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动脉彩超 的临床意义

2025-01-18

颈动脉彩超 的临床意义(7篇)

1.颈动脉彩超 的临床意义 篇一

颈部动脉狭窄患者应用彩超诊断的效果的论文

【摘要】 目的: 探讨颈部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临床检查价值; 材料与方法: 选取 年 1 月 - 年 11 月我院收治的颈部动脉狭窄患者 30 例,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进行检查,对比检查结果; 结果: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的检出率同 CT 检查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5) ; 结论: 颈部动脉患者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操作简便并且费用低廉,适合普查性检查,临床上应当推广应用。

关键词: 颈部动脉; 彩色多普勒超声; CT 检查; 检出率; 脑血管疾病

研究发现颈部动脉狭窄同缺血性的脑血管疾病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也是该病多发于中老年人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所以早期评估患者的颈部动脉狭窄程度以及位置,对于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以及预后都有重要价值[1]。颈部动脉的彩色多普勒超声作为无创性的检查手段,是临床上颈部血管狭窄诊断的有效手段。本研究分析颈部动脉狭窄患者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的结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 1、一般资料

选取 2014 年 1 月 -2015 年 11 月我院收治的 CT检查确诊的颈部动脉狭窄患者 30 例,其中男 15 例,女 15 例,年龄 42 -76 岁,平均年龄 61. 2 ±1. 1 岁,脑梗死发作患者 10 例,糖尿病患者 10 例,脑血管痉挛患者 10 例。病例的入选标准方面,所有患者均满足脑血管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存在耳鸣、头昏、嗜睡、眩晕以及偏盲等症状,存在高血压史或者吸烟史,体检过程中发现血管杂音。

1. 2、方法

所有患者均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2]。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方面,患者取平卧位,颈肩部充分放松从而暴露颈部,设定频率为 10 - 15MHz,头部偏向对侧,将探头置于患者的锁骨上窝,自上而下进行观察,沿患者额度颈动脉扫查,观察患者的血管走行以及血流充盈状况,检测动脉的内径[3]。

1. 3、判断标准

患者颈动脉狭窄的诊断将 CT 检查结果作为标准: 患者动脉管腔的直径狭窄 < 常规直径 50% 属于轻度狭窄; 患者管腔直径狭窄是常规直径的 50% -70% 属于中度狭窄; 患者狭窄管腔直径是常规直径的 70% -99%属于重度狭窄; 患者管腔直径狭窄为常规直径的` 100%属于完全闭塞[4]。

1. 4、统计学方法

所得数据使用 SPSS18. 0 进行分析,P >0. 05 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的检出结果与 CT 检查结果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P >0. 05) ,具体结果见表 1。

表 1 两种检查方式结果比较

3、结论

颈部动脉狭窄会直接影响人体脑部的供血,多见于中老年人,主要是由动脉纤维化、动脉粥样硬化以及动脉炎等诱发,病理变化时间比较漫长。发病之初患者的病理变化仅仅是动脉内壁出现斑点,之后逐渐发展成为斑块并持续变大,影响血液的运行以及脑部供血[5]。患者临床表现主要是脑缺血症状,比如嗜睡、头昏、耳鸣、眩晕、失眠、视物模糊以及多梦等,临床症状往往是一过性的,因此无法引起患者足够的重视。症状的突发性导致疾病发展的预测难度较高,因此颈部动脉狭窄患者的早期诊断有重要价值。当前情况下,颈部动脉狭窄患者的诊断主要使用 CT 检查、彩色多普勒彩色超声、核磁检查以及 CT 检查等方式,CT 检查是该病诊断的金标准,对于该病的诊断有着权威性[6]。不过 CT检查的操作比较复杂,并且检查费用也较高,,同时合并有心功能障碍的患者存在用禁忌症,所以不适用于颈部动脉狭窄患者的普查。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操作较为简便,并且可以避免有创检查导致的创伤。彩色多普勒超声是把 B超以及多普勒相结合,通过超声回声以及血流动力学检查患者颈部动脉的血流状况以及动脉狭窄程度。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颈动脉狭窄患者的检出率也比较高。本研究中使用两种方式别对目标患者进行检查,将 CT 检查作为标准判断彩色多普勒超声的检出率。

研究结果显示,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表明颈部动脉狭窄患者 30 例,检出率为 97. 0%,其中重度狭窄以及完全闭塞患者的检出率是 100%。随着诊断技术的持续改进,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该病的诊断率以及特异性也不断提高。除此之外,因为颈部动脉狭窄患者是由动脉内壁斑点逐渐而发展成为斑块而引发的,临床上通常将斑块分成两种,一种是易损性的斑块,另一种是稳固性的斑块。易损性的斑块在接入操作过程当中容易因为接入性导管还有造影剂刺激而发生脱落,从而在患者的血管当中形成栓子,在血管分支位置或者是小血管生成血栓,影响到患者健康。稳定性斑块也会在介入导管刺激条件下加速生长的速度,从而加快动脉狭窄进程。因此不鼓励把 CT 检查当作普查性的检查方式。颈部动脉狭窄患者发病早期阶段各种症状都不够显着,部分患者是在体检的过程当中发现存在动脉狭窄,大部分的患者是在动脉狭窄的程度严重之后,发生突然晕倒等恶性症状后到医院就诊,无法早期对该病进行治疗以及护理干预。有研究人员认为,轻度以及中度的颈动脉狭窄患者,能够通过使用药物治疗来延缓甚至阻遏动脉狭窄的进程,不过轻微症状甚至无症状颈部动脉狭窄患者,临床上应用 CT 检查技术进行检查,无论从医疗成本角度、专业医疗角度以及患者认可角度等层面出发,都缺乏比较理想的可执行度。尤其是对患者来说,他们自身往往并不了解颈部动脉狭窄病理变化的过程还有疾病发展与转归,无法正确认识该病,因此往往难以接受CT 检查的高额检查费用与创伤程度,而彩色多普勒彩色超声检查从社会学以及经济学的效益等方面都有着更为理想的可执行性。综上所述,颈部动脉患者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操作简便并且费用低廉,适合普查性检查,临床上应当推广应用。

