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物与环境》教学策略的探讨(共15篇)
1.基于《生物与环境》教学策略的探讨 篇一
渗于其内,寓于其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探讨
环境与发展,是当今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随着我国经济和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在中学生中进行环境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势在必行。那么,如何在生物教学过程中进行环境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呢?我认为以现行中学生物教材为基础,按照“渗于其内,寓于其中”的教学方法,把环境保护意识、环境科学基础知识、环境保护技术基础知识有机地渗透到生物教学过程中,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环保内容和切入点中学生的环境意识是其对环境问题的感觉思维与各种心理过程的总和。中学生的环境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属于环境科学的基础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而不是培养环境保护方面的专业人才。其目的是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的渗透,帮助学生认识环境,明确环境与发展的辩证关系,了解环境和环境保护的`基础知识,树立环境思想,培养学生自觉参与环境保护的好习惯。要达到这一目的,我们必须根据学生的年龄、已有的知识和各方面的能力,在不同层次上进行渗透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力求做到环境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系统化、序列化。
如初一年级以植物学为基础,进行热爱环境、关心环境的主题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初二年级以生态学基本观点为主要内容,初步进行科学环境观、资源观、人口观的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初三年级可结合生理卫生课,了解环境污染的生物因素,进行环境卫生防护、防治污染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高中生物教学可从微观、宏观两方面认识生命的共性、本质出发,阐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逐步进行生态平衡、保护自然资源的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现行的中学生物教材,在许多章节都有直接或间接的环境保护知识。如植物学中,根系在土壤中的分布涉及水土保持、光合作用涉及绿色植物对人类生存的意义、苔藓植物是监测空气污染的指示植物等;在动物学中,蚯蚓对人类的益处、鱼类资源的保护、青蛙的捕食、益鸟的保护等都与环境保护有关。高中《生物》中的第七章“生物与环境”更是着重对生态学较为细致的论述。这些都是环境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的得力渗透点。在教学过程中,要认真挖掘教材,在不同层次和不同深度上列出环境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的渗透点,并在教学计划和教案中得到反映。通过以上切入点,结合不同的环境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内容,适时地在教学过程中加以渗透。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的兴趣,同时也增强了他们的环保意识。
渗透环境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的途径和方法
1.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结合教材中介绍或涉及到的环境保护内容,将环境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寓于课堂教学之中,这样才能在长期潜移默化中达到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的目的。例如,讲森林在保护改善环境中的作用时,要突出生态效益的概念。可给学生列出这样一组数据:1株50年龄的树木,1年产生的氧气价值3.2万美元,吸收有毒气体、防止大气污染价值3.25万美元,涵养水源价值3.75万美元,各种生态效益达19.695万美元,而该树被砍伐后的木材价值却只有几千元,进而介绍我国森林覆盖率仅12.7%,远远低于国际标准30%的要求。而毁林速度却处于世界前列,联系我国今年长江全流域性的特大洪水灾害,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长江上游近年来掠
[1] [2] [3]
2.基于《生物与环境》教学策略的探讨 篇二
关键词:信息技术环境,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策略
生物学是一门自然科学, 主要以实验为基础, 高中生物的学习尤其需要实验。可是, 实验教学一直在生物教学中处于从属地位, 一直被看做是理论教学的补充, 实验教学成为学生学习生物最欠缺的方面。学生实验能力低主要表现在学生动手能力不强, 不了解实验的目的以及不熟悉实验操作步骤, 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生物教学的改革和发展。因此, 改善生物实验教学现状, 增强学生的动手意识, 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成为当前形势下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改善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必要性以及理论依据
1. 改善生物实验教学的必要性
生物学学科的自身特点决定了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将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 所以改善生物实验教学非常有必要。
生物实验为学生提供认知的学习情境,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生物实验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 比如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等;生物实验还能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以及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的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因此, 生物教师必须更新教育理念, 提高生物实验教学效果, 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 全面推进和实施素质教育, 培养创造型人才。
2. 心理学中的建构主义理论是优化生物实验教学的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 学习的过程就是对事物的建构过程, 认识是在主客体不断相互作用中, 以已经获得的知识为基础逐渐建构起来的。建构主义的主要特征是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强调学习者对知识的建构不能脱离开一定的情境, 如果没有一定的情境将会影响学习者对知识的建构。学习者只有在真实的情境中, 或者说只有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才能获取经验, 建构新的认知结构。所以说, 生物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激发学生建构知识的积极性, 使学生通过操作实验达到更新知识的目的。
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改善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策略
现代信息技术中的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在生物实验教学中已经开始出现使用现代信息技术, 这对提高生物实验教学的教学效果起了很大作用。
1. 利用多媒体技术改善高中生物实验教学
根据心理学中的建构主义理论, 学习者只有在一定的真实情境下才能提高学习效果, 而多媒体技术能为学生提供形象直观的学习环境, 能从声音、图像、文字等不同方面刺激学生的感觉器官, 所以, 如果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实验教学, 会取得很好地教学效果。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提供生动活泼的实验情境。高中学生要做好生物实验, 必须要有目的地观察实验中的每一个步骤。生物教师如果将多媒体技术利用在试验中, 就会为学生创造出身临其境的场景, 从不同方面刺激学生感官, 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新知识, 引导学生认真、仔细地探究实验过程。比如在学习DNA分子双螺旋结构这节内容时, 教师就可以把天津“大麻花”的图片通过Powerpoint展示给学生, 把抽象的难于理解的生物概念转化为同学生实际生活联系紧密的事物, 使学生加深对DNA结构的印象, 有利于新知识的建构。
(2) 利用多媒体技术使学生更清楚地了解实验内容。新课标强调学生学习生物要以生物实验为中心, 通过实验学习理论知识。所以, 学生更清楚地了解实验内容是学好理论知识的基础, 而多媒体技术能辅助学生学习实验内容。比如, 在观察细胞有丝分裂这节内容时, 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实验目的以及原理都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清晰地展示给学生, 使学生更清楚地了解细胞有丝分裂的全过程。这样, 在接下来的试验中, 学生就能避免盲目实验, 提高实验效果。
(3) 多媒体技术可以模拟微观的、实验过程速度非常快或者试验速度缓慢的实验。高中生物中的好多实验属于微观实验, 根本没有办法通过实验仪器来体现;一些实验的反应速度过快, 稍纵即逝, 学生无法感知;还有一些像种子发芽之类的实验, 反应速度超慢, 学生也不容易现场感知。把多媒体技术用在实验教学中, 能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教师可以利用Flash动画把复杂的、无法通过仪器展示的实验转变成可以控制反应时间的演示实验。比如, 在学习基因指导蛋白质合成这一节内容时, 教师就可以通过动画的形式把DNA复制、转录、翻译的过程一一展示给学生。这节内容本来非常难于理解, 通过使用多媒体技术, 变得形象直观, 使学生一目了然。
2. 利用网络技术改善高中生物实验教学
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 不仅仅方便人们的生活, 还能够用于高中生物实验教学。比如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实验资料和实验方案, 并加以改进, 设计出自己的实验方法。网络技术还可以为学生搭建发表实验方案的平台, 学生可以通过平台, 把自己的方案比较、交流, 教师也可以通过平台对学生的实验设计提出指导。
3.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善高中生物实验管理
我国的很多中学都采用人工管理方法进行实验管理, 这种方法效率低, 浪费人力, 还非常容易出错, 不容易查询。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就能有效解决上述问题。比如, 可以把信息化设备管理系统用于实验管理, 这样的系统方便管理, 能够快速查询设备使用情况, 能节省人力。同时, 如果将这样的系统用于实验管理, 实验中的各项数据都能够以表格的形式一一体现, 使实验数据清晰明了。
3.基于《生物与环境》教学策略的探讨 篇三
【关键词】网络环境;课堂教学;教学策略
站在信息化教学与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点上,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对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进行了思考,在科学技术的进步,使计算机网络教育得到了迅速发展。同传统教育相比,计算机网络教育更有利于优化教学过程、教师授课和学生学习,弥补了传统教育中媒体的不足,丰富了教育技术的内涵,为课堂教学带来了蓬勃的生机。在仍然以“班级授课制”为主要教学组织形式的情况下,如何在课堂这个主体空间内,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培养学生的能力素质,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轻松得学到更多的知识和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这是所有教学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十分重视的事情,也是深化教育改革的需要,本文就此问题做一探讨,以期同仁的关注。
一、实施网络课堂教学的策略
网络课堂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它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以现代教育技术为依托。教师怎样才能在新的教学模式下完成指定的教学任务,笔者认为必须努力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树立网络课堂教学的新理念
网络课堂教学模式体现了现代教学思想理念的教学方法、现代教学媒体的运用以及教学各要素之间的结构形式。其特点是:
1.先进的媒体技术。网络化的课堂教学方式,教师除具备传统课堂模式下的教学能力外,还必须具备熟练的掌握以计算机、网络为主要媒体的现代教育技术,使用相关软件制作教学需要的各种电子课件以及网络传播知识的能力。
2.复合化的教学环境。网络化的课堂教学不仅包含网络学习资源,也包含文字教材学习资源;知识传授包括网络的传授方式,也包含口传耳听的方式;媒体有计算机、网络,也有录音、录像、幻灯、投影等,这一切使网络课堂环境复合化,丰富了教学内容。
3.教师角色的变化。在网络课堂教学中,教师主要依靠计算机网络技术传授信息知识,传统的口传面授只是少量的。教师必须树立新的教学理念,掌握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以适应新的教学方式。
(二)提高实施网络课堂教学的能力
1.在网络环境下进行课堂教学,教师必须具备熟练掌握并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据调查及有关材料表明,目前大部分教师不能适应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需要,网络信息时代的教师,如果不能熟练的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技能及现代教育理论与方法,就不是一个合格的教师。
2.教学设计的能力。网络课堂教学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作基础,指导着教学的实践活动,使教学内容更加广泛、丰富,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表现了许多新的特征,比如:体现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精神。
