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活动课的情境创设

2024-08-13

历史活动课的情境创设(10篇)

1.历史活动课的情境创设 篇一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情境的有效创设论文

【论文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情境有效创设

【论文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实物情境、多媒体教学情境、角色扮演情境、问题情境等众多的情境教学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初中历史课堂,对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实践新课标理念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但也存在着诸多问题。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从情境的创设与教学目标和初中生认知特征等方面谈谈如何科学合理的创设情境。

九年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指出:“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随着本次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广大历史教师依据新课标这一要求,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成为历史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一环。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在教师创设的情境和诱导下,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积极主动地探索和相互交流,从而学会学习并建立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新课标强调知识获取的过程,倡导对历史学习的体验与感悟,在解决历史问题的过程中,构建历史认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情感价值观,而“创设情境是解决问题、构建新知的前提”。所以,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科学合理地创设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推动新课程理念实施的重要方法。

所谓教学情境,即指能充分调动、激发学生学习情绪和情感的氛围与环境。采用历史情境教学,就是根据历史学科的特点和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针对具体教学目的和内容,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创设特定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优化认知过程,构建历史知识,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具体、形象、生动是教学情境的显著特征。初中学生正是形象思维成熟、抽象思维发展的时期,他们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阶段,思想活跃,接受和模仿能力很强,而且想象力丰富,求知欲强烈,形象生动的情境教学正符合初中学生这种心理和生理上的特征,能激发起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陶冶他们的情操。同时由于历史史实具有很强的过去性,学生不可能亲身经历和感受。而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往往能把历史事件的全貌形象地呈现在学生眼前,拉近历史与学生的距离,增强历史的亲近感、真实感,使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

因此,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实施历史情境教学越来越受到更多的历史教师的关注和青睐,有力地推动着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推动着新课程理念的实施。但也无庸讳言,在Et常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据笔者所见,许多老师在教学情境的创设上也存在着诸多的误区。大体表现为:一是在一堂课中,创设情境太多太杂,学生面对情境中丰富的历史信息而无暇思考分析,导致情境的无效创设;二是创设情境中蕴含的有效信息量太少,无以促动学生的深层思维;三是情境的创设未能切中课堂的重点难点,情境创设走偏了课堂;四是情境的创设脱离学情(即学生的实际水平状况),导致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发挥。

那么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如何科学合理地创设情境,笔者就本人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体会。

首先,教师在备课中要认真准备,不能在课堂上临时发挥。无论是引用材料创设问题情境,还是应用多媒体创设声像情境,抑或是学生的角色扮演,都应作周密的计划与安排,否则创设的情境失真,也就起不到情境教学应有的生动形象效果,导致情境创设的无效。

第二,情境的.创设应围绕课堂教学的目标精确切人。我们创设情境的目的就是要求学生对情境中蕴含的历史信息进行思考和探究,从而解决课堂中的问题,达成课堂的教学目标。因此,创设的情境不能游离于教学目标之外。当然,围绕教学目的创设的情境也不能太庞杂。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学生认知发展才是课堂教学的核心所在。

第三,情境的创设应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为目的。历史是门思维性很强的学科,素有“文科中的数学”之称,这就要求我们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要极具启发性、诱导性、探究性,要蕴含一定的思维深度,富含激发学生想象的信息,以此去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并积极引导学生分析情境信息,强化对学生的思维训练。如笔者在教学《同仇敌忾,抗战到底》课时,首先播放电影《血战台儿庄》片段,学生很快就置身于那血与火的战争场景中然后要求学生观察《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形势图》并找出日军进攻的方向,接着启发提问:1.日军向徐州进军的目的是什么?2.徐州保卫战的指挥官是谁?3.徐州战略要地在哪里?最后要求学生归纳分析,敌我双方争夺台儿庄,血战台儿庄的重要意义。在这一情境教学中学生的思维不断深入,学习情绪被充分激发出来,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四,情境创设必须有利于解决教学的重点难点。在课堂教学中,重点能否突出,难点能否突破是一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我们创设历史情境,就是为了帮助解决课堂问题,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此情境的创设要能突出教学主题,紧扣教学的重难点,否则情境的创设只能是流于形式。如某老师在《秦的统一》一课的教学中,把大面积时间用来展示秦灭六国的军*战争的壮观场面中,而未能在本课的重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上创设情境,导致喧兵夺主,使课堂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

第五,情境创设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我们常用的历史情境有实物情境、问题情境、运用多媒体声像情境等等,但无论哪种情境的创设,都不能使学生只做“听客”和“看客”,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情境教学中来,让学生在生动形象的情境中合作探究,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展示个性,展示综合素质,建立起“我能学”的自信心,实现“我会学”的信念,增强学生学习的责任感,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历史是一门培养思维能力的有用学科,使历史课堂真正成为鲜活、生动、有趣的课堂。

总之,实践证明科学合理、新颖有趣、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历史情境教学能有效推动新课标的实施,提高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体现了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历史情境教学的探索是永无止境的,还有待我们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不断地加以发展和完善。

2.历史活动课的情境创设 篇二

而历史课的情景教学, 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各种教学媒体再现历史情境或创设历史情境, 帮助学生通过具体形象的感知, 形成历史表象, 掌握历史知识, 并通过具体场景的体验, 激起积极的情感, 进而达到培养历史思维和科学创新能力的目的的教学方法。那么, 作为历史教师的我们, 如何创设情境, 从而构建生动活泼的历史课堂呢?下面本人谈谈自己在教学在的几点尝试:

一、利用材料, 想像场景

历史教材中有大量小字部分和史料, 对于正文所涉及到的具体人物或史实都做了较生动的描述和补充。比如《元朝的统治》中引自《蒙古秘史》中的“星天旋转, 诸国战争……没有逃避地方, 只有冲锋打仗。没有平安幸福, 只有互相杀伐。”就形象地表现出了当时蒙古诸部互相混战、社会动荡不安的情景。教材中还有大量的名人名言, 都是很好的素材。

如“封侯非我愿, 但愿海波平”, 从中学生体会到了戚继光平息倭患的决心和不羡功名利禄的高尚品德;“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福祸避趋之”, 则体现了林则徐禁烟的决心以及全心为国的勇气……这些名人名言从不同的角度展示人物崇高的思想境界和道德风貌, 有强烈的情感色彩和感染力。另外, 教材中许多实物图都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成就, 可以指导学生观看并做生动的说明。

二、创设问题, 引领情境

如何选择恰当和有用的情境例子, 是个颇为棘手的问题, 而情境例子最后是否成功, 关系到学习目标是否能顺利达成。我们的老师为了应用情境而常常选用了不合适或不恰当的例子, 常常适得其反。因此, 在历史教学中, 教师应该善于创设问题情境, 以激发学生的认知内驱力, 使学生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 最终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如讲八年级上册《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一课中“红军不怕远征难”内容时, 可以先用多媒体课件播放flash革命歌曲《十送红军》, 创设问题情境: (1) 这首歌反映了哪一历史时期的什么历史事件? (2) 红军为什么长征? (3) 你知道长征途中哪些英雄故事? (4) 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一次具有转折意义的会议?然后, 我再播放电视剧《长征》中的“飞夺泸定桥”和“过草地”片段等, 通过这些多媒体课件, 形象地再现了当时的历史情境, 让学生既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从而使以前的被动学习变成主动、愉快的学习。苏霍姆林斯基说:“当学生体验到一种亲自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 乃是唤起青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

三、创设角色, 体验情境

所谓角色情景, 是透过历史史实和问题情景的设计, 没有舞台限制、不必经过排演, 让学生在设身处地的情况下尝试扮演历史中的人物, 然后经由全班同学的共同讨论, 再次尝试不同的处理方式和行为模式, 以增进学生洞察历史环境、解决各种问题、适应生活的能力。应用这一教学模式, 学生的学习不再是单方面的被动接受, 不再是被迫的思考, 而是在扮演和观看表演的过程中, 主动的思考问题, 自行解决问题, 并从角色扮演的活动中获得学习历史的兴趣, 引发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 这符合“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因此, 在整个过程中, 课堂气氛非常的活跃, 演员演的也非常投入。表演中, 观众中不时爆发出热烈的掌声。扮演者已经把自己的感情溶入到历史当中去了。同学都认为这种形式很好, 一改历史课堂上死气沉沉的面貌, 能够激发自己对历史的兴趣。

