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论作文开头

2024-10-27

争论作文开头(15篇)

1.争论作文开头 篇一

首先要避免作文开头常见的问题。一是东拉西扯, 偏离主题。这样的开头肯定会引起读者的反感, 让其再往下读也就很难了。二是千篇一律, 陈词滥调。写外貌———大眼睛, 苹果脸;写景物———阳光明媚, 鲜花盛开;写时间———光阴似箭, 日月如梭;写惊奇———嘴巴张成了O型;写着急———像热锅上的蚂蚁;写嘴馋———馋猫……这些流水线上复制出来的话语标本长盛不衰, 个性早已湮没殆尽。三是一味标新, 故弄玄虚。语言是一棵小草, 沟通则是一片绿阴;语言是一朵白云, 沟通则是一片云彩;语言是一朵鲜花, 沟通则是一片花海。这个开头就是一味求新却没有理解两者之间的联系。

其次要把握好文章开头的原则:一是关联中心原则。文章的开头是作者的立言之始, 应该与中心思想密切相关。如果离开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孤立地考虑开头, 必然是走完一步不知下一步, 开头成为全篇多余的部分。二是简洁明了原则。文章的开头主张简洁, 而不是漫无边际的延伸开去。许多人在写作时, 事先没有构思好便动笔写起来, 不管开头的话重要与否, 反正是先“侃”再说, 结果造成了开头罗哩罗嗦。

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 我总结了如下方法:

(一) 设问答疑式。

这种形式的文章开头先进行设问, 然后再给读者一个明确的回答, 让读者心中豁然明白。然后再对此问题进行叙述论证或说明。这种开头形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吸引读者注意力, 引导读者继续读下去。如:有人问:幸福是什么?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尼采认为:“能把蜈蚣、碎玻璃、肉虫、石头一齐吞下肚, 但却毫不恶心, 这种人是最幸福的。”而思多葛派却认为:“拥有无穷的财富和威力, 而且能够处事不惊, 那才是真正的幸福。”

(二) 引用话语式。

引用相关传说典故名人名言等, 就像给文章镶上了一条美丽的金边, 使文章一开始就闪闪发光, 达到借别人之光, 为自己添色的目的。如:美学大师罗丹曾经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 对于我们的眼睛, 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今天, 受这位富有创新精神的学者启发, 我想说:“答案是普遍存在的, 对于我们的脑袋, 不是缺少思考, 而是缺少角度。”许多时候, 我们都迷惑于问题的不解或徘徊于多解的选择路口, 这时, 就有换个角度考虑的必要, 这样会给你带来更多成功的机会。

(三) 开篇设悬式。

设置悬念的开头, 往往用倒叙或局部倒叙的方法先把结果或过程中间的某个情节交代清楚, 然后再逐一交代。如:“当地球上只剩下一个人的时候。突然想起了敲门声……”这是世界上最短却又最精彩的一篇微型小说, 因为他创设悬念, 给读者留下了无尽的遐思。

(四) 环境渲染式。

一切景语皆情语“以景物描写开篇。看似无形之笔, 却是有心之柳, 文首的景物描写都是用来渲染一种特定的情味, 为全文定下感情的基调。如:天冷极了, 下着雪, 又快黑了 (《卖火柴的小女孩》) 。这种开头, 是为了烘托文章中心事件的气氛, 为故事展开铺垫背景。

(五) 巧用修辞式。

修辞是语言运用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巧妙而又贴切的修辞手法的运用常能使语言增添许多风采。在作文中, 若能熟练运用修辞手法扮靓语言, 定能得到良好的效果。如:假如我是小鸟, 我会记住那出生时的巢穴;假如我是树苗, 我无法忘记那滋养我的土地;假如我是江河, 那雪域高原便成为我记忆中的烙印;假如……无论我是什么, 无论我以什么方式存在, 我可以忘记周围的一切, 甚至可以抛弃自己, 但有一样东西是不可泯灭的———那就是回报。这段排比句, 运用拟物、排比手法, 生动地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抒发了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 语言亮丽多彩, 读之令人耳目一新。

2.作文开头六窍门 篇二

窍门一:开门见山

在文章一开头就直接点明文章的中心,让读者一目了然。如课文《詹天佑》的开头:“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从北京到张家口的这一段铁路,最早就是在他的主持下修筑成功的。”

窍门二:描写引入

对人物的外貌、神态、动作进行仔细描写,在一开头就给主人公树立一个鲜明的形象,容易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或用景物描写来开头,交代背景、渲染气氛,亦可达到突出中心的效果。如《爱之链》的开头:“在一条乡间公路上,乔依开着那辆破汽车慢慢地颠簸着往前走。已是黄昏了,伴随着寒风,雪花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这样的开头,为乔依在路上为老妇人修车做了铺垫,更能突出表现乔依善良的一面。

窍门三:设置悬念

把文章要叙述的故事情节的一个片段或故事的结局放在开头来写,以引起读者的兴趣,然后再叙述事情的前因后果。如一篇名为《好朋友》的作文:“他们的手终于又紧紧地握在了一起,望着对方既熟悉又陌生的面庞,各自的心头都涌满了羞愧、自责……”

窍门四:强调语气

用强调的语气开头,吸引读者的目光,引起读者的注意。如:

“那次发生的事对我的打击太大了,我总也忘不了……”

“我的同桌真是一个特别的人,他的所作所为总让我琢磨不透……”

窍门五:欲扬先抑

这样的开头会给读者以恍然大悟、回味无穷的感觉,加深对所要描写对象的印象。如一篇文章的开头:“我的妈妈很小气,平时,把我和爸爸管得死死的,不准乱花一分钱。我对她很有意见……”可后文中,当邻居有事急需用钱时,母亲竞拿出了家里的全部积蓄。这样的写法,更彰显出母亲博大的胸怀。

窍门六:联想回忆

以回忆的形式开头来引出下文,让读者感受事件的重要性。如:

“那是我小时候发生的一件事……”

“奶奶已经过世好几年了,但她的容貌依然清晰地印在我的脑海之中……”

这样的开头,更能突出“我”与某人或某事具有密切的关系。

3.争论作文600字高考作文 篇三

一天早晨,一位老人十分悠闲地在大街上骑着自行车,另一个急匆匆地赶着去上班,脸上像是紧绷的琴弦,似乎只要有人一碰他,便暴跳如雷的年轻人。突然, 两个人撞到了一起,因为我是后面才来的人,不清楚,到底是谁撞了谁。很可能是一个太悠闲,一个太紧张的气氛,才会一个不小心失控撞上了吧!

在大街上,两个人各执一词,引得路人纷纷驻足观看。先是那个悠闲的老爷爷为自己争辩,口若悬河,说是年轻人不好好看路,欺负他年老看不清楚。老爷爷说的每一句话都条条有理,眼睛炯炯有神的望着年轻人,身上的每一个器官,每一个细胞似乎都在鄙视着年轻人。

那个年轻人终于忍不住了,开始发起老火,头发向公鸡的冠头一般翘起来,脸色如同日落的晚霞一般红。手到处乱指,说要不是尊重老年人他何须如此隐忍。还说明明是老爷爷欺负他太年轻,不了解世间。还说老爷爷明摆着是碰瓷的。

两个人你一说我反驳,导致大街上人满为患,都在踮起脚来,想知道为什么大街堵住了。许多人应不了解事情的真相,便上去劝和,结果被两人同时反驳说,你们懂个啥子玩意儿。明摆着是对方欺负人。两个人吹胡子,瞪眼睛的,活像张飞和关羽 。

这时,另外一个年轻人走出来对老爷爷和年轻人说,你们看这个早上因为你们这条道路堵的人满为患,为什么大家不各自退一步呢?此话一出,众人皆是点头。于是,这两人也不再吵了。各自去干各自的事了。

4.争论作文 篇四

一个夏天的早晨,太阳公公来上班了,我起床吃了一碗香喷喷的面条,满意地拍了拍鼓起来的肚皮,像只八爪鱼般舒适地躺在沙发上,惬意地看着电视。这时,正在做家务的妈妈从我身旁走过,我漫不经心地说了句:“妈妈,我以后不想再学英语了。”说完,我也没放在心上,继续沉浸在电视的世界里。

谁知,妈妈一转身,用河东狮吼功对着我喊:“什么?不学了!你知不知道这是为了你以后初中英语打基础?你知不知道这是为了你好?”

