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人文素养的培养

2024-09-14

英语人文素养的培养(共11篇)

1.英语人文素养的培养 篇一

龙源期刊网 http:// 建设英语校园文化 培养学生人文素养

作者:岑晓玲

来源:《学校教育研究》2015年第09期

一、对高中英语教学中人文素养的认识

人文素养内涵丰富,但是它都是“以人为本,尊重人格和正确人生价值取向的统一体。人文素养的培养是现代教育共同的目标。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教学中对人文精神的培养也随之突出。英语作为语言文化学习的一科,它在教学中更能体现这“人文性”的教学理念,英语教学必须突出“人本”,体现深切地“人文关怀”。比如学生学英语的兴趣和英语的运用就是最好的体现。但是在以高考为指挥棒的高中教学,我们师生都面临着高考升学压力,所以学校依然更多地将教学的重心放在了知识文化上,而淡化了人文精神的教育。教师往往重视课程所具有的“工具性”与“科学性”,而忽略了人文的关怀作用。作为一门工具性的人文学科,英语教学如果舍弃了“人文关怀”,也就舍弃了语言教学的精髓本质。所以作为英语课程的实施者,我们应当让学生能充分享受人文关怀。我们必须认识到在实施新课程标准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而且要改变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等,以适应新课程提出的新要求。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语言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而且更要关注学生的人文情怀,把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教学的基本出发点。英语教学如果舍弃了“人文关怀”,也就舍弃了语言教学的精髓本质。

二、在多样化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实现人文精神培养

我们老师通过开展课内外的一系列文化活动以实现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努力营造浓厚的英语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深学生学习英语的感性知识,让感受到强烈的外语语言环境,从本质上真正意义上体现以人为本的人文教育等目标。

我们从采访收集资开始,挖掘本校的英语文化和现代人文资料。我们分工合作,对学生校园生活学习的存在问题及兴趣爱好进行调查和分析,之后开展一系列的校园文化活动,其中有高一年级书法比,高二年级朗诵比赛,高三年级默写大赛;在常规教学活动中增加诵读经典,定期开展“英语角”活动和“飞扬英语”读书活动。教学中有针对性的进行培优补弱,与高三学生备战会考,开展调查校园英语使用范围及开展英语进课堂活动,英语进课堂实践活动等。

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人文关怀和人格的尊重,同时在活动好学习的参与中他们实现自我价值。学生也实现了由兴趣走向学习英语,在学习中感受快乐。我们校园呈现出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景象。课堂上体现 “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给予师生生命的启迪。课后丰富多彩的活动丰富了同学们的学习生活。学校的舞台上同学们进行唱歌跳舞,球场上同学们开展各种社团活动,校园的树荫下到处看得见同学们成群结队大声朗读背诵英语、诗歌。他们各乐在其中,校园处处充满了人文气息。同时加上校园角角落落的布置无处无时不使校园人受到熏陶和影响,陶冶师生情操、净化师生心灵,师生之间语言、行为文明,人际关系和

龙源期刊网 http:// 谐。同时达到内化学生的自觉行动,使学生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改良自己的行为和学习的效果;把英语新课堂实践于常规教学中以及深入开展英语课堂新模式,使课堂教学有了信的改革和进展。本着课改精神和围绕校园人文精神的培养的一系列课内外教学活动,无不让学生感到人文的关怀。

三、对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几点反思

经过我们课题的调查和研究及一系列课内外教学活动,对学生人文精神的教育产生了几点认识和思考。

首先,我们作为教育者,必须清醒认识到人文精神教育在校园文化建设和人才培养中具有教化功能,是对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依托,通过人文精神的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人生命和生存的意义,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他们的思辨能力,是培养智慧型人才的最佳方式。

其次,认识人文教育是一个与人的生存和生活及其意义、人的理想和人的命运等等密切相关的概念,人文科学的教育目标是发展人性、完善人格、提供正确的价值观或意义理论,为社会确立正确的人文价值观的导向。所以我们教师必须做好人文精神的培养,从课堂到课后,从理论到实践,展开丰富多彩的课堂课后活动,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人文关怀和人格的尊重。

最后,人文精神通过人文素质、人文素养表现出来,而人文素质和人文素养的提高才使人文精神趋于完善。伴随着个性的积淀和形成,人文素质、人文素养逐渐沉淀为人文精神。现代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张扬个性、发挥学生的创造性,鼓励学生对科学的追求和对自身完整人格的塑造。

总之,学生的人文教育,并非纯粹的人文学科教育,而是沟通自然学科与人文学科,教育学生在掌握科学的同时,学会正确地对待科学,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为适应新课程提出的新要求。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语言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而且更要关注学生的人文情怀,把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教学的基本出发点。建立健康、向上、丰富的校园文化,使学生做到道德提升、人格发展、快乐生活、有个人价值感和自尊心,提高学生的人文道德素养,拓宽同学们的视野,培养跨世纪人才是我们教育的更是我们教育的目的所在。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如何把它落实到我们现有的课程教学中去,仍然是一个我们不断探讨和实践的主题。

2.英语人文素养的培养 篇二

对当前大学英语教学的情况进行调查, 不仅能够发现大学英语教学的优势与不足之处, 也能够明确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必要性和实施的方法路径。笔者调查问卷的主要内容大体分为学生对大学英语学习的心得与收获、学生对大学英语教学作用的认识、课堂内外教与学的情况等三个部分。在问卷调查之后, 又对问卷涉及的问题追加访谈, 进一步了解了学生对问卷所做回答的真实原因。本次问卷调查的对象为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级、2011级的非英语专业的312位学生。为了避免学生因为题目涉及自己的授课教师而产生顾虑, 问卷采取不记名方式进行。全部问卷均由学生代表负责派发并回收, 授课教师不参与学生问卷填写的全过程, 以保证调查结果的真实性和客观性。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20份, 收回有效问卷312份, 有效问卷的回收率为97.5%。最后, 对问卷结果采用SPSS12.0进行了数据统计分析。

综合所有调查结果分析可得出这样的结论, 即大学英语教学实施人文素养培育符合学生需求。第一,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的老师。学生对英语学习是有浓厚的兴趣, 但仍需要授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予以加强, 以激发他们更深层次的学习兴趣。这为非英语专业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实施提供了有力的基础条件, 与此同时, 人文性功能的发挥也会散发出一种无形的影响力, 推动学生不断完善自我。第二, 学生对异国文化很好奇, 因此, 对英语语言文化的学习产生了兴趣。文化元素是大学英语教学的特点, 也是其魅力所在, 为此, 在教学中强化文化意识, 能够让学生真正领悟语言的真谛, 对加强英语的领悟力, 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 以及提升民族精神都有积极作用。第三, 人文素养的培育要以学生为本, 注重学生在语言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加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主性,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互动式学习, 帮助学生在英语教学实践中全面提高英语语言的应用能力。

二、构建大学英语文化教学体系, 促进大学生人文素养培养

大学英语文化教学的方针是, 将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教育渗透到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手段中, 让学生通过英语语言学习潜移默化地接受文化的教育, 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采取积极的态度, 同时也具备对多元文化的包容力、敏感性和鉴别力, 促进学生心智的健康发展, 培养学生的国际意识, 提升其语言交际能力。

1. 创设大学英语情景教学, 培育人文知识底蕴。

笔者所在学校的大学英语教学主要有读写、视听说和小班辅导等三种课型, 文化情境教学主要以前两门课程为主, 并适当加以拓展。在读写课的授课环节中, 授课教师在词汇、语用、语篇、文体等各个层面进行中西文化的对比, 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西方国家的文化特征, 特别有关西方国家的经济、政治、宗教、历史、风土人情等文化信息, 大大地扩展了学生的知识储备, 让学生对学习各种文化具有积极态度, 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 能够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与国际交流的需要。

在视听说课中, 教师尽可能地创设情景式教学环境, 通过不同话题让学生进行不同形式的现场模拟化跨文化交际操练, 利用教材中提供的或者教师自己收集到的视听材料创设出一系列生动的文化交际情境, 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小组辩论、角色扮演、配音表演, 以及模仿表演等课堂活动, 让学生在多样化的跨文化境遇中获得具体的交流技能。同时, 也注重让学生领略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的手势语、体态语等非言语交际的层面, 让学生学到和运用一些实用的交际文化知识。

