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第10课新文化运动

2024-09-07

教案第10课新文化运动(精选11篇)

1.教案第10课新文化运动 篇一

第9课 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

班别:

姓名:

分数:

学习目标:

1、掌握五代、辽、宋、夏、金各政权的基本情况

2、总结这一时期并立的各政权之间关系的特点,认识民族友好、民族融合始终是我国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流

3、正确认识民族战争的性质,正确看待历史上的民族关系

学习重点:契丹与北宋的关系、女真建金和岳飞抗金学习难点:正确性评价澶渊之盟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一)契丹的兴起和陈桥兵变

契丹的兴起:

1、初,契丹首领 建立契丹国,都城在。、阿保机就是。

2、辽太宗时,契丹占领。从此,与中原政权的冲突加剧。

陈桥兵变: 年后周大将 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建立,定都东京,史称。

(二)、辽、宋、夏的和战

檀渊之盟: 后,宋、辽达成和议,史称“ ” 西夏的建立: 前期,在西北的 首领 称大夏国皇帝,都城在,史称

(三)、金和南宋的对峙

金的兴起: 初期,女真首领 在 称帝,国号。他就是金太祖。金先灭 又于1127年灭。

南宋的建立:1127年 称帝,后定都,史称南宋。岳飞抗金:收复,在 大败金军,岳飞后来被宋高宗和权臣

以“谋反”罪杀害

宋金议和:南宋像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大散关一线为分界线,宋金对峙局面形成。后来金迁都燕京,改名为

二、儿歌记忆

时间到了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陈桥兵变当皇帝,杯酒辞去石守信,北宋大权集一身,统一局面又形成。辽军进逼澶州城,真宗皇帝亲助阵,士气大振宋军胜,双方议和澶州城,北宋给辽送岁币,“澶渊之盟”就形成。南宋名将叫岳飞,抗金之中扬军威,郾城之战收失地,精忠报国闪光辉。最恨奸臣是秦桧,陷害忠良千秋罪。

三、拓展延伸

动脑筋

1、对檀渊之盟应当怎样评价?......你怎么看?

答:他们说的都对,只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而已。对于北宋来说,檀渊之盟是一个羞辱的和约,“岁币”成为北宋人民沉重的负担,但是,从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史来看,檀渊之盟的订立有积极的一面:他结束了宋辽之间几十年的战争,使此后的辽宋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稳定的状态,双方展开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边境地区的生产发展,从长远看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统一。

2、左边铁铸......为什么让他跪在那里?

答:他是杀害岳飞的侩子手秦桧。反映了人们爱憎分明,用这种方式称颂历史上保护人民利益的功臣,强烈谴责杀害功臣的罪人 练一练B 活动与探究

1、看图分析:右边......生活有什么特点么?

答:女真人头戴兽皮帽,身穿窄袖长袍,束腰带,穿长靴,腰挂箭筒,肩挂长弓。从图中可以看出女真人生活在寒冷地区,勤劳勇敢,擅长骑射的生活特点。

四、巩固训练

1、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兵变废掉后周皇帝,建立北宋政权。历史上称这次兵变事件为---------------。

2、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中有“唐宗宋祖”的诗句,其中“唐宗”“宋祖”分别指的是----------、--------------------。

3、你读过岳飞的《满江红》一词吗?词中的“靖康耻”指的是金灭北宋,此事发生在----------------年。

4、对于澶渊之盟的评价,不正确的是()A、澶渊之盟反映了辽宋双方实力相对均衡

B、澶渊之盟使辽得到了大量岁币,可以说收入颇丰

C、澶渊之盟对北宋来说是一个屈辱的和约,使其背负了沉重的负担

D、澶渊之盟使宋辽对峙,不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毫无积极意义

5、宋与辽、夏、金议和的相同点是()

A、宋向少数民族政权称臣

B、宋向少数民族政权送岁币

C、划定双方的边界

D、少数民族的军队撤走

6、岳飞死在大理寺监狱的消息传出后,有一人冒着生命危险,将他的尸体背出监狱,葬在杭州西湖边的山上。而当时正值临近春节,老百姓不约而同的将祭祀天和祖宗的供品用来祭祀他们敬重的岳元帅。一千多年来,岳王墓前的香火不断,时时有人来拜慰长眠于地下的英灵。而在岳王墓前的这对跪像,已经换了多次,原因是人们来到这个地方时,不断拿砖头瓦块砸它,以表达人们对它的愤恨,这真是“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阅读材料后请回答:

(1)岳飞受人尊敬的原因是什么?

(2)“白铁无辜铸佞臣”中的“佞臣”是指谁?

(3)从岳飞和“佞臣”受到人们不同的对待来看,你觉得自己应该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

——苏辙《栾城集》 回答:⑴文中的“辽”是哪个民族建立的政权?“朝廷”指的是哪一政权?

⑵哪一事件后,“辽与朝廷和好年深”?

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一下,这一事件有何影响?

8、对比课本52、54页两幅形势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⑴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有什么特点?主流是什么?

⑵与两宋并立的少数民族政权有哪几个?列举它们关系的事例各一个。

⑶从图中可以看出南宋与金之间的分界线是什么?

五、反思

第10课

经济重心的南移

主备人:于晓慧

审核人:

日期:

学习目标:1、掌握唐代中晚期至五代、宋朝南方经济发展的表现,明确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最终完成于南宋之时。

2、理解南方商业繁荣的条件和表现。

3、正确分析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关注当今经济的发展。学习重点:南方商业的繁荣 学习难点: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一)、南方农业的发展

原因:南方战乱少,许多 人南迁;加上自然条件的变化,江南地区的农业发 展较快

表现:推广从越南引进的优良品种 ;太湖流域成为重要的粮仓; 的种植扩展长江流域; 的栽培也有很大的发展

(二)、南方手工业的兴旺

纺织业:北宋时,丝织品“号为冠天下”。江浙的丝绸产量高。从

兴起的棉织业,南宋时发展到东南沿海地区

制瓷业:北宋时兴起的,后来发展成著名的瓷都。南宋时,浙江 烧制的冰裂纹瓷器给人以别致的美感。造船业:宋朝的造船业居当时世界首位

(三)南方商业的繁荣

商业都市: 和 是再打的商业都市

对外贸易:广州和 是文明世界的大商港。政府在主要港口设立 管理对外贸易

纸币产生: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四)经济中心南移:从 中后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 最后完成

二、儿歌记忆

唐朝、五代、宋时期,经济重心向南移,北人南迁搞开发,带去技术和劳力,水稻棉花发展快,丘陵茶园遍地起。手工业,很繁荣,丝织棉织高水平,浙江哥窑冰裂纹,著名瓷都景德镇,广州泉州造船业,造船技术世人惊。开封杭州兴商业,“买卖昼夜叫不绝”,海外贸易超前代,广州泉州名世界,北宋四川出“交子”,纸币流通就开始。

三、拓展提高

动脑筋:1.仔细观察右图......哪些劳动?

答:这些图反映了农业生产中从耕种至收获的全过程,期主要劳动包括:牛耕、插秧、灌溉、收获、扬场、入仓等劳动场面

2、左图是一艘出土于.....这种船有什么优点?

答:南宋海船的水密舱结构,具有较强的抗御风浪的能力,适宜在较深的水域中航行。3.隋唐科举制明确规定,商人及其子弟不得参加科举考试.....这说明什么?

答:隋唐科举制的规定表明官府对商人采取政治上歧视的政策,反映了官府对商业活动的压制。宋朝放宽对商人参加科举考试的限制,表明官府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政治上歧视商人的政策,反映出商业活动的发展现在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商人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4.想一想,人们为什要发明纸币?......什么新发展?

答:随着宋代商业活动的发展,金属货币因沉重不便携带,因此人们发明了便于携带的纸币。纸币比金属货币携带方便,可以再较大范围内使用,有利于商品的流通。今天的纸币由国家统一发行,具有更高的信用度,使用区域更为广泛,印刷更为精美,有防伪技术,不易仿造;同时,纸币的发行、管理也更科学 练一练

B 活动与探究

思考与判断:他们谁说的对?为什么?

答:男孩的观点看到了南方经济发展对社会经济进步带来的积极影响,但忽视了人类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女孩的观点认识到经济发展过程中人类活动给自然环境带来的破坏,但否定了南方经济发展产生的积极作用。

两种观点各有其合理之处,但都过于片面,没有全面地反映南方经济发展的影响,对南方经济发展应该结合历史的发展情况进行全面而辩证的分析,才能得出客观而正确的结论

四、巩固训练

1、下列关于宋代经济发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北宋时从越南引进的占城稻得到推广B、北宋时兴起的景德镇后来发展为著名的瓷都 C、棉纺织业于南宋后期迅速发展D、南宋前期的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2、“苏湖熟,天下足”这种现象最早应出现于我国 A、唐朝 B、宋朝

C、元朝

D、明朝

3、宋代海外贸易发展的原因不包括 A、宋代商业的发展 B、统治阶级的重视

C、宋朝造船业和航海技术的进步D、欧洲资本主义的萌芽

4、以下关于宋朝海外贸易的描述错误的是

A、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B、中国商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欧洲和非洲东海岸 C、设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D、南宋时外贸所得在财政收入中占重要地位

5、北宋时期纸币出现的直接原因是 A、铸造钱币的金属紧缺 B、商业活动频繁 C、江南经济的发展 D造纸技术成熟

6、下列哪项不是唐朝制宋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A、南方战乱少 B、北方人南迁代取现金的生产技术 C、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D、北方自然灾害频繁

7、水稻跃居粮食产量首位是在

A、元朝 B、唐朝 C、明朝 D、宋朝

8、北宋的四川商人购买了一大批瓷器,你认为他所携带的最轻便的货币是 A、黄金 B、白银 C、交子 D、会子

9、宋代为提高粮食产量,解决吃饭问题,从越南引进了 A、玉米 B、葡萄 C、占城稻 D、棉花

10、中国经济中心南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最后完成于 A、东晋 B、隋朝 C、南宋 D、明朝

11、宋代是我国古代经济、科技发展的高峰期,下列表述与南宋时期南方时期南方商业繁荣的事实不相符的是

A、都护府 B、市舶司 C、宣政院 D、理藩院

12、材料一 材料二:(这些货币)用同一色纸印造,印文用屋木人物,铺户押字,各自隐秘题号,朱墨间错,以为私记。

(1)材料一出现的这种货币的名字是什么?最早出现在我国什么时期什么地区?