2.颈动脉彩超 的临床意义 篇二

关键词:颈动脉彩超,内-中膜,斑块,脑梗死

脑梗死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 病死率、致残率高, 现对我院2008年1~12月收治的80例脑梗死及其颈动脉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 探讨颈动脉彩超检查对脑梗死及其高危人群的防治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80例脑梗死患者均为我院2008年1~12月的住院患者, 均经CT检查确诊。男46例, 女34例, 年龄42~89岁, 平均67.8岁。梗死灶位于左侧大脑半球33例, 右侧半球29例, 双侧及脑干18例, 其中腔隙性梗死27例。80例脑梗死中, 有高血压史53例, 糖尿病史16例, 有冠心病史7例, 高血脂史5例, 有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史17例, 合并两种以上疾病21例。

1.2 仪器与方法

1.2.1 仪器

应用美国LOGIQ3彩超诊断仪, 探头频率7.5~10.0 MHz, 受检者取仰卧位, 颈后垫枕, 双臂置于身体两侧, 头转向检查者对侧, 按常规横纵扫查颈总动脉、颈动脉分叉处、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

1.2.2 测量内容与方法

颈总动脉 (CCA) 内径、在颈总动脉分叉处近端1.5 cm处测量;颈内动脉 (ICA) 、颈外动脉 (ECA) 内径, 分别在分叉处1.0 cm处测量;颈动脉内-中膜厚度, 为颈动脉分叉处近端1.5 cm处后壁测量颈总动脉内膜表面经中层到中层与外膜移行出的距离。分别记录斑块部位、大小、数量及回声特点, 估测斑块处管腔内径并结合彩色多普勒诊断有无狭窄及程度。

1.3 判断异常标准

(1) 内中膜 (IMT) 以局部>0.9 mm诊断为颈动脉粥样硬化。 (2) 内中膜 (IMT) ≥1.3 mm判定为斑块形成。按其形态特点分为:A.扁平斑, 内中膜增厚1.3~1.5 mm, 呈长条状均匀低回声;B.软斑, 呈略低回声似沙丘凸入管腔;C.硬斑, 团块状强回声后方伴声影;D.混合斑, 呈强弱不等回声。 (3) 颈总、颈内、颈外动脉中任何部位有效腔明显减少, 均视为管腔狭窄。程度判断标准, 轻度:内径减少<50%;中度:内径减少50%~75%;重度:内径减少75%~90%[1]。

2 结果

80例脑梗死患者中有65例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 占脑梗死患者的81.3%。其中, 颈动脉单纯内中膜增厚11例, 占全部病例的13.8%, 多为非均匀性增厚;颈动脉单纯性斑块8例, 占10.0%;颈动脉内-中膜增厚合并斑块者46例, 占57.5%;未见内-中膜增厚及斑块15例, 占18.8%。斑块多位于颈动脉分叉处后壁39例, 颈内外动脉起始段12例, 以颈动脉分叉处最常见, 位于颈动脉中段者则较少见, 仅有3例。粥样硬化斑块的类型以扁平斑、软斑、混合性斑块较多, 单纯性硬斑少见。

在80例脑梗死患者中, 55岁以下的21例患者粥样病变检出11例, 检出率为52.3%;55岁以上的59例中病变检出54例, 检出率为91.5%, 显示斑块检出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

在53例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中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38例, 检出率为71.7%;16例糖尿病患者检出颈动脉病变14例, 占87.5%。

80例患者中检出颈动脉狭窄6例, 其中, 轻度狭窄3例, 中度狭窄2例, 重度狭窄1例, 全部为单侧狭窄。

3讨论

脑梗死是由于脑部血液供应障碍所引起的局部脑细胞坏死、软化, 约占全部脑卒中的80%, 最常见的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导致管腔狭窄和血栓形成[2,3]。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多危险因素 (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肥胖、抽烟等) 作用下缓慢发展的疾病。其病理改变是由于血管内皮的损伤、血小板聚集、脂质浸润沉淀于动脉内膜, 引起中层平滑肌增生, 内膜增厚发展形成粥样病灶。斑块的继发性病变可造成斑块内出血、破裂和血栓形成, 若堵塞血管则引起梗死, 若血栓脱落则成为脑梗死的重要栓子来源。其中软斑、混合斑属于不稳定性斑块, 易破裂、出血和血栓形成, 导致动脉血管闭塞, 引起梗死发生。