2. 构建大学英语视听说自主学习网络平台, 提供学生丰富精神食粮。

目前, 笔者所在学校打造的大学英语视听说自主学习网络平台已经初具模型。此平台依托网考, 在引入语言测试理论的基础上拟构建“网络自主学习区”的基本模型, 借助网络和动画技术, 将文本、视频、音频等相关资料进行整合, 形成集视频播放、音频播放、信息交互功能为一体的网络自主学习平台, 包括七大模块:其一, 视听新闻快递。包括VOA、BBC、CNN三大新闻媒体的简介及视频新闻库, 每则新闻均以网考题型为参照, 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对不同主题的新闻进行视听训练。其二, 名校开放课程。此模块涵盖了来自哈佛、耶鲁、MIT和斯坦福四所世界顶级高校的包括文学、历史、宗教、哲学、经济学、心理学、法学、生物、物理、计算机等五十余门学科, 容量一百余G的原声课程视频。其三, TED名人演说。TED演讲是专业讲座, 观点响亮, 种类繁多, 看法新颖, 并且每个演讲都配有相应的与网考题型相似的练习与答案, 让学生在接受思想启迪的同时, 也有效地进行了听说练习。其四, 寓教于乐。此模块分为配音练习和娱乐学习两个子模块。学生可根据人数和兴趣自行选择电影片段进行配音;在娱乐学习的子模块中可以观赏到各大颁奖典礼, 在娱乐中潜移默化地了解了英美国家的文化和资讯。其五, 原声电影评鉴。此模块中采用了本校选修课英文电影赏析中筛选的十部经典电影, 并配有电影介绍、理解评价、听力练习、小组讨论等多个针对听力和口语的训练环节。其六, 英文歌曲欣赏。此模块按爵士、摇滚、乡村音乐以及流行音乐等将英文歌曲分成不同类别, 并分别进行讲解和介绍。其目的在于让学生不仅有机会欣赏英文歌曲, 还能够了解到作品的背景、歌手的简介以及歌词中核心词汇的用法。由于英文歌曲中融入了包括重音、节奏、连读、爆破音变化、语速变化等众多语音技能, 学生在欣赏和学习英文歌曲的同时, 能够改善自己的语音面貌, 也能对歌曲中出现的词汇句型乃至文化背景知识有进一步地理解。此外, 课件中还有一个sing and learn的子模块, 挑选了一些歌词清晰易学的英文歌, 让学生在给歌曲填词的同时, 也能学唱, 真正达到了寓教于乐的学习目的。其七, BBS互动平台。此模块目的是建成校内英语交流BBS论坛, 包括“每日英语”、“学习交流”、“休闲娱乐”等栏目。论坛中将收录学校优秀主讲教师的讲课视频、课件及讲义, 学生可以选择进入任何一门课程, 每个课程下面设置的子版面里都有留言板内容, 上面由不同学习者记载自己所学该门课程的心得体会, 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学习交流。整个论坛采用匿名注册的形式, 方便学生能随时进行注册登录。学生使用不同的身份与他人进行交流, 可以有效避免面对面交流时的紧张与尴尬, 并保护学生的隐私。该教学网络平台的设计与开发, 目的在于借助多媒体把知识性和趣味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着眼于增强学生相关的背景知识, 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内动力,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同时为学生参加教育部即将推行的网考打下良好的基础。

3. 加强英语社团建设, 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

首先, 英才基地的建设与实施。人文素养的培养应该大力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哈尔滨工程大学的英才基地于2010年9月16日获批准正式成立。该基地旨在面向校内学生, 面向国内赛事, 通过兴趣引导与课外辅导, 搭建社团、竞赛、论坛等平台, 营造英语学习氛围, 提高学生英语能力, 促进人才培养的内涵式建设。英才基地的辅导教师多为学校的教学骨干力量, 承担了英语英语俱乐部、英语文学社、演讲协会、模拟联合国等多个社团的组织和指导工作。在课题的实施过程中, 注重社团活动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由教师指导学生组织定期举办了文学讲座、文化知识竞赛, 英文演讲比赛、英文话剧大赛等不同形式的活动, 让学生主动参与各种实践活动, 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行动力, 培养学生形成踏实的学习态度和高尚的做人理念。其次, 注重教师自身人文素养的提高。在提倡“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这一教学原则时, 不能忽视教师在整个教学环节中的促进作用。教师自身素质的高低最终影响并决定着人文素质教育的成败。如何在英语语言学习中有效地进行人文素质教育, 这要求授课教师在知识范畴、能力范畴以及品格层面都应该具有较高的层次。实践证明, 只有当教师本人的综合素质提高之后, 才可能更有效地实施人文素质教育。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 教师应担任以下六种角色:组织者 (organizer) 、控制者 (controller) 、检测者 (assessor) 、启发者 (promoter) 、参与者 (participant) 以及信息源 (source of information) 。由此可见, 英语教师只有足够了解西方国家有关民族、文化、历史、社会以及政治经济的背景知识, 才能因材施教, 胜任信息源的角色, 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得心应手, 寓人文精神于大学英语教学之中。此外, 教师本身也应该具备崇高的师德修养和人格魅力, 能够让学生体会到“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师是组织者、控制者和启发者, 起着辅助和引导的积极作用,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之下, 能够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有效地学习、理解和挖掘教材的深层内容, 积极参与课内外的教学实践活动, 最终获取所需文化养料, 从而实现教育目的。

三、结语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实施人文素养培育极具必要性。如何制定相应的教学措施, 在教学中积极营造人文学习氛围, 丰富课堂教学实践活动, 引导学生进行人文体验;以及如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采取有效措施, 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这都是广大英语教育工作者值得深思的问题。只有在教学中加强人文精神、文化意识、道德修养、情感态度的教育, 以培养人格高尚、知识面广博、志趣高雅、身心和谐健康的人为出发点, 才能使大学英语教学的内涵更加全面和丰富。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4.

[2]罗荷香.英语教学中的人文素质教育探讨[J].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 2008, (6) :59-61.

3.英语人文素养的培养 篇三

关键词:高中英语教学 人文素养

一、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意义

受经济社会和物质社会思潮的影响,人们的价值观也随之改变,人们越来越追求物质利益和物质享受。然而,物质世界虽然丰富了,但精神世界却空虚了。这些不良思想也侵蚀着当代高中生,在校园中厌学和过渡攀比的行为屡见不鲜,所以学校和教师一定要重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高中是学生世界观和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教师要把握好高中阶段的教育契机,不仅要丰富学生的学科知识,更要促进学生的心智发展,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通过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丰富学生的内在情感,让学生科学、乐观地面对各类挫折。另外,高中英语学习不同于初中,高中英语知识点比较繁杂,学生很难快速适应高强度的学习节奏,所以容易感觉到不堪重负,甚至有的学生遇到困难,会产生退缩或者逃避的想法。教师通过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可以让学生理性地认识困难,从而克服困难。综上所述,教师在教授学生丰富知识的同时,也要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激发学生的内在驱动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在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措施

1.在教学导入中体现人文素养

良好的教学导入是成功的一半,教师设计优秀的教学导入,能起到先发制人的作用。如在教学《Boy missing police puzzled》时,笔者先给学生展示了一些用科学不能解释的事件,并且设计了相应的问题:“Do you believe in unexplained things such as UFOs Yetis and monsters?”通过这样的问题预设,让学生了解当前世界上还有很多我们不曾了解的东西。这样,就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究欲,使学生迅速进入Reading教学环节中,还能使学生了解到生活以外的新奇事物和新奇事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逐步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意识,提升自己认识世界和探索世界的能力。

2.在授业解惑中传递人文素养

在日常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给学生适当地引用故事或者民谣来开阔学生的视野,发散学生的思维。如在教学《An adventure in Africa》时,笔者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在上课之前给学生讲解有关自然、人文等方面的内容,然后结合Amazing people等相关内容,给学生讲述古今中外成功人士的故事,在给学生讲述的同时,笔者还给学生讲解了我国优秀的文学作品,让学生在作品中增强人文素养。除此之外,笔者还带领学生阅读各类英文作品,引导学生学习西方的礼仪,让学生了解各类礼仪的来源,并且让学生独立编排小短剧,把西方的礼仪文化融合其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3.在考察反馈中灌输人文素养

高中生面临着各类考试,特别是学习任务繁重的高三阶段,每次测试后,教师可以在试卷点评中渗透人文教育。如《2010年全国高考英语重庆卷》中阅读理解A篇的故事内容是作者碰见一位穿着打扮朴实的年轻人,在和年轻人一同吃过了早饭,并帮年轻人支付了饭钱后,作者才知道年轻人的身份是Mr.Galbreath,chairman of the Board of Churchill downs ,one of the world is richest and powerful men。教师可以借机引导学生,要有一颗平等待人之心,不要因为外表判断一个人的价值。又如《2015年高考全国卷》中,有一篇阅读理解介绍了一位老人前来看望他病重的妻子,在和老人的交流中,护士了解到老人的两个儿子都已经离开他,老伴更是重病不起,但是老人还是在这种逆境中保持乐观心态,最后老人告诉护士一句话:“我们不能阻止暴风雨的来临,我们能够做到的是在雨中舞蹈。”通过这个故事,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即使生活中出现了困难,也要乐观面对。

三、结语

世界正在朝向多元化发展,英语教学也要与时俱进。由于英语课程教学蕴含了丰富的人文资源,教师应当充分利用英语课堂,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张海峰.谈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人文素养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2010,(S1).

[2]肖琼.谈高中英语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J].英语教师,2015,(6).

[3]姚巧云.高中英语教学中关于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研究[J].英语教师,2015,(11).

[4]谭雁群.论中学英语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4).