(2)它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纸币产生有什么意义?与金属货币相比它的最大优点是什么?

五、反思

2.第10课 剥茧抽丝与追根溯源 篇二

“深刻”,是考试大纲对高考作文发展等级中的第一个要求,具体表述为“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作用”。“透过现象深入本质”,就是要求我们穿透事情的表象、假象,挖掘潜藏在纷乱现象背后的本质属性和特点;“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则要求我们研究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特别是梳理和揭示事物之间的最本质的联系——因果关系;而“观点具有启发作用”更是从方法论的高度要求我们在正确认识事物的本质、揭示事物因果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事物的发展趋向,提出有前瞻性、预见性的应对之策。

【样题分析】

(2015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近年来社会上流行一个词——“范儿”,并派生出“中国范儿”“文艺范儿”“潮范儿”“有范儿”等一系列词语。“范儿”多指好的“风格”“做派”,近似于“有气质”“有情调”“有品位”的意思。一個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范儿”,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范儿”,不同职业有不同职业的“范儿”,一个人也可能有一个人的“范儿”……

请根据上面的材料,结合你的生活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

本题话题近年来社会上流行词“范儿”,由这个词语派生的一系列词语如“中国范儿”“文艺范儿”“潮范儿”“有范儿”,可以看做是总话题分化出来的具体话题,都可以作为立意的角度。材料里面,如“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范儿”,“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范儿”,“不同职业有不同职业的‘范儿”,“一个人也可能有一个人的‘范儿”等也可以成为作文立意的角度,这些角度也包含了人生道理和社会道理两个区域,所以审题相对容易。

但想要写出别具一格的文章就不是太容易了。考生必须进行一番深刻地思考,多问几个“是什么”和“为什么”,进而透过现象看清事情的本质,揭示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写作方能出类拔萃。

首先要思考“范儿”是什么?材料里面也给了一定的解释,“多指好的风格、做派”,说明它也可以指“不好的风格、做派”。“好的风格、做派”都包括哪些内容,“不好的风格、做派”又包括哪些内容?如果把立意定在“不好的风格、做派”,作文基本上就具有了新意。材料里面又把它解释为“近似于有气质、有情调、有品位”,立意的时候,就要思考“有气质”“有情调”“有品位”的具体含义。

结合材料,再联系社会生活给出答案,“范儿”近似于“有气质”,那什么才叫“有气质”?是富有、高傲、冷漠、不可一世吗?平凡、知足、达观、可爱、可亲算不算有气质?我们民族的“范儿”是什么?我们时代的“范儿”是什么?一个人该有什么样的“范儿”?这些问题可能都不好回答,空洞而不易把握,但也只有真正想明白了这些问题,作文才会显得“深刻”。

再追问一下为什么,在这个社会流行这些内容,是不是我们这个社会缺少这些内容呢?“范儿”为什么会成为流行词语?为什么有人要强调“中国范儿”?为什么有人热衷“文艺范儿”?为什么有人怀念“民国范儿”?是不是我们的生活当中缺少了被人们所标榜的“范儿”?“为什么”,一路追问,步步深入。

【高分捷径】

1. 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①多问几个“是什么”。

“深刻”可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多层次的转换思考。社会现实类作文材料,一般都是对社会现象的描述,这些现象只是问题的表象,有时是假象,我们可以从“是什么”的角度对其作一番深入的思考探究。在审题立意的过程中,循着“是什么”的线路一步一步追问下去,层层深入,如剥茧抽丝,直至真相浮出水面,本质原形毕露。“是什么”的问题帮我们认识对象本身,作为写作时建构作文立意的基础。

例如:(2014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门与路,永远相连。门是路的终点,也是路的起点。它可以挡住你的脚步,也可以让你走向世界。

大学的门,一边连接已知,一边通往未知,学习、探索、创造,是它的通行证;大学的路,从过去到未来,无数脚印在此交集,有的很深,有的很浅。

综合上述材料,结合你的所思所感,自拟题目,选好角度,确定立意,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本题材料话题集中在“门”和“路”两个词语上,审题时,第一层思考要明白“门”是什么,“路”是什么?“门”的含义来源于现实生活,第一段中说“门是路的终点,也是路的起点”,使我们对“门”的思考开始有了哲理性。第二段又出现一个词“大学之门”,这时思考要进行一次转换,什么是“大学之门”?材料里面的答案:“一边连接已知,一边通往未知”,“学习、探索、创造,是它的通行证”。这时思考又要进行一次转换,思考的对象是理想、追求、未来、信仰和学习、探索和创造。最后总结概括得出立意为:门与路就在探索之间。

②多问几个“为什么”。

有人说,世界不是各种事物的简单组合,历史也不是无数事件的简单排列。一事物和其它事物之间存在着动态的千丝万缕的联系。作文立意既要认识事物的本质,还要追根溯源,揭示事物之间内在的因果关系。所以,在深入探究“是什么”的问题之后,紧接着要解决的是“为什么”的问题。

例如:(2014年高考福建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有些人一提到空谷就想起悬崖峭壁,而另一些人想到的却是栈道桥梁。

上面的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感悟和联想?请就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本题材料包含的关键词有:空谷、悬崖峭壁、栈道桥梁。它们各自的含义是什么,这是审题时的第一步疑问。第二步深入思考,就要问为什么?为什么有人“一提到空谷就想起悬崖峭壁”,为什么有人“想到的却是栈道桥梁”?生活中的一些人消极悲观,思想懒惰,或缺少勇气,一旦遇到问题就会陷入绝望;一些人积极进取,遇到问题总是想解决问题的办法,他们是生活的强者。这些回答揭示出材料中两种行为的原因,找到思想根源立意才能深刻。

2. 立足生活说看法。

认识深刻就是指能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看事物,透过表象深入本质。但是文章立意的深刻,还必须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立意中所表达的思想或感情,必须是人们认可的,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并且反过来对人们的生活有一定的借鉴指导意义。

如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借游山探洞为题,阐述治学之道。作者因未能穷究山洞奇险之景,“不得极夫游之乐”败兴而归,深刻地领悟了“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的道理,并由此对治学之道进行深入的思考。

尤其是“物”“志”“力”三者之间的关系时,更加精彩,“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其中第一、二句说明了外因是变化的条件。有了可以到达的内因,而无达到的条件,是不能到达的。文中第三句,“然力足以至焉……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说明尽管具备了“力”与“物”的条件,如果没有“志”,想到达所要到达的地方也不可能。这就正好说明了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这段文字似乎是谈“玄理”,但这个“玄理”是在谈游山,也是在谈做学问。作者把所谈的三个要素之间的辩证关系,论证得非常清晰,而且对人们的行为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再如前文样题,有考生怀念“民国范儿”,怀念那个大师辈出的时代,源自于大师们做事,都有一种近似于“刻板”的执着。其实就是基于今天的专家学者而立意的,有些人做学问像江湖卖艺,敲锣打鼓,三分学问,七分吆喝,场面上很好看,学术上并没有什么明显进步。这样与生活现实对立起来,让人们认识现实,看到今天的不足。能够发人深省,就达到了立意的“深刻”。

相反,脱离了生活的“深刻”毫无意义,也就无所谓深刻。2015年天津考生有的一味的赞美,如“中国范儿就是文艺范儿”“中国范儿就是以和为贵”,这种生硬搭配起来的立意,脱离现实,本身空洞无物。没有生活作支撑的立意往往是轻飘飘的。

【写作误区】

在谈到深刻的时候,一些学生想到的往往就是深奥,好像谁都看不懂的文章才是深刻。就竭力弄一些故弄玄虚、玩文字游戏,殊不知画虎不成反类犬。如:

一个人应做自己生活的主人。做选择时,我们会被各种的外界因素所干扰。不少人会追求高收入的职业,被各种因素所限制,所控制,失去了自我。一位老总曾在日记中写到: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光,就在那因车子爆胎而独自走到公司的那一下午。那一下午他看到了毕业后就未曾见过的小野花,看到了周边嬉戏玩闹的孩子们,这都是他在忙碌的回忆中和飞机上所不曾见的。所以,一味追求金钱,并不能为你带来幸福。遵顺内心真正的想法,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做生活的主人》)

本段文字谈人生,看似深沉,其实毛病百出,不知所云。文中批评“受外界因素干扰”之后的选择,其实每个人的选择都是受外界干扰的选择,只不过有的是正面干扰,有的是负面干扰,都应该是“自主选择”,再如批评追求“高收入”行为,难道这样的职业选择有错误吗?选择了“高收入”的职业就不是生活的主人吗?

