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初中化学(精选8篇)
1.说课初中化学 篇一
初中化学说课稿模板
推荐答案 《酸碱盐的实验复习课》说课稿
[导读]
《酸碱盐的实验复习课》说课稿
一、教材及中考分析
酸碱盐的复习是初中化学复习的重点,也是难点,在教材中有很重要的地位,酸碱盐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是中考中基础题(如填空题、选择题)、实验探究与开放性题、信息题型的知识区域,考查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与方法,实验探究能力,渗透理论联系生产生活实际的意识。
二、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分析,本节课主要达到以下“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常见酸碱盐的通性和用途,认识酸碱的腐蚀性;初步了解稀释浓硫酸的方法;知道酸碱性对生命活动和农作物生长的影响;了解食盐、纯碱等盐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知道一些常用化肥的名称和作用;知道复分解反应及发生的条件;会用酸碱指示剂和pH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2.过程和方法:通过酸碱盐知识的讨论、归纳小结,培养学生总结知识,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的学习能力;在知识迁移题、实验探究性问题、开放性试题、趣味性题、信息题的解决过程中培养学生应用酸碱盐知识全面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建立学科内多知识点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保持和增强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树立保护环境、关心爱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酸碱盐的概念,通过化学实验,将常见的酸碱盐的性质进行对比总结,归纳出酸碱盐的通性,掌握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和应用,培养学生对类似酸碱盐的性质进行推测的知识迁移能力。
2、教学难点:理解酸碱盐的概念,掌握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和应用,根据酸碱盐的性质分析常见离子的检验,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
四、教学方法选择
为达成以上教学目标,准备采用包括问题和实验探究法、讲授法、讨论归纳法等过程式教学方法。采用“问题探究式”和“讨论式探究”的复习法,即先给出实验题例,通过对题例的探究暴露错误,讨论发现问题,带出知识点,引出方法,由此教会学生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和科学探究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用能力,实现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复习.五、教学过程设计
围绕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难点精心设计编排一些具有针对性的提问,实验习题,在练习、讨论探究中让学生复习酸碱盐的知识的同时,能力和思维得到提高,科学素养得到升华。引入课题:由前面物质分类中的化合物引入,这节课复习化合物中的酸碱盐,重点掌握它们的性质和用途,酸碱盐之间要发生复分解反应的条件。
1、常见的酸碱盐
活动探究一,让学生讨论回顾常见酸碱盐,提出问题:你对它们有多少认识?让学生了解它们的俗名和化学式,并探究这些物质的类别,引导学生如何认识酸碱盐,叙述酸、碱、盐的概念,认识实验台上提供的物质的类别,为下一个活动打下基础。说出你最熟悉的一种物质的用途。
2、酸碱盐的通性和反应发生的条件
再由用途体现性质过渡到化学性质的复习。首先提问:同学们你对常见酸碱盐的化学性质有哪些认识?如盐酸、氢氧化钙、碳酸钠、硫酸铜分别能跟哪些物质发生反应?揭示课题:通过化学实验,验证某些物质之间能发生反应,观察并描述实验现象,并正确书写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部分学生板演,师生共同评价,从而归纳出酸、碱、盐的通性。从所写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归纳出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的概念和反应发生的条件。
3、探究应用
展示另一个探究活动题目,提问,下面这个探险队员硫酸怎样走出小山?请你帮帮忙给他指指路。根据学生讨论分析并给以适度的引导,在探究中复习巩固酸的化学性质。再由学生写出相关的化学方程式,巩固复分解反应和置换反应发生的条件,在兴趣、讨论、质疑中愉快的学习,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后让学生利用碱、盐的化学性质帮助氢氧化钙、硫酸铜顺利通过小山,作为课后探究,让学生巩固酸碱盐的知识让学生学会审题,学会探究,学会解答开放性题,培养探究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总结评价与反思
让学生对本节课知识进行自我总结回顾,不但要弄明白学到了什么?明白了什么?还有哪些问题没弄清楚?通过展示板书设计进行反思回顾,整理归纳,并通过精选的练习拓展延伸,并提示下节课将从物质的鉴别,推断,实验研究,除杂等反面进行综合复习。回答时间:2011-2-18 21:1
中学化学说课的模板
大家好,我要讲的这节课是《*****》。下面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四个部分对本节课作如下说明:
一、说教材
(一)、教材简析(简要说明本说课的内容来自哪一学科、哪一册书、哪一
章节)
(二)、本说课内容在学科知识体系中所处地位和作用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三)、教学目标
按照《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同时为贯彻实施《****教学法》,结合校学生实际学情确立如下三维目标:
(或者这样衔接:根据教学大纲和本节教材的特点,我设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或者这样衔接:依据教改的精神、课程标准的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 ***********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2、难点 ***********是本节课的难点
3、确立依据
二、说教法
古希腊生物家普罗塔弋说过这样一句话:“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我觉得,我们在教学时必须特别注意这一点,即不能将学生当作容器来对待,在确定教学方法时,必须遵守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不教”的训令,结合教材及学生的实际准备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或这样衔接:教学方法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使之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根据这一基本原理,我采用如下教学方法:)
(一)、教学方法
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本节课我通过启发学生发现问题。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水平,我采取启发-掌握式教学方法并充分发挥电脑多媒体的辅助教学作用。
(二)、教学手段
(三)、教学媒体的运用
(根据教学内容和采取的教学方法及手段,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做到授之于渔)
三、说学法
(一)、学习方法
(二)、能力培养
四、说教学程序
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结合化学新教材的编写特点,我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了如下尝试:
(或者这样衔接:依照教材的安排和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在教学中应以让学生掌握有关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和常见反应为主,不宜把问题向纵深引申。我对本节课的安排如下:)
(或者这样衔接:教与学有机结合而对立统一。良好的教学设想,必须通过教学实践来体现,教师必须善于驾驭教法,指导学法,完成教学目标,从而使学生愉快地、顺利地、认真地、科学地接受知识。
本节课教学设计、意图如下:)
(一)、新课导入
熟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密切联系实际,呈现给学生感兴趣的学习素材,这将能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新知识的学习
(三)、检测训练
(四)、总结巩固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时要体现出程序性、概括性、指导性、艺术性)
说课要坚持从实际出发,不能搞一刀切。应因材、因时、因地、因人(学生、教师)的不同采取不同的说课方式和方法,提高说课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自我介绍: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是_____号考生。
说课: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____________》。首先我们来进行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本节课出自______________出版社出版的高中《________》第__册第__章第__节。
1、本节课分____个部分内容,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节课贯穿了______以后的整个教学,是学生进一步顺利、快捷操作____的基础,也是形成学生合理知识链的重要环节。(这条基本上通用)
3、本节课联系了________和_________,在以后学习______具有重要意义。
4、本节课是在学习______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___________的关键。
(以上4条,灵活运用,不用全部说上就行。可以参考序言中的句子,主要是说学习本节课的意义。)接下来说一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2、(只要说出本节课要讲的知识点,也是重点难点就行)
能力目标;
1、通过讲练结合,培养学生处理____、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分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与他人沟通交流、分工合作的能力。
3、通过设置问题情境,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需要选择能力目标)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学习态度。
2、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和对学习计算机的热情。
(对于教学目标,因为时间短,不一定要分成这三个目标,只要说出3点就行。)当我们对教材进行了分析并且了解了教学目标之后,就不难理解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
重点难点
重点:
难点:
(对于重点、难点,依然是说出本节课的内容就行,可以参考本节课的题目和各部分的标题)那么,究竟应该怎样来完成本节课的任务呢?下面说一下本节课的教法和学法。
教法:
1、范例、结合引导探索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师精讲、学生多练,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3、采用类比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自主学习,从而体验到独立获取知识的喜悦感。
4、通过“教”“学”“放”“收”突破重点和难点。
(根据需要任意选取教法。2-3个就行。根据时间自行安排。)
教学相长,本节课我所采用的学法主要有两个。
学法:
1、主动学习法:举出例子,提出问题,让学生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同时,教师层层深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索知识,培养学生思维想象的综合能力。
2、反馈补救法:在练习中,注意观察学生对学习的反馈情况,以实现“培优扶差,满足不同。”
最后我们说一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本节课在多媒体教室进行,所需教具是教师机---学生机、投影仪、黑板、等。
我将本节课分为三个部分。
用约5分钟时间进行导入部分,主要是复习和引入新课。
用约20分钟时间进行正体部分。主要是通过讲练结合的方式完成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几部分的学习。
最后,用约5分钟的时间进行尾声部分,主要是小结和作业。
(1、关于讲练结合,如果是理论课,练就表示做习题,如果是操作课,就表示上机实际操作
(2、我是按一节课40分钟分配,待考证。
(3、大概模式是这样的,你根据时间要求自行取舍吧。
(4、声音一定要大,语速不能太快。对于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等表示你说课流程的词汇要突出。但是,不要板书,浪费时间。
(5、注意,偶尔要看一下评委,眼神交流。
最后要说“说课完毕”
化学应如何说课
最近,笔者先后两次观摩了初中化学说课活动,这些课,有很多新颖的地方,值得一学。通过这几节说课,反思我们平时的说课活动,认为要说好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说课应体现正确的教学观、学生观、学习观。这些理念,是过去我们弱化的内容,现在要加强的东西;过去使用较多的、经实践检验是正确的应当保持;过去没有的,现在应科学地树立它;是一种扬弃,而不是全盘否定。这些理念应体现在我们教学的全过程中,体现在教师的一言一行中,它不是说教和贴标签。在说课活动中一定不要说,我这是为了做什么,是为了达到什么目标,是实现什么什么的理念……看后,给人一种强加的感觉。一定要水到渠成、润物细无声。
2.说课一定要突出重点。这里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说课的起源:大概是在1991年暑假,《中国教育报》以一定的篇幅报道了河南新乡在学生放假的情况下,如何锻炼提高教师上课的基本功?于是他们集思广益,创造出了说课这一绝招。经验已介绍,就得到很多中小学校的积极效仿。目前说课活动已是全国中小学校的主要教研活动形式之一。随着时间的推移,说课的内容也在不断的丰富,但万变不离其宗,教学的过程或教学程序仍是我们说课的重点。在说课活动中,我们一定要突出这一重点,用一定的时间去保证这个重点,决不能舍本逐末。
3.说课应科学合理地使用教学手段。首先是化学实验:一定要保证实验科学规范、成功、可见度好;实验应给学生以操作上的指导。其次是多媒体课件:课件的制作要体现科学性和规范性,包括字体、格式、颜色、全屏显示、转换时的声音、配音等;屏幕显示的内容要清清楚楚的一条线,而不是模模糊糊的一大片,要给人一种美感;教师要会操作使用计算机。第三,小黑板、挂图、实物投影等教学手段:要美观、规范、可见度好。
4.说课在安排学生活动次数上要合理。这里的次数包括学生讨论的次数、实验的次数、练习的次数等。我认为,一节课中安排学生活动次数,应控制在3次以内。过多、过滥都是不适宜的,也是不科学的。
5.说课要体现教学中的经济问题。经济问题就是节约问题,就是节约时间、节约资源、节约财力、节约精力等。主要包括:可讲可不讲的内容,坚决不讲;实验能讲清的,不制作课件;看教科书能学会的,不制作课件;其它实物能代替的,不制作课件;教科书中的习题能做在书上的就不要做在练习本上。说课教师要用平常心对待平常事,学会“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要注意体现说课就是现实中的讲课,不要有距离感。
6.说课内容应注意完整性。前面已说过,说课内容在不断的丰富。教师要把握说课的本质,所说的就是自己备课的内容。教师要完整反映一节课的全貌,不能残缺不全。
此外,说课教师的激情,说课语言也是至关重要的,教师一定要重视它。
不同的人,由于学识不同,社会阅历不同,观念不同,看待同一事物会有不同的结果。但愿以上体会,权当作为抛砖引玉吧!
2.说课初中化学 篇二
要想上好一堂课, 课前充分地研究教材, 钻透教材是首要条件。
1.1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油脂的物理性质”是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食品化学》 (阚建全主编,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中第五章第三节的教学内容, 以已学的脂肪的结构和组成为基础, 既是对这部分内容的延伸, 同时又为脂肪的氧化、油脂加工储藏中的其他化学变化、油脂加工化学等后续内容的学习奠定基础, 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1]。
1.2 教材编写特点
教材首先介绍油脂的气味、色泽、热性质, 然后讲解油脂的结晶特性和熔融特性, 最后介绍油脂的液晶态和乳化特性, 遵循由浅入深的原则, 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另外, 教材紧密联系日常生活, 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科学就在身边, 切实感受到所学知识的价值和学习的意义[2]。
1.3 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 同时, 以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联系为出发点[2~4], 将本节的教学目标设置为。
(1) 知识目标。
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重点掌握油脂的结晶、塑性和乳化特性;熟悉油脂的热性质和液晶态;了解油脂的气味和色泽。
(2) 能力目标。
(1)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鉴别食用油脂质量优劣的能力。 (2) 运用理论知识推理分析、解释日常生活中食品化学问题, 增进或改善含油脂食品的口感、外观及风味等感官特性。
(3) 情感目标。
(1)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 (2) 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与交流的态度, 相互帮助、鼓励, 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养成严谨、细致的学风。
1.4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油脂的结晶特性、塑性和乳化特性。教学难点:烃亚晶胞的堆积、油脂晶型的转化、乳化剂的乳化作用。
2 说教法与学法
2.1 学情分析
(1) 认知分析。
学生已具备油脂结构和组成的相关知识, 这形成了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
(2) 能力分析。
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认知能力, 但在分析、解决问题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等方面尚需进一步锻炼提高。
(3) 情感分析。
部分学生对食品化学的学习兴趣、积极参与程度不高, 尚需通过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 营造一定的学习氛围加以带动。多数学生合作交流意识缺乏, 集体观念、团队荣誉感淡泊, 有待加强。根据以上分析, 在教学中合理设置有趣的教学情境, 通过有效引导,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给学生提供积极参与、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空间, 学生在摄取新知的同时, 既培养了学习能动性, 又培养了认真学习的态度, 独立思考的习惯以及合作意识[2]。
2.2 教学方法
(1) 总体构思。
先复习上节课内容, 接着引出本节知识点, 对本节中的难点和重点内容给以框架式勾勒, 提出问题启发学生, 带着问题与思考去学习, 然后再逐步细致讲解, 最后总结提高, 并提供进一步阅读文献资料指导。教学中, 多方面、多角度为学生搭建学习平台, 体现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的地位。学生通过教师的指导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 分析、领会相关知识点。教学过程力求体现师生互动[5,6]。
(2) 具体的教学方法。
根据学生已具备的学习能力和前期课程 (如: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生物化学等) 所奠定的基础, 结合本章节的教学内容, 拟采用如下教学方法和手段[5,6]。
(1) 对比法、引导启发法:利用学生所熟悉的食用油脂, 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 激发兴趣。 (2) 创设情境法、讨论探究法:举例, 投放图片, 由表及里逐渐深入的教学流程。 (3) 讲授法、演示法:教师向学生亲自呈现所需掌握的知识难点,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教学内容, 帮助学生理解, 把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形象化。 (4) 练习法:课后安排阅读相关参考文献并布置适当的作业, 注意难易程度的结合。
2.3 学习方法
教学就是教会学生自学。要以学生为主体, 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应用真挚的情感去感染学生, 要了解所任教学生的基础, 多数学生的学习习惯。根据教学的重点、难点, 分析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及其原因。本节知识点的概念、图表等内容比较多, 学起来比较枯燥, 记忆比较困难, 而基本概念是学习自然科学知识的关键。故学法指导上, 首先强调概念的重要性, 再结合学生所学的有机化学的知识, 通过概念的剖析和图表规律性的探讨, 引导学生对油脂物理性质本质的理解,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思考、观察、讨论相结合的方法展开学习活动, 动眼看, 动口说, 动脑想, 学习过程和认识过程统一为一个整体。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 从而达到学生自学的目的[3,5,6]。
3 说教学过程
3.1 教学思路
整体教学思路如图1所示[2]。
3.2 教学环节安排
根据“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理念, 对本节作如下安排。
(1) 创设情境, 设疑导入 (10分钟) 。
以层层设疑的方式导入新课, 如教师先问学生日常的油脂呈现怎样的物理状态?学生回答是固态和液态。教师再问烹饪过程中, 猪脂加热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学生回答是先融化, 再冒烟, 最后会起火。教师又问高品质的巧克力具有怎样的感官性状?学生回答是口感润滑, 入口即溶。教师接着讲为什么奶油可以塑造各种图案?是与塑性脂肪有关, 为什么牛奶加热静置后有脂肪上浮?是与油脂的乳化性有关。最后, 通过“如何辨别花生油掺假?”, “怎样防止巧克力起白霜?”设疑, 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新知识。接着引出油脂物理性质在食品加工中的重要性, 并由此导入本节——“油脂的物理性质”的学习。此处使用情境创设教学法, 由现实生活引入知识点,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对知识的探寻, 实习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使他们把学习当作自我的需要, 自然渐进新知的情境。
(2) 深入实例, 获得新知 (70分钟) 。
(1) 说明油脂物理特性的内容, 列出相关的6个知识点。 (2) 由日常生活中油脂的物理状态入手, 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利用图片、表格展示油脂的性状, 导入油脂的气味和色泽、熔点和沸点、烟点、闪电和着火点等内容。 (3) 由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差异, 引出同质多晶定义, 说明油脂的结晶特性, 通过图片、示意图、板书, 根据学生前期对油脂结构和组成的基础知识, 导入油脂的晶型及变化规律, 并通过巧克力的加工, 引出油脂晶型变化对产品品质的重要性。 (4) 由固体脂熔化过程中温度、体积的变化, 引入油脂的熔融特性, 通过不同油脂涂抹效果的比较, 导入油脂的塑性、影响油脂塑性的因素等内容。 (5) 由油脂的相态引出油脂的液晶态, 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和示意图, 导入油脂呈现液晶态的原因及液晶结构分类等内容。 (6) 由牛奶加热中的脂肪上浮, 引出油脂的乳化及乳化剂, 通过学生自学、板书及多媒体示意图, 导入乳浊液失稳机制、乳化剂的乳化作用及乳化剂的选择等内容。
