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教师(精选15篇)
1.乡村教师 篇一
乡村教育因为有了乡村教师这个群体,才显得格外美丽。他们勤勉地耕耘在乡村教育的沃野上,他们因坚守乡村而美丽,因无私奉献而美丽,更因播种希望而美丽。为了宣传他们的高尚事迹,弘扬他们的崇高精神,倡导更多的人关注乡村教育,鼓励更多的优秀教师献身乡村教育,《扬州教育》发起“聚焦乡村教育 关注乡村教师”主题征文。
内容要求:
1.以作者身边的某一位乡村教师(也可以是作者本人),讲述真实的故事。
2.不一定是光辉闪耀的事迹,只要能体现积极的价值追求皆可。既可以表现在相对清贫、困难的条件下默默坚守和奉献的崇高精神,也可以表现新时代乡村教师勇力教改潮头、奋力争先的昂扬精神状态。
3.注重可读性,以生动的故事、真实的情感和平常的语言打动人。
4.正文1800—20xx字。另附所写对象简介300字左右,并留下联系方式。文章配图限定3张以内。
截稿时间:20xx年12月31日
投稿方式:稿件以电子邮件发送至.联系人:王小亮 电话:
《扬州教育》编辑部
2.乡村教师 篇二
一、《支持计划》对目前乡村教师评价制度提出的新挑战
《支持计划》的“主要举措”部分中, 明确了为实现本计划中的预期目标要采取的八项具体措施, 从这些措施来看, 《支持计划》对乡村教师评价提出了诸多新的挑战。
(一) 如何全面提高乡村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水平
教师评价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水平, 即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教师行业的师德修养问题, 成为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重中之重的议题。《支持计划》特别指出, 必须坚持师德为先, 以德化人的基本原则, 着力提升乡村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 将师德教育作为乡村教师培训的首要内容。这是继《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2013年修订) 》后, 国家再次以官方文件的形式对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提出要求。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水平作为教师评价的一个重要方面, 如何设计科学合理的评价制度、评价方法来全面提高乡村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水平, 这就成为乡村教师评价面临的新挑战。
(二) 如何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加入乡村教育事业
乡村教育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瓶颈便是优质教师资源匮乏。教师是乡村教育的主要承担者, 是教育活动中的主体之一, 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有时, 教师的行为甚至可能影响一个学生的终生发展。没有了教师, 乡村教育的进步便无从谈起。要发展乡村教育事业, 首先必须为乡村教育输送大量合格的教师。对此, 《支持计划》提出:“要拓展乡村教师补充渠道。鼓励省级人民政府建立统筹规划、统一选拔的乡村教师补充机制。”要吸引大量优秀人才投身到乡村教育事业中, 首先我们应该改革乡村教师评价制度。通过乡村教师评价制度的改革, 充分发挥教师评价指挥棒的作用, 改变人们对乡村教师的偏见, 提高乡村教师的职业吸引力, 让更多优秀人才加入到乡村教育的事业中来[1], 以应对《支持计划》提出的要求。这成为乡村教师评价改革的一项紧迫任务。
(三) 如何完善乡村教师职称 (职务) 评聘制度
教师职称 (职务) 评聘制度是一项单纯的教师评价制度, 以评价教师为目的, 评价的重点是通过考察教师已经取得的学术成就和工作业绩来评定教师的学术水平及业务水平等级称号。现行的教师职称 (职务) 评聘制度曾在教师聘用、调动教师积极性以及素质教育的实施中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 但却忽视了乡村教育的特殊性, 如底子薄、教师队伍有效需求相对不足、内部发展不平衡、家长观念保守等。《支持计划》在“主要举措”部分提到, 职称 (职务) 评聘要向乡村学校倾斜。在评价内容方面针对乡村教师提出了新的规定:“乡村教师评聘职称 (职务) 时不作外语成绩 (外语教师除外) 、发表论文的刚性要求,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注重师德素养, 注重教育教学工作业绩, 注重教育教学方法, 注重教育教学一线实践经历。”毋庸置疑, 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乡村教师职称 (职务) 评聘制度。但是, 能否把职称 (职务) 评聘作为当前教师评价的终极目标?如何通过乡村教师评价体制的改进来完善乡村教师职称 (职务) 评聘制度?是我们在《支持计划》背景下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
(四) 如何全面提升乡村教师能力素质
如今, 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对乡村教师能力素质的新要求。例如, 《支持计划》具体指出, 到2020年前, 对全体乡村教师校长进行360学时的培训, 把师德教育作为乡村教师培训的首要内容;全面提升乡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鼓励乡村教师在职深造, 提高学历层次等。教师职业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教育学、心理学理论以及教育教学能力。教师欲“传道授业解惑”, 必须自己“闻道在先”。教师的能力素质主要包括教师的专业情感、专业知识以及专业能力等方面。教师评价的一个重要功能是提升教师的能力素质。如何设计更为科学、合理的乡村教师评价制度, 激发乡村教师提升自身能力素质的动力, 进而提高乡村教育的整体水平, 适应《支持计划》的要求, 成为当下乡村教师评价制度改革中亟须解决的问题。
(五) 如何有效实施乡村教师荣誉制度
所谓教师荣誉制度, 是指教师荣誉授予机构对作出杰出贡献的教师所做的贡献给予承认而授予教师荣誉的制度安排, 是荣誉授予主体对教师荣誉授予行为所作出的系统、正式的制度安排。[2]授予乡村教师应有的荣誉, 慰问那些默默在偏远乡村地区耕耘的心灵, 既是对知识的尊重, 又是对人才的尊重, 更是引导形成尊师重教良好社会风尚的得力之举, 将极大地激发广大乡村教师的积极性与荣誉感。目前, 全国大多数省份出台了《支持计划》的具体实施办法, 都对实施乡村教师荣誉制度提出了具体办法。授予某个教师某项荣誉, 事实上也是对教师的一种评价。那么, 我们应该如何通过有效的教师评价来顺利实施乡村教师荣誉制度, 给乡村教师所付努力予以合理的肯定与表彰, 从而激发整个乡村教师队伍的活力?这也是乡村教师评价制度改革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
二、当前乡村教师评价制度中存在的不适应
乡村教师在其教学条件、教育对象、自身教育背景等方面都有着明显区别于城市教师的特点, 面对《支持计划》带来的新挑战, 当前乡村教师评价制度中也存在着诸多不适应。
(一) 评价标准通用化
教师评价标准是指评价教师的依据和标尺, 是教师评价的出发点。教师评价标准也体现了学校管理者对教师的期望, 是教师努力的方向和争取达到的预期标准。[3]就教师评价标准应该包括哪些范畴这一问题, 经过世界各国学者的长期争论以及教师评价理论的深化发展, 人们普遍认可了包含六大范畴的教师评价标准, 即学科内容、教学能力、学生评价、伦理道德、个人对学校和社区的服务以及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这是在斯克里文的“五范畴说”基础上增加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这一内容。[4]长期以来, 我国在对教师进行评价时, 城市和乡村均采用上述六大范畴。这曾在我国教师评价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然而, 随着我国农村问题的突出以及城乡差距不断扩大, 教师评价标准城乡通用的矛盾也日渐激烈, 公平公正性受到严重挑战。
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导致城乡学校在师资力量、教师培训、办学条件、学生发展水平等方面都存在明显差距。在师资分配上, 几乎形成了一种格局:有能力的教师首选城市, 剩下的被迫到乡村, 导致乡村教师“先天不足”;教师培训的举办地点一般在城市, 城市教师占据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 乡村教师却常常由于交通不便、无人顶岗等因素缺席各种培训活动;在办学条件上, 毋庸置疑,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乡村经济的落后直接决定了乡村学校的硬件设施要比城市学校略逊一筹, 如多媒体教室、图书资料、实验设备、体育器材等方面的落后均有目共睹;后天环境是人身心发展的重要条件, 由于环境的差异, 同一阶段的乡村学校学生的发展水平往往低于城市学生。如此, 以同样的标准去评价条件不一的乡村教师和城市教师, 公平性问题也就有待商榷了。
(二) 评价主体单一化
教师评价的主体是指由谁来评价教师, 在评价教师时谁有话语权。尽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早已明确提出:要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 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 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 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 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强调教师在评价中的话语权, 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呼吁建立多方参与的教师评价体系。[5]然而, 在传统的“管”的思想指导下, 学校管理层总是试图通过自己在评价中的权利去抓住教师的“命脉”, 从而管住教师, 让教师更好地听从指挥、更好地执行领导的任务, 而不是考虑如何解放教师, 促进教师的发展。因此, 真正的教师评价主体依然是学校领导层和上级主管部门, 教师评价活动也是由领导主持的一场自上而下的考核, 教师缺乏自我评价的权利, 即使有教师自评环节, 其结果也只是领导的一个参考, 最后还是由领导“一锤定音”。[6]事实上, 在这样的评价体系下, 面对领导, 教师总是担心评价的结果不好, 不受领导赏识等问题, 一些教师还可能产生被“审”、迎合或应付的心理, 因而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甚至处处设防, 在两者之间容易形成一种对立的关系。[7]试想, 在这样的情境下得出来的评价结果, 如何能保证其客观性和公平性?
