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作业

2024-09-04

心理健康教育作业(8篇)

1.心理健康教育作业 篇一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C 证培训在线作业 第一次作业:

单选题: 心理健康的三个标志是:(C)A.健康、和谐、平和 B.平静、快乐 满意 C.平衡、有序、和谐 D.满足、淡然、快乐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D)A.学科本位的综合课程 B.经验本位的综合课程 C.问题本位的综合课程 D.问题-经验-学科三位一体的综合课程 教师的(D)是认识能力的核心要素,是决定一个人的理解能力的关键。A.教学能力 B.创造能力 C.知觉能力 D.思维能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途径是:(D)A.心理咨询 B.心理辅导 C.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D.全面渗透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目标是:(A)A.优化心理素质,促进全面发展 B.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 C.防治心理疾病,增进心理健康 D.以上皆是

6、教师要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不仅善于发现学生身上出现的问题,更要把握学生的 过去,很好地预测学生将来可能出现的问题,指的是: B)(A.尊重性原则 B.发展性原则 C.活动性原则 D.整体性原则

7、对家庭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正确的认识是:(C)

A.家庭心理健康教育不需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配合 B.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需要家庭心理 健康教育的配合 C.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是“一唱一和”的关系 D.家庭心理 健康教育应以家长为主体而进行 家校协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联系模式应该是:(D)A.主要是家长会、家访、家长来访 B.家校共同研究 C.家校共同探索 D.除常规的联系方式外,家校应共同研究、共同 探索

合理选择职业应做到:(A)

A.了解自己、职业和社会 C.了解职业的 测试题(A)A.1 B.2 C.3 B.了解专业和职业的关系 D.了解社会的需求 D.4 学校心理咨询与辅导的过程一般包括:(B)A.五个阶段 B.六个阶段 C.四个阶段 D.七个阶段 就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设定来看,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A)A.副目标 B.首级目标 C.主目标 D.第一级目标 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属于下列教师应具备的能力中的:(B)A.全面、深入了解学生的能力 B.人际沟通能力 C.教育诊断与指导能力 D.获取新信息的能力 神经症:(C)A.是一种由于生理因素造成的常见病 B.是一种严重的心理疾病,社会适应能力与工作基 本能力都丧失 C.是一组非器质性的轻型大脑功能失调的心理疾病总和 D.是突发性的

为了减轻压力,不合理的宣泄方式是:(B)A.找人倾诉 B.喝酒解愁 C.音乐调节 D.运动

下列哪一项不是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主要特点:(C)A.无生涯性 B.强示范性 C.合作性 D.时空相对无限性 判断题: 1.科学是用客观方法研究客观事物变化发展规律与事物间因果关系而获得的系统知识。(√)2.适应是个人与环境之间的平衡关系(×)

3.小学生达到的具体运算阶段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

4.学校对教师心理档案建档过程中发现心理健康问题较严重的教师,应联系综合医院的心 理医生为其诊断,并立即辞退(√)

5.我国大量调查研究认为,教师心身健康状况比国内普通人群要差一些(√)简答题: 1.请简述心理学研究的特殊性。

答: 心理学研究具有科学研究的四个基本特征:继承性、创新性、系统性、控制性。心理 学是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科学,兼具二者的特点,这使得心理学具有以下几方面 的特殊性: ①探究对象与研究者的特殊性: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被试)和研究这同属一类型,都是人。②研究过程的特殊性:一方面研究对象要根据研究这的要求或实验控制作出反应,另外一方面,研究对象的反映又反过来影响研究者的行为。③研究方法的特殊性:第一,任 何实验处理、控制、操纵,都不能妨碍研究对象的心理健康发展,必须遵循人道主义精神,符合伦理性原则,这研究会使某些研究的客观性受到影响。第二从现代科学的角度来看,目 前心理学研究的方法多属“黑箱方法”,只能通过比较输入和输出的信息来推测心理过程。第 三,心理学的研究由于缺乏严格控制的实验,因而难确认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2.心理学研究的科学方法及其特点主要包括哪些?

答:心理学研究的科学方法及其特点主要包括:

1、观察法,特点:保持资料的客观性和真实性;①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收集资料 的活动;②观察是在客观条件下进行的,具有真实性;③观察的对象是当前正在发生的实施 现象,具有直接性;④观察室在一定的心理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对观察结果的解释也是 以一定心理学理论为前提的; ⑤观察总是借助一定的观察工具,如人的器官和仪器、设备等。

2、测验法,特点:①了解个体或团体的心理特征,①用来探讨心理特徵与外界因素的关系。③通过对不同的人进行相同的测验,可以比较不同个体之间的心理差异。它通常具有间接性 和相对性两大特征

3、实验法,①.得到的资料比较切合实际,但自然实验实验情境不易控制。要操纵或控制变 量,人为地创设一定定环境;②基本目的在于揭示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③有严格的研究设 计,包括被试选择、研究测量和工具、实验程序、设计分析方法等,以保证实验结果的科学 性。

4、问卷法,特点:一是标准化程度高,整个研究过程严格按照一定的原则和要求进行,从 而保证了研究的准确性和有效性,避免了盲目性和主观性; 二是能在短时间内收集到大量的 资料并得出结论。

3.简要分析学生产生考试焦虑的主要心理因素,并举例简要说明。答:影响学生考试焦虑的因素很多,既有学生自身的生理和心理因素等内部因素,又有 家庭和社会环境等外部因素,学生的考试焦虑是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一)学生自身的因素 1.个性特征是造成考试焦虑的一个重要内因 一个人焦虑与否与其人格特征有联系。人格是在遗传基础上通过一定环境和教育的影响 逐步形成的比较稳定的个人特点。如“焦虑型人格”的学生,容易把本来没有危险的人和事视 为对自己的严重威胁,从而惶惶不可终日。这种人格特征会成为一种较为持久的潜在心理因 素,影响人的情绪和行为,使他们容易产生焦虑。2.认知评价是考试焦虑形成的不可忽视的因素 认知评价是一个人对客观事物产生的认识和评价,一个人对客观事物认知与评价的正确 与否,将直接影响人的行为。如:考试焦虑的同学对考试的认识和评价往往是在主观上认定 甚至夸大考试的可怕,从而陷入担忧、恐惧以至不能自拔就会产生考试焦虑。这样,就可能 会产生强烈的反差:一方面对考试期望值过高,憧憬着考试获得成功;另一方面则会出现考 试失败、成绩不理想的现实;一旦考试受挫,就会产生羞愧、失落、自卑、自责等复杂情感,使人的整个心理状态失去平衡。3.知识准备与应试技能是影响考试焦虑的重要因素 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多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个体应试的焦虑水平。例如学生在考试 之前对考试的难度和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并不十分清楚,自信心不足,考试前不能制定适 合自己的复习计划,也不能调整好竞技状态,一旦在考试中出现不会的题目,就会紧张。在 这种不良的情绪状态下,学生将无法发挥正常水平。(二)外部因素 对于学生来说影响其考试焦虑的外部环境因素主要是学校、家庭和社会环境,这些外部 因素的特点是涉及的影响因素较多,且难以控制。1.学校环境。学校是施行考试最频繁的场所,与考试焦虑紧密相关。如:教师对分数 的过分看重,片面追求升学率;同学之间的竞争;考场内的紧张气氛等都会使学生产生考试 焦虑。2.家庭环境 家庭是学生情感依赖的中心,父母的教养观念和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观念和态 度。如:有的家长对孩子的管教缺乏民主,过于严厉的教养方式使子女对父母产生恐惧,以 至于压力过大,导致心情紧张和考试焦虑。3.社会环境 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国家的政策体制尤其是教育政策体制会影响到学校、家庭的教育 方式,影响到学生对考试的态度和认知评价,从而影响到考试焦虑的高低。如:把成绩作为 孩子献给父母的最好礼物的方式,往往造成因为成绩促成学生考试焦虑。

4.简要举例子简要说明学生在心理上已逐步具备的两种独立的可逆性。(12 分)

答:学生在心理上已逐步具备逆向和互反两种独立的可逆性。逆向的可逆性。例如:小学生之所以能够推断错开后的两根等长木棒仍然一样长,是 因为他们能够在心理上把错开的木棒倒退回去,对齐后仍一样长。其他守恒概念的形成也可 用此类逆向的可逆性来说明。互反的可逆性。例如:小学生之所以能够推断错开的两根等长木棒仍然一样长,是因 为他能够在心理上把木棒伸出来的部分用来弥补缩进去的部分,伸出来的部分越长,缩进去 的部分也越长。弥补之后的两根木棒仍然一样长。其他守恒概念的形成也可用此类互反的可 逆性来说明。这两种可逆性是守恒概念形成的最核心的理性基础,但这两种可逆性还未整合成一个相 互转换的系统。第二次作业: 单选题:

14.(A)道德是一种互利互惠公道的双赢道德。A.平等的B.对等的C.平衡的D.合作式的

15.①物体和物体的组合 ②命题与命题的组合 ③物体与命题的组合 ④命题与结论的组合。这4种组合中,中学生已形成的两种组合系统是:(A)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1.个体生理发育对心理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A)的成熟对心理发展的影响: A.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

B.性器官和神经系统

C.性器官和内分泌系统

D.神经系统和身体发育状况

12.儿童人格与社会化发展的核心部分是:(A)A.儿童道德的发展

B.儿童心理的发展

C.儿童身体的发展

D.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

13.他律道德即儿童对他人的行为是根据(A)价值标准进行道德评判 A.自身以外的B.父母的 C.权威的D.书本上的

1.目前我国现行的学校教师心理健康辅导模式大多数属于:(A)A.医学模式

B.治疗模式

C.教育模式

D.引导模式

2.教师的职业倦怠是教师不能顺利应付工作应激的一种反应,下列不属于其主要表现的是:(D)A.情绪耗竭

B.性格解体

C.低成就感

D.退缩行为

3.在个体生命发展的某个阶段,对其身心发展具有最为重大意义的那种活动方式(A)A.主导性活动

B.主要活动

C.重要活动

D.阶段性活动

4.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哲学理念就是——一个人的心理、意识决定于他的:(A)A.实际生活过程

B.受教育状况

C.行为和态度

D.生活环境

5.个体心理发展的内在动力是个体实际生活过程中的:(A)A.主客体之间的结构性矛盾

B.主客体之间的对立性矛盾 C.主客体之间的根源性矛盾

D.主客体之间的本质性矛盾

8.所谓教师的心理健康是指,教师除了具备一般个体心理健康的基本特质外,还应具有:(A)A.教师职业所决定的特殊性质

B.教师生涯特质

C.教师职业特质

D.责任心

6.个体心理发展的动力机制是同化与顺应之间的:(A)A.平衡化机制

B.协调性机制

C.双赢机制

D.互相转化机制

7.个体调整自己的活动图式以适应客体的特征或变化的过程是:(A)A.顺应

B.适应

C.同化

D.内化

9.根据皮亚杰的理论,平衡化的过程也就是新的(A)进行建构的过程,也就是主客体之间逐渐达到协调平衡的过程:

A.认知结构

B.认识方式

C.思想观念

D.行为和态度

10.心理失调按其严重性程度划分,大体上可分为一般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和:(A.)A.心理疾病

B.心理问题

C.心理障碍

D.极严重心理问题

判断题:

1、适应性心理咨询主要面向全体学生,通过咨询为学生排解心理困扰,减轻心理压力,改善适应能力。因此,适应性心理咨询对应的是矫治性功能。(×)

2、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仅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这就注定不会是一种师生平等的关系。(×)

3、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是教师整体心理功能的集中反映,也是影响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关键因素。(√)

4、教师在学生心目中要有绝对权威才能提高教学效率。(×)

5、教师不健康的心态会影响正常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又是影响学生心理状态的一个重要因素。(√)

1、简要分析从20世纪80年代始至今,我国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大致经历了的三个阶段。(8分)

