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工会组织建设状况调研报告(精选11篇)
1.基层工会组织建设状况调研报告 篇一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依照法律和各自章程开展工作,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维护群众合法权益,以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带动其他各类基层组织建设。这是对妇联组织建设提出的新要求,带来的新契机。为进一步推进以党组织建设来带动妇联组织的建设,切实发挥好妇联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今年年初市妇联在全市启动了加强基层妇联组织建设调研工作。4月中下旬,市妇联的调研组,又深入到岳西、望江、枞阳等县的部分乡镇、村(居)及县直有关部门,通过问卷调查、现场参观、听取汇报、召开座谈会和查阅工作资料等方式,对基层妇女组织建设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基层妇联组织建设的基本情况和主要做法
基本情况:全市163个乡镇、19个街道,1600个村,240个社区,均建立了妇女组织,组建率100
%;全市县(市)区直以上机关事业单位已建妇女组织277个,非公有制经济和新社会组织中已建妇女组织80个,建立各类联谊组织7个。
主要做法:一是争取党委重视。全市各级妇联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夯实党的群众基础的政治高度,积极争取党委专门召开工、青、妇三个部门会议,专题研究中央有关会议精神,把社团基层组织建设作为“固本强基”工作纳入党委工作的重要内容,各级党委定期听取妇联工作汇报出台了一系列加强基层妇联组织建设的相关文件。二是健全基层妇女组织网络。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妇女的结构、层次发生了新的变化。面对新的形势,各级妇联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基层妇联的组织形式,根据不同行业特点,积极拓展横向基层妇女组织,成立了女知识分子联谊会、女企业家协会,在各类专业协会和新经济组织中建立妇代会。三是加强能力建设。各级妇联积极争取与多部门联合举办各类妇女干部、妇联主席、农村妇代会主任、女经纪人等培训班。通过培训,着力提高妇联领导班子整体素质和执政能力,着力提升妇联干部及女性人才应对形势的工作能力和政策理论水平。
二、基层妇联组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从调查的情况看,我市基层妇联组织建设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基层妇女干部的综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全市县级以上妇联干部95%为大专学历,乡镇妇联干部100%为高中以上学历。但有相当一部分的妇联干部带领妇女致富和带头致富的本领较差、服务妇女群众的本领较弱,与新形势的要求和广大妇女的愿望尚有一定的差距。一些村妇代会主任自身主动学习的意识不强,培训和学习不经常、不全面、不深入,工作中只能沿用惯性思维以及旧的工作方法,以不变应万变,难以适应新时期妇女工作的新要求,新任务,开展工作起来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特别是税费改革后,受经费制约,村妇代会主任外出学习、培训、交流机会受限,视野不开拓、思路拓不展,因此不能创造性地开展一些群众满意的活动。
2、兼职比例较高,开展工作力度不够。从调查情况来看,因机构改革领导职数受限因素,乡镇妇联主席兼两职以上的为60%,村(居)妇干兼职的达80%,专职比例很低,在专职妇联干部中要么年龄偏大没有工作热情,要么是刚参加工作不知如何工作。因兼职较多时间精力有限,投入到妇女工作上的精力就少,重视程度就不够,工作力度也就不大,村级妇代会主任职能明显弱化,村妇代会主任主动开展妇女活动很少,大部分把精力与时间都用在有严指标、硬任务,有工资待遇、经费支持的计生工作上,对软指标弹性大的妇女工作就大打折扣,从而使有些村妇女工作裹足不前、悄无声息。经费不足也是制约妇女工作开展的因素,据调查,全市乡镇妇联全年工作经费2000元-4000元不等,村级妇代会经费平均不足1000元,大部分经费仅够订阅妇女工作所用的报刊杂志,如若开展活动只能向政府,村委专题申请活动经费。
3、妇联系统干部交流缓慢,基层妇联工作的条件有待进一步改善。目前,妇联系统干部年龄偏大,从事妇女工作时间较长,20年以上的占1/3,交流缓慢,存在黑发进、白发退的现象。市、县两级妇联干部任职10年以上未交流的达60%。个别县(市)区妇联退休及退二线人员目前已是在岗人员的2倍。干部流动过慢,导致工作积极性不高,工作无活力,影响了妇女工作的创新和发展。乡镇、村级妇女组织活动经费保障不平衡,高的为10000元以上,个别地方甚至无经费,致使妇联活动受到限制,影响了妇联职能的履行和作用的充分发挥。
三、基层妇联组织建设的思路和对策
妇女占人口一半,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支伟大的生力军,妇女事业的发展是衡量社会发展和文明的重要尺度。只有充分调动她们的积极性,让她们在各项工作中发挥“半边天”作用,才能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
1、各级党政领导要重视支持基层妇女组织的建设。各级党委重视妇女工作,把基层妇联组织建设纳入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统一规划、同步研究、同步部署、同步实施、同步考核,是加强基层妇女组织建设的关键,推进村妇代会主任进“两委”,镇(区)妇联主席进党委,是加强基层妇女组织建设的保证。建议给基层妇女干部一些政策保护,如:修订和完善《村委会组织法》中不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条款,明确在换届选举中提高女代表的比例,强调妇代会主任应当作为村党组织成员或村委会成员候选人,为妇女参政、提高农村妇代会主任进“两委”的提供政策支持。
2、创新组织体制和工作机制,为延伸妇联组织工作手臂,解决妇女工作覆盖和组织覆盖问题。建议在《中华妇女联合会章程》明确规定在各类专业协会、民营企业中建立妇委会,设专职妇委会主任,明确妇委会主任的政治、经济待遇。
3、建设一支精干高效的妇女干部队伍。妇联干部的水平决定着妇女工作的水平。建议:一是各级党委进一步加大培养选拔女领导干部的力度,在选拔任用领导干部工作过程中,坚持在同等条件下优先选拔任用女干部的原则;在推行竞争上岗、公选制度中要规定有女干部参与的比例;在适合女干部特点的岗位要优先安排女干部;在女性比较集中的部门和单位要优先选拔女干部;在应配未配女干部的领导班子中出现空缺时应优先配备女干部。二是加强妇联干部的转岗、交流和使用。结合干部轮岗交流,给妇联干部换位子、压担子,使她们开阔眼界、增长见识。三是定期从应届优秀毕业生中录用一批妇联干部,以解决妇联干部来源问题;为兼职过多的乡(镇)、村妇联干部适当“减负”,使她们有更多的精力和相对独立的时间做好妇女工作。四是上级妇联要加大协管力度,认真落实任期不超过两年的规定。乡镇妇联干部主席、副主席任期未满时,不得随意调动其工作,工作需要调动时,须征得上一级妇联组织的同意。
4、改善妇联的工作条件和落实妇联干部的经济待遇。建议各级政府根据经济财政发展状况和妇联工作、妇女儿童事业发展的需要,在财政预算中按各地女性人口数每人每年一定标准硬性规定妇女工作经费,通过转移支付的形式拨补妇联及妇女儿童事业发展经费,帮助改善基础设施和办公条件,为妇联开展业务活动创造必要的条件;采取多种方式,确保村妇代会主任的报酬问题得到落实,享有同村主干相当的经济待遇。因村级妇代会主任也是为广大妇女、家庭服务,可推广村妇代会主任同时兼任计生管理员,既整合社会资源,又解决我市尚有20%既没有进“两委”又没有兼职的村妇代会主任的报酬问题。此外,由于现在进公务员队伍的渠道是定编选招,乡镇妇联干部严重不足,许多从事妇联工作的同志来源于事业单位,建议有关部门出台政策,对事编进入妇联工作的同志,工作满3-5年后,经考核合格,特别优秀的可录用为公务员。
5、增强妇联组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各级妇联组织,应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大力宣传党和政府重视培养女干部的政策和措施,宣传妇女的贡献和各行各业涌现出来的先进妇女典型,进一步营造有利于女干部健康成长的社会氛围。要着重在女性特色教育上发挥妇联组织的优势,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要做好调研举荐工作,针对女干部的现状、特点、规律、发展趋势等,做深入的调查研究,加强与各界妇女的联系,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发现优秀妇女人才,建立健全妇女人才档案,主动向组织部门推荐优秀妇女干部。
面对新形势各级妇联要以科学创新的思维自觉把妇女工作放到党政工作的大局中去把握,把党政所急、妇女所需、妇联所能的三维点作为妇女工作的切入点,把妇女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受益不受益作为履行妇联基本职能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打破妇联单打独奏的传统做法,积极协调有关部门,整合各种资源开展有社会影响力的活动,提升妇联组织的影响力,增强凝聚力。
2.基层工会组织建设状况调研报告 篇二
1. 前苏联布尔什维克党的兴衰证明, 加强党的建设迫在眉睫
前苏联政治体制改革不成功, 改革没有从基层做起。戈尔巴乔夫提出要发展人民自治, 但他并没有利用好党的政治核心领导力的作用, 而直接举办全国规模的人民代表竞选。即便人民选举出来的代表能代表选民, 但他在2200多名代表中能起多大作用令人怀疑, 这表明, 民主应该从关系民众切身利益之处着手, 从加强基层党组织的建设与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做起。
列宁亲手创建了布尔什维克党, 领导俄国工人阶级推翻沙俄统治, 成功地领导无产阶级建立了第一个实行人民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成功抵御14国武装干涉, 捍卫了胜利的革命成果。在伟大卫国战争中战胜了德国法西斯, 取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 做出了巨大贡献。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辉煌成就, 率先把人造卫星送上天。但是苏联共产党在执政的74年之后为什么丧失了执政地位?在拥有20万名党员的时候, 领导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在拥有35万名党员的时候, 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 执掌了全国政权;在拥有554万名党员的时候, 领导人民打败了不可一世的德国, 为结束第二次世界大战立下了不朽的功勋。然而在拥有1800万名党员的时候, 却丧失了执政地位。
苏共失去执政地位导致苏联解体, 使俄罗斯经济和社会发展倒退了几十年。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就出在苏联共产党党内。残酷的事实告诉我们加强党的建设的必然性和紧迫性。
2. 党的历史与发展回顾表明:党是有巨大生命力的
1920年4月, 共产国际派代表维金斯基等来华, 开始酝酿成立共产党。之后, 在全国各地建立了共产主义小组的基础上, 于1921年7月下旬, 在上海举行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到今天的十八大, 共产党已有8600多万党员, 400多个基层党组织, 是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大党, 建党94周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高度重视加强党的自身建设, 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基层党组织建设面向基层人民群众, 工作是否有成效的标准是让群众满意、取得群众的支持。
二、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优势与经验总结
第一, 各企事业单位、社区、街道、村居基层党组织工作职责明确。把工作的重点放在凝聚群众团结一心、共同奋斗, 努力建成小康的幸福生活上。