其实自主人生与收入没太大联系,此文立意脱离生活,所以立意显得玄、空。经不起推敲,就不是正確的立意,也说不上“深刻”。

【模拟练习】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小林家有很多套房子,住两套,另外的几套房子都租出去了;从小生活条件就很优越的小林就不明白为什么还要上学,“我家租房收入的钱几代人都花不完,为什么还要上学?我坐收房租就行了。”

针对这件事,有人认为小林的想法暴露出家长对孩子造成的不良影响;有人认为青少年要明白学习的意义,努力丰富和充实自己;有人认为小林的“三辈子吃房租”论,实质上代表了大多数富家孩子的共同心理状态,即家有万贯,坐吃未必山空……

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除诗歌外)。不少于800字。

3.第10课 “秦王扫六合”教案 篇三

“秦王扫六合”

建湖县裴刘学校

周华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秦兼并六国的史实;掌握秦始皇加强统一的措施。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历史校本教材和创设历史情景提高归纳、分析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统一对中华民族的伟大意义。【教学重点】

秦朝加强统一的措施及意义 【教学难点】

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 【课前预习题】

一、秦的统一

秦朝建立的时间______建立者_______都城_______。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_______________的封建国家。

二、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1、政治上:建立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

①最高统治者称______,至高无上,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

②中央政府设______、______、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最后由皇帝决断。③在地方上,推行______制,郡下设县。(郡守县令都由皇帝任命)(为巩固统一,秦朝还在经济上、文化上、思想上、军事上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2、经济上:统一______(规定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钱)统一______

3、文化上:统一______;

4、思想上:实行“______”。

5、军事上:①反击匈奴筑长城。

(命______率军反击匈奴;修筑了西起______、东到______-的万里长城;安定了北方。)②统一南方修灵渠。(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秦朝的疆域:秦朝疆域辽阔,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也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它的疆域四至是:(自己动手画一个示意图)【教学过程】

师:上课,同学们好!生:老师好!

师:请坐。今天我们来为一位影响中国的伟大帝王颁奖,他就是秦始皇。那么他对中国到底有多大的贡献,为什么寄予他这么高的荣誉呢?下面就请同学们根据本课的学习目标,自己先来了解秦皇从建国到治国的伟业。并阅读我们的课文秦统一六国 在学习中,请同学们用“圈点勾画”这样的方法把有关秦皇的重要知识标出来。(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老师巡视了解学生学习的状况)

(约10分钟后)师:好,现在大家已自学完了秦皇的伟业,下面请同学们来列举一下秦皇的丰功伟绩。师:出示幻灯片:

先请同学们观看一下秦灭六国的顺序。(老师演示、提问)为什么秦能灭掉六国?他比其他

国家有哪些优势? 生回答:

师总结:根据你们的答案,老师把原因概括为一个字:“强”,强大的军事、强盛的经济、强有力的干将、强势的帝王,还有人民强烈要求统一的愿望等等,这一系列因素加起来,秦灭六国已是大势所趋。那么秦灭六国后改名为什么?哪一年? 生回答。

师:继续演示幻灯片。当时秦朝的版图已相当于现在版图的五分之一。面对扩大了好几倍的版图,秦皇仍不满足,他继续南推北进,使秦朝的疆域更加广阔。(展示幻灯片:秦朝疆域)(提问)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秦朝疆域的四至? 生回答。师:(继续展示幻灯片:秦朝的疆域)。这时秦朝的版图已接近今天版图的三分之一。奠定了以后历代王朝直至今天疆域的基础。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面对已经超过了原来秦国十几倍的大帝国,该如何进行治理呢?秦始皇首先想到的是如何强化自己的政权。这时有位大臣上了一封这样的奏折。(出示幻灯片,请学生起来模仿大臣上奏:现在天下统一,请依法古代,分封诸子到各地做诸侯,镇守疆土)(提问)秦皇会赞同实行分封制吗? 生回答。师:为什么? 生回答。

师:是的,正是由于秦皇亲眼目睹了分封制带来的战乱纷争,他不想噩梦重演,他创立了一套史无前例的中央集权制度。(老师展示幻灯片)(提问)哪位同学来向大家介绍一下。生回答。

师:通过这样一套制度,秦皇从下到上,把大权紧紧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跟分封制相比,它的优势显而易见。(出示幻灯片:分封制与郡县制),所以这种体制一直被后世所沿用,直至清末,对维护中华民族的统一起了重大的作用。中央的事处理好了,但他的烦恼却接踵而至,全国的奏折纷至沓来。咱们来看看秦皇到底又遇到哪些困难?他又是如何解决的?

师展示幻灯片:奏折:各地官员反映治理困难重重,各地民众看不懂下发的诏书,收上的赋税钱币各色各样、粮食多寡不等。师:请同学们课文:巩固统一的措施 生:大声阅读 师(提问):秦皇该怎么解决呢?

生:回答。

师:假如你是当时的官吏,这种做法对你有什么好处?假如你是商人或是百姓呢? 生回答。师:总结:可见这种措施在当时极大的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而且还一直被后世所沿用,千年不变。

师:解决了这个难题之后,我们来继续拆阅下一封奏折。(展示幻灯片学生读:现在国内很多儒生到处散布谣言,抨击我朝的制度,很多百姓起来反抗,严重影响国家稳定)师(提问):秦皇对这个问题又是如何解决的? 生回答。

师:你赞同他的做法吗?为什么? 生回答。师总结:我们应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来客观地看待历史事件,秦皇的这种做法在当时为加强思想统一起了一定的作用,但这种极端残暴的手段严重牵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著名的历史学家郭沫若曾对此事做出了这样的评价。(出示幻灯片)。可见,秦皇这种统一全国思想的

方法是做的很不漂亮的。咱们一定要吸取这种教训。下面我们来继续拆阅下一封奏折。师出示幻灯片:奏折:现在北方匈奴不断进犯,杀我人民,掠我土地。师(提问)面对这种形式,秦皇采取了什么措施? 生回答。

师:假如你是当时生活北方边境不断遭受匈奴侵扰的百姓,你赞同这种做法吗? 生回答。

师:假如你是当时被征发修长城的百姓,你又是何种态度?

师总结:是的,万里长城虽然对安定边疆起了重要作用,但城墙底下却掩埋着层层白骨,这不得不发人深省。现在我们是不可能再看到雄伟的秦长城了,但长城却深深地刻在了中华民族的心中。在国歌中我们会唱(生:用我们的血肉铸成新的长城),在遭遇大地震或大灾难的时候我们经常会说四个字(生:“众志成城”)。可见,长城经过几千年的风雨,它已经内化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象征。下面我们来查阅大臣的最后一个奏折。

师出示幻灯片:奏折:广西的地形地貌导致秦军运输补给供应不上,秦军在岭南地区已苦战三年仍无建树。师:(提问)面对这种情况,秦皇做了什么决定? 生回答。

师:当时流传着这样一句话:“灵渠一通,南北交融”,这句话应该怎样理解呢? 生回答。

师:秦皇真可谓是一位办事效率极高的帝王,他把所有的困难都雷厉风行的解决。现在请同学们来设想一下假如秦始皇没有采取这些统一措施来解决这些困难的话,当时秦朝将会变成怎样的局面。这些措施如果没有千年延续的话,我们现在的国家又将是怎样呢? 学生讨论回答,师总结:是的,没有这种经济、文化上的统一,没有几千年统一文明的延续和积淀,我们现在的中华民族不可能是这样一个团结统一的大家庭。它可能会像欧洲那样小国林立,也可能会像阿拉伯国家那样的不断争斗。所以,秦皇为国家的统一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他被誉为伟大帝王也是名之所归。现在请同学们为这样一位帝王写上合适的颁奖词。用最简短的语言来概括秦皇为中华民族所作出的伟大贡献。学生写,展示。老师点评。师:老师的颁奖词是这样的:“幼年即位,青年掌权,壮年一统大业。废旧制,创新章。奠万世之基业,定中华之根骨”。当然人无完人,我们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也应一分为二的看待,秦皇也有很多不足称道的地方,他的残暴、他的好大喜功等等,这些我们将在下节课中继续学习。但瑕不掩瑜,这些都无法掩盖秦皇对几千年的中华民族所做出的伟大贡献。

下面就让我们再次回味一下秦皇的伟业。请同学们来为秦皇的贡献进行简单的知识建构。教师出示幻灯片:知识结构。

师:学完了本课后,我们来对秦皇的伟业进行一下知识检测,看看同学们从这个伟大帝王身上学到了什么。

生做题,展示,老师点评。

师:除了这些知识外,秦皇身上还有很多优秀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同学们想象他身上哪一点精神最吸引你? 生回答。

师:希望同学们都能秉承先人的遗风,树立远大目标、开拓进取、勇于创新,为我们的中华民族的发展壮大再书写上更光彩的一笔。【课堂小结】

本节课从建立和巩固统一国家两方面学习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建立统一国家应从时间、名称、都城三个方面理解;巩固统一国家应从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军事四个方面掌握,“统一”是本课的核心,本节课的所有内容都是围绕“统一”来进行的,对此我们应该知道“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板书设计】 一、秦统一六国

