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职机电专业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实践与成效

2024-06-22

浅谈中职机电专业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实践与成效(精选8篇)

1.浅谈中职机电专业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实践与成效 篇一

中职教育汽修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李显贵

(广西机电工程学校 广西 南宁 530001)

摘要:本文分析当前中职教育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课程及实训基地存在的问题;通过调研,得出当前实训基地建设的方向及注意事项;介绍本校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经验,并引出一些思考。

关键词:中职汽修;实训基地;思考

1中职教育汽修专业课程及实训基地现存问题

1.1现有专业课程体系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不足

目前的课程体系不是从生产实践中引出课题进行分析和研究,针对性较差,造成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各门课程各自独立纵向成线,缺乏彼此应有的沟通;没有达到教学为生产实践服务的目的。由于实训条件所限,实践环节严重不足,使学生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方面都不能达到生产实际的要求。

1.2课程体系与生产实际有较大差距,不符合职业教育的规律,没有体现就业为导向的指导思想

现有课程的设置受传统职业教育的影响过大,没有考虑到本专业毕业生的业务范围中的基本内容,如汽车维修岗位中,汽车维护的内容占整个维修内容的50~80%,岗位的技能也是最基本的技能,而现在的课程体系从未将完整的维护内容列入课程,即使部分课程中涉及到维护的内容也是在学完发动机、底盘构造与维修以后,这样的课程安排,将复杂的内容放在前面完成,而将简单的内容放到后面,不符合培养人才应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规律,也造成学生毕业后基本操作不会,理论与生产实际脱钩的现象。

1.3教学内容落后于科学技术的发展

职业技术教育在教学内容上应注重职业的生产过程和实际要求,强调专业教学内容与职业岗位需求的针对性,以职业岗位的需求确定教学内容。目前执行的教学大纲和使用的统编教材,虽然增加了部分新内容,但课程的职业教育特色不突出,并存在内容陈旧的问题。

1.4教学手段落后,先进的实训器材和设备不足,职业教育理念落后

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教学班大多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相当多的时间用于书写板书和绘图,课时容量小。能与实际紧密结合的实物结构、挂图、先进的电化教学手段、模拟设备、检测仪器、维修设备缺乏,严重影响教学效果。理实一体化、就业导向、行动导向、学生为主体等教改思路,还没有完全落实在实训基地的建设中。

2中职教育汽修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方向:实训基地的建设要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

实训基地不仅仅是一些硬件和场地,而应当是在理念主导下的物质的综合。只有有了优质的课程体系,然后按照这一课程体系的实施要求来建设实训中心,才能最大限度地达到教学目的。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是改善办学条件、彰显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实训基地建设要与课程建设相统一。

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要重视学生校内实训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探索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仿真软件教学,开发虚拟实训、虚拟车间。

根据职业岗位中工作任务的技能要求、工艺流程,调整设置实训室,强化工作过程项目实训条件建设;根据过程项目设置实训项目;根据技能要求购置设备。汽车实训室,按照工作过程化来安排工位,向4S维修站靠拢,结合教学情况,尽量贴近生产一线来布置。

2.1实训基地建设是课程体系改革的重要环节,课程改革是实训基地建设的前提。因此实训基地建设要与专业培养目标相一致,与课程体系改革相配套。要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对本专业职业岗位群进行广泛调研,对职业岗位能力进行分析,构建课程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建设相配套的实训基地。

2.2充分借鉴国内外职业教育的先进理念和方法,以实训基地建设为突破口,围绕人才市场需求和学生发展需求,推动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推动“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全面提高职业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2.3达到共享的目标:集人才培养、师资培训、校企合作、技能培训鉴定、农村劳动力转移、师生科技创新、学生创业实践等 7大基地于一体的综合性基地。

3中职教育汽修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注意事项

3.1先进性和实用性兼顾

汽车维修实训基地的建设要符合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需要,体现职业教育水平。实训基地的器材和设备配置要符合先进的职教理念和职教规律,满足教改的需要。场地环境要体现先进的管理理念。设备的技术水平应与汽车维修行业发展水平基本同步,同时考虑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实训基地的场地和设备布置要便于教学的开展,也要尽量与企业的真实环境相同。使学生按照未来职业岗位群的要求进行实际操作。配备仿真模拟教学设备有助于汽车高新技术的理论教学,保证学生综合分析能力的提高。

3.2软硬件兼顾

实训基地的建设包括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两个方面,实训基地在硬件建设的同时,要充分考虑软件的建设,弥补硬件的不足。充分利用计算机等多媒体手段,配置先进的汽车教学学习软件,提高汽车专业理论教学的教学效果,做好实训前的知识储备,克服设备配备的滞后和数量的不足,满足汽车新技术和特殊车型的教学要求。要制定与教学内容和器材条件相适应的实训教学工艺文件,充分发掘实训器材的潜能,提高设备的利用率和学生的训练效果,保证实训器材使用的最佳效益。

3.3考虑经济性

学生职业技能的养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必须进行反复的训练。因此,车辆和设备的损耗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实训基地的器材配备主要按照汽车维修专业教改的分层次要求,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技能水平,配置不同价值的器材。既保证各层次实训教学需要,又能够节约购置和日常使用费用。如汽车维护实训主要训练学生的基本技能,配备的车型可以是低档的汽车。汽车检测诊断实训教学所用的车辆、设备要配备较为先进的,既保证教学效果,又因为是高年级学生,有一定的操作技能,车辆器材不易损坏。模拟(仿真)教学软件和教具可以让学生反复演练汽车各系统的工作原理和故障诊断方法,运行费用较低。4本校汽修专业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

4.1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本校采用学习借鉴、集中研究,分块突破、团结协作,动态交流、跟踪服务,逐渐完善、宏观调控的的研究方法,完成调查研究、实训设备配备,开发校本课程、改变教学方法、设置评价体系、研究实施效果等方面的内容,具体包括:

4.1.1对本地区汽车行业进行调研论证,调查企业对中等职业学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学生的岗位能力要求、发展能力要求,确定中等职业学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

4.1.2调查中等职业学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新生的文化基础水平、调查学生对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学习动机及兴趣,研究教学方法。

4.1.3扩建汽修实训中心,加大投入添置实训设备,现有实训室面积5000多平米,设备价值300多万元。经过整合现有设备,重新装饰、布置实训室,设有发动机构造与维修实训室、底盘构造与维修实训室、汽车电气构造与维修实训室、汽车检测实训室、电控汽油发动机实训室、自动变速器实训室、柴油发动机维修实训室、整车维修实训室等齐全的实训室。按照工作过程化的要求来布置实训室。根据本实训室的实训设备,按照工作过程化的要求,开发一系列校本实训课程,编写实训实习指导书和制作相关的教学课件,提高实训基地的使用效率。今年获得区财政厅250万元的财政资助,投入添置汽车实训设备。到位后,实训基地将建得更加完备,功能更加齐全。

4.1.4打破“学科本位型”的课程模式,以“实用”、“够用”为原则,建立“能力本位型”的课程模式。以就业为导向,改变职业教育课程的内容与职业活动相脱离的现状,解决实践与理论相脱节的问题,构建以综合职业能力为本位,以职业活动为主线,以学习者为中心,以综合课程为基础,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课程体系。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目标,探究新的教学方法——项目教学法即任务驱动教学法。

