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几点解释

2024-08-13

关于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几点解释(共11篇)

1.关于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几点解释 篇一

关于新医院会计制度下医院绩效管理的几点思考

摘 要:新医院会计制度在2012年1月1日正式在全国施行,其目的是为了提升医院会计信息质量,加强财务透明度,为医院领导层、政府、监督机构等医院财务信息使用者提供更加可靠、有效的财务信息。在新医院会计制度的施行中,医院必定面临着新的挑战,如何利用好此次新医院会计制度提升医院的绩效管理就是财务管理的关键内容,同时由于新会计制度下进行医院绩效管理的探讨也是对员工的鞭策,避免其安于现状,为医院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同时也是医院长远发展的保障。

关键词:新医院会计制度 绩效管理 思考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医疗体系的要求也愈加严格。而且国家也十分重视对医院的建设,一直致力于提高国家整体医疗水平,积极推行相关政策完善医院相关体系。而新医院会计制度就是在该背景下推出的提升医院会计管理的政策。绩效管理通常牵涉到预算管理以及会计管理,其主要是对医院各职工、部门或者相关单位的绩效进行综合性的管理,通常是通过会计、财务等方面进行考核以及体现,因此新医院会计制度下医院绩效管理必定会有所改变,只有符合新医院会计制度下的绩效管理才能够发挥出应有的效用。

一、新医院会计制度与传统医院会计制度的对比

新医院会计制度的试行时间是在2011年7月1日开始的,其在部分城市的公立医院落实,由财政部与卫生部共同推行,同时在2012年1月1日开始全国推行。新医院会计制度推行一路来,医院加强了成本管理,最大限度的降低了成本,同时在提升经济效益的同时还注重了医疗服务质量,尤其是绩效管理发挥极为重要的作用。

笔者通过对新医院会计制度与旧制度相比较发现其中显著的不同,能够发现新制度更加突出医院的预算管理以及绩效管理,对预算以及绩效做出了更加硬性的规定,同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要想更好的落实新医院会计制度以及发挥出新医院会计制度的效用,预算管理与绩效管理必须要加强重视,通过预算与绩效二者相辅相成,最终促进医院的发展。

二、新医院会计制度下绩效管理的意义

绩效管理是医院各级领导者与职工为了共同的发展目标而参与到绩效计划制定、绩效辅导沟通、绩效考核评估以及绩效结果应用中。绩效管理是一个系统循环的过程,其中绩效目标的实现过程是一个持续性的过程,医院进行绩效管理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通过落实各部门、职工的绩效从而完成整个医院的绩效。新会计制度的出台必定需要医院对绩效管理进行一定的改变,才能够让两者契合为医院更好的服务。

三、新医院会计制度下医院绩效管理存在的弊端

(一)医院领导者与职工对绩效管理认识不清晰,缺乏重视

医疗体系关系到国民的身心健康,其发展一直都受到各界的高度重视,同时也是各行业中改革进行的极为频繁的。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医疗形式更加的多样化,医院的发展环境也愈加激烈,尽管在此次新会计制度下,许多医院加强了成本管理,但是对于绩效管理并不是十分重视。许多医院尽管构建了绩效管理,但是领导层以及职工对于其存在认识不清的现象,只是知道其与自身的薪酬挂钩,对绩效管理的认识只是停留在表面。多数医院并没有针对绩效管理成立专门的部门,通常是由人力资源部替代其绩效管理职能,但是由于这种缺乏重视的行为,致使绩效管理并没有专业的人才进行专门的管理。致使绩效管理成为摆设,同时浪费了医院的资源,不利于医院的长远发展。

(二)新会计制度下过度重视财务数据,绩效评估因素构建不合理

医院的市场竞争是愈加激烈,许多医院由于新会计制度的推行,在进行绩效管理时过度的重视财务数据的增长,从而忽略了其他管理内容的存在,尤其是绩效管理评估指标设置缺乏科学的验证,极为不合理。医院在运营过程中,医生与患者的交流是十分重要的,因此进行绩效评估时应该将医生的医德、医风、对病人的态度进行考察,上述绩效评估指标都是关系到医院的整体形象。病患在进行就医的时候就是需要享受到愉悦的服务态度以及治疗方案,一旦医院的服务态度不达标就会对病患的病情有着加重作用,对病患的治疗是极为不利的。

(三)绩效管理中的信息反馈以及沟通机制尚未健全

绩效管理的落实必须要医院全体的医务人员参与到其中,所以整个绩效管理中不管是纵向的信息反馈与交流还是横向的交流都是十分重要的内容。然而许多医院在进行绩效管理方面对于信息反馈与沟通机制的建设并不重视,无法将全体医务人员纳入到绩效管理体系中,达不到绩效管理全员参与的目的。而且在整个绩效考核环节中,基层员工只能被考核,而且也无法指导自身的考核情况。领导者也并没有与其进行及时的沟通,这样就使得绩效考核结果没有被合理的应用,医务人员也不知道自身的绩效考核成绩,无法针对绩效考核结果进行改正,缺乏信息的沟通与交流,不能够达到绩效结果应用的目标。所以,绩效管理中信息反馈与沟通机制是极为重要的。

四、新医院会计制度下加强医院绩效管理的优化路径

(一)培养医院领导人员与工作人员的绩效管理理念

新医院会计制度下的绩效管理必定是离不开领导层与职工全体人员的共同参与,而其在绩效管理体系的重新完善之前,医院必须要对相关管理人员与职工进行一定的培训,要让其充分的了解绩效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以及实际的操作过程,为接下来绩效管理的落实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另外医院也需要定期展开绩效管理深层次的交流?c学习,尤其是加强与绩效管理做得好的医院的联系,积极派遣人员进行经验学习,或者是定期举行绩效管理比武,不仅增加绩效管理的理念,同时也加强了绩效管理的实际操作,从而为新医院会计制度下医院绩效管理的优化打下坚固的“基石”。

(二)构建完善的绩效管理系统

尽管我国经济发展十分迅速,而且在医疗体系建设方面投入较大,但是医院的制度仍然需要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的完善。健全的绩效管理系统是医院高效率运转的有效保障。医院必须成立一个专门的绩效管理部门,将其职能从人力资源或者是财务管理板块划分出来,聘请专业的绩效管理人才进行医院绩效管理。在绩效管理的环节中加强领导层与职工的沟通,帮助职工解决绩效考核中存在的问题,才能够帮助职工进步最终促进医院的进步。

(三)构建科学系统的绩效评估机制

绩效管理正常运转的核心内容是科学的绩效评估机制,只有科学的绩效评估机制才能够达到激励员工的目的。要多增加考核因素,不要使用简单的量化评价,要将定性的评价适当的加入才能够使得整个绩效评估机制合理化。同时要对不同的工作制定出不同的考核指标,明确员工工作权责,但是绩效考核机制应该与其职位匹配才能够更好的进行考核,所以必须要将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根据不同的岗位制定出合理的绩效评估方式。

五、结束语

绩效管理是新医院会计制度下,医院积极探索员工激励机制的一个重要方式,需要医院全员参与的,通过绩效管理激发全体医务人员的积极性,最终促进医院的长远发展。希望本文的见解能够对相关人士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赵云.新医院会计制度下的成本与绩效管理分析[J].财经界(学术版),2015,(13):214

[2]韩萌萌.新医院会计制度改革对大型公立医院财务分析的影响研究[D].山东大学,2013.[3]匡晓波.新医院会计制度下绩效考核问题探讨[J].财经界(学术版),2015,(16):190-191

[4]骆月英.新医院会计制度下医院成本管理[J].当代经济,2013,(14):52-53

2.关于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几点解释 篇二

一、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概述

我国的事业单位涵盖的范围非常广, 社会经济中的各个领域都有所涉及。医院、学校、测绘、科学等多种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共同构成了我国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体系。新时期我国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增添了许多新的内容和规定, 进一步统一了记账的方式, 并且建立了资产、负债、收入和支出等方面的制度。但是, 新会计制度中还是存在很多缺陷和不足亟待解决, 以更好的完善我国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

二、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

(一) 缺乏健全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事业单位的会计体系是国家总体会计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国家在进行整体的财务预算、财务支出和会计结算中必须对事业单位中所涉及到的资金进行有效的规划和控制。但是, 当前我国还缺乏健全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来对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进行全面的规范和约束, 即使近年来, 我国多次进行了事业单位会计体系的改革, 但是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始终没有取得实质上的进展, 会计制度的水平还是比较落后。事业单位会计体系的不完善, 严重影响国家整体社会经济预算、支出和结算的速度与质量, 制约国家经济建设的脚步。因此, 完善事业单位的会计体系是势在必行的, 也是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进的当务之急。

(二) 会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不高

伴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到来, 计算机信息技术应运而生。近年来, 计算机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社会生活中各个方面必不可少的通讯和信息处理工具。计算机信息技术也已经成为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中必不可少的工具。但是, 我国的事业单位会计工作中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是比较低的, 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在对事业单位中产生的会计信息进行收集、处理方面还存在很大的缺陷, 经常会出现信息流失、信息处理不准确的现象, 不仅影响事业单位进行会计预算, 在支出和结算方面也显得力不从心。造成会计人员的工作量大, 并且经常会出现失误的现象, 给事业单位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

(三) 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的素质不高

会计人员的素质不高, 是当前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工作中最普遍的现象。会计人员的素质不高, 就难以全面的对事业单位的资金活动进行预算、支出和结算, 因为这些工作都是由会计人员来完成的, 他们素质的高低将会直接影响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水平。由于事业单位对会计工作的不重视, 导致在进行会计人员的选用时随意性比较大, 对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技能水平要求也不高, 采用很多低水平的会计人员来进行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 他们的业务素质和技能水平难以适应新时期事业单位发展的需要, 影响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有效性。

三、改进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几点思考

(一) 建立健全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由于缺乏健全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为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的工作进行规范和约束, 会计人员在工作中没有正确的方向和指导, 工作具有很大的盲目性, 无法对事业单位的资金活动进行预算、支出和结算, 不仅影响着国家整体的资金活动, 还制约着事业单位的发展。因此, 国家应该建立健全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对会计工作进行约束和规范, 并提供一定的方向和指导。这是我国的事业单位实现会计工作的有效性的基础和保障, 也是国家开展会计工作的前提之一。

(二) 扩大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范围

将计算机信息技术全面的应用到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中, 能够有效的提高会计工作的效率, 减少会计人员的工作量和工作时间, 尤其重要的是能够很大程度上避免人工预算、支出和结算环节中的误差, 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使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更加精准、全面和彻底, 进而为国家的资金活动提供有效的依据。

(三) 提高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技能水平

提高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技能水平, 是提高事业单位会计工作效率和水平的重要途径, 也是新时期我国事业单位对会计人员的硬性要求。事业单位在进行会计人员的选用方面务必要保证持证上岗, 要对会计人员进行全面的综合素质考察, 并且经常开展会计业务素质和技能水平的培训工作, 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四) 会计制度改进应该实事求是

事业单位在进行会计制度的改进工作中, 应该严格秉承着实事求是的原则, 综合评定事业单位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国家的会计制度, 以及国家总体的会计工作方向, 根据各方面的影响因素综合制定出与事业单位发展相适应的会计制度, 并且在长期的考察中, 对会计制度的缺陷和不足进行补充和完善, 经过不断的探索找到最佳的会计制度。