1、统一六国的原因

2、过程: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0年

3、秦朝的建立(公元前220年)

二、巩固统一的措施

1、政治上:建立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

2、经济文化上:统一货币、度量衡和文字。

3、思想上:焚书坑儒。

4、军事上,北筑长城和开发南疆:

(1)夺取河套和修筑长城(2)统一南方,修筑灵渠

三、秦朝的疆域:

【随堂训练】

1.东方六国再也无力反抗秦军进攻的战役是()

A.牧野之战

B.桂陵之战

C.马陵之战

D.长平之战

2.秦统一六国后,诏书传到原先的吴国、楚国等所在的地区,却没有人认识。据此你认为秦始皇应该采取什么措施()

A.统一货币

B.焚书坑儒

C.统一度量衡

D.统一文字

3.穿越历史时空,如果你在统一后的秦国买东西,你使用的货币是()

A.刀形币

B.蚁鼻钱

C.铲形币

D.圆形方孔钱 4.秦始皇焚书坑儒的目的是()

A.统一全国

B.加强思想控制

C.压制儒家思想

4.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0课教案 篇四

(一)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契丹的兴起;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石敬瑭;宋初两次对辽用兵;澶州之战和澶渊之盟;辽宋边境贸易;党项族建立西夏;夏宋间的战与和。

2、能力培养目标: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耶律阿保机)和历史事件(澶渊之盟)的能力。

3、思想认识目标:辽和西夏都是祖国境内少数民族建立的和北宋并立的政权。契丹族和党项族对我国北部和西北部的地区开发,作出了贡献。耶律阿保机是契丹族的杰出领袖。从而对学生进行我国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国家的教育。

辽贵族对北宋发动的战争是掠夺性的非正义的。“澶渊之盟”是北宋 统治者屈辱妥协的结果;但它所带来的和平局面,对各族人民的生产生活有益。辽宋贸易促进了双方经济和文化交流,各族人民之间的友好相处是我国各族人民之间关系的主流。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耶律阿保机建国和澶渊之盟。难点是评价澶渊之盟和北宋时期的民族关系。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宋太祖和宋太宗在位期间,虽然陆续消灭了南唐等割据政权,结束了五代十国时期的分裂局面,但并没有完全统一全国。这时,同北宋并立的还有契丹族于十世纪在北部建立的辽、党项族于十一世纪在西北部建立的西夏、白族在西南部建立的大理等几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今天我们主要学习辽、西夏与北宋的关系.2、讲授新课:

一、澶渊之盟 1.北宋的建立

960年,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登上王位,建立宋朝,史陈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2.契丹的兴起

契丹族原先居住在辽河上流一带,过着游牧和渔猎的生活。在北魏时,契丹族同中原地区来往密切,到隋唐时,逐渐地强大起来,唐朝末年,不少中原人为躲避战乱来到契丹境内,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使契丹人逐步学会种庄稼、纺织、冶铁、煮盐和建筑城廓、房屋,开始有了农耕和定居生活。同时也使契丹族的统治者逐渐接受中原地区的政治制度和封建文化。3.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政权

耶律阿保机是契丹族迭剌部的贵族,迭剌部接近中原地区,与汉族接触较多,经济发展比较迅速,逐渐成为八个部落中最强大的一部,阿保机由于很有胆略,多次立下战功。907年被推为部落首领,不久,他统一了契丹各部。916年,阿保机称帝,建立契丹国,定都上京(今内蒙巴林左旗南)。阿保机就是辽太祖。建国后,他重视农业生产,任用汉人韩延徽等,制定各项典章制度,积极接受中原封建文化,在位期间,创立了契丹文字。阿保机为契丹的统一和契丹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是契丹族杰出的政治家。

4、契丹改国号为辽

契丹国建立后,成为北方一个强大的政权,极盛时期的疆域东到大海,西至阿尔泰山以西,北到色楞格河流域,南到河北中部和山西北部,境内生活着契丹、汉、女真、回鹘等族人民。

石敬瑭做了后晋的皇帝,向比自己年小十多岁的耶律德光称儿皇帝,尊耶律德光为父皇帝,又把幽云十六州割给契丹。这一地区,农业发达,它的割让使契丹的实力大大增加。耶律德光在947年,改国号为辽。

5.北宋初年对辽的两次用兵

北宋初年,宋太宗曾两次对辽用兵,想夺取幽云地区。北宋的两次用兵都失败了,只好采取了防御政策。杨家将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个时期。杨老令公是以杨业为生活原形加以创造的。6.澶渊之战和澶渊之盟

宋太宗收复幽州、云州等地区的失败,暴露了北宋王朝封建统治的弱点,使辽统治者更加放心地南进。1004年秋,辽军大举进攻北宋。辽军采取避实击虚的战术,绕过宋军坚守的城池,深入到黄河岸边的澶州,威胁东京。宰相寇准力主抵抗,并要求皇帝亲征,宋真宗勉强来到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打败了辽军的进攻,形成辽宋对峙。

辽看到没有取胜的可能,提出议和。寇准坚决反对议和,宋真宗不加理睬。就这样,在辽宋双方基本上势均力敌的情况下,宋真宗为贪图苛安,与辽议和,签订了澶渊之盟。辽答应撤兵,而宋则每年要送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

澶渊之盟的订立,对辽来说,澶渊之盟不仅使辽军安然撤走,还获得了战场上得不到的东西—“岁币”。对于北宋来说,这是一个屈辱的和约。“岁币”成为北宋人民的沉重负担。但是它也有其积极的作用。它基本上结束了辽宋间的战争,维持了辽宋间长期的和平关系,有利于辽宋双方经济的发展,也加强了双方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边境贸易的发展,是符合人民愿望的。7.辽宋边境的互市

澶渊之盟以后,辽宋双方开展边境贸易,设立榷场。北宋用丝织品、稻米、茶叶等,换取辽的羊、马、骆驼等牲畜,丰富了两地人民的物质生活。同时,北宋的制瓷和印刷技术也传到辽,使辽的制瓷生产获得发展,辽还雕印了许多的书籍。北方的辽国与北宋维持着长期的和平关系。辽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满足了各族人民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增进了各族人民的友谊,加强了边疆地区同中原的联系,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

二、宋夏和战 1.西夏的建立

西夏是羌族的一支党项族建立的政权。他门在唐代中期,居住在今天的宁夏、甘肃和陕西西北一带,过着游牧的生活,五代时,党项势力逐渐强大,北宋初期,党项族的首领接受辽帝的封号,称夏国王。

1038年,元昊称帝,定都兴庆,史称西夏。元昊懂得汉语,喜欢读汉人的法律和兵书。他仿照宋朝,建立了一套官制、兵制、创制西夏文字。重要官职,有的还由汉族知识分子担任。西夏境内居住着党项、汉、回鹘、吐蕃等民族,主要从事畜牧业,黄河两岸有大量的耕地,主要是汉族人民从事农业。2.夏宋间的战与和

元昊称帝以后,为提高国威,巩固统治,多次发动对宋的战争。战争使北宋遭到严重损失,也使西夏伤亡惨重,财力匮乏,对宋贸易中断,引起了西夏人民的不满。元昊被迫与宋讲和。1044年,双方达成和议:元昊向宋称臣,北宋每年送给西夏“岁币”包括银7万两、绢15万匹和茶叶3万斤。北宋统治者用每年送给西夏“岁币”的办法求得苟安,大大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议和后,双方在边境地区进行贸易,北宋用丝织品、粮食、瓷器等,换取西夏的马、牛、羊等。同时西夏积极吸取汉族文化,模仿北宋设立太学和各级学校,把很多汉文书籍,翻译成西夏文,西夏人还用汉文和西夏文印刷了大量的佛经、医书、历书等,还编写了文学、医学等著作。

三、碰撞中的融合

(四)小结:

唐朝瓦解后,分裂割据局面又一次出现。继五代十国后,又有契丹族建立的辽、汉族建立的宋、党项族建立的西夏和女真族建立的金等政权并立。这一时期,各民族之间有斗争,更有融合、交流,中华民族大家庭继位魏晋南北朝后又进行了一次新的组合。中原地区的封建生产方式继续发展,并向周边地区推开,从东北到西北、西南(大理国)等边疆地区都先后建立了封建制度,中国封建社会进一步发展。

3、板书设计

第十课 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

一、澶渊之盟 1.北宋的建立 2.契丹的兴起

3.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政权 4.契丹改国号为辽 5.北宋初年两次对辽用兵 6.澶渊之战和澶渊之盟 7.辽宋边境的互市

二、宋夏和战 1.西夏的建立

2.宋夏之间的和战

五、夏宋间的战与和

三、碰撞中的交流

第十课 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

说 课 材 料

清镇六中 况斌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作用及内容

本课内容是第二单元《多元文化碰撞交融与社会经济高度发展》中的第一课。也是非常重要的一课,本课对学生理解“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这一概念起着重要的作用。课本内容包括二部分:

1、澶渊之盟

2、宋夏和战3.碰撞中的融合。

(二)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契丹的兴起;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石敬瑭;宋初两次对辽用兵;澶州之战和澶渊之盟;辽宋边境贸易;党项族建立西夏;夏宋间的战与和。

