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中常见的问题及解决策略的研究》实施方案

2024-08-19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中常见的问题及解决策略的研究》实施方案(精选14篇)

1.《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中常见的问题及解决策略的研究》实施方案 篇一

浅谈小学语文小组合作学习中常见问题与策略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小组合作学习习近平几年在我国班级教学中已经成为重要的教学组织形式之一。与传统教学组织形式相比,小组合作学习有很多优越性,目前小组合作学习已被老师普遍的接纳,并且有意识地运用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去,使课堂教学的气氛得到了活跃,也切实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真正学到了东西,但是我在平时的教学及听课中发现,目前的小组学习或多或少地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就这些常见问题和问题消除的策略作了初步的探究。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

问题

解决策略

一、小组合作学习中出现的常见问题

1、各抒己见,各走各路

许多学生认为做好自己份内的事就是合作,只顾做好自己的事,而不懂合作,各做各的,各说各的。往往是教师一宣布小组合作交流,前排学生唰地回头,满教室都是嗡嗡的声音,每个人都在张嘴,谁也听不清谁在说什么,有的甚至在谈论题外话。几分钟后,教师一喊“停”,学生立即安静下来。站起来发言的学生一张口就是:我怎么怎么样。小组成员间缺乏必要的人际交流和小组合作技能,不具备合作的心向和倾向性,学生不知道怎样与他人进行有效的互动。学生之间不能做到相互了解对方,信任对方,并进行清晰正确的交流;当产生不同意见时,不能建设性地解决矛盾冲突。

2、不能人人参与

小组合作学习确实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但是一个学习小组内的成员的素质是不一样的,必然会有好中差之分。对于同一个问题,好的学生会主动思考,发表自己看法,而差一点的学生则不会思考,或懒于思考,没有自己的观点,只能跟着别人走,别人说什么他就说什么;或者是做在旁边听别人说、看别人做,不主动参与,好像整个课堂跟他没有什么关系,自己是个名符其实的旁观者。这样导致好学生参与的机会更多,往往扮演了一种帮助的角色,困难学生成了听众,往往得不到独立思考的机会而直接从好学生中获得信息,致使困难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获益比在班级教学中的获益还少,同时也使小组合作学习失去了原有的意义。

3、教师缺乏指导

小组合作学习前,教师缺少必要的讲述和指导。由于在课堂中,一有问题马上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或任务布置过于简单,学生没有明确合作学习的目的,有的问题本身也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不理解将学习什么,怎样学习;同样由于缺少必要的讲述,无法帮助学生迅速、准确地把未知信息与已有的认知经验联系起来,选择最佳的学习起点,尽快地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问题一出现,教师不引导学生认真读书,深入思考就组织小组讨论。学生没有经过深思熟虑,匆忙展开讨论,结果要么坐享其成,要么人云亦云,盲目随从,对小组内的不同见解根本无法提出真正意义上的赞同或反对,也无法做到吸取有效的成分修正自己的观点。这样的合作学习不但解决不了疑难,反而在无形中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机会,有悖于合作学习之真谛。

4、片面追求合作形式

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被老师们广泛采用。那种人人参与、组组互助、竞争合作、时有思维碰撞火花闪现的课堂确实能给人以享受与启迪。有的教师为了让学生能广泛地参与,一有问题,不管合适与否,难易如何,都要学生合作讨论,似乎只有让学生合作讨论,才能解决问题,造成:一是由于不能根据不同类型的教学目标而采用合适的学习方式,学习效果达不到预期目标。由于单一方式方法的刺激,学生逐渐感到厌倦。二是一些没有思维容量,甚至是一些根本就不值得讨论的问题充斥其中,使学生没有参与讨论的兴趣,教学时间大量浪费,教学效率事倍功半。三是既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还浪费学生的时间。

二、小组合作学习常见问题消除策略

一、明确目的

合作学习是指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经历亲手实践、自主探究交流的过程,是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全球化将成为21世纪重要特征,人与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以及人与自然之间互相依存的程度越来越高。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共处)成了一个重要的教育命题。与此一致,新课程也体现了诸如国家意识、民族精神、社会责任感、团队精神、民主与法制、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等新的培养目标,同时在课程实施改革中提出培养“交流与合作能力”。这些正是合作学习的实质所在。因此,倡导合作学习并不是简单地延续从前我们进行过的小组学习(这种小组学习往往是为了完成老师的教学任务服务的),而要把团队精神、合作意识的培养作为重要的目标和内容。合作学习的目的还在于使每一个学生尽可能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要关注有效学习,让每一个学生都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进行有效的思考,解决具体问题,实现有效的发展。

二、小组合作

1、组建小组。我们现行学校课堂中往往座位的编排是按照学生的高矮次序、男女生搭配而成的,显然这种让前后桌4人为一组,展开讨论的合作学习形式是不适合的。那么应该如何恰当地构建合作小组呢?实践中,我在编排座位时就作了充分考虑,合作小组的成员在教室里的座位应当集中,不要分散,那么,在编排座位时我就充分优先考虑学习小组的组建,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个性特征、智力状况、学习成绩等方面;小组人数一般是3~4人,组建原则是做到组间同质,组内异质,做到每组的优等生,中等生,学困生的比例相当,这样就可以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如以4人小组为例,组内有1名优等生,2名中等生,1名学困生。组间同质有利于班级小组间公平竞争,组内异质有利于组内学生相互合作。平时教学中我经常根据学生的综合表现随时进行座位编排(人员调整),以保证小组间学生的竞争活力,增强小组内学生合作的凝聚力,争取学生共同进步。

2、重视小组长。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交流能力,我建议学生每组选出小组长、记录员、中心发言人、汇报员。小组长必须具备多方面的素质,学习要优秀,责任心要强,并能管住自己,而且乐于助人,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有一定的组织能力。组长负责小组的合作交流组织、检查监督、表扬批评等,让学生管理学生,权力下放,有助于学生间的交流,有助于小组合作的顺利进行。记录员负责记录本组学生发言的要点,中心发言人负责提出讨论的问题,汇报员负责将小组讨论结果汇报,这样每个成员都有事可做,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还经常对小组成员进行角色互换,让他们有机会尝试不同的角色,全面锻炼每一个小组成员的能力。

3、分工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更应是小组讨论式学习的主人。但如何使人人都成为小组学习的主人,这就需要教师对小组成员进行明确的分工,让每一个学生在小组学习中都有事可做。分角色朗读、课本剧、总结、汇报等等都由不同的学生来承担,使人人在小组学习中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在合作学习中,要让每个学生完成一项任务,促进每个成员都参与到小组活动中来。“允许”每个学生都承担责任,能增加低能力学生的参与,降低高能力学生的统治。教师可以帮助小组将总任务分成几个子任务,让每个学生轮流完成一项子任务。为了使学习小组更有效地开展活动,教师需从小组中选一个学生当组织者,用来收集小组的观察资料和参考资料等。例如,学完了古诗《暮江吟》,要求以小组为单位,共同作二幅画,画哪些景物,着什么样的色彩,均由小组成员根据自己对诗句的理解而定。又如学习完一些情节性的故事,像《会摇尾巴的狼》、《西门豹》等,可以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改编课文内容,自导自演课本剧,进行表演,角色分配由学生自己定,但要求每人都要参与。这使每个小组成员都意识到自己是小组中不可或缺的一份子,自己的行为会影响整组的学习结果,从而产生努力完成学习任务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4、评价评比。德国教育家斯多惠说过:“教育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与鼓舞。”在教学中教师应坚持使评价贯穿于整个合作学习活动中,使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以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为主要目的。通过多种鼓励性的评价来保护学生的自尊心、积极性。如一个小组在展示自已的学习结果,其他小组通过讨论进行初步评价,然后老师参与再进行点评,与学生一起分析其优点和不足之处。被点评的小组记录员要做好情况记录工作。每周、每月评选周冠军、月冠军,加以奖励、引导。在期末的时候,根据各组记录情况,教师参与小组互评的结果评出:最佳默契组、最具潜力组、最佳创意组等奖顶。尽量做到各组都有奖,保持小组的积极性,使他们看到自己的优势和今后努力的方向。

三、精选内容

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进行小组讨论合作学习也是很重要的,教师应吃透课程标准的精神,在新理念的指导下,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师应挖掘教材中的因素,就学生特别感兴趣,乐于探讨的问题设计和安排合作学习,不能泛泛进行。在教学新知时,对于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学生学习的疑点,可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方式共同解决突破,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内容有探究价值。有一定探究价值的内容应该是有一定难度、答案多样、学生感兴趣、爱参与的内容。如在教学《敦煌莫高窟》时,一名学生初读课文后提出:“为什么说敦煌莫高窟是世界闻名的艺术宝库?”教师及时调整预设的教案,把该问题作为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先让每位学生自由读课文,独立思考,在此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在组内发表自己的看法,倾听别人的想法。由于是学生关心的问题,他们有兴趣参与讨论,每位学生都能谈出一两点,效果显著。

四、给足时间

教学中存在着这样的问题:由于时间限制,没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就要求学生讨论;有时合作未能深入,教师已要求各组派代表汇报,草草收场,大部分学生没有机会发言,从而丧失讨论的积极性。

我认为,教师提出讨论的问题后,不能立即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要给学生独立思考、充分准备的空间,等学生有了自己的想法后再参与讨论,这样,既养成了学生独立思考的好习惯,又能保证学生在讨论时有话可说。小组讨论前,学生要先进行独立学习,自学质疑,搜集信息……但每个学生的起点和条件是不一样的。如个人知识的储备量,能力的强弱,藏书量的多少,获取信息的途径……在各方面都拥有优势的学生毕竟不多,这样学生参与合作学习时,有部分同学就会因种种因素而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要给每个学生预留一定的独立思考的时间,让学生准备发言内容,必要时要求学生按讨论题目写出发言提纲,这样在小组讨论时,他们就会有话可说了。试想,学生没有独立思考的时间,怎么能在小组讨论中提出自己的见解呢?