答:从20世纪80年代始至今,我国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大致经历了的三个阶段

(1)调查呼吁阶段。部分专家、学者和教师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提出应重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1979年下半年,河南省平顶山市心理学研究会的寇清云等就在市三中和十三中尝试开办心理学讲座。1985年3月,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成立。20世纪80年代初、中期,一些学者和研究机构对大中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发表了一系列报告,使教育工作者和教育行政机关开始意识到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此后,国内学者结合我国实际进行研究,主要涉及中学生生活适应、人际关系适应以及考试适应等方面,为以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奠定了初步的思想基础。

(2)尝试起步阶段。一些地区和学校的教师从青春期教育入手,对部分学生中存在的青春期心理适应、挫折、人际交往、学习方法等方面的困扰进行辅导。一些学校自发地对学生存在的一些心理问题进行尝试解决。

(3)发展推进阶段。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在经过十几年的实践之后,开始有了比较大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建立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机构,并得到相应的行政部门的支持。第二,出版了一系列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读物,同时还研制了一些测量心理健康的量表、软件。第三,进行了系统的课程试验。课程试验的内容和形式包括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门活动等。第四,国家和地方均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文件。

2、举例子简要阐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中心途径。(8分)

答: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途径是①开设心理健康选修课,②在学科教学中渗透,③结合学校团队活动、班级活动和班主任工作等日常教育活动中进行。

心理健康选修课是运用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通俗、系统地介绍心理健康基础知识,帮助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系统地认识自己的身心发展状况和特点,及时觉察自身存在的心理与行为问题,通过自我调适或寻求帮助来解决问题,保证身心健康,促进全面发展。心理健康选修课强调学生的参与、自我教育与自主活动,可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但要有合适的学生用书和教师参考资料,还要有合理的实施纲要、实施要点、活动设计和管理评价系统。

学科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环节,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之一。所有任课教师都负有心理健康教育的责任。学科教学既可以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也可能给学生带来心理压力。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减少对学生心理健康带来的负面影响:①在学科内容中开发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寻找学科教学内容中的契机,把握教学的最佳时机,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②在授课的组织方式中体现和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情感、良好的意志、性格等。例如,学习《青松》这首诗歌时,就可以结合课文内容培养学生坚贞不屈的性格品质。

班级、团队活动和班主任、辅导员工作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教育途径,在这些活动中,也可以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如各种竞赛、班级间的联谊活动、集体劳动、外出旅游等,只要我们有意识地把这些活动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联系起来,就可以在这些活动中陶冶学生的情操,磨炼其意志,锻炼其生活和社会适应能力,如“手拉手献爱心”、“团队干部竞选”、“主题队会”等。

3、简要分析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初级、中级、高级功能分别对应的具体功能。(9分)

答: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包含有三级功能,即初级功能、中级功能和高级功能。

初级功能主要指通过心理卫生健康知识的学习,消除心理障碍和预防心理疾病的产生;中级功能主要指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受教育者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了解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掌握自我心理调节的方法,提高应付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增强社会适应性,提高心理素质;高级功能这样指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要促进个体的发展与完善,消除心理疾患,这主要体现在通过心理教育与训练帮助受教育者充分意识自己的潜能和价值,使各种心理素质达到最优化,成为健康、自主、和谐、具有创造性的人。

4、举例子简要说明学校应坚持的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以及应当注意避免哪些做法。(10分)

答:学校在这方面应坚持的策略有:

(一)中立性策略。在对家庭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帮助和引导的过程中,学校应注意到,家庭生活和亲子关系状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动态的、阶段性的发展过程。但是,当家庭中的一方向学校求助时,不论是家长,还是学生,都是把学校和教师当作自己的支持者和同盟军,向学校和教师反映其对其他家庭成员的不满。此时,学校应保持中立性,应当注意避免卷入其家庭矛盾和是非,只有如此,才有可能发挥学校和教师对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引导和扶持作用。

(二)客观性策略。求助于学校的一些家庭,往往是其中的某个家庭成员(家长或学生)在价值观、生活态度和习惯、教育态度、学校适应等方面表现出矛盾、不协调,甚至对立。对于已经出现的问题,学校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始终保持客观性,引导家庭中矛盾的双方换位思考,应当注意避免盲目地评价。

5、请结合自己或周围其他人的实际举例子简要教师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的几方面。(10分)

答:教师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的6方面:

(1)职业适应性差。我校XX老师对所从事的工作不喜欢,缺少职业自豪感,甚至根本看不起教师工作,经常感到心理不平衡,缺乏进取心和责任感,同时他也没有明确的发展目标,缺乏长远打算,得过且过。

(2)因各种认知偏差而造成的态度偏差 :知觉误差、理解误差、社会认知偏差、思维方式不正确、对学生提出不合理的教育目标、拒绝学习新知识、接受新事物、尝试解决新问题。(3)情感方面。①情绪调节自控能力不强,将个人在社会、家庭感情方面的失意烦恼带入学校,错把学生当作自己发泄情绪的对象。②情绪不稳定,自制力差:主要表现为性情急躁,反应过敏,容易冲动,不善于控制。③教育热情不高。④冷漠、与学生感情交流少。

(4)人格缺陷与人际关系紧张。人际适应能力不高、师生关系紧张、对抗,不尊重学生,厌恶后进生,用放任自流或专制独断方式管理班级。

(5)性格方面。对小事斤斤计较,挫折耐受力不高,坚持性不强,对学生不真诚等等。(6)各种神经症的表现。少数教师有各种神经症的表现,如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疑病症、和更年期综合症等症状。

2.心理健康教育作业 篇二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自我意识是通过评价信息的不断输入而形成的。儿童最终形成怎样的自我概念直接取决于他所接收到的评价信息。如果儿童经常接受对自己的积极、正向的评价信息, 就会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 会有利于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如果儿童经常接受对自己的否定性的评价信息, 就会形成消极的自我概念, 将会给他们的一生带来不良的影响。

就作业本身而言, 传统意义上, 它只不过是课堂教学的附属品和检测学生学习效果的一种手段。但在实施新课程的背景下, 作业不再是微观上的课堂教学的附属品, 而是宏观上课程意义及人生意义的重建与提升。作业已成为学生学习成长的见证和履历, 成为学生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的一种生活过程和生活方式。

所以, 我们尝试在作业评价中引入积极心理学的理念, 提出让作业评价成为学生发展的“助推器”, 希望通过教师对作业的积极评价, 真正使作业成为学生学习成长的自觉需要, 从而帮助学生发现与发展潜能, 不断认识自我、展现自我, 从而促进学生生命整体的发展。

积极心理学是使人积极的心理学, 是一种致力于培养人的优秀品质和美好心灵、促进心理积极和谐发展与心理潜能充分开发的心理学。它是指研究有助于发挥人、团体和机构的最佳状态或功能的条件和过程的一门科学。20世纪末美国兴起的积极心理学运动中, 其倡导者美国心理学家赛里格曼指出, 人类要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对人的许多心理现象和心理问题作出新的解读, 关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强调人的价值与人文关怀, 引导人类对自身所拥有的潜能、力量的发掘, 用一种更加开放的、欣赏性的眼光看待自身的潜能、动机、价值和能力等, 使每个人都能顺利地走向属于自己的幸福彼岸。

积极心理学强调教育并不只是对学生纠正错误、改造问题、克服缺点, 而主要是发掘、研究学生的各种积极品质, 并在实践中扩展和培育这些品质。具体做法为:

一、作业本上无大叉

一次检查作业时, 笔者发现学生作业本上有很多的大叉, 而对于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说, 鲜红的大叉显得格外的醒目、刺眼, 它一次次地提醒学生:“你做错了, 你又做错了!”也常常听到其他教师抱怨:“这班学生怎么这么差?我讲了那么多遍, 怎么还是错的?真是越批越火!”

看着鲜红的大叉, 听着教师的抱怨, 笔者想:抱怨与指责都是无济于事的, 心理学上不是有“皮格马利翁效应”吗?那就开始从这小小的“×”入手。

于是, 每逢批作业, 当发现学生有错时, 并不急于打“×”, 而是用红笔把有错的地方划出来, 并打上一个小小的“?”。笔者发现当这打上小问号的本子传到学生手上时, 这小小的问号立刻引起了学生的注意, 他看着老师划出红线的地方, 一摸后脑勺, 立刻会意了, 订正好了, 马上跑到讲台给老师批。当看到学生订正对了, 笔者就毫不犹豫地在本子上打上了鲜红的“√”。学生看了, 蹦蹦跳跳地跑了下去。

是的, 每个学生都希望得到赞扬和鼓励, 都希望获得成功, 所以, 几乎每个学生拿到作业本, 就会翻开教师的评价。一个“√”不能向学生传递多少温情, 但一个“×”却可以带给学生不少冷漠, 如果学生每次体验到的都是失败, 他们就会觉得心灰意冷。而用“?”代替“×”, 则“?”如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 学生看到它, 就不会因为做错了题而丧失了学习的信念。

于是, 笔者坚持批作业时不打叉。没想到一个小小的符号的变化, 竟然引起了学生很大的变化。原来学生把订正作业的错误作为一种负担, 现在转为重新获得成功、赢得肯定的愉快体验。这种积极评价, 激起了学生更大的学习热情, 使学生满怀信心地走向更大的成功。在积极情绪状态下, 学生的认知和思维更开放、更灵活, 能够想出更多的问题解决的策略。

这正如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的:“教师在评价学生作业时, 任何时候都不要急于给学生打不及格的分数。请记住, 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

二、作业也可以加分

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 学生都比较喜欢分数。我们常常看到当一次练习结束时, 考得好的同学欢呼雀跃, 考得差的同学垂头丧气。看到这种情形, 想到, 何不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 利用分数来激励学生呢?于是“加分制”应运而生。

当学生的造句与众不同时, 毫不犹豫地用红笔打上★, 并为他加上2分;学生的作文较原来有较大进步, 一次给他加5分;学生作文中有一个用得好的词就加1分, 有一个形象生动的句子就加2分。于是, 在学生们的作文本上就出现了这样的成绩:“优+2”、“良+5”。就是单元练习打分后让学生订正, 笔者也总是提出“自己能订正对加分“的方法, 放手让学生自己再做一遍错的题目, 从中找出错误的原因, 从而根除自己的毛病。

这样, 分数不再是学生的枷锁了, 而是一种调节学生积极情绪的有效手段, 分数成了学生在肯定中重新认识自己, 发现自我潜能的镜子。

正如赛里格曼所说:“培养孩子不是盯着他身上的短处, 而是认识并塑造他身上的最强, 即他拥有的最美好的东西, 将这些最优秀的品质变成促进他们幸福生活的动力。”

三、作业本上写温情批语

在批改作业的时候, 除了分数与等级之外, 在旁边写上几句恰如其分的批语, 这批语如同师生间的促膝谈心, 表达的是教师对学生的关怀和爱护。这不仅有利于和学生进行情感沟通, 同时也让每一位学生从中受到启迪, 得到鼓励, 较快地提高作业质量, 并激发学习兴趣。

例如:“你写的字真漂亮, 真是字如其人!”一句简短的赞许, 会给学生带来莫大的自信。

一个学生作业不认真, 就在他的作业本上写上这样的批语:“你在课堂上的表现棒极了, 老师觉得你反应快, 很聪明, 可是你的作业让我很失望, 再勤奋些、认真些, 老师相信, 下一次, 你会给我一个惊喜”。这是一种鼓励和鞭策。

有的学生由于粗心造成的错误, 就这样提醒学生:“仔细瞧瞧, 这个字哪儿写错了?”“知道错在哪儿吗?下次可别粗心了。”教师亲切的提醒如涓涓细流促使学生发自内心地去改正错误。

“字再写端正些就更好了!”“比一比, 争取超过某某某!”……一句句简单的话语, 或许就是一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灵丹妙药。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在作业本上题写作业批语, 传递出的是教师的殷切之情、宽容之意, 字里行间寄予的是教师对学生的殷切期望。

温情批语架起了师生沟通的桥梁, 这座桥将带领学生走向成功的彼岸。

四、批改作业“因人而异”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同样, 世界上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教学中, 提倡因材施教;作业批改, 也要因人而宜。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 笔者发现后进生之所以显得那么差, 主要是与班级内好学生作比较以后产生的印象。传统的作业评价标准过分强调“班级成员”参照, 使得后进生永远无法超越基础较好学生。