2、能力培养目标: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耶律阿保机)和历史事件(澶渊之盟)的能力。

3、思想认识目标:辽和西夏都是祖国境内少数民族建立的和北宋并立的政权。契丹族和党项族对我国北部和西北部的地区开发,作出了贡献。耶律阿保机是契丹族的杰出领袖。从而对学生进行我国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国家的教育。

辽贵族对北宋发动的战争是掠夺性的非正义的。“澶渊之盟”是北宋 统治者屈辱妥协的结果;但它所带来的和平局面,对各族人民的生产生活有益。辽宋贸易促进了双方经济和文化交流,各族人民之间的友好相处是我国各族人民之间关系的主流。

二、教学设计

本课导言具有很好的激发学生兴趣的作用,因此我在上课之初让学生齐读,以便在一开始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这一课中,赵匡胤、“陈桥兵变”是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内容,契丹族和党项族则是学生比较陌生的民族,封建化进促对七年级学生而言比较难理解。因此,在教学中,我注意利用学生感兴趣的内容,通过讲故事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读书指导法、谈话法来调动学生的思维,充分利用“辽、北宋、西夏并立形势图”,让学生认识到三个政权的并立;并通过有关图片讲解和适当地补充知识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增强学习效果,以实现教学目标。

5.教案第10课新文化运动 篇五

10、松鼠和松果

教学目标

1、认识“聪、活”等11个生字。会写“以、后”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复述这个童话。

3、愿意参加植树活动或树林认养活动。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揭题

今天,我们要来认识一位动物小卫士--松鼠。(教师板书:松鼠)

你对这种小动物有哪些了解?松鼠最爱吃松果了,(教师板书:松果)学生齐读课题

那它们之间会发生什么故事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由读课文,注意本课所要学的生字。要求:

(1)借助拼音读正确、读流利。

(2)思考:这篇课文写了个什么故事?

2.指名当小老师领读生字。

3.自主选择生字进行学习,并读出该字所在的句子,教师随机选择句子进行指导朗读,并采取多种方法进行练读。

例:如总

(1)读:如果光摘松果,不栽松树,总有一天,一棵松树也没有了!

(2)用“如果”说一句话。

以:讲解字形、间架、笔顺、笔画,并练写。

4.指名认读生字。

三、再读课文,理解内容

1.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分段读课文。

3.选择自己喜欢的自然段进行练读。

例如:第二自然段的练读可以采用师生分角色朗读的方法进行。老师读陈述的句子,学生读心里想的句子;或者学生读陈述的句子,老师读心里想的话。

4.小组之间采用互读或者齐读或者组长指名朗读等方式练读。

5.质疑解疑。

(1)松鼠、松果、松树之间有什么关系?

(2)你喜欢小松鼠吗?为什么?

可以让学生自由提问,自主回答,教师引导。

6.再读课文,把你所体会到的用朗读体现出来。

7.戴上头饰表演。(松树、松果、松鼠)

四、复述课文

1.教师出示提示:吃松果--想松树--种松果--长松树

2.小组之间复述后全班交流。

五、指导书写

“意”和“总”中“心字底的写法。

六、扩展练习

1.师:以后这里会是怎么样的呢?

2.小组讨论,说一说,议一议。

3.看看在我们学校的哪些地方栽上什么树木会让学校更加美丽?(出示校园平面示意图)

七、布置作业

1.把你刚才的想法在图上画出来。

2.除了松树和松鼠,你还知道哪些植物和动物?回家之后,运用各种方式调查了解。

板书设计:

10.松鼠和松果

松鼠松果

生活成长

松树

6.教案第10课新文化运动 篇六

江苏省赣榆县赣马镇第二中学张永谦

【教案背景】

每年的“五一”前夕,全国和各级总工会都要表彰各条战线上的劳动模范和英雄人物。他们所表现出的拼搏精神、奉献精神和科学精神,正是新中国成立后,在艰苦的创业年代,我们中华民族无数英雄人物,在平凡岗位上艰苦奋斗,建设社会主义热情和勇气的光辉写照。为此,我选择的课题是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10课《走进创业年代的英雄人物》,目的是引领学生以英雄人物为榜样,努力学习,艰苦奋斗,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奉献自己的力量。

【教学课题】

第10课 “走近创业年代的英雄”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节“活动课”,目的是通过学生探究活动,了解创业年代的英雄事迹,感悟他们艰苦创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全国人民投入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情中,涌现出王进喜、邓稼先、焦裕禄、雷锋等英雄模范代表,他们的事迹和精神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宝贵财富,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重要精神动力。他们是千千万万先进人物的杰出代表,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是全国人民学习的榜样。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艰苦创业的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为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教学方法】

1.自主学习法:用互联网让学生在百度搜索王进喜、邓稼先、焦裕禄、雷锋等英雄人物的资料,了解他们的主要事迹。

2.合作学习法:让学习在班级或小组分析和交流在百度搜索的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积极合作、主动交流的意识及社会调查的能力。

【教学过程】

师(视频):神州6号发射片段(百度视频搜索:)师:视频反映了2005年我国什么重大事件?视频中两位英雄人物是谁?

生:神州6号发射成功,费俊龙、聂海胜。

师:这是2005年我国航天事业中的大事,两位英雄人物为我国的航天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然后,说明他们的奉献精神正是新中国成立后,艰苦创业年代英雄人物的光辉写照,由此导入新课。

(投影)第一乐章:用感动为创业喝彩

师(过渡):下面请四个小组分别介绍他们的事迹,体会这些英雄人物的精神。

第1小组——“王进喜小组”

生1:介绍本小组活动的过程,展示图片一:《王进喜》,介绍王进喜生平、事迹和精神。(百度网页搜索:http://baike.baidu.com/view/44228.htm)

生2:展示图片二:《王进喜用身体搅拌用以压制井喷的水泥》:介绍王进喜的故事。

(百度图片搜索:http://finance.ifeng.com/news/people/20090909/1215450.shtml)生3:展示图片三:王进喜豪言壮语:“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等,体会王进喜不怕困难的艰苦创业精神、“铁人”精神。

(百度图片搜索:http:///discover/detail/201011/15/71694.shtml)业、奉献为民、科学求真的高尚品质,并主动将其内化为自己成长的动力。

师(总结):经过第一小组的讲解,我们知道了王进喜在创业年代的英雄事迹„„我们说感动是什么?感动或许是一句豪言壮语,或许是一个行动,或许是一种精神。王进喜的言语、行为和精神不仅感动了那个时代的石油工人,也感动了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

师(视频):歌曲《社会主义好》以及全国人民高度的热情,建设社会主义画面。

(百度视频搜索:)

师(过渡):从画面来看,在艰苦创业年代,全国人民都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中。那里有工人、农民、知识分子、解放军战士,更有无数党的干部。焦裕禄、雷锋、邓稼先就是其中的楷模。下面请第2小组,介绍焦裕禄的事迹。

第2小组—— 焦裕禄小组

生1:视频《焦裕禄》电影片头,感受焦裕禄为什么能受到人民的爱戴?

(百度视频搜索:)

生2:链接“焦裕禄纪念馆”网页有关画面,介绍焦裕禄的生平、主要事迹。

(百度网页搜索:)

生:根据视频内容,介绍王顺友有关事迹,理解现实生活中,在平凡岗位上创造英雄事迹的内涵。师(总结):在荒山老林里,王顺友“用一个人的长征传邮万里,用二十年的跋涉飞雪传心,路的尽头还有路,山的那边还是山,近邻尚得百里远,世上最亲邮递员”。这就是我们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涌现的创业英雄,他们身上所表现出来精神,不正是创业年代英雄人物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吗?

(过渡)鲁迅在七十多年前就说过,我们这个民族自古以来,就不乏埋头苦干,无私奉献的人,而他们正是我们民族历经磨难而不衰的“脊梁”,其实,多少年来,我们的社会有这样的人物,我们的生活中有这样的人物,他们可能是大街上擦肩而过的人,可能是楼上楼下的街仿邻居,也可能是我们朝夕相处的老师和同学们。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外国语——用感动为校园增辉。

(投影)第三乐章:用感动为校园增辉

师:我们外国语学校建立的时间不长,还处于创业阶段,为打造外国语的品牌,我们的老师在自己的岗位上勤于耕坛,乐于奉献,从而取得了骄人的业绩。那么,我们身边有哪些这样的事迹?

生:展示《教师图片》,讲述我们班级老师(语文、数学、外语、地理、班主任等)默默奉献的事迹,并进行交流。

师(总结):我们说这些老师无私奉献的事迹,就是创业精神的体现。在老师的教诲下,我们八年级(2)班全体学生在学习上你追我赶,生活中不甘落后,也涌现了一大批身边的榜样。

生:展示多位学生图片,介绍他们班级的一些动人事迹。

师(总结):正是我们的同学发扬了无私奉献的精神,才使我们的班级风貌,我们的学校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正是这些无私奉献、勤勤恳恳创业的园丁们,才创造出我们学习生活的幸福,才打造出我们连云港市外国语学校的品牌!

今天,我们走进创业年代的英雄,就是要传承他们顽强拼搏、无私奉献、科学求真的精神,就是要从我做起、从平凡的小事做起,把无私奉献的创业精神内化成“外国语精神”。让我们一起唱响创业之歌,我们相信,在“创业精神”的感召下,连云港市外国语学校的明天会造更加辉煌!