4.1.5调整教学的评价体系,将实践能力及学习、工作过程性的评价列入考核体系,突出培养的重心是实践技能。

4.2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我校把汽修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像学校的招生大事一样重要来抓,动员并鼓励全校教职员工,通过各种途径与汽车相关公司联系,加强沟通,打造校外实训实习基地,提高专业品牌。目前录用我校实习学生的区内外汽修公司多达40多家。汽修校外实训基地是中职学校实训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职学生与职业技术岗位“零距离”接触,巩固理论知识、训练职业技能、全面提高综合素质的实践性学习与训练平台。基地除了作为实训教学、职业素质训导、职业技能训练与鉴定等平台外,还是开展教学改革、科学研究、就业指导、服务社会等工作的多功能场所。它能弥补校内实训基地的不足,提供真实的实训场景;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缩短工作适应期;增强社会服务能力,扩大学校影响力和辐射力;促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提高整体办学实力。5实训基地建设效果

经过近几年的实训基地建设,汽车科教师的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得到很大的进步,其中12位老师是“双师”型教师。8人为南宁市汽修职业资格考评员。本校校内实训基地是学生及社会人员汽车维修中级工考证中心,也是本区域本行业技师考证考核点。本专业招生连年增多,今年招生达10个专业班。共480多人。毕业生98%以上获得“汽车维修中级工”证书,就业率达95%以上,对口就业率60%以上。校外实训企业反馈良好,学生较满意,逐渐形成良性循环。6几点思考

虽然我校汽修实训基地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还存在不少现实的问题:

6.1 4S店一般一年招的实习生人数很少(4-6人),而中职学校汽修专业学生人数这几年突飞猛进,并且学生整体素质较低,年龄偏小(很多学生在学校读完两年后,还没有满18周岁,未能考取驾驶执照),与较成熟的高职汽修类毕业生竞争显得明显逊色,因此对口实习率偏低。国家能否学习德国的“双元制”,出台一些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接纳更多实习生呢?例如一些综合修理厂,可以接纳20-40人,甚至更多。

6.2钣金、喷漆这些工位很缺人,而且待遇也较高,但中职生不愿意从事他自认为学不到技术的岗位,所以在职业指导上如何让中职生转变择业观念也是关键所在。

6.3汽修专业校外实训基地较多,学生分散,给管理带来一定的难度。采取什么措施能比较好地解决这一难题呢?

参考文献:

[1]姚丽梅,王玉生.实训基地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

(27).[2]杜世禄.高职院校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7(7、8)

[3]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技术学范式》.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2.浅谈中职机电专业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实践与成效 篇二

数控技术专业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 初步通过筑巢引凤, 聚合资源, 建成了集教学、生产、培训、技术服务四位一体、建筑面积10000㎡的生产性实训基地。04年被评为国家示范性实训基地, 08年被教育部确定为国家示范校两周年建设成果, 09年荣获第六届吉林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通过几年的实践, 该基地首创了“三引进”工学结合新模式, 构建了“五位一体”教学模式, 形成了校企“共建、共管、共用、共赢”的长效机制, 变消费型实训为效益型实训, 深化了校企合作的内涵。

一、首创了“三引进”工学结合新模式

1、引进产品—改进课程架构

通过将真实产品加工过程和典型的生产工艺纳入教学内容, 重构课程体系, 以真实产品为载体, 进行学习领域开发, 改进了课程架构, 深化了专业建设内涵, 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

2、引进项目—创设生产情境

基地引进了轨道客车公司等数十家企业的项目, 在基地加工生产, 创设了真实的生产情境和真实的职业环境, 使学生所看到的, 听到的, 实践到的, 都与目前的专业和未来的职业情境有关, 甚至就是未来职业情境的一部分, 让学生感受到了浓郁的职业氛围。

3、引进企业—实现师生顶岗

基地先后引进吉林亨达集团等五家企业入驻基地, 将企业的全部资源植根于校园, 带来了企业生产项目、工作环境、文化氛围、管理机制和行业标准, 与基地共同进行技术研发和生产, 教师顶岗参与研发新技术, 学生顶岗参与生产全过程, 全面提升了师生实践水平。

二、构建了“五位一体”教学模式

1、车间与教室一体, 实训氛围“双元化”

按企业生产功能和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实施需要做机群布局调整, 与企业共建实训车间和生产车间一体化的教学基地, 实现教学与生产双重功能, 将高技能人才培养投入到真实的职业环境之中, 感受企业或行业文化的熏陶, 使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素养、职业习惯在潜移默化中养成。

2、教师与师傅一体, 教学主导“双师化”

教师深入到生产中, 可从师傅那里学到实际技能, 掌握当前生产的新工艺、新技术, 大大提高了实践能力和教学水平。企业师傅长年工作在生产一线, 缺少系统的理论知识, 通过与教师交流合作, 相互取长补短, 共同提高, 最终形成了一支理念新、技术新、技能强、水平高的“双师”团队。

3、学生与学徒一体, 培养主体“员工化”

通过学生带薪“顶岗位、遵序列、定产量、保质控”全程直接参与企业产品订单生产, 改原来的“视岗实习”为“顶岗实习”, 实现教学与就业“无缝对接”, 学生与学徒一体, 再现了“教授准师傅、学生准技工”的情景。

4、教学与生产一体, 学习过程“生产化”

教学实施过程中, 学生直接参加企业的生产和管理, 使学生在完成生产任务的同时完成了教学内容的学习, 让学生体验到劳动成果的同时, 增强了实践能力, 学会了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提高了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为今后就业奠定了基础。

5、作业与产品一体, 运行方式“市场化”

学生加工的产品也是学生的作业, 以产品的质量为作业评价标准, 实现作业与产品一体。作业完成过程中实施奖励报酬制度, 把学生加工产品的部分利润反馈给学生, 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同时, 也提升了学生企业产品质量意识、效率意识、员工意识和职业纪律意识。

三、形成了“四共”长效机制

1、校企共建--多元投入, 建设生产性基地

按照中型企业机加类车间标准规划了10000M2的实训车间, 陆续投入大、中型设备160套, 总价值四千万元, 其中国家投入700万元, 示范校建设投入550万元, 地方政府投入1550万元, 日本援助800万元, 一汽四环等企业投入400万元。建成了能同时容纳一千名学生开展实训、实习教学, 并能承载产品生产、培训、鉴定、技服于一体的生产性实训基地。

2、校企共管—双制并行, 实施项目化教学

以企业真实的生产任务作为教学项目, 按照企业人才质量标准和“ISO9001:2000国际质量管理体系”标准, 校企共同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共同制定培养方案, 共同编写实践指导书, 共同实施考核评价, 共同完成教学和生产任务, 使教育和企业元素深度融合。