4.中职学生人文素养培养 篇四

单位:龙游县求实职业中专

摘要:针对目前职业学校的学生在技能养成,职业素养,人文素养方面的短板的问题,越来越影响中职学生的整体,全面,健康的发展。离党提出的培养新世纪的创新人才的目标差之甚远的矛盾,本文就如何在职业学生中培养其人文素养的方法,途径提出个人的想法,建议并加以阐述。

关键词:中职学生,职业素养,人文素养,学生管理,教育教学

身为一所职业学校,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远远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确实能够使孩子成为某一方面的技术熟练工,或者是现代企业生产线的一个代工机器人。但是这些还是不能成为一个具有独立精神和自由思想的全面成长,和谐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而职业教育恰好作为教育的一部分,承担着传承文明,接续历史的伟大使命,是一项不可忽视的重要工作。

人文素养的灵魂不是能力而是“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一种人的内在品质,他反映了一个人的人格,气质,情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个性品质,它对人的全面健康,积极向上,起到重要的作用。下面我就来讲述一下学生人文素养应该如何培养的几点重要方面。

在日益急功近利的今天,中学历史教师怎样把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作为终极和崇高的目标,致力于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把它有机的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去,并有意识地贯穿于教学过程中,使其成为课堂教学内容的血肉,成为教学过程的灵魂,已经越来越迫在眉睫地成为当务之急。梁启超曾明确指出史学是:最博大、最切要的学问,能起到国民之明镜、爱国心之源泉的作用。

1、历史课堂教学加强情感的投入与陶冶

动人心者,莫先乎情。教育本身就是充满情感的职业。国家总督学顾问柳斌同志在首届全国德育教学研讨会上说:没有情感的教育是苍白无力的教育,不可能取得成功的教育,只会导致教育的失败。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它纵然能让学生记住一些知识,但不能给学生以美的感受,不能给学生以情感关爱,不能引导学生去追求真理。李大钊曾说过,史学于人生的关系,可以分知识方面和感情方面二部分去说。从感情方面说,史与诗(文学)有相同之处,如读史读到古人当危急存亡之秋,能够激昂慷慨,不论他自己是文人武人,慨然出来,拯民救国。我们的感情,被他们激发鼓动了,不由得感奋兴起,把这种扶持国家民族危亡的大任放在自己的肩头。可见,历史极具以情感人的功能。历史教师首先必须对历史教学有情感,对学生有情感,这样才能在实际教学中把情感注入其中,从而使历史课堂不再是那么枯燥乏味和毫无生气。况且历史本身就是丰富多彩和充满情趣的。古往今来,众多的历史人物,或让我们敬,或让我们鄙;无数的历史事件,或让我们扼腕长叹,或让我们深深思考历史本身的无尽沧桑,给我们留下了可供发挥的广阔的情感空间和绝好的素材,在教学过程中,怎能对如此浩瀚丰富的历史内容、一代代风流人物的神采举止无动于衷,而不带感情色彩地去讲述呢?当战乱四起,烽火连天,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我们怎能不为生灵涂炭、山河破碎而忧思?当我们讲到近代中国百年的屈辱史,怎能不痛恨列强的侵略、清政府的无能?怎能不为民族的悲剧而思考?又怎能不为仁人志士拚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的豪气所震撼?以言感人、以情感人,把强烈的情感色彩有机地注入历史课堂教学,怎能不给学生以极大的感染力,从而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的历史课堂,难道还是枯燥呆板和死气沉沉的吗?教师在这种情感讲述中,必然把历史教育和人文思想无形中注入了教学内容;学生在这种情感碰撞中,必然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我们所要传导的知识和理念,以及其中渗透的强烈的人文精神。

2、深入钻研教材,挖掘教材的人文内涵

香港的中学历史教学,十分重视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培养,他们不是进行纯粹的、空洞的说教,而是在各个专题的教学内容中,针对不同的专题,确定了配合公民教育和品德教育的具体学习和事例。

而我们华夏古国五千年的古老文明,无不闪烁着人文素养的光环。中华民族以其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著称于世。悠悠五千年,巍巍中华魂,我们祖先留下的人文财富太多太多了。其优良的传统道德修养、品格情操,在中学历史课本中,不胜枚举。有精忠报国、捐躯济危的爱国情怀;有富贵不淫、威武不屈的气节操守;有自强不息、精进不止的积极人生;有格物致知、知行合一的求是精神;有温良恭俭、推己及人的人间关爱;有坤德载物、谦下若水的博大胸襟;有民贵君轻、政在养民的民本思想;更有允公允能、以德帅才的用人标准和清正廉洁、克勤克俭的为官之道;如临如履、朽索驭马的忧患意识

例如《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大业》一课,我们把一国两制确定为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认识这个前无古人的伟大的创造性的构想,是邓小平从历史与现实出发,做出的理论创新,把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精神,以及改革意识和创新精神,引导学生从顺应历史潮流、推动社会进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角度去认识人生的价值,作为本课的首要目标。教学中围绕教学目标,巧借诗歌人课堂,以国民党元老、辛亥老人于佑任临终前的悲歌《望大陆》导人新课,未成曲调先有情;在讲香港回归时,引用林则徐的后裔,曾任我国驻联合国大使的著名外交官凌青的诗:粤海销烟扬我威,但悲港岛易英徽;百年国耻今昭雪,只缘华夏已腾飞创设问题情境,分析香港得以顺利回归的原因;最后朗诵台湾诗人余光中的诗《乡愁》结课,使整堂课浸润在浓郁的情感氛围之中,达到情感、知识、思想、能力教育合一的效果。

实践证明,通过对历史教材的挖掘,拉进历史与现实生活的距离,历史中蕴含的人文精神对学生的情感就会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3、营造充满浓郁人文气息的教学环境和氛围 人本主义教育的核心理念是承认人的潜能和价值。历史学科由于学生学的是过去的事。因此,许多人对历史学科的创新价值提出质疑。但我认为历史教学完全可以让学生的创造性得以发挥。教师要做的努力是为学生营造宽松民主的教育环境。《素质教育在美国》一书,谈到了中美学生创造性差异的原因时提到了宽松的教育环境是学生发挥自己创造性的肥沃土壤。这种宽松与民主不仅指师生关系,而且包括教师对历史材料的选择尽量客观,学生能最大限度表现自我见解,学习方式尽量适应学生心理与学习能力,师生、学生之间能够充分交流等因素。

我们传统的历史教育还存在多角度史料少,多角度评价少的问题。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想象空间。所以,我们经常会听到学生对历史做出同样的判断或发出同样的感慨。这不能不说是历史教育的悲哀。因此,就目前而言,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事实上,要以培养学生各种良好的素质为前提。在提倡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培养学生的各种良好的素质显得尤为重要。素质教育,这是一种包含各种因素的综合性教育,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解决的问题。但是,我们至少可以这样认为,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这本身就是在培养学生的一种最基本的素质。不可否认,现在的所谓素质教育,说到底,只不过是流于形式,没有从根本上转变观念。应该承认,素质教育与现行的应试教育有诸多矛盾,其中最关键的问题是因为素质教育是不可数的,是软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没有一个统一的尺度可以说明只要达到一定程度就可以说素质高或素质低,素质教育的结果是无法衡量的。这倒并不是说,由于素质教育结果的不可衡量而可以放弃素质教育。相反,我们更应该重视素质教育。因为人的内心世界都有一个不断要求自我完善的过程。从这一角度说,历史学科的教学对推动素质教育可起到特殊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面向全体学生,平等地关注和尊重每一个学生,给他们以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及展现个人能力的机会,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努力营造一种平等、和谐的民主学习氛围,这样,学生也才能真正感受并接受民主、平等、宽容等人文精神。

一.教师本人的人文素养,以及人格魅力,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基础。这里面我又给他分为几个方面。1.尊重学生人格,以平等的身份走进学生心里 2.以正直的为人,打造学生的健康心灵 3.以开朗活泼的性格,点亮学生的生活激情 4.以积极进取的态度激励学生不断进步 5.以丰富知识培养学生的文化功底 6.用爱心,细心和耐心教导学生。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对每一个从事教育工作者的基本要求,要想给学生做出表率,教师本人就必须在这方面做到必要的深度。在与学生平时的学习交往中,才能处处都能体现一个人的人格魅力,处处都能感受到一个人的内心的热情,处处都能让学生从自己身上得到激励。这就是孔子所说的:“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这就是教师的人格魅力在学生的健康成长中所起到得积极作用。从学生对老师的佩服,仰慕之情中,学生的学习目标,积极主动性就“一石激起千层浪”。顺利完成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以及积极评价的良性循环当中来了。可见提升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人格魅力尤为重要。毕竟学生现在还处于世界观人生观的养成阶段,教师的优良品质与素养可以给学生起一个良好的代表作用,可以在学生人文素养的养成起到引领性的作用。

二.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高中生正处在人格和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而中国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在课堂度过。所以首先得要解决好课堂中的人文精神的教育和熏陶,比如语文,历史,德育,就业指导课,等等,其实除了文科的课程以为,好像在常人的思维里理工类的课程很难加入人文精神的教育,其实不然,每门功课,每个学科都有很多了不起的故事,了不起的人物,和了不起的思想。比如数学课里的华罗庚,陈景润的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构筑富有人文特色的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除了构筑人文课堂之外,还必须营造具有浓郁人文气息的校园文化氛围,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人文学术环境和文化艺术氛围对学生人文精神的熏陶和培养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重视把人文精神的培育贯穿于平时的教育,教学当中去,充分发挥每一名教师,每一堂课,每一处校园风景,都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的阵地,进行悄无声息的自然而然的,水到渠成式的内在自然型的人文精神教育。