师(视频):唱响创业之歌——《幸福在哪里》。

(百度MP3搜索:

http://mp3.baidu.com/m?word=%D0%D2%B8%A3%D4%DA%C4%C4%C0%EF%B8%E8%C7%FA&lm=-1&f=ms&tn=baidump3&ct=134217728&lf=&rn=)

【教学反思】

这是张永谦老师在连云港市外国语学校执教的一节新课程改革示范课。本节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现代教育技术在历史课堂中应用。以学生的活动为主线,让学生在百度网收集资料、展示资料。课堂突破传统教学观念,把难点落实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重点落实在学生的实际行动上。从教学过程来看,用“感动”设计三个由远及近,循序渐进的环节,即过去、现在和将来,突出了“以史为鉴”的教育功能。学生准备充分,师生互动、配合默契;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是引导者的角色定位理念。从教学效果来看,不仅达成了教学三维目标,而且培养学生了应用互联网,特别是百度引擎获取和使用历史信息的方法,以及交流能力。

7.教案第10课新文化运动 篇七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提炼文章观点,并进行分析评价,借鉴吸收。2.过程与方法:小组交流、探讨、质疑思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敢于挑战权威、乐于创新的精神。养成刻苦推敲祖国语言文字“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的习惯。

教学重点

深入体会文章内容,从中获得写作上的启示。教学难点

品味作者关于如何作文所提出的主张,并进行质疑思辨。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准备:把班级学生分成三组,分设三位负责人。第一组负责搜集整理介绍关于作者的相关资料;第二组负责从整体上解析课文;第三组负责针对作者在文中所提出的观点进行质疑思辨。)

一、导入新课。

一提到“咬文嚼字”这个词,人们往往会觉得这是对有些人为了卖弄学问而在某些字句上故意纠缠的极大讽刺,很少会想到有什么积极意义。的确,如果你查词典,你会发现词典上的三个解释无一不含贬义。而今天,当你读过了朱光潜先生这篇《谈作文》,你会发现,这个成语被赋予了一种新的含义,它对我们养成好的写作习惯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介绍作者。

为了便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文章,下面有请第一小组的同学,为我们介绍作者朱光潜。自然情况:朱光潜(1897—1986),中国美学家。笔名孟实、盟石。安徽桐城人(今枞阳县麒麟镇岱鳌村朱家老屋人)。青年时期在桐城中学、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学习,后肄业于香港大学文学院。1925年出国留学,先后肄业于英国爱丁堡大学、伦敦大学,法国巴黎大学、斯塔斯堡大学,获文学硕士、博士学位。1933年回国,先后在国立北京大学、国立四川大学、国立武汉大学任教。历任全国政协委员、常委,民盟中央委员,中国美学学会会长、名誉会长,中国作协顾问,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创作情况:朱光潜从学生时代起,就开始发表作品,一生学习研究不辍,著述甚丰。主要编著有《文艺心理学》《悲剧心理学》《谈美》《诗论》《谈文学》《克罗齐哲学述评》《西方美学史》《美学批判论文集》《谈美书简》《美学拾穗集》等。他熟练地掌握英、法、德语,几十年来,翻译了300多万字的作品。其中对黑格尔110万字的巨著《美学》的翻译,为他赢得了历史性的崇高声誉。他出版的译著还有爱克曼的《歌德谈话录》、莱辛的《拉奥孔》、克罗齐的《美学原理》、路易哈拉普的《艺术的社会根源》和《柏拉图文艺对话集》等。此外,他通过系统认真的研究,对马克思主义经典《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资本论》《自然辩证法》的一些译文提出了具有重大价值的修改意见。

社会评价:朱光潜学贯中西,博古通今。具有崇高的治学精神和高尚的学术品格。他以自己深湛的研究沟通了西方美学和中国传统美学,沟通了旧的唯心主义美学和马克思主义美学,沟通了“五四”以来中国现代美学和当代美学。他是中国美学史上一座横跨古今、沟通中外的“桥梁”,是我国现当代最负盛名并赢得崇高国际声誉的美学大师。

三、解析文章——质疑思辨——借鉴吸收。

听了同学们对作者的介绍,惊叹佩服之余,我们不禁对他那平实质朴、言近旨远的文章有些心驰神往了。下面就请第二组的同学,引领我们走进他的文章——《谈作文》,并请第三组的同学随时进行质疑思辨,全班同学都可以参加到交流讨论中。

1.感知课文。

(1)写什么(内容)——作者认为写文章一定要经过刻苦的推敲揣摩的训练,要不厌其烦地咬文嚼字,指出初学作文的途径是临帖和写生,并且二者都不可偏废。另外写生还要从描写文和记叙文练起。简言之就是写作文要注重积累、反复修改、不断实践。

(2)怎么写(写法)——作者以与读者平等的姿态、借书信交谈的方式,凭着信手拈来的大量例证,详略突出地为我们娓娓道出了作文的真谛。

(3)为什么写(目的)——这是作者在旅欧期间写给青年读者的回信,作者旨在就如何作文问题,给处在困惑中的青年朋友提供一些帮助。

2.互动交流——质疑释疑——教师归纳提升。

(1)文章前六段用相当一部分篇幅列举了众位名家的事例意在说明什么问题? 在一切艺术里,天资和人力都不可偏废,而且主要在人力。古今许多第一流作者大半都经过刻苦的推敲揣摩的训练。

质疑:按照作者的观点,那中国古代也有许多人落笔即成美文且不刊一字,这样的事情该作何解释呢? 教师归纳提升:大家能够不迷信权威,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这非常难得,但请同学们认真读文本“古今许多第一流作者大半都经过刻苦的推敲揣摩的训练”,作者在这里用词很严密谨慎,他并没有否定极个别天才的意思。其实,人们在惊叹于《滕王阁序》的一气呵成,字字珠玑,句句精妙的同时,谁又能否认天资聪颖的王勃自幼便勤奋好学这一点呢?

(2)透过文字,你能解读出作者为什么大力主张对文章的修改要“咬文嚼字”吗? 因为在作者看来,“咬文嚼字”,不只是在表面上斟酌文字的分量,而实际上也是调整思想和情感,因为从来没有一句话换一个说法而意味仍完全不变。作者曾在其他的文章中说过这样一句话,“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质疑:我觉得对于文字的锤炼,那是一辈子的事,对于初学写作的中学生来说应不必拼命追求“推”和“敲”之间的差异。只要把自己的内心感受写出来,把自己最想说的话说出来,把自己的真实状态写出来,哪怕文学粗疏一点也没关系,哪怕段落模糊一点也没关系。

教师归纳提升: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对于文中作者的观点,可赞成,也可反对,也可两种观点杂糅,也就是说,在初学作文时语言要力争真实、准确,一定要下“咬文嚼字”的功夫,这是写好文章的基础。但要适可而止,不能在此耽误过多的时间,因为文字和情感的完全吻合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而是需要人一辈子的积淀和锤炼的。

(3)文章提到,中学生应该从描写文和记叙文入手练起,这两种文做好了,议论文是很容易办的。你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这句话是说记叙和描写是议论文写作的基础,因为使用事实论据,让事实说话,是写议论文章常用的基本方法,而使用好事实论据的前提是具备相当的记叙和描写能力,所以只要记叙和描写这两种文做好了,议论文是很容易办的。

质疑:只要记叙和描写这两种文做好了,议论文真的就很容易写好了吗?

教师归纳提升:那倒未必,写好议论文并非易事,除了有记叙和描写的良好基础外,其观点必须正确。作者所持的观点应该符合人类进步发展的大趋势,要切合实际,实事求是,不能绝对、片面。这就要加强思想修养、努力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要学会从人生的意义和国家、人类发展的层面思考问题;还要养成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说自己真心想说的话。另外,议论文还讲究论证要有严密的逻辑性,这实质上还是认识和思维的问题。同学们还要在深入认识事物、认真思考问题上下很大的工夫。

四、口语训练。请几个同学谈谈学过本文的收获,在借鉴吸收作者观点的基础上反观自己的习作,扬长避短,为写出一流的文章而努力。

五、阅读推荐。

课外阅读朱光潜的《谈文学》,这是他专门写给青少年朋友的文学启蒙读本。从运思到选择与安排,从内容形式与表现到体裁与风格,将文学层层展开,一个例证、一个典故铺展开去,深入浅出,平易自然,引领读者不知不觉走进文学的殿堂。他谈文学如“行云流水,自由自在,像谈话似的一层一层领着你走进高深和复杂里”,从深入浅出的话语中你可以了解到一些文学的基本知识,还可以感受到春风化雨般的熏陶。

六、布置作业。

8.教案第10课新文化运动 篇八

教学目的: 知识与能力

1.学习诗歌阅读的基本方法。2.理解诗歌中的象征意义。过程与方法

1.结合创作背景理解诗歌的情感。2.通过想象理解诗歌意境。3.在比较中体会诗歌的特色。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诗人们挑战生活,搏击风浪的人生追求和奋斗精神。一.课题详解 [关于作者]