(3) 自主探索, 应用反馈 (5分钟) 。
解决开始提出的问题, 即“如何辨别花生油掺假?怎样防止巧克力起白霜?”, 这样, 在内容安排上能够前后呼应, 内容连贯。另外, 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讨论一些现实生活中的现象, 可以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在学法上,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与相互协作相结合的方式解决问题, 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利于提高其语言表达、交流、沟通能力以及增强其团队合作意识。而这些素质对于学生今后面试、实习、就业乃至更大的发展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2]。
(4) 归纳小结, 首尾呼应 (3分钟) 。
新课内容结束, 再次回到油脂物理性质的几个知识点, 对应各点回顾本次课的教学内容, 并强调油脂结晶、塑性和乳化特性的重要性。
(5) 布置作业, 课外拓展 (2分钟) 。
由于在一个教学班中, 个体素质差异较大, 为了避免“吃不饱”和“吃不了”的现象, 把作业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两种类型。必做题:难度低以复习、巩固为主, 进行巩固练习;选做题:难度较高, 以应用型为主。此外, 以小组合作形式, 布置课外阅读题, 让学生结合本堂课知识点, 任意选取自己感兴趣的主题, 查阅国内近年文献, 仔细阅读后, 提交文献的题目、摘要、文献来源等信息, 锻炼学生文献检索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2,5,6]。
4 说板书
板书可分为黑板板书与多媒体展示两种。黑板板书的主要内容是本次课的提纲, 随着课程的进展, 以树形形式展示。其中, 油脂的物理性质作为本次课的主线, 其包含的6个知识点板书在最前面。多媒体展示的主要是概念、理论、照片、示意图、表格等。
摘要:本文针对《食品化学》中油脂物理性质的内容, 从教材分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等四个方面进行了说课设计, 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食品化学,油脂,物理性质,说课
参考文献
[1]阚建全.食品化学[M].2版.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09:161-167.
[2]吴刚.“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说课稿[J].理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 2010, 2:186-187.
[3]韦带莲, 王莉莉.生物化学说课稿——蛋白质的理化性质[J].时代教育, 2009 (5) :72.
[4]戴丰珍, 董新姣.“酶”说课稿[J].科教文汇 (上旬刊) , 2012 (3) :90-91.
[5]韩秋敏.生物化学说课稿一例[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1, 28:103-104.
3.《单质碳的化学性质》说课稿 篇三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这节课的内容中,碳的可燃性在《氧气》一节已学习过,本节是在此基础上的扩展和完善;碳的还原性是本节课的新知识,这两部分内容对后来学习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做了很好的铺垫,因此本节内容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标中“课堂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我们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单质碳的化学性质,了解单质碳的用途和还原反应。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学习、讨论交流、动手实验、总结归纳等方式,使学生知道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体会到化学与生活的紧密关系,树立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通过对教材情况的分析,我们确立了本节课的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重点解析:学好碳的三点化学性质,可以有效地解释一些生活现象,增长生活经验,还可以为接下来即将学习的一氧化碳化学性质做好铺垫。
2.教学难点:碳与某些氧化物的反应
难点解析:碳与某些氧化物的反应,生活中主要应用于冶金工业,体现碳的还原性,这部分内容学生甚少接触到,故理解上比较困难。我们将通过分组实验以及学生讨论交流来攻克这个难点。
二、学情分析
化学是九年级刚开设不久的一门学科,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限,并且“90后”的孩子生活常识都很匮乏,团结协作精神也很欠缺,但是他们思维活跃,善于表现自己,因此教学中应更多地将时间留给学生交流表达,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
三、教法分析
教学方法:学案导学法、实验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确定依据:依据新课标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本节课我们主要借助导学案,引导学生自主进行学习、交流;利用实验教学,突破难点;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顺势而导,巧妙点拨,提高教与学双方的实效性。
四、学法指导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实验操作、合作交流。
确定依据:学生通过上述学习方式自主得出结论,教师鼓励学生主动与他人交流和讨论,提出质疑,互助解答,交流心得,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五、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们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有关“钻石”的视频,并提问钻石的成分是什么?它为什么会“恒久远、永流传”?
设计意图:这样引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并能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处处有化学。
环节二:探求新知
怀着期待的心情,学生开始了本节课的学习。
1.单质碳的稳定性与可燃性
学生阅读教材第110页,并自主完成学案“自主学习”板块内容;随后与小组同学合作交流,解决心中疑惑,最后教师给出答案并做适当点评。
设计意图:学生经过“独学”与“群学”,已经基本掌握前两个基础知识点,再加上教师的及时点评使学生达到灵活运用的效果,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达成了部分知识目标与情感目标。
2.碳与某些氧化物的反应
教师组织学生操作改进后的碳还原氧化铜实验。在等待试管冷却的同时,学生阅读教材第111页的内容,并完成导学案“自主学习三”板块内容,试管冷却后,观察实验现象,随后由学生分析碳还原氧化铜化学方程式,进而加深对还原反应的理解同时得出单质碳具有还原性。
设计意图:分组实验的设计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真切感受还原反应“夺氧”的过程,从而突破难点。同时锻炼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增进了学生团结协作的意识,让学生体会到从实践中探求真理的乐趣,情感目标得到升华。
环节三:巩固提升
“挑战自我”环节仿造“砸金蛋”,幻灯片中展示八枚“金蛋”,每一个“金蛋”都链接一道习题,答对便给予适当奖励。教师借此机会鼓励学生,要勇于挑战自我。
设计意图:巩固新知,颇有创意的反馈模式,更能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
环节四:盘点收获
由学生谈本节课的体会和收获,教师做适当点评。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我总结的能力,更加凸显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六、板书设计
碳的化学性质
■
设计意图:本节课板书设计打破传统模式,简单明了,美观大方,重点突出,强烈的视觉冲击使学生记忆深刻。
本节课最大的亮点在于课堂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学重点内容完全由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获得,教师只起到穿针引线、帮助学生突破难点的作用。通过合作探究、归纳分析等学习方式锻炼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精神,增强了学生的自信!
(作者单位 黑龙江省农垦建三江管理局前锋农场学校)
编辑 鲁翠红endprint
教材来源: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课题1《金刚石、石墨和C60》的第二课时《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这节课的内容中,碳的可燃性在《氧气》一节已学习过,本节是在此基础上的扩展和完善;碳的还原性是本节课的新知识,这两部分内容对后来学习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做了很好的铺垫,因此本节内容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标中“课堂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我们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单质碳的化学性质,了解单质碳的用途和还原反应。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学习、讨论交流、动手实验、总结归纳等方式,使学生知道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体会到化学与生活的紧密关系,树立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通过对教材情况的分析,我们确立了本节课的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重点解析:学好碳的三点化学性质,可以有效地解释一些生活现象,增长生活经验,还可以为接下来即将学习的一氧化碳化学性质做好铺垫。
2.教学难点:碳与某些氧化物的反应
难点解析:碳与某些氧化物的反应,生活中主要应用于冶金工业,体现碳的还原性,这部分内容学生甚少接触到,故理解上比较困难。我们将通过分组实验以及学生讨论交流来攻克这个难点。
二、学情分析
化学是九年级刚开设不久的一门学科,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限,并且“90后”的孩子生活常识都很匮乏,团结协作精神也很欠缺,但是他们思维活跃,善于表现自己,因此教学中应更多地将时间留给学生交流表达,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
三、教法分析
教学方法:学案导学法、实验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确定依据:依据新课标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本节课我们主要借助导学案,引导学生自主进行学习、交流;利用实验教学,突破难点;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顺势而导,巧妙点拨,提高教与学双方的实效性。
四、学法指导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实验操作、合作交流。
确定依据:学生通过上述学习方式自主得出结论,教师鼓励学生主动与他人交流和讨论,提出质疑,互助解答,交流心得,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五、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们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有关“钻石”的视频,并提问钻石的成分是什么?它为什么会“恒久远、永流传”?
