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走进校园观后感(精选7篇)
1.戏曲走进校园观后感 篇一
9月12日,天等县城关小学举行xx秋季学期一年级新生“开笔礼”暨“戏曲进校园”活动。通过参加活动,我看到了精彩的戏曲表演,也对戏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活动中,我感受到戏曲是我国传统艺术的瑰宝,需要有人去延续传承。其中,最让我感兴趣的是黄梅戏。据了解,黄梅戏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也是与徽剧、庐剧、泗州戏并列的安徽四大优秀剧种之一。黄梅戏源于湖北、安徽、江西三省交界处黄梅一带的采茶调,清末传入毗邻的安徽省怀宁县等地区,与当地民间艺术结合,并用安庆方言歌唱和念白,逐渐发展为一个新生的戏曲剧种,一度被称为“怀腔”“皖剧”。黄梅戏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成为演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5月20日,黄梅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活动结束后,学校要求每位同学制作一份有关戏曲内容的手抄报,我选择的就是以黄梅戏为主要内容的手抄报。我在网上寻找了有关戏曲的知识和图片,并把它们摘抄到手抄报上。制作手抄报让我对黄梅戏有了更深的了解。
2.戏曲走进校园观后感 篇二
一、长期以来我国高校进行昆曲艺术教育中的挑战困境论述
(一) 大学生的昆曲艺术审美大众和精英化对抗局势过于深入
随着人民生活质量和文化素质的不断提升, 审美文化在空间上呈现多重类别, 表现出大众和精英审美文化的全面冲突迹象。所谓大众审美文化, 就是基层人民休闲、娱乐的专属工具;相比之下, 精英审美文化类活动, 倾向于个中成员心灵陶冶和精神提高结果, 有着此类素养的人毕竟不多。透过某类层面观察界定, 从明清传承到现代的昆曲, 便是精英文化发展过程中对传统戏曲发挥作用的代表性产物, 当中蕴藏着封建统治阶级、明清文人墨客, 以及近现代知识分子的思维要素, 往往透过昆曲不同形式的唱词、腔调、剧本内容和舞台身段表现出来。想要令周边观赏人群更加细致地欣赏并感受到昆曲独特的艺术魅力, 并且能够自觉地延伸到相关社会意识形态评判层面之上, 就必须从思维灵活和素养较高的大学生群体入手, 督促相关指导教师, 借助最新技术设备吸引学生注意力, 在今后的自主学习中形成较高的文化知识内涵和艺术综合性鉴赏技能。
如今我国正处于信息、消费的繁盛时代, 人们的视听途径多种多样, 同时衍生出对全社会时尚、经济的推动浪潮, 包括时装、流行音乐、旅游观光、汽车驾驶等文化产物, 从根本上整改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的生存发展体系, 至此不同人员审美理念和社会景观也存在较大差异现象。大学生作为时代的主人, 长期身处此类复杂化生态文化环境之中, 他们的审美倾向和以上时代文化特征紧密关联, 却不可避免地形成和昆曲艺术审美教育的厌倦对抗局势。
(二) 大学生对于昆曲潜在的艺术元素程式不了解, 学习中产生诸多不适感
中国传统民族艺术, 尤其是昆曲艺术, 对于内部要素衔接程式规范要求极为严格, 如戏曲中的人物造型、唱腔、化妆方式, 以及角色的任何动作细节等, 都不容许衍生任何偏差迹象, 可以说, 正是此类程式化凸显的表演风格, 才造就了昆曲艺术的理想美感效果。透过客观层面观察, 昆曲可被划分到形式美艺术行列之中, 其利用各类形式要素加以自由组合, 换取前所未有的美感效应。而人们在进行戏曲欣赏期间, 经常出现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的模式。尽管说, 部分戏迷对于昆曲的某些剧情、唱段等了若指掌, 但还是如痴如醉地沉浸在艺术欣赏情境之中, 这可以说和其感知体验到富有程式美感效应的艺术元素, 有着直接性关联。可是大学生长期接触外国最流行的艺术文化, 对于传统昆曲艺术程式几乎是一无所知, 不理解演员一句话为何要唱如此之久, 旋律为何不停旋绕, 走路又为何如此奇怪, 如若教师不能在合理时间内予以解释指导, 至此过后, 大学生群体想要顺利地透过以上表演规范体验昆曲艺术的独特魅力, 便显得更加困难了。
二、新时期背景下在高校布置拓展昆曲艺术教育传承活动的必要性研究