家庭也是学生成长的重要环节。父母是孩子成长的启蒙老师,家庭社区直接影响孩子的成长。进一步完善家庭,学校,社会,三者之间的合力机制。推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有效衔接。三者共同进步,共同努力,才能够有一个好的发展。

三.注重学生的实践,让其自身感受人文的价值和魅力

一切的东西都要通过外化到内化再到外化的过程,才能真正的得到吸收利用再创造的过程。人文素养也是,首先让其感受,让其得到触动,然后具有了这样的内因,才有了自己改变自己的冲动和动力。比如可以让学生坚持练字,练习书法,硬笔毛笔等等方面,开始的时候可能有很多的同学不太愿意练,找着各种各样的理由,这样我们开始就可以带他们观看书法大家写的字,给他们讲解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等等作品,甚至可以带他们去博物馆看看真迹。可以让他们从进校的第一天起,每天坚持练习书法,在每个学期末都进行评比,把写的好的,在墙报上粘贴。鼓励每一个有进步的同学。也可以在班会

课上朗诵名家名作,以及在手工课上,做些剪纸,制作皮影戏道具,等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总之,重视一切形式的艺术实践,积极培养学生对人文方面的感知,并从亲身体会中得到激励和鼓舞,并进一步形成内在的驱动力。达到自我欣赏,自我评价,自我完善,的良性循环当中来。

四.重视在班级管理中的人文素养的熏陶。

在班级刚组建之初,积极营造温馨,平和,友善,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使学生一开始,就乐于融入该班级,班级的建设体现在班级的布置和班级的舆论导向上。当学生第一天走进自己的班级体的时候,应该有种归属感,温暖感。可以通过布置教室,写上“欢迎你的到来。成为我们中的一员”。也可以制作一个照片墙,班上的每个同学都贴上一张照片。照片下方,写上自己希望毕业时所达成的愿望。更有荣誉墙,上面贴满班级体的荣誉奖状。还有班级英雄榜,上面写满了,班上平时的大事小事,好事善事,积极挖掘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和人性方面的亮点,并加以弘扬。

而且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以及期中期末的学期总结中可以不以分数论座次,排名,而是以每位学生在本学期当中的综合测评来全面的评价一个学生的成绩。在综合测评当中分数只占最后结果的百分之五十,剩下的则是包括平时学生在学校的德育,比赛,考勤,积极表现,等方面的分数,综合测评分更加全面合理的反映了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方面的特性。使学生不再像过去那样只看重学科分数,而轻视德育,人文素养方面的培养。使学生的努力有了更加科学的考量机制来引导。培养机制的形成更加使中职生的人文素养的提升如虎添翼,再也不像过去那样老是老师的独角戏,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的不应该只是“工具人”,更应该是个“社会人”。加强中职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诚信教育,创新教育,独立教育,使学生成为一个有益于家庭,有益于社会,有益于民族,有益于人类的人。只有这样,我想才是我们让学生学习的初衷,只有这样,我们培养出来的才是一等一的优秀人才。

作者:叶灵刚

时间:2016年5月4号

5.学前教育专业人文素养的培养论文 篇五

[摘要]人文素养是一种个人内在的素质与修养,对于教师这个职业意义重大,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提高自身人文素养尤为迫切,在教学中,培养其人文素养更是十分必要。因此,我们在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应将培养她们的人文素养贯穿于教育教学始终,体现于教育教学的各环节之中。在学前教育声乐专业课教学中,我们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更应通过一定的方式培养她们的人文素养:在教学中利用情感体验渗透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运用探索学习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在形成学生的职业能力中集中体现对学生人文素养教育。

[关键词]学前教育声乐教学;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其核心内容,主要是指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是对人自身生存意义和价值的一种关怀,它追求人生的美好境界,推崇人的感性和情感,强调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世界,即主要表现为人的内在品质,对每个人的情感世界、价值取向和审美体验都具有决定性作用。作为教师,关心学生生存、促进学生发展是我们最鲜明的职业特征和职业要求,拥有较高的人文素养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也是评价教师的核心之一。作为一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而言,自身素养对孩子的教育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正所谓“身教重于言教”,不仅她们的言行对孩子们影响巨大,她们自身的修养对孩子们更是意义非凡,只有不断提升学生自身的人文素养、充实人文精神,才能胜任和无愧于幼儿教师这一神圣职业。所以,在学前教育学生的声乐教学中,应充分利用专业课程特点,发挥专业课程教育功能,加强对学生音乐综合素养的教育,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让声乐教学成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最佳途径。

一、情感体验,声乐教学中渗透人文素养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并不能通过说教实现,通过灌输获得,而是要让学生置身于某种情景中,在自我体验和相互影响中逐渐丰富起来。声乐是情感的艺术,是用优美的歌声传递音乐化的文学语言,生动地塑造乐曲中的人物形象,描绘其意境,表达其思想感情的音乐艺术。情感是歌唱的灵魂,富于真情实感的演唱才能引起人们心灵的共鸣,将丰富的情感体验贯穿在整个音乐作品表现过程中,才能使歌唱具有生命力。意大利音乐家巴基尼说过:“艺术的目的不是惊人,而是动人”,说明歌唱的`目的和使命是传达音乐作品中丰富的精神内涵进而感动人。歌唱是一种生理和心理的共同活动,只有把歌唱技巧和情感相结合,才能达到演唱的完美与统一。在声乐教学中,通过创设情景,启发学生想象,引导学生用情歌唱;通过教师范唱、音乐欣赏和即兴演奏,激发学生的歌唱兴趣;通过教师绘声绘色地讲解与分析歌曲,让学生了解歌曲真正的含义,理解歌曲所蕴含的情感。教师把满腔的热情融入课堂教学,用真情拉近和学生的距离,让学生积极参与,互相交流自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体验。在教与学的互动活动中,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歌唱欲望,调整演唱心境,引起情感共鸣。如在教唱《鼓浪屿之波》时,先让学生充分了解台湾是祖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这首歌也真正体现了和祖国水乳交融的真实感情,体现了和祖国文化同根同源的最佳艺术表现。通过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催生学生盼望祖国早日实现统一的愿望,为演唱该歌曲积蓄足够的情感。有了这样的感情基础,学生演唱时就会更加投入,并且学会用歌唱来表达情感,用歌声来传递情感。通过歌唱中不断的情感体验,将人文素养渗透在教学中,让学生深刻感受音乐的魅力与内涵,赋予歌唱以生命力,这样才是最打动人的歌唱,最具感染力的歌唱,才能达到“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

二、探索学习,声乐教学中提升人文素养

在声乐教学中,应打破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加强各专业学科间的相互联系,体现声乐艺术教育教学的综合性。合理设置课程体系,紧密配合语言课程,通过歌唱语言发声训练、文学作品朗诵等,加强学生歌唱中咬字吐字规范性的训练,增强学生对歌曲的理解和感受,扩展学生的人文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养;理论联系实践,把声乐技巧训练建立在广博的声乐理论基础之上,使学生奠定系统扎实的声乐理论基础,指导学生认识并遵循声乐艺术的科学规律;在声乐实践活动、表演实践课中,把声乐课与舞蹈、形体课相结合,针对学生的气质、表演、形体等方面加以训练,提高学生舞台表演能力;注重学生技能的拓展学习,通过分析作品,加强对歌曲旋律的认识与对歌词的理解,使学生对演唱作品全面把握,提高学生的创新与创编能力等。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与独立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在探索中切实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如讲授《金凤吹来的时候》这首歌时,主要侧重点放在歌曲的节奏把握与意境揣摩上,要让学生明确傣族音乐的特点,通过掌握音乐特点进而掌握该歌曲的节奏特点。让学生通过课前查阅资料与总结学习,用图片或视频的形式展现傣族文化特点,学生会更直观的了解歌曲,准确把握歌曲的节奏特点。利用学生在舞蹈课中学习过傣族舞这一便利条件,在教学中,让学生边唱边舞,不尽增强了学习兴趣,还丰富了课堂气氛,增强了歌唱的愉悦性,增进了对歌曲的理解,激发了学生自信。