设计意图:这样引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并能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处处有化学。
环节二:探求新知
怀着期待的心情,学生开始了本节课的学习。
1.单质碳的稳定性与可燃性
学生阅读教材第110页,并自主完成学案“自主学习”板块内容;随后与小组同学合作交流,解决心中疑惑,最后教师给出答案并做适当点评。
设计意图:学生经过“独学”与“群学”,已经基本掌握前两个基础知识点,再加上教师的及时点评使学生达到灵活运用的效果,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达成了部分知识目标与情感目标。
2.碳与某些氧化物的反应
教师组织学生操作改进后的碳还原氧化铜实验。在等待试管冷却的同时,学生阅读教材第111页的内容,并完成导学案“自主学习三”板块内容,试管冷却后,观察实验现象,随后由学生分析碳还原氧化铜化学方程式,进而加深对还原反应的理解同时得出单质碳具有还原性。
设计意图:分组实验的设计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真切感受还原反应“夺氧”的过程,从而突破难点。同时锻炼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增进了学生团结协作的意识,让学生体会到从实践中探求真理的乐趣,情感目标得到升华。
环节三:巩固提升
“挑战自我”环节仿造“砸金蛋”,幻灯片中展示八枚“金蛋”,每一个“金蛋”都链接一道习题,答对便给予适当奖励。教师借此机会鼓励学生,要勇于挑战自我。
设计意图:巩固新知,颇有创意的反馈模式,更能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
环节四:盘点收获
由学生谈本节课的体会和收获,教师做适当点评。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我总结的能力,更加凸显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六、板书设计
碳的化学性质
■
设计意图:本节课板书设计打破传统模式,简单明了,美观大方,重点突出,强烈的视觉冲击使学生记忆深刻。
本节课最大的亮点在于课堂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学重点内容完全由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获得,教师只起到穿针引线、帮助学生突破难点的作用。通过合作探究、归纳分析等学习方式锻炼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精神,增强了学生的自信!
(作者单位 黑龙江省农垦建三江管理局前锋农场学校)
编辑 鲁翠红endprint
教材来源: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课题1《金刚石、石墨和C60》的第二课时《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这节课的内容中,碳的可燃性在《氧气》一节已学习过,本节是在此基础上的扩展和完善;碳的还原性是本节课的新知识,这两部分内容对后来学习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做了很好的铺垫,因此本节内容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标中“课堂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我们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单质碳的化学性质,了解单质碳的用途和还原反应。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学习、讨论交流、动手实验、总结归纳等方式,使学生知道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体会到化学与生活的紧密关系,树立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通过对教材情况的分析,我们确立了本节课的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重点解析:学好碳的三点化学性质,可以有效地解释一些生活现象,增长生活经验,还可以为接下来即将学习的一氧化碳化学性质做好铺垫。
2.教学难点:碳与某些氧化物的反应
难点解析:碳与某些氧化物的反应,生活中主要应用于冶金工业,体现碳的还原性,这部分内容学生甚少接触到,故理解上比较困难。我们将通过分组实验以及学生讨论交流来攻克这个难点。
二、学情分析
化学是九年级刚开设不久的一门学科,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限,并且“90后”的孩子生活常识都很匮乏,团结协作精神也很欠缺,但是他们思维活跃,善于表现自己,因此教学中应更多地将时间留给学生交流表达,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
三、教法分析
教学方法:学案导学法、实验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确定依据:依据新课标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本节课我们主要借助导学案,引导学生自主进行学习、交流;利用实验教学,突破难点;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顺势而导,巧妙点拨,提高教与学双方的实效性。
四、学法指导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实验操作、合作交流。
确定依据:学生通过上述学习方式自主得出结论,教师鼓励学生主动与他人交流和讨论,提出质疑,互助解答,交流心得,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五、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们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有关“钻石”的视频,并提问钻石的成分是什么?它为什么会“恒久远、永流传”?
设计意图:这样引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并能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处处有化学。
环节二:探求新知
怀着期待的心情,学生开始了本节课的学习。
1.单质碳的稳定性与可燃性
学生阅读教材第110页,并自主完成学案“自主学习”板块内容;随后与小组同学合作交流,解决心中疑惑,最后教师给出答案并做适当点评。
设计意图:学生经过“独学”与“群学”,已经基本掌握前两个基础知识点,再加上教师的及时点评使学生达到灵活运用的效果,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达成了部分知识目标与情感目标。
2.碳与某些氧化物的反应
教师组织学生操作改进后的碳还原氧化铜实验。在等待试管冷却的同时,学生阅读教材第111页的内容,并完成导学案“自主学习三”板块内容,试管冷却后,观察实验现象,随后由学生分析碳还原氧化铜化学方程式,进而加深对还原反应的理解同时得出单质碳具有还原性。
设计意图:分组实验的设计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真切感受还原反应“夺氧”的过程,从而突破难点。同时锻炼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增进了学生团结协作的意识,让学生体会到从实践中探求真理的乐趣,情感目标得到升华。
环节三:巩固提升
“挑战自我”环节仿造“砸金蛋”,幻灯片中展示八枚“金蛋”,每一个“金蛋”都链接一道习题,答对便给予适当奖励。教师借此机会鼓励学生,要勇于挑战自我。
设计意图:巩固新知,颇有创意的反馈模式,更能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
环节四:盘点收获
由学生谈本节课的体会和收获,教师做适当点评。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我总结的能力,更加凸显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六、板书设计
碳的化学性质
■
设计意图:本节课板书设计打破传统模式,简单明了,美观大方,重点突出,强烈的视觉冲击使学生记忆深刻。
本节课最大的亮点在于课堂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学重点内容完全由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获得,教师只起到穿针引线、帮助学生突破难点的作用。通过合作探究、归纳分析等学习方式锻炼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精神,增强了学生的自信!