要激发这些后进学生的作业积极性, 只有弱化“班级参照”, 强化“自我参照”。所谓“自我参照”, 就是“个体标准”, 它是以每一个体的现实基础和条件为依据所确立的适合个体发展需要的内差性评价标准。

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 笔者总是对他们“另眼看待”, 依据他们的实际水平适当降低评分标准, 如对作业进步生的评价, 不管他们是作业正确率提高, 还是作业书写端正, 或者是页面干净, 只要有一点进步, 就抓住他们的“闪光点”, 给予“A★”作为鼓励, 多一点进步, 再加一个“★”, 有几点进步就加几个“★”。

又如, 同样是一篇写《我的同学》的作文, 好学生基本功扎实, 叙事具体, 描写生动, 很有文采, 得了“优”;笔者班上有一个学生作文错别字还很多, 但事例具体生动, 写出了班内同学的特点, 达到了本次作文的要求, 照样给他打上“优”, 并在旁边写上批注:“这次作文所举事例具体生动, 很有趣。如果写好能多读几遍, 不写错别字就更好了。”

这样, 在老师的一次次肯定、赞扬中, 后进学生看到了自己的成绩, 获取了自信和力量。

有一位哲人说过:“在各种排列中, 每个人都想得第一。其实, 得第一并不难, 只要愿意另起一行, 每个人都是第一。”的确, 每个人都有其闪光点, 只是教师能否“另起一行”地看我们的学生。当我们以欣赏的态度去看待学生时, 我们会发现学生身上的许多优点。同样, 当我们以批评的态度去看待学生时, 就会发现无数的缺点。

积极心理学是心理学中的一股新的力量, 它不仅给心理健康教育带来了活力, 也给我们的学科教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在积极心理学的视野下, 换个面孔改作业, 不仅激发了学生浓厚的作业兴趣, 而且让学生从教师的评价中感受到教师的人文关怀, 享受到作业成功的快乐, 也让学生养成了及时订正作业的习惯, 更让学生从教师丰富的人文评价语言符号中学会如何做一个健康幸福的人。

参考文献

3.巧用学生心理 提高作业质量 篇三

关键词:惜新;厌久;图快;求趣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2-048-01

经常听到我们的教师在慨叹:“现在学生的作业是越来越不像样了。”有的老师甚至说:“一批到那些作业,我就头疼,好痛苦啊!”究其原因就是我们因为老师认为学生的作业质量实在太差:字迹潦草,错误率高。于是苦口婆心地教育,但是学生的作业依旧那么糟糕,我们的老师面对学生的作业依旧只能在“痛苦”中继续。怎么办?一筹莫展。真的没有办法了吗?其实不然,我们的教师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思考、去教育,所以尽管你不厌其烦地教育、想方设法地惩罚,但是学生的作业依然如故。假如你能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了解学生的一些作业心理后再有的放矢地布置作业、教育学生,我想学生的作业情况一定能大有改观。

一、利用“惜新”心理,保持作业整洁

当我们穿上一件新衣服时,总会特别珍惜,哪怕不小心溅到了小水滴,都会小心擦拭。要是稍有污损,心里肯定更不是个滋味。这是人人都有的“惜新”心理。大人况且如此,孩子们对“新”东西更加珍惜。做作业也是如此,每次新本子发下去后,学生们下笔时总会一笔一画、认认真真。所以第一次作业的质量总是很高的。作为老师,关键是要想方设法把这种心理状态保持下来,让孩子培养良好的作业习惯。怎么做呢?我们可以在新学期开始时对孩子们说:“同学们,你们看,这样崭新的作业本,你们舍得弄脏吗?”刚开学,学生还处于新学期的兴奋之中,加之还没有繁重的作业压力,因此此时,大多数学生一定会异口同声回答“不舍得”,即使是比较内敛的高年级学生,也一定会摇摇头。于是第一次作业就在学生“惜新”的愉悦心理中顺利完成。第二天,老师拿着学生的作业本说:“昨天,同学们交来的作业都像新衣服一样,既干净又漂亮。让我们比一比,看谁的漂亮衣服“新”得最久?学生都有一种好学和好胜心理,没有一个学生愿意做最差的。过几天,教师又可以运用榜样的力量,挑选几本特别优秀的作业进行展示,并且时不时进行表扬激励几句。只要教师巧妙运用学生“惜新”心理,合理把握表扬激励时机,时时做个有心人,那么,到整本作业本做完时,相信绝大多数学生的作业本仍然是整洁的,作业也一定是工整的。

二、掌握“厌久”心理,缩短作业时间

当我们连续几个小时趴在办公桌上批学生的作业时,你的感觉是怎样的呢?我想绝大多数老师开始的时候是一丝不苟地批、改,到最后肯定会有所马虎,批错的概率也会大大提高。我们成人都有“厌久”心理,学生还未成人,他们的坚持性更差,如果老师布置一大堆作业,他们一看到准会愁眉不展。但是没办法,只能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抱着情绪做出来的作业,其质量我们是可想而之的。因此有经验的老师布置作业,绝对不图多而图精。即使根据实际情况,必须多做一点作业的话,也尽量采取化整为零的方法。如要求学生做半个小时的书面作业,不妨先布置一刻钟的作业,到时间后讲个与学习内容有关的故事,或者做个智力游戏,调节一下大脑,放松一下情绪,然后接着做剩下一刻钟的作业。这样,作业总量并没有减少,但学生的情绪和作业效果是完全不一样的。

三、抓住“图快”心理,巧设作业时机

我们很多时候都会发现,课外布置的作业学生完成得特别快,而质量却特别差。究其动机,我们不难发现,学生三下两下就把作业完成,除非就是想多腾出些玩的时间来。这种“图快”心理是每个处于爱玩年龄的学生的天性。为此,我们必须合理安排作业的时机。同样安排一刻钟的作业,安排在课中或课尾还是课余,学生的心理状态是不一样的。在课中,学生没有玩的欲望,一般都比较认真;在课尾,临近下课,心里一直在等着下课铃声,手上也就马虎了;在课余,要从“玩”中抽出时间做作业,心理上很是不快,也就无可奈何地应付了事了。因此,重要的作业尽量不要放在课外,也尽量少放在课尾,应该尽量安排在课中。课尾可安排一些探索性的、讨论性的作业,这样,铃声一响马上可以下课;课余可安排一些辅助性的、趣味性的作业,这样可以让学生凭着自己的爱好较好地完成。

四、利用“求趣”心理,布置多样性作业

每个人都喜欢做富有趣味性的事情,学生做作业也是如此。有的老师布置作业十分单一,不是抄写就是默背,学生面对这样的机械作业,真是叫苦不迭,完成的态度自然不会端正,效果更加不会理想。其实作业形式多得很:猜谜语、做游戏、智力比赛等非书面作业,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求知欲望,当然笔头作业是必不可少的,但是,我们完全可以改变作业的形式来提高学生做作业的兴趣。每个老师假如能利用学生的“求趣“心理,积极开动脑筋,把作业布置得丰富多彩,那么学生的作业质量一定会大大提高。

我们不难发现,“惜新”“厌久”“图快”“求趣”是当今小学生变现出来的很明显的作业心理,我们的老师一定要认识学生的这种心理状况,巧妙抓住这种作业心理,合理地进行作业布置。那么,学生的作业质量一定会让你刮目相看的,我们教师面对学生作业的“痛苦“也就会消失殆尽。

4.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及课程设计作业 篇四

请大家分三次做!用纸写,不交本子,两周后交!

以下选做一题:

1.撰写一个心理活动教案并完成课件

2.国外学校心理健康研究或学校心理学服务模式的新进展(可以选择一个国家)

3.设计一个心理拓展训练项目

4.观看或创作一个心理情景剧,说明优秀心理情景剧的特点。(从主题、内容、设计、精神、演技方面作评述)

5.描述自己的个人成长史,包括自我成长分析与职业行为分析。

以下选做一题:

1.比较解梦、音乐治疗、禅修治疗、催眠治疗的异同

2.积极心理治疗主要技术及其应用

3.魔术商店心理剧技术及其应用

4.家庭治疗意象技术及其应用

5.瑜伽心理治疗及其应用

6.中国道家认知治疗及其应用

7.禅修疗法及其应用

8.房树人测验理论依据及应用

以下选做一题:

1.读嵇康《养生论》有感

2.读《伤害论》有感

3.读孙思邈《千金要方》有感

4.读葛洪《抱朴子·养生论》有感

5.读苏东坡《养生说》有感

6.读《易经》有感

7.读《道德经》有感

8.读《黄帝内经》有感

5.教育心理作业 篇五

一、名词解释

1、基因的显性效应是指等位基因中的显性基因完全压制隐性基因发挥作用。

2、遗传与环境是影响儿童个体发展的两大因素,它主要是指从上代那里获得相似的遗传素质,遗传不但造成亲子相似性,而且也造成相异性。

3、环境指能引起个体反映的外部刺激之总称。

4、认知是心理学的术语,指的是我们日常说的认识。

5、图式指自身有结构,又用于组织其他不同对象的动作。

6、平衡有两含义:一是为适应环境,同化与顺应一个也不能少;二是大部分的适应既包括同化又包括顺应。

7、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独立完成智力作业所及的水平与他经过成人或教师的点拨而能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区域。

8、同化和顺应是适应环境的两种机制,也是儿童认知发展的两种基本的机制。同化是指把一个新对象成功地纳入已有的某个图式中去,当儿童改变行为方式而适应了一种新环境时,叫做顺应。

9、依恋是指个体为寻找更多的心理安全而靠近庇护人。

10、儿童的社会化指成人社会要求儿童按人之为人、民族之为民族的普通方式行为,就是要求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越来越像他所在的那个文化里的成人那样行为。

11、学习是指通过经验而造成持久的变化。

12、自发恢复在经典条件反应行为的消退过程中会出现一种叫作“自发恢复”的现象。在一个为期7天的消退过程中,每天做3次消退试验,每后一次试验的唾液分泌量都少于前一次的,从而表现出消退。但是当我们看相邻的两天时,却可以发现每后一天的第一次消退试验的唾液分泌量总比前一天的最后一次消退试验的唾液分泌量多,跟反弹似的,这种反弹现象就是自发恢复。

13、分化就是有机体对条件刺激物作出精确的反应。

14、泛化是指在特定的条件反射形成后,有机体对类似于条件刺激的其他刺激也做出同样的条件反应。

15、效果率是指如果在一个情境和一种反应之间建立了联结,并且伴随着或跟随着令学习者满意的事态,那么这项联结会增强;反之,如果伴随的或跟随的是一种令学习者烦恼的事态,那么这项联结会削弱。

16、强化是指这样的一种程序或过程或麂子,即学习者的行为结局提高了该行为的发生可能性。

17、惩罚是指一有机体的行为结局是出现了烦恼子。

18、对象―对象期望是指认识了两个对象之间的关系后形成的预料。

19、替代学习是指他人替代我付出代价而使我学到了怎样会成功、受奖,怎样将失败、遭罚;如果没有他人,就得亲历这一学习过程,那就得我付出代价,可有些代价是我付不起的。

20、行为―结局期望是指认识了两个对象之间的关系后形成的预料。

21、名题网络的形成:当两个命题有一共同的成分时,就可以组成一个命题网络;当命题更多,且彼此间有更多的共享成分时,就可以组成一个纵横交错的、更复杂的命题网络。由于命知识的表征,因此命题网络就表征着个体头脑里的知识结构。