(三) 评价目标短视化
教师评价在理论上既要追求评价的绩效功能, 又要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目的。[8]在教师评价实施之初, 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聘用合格教师, 评选优秀教师, 因此教师评价也以奖惩功能为主, 为教师聘用、晋升、选拔、加薪等提供依据。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及教师评价理论的发展, 人们越来越认识到通过教师评价指挥棒的作用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必要性, 也要求教师评价实践致力于追求这一目标的实现。[9]而当前的乡村教师评价的实际情况却与理论要求相去甚远, 即评价大多是为了考核教师在过去时间内的表现, 而教师的专业发展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 存在目标短视化的问题。究其原因, 一方面由于评价的促发展目的的评估较考核来说更复杂, 具体操作步骤或衡量指标难以具体化, 学校层面的“懒政”思想作祟, 因为嫌麻烦而弃发展于不顾;另一方面乡村学校“山高皇帝远”, 教育行政部门即使有意督促发展性评价的实施, 有时也“鞭长莫及”。此外, 也有可能是由于“上有政策, 下有对策”, 导致评价目标短视化问题的滋生。由于乡村教师在选拔及聘用过程中存在着“先天不足”, 乡村教师就必须付出更多的后天努力来弥补“先天缺陷”, 促进乡村教师专业发展就更加任重道远了。评价作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目标短视化问题几乎断了乡村教师的出头之路。
(四) 评价方式绝对化
乡村教师评价中存在的另一个不适应是评价方式绝对化, 指仅注重对教师的终结性评价, 缺乏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都是教师评价的重要方式。终结性评价是指在一个大的教学阶段、一个学期或一个学年终结时对教师在过去时间里的表现的总评, 过程性评价则是相对于终结性评价而言的, 指在某个教学阶段的过程中, 为了及时了解教师的工作情况, 以更好地改进教学过程而对教师进行评价。过程性评价相对终结性评价而言, 更具有反馈—调节功能[10], 有利于教师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 调整教学策略, 使后续教学更有效。当前, 乡村教师评价一般发生在期末或者年终, 待教学任务完成后, 教师“闲下来”专心做总结, 做报告, 写材料以应付考核, 学校以及上级教育管理部门也开始审阅教师评价考核材料, 而平时, 评价活动被“教学任务重”“没时间”等理由搪塞, 过程性评价被忽视。乡村教师身处位置偏远的农村学校, 交通和信息不发达, 知识观念更新慢, 自身的教学成效难以得到及时的反馈。因此, 过程性评价的意义对乡村教师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三、改进乡村教师评价制度的建议
通过以上对乡村教师评价面临的新挑战以及当前乡村教师评价中存在不适应的分析, 笔者认为要改进乡村教师评价, 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 建立适应乡村教育特点的乡村教师评价制度
乡村教育与城市教育相对应, 是指县以下的教育, 需要将县城剔除在外。[11]随着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对立, 乡村教育无论是在观念层面还是实践层面, 都已经成为一种区别于城市教育的教育, 它有着自身独特的特点[12], 如本文中提到的师资水平、教师培训、办学条件、学生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差异。乡村教师评价制度扎根于乡村教育, 乡村教育的这些特点都是建立乡村教师评价制度时不得不考虑的因素。鉴于乡村教育的特点, 在建立乡村教师评价制度时, 可在保持评价标准与城市教师不变的前提下, 将乡村教师达标期限延迟, 以缓解乡村教师在面对严格标准的压力[13], 毕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这是出于对乡村教师现实状况综合考虑的结果;同时, 可以增加更多符合当地的乡村学校实际的内容, 如江西赣南地区是采茶戏发源地、世界脐橙之乡与世界钨都, 当地学校可鼓励教师开发此类校本教材, 或利用乡村学校得天独厚的地域条件带领学生进行田野调查, 并将教师对当地特色资源的知识态度作为考核的一项内容与教师评价相结合起来。以此为线索, 集思广益, 用发现的眼睛去看待乡村教育特点, 并在具有地方特色的教育中综合评价教师的德、能、勤、绩、效以及教师的专业发展, 逐步实现“改革机制, 激发活力”的目标。
(二) 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乡村教师评价机制
教师的角色是多样的, 教师除了是学校的工作人员, 要接受学校领导及上级教育部门的监督及管理外, 还是知识的传递者, 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课程建设的开发者, 也是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同时, 由于留守儿童的存在, 乡村教师还在一定程度上充当了家长的角色, 承担了家长的部分工作。因此, 教师的工作成绩不应只由“领导”一锤定音, 教师评价的主体应该是多元化的。首先, 作为教育对象的学生与教师有着最亲密的接触, 对教学有最广泛深刻和最直观的感受, 是教师教学最直接的见证者和教育效果的体现者, 他们的声音不容忽视;其次, 教师作为行动的主体, 对自己的动机和价值观念最为了解, 而且教师在自我评价时, 可以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 从而改进教学;再次, 所谓“外行看热闹, 内行看门道”, 教师同行对教学实践、教材及教师的职责有较深入的了解, 在评价教师方面有较大的发言权;最后, 家长作为社会公众的一员, 是学生受教育的直接投资者和受益者之一, 而乡村学校的学生家长大多长期在城市务工, 家庭教育的缺失使学生的成长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学校教育的结果。家长当可成为教师评价的主体, 间接地参与教师评价。[14]各主体均可通过不记名投票、问卷、个人访谈、校领导信 (邮) 箱等方式参与到教师评价中来。
(三) 发挥评价对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长效激励作用
通过教师评价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这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中提出的评价理念。然而, 长期以来, 我国一直沿用奖惩性教师评价制度, 以加强教师绩效管理的目的, 根据对教师工作的评价结果, 作出解聘、晋级或增加奖金等决定[15], 这的确在相当时期内推动了我国教师评价制度的改进。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乡村教师的队伍也越发壮大, 奖惩性教师评价制度的弊端也日益突出, 尤其是本文提到的评价目标短视化问题, 难以吸引广大教师积极参与, 缺乏对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长效激励作用。为适应《支持计划》要求, 提高乡村教师的职业吸引力, 让乡村教师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 就必须发挥评价对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长效激励作用。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 首先, 是弱化奖惩性目的, 要求教师在评价过程中襟怀坦白, 开诚布公, 表现出真实的自己, 使评价结果更具可靠性。其次, 得到评价结果后, 详细分析差异, 了解教师个体的特点, 从而确定教师个人的专业发展要求, 制定教师个人的专业发展目标, 为教师提供个性化培训等发展机会。再次, 让教师充分了解学校组织的发展目标以及学校领导对他们的期望, 意识到自己工作的价值所在, 培养教师的主人翁意识[16], 给乡村教师以归属感, 而不是仅仅把乡村学校当做通往城市的跳板, 以此来激励教师促进自身专业发展。对于已经获得一项或多项荣誉的教师, 要注重对教师的“荣誉后”管理, 教育机构要建立定期的跟踪考核制度, 限制荣誉时间, 防止教师产生一劳永逸的腐败思想, 保障其模范带头作用, 同时, 也可将部分物质奖励转换成支持教师后续发展所需的费用[17], 保障荣誉的可持续性。
(四) 加强乡村教师的过程性评价