在讨论和回报成果时,我采用多种方式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发言机会,确保尽可能的让大多数学生参与讨论,让每一个小组都能将本组讨论的成果向全班同学展示。只要给学生充足的独立思考和参与讨论的时间,自然就能讨论出深度,讨论出成果,讨论出积极性。

五、教师指导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会发现这种现象,当学生在参与小组合作学习时,很多教师仍然在讲台上等待或者做自己的事,或在教室里走一圈就回到讲台上等待学生讨论结束,教师不介入合作学习的进程,或者只需看一看学生活动情况,不参与其中讨论,出现这样现象,问题在于教师对自己在合作学习中应该起什么作用还不很清楚。在合作学习中,教师的作用是:

1、帮助学生确立学习目标;

2、创设有利于学生积极思考的空间,形成积极的学习气氛;

3、引导学生学会自己提出问题、帮助学生筛选问题,或由老师提出问题,围绕重点思考讨论真实的问题;

4、参与学习对话,与学生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5、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和有效评价。可见,在合作学习中,教师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合作学习的成功与否,同教师的适时指导与参与分不开的,在开展合作学习的过程中,随时都会有意外的问题发生,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往往会阻碍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所以在很多情况下,教师必须对各小组的合作学习进行现场的观察和介入,为他们提供及时的有效指导,比如:小组活动开展得非常顺利时,教师应该给予及时的表扬;对小组的任务出现问题时,教师应及时进行干预和指导;对小组的任务还不清楚时,教师可以给予小范围重申;小组提前完成任务时,教师应检验他们是否正确完成了任务,如果是正确完成了任务,可帮助其他组完成;小组讨论偏离主题或讨论受阻时,教师应及时发现,及时制止,为小组讨论提供及时点拨,使小组讨论顺利开展。

总之,合作学习是在新课理念下学习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有效的合作学习能够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小组合作学习有效的实施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达到的,只要我们在新的课程环境下,积极营造适合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环境,选择适合的学习内容,适时把握合作的时机,教师们积极参与学生的合作学习,真抓实干,课改定能走向成功的。

2.《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中常见的问题及解决策略的研究》实施方案 篇二

在课程改革的推动下, 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方式及合作精神等积极因素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适当激发各种有利的情感因素, 如自尊、对学习的共鸣度、学习动机等, 能极大地促进语言学习的过程。从实用的角度看, 合作学习使学生合作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成为一种必然趋势;从竞争的角度看, 小组合作学习能极大限度地创设一种有利的竞争氛围。这些因素, 都有利于学生合作能力、交际能力的培养。

对于语言习得本身而言, “在语言教学领域当中, 人们一直在试图寻找一种在任何环境下, 对任何人都适用的教学方法, 但是, 最近人们才意识到, 或许没有哪一种方法是适合每一个人的”。即便如此, 当“合作学习”这种全新概念出现在教育研究领域当中时, 大多数人仍然认为, “合作学习”是当前最为科学、有效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的研究及其应用于20世纪70年代始于美国, 这种学习模式被引入中国已有很多年。但是, 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 如国内教育环境、师资队伍素质等, 目前国内所实施并推广的小组合作学习, 包括笔者自己的英语课堂上, 都还存在很多突出的问题。要使小组合作学习更加科学化、系统化, 就必须深入分析问题, 并商讨相应的解决策略。

二、当前小学英语课堂上小组合作学习普遍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通过大量的理论分析及课堂实践证明, 小组合作学习完全符合现代教与学方式的基本特征和要求。但是在实践的过程中, 笔者也发现, 众多的问题也日益凸显, 这些问题严重影响到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益发挥。通过课堂实践经验的总结, 笔者认为, 当前小学英语课堂的小组合作学习中还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 小组学习流于形式, 缺乏实质性的深入探讨。

很多一线教师都有这样一个误区, 即认为小组合作学习就是简单地把学生分为一个个学习小组。其实不然, 小组学习如果只是停留在热热闹闹讨论的初级层面上, 那就使其效果大打折扣, 也违背了建立小组的初衷。纵观当前小学英语课堂, 不难发现这样一个现象:课堂上学生表面上活动开展得热热闹闹, 但是活动结束后, 小组成员之间并没有得出有实质性的且值得探讨的核心结论。佐藤学曾说:“在合作学习、合作探究的课堂里, 一个人的发现会唤起其他人的发现, 从而产生新发现的连锁效应。”显然, 这样的连锁反应在目前国内的小学英语课堂上还是极难实现的。

2. 学生的参与度不够。

这里所指的度, 一方面是指深度, 另一方面是指广度。围桌而坐的小组形式确实给学生创造了很多共同学习、探究的机会, 而这样的学习方式有利有弊。对于小组内的优生来说, 小组是他们锻炼、发挥自身组织协调能力、领导能力的一个绝佳平台;而中下层生在小组里往往只是配角, 他们只能听从小组长的指挥, 成为受帮助的对象, 相对于优生来说, 他们发言、讨论、表现、展示的机会要少得多, 这就更进一步加大了小组内的“贫富差距”。

3. 合作学习泛滥, 进而导致课堂出现重组体、轻个体的现象。

传统的教学方式主要是点对点、一对一地传授, 其优点在于能最大限度地关注部分学生的想法和个性。而基于小组合作的课堂, 往往容易出现合作学习次数过多、合作学习泛滥的现象, 过多的小组合作充斥了整个课堂。而教师往往关注更多的是以小组为单位的小组体, 组体内的个体经常容易被忽略, 这就导致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空间, 不利于学生独立思维能力的培养。

4. 过多的小组学习致使个别学生养成依赖性和思维惰性。

所谓思维惰性是指因为主观依赖性严重, 或者消极悲观的人生态度等, 从而缺失了积极主动的主观思维能力, 不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在开展小组活动时, 优等生往往掌握了主动权, 面对问题, 他们提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往往可以成为独当一面的“权威策略”, 这时候, 中下层生就失去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 长此以往, 就容易养成“遇到问题找组长”的依赖心理, 依赖性和思维惰性也就随之产生。

以上诸多问题的存在会严重阻碍小组合作学习的继续深入, 那么, 在日常教学实践中, 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笔者认为, 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1.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 设计合理的有深度、有内容、有讨论价值的小组任务。当前的英语课堂上, 很多小组活动都是为了合作而合作, 流于形式的小组学习不仅浪费时间, 还使课堂效率大打折扣。所以, 教师应该认真研读教材, 在设计小组活动时, 要兼顾活动广度和深度、活动的层次性及有效性。开展的活动要具有交际性、探讨性和生成性。此外, 不是所有问题都需要通过小组合作来解决, 所以一节课上, 合作学习的次数不宜过多, 要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和机会, 这就需要优化小组活动。

2.加强常规训练。常规训练包括以下几点: (1) 教会学生通过不同途径和方法查找并搜集资料; (2)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3) 树立学生荣辱与共的集体意识; (4) 分工合作要均衡, 避免“大权独揽”的现象, 要合理分配任务, 让中下层生也有独立思考、发表建议、带头展示的机会, 这样才能避免部分学生产生依赖性和思维惰性; (5) 让学生认识到合作学习的重要性。

3.处理好合作学习与传统教学形式的关系。传统的教学方式有其自身的优点, 如系统的知识讲解更加透彻, 部分学生的个性和想法能得到更多的关注, 课堂的情境性和趣味性更浓厚等。为此, 很多教师都很容易陷入误区, 认为现在所提倡的小组学习跟传统的教学方式是背道而驰的。其实不然, 在开展小组学习时, 传统的东西要借鉴、保留, 而不能摒弃;相反, 为了合作而合作, 过多地开展小组学习, 致使英语课堂丢失了原有的情境性和趣味性, 则是得不偿失的。因此, 教师要不断学习, 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 才能在进行教学设计时, 得心应手地将传统和现代的教学方式相融合, 让合作学习达到更优化的状态。

除上述几点外, 制定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合理定位师生角色, 建立更加科学、完善、均衡、持久的合作组体等方面, 对于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也是至关重要的。要想解决这些问题, 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收到效果的, 最重要的是, 需要教师们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反复尝试、改进, 才能使合作学习达到一个更优化、更高效的状态。

摘要:在小学英语教学实践中, 小组合作学习存在较多的问题, 如:太过于注重活动形式而忽略实质性合作, 学生参与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不够, 滥用小组学习导致部分学生产生依赖性和思维惰性, 一味地开展小组活动而导致英语课堂趣味性和情境性降低等。通过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 提出解决问题的基本对策, 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关键词:英语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方式

参考文献

[1]余文森.有效教学的理论和模式[M].福建教育出版社, 2011.

[2]戴炜栋, 任庆梅.外语教学与教师专业发展: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6.

3.《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中常见的问题及解决策略的研究》实施方案 篇三

合作学习是指把班级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由2~6名学生组成,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组内成员的探究和活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可见与传统的整班授课教学形式相比,教师的权威在淡化,相反学生的主体性却在增强,学生不再是一行行一列列听教师讲授,而是面对面围桌而坐互助互动式的讨论学习。

由于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组织形式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与时俱进,因而备受教师们的重视,特别是在公开课教学及研讨课教学中更是成为执教者的“装潢门面”。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在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精神实质把握不正确,偏离了合作学习的初衷,影响到教学目标的实现,需要我们认真把脉分析,找出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常见问题

1.为了“合作”而合作。 小组合作学习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个人自主学习无法解决的问题,学生个人能自主解决的浅显问题,是不宜“兴师动众”地一味滥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一教师在教《圆环面积》一节时,提到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刚才认识了圆环,那么它的面积该怎样计算呢?”话音刚落,就有几只小手举了起来。可老师偏偏说:“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讨论讨论。”于是,前排的学生翘腿向后转身与后排学生面对面而坐,几十张小嘴便说个没完没了,课堂气氛也显得很活跃。其实认识了圆环后,这个问题只需给学生一两分钟,他们便能独立解决。这种看似活跃的课堂教学实则浪费有限而宝贵的学习时间,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2.学生成“小组”围坐而不“合作”。 合作学习不是简单地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围坐停留在表面形式上,而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还必须要组内学生相互探究和互助活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笔者听过几位教师课上的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基本上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坐在一起学习,许多学生没有真正地讨论和合作。更有甚者,在《统计与可能性》一节课中,有的组在为谁记录谁抛掷六面体而争吵,有的组学生却悄悄地翻到后面的内容看,有的组虽讨论起来了,也总有个别学生频频发言,大部分学生一声不响,成为“多余人”,这种少数人学习,多数人游离于学习过程之外的“小组合作学习”,根本不能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使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另外,有的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没有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和讨论时间,学生还没有进入合作学习的状态,教师就要求结束了。笔者认为导致这些现象的产生主要原因是学生的个人职责不明确,以及老师只片面追求形式。

3.“合作”了而无“技能”。 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我们常发现学生并不知道怎样才能与其他人进行有效的合作。出现这种情况,一是教师没有把小组合作学习作为常态,只是偶尔点缀对付公开课以致“漏洞百出”。教师缺乏指导“小组合作学习”的知识和技能;二是教师对学生的合作过程及结果缺少积极的评价,从而导致他们懒于“合作”,有的教师虽有评价但只是笼统的说某一小组表现不错,至于怎么个不错没说,示范作用没能展开。

二、小组合作学习问题中的解决策略

小组合作学习,强调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意识,通过学生亲身實践体验,重视生生、师生之间的合作交往,促使学生外部活动逐渐内化,从而完成知识的“发现”与“获取”过程。下面主要通过列举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的几个实例,来阐述小组合作学习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主动学习的能力等方面所发挥的作用。