22、视觉意象:就是你闭上眼睛而浮现出来的形象,心理学有个更加形象的说法,称它为“心画”。意象也是你心中知识的一种基本的表征形式。

23、陈述性知识是指可以用语词来表达或表达清楚的知识,一般所说的书本知识都可以算在陈述性知识的范畴里。

24、精制也称作“精细加工”。最简单地说,就是指对有待学习并记住的信息做增强意思的添加。

25、组织是指把一个大的信息即信息总集,划分成许多的子集,并且表明子集之间的关系;通俗地说,这也就是分门别类,甚至是分层地分门别类。

26、模式是指一个刺激或反应的结构,其中含有若干必要的元素或成分,它们之间有一定的组织方式。

27、程序性知识是关于如何做事或如何做成一件事的知识。由于做事可以宽泛地看作就是解决问题,因此程序性知识也可以看作是如何解决问题的知识。

28、概念就其最简单的语言形式而言,是一个词,用来指一类对象或其中的一个成员。就其最严整的语言形式而言,是一个定义,它可以规范地表现为“??是??”的陈述句,或者说命题。

29、序列行动就是行动序列,指一系列或一整套行为或行为或动作。它主要组奏效的行动有条不紊地、麻利流畅地展开至结束。

30、合成是学习行动序列知识的第二个子过程,它的任务是把若干独立的小产生式组合成一个更大的产生式,乃至最后形成一个独一无二的“大一统”产生式。

31、个体差异离均差定义为个体对群体平均值的距离,它的数学表达为:个体差异=Xi―X

32、测量是指按照一定的规则对事物的属性指派数字。

33、标准分数是以平均值为起点,以标准差为单位的分数。

34、标准差:①为计算标准差,我们使原尺分数的平均值变成0,这就使不同的测验的原尺分数有了统一的测量起点,于是可以开始比较了;用标准差S作为测量单位,这就把度量单位统一起来了,这就实现了比较;引进正态分布概念后,比较的结果在实际含义上将表现为总体中的有多少个个体在特定个体的左面或右面,从而确定该个体的水平相对地是高还是低,多高或多低;利用以标准差为单位的正态分布,我们可以在不同单位的分数之间做比较;(5)标准差还能测量两个群体在某项特质上的个体差异是否同样大。

35、教学目标的陈述通则:教学目标应该用学生的终端行为来陈述。

36、行为指示子陈述可以算理解、欣赏的种种可观察行为。这些行为本身不是C―类内容的教学目标,而是供我们判断是否达成此类教学目标的线索或表征。

37、A类教学内容的致命基础性:若不把握先行教学的项目,则后继学习则无从谈起。

二、简答题

1、请按显性基因效应来举例说明遗传也造成亲子相异性。

答:按显性基因效应,通过实例也可以说明遗传也造成同胞之间的相异性。例如父母都不近视,却都带有决定近视的隐性基因,于是在先后生育两名孩子时,父母一方的这个隐性基因若与另一方的等位显性基因相组合,那就生育出遗传上不近视的子女,若与另一方的等位隐性基因相组合,那就生育出遗传上近视的子女。这样就出现了遗传造成兄弟姐妹间的差异。

2、简述布鲁纳关于“学科基本结构”的思想。

答:布鲁纳的学科基本结构是指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其基本规律。布鲁纳认为学生理解了学科的基本结构,就更善于进行探索了,而只有在探索性学习中,才能更真切体味到学科基本结构的好处。因此布鲁纳主张通过探索性学习来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但是学科的基本结构又是学生不容易掌握的。为了解决这个难点,布鲁纳提出了“螺旋式课程”的设计思想。

3、简述维果茨基关于“内化”的思想。

答:在皮亚杰看来,心理的发展大部分是“由内向外”展开的,环境的作用只在于是鼓励还是组织这样的展开。维果茨基的观点恰好相反,强调包括社会生活在内的环境因素对儿童发展所起的作用。他认为发展大部分是“由外向内”的过程,在这里,所谓“由外”,即个体从情景中吸取致死,这既包括儿童自发的活动,也包括系统的教学,而所谓“向内”,不单单是指把比如知识学到自己的“心里”来,而器饿更指一种“内化”的过程和结果。内化的过程很复杂,但是内化的结果却可以模式化地作个说明。考虑一名幼儿初学算术,他知道了1+1=2,这就算他把一项知识学到“心里”了。现在你使用任何理由向这名幼儿表明“1+1=3”,如果他接受了你的这一见解,那就表明他先前关于1+1=2的知识并没有内化。显然,你不大可能使一名小学生改变观念,去相信“1+1=3”,这表明1+1=2的知识已经在他们的心里内化了。在维果茨基看来,儿童的心理发展最重要的就是内化。

4、请写出不安全型依恋的两种不良的发展。

答:一是作出自卑的解释,结果心灰意冷:他们很容易作出“我是讨人嫌的”、“我是一棵路边草”之类的解释。这样的自我评价可能浇灭孩子的内心的愿望星火,正所谓“哀莫大于心死”。

二是表现为妒忌、敌视、甚至攻击性行为:有的儿童把内心的愿望星火燃烧到另外一路上去,表现出敌视和妒忌,甚至故意捣乱,直至采取言语攻击、身体攻击的问题行为。

5、简述联合游戏与合作游戏的相同和差异。

答:联合游戏与合作游戏有相同又有不同,相同是都在一起玩,都有社会互动。不同的是,联合游戏没有明确分工,没有共同的目的,互动主要表现在交换玩具和评价同伴的行为。合作游戏是围绕一个共同的主题而组织起来的,各游戏者的行为服从于共同的团体目标。

6、简述儿童观点采择发展各阶段的典型表现。

答:所谓观点采择,就是指从他人的眼睛看世界或者是“站在他人的角度看问题”。 心理学家塞尔曼认为儿童观点采择发展可以划分为以下阶段:

阶段0:自我中心的观点采择阶段(3――6岁)。此阶段的儿童不能认识到他人的观点会与自己不同,因而往往只按自己的好恶作反应行为。比如因为自己喜欢小猫,就认为小明一定会就小猫,并且的他的父亲也会高兴的。

阶段1:社会信息的观点采择阶段(6――8岁)。此阶段的儿童已经能认识到别人的观点可能与自己相同,也可能不同,因而开始表现出对他人心理状态的关心。

阶段2:自我反省的观点采择阶段(8――10岁)。此阶段的儿童认识到即使自己和他人得到同样的信息,观点也会有冲突,他们已能考虑到他人的观点,并预期他人的行为反应。

阶段3:相互性观点采择阶段(10――12岁)。此阶段的儿童不但能考虑到自己和他人的观点,而且还认识到他人也会这样做,于是会从第三者的角度来看问题,从而使观点的表达显得更客观。

阶段4:社会性或更深层次的观点采择(约12岁――成人)。如认为小明的父亲会生气,并惩罚他,因为父亲通常会惩罚不听话的孩子;但另一些人会说,小明父亲的反映取决于他对“服从”强调到什么程度。

7、简述人的意识在经典条件作用学习中的作用。

答:人的意识在人的经典条件作用学习中是有重要作用的。

人的意识性可以表现为好几个方面:⑴ 人能够回想过去,预想未来,这里所说的“回想”或“预想”都可以是形象的、图画似的,甚至栩栩如生到恍如现实的乱真地步。⑵ 人有语言,即使是小学低年级学生也有良好的口语能力,中高年级的学生还有一定的阅读能力,而不论听说和阅读,语言、文字、符号都可以激起生动形象的回忆和预想。⑶人有牢固的特殊记忆能力,不但能够记住话语,而且能够记住意思,记住场景、事件,并且能够回忆起和浮现出记住的东西。⑷ 人有能力对保持在头脑里的信息进行联想、组合、改造和创造。⑸ 人有情绪、情感,它们可以激活保持在头脑里的话语、意思和图像。这些方面都相互联系,造成了包括小学生在内的人类个体在形成、保持和消退一项经典条件反应时的特殊性。

8、系统脱敏与暴露法的应用区别有哪些?

答:系统脱敏法在消除焦虑和恐惧方面很管用,“暴露法”是由系统脱敏法衍生出来的,它和系统脱敏法的主要区别在于不是想像而是直面真实的焦虑-恐惧刺激,至于辅导过程,仍然是系统脱敏法的实质,而效果以暴露法稍长。

9、强化四式的特点是什么?

答:强化四式的特点:(1)固定比率强化。当学习者做满一定次数的行为就强化一次。典型的例子是记件报酬制。可以在短时间里达到预定的学习目标。“功亏一篑”、“前功尽弃”,就是描述的固定比率强化。(2)可变比率强化。平均强化

比率是不变的,但是行为次数与一次强化配比不是固定的,强化次数不受学习者控制。(3)固定时距强化。每隔固定的一段时间给予一次强化,而不论学习者做了多少次正确的反应行为。这种强化的特点是学习进步的轨迹呈一节一节的J型曲线,固定时距强化常见于周期性的事件里。(4)可变时距强化。在一个长时段里随即分配强化次数。可变时距强化最有利于特定行为的长期保持和巩固。

10、简述尝试-错误的含义。

答:(1)学习要成功,多少需要尝试;(2)尝试难免产生错误;(3)后继尝试会消除先前尝试的错误;(4)足够多的尝试就会排除足够多的错误,达到最终的成功;(5)此时,学习者会很快地把最初的问题情境与达到成功的关键操作联结起来,从而表现出熟练地解决问题的行为。

11、托尔曼用三组老鼠做的潜在学习实验确立了什么重要观念?

答:托尔曼的这个实验确立了两个相联系的重要观念:⑴ “学习”和“表现”是两回事;⑵ 强化不是学习的必要条件,它只影响学习成果的表现。换言之,没有强化也能学习,而学到的东西也未必就表现出来;我们不能因为一个有机体没有做出一项行为来,就断定它没有学到或学会该行为;真相很可能是这样:学习者已经学到了、学会了,但是没有强化就不表现出来。这就是“潜在学习”的含义。

12、简述攻击性影片对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

答:(1)真人的攻击行为和影片角色的攻击行为对儿童的影响是一样的;(2)如果我们不拘泥于特定的攻击动作,单讲攻击性行为,那么比之真人的行为,影片角色的攻击性行为对儿童的影响比真人的攻击性行为对儿童的影响更大,而动画片又比真人扮演角色的影片对儿童有更大的影响。

13、替代学习的长处有哪些?

答:替代学习是相对亲历学习而言,模仿学习、观察学习也可以称为“替代学习”。学习者把他人的经验保持在自己的记忆里,也就是他人替代我付出代价而使我学到了怎样会成功、受奖,怎样会失败、遭罚,替代学习的最大长处是风险大大降低,儿童在学习过程中不受挫折、不受伤害,非常安全,也就容易没顾虑,轻易做出行为来,结果造成难以或根本不可挽回的结局。

14、简述意象作为知识表征的特点。

答:视觉意象是指闭上眼睛时能够浮现出来的形象,仿佛“心里的画”,是心里的知识又一种基本的表征形式。它的特点有:(1)命题的表征是线形的,而意象的表征是块面的;(2)命题的表征以字词为点,因而是分离的;意象的表征以线条衔接,因而是连续的;(3)在命题的表征里,表示不同大小的事物的文字都一般大小,因为命题表征乃是抽象的意思,而在意象的表征里,不同大小的事物就可以有相对的大小,因为意象表征乃是事物的空间方面。意象显得十分具体而形象。(4)意象也是知识的一种非常经济的表征形式。要保持蕴涵许多命题的一个意象是比较轻松的。

15、请对意象的可操纵性作四点形象的描述。

答:(1)我们能够浮现出视觉意象,正像我们看画片;(2)我们能够扫描意象,正像我们看长长的摄影底片;(3)我们对意象能够做心里旋转,正好比我们在看故事片;(4)我们可以“剪辑”意象,正仿佛剪辑电影胶片。

16、简述陈述性知识提取的两种情况。

答:一种是直接提取,发生在正好有一个现成答案时,比如回答自己的姓名、住址、乘法运算之类;另一种建构性提取,专门应对没有现成答案可以采用的提问。从理论上说,陈述性知识的这两种提取,学习者应该都善长,都具备。但从实际上看,建构性提取更加重要。所谓建构性提取,其实就是推理。

17、对序列行动与模式识别的产生式进行简要比较。

答:如何教好或学好程序性知识两种最基本的过程,即模式识别和序列行动。模式识别是序列行动的先决条件。模式识别的产生式的特点是条件有多项,行动在实质上只有一项。需要抓住的特征可以是很具体的,也可以是和抽象的。为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模式识别产生式,概化过程提供是样例,而辨别过程着重提供非样例。序列行动指一系列或一整套行动或行为或动作。一组奏效的序列行动将有条不紊地、麻利流畅地展开至结束。

序列行动也可以用产生来表征,但有两点不同:(1)模式识别的产生式只有一项行动成分,即分类或归属,而典型的序列行动产生式却有多项行动成分;(2)模式识别是序列行动的必要条件或先决条件。

尽管序列行动与模式识别关系密切,可两者的学习过程毕竟很不同。序列行动的学习有两个子过程,一是程序化,另一是合成。

18、大一统产生式有哪些优缺点?