新课程实施以来, 教育的改革发展对乡村教师能力与专业素养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 学生不仅要学得好, 而且要学得愉快、充满乐趣。加强对乡村教师的过程性评价, 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当前过分注重终结性评价带来的弊端, 而且还可以发挥过程性评价的监督、导向和激励作用, 引导教师对自身教学和学生学习过程的关注, 从而提高自身专业发展水平, 更好地适应新课程的目标。[18]因此, 我们必须缩短评价周期, 建构乡村教师的过程性评价激励机制。具体说来, 通过以月为周期举行教学技能竞赛和学科知识测验以考核乡村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知识;以乡村教师任教班级的学期学业表现来参考监督乡村教师的教学效果, 与以往学期的学业表现相比, 考察乡村教师的教学效果是否得到改善;也可不定期组织教育专题研讨会, 记录好乡村教师的会议发言及表现, 以此来检验乡村教师的教学观念更新和教研能力水平的提高。同时, 可辅以月报告或者季度报告来观察乡村教师的专业发展动态, 持续鞭策乡村教师提升自我。对在过程性评价考核中表现突出的乡村教师适当给予必要的奖励或者激励, 对落后者也要采取一定的帮扶措施。需要强调的是, 在过程性评价中必须始终坚持适度原则, 使过程性评价朝着有序、良性的方向发展, 避免出现劳而无功的局面。
(五) 重视乡村教师评价标准中的“软指标”
3.乡村教师 篇三
近年来,关于城乡应做到“教育公平”的呼声越来越高。其实,教育公平并非仅仅针对学生而言,教师也需要同享教育公平所带来的福利。乡村教师,一个尴尬而又艰苦的职业,面对的是简陋的教学环境、较低的薪资待遇与一群眼神中充满期望的莘莘学子。近年来,有许多热爱教育事业的大学生、教师积极投身农村教育事业,他们选择艰苦的地区,用自己的青春与精力,努力提高乡村教育的水平。虽然他们的形象一直处于“道德高地”,但是生活却处在“待遇洼地”,个人的生活待遇得不到有效保障。而要把乡村教育搞好,关键是要有一支强大的乡村教师和校长队伍。在广大乡村,教师不只是扮演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更是乡村学生认知世界的窗口与照亮前程的希望。
乡村教师待遇低下,其原因并非是浅层次的工资低、环境差,而是城乡发展不平衡在教育领域的体现。城乡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二元结构的固化,都是导致目前乡村教育事业发展之路崎岖不平的诱因。乡村教师的生活保障制度不健全则是导致教师资源流失的“罪魁祸首”。因此,破解乡村教育瓶颈,关键在于提高乡村教师的待遇。进一步提高乡村教师待遇,让乡村教师“安下心”、“留下来”、“教下去”,是做好乡村教育的重中之重。而要进一步提高乡村教师的待遇,首先就应该让乡村教师享受更多“教育公平”带来的福利。一方面,要让乡村教师过上更有尊严的生活,在工资福利、奖励扶持等方面提高乡村教师的生活待遇。另一方面,要不断拓宽乡村教师的专业成长渠道。具体而言,要健全乡村教师待遇保障机制,为其制定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促进城乡教师交流机制,全方位地提高乡村教师待遇。
建立健全乡村教师待遇保障机制是关键。近年来,大批大学生、青年教师满腔热血地投身乡村教育事业,但在面对农村落后的教育环境、家庭的阻碍,以及结婚生子等个人生活问题时,不少人开始退缩或止步不前,使乡村教育面临发展瓶颈。要破解这一困局,就必须建立乡村教师待遇保障机制,从制度上为乡村教师的发展保驾护航。一是确立专项经费使用办法,专款专用,改善乡村教师的住宿条件,提高工资待遇,解决好乡村教师的个人生活问题。二是制定差别化的补助政策,依法为乡村教师缴纳“五险一金”,做好重大疾病救助工作,为乡村教师解决后顾之忧。三是畅通高校毕业生、城镇教师到乡村学校任教的通道,逐步形成“越往基层、越是艰苦,地位待遇越高”的激励机制,以及充满活力的乡村教师使用机制。
制定合理的乡村教师职业规划是有效手段。深入艰苦的农村一线教学,环境的艰苦是一大困难,乡村教师职业生涯的上升渠道闭塞则是另一阻碍优秀教育资源向农村流动的因素。农村教师,身兼数职,兢兢业业,却得不到事业上的进步的空间,难免心生抱怨。制定合理的乡村教师职业规划,为乡村教师事业的进步勾画出美丽的蓝图,让乡村教师看到职称与待遇晋升的希望,必能留住那颗毕生奉献教育事业的心。
建立城乡教师交流机制是重要推手。乡村教师常年工作、生活在落后的农村地区,很难获得第一手的先进教学经验,长此以往,必然导致乡村教育质量下降。定期选派优秀城市教师到乡村支教,同时安排乡村教师到市区学校学习,将先进的教学经验与做法带到农村教育中去,必将有效提升乡村学校的教育质量,开拓乡村教师的眼界与思路。通过城乡学校结对子、对口支援、学区一体化管理、跨校竞聘等形式,拓宽城乡学校交流渠道,引导优秀校长和骨干教师向乡村学校流动。此外,还可以制度形式规定某一行政区划内城乡教师互换轮岗,全面提升乡村教师的教学水平。
4.寻找乡村最美教师 篇四
在我们的一堂马概课堂上观看了中央电视台2013寻找最美乡村教师大型公益活动颁奖典礼,两节课的时间,我感觉太短了,看到这些乡村教师,我的心了除了感动还有心疼。回到宿舍,我又反复的看了两遍,想到自己以后的职业也是一位人民教师,心里感慨万千。
还记得以前教过我的老师们,忘不了他们在讲台前的辛苦,忘不了他们孜孜不倦的叮咛,他们的一言一行,现在回想起来,心里总是暖暖的。视屏里的仲咸平老师,每天来回二十公里山路,十五年来骑坏了八辆自行车,落下了一身病。她对孩子承诺,哪怕天上下刀子、下钉子,也会到学校为他们上课。而刘坤贤老师为了给孩子筹集书本费,利用假期外出打工,遭遇事故被高位截肢,三个月后又站在了讲台上。他卖掉自己家的猪为学生上学修桥,用转为公办教师的第一笔工资为学生买了电脑,他们以弱小身躯,写出了一个大大的“爱”字。
看视屏的时候,我们都在流泪,那些遇见这些老师的孩子是幸福的,更是幸运的。贵州安龙县万丰湖镇茅草坪小学的杨元松老师,经常带着他的孩子走出大山参观,给孩子讲乔布斯等伟人的故事,鼓励孩子追逐自己的梦想。孩子们结集出版的一本《中国留守儿童日记》,不仅为孩子们带来了人生的第一笔稿费,同时又一次引发了社会对于留守儿童的关注,更重要的是让这些乡村的孩子终于知道,人生的未来不只是打工一条路。
人生短短数十载,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但是,他们选择了这条艰难的道路,更是责任艰巨的道路,他们更是我们的榜样。
云南曲靖市会泽县纸厂乡龙家村小学的七位“80后”教师,放弃了留在城市的机会,回到养育他们的乡村,他们把青春的阳光、自信和智慧,把山外的世界和精彩,带给村里的孩子们。看到这里,当我在思考自己会不会这样做,我却犹豫了,这是需要有很大的勇气、很强的责任感 才会做出这样的决定。
乡村教育是中国教育的根,是中国教育的希望。中国教育的品质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的乡村教育品质如何。没有乡村教育的现代化,永远不会有中国教育的现代化。因此,乡村教师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乡村教育的品质如何,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乡村教师的品质如何,因为决定教育品质最最关键的因素,就是站在讲台前的那个人。
当然,爱是教育的底色。教育没有爱是不行的。教育没有爱,就好像池塘里没有水,这是前辈先贤早就告诉我们的道理。但是,教育的发展需要教师的成长,教师成长需要强大的专业支撑。没有对于教育的深刻理解,对于孩子的深刻了解,对于所教学科的深刻把握,就永远不可能让教室成为汇聚伟大事物的中心,永远不可能真正地让孩子对知识产生无限的向往,也就不可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的伟大功用。
所以,决定教师品质的,除了爱,还有智慧。如果说,爱,更多的是指教师的职业认同的话,那么,智慧,更多地是指教师的专业发展。在教师的成长历程中,职业认同和专业发展是重要的双翼,缺一不可。职业认同,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是教师成长的内在力量。
把爱和智慧完美地结合,可能是我们永远无法企及的教育最高境界,却必须成为我们拥有的理想朝向。只有这样,只有朝着这个方向坚定前行,我们的教育才可能越来越接近理想。尤其对于乡村教师来说,所处的环境相对而言物质条件比较匮乏,教学条件也比较艰难,就更需要智慧。一旦拥有足够的教育智慧,不仅可以取长补短,更可以避短而扬长。
在这个方面,杨元松的案例可谓典型:那所深山里学生相当程度上都是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匮乏,本是教师不得不面对的难题。但是,当他把这些留守儿童原滋原味原生态的日记自费出版为《中国留守儿童日记》后,这件事受到广泛关注与认可的本身,已经成为一部最好的教材,向学生们鲜活地阐释了梦想的力量多么伟大。当然,杨元松等老师的所为,虽具有深远的教育价值和意义,但还不够丰富、完整,还称不上课程。可是,这教育智慧的宝贵萌芽,已经让我们对乡村教育充满了期待和希望。
杨元松和云南“会泽七子”的故事,让我们不仅从中看见了乡村教师的感人精神,也看见了乡村教师的专业素养。所以,在宣传这些最美乡村教师无私大爱精神的同时,我们不能忘记同时弘扬他们的教育智慧,更不要忘记为这些拥有大爱的老师们,提供更多的培训与成长机会。