动脉粥样硬化主要累及体循环的大中弹力型动脉[4,5], 其中以主动脉、颈动脉、冠状动脉、脑动脉累及较多。有关研究发现, 国内颅外颈动脉病变较轻, 颅内病变较重[6], 故超声检测颈动脉可预测脑动脉粥样硬化。在本组80例脑梗死患者中, 颈动脉彩超检出动脉粥样硬化高达65例, 占81.3%, 其中形成粥样斑块54例, 占67.5%, 显示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有明显相关性。

本组资料显示,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关系密切。80例脑梗死患者中, 55岁以下的21例患者粥样病变检出11例, 检出率为52.3%;55岁以上的59例中病变检出54例, 检出率为91.5%, 说明随年龄增长病变明显加快。本组脑梗死患者中有高血压病史者53例, 糖尿病病史者16例, 颈动脉病变检出率分别是71.7%和87.5%。显示此类患者动脉粥样硬化发生早而且比例高, 同时也进一步佐证高血压、糖尿病是脑梗死重要危险因素。

通过对本组病例颈动脉彩超结果分析显示,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显著相关。彩超检查颈动脉病变直观、快捷、简便易行、可重复性强, 对脑梗死诊治具有重要价值, 尤其对中老年、高血压、糖尿病等高危人群的检测, 能够早期预报和警示, 便于及时采取他汀治疗及抗血小板治疗等措施, 以稳定斑块、延缓斑块进展、防止血栓形成, 从而最大限度降低脑梗死的病死率。

参考文献

[1]钱蕴秋.实用超声诊断手册[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5:706-707.

[2]黄卫华, 郭树明.彩超对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探讨[J].中国现代医生, 2007, 45 (16) :101.

[3]王维治, 罗祖明.神经病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130-137.

[4]黄海, 宋淑琴, 吴晓明, 等.彩超颈动脉在脑梗死中的临床意义和价值[J].中国现代医生, 2007, 45 (21) :66.

[5]陆再英, 钟南山.内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267-274.

3.颈动脉彩超 的临床意义 篇三

关键词:颈动脉粥样斑块;临床意义;治疗方法

中图分类号:R5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197(2007)11-073-02

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的研究日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人们已逐渐认识到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是全身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窗口。随着超声仪器的先进化,高频探头的不断改善,血管组织的分辨力在逐步提高。由于颈动脉位置表浅,容易被体表超声检测,因此是超声检测体表大动脉粥样硬化的常用部位。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定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和斑块的稳定性,对预测心脑血管疾病有重要意义,已成为许多临床实验的主要观察指标。

1 颈动脉粥样斑块的临床意义

通过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可客观地估计以AS为病理基础的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性及治疗效果。段军[1]等利用无创高分辨率二维超声比较冠心病患者与非冠心病患者颈动脉IMT及粥样斑块(2003年欧洲高血压治疗指南,将颈动脉IMT≥1.2mm确定为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发生情况,探讨了IMT增厚及粥样斑块与冠心病的相关性。结果发现,冠状动脉病变组患者的颈动脉壁IMT增厚及粥样斑块的发生明显高于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组,且有统计学意义;随着病变的加重,其颈动脉IMT增厚及粥样斑块的发生明显增加。说明颈动脉IMT增厚与冠心病有一定的相关性,可利用颈动脉超声检查来预测冠心病的发生。姚伟东[2]等对采用冠状动脉造影术检查的患者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测量IMT以及观察粥样斑块发生率情况,也证实了颈动脉IMT增厚、粥样斑块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间存在着密切关系,通过颈动脉超声检查可预测冠心病的存在。章萍[3]等对39例行冠状动脉造影术者同时做颈动脉超声检查,将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与颈动脉超声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者与正常者冠脉造影阳性率分别为74%和25%(P<0.01),双侧和单侧颈动脉斑块形成者冠脉造影阳性率分别为92%和20%(P<0.05),颈动脉粥样斑块对冠心病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诊断价值分别为81%、67%和74%,说明颈动脉粥样斑块对冠心病有较高的预测价值,双侧颈动脉粥样斑块较单测者预测性更高。

颈动脉粥样斑块与缺血性脑血管病也有密切关系。刘亚平[4]等采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技术对217例脑梗死患者进行检测,观察其梗死侧和非梗死侧颈动脉IMT,斑块的部位、大小及数目,动脉狭窄程度以及血流动力学改变等,并与124例对照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情况进行比较,结果显示,脑梗死组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为72.8%,显著高于对照组25%(P<0.01),且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多发生在脑梗死病灶的同侧,占85%,以颈总动脉分叉处居多,占58.4%。说明脑梗死的发生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密切相关,防止斑块的形成对防止脑梗死的发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总之,颈动脉粥样斑块为早期药物治疗大动脉粥样硬化以及减少急性冠脉事件和脑卒中的发病率提供了确实可靠的依据。

颈动脉IMT还可用来推测高血压病患者全身AS的程度,预测高血压病患者的预后及转归。国外报道,颈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与高血压病的死亡率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5]。欧洲高血压指南的最大特点是对高危因素的分层,建议在分析心血管事件时,既要分析终末终点也要分析中间终点。重要的中间终点包括颈动脉IMT增厚或粥样斑块形成、冠状动脉病变、左室肥厚、蛋白尿以及血管内皮功能紊乱等。其中,谈到“最近的研究显示,有心赃或血管损害者应划入高危组的高血压患者,如果不用心血管超声检测左心室肥厚或血管(颈动脉)壁增厚或斑块,那么,至少有50%的人可能会被错误地划入低危或中危组”。