答:合成后的,特别是大大一统的产生式有两个基本优点:(1)激活速度比多个产生式的速度快。这是因为大一统产生式需要激活的对象少了;(2)具有“专长性”或“专家”性。表现为在大一统产生式,条件成分很大路,而行动成分很专门。这样的大一统产生式运作起来将显示为这样的现实景象:人们呈现一个和大路的现状,提出一个很大路的要求,而专家执行一系列专门的行动,结果很快解决了问题,这正是“专长”、“专家”的特征。

但是大一统产生式有潜在的弱点,那就是由于产生式里的诸行动可以顺溜而下,一泻到底,中间无需思考,因此就容易成为套路,流为僵化,出现定势效应。

19、简述陈述性和程序性知识的相互区别与支持。

答:区别:(1)陈述性知识是关于“是不是”的知识,而程序性知识是关于“如何做”的知识;(2)陈述性知识因为是靠词句话语来表达某事某物是否为真的,因此是变化多端、异常丰富的;程序性知识因为是做,而做得按照客观的规程,因此相对而言是单调的、统一的。(3)陈述性知识是相对静态的,主要表现为回忆的性质,讲究输入和输出的信息得相同;程序性知识是更加动态的,主要的性质是“转换”,即输入和输出的信息明显不同;(4)甚至测验里的同一题型也可以侧重于考察陈述性的或程序性的知识,考察陈述性知识的题目主要是再认或回忆性的,而侧重于考察程序性知识的题目主要是应用规则的。

相互支持: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也是相第一文库网互支持的:从学的一面讲,初学一项程序性知识时,通常需要陈述性知识引导的,陈述性知识促进程序性知识学习,反之程序性知识也促进陈述性知识学习;从用的一面讲,在使用程序性知识时,往往需要陈述性知识提供资料或判别标准,而这些具体的陈述性知识都以概念的方式溶解在产生式的条件子句里,使得每一个条件子句就蕴涵着一条陈述性知识。一个产生式有越多的条件子句,则这个行动的认知成分就越重要。另一方面,当有了丰富的程序性知识时,再认真地学习有关的陈述性知识,就容易导致创造发明。

20、正态分布如何表明个体差异?

答:(1)以平均值为零点,每个人都同自己所属的总体的平均值比较;(2)两人之间的差异实际上就是各自对所属平均值的差异之间的差异;(3)以标准差为单位,这可以揭示就某一特质的表现程度而言,总体有多少人在某一人之上或之下。

21、简要分析造成仿态分布的原因。

答:抽样造成偏离正态分布。(1)两个平均值和全距有明显差异分布合并为一个时,容易造成峰度偏斜,成一偏态分布;

(2)两个平均值相差很远,但是全距差不多分布合并起来后会出现双峰缝补;(3)象一座宝塔或方尖碑那样的尖峭分布也是偏离正态的,这是因为抽样太相似的个体而造成的;(4)“犬牙”分布,若丘陵地貌的横截面,这往往是样本太小造成的。

另外,测量也会影响个体差异的分布形态。测验越容易,越容易形成负偏态,而越难越容易形成正偏态。

22、简述连续分数和级类分数的优缺点。

答:连续分数的优缺点:连续分数档次多,也就是个体差异多,于是能提供更多的信息。由于个体差异的信息是教师了解学生、调整教学和决定是否额外地扶助个别学生的前提,因此从这个意义上看,连续分数比等第分数好。但是连续分数显示出微小的差异,这也容易引起学生或其家长为一两分之而计较。从而增加心理负担,磋商低分者的积极性,这是连续分数的缺点。

采用等第分数,档次少,也就是个体差异少,能提供的信息也就少,两个在百分制分数上差了很多的学生却可以属于同一个等第。从减轻学生对学习的紧张或焦虑的角度看,则又是等第分数更好了。

23、简述三类教学内容的特点。

答:A―类教学内容的特点:(1)边界分明、单元小,是此即非彼;(2)对后续学习具有致命基础性的特点;(3)教学项目一定数量少;(4)教与学可在短时间里完成。

B―类内容的教学最典型地体现在音乐、舞蹈、体育、美术、书法等才艺的教学与训练中,因此抓好B―类内容的教学将最能体现一校学生因受学校教育而发展的成果特色性和多样性。

C―类教学内容的特点:(1)学习内容难以列出确定的行为单元。(2)即使能够说明行为项目,也无可周全。(3)教学真正要求掌握的是教师言说以外的内容,是在课堂以外新情境里遇到的知识,因此需要掌握的C―类教学内是无穷多样的,所以也就无法事先说明的。

24、A、B类教学目标如何处理个体差异?

答:最小基本行为目标(A类教学目标)要求教师先把这样的个体差异引向时间维度,即允许不同学生可以有快有慢地达成目标,然后在一定的时间点上消除个体差异,即确保所有学生都达成教学目标。为了做到后一点,教师就得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制定教学计划、研究教学方法,以期在恰当的时间点上完成教学。

行为发展目标(B类教学目标)就不满足于人人都能达到的低标准,因此也就不以时间维度来消除个体差异。相反,行为发展目标把个体差异导向成就维度,鼓励学生按自己的兴趣、能力去做出更好的行为表现,去追求卓越。

三、论述题

1、论述学校教育作为一种环境是怎样拉大和缩小少年儿童之间的个体差异的。

答:学校教育作为一中环境可以缩小儿童少年之间的个体差异。

(1)学校对儿童少年进行的教育可以归为三个方面,即知识技能、价值观,以及精神文明。这三个方面的教育很少有家庭能够独立地完成。因此,若任由家庭对其子女任意实施教育,那么儿童少年之间在上述3个方面会有更大的差异。现在,义务教育制度要求学校普遍地对儿童少年实施上述3方面的教育,于是在这些方面就缩小了个体差异。

(2)儿童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差异会很大,父母的受教育程度也有很大差异。虽然极少数家庭的教育水准会高于普通学校,但是从全社会看,家庭教育的平均水平是相当低的。但是学校通过义务教育,帮助大部分无力承担子女教育的家庭实施下一代的教育,这就提高了全社会基础教育的水准,缩小了个体差异。

学校教育作为一种环境也可以拉大儿童少年之间的个体差异。

学校以各方面的专业教师、各种设备器材,满足志趣不同的学生的需要,从而造成个体差异分布的调整。例如子女的基因型会和父母的不同,于是就可能这样,即父母五音乐天赋,而子女有。如果没有普及的学校教育,该家庭的子女将因为没有音乐教育的刺激而不能发展其音乐天赋并且研习成材。有了规范的学校后,这名学生就可能脱颖而出,学校就在音乐方面拉大了他与其他条件相似的同学之间的个体差异。学校在这方面可以做得非常系统,从校内除常规课程之外开设的兴趣课,到学校所在地区各级校外才艺辅导机构,乃至送到专业机构接受准备性的训练,使才艺潜能不同的儿童少年个体都能更充分地得到发展。

2、论述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的基本含义和典型现象。

答: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揭示了儿童达到认知成熟所需要经历的4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其基本的特点是循环反应,婴儿的循环反应具有探索性和实验性,帮助婴儿形成最初的因果观念。这一阶段婴儿获得一项最重要的认知成果是形成了叫做“客体永久性”的认识。

(2)前运算阶段。其基本特点是头脑可以运作,但运作还不可逆。典型地表现为延迟模仿,指当被模仿的对象不在时模仿该对象。这个阶段的儿童思维的局限性是思维的不可逆性,典型地表现为“不能守恒”。皮亚杰的“ 三山实验”专门

揭示了这一阶段的儿童“自我中心性”。

(3)具体运算阶段。儿童的思维能够守恒后,出现了新的认知进步,突出地表现在理解类包含和完成传递性排序的逻辑运算上。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之所以有时会退回到不守恒的状态,是因为他们不能完全从形式上考虑问题。

(4)形式运算阶段。这是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的最后一个阶段。这一阶段的思维特点是抽象的而非具体的,是可能性的而非亲历性的,是逻辑的而非经验的,皮亚杰曾用钟摆实验来考察儿童的假设――检验思维。

3、论述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概念的教育含义。

答:所谓“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独立完成智力作业所及的水平与他经过成人或教师的点拨而能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区域。我国教师说的“跳起来摘果子”可以看作“最近发展区”的一个形象的表达。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概念冲击着流行的学校教学观。根据这个概念,学校教学要把辅助学生学习视为必要的教学环节;教学要向学生提供具有智力挑战性的作业;同伴讨论,合作学习也都是有必要的。但是如何确定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怎样的作业算是稍稍超出学生现有的能力?班级教学中如何照顾学生之间不同的最近发展区?维果茨基没有对这些实践问题做出明确的说明,需要我们教师自己去探索。

4、论述培养儿童观点采择能力的主要方法。

答:训练观点采择能力的一个较好的方法是开展角色扮演活动。这要求个体暂时置身于他人的处境,并按这一处境所要求的方式和态度行事。可见角色扮演促使人们更好地知觉他人的处境,体验他人在此处境下的内心感受,从而提高了观点采择能力的水平,在角色扮演活动中,扮演者可以互换角色,其他同学在旁观时练习分析与评论,这也有助于他们克服自我中心,最后教师应有所总结。

5、论述柯尔伯格儿童道德发展研究的教育含义。

答:柯尔伯格儿童道德发展研究的教育含义:

(1)集中研究儿童的道德认知,亦即道德观念。因此学校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要重视道德观念的教学。

(2)把道德观念与道德判断、道德推理看成是同义的。这给我们启发:学校进行道德观念的教学不应该仅仅是灌输现成的道德观念陈述,而应该讲清理由;讲清理由也不能仅仅按照“因为――所以――”、“假如――那么――”之类的句式来做。他所采用的道德两难故事给我们的启发是:学校道德观念的教学要富有智力挑战性,要使学生在道德行为的矛盾冲突中领悟道德观念及其理由。

(3)探究儿童赖以进行道德判断或道德行为的或思想,这特别值得教师借鉴。

6、论述经典条件反应联结次数的教育含义。

答:形成一项经典条件反应所需的联结次数多寡不一,难以预定,这对教育工作有一定的启示:(1)当学生老学不会或学不好教师意欲学生学会的项目时,教师要耐心,这耐心的最起码的表现是等待,等待水到渠成时;(2)学生也可能偶然经历一两次后就学会了教师不欲其学会的项目,而且相当巩固,祛除不掉,这样的情况值得教师当心。

7、联系实际论述保持与消退原理对教育工作的意义。

答:所谓保持,是指当学生做出符合我们的教育理想的条件反应行为时,要时常伴随以无条件刺激。所谓消退,是指当学生做出不合乎我们的教育理念的条件反应时,不伴随以无条件刺激。但是消退过程中会出现自发恢复现象,不过总的趋势仍然是反应的力度、强度或频率在减弱,在下降。这样的保持与消退具有基本的教育含义。一方面,保持启迪教师不要吝啬表扬,这对生性比较严肃的教师尤其如此。另一方面,消退启迪教师预计到学生在改正错误时会有反复,从而事先做好思想准备。这样,当学生真正出现反复时就不会急噪,又不会失去帮助的信心。相反,根据自发恢复的本性,教师会坚定地一以贯之地实施消退过程,最终使学生持久地改变不良行为。

8、联系实际谈谈你是如何实施辨别学习的?