3、校企共用—资源互补, 达到盈利性实训

学校利用企业资源, 学生顶岗完成生产任务, 降低了教育成本;企业利用学校的技术优势和人才优势, 开展技术革新和员工培训, 增加效益, 实现了由教学性实训向生产性实训转化, 由消费型实训向效益型实训的转化。基地年开展技能培训5000人次, 培训教师500人次。先后为一汽轿车、一汽四环、长春轨道客车等50余家大中型企业进行零部件的加工、试制、技术革新近百万件, 为企业解决了41项技术难题, 年产值近千万元。

4、校企共赢—权益制衡, 构筑双主体格局

校企双方共同组成实训基地的管理机构, 根据各自的需求和义务, 寻找利益的平衡点, 签订合作协议, 明确责、权、利, 既保证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又保证了企业利润的增长, 构筑了校企双方一体的格局, 实现了人才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全面提升。

3.浅谈中职机电专业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实践与成效 篇三

关键词:校内实训基地;校企深度合作;教师队伍;专业技能型人才

一、实训基地在职业教育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当代社会经济高速发展,技能型人才紧缺,职业教育便应运而生。它的产生与发展都取决于它能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技能型人才,他们具有较强实践能力,能够快速适应某个专门职业岗位的劳动者。这种优势要发挥出来,先决条件是要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实训基地功能决定着在职业教育中的战略地位。德国的双元制与国内的“订单式”培养都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成功范例,它们的成功证明了一点:只有遵循职业教育发展的本质规律,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注重学生操作技能的培养,职业教育的发展才会有强大的生命力。

二、实训基地建设应达到的目的

我校是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唯一的一所集机电、化工、医疗护理、经济艺术类的专业学校,设有高职专业13个,已招生7个,中职专业 22个,已招生12个,国家开放大学专本科专业15个,承担各类社会培训、专业技能鉴定每年6000余人次。学院主校区设在地处贺兰山北麓的巴彦浩特(阿拉善盟行政公署和阿拉善左旗政府所在地)。东校区位于阿拉善盟工业重镇乌斯太。阿拉善盟东与宁夏银川市、石嘴山市和内蒙古乌海市、鄂尔多斯市、巴彦淖尔市相邻;西南与甘肃省相连,北部与蒙古国接壤。黄河岸边,兰山要塞,戈壁绿洲,瀚海大漠。神奇秘境阿拉善地域辽阔、资源富集、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具有独特的发展潜力和优势。结合我校实际情况,针对目前的实训装置,可充分利用校内实训基地和周边合作的公司(例如:庆华煤化、焦化,达康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得天独厚的校外生产实训实习基地的优势,加强实践教学,广泛接纳社会各类化工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与周边的乌海职业技术学院、化工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学院以及周边化工企业共享基地建设成果,为地方区域经济发展服务。

三、加强实训基地对外开放,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和就业竞争力

目前我校实践教学不断的增多,实训设备的使用让学生在有目标的实践训练前提下,通过一些综合性的模拟训练,使学生到达新的就业岗位后,不会对所处的环境遇到的工艺、技术、设备、生产组织管理等问题感到陌生,从而缩短了岗位适应期。同时可以培养并逐步使学生形成运用学过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力;培养良好的工作习惯和职业道德、个人能力以及与人协作、交往的社会能力;同时具备较强实践能力和较高综合素质,从而提高学生在人才市场上的竞争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与目前的“两学一做”的学习目的是一致的,只是更具体到职业院校这一部分。做任何的事情都是要有一样的途径,最基础在于学习,而关键在于做。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及使用就是“做”最好的验证,也是开展实践教学根本目的所在。

四、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对外开放,建设自主发展的新机制,最大限度地发挥实训基地的效能

实训基地是进行职业技能实际训练的基本场所,在对劳动力培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训基地不仅可以直接面向本校学生,完成教学实训任务,还应主动推广,面向市场,开展劳动力的再培训和技术服务,最大限度地为周边企业和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综上所述,拥有自主发展的新机制对于实训基地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将实训基地的教育效能、经济效能和社会效能完美的统一起来。

五、加强实训基地对外开放,可以探索到当前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主要发展方向

实训基地对外开放建设是探索当前职业教育发展方向的重要途径。在教学、生产实践中可以进一步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涉及思想观念、经费投入、建设方法等方面,不同程度地制约着实训基地的建设。

1、建设经费投入方面。由于大多职业院校都会面临一些客观问题,例如:招生艰难、生源不足、经费筹集等方面的困难。

2、职业院校对实训基地建设重视程度方面。对于一些高职类专业,认识不足,办学定位不准确,在理论教学上成为本科的“压缩型”,实践教学又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实习、实训工作流于形式,没有做到真正的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3、实训基地未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效能。有些职业院校虽然与某个企业合作,建立了实习、实训基地,但由于没处理好与企业的合作关系,企业在合作中毫无利益可言,积极性不高,导致实训基地在职校生实践能力提高方面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六、加强实训基地对外开放,可以“引进来,走出去”,促进技术交流、提高教师的专业教学水平

实训基地对外开放,可以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让专业教师定期脱产到行业、企业挂职,根据实际需要参加企业生产、服务、管理的各项工作。同时各系聘请相关专业的专家担任系名誉主任,具体指导专业教学工作,聘请企业技术人员任兼职教师,从事一线教学工作,定期或者不定期的为学生讲专业课。

总之,要进一步提高校内实训基地实践教学成效,就要实施高职教育培养高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目的,按现代社会高质量的职业素质要求,必须要建立一支数量足够、结构合理、技术过硬、品德高尚、团队稳定、专兼职结合、管理规范的师资队伍,不断提高实训基地的利用率和实践教学效果,以适应当前高职教育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冯旭敏,温平则.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基本模式的构建[J].职业教育,2005(2):32-34.

[2] 李志生.高职高专实训基地建设模式初探[J].机械职业教育,2005(10):29-31.

[3] 沈杰.物流管理专业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7):38-40.

[4] 王平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概论.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03.

4.浅谈中职机电专业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实践与成效 篇四

高职教育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而校内实训室不仅是学生进行职业技能训练的关键场所,也是学生职业习惯、职业道德、安全生产意识、团队意识、成本意识和环保意识等职业素养养成的重要场所。我院物流管理专业校内实训室建设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一、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功能的定位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面向生产和服务一线的高技能人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标准是职业行为和能力标准。而以知识能力的职业性和人才类型的技术性为特征的高职人才培养,必须通过产学合作、工学结合来培养。产学双方在校园内以生产性实训基地真实的工业环境为依托,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是产学合作、工学结合培养高职人才的最有效模式。

1.实训基地建设首先要明确专业的培养目标

根据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定位,毕业生主要面

面向辽宁省物流业,主要为第三方物流服务企业培养具备良好职业素养,熟悉物流配送、运输、仓储、国际货运代理等业务流程,掌握物流业务操作技能,能够运用物流信息管理软件进行一线物流业务管理的高技能人才。毕业生就业岗位可以胜任的工作有仓储配送部业务主管;物流运输部调度、车队队长;国际物流部报检员、跟单员;信息管理部主管等岗位。

根据专业毕业生的任职要求,参照职业资格标准和项目课程教学改革与要求,突出“岗位能力为本、工学交替、先进制造技术”的理念,进行校企共建,校企共同建设具有真实岗位,能反映当代生产一线自动化新技术,集“技能与创新训练、职业培训与资格认证、技术服务与科研攻关、新技术推广、省级技能竞赛基地”于一体的综合性、生产性校内实训基地。实训环境布置要融“教、学、做”一体,强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手脑并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就业。