(五) 实现收付实现制向权责发生制的转化

当前我国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中, 仍旧采取收付实现制来作为核算的基础, 这种收付实现制在效率和程度上远远不如权责发生制更加彻底和高效。这就需要事业单位逐步实现由收付实现制向权责发生制的转化, 对应该收到却没有收到的收入、应该拨入实际上却没有拨入的收入, 以及应该付却没有付的费用全部详细的呈现在财务信息明细中。使事业单位能够对会计工作和财务的收支情况进行全面的把握, 在出现问题时能够及时的找到应负责任的部门和人员, 明确权责方, 使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更加透明。

(六) 建立完整的报告体系

当前我国的事业单位会计报告体系还不够完善, 主要是以资产负债表和收入支出表为主, 而这种报告体系已经难以适应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发展的需要, 因此应该对事业单位的报告体系进行完善和改进, 增加报表的种类和详细的程度, 例如业务活动表、国有资产情况表、预算收支总表等等。

四、小结

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已经无法适应新时期事业单位发展水平的需要, 因此, 应该对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进行全面的改进, 以更好的实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完善, 为国家的财务工作提供依据。

摘要:事业单位是国家为了社会公益目的而成立的社会服务组织, 是政府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我国的事业单位在数量、种类、功能方面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增加和改变, 并且已经渗透到社会经济的各个领域当中。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在事业单位的发展中承担着重要的角色, 对事业单位的工作和发展产生着不容忽视的作用。但是, 当前我国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却存在很多严重的缺陷和不足, 制约事业单位的发展。基于此, 本文将对我国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进行简要的探讨。

关键词: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思考

参考文献

[1]景宏军, 薛占锋, 孙莉艳.关于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的几点思考——借鉴《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03) .

[2]景俊琦, 冯岩淑.国外非营利组织机构会计制度及对我国事业单位会计改革的启示[J].科技创新导报, 2011 (04) .

3.关于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几点解释 篇三

【关键词】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优势 执行 对策

一、引言

作为我国会计行业发展历程中的颇具里程碑意义的事件,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执行,不仅是对当前时代发展的响应,同时也是事业单位深化改革,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对提高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促进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水平的提升具有较大的推动作用。然而,在现实中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执行并非一帆风顺。基于此,笔者以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应用优势为着手点,尝试对如何改进该制度的执行提出相关的建议,仅供参考。

二、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应用的优势

第一,随着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执行,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工作透明程度有了明显的提高,不论是在会计信息的质量方面,还是对单位决策的辅助方面都有显著的增强。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要求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工作不仅要满足受托责任方所提出的要求,同时也要更好地满足使用者的需要,所以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会计核算工作的要求更加严格、全面。在传统的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中,其会计核算只要是针对单位内部的管理人员的预算管理要求和形成的,这种核算主要服务于单位的管理人员,而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执行则打破了原有的核算模式,扩大了核算的服务面,使会计核算工作更加透明化,为事业单位接受来自内外部的监督提供了方便,为我国社会的和谐发展发挥了作用。

第二,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会计科目的具体使用方法做了进一步的说明与阐述,其执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会计科目体系的发展与完善,对传统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的会计科目进行补充与纠正,为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科学、合理、规范的开展提供了保障。举例来讲,传统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会计科目的编码仅有三位,而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则将科目编码扩展到四位,科目名称增至六个,且删除旧科目12个,新增科目18个。在这增减之中,实现了对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升级与优化。在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执行下,会计信息对单位经济活动的说明和记录更加全面、合理,使得会计工作的辅助决策作用得以进一步发挥。

第三,在新制度下,固定资产折旧与无形资产摊销向成本化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会计成核算的完善。新制度要求在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和摊销无形资产时,同时减少相应的非流动资产基金,通过折旧基金来完成提取折旧的会计核算。这种会计处理方法,保持了当期费用支出与预算的一致性,为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提供了便利。

三、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执行的改进对策

(一)提高事业单位财务核算水平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信息化发展已是大势所趋。在事业单位的管理中,利用现代信息电子技术进行会计报表处理,不仅可以提升事业单位会计报表处理的水平,同时能够有效的缩短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流程,使会计工作人员从繁重的会计工作中解脱出来。在新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利益使用金蝶、用友等专业性较强,颇具实力的专业电子财务处理软件,来管理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工作,通过信息电子软件在数据处理和信息处理上的优势,来促进核算准确性的提升,同时有效的避免会计舞弊事件的发生。在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制定过程中,作为会计工作人员,我们应与财务管理人员、报账人员等保持良好的沟通与联系,确保会计信息传播的畅通、及时,从而事业单位财务核算水平的提高。

(二)加强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管理

基于当前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执行效果以及事业单位会计财务管理的发展趋势,笔者建立加强对事业单位财务的风险管理,强化业务审批、审核以及会计稽核工作,同时根据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实际需要,建立风险指标体系,对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风险进行制止和规避。另外作为会计人员,我们还需充分发挥自己的职能,保持较高的职业敏感性,规范自己的操作行为,以促进单位财务会计工作的规范性,从而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正常稳定运行提供保障。

(三)做好财务软件的配套升级工作

由上文可知,新会计制度较之传统会计制度在会计科目的设定上和会计处理方式上等均存在较大的改变。因此为保证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顺利进行,我们需要对单位所用的会计核算软件以及会计信息系统做及时的更新与调整。同时随着各单位管理体制改革其他措施的实施落实,个事业单位有必要根据其自身的实践情况对相关财务软件进行升级,确保会计工作与单位整体管理的一致性。

四、结语

总而言之,新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定对事业单位的会计实务效率和质量的提升是有促进的作用的,对事业单位管理体制的改革有较大的裨益。但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效力并没有得到完全的发挥,且其本身还存在一些有待改进的地方。作为会计从业人员,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及时刷新自己的认识与观念,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保持思想与能力上的与时俱进,推进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落实和发挥,为事业单位的改革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方国玉,李伟峰.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主要变化及影响探析[J].商业会计.2013(09).

[2]崔立贤.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执行的进一步探讨[J].中国集体经济.2013(07).

[3]乔元芳.解读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八项主要突破与创新[J].新会计.2013(02).

4.关于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几点解释 篇四

1.新《事业单位财务规则》的实施日期是(C)

A.2012年1月1日 B.2012年2月7日 C.2012年4月1日 D.2012年6月1日 2.事业单位预算编制(D)

A.实施零基预算 B.不得参照以前预算执行情况 C.可以赤字 D.应当收支平衡 3.从财政专户核拨给事业单位的资金和经核准不上缴国库或者财政专户的资金,计入(B)A.财政补助收入 B.事业收入 C.上级补助收入 D.经营收入

4.定额或者定项补助根据国家有关政策和财力可能,结合事业特点、事业发展目标和计划、事业单位收支及资产状况等确定。定额或者定项补助(B)

A.必须大于零 B.可以等于零 C.可以不按规定用途使用 D.可以超定额使用

5.事业单位拥有的非限定用途的净资产,其来源主要为非财政补助结余扣除结余分配后滚存的金额,这种净资产是(A)

A.事业基金 B.非流动资产基金 C.专用基金 D.财政补助结转结余

6.每日对“现金日记账”账款核对中发现现金溢余或短缺的,属于无法查明原因的部分,应贷记(C)

A.营业外收入 B.其他应收款 C.其他收入 D.其他支出 7.下列会计科目期末应没有余额的是(B)

A.银行存款 B.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 C.短期投资 D.无形资产 8.事业单位随买随用的办公用品,应当(D)

A.计入在建工程 B.计入固定资产 C.计入存货 D.购进时直接列作支出 9.长期投资的入账价值是(A)

A.实际支付的全部价款 B.购买价款 C.购买价款及手续费 D.购买价款及税费 10.下列资产不用计提折旧的是(C)

A.房屋及构筑物 B.通用设备 C.以名义金额计量的固定资产 D.专用设备 11.事业单位购入的不构成相关硬件不可缺少组成部分的应用软件,应作为(D)A.固定资产 B.存货 C.在建工程 D.无形资产

12.银行承兑汇票到期,本单位无力支付票款,按照银行承兑汇票的票面金额(B)A.借记“应付票据”科目,贷记“应付账款”科目 B.借记“应付票据”科目,贷记“短期借款”科目 C.借记“应付装款”科目,贷记“短期借款”科目

D.借记“应付票据”科目,贷记“其他应付款”科目

13.发生企业所得税纳税义务的,按税法规定计算的应缴金额,应借记(B)A.应交税费 B.非财政补助结余分配 C.营业外支出 D.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 14.资产负债表中“无形资产”项目填列方法正确的是(A)

A.应根据“无形资产”科目余额减去“累计摊销”科目期末余额后的金额填列 B.应根据“无形资产”科目余额填列 C.应根据“累计摊销”科目余额填列

D.应根据“无形资产”科目借方发生额减去“累计摊销”贷方发生额 15.资产负债表中可以根据本科目期末余额直接填列的是(C)A.货币资金 B.长期借款 C.应缴财政专用户款 D.其他流动资产

16.收入支出表中“提取专用基金”项目,反映事业单位本年按规定提取的专用基金金额。下列关于本项目填列方法正确的是(D)

A.应根据“本期事业结转结余”科目本年发生额分析填列 B.应根据“经营结余”科目的本年发生额分析填列 C.应根据“非财政补助结余分配”科目的余额分析填列 D.应根据“非财政补助结余分配”科目的本年发生额分析填列

17.事业单位在专业业务活动及其辅助活动之外开展非独立核算经营活动发生的支出是指(C)

A.事业支出 B.对附属单位补助支出 C.经营支出 D.上缴上级支出 18.事业单位转让无形资产的收入应该计入(A)

A.事业收入 B.经营收入 C.其他收入 D.财政补助收入 19.事业基金的管理原则是(A)

A.收支平衡 B.专款专用 C.先提先用 D.勤俭办事 20.下列项目应该根据“事业支出”明细科目分析填列的是(C)A.本年归集调入财政补助结转结余 B.本年上缴财政补助结转结余 C.本年财政补助支出 D.本年财政补助收入

21.“弥补以前亏损的经营结余”项目,反映(D)

A.反映事业单位因本年发生需要调整以前财政补助结转结余的事项,而对年初财政

补助结转结余的调整金额。

B.反映事业单位本期经营收支相抵后的余额。

C.反映事业单位本年除财政补助结转结余之外的结转结余金额。

D.事业单位本实现的经营结余扣除本年初未弥补经营亏损后的余额。22.下列项目中应根据自身项目期末余额填列于财务报表的是(B)A.无形资产 B.累计折旧 C.非流动资产 D.长期借款 23.对外捐赠存货,应贷记(C)

A.“事业支出” B.“经营支出” C.“待处理财产损益” D.“其他支出” 24.期末应将“其他支出”科目中“专项资金支出”结转入(A)A.“非财政补助结转”科目 B.“事业结余”科目 C.“财政补助结余”科目 D.“非财政补助结余”科目

25.在为专业业务活动及其辅助活动之外开展非独立核算经营人员计提薪酬的会计处理正确的是(D)

