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青年教师师德现状

2024-07-09

高校青年教师师德现状(精选8篇)

1.高校青年教师师德现状 篇一

当前高校青年教师师德修养问题与对策

【摘要】高校教师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依靠力量,青年教师则是高校未来的希望所在。因此,高校青年教师师德修养建设是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总体上,我国当前高校师德修养状况的绝大多数是高尚的健康的,但客观的说,我国高校青年教师师德修养建设中也存在着一些不如人意的地方。青年教师的道德修养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因此,要在理论与实践上同时加以改进,青年教师们要以教师道德原则和规范作为自身行为标准,必须长期自觉努力完善,从而给学生和社会做出表率,推动学校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高校;青年教师;师德修养

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是社会对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师德修养包含着教师在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的两个层面的内容,教师按照教师道德规范自觉进行锻炼、改造和提高等行为活动,以及经过努力完善自我所达到的教师道德水平。

一、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存在的问题

当前,从我国高校师德的现状主流来看,广大高校青年教师的师德情况是健康的、高尚的,大多数高校青年教师的师德情况总体上以治学严谨、敬业勤劳、爱护学生、钻研学术、为人师表、精于求精等良好的态势为主。但客观的说,我国高校青年教师师德修养建设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如人意的地方,影响高校教师的整体形象与发展前景。

(一)职业价值观模糊,对学生缺乏关爱与沟通,育人意识淡薄

高校教师承担着培育高素质社会建设接班人的重大任务,但在当今互联网信息时代,部分青年教师对教师职业的性质与价值的认识正在发生改变,将教书与育人分割开来例如,一些老师认为从业教育一行仅仅是他们的一个谋生手段,不把教师的工作本质作为理想的价值追求。在师生关系中,只应付教书工作,不用心教育学生。除了上课之外很少主动与学生谈心,不愿意花时间与心力去交流与沟通,缺乏教师对学生应有的交流与关爱,对学生冷漠不关心,不

关心学生的成长。总之,缺乏正确的职业价值观,违背了广大青年教师职业道德素养的建设。

(二)思想政治素质不高,以教谋私,滋生腐败

当前,大部分高校教师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有着较高较强的认同感,但也有一些青年教师对当代国情缺乏清晰的认识、忽略了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一些青年教师不具备应有的政治鉴别能力,一部分人没有及时了解社会改革发展中出现的新现象和新问题,甚至有的老师在课堂上直接表露对社会的负面情绪。同时,随着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一些人的思想观念、价值标准受到冲击。社会上的一些不良氛围直接影响到大学校园。有的青年教师在思想上萌生了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和个人利益至上的观念,甚至一些教师利用一定的自主权利,谋取私利,学生变相的被他们当成赚钱工具,荒废了学生的学业,破坏了公平公正的教育原则,损害了学生的切身权益,直接导致教育腐败现象不断滋生和蔓延,严重违背了高校教师的道德标准。(三)学术道德滑坡,学风浮躁,忽略诚信

科学研究是大学的一项重要职能。学术责任是高校教师区别于其他中小学教师的主要特点,离开了学术科研,大学就缺少了应有的底蕴。但过于强调科研,则又容易导致一些弊端。在目前我国高校对教师的各类考核或评价标准中,大量存在过分追求科研项目与论文专著的倾向以及学术量化的评价标准。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能够平心静气的严谨做学术研究的人越来越少,而急功近利的人越来越多,所以就很容易养成一些学术不端和腐败现象。比如,具体表现为:一方面是学风浮躁,一些老师过于追求名利、心态浮躁、不求严谨治学,只追数量、速度与经济效益;另一方面,是学术缺乏诚信,为了准求短期的经济收入,制造出低水平、假冒伪劣的所谓学术成果,从而产生了大量的学术泡沫甚至学术垃圾。(四)团队协作精神欠缺

在高校教育教学活动中,高校师德通常以集体主义为原则,这就要求高校教师需要具备团结的精神,协作完成育人的工作。长期以来,大部分高校教师关心国情,团结协作,为高校的发展为培育人才作出重大贡献。但有些时候高校教师的工作常常是各位教师在限定的时间各自承担某学科课程或者相关的教育教学任务,这很容易使一些教师忽略其他教师的工作和贡献;从客观上看,由于高校大规模扩招,高校师生师生人数都大量增加,青年教师的工作量是越来越大,工作任务也越来越重,他们平时工作 繁忙,忙于各自的教学活动,除

了参加院、系会议一些活动,相互之间平时交流很少,合作则更少。青年教师之间即使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偶尔开展了一些合作,也大部分是停留在形式上的合作。例如,青年教师在申请各类科研项目时往往相互挂名,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主持人单独工作的不在少数。而且对部分青年教师在个人利益面临竞争与冲突,不仅撇开了协作精神,甚至有时出现恶意竞争等负面现象,这些不正当竞争无不影响到高校青年教师的交流、沟通及合作,对教育教学科研工作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二、加强高校青年教师师德修养的几个对策与建议

高校教师的职业性质要求教师不仅要为学生教好课堂知识,还需要以高尚的师德与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并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在当前部分青年教师存在的师德失范的情况下,高校青年教师更要时刻反省自我,严肃对待自身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自觉针对自身问题自觉完善自身修养,努力做到更好地教书育人的重要责任。

(一)树立正确的教师职业理想

对于青年教师来说,要充分认识教育事业的神圣价值,努力确立教育信仰和职业理想,不要把教育工作只当做一种谋生手段。朱自清曾呼吁: “教育者须对于教育有信仰心,如宗教徒对于他的上帝一样;教育者须有健全的人格,尤须有深广的爱;教育者须能牺牲自己,任劳任怨。”这种教育信仰的精神在今天我们依然大力提倡。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大责任,不仅要教育知识还要充分发挥自身道德人格的榜样作用。要有耐得住清寂和平凡生活的境界,有爱岗敬业、淡泊名利的信念,只有真正确立了教育信仰的职业观念,才能坚定地真正在内心自觉树立对教育事业的认同感与亲切感,才能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反对拜金、享乐和极端个人这些错误的思想意识,把自身的工作和理想与国家的发展共同联系在一起。(二)坚定提升思想政治素养

高校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为国家培养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因此,青年教师要做好这一工作,就必须自觉努力提高思想政治素养,奠定坚实的思想政治素质基础。广大高校青年教师应该自觉认真的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且要坚定不移跟随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应长期持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坚持不懈努力的理想。除此之外,青年高校教师在大是大非面前,还应该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并且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了解国家的实际情

况。要认真学习法律,坚持依法治学、严格遵守教育教学纪律。以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政治理论修养规范自己的言行,以良好的思想政治素养教育和指引学生发展。

(三)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水平

高校是道德培养的重要阵地,学生道德的高低往往影响到社会对他们乃至学校的评价。而青年学生“德行”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受益于教师。陶行知先生曾说: “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当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这在今天的学校建设与发展中仍然具有很好的现实指导意义。作为高校教师,既要做到以学问教导人,又要做到以道德感化人。近年来,教育领域出现了一些负面事件,要克服这些消极影响,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必须要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高校青年教师应当自觉遵循教育规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想法设法提高教育质量;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思想,公平公正对待每一位学生,真正做到关心学生成长、尊重学生,与此同时还应严格要求学生、因材施教,促进形成相互激励、教学相长的良好师生关系;自觉加强教师道德修养,规范自身行为、为人师表,以自己良好的思想道德风范去感染学生;倡导青年教师以求真务实和勇于创新的态度和精神治学和学术,加强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自觉相互配合努力协调工作发扬优良的学术风气。坚持严格遵守学术道德规范,潜心钻研学术、严谨笃学,自觉努力争取成为热爱学习、终身学习和锐意进取的楷模。(四)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

高校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就是高校的师生关系,这是高校教学和科研中最基本的、最重要的也是最直接影响学校各项工作的一种人际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保证,所以,高校青年教师要热爱、尊重学生,积极主动与学生交流,自觉努力改善师生关系,建立良好的师生沟通与交流。一方面,重视传统交流方式。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并未完全形成,人格也未完全成熟。因此,大学生很容易受到不良观念的影响与左右,有时甚至出现短时间偏离正常的轨道,这就需要教师耐心良好的引导,使学生明辨是非。高校青年教师的年纪与学生差距较小,相对更了解青年学生的心理状况,与学生有更多的共同语言,方便与学生进行亲近的交流,比高龄教师更容易获得学生的信任。因此,常常需要青年教师在课堂内外花一部分精力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学生的行为,了解他们的三观,及时给予适当的关心和引导。只有这样,才能正确的给为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以对学生的爱心和关心感染学生、影响学生,从而建立起师生之间情感的桥

梁。另一方面,积极运用各种新媒介。新媒体的普及,海量信息呈现在人们面前,其中不乏一些好的知识和新的创意,但也会有许多与社会主旋律相悖的各种信息资讯、及错误的思想观念也同时得到广泛传播,这对于思想并未完全成熟,好奇心重、求知欲强的大学生来说,一定产生严重的影响。作为高校教师面对这种情形应有积极的应对意识。青年教师大部分都擅长使用新媒体,更能适应网络上的交际圈子。高校青年教师要发挥这一优势,例如、可以通过微信、微博等新媒介,拓展教育覆盖面,引导学生对各类知识与信息的辨别与认知,使学生对各类错误、不良信息形成有效的免疫机制。(五)加强与同事之间的沟通协作