2.实训基地建设要有利于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

实训基地在规划建设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职业氛围的营造,场地的设计、设备的摆放和周围环境布置要体现专业特色,要使学生进入实习场所就能感受到企业工作环境和专业文化氛围。在实训中按照企业的管理模式组织实训,注重学生对专业的了解和热爱,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群体沟通技巧、组织管理才能,使学生在现代工业精神的熏陶下全面提高职业素养和综合素质。

实训基地建设还要满足课程改革的需要,通过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大力改善专业的实训条件,能积极有效地推进项目导向教学模式的改革,改变传统的学科体系的教学模式和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教材为中心的落后观念,使“教、学、做”融为一体,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实训基地建设要满足实施“嵌入式”教学模式的需要,使各工种职业技能考核内容与各专业实训项目结合,将职业技能资格证书内容嵌入实训课程中,实现“双证”融通。

3.实训基地内涵建设

制定、完善实训基地管理制度。引进先进企业文化和管理理念,企业参与专业实训基地软件建设,共同制定完善实训基地设备管理制度、实训室管理制度、兼职教师实训指导管理制度、实训教学组织管理制度、实训指导教师岗位职责、实训室学生实训守则、安全操作规程等。编写技能训练指导书,开发技能培训项目,完善考核标准。与佳怡物流、圆通快递等企业合作,开发岗位基本技能和综合技能训练项目;编写和完善岗位基本能力和综合能力训练指导书;完善岗位基本能力和综合能力考核标准。

二、物流管理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设计原则

(1)先进性。物流实训基地应体现先进的物流管理思想,采用目前先进的物流管理软件和信息技术,应用具有一定的超前性。

(2)实用性。物流是一个极为宽泛的概念,物流业态较多。根据国家物流标准可分为运输型物流企业、仓储型物流企业、综合型物流企业等三种。在设计现代物流实训基地时应选择典型物流企业为原型再现其业务与管理流程。同时使学生通过实训了解不同物流企业的流程,掌握物流业务操作的基本技能。

(3)可操作性。根据物流企业的实际运作流程,现代物流实训基地可按认知、操作和管理等三个层面来设计物流业务的范围和岗位职责。认知层面的实训重点是营造各种物流职业场景和物流文化,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物流操作层面的重点是物流业务操作和物流设备操作;物流管理层面的重点是利用it系统进行物流规划和物流方案设计,为企业提供咨询服务。

(4)开放性。企业的物流模式随着物流政策和物流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因此物流实训基地应能动态地顺应物流企业的这一变化,具有可持续的发展能力。

(5)可扩展性。任何周密的设计都有其局限性。随着物流的发展,会出现许多新的物流模式和物流岗位,从而对物流实训基地提出新的需求。物流实训基地在设计时应充分考虑这一特点。

三、物流管理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意义

1.加大投入,加快基础硬件建设,提升服务水平。

我们聘请了该专业的教授、企业专家及一线教师等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一起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指导课程设置、实训基地建设。

近几年来,我们一直在加大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训基地建设的投入,建立了一体化的校内实训室和校外的实训企业基地。为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我们加强了校企合作,并把校内实训基地向校外延伸。未来几年,我们还将行业内知名企业以合作共赢为基础,建立校企合作中心。主要负责实训基地进行常规管理与运作校企合作的规划发展、对校企合作共建项目。在现有基础上,充分利用实训基地资源优势,极稳妥地发展学历教育,大力发展非学历培训教育、职业技能培训鉴定。以基本条件建设和开拓市场(拓宽专业设置、开发非学历教育项目、组织生源、合作办学等)为抓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高素质为根本,有计划、有步骤地建成以中小企业服务中心为载体,合理分布教学培训站点,组成继续教育的开放式合作网络,形成教学资源共享、管理服务顺畅、效率和效益明显的局面。

2.加强师资建设,提升教学能力

结合学院师资队伍规划的要求和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实践性与开放性的特点,建设、优化与“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相匹配的专业教学团队,重点实施以专业带头人为对象的“名师工程”、以青年骨干教师为对象的“青蓝工程”,以兼职教师为对象的“双师工程”等“三项工程”,健全完善师资队伍管理的评价、考核和激励机制,着力提升教师队伍的教学能力、专业能力、研创能力、合作能力,打造一支具有“理实兼备、国际视野”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在合作企业设立教师工作站,实现所有专业教师的企业轮训;通过设立的校企合作中心,吸纳企业派出的专业技术人员或管理人员在教学岗位或管理岗位兼职;建立教师联系企业制度,鼓励教师在企业兼职,开展与企业紧密合作的技术开发与服务,使教师能及时跟踪行业发展动态,掌握最新技术,在项目实施中提升专业水平。

物流管理专业现有师资6人,具有高级工以上资格的“双师型”教师2人,这六名教师都具有硕士学位,有二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的专业教师4人,专任实训教师3人。近几年来,学院先后派出5位教师参加了国家或省级骨干教师的培训,还聘请了校外的企业高级工程师到校任教。

四、我院物流管理专业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实践探索

辽宁金融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围绕辽宁省物流产业发展战略,遵循高职教育规律,培养有良好职业素质的技能人才,走出一条发展、创新、改革之路,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以专业师资为主体,以挂靠实体公司的形式,建成校企一体、教学做一体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专业为解决学生学用分离、专业教师工程实践经验不足、学生顶岗实习等生产性实训的问题,考虑物流管理专业核心业务处理的特殊性,解决校内生产性实训问题的途径为:

第一,通过为企业开展技术咨询服务、员工培训等互利互惠机制建设,进一步密切校企合作关系,通过网络信息技术实现同步企业的真实业务,建立动态化真实性业务数据库,在校内计算机软件平台上实现真实物流业务原始单据流转,使学生能够在真实的物流管理软件平台上进行仿真生产性的技能训练和岗位模拟实训;

第二,将物流运输核心设备安装在易通公司物流的运输设备上通过网络和计算机管理软件,实时监控、采集物流运输信息,通过实时跟踪和信息分析,实现物流运输组织、运输业务筹划等企业物流运输业务的生产性实训。此外,在仓储配送业务实训室建设中,依托易通物流公司,按照企业仓储配送业务实际需要,共建“仓储配送实训室”,采用“业务托管式”为学生开展生产性实训创造条件。仓储配送实训室的日常业务全部是企业的生产性任务,实训指导教师全部是企业人员,学生实训期间在师傅带领下完成生产性实训作业,达到岗位综合实训目的。

5.工程测量课程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 篇五

摘 要:实践教学作为高职教育教学的主体地位已经确立,工程测量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土建类专业必修的专业课程。利用实训基地对学生进行施工过程的现场实训,可以提高了学生工程测量操作技能。本文结合我校现有的实际情况介绍了工程测量实训基地建设原则、策略及用途,并提出了实训基地建设的内涵。