我揉了揉差点被震聋的耳朵,没理咆哮的妈妈,继续看电视。我的这种态度彻底激怒了妈妈,她“啪”地一声关掉了电视,愤怒地说:“那我们来评评理,看谁有道理”。妈妈关掉电视的举动也激怒了我,于是,我也语气冲动、不甘示弱地与妈妈争论起来。

“我就是不想学英语了,学了这么久我都学腻了”我大声的发泄自己的情绪。

“跟你说了这么久白说了吗?说了是为你初中英语打基础。现在你小学学习轻松,学英语也是边玩边学,你咋就不学了呢?”妈妈苦口婆心地劝着我。

“我不管,英语我差不多学了两三年了,基础够牢固了吧!学了这么久时间也够吧?初中英语肯定一点也不难,我肯定能轻松应对的,放心放心。”我与妈妈针锋相对。

“我可是教过中学的,有很多男孩子就是英语不行,到时候想补都补不上来,有很多孩子就因此没考上高中,看你的春伢就是英语不行,所以没考上三中。”妈妈继续谆谆善诱。

“那是他自己不努力,我都已经学了这么久了,够了。”我争得面红耳赤。

妈妈继续沉着地反驳着,从学英语的重要性,到坚持的品质的形成,到任何事情不能半途而废等等,这样一直持续了七七四十九回合,难分高下。这时候,爸爸回家了,他听完事情的来龙去脉后,爸爸站在妈妈那边,告诉我坚持学英语作用很大。我又找爷爷奶奶做帮手,没想到他们也都站在妈妈那边,4:1我完败,只好老老实实去学英语了。

现在我进入初中了,英语成绩可以,这时我才知道,妈妈的确是为了我好,因为经过几年的英语学习,我现在学习初中英语毫不费力。

5.争论作文 篇五

一场趣味的争论一个夜深人静的夜晚,一轮明月洒向鞋柜,我刚要睡觉,突然,听见鞋子们七嘴八舌地争吵着,吵得不可开交。

高贵的皮鞋昂首挺胸地说:“我最厉害,平时小主人都穿我参加宴会,有穿你们的吗?小主人穿着你们去办过正经事吗?”“不可能,这次运动会小主人穿着你们保准得倒数第一,而穿上了我,像离弦的箭一般冲了出去,得了第一名。”运动鞋面红耳赤地大喊。

“你们这些自以为是的家伙,”凉鞋停顿了一下,指手画脚地说,“夏天到了,小主人都穿着我去上学,我会给小主人带来凉爽,我是老大。”站在一旁的拖鞋不甘示弱地嚷道:“小主人平时在家里穿你们吗?你们哪有我舒服呢?我是老大,我是老大……”“我是老大,平时下雨的话,小主人必定得穿上我,因为我不怕雨。”雨鞋愤愤不平地大叫着。

6.作文开头怎样写才更好 篇六

一、议论入题方式讲究开门见山

什么是开门见山?顾名思义就是直接把自己的观点亮出来, 使读者一目了然。比如:人世间最宝贵的财富是什么?是权势、金钱吗?答案当然不是。是人, 人本身。人, 才是人世间最宝贵的财富。我们看到了开门见山的好处:齐刷刷干脆利落, 简洁有力, 给犹如在睡梦中给以当头棒喝, 使人精神振奋。

二、选择合适的入题方式

1. 直接扣题, 引入新颖、形象的比喻

打比方:人们把书称为人类文明的“人参果”。它犹如飞过花丛的蝴蝶, 更像流经山谷的泉水, 每每迷茫之时忆及少年时代, 我就和着愉悦之感来读书。多么优雅的文字, 能将“书”比作“人参果”, 首句入题, 这样的开头, 怎能不使阅卷老师耳目一新。

2. 先声夺人, 更要注重排比句式的应用

“难道你会因北国的皑皑白雪而对南国的椰树海风不屑一顾吗?难道你会因沉迷于江南的小桥流水而不去赞叹西北‘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的美丽吗?难道你会介意林黛玉‘使性子’而放弃名著《红楼梦》吗?答案是否定的。所以, 我们面对大千世界, 不要因为感情上的喜好憎恶、亲疏远近而影响到我们对人、对事的看法。我们要用我们心中的那架天平用来衡量周遭的一切。”如此优美的语言、丰富的形象、和谐的音节已经足以触动你的情感, 足以让老师们在品味你的文章中恍然大悟“对人对事的看法, 原来对美的感知, 都是要受到心中那架天平的影响”呀!这样, 你的文章怎能不得高分?

三、注意引入名言

文章怎么写才深刻, 有文采。写作时, 首先要有话题, 有了话题我们第一步要寻找与话题相关的或者说能够体现话题的歌词俗语、名言警句等, 下一步就是引出自己的论点。比方:“给我一个支点, 我能把地球撬起来!”仿照阿基米德的话我说:“给我一个支点, 我能把灵魂支撑起来!”一个人灵魂的支点就是诚信。

7.浅谈作文开头技巧   篇七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对于考场作文来说,写好作文开头尤为重要。因为老师阅卷时首先看的便是第一段,所以临考写作时一定要写好开头段,紧紧抓住老师的目光,让老师不由自主的随着考生的思路走。开头的方法多种多样,但有一条是最重要的,那就是:简洁明了,迅速入题。笔者以2004年高考满分作文(包括全国卷和各省自主命题卷)的开头为例略谈几点技巧。

一、 巧用题记,蕴丰意新

题记对文章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因为它语言简洁,意味深长,有时还富有哲理或文采飞扬,阅卷教师读罢开头之后,如饮香茗,余香不尽;如食橄榄,余甘无穷,当然也就情不自禁地“顾盼回眸”。正如古人所说“意虽工,理虽当,词不工者不成文”,考生的文章只有开头写得好,展现出逼人的才气,才会打动阅卷者,取得高分。如2004年高考满分作文《画》(江苏卷)的开头:

有那么一种很小的世界,它就是舞台;有那么一种很大的舞台,它叫做世界。——题记

《明镜中的完美》(湖北卷)的开头:

一生追求完美的你,却不知你在我们心中早已完美——王子,巴乔!——题记

《相信自己,也要相信别人》(山东考生)的开头:

庸者,相信别人,怀疑自己;愚者,相信自己,排斥别人;智者,相信自己,也相信别人。——题记

《独上高楼》(重庆卷)的开头: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题记

《左手 右手》(海南卷)的开头:

一棵芦苇并不会快乐;当她快乐了,是因为她开始思考了。——题记

这些题记对文章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自然会使人眼睛为之一亮、精神为之一振,清代李渔说得更真切“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人一见而惊,不敢弃去。”由此可见写好题记是考生取得高分的一大技巧,是巧妙开头的一大亮点,万万不可敷衍了事。如果一开头便错字连篇,流俗落套,给阅卷教师一个不好的印象,这必然会影响得分。所以开头应尽量写得简洁、新颖、别致,力求醒目俊俏。

二、借用诗句,含蓄蕴藉

诗词的名句,辞简旨备,言约意丰,有诸多的文化积淀,有较强的生命力,能充分展现文章的主题。所以考生应广泛地涉猎文史典籍,从而显示出厚实的历史和文化积淀,让文章散发出丰厚的历史文化气息,在文章内容上超越一般考生的认知领域,展现出知识积累的广度和深度。要“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要充分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恰当地运用典型事例,编织成中心明确且文化底蕴深厚的文章。以渊博的知识取得阅卷老师的好评。如2004年高考满分作文《诗人 明月 黄花》(重庆卷)的开头:

1.东坡的明月

浪淘沙

谪居黄城中,把盏临风,牵黄擎苍叹英雄。昔日汴河风光处,履履难重。成败任西东,此恨无穷,为了豪情谁与同?一蓑烟雨平生任,踏雪飞鸿。

这首词是我特意写给贬谪之后的苏轼的,东坡的一生极尽坎坷:爱情的曲折,仕途的偃蹇,政治旋涡的挣扎,满腹冤屈的难鸣。

2.易安的黄花

南楼令

素月寄孤舟,只影随水流,家园破,一盏残酒。酒淡怎敌晚风疾,梧桐雨,点点愁。

晚来独登楼,恨字锁眉头,黄花瘦,雁字断秋,一溪落花满汀州,流离苦,几时休?

这首词是我填给历尽漂泊的李清照的。……

当今中学生填词是屈指可数的,在考场上填词更是寥若晨星。此考生能在短时间内填两首词作为文章每一部分的开头。并结合人物的性格特点加以评说,从这首词可以看出来,该考生的文化修养是相当扎实的,词中暗含了苏轼、李清照的一生坎坷,也巧妙地借用了二人的诗句,让人不得不佩服作者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所表现出的出众才华!

三、善引名言,标新立异

名言警句,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高度的语言技巧,以及深刻的哲理性而久盛不衰。在写作过程中,恰当地引用名言警句作开头,不仅使文章充满理性,而且会使文章文采丰富,顿时生辉,令人刮目。如2004年高考满分作文《自信,也要他信》(全国卷)的开头:

俗话说:“不听老人言,吃苦在眼前”,又说:“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话里话外充溢着历经磨难而练就的人生经验所拥有的话语优势与分量。

作者运用大家耳熟能详的俗话谚语,使文章充满了理性的美。

四、活用修辞,增辉添色

修辞是语言运用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巧妙而又贴切的修辞手法的运用常能使语言增添许多风采。在考场作文中,考生若能熟练地运用修辞手法扮靓语言,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不仅可以寓理于具体形象之中,使抽象的道理具体化、生动化、形象化,而且有生气,能感人心灵。如2004年高考满分作文《握住别人垂下的藤索》(全国卷)的开头:

一缕阳光刺破了黑暗的缝隙,于是缝隙里便有了新鲜与活力。同样,一席倾听让心灵插上翅膀飞越了茫然,于是心灵便有了空灵与清爽。

文章采用对比,语言简练,意味深长,并紧扣文章中心。

《买镜,我要特制的》(湖北卷)

邹忌有一面镜子,一面真实的铜镜,照出了他修长的身材,照出了他眣丽的容貌;唐太宗有一面镜子,一面叫魏征的镜子,照出了一代开明帝王,照出了一世贞观之治;司马迁有一面镜子,一面历史的大镜,照出了上自轩辕下至汉武的人世沧桑,照出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作者紧扣话题,巧妙地运用了一组排比手法,一气呵成,生动地阐述了自己的观点,抒发了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语言既简洁凝炼,又大气磅礴,读之令人耳目一新,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易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开头如此不凡,自然会给阅卷老师一个良好的印象。

五、抒情笔调,怡人性情

如果一篇文章语言生涩、呆板,面目可憎,拒人于千里之外,就会让人产生厌倦而欲早早结束的情绪。相反,如果考生在开头就展示出自己出众的文学素养,用抒情的笔调去述说历史,回忆往事,把已经有些疲倦的评卷老师带入到一种非常美妙的、充满了浓情的世界,这就是成功的第一步。如2004年高考满分作文《照海倚天》(福建卷)的开头:

历史被如沙的时光悄悄地掩埋,当我们回首时,已了无痕迹。然而当我们真正回首去聆听和抚摸这尘封的记忆时,却总有那一串串的姓名在大漠的鸣沙中突兀,回荡。

如烟往事,似水流年,却带不走这样一个熟悉的名字,一个为人所倚赖,为人所唾弃,为人所敬佩,为人所鄙薄的名字——曾国藩。

作者用饱蘸深情的笔调,飞扬的文采,交融的情理,想象的翅膀,个性化的语言,把读者带入到苍茫的历史岁月之中,把我们引入曾国藩的内心,幻化出意蕴无穷而又充满美感的文字。读来真是令人击节称赞。

又如《菊花飘香的时节》(重庆卷)的开头:

当清爽的秋风将天空吹得更为高远,当陌生的孩子望断最后一只南飞雁,当枝上的绿叶换上橙黄,当一点点的微酸已经着枝,便又到了菊花飘香的时节。

秋风,南飞雁,橙黄的树叶,微酸的果实,作者用一系列意象营造了一种高远而广阔的意境,美不胜收!

