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评价一堂课(精选10篇)
1.怎样评价一堂课 篇一
如何评价一堂综合实践活动指导课是好课
一.问题的提出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别于学科课程,一堂好课首先是一个具有因果关系中的系列活动之一,是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一个必要环节!有时候一堂课是这个逻辑链中一次解决一个小问题的一次集体行动。目前,许多优质课评比活动纯粹评教学艺术,执教老师上完了这堂课,却不知道下一堂课上什么,岂不荒唐?也许这堂课的许多环节在真实的情景中是多余的,或者违反教学规律的!然后是教学策略的运用问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实践力和社会责任感,有其固有的教学策略!所以,请大家谈谈你对一堂综合实践活动优质课的理解。
二.问题讨论的主要过程
1.施永忠认为:首先,我们要明确,我们的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是走向研究性教学并使学生摆脱被奴役地位、获得个性解放的基本出路。其次,研究性教学过程即让学生体验世界的过程,创造意义的过程。教师需要尊重自己的经验和风格,并倾听、理解和解释学生的观念;教师发挥解释智慧的过程即创设问题情境并将问题情境不断引向深入的过程。再者,教学的另一使命是引导学生直接面对和探究文化,并把文化探究和生活探究结合起来,不断提升自己对生活世界的理解。总之,我们的课堂教学本质上是催生新观念的过程,而不是传递现成知识技能的过程。学生不是装知识技能的“袋子”,教师也不是“装袋人”。任何年龄阶段、任何发展水平的任何学生都是带着自己的观念进入教学过程的,因此,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倾听学生自己的观念。并在倾听学生的基础上,创造条件,让学生产生更精彩的观念。教师新观念的诞生是学生不断诞生新观念的条件。观念在不断诞生出来,教学永远是鲜活的和生长的。
(1)看目标的达成。郭元祥教授提出综合实践活动是能力生根的课程。2.谢乐冬认为:所以一节课中,能力目标的把握是否到位,应该是课堂中的重中之重。(2)看学生的参与。是否真的在参与。喜欢吗?积极吗?课堂中学生的生成应该是真实的,是多元的。(3)看课堂的设计。虽说综合实践活动不同于一般的学科课程,可也应该有一定的课堂教学环节。好的课,应该环节清晰,思路顺畅,情境设置合理。(4)看教师的指导。综合实践活动课上应充分体现教师是引导者和沟通者的角色。当学生遇到困惑,教师巧妙的点拨,让课堂峰回路转。(4)看教师的评价。综合实践活动的课堂往往是生成多于预设的课堂。教师的评价应根据学生的生成而生成。评价到位,可促进学生思维的激发,使课堂中的沟通更顺畅。
(1)教学目标分为预设目标和生成目标两种,前者的设计要从学生的3.朱小平补充:兴趣和需要出发,符合学生的学习水平,重点依次是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和知识与技能;而后者是无法预设的。因此前者是不可被后者替代的,否者就成了“滑铁卢”。(2)就是伊老师说的“先做后导”,学生全体参与“做”,教师画龙点睛地“导”。如果先导后做,或边导边做,即使学生参与率高也会大大削弱学生的情感体验。而且,教师的“导”在方法论上看是预设的,但也有许多不是教学设计能预设的,而是生成性的。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老师应该称为导师,导师的智慧比通常说的教学机智要求要高。比如发散性思维、批判性思维、数据分析能力等一定要懂。(3)学习评价要能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激情,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应该以过程性评价为主,结合结果性评价,尤其是创新能力的评价过程性量化还是不够的,创新能力发展达到了什么高度还是要看结果。
4.陈小异认为:综合实践活动应该把“过程与方法”目标排在第一位。主要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由此引发了一场关于情感目标与能力目标哪一个更重要的QQ群讨论:
林凤阳在谈到如何制作“米面层”这一活动时,伊老师评价小孩的创意往往是最有价值的。在谈论学生走进陶瓷行业的价值时,朱小平认为:高档的是低档的价格好几倍,看来学学陶艺还真是一种劳技加创新的好活动;施永忠认为:目前走两个方向:既有高档艺术品,也有日常用品;朱小平认为:这里面有核心技术,学生有了创新意识可以为他们将来掌握核心技术打下能力发展的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讲,情感态度价值观比能力目标还要重要些;施永忠认为:现在的关键就是要有创意,所以我们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就需要加强这方面的指导和训练;朱小平说:现在很多教师很迷茫,是能力第一还是情感第一,我觉得我们的讨论很有意义;林凤阳认为:思想第一位,技术是可以培养的,但是思想是谁也代替不了的;朱小平认为:情感是一种具有动力功能的东西,只有情感升华了对思维的发展才能产生促进功能;林凤阳问:情感升华,怎么个升华啊?请指教;朱小平回答:学生通过活动获得的情感体验对其终身的发展是一笔真正的财富,这就是所谓的情商提高了吧;陈少波认为:感觉咱们综合实践还是停留在比较虚幻的层面,想法很好,可是有点飘;朱小平说:人人皆知,情商的因素对于杰出人士的成功占到80%的作用。这不是虚幻的,这是潜在的,在一定时候会表现出动力功能!并补充说明:课程意识的两大核心意识之一——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创新意识的主要内容,而创新意识属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范畴,课程意识的两大核心意识之二——学生的自信心属于人格的范畴,而人格也属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范畴。
5.朱小平认为:郭元祥教授在他的著作《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姜平合编),以及在他谈到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关注过程的重要性是,总是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放在第一位,能力目标放在第二位。也就是说只有真正关注过程,才能实现综合实践活动对学生发展的有效。所以,我们的这个问题讨论很有价值和意义,必然会涉及到如何去评价一堂课。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导师要做的就是要关注过程、兼顾结果。
6.伊红认为:讲得简单些,作为一个人,人!肯定是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放前面的。目标的分类本身不是唯一的。目前的这个分类已给很多教育工作者带来困惑。分类本身其实不是目的,只是为了阐述的方便啊。
7.伊红还认为:同意朱小平老师“一堂好课首先是一个具有因果关系中的系列活动之一,是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一个必要环节!”对于一节课是好是坏的评判,应该在此前提下讨论。接下来,便是如何很好地“解决问题”。我想“好课”很关键的一点是教师的“导”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既让学生有充分的感性认识,又有在此基础上的适当引导和提炼。这种适当便是需要艺术性。写到这里,09年省初中优质课评比时余杭骆剑强老师的课(资源网上有)就在脑海中出来了。他的精彩在于没有概念性地说教的痕迹,一切问题的提出、讨论、认识的地提升都在学生经验基础上,因此整堂课如行云流水,不留痕迹,学生投入、兴奋,都“动起来”了。当时的我激动得直掉眼泪。新课程目标分类凸显过程与方法,我认为就是强调尊重认知的从感性到理性的规律。我们在讨论一节课好坏时,无论有意还是无意,是凸显还是潜在,教学中是否遵循认知规律可能就是对课是否成功与否的评判标准。这基本是我们的本能了。
8.朱小平认为:伊老师把认知规律作为评价标准的说法很好,现在我考虑是否应该有两类认知规律,一类是被动接收信息的认知规律,我们大多学科教学中都在应用这一类;另一类是主动寻求建立各种信息之间联系并转变信息的认知规律,这是我们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大力提倡的认知规律。教师导的功夫和艺术就在于能否引导学生认识和运用这样的认知规律,比如评判性思维规律就是这样的规律。美国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莱文(Richard·Levin)在南京大学演讲时指出:“跨学科知识的广度、批判性思维是中国学生缺乏的”。他认为中国需要创建一种课程以及教学法,来鼓励学生的创造力以及独立的思维能力。看来我们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承载这种伟大的历史使命了。
9.缪旭升认为:实践课不敢说是急学生之所急,思学生之所需,然而,我们却可以从学生的生活实践了解到学生的需要,从而进行有效有目标的指导,这样的教学才能深得学生心,因此一节课的好坏一是要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二是要从学生的后续学习上来反思。不能只看表面现象。至于从深层理论上来说,我还没有去考虑。
10.朱小平认为:所言极是,作为教师要倾听学生的呼声,让学生自己提出真正感兴趣的又能研究下去的问题。不过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去解决自然保护、社会发展和自我的健康和幸福中的一些现实问题,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并引导他们过健康、快乐的生活。
11.李蕊认为:实践课从学生的生活和需要出发而进行有效、有目标的指导,这样的教学才能深得学生心。不要老把学生当成“0”起点出发。
12.朱小平评价:说得好,我们的学生观应该是我们的学生具有多方面兴趣、多学科宽广知识面和宽泛的技能。
三.问题的解决
