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道体系专项规划(精选7篇)
1.绿道体系专项规划 篇一
兰州市“十二五”社会养老服务
体系建设专项规划
兰州市民政局
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建立起与人口老龄化进程相适应、与兰州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实现党的十七大确立的“老有所养”的战略目标和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优先发展社会养老服务”的要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老龄工作的决定》及《全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推进会议精神要点》等文件,制定本规划。
一、全市养老事业基本现状
截止2010年底,我市60岁以上户籍在兰的老年人口已达47.5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4.4%。其中相当一部分人逐步进入半自理或不能自理状态,不同程度需要提供护理照料服务。我市作为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省会城市,近几年来老龄化日益呈现出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长快,高龄化、空巢化趋势明显,需要照料的失能、半失能老人比例高等态势。城乡空巢家庭、农村留守老人明显增多,城乡家庭养老条件明显缺失,家庭养老负担越来越重、社会养老服务需求越来越
大。
“十一五”期间,我市养老服务事业始终坚持养老服务社会化发展方向,采取有力措施,积极、热心为老人服务,把党和政府“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关心关注困难弱势群体”等执政理念落到了实处。经过探索和实践,我市养老服务业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社会养老服务的政策法规不断出台,为养老服务机构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撑。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基本框架初步确立。根据国家民政部的政策指导,结合我市实际,初步建立了以城关区“虚拟养老院”等为特色的居家养老服务已经广泛开展,全市建立街道老年福利服务中心和社区“星光老年之家”共341个,建立各类城市社会养老福利机构16家,农村敬老院29家,为全市城乡3500多名老人提供机构养老服务。大力扶持和促进民办养老服务机构的新建和发展,全市集体和民办养老机构达到10家,设置床位2442张,成为全市机构型养老服务的主要力量。部分县区综合性福利服务中心和全国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试点项目已建成并投入使用,兰州市第二社会福利院等一批新建养老福利项目已开始前期规划和设计。
虽然我们在养老服务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我市养老事业发展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主要是养老机构总量不足,投入资金有限,专业化服务管理程度不高,政策落实不完全
保障其可持续发展。
2、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加强政府在制度、规划、筹资、服务、监管等方面的职责,维护社会养老服务的公益性。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打破行业界限,开放社会养老服务市场,采取公建民营、民办公助、政府购买服务等多种模式,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充分发挥专业化社会组织的力量,不断提高社会养老服务水平和效率,促进有序竞争机制的形成,实现合作共赢。
3、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根据区域内老年人口数量和养老服务发展水平,充分依托现有资源,合理安排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项目。以长期照料、护理康复和社区日间照料为重点,分类完善不同养老服务设施的功能,优先解决好需求最迫切的孤老优抚对象、“三无”老人、“五保”及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的照料和护理问题。
4、深化改革、持续发展。各级政府积极增加投入,扩大养老服务设施增量,切实深化改革,努力盘活存量。在政府职能转换、国有事业单位改革和社区建设的过程中,统筹推进公办养老机构的改革,推动体制机制和制度创新。不断改进管理,完善养老服务的服务规范、建设标准、评价体系,促进信息化建设,加快以养老护理员、社会工作者为重点的养老服务专业队伍建设,确保养老机构良性运行和可持续发展。
进一步规范服务方式和内容,提升服务水平和服务平台科技含量,努力拓宽服务半径和服务对象的范围,加强企业监管,加强产业化运作,积极吸纳社会资源,促进该模式进一步完善和壮大。
(二)社区养老服务体系
1、全市90%以上的城市社区开展社区养老服务,采取无偿、低偿、有偿服务相结合,发掘老年人服务需求,努力拓宽社区养老服务的形式和内容。以社区日间照料为主要建设内容,按照就近就便、小型多样、功能配套的要求,建设和改造托老所、老年饭桌、日间照料中心、星光老年之家等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新增社区留宿照料床位4000张。
2、鼓励各类社会服务企业和中介组织参与社区养老服务,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医疗康复、长期护理、精神慰藉等一系列服务。鼓励健康老人、低龄老人为高龄老人服务,提倡邻里互助。
3、依托城市社区服务信息载体,在社区普遍建立数字网络服务系统、养老服务热线、紧急救援系统,建设便捷有效的养老服务信息平台。
(三)机构养老服务体系
公办养老机构建设的重点是以收养“三无”、“五保”、低收入和失智失能老年人为主的供养型和护养型养老机构。民办养老机构建设的重点是有效增加机构养老床位,努力提
(四)农村养老服务体系
坚持社会福利事业城乡统筹发展的原则,进一步加快养老服务城乡一体化建设,积极开展农村养老服务试点,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努力探索我市农村养老服务的发展路子,到“十二五”末基本形成我市“居家为主体、机构为保障、社区为发展”的农村社会养老的服务模式。
1、在农村大力发展居家养老,强化传统家庭养老的功能,通过进一步规范和扩大养老服务补贴制度,促进全市农村老年人均能获得养老服务。积极做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等政策的衔接,努力探索多样化、多形式、互相促进、互为补充的社会化养老服务。
2、继续实施农村五保供养服务设施建设“霞光计划”,进一步完善农村敬老院的服务设施和服务功能,努力提高服务水平,满足服务对象的要求。
3、结合农村社区建设,加强农村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在有条件的农村社区专门设立老年活动室,为农村社区居民提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农村社区养老服务。积极开展老年人日间照料和托养服务,解决农村空巢老人、留守老人的吃饭、医护和照料问题。提倡邻里互助和老年人互助,成立老年人互助组织,经常性开展各种互助活动。
(五)养老服务科学化管理体系
1、法制保障体系。认真监督执行现有的各项涉老法律
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领导小组,民政、发展改革、老龄、规划、国土、建设、财政、人事社会保障、卫生、工商、税务、工信和公安等部门为成员单位,下设办公室,各县区成立相应机构,充分发挥政府在制定政策、统筹规划、资金投入、监督管理等方面的职能职责。加强各方面力量和资源的整合,加强各部门的沟通、协调,形成推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强大合力。