(一) 大学生内心对于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整体上还是较为强烈的
自从青春版《牡丹亭》在我国各高校巡回演出之后, 每到谢幕阶段, 周边观赏的大学生都会急着拍手称赞。他们之所以内心如此激动, 是因为他们潜意识里有着对传统民族艺术的一种永恒渴望情感, 几乎完全被中国式的美感元素所全面震撼。单纯结合文化角度审视, 中国古典文化, 尤其是昆曲的艺术元素, 在剧场中会产生极为强烈的震撼作用, 使得原本在大学生内心过于晦暗的民族美学感知态度, 得以重见光明, 民族骄傲感至此全面复苏。实际上昆曲艺术在我国经历了由盛到衰的过程, 加上西方自由文化艺术的不断冲击, 使得处于时代顶端的年轻群体, 习惯了观赏西方的芭蕾舞、交响乐, 以及莎士比亚的戏剧, 同时更存在对自身民族文化坐标归属的质疑情感。而自从昆曲艺术成功步入高校教育机制之中, 有关内部广大学生掩藏已久的一种民族文化记忆, 开始被全面唤醒。
(二) 昆曲剧目内容和现代大学生实际生活、内心状况产生一定的共鸣
结合于丹、易中天经典现代解读引起的国学热研究, 将经典艺术细致地融入到现实生活环境之中, 不单单是进行外部推广宣传, 实质上是进行个体成员最真实的内心情感呼唤。大学生平常生活中的某些特殊情感, 在其接受昆曲艺术教育和欣赏的环节中, 自然地和特殊人物际遇相互融合, 随之怦然心动, 这便是此类年轻群体在懵懂中一直无法真切了解的元素。如果一类艺术作品, 能够借助其特有的演绎形式, 将情感自然地释放出来, 那么任何人都会因为此类震撼结果而备受感动。如若想尽快令昆曲艺术和现代大学生实际生活、内心思维模式, 产生有机共鸣效果, 那么平常的文化理念渗透教育, 就显得格外重要, 毕竟人性, 不管对于我国古往今来的任何人文环境, 都是比较适用的。
三、在高校顺利落实昆曲艺术教育事务的引导策略内容解析
自从我国实施对外改革开放政策后, 加上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不断发达, 涉及西方各类艺术文化元素, 开始直接对我国传统民族艺术和社会文化体系, 造成深度冲击, 大学生作为时代的主人, 永远走在时尚潮流前沿, 其中对于艺术欣赏和审美的选择结果众多, 途径更是五花八门, 这便为今后我国昆曲艺术的推广和有机传承, 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危机。尽管说现阶段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进展得如火如荼, 高校更设置了戏曲艺术教育交流平台, 但是大学生群体因为其特有的身心特征, 从事任何活动的热情都是极为短暂的。如若后续教育工作处理不够妥当, 即便是昆曲学习的初始阶段赋予学生怎样的美好印象, 最终也会在他们步入社会后被日渐淡忘。在此类现实背景下, 笔者开始针对现代化高校昆曲艺术教育策略, 提出以下改革指导性建议:
(一) 和专业剧团建立并维持长期系统化昆曲艺术教育传承的合作关系
尽管说长期以来, 我国各类高校都相继开展了昆曲专业剧团组织活动, 但还是存在一部分高校, 因为内部社团和相关机构合作意愿不强, 使得相关专业剧团难以成功介入, 最终呈现出昆曲校园推广活动的被动与从事游击战的局面。也就是说, 长此以往, 大学生可能在本科阶段中唯独能够有一两次的昆曲教育普及事务碰触机会, 特殊情况下会一次都没有。由此看来, 专业昆曲剧团和高校之间, 有必要尽快制定出长期且系统化的艺术普及合作计划。
(二) 组织科学的艺术宣传普及活动, 力求贴近大学生生活并引起其情感共鸣
结合笔者以往的调查结果论证, 发现目前我国高校存在大部分学生, 对于昆曲艺术感知程度不高, 并且强烈希望教师在布置此类艺术教育宣传事务的过程中, 能够尽量贴合他们的实际生活, 确保今后欣赏相关曲目过后, 能够适当引起自身情感上的共鸣效果。因此, 高校在引进昆剧团并开展相关艺术推广事务期间, 应该主张在维系昆曲独特艺术特性的基础上, 添加更多的现代元素, 避免和大学生实际生活规则过度偏离, 尽量激活其内心的民族艺术荣誉感, 从而真正地, 令昆曲成为现代大学生熟悉、热衷的艺术感知和素质完善工具。
(三) 尽快将昆曲艺术合理地融入到高校素质教育课程体系之中
高等院校内部的昆曲相关课程, 基本上包括以下两种类型:
首先, 便是开设研究生专属的曲学方向研究课程;其次, 则是为全校学生设置的公共选修类课程。相比之下, 后者课程形式普及性程度更高一些。但实际上, 在昆曲公共选修课布置期间, 往往依照指导教师的兴趣和时间加以安排, 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讲, 缺少一定的系统、稳定特性, 尤其对于今后昆曲艺术的普及工作来讲, 更是带来诸多限制。因此, 将昆曲快速地融入到高校素质化教育课程体系之中, 之后实施合理、系统化的调试引导方案, 对于昆曲在高校学生中的普及教育, 绝对是十分有利的。
(四) 透过多重途径强化高校昆曲的艺术教育实践能效
第一, 其必须竭尽全力地引起国家对高校戏曲艺术教育的重视。就是说, 相关教育机构, 必须快速地将昆曲文化视为我国传统艺术传承的一类核心组成单元, 提升对其的认知水平;同时, 高校还应在响应国家素质化教育方针的基础上, 自觉地进行艺术课程原有形式改造, 将昆曲艺术作为必修课程, 并在日常教育事务中得以系统化覆盖落实。
第二, 高校必须全面关注昆曲艺术课程设置和教学实效。将戏曲艺术转变成为我国传统音乐文化课程, 并长期进行单独授课。当然, 为了全面保障昆曲艺术的实际教学质量, 部分经济实力较强的院校, 可以定期聘请专业戏曲艺术家, 步入课堂之中讲授心得并直接授课。
第三, 教师要运用最新技术手段激活学生对于昆曲课程的学习兴致。想要顺利提升昆曲艺术教育实效, 必要途径便是进行学生个体感知兴致提升, 此类工程较为深入复杂。教师有必要自然地将知识学习和戏曲欣赏融合在一起, 运用多媒体技术播放最佳表演作品, 督促学生由浅入深地从中汲取知识养分, 和教师合作顺利地营造出和谐有趣的戏曲学习氛围, 为其今后的戏曲艺术学习应用技能提升, 做足充分的过渡准备工作。
第四, 加强对学生的审美教育。戏曲艺术涵盖了中华文化的方方面面, 戏曲艺术教育的目的除了要传承发展中国戏曲文化外, 关键还是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欣赏, 培养学生感受、理解、鉴赏戏曲美的能力。
第五, 校园昆曲艺术表演和交流社团的组织建设。在高校校园内进行昆曲艺术表演和交流社团建设, 一般需要经过相关院系或是机构审核确认, 之后以学生社团形式存在, 结合学校自身状况进行不同活动经费筹措, 大多数情况之下将由学校或是社团收取的会费予以支付。至于校园昆曲艺术交流社团的一切活动形式, 都是由内部参与的学生进行定期组织的, 如学习、欣赏和表演昆曲等方式, 社团同时更肩负着昆曲成功介入高校的策划和组织职责。归结来讲, 此类社团可以说是衔接大学生群体和昆曲艺术表演活动的枢纽, 不管对于专业学习曲学, 或是其余对昆曲艺术保留感知兴趣的学生来讲, 昆曲社团的存在, 都为其今后更好地接触并实践学习昆曲, 提供了较为稳固的支持平台。
需要加以强调的是, 昆曲艺术教育欣赏等活动在高校校园内布置和宣传的第一大困境, 便是相关活动的经费支持。据了解, 一场适当规模的艺术普及和表演项目, 需要动员的剧团人数至少为60 人, 而当中产生的演出、人工、交通等费用, 加在一起也将达到五六千元左右, 不管对于剧团或是高校来讲, 都是一笔较高的费用, 因此在进行昆曲艺术进校园活动布置期间, 专项基金设置显得十分必要。
四、结语
综上所述, 昆曲作为我国传统戏剧表现形式, 当中蕴藏着我国几千年来丰富的民族文化精髓, 在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背景下, 将昆曲快速地融入到高校校园之中, 并转化成为一类重要的课程内容, 对于全面推广传承中华传统艺术, 提升大学生群体审美技能、净化高校校园文化交流环境、抵制鄙俗商业文化侵扰等, 都发挥着至高无上的支持功效。而在高校全面有效地实施戏曲艺术教育, 通过戏曲艺术对高校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也是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必然。
摘要:结合相关实践调查结果整理判定, 想要在高校推广宣传戏曲经典文化, 必须同步激活学生灵活的理性、感性思考潜能, 借助多媒体网络信息技术播放代表性影视资料, 令学生对于戏曲艺术产生全面性认知, 这便是今后戏曲艺术教育的核心使命。因此, 笔者的任务, 主要是透过昆曲角度进行现阶段我国高校戏曲艺术教育状况的客观调查验证;同时, 结合一切技术手段引导学生热爱并有机传承传统戏曲艺术, 最终为今后我国戏曲经典长远化流传, 提供较为稳固的过渡支撑桥梁。
关键词:戏曲经典,昆曲,高校教育,艺术内涵,引导策略
参考文献
[1]曹南山.苏州在校大学生对昆曲接受现状的调查与研究[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20 (03) :77-92.