2 药物对颈动脉粥样斑块的治疗

他汀类药物具有降脂、快速增进血管内皮功能、抑制损伤部位炎症反应、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减少血小板血栓形成等作用[6]。刘茜[7]对80例患者行辛伐他汀治疗后,其TC、TG、LDL-C下降,HDL-C升高,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降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变薄,斑块缩小,治疗前后差异显著(P<0.05)。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脂质代谢失常密切相关,其主要病变是动脉壁出现粥样斑块。辛伐他汀可降低总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延缓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进展,加速动脉粥样斑块的消退,减少了新的病变和新的完全性闭[8]。胡大一[9]认为,氨氯地平对降血压、抗动脉粥样硬化有明显作用,吴宣[10]等证实氯沙坦可能对AS有较好的防治作用,但其机制和临床应用价值尚有待进一步研究。中国专家目前已达成共识[11],认为抗血小板剂阿司匹林、噻氯匹定(抵克力得)、氯吡格雷和短期静脉内应用的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GPⅡb/Ⅲa)受体拮抗药(阿苷单抗、替罗非班、依替巴肽)等,均可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形成。

中药在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方面有较大的优势,但其机理尚需要进一步探讨。这些年来,从中医药学的活血化瘀、消食化痰、软坚散结、通腑化浊理论出发,结合现代医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研制出的抗AS药有了新的发展,如丹参可明显预防主动脉AS斑块的形成,其主要作用是保护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减轻脂质过氧化对细胞的损伤,也可抑制平滑肌细胞增生和分泌胶原。又如银杏提取物,通过动物实验观察,发现其具有抑制LDL氧化、保护内皮细胞损伤的功能,对防止AS的形成具有潜在效能。川芎嗪则具有直接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生长分裂的作用[12]。另据研究报道,温胆汤具有显著降低急、慢性高脂血症小鼠血清中C反应蛋白胆固醇、二酰甘油及低密度脂蛋白水平的作用[13];血脂康[14]能抑制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的表达,故认为其有效成分具有抗AS炎性反应的作用;绞股蓝总皂苷(GYP)具有对氧化修饰LDL损伤的主动脉内皮细胞的防治修复作用[15]

3 讨论

吾师常用熄风化痰祛瘀法治疗有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心血管病人,不仅可明显改善患者全身证候,还可减少西药的不良反应,减少颈动脉IMT及粥样斑块面积,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以达保护患者靶器官的目的。由于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是多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我们推测,熄风化痰祛瘀法可能阻断了IMT增厚及斑块形成的某一个或多个环节,其深层作用机理和具体作用环节尚有待研究。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是全身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窗口,通过阻止颈动脉斑块的发生、发展,可能为心血管疾病“治未病”提供了依据,但仍需大量的研究来证实及发挥中医药的这一功能,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 段军.颈动脉壁内——中膜厚度及斑块与冠心病的关系[J].临床医学,2005,25(1):23-24.

4.颈动脉彩超 的临床意义 篇四

关键词:颈动脉彩超,短暂性脑缺血,TCD

为降低患者脑梗死发生的概率, 在早期应该多多的对其进行干预, 预防和改善都是非常重要的。神经内科中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它属于一种比较常见的急症, 它是在发生脑梗死之前的一种征兆, 类似于马路上的红灯。能在第一时间发现TIA病情的原因。此次研究对315例TIA患者从各种方面进行检测, 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 A) 、经颅多普勒超声 (TCD) , 以下为总结内容。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TIA组病例为我医院从2008年12月到2013年3月经临床诊断的TIA患者315例, 年龄在49~79岁的范围内, 其中包括女164例, 男151例, 为了排除脑内新发病灶, 达到TIA诊断的基本要求, 全部都通过MRI或者CT来进行检查, 椎-基底动脉系统TIA135例, 颈内动脉系统TIA 180例, 从正常人群中挑选108例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 两组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其中男71例, 女35例, 年龄49~79岁。

1.2 方法

TCD常规检测大脑后、大脑中与大脑前。经颅彩超诊断仪以及多普勒检测仪。颈总动脉, 颈外动脉, 颈内动脉, 锁骨下动脉口有颈动脉彩超来检测, 颈动脉彩超诊断血管病变的标准: (1) 颈动脉内膜增厚:内膜面粗糙不光滑, 回声增强, 动脉内膜厚度 (IMT) 1.0~1.5 mm, 彩色多普勒 (CDFI) 可见局部轻度充盈缺损, 没有显著的湍流出现。 (2) 颈动脉硬化斑块:局部MT增厚大于1.5 mm, 表面不是粗糙就是光滑, 形态不规则或者规则, 在管腔内突出, 内部回声有不规则无回声或者相对均匀、部分强回声、强回声后方伴淡声影。 (3) TCD诊断脑血管病变的标准:动脉硬化, 频谱形态:上升支圆钝, S1小于S2, 舒张期血流速度显著下降l PI、R及S/D 3个参数全部都明显的升高。脑血管痉挛;血流速度加快, 频谱形态表现无异常, RI、PI、S/D等指标基本无异常。脑血流相对变慢:颈内动脉系统平均流速不大于4dm/s, 椎基底动脉系统平均流速不大于2 dm/s时为流速减慢。 (4) 颅内血管狭窄标准:平均血流速不小于12 dm/s, 带有血管杂音以及涡流[1]。