三、职业能力,声乐教学中体现人文素养

职业能力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包括自我管理能力、工作胜任能力、终身学习能力、社交能力、沟通表达能力等。随着国家对学前教育的重视,社会对学前教育专业的职业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作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不但要有过硬的专业技能,还要有较强的职业素养。因此,在声乐教学中,要凸显人文关怀,渗透人文精神,引导学生追求真、善、美,引导学生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全面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在声乐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学以致用是学习的最高境界。我们在教学中深刻体会到,学生不会运用知识,在学校学习的知识不知如何运用到岗位上,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将来从事的是幼儿教育教学工作,所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是职业需求,更是社会需求,也是培养其人文素养的必要途径。作为学前教育专业教师,更应该清楚自己肩上的责任,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研究教学方法,力求在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人文精神强调人的责任感和价值观,而这也是保障社会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通过加强学生人文素养教育,培养学生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这是培养其人文素养的关键环节。网络上不断爆出幼儿园虐童事件,一方面体现出一些幼儿教师不懂教育,教育教学及管理方法不到位;另一方面更反映了某些幼儿教师自身文化素养的缺乏、职业道德的缺失,没有责任心,没有爱心。作为学前教育的学生,不但要懂技术,更应该懂教育,通过学习,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职业生涯中,良好的职业素养更是不可或缺的。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更是心灵的直接语言,比其他学科更善于表达人的思想情感,更易被理解和接受。在丰富的内心体验下、在优美的外在表现中,使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具有感情色彩,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方面更具得天独厚的优势。要培养高素质的幼教师资,不仅需要过硬的声乐教学手段和教学设备,还需要营造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条件,重视声乐教育对学生人文素养形成的重要作用,探索声乐教学的魅力,让学生在声乐教学中切实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邹本初.歌唱学:沈湘歌唱学体系研究[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2]傅国庆.歌唱技巧与修养[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

6.大学生人文素养培养论文 篇六

如何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一、人文素养的界定

关于人文的含义,存在多种解释。

陈清硕认为:“人文,意思就是人性、教化,是克服落后事物达到先进地步的表现。

”吴国盛认为:“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人文’一词都包含着两方面的意思:‘人’与‘文’,一是关于理想的‘人’、理想的‘人性’观念;二是为了培养这种理想的人(性)所设置的学科和课程。

”综上,人文的含义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说明,广义上人文指与人类社会有直接关系的文化,可以是一种有关人性的精神,也可以是一种有关人的社会的知识;狭义上人文则包括文学、历史、艺术、法律、哲学等。

所谓素养,一般意义上就是指素质,指个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通过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而形成的内在的、稳定的、基本的品质,是人的价值、培养、使用和衡量的重要概念。

然而,素养不仅包含素质的要求,还有修养的程度。

修养指一个人在社会实践中的自我教育、自我改造、自我锻炼和自我塑造的过程。

修养可以使一个人达到完美的境界或水平,是实现自我完善的必由之路。

综上所述,人文素养可以界定为,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素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是人们在长期学习和实践过程中,将人类的优秀社会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形成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

二、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内涵

人文素养包括很多方面,如语言文化的修养、科学的思维方式、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高雅的审美情趣等。

大学生人文素养不仅指学习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健全的人格品质、高尚的道德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互帮互助的精神升华

互帮互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

墨子说:“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

若此,则饥者得食,寒者得衣,乱者得治。

”互帮互助的精神,就是一种团结互助的精神,是人与人之间,为了实现共同的利益和目标,相互帮助,相互支持,团结协作,共同发展。

大学生在团队合作、集体活动中形成互帮互助的精神,可以塑造自身的良好品格,构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更好的展示自己的才能,实现自我的价值和目标。

2.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尊老爱幼,已成为中国国民性的组成部分,它体现了人们对社会中老弱群体的关爱,也是社会稳定的基础。

在中国历史上,《仪礼》和《礼记》中就有记述养老尊老的篇章。

朱熹在《朱子家训》中对子孙进行教诲:“见老者,敬之;见幼者,爱之。

”当今时代,尊老爱幼不仅是一种道德层面的活动,更有了法律的约束力,是每个人的义务,也是保证社会和谐稳固、民族繁衍发展的重要基础。

作为大学生,尊老爱幼是个人自我修养的重要表现。

3.勤劳实干的优良传统

勤劳实干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人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勤劳,即不怕辛苦,努力劳动;实干,即踏踏实实去做。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始终保持着勤劳实干这一传统美德,在中国这片广袤而古老的土地上创造出举世瞩目的中华文明。

”寄予执政党更高的期望。

作为新时期大学生,不论是学习还是生活,都要有勤劳实干的精神,还要在一定程度上加强培育和提高勤劳实干的精神。

勤劳实干,是一种促使人向上的精神美德,使大学生能够对学习和工作抱有使命感和责任感,杜绝自私自利之心和形式主义的干扰,以认真、一丝不苟、埋头苦干的精神去完成自己的学习和工作,实现自己的价值。

4.纯洁真挚的爱情传统

爱情一直是哲学、宗教、心理学、美学、文学与社会学中引起激烈争议的话题。

对于大学生而言,宽松的校园环境、大学浪漫的人文氛围,以及社会开放的文化渗透和道德伦理规范的约束,是大学生恋爱的环境动因。

经历爱情、体味爱情也是大学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大学生未来婚姻生活的前奏和经验。

对于大学生来说,爱情是纯净而美丽的,纯洁真挚的爱情是不掺杂世俗偏见的,两个相爱的人彼此真诚的沟通,互相关心,互相爱护,并在对方遇到困难时给予最大的心灵上的帮助和守护。

大学生只有用纯洁真挚的感情专心经营,这样才能获得真正的人生体验,才能得到真正的爱情,才能表现出自己的修养和品质。

三、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

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培养既可以在学校中进行,也可以在社会中进行,还可以采用自我提升的方法。

而学校是进行大学生人文素养的主要阵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成为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的主要方式。

1.了解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思想道德教育

传统文化是人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其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既有典籍、文物等物质文化遗产,也有民间节日、习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些文化遗产记录着中华民族社会发展的光明历程,同时又承载着中华民族优秀的思想道德、艺术修养、文明行为等信息,展现了中华民族坚强不息、勤劳智慧的优良品质以及不屈不挠、勇于探索的精神。

在世界古老文明中孕育出来的四大文化体系中,只有中国传统文化是目前尚存的文化体系,它有着独特的价值体系和思维系统,是东方文化的典型代表,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发展都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

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对提升大学生文化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2.培养高尚道德情操,加强社会公德教育

实现文化强国这一重任,既需要有一大批的高素质人才发挥其支撑引领的作用,更需要不断提升全社会的,尤其是大学生的文明素质。

公德教育关系到人的道德观、价值观以及良好品质的塑造,是关系到能否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问题。

高校以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作为精神文明建设和德育教育的切入点,有利于培养高尚道德情操,唤醒大学生的公德意识,完善学生的养成教育。

3.构建人文科学课程,提升人文素养教育

人文科学教育课程体系是在课堂上进行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主要手段,因而构建合理的人文科学教育课程体系是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方法。

大学中的人文科学教育课程体系具有针对性、目的性和计划性。

如对学生加强哲学、语言学、文学、历史学、考古学、文化学、心理学、宗教学及音乐、美术等人文学科的教育。

对理、工、农、医科学生重点开设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课程。

注重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的相互影响,促进文理的结合等。

4.构筑心理教育平台,实现自我完善

身心健康是合格人才的基础条件。

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指出:“我国当前正处在一个大变革时期,这个变革包括几千年沿袭下来的文化、观念的变革。

因此,人群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因适应不良而产生的各种心理障碍”。

德育教育中积极构筑心理教育平台,帮助学生构建科学而稳定的价值观念体系,是预防和矫正各种心理问题的关键,同时也是提高学生自我心理教育能力,实现自我完善的内部动力。

5.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拓展自我能力

7.英语人文素养的培养 篇七

关键词:高师院校,英语教育专业,人文素质

高师院校的英语专业学生肩负着跨文化交流的重任, 加强师范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是时代的需要、社会的需要[1]。高师院校英语教育专业以培养高素质的英语教师为己任, 始终关注学生人文素质、人文精神的培养既是增强学生综合能力与充实学生知识储备的重要方式, 也是凸显高师院校英语教育实践价值与深远意义的根本动力。但从当前高师院校英语教育现状来看, 学生在人文素养方面的缺失与不足已成为困扰高师院校英语教育发展与进步的关键与核心。因此, 高师院校英语教育要更加重视学生的人文教育, 增加人文教育内容, 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并以此为契机加速我国高师院校现代化发展进程。

一、高师院校英语教育专业学生提升人文素质的重要性

(一) 注重英语教育专业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与进步的前提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以及教育事业的进步, 对英语教育专业的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除了要具备相应的教学技能、充实的专业知识储备之外, 还必须要有较高的人文素养, 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与人生观, 提升高师院校英语教育的全面性与完善性, 促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责任与义务, 使英语教育专业学生真正成为社会需要的综合性人才与复合型人才, 推进学生实现全面的发展与进步。

(二) 注重英语教育专业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是提升学生思想政治觉悟的必要选择

英语是西方文化的发展产物, 高师院校英语教育专业为了进一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开拓学生的视野必然会向学生展示西方的文化、政治体制、风俗人情等等, 学生可能会受到西方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等消极思想的侵蚀。始终注重人文教育的开展, 注重英语教育专业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能够促使学生保持高度的思想政治觉悟与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 严格管理自己的一言一行, 时刻以一名专业教师的标准要求自己, 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实现自我的提升。

(三) 注重英语教育专业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是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的保障

师范院校教英语教育是一项耗时较长、任务繁重的复杂过程, 开展与实施人文教育, 能够全面增强学生的写作能力、表达能力、阅读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意识, 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就业优势, 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 学校生活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学习的结束, 具有较高人文素养的学生往往能够保持不断求知与学习的良好习惯, 这对于即将从事教师行业的学生来说至关重要。