1.普希金(1799~1837),俄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现代标准俄语的创始人。他的作品是俄国民族意识高涨以及贵族革命运动在文学上的反映。普希金抒情诗内容广泛,既有政治抒情诗《致恰达耶夫》、《自由颂》、《致西伯利亚的囚徒》等,也有大量爱情诗和田园诗,如《我记得那美妙的一瞬》和《我又重新造访》等。普希金一生创作了12部叙事长诗,其中最主要的是《鲁斯兰和柳德米拉》、《高加索的俘虏》、《青铜骑士》等。普希金剧作不多,最重要的是历史剧《鲍里斯·戈都诺夫》。此外,他还创作了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散文体小说《别尔金小说集》及关于普加乔夫白山起义的长篇小说《上尉的女儿》。

普希金在自己的作品中提出了时代的重大问题:专制制度与民众的关系问题、贵族的生活道路问题、农民问题;塑造了有高度概括意义的典型形象;“多余的人”、“金钱骑士”、“小人物”、农民运动领袖。这些问题的提出和文学形象的产生,大大促进了俄国社会思想的前进,有利于唤醒人民,有利于俄国解放运动的发展。

普希金的优秀作品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他的抒情诗内容丰富、感情深挚、形式灵活、结构精巧、韵律优美。他的散文及小说情节集中、结构严整、描写生动简练。普希金的创作对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及世界文学的发展都有重要影响,高尔基称之为“一切开端的开端”。

用心

爱心

专心2.米哈依尔·尤利耶维奇·莱蒙托夫(1814~1841),俄国诗人,出身贵族,不到3岁时母亲去世,由外祖母抚养成人。莱蒙托夫自幼性格忧郁、孤僻。1828年入莫斯科贵族寄宿中学,开始写诗。1830年考入莫斯科大学,中途转至彼得堡近卫军骑兵士官学校;1834年毕业后在骠骑兵团服役。1835年发表长诗《哈吉·阿勃列克》和剧本《假面舞会》。1837年2月普希金遇难,莱蒙托夫写了《诗人之死》一诗,愤怒指出杀害普希金的凶手就是俄国上流社会。这首带有强烈政治色彩的诗篇震撼了俄国文坛,奠定了诗人作为普希金继承者的地位,然而却遭到沙皇反动当局的仇视,莱蒙托夫因此被流放高加索。同年发表《波罗金诺》,歌颂人民在卫国战争中的爱国主义热情和英雄气概。经外祖母多方奔走,莱蒙托夫于1838年4月从流放地返回彼得堡原部队。不久,发表民歌体长诗《商人卡拉什尼科夫之歌》,赞扬不畏强暴的精神。1839年发表歌颂叛逆精神的长诗《童僧》。1840年长篇小说《当代英雄》问世,作品成功地塑造了继奥涅金之后又一个“多余人”形象——毕巧林。1841年2月回彼得堡休假,完成著名长诗《恶魔》。莱蒙托夫本想趁休假之便设法离开军队,全力投入文学创作,但所得到的是限令48小时内离开首都。回高加索后,一些仇恨诗人的彼得堡贵族唆使青年军官马尔蒂诺夫与莱蒙托夫决斗,结果诗人饮弹身亡,年仅27岁。莱蒙托夫的艺术天才没有得以充分发挥,正如高尔基所说:“莱蒙托夫是一曲未唱完的歌。”尽管如此,他仍然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珍贵的诗篇。

3.艾米莉·狄金森(1830~1886)美国19世纪诗坛的一颗巨星,世界抒情短诗的大师之一。她出生在美国马萨诸塞州,祖父和父亲都是当地的知名人士。她一生中的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家乡度过的,生活圈子极其狭小。父亲去世后,她更加深居简出,几乎与外界完全隔绝,终日闭门作诗写信。她去世时,留下近1800首诗歌。她的诗大都短小,抒发了她对人生、爱情、艺术、死亡等方面的见解,寄托了她个人的情感。

狄金森的诗,在一战前的相当长时间内,不被人重视,今天,她被公认为美国罕有的文学天才,声望越来越高,成为与惠特曼、哈代、霍普金斯齐名的西方现代诗歌的先驱。她的诗不循章法,意象奇特,韵律多变化,以其独往独来的姿态为美国诗坛树立了新的里程碑。她努力挖掘人们内心深处的隐秘,她的诗是内心感受的外化,被称为“灵魂的风景画家”。[背景资料]

1.《我羡慕你,大海的勇敢的船夫》

这首诗写于1824年左右,当时,沙皇统治下的俄国像“监狱”一样令人窒息,普希金对这幽闭的生活充满了厌恶。诗人的血液里流淌的是活跃的因子,是对自然的追求与渴望。他要去“遥远的天空,遥远的异邦”追寻一种全新的生活。于是他写下了这首诗。表达了自己为

用心

爱心

专心

对自己的前途充满信心,渴望在奋斗中有所作为。在这首诗里,莱蒙托夫借“帆”这个形象寄托了自己人生的选择和理想的追求。

第一节,开头两句诗展开了一幅气势恢宏的画面:一片孤帆在雾霭茫茫的蓝色大海上“闪着白光”。看到这幅画面,读者忍不住会发出疑问:它在遥远的异地寻求什么?它为什么要抛别可爱的故乡?这只在雾海上孤独航行的白帆船,正是诗人自身的写照。青年莱蒙托夫生活在一些不思进取的贵族子弟中间,他鄙夷他们的无聊和空虚,渴望凭着自己的能力去建功立业。他是一个孤独的奋斗者。

第二节,诗人展示了一幅孤帆在惊涛骇浪中航行的画面。波涛汹涌,海风呼啸,海上的风暴惊心动魄。“桅杆弓着腰在嘎吱作响”,它在全力抗争,要战胜风浪。后面两句,是诗人为它作的注解;它不寻找幸福,也不逃离幸福。那么它究竟追求什么?在这一节里,诗人没有作正面回答。

第三节,风暴过去了,帆儿在碧波与阳光之中体会着胜利的喜悦。但它并不满足于这暂时的宁静,它仍在“祈求风暴”。读到这里,我们仿佛才明白,帆儿的理想是与狂风激流搏斗,它的价值要在与风暴的抗争中体现!这也是诗人自己的理想,他不能在百无聊赖的生活中消磨生命,他要在波澜壮阔的生活海洋里奋勇搏击。所以“仿佛风暴里有宁静之邦”。3.《蓝海》

这是美国诗坛上一位特殊的被誉为“灵魂的风景画家”的诗人的作品。正因为她特殊的经历,她的诗歌才体现出一种别具魅力的率真、坦诚、纯美。虽然她幽闭自己的外化生活,但她的心灵世界却时时与世界血脉相通,她用一种人性深处最真实的眼光看世界,也用人性深处最真实的方式来表达,表现着她对世界的独到见解。成人的诗作,却有着孩子的真纯。这首诗篇幅短小,内容简单。作者以陆地自居,深情地向大海表白自己要归属于大海的心情。第一句话就明确表白了自己的心境。“我的河流”象征着大地全身的血液、全部的情感,“收容”一词,传达出心情的迫切。第二句话流露出对大海的仰慕,“慈祥”、“博爱”是赞美,也是歌颂。“我在等待着你的回答呀——”从中读者可以更真切的感受到期盼。第三句则表达了一种更为强烈的要求,并且直接表白要“从污浊的沟壑/把一条条溪流引来”,这是洁身自好,自我升华。以这样的方式投入到大海的怀抱,可见在其心目中,大海是何等的高洁,何等的伟大!“请你允许”并不就是自卑,而是源于对大海的倾慕与尊重。从头至尾,感情一句强似一句。“你肯收容吗”,“我在等待着你的回答呀”,“说呀”,“说你允许我扑进你的胸怀”,抓住这几句,我们就抓住了诗人情感的发展主线。[特色赏析]

用心

爱心

专心

情的赞美。后面三个那种等待的焦急一阵强似一阵,将感情推向顶峰,破折号的使用使诗人的感情从文字中延伸至声调中,留给人宽泛的想象空间。

三首诗都有着浓烈的抒情意味,又都使用了象征的手法,委婉的表达着自己的愿望。[主题详解]

1.《我羡慕你,大海的勇敢的船夫》

诗人通过对与大海风暴搏击的船夫的赞美,表达了自己为了自由,为了心中的理想,愿意像勇敢的船夫那样去搏击的人生理想。2.《帆》

诗人借对“帆”的形象摹写,表达自己不愿在百无聊赖的生活中消磨生命,他要在波澜壮阔的生活海洋里奋勇搏击的人生追求,显示了作者卓尔不群、不甘平庸的人生态度。3.《蓝海》

诗人以陆地自居,深情地向大海表白自己要归属于大海的心情,表达了自己追求美好的人生品质和对美好生活的愿望。[难点点拨]

1.关于三首诗的象征意义

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是解读诗歌主旨和诗人感情的关键所在,这三首诗都运用了象征手法抒发感情,阅读时应结合时代背景分析诗歌的象征意义;第一首诗和第二首诗中的“大海”均象征诗人的人生历程,“孤帆”正是诗人自身的写照,象征自己不怕艰难险阻,追求挑战、追求斗争、追求理想的精神。“暴风雨”象征诗人前进征程中的恶劣的环境。第三首诗中的“蓝海”象征“慈祥”、“博爱”、“包容”的美好的人生或美好的生活。2.关于《蓝海》的主题。