1.创设情境,激发合作的愿望

学生在学习中更习惯于以自我为中心的学习方式,而与人合作的意识相对弱一些。教师可以在学习活动中,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活动情境,激发学生合作的愿望,使学生认识到“我要合作”,从而逐渐萌发和生成合作的习惯。例如,教学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一课,传统的教学一般是教师演示学具,得出V=SH.然后应用公式进行计算。根据“做中学”的指导思想,我在教学此课时,采用小组操作探究,创设情境激发合作的方法。首先让学生操作学具(等底等高和不等底不等高的圆锥圆柱装沙子),写出实验报告单,然后让学生分析报告单,发现规律,得出圆锥体的体积公式V=SH。在应用中出示了一圆锥体沙堆,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去测量,计算出其体积,整个过程都是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主动参与活动的过程。像这样,让学生真正地去想、去看、去做、去说,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认识新知,加深感受,不仅有效地发展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而且极其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合作探索的积极性,体验到获取新知的成就感,增强他们探究知识的能力。体会到了在和谐的合作氛围中进行数学学习的快乐。

2.学会合作交流

在合作学习时,首先应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先独立思考,有了自己的想法后再和同伴探究、交流、解决问题,这样做就避免了只有好学生动口、动手,学困生没有独立思考的机会,而是直接从好学生那获得信息。合作学习要给所有的学生,特别是给学困生提供动脑思考、进步的机会,以使人人教我,我教人人。交流有两种情形,一是小组成员间的交流,一是小组间的交流。前者是小组成员在独立思考获取个人想法后在小组内阐述各自观点,与人倾听,对疑问的地方进行集体研究。后者是小组内没有解决的问题,可以提出来请其它小组帮助解决。在此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合作精神、融洽个体与群体关系的培养。针对小学生自我表现欲强烈、缺乏合作能力的弱点,教师应经常教给训练学生合作交流的方法,使学生学会如何倾听、归纳别人的意见,怎样在别人意见的启发下完善和发展自己的观点,怎样清晰地表达自己的看法,怎样大胆地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鼓励学生争论和辩论。

3.应该以小组集体的学习效果,作为评价的依据

传统的教学评价模式只关注学生个体在整体中的位置,热衷于分数排队。比较强弱胜负,这种竞争性的评价是十分有限的,绝对不利于大多数学生的发展。我在对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评价时,注重把学生个人之间的竞争变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把个人计分改为小组计分,把小组的总体成绩作为评价的依据,形成一种“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的格局,把整个评价的重心由鼓励个人竞争达标转向为大家合作达标。这样会让大多数孩子都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取得不同程度的进步,并由此一步一步迈向成功。

4.《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中常见的问题及解决策略的研究》实施方案 篇四

小组合作学习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以某小学课堂教学为例

作者/吴 璀

摘 要:“自主学习小组合作 当堂训练 即时巩固”的课堂改革模式经过几年的推行,在某小学的中高段课堂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也应清醒地认识到,在实践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以课堂实例为研究角度,从任务设计、时间把握、组内分工和教师指导四个方面概括了小组合作学习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从教师和学生两个维度对原因进行分析。

关键词:小组合作;课堂教学;分析

目前,“自主学习小组合作 当堂训练 即时巩固”的课堂改革模式经过几年的推行,在某小学的中高段课堂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在和教师们的交谈中,几乎所有的教师都认为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因此愿意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合作学习。由此可见,小组合作学习在这所学校的课堂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同时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信,满足了不同水平学生的学习要求,极大地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相比传统的教师集中授课形式,强化了学生对自己学习的责任感和对自己同伴学习进展情况的关心,并能提高学生个人的自信心、人际关系、社交能力、时间控制和组织管理能力等,同时增加了知识的使用机会,能加强沟通,改进师生、生生关系。

一、小组合作学习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在强力推进小组合作学习的进程中,我们的小组合作学习仍存在诸多问题。通过课堂观察、访谈等资料的收集与分析,笔者经过梳理,表述如下:

(一)小组合作学习任务的设计不合理

在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至关重要,它关系到学生能不能正常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设计合理的小组合作学习任务是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只有当学生明白任务是什么时,才能进行有效的小组合作。在访谈中问到在什么情况下考虑使用小组合作学习时,某教师说:“一个问题提出来以后,会有很多种想法时(使用小组合作学习)。如果是很简单的问题,在一起合作是浪费时间,学生不会喜欢的。”一位数学教师说:“有不同思想撞击的情况下,不同思维、不同观察视角下学生得到的信息是不一样的情况下,这就需要交流,这个时候比较适宜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虽然不是很全面,但教师已基本明白在什么情况下适合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教师在课前设计小组合作任务时已经注意到要结合教学目标与学生的实际情况,也不是什么环节都要用小组合作学习,但有些任务的设计还是不利于学生小组开展合作活动。

案例一:北师大版四年级音乐《上行与下行》

这是一节乐理知识课,要求学生结合以前学过的歌曲来判断上行与下行。当学习到上行时,教师要求学生翻开书第12页,请小组内学生自己创编一段上行或下行的乐句,写好之后在小组内唱一唱、拍一拍。

创编开始,很多学生一直盯着书看,只有几个学生明白要怎样做,开始动笔。交流时教师只让一个小组在全班范围内展示,这个小组也是磕磕巴巴,好像不能完全理解题目,教师接着又请一位学生来把创编的要求说一说,这名学生的表现明显好于前一组。

教师宣布让小组开始讨论时,很多学生不能理解这个题目,一直盯着黑板,没有小组讨论的行动,教师也没有发现这个题目对学生来说好像太难了,只是催促说:“快点儿,快点儿,小组讨论一下。”

教师给出的这个学习任务对于学生来说太难,首先,创编的`环节过不了,后面的在小组内“唱一唱、拍一拍”也就无从下手,更谈不上小组展示、师生互评了。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把握不当

从听评课反应的情况来看,教师对小组合作活动时间的把握不当主要有三种情况:

1.学生没有独立思考的时间

大部分教师在宣布小组开始合作学习活动之前,没有给学生留出独立思考的时间,一些反应缓慢的学生还没有想到怎样做,就被反应敏捷的学生“带跑”了,时间一长,可能就会导致这些反应缓慢的学生形成惰性,不积极思考,不积极参与小组活动,没有自信心。

2.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过短

部分教师不能恰当地把握小组合作活动的时间,为了能按进度完成教学任务,当学生还在激烈地讨论、交流时,教师就强制性地结束了小组活动。

3.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过长

部分教师安排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过长,学生交流完毕之后不知如何安排剩余的时间,于是在小组内嬉戏、打闹,做一些与小组活动无关的事情。

(三)组内分工不合理

小组内合理的分工即每个小组成员都有自己负责完成的任务,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完成小组的任务。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并非如此,小组内分工不合理的现象时常发生,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

1.小组内无分工

很多合作小组内没有分工,教师宣布活动开始,组内成员就开始七嘴八舌地讨论,你一言我一句,各说各话,场面十分嘈杂,根本听不清彼此在说什么。主要集中在中段,活动一开始,小组的成员都在发言,毫无秩序,不知道彼此在说什么,没有小组长或秩序维持员来协调大家的发言顺序,而到了活动的后半截,小组成员要不各说各话,要不就是无关行为,小组的合作活动是无效的。由此不禁想到,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使用,小组在发言时应该形成了一定的顺序,每次由谁先发言,接着是谁等等,应该已经形成小组活动的一些规则。

2.小组内分工不全

在有些合作小组中,并非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角色,而是只有少数几个人有角色、有分工,剩余的小组成员则没有相应的分工。

3.小组内有分工无合作

还有的小组内是有分工的,在很多的课堂中,教师把分工的权力交给小组长,组员先说自己想做什么,然后由小组长协调、分配组员的各项任务,这种方式很好,但由于小组长或成绩优秀的学生的霸权,开始合作活动后,情况则不一样了,这些学生一人多职,忙得不可开交,其他组员则身无一职,轻轻松松,无事可做。

(四)教师在小组合作过程中的指导不够

教师在小组合作活动过程中的指导是十分重要的,当小组在活动中遇到困难或问题时需要教师恰当地指导,通过对各小组合作活动的指导,教师也可以了解学生的活动情况及掌握状况如何。但是在有些课堂中,教师对小组合作活动的指导是不够恰当的,还有的教师只注重指导学生学科知识的掌握情况,对合作意识、合作技能等方面基本不予以指导。课堂中,从教师的教学行为中都能反映出来,在小组活动过程中重点指导学科知识的掌握情况,对于合作技能方面只会稍微带过。

案例二: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圆的面积》

作为练习课,教师既能放手让学生练习,又注重在知识形成中的引导,能让学生在联系中概括出求算圆面积的几种情况:利用半径、直径、周长求面积。

其中有一道练习题:估一估半径是1米的圆有多大?大约能站几名同学?半径是10米的圆有多大?大约有几个教室那么大?

教师组织学生思考题目,先是在全班范围内提问单个学生,后来教师可能觉得内容太多。单个学生自己练习太吃力了,因此要求小组一起合作,讨论这道题的难点有哪些。

10秒钟过后,学生说不知道1米的圆究竟有多大。

提出问题之后,教师没有再把问题交给学生,而是直接请了一名学生上讲台,请全班其他学生想象1米有多长。再自己估算。

面对站在讲台上的学生,教师告诉学生他大概有1.5米,但学生是站着的,学生的空间思维想象能力不能将其转化为半径是1米。

如果教师给予小组及时的指导,发现问题之后,指导学生分步骤,先讨论清楚半径是1米的圆自身有多大,一个人站着需要占多大的面积,再用两者相除,进行估算,那么在小组合作中,通过教师的指导,就能给学生搭建起学习的脚手架。

二、小组合作学习实施中存在的问题的原因分析

问题之所以存在必定有其原因,本文重点从教师与学生两方面探讨问题存在的原因。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理论与模式探索不够,培训不足

目前,无论是全体性的通识培训还是每周一次的组内教研,我们都只是泛泛地要求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但对于小组合作的具体理念、模式等培训仍处于初级阶段,很多培训还停留在对课程纲要和课程标准的解读上,因此它很难与实际学科相结合,与具体的课堂教学实例相结合,教师也很难把一些理解转化为实际的东西。因此,对于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就只能是单纯地模仿。

目前,这所小学的教师正在一步一步地探索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施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特别是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时要怎样指导,只能是发现一些存在的不足,然后提出改进措施,逐步积累实践经验,进展缓慢。如果教师真正理解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内涵,那么在课堂实践中就不会那么被动,教师就会知道在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时自己要在哪些方面进行指导、怎样指导才能更有效地促进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

(二)教师还没有真正理解小组合作学习

教师是课程中的关键因素之一,是课程的执行者,教师的每一个举措直接影响着教学活动的开展程度。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接受与否、理解程度等因素是影响小组合作学习实施的首要因素。

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理解得不深刻、不全面,导致在课堂教学中很多小组合作学习存在问题,甚至有些小组活动不是真正的小组合作学习。可见,要想使小组合作学习被教师愉快地接受并在课堂内取得实效,非常关键的一点是让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有一个合理、准确、深刻的认识。对小组合作学习内涵的理解是教师在课堂中应用的前提条件,理解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内涵之后,就能在课堂教学中创造性地应用,而不是生搬硬套,这样才能发挥小组合作学习应有的效果。