2 结果

TIA患者中表现TCD不正常的占97.2%, 有201例。椎基底动脉系统17例, 占18%, 脑血管狭窄者80例占17.9%, 重度狭窄者7例, 中度狭窄19例, 轻度狭窄40例, 脑动脉硬化在颈内动脉系统多见, 表现为多支血管一起工作, 占43.4%, 人数为90例, 流速减低者占20.1%, 36例, 其中60例颈内动脉系统流速减低, 占82%, 其中MCA 53例、ACA 10例、PCA5例、VA 7例。脑血管痉挛者20例多为单侧性占9.4%。其中PCA 2例、MCA 9例、VA 4例、ACA 13例。

4 讨论

TIA可能的发病机制: (1) 出现脑缺血症状一般是由于血压下降、侧支循环障碍造成的。 (2) 血管硬化狭窄处的粥样硬化斑块以及附壁血栓等脱落的微栓子因管腔狭窄导致血流动力学异常可导致微血栓栓塞。 (3) 脑动脉硬化狭窄时可产生血流漩涡, 刺激血管发生痉挛。动脉粥样硬化容易发作的部位是颈动脉, 尤其是受血流应切力的影响的在ECA、ICA起始部, 导致TIA发生的关键因素是其硬化容易出现内膜损伤从而产生了斑块, 引起闭塞甚至管腔狭窄的状况。本研究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检出率也提供了极其有代表性的依据。判断动脉硬化内膜损伤的重要指标是增厚。而理想的窗口动脉中包括颈动脉, 这样就可以为判断脑及全身动脉粥样硬化提供依据。而颈动脉作为理想的窗口动脉之一, 为判断全身动脉粥样硬化提供了无创的参照, 注意的是对脑血管意外。TIA发作时也会几分钟而已, 往往在30 min作用就基本恢复, 它是由于局灶性腩缺血引起突发暂时性可逆性神经功能障碍。TIA其发病率很高, 一般情况下是在中老年人群中常见疾患之一, 被公认为缺血性脑卒中最关键的危险因素。颈动脉彩超结果显示, 在315例TIA患者中颅外动脉异常率达79.86%, 与正常组相比显著增高。说明颅外血管的病变在TIA发病中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为提前做好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的预防措施, 所以一定要了解颅外血管的状态。TCD能直接、无创伤、简便又相对客观的直接说明血流动力学改变与颅内血管的功能状态, 对确定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发生的危险程度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颅外血管的病变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展以及发生有着重要的影响。为了能观察血管是否有斑块形成、有无血管狭窄以及有无内膜增厚等, 可以通过颈动脉彩超能清晰地显示颅外血管的详细情况, 能为临床诊治缺血性脑血管病带来一定的科学依据。根据本组数据表明, 在315例TIA患者中, TCD检查发现有颅内脑血管硬化占51.1%, 161例, 较正常对照组显著的提高。戒除烟酒坚持体育锻炼、控制糖尿病、高血脂以及高血压的发展对降低TIA的发作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因为以上数据已表明TIA发病的根本原因是脑血管硬化。

参考文献

5.颈动脉彩超 的临床意义 篇五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方便选择该院收治的40例疑似颈动脉狭窄或闭塞的患者为研究对象, 均签订知情同意书自愿参与该次研究, 并经该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均在住院后行颈动脉多普勒彩超 (CDUS) 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 检查。排除有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者, 有严重出血倾向或出血性疾病者及全身感染未控制或穿刺部位局部感染者。其中男17例, 女24例, 年龄37~77岁, 平均 (58.8±13.1) 岁。

1.2 方法

观察组患者应用飞利浦IE33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行CDUS检查, 探头频率5~10 MHz, 患者取仰卧位, 沿胸锁乳突肌外缘检查颈动脉。二维声像图显示颈动脉的长轴和短轴切面, 测量双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内径及斑块大小;短轴测量相对正常处及血管最狭窄处的管腔面积, 计算狭窄程度。3~7 d后常规行DSA检查, 并以DSA检查结果作为颈动脉狭窄或闭塞诊断的金标准, 分析CDUS对颈动脉狭窄或闭塞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符合率。

1.3 评价标准

颈动脉狭窄程度计算公式为 (1-颈动脉最窄处直径/狭窄病变远端正常处直径) ×100%, 分为正常 (0) 、轻度狭窄 (1%~49%) 、中度狭窄 (50%~69%) 、重度狭窄 (70%~99%) 、闭塞 (100%) [3]。

1.4 统计方法

应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 采用配对四格表一致性检验, 计算Kappa值, 以Kappa≥0.75为一致性较好;0.75>Kappa≥0.4为一致性一般;Kappa<0.4为一致性较差。