第二, 加强了基层党组织自身能力建设。加强组织班子建设, 推进党组织内部民主生活有序开展, 健全党内组织生活, 增强党员荣誉感和先进模范带头作用, 建立使党员“长期受教育, 永葆先进性”的长效机制。
第三, 扩大了党的组织和工作的覆盖面。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和城市新建小区的党建工作有序开展, 流动的党员找到了党组织, 党员始终树立服务大众的工作理念, 在群众中树立了威信, 健全了基层党组织建设。
第四, 改善了基层党组织工作环境和活动场所。有基本完善的办公条件;有必备的电教多媒体设备;有专用的学习园地和资料;有整洁优美的工作环境;有党员锻炼交流的活动场所。
虽然基层党组织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是发展中出现了基层党组织形同虚设的现象, 影响基层党组织的建设和发展。
三、新时期基层党组织建设发展的瓶颈
第一, 治理权威缺失, 少数基层党组织的权威在逐步削弱。没有突出党组织在政治领域的领导作用, 甚至有人发出“党员不如群众”的感慨。群众入党的积极性明显下降。企业事业单位党组织可有可无, 在领导干部提拔方面无党派人士提拔机会多, 影响了加入党组织的积极性。
第二, 党的责任意识淡薄, 少数基层党建工作的积极性在逐步削弱。原来的基层党组织管党意识、管党工作力度都比较大, 但目前出现了放任、从属、畏难三种消极意识。
第三, 作用发挥不好, 少数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社会影响力在逐步削弱。违反党纪政纪、腐败、强拆、占地赔偿等极少数案件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 造成了工作被动。
第四, 党员队伍变化较快、素质亟待提高。流动性大、思想变化大、阶层分化大, 给党员教育管理带来了困难, 一些党员价值取向趋向个人利益, 理想信念产生了动摇。
在我们党内的一部分人身上也还存在着风气不正的问题和腐败现象, 但是如何认真纠正自身的缺点和错误, 实现民族复兴的伟业。如何加强党组织的建设, 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影响力、凝聚力、战斗力作用, 新时期如何发挥党的政治核心领导力作用是我们党面临的新课题。
四、发挥基层党的作用尤其是政治核心领导力作用的措施
首先明确基层党组织地位:是基层的政治领导核心, 提高治理权威。
其次提高党的责任意识, 加强基层党组织的体系建设, 规范有序的开展党组织活动, 建设强有力的党组织, 体现党员的先进模范带头作用。
再次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核心领导力作用, 重视基层党组织的制度建设和落实。
第一, 完善民主生活会制度。坚持和完善党组织班子成员生活会制度, 建立支部党员组织生活会制度。
第二, 建立党政党员领导干部党建联系点工作制度。
第三, 完善民主评议党员制度。运用批评与自我批评武器, 强化党性、党纪和党风教育。
第四, 建立党员领导干部讲党课制度。乡镇党员领导干部每年至少为党建联系点的党员和干部上一次党课或作一次形势报告。
第五, 完善党员联系群众制度。开展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党员责任区、党员扶贫帮困活动。
第六, 建立领导干部储备制度。提拔党的领导干部必须符合组织原则、组织程序、严格考察。建议从基层党组织培养开始, 避免突击提拔、带病提拔、任人唯亲的现象发生。
最后提高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 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开展比如定期培训、微型党课、流动书屋、远程教育、帮扶制度等丰富的组织活动, 提高党员的价值观和为人民服务意识, 提倡无私奉献精神。
党组织是密切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 保持党旺盛的生命力, 必须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 发挥影响力、凝聚力、战斗力作用, 尤其是发挥党的政治核心领导力作用, 坚定中国特色道路信心, 为实现百姓小康、民族复兴的伟大中国梦奠定坚实的组织基础。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针对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充分发挥党的核心领导力的作用研究资料较少, 有影响力的观点更少。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 发挥政治核心领导力作用, 有利于充分发挥党的集体优势, 把握舆论导向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与深化;有利于为培养廉洁奉公的干部提供后备力量;有利于夯实建成小康社会的政党制度基础, 落实习总书记四个全面的国策, 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中国梦。基层党组织是密切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 必须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 发挥影响力、凝聚力、战斗力作用, 尤其是发挥党的政治核心领导力作用, 使我们的党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关键词:基层,改革,建设,党组织,核心
参考文献
[1]王淑一.当前我国农村基层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2]石柏胜, 董凤, 柳晓明, 高明.高等学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创新机制研究.
[3]张全省.以科学发展观引领新形势下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的思考[J].宝鸡社会科学, 2012 (3) .
[4]范新宏.以基层党建创新引领社会管理创新[J].群众, 2012 (02) .
[5]十八大报告学习百问[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 学习出版社, 2012.
3.基层工会组织建设状况调研报告 篇三
关键词:群众文化 现状 基层
近年来,我国非常重视对农村的建设,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支农、惠农的政策来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以尽快改变城乡的不平衡现象。因此,在搞好农村经济建设的同时,用先进的群众文化活动占领农村文化阵地,对促进农村发展、推动新农村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从现实情况来看,我国的农村文化建设仍比较落后,还不能很好的满足基层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下面就对相关问题进行一下分析。
一、当前基层群众文化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1、对基层群众文化工作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当前,我国各级政府工作的核心是发展当地经济,提高当地人民生活水平。这导致了各级政府都会把“发展经济”作为日常工作的首要任务,而基层群众文化工作不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因此造成了各级政府对群众文化建设重视不够。一些领导甚至简单的认为,群众文化建设就是一年举办几场下乡演出、放几次电影,组织一下比赛就可以了。因此,忽视了对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了解,阻碍了基层文化活动的建设。由于文化活动的欠缺,文化设施的陈旧,使许多群众热衷于“打麻将、斗地主”等活动,造成“黄、赌、毒”等不良现象在农村得到滋生,败坏了农村纯朴的社会风气。
2、农村文化需求在逐渐增加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文化生活的要求也在逐渐增加,如近几年,传统的社戏、龙灯、庙会等文化活动在逐渐增多,而且非常受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每次活動基本都是人满为患。同时,卡拉OK、广场舞等现代文化活动也在农村广受欢迎,由此可见我国农村文化需求的市场是非常广阔的。
3、民间文化力量已发展成为文化活动的主力军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一些自主的民间表演队伍越来越多。现在,我国农村的文化演出市场基本都被民间表演团体所占领。这种现象对于丰富农村业余文化生活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同时也存在良莠不齐的现象,一些草台演出班子,没有经过文件部门的许可,为了吸引群众观看,往往表演一些低级、下流的节目,甚至表演“脱衣舞”。这显然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起到了非常大的破坏作用。
4、文化形式单一,文化活动内容匮乏
当前我国农村的群众文化活动形式还比较单一,许多地方的娱乐方式还停留在看电视、打麻将等比较简单的娱乐活动上。特别是由于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较多,一些有文艺才能的年青人外流情况严重,导致了农村基层文化群体人员的散失。同时许多乡镇文化站的工作人员工作态度也不端正、素质也良莠不齐。许多乡镇的文化站建设更是停滞不前,设备陈旧落后,经费投入也不够,这些无法适应新时期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发展的需要。而上级文化部门组织的文化活动,如“三下乡”等,次数偏少且无法保证覆盖到偏远乡镇,城市中流行的广场文化活动,由于条件限限制,也很难延伸到农村。
二、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工作的重要性
1、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当前正在构建和谐社会,追求“以人为本”的社会理念。这就要求群众文化活动与之相适合,并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文明,而群众文化活动恰恰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阵地,对构建和谐社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2、可以为新农村文化指引方向
通过农村文化活动,可以让群众接触到、认识到新文化、新思想、新理念,这对宣扬爱国主义,推动民主法制建设,倡导社会和谐等方面都可以起到指引方向的作用。从而有效的提高农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养,抵制一些不良思想和现象,弘扬了时代主旋律。
3、可以满足群众的业余文化需求
可以这样比喻,文化活动就象群众精神上的粮食,没有这些活动,群众在精神上就会处于饥饿状态。所以说,基层的群众文化活动对于满足群众的业余文化需求,促进群众精神文明建设,为人民群众提供一个精神家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加强群众文化工作建设的对策
针对目前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需要有关部门引起重视,并采取有力措施,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正确引导,规范管理
各级主管部门要充分利用行政资源对群众文化活动进行组织、引导,组织相关部分开展多种形式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避免一些群众因没有健康的文化活动吸引,粘染上“黄、赌、毒”等不良风气。同时,要引导群众自行开展一些文化活动,并出台政策给予鼓励。如,可以让群众组织自己的演出队伍等,并进行一些补助,以促进自办的群众文化可以健康持续发展。
2、加大资金投入,建设文化设施