对于“如何评价一堂综合实践活动的课是好课”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建议根据伊老师的提议,以后把“综合实践活动优质课”评比改为“综合实践活动指导课”评比。结合斯文辉老师发起的“活动导案设计与使用”中的一些讨论,限于本人的水平,归纳起来可以从两个层面来评价一堂综合实践活动指导课:第一个层面是教师是否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促成教学目标的达成;第二个层面是教师是否运用适当的教学策略促成教学目标的实现。
(一)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1.课程内容符合年段层面的课程目标
一堂好课首先是一个具有因果关系中的系列活动之一,是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一个必要环节!课程教学者首先是一个课程开发者,在课程开发过程中要按照学生身心发展特征和年龄特征确定活动层次,预设年段层面的课程目标。
2.活动内容必须关注学生个人的生活经验、需要和兴趣,提供合适的生活背景或知识背景
我们的学生观应该是我们的学生具有多方面兴趣、多学科宽广知识面和宽泛的技能。所以,教师要倾听学生的呼声,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提出真正感兴趣的、又能研究下去的还有一定价值的问题,进而让他们去创造性地解决自然保护、社会发展和自我的健康和幸福中的一些现实问题,引导他们过健康、快乐的生活,并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
3.教师的引导应该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
教师坚持“先做后导”原则,既要运用教学艺术,让学生在充分的感性认识基础上进行适当的引导和提炼;又要运用各方面的智慧,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发散性思维和数据分析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等多元智能,达成生成性的教学目标。
无论在预设的还是在生成的教学目标达成过程中,教师都要全过程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积极投入,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同时兼顾学习结果,促使学生能力水平和知识水平的提高。
4.每一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学习水平上有所提高
每个学生在原有学习水平的基础上,参与系列活动可以达成问题的解决,也允许失败——只要在活动过程中都体验到快乐或点滴的成功,从而培养学习的信心,促使其个性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在不同程度上都有所侧重地发展。
(二)运用适当的教学策略
1.学习评价策略
学习评价作为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激情的一个手段,要贯穿课程实施的全过程。因此,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可以以过程性评价为主,儿创新能力的评价过程性量化还是不够的,创新能力发展达到了什么高度还是要实施结果性评价。
2.促进学生自我的价值观与尊重自然、融入社会和解读文化相关联的策略
任何年龄阶段、任何发展水平的任何学生都是带着自己的观念进入教学过程的,因此,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倾听学生自己的观念,并在倾听学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把自我的价值观与尊重自然、融入社会和解读文化的价值观关联起来,让学生产生更精彩的观念,师生互动生成的新观念又是学生不断诞生新观念的条件。课程教学永远是鲜活的和生长的:学生在参与问题解决的过程中,直接或间接参与各种实践活动,实现在事实、观念、意义、历史与文化背景以及学生感知方式组成的网络中不断建立各种新联系,实现师生共同充实和完善课程内涵。
3.学生团队精神培养策略
教师有效地指导多样性学习小组的组织和管理,小组内分工明确、责任层层落实到学生个人,而不是教师预先提出一个合作学习的方案。因为不同的研究内容,合作的形式和内容变化很大。
4.安全意识培养策略
教师在活动过程中要始终关注学生的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培养他们关爱生命的意识。
5.经常性反思策略
教师在一个系列的教学过程中要经常反思、评价或检测自己新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把自己的专业成长与学生的个性发展联系起来,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就是说把教师水平的提高建立在学生活动水平提高的基础上,如果我们老师不深入反思活动的效果,学生的探究水平常常只能是原地踏步。在这个意义上讲,教师不能只满足与学生在活动形式上的慷慨激昂和作秀,更要关注活动的质量和活动延伸后的问题解决及其成果。
2.怎样评价一堂课 篇二
一、认真备课
备课是教学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环, 也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条件。根据教学常规的要求, 学习大纲, 了解各章的内容及其重难点, 这是最基本的要求, 但必须把这一环节放在重要的位置, 为一堂好课奠定基础, 在此基础上, 进行一堂课的教案设计, 才会不失偏颇。我认为, 在编写教案时, 应该注意两点:一是注意从全班学生的基础出发, 考虑到全班学生的接受能力为宗旨;二是充分考虑到学生接受新知时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和障碍, 并追求解决问题难点的最有效的途径。另外, 在编写教案时, 还要注意设计好板书, 明晰、条理、富有美感的板书, 能调理学生的思维, 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是师生在课堂上最容易利用信息交流的渠道。设计板书时应该做到: (1) 合理布局、虚实相生; (2) 配合讲解, 出现适时; (3) 师生合作, 共同参与; (4) 技艺圆熟, 富于创意。
除此之外, 还有教具的准备, 根据知识的直观性原则, 课前准备好课堂所用的教具, 也是上好一堂课不容忽视的环节。只有在课前准备好课堂上所用的教具, 才能在上课时充分利用直观教具的作用, 用起来得心应手, 胸有成竹。
二、精心组织课堂教学, 优化课堂结构
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 要充分把握教材的知识结构, 学生的认知结构, 把二者与教师自己的教学思路结合起来, 做到三合一。
我的课堂教学思路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1.激趣 (巧设玄机, 把学生带到问题中)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一堂好课必须要有一个好的开端。教师应想方设法在授课开始就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有了学习兴趣, 就有了求知欲, 有了求知欲, 也就有了学习动力, 教师一定要把握好这一点。
2.讲授新知识
讲授新知识是授课的中心, 如何把新知识输入给学生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所在。
(1) 充分利用教学语言艺术, 把握课堂教学节奏。
教学作为一门艺术, 要提高效率, 增强感染力, 还要把握课堂教学节奏。教师在讲课时, 语言应准确、规范、语调委婉, 做到抑扬顿挫, 课的速度要快慢适宜, 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 如果讲得太快, 学生思路跟不上, 容易掉队, 讲得太慢, 有的学生会觉得无事可做, 注意力涣散。课堂教学中快慢要交替出现“柔性”转换, 使教学组织结构如行云流水, 顺畅自然。
(2) 讲授新课把握的两个原则
第一, 问题设计的启发性原则。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由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发展的时期, 他们对知识的掌握需要分析、综合和概括的过程, 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 充分利用启发性原则,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 由未知到已知, 有陌生到熟悉。
第二, 课堂人力运用的多边性原则。
教学是一项很复杂的劳动, 不只是教与学那么简单。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不仅要正确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还要协调运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这就是教学过程中的多边性原则。
要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就要克服师为主体, 生为客体的观点。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既是主体, 也是客体, 如果把学生看作客体, 那么教师教什么, 学生就会被动地听什么, 学习不会有成效, 也不会发展智力, 只有启发学生的自觉性和积极主动性, 才能使学生对学习感兴趣, 才能达到学习知识的目的。
在处理好教师与学生关系的同时, 也不能忽视学生对学生的作用。这存在一个课堂人力合理运用的问题。有些工作, 教师完全可以不自己包办, 而放手让学生去做。当然, 这需要一个过程慢慢培养。另外, 学生的上进心与责任感也是每一位有经验的教师都不忽视的驱动力, 教师可以将竞赛的正向作用引入课堂。这样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 而且能锻炼学生的思维敏捷度, 有助于教师对课堂的调控。