例如《稀疏的资本主义萌芽》讲到, 明朝中后期, 商品经济迅速发展, 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这个问题在本课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学生不易掌握。我们可以将书上提到的明朝小说《醒世恒言》中一个小手工业者发展成为机户的故事作为材料, 让学生自编自演。看完短剧后, 教师提出问题, 先使学生对于什么是机户、机工, 以及两者产生的背景和两者间的关系有个明确的认识;然后比较机户和地主, 机工和农民的异同。这样就使学生真正理解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而且因为是通过自己的实践, 所以学生回答问题比平时要积极, 准确率也相当高。

四、运用媒体, 创设场景

在教学过程中, 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 调动视听, 创设情景。在历史课堂教学中, 有些内容可以巧妙地利用音 (录音) 像 (CAI课件、电影、投影、幻灯) 等手段, 生动具体地再现当时的历史场景, 把学生带入历史之中, 从而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如有一位老师在教学前先播放电影《我的一九一九》片段“顾维钧在巴黎和会上的发言”。电影上顾维钧的扮演者用极富感染力的表演, 再现了顾维钧在巴黎和会上据理力争、要求收回山东主权的历史情景, 引起了学生强烈的共鸣, 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到基本史实。

接着再围绕着电影片段提出问题, 师生共同探讨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这些问题分别是“影片再现的是哪一历史事件?”、“巴黎和会是什么会议?”、“山东问题的来由是什么?”、“巴黎和会为什么没有接受中国代表的正义要求?说明了什么问题?引起什么后果?”问题的设计由浅入深, 引导学生步步深入探究原因。

我们的教育是充满感情、充满爱的事业, 没有感情的教育是苍白无力的教育。单纯的知识传授不能造就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健全的国民。情景教学的好处是把教材教活了, 把课堂教活了, 把学生教活了, 把教学过程的育人功能充分地体现出来了, 因此“情景教学———情景教育”是对素质教育的一种有效的探索。教学是一门艺术, 对艺术的探索是永无止境的。相信, 经过不断的尝试和革新, 情景教学法将会有更多的突破, 它的运用将会给历史教学注入持久的活力, 从而构建生动的历史课堂。

参考文献

[1]张仕卿.《情境教学在初中历史课堂的创设和构建》.《科教导刊》, 2013年18期

3.历史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篇三

关键词历史教学 情境创设 意义

中图分类号:G63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6-0051-02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历史学科特点,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认知特点,可以投入、运用或渗透情感,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如图片、录音、影视、多媒体等创设、渲染出历史教学中具体、形象、生动的环境和氛围,让学生在这种最佳的环境和氛围中去感知历史,进而达到理解与认识的升华。初中历史课情境的创设,符合学生的求知欲和心理认知特点,符合历史学科和历史知识的特点,笔者认为有以下一些优点:

一、有利于掌握、理解知识的内涵实质

向学生传授历史基础知识是中学历史教育最基本的任务。借助于最佳教学情境,不仅能更有效地完成传授历史基础知识的任务,而且有助于学生理解实质、把握内涵。

如《美国内战》一节课的讲述中,对于南北矛盾内容的处理,教师首先把课前准备好的关于南北矛盾中的工业原料、劳动力、关税、奴隶制度示意图挂出来,并把学生分成两组,然后教师指出,现在让我们穿越时空,进入正在进行激烈辩论的美国国会中,两组同学分别是南北方的议员代表,就南北矛盾中的焦点问题展开辩论。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们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最后得出了结论,化解了难点。学生通过辩论与参与,锻炼了表达能力,也培养了学生运用史实分析问题的能力。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能力。

二、有利于激发兴趣,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兴趣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心理动力,激发理解知识的兴趣是初中阶段教学中不可忽视的。现代教学论认为,学习过程是学习者自我教育过程,学习活动是一种认识过程,但它是一种特殊的认知过程。即学生的历史学习过程也是学习者自我教育的过程,学习不仅仅是作为观念形态的认知活动,它要求学习者必须全副身心的参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过程中必须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历史教学中教学情境的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使其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而教师语言的精心设计与教师情感的真情投入,现代视听工具的充分利用,能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手、嘴、耳、眼的官能,进行积极思维活动。

如《第一次世界大战》一课的导课,教师首先拿出一个现代坦克模型(儿童电动玩具坦克),并发出模拟、仿真的枪炮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兴趣。接着问,最早出现在战场上的坦克是什么样子的?它是在哪次战争中首次使用的?通过这样的设问,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语言、实物、声音的配合,一下子就把学生吸引过来,为一节课的成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能力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先进教学手段的运用,教师有目的、有意识的语言设计,个人情感的投入,创造了历史课堂教学的最佳氛围,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的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就为学生能力的提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如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果与性质,教师在展示了战争形势、战争路线图与战争局面后,向学生提出假想:根据当时的战争形势分析,一战的结果是必然的吗?如果你是德国的总参谋长,你是否有办法来赢得这场战争?可从战略上。外交上考虑。然后又提出,如果你是法国的统帅,你将如何应对这位德国总参谋长的办法?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讨论得非常热烈,想出了很多办法,提出了很多设想。最后教师指出,战争的结果不是必然的,但无论哪一方胜利,都不能改变战争的帝国主义性质。通过这样的讨论与分析,学生不仅加深了印象,而且活跃了思维,锻炼了表达与评述历史问题的能力。

四、有利于思想品德教育

现代化教学技术的应用,最佳情境的创设,形象地再现历史场景,有利于强化学生的情感。运用现代技术及语言,能够形象具体地再现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情景,使学生受到感染,强化爱憎情感;通过语言深入到人物的内心,让学生体验情感,激发学生内心感受,从而与人物同悲欢,共命运,历史教学中知识教学内容与思想教育内容的一致性,决定了历史教学过程应该寓思想教育于历史知识的传授之中,同时通过师生感情的双向交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高尚情感,通过多媒体等辅助工具,使学生感受到历史氛围,从而进入角色,受到感染和教育。

4.历史活动课的情境创设 篇四

课题提出的背景: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学生学习知识是接受的过程,更是发现的过程、创造的过程。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最好的方法就是创设适当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究。

“创设情境”是指在历史教学中让学生以个体或小组为单位围绕学习目标,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学生兴趣和内在需要为基础,以主动体验和感受历史过程、探索和解决历史问题为特征,以促进学生认知、情感发展、创新意识和能力发展为目的的历史学习活动。历史情境教学以“活动促发展”为教学指导思想,以陈述性知识为基础,侧重以问题性、策略性、情感性等程序性知识为基本学习内容。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与发现问题,共同交流讨论,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与学习习惯,让他们在发现中寻找快乐、主动获取知识、体会到学习的实际价值和学习的乐趣。

在当前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关于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老师们都较为重视,但突出表现的问题是教师们对于如何正确把握,如何做到情境的有效性方面还有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单纯依赖教学理念的学习和提升是难以解决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通过不断实践、不断反思,才能使上述问题逐步逐步得以提升。而在这一过程中,案例研究是十分重要、十分有效的途径。广大教师只有通过切实有效的案例分析,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才能逐步提高教学设计水平和教学实践能力。因此,本课题将以案例研究,课堂教学为主要方式,努力探索中学历史新课程教学设计的理论和实践策略。

另外还有很大的现实意义,近3年中考注重情景题,课堂营造最佳历史情境,有助于中考对情景题的理解和解答。研究方法:

结合我校实际,分工协作,分散难度,概括课题有关精神和要求,结合教师个人兴趣和特长,对总课题进行分散思维,立足本校加以研究,加强交流。具体做法:A.开发本校资源。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资源,与同组其他年段、与不同学科教师沟通交流,共同提高;充分挖掘本组人文资源优势B.走出去。利用各种机会向其他教师、学校同行请教、观摩,取长补短,促优转差。C.请进来。邀请多次承担新课程改革课题的教师开展观摩教学指导活动,接受最新的教育教学理念。

研究方法将注重行动研究,同时也采用理论研究、文献研究、访谈等方法,强调课题全体成员以具体的课例为载体、进行个案剖析、教学实录、集体研讨、经验总结等方式,侧重讨论式的案例教学,包含行为自省的全过程反思以及同伴互助,专家引领,发现问题加以课题团队研讨,并共同加以解决。具体方法:

1、文献法:借助理论和经验,指导实验研究。

2、实验法:在自然状态下选定实验对象,开展实验研究,并在实验研究 中,与非实验对象作纵向、横向比较分析。

3、行动研究法:在新课理念指导下,进行有价值的情境创设,总结教学效果。

4、经验总结法:在教学实践和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课题研究重点,随时

积累素材,探索有效的措施,总结得失,及时调控,根据研究内容写出阶段性总结。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 确定课题计划,课题成员,组织课题成员学习有关理论知识论证,申请课题,并学习有关文献资料,进行调查,撰写研究方案。