答:所谓“辨别学习”,就是从泛化走向分化的学习过程,即有机体精确地只对条件刺激作反应。小学教师容易忽视辨别教学有小学仍然具有基础性,应该列在小学生教育和教学序列的最初部分。教师不要被自己的经验所蒙蔽而看轻了辨别学习对小学生的重要性。

⑴ 小学里的辨别学习最明显地体现在识字和音乐、美术、体育的教学中。汉字的形体区别只在一点一划的有无和长短上;音乐教学中也首先要求学生聆听时能辨别音阶和节奏,歌唱时更要自我监控对音阶和节奏的操作;在体育教学中,体育善于帮助学生辨别和抓住动作到位睦的肌肉感觉。

⑵ 辨别学习也发生在小学儿童的概念学习中。需要运用概念教学的一系列技巧,在概念所辖的成员里个概念的关键特征,从而使儿童能对千姿百态的具体事物作正确的分类。

⑶ 辨别学习也发生在小学儿童的日常行为守则学习中。我们希望少年儿童既活泼可爱,又遵守纪律。可是他们常常把握不好其间的分寸,有时太过拘谨,有时又雀跃欢腾得妨碍当前工作的进行。这些都是泛化的表现。正需要教师通过辨别教学过程而使学生能够准确地分辨情境,从而作出合乎情境的反应行为。

换言之,我们通过辨别学习,使学生知道在何时、何地、何种情境或条件下作出何种行为反应是恰当的。

9、论述用语言来控制儿童行为的优点。

答:⑴ 方便。不必呈现真实的事物,不必制造实际的事件,就能有效地控制儿童的行为。

⑵ 安全。对于有些真实的事物或实际的事件改用语言来控制,则可以避免伤害。

⑶ 传递。不但可以指着事物或事件来解释一个词,而且还能够以另一个词来解这一个词。

⑷ 灵活。人的特殊性在于主要是按词的意思来控制行为的,因此其反应在很大程度上不受口音、语气等物理线索的影响。

10、论述处罚及其作用、局限和有效使用的原理。

答:惩罚的作用在于降低特定行为发生的可能性,因此恰与强化提高行为发生的可能性相反,老师们对此要有十分明确的认识。惩罚的局限性在于它无力瓦解行为的结构,因此惩罚无法消除不当行为。不明白惩罚的这个局限性,就容易滥

揭示了这一阶段的儿童“自我中心性”。

(3)具体运算阶段。儿童的思维能够守恒后,出现了新的认知进步,突出地表现在理解类包含和完成传递性排序的逻辑运算上。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之所以有时会退回到不守恒的状态,是因为他们不能完全从形式上考虑问题。

(4)形式运算阶段。这是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的最后一个阶段。这一阶段的思维特点是抽象的而非具体的,是可能性的而非亲历性的,是逻辑的而非经验的,皮亚杰曾用钟摆实验来考察儿童的假设――检验思维。

3、论述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概念的教育含义。

答:所谓“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独立完成智力作业所及的水平与他经过成人或教师的点拨而能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区域。我国教师说的“跳起来摘果子”可以看作“最近发展区”的一个形象的表达。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概念冲击着流行的学校教学观。根据这个概念,学校教学要把辅助学生学习视为必要的教学环节;教学要向学生提供具有智力挑战性的作业;同伴讨论,合作学习也都是有必要的。但是如何确定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怎样的作业算是稍稍超出学生现有的能力?班级教学中如何照顾学生之间不同的最近发展区?维果茨基没有对这些实践问题做出明确的说明,需要我们教师自己去探索。

4、论述培养儿童观点采择能力的主要方法。

答:训练观点采择能力的一个较好的方法是开展角色扮演活动。这要求个体暂时置身于他人的处境,并按这一处境所要求的方式和态度行事。可见角色扮演促使人们更好地知觉他人的处境,体验他人在此处境下的内心感受,从而提高了观点采择能力的水平,在角色扮演活动中,扮演者可以互换角色,其他同学在旁观时练习分析与评论,这也有助于他们克服自我中心,最后教师应有所总结。

5、论述柯尔伯格儿童道德发展研究的教育含义。

答:柯尔伯格儿童道德发展研究的教育含义:

(1)集中研究儿童的道德认知,亦即道德观念。因此学校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要重视道德观念的教学。

(2)把道德观念与道德判断、道德推理看成是同义的。这给我们启发:学校进行道德观念的教学不应该仅仅是灌输现成的道德观念陈述,而应该讲清理由;讲清理由也不能仅仅按照“因为――所以――”、“假如――那么――”之类的句式来做。他所采用的道德两难故事给我们的启发是:学校道德观念的教学要富有智力挑战性,要使学生在道德行为的矛盾冲突中领悟道德观念及其理由。

(3)探究儿童赖以进行道德判断或道德行为的或思想,这特别值得教师借鉴。

6、论述经典条件反应联结次数的教育含义。

答:形成一项经典条件反应所需的联结次数多寡不一,难以预定,这对教育工作有一定的启示:(1)当学生老学不会或学不好教师意欲学生学会的项目时,教师要耐心,这耐心的最起码的表现是等待,等待水到渠成时;(2)学生也可能偶然经历一两次后就学会了教师不欲其学会的项目,而且相当巩固,祛除不掉,这样的情况值得教师当心。

7、联系实际论述保持与消退原理对教育工作的意义。

答:所谓保持,是指当学生做出符合我们的教育理想的条件反应行为时,要时常伴随以无条件刺激。所谓消退,是指当学生做出不合乎我们的教育理念的条件反应时,不伴随以无条件刺激。但是消退过程中会出现自发恢复现象,不过总的趋势仍然是反应的力度、强度或频率在减弱,在下降。这样的保持与消退具有基本的教育含义。一方面,保持启迪教师不要吝啬表扬,这对生性比较严肃的教师尤其如此。另一方面,消退启迪教师预计到学生在改正错误时会有反复,从而事先做好思想准备。这样,当学生真正出现反复时就不会急噪,又不会失去帮助的信心。相反,根据自发恢复的本性,教师会坚定地一以贯之地实施消退过程,最终使学生持久地改变不良行为。

8、联系实际谈谈你是如何实施辨别学习的?

答:所谓“辨别学习”,就是从泛化走向分化的学习过程,即有机体精确地只对条件刺激作反应。小学教师容易忽视辨别教学有小学仍然具有基础性,应该列在小学生教育和教学序列的最初部分。教师不要被自己的经验所蒙蔽而看轻了辨别学习对小学生的重要性。

⑴ 小学里的辨别学习最明显地体现在识字和音乐、美术、体育的教学中。汉字的形体区别只在一点一划的有无和长短上;音乐教学中也首先要求学生聆听时能辨别音阶和节奏,歌唱时更要自我监控对音阶和节奏的操作;在体育教学中,体育善于帮助学生辨别和抓住动作到位睦的肌肉感觉。

⑵ 辨别学习也发生在小学儿童的概念学习中。需要运用概念教学的一系列技巧,在概念所辖的成员里个概念的关键特征,从而使儿童能对千姿百态的具体事物作正确的分类。

⑶ 辨别学习也发生在小学儿童的日常行为守则学习中。我们希望少年儿童既活泼可爱,又遵守纪律。可是他们常常把握不好其间的分寸,有时太过拘谨,有时又雀跃欢腾得妨碍当前工作的进行。这些都是泛化的表现。正需要教师通过辨别教学过程而使学生能够准确地分辨情境,从而作出合乎情境的反应行为。

换言之,我们通过辨别学习,使学生知道在何时、何地、何种情境或条件下作出何种行为反应是恰当的。

9、论述用语言来控制儿童行为的优点。

答:⑴ 方便。不必呈现真实的事物,不必制造实际的事件,就能有效地控制儿童的行为。

⑵ 安全。对于有些真实的事物或实际的事件改用语言来控制,则可以避免伤害。

⑶ 传递。不但可以指着事物或事件来解释一个词,而且还能够以另一个词来解这一个词。

⑷ 灵活。人的特殊性在于主要是按词的`意思来控制行为的,因此其反应在很大程度上不受口音、语气等物理线索的影响。

10、论述处罚及其作用、局限和有效使用的原理。

答:惩罚的作用在于降低特定行为发生的可能性,因此恰与强化提高行为发生的可能性相反,老师们对此要有十分明确的认识。惩罚的局限性在于它无力瓦解行为的结构,因此惩罚无法消除不当行为。不明白惩罚的这个局限性,就容易滥

用惩罚,而滥用惩罚不但于事无补,还会引发其他更糟糕的问题。

有效使用惩罚的原理可以概括为:

(1) 惩罚要有效,则惩罚不能违法;

(2) 惩罚要有效,则惩罚就要有良知,因此教师实施不违法的惩罚要慎思明辨,不要仅仅为“出一口气”而惩罚学生。

(3) 惩罚要有效,则惩罚要符合心理学程序。于是要注意两点:当不当言行实际上干扰了集体活动的正常程序时,应当机立断地实施惩罚,以立即压制住不当行为的持续或蔓延;惩罚之后要跟随以强化,强化之后的强化,既可以是正的,也可以是负的。在惩罚之后跟随以强化,可以使学生从烦恼转移到愉快来,从退缩转移到进取来,从不知所措转移到清楚地知道如何行为。

11、论述两种期望的转化及教育含义。

答:对象―对象期望与行为―结局期望可以相互转化:一方面,个体形成了特定的对象―对象期望后,如果觉得自己可以操控其中一个对象,就会操控之,并期望另一个对象也会出现,这就转化为_行为―结局期望了。另一方面,行为―结局期望也可以转化为对象―对象期望,这就是把自己的行为放在心里看,放在脑里想,从而巩固或提炼特定的关系,这反过来更有利于形成行为―结局的期望。

期望的教育含义:如果预料的关系屡试不爽,那么关于特定关系的期望就会转化为“信念”,其中对象―对象期望信念开始成为儿童的一般世界观的砖石,而行为―结局信念开始成为儿童的一般人生观的砖石。学校的教育教学对儿童期望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1)数学和自然科学知识帮助儿童形成对象―对象期望,进而在帮助儿童形成科学的自然观、宇宙观和无神论世界观方面起着重要作用。(2)道德和人文科学知识帮助儿童形成行为―结局期望,进而在帮助儿童形成符合我国教育理想的历史观、人生观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12、试论命题抽象性及其教学含义。

答:所谓命题的抽象性,是指导我们在听、读文句时,一般总是把握其中的意思,而不是去抓住文句的字词排列顺序。

命题抽象性的教学含义在于:

⑴ 教师要身先突破文句的字词排列顺序而把握实质意思,这就要求教师认真备课;

⑵ 教师要琢磨和转换自己说写表达时的字词排列顺序,以符合学生习惯的字词排列顺序,从而使学生先脱离课本而把握实质意思;

⑶ 在学生把握了实质意思后,教师再帮助他们解析课本上的字词排列顺序,指出如何突破它们而达到已经掌握的那个实质意思的种种路径,也就是教学生如何学习。

此外,教师还要特别关心那些对答如流的、说或写的“和书上一模一样”的学生,去探测他们是否掌握了实质意思。

13、论述“同时激活于工作记忆系统”及其教学含义。

答:工作记忆系统是我们有意识地加工信息的工作场所。这个系统容量有限,当信息多的时候,就得分批加工,同批的信息容易形成联结,而不同批的信息因为是储存在不同的地方,就不容易形成联结。

“同时激活于工作记忆系统里”是说:如果两个信息单元有共同的成分,你想把它们组成一个知识网络,那么就要确保这两个信息单元有机会同时处在工作记忆系统里。在这里,鉴于工作记忆系统的运作表现为有意识地觉察思想,因此所谓“激活”,就是指“自觉地想一想”。

小学生缺乏学习的经验和方法,因此不善于看出知识之间的共同成分,或者即使知道了,也不会把它们“同时激活”于自己的工作记忆系统里,这就需要教师帮助。因此在教学中,当教师估计前后两次教学的内容在逻辑上有关,并且希望学生把它们联结起来保持在心里的话,就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同时提到这两个信息单元。