[2]田韶东.昆曲上声字的字声特征与腔格研究[J].美育学刊, 2011, 15 (03) :78-94.
[3]王平.地方高校戏曲艺术教育的探索和实践——以安庆师范学院黄梅戏艺术教育为例[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25 (04) :103-118.
[4]傅谨.昆曲的文化身份[J].福建艺术, 2011, 12 (03) :144-160.
3.走进戏曲艺术 培养高尚情操 篇三
关键词:高校教育;戏曲文化;培养情操
优秀的戏曲文化是民族优秀文化成果的积淀,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载体,戏曲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组成的一部分,是我国传统音乐中的瑰宝。让戏曲走进校园,在大学校园中推广戏曲艺术,对于传承民族艺术、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提高大学生的审美品位与艺术修养,促进大学生健康人格的生成,提升校园文化意蕴,净化校园文化氛围,具有不容忽视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戏曲艺术教育的作用
(一)有助于培养高校学生的民族精神。戏曲艺术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戏曲艺术的发展过程就是我国民族文化发展过程的体现。因此,加强对高校戏曲艺术的教育,不仅可以让学生对我国悠久的民族文化、民间音乐有所了解,还能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
(二)有助于培养高校学生的艺术欣赏力。中国戏曲种类繁多,集演唱、表演、舞蹈、服饰等于一体,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学生可以通过鉴赏分析不同剧种特点,全面培养艺术欣赏力。
(三)符合高校素质教育的要求。优秀戏曲艺术中所宣扬的爱国精神和革命传统,契合高校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具有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这一目标,学生可以通过戏曲中的典型人物和事件受到启发,使学生的思想产生强大的震撼,其教育意义在某种程度上优于思想政治课的教育影响。因此,戏曲艺术教育既是传承我国传统文化的需要,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二、戏曲进校园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应当看到,目前在大学生中间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淡薄、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较差、社会责任感不强、心理素质欠缺等问题,高校德育工作正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与挑战。优秀戏曲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美学价值、教育价值。倡导戏曲文化进校园,不但可以使广大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奋斗史,强化人文知识的学习,还可以教育激励高校学生领悟传统文化精髓、弘扬传统美德,学习先进楷模,使他们在艺术化教育模式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寓教于乐中走向成熟,促进健康人格的生成,从而自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戏曲文化活动的展开对于高校思想教育深有辅佐价值和积极意义。
正是基于上述原因,为引导大学生传承优秀文化,吸收民族文化的积极成果,提高思想品德与艺术修养,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提出,要“进一步推进高雅文化进校园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高学生艺术修养”,为此,教育部、文化部等部委近些年来相继组织了一系列高雅艺术进校园的活动,近年来,已有浙江、江苏、安徽、湖北、江西、陕西等多个省份的多所高校在“地方戏曲进校园”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并获得了成功。这些探索和经验非常值得其他高校借鉴、学习和进一步的推广。
三、高校戏曲艺术的开展途径
(一)建设高素质的艺术教师队伍
首先,要注重做好学校专职艺术教师培养工作。通过制定学校戏曲艺术教育发展规划、定期召开艺术教师戏曲教育研讨会等方法,经常开展普及性的戏曲基础知识培训和交流等活动,促使戏曲艺术教师们共同提高。其次,学校要充分利用社会力量,通过聘请在戏曲表演及理论方面有一定造诣的专业演员来校兼职戏曲教学,充实师资力量,多渠道的为开展高校的戏曲艺术教育特色项目提供师资保障。