A.借记“其他支出”,贷记“应付职工薪酬” B.借记“事业支出”,贷记“应付职工薪酬” C.借记“应付职工薪酬”,贷记“经营支出” D.借记“经营支出”,贷记“应付职工薪酬”

26.下列科目期末不应该转入“事业结余”的是(C)A.“对附属单位补助支出” B.“上缴上级支出”

C.“经营支出” D“其他支出”中的“非专项资金支出” 27.新《事业单位财务规则》的财务分析指标不包含(D)

A.收入完成率 B.人员支出比率 C.资产负债率 D.收入支出配比率 28.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不包含(C)A.可靠性 B.真实性 C.一致性 D.可比性 29.以下哪项不属于事业单位的净资产(B)

A.事业基金 B.待冲基金 C.财政补助结转结余 D.非财政补助结转结余 30.事业单位报送的财务报告不包括(D)

A.资产负债表B.财政拨款收入支出表C.固定资产投资决算报表D.收入支出决算表 • 多选(2×20=40分)

1.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基本原则包括(ABCD)

A.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财务规章制度 B.坚持勤俭办事业的方针

C.正确处理事业发展需要和资金供给的关系

D.正确处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国家、单位和个人三者利益的关系

2.事业单位对按照规定上缴国库或者财政专户的资金,应当按照国库集中收缴的有关规定及时足额上缴,不得(ABCD)

A.隐瞒 B.滞留 C.截留 D.坐支

3.财务报告是反映事业单位一定时期(AC)的总结性书面文件。A.财务状况 B.经营成果 C.事业成果 D.现金流量 4.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主要任务有(ABCD)

A.合理编制单位预算,严格预算执行,完整、准确编制单位决算,真实反映单位财务状况 B.依法组织收入,努力节约支出

C.建立健全财务制度,加强经济核算,实施绩效评价,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D.加强对单位经济活动的财务控制和监督,防范财务风险。5.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办法是(ACD)

A.核定收支 B.非定项补助 C.超支不补 D.结转和结余按规定使用 6.事业单位的无形资产包括(ABC)

A.专利权 B.著作权 C.商誉 D.土地所有权

7.事业单位不得使用财政拨款及其结余进行对外投资,不得从事下列哪项投资(ABCD)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A.股票

B.期货

C.基金

D.企业债券 8.财务分析的内容包括(ABCD)

A.预算编制与执行 B.资产使用 C.收入支出状况 D.负债情况 9.事业单位的会计要素包括(ABD)

A.资产 B.负债 C.所有者权益 D.净资产 10.事业单位的流动资产包括(ABD)

A.货币资金 B.短期投资 C.无形资产 D.应收及预付款项 11.事业单位财务报表应当包括(ABD)

A.资产负债表 B.收入支出表 C.利润表 D.财政补助收入支出表

12.关于接受捐赠、无偿调入的固定资产,关于其成本入账价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BCD)

A.有凭证的根据有关凭证注明的金额加上相关税费、运输费等确定

B.没有相关凭据的,其成本比照同类或类似固定资产的市场价格加上相关税费、运输费等确定

C.没有相关凭据的,同类或类似固定资产的市场价格也无法可靠取得的,该固定资产按照名义金额入账

D.没有相关凭据的,其成本比照同类或类似固定资产的市场价格确定。13.融资租入的需要安装的设备,会计分录处理正确的是(AD)A.按照实际支付的相关税费、运输费、途中保险费等,借记“事业支出”、“经营支出”封科目,贷记“财政补助收入”

B.按照确定的成本,借记在建工程,贷记“非流动资产基金——在建工程” C.按照确定的成本,借记在建工程,贷记“长期应付款”

D.按照确定的成本,借记在建工程,按照租赁协议或合同确定的租赁价款,贷记“长期应付款”科目,按照其差额,贷记“非流动资产基金——在建工程”科目

14.资产负债表中“货币资金”项目应根据下列科目期末余额合计数填列的是(ACD)A.库存现金 B.应收票据 C.银行存款 D.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 15.收入支出表中“事业类收入”包括以下哪些项目的合计数(BCD)A.营业收入 B.事业收入 C.上级补助收入 D.附属单位上缴收入 16.国家对事业单位实行的预算管理办法包括(ABCD)

A.核定收支 B.定额或者定项补助 C.超支不补 D.结转和结余按规定使用 17.事业单位事业支出包括以下内容(AD)

A.基本支出 B.经营支出 C.上缴上级支出 D.项目支出 18.专用基金管理原则(ACD)

A.先提先用 B.勤俭办事 C.收支平衡 D.专款专用 19.财务分析的内容包括(ABC)

A.预算编制与执行 B.资产使用 C.收入支出状况 D.固定资产投资 20.其他支出包括(ABCD)

A.利息支出 B.捐赠支出 C.现金盘亏损失 D.资产处置损失

判断(1×30=30分)

1.结余资金是指当年预算已执行但未完成,或者因故未执行,下一需要按照原用途继续使用的资金。(×)

2.专用基金管理应当遵循先提后用、收支平衡、专款专用的原则,支出不得超出基金规模。(√)

3.事业单位的财务活动在单位财务负责人的领导下,由单位财务部门统一管理。(×)4.人均基本支出,是衡量事业单位按照实际在编人数平均的基本支出水平,计算公式为基本支出比上实际在编人数。(×)

5.非财政拨款结余可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提取职工福利基金,剩余部分作为事业基金用于弥补以后单位收支差额。(√)

6.预算执行中,国家对财政补助收入和财政专户管理资金的预算绝不不予调整。(×)7.事业收入,即事业单位开展专业业务活动及其辅助活动取得的收入,也包含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应当上缴国库或者财政专户的资金。(√)

8.新《事业单位财务规则》规定事业单位应该采用权责发生制。(×)

9.新《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对于医院等采用权责发生制核算的行业事业单位,其会计要素应当以“费用”代替“支出”。(√)

10.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全面性是指事业单位应当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核算。(×)

11.财政应返还额度核算实行国库集中支付的事业单位应收财政返还的资金额度,本科目应当设置“财政直接支付”、“财政授权支付”两个明细科目。(√)12.低值易耗品应在领用时一次摊销。(√)

13.固定资产仅仅是指事业单位持有的使用期限超过1年(不含1年),单位价值在规定标准之上,并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资产。(×)

14.为维护无形资产的正常使用而发生的后续支出,如对软件进行漏洞修补、技术维护等所发生支出,应当计入无形资产的成本。(×)

15.事业单位应该对无形资产经行摊销,以名义金额计量的无形资产除外。(√)

16.事业单位处置资产一般应当先记入“待处理财产损益”,按规定报经批准后及时进行账务处理,所以年终本科目没有余额。(√)

17.事业单位应缴纳的印花税不需要预提应缴税费,直接通过支出等科目核算,不在应缴税费科目核算。(√)

18.资产负债表中“长期投资”项目应根据“长期投资”科目期末余额填列。(×)

19.资产负债表中“非财政补助结余”项目,反映事业单位子年初至报告期末累计实现的给财政补助结余弥补以前经营亏损后的余额。(√)

20.“调整年初财政补助结转结余”项目及其所属各明细项目,反映事业单位因本年发生需要调整以前财政补助结转结余的事项,而对年初财政补助结转结余的调整金额。(√)

21.收入支出表中“财政补助收入”项目,反映事业单位本期从上级财政部门去的的各类财政拨款。本项目应当根据“财政补助收入”科目的本期发生额填列。(×)

22.事业单位在开展非独立核算经营活动中,应当正确归集实际发生的各项费用数;不能归集的,应当按照规定的比例合理分摊。(√)

23.预算执行中,国家对财政补助收入和财政专户管理资金的预算可以进行调整。(×)24.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应当上缴国库或者财政专用的资金,不计入事业收入。(√)25.事业单位经营的接受外单位要求的投资回报的项目执行企业财务制度。(√)26.事业单位出租、出借资产,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经主管部门审核后即可出租。(×)27.事业单位不得使用财政拨款及其结余进行对外投资,不得从事股票、期货、基金、企业债券等投资,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28.经营收支结转和结余应当单独反映。(√)29.事业单位可以编制赤子预算。(×)

5.关于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几点解释 篇五

现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采用的是单一的收付实现制记账基础,在这种记账基础下,单位资产负债状况得不到充分反映,不利于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加强资产、负债管理,以防范和降低财政风险,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现行会计核算体系不能全面、真实、准确的反映市场经济条件下行政事业单位发生的资金运动的全貌及其财务状况和资金使用的成果。其一,在收付实现制下,许多在当期已经发生的,但在后期支付的现时义务并没有被确认为负债。其二,负债的核算内容不完整,在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负债没有按其偿还期限长短区分为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列报。第二,现行制度规定行政、事业单位所有的固定资产都不计提折旧,这就意味着购置固定资产的资金一旦支出后,就以其原始成本始终挂在账面上,这使得固定资产长期按其原值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中,既不利于如实反映固定资产损耗情况,也不利于如实反映固定资产实际价值,容易导致资产负债表中反映的资产虚增,影响资产负债表信息质量。同样,在实行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和政府采购制度后,对已收到但未付款的物资、或均衡拨款支付采购的物资,在该记账基础上因未付款而不予纳入预算会计核算之中,削弱了对各项财产物资的全面控制管理。第三,收付实现制下,对收入、费用不考虑收支项目的配比性,管理当局可根据其意愿和效用,将收付的时间人为地在当期和以后期间进行调节,从而形成满足其期望的预算收入的增加(减少)或支出的节约(超支),导致预算结余金额与实际情况不符,最终客观上影响单位财务信息的可靠性、一致性和可比性。第四,税收收入的增加,使行政事业单位可调控财力增加,行政事业单位除购买国库券之外的其他投资是允许的。而行政单位只设“有价证券”、事业单位只设“对外投资”会计科目,而对外投资千变万化,无法在这两个科目中处理,导致行政事业单位将对外投资作为费用处理,从而使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虚减。

一、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的必要性

(一)满足政府职能转换和财政体制改革的要求 随着我国政府职能的转换和财政体制的改革,我国开始循序渐进地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公共财政体制,公共财政体制的建立,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影响包括:

1.财政资金的来源已经有了巨大变化。以前,政府资金来源主要是税收收入,而现在,国家财政资金来源不仅包括税收收入,还包括发行国债,甚至向国外筹集资金。这些债权人因此需要了解政府债务结构、偿还能力以及政府平衡财政赤字的能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满足这些利益相关人的信息需求,这就需要建立起财政报告体制,通过政府财务报告来披露相关信息。

2.会计信息的要求。作为公共财政体制建设有机组成部分,部门预算、非税收入管理、政府采购、财政监督等要达到其预期的改革成果,需要相应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作支撑。3.会计制度目标的要求。现行对行政事业单位领导人实行的追踪问效制度,也需要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进行

改革,现有的会计制度已达不到这样的目标。4.公共财政体制的要求。公共财政体制要求公共财政在市场经济中,凭借公共财政政策发挥宏观调控作用,高质量、高标准的会计信息是绝对不可缺少的。(二)满足政务公开的需要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是最重要的政务,提高财政透明度、增进政府活动的效率以及建立合理的公共财政体制是改善财政管理的三个主要方面。行政在实行“阳光作业”,防止“暗箱操作”,会计也要走群众化路线,提供的会计信息人民要能理解,才能起到监督作用。