群众文化活动是一项有益于大众的公益事业,政府在进行市场化运作的同时,也不能全部依赖市场,要适当加强文化活动的经济投入,对基层的文化设施和文化资源等进行必要的建设。使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可以有条件、有场所的展开。同时,要根据人口分布情况、地域特点和经济条件,有计划的建设一批具有实用价值的文化设施,或者对现有的文化设施进行升级改造。
3、提高工作人员业务素质
从事群众文化的相关工作人员,一定要热爱群众文化这项工作,并具有高度的责任感。有关部门也要组织必要的培训,尽量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和业务素质,使他们能够更好的开展群众文化工作和服务于人民群众。
4、规范民间团体演出内容,创新文化活动方式
要对民间演出团队特别是一些草台班子的演出内容进行审查规范,避免一些不良的演出内容给社会带来负面的影响。同时也要对一些优秀的民间演出团队进行鼓励和支持。鼓励他们创新文化活动内容,让多种文化方式能够并存,丰富基层群众的文化生活。
四、总结
目前开展群众文化活动还是需要主管部门高度重视,进行积极的组织和引导,加大资金投入,并同时提高相关人员的工作态度和文化素质。这样才能最好地满足基层群众的文化需要。
参考文献:
[1]石玲珑.关于新农村群众文化建设问题的探讨[J].大众文艺,2008(9)
4.基层工会组织建设状况调研报告 篇四
1、当前基层动物防疫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
1.1 动物疫病防疫体系不健全,工作开展难度大。近年来,还有部份地方村级动物防疫网络还未建立健全,成为农村动物防疫工作的薄弱环节,村级防疫工作条件差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难于保证常年动物防疫工作的正常开展。
1.2 群众动物防疫意识淡薄,主动配合性差.由于我市地处西部山区、群众的文化水平低,存在认识不足的问题,有相当一部分农户不很积极配合动物防疫工作,不按免疫程序进行科学免疫。
1.3 乡镇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不利于防疫工作开展。华蓥市辖13个乡镇(街道),有4个乡镇畜牧站无办公用房,3个畜牧站的办公室为危房,其他乡镇畜牧站的办公条件也很差,乡镇畜牧站的防疫、检疫、诊断等设施简陋,缺乏必要的器械、工作手段普遍落后,制约着动物防疫工作的正常开展。
1.4 动物防疫监管难以到位,综合防治效果较低。由于村级防疫队伍还未健全,对分散的饲养户缺乏有效的约束力,平时补针工作难度大,使免疫接种密度在非集中免疫期间难以达到规定指标,从而使综合防治效果降低,个别边远地区甚至出现免疫死角,成为动物疫病发生的潜在隐患。
2、进一步做好动物防疫工作的对策
2.1 加强行政管理。动物防疫工作的最终目标不仅是保护动物健康和畜牧业发展,而且是保护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稳定,动物防疫工作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防疫观念,并以此为准则确立动物防疫工作的地位和目标。各级政府和畜牧部门必须高度重视,并将其纳入行政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把动物防疫工作纳入目标管理,严格考核,奖惩兑现。
2.2 建立完善机制。各地应加强基层防疫队伍建设,完善动物防疫监测预警体系、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体系、动物防疫监督体系、动物防疫物资保障体系,强化对乡镇和村级动物防疫人员的专业技术培训,提高动物防疫人员的专业技能。要加强现有动物防疫机构建设,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防疫工作理念,逐步健全完善县、乡(镇)村三级动物防疫网络,切实解决基层动物防疫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努力改善乡镇畜牧兽医站的工作环境,积极提升乡镇动物防疫站业务能力。
2.3 广泛宣传发动。动物防疫必须依靠广大群众,要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实行“群防群控”、“联防联控”。要进一步深入学习、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等相关的法律法规、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提高人民群众的动物防疫法律意识,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全社会的力量,组成完善的疫情监测网络体系,提高疫情快速反应和处置的能力。
2.4 搞好防疫监管。要继续采取“五强制”(强制免疫、强制隔离、强制封锁、强制消毒、强制检疫)措施,切实加强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的防治工作。要健全完善疫情监测报告网络,加强以口蹄疫、禽流感为主的动物疫情调查和监测工作,进一步改善工作手段,做到及时、准确地报告疫情。各级政府要建立一支反应迅速的动物疫情应急队伍,一旦发生重大疫情、立即按照《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快速处置,把疫情控制在最小范围内,把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2.5 坚持依法防疫。动物防疫工作应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要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和国家的有关规定,做好动物疫病的免疫、预防、控制和扑灭工作。要确保三个100%。做好畜禽免疫和耳标标识的佩戴工作。春秋两防工作结束后,应加强督促检查、查漏补缺,对免疫指标达不到要求的要限期整改,力争使畜禽重大动物疫病免疫密度达到100%,耳标配戴率达到100%,对新补栏畜禽、怀孕畜、仔畜、漏免畜及因病缓免畜要及时补针,做到动物防疫密度常年保持100%,以全面提高畜禽抗疫病风险的能力。
5.基层工会组织建设状况调研报告 篇五
一、现状
(一)团员流动日益增强,基层组织覆盖面萎缩,出现有组织无团员的现象。一是团组织的工作对象缺乏,许多村团支部变为“空壳团支部”。据调查,目前农村近半数团员集中在学校,大部分团员从学校毕业后即到外地打工,留在家中务农的只有寥寥几人。外出打工的团员缺少与团组织的联系、交流,犹如“断了线的风筝”。二是团组织的工作对象底子不清。毕业、退伍回村或外出务工的团员没有及时办理团组织关系转接手续,团员游离在组织之外,团支部书记对管辖范围的团员青年人数、结构、去向心中无数。三是由于大量农村团员青年外出务工经商,流向城市、企业,加上团员超龄离团和未及时发展新团员补充新鲜血液,使不少村的团支部“名存实亡”,变成了团建空白村。
(二)团干配备难,无法起到党的助手和后备军的作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批有一定文化和专长的农村青年离开家乡,外出务工经商,使得各村找不出合适的团支部书记人选,绝大部分村的团支部书记都是由村干部兼任, 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团干部的整体素质不高。乡镇党委、村委会在考虑配备团干时也缺乏战略眼光,纯粹凑数,一些优秀的团员青年不能脱颖而出,“双推”工作无法落到实处,从而导致我市农村党员队伍、村干部队伍严重老化、后继无人。
(三)村级团组织制度建设比较紊乱,工作随意性较强。调查中,一年来没有开展过活动的团组织占60%,团员中一年没有缴纳团费的占40%,团员青年中不知道团支部书记是如何产生的占60%。目前能真正依照共青团组织有关制度办事的农村团支部廖廖无几。由此可以看出,基层团组织的工作制度有待进一步健全,“三会一课”制度、团费收缴制度、选举制度、活动制度等等有待进一步规范。
(四)村级团组织缺乏有效的活动形式,团组织的凝聚力弱。商品经济发展,带来了观念的变革,部分团员青年出现了政治淡化倾向,不愿意参加团的活动。村级团的工作经费严重缺乏,团的活动开展又没有好的载体和阵地,导致有的村团支部徒有虚名,多年来未曾开过一次会,没有搞过一次活动,团员青年找不到自己的组织,时间一长,团组织失去了应有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团员失去了荣誉感和自豪感。
二、原因
农村共青团工作在改革形势下,始终走不出“瘫痪——整顿——瘫痪”的怪圈,最根本的原因是农村团员青年流动的现实。除这点最根本的原因外,笔者认为还存在以下几方面原因:
(一)一些乡镇党委、村委会对基层团组织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一是思想上重视程度不高。许多基层党组织也本着“能维持、能交代、不指望、无任务”的态度来对待基层团的工作,不给团干部交任务,不对团员青年进行教育,对团建工作精力投入不足,关心力度不够,管理措施不强,个别地方甚至放松了对团组织的建设和管理。二是乡镇团委书记的政治待遇低。调查中,乡镇团委书记可以列席同级党委会议的只占11.3%,有时列席的占24.5%,没有列席过的占64.2%。去年,市委下发的22号文件中关于“镇街团委(团工委)书记可享受副科级待遇”的精神并没有得到落实,目前乡镇团委书记中没有职级待遇占56%,享受乡镇部门正职待遇的占40%,享受乡镇部门副职待遇的占4%。三是团的工作经费没有保障。乡镇一级的团工作经费列入了乡镇财政预算的占60%,没有列入的占40%。村一级的团工作经费更是无从保证。
(二)部分团干部的“畏难情绪”、“有心无力”、“徒劳无功”现象普遍存在。乡镇团委书记普遍存在着“专职不专用”现象,他们基本上都是乡镇业务骨干,真正用于团工作的时间、精力很少,乡镇团委的主体地位作用不明显。加上乡镇党委在对待和评价团干部工作上,只重党政统一部署,忽视团的自身工作,一些地方单纯以完成乡镇党政安排工作的好坏来看待团委书记,团委书记也往往以完成经济指标的高低论“英雄”,不看团的工作效果。有的认为只要把党政部署的工作做好了,把经济工作搞上去了,团建工作自然就会跟上来;还有的认为经济工作压力大,没有精力抓团建。村一级团支部书记更因为是挂名书记,承担的其他事务工作多,无论从时间上还是精力上都无法保证,普遍对团工作缺乏热情,缺乏责任感,被动应付,甚至不予理睬。
(三)多数团员意识淡薄,队伍建设难以持续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青年的价值观、人生观及理想信念目标追求日趋多样化,团员的意识逐渐淡化,共青团的政治性、先进性难以体现。在团组织生活不正常的情况下,农村发展团员工作也遇到了相当大的困难,除了参军、升学才会想起团组织外,平时主动要求入团的青年很少,一个村一年到头发展不了一两个团员,有的甚至连续几年没有发展过新团员,注入村团支部的新鲜血液严重不足,造成农村团员数量逐年减少,团的后备力量奇缺。
(四)团组织服务青年的功能比较欠缺。许多团组织的工作方式单
一、工作内容滞后,没有积极探索有效的载体和机制,不能为农村青年致富成才提供实实在在的服务,导致团组织团结青年、教育青年、服务青年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
三、对策与措施
(一)继续实施“党建带团建” 和“强乡带村”战略,加强乡镇团委主体地位建设。党的领导是加强基层团组织建设的根本保证,以党建带团建是加强基层团组织建设的根本措施.乡镇团委是农村基层团组织建设的龙头,乡镇团委书记更是整个农村基层团组织建设的“领头雁”,只有充分发挥乡镇团委书记的作用,才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农村党建带团建工作要以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在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进一步加强党对共青团的领导,推动团的基层组织建设,不断增强基层团组织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一是要把基层团组织建设纳入基层党组织组织建设总体规划和基层党组织工作目标,在制定目标管理、检查指导、考核验收、总结工作时,要使党建与团建一并研究、部署、检查、总结。二是建立县(市、区)、乡(镇)二级党建带团建联席工作会议制度,至少每半年召开一次会议,听取团委关于团建工作汇报,并解决有关团委自身难以解决的问题。三是按照《党章》和上级有关文件精神,落实县(市、区)、乡(镇)二级是党员的团委书记列席同级常委会和党委会制度,使共青团能及时了解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及党建中的重大事项。四是坚持把团干部培训纳入县(市、区)干部培训规划,至少一年组织一次团干部的培训。五是逐步解决乡镇团委“缺人办事”、“缺钱办事”问题,增强团组织的自转能力和服务功能,对乡镇团委书记做到随缺随配,在经费上,争取按照青年人数列入乡镇财政预算。六是要按照市委[2004]22号文件精神,落实乡镇团委书记的政治、经济待遇,乡镇专职团干部要尽可能专职专用。