8.争论初中作文 篇八

“老师!不行!小绿可能不太适合这种活动的领诵,要不让小蓝上吧。”小红激动的争议着。“那怎么行?小蓝已经上了好多次了,就不能给别人一点机会吗?机不可失啊!”小紫又在旁边插了一嘴,又有点生气地回到座位上去了。

同学们这是在干什么呢?原来是学校要在4月1日举办一个别开生面活动——“清明诗歌会”。每个班都要认真准备。我们班都已经同心协力的规划好了内容,却为人选而发愁,谁上台领诵,谁领唱,谁表演,大家纷纷出谋划策,争论不断。

一大早上,老师就来到了班里对同学们宣布一件事:“清明诗歌会”的人选已经初选出来了,让我们参考一下,如果都同意,那就这样了。小绿同学领诵,小红同学领唱,小青同学弹乐器。同学们觉得不均衡,便开始强烈地争议起来。“我选小绿。”小紫说。“我选小蓝。”小红说。“不行不行,我也选小绿。”小黄争着说。“都别争啦,”这时小青过来了,“小绿的声音好听,但是有些胆小,这个可以练习。小蓝声音洪亮,但已经参加过好几次活动了,可又跃跃欲试。”小青仔细地分析着。“我有一个主意,但不知道会不会被采纳。”我高调急促地说道。“说吧。”旁边的同学说道。“嗯,要不然,让老师再多加一个领诵的人选,如果这样就可以妥协了。”我说得振振有词,其他的同学也答应了,老师也默许了。我来了,小绿和小蓝,他们双方也欣然地接受了。

就这样小绿和小蓝领诵,小红领唱小青弹乐器,同学们都异口同声的说“行”,同时还伴随着热烈的掌声。

9.争论初一作文 篇九

“哈哈,你们追不到我吧!”一个得意的声音传来,男生骑车的身影从我身旁闪过。“咣——”,只见那位飙车的学生和一位叔叔的电动车“亲密”接触,路上的人们也因这一小小的变故纷纷驻足回头。“你这娃娃咋搞的,车蹬那么快干吗?”叔叔眉头紧皱,满脸的不悦。“不就撞了你一下吗?跟谁欠了你多少钱一样。”男生理直气壮,脸上写着不屑。本来一句“对不起”可以解决的事,只因男生的态度而争执不下。

双方唇枪舌剑不见有丝毫停息,叔叔面红耳赤,显然是被那男生气的,而那个男生却越说越来劲。周围的人开始指指点点,而一旁观望的学生则选择明哲保身。“你这小子哪个学校的,你们老师就是这样教育你的吗?”叔叔喘着气,眼睛瞪得老大。“呵,问我学校干吗?你又能把我怎么样?”男生十分嚣张,不甚在意。只见那叔叔挽起袖子,双手握成拳头,大跨步向男生走去。那男生见势不妙,走为上策,蹬着车子跑了。路人赶紧过来劝叔叔,你一言我一语地指责那位落荒而逃的男生,“这孩子没教养!”“别和没有礼貌的孩子计较!”“学校老师不知咋教的?”

10.几招写好作文开头 篇十

二、写景状物,渲染气氛。文章的开头从写景状物入手,展示人物活动的环境或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渲染气氛以此烘托人物,展开故事。如:朝阳出来了,湖水为它梳妆;新月上来了,群星为它做伴;春花开了,绿叶为它映衬;鸟儿鸣唱,蟋蟀为它拉琴……天地万物都在向我们讲述着关爱的故事。(《关爱永远》)

三、总领全篇,提示要点。这种开头简明扼要地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一看便知文章的要点,如:郑振铎《猫》的开头:“我家养了好几只猫,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这个开头用简洁的语言提示了文章的要点,让人一看便知作文要写的是生活中使人无法忘怀的一些事情。

四、对比映衬,烘云托月。这种开头通过对比或铺陈,能使要表现的内容在其他事物的烘托下显得更加突出、醒目,从而给人十分鲜明和深刻的印象。如:窗外阳光明媚,几只小鸟在树上欢快地叫着,但我却无论如何也打不起精神来,因为爸爸妈妈分居了,而且正在闹离婚,这对我是个莫大的打击。我要尽最大的努力使爸妈和好,因为我想有个完美的家。(《我想有个完美的家》)

11.作文精彩开头的六种方法 篇十一

关键词:凤头,拟人化,顶真,名句,书信,设问,比喻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写好作文精彩的开头,就奠定了成功的基础。古人将文章开头称“凤头”,“凤头精巧,新人耳目”,可见作文开头具有短小、精美的特点。

一、拟人化,提升语言魅力

拟人化,使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案例:高山流水。

许多年过去了,生死轮回,我们再次相遇。

那天,风很淡,天亦很蓝。你默默地伫立在那儿,无言地等待,很恬静,很安详。蓦然,我发现了你。似曾相识。你仍像千年前那样,浓妆淡抹。微风拂过,你身上的丝缕清香弥漫在这份浪漫中,或者说这丝丝缕缕结成的网网住了一切。包括我对你的情愫。

我,矢志不渝。

这份情沉淀了一切。

———《书香情缘》开头(语文报杯全国作文大赛历届获奖作品精选)

技巧点评:将书拟人化,文字优美浪漫,如同诉说着一个甜蜜的爱情故事,这样的写作手法更能够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二、用顶真,阐明文章题旨

顶真,又称顶针、联珠或蝉联(英文anadiplosis),指用前一句结尾之字(或结尾之词)作为后一句开头之字(词),使相邻分句蝉联。这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对联手法,也很能体现汉字的特色。

案例:养心莫如静心,静心莫如品书。

———《品书》开头(语文报杯全国作文大赛历届获奖作品精选)

技巧点评:此处使用顶真手法,开篇直入主题,一目了然到阐明题旨———品书能静心养心。

三、引名句,文化底蕴深厚

引用古诗词、现代诗歌、流行歌曲、童谣、谜语、名人名言、俗语、谚语等,不但可以引出下文的内容,还可以帮助理解文章的主旨,引起读者的兴趣,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案例:

孟子说:“人之初,性本善。”殊不知同样有一种“恶”与生俱来,它更多地表现为欲望。如若给欲望一个支点,人生便势如滑梯,瞬间一落千丈。

欲望的闸门一旦打开,就会慢慢演化成食欲,足以毁灭人生。

再美好的事物,一旦变质、腐烂,便逃不脱毁灭的结局。同理,如果人性中的欲望一旦被“点化”,即便是无心之举无意之行,往往会小恶成大恶,大恶蚀德,为人生图上败笔。

———高中超好作文《人性的滑梯》

技巧点评:开头引用孟子语“人之初,性本善”,逆向思考,引出话题,人心向善,是一条艰难的攀登之路,而且越走越难;人心向恶,却是一条下滑的无阻碍之路,而且越滑越深,直至深渊,无可挽回。

四、借书信,平淡中见新奇

人们的社会交往和思想感情交流,大多通过一定的礼仪形式和一定的文化活动方式来进行。在实际生活中,每个人都经常使用到一系列的应用文,如传统的书信等,这些应用写作包含着丰富的礼仪内容,具有中华民族浓厚的文化色彩。

案例:

可恶的标准答案:

看到你我实在是义愤填膺。所以在愤怒的火焰的驱使下,我写了这封信来声讨你。答案本是丰富多彩的,可是你却偏偏要戴上“标准”这顶帽子。要知道,就因为“标准”二字,发生了无数的悲剧。以下是你的三大罪状……

———《给‘标准答案’》的一封信

技巧点评:使用书信的文体,用大家熟悉的形式,声讨“标准答案”,让读者感到亲切,易于接受。

五、作排比,文章造势磅礴

文章开头运用排比的手法,可以起到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的作用,一下子就能把人带到特定的氛围中,给人一身临其境的感觉。

案例:一棵平凡的沙砾遇上了河蚌,终被磨为光彩夺目的珍珠,一方粗陋的陨石遇上了地球,终燃烧成绚丽的罗绮,一涓卑微的溪流遇上了断壁,终飞跃成斑斓的瀑布。

———《文学浅谈》开头(语文报杯全国作文大赛历届获奖作品精选)

技巧点评:开头用排比句式增强文章语言的华美,吸引读者的注意。

六、巧设问,引导读者深入

开头设问,是写文章时开篇提出引人探究的问题,造成悬念,疑问,以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引起读者对文章思想内容的关注。

案例:

是谁?曾经彷徨,而后怀着满腔热情拿起笔杆子,向敌人的咽喉刺去;

是谁?曾经呐喊,而后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在铺满荆棘的道路上,奋勇前行,追寻那一片光明;

是谁?曾经伤势,为的是无法一直做人民的孺子牛,为革命多做一件事。是您,鲁迅先生!沧海横流,您是识时务之俊杰;刀光剑影,您是千千万万人心中的巨头。

———高考佳作《壮哉,猛士》

技巧点评:文章开篇是一组以“是谁?”进行追问的设问句,

牢牢抓住了读者的好奇心。后文紧紧对追问的回答,可以更好的启人思考,发人深省。

参考文献

12.争论初一作文 篇十二

首先,铅笔大喝一声:

“呔!死橡皮,你踩我脚了,烦不烦啊!”