3.用先进的方法、手段进行施教的能力。由于网络课堂教学参与了现代教学媒体,所以不像传统的课堂教学那样只需单纯讲授能力和答疑能力,而是强调多媒体网络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教学情境的创设、各学科的相互整合及对学生社会适应性和创造性的培养。
4.终身学习能力。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技术发展缓慢,“一次学习,终身受用不尽”有其存在的道理,但是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各种知识的折旧和淘汰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教师必须通过各种途径,坚持始终如一的学习,不断地在自己头脑中建构新的科学理论知识,提高职业的适应能力。
(三)培养学生网络课堂学习技能
在网络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利用计算机网络等现代教学媒体传授知识,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新的教学环境要求学生具备新的学习技能。
首先,学生必须具有一定的科学基础知识和现代教育媒体的使用技能。
其次,教育信息的获取技能。这种技能主要包括:网上信息查询和检索的技能,以及远程登录、信息浏览、下载、整合使用等技能。
再次,教育信息加工处理技能。网络课堂教学,除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外,还安排学生上网获取有关信息,将获取的网上知识通过电子文挡、电子幻灯等制作技术进行整合、处理,以利再用。
二、在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的思考
(一)在网络课堂教学中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网络课堂教学中,教师虽然不再系统的教授教学内容,但是教学时间的安排,教学内容的设计,知识的传授等教学的各个环节都由教师导航控制。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仍然起主导作用。
(二)注意网络课堂教学负面效应对学生的影响 网络课堂教学将计算机网络技术引进了课堂。网络教学属于开放性的教育,能实现资源共享,为学生的学习和研究提供了方便,所起的积极作用是不可估量的。但是人们也可以利用网络媒体的远程传递功能传输不健康或反动的信息,进行污染学生和反宣传,把学生引向歧途。教师在网络学习辅导时,对于起负面作用的信息要严格控制,及时纠正,并对其正确引导。
(三)注意发挥传统课堂教学的特点 建国以来,课堂教学一直是教学的重要组织形式,在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其主要特点是: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有利于教学的组织管理和教学过程的调控,特别是在课堂教学环境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人际交流等对学生的成长所起的作用远远超过了课堂本身。计算机网络虽然呈现很强的教学优势,但是毕竟是教学媒体,属于教学工具的范畴。计算机网络教学也有它的局限性。所以在使用计算机网络进行教学的同时,还要注意发挥传统教学的特点。
三、网络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价
网络课堂教学由于现代教育媒体的应用,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变化,如何评价“教”和“学”的效果,是实现优化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要积极推进网络课堂教学就必须有一个新的教学评价方式与标准。在传统的教学评价体系中,一般情况下是通过学生的学习状况来审查、评价教师确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是否得当。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的,提倡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在一定的教学环境中认知、体验知识。一堂课结束后,第一要看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理解效果如何。第二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否从“教”的出发点改变成有利于学生“学”的出发点,是否能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对学生学习进行监测、管理;制定的教学计划、教学方法是否有针对性、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等。
网络课堂教学是新型的教学形式,整合了传统的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是在科技迅速发展的条件下课堂教学改革的重大突破。它融合了两种教学模式的优点,创设了新的教学环境,给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主动参与提供了保证,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真正达到了因材施教和个性发展的目的,为教学改革带来了无限的希望。
参考文献:
[1]何克抗、李克东等《主导一主体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电化教育研究2014.2。
4.生物与环境的教学反思 篇四
1.语言表达能力
对于我这种新手而言,为了上好一节课还是要提前先打好草稿,如何去讲解表达知识点,如何用语言引导学生去思考问题,语言表达能力至关重要。一个老师表达不清楚,学生也听不懂,整个知识点都会一头雾水。语言表达出现了错误,学生也会起哄。因为心情比较紧张,所以导致上课的时候有一处的确是出现了语言表达的错误,学生也一听就出来了,让我觉得非常不好意思。在往后的日子里,的确需要摆正自己的心态,学会从容面对这么多老师来听课的场面,更要加强文字表达艺术。
2.时间利用能力
在上完该节内容的时候,还有剩下一点时间,我便让学生去做练习。有老师就建议我,剩下的时间可以让学生再把课堂总结读一下,我觉得这也是非常好的措施,在总结的时候也是用几分钟回顾一下一节课的内容,对知识点的记忆的确是不够深刻,让学生齐读一下总结,可以让每个人都开口去读,不多不少都能进入一些学生的脑海里面,而有一些上课容易走神的同学,也能在同学们齐读的时候,那些知识也不知不觉跑进耳朵里。所以我觉得在上课时候剩下一点时间,可以更加高效地利用好这一点时间,让学生得益更多。
3.课堂控制能力
这节课为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我采用了小组竞赛制,学生在课堂中答对一题加一分,答错一题扣一分,得分最高的小组还会有小惊喜。在这节课上我看到了学生前所未有的积极性,课堂下一个个踊跃举手的同学让我非常的欣慰。也是因为同学们举手得太积极了,所以课堂出现了一点点骚动,尽管我说安静他们也很快安静了下来,但是在课堂上控制学生的能力还要继续加强,否则就很有可能影响到我上课的内容。黄主任也建议我在让学生做练习的时候,尽量空出一点时间让一些反应慢的学生能够有时间去思考。主任说得非常对,如果连续提问,一些学生还没做第二道题的时候我已经提问了第二道题回答的同学,那其他没做的同学就会失去做练习的兴趣,真是一个很有帮助的建议。
4.学生作业的反馈
在上完课之后,我批改了两个班的对应练习。从中发现了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也是学生对我的课堂的一种反馈,它会告诉我,我的上课方式还存在什么问题,学生为什么没有掌握好这些知识。例如这节课有涉及到“温室效应”由二氧化碳引起,而“酸雨”由二氧化硫等酸性物质引起。有学生在做题的时候会混淆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导致的不同环境问题,所以我觉得我的课堂,还需要反复加强某些知识点,可以使用注意语气去提醒学生,或者在上课过程中多强调几次。还有一些应该讲解到的内容还是有所缺乏,我意识到这是由于我掌握的考点不够多的缘故,以后我备课的时候也会尽可能做多点练习,从练习中发现总结该节考点,并扦插到我的课堂中去。还有就是有些学生甚至连非常基本的知识点都没有掌握,这是因为学生在我的课堂中走神了。也就是说我这节课还并不足以去吸引学生,提起他们的兴趣,我应该在上课的时候除了上好我的课,还要去多点关注那些上课走神的学生。
这节汇报课因为学生的积极配合,上得也是比较顺利,但是自己的确还有很多问题需要去改正,希望以后能不断从其他老师给我的建议里面完善和提升自己,打造更好地生物课堂。
5.基于《生物与环境》教学策略的探讨 篇五
秦志兴
【摘要】本文基于新课标与教学改革发展的趋势,探讨在高中生物课堂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以科学素材为媒介,构建学生的生命观念;以科学论证为导向,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以合作探究为载体,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以情境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关键词】核心素养 高中生物 课程标准
最新生物课程标准指出:高中阶段的生物课程既要让学生理解基础的生物学知识,又要让学生领悟生物科学家在研究过程中所持有的观点以及解决问题的技巧和方法。因此,学科教学不应仅仅为了获得学科的若干知识、技能和能力,而应同时指向学生的价值观、思维方式、思想情感等素养的培养与提高。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紧密联系教学过程,通过不同形式的教学活动将知识转化为智慧,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高中阶段的生物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社会责任等。基于课标与教学发展的趋势,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与思考,粗浅探讨在高中生物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以科学素材为媒介,构建学生的生命观念
生物学中的生命观念是指对观察到的生命现象及相互关系或特性进行解释后的抽象,是经过实证后的想法或观点,有助于理解或解释较大范围的相关事件和现象的意识、观念和思想方法。学生应在较好理解生物学概念性知识的基础上形成生命观念,如结构与功能观、进化与适应观、物质与能量观等,并能用生命观念认识生命世界、解释生命现象。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充分挖掘和利用科学素材,为学生呈现生动的生命世界和生命现象,构建学生的生命观念。
例如:本人在教学《生物的生殖——减数分裂》时,这是理解生命如何延续的关键一节,理解了它也就理解了生命孕育的本质,懂得了生命的珍贵,在上这一节课时,教师可以用模拟实验来帮助学生理解生命信息如何传递的。首先教师要选择三对男同学和三对女同学(每对最好体型特征相像的,代表姊妹染色单体),然后每对中抽出一个同学组成一个“精原细胞”,一个男同学和一个女同学背靠背用胳膊勾起来,代表一条同源染色体,男同学代表来自父本的,女同学不代表来自母本的,教师在一旁讲解,当讲到染色体进行复制时,“精原细胞”中的每个同学就寻找事先安排好的“姊妹染色单体”,“姊妹染色体单体”要面对面抱在一起,当教师讲到同源染色本分离并自由组合时,每条“染色体”中的男同学和女同学分开,并分别到不同的“初级精母细胞”内,以示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完成,以后的过程以此类推,采用这种模拟实验的方法,可以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让学生明白生命信息是如何传递的。同时,教师还要在其中作出假设,加入姊妹染色单体在分离时没分开,那么会怎样?这种多了一条染色体或少了一条染色体的细胞会发育成一个健康的个体吗?那么你应该怎么样珍惜自已健康的活泼的生命呢?在生物教学中,教师要积极挖掘科学素材,通过不同的形式构建学生的生命观念,让学生学会认识自我、健康生活。
二、以科学论证为导向,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
生命是一种开放性、生成性的存在,人的思维也具有开放性、生成性的特点。思维一旦模式化、格式化,就不可能有创新,能力发展也就停止了。教师要将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提升到奠基学生能力基础、关乎学生人生长远发展的高度。在生物教学中结合合适的内容设置科学论证的过程和学习环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
例如,本人在教学《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一课时,在导入环节提出了“在以前的农村,重男轻女的现象很严重,都认为是母亲决定了生男孩还是生女孩,如果生不出男孩,女人的地位会很低贱”的民间观点,并询问学生是否认同这样的观点。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安排了三个环节对此观点进行了求证:1.人类的性别是由什么决定的?学生观察学习人类染色体组成图。2.结合学习过的遗传示意图,请学生写出人类性染色体遗传图解。3.请学生结合人类性别染色体遗传图解分析“母亲决定了生男孩还是生女孩”的观点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学生一步步的学习分析过程实则是一个科学论证过程。针对一些与生物学相关的社会议题,教师可以围绕科学论证过程,通过提出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等环节,引导学生在探索中发展科学思维。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领学生崇尚并形成科学思维,能够运用归纳、概括、演绎推理等方法探讨生命现象与规律,审视或论证与生物学相关的社会议题,这是培养学生科学理性思维的主要途径,也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内容。
三、以合作探究为载体,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生物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领悟科学研究方法、积极主动获取生物科学知识而进行的各种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与价值观,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例如:本人在教学《酶与ATP》一课教学中,按照座位6人一小组,分组合作讨论以下的问题。资料1:斯帕兰札尼实验。问题1: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问题2:有什么论据支持你的结论?资料2:欧洲酿酒过程中的发酵问题。问题:你可以得到什么启示?资料3:巴斯德通过显微镜观察酵母菌实验。问题1: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问题2:有什么论据支持你的结论?问题3:你对巴斯德的实验有什么质疑吗?资料4:李比希的发酵实验。问题:为什么他们会有不同的结论?过渡:他们的争论被哪位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平息?资料5:毕希纳的实验。问题1:请简要写出毕希纳的研究过程流程图?问题2: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问题3:你认为毕希纳只凭上面的实验能否说明酵母细胞的提取液和活酵母细胞的作用一样呢?你能否通过设计对照实验加以证明?资料6:萨姆纳提取纯酶实验。问题1:研究的是哪种酶,如何确定的?问题2:如何证明脲酶是蛋白质?过渡:萨姆纳历时9年才证明脲酶是蛋白质,并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奖,你认为他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资料7:科学家又相继获得胃蛋白酶,胰蛋白酶等,并证明它们都是蛋白质。问题1: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问题2:有什么质疑?资料8:切赫和奥特曼的发现。问题:说出酶的本质?在学习过程中,小组各成员认真阅读相关材料,进行充分的讨论,并派代表发表小组的见解。老师整个过程给予及时的点评、引导及肯定。其他小组的同学也参与评价和补充。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改变了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增加了学生的学习活力,培养与提高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与团队合作学习能力。