2、实施阶段:

学习专题文章,按形成的策略、尝试优化情境创设,实现高效教学,通过听课、评课、研讨、分析、评价来检查尝试结果;反思,形成正确解决问题的可操作性策略。为撰写研究报告作准备。开展实验研究课的教学设计,分析实验班与对照班情况,调整实验方案,进行阶段小结。

3、总结阶段:

进行资料汇总,分析汇编,撰写案例或论文或研究报告等,并报告课题领导小组进行鉴定,并完成课题结题报告 研究策略:

1、促进学生有效学习,为学生有效学习创设情境的研究。促进学生有效学。

2、创设情境对课堂教学中的烘托气氛,吸引注意,调节情绪,铺垫知识,蕴含主题等方面策略的研究。

3、创设课堂教学情境的时机研究,依据各学科特点以及特定的知识点,把握住创设课堂教学情境的最佳时机,是我们的研究的主要问题 研究成果:

广大教师教师们也在实验中不断的成长,教学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各个实验教师在实验中多次开展校级、县级、市级的教学活动,为课题实验提供了交流的平台。实验教师们把在实验中的心得体会、反思撰写成文进行交流,有的还发表在各级教育刊物上,可以说通过课题实验我们的教师和学生是一起成长的。

1、提供课题公开课多节。许多教师能自觉地结合学校课题,开展市校两级的公开教学观摩课。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知识能力水平,创设多种生动活泼的课堂情境,让学生在愉快的课堂中完成学习任务。

2、课题论文共21篇。这些论文均能围绕学校总课题,有的做深入的理论探讨,有的对自己的课堂实践进行总结,虽然够不上经典,但许多论文在各级论文评选活动中都获得了不同的奖项。这也为学校课题的深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编写了三本校本教材。另外,还汇编了课题《教案选编》,收入优秀教学设计共20篇。

4、多媒体课件制作。为配合课堂教学的情境化,教师的公开观摩课大多制作了精美的课件,学校的课件库里有几百个教师自制的各科教学课件。多媒体教室的使用率达98%以上,使用和制作多媒体课件是许多教师的教学习惯了。

5、教学理念更新

教学理念的实时更新是教学改革卓有成效的前提条件。学校在实施课题研究的同时,组织第一线的教师学习了职教有关的教育理论:多元智能理论、能力本位理论、建构主义理论。通过《教研参考》的途径,有计划地系统学习,让先进的教育理论渗透教师的日常教学行为之中,改变教师的传统学生观,质量观,评价观和发展观。

6、浓厚了教研空气,提高了教师的业务素质 通过课题的研究,提高了教师们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及专业知识的积极性,能自觉钻研教材教法,共同研讨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变被动教学为主动教学,变课堂“主演”为课堂“导演”。提高教学质量是教师们共同的愿望和做法,课题研究提供教师一个实现愿望的平台,客观上促进了教研教改浓厚氛围的形成,课堂教学质量也得到了明显的提高。经过实验学生的合作意识、集体观念、竞争意识、创新能力、多渠道获取信息的能力增强了。在课堂上每个实验教师努力做到关注学生的个性展示,体现不同的学生得到了不同的发展,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成绩有了明显提高,学生的情感态度大大改观,学习兴趣、合作探究精神得到充分发挥。

以某班调查结果为例(全班52人): 项

实验 阶段数据

大胆合作

主动参与

在小组活动中充分表现自我 主动参与 一般 不参与 充分表现 一般 不表现 实验前 13 29 10 6 26 20 实验后 46 4 2 26 18 8 成果应用:

从教学实践中去研究,结合不同教学内容、学生实际情况、各种教学媒体的特点创设不同的情境,研究了各种情境在教学中体现的不同特点。研究创设的不同情境在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方面的特点。具体内容如下:

(1)、学习新教学内容之前,创设情境唤起学生的兴趣。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通过创设情境在教学一开始就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起各种感官和大脑处于活跃的状态,有利于学生学习活动的过程中感知清晰、思维积极、理解深刻、掌握牢固。在这一阶段适合创设模拟生活的情境、矛盾的情境、游戏的情境、问题的情境等,具有启发性、问题性、形象性,帮助学生从情境中发现问题并获得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2)、学习新教学内容的过程中,创设情境催化学生的兴趣。学习兴趣是学习的催化剂,它在学生活动中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和内驱作用。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使学生积极感知学习对象,增强理解力,丰富想象力,稳定注意力,深化学生的思维具有重要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创设的情境应该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活动。比较适合创设操作的情境、猜测的情境、实验的情境、生活的情境等,具有可操作性、活动性、鼓励性、合作性,提高学生尝试进行各种数学活动的兴趣。

(3)、学习新的教学内容之后,创设情境保持学生的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轻松、乐观、愉快的情绪可以使人的大脑皮层处于觉醒状态,能使大脑处于高效率的活动状态。在这样的情绪下学习,学生的思维敏捷而活跃。比较适合创设竞争的情境、操作的情境等,具有应用性、竞争性、活动性,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运用数学,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

1、改变历史教师传统教学观念,转变以教师为中心、为主轴的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创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学教并用”的教学模式,并在其他学科推广应用

2、让学生会学习历史,会应用历史,会评价历史,对历史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

3、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充分开发课程资源,辅助课堂教学,学生学习兴趣与课堂效率全面提高。

4、实现师生平等,互学互动,共同探讨,师生关系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信其师,从而对其所教学科感兴趣。

5、每位教师以书面形式总结实验期间的经验和体会进行交流,能写出一篇高质量的论文,学科组汇编成册。

5.历史活动课的情境创设 篇五

科研论文:利用情境创设发展小班幼儿体育活动

[摘要]: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学艺术就是在设法引起学生的兴趣,有了兴趣就肯全力用脑去做事情。”情境教学就是一种促使教学过程变成能引起幼儿极大兴趣,激发幼儿不断探索的教育方法。在体育活动中,教师应根据班级幼儿的身心特点,运用故事、游戏、音乐等形式,以及现实生活中的典型场景,创设情境引导幼儿在愉悦的环境中进行锻炼。小班幼儿年龄比较小,难以理解和掌握体育活动的规则和步骤。为此,教师可根据小班体育活动的需要和兴趣来创设各种活动情境,从而使托儿置身于特定的活动情境之中。

[关键词]: 情境创设 小班 体育活动

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教育内容与要求中,将健康放在首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也提出“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情景式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使用情景创设教学氛围的一种教学方式。如此看来,健康教育活动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处于重要位置。培养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是幼儿园体育的重要目标,幼儿园的教学情景是教师为教学活动有目的设计或设置的能引起幼儿的积极情绪体验,使幼儿能“置身其中”的具体而生动的场景,在活动中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组织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我对小班幼儿的体育教学进行了行之有效的尝试:

一、以游戏发展情境

游戏是幼儿特别喜爱的一种活动形式,在体育活动中教师可选取优秀的游戏内容,创设有趣的游戏情境,让幼儿以不同的角色,借助体验角色情感、探索角色生活和创造性地表现角色行为等方式来满足自己身体、心理发展的需要。因此,在体育活动中我往往根据一定的体育任务来设计游戏情境,将身体动作、情节、角色以及规则组成等融入其中。托儿易在情境游戏中获得情绪、情感的体验及满足,并由此自然而然地习得动作的发展。比如,发展幼儿的手脚协调的动作,我创设了“小小蜘蛛侠”游戏。我幼儿在倾斜的垫子上通过学习做蜘蛛侠,利用上下肢的配合爬过垫子,不从垫子上滑下,完成任务。在整个游戏过程中,孩子们的学会了手脚协调地爬、情感表现和合作意识都自然而然地得到了发展。