三、巩固练习
课堂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 只有通过课堂练习, 学生的知识才能真正转化为能力。常说起精讲多练, 进行课堂练习, 存在一个质量效率的问题。如何保证质量调高效率呢?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1.设计训练题组。
通过选配不同层次的练习题, 遵循“低起点、小坡度、密台阶”的原则, 使学生循序渐进, 依次达成层次目标。注意防止形式上的所谓题组训练。
2.训练题组应与变式训练有机结合。
注意发掘课本习题的潜在功能。通过转换问题的表达方式, 改变问题条件、结论等手段, 对本课习题加以引申、改造, 进行变式训练, 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解题能力。同时, 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改题、编题。
3.练习的形式与要求。
形式不拘一格, 口答、板演、书面练习、讨论竞赛等, 充分发挥不同练习形式的作用。做到既全部训练, 又抓住关键, 突出重点。同时要求充分利用一切教学手段 (小黑板、刻印练习、投影仪等) 节约教学时间, 提高训练效率。
4.练习的讲评。
讲评要有选择性, 注意针对性。抓住重点, 简明扼要, 反对面面俱到不讲不放心的做法。不同类型的练习, 讲评要有侧重。对巩固基础知识的练习, 应侧重于讲评学生的思考过程, 澄清学生的模糊认识, 对技能训练联系重点讲解步骤、格式、解题速度是否合乎要求, 解题方法是否简捷。并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 对智能练习主要讲评解题思路, 引导学生探求最佳方法。
四、布置作业
笔者认为, 新型小学语文作业的设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作业要有弹性。
一般学生作业要适中, 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根据教学目标, 有计划地安排一些难度较大的题目, 让他们感到有题可做, 做到差生吃好, 优生吃饱, 充分发挥他们各自的潜能。
2.分清作业层次, 提高学习效率。
如学生学完《小稻秧历险记》这篇童话故事后, 我设计了3个作业供学生选择:复述课文;表演这个故事;续编一个小故事。
3.张扬作业个性, 发挥学生特长。
比如, 教完《小稻秧脱险记》一课, 结合学生的特长, 请喜欢表演的学生排演课本剧;请喜欢绘画的学生画几幅图, 做成连环画;请喜欢朗诵的学生朗读录音;请喜欢创作的学生续编故事。这样的作业给了学生表现自己、发展自己的机会, 表演的逼真动人, 绘画的形象有趣, 朗诵的抑扬顿挫, 创作的立意深刻。
4.加强作业探究性, 提高综合能力。
学完《海底世界》这篇课文后, 让学生查阅资料, 收集信息, 积累素材, 然后制作各种小报。
5.作业开放, 学会学习, 学会合作, 学会创新, 搜集资料型作业。
例如, 在讲《秋天》一课时, 让学生课前搜集相关资料, 学生课上交流汇报的内容可谓丰富多彩:相片展示了秋天的美丽与富饶;诗歌的朗诵让学生对秋天给予了深深的留恋;歌曲的播放让学生被秋天的热情点燃。
3.怎样上好每一堂课 篇三
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过程的关键,教学的各种因素和各方面的条件都集中体现在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上好一堂课的因素很多,从教师方面来看,包括教师的事业心、责任感、上课情绪、品德修养、文化水平、工作经验、教学能力、心理素质等等;从学生来说,包括年龄结构、文化基础、智力发展水平、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兴趣等等。下面结合多年从教的经历,谈谈我对上好一堂课的认识。
用心打造精品课堂
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现代人称教师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从古至今,教师的职业都是为人们所尊敬的。“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应时刻牢记自己的育人天职,不断拓展专业视野,努力提高教学水平,做课程的经营者,用心打造精品课堂。
精品课堂来自于充分的课前准备。备课和教学设计紧密相连,只有在备好课的基础上才能提出科学的教学设计,在教学设计的安排下实施备课的成果。俗话说: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甚至一车水。教师要在掌握大量本专业知识的基础上,结合课程目标有针对性的设计课堂教学内容。教师在备课时还要掌握教育对象的年龄、爱好、经历等特点,进行全面系统的了解和分析才能因材施教,找到学生知与不知的焦点以及将不知转向知的条件,抓住重点,解决疑点,突破难点,达到教学目的。
精品课堂来自于科学的教学方案。科学的教学方案,是上好课的根本保证。教师在明确课程评价体系的基础上,要精心设计教学方案。通过研究教学大纲和教材,掌握教学目的,教学要求与重点难点,从而转化为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指导思想。教学方案的设计,要体现师生的互助关系。教师在课程内容的安排上要承上启下,自然引入新知识。通过师生双边互动,使新知识纳入原有知识结构,巩固和运用新的知识,在较少的时间内完成较大的信息量,这样既保证了教学的系统性,又保证了教学的科学性。
精品课堂来自于良好的课堂秩序。教师应组织好课堂教学,调控好课堂教学,建立必要的课堂规则,培养学生良好的自治能力。教师要从感性入手,力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在讲新问题之前,要说明目的和意义,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与要求,从而产生达到目的的需要,满足需要的渴望会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成为学习的动力。这样一来,学生感到接受知识是一个紧张而又愉快的劳动过程,情绪饱满,精力旺盛,注意力就容易集中,教学效果会更好。
精品课堂来自于完美的讲课艺术。完美的讲课艺术,可以增强课堂教学效果。表达能力因人而异,探索和运用讲课艺术。教师要采用教学语言,提高演讲水平,掌握语言艺术,恰当运用肢体语言。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能够扩大教育面,使学生感到直观形象,减少学习难度,提高教学速度,扩大知识量。但是,多媒体只是形式,形式是为了内容服务,要根据内容的需要正确选择多媒体教学,不要为了应用而应用,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用爱营造学习环境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赖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安详的课堂气氛。”因此,教师要用责任与爱心全力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的情境,达到成功教学的目的。
宽松和谐的学习情境源于教师高超的学术水平。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说过: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高水平的教师,高质量的课堂教学,对学生来说是一种获取知识的享受。教师凭借自己高超的学术水平,自身的学术魅力,足以征服学生的求知心理。自然而然,宽松和谐的学习情境,积极向上的求知氛围也就弥漫其中。
宽松和谐的学习情境源于民主的师生关系。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也就是说师生建立一种信任,友善的关系,会取得成功的教学成效。教师应做学生学习的导航者,生活的引路人,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换个角度看,学生由喜欢老师、听老师的话,再到喜欢听你所教的课程,如此一来,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兴趣,产生了动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自然会营造出积极进取的学习风尚,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4.怎样上好一堂课教学总结 篇四
一节好课是将简单发挥到极致的课。
一节好课是将教师的个性与自身特点尽情展示的课。一节好课是平实中闪烁着亮点的课。
一节好课是学生经历了真实的发展变化的课。一节好课是动静相宜,静中生慧的课。
一节好课将教学为中心,课堂为中心,课本为中心的教学目标高度整和的课。一堂好课,从学生的表现来看,应是听得专心,思考得认真,活动得积极。教师最难过的事情,莫过于自己讲课时看见有学生恹恹欲睡或呼呼大睡了。那么,要怎样让课堂活跃起来,上好一堂课呢?我认为以下三点很重要。
一、备课重在深度
1、教参是指南。
有些老师备课不喜欢看教学参考书,而是翻看其他的各种资料,我很不赞成,因为这样做难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和编者的真正意图。前段时间某市教研室组织了一次小学数学讲课比赛。其中有5位老师同上一节课:确定起跑线。这是教研室特意安排的,这种几个人同上一节课的方式叫做同课异构。“确定起跑线”一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圆的概念和周长等知识的基础上设计的。通过该活动一方面让学生了解椭圆式田径场跑道的结构,学会确定跑道起跑线的方法;另一方面让学生切实体会到数学在体育等领域的广泛应用。教参上写得很清楚是让老师要帮助学生明确不仅可以通过计算“全长”之差,也可计算“周长”之差得到各跑道起跑线应该相差的距离,两条相邻跑道的差实际是2.5π。但是有的老师并没有认真钻研教参,而是一味地要求学生去计算各个跑道的长,从而花费了大量的时间,而收获非常小。因为整节课就在枯燥的计算中过去的,没有把握好重点。作为中青年教师,我们一定要把教参作为教学的必备教学资料,最好在备课前,把教参关于那节的内容通读一遍,再来开始设计教案。我们老师经常会遇到一些争论的教学问题,最后以什么为准?只有教参才能让大家都心服口服。