(三)现代学生缺乏合作意识

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娇生惯养、我行我素,普遍缺乏合作意识和机会,不愿与人合作,在小学部,学生刚刚接触小组合作,与同伴之间的交流更多的是指责和埋怨,所以在合作学习中很难关注别人的意见,而只是关注自己所要表达的观点,这种缺乏合作意识下的合作,背离了合作学习的本质,使学习小组内缺乏合作的氛围。

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技能等素质是一个从少到多、逐步发展的过程。在低年级,学生刚入学,还沉浸在“小皇帝”“小公主”的角色中,很少有合作的观念,在教师组织的小组合作学习中,以自我为中心,很难与其他组员沟通、倾听他人的观点,又由于低年级学生自制能力不高强特点,与小组合作学习无关的行为时常发生,这都影响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

(四)学生缺乏合作技能,不会合作

在合作学习中,合作的技能和技巧被认为是一个关键的因素。学生的合作技能主要包括表达能力、倾听能力、发现与提出问题的能力、吸收与保留意见的能力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等。有些学生既信任合作学习又愿意合作学习,但并不知道怎样才能与其他人进行有效的合作。如,有的学生讨论分工就花很多时间,自主学习后的讨论,往往你一言我一语,磨磨蹭蹭,慢慢腾腾。当问题出现时,学生之间不能做到相互了解对方,信任对方,并进行清晰正确的交流;当产生不同意见时,不能建设性地解决矛盾冲突。有的小组也有分工,小组长、督察员、发言员等,但他们没有各司其职,工作很混乱,他们没有掌握自身职责的工作技能,不知该干什么。还有的学生因为年龄特点,缺乏自制力,不专心,易受干扰,在小组合作的时候做小动作,讲一些与主题无关的话题,或过于喧闹,影响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

(五)学生存在个体差异

不得不承认,学生存在个体差异,在某小学,绝大多数学生都是农村生源,他们淳朴、能吃苦,同时,也有的学生性格内向,不善于在人前发表意见,习惯于讲座式课堂教学。有的学生由于基础薄弱,想参与活动却又力不从心;有的学生基础较好,但不善于争取机会。因此,在合作学习中,学生可能会选择不主动发言。还有部分学生只顾自己思考,小组成员间缺乏必要的交流,有的甚至不知道怎样与他人进行有效的互动,活动基本上停留在独立学习的层次上,学生自身的这些差异,也给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带来一定的困难,增加了合作学习的复杂性。

参考文献:

[1]叶澜,等。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318-321.

[2]陈向明。教师如何作质的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庞维国。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和策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4]柴志芳。“小组合作学习”的误区及对策[J]。宁夏教育,2003(04)。

5.《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中常见的问题及解决策略的研究》实施方案 篇五

小组合作学习对当今课堂教学改革而言,其意义是很大的。但在教学实际中,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还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存在着以下误区。

㈠重形式。

我平时的教学中,经常组织学生进行一些小组合作学习,本以为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发展学社的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但最后却发现这样做还是存在着许多问题。仔细回顾自己的课堂,也深入课堂听听其他班级的课后才发现:有时学生在小组内朗读时,几个学生围在一起,自己管自己读,小组间的交流很少,基本上停留在独立学习的层次上,没有真正的讨论和合作,没有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其学习结果不能完全代表本小组的水平。究其原因,低年级的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差,还没有形成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教师没有及时提醒和指导每个组的学生进行相互讨论和交流。另外,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可是时间又很少,小组合作学习只是走过场。还有的时候,教师为了体现学生之间的合作,没有留给学生讨论的时间。

㈡欠主动。

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间应形成良好的互助、互动的关系。但在小组活动中经常会出现不友好、不倾听、不分享的现象,这会影响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如在搞同课异构听《坐井观天》的公开课,教师要求学生小组内分角色朗读,但坐在我前面的几个学生到别的学生都已经读好了,还没有完成分工,因为他们几个争着要做文中的小鸟,而井底之蛙这个角色则无人问津。现在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其中一部分学生的性格自私、独立,这是造成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

㈢不均衡。

小组合作学习确实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但是好学生参与的机会更多,他们往往却成了“一言堂”了。困难学生成了听众,往往得不到独立思考的机会而直接从好学生中获得信息,致使困难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获益比在班级教学中的获益还少。凡是听过公开课的教师多少都会有这样的发现:在小组活动中好学生发言的机会多,代表小组汇报的现象多。小组合作学习课上,在小组活动中更容易出现放任自流的现象。在听课和自己的教学实践中,经常会出现这种现象:当一个学生发言时,其他学生并没有认真听,而是一味地举手,有的不住地喊“老师,我、我”,更有甚者用胳膊把课桌碰得咚咚响,或者自己想自己的事,自己干自己的事。

㈣重整体、轻个体。

我们在校本研修的过程中也经常研究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认为小组合作学习以小组团体的成绩作为评价标准,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教师在教学时往往把评价和奖赏过多地放在小组整体上,从而忽略个体的发展。小组合作学习只是一种形式,它是为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服务的,教师要处理好小组合作与个体发展之间的关系。

6.《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中常见的问题及解决策略的研究》实施方案 篇六

四六一小学 赵德庆

小组合作探索学习对当今课堂教学改革而言,其意义是很大的。我通过学习和研究发现,小组合作探索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还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或者说它仍存在一些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改进的问题,有理论层面的,也有实践层面的。如只有形式上的小组活动,没有实质的合作;只听或看一位好学生的操作或发言,没有学生间的互动;学生间不友好、不倾听、不分享等。主要表现在以下一个方面:

(一)小组活动重形式,缺乏实质性合作

合作探索学习不是简单地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不能把小组合作探索学习停留在表面形式上,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还要关注很多深层次的问题。我听过一节“找规律”的小组合作探索学习课,练习时教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做一道开放性的习题:每个小组分发很多张有空白图案的卡片,让学生发挥想象力,涂出有规律的美丽的图案。学生每人涂出一张图案后,小组间的交流很少,基本上停留在自主探索学习的层次上,没有真正的讨论和合作,没有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其学习结果不能完全代表本小组的水平。究其原因,低年级的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差,还没有形成合作探索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教师没有及时提醒和指导每个组的学生进行相互讨论和交流。

(二)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

我通过观察发现,小组合作探索学习确实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但是好学生参与的机会更多、往往扮演了一种帮助的角色,困难学生成了听众,往往得不到独立思考的机会而直接从好学生中获得信息,致使困难学生在小组合作

— 1 — 探索学习中的获益比在班级教学中的获益还少。凡是听过公开课的教师多少都会有这样的发现:在小组活动中好学生发言的机会多,代表小组汇报的现象多。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如教师上公开课压力大,怕影响教学效果或拖延时间,不敢过多地让困难学生发言;教师只重视每个小组的想法而不关心成员个体的学习情况,认为好学生能够代表其小组;教师对小组的指导和监督不够,小组成员间的分工不明确。另外,在我听过的小组合作探索学习课中,大多数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在小组活动中更容易出现放任自流的现象,这种情况比班级授课制更为严重。班级教学中学生都面向讲台,教师很容易发现学生是不是在认真听课;而小组学习中,学生围桌而坐,教师不容易发现学生开小差,这是客观原因。而教师只关注小组的学习结果,不关注学习过程和个人的学习情况,则是形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外,小组长没有管理好小组活动,开小差的学生缺乏集体责任感,也是其原因之一。

(三)学生间的合作不够主动

小组合作探索学习过程这,学生间应形成良好的互助、互动的关系。但在小组活动中经常会出现不友好、不倾听、不分享的现象,这会影响合作探索学习的顺利开展。有一位教师上一节“统计”的小组合作探索学习课,教师把各种颜色的花分给学生,让学生两人一组合作摆出象形统计图,统计每种花的数量;个别学生把卡片全部拿去,不让另外一个同学摆,另外一个同学争辩道:“老师让我们俩一起摆。”然后两个人才一起操作。现在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其中一部分学生的性格自私、独立,这是造成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

(四)没有很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教师对教材重点内容编排意图的理解和设计是影响合作探索学习非常重要的因素。为完成教学目标,教师要认真研究教材,明确教学的重点、难点及要

— 2 — 达到的教学目的,并精心设计教学方法。我听过一节“100以内数的认识”的课,按照教材的编排意图,数100根小棒,要一根一根地数,数出10根捆成一捆,数出10捆;学生在合作过程中应该多交流,说一说10个一是

十、10个十是一百,理解为什么把10根拥成一捆。让学生在合作交流过程中感知100的大小,了解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数100以内的数;体会数数的根据是十进制计数法,知道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但是,教师在教学时,学生6个人一组合作数出100根小棒后,成员间没有什么交流,然后让每个小组的代表汇报自己小组数了多少根小棒,都是怎么数的。学生花了很多时间汇报自己是1根1根地数、2根2根地数、5根5根地数„„然后教师发现时间不够了,就匆忙结束合作探索学习,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实际上这是教师没有完全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和重点,没有很好地设计怎样通过合作探索学习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没有向学生说清楚合作的要求和目的是什么,学生没有体会数数的根据是十进制计数法,即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

三、解决上述问题的策略

对于大部分小学数学教师来说,小组合作探索学习是一个新事物,在小组合作探索学习的教学实践中出现一些问题是正常的,问题的关键是我们要研究怎样通过理论学习和教学研究去解决这些问题,使小组合作探索学习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

《课程标准》提出了一些新的理念,诸如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式;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

— 3 — 者;评价不仅关注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习的过程,帮助学生建立信心;等等。从中可以发现,《课程标准》提倡的是:既要让每个学生获得最基础的数学知识,又要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要改变学生数学学习的方式,由过去以教师讲授为主向以学生自己学习为主;要真正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转变教师的角色;评价的方法、手段及内容也要变化。我最近在新课标教材改革实验区调研中发现,有些教师还没有转变观念,在小组合作探索学习中应该运用新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的地方,还沿用传统的方法和方式进行教学,一堂课下来基本上仍是教师牵着学生走,没有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探究学习和算法多样化等理念,小组合作探索学习只是走过场。数学教育改革是一个整体,教学组织形式是其中的一个部分,广大教师只有认真学习《课程标准》所提出的理念,转变自己的教育理念,才能搞好小组合作探索学习。

(二)处理好自主探索学习与合作探索学习的关系

如前所述,合作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越来越重要;但是合作也只有建立在个人努力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学生的合作与成人的合作有所不同,成人已经完成了上学打基础的任务,他们合作的最主要目的是用已有的知识解决工作中的各种问题,而较少关心每个人发展得怎么样;而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人类已有的知识经验,学生合作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促进每个人的发展,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然后才能谈到合作意识与能力的培养。学生只有具备这样的个性,才能够打下走向社会从事独立工作或与别人合作的基础。这些个性有很多独立的成分,因此,要处理好自主探索学习与合作探索学习的关系。在合作探索学习之前要让学生先独立思考问题,每个学生有了初步想法后再进行探究、交流,共同解决问题;这样做给不爱动脑思考或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提供了进步的机会,— 4 — 对提高这部分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有帮助的。小组合作探索学习与传统的教学形式不是替代的关系,而是互补的关系;广大教师在小组合作探索学习的研究和实验中要有一个科学的态度,不要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从而将传统的教学形式说得一无是处。不讲原则的过多的合作探索学习也可能限制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对学生个人能力的发展也是不利的。