(二)注重在校园文化中添加戏曲艺术元素
高校在开展各种校园文化艺术活动中,要有计划地增加和开展丰富多彩的戏曲艺术活动。要将戏曲艺术教育和校园文化活动相结合,应该经常在重大节日和庆祝活动中加入戏曲艺术的元素,使戏曲艺术成为高校校园文化活动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三)营造戏曲艺术教育氛围
高校要多途径的营造校园戏曲艺术环境,譬如可以专门开辟“戏曲大舞台”的活动平台;可以举办校园戏曲节活动;可以利用校园广播,开设“戏曲名曲欣赏”专题节目;可以有计划地安排戏曲名曲作为课间音乐欣赏等,激发学生们对戏曲艺术的兴趣。
四、注重高校戏曲教育的艺术实践
(一)国家要加强对高校戏曲艺术教育的重视。国家要加强对戏曲艺术的宣传教育,各级教育部门要把戏曲文化当做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对它的重视程度。国家和高校教育管理部门也应制具体的改革措施,把戏曲艺术课作为高校的必修课,让戏曲艺术在高等学校中切实得到全力推广。
(二)高校要重视戏曲艺术课程开设与教学。首先,高校可以将戏曲艺术作为我国传统音乐文化课程作为必修课单独开课。其次,为保障戏曲艺术的教学质量,高校可以通过聘请专业戏曲老师的方式进行授课。
(三)努力培养学生学习戏曲的兴趣。浓厚的学习兴趣是提高戏曲艺术教育效率的重要保证,培养学生对戏曲的兴趣也是一项长期的工程。首先,要把知识学习和戏曲欣赏结合起来。其次,戏曲教育要做到由浅入深,要尽量选择学生容易接受和吸收的戏曲。再次,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戏曲学习环境,调动学生学习戏曲的热情。
(四)加强对学生的审美教育。戏曲艺术涵盖了中华文化的方方面面,戏曲艺术教育的目的除了要传承发展中国戏曲文化外,关键还是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欣赏,培养学生感受、理解、鉴赏戏曲美的能力。
总之,戏曲作为我们中国传统的戏剧,是中华民族文化精髓的体现,让中国传统戏曲艺术走进高校校园,并成为校园活动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弘扬与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提高大学生审美水平和艺术品位,净化校园文化环境,自觉抵御当代各种鄙俗商业文化的侵扰,必将起到积极的教育引导作用。在高校全面有效的实施戏曲艺术教育,通过戏曲艺术对高校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也是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必然。
【参考文献】
[1]任红星.地方戏曲进入地方高校藝术教育的可行性思考[J].艺术教育,2009(11)
[2]毕玉娟.谈戏曲进入高校艺术课堂的重要性[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08)
4.小学生戏曲进校园观后感 篇四
下午,烈日炎炎。我们排着整齐的队伍走进操场,却见碧绿的草坪上已是人头攒动。同学们聚精会神凝视前方,时而又探头张望。主席台上不知何时已搭起了一个大架子上面写着“晋中市‘戏曲进校园’巡回演出”几个金光闪闪的大字,我们刚刚坐好,就看到主持人缓步走上讲台——活动正式拉开了序幕。
瞧,几个身着华丽服装的人徐徐走上舞台。眼尖的我一眼看见了断案如神的`包公 。只见他穿着黑色的长袍,白色的袖口轻轻甩动着;他的眼睛炯炯有神,黑色的脸中间夸张地画着两道白纹,那或许是他的眉毛;下巴上几缕长长的胡须,无声的告诉人们他的阅历丰富,他的聪明果断,他的严谨认真……他好像带领我们穿越历史,来到了那个时代,亲眼看他如何巧妙断案,看他铁面无私,摆平一场场官司。我敬佩,我惊叹,更深深沉醉于晋剧的博大精深。
主持人又请出另外几个经典人物,并绘声绘色的向我们介绍了刀马旦等角色,他们个个都施展出自己的拿手好戏,同学们看得目瞪口呆,赞叹不已。
艺校的哥哥姐姐见我们还不满足,又为我们表演了许许多多自编的舞蹈。他们那曼妙的舞姿和生动的肢体语言无时无刻不在吸引着我们的目光。优美的音乐作了一曲又一曲,哥哥姐姐们仿佛永不知疲倦似的,舞了一支又一支。我想起了两句诗:“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最后,哥哥姐姐们带来的儿童剧《叫醒阳光》宛如一串委婉的歌谣,一副多情的风土画,一曲优美的叙事诗。他们的一颦一笑都感染着我们,让我们啧啧称奇,流连忘返。
5.戏曲进校园读后感 篇五
今天下午,我去上学,一进学校就看见了一块牌子,上面写着“戏曲进校园”五个大字。
两点半,老师让我们集合下去看“戏曲进校园”活动。节目开始了,首先开场的是“真假美猴王”,一时间,两个孙悟空在一起大家,打着打着还变了魔术,可好看了。第二个节目是一个黑脸的包公坐在那里唱。中间,主持人叔叔指着一件花戏服问我们这件衣服是男生穿的还是女生穿的呢?我以为花衣服是女生穿的呢,结果答案是男生穿的。最后,还演了四个轿夫抬着一个新娘子的抬轿子的节目。
这就是今天的戏曲进校园活动,我最喜欢的节目是“真假美猴王”,你呢?