2、教材是例子。
我们的教学除开体育课,都有教材。那么怎样使用教材呢?我认为是尊重教材但不应该拘泥于教材。因为教材呈现知识的方式就只有一种,而我们的学生实际又可不相同。我们应该灵活地处理。比如:一年级数学上学期有一个9+几的内容。教材是这样呈现的:小学生开运动会。运来一些饮料分给运动员,问还有多少盒?箱子里装9盒,旁边有4盒。情境图上呈现了三种算法:把一盒放进去,就是十盒,还有三盒,10+3=13盒,其实这就是凑十法。点数法,一个一个地数。还有接着数数法。从9往后数,10、11、12、13.那么我们怎样来应用教材呢?就是要记住教材只是呈现知识的例子,而不是真理。而我们有的老师再讲到这节内容时,问学生9+4=13是怎么想时,学生就想到了凑十法,非常简单。但是老师为了按照教材来讲,他反复地问学生,还可以怎么算。启发来启发去,学生终于知道了点数法和接着数数法。我们来反思一下,这样的教学有作用吗?我们提出计算多样化是为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如果有学生这样算的时候,我们不能说他错了。但是如果学生没有提出这些较低层次的方法,我们何必要纠缠不清呢。因为学习数学就是要会用最简单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计算的最终目的是要优化的,让学生在比较中发现凑十法的简便,从而逐渐认可并学会使用这种方法。所以,我们在备课时千万不要受教材的限制,我们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3、名师是榜样。
名师是富有教学经验和教学智慧的,我们应该多向名师学习。那么,怎么样向这些名师学习呢?我给大家提供两种方法。第一是:网上搜索名师课堂实录。因为实录把师生的交流非常完整地写出来了,我们在看的时候就能够知道老师是怎样处理各个教学问题的。比如你想上作文课,你在百度搜索上输出贾志敏作文教学实录,就会有很多课例可让大家看。如果你不知道特级教师的名字,你也可以直接输入特级教师作文教学实录。比如数学课上《因数和倍数》,你就在百度搜索中输入特级教师讲因数和倍数的课堂实录,相关信息任你选择。第二是观看课堂视频。这是最好的学习方式,你们可以在新浪UC的空中课堂中参加听课,每周二和周四晚上八点都有特级教师讲课。你们还可以直接在网上查找。我们要明确一个学习目标,学名师是为了学习他们的评价语言,他们的课堂驾驭能力,他们让学生建构知识的方法。但是现在有些老师喜欢抄名师的教案,这是非常不好的。打个比方:大家出门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如果是别人带坐车去,那么过了一些日子后,你还能够找到原址吗?而如果是你自己通过问路或者按照地图去找的,一定印象非常深刻,难以忘记。对于抄写别人的教案也是同样的道理,没有经过自己大脑思考的教学设计,一定不能成就一节好课。所以说名师教学是榜样,但不应该成为我们教学的复制品。
二、讲课贵在灵活
怎样把我们好的教学预案用好,还需要我们老师具有较好的教学基本功和教学应变能力
1、变化语调
我们面对的初中生和小学生,抑扬顿挫的语调才能吸引他们。丰富生动的语音语调是老师的一项基本功,我们应该苦练。
2、师生互动
师生互动有师问生答,师讲生问,生讲师评,生问生答等方式。生问生答就是让学生当小老师能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他们觉得很新鲜,而且学生在讲的时候容易暴露他们的错误,我们就可以真好利用错误资源来讲解,也锻炼了学生的胆量和表达能力。师问生答的时候,我们要注意关于发言的方式。我们老师一般都是点举手的同学来发言。但从我多年的实践来看,单纯的用举手发言的形式,势必会让班上学生的学习成绩两极分化,好的更好,差的更差。一部分学生产生学习的惰性,认为自己不举手,老师就不会让他发言,他们很难专心投入学习。如何进行改进呢?我认为可以采取点名和举手相结合的发言形式。如果想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就用座位点名和随机点名、开火车发言方法,这样既能给每个同学均等的发言机会,又能够促使每位学生聚精会神地听讲。因为他们不知道,下个点名的将会是谁。如果教师想了解学生还有什么疑惑?可以采取举手发言的形式,举手提问题,使问题能够更集中。
3、有效启发
我们现在采取的教学一般都是启发式教学,旨在通过教师的启发引起学生的思考,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既然要启发教师就要设计不同的教学问题,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是启发式教学最重要的环节。我们学校每年进新老师,让他们面试时,都要让他们上一节课。大凡给我们留下较好印象的都是会提问的老师,而一些不会启发或者乱用启发教学的老师总是让课堂显得尴尬和无奈。
要设计有价值的问题。一位老师上《司马光砸缸》这节课时,她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你们想一想,司马光怎么能想到这个办法呢?老师为了让学生说司马光很聪明,司马光临危不惧。可是学生怎么答呢?一位学生说:他可能是从书上看到了这种方法。这一说不打紧,整个方向全偏了,另一位学生马上站起来说:我认为是他爸爸妈妈告诉他的,那个时候书上肯定没有写这样的事情。这样一搅合,这课可怎么收场?这不怪学生,他们又不是老师肚子的蛔虫,怎么知道老师想让他们说什么?要怪就怪老师自己的的问题没有设计好。如果这样问:司马光救人后,赶过来的大人们会怎样夸奖他呢?这时学生肯定就会说:司马光你好聪明哪,你能想出这样的办法不简单等等。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达到了教师预想的目的。
如:讲李白的《望天门山》一诗中的名句“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时,常规教学是这样的:这里以静写动,也有以动写静,从呼应题目“望”字可知,作者应该是站在高处的。但我却引导学生从整体感知文章,一反常态地说:“作者除了站在高处,从视觉角度,他也应该站在行进的船上。因为不站在船上,李白又怎能感觉到两岸的青山在动呢?”;
又如:我在讲鲁迅先生的名篇《孔乙己》时,打破常规思维,抓住了主人公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强烈反差,表现其悲剧色彩,即孔乙己由自命清高的穿长衫到最终不得不穿破棉袄,表现其精神追求的悲剧;孔乙己由向往坐着喝酒到最后被打断了腿再也站不起来,表现其物质追求的悲剧;孔乙己由欠钱到最终永远欠钱,表现其人格追求的悲剧。通过三条明晰的悲剧线索,将孔乙己这样一个下层知识分子被他自己所虔诚信奉的封建思想和衷心拥护的科举制度愚弄以致毁灭的悲剧形象,向全体学生展示;
不是所有的知识都需要探究。有一位老师在教学生认天空一词。老师说:同学们,我们的上面是什么?学生说:天花板。老师急了,忙问:天花板的上面是什么?学生怯怯地答:二楼。老师快要窒息了又问:我说的是我们站在外面,上面是什么?接着学生回答时,老师无语。你们猜这位可爱的学生说什么?他说,上面是白云。怎么办?教师这样启发,就是不能把学生导到那儿去。其实问题出在哪儿?出在了老师对启发式的误解,认为什么知识需要去启发。你认识天空一词,让学生读一读,写一写。然后让学生说天空上有什么,不就完了吗?何必要把简单问题复杂化。
4、教师的语言
课堂上,学生听得专心,是课堂“活”的标志之一。学生听得是否专心,取决于教师的语言是否具有诱惑力。英国教育家吉尔伯特.海特认为,如果一个人善于运用语言,即使他是个二流的学者,也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否则,即使他很有才华和灵气,也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教师。教师的语言,可能会成为诱导学生积极思考、学习的“兴奋剂”,也可能成为学生恹恹欲睡或呼呼大睡的“催眠曲”。教师的语言怎样才能成为学生学习的“兴奋剂”而不是“催眠曲”呢?应具备以下特点:
丰富性:尽量使学生有所收获或启迪; 简洁性:语言精炼,不讲废话;
条理性:逻辑性强,不颠三倒四,条目清晰,不混沌不清; 形象性:语言多变化,绘声绘色,吸引注意力;
趣味性:吉尔伯特?海特指出:“幽默有各种功能,最明显的功能是幽默能使学生富有生气和积极注意。” 要使语言有意趣,就必须注意语言的幽默感。此外,还要注意,课堂教学语言应当富有感情,注意跟学生进行情感沟通。(1)常开故事会
学生都喜欢听故事,用自己班学生作为故事的主角更能引起他们的兴趣。例如:我在讲授《长城》一课时,我先给同学们讲授了有关长城的故事如:定城砖的传说、孟姜女哭长城。学生听完了,开始对学习这篇课文充满了欲望。这也为上好这节课做好了准备。整节课气氛活跃,学习目标轻松完成。(2)善于打比方
老师在讲授新知识时,用打比方的办法可以把生涩的内容深入浅出的讲出来,化难为易。如学《退位减法》时,像“100-37=”这样的题目,对学生来说是个难点,觉得难掌握。为了突破这一难点,让学生饶有趣味地学,我是这样叙述的: 今天,数学王国里来了一家人,这家人十分有趣,你瞧:“0小个”是个穷光蛋,减7不够,向“十叔叔”借钱,“十叔叔”也是个穷光蛋,可是他非常乐于助人,于是向“百爷爷”借,“百爷爷”把仅有的1百元钱借给了“十叔叔”,“十叔叔”把它换成10个十,自己留了9个,拿出一个借给“0小个”,“0小个”欢天喜地,马上用借来的10减7……这样学生就很容易懂了。(3)巧纠小错误
通过多年的教学,我发现,学生的错误有普遍性,错得地方都差不多,而且时常反复。怎么样让学生不再犯同样的错误呢?我们可以用“夸大其辞”、“小题大做”的办法来纠正小错误。如在练习长度单位时,我出了一题:“妈妈的身高为1.65()”。一位学生抢答:“厘米!”这是同学们平常爱犯的错误。我故意瞪圆眼睛,“怒”道:“妈妈在你眼里竟如此渺小,我都为你的妈妈生气了!”那位马虎的同学脸唰得红了。那天做作业时,带错单位的现象几乎没有。(4)妙语化尴尬
在课堂上,常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尴尬事件,老师要善于用玩笑话来调节气氛,有时还能起到化尴尬为精彩,化意外为微笑的效果。记得读大学时,有一次,我们全系在阶梯教室听一位年老教授的学术讲座。当系主任引领他走向讲台时,可能因通道路滑,老教授不小心跌了一跤,顿时引起全场哄堂大笑,弄得系主任和老师都尴尬不堪。但是那位教授却若无其事,不慌不忙地爬起来,拍拍灰尘整理衣服,在一阵喧哗之后,接着便坦然说道:“人生就是这样,跌倒了爬起来,再跌倒了再爬起来。这样,你才会更坚强,更成熟。”顿时,台下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老教授这一段现身说法的开场白,比长大段说教要深刻得多,学生更容易接受,因此深深地感动了大家,也发挥了他精辟的演讲精神,当然会博得台下学子的叫好。