爱应该与智慧同行,爱才有深邃隽永的价值。智慧应该与爱同行,智慧才有生命的温度。让爱与智慧同行,这不仅是教师成长的不法二门,也是我们在任何教育活动中必须做出的选择。“最美乡村教师”的至高荣誉,绝不是这些乡村教师的终点,而应该成为这些美好心灵新一轮成长的起点。
5.最美乡村教师事迹 篇五
南昌县蒋巷中学 李业军
九七年我大学毕业,怀着对家乡教育事业的热爱,我谢绝了在南昌市实习时学校校长诚挚的挽留,拒绝了叔父给我找公务员工作的好意,放弃了父母托人给找好的省城农行的高薪待遇。在时任校长的殷切期盼中,我毅然回到了养育我二十多年的故乡从事教育教学工作。
怀着对家乡亲人的不舍,怀着对故乡的热爱,怀着对母校教育事业的一颗狂热之心,我踏进了母校―――蒋巷中学的大门,走上了教师的讲台。
刚到学校,时任校长兼恩师李小全同志就对我委以重任,当时学校分“快慢”班。初一(2)班是全校最差的一个班,全班80多人,全是刺头,前任班主任由于无法管理班级而不得不辞去班主任一职。学校无人敢接,我是初生牛犊不怕虎,想都没多想就把这个班给接了下来。有一个老教师曾戏谑地说:“小伙子,这个班接不得,接了你要打被子睡在这个班上了。”对此我只是淡然一笑。理想是美好的,可现实总是残酷的,由于前任班主任管理松散,再加上班上问题学生又多,全班80多人上课真正用心去听讲的人却没有几个,老师像泄了气的皮球―――蔫不拉几的。在第一节班会课上我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用自己的求学经历教育他们好好读书,长大后好要成为祖国的有用之才。又多次找到任课教师沟通,希望能提高班级的学习氛围,这一理想的举动不但没有得到学生的理解,连任课老师们也群起而攻之,老师们甚至嘲笑我不懂事,说我是三分钟热情,维持不了几天。接下来的工作便是对学生摸底工作―――家访了,为了全面了解全班每一个学生的家庭状况,我跑遍了蒋巷镇几乎所有的行政自然村。由于农村中学很少有老师愿意家访,有的家长误认为家访就是告学生的状,有的学生还没等我到他家门口,就拖着我,不让我到他家去,有的学生甚至怕我到他家去告状,还用石头砸我的玻璃窗户,我只好苦口婆心地向学生作耐心的解释,久而久之,学生不但不怕家访,还很乐意我到他家去。
由于刚到学校缺少教学经验,再加上自己的很多举动和老教师们格格不入,有时甚至还会遭到老教师们的嘲笑与非难,但我对这些都不予理会,依然坚持着用爱心去谱写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我甚至还把我们班上最调的两个李姓学生请到家里(说家,其实也就是八九平面的一间宿舍)和我一起住,晚上我备课时就监督他们做作业温习功课,等到他们学习累了就和他们聊聊班上学生的学习纪律情况,没几天全班同学就知道班上所有的事情都逃不掉“老班”的耳目,从此在学习上和我再也没有什么秘密了。班上刘琥同学的父亲在蒋巷供电所工作经常要到外面去抢修线路,母亲又犯有精神病,吃饭经常是有一餐没一顿的,我就干脆把他带到食堂和自己一起吃饭。通过和学生心和心的接触,学生渐渐地接纳了我,班上的学习风气也不断地在改变,老师们教学也更轻松有劲了,有的老教师甚至开始刮目相看了。初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奇迹终于降临到这个班上,全校最差的一个班,有两科成绩居然超过了快班,校长也大会小会地表扬我。
从此我便和班主任结下了不解之缘,重复着这平凡而又伟大的工 作。2001年我带高三毕业班,国庆节期间我和爱人结婚,由于担心学生放松学习,婚后的第二天我便放弃了休假上课,爱人戏谑地说,你是要学生还是要我,我无奈地说,没办法,高三学生的功课不能拉下,班级管理更不能松懈,等放了假我一定好好陪你。
2011年10月我所带的高三(5)班学生刘茂琦同学在紧张的考过程中被查出患有“脑瘤”,刘茂琦同学是一个命运多舛的学生。早在八个月大的时候母亲就因肺癌去世,9岁时父亲又因重病离开了人世,家里可谓是一贫如洗,只好由叔父抚养。但由于祸不单行,叔叔又患上了血吸虫病,一家早就被债务缠身。听到这种情况后我主动向学校领导反映,并及时和新闻媒体取得联系,发动学生进行捐款,先后募得善款十多万元,现在这个学生已顺利进行了第一期手术治疗,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在这里我希望刘茂琦同学能继续同病魔作斗争,完成自己的学业。
农村的教学生活是清苦的,记得我刚到学校上班的时候,学校由于住房紧张,就把我们和有家室的老师搭住在一起,有时甚至和两三个单身教师搭住在另一个有房子的教师家里。5年的时间我先后搬了7次“家”,最惨的一次是住在学校废弃的办公楼里,那可是50年代的建筑,一到夏天外面下大雨,里面就下小雨,连人都快发酶了,有一位和我同住一起的同事所有的书都发了黑。有时午睡睡得正香突然会从外面抛来一把土,让你满头是沙子,结婚后才搬到一间学生宿舍单住,为此爱人强烈要求我调往县城重点中学,都被我以种种理由拒绝。有人说班主任的工作就是平凡琐碎,而正是这无数个平凡琐碎的工作才成就了我们这些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每天朝六晚九的日子―――早上六点起床,晚上九点到家,每天和学生打成一片,却无暇去管自己的孩子。十七年的班主任生涯,十七年的坚持不懈,正是这份对工作的狂热,甚至连婚假都顾不及休的平凡,才有了今天这个最美的乡村教师候选人。我用十七年的青春先后送走了六届初高中毕业生(其中一届复读毕业生),许多毕业后的学生每逢节假日都会送来最诚挚的祝福。
6.《最美乡村教师》后感 篇六
这学期我刚刚成为一名教师,感谢XX三中给我们这些年轻老师机会,让我们能去证明自己的价值,能去更好的证明这个职业的价值。周四学校组织老师开以“学先进,转作风,扬师德,强师能”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大会,在大会上我们观看了《XX县最美乡村教师》的视频,那些平凡却又伟大的教师们的感人事迹让我内心深受震撼,仿佛接受了一场心灵的洗礼,让我重新认识了教师这个职业。那些令人尊敬的前辈们的人生经历,看似迥异,却也有着极大的相似之处,那就是在这个光荣称号的背后,他们都饱尝了常人无法想象的辛酸,却赢得了学生的独特的爱,实为教师之楷模,学生之益友。教师是一个光荣而普通的职业。而乡村教师则要付出比城镇老师更多的艰辛。他们担负着传播知识、普及教育、培育农村人才的基础工作.乡村教师的生活环境、工作条件比起城市要差许多,会遇到不少城市人难以遇到的困难,这些最美的乡村教师,在日常的工作中,任劳任怨,辛勤耕耘,赢得了众人的好评与赞美!他们之所以能够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突出的成绩,与他们对待工作、生活的态度、爱心、责任心是分不开的,对于更多的普通人来说,这些老师身上体现的可贵之处是我们特别是年轻教师可以借鉴和参考的。他们为众多我们树立了榜样。
甘于寂寞,不畏艰辛是众多乡村教师共有的特点。泽州县最美乡村教师就在我们身边,他们的事迹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更是让我留下了感动的泪水,同时也为我们树立了可亲可敬的榜样。
我要学习他们的那种忠于职守、高度负责的精神,难以忘记张丽芳老师一生都奉献给了乡村教育事业,她是老师、是保姆、是保安、也是妈妈。我要学习他们那种甘于奉献、至善大爱的精神,难以忘记郭垚垚老师帮助残疾学生,把学生永远放在第一位,对任何一个学生都不嫌弃、不抛弃、不放弃,坚守着可以没有大师,没有大楼,但是绝不能没有大爱的坚韧的信念和价值。难以忘记段合旦老师即使病魔缠身,依然坚守岗位,一心只想着学生的大爱。他们都用自己最朴实的行动践行者最美的事业,他们给了乡村教育以希望,向他们致敬!
“美”,已不是单单形容他们的外表了,此刻,他们的坚持,他们的精神,是“美”的最好诠释。没有优越的工作环境,甚至是不算工作环境的地方,没有正常的生活水平,当一切都是困难的,艰苦的,我们所能想到的已不再是工资的优越,我们所希望的是尽早的结束时,我看到的他们,却是不离不弃的守候,守候着他们的职位,守候着一个个孩子的梦想,更为孩子们撑起了另一片希望天地。
从这些乡村教师的故事中,看到的是一名教师,放下了“自己”时的勇气与担当。正是这种放下,使得教育的基础不在是名利,不在是个人追求,而是一步一步得,慢慢得走向人间的大爱与小爱,用心得感受着人与人之间得交流,当他们左手年华,右手倒影时,他们所给予的爱,已然得到了被孩子们爱的回报。正是在这爱的给予与回报中,他们实现了一种自我价值,获得了爱的温暖,成就了他们的“最美”。
活着,就要活出自己的价值;活着,就要体现自己的价值;乡村
教师们的坚守,照亮了农村孩子们的求学之路,也照亮了每一个人的心灵之路。作为一名教师,我想用自己的爱去捍卫自己的岗位,也想坚守着他们的爱,实现我的人生价值。
7.援助乡村教师渴望机制创新 篇七
日前,“马云乡村教师计划暨首届马云乡村教师奖启动仪式”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按照马云公益基金会的资助计划,每年出资1000万元,奖励100名乡村教师。解决乡村教师的待遇问题,是2015年6月1日国务院印发的 《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的重要内容。站在乡村教育发展的逻辑起点上,马云无疑抛出了一个大问题:社会力量与社会资本如何参与乡村教师的支持计划?