二、以音乐渲染情境

音乐是一种语言,从音乐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各种情境、情绪、情感,选择不同节奏、不同类型的音乐融入户外体育游戏中,可以营造出不同的游戏情境,幼儿可以通过音乐所表达的不同内容轻松愉悦的参与活动,并伴随音乐所表达的意义进行各种动作的练习。如:由于欢快的乐曲可以活跃情绪、激昂的乐曲可以振奋精神、优美的乐曲可以调节情感,所以我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选取不同的音乐,以创设出不同的游戏音乐情境。比如,在体育活动《动物走路》中,通过活动,引导幼儿感知音乐的“轻与快”、“轻与慢”。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师:小猫请坐下,(录音机里传出猫叫的声音)“老鼠来了,听”(放录音)“听了这个音乐,你知道老鼠走得快还是走得慢?是轻还是重”?(引导幼儿说出:又轻又慢)“对,这音乐就像小乌龟走路一样又轻又慢,好,我们一起听着音乐学小乌龟慢慢走”(带幼儿走一圈)“再听!”(放录音)“听了这个音乐,你知道老鼠走得快还是走得慢?”(幼儿:快)“对,这个音乐就象汽车那样快,谁会学老鼠快快跑?(请2—3名幼儿学老鼠快快跑)好我们一起跟着音乐学老鼠快快跑”(带幼儿走一圈),在不同的音乐中孩子们学会了听音走跑等动作的发展。

三、以表演体验情境

小班孩子喜爱看表演,更喜欢自己表演。因此,我根据体育活动的需要让孩子们担当其向往的角色,促使其带着角色体验的真切感受来表演体育活动内容。比如,我带孩子们开展体育游戏《小蝌蚪找妈妈》我创设了“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情境活动,我将整个操场设想为大池塘,引导孩子们扮演小蝌蚪,我一边讲故事边带孩子们练习小蝌蚪游和青蛙跳的动作,幼儿在演绎故事情境中加深了对青蛙成长过程的了解,轻松学习了基本动作,又促进了四肢动作的协调发展,他们情不自禁地按照自己所扮演的角色进行活动,学习的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四、以儿歌展现情境

在体育教学中,用朗朗上口的儿歌以及生动的故事情节展现活动情境,让孩子觉得自己是在表演情境内容,提高对体育活动的兴趣。比如:民间体育游戏《小老鼠上灯台》的目标是学习从高处往下跳的动作,游戏进行时先将凳子排成一个圆圈,戴上小老鼠的头饰孩子们围站在圆圈我先引导幼儿伴着儿歌做热身动作,在巩固练习时又引导孩子们边念儿歌“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喵喵喵,猫来了,叽里咕噜滚下来。”,当念到“叽里咕噜滚下来”的时候,孩子们从凳子上往下跳。在故事《三只蝴蝶》中,我做了几只漂亮的蝴蝶,通过户外活动《追蝴蝶》,我拿着蝴蝶在前面跑,幼儿在后面追蝴蝶,使孩子们在快乐的故事情境中积极参与体育活动,从而促进了幼儿的主动发展。

情景式教学注重“情感”,同时也提倡“学以致用”,要把现在的体育活动和幼儿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大胆尝试多种教学方法,改革教学组织形式,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气氛,让幼儿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等开展活动,教师给予适当的引导与指导,在玩中学,学中玩,使幼儿在愉悦宽松的情境中,充分体验体育活动的乐趣,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除此之外,活动中老师还要结合游戏情境引导幼儿主动探索。要让幼儿由被动模仿变为主动探索,关键是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如果学习活动只是机械模仿,那么,幼儿仅仅是被动地去做教师要求他们做的事,即使他们学到了些什么,也不懂得为什么要这样做,更不了解如何去做,长此以往,幼儿就会养成依赖性,影响主动性和自信心的发展。

6.创设问题情境的有效方法 篇六

柏树秦家庙小学

刘小琴

英国科学哲学家波普尔认为,“科学和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越来越深化的问题,越来越启发新问题的问题。”胡适也强调:“问题是知识学问的老祖宗,古往今来一切知识的产生与凝聚,都是因为要解答问题。”科学理论的发现始于问题。真正的问题应该是教师创设一种疑难情境,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明确问题,整个课堂教学活动围绕问题而组织起来。在解答的过程中引发出更好的问题、更难的问题。问题是促进学习的动力,是思维的起点,基于问题解决来建构知识,是以探究性为主的学习活动的重要特征。所谓问题情境,是指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间接地用已有的知识处理该问题的情境,只有具有问题性的问题才能为教学创设问题情境。良好的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好手段。在教学中我们首先要创设一个好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激励学生努力克服困难去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求知欲驱使下,不断探索,完成解答过程,形成新的认知结构。这个过程是一个开放的过程,一个问题得到解决,新的问题将随之产生,探索没有止尽。

一、利用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实验是学习科学知识、完成探究过程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实验是

一项兴趣盎然的活动。创设实验情境,科学课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用实验的方法创设问题的情境就是准备多种实验器材,引导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自发地产生对科学现象的浓厚兴趣,渴望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的情境。实验情境的创设应突出科学性、趣味性和可操作性。如讲《大气压力》时,教师把玻璃杯装满水,用一张厚纸盖上杯口,杯中不能有气泡,这时教师巧妙地问:“同学们注意,老师把杯子倒过来水会怎样?”实验像魔术一样把学生吸引住,求知若渴的情趣被触发了,学生产生了疑问,水到底会不会流出来呢?教师不必发表意见,只需把杯子倒过来,在有悖常理的情境矛盾中,科学探究问题自然萌发。“是谁把水托住了呢?”这一趣问把学生的求知欲推向高潮,学生迫不及待地期望答案,成为主动的探索者。教师用简练、新颖、恰当、妙趣横生的导语引入课题,会大大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乐趣,进而想学、爱学,快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再如教《变色花》时,教师借助化学变化后颜色发生变化这一个外显现象,用花变色这一个小实验将学生引领到抽象而神奇的化学世界,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到喷壶中的液体,接着教师出示紫甘蓝菜由此揭开壶中液体的秘密。但是同样是紫甘蓝汁,为什么会让花瓣变红,叶子变绿,这里面肯定有一定的科学道理,学生产生新的思考,思维活跃,进而带着自己的问题进行理性有序的观察实验活动。这样导入教学自然而高效,使学生对奇妙的化学世界和科学学习活动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

二、利用故事创设问题情境

有位教育家曾说过,故事是儿童的第一大需要。教师要迎合学生的年龄特点,适时创设趣味性、启发性的故事情境,就可以极大地吸引孩子注意力、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创设很好的问题情境。“事实是最好的教材” 科学教材中有一些著名实验、发现事例,有一些生动感人的名人轶事等都是真实可信,会很容易唤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让学生一生铭记,会追踪科学家的思维,去体验创造发明的境界。故事的选择不仅局限于科学课本,还可以从其他资源中获取。故事情境的创设要注意内容要精,生动有趣。如《光与热》导入时,教师巧妙地利用古代故事来激发学生探究科学奥秘的兴趣,使学生为了揭开这个谜而始终处于高昂的情绪之中。“在古代,已经有了相当发达的光学知识,他们可以制造出望远镜,而且已经掌握了“燃烧镜”的使用。1973年,希腊科学家伊奥安尼斯.萨卡斯,决定来检验是否能用“燃烧镜”点燃一只船,他让六十名水手排队站在码头上,每人拿一面大镜子,照射到150英尺开外的一只小船上,不到三分钟,船就着火了。光、船、火之间隐含着哪些科学道理呢?”这样把学生引入了光与热知识的氛围中来,积极投入光的强弱与温度的观测活动。再如教《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时,讲述阿基米德揭开王冠真假的故事,阿基米德从浴盆水溢出来的启发而获得一种“直觉的顿悟”,发现了物体沉浮规律的故事。这些丰富的史料,融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为一体,富有成效地吸引学生进入教学情境,再现科学家的忘我探索情境,激励学生陶冶情操,鼓舞斗志,培养发现精神。

三、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问题情境

在信息时代的今天,把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引入学校课堂教学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内容,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有着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而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问题的情境更会收到极好的教学效果。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创设逼真的教学环境、动静结合的教学图像、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给学习者带来了一种全新的学习环境和认知方式。利用多媒体创设问题情境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要合理运用、尽可能真实、要有吸引力。如《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一课主要通过火山和地震的事例来认识地球内部的力量是如何改变地形地貌的,但学生对火山和地震怎样改变着地形并不很清楚。如果仅仅看课本或靠教师的讲解,不利于唤起学生的思维与想象。教师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师播放录像生动形象的再现火山和地震的情境,学生如临其境,不仅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让学生了解了火山喷发时的壮丽景观,并为推测地表的形态找到了依据,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再如研究《空气》的后续活动中可以鼓励学生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来获取信息。指导学生上网自由查询关于空气的资料,学生不仅扩大了对空气知识的认识面,而且还掌握了研究空气的一些具体方法,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同时让学生领略到互联网学习的方便与快捷,让学生体会到技术在我们今天的生活和学习中的重要性,使课堂更具时代气息,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这正是现代教育技术的价值体现。