(二)统筹规划。统筹抓好社会养老服务的政策研究、规划编制、标准制定和信息化建设,达到政策有促进力度,规划有前瞻和可行性,加快建立综合信息平台。坚持政府主导、部门协调、社会参与、公众互助的方针和补缺型福利服务向适度普惠型服务发展的方向,合理确定目标,努力争取将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举措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在服务布局上,坚持城乡统筹,地域均衡发展。在加快推进城镇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同时,大力发展农村养老服务业,实现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城乡协调、整体推进。在服务功能和服务档次上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定位,努力使供养型、护养型、颐养型等机构合理布局,梯次互补。
(三)政策扶持。建立健全养老服务机构和组织民办公助、公办民营制度。加大金融、税收等对养老服务的支持力度,实行各项税费减免;各类养老机构实现与居民用电、用水、用气、用热同价。养老机构用地采用划拨方式供给,各
0
度。增设社区养老服务公益性岗位,支持养老机构吸纳就业困难群体就业。探索建立在养老服务中引入专业社会工作人才的机制,大力引导社工组织和志愿者队伍参与养老服务事业,积极开创专业化、职业化和志愿者相结合的道路,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为提高养老服务水平提供人才支撑。
2.绿道体系专项规划 篇二
1、城市公共体育设施的界定及其分类规划
城市公共体育设施是指由政府或其它社会组织提供的, 属于社会公众使用或享用的公共体育设备。按照常态化分类, 公共体育设施可分为群众体育设施、赛事体育设施和竞技体育训练设施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分为共三大类体育设施统称。在城区布局规划中可按照市级、区级、社区 (居住区级) 、居住小区四级进行布局;中心城区范围外则可按照乡镇、农村新型社区、中心村、基层村四级进行引导。公共体育设施是城市综合功能的重要载体, 也是城市的标志性建筑, 满足人民群众开展体育活动, 进行运动休闲等生活需求, 其相关科学合理地设置、规划标准、观众规模、用地面积、人均面积等指标数都需要建立一套完备的专项规划体系。
2、公共体育设施配置标准的可行性
公共体育设施配置标准可按照设区城市、县 (市、区) 的标准规划并建设“五一工程”, 即综合体育场、体育馆、游泳馆、全民健身中心、体育公园;市、县体育场馆应满足承办县级运动会和县级以上单项赛事比赛的需要, 并具有向市民提供全民健身服务的功能。体育公园或登山步道等可结合郊区基本生态网络以及郊野公园建设, 其他有条件的公园应建设体育设施及健身步道。每个镇、街等规划建设一个中型或小型的市民健身活动中心。城市居住区公共体育设施以塑胶田径场、建造小型足球场或社区多功能运动场为基础, 统筹考虑灯光场地和全民健身路径设施。农村新型社区体育场地可与文化广场结合, 重点实施硬化标准篮球场、羽毛球场和乒乓球台, 预留便于观看群众比赛和健身操等其它乡村民俗活动的场地。根据实际情况, 中心村必须设立户外体育运动场, 实现行政村公共体育健身设施全覆盖。
近年来, 为进一步加强城市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建设, 满足广大群众的健身需求, 为群众提供便利的公共体育健身服务, 我国各大城市积极争取全民健身路径工程建设项目, 在各项公共体育场所中配置了双杠、休闲荡椅、太空漫步机、臂力训练器、儿童健身运动乐园等公共体育设施。城市公共体育设施的完善, 为广大城市居民营造了宽松、和谐的健身氛围与生活环境。然而, 城市公共体育设施需求正体现复杂性、多层次、多样性的特点, 如何结合经济发展、文化繁荣, 将公共体育设施与之融合统筹, 避免结构性资源浪费, 保证全民健身利用率, 仍然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因地制宜, 以人为本, 加强规划。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形势下, 在群众体育事业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 我们将如何在体制、机制上给予群众体育发展以切实有力的保障?据此, 积极建立城市公共体育设施配置专项规划体系的重要举措:
3、最大限度提高土地使用率, 整合现有城市公共体育设施资源
当前城市城镇化进程不断提速, 急需开发利用大量土地, 同时也需要大量土地建设城市公共体育配套设施, 有限的土地资源与各级政府拟作商业开发利用的土地形成难以调和矛盾, 公共体育馆的建设与盘活土地资源, 推动城市经济发展, 是城市总体规划中的重要内容, 把公共体育馆建成一个利于群众健身、休闲、娱乐等集体性功能完善的城市标志性建筑也是各级政府真正想干的一项民生工程, 充分利用现有城市体育设施来满足广大群众训练所需场地, 应该是解决公共体育建设所需土地修建训练场的一项较好举措, 既满足了全民健身需求, 又提高城市公共体育设施的使用率, 在减少了土地浪费的同时也节约了公共体育设施的建设成本, 切实减轻了政府财政负担, 城市各项资源得到了有机整合。在合理布局上, 让公共体育设施与市民休闲绿地有机结合, 最大限度地提升场地器材的综合利用率, 为群众健身提供方便, 真正发挥公共体育设施的综合效益。
4、更新观念, 以改革创新为动力, 充分发挥各级各类体育社会组织作用
公共体育设施的完善配置完全依赖政府投资兴建公共体育设施, 仍难以满足市民不断增长的健身需求。我们采取政策倾斜、审批优先等方式, 积极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全民健身事业, 有效补充了公共体育设施的不足。规划创新是解决健身问题的根本。首先要将配套体育设施列入规划之中, 针对体育设施设立专项资金。滨河路及其他路段规划绿地、草坪较多, 现可在发展绿化的同时, 将体育设施与此融合, 园林部门可与体育部门相互协作, 提出参考意见开展建设, 这样既可解决健身场所及设施不足的问题, 又可达到绿化的目的。加强体育设施的配套建设和管理工作, 为广大群众创造环境优美的体育休闲场所, 掀起全民健身的热潮。在建设体育设施设备时, 要考虑到所有人群, 体育器材要适合大众, 可结合各级城市特有的人文特点重点建设, 既能解决市民健身问题, 又可体现城市体育的个性特点, 塑造独特的全民体育文化。
5、结束语
总而言之, 公共体育设施作为体现城市综合功能的重要载体, 是现代城市建设的闪光点, 同时也是城市发展标志性建筑。满足居民在开展体育活动, 进行运动休闲等方面的生活需求, 是现代城市必须具备和完善的重要功能。体育不仅仅承载着让百姓健康的己任, 现已更多地成为联合各方力量、共同促进城市发展的重要助推器。城市公共体育设施的合理规划布局及专项建设, 方便、快捷、节约、利民、便民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是可持续发展观和科学发展观的有机结合。公共体育设施建设, 作为一个世界性的课题, 发达国家已有范例。我国一些城市也后来居上、特色鲜明。相信在政府有关部门的不懈努力和探索中, 我国城市公共体育服务网络化布局, 定会满足百姓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
摘要:当前, 城市建设步伐日趋加快, 城市公共体育设施作为现代化城市建设的标志性建筑设备, 其科学合理地布局规划对城市建设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将体育公共设施纳入城市总体规划, 城市公共体育设施布局结构与城市综合建设总体框架有机结合, 不仅可以充分利用现有城市公共体育资源, 提高土地使用效率, 而且对提升全民健身, 丰富业余体育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据此, 本文将以城市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的规划布局和规划思路为依托, 以开展全民健身计划的实践活动为契机, 创新城市公共体育设施规划的布局新模式及其适用范思路, 以期为城市建设的相关规划理论设计及实践成果提供参考。
关键词:公共体育设施,规划布局,城市建设,专项配置
参考文献
[1]孙思敏, 欧洋, 赵庆.城市公共体育设施配置专项规划体系研究——以长沙市体育设施专项规划为例[J].中外建筑, 2014, 07.
[2]毕红星.我国城市公共体育设施规划布局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2, 04.
[3]武毅欣.北京市公共体育设施资源配置与服务的研究[D].首都体育学院, 2013.