长期以来,面向乡村教师的公益行为,被打扮成一种慈善行为。一提起乡村教师,人们总会本能地将他们与贫穷、悲情、孤独等形象联系在一起。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乡村教师的确未能赢得完整的职业尊重,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但对乡村教师施以援助,毕竟不是一般的慈善,即积聚社会资源“能帮一个是一个”。乡村教师不是山区孩子,也不是打工子弟,他们拥有正常的社会职业,待遇问题上理应受到来自制度的系统保障。还一个职业应有的认可与尊严,这必须是制度设计的“规定动作”。其实,对乡村教师的援助计划,从道义上看是解决乡村教师的待遇问题,那只是一种路径、一个过程,它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真正实现中国教育的均衡发展。
近年来,国家对在连片特困地区工作的乡村教师给予生活补助,在资金来源上推行“地方自主实施,中央综合奖补”的基本理念。然而,由于缺乏刚性的监督机制,再加上各地财政状况不同,必然存在一个普遍性、结构性的资金缺口问题。因此,社会力量通过援助乡村教师进而推动乡村教育均衡发展,便成为一个非常紧迫的教育公益命题。
如何保障公益组织和社会资金有效介入乡村教师的援助计划,必须在参与方式和运行机制上进行探索和创新。一些国家的经验无疑值得我国借鉴。如20世纪初,美国一些有代表性的基金会纷纷介入教育事业,他们在参与理念、经营方式、捐赠模式和选择捐赠对象上逐渐形成了一种传统。
具体来说,这些教育基金会倡导教育公平,坚持改良主义捐赠思路,逐渐形成了“自助与他助相结合”的运行机制。在捐赠对象的选择上,基金会并非独立运作,而是与社区和政府积极合作,采取“匹配资金”和“挑战资金”的捐赠方式———前者要求受援方也为同一项目出一部分资金与捐助资金相匹配;后者强调捐助方首先出资,呼吁并激励他人也能够为此解囊。
国内的相关教育基金会在运行方式上,也可以借鉴这些成熟的“匹配资金”和“挑战资金”经验,并在政策框架内进行必要的创新和突破。尽管马云公益基金会每年出资1000万元,但这更多地还是一种奖励和呼吁。换言之,教育基金运作的基本思路,应该是如何最大限度地激活政府的主导地位和主体角色,如此才能从根本上落实“地方自主实施,中央综合奖补”的中央政策。
此外,尤其值得我们思考的一个重大问题是,现在的乡村教育究竟缺什么。其实,乡村教育面临的最大难题是一个科学合理的教育投入结构。如果说前些年的投入重点是建房子、买设备等硬件条件建设,如今必须在教育投入观念上进行转变,即转向对乡村教师队伍等软件建设,如此才能真正改变乡村教师“下不去、留不住、干不好”的状况。 《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 也特别强调教师的专业素养问题。可以说,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教师计划的最大优势就是对社会资源的整合能力,而面向乡村教师的职业引导与专业培训无疑是非常重要的突破口。
在国外,教育基金会普遍贯彻“授人以渔”的捐赠理念,即并非直接的资金捐助,而是在倡导教育公平的基本理念下,最大限度地强化教师的职业发展与专业培训。因此,由政府在政策框架内切实解决教师的待遇问题,基金会更多地聚焦于教师的职业发展问题,这便形成了国外社会力量参与教育教学的基本运作模式。对于中国而言,这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8.乡村教师的待遇能优于城市教师吗 篇八
近日,媒体报道湖北一所农村小学缺钱缺人,学校有140名学生,包括校长在内只有7名老师。校长坦言,教师年龄普遍偏大,数年没有“新鲜血液”加入。有教师向媒体反映,教师收入低微,谈论工资感觉受到屈辱。
这是记者笔下的一间乡村小学的现状,也是当下许多乡村学校纠结的现实。但透过乡村学校这些艰难的表象,可以看到其实质都是指向当前乡村学校的核心问题,即如何做大做强农村学校的优势,吸引、建立一支安于农村教育的教师队伍,让乡村学校保持生机。
对此,各专家学者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提出许多很好的意见和建议。但笔者认为,要想改变目前农村学校日渐萎缩的局面,搞好农村教育,关键的是要重视和改善农村办学条件,提高农村教师待遇,甚至让乡村教师的待遇优于城市教师,从而吸引优秀人才到乡村学校任教,让广大农村教师留得住、受尊重、干得好。
首先,这是因为我国教育的根在农村,乡村教育虚空是许多教育问题的根源。我国绝大多数都是农村人口,适龄儿童中乡村孩子也占很大的比例。因此,提高鄉村教师待遇,改善乡村学校办学条件,发展乡村教育,是党和政府确保每个乡村孩子接受教育的基本责任。现如今,许多农村孩子接受教育的成本增加,他们中许多人辍学,无法接受必要的教育,许多人择校进城,接受着高成本的教育就与乡村教育资源的虚空和萎缩、乡村教育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发展直接相关。
其次,这是教育均衡的必然要求。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均衡发展是今后教育改革很重要的一个目标。乡村教师,不仅工作环境艰苦、收入低、社会地位也低,因此,要想吸引优质的人才到乡村从教,必然要确保乡村教师的待遇能优于城市教师。其道理很简单,因为只有乡村学校教师的待遇更高,才可能吸引城市教师去任教,才能让乡村教育具有长久的生命力。
再次,乡村教师的待遇能优于城市教师具有国际先例。我们都知道,美国和日本,都是教育比较发达的国家,也都是非常注重乡村教育的国家,在这些国家,乡村教师的待遇就优于城市教师的待遇。有资料显示发达国家早已普及了义务教育,但仍然十分重视在农村进行扫盲和普及教育。美国至今还认为,乡村教育对美国未来的繁荣至关重要,要加大力度促进美国乡村教育发展。
9.最美乡村教师材料 篇九
最美乡村教师材料
王恩江,男,1960年3月出生,1980年参加教育工作,小学高级教师,已耕耘在农村小学的讲台上34个春秋。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工作勤勤恳恳,能熟练制作课件、操作电脑、电子白板等现代教学手段。采用五步教学法,积极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方针。在班级管理工作中,对自己的师德、师范有很高的要求。用真心真情赢得学生的爱戴。尤其是对潜能生促膝恳谈,拼命发掘闪光点,使他们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工作业绩突出,多次被评为县、乡“优秀班主任”、“优秀教师”、“优质课教师”,获得县级“教改先进个人”、“优秀辅导教师”等光荣称号。
白寺乡郭庄中心校 2016.8.13。.