四、利用游戏创设问题情境

鲁迅先生说过:“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 游戏是儿童的天堂,“游戏即生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和教材内容,设计各种游戏、创设教学情境,以满足学生爱动好玩的心理,产生愉快的学习氛围。在游戏活动中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地发现某种自然现象,学习科学知识,锻炼科学探究能力。教师在设计游戏时应更好地挖掘游戏本身的内在潜能,使其发挥更好的作用。如《里面是怎样连接的》一课在游戏的情境中展开,先展示两根未包住中间的不同颜色的电线,请学生观察、区别。再出示两根中间已包住相同颜色的电线,发给每组,请学生辨认,怎样证明它们是同一根电线呢?同一种颜色就一定是同一根电线吗?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想象、操作空间,为下一步检测4接线头盒子的活动进行铺垫,更加激起学生想早点儿参加探究活动的欲望。再如研究《水的表面张力》教学中,是把学生游戏的自成目的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针对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的特点设计一个游戏,在满满的水杯里放多少枚回形针时,水才会从杯中溢出?让学生先预测再分组活动。活动中强调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主讨论问题的原因,把研究问题的权利交给学生,让学生在游戏中观察、交流与分析,进一步认识水的性质。通过有计划、有步骤的游戏,学生亲身体验了水的表面张力究竟有多大,让假设和事实之间形成强烈的反差,震撼学生的心灵,在脑中留下永久的记忆。学生发自内心地说:“我们以后凡事要尊重事实,不能自以为是!”这是多么宝贵的科学精神,激发了学生对知识的热爱,真正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五、利用日常生活现象创设问题情境

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经常会接触到一些科学现象,有的是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甚至亲身经历过,可谓熟视无睹,如雷电、彩虹等,但有的现象出乎意料,学生倍感神奇,如海市蜃楼等。这些日常生活现象都蕴藏着科学,是科学研究的第一素材。若用日常生活中容易见到的现象来引导学生思考、开拓学生思路,充分调动起他们思维活动的积极性和自觉性,这样,学生的思维认识将从感性阶段上升到理性阶段,思维品质的习惯性、灵活性和广阔性也会得到较好的培养和锻炼。在教学中,教师要联系客观实际,用强烈、丰富的感性材料创设问题的情境,使学生爆发思维的火花。例如《七色光》导入,教师联系生活实际创设了这样的问题情境: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请同学们猜猜这句话描述的是什么?你见过彩虹吗?你在什么时间,在哪里见过?当时你站在什么位置,是朝太阳方向还是背着太阳方向?有哪几种颜色?能把你看到的彩虹描述给大家听吗?学生对彩虹有直接的亲眼所见的感官印象,有的还会制造彩虹,这些都是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起点,为接下来的教学做了良好的铺垫。接着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当你第一眼看到美丽彩虹的时候,你脑海中首先产生的疑问是什么?教师因势利导,抓住契机,对学生的疑问进行必要的汇总,选择可行的探究题目。经常接触的生活现象启迪着学生的思维,他们惊讶这么普通的现象也有自己说不清的奥秘,渴望找到问题的答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生活离不开科学,科学教育必须回归生活,才能体现其生命力。正如德国教育学家斯普朗格所说:“教

育的目的并非传授或接纳已有的东西,而是从人的生命深处唤醒他沉睡的自我意识,将人的生命感、创造力、价值感唤醒。”如教学《导体与绝缘体》的尾声,设计了一项分析生活中由于导体与绝缘体使用不当出现的安全案例的活动,引起学生对导体与绝缘体使用的思考和关注。以范例引导的方式,推动思维的涟漪,增强了学科学更浓厚的兴趣。

7.高中历史良好教学情境的创设策略 篇七

一、借助生活创设高中历史教学情境

生活是一切学科知识的根本来源,高中历史学科同样也不例外。实质上,在社会生活中就蕴含有丰富的历史学习资源。鉴于此,高中历史教师应当具备一双“慧眼”,充分而合理地挖掘高中阶段学生已经经历的现实生活中所蕴含的历史学习元素,精心打造贴合学生生活实际的高中历史教学情境。

如,在教学“改革开放”这节内容之前,笔者首先向学生布置了一项任务:向身边父母辈、祖父母辈等年龄阶段的人打听,改革开放后社会生活所产生的巨大变化。待到课上,笔者又鼓励学生踊跃表达自己的调查结果。如有的学生说:“70年代,手表、自行车、缝纫机是结婚必备的‘三大件’;80年代,冰箱、彩电、洗衣机是结婚必备的‘三大件’;90年代,空调、音响、录像机是结婚必备的‘三大件’;到了21世纪,房子、车子、票子则成为了结婚必备的‘三大件’。从结婚‘三大件’的变迁中,我们就能看出改革开放后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学生们发言的积极性格外高涨,都想将自身调查得出的结论展示给他人,课堂氛围因此变得活跃而融洽。如此,通过不同学生所展示出的生活实际调查成果,便营造出了一个贴近其社会生活实际的历史学习情境。在该情境中,“改革开放”历史知识距离他们不再遥远,而是与其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而这些都为学生实现对“改革开放”这一历史内容的更深刻认知与了解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借助表演创设高中历史教学情境

正所谓“实践出真知”,引导学生进行大量的实践,有利于其真正得到全面而深刻的学习认知。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实践的方法众多、形式纷繁,笔者较为常用的是“表演实践法”。即带领学生进行分角色扮演的实践活动,促使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丰富自身的主观体验与认知,以此对表演背后所蕴含的历史知识点形成更准确、更周密的理解。教育实践表明,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活动中进行角色扮演的表演实践可切实取得以上所描述的理想教学效果。

如,在教学“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与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这节内容时,笔者就带领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了一次分角色的表演实践活动。

情景一:秦汉时期,君王端坐上位,宰相坐在下属向君王启奏政事;

情景二:宋元时期,君王端坐上位,宰相站在下属向君王启奏政事;

情景三:明清时期,君王端坐上位,宰相跪在下属向君王启奏政事。

待到学生的表演结束之后,笔者又向他们提出了一个问题:“从上述表演活动中,你们最鲜明的感受是什么?”“宰相的地位越来越低,因为经历了一个由坐着、站着到跪着的过程。”“这从侧面说明了什么?”“宰相的权利越来越少,从侧面表明皇权的逐渐增强”……

如此,通过生动形象的表演实践活动就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良好的历史学习情境,帮助他们透过自身的表演真正感悟到了“在中国古代皇权与相权的斗争中,总的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这一历史认知,而这正是“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与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这节内容的主要教学观点所在,教学反响良好。这表明,借助学生表演创设高中历史教学情境存在着切实的可实施性与实践意义。

三、借助多媒体创设高中历史教学情境

现代信息化的背景下,现代信息技术被广泛地运用在了学科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之中,为学科技教学带来了诸多新鲜发展活力。多媒体教辅设备具备直观化、形象化的特点,对于营造良好的高中历史教学情境有着极为积极的意义及作用。

笔者在自身的教学活动中就会对多媒体教辅设备进行积极地尝试与实践,并都切实取得了预期中的理想教育效果。如,在教学“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遗迹及明清的宫殿、皇家园林”这节内容时,笔者就利用多媒体教辅设备向学生展示了我国各个时期的著名历史文化遗迹。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注意力集中,都沉醉于了历史文化遗迹所营造的魅力场景之中。如此,就巧妙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良好的历史学习情境,在对其加强民族自尊心、荣誉感教育的同时,很好地将“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遗迹及明清的宫殿、皇家园林”这节历史教学内容落实到了实处。

情境教学法在高中历史学科教学的运用使得学生充分体会到了历史学习的乐趣,历史课堂变得更加生动、形象而灵活,教学效率也因此变得更加高效。为此,我们高中历史教师应当结合具体的历史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情境教学策略,为学生创设丰富多样的历史学习情境。以上仅为笔者个人的粗浅见解,不当之处还望广大历史教学同仁多多指正,若能如此,实乃笔者之大幸。

摘要:情境教学法在高中历史学科教学的运用,使得学生充分体会到了历史学习的乐趣,历史课堂变得更加生动、形象而灵活,教学效率也因此变得更加高效。高中历史教师应当结合具体的历史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为学生创设丰富多样的历史学习情境。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情境,生活表演,多媒体

参考文献

[1]全日制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教育部编著.2014版

8.试论初中历史教学的情境创设 篇八

关键词:历史;教学;情境;创设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曾说过:教育的艺术就在于能够创设恰当的情境。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因此,如何有效创设历史教学中的情境,营造出活泼生动的课堂是需要研究的。