3.绿道体系专项规划 篇三
一、项目名称 《杭州市城市绿道系统规划》。
二、项目背景 绿道是一种连接主要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城乡居民居住区的线形绿色开敞空间。绿道的主要功能是为市民提供休闲的场所和绿色出行的通道。绿道不但倡导的是一种绿色低碳的出行方式,通过对城市特色景观、旅游景区以及住区的绿色慢行系统的打造,可实现生态、文化、休闲、景观、交通五大综合功能。杭州市近十年来以“生态立市”的理念,打造园林绿化城市特色。为建设生活品质之城,除西湖风景名胜区的建设之外,重点建设了西溪湿地,运河沿线综合保护,以及多个风景旅游资源的打造,已经取得显著成效。近三年来通过公共自行车往络的覆盖和完善,凸显了旅游城市特色和生活品质的改善。杭州市在近年来已完成的相关规划有《杭州市慢行交通系统规划》《杭州市河道慢行系统战略规划》《杭州市公共自行车专项规划修编》(2011)。随着慢行系统的网络化建设和公共自行车网点的全面铺开,杭州市的低碳出行比例大幅上升。为进一步提升杭州市城市生活环境品质,构建形成城市绿道网络体系,特组织编制《杭州市城市绿道系统规划》。
三、研究范围 研究范围为杭州市市域范围,衔接已编制完成的三江两岸绿道景观道统筹规划,重点规划范围为杭州市八城区。
四、承接资质及资格要求 具备城市规划甲级规划设计资质的规划设计单位,项目负责人须为高级工程师。
五、报名及收标截止时间
(一)、报名截止时间:自招标公告发布之日起七天为报名时间,确认参加本项目投标。报名时间截止至2012年6月8日17:00。(来函或传真并加盖公章确认参加投标)。
(二)、收标截止时间:2012年6月15日17:00(以标书收到日期为准)。
六、评选方式 我中心将于投标书收到后一周内组织评选。根据综合评标法对提交的投标书进行投票,确定前三家规划设计(科研)单位进入商务谈判,最终明确一家单位签订合同。最终确定的中标单位以外的规划设计(科研)单位无补偿金。
七、联系方式 联系单位:杭州市城市规划编制中心 地 址:杭州市文三路15号 邮 编:310012 联 系 人:黄玮玮,0571-88368360 传真号码:0571-88839200 电子邮箱:
ghj.bzzx@hz.gov.cn 投标书提交至:杭州市文三路15号八楼综合管理部苏女士(联系电话0571-88368379,邮寄标书的单位请务必来电确认是否寄到)。注意事项:
1、投标书内容及形式必须符合要求,不符合要求的将视为无效。
2、投标书提交时请注意签收,提交过程中出现遗失我中心概不负责。
3、内容质疑截止时间为6月12日下午17:00。
4.论与城市互动的城市绿道规划 篇四
关键词:城市绿道规划,城市互动,探讨
社会与经济的进步, 城市人口变得越来越密集。城市建设占用了许多原本应属于绿化建设的用地, 城市环境逐渐受到破坏, 致使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与质量也得不到提升。我国城市化高速发展, 与之对应的城市绿道网络也要一同发展。在一同建设的过程中, 要注重两者间的互动, 城市绿道规划与城市的互动具有多种意义。城市想要全面发展, 则在建设城市化的同时, 也要加强城市绿色空间系统的建设。
一、城市绿道概念及其构成
城市绿道是一种延续城市土地利用价值, 对其进行规划和发展多功能的绿色土地网络空间。城市绿道始终要坚持把土地的可循环利用作为首要原则。城市环境过于复杂, 建设城市绿道要做到在保证其自然优势的前提下, 还要具有美观价值和生态价值。功能作用的多样性主要表现在为行人提供良好的休闲场所、有助于城市交通等方面, 城市绿道的建设对促进城市发展、生态平衡有着深远的意义。城市绿道主要是由两个部分构成, 一个是绿廊系统, 一个是人工系统。其中绿廊系统含有自然环境与人工恢复的自然环境这两种要素, 人工系统则是由各种人工建立的交通、服务、标识等基本设施系统组成。
二、城市绿道与城市互动的意义
1. 修复和保护的生态意义
我国城市化进程的脚步不断加快, 社会与经济得到了发展。城市的快速建设中还存在着许多的不足, 城市建设的过度开发以及不合理的开发, 致使城市生态与环境出现各种不协调。绿化空间与城市建筑比例严重失衡, 绿化用地只占到很小的一部分, 造成了严峻的后果, 将不利于城市全面发展。城市绿道规划与城市的互动能够对不平衡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 还可为人类的生存发展提供良好的空间, 有利于保护水资源、土地资源, 减少自然灾害。
2. 连接和流通的服务意义
城市建设与人们生产生活二者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城市绿道的连接与流通有助于为城市居民提供服务。连接功能就是通过城市公共区域与环境、设施的结合, 建设起城市休闲的场所, 便于人们休憩, 同时可提供便利的服务设施。流通是指城市环境中所含有的信息、能量、物质等元素, 在城市绿道系统中安全流通, 为人们提供最佳的生活空间。
3. 带动和激发的触媒意义
建设我国城市化发展道路就是要将开发与保护做到有效统一, 城市绿道规划与城市的互动有助于保护城市历史文化, 还能够促进城市的开发建设。建设城市绿道可有效缓解城市生态与建筑的紧张局面, 带动城市发展, 优化城市结构, 有助于实现其可持续发展。
三、城市绿道规划与城市互动的途径
1. 合理的规划体系
城市绿道是城市发展建设中的重要内容, 城市绿道系统可对城市土地进行合理配置, 有助于打造新型的城市空间。合理规划城市绿道建设可从三个方面来编制体系, 分别是宏观战略、中观控制、微观建设。宏观战略是建设城市整体绿道框架, 保护城市环境与健康, 做好绿道建设的准备工作。中观控制是针对城市区域制定更详细的规划控制。微观建设是对指定的道路、地段等提供绿道规划建议。通过这三方面的合理规划, 采用具体详细的实施措施来实现这三方面的相互辅助和相互完善。
2. 将目标作为实施要点
城市绿道建设始终要将人与自然共同发展的理念作为指导方针, 使开发与保护环境这两者共存, 对城市自然格局与人工架构进行合理规划, 有助于促进城市的全面发展。在开展城市绿道建设的时候, 首先要对当地的自然、人文、社会、城市现状等方面进行基本的了解, 结合城市发展政策、人们愿望建设城市绿道。为促进城市绿道规划与城市的互动, 要对当地的社会环境、生态环境进行评估, 有利于修复其受损的城市环境系统。还可根据城市绿道的建设将城市锻造成新生的旅游城市, 大力推进城市旅游业的发展。将城市绿道规划与城市的互动作为目标体系, 注重其社会价值的发挥。城市绿道建设有利于从视觉上增加城市空间, 完善城市空间结构, 城市绿道建设的目标体系有利于城市整体空间结构的调整及其绿道功能设置。同时还要找出不利于城市绿道建设的各种因素, 再对其进行分析评估, 然后根据城市绿道建设的整体目标做出合理的修整。为加大城市绿道规划与城市互动力度, 实现绿道建设与城市的真实协调互动, 就要从城市绿道建设的管理工作中做起。
3. 实施制度化的保障体系
为增加城市绿道规划与城市的互动, 可从制度上为其提供保障, 具体包括三个方面。首先, 培养一批用于监管绿道规划的管理团队。通过相应的安排, 使他们负责监管整个绿道建设工程。由于城市建设中政府是最有利的后盾, 根据政府号召和鼓励, 各单位部门积极响应、积极配合, 及时进行交流与沟通, 有利于促进城市绿道建设规划工作的开展。政府制定完善的城市绿道建设政策, 当地财政、国土资源、税收等相关部门给予支持, 将有助于绿道建设项目效率的提升。如何做好城市绿道建设的管理工作, 保证监督与检查工作的顺利开展, 以保证工程建设的有效运作?可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 提高城市绿道建设相关部门、相关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对工作优秀的人员部门给予奖励。
4. 确定城市绿道规划与城市互动的重要内容
为满足城市空间的发展需求, 城市绿道规划要注重两方面的内容:其一, 维护城市景观现状;其二, 注重人们的意愿。城市生存发展坚持以人为中心, 以保护城市生态系统的和谐作为基础, 实现城市居民与城市环境的统一共存。由于城市绿道区域面积比较分散, 首先要进行城市土地合理利用规划。加大土地利用率, 优化城市整体绿道土地结构。城市绿道使用者就是城市居民, 因此居民的意愿在建设城市绿道时显得极为重要。为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与生活水平, 城市绿道可在方方面面为居民提供服务以及便利, 例如交通设施、服务实施、综合服务场所等, 有助于推动城市绿道附近经济的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 我国城市化建设还在持续发展中。在这个关键时期, 为促进城市的全面建设, 应着重建设与城市互动的绿道系统规划。有助于城市居民环境质量与生活水平的提高, 推动城市经济发展, 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王招林, 何昉.试论与城市互动的城市绿道规划[J].城市规划, 2012 (10) .