高校的青年教师来自不一样的地区与学校,他们的知识储备、思维逻辑各不相同,如果能增加一些沟通和交流,可以相互启发,共同发展。现代社会生活的信息资讯来源多样、学科知识日益丰富,教师的人际关系在高校的各类关系里也是越来越重要的。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只有同事间配合协作,才有利于形成教育合力,从而完成教育培养学生的职责目标;在学术研究活动中,团队协作可以集思广益,充分发挥各位教师的特长,对某一学术领域的深入研究更容易收获突破性的研究成果,进而可以在某一学科领域发挥优势;高校的社会服务职能的有效实现,除了要与政府、企业之间搭建合作平台、确立良好的合作关系,还需要来自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教师的协作配合来实现充分合作,这样才可能收获经济与社会双发展的双丰收。所以,高校青年教师,要适当改变超强调自我的意识,慎独自省、明确职责,自觉积极主动与同事间互相信赖、互相依存的人际关系,自觉确立工作需要的相互配合的协作意识,从而逐步提高教学、科研水平。

参考文献:

1.高连歌.高校师德建设的内涵和策略分析[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VOL.23 NO1,2007,1.2.韦玉轩.论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的师德建设[J].学术论坛,2006(10). 3.葛晨光.新形势下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02).

2.高校青年教师师德现状 篇二

师德, 通常是指教师的职业道德, 即从事教育工作应遵循的行为规范。然而, 师德应具有更丰富的内涵, [1,2]青年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 通过师德规范的不断内化、师德情感的不断强化, 并在师德实践过程中不断磨练师德意志, 才能达到师德认识的升华。一般来说, 青年教师师德认识与实践具有时代性, 也有迷惘, 必须要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 逐步深化。

青年教师与中老年教师相比, 总体来说, 由于他们学历层次高, 知识视野广, 思维敏捷, 思想活跃, 他们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环境中成长起来, 他们的道德认识代表着积极向上、勇于竞争的道德进步。还由于他们广泛接受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自由思想的熏陶, 他们的道德认识具有平等和民主的时代性。

市场经济的开放性与竞争性, 给青年教师提供了脱颖而出、施展才华的环境, 使一批青年人成为教学科研骨干, 并将自己的教学、科研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 做出更大的成绩。市场经济的价值规律和效率意识使青年教师的职业道德认识进一步丰富和深化, 他们以等价交换的概念与“效率就是生命”的意识指导自己的行为, 在教学科研工作中积极进取、努力开拓。

青年教师以他们平等民主和勇于竞争的具有时代性的道德认识, 在人才培养的职业道德实践过程中发挥着积极作用, 并由于他们与青年学生年龄相仿, 易于沟通, 在教书育人过程中, 更易于实践师生平等的时代性的师德意识, 在与青年学生经常性的接触与交流过程中, 对青年学生的道德形成也产生更深刻的影响。

按照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认识运动的实践性、反复性和无限性, 决定了青年教师的职业道德认识还不完全、不深刻。这主要是由于他们的职业生涯不长。

高校师德具有超常性, 超越一般职业道德。[1]社会对高校师德要求的行为期望也远超过其他任何职业。然而, 由于教师职业客观上规范性程度较低, [3]构成教师职业资格的知识结构的规定的抽象性、教师在因材施教的过程中表现出的个体性特征以及教育作为一种科学和艺术的个性创造性活动, 使得对于高校教师角色很难有一个共同认可的具体标准, 因此, 任何具有专业知识的人均可在一夜之间变成高校教师。即使有岗前培训必须合格的规定, 但这种培训往往是得过且过的, 产生的效果也是微乎其微的。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更重要的飞跃。由于青年教师的职业生涯较短, 青年教师大多对教育过程中的人格示范作用缺乏深刻而自觉的体识。教师不是以劳动工具去作用于劳动对象, 而主要是以自己的思想、学识和言行, 以自身道德的、人格的、形象的力量影响着受教育者。青年教师在由学生向大学教师的角色转变过程中, 对教育与人文精神的理解还缺乏哲学修养, [4]在职业道德认识不太清晰的状态下, 自觉不自觉地开始了教育实践和师德实践。青年教师的职业道德认识更正确、更完全、更深化, 必须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反复过程。

市场经济的发展, 无疑促进了民主和竞争的道德进步, 对师德, 尤其对青年教师的师德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然而, 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也同时存在。对市场经济竞争性和价值规律的误解, 导致社会道德认识方面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和金钱至上思想的滋生, 以至于腐败分子层出不穷, 这种现象和这种思想必然对高校的青年教师产生影响。而且, 由于他们过多地受到民主和竞争的思潮所熏陶, 而缺少系统的和潜心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学习, 使青年教师的道德认识感到迷惘:思考着等价交换与敬业奉献, 对职业道德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表示怀疑;思考着效益至上与兢兢业业, 对精心施教、因材施教、教书育人的师德之主体缺乏耐心;思考着个人奋斗与集体主义, 对为人师表的师德之光彩还难有深入的认识和自觉地实践;思考着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 对政治坚定、思想进步的师德之根本有可能彷徨, 甚至有个别人盲目羡慕西方, 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不做深入理解。

青年教师师德认识的迷惘, 有一定的普遍性。面对现实, 青年教师的经济收入低, 而又面临着住房等高消费以及学历、职称的挑战, 青年教师所承受的压力与中老年教师相比, 是巨大的, 难于在个人奋斗、自我成才方面与强烈的事业心、关爱学生、因材施教方面很好地找到结合点, 因而在师德实践中, 有些教师表现出忙于学位与论文, 而无意精心施教;忙于科研与创收, 而无心钻研教书育人等一些问题。此外, 学校的管理制度和方式也会对师德产生负面影响。[5]

二青年教师的师德建设

加强高校师德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高校的师德建设不仅是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 也是高校德育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关键, 同时高校的师德建设还将通过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的过程, 有力地推动全社会道德文明的建设。在全社会倡导加强道德文明建设的今天, 加强高校的师德建设更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高校青年教师的师德建设不仅是高校师德建设的重要方面, 而且应该是一个主要方面。这不仅是由于青年教师的比例较大, 而且是由于青年教师职业道德认识的特殊性决定的。青年教师职业道德认识的时代性是积极的, 但仍然需要注意引导与发扬, 青年教师道德认识的“初级性”与迷惘更需要在师德建设中加以提高和深化, 为培养一代优秀教师奠定坚实的基础。青年教师的年龄特点也决定了加强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重要性, 由于年轻, 他们是教师队伍的希望。由于年轻, 他们思想活跃, 可塑性强。由于年轻, 他们对青年学生的影响更大。

对于高校来说, 当然不可能专谈青年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 中老年教师的师德建设也有其特殊的重要意义。我们强调青年教师的师德建设的重要性, 就是要在加强师德建设的过程中, 有意识地根据青年教师的特点, 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措施, 尽快提高青年教师的师德水平;在讨论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工作中, 不要只顾学历学位的提高, 不要忘记其师德建设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方面。

青年教师的师德建设, 应该从青年教师的师德认识的特点出发。首先, 必须进一步重视教师的岗前培训和“岗中培训”。岗前培训中, “师德修养”应作为主要课程。所谓“岗中培训”是面向已取得教师资格的教师, 岗中培训将面对一批青年教师, 必须高度重视。第二, 应发挥中老年教师的传帮带作用, 发挥教研室和课题组等组织在青年教师培养中的积极功能, 把师德建设与青年教师的导师制结合起来。第三, 鼓励教师开展高教研究, 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和教学研究, 甚至可以规定晋升讲师不必有专业论文, 而必须有教育研究方面的论文。第四, 将青年教师的师德建设与教师党建工作结合, 引导青年教师以振兴中华为己任。第五, 师德建设应该与关心青年教师的生活和进步结合起来, 使他们感受到组织的关怀, 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事业中。青年教师在生活上、经济上面临巨大压力, 应该关心他们的生活, 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青年教师业务上积极进取, 应该努力给他们创造工作条件, 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培训、进修和深造的机会。此外, 关于师德建设的许多重要的共性问题, 如师德考评与制度建设, 学校的道德环境与用人机制等, 都应该从青年教师职业认知的实际出发, 针对其职业意向的多元性和职业发展目标的构建, 寻找契机。[6]

三青年教师的师德修养

我们讨论师德建设, 往往过多地讨论外部作用, 浓厚的外部氛围、科学的制度环境和有效的工作方法无疑能够促进师德建设。然而, 师德水平的提高, 必须靠教师自己将师德规范内化为自己的道德认识, 靠自身的修养来实现。对于青年教师来说加强师德修养尤为重要。加强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最终目的就是促进他们自觉地加强道德修养, 自觉地践行职业道德规范。我们讨论师德建设, 不仅要从社会本位的角度重视其社会意义, 而且更要以人为本, 从教师的发展需要出发, 这对青年教师的师德建设尤为重要。