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改进方法

正如上文所述,现行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呈现出不少弊端,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以下改进建议:

(一)固定资产折旧的改进方法

改革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核算,建议增设“累计折旧”科目。通过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可以累计折旧抵减调整固定资产原值,如实反映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的损耗和其新旧程度,使得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实际价值吻合。这样,在会计报表项目中列报的是固定资产账面净值,从而反映出行政事业单位实实在在的资产数额和偿债能力。通过计提折旧,还可以反映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的损耗,从而反映出行政事业单位在从事各项活动和经营活动中的成本和费用,能为固定资产的更新较稳定地积累资金,保证固定资产适时更新,固定资产核算更加严密,促进行政事业单位发展,加强资产管理,使国有资产得到应有的保全和增值。

(二)行政事业单位接受捐赠核算的改进方法建议不应将接受捐赠的非限定用途财物作为其他收入进行核算。因为行政事业单位的收入是指“为开展业务及其他活动依法取得的非偿还性资金”,接受捐赠业务不符合行政事业单位收入的定义。而且,企业单位接受的捐赠计入所有者权益的“资本公积”,行政事业单位接受的固定资产捐赠计入净资产的“固定基金”,为与之统一,建议将非限定用途的财物捐赠也归入净资产,计入“行政事业单位”账户,同样,将限定用途的财物捐赠计入“专用基金”账户,以便更好地规范类似业务的核算。建议逐步完善和改进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以满足日益发展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需要,同时也与企业会计和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的核算形成可比性,更快地与国际接轨。在行政事业单位中,所得税是对行政事业单位收益的一种分配,按照规定,行政事业单位通过经营活动取得的收入,应该在年终计算应交所得税,会计分录为:借:

所得税,贷: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

(三)行政事业单位支出归集的改进方法 行政事业单位在各项业务活动中发生的支出,应按其用途分别计入事业支出和经营支出中进行核算。而对于确实无法归集其用途的支出,如捐赠支出等,可以增设“其他支出”科目进行核算,与“其它收入”相配比,真正实现收入和支出的完美匹配。

(四)改革财务报告体系

会计报告不能全面反映单位整体财务状况。目前,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报告体系中,只规定了资产负债表和收入、支出表,其难以全面反映行政事业单位整体的财务状况以及资金结余、来源和运用等情况。另外,现行的资产负债表项目列示也不科学,既包括资产、负债和净资产三类要素,也包括收入类和支出类项目,作为反映单位一定时点的财务状况的静态报表,列示收支类项目是不必要的,同时也与收入支出表重复。另外在预算制度下,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报表的使用者单一,主要是行政主管部门。报表反映的是预算拨款使用情况的信息,即是否按规定用途使用资金和是否被挪用等,而不注重财务成果的评价,资金的安全性成为披露信息最主要的方面。在新形势下,随着行政事业单位投资主体的多元化,财务信息要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目的的需要,债权人要求行政事业单位提供能否按时偿债的信息;权益资本投资人要求提供投入资本保值增值的信息;政府部门为了进行宏观调控,也要求提供其自身发展状况的信息;行政事业单位本身为了考核经营业绩,为投资决策和筹资决策提供依据,也要求正确、恰当地反映财务成果。所以,必须改变现行的财务报告体系,而参照企业单位的财务报告体系披露信息,以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目前企业单位会计核算的基础是权责发生制,用现金流量表动态地反映企业在未来会计期间获得现金流量的能力。现金流量表作为企业管理部门编制现金预算的依据,已经成为企业的三大会计报表之一,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基础是收付实现制,因此没有规定编制现金流量表。随着行政事业单位将核算基础改为权责发生制,就需要编制现金流量表,以便动态地反映其未来的现金流量,同时也是与企业会计制度和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统一的需要。

如何改革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我国现行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自1998年实施以来,对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水平,规范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行为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但是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行政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当前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面临着一些新问题和新形势,会计制度想要做到与时俱进就必须进行改革,以满足行政事业单位做好会计工作的需要。

一、现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存在的问题

1.核算基础存在的问题。当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核算基础实行的仍是收付实现制,所反映的内容是之内的现金流量,这就很容易造成会计信息的失真。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无论是上期、本期或者下期,只要是收入便作为本期收入,而支出也记为本期支出,这不但不能客观的反应资金的流向,同时也让收支配比失去了意义。二是无法客观反映出事业单位的投资情况,例如对于跨会计期间的资本性支出,收付实现制下一般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混淆的做法,致使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规模信息失真,从而造成对资产的监管的失控。

2.会计目标的定位模糊。会计目标必须满足使用者对财务信息的需求。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目标对使用者的范围定位还较为模糊,在对会计信息的规定上也不够全面。主要表现为:一是对会计信息使用者范围限定的过小;二是所提供会计信息的要求规定过窄。会计目标的不确定导致了所反映事业单位责任履行情况的不全面,同时不利于使用者对会计主体当期运营状况的判断。3.会计科目设置混乱。当前行政事业单位对会计科目设置的内容与企业会计科目设置的内容差别还是很大的,由于行政事业单位种类的不同,而导致了预算管理的不同,各个行政事业单位所采用的科目调协也不尽相同,这使得科目设置混乱,已经成为我国事业单位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

4.会计报告体系不健全。会计报告是政府部门对社会公众报告财务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主要形式。而当前行政事业单位所采用的报告体系,仅有收入、资产负债表、支出表,很难全面的反映出行政事业单位整体的财务情况,行政事业单位的报表体系之中缺少现金流量表,这对现金的变动情况也无法表现出来。现阶段,部分事业单位的经营性收入已然成为其收入的主要来源,但是根据相关规定,事业单位的经营性收支要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进行核算 从而经营收支结余并不能反映经营现金净流量的增减变动。

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的建议 1.转变核算基础。根据《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第16条规定:“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但经营性收支业务核算可采用权责发生制。”当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所采用的会计核算体系,虽然可以直观反映出预算的执行状况,人工成本也较低,但是它不能全面的反映出单位的财务状况、现金流量以及业务活动情况,这就很难为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提供一个真实、全面,有利于决策的信息。而且,“可选择使用权责发生制”,致使部分经营性事业单位在选择核算方式时的范围较大,人为改动报表指标的空间也很大,这是导致财务信息失真的一个重要原因。笔者认为当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应该在财政拨款这些专项业务上采用收付实现制,而其它方面则采用权责发生制,在实行权责发生制上可以采用渐进式的转变方式,进行试点推广。而对于政府采购问题,可以通过完善政府采购管理的方式,来明确采购的计价方法,在采购过程中,严格执行府采购的相关制度,并建立监管机制,以达到降低采购成本,节约开支的目的。另外,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事业单位的投资主体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事业单位的会计体系与企业单位会计体系的差别有缩小的趋势。所以事业单位也可以借鉴成熟企业的会计核算体系来完善自身的会计核算体系。

2.明确定位会计目标。在会计目标的定位上,既要考虑到信息使用者的需求,也要认识到会计自身的实际需求。因此,笔者认为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目标要设定成“如实反映”。“如实反映”是指客观的反映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这样做的原因,一是有助于规划事业单位未来的现金流量;二是有助于会计监管职能的发挥;三是有助于协调各方利益,消除信息的不对称。“如实反映”会计目标的内容主要包括:提供能够真实反映事业单位运行状态的经济资源,并提供对这些资源的要求权发生变动交易的数据等等。3.完善财务报告体系。健全的财务报告体系所提供的财务信息要真实、全面,要具有预测性。笔者认为可以将主体财务报告同辅助财务报告相结合,也就是总体报告编制出以后,再用辅助报告进一步说明。此外,还要对财务分析指标体系进行修改,例如增加一些能够反映出行政事业单位社会效益的指标,增加能够反映对外投资收益的相关指标。这样一个财务报告体系就能够全面反映出现金流量、资产存量,进而有利于全方位的分析,对事业单位日常动作过程所出现的问题,及时提出校正,使事业单位的效益实现最大化,同时也能够帮助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把握事业单位的发展前景,做出科学的判断。

6.关于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几点解释 篇六

新版制度在会计核算基础、会计科目设置、会计报表结构等方面较之原版已发生了重要变化, 深刻理解这些变化有助于更好地掌握新制度中的政策精神,便于利用新制度规范和约束会计核算行为,并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以下从几个方面阐述分析新版会计制度的变化。

一、会计制度制定的目的更明确

任何规章制度的制定都是为了规范和约束某种特定行为, 以期达到某种特定目标。 原版制度的目的是“为了贯彻《事业单位会计准则》, 规范事业单位会计核算”。 相比之下新版制度的目的变得更为具体,更为明确。 《会计法》、《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是我国会计规范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会计工作和会计行为的规范。 会计准则的制定要符合 《会计法 》的根本要求,而基本会计准则是制定会计制度的指导依据。 新版制度总说明中第一条已阐明“为了规范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保证会计信息质量, 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 《事业单位财务规则 》,制定本制度”。 由此可见,新版会计制度是以规范会计核算行为,并最终提供可靠会计信息为目的的,而其制定的法律依据则是《会计法》,《会计法》为新版会计制度的制定打下最坚实的法律基础。

二、将基建会计纳入事业单位会计大账

原版制度规定“事业单位有关基建投资的会计核算,按有关规定执行,不执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因此,一直以来基建会计都独立于财务会计之外,造成会计报表反映的信息不完整,不利于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和资产管理。 新版制度对此做了修正,规定事业单位对基建投资的会计核算除按照国家有关基建会计核算的规定单独建账、单独核算外,还应至少按月将基建账数据并入单位大账, 即按月根据基建账中相关科目的发生额,在单位大账中按新版制度的规定进行处理。 这样才有利于全面、完整地反映事业单位财务状况、事业成果的会计信息。

三、会计核算基础部分引入权责发生制

原先事业单位主要是采用收付实现制进行会计核算, 即以实际收到和支付款项为标准来确认收入与费用。 这样的核算方式对于具有经营性业务的事业单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无法客观、完整地反映事业单位资产和负债情况。 财务核算采用的信息数据是某一年度实际收支的现金流量,在核算当期能较为客观地反映现金流情况,但针对跨年度的经济业务活动,由于其收入与费用不能进行真正的配比,因此会计报表所体现的资产和负债并不是真实合理的, 对外报送的财务信息便会失真;其次,不利于客观有效地反映事业单位部门预算绩效和执行情况。 同样的,因为一些经济业务在两个会计年度甚至更长时间才能结算,收付实现制下使得收入与费用无法合理配比,导致当期预算执行进度受到影响。

新版制度规定“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但部分经济业务或者事项的核算应当按照本制度的规定采用权责发生制”。 这是较之原版制度最为根本的一个变化。 会计核算基础在引入权责发生制后,事业单位会计向企业会计又走进了一步,权责发生制不仅应用于企业业务核算,也适用于事业单位的某些经济业务核算,如在建工程。 由于当前事业单位的经费来源呈现多元化以及其本身的社会公益性质, 其财务报表信息不可能仅仅提供给政府等相关部门和事业单位自身, 事业单位的债权人、 其他相关利益的人以及社会公众都有权获取报表信息。 以权责发生制为核算基础能使财务数据较为客观、全面、真实地反映在会计报表中,确保会计报表信息质量,从而满足广大信息需求者的要求。