6.戏曲走进校园说明文 篇六
首先便是经典曲目“闹海棠”。这是一个由各种乐器组成的节目,乐器多而不杂。成功吸引住了大家的眼球。柜中缘,当听到这个词语,我的好奇心一下子被激发出来了。柜中缘是什么呢?主持人讲了故事的开头,引出了一段戏曲,我特别兴奋的往下看。终于知道了,一个母亲要给女儿去说婚事。妈妈,傻哥哥,一起去了舅舅家提亲,家里来了个被追杀的岳飞的儿子——岳雷。女儿意外救了他。但怕他们误会,就叫他快走,可不巧的是。妈妈忘拿了钱包,让哥哥回来取。情急之下,岳雷躲进了柜子里。可恰恰妈妈的钱包也在柜子里。不管女儿怎么做?哥哥就是要开箱子。岳雷也因此被发现了,这时在外的老母也赶了回来。看到这一幕,就更不解了,反手给了爱女一巴掌。经过了漫长的解释,终于把事情圆满解决了。两人也定了亲,所以称之为柜中缘。
还有变脸和评戏与快板差不多的川剧,大家都兴致勃勃的看着。这天太阳也是毒得要死,更何况500多人。操场挤成了马蜂窝,试问就连在舞台下坐的我们都这么热了,而在台上演出的前辈们……
7.戏曲走进校园观后感 篇七
自1905 年中国自制的第一部电影, 亦是戏曲电影的开山之作——《定军山》诞生以来, 中国电影发展的每一个阶段, 都和戏曲密切相连。但新世纪以后, 电影脱离戏曲独立发展, 在商品经济的激流中快速成为大众媒体最有力量的一部分, 对传统文艺样式造成猛烈冲击。戏曲电影自八十年代开始进入游移停滞期, 蓬勃不再, 日益陷入一种发展困境中。然而戏曲与电影的结合意义重大, 古老又兼收并蓄的戏曲艺术仍期待利用电影的一些特性推广自身, 为自己赢得更广泛的欣赏群体。
一、戏曲与电影各自美学特征的差异
戏曲和电影都属于综合艺术, 它们各自吸收文学、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精华, 综合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视听艺术与表演艺术, 再现与表现造型艺术, 形成自己独特的审美特征, 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但是戏曲属于剧场艺术, 它与电影艺术有着本质的区别:美学特征上的差异性。这就意味着将戏曲搬上萤幕时, 必然会产生难以调和的矛盾和遭遇巨大阻力。
(一) 戏曲艺术之魂——写意性。王国维说:“戏曲者, 谓以歌舞演故事也。”戏曲是高度综合的艺术, 是“歌、舞、乐、诗”的融合, 写意是决定中国戏曲艺术性质的内在美学规律。
戏曲的写意性是高度严谨与完备的, 是一种整体的写意。戏曲将丰富的生活经历凝练为特定的艺术形象, 不诉诸形似, 而追求神似, 着重刻画人物的精神气质;同时, 景随人走, 不刻意照搬生活物质, 而将实景升华为意境, 以虚拟的方式表达创作主体的意志情怀, 使观众见一叶而知秋。
(二) 电影艺术之本——逼真性。电影艺术的追求真实性是由其物质本性所决定的——物质载体是它存在的基础。从电影诞生之初, 以镜头真实地纪录客观生活中的人和物的状况, 描述物质现实, 就是电影的存在方式与价值所在。据说卢米埃尔兄弟在放映《火车进站》时, 由于画面的真实性, 当火车头由纵深处开过来时, 在场的观众惊吓地四处奔逃——他们难以分清电影和现实, 以为真的火车开过来了。
电影是物质世界的复原, 它追求“可信度”, 让人们“清醒地发梦”, 故而电影排斥一切虚假的佈景、造型、服装道具和人物表演, 要求内在的真实与外在形象的逼真达到统一高度, 从而能够反映生活的本质。显而易见, 电影与戏曲的美学追求存在著巨大的差异性, 这就是两种艺术样式的分歧根源。
二、戏曲与电影各自表现手段的差异
戏曲与电影艺术本体特质的不同、美学追求的不同是内在的、根本的, 那么他们在外部的, 最直观的矛盾体现就是各自表现手段的差异。