[2]陈婷.山地城市绿道系统规划设计研究[D].重庆大学, 2012.
[3]张庆军.城市绿道网络规划综合评价[D].华中科技大学, 2012.
5.探究城市绿道中景观的规划设计 篇五
在生态与景观方面来说, 整个城市的绿地系统都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不同区域之间的绿地如何联通成一个有机的生态系统、如何构成一个城市整体的景观设计效果, 是在绿地系统设计规划之中需要着重点克服与解决的难题。另外, 绿地系统规划不仅需要关注城市的绿化布局、经济可行性和所需指标, 同时也必须关注城市各类绿地现实的社会意义, 能够真正满足城市居民的高需求, 形成真正被需要的有意义的城市绿化空间系统, 并对城市的优势和特色起到提升和强化的作用, 并且使得绿地系统规划真正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等, 都是我们需要不断探索和攻破的问题。正由于这些问题的困扰, 绿道系统才迫切的被需要, 在此之中产生了, 国外绿道成功实践的案例与经验流传入国内, 在如今的不断尝试中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2 城市绿道中景观设计与相关理论的结合
2.1 景观生态学中的“斑块和魔道 (patch and corri-dor) ”理论
景观生态学是景观学与生态学相结合的学说, 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的Richard T·T·Forman教授是美国景观生态学的领军人物, 他在欧洲景观生态学的基础概念之上, 强调出景观生态学与其它各种各样生态学科的区别就在于景观生态学是一门将重点研究注意力集中到当空间尺度较大时、不同生态系统的空间格局和他们之间相互关系之间的一种科学, 并且提出“斑块一廊道一基质” (Patch-corridor-matrix) 模式, 由此开始奠定了景观生态学的基础。1986年, Forman教授与Godron教授一起合作出版了景观生态学中的重要著作《景观生态学》 (Landscape ecology) , 由此景观生态学步入了一个新世纪。
Forman教授和Godron教授将构成景观的结构成分总结为3种;斑块 (patch) , 廊道 (corridor) 和基质 (matrix) , 景观空间的基本格局由它们构成, 景观空间中的任意一个元素成分都可以被识别为斑块、廊道或基质三个成分中任意的一个。
2.2 线型景观设计相关理论
线型景观设计理论对于改善我国城市化加剧产生的一系列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具有重大作用。线型景观的主要优势在于提供休息活动娱乐场所, 自行车道, 步行通道, 残疾人专用通道, 治理水渠水道, 保护和纪念传统的、历史的优秀文化遗产, 提供生物迁徙繁衍的空间等。
3 园林绿化景观设计在绿道规划中的作用
(1) 将建设园林绿化景观的思想运用在城市绿道规划之中, 不仅可以促使人们身心发展更加健康, 而且对于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有着极大的作用。城市, 小区的环境可以变得优美, 不仅如此, 还可以给人们提供优良的休息放松场所。站在精神需求的角度来讲, 园林景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形态在具体生活中有了满足人们需要的功能。 (2) 从现实的, 经济环保的角度观看园林绿化, 它对于城市生态环境也具有极大的改善作用, 可以提高城市的环境质量。合理配置安排城市中的各种植物还可以改善城市气候, 对于城市中空气湿度和温度还有清洁程度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 还为人们提供了舒适优美的宜居环境。除此之外, 在对城市绿道景观进行设计规划时, 必定需要融入良好的服务意识, 将地域文化和人文有机自然并且合理地结合起来, 在美化环境的基础上还要宣扬各种优秀的文化, 包括传统优秀文化和新兴创新文化, 为城市居民提供物质便利的同时, 也要提供良好的精神消费。同时在对城市绿道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应该从人们对环境的需求角度着手, 在实践的过程中追寻绿道景观的个性化差别, 在充分了解之后对其进行结合和创新。
4 国内外对于城市绿道规划的相关成功实践
4.1 美国波士顿城市公园的系统规划
绿道这个名称的来源也是由《波士顿城市公园系统规划》而出。这是由奥姆斯特德所作, 是一个非常经典的绿道规划案例, 奥姆斯特德在此规划中连接了富兰克林公园、阿诺德公园、牙买加公园、波士顿公园、这四个绿地系统以及其它一些小型绿地系统, 使之成为了一条长条链状的城市绿道, 绿地系统如同珍珠般被包裹其中, 这是美国尝试启动的第一个城市公园绿道绿地结合体系, 取得了巨大成功。在奥姆斯特德看来, 城市公园不仅仅是为了休闲放松娱乐, 更是要建造一个自然环境依赖的大型生态系统。
当年, 奥姆斯特德受波士顿公园之邀请, 去规划波士顿公园, 他提出了波士顿公园系统规划的方案, 波士顿政府对于这个方案感到非常满意, 随后就开始实施。波士顿公园绿道系统绵延约16km, 由9个互相串联的部分构成。其中, 大量运用了原本就存在的公共绿地, 剩下的就都是奥姆斯特德本人的手笔了。其后, 查尔斯·艾略在奥姆斯特德的原有构思之上扩展他自己的思想, 将此绿色的长带延伸到了整个波士顿的大都市区, 连接了五条沿海河流, 囊括范围扩大到600km2。
奥姆斯特德设计的波士顿公园系统在无意中创造了多目标规划的先河, 他为此后各种绿道的多功能建设提供了可供参考的成功案例, 此时的“公园道”便是后来“绿道”理念的雏形。
4.2 珠江三角洲的绿道规划
依据2010年开始实施的《珠江三角洲绿道网总体规划纲要》, 广东六条区域主干绿道的走向如下:
绿道1号:主线长大约有310多公里, 沿珠江西岸开始布局, 西从肇庆波海湖公园起, 途中经过了佛山、广州、中山, 最后到珠海观澳平台, 其中路过了约五十个发展节点。
绿道2号:主线长大约有470多公里, 沿珠江东岸开始布局, 北从广州流溪河国家森林公园起, 向南到惠东稔平半岛巽寮度假村, 其中路过了约五十个发展节点。
绿道3号:主线长大约有360多公里, 横贯了珠江三角洲, 西从江门帝都温泉开始, 向东到惠州横沥黄沙洞自然保护区, 其中路过了大约六十多个发展节点。
绿道4号:主线长大约有220多公里, 纵横珠江三角洲中部, 北从广州芙蓉嶂水源保护区开始, 向南到珠海御温泉度假村, 其中路过了大约二十多个发展节点。
绿道5号:主线长大约有120多公里, 交贯珠江三角洲东部, 北从惠州罗浮山自然保护区开始, 向南到深圳银湖森林公园, 其中路过了大约二十多个发展节点。
绿道6号:主线长大约有210多公里, 交错珠江三角洲西部, 北从肇庆贞山开始, 向南到江门银湖湾湿地, 其中路过了大约二十个发展节点。