教师既要考查每个小组的成绩,也要关注小组中每个成员的发展,可以用一些不定期的小测验来检查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优点,把每个人的智慧都发挥出来让大家共享所产生的效益远比一个所谓的好学生“一言堂”高得多。组长要负责管理好每个成员,通过合作探索学习使独立、自私的学生表现出合作、互助等积极的性格特征。

(三)处理好形式和目标的关系

单从小组合作探索学习的形式来说,其重要意义前面已有所论述;但是,不能光注重形式,还要处理好形式和目标的关系。任何教学组织形式都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学生的全面发展也要通过多种教学组织形式来实现。教师的一切教学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为了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小组合作探索学习除了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培养合作的意识和能力外,还要培养学生探究的能力、健康的心理、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不能让好学生一个人代替小组汇报交流,或者让组长做小老师,而要培养小组成员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互助的关系,使之对小组的学习任务建立一种责任感,以保证小组合作探索学习不放任自流或流于形式。

(四)教师合作探索学习教学技能的培养

教师除了在理论上对小组合作探索学习有正确的认识外,还要加强对合作探索学习教学技能的培养。教师的合作探索学习教学技能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

— 5 — 面。

1.合作探索学习的分组。教师对全班学生的分组要进行认真的研究设计,最好按照异质分组,就是说每个组中成员的组织能力、学习能力、学习成绩、思维活跃程度、性别等都要均衡。要确定每个成员的分工,可以采取轮换制,如组长、记录员、资料员、报告员等由每个成员轮流做。组长负责组织、管理工作,记录员负责合作过程的记录工作,资料员负责学习资料的收集工作,报告员负责写学习报告,代表小组进行学习成果汇报。

2.合作探索学习的教学设计。教师备课时要深入研究教材,明确所要体现的新理念。合作探索学习的内容要有一定难度,有一定探究和讨论价值,问题要有一定的开放性。要设计好一堂课的每个环节大约用多少时间,什么内容需要合作探索学习,合作探索学习的时间是多少,等等。

3.合作探索学习的课堂实施。对于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小学生而言,他们合作探索学习的知识、能力、意识等都是有限的,开展有成效的合作探索学习有一定难度,但并不能因此而放弃小组合作探索学习在低年级教学中的运用,这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逐步培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整节课完全运用合作探索学习的情况比较少,大部分教学要把班级授课制和小组合作探索学习结合起来,灵活运用。这需要根据课前的教学设计展开教学,在需要合作时才进行小组合作探索学习。在小组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对每个小组的监督和指导,尤其关注困难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让他们多一些发言的机会。

4. 合作探索学习的课后总结。教师对小组合作探索学习进行课后跟踪调查、收集反馈信息、反思成果与不足、对学习进行全面的评价是十分必要的,这样做有利于改进教学。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观察、作业批改、找学生谈话等方式收集信息,反思取得成功的经验和不足之处的教训,进而针对每个小组的表

— 6 — 现再做具体的指导,促使每个小组都进行反思,这样慢慢会形成小组合作探索学习的良性循环。

(五)对学生合作探索学习能力的培养

小组合作探索学习中出现的有些问题是学生不善于合作,不知道怎样合作造成的,尤其是低年级小学生,更缺乏从事合作探索学习所必需的有效技能,因此,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逐渐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索学习能力。总体而言,主要应培养学生以下几方面能力。

1.学会搜集资料。一般来说,合作探索学习的课题有一定难度,有时需要搜集一些资料。要让学生学会用什么工具,通过什么途径,搜集什么样的资料等技能。

2.学会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语言表达是人与人交往和互动的基础,也是个人交际能力的重要指标。合作探索学习需要每个成员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互相了解对方的观点,在此基础上才能合作探究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提供机会让学生多表达自己的观点,发现问题及时予以指点。

3.学会讨论问题。讨论是合作解决问题的关键,每个成员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后,可能有不一致之处,这就需要讨论,攻克难点,形成解决方案。教师要在关键之处予以指导,让学生逐渐学会讨论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4.认识合作探索学习的重要性。由于人的个性的差异,有些学习好的学生不愿意合作探索学习,认为自己有能力解决问题;也有一些学生不愿意与他人交往。教师要使学生逐步体验到通过合作探索学习可以解决很多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合作探索学习可以提高每个人的能力,使大家友好相处,从而对合作探索学习产生认同感。

5.建立互相信任、团结互助的关系。成员之间只有建立相互信任、团结互

— 7 — 助的关系,才能以诚相待、荣辱与共,不计较个人的利益得失,为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努力,这对培养良好的思想品质也是有好处的。

6. 增强成员的集体责任感。小组里的每个成员都要为小组的学习任务承担一部分责任,不要有依赖思想,而要对自己的学习负责,从而激励自己努力参与小组合作探索学习。

7. 以友好的方式对待争议。班级是一个小社会,小组成员间会因为学习或其他事情产生一些争议甚至矛盾,成员都要明确争议是为了达成共识、更好地解决问题,目标是一致的。大家要以小组利益为重,争议时对事不对人,始终保持团结。

7.《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中常见的问题及解决策略的研究》实施方案 篇七

一、课堂中出现的小组合作学习低效现象

1.学生合作意识不强。在实施过程中, 有些学生只顾自己思考, 没有融入到小组中, 没有真正的讨论和合作, 教师设计的活动只停留在表面的独立学习层次上, 小组合作的优势没有出来。另有些学生注意力不集中, 在实施活动过程中讲一些与主题无关的话题, 影响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

2.小组成员任务划分不合理。有些学习小组由于人员分工不合理, 基础好的同学成为小组形象的代表, 而那些性格内向、基础薄弱的同学多数时候沉默不语作看客, 久而久之, 使合作仅仅流于形式, 而达不到预期效果。

3.教师评价不全面。教师在对合作学习成果进行评价时, 往往把评价和奖励过多地集中在有优秀学生的小组, 肯定的眼光、赞许的言语、发言的机会都投向那些发言积极, 甚至为课堂增光添彩的学生, 而那些基础知识薄弱、思维敏捷性稍逊的学生由于没有受到教师的关注往往失去发言、表现和被肯定的机会。另外, 当个别学困生回答出现错误时, 有些教师不是批评就是训斥, 导致这些学生渐渐失去了学习的信心和热情。

4.学生合作不充分。在实施小组合作时, 有些教师担心完不成教学任务, 不敢留给学生充分思考和讨论的时间, 当个别小组展示了自己的成果后, 就根据自己的教学流程匆匆结束任务, 按部就班地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 很多问题的讨论仅仅停留在表面, 个别学生没有达到真正内化理解, 但为了所谓的“任务”, 只好被动地接受别人和教师的观点与看法。长此以往, 学生对合作学习就失去了兴趣。

二、解决策略

1.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为了让他们很好地融入到小组合作学习, 实现课堂效率的最大化, 我们必须教会他们一些技能。一是教会学生搜集资料。一般来说, 教师设计的合作内容是有一定难度的, 需要学生课前搜集一些相关资料才能解决。二是教会学生学会倾听。倾听是获取知识和收集信息的重要途径。倾听能力的缺失会给学生的学习以及知识的传播带来极大的阻碍。在小组讨论过程中, 小组成员要轮流陈述自己的意见。三是教会学生学会讨论。讨论是合作解决问题的关键。教师在向学生出示了问题后, 要先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 让学生梳理自己的思路, 明确自己的观点, 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表达。

2.构建科学合理的学习小组。科学合理的组建学习小组是实施高效课堂的第一步。学习小组的组建并非简单的把几名学生放在一块, 而是要根据小组成员的特点合理搭配, 把具有不同能力优势的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当开展合作学习时, 同学们就可以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分析、思考, 有助于同学们应对这种真实的社会生活。这样的组建方式, 既能提高小组合作的效率, 又能使每个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3.精心设计教学内容。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和教学环境条件等, 有选择地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合作学习的内容应具备:一是选择有讨论价值的问题实施合作。小组合作交流的内容要有一定的讨论价值、有一定的思维含量, 问题要靠近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 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果子”吃, 如当学生个人探索有困难时、学生意见不统一以及解答开放性问题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 这样的小组学习可以解决个人自主学习中无法解决的问题, 使学生认识到合作团体的智慧大大超越个体的见解。二是选择开放性的问题实施合作。教师所设计的问题要具有开放性, 能引起学生积极讨论的兴趣, 同时又留给学生丰富的想象空间, 将学生引入最佳状态, 激发起他们强烈的未知欲, 刺激他们讨论和合作的热情。

4.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教师及时恰当的评价是学生进步的“催化剂”。而合理、科学的评价方法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使课堂“活”起来。首先, 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宽松愉悦的交流氛围, 对每一位发言者都给予感情上的支持, 同时运用丰富的语言如“你能行!”“相信自己就是最好的!”等加以鼓励, 让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其次, 小组评价采取加分制。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给予不同的分数, 如学困生和学优生正确回答了同一个问题, 在小组加分时可以给予6分至1分的分数, 这样可以让每个孩子都有体验成功的机会, 享受成功的快乐, 同时也能实现小组内帮优扶差, 共同促进;小组间相互竞争, 共同提高。

8.《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中常见的问题及解决策略的研究》实施方案 篇八

伴随着国家《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的颁布,全国各地都掀起了课改的大潮。其中大力倡导学生以自主学习为主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我认为,这是英语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举措。不论是对教师还是对学生来讲,这都是新课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经验,使小组合作模式在英语教学中最大限度的发挥它的作用。我在这几年的教学工作中总结了几点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和常见问题的解决策略。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1.小组合作学习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它最大好处就是使每个学生都有平等参与学习的机会,并在学习过程中有参与发言和表现自己的机会,鼓励学生产生主动思考和主动探究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进取意识和竞争意识。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不同难度的问题来回答,这不但可以增加学生学以致用的机会,更可以增强他们对学习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促进思维的发展。

2.合作学习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由于强调小组中每个成员都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并且每个成员都带有极大的热情,学习任务由大家共同分担,集思广益,各抒己见,人人都尽其所能,这样问题就变得容易解决。由于人多力量大,再难的问题也可以讨论解决。

3.合作学习能增进学生的感情,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大家互相勉励、互相鼓励,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同时,学会了如何关怀和帮助他人、评价他人,即学会承认他人的优点,容忍他人的缺点,虚心向他人学习,听取他人的意见。它使每一成员都融入集体中,增强了集体意识。

4.合作学习能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在组织对话和操练中,小组长要根据实际情况安排谁先谁后、谁问谁答,充分考虑对话的难易度和学生的水平。特别是在英语短剧的自编自演过程中,学生除了要选择、组织对话内容,认真准备道具,进行角色安排,还要在排练中对效果和出现的问题进行修改,并不断地总结,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组织能力。