关键词:工程测量 实训基地 实践教学

一 引言

实践教学是工程测量课程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测量技术的应用能力,增强学生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应用能力的主要教学方式。实训场地作为实践教学最基本的保障,在高职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由于种种理由,许多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场地不能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严重影响着高职实践教育的教学质量。高职教育实训场地的建设是高职教育实践教学条件建设的重要理由。

二 建立实训基地的作用

从工程测量教学的角度看,实训基地的建设是提供一种特别的教育环境和教育手段。能否建立一个完善的实训基地是决定学生上岗后能否成为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基础和重要手段。一个好的实训基地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虚拟测量、虚拟施工,使学生不出校门便可充分感受到现代测量技术的发展,开阔了学生的眼界,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同时通过实践教学,让学生了解施工单位采用的作业策略和最先进的测量施工技术。

三 建立实训基地的必要性

1.学校发展和学生就业的需要

随着现代生产技术迅速发展,测量行业工作岗位技术含量不断增加,这就对工程测量从业者的职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个学校能否培养出高素质的技术实用型人才,直接决定着这个学校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能否保持稳定发展地位。对学生而言,每一个用人单位都希望接收一个马上可以从事专业工作的毕业生,如果学生只有理论知识而没有从事实践工作的能力,那是无法达到这个要求的。面对人才供需矛盾的现实,能否竞争上岗不仅取决于学生对测量理论的掌握,更取决于学生职业实践能力的高低。这一切均要求高等职业学校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对于工程测量这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实践操作来完善所学课程的内容,因此,配备一个完善的实训场地势在必行。

2.有助于实施双证书培养制度

实施“双证书”培养制度既是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的重要保障。测量资格证书一直是我校从事测量行业学生必考的专业资格证书,测量资格证书的考取分为两个方面:

(1)理论考核;

(2)实际操作。

实训基地的建设,为在职业资格证的培训与考取方面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为学生提供了日常训练的场所。将实训基地作为职业资格鉴定场所,使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明确了培养方向。实训基地在教学过程中也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由于每次实习承担了具体的工作,对所需岗位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四 建立实训基地的内容及功能

测量实训基地的建设严格按照“仿真”的原则,同时实训基地建设必须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实训场地的构建、测量仪器的.配备等都应具有一定的前瞻性,能代表本行业技术应用发展趋势,要使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学到和掌握到当时测量行业先进的技术以及对先进技术的实际应用能力。工程测量课程的实训内容可以根据教材及当前现场施工过程中需要掌握的内容来安排,因我校属高职交通土建类学校,大部分毕业生的就业去向是公路交通施工单位,因此,在实训场地建设的内容上应尽量围绕道路施工为重点来建设。

1.GPS技术实训中心

GPS测量实训基地。实训基地包括GPS实训基线网的建设和GPS内业数据处理实训中心的建设。基线网的建立,除了提供学生进行GPS静态、动态实训观测及成果检核外,还应掌握利用GPS RTK进行简单的地形测量,熟练工程放样的基本策略,在图形结构的设计及外业作业过程中,要求学生合理布网,充分利用GPS的技术,使制约点的分布具有全局性和便捷性。校内实训基地埋设四等三角点两个,作为GPS制约网的起算数据,指导老师可以根据课程的需要进行导线的加密测量。有了固定的制约点和已知数据后指导老师可以随时检查学生测量数据的正确性和精度,使学生及时纠正测量错误,保证测量实训质量和学生实训效果。

2.道路施工测量实训基地

我校一直担负着为交通系统培养公路工程施工人才的任务。为了使公路施工测量方向的学生能有仿真的实训环境,在校园内新建了长为两公里的模拟公路施工路段,能同时满足工程测量、道路施工、道路养护等公路施工相关专业的实习实训要求。实习实训基地的建成能培养学生进行道路选线、中基平测量、纵横断面的测量、道路的中线放样等测量的能力。根据仿真的要求,整个路线设置了公路的各种平面曲线和纵面的曲线,并沿线路终点和起点设置了平面与高程的制约点。

3.数字测量实训基地

主要承担地理信息系统(GIS)实训和“理实一体化教学”,进行GIS工程实践训练,完成GIS空间数据采集、处理、管理和入库的训练,进行GIS科研活动。同时承担数字化测图技术等相关课程的实训及专题实训,实现测绘外业数据采集与内业数据处理一体化,强化学生测绘数据处理、数字化成图的技能,为学生专业课程设计提供支持并可为企业服务。

数字测量实训基地是集数据采集、数据处理为一体,数字化发展必须坚持走校企联合、合作的道路。高职院校和行业、企业共建,能切实加强学校技能性和实践性教学环节,也能使高职院校成为企业继续教育的基地、员工学习与岗位培训的平台,实现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共同发展。

五 实习实训基地内涵建设

6.浅谈中职机电专业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实践与成效 篇六

【关键词】中职学校 校内实训基地 物业维修 建设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5B-0166-02

校内实训基地是实训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专业建设中起到重要作用。通常建设校内实训基地需要耗费大量人力、财力,对于一些实力较弱的专业,难以建立起功能完备的实训基地。本文以中职学校电类专业为例,探索充分利用学校各种现有资源,使用较少的人力、财力建设校内实训基地。

一、校内实训基地简述

实训,简言之就是为了使学生掌握职业技术、技能而进行的实际训练,是指学校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成长规律,利用真实或仿真的环境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动手能力的训练,是中职学校实践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实训有别于实验、实习,强调职业能力的训练,体现了“学校能控”和“重在培养学生技能”的特点。

实训基地是实训场所、教学设备、教学计划、教学人员、参训学生的统一体,是中职教育的基本条件,是实践教学的根本保证,是达成中职教育目标的重要手段,其硬件的好坏和运行效率的高低决定着中职学校的教学质量的高低,决定着人才水平的高低。

校内实训基地,顾名思义是建在学校内部,学校自有的教学资源,是学校基于实践教学的需要,在校内建设的实训室(实验室)、校办工厂或仿真室等。

中职学校校内实训场所包括实验室、实训室、实训中心、实训车间和实训基地,一般把实验室和实训室统称实训基地,实验室、实训室的建设规模(指面积)一般较小,而实训车间、实训中心和实训基地的建设规模较大。

二、广西物资学校校内物业维修实训基地建设

教学实训功能是实训基地的首要功能,也是基地建设的根本目标,教学功能还可以细分为承担实训任务、参与实训教材开发及训练学生职业素质等功能。此外,大部分实训基地还有技能考核、社会培训、技术研发等功能,一个专业是否强大,实训基地是一个重要的指标。因此,需要大力建设实训基地。本文以广西物资学校电子技术专业为例,探讨校内物业维修实训基地建设。

电子技术专业在广西物资学校是小专业、弱专业,教师少,学生人数少,长期以来每年只招到一个班,班级人数40-50人,因此学校的资金投入相对比较少,每年获取经费只能购买一些必要的仪器设备,还有实训耗材,很多社会上已经淘汰的老旧设备还在使用。此外,教学实训场所也不足。电工操作和家电维修是电技专业的核心课程,物业电工、家电维修工是专业两大主要就业方向。在学校电工实训室和家电维修实训室设备陈旧、工位不足的情况下,专业教研组开会讨论建设校内物业维修实训基地,将电工操作课程、家电维修课程与学校物业维修工作进行整合,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解决师资、设备、场地不足的问题。