珠江三角洲地区中早期建设规划的一些绿地及小型绿道, 为后来的建设规划提供了良好的基础。经过30年经济的快速发展, 珠江三角洲的城乡发展建设几乎已领先于全国。由于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土地资源的污染与不断使用导致的土地资源紧缺、城市化与工业化不同步等问题的逐渐加剧, 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同时也陷入升级与转型的困境。珠江三角洲的部分地区已不同程度地开展了城市绿道建设规划, 为中国构建城市绿道网络提供了丰富经验与可供研究案例。
通过建立城市绿道网络, 《珠江三角洲绿道网总体规划纲要》中确定的18个城市之间全部实现了省立绿道的互联互通:全线启用统一的绿道网络标识系统, 简洁鲜明, 可识别度极高, 实用美观;沿途设立加油站、服务站和休息点, 配建停车场、自行车租赁、卫生、餐饮、娱乐、安保等各类服务设施。在功能达到程度上, 各市结合本地特色与特点, 深入挖掘绿道网更多功能和各式内涵, 举办了多种活动, 社会反响极其热烈。珠三角城市绿道建设是一个非常成功的典范, 不论是在其功能、经费、还是拓展使用上, 都起到了极好的作用。
5 结束语
城市绿道规划的最初设计与终极设计目标:设计一个整体的、有机的绿色通道网络系统, 串接起分布松散的绿色空间以及一些重要节点, 为城区民众提供一个集休闲娱乐放松为一体的健康舒适的系统, 为城市增添活力和繁华。
参考文献
[1]韩西丽.从绿化隔离带到绿色通道---以北京市绿化隔离带为例·城市问题, 2004, 02:27~31.
[2]周年兴, 俞孔坚, 黄震方.绿道及其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 2006, 09:3108~3116.
6.绿道体系专项规划 篇六
1绿道概述
绿道特指一种线性绿色开敞空间, 通常沿着河滨、道路建设, 形成开放的绿色空间纽带, 使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区、居民区等连接成完善的有机整体。绿道中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慢行交通:即指包括人行道在内的非机动车道的规划。 (2) 园林节点:主要包括规划驿站、绿道广场、城市公园以及绿道的进出口。 (3) 服务设施:主要包括生态维护设施、市政设施、安全设施以及商业设施在内的诸类服务设施。 (4) 绿廊植物:主要是绿道内及周边的园林景观植物, 利用植物题材自身的形态巧妙地加以布置。
2绿道在城市园林规划设计中的作用
2.1 保护城市生态系统
在土地紧缺和高强度开发的影响下, 城市所处的生态环境已经非常脆弱, 通过绿道连接破碎严重的生态斑块, 对环境的修复意义就显得尤为重要。绿道建设在某种程度上是对生态环境先保护后开发, 这样的模式对生态系统的健康更为有利, 进而促进了整个城市绿色生态系统的完善。
2.2 有助于城市形象的提升和环境的改善
①在绿道两旁因地制宜地栽植园林植物, 包括花草树木、草坪、攀援植物等, 达到美化绿化城市环境、净化空气的目的。②通过绿道对城市各重点区域间道路的连接, 规范道路的作用, 让人们出行选择方式更加多样, 形成城市绿色慢行系统, 有助于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③把城市的特色融入到绿道建设中, 选择乡土树种, 突出地方特色, 串联城市的历史文化记忆, 提升城市的文化内涵。
2.3 有助于市民生活品质的提高
通过建设城市的绿道, 绿化美化功能与使用功能的双剑合璧, 使居民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人们或骑行或慢跑穿梭在林间小路, 在广场上进行健身休闲活动, 有助于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和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
3绿道在城市园林规划设计中的营造
3.1 整合串联原有的城市园林生态系统
城市原有的园林生态系统本身就是一个多样性的生态系统, 因此, 要以原有的生态系统为基础规划绿道, 将单个公园的建设依托一些线性要素 (城市河流, 文化线路, 道路系统等) 进行更新与设计。在规划生态绿道, 首先要考虑原有景观节点的发展需求, 进行有机串联, 使各个景观节点的生态效益、休闲效益和历史文化效益得到更好地发挥。
3.2 完善绿道建设管理体系
结合国内外国绿道营造的经验, 不断更新完善独具本市特色的绿道管理制度, 同时在城乡规划体系中纳入生态绿道规划这一内容, 其规划的层次主要为:“社区———城市———区域”。除此之外, 绿道规划还要结合附近居民与建设的需要, 从点到面进而扩展到整个城市, 最后发展为整个区域的有机连接, 实现“微观———中观———宏观”3 个层面全方位建设体系的逐步确立。
3.3 整合城市资源
绿道系统概况来说是一个功能各异, 有侧重点且又互相影响的整体。在建设绿道时, 首先就要深度整合城市资源, 加强与城市的互动交流。通过分析城市的历史人文、自然、土地、交通等, 叠加各个权重因子, 使绿道融入园林之中, 扩大绿道的综合效益。
3.4 以人性化服务为主要理念
在绿道规划中要纳入人性化服务这一内容。在进行规划时, 结合每个地区的不同特点进行设计, 增加符合地区要求的生活功能。
3.5 加强绿道设施的完善
在绿道设计建设中, 注重绿道设施的完善。充分结合当地的特点, 规划设计出道路服务设施及园林景观服务的设施, 同时还要规划包括信息系统、休息设施、照明设施、急救设施在内的一系列配套设施。因为生态绿道的主要作用, 即为人们提供娱乐、散步、观光、骑行, 所以, 在绿道设计时, 对交通设施进行合理规划, 以保障人员通行的安全, 尤其是地道、天桥等特殊路段, 必须要加设一些安全保障设施。
4结语
绿道建设是城市园林规划设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尊重原有园林生态系统, 适当规划人的活动与其之间的关系, 整合园林生态系统保持可持续发展, 才能建设成布局合理、环境优美、特色鲜明、宜居的花园城市。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绿道在城市园林规划建设中逐渐发展起来, 在绿道建设中需要注意, 应以城市的园林规划整体情况为基础进行完善, 才能使其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本文探讨了绿道在城市园林规划设计中的作用及其营造。
关键词:绿道,园林景观,规划设计,营造
参考文献
[1]李莉.城市绿道设计研究[D].浙江大学, 2014
7.绿道体系专项规划 篇七
