其目的。因为图中线圈管除了粗细不同外,还有材料的不同。在准备中虽然教师替换了这一材料,用不同口径的自来水管解决了这一问题,但本班学生在上一课的猜测中压根儿没考虑这一因素,还是不能明确这组实验的意图。从上课情况看,启发学生明确实验材料的意图耗时过多,加之实验操作难度过大,所以这一组实验不应该按教材来教,如删去这组实验,课堂不但能节省时间,课堂教学效果将会更好。

三、对学生的实验指导

本课的四个实验之前,老师自己作了操作,发现了实验中容易出问题的几个地方,在课中运用“实验中你将如何保持条件不变?”,“各小组线圈数绕多少较合适?”,“做电磁力大小与线圈粗细关系时,从哪个线圈管开始绕线较好呢?为什么?”,“做电磁力大小与铁芯长短关系时,从哪个铁芯开始绕线较好?为什么?”这一系列反问虽然各细节都考虑到了,但学生不能理解这么到位,导至教师讲解过多,耗去了不少的时间。要解决这一矛盾,我想是否可将线圈缠绕放在课前的教师实验准备中去。这既处理了指导过细,费时过多的情况,同时也能使学生明确“导线的长短粗细及材料”也必须保持不变这一在实验室“只用一根导线”的思维定势。

四、对学生数据的引导

对“电流强弱对电磁力大小的关系”这个实验,根据数据得出“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电流强弱有关:电流强则磁力大,电流弱则磁力小。”这一结论是一目了然的,但对于“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线圈粗细、长短,铁芯粗细、长短等因素有一定关系”这一科学概念建构不能到位。在做“线圈粗细”这一实验时,学生对于细节把握不够,导至认为与电磁力的大小没有关系,因为每个小组得到平均摊吸起的大头针个数均为0。分析原因有两个,一是对吸到一半但没吸上来的大头针忽略不计造成的,还有可能是在通电之前没插上铁芯,导至电路短路。“铁芯粗细”,“铁芯的长短”两组实验中数据有得“铁芯短,电磁力强”,有的“铁心短,电磁力弱”;有的“铁芯粗,电磁力强”,有的“铁芯细,电磁力强”。面且数据反差大,学生已产生了矛盾的冲突,但教师自身对各要素的匹配问题科学概念把握不准,以致引导教学目标备注不足,引导不到位。

五、材料发放的层次

平时教学中,学生的好动心理对于教师的教学时是个难点,所以很多教师在计划讨论结束时,才把实验材料发放到学生手上才开始实验。在本课中,担心学生“保持不变因素”考虑不周,故而把材料与研究计划开并发放,以便根据材料来制定计划,然而事与原违,学生并没有理解教师的良苦用心,急于动手,并没有合作制定研究计划。“好动是学生的天性”一点也不错。在科学实验中,学生好动,急于去动手,是进行科学实验活动中每个教师不可避免的问题。所以在实验中材料的发放可以多层次,有的一次到位,有的分几次到位。比方本课中,电池可以在制定计划后发放,学生就不会急于去动手,而忘记合作制定研究计划。

电磁铁教学反思4

本课属于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能量的内容,课本上分为电磁铁的磁力(一)和电磁铁的磁力(二)两课,我在设计本课教学时,将两课的内容综合合并为一节课。在完成第一次授课以后,有很多值得我反思。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学生的思维十分活跃,反应十分迅速,我能感觉到他们的紧跟了我上课的节奏,因此一堂课上下来,过程相当流畅,我以为我上的还是比较成功的。但是当教研组老师们一起研讨时,回过头细细想来,我发现我这堂课还是有一些问题和值得改进的地方。

首先,是教案的教学目标和评价任务还要再进行改进,尤其教学目标要清楚本节课的几个知识点,评价任务应该与教学目标一一对应。

其次是教学过程,可将板块1的课堂回顾和板块2的图片导入整合,甚至可以联系前一节课制作电磁铁时测试发现吸引大头针个数有多有少制造疑问,引发学生认知冲突,由此引入探究电磁铁磁力大小。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要进行筛选,学生有的时候思维天马行空,提出的问题可能价值不高,或者难于探究,这时候要选取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再进行接下来的假设。在学生分组探究影响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因素时,我在上课时,事先在给学生分实验材料时就已经替学生安排了他们要探究的因素,但是我们现在越来越关注“以学生为本”,让学生自己选择感兴趣的因素进行探究的做法显然对学生的关注更高,对课堂上没有小组选择某一因素这样可能出现的突发状况时,需要教育机智,鼓励学生和我一起挑战一下该因素。

当学生汇报交流时,分别让汇报的学生和其他学生互相提出要求,如:“你对同学们有什么要求?”、“大家对他的要求是什么?”。其他学生可能就会要求汇报的学生声音响亮,表达清晰;而汇报的学生则会要求其他学生保持安静,认真听取汇报。通过这一环节以期达到更好的汇报效果。当然,在学生分不同因素实验的情况下,可以让学生在汇报时先在实物投影下演示,再说明他们的实验结果和发现。这样可以让学生两种因素都有所发现。

对于教材最后的设计制作强力电磁铁的部分,这是对于本节课学习内容的应用,在课堂上是有必要出现的。此时再出示电磁起重机的图片,由此引入制作强力电磁铁更为恰当。若时间充裕,可让学生利用课上已有材料尝试设计制作强力电磁铁;当时间紧迫时,作为课后拓展,让学生课后尝试做一个强力电磁铁。借用周校长的比喻,上好一堂课就像开车,有起步有加速也有刹车,我们要学会刹车,一节课刹车要刹得住。尤其是作为新教师,在上一节课时,由于时间节奏把握不好,往往一节课上不完,这个时候就要求收放自如,能在合适恰当的地方结束本节课内容。

我们教研组一起对我本节课的研讨,让我受益匪浅,上了一节课自我满足是远远不够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大家一起研讨时,往往能发现我自己发现不了的问题。上出一堂优秀的课就像打造出一把好剑,需要经过不断的敲打、淬炼,才能让打出的“绝世好剑”熠熠发光。

电磁铁教学反思5

平时的每一节科学课,我们都该应该认真地去备、去设计、去琢磨。不要从教材内容把教学内容限死,就如王院常常说的一样“教材内容不等于教学内容”,我们明明可以把活动环节设计更环环相扣、更引人入胜。这就要求我们科学老师要常常去动脑筋,把教学环节设计得活泼一点、有趣一点,去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积极性,去思考怎样从学生主体出发,让学生的体验和探究活动效益最优。

公开课需要试教,也需要试讲。

21日,我试教了两个班,获得了各种体会。教学设计当中没有想到的问题,试教的时候碰到了就马上解决,那么真正上起公开课来就不会手忙脚乱、挫败感十足了。

609班的试教体会如下:

1.电磁铁的基本结构可不可以从PPT腾到板书上,使学生更容易有逻辑地从电池、铁芯、线圈三个角度上去分析哪些因素跟电磁铁的磁力有关;

2.让学生作出假设的时间要设计得再紧凑一些,教师语言切忌重复累赘,有可能的话,把每一句话都写下来,磨一磨,准确地去表达。这样就可以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制定计划和实施计划了。

3.教师和同学探讨实验的注意点,是不是可以在学生动手实验之前,用PPT温馨提示的方式打出,因此制作一张温馨提示PPT是很必要的。内容是“线圈圈数要变化,变化的`差距大一些;电路是短路的,不能长时间连接电路”;

4.动手实验的时候,是不是可以不用电池盒,事实证明,不用电池盒,电路当中的阻力变小,电流变大,电磁铁的磁力更强了;

5.有些小组遇到线圈绕太少,不能吸引大头针的情况,就手足无措了。但事实上,能吸引0个大头针就是实验结果,记录下来,再增加线圈圈数即可;

6.研究电磁铁磁力和线圈圈数的活动记录可以设计得开放一些,然后学生多做几组尝试。但是为了从数据的科学性和时间上去考虑,每组重复实验做2次为好;

在605班上课之前,我及时地进行了反思和调整,但是同样的,这样次试教也让我有所收获。

605班的试教体会如下:

1.好的板书设计很重要,怎样突出本节课的重难点。

2.并不需要全班控制统一的线圈和铁芯规格,只需要每个实验小组内保持其他条件不变,只改变线圈圈数即可,这样做实验还是符合公平性的。

是的,有反思才能有进步。试教和及时调整,让我收获很多,也潜移默化地提高了我的教学技能。

公开课前的试讲,也很重要,也很必要。多次试讲,能让老师对知识点和各个环节的设计更熟悉,那么真正上起课来就会信心十足了。试讲让我明确了,哪些地方要切换PPT,哪些地方要使用实物投影,哪些地方要落笔写板书。试讲结束后,罗列出课前准备和上课注意点,让我在实验准备之前和上课的过程可以更从容不迫,自信满满。

22日公开课,我对自己的表现还是觉得有许多的不足之处。例如,前面作出假设的部分,语言还是太琐碎,不够准确精炼。由于602班的学生平时较少接触实验,所以他们做起实验来欠积极,总有一种慢热的感觉。这就要求教师要给他们更多充足的时间去探究、去完成活动记录。如果能在先前考虑到学生实际,教师就能妥善地调整实验时间,前面内容引导得紧凑一些,后面给予学生更多的长时探究。对于本节课,在设计上的亮点之处,可以多作一些文章,直白的表示反而凸显不出亮点。这就要求教师要多动动脑筋,怎样用语言、肢体等,把亮点环节设计得更有趣,更吸引人、更能调动学生积极性,并且更加爱好科学课的学习。强力电磁铁是本节课的法宝仪器,那是不是在视频呈现它磁力的同时,让在座的同学上来试一试,两个同学拔一下河,感受强力电磁铁的磁力。

这节课还有许多需要去琢磨的地方,思考如何更好地利用实验器材,保证学生的长时探究,同时又充满趣味性。

电磁铁教学反思6

教学反思:

这次公开课,让我感触最深的就是我们物理组的团结协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我们深知:讲台上的我不仅代表着我自己,而且代表着我们初中物理组,更是代表着学校,所以我们不敢有一丝懈怠。我们初中部物理组四人:曾维俭、陈华、李松和我四人齐心协力,埋下头来一同研究教材,选课题,分析重点、难点,然后备详案,大到备方法、技巧上,小到讲课时的每一句话都经过了仔细的推敲。可以说,这次不是我在上课,而是我们在上课。在这里,我要感谢我的指导老师们,你们都是我学习的榜样。我们大家共同努力,那我们师专附中的物理一定会更加辉煌!