(作者单位 黑龙江省农垦建三江管理局前锋农场学校)
4.初中化学说课稿 篇四
1、教材的地位、特点和作用
《离子》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的第四单元课题三。本课题包括核外电子的排布和离子的形成两部分内容,教学分两课时完成。离子的形成是本课题的核心,是初中化学课程中要求达到了解水平的基础知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为学生从微观的角度探究宏观物质变化的奥秘打开一扇窗口;为学生后面学习酸碱盐打下基础。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在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化学性质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离子形成的过程,认识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从而培养学生从微观的角度探究宏观物质变化的能力。
(2)学习方法与过程:学习“探究、交流”的学习方式。能在特定情景下,积极主动地探究新知,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勇于探究的学习精神;唤起对科学的好奇与向往。初步了解物质构成的奥秘,树立“结构决定性质”“物质的微粒性”等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3、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及解决方法
(1)教学重点:离子的形成
(2)教学难点:离子的表示。
(3)教学重、难点的突破方法:
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动画,模拟微观变化,帮助学生认识离子的形成过程和学会离子的符号表示。这样,不但能顺利突破本节课的难点,也促进了学生微观想象能力的发展。
二、教法与学法:
1、学生情况分析
初三的学生有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在课堂上他们厌倦教师的单独说教灌输,希望教师能创设便于他们自主学习的环境,给他们自我表现的机会。所以本节课我设置了许多活动:比如,“我会答、“我会写”、“讨论与交流”等。这样,可以让学生在整节课的学习中始终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在探索中学会学习。
2、教学方法
依据新课程教育理念及本节课的教材特点和学生认知情况,我对本节课的教学采取了如下方法:利用课件优势,充分展示NaCl的形成过程,从而了解离子的形成,认识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3、学法指导
在第三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知道许多物质是由原子、分子构成的,本课题介绍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另一种粒子。由于本课题的知识形成较抽象,所以在教学中,一是成立学习小组,互帮互学;二是通过“创设情景、探究新知”等形式,让学生在探究学习中掌握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从而形成“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模式。
4、教学手段
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将抽象的微观粒子生动形象地显现出来,有利于培养学生微观想象能力。
三、教学程序: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学生情况的分析,我确定通过以下五个教学步骤来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一)知识回顾、情境引入
1、知识回顾:“离子的形成”是本课题的核心,是教学的重点。由于初中学生的知识和思维水平的限制,我在教学中先通过复习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展示课件,抽生回答。)使学生意识到元素的化学性质与最外层电子数有着密切的关系。
然后我是这样引入新课的: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一般少于4个,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趋向达到相对稳定结构;而非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一般多于4个,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电子,也趋向达到相对稳定结构。那么,当他们得失电子后,结果会怎样呢?本节课我们就以氯化钠的形成过程为例来探究离子的形成。
2、创设情景:当钠原子和氯原子在发生化学反应时,它们是如何得失电子的?氯化钠又是怎样形成的呢?(创设问题情境的目的,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切入,形成和谐、活跃的课堂气氛。)
3、讨论交流:全班分为八个小组,短暂讨论交流。(这一环节充分尊重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避免了教师的“填鸭式”教学。)
4、漫画导入:投影教材第79页插图4—10和钠原子与氯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最外层电子数目,从微观上分析得失电子趋势。
(设计目的:充分利用漫画效果,运用诙谐幽默的语言分析氯原子和钠原子得失电子的趋势,使学生在有趣、轻松的氛围中接受难懂的知识,激发其学习兴趣。)
(二)引导观察、启发探究
环节1、离子的定义:动画展示钠原子、氯原子得失电子后的结构示意图,并提问:钠原子和氯原子得失电子后带电荷吗?学生经历观察并发现它们都带电荷,从而很自然地引出离子的定义。
(这一环节的设计,通过启发分析和诱导,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新知,使定义的引出水到渠成。)
环节2、离子的分类:在学生已经得出钠离子和氯离子都带电荷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比较它们所带电荷有什么不同。交流发现:钠离子带正电荷而氯离子带负电荷,从而得出阳离子和阴离子的概念。
(在轻松的氛围中接受抽象的分类思想,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环节3、离子的表示:通过分析离子是原子得失电子而形成,让学生很自然地接受离子符号的书写就是在原子的基础上标明所带电荷。这样可以轻松突破离子符号的书写这一难点,也为介绍离子符号的意义作好铺垫。当然离子符号的书写还要结合后面的化合价反复训练才能落实。
环节4、离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整合学科之间的知识,提出问题:带异种
电荷的两种微粒之间会产生什么作用力?展示NaCl的形成课件,使学生认识到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通过课件展示,使学生始终都处于“创造性”积极思维中,强化了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三)联想整合、形成体系
1、展示课件原子和离子的关系,让学生分组讨论,代表发言,然后教师评价归纳。(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是在讨论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训练分析、归纳、表达的能力。)
2、到现在为止,物质构成的奥秘已初步形成体系。结合问题:“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哪些?(此时提出问题,学生有话可说。通过新旧知识的对比和归纳,让知识更加系统,有利于学生很快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和离子构成的含义;同时也使学生对化学学习,尤其是微观领域的学习产生了渴望之情。)
(四)学用结合、展示个性
1、我会答:原子失去电子后,就带上(正)电荷,成为(阳)离子;原子得到电子后,就带上(负)电荷,成为(阴)离子。当阳离子和阴离子相互作用形成化合物时,整个化合物就(不显)电性。
2、我会写:写出下列离子符号:带一个单位正电荷的钠离子;带两个单位正电荷的镁离子;带两个单位负电荷的硫离子。
(设计目的:第1题,主要是对离子的形成进行检测,第2题,熟悉离子符号的书写。对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奖励,奖励的形式是发放“小礼包”,“小礼包”内写着本节课的知识点,让学生当堂打开“小礼包”宣读知识点,给学生一点点神秘,再一次激发学生的兴奋点。既是对本节课进行总结,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更是对本课题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进行了检测,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达到了教学高潮。)
(五)小结交流、布置作业
1、小结交流:我把这个环节设计为(1)过程小结、(2)知识小结两个步骤,让学生交流学习心得、小结本节课的知识。
2、布置作业:完成基础训练
四、教学评价
本节课始终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基本原则,以“情境教学、问题教学”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通过师生的双边情感交流,对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微观思想方法的建立,学习心理、品质的优化都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五、板书设计
离子
一、离子的形成
二、离子和原子的关系
1、离子的定义
2、离子的分类
三、构成物质的微粒
3、离子的表示方法和符号的意义
5.空气初中化学说课稿 篇五
一、教材分析
从知识结构来说:空气对学生来说是一种非常熟悉的气体,教材选择了空气作为初中化学中接触物质知识的开端,不仅承接了小学对空气知识的介绍,更重要的是它与人类的生活关系最为密切,是人类不可离开的天然物质。通过对它的认识和了解,可以比较顺利地引导学生进入化学世界来探索物质的奥秘。而且,选择以空气为主题,开始这一单元的教学活动,是符合“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进行科学教育”的原则的。
从能力培养来说:从看图了解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开始,到做仿照实验来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再到看图片认识空气的主要用途和保护空气,可以说教材深入浅出,为以后的学习提供一个合理的思维方式。
从感情培养来说:通过本课题的学习,使学生又一次认识到生活中的自然科学知识,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
二、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两年的学习,对自然科学的学习已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和方法基础,可以开始尝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分析能力,但是现时的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调控能力还不够,学习过程中还需要教师的严格要求。
初中生的.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当然在此过程仍需要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可以借助实验或多媒体电教手段,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因此做好每一个演示实验和调动好学生的积极性,不断提供动脑的问题情景,提供动手的练习机会,让每个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是上好本课题的关键。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
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
初步认识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能区分一些常见的纯净物和混合物。
2、情感目标
初步了解空气污染的危害,知道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养成关注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感。
3、技能目标
初步学习科学实验的方法,进行观察、记录,并初步学习分析实验现象。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了解空气的组成、各成分的用途,并认识空气污染的危害。
难点:如何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初步学习分析实验现象的方法。
五、学法指导
1、收集有关材料,对有关知识有初步了解。
2、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观察实验现象,学会如何观察、描述实验现象,并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
六、教学方法的确定
学生对空气已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因此内容的安排既不能与小学自然课中的知识重复,又应以此为基础。本课题包含了三部分,即“空气由什么组成的”、“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保护空气”。这三部分内容相互密切联系,并逐步深入。
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等)
↓
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用途)
↓
保护空气(污染与保护)
总的来说,本课题教学是很容易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
所以,本节课题采用自主学习和实验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1、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可以讲故事的形式引出主题,并以仿照实验测定空气中的氧气含量。
2、让学生事先收集资料和图片,并根据收集的资料归纳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用途。
3、让学生收集有关空气污染的照片、漫画、短文等资料,完成有关空气污染的调查报告,并通过广播、电视、报纸收集本地的空气质量日报,绘制图表。
我把本课题分为两节课,下面主要讲述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
→→→
→→→
七、教学过程设计
1、创设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内容:出示拉瓦锡的照片以及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所用装置的图片,并讲述拉瓦锡发现空气组成的故事。
提出问题:拉瓦锡在实验过程中是如何发现气体减少1/5的?