10.乡村最美教师材料 篇十
教书育人,爱岗敬业
我时刻铭记自己是一名人民教师,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尤其在1999年到2005年,我连送了6届毕业班。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得到了学生家长、领导的肯定。教育教学中我力求使每一类学生都能得到愉快的心境,巨大的动力,充足的机会,成功的喜悦,下面是我的一些具体做法:
一、重视德育。我们国家曾经有一段时间是应试教育,老师和家长大都重分数,轻德育。但是我一直没有放松过对学生德育的严格教育。
二、和蔼可亲,关爱学生。“爱”是教育的纽带,“爱”是沟通的桥梁,“爱”是开启学生心扉的钥匙。
三、积极进修,提高自身素质。每年一度的继续教育,我都作为在家增长知识的机会认真学习,同时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并写成论文。先后有多篇论文获奖。
四、以身作则。我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必须有高度的自觉性,这是能否做到为人师表的基础。一个教师一时一事给学生做出榜样是容易的,但时时、事事为学生做出表率则是很难的,需要持之以恒,自觉进行道德修养。
五、与时俱进,积极研讨。多年来,我一直担任校数学教研组组长,每次的教研活动我都认真准备,搜集各方面有关教改的方法、理论,和同事们一起学习、探讨,并尝试改进教学方法,学习新的教育思想。
11.青年乡村教师英国之旅 篇十一
亲身体验坐飞机,在几乎看不到汉字的大街上与各种肤色的人擦肩而过,对他们而言,都是新鲜的感受。但更令这些老师兴奋而惊叹的,是英国那些其貌不扬却大有乾坤的中小学校。
一名资教生说,他从未听到一位英国教师提及有关爱心与教育的话题,却能感受到他们对学生无处不在的爱:双膝跪在学生的课桌前,以一种平等而非高出一头的姿势与学生交流;帅气的男教师,嘴上叼着电子笔,一屁股坐在学生的书桌上,晃动他修长的腿,微笑地看着孩子们交头接耳;一名化学老师,看起来更像面点师,系着围裙,头戴一顶高而尖的白帽子,上面用英文写着“我是魔术师”,在实验室里走来走去,指导学生如何把一枚枚银色的硬币炼出金子般的颜色……
这些鲜活的“教案”,让中国的乡村教师耳目一新。白莉莉借此反思了自己的教学,她意识到那个总是板着脸上课的白老师必须改变,“在无序的课堂和板起脸来的课堂之外,还有师生关系融洽而又高效的课堂,我要向它靠拢”。
数学老师杨海英在同事眼中很优秀,她的班级的数学成绩总在全市名列前茅,但当她以英国师生作为参照对象后,却发现“自己很残忍”:要求学生在35分钟内吃完中饭,然后回到教室睡觉,或者练字,不许说话。
“我要重新认识教育。”她说,“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
能叫出名字是件大事
对王燕来说,英国之行将成为她的新起点。她在一所不足300名学生的农村中学工作了5年。带着一身职业倦怠,她来到了英国。
“我在这里找到了教育的理想。”那些上课手舞足蹈、提到学生的某个作品便眼睛发亮、充满自豪的英国教师,让王燕找到了身为教师的满足和感动。
“我觉得他们是真心热爱每个学生。”王燕说。支持这个判断的依据包括她在几所学校的发现:那些老师竟然可以叫出班上每个学生的名字,甚至连校长都能做到这一点。尽管,她也知道,记住一个学生的名字是对他的尊重,但在此之前,她并不认为,老师叫不出学生的名字是个大问题。
“我很惭愧。”她有点不好意思。有一次她点名提问,想来想去,只记得10位成绩最好的学生的名字,对另外38名学生的姓名毫无印象。
“老师如果连学生的名字都记不住,又何谈对他的了解?何谈差异化教学?”她说。
2003年,英国政府颁布绿皮书《每个孩子都重要:为孩子而改变》,提出英国教育的首要目标是要提高所有学生的成就标准。2004年,这句话被写进《儿童法案》,它具体地指出,帮助学生实现以下五个目标是基础教育的使命:安全、健康、快乐并有所成就、对社会作出积极贡献、享有经济福利。
郎伯斯专科中学的校长助理依琳·罗布特认为,班级中每个学生的目标都是不一样的,制定一个适合他们的目标,而且是经过努力就能达到的目标,这是学校要做的最最重要的事。
必修与辅修没有主次之分
在学校的烹饪教室里,各种设备非常齐全。据说有些学生在学校里喜欢上厨房,毕业后成了真正的烹饪师。
资教生詹鹏在观摩一所学校的蛋糕制作课时,也兴致勃勃地参与其中,不过,在那些能干的孩子面前,他“显得笨手笨脚”。让詹老师惊讶的还有,孩子们在下课前,不需要老师提醒,就手脚麻利地将各类餐具放归原位,恢复了教室的干净与整洁。
在一堂木工课上,学生们正在制作迷宫模型。在他们周围摆放着大量的木块,不同型号的刻刀、铁锤、刨子,以及各种相应的设备。一名资教生感觉自己“就像在专业的木工厂里参观”。这些在中学阶段就能掌握木工技能的同学,将会像他们的木工老师一样,在未来的生活中受益。
英国普通中学对职业技能的重视,远远超出了中国参观者的意料。
一位教育督导官员向中国参观者介绍:长期以来,个性化教育都是英国的教育目标之一。随着学生间成绩差距的扩大,这一目标就显得比以往更加紧迫。“它可以说是英国教育在面对全球教育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作出的教育策略调整。”与传统的集体教学相比,个性化教育更加关注每个学生的特点和兴趣,倡导给学生更多的权利、自由。
在这种教育理念下成长的英国学生表现出的独立与主见,给许多资教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比如,在柯门欧学院每年的教师招聘会时,学生会参与应聘老师的试讲,并提问,只有让学生满意,应聘者才能被学校聘任。
这所学校的校长说:“根据学生的反映作出是否聘用的决定并非不理性的行为,事实上,学生的眼光很独特。他们选出来的教师表现很优秀,能充分了解学生,在与学生的融洽相处中教会了他们很多东西,包括知识和技能。”
那些普通中学开设的课程也涉及生活的众多方面,一名资教生说:“孩子们似乎都可以在这里找到感兴趣的任何课程。”除英语、数学、体育、科学等必修课外,还包括服装设计、食品加工、烹饪、裁缝、工艺、商业、广告鉴赏、文学、戏剧、健康、旅游等等。
资教老师所在的学校大都习惯把“可上可不上的课程”安排在下午进行,但一位细心的老师注意到,从英国学校课表的安排中,看不出必修课与辅修课的主次之分。烹饪能够占据上午的时间,而数学课可以安排在下午。一位英国校长解释说:“我们希望学生认识到每门课都是重要的。”
学校的使命不只是帮助学生进大学
朗伯斯专科学校的校长助理依琳·罗布特是一位看起来雷厉风行的女士,但她告诉年轻的中国同行们,学校的使命并不只是为了帮助孩子进入大学。
“每个学生都是最棒的。这个‘最好’不一定是学业上的‘最好’。”她说,“每个人的特长和成长方向不一样,让他们都进入好的大学,不可能。学校要能提供适合他们的教育,以证明他们都是最棒的人。”
这所学校建于2004年,大部分学生的家庭比较贫困,很多学生来自父母离异或者吸毒等“问题家庭”。不少学生进校时只知道三种他们将来可从事的职业:踢球、给歌星伴唱和美容美发。
为了帮助这些孩子毕业后找到工作,这所中学将“商业和企业”确定为学校的特色学科。有5位老师负责讲授这门课程。学校还经常请一些企业家与学生交流,开展有关商业的活动日,让学生扮演银行职员、公司总经理等不同的角色,锻炼谈判和营销能力。学校还会安排他们去国际猎头公司参观,以便让他们明白掌握一门外语对找工作有多么重要。
在中国,似乎只有大学和职业院校才会操心学生找工作的事情,而英国的中学却主动承担起了这项重任。
谈到学校的特色,资教生们再次领略到了中英教育的差别。在圣保罗教会学校,一位校长助理问湖北的教师:在你的学校,你会选择哪一科作为特色学科,以促进整个学校的发展?回答是数学、英语或者音乐,原因很简单,“因为我教的就是这门课”。
校长助理提供了英国学校的选择,又令人耳目一新:确定特色学科的目的,是希望这门课程的优势能够覆盖其他学科,从而提高其他课程。拥有953名学生的圣保罗教会学校,其办学实力在英国的公立学校中,能跻身前15%的行列。它的英语和数学尤为突出,属于前4%的学校。但它承担引领之责的特色学科却是基础薄弱的体育,这让资教生们感到惊讶。
校长助理的说明很有启发性。在这所学校,体育与其他学科的结合似乎到了无孔不入的地步。比如在它的教学中能融入生物和数学知识:认识肌肉运动状况,分析人体各大器官和组织的功能;测试身体素质,让学生利用数学模型根据胖瘦高矮和体育项目成绩进行分析;计算投篮的失误率和命中率等。在户外的拓展训练和野外考察中,体育老师会要求学生们研究地图,分析当地的地形、地貌和自然特征,体育与地理便有了亲密接触的机会。老师还可以利用一场球赛吸引那些不愿写英语作文的男生,让他们写一篇赛事报告……
“体育课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身心健康,而不是在比赛中获得奖牌。”校长助理说,他们还注重通过体育课培养学生的领导力。比如让学生组织、评价一场比赛;启发他们思考如何让“带球过障碍”变得更难或更容易;让他们担任裁判、记录员、观察员等不同的角色……“我们鼓励学生之间互相帮助、支持,并要教会他们如何给别人建议,如何作出正确的决定。”校长助理说,“我们希望学生不断地通过犯错误来进步。这就是学习的过程。”
好教育能让孩子体验快乐
资教生余良蓉向三所英国学校的学生提了同样的问题:“是愿意待在家里还是更喜欢来学校上课”,却被告知,“我们都愿意来学校,因为这里有很多东西是在家里学不到的,而且与同学和老师在一起很快乐。”一名学生还回答说:“如果一个孩子不听话,家长会威胁他,不允许他去学校。”他认为,“不让我上学,就是对我最大的惩罚”。
由老师带领学生反复朗读课文;让学生走上讲台在黑板上演算题目;教师上课声嘶力竭,学生听得昏昏欲睡……这些在国内农村学校司空见惯的现象,资教生们没有在英国的课堂里看到。他们目睹的现象印证了那些英国同行与其分享的理念,比如说,“教育不仅要让孩子变得优秀,而且要让他们体验到快乐”。“最好的教育,就是要让学生把学习当作人生的享受”。