作为乡镇团委书记也要认真处理好“专职团干部”与“乡镇干部”二种身份的关系,寻找有机结合点,把团工作自觉纳入到党政中心工作的大局之中,使团员青年满意,使党委政府满意。一是要切实加强乡镇团委班子建设,大胆把辖区内的农村、企业、学校的优秀人才选入乡镇团委班子,合理搭配,发挥整体优势。二是要根据本乡镇的实际情况,集中精力抓出几项党委认可、群众欢迎、青年赞同的重点(特色)工作,增强团组织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带动基层团支部,带动农村青年。三是要积极帮助一些团员人数多、开展工作条件好、凝聚力和战斗力较强的支部,按照“五四红旗团支部”的条件创建规范化团支部,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以点带面,促进农村团工作焕发生机和活力。
(二)创新团建工作的载体和方式,达到城市和农村共同促进的目的。通过调研,湘潭团市委决定以“三联共建”的团建新模式来全力推进全市基层团组织建设。“三联共建”即团委联建、团干联手、团员联动。团委联建即一个或多个企业、机关或大中专学校团委对口联系一个基础较好的农村(社区)团支部,有效整合大中学生暑期“三下乡”、“四进社区”活动以及“雷锋公司进社区、进乡村”活动,帮助加强基层团支部建设;团干联手即联建单位团干与联系村(社区)团干在工作上结成帮扶对子,帮助联系村(社区)团支部规范团的各项工作制度,共同探讨共青团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团员联动即联建单位团员与联系村(社区)团员共同努力,重点围绕农村、社区团员的发展问题和农村、社区存在的现实困难进行探索和实践,为农村、社区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三联共建”活动以推动学习共促为切入点,以促进资源共享为着力点,以实现组织共建为落脚点,通过活动,城市团组织可以利用自己的人才优势、经费优势、阵地优势,支持、帮助村级团组织恢复活力、增强活力,通过活动,配对的团组织,共同制定计划,一起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包括文体活动、扶贫帮困、兴修水利等等,达到交流、促进、合作、共同进步的目的,通过活动,使农村团工作无论是组织建设、阵地建设,还是活动开展都有一个较大的突破。
(三)改革农村团组织设置,构建新型组织网络。针对农村社会发展趋势,原有的组织形式已很难发挥作用的现状,根据青年分布特点、青年流动特点、青年需求特点,按照“有利于加强党的领导、有利于团结凝聚青年和团组织的作用发挥、有利于团的系统管理、有利于扩大团内民主和团员参与”的原则,合理调整团的组织设置,形成上下联动、城乡联动的新型建团模式。
首先,可以依托团属阵地或社会资源(图书室、活动室等)建立农村青年中心。通过开展“三联共建”的活动,城市团组织先帮助农村基层团组织建设好图书室、活动室等活动阵地,并将活动阵地与雷锋公司服务基地、大中专学校的社会实践基地、青年农民培训基地有效对接起来,形成整体优势和力量,起到辐射周边、服务青年的作用。通过一段时间的运作后,对其中符合青年中心条件的活动阵地由团市委统一授予“青年中心”,以青年中心的管理模式进行管理。
其次,税费改革后,农村行政职能、机构改革势在必行,作为团组织设置可以“不拘一格”、“先行一步”,按照地域相邻的原则,把人数少、活动开展困难的团组织与相邻人数多、活动开展正常的团组织联合,也可以与周边的企业团组织联合,组建“联合村团总支”,并将联合村团总支的青年活动室和图书室的建设作为“三联共建”工作的重点,实现组织联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增强团工作的活力。
第三,可以根据当地的农业产业结构优势,着眼于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提高青年组织化程度,依托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和各种营销组织、合作经济组织、专业技术协会以及专业批发市场等,采取行业建团的模式,为青年农民提供共同学习、交流的机会和场所,帮助他们学习农业科技实用知识,增长创业致富本领,带头调整结构,充当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突击手和“领头羊”。
(四)扩大工作对象,有效转移共青团的工作重点。我们的工作对象不能只局限于团员,要把眼光投向团外,把青年作为工作对象,就可以解决团工作无对象这一难题。当前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一是抓结构调整,二是促农民增收。农村共青团工作和青年工作要紧紧围绕这个中心,在服务农村青年增收成才基本需求的同时,着力研究如何发挥农村团员青年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小城镇建设、科技兴农等方面的中坚作用,充分发挥农村团员青年文化层次较高、思想观念较新、发展思路较活、接触信息较广、接受新事物较快的优势。
工作重点要放在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上,放在帮助农村青年致富成才上,放在协助政府管理青年事务上。一是要加强对青少年的理想信念教育,鼓励青少年树立理想,做守法的合格公民。二是要加强培训,提高青年综合素质,借助团校、培训中心等为农村青年提供各种实用技能培训。三是要利用团组织的网络优势及时向青年提供就业、市场、技术信息服务。四是要广泛开展青年文化艺术活动,活跃农村文化,通过“三联共建”活动,与城市团组织共同开展艺术节、征文赛、书画赛等活动,用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引导青年,丰富农村青年生活。五是要加大对青年星火带头人、青年农业产业化带头人、青年农民经纪人三支队伍的培养,着力培育各类青年专业合作组织,提升农村青年组织化水平。同时要适应形势,从共青团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多方位拓展职能,积极承担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农村环境整治等方面的部分社会职能。
6.新时期基层妇联工作状况调研报告 篇六
基层妇联组织是与妇女联系最直接、最密切的组织,是妇联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其职能作用的发挥程度关系到妇女工作的成效,关系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更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近几年来,托云牧场各级妇联积极组织开展了贴近群众生活、倡导社会文明新风的群众性活动,充分调动广大妇女参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受到全场广大妇女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也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普遍好评。为进一步了解新形势下基层妇联组织和妇女工作的现状,牧场妇联工作人员深入到学校、社区、连队进行调研走访,收集和掌握到当前基层妇女组织的基本情况,也了解和感受到连队妇女工作的运行状况和存在的突出问题,现将调研结果报告如下。
一、托云牧场妇联组织和妇女工作的现状
托云牧场距离喀什60公里,西北与吉尔吉斯坦国接壤,边境线240公里,直接压线72公里。现有土地面积78.3万亩,天然草场66.47万亩,耕地300亩,全场总人口1565人,柯尔克孜族1478人,占总人数的95%,维族人25人,汉族和其他民族69人,全场从业人员347人,职工248人,离退休人员178人,农牧业连队3个,卫生院、学校各一所。2010年底干部72人,少数民族42人,女干部26人,党员108人,少数民族党员95人,妇女党员20人。近年来,在托云牧场党委的重视和支持下,在各级妇联组织的共同努力下,托云基层妇女工作取得了较快发展,概括起来,主要是“三个普遍提高”。
一是基层妇联组织不断充实,整体素质普遍提高。各级妇联组织借助十二五兵团农业大发展机遇加快后发赶超的大好形势,加大协调力度,及时调整、充实场部、连队妇联队伍,积极推荐政治素质好、文化程度高、热爱妇女工作、群众公认的优秀年轻妇女干部进入基层妇联组织,使新配备的妇联干部更趋于年轻化和知识化,改变了以往妇联干部年龄偏大、知识层次偏低、工作能力不强的现状。调查显示,仅机关就新增年轻妇联干部6名,且70%以上是大中专毕业生,全场的妇女工作有了很大的改观。
二是基层妇联组织能较好地发挥作用,工作水平普遍提高。基层妇联组织以调动连队妇女参与新农村建设及和谐社会建设的积极性为重点,着力增强服务能力、组织能力、引导能力,引领农村妇女增收致富,推动了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1、抓培训,强素质。按照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学习型干部的要求,妇联干部有针对性地开展理论、业务和科技、文化等培训,努力提高干部队伍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科技文化素质,为她们进一步做好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2、抓宣传,树典型。利用各种有利时机宣传《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妇女儿童权益保障法》等法律法规,有效提高了广大妇女群众的维权意识,营造男女平等、有利于妇女发展的氛围。同时,积极选树先进典型,充分发挥“以点带面,辐射全局”的作用,提高了整体工作水平;3、抓服务,促发展。全面增强服务意识,按照“一手抓维权、一手抓发展”的思路,把工作重点放在弱势群体上,在做好维权工作的同时,着眼于贫困妇女脱贫致富,为她们牵线搭桥,寻找出路,尤其是在富余劳动力转移、提供小额信贷项目、零就业家庭帮扶、贫困母亲救助等方面做了大量扎实有效的工作,促进了妇联工作的和谐发展。在托云牧场场部,有50多名农村妇女通过妇联组织得到了贷款,发展了养殖、种植等特色产业,不但自己致了富,而且带动了周边许多妇女发展了生产。
三是基层妇联干部对做好妇女工作充满信心,工作能力普遍提高。近年来,随着基层妇联组织的不断调整、充实,基层妇联干部提高了对妇女工作的认识,绝大部分妇联干部能够借助岗位发挥自己的作用,积极参政议政,为广大妇女同胞服务,以良好的工作业绩体现自身价值。在工作实践中,妇联干部们都能自觉地带领广大妇女贯彻落实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尤其是大力宣传有关妇女儿童发展纲要、妇女儿童权益保护、家庭教育、科技文化等知识,组织开展具有妇女特点、群众喜闻乐见的各类文体活动。例如社区通过开展妇女儿童维权宣传、家庭文化建设、劳动力转移培训等各类丰富多采的活动,给妇女工作带来了生机与活力,进而带动了“双学双比”、“星级文明家庭创建”、“美德在农家”等活动的普遍开展,较好地促进了该镇新农村建设和文明社区建设。
二、存在的问题 托云的基层妇女工作虽然取得了不少的成绩,但是从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角度来看,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部分领导干部的思想观念和妇女干部的整体素质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由于牧场、连队工作繁重,而前些年妇女工作没有具体量化的指标和要求,导致一部分领导对妇女工作认识不足,把妇女工作当成是“软”任务和“虚”工作。而近年来,妇女工作已向范围广、内容实、任务重转变,部分领导及妇联干部还停留在以往的观念上,不能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要。面对新时期妇联工作在工作领域、范围、对象及方式上发生的新变化,一些长期在基层工作的妇联干部,仅靠过去的经验和原有的知识,已很难适应发展变化了的妇女工作的要求。调查中,笔者发现,有一部分连队,特别是一些边远山区连队,由于领导干部的重视不够,妇女干部的作 为不够,致使妇联工作常常处于被动局面。