2 结果

40例疑似颈动脉狭窄或闭塞的患者160条颈动脉 (双侧颈总动脉及颈内动脉) , CDUS与DSA对颈动脉狭窄或闭塞的诊断结果见表1。以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 CDUS检查对颈动脉狭窄程度高估了24支, 占15.0% (24/160) , 低估了12支, 占7.5% (12/160) 。以阴性 (正常) 与阳性 (狭窄或闭塞) 作为切分点时, 颈动脉CDUS诊断颈动脉狭窄的灵敏度为93.7% (59/63) , 特异度为90.7% (88/97) , 诊断符合率为91.9% (147/160) , CDUS与DSA对颈动脉狭窄或闭塞诊断结果一致性的Kappa=0.832, 一致性较好。而从临床治疗的角度考虑, 以血管狭窄程度为重度狭窄即狭窄率为70%作为切分点, 颈动脉CDUS诊断的灵敏度为86.1% (31/36) , 特异度为89.5% (111/124) , 诊断符合率为88.8% (142/160) , CDUS与DSA对颈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诊断结果一致性的Kappa值为0.701, 一致性一般。

3 讨论

颈动脉狭窄是导致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原因[4], 而其早期患者常无明显临床症状, 给颈动脉狭窄的早期筛查及治疗带来了困难。颈动脉狭窄一直以DSA作为诊断的金标准, 但该技术属于创伤性检查, 且价格较昂贵, 操作较复杂, 同时存在造影剂过敏、并发粥样硬化斑块及血栓脱落等风险[5]。近年来CDU、CT或磁共振的血管造影等无创技术在颈部血管检查中得到了迅速发展, 减少了不必要的并发症, 且能较清楚显示颈部血管变化, 有利于颈部血管病变的早期筛查及诊断[6]。而其中以CDUS检查应用最为广泛, 具有操作方便, 形象直观, 无创、无过敏风险, 价格低廉等优势。罗以恒等[7]的研究结果显示, 超声与血管造影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检出率分别为57.8%和53.3%,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钟倩萍等[8]应用颈动脉多普勒超声对脑卒中及颈动脉狭窄进行筛查, 结果显示, 对颈动脉狭窄患者狭窄程度分级的评估结果与DSA所证实的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该研究中, 以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 对疑似颈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应用CDUS从不同狭窄程度的切分点进行筛查, 结果显示, CDUS检查对颈动脉狭窄程度高估了24支, 主要为正常及轻度狭窄患者, 低估了12支, 主要为轻度狭窄、重度狭窄及闭塞患者。以正常与狭窄或闭塞作为切分点时, 颈动脉CDUS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3.7%、90.7%、91.9%, 与DSA诊断的一致性较好 (Kappa=0.832) ;而从临床治疗的角度考虑, 以狭窄率为70%为切分点, 颈动脉CDUS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诊断符合率分别为86.1%、89.5%、88.8%, 与DSA诊断的一致性一般 (Kappa=0.701) 。以上结果均表明颈动脉CDUS检查更适合于颈动脉狭窄的筛查, 或心血管手术的术前检查以减少术后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而对于重度狭窄或闭塞的患者, CDUS的低估现象可能会影响其早期治疗, 而分析其低估的原因, 可能与CDUS检查无法对血管完全闭塞及极慢血流进行区分有关。另外影响CDUS诊断准确性的原因可能还与操作者技术、诊断水平及机器性能等的差异有关。

综上所述, 颈动脉多普勒彩超在颈动脉狭窄或闭塞的诊断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 对颈动脉狭窄的早期筛查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而对于超声诊断为中重度颈动脉狭窄者, 应结合DSA明确诊断, 避免误诊误治及漏诊发生。

摘要:目的 探讨颈动脉多普勒彩超在颈动脉狭窄或闭塞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方便选择2015年1—6月该院收治的40例疑似颈动脉狭窄或闭塞的患者为研究对象, 均行颈动脉多普勒彩超 (CDUS) 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 检查, 以DSA检查结果作为颈动脉狭窄或闭塞诊断的金标准, 分析CDUS对颈动脉狭窄或闭塞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符合率。结果 以阴性 (正常) 与阳性 (狭窄或闭塞) 作为切分点时, 颈动脉CDUS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3.7%、90.7%、91.9%, 与DSA诊断结果的一致性较好 (Kappa=0.832) 。而从临床治疗的角度考虑, 以重度狭窄作为切分点, 颈动脉CDUS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诊断符合率分别为86.1%、89.5%、88.8%, 与DSA诊断结果的一致性一般 (Kappa=0.701) 。结论 颈动脉多普勒彩超对颈动脉狭窄的早期筛查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关键词:颈动脉狭窄,多普勒彩超,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参考文献

[1]王林, 熊全庚, 张春莉, 等.颈动脉超声在筛查颈动脉狭窄及脑卒中高危人群中的应用[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3, 15 (2) :129-131.

[2]张圆圆, 孟秀君, 田沈, 等.颈部彩色多普勒超声、CT血管成像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诊断颈内动脉狭窄、斑块形态及溃疡的准确性比较[J].中国全科医学, 2015, 18 (30) :3763-3768.

[3]刘加立, 蒋世良, 郑宏, 等.血管超声与经导管造影诊断颈动脉狭窄的对比研究[J].放射学实践, 2005, 20 (9) :779-781.

[4]王涛.颈动脉狭窄与卒中[J].中国卒中杂志, 2013, 8 (1) :39.

[5]朱敏, 刘高飞, 李达文, 等.超声造影与DSA在颈动脉狭窄诊断中应用[J].东南国防医药, 2015, 17 (4) :399-401.

[6]彭松, 于德玲, 梁琪, 等.DSA及CEUS评价颈动脉狭窄程度的探讨[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1, 8 (2) :27-29.