促进青年教师加强师德修养, 不仅要关心他们的生活与进步, 而且要高起点地引导他们追求高层次需要。诚然, 在“劳动成为人的第一需要”这一美好愿望实现之前, 劳动只能是人们的一种谋生手段, 合理索取应是市场经济制度伦理的题中之义。然而, 仅以物质利益作为许诺的管理只会形成庸俗的人格[7], 物欲的无限性与物质财富的有限性致使物质利益绝对的管理除形成计较利益关系的人格外, 绝无人生智慧的境界。因此, 引导他们在教育教学实践中, 全面地理解和提高师德认识, 自觉提高师德修养, 是高起点进行师德建设的途径。教师的劳动, 并不完全是燃烧自己, 照亮他人, 也有桃李满天下和园丁收获硕果的成就感。教师的劳动比一般劳动更具有挑战性, 教书育人具有特殊的复杂性和创造性, 这种劳动能有力地促进个人自身的完善和发展, 更具有自我实现的价值。教师这一特殊群体的自身素质好、社会使命感强, 是师德管理价值目标高追求的内在基础。

师德修养成为自觉行动, 是高校青年教师自我成材的必由之路。高校青年教师师德修养的过程, 既是自我发展的过程, 也是教育的实践过程, 更是艰苦的人生实践过程。

师德修养的过程, 必须不断提高道德认识。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自觉地认识世界、体悟人生, 追求真善美及其高尚的价值观念, 增强道德意识。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 不断体悟爱岗敬业的真谛, 不断实现“教书育人”的升华, 不断呈现“为人师表”的光辉和雨露。

师德修养的过程, 必须陶冶师德情感。师德情感的核心, 是“爱”, 对祖国对学生的爱;是“使命感”, 肩负起人才培养的历史使命;是“忠诚”, 忠诚教育事业。师德的最高境界是把对祖国的爱化为责任感和使命感, 化为对学生的爱, 化为教书育人的职业精神。

师德修养的过程, 必须锻炼道德意志, 勇于面对社会不良风气的冲击, 抵制错误思潮的侵蚀, 以良好的师德风范让学生找到“怎样做人”“如何做事”的正确答案。

师德修养的过程, 必须不断增强道德信念, 为人师表, 去追求和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 用自己的行动为“教师”这一崇高而神圣的称号赢得全社会的赞誉。

参考文献

[1]赵连山.正确理解当代师德[J].中国高教研究, 2000 (3) :65.

[2]胡全仑.高等学校师德与师德考评体系的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3 (5) :14.

[3]徐旭初.略论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J].杭州电子工业学院学报, 2001 (5) :24.

[4]孟建伟.教育与人文精神[J].教育研究, 2008 (9) :17.

[5]葛晨光.新形势下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9 (2) :88.

[6]李方裕.职业认知视角下的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 2009 (21) :32.

3.高校青年教师师德现状 篇三

摘要:五常——“仁、义、礼、智、信”是儒家核心思想之一,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的伦理道德范畴,贯穿于整个师德体系建设中。高校青年教师的师德师风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和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在社会转型新时期和高校教育改革中,高校青年教师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师德失范。通过汲取和内化儒家“五常”的核心要求和伦理道德范畴,创建具有跨时代的高校特色又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师德内化体系。

关键词:高校青年教师;儒家“五常”;师德建设;内化在儒家思想史上,孟子把“仁、义、礼、智”列为四德,董仲舒将其扩展延伸为“仁、义、礼、智、信”,后称“五常”。这“五常”是儒家核心思想之一,贯穿于中华伦理的发展中,高度概括了中华传统道德的核心价值和基本精神。师德是教师在长期的教育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的总和。中国重师德,树师风,自古以来,“尊严而惮”、“以身作则”、“耆艾而信”、“知微而论”,强调的是师德。高校教师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的重任,是先进文化的倡导者和传播者,高校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领路人。作为高校建设和发展主力军的青年教师,其师德、文化和素养关系着教书育人的效果,关系着高等教育社会功能的发挥。“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原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先生所讲的“大师”是学问道德的楷模。然而,在社会转型新时期和高校教育改革中,高校教师队伍的中坚力量——高校青年教师的职业信念、道德理想和价值取向趋于多元化,传统的师德观念正遭遇前所未有的质疑和冲击,师德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缺失,严重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教师的形象。而高校青年教师的思想状况、道德品质、专业素质和价值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和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因此,我们要汲取和内化儒家“仁、义、礼、智、信”的中华传统道德的核心要求和基本精神,赋予师德新内涵和新要求,将外在规范内化为高校青年教师的道德观念与自觉行为,最终达到“慎独”的最高境界。

一、儒家“五常”的基本内涵

“仁”为“五常”之首,是中华民族最高的道德精神,也涵盖多维度的伦理道德价值,广义的“仁”包括所有的德目,侠义的“仁”主要指人与人之间相亲相爱、互帮互助伦理关系的道德情感。孔子说“仁者,爱人”,爱人是“仁”的基本内涵。“仁”是师德之核心,教师在师德中体现的是对教育事业热爱和以生为本的现代人文精神。

“义”是指公正合宜的行为原则,是各种关系的道德规范。天地生万物而不偏私,爱万物而一视同仁,“义”的精神体现为做人无偏无私、做事正大光明、公平公正。“义”是师德之根本,在师德建设中要求教师敬廉崇洁,对学生一视同仁、平等公正。

“礼”者,天理之节文,人事之仪则。“礼”包含着丰富的内容,“礼敬”、“礼教”、“礼节”、“礼让”都是指人的恭敬之心和辞让之心。作为一种道德规范,“礼”是师德之关键,是教师个人人格魅力的重要因素,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求知的观念态度和做人的综合素质。

“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智者不惑”、“智谋之力”,其基本内涵是智慧、聪明、明辨是非。“智”是师德之灵魂,学高为师、追求智慧、求真务实、崇尚真理、谦虚诚敬,是高校青年教师重要的价值取向。

“信”是立身处世的基本原则,是个体修养、交友、从政的根本道德规范。不仅指人际交往中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又指人格修养中真实好善、博济于民。“信”是师德之基础,是教师的立身处世之本,从业之基。要求教师既要做到取信于学生,又要给予学生信任。

二、高校青年教师师德缺失的表现

当今高校青年教师具有鲜明时代烙印和特点,师德师风主流是积极向上的,普遍学历层次高,思想敏锐,知识视野宽广,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自如,而且能把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教书育人、严谨治学作为执教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追求,全心全意为高等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力量。但是,由于社会的重大变革,急于成才的心理压力,教学科研的工作压力,家庭经济的生活压力和社会不良氛围的精神压力等现实问题接踵而来,对高校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观念、多元价值取向、敬业爱生精神、教书育人意识、严谨治学态度、服务社会意识有着一定的冲击,部分青年教师师德失范,对教师自身道德素养的完善和大学生成才的全面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1.重己轻仁

由于当代青年教师生活阅历简单,生活条件优越, 部分青年教师过分强调个人主观的感受,面对现实问题时,容易出现自傲、自负、自闭、缺乏感恩之心、以自我为中心等心理现状,集体观念不强,缺乏协作意识,同事之间关系疏远,对学生缺乏关爱,与孔子的“仁者爱人”思想相悖。

2.重利轻义

教师职业很微妙,虽然在人生价值的选择中,大部分高校青年教师能协调兼顾好社会利益和个人利益,但在市场经济的今天,受利益驱使和价值观念多元化的冲击,也有部分青年教师过于强调个人切身利益的实现和个人业务的发展而放弃职业道德责任。部分人在高校基础工程建设、学科建设、职务提升、职称评定、教书育人、科研和社会服务等方面重利的诱惑轻“义”的责任,亵渎了教师这一职业的神圣。

3.轻礼少智

“礼”和“智”在儒家思想中占着重要位置。“不知礼,无以立也”,青年教师的礼节、礼敬、礼让,不仅是自身的表现力,也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以自己的品行行为感染和熏陶学生,对学生的处世态度和人生观有直接的影响。另外,教学和科研本是高校青年教师工作兼顾的两个方面,但是一些政策导向使得科研成为“晋升之道”,致使部分教师礼敬礼让素养缺失。除此之外,由于生活压力,部分青年教师注重“第二职业”,关注切身利益,对本职工作缺乏责任感和事业心。

4.诚伪不分

高校教师应具有学术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但一些年轻教师缺乏学术责任,违背学术诚信,剽窃、抄袭、伪造、作假的学术腐败现象时有出现,学术研究趋向功利化,出现了学术失范或学术失真的现象,严重影响良好学风的形成和高校教师的信誉和形象,在学生心目中有负“为人师表”之誉。

三、“五常”促高校青年教师师德的内化

1.以“仁”为核心,敬业爱生

“仁者爱人”的儒家思想是师德修养的灵魂,是对教育事业的一种崇高的专业情感和态度。高校青年教师要把爱教育事业和爱学生兼备于一身,践行教书育人的天职。敬业,就是要求青年教师要热爱教育事业,将教师职业精神内化为道德自觉,爱国家、爱学校、爱岗位,并在追求教育事业成功的道路上实现自我价值。爱生,体现在具体的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的细微之中,以下几点值得弘扬:一是孔子的“有教无类”的博爱,在尊重大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关爱和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以开放的心态面对学生的质疑和意见,与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二是以严求爱,对学生严格要求就是爱学生的体现,也是对高等教育事业高度负责的表现;三是诲人不倦,耐心教导每位学生,以更高的热情和更强的责任心对待教育事业。敬业爱生,青年教师以仁爱的自身素质修养,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使其“亲其师,信其道”。