(一)校内资源整合及利用。物业维修范围是整个学校,因此整个学校就是物业维修实训基地。校内资源包括物力资源及人力资源,物力资源是实训基地的场地和设备,人力资源是实训基地的管理员及实训指导教师。

物力资源有教学楼3栋、综合实训楼1栋、实训基地2座、办公楼2栋、学生宿舍楼8栋。每栋楼内均有照明电路、供水二次加压设备、自来水供水管道、直饮水管道,这些都可作为电工操作的学习内容。电灯、电风扇、饮水机,以及学生宿舍的空气能热水器、太阳能热水器、洗衣机,这些都可作为家电维修的学习内容。

人力资源除专业教师资源外,还包括总务主任及2位水电工,总务主任可以给学生讲授物业水电管理知识,水电工则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亲自实践传授水电操作的技能。

在学校资源整合和利用后,各方面都实现了多赢。设施设备得到了及时的维护和维修,学校节省了资金。有了更多的实践机会,学生学习到更多的技能。得到了学生的帮助,水电工的维修压力减轻了。学生变得更好学,教师的授课压力减小了。

(二)实训基地保障措施。物业维修实训基地必须建立相应保障措施,包括安全、教学管理、考核评价等方面制度。

1.建立安全保障制度。在实训基地实训,学生的安全应该排在最重要的位置。首先要有制度保障,然后要确保制度能严格执行。相关学生要进行实践操作,必须通过由总务处和电技专业组联合进行的技能和安全培训,考试合格后,方可进行上岗操作。涉及强电的工作必须由教师或师傅在场方能操作。

2.建立实训基地教学管理制度。计划将整个物业维修实训安排在第二、第三学期,原因是第一学期学生刚到学校,对学校基本情况还不够熟悉,各方面能力也相对较差,第四学期学生准备离校参加顶岗实习,有很多繁重事务。因为教师和水电工师傅数量有限,所以把学生实训的时间安排在下午第7、8节,即第二课堂活动时间。一个50个人的班,分成5组,每组10个人,周一到周五每天安排一组。这样每天每位师傅可以带2-3个学生,剩下的学生则组合去做一些相对安全的工作。教师则进行跟踪检查。如果有两个班实训,则安排每个班实训一个月。即使有两个班,每个学生一年里面也可以在实训基地中实训40小时。

3.建立学生评价机制。首先,每个学期每位学生需要在实训基地完成20个学时的实训,如果该课程期评不合格,补考还要增加10个学时实训。其次,由教师及水电工师傅对每一位学生的实训时间、服务态度、技术技能等进行打分,作为该课程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分数作为指标,每个学期评选出优秀实习水电工,给予一定的奖励。

4.建立实训指导教师考核机制。为保证实训基地可持续发展,建立实训指导教师考核机制。在职工方面,因为课外实训不算教师的工作量,如果能把物业维修学校作为第二课堂,给教师以及水电工师傅加绩效分,期末可以评第二课堂优秀指导教师,这样更能提高教职工的积极性。

5.编写校本教材。将由专业教师和水电工师傅共同编写《电工操作》和《家电维修》两门课程的校本教材,内容包含物业维修实训所必须掌握的各项技能,例如电工操作课程中的日光灯安装、吸顶灯安装、吊扇安装、壁扇安装等项目,家电维修课程中的饮水机维修、风扇维修、洗衣机维修等项目,都是学生物业维修所必须掌握的技能。学生在课程实训中学习后,可以在物业维修实训基地不断加强练习,达到一个合格的操作电工或家电维修工要求。

三、实训基地的阶段性成果和存在的问题

物业维修实训基地建成,学校却没有为此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换来的是更优质的教学质量、更高的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更优的后勤服务质量。

第一,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提升。考试成绩方面,物业维修实训基地开始使用后,学生专业成绩明显提高,特别是“电工操作”和“家电维修”两门课的成绩,均比往届没参加物业维修实训有较大的提高。实习和就业方面,参加过物业维修实训的学生得到了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无论是职业素养、专业技能,均有较大的提升。家长反馈方面,由于经过了上门服务的培训和练习,无论是礼貌待人、仪容仪表,还是语言沟通,学生都比在初中时候有了很大的进步。

第二,学校后勤服务质量提升。由于投入大量的人力,后勤维修速度加快了,服务质量更好了,得到了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

但是,由于建设工作还在探索阶段,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实训基地建设涉及总务和教学两个部门,两个部门又是学校中工作较繁重的部分,因而彼此的交流较少,基地建设前期发展比较快,到后期因为惰性发展放缓。激励机制还不够健全,一段时间后部分教职工和学生都有所倦怠等。这些问题亟待解决,否则影响实训基地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事实证明,广西物资学校总务处和电技专业合作建立校内牧业维修实训基地,为学校节省了经费,减轻了后勤维修压力,为教师提供更多实训教学场所,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实践机会,是一项一举多得的尝试。

【参考文献】

[1]白福民.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探索[J].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

[2]刘家枢,徐涵.高职校内生产性实训的内涵与实践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8(1)

[3]刘克勤.实训基地建设:高职院校发展的重要内容[J].教育发展研究,2011(5)

7.浅谈中职机电专业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实践与成效 篇七

关键词:室内装潢设计;校内实训;实训基地建设

在目前多元文化社会氛围中,大众审美情趣多种多样,这也为室内装潢设计行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平台。室内装潢设计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高职院校对该专业的实训基地的建设予以了高度重视。只有提高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水平,才能充分发挥实训基地对于室内装潢设计专业教学的促进作用,才有利于提升教学质量,最终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室内装潢设计校内实训平台的研究成了该行业的热点课题。

一、室内装潢设计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目的和内容

1.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目的

校内实训基地是为了给室内装潢设计专业提供实践平台而建设的。高职院校的办学宗旨是为社会培养高技能的实用性人才,校内实训基地能够为学生的课后实践与动手操作提供必要的场所,从而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能力与实践能力。高职教育领域中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现已初步形成,校内实训基地能够为学生进入企业进行实习奠定良好的技术基础,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可以促进学校硬件教学设施的完善,还有助于培养双师型教学工作者,从而提升学校的综合办学能力。此外,校内实训基地的成熟和发展,能够提高校内室内装潢设计实训基地承接项目的能力,有利于学校将自己的办学特色呈现给社会,为提高学校办学美誉度和学生的就业率做出贡献。

2.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内容

校内实训基地就是在校园里建立实训室来进行实践类的教学,为理论应用于实践提供一个教学场所。2016年两会着力强调了创新对于各个行业发展建设的重要作用,校内实训基地的创新之处在于其发展方向是“校中厂”,即应用学校的师资、学生等人力资源,将室内装潢设计技术应用到社会生产当中,最终实现高职教育与企业经济效益双得益。“校中厂”的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中需要企业为实训基地提供部分设备供学生实训,学校安排教师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所以,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主要内容是联系相关企业,充实校内实训基地的硬件设备,同时提升教师的实训能力和研究能力。