二是连队、社区妇联干部兼职过多,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机构改革后,由于行政编制的限制和妇联干部提拔、交流等原因,专职妇联干部逐年减少,兼职已成为普遍现象,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妇女工作的开展。从总体上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基层妇联干部兼职过多。从调查来看,目前,托云基层妇联干部大多一人身兼数职,除本职工作外,普遍兼任计生、信访、宣传等多项繁琐的工作。对于这种现象,妇联干部们无奈地说:“上面千根线,下面一根针,我们只有尽力而为。”此种现象也造成妇联干部时间不够用、精力跟不上,常常顾此失彼,被动应付,工作有时流于形式;2、基层妇联工作有时被“边缘化”。由于妇联工作大多是党政领导分管工作中的一项,相对其它那些层层考核或“一票否决”的中心工作来讲,妇联工作缺少刚性要求,也导致党政领导工作忙时,往往是“中心工作先行,妇联工作让道”,有时处于“边缘化”状态。这种情况在连级妇代会中更加突出。
三是部分妇联干部不能把本职工作与其他各项工作有效结合起来。基层工作包罗万象,只有学会弹钢琴,搞好结合,才能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而目前还有不少妇联干部习惯于“单打一”,不懂得把妇女工作与其他各项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导致工作效率不高,职能难以实现,形成了“无为无位”的尴尬局面,妇联的重要地位也就无从体现。
四是经费投入机制不健全,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基层妇联组织要在提高女性素质、宣传引导农村妇女增收致富、女性维权等方面提供服务,创造条件,都需要有一定的经费作保障。但财税体制改革后,基层财政普遍困难,无法保证妇女工作经费。由于缺少经费,各种活动和培训开展得不够,妇女工作缺乏生机与活力,导致基层妇女组织的职能发挥不够。
三、对策和建议
按照党的十七大对工、青、妇等群众团体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根据调研中反映出来的问题与不足,笔者认为:做好新形势下的基层妇联工作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以开阔的视野、创新的精神去迎接新挑战。当前基层妇联工作必须与基层其他工作有机融合、整体推进,才能凸显其优势和作用,才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有更大作为。重点应做到“把握一个关键,抓住两个重点,实施三项措施”。
(一)把握一个关键,即:党建带妇建。“党建带妇建”是加快妇女事业发展的良好载体。要将妇联基层组织建设纳入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总体规划,对基层妇联组织建设实行分类指导。要争取把妇女工作纳入党政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定期研究妇女工作的例会制度,争取分管领导的重视、关心和支持,使妇联组织能够有效开展工作。牧场党委要把加强和改进对妇联工作的领导,列入对连队党支部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作为评选先进党组织的重要条件,不断完善“党建带妇建”的工作格局。进入连队的妇代会主任在同等条件下应优先安排进入村党支部,这样更便于从党建带妇建上加大力度,提升工作水平。社区是率先在全场实行“党建带妇建”工作机制的,结果,不但妇联工作搞好了,而且其它一些如计划生育、禁赌禁毒等基础性工作也得到了有效地推进。
(二)抓住两个重点,即建立健全妇联工作与其它各项工作的融合发展机制和狠抓妇联干部队伍的能力建设。
一是建立妇联工作与其它各项工作融合发展的机制。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也是我们解决妇联工作中存在问题的根本方法。从目前托云基层组织的发展情况来看,配备基层妇联专干和专门从事妇女工作尚不太可能,一味地等、靠、要,等待着条件改善,也不现实。在这种情况下,唯有主动适应形势,形成妇联工作与其它各项工作融合发展的机制,才能全面做好新形势下的妇女工作。妇联工作的开展主要以“联”为主,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协调支持,基层妇干所兼职的工作,往往是与妇联工作有一定联系的,如能统筹利用兼职的优势,“学会十个指头弹钢琴”,合理安排,共同部署,定能收到事倍功半之效。如:在基层妇代会主任兼有劳动力信息员、综合治理、计生及连支委委员等工作,一人身兼五职,作为村妇联主任如何开展妇联工作,将是一项如何统筹做好五项工作的问题。妇联的工作范围比较广,在这所兼的四项工作中,都有体现,可充分利用劳动力信息员的统计数据,组织当地妇女进行劳动力转移致富,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可将妇联宣传教育工作与计划生育的各项活动相统一,在入户宣传党的计划生育政策、方针的同时,使群众了解和掌握妇女维护自身权益的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利用大集、各种纪念日开展计划生育宣传与服务,开展“关爱女孩行动”、“艾滋病预防宣传活动”等各类相关的妇联工作,从而增强工作的整体效能。
二是进一步加强妇联干部队伍的能力建设。目前,妇女工作任务繁重,对妇联干部的能力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加强妇联干部的能力建设,加大教育培训力度已显得十分迫切。要研究制定妇联干部教育培训规划,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培养妇女干部的能力,引导她们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增强做好妇女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同时,要鼓励和支持妇联干部积极参加各种理论培训和接受学历教育,提高妇联干部的政治思想素质和业务能力。要整合资源,积极与组织、农业、科技等部门联系,争取把连队妇联干部的培训纳入各级党校干部培训和农业、科技等部门的培训计划,并积极创造条件,组织妇联干部参加妇联系统业务培训及外出学习考察。尤其要加大提高连队妇代会干部队伍整体素质的力度,利用各种机会组织培训,重点突出妇女工作业务、妇联岗位职能、妇女工作职业道德以及妇女工作管理、法律法规、电脑操作、实用技术等技能教育和培训,全力提高基层妇女干部的整体素质。要加强妇女后备干部的队伍建设,确保基层妇联组织人才济济。
(三)实施三项措施,即:增强妇联工作的影响力;加强对妇联工作的考评度;推动妇联工作的大创新。
一是增强妇联工作的影响力。妇联是群团组织,需要坚实的群众基础,妇联工作的成效取决于其影响力的大小。因此,要把“增强影响力”作为妇联工作的基础工程来抓。重点是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突出重点、抓出特色,打响“妇”字招牌,使群众对妇联工作有认同感和信赖感,真正成为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的代言人、“娘家人”。要依托新农村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和近年来妇联实施的一系列重大工程,引导广大妇女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及文明社区建设。基层妇联组织要增强服务理念,认真履行职能,充分发挥其在深化改革、促进发展、维护稳定中的生力军作用,从而不断提升妇联组织的凝聚力、创造力、战斗力和影响力。
二是加强对妇联工作的考评度。考核验收历来是落实工作的主要方法和有效手段。党委、政府要根据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基层妇联工作的管理和监督,规范工作考核,量化工作指标,切实采取措施,实行“软”工作“硬”考核。尤其要建立激励机制,根据基层妇女工作目标管理考核细则评定等次,奖优罚劣,使基层妇联工作由虚到实,上级妇联有什么精神,基层就有什么行动,推动各团场、街道社区妇联和村连队妇代会之间形成比学赶超、争先创优的工作局面。
三是推动妇联工作的大创新。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新形势、新任务给基层妇联组织带来了新机遇、新挑战,基层妇联组织要用科学发展观推进妇女事业的创新发展,不断解决妇女工作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以这次思想解放大讨论为契机,进一步转变观念,以创新的思维,把妇女工作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中去把握,把工作定位到发展城乡经济、引导城乡妇女增收致富上来,不断推动妇女事业的大发展。要从满足妇女群众求知、求富、求发展的愿望出发,在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等方面发挥良好的组织和示范带动作用,加快农村发展。要充分发挥妇联的协调优势,积极争取政策、整合资源、搭建平台、优化服务,将城乡妇女工作进行对接和融合,达到以活动促进工作、以工作带动活动的目的,构建“城乡互动、统筹发展、共同进步”的妇女发展工作格局,推动基层妇联工作迈上新的台阶。
7.基层工会组织建设状况调研报告 篇七
关键词:调查,公民道德,基层社区
道德作为人们之间行为的基本准则产生于人们的各种社会交往之中。社区作为一种地域性社会是社会道德形成与实践的重要平台,也是连接个体与社会的桥梁与纽带,社区道德建设的状况直接决定着整个社会道德建设的水平。为此,我们对当前基层社区道德环境的进行了一次调研,分析我国基层社区道德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构建公民道德建设的良好社会氛围。
本次调查开展于2013年7月份至10月份,采取了问卷调查和走访调查两种形式。一方面通过随机问卷调查的方式主要了解社区居民对于社区道德建设状况的直观感受。包括五个内容,一是社区工作,了解居民对于社区工作的认可度;二是公共活动,了解社区公共活动条件;三是邻里关系;四是社区认知,即社区文化的整合力;五是道德感受。另一方面,通过对于社区工作人员的直接走访,了解社区的道德建设的基本环境、具体内容以及面临的主要困难。调查在江苏境内开展,选取了徐州、连云港、南京、南通、无锡五个城市作为调查地点,每个城市选取四到五个相对成熟的社区作为调查对象,共发放调查问卷1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058,有效回收率88%,对社区工作人员的走访调查选取了其中10个社区进行。通过对于调查数据的整理分析,我们认为当前基层社区道德建设的情况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社区硬件条件有待提高,公共活动需要进一步强化
社区硬件条件是社区开展各种活动强化社区文化的基础,只有16.1%和9.1%的受访居民认为本小区的公共活动场地和设施比较充足,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居民交往的可能性。在公共活动的组织和参与方面来看,高达72.9%居民认为本社区对于公共活动不够重视,有91.5%的居民认为公共活动数量不够丰富,同时,其中65.7%的居民在公共活动中都没有真正参与过。这与高达83.8%的居民认为应该强化公共活动以及高达91.1%的居民有参与公共活动意愿的情况形成强烈的反差。
二、居民对社区工作不熟悉,认可率低
现代基层社区已经完全不同于传统社区单位主导的状况,社区管理者需要承担起社区发展和服务的主要责任,这对于培养社区文化,构建和谐社区,酝酿公共道德氛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调查显示只有21.9%的受访居民认为社区工作对于社区居民生活比较关心,只有1 2.6%的受访居民认为社区在积极主动的工作,只有8.2%的受访居民认为社区工作对于自己的生活有很多的帮助。调查显示只有7.5%的受访居民熟悉社区工作人员,7.3%的受访居民很了解社区工作的内容,8.9%的受访居民经常与社区居委会交往。这些数据说明绝大多数居民并不熟悉本应该与居民生活紧密联系的社区工作,当前的社区工作也在很大程度上没有得到居民的认可,社区工作在道德建设中组织、引导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三、居民重视邻里关系,但交往较少
社区居民的邻里互动是社区成为公民道德培养平台的基础,有必要积极促进社区邻里关系以优化道德培养环境。但是调查显示现代社区邻里交相对较少。调查显示虽然高达71.5%的受访居民认为邻里关系很重要,且有81.4%的受访居民认为正常的邻里之间应该互相认识或者互相熟悉。但是高达52.1%的受访居民认为本小区居民之间基本不熟悉或很不熟悉,高达53.4%的受访居民基本不认识或完全不认识本单元的邻居,能和其他邻居经常交往的只占到受访居民的14.1%。调查显示72.7%的受访居民有意愿和邻居加强交往,23.2%的受访居民愿意保持现状,只有4.1%的受访居民不愿意进一步加强与邻居的交往。这说明当前社区邻里关系的现状不仅不利于促进公共道德的培养,也并不符合人民群众的需要,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社区邻里互动,构建和谐社区。