另外,这次公开课成功的关键在于我们把物理教学与时代的要求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1)、将课件引入课堂教学

课件辅助教学,集图形、图象、声音、文本处理于一体,使教学既有连贯性又有灵活性,学生接受信息速度快、容量大,记忆深刻,效率增高,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传授者为教学过程中的指导者和引导者,刺激学生的记忆和理解。

(2)、对初中生物理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

这次公开课,为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我们把书本上的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留足学生创造的空间,让学生针对研究问题,在猜想和假设的基础上,制定计划,设计实验。通过他们自己设计、自己动手、自己总结的简单易行的实验,加深了物理知识与生产生活的联系,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动手机会,从而增强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节课上,使学生明白了各种自动化工程很多都是电磁铁的应用,有一种自己会制造的成功的喜悦,极大的激发了他们对物理的兴趣。

(3)、物理思维方法的培养

在物理教学中应用好思维方法,实质上即体现了教学目标中的能力,教师把握住和应用好物理思维方法教学,就等于教给学生一把开启物理世界大门的金钥匙。在教学中处理好思维方法与物理教学实践的关系,能够大大优化课堂教学,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用控制变量的方法通过实验来研究问题的方法。在初中阶段很多问题的研究都应用了这种方法,如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研究导体中电流与电压、电阻关系、研究焦耳定律等问题,在教学中应训练学生装的思维,使学生掌握研究这类问题的方法。我的做法是: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去探索,形成分析这类问题的一条清晰的思路。如问学生①这个量可能与什么有关?设计问题让学生去猜测。②你用什么方法研究?③采用哪些器材?④怎样进行实验?如学生回答不到位,可进一步引导,通过学生自主地思考、实验得出结论。以后的有关问题都对学生进行类似的训练,学生会逐渐形成自已设计实验方法与实验田过程,得出实验结论的能力。

电磁铁教学反思7

课上下来,没什么多大感觉,学生对于影响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几个因素考虑得比较全面,效果还是还是可以的。设计实验方案,提出研究的策略,通过实验验证。总的感觉,这个课文的教学是非常清晰的,应该是一课比较典型的探究实验课。

上这课得意在哪里?我认为有三处:1、导入采用磁铁导入,明确磁铁的磁力有大小,从而联想到电磁铁的磁力可能也有大小。2、两张表格的运用是很经典的,是一种典型的探究。3、实验操作井然有序,学生投入研究的兴趣很浓厚。

上这课失意在哪里?时间的把控上是一个难点,这课要完成罗列电磁铁的磁力与哪些因素有关;检验电磁铁磁力与线圈圈数关系的研究计划,同时要完成实验,纪录完实验数据,这是很浪费时间的,教师在调控这课的时候,我认为我们要千万把握住时间。我尝试了一下,建议导入要快,最好在1分钟内完成,假设的表格要在10分钟内完成,这样才有足够的时间完成后续重点的探究。我感觉这课的重心应该放在实验方案的设计上,关注到各个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与制约,这样的思维训练对于高段年级的孩子尤为重要。

上这课,还有个难处,电池浪费比较厉害,因为要关注其中一个因素:电流的强度要一样。所以我是让学生带新买来的同一个牌子的电池。

以上只是个人的看法,仅当抛砖引玉之用。

电磁铁教学反思8

小学科学课是小学教育中一门重要的科学启蒙课程,要让孩子在快乐轻松的学习中获得知识与技能,对老师来说提出了一个新的挑战。这就要求老师不仅要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同时还要掌握合适、合理的方法正确引导学生,培养他们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他们在科学活动中的合作与交流能力,养成爱科学、学科学的好习惯,为以后的科学学习打下基础。

?玩转电磁铁》是五年级科学课中的一个开放性课题,我大胆而创新地处理教材,并在教学过程中确立了“注重经历、合作探究、体验发现”的全新教学理念。课堂设计以探究为中心,注重三维目标有机整合。注重以人为本,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营造了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在教学中运用玩一玩,看一看,想一想,猜一猜,做一做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去感受,去发现,去领悟,真正让学生在“动手做”中体验、成长。教学设计具有创新意识,引入部分创设有关电磁铁的动画片和“钓鱼”游戏情景,激发了学生极大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在猜想的基础上,提出问题,然后写出实验方案,再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通过电磁铁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拓展教学,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设计很好地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科学,从科学走向社会”的理念。全课设计思路清晰,用有关电磁铁的动画片导入,然后通过“钓鱼”游戏提出质疑——大胆猜想——设计方案——实验探究——汇报交流——拓展创新等一系列探究活动,层层深入地引导学生认识和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真正体现了《科学课程标准》中的“以探究为核心”的全新教学理念。课堂中,所有学生都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始终怀着兴奋之情,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主动学习,探究。他们的动手能力,表达能力,逻辑推理能力都得到了发展。我努力让这节课成为真正体现新课程标准理念的科学课。

电磁铁教学反思9

新的科学课程规范强调“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心”“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在这节课中,按新课标的要求主要体现了这样几点:

一、创设问题情景导入教学内容,激发同学求知欲望。实验教学法的核心是以同学为主体,它要求课堂教学从一开始就将同学“动起来”,

因此我设计由魔术引人,使同学对电磁铁发生好奇,想知道电磁铁的秘密,充沛激发同学探

二、引导同学探究、实验、分析,发现规律。通过教师演示制作电磁铁,让同学初步了解电磁铁的构造,同时也激发起同学参与制作、实验的愿望。通过实验前的“温馨提示”,对同学分组设计实验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强调同学充沛利用观察与对比实验的方法。在实验过程中,我加以巡视和指导,减少实验中出现不必要的失误,让同学有充沛的时间去动手去实验、观察、探索,体验胜利的喜悦,增强实验的效果。实验后让同学汇报与交流评价实验结果,使他们敢于提出不同见解,努力分析实验结果,找出实验过程中的问题与错误。从而使同学通过实验、汇报、交流评价等环节学会了制作电磁铁,同时也知道了影响电磁铁的磁力大小的相关因素。

三、反思电磁铁的应用,使同学认识升华。科学来源于生活,必将回归生活,只有将科学课与生活紧密结合才干体现出科学课的真正价值。通过电磁起重机与电磁吸盘的影音资料,让同学在轻松的氛围下知道电磁铁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深化其对电磁铁原理的认识与理解,同时引导同学探索电磁铁的其它用途,提高同学把所学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的意识与能力。

四、以发现和提出问题作为科学探究的起点。这节课,教师鼓励同学发现和提出问题,并以此作为教学的资源。教学中,还注意了创设问题的情景,让同学意识到他们能提问、可以提问、有权提问。另外,教师还注意了对同学进行发散性思维的训练,并让同学通过比较,选择适合自身探究的问题。

五、注重同学科学探究的过程。这一课是通过同学“动手做科学”的方式来进行的。通过“提出问题——猜测和假设——验证问题——解决问题”这样一次实实在在的科学探究过程,逐步培养了同学的科学探究能力

新的课程规范还要求在科学教学中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在这节课的教学中这一方面也有所体现,主要表示在以下几方面:

1.这几个活动中,培养了同学敢于提出不同的见解、尊重他人的意见、乐于合作交流的科学态度。

2.通过科学课的学习,提高了同学把学到的知识运用于日常生活的意识与能力。

3.在这节课的开始,由于魔术的引人,同学对磁铁发生了好奇,想知道关于磁铁的秘密,于是提出了很多问题。什么都想知道,这是一种积极的科学态度。

电磁铁教学反思10

科学课程标准强调“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心”“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在这节课中,按新课标的要求主要体现了这样几点:

一、创设问题情景导入教学内容,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实验教学法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主体,它要求课堂教学从一开始就将学生“动起来”,因此我设计由魔术引人,使学生对电磁铁产生好奇,想知道电磁铁的秘密,充分激发学生探二、引导学生探究、实验、分析,发现规律。通过教师演示制作电磁铁,让学生初步了解电磁铁的构造,同时也激发起学生参与制作、实验的愿望。通过实验前的“温馨提示”,对学生分组设计实验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强调学生充分利用观察与对比实验的方法。在实验过程中,我加以巡视和指导,减少实验中出现不必要的失误,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动手去实验、观察、探索,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实验的效果。实验后让学生汇报与交流评价实验结果,使他们敢于提出不同见解,努力分析实验结果,找出实验过程中的问题与错误。从而使学生通过实验、汇报、交流评价等环节学会了制作电磁铁,同时也知道了影响电磁铁的磁力大小的相关因素。

三、反思电磁铁的应用,使学生认识升华。科学来源于生活,必将回归生活,只有将科学课与生活紧密结合才能体现出科学课的真正价值。通过电磁起重机与电磁吸盘的影音资料,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下知道电磁铁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深化其对电磁铁原理的认识与理解,同时引导学生探索电磁铁的其它用途,提高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的意识与能力。

四、以发现和提出问题作为科学探究的起点。这节课,教师鼓励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并以此作为教学的资源。教学中,还注意了创设问题的情景,让学生意识到他们能提问、可以提问、有权提问。另外,教师还注意了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的训练,并让学生通过比较,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

五、注重学生科学探究的过程。这一课是通过学生“动手做科学”的方式来进行的。通过“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验证问题——解决问题”这样一次实实在在的科学探究过程,逐步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新的课程标准还要求在科学教学中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在这节课的教学中这一方面也有所体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这几个活动中,培养了学生敢于提出不同的见解、尊重他人的意见、乐于合作交流的科学态度。

2.通过科学课的学习,提高了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运用于日常生活的意识与能力。

3.在这节课的开始,由于魔术的引人,学生对磁铁产生了好奇,想知道关于磁铁的秘密,于是提出了很多问题。什么都想知道,这是一种积极的科学态度。

电磁铁教学反思11

1、本课在导入环节,通过模拟“魔术”的表演,不仅使学生观察到通电线圈产生磁力的现象,而且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使孩子们迫不及待的投入到自己制作电磁铁的活动中。由于有结构的材料的暗示作用,导致每个小组制作的电磁铁吸引大头针的数量不同,很巧妙地把学生引入到提出问题、作出猜想的环节。教学证明,这样的设计是非常成功的。

2、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采用了教师引导和学生讨论与实验探究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实验开始前,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通过生生交流、师生交流来完善实验设计,让学生明确了在对比实验中,如何控制相同条件和不同条件,为后面的实验操作作了很好的铺垫,学生的实验非常的成功,大部分小组都完成了2个猜想的实验验证。并且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验数据,得出了实验结果。使学生真正体验到了探究、合作的乐趣。