二、室内装潢设计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对教学的作用

1.辅助教学作用——理论用于实践

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有利于辅助室内装潢设计专业的教学工作。目前,由于缺乏完善的校内实训基地,很多实践性的知识都是通过教师讲授来完成的。这样的教学虽然在理论上给予了学生指导,但是并未让学生在实践中增加自己的经验。这种间接经验对于学生的自身发展和创造性工作潜力的发掘都有阻碍作用。具有良好的校内实训基地,学生就可以自己动手进行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思考理论知识而进行再创造。校内实训基地有利于辅助教学,同时也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即教师既要能教授理论课,又要具有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活动的能力。“双师型”教师不但拥有可担任普通从教资格的“教师证”,同时也要拥有需要较强实际工作能力和专业实训技能的“专业技术职务证书”。它既能满足高职高专教育对教师素养的基本要求,同时也能了解和掌握学生将来所从事的职业和所在岗位群体的专业技能与技巧,并懂得高职高专的教育特点,这些都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就业率。

2.量化教学作用——检验教学成果

高职院校的室内装潢设计专业的学生学习成果考核一直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理论知识考核只能反映学生的理论学习能力。在工学结合模式下,学生的实践互动多数在企业完成,其具体的实践水平学校只能通过企业负责人的评价间接了解。由于校企联合办学中企业在合作态度上不积极,可以看出企业对高职院校培养出的人才的实践能力不是非常满意。校内实训基地则是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优化,能提高企业对学生能力的认可度。归根结底,学校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主导者,校内实训室是室内装潢设计学生实践技能训练的场所,能够直观反映出学生的学习质量,也能反映出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师通过校内实训基地这个平台,可以定期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检验,同时对相应教师的理论教学能力和实践指导能力进行评估和考核,从而对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和改革。在新形势下,全面深化改革已渗透到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高职院校作为向社会输送实用型人才的教育机构更不例外,要通过动态改革不断完善和优化教育教学能力。

3.指导就业作用——模拟工作场景

高职院校的学习节奏介于大学和高中之间,学生在校园生活中有很浓厚的学生气。这种学习习惯和职场上的工作环境有一定的差异,会影响学生职业能力的发挥。校内实训的最大特点是不仅仅为学生提供了装潢设计的平台,还模拟了室内装潢设计工作的场景,这就需要学生将自己学习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人际交往常识等综合运用起来,由单一项目实训变为综合项目能力实训。这对于学生日后适应职场生活大有裨益。室内装潢设计属于艺术设计范畴,其创作需要良好的氛围和土壤,校内实训基地模拟了工作场景,有利于学生全身心投入进行艺术设计创作。这种训练有利于学生适应企业工作氛围,从而能够将自己的专业技能和艺术灵感很好地发挥出来。

4.展现特色作用——教师组队承接项目

高职院校以为社会输送技术性人才为宗旨,高职学生的主要竞争力在于直接上手工作的能力非常强。室内装潢设计工作者的竞争压力比较大,突出学校的办学特色,有利于招聘方对学生的专业能力有直观了解,从而有利于增加学生的就业优势。校内实训基地的技术指导主要是高职院校的教师,各位教师都是室内装潢领域中的精英,在设计方面具有自己独到的见解。随着高职院校学生装潢设计水平的提升,在教师的指导下就能够完成很多具体的装潢设计任务。因此,教师可以组队承接各种室内装潢设计项目,不仅能够在实践中优化自己的装潢设计思想,还能够让客户检验学生的设计成果,对学生的职业能力有直观的评价。长此以往,高职院校教师就能够形成自己的设计风格,有利于“校中厂”的建设,最终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和学生就业率的提高。

三、结语

综上所述,室内装潢设计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对室内装潢设计专业的教学工作有重要作用。校内实训能够让学生将课上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提升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这样,学生的实践能力也能反映教师的教学成果,有利于对教师的教学能力进行客观评估并深化教学改革。校内实训还能增强学生对企业工作流程和工作场景的适应能力,有利于学生在就业试用期有良好的表现,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同时,校内实训也能依托学校的师资和企业的技术设备体现学校自身的办学特色,提高室内装潢设计专业教师承接项目的能力,使他们在实践中反思教学,促进教学与当下社会需求的匹配度。因此,高职院校室内装潢设计专业的教育教学研究工作者要根据校内实训基地对教学的作用而不断完善和优化实训基地。

参考文献:

[1]张吉红.浅谈当今装潢艺术设计的利弊[J].福建质量管理,2015(10).

[2]刘艳飞.试论室内装潢设计的基本原则及常见设计风格[J].现代装饰(理论),2016(1).

8.浅谈中职机电专业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实践与成效 篇八

关键词:高职教育;土建专业;实训基地;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7-0287-02

从2005年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以来,“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就成为职业教育探索和发展的目标,高职教育要发展,其要点在于培养为地区经济发展服务的实用技能型人才。“工学结合”是培养高素质、高质量人才的关键,而“工学结合”的真正实施离不开校内实训基地。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是培养高水平技能型人才必需的教学条件,而我国目前高职院校的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还存在许多问题,积极探索新路,将国外的先进经验和科学的建设理论融入到我国高职院校的实训基地建设中来是需要我们研究的问题。

土建施工类的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难度更大,由于建筑产品具有固定性,生产周期长,步骤繁杂,生产流动性大等特点,使得很多拥有土建施工专业的高职院校在进行实训基地建设时感觉十分棘手,无法在固定的实训场地范围内,有限的资金支持下,完成一个具有典型性,教学性、同时又不失真实情境的实训环境[1]。因此,对于土建类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研究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土建类高职校内实训基地存在的问题

2007年,我国“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计划”已初见成效,建立起一批示范性的实训基地,这些实训基地在教学和人才培养中都已经开始发挥作用,对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都起到的良好的示范和推动作用。但是,一方面由于建筑行业的特殊性,另一方面由于建筑产品与众不同的特性,我国土建类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还存在许多需要解决和完善的方面。

1.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功能单一、结构分割。目前多数实训基地的建设是以楼宇为主体单功能定向的,采取将教学、实验和实训楼宇进行功能分配的大距离分散性建设格局。这种模式必然在物理空间上分割职业教育的整体教育观,割裂“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整体性,忽略真实学习情境的创设。另外,高职学校实训基地建设往往更重视一些与职业情境无直接关系的硬件建设指标,诸如占地面积、建筑面积、设备数量等。实训基地的建设呈现出功能单一、结构分割的特点。而最需要营造的职业环境以及由此产生的职业氛围,却因此呈现所谓的真实的缺失。

2.缺乏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管理运行机制。由于实训基地建设投入大,要求企业一次性投入大量资金进行生产性建设难度很大,使得大量土建实训基地都存在设备陈旧、技术落后、疏于管理、缺乏保养等问题,从而沦为陈列品。另一方面,由于校企合作双方理念不同或是对各自行业的不了解,导致交流不足,出现建设资源的浪费,甚至重复建设的情况。再加上理论知识和市场意识的缺乏,使得实训基地建成后无论从管理还是运行机制上都比较死板僵硬,不能够进行创收,在缺乏后续建设资金的情况下,成为学校沉重的负担。因此,需要转变建设观念,将基地作为一个市场主体,改革基地运行和管理机制,引进企业,以真实的工作任务进行生产实训,参与市场竞争。基地实行企业化管理,建立真实情境,真正做到基地建设与经济社会的紧密结合,实现建设主体多元化。