再看看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的外交魅力吧。
建国之初,周恩来总理召开记者招待会,当一个外国记者挑衅地问新中国有多少个厕所时,周总理答道:“2个。” 在记者惊异的目光中,总理继续说道:“一个男厕所,一个女厕所嘛!”顿时笑声四起,紧张的局面轻松下来。外国记者紧追不放,又问道:“新中国有多少钱? ”周总理笑着答道:“十八元八角八分。”该记者又一愣。接着,周总理补充道:“我们新中国现在发行了面值十元、五元、二元、一元、五角、二角、一角、五分、二分、一分的人民币,加起来一共是十八元八角八分。”说完,大家报以热烈的掌声。外国记者也知趣地停止了发问。
本来,外国记者实际是问全国实际男厕所数和女厕所数的总和,以及新中国的国民收入。前者是不可能回答得准确的,后者是国家秘密,当然不能随便透露出来。而周总理不愧是著名的外交家,巧换概念,四两拨千斤,化解了外国记者的刁难。
有一次,我们在听示范课时,那天天比较热,一位女教师穿得较薄,一走进教室一位调皮的学生就说:“老师你好性感 哟!”该老师灵机一动便说:“同学我不性感,我姓赵,以后你就叫我赵老师好了!”一下子就化解了尴尬的局面。(5)追求语言幽默
苏联著名教育家斯维特洛夫说:教育家最重要的,也是第一的助手幽默。教学幽默可以使语文课堂教学多一份轻松,平添几分愉悦,同时也是联系师生感情的纽带,能使学生在笑声中高效率地完成学习任务,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幽默是一种语言的艺术,是社会和文化发展的产物。幽默可以用语言文字表达,也可以用图画、音乐和表演去表现。如在餐厅点了一杯啤酒,却赫然发现啤酒中有一只苍蝇;英国人会以绅士的态度吩咐待者:“换一杯啤酒来!”;法国人会将杯中物倾倒一空;西班牙人不去喝它,只是留下钞票,不声不响地离开餐厅;日本人令待者去叫餐厅经理来训斥一番:“你们就是这样做生意的吗?……”;沙特阿拉伯人则会把待者叫来,把啤酒递给他,然后说:“我请你喝……”;美国人则会向招待者说:“以后请将啤酒和苍蝇分别置放,由喜欢苍蝇的,客人自行将苍蝇放进啤酒里,你觉得怎么样?” 美国人的这种态度就叫幽默。
如:有一次,特级教师钱梦龙应邀到南通上示范课。快上课了,学生和观课的老师都静心地等待着,课堂气氛显得过于严肃、紧张。这时,钱老师从容地走上讲台,面带微笑,亲切地对学生说:“我出个谜语给你们猜猜,好不好!”学生们高兴地回答:“好" ”钱老师说:“虽然发了财,夜夜想成才。打一人名,你们认识的人。”课堂上静得出奇。一会儿,一位女学生举手,她站起来,信心十足地回答“:钱梦龙。”顿时,全场欢笑起来,课前的紧张气氛被扫除得一干二净。钱老师的幽默语言使严肃、拘谨的课堂气氛得到了调节。
又如:一位老师发现,已经打了上课铃,,但有位学生未到,(这天正好是学习《春》)就站在教室门口等了一会儿, 同学来了。老师用手摸着他的头暗示上位, 并对着大家说“: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 春天的脚步近了……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 同学的脚步近了, 人齐起来, 书翻开来, 我的心情好起来……”同学们笑起来了, 气氛轻松, 迟到的同学也不感到紧张,不仅达到了教育学生的问题,巧妙的化用也起示范、为下面的学习做好情绪铺垫铺垫的。
再如,初二的语文课上,老师发现一个女同学在写一张纸条子,收来一看,原来是写给一位男同学的。看着上面稚气的话,老师忍不住笑了。这一笑激起了全班同学的好奇心。几个调皮的男生大声喊:“老师,念出来!”写条子的女孩低埋着头,满脸涨得通红。全班同学好奇地期待着,老师说;“你们真的想知道?”学生一致点头。“其实是两句再普通不过的话。”老师打开纸条大声念道:“听毛主席的话,做一个好学生!”班里轰的一片笑声!那位女同学大大地舒了一口气。课后,她塞给老师一张纸条,很快跑开了。条子上写道:“您是我见到过的最聪明的最美丽的老师,我向您保证,以后会认真学习。”老师如果如实的念出纸条上的话,甚至再加上几句来严厉刻薄的批评,显然会使这位同学十分难堪,同时她也一定会对老师非常记恨。这样,在以后的课上这位同学也不会听课,形成抵触心理,也达不到教育学生的目的。如: 《都是驴子惹的祸》
有一老农赶着毛驴进城,驴闯红灯,罚了10元。
老农怒喝驴子:“你以为你是军车啊!红灯也敢闯?”
没走几步,驴又碰翻一水果摊,赔了20元。
老农更气:“你以为你是工商城管么?想掀谁的摊儿就掀啊?”
老农牵驴回家,路过一片青草地,驴啃青草,又被罚了30元。
老农气极了,骂道:“你以为你是检查团下乡么?走到哪儿吃到哪儿?”
老农骂完牵驴去河边喝水,可驴子却发起倔脾气,扬颈不饮。
老农火了:“你以为你是大款啊,没小姐陪就不喝?”
驴子掉头就跑,岸边晒一张渔网,驴上而破之,渔翁索赔500元。
老农热泪盈眶道:“你以为这是中国电信么?上网要花这么多钱?”
驴子转身踢了老农一脚,老农忍痛骂道:“你以为你是网管么?想踢谁就踢谁?……
比如,在讲双关辞格时,如果只是一味解释概念,学生大概没有耐心听,这时如果能恰当地举例说明是最好的了。于是,老师就给大家讲了这样一个逸闻:宋朝有一个书生,觉得自己比欧阳修强百倍。一天,他心血来潮,决定亲自去会会欧阳修。他一出门,就诗兴大发,随口赋诗一首:“门前一棵树,两支大丫杈。”吟到此处再也吟不下去,这时走过一个人来接着吟道:“春来苔是叶,冬至雪为花”。书生一看,甚为崇拜,决定与此人一道去拜访欧阳修,一同和欧阳修比个高下。于是两人同坐一条船,书生又吟到:“两人同登舟,去访欧阳修。”无奈吟到此处又吟不下去了,欧阳修接着吟道:“修已知道你,你还不知修(羞)。”就这样,欧阳修利用“修”和“羞”两个同音字,巧妙地教训了不学无术又喜欢卖弄的酸书生。这则逸闻既让学生懂得了“双关”的含义,又让学生体会到弦外之音、言外之意的妙处。
片断一:幽默就像“催化剂”,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一次上课回答问题,总是女同学抢先,男生热情不高,于是我说:“谁说女子不如男,我班男生礼为先!”说的女生热情更高,说的男生面露愧色,也活跃起来了。课堂提问,当女生回答很棒时我用“气质美若兰,才华阜比仙”来赞美她,当男生回答精彩时,我用“试问才子何处寻?X年X班有XX”来激励他,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的同时,增强了自信。
片断二:幽默能淡化课堂的“矛盾”。在课堂上,出现个别走神儿的现象也属正常。当学生上课不专心听讲时,我从不直接点名批评学生,而是用幽默的语言收回他“飞”了的心。如:看到教室外有声响,有的同学不由自主地向外看,我会“虽说好男儿志在四方,温馨提示精彩课堂不相忘!”。发现有同学上课走神儿,我在做短暂的停顿后用目光与对方交流“我静静地看着你,傻傻地看着你,看着你悄悄回心转意”,或者用歌词“对面的女孩(男孩)看过来,看过来”,这样,化矛盾为神奇,让学生的心与我的教学靠拢。
5、激励评价
教师的评价语言要避免两种现象:第一,评价就是表扬。很多老师的评价语言单一,用“太好了”、“真了不起”评价学生,或者对同学们说:“你真聪明,大家一起表扬他。”于是同学们就一起拍着整齐的“啪啪,啪啪啪.”的掌声。通过观察,我们看到,这种缺少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口头惯用语言在低年级学生还能够起一些作用,到了高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没有因此而提高。第二,对学生的错误不做出准确的判断。为了激励学生,教师不敢轻易说学生错了。学生错误回答,教师只是含糊其辞地让学生坐了下来,没有通过让学生自主探讨或者教师指导的方式让学生知道答案。还有老师简单地说一句“好”,就让学生坐下来。回答到底正确与否,有些学生到下课时仍不清楚。我认为教师的评价语言要有导向性。教师的评价应该在正确处激发潜力,在错误处激发信心,为学生指明前进的方向。例如:在教学“9加几”一课时,学生由于提前预习了,题做得非常正确,我们学校一位老师这样评价学生:“你回答的太棒了,老师知道你一定回家预习了,对吗?真是个爱学习的好孩子,给大家树立了很好的榜样,以后要继续坚持。”这是对学生学习方法的肯定。再例如:“这个小组长真不错,已经把小组的工分好了。”这是对合作学习的方法的介绍。用这些贴切的激励语言有针对性地指出了学生的长处及存在的缺点。还有的比如学生上课纪律不够好,如果你说:你看刘芳坐得多好啊,我喜欢她。马上其他同学就会坐好了。尤其在低年级,评价中树立榜样,对学生的激励作用很大。
三、课堂中关爱学生
1、爱的平等
我们在教学中往往把精力放在成绩好的同学身上,特别是公开课,为了追求良好的效果,忽视了对后进生、调皮鬼、不举手学生的关心。其实,每个学生都需要我们用心去感受,老师的关心和呵护是心灵中宝贵的阳光。不仅如此,后进生、调皮鬼更需要给予他们关爱。当他们被老师关爱后就会激起他们学习的热情。
2、爱的巧妙
爱是无声的语言,尤其是课堂上,我们老师的每个眼神,每个动作都是表情达意的方式。学生有着敏锐的感觉力。只要我们在一些细节上给予修饰和强化,我们就能让这些巧妙的“爱”发挥它们的作用。
5.怎样的声乐课才是一堂好课 篇五
声乐课是高师院校音教专业的必修课,是一门以培养和训练学生具备一定演唱能力和理论知识为宗旨的专业技能课。声乐教学较其它技能课程相比,更强调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因此,大多数院校目前并不为教师规定固定的教材,只是提供一定数量的参考书目,造成目前声乐教学模式安排随意性很大。声乐课堂的灵活性和多样性程度由此可见。最近,因工作之便,有幸听到了多位同行的声乐课,收获颇丰。学习和交流教学经验的同时对声乐课也产生了一些不成熟的思考。声乐课实践性强,能不能和其它学科那样规范要求呢?声乐课究竟该如何上?怎样的声乐课才算是一堂好课?这可谓是一个老生常谈,但又常谈常新的问题。
笔者认为,任何教学都需要有规范的教学行为,只是标准和要求因学科的不同而不同。声乐课虽以技能训练为主,但课堂教学也应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它受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歌唱水平制约,而不能随心所欲。同时,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和组织者,是先知的一方,而学生正处于成长发展期,是未知的一方,学生学习也需要教师正确的指引。因此、意大利女高音歌唱家莱·泰巴尔迪直截了当的宣称:“歌唱的秘密就是找到一位好老师”。教师教什么,怎样教,将直接影响学生歌唱水平的高低和学习进度的快慢。因此,一堂成功的声乐课也应和其它教学科一样,需要有许多相互联系的教学环节组成一个完整有机的系统。