四、以情境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生物学科的社会责任感是指基于生物学的认识参与个人与社会事务的讨论,做出理性解释和判断,尝试解决生产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的担当和能力。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知识内容中蕴含的价值教育内容,可以通过设计情境活动,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在教学《细胞癌变》一课时,本人结合本课教学目标,在导入环节让学生思考:如果让你的生命更持久,你觉得你需要什么?学生想到了健康、习惯、自由、财富等,热情高涨地参与讨论,因为这是与他们生活、理想密切相关的内容。随后,本人通过二战日本广岛被原子弹轰炸的视频。引导学生分析人类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及长期处于强辐射的环境中会有什么危害?。结合导入环节的问题,学生很快体会到了细胞癌变的危害。这个教学过程围绕“学生对生活需求的思考”进行相应的情境设计,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通过自身“体会”有效达成教学目标。这样的教学过程有助于学生规范自己的生活甚至理解生命的意义,进而学会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围绕社会议题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并做出理性解释,辨别迷信和伪科学;积极向学生宣传健康生活、关爱生命和保护环境等相关知识;结合本地资源开展科学实践,引导学生尝试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6.基于《生物与环境》教学策略的探讨 篇六
摘 要:数学函数教学内容抽象性强,大多数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比较困难。教师在教学中可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降低学生学习难度。基于此,文章对信息环境背景下的数学函数教学策略进行研究,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信息化环境;初中数学;函数教学;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8)16-0057-01
函数知识一直是学生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从实际情况来看,大多数学生在函数学习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已经影响到学生学习成绩。而在当今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开始涉及各个领域,其中也包括教育。数学教师在函数教学中可应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函数的兴趣,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一、数学函数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理论依据
1.构建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学习知识不应该是被动地接受,而应该积极主动地接受和学习。因此,学生在函数这节知识的学习过程中,要能够根据自身所掌握的数学知识进行正确理解,并建构起知识体系。在教学中,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参与者。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函数教学,需要教师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作为重要依据,推动学生对相关知识的主动探索。
2.信息化教学设计理论
教师在进行函数教学时,所应用到的信息化教学设计理论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注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并加强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二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做好学生的引导工作;三是在对教学内容进行设计时,要以“任务驱动”和“问题解决”作为函数教学活动设计的主线;四是进行相关信息化教学设计时,要注重合作学习具有的重要作用;五是在课堂教学中,要能够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工作予以足够重视,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3.数学教学理论
在通常情况下,学生在学习知识过程中经常会面临各种问题,而这些问题的存在也是其学习的重要动力。数学教学强调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促进思维的发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利用信息技术来开展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如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等,以此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数学教师在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时,要能够按照新课程标准要求,体现教师所具有的主导作用,与此同时,要充分尊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函数教学,从而提高学生对这节知识的掌握程度。
二、信息化环境下的函数教学策略
1.信息技术在函数概念教学中的策略
众所周知,数学函数概念包括多方面内容,具体有常量、变量、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一次函数和二次函数。在函数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是从相关变量概念入手,逐渐开展后续教学。函数概念是这章的主要知识,所以教师要注重对这节知识的教学。教师可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利用信息技术创设出相应的模拟实验情境,在该情境中,教师要结合学生自身所掌握的知识内容以定义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提问,提问内容要体现一次函数和二次函数比较关键的特征。教师还要能够具有针对性地给学生提供函数概念的正例和反例,让学生进行相应的辨别。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有效加深学生对函数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2.信息技术在函数图像及性质教学的策略
函数图像及性质主要表现在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一次函数及二次函数中。在这节内容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借助信息技术将几何画板中的不同函数动态进行展示。这样做,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在学习中较为直观形象地观察函数图像的具体位置、开口方向以及对称轴等各个方面的变化情况,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几何画板自己制作函数图像,以加深学生对函数图像的深入理解。
3.信息技术在函数应用中的策略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函数应用能力的培养越发重要,教师在教学中要对此予以高度重视。函数概念比较抽象,教师只有让学生通过对相关问题的具体应用,才能让学生有效掌握和理解该知识。为了让学生在函数学习中进一步提高自身对知识的应用能力,教师可利用信息技术,并结合具体教学内容来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在问题情境的创设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较为丰富的学习资源,并积极引导学生学会利用所学的函数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出现的问题。
三、结语
总之,初中阶段是学生思维发展的重要阶段,数学教师在这个阶段要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在函数教学中,教师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为学生成长成才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7.基于《生物与环境》教学策略的探讨 篇七
一、结合教材内容进行环保教育
教材中有许多内容和环保教育密切相关, 教师要适时、适量地在教学过程中渗透环保教育, 学生感受到生物学习和自身以及周围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能大大激发其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在潜移默化中逐步认识到保持生态平衡、防止环境污染和保护动植物资源的重要性。因此, 教师要紧扣教学大纲的要求, 认真钻研教材, 充分发掘教材中的环保教育因素。如在教学“生物与生物圈”时, 引导学生形成对生物圈的整体认识。我首先给学生展示一幅地球的太空照片, 在学生认识到地球的美丽后, 我提问:在浩瀚的太空中, 地球只是一颗不起眼的行星, 但这颗星球却有着与其他星球的不同之处, 这个不同在哪里呢?学生很快能够回答:地球是迄今为止唯一发现有生命的星球, 地球上有着数以万计的各种各样的生物。我随即引入正题:正是有了这些生物, 我们居住的地球才充满了勃勃生机, 地球表层的生物和生物的生存环境构成的生物圈是我们共同生活的家园, 值得我们细心呵护, 下面我们一起走进我们的家园。这样结合环保意识和环保情感的导入, 自然流畅, 又能帮助学生树立“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的思想。再如在讲授“两栖类”的内容时, 我向学生介绍一只青蛙一天可捕捉一至二万只害虫的知识, 而由于剧毒农药的使用以及人类为满足“胃口”的需要, 致使许多农田青蛙基本绝迹, 表明环境问题日益严重, 环境灾难将使人类付出难以承受的代价, 从而使学生懂得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自学参与到环境保护的行动中来。
二、联系生活实际加强环保教育
生物课中的环保教育不能仅仅局限在课堂教学中, 也不能仅仅停留在课本知识的层面, 要结合丰富多彩的生活, 让学生切实了解到环境问题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我国面临的环境形势是极为严峻的, 从而激发其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如过度放牧和开垦而导致的沙漠化, 因森林、植被的破坏而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 野生动物的大量灭绝、生物的多样性受到严峻挑战, 外来物种的入侵对我国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的危害, 等等。要将这些重大的环境问题告诉给学生, 让学生认识到自然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的, 人类在改善物质生活条件满足自身需要的同时, 要留给其他生物以生存发展的空间, 要和自然和谐共处。如果索取无度, 人类也最终会遭受自然界的报复。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调查, 对本地区突出的环境问题进行了解, 如农药化肥的污染导致青蛙、鱼虾大量减少甚至绝迹, 村庄周围的塑料袋等生活垃圾污染, 乡镇企业如水泥厂等造成的粉尘污染等, 人们在这样的环境下生活, 对健康会造成怎样的危害?应当采取怎样的措施进行防范, 对排污企业应该怎样进行管理和监督?教育学生合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报纸等现代媒体, 养成关注环境动态的良好习惯, 引导学生对当前发生的环境问题从环境保护的角度, 运用生物、化学知识进行分析讨论。如今年7月发生的江苏启东的群众抗议日控造纸厂建造通向大海的排污水管道计划事件等, 都是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良好素材, 能有效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三、组织课外活动提升环保教育
当前, 我国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总体偏低, 积极投身环境保护的社会氛围还没有营造起来, 不少人虽然知道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但因为参与的渠道不畅通且存在独善其身的思想, 不利于全民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课外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实际环境问题的调查、分析, 通过“走出去, 请进来”的形式, 耳闻目睹以及资料的采集与分析, 既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 又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 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开展初步探索解决环境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学校可通过组建校内环保社团, 联系社会环保组织, 开展多形式种、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 通过学生亲身参与, 以真切的感受增强对环境危害的认识, 激发其对周围环境问题的关注, 从而强化环境保护意识, 牢固树立环境保护的观念, 并使其在今后的学习、生活、工作中延续这一理念。如鼓励学生以小团体的形式在学校、社区内宣传环保知识, 组织“爱鸟周”、“世界环境日”、“世界水日”、“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月”、“植树节”、“科普周”纪念宣传活动;开展清除白色垃圾活动;开展以“环境保护”为主题的演讲、征文、辩论等活动;发动学生参加“你丢我捡”和清除卫生死角等校内外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等。课外活动具有形象直观、参与性强的特点, 让学生自己动手开展有益于环保的活动, 可达到深入人心的教育效果。
8.基于《生物与环境》教学策略的探讨 篇八
[关键词]:高中 生物实验教学 有效策略