[7]罗以恒, 谢微.彩色多普勒超声在18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疾病中的诊断价值[J].中医临床研究, 2016, 8 (6) :56-57.

6.颈动脉彩超 的临床意义 篇六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已确诊的糖尿病患者150例, 男105例, 女45例, 平均年龄62岁, 其中并发脑梗死的男患者45例, 女患者24例。选择检查正常者90例作对照组。

1.2 方法

使用飞利浦IU-22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 配置有高频线阵探头 (频率范围为8.0~14.0MHz) 。患者取平卧位, 头部偏向检查的对侧, 充分暴露颈部, 沿胸锁乳突肌外缘纵切及横切扫查, 依次显示颈总动脉 (CCA) 近端, 中段和远段颈总动脉分叉处 (BIF) 及颈总动脉分叉远端约2cm范围内的颈内动脉 (ICA) 、颈外动脉起始段, 观察血管走行, 测量动脉内径, 注意观察内中膜是否连续、是否光滑、有无增厚、有无斑块存在, 颈动脉IMT内-中膜厚度≥1.0mm表示内膜粗糙, IMT≥1.2mm表示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 记录斑块的位置、形态、大小、回声类型和数目等, 根据斑块的回声判断质地是软斑还是硬斑, 再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其血流动力学改变, 将所得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同时记录斑块处血管内径及狭窄程度, 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外动脉起始段中的任何一条管腔狭窄, 则视为管腔狭窄。狭窄程度判断:轻度狭窄:内径减少<50%;中度狭窄:内径减少51%~70%;严重狭窄:内径减少71%~90%。CDFI观察血流情况, 脉冲多普勒查血流频谱有无改变。颈动脉管壁测量, 正常颈动脉内-中膜厚度<1.0mm, 在颈动脉分叉处内-中膜厚度<1.2mm。

2 结果

近年的大规模随机临床对照试验分析结果表明, Ⅱ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率高于非糖尿病人群, 以IMT增厚斑块形成为主要特点, 其原因与患者体内存在糖代谢和脂代谢紊乱有关。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病变以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血流减速、血管阻力增高为主要特点。本文中, 二维超声检测糖尿病患者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外动脉起始段内-中膜厚度、斑块发生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具有显著性差异。其中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的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糖尿病非脑梗死患者, 有显著差异性 (P<0.05, P<0.01) , 表现为内膜粗糙增厚, 管腔不规则狭窄, 腔内见点状、块状强回声斑块或等回声、低回声软斑块, PW测量血流流速减低, 频谱峰值均表现为圆钝, 峰时后移。彩色多普勒成像 (CDFI) 显示均为彩色血流充盈缺损, 不规则变细, 并可见五彩镶嵌血流, 狭窄处血流流速不同程度增快, 如颈动脉内充满血栓, 则管腔内径增宽, 内可见实性回声充填, CDFI显示无血流信号。对照组表现为动脉管腔结构清晰, 内膜光滑、连续、厚度正常, 内-中膜厚度 (IMT) ≤1mm, 彩色多普勒成像 (CDFI) 表现为腔内血流信号充盈好, 管腔中央为色彩明亮的高速血流, 靠近管壁为色彩暗淡的低速血流。PW表现为收缩期有两个峰, 第一峰大于次峰, 双峰间有切迹, 整个舒张期存在血流信号。测量各参数值两侧对比无明显差异 (P>0.05) 。

对以上两组颈动脉 (IMT) 、收缩期峰值速度 (Ps) 分别进行统计学对比, 结果见表1、2。

注:与对照组比较, *表示P<0.01。

注:#P<0.05。

3 讨论

糖尿病常累及全身周围血管, 在动脉损伤的早期, 血小板及其他物质在损伤处聚集, 可见内膜下有黄色1~2mm大小的粒块状突起物, 并逐渐融合, 增大形成粥样硬化斑块, 内膜伸出向管腔使管腔狭窄。病变严重时, 粥样硬化斑块上出现溃疡、出血、血栓形成。颈总动脉分叉处 (BIF) 的湍流速度及压力脉动会使血小板受到损害, 并最后在血管内膜上形成附壁血栓或增加内膜上的斑块, 血栓脱落, 栓子可进入血管引起心脑血管梗塞。颈动脉粥样硬化随着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的提高, 而日益受到重视。二维超声能检测出斑块的位置、形态、大小、数量等特征。随着彩色多普勒技术的应用, 进一步提高了粥样硬化斑块的检出率, 使一些不能在二维图像中显示的粥样硬化斑块得到诊断。从以上两个表可以看出病变组颈动脉内壁较对照组明显增厚, P<0.01, 且Ps较对照组减低。通过对糖尿病患者与对照组的对比研究, 笔者发现糖尿病患者颈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明显提高。糖尿病颈动脉粥样硬化病以颈总动脉根部及分叉处为主, 并累及整个血管内壁, 且程度重, 发病早。经理论和临床证明动脉的分叉部及成角处或内膜表面不规则能干扰层流, 产生血流急而致旋涡流, 使内膜受损, 此后高密度乳糜微粒及脂蛋白聚集于这些粗糙区域内, 如颈动脉分叉部、颈动脉窦扩张部。如动脉粥样硬化引起成角处动脉伸长、扩张, 原先角度则发生改变, 层流进一步扭转, 结果旋涡流进一步损伤动脉, 以致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过程。而对照组主要发生在分叉处, 很少累及主干, 程度较轻。

彩色多普勒超声是一项无创性检查, 具有简单易行、形象直观、无痛苦、无辐射、诊断可靠、价格低廉、可重复等优点。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观察, 不仅可提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学信息, 还可提供动脉硬化所形成的血流动力学信息。对早期评价血管内膜粥样硬化有较好的重复性, 对糖尿病及时用药预防大血管粥样硬化等均可提供动态监测依据, 将为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保障人们的生命安全作出贡献, 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彩超,糖尿病,颈动脉粥样硬化

参考文献

[1]吴海燕.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彩超检测的应用价值[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 2003, (3) :141-143.