汪锦所在的小组参观了格瑞夫幼儿园,这所幼儿学校的特色之一是户外教学。学校推崇“让孩子们在快乐的玩耍中学习”,“它设置一些以儿童为导向的游戏项目,由孩子们自己决定去哪儿玩、玩什么、怎样玩、玩多久。”
学校后面有一片小树林,是孩子们户外学习的场所。一块空地里放着小黑板和一些小板凳,表明那是讲故事和认字的地方。往树林里走,有一片烧烤区。资教生们恰好遇上两位老师和几个孩子正在烤棉花糖和面包。小朋友热情地邀请中国客人品尝他们的手艺。还有一些孩子在爬树,欢呼声不断。
“这么小的孩子,任由他们去玩,能学到知识吗?你们不怕出安全事故吗?”有资教生向校长表达疑虑。校长笑着解释说,这种户外学习恰恰能激发孩子们对学习的兴趣,也能锻炼他们的独立意识、团队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至于安全,我们事先会对这些地方都做严格的检查,并且老师们也都接受过严格的安全培训,知道怎样去管理学生,学生们也知道什么样的行为是危险的,不能做”。
一位女子学校校长在介绍她的教育理念时,引用了一段话:“你告诉我的,我会忘记。你展示给我看的,我可能记不住。但你让我参与其中我将会理解。”这让资教生们感同身受,受益匪浅。
值得注意的是,当这群怀抱改造教学弊端理想的年轻人在英国的学校里不断赞叹和感慨时,有关这个国家基础教育改革的争论仍未停息。英国政府在去年年初拉开了改革的序幕,试图在明年出台的新中小学教育大纲中突出对数理化、历史、地理等“硬知识”的强调,以改变英国教育全球排名在过去十年间不断下滑的局面。
但据媒体报道,英国教育大臣戈夫主导的这种改革思路却遭到了众多教师的反对。英国教师和讲师协会秘书长鲍思提德批评说,政府大臣们是在倡导25年前他们自己接受的那种教育,“学生们需要一个广泛的、平衡的教育大纲,使他们拥有兼备学术、创造性、实际技能和社会技能的能力,那样才能使他们适应21世纪飞速发展的世界”。
编辑 王 慧
12.乡村教师支持计划恰逢其时 篇十二
据资料显示, 目前我国乡村中小学生有4000多万, 让他们获取知识、不断成长的是280多万乡村中小学教师。他们的工作岗位既包括乡镇中心学校, 也有大量偏远的村小、教学点。但是这个庞大的职业群体, 没有得到社会应有的尊重和重视。收入少、地位低、工作条件艰苦, 是这个职业的群体特征。
近些年关于加强农村教育、提高农村教师收入的文件也下发了许多, 但自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的大规模农村撤点并校以促进城镇化发展的经济导向, 导致农村教育的衰落和优秀农村教师的流失、短缺, 是不争的事实, 而且可以说加剧的趋势一直没能被扼制。
随着计划生育国策实行30多年, 有些农村也出现少子化现象。孩子少了, 农民对教育自然越来越重视。农村教师师资水平的整体下降, 反过来加剧了农村的空心化。在一些地区, 农村缺少教师, 而在一些地方, 农村教师老龄化严重, 都是这一职业群体缺乏吸引力的表现。
教育部2010年教师节前公布了全国中小学教师人数, 其中农村教师472.95万人。而今年春节前, 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公布的数据则是280多万农村中小学教师。这其中当然有农村学校减少的客观因素, 但是由于职业吸引力不强, 教师流失也是重要因素, 特别是一些优秀教师选择离开, 对乡村教育是一种釜底抽薪的打击。
也有研究者曾对全国11个省23个区县185所中小学5900名教师展开过调研, 结果发现, 相比于“承认与尊重” (23.4%) 、“职业晋升机会” (22.1%) 和“子女教育” (19.7%) 等其他因素而言, 乡村教师群体最在意的因素是“工资水平”, 比例高达74.2%。
其实, 在大量乡村教师中, 有许多有教育理想和理念的好教师, 他们根植于土地, 希望用知识和墨香点燃农家子弟的梦想, 但是他们被囿于现实的困境中, 有学者将其归纳为“干得好”与“无发展”的矛盾。研究者发现, 以村小教师为代表的乡村教师获得高级职称的平均年限比城市教师晚五六年, “干得好”却“无发展”, 不能坚守就会离开, 而无法离开的那批人, 在农村心态消极。有些家庭生活困难的教师, 业余或者部分工作时间从事其他体力劳动。
此次《乡村教师支持计划》提出的十条具体措施, 直指现存问题, 而设定的“多措并举, 定向施策, 精准发力”路径原则更是符合事实需求。笔者认为还应该关注几个问题。首先是不能切断乡村教师的发展, 不光能留得下, 还应该出得去进得来, 可上可下。让一些有理想有信念的农村教师成为乡村知识分子, 让他们所供职的学校成为乡村的精神高地;而对那些不适合教育岗位的教师, 打开大门, 让他们重新选择。
其实, 乡村不仅有一批教育坚守者, 还有一批志愿者, 他们自愿到乡村去进行教育实践, 把传播知识当成是自己理想, 对工作不计报酬, 不辞辛苦。这其中既有刚刚走出校门的学生, 也有在城市工作几十年退休后的教师, 他们用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 让农村的教育试点生动别样。
此外, 各地教育部门这些年进行的各种乡村教师培训不可谓不多, 每到假期, 总有各地教师到大城市参观学习。但是, 许多培训只有校级领导有资格, 而且反复叠加, 普通教师少有机会。而且, 对这种走出来的培训效果要重新评估。单纯讲座和讲课的形式, 也让农村教师感觉是坐而论道。有时乡村、城市反差巨大, 培训反而成了农村教师脱离乡村的促进剂, 或者产生“永远无法改变, 可以无所作为”的反作用力。如何进行科学、合理的教师培训, 还需共同探讨。
近几年, 各地涌现出一批基层自发产生的教育实验, 还有一批活跃的教育NGO (非政府组织) 。他们的成功实践可以看到, 因地制宜, 把培训送到乡村、送到教师工作的场景中去的培训经验, 更加符合实际。
2012年9月, 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 大规模的撤点并校被叫停, 小规模学校在各地保留下来或者被恢复。近两年各地小规模学校、教学点, 甚至是复试教学重新登上历史舞台。在一个以农耕文化为根基发展起来的大国, 在经济高速奔跑多年之后, 重新深思乡村教育的价值意义重大, 此时, 农村教师在乡村实现教育理想恰逢其时。
13.寻找最美乡村教师 篇十三
教育学
赵钱森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走半根草去”。这句话完美的诠释了中国800万的中小学乡村教师,他们衣着朴素,他们相貌大众,他们生活清苦,但他们从事的事业却让人敬佩,为了一句诺言,为了一片热土,为了一群孩子,他们放弃了自己的青春,默默奉献在这片远离城市的净土————乡村。
寻找最美乡村教师活动,让久居在大城市里的人们深深体会到这些乡村教师的平凡与伟大,看完历时两个的小时的颁奖活动后,留给我的除了那一份感动与敬佩,更留给我无限的深思,我也明白杨老师让我们观看他的初衷。
小时候我母亲给我说过一句话“一个人一辈子离不开两种人,一个是教师,一个是医生”。以前我并不理解,随着阅历增长我渐渐地明白了。上完高中后,出于就业压力,以及父母的劝解,我选择了师范专业,在大学里由于对教师职业的不断深入,我慢慢地喜欢上教师这份职业,大学期间我就特别关注有关教育方面的信息,并下决心未来从事教育工作。
面对人目标,看到道路上的困难挫折,我有时颇感无助: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城乡教育巨大差距;新课改重重阻碍,未来教师的较高要求;应试教育各种弊端,择校风云不断涌起;各种教育事故频频发生······我承认自己没有宋玉刚的那份执着,邓丽的激情活力,徐德光的顽强,肖山的慧眼,于贵勤的勤劳,刘效忠的教育技能,马复兴的坚持,陈万霞的大爱,吴金成的守候,阿力甫夏的勇敢,但我始终坚信把平凡的事业干的不平凡,你就是一位不平凡的人。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于教育,振兴教的希望在于教师”。因为教师是学校教育的关键。关注最美乡村教师,其实本质在于关注中国的教育公平,我相信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未来的教育事业定会找到最好的道路,这些乡村教师也不会这么辛苦。
我喜欢陶行知的观点“乡村教师能用最少的钱,办最好的学校,培育最有活力的学生,乡村教师的主旨在于农夫的身手,科学的头脑,改造社会的精神。”那十位乡村教师是对这句话最好验证,农村教师是改造农村的灵魂。
在中国的中西部偏远农村,这些地方的教育情况令人担忧,教育环境差,教师工资低,与城市教育相差很远;同样接受义务教育,但不同地区的受教育情况大相径庭,这种局面急需改变,国家虽已经制定很多扶助西部教育的政策,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乡村教师的工资却依旧很低,我个人认为,同样是教书育人,城里的教师教学条件好,工资待遇却很不错,乡村的教师教学条件差,工资去很低,这是极为不公平的现象,国家应加大教育资源调配力度,最低应标准应提高乡村教师的工资,这一点我相信未来一定会办到。现在大学生就业首先考虑待遇问题,提高乡村教师的工资,同样可利于吸引大学生到乡村任教,也从侧面提高了乡村教师的幸福指数。
14.最美乡村教师 篇十四
在领导眼里,吴老师是勇挑重担、任劳任怨的排头兵;在同事眼里,吴老师是教书育人、德高望重的楷模;在学生心中,吴老师是和蔼可亲的、循循善诱的引路人。
作为党员,他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无论是在1998年洪灾、2008年汶川地震、2010年舟曲泥石流、2013年芦山地震等国家大灾大难,还是2010年达县“7·18”洪灾、2014年达川区“9·13”洪灾等家乡人民遭受的自然灾害面前,他总是踊跃捐款。NY镇打锣村、铁嘴村、印子村硬化公路,他也慷慨解囊,不甘落后。