一直以来,实验教学均是从属于理论教学,是理论教学的补充,无法有效培养学生的实验素质,也就降低了教学质量与效率。由此可以看出,在生物教学中,实验教学是最薄弱的环节,一定要进行重点考虑。在实验教学中,一定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与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生物水平。
一、加强教育观念的转变,培养创造性人才
在某种程度上而言,实验室就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摇篮,卡迪文实验室曾经培养出二十多位诺贝尔得主,所以,一名合格的生物老师,一定要加强对教学资源的利用,设置相应的实验,加强教学活动的设计,确保实验教学的全面开展,加强理论与实验的结合,让学生对其进行广泛的学习,进而提高生物实验教学水平与质量,实现教学的有效性。
二、强调学生主动性的发挥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一定要转变“抱着走、灌输式”教学方法,运用“点、拨”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独立的实验,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动手能力。
“点”指的就是抓住教学重点与要点。在实验教学中,老师一定要引导学生注意实验要点,如变量控制、“单一变量”原则、实验对照等。比如,在“探究温度对酶活性影响”实验中,老师一定要让学生明确实验自变量与应变量,并且用什么方法对自变量进行控制,怎样对因变量進行检测,pH值与其它因素对实验的影响等。同时,放手让学生进行探究实验的步骤设计、操作过程、结果分析,之后引导学生展开相应的反思,让学生明确实验现象,并且利用所学知识对生活现象进行解释,提高学生的生物水平。
“拨”指的就是排除障碍、疑难。在学生实验遇到难题的时候,可能一开始非常困惑,不知如何进行,此时,一定不要紧张,老师要给予适当的指导与帮助,但是不要完全取代,必须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思考空间,这样才可以让学生进行有效学习,提高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学习生物知识。比如,在进行“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的时候,需要学生进行根尖临时装片制作,在进行压片的时候,一般都会因为用力太大或者太小,导致根尖细胞出现压烂或不分散的情况,无法有效完成装片制作。此时,老师一定要鼓励学生利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压片,实现操作的有效性,其一,根据教材提供的方法进行压片;其二,不用镊子碾碎根尖,也不需要加盖载玻片,而是直接用镊子轻按盖玻片几下,这样可以很好的完成工作,实现工作的有效性。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通过“点、拨”的合理运用,从问题分析到解决,学生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在基本问题解决之后,老师一定要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的分析,加强实验教学的开展,引导学生进行资料的正确查阅,鼓励学生构建知识体系,明确知识本质,进而对复杂问题进行解决,培养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验能力,实现生物教学的有效性。
三、由“结论验证”转向“过程探究”
现阶段,在生物实验教学过程中,大多数老师均是开展验证性实验,其具有实验目的明确、操作规范标准、可控性强、安全性高、教师管理便利等优势。同时,在验证性实验中,非常容易让学生在短时间内了解实验知识与生物知识,老师在进行指导的时候,也非常便利。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全部开展验证性实验,也是不可取的,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特别是创新思维,并且在事先知道结果的情况下,无法有效调动学生的探究兴趣,导致学生缺少一定的求知欲。针对老师来说,也比较容易出现僵化思想,只是按照教材内容,开展相应的实验教学,缺乏生物教学的趣味性,假如在实验教学中,加入一些过程探究实验,或者是让学生进行自主设计,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探究的热情与积极性,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设计实验的时候,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与团队精神。比如,高中生物教学中,教材内容为探究性实验的主要包括:三价铁离子与过氧化氢酶的催化率比较、温度对酶活性影响、生长素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探究等。在进行以上实验设计与观察的时候,老师一定要给予适当的引导,帮助学生完成设计方案,之后提出相应的假设与问题,开展实验,予以相应的验证。在实验中,学生一定要结合观察情况,进行相应的记录,并且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收集与整理相应的实验数据,得到相应的实验结论,提高生物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四、实验之后的反思与总结
在完成实验之后,一定要加强反思与总结,为以后实验的开展,提供可靠的依据。比如,在观察洋葱根尖有丝分裂的时候,会看到细胞重叠的情况,无法看清每一个细胞的形态,老师一定要让学生对实验步骤进行分析,找出出错的环节,通过相关分析得出,可能出错的环节有两个:其一,解离时间太短;其二,制片压片不合理。通过对实验的分析与总结,让学生可以认识到实验中,自己存在的不足,进而对实验过程与步骤进行一定的改进与完善,同时对得到的实验数据与结论进行总结与归纳,并且结合自己学到的知识,提出一些创新观点,进而不断完善实验,促进生物实验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生物实验教学中,越来越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与科学素质,实现教学有效性的提高。进而在实际教学中,老师一定要加强实验教学开展的重视,在实验基础上,不断完善自身教学水平,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的全面学习。同时,在开展实验教学的时候,一定要适当的加入一些过程探究性实验,给学生提供一些自由发挥的空间,促进学生的全面学习,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金邦兴.课程背景下高中生物实验教学有效性的几点体会[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11(05).
[2]倪忠春.优化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有效策略[J].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11(15).
[3]刘明海.创设整体性情境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1(07).
9.基于《生物与环境》教学策略的探讨 篇九
【教材分析】
2012年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章第二节内容。在学完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明确了“什么是生物生活的环境”、“环境中有哪些因素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生物能影响和改变环境”、“生物能适应环境”等问题后,随之自然转入到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的学习,对生态问题的学习和探究就水到渠成。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之一,内容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三大部分。其中生态系统的组成、食物链和食物网是重点,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是难点,教材通过资料分析、观察与思考突出重点,通过具体事例突破难点,旨在培养学生对于生物圈这个所有生物的家的认识和爱护,从情感上让学生认识到保护生态系统、保护生物圈的重要性,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以及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说出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组成、食物链和食物网,为什么说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调节能力?
2.能力目标 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教师提供生态系统图片资料,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推理能力,表演及形象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 让学生认同人类是生物圈中的一员,只有保护生物圈才能使我们的生存环境更加美好的观点。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生态系统的组成和食物链的特点。
难点 食物链中物质和能量传递的特点,食物网中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
【设计思路】
本节课通过情境创设,进入生态系统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在课上组织一系列的学生活动,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充分体现课改的精神,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鼓励学生从身边的事情谈起,培养学生爱护环境、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的情操。
本届课采取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即按照“情境导入—目标展示--自主学习—巩固小结—任务探究—达标检测”程序设计教学流程。
【教学准备】
课前准备好几种生物头饰,包括树、兔、狐狸、老虎、细菌、真菌(蘑菇),六位同学各自扮演一个角色;收集生态系统相关资料,小组分工合作做好汇报准备。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6位同学佩戴好生物头饰,上台表演课本剧,导入新课。旁白:在一片森林里,生活着许多生物,有活泼的小兔子,狡猾的狐狸,凶猛的老虎……,你们看,他们来了。
小草边唱边出场:“没有花香,没有树高……”(充满热情)我是小草,我长大需要水,需要空气,太阳公公每天照的我暖洋洋的,我可以自己制造营养,我所制造的营养物质,不仅能养活我自己,而且能为其他生物提供食物,我是快乐的(面带悲伤)但是我也有伤悲……
兔子蹦跳出场:(快乐状)我不能自己制造营养物质,但是我的嘴可谗了(面对草)这绿油油的小草正合我意,我要把你吃掉,我是草食动物。
狐狸左顾右盼的出场(狡黠,悄声)我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可我要生存(面对兔子)正好这是一顿美餐,我要把你吃掉。
老虎:别在那狐假虎威了,我才是森林之王,我要把你们统统吃掉。
兔(惊恐状):不好了,老虎来了,快逃啊。
真菌、细菌(搀扶出场)我是真菌,我是细菌。
细菌:你们能看见我吗?其实我很小,你们是看不见的,但是我无处不在。
真菌、细菌:(得意状):别看我们微不足道,但我们也是生态系统中不可缺少的成分,你们知道为什么吗?(面对其他生物)我们能把你们的尸体分解,供植物重新利用,如果没有我们,世界会是怎样的?(摇头叹息)你们的尸体,将会堆积如山,你们还有生存空间吗?
师:(表演完毕)这是一片森林中的6种生物。在一定的范围内,它们为自己活着,它们似乎又为别的生物二活着,好像谁也离不开谁。这是为什么呢?进入今天的学习内容──《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二、目标展示
教师和学生一道阅读课本23页“通过本节学习,你将知道:”,然后学生带着问题快速阅读课文。完成下列思考题。
1.什么是生态系统?
2.生态系统的组成是怎样的?
3.什么是食物链和食物网?
4.为什么说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探究能力?
三、自主学习
任务──什么是生态系统
师:(播放幻灯片)请同学们阅读课本23页图片和“想一想,议一议”,小组讨论:为什么加罩网后草籽生长不好,而未加罩网的天然草原生长良好呢?
生:小组【想一想,议一议】
(小组答)因为食虫鸟以食草昆虫为食,食草昆虫已草籽为食。加罩网后,隔离了食虫鸟和食草昆虫。食草昆虫大量繁殖,啄食草籽,致使草原生长不好。
结论: 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 整体,这个整体就是 生态系统。
师:
那么,你认为哪些区域可以看作一个生态系统呢?
生1:我家的一块农田。
生2:我家里承包的一片树林。
生3:三峡大坝水库。
师:那么,这些生态系统包括哪几部分呢?生态系统中的每一个角色分别起着什么作用呢?请同学们分析课本“资料分析”。
生: 分析课本第20页中“资料分析”,讨论回答相关的3个问题。
1、啄木鸟以昆虫幼虫为食,昆虫幼虫以树为食。
2、树桩腐烂是因为细菌和真菌的作用,腐烂的树桩最终会被细菌真菌分解掉。
3、在生态系统中,植物扮演生产者,动物扮演消费者,细菌和真菌扮演分解者。
师: 请同学们梳理一下本部分内容。
生: 【读一读,填一填】,完成下列目标任务。
1.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 与环境 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 生态系统。比如 一片森林,一块农田,一个湖泊,一条河流 等等都可以看做一个生态系统。
2.在生态系统中植物属于 生产者,动物属于消费者,细菌和真菌属于 分解者。它们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的关系。
3.生态系统除了生物部分还有 非生物部分,如 阳光、土壤 和 水 等。
生: 小组归纳,得出结论。
结论: 生态系统就是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和水。
任务二──食物链和食物网
师:(问题引入)你听说“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谚语吗?怎么解释这些谚语呢?
生: 说明生物之间存在吃鱼被吃关系。螳螂吃蝉,黄雀吃螳螂,相互制约着。
生:【读一读,填一填】,完成下列目标任务。
3.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由于吃与被吃的关系而形成的链状顺序叫做 食物链,起始环节是生产者,草、兔、狐构成的食物链是:草→兔→狐。
师:(播放幻灯片)那么,请同学们观察“观察与思考”图片。试一试,你能链接几条食物链呢?你依据什么连接的?
生:我们小组连接了9条。我们依据的是它们吃与被吃的关系。比如……
师: 说得很好。如果把人也添加到这个图中,你认为人该放在食物链的哪一端呢?
生:人应该在食物链的最顶端,也就是最后一级。
师: 如果人们在农作物上喷洒农药,农药最终到哪种食物体内了?由此,你想到了什么问题呢?
生1:农作物最终到人体内积累最多。
生2:我觉得应当少打农药。
生3:…
共同归纳结论: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 流动的。
有毒物质进入生态系统,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最终威胁到人类。
任务三──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师:(创设情境)在上述生态系统中,假如蛇的数量大量减少,哪些生物的数量可能发生变化?发生怎样的变化?