二、高师院校英语教育专业学生人文素质现状

(一) 高师院校英语教育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基础比较薄弱

高师英语专业的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一般是学习的文科, 具有一定的人文素养, 但是, 在进入大学后, 他们开始接受英语教育, 而英语教学中对人文素养的培养力度不足, 学生只是学习语言, 其学习的目的也在于掌握一门语言技巧, 没有重视人文素养的提升。学生在学习英语时, 没有形成对人文素养培养的心理机制,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只是追求显性的成绩, 而对于相对于隐性的人文素养却没有重视, 英语学习中提高语音的准确性,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已经成为一种教学目标。

(二) 学生提高人文素养的意识在觉醒

通过相关的调查和分析, 可以发现高师英语专业的学生在不断地完善自身的人文素养, 其在提高自身人文素养方面有了很大的觉醒, 很多学生开始意识到作为学科专业的他们, 与理工科的学生存在着很多的差异, 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可以让他们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能够符合市场的要求, 使自身能够得到全面地发展。在学习英语时, 一些硬性的量化指标并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 相反的, 高师英语专业的学生要具备一定的软实力, 才能与其他专业的学生区别开来, 人文素养在提高高师英语专业学生软实力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高师英语专业的学生提高其人文素养,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人文情怀, 让学生较高的审美能力, 让学生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将哲学、历史学等知识运用到实际的工作中。高师英语专业的学生今后的工作是多元化的, 不仅仅局限于教师行业, 而且还可以从事商务谈判、政治外交等领域, 这就更加要求高师英语专业的学生要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 在实际的工作中不能过于机械化, 要运用人文知识懂得变通。一个具有人文素养的英语老师不仅仅要具有标准的口音, 扎实的语法知识, 同时也要具有一定的人文素质, 要广泛地了解西方的文化, 在英语的教学中, 不仅仅只是狭隘的传授语言知识, 同时也要讲授西方的文化给学生。

(三) 在高师英语专业中, 学生没有时间学习人文知识, 大部分时间都用来学习语言

在高师英语专业中, 很多学生已经意识到加强自身人文素养的重要性, 但是他们在平时学习时间比较紧张, 没能合理安排时间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而且, 在高师英语教学的大纲中, 对于英语教学目标的提出是比较具体和明确的, 而对于人文素养的加强目标比较模糊, 这导致学生在提高自身人文素养时找不到科学的指标加以评价。

三、高师院校英语教育专业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途径

(一) 立足教学课堂, 适度增加人文教育内容

课堂是高师院校开展英语教育教学的主要阵地, 也是开展与推行人文教育的重要载体。在英语专业教育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要有意识、有目的地增加人文教育的内容, 开设中国文化知识课程 (诸如中国传统文化教学课程等等、中国历史与国情相关课程等等) , 进一步充实学生人文知识储备。此外, 学院还可以通过开展中国文学作品鉴赏竞赛、与文学院联合举办交流活动等等方式, 扩展学校人文教育形式, 提高学生参与人文教育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强化高师院校英语教育专业人文素质教育的实际效果。

(二) 开展丰富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英语属于实用工具的范畴, 再加上高师院校教育的根本目标

是为了培养专业的英语教学教师, 那么, 实现人文素质教育与教学技能教育教学的有机融合, 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与专业技能尤为重要。具体来说, 高师院校要为英语教育专业学生提供更多实践的机会, 加强与当地中小学的学校联系, 使学生在真实的岗位上体会作为教师必须的技能、能力、素养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并审视与总结自己的不足, 从而提升学生对学校开展人文教育的认同程度, 减少学校推行人文素质教育的阻力。此外, 学校还可以利用节假日组织学生深入贫困山区支教, 给予学生体验生活、接触社会、认识世界的机会与平台, 促使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信念与人身价值观。

(三) 注重校园文化的建设, 为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创建良好的校园氛围

注重校园文化的建设, 既是为英语教育专业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提供良好的校园氛围的主要方式, 也是丰富院校生活的重要渠道。高师院校在英语学院楼道里张贴中英文名人名言、举办英语教学说课比赛、开设人文主题讲座等等方式, 一方面使英语教育教学方式更为灵活多样, 另一方面促使学院形成一种浓厚的人文氛围, 以此方式增强学生的英语应用技能, 使各种人文知识真正内化为学生的人文精神与人文素质, 全面提升与强化高师院校英语教育专业人文素质教育的实际效果。

高校非中文专业学生在人文教育方面的缺失, 已经是目前我国教育界不得不重视的一个问题, 作为高等师范院校学生, 其人文素养的缺失不仅关系到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 也直接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2]。因此, 高师院校英语教育教学要始终关注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通过适度增加人文教育内容、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等等方式, 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 促使学生实现全面、和谐、健康的发展与进步, 从而为社会提供更多专业技能高、综合素质强的专业英语教学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娅玲.师范院校英语专业生人文素质的培养[J].娄底师专学报, 2013 (2) .

8.英语人文素养的培养 篇八

【关键词】人文素养 英语教学 职业技术教育

目前,当今社会的人才竞争不仅是专业知识的竞争同样也是人文素养的综合竞争,越来越多的职业技术教育院校对学生的职业发展和人文素养投入更多的精力,使其学生在社会具有更强的竞争性。英语教学作为一门语言学科的教学,则承载着厚重的人文因素。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在传授语言知识,同时也是在传播一种文化与思维。教学内容涉猎范围广泛,中西方文化相互渗透,为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一、人文素养的定义

中国《辞海》中这样写道:“人文是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而“素养”是指人们后天形成的知识、能力、习惯和思想修养的总和。人文素养指人们在长期的学习实践中,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人文素质与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很大的关系。通过教学内容启发学生对社会、对人生的思考,同时,语言教育帮助学生提高整体素质,形成独立健全的人格,从而促进身心和谐发展,成为具有高尚人格的社会之人。英语教学过程恰好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包含德育、智育、美育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综合素质教育。

二、人文素养培养对职业技术教育中学生的重要性

职业技术教学中的学生大多数为初中、高中毕业。他们学习基础较为薄弱,缺乏自信心,学习兴趣不高,容易被老师忽视的弱势群体,有的同学甚至有厌学倾向。在中学阶段整个教学过程更加重应试教育,轻素质教育。英语老师更多是以讲解语法和词汇等为主,而以听说能力培养为辅,大多数是在做习题中度过。面对这样的大的背景和教学对象,为职校的学生添补一定得素质教育和人文渗透是十分必要的。必须秉承“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加强人文素养的培育,积极挖掘教学内容中的人文因素,发挥教师的人格魅力,倾注更多的人文关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提高学生的语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提高学生人文综合素质,为他们今后的职业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三、人文素养在英语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1.营造融洽的课堂学习氛围。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有很大的帮助。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可以极大地降低学生的情感焦虑,更加有利于语言的习得,学生们充分体会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信赖学生。同样,教师要以身作则,给学生树立好榜样。课堂上,构建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教授首先要以真挚、亲切的情感来组织教学,同时要有大方得体的教姿教态。与学生的眼神交流很重要,课堂上的适度的“微笑”更有良好的效应。同时,减少对学生的各种限制和要求,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互动,引导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其他同学共同合作。更好的培养的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合作意识、交际意识等人文素养。同时教师对学生的肯定也很重要。教师在课堂上多进行鼓励性评价,为學生学习树立良好的自信心。让英语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展现自我、悦纳他人、张扬个性、健全人格的过程,使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全面提升,成为完整的人。

2.加强师生、生生交流互动。英语课堂上,开展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活动,活跃课堂气氛,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情感体验,更好地促进知识的掌握和智力发展。教师应充分运用多媒体教育技术,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采集丰富的教学资源,如视频、音频、图片等等,创设生动、直观、形象的语言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因素。英语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主要学科。教学内容丰富,中西方文化相互渗透。在教学中,根据教学的目的要求和教材编排,教师要善于发掘教材的人文素材。当前,市面上推广的高职英语教材,大多数的课文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关,具有思想性、科学性、知识性、实践性和趣味性。

4.实施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以往的评级体系,大多以课终的试卷的成绩为主,这就潜移默化的暗示应试能力的重要性,导致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渐渐忽略人文素养的提高。为了改善这种对语言的单一的评价,向多元化进行转变。注重对学生阶段成绩的评价,也就是平时成绩。比如完成预习作业、完成课后的对话练习、课堂上的表现等等都可以纳入测评学习成绩的因素之一。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所取得的成绩的评价更加侧重于情感、态度、方法等反面的评价,突出自评和互评的作用,激励学生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加强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四、结语

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不断积累与沉淀的过程。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必须做到身正为范,教书育人。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我们必须认识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要性,采取积极的有效的教学方法,运用合理的育人理念。将人文教育和日常的教学管理相结合,努力营造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相融合的氛围。培养出知识结构完善、思辨力强、具有人格魅力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蔡基刚.全球化背景下外语教学工具与素质之争的意义[J].外国语,2010(6):33-40.