(一) 戏曲表演艺术的特征——“演员中心论”。戏曲的主要媒介是舞台、演员以及演员的程式化表演, 通过“歌、舞、诗”的融合来进行叙事与戏剧发展, 这是它在表现手段上区别于电影的基本所在。
程式化的戏曲表演是戏曲艺术对生活动作、语言心理的高度提炼概括、夸张或者形变, 以符合戏曲的美学原则。在戏曲表演中, 程式行当的个性表演相当讲究, 身段动作、咬字、发声、归韵皆独具美感与特点。
王安祈老师在第十三届国际青年汉学会议的主题演讲中有特别强调:“唱念做打不是戏曲的载体, 而是本体”。演员通过程式化的表演来进行人物形象塑造与推动叙事, 一出经典剧目演了千百遍,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演员, 每一次表演都是演员与剧中形象的不断叠印。通过对一些特定的身段动作与唱腔念白不断琢磨与研究, 演员本身、或是演员的流派决定了戏中人物的性格与特质。比如梅兰芳的经典剧目《贵妃醉酒》, 曾一被认为是一出“粉戏”, 有轻浮放荡之嫌, 而梅先生却投入多年心血将其去芜存菁, 迎合新时代的思想潮流, 将《贵妃醉酒》以端庄雅正的姿态重新搬上舞台, 并由梅派传人长演长新。
(二) 戏曲艺术的舞台语言——假定性特征。戏曲表演的另一特征——虚拟化, 与舞台的假定性特是分不开的, 二者共同构成了戏曲艺术的舞台语言表达。虚拟表演是戏曲舞台时空自由转换的重要构成形式。戏曲表演讲究“景随身变”, 剧中的时间地点往往随著演员的身体动作、唱辞就可以变换。正所谓“打起仗来, 十来人代表千军万马;跑起圆场, 数十步行过万水千山;一桌一椅当是皇家后庭、江湖绿林;手起声落便有横戈立马、恩怨情仇……”。
戏曲的舞台是有限的, 但所容纳、表现的生活内容却是无限的, 演员们通过虚拟而精准的表演, 将观众们带到特定场景中去, 引导观众进行联想, 将生活化的情境补足。可以说, 戏曲的舞台语言, 是由演员和观众共同书写的。
(三) 电影表演的艺术特征——真实与自然。相比较戏曲表演的程式化与虚拟性, 电影表演的准则恰好相反, 追求真实、本色与自然。电影演员通常需要经过严格、专业的学习训练, 以掌握在摄影机前的表演技巧。即使是非专业演员, 其显示身份或特质也必定是与剧中人物角色密切相关的。银幕的纪实性决定了电影是一种以现实生活本身的逼真形态来反映生活的艺术。所以电影表演是在真实的外景、或确切再现现实的内景中进行的, 这就要求电影演员能够很好地将自身与环境融合, 成为“真实”的一部分, 去除“表演感”, 从而使观众感觉这个角色就像是真实生活中所存在的, 达到观众信服的戏剧前提。
真实的表演不仅建立在优秀演员对角色要求的技能的较好把握上, 更建立在真实的心理反应基础上。为了演活某个角色, 电影演员不仅要体验角色设定的生活, 更要时刻揣摩人物的心理状态, 用心灵去创作, 准确控制自身的一切, 如声音、语言、形体、姿态、眼神等去表达内心世界, 刻画鲜明的人物形象。
电影演员的表演, 更大程度上是为剧中人物服务的, 电影演员所有的精湛技艺、精力与功夫, 都紧紧围绕剧本、剧情与导演构思, 在一些情况下还有精彩的即兴发挥, 这些都是与电影的物质特性紧密相关的, 同时也远远区别于戏曲表演的传统讲究。
(四) 电影的镜头语言——蒙太奇思维的灵光。镜头是电影的基本单位, 电影创作者将一部影片所表达的内容分成不同时间、不同空间、不同视点的镜头加以拍摄, 再按照原定的创作构思加以剪接, 组成一个连续、完整的运动整体。支撑试听语言体系的就是格式塔心理和蒙太奇思维。
蒙太奇思维不仅有叙事的功用, 更有一种强大的艺术效果, 能够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规范和引导他们的情绪与心理, 激发观众进行联想, 从而完成对时空的再造, 形成独特的影视时空。
三、戏曲与电影各自观演关系的差异