“哦,对不起,我是不小心的。”

“不小心?”铅笔怪声怪气,“你还有脸说对不起?你看看你,肥头大耳,你看看我,我的腰,多苗条啊!”

“不就是会耍点儿赖皮,耍点儿嘴皮子吗?可恶的家伙!还那么恶心!”橡皮在心里骂了铅笔几句,没动静了。

“切!本千金不稀搭理你就是了!”

就在这时,钢笔沉不住气,发话了:

“铅笔呀铅笔,我觉得你这也太过了吧。橡皮不就不小心踩了你的脚一下,还道了歉,你也不能骂他啊!”

“我……我……”

“你什么你,”平时沉默寡言的水笔也开始评论了,“铅笔啊,橡皮不就是不小心踩了你的脚一下么,你也不能这样骂橡皮吧,何况橡皮已经给你道歉了。你别觉着自己的身材很好,其实人家笔芯的身材比你更好,以后不能这么没有礼貌。”

铅笔已经两眼泪汪汪了:“你……你们……你们都合伙……来……来欺负我……”

“我们不是欺负你,而是为了教育你懂礼貌。”美国进口的ruler(尺子)也用生硬的中文为铅笔讲开了道理,“就像水笔说的一样,你不能这么没有礼貌,要礼貌对待每一件文具,我们都是为主人服务的,应该团结一致,不能闹矛盾。”

“对!说的没错。只要团结一致,才能让主人满意,把主人自己的工作干好,干棒!”

“同意!同意……”“Yes, sir!”“好!好……”铅笔盒里一片欢呼……

13.争论作文400字 篇十三

灭蚊灯不服气了:“你们功劳大,有我大吗?我的小主人每天开着我,我灭掉了许多的蚊子,可以让他们睡上整晚的安稳觉,看把我累坏了。!”

这时无影灯从灯群中走出来,不慌不忙地说:“我才是功劳最大的,我每天都要看到人体的内脏,这些画面让我心惊肉跳。但我不后悔,我能协助医生治好那些得了重症疾病的人。我就满意了,为了能治好那些病人,我愿意奉献出我自己的微薄之力。”

路灯跟着说:“我是功劳最大的,也是最倒霉的,我每天晚上为人们照亮前方,但是有人酒后驾车,我睁大眼睛好好的工作着,诸不知,那家伙还是冲着我身上来了。看吧,我没长脚躲不起,差点连命都没了,所以应该说我的功劳最大了吧!”

……

14.科学争论的语境论解释 篇十四

一科学争论研究的进路

科学争论是一项非常复杂的问题,但自从20世纪中叶以来,在某种意义上讲,存在着两个不可忽视的发展趋势。首先,科学争论研究的问题由内部层面主导走向外在层面主导。科学争论隐含着科学论证思想,科学论证可以视作是科学争论在传统意义语境下的特殊表现形式,这种预设了证明性过程并带有强力意旨性的研究视角逐渐局限于自然科学内部问题的研究范畴,与适应科学和社会高度结合的发展需求相脱节。与此对应的,科学争论不再局限于科学内核问题的分歧探讨,它所关注的主要问题也转向了外在争论层面。其次,科学争论的解释方法正在走向一种语境论视野下的融合。针对科学争论的主要问题,包括科学修辞学家在内的各界研究者,先从科学内部出发,而后借鉴外部研究方式的各种解决尝试,并没有形成一种普遍、完整、统一、有效的解释。而科学争论的语境论解释在体现科学的修辞性和社会性的同时不会削弱科学的实在性和逻辑性,随着自然科学的进步和与科学相关的哲学思想、社会建制的不断完善,科学争论走向了一种在语境交流平台中寻求协调一致的解释过程。

( 一) 科学争论研究的主要问题

现阶段科学争论研究的主要问题集中于外在层面,即科学的修辞性和社会性问题。从整体角度讲,就是如何证明理论的逻辑有效性,如何说明科学使人信服的过程; 如何理解科学活动的修辞性以及与科学相关组织结构的社会性,从而最终回答科学如何可能的问题。具体来说,就是科学争论需要涉及哪些因素和条件,使用哪些策略和方法,经历怎样的修辞转化过程,会对社会产生什么影响和结果; 在科学争论中如何规避科学的修辞性和社会性难题而确信科学,从而在争论中产生更具科学性的理论; 如何保持争论后科学理论的长久有效性; 构建怎样的研究平台才能使得科学的逻辑性、修辞性、社会性达到一致,并且将科学的逻辑价值取向和社会价值取向统一于这个平台之中。

科学争论问题的两个层面既不能混为一谈,也不能完全对立,内部问题和外在问题是在研究平台基底上的统一,逻辑性、修辞性和社会性是在科学整体语境中的一致。在内部争论问题的研究上,科学哲学家给出了有区别却各自有意义的解释,如逻辑经验主义的证实观点和历史主义的证伪理论,它们分别从不同角度对科学如何成立的问题进行了回答。而外在争论问题的研究起步较晚,直到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提出一系列诘难后,科学的修辞性和社会性问题才得到了科学家和哲学家们前所未有的重视。这些问题是近代以来科学发展所必须面临的,实质是高速发展的科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交流障碍和理解困难。库恩的工作改变了之前科学争论按部就班式研究状态,他的研究揭开了“科学逻辑和社会制度之间的裂隙,科学修辞学正试图缝合这一缺口”[3]33。这就像是打开了潘多拉魔盒,将一些本来不在考虑范围内的问题摆到了我们面前———如何重新认识和理解科学,如何回答科学、知识和社会之间的一系列问题,成为科学哲学的主流研究脉络。

这些问题的出现使我们醒悟到,科学自身不能完整地回答科学的所有问题,但是内部解决的不完备也并不意味着外部手段的有效。佩拉( Pera) 等科学修辞学家对库恩的诘难做出了回应并努力在修辞学体系中构建解释方法,同时,哈贝马斯以及科学知识社会学等相关研究工作,从另一种视角对科学争论研究做出了一定启发。但是,从科学问题入手的纯内在的解释没有形成共识,以社会性问题为突破口的太外在的研究思路也不能很好地应用于科学争论研究中,目前为止,尚没有一种理论能对科学争论问题进行全面和完整地解决。

( 二) 科学修辞学的回应

科学修辞学被看作是最有可能解决科学争论问题的方式之一,多方面因素促成了它在科学争论研究中的地位。首先,鉴于科学修辞学在具体案例分析中发挥的高效作用和取得的卓越成绩,它已经成为解释科学的最主要方法之一。其次,科学的争论过程即交流的过程,而修辞在准备阶段和结果阶段仍然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很多时候,科学修辞学的解释范围和效力大过科学理论内核,因此它可以很好地囊括科学争论研究。此外,随着新修辞学理论的兴起和科学哲学的“修辞学转向”,越来越多的学者尝试用修辞方法解决科学研究领域出现的问题。

科学修辞学家将科学哲学思想与新修辞学理论结合,针对具体争论问题相关的科学案例进行修辞性分析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但这些理论都有各自的侧重点,自圆其说的同时又带来了新的困扰,难以在总体上形成统一的解释路径。佩拉在尝试解决库恩所揭示的科学与社会间的问题时,是以一种逻辑思辩为主的研究方式进行的,他同意库恩对修辞的理解,认为科学解释不能仅限于演绎和归纳等推理论证手段,有时也应采用修辞的劝服方式。[4]佩拉的分析指出,科学争论中理论确信的关键在于,共同体在相当的时间内,经过一系列讨论后对理论强度的认可: 科学争论中的理论选择或抛弃不取决于双方论据合理性程度的大小,而更倾向取决于这些论据背后理论劝服力的强弱。他采取了一种实用主义解决姿态,将科学的确信问题化解为科学组织对科学的采纳程度。普莱利( Prelli) 通过分析社会因素和性质以扩展科学争论的认识维度,他的研究比佩拉更具修辞代表性。他对修辞受众的探讨加深了我们对修辞过程中社会心理层面的认识,但是普莱利的研究过于轻视科学在当代社会文化中思想层面的潜能。[5]佩拉与普莱利的解释理论从逻辑思辩角度和社会心理角度来讨论和理解科学劝服过程,在他们的理论中,科学的社会性仍然仅限于科学的公共文化层面,这些修辞研究在社会制度和社会语境角度未能深入到建制层面,不能很好地适应当代科学争论的需要。拉图尔( Latour) 将科学放入广阔的社会语境中进行研究,他的修辞观点涉及科学的相关制度、组织和科学家等社会建制方面,但问题在于,拉图尔的分析与其修辞方法并不契合,而且他的策略方法缺乏规范性和一致有效性。[3]130

以上的科学修辞学家对库恩问题的解决尝试都不够完整,同时,每一种方案又为后来的研究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困扰,传统科学修辞学的研究思路要么因贫乏修辞的策略性和科学的社会性而导致解决问题的尝试局限于传统哲学的逻辑层面,要么相反,过于强调修辞性而将这些解释尝试沦为对科学问题的纯粹修辞性解读。总之,这些科学修辞学理论在回答科学争论问题上遇到的困难是由其对科学的修辞性和社会性认识的不彻底造成的。