2010年1月, 广东省委十届六次全会提出“广东将用3年左右时间, 在珠三角率先建成总长约1690公里的绿道网”的目标, 在珠江三角洲掀起了绿道建设的高潮。作为广东省绿道建设首开先河的增城市, 2008年起, 以其“市民休闲健身之道、游客体验消费之道、农民增收致富之道”的绿色经济发展内涵, 以其因地制宜的规划理念和共建共享的建设模式, 得到了普遍的肯定。为对绿道建设的效益进行科学地评价, 本文以已建成的增城市绿道网为例, 进行效益分析评估, 算好绿道建设当中看得见的帐和看不见的帐, 为地方政府公共项目政绩评估提供理论参考, 也为增城市乃至为整个广东省的绿道规划建设提供针对性的建议。
一、增城市的绿道规划建设
(一) 绿道的概念
绿道 (greenway) , 顾名思义, green指与环境有关或支持环境保护, way指一个地区的通道或到达一个地区的线路或路径。美国Charles Little将其定义为沿自然廊道 (河岸、溪谷、或山脊线) 或者转变为游憩用途的铁路沿线、运河、风景道或其它线性开放空间, 一些局部的公园或绿带, 包括河流 (水体) 廊道、休闲绿道、生态自然廊道、风景道和综合性绿道等。美国政府户外活动管理委员会认为未来的户外风景应是一幅由“绿道”网络组成的生动画卷, 即人们可通过绿道网络方便到达居住地周边的开敞空间, 将城乡空间联系起来。美国Jack Ahern认为绿道是经规划、设计、管理的线性网络用地系统, 具有生态、娱乐、文化、审美等多种功能的综合体。19世纪中期, 美国波士顿地区规划了一条呈带状分布的城市公园系统, 通过林荫大道将城市公园联系起来, 这是西方国家所公认的第一条真正意义上的绿道。随后, 欧美国家以城市轴线、林荫大道、公园道等形式连接各开放空间和关键特征点, 或沿河流、小溪、山脊、道路建设各种无机动车通行的小径, 内容包括休闲、娱乐、野生动物保护、防洪、水源保护、教育、城市美化等功能。在我国, 绿道多被当作艺术和美学成分进行设置, 无论在功能性还是实用性上都难以满足需要, 大多以单一的绿化或者简单的“立体绿化”为主, 出发点仅为生态和景观功能。
(二) 绿道规划建设背景
增城市是广州市东部的县级市, 市域面积1616km2 (山区接近1000km2) , 森林覆盖率为55%, 户籍人口81.8万人 (农村户籍人口57.75万人) , 在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比中排名第9位, 被评为“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之一。增城市根据南、中、北部地区资源禀赋的不同, 率先在县级市中提出打造三大主体功能区的总体发展战略, 南部平原地区规划为重点开发的新型工业区, 中部丘陵地区规划为优化开发的文化生活区, 北部1000km2山区规划为限制工业开发的生态产业区。为优化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 提升市民归属感和幸福感, 优化投资环境发展和发展优质产业, 增强地区综合竞争力和发展后劲, 增城市2008年提出了全区域公园化战略, 不是在城市里处处建公园, 而是利用城乡规划和建设公园的理念, 在公园里建设城乡, 使城乡处处像公园。重点实施路边、山边、水边“三边”环境整治, 坚持原生态、原产权、原居民、原民俗“四原”保护, 实现家园、校园、工业园、果园、田园“五园”变公园。特别是充分整合利用大量现有的果园、田园资源, 保护原产权、使用权不变, 增加一些路径、停车场、卫生间、避雨亭、小卖部等旅游配套设施, 形成了一批生态公园, 变把农产品运出去为把游客引进来, 瞄准珠江三角洲“周末游”、“自驾游”等旅游客源, 促进农产品变旅游商品, 实现农民增收。
(三) 绿道网规划
增城市的绿道2008年起开始建设, 相对于传统的绿道而言, 在基本的生态功能基础上, 增加了游憩、休闲和经济功能。为深化三大主体功能区规划建设, 围绕着怎样让广大农民受惠的问题, 增城市在实施“城乡清洁美”工程和全区域公园化战略的基础上, 开始对绿道建设进行实践和探索。以“幸福市民、快乐游客、致富农民”为宗旨, 规划500公里的三大绿道网络:1.自驾车游绿道 (200公里) , 以全市旅游大道为主线, 建设多层次、多色彩的生态林带和旅游节点;2.自行车休闲健身绿道 (250公里) , 以增城市区至白水寨景区、湖心岛景区为主线, 突出乡村体验、休闲健身功能, 打造富有田园风光的特色休闲精品线;3.增江画廊水上绿道, 把增城市区至龙门县交界的50公里河道打造成可供游船观赏的山水画廊。通过以藤结瓜的方式, 以各条绿道把农村居民点、景点和果园联结起来, 把沿线村庄逐步打造成旅游节点和服务区, 让城市人留下来消费, 让农民实现就地创业和就业。通过三道有形的绿道建设, 形成市民休闲健身之道、游客观光消费之道和农民增收致富之道三条无形的绿道。
(四) 绿道建设
增城市绿道建设与主体功能区规划、公园化战略一脉相承, 由市城乡规划局规划并制定建设计划和资金安排, 由市财政局统筹农、林、水、城建资金, 由属地镇 (街) 负责实施建设。建设过程注重土地综合整理, 不征地, 少租地, 尊重自然, 因地制宜, 充分利用村道、堤围、田埂和果园小路, 沿山边、路边、水边和果园里穿行, 遇树绕道、遇水搭桥, 不破坏地质地貌, 不占用农田耕地, 不搞大面积土方挖填, 尽量与周边的自然景观相协调。坚持保护原生态、原产权、原居民、原民俗, 高效利用, 尽量结合农村居民点和景点规划建设休息驿站, 充分盘活旧厂房、旧民居和闲置土地。目前, 增城市沿主要旅游干道两侧建设了约190公里绿色廊道, 并沿道路建设了20个面积超过500亩的生态果园 (公园) 和10个自驾车休息驿站, 促进自驾车游的发展;从增城市区到白水寨风景名胜区、湖心岛景区建设了约166公里的自行车休闲建身绿道, 包括21个休息驿站和20个避雨亭, 增加旅游体验活动, 促进游客的入住率和重游率;在增江河上开通了初溪段、湖心岛段的游船绿道。其中以自行车休闲健身绿道作为“增城绿道”的代表而得到了极大的关注, 并且其自身也引进了市场运营机制, 初步进入了良性循环, 产生了较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二、快乐游客, 致富农民
(一) 游客特征分析
根据增城市旅游局统计, 2010年1—5月增城绿道游累计12.2万人次, 较2009年全年5.56万人次相比, 绿道游客大幅度增长。经过对有绿道的镇街进行问卷调查 (观测人流量716人次) , 游客特征如下:1.增城周边地区的游客占大多数, 其中增城本市游客占65.2%, 增城外的广州游客占25%, 东莞、深圳、惠州游客占7.6%。2.增城游客当中有50%已经到绿道玩4次以上, 有30%第一次到绿道游玩;增城外游客第一次游玩占60%, 4次以上的游客不足20%;有96%的游客表示会重游绿道, 绿道项目重游率较高, 未来游客数量提升的空间较大。3.仅有33%的游客选择在附近的农家乐吃饭, 而在家、亲友家、自带干粮的游客占了51%, 由于游客较低的餐饮花费, 目前旅游价值也还较低, 但同时说明存在提升的空间。4.游客在绿道停留的时间平均3—4小时, 过夜的游客较少, 使当地失去了相当大部分的住宿业收入, 主要原因是其它体验性户外活动等娱乐项目还较为缺乏。