一、初中历史教学情境创设的作用

1.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

学生学习活动的动力是兴趣,尤其在初中阶段,兴趣对学生的学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在历史课堂中创设最佳的教学情境,能够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各个感官的功能,从而发挥出创造性和思维性。

2.对知识内涵的理解有促进作用

初中历史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将历史的基础知识传授给学生,在历史教学中创设有效的情境,能够使学生更好地接受历史的基础知识,并能够对知识进行理解和掌握。

3.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有帮助

随着教学技术的现代化,创设最佳的情境,可以将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再现,这样具体、形象的情境,更能够将学生的内心感受激发出来,感染学生,从而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将思想教育与历史知识的教学融为一体,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

4.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

教师通过设计语言、情境,创造最佳的历史课堂教学氛围,这样就调动了学生自主思考的积极性,通过活跃气氛等方式,为学生独立思考打下基础,学生主动参与有利于培养其自身能力。

二、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创设情境的途径

1.选取生活中的场景展现情境

学生比较熟悉的事物是生活中的事物,如果把学生带入到生活中去,就会使学生对一些现象和事理更好、更快地理解。因此,可以选取生活中的某些场景展现在学生面前,利用真实的情境,让学生去探寻、联想。例如,在讲授郑成功收复台湾这节课时,可以根据郑成功的相关资料,收复台湾的细节和场景,加上教师提前设计好的语言,更加鲜明地重现郑成功怀念祖国大陆的真挚感情,从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郑成功的英雄形象,记忆相关的历史知识,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用音乐渲染情境,用图画再现情境

音乐运用其强烈或微妙的语言给人以丰富的美感,令人心驰神往,音乐以其独特的节奏和旋律,塑造出音乐形象,能够带给听者特有的意境。图画也是展示形象的主要手段,将课文情境通过图画的方式再现出来,就可以将课文的内容变得更加形象。例如,在讲授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内容时,可以通过音乐和图画背景对我国改革开放的理论、实践、过程和成果进行呈现。音乐可以播放《春天的故事》,这样通过图画和音乐强有力的感染力能够使学生尽快地进入情境中去,激发学生高昂的情绪,引发激烈的讨论。通过引起情感上的共鸣,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历史知识。

3.借助表演体会情境

皮亚杰曾说:“所教的东西能引起学生的兴趣,符合他们的需要才能有效地促使他们发展,兴趣是学生认知活动的契机和直接诱因。”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产生“我要学习”的主动学习需求,这样在教学活动中就会真正参与其中,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可以提供给学生一个表演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真正地动起来,更好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在角色扮演等活动情境中对历史事件更好地掌握和理解,对历史事件的发生、过程及内涵能够真实地感受。历史教学本身就具有戏剧性,如果将表演情境融入历史教学中去,必定会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对历史事件和人物迅速地理解。

4.組织语言描述情境

目前,课堂教学最为基本的教学形式是用语言组织的教学,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好的、富有感召力的语言将学生带到所创设的情境中去,让学生犹如亲身感受到一般,从而增强学习的动力。有些时候不能用实物、多媒体等演示真实的场景,这时,语言描述情境能够很好地补充其他情境,教师通过用语言描述情境,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不同教师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和语言风格,对于有经验的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语言魅力创设不同的情境。例如,在讲授《甲午中日战争》这节课,教师可以对伊藤博文的语气进行模仿,比如对战争的起因进行描述,对胜利者的骄横狂傲的神色进行描述,从而使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清政府的软弱无能。通过用语言描述情境,强化学生的主观感受,激发学生的情感,促使学生进入特定的情境之中,加深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认识。

总之,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初中历史教学的情境创设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创设合理有效的情境,激发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能够积极探索、主动思考、探究学习。情境教学带给历史课和学生的是快乐和生机,历史课堂在情境创设下必定会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

参考文献:

[1]李吉林.从情境教学到情境教育的探索与思考[J].教育研究,2009.

[2]李岩.历史情境概念界定和创设方法浅谈[J].历史教学,2011(7).

9.小学语文创设情境的方法 篇九

所谓教学情境就是教学活动中的情感氛围。“情”指洋溢在“境”中的教学双方之间的感情交流。“境”是教学环境,既指物理环境,如教室中的布置与陈设;也指教学双方的关系。情因境生,境为情设,情境统一和谐方为情境。创设教学情境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启发学生发现问题,调动思维的积极性,促进师生之间及学生之间的多边互动,使课堂教学变得有生气,可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供符合学生生活和学生文化的教学情境是极为重要的,那么如何创设情境让语文教学渐入佳境呢?

一、巧设导语、创设情境。

成功地上好一节课跟很多因素有关,其中巧设导语是至关重要的。导语融知识性、艺术性、趣味性于一体,它像一座桥,架在理解课文内容与获得知识的必经之路上,这座桥架稳了,架宽了,学生就可以轻松愉快的到达彼岸。导语的设计有多种,可以利用语言、故事、歌曲、影片等方式进行。

1、从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和已经学过的知识出发,并结合所学课文内容导入,这样学生感到亲切自然。

2、利用名诗名句导入。

3、利用歌曲导入。

4、故事导入。

二、结合文本环境,创设生活情境,引起学生兴趣。

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由于时间和地域的变化,文

本环境与学生的生活环境有着较大的差别。教学点与兴趣点往往不一致,文本与学生脱节,这时就需要教师创设优质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有真切的感受,以便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激发其求知的欲望。

四、结合文章旨意,创设冲突情境,让学生有感而发。

认知冲突的产生,能够迅速激活学生思维,进行积极思考。在教学中可以试着把对立的观点意见提出来争论,让学生在冲突中产生积极的思维,并提供表达感受的机会,进而使之得到人格的熏陶。在《最后一课》的教学结尾时,我对学生们说道:“有人认为小弗郎士的可贵在于在命运大转折的时刻终于明白了学习是与侵略者作斗争的武器。而有的人却认为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呢?等到做了亡国奴的这一天才明白这些道理有什么用啊?”学生听了都深有感触,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这样的争论,学生对“爱国”这一概念有了新的认识。

五、创设障碍情境,引导学生循序渐进。

从心理学上讲,学生最大的学习动机就是成功动机。因此创设障碍情境,要遵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教学实践中只有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要达到的预期目标两方面把握才能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的思维,很好地达到预期的目标。

六、运用文本,创设角色情境,体味人物的形象美。总之,在语文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是能够大大提高教学效率的愉快教学。教师应该熟悉情境教育的教学模式,熟练而恰当地运用各种情境创设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提高他们的智力水平。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情境创设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说明要办好一件事,兴趣起决定性作用。对于语文教学而言,情景创设更不能忽视,情景创设的好坏,往往导致整堂课的教学效果。“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赞可夫语)我们知道,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好奇心,总是在一定的情景中发生的,教学情景的创设有助于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便于学生对知识进行重组与改造,可以直接关系到教师教学效果,把学习活动变成学生的精神需要。创设一种适合于学生学习的情景对于激发学生求欲具有重要作用,透过下面创设情景的几种做法,我们可以看出情景创设在教学工作中的重要性。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情境创设的常用方法有:

一、情境创设“真”,教学获效益

所谓“真情境”,是指它贴近学生真真切切的生活。教育家刘国正指出,生活是整个语文教学的源头,语文天然是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语文是反映生活又反过来服务于生活的一种工具。创设生活化的“真情境”,让学生在“生活”中随时学习语文,把课堂知识与课外知识相结合,这样学生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

所谓“真情境”,是指它符合学生真真实实的心理和知识发展的规律。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情境教学可分为实体、模拟、语表、想象、推理这几类。那么,对于抽象逻辑思维

还处于初级阶段的低年级学生来说,显然创设推理情境非但不利于他们理解课文,同时可能让其产生畏惧感,这与我们的教学期待是背道而驰的,这样的教学是无效的,对学生的学习能力的提高是无益的。

有位老师在执教《荷花》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理解重难点“冒”字,他就让好多学生扮演荷叶,让一个学生扮荷花。这样的情境教学设计看似“生动”,实则呆板;这样的情境创设,看似“生活化”,实则太形式化。教师没有真正发挥此处情境创设的效能。其实,只要用一个简单的课件,出示挨挨挤挤的一堆荷叶,冒出一朵荷花来,学生就能很形象地理解和感受。反思这样的一个教学案例,我们不难看到,教师只有自己扎实地把握课文,充分深入地钻研教材,深入浅出化作教学设计,才能帮助学生越过一个个学习障碍,攀爬一个个学习石阶。由此我认为,教师的自我提高、自我完善是很重要的,也是实现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前提。