四、社区文化需要提升内涵,社区凝聚力差
社区文化是体现本社区特色的精神财富及其物质表现,优良的社区文化对于良好公民道德的培养是极大的促进作用。调查显示,社区工作集中于常规管理上,多数社区没有形成良好的社区文化,居民缺乏归属感、信任感,不利于道德情感的培养。调查显示,只有24.5%的受访居民认为经常得到邻里的帮助,只有10.2%的受访居民认为自己经常得到社区或志愿者的帮助,只有10.2%的受访居民认为自己经常帮助其他邻居。在关于遇到困难需要寻求帮助的情况下,只有8.5%的受访居民会首先想到的是社区,只有16.3%的人首先想到邻居,高达52.1%的人首先会向亲戚、朋友求助。在遇到困难请求帮助的情况下只有14.7%受访居民认为社区或邻居一定会提供帮助,高达35.4%的人认为社区不会向自己提供帮助。说明以人文关怀为核心的社区文化建设相对滞后,居民的主人翁意识还很淡薄。
五、居民道德感受平淡,公共意识需要加强
针对社区居民对于社区道德状况直观感受的调查显示,多数受访居民对当前社区道德状况缺乏较明确的感受或认识,68.3%的受访居民认为小区居民道德素质一般,另外14%的受访居民表示基本没有感觉。对于近两年社区居民整体道德素质的发展趋势,56.1%的受访居民也没有明显的感觉。这种情况一方面说明了当前社区的道德建设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对于培养公民道德的平台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另一方面也间接印证了本次调查关于邻里之间交往互动较少,多数居民还缺乏主人翁责任感的分析。多数人在看待公共道德的时候还主要把它看做是由个人修养决定的问题。
根据以上的调查和分析,我们发现,社区道德建设总体上比较被动,处于初级阶段。公民道德建设的方式大多还是传统的说教式,形式化的东西较多,实际效果不太理想。道德建设缺乏足够的人力物力。总的看来,当前基层社区公民道德建设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社区文化基本没有形成,居民缺乏主人翁精神和归属感,这使得基层社区不能很好地发挥公民道德建设平台的道德养成的作用。我们认为今后社区道德建设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强化和推进。
1. 完善自治,从根本上构建公民道德基石
现代社区居民独立性变强,相互之间不再具有同事或亲属关系,社区由传统的“单位宿舍”和“自然村落”转变为单纯的聚居地,邻里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相对于社区结构的调整,社区治理模式也在逐步的转变,由过去自上而下的垂直管理变为平等协商的自治管理。传统社区是传统道德的实践平台,现代社区也必将成为现代公民道德的培育基地。但是,根据调查的情况来看,当前基层社区治理模式虽有所转变但很大程度上还处于初级阶段,传统的治理思维还很浓厚,传统的治理手段还有很多保留,居民自治还没有充分展开,居民的依附心理还很重,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自主精神还没有完全养成。具体表现在调查数据上就是居民对于社区工作的陌生,这种缺乏主人翁精神的状态很难培养现代社会的公民道德意识。所以,进一步营造自主管理的氛围,创造条件使居民参与到社区管理中来,真正发挥社区居民的积极主动性,不仅关系到社区本身和谐氛围的构建,更直接关系到社区居民公民意识的培养,为逐步适应现代社会养成现代社会公民道德打下基础。现代社区需要居民自主管理,也只有充分发挥基层民主,才能从根本上搞好社区建设。根据调查的情况来看,居民具有很强的参与愿望,这就要求社区工作者能够广开渠道,对社区居民参与管理的热情进行充分的挖掘、组织、利用,从根本上构建社区和谐的基础,从根本上构建公民道德的基石。
2. 转变思路,从实践着手培养公民道德情感
正如江泽民同志指出的那样:“精神文明建设的着眼点一定要放在紧贴群众路线,为群众所欢迎的事情上来,这样才能动员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对于基层社区来讲,进行公民道德建设不同于国家层面的宏观布局,必须改变以宣传教育、树立典型等传统手法为主推动道德建设的模式,转变思路结合基层社区特点围绕个人生活、家庭需要,从实践着手以切实的行动建立居民与社区以及居民之间的充分互动,构建积极参与、互帮互助、和谐相处的社区文化,形成居民的社区认知和社区归属感,培育居民的公民道德情感和公共道德意识。调查中我们发现一些社区在这一方面也做了许多工作,如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社区养老活动、社区未成年人之家等,这些工作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总体上来看无论是在推动居民参与管理上,还是关注居民生活上,社区工作都还有许多需要改善和强化的地方。只有在实践中切实地让居民感受到来自于社会和他人的温暖,才能真正让每一个人都投身于自我道德教育,基层社区才能真正成为公民道德实践的有效载体。
3. 强化制度,从政策层面支持社区道德建设
在现代社会,基层社区作为相对独立的生活空间有一定自我管理的机制,但是其发展和运行又必然受到社会大环境方方面面的制约。根据调查的情况来看,当前基层社区的公民道德建设实践还存在着两个方面的限制性因素。其一,必须完善相关法律体系进一步推进社区居民自治。由于现代社区的居民结构,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无法展开,社区居民自治几乎成为基层社区管理的唯一出路。但是由于我国法律体系的不健全,一些社区没能成立有效的自治组织,更多的社区虽然成立了自治组织但在实际开展工作当中却难以完全满足社区自治的需要。进一步厘清业主自治组织和居民、物业公司、居民委员会等主体之间权利义务关系是完善基层民主相关法律制度的核心问题。其二,必须做好整体规划,实现社区公民道德建设与相关制度的贯通。有很多问题仅仅靠社区、家庭无法解决,如孩子入学问题、老人赡养问题,这些都需要政府在设计制度的时候将社区纳入到统一的体系中进行考虑的。还有如社区文化建设等问题也是需要政府部门在多方面提供支持的。
总的来讲,通过本项目的调查,我们认为当前基层社区的发展还处在现代社区建设的起步阶段,当前基层社区的道德环境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还不能很好的发挥公民道德实践平台的作用。今后,必须充分发挥基层民主,为基层社区自治构建良好的环境,将基层社区建设成为我们每个人温馨、美好的家园,全面提升基层社区培养社会主义公民道德的能力。
8.基层工会组织建设状况调研报告 篇八
一、县级种子管理部门基本情况
绥化市所辖3市6县1区共10个基层种子行政管理机构,所有种子管理机构都为财政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没有参公管理单位。全市人员编制为229人,总从业人数207人,其中编制内实际从业191人,编制外人员16个;学历结构情况: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51人,大专学历135人,中专以下学历21人;年龄结构情况:55岁以上10人,50-55岁49人,45-50岁58人,45岁以下90人。
二、县级种子管理部门工作中的好经验好做法
(一)加大宣传力度,指导农民科学选购种子。在品种未审先推、套牌侵权问题突出的区域,加大品种清理整顿力度,同时,在购种季节加强宣传引导,主要通过领导电视讲话、专家讲座、电视台制作宣传片、滚动字幕、打公告、走村进屯入户发放《致农民一封信》、印发《种子安全常识宣传单》、在种子市场醒目位置悬挂过街宣传横幅等方式,结合当地种植实际情况制定主要粮食作物优质高产品种区域布局规划,引导农民科学选种,理性购种。
(二)严格种子市场监管。一是市场检查中我们根据审定品种目录,对所有种子市场和门店以及市场上销售的所有品种进行清查,以未审先推、套牌侵权为重点检查对象,并对其涉及品种进行立案调查并严肃处理。二是设立举报电话,及时受理群众举报和投诉,及时发现邻省越区销售及外购劣质种子等违法案件;三是重点检查企业和门店的经营资质、品种审定及授权情况、种子标签、经营档案、销售凭证、进货凭证、相关合同或委托书等,对种子直销入户比例较高的地区,我们组织进村入户倒查,寻找问题种子线索,查清种子来源,对来源不清品种要抽样检测品种真实性;四是进村入屯调查无证经营行为和农户购种渠道。同时对农户指导宣传如何正确选购种子;五是健全种子监管长效机制。采取多部门、全方位联动手段,把打假与维权、督办与问责相结合,大力查处影响恶劣的重点案件并公开曝光,從而有效地震慑违法行为,由市政府牵头,农业局、公安、工商、质监、种子管理站、电视台等多家单位联合行动,对农资市场进行清理整顿,将联合执法与日常检查相结合,使之形成种子及农资市场检查的一种常态,从而达到警钟长鸣、常抓不懈,最终达到健全和完善种子监管长效机制的目的。
(三)加强种子质量监督检验、确保种子质量安全。
我市各级种子管理部门应组织执法人员和种子质量检验人员,对种子生产、经营单位经营的所有品种的种子进行扦样,加强种子质量监管,杜绝假劣种子下地。对省外非正常渠道流入的种子,加大了监管力度并依法进行抽样、封样、鉴定。
(四)加强新品种展示、示范。在良种的推广过程中必须坚持先区域试验、示范,后推广的原则,以区域试验、展示观摩、示范引导的严格流程推广优良新品种。能够让群众在众多审定品种中选择最适合的品种,能够让种子管理部门发挥技术指导职能,推进种子管理部门看禾推介品种、农民看禾选用品种、种子企业看禾营销品种的重要工作。逐步建立农作物新品种示范展示基地,让农民通过观摩去选择种子,种植放心的优良品种,降低种植风险系数,提高良种覆盖率,为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奠定基础。
三、县级种子管理部门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职能方面:由于上下种子管理职能不一致,给种整个行业管理带来很多弊端,由于种子管理站缺少了约束种子经营企业和业户的权力,使得种子管理站的各项工作开展起来举步维艰。
(二)人员方面:人员年龄结构老龄化严重,具有大专以上学历专业技术人员还很缺乏,高级职称的技术人员受指数的限制得不到聘任。
(三)经费方面:受地方财政财力不足限制,种子管理经费严重不足,种子办案、种子检验经费得不到保证,严重制约种子管理工作的开展。
(四)执法方面:执法力量弱(由于执法单位组织结构、人员配备、执法独立性、法力辐射范围等方面所决定),法律效率不强,没有独立的强制手段,对种子企业、经营业户的规范、管理、监管只能达到乡镇级水平,对经营活动频繁的村、屯就显得鞭长莫及,致使村、屯农资产品经营混乱,种子事件发生频繁。这种现象应在执法力度,法律效力,执法体系建设和法律受权强制手段上加以解决。
四、几点建议
(一)基层种业执法机构权责不清,需要明确种子管理机构在执法中的职责地位。建议国家给予种子管理机构授权执法。以便更好的发挥种子管理部门市场监管的职能。在即将开展的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中,职能定位国家授权执法,负责种子市场管理,打击无证经营和假劣种子,规范种子市场秩序等。建议上级主管理部门在种子管理机构参公管理中以文件形式下发统一口径。
(二)种子市场监管工作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抓源头、打假冒,重视种子生产基地的规范建议。恳请国家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在打击假冒伪劣、套牌侵权行为上要注重源头治理,对种子生产环节要严格清理整顿,对私繁乱制、抢购套购行为要严厉打击,把违法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
2、抓企业、打套牌,重视种子侵权行为的规范建议。恳请国家及上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对有独立品种权企业的品种在销售之前进行认真核查其真实性,属套牌行为的要坚决给予严厉处罚,保护品种权人的合法利益,也是规范市场品种的根本环节。
3、抓域外、打越区,重视种子经营环节规范建议。恳请国家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协调吉林等邻省农业主管部门对其域内的种子企业进行严肃治理,从源头上杜绝越区销售行为和销售越区品种,这是我省省界市县种子市场秩序根本性好转的源头所在。
9.基层工会组织建设状况调研报告 篇九
调查题目:基层民主选举状况调查报告
日期:2012-5-1
4调查名称:基层民主选举状况调查
调查目的:
1.通过对基础民主选举状况的调查来看看最底层人民对选举的一些看法。
2.让学生或者职工多了解民主选举和其重要性,同时宣传社会民主的知识,扭转他们对当前民主选举所表现出的不良境况,转变他们的观念意识。