2、通过抢答,巩固旧知识,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同时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6.说课初中化学 篇六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我的说课目是《氧气》,本课题位于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课时2。下面我将从如下几个方面阐述我的说课内容。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学生认识具体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开始和典型代表,是从化学学科的特征出发,运用实验方法研究物质的开始,符合中学生由浅到深,由简单到复杂的认识规律。氧气的学习为以后探究二氧化碳、氢气等物质的性质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学生在观察和描述物质时能做到系统、全面、深入。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 认识木炭、硫、铁与氧气反应的现象、文字表达式。② 知道氧气的性质和以及它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用途。③ 理解认识化合反应、氧化反应的定义并会判断。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学习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描述,从实验中获取化学信息;
②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懂得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用途又体现性质的辨证关系。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尊重科学、尊重事物发展规律科学态度。
3、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氧气的化学性质以及化合反应、氧化反应的概念。
难点:通过实验探究氧气的化学性质及对实验现象的准确描述。
4、教学用具
演示实验: [ 实验2-1 ] 至 [ 实验2-3 ] 补充“ 蜡烛在氧气中燃烧”实验 多媒体课件:(1)氧气的物理性质动画,(2)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录像,(3)蜡烛在 氧气中燃烧的录像
说课吧http:///awfijuf
二、说教法:
根据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这一节课的知识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采用如下几种教学方法:
1、探究式实验教学法 该教学法的教学模式是:设疑 —实验—观察 —思考—总结—应用。根据目标设疑,引导学生动手实验,让学生以怀疑和挑剔的心态去观察
实验现象,体验实验的过程,积极的思考和分析。教给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探究得出科学结论的学习方法。
2、互动式教学法 在教师的讲解过程中,有学生的猜想、讨论、抢答,在学生的实验过程中有教师的指导、答疑。师生之间不停地进行“信息”交流,有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和学习积极性的提高。
3、知识竞赛法 这符合初中生争强好胜、集体感和荣誉感强的特点。在抢答竞赛中,学生自主参与的积极性高,有利于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和应用。
4、质疑释疑 通过质疑释疑,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的探索精神。
三、说学法:
1、探究学习:学生通过实验来探究氧气化学性质及对其实验现象的准确描述,培养学
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2、自主学习:指导学生以实际生活的经验和对教材的阅读,从中归纳出氧气的用途,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
3、合作学习:利用学生分组实验和小组讨论,使学生在沟通中创新,在交流中发展,在合作中获得新知。
四、说教学过程:
新课程标准提倡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因此,这节课我是这样安排的。
说课吧http:///awfijuf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猜谜语:
看不见摸不到,不香不臭无味道,动物植物都需要,离开它就活不了。
设问 这种与我们息息相关的物质是什么?(氧气)。
讲述 氧气是人类和一切动植物的生命支柱,同时也是重要的自然资源,今天我们就共同来学习和研究与我们生命息息相关的氧气。这样不但能自然导入课题,而且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因此能激活学生思维,使学生带着探索未知的心理进入新课的教学。
(二)层层深入、讲述新课 1 氧气的化学性质
设问:什么是物质的物理性质?研究物质的物理性质通常从哪几个方面出发?我通过展示一瓶事先收集的氧气让学生进行观察,提出问题:
(1)在通常情况下,氧气的颜色、气味、状态是什么?(无色 无味的气体)(2)教师提供参考资料 已知氧气的密度是1.429克/升,空气的密度是 1.293克/升,你从中得到什么结论?(氧气密度比空气略大)
(3)为什么鱼儿可以在水中自由的生活,但过一段时间却要在水面上换气?(水中含有氧气,但氧气不易溶于水)
(4)如果条件改变固态氧、液态氧是什么颜色的?(淡蓝色的)
让学生通过观看氧气物理性质的动画,从而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通过思考、分析、讨论,由学生代表归纳氧气的物理性质: a 通常状况下,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b 密度比空气略大 c 不易溶于水
d 氧气 –183c 液态氧-218c 固态氧
(无色)(淡蓝色)(淡蓝色雪花状)说课吧http:///awfijuf
2、氧气的化学性质:
这部分内容既是本节重点又是难点,是学生达标的关键。因此,为了帮助学生掌握这部分知识,我主要采用如下几种探究实验的模式进行教学。
1、[实验2-1]:学生演示实验:木炭的燃烧 [提供背景资料]: 带火星的木条在空气中会逐渐熄灭,将它放在氧气中会怎么样呢? [提供] 仪器:集气瓶、酒精灯、火柴 药品:木条、石灰水、氧气
学生上前做实验,同学们观察, 相互讨论 [注意]:(1)发现问题要思考、讨论 [小结]:
2、[实验2-2]:硫在氧气中燃烧 我采用教师先演示 [ 教师解释滴加NaOH溶液的作用——为了防止空气的污染 ],学生观察,然后提示问题 活动与探索:1)、硫在空气中和氧气在燃烧现象有什么不同?
2)、硫燃烧产生有害气体,为了减少或避免空气污染,应如何改进实验?
3、[实验2-3]:学生分组实验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活动与探索: 1)、铁丝在空气中能燃烧吗?如果给它提供足够的氧气,能燃烧吗?怎么样
才能让它燃烧起来?
2)、在日常生活中,火柴和煤球是如何点燃的?
3)、如果温度很高的物体落在玻璃上会出现什么后果? 共同讨论后,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可以得出现象和结论: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现象:① 剧烈燃烧,火星四射 ②放出热量 结论: 铁 + 氧气
四氧化三铁
总结:
1、为什么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放在纯氧气中也不能燃烧? 使学生懂得:反应条件(点燃)对化学反应的影响。
2、为什么点燃后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而在氧气中却能燃烧?(空气 中氧气约占体积1/5),使学生懂得:物质浓度对化学反应的影响。通过对实验的总结,使学生在知识和思维上有所创新和提高。说课吧http:///awfijuf 由于学生刚开始学习化学,接触化学实验次数较少,实验的基本思路还没有初步建立,更达不到具体设计实验的能力,教师应给予引导,让学生大胆的猜想,鼓励学生不要拘泥于课本知识,如果学生有合理的实验方法,我就对学生进行表扬,让学生尝到探索、实验的乐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为总结氧气的化学性质,我设计了学生讨论的教学环节,物质在空气、氧气中燃烧的现象的比较,让学生分组讨论,有学生代表概括得出结论:
(1)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在点燃或加热条件下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反应,同时放出大量的热。(2)氧气具有氧化性。
最后,通过对木炭、硫磺、铁丝与氧气反应文字表达式的对比分析,让学生归纳出化合反应定义与特征:多变一,它是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之一。要有氧参加的反应就是氧化反应。通过列表格的形式,使学生从逻辑上分清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的联系与区别。
3、氧气的用途
从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根据自己生活经验和所查阅的资料,谈一谈氧气有哪些用途?学生通过讨论从而得出结论:
平常呼吸: 缺氧条件下供氧:登山,潜水,宇航或高空飞行 氧气强化呼吸:急救危重病人平常燃烧:(利用空气中的氧气)
强化燃烧:冶炼钢铁,焊接或切割金属,支持并加速火箭燃烧。通过以
上的学习,使学生懂得: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用途又体现性质的辨证关系。
说课吧http:///awfijuf
(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采用口诀的形式小结出所学的内容,学生复习起来活泼流畅,在愉悦的氛围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了学习质量,培养并保持了学习化学的兴趣。
氧气无色又无味,液固淡蓝微溶水;
生来活泼又好动,氧化反应有魅力; 咱与木炭能化合,生成二氧化碳气; 铁丝与我来点燃,火星四射多美丽; 硫粉与咱共燃烧,蓝紫火焰好神气; 咱和蜡烛来点燃,化为水和碳酸气。我的用途多又广,支持燃烧供呼吸; 我是人类的好朋友,造福人类见功绩。
第一句概括总结了氧气的物理性质,后两句概括总结了氧气的用途,中间五句形象得概括了氧气的化学性质。
(四)、知识竞赛:
对于这节课教学效果的检测我采用知识竞赛的方式进行,将学生划分为四个学习小组,对检测题进行抢答,答对加分,答错扣分。在抢答中各组分数有升有降,但经过组内同学间的齐心协力,必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在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团体精神。选择题:
1.对氧气物理性质的叙述正确的是()A.易溶于水 B.在-183℃变为淡蓝色液体
C.在-218℃时变为白色固体 D.标准状况下密度比空气略小 2.下列物质在氧气里燃烧,能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的是()A.硫 B.铁丝 C.木炭 D.红磷
3.下列物质分别与氧气作用,生成物为固体的是()A.木炭 B.硫黄 C.铁丝 D.蜡烛
4.下列物质在氧气中燃烧,产生黑色固体物质的是()A.红磷 B.镁带 C.铁丝 D.木炭 填空题
1.氧气在通常状况下是一种______颜色,______气味的气体。它______溶解于水,密度比空气______。
2.一种暗红色固体,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放出大量的热,同时生成浓厚白烟。这种
说课吧http:///awfijuf 暗红色固体的名称是_____。写出该反应的文字表示式。
3.硫在空气里燃烧发出______火焰,在氧气里燃烧发出______火焰,生成一种叫______的有______气味的气体。
4.做铁丝在氧气里燃烧实验时,盛放氧气的集气瓶里预先放入______或______,原因是______。
简答题
1、在医院给病人输氧的钢瓶为什么涂成天蓝色?
2、在什么情况下的反应既是氧化反应又是化合反应 ?
3、生命活动离不开氧气,请你说出自然界中氧气的来源?
4、鱼儿在水中自由的生活,为什么当快要下雨时都会浮到水面上?