2.以“义”为原则,廉洁执教

“五常”以“义”为原则。“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表达了教师廉洁从教、安贫乐教的优良师德。师德以“义”为原则,要求身在经济利益浪潮中的高校青年教师清醒地面对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偏低而劳动量和社会要求偏高的现实,充分认识自己职业的社会价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自尊自重、廉洁奉公、光明磊落,有意识淡化“经济人”的角色,增强“知识人”的身份,展现“三尺讲台上学高为师,三尺讲台下身正为范”的崇高形象。青年教师的道德躬行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具有很强的教育渗透力,所体现的价值标准容易成为学生判断道德的模板。

3.以“礼”为规范,为人师表

“人无礼则不立,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对高校青年教师而言,礼是人格魅力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其在学生中道德素质和教养程度的直观表征。礼敬,是对学生人格、尊严、个性充分的尊重和关爱,礼敬是青年教师自身良好职业道德修养的体现;礼节,是教师在教书育人中待人接物、为人处事的方式方法,教师言行举止、仪表仪态都表现出应有的文明礼貌,对学生有较强的感染力;礼仪,“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在正式场合中教师得体合宜的礼仪表现,既转化为青年学生的素质结构,又形成新的时代美德,对发扬并传承礼仪之邦的传统美德有深远的意义。孔子曰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高校青年教师的个人人格,对大学生的成长产生着耳濡目染的积极影响和教育作用。

4.以“智”为范畴,教书育人

“五常”中的“智”赋予学高为师、追求

智慧、明辨是非、谦虚诚敬等丰富的的道德和内涵:学高为师,青年教师全心钻研学问,拓展专业知识的宽度和深度,与时俱进,不断完善知识架构,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素质,成为独立思考、大胆探索、锐意进取的创新者,同时还要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培养科学的精神信念;追求智慧,青年教师在教育过程要不断改善教学方式和思维方法,面对复杂的教育情境和教育关系,创造性地、科学性地有艺术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追求较佳的教育效果;明辨是非,在新媒体时代,面对社会不良信息带来的一系列社会和道德问题,思想走在时代先锋的高校青年教师应明辨是非,坚守原则,自觉抵制腐朽文化侵蚀;谦虚诚敬,谦虚做学问,敬人敬事敬物,有理有节,践行于教书育人、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过程中,对学生的品行进行着潜移默化的引导,并且以谦虚谨慎的作风尊重同事,彼此学习和帮助,促进教师集体的良好发展。

5.以“信”为准则,严谨治学

诚实守信是做人之根本,更是“教书育人”的高校教师从业之准则。一是要求真务实,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忠于真理,探求真知,维护学术尊严和学者声誉;二是要言行如一,高校青年教师将师德理论、原则和规范体现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取信于学生,才能树立教师威信,才能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三是信守承诺,恪尽职守,对学校履行教师职责,恪守学术道德规范,忠于党的高等教育事业。

以儒家“五常”——“仁、义、礼、智、信”为引导的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内化是一种道德修炼,它引导每一位青年教师时时以传统师德的卓越标准来砥砺自我,直至成为一个发自内心的有德之人、有德之师。当今时代背景下,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迫切需要“仁、义、礼、智、信”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的回归,创建具有跨时代的高校特色又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师德内化体系。

(作者单位:嘉应学院)

参考文献:

[1]刘余莉.“仁义礼智信”研究三十年[J].河南社会科学,2010(1):187-190.

[2]王飞平.教师伦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4.高校青年教师师德现状 篇四

龚静

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

新的历史时期,一方面,由于受国际国内大环境、小气候的共同作用和影响,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复杂的形势;另一方面,学校改革的深化和各项事业的不断发展,在教职员工的思想领域引发了一些新的问题和矛盾。研究这些新问题,把握和确定引发这些新问题的重点群体,有利于增强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有利于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高校青年教师的特点

高校青年教师不同于一般的社会青年,他们学历层次较高,接受过高等教育,他们中的许多人还具有硕士、博士学位,具有相当渊博的知识,对社会,对青年人,尤其是对大学生,有较大的影响力。高校青年教师由于居于特殊的社会机构,担负着培养大学生这一高素质人才的任务,与一般的社会青年相比,职责更重,任务更艰巨,社会对他们的要求也更高。由于特殊的地位、经历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以及知识结构、自身职业的不同,高校青年教师有着自己思想和行为的不同特点

1.1 思想开放

当代高校青年教师知识面广,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扎实,而且广泛涉猎有关的新学科、新技术,思维敏捷,绝大部分人具有学士学位,有些还具有硕士、博士学位;从事的教学科研常常跨学科、跨领域;对学术观点或现实问题能很快作出反应和判断。绝大多数高校青年教师求知欲强,勤于思索,思想开放,具有开拓精神[1]。大多数高校青年教师善于学习、善于独立思维,不盲从名人,不迷信权威,不人云亦云,喜欢与人争论,敢于并善于提出自己的见解。

1.2 自我意识强

高校青年教师自我意识强烈。以自我为中心,开拓自我,展示自我,实现自我价值,常常成为他们中大部分人的主导思想和行为。但高校青年教师也和当代青年人一样,考虑和解决问题,想自己的多,想别人的少;想个人的多,想集体的少。面对利益,想自己如何实现的多,想别人如何实现的少;想集体如何满足自己要求的多。想自己如何满足集体要求的少。面对挫折,认为社会或集体存在问题的多,认为自己存在问题的少 一句话,大多数青年教师的思想和行为总是围绕着“我”字,以自我为中心。

1.3 忧国忧民

青年教师大都求学、成长于我国改革开放时期,亲身经历了改革开放前后历史条件、价值观念的变化,从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中深刻体会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祖国的繁荣富强。因此,青年教师政治热情普遍较高,关心政治,关心时事,具有忧国忧民意识。他们以社会、民族、国家大事的参与者的姿态活跃在高校校园中,积极为学校和国家的发展建言献策。

1.4 奋发进取

高校青年教师作为高级知识分子,作为青年中优秀的部分,大多数都有着远大的理想,总想成就一番事业,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一些青年教师努力跟踪、掌握学科发展的前沿,常常成为各学科的学术骨干和带头人;许多青年教师都积极主动地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发奋努力,抢占知识制高点,成为高校教学和科研的骨干,为高等教育事业做出了贡献。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和发展,社会经济、文化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个人利益得到充分的肯定,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及思想道德观念也受到了极大的冲击。然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下,身处其中的高校青年教师的思想也有了一些变化,出现了许多新问题。

2.1 物质利益至上,理想信念淡薄

有一些青年教师关心自身价值实现,关心个人业务发展情况较多,政治热情不高,理想信念动摇,对党的认识较模糊。许多青年教师虽然学习了一些马克思主义理论,但真正学懂弄通马克思主义的人却不多,对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并没有真正掌握。对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往往感到困惑和茫然,不知所措,没有思想上的准备;看到现实与在校所学理论不尽符合时,有的人就对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萌生疑问。对社会主义道路,对邓小平理论产生怀疑,出现信仰上的困惑。

2.2 敬业思想衰退,利益意识浓厚

一些青年教师的价值主体由社会本位转向个人本位,价值取向转向世俗功利,奉献敬业思想衰退,在付出与索取、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中陷入误区。一些青年教师片面追求个人利益,见利则做,不利不做。有的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讲实惠,要讲物质利益,因此放弃长期开展的理论研究,转而花大力气和时间去搞见效快、能体现经济效益的技术和产品;有的仅仅把教学科研作为一种职业,一种谋生的手段,无心提高学术水平,无力更新教学内容。

2.3 职业道德淡薄,外表形象欠佳

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在和学生的接触过程中,会自觉不自觉地把自己的思想、观点、信念、品格、作风等传给学生。有的青年教师上课迟到或提早下课;有的青年教师没有深入钻研教材和资料,上课时文不对题,前言不搭后语;有的青年教师授课无教案,备课不认真。甚至不备课,上课就像踩着香蕉皮——讲到哪算到哪,下课铃声一响,就“潇洒走人”了;有的青年教师上课时无精打采,衣冠不整;个别青年教师受不正之风的影响,对学生成绩不能严格把关,甚至故意刁难学生,向学生索要财物等等。

2.4 职业满意度低,集体观念较差

教师职业收入稳定、工作时间自由度大、假期时间长以及发展空间宽广,使一些青年大学生最终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但由于理想与现实存在差距,也有不少青年教师不太满意教师这一职业 有的青年教师不能正确处理个人和集体、社会的关系.认为人都是自私的,凡事只考虑自己,一切从个人利益出发。个别的甚至为了个人利益不惜牺牲和损害他人和集体的利益;有的人依靠学校的财力考上硕士、博士研究生。一旦学位到手,寻觅到更理想的单位,往往是“黄鹤一去不复返”;有的人凭借高校教师时间支配自由度较大的有利条件,搞很多的社会兼职,精力分散,影响教学质量。对策研究