3.调查基层民主选举存在的弊端,使民主选举意识更加强烈。
4.根据调查查看本地参与选举者的行为是否规范,从而可以制定出相应的政策。
5.看本地区实现民主行为是否公平公正公开,从而加强选举的规范性。
6.希望通过这次调查可以让基层民众对选举有更加负责任的态度。
调查地点:石河子大学
调查对象:石河子大学在校部分学生
调查时间:2012年5月12日—2012年5月13日
调查结论: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基层民主选举仍存在许多弊端,使民主选举不够民主。例如在学校,随着在校生活时间的增加,大学生对各种民主活动的热情减少,并且对被选举者的了解也不多。在各个企业单位也存在此现象,部分职工并没有把选举权当做自己的权利,反而当做麻烦,能敷衍就敷衍,不会花太多时间去了解以及决策自己的选择结果。更多时候上级领导也不够重视,导致领导敷衍,下属敷衍,并没有得到理想的民主选举效果等等。弊端大致总结有以下几点:
1. 民主机制不健全,部分公民对选举过程没有信心。大多数人总认为“选了也白选”反正是上级领导内定了被选人员,并认为腐败权利滥用现象普遍在,造成人们参与选举的效能感很低,从而表现冷漠。
2. 很多人们功利思想严重,参与选举时更偏向于个体利益,对自己没有太密切关系的或并未直接涉及到自己利益的他人的问题,能从行动上表示支持的寥寥无几。
3. 选举也表现出作弊的现象。应该通过程序的公平达到结果的公平,这是人们最希望看到的局面。
4. 上级领导不够重视,不能腾出足够的时间让参与选举的公民加深对被选举者的了解和认识。
基于以上的调查的结论,经过小组的讨论和查阅资料,给出如下建议:
1)以明法细则的形式规范参与选举者的行为,实现民主行为中的公平公正公开。
2)应该根据现状调整相应的对策,对于积极的思想应当继续引导,而对于腐朽的思想应加强教育,对于不合理的制度进行改进,从而引起人们参与选举的热情。
3)重视选举制度建设,要规定制定各种详尽明确。
4)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严格程序,加强监督。组织者和领导者要让整个过程透明化,既要对结果公开,更需要对过程公开。
5)加强全体公民责任意识和民主素质的教育,鼓励公民参与法规制定,并适当放权让公民实践检验。
6)信任是选举活动顺利开展的基本前提和根本保障。
调查效果:
本调查结论可以作为学校、教研组进行大学生民主选举状况的参考依据。大学生是社会基层民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具有影响力的特殊群体,因此,我小组将基层民主选举状况的调查选为以基层民众中的大学生为主要群体开展此次调查。
从调查的过程中,我小组人员充分感受到在大学生对选举民主要求很高的背景下,相当多的学生表示对当前现状表现出相当的失望。很多学生原本对民主选举抱有很高的参与欲望和关注度,但在参与一些民主选举的活动中逐渐失去了参与的热情。
不过区别于校级选举和参与社会性质的选举,对于班内的民主大家却有所满意,我小组分析后认为原因主要有两点:
一、班内选举从竞选、投票、唱票的全过程都在每个人的参与中完成,表现出极大的透明度,让每个人都有当家作主的感觉。而在各级学生会的选举中,并非所以同学有参与权,很多环节缺乏透明度,让人难以看到自己所发挥的作用,从而打击了积极性;
二、同学们自己意愿影响的大小:在班内作用直接明显,在学生会中基本看不到自己的作用,更多的学生认为是校干部和老师决定了一切,使他们的积极性表现出很大的差别,所以部分学生对校级的选举表现出很冷淡的态度。
对于学生手里权利的使用,理性的学生虽占优势,但仍有三分之一的学生把用人为亲作为投票的依据。这是一个很严峻的问题,作为在社会中拥有较高素质的群体,本应是社会民主发展中的最大理性推动力,然而当中大学生民主意识薄弱,对民主的公正、公平合理缺乏深刻的认识,这也成为了民主发展的潜在忧患。
随在校生活时间增加,大学生对各种民主活动的兴趣不断下降,相当多的学生对大学民主的机制缺乏信心和深刻的理解。如果将大学生活中的“民主选举”上升到社会的高度,不难看出社会上“民主选举”中所存在的问题是不容忽视的。作为祖国未来发展的主人翁,我们更应该从意识上、从思想上、从行动上改变这种“民主选举”中存在的不良风气。当然,要一下改变“民主选举”的现状是不可能的,我们只能从机制上做的更完善、更公正、更公平、更透明。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不断发展,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目标。而从学校开始提升和完善民主意识是非常重要的。这次调查的目的是了解大学生活“民主选举”的现状,为完善大学民主机制,培养大学生民主意识,加强学生对社会主义民主的深层认识,建立完善的民主制度留作为一个可以参考的依据。
调查心得:
(一)把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纳入全省“十二五”规划。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既是建设社会主义的题中之义,又是建设新农村的基础性工作,只有打好这个基础,才能更好地促进农村,城镇经济的大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才有可能。
(二)进一步强化领导责任。各级党委、政府要进一步把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工作列人同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市、县要及时研究分析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出台政策,加强指导;乡镇党委、政府要制定具体措施,抓好落实;校党组织要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把坚持党的领导、健全学生自治机制、充分发扬民主、依法办事等民主政治建设的问题。
(三)强化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建议各级领导机关和各级校务公开协调机构的有关部门,既要按照职能分工,各司其职,又要团结协作,密切配合。建议省委、省政府对省基层政权和校区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的职责作一些明确而具
体的规定,强化民政部门的牵头作用。为了实现各部门的协调配合,建议实行部门工作的述职制和评议制,工作情况由市委、市政府领导进行讲评。
经过此次调查团队的合作,我们对基层主选举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体会,作为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在基层的民主选举这个重要的工作中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有待进一步的完善。对于基本的民主选举我们是非常的认可的,但是在民众行使权力的时候往往会受到外界的干扰,不能完全的反应出自己的心声。更有一些对于自己的选举的权力表示出莫然的态度。这其中应该有教育和宣传的问题在里面。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国度中,需要我们大胆的讲出自己的想法和创意,这样既能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又能对我们的执政党有一个监督的作用,于公于私都是很有必要的。
但是此次的调查中也有诸多的问题,首先,我们只是对在校的大学生进行了调查,其覆盖的面积小,代表性不高。尤其是对于学历相对较高的一个全体,得出的结论是很有限,只能供参考。
1. 您所在的年级
2. 你是否参加过选举()
A.是B.否
3.在参加班委的选举的认识()
A.这是学校领导赋予的体现自己主人翁地位的机会
B.关乎自身利益
C.是学院老师组织动员
4.影响班委参选率的因素的看法()
A.候选人与同学缺乏沟通
B.部分选民的意愿不能充分体现
C.代表的作用发挥一般
D.把选举当成了一种义务,怕麻烦、浪费时间
5.在选举班委代表时,考虑的最主要因素有哪些()
A.能够为班级干实事的同学。
B.有文采,能说会讲
C.优秀学生。
6.代表候选人应具备的条件()
A.思想素质良好。
B.能够反映同学的意愿
C.有实干精神,能够起先进带头作用
7.您是否清楚人大代表等比较正式的民主选举的流程()
A.非常清楚B.一般了解C.知道不多D.完全不知
8. 候选人的具体状况了解程度()
A.了解B.一般C.不了解D.无所谓
9.对班委选举以及校各大组织的民主选举的评价()
A.直接选举代表了所有学生的意志,形式可行
B.只是一种形式,效果也一般
C.形式不合适,没啥实际作用
D.需要改进,否则作用不大
10.如果现在状况有所改善,您有机会竞选某组织,社团的代表,你会()
A.不关我事,爱谁谁B.会尝试竞选C.会投入到竞选,争取话语权
11.如果你当选班委或者学生干部,您履行代表职责时,会主要考虑谁的利益()
A.班级或者集体
B.个人利益
C.推选我的群体的利益
D.弱势同学的利益、12.投票结束后,在统计计票时的方法()
A.在全体同学面前公开计票
B.设立专门的计票室
C.秘密计票,无选民代表监督,可能有暗箱操作
10.基层工会组织建设状况调研报告 篇十
一、开展调研的基本情况:
1、被调查企业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的企业共有145家,其中国有66家,集体38家,外商3家,私营29家,其它9家。职工总数55003人,其中:下岗职工(待业)总数15942人。困难职工总数8921人(男3569人,女5352人),其中30岁以下982人,31--40岁3033人,41--50岁3122人,50岁以上1784人。其中小学文化1338人,中学中专7047人,大专836人。
因下岗致贫4014人,因家庭成员患大病致贫892人,因子女上学致贫446人,因收入低致贫1784人,因天灾人祸致贫446人,其它1339人。
困难职工享受生活救助人数6798人,享受低保6100人,享受医疗救助4728人,享受助学救助1338人,享受住房救助44人,享受再就业优惠1159人,其它374人。
困难职工在国有企业的4143人,集体企业的1368人,私营企业的227人,外资企业的50人,其它3133人。
困难职工在机械冶金行业的2676人,在建筑行业的375人,在纺织行业1248人,在煤炭行业35人,在军工行业107人,在交通运输行业的847人,在其它行业的3633人。
2、被调查职工的基本情况
被调查职工400名,其中男227人,女173人,18-30岁的有65人,31--40岁的有167人,41--50岁的123人,51--60岁的45人。
被调查职工中文盲4人,小学23人,初中、高中(中专)320人,大专以上53人。
被调查职工所在单位的所有制性质,国有204人,集体113人,外商41人,私营31人,其它11人。
被调查职工工作单位所属行业:机械冶金8人,建筑27人,纺织41人,煤炭15人,电力、煤气23人,商业饮食服务129人,科教文卫体4人,农林牧渔16人,机关团体10人,其它127人。
被调查职工所从事的具体职业:工人有272人,经营管理人员68人,专业技术人员33人,其他27人。
被调查职工目前工作状况:在岗203人,下岗待业164人,打零工33人。
被调查职工中有218名所在单位拖欠工资,企业欠发工资3个月以下42人,4--12个月89人,13--18个月48人,18--24个月39人。企业欠发工资额:2000元以下106人,2001--5000元67人,5001--8000元45人。
被调查职工本人2004年(1--4月)月平均货币实际收入:无收入106人,1--500元241人,501人--1000元53人。
被调查职工近3年家庭生活水平提高幅度较大的有26名,有所提高的有66名,没有变化的217名,有所下降的有76名,下降幅度较大的15名。
被调查职工中有135名职工家庭符合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265名职工家庭不符合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低保家庭每月每人平均享受31--60元低保费的有67名,享受61--90元有41名职工。
从被调查职工中的135名困难职工从致困原因上看:有45人因企业效益不好收入低致困,87人因下岗失业致困,110人因就业人口少致困,13人因家人有大病致困,92人因拖欠工资致困,6人因供子女上学致困,21人因其它原因致困。2002年8月以来有135名职工享受医疗救助,75名职工享受助学救助,57名职工享受就业或再就业救助,135名职工享受生活救助,15名职工享受其它救助。
被调查职工目前需要就业帮助的116人,需要医疗帮助的132人,需要上学帮助176人,需要小额借(贷)款帮助的107人,需要住房帮助的33人,收入太低需要帮助的156人。
被调查职工再就业需要技能培训的55人,需要职业介绍95人,需要资金帮助107人,需要企业安排73人,需要落实就业政策的56人,等机会再说的19人。