3.缺乏科技创新与社会服务意识。高职院校的实训基地应该具有高新技术研发、试验功能,如新型建筑材料的研发,新施工工艺的实践应用等。同时也可以作为职业技术教育培养基地来使用,像《天津教育“十二五”规划》中提出的由高职院校完成“职业培训包”的任务,便属于这类社会服务功能。但大多数的院校校内实训基地由于种种原因,如师资力量不足、资金限制、领导缺乏市场意识等,使得让实训基地仅仅作为校内实践教学环节的场所,资源利用率极低。当然,这与基地的设备条件落后和科研攻关能力薄弱有关,这就需要在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对地方经济发展方向、行业政策指向有系统的研究和认识,加强与地方企业、科研院所的联系,同时学院结合教学实际,利用各自的优势,联合研发,针对实践生产中的实际问题进行科技攻关,为地方经济与企业发展服务,为学校创立品牌,扩大影响力。

4.不能把握好实训基地教学性和生产性的结合。目前高职院校都会主动寻求与企业合作的机会,有很多学校也成功地与企业合作并建立了生产性实训基地,但对于实训基地教学性和生产性的平衡把握不好。片面地强调哪一方面都是不合理的,过度的生产性使用,教学让位于生产,实际是本末倒置,失去了实训基地人才培养的基本属性,高职院校便会怀疑实训基地的作用。而片面地强调教学,对生产置之不理,使实训基地的生产性成为了口头宣传。企业看不到任何的利益,时间久了也会对合作共建失去动力。

二、问题解决的基本思路

1.传统基地功能单一、结构分割的问题。实训基地建设考虑了职业情境的综合性、整体性和真实性。便于实训设备的组合,便于开展项目教学、任务驱动、订单培养,实现了工作过程系统化。传统的建筑面积、设备数量、实验室大小等刚性指标被建筑的多功能性、设备的可组合性、实验室的柔性所取代。

2.实训基地建设和运行的动力机制问题。实训基地建设和运行的关键是动力机制,而动力机制的基础是利益机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机制是推动校企合作持续发展的动力和维系校企合作良性运转的纽带。如何与企业形成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保证基地长期有效运转,形成基地良性循环发展格局。这就需要我们在共建合作中从彼此的利益出发,寻找双方合作的切入点和纽带,实现双方的互惠互利、优势互补,形成有效的利益共享机制,在共建共享中实现双赢和共同发展。把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成生产性企业,或者把校内实训基地延伸到企业,以利益为纽带建立校企之间的紧密联系,实现校企资源共享。

3.实训基地建设的经费筹措问题。要建成一流的、满足学生生产性实训要求的校内基地,除了有先进的理念,更实质性的是经费问题。没有稳定、多渠道的资金来源,基地建设只能是纸上谈兵。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建设省级示范性院校,争取到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政策性经费,结合和企业建立深度合作,以基地养基地,不断提高实训基地的生产、培训及技术服务的效益,形成多元化的资金来源,解决基地建设的资金缺口问题。

三、校内实训基地的基本建设思路

1.设计基于真实情境、仿真模拟和实物模型的建设类专业群共享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方案。基于融合性原则构建集建筑材料、建筑施工、建筑结构、建筑构造、建筑设备、楼宇智能、环境检测与治理等为一体的共享型实训基地。对实际职业情境加工后,构建更具普遍意义的真实情境,设计智能化媒体的高仿真度模拟,以“工作过程系统化”为学习情境建设主线,营造职业环境和职业氛围。如采用VR(VirtualReality)技术开发土建施工类专业教学仿真实训软件,可以有效解决土建类课程课堂教学抽象不直观,难以达到预期教学效果的问题。对于解决校内建设拟实实训场地费用太高、占地太大、高层施工现场危险性太大等问题也有显著效果[2]。同时,对教学进度与施工进度无法保持一致,实训教学无法具有针对性、个性化的问题有很大的帮助。做到“平面与立体”、“静态与动态”、“真实和模拟”的三结合,以获得“真实的虚拟”,较好地反映土建施工的标准化演示操作,对于施工的工序、规范、工艺教学有显著效果。这样便能够实现集知识传授、实验验证和技能操作于一体,将分散性楼宇的功能集中在近距离的空间内实现,使学习的过程与工作的过程一体化。

2.创建分项实践、仿真模拟、真实情境训练的训练体系。一体化共享型校内实训基地实验室集互动学习、行动学习于一体。实训教学内容与职业岗位和能力要求密切相关,并多采用模块化教学,各模块具有相对独立性,完成相应模块或单元的学习,可以具备高职土建类人才的职业能力,包括职业岗位能力、建筑管理能力、应变创新能力等三方面[3]。相关的知识能力体系为:土建专业的理论知识、工程施工组织能力,工程造价预算能力、工程施工监理能力,现场人员组织管理、工程质量检验能力,工程事故处理能力,自学能力、职业规划及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等等。根据这样的能力要求,可以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理论指导下设置不同的训练单元,训练单元由学校教师和企业工程师共同研究设置,以达到培养技能和职业能力的无缝对接。可以以真实的工程项目为载体,对单元项目进行全仿真操作,包括项目可行性分析,工程招投标模拟,工程预算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编制,竣工验收等。对于土建施工的技能,可以对重点、典型工程内容进行实操。训练场地可以由室内、施工现场等多功能区域组成。

3.建立筹资方式多样化、运行机制市场化、建设主体多元化的建设管理机制。校企合作下,可以由学校与企业共同管理实训基地,制订企业运行的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目标,确立教学培养目标和岗位能力目标等。然后,采用以校方为主、企业辅助的人才培养模式。企业保证实训基地的运转,可以由企业管理实训设施与实训设备,在保证设施的正常运转的前提下,保证其先进性,与工程现场使用技术保持一致,并可临时提供大型设备的演示与示范。同时,引入企业管理理念,将企业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方法与职业文化引入实训基地的管理和校园文化建设中[4]。当然,深化基地运行机制、管理体制、人事制度、教学管理和监督评价体系等一系列配套制度也需要进行有效地改革:创新基地运行机制,引入企业共建共享;以“学做合一”和“生产性实训”为基点,配备生产性设备和生产原料,建设校内真实职业环境;引进行业企业的“能工巧匠”,强化实训指导师资队伍;以相应的技术开发与服务中心为支撑,与企业合建研发中心,向社会开展技能培训服务;制定基地管理制度,建立与企业尽量相同的真实生产情境。通过产品生产、技术服务创收减耗,提高实训基地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建设、运行、再建设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陈贺坤.高职院校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研究[D].石家庄:河北大学.2009.

[2]苏德利,张力,任大鹏.建筑工程施工工艺仿真教学系统的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2012,(10).

[3]李强,刘继平,任东.国外高职实训基地建设模式的启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36).

上一篇:民主生活会自评下一篇:中国语言学史名词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