生:【想一想 议一议】青蛙数量大量增多,猫头鹰数量大量减少。
师:那么,青蛙的数量会无限制的增加吗?猫头鹰的数量会无限制的增加吗?
生:(小组讨论交流)因为青蛙受到蛇和食草昆虫的限制,不会无限制增加。猫头鹰受到蛇、鼠、兔等限制,也不会无限制增加。
师: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生:说明生态系统有自动调节能力。
师:是不是生态系统有自动调节能力,就可以任意捕杀生物呢?你想到了什么问题?
生1: 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 相对稳定的。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 自动调节 能力,但这种能力是有一定 限度 的。如果外界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 破坏。
生2: 我想到了保护生态平衡问题。为了生态平衡,我们不能随意捕杀某种动植物。
四、巩固小结
师: 通过本节课学习,关于生态系统的知识知道那些呢?你能把本节知识进行一个梳理吗?
生1: 生态系统就是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生2: 生态系统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生3: 生态系统由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能力是有一定的限度的。
生4: 因为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有限,所以我们不能随意捕杀青蛙和蛇等野生动物。
生5: 我把本节课知识归纳成下列网络。
五、任务探究 师: 下面我们请各小组交换阅读收集的环保资料,根据你们收集的信息,讨论下列问题。
1.人类在自然界的生存中应该注意些什么?
2.联系实际,说说怎样从自身做起,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
3.有些人爱吃青蛙,为便有人大量捕捉野生青蛙,这种做法会产生什么后果?
生: 思考、讨论、交流。
六、达标检测
师: 幻灯片出示达标检查题。
1.下列四个选项中,正确表示食物链的是:()
A.阳光→草→牛→虎 B.鼠→蛇→鹰 C.鹰→蛇→青蛙→昆虫 D.草→兔→鹰
2.真菌在生态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因为它能()
A.合成有机物 B.分解有机物 C.进行光合作用 D.防止疾病
3.下列不属于生态系统的是
A.地球 B.一所地下宫殿 C.一所学校 D.一块稻田
4. 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是指()
A.可以作为食物的生物体 B.地球上的人类
C.主要指可以利用光能,将光能储存在有机物中的植物D.太阳能
5. 下列生物中可以作为生产者的是()
A.蓝藻 B.噬菌体 C.金鱼藻 D.水蚤
6. 下列生物中可以作为分解者的是()
A.蘑菇 B.人 C.鱼 D.空气
7. 下列与消费者的定义不相符的是()A.消费者不能消化有机物 B.动物是消费者
C.消费者直接或间接以绿色植物为食 D.消费者是异养生物
8. 一条食物链的起点是()
A.分解者 B.消费者 C.生产者 D.不一定,A、B、C都有可能
9.在藻类→水蚤→小虾→小鱼→大鱼这条食物链中,数量最少的生物是()
A.藻类 B.水蚤 C.小鱼 D.大鱼
10.在草原上试验人工种草,为了防止鸟把草籽吃掉,人们用网把实验区罩上。后来发现草的叶子几乎被虫子吃光;而没有加网罩的草地反而生长良好。造成这种生态平衡失调的原因是()
A.植被破坏 B.环境污染 C.气候干旱 D.食物链被破坏
生: 现场思考作答。结束全课。
10.基于《生物与环境》教学策略的探讨 篇十
□ 江生
(嘉善高级中学 浙江嘉善 314100)
预设与生成的解读
预设指的是教师对课堂教学前的规划、设计、假设、安排。从这个角度说,它是教学前期的重要组成部分,预设可以体现在教案中,也可以不体现在教案中;预设最终表现在课堂上。
预没是必要的,没有预设就没有教学。但是,过分强调预设和教案,必然使课堂教学变得程式化,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使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不到充分发挥。
那么,怎样才能使课堂教学有生气和乐趣呢?新课程强调课堂生成,即课堂中,学生对文本的内在理解以及提出质疑。教师的预设不可能想象到课堂当中发生的一切,它与学生实际情况总是有偏差。而这种偏差往往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要充分利用这种教学资源,使我们的课堂成为一种动态的课堂。要根据课堂的“突发事件”,对我们的预设作出具有创意的调整,使教学成为一个发展、增值、生成的过程。
预设、生成是新课程倡导的新理念。生成,不是对预设的否定,而是对预设的挑战和动态发展;预设,不是生成的堡垒,而是生成的基点和指南针。两者互补,使课堂教学因预设而高效,因生成而升华。
笔者关于生物课堂教学的预没与生成有以下做法与体会: 1 把握内涵,为目标预设提供依据
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对课堂教学中所授具体知识内容的表述,所用的行为动词,是对学生通过教学活动后要达到的学习结果描述。是可观察、可测量的,它清晰地界定了所授知识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改变了以往教学大纲中,教学目标以教师教为指向的描述,为我们教师的教学目标的预设提供了依据。
理解把握教学行为动词是有效落实课堂教学目标的前提, 教师教学预设时应该首先理解这些行为动词。如:《课标》中“说出组成细胞的主要化合物及其相对含量”这一教学。单就“说出水和无机盐的作用”而言,学生应达到区别不同生物体内含水量的规律,水的两种存在形式以及各自的作用、含量的程度。无机盐的存在形式主要是离子状态,如Mg是组成叶绿素的成分、Fe是组成血红蛋白的成分。无机盐的生理作用:维持细胞形态和功能,参与各种生命活动,如缺Ca肌肉抽搐(哺乳动物),维持细胞渗透压和酸碱平衡等水平。根据新课程“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核心理念,在课堂预设分析与安排时围绕教与学两方面,“以学论教”,把重心从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教师必须在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革新,在备课方式和课前准备、自我教学能力的重新认识及课堂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建设等方面进行深入努力的预设。
2.弹性预设,为动态生成留足时空
“教学预设”的内容,应包括备教材、备学生、备组织结构步骤、备可能情况的应变预案等,但重点应该放在问题情境与应用情景设计上,特别是设计能激活思维的有思辨价值的有层次关系的问题链,尽量做到“用问题推进课堂,靠问题落实目标”。这种预设同时应是有弹性、有留白的预设。这是因为课堂教学是多变的,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到课堂上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要为学生的活动和发展,为动态生成留出弹性的时间和空间。
为此,新课程下的生物学教学的设计应该做到:(1)要将落实新课程的理念、本学科的培养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统一的目标,具体落实到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教学环节中去,进行整体布局和设计。(2)要考虑学生的生活环境、生活经验、知识储备以及心理等因素,要研究怎样促使学生改变学习方式,怎么使学生的学习具有自主、合作、探究的性质。为此,教师要在这些课堂环节上,给各种不确定的因素留下足够空间,这样才能有效促进课堂的动态生成。(3)要思考如何改变教学方式,形成新的教学行为,充分显示自身教学的优势、个性和创造性,设计教学出彩点、烙印点。要具体而周密地思考课堂教学中哪些内容会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维,成为课堂的兴奋点,为师生、生生精彩互动留下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下面是笔者记录的一个教学案例: 在用过氧化氢酶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的实验方案讨论后,有位学生质问为什么一定要用过氧化氢酶,而不是用唾液淀粉酶? 因事先已考虑到学生有可能提出这样的问题,便很从容地让那位学生给大家说一说他的实验设计思路。记得他的设计思路如下:
①取三支大小相同的试管,编号为A、B、C,并分别加入lmL新鲜的稀释唾液,再各加入lmLl0%HCl、10%NaOH、蒸馏水,摇匀。
②分别向三支试管中加入3mL淀粉溶液,振荡。
③将A、B、C三支试管下半部浸到37 0C左右热水中保温5min。④取出试管,各加入2mL斐林试剂(边加边振荡)。
⑤热水浴检验,观察试管内物质颜色的变化。并预测了实验结果及结论。
他的话音刚落,有个学生迫不急待地站起来说“应将淀粉溶液设置不同的酸碱度”,“将新鲜的唾液和淀粉溶液都设置相应的酸碱度更好”。刚弄清如何设置酸碱度,又有一位学生在跟旁边同学嘀咕用斐林试剂检测有问题,我没有让这个好机会溜走,鼓励他给大家说说理由,经他一番理论,同学们都点头赞同。这下轮到我提问了,有没有办法仍能用斐林试剂检测? 学生们的脑筋动得很快,“在B试管中先加盐酸中和后再加斐林试剂!”同学们正沉浸在自己探索发现的愉悦中时,突然有位学生不由自主地叫出声来“不好用碘液来检测结果的啊?”,我不失时机地请她分析,她娓娓道来,一点不比我原先预设自己提出来与学生探讨的逊色。下课铃响了,学生不想下课,我更不想。
在美妙的课间音乐中满足地走出教室时,我还沉浸在幸福之中。面对如此课堂,就是再累,也不觉得苦。同时有个声音在我心底大声喊叫着:把预设生成的课堂还给学生吧,学生和教师会更富有创造性,会收获更多的知识,也会收获更多的教与学的快乐。
3.善于捕捉,为动态生成提供资源
新课程重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旨在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教学方案的弹性设计、和谐开放的课堂氛围,不仅有利于学生发表意见,而且有利于学生积极地表现自己。在这个动态过程中,学生的灵机一动、节外生枝,甚至是所犯的错误等,都可能催生出一个个活生生的教学资源,为课堂教学生成带来新的可能。这是因为学生的思考中包含着他们各自的见解,包含着他们独特的创造。但是如果教师不能及时敏捷捕捉,它们就会稍纵即逝。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用心捕捉学习活动中利于学生发展的鲜活的资源;要努力倾听与发现,根据课堂实际需要随时调整教学,让学生瞬时出现的智慧、理解、问题、困惑、情感等,进入课堂教学内容。在前面两个教学案例中也都体现了敏感捕捉学生资源对课堂生成的重要性。
当然,开发利用学生课堂生成资源的时候,不是无所不包、无所不容的,同时要注意这些生成资源的有效性。否则,这些资源的利用价值就会大打折扣,不符合生物课堂三维目标的实际要求。教师在捕捉学生资源时,要懂得取舍。要把有价值的新信息和新问题纳入教学过程,使之成为教学的亮点,成为学生智慧的火种;对价值不大的信息和问题,要及时地排除和处理,以保证教学的正确方向。比如在“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前,很多学生提出要做老黄叶的对比实验,还有些学生想把色素分离在圆形滤纸上,我认为这些都是作为教师应及时捕捉的有效资源,所以在准备实验材料时为他们提供了相关材料,但事先跟学生约定,实验结束后要对“附加”实验进行“附加”分析。那次实验做了以后,他们的实验结果、对实验的分析都令其他同学满意,我也满意,学生对探究、学习的兴致更高了。
4.反思积累,为动态生成练好内功 为了有效地提高教学智慧和教学水平,科学而艺术地把握课堂动态生成资源,教师要在实践的基础上深刻反思,在反思的基础上积累经验。例如多媒体使用的实效性问题。从听课中发现大部分使用多媒体的课,看起来非常热闹,效果却很一般。但有些内容通过多媒体的渲染却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如何使用多媒体,如何根据生物学的内容和特点进行多媒体课件的使用,成为我在使用多媒体教学中的新思考。又如讨论式教学方法的使用,虽然有很大好处,但是在听课中发现有许多学生根本没有参与、有些问题根本不需要讨论。而生物中有些内容需要培养学生大胆猜测的习惯,这时讨论法就能发挥较大作用。所以怎样更有效地使用讨论式教学法,什么时候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合作什么?成了我听课后反思自己课堂教学的新的问题。又如在讲述提高光合作用效率的相关内容时,教师介绍了光饱和点和光补偿点的有关知识,但在复习时学生已经记不起来了,根据这一问题反思,教师是否可以在讲到这些知识点时,教师作适当停顿,提醒学生记下来。等等。另外教师还要邀请同事来到课堂观察自己的教学思路与教学过程,让他们用专业的眼光看教学过程,指出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这样可以发现反思(自评)与他评之间存在的差距,以进一步改进自己的反思与教学。有智者说,两个人交换两个苹果后还是一人一个,但是交换了思想后一人则有两个思想,所以在与同事交流教学体会后,认真反思,也能促进我们教学水平的提高。
11.初中生物课堂有效教学策略探讨 篇十一
关键词:生物课堂;教学策略;教学方法
在教学改革的推动下,传统的初中生物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为了实现对学生实践能力及文化素养的培养,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改进生物课堂教学模式,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在实践学习过程中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保持最佳的学习状态。
一、加强备课环节的有效性