(二) 对城市旅游业的影响
近年来, 增城市旅游业加快发展, 旅游人数和收入大幅度上升, 接待人数从2007年的272.3人次、2008年的520.5万人次上升到2009年的1189.9万人次, 同期旅游收入从6.06亿元、10亿元提高到25.17亿元。2009年旅游人数大幅度增长, 一方面是由于旅游推介, 另一方面得益于绿道的推广。绿道建设除了可以直接吸引游客以外, 通过城乡环境改善、城市形象塑造等途径, 提升城市整体吸引力、活力和竞争力, 从而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和考察团等, 因此绿道建设从整体上带动了旅游业的发展。2009年接待人数同比增长128.6%, 除去原先增长趋势的35%以及旅游推介短期增长 (参观考察) 的73%外, 绿道拉动作用增长约为20%, 以2009年25.17亿旅游收入为基础, 可以估算绿道带动城市整体旅游收入为5亿元。2010年上半年, 增城市接待游览绿道的游客30多万人次, 带动全市累计接待游客764.26万人次, 实现旅游业收入17.38亿元, 同时分别增长19.31和52.32%, 预期2010年绿道将带动旅游收入提高30%以上。
(三) 对当地农民就业和农民增收的影响
目前, 增城绿道通过“以藤结瓜”的方式串起了46个村庄, 通过“造瓜结藤”的方式把沿线农村变成旅游服务的载体, 给农民就业和增收创造了机会。绿道所产生的就业效应主要包括直接就业和间接就业两方面。通过实地访问, 增城绿道沿线各村平均雇佣了15—25个本村村民来负责绿道维护、卫生管理及治安联防工作等, 另外产生本村小商贩约30人左右, 即增城绿道经过的46个条村庄直接增加就业岗位约2500人。绿道自行车驿站配套了自行车出租、自行车维修、小卖部和公厕等功能设施, 20个驿站可解决就业人员100人。另外, 绿道沿线有农家旅馆、农家乐59家, 招聘本地从业人员约近700人, 随着绿道的不断完善和规划旅游设施的建设, 估计还应增加700个就业岗位。因此, 增城绿道直接、间接增加的就业岗位约为4000人左右。绿道沿线农民增收可通过三方面体现, 一是农产品变成旅游商品而畅销, 二是农村闲置物业盘活出租利用从而获得资本性收入, 三是农民从事非农产业而获得工资性收入。以荔城街的莲塘村为例, 绿道运行后, 每亩土地租金从800元上升到了1200元, 200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了20%, 可见绿道建设对促进农民增收效果明显。
(四) 对农村集体经济的影响
增城绿道2008年开始建设, 逐步实施和完善。2008年沿线46个村集体经济总收入平均增长速度为53.1%, 而2009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了121.7%, 而同地区15个非绿道沿线村庄的2009年集体经济总收入平均增长速度仅为68.1%, 可见绿道对盘活利用农村集体资产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同时, 绿道沿线农村集体的平均支出2008、2009年的增长速度分别为16.3%和86%, 主要用途在于治安联防和环境卫生建设等, 农村集体对改善环境、发展旅游的意愿和能力进一步增强。
三、幸福市民, 发展城乡
(一) 对城市品牌形象的影响
城市品牌是城市身份地位的象征, 给城市带来了巨大的向心力、凝聚力、辐射力, 对于中小城市来说, 城市品牌形象尤其难以树立。抽样调查结果显示, 游客对增城市形象评价由绿道建设前的72分上升到绿道体验后的85分, 有93%的游客有重游和推荐给朋友的意愿。网上问卷调查结果表明, 有76%的增城市民认为绿道提升了增城的城市特色和城市形象, 更有95%的市民对绿道建设持支持态度。用互联网国内搜索引擎对比分析, 以“增城”为主题词的标题新闻数量是同为广州市管辖的县级市“从化”市的2倍, 但低于“番禺”区和“花都”区, 说明增城市的国内关注度还有待提高。但“增城绿道”标题新闻比“增城牛仔”、“从化仙沐园”、“番禺莲花山”和“花都王子山”都要高, 说明了“增城绿道”是增城市生态旅游和宜居城市的最佳结合点, 其所代表的增城生态环境好的城市品牌得到了国内广泛的关注。
(二) 对人居环境和生活品质的影响
增城市绿道建设本身涉及了道路、自行车道、绿化工程、水环境整治工程、公园广场以及各项配套服务设施, 改善了区域的交通环境、生态环境和城乡面貌, 丰富了城乡居民生活。沿绿道建设的服务区、驿站等, 为游客及沿线居民带来了良好的休憩场所和交往空间, 改变了市民的生活方式。目前, 增城市全市流域水质在三类以上, 森林覆盖率达55.38%, 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9.73平方米, 是同期全国人均公共绿地9.71平方米的2.03倍, 人居环境的大大改善, 使增城市被评为“最具有幸福感城市”之一。网上问卷调查表明, 有80%的居民偶尔或经常使用绿道或沿线的公共设施, 有62%的人认为绿道给他们带来了生活的便利, 有82%的居民认为绿道之游包含锻炼、健康等因素, 不失为一种较好的休闲方式。
(三) 对房地产业发展的影响
增城市作为广州市的六大副中心之一, 近年来着力打造山水文化宜居城市, 以其良好的交通和优美的生态环境吸引了大量的投资者, 绿道作为展示休闲、健康和宜居城市的公共窗口, 其营造的品牌效应对周边房地产、土地价格升值的影响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具有较强的外部经济效应, 即绿道建设的资本化效应。2009年到2010年期间, 荔城街新建楼盘11个, 新塘镇新建楼盘9个, 将其落实到绿道网规划图上, 可发现明显的“趋绿性”。2009年增城市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1.27亿元, 比2008年增长21.87%, 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80.09亿元, 较2008年增长39%。2009年房地产销售合同金额上升59%, 销售面积上升64%, 均在广州市12区市当中位居第2位。2010年1—3月房地产投资增长速度不减, 同比增长36.29%。2010年1—3月房地产销售合同金额比2009年同期提高了80%。根据收集的2008—2010年的46个房地产项目样本, 拟定特征价格模型, 整体拟合程度达75%, 并且在其它因素相同的情况下, 绿道对周边的房地产价格带动弹性为9.28%, 与传统研究中公园对住宅10%的带动弹性特征是相符的。
(四) 对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影响