邓小平同志早就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是教师。历史事实表明,青年教师是高等院校中一支生力军,不仅在数量上占有很大优势,同时在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这支队伍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关系到学校的教育质量,关系到跨世纪人才的培养,关系到学校未来的生存与发展。根据青年教师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我们应有的放矢地做好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

3.1 领导重视,建立长效工作机制

一是要建立健全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机制,成立相关组织,定期开展活动。学校和院系之间要互相协作,党政工团齐抓共管,互相配合,形成合力;二是要建立适合本校特点的思想政治工作制度,建立责任制和必要的奖惩制度,形成制度保障,使工作有的放矢;三是要学校上下共同努力为青年教师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特别要加强校园人文

环境和生活环境的建设,真正做到事业昭人、感情留人。

3.2 关心青年教师工作与生活

把解决青年教师的实际问题与思想问题结合起来,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虚实结合、标本兼顾。目前最需要做的是改善他们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这是青年教师思想不稳定的主要原因,如青年教师结婚购房,孩子入托、上学,赡养老人等都是他们所不能回避的现实问题。他们参加工作时间短,收入低,待遇差,这些都是他们的后顾之忧。从最近学校对教师的调查问卷中可以看出,青年教师要求改善工作条件和住房条件呼声较高,所以,加强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能完全停留在理论高度上,要尽力为他们多办实事,努力改善他们的教学科研条件和物质生活待遇,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使青年教师在工作中能安心、专心、热心,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敏才智和工作积极性。

3.3 实施青年教师导师制,加快青年教师的成长

青年教师是学校发展的新生力量,各高校应“以老带新、师徒结对”,充分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使青年教师尽快适应教学环境。老教师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高的政治思想素养,他们对青年教师的健康成长能产生良好的影响和促进作用,在教学方面老教师能时时刻刻影响和带动年轻教师,让年轻教师多听老教师的课,使其取长补短,以充实自己的教学水平。在思想上老教师可对青年教师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进行指导,增强青年教师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3.4 把握青年教师心理场,提高其思想政治素质

(1)掌握思想特点,使青年教师明确目标,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受市场经济和各种文化思想的影响,当代青年思想活跃,价值趋向多元化,传统的灌输式、说教式的思想方法显然已不合时宜。作为当代的思政工作者,必须掌握了解青年人的思想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要摈弃传统方法,采取交流、谈心、征求意见等互动的方法,做到以理服人、以事感人、以情动人,从而让青年教师自觉履行教师职责,重视政治理论学习,真正做到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当好学生健康成才的指导者和领路人。他们在践行着这一价值目标,同时也是他们职业的自信心和荣誉心的呈现。当青年教师能明确自己的目标,就能承担相应的责任、义务和承诺,就具备了回应这一目标的内在心理动力。这一内在动力是青年教师做做自身工作和政治理论学习不可或缺的巨大能量,它保证了青年教师能在工作和政治理论学习中体会意义和乐趣。

(2)因势利导,消除青年教师思想政治负担

学校在青年教师心理场力的构建中不是被动的,学校应主动为青年教师政治理论学习创设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用外在的推力和引力使青年教师政治理论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得以张扬。学校应让青年教师看到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在学校全局性工作巾的地位并给予合理的评价和足够的认同并帮助他们获得这些信息,要创造机会让青年教师感受自已的思想政治素质在学生的成长、成才过程中,对学生的影响是实质性的,减少青年教师忽视政治学习的盲目性,激发青年教师的政治学习兴趣。

(3)积极拓展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激励机制

要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结合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和健全必要的规章制度,充分发挥考核的作用,用一定的标准对青年教师的思想表现、行为活动、能力水平以及工作业绩等进行检查、衡量和审核,给予正确的评价,奖勤罚懒,奖优罚劣[3]。要坚持以人为本,制定有利于青年教师成长的倾斜政策,激励青年教师热爱教育事业,认真做好本职工作。要加强在政治素质好的青年教师中培养业务骨干、在业务素质高的青年教师中培养政治骨干的工作,把政治上的培养和业务上的提高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党政干部选拔、专业骨干教师培养以及出国进修、专业技术职务评聘、评优评奖等工作中,要旗帜鲜明地坚持正确的政策导向,提出并落实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工作能力两个方面的要求。结论

作为培养高校人才和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高校青年教师是青年中的佼佼者,是青年中最优秀的部分,是青年中的精英,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将影响着同时代的青年人,将影响着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他们承担着繁重的教学、科研任务。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直接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和学生培养的质量,关系着高校和祖国的未来。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谁拥有一支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热爱教育事业的优秀的青年教师队伍,谁就会在未来的舞台上掌握创造一流教育事业的主动权。

对青年教师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保证青年教师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对高校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首先,青年教师大多数刚刚离开学生时代的生活,与大学生年龄相仿,在思想政治观点上有许多相似之处,感情上也有许多相通之处,因而,他们的一举一动对大学生更具有示范性、说服力和感染力。其次,青年教师与大学生接触较多,对他们的学习、生活、思想比较了解,容易把握他们的思想动态与脉络。这为向大学生施以正面的积极的影响,激发其思想政治上的进步提供了独特的条件。因此,搞好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是改进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措施之一。

参考文献:

[1] 叶志雄.试析当代中国高校青年教师的若干思想问题[J].福州大学学报,2005,(2)

[2]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5.青年教师师德演讲爱 篇五

如果老师把教书当乐趣,学生也会理所当然的把读书当儿戏、当有趣。如果老师把学生当赚钱的工具、如果老师把学生视为不见,那要学生如何相信老师,要我们怎么尊敬老师?

一个把学生当朋友、当宝贝的老师,一个把教书当游戏、把学生当玩伴的老师,他受我们尊敬、被我们喜欢。我们在他的呵护中成长、茁壮……

老师,你曾说过你要看着我们成长茁壮,你要看着我们考上初中、高中、大学,你要祝福我们、引导我们、陪伴我们,我们也一直深信着老师您的话。

我一直很相信您说的话,我相信您会陪着我们成长,陪着我们茁壮,您让我开始对自然产生一点兴趣,让我开始不那么排斥老师,记得在您要去开刀的前几天,你哭着说你很高兴认识我们。

几天后,你走了、离开我们,您说过您会想我们、您会记得我们、您会回来,您答应过的,您说过您一定会回来。过了好久,我们对您的思念没有淡忘,难不成您以为时间久了,我们就会忘了?忘了过去的一点一滴,忘了过去的美好回忆?

6.论青年教师师德修养论文 篇六

一、古代教育家对“师德”的开示

我国古代先贤圣人、大教育家孔子在《论语》中提出:“有教无类”、“一视同仁”和“诲人不倦”的教育思想,并强调“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而不行”。[1]教育家孟子在《离娄上》篇提出“教者必以正”。[2]《礼记大学》篇也讲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学记》篇则认为“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荀子在《修身》中说:“礼,所以正身也;师,所以正礼也,无礼何以正身?无师吾安知礼之为是也?”从先秦教育思想家对于“师”的定义,我们不难看出,有“德”为师,师要“正身”、“长善”、“知礼”,这构成了我国传统文化最早关于“师德”内容的雏形。唐代韩愈在《师说》中提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他提出为师的标准是“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只有具备了“道”才能成为“师”。他不仅提出了师德的核心是有“道”,而且给予了师德的功能定义,即“传道授业解惑”。而笔者认为韩愈《师说》的这个“道”特指儒家的“道”,是指整个宇宙存在的“过程、本源、规律、法则”,谁了解了宇宙存在的“道”谁就有了“德”,谁就能为“师”。因此,相比现阶段人们对师德的理解,古人对师德的定义相对简单且较空洞。

二、现阶段师德有了具体内涵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教育部在《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规定,教师必须“热爱祖国,献身教育;遵循规律,教书育人;勤奋学习,又红又专;热爱学生,诲人不倦;关心集体,团结协作;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教育部、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制定印发了《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从“爱国守法、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严谨治学、服务社会、为人师表”六个方面引导广大教师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加强自身修养。至此,笔者认为在新时期下,青年教师师德有了具体而充实的内涵。

1.师德体现青年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

(1)爱党爱国是青年教师基本的思想道德要求。“爱党、爱国”是每一个公民应具备的思想素质,是每一个国人应具备的思想情怀。高校教师肩负着教育和培养下一代知识青年的重要责任与历史使命,因此必须要求教师自身具有过硬的政治素质和明辨是非的思想觉悟。而对于高校青年教师来说,人生事业刚刚起步,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是将来在工作上抵御风险和坎坷的无尚“法宝”,是一切阻碍个人事业发展之“邪知邪见”的“照妖镜”,有了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明辨是非的能力就能确保个人思想言行与党的基本路线保持一致,并且在党的教育事业上不会走偏方向。