二.运用实物演示情境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这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一条规律。运用实物演示情境,正是从这一认识规律出发的。一般知识性课文中涉及的物体,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实物一出示,儿童便豁然领悟。实物演示既可以由老师展示,也可以由学生自己展示。如在上《黄山奇石》一课后,让学生把自己参观风景名胜拍下的照片,带进课堂,让学生一边展示自己的照片,一边向大家介绍自己游览过的景点。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生活体验,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三.借助图画再现情境

图画内容应该是课文的精髓。所设计的图画要形象生动、色彩鲜明,能刺激学生的视觉感官,激发学生的愉悦情绪。在创设情境时,还必须有老师形象、生动的语言渲染,这样才能有效地再现课文中用语言描写的情境。在教学《浪花》一文时,我精心设计了图画,天空是蓝蓝的,白云朵朵,海鸥在天上自由飞翔。海水也是蓝蓝的,浪花是白色的。金黄色的沙滩上有贝壳、小虾。画面中的人物是一个小女孩,笑得嘴都合不拢,眼睛也眯成了一条缝。孩子们看到了这幅图,他们完全被吸引了。他们非常乐意地学习《浪花》一文,在教到浪花悄悄地瘙痒了小女孩的小脚丫时,我抽了一个小朋友像画中的女孩一样去“瘙痒”了图画中的小女孩的脚丫。小朋友们都像画中的女孩一样开心地笑起来,情感上起了共鸣。由于师生情感投入,整个课堂气氛活跃,朗读上也有了大的突破,提高了教学效率。学生们在愉悦的情境中,理解了课文内容,领悟了美,从而培养了他们的审美情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四.播放音乐渲染情境

音乐是一种以系统的声音旋律为媒介来塑造形象、传达情感、反映生活的时间艺术,与文学有共同之处。运用音乐来创设情境、烘托气氛,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到课文中的形象、画面及表达的感情。

《快乐的节日》一课是一首诗歌,描绘的是节日快乐的场面以及孩子们高兴的心情。我选用了歌曲《快乐的节日》来创设欢乐的情境,表现形式为播放乐曲和学生哼唱。学生对旋律比较熟悉,对歌词比较生疏。第一次播放后,教师就可以告诉他们这首歌的歌词就是由今天

学的课文改编的。小朋友们听到这快乐的歌曲,巴不得马上就会唱,于是他们学习情绪高涨,主动进入学习状态。在理解课文基础上,再教学生们哼唱这首歌,巩固教学内容并获得美的感受。

利用音乐创设情境还有多种表现形式,因课文内容而定。课文《小小的船》可采用理解课文后播放音乐《小小的船》,让学生想象夜空的美,有月亮、有星星,有卫星„„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达到深化巩固课文知识的目的。《我爱故乡的杨梅》一课,可在范读课文的时候播放一些轻音乐,使作者对故乡、对杨梅的爱,在音乐的烘托下充分展现在孩子们心中,从而更深入地体会文章的意境。

五.扮演角色体会情境

为了使教学情境真切地再现在学生面前,教师可指导学生如同演戏那样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让学生站在该角色的立场上深入课文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由于学生的心理位置换成了课文中人物的心理位置,这样,不仅能把教材内容迅速形成表象,同时还能很快地进行理解。

六.锤炼语言描绘情境

前面所说的五种方法,无论哪一种都必须依靠教学语言来实施,如果离开了教学语言,就不能创设教学情境,即使有了某种情境,也不能发挥教学作用,实现情境的价值,所以说教学语言是创设教学情境的基础。随着年龄的增长,思维能力逐渐增强,如果只靠直观性的教学情境,则容易使教学简单化、表面化,不利于学生抽象思维的培养与训练,也不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满足学生对真善美更高层

次的追求。从这一点来看,我们也必须重视教学语言的作用。教师的本领归根结底就在教学语言上,教学艺术最后也体现教学语言中。运用教学语言,从内容方面看,要做到准确美、简洁美、理趣美;从形式方面看,要做到修饰美、风格美、态势美。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是能够大大提高教学效率的愉快教学。教师应该熟悉情境教育的教学模式,熟练而恰当地运用各种情境创设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提高他们的智力水平。

浅谈小学语文情境教学

情境教学的最主要功能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人们积极认识事物或关心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皮亚杰指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新课程标准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能力,要求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兴趣出发有效组织教学。

兴趣,是人们积极认识事物或关心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皮亚杰指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新课程标准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能力,要求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兴趣出发有效组织教学。

一、根据教材重、难点来设计情境。

小学生天性好玩、好动,注意力很容易分散,自制力也不够强,对新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要想使学生保持学习语文的兴趣,教学就不能只以单一形式进行,不然就会把学生刚刚点燃的兴趣火花熄灭。引导学生变换学习形式,不断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是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措施。如果教师在教学中抓住儿童的这种心理特点,变换情境激趣方式,创造一种轻松愉快、和谐风趣的课堂气氛,就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逐步引起并加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1.情境导入

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教者如能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迅速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就能诱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整堂课的效果。

通常的导入方法有:插图导入、对联导入、谜语导入、故事导入、影视导入、实物导入、音乐导入、对比导入等。如教学《北京的春节》(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一课的时候,我首先让学生自由说一说本地春节的热闹景象、自己的心情等等,然后用多媒体春节的情境,让学生这是什么地方的春节,看过之后的感觉是什么?最后告诉学生这是北京的春节,这样就引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从而引出新课文的学习。试想,如果一开始就在黑板上写出这篇课文有哪几个生字,应该怎么读、怎么写,然后就让他们练习朗读课文,这样肯定不会引起他们对课文的兴趣,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2.设疑情境

课堂设疑是开启学生心智,激发学习动机,推动学生到达知识彼岸的一种有效方法。“疑”设得好、设得精、设得巧、设到点子上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一些平时不善发言的学生不是不会发言,而是老师未能拨动他们的心弦。只要“疑”设到学生的“动情点”、“兴奋点”上,他们便会不由而发,不能不发,发而后快。在这一思维流程中,求异、创新的思维火花.也会随之迸发。

3.游戏情境

游戏是孩子乐意为之的活动。在课堂中,教师要找准游戏与教学内容的结合点,有效开展。游戏学习能让学生忘记自己在学习,而恰恰在这种无意识或潜意识的忘我投入状态中,学生记忆、领会或创造了大量的知识。如教学《手指》这课时,可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把学生带进童话故事情节,从而调动学生情感参与认知活动,使学生真

正“动”起来,做到在玩中学习,玩中思考,玩中创新,教学效果也就不言而喻。此外,还可开展其它多种形式的活动:可以说与课文的作者或人物有关的小故事;可以辩论课堂上有争议的问题;可以唱一些文学作品相通的经典歌曲;更可以让学生编演课本剧,共同探讨一下戏剧表演,感受故事情节,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联系实际,激发语感。

叶圣陶说:“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辞的意义和情味,单靠翻字典、词典是不够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生活有多么宽广,语文就有多么宽广。语文作为一门得天独厚的课程,为学生提供了贴近生活的最大可能。基于语文与生活有着这样密切的联系,我们认为语感的培养,离不开丰富的生活体验,每个人必须通过自己的生命活动获得某种对生活的体验,才能去掌握言语所标示的东西及其背后潜藏的思想与情感。研究证明,人们对语言的敏锐感受和对生活的敏锐感受紧密相连。教学时,教师若能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积累,设身处地地体验课文所描绘的情境,就会使语言文字在头脑中形成的图象逐渐鲜明具体,进而入情入境。

如《匆匆》一文是朱自清的一篇刻画时间流逝的散文,表达了作者对虚度时光的无奈和惋惜。小学生大多数都无法体会时光的匆匆和作者的彷徨。于是,在教学中,我让学生抓住开头和结尾的设问句,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内容想开去,先让学生朗读全文,思考一下,课文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作者回答了吗?你从中感受到什么?然后,让

学生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与别人交流:自己的日子是怎样过的?你的每一天都做了些什么有意的事?身边的人的日子是怎么过的„„,以学生的生活实例来领会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有语感。