( 三) 哈贝马斯和SSK研究的启发

哈贝马斯对争论的研究立足于社会性探讨,这种思路应用到科学争论中能够产生不同于科学修辞学解释的功效,同时,他的研究还首次体现了语境在争论中的作用。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的解释效力不限于社会分析层面,他关于交流的理论同时也是一种关注科学调查和论证的学说,在回答科学的社会性问题时比从科学角度出发更有效。

在争论问题上,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中的修辞解释方法与传统策略性修辞解释方法有很大区别。首先,策略性修辞解释方法认为,争论是“一方”采用修辞策略试图影响“另一方”思想或行为的过程,这一过程会向着作为争论出发点的一方前进;而在交往行为理论中,哈贝马斯认为双方是为达成一致而进行交流的,这种状态下的“另一方”更加自由。其次,交往行为理论体现出新修辞学的特点,弱化了参与者在争论中的地位,更加适合科学争论的逻辑和实践经验。此外,哈贝马斯主要从逻辑、思辩和修辞三个层面展开争论研究并将它们放到社会语境中考察,他强调理论符合逻辑规范的同时也应当注重修辞以及与此相关的社会建制,[3]104但哈贝马斯所谓的修辞层面缺乏实质的修辞性,由此产生了类似佩拉的问题,即缺乏修辞性的研究最终囿于传统哲学的逻辑层面。不过哈贝马斯认识到,当在两种具有竞争性的理论之间进行选择时,修辞的有效性要高于理性,或者要利用修辞策略在理性的基础上进行超越以保证我们进行选择或者干涉他人做出选择。在科学争论中,特别是当两种相对的解释在逻辑上并不存在根本的区别和矛盾时,修辞的作用要高于逻辑的作用。例如,海森堡的矩阵和薛定谔的波动方程在数学上被证明具有等同性,尽管矩阵说提出较早,但是波动方程一面世就在形式和应用上占据了上风,其原因就是波动方程的修辞简洁性。

哈贝马斯发现了语境在争论中的作用,但没有将语境完全纳入到他的研究模式中。他在交流模式的研究中要求参与者具备高度的自觉性,强调一种“有效要求( Validity Claim) ”,其实质就是争论中的语境相通性,只不过哈贝马斯理解的“有效要求”更多适用于社会范畴内的交际行为。高度自觉本身并不是问题,但在哈贝马斯的交流模式中匮乏一种动力机制,这一块导致其理论动态性和完整性缺失的拼图恰恰就是语境。哈贝马斯发掘出语境的价值却将其阻拦于外部,视其为遴选交流参与者的条件和保证讨论有效开展的前提,仅仅将其作为一种评价基础在理论的开始及结束时采用。[6]

另一方面,SSK在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认识上存在一定偏差,这导致了他们将科学的社会性无限放大,从而把科学理解为由社会性主导的建构过程。技术是科学与社会之间的跳板,科学思想转化为技术支持才能作用于社会生产中,从而产生实际效益,纯理论的科学并不能对社会产生如此巨大和直接的影响。而SSK切断了科学与社会的联系,或者说他们将科学和技术混为一谈,这种将技术剥离于“科学 - 技术 - 社会”影响模式的行为,混淆了科学争论内部问题和外在问题,背离了科学本性,走向一种社会性认识的极端。同哈贝马斯一样,SSK也认为科学应当放入社会语境中进行考察,但他们将科学视作由社会主导的思路势必导致一种科学的相对性、主观性走向,逐渐将科学推向一种混乱的、无标准的状态,这种理解方式无益于科学的发展,所以SSK的尝试在解决整体科学研究时力不从心。

总之,在争论的相关研究中,哈贝马斯打开了语境论解释的大门,却没有坚持这一道路; SSK正确地认识到科学社会性的重要,却将其过分夸大。哈贝马斯的研究偏向于争论过程中的哲学和社会学分析,他发现了争论开始和结束时所需要的语境因素,但他没能将语境应用于争论的整体研究中,忽略了语境对全局尤其是争论进程中的动态影响,他将动态的争论理解为逻辑、思辩和修辞的静态层面分析,不符合科学发展的趋势,但哈贝马斯对修辞结果的评价机制研究有助于我们理解语境和修辞在科学争论中所发挥的作用。[3]SSK与哈贝马斯有类似的出发点却走向偏激,将科学放入社会语境中进行研究并不意味着科学需要完全社会化,这种通过外部认识来粉碎内部矛盾的方式实质是对科学的消解,彻底社会化的科学等于没有科学,SSK的这种理解既不符合逻辑规律也不能使人信服,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科学争论问题。

二科学争论的语境论解释走向

科学哲学的历史主义、科学修辞学以及社会学的相关研究,从不同视角对科学争论问题进行了回答,但这些解决尝试都存在一定的不足,问题的根源就在于它们在解释时缺少统一和有效的整合型研究纲领和研究平台。当代科学理论和形式更加抽象和超验,科学争论的判决标准更为复杂,科学修辞学作为科学争论的有力增长点,满足当前局势下科学争论多域面、多层次的发展需求。科学修辞学在案例分析层面的发展程度超前于理论层面的研究,在回答有关具体科学争论的实践问题时能给出较为合理的解释。但由于各种修辞解释的零散性和非系统性,案例研究只有在特定的具体争论语境和内容中才有效,不同的争论研究没有形成一致的认识,这使得科学修辞学看似繁花似锦却没有统一的枝干,按照这种发展态势,科学修辞学太广泛的应用和太狭隘的理解都将降低其凝聚成独立性学术方向的能力并阻碍它作为一种科学解释方法的前进。更为严峻的是,案例研究透出的科学的修辞性并没有统一体现出整体科学的社会性,或者说,科学修辞学的案例研究将科学的社会性拆分为具体案例中的社会性,然而对这些被拆分社会性的整合工作却是困难的。所以即使取得了较多的研究成果,我们仍不能确定科学修辞学对于理解科学的社会性是否具有真实的推动作用。我们认为,单纯的内部或外在的说明不能反映和满足科学争论的整体面貌和需求,内部和外在层面的问题可以在一定语境下结合,科学争论需要符合科学修辞学规范的新认识论纲领,应当追求一种平台整合下的统一解释。

将语境论思想引入科学修辞学,在语境论视野下构建交流的平台,形成科学争论的语境论解释,是一种可行的研究思路。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就是如何构建语境交流平台并在此基础上做出科学争论的语境论解释,如何改进科学修辞学才能规避对科学的社会性的拆分,或者在拆分之后能否借助一定研究方式完整地映射出统一的科学的社会性。具体来说,也就是我们应当如何处理科学的实在性、历史性、逻辑性、修辞性和社会性,需要一种什么样的解决方式才能更好地理解科学争论; 如果在语境论中展开研究,那么如何超越传统科学修辞学解释,以具有语境论特色的方式解决科学争论问题。事实证明,语境论解释走向符合科学争论研究的前进方向,同时这也是科学修辞学所必须做出的选择。科学争论的语境论解释改变了以往的科学修辞学观点,它将语境分析法与策略分析法结合产生新的语境修辞分析法,将具体案例与理论研究综合,将科学的逻辑性、修辞性和社会性统一于语境论视野下和语境交流平台中,加深了我们对科学争论的理解并切实推动了科学进步。科学争论的语境论解释的可行性和优越性表现在:

其一,语境论解释顺应了科学争论研究的发展趋势。首先,语境论解释所关注的是有一致结果产生的过程,在这种研究模式下的科学争论是不断推动科学进步的,而其他的一些论证性过程在一定语境下隐含于争论过程中,受外力主导的争论也由于过多涉及主观性而被排除于科学争论的语境论解释范围。语境论视野下的科学争论不同于传统科学修辞学意义上的科学争论,它认为单纯论证性争论结局的劝服力是有限的,这种结局实质上是一种科学创造性活动的过程,属于科学争论过程的一部分或争论的事件发端; 同时,它认为因外力中断的争论应当属于社会学的研究范畴,因为外部主导的因素过多包含了主观性和不可控性,在科学争论的模式中不能完全适用。其次,语境论解释既涉及科学认识和科学活动层面的内容,如科学理论的描述和选择、实验及测量工具的继承与创新,也涉及有关科学社会性层面的内容,如共同体的科学素养、社会政治干涉与制度建制、经济文化的驱动和导向等,这些内容继承并拓展了科学争论研究的域面,同时也极大地丰富了科学争论研究的内涵。

其二,科学争论的语境论解释效用要显著优于传统科学修辞学解释。传统的科学修辞学解释在分析科学争论问题时,关注到争论双方的独立性而忽略了争论主体之间的联系性,因此解释的落脚点往往是关乎某一方及其进行的自身超越,是一种“锦上添花型”修辞策略。而科学争论的语境论解释认为,争论双方在寻求一致性的过程中,通过语境交流平台的互补融合,最终形成一种共同接受的新理论,这样的过程能够保护新理论的成长,又保证争论力量的培育。同时,它还认为解释的最终立场应该是争论双方关系的语境分析,即使是以某一方为主要修辞对象,也应当是由该对象出发的、针对另一方而产生的两者关系的超越或为了后续发展而刻意的收敛,是一种“韬光养晦型”修辞策略,这通过修辞对象之间关系的分析而将争论双方统一于修辞过程中。举例来说明这两种解释的区别,达尔文深知他所宣扬的理论会受到来自科学内部和社会各方的阻力,所以从《物种起源》的第一版开始,他就在一些显要位置援引了当时被普遍认可的神学自然观和古典自然观名言,这种做法在传统的科学修辞学解释中被认为是通过增加权威的引用来增强自身观点的合理性和逻辑性,是“锦上添花型”修辞策略; 而语境论解释认为这种做法是为了减小新理论被反驳的概率而采取一定的修辞手段以缓和与旧势力的矛盾,最终为科学争论的展开和新理论的成长留足余地,是“韬光养晦型”修辞策略。显而易见,科学争论的语境论解释要比传统科学修辞学解释更深刻、更全面。