(五)、质疑释疑:
最后留5分钟,安排质疑答疑活动,即由学生结合新知识,联系生活实际对老师提出问题,由老师当堂解答。通过质疑释疑,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的探索精神。
(六)、板书设计: 课题2氧气
一、物理性质
1、通常状况下,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2、密度比空气略大
3、不易溶解于水
二、化学性质:氧气具有氧化性,是常用的氧化剂 反应物 木条跟氧气 硫磺跟氧气 铁丝跟氧气
氧化反应: 物质与氧发生的反应。
化合反应: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供给呼吸 医疗 航空 登山、潜水
三、氧气的用途支持燃烧 气割、气焊 炼钢 宇航
7.说课初中化学 篇七
关键词:精品课程,评价指标,药学专业《有机化学》课程,说课设计
一、引言
说课作为一种教学研究活动, 在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工程、人才培养工作评估中得到广泛应用。说课活动融培训、评价和教学管理功能于一体, 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改善了教学评价体制, 提升了教学管理水平, 促进了课程建设[1]。
课程说课与课程建设密切相关, 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 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课程说课是人才培养工作评估中的重要考察内容。人才培养工作评估中的课程说课是围绕课程设置理念、教学内容选择依据、教学组织安排、教学方法选择、教学资源配置、教学效果、课程特色和改革思路等方面进行[2], 以介绍过去的工作为主要内容。
精品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要工作有:规划的制定、教学队伍的建设、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确定、教学方法和手段的使用、教材的建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设计、激励和评价机制的建立[3]。参照国家精品课程申报指南中有关课程评审指标[4], 并结合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说课项目评分要求[5], 可以将课程说课分为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队伍、实践条件、教学效果, 以及建设方向等进行展开, 将课程说课服务于精品课程的建设, 为说课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下面以药学专业的《有机化学》课程为例, 介绍基于精品课程评价指标的课程说课设计方法。
二、课程说课设计
1. 课程设置
《有机化学》课程设置主要阐明课程定位和课程设计。课程定位包括课程性质及与专业核心课程的关联。课程设计要指出教学的目的要求、掌握知识程度和范围。
《有机化学》是研究有机化合物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应用的一门自然科学, 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也是其他许多专业的必修课。
药学专业的《有机化学》课程与药学密切相关。药物是用于治疗、预防和诊断疾病所用化学物质的总称, 许多药都是合成的, 合成的基础就是有机化学。许多药的作用机理也是通过有机化学来阐明, 新药的设计改进更是用有机化学理论作为指导。所以, 《有机化学》课程是药学专业主干课程的基础, 可用示意图表示 (见图1) 。
课程设计理念可结合人才培养要求来描述。对应用型技术人才要以“有用、实用、够用”为度, 以实现“立足基础、服务专业、注重技能、教书育人”的目标。对《有机化学》课程的具体要求有:重点掌握有机化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基本了解本课程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在药学领域的具体应用及其新进展;奠定后续课程的学习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
课程设计要有新思路。对《有机化学》课程的设计思路有:一是课程体系以成熟的有机化学知识为框架体系, 体现知识的整体性, 内容简洁实用;二是围绕高职培养目标, 坚持“贴近岗位、服务专业”原则, 积极与专业教师沟通, 了解专业课程的需求。
2. 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要阐述教学内容的选取、组织和表现形式。内容的选取要体现针对性和适用性;教学的组织与安排要有序合理, 具有可操作性。
《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内容的选取应根据药学专业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要求, 行业专家对药学专业的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的分析, 整合优化有机化学的教学内容, 确立有机化学课程内容服务于核心课程、岗位技能的思想 (见图2) 。
课程的教学组织通常分为理论和实践两个环节, 两者穿插进行。对《有机化学》课程, 其理论教学内容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有机物基本结构, 包括有机物分子结构基础、烃、杂环化合物、立体化学。要求清晰掌握基本概念, 并能运用于分析药物基本结构问题。第二部分为有机物的性质, 包括碳碳双键、碳碳三键、羟基、羰基、羧基、酯键、酰胺键等官能团的性质, 要求掌握基本药物官能团性质和合成简单药物的初步知识。第三部分为有机物大分子, 包括脂、糖、蛋白质、萜类和甾体化合物, 要求了解一些重要天然药物化合物的基本知识。《有机化学》的实践教学内容以官能团性质验证、常数测定和有机物合成为主要内容。根据专业课程体系的要求确定授课学时、实验学时和开设学期。分配比例可通过示意图表示。
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主要为教材及相关参考资料。《有机化学》课程的教材比较多, 说课时应说明选用教材和参考资料的理由, 指出所选教材的特点, 如果采用自有教材更能体现适用性和规范性。
3.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与手段应阐述针对不同教学内容所选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并给出考核方式。职业学校常用的教学方法有:案例教学法、模拟教学法、演示教学法、参观教学法、练习教学法、实验教学法、项目教学法, 等等[6]。对《有机化学》基础课程可突出演示和实验教学法。在性质教学中穿插一些课堂演示实验及虚拟演示实验 (如醇的氧化演示实验、醛的银镜反应) , 丰富的化学现象会激起学生强烈的兴趣, 引领学生探究化学反应的奥秘。
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例如采用讲解—接受—启发的方式, 用于基本理论教学;采用自学—讨论—归纳方式, 用于主要用于有机物的应用;采用课件演示—实物模型—一体化方式, 用于有机物性质展示等。
在进行有机化学实验时, 还可采用任务驱动方式, 可将实验任务分为几个子任务来逐项完成, 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例如在乙酸乙酯的制备实验中, 将任务分解为:1.装配出简单的合成装置;2.通过简单的合成装置制备出乙酸乙酯;3.计算出产率。采用任务驱动方式为专业实验奠定了基础, 因为无论是药物的合成, 还是药物的分离提纯, 都要求学生能够熟练地装配出合成装置, 正确地计算出产率。
课程的教学手段可重点阐述现代教育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的运用、解难手段。《有机化学》课程除了制作普通PPT课件外, 可运用软件工具制作乙烯结构、对映异构、分子间氢键等三维图片和动画, 以及实验录像。利用学校的网络教学资源和硬件环境, 共享教师的教学资源。
解难手段如通过分层次教学、开设习题课、开设化学选修课、一对一的辅导、举办助学讲座等解难手段, 解决教学难点和疑点。
总之采用的教学方法与手段要“对症下药”。对基础课程, 要找出课程知识与专业知识的关系, 实现与专业知识点的“对对碰”。例如:药物中苯氧乙酸类的调血脂药、喹诺酮类抗菌类药物含有醛、酮、羧酸、酯、胺等物质;镇痛类药物 (吗啡及其衍生物) 、中枢兴奋药物 (黄嘌呤类、酰胺类) 、抗代谢类药物 (嘧啶类、嘌呤类) 与生物碱、杂环化合物密切相关等。
课程的考核方式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期中考试、期末考试、实践考核成绩与平时成绩所占比例要恰当。
4. 教学队伍
教学队伍主要介绍主讲教师、教学队伍结构。其中教师队伍结构包括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和学缘结构。学缘结构是指教师终学历的毕业学校的构成状态, 希望教师队伍的学缘结构能“杂”些, 尽量避免“近亲繁殖”。
说课应强调教学团队知识结构优良, 年龄结构合理, 学缘结构优越。列出教师积极参与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的统计情况, 给出教学效果和整体水平较高、为人师表, 工作负责、团结协作、开拓进取的例证。
5. 实践条件
说课时应列出实验室和实验设备数量和实验开出率, 强调配备的设备和实验室布点合理, 功能明确, 能保证每一位学生独立进行实验。还可介绍创造条件, 改善实践环境的内容。《有机化学》课程作为传统基础课, 校内实训条件比较统一规范, 有条件时, 应给出如何减少化学废液的处理方法, 在学生中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
自行编写实验讲义, 对学生实验指导性强, 教学效果会更好。建立开放实验室制度, 是提高设备利用率, 加强实践能力培养的好措施, 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操作技能训练, 满足学生的学习实践需要。为保障实验安全, 应建立实验室教师值班制度。另外, 定期开展操作竞赛活动, 可以促进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
6. 教学效果
课程的教学效果评价要有制度的保障。评价过通过督导、学生的意见, 以及学生的成绩分布来反映。《有机化学》作为基础课程, 社会评价则可通过专业课程老师及高年级学生的反馈来说明。评价的内容包括学生对教学内容、教学态度、教学形式的满意度, 评价的形式有评分和评语。另外, 历年学生的成绩分布情况也能反映课程的教学效果。
为体现“立足基础、服务专业”的目标, 教学效果最好能由专业老师结合学生专业课程的学习情况给出反馈意见。教学效果的评价要中肯、实事求是、让数据说话, 不要自卖自夸, 要体现有反馈矫正的措施。
7. 建设方向
针对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热点等, 提出课程改革目标与思路。对于作为精品课程建设的准备工作, 应强调介绍课程的建设方向。应结合实际情况, 提出课程建设的改进方向。例如, 按精品课程要求, 需要建设《有机化学》课程教学网站, 实现网络资源共享, 包括课程标准、教学课件、电子教案教材、授课录像等教学资源均要上网;并建立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新机制, 使之成为一项固定的教学环节。在课程实验中, 要完善操作技能考试, 建立示范性的有机化学实验室。
三、结语
课程说课的设计定位有多种, 一是基于精品课程申报指南中有关课程评审指标来展开, 重点是分析现状、服务未来;二是基于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说课项目评分要求来展开, 重点是总结过去、展示成果;三是基于同行相互交流, 切磋教艺, 重点是进行专业指导, 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有机化学》课程作为基础课程, 说课设计的重点与专业课程说课会有所不同。例如作为传统基础课, 它对教师的“双师”结构、专兼职比例并没有特别的要求。但在参加教学改革项目、发表论文、获得的表彰/奖励应作重点介绍。《有机化学》课程的校内实训条件和校外实习环境可通过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来弥补。教学模式中的建立虚拟社会、虚拟企业、虚拟车间、虚拟项目等仿真教学环境在《有机化学》课程并不合适, 但可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来表示分子结构。《有机化学》课程的校外实习环境的建设与利用没有特别要求, 但可通过开放实验室来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课程对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或专业技能水平证书获取要求, 可通过开展操作竞赛活动, 颁发技能竞赛获来体现。专业课程以服务行业为目标, 而基础课程应以服务专业课程为目标。
课程说课是一项阐述课程教什么、怎样教及其教学依据的活动, 要突出课程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也要交代存在的问题, 提出改进和建设的思路。课程说课本身也是一次展示教师艺术才华的机会, 教师的仪表大方, 表达流畅、反应敏捷、答辩得体, 运用多媒体课件条理清晰、重点突出, 这些都会带来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戴世明, 刘洋, 王慨.高职院校开展说课活动的意义和策略[J].职业教育研究, 2010, 5:132.