二、常见问题和解决策略

1.学习合作参与度不均衡。小组合作学习确实大大增加了学生的参与机会,发挥出更多的自主性。但优等生参与自由发言和小组汇报的次数明显多于学习困难的学生。由于优等生语言基础扎实、表达能力强成了小组的全权代言人。而学习困难的学生,由于基础薄弱,即使想参与活动却力不从心,自卑心理使他们干脆置身事外。还有部分性格内向的学生,他们有能力说,但他们不善于争取机会发表意见,即使听到与自己不同的见解也不加辩驳,多数时候缄默不语。

解决策略:优化分组,明确分工。根据学生的知识、能力与性格特点组合。根据学习任务,从学生的知识、能力、性格等方面的差异综合考虑把合作小组分为六人组:同等优、良、差的学生各两个。一个小组中包含各种能力的学生,以增强合作学习的互补性,组与组间差别不大,以增强合作学习的竞争性。在操练简单句型时采用优秀学生、困难学生搭配的方式,在表演有难度的对话、故事时,每个成员挑选适合自己的角色进行表演。这样灵活分组,使每个学生的能力得以发挥,在学习中逐渐形成学习的合力。另外,在合作小组成员之间,要有明确的分工。例如分为:组长、记录员、建议员、发布员等,由各组员轮流担任。合作小组明确分工,并定期轮换,一是让学生明确自己的任务并认真完成,避免无所事事;二是保证学生独立完成,为合作打下了基础;三是避免少数优生滔滔不绝或少数差生缄默不语的现象。

2.学生合作不充分,角色分工不到位

问题:由于班级容量大,教学任务重而课时又有限,教师大多是在开始合作学习几分钟后,就急着让各小组汇报成果。教师在组织合作学习时,由于担心完不成任务,教师不敢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思考、讨论。有的组往往是学生才刚进入状态,教师就匆匆结束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把合作学习变成走过场。还有,合作学习时不少同学在小组活动中不参与活动。认为反正有学习成绩好的同学顶着,而学习困难和性格内向的学生则只是其“陪衬”。

解决策略:确定内容,精心设计。①内容的选择、设计要符合中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如果过难会出现合作不主动、冷场现象。反之,过于简单,对个体学习都能解决的问题进行合作学习就是浪费时间,既没有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还会损害同学们的积极性。这就要求教师在合作学习中内容的选择、任务的设置应具有生活化、开放性、探究性等特点,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果子”。②合作任务设定一定要富有情趣。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要能引起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当学生有了学习兴趣与愿望时,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比如可设计以下几类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1)矛盾型问题。有意识地挑起学生认识中的矛盾,促进学生原有知识与新知识发生激烈冲突,从而产生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考的兴趣。(2)假设型问题。即要求学生以已知的内容为前提进行猜测、推断。给学生广阔的思考空间,激发学生兴趣。(3)发散型问题。即要求学生紧密围绕某一问题,多方位进行分析,培养学生多向思维能力。

9.《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中常见的问题及解决策略的研究》实施方案 篇九

在多年的教学中,我发现小学生写作文常出现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学生“奉命作文”、“应试作文”,生搬硬套课外阅读范文和平时的习作。很多学生在写作文时,不是自己入构思如何写这篇文章,而是想我在什么地方见过类似的作文,然后搬过来可以了。以至于出现了千篇一律,千人一腔;

二、还有的孩子看到作文题目,无话可说,或者没有这方面的经历,干脆就凭主观想象来写文章,不真实。

三、部分学生的作文内容不具体,整篇作文没什么内容。孩子不知道什么应该详细写,什么应该略写,很多孩子的作文,短的就像兔子的尾巴,三五句话就完事了。这些弊端都不利于学生的发展。那么如何让学生尽情地投入到写作中去,让她们感受到表达的快乐,被了解、被认同的成就感?而不是把习作当作一项任务,一项枯燥无味的工作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上好作文指导课,重视学生写作过程的分析

学生动笔之前,老师要进行必要的指导,指导为什么写,写什么,怎么写。帮学生明确作文要求,打开思路,激发学生写作积极性。因此,在作文时,教师应重视指导学生分析写作的过程。作文过程,可以概括为以下四步:第一步,准备——包括审题、立意、选材和启用积累等;第二步,构思——包括编写作文提纲、组织材料和详略的取舍等;第三步,起草——包括遣词造句、构成篇章等;第四步,定稿——包括内容的增删、结构的调整、文字的修饰和誊抄定稿等。综观

上述,学生的写作过程,是由“准备”“构思”“起草”和“定稿”等活动交互进行的循环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作详细分析,使学生弄明白写作的整个过程,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写作知识,提高作文能力。

二、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想写、乐写

自信心是小学生自主创新性学习中很重要的心理品质,也是获得成功的重要保障,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刚开始学习写作的学生,常常有一种望“文”生畏的心态。故此,教师要想打开学生心里的这个“结”,让学生在每次作文时都想写、乐写,就必须从增强自信心。课堂上启发学生的思维,鼓励他们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及时给予肯定与补充。在此基础上,让他们尝试写出自己对一些问题的认识,不强求有华丽的辞藻、生动的语汇,只要做到写自己的所思所想即可。让学生明白不一定非要大事件才能引发感受一个自然的景象,一件细微的小事,一个小小的微笑,一丝淡淡的心绪,都能引起人的某种感受,成为写作的切入点。当学生有了写作的欲望,教师一定要给予保护,即使有些学生写的是“三言两语的流水帐”教师也不要责备求全,让学生感到写作不是“难于上青天”这样才会大大增强学生对作文的兴趣。久而久之,他们觉得写作并不可怕。随着实践内容的扩展,他们想说、想写的自然就更多了,作文的兴趣也随之增强。只要能使学生攻破这一关,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作文教学就能顺利进行了。

三、善于积累材料,以备选用。

写作文的材料不能像变戏法似的,要什么就立刻有什么,也不是不论什么题目,都用一个材料,一个材料不可能是万能的。这就需要

有很多材料储备在你的脑海中,每个人都应该有一个作文的“材料库”。只要日积月累,你的“材料库”就会逐渐丰满起来。那么,这些材料从何而来?平时,在你的校园、家庭生活中,总会发生一些有趣的、惊喜的、难忘的、伤心的事,总会让你有喜、怒、哀、乐、忧、思、愤、感的感受,记在你的日记上(生活日记)。对于感举的人、事、物、景,千万不要一看了之,记下来(观察日记)。阅读中积累。在你阅读许多书籍文章,或观看电视电影节目后,除了积累一些优美语言片断之外,还可以多记忆一些书刊影视节目中的故事内容情节,以此开拓自己的思路,扩大视野,以备联想、改编、“借用”这些材料。一个人只有自己亲身做过以后,才最有体验和感受。无论是大事小情,无论是成功的、失败的、高兴的、后悔的、淘气的、悲伤的„„都是很好的作文材料,哪怕是一次“玩”,也很有意义。因为,玩,有玩法、规则、要求,有玩的过程表现,有输有赢、有技巧、有斗智比拼,玩中体验乐趣,在成功与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小事大理。积累得越多,越有好处,什么时候需要哪方面的材料,只要打开日记本“材料库”,或打开心中记忆之门,便可随手擒来,那多方便呀!你一定不会发愁“没有材料”可写了。

四、重视创设情景,使学生会写

教师要善于创设情景,调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有材料可写。往往教师布置下作文题,学生总会感到无从入手,没什么可写,这就陷入了僵局。这时,必须得想方设法融化“冰点”。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写作过程的特点,精心设计出一些与教学目的相关且符合学生心

理特点的教学情景。例如我们一次习作《老师不在的课堂》,布置任务之前,我匆匆赶往教室告诉学生,老师要开紧急会议,孩子们先上自习课,然后我就走了。半节课后我回到了教室,布置了写作任务,学生都迫不及待地拿起笔,一气呵成地把整个老师不在课堂时同学们的各种表现生动形象地叙述出来,并写了自己的感受,看法。我告诉他们,这就是作文,把自己所见,所闻,所想,所感写出来,让别人对你文章感受兴趣,你就成功了。

10.《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中常见的问题及解决策略的研究》实施方案 篇十

我学习了《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策略》,以下几方面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1.注重小组的构建。

学习小组的构建是合作学习活动顺利开展的前提。如果随意将四名学生放在一起就算是一个学习小组,那是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的。要组建好学习小组,就要对班上全体学生进行认真的研究,反复斟酌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点、能力和习惯等各方面的因素,通盘考虑之后再进行合理的搭配,使各个小组总体水平基本一致,以促进每一位同学能都在小组内有效地提高。

2.精心选拔小组长。

在平常的合作学习中,我发现组长是一个小组的核心人物,小组学习的成败,往往与组长有很大的关系。组长的能力、水平、性格决定了小组的提高与进步。我们习惯地认为成绩好的就能当组长,可事实证明这样的观点并不是绝对正确的。有的成绩好的学生只知道埋头学习,不折不扣的.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却没有管理和组织的能力,还有的学生虽然成绩很好,但贪玩、不乐意帮助差生,这样的学生也不能当组长。我们挑选组长的时候,不能一味地只看成绩,而必须挑选那些管理能力强、组织能力强、协调能力强的学生当组长。最重要的一点是责任心强,愿意耐心细致地帮助成绩不好的同学。

3.发挥集体荣誉的功效。

低年级的学生年龄小,自控能力差,持久性也很弱,让他们四个人围坐在一起,为他们叽叽喳喳地说话提供了方便,为他们说笑打闹也创设了机会,不但不能高效,反而影响了正常的课堂秩序。针对这一情况,我采取的策略是:一个小组就是一个家,一个小组里的四个同学就像一家人一样,有福同享,有错同惩。如果一个小组里的四名同学表现都很出色,那就奖给他们一颗五角星,一个星期进行评比,拿星最多的一个小组就出现在班级荣誉榜上进行表扬,老师也会通过校信通将优秀小组的学生名单发送到所有家长的手中。如果小组里有同学在课堂上没有认真倾听,偷偷地做小动作,在课上说笑打闹,他所在的小组就会被减掉一颗星,就会影响到小组集体的荣誉。这样一来,每一个小组的组长就会格外关注组员的纪律,及时提醒做小动作的同学,其他的组员也会为小组的星星而做出很大的努力,会约束自己的行为,会积极表现自己,从而让自己的小组获取更多的五角星。

4.教给学生合作的技能。

因为低年级学生认知水平低,生活经验不够丰富,与他人的协调能力差,开展有成效的合作学习有一定难度,更缺乏从事合作学习所必需的有效技能。为使合作学习更为有效,教师就要耐心细致地进行一些方法上的指导,不厌其烦地教给学生合作学习的方法,形成必要的合作技能,充分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而不是让合作学习仅仅流于表面上头靠头的说说笑笑。

学会聆听:《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低年级的学生提出了这样的要求: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倾听是合作学习的重要环节,是取得高效合作的关键。 现在的大部分孩子以自我为中心,只顾表达自己的意见,不会倾听他人的评价,唯我独尊。不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不仅影响讨论效果,还会使教学活动无法深入开展。因此教师要训练学生学会倾听,而不要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要努力听清楚别人要表达的意思,在认真倾听之后还要学会积极地思考,对他的发言作出相应的评价。