3、实验环节,让学生制作一个磁力尽可能大的电磁铁,目的是让学生把影响电磁铁磁力大小的两个因素都要考虑,对农村的孩子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上课之前我还很担心,孩子们能不能完成。没想到的是,孩子们不仅把3节电池都串联起来,还将2跟导线接起来全部缠绕在铁钉上,最多的一个小组制作的电磁铁吸起了140颗大头针。当时,不仅我很吃惊,连听课的老师都觉得孩子们了不起。看来,孩子们的潜能是不可估量的,关键是看教师如何引导。

4、当然,本课还有不尽人意的地方。如学生在猜想影响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因素时,说到了线圈的松紧可能会影响磁力的大小、铁钉的大小可能会影响磁力的大小,但由于时间的关系,没有让学生去探究。再如,只准备了六组材料,由于学生数很多,每个小组达6—8人,在实验操作时,只是一部分学生动手了,还有一部分学生成了旁观者,学生的参与率不够,这也是我们平时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

电磁铁教学反思12

满意之处:

1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由于影响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因素有多种,教学时,先让学生猜想影响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几种因素,最终让学生确定本节课的探究目标-即:研究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线圈的圈数是否有关,紧接着,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进行科学验证,从而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科学实验的能力。

2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

在活动中,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验验证的探究全过程。在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通过现象产生问题,再由问题进行大胆的假设,并通过小组讨论,集体交流的形式不断地充实自己原有的认知,并合理地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在整个活动中,进行适时的指导与提示使学生的探究活动朝着更科学、更有效的方向进行,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

3激发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兴趣

学生对磁铁可能不陌生,但对电磁铁磁力大小的探究活动却是第一次接触到,对电磁铁能像磁铁一样把大头针吸起来,学生一定感到好奇,在探究吸起大头针数量的多少的过程中,学生心中存有疑问:到底电磁铁能吸起多少大头针呢?我想,在实验过程中,数大头针的数量可能是学生最感兴趣、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活动,因此在数大头针的过程中,他们心中充满着好奇,充满着期待!

不足之处:

1、两次的小组讨论,用去了很长时间,在猜测影响电磁铁的磁力大小时,可以直接提问,让学生在倾听中互相补充、促进。

2、学生通过实验后,可以让每一个小组自己观察实验的结果,并尝试写一写结论,再对比每一组的实验结论,以此加深学生对结论的认同感。

3、课前几分钟时间,可以结合教科书的内容,让学生了解电磁铁在现实生活在应用,提高他们探究的兴趣。

电磁铁教学反思13

科学的本质就是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学会从生活中的现象提出问题,并用自己学过的知识解决问题。

本节课《玩转电磁铁》是从电动玩具的电动机引出电磁铁,使学生从一上课就已经知道电磁铁在哪方面有应用,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电磁铁磁性的兴趣。通过电磁铁在通电情况下能吸引大头针,断电大头针会掉下来,说明电磁铁的磁性受条件限制;通过电磁铁在通电情况下能吸引大头针的多少来说明电磁铁磁性的强弱,在实验中学生能从实验现象中说出电磁铁磁性与哪些因素有关;在老师的提醒下同学们又组装不同的电磁铁来证明电磁铁的两极可以改变。实验做完后同学们不仅总结了三个实验得出的结论,还引申到把电磁铁和磁铁进行比较。

是什么力量让他们如此认真学习,我回忆了一下发现是他们在“玩”电磁铁时激发的兴趣。通过这节课的教学让我明白学生真的能在“玩”中学知识,看来在以后的科学课中我要放手让学生去“玩”.

电磁铁教学反思14

本节课开始,在前面学生学习了条形磁铁和通电螺线管的有关知识的基础上,首先提问:“通过前面的学习请同学们思考通电螺线管的磁场分布与什么磁铁的磁场相似呢?”,学生马上想到条形磁铁,然后通过一个演示实验:条形磁铁和通电螺线管同时吸引铁钉。让学生观察其相似性,进而将实验现象对比,发现条形磁铁能吸引许多铁钉,而通电螺线管吸引铁钉寥寥无几,学生马上总结出通电螺线管磁性很弱,发现其磁性强弱的差异使学生的认知发生转机,认识到通电螺线管磁性虽然与条形磁铁磁性相似,但强弱有明显区别,从而将学生的思维引到新知识的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做到发所未发。

比如,在引出电磁铁概念以后,马上提出“电磁铁具有什么特点”这个问题,培养学生想发、敢发的创新意识,继续提问暗示电磁铁与电有什么关系?其实在刚才的演示实验中已经埋下伏笔,故意让学生看到通电螺线管一断电吸住的铁钉全部掉下来这一现象,善于观察的学生马上回答:通电螺线管通电时有磁性,断电时没有磁性。我马上鼓励他们,提高了他们探求知识的积极性,然后再次演示这一现象,给相对能力低、基础差的同学提供“发”的机会,留有“后发”的余地。然后再问电磁铁磁性有无可以控制,磁性强弱能不能控制呢?问题提出后停顿一会儿,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思考空间,紧接着再问若磁性强弱可以控制,通过什么途径去控制,即引出电磁铁磁性强弱的有关因素的问题。让学生观察手边的电磁铁,引导学生去发现隐藏在更深层次的知识,并且问题一环扣一环,当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总结出通电螺线管磁性与匝数和电流大小有关时,又问根据物理学研究方法,磁性强弱与两个量都有关,应怎样去研究,学生能想到控制变量的方法。在这之后也是不断地创设问题,引导思维。

事实证明,问题设置得好就可以带领学生以已知知识的情景为基础进入更新知识的情景,学生随着设置恰到好处的问题,不断开启知识宝库的一个又一个大门,充分享受获取知识的愉悦。

电磁铁教学反思15

科学的本质就是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特别是日常生活中人们所关心的问题。强调亲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并从中获得科学知识,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这便是科学教育的过程。我认为这是科学课的重点,也是和其他学科的区别所在,它并不在于传授知识点而是学会一种学习的方法,学会处事的方式,培养一种科学的意识。

我觉得衡量一堂科学课的好与差是没有标准的,因为它本身就是科学性的东西,要想在小学阶段让学生懂得科学是什么,这对于我们的小学生来说未免要求太高了吧。另外制约科学课的因素有很多,比如实验器材的准备,并不是有了器材室就可以不用准备别的材料了。能找到的材料不用说了,还有找不到了材料就费脑筋了。所以对小学生来说主要还是培养他们科学的兴趣,解决问题的方法。

现在就本节课中出现的情况分析如下:

1、学生实验中是否能给每个小组确定一下分工,记录员,操作员,组长,观察员。

2.学生虽然在实验讨论、交流实验方案的时候很清楚,但是等到真正动手实验时有的小组就无从下手了。这是一种眼高手低的现象,我想学生多接触这类型的课就能熟悉了。

3.有的小组甚至出现了和自己制定的实验方案相反的情况,我想我是疏忽了没有强调各自小组的实验方案。以至于他们看到别的小组多领了几节电池自己小组也跟着上来领的局面。

4.学生在进行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时,出现了这样一种情况。就是所使用的电池由于学生一直和导线连着以至于出现短路现象,使得这个电池一会儿就没电了,从而也得不出预设的实验结果来。结果使得整堂课只能停留在那一刻,而科学课与其他课的区别这个时候就出现了。实验的结论就是一定要从实验中来,老师又不能直接把实验结论告诉给学生,怎么处理这种情况呢?一种办法就是老师将错就错这个实验,然后再让学生来讨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是不是哪个因素上面出现了问题。科学家们也并不是做了一次实验就成功的,有时为了一个实验甚至要做上百次的试验。可是一堂课40分钟时间不允许,那就另一种办法提醒学生不要长时间的把电磁铁连在电池上,不过这种实验现象不是很明显,所以也会导致学生得出错误的实验结论来。所以最好还是在实验室里的学生实验桌上配备学生电源,这要比用干电池来的好多了。

5、学生的知识面不是很广,对于电磁铁在生活中的现象不是很清楚,所以导致学生对这堂课既感兴趣但又陌生。是否能够在导入电磁铁这段后提前插入介绍电磁铁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呢?课后好多学生都上来要求我把他们制作的电磁铁送给他们,这个现象我觉得很好,说明我们的学生主动要求去探索这里的秘密了。

2.《电磁铁》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二

一、教学创新实践

(一) 构建以提升创新与创业能力为向导的培养方案

大学生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要兼顾好课内外、校内外、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关系。

1. 优化课程体系

《电磁场与电磁波》与《微波技术》《电磁学》等课程在教学内容上有重叠的部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对这几门课程进行优化整合, 教学内容上做好划分与衔接, 做到相关课程内容紧凑, 理论连贯, 利于教学。需要学生高度重视《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等前续课程的学习, 一定要打好基础, 在教学内容上做好衔接。

2. 更新课程内容

随着时代发展, 信息科学与技术日新月异, 这就需要不断删减那些陈旧的知识, 增加本学科最新科学技术成果, 使教学内容不断更新、与时俱进。在有限时间内使学生掌握最具生命力的基本知识和必要技能, 培养创新人才。强化实践教学, 适当压缩理论教学学时。如实践教学上增加静电除尘和磁通球实验, 使学生对静电场和恒定磁场的理论在实际中的应用有直观的认识。

3. 考核方式改革

提高平时成绩比重, 注重对整个学习过程的监控与考核, 加大了实践环节所占分数, 改变以往期末全凭一张卷的做法。降低期末卷面分数在总评成绩中的比重, 如占总成绩60%, 将平时成绩所占比重提高到40%。

(二) 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

1. 精选布置作业, 改进收作业的方式

做作业也是一种实践过程, 通过做作业可以复习巩固课堂所学内容, 以达到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学以致用的目的。但近年来大学生普遍对作业不重视, 敷衍了事、互相抄袭现象严重。因此必须规范写作业的每个环节, 严把作业质量关, 杜绝抄袭现象。我们采取随堂作业、随机抽查、现场问答等方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 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内容安排上应难点分散, 由浅入深, 循序渐进, 课内与课外结合,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讲课时对那些繁琐的数学推导应该从简, 将基本理论、概念阐述清楚, 突出对数学解析的物理意义。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开展讨论式教学, 让学生先预习, 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看法, 然后围绕问题展开课堂讨论, 形成师生互动, 最后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归纳整理。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建议, 多与同学沟通, 及时调整讲课速度、方式等, 力争取得最佳课堂效果。