其三,语境论解释能够有效地解决科学修辞学和科学争论面临的问题,具体表现在如下两方面。首先,科学修辞学的问题在语境论认识中能够得到很好的解释。从较高的层面讲,科学修辞学面临的案例分析零散性与整体解释的缺失问题类似于真理认识的多面性与真理的唯一性之间的矛盾。在不同的语境下,科学真理的表象不同,产生的解释也不可能相同,无限接近真理的是在不同语境下所有合理解释的集合,这是语境、修辞在科学认识上体现出的独特魅力。例如在量子力学解释中,我们不必关心传统哥本哈根解释的效用范围有多广,也不必纠结多世界解释和退相干理论在关于世界实在和其演化出的历史表象的一和多的问题争论上谁更具合理性,只需要了解在某个语境下哪种理论更有说服力、更能说明自然规律即可。这些解释都只是我们对科学真理的一种认识而不是真理本身,它们必然受到语境的制约。我们不否认科学真理的实在性和唯一性,但是我们必须首先认识到对科学真理多面理解的语境性。科学真理的多面性并不违背科学对自然规律简洁性的追求,在宴会上拉小提琴而赢得喝彩的爱因斯坦和在国际会议上令玻尔猝不及防地抛出“EPR佯谬”的爱因斯坦是同一个人,多样的表达并没有妨碍我们对背后实在的人或事物的统一理解。语境论解释不是真理的相对主义解释,科学就像在不同场合下的缪斯女神,她每次的衣着和言谈举止皆不同,我们不能直接认识到她却能通过不同的景象拼凑出对她的完整印象。“讨论哪个是‘真实’毫无意义。我们唯一能说的,是在某种观察方式确定的前提下,它呈现出什么样子来。”[7]语境论观点认为,相比较于抽象的科学概念,我们更应当关心在某种特定语境下体现出的具体科学的表现形式。与此类似,科学修辞学进行的案例分析并不是无意义的,我们只是缺少一种交流的平台来将这些零散的认识统一起来,在语境论视野下,科学争论的具体案例分析与理论研究能够得到渗透和融合。其次,科学争论的修辞解释困难能在语境中得到解决。语境论作为一种广泛应用的研究思路,在科学哲学领域特别是在具体科学问题的哲学研究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语境的边界是相对的、有条件的,但并不是相对主义的,[8]因为语境强调的是每个语境下独立的意义,而不是强调每个意义的差异性。科学修辞学缺失一种有别于修辞策略零散性的认识论纲领,致使在具体科学争论研究中形成的成果不能转化为理论层面的统一认识,而语境论解释可以直接回答为何案例研究如此不同却每一种解释都有意义,进而有助于将具体研究统一于整体的语境论视野中,在科学争论的范围内形成对科学的统一认识。

总之,科学争论的语境论解释本质上是科学修辞学性质的,它具有修辞解释性,顺应了科学修辞学和科学争论相关研究的发展趋势,同时超越了传统修辞学解释方法的局限性,而且,它与科学修辞学的具体案例研究不矛盾,增加了我们对科学的社会性的统一认识,它改变了传统科学修辞学的观点,具有解决科学修辞学研究和科学争论研究相关问题的潜质,是一种可行的、有效的、优越的解释方向。

三科学争论的语境论解释特征

与科学争论的传统解释方法不同,语境论解释为科学修辞学注入了新活力,在对科学争论问题的认识上展现出新面貌,在研究问题的内容和形式上体现出复杂性与多样性,在分析过程中表现出语境依赖性与修辞基质性,还在整体上具有过程动态性与科学公开性等认识论特征。同时,它革新了科学修辞学的分析方法,将语境分析法与修辞学策略分析法结合,既包含了科学争论的修辞学特点又融入了语境论特质,在对科学的逻辑结构、语言系统、价值取向等多方面的考察中,衍生出新的语境修辞分析法,具有语境相通性、语境转换性和语境整体性等方法论特征。

( 一) 认识论特征

第一,对科学争论研究认识路径的转变,以及在研究问题的内容和形式上体现的复杂性与多样性特征。

首先,语境论解释将科学争论研究的认识路径由“案例引出问题”的研究模式转变为“问题联结案例”的研究模式。传统科学修辞学解释以案例研究方式为主,倾向于从现实表象中探讨背后的问题,而语境论解释扩展了这种认识路径,提倡一种由问题主导的研究方式,走向从问题出发的多案例联结研究。语境论思想注重动态活动中真实发生的事件和过程,参与者处在事件和语境的构造过程中,语境反过来也影响参与者的行为,语境论将实体、事件、现象等具有实在特性的存在视为是在相互关联中表述的,是一种相互促动、关联的实在图景。[9]一方面,这种认识路径的转变彻底改变了探求科学争论问题解决的研究方式,由问题出发而联结案例的研究模式能将类似的科学案例进行并向分析,从而有利于发现多案例的共同性质,有助于归纳修辞策略从而最终产生统一的理论解释,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科学修辞学中各种案例研究之间、具体案例研究和理论综合研究之间的不协调问题。另一方面,语境论解释的认识路径使整个争论过程的主导权走向客观性。传统的研究模式针对单个案例引发不同问题的思考,在客观性上备受争议,这种认识路径要么是比较单一的要么是具有主观倾向的,而语境论解释从争论的问题入手,以多样的案例作为例证,将“一个案例多个问题”的对比关系颠覆成“一个问题多个案例”,更具有全面性和客观性,同时更具说服力。

其次,语境论解释在科学争论问题的研究内容和形式上表现出复杂性与多样性。科学争论的根本问题是内部问题和外在问题的结合,也就是“科学在争论中如何可能”的问题。具体说来,包括共同体内部关于科学的概念和指称、理论和认识、结构和推导、工具和方法等分歧; 科学发现与理论发明之间的语义建构; 科学传播中的社会环境、心理与认知因素; 科学发展与社会建制的同步性问题等方面。科学争论的语境论解释有多种形态,既包含科学认识论层面的争论,也包含科学方法论层面的争论,以及由科学引导的外部争论。具体比如科学的革命性争论,如大陆漂移说的提出引发了地学革命; 社会性科学争论,如克隆技术应用对社会影响的争论; 科学解释性争论,如对科学思想的不同认识或由科学争论所引发的理解性争论; 科学本体论争论,如科学实在论之争; 科学优先权争论等等。总之,科学争论的语境论解释包含了自然科学内部关乎科学规律的争论,同时涉及科学与社会问题的争论,其问题复杂和多样程度集所有科学难题于一身。

第二,在要素和过程分析中体现出语境依赖性与修辞基质性。

首先,科学争论的语境论解释将参与者纳入到语境结构中,作为一种语境要素进行分析处理,杜绝了以参与者为主导的研究模式。传统的科学争论局限于简单的交互( 如图1) ,是对传统修辞学理论的应用,即从参与者出发的修辞策略研究,这种模式会导致一定的主观性和相对性。哈贝马斯采纳了新修辞学的思路,试图将参与者统一于一种双方互涉的状态,从而修补这种缺陷。这种做法通过促进交流而弱化了参与者的地位,但争论和交流仍过分依赖参与者的自觉性而不是整个争论系统的自觉性,所以哈贝马斯的解释没能从本质上脱离传统研究的诟病。由于科学不是个人或某些组织的独立活动,因此从语境论角度讲,科学争论只关心争论的结果是否对科学有益,而不关心结果由谁主导,因为即使一方的思想对结论产生了较高程度的影响也不能判定另一方的观点是完全错误的,我们认识到的只是当前语境下的某种更加合理的科学解释。此外,科学观念不会突兀地提出或孤立地存在,一定是限定于时间、场合、方式等条件下,包括科学家自身在内的多因素构成的复杂语境系统中的。争论过程中产生的变化受到语境的影响,同时争论的结果又会使得参与者所处的语境发生转变,争论中的个体或组织在辩护时会参照对方所处语境对自己的理解做出不同程度的修正,新的解释在双方共有语境的参与下才能完成。

其次,修辞性特征体现在整个争论过程中,而不仅仅是SSK理解的参与者与理论构建层面。科学争论是恰当的逻辑描述和有理由的修辞建构过程,语境论解释认为科学争论的实质是不同语义系统的修正和扬弃,争论双方要具备相通的语义结构以便在争论中理解对方并做出回应,若非如此,争论将演变为一种“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语言层面的不可通约状态。在争论过程中,相同的科学素养和相通的语义体系都始终存在于语境系统之中,这些必要的语境因素也是参与者必须具备的修辞要求。因此可以说,科学争论的语境论解释从一开始就是在限定的修辞条件下展开的,整个争论和解释过程体现了修辞基质性。

第三,科学争论过程的动态性与科学公开性。

首先,语境论解释使科学争论成为高度自觉的互动模式。如果将传统的科学争论模式比作一场你死我活的战争,那么语境论视野下的科学争论更像是当今国际协议的交流过程,参与者A和B在交流基础上努力争取或者做出让步从而形成一致性,这种一致性不是“要么a要么b”性质的论辩式结论,而是一种交互状态下问题解决机制的协调( 如图2) : 互动模式下的结果包含了原先参与双方的思想成分,因此它既是a又是b,同时又不同于原来的理论,所以它既非a也非b。此外,由于理论自身一定是负载着参与者的价值取向,这种价值负载能够将争论活动置于一种动态的完善过程。无处不在的语境转换反映了整个科学争论过程的动态性,也是语境论解释区别于传统科学修辞学解释的重要标志。