学会述说:《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低年级的学生要能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讨论,发表意见。语言表达是人与人交流与沟通的必不可少的手段,也是个人交际能力的重要指标。合作学习需要每个成员都能清楚地说出自己的意见,了解别人的想法,在此基础上才能有效地进行合作和探究。对于发言的学生,要能大胆地把自己的想法尽可能地表达清楚,要讲得有条有理。而面对部分学生沉默不语,袖手旁观的现象,小组长要积极地去帮助他们,鼓励他们,激发他们想要表达的欲望,培养他们敢说的勇气,而不是不闻不问,更不能取笑、鄙视甚至是嫌弃。

学会守纪:要想获得有效的合作效果,纪律是非常重要的,在有效的时间内,所有的组员要全身心地投入到问题的讨论与思考中,才能保证合作的有效性。因为低年级的孩子年龄小,自控力很强,在我们平时的合作讨论中,我们不难发现:一部分学生在认真积极地思考,也有少部分学生沉浸中自己的世界里,偷偷地做着小动作,抑或是装模作样地在听,其实心早就飞到了学习之外。所以,一定要和孩子们强调纪律的重要性,一个组里四个人是两两相对着坐的,谁在做什么,都一目了然,看到同伴心不在焉的时候,一定要提醒,如果提醒了仍然不听的,可以在课后给予适当的处罚,让他记住课堂上一定要学会守纪。

学会思考:在合作学习中,学生光会听、光会说、光会守纪,还远远不够,还要教学生学会思考,当组内的伙伴在发言的时候,我们要用聪明的大脑积极地思考,他说得对不对?我有没有比他更好的方法?我能不能想出另外一种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而不能盲目地听从别人的意见,要学会挑刺,我经常鼓励我们学生去挑别人的刺,当然,要挑得有理,这样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力,提高了学生的求异思维的水平,培养了爱思考的好习惯。如学习一个生字,学生就能说出好多种方法:数笔画、写笔顺、注拼音、找朋友、看结构、换偏旁等等。

11.《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中常见的问题及解决策略的研究》实施方案 篇十一

一、新课程标准下初中教学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

(一)学习合作小组分组不合理

当下许多中学老师在新课程标准下依据规定都采用了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但由于一些客观因素,诸如班级人数太多,致使分组中每组容量过大,当老师让学生们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室中立刻喧嚣起来,各行其是。个别学生乘机做小动作,这些都没有严格按照原定的教学计划进行,有想法的学生说起来没人听,没想法的学生则七嘴八舌,没有用心去聆听别人的思维过程。与此同时,在老师进行教学分组安排时,主要是以班级内部的成绩为标准,按考试成绩机械地进行分组调配,根本无视每个学生的性格观念之间存在的差异性。

(二)教学合作小组分工不明,时间不够,准备不充分

教学合作小组在实施的过程当中,部分老师只是囫囵吞枣式的把将全部学生分成几组,缺乏组织协调者,造成分工极度不明确,学生完全处在混乱而不能明确目标的状态中。再加上学生们各抒己见,讨论缺乏头绪,抓不住中心问题,思想上的交流碰撞更无从谈起。同时,存在相当多的老师上课过分追求形式完美,课本内容面面俱到,且增加诸多辅助性内容练习,时间的不充裕往往使学生对一个问题完全来不及深思熟虑,来不深入探讨,教师就已提问,迫使学生完全是“依样画葫芦”,“眉毛胡子一把抓”,顾此失彼,难以取得对重点知识结构的把握和掌控。

(三)教学合作无法突出重点,难以体现新课程的素质要求

当前形势下的初中教学小组合作学习,仅仅是只从一组中选取其中考试成绩最高的学生对课程任务要求加以概括性的回答,而简单的以该“优秀”学生的回答作为对小组的依据,总是存在着没有顾及其他的学生组员是否有同样的想法,从而使得合作学习变成了“一言堂”,缺少重点和凝聚力,无法体现素质教育和合作学习的核心目标,更不能突出表现每一个学生其独有的思想认识和个性特征。让其他同学仅仅为了附和而没有真正融入进合作学习小组中去,长此以往,将对初中生的心智培养和人生观价值观乃至世界观的建立健全造成重大影响。

二、新课程标准下初中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策略

(一)课程老师要权责分明,合理分组,科学管理,行之有效

课程老师要紧紧围绕新课程标准组织教学小组合作式学习,着力通过学生多维性共同完成每一堂初中课程的学习目标,要切实加强小组每一个成员的具体职责职责,同时进行分小组和分配任务时,将组织协调能力好的作为各组负责学生,重点针对合作学习中的任务,各方面总结报告以及时间调度等相关事宜,且应在平时对各个小组进行行之有效的指导,从而使合作交流既充满活力同时也安定有序。我列举的案例中:班级有73人,在与班主任教师的共同商讨研究下,采取了8人一组分组方法,严格依据新课程标准中的规章制度,积极借鉴和吸收"组间同质"原则的合理内涵。让“各小组不同成绩学生比例男女比例大体适当,并随成绩的变化而做动态调整,使各小组公平竞争。”安排好了分组问题,切实进行第二项——依据北师大版教材进行科学规划,重点结合北师大教材中的具体章节进行授课。

(二)教学重结果更重过程

让每一个合作小组的成员切身感受到我们紧紧围绕新课程标准来实践教学目标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协同性。让一切小组成员的活力竞相迸发,让教学的结果取得重大突破。在这里,笔者强调要求老师们应当注意把“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促进,紧紧围绕新课程标准的各项具体要求,实现全体学生素质发展。让每一个学生切身感受到新课程标准的时效性。为此结合北师大数学教材案列,讲解初中数学正负原理,让每一个学生积极探讨,做到“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反对教学过程中的唯一论和均衡论。

(三) 利用小组合作切实提高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能力

教学小组合作学习是组内合作,同时学生的回答是学习能力的具体体现,代表着小组的成绩。结合北师大教材的案例,综合多方面因素来评定小组成绩,这样做,就能使学生懂得合作学习是大家的事,才能激励学生主动合作,互相帮助,从而带动成绩差的学生,将个人力量凝聚成团体精神。为了评价公平合理,对同一问题应由各组成绩相当的同学回答,避免组间竞争,应评比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结果带来学生对教师的异议。

三、小结

12.《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中常见的问题及解决策略的研究》实施方案 篇十二

一、明确责任

我们让他们与学习好的同学一起, 共同研究, 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小组里的每个成员都要为小组的学习任务承担一部分责任, 不要有依赖思想, 要对自己的学习负责, 从而激励自己努力参与小组合作学习.根据这一理念, 我采取了角色轮流的办法, 而且不断丰富小组合作的内容.如:我们在组建学习小组时, 有意识地把好、中、差三种学生安排在一个小组里, 每个学习小组只安排一个差生.对小组里成绩较好的学生, 事先给他们提出明确的要求和任务:在小组合作学习时要主动帮助后进生, 多给他们发言的机会, 督促、帮助后进生主动积极思考问题, 对后进生的帮助要有耐心, 多倾听后进生的发言.我们又给后进生提出明确的要求:每次小组讨论、交流时必须发言.防止小组讨论时优生发言, 差生无言的局面.这样, 后进生在小组合作学习的活动中既感到有同学的帮助, 享受到集体的温暖, 又使他们的学习得到了进步和提高.

二、树立自信

一方面教师在分组时要注意性别、性格、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方面的搭配, 尽量把后进生与平时比较亲近的同学安排在一个组内, 使后进生在组内无自卑感.组内分工力求做到合理, 可先让后进生承担一些简单的任务, 使他们有能力完成此任务, 树立他们的自信心.久而久之, 随着活动的增多, 他们就溶入到小组学习活动中了, 成为小组不可缺少的一员.另一方面教师在课堂上要积极营造一种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多创设情境, 让每位学生都有参与竞争的意识和热情.通过小组讨论、分组比赛等形式, 形成竞争气氛, 让每名学生充分展现自我, 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后进生们会感到小组合作的快乐, 有了愉快的心情, 兴趣也就慢慢培养起来了, 参与意识也就浓厚了.

三、大胆交流

首先, 交流对后进生来说是个难点, 因为他们的知识基础差, 无话说;他们的表达能力差, 怕交流;他们的自卑感强, 怕人笑话, 不愿交流.为了克服这些不良的想法, 每学期开学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在班上讨论“我会听, 我会说, 我会写”, 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 克服怕交流, 不愿交流的想法.为交流活动的开展做好铺垫工作.

其次, 小组合作讨论结束后, 在小组汇报时, 我把教学的目标直接指向后进生, 让他们代表小组来汇报合作学习的结果.并提问:“通过刚才的讨论, 你知道了什么?”“你是怎样想的?”“为什么这样想?”“还有没有其他的想法”等这样的问题.既可检查小组讨论的情况, 又可检查后进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对我们及时调控课堂有很大的帮助.对于后进生提出的疑问, 既可以请其所在小组的同学介绍解决办法, 也可以在全班交流中让会的学生给予解答或老师给予引导.

最后, 要允许后进生犯错误.后进生及其他学生在课堂上应该可以大胆地提出自己对某一方面的见解.即使犯了“错误”也无需感到难为情, 更不能受到责备.只要后进生敢于合作交流, 即使是似乎离题的想法也好, 教师都要给予鼓励.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 后进生的胆怯心理得到了改善, 他们参与合作学习的热情自然会越来越高.每位教师都要努力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激励过程, 更要善于把后进生的错误巧妙地利用起来, 生成新的教学资源.

四、指导合作

预习质量的高低, 直接影响到课堂合作的成效, 尤其是后进生的反应慢, 接受能力差, 如果不进行课前预习, 他们对课堂毫无准备, 合作讨论缺乏必要的知识基础, 到课堂上很细小的问题, 也会变成不可逾越的鸿沟.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与优等生的合作能否成功就可想而知了, 所以我总是把思考题提供给学生作参考.通过指导参与课前预习, 大大提高后进生课堂合作的成效.

课堂上能否进行有效的合作是合作学习成败的关键.教师必须首先对小组长进行有重点、有步骤、分阶段的指导, 使他们能在课堂上有条不紊、高效地进行合作探讨. (1) 要让小组长明白:合作任务分配时要做到每人都有事情做, 每人都能做得了. (2) 课堂合作交流时要让后进生把自己知道的先说, 然后让中等生补充, 组长总结补充、提高. (3) 指导小组长对本小组后进生要做到多鼓励、多关心、多帮助、少怪罪、少冷落.这样合作小组才能共同进步, 作出优异成绩.