9.英语人文素养的培养 篇九

摘要:目前,在新的课程改革大环境下,人文教育已经成为21世纪教育界的关注热点。作为一名合格的初中语文教师,就要紧随教育发展的方向,主动思考,积极行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为社会培养出思想积极健康,综合素质高的优质人才。

关键词:初中语文;人文素养

语文学科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重点必修学科,其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表达能力,在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人际交流的同时,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人文素养,使其更好地理解和认识自身价值,形成良好的学习观,为日后的高中阶段学习打下基础。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培养的价值

随着时代的发展,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人为素养教育已成为基础教育的重要课题。纵观世界各国的教育现状,许多国家都提出了教育上的人性化和人道化主张,人为素养教育已经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重要课题。我国的教育大纲上也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要促进初步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为素养的形成。在初中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和学校要以关注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为关键,加强学生的责任教育、礼仪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所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为素养是社会发展的需求,是教育事业的改革和追求的必然选择[1]。初中阶段,语文学科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表达能力,在初中语文的教学中要注重工具性和人为性的统一。所以在初中语文的教学中,教师要教会学生熟练地运用语言能力,学会人际交往。还要不断重视对学生的人身完善和追求,注重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积极地人生观等培养。从根本上来讲,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市场经济逐渐发展完善,也在很多层面对教育事业产生了影响,必须强化学生人为素养的培养,教育也要向全面化发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注重专业能力的培养,同时加强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才能培养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的优秀人才。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人为素养的培养策略

(一)给予学生充足的空间,建立充满活力的师生关系

在初中的语文教学课堂中,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学生的学习都是追随于教师,全都在教师的监管之下。缺乏自己独立的想法,更缺乏自己独立的学习空间,没有积极地学习心态,教师永远都是一副严厉的态度面对学生。当学生受到严厉恐惧的制约时,很难融入轻松地教学氛围中[2]。教师应当在教学中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信服教师的所作所为,喜欢上语文学习。教师还要在课堂上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自由学习,让学生全身心的融入轻松愉悦的学习范围中,学生才会积极地投入学习中。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给予学生更多的关怀,还要在课堂下给予学生更多的关怀,与学生多多交流、沟通,了解每位学生的个性个学习情况,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授课,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当学生在学习语文时有足够的独立空间,就会依赖这种学习方式,有利于促进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教育资源

语文教材的编写是由教育界的专家经过精心编写而成,作为语文教师就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资源,将课本上的价值发挥到最大。初中的语文课本中有经典的.古诗词、经典的中外名著、小说节选,都有利于初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养成。课本中也包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和精神文明成果,受着艺术的熏陶和启迪,教师要进行积极正确的引导,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都会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形成。教师可以主动在课堂中引入人文教育资源,结合所学知识,促进学生对生活、人生、社会、事物有全面系统的看法和认知,形成正确的处世观和良好的心理状态。所以教师就要在教材中为学生挖掘源源不断的学习素材,让学生的每一堂语文课都沉浸在人文教育当中,在探索精神的驱使下,学生才会乐此不疲的学习语文。

(三)倡导学生增加知识的积累,强化情感的体验

语文的学习,就是一个语言、文字、文法不断积累的过程。语文不同于其他学科,学习起来相对容易,学生可以通过读书就可以丰富阅历,增加知识的积累。教师可以为学生精心挑选一些中外名著,让学生利用空余时间阅读,遇到不懂的问题可以向老师提问,通过这种学习方式来逐渐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如果默读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教师可以提倡学生进行朗读,朗读可以通过声音的调动,让学生更加形象的认识和理解书本的知识和内容。在朗读的过程中,学生还可以加深印象和记忆,对书本上的知识全面的了解和感知,深入理解文章的中心精髓和思想情感。通过反复不断地朗读,学生就会在学习语文过程中犹如身临其境,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彻底领悟到文章的表达思想。通过对文章的朗读,进一步的拉近了与人文教育的距离,学生就会在学习中慢慢消化,更加细致的对知识进行吸收和理解。当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阅读教学中,就会加深对文章的情感体验。所以初中语文教师可以在教学中重点的强调情感体验的带入,让学生有一个充足的思考空间,形成正确的人文观念。教师也可以在课堂上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加深情感的体验,仔细揣摩每一位人物的心理情感,通过自身深刻的体会,加深对人物的情感了解[3]。

三、结语

在初中语文的教学中,教师传统的进行课本知识的传授无法使学生真正的理解到学习语文的精髓,所以教师要立足教学大纲的基础上,采用多种方法加强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在教学中给予学生充足的阅读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利用充足的空间充实自己,通过广泛地阅读,结合语文学习,自觉地进行人文素养的养成。

参考文献

[1]张琼.论初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J].都市家教(下半月),,(11):36-37.

[2]叶艳兰.初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研究[J].读书文摘,2016,(15):266-266.

10.英语人文素养的培养 篇十

情感,是人们在学习、生活与社会实践中,内心世界对客观事物所抱的肯定或否定态度的体现,是由人们的愿望和观点而产生的相应的心理反映。作为一名小学语文的执教者,应该怎样能动而又科学地使用充分体现情感色彩的苏教版小学教材,在教学的实践中,我们作了一点尝试:

一、深刻体会课文内容,促进良好情感的健康发展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阶段是情感发展的最佳时期。小学语文素质教育对小学生的良好情感的培养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良好的情感一旦养成又会反作用于人文素质教育,作为从事小学语文素质教育的老师,所面临的语文教学任务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传道、授业、解惑”了,还就包括促进学生良好情感养成这一内容。对此我们必须做到:发挥小学语文教材的优势,促进学生良好感情的发展。苏教版第十二册上的《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这篇课文,通过彭德怀在长征途中为了红三军团的同志们能够战胜饥饿,走出草地,不顾他个人的安全,命令杀掉大黑骡的故事,表现了彭德怀同志崇高的无产阶级情操。教学过程中,教者只要积极引导学生通过感情朗读,就能体会课文的字里行间所透露出来的崇高而深厚的感情。必须对学生情感起了很好的熏陶作用

二、明确课文学习目标,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因素。

语文素质教育是语文教学的根本目标,而在达到这一目标的整个过程中,时刻都伴随着由情感而产生的效应。因此,要想实现人文素质这一目标,就有必要跳动的情感因素。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在这一方面为我们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开辟了很好的渠道。如十一册的《大江保卫战》这篇课文的度教学目标,除了要求学生在约旦河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可谓所体现出来的情感之外,还要学习渴望做着选择材料,组织材料的方法,最后还要结合课文的内容和其中的人物和事件,学作文《给抗洪战士的一封信》。要完成这些教学目标,首先就得发动学生联系课文中所描述的几个生动而又感人的场面,重点研究和体会课文中的人物及其所表现出来的情感,选定写信的对象,确定写信的内容和角度。由于教者紧紧扣住了教学目标组织教学,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三、营造良好氛围,激发学生学习训练热情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是顺应了这种教学和训练需要而产生的。同时教育教学的实践还表明,学生情感的激发和调动,学习和训练热情的提高,必然要受到一定的氛围的作用和制约,这种氛围的营造除了与执教者,教育对象、教学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外,还与教学内容有着密切关系。例苏教版小学第九册练习3的第七题,题目要求“通过合理想象。补画第2幅图,然后将四幅图的意思连贯地讲给同学们听。”对此,教者设计这样几个问题:(1)这几幅图中共有几个人?他们是什么人?分明给他们取名?(2)三幅图(1、3、4、)分别画的是什么内容?(3)第二幅图的内容和什么有关?(4)分组讨论:小刚拍下了什么照片,他们为什么笑得前仰后合?由于教者设计的问题环环扣紧,富于情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收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

四、注重因材施教,把握开启情感之门的钥匙

由于学生各方面的情况比较复杂,在语文教学与训练中情感的表现形式和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的,试图用一种方法能把所有学生的情感都调动起来,事实上是难以办到的,在语文教学和训练过程中,怎么样面对性格,特点各异的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教育,启发和诱导的方式方法,并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呢?苏教版中的那些生动活泼而充满积极情感的课文,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很好的教材。例如,第十册的《在师生团聚会上的致辞》这篇课文是一篇演讲稿,演讲者是一位从大洋彼岸回来的游子。在和昔日的同学们一起看望他们小学时代的老师时,在团聚会上演讲了那一番话。课文充满了对老师的尊敬、感激、自豪和良好的祝愿之情。在教学这篇课文时,由于我恰当地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及其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开启了学生的情感大门,从而激发了他们热爱和尊敬老师,努力学习和刻苦训练的积极情感。

五、坚持有的放矢,深化情感的教育和训练

苏教版小语教材贴近现实生活,在教学中也就更具有针对性,更利于对学生进行深化情感的教育和训练。所谓“有的放矢”就是指在教学和训练过程中,针对具体的教育对象和相应的教育教学与训练的目标,选取适当的内容,采取适当的措施去实现教学目标。第十册的《天游峰的扫路人》这篇课文,就是通过一位默默无闻地在天游峰上下一千八百多级石阶上扫了几十年路的老人的语言和行动,刻画了一个高尚的对小学生有着深刻教育意义的劳动者的形象。在教学和训练的过程中,让学生在阅读和把握课文内容和情感的同时,结合同学中存在的一