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为了打造有效的课堂教学环境,要求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应注重结合“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对教学目标进行精准定位,以此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并引导其深入掌握教学知识。同时,在备课环节,要求教师应注重以调研的形式全面掌控学生的学习状况,设定教学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其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教学环境中,达到最佳的学习状态。此外,由于生物知识具备一定的内在联系,因而教师在备课时应注重以选择、组织、排序的形式对教学内容进行系统化的整理,由此实现教材的再次开发利用,并就此满足生物课堂教学需求。
二、加强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传统的生物课堂教学方法存在单一性等问题,影响到了整体教学效率。为此,在当前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为了提升整体教学效率,教师应注重改进教学方法。例如,某教师在对“皮肤与汗液分泌”知识进行讲解过程中为了深化学生知识的理解程度,要求学生在实践学习过程中以探索调查的方法对其知识的相关性内容,即人体学、医学等领域中的知识进行探索,拓展自身知识领域,达到最佳的生物知识学习状态。此外,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对现实生活资源的利用。例如,某教师在对“动物生活习性”知识进行讲解过程中,即安排学生融入自然环境中,引导学生在实践知识学习的基础上,提升自身整体学习效率。
三、加强教师角色定位
教师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即关系着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因此,为了达到良好的生物知识教学状态,教师在实践教学活动中应注重角色定位,即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坚守“平等、民主”的教学理念,给予学生良好的交流空间,引导其在活跃的课堂范氛围下提升学习效率。例如,某教师在对“生态系统的类型”知识进行讲解的过程中,安排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完成学习内容,并针对农田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等知识进行查阅,发挥自身生物课堂主体地位,达到最佳的知识学习状态。此外,为了提升整体教学效率,教师应注重加强与学生间的情感沟通,由此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
四、加强课堂氛围的营造
传统生物教学模式存在教学枯燥等问题,影响了学生知识学习效率。为此,教师应注重加强趣味性教学模式的贯穿。例如,引导学生在生物知识探索过程中以小组的形式展开显微镜结构、性能及栽培蘑菇等研究活动,达到最佳的知识研究状态。此外,教师应注重对现代化教学软件,即多媒体、视频等的运用,为学生直观地呈现生物圈生态系统及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等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外,教师应注重采用实验教学方法如验证植物呼吸作用的实验,以达到生物知识教学目的。
综上可知,当前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着教学模式滞后等问题,影响了学生对生物知识的掌握程度。为此,为了打造良好的生物课堂教学环境,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摒弃传统的教学理念,贯穿新型教学方法。教师要从加强课堂氛围的营造、加强教师角色定位、加强备课环节的有效性等途径入手,应对传统教学模式下的相应问题,达到最佳的课堂教学状态,提升整体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李庆娟.新课改背景下初中生物课堂有效教学策略探讨[J].生物技术世界,2013,20(10):99.
[2]穆未来.新课改背景下初中生物课堂有效教学途径的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3,32(16):86.
12.基于《生物与环境》教学策略的探讨 篇十二
1 环境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是西华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开设环境工程专业以来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实验课教学体系参照生物科学专业的微生物学实验,增加了部分与环境工程相关的内容。首先,以验证性实验为主,不能充分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如细菌芽孢染色实验,利用细菌芽孢壁厚和细胞质浓厚而不易着色的特点,采用着色力强的染色剂和用加热等手段促使芽孢着色,并利用复染的方法对比原细菌菌体和芽孢,这只是简单的验证了理论知识,类似的实验还包括革兰氏染色、荚膜染色等。其次,各实验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整个学期实验课结束以后,特别是毕业论文时,学生往往记不住以前做过的实验名称、药品和操作步骤,更不用说应用整体思维去思考。
实验课程的教学方法是按照设定的教学计划,由实验教师帮助学生完成很大一部分准备工作,学生在课堂上则只须花费很少的时间,按照教师讲解以及实验手册上的步骤和注意事项进行操作。学生一般是到了教室才关注实验的内容,对实验原理、研究背景和其他相关知识知之甚少。在整个实验进行过程中,学生被动听课和操作,几乎没有时间去思考该实验过程的来龙去脉。因此,传统的教学方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让学生学到一定的实验技能,巩固部分理论知识,但容易造成学生对实验原理理解不透彻,实验操作按部就班,对实验一知半解。
实验结束后大多数学生往往书写几近统一的实验报告,有的学生不忠实于真实的实验结果,无论实验成功还是失败都不太注重原因的分析。实验的考核也仅凭一纸实验报告。因此,容易忽略对学生真实的实验能力包括整体思维、实验态度、实验技能和创新能力的考核。
由此可见,这种教学方法难以培养学生对实验的兴趣,无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在课时逐渐减少,知识不断更新,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和生物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如何巧妙的安排实验课程,以提高学生实验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开放性思维,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非常值得思考的问题。围绕这个问题,笔者基于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理论课和实验课教学,对当前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课改革进行了一些探讨,以期达到提高实验课教学效果的目的。
2 环境微生物学实验课教学改革的新举措
2.1 优化实验内容,构建环境微生物学实验课程知识体系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涵盖的实验内容丰富,大纲要求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由于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和其他的课程存在交叉重叠,有的内容和其他的课程有所重复,所以必须在内容的选择上有所取舍[5]。微生物学的基础操作,能验证一些重要的理论知识,所以要让学生牢固掌握这方面的技能,包括培养基的制备、微生物的接种、培养和保存、微生物的染色实验和微生物的观察实验。还要让学生明白,这些技能服务于所有实验,贯穿于整个实验体系。综合性实验包括环境微生物生态学的实验方法和技术、环境微生物的监测与评价、污染物的微生物处理技术和方法,比如环境因素对环境微生物生长和死亡的影响、富营养化湖泊中微生物的多样性的监测、污染物的微生物降解等。在这些综合性试验中,学生能够不断强化微生物的基础知识,融会贯通,加深对学科前沿发展状况的了解,培养科研意识,并开拓视野。
2.2 贴近生活,激发学生的兴趣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和实际生活联系非常紧密,在教学过程中注意缩小理论和实际的差距,培养学生应用知识关注现实和改善环境问题的能力,做到学以致用。在课程中通过白色污染、水体污染、大气污染、重金属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甲型H1N1流感病毒和能源危机等现实社会环境问题的讲解,让学生意识到专业的重要性和肩负的责任;让学生了解生活中污染环境的微生物,比如学校食堂厨余中的微生物类群,酸奶里的微生物种类,发生霉变的食物中主要的微生物种类,腐败水果蔬菜中微生物种类,校园人工湖的微生态系统,教室和医院微生物菌群等,使知识融入到生活中,让生活中的现象点燃学生学习和探索知识的激情。
2.3 关注前沿科技,培养学生对尖端技术的操作能力
随着物理、化学和工程技术的发展,大大推动了生物科技的发展,新成就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在微观方面,生物学已经从细胞水平进入到分子水平去探索生命的本质。以分子生物学为基础的生物技术促进了环境保护、农业、生态学和医学等各个领域的迅猛发展。在当代环境科学领域,DGGE和RFLP等技术已经成为研究环境中不可培养微生物有力的手段。可将一个班的同学分成4~6个小组,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各组同学独立设计,应用PCR-DGGE的方法研究污染河流不同河段的微生物区系,使学生接触前沿科学技术,并应用到解决环境问题中,能进一步把握微生物技术在环境工程领域发展的方向。这样的安排不仅使学生能掌握一些尖端技术的操作方法,也能增加学生的信息量,开拓学生的眼界,增加学习的兴趣。
2.4 开设综合性实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课程的目的还在于学生能够利用自己掌握的基本实验技术,对于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和课题独立自主地进行分析和研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科研能力。比如在综合实验阶段,本课题组开设极具环保和经济价值的“蟋蟀虫生真菌的分离鉴定和生长特性研究”综合性实验,学生试图通过学习的微生物分离鉴定技术去认识和研究这种真菌,从而为生物农药的开发奠定基础。这就使得学生在课后多做功课,查阅文献,展开调查研究,制定并提交实验方案。上课时学生分小组讨论,然后提出小组实验方案。教师可以使用提问的方法检查学生的方案,纠正错误。这种方法不仅能够大大提高学生做实验的积极性,而且能够让学生变成自主的研究型学习。通过学生查阅文献,在相互讨论和交流的过程中,学生除了提高文化知识,还能促进团队合作,促进沟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形成。另外,这种互动也能促进教师更加积极的备课。因而形成一种师生共同进步的良性循环。
2.5 灵活制定考核机制,做好实验现场指导
实验课程的分数比重应该增大到30%,这样可以避免学生只会死记硬背,而不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在实验过程中,进行现场指导,当场考核,不仅要看实验报告,更要依据出勤、现场实验操作和实验结果综合考核。比如除指导教师外,应有专门实验人员发放实验器材,进行出勤登记并纳入考核,占实验课成绩的10%。从制度上引起学生对实验课的重视。实验过程中,规范的操作和可靠的结果是考核的重点,各占实验课成绩的30%。对于实验报告,占实验课成绩的30%。应要求学生对实验过程和结果进行详细记录和分析,比如哪些操作步骤没有做好,或者在实验过程中容易出现什么问题,如何避免等,从而让学生养成一个善于分析问题和总结问题的好习惯。对于实验报告中的结果,要实事求是,严格杜绝相互抄袭现象。
在实验指导现场,对态度认真、操作规范的学生及时表扬,并号召其他学生观摩或欣赏,起到模范带头作用。有些操作较为繁琐的实验,个别学生总是失误,会产生厌烦心理,比如芽孢染色,要加以启发性的引导,帮助其顺利完成实验。由于学生经验不足,实验过程难免会有失误,实验结果有时不尽相同甚至会大相径庭。在这种情况下,不要急于批评学生,而要分析问题,找到原因。比如做细菌接种练习,一个班上总有1~2个学生平板上什么都没有长出来,这时候要鼓励学生勇于承认实验失误,还要让其回忆,实验失败是由于没有划线还是接了菌种以后再在火焰上灼烧而将微生物烧死。这样学生有深刻的印象,以后的操作也就不容易出现类似错误。有时候学生的失误,可能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结果,这时候更要进行分析,帮助学生拓展思维。
3 实施改革后取得的效果与思考
这些改革措施的实施,使学生做实验更加主动和用心,大大减少了盲目操作的现象,提高了综合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严谨、钻研、科学的学风。在新的课程改革实施后,95%以上的学生认为微生物学和生活联系非常紧密。部分本科生已经参与到一些教师的科学研究中去,有的学生还能够设计完整的实验进程,或通过合作完成一些小型课题。同时,实验课程改革也对实验课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使教师不断学习新的实验课程管理理念,不断开发新的研究课题,同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的发展同步。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还要不断探索,以取得更好的成效。
参考文献
[1]解秋菊,张春云,闫培生.微生物学实验课教学改革与实践[J].实验室科学,2009(1):54-56.