五、评价倾斜

在合作学习中, 通常是以小组活动的整体效果为评价依据.把小组总体成绩作为奖励或认可的依据, 形成了“组内成员合作, 组间成员竞争”的新格局, 使得整个评价的重心由鼓励个人竞争达标转向大家合作达标.但是, 我们并不轻视对个体的评价, 特别是对后进生哪怕一点点的进步的评价.在小组合作评价时应向他们适当倾斜, 让他们更多地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比如说:后进生课前预习好的得三颗星, 优等生只加一颗星;后进生汇报一次合作结果加两颗星, 优等生回答同样的问题只能加一颗星.同时, 我们还要把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 以学生自我评价为主, 定期进行如“最快进步奖、最佳学习伙伴奖、问题状元奖……”的评选活动.鼓励后进生多问、多说、多请教.教师的一个信任的眼神, 一句“你能行”的鼓励, 定会让后进生放出创造的火花.

13.化学合作学习中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篇十三

王东生

(宁夏隆德县第四中学)

中国有句俗语:“众人拾柴火焰高”,还有一句歌词唱到“一根筷子轻轻被折断,十根筷子牢牢抱成团。”这些都说明了团结与合作的力量,体现了合作的重要性。

合作学习就是在学习中大家一起探讨,互相帮助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种教学策略。在合作学习中,小组内部各成员积极参与,责任明确又分工合作。小组之间互相交流、评价、竞争。合作学习在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但在实际教学活动中还存在着“形合而神不合”的现象,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就“提高合作效率”提出一些解决策略。

一、精心分组,促进合作有效

在合作学习中学生是以组为单位进行学习的,小组内成员互相协作,小组间又互相交流、竞争,分组的科学性影响到学习的有效性。教师在分组时应注意结构的合理性,一个合作小组一般以4人为宜。要正视学生差异,按照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的差异进行分组,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使每个小组都有“敢于动手、敢于质疑、观察仔细、记录准确、善于表达”的学生,这样不但有利于学生间的优势互补,相互促进,而且为全班各小组之间的公平竞争打下基础。被分在同一组中每一名学生应进行角色互换,避免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在一些小组合作学习时,学习好或者性格外向的学生频频发言,其他人则成为“多余人”,坐在那里静听;小组展示时,真正发言的只是那一两个学生。实验探究时,胆大好动的学生始终充当实验员。这样的合作达不到共同发展的目标,因此也是失败的小组合作学习。“学习小组”一旦形成,组成人员就相对固定,一般一个学期不变,以便学生能在小组中担任不同角色,对小组中其他成员能相对了解。加强师生合作,促进合作有效。

二、加强师生合作,引导学生参与

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要深入学习小组中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对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随时监控合作学习的进程和质量,帮助学生掌握相互合作、交流的方法,提高合作技能。我认为:(1)师生合作有利于激发学困生的学习欲望,提高参与度。每一位学困生都有受老师关注的欲望,在他们心里总觉得由于自己学习差老师看不起他们,讨厌他们、放弃他们,学习中会消极、被动甚至放弃这门课程。(2)师生合作有利于消除学生的紧张情绪、迷茫心理,增强学生的自信心。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实验技能、合作习惯尚未成熟且化学教学中实验探究是常见的学习方式,在师生合作探究时学生的害怕情绪会消失,对探究成功的自信心会增强。(3)师生合作有利于课堂教学目标的完成。有的学习内容超越了学生的认知范围,虽然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积极主动,但学生的已有知识和能力毕竟有限,此时应该更有效地师生合作学习,教师应扮演学习小组的一员,只有教师成为课堂合作学习的一员,课堂任务才容易完成。

三、建立激励性评价机制,培养合作热情

激励就是根据人的需要激发人的动机的心理过程。通过激励,在某种内外刺激的影响下,使人处于兴奋状态。激励的心理过程,就是由人的需要、动机、行为、目标相互作用的过程。研究结果表明,激励性评价机制的建立是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学生学业成绩的关键因素之一。在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情况进行评价时,“小组合作表现”是评价的主要指标。它包括:小组成员的差异性、小组成员分工的合理性、小组成员的`合作方式、小组成员的参与度、集体研究活动的形式、个人对集体学习的贡献等。对小组成员在合作中的积极表现予以肯定,对在合作中的创新成果加以推广。我对他们的做法给予表扬和推广,从此这个小组在学习中的表现很积极,学习的效率也很高。赏识学生的优点、长处和进步的同时不能忽视学生的缺点和弱点。学生有了问题该指出的一定指出,该批评的一定批评,该制止的一定制止,绝不能姑息养奸,这是对学生的负责,也是科学的态度。课程标准指出:教育评价是促进学生的发展。但赏识和批评的分寸应当适度,实事求是,不宜过分夸大,不能单讲片面,应让二者统一在教育教学活动中。

若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为了“合作”而合作是没有价值的,没有效率的合作不是真正意义的合作,只有真实、有效的合作才符合新课程改革的初衷,让我们努力探索、不断积累经验、互相交流,把化学教学中的合作学习做好、做实。

参考文献:

顾纯洁。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D]。苏州大学,.

14.《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中常见的问题及解决策略的研究》实施方案 篇十四

【关键词】中学英语;小组合作学习;低效现象;解决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41 【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1671-1270(2009)6-0067-02

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于20世纪70年代初起源于美国,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合作学习是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国也出现了合作学习的实验与研究。所谓合作学习就是学生通过分组合作共同达成学习目标的一种互助性学习方式,它将社会心理学的合作原理应用于教学之中,以教学中的人际合作和互动为基本特征。如今,在学科交叉、知识融合、技术合成、注重群策群力的大背景下,合作学习已经成为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并在我国的英语课堂教学实践中取得一定成效,但由于对合作学习的认识、组织、操作不当,使合作学习表面化、形式化,而未达到预期的效果,且存在着一些低效现象。本文就这些现象进行反思,并提出解决策略。

一、中学英语课堂小组合作学习中的低效现象及其原因

通过观察与研究发现目前许多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学习都是低效的,它主要有以下六种现象:

(1)学生合作不主动。教师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有时会发现教室里鸦雀无声。小组成员接到合作学习任务后不商量、不讨论。要么自己埋头单干,要么若无其事地做与之无关的事,并没有真正参与到讨论与合作中来,使合作流于形式。

(2)学习合作参与度不均衡。通过观察与调查发现,小组合作学习确实大大增加了学生的参与机会,并能发挥出更多的自主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但优等生参与自由发言和小组汇报的次数明显多于学习困难的学生。

(3)学生合作不充分。教师在组织合作学习时,往往是学生才开始合作学习几分钟,刚进入状态,或是个别小组先完成了,教师就急着让各小组汇报成果,然后匆匆结束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把合作学习变成走过场。

(4)角色分工不到位。合作学习时,不少同学在小组活动中无所事事,或做着与小组活动无关的事。“天塌下来,有高个子撑着”,学习成绩好的同学成了各组名副其实的代言人,而学习困难和性格内向的学生则只是其“陪衬”。

(5)教师角色转换不到位。有的教师在学生们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在讲台上走来走去,等待着评判学生的合作学习成果,有的教师在抓紧时间看教案,思考下一个环节的内容,也有的在准备下一环节的教具等。

(6)教师评价不全面。有的教师在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评价时,往往只重视对小组整体的评价而忽视对个体的评价,只重视对合作成果的评价,而忽视对合作过程的评价等。

二、解决策略

对大部分英语教师来说,小组合作学习还是一种新方法,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出现一些问题是正常的,但关键在于怎样通过教师和学生双方的努力与自身素质的提高去解决这些问题。

(1)提高老师自身素质。首先更新教育理念,新英语课程标准给教师提出了一些新的教育理念,强调课程应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历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是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既要改变学生学习英语的方式,又要调整评价的方式、手段和内容。有些教师还没有转变观念,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应该运用新的教学方法或方式的地方,仍沿用传统的方法或方式,没有体现探究性与合作性等新理念,小组合作学习知识只是走过场。教育改革是一个整体,教学组织形式是其中的一部分,广大教师只有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新理念,转变自己的教学方式,才能搞好小组合作学习。

(2)增强教师对合作学习的认识。增强教师对合作学习的科学认识,必须防止教师对合作学习认识简单化、片面化:对小组合作学习过程认识的片面化,认为小组合作学习就是小组讨论,只强调学生座位排法与讨论形式,而忽视了合作学习内容的选择,教师课前准备、科学分组、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分工合作以及最终教师的全面评价等;对合作学习应用范围认识的片面化;认为小组合作学习只能应用于对话型课文的教学,殊不知,在词汇教学、阅读教学、语法教学中同样可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并能取得优异成绩;对合作学习组织形式认识的片面化;认为小组合作学习就是小组讨论或角色扮演。

(3)提高教师开展合作学习的技能。优化分组,明确分工,要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合理分组是关键。以班为单位,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的不同,可采用以下几种分组方式:自然组合,学生自由组合,根据学生的知识、能力与性格特点组合,同等生合作是尽量缩小组内差别,以实现同一组内按统一的进度和方法教学。教师应根据教学实际灵活采用分组方法,发挥其教学优势,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个性的和谐发展。确定内容,精心设计。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要能引起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当学生有了学习兴趣与愿望时,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可设计以下几类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矛盾型问题、假设型问题、发散型问题。

(4)教师角色适当转变。在合作学习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成为学生学习的向导和促进者,同时还是共同学习的合作者、参与者,总的来说,教师实现角色转变,主要发挥以下几方面的作用:协调、激发、合作、监控、评价。

(5)课堂实施,两相结合。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相结合。合作学习旨在通过小组讨论,互相启发,达到优势互补,以解决个人无法解决的疑难。集体授课和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在英语教学中,整节课完全运用合作学习的情况较少,大部分要将班集体授课和小组合作学习结合起来,灵活运用。这需要根据课前的教学设计展开教学,灵活掌握合作学习的时机和动态。

(6)合理健全评价机制。小组合作学习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追求的一种教学境界,把个人之间的竞争变为小组之间的竞争。但有的教师在评价时往往只重视对学习结果和集体的评价,而忽视了对学习过程和小组成员个人的评价。因此,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评价时,要把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把对合作小组集体的评价与对小组成员的评价相结合,在此基础上侧重于过程评价和小组集体的评价。同时,灵活结合自我评价、学生互评、小组互评等对组员的参与度、积极性、独创性等给予恰当的评价,这样可以激发组内竞争,调动每位成员参与的积极性,打消依赖别人的思想,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

(7)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教师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时,要善于通过各种激励性评价手段,如评选“好伙伴”、“小专家”,赠送“友情树”贴画等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体验到合作成功的喜悦。让学生体会到英语学习必须在一定语言情景中通过一定的任务进行相应的语言交流来提高语言能力,而不是孤军奋战可以成功的;让学生发现合作的必要性,从而增强合作学习意识。

(8)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技能。现阶段,我国的中学生中独生子女占了绝大多数,比较缺乏合作意识,容易形成“自我中心”的思想,不善于与人交流、缺乏竞争、协作意识,因此必须培养学生以下几方面的能力:搜集资料的能力;分析、讨论问题的能力;竞争合作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找准切入点,适时地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引导学生建立互相信任、团结互助的关系,让他们意识到合作学习不但可以提高个人能力,而且还可以解决很多个人解决不了的问题,从而对合作学习产生认同感。

上一篇:让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充满活力的论文下一篇:大学寝室长申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