3. 更新教学手段

应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 使之与传统板书完美结合。多媒体可集图、文、音、动画于一体, 给学生最直接的视觉、听觉的冲击, 可使抽象复杂问题简单化, 使枯燥难懂的知识形象化。再配以教师生动的讲解, 可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 也节省了板书时间, 提高了课堂效率, 增加了信息量。

4. 科研促教学

科学研究可以促进学科建设, 提升教师综合素质。通过开展科研活动, 能加深老师对本学科知识的理解、应用与升华, 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才能生动讲解, 游刃有余。教师可以把自己的科研项目情况介绍给学生, 通过具体应用, 使学生明白本门课到底学什么、如何学、怎么用等问题, 这样定会激发起学生学习本课程的积极性。

(三) 构建多样化的创新实践教学体系

以往实践教学中, 学生按照实验指导书上要求的步骤机械地应付性地完成实验, 不主动思考。以验证性实验为主, 不能发挥学生的设计创造能力, 极易产生厌学的情绪, 且与实际应用脱轨。理论老师和实验老师相互联系不够, 内容安排上重难点不对应。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在做电磁场与电磁波实验前, 给学生举些与本次实验内容相对应的应用实例, 最好是日常生活中的例子, 并让学生参与, 使他们对电磁场与电磁波的概念有个直观的认识, 激发起他们的好奇心, 这样可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接下来的学习中。几年来,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我们作了如下创新。

1. 注重电磁场仿真软件的应用

目前仿真专业软件Ansoft HFSS比较流行, 可分析仿真任意三维无源结构的高频电磁场, 可直接得到传播常数、特征阻抗、S参数及辐射场、天线方向图等结果, 功能极其强大。在教学实践中, 教师要注意介绍和引入该软件的应用内容, 提高了学生的兴趣。

2. 开设综合设计性实验

以前大部分都是验证性实验, 需要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几乎没有, 每次做实验就像“照着菜谱点菜”一样, 按步就班地做, 实验效果较差。为此, 我们把实验内容进行了改革, 开设了一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综合性实验。

3. 改进和规范实验报告写法

以前学生写实验报告就是直接抄写指导书上的内容, 全班同学的报告基本都一样。这种现象必然导致他们不重视实验报告, 报告质量差。现在我们要求学生重点突出实验分析。首先把实验中用到的知识原理归纳总结, 做到条理化, 记录并深入分析实验现象, 借助相关资料就实验现象进行深入研究, 寻求科学合理的解释。这样能培养学生透过实验现象看本质的本领。

4. 实验课中进行设问

实验教学中的设问可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研究思考, 去实践, 能提高他们的实验主动性。可以是老师设问学生回答, 也可以是学生设问老师或其他学生回答。老师要对积极参与并能正确回答问题的学生给予表扬, 并在实验考核成绩上有所体现。对积极思考并能提出有意义有代表性问题的学生也要给予表扬和适当加分。

5. 调动实验指导教师的积极性, 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

对于那些学有余力和动手能力强的学生, 在完成理论学习和大纲规定的必做实验项目后, 可在实验室里给他们安排一些内容稍难的选做实验, 培养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达到因材施教的效果。

6. 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 成立科研创新小组

按照学生自愿的原则, 在老师的引导下组建科研创新小组, 紧密结合《电磁场与电磁波》理论知识, 定期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来实验室或研究所, 同老师一起做科研, 经过一年或两年的科研实践, 他们的业务知识、动手能力, 以及创新创业素质均有大幅度提高。实践证明, 这项措施成效非常显著。

7. 毕业设计中拟定和电磁场与电磁波课程相关的课题

教师要指导学生制作实物, 并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相关软件的运用, 这样有助于启发学生对本课程内容的深层次思考, 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 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的能力, 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

(四) 以科研活动为载体推进创新与创业教育

创新教育是一种高层次的素质教育, 创新型人才除了具有开拓创新精神和团结协作精神外, 还应具有很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工程设计能力、综合应用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学生参与科学研究是有效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让同学们以“大工程”的眼光来参加科研活动, 不仅仅是让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与现场的具体实践相结合, 还要让学生在以真实世界为广阔背景的实践活动中了解“现代工程师”所面临的方方面面问题。

学生参与科研可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学生参加教师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例如, 华北科技学院信息与控制技术研究所课题组在做“煤矿井下大容量铅酸蓄电池智能充电器装置的研制”项目过程中, 有十多名高年级学生参加了科研项目。通过该项目的科研实践, 他们的创新与创业能力有了极大提高, 提高了就业率和考研的被录取率。

另一种是学生根据社会实际需要提出项目研究方案, 学校经过评审后给予一定的经费资助, 同时他们可参加全国性的电子设计大赛。2009年华北科技学院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中就取得了可喜成绩, 有3名学生获得一等奖, 3名学生获得优秀奖。

以高校学科为依托, 集产学研于一体, 采用校企结合、联合培养的模式, 形成创新人才培养的良性循环。如华北科技学院于2006年建成了“煤矿安全生产监控实训基地”, 为教师和学生开展科研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基地。

二、结语

针对《电磁场与电磁波》课程教学现状及存在的不足, 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科研促教学等几方面入手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与创新, 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提高了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在我国高等教育强势发展的今天, 提高教学质量是重中之重, 而提高教学质量的途径是优化课程体系与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是无止境的, 教学改革也是无止境的, 而教学改革的核心是创新。我们在教学改革创新方面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仍需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与创新, 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提高学生的创新与创业素质。

参考文献

[1]田秀荣, 桂志国.电磁场与电磁波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 2010, 27 (1) :137-139.

[2]顾洪军, 薛顶柱.“电磁场与电磁波”课程改革教学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2009, 22 (5) :850-851.

[3]李文翔, 熊庆国.“电磁场与电磁波”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研究[J].中国冶金教育, 2007 (6) :26-28.

3.《电磁铁》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三

【关键词】 电磁感应现象 开放式 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 G6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3)05-023-01

从2007年底,我开始着手研究开放式教学对学生学习的影响,并对“力”、“物体的运动”、“功和能”、“机械振动和机械波”、“分子动理论”、“恒定电流”、“电磁感应”、“光的折射”等多个章节的教学内容进行了开放式的教学设计。“电磁感应现象”便是其中之一。

之所以选择这个教学内容,一是因为它是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基础理论,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二是因为我认为如果将其中的演示实验设计为探究性实验应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我是这样设计教学过程的:

一、创设情境引入

1. 播放视频:宁夏青铜峡水力发电厂宣传材料(节选)

2. 教师演示实验:磁铁移近不闭合的铝环;磁铁移近闭合的铝环。

3. 网上资料整理: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历史背景和主要探索经历。

4. 组织学生讨论下列问题:

(1)奥斯特发现电流的磁效应以后,引起了什么样的思考?

(2)法拉第时代,人们在研究磁生电的过程中思维和方法遭遇了怎样的挫折?

(3)法拉第的发现说明了什么?

二、模仿法拉第实验,探究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

1. 教师组织学生分组实验

(1)明确探究目标(有无感应电流)

(2)设计实施方案(学生自行设计,可参考课本)

(3)完成实验记录

2. 拟设定的实验方案有以下几种:

(1)条形磁铁在线圈中,插入 拔出 .

(2)线圈A在线圈B中,插入 拔出 .

(3)线圈A在线圈B中不动,开关闭合 断开 .

(4)线圈A在线圈B中不动,滑动变阻器的阻值增大 减小 .

3. 组织学生汇报探究结论,交流讨论……

三、实验验证,加深理解

学生再次分组设计实验,验证上述结论的正确性和提出新的问题。

四、拓展应用

1. 学生练习:矩形线圈穿入、穿出磁场,完全在磁场中平动,能否产生感应电流?

2. 设计闭合线圈在地磁场中产生感应电流的实验方案。

3. 接入电流计的可伸缩弹簧在匀强磁场中拉伸和收缩时产生感应电流的实验方案。

上课之后,我发现教学的效果没有我预期的那么好,很多学生不能在课堂上得到正确的结果,也就是实验的结论。所以当时我怀疑自己是否不该选这节课作为探究课,但过后回想起来,虽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这节课同样给了我很多的启示。

这节课的教学难点是“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因为感应电流产生的过程是一个暂态的过程。而之前学生学过的静电感应及电流的磁效应等都是一种静态和稳态关系,这必然对他们的学习造成障碍。因此,在实施探究实验的环节时,学生会像曾经失败过的科学家们一样,找不到突破点。虽然如此,我还是将这节课设计成开放式的探究课,让学生模仿法拉第,亲身体验这个探究过程,即使最后他们得不出正确的结论,那也会从探究的过程中学到很多东西。反之,如果我按照课本将演示实验做给学生看,他们虽然看到了,但又有多少同学能清楚地解释这个过程呢?

事实证明我的想法是正确的。在进行分组探究的过程中,有的小组改变了课本的实验方案,加入了自己设置的实验内容:他们将粗铁钉(铁芯)放入A线圈中,希望用这种方式增大感应电流,以便于观察。有的小组设计出了完全不同于课本的新的实验方案:他们用连接了电流计的闭合线圈在蹄形磁铁中拉进拉出,并用观察不到电流计摆动的现象来质疑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学生的探究愿望、合作意识、交流的主动性等都在课堂上得以调动和发挥。

虽然学生当时没有得出结论来,但是他们亲手设计的实验,亲眼观看到的实验现象在他们的脑子中还是打下了烙印的。学生们打破常规的“创意”和敢于挑战权威的勇气也是值得肯定的。这样一来,经过教师的讲解,学生不仅能深刻地理解电磁感应产生的条件,同时再次领略了物理规律形成的艰辛。

另外,我发现开放式的课堂教学让学生更有心理上的安全感,使得他们更乐于交流和表达。我在设计情境引入时,有一个环节是让学生上讲台展示自己搜集的学习资料,每个小组至少出一名代表。我看到平时胆小不敢起来发言的同学,竟能站在讲台上侃侃而谈;我看到平时扫地都偷懒的同学竟做出了图文并茂的精彩的课件;我看到学习成绩最差的同学竟能大声质疑讲台上发言的同学……这一切令我倍感鼓舞,无数的失败和挫折都是值得的。

在完成论文之后,我仍觉得这堂课的开放度还不够。虽然,在布置课前预习时,我放手让学生自己上网或通过其它方式去准备相关的学习内容,并准备了学生们希望我提供的所有器材。但在教学过程中,我总担心学生“误入歧途”而不时地加以“引导”;另外,在进行“磁通量”的教学时,仍是以教师讲授为主。我想,如果能够在课前预习的部分给予学生更多的指导,让他们准备得更充分,那么在课堂上的教学效果也许会更好。我会将研究继续进行下去。

[ 参 考 文 献 ]

[1] 官文栎.走进高中物理教学现场[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2] 廖伯琴主编.物理教学研究与案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 乌跃良.创建开放式教学方法的探讨[J].希望月报,2007,5:40.