三、创设情景,获得语感。

作者总是通过一定的语言文字去表达胸中的某一情境的,反之,一旦学生看到了作者所描写的那个情境,也会豁然领悟用以表达这一情境的语言文字。由此可见,创设情境是促使学生感悟的催化剂。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凭借多种教学手段创设相应的情境:可感的生活场景、生动的画面、音乐的旋律、实物的演示等,这些都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使语言文字变成鲜明形象印在脑海中,使学生在身临其境中感悟语言,在潜移默化中得到语感训练。

如笔者在教学《石榴》一课的最后一自然段,描写了石榴子儿的颜色、光泽、样子、味道。其中,“玛瑙般”、“晶莹透亮”、“清爽无比”等词语,惟妙惟肖地描摹了石榴子儿的特征,没有尝过石榴的人是很难深刻体会的。课上,我们可让学生带个石榴,剥一剥,看一看,尝一尝,这样就强化了学生的感受,学生也就容易理解书中的遣词用句了。通过操作,也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达到领悟。

小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弱,理解事物比较直观,要领悟语言文字所表达的内涵,应充分调动他们的形象思维。通过形象思维的“引路”,把语言文字描绘的情景“转换”成生动的“图像”材料,让学生在身临其境般的体验中陶冶情感,感悟课文的意境,获得丰富的语感。

情境教学是以“情”为“点”,将传统教学所淡化的情感、意志、品质、兴趣、价值观等人的因素的重要方面重新确定为语文教学的有机构成;以景为“线”,编织教学中的景和物,使之得到有机的融合;以“境”为“面”,通过创设各种生动、具体、形象的语言环境,拉近学生语言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距离,为学生的主动参与、主动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10.浅谈语文课堂情境的创设 篇十

课文是每个语文教师教学上的重点,如何让学生进入课文中的情境中去,仅仅象以往,靠老师的一根粉笔,一张嘴,一本课本,就能打动学生,就能让学生进入情境,是很难实现。情境教学的目的是在于学生,所以首先就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否则,任你是嘴皮磨破,学生们也是无动于衷的。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结合课文内容,拓展教学思路,从而激发起学生的情感,创设各种情境,使学生深刻理解课文。以下是个人在教学中的一点实践。

中学课本里的不少文章是蕴涵着深情厚意的,如何让学生体会作品平淡的文字下蕴涵的深情。有的时候,仅仅靠对课文字字句句的分析是难以奏效的。要报一种大语文的观念,跳出课堂,语文要与生活相联系。从课内到课外,然后又从课外再会到课内,这个时候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已经上了一个台阶。比如在《背影》这一课中,现在的孩子多为独生子,和母亲很好,却对父亲颇多怨言。难以理解渴望内课文中的父亲对孩子的一片深情。我先让学生自由诉说自己对父亲的不满,然后和学生讲述了自己父亲的一个疼爱我的小故事,通过老师的故事,他们很快明白,父亲的爱是深沉的,在表面上往往看不出来。在我的引导下,学生们纷纷起来述说自己的父亲。又如在《一件小事》的教学过程中,我给学生讲述了一次在公共汽车上,一位老太太给手提大袋小袋的我让座的故事,学生很快明白了小事中蕴涵的美好心灵。做文同做人,有的时候,要明白课文,同时也要让孩子明白做人。我通过自己的故事,激发了学生的情感,跳出课文的同时也是在解决课文。创设了一种生活情境和情感情境,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而在对所学知识的运用上,也觉不能满足于对课文的分析上,而要求学生进入生活,去分析生活中大家语文现象。这个时候,同样需要教师通过巧妙的引导,让学生进入生活的情境中。比如在《人类的语言》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针对“人类语言的特点就在于能用变化无穷的语 音,表达变化无穷的意义”。不过,课文毕竟是有局限的,生活中变化无穷的语言比课本上 要丰富多彩得多。从课本走出来,到生活中去采撷变化无穷的语言之花。同学们在生活中发现了哪些变化无穷的语言呢?学生回答多种多样。如:“《中国电视报》,报中国电视”这条广告语把一个报名的一处词序加以变化,宣传了这张报纸的功能。又如:,我成绩上升时回到家,爸爸大方地说“吃什么弄什么”,成绩下降时爸爸就不 这么说了,而是„„“弄什么吃什么。”待学生掌握工具后,由课本走向生 活。使课本有限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也使得抽象的术语更加直观。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发现了“语言”就在自己身边,会不由自主地开拓语言的“运用环境”,课堂的辐射面大大扩展了。

有的时候利用课文本身具备的戏剧性,创设一种表演情境,从而激发学生,主动而迅速的理解课文。如《皇帝的新装》中,有一些十分适合表演的素材。骗子织布的动作,老大臣观察的动作,我请两位学生现场给全班表演,学生们为了表演,自然对课文是认真的取研究。在八年级说明文的教学中,表演情境有时也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八年级《核舟记》里多涉及空间位置,所以我让学生自习课文,把课文分成两个表演场景,一个是苏、黄、佛印神态。一个是两个舟子的神态。分成小组进行表演,学生们认真研究课文,相互讨论,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们在笑声和表演中学习课文,从错误的表演中认识自己的理解上偏差。最终得出了正确的表演位置。又如九年级的小说单元中《孔已己》和《范进中举》这两课,都有很好的表演素材。《孔已己》中我以讲台桌做为酒店的柜台,请学生表演酒店里的情境。在《范进中举》中,请学生做出范进时的“拍、笑”等动作同时结合语言,学生通过自己的表演很快对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作者的描写语言有了较深的认识。通过表演,教师和学生共同把文字变成可见的情境,自然使加快对课文的理解,同时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和表达能力。

利用音乐使学生进入课文情境,体会感情,感受意境。音乐与文学本就都属于文艺,其中自然有许多相通之处。音乐和文字都是通过一种媒介,唤起客体心中感受,调动过往的经验,重现某种场景或者是感情。两者互有长短,所以在我们的教学完全可以在有的时候利用音乐长与文字的优势,让学生更好的去体会文章,同时也用另一种方式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

《春》这一课,有各种教学方法。我在教学的过程中,大胆引进音乐,取得了好效果。在学生了解课文结构后,我给学生放了瓦格而纳的《四季组曲》中的春部,要求学生闭上眼睛聆听音乐,同时想象课文中的画面。学生通过瓦格而那的音乐,仿佛置身与春天的原野之上。八年级的《听潮》中涨潮一段,文字激越,我给学生放了古筝曲《战台风》,在同样急昂的古筝曲中,学生自己朗读课文,从中去体会、想象潮水的汹涌。在诗词的教学,更可以多加运用与之相对应的古典名曲来使学生沉醉与诗词的意境中。特别是中国的传统音乐本就与古典诗词密不可分,相互辉映。八年级的《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对与八年级从未离家的孩子,要他们去体会分别的那中滋味,用语言来激发引导他们的感情进入诗中情境和意境,实在是有点勉为其难。这个时候,音乐就可以凭借其独特的感染力来使课堂充满了那种离愁别绪,我给学生放古曲《阳光三叠》,在凄凉婉转的音乐中,学生进入诗的意境,自然能体会诗句的妙处。

每个孩子在自己的内心中总是争强好胜的,渴望表现自己。利用孩子的这种心理,运用竞赛手段,激发竞赛情境。我在课堂中采用了小组学习法,利用课文中的一些问题,让孩子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竞赛,让学生在一种紧张的竞赛情境中去学习,可以最大限度的调动孩子们学习的主动性。七年级下的《挺进报》的教学目标中有要求学生了解伏笔和时间词语的巧妙运用。于是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去寻找文中的前后呼应的伏笔,看谁找得多、快!学生被激发了全部的主动性,紧张的去认真阅读课文,寻找答案。同样的也把陈然被捕的时间的问题交给学生去寻找。学生大多都能在这种竞赛的情境下解决了问题。

我们不仅要教会孩子学习课文,同时也要让他们具备创造能力。所以在课堂中设置一种创造情境,激发孩子的创造能力,也是不可忽视的。利用一些课文的开发性结尾,可以很好的达到目的。如七年级《皇帝的新装》,结尾并没有点明两个骗子的结局,利用这一点,我让学生自由想象,给课文加上结尾。《小麻雀》中,也在课文学习完后,让学生去运用创造想象写出小麻雀的各种未来。学生争红斗绿,各抒己见:有的学生写小麻雀终于回到广阔的天地,天高任鸟飞。有的则写小麻雀痛苦的死亡。还有的写依旧是从前的生活„„这些看法都跳出了教材,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九年级课文《孔已己》同样也可做这样的处理。

上一篇:徒步行走策划书下一篇:服务窗申请常见驳回原因及解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