担任主任教师,他更是爱校如家。1984年天宝村小修建、2000年打锣村小砌围墙、硬化操场,2005年印子村小重建,他一面不折不扣地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一面利用自己的休息时间为学校的建设精打细算,身先士卒,带领全校教师出钱出力,竭尽所能改善办学条件,造福一方百姓。2014年8月,印子村小的教师宿舍工程、厨房改造工程正式动工,吴老师虽早已卸任主任教师,但他仍像主任教师一样不畏酷暑、主动牺牲自己的暑假、双休时间,为学校工程奔忙、操劳,无怨无悔。
“吴老师工作兢兢业业,每天早上他最先到校,放学后最后离校。他特别关心照顾我们年轻教师,理解外地教师的难处,谁有困难有求于他,他总是热情相助。”印子村小现任主任教师邹家川介绍道,“吴老师很有亲和力,和我们没有‘代沟’,而且厨艺很好,经常亲自下厨改善我们的伙食。教学上也是一把好手,既认真负责,又讲方法,有策略,教学成绩一直名列同年级前茅,是我们的好榜样。”邹家川老师还特别强调:“在教师队伍中,吴老师的工资算比较高的,但他从不铺张浪费,坚持厉行节约,保持了一个军人、一个共产党员的本色。”
吴老师关心爱护每个学生,深知一个孩子就是一个家庭的希望,他从不放弃一个后进生,经常通过家访、个别谈心、分类辅导等方法鼓励、帮助他们重塑信心,提高学习成绩。他还经常接济贫困学生。1989年,天宝小学三年级学生杨启政,因父母多病,家庭贫困,交不起学费,吴老师就让他免费读书;2000年,为打锣村小四年级学生石庆兵支付学费100多元;2013年带印子村小二年级学生刘海霞上医院看病,家长给的医药费他说什么也不肯收;2014年11月为印子村小四年级身患白血病的学生吴名香捐款200元„„在学生眼里,吴老师就是一个大善人,就是可亲可敬的爷爷,就是无所不知的导师。吴老师现在的学生印子村小二年级班长钟旺天真地说:“我喜欢吴老师,因为他带给我们无穷无尽的知识。”王明燕同学泪光闪闪地说:“我喜欢吴老师,因为他感冒了也要给我们上课。”
三十多年来,吴老师凭着对家乡教育事业的满腔热情,凭着一丝不苟、谦虚谨慎、努力拼搏的敬业精神,在平凡的岗位上取得了不平凡的成绩:1985年第一个教师节被NY乡人民政府表彰为“优秀教师”;1998、1999、2000、2001年连续四年年度考为“优秀”;历年来多次被学校评为教育教学“先进个人“;2013年度被达县NY镇党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2012年9月19日,达县电视台“社会写真”栏目对他进行了专题采访报道,他的先进事迹在全县引起了广泛影响。
15.乡村教师 篇十五
关键词:CSSCI,乡村教师,计量分析
2015年6月, 国务院办公厅颁布《乡村教师支持计划》, 这是国家层面对于乡村教师的又一重大政策支持。进入新世纪以来, 国家持续关注乡村教师这一群体, 专门出台的一系列改革措施。2006年, 为鼓励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 教育部等四部门联合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 (简称“特岗计划”) 。2010年, 由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实施的“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 (简称“国培计划”) , 还专门设置了针对中西部农村骨干教师培训项目。此外, 国家在农村义务教育和“三支一扶” (支农、支教、支医, 扶贫) 等领域的政策制定时, 也对乡村教师的生存与发展给予重点关注, 乡村教师越来越多地得到政策关扶。
理论源于实践而高于实践。不仅具有解释功能, 而且在实践的意义上具有规范功能、批判功能和引导功能。理论对实践的超越, 更重要的是在于它能够把握到实践的“规律”, 从而像马克思所说的那样, “缩短”并且“减轻”实践过程中的“阵痛”[1]。那么, 乡村教师领域在理论研究方面进展如何?能否为政策的出台提供充分的理论支撑、调查研究或是意见建议呢?
一、数据来源与分析工具
CSSCI (Chinese 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 是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的简称。由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开发, 收录了自1998年以来, 进入索引目录的社会科学期刊论文, CSSCI是目前国内较权威的社会科学引文索引库, 很多政府部门、科研院作和高等学校都将其作为衡量科研水平、成果评价的重要参考依据。
作者从CSSCI官方网站的高级搜索页面对近年来研究乡村教师的文献进行检索。考虑到文献中有“乡村”和“农村”、“教师”和“师资”的不同表述, 采用“关键词=*村and教师”、“关键词=*村and师资”的方法检索相关论文, 共检索出论文419篇加之“特岗教师”和“国培计划”中有专门针对乡村教师的政策, 辅以“关键词=特岗”、“关键词=国培”搜索数据, 排除重复和无关论文, 共得到论文411篇。利用SPSS对进行数据描述统计分析, 并利用文献统计三定律 (普赖斯定律、洛特卡定律、布拉德福定律) 对文献、作者及其研究水平进行理论分析。以下分析数据截止时点为2015年8月30日。
二、数据分析
1. 论文数量
按照文章发表时间排序, 乡村教师研究文献总体上呈现上升趋势, 从1998年的8篇增长到2014年的41篇。特别是2006年, 研究文献从以往每年10余篇增长到30余篇, 并在此以后一直保持在30篇以上的载文量。
2. 核心作者与引文统计分析
核心作者是对学科研究和发展具有较大贡献的专家学者, 同时是期刊学术影响力、竞争力的重要贡献者, 对核心作者进行测评有助于学科研究和学术期刊的发展。通常用于测评核心作者的指标有两个, 一是发文量, 二是被引量[2]。从CSSCI收录的乡村教师领域第一作者发文量看, 发文量最多的为9篇。依据普赖斯定律, M=0.749, 可得M=2.247, 按照取整选择, 即发表3篇或者3篇以上的作者可视为乡村教师研究领域的核心作者 (详见图1) 。
论文被引频率体现了研究成果的学术水平, 也反映出作者研究成果的同行关注度和影响力。引文统计分析方面, 411篇文章通过CNKI“篇名”搜索, 累积被引用4654次, 平均每篇文章的引用次数为11.32。若一篇文献每年被引用4次或4次以上, 则可列为“经典文献”[3]。按照论文的发表年度, 除以被引总次数, 可得50篇年均引用在4次以上的经典文献。从被引总次数来看, 被引超过50次的文章有10篇, 其中1篇文章被引次数达到200以上, 为215次, 1篇文章被引次数达到100以上, 为143次。排名靠前的10篇高频次的引用文献关注点集中于对乡村教师队伍建设问题的分析和解决策略, 反映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仍然是目前国内乡村教师领域的研究重点。
3. 学科分布与研究机构分析
从CSSCI搜索结果看, 411篇文献有375篇属于教育学的学科论文, 其他论文分布在社会学、经济学、体育学、心理学、政治学、民族学、历史学、民族学等学科领域, 但研究论文均低于10篇, 反映出乡村教师的研究目前还是以教育学为主体。从研究机构看, 411篇论文出自于192个研究机构, 平均每个机构的文献产量为2.14篇, 通过数据分析可以发现, 只有1篇研究文献的就有146个研究机构, 达到10篇以上研究文献的只有5个机构。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461061815373542384142371.0 1.5 2.4 1.5 4.4 3.6 9.0 8.5 10.2 9.2 10.0 10.2 9.0
4. 期刊分析
三、结论与建议
高等农业院校要加大对乡村教师领域的研究力度。从研究机构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 发表CSSCI论文排名前五位的均为师范大学。乡村教师方面的研究, 师范院校是主力军当然无可厚非, 但是作为研究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高等农业院校也应该承担起相应的研究责任。相对于师范大学, 农业大学作为研究主体, 更了解农村的民风民情, 对于乡村教师问题的解决, 能够提出更接地气的综合解决方案。乡村教师的生存与发展直接涉及农村人口素质和农业人口受教育水平的提升, 从而影响到农村社会经济发展, 值得高等农业院校引起重视。
参考文献
[1]孙正聿.理论及其与实践的辩证关系[N].光明日报:2009-11-24, 第011版.
[2]钟文娟.基于普赖斯定律与综合指数法的核心作者测评——以图书馆建设为例[J].科技管理研究, 2012 (2) .
[3]万晓霞.近10年SCI人格心理学研究文献计量分析[J].心理科学进展, 2009, Vol.17No.6, 1281-1286.
【乡村教师】推荐阅读:
乡村教师生活补助06-18
教师乡村工作心得09-21
“万能”的乡村教师09-25
乡村教师阅读答案12-01
乡村教师优秀培训心得08-08
“优秀乡村教师”个人材料08-10
小学最美乡村教师事迹09-11
乡村教师网络研修总结10-30
乡村最美教师观后感07-16
2024寻找最美乡村教师有感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