[4] 罗星凯.开放探究就是开放思维[M].人民教育,2004,13-14.

4.《电磁铁》的教学反思 篇四

另外,这次公开课成功的关键在于我们把物理教学与时代的要求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1)、将课件引入课堂教学

课件辅助教学,集图形、图象、声音、文本处理于一体,使教学既有连贯性又有灵活性,学生接受信息速度快、容量大,记忆深刻,效率增高,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传授者为教学过程中的指导者和引导者,刺激学生的记忆和理解。

(2)、对初中生物理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

这次公开课,为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我们把书本上的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留足学生创造的空间,让学生针对研究问题,在猜想和假设的基础上,制定计划,设计实验。通过他们自己设计、自己动手、自己总结的简单易行的实验,加深了物理知识与生产生活的联系,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动手机会,从而增强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节课上,使学生明白了各种自动化工程很多都是电磁铁的应用,有一种自己会制造的成功的喜悦,极大的激发了他们对物理的兴趣。

(3)、物理思维方法的培养

5.幼儿园《电磁铁》教学反思 篇五

在教学和各位老师给出意见后,反思如下:

第一,有关材料的准备。学生实验过程中,剩磁现象比较严重,但这个现象其实是可以通过材料的准备来避免的。我在教学设计的时候,只是想到如果学生提出“为什么断电后还是会有几枚大头针吸在电磁铁上”这个问题,老师就口头解释原因,而没有在课前从材料上下手――烧铁钉,将生铁变成熟铁,这样不仅可以排除实验中出现剩磁的现象,还能为后面的探究实验节省时间。

第二,有关重点的侧重。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较多,上课时间极为紧凑,如何省下时间留给环节二中的探究实验呢?在制作铁钉电磁铁这个环节中,我的教学设计是――学生阅读电磁铁的制作方法,简单交流后,直接制作,虽然省了时间,但是有的学生不会固定两头导线,导致在接下来实验时导线松动,影响实验效率;同堂异构的乐滢滢老师,她的教学设计是教师详细地讲解演示,使学生对电磁铁的制作方法更明确,但这样花的时间非常多,导致最后一个环节的第二部分没有时间完成。

在研讨的时候,有老师提出一个方法,我觉得很不错,可以借鉴:课前将每个电磁铁完成一半的制作,课堂上有选择性地演示(如选择压线的内容),学生有极强的模仿能力,看着已经做了一半的电磁铁,如何绕线,如何压线,肯定不在话下,这样既可以顺利制作完成电磁铁,又能节约很多时间,一举两得。

第三,有关放大的效果。本以为导入的环节用身边的发夹能让人眼睛一亮,但事与愿违,教学效果并不好,原因就是我准备的发夹太小,学生看得不清楚。因此,要将小发夹换成大发夹,电磁铁的线圈数量也要变多,这样现象才会比较震撼,才有吸人眼球的作用。

第四,有关其他的细节。

1、整体风格太“收”,当学生的回答是自己想要的答案时,马上说“好”,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太少。

2、有的提问和接话不够巧妙,需要在平日的教学中注意。如课前要充分预设,多想几种方案,这样才会有好的应对。

6.磁铁玩具教学反思 篇六

鄂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

皂市小学 汪虹

在科学课的课堂教学中,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学生对周围的世界(特别是身边的有趣现象和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望,我们的科学教师只有细心呵护好孩子们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有的放矢的引领学生探究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才能使学生学习科学的过程成为一种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同时,教师更要发挥好学生科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合作者的作用,帮助学生及时获得成功的体验。因此在本课教学中,通过两个探究磁铁的活动,我组织指导学生进行了一次有趣而大胆地探究尝试。在导入新课伊始,我向学生出示了一个他们既熟悉而又陌生的钓鱼磁性玩具。学生们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其中产生的问题所吸引,思维的火花立刻被激活,探究磁铁的兴趣也被激发。这样,学生们有了探究磁铁的兴趣,就以饱满的热情和积极的态度去认识各种形状的磁铁,探究磁铁的基本性质,了解磁铁在生活中的应用,较好地完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这堂课以“探究”为主线,我设计了“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和“磁铁各部分的磁性强弱一样吗”两个探究活动。并给学生充分的探究时间和充足的探究材料,鼓励学生设计多种实验方法来探究磁铁各部分磁性的强弱情况。活动中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采用小组合作方式,共同探究。在学生遇到困难时,给予启示,在学生取得成功时,给以鼓励。

课堂教学实践证明,学生是非常喜欢这样的科学探究活动。教师只要正确地引导,创设一定的情景和空间,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学习资源,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潜能就会得到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个性就会得以张扬,学生的创造思维就会得到发展,教师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就能落到实处。

当然这节课也有一些不足之处需要我在教学上进一步改进和探索。

1、学生探究的意识不浓烈。在“玩”磁铁的时候很不关注现象,没有从现象有意识的去思考磁铁有可能存在的性质。

2、学生交流时语言的表达不尽如人意,表现在不会运用恰当的词语,语句不完整等等。

3、第一个探究活动“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我引导得比较细致,用的时间多了些,使得第二个探究活动“磁铁各部分的磁性强弱”没有更多时间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法。

7.电磁场与电磁波实验教学研究 篇七

电磁场与电磁波是电子信息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要求从事电子信息技术的人员必须通晓和掌握电磁场与电磁波的基本特性、分析方法及其应用。学习本课程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学习, 能熟练地较系统、深入地掌握电磁场与电磁波方面的基本理论及其应用, 为学生将来从事这方面的工作以及进一步深造打好理论基础。

由于该课程理论性强, 概念抽象, 具有“看不见、摸不着”的特点, 导致该课程一直处于教师难教, 学生难学的状态。实验教学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以使学生通过实验环节将课程中所学习到的理论加以理解和应用[1,2,3]。

1 实验教学现状

由于硬件实验所需的实验仪器昂贵, 利用率低, 而且很多对应实验内容过于陈旧, 主要局限于微波的干涉和衍射等, 同时这些实验仍然不能改变电磁场与电磁波“看不见摸不着”的问题, 因此青岛农业大学理学与信息科学学院一直未开设相关实验。

基于以上原因, 该院从2014级开始, 在教学过程中, 引入软件仿真实验。

2 软件仿真实验

利用MATLAB软件仿真电磁场的分布, 模拟电磁波的传播, 有效解决电磁场与电磁波“看不见摸不着”的问题, 将理论问题具体化, 抽象问题可视化[4]。

2.1 实验项目设定

根据教学重点和专业发展, 针对电磁场理论和电磁波传播, 设计实验项目。

结合教学实际, 该院从2014级开始, 对电子信息类相关专业的《电磁场与电磁波》课程增加8个学时的实验, 并全部设为仿真实验, 主要针对静电场、恒定磁场、边值问题、均匀平面波的传播等内容设置相关实验。

2.2 实验课程的开展

(1) 理论知识讲解。首先对相关实验的理论知识重点讲解, 并要求学生对Matlab软件的使用有一定的基础, 并在课堂上教师首先演示如何使用Matlab进行仿真模拟。

(2) 明确实验目的, 要求学生根据实验目的结合理论知识进行程序编写。此项主要锻炼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水平, 以及如何将数学公式用程序描述出来, 并进行画图演示。

(3) 分析实验结果。结合理论知识, 分析实验结果。要求学生能够根据理论知识解释实验现象, 并能根据仿真结果修改完善仿真程序。

(4) 能力提高。对实验做出改进, 比如二维显示变三维显示, 能够模拟更复杂的电磁场与电磁波分布。

在整个实验过程中, 一定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 重点在于锻炼学生的编程能力和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2.3 仿真实验举例

下面以一个正方形截面的无限长金属盒为例, 利用有限差分法模拟静电场电位分布, 说明整个实验过程。盒子的两侧及底部的电位为零, 顶部电位为100V, 求盒内电位分布[5]。

2.3.1 实验原理

有限差分法是数值计算中应用得最早而又相当简单、直观的一种方法。其基本思想是将场域划分为网格, 把求解场域内连续的场分布用求解网格节点上的离散的数值解来代替, 即用网格节点的查分方程近似代替场域内的偏微分方程来求解。

2.3.2 实验目的

(1) 掌握有限差分法的原理与计算步骤;

(2) 理解并掌握求解差分方程组的超松弛迭代法, 分析加速收敛因子的作用;

(3) 学会用有限差分法解简单的二维静电场边值问题, 并编制计算程序。

2.3.3 实验步骤

通常将场域划分成足够小的正方形网格, 则将电位函数满足的拉普拉斯方程写成差分形式为:

同时将边界条件进行离散化, 整理成边界节点上的已知数值, 然后求解各节点电位。如果节点的个数过多, 计算量将会很大, 因此通常使用迭代法。而为了提高收敛速度, 实际中常采用超松弛迭代法。查分方程为:

其中α称为加速收敛因子, 其取值范围是1≤α<2, 当α≥2时, 迭代过程将不收敛。加速收敛因子α有一个最佳取值问题, 但随具体问题而异。对于第一类边值问题, 若一正方形场域由正方形网格分割 (每边结点数分别为m和n) , 则最佳收敛因子α可按下式计算:

利用超松弛迭代法编写MATLAB程序流程图如图1所示。

2.3.4 实验结果及分析

根据各节点电位画出电位分布曲线图如图2所示。

由分布图可知金属盒内点电位的分布越靠近中间越高, 越靠近金属盒顶部电位越高。

收敛因子与迭代次数的关系, 如表1所示。

从结果可知, 收敛因子选择1.56迭代次数最少。

2.3.5 能力提高

以上实验过程只仿真了电位的二维分布, 如果有能力和时间, 建议学生可进行电位分布的三维仿真, 结果将更加形象直观。

3 结束语

在电磁场与电磁波实验教学改革中, 引入MATLAB仿真实验, 将抽象的电磁场形象化、可视化, 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场”与“波”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更能促进他们不断深入学习和研究。

摘要:本文针对“电磁场域电磁波”课程特点和实验教学现状, 引入了软件仿真实验教学方法, 并给出了实验课程的开展过程。实践证明该举措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了教学效果。

关键词:电磁场与电磁波,仿真实验教学,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代秋芳, 王卫星, 等.“电磁场与电磁波”实验课程建设与实践[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 2014, 36 (2) :94-95.