《蓝海》一诗虽然短小,但其间包含的情感却是强烈而真挚的。所以也有人说这是一首爱情诗,诗人是在向自己的爱人抒发心中最真实、最纯洁的感情。也有人说,这首诗抒发的是作者对理想的一种追求,希望通过不断改变自己而提升自我、完善自我。对诗歌主题的理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不必拘于一说,关键是通过学习,能有自己言之成理的独到见解。对诗歌的理解,需要理解作者的情感世界,还需要有自己的再创造,这样艺术品的审美价值才能发挥得最为充分。[习题详解]

第一题:在阅读诗歌的过程中,想象画面是读懂诗歌的第一步,应大胆尝试。

第二题:第一首诗和第二首诗中的“大海”象征诗人的生活历程,“孤帆”正是诗人自身的用心

爱心

9.教案第10课新文化运动 篇九

第11课 “伐无道,诛暴秦” 【课程导入】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疆域辽阔,人口众多,是当时世界上的一个大国。但秦朝仅存在了15年,真可谓是一个“短命王朝”。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阿房宫遗址   “伐无道,诛暴秦”是什么意思?你听过“斩木为兵,揭竿为旗”的典故吗?                 大泽乡起义       秦刑具(陕西临潼出土)   下象棋是人们喜爱的一种娱乐活动。你知道棋盘上“楚河汉界”的.来历吗?你听过“西楚霸王”和“沛公”这两个人吗?知道发生在他们之间的故事吗?学完这一课,你就会弄清这些问题的。   【知识网络】           【学习探索】   1.假如历史回到公元前215年的秦朝咸阳,你会看到田里劳动的是妇女、儿童。在一间破烂的草屋里,年迈的老人在哭泣。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2.围绕秦朝历史,你可以制作并完成下面表格,以梳理知识。 时间 重大事件 人物 公元前221年     公元前209年     公元前207年     公元前206年     公元前202年     3.项羽在巨鹿之战中表现出了他的聪明才智,但楚汉战争的结果却是项羽兵败自杀。你能向同学们说明原因吗?   【自我测评】   一、选择题   秦末农民战争中,在推翻秦王朝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战役是( )   A.牧野之战 B.长平之战 C.巨鹿之战 D.城濮之战   二、看图找答案   请在《秦末农民战争形势图》和《楚汉战争形势图》中找出与地点有关的成语典故。       秦末农民战争形势图       楚汉战争形势图   三、联想题   从以下内容中,你会联想到什么?说说理由。   秦始皇陵 刑法 陈胜   大泽乡 刘邦 长安    

★ 《认识几分之一》说课稿

★ 认识几分之一说课稿

★ 《认识几时几分》的教学设计

★ 我认识小数微型课教案

★ 色片教案

★ 认识教案

★ 认识垂直评课稿

★ 《认识圆》评课稿

★ 《认识面积》评课稿

10.教案第10课新文化运动 篇十

三、自主阅读,适时点拨

1、那作者为我们介绍了松鼠哪些特征呢?

2、哪些语句体现了松鼠的漂亮。(齐读)哪位同学能摸拟松鼠的语气向大家介绍它漂亮 的外貌,老师给出以下词语提示:

面容

眼睛

身体

四肢

尾巴

体态

吃相 清秀

闪闪有光

矫健

轻快

美丽

坐着

用前爪送

3、漂亮的松鼠真讨人喜欢,那么作者又如何体现它驯良的习性呢?(学生讨论,交流)

活动范围:树上(不侵犯人类)活动时间:夜晚(不骚扰人类)

主要食物:杏仁、榛子(不伤害人畜)

4、除此这外,松鼠还有哪些讨人喜欢的地方?文中是如何说明小松鼠乖巧的?

过水方法

用尾巴当帆和舵 警觉性强

逃 跑跳敏捷

善于爬树 四、三读课文,品味语言

1、如果我们在生物课上面来学习认识松鼠,你还会喜欢吗?为什么? 对了,正是由于作者运用了形象生动的语言,尤其是把松鼠拟人化了。你能否找出这些句子或词语和大家一起交流一下呢?

2、本文正是有这样生动形象的语言,才让我们对漂亮、驯良、乖巧的松鼠深为喜爱。但作为说明文来说,它主要是用来向人们介绍某种事物的,这就要求说明要有分寸,所以对说明语言还有一个要求,那就是准确。本文的语言也符合这一基本要求,你能从文中找出体现说明语言准确性的词语或句子吗?

学生思考、交流。

五、小结

作者笔下的松鼠可爱又有价值,很讨我们的喜欢。其实,大千世界里还有许许多多这样的动物,对待它们,我们也应该充满爱心。

六、作业

11.教案第10课新文化运动 篇十一

古屯学校

许宝英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11个生字。正确读记“乖巧、驯良、清秀、矫健、机警、玲珑、躲藏、追逐、警觉、触动、遮蔽”等词语。

2、朗读课文,了解松鼠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保护动物的人文情怀。

3、感受课文中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细致的描写,积累语言。

4、能用较准确、生动的文字对某一种动物的特点进行说明。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按照阅读要求进行自主阅读,促进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2、在感悟、理解课文之后,还应引导学生画出自己喜欢的句段,说一说喜欢他们的原因,从而来体会作者语言的生动形象,提高学生的欣赏和评价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探索动物世界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情感。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在读中感受松鼠的特点,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难点:学习课文中准确的说明,形象细致的描写。教法与学法

教法:让学生按阅读提示自主阅读,引导学生对比读课文,体会表达方法的不同。

学法:自读自悟,小组合作探究。教学准备

搜集相关资料,了解课文作者和松鼠的有关知识,制作课件。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看动物世界吗?见过小松鼠没有?能把你了解的松鼠向大家介绍一下吗?(学生介绍)

今天我们将随着法国著名的博物学家布丰一起走进他的《松鼠》,具体全面地了解松鼠这种动物。

二、初读课文,自学字词

1、出示自学提示

(1)默读课文,借助拼音或查字典,读准字音。

(2)画出你不理解的词语,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自主学习。(3)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

2、自由学习,同学研究、3、集体交流

三、自主阅读,适时点拨

1、那作者为我们介绍了松鼠哪些特征呢?

2、哪些语句体现了松鼠的漂亮。(齐读)哪位同学能摸拟松鼠的语气向大家介绍它漂亮 的外貌,老师给出以下词语提示: 面容

眼睛

身体

四肢

尾巴

体态

吃相 清秀

闪闪有光

矫健

轻快

美丽

坐着

用前爪送

3、漂亮的松鼠真讨人喜欢,那么作者又如何体现它驯良的习性呢?(学生讨论,交流)

活动范围:树上(不侵犯人类)活动时间:夜晚(不骚扰人类)

主要食物:杏仁、榛子(不伤害人畜)

4、除此这外,松鼠还有哪些讨人喜欢的地方?文中是如何说明小松鼠乖巧的?

过水方法

用尾巴当帆和舵 警觉性强

逃 跑跳敏捷

善于爬树 四、三读课文,品味语言

1、如果我们在生物课上面来学习认识松鼠,你还会喜欢吗?为什么? 对了,正是由于作者运用了形象生动的语言,尤其是把松鼠拟人化了。你能否找出这些句子或词语和大家一起交流一下呢?

2、本文正是有这样生动形象的语言,才让我们对漂亮、驯良、乖巧的松鼠深为喜爱。但作为说明文来说,它主要是用来向人们介绍某种事物的,这就要求说明要有分寸,所以对说明语言还有一个要求,那就是准确。本文的语言也符合这一基本要求,你能从文中找出体现说明语言准确性的词语或句子吗?

学生思考、交流。

五、小结

作者笔下的松鼠可爱又有价值,很讨我们的喜欢。其实,大千世界里还有许许多多这样的动物,对待它们,我们也应该充满爱心。

六、作业

你肯定也有喜欢的小动物吧?请你用生动活泼的语言把它们描述出来。板书设计

漂亮(外形)

松鼠

驯良(活动)

乖巧(搭窝)教学反思

《松鼠》是一篇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都较强的文艺性说明文,语言生动,内容浅显易懂,介绍了松鼠的外形和它的生活习性,表达了对动物的喜爱之情。

上课前,我创设了情境,利用播放松鼠活动画面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小松鼠的喜爱之情,同时利用学生对松鼠的第一印象自然导入新课的学习。这样的设计,使学生的注意力很快就被吸引到教学轨道上来,而且对课文的结构也有了初步的感知。

为了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培养学生查找和搜集资料的能力,我设计了交流资料这一环节来丰富学生的知识,使课内课外有机结合起来。在学生初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说一说对松鼠的印象,帮助学生形成一个整体感知,并初步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

为了体现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文体”,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帮助学生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和理解课文内容,我设计了不同的形式来引导学生体会:.个人思考到教师小结 —— 让学生先读松鼠外形的部分,然后出示课件填空,教师进行对本段小结,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作者的写作手法。.找时间词,加以运用 —— 让学生划出课文中的表示顺序的词,并出示顺序词,鼓励学生运用这些词说一段话,可以同桌试说,再在班上说。这样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能让学生学以致用。

总之,在教学的设计上,我强调了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充分体现了《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倡的“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从而有所感悟和思考”的阅读教学理念。学生的阅读是对文本内容的解读以及文本意义重新构建的过程。从这一意义来说,阅读教学中学生的自读和自己感悟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鼓励学生阅读,保护学生的阅读积极性,阅读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个性化的行为,学生才能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人。

上一篇:企业成长路线图计划下一篇:2023年文化理论热点回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