(一) 戏曲与观众。京剧的观看美学是“看角儿看段”, 是“人上有人”, 戏曲的迷人之处不仅仅在于剧情, 更在于观众们的观看心理。很多戏曲经典的戏曲段落被传唱表演过千百次, 戏迷们早已耳熟能详, 但越是这样人们越是爱看, 为什么?因为人们看的不仅仅是戏曲剧情本身, 而更是演员的“唱功”、“扮相”、“做派”、“身段”……戏曲演出现场的高潮时刻与剧情本身的高潮并没有绝对的联系, 有一种高潮就是当“角儿”的精彩演出在以上方面极大地满足了观众们的审美需求时, 观众们的“叫好儿”、喝彩沸腾满场。在那一刻, 演员与观众是无隔阂的, 是“同气相连”的, 观众与观众之间也是相互感染的, 有所交流的, 整个剧场中的观演关系是多角度并存的, 这就是戏曲演出的极重要部分——场气。
所以, 戏曲演出是由演员的创作实践和观众的观赏共同并同时完成的。戏曲是剧场艺术, 观众们的叫好喝彩会极大地刺激演员, 促使他们对自己的表演更加精益求精、全身心投入。在戏曲演出中, 舞台上下的演员与观众是相互依存的, 在演出的当下, 演员能够明确地感受到观众们的喜恶, 感受到观众是否被感染等, 这种即时的反馈能够使演员随时调整自己的表演分寸。所以, 即使是统一剧目, 戏曲演员的每一次演出也都是一次重新创作, 每一场演出都可能因为观众的反应、演员之间的配合、演员对角色理解的细微不同而有所不同, 每一场演出都不可被复制。这就是戏曲演出的宝贵之处, 亦是戏曲艺术的一部分。
而电影演员在表演时, 面对的是摄像机与各种造型照明设备, 不会有观众在表演现场, 所以电影演员无法与观看者即时取得互动, 从而电影屏幕阻隔了“场气”, 使戏曲艺术的这一宝贵特质有所减弱或消失。
(二) 电影与观众。看电影可以是众乐乐, 也可以是独乐乐, 观看电影的场地与时间都基本不受限制, 尤其是在摄影录制技术全面数字化的当下。由于萤屏的阻隔, 以及电影录制的物质特性, 观看行为与表演行为永远不可能同时进行。但是也正因为镜头的存在, 观众得以近距离、或者局部地观看人物角色, 从而获得了一种偷窥的快感。
电影镜头的运用改变了观众与观看对象的实际距离, 带给观众以强烈的现场感, 把本色、流动的现实场景带给观众, 使他们身临其境, 在规定场景中与剧中人物同呼吸、共命运。在观影过程中, 观众既可以看到各种奇观又可以听到震撼人心的音乐音响, 充分享受真实观看的快感, 这便是电影拥有世界上最多最广观众群的魅力所在。
四、结论
将戏曲艺术与电影艺术的表现手段相结合, 一方面使中国电影由于戏曲而形成了独特的民族风格和叙事特色, 也因为名角儿和名段吸引了更多观众, 另一方面, 戏曲也借助电影的已广泛传播, 也在拍摄电影中做了新的艺术尝试。但是本文更想强调的是, 戏曲艺术作为舞台艺术的魅力无可取代, 不能够抹煞戏曲的舞台特性, 否则即使再怎样用先进的电影手段去表现, 戏曲也将会失去其生命力。
戏曲艺术与电影艺术在美学追求、变现手段、观演关系等各方面的不同与矛盾是戏曲电影创作者一直在努力融合的, 但是由于两种艺术形式写意和写实的本质诉求不同, 戏曲和电影的结合必然出路只能是以戏曲为核心, 用电影的记录手段为戏曲服务, 而不是企图以电影的试听手段去解构戏曲艺术。所以, 戏曲与电影的结合, 还是应以戏曲舞台纪录片为主, 利用电影的现代技术将戏曲艺术的精华完整保留, 发扬光大。
摘要:由于两种艺术形式写意和写实的本质诉求不同, 戏曲和电影的结合面临着一些无法调和的矛盾, 戏曲电影的必然出路只能是以戏曲为核心, 用电影的记录手段为戏曲服务, 与戏曲艺术相互促进, 共同发展。
【戏曲走进校园观后感】推荐阅读:
戏曲文化进校园 谭艺凡07-23
戏曲进校园活动主持词09-24
中国戏曲学院考试戏曲导演题目08-11
戏曲音乐06-24
戏曲艺术赏析07-06
初一戏曲教案07-07
戏曲教学08-30
戏曲随笔30009-09
中国戏曲教案09-16
中国戏曲论文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