[2]刘亮元, 贺达江.电磁场与电磁波仿真实验教学[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0, 29 (5) :30-32.

[3]罗霞, 罗阔, 李震, 等.电磁场与电磁波实验教学建设与探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5 (9) :87-89.

[4]吕秀丽, 牟海维, 李贤丽, 等.Matlab在电磁场与电磁波实验教学中之应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0, 29 (2) :110-112.

8.《电磁铁》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八

关键词 电磁场与电磁波 教学方法 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4-0001-02

《电磁场与电磁波》是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类及电气信息类专业本科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在大学物理的电磁学部分的基础上,应用高等数学作为工具,进一步研究宏观电磁场的基本规律及分析计算方法,使学生熟悉重要电磁场问题的数学模型的分析计算方法,掌握“场”与“路”这两种既相区别又相联系的思想,具备对简单电磁现象和电磁过程用“场”的观点进行定性分析和判断的能力。本课程的学习,为学生以后从事微波技术、天线、无线通信、电磁兼容等领域的研究打下了必要的基础。

但是该课程是公认的难教难学的课程之一,其理由是:公式繁多、内容抽象。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改进教学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一、课程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校电子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自动化等专业开设了《电磁场与电磁波》这门专业基础课,理论学时为56学时。而本课程理论性比较强,学时略显紧张。

在教学中,存在着以下问题:(1)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某些公式过多地推导,占用大量授课时间,提供给学生的信息量大为减少,引起教学效率低下。(2)本课程理论性强,概念高度抽象且繁多,公式推导多、计算过程复杂,使得教师难以生动形象地讲解,课堂相对枯燥单调,学生难于深入理解课程内容,普遍缺乏学习兴趣。(3)本课程对学生空间想象及数学知识等方面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坐标变换、微积分等数学知识的应用更是贯穿整门课程。数学功底不好的学生,尤其容易产生畏惧心理。(4)本课程理论及各种公式的记忆、理解、掌握和具体运用,都有一定的难度,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教学方法的探索

1.科学划分教学内容

在课程安排上,从矢量分析入手,使学生掌握矢量代数和矢量微积分,运用矢量分析方法使得公式简明确切,然后采用公理法逐步建立电磁模型,介绍静电场、静磁场,再由时变场得出麦克斯韦方程。在授课中,以大学物理相关理论为基础引出本课程中的知识点。除了电磁场的基本性质和基本规律,授课内容还包括传输线理论及其应用、波导和谐振腔、天线和辐射系统,使学生能应用背景知识理解基本的电磁模型。另外,在课堂上适当地讨论相关的技术应用,如喷墨打印机、极化滤波器、静电屏蔽、多普勒雷达等内容,加深学生对电磁场理论的理解,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根据教学计划中的教学内容,将教学知识点进行梳理划分,对于重、难点部分,由教师课堂授课完成;对于拓展型知识点,如相关的技术应用,由教师在课堂上引出,与学生进行少量讨论,主要由学生在课外查找相关资料自主学习完成。例如,静电场中电位函数的边值问题的求解,将知识点划分成不同的层次,分离变量法、直角坐标系中边值问题为讲授型知识点,由教师课堂授课完成,而对于圆柱坐标系中边值问题的求解、球坐标系中的边值问题以及等电位线的描绘为拓展型知识点,由学生课后自主学习完成。

2.多媒体教学与板书相结合

对于这类难教难学的课程,单一的板书教学方法已不能适应教学需求。对于抽象、深奥的问题与概念,采用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代替板书,以形象、生动、直观的方式展现,并且用字体、颜色的变化突出教学重、难点,使学生能很快抓住学习的重、难点,从而保证听课效果。对于一些抽象图形,比如行波和驻波的实时变化波形、平面电磁波的传输过程、波导中电磁波的场结构等,很难用语言来准确描述,但结合多媒体手段,如采用Flash动画来进行演示,可以直观而生动地表现出来,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且使用多媒体教学,减少了教师板书的时间,增加了教学信息量,保证了教学进度,提高了教学效率。另外利用多媒体课件可提供一定的课外材料供学生分析,让学生了解理论知识以外的应用知识。

但是,仅仅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全部教学也是不恰当的,多媒体教学加快了教学速度,留给学生消化理解的时间减少,导致学生不能很好地进行理解。且较多知识点涉及复杂数学推导及计算,如果只在课件上播放,学生很难跟上教师思路,影响教学效果。而板书教学使学生容易跟上教师思路,更好地参与课堂学习。所以,单纯的板书或多媒体教学都不是理想的教学手段,只有适当的板书教学配合形象生动的多媒体展示,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3.理论与应用实例相结合

《电磁场与电磁波》是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内容抽象、理论性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觉得理论与应用脱节,没有学习兴趣。事实上电磁场理论有广泛的应用背景,尤其是通信、军事等领域。因此,在课堂授课中教师可以增加与理论密切相关的应用背景知识,列举一些工程实践和日常生活中电磁理论应用的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逻辑思维与创新思维。如磁悬浮列车为什么会悬浮,微波炉中为什么不能用金属碗,隐形飞机为什么会隐身,以及静电复印工作原理、医学中的微波治疗、磁共振成像技术等,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本课程的重要性,提高学习的主动性。但课堂上教师提出的实例,要与课堂所学理论内容有所关联,且应用实例的讨论不可过多,以免压缩正常授课内容。通过学生自由讨论之后,教师适时进行点拨,再进一步结合课堂教学知识点进行归纳讲解,强化所学内容,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所学内容。

4.采用多种教学方式

教师应该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吸引学生注意力,如使用启发式教学,适时地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在设计问题时,应该设计能够使学生思考的问题,而不是简单的是非判断题。例如,在提到旧知识点时,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使学生回忆学习过的内容,查漏补缺。教学时可以设置探究式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及创新能力。提及拓展型的应用实例时,教师先启发学生进行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自由讨论,然后加以提示进一步启发。同时,教师提问的过程,也是师生交流互动的过程,通过观察学生的回答,把握学生的学习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进度,从而提高教学质量。endprint

传统的教学为填鸭式教学,偏重教师讲授,课堂气氛单调。我们可以尝试开展互动式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穿插学生讲课及自由讨论等形式,更多的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课堂上鼓励学生勇于提问,对课本上的例题可采用学生先进行讨论,再让学生讲解,最后教师进行点评的方法。或者对于小部分课程内容,由部分学生主讲,再由教师点评及总结归纳。每一章学习结束后,可让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归纳所学重难点,写出自己的学习笔记。这些措施充分地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还要注意讲授的形象生动以及类比法的应用。例如讲解方向导数和梯度的概念时,教材中定义梯度幅度为标量的空间最大变化率,方向为标量增加率最大的方向。如果直接按照书上讲解,学生会觉得概念抽象。但如果换种方式,将生活中常见现象联系起来,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如可以使用山这个例子来讲梯度的概念,最陡的方向就类似于梯度。教学时,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巧妙运用类比,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避免概念上的混淆。比如静电场与恒定电场、静电场与恒定磁场、麦克斯韦方程组中的时变电场和时变磁场,都存在可类比的地方。而对于小的知识点,比如矢量的点积和叉积,散度和旋度,也都有类比的地方。通过类比,可加强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

5.运用网络做好课后辅导工作

在高校教堂教学以外,教师很难见到学生,难以确切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除了固定时间地点面对面答疑,还可利用网络进行即时的课后辅导工作,将网络教育与课堂教育有机地融合起来。当学生在学习中有疑问时,可采用电子邮件或QQ等交流方式,即时与教师进行沟通,寻求帮助。教师还可以建立QQ群,与学生进行课后的互动交流,学生也可将问题在QQ群中提出来大家一起讨论。教师可以建立与课程相关的网站或博客,将授课的课件、动画演示、拓展资料等挂在网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方便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同时积极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了解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以及热点问题,进行自主的探究式学习。借助于网络,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从课堂上拓展到课堂下。

6.建立多元评价机制

在学生的成绩考核中,可以将平时成绩按一定比例纳入总的成绩计算中。在平时成绩中,除了学生的考勤分、课后作业分以外,还要将课堂成绩作为额外的分数进行考核。比如在课堂上积极回答问题,讲解例题的同学可以适当加分作为奖励,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周希朗,何广强,王君艳,李旭光.浅谈“电磁场”平台课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2,(3).

[2]吕芳.启发式教学在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中的应用[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1).

[3]吕文俊,徐立勤.“电磁场数学方法”课程中的类比教学法[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0,(5).

[4]代秋芳,刘洪山,代芬,谢家兴,罗霞,赵懿琨.情感教育在《电磁场与电磁波》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2012,(10).

9.有趣的磁铁教学反思 篇九

华店蓝天小学---张京亮

我认为低年级学生学科学,总要通过动手实践,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然后教师再用规范的科学的语言去总结。

磁铁对学生来说真的不陌生。在学习前就曾问过我好几次:“老师我们什么时候学磁铁呀?”这充分证明了他们学习的热情。

正因为他们的不陌生,而又认识的不充分,所以在导入时我设计了几个简单的问题如:“你对它们有哪些了解?”“你还想了解它的什么知识?”等,激起了他们的兴趣。

“做中学”让他们自己动手去做实验,虽然他们并不能准确描述,但是他们发现的正是一些伟大的发现。如:有的学生发现“一个磁铁能推着另一个磁铁跑”这正是“同极相斥”性质;有的学生发现磁铁能吸硬币,这正是“磁铁不仅能吸铁,还能吸镍、铬等金属。”学生带给我的启示也是很多的。当我认为只有条形磁铁能指南北时,有学生给我争辩,他认为蹄形磁铁也可以指南北,但也许他的描述不准确,也许我的思维已经被条条框框圈得太不活跃了,我一直不太理解。当他用绳系住了蹄形磁铁中间,然后悬挂空中时,我才恍然大悟:原来如此!