(2)青年教师要具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高校教师自身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至关重要。高校教师对自我的人生定位和价值取向直接决定了其对教育事业的热爱程度和对贯彻执行国家意志的彻底程度。教师个人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仅影响了周围工作同事的人生观,同时也影响了受教育群体——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青年教师而言,在形成其自身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过程中可能由于受到社会其他思潮的影响而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而从事教育事业以后也还存在一个再教育和再提高的过程。因此,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每一个从事高校教育事业的青年教师必须具备的师德修养素质。

(3)青年教师要具有为了教育事业而奋斗终身的理想。我国的教育工作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其伟大成果不仅体现在当代,同时对后代有着深远影响。因此,教师必须具备为了党的教育事业奋斗终身的决心。高校青年教师要时刻谨记党的教诲立志献身国家教育事业,将教育事业定位为终身奋斗的目标是使其具备教育者人格魅力的必要前提,是保障教育者始终不移地坚持正确教育方向、坚持正确教育理念的动力源泉。为此,倡导青年教师将教师事业摆在第一位既是教师师德修养的体现也是教育工作的切实需要。

(4)青年教师要具有高尚的人格魅力。教师的人格是教师高尚姿态的体现和教师灵魂的发散,教师总是通过个人人格魅力来向外辐射“正能量”以感染人和引导人。因此,教师高尚的人格才是其行使“师道”的必备要件。教师的人格如同战场上的帅旗,具有无比强大的号召力和集结力。那么何谓高尚?笔者认为,高尚的人格可以是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怀,可以是教学过程中一丝不苟的责任心,可以是爱岗敬业的崇高精神,可以是热情洋溢的教课情绪,也可以是清新幽默的话语。总之,教师的人格不再是一个具体的范畴,它是一个综合了职业道德要求和自身思想品德的“聚合体”,它能最大限度的影响周围的人和事,它是教师职业生涯中最闪亮、最至善至美的东西。

2.师德强调青年教师应具有的职业行为规范

(1)青年教师要尊重学生人格,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育以人为本,教育活动是人与人之间、施教者与受教者之间展开的一项社会活动。充分尊重学生人格、热爱每一个受教育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核心内容。在此前提下,才能建立科学、平等、明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和学生才能真正体会到教学活动中那种“施”与“受”、“教”与“学”的快乐。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总有学生对于教师的施教过程“逆来顺受”或“坚决反抗”,使得师生双方变成了一种对立矛盾。因此,教师只有做到以人为本、互相尊重、积极沟通、相互交流,将学生的人格塑造放在首位,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才是维持正常教学活动和取得良好教学成果的关键环节。

(2)青年教师要针对学生特点因材施教,做到有教无类。传统的教育模式由于教学器材的缺乏和教学手段的限制,一般只能采用照本宣科和“机械填鸭式”教育,但这种教育方式收效甚微。新型的教育应该充分考虑到受教育者的知识背景和基础素质的参差不齐的现状,对受教育者进行因材施教,做到有教无类。这既体现了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心和敬业精神,也是教育工作者师德修养的一种体现。众所周知,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每一个受教育者能够在教学活动中受益,使受教育者在获得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学习基本操作能力。而对于不同的学生来说,一套教材或一种教育方法显然不能满足每个学生的`需要。在此情形下,就要求教师针对每个学生不同的特点和接受能力,或者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接受方式,在详细了解情况的前提下为不同类群学生“量身定做”不同的教学方法,在不拘泥于具体教学模式的情况下达到使每个学生最大幅度提高的教学目的。

(3)青年教师要积极抵制社会不良风气,引导学生正确思考。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受到了诸多西方不良风气的浸染。譬如对歌星、影星的“偶像崇拜主义”,经济搞活后对金钱疯狂追求的“拜金主义”,只考虑自己不顾及别人自私自利的“个人主义”,不劳而获的个人“享乐主义”,甚至现阶段出现的对社会不良现象盲目愤慨的“仇富、仇官主义”。种种的不良现象的出现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从雏形到成熟、从模糊到清晰的过程中所难以避免的一些负面现象。这些现象的出现无法避免,但对这些现象的分析和认识是非常必要的。作为青年教师,对于不良风气首先要摆明个人立场并且旗帜鲜明地予以抵制。同时,应思考如何正确引导学生认识和分析这些社会不良现象、如何引导学生正确思考不良事件本身、如何揭示不良风气和不良事件背后的深层问题。青年教师在与不良风气做斗争的过程中,既升华了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也检验了自身的行为准则,同时也为身边同事和学生做了楷模,具有一举多得的效应。

(4)青年教师要主动拓宽知识结构,做到与时俱进。知识水平和知识结构是衡量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尺度。在教育活动中教师是知识的给予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方,教师的水平高低直接决定了学生的受益程度。知识作为一种物质来说,没有一成不变的知识。因此,鉴于知识具有相对的可变性,教师不但要有宽基础、广口径的知识源,还要能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与时俱进、自我更新。对于高校青年教师来说,自身是否有能力去甄别、合理取舍知识也体现了青年教师的自我修养问题。因此,当代社会已对高校青年教师的知识水平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不断拓宽自身知识结构并切实做到与时俱进才能不误人子弟,不辜负社会、家长和学校对教师的期望。

(5)青年教师要重视言传身教,努力做到为人师表。俗话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可见“师”之作用身教重于言传。“师”之典范、“师”之表率皆体现在一个“范”字上。对于受教育的学生而言,会非常自然地把教师的行为看做教师真实思想的外在表达,会以教师在课堂内外表现的行为作为评价一个教师道德水准的标准。如果教师在课堂上说得天花乱坠而课后又是另外一番景象的话,教师在学生中的形象会一落千丈,其为人师表的作用也会荡然无存。因此,教师必须“先正己,再正旁人”,“先善己,方善人”。对于青年教师而言,做到“身心合一”才能够真正实现“言传身教”和“为人师表”。因此,青年教师只有具备了优秀人格、了解了言传身教的重要性,并且努力做到为人师表,才是具备了师德修养,才能培养优秀的学生。

三、结束语

7.高校青年教师师德现状 篇七

一师德的内涵

从一般意义上来看, 师德是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活动中, 履行教书育人职责时必须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应当具备的道德品质, 其核心内容是爱岗敬业, 教书育人, 为人师表。从更深层次意义上来看, 随着社会分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 作为知识分子的教师, 最重要、最根本的特征应是社会责任感、使命感、担当精神, 由此而产生的批判精神、创新精神, 驱动着自己在专业领域奋斗不息, 以图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有所贡献, 即我们所说的“人文精神”。主要包含社会关怀、未来理想、改革意识、敏锐力、分析力、创造力、独立精神、批判精神、坚忍精神等。这也是新世纪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的高校教师的特殊性, 即他所面对的教育对象所需要的职业修养、知识结构和知识背景的建构, 都是价值关怀、精神信仰, 这成为其中不可缺失的而且还应占据中心地位的因素。由此, 人文精神是新时期高校教师师德的中心内涵。对于这方面的问题, 台湾著名学者余英时和著名心理学家杨国枢曾撰文作过详尽的论述。

二当前高校青年教师师德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当前高校青年教师师德现状, 主流是好的, 绝大部分教师把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和追求, 体现了良好的师德风范, 为高等教育事业做出了可喜可敬的贡献。当然, 也必须看到存在的问题, 这些问题虽然只存在于少数人身上, 但其危害性极大, 会腐蚀教师群体道德, 主要表现在:

1敬业精神缺乏, 职业认同感不足

自古以来, “传道、授业、解惑”一直是教师的基本职责, 而有些青年教师把自己从事的工作仅仅看成是一种谋生的手段, 而没有把教育工作看作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正是如此, 有的青年教师不思进取, 无意于对教育、教学的探索与研究, 墨守成规, 满足现状;有些青年教师精力专于课外家教, 疏于本职教学科研;有些青年教师缺乏学术道德, 出现抄袭剽窃, 弄虚作假, 权学交易等非正常现象, 玷污了高校良好的学术风气。

2育人意识淡薄, 师表作用缺失

高校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 还是思想的引导者和道德的示范者。有些青年教师对教书和育人的关系缺乏正确的认识, 只注重传授专业知识, 不主动关心学生的成长, 对学生态度冷漠;有些青年教师师表意识淡漠, 不注意自己言行, 上课接手机、发短信、讲笑话, 自由散漫, 迟到早退;有些青年教师甚至发表一些不负责任的言论, 还将错误的拜金主义、利己主义思想传输给学生, 误导学生的思想和人生方向, 严重损害了高校教师的群体形象。

3功利倾向凸显, 精神追求缺乏

受市场经济的影响, 高校部分青年教师不能妥善处理“义”“利”的关系, 重利轻义, 私欲膨胀, 导致行为上的失范;有的青年教师争名夺利, 想方设法利用学生资源来捞取利益;部分教师只注重追求眼前的物质利益, 缺乏个人信仰和人生价值的追求, 更谈不上社会关怀、社会敏感、创造、合作等精神和品格的提高。致使对个人之外的集体活动和改革发展不闻不问, 对自身的成长与发展也漠不关心, 职称上不去、学历不提高、科研没成果。