[2]李俊来.颈动脉硬化粥样硬化斑块的超声影像分析[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2003, 12 (11) :693.

7.颈动脉彩超 的临床意义 篇七

关键词:颈动脉粥样硬化,脑梗死,彩色多普勒超声仪

脑梗死一直是致残率及致死率较高的疾病, 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也在近几年越来越明显, 而脑梗死又是老年人的多发病, 对其诊断及预防已经被广泛重视[1]。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检查, 对于颈动脉颅外段的检查清晰度高, 且具有无创和可重复等优点。本文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的检查结果来分析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选研究对象为我院2011年2月-2012年3月收治的颈动脉粥样硬化并脑梗死患者共78例, 将其设为观察组, 其中男44例, 女34例, 年龄55~81岁, 平均 (63.2±9.8) 岁;另选择同期来我院治疗的颈动脉粥样硬化但不伴有脑梗死患者78例, 作为对照组, 其中男41例, 女37例, 年龄56~82例, 平均 (61.5±10.4) 岁, 两组患者均经MRI及头颅CT检查确诊。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仪器准备

彩色多普勒超声仪采用Toshiba Aplioxu SSH-700A型 (日本东芝公司) , 变频探头, 频率为7.5MHz。

1.3 方法

嘱患者保持平卧位, 将颈部位置充分暴露, 在行彩超检查时, 患者头部方向以偏向对侧45°为宜, 随后可将涂抹好耦合剂的探头对应好检查部位, 操作具体顺序应纵向为先, 横向在后, 先右后左, 从上到下, 检查部位包括颈总动脉及分叉部位、颈动脉内中膜厚度、颈部血管壁、颈动脉斑块、颈动脉管腔狭窄情况等。

1.4 判断标准

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超过1.0mm可判定为颈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斑块可依据其病理及超声显示特点等分为四种类型, 具体为软斑块 (斑块隆起, 超声显现弱或中回声) 、扁平斑块 (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超过1.2mm) 、溃疡斑块 (斑块在超声下显现有缺损, 边缘不清晰) 以及硬斑块 (强回声, 边界清晰) 。

1.5 统计学分析

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包SPSS17.0进行统计处理, 计数资料行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增厚情况

观察组IMT为 (1.24±0.12) mm, 对照组IMT为 (1.10±0.10) mm, 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颈动脉斑块发生率方面, 观察组斑块检出66例, 检出率84.62%, 对照组斑块检出23例, 检出率29.49%,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具体见表1。

2.2 颈动脉狭窄情况

观察组发生狭窄29例 (37.18%) , 对照组3例 (3.85%) ,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讨论

目前研究发现, 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缺血性脑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且据相关报道证实, 缺血性脑病的主要病因集中在颅外段, 从而造成脑梗死。目前, 脑梗死是造成老年患者高死亡率及高致残率的疾病之一[2,3]。颈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脑梗死的发病机制较多, 其中包括血栓栓塞以及血流末梢低灌流等。

本研究发现, 观察组患者均不同程度伴有高血脂、高血压及糖尿病等易引发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症, 这些高危因素均可加重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临床研究中, 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增厚是一个判定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指标之一, 在内膜中膜厚度超过1.0mm时, 会增加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本文结果显示, 观察组的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增厚较对照组增厚明显,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对患者使用降压治疗。降血脂以及抗凝治疗等对内膜中膜厚度的改变有一定作用, 对斑块的形成有一定的阻止作用, 且经系统治疗, 斑块可消失。

本文研究中发现, 观察组的溃疡斑块及软斑块检出率要高于对照组, 软斑多为脂质, 易出血, 而溃疡斑块的表面则多粗糙, 对于颈总动脉分叉部位, 经较大血流冲击后, 斑块易破损将脂质露出, 导致血小板的黏附, 最终造成了血栓形成, 进一步导致脑梗死。对于心脑血管病, 颈动脉斑块可作为预测指标, 其具有较高的特异与敏感特性, 经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检查, 可对内膜中膜厚度进行清晰的检测, 同时也可清晰发现斑块大小及数目, 可详细将斑块分型, 并能准确测量颈动脉狭窄情况, 具有操作方法简单、费用低、无创、可重复性等优点, 便于对斑块的预防。

总之, 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有一定的相关性, 对于高危人群采取定期彩超检查, 可预防脑梗死发生, 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刘翠玲, 袁国奇.脑梗死与颈部动脉粥样硬化的高频彩超探查及相关性的探讨[J].中国现代医生, 2009, 3 (1) :144-145.

[2]陈灏珠, 廖履坦, 杨秉辉, 等.实用内科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219-220.

上一篇:学校民主管理为何知易行难下一篇:感动中国的那些老师们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