10.磁铁的两极教学反思 篇十

1、语言不够贴近三年级的学生,在问题导出部分我问了这样一个问题:“磁铁有什么性质?”。三年级的学生还不理解“性质”是什么意思,以至于回答时都答不到点子上。语言组织上还有待加强。

2、材料的发放问题。我是安排组长上来领材料的,但这节课有几个实验,组长频繁的上来领,很浪费时间。但如果一开始就全部发放下去又怕学生乱玩,三年级的学生自控能力是比较差的。现在考虑后觉得可以把材料分好后用袋子密封起来,标好号,需要用时就取相应的袋子。这样既节省时间又能防止学生乱拿。

3、讲解实验方法时有点仓促,不够清晰,导致有的小组操作时方法不准确。实验前应提醒一下接触过磁铁的回形针已经被磁化了,不能再用于实验。实验时磁铁最好能挂起来,而不是让学生拿在手里。

4、没有及时评价学生。评价应该融入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恰当的评价能保护、推动学生的积极性。遗憾的是这节课上我没能把握好机会及时的评价学生。

总之,对教学内容的选择、组织不仅要体现“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还要遵从学生能力形成的基本规律,有机的建构一个有利于学生不断深入探究的、有序的、可行的教学过程 。

当然,本节课我还是很有收获的,几位老师给我一些建议:

1、课前实验的重要性。

在课前备课时,教师一定要进行课前实验,不仅熟悉了实验过程,更能发现在这个实验过程中学生容易出现什么状况。在分组实验前,可以给学生正确地引导,提高学生分组实验的成功率,提高科学实验课堂的效率。 山湖小学蔡老师说,可以将磁铁捆绑粗一点的棉线,防止回形针收磁力干扰。

2、学生分组实验时教师一定要巡视到位。

学生分组实验时,教师的巡视不能流于形式,一定要深入学生的实验中去。关注他们的实验过程和实验记录,以便能给出现的问题及时地引导。

3、学生实验的数据选择要有针对性。

科学实验课主要就是让学生通过分组实验获取数据,用这些实验数据来验证自己的猜测,如果数据出现偏差,必然会给科学规律的揭示带来困难。教师在关注学生实验的同时关注他们的实验数据,有针对性地进行选择能提高课堂效率。

11.《电磁铁》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十一

在现行高中物理教学体系中,电场强度是学生学习电磁场过程中接触的第一个物理量。可以说,“场”概念的形成是困难的,而教学中的一些盲点则是造成这一困难的重要原因。现行教材普遍在介绍电场强度之前直接铺陈“电荷周围都存在电场,电荷与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就是通过它们的电场发生的”。然而,由于教材无法对电场的物质性做更多的确证,因此就造成了引入的生硬与学生接受的困难。近年来的研究探讨了用比值定义法合理架构电磁场中相关概念的方式,然而仍然忽视了比值定义法前的“试探”环节。

值得说明的是,由于库仑定律知识造成的负迁移,学生往往会十分“便捷”地得出电场强度的表达式,而未能充分理解建立这一概念的必要性和经历过程。可以说,理解电场、建立电场概念的契机是稍纵即逝的,学生往往会熟练地运用电场公式解题,而对场的内涵与意义颇为“无感”。事实上,电场的理解需要足够的体验和感知,也即需要学生建立起一个理解电场的思维框架。而建立这一框架的必要性和原始动机就是“试探法”。传统教材体系将试探的思想与方法隐性处理,使其淹没在细节之中。

二、试探法的内涵与意义

同样以电场强度为例,电场作为一种物质,具有多方面的属性,而电场强度仅反映其力的性质。再如电势,则反映了电场电势能分布的特征。在这一基础上,应该明确的是试探要有对象性,即要分清试探的对象是什么。

在更普遍的意义上,试探本是物理研究的基本思想和基本路线,是研究者把握研究对象物理特性的基本方法。正如曹则贤先生所言:“物理学研究的关键对象是各种自然现象之所以发生的原因,即因果关系(causality)。因此,物理学在许多场合下表现为描述一个存在的体系对外加激励(excitation)的响应(response),关于这个体系的物理学就浓缩在相应的响应函数中。”[1]物理学家这种“激励—响应”的研究模式与用语习惯已被广泛迁移,如生理学、心理学中称“刺激(干预)—反馈”。

若以科学哲学的视角,“试探”的背后反映的正是近代以来“求力科学”的本质特征。如科学史家吴国盛教授所言:“近代科学是一个攻击型的、进取型的……把自然物抓起来关到实验室里去,让它处在一个非自然的状态之中,考察它们在不同的非自然条件下必然会有什么样的反应,这就是实验。实验就是在一个极端条件下让自然界把自己的规律给显示出来……自然条件下不大容易显示那些由于人工干预而必然会产生的规律,怎么办呢?只有到实验室里面来,让它处在高温、高压、高浓度、高密度、高磁场或者是特别低的低温、低压、低浓度,总而言之在一种非自然状态下,自然的因果规律就能够显露出来。这个所谓因果规律,其实就是一个刺激和反应规律,本质上是一种服务于控制的规律。这就跟驯马一样,你捅它一下看它有什么反应,如果你掌握了这个马的所有的刺激反应规律,那么这个马你就驯服了,因为你知道如何控制这个马,知道它会有什么样的反应,所以这个马你就不怕了、就不陌生了,你就可以驾驭这个马了。近代科学的理想就是驾驭自然界。通过在实验室里不断地、反复地对自然界进行各式各样的刺激,我们掌握了自然界的刺激-反应模式。”[2]

虽然这些论述呈现的主要是科学哲学家的语汇与反思,但是这仍然有助于我们理解“试探法”反映的物理学本质。试探法的教学就是要让学生伸出试探与干预的思维触角,去有意识地、大胆地试探研究对象、干预研究对象。而高水平的试探就是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而定量地试探,也就是实现对“实验条件”的“操控”。基于以上理解,我们才能对“试探法”产生足够的重视,进而找到教学的正确方向。

三、试探法教学的要点与策略

1.显化试探法的地位

现行教材对“试探”仅在“试探电荷”部分出现了一些隐晦的描述,甚至改“试探电荷”为“检验电荷”,这不足以凸显试探法的地位与价值。因此,教学中应该明示“试探法”的名称,强调其在整个研究中的地位,并且教师应该将这种方法做普遍化的推广。以上做法都意在使学生意识到,试探这种方法是比比值定义法、控制变量法更加普遍的物理学研究方法,甚至是最基本的模式。进一步,教学中应该将试探法与比值定义法做出合理的连接和整合,明确电场强度、磁感应强度教学中“试探-比较”的思维主线。

2.列举试探法的实例

单一的例子无法使学生深刻体察试探法的普遍性与灵活性。一般的描述都无法达到“直指人心”的效果。除了上述“驯马”的例子之外,教师可以指出:事实上,对于任何不熟悉的事物,仅有的且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去试探。即丢过去一个试探物与之相互作用,看看有什么反应。例如我们不知道一个封闭房间里有什么气体,就丢进去一只小白鼠,看看有何反应。再如老虎不知道“黔驴”有什么特性,就不断地去挑逗它,直到“黔驴技穷”。似这类列举的实例要体现丰富性与生动性,要使学生体验到“试探”的研究方法离自己并不遥远。

3.实现试探法的具身化理解

要实现学生对“试探”理解的深刻性,还需进行心理学层面的仔细考量。认知心理学的具身认知转向为物理教学提供了可贵的启示。认知心理学的传统将心智凌驾于身体之上,认为“身体”不过是认知的客体,对认知并没有多少价值。而具身认知观点强调“认知是具身的”:首先,认知是身体的认知,认知和思维方式受制于身体的物理属性。其次,认知的种类和性质是由身体和环境的互动方式所决定的,身体的感知觉运动性与认知的形成有着直接关联。再者,人的心智是大脑、环境和认知共同作用的结果[3]。因此,试探法的教学应实现认知过程的具身化,即应该使学生多动手、亲身体验,并且可通过游戏的形式,让每个学生既扮演试探者,又扮演试探的对象,从而在自我中心化的情境下以及亲身体验、亲身扮演中发展“试探”的意识。要让学生去干预、去控制,去感受到控制感、力量感,面对问题与研究对象不再畏首畏尾、一筹莫展。

四、反思与启示:在物理教学中落实科学本质观教育

在科学教育中落实科学本质观教育已成为近十余年来科学教育改革的重要呼声,然而如何落实则一直存在较大争议。对美国学者李德曼采用量表测量方式确定师生科学本质观的研究,已有诸多学者做出了有力的质疑。对科学本质观的空洞说教也已然遭到了普遍的否定。然而究竟如何落实科学本质观教育?有学者提出,其焦点在于“科学教师是否有意愿在自己的课堂上开启对科学看法的讨论,是否有能力在讨论中引导学生理性思维的深度发展,是否能够包容学生多样化的思考”[4]!然而以上探讨表明,科学本质观教育还有着更为切实的途径。

如前所述,“试探法”的背后是近代科学“求力意志”的鲜明特征,其来源是中世纪的基督教。“到了近代,自由的理念中已经包含了‘意志这个新的维度。它强调人要行使自己的意志自由,要做点什么。正是这样一个求力意志构成了近代科学的重要特征。近代科学是一个攻击型的、进取型的、你也可以说侵略型的知识策略。侵略谁?自然界。”[2]而以上论述表明,通过科学方法教学的合理、审慎的展开竟然可以通达科学本质的理解。其启示意义在于,最常规的物理教学本身就理当成为科学本质观教育的切实途径,然而其有效性发挥的前提是教育者对科学本质观的深刻理解,这亦是科学本质观教育的真正基础。

进一步说,科学本质观教育需要教育者深入到科学思想史的层面来理解科学,而非热衷于做肤浅的测量与空洞的宣讲。在深入理解科学思想史的基础上,物理教学也定能获得更高水平的发展,科学本质观教育的目的也会自然地达成。由是观之,科学本质观教育还须从基本而具体的科学学科教学做起。

参考文献

[1] 曹则贤.物理学咬文嚼字之三 万物衍生于母的科学隐喻[J].物理,2007,36(9).

[2] 吴国盛.从古典科学到近代科学[J].科技潮,2010(7).

[3] 范琪,叶浩生.具身认知与具身隐喻——认知的具身转向及隐喻认知功能探析[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1(3).

[4] 石翡.两种文化背景下的科学本质观之争[J].上海教育科研,2014(6).