造成以上种种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1教师自身因素对青年教师师德的影响

从客观上讲, 当前的青年教师没有经历过艰苦岁月的磨砺, 优越的成长环境使相当一部分青年教师缺少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精神, 意志薄弱, 精神追求缺失。青年教师繁重的教学任务、学历学位的提高、职称职务的晋升及各种生活的压力也不可避免地影响了他们对自身精神价值完善的关注。主观上, 部分青年教师对加强自身师德修养的自觉性不足, 因此, 不能自觉追求师德修养的提高, 以致行为失范。另外, 社会地位和物质待遇的强烈反差造成部分教师心理的失衡, 相对来说, 高校教师的经济收入和待遇仍然和其他行业甚至是中小学校存在较大的差距, 导致了一些青年教师心理的不平衡。

2社会环境对青年教师师德的影响

一是长期以来, 由于我们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在物质文明快速发展的同时, 忽略了精神文明建设, 使之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处于“软”的地位。二是改革开放给人们带来新事物的同时, 西方的一些消极思想和腐朽观念也随之而来, 部分青年教师不可避免地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 产生拜金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想, 导致其师德观念的淡化。青年教师作为社会的成员, 必然受客观社会大环境变化的影响, 出现师德的滑坡。

3学校管理对青年教师师德的影响

学校对教师师德的形成和发展是最直接的。主要影响有:一是学校对教师师德建设的重视不够, 工作十分薄弱。事实上, 党组织对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思想教育在削弱, 缺乏行之有效的引导方法和途径;二是学校的政策导向不力, 工作机制不完善, 教师培训中, 重业务素质和学历层次的提高, 而忽视师德素质的培训, 师德考核中缺乏量化指标, 在职称评聘、评优、岗贴、选派出国等方面大多以科研成果、课时数、技术职务等作为条件, 而对师德状况评价则采取模糊处理的方式, 没有建立起严格的、行之有效的评价、考核、激励机制。

因此, 学校在师德建设问题上的观念、制度、机制、政策导向等因素均直接影响了青年教师师德的建设。

三当前在高校加强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路径

笔者认为, 从师德的内涵来看, 师德建设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因素, 一是内在因素, 即自我建设因素;二是外在因素, 即管理与环境因素。两者统一起来才能更好地促进师德建设。

1内在因素 (自我建设因素)

以心理学所揭示的规律, 人的行为受动机支配, 而动机又由于某种需要而引起。由此给我们的启示是, 只要当教师的道德需要与道德目标结合在一起, 就会产生强大的道德动机, 推动教师去实现崇高的道德目标。那么如何使道德需要转化为道德动机, 实现对师德内涵和要求的认同, 并自觉地将内涵和要求转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追求?笔者认为关键是靠教师的自我反省、自我修养、自我教育, 即师德内化的过程。这里可包括三个层面:首先是“知”, 一方面要自觉地学习马列主义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等重要思想, 学习教师职业道德, 学习《教师法》等相应法律法规, 从而将这些理论逐步内化, 形成道德内求力, 树立道德理想即“我要成为什么样的老师”。另一方面青年教师要了解自我, 主动进行理性的反思, 做到“内省”, 主动地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其次是“行”, 在“知”的基础上, 道德内求力会外化出来表现为一定的事业心和上进心, 这种事业心和上进心引导青年教师在实践中要具备“怎样的师德”, 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认识, 锻炼自己的意志力、品格和精神。再次是“慎独”, 它是师德修养的一种较高的境界。也就是说在不断的知行合一的基础上, 人们能始终如一, 在独处或无人监督的时候, 依然坚守自己的道德信念, 做个高尚的人, 纯粹的人。[1]

通过以上这三个道德层面的自我修养与教育, 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内因的作用, 在不断的实践中自我修炼、自我调控, 使自己师德日臻完善。由此, 从这个角度来讲, 加强青年教师师德建设也就是要加强青年教师的自我建设。

2外在因素 (管理和环境因素)

从师德的内在因素来看, 师德是一种具有高度的自觉性、自尊性、自立性的东西, 这一特点决定了我们的“建设”不能是机械地、强硬地“安排布置”或“强加”, 而应“培养”、“激励”, 促其道德需要向道德动机的转化, 使教师把师德的一般要求和人文精神作为所追求的目标, 因此, 管理因素的管理者和外在环境应在建设上采取积极的方式、有效的路径。

(1) 建立健全科学的领导机制

加强师德建设, 基础在教师, 关键在领导。科学有效的领导体制和机制是师德建设的基础条件。高等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特别是高校领导在思想上应高度重视师德建设, 充分认识青年教师师德建设对于加快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意义, 进一步增强师德建设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把青年教师师德建设作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核心工程来抓, 主要负责人要亲手抓。对青年教师师德建设要有计划、有人员、有目标, 经常调查分析青年教师师德状况, 研究并制定相应的措施和对策。各级领导干部更要带头示范, 以身作则, 成为青年教师学习的道德楷模。[2]

(2) 完善制度环境

目前, 高校内部管理的不力和滞后客观上阻碍了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进展。因此, 高校必须以深化教育制度改革和强化内部管理作为加强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切入点, 建立健全符合实际, 既有利于调动广大青年教师积极性, 又有利于青年教师整体师德水平提高的各类制度和机制, 充分发挥其规范和约束作用。

第一, 切实深化人事制度改革。高校现有的人事制度很大程度上束缚了青年教师的发展和创新, 急需进一步深化改革, 以完善教师管理体制, 最大限度开发青年教师人才资源。一方面, 应废除教师职业终身制, 真正实行全员聘任。目前, 高校的聘任制流于形式, 没有实现真正的全员聘任及相应的合同管理制度。科学的教师聘任制度, 需要对教师的岗位职责、聘期待遇、聘任期限等进行科学的约定, 从客观上对教师进行积极引导、激励、约束。具体做法是:可根据学科特点, 科学合理设置岗位;建立对青年教师全面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 坚持定性与定量、重点与全面、年终与聘期考核相结合的原则;加强青年教师准入制, 从源头上筛选真正优秀的人才, 保证人才后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1|02 77备;逐步完善青年教师的人事代理制度, 实现教师任用管理方式的社会化等, 通过这些途径, 真正实行全员聘任。另一方面, 改革分配制度, 真正实行按劳分配。当前, 高校收入以及福利待遇, 大都以职称为核心, 这个分配体系的特点就是“官大于学”和“论资排辈”。而青年教师工作时间短, 职称低, 课时也相对少, 相对而言在现行分配体系中收入偏低。因此, 目前正在全国各高校范围内开展的工资改革正是要改革现行的分配体系, 建立岗位绩效工资, 实行工资分类管理, 即以岗位职责大小、工作能力高低和工作业绩大小作为绩效分配的基础, [3]这充分考虑了青年教师的切身利益, 坚持了按劳分配的原则。

第二, 完善师德考评制度。目前高校对青年教师师德缺乏比较科学、行之有效的考核评价制度, 这与道德本身的特点有关。因此要根据青年教师的特点、道德规律、教育教学规律来制定相应的考评制度。考评要求定量与定性相结合, 平时与定期相结合, 通过问卷、访谈、测评等形式, 做到科学性、可操作性、全面性的统一, 并逐步加强师德考评的规范化、制度化和程序化建设。

第三, 健全师德奖惩和激励制度。在完善对青年教师师德考评制度基础上, 将考评结果作为年度考核、职务聘任、培训进修、评优评奖的重要依据, 对师德优良的教师要给予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奖励, 对师德较差的青年教师要严格惩罚, 可在评优、晋级、培训等方面采取师德一票否决制, 对品行不良, 道德败坏, 社会影响恶劣的要取消其教师资格, 清理出教师队伍。目前, 高校对师德失范的处罚力度还不够, 措施还不力, 对师德表现好的激励力度也还不够。奖惩和激励制度的欠缺不可避免地助长了不正之风的蔓延。

(3) 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在高校师德建设中, 以人为本应理解为以教师发展为根本, 鼓励教师以自主发展为目标, 以爱为核心, 在理解人、尊重人、信任人的基础上, 让人们认识新时期教育的本质和职业特征, 折射出新时期的人文精神。这就要坚持实施人本管理, 形成“领导心中有教师, 教师心中有学生”的良性互动关系。

第一, 精神上要关心青年教师的身心健康。教师这一特殊职业决定了他们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和身体压力, 学校要重视教师的业余生活和身体健康保健, 定期安排院系领导和有人格魅力的老教师找青年教师谈心, 了解他们的思想, 排除思想上的烦恼和障碍, 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处理好工作、生活、学习的关系, 使他们拥有健康的身心和良好的精神状态, 更专心地投入到工作中。

第二, 切实解决青年教师的实际困难。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还要把师德建设同解决青年教师实际困难结合起来, 青年教师比起老教师来在工作、生活、学习上存在许多实际的困难, 经济、住房、子女上学等, 常常使他们感到无所适从, 学校应关心他们个人的生活, 积极帮助他们解决遇到的实际困难, 千方百计为教师办实事、办好事, 尊重教师的情感利益需求, 重视教师个人价值的实现。