14、谈谈促进精制与组织的四种基本做法。

答:促进命题网络的激活扩散,从而使陈述知识的学习过程更有效,有两项基本的手段,即精制与组织。它们都有自发运作的倾向。

⑴ 意象指导。教学过程要促使学生形成意象,意象能够促进回忆。由于意拟题不是从文章里直接抄来的,因此答题时没有现成的语词做线索,需要依靠对意思的理解,这就表明意象能帮助学生形成更有意义的内部表征。当然,意象指导未必适合于所有的学习材料和所有的学生,但是由于这种做法简便易行,因此不妨从它试起来。

⑵ 类比指导。意象指导比较适用于相当熟悉或具体形象的材料对于不熟悉的或抽象的材料,类比是管用的。

⑶ 精制指导。改由学生自己来提供类比。由于每个学生都是拿自己熟悉的东西来作类比,这就不会发生因采用不熟悉的类比而导致不管用的问题。

⑷ 促进组织。在组织方面提供指导的基本做法是先提供提纲,再阅读或聆听文本。在这里,提纲起着鼓励学生去组织他们的记忆的作用。

15、请比较概化与辨别。

答:所谓“概化”,即指以同样的方式来反应不同的对象。所谓“辨别”是指对一个产生式添加导致同样行动的独特条件成分,从而形成一个新的更特殊的产生式。

⑴ 概化是去除各独立产生式中独特的但导致同样结果的条件成分,而辨别是对一个产生式添加导致同样行动的独特条件成分;

⑵ 概化是形成一个新的一般产生式,而辨别是形成一个新的更特殊的产生式;

⑶ 概化是扩大一个产生式的应用范围,而辨别是缩小一个产生式的应用范围;

⑷ 概化的过程是扩大一个产生式的包容性,从而表明被包容的独立产生式“实质上一样”,而辨别过程是缩小一个产生式的包容性,从而表明它和原来别的产生式“实质上不一样”。

16、如何促进概化与辨别?

答:促进正确概化的基本做法是紧凑呈现实例和呈现变式实例。

紧凑呈现实例的基本做法有⑴同时呈现;⑵相继呈现;⑶同时-相继结合法。

呈现变式实例的基本做法是这样:就拟呈现的一组实例而言,它们应该在不属于某一概念的关键特征方面广泛变化,从而突出这一概念的关键特征,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例如我国的教育心理学教学常以学习“直角三角形”的概念来说明呈现变式实例的必要性。

教师在教学生一个新概念时,会考虑到概念的关键特征,并下功夫去讲解。但是任何概念的实例都有自己的独特性,它们构成概念的无关特征,因此尽管教师再三地讲一概念的关键特征,个别学生还会不知不觉地把某些无关特征加入到识别概念的条件中去。所以从实质上讲,呈现变式实例就是要教师善于从学生的角度去看一个新概念的教学,了解或猜想学生可能会犯的加入无关特征的错误类型,从而事先准备好有关的变式例子,以便及时地纠正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错误。

促进辨别过程的有效基本做法有二:一是同时呈现一个概念的是样例和非样例;二是选择“乱真的”非样例“。

17、试从量的角度看个体差异的优点。

答:(1)从量的角度看个体差异可以使“个体差异”的概念具有彻底的抽象性,抽象到了我们有可能对个体差异做数学运算的地步;(2)从量的角度看个体差异又可以使个体差异的概念具有彻底的具体性,具体到我们可以联系任何一种是事务来确立任何一条分界线,从而判定任何一种“质的差异”。

18、论述J-分布的教育教学含义。

答:社会遵从是一种大伙儿都朝一个方向行为的趋势,它造成个体差异成J―型分布。联系学校教育,学生的品德操行表现的分布在正常情况下应该是J―型的,这符合我们的教育理想,具体而简洁地说,那就是“绝大部分是好的,少数人是有点问题的,问题严重的是极个别的”。这是德育与智育的一个基本的不同,不能混淆,更不能颠倒。

19、试通过与智育比较,论述德育评价宜采用粗大的等第分数。

答:德育与智育有一根本的不同点,即智育是突破上限的,而德育是维持下限的。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智育可以人为地创设各种问题情境,其间可有微小而连续的量的差异,因此可以用细密的连续分数来记录学生的成就。但是品德操行的表现在达到基本程度后,则要做出更充分的表现就是“可遇而不可求“了。教师不应该人为制造拉开德育表现差距的情境,因为这样的做法本身不道德。于是在缺乏机会的条件下,学生就难以表现出品德操行的量的差异,这就决定了对学生的品德操行做评价时宜用粗大的等第分,具体表现为一般最多不超过优、良、中三等,而且中是少数。

20、举例说明宜用等第分数的情况。

答:学校教育教学中宜用等第分数的情况至少有如下几种:(1)当某一特质的表现实际上没有很多个体差异时宜用等第分数,甚至可以只有两级如“达到――稍欠“。(2)如果一项特质的表现实际上是有很多个体差异的,但是我们没必要了解得这么细,那么也可以采用等第分数。(3)如果一项特质的表现从理论上讲会有很多个体差异,但是我们难以制定规则来精细地测量它们,并且当我们的目标是察看普遍的共同性时,那么连续分数也是不必要的,采用粗大的等第分数就行了。

21、试述C类教学目标本身与行为指示子的关系。

答:在陈述C―类教学目标时,教学目标本身与行为指示子构成一个太阳系模型。虽然任何一项行为指示子都不能100%地对应于使用“理解”之类抽象词的教学目标,但是我们可以相信,如果一个学习者表现出越多的指示子行为,那么他达成理解的可能性就越大。于是我们就有一个陈述一个非行为发展目标的策略,那就是围绕教学目标去收集多项在不同程度上指示“理解”的可观察行为,由此形成我们陈述非行为发展目标的格式。

6.一年级健康教育作业 篇六

卷面成绩:

一、判断题。(错的打×,对的打√)1.站如松,坐如钟,卧如弓,行如风。()

2.嘴是用来说话和吃东西的,鼻子是用来呼吸和闻气味。()3.一天刷一次牙,正确的刷牙方法是横着刷。()4.我们应该养成不喝生水,喝开水的好习惯。()5.吃零食太多或吃饭挑挑拣拣有助于生长发育。()

6.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会使自己更高、更健壮,要做好早操、课间操。()

7.晚睡觉对身体有益处。()

8.下课了,我们要走出教室,到操场上去呼吸新鲜空气,散散步,做做游戏,让大脑得到休息。()

9.随地吐痰、乱扔果皮、乱刻乱画都是很小的坏习惯。只要别随地大小便就没关系的,不需要改正。()

二、选择题。()里填序号

1.为了保护教室环境干净整洁,废纸、杂物应该()①放在地上 ②放在桌子上 ③放进废纸篓里 2.火警电话是119,匪警电话是110,急救电话是()① 120 ② 121 ③ 122 3.“三个一”是指眼离书本一尺远,手离笔尖一寸远,()

①胸离桌边一寸远 ②胸离桌边一拳远 ③胸离桌边一米远 三田小学20017---2018第一学期一年级健康教育试卷2 一年级姓名 :

卷面成绩:

一、判断。(你认为对的打“√”,认为错的打“×”)1.小芳天天吃零食。()

2.小刚一日三餐定时定量,荤素都吃。()3.早晨起床晚了,小明一边走路一边吃早餐。()4.小红用牙齿咬汽水瓶盖。()5.小芳爱吃肉,不爱吃蔬菜。()6.小刚经常剪指甲。()

7.正确的刷牙方法是横刷法。()8.用口呼吸是保护肺的方法。()

9.蛋白质是生命的基础,是构成人体细胞的主要成分。()10.肉类,鱼类,蛋类都含有很多的碳水化合物。()

二、选择。(把你认为对的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1.洗手的习惯是()

①饭前洗手 ②便后洗手 ③外出回家后洗手 ④手脏了再洗手 2.早晨洗脸最好用()①热水 ②凉水 ③温水 3.晚上洗脚最好用()①热水 ②凉水 ③温水 4.看完电视后一定要()①洗手 ②洗脚 ③洗脸

5.连续观看电视的时间不能超过()①40分钟 ②1小时 ③2小时 6.晚上看电视要()①开灯 ②关灯 三田小学20017---2018第一学期一年级健康教育作业1 一年级姓名 :

一、判断正误(对√,错χ)1.饭前便后要洗手。()2.上下楼梯要靠右走。„„„„„„„„„„„„()3.行如风,站如松,坐如钟,卧如弓。„„„„„()4.最好的睡觉姿势是趴着睡。„„„„„„„„„()5.一年换一次牙刷。„„„„„„„„„„„„„()6.天天做眼保健操,能保护视力。„„„„„„„()7.下课时,我们不应该在范文九九网教室里追跑打闹、喊叫,下课时,我们应该经常开开窗子,换换空气。()

二、选择题30分

1.良好的饮食习惯应避免()不良习惯。

A吃零食、偏食、暴食 B 快食烫食咸食 C以上都应避免 2.火警电话是119,匪警电话是110,急救电话是()。A 120 B121 C 122 3.为了保护教室环境干净整洁,废纸、杂物应该()A放在地上 B放在桌子上 C放进废纸篓里

三田小学20017---2018第一学期一年级健康教育作业2 一年级姓名 :

一、判断正误(对√,错χ)1.饭前便后要洗手。„„„„„()2.上下楼梯要靠右走。„„„„„„„„„„„„()3.行如风,站如松,坐如钟,卧如弓。„„„„„„„„()4.最好的睡觉姿势是趴着睡。„„„„„„„„„„„()5.一年换一次牙刷。„„„„„„„„„„„„„„„()6.天天做眼保健操,能保护视力。„„„„„„„„„()7.下课时,我们不应该在教室里追跑打闹。下课时,我们应该经常开开窗子,换换空气。()

二、选择题

1.良好的饮食习惯应避免()不良习惯。

A吃零食、偏食、暴食B 快食烫食咸食C以上都应避免 2.火警电话是119,匪警电话是110,急救电话是()。A 120 B121 C 122 3.为了保护教室环境干净整洁,废纸、杂物应该()A放在地上 B放在桌子上 C放进废纸篓里

三田小学20017---2018第一学期一年级健康教育作业3 一年级姓名 :

一、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1.每天做广播操有益健康。()2.我们要做健康的小学生。()

3.我们的身体有头、胸、腹、上肢和下肢四部分组成。()4.口渴了可以喝自来水。()5.火灾报警电话119。()

6.吃好早餐上学校,上课精神才会好。()7.不能用手直接去接触电源。()8.吃饭前不需要洗手。()9.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10.青蛙、燕子是人类的好朋友。()11.看电视要保持合适的距离和高度。()

12.小明很爱学习,他在走路、坐车时都在看书。()13.我们要和周围的人友好相处,团结互助。()14.春节要到了,我们不能燃放烟花爆竹。()15.在家里,我和爸爸、妈妈共用一条毛巾。()

二、单项选择题

1.吃饭前我们应该()。A洗手B吃很多零食 C吃冰淇淋

2.蔬菜中含有的()能促进胃肠蠕动、有利于食物消化。A维生素 B纤维素 C微量元素 3.米、面、杂粮属于()类食物。A蔬菜 B肉 C蛋白质 D谷

三田小学20017---2018第一学期一年级健康教育作业4 一年级姓名 :

一、选择题。()里填序号

1.为了保护教室环境干净整洁,废纸、杂物应该。()

①放在地上 ②放在桌子上 ③放进废纸篓里

2.火警电话是119,匪警电话是110,急救电话是()。① 120 ② 121 ③ 122 3.小学生上课要认真,下面的哪个选项是错误的()。① 积极动脑② 两耳专心听 ③ 插嘴 4.嘴巴的作用是()。

①能尝出味道,嚼碎食物。② 看清东西 ③听物体发出的声音 ④能嗅出气味 5.眼睛的作用是(①能尝出味道,嚼碎食物。②看清东西 ③听物体发出的声音④能嗅出气味 6.鼻子的作用是(①能尝出味道,嚼碎食物。②看清东西 ③听物体发出的声音 ④能嗅出气味