一、具有精心的构思过程
备课是声乐教师上课前的教学准备,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精心的准备课可以说是声乐教师在艺术上的“二度创作过程”。声乐教师扎实的演唱功底、艺术修养和教育教学能力,只有通过精心的备课,才能转化为现实的教学能力。如何将学生教会、教好,需要详尽的构思。教师只有在研究并掌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的基础上,才能抓住重点、难点,才能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搞好教学过程的设计。如果课前没有充分慎密的备课,就等于施工没有图纸而盲目施工,准备战役没有计划而盲目战斗。笔者认为,无论是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还是刚刚步入教坛的青年教师,都必须构思完整的教案并将其书写下来。值得特别强调的是,声乐教学大多以一对一教学模式为主。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决定着每一堂课的教学目标、内容、方法都不尽相同。如果教师能够做到为每一堂课、每一位学生制定一个教学方案,是对学生歌唱水平的提高有实质性推动作用的。尽管这项工作看似繁琐,却不失为教师提高教学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二、树立明确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声乐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有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是否达到教学目标是衡量一节声乐课成功与否的重要尺度。声乐教师在上课前能够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树立明确的教学目标,那就为一堂课开了好头。一堂声乐课如果有清晰的教学目标并能围绕目标展开教学活动,那么这堂课必定是有的放矢的。如以学生气息训练为目的,那么教学内容、练声曲和乐曲都应围绕学生的气息训练来进行。
声乐教学目标主要体现在分阶段、有主次的解决学生歌唱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在一节课内应重点解决好学生歌唱中所存在的一两个突出问题,使学生有所提高。切忌在一堂课上眉毛胡子一把抓,学生会感到不知所措。有些教师上课时习惯运用民间艺人那种口耳相传的教学方式,完全凭借自己的感觉上课,边教边看,边看边想,能达到什么就是什么。可想而知无论这课堂设计多少个教学环节,都注定是失败的。
三、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古人云:“事必有法,然后可成。”声乐教学想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选择使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声乐教师所选取的教学方法一定要和学生的实际能力密切的联系在一起。它既要有利于知识的传授,还要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目前使用较多的是讲述法、比喻法、示范法、模仿法与欣赏观摩法,教师需要根据不同特点条件程度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对于初学者,主要以模仿法为主,教师的范唱起很大作用。针对气息训练,教师可以运用比喻法,将声乐中的抽象概念转化为形象比喻使学生从中受到启发。许多声乐大师都擅长此法。教学方法的选择还体现于每个学生歌唱中所存在的问题的解决上。有的学生声音条件较好,会经常自觉不自觉的养成大声唱的习惯,而有声音条件不是太好的学生,往往发出的声音穿透力不强。针对这些学生,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指导学生欣赏声乐名家的音响资料的基础上辅以讲述法提高学生分辨力,从而获得正确的声音概念和标准。针对不同性别的学生,教师更要根据其生理特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时要通过示范辅以讲述法指导学生自然、平稳的换声。
四、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在声乐课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和谐愉悦的情境是一堂好课的必要保证。只有这样,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整个课堂处于师生积极活跃的气氛当中。在这样和谐融洽的气氛当中,学生更容易找到歌唱的状态,更完美的去发挥声乐艺术的潜能。平铺直叙、死气沉沉的课堂,是不能唤起学生学习热情的。
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教师对学生的鼓励必不可少。声乐教学虽然是知识的传授,但主要是通过一种不断循环反复训练的过程达到技能的培养。似乎天天都是同一训练内容和形式,但是教师要从这简单的过程中使学生达到正确方法的确立,进而培养学生正确的演唱习惯,就需要将满腔的热情、爱心、包容心投入到教学中和学生身上。教学中,教师要把严格要求和鼓励启发结合起来。既要严格要求又要对学生身上一点一滴的进步加以肯定和表扬,使学生保持强烈的学习热情。教师绝不能急躁发火,使学生产生恐惧心理更不能对条件不好的同学嘲笑和歧视。由于当前师资力量的短缺,很多教师一天上十余节课,繁重的工作量致使教师在上课过程中从头到尾都是一副表情,向学生传授知识内容甚至歌曲示范时基本都是一条平行线,对学生取得进步不给予及时表扬,可想而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是得不到充分发挥的。
6.如何评价一堂好的优质课 篇六
在《课程标准》新的教育思想和理念下,体育优质课的评价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此就没有一个绝对的评价标准,致使不少体育工作者在具体的操作层面上难以实施。本人根据多年教学实践,认为好的体育优质课应要具备的几个方面:
1、教学指导思想,能依据体育学科的性质、体育教学的基本规律,从实际出发,正确地贯彻《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精神,促进体育教学与改革健康深入地开展。
2、教学目标明确、具体,操作性强,对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可以进行检查评价。
3、教学内容的选择,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与发展需要,能准确把握教材性质、特点和价值,教材处理得当,主教材具有适宜的技术难度和较强的教与学因素。
4、教学设计科学,教学分段合理,教学组织严密,教学方法有效,教学步骤清楚;运动负荷适宜,对各项练习的时间、次数及强度做出科学具体的安排;场地、器材、教具及现代化手段的运用,经济、实用、有效,符合教学的实际要求。
5、能充分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正确地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教师能根据教学目标、教材内容、学生特点和教学的实际需要,正确有效地运用接受式学习与自主式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使教和学的积极性都能够充分发挥。在教学评价中,能够正确运用激励性评价、诊断性评价及其他评价方法,给学生及时、真实、明确的学习反馈信息。教与学的一切活动,都要以有利于提高课堂质量为目的。
6、能够正确处理好统一要求与区别对待的关系,既能做到面向全体学生,解决好教学中的共性问题,使学生都能达到体育课程学习的基本要求;又能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做到因材施教,区别对待,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学有所得。
7、能够以运动教学和身体锻炼为载体,切实有效的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与社会适应能力的增强,把几个方面有机的结合起来,使之融为一体。
7.怎样评价一堂课 篇七
一、评价结果的剖析
听完这位教师的“完美”自述, 但是评委们对这样的课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结果。一种认为, 这堂课非常成功, 不愧为“精彩”。理由是课前准备充分, 对教材的认识和处理非常到位, 讲解富有感染力和穿透力, “演技”高超娴熟, 对课程进程的把握简直是水到渠成, 学生回答问题的错误率低, 说明达到了良好的互动和教学效果。另一种认为, 这样的课充其量只能说是“精彩”, 不能说成功, 甚至没有价值。两者评价为啥反差如此之大?这是因为前者评课观点深深跟植于传统教学观, 而后者是基于新课程理念的评价观。笔者下面就以新课程的视野对这堂课做一下剖析, 探讨一下这位教师经历和感受的问题所在, 不当之处敬请斧正。
1、违背了“以学论教”的教学理念。
在教师的经历和感受 (1) 至 (7) 中, 大都以教师教的成败来论课的优劣, 属于“以教论教”的范畴:课前有一种强烈的“表现欲”, 目的是为了很好地展示自己, 以我为主容易忽略学生的参与;内容的烂熟更增添了表演的自信心;整个课堂教学进程应该是开放的, 具有不可预知性, 不可能完全按照预先的部署有条不紊、毫无差错地进行;学生跟着教师的思路走, 说明学生缺乏一定的主体性;多媒体的过多使用, 易使多媒体成了表演的工具和舞台的道具;时间掐了太巧, 不可能给学生留有一定量的及时反刍消化的时间, 教师也不可能及时了解大部分学生的反馈信息。因此, 课堂教学质量的优劣不能再一味地锁定在教师身上, 而应更关注学生主体。要“以学论教”和“以教促学”, 使教师的教真正服务于学生的学, 改变单边的“我讲你听、我做你看、我问你答、我写你抄”的不良局面, 这样才有可能达到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凡为教, 目的在于达到不需要教”之教学最高境界。