第三, 关注青年教师个人发展的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要将青年教师师德建设和青年教师成才结合起来, 和青年教师的待遇、职称、培训、进修等相联系起来, 争取和创造条件促进成才。具体地讲, 给青年教师安排以优秀教师为核心的“导师”, 实行“导师制”, 从思想品德到专业业务进行全方位的“传、帮、带”培养工作;积极创造条件, 切实支持青年教师的培养和进修, 给他们广阔的业务发展机会;工作上要给他们压担子, 压任务, 为其提供一个施展才华的空间等。这样才能把师德建设落实到关注青年教师成才的过程中。

(4) 优化内外环境

一是我们在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同时, 更应注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两手都要硬。国家应大力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 肯定高校青年教师的劳动和作用, 进一步确立高等教育在社会各行业中的地位, 这样才会激发教师敬业、乐业和改革创新精神, 以社会的标准认同自己的职业角色, 认同和遵守教师的职业道德。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要调动科学和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 光空讲不行, 还要给他们创造条件, 切切实实给他们解决一些具体问题”。[4]

二是学校应积极创造一个有利于培养青年教师的良好的环境和氛围。以稳定、开放、求实、发展、和谐为特征, 具有严谨、求实、敬业、创业的校风, 形成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校园氛围。对此, 高校要充分利用各种宣传阵地和手段, 创新活动载体, 树立师德标兵、师德先进个人, 培养“重先进、学先进、赶先进”的浓厚气氛, 以校园文化体现师德。另外, 倡导党员和学术骨干及老教师的带头作用, 不断追求更高层次的目标, 以党风促校风, 以党性铸师魂, 使青年教师认识到德为首、品为先。

四结语

总之, 青年教师师德建设是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 但是又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地解决, 必将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作。因此, 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必须充分认识到加强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担负起自己的职责, 从内在和外在两方面切实加强师德建设, 树立社会公认的良好形象, 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刘瑞平.高校师德建设存在的问题、成因及对策[J].思想政治研究, 2004 (12) :24-27.

[2]教育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 (教师[2005]1号) [R].2005-01-13.

[3]林碧凤.高校师德建设的理论与实践[J].发展研究, 2006 (2) :70-71.

8.高校青年教师师德现状 篇八

[关键词]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思考

一、师德师风的内涵

师德师风即教师的职业道德与行业风范,指的是教师在教学管理过程中所形成的较为稳定的道德观念与行为规范,是到的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包括了教师的文化素质、道德意识、道德素质以及道德活动等内容。师德师风不仅是教师所应遵循的教学行为准则,更是社会对教师的基本要求。中国有着数千年的文化底蕴,其中尊师重教、弘扬师德的优秀文化一直保持至今,虽然不同时代的师德内容各不相同,但尊师重教、弘扬师德一直处于我国教育文化与理论中的核心地位。其中,师德的本质内容与核心内容是师爱,这也是新时期下教师应具备的核心内容--师爱。具体表现为热爱学生、理解与尊重学生、乐于奉献、有着强烈的责任感等。

二、加强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首先,在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要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再者,在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技术创新人才,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师德和业务水平。”因此,加强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是贯彻国家重要文件精神的需要。其次,教师是素质教育的主力军,是贯彻国家以德治国方略的实施者,是精神文明的建设者与传播者,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者,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加强教师师德师风的建设是推进素质教育工作、落实以德治国方略的需要。

三、加强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策略

1.加强青年教师师德师风的教育

师德师风是教师思想认识的直接体现,因此加强教师师德师风的教育,提高其思想认识,有助于青年教师师德师风的建设。首先,青年教师应加强对《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教育法》以及《教师法》等思想道德理论的学习。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积极提升自己的师德素养与水平。其次,加强青年教师职业道德与职业理想的教育,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奋斗目标与工作目标。在新时期下,青年教师应将科学的人才观、教育观以及发展观渗透到自身的日常教学工作当中,以切实履行教师育人的职责,为学校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再者,青年教师应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素养,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以提升自身的教学质量。

2.完善教师师德师风长效机制

加强青年教师师德师风的建设,不仅要提高青年教师的思想认识,还应监理完善的考核、监督、激励与评价机制,以确保师德师风朝着科学、正确的方向发展。首先,建立科学的监督机制,以增强教师行为规范与道德规范的自觉性。学校应形成校党委统一领导、各单位各部门齐抓共管、教师与学生共同监督的有效工作格局,具体可从下两方面着手:①设置教师师德监督与反馈的意见箱,让人人都能参与到教师师德师风的监督工作当中,对出现违背师德师风的行为应进行检举或投诉,让学校领导对有违师德师风的教师进行教育与整改,及时转变教师的不良行为,提升其思想觉悟。②设置教师师德师风监督岗位,由学校团委组织或者学生会等组织对有违规违纪行为的教师进行检举与揭发,以避免不良风气的蔓延。其次,建立完善的考核、激励以及评价制度。将《教师法》、《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以及学校相关规章制度作为依据,建立一种完善的、公平公正的考核与评价机制,重点对教师的教学成果、职业道德情况以及教学态度进行考核,并将其与教师的工资薪金、绩效奖金、福利津贴以及聘用、晋职等实际利益相挂钩,以全面调动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主观能动性。

3.提高青年教师的自我修养

师德是教师的核心素质,青年教师只有深刻理解师德的内涵,提高自我的修养,才能有效将“他律”转变为“自律”。首先,青年教师应树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價值观,并将其融入到日常的教学工作当中,以潜移默化的感染学生。其次,青年教师还应注意自己的穿着打扮与言行举止,真正做到为人师表、言传身教。通过青年教师日常的言行举止来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并发挥良好榜样的作用。再者,青年教师应增加自身专业知识的储备,做教学过程中切实的帮学生解决学习上的问题,真正做到有问必答。青年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我的修养,才能做到以德服人,从而让学生真正的心理认可、尊重教师,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4.注重校园文化的建设

良好的校园文化对高校青年师德师风的建设有着积极地作用。首先,学校可在图书室、教学楼、办公楼、展览窗、会议厅等地方挂设含有师德师风内容的横幅与标语,以营造良好的师德师风氛围,时刻提醒教师树立规范的职业道德、提升自身的师德修养;其次,学校还可以利用校园网络平台、校园广播、视频影像、校园报刊等渠道来大力宣传优秀的教师典范以及先进的教师事迹,以榜样的李阳来促进学校教师师德师风的建设。再者,学校应倡导“传、帮、带”的活动,通过资质较长,具有教学典范的教师来影响与感化青年教师,让青年教师能更好的学习到优秀的教学技能以及优良的师德风范。最后,学校可开展“三育人”、“师德标兵”、“优秀教师”等评选活动,并在全校范围内进行表彰与宣传,以促进学校教师师德师风的建设。

5.拓宽青年教师的知识视野

现阶段,我国大多数青年教师教学经验稍显不足,缺乏足够的文化沉淀,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这些青年教师的思想不成熟,无法以最好的状态投入到教学与科研工作当中。因此,有必要拓宽青年教师的知识视野,成熟其思想意识。第一,对于刚入校的青年教师,可让其学习一门或一门以上的与其本专业无关的科目,并做好详细的课堂笔记以及评价报告,以达到充实其思想,拓宽其知识视野的目的。与此同时,还应让青年教师讲自身专业与教学内容重合结合,多下基层锻炼,以提高其教学的实效性。除此之外,学校专业评审团应对青年教师申请的课题报告进行反复研究、探讨与修改,让青年教师更深入的理解自己本专业的知识内容。第二,高校还应加强青年教师的教学培训工作,让青年教师全面了解上课的方法技巧以及注意事项,正确处理师生间的管理。第三,高校还可以不定期的组织青年教师去观摩优秀讲师授课的过程,也组织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听青年教师的授课,增进新老教师间的沟通与交流,以助于青年教师快速的进入教学状态。只有不断提高青年教师的专业水平,拓宽其教学视野,提高其综合素质,青年教师的师风师德才会得到进步一完善。

6.合理提升青年教师的薪酬待遇

公平、科学、合理的薪酬待遇,可以有效激励青年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促使其不断进取,为学校多做贡献。因此,高校在增强学校实力,加快学校发展的同时,也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建立科学、完善的教师薪酬体系,制定公平的职工工资增长机制与分配机制,切实的改善教师的物质待遇与经济地位,以充分调动青年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积极性。此外,高校还应重点关注青年教师的薪酬现状,力求在学历、教龄、职称、薪酬等方面寻求平衡点,让青年教师能全身心的投入到教学、管理与科研工作当中。

四、结语

总而言之,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的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工程。在高校教师的群体中,不同教育背景、不同领域以及不同专业决定了高校青年教师在教学思想上的差异。因此,加强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的建设离不开高校各个部门、全体师生的共同配合、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 傅之平,吴明永. 新时期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机制探析[J].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9(01).

[2] 陈强.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教育[J].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05).

[3] 刘琴. 新时期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问题的探析[J]. 职业技术. 2009(10) .

[4] 周静,乔开文. 高校青年教师科研现状分析及应对措施研究[J]. 研究与发展管理. 2008(05).

[5] 支戈壁. 新时期加强高校教师师德建设途径略探[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上半月). 2008(01) .

上一篇:保险起源与历史下一篇:服装设计与制造专业大学生个人简历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