四、引入固定资产折旧和无形资产摊销

基于新版会计制度中已对会计核算基础部分引入权责发生制,则对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进行折旧、摊销就变得顺理成章了。 新制度规定 “事业单位应当按照 《事业单位财务规则 》或相关财务制度的规定确定是否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对无形资产进行摊销”。 事业单位对固定资产、 无形资产计提折旧、 摊销并不直接参照企业的会计处理将累计折旧、累计摊销计入支出或费用,而是通过冲减“非流动资产基金”科目完成折旧和摊销的计提。 这样处理既不影响事业单位支出的预算口径,符合预算经费与财务管理的双重要求,同时也能体现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由于时间推移导致的技术落后或在使用过程中发生的正常损耗而引起的价值减损,符合收入与费用的配比原则。 避免了原制度下形成的固定资产、 无形资产价值虚增而导致资产账面价值与实际使用状况严重不符的现象。

五、会计科目设置更趋合理

从会计科目的总分类来看,新版与原版会计制度都是分为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与支出。 但从每个总分类的细项来看,新版对会计科目的设置已做了较为科学、 合理的变动, 以期反映更真实可靠的会计报表、提供更高质量的会计信息。 主要几点变动如下:

增加“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财政应返还额度”、“应缴国库款”科目。 由于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实施,要求通过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对部门预算财政性资金进行统一核算,以确保财政性资金的安全,提高财政性资金的使用效率。 新版制度根据集中支付核算方式增加了新的会计科目。

增加“短期投资”、“长期投资”科目,取消“对外投资”科目;增加“短期借款”、“长期借款”科目,取消“借入款项“科目。 新制度中将持有时间不超过一年(含一年)的对外投资归入短期投资,其他投资为长期投资; 将期限在一年内(含一年)的各种借款划分为短期借款,其他借款为长期借款。 随着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业务发展的需要,对外投资和对外借款逐步成为事业单位自行盈利和筹措经费的普遍方式。 将对外投资划分短期和长期有利于事业单位分析资产的盈利能力,对投资风险加以评估, 使资产在可控的投资风险范围内达到投资盈利水平最高。 对于许多事业单位而言财政拨款已不是其唯一的经费来源,向外借款便是一个很好的融资方式。 将对外借款区分短期和长期,能客观反映事业单位的债务情况,有助于金融机构等债权人评价其财务状况, 也有利于事业单位管理者分析债务风险, 确保借入资金使用的安全高效。

增加“应付职工薪酬”、“长期应付款”科目,调整“应付账款”、“其他应付款”科目核算范围。 新制度规定,将原制度中“应付工资(离退休费)”、“应付地方(部门)津贴补贴”、“应付其他个人收入”科目以及“其他应付款”科目中应付的社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等内容归入“应付职工薪酬”科目核算;将偿还期在1年以上(不含1年)的“应付账款”、“其他应付款”转入“长期应付款”科目核算。 重新划分后,负债类科目更能清晰体现事业单位的各项现时义务, 会计报表所反映的财务状况信息更确切,为事业单位管理者及外部相关部门提供可靠评价信息。

增加 “累计折旧 “、“在建工程”、“累计摊销”、“待处置资产损益”、 “非流动资产基金”科目,取消 “固定基金”科目。 原版制度中,固定资产与固定基金科目一一对应,新版制度以“非流动资产基金”科目取代“固定基金”科目,用以核算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在建工程以及长期投资科目的增减变动,当固定资产、无形资产计提折旧与摊销时,借记相关科目,贷记本科目。 同时,“非流动资产基金”下设“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长期投资”、“在建工程”二级科目,核算可细化至各项资产明细, 资产的增减变动一目了然, 有利于事业单位资产价值的真实反映。 此外,事业单位出售、出让、转让、对外捐赠、无偿调出、盘亏、报废、毁损等一系列业务活动需通过“待处置资产损益”科目核算,用以客观记录事业单位处置资产时产生的收入与费用, 可有效保障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安全、高效使用。

增加“财政补助结转”、“财政补助结余”、“非财政补助结转”、“非财政补助结余分配”科目,删除“结余分配”科目,调整“事业结余”科目核算范围。 新制度对以上各个科目做了明确定义,严格区分财政补助收支与非财政补助收支结转结余资金, 并对其账务处理进行科学设置。 同时,规定非财政补助结余分配只针对事业结余与经营结余,而事业结余只归集除了财政补助收支、 非财政专项资金收支和经营收支以外的各项收支余额, 因此财政拨款结转结余资金是不能参与事业单位的结余分配的。

增加“其他支出”科目,删除“拨入专款”、“拨出经费”、“拨出专款”、 “专款支出”科目。 原版制度规定 “拨入专款”科目核算事业单位收到财政部门、上级单位或其他单位拨入的有指定用途,并需要单独报账的专项资金。相对应的支出使用拨出经费、拨出专款、专款支出科目。由于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以及政府采购制度的实施,财政性专项资金的下拨、支出等都已通过国库支付系统和政府采购系统完成。 因此, 在新版制度下,以上专项资金归入分设的财政补助收入、事业收入、上级补助收入、 附属单位上缴收入和其他收入科目进行明细核算; 对应支出由事业支出、上缴上级支出、对附属单位补助支出、其他支出科目来完成。 这样的核算方式减少了专项资金转拨、下拨环节,缩短支出时间,能有效提高财政性资金的使用效率,规避腐败现象的发生。

六、完善会计报表结构与体系

新制度总说明中明确规定事业单位的财务报表由会计报表及其附注构成。 会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 收入支出表和财政补助收入支出表。 在增加财政补助收入支出表的同时也对资产负债表和收入支出表的内容、格式做了调整。

(一)调整资产负债表的内容与格式

原制度中资产负债表的平衡公式为资产+支出=负债+净资产+收入,收入与支出相抵的差额为净资产,只有在年度终了将收入、支出结转后,资产负债表才体现为资产=负债+净资产,而月度、季度报表中收入与支出科目的余额依旧反映在资产负债表。 因此,将收入、支出这两个反映某一会计期间财务运行状况的动态指标纳入只反映某一静态时点财务状况的资产负债表的做法是不合理的, 与我国企业会计的惯例也是不相符的。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资产负债表的内容与格式,新制度对此作了调整,删除收入与支出科目,资产负债表中只完整体现资产、负债以及净资产,提高了会计报表体系整体的科学性。

(二)调整和完善收入支出表的内容与格式

新制度中的收入支出表呈树形排列结构,先由财政补助结转结余、 事业结转结余、经营结余、非财政补助结余的逐步形成,最后推导出事业结余。 表中各种来源的经费收支情况一目了然,期末结转结余资金的形成过程脉络清晰,较之原制度下的收入支出表,有利于会计报表信息阅读者了解事业单位财政拨款和非财政拨款资金的使用情况, 也能更好地反映事业单位各类资金历年滚存结余状况, 便于事业单位管理者掌握本单位的经济实力,为将来制定发展决策提供可靠的信息基础。

(三)新增财政补助收入支出表

由于财政拨款资金在事业单位的经费来源中占有重要地位, 为便于政府等相关部门及事业单位管理者能及时、 准确了解单位财政拨款的收入、支出以及结转结余情况,新制度下的财务报表体系在资产负债表和收入支出表的基础上新增了一个财政补助收入支出表。 该表将事业单位财政拨款资金以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分别列示, 同时又对基本支出细分至人员经费支出和日常公用经费支出, 能基本满足当下各部门对财政拨款资金大致如何走向的一个了解需求。

七、结束语

新版《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已于2013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这是我国会计行业发展道路上的一项重要举措。 根据新版制度中几点根本性的变革可以看到,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将逐渐与企业会计接轨,二者间的差异性日趋减小,这是事业单位体制改革深入发展下的必然结果。 新制度的制定符合我国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的要求, 能规范事业单位对各类经费的会计核算,提升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水平;确保对外报送更为真实、客观、全面的会计信息;是我国事业单位稳步发展的基本管理需求。

参考文献

[1]王翠春.《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新旧变化的比较分析[J].新会计,2012(8)

7.关于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几点解释 篇七

一、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

主要内容和创新点

与原会计制度相比,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不仅继承了原制度中在事业单位会计实践中有促进作用的部分,并在此部分的基础上也有了针对性的突破和创新。和原有的事业单位会计体系相比,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内容主要有如下更新:《新会计制度 》由总说明、会计科目名称和编号、会计科目使用说明、会计报表格式、财务报表编制说明五部分,由近5万字组成。主要是通过设定详细会计科目使用方法及规定财务报表编制,系统地规范了事业单位经济业务及事项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实现了与《新财务会计规则》、《新会计准则》、政府财政预算管理、国有资产管理等部分的创新及相关政策法规的统筹协调,在沿用了原《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合理部分的条件下,充分体现了我国事业单位会计改革在重大理论环节和具体的实践环节中的大胆创新和变革,发扬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渐进式改革的总体风格。

和原有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相比较,新会计制度的创新和变革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体现。一是新会计制度对加强我国事业单位会计管理体制的创新活力,促进事业单位财务人力资源管理、资产管理,促进单位收入合理化分配、确保政府部门有效实施社会保障措施,同时还从财务上保障了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二是和原有的会计制度相比,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还增加了与国库集中支付、政府收支分类、部门(综合)预算、国有资产管理和薪酬与税收等一系列与公共财政和预算管理改革工作进程相协调的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内容。三是新会计准则在借鉴国际会计经验惯例和我国一般企业会计准则的前提下,增加了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基本建设项目的核算方法,如引入了“虚提折旧和摊销”(即在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的会计处理上,重建非流动资产基金)等一系列新的会计核算新方法,增强其在考虑资金时间价值的前提下,对本单位的固定资产的价值的变动、使用情况的掌握和控制;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为适应当前事业单位实际经济业务发展的需要,针对固定资产的价值计算和入账管理,对于没有相关凭证的资产按照市场的公允价值入账,如接受捐赠的资产等;新会计准则规定了基本建设项目数据要及时并入“大账”的具体要求和方法,并重点强调了对财政投入资金的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的重要性。四是新会计准则为监督事业单位是否严格执行预算提供前提条件,明确界定了非财政补助收入的含义、结转结余的要求,鼓励事业单位根据实际开展的业务活动实施内部成本核算办法,并进一步规范了非财政性补助资金的结转、 结余及分配的会计核算。对于非财政补助收入,新制度规定,事业单位要通过设置“非财政补助结转”、“事业结余”、“经营结余”等会计科目,进一步将非财政补助资金区分结转和结余分别核算。这些规则,将从根本上促进事业单位健康可持续发展。五是新会计准则全面完善了事业单位会计科目体系,进一步描述了会计科目的使用规定,全面系统地改进了事业单位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等的编制,为事业单位全面开展基本工作,加强对接信息化管理提供了完善的会计核算的重要条件。六是新制度加强了对政府财政投资的使用情况的管理。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统一了事业单位对财政投资收入核算的方法和具体标准。新准则在收入科目下增设了“财政补助结转”、“财政补助结余”两个净资产科目,有利于事业单位准确记录重大的财政收入、支出,强化预算部门和审计部门的最终管理权,从而加强了对单位资产控制和合理配置。