2、没有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不论是课堂内外,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这是人尽皆知的道理。可为什么在课后有些学生问这问那?在实践课上碰到的情况会更多, 说明了学生们在一些课上尤其理论课上多属被动的接受知识。究其原因, 在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和认知水平没有明显残缺的条件下, 一方面说明教学理念和方法出现了问题, 没有提供给学生思考、讨论与提问的时间和空间。另一方面也反映师生关系可能不够融洽, 并没有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平等, 没有营造好宽松、民主、开放的学习氛围。新课程倡导“以学生为本”, 在“人本主义”创始人罗杰斯提出的“心理安全”、“心理自由”的情境下, 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充分开启和解放学生的脑、眼、耳、口、鼻、手等感官, 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自主去建构知识, 形成综合能力。
3、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鲜有体现。
上面这位教师教学方式显然主要采取了“授受式”的单向信息传递教学模式, 偶尔体现的“启发式”双向传递教学模式也过于简单和流于形式, 目的还是为了“授之于鱼”, 而新课程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多维互动学习方式鲜有体现, 学生“渔”的本领也难以形成。试问:学生在这种过分注重教师“演技”的氛围熏陶中, 长期缺失方法与行为的指导和训练, 如何能达成世界教科文组织提出的21世纪让学生“学会学习, 学会做事, 学会做人, 学会与人相处”的终身目标呢?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型最终还是源于教师教学方式的变更。教学方式不变, 再精品的课程也只能变成庸品课程, 只能为教学披上华丽的外衣。
4、教师角色的单一。
教师的角色不能仅限于传道授业解惑者, 新课程要求教师的角色多元化。除了常规的管理者、组织者等角色外, 更重要的是要扮好学生朋友、引路人和学生学习的咨询者、参与者、合作者、研究者、促进者等角色, 与学生组成“学习共同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多的创设问题情境, 在学生遇到困难时予以点拨, 遇到挫折时予以激励, 与全体学生一道参与讨论和探究, 充当学生知情意行生成的“催化剂”。
5、学习达成状态过分注重知识本位。
新课程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 但应试教育的根基还是扎扎实实。尤其在基础教育阶段, 为了争夺升学率容易导致分数“军备竞赛”, 重点以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来论教学的好坏, 并以此作为评价教师优劣的标准。这当然与我国甄别和选拔人才的体制有关, 也与这种评价方法易于衡量且易做到公正、公平有关。但“高分低能”的事例也多不胜数。职业学校培养的不是理论型而是应用型的人才, 在追求学生成绩的同时, 更应注重能力的养成和训练。这就要求在评课时, 要注重课的新颖性和独创性, 同时更要关注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二、评价结果的反思
上述两种评价结果的分歧, 实质上是传统评价观和新课程评价观的部分观念冲突所致。笔者认为, 应该辩证的看待问题, 全盘否定传统评价观肯定不妥, 也不符合文化传承的习惯, 我们也不能死抱传统评价观裹足不前。新课程评价理念毕竟是一个新生事物, 而且经过国内外学者的论证和实践检验, 它应该比传统评价观更具有旺盛生命力。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首先要全面地接受和理解新课程教学理念, 了解新课程视野下的教师观、学生观、课程观、教学观、评价观, 从思想上深刻领会新课程的精神实质, 并以此作为考量上课优劣的指南。教师在发挥传统“演技”优势的条件下, 要尽量缩减“演出”时间, 完成好“导演”和“演员”的双重角色, 精心设计互动问题, 创设问题情境, 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和能动性, 让学生达到“愤”“悱”状态, 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舞台。有了课堂舞台的锻炼, 也会大大地缩短融入社会这一大舞台的时间。只有这样, 我国的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才会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李建平.聚焦新课程[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8.怎样上好一堂优质课 篇八
【关键词】 教育核心 兴趣 能力 认知结构
【中图分类号】 G63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6)07-025-01
0
我们正处在一个变革年代,新课改在不断的推进,老师们不断在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以顺应时代的潮流。我也一直在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开始的时候参加赛课,还获得了一些鼓励,但慢慢地失去了去改变教学的动力,更是失去了如何改变,如何研究课堂教学的方向。我一直在想怎样才算一堂纯粹的素质教育课堂呢?怎样才能将数学的真谛传递给我们的青年呢?让他们有卓越的才能为祖国的发展添砖加瓦,为祖国的腾飞贡献自己的力量。经过反复的思考,我想谈谈我对数学优质课的一些方面的看法。数学教育的核心应该是探索问题的兴趣与能力。
一、成就源于兴趣
一个人怎样才能在某个领域有所成就呢?有人立刻就回答我,当然是兴趣了,有了兴趣,就一定在这个领域有所建树。想想古往今来的大数学家大科学家没有一个不是对自己的行业感兴趣的,就像费马原本并不是一个数学家,但是在工作之余,怀抱着对数学强烈的兴趣发现了费马大定理成为了历史上最优秀的业余数学家。高斯在人们都认为正17边行无法用尺规作图的大环境下,认真的全情投入的研究,最终发表了《正十七边形尺规作图之理论与方法》。我想兴趣的确是最优秀的老师,有这位老师,他便时时刻刻的陪伴在你的身边,时时刻刻的提醒你有令你激动的,令你着迷的数学问题在等着你。
那么怎么培养学生的兴趣呢?曾经有一个学生问陶行知先生,“学习的最高境界是什么?”陶先生回答“爱上学习”。我认为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让学生充分地感悟知识和快乐。我认为解决一个问题需要首先分析问题需要的知识,甚至有些知识点是学生不知道的,那么同学要解决问题首先就要收集相关的知识,领悟相关的知识(有些可能要花相当多的时间,不要想到一蹴而就)。然后,当知识和领悟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它和结论的联系将愈加强烈。要问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什么时候是最兴奋和激动的,那应该是在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积累之后的那灵光一闪。那样的感觉就如黄果树瀑布般的壮丽,又如蒙娜丽莎般的微笑。老师在这个过程中重要的不是要告诉学生应该怎样想,这个过程怎么样美丽,而是引导学生去发现作为一个旁观者,鼓励者。内因永远是决定发展的最主要的因素。由此我有一个大胆的想法,最好的老师不是告诉学生什么而是他的学生告诉老师什么。
二、只有兴趣也是不够的,还需要培养相应的能力
只有兴趣没有能力,再强的兴趣也会被时间冲淡,没有兴趣只有能力,能力也会逐渐的变成一把迟钝的宝刀。他们就像与对好朋友,谁也离不开谁。在教学过程中我也有过之注重培养学生兴趣的课堂,忙课堂的幽默风趣,但学生只是高高兴兴的听完了,结果没有更多的收获。有时候上课只注重学生能力和技巧的培养,结果学生硬是被填成了烤鸭。上面的问题也正是现代教育给个需要面对和解决的实际问题,要使二者之间有一个合适的点,使二者共同作用早就出优秀的人才。
接下来,重要的是教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学习犹如授之以鱼与授之以渔的区别。那怎么做呢?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素材,丰富的数学模型。在适当的时候加以诱导,给他们认识数学美的眼光。比如在推导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时候用到的倒序相加法,在推导等比数列前N项和用到的错位相减发,都是很漂亮的数学模型,我们在教学生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多去发现,多去感受,夺取享受数学之美。
三、那怎样才能在兴趣和能力两方面的共同作用下提高成绩呢?
从认知问题的结构来看。我认为有以下的几方面首先要搜集整理资源,然后研究探索融会贯通,最后反思欣赏发现数学之美。其核心都需要而且是必须是学生亲自参与。
在摸索整理资源的过程里往往需要相当多的时间,这是一个积累的过程,这个过程也许相当的辛苦,也许需要花费最多的时间这个过程也要注意引导学生用心灵去解读之所见之所闻,一定要避免为了学习而学习的任务心理。研究探索,融会贯通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这个过程也许是很艰难,有时很让人烦恼,让人想放弃,甚至于让人痛苦,而痛苦过后的惊喜往往也是极致的。用一个成语来表达这种感受便是辗转反侧豁然开朗。在教学中,我认为应该尽量的放大学生的感受,让学生获得更大的刺激和快乐。这就需要适当的去引导学生的思维和探索的方法。最后数学的结论往往是简单而优美的吗,不应该草草了事,而应该停下脚步,站在原处回头看。去看思维的艰辛,去思考学习的方法,去感悟学习的真谛。而老师要做的,就是在旁边加油呐喊,为他们探索提供必要的条件,放大同学们的感受。
四、基于以上的思考一趟优质的课应当有些什么呢?