统筹城乡一体化的根本任务在于建立现代化的乡村, 大多数地方通过城市化的手段来实现城乡一体化, 但这种一体化的实现模式是以消灭乡村固有的特色和破坏了生态环境作为代价的。增城市绿道建设过程中, 探索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1.以保护原生态、原民俗、原居民、原产权的方式来建设新农村和发展农村产业, 既保留了乡村特色, 又保留了农村、农民的发展权利。2.把游客引进农村, 促使农产品变成旅游商品, 实现农民就地就业, 盘活农村空置物业, 从而增加了农民的农产品收入、工资性收入和资本性收入, 实现农村与城市经济收入均衡。3.绿道建设使城市各项服务设施辐射至沿线各村庄, 同时又可让城市居民享受到农村的自然环境, 实现城乡社会生活的趋同。4.绿道作为带状的公共服务设施, 串起了沿线城乡, 以开放性和大众性的游憩方式使城乡交流的屏障削弱, 把城乡一体化在空间上进行宏观呈现, 构成了城乡空间上的融合。
四、绿道运营存在问题与改善建议
(一) 完善服务设施, 挖掘特色旅游商品
由于游客停留时间较短, 住宿率不高, 住宿、餐饮收入较少, 使得旅游收入较低, 但并不表明游客不愿意消费, 可能是服务设施不够完善和吸引力不足, 而且缺乏其它体验性、户外活动等娱乐节目, 也说明还存在提升的空间。游客对购物支出较低, 本地游客平均支出不足10元, 外地游客平均最高不超过50元, 主要原因是对农副产品、旅游纪念品开发不够, 或者缺乏当地的文化特色, 以附加值不高的速食食品居多, 真正从增城文化中挖掘出来的手工艺品不多。因此, 完善餐饮、购物、住宿、服务设施、特色项目和特色旅游商品都是增城市绿道需要完善和改进的内容。
(二) 增加汽车停车空间, 增加多样娱乐功能
综合调查显示, 增城绿道在运营过程中主要存在如下问题:1.47%的游客是自驾车到绿道来游玩的, 绿道驿站停车位在高峰时间段严重缺乏, 旅游大巴位更为紧张, 需要结合村庄、驿站和景点加强停车泊位建设, 以满足吸引珠江三角洲游客的目标需求。2.自行车道功能单一, 基本都为普通的休闲健身路径, 可增加极限单位赛场、山地自行车赛道、单车生态公园和儿童游乐设施等, 增加游憩的趣味性, 满足游客多种需求。3.服务区、驿站的服务设施有待增加, 可增加一些篮球场、足球场、烧烤场等, 结合乡村文化搞一些娱乐节目。4.各驿站、服务区之间的建设应体现差异化, 避免特色娱乐项目的雷同。
(三) 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降低农民投资风险
绿道建设带动农民致富必须要让农民参与到绿道经营当中去, 而农民具有小农意识, 资金少, 投资观念不强, 风险承受力低, 因此政府需要保持绿道建设、经营政策的稳定性, 并研究小额贷款、创业贷款的援助。不单是政策与资金的扶持, 帮助农民树立信心也相当重要。
(四) 加强经营管理
目前, 增城市绿道运营还存在几大方面问题:1.自行车交接问题, 由于绿道实行属地建设和管理, 存在不同的自行车租赁经营主体, 并且还存在一些规模不等、良莠不齐的经营店进行低价、不提供保险等方式的恶性竞争, 为避免“增城绿道”品牌受损, 需要政府牵头建立绿道经营行业组织, 实现经营主体之间无缝交接, 以解决游客不同地点交车的问题, 并实现价格正规化、管理规范化。2.绿道依形就势地在果园、田园、山边、水边穿行, 难免遇到有危险隐患的地段, 因此应设立危险警示标志, 同时建立完善的游客受伤救援系统, 保证旅客发生事故时最短时间得到救援。3.经营绿道, 既要规范景区、景点的秩序, 又要让农民得到实惠, 因此应规划一些合适的摆设摊档, 让农民可以合法地买卖农产品。4.必须结合当前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 加强对农家乐排污设施的建设和监管力度, 优先安排建设绿道沿线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 避免对良好的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五、结语
从调查分析看出, 增城给绿道建设赋予绿色经济的内涵, 在生态休闲旅游资源价值、房地产升值、生态景观价值、农民增收致富、城市整体旅游业发展以及难以量化的社会效应方面发挥了较大的促进作用。然而, 不征地的绿道建设虽然不容易, 但绿道的长效维护和经营管理将更加困难, 需要进一步制定绿道运营管理规范。增城市的绿道具有自身特有的功能和模式, 没有现成的模板可以参考借鉴, 重要的是加强政府各部门、农民、经营者和游客之间的沟通, 加强公众参与, 逐步在实践经验积累的基础上不断完善, 方可使绿道真正发挥绿色经济的效果。同时, 绿道的理念应运用到当前的公路、城市道路建设当中去, 在非商业街区地段, 不宜按传统方式建设宽大的人行道, 而是充分利用车行道以外两侧富余的道路用地和建筑退缩用地进行绿化廊带建设, 以种植多叶、宽叶的乔木 (含花乔木) 为主, 在绿化廊带当中布置行人和非机动车混行的绿道 (2—3m) , 以增加更多的线性开放空间, 形成“绿道”网络, 创造更高品质的人居环境。
参考文献
[1]Little C.Greenways for Americans[M].Baltimore: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 1990.
[2]Fa bos, J.Introduction and overview:the greenway movement, use and potentials of greenways[J].Landcape and Urban Planning, 1995, 33 (1-3) :1-13.
[3]Ahern J.Greenways as planning strategy[M].Landscape and Urban Plnning, 1995.
[4]Searns, R.M.The evolution of greenways as an adaptive urban landscpe form[J].Landcape and Urban Planning, 1995, 33 (1-3) :65-80.
【绿道体系专项规划】推荐阅读:
社会信用体系规划纲要06-24
人力资源规划体系10-26
黑龙江省城镇体系规划07-20
湖南省域城镇体系规划08-05
城市基础设施专项规划08-07
绍兴市区城市照明专项规划08-08
人居环境与绿色住区规划体系观后感06-22
陕西省“十二五”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10-05
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及专项规划解读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