12.电磁场与电磁波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篇十二

一、Matlab和ADS的应用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在黑板上用板书上课,但由于电磁场与电磁波有大量的数学公式,推导时非常烦琐,而且复杂的图形也很难画,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学生也失去耐心。他们不喜欢这样的学习方法,久而久之,失去了对这门课的兴趣。科技发展到今天,我们应该用最有效的方法,即计算机仿真。MATLAB是美国MathWorks公司出品的商业数学软件,用于算法开发、数据可视化、数据分析以及数值计算的高级技术计算语言和交互式环境,主要包括MATLAB和Simulink两大部分,可以动态地模拟平面电磁波和球面电磁波的传播状态,可以直观地看到天线的方向图,可以解决静态场的数值解法,有助于学生对电磁场和电磁波基本规律的掌握。传统的天线设计方法总是由设计师根据天线的分析理论以及自己的经验通过编程进行数值计算的方法来确定天线的各参数,这样做花费的时间多,精度也低,而且设计周期长,而采用现代电磁场仿真工具如ADS(Advanced Design System)、Sonnet电磁仿真软件等以现代计算机为基础的电磁场数值分析方法必将成为一种选择[1]。计算机仿真消除了学生的畏难情绪,学生很容易接受这门课,自然有兴趣学习和钻研,教师和学生从烦琐的数学推导中解放出来,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对电磁场物理规律的理解上。

二、启发式教学

电磁场既看不到又摸不着,要掌握其规律,必然涉及人类认知心理学的问题。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对于很难理解的知识,学生往往采用逃避的方式,因此,教师在授课中,既要分析学生又要分析教材。适当处理内容的复杂程度,可以将复杂的知识分成各个小知识点,各个击破,最后再融会贯通。另外,认知心理学还表明,中等程度的不确定性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2]。因此,在教学设计时,应通过适度的不确定性引起学生的探寻。特别是在解决问题时,多安排一些不确定性,让学生自己分析和解决问题。而概念性的问题则少一些不确定性。例如,向学生提问,闭合线圈如何产生电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给予必要的引导,启发其自主性思维,最终理解电磁规律。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还要考虑学生的心理感受,如今,有的学生学习目的性很强,认为将来对就业有用以及对实际有用的内容就学,对实际意义不大的就不学。所以,教师应结合实际进行教学设计,做到学以致用。例如,可以向学生提问:大家都知道电子的运动速度是很慢的,那为什么一按开关,灯就会亮呢?为什么水下通信困难呢?为什么微波炉中的食物会熟,而盛食物的盘子不会煳呢?隐形飞机是如何实现的?为什么电梯里手机收不到信号或信号很弱?学生普遍对这些问题很感兴趣,因为这都是发生在身边的实例。学生有了强烈的求知欲望,通过对电磁场与电磁波课的讲授,学生明白了原因,学习兴趣也增强了。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实验启发式教学法。以楞次定律实验为例,形象地展示当条形磁铁插入和拔出时磁场变化而导致磁通量变化,从而产生感应电流的过程,其教学思路可以概括为:提出问题→理论推测→实验验证→分析讨论→归纳概括→实践应用。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在本节的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思路可概括为:问题激发→自发思维→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实践证实→学以致用。由此可见,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推理能力、归纳总结能力、理解和应用能力都得到了提高,使得本来无形的物理过程变得有声有色。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搞活教学气氛,又能提高教学效果。

三、教学内容的改进

电磁场与电磁波的学时变少。最初是64学时,现在是48学时。因此,要对教学内容体系结构作修改,突出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尽量避开复杂的数学推导,还应注意知识体系的完整性[3]。主要调整内容如下:(1)电磁场与电磁波这门课程要求有较好的数学基础,微积分、矢量分析及场论是学习这门课的数学基础。为使学生更容易学习本门课程,这部分内容增加了2学时,以便学生集中学习场的分析方法,更好地建立场的概念。(2)由于学生先修过“电磁场理论”,因此对静电场、恒定电流的电场和磁场的学时量减少4学时。(3)时变电磁场是重点,因为这章归纳总结了麦克斯韦方程组,其地位相当于力学中的牛顿定律,此部分增加1学时。(4)删除一些大学物理中已经学过的概念,弱化极化和磁化的微观机理分析,减少静态场部分内容,只讲镜像法和分离变量法。(5)考虑到学生是电子信息工程方向,为保证教学内容的适用性,为后续课程(“光纤通信”、“微波技术”、“移动通信”)打好基础,时变电磁场、平面电磁波、电磁波的反射和透射非常重要,这部分内容增加3学时。考虑到后续课程“微波技术”要用到波导、电磁波传播模式等概念,增加了导行电磁波一章,无线传输要用到天线技术,增加了天线的辐射一章。

四、多媒体的应用

本课程的一些内容包括介质的极化和磁化、电磁波的传播、反射和透射等内容,对学生来说很抽象,很难理解,我们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用动画和图形的方式展示出来,让学生有感性认识,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但是,由于使用多媒体教学的特殊性,教师授课若只盯着电脑屏幕,就会缺少与学生的沟通,让学生觉得自己成了教学设备的奴隶,教师也无亲切的感觉,所以应适度地使用多媒体课件。例如,在讲波动方程一节,先在多媒体上放映一个舞蹈演员拿着一根丝带上下振动,此时,丝带上出现波动,波沿垂直于丝带振动的方向传播出去。学生很容易理解这是一种机械波,以及波是如何形成的。因为电磁场不能用眼睛看到,可以用电磁波类比机械波,可以看成电场在x方向振动,波的传播方向是z方向,磁场在y方向振动,波的传播方向也是z方向,这就是TEM波。此时学生对电磁波有了感性的认识,那么,它具体什么样?数学又如何表达?感性如何上升到理性?这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通过以前学过的知识,通过电磁场的波动方程可以推导出电磁波的数学表达。因为波动方程的推导比较重要,若此时采用多媒体教学,学生很难跟得上,对知识也是一知半解,印象不深。因此,对基本概念的理解,要采用板书的形式,虽然板书速度较慢,但增加了与学生的互动,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与教师的思维保持一致,提高了教学效果。因此,教学实践中应采用板书与多媒体相结合的方式。

五、考核方式的改革

(一) 考试方法改革

注重平时成绩的考核。以前平时成绩只靠出勤来考核,现在增加了平时作业的成绩,平时作业占总成绩的10%;组织课堂小测验,这部分成绩规定为10%。于是平时成绩占最后总成绩的20%,这样调动了学生平时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

(二) 题库建设

电磁场与电磁波期末考试共有20套题,每套题有详细答案,随机抽取考题,体现了公平性。课程的主讲教师毕业于不同学校,课程负责人是副教授,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其余主讲教师分别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吉林大学、南京邮电大学和昆明理工大学,这使得整个教学队伍对电磁场与电磁波的本科教学在国内的状况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有助于题库建设。

经过几年的努力,电磁场与电磁波课程改革已取得了初步成效,教学效果也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学生从以前的怕学、厌学这门课程转变为喜欢学这门课程,考试通过率较以前有所提高。使用的是自己学校教师编写的教材,2011年获得校级优质课。电磁场与电磁波教学实践表明,作为一门课程的教学,应因材施教,在各个教学手段上下工夫,而且教师应具备好的教学理念,最终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摘要:电磁场与电磁波是电气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电技、通信等各类本科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主干课程,该课程内容抽象,数学推导多。基于该课程重要又难学的特点,本文结合对这门课多年的教学研究,从计算机仿真软件的应用、理论教学手段的改进、多媒体的使用和教学管理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讨论,实践证明这些方法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电磁场与电磁波,多媒体,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边莉.电磁场与电磁波[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9:224.

[2]皮连升.教学设计———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228.

13.《磁铁的磁性》教学反思 篇十三

一、以学生为主体,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

科学课程理念要求“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人人参与、人人发展。”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参与以探究为目的的科学活动、教师和学生相互促进,相互启发,教师要真正成为学生探究活动的引领者、合作者和亲密的合作伙伴。在教学中,我始终认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出发点是学生的需要,而教学最终落脚点则是看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收获和发展。《磁铁的磁性》一课,就是让学生亲自去观察研究生活中最熟悉的――磁铁,从中获取最多的发现。让学生学会比较、学会观察与探究,教师要组织学生合理有序地进行这一系列活动。磁铁是学生很熟悉的事物,从身边的事物展开研究更能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而且经常玩磁铁的学生对磁铁的知识已有一定的认知,用磁铁作为研究对象调动学生的以往经验研究起来也比较容易,易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尤其在学生观察过程中,充分放手让学生按照自己的计划、自己的想法自主探究,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并且给学生们适当的引导。让学生感受到老师也是他们中的一员与他们共同观察。这样学生就有浓厚的.兴趣想要成功、想要发现别人没有看到的现象的愿望,所以探究的热情也就异常的高涨。学生在分组活动时,观察、探究的很仔细,提出了很多我都没有想到的问题。每发现一个问题他们都会很兴奋的告诉我,让我参与到他们当中,在他们发现的问题中有很多缺少研究价值的,这时我也没有加以阻拦。而是引导他们发现其它有价值的问题,充分保护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自己的经历、自己的成功。

二、抓、开、放、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实现了课堂信息的共享。

《科学》课具有很大的开放性,科学课的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强调丰富性、多样性。由于教材内容略显单薄,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所以课前布置学生收集相关资料,课上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因为要争取“独家新闻”,同学们对查阅知识和交流共享非常感兴趣。学生收集资料非常丰富,课堂显得格外生动和充实。

在课堂上同学们彼此之间津津乐道地交流共享着课前收集的大量资料,讲解他们所了解的相关的知识。老师也为学生收集了各种进实物及图片,学生在观察描述的过程中,很容易就明白了磁铁的基本特点。此外,利用电教媒体(视频资料)解决了教学中的难题。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开阔了他们的眼界,使他们的认知程度得到提升,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独立学习的兴趣与收集、提炼信息的能力,开拓了学生的思维,真是一举多得,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磁铁的磁性》一课是以观察探究、小组合作方式为主线,组织学生观察探究活动。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运用多种感观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方式观察探究磁铁的活动,并且在观察探究活动中能够发现日常生活中未能发现的秘密,努力做到遵循儿童认知发展的规律,促使学生建立自己的观点和概念。自己在备课时不断的思考:为什么要提出这样的问题?问题提出后学生会怎么想?会做出什么反应?根据不同的反应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因为学生对于这部分知识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所以在教学中不用处处讲解,而是让学生多进行实际观察、研究,真正实现探究。让学生亲自动手,动脑以及用眼观察、有手、脑去探究,获取新知识。亲身体验到探究过程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多种能力和小组合作精神,使他们真的像科学家那样去认识事物,再现科学发现的全过程。

上一篇:五年级作文:雨天下一篇:小手拉大手,文明伴我行和防溺水班会记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