[2]辜运富,陈强,张小平,等.强化基础,拓展应用,构建农业院校学课程新体系[J].微生物学通报,2009,36(11):1772-1776.
[3]刘桂香,李冬霞.食品微生物检验实验课教学改革的研究及实践[J].农产品加工.学刊,2009(6):123-124.
[4]殷月兰,焦新安,潘志明,等.微生物生物学研究型教学改革初探[J].微生物学通报,2008,35(12):1977-1979.
13.基于《生物与环境》教学策略的探讨 篇十三
【内容摘要】体育是小学教学内容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小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提升具有重要影响。本篇文章主要从创新角度的小学体育教学策略进行简单的探讨,希望能够有效改善当前小学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为小学生创建一个能够充分提升自我素质,展现自我才能的空间,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和发展。
【关键词】创新角度;小学体育教学
体育是一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造能力的重要学科,具有其他学科所无法比拟的优势。体育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同时也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开发学生的智力,对小学生未来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在小学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将创新意识灵活渗透于体育教学活动当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基于创新角度的小学体育教学意义
1.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小学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渗透创新意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改善传统教学方式中的缺点和不足,为学生创建一个能够充分展现自我才能和潜在能力的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2.顺应时代潮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体育是一门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重要学科,创新教育更是当前教育的必然发展思路,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融入创新元素,有利于丰富和培养学生的完整人格,使学生能够通过亲身实践或者操作,形成良好的观察能力和思考问题能力,挖掘学生的潜在创新意识。
二、基于创新角度的小学体育教学策略
基于创新角度的小学体育教学模式,主要是通过创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和创新评价方式等几个方面来实施,以下对这几个方面进行具体论述。
1.创新教学理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小学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创新教学理念,将现代教育观念和素质教育理念深入贯穿于体育教学的始终,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的思维意识,在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灵活开展体育实践教学活动,不断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思想素质。
例如在指导学生对“接力跑”这一项体育活动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将4个学生分为一个小组,开展小组合作实践教学活动。教师可以在指导学生对“上挑式”传棒方法、蹲踞式起跑等接力赛跑技术学习完成之后,可以组织小学生开展4×100的接力赛跑。每个学生按照各自的能力进行站位分配,跑出最佳的成绩。这种小组合作式的教学方法能够有效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检验小学生的接力跑技术掌握水平。同时,小学生也可以通过这种教学方法,感受到小组合作的重要性,提升小学生与小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增强小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结协作精神,促进小学生身体素质和思想素质的全面提升,对小学生未来的成长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创新教学方法,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体育教学氛围是体育教学开展的关键性因素,在上课前,教师首先要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小学生能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并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例如在指导小学生对足球技能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先选择一些有关足球的歌曲,比如2014年巴西世界杯的主题曲《We Are One(Ole Ola)》《我们是一家人》、2010年南非世界杯主题曲《Waka Waka》《非洲时刻》等等。这些歌曲能够有效激发小学生的足球学习热情,营造欢快而轻松的世界杯氛围。教师还可以在充分调动小学生学习热情的基础上,通过游戏教学的方式,组织学生站成一个圆圈,每个学生之间相隔2-8米,进行足球传递游戏,传递失误的学生要进行蹲起或者表演等惩罚活动,比如传球失误的同学可以罚他讲一个笑话,唱一首歌曲等等,增加体育游戏的趣味性,提升小学生对体育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游戏教学方法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有效提升小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小学生体育水平的提升和小学生的成长、发展将会产生重要影响;同时,游戏教学方法也能够通过长时间的游戏活动,发散小学生的思维想法,培养小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3.创新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评价是检验学生学习能力和知识掌握水平的重要方式,也是检验教师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多数教师是通过学生的期中检测成绩或者期末检测成绩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评定,这种评价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片面性和局限性特点,对小学体育教学评价使小学体育教学效果的评价更加客观而全面。教师在实际体育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根据小学生的性格特点及成长、发展规律科学设计评价方式。在评价的过程中,既要注重小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的努力过程以及努力的程度,同时也要注重小学生的体育学习结果,实现这二者的有机结合,才能对学生的体育学习质量做出准确而全面的评价。
例如教师可以将学生的日常学习态度和日常学习能力设定为总成绩的10%,将学生的日常活动检查水平设定为总成绩的30%,将学生的期中考试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各自设定为总成绩的30%。这种教学评价方式能够更加具体而完整的展现小学生的日常表现能力和综合素质,对小学生体育能力和个人素质的提升具有积极的影响和促进作用。另外,在日常教学活动当中,教师也要注意使用积极的语言对学生进行日常评价。比如在30米短跑的学习过程中,在一个学生跑步完成之后,教师可以采用“你表现的真是太棒了,但是如果你能在短跑的过程中,增加跑步的步频就更好了!老师相信你会做的更好的!”等针对性、鼓励性的言语对学生进行评价。这种评价方式既不会挫伤小学生体育学习的自信心和热情,同时也能够使小学生认清自己在30米短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小学生30米短跑技能的提升和自身身体素质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积极创新小学体育教学方法和教学思想对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影响和积极意义。在小学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更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思想,以创新为导向,以学生未来的成长和发展为主要教学目标,将现代教育观念和素质教育理念真正融入于小学体育教学的每一个细节当中,为小学生创建一个能够充分展现自我才能的空间和平台,展现小学生的个人潜在能力和体育特长。这将会对小学生未来的成长和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对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和进步也会带来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4.基于《生物与环境》教学策略的探讨 篇十四
一、教材分析
《细胞生活的环境》一节包括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细胞外液的成分、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等内容。这些内容,是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说明稳态的生理意义”的基础。本节内容的重要任务是构建内环境这一核心概念,而教材并没有一开始就阐述什么是“人体内环境”,而先放眼生命世界中“细胞生活的环境”这样的广阔视角。这样,既可以和《分子与细胞》衔接,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内环境这一概念,包括本节主要内容以及后续学习内容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等。该核心概念的构建有助于学生理解生命活动的本质,了解系统分析的思想和方法,提高对生命系统与环境关系的认识。
从个体层次看,本章内容与第2章的内容联系紧密。本章内容是理解第2章所阐述的通过神经、体液和免疫调节来维持稳态的基础。内环境稳态究竟是如何维持的,本章仅仅作简要交代,有关内容将在第2章作深入探讨。本章内容又不仅与第2章有联系:稳态是包括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等各层次生命系统的共同特征,因此,本章是学习本书其他章节的基础,并在一定程度上起着统领全书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三、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1、教学重点及解决方法 [教学重点] ⑴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⑵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解决方法] ⑴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图片搭建学习新知识的桥梁,帮助学生对细胞外液(内环境)的感性认识。
⑵通过资料分析讲解内环境理化性质。⑶将学生分组讨论“思考与讨论”中的问题。
2、教学难点及解决方法
[教学难点] ⑴内环境的理化性质。⑵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解决方法] ⑴同上。⑵结合图解讲解。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方法
利用多媒体教学,讲述与学生练习、讨论相结合。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六、学生活动
1、启发学生观察相关图片,帮助理解和掌握新知识。
2、组织学生开展阅读、思考与讨论,资料分析等活动,在活动中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环境及其理化性质的知识。
七、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展示图片
请大家打开课本的章首,上面一图是雪山环境,如果把一杯水放在雪山的环境中,这杯水的温度是低还是高,那么在这个环境中的边防士兵的体温又是多少呢?下面一图是炼钢炉旁边的工人,这个环境温度如何?如果放一杯水在炼钢炉旁边,这杯水的温度与放在雪山的那杯相比较哪个高?炼钢炉旁边的工人的体温又是多少?为什么放在雪上和炼钢炉旁边的水的温度一高一低,然而在这两个环境中的人体温却一直是37℃左右?
从这节课开始我们来一起探讨一下人体内的环境——人体内环境和稳态。结合问题,讲述新课
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展示课本第二页问题探讨)
学生思考并讨论:这两幅图中图1是什么细胞? 图2是什么细胞?它们分别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
师生共答:图1是血细胞,生活在血浆当中。图2是草履虫,是单细胞生物,直接生活在水环境当中,从水获取营养物质并把代谢废物排入水中。
教师讲述:血浆大部分是水环境,也就是说血细胞也生活在水当中。从这两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单细胞生物的细胞还是多细胞生物的细胞都是生活在水中的。
设问:那我们知道人体也是由细胞构成,人体内的细胞是否也生活在水环境中呢? 学生阅读:大家看课本P2相关信息,成年男性含水60%,成年女性含水50%。教师讲述:曹雪芹曾经说过女人是水做的。从这则资料看来男人更是水做的。也就是人体内含水量特别的多。因此,我们把人体以水为基础的液体称为体液。
设问:我们知道人体是由细胞构成的,组成人体的细胞(如血细胞)外有没有液体呢?那么细胞内呢?