[2]周龙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中说课内容及评价标准[J].职业技术教育, 2010, 31, (2) :69-71.
[3]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Z].教高[2003]1号.
[4]教育部.国家精品课程申报指南 (2010) [EB/OL].http://www.jsjyt.gov.cn/UserFiles/File/20100222143408000.doc, 2010-2-21.
[5]周龙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中说课内容及评价标准[J].职业技术教育, 2010, 31, (2) :69-71.
8.说课初中化学 篇八
关键词:说课;新课程;教材;理论分析
文章编号:1005-6629(2008)01-0049-04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说课源于我国教育界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期即存在的“集体备课制”——先由同学科的教师独立备课,然后推举一位教师组内中心发言,讲述教学目的、教学重点难点、教学步骤、板书设计以及作业布置等,在此基础上,教师间互相交流,修改充实教学设计。进入八十年代中期,“说课”这一教研形式因其在提升教师理论素养、发展实践能力方面具有的独特作用而得到广泛应用,其形式、结构、内容也逐渐系统化。现在,“说课”实指教师在备课的基础上,向同行就某一节课、一个单元或一个知识点,以讲述的方式系统地阐述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难点重点、教学程序、板书设计以及其中意蕴的理论依据及个体创造等。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置原有的教育教学理论、教师的专业化生存方式于巨大变革之中,教师如何以现有的说课形式体现出自身理论素养与教学能力显得更为迫切。本文以《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中体现的理念,探讨如何在说课中体现新课程的观念,从而更好地发挥说课的功能。
1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是指对教学内容所处的知识系统作出的系统分析。通过分析本部分内容在化学课程中所处的地位、学生已有知识结构及预期的变化说明教材的作用与意义;通过分析课程标准关于教学的具体要求说明本课的教学目标;通过分析学生已有知识基础确立教学重点与难点并阐述相应的教学解决方案。
1.1教材的作用与地位
教材是一定学科知识与课程观念的物化形式,新课程提出的“一纲多本”凸显了本部分说课内容的多样性。即使面对相同教材,不同教师也会有不同的解读方式,而这一多样性正是听者的兴趣所在。分析教材应立足于课程理论层面上对教材内容具有的多重价值进行全面说明,而不仅仅局限于教材知识点之间的前后联系。
纵观历史,课程组织取向主要有以学科逻辑为依据、围绕学科结构组织的学科取向;以学生心理逻辑为依据、围绕学生兴趣和发展组织的学生个人取向;以适应或改进社会生活为依据、围绕社会主要问题组织的社会取向。每一次重大课程变革均以谋求三种课程组织在更高层次上的统一为目的,面对新的课程标准与教材,从教学内容所具有的学科结构意义、学生个体发展的意义以及社会意义三方面分析教材的作用,以新旧教材对比的形式分析教学内容在教材中的承启地位以及内隐的教育教学观念变更,无疑会显示出教师对教材的实质性把握。
“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教材分析:
作为国际单位制中七个基本单位之一,“物质的量”起着联系微观与宏观物质世界的重要作用。对刚刚进入高中阶段的学生而言,从初中阶段对分子、原子等微粒的定性认识上升为借助物质的量这一工具,从量的层次上理解、分析宏观与微观概念并加以运用,既是学生认识不断深化的必然路径,也是学生思维方式从以感性认识为主向以逻辑思维为主转向的具体表现,更是学生将来学习其他相关概念、进行化学计算以及相关实验的基础,故历次高中化学教材均将物质的量列为重要内容并要求在刚刚接触高中化学课程时就进行学习。新教材将原本独立为一章的这一部分内容并入“从化学到实验”,并不是降低了这部分内容的重要性,而是进一步强调了“物质的量”作为高中化学的基础性、工具性价值。这就要求教师不能采用以往的从内涵到外延的概念学习方式,而应淡化这一概念的抽象表征意义,突出其作为化学学科的基础工具作用和方法论上的意义。
1.2教学目标的确立与依据
教学目标具体体现了教学设计预期的教育价值。新课程标准中教学目标较之过去教学大纲更多地体现出精确性、具体性、可操作性的行为目标特点,具体表现为:
第一、教学目标是教育目标的下位概念。教育目标是基于经验、哲学观、意识形态或社会政治需要的一般教育宗旨或原则,在课程与教学领域体现为一般性的、规范性的指导方针。《课程标准》中这部分内容以“课程的基本理念”出现,如“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1], 这种模糊的表达方式无疑对教学设计并不具备现实性意义。
第二、教学目标具有多维度、多层级的结构。以往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分类方式尽管注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但这种简单的目标罗列形式渐渐显露出明显的不足。首先表现在维度本身的缺失,如《化学教学大纲(2002)》中对“方法”的描述“引导学生学习科学方法”,远远不足以体现这一维度在高中化学课程中的重要性,《课程标准》中则以信息加工为例列出涉及的常用方法,对教师的课程实践具有直接的指导作用。其次将知识、能力、情感同时作为目标维度提出,无视它们之间的层级关系,似乎每一目标都能自主生成,这就使得许多教学目标的提出具有相当的随意性。《课程标准》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课程目标的提出试图建立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的对应关系,要求将预期的“方法”、“情感”目标建立在特定的知识获得、过程体验之上。
第三、教学目标以学生具体的、外显的行为加以描述这样制定的教学目标便于操作,能够客观地交流与评价。《课程标准》以行为动词的给出明确提出这一要求,从而避免了模棱两可的、可随意解释的陈述语言。
“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从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的概念形成过程中,理解它们提出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能解释物质的量、物质的微粒数、物质的质量、摩尔质量之间的关系,能进行基本计算;
过程与方法:通过从已有相似概念的迁移形成物质的量概念,在这一过程中,初步表现出演绎能力、逻辑推理能力以及用相关知识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多种问题解决的活动中,体会到化学微观表征的重要意义并在获得成功的过程中树立学习的信心与兴趣。
1.3 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
教学重点是在教材体系中联贯全局,体现出基础性、广泛性、发展性的内容,他对学生认知结构的建立起着核心作用,并对进一步学习起着重要促进作用。教学难点是学生已有认知水平与教学目标间现有矛盾造成差距的分化点。教学重点的确立受制于课程目标,应从教学内容具备的学科与教材意义、学生的发展角度分析本课教学应着重解决的问题及其依据和解决途径;教学难点的确定更多在于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心理倾向或教学内容本身特点等因素分析。说课过程中教学重点与难点的分析目的还在于突出说课本身的特点,因为任何教学设计都是围绕重点内容的解决、难点问题的突破而展开的,它集中体现了教师个体的教学智慧,也是同行关注的焦点。
2 教法与学法分析
【说课初中化学】推荐阅读:
初中化学氧气说课稿12-02
初中化学空气说课课件08-21
初中化学走进化学世界10-18
初中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08-08
初中化学定律11-26
初中化学听课心得06-25
初中化学学科介绍06-28
初中化学重点概念09-11
初中化学微课10-11
初中化学专题总结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