三、判断题

1.清晨到校,师生问好。()2.上课时,积极举手发言。()3.下课时,追逐打闹。()4.睡觉时蒙头睡觉。()

7.基于学生学习心理的作业设计策略 篇七

那么, 在“减负”背景下, 教师如何在一年级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的前提下处理好课堂作业的设计与布置呢?如何改变作业设计与布置过程中存在的作业要求单一、作业题型单一、作业评价单一等现象呢?笔者认为教师要遵循学生的学习心理规律来设计与布置数学作业, 让学生在课堂中花较少的时间夯实基本知识与技能, 同时又能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感知数学基本思想方法。

一、激发“兴趣效用”, 提高作业设计的有效性

兴趣可以使人集中注意, 产生愉快紧张的心理状态, 在这种状态下学习效果最佳。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尤为如此, 引起他们兴趣的主要是外部因素, 好玩的、新奇的、有趣的练习形式是他们喜闻乐见的。

(一) 情境化作业

兴趣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富有情趣的作业设计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 口算在一年级的学习任务中占相当大的比重, 然而普通形式的口算练习, 由于形式单一, 练多了学生就厌烦, 但适度的口算练习又是必需的, 如何激发学生的口算兴趣呢?笔者认为就要给口算练习披上学生喜欢的“糖衣”。有时可以把口算练习与竞赛、打擂台相结合, 比比谁是口算王, 激发学生平时自己练习口算的兴趣。有时可以把口算练习与童话故事相结合, 在帮助“丑小鸭”历经磨难的过程中完成各种口算练习。如:在学习了有关计算内容后设计一组“小猫钓鱼”作业, 让每位学生扮演小猫, 湖里有许多条小鱼, 每条小鱼的身上都藏着一个数学算式, 只要算出上面的得数小鱼就归你了。这样设计把一道道计算题融合在故事情节中, 把枯燥的数学作业设计成活生生的有趣味的情境, 让学生置身其中, 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提高了学生课内口算练习的兴趣;同时培养了学生认真口算、仔细检查的良好习惯与态度。

(二) 游戏化作业

爱做游戏是孩子的天性, 将游戏有机地运用于课堂作业设计中, 利用游戏无意注意的特性, 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提高作业活动的有效性。如:20以内的进位加法中“凑十法”是一种重要的计算方法。为此, 在课堂练习中设计出同桌“凑十”的游戏活动:“一生边说边做:我出3, 另一生边对边做:我出7, 3和7组成10”, 组织学生尽情地自由交流、自由活动、自由表达, 从而进一步理解进位的意义。

(三) 趣味化作业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通过设计一些趣味性作业,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思维。为此, 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设计一些有趣的、富有思维性的数学趣题, 让学生尝试着练习:

(1) 把6本本子分给小方和小兰两人, 小方最多可以分到 () 本, 最少分到 () 本。

(2) 有3个笼子, 每个笼子里都有兔子, 但每只笼子里的兔子只数都不一样, 3只笼子里至少共有多少只兔子呢?

(3) 有13个小朋友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 老鹰已经捉到了5只小鸡, 还有几只小鸡没有捉到?

……

这些有趣的数学题, 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了数学的神奇, 同时又让学生在接受挑战的同时, 锻炼了思维、启迪了智慧、发展了能力。要提高作业的有效性, 非常有必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 设计能激发他们兴趣的数学作业, 使其真正认识到我要做、我愿意做。

二、发展“动作思维”, 实践作业设计的多样性

人的思维发展总趋势是由动作思维发展到形象思维, 再依次发展到抽象逻辑思维。一年级小学生的思维水平处于动作思维向形象思维过渡的阶段, 他们很大程度上还需要借助行为动作来展开思维、积累表象。所以, 笔者认为要让一年级学生积累基本数学活动经验, 感知基本数学思想方法, 需要结合教学内容增加操作性作业。操作性作业的目的在于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搭建起知识结构物化与内化的桥梁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一) 铺垫性操作

铺垫性操作一般安排在学习新知之前, 作为新知学习的铺垫。如:认识常见平面图形之前, 让学生描画出已经认识过的立体图形的“脚印”, 得到各种常见的平面图形。通过“描脚印”这一操作性活动, 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平面图形存在于物体的表面, 体会“面”与“体”的关系, 另一方面所描画出来的平面图形又为新知学习提供学习材料。又如, 在教学“比较”之前布置一个实验探索性作业:3只同样的杯子里倒入不一样多的水, 放入相同多的糖, 哪杯水最甜?如果三只杯子的水一样满, 什么情况下水最甜?通过实验、观察、比较、探索, 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交流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等均得以增强, 同时增强了学习数学的热情。

(二) 探究性操作

操作性的实践作业还可以安排在新知学习之后, 运用新知解决问题。如:学习找规律之后, 让学生结合三八妇女节, 制作漂亮的手链送给妈妈做礼物。通过这一操作性活动, 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自己来设计有规律的图案, 进一步感受规律美, 同时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三、重视“作业评价”, 提高作业的实效性

对于数学作业的评价, 教师往往习惯于用“√”“×”来评判正误, 并采用百分制评分。这种评价方式的优点在于简单省时, 便于横向比较, 不足在于缺少人情味, 关注结果忽视过程。那么在注重人文关怀的大背景下, 如何在作业评价中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实施因人施评, 既关注结果也关注过程中的态度与习惯呢?笔者认为在量分制的基础上添加针对性的评语, 这种柔硬结合的评价方式是比较合适的。柔性评语能弥补师生个别交流的不足, 拉近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 同时发挥激励与指导的功效。

(一) 做好数学作业柔性评价

柔性评价体现在评价语上, 一般可以分三类。第一类是表扬激励型, 针对学生的优点, 通过评语使之能坚持下去形成良好的习惯。如:你的作业书写很工整, 老师很喜欢;你的方法既独特又简便, 真好!第二类是指导改进型, 针对学生作业过程中的问题, 通过评语引导前进的方向。如:你的思路很正确, 但计算还需仔细, 老师期待你下次作业想得对、算得对。第三类是阶段总结型, 针对学生一个小阶段的学习、作业情况, 通过评语给出一个总体评价。如:这段时间你学习很用心, 作业正确率很高, 老师真为你高兴。通过这样的评语, 引导学生在学习能力、态度、习惯等各方面保持优点, 克服缺点。

(二) 做好每一个学生数学作业批改的记录

记录学生作业的得与失, 特别是学生精彩的解题思路与典型错题, 并通过分析得与失, 让“作业批改记录”成为记载、整理、思考并改进自己教学行为的重要载体。尽管作业批改是教师对学生这一实践活动的评价过程, 但教师更应该把它看成是师生交流信息的一扇窗户。通过这扇窗户, 能够及时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 促进他们进一步巩固基础知识, 培养他们的智能, 矫正他们学习过程中的失误, 弥补知识的缺陷, 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 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等。

8.心理健康教育作业 篇八

关键词:作业马虎;心理成因;对策

作为课堂教学的有效巩固形式,英语作业必不可少。而学生在做作业时常常马虎了事。所谓马虎是指学习、作业、考试时不细心,疏忽大意,草率行事。那么英语学习中为什么作业会更多出现马虎现象呢?笔者认为马虎表面上看是粗心问题,其实质是态度问题,也就是学习心理问题。因此,笔者试图就英语学习中作业马虎问题从心理学角度进行分析,找出症结,以期克服英语学习中的马虎心理。

一、引起作业马虎的心理因素与现象

1.缺乏必要的成就动机是产生马虎的心理前提。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成就动机主要表现为学习过程中追求成功,胜过他人,取得好的学业成绩等行为倾向。然而,缺乏成就动机的学生对作业的目的性就很不明确,不知道作业是对所学内容的有效巩固,而是为了完成作业而完成作业,缺乏做好作业的内在的积极动机,因而马虎了事。

2. 不良的性格特征是产生马虎的心理基础。性格是一个人的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马虎是一种不良的行为习惯,是性格中态度特征的直接表现,由性格导致的马虎不良学习习惯在英语书面作业的审题、格式、以及抄写中均有体现。另外注意力易分散也是导致马虎的一个直接原因。

3. 心理定势是英语学习中形成马虎的条件。在情况不变的环境中,定势有助于迅速刺激对象,作出反应。在变化了的情境中,定势常常使人的知觉出现错误,阻碍问题的解决。学生作业中的错误,有一部分是由思维定势引起的。

4. 认知方式是导致英语马虎学习心理的内在原因。认知方式是人在认知过程所采取的方式。有些同学急于求成,赶速度而忽视质量,考虑问题粗糙急躁,易草率过早地下结论,做题不愿按步骤逐层进行,经常想当然地认为,不愿对知识点进行综合分析、理解、归纳和概括进而得出正确结论,错误率也就特别高。

5. 情绪干扰是英语学习中造成马虎的重要原因。情绪是重要的非智力因素。积极的情绪对英语学习具有激发、维持和促进作用;消极情绪则能妨碍、中断活动进行。像焦虑、愤怒、担忧、烦躁等不良情绪,形成心浮气躁,注意力难以集中,思想常开小差的心理状态。

此外,不良的学习习惯,老师的要求不严和不良环境的干扰,以及同学之间的恶作剧也能产生马虎心理。

二、克服作业马虎心理的对策

1. 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教育心理学指出,激发学生内在的成就动机是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具有较高的成就动机,有助于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因为学生的成就动机与他们的学习成绩成正比,在班级里智力相近的人,成就动机较高者比成就动机较低者成绩好。所以要通过各种方式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让学生明白作业的意义和价值,它对巩固旧知获取新知有着极其重要不可替代的作用。

2.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特征,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英语学习需要思维缜密、细心的品质,因为它知识点多、习语多。要养成细心的品格,首先要从改变学生的不良性格特征入手,培养其认真的态度、严谨的学风,要教育学生从一点一滴做起,从“音、形、义”加强对单词的学习,不厌其烦地练,不能敷衍了事。这样持之以恒,才能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克服马虎的不良心理。

3. 帮助学生消除不利的心理定势。在英语学习中,要消除心理定势,有计划地训练学生,提高学生辨别事物或现象之间的细微差别。如学生常常对用it作形式主语的两个句型“It is +adj. + for sb. +to do sth.”和 “It is adj. + of sb. + to do sth.”搞不清楚。虽然for sb.和 of sb.都是不定式to do sth.的逻辑主语,但由于前面用作表语的形容词不同,这两个句型所表达的概念是不一样的。先让学生辨明,如指某人所做的事情的性质,用for sb. to do sth.;前面的形容词往往是hard, difficult, important, necessary等等;而of sb. to do sth.常和表示人的特性的形容词连用,如nice, good, kind, lucky, clever, foolish, right, wrong等等,然后再教给学生自我验证所用的句型是否正确的方法:凡可以用“It is adj. of sb. to do sth.”这一句型的句子,均可转化为“Sb is adj. to do sth.”;表示所做事情性质的“It is adj. for sb. to do sth.” 的句型则不能这样改。

另外要培养学生求异思维的习惯,使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如同义句改写等等,对消除心理定势也有很大的作用。

4.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培养元认知能力,提高自控水平,可以从学生的审题、答题、检查、反思等环节上下功夫。检查时一要仔细,二要耐心,同时检查是否遗漏解题步骤和结果是否正确,最后检查整张试卷有无漏做等。反思时要审视解题的知识根据、思维过程、使用的方法、收获启示等等。我们认为审题是作业的第一步,检查是作业的最后环节,反思是作业后的总结提高。这几方面都是发展学生元认知能力的有效途径,不仅对克服马虎现象很有必要,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也有着重要作用。

5. 充分发挥成绩的评定作用。成绩评定可以使学生了解学习的结果,了解学习的进步和不足,并帮助学生分析造成差距的原因,从而提高学习热情,激发上进心,增强克服困难的意志。教师可以结合思想教育,运用小组竞赛、红星、红旗夺标等不同形式的成绩评定。定期或不定期举行作业、试卷展览,进行表扬批评,找出原因,以利提高。

上一篇:高职护理特色人才培养探析论文下一篇:学生家长评价教师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