师生共答:我们又根据体液分布位置不同的把体液分为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教师提问:血液是不是体液呢?(展示血液组成成分)
教师讲述:血液包括血细胞和血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我们称为血浆,简述细胞外液的概念。
设问:既然血液中有细胞,那么血液是不是体液?如果不是,那么血液中的什么成分是体液呢?什么成分是细胞外液? 学生讨论回答:血液不是体液,血细胞内的液体和血浆是体液,血浆是细胞外液。教师强调:血浆存在于血细胞外,所以血浆是属于细胞外液。血浆就构成了血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
设问:我们知道血细胞和血浆存在于血管内,我们人体除了血细胞外还有很多其他细胞,那么这些细胞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呢?
(展示课本P3 图1-1)
教师提问:请大家看一下红色的是什么?蓝色的呢?绿色的这些管又是什么管呢?这些管内是什么呢?在这些管外还有一些细胞,这些细胞又叫什么细胞呢?这些细胞之间有间隙吗?如果有,间隙中的液体叫什么呢?
教师讲述:红色和蓝色管是血管,内有血液,其中红色的是动脉毛细血管,蓝色的是静脉毛细血管。绿色的管为毛细淋巴管,管内有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以及淋巴液,淋巴就是它们的直接生活环境。管外的细胞为组织细胞,在细胞与细胞之间存在一些间隙,在这间隙中也充满着液体,成为组织间隙液,又称为组织液。组织液就构成组织细胞的直接生活环境。
教师提问:通过以上的讲解,血浆、组织液、淋巴这些是不是细胞外液?
教师讲述:血浆、组织液、淋巴这些都是细胞外液,构成了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这个环境与我们人体周围的这个环境有很大的区别,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是以水为基础的液体,细胞生活的环境在体内,所以我们把细胞生存的环境称为内环境。
教师提问:大家考虑一下细胞外液和内环境是否相同? 师生共答:是相同的,都是细胞生存的液体环境。
教师提问:血浆中水是怎样进入细胞,细胞代谢产生的水又是怎样进入血浆?通过课本P3 图1-1简述三种细胞外液的关系。
师生共同总结:血浆﹑组织液和淋巴(内环境)之间的关系。
二、细胞外液的成分
设问:细胞外液的成分有哪些呢?
(展示课本P4资料分析血浆的化学组成)思考讨论:课本P4资料分析中的讨论题。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通过研究表明,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成分相近但不完全相同,最主要差别在于血浆含较多蛋白质。细胞外液成分类似海水,反映生命起源于海洋。
三、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
设问:我们知道细胞外液是一种液体,在化学学习时,每接触到一种液体就要了解一种液体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我们把这些统称液体的理化性质。那么细胞外液都有哪些理化性质?
学生阅读:课本P5 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师生共同总结:
1.渗透压:溶液中溶质的微粒对水的吸引力。微粒数越多,吸引力就越大,也就是渗透压越大。血浆渗透压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770kPa。
2.酸碱度: 人的pH为7.35~7.45。pH的稳定与酸碱对物质有关。3.温度:人的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
四、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教师提问:我们在前面讲过细胞的直接生活环境是细胞外液又称内环境。细胞生活所需的氧气和营养物质都来自于细胞外液,那么细胞外液的氧气和营养物质又是从外界吸收的,氧气和营养物质是怎样进入细胞?细胞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又是怎样排出体外?
(展示课本P5 思考与讨论)学生回答 师生共同总结:
(展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教师强调: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细胞的氧气和营养物质的吸收和代谢废物的排除都需要通过内环境,因此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八、综合知识,本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要学习了体液、细胞内液、细胞外液、内环境的概念,内环境中三者之间的关系,细胞外液的成分,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以及外界物质如何与外界环境发生物质交换。着重要掌握体液、细胞内液、细胞外液、内环境的概念,内环境中三者之间的关系,外界物质如何与外界环境发生物质交换。
九、课堂作业
十、板书设计
第1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1节
细胞生活的环境
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二、细胞外液的成分
三、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
四、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必须通过内环境才能完成,并且要依赖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等系统直接参与。
十一、教学反思
1.本节内容较多,较抽象,较难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运用图片、多媒体动画。对每个知识点要提出几个相关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后再进行总结。这样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内环境的组成是本节课的重点,要利用直观图片引导学生识别图中的各种结构和成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血浆﹑组织液﹑淋巴之间的内在联系。
15.基于《生物与环境》教学策略的探讨 篇十五
关键词:医学生物化学,探讨,兴趣
在医学院校的课程教学中,生物化学是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其理论和技术渗透至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各个领域[1]。学习并掌握这门课程,对于学习其它基础课程和临床课,乃至以后从事临床医疗、科研工作都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学生在学习过程普遍感到生物化学比较抽象、枯燥,有些原理及生化反应难理解又不易记忆,普遍产生畏难情绪,从而影响了学习效果。怎样有效的提高医学生物化学的教学质量是值得相关部门和教师去探究的。本文将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加以探讨。
1 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和学生学习的动力。生物化学内容繁多,而且目前的医学生物化学教材体系还不是很完善,有些内容阐述的很枯燥和乏味。所以在刚开始教学过程中就应该激发起学生学习生物化学的兴趣。从绪论开始教师就应该做到这一点。在绪论教学过程中应该把整个生物化学的课程特点进行分析,如生物化学的中心内容主要就是阐述的就是四大类物质,即:蛋白质、糖类、脂类和核酸,其它内容则归属次要地位。此外,教师还可以进行理论联系实际,如通过对糖类和脂类代谢学习后就能够更好的理解糖尿病和高血脂发病的原因。经过教师的指点和引导,学生就容易提起对学习的兴趣和探究的心理,学习变得积极主动。
2 多种教学方法并用,提高教学效果
2.1 传统教学法
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不可替代,该方法是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法,以近代德国著名教育学家赫尔巴特为代表,也是大多数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普遍采用的一种教学法,本教法由于只是教师“填鸭式”的输出,学生被动接受,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与创新能力的提高,但对于某些内容枯燥复杂,需要教师指导性学习的内容,如:生物化学中各种代谢途径的反应步骤、反应定位、某些基本原理等,通过教师系统讲解,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对医学生物化学知识体系的掌握与理解,并且能够有效的突出了重点,降低了学习难度,能让学生更好的汲取知识。但在实践中,需要教师具备较强的教学能力,这是制约传统教学法的重要因素之一,依赖于教师自身素质,包括知识结构、相关临床知识与经验、表达能力、教育学、心理学等。
2.2 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Problem Based Leaning,PBL)
该方法是1969年美国精神病学教授Howard Barrows创立,PBL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自我指导学习及小组讨论形式的课堂教学模式,也是目前医学界较为推崇的教学模式[2]。但这对于学生与教师自身的各种素质要求较高,教师备课强度大,学时增多,该方法比较适合小班进行,一般在10-30人左右,授课教师先将所授内容按教学大纲精心选择病例,进行简单的讲解,设计问题,再向学生提出,学生充分讲述自己的观点,并归纳小结,明确学习目的,通过查询资料后,小组集体讨论,达到自己解决相关问题的目的。如:学习三大物质代谢后,将脂肪肝病例引入,让学生进行进行讨论学习,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最有可能诱发机体出现脂肪肝?最后教师对病例和问题进行全面分析、总结。通过这样的课堂教学学生不仅较全面和系统的掌握了知识,而且也能够容易的把教材上的知识联系到临床中去,可以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尤其是通过教师正确引导,使医学基础知识与临床部分有效结合,各种知识相互渗透融合,为临床教学乃至今后的执业,打下较为坚实的基础。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在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中,既学到了知识,更锻炼了能力,但由于各种条件的制约,往往应用次数和涉及的教学内容较少。
2.3 利用探究性教学让学生掌握知识
通过实验教学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掌握和理解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如在学习酶的特性过程中,我们知道酶具有高效性、专一性等特点。但是酶和普通的催化剂相比起催化效率到底有多高呢?我们就可以让学生通过实验来证实。如我们可以以过氧化氢酶的高效性为例来进行实验。如:取四支试管分别加入过氧化氢,然后再分别加入新鲜的兔血液、煮沸后的兔血液、Fe Cl3溶液以及空白对照,混匀静置片刻后观察现象。我们可以看出加油新鲜血液的试管有大量的气泡产生,加有煮沸后的血液和空白对照的没有气泡产生,而加有Fe Cl3溶液的试管虽然有气泡产生,但是与加新鲜血液的试管相比气泡产生量要少很多,而且反应也不是哪么剧烈。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可以更好的理解酶作为生物催化剂的高效性。
2.4 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
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多媒体辅助教学改变了仅靠书本、教鞭、粉笔传道授业,提高教学内容准确性,又不影响授课连贯性。在相等时间内,多媒体辅助教学比传统教学法传授内容多1/3以上。所以在医学生物化学教学过程中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方法可以与传统教学相互补充,各自发挥自身的优势,更好的为教学服务。如在学习蛋白质生物合成过程中,可以利用多媒体动画展现核糖体、m RNA、t RNA以及各种与蛋白质合成相关因子相互结合和释放的动态关系,从而使学生能够生动有效的掌握蛋白质合成的起始、延长以及终止阶段的发生和发展过程。通过多媒体课件教师容易讲解,节省时间,并在课堂内留给学生理解、记忆时间,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3 立足国际,着眼未来
在医学生物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应该具备较长远的眼光。大多数医学院学生将来都从事临床或者与临床相关的工作。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让学生知道医生不仅仅是治好病,还应该清楚相关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机理。尤其随着国际上这几年转化医学的兴起,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联系的越来越紧密。而基础医学中的一些重大发现最终还是要运用到临床中去,这就要求医学院的学生尽早就应该具备这种意识,加强对基础学科的学习,为后面转化医学的实施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生物化学是医学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它对于学习、理解和掌握医学其它课程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整个医学学科中具有很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医学生物化学教师有责任也有必要不断的改进教学方法,不断适应现代医学发展的要求来进行医学生物学教学,为我国培养出更多的高层次医学人才而不懈努力。S
参考文献
[1]王镜岩,朱圣庚,徐长法.生物化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l2.
【基于《生物与环境》教学策略的探讨】推荐阅读:
基于人工湿地系统中的微生物研究11-24
基于模糊神经网络的生物质气化炉的智能控制12-09
基于教育生态学的农村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提升策略研究09-18
浅谈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地理课堂教学10-16
高中生物概念教学的探讨09-13
基于信息传播系统的人员疏散模型探讨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