9.怎样上好一堂语文课? 篇九
在上语文课的时候,不仅要解决难懂的字词。而且字里行间处处包含着哲理性的思想,需要老师去点拨,而不是灌输。让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领会其中的思乡奥秘。获得知识的同时也感受到了美的熏陶。
《在山的那边》中,有“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山是重重艰难险阻,海是理想境界。用信念凝成的海是指要达到理想境界需要用自己的信念去克服困难,简单的一句话却包含着深刻的道理。这里不需要你去告诉学生这是什么一回事,而是需要你用生活事例去点拨、启发他们心中那幼小的心灵,感受获得知识的欢喜。
我上了一堂不太成功的作文课,为什么说不太成功呢?因为我只简单地讲了怎样写作文的一些步骤已经你们作文出现了那些毛病。反应很冷漠,就像水灌输到两头空的水管一样,一边流入,一边流出。应该想过滤器,营养先吸收,那些没用的再排出去。另外在讲课中也有知识贫乏的毛病,除了我准备到的内容,我不知道还要讲什么,也不敢再讲什么,生怕多讲了出错。我也知道一些写作大家,如:鲁迅、老舍、辜鸿铭、郭沫若等人的写作态度和写作方法,如果也拿出来讲讲,既生动形象又让同学切实掌握到一些有用的写作方法。事实胜于雄辩,学到了知识也感受到了大师的力量。
声音的好坏是毋庸置疑的,不在于喊,所以不在于大声喊,这样反而很累,效果也不好。声音是每个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功。特点是震撼力和穿透力,也有起伏性,能够不时惊醒那些想思乡流离在外面的同学,让他们都投入到课堂的气氛当中。有研究表明,一堂45分钟的课,学生最多集中精力25分钟。为了最好的提高上课效果,标准的普通话是必须的,经过严格师范教育而走上岗位的教师,普通话一般都是无可挑剔的。但是重点是个别词语的发音,有的老师贪图一时的悠闲凭自己的猜测来判断,往往会造成失误,给学生予误导。因此,凡是遇到自己觉得有疑惑的字,一定要勤于查字典。
上一堂好课,除了掌握让学生掌握课本知识之外,更重要的是有生动延伸,可以说没有延伸的语文课是失败的课。这就要求语文老师有渊博的学识素养和敏锐的思维能力,能够把知识贯通,学以致用。博学是重要的,在备课的时候,因为你的博学可以很快地联想到这节课的相关延伸,从而查阅,做好准备。在讲课的时候,因为你的博学,无论遇到什么情况都可以灵活地贯通,没有死胡同。敏捷的思维是重要的,因为你的敏捷可以很快从众多的事件中得到一般性的规律,从而给学生予启迪。就像是七色彩虹,简单的几种颜色有无穷的变幻。最忌讳的是老生常谈的的模式,讲那些平凡而枯燥的道理,还美其名曰:强调。殊不知学生在家里也可能“享受”过这样的“强调”,这样就会造成厌学的情绪。这不仅是课堂的失败,更是教育的失败。
课堂的提问、举手发言至关重要,这是师生互动,老师了解学生,学生接受知识的最好方式。最好是在课堂上用极其引导性的语言煽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想发言,想讨论个究竟,让他们充分地开动脑筋。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主导课堂,可是对老师的引导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没有一个有力的引导加上含有思想性的点拨,很难想象课堂会精彩。
师威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是上好一堂课的保证,幽默的老师,威严的老师,他们都有共同点:讲话有份量。课堂的纪律有保证。事实上,上课一千个人有一千种上法,但是内涵、精神是相同的。我们要突出自己的特色,也要保持前辈们留给我们的宝贵经验。
10.怎样上好一堂小学语文课 篇十
葛石镇沙卜完小孔令房
我国的新课程改革的春风上至领导,下至一线教师,都在为新课程的改革而努力。作为一线教师的我,处于新课程改革的浪口风尖,我们应该如何适应新形式的要求,为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而准备好每一节语文课,通过课堂教学的实际操作,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这是我们语文老师必须反思的问题。在这里,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浅谈一下在新的形势下如何上好小学语文课。
一、激趣善读悟情悟理
一堂充满激情的语文课,不仅学生听着是享受,教师本身也会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教师的激情来自本身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学生的喜爱,还有对梦想的追求!学生在课堂上兴趣盎然就要求教师做到:
1、在情感共鸣中学习语文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接触。”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例如《怀念母亲》一课,作者通过介绍自己对两位母亲——生身母亲和祖**亲“同样怀着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充分表达了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悔恨和对祖**亲不变的爱意。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我设计了一段充满激情的导语:“你喜欢自己的母亲吗?
谁能列举一件小事谈一谈自己与母亲之间的深厚感情?”简短的一句话,开启了学生感情的闸门,学生纷纷发言。正如“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在简单的交流中,学生对自己母亲的热爱,如涓涓细流源源不断地流了出来。正是基于对自己母亲的热爱,学生才渐渐走进了作者的心灵,与作者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对理解课文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如涓涓细流源源不断地流了出来。正是基于对自己母亲的热爱,学生才渐渐走进了作者的心灵,与作者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对理解课文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2、关注需要,善于激趣。
尊重学生学习的“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实现“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提高教学效率”的前提。一位教学经验非常丰富的老师曾告诫我:语文课一定要了解学生读书、求知和情感的需要,切忌灌输,重在引发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太阳》这篇课文时,我找来有关的录像与学生一同欣赏,当浩瀚的宇宙呈现在孩子们眼前的时候,我是那样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们渴求的眼神!他们太想了解太阳了!我扣之心弦地提出:“你们想问太阳些什么呢?你还想说些什么?”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激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
3、适时点拨,情感共鸣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雪趣》这篇课文通过对雪后操场上雪景和孩子们在雪地中尽情玩耍的描述,表现了作者热爱大自然思想感情。教学中,我设计了一段导语,把学生带入作者情意和文章的内蕴中:“孩子们,当我们送走秋阿姨后,冬爷爷就会来临了。你们喜欢冬天嘛?喜欢在雪中做什么游戏呢?能讲述一下你们快乐的往事吗?”这样作者、教师、学生“三情”共振,开启了学生感情的闸门,此时对雪的喜爱,对大自然的热爱得到升华,思想受到教育,“文”与“道”并行,相得益彰。
二、重视情境创设,激发学习兴趣。
《新课标》明确指出:教师要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以任务驱动学习,激活学生已有的经验,指导学生体验和感悟学习内容。不到一年的语文教学,让我对这句话有了深刻的体验。是的,语文教学离不开情境,在课堂上,如何有效地把学生带入一个有声、有色、有情、有形的情境世界呢?我觉得不妨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1、让孩子去“展示自己”。
课堂上,要大胆地让学生去体验,去探索,去感悟,去尽情地展示自己!每学习一篇新课文,我都鼓励学生尽可能地搜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知识,上课时,大家都希望把自己的成果展示给大家,这样,无论是在课内还是课外,他们都表现得十分积极,而且极大的丰富了知识的储备量。
2、引领孩子去读书。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基于这个思想,我经常搜集课外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另外,我还结合教材所涉及到的内容,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开展课外阅读,使学生尽量领悟不同类型的文章的写作技巧;同时,鼓励学生阅读中外儿童名著,领略书中的精妙所在!我们班还设立了图书角,更加丰富了学生的课外阅读。总之,我愿做一个牧羊人,把可爱的孩子们引领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尽情享受!
3、联系生活展现情境
生活是文章的唯一源泉,一切文章都是彼时彼地的生活在作家头脑里反映的产物。以文章为例子,要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就必须“披文入情”、“沿波讨源”。也就是说,要引导学生认识、了解作者在文章中反映的生活,而后才能知道作家立意、选材、谋篇、运用语言的高明,才能领略作者在文中表露的感情,进而受到真、善、美的熏陶。所谓联系生活展现情境,就是把教材中所写的生活与学生的生活,通过创设情境沟通起来,打开学生的生活库藏,强化他们的体验,增进对文章的理解。古人读书“虚心涵泳,切己体察”就是这个意思。如我在教学《让我们更健壮》这一课时,首先让学生回忆自己进行体育活动和做游戏的情景,孩子们的兴趣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纷纷举手讲述自己快乐的经历。我就相机把他们说到的体育项目的名称写在黑板上,进行识字教学。同时渗透生命在于运动的道理,教育学生要多锻炼身体,让自己的身体更加健壮!将来才能成为祖国的栋梁!、运用实物演示情境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这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一条规律。运用实物演示情境,正是从这一认识规律出发的。一般知识性课文中涉及的物体,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实物一出示,儿童便豁然领悟。如我在教学《画鸡蛋》一课时,我问学生鸡蛋是什么形状的,大多数学生说是椭圆形的,这时他们也就认可达芬奇对老师说的话了,是呀,鸡蛋都是椭圆形的,为什么老师却一直让达芬奇画鸡蛋呢?这也是本篇文章的一个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就采用了实物演示的方法,拿出一枚鸡蛋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学生看到的果然是不同的形状,最后点明老师让他画鸡蛋是来训练眼力和绘画技巧的,基本功是靠刻苦训练才能扎实过硬的。
5、借助图画再现情境
文与画是相通的,因此,借助图画再现课文情境,可以把课文具体化、形象化,收到“一图穷千言”的效果。在图画面前,学生看得清楚,感受得真切,从画的颜色、明暗中不仅能迅速立体地感知课文内容,易于接受和理解涵养美感,同时也能体会到作者把图画变成语言文字的高明以及依文绘图的创造性。在运用图画再现情境时,教师要加以指点和启发,以引导学生认识的方向性;同时还要有感情地讲述,便于学生充分感受形象,进入情境。例如:我在教学《雪地里的小画家》一课中,通过生动的画面,学生体会到下雪时的高兴心情,理解了小画家们的“作品”,很容易的突破了重点和难点。
【怎样评价一堂课】推荐阅读:
怎样上好第一堂课副11-08
怎样上好第一堂汉语课11-23
怎样评价领导01-06
怎样完善学生评价机制08-09
简历中的自我评价是怎样的08-19
安全评价师经验交流:矿井怎样进行通风10-10
怎样上好一堂语文课反思10-19
怎样上好国学课09-04
怎样摄制教学录像课11-17
怎样上好数学复习课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