11.传记文学之人文素养的培养 篇十一

人类一开始撰写传记是为了记录历史,记录人类发展的历程,好给后人留下一段段清晰、永久、多姿多彩的历史记忆,以便后世子孙能够以史为鉴,知晓事物的发展规律,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生活。正如李世民所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苏格兰的卡莱尔也曾说过:“世界的历史就是伟人们的传记。”可见,传记文学承载的不只是单单的人物、事件,而是背负起了整个世界的厚重历史,在它们身上历史才能得以绽放、鲜活,并被永久保留。读者在与传主同欢共苦的过程中自然也就了解了某一段历史,丰富了自己的历史知识,提升了自己的文化修养。

中国的《史记》,就是这样一部伟大的史书。它涵盖了从黄帝到汉武帝太初这三千多年间的人类社会发展史,它把各种各样的人物、错综复杂的事件共同连接成一部雄壮威武、气势磅礴的“历史连续剧”。通过这部“大型连续剧”,读者就可以了解那段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及文化,诸如春秋战国时期诸子思想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的核心思想、发展史及其对人民的影响。此外帝位的抢夺、宦官的专权、外戚的干政、领土的归属等所导致的战争的频发、朝代的更迭也都让读者对于历史有了更为清晰地了解。高山流水遇知音,嵇康之后绝广陵,三顾茅庐请卧龙,卧薪尝胆图复国,霸王别姬刎乌江,董卓专权烧洛阳等等历史事件无一不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让读者犹如穿越历史,对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五千年历史有整体的知晓,并由此衍生出民族自豪感,增强了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同时更是读者人文素养的积累过程。

有了这一批批传记文学的诞生,才能让读者们从政治、经济、军事、哲学、文学等多方面对古代史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认识。很难想象如果没有类似于《史记》这样传记文学的出现,那么我们泱泱几千年的辉煌只能淹没于滚滚历史长河之中,成为永远无法填补的空白,也将成为人类永远的遗憾。

同样西方有一部《切利尼自传》,它通过不同人物和事件的叙述反映了当时意大利的全景,体现出文艺复新时期的那段生活,帮助读者更好地去理解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生活方式、生活状态,更好去体会那个时代人们的精神面貌和思想内涵。

所以,传记文学就如一台打印机,它把早已流逝的岁月,把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一个个鲜明的人物以文字的形式一张张复制出来,供后人去了解、评判,这也是源于它最本质、最根本的目的。有了传记文学这种记载历史的功能,读者就能对历史上的诸多名人、重大事件有充分的了解,成为他们一生宝贵的知识财富,充实了内在,提高了文化修养。另外传记文学除了是历史的承载者之外,它的文学价值也不容小觑,它能带给读者在文学艺术上的审美感受,使读者能如临其境,如与其事,如见其人。因为传记文学在叙述的过程中其实和散文、小说一样,都融入了诸多文学表现技巧,所以同样具有很强的审美性。

郭九麟教授就曾说过:“写作传记文学要求作者花大力气搜集传主的大量材料,而后又在此基础上来构思、选材、描写,并注意细节,材料的准确,达到人物的历史真实性和表现的艺术性的统一。”这种艺术性就是文学性,如形象生动地再现人物的生平故事,深入地刻画人物的思想性格,能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并结合议论、抒情、叙述、描写等多种表达方式,把人物形象塑造得栩栩如生,把故事情节叙述得淋漓尽致,从而让广大读者不仅能从中间接参与传主的人生历程,而且还能学习作者在写人叙事、人物刻画、语言表达等方面的特色,并能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成为提高自己写作水平,提升自己文学审美能力的又一大有效途径。

如《李方舟传》这篇传记精心挑选了李方舟参加食堂工作、船上照料产妇、向政府捐献房产和书籍、为丈夫庆祝生日这四个素材,在整体的谋篇布局上运用时间顺序,在具体叙述经历时又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把来龙去脉讲得特别清晰。同时在行文过程中,其不仅仅局限于人物的外在行为,更重视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使人物个性鲜明,向广大读者展示了一位乐于奉献、吃苦耐劳、热爱家人、以集体国家利益为主的平凡而又高尚的妇女形象。

文章结尾写到在丈夫七十岁生日那天同游南翔古漪园,无意中听到一位女艺人的浅吟低唱,唱词内容大致是夫妻本恩爱幸福,期待能白头到老,安享晚年,岂知世事难料,妻子早早先行离世,至此夫妻生死殊途、阴阳两隔。表面上是李方舟夫妻二人游园时偶听的伶人悲歌,但实质上隐喻着李方舟日后的凄凉结局,同时也寄托着作者对于离世妻子的深切怀念。本来这应该是一件欣喜舒畅的事情,但最后却以悲凉凄怅收尾,使文章曲折跌宕,更富有艺术感染力。而且结尾借劳动人民来赞美李方舟,同时又借那雪白的菊花来比喻李方舟心灵的纯洁美好,这种以景收束全文的方法起到了语尽而意不尽的效果。

再如《居里夫人传》,全文用求学、研究、辞世三个小标题来构架起居里夫人的一生,使整部作品的脉络层次清晰分明,一目了然。在求学部分,作者又细分为衣食住行四方面来体现居里夫人生活的清贫,条理清晰。在这中间亦有诸多的人物细节描写。如她把摩肩而过的人视同墙壁,每月只用四十卢布,住简陋但极端安静的阁楼,不参加朋友聚会,冬天只用一两袋煤块等无不体现出居里夫人这种甘于平淡、甘于寂寞、甘于清苦的精神。另外在她给哥哥的信中谈到:“父亲已经开始对我很亲爱的谈到她,我想恐怕不久父亲就要把我忘了……”这一细节描写则向读者展示了一个真实的、普通的居里夫人形象,她不再是高高在上的,不可触及的神圣人物,她其实就是个小老百姓,也如平常人一样会害怕父亲的疼爱被嫂子给剥夺,这样的细节描写就使人物的性格体现得更完整,更立体。

文章最后写到“她是世上最美丽,最高贵的人”,而“她那一双粗糙的手,胼胝,坚硬,被镭烧得很重,已经没有它们一向的痉挛习惯,它们伸在被单上,僵直,一动不动”,如此美丽高贵的人怎会有如此一双粗糙的手?作者巧妙地通过这种对比,衬托出了居里夫人为了科学事业无私奉献的精神,更让人觉得她的高贵和美丽。

最后文章结尾的“放射性”一语双关,既指居里夫人的研究成果在学术上的辉煌成就,同时也暗指居里夫人的这种献身精神和对祖国的赤子热忱将永远放射出璀璨的光芒,给人以勇气和力量。

《居里夫人传》通过这些惟妙惟肖的细节描摹,再加上对比、比喻等表现手法的运用,以及作者为居里夫人的对话内容展开的合理想象使传主的形象变得更丰满,更鲜活灵动。

传记就是这样一种以文学的形式记录着历史的体裁,它不仅扎根于客观的真实人生,再现人物心路历程,而且还能运用多种艺术表现手法,诗化地勾画出当时宏阔的社会背景,还原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史记》同样也是这种典型的志史与造美兼有的一部伟大传记,鲁迅评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对其在文学上和史学上的价值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为了能使文中的人物形象更加鲜明,司马迁善于取材,如《廉蔺列传》就选取了完璧归赵、渑池会、将相和这三个最典型的事例,重点表现了蔺相如的智勇双全、无私爱国。又如项羽,司马迁就围绕巨鹿之战、鸿门宴和垓下之围突出了项羽的悲剧人生。同时司马迁又善于用细节刻画人物,如在鸿门宴中,作者通过对比互衬的方法让众多人物在同一场面中展现出各自鲜明的性格,项伯的温和憨厚,张良的善于谋划,范增的远见卓识,樊哙的勇猛机智无不毫发毕现。《史记》中这些呼之欲出的典型人物,形成了自古以来不同时代背景下的人物画廊,既可以当作一部宏大的文学作品去赏读,又可以当它是一部感人生动的历史巨著去感知。

好的传记作品其实就是“史”与“诗”的结合,好比传记文学的一双翅膀,缺一不可。如果离开了客观真实,那么传记就没有了生命,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是传记文学的根。同样如果离开了文学性的描述,那传记就缺乏艺术感染力,显得平庸枯燥,干巴苦涩,味同嚼蜡,就没有办法重新复活人物,无法打动读者,也就失去了它的可读性,失去了它的价值。钱钟书先生要求传记“史蕴诗心”,也就是强调传记这种历史和文学的融合。好的传记文学应是在扎根史实的基础上开出的绚烂文学之花。正因如此,读者在阅读每一部传记作品的时候不仅能对历史中的人物事件有清晰地了解,同时也能从中学习到它异彩纷呈的写作手法,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综上,传记不仅能让读者走进历史,走近人物,并且能提升他们的文学审美能力,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这就是传记文学培养读者人文素养的体现。

本文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传记选读”促成学生人格素养提升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B-a/2013/02/046)

上一篇:九年级理科教研组工作总结下一篇:食品监管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