另外,事业单位新《会计制度》是财政部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而颁布的,根据实际需要精减了复杂的会计账户与会计科目,增添了相对简单符合实际需要的会计账户与会计科目。会计科目名称的更改使以后的财务报告编制更方便、更加完善,让财务报告使用者感觉更详尽易懂。

二、实施新《会计制度》应关注的重点

一是新《会计制度》要求事业单位在实际工作中把会计核算功能与会计监督功能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新《会计制度》的实施过程中应重点把握经营成本的核算制度、经营绩效考核制度、预算的制定执行等内部管理工作和财务风险的防范控制工作。二是因新《会计制度》涉及和体现的资产与负债管理的方面较广泛,所以事业单位在实施和落实工作中应注意,《新会计制度》涉及的不仅仅是财务部门单纯的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特别是涉及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基础建设项目、划分负债流动性等工作中,应当同本单位的基本建设部门、内部审计部门、资产管理部门等合作,同时在单位内部开展新《会计制度》的培训,组织员工进行学习,尤其是在新旧会计制度发生显著变化的地方,相关部门应当深入的研究探讨、深入理解和强化,从而加强落实会计相关工作,最终达到在新《会计制度》的引导下,会计工作的顺利开展,从而带动事业单位完成工作目标。三是会计人员在实际财务工作中,要根据实际工作内容的变动,不断完善财务报告体系。其中财务报表中的财政拨款收入支出表是新增加的会计报表。新会计准则根据当前事业单位的发展对原资产负债表和收入支出表的结构和项目进行了改进和创新,特别是借鉴了一般企业在资产负债表的项目排列方式,把资产负债表中的收入和支出项目按流动性对资产负债表项目内容进行排列,这样可以为事业单位在未来进行的财务分析与风险防范工作提供依据。另外,事业单位财务人员应进一步加强与企业会计工作交流和借鉴,不断满足单位各管理部门对会计信息要求。在实际经济活动中事业单位财务人员在实施新《会计制度》时应做好与旧会计制度交接工作,同时在具体的经济活动中应强调新旧会计核算方法及会计科目的变动应按照财政部颁布的具体规定执行。

三、结语

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在经济活动具体的适用范围规定、具体会计目标的确立、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会计要素和会计科目的设立和增减等方面获得了很大进步。但在一些方面仍存在不足,还存在一定的进步空间,笔者总结有如下几点。一是虽然新会计准则已经向《企业会计准则》靠拢,但仍然不能与其达到的具体的一致性。由于《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是我国会计准则体系中的一部分,所以不应因事业单位性质的特殊性,导致其会计准则从会计准则体系中独立出来,这样或导致会计准则很难保持系统性和完整性的目标,也不符合当前我国会计准则向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方向。二是不能完全满足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要求。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我国事业单位在各方面不断地进行改革,改变传统的计划经济模式,朝着市场化、国际化的方向发展。从会计核算的角度上来说,事业单位应不再单独设置会计准则,要并入《 企业会计准则》和《 非营利组织会计准则》,这将是以后的会计发展的大势所趋。目前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尚未符合这个发展趋势的要求。

8.关于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几点解释 篇八

近年来,随着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收支两条线、政府收支科目等公共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修订后《事业单位财务规则》的发布,原《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以下简称“《旧制度》”)已难以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满足各方需要。为进一步规范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保证会计信息质量,财政部于2012年12月19日发布了修订后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以下简称“《新制度》”),并规定自2013年1月1日起施行。较《旧制度》相比,《新制度》引入了固定资产折旧和无形资产摊销,规定基建数据定期并入 “大账”,增设了“财政补助结转”和“财政补助结余”两个净资产科目,加强了对财政资金投入的会计核算,创新性提出“名义金额”计量的新名词,解决了特定情况下资产计价问题,全面完善了会计科目体系和会计科目使用说明,系统改进了财务报表体系,取得的成就令人鼓舞。但是《新制度》在实施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新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同类业务处理方法不同,违背了可比性和明晰性原则

《新制度》将事业单位的资产分为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是一项重大举措,但流动资产与非流动资产发生同类业务时,处理方法截然不同,现以《新制度》第三部分会计科目使用说明中有关规定归纳比较如下:

《新制度》对无法查明原因的现金溢余、接受捐赠、无偿调入、盘盈的存货,报经批准后最终记入“其他收入”科目;对无法查明原因的现金短缺、对外捐赠的现金资产、对外捐赠、无偿调出、盘亏或者毁损、报废的存货,报经批准后最终记入“其他支出”科目;而对接受捐赠、无偿调入、盘盈的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在借记有关科目的同时,贷记“非流动资产基金”科目;而对无偿调出、对外捐赠、盘亏、毁损、报废的固定资产或者无偿调出、对外捐赠的无形资产,最终做冲减“非流动资产基金”处理。

从以上规定可以归纳出,《新制度》对流动资产发生的盘盈、接受捐赠、无偿调入等“额外增加”业务,均做“其他收入”处理;对流动资产发生的盘亏、毁损、报废、对外捐赠、无偿调出等“额外减少”业务,均做“其他支出”处理。但对非流动资产发生同样的 “额外增加”或“额外减少”业务,均不通过“其他收入”和“其他支出”科目核算。笔者认为,这样规定有悖于《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中有关收入和支出的定义,违背了《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中有关可比性和明晰性的原则,不能正确评价和反映履职着受托管理国有资产的责任,不利于对履职者的绩效考评。

(二)长期股权投资发生损失业务处理不正确

《新制度》对事业单位发生的长期股权投资及投资损失的业务处理规定如下:

以货币资金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按照实际支付的全部价款(包括购买价款以及税金、手续费等相关税费)作为投资成本,作:

借:长期投资——长期股权投资

贷:银行存款等

同时,按照投资成本金额,作:

借:事业基金

贷:非流动资产基金——长期投资

因被投资单位破产清算等原因,有确凿证据表明长期股权投资发生损失,按规定报经批准后予以核销。将待核销长期股权投资转入待处置资产时,按照待核销的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余额,作:

借:待处置资产损溢

贷:长期投资——长期股权投资

报经批准予以核销时,作:

借:非流动资产基金——长期投资

贷:待处置资产损溢

以上会计业务处理结果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其一是长期股权投资发生的损失额没有体现在支出类科目反映,不能清晰反映投资损失情况;其二是由长期股权投资业务引起的“事业基金”借方发生额并没有随着长期股权投资的消失而消失,不能体现账户之间的对应关系。

(三)部分固定资产核算可操作性差局面仍未得到改观

这种现象主要有两处,一处是《新制度》新增了“档案”作为固定资产。事业单位的“档案”主要包括:文书档案、人事档案、会计档案等,这些档案是从无到有,从少到多逐渐积累而形成的,档案价值如何计量?《新制度》中并未明确规定,使人无法实际核算该项固定资产的价值,《新制度》的这项规定形同虚设;另一处是《新制度》仍部分沿用《旧制度》关于固定资产的界定标准,将单位价值虽未达到规定标准,但使用期限超过1年(不含1年)的大批物资,作为固定资产核算和管理。这里面什么叫“大批”?概念比较模糊,没有具体的量化标准[14];还有分期分“小批”购入的物资算不算固定资产?也没有给出规定。

(四)处置固定资产的核算方法一刀切

《新制度》规定:处置毁损、报废的固定资产,在处置完毕时按照处置收入扣除相关处置费用后的净收入贷记“应缴国库款”,如果遇到差额补助或自收自

支事业单位,报废的固定资产是用自身的事业收入或经营收入购置的,处置固定资产的净收入也要上缴国库,在利益驱动下,有些单位宁愿不去处置,白花人力和物力,所以这种“一刀切”的规定不利于固定资产的有效管理和利用。

(五)年末结转所得税核算方法不科学

事业单位“经营结余”科目年末如为借方余额,表示经营亏损,《新制度》规定,发生经营亏损时,亏损数额留在“经营结余”科目,不予转入“非财政补助结余分配”科目,这样规定的初衷是为了避免事业结余弥补经营亏损。但在实际工作中可能存在经营亏损,按照税法规定经过纳税调整后仍需要缴纳所得税的情况。按照《新制度》规定,“事业结余”科目年末余额结转入“非财政补助结余分配”科目,有企业所得税纳税义务的事业单位计算出应缴纳的企业所得税,也转入“非财政补助结余分配”科目,造成了事实上的事业结余弥补经营亏损的局面,违背了经营亏损留在“经营结余”不予结转的初衷。

二、改进意见

(一)关于同类业务处理方法不同问题的改进

为保持同类业务会计处理方法同一,便于会计信息使用者阅读理解,对非流动资产发生接受捐赠、无偿调入和盘盈时,先通过“其他收入”科目核算,期末,将本所有非流动资产捐赠、无偿调入和盘盈等“额外收入”通过“其他支出”科目与之对冲,将接受捐赠非流动资产价值转入与之对应的“非流动资产基金”科目,即接受捐赠、无偿调入和盘盈时:

借: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

贷:其他收入——捐赠、无偿调入、盘盈等 期末 借:其他支出

贷: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

发生非流动资产对外捐赠、盘亏、无偿调出、毁损、提前报废时,应区分该项非流动资产是否当年购置分别作不同的处理,如果是当年购进的,应将已列作“事业支出”而非事业单位自身耗用的价值转作“其他支出”;如果是以前购进的,应增设“以前损益调整”科目,并通过该科目进行核算。现以某事业单位购置固定资产50000元,已提折旧20000元,以发生对外捐赠为例,有关会计处理如下:

(1)购入时

借:固定资产 50000 贷:非流动资产基金 50000 同时,借:事业支出 50000

贷:财政补助收入等 50000(2)计提折旧时

借:非流动资产基金 20000 贷:累计折旧 20000(3)拟对外捐赠时

借:待处置资产损溢 30000 累计折旧 20000 贷:固定资产 50000(4)经批准实际捐赠时

借:非流动资产基金 50000 贷:待处置资产损溢 50000 如果捐赠的固定资产是当年购进的,同时作:

借:其他支出——捐赠支出 30000 贷:事业支出——财政补助支出 30000 如果捐赠的固定资产是以前购进的,在批准实际捐赠冲减非流动资产基金的同时,作:

借:其他支出——捐赠支出 30000 贷:以前损益调整 30000 期末,将“其他支出”结转入“财政补助结转”,作

借:财政补助结转 30000 贷:其他支出——捐赠支出 30000 年末,将“以前损益调整”结转入“财政补助结转”,作

借:以前损益调整 30000 贷:财政补助结转

30000

(二)关于长期股权投资发生损失业务处理的改进

为正确核算和体现长期股权投资损失情况,投资损失应通过“其他支出”科目核算,经批准处置投资损失时,作:

借:其他支出

贷:待处置资产损溢

同时作,借:非流动资产基金

贷:事业基金

(三)关于部分固定资产核算可操作性差问题的改进

1、建议将“档案”从固定资产项目中删除。事业单位的档案虽然符合固定资产的定义,但是,一方面计量存在困难,比如:大学生毕业就业后,其人事档

案是从毕业学校转到就业单位,接收档案的单位并没有花费代价就取得了该学生的档案,这份档案当然就无法计量,会计记账也没有凭据;另一方面,事业单位对本单位的档案已经按照《档案法》的要求进行管理,财务部门没必要再对其进行管理,以免造成人力、财力的浪费。

2、建议由财政部门或主管部门对单位价值虽达不到固定资产标准,但使用期限在一年以上大批同类物资的数量标准进行统一规定,如对会议桌、椅子规定批量在 50 张以上,并且对后续零星购入的同类物资比照批量购入的账务处理,计入固定资产管理,避免同类物资因购置数量不同而造成管理模式不同的问题。

(四)关于处置固定资产核算方法一刀切问题的改进

由于固定资产使用年限较长,等到报废时难以区分该固定资产是用财政补助款购置还是经营所得购置,为有利于固定资产管理,应该规定将报废固定资产的处置净收入纳入“专用基金”管理,专用于固定资产的更新和改扩建。

(五)关于年末结转所得税核算方法不科学的改进

为了避免事业结余弥补经营亏损,不违背《新制度》的立法精神,建议对有企业所得税纳税义务的事业单位年末计算结转所得税时,区分三种情况分别进行账务处理,第一种情况是“经营结余”年末余额在贷方,应纳所得税额小于“经营结余”年末余额的,计算出应纳所得税时,借记“非财政补助结余分配”,贷记“应缴税费——应缴企业所得税”;第二种情况是“经营结余”年末余额也在贷方,但通过纳税调整后计算出的应纳所得税额大于“经营结余”年末贷方余额,按“经营结余”年末贷方余额数借记“非财政补助结余分配”,按其差额借记“经营结余”,贷记“应缴税费——应缴企业所得税”;第三种情况是“经营结余”年末余额的借方,通过纳税调整后需要缴纳企业所得税的,计算出应纳所得税时,借记“经营结余”,贷记“应缴税费——应缴企业所得税”。

《新制度》的出台全面反映了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和事业单位发展的新要求,但我们必须承认改革举措都不可能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新制度》在执行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在所难免,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财政部门与事业单位的积极配合与沟通,在保证新制度顺利执行的同时,还要敢于发现问题,并不断予以修正完善,群策群力,从而使事业单位能够更加快速的适应和使用新制度,实现事业单位的功能与社会效益,将我国事业单位会计改革推向新的高峰。

参考文献

9.关于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几点解释 篇九

一、单选题(共20分,请将正确答案填写在括号内)

1、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修订《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基本原则的是()。

A.符合财政改革与发展方向

B.是与新《规则》相衔接

C.有利于行政单位会计实务操作

D.进一步充实了资产负债核算内容

【正确答案】D2、为维护公共基础设施的正常使用而发生的日常修理等后续支出,应当借记有关支出科目,贷记()等科目。

A.财政补助收入

B.财政拨款收入

C.经费支出

D.其他支出

【正确答案】B3、财政授权支付方式下,行政单位根据收到的(),借记“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等科目,贷记财政拨款收入科目。

A.财政授权收款入账通知书

B.财政直接支付入账通知书

C.财政直接支付额度到账通知书

D.财政授权支付额度到账通知书

【正确答案】D4、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行政单位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是()。

A.可靠性原则

B.相关性原则

C.可比性原则

D.可理解性原则

【正确答案】D5、行政单位现金盘查时,如发现现金短缺,属于应由责任人赔偿或向有关人员追回的部分,应借记()科目。

A.其他应收款

B.经费支出

C.其他应付款

D.待处理财产损溢

【正确答案】A6、财政直接支付的方式下,年末,行政单位根据本财政直接支付预算指标数与财政直接支付实际支出数的差额,借记()科目,贷记“财政拨款收入”科目。

A.财政应返还额度——财政授权支付

B.财政应返还额度——财政直接支付

C.财政直接支付

D.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

【正确答案】B7、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行政单位财务报表的是()。

A.利润表

B.收入支出表

C.资产负债表

D.财政拨款收入支出表

【正确答案】A8、()科目核算行政单位接受委托方委托管理的各项资产,包括受托指定转赠的物资、受托储存管理的物资等。

A.受托代理资产

B.公共基础设施

C.无形资产

D.待处置资产损益

【正确答案】A9、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行政单位会计科目的是()。

A.库存现金

B.财政直接支付

C.待处置资产损溢

D.财政应返还额度

【正确答案】C10、()是指行政单位因发生应付账款和长期应付款而相应需在净资产中冲减的金额。

A.待偿债净资产

B.待处理财产损溢

C.财政拨款收入

D.日常公用经费

【正确答案】A

二、多选题(共20分,请将正确答案填写在括号内)

1、下列选项中,属于行政单位流动资产的有()。

A.库存现金

B.在建工程

C.银行存款

D.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

【正确答案】ACD2、下列选项中,属于行政单位净资产的有(A.财政拨款结转

B.财政拨款结余

C.待偿债净资产

D.其他资金结转结余

【正确答案】ABCD3、下列选项中,属于行政单位会计的基本要素的有(A.资产

B.负债

C.收入

D.所有者权益

【正确答案】ABC4、行政单位的下列固定资产中,不计提折旧的有(A.机器设备

B.动植物

C.图书、档案

D.文物及陈列品

【正确答案】BCD5、行政单位的支出包括()。

A.经费支出

B.拨出经费

C.生产成本

D.营业外支出

【正确答案】AB6、下列选项中,属于行政单位应收及预付款项的有(A.应收账款)。)。)。)。

B.预付账款

C.其他应收款

D.其他应付款

【正确答案】ABC7、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行政单位收入的有()

A.其他收入

B.财政拨款收入

C.依法取得的应当上缴财政的行政事业性收费

D.依法取得的应当上缴财政的罚没收入

【正确答案】CD8、下列选项中,属于行政单位无形资产的有()。

A.著作权

B.土地使用权

C.专利权

D.非专利技术

【正确答案】ABCD9、行政单位会计基本假设包括()。

A.会计主体

B.持续经营

C.会计分期

D.货币计量

【正确答案】ABCD10、行政单位购入的存货,其成本包括()。

A.购买价款

B.相关税费

C.运输费

D.装卸费

【正确答案】ABCD

三、判断题(共20分,请在题后的括号内,对者用“√”号表示,错者用“×”号表示)

1、置换取得的无形资产,其成本按照换出资产的评估价值加上支付的补价或减去收到的补价,加上为换入无形资产支付的其他费用(登记费等)确定。()

【正确答案】对

2、存货发出时,应当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或者个别计价法确定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计价方法之间可以根据情况灵活改变。()

【正确答案】错

3、行政单位的负债是指行政单位所承担的能以货币计量,需要以资产等偿还的债务。()

【正确答案】对

4、待处理财产损溢科目核算行政单位待处理财产的价值及财产处理损溢,终了,报经批准处理后,该科目余额应在借方。()

【正确答案】错

5、行政单位会计是各级各类政府机关、政党组织等行政单位核算和监督国家预算资金的取得、使用及其结果的一种预算会计。()

【正确答案】对

6、行政单位不以营利为目的,所以只能采用收付实现制作为会计核算基础。()

【正确答案】错

7、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是指实行国库集中支付的行政单位根据财政部门批复的用款计划收到和支用的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

【正确答案】对

8、行政单位的资产应当按照取得时的实际成本进行计量。除国家另有规定外,行政单位不得自行调整其账面价值。()

【正确答案】对

9、行政单位的固定资产应当定期进行清查盘点,每年至少盘点一次。对于固定资产发生盘盈、盘亏的,应当查明原因并直接进行账务处理。()

【正确答案】错

10、资产基金应当在发生预付账款,取得存货、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政府储备物资、公共基础设施时确认。()

【正确答案】对

四、简答题(共40分)

1、行政单位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有哪些?(12分)

答案:(1)真实可靠或者客观真实(2)相关性(3)全面性(4)及时性(5)可比性(6)清晰明了

2、行政单位取得资产时应按实际成本进行计量,如果取得的资产没有支付对价时应如何对资产进行计量?(8分)

答案:(1)取得资产时没有支付对价的,其计量金额应当按照有关凭据注明的金额加上相关税费、运输费等确定;(2)没有相关凭据但依法经过资产评估的,其计量金额应当按照评估价值加上相关税费、运输费等确定;(3)没有相关凭据也未经评估的,其计量金额比照同类或类似资产的市场价格加上相关税费、运输费等确定;(4)没有相关凭据也未经评估,其同类或类似资产的市场价格无法可靠取得,所取得的资产应当按照名义金额(即人民币1元)入账。

3、“应付职工薪酬”科目核算的内容有哪些?简单写明发生应付职工薪酬和支付应付职工薪酬的会计分录。(10分)

答案:(1)本科目核算行政单位按照有关规定应付给职工及为职工支付的各种薪酬,包括基本工资、奖金、国家统一规定的津贴补贴、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等。

(2)发生应付时,借记“经费支出”,贷记“应付职工薪酬”,支付时,借记“应付职工薪酬 贷记“财政拨款收入”、“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银行存款”等科目

4、行政单位的净资产包括哪些内容?(5分)

答案:行政单位的净资产包括财政拨款结转、财政拨款结余、其他资金结转结余、资产基金、待偿债净资产等。

5、行政单位会计需要双分录核算的资产和负债科目有哪些?(5分)

10.关于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几点解释 篇十

【关键词】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会计制度

根据财政部关于印发《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通知(财会[2012]22号)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令(2012年12月6号第72号),事业单位自2013年1月1日起,必须按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执行新的会计制度和准则,按新的会计制度处理会计业务,规范会计监督。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传统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已经无法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相关要求,因此,为了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实现事业单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在传统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基础之上,来对其进行相应的改革,从而使得事业单位的经济发展符合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基本要求。下面我们就对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改革的相关内容进行简要介绍。

一、传统事业单位会计政策中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事业单位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其会计政策在适应性、会计核算等方面,都存在着许多的问题,这不仅给事业单位的财政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影响,还阻碍了我国事业单位的经济发展。其中传统事业单位会计政策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的适用范围比较狭窄

我国传统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只能对国有事业单位的会计行为进行规范,而忽略了非国有事业单位的存在,这就导致国有事业单位和非国有事业单位之间的会计信息无法进行相互的比较。

2、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基础的局限性

大多数事业单位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通常都是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对事业单位进行会计核算处理。但是采用这种方法来进行会计核算,只能对每个时期事业单位的收支情况进行一定的了解,因此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这种会计核算体系缺乏全面性、准确性和客观性,从而导致事业单位的资产监督管理能力不足,使得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出现减值或者流失的现象。

此外,随着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向着多元化、信息化的方向发展,人们对事业单位的经济发展提出更加严格的要求,提高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实时性、准确性和真实性势在必行。

3、“固定资产”核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传统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中》,人们对会计准则和制度的规范还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这就导致事业单位在对固定资产进行核算和使用的过程中,无法进行相应的折旧、减值准备的计提,从而导致人们在对固定资产进行管理、维护和更新的过程中,出现过大的经济开支,其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点:第一,事业单位成本控制管理不完善;第二,和正确的固定资产价值管理背离;第三,在对部分固定资产进行比例核算的过程中,不仅缺乏相关的计提依据,还无法对固定资产进行相关的维护和更新,从而使得人们在对固定资产进行核算的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的成本费用消耗过多的情况。