其次,科学争论与科学理论和活动直接相关,具有高度的科学公开性。私密的学术沙龙远远不足以形成规模化的科学争论,只有公开性的讨论才有可能上升到科学争论的层面,争论的双方以公开的形式为支持的理论进行解释和辩护,共同寻求一种问题的解决途径。科学争论可能由某些与科学不相关的人或事件引起,这些不具备科学性和公开性的一般讨论只能作为科学争论的前奏,例如,“两小儿辩日”并不足以引起日心说与地心说的争论,但是当人们对这种太阳距地远近问题的争执程度上升到由科学家参与并主导的过程时,一场科学争论也就正式拉开了帷幕。科学公开性要求参与者具备专业学术领域的规范要求,以便有针对地对观点进行辩护和反驳。近代以来,科学发现优先权争论愈演愈烈,例如牛顿和莱布尼茨关于微积分发明先后的争论持续引发了乃至两国科学界的争论,科学对公开性的要求也更加明确和迫切。

( 二) 方法论特征

语境论解释将语境分析法与策略分析法结合,衍生出超越修辞性质的语境修辞分析法,在语境交流平台的构建和科学争论的整体分析中表现出语境相通性、语境转换性和语境整体性等方法论特征。

第一,语境相通性是语境修辞分析法的最基本特征,它在语境论解释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是语境交流平台的基础,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科学争论的判别标准。

在科学争论的语境论解释中,语境相通性主要有两方面的作用。首先,它是科学争论进行的基本条件,是科学解释产生的基础。语境相通性是语境中语形、语义和语用要求的结合,它包括相同或类似的逻辑结构,相通的概念与指称、符号系统,相近的语法和语义表达机制。科学争论的发端和开展、知识的产生和传播都需要相通的语境。其次,语境相通性是不同争论进行交流的必要条件,也是区分科学共同体的标志。语境论解释不单是要研究科学争论的内部过程,还要求对争论外部和不同争论之间进行研究,在广阔的语境系统中,相通性是维系不同争论同步研究的基石。对于科学共同体而言,相通的内部语境是科学争论中区别异己的标准,同时争论结束后这种相通性程度的变化体现了共同体的分化和整合。

相通的语境是构建语境交流平台的前提,需要注意逻辑性、有效性和主动性三点要求。逻辑性要求科学争论所处的语境要符合科学本性、逻辑性和语义语法规则; 有效性要求能够为争论参与者提供有效交流观点、交换意见、解决问题的论述途径; 而主动性则是要求参与者和整个争论过程都具有自由的驱动力。语境相通性的形成是一种自觉的语境构建过程,学科大背景下问题的讨论是在相通语境中完成的,同时争论的结果也处在语境之中,不可能产出超越语境的结果。科学争论参与者的科学素养、理论和知识背景以及其他社会因素都是语境相通性的组成部分,同时,语境相通性为科学争论中各要素提供了一个可交流的基础,最终促使形成一种互反馈关系。

语境相通性超越了逻辑限制,改变了科学争论的判别标准,体现出科学语境与社会语境的适应。科学哲学在不同角度的研究表明,科学争论是一种依赖“有理由”大于“合理性”的分析活动,正如佩拉所指出的,争论中理论的选择在于论据背后的劝说强度而不是理论的逻辑强度。所以,依靠逻辑判决科学争论的传统方式已经不适用于科学和社会的发展,例如,神创论基本符合当时历史的逻辑标准和哲学需求,同时它对生物演变的解释并没有完全败于进化论,但这种观点已经不能与社会语境产生更好的交互作用,而进化论的观点明显更能顺应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态势和精神面貌,所以神创论不可能阻止和扼杀进化论的发展。也就是说,当逻辑不能判别时,“有理由”才是争论解决的有利条件。科学争论的语境论解释否认不可交流性、范式的不可通约性,主张在相通的语境角度对问题提供一种协调解决方式。

第二,语境转换性表现为平行转换、层次转换和上升转换,是语境修辞分析法的最突出特征。

语境转换性体现在四个方面: 科学争论过程中不同层次语境的转换、参与者所处具体语境的转换、语境和各要素之间的转换,争论开始和结束时语境的重建型转换即再语境化。在科学争论语境中,要素之间和语境之间的转换会有平行的和层次的区别,而再语境化则是一种上升转换。语境论解释过程就是语境不停转换的过程,科学争论的开启和发展以及结果都受到语境转换的影响,同时,语境转换也是判定和评价科学争论的重要标准。

语境转换贯穿整个科学争论过程,起到多方面的作用。第一,语境转换标志着科学争论的开启。一种理论或观点能否达到引发科学争论的程度取决于其是否引起足够程度的语境转换,当科学共同体认为一种学说具有争议性和争论意义时,更多的科学工作者参与到讨论中,此时的讨论语境才上升到争论的层面。第二,在争论过程中,双方进行的交互作用也是一种语境转换。语境转换能够发现新的理论增长点并生成新的解释域面。第三,争论结果带来的新语境较之引发争论时的语境不同,语境产生的变化动摇旧理论的同时又会对参与者产生影响,这种语境转换标志着科学争论的完成。第四,语境转换也体现在科学发展和成果应用中。在不同的语境中,同一概念符号所表达的意义和用法会有差异,例如在相对论语境条件下,经典力学的一些概念可以通过一定条件相互关联而再次焕发生机,这是通过语境转换达到的不同语境下同一概念的新解释。所以语境的边界是可变化的,这既适用于宏观语境,也适用于具体的、微观的语境,[8]语境转换的方法在整个科学争论过程之中产生作用,这体现在语境相通性的构建中、参与双方对问题的交流讨论中、争论结果与其他理论的相互反馈中,可以说,语境的转换性是科学争论活动进行的推动力。第五,语境转换是判定和评价科学争论的重要标准。争论结束时语境的变化标志着新科学认识的诞生,科学争论的成功不仅仅取决于相关理论逻辑的完备,而更取决于相关语境的整体价值取向及其选择。

科学进步是对旧理论的扬弃和新理论的创造过程,语境论解释认为这种过程是在科学争论中通过再语境化实现的。语境论科学哲学思想主张把语境作为阐述问题的基底,科学理论是一定语境条件下的产物,在一个语境中为真的科学认识,在更高层次的语境中有可能会被修正或扬弃,这是在再语境化的基础上进行的。没有无条件普适和久适的科学理论,当一种理论面对难题,无法解决新问题时,通过再语境化能够使旧理论推陈出新,同时再语境化有可能产生新的科学解释。再语境化过程类似拉卡托斯所言的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但区别在于,拉卡托斯指的是一种理论修正,而再语境化是一种理论重建,它能给特定的科学表征增加新的内容,使原有的解释语境在运动的过程中得到不断的改造与重建。

第三,语境的整体性是语境修辞分析法的最主要特征,深刻体现于语境结构的整体性和语境交流平台的整合性。

语境是多层级、多元素、立体的结构,语境论强调解释的整体性。语境是有层级化区别的,相同级别的语境会有细微变化,不同级别的语境也有差别,在当前语境下进行的解释在更高级的语境中不一定成立,反之亦然。语境由多元素构成,这些元素不但是最初争论语境所必备的条件,还是争论进行的推动力之一。语境是立体的结构,错综复杂的语境是一种发散而有序的立体型组织,整体性是语境本能的生动体现。同时,语境整体性是构建语境交流平台的基本要求,而在语境交流平台中做出的语境论解释也遵循这种整体性,语境论解释能够在科学争论中形成整体、全面的分析也都得益于此。

平台的整合性遵循了语境整体性的要求,体现在语境的纳入、排斥和借鉴作用中。高级或广阔的语境会将那些完全符合自身的语境、要素等纳入到自身范围内,从而形成更广泛有效的解释; 或者,它通过排斥异己从而划定自身的界限,曲线达到整合的目的; 再者,语境会吸收和扬弃一定的成分,从而改进自身的理论解释及工具方法。在语境交流平台之中,科学争论能够较好地将内部矛盾和外在问题相渗透,使具体的案例研究统一于一种认识论和方法论要求中,并对形成统一的解释理论做出指导。同时,语境交流平台能够整合科学的逻辑性、修辞性与社会性,促进科学争论的内部问题与外在问题的融合,有利于在统一的平台中形成一致认识。例如,量子力学的建立并不意味传统经典力学体系的土崩瓦解,而是在一定语境下,将经典力学解释为量子力学的一种特殊形式。

可见,语境论解释的认识论特征和方法论特征实质上就是语境本质的体现,这些特征将科学争论的语境论解释显明地区别于其他解释方法。语境性将科学争论的逻辑性、修辞性和社会性连接起来,统一于语境论解释之中,从而对科学争论问题做出全面完整地说明。

四科学争论的语境论解释意义

语境论解释从新的视角重塑了科学争论的科学性和逻辑性,同时又体现出修辞和语境的特质。它丰富了科学争论问题的解释方法,更新了对科学活动的认识; 既保全了语境下新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又加速了新旧理论的碰撞,催生出更具开创性的实验方法和测量工具; 强化和规范了科学共同体的组织结构,对社会政策产生积极而有效的影响,推动了与科学相关社会建制和整体社会环境的不断调整和完善。具体表现在:

其一,拓新科学争论的考察视角。语境论为科学修辞学和科学认识提供了重新审视自身发展的基础,语境论解释是科学争论研究经过科学哲学的历史主义和科学修辞学的解释路径后所面临的最佳选择,它将社会语境和修辞语境融合于语境交流平台中,能够较好地对科学活动进行评价和解释。社会语境的目的要通过修辞语境的具体化来完成和展开,修辞语境在很大程度上是语用分析的情景化、具体化和现实化,它是以特定语形语境和社会语境的背景为基础的,所以,没有社会语境就没有科学的评价,而没有修辞语境就没有科学的发明。[10]同时,科学争论的语境论解释对参与者、争论运行机制、结果评价等方面的研究都提供了不同以往的认识。

其二,科学争论是科学理性迸发的现实表现,语境论解释为理性的进步铺平道路。科学理性的进步总是伴随科学的发展和知识的不断增长,新学说更容易在科学争论的土壤中滋生,同时科学争论能激化新旧理论体系的矛盾,推动不同科学方法的产生和对抗。在不断追求科学真理性的道路上,语境论解释筛选出更适合科学发展的争论研究方式,最能检验理论和方法的有效性,有助于科学实验理论及测量工具的革新。科学争论的高级形态是激烈的科学论战,而科学论战又是更高级语境下科学革命的导火索,科学争论或更新了人们对旧理论的认识,或引起科学革命从而开辟科学研究的新领域,使争论后的科学语境焕然一新。此外,语境论解释强化了科学民主观,科学真理的判别标准逐渐挣脱权威的束缚,对科学价值的认同趋向于对科学争论结果的信服,相互批评的自觉性和争论的常态化促进了科学民主化进程。

其三,科学争论的语境论解释增进了科学与社会的关系,促进社会整体环境和科学的社会建制的不断调整和完善。随着近代自然科学的蓬勃发展,科学作为一种独立的社会建制逐渐得到确立,这既是科学进步的体现,又是社会语境的需求。科学争论强化了共同体内部的认同感,巩固了共同体的学说基础,协调内部矛盾以应对外部挑战,促进了科学共同体的组织化发展。科学争论的语境论解释有助于社会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又为争论的解释夯实基础,语境论解释方法及评判标准深刻影响到社会决策的制定,并对现实生活中的科学理解产生决定性影响。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工业化带来的各种社会问题所引发的科学争论是科学内部对发展中遇到问题的审视,这种争论深刻影响到当今社会中环境保护思想、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产生和推广,以及全球语境下相关决策的制定。[11]

总之,科学争论的语境论解释是在新平台、新高度对科学争论问题的整合,是科学修辞学和语境论思想的进一步完善和具体应用。语境论解释从“修辞学转向”中厚积薄发,汲取了新修辞学研究成果的同时避免了修辞学解释带来的零散性混乱,重新把握修辞学的发展方向。语境论解释符合科学修辞学的客观要求,又能很好地协调科学争论中具体案例研究,从而为理论层面的统一做努力。在语境论中展开的科学争论注重科学的社会语境,它对范式之间的争论以及科学革命的过程有独特的见解,化解了激烈科学革命所带来的认识论难题,蕴涵着绝对性和必然性的语境论能够避开SSK和范式不可通约性的歧路,能够加速科学争论整体研究模式的形成,从而更好地认识科学理性和进步。在科学领域对相关语境的研究已经常态化,现实社会和历史的研究已经证明了语境对重大科学发现的相关贡献和作用,[3]149总而言之,我们可以肯定,走向语境论解释是解决科学争论问题的最有前途的研究进路。

摘要:不断进步的科学和逐渐完善的相关社会建制,以及渐趋成熟的新修辞学理论,都为科学争论研究带来了转变,然而,对于在争论中如何正确理解科学的社会性等问题,科学哲学尚没有形成一种普遍公认的有效进路。将语境论思想与科学修辞学结合,在语境交流平台中重新整合科学争论的具体案例研究,从而形成统一的科学认识,是解决科学争论问题的可行性研究思路。

关键词:科学争论,语境论,科学修辞学

参考文献

[1]郭贵春.科学知识动力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183.

[2]Gaonkar D P.The Idea of Rhetoric in the Rhetoric of Science[C]∥Gross G A.William Keith.Rhetoric Hermeneutics.Albany N Y.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1997:25-85.

[3]Rehg W.Cogent Science in Context[M].Cambridge:MIT Press,2009.

[4]Pera M,Shea W R.Persuading Science:The Art of Scientific Rhetoric[M].Canton:Science History Publications,1991.

[5]Taylor C A.Defining Science[M].Madison: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1996:106.

[6]Habermas J.Truth and Justification[M].Cambridge:MIT Press,2003:106-107.

[7]曹天元.量子物理史话[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8:173.

[8]郭贵春.语境论的魅力及其历史意义[J].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11(1):1-4.

[9]殷杰.语境主义世界观的特征[J].哲学研究,2006(5):94.

[10]郭贵春.科学修辞学的本质特征[J].哲学研究,2000(7):24.

15.作文开头的技巧教学谈 篇十五

为使学生的文章有美妙的开头,笔者充分利用语文阅读教学,加强读写训练,有意识地教给学生一些开头的技巧,使作文的开头能先声夺人,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学生作文的水平。

一、学会描写引用法,使“凤头秀美漂亮”

所谓描写引用法,就是通过描写和引用名言警句、诗文,运用设问、比喻等修辞手法,把文章的开头装饰得更美一些,使人感到文采飞扬、意境高远,吸引和感染读者。

如《春》一文的开头就展开了景物描写:“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尽管是概括描写,但作者通过对初春的山、水、太阳等的描写已经把读者带入了一幅阳光照射下秀美的山水图之中,融入对春的“盼、来、近”等难以抑制的喜悦之情中,给读者以美丽和愉悦的享受。

我在引导学生初步赏析这些课文开头的秀丽、高远之美后,让学生进行仿写。有学生在题为“秋天的美”的作文中是这样开篇的:多少文人雅士感叹过春之美。提起这些,便让人想起宋代诗人苏轼的诗句“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多少人又因夏而欣喜若狂,让人想起诗句“接天连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又有多少人想去那冰冻数尺的北极,每当此时,便让人有“独钓寒江雪”的梦想。而我一个15岁的青少年却更爱“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秋天,并要大声赞美秋天的美。该学生巧妙地引用了古代诗人赞美四季之景的精湛诗句,并在对比中突出秋景之美,使人的眼前仿佛展现出一幅优美的秋景图。

二、学会开门见山法,以“首句标其目”

这里的“开门见山”是一种比喻,以比喻开头就像开门一样,就能从打开的门中看见远处的山峰。意即文章的开头就切题,直截了当,不拐弯抹角,不绕圈子,直奔文章的中心,直接点明文章的主旨。使用这种方法,能一下子引出文章的中心问题或主旨。

如《背影》一课,开篇就点题:“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多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朴素的叙述之中蕴含着对父亲的思念之情,浓厚的感情笼罩全文,同时为全文定下了感情基调。

再如《白杨礼赞》开篇:“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白杨树是一种极其普通的树,可作者开篇就说“实在不平凡”,既直抒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崇敬的感情,又吸引着读者:因何而赞?使读者带着赞美白杨树的感情急不可耐地往下读,从而了解全文要写的内容。这种开门见山之效真是妙不可言。

在学生初步赏析到这些课文“首句标其目”之效后,我就激发学生也来露一手。结果有学生在《欢乐的元宵节》中有这样的开头:哇噻!期盼已久的元宵节终于到了!我们全家人的心情都十分激动,个个主动请缨,参加家庭元宵庆贺活动。这样开门见山,既直接点题,又总领全文,还为欢乐的节日奠下祥和、快乐的基调。

三、学会排比反复法,使“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

即在文章的开篇就运用排比、反复等方法,以产生势如破竹、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能够给人一种应接不暇的感觉,感受作者语言的文采和气势,震撼读者的心灵。

如《送你一束转基因花》一文的开头:“百合花代表纯洁,康乃馨代表温情,非洲菊代表支持,红玫瑰代表浓浓爱意……”既有力地说明了各种花草在人们生活中的意义,又激起读者对花草的浓厚兴趣和热爱之情,从而水到渠成地将读者带入到转基因花的世界。

学生赏析这些课文,感受到了“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之艺术效果后,也禁不住内心的激动,想自己来“秀”一手,结果写的文章开头精彩纷呈。如有学生写的《我的语文老师》一文是这样开头的:“有人说,人生就像一场美丽的梦,五彩斑斓;有人说,人生像一首歌,有宁静也有激越,我说……”再如学生作文《与压力同行》:“出生时,生存是一种压力;小时候,长大是一种压力;现在,责任是一种压力;未来创业更是一种压力!”这些比喻、排比式的开头,语言优美、句式整齐,又有破竹之气势,催人奋进。

四、学会设置悬念法,达“一见而惊,不敢弃去”之效

“设置悬念法”就是在文章的开头设置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以引起读者的关注,激发人们阅读的兴趣,产生一睹为快之感,同时还可使文章更加曲折,显现布局之美。

如《草》一文的开头:“二班长杨光从昏迷中醒过来的时候,天已经放亮了。他欠起身子,四下里打量着,回想着,好半天才弄明白:自己是躺在湿漉漉的草地上里。”读到这样的开头,读者必然要问:“二班长杨光是谁?”“怎么会昏迷的?”“又为什么会躺在湿漉漉的草地上呢?”这一系列疑问必然会促使读者一气呵成地读完整个故事。

通过对以上课文悬念式开头的赏读,有学生在《感受生活之美》的开头写道:“我快要死了——我躺在病床上,四周黑漆漆的一片,十分寂静,偌大的房间里,只能听见我微弱的呼吸声……”这样的开头,太让读者牵挂了——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是真的吗?读者不得不急着往下读。

上一篇:高三复习策略和计划下一篇:军休干部接收安置服务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