4、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相对滞后

从当前我国财政分配的实际应用情况来看,我国大多数事业单位逐渐从供给型向着经营管理型方向发展,这不仅有利于事业单位的财政管理,还对其财政体制进行了有效的完善,从而使得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得到了有效的发展。而且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们为了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开始对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和管理方法进行适当的调整,以确保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不过,在人们对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进行改革的过程中,其会计制度的相关内容相对滞后,这就导致事业单位相关的会计工作受到的严重的影响,使得事业单位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无法对新业务进行清晰的反应。

二、事业单位新会计政策的亮点和所带来的积极影响

1、科学强化了资产的计价及入账管理

新会计准则针对事业单位大量存在的对接受捐赠、无偿调入的资产的计量口径不同而导致的相关资产不能入账等一系列问题,明确了资产计量的原则,在没有相关凭据、不能取得可靠的同类或相似资产的市场价格时,可以使用获得资产的名义金额入账,并且需要在会计报表的附注内披露。这些规定不仅提高了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的可比性,还大大促进了资产的及时入账,从而强化了国有资产的管理,确保了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性。

2、大胆引进了“虚提”折旧及摊销的会计处理

新制度规定了“虚提”折旧及摊销的创新性处理办法,在计提折旧与摊销时并非计入支出,而是用来冲减非流动资产基金。该方法兼顾预算与财务管理两个方面的需要,在不影响事业单位支出预算口径的前提下,又便于反映资产的价值消耗状况,促使事业单位落实“实物和价值管理相结合”的原则,从而对各级各类事业单位真实反映资产的消耗水平提出了统一要求,有利于为加强资产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进行公共产品或服务成本核算提供信息支持。

3、突出体现全面性要求,将基建数据按月并入会计“大账”

原制度下,事业单位的基本建设投资执行《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与基本建设相关的资产、负债及收支都只在基建账套中反映,基建账数据长期“游离”会计“大账”。新制度要求事业单位对于基建投资,在按照基建会计核算规定单独建账、单独核算的同时,将基建账相关数据定期并入单位会计“大账”。新制度给出了在建工程的主要账务处理办法,涉及设备安装和建筑工程两大类。

三、结束语

由此可见,在当前我国事业单位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对其自身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进行改革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不仅可以有效的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还有利于事业单位对自身的财政信息的管理,从而实现了事业单位经济体制的可持续发展,提高了其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

参考文献

[1]贺志辉,徐街英.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探讨[J].中国西部科技.2012(11)

[2]张美霞.浅析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J].集宁师专学报. 2010(03)

[3]陆娟.浅析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创新之处[J].中国工会财会. 2013(07)

11.关于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几点解释 篇十一

1 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

经济市场的改变, 促使政府职能已经开始从过去的管理模式转变成为服务型, 制度方面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发生这种改变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将财政支出绩效管理与绩效评价作为一种理念进行推广, 这样才能够促使政府各项机制变得更为完善, 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但是在会计核算工作开展的过程中, 由于财政资金管理发生改变, 致使其中存在的各项问题开始慢慢暴露出来, 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1 缺乏规范的资金管理以及薄弱的会计基础

事业单位在资金管理工作开展的过程中, 管理观念意识比较薄弱。在日常行为中重资金使用轻资金管理, 会计核算的时候没有实行有效的监督, 导致出现了诸多问题。首先, 会计核算忽视了对基础工作的管理[1]。众所周知, 事业单位会计大多数都属于记帐会计, 工作只要求不出现差错就可以, 这样就直接造成了会计凭证结果填写出现不规范的情况, 单据有错填、漏填的现象, 会计核算工作并不严谨, 账实不符等现象时有发生。与此同时, 并未重视财务报表与财务分析, 对重要的实行决策、实施过程与最后结果并不了解。其次, 单位内部控制体系、制度很难发挥出应有的作用。现如今, 会计核算工作基本上都由软件代替。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会计核算的任何一个环节都是由人完成的, 导致工作职责不明确, 监督流于形式, 加大了财务风险的同时, 还提高了差错率。

1.2 预算与执行约束力不强

在国家公共财政改革实行的过程中, “零基预算”开始逐步地推行, 在充分了解单位人员、开展工作情况与资产等多方面内容的基础上, 同时需要结合财政部门来确定标准的编制预算。但是编制预算的时候, 编制部门都会根据本部门的利益争取将预算高出往年, 并没有将制度约束充分考虑在内, 零基预算根本就不会在编制预算中实行。同时, 在开展会计核算工作中, 关于资金使用情况, 不会严格地根据基本支出与项目支出来进行分类使用管理。有时候出现挖西墙补东墙的情况, 专款专用的规定并没有约束到这方面的行为。另外, 在资金使用方面, 重视支出, 不重视效益, 只重视资金进行拨出, 并不会加强对资金的管理, 很难发挥出资金的实际效用。

1.3 固定核算并不存折旧

事业单位在购买固定资产的时候, 将这笔资金归类为资本性支出, 也就是在某时花费支出购买价值比较大、使用期限可能比较长且可以多次重复使用的有形资产。实际上, 这样的资产使用会带来一定的效益。在当前事业会计制度下, 事业单位在核算固定资产的时候, 不会提折旧。账面上所记载的价值都是从购买回来到使用报废, 实际上这就很难反映出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实际情况, 也就是说忽视了固定资产实际使用中损耗的费用与带来的经济效益。在这样一种情况下, 展开会计核算, 就虚增了自身与净资产的使用总量, 致使会计信息失真, 难以及时掌握固定资产的真实情况, 不利于资产管理。同时这样非常容易造成责任不明确, 固定资产流失的情况发生。

2 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资产会计核算的变化

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出现以原有的会计制度作为基础, 将合理的部分继续使用, 同时对相关的内容进行创新和改进。相比原有的事业会计制度, 其在多方面发生了变化。

2.1 要素与主体发生改变

在过去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要素的规定并不是非常明确, 在实际会计操作中通常都会将会计科目作为会计要素, 将其分类为资金来源、资金运用与资金结存。但是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会计要素进行明确的规定, 也就是将其很细致地分类为净资产、支出与收入等内容。会计要素的规定为会计核算与自主管理提供了参考根据。同时, 过去的事业单位会计主体主要是以预算资金活动为主, 并不会将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全面反映出来, 很难适应新时代财务管理工作的改革需要。在新事业会计制度下, 事业单位会将本单位各相关业务作为主体进行核算, 覆盖面相对比较广, 可以将会计核算的全面性体现出来, 这有利于事业单位资金使用效率的提高, 有利于保证资金的完整。

2.2 增加了会计核算内容

在原有的事业会计制度中, 关于财政性补助与非财政性补助并没有进行严格的区分。而新事业会计制度弥补了这项的不足, 增加了这方面的内容规定, 如新增政府预支分类、国有资产管理与国库集中支付等财政改革相关的会计核算内容。这项规定很明显地实现了会计核算与国家财务法规政府的相互衔接。同时为了能够区分财政资金与非财政资金, 将非财政补助结转、非财政补助结余进行了明确的规定。促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在财政资金管理方面更加精细化。

2.3 改变固定资产核算方法

在过去, 为了将固定资产的价值反映出来, 事业单位会计采用的是固定基金项目与固定资产项目, 而这样的反应计量并不精确, 难免会影响会计信息质量。但是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不仅将“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作为核算项目, 还将“累计折旧”规定在内。在计算固定资产的时候, 进行相应的冲减, 这样也就减少了非流动资产基金[2]。

2.4 完善财务报表结构与体系

在过去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财务报表中, 其所具备的机构与体系并不能将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充分显示出来, 这给实际工作造成了一定的欠缺。原有的财务报表资产负债表上本就存在着结构不合理的情况, 需要对其进行完善与补充, 并对构成要素做出相应的调整, 这样才能够促使财务报表进一步完善。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规定了事业单位的财务报表是由会计报表与附注内容构成的。会计报表包含了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与财政补助表与支出表。财政补助收入支出表是财务报表新增的主要因素, 可以将财政补助充分地显示出来。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促使财务报表体系与会计惯例相互协调, 并对原有的会计报表体系不合理之处进行了改进, 促使其更加完整。

3 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加强会计核算措施

从前面的论述中就可以了解到, 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与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在此种情况下, 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加强会计核算工作。

3.1 加强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体系的建设

在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不断实施的过程中, 事业单位在会计核算内容上就对会计核算的目的、会计假设、会计基本要素与会计核算的对象等基本内容加强了规范[3]。事业单位在财务报告内容编制中应当与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体系一致, 同时还应当保证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就是围绕着会计核算的目的展开的。在实际工作落实的过程中, 应当不断执行并完善会计制度, 这样才能够促进不同制度在会计核算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事业单位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符合事业单位运行机制的会计核算细则, 通过这些细则来稳定和巩固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基础工作。在此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一点就是, 一旦细则制定, 就应当严格地落实, 保证基础工作的完整性与真实性。与此同时, 还需要健全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 明确规定不同岗位之间的权责, 各项工作内容都应当区分开。唯有如此才能够控制内部制度的执行情况。

3.2 改进固定资产折旧与无形资产推销会计核算工作

无论是哪个单位的会计核算工作, 固定资产属于资金比较大的资产管理内容, 尤其是使用年限比较长的固定资产, 更应当予以重视。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就明确规定了固定资产折旧等相关内容, 以此来保证实用价值与消耗、磨损价值能够真实地反映在会计核算工作中。在使用固定资产的时候, 实际消耗就会产生, 为确保单位预算管理执行情况与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事业单位就应当在新会计制度下采用该种方式将固定资产的价值反映出来, 以此来确保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信息的真实性[4]。

3.3 将权责发生制作为会计核算的基础

在事业单位改革不断实行的过程中, 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与核算工作都应当将市场作为主体, 并采用收付实现来作为会计核算的基础。采用该种方式的原因主要在于事业单位缺少经营业务的业务收入, 会计核算只针对核算资金的收支问题, 并不会涉及到资金周转使用。

现如今, 在事业单位逐步转型的过程中, 市场变得越来越活跃, 不少事业单位开始尝试着减少国家财政拨款, 而这样就需要针对事业单位的资金周转的实际情况进行跟踪调查。但是, 收付实现其实是很难在单位运作中反映出来的。针对此种情况, 有必要将权责发生制引入其中, 来充分体现单位的经营资金周转情况。在实际工作中, 会计人员将收付实现制与权责发生制相互结合在一起, 不仅可以体现资产管理的公平性、公开性, 还能够将不同时期、不同项目的资产充分体现出来。

4 结语

总而言之, 在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影响下, 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为促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质量获得保证, 需要予以相应的措施。

参考文献

[1]刘青.浅谈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重大变化与积极影响[J].财经界, 2013, 16 (18) .

[2]张雪芬.新版《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主要变化[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 2013, 12 (2) .

[3]刘艳丽.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影响[J].财会通讯, 2013, 13 (12) .

上一篇:七年级英语书法比赛通知下一篇:属地管理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