被调查职工医疗需要参加医保的112人,需要报销拖欠的医疗费79人,需要优惠就诊的83人,需要出台困难职工医疗政策97人,需要帮助解决大病医疗105人。
被调查职工住房目前需要资助买现住房的6人,需要资助建房的12人,需要租赁经济型住房的23人。
被调查职工对2002年8月以来开展的困难职工帮扶活动的总体评价:认为很好的有85人,认为较好的有205人,认为无所谓的有22人,认为走形式的有88人。
被调查职工对我市目前政策帮扶措施满意的有66人,对小额借(贷)款帮扶措施满意的有27人,对技术帮扶满意的有5人,对党员结对帮扶满意的有67人,对单位对口帮扶满意的有45人,对发救济款、物满意的有175人,对工会送温暖帮扶措施满意的有138人,对困难职工帮扶活动满意的有95人。
被调查职工认为当职工生活发生困难和变故时,职工希望找行政单位帮助的53人,希望找党组织帮助的76人,希望找工会帮助的98人,希望找亲戚、朋友帮助的103人,靠自己的45人。
被调查职工当家庭生活遇到重大困难时,单位组织给过帮助的有133人,亲戚给过帮助的有232人,邻居给过帮助的有9人,同事给过帮助的20人。职工对家庭今后一段时间生活状况前景看法:生活水平会逐步提高的有53人,短期内不会发生变化的有275人,生活水平将会继续下降的有72人。
二、困难企业状况:
企业生产经营举步维艰。本次调查的145家企业,处于困难状况的占89%,如市经贸委系统共有60家企业,其中有30家企业处于停产状态;有26家企业拖欠职工工资;有16家企业的待岗职工不能拿到生活费;有44家企业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离退休人员、在册职工及大病、重病人员医疗费不能按时报销问题;有38家企业欠交养老保险金,有35家企业欠交失业保险金;有12家企业向职工借款,有18家企业不能退还职工集资款,有22家企业收取职工风险金,有6家企业收取职工股金;有5家企业不能按时足额发放死亡职工家属抚恤金。
市清真肉联厂建于50年代,是回族肉类生产加工企业,全民所有制性质。由于诸多因素影响,该厂1991年处于停产状态。该厂现有在册职工245人;离退休人员73人(离休2人);企业停产以来,职工基本生活无保障,离退休人员医疗费等问题无法解决,该厂职工及离退休人员97年以来连续到市政府集体上访。经市政府协商,该厂234名职工于2002年5月享受到失业救济。截止2001年底,该厂负债2414.2万元(其中贷款2058万元,不含银行利息2400万元)。经初步认定,市清真肉联厂已资不抵债2100多万元,企业的土地、厂房及设备等资产均抵押给了银行。截止目前,企业共欠交养老保险金128.2万元(不含 216万元滞纳金);欠交失业保险金11.9万元(不含13.4万元滞纳金),企业共拖欠停产前职工工资12万元;欠职工集资款及风险抵押金68万元;欠职工退休时替企业垫交养老保险金10万元;拖欠职工生育费、丧葬费、抚恤金等5万元。
市鞋业集团为市属集体企业,现有在册职工1300人,离退休462人(离休2人)。待岗职工1050人,留守30人,工资已有4个月没有发放。水、电无力支付。462名离退休人员医疗费难以解决。企业共欠交养老金、失业金153.9万元(不含55.3万元滞纳金等)。欠职工股金、集资款515万元。市第二针织厂现有在册职工780人,已全部下岗。离退休人员349人(离休4人)。企业总负债571.1万元(有3532万元债务已转移给吉雄(##)药业公司)。现有土地和厂房被抵押在工商银行。该企业目前已无资产、无设备、无产品、无市场,企业已经完全丧失组织生产经营的基本条件。由于该企业无力参加医疗保险,退休职工的医疗费报销问题无法解决。职工生活非常困难。
三、困难职工的状况及特点
困难职工群体是我国市场经济转型时期各种矛盾综合作用的结果。就本次调查的状况及发展变化趋势,我们认为有以下几个特点。
1、生活上成为落伍者。困难职工群体大多是下岗失业人员。他们由于年龄偏大,技术落后,文化较低等原因,普遍存在再就业难的问题。困难职工群体中的绝大部分人根本不可能在社会的主导产业中实现再就业。有些找到工作或零活的下岗失业人员,没有稳定工作环境和收入,很容易二次下岗或失业,他们中的一部分人跟在时代发展的后面,被甩在社会发展的边缘地带;一部分人跟不上社会步伐,将成为社会救助的永久对象。
2、职工身份的特征比较明显。“困难职工群体”是一个比较能说明问题的名词。他们的职工身份比较明显。他们集中在城镇,集中在国有企业,集中在传统产业中,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有相同的经历,相互之间历史联系也多,他们在遇到困难时,支持的者大都是工人,因此这个困难群体基本上都是职工的身份。
4、“遗传”特征比较明显。“龙生龙,凤生凤”的贬意讽刺遗传的打油诗用在这里不为过。困难职工群体往往是上辈穷、下辈亦穷。困难职工因其自身素质较低,其经济和其它方面的原因,他们的子女也得不到良好的教育。困难职工子女的义务教育费用实际上是缺乏保障的。教育阶段辍学的基本上是贫困家庭的子女。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费用根本不含子女上学的教育费用,受不到良好的教育,没有一技之长,导致出现上辈穷,下辈也穷的“遗传”现象。
5、个人综合素质偏低。技术单一,思想观念陈旧,个人综合素质偏低是困难职工群体的一个重要特点,也是其形成的主要原因,尤其是他们的思想观念不太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现在企业和劳动力都走向了市场,在剧烈的市场竞争中,他们在相同的社会环境条件下不得不处于困难地位。
四、困难职工群体形成的原因
从本次调查的困难职工群体来看,其形成困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1、下岗失业。失业与贫困是伴生物。本次调查有64%以上困难职工形成的直接原因是下岗。劳动力供大于求是我国长期存在的一个基本国情。我市就业问题也是如此。一方面新增劳动力逐年增多,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新技术的运用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致使企业减员增效,就业单位相对减少;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国有企业缺乏活力,在市场机制作用下生产经营困难,停产半停产增多,下岗职工逐年上升。另一方面劳动力素质结构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高素质人才少,技术工人短缺,形成大量下岗失业人员,他们的生活境况非常困难。
2、分配不公。贫富差距拉大是困难职工群体形成的直接原因。而贫富差距又是分配不公造成的。在资本与劳动关系中,劳动者的利益受到损害,劳动者在分配中的弱势地位非常明显。有不少非公有制企业通过压低、克扣、拖欠职工工资和减少劳动保护投资的办法来增加资本的利润收益。在脑力劳动者与体力劳动者的关系中,体力劳动者处于不利地位。国家公务员的工资一般都有保障,而且不断长工资,企业经营者实行年薪制,专业技术人员可以技术入股并可以拿到高薪,而一般工人的收入普遍较低且缺乏保障。在行业分配方面,电业、银行、通讯等企业职工工资较高,而产业工人工资报酬较低,而且还有良性与恶性循环之说。如:工资的高低决定着交纳养老保险金的比例和数量,退休后仍不是一个水平线。
3、社会保障不完善。社会保障不完善是我国困难职工群体形成的重要原因,主要表现为社会保障覆盖面较窄,社会化水平低。有许多企业都是单位缴纳养老统筹金后,政府才给所在单位的退休职工发放养老金,否则不予发放。这种单位特色的社会保障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保障,它不但混淆了政府、社区、单位之间的职能界限,而且苦乐不均,减弱了社会保障分散风险的能力,无法保障最需要保障的困难企业的职工生活。在最低工资、最低生活保障、医疗、住房等方面的保障政策还不配套,社会保障实际上成为了空中楼阁,可望而不可及。
五、解决困难企业和困难职工群体问题的建议
1、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解困。坚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解决好困难职工问题,首先要认识到困难职工群体问题是影响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各级党委和政府都应该高度重视。解决好困难职工问题,关系到党与职工群众的血肉联系,关系到贯彻落实党的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根本方针,关系到党的执政地位,关系到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也关系到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因此各级党委政府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去深刻理会帮扶困难职工的重要意义,加大对他们的关爱,使他们早日摆脱贫困。
2、落实再就业优惠政策。就业是解困的根本途径。各级党委和政府已经把解决就业问题作为首要的发展目标,已经制定了各项再就业优惠政策。政府要帮助困难职工通过市场实现就业和再就业,就要切实落实劳动、财政、税务、工商和金融信贷方面优惠政策。要加大督查落实政策的力度。利用优惠政策鼓励非正轨就业,通过多种就业渠道,保证职工实现就业和再就业。
3、调整分配结构。要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原则,要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位次摆正,先是按劳分配,然后才是其他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初次分配要按照工资、成本、税收、利润的顺序进行,把保障劳动者权益放在第一位。凡拖欠职工工资、保险金和集资款的应当限期清偿。
4、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国家保险政策的重点要由生活保障向就业保障转移。一方面要扩大生活保障的内容和范围,如扩大互助医疗保险,补充养老保险,在就医、住房、子女上学等方面应对困难职工群体辅之以必要保险政策和特殊照顾。另一方面要对帮助就业的保障进行探索。要多渠道筹集就业基金,要动员社会捐助,地方财政要保证支出一定比例的就业基金。
5、深化企业改革。要端正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明确职工群众在改革中需要什么。以国有企业改革为核心,带动整个改革的健康发展。只有把企业搞活了,才能发挥其以积极的作用,才能实现彻底的“解困”。
6、完善帮扶制度。帮扶困难职工,解决困难企业的问题党政要负主要责任,帮助困难职工活动应该是党和政府的工作,工会不能大包大揽,工会也不能代替党委政府做帮扶工作,工会充其量做些辅助的解困工作。特别是以党员干部和机关企事业单位为主体,社会各界参与,结对帮扶困难职工活动,主要在于各级党委和政府,这是解决困难职工问题的关键。完善和落实好各项社会政策,是解困的根本所在。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按照胡锦涛同志“群众利益无小事”的要求,从“三个代表”的高度,率先垂范,在全社会形成扶贫济困的良好风尚,帮助困难职工群体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
7、以社区为载体实现解困。随着社会的发展,社区将成为困难职工解困的主要阵地。各级政府要切实转换职能,加强对社区的服务指导,要发挥社区的作用,就要加强社区建设,要多渠道筹集解困基金,拓宽救助渠道,在“低保”的基础上完善社区综合保障制度,社区要尽快建立健全多功能、全方位的社会保障服务网络,集就业介绍、法律援助、生活救助、社会保障于一体,为困难职工群体提供快速、高效、方便的解困服务。
11.基层工会组织建设状况调研报告 篇十一
关键词 基层;就业;医学专科生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06-0111-02
近年来,随着高校大规模扩招,医学专科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大城市医院对医学生尤其是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学历要求高,一般三甲医院要求研究生学历[1]。滞留在城市的医学专科毕业生有的担任医药代表,有的在私立医院打工,甚至部分医学专科毕业生放弃本专业,从事在城市易于生存的销售工作。医疗保险覆盖全民化使基层医疗卫生单位患者就诊率增多,需要大量的医学专科人才充实基层卫生服务[2]。
本文选取某医学专科学校278名学生做专项调查,分析医学专科生的就业观念和求职意向,旨在引导更多的医学专科生到基层卫生机构工作。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调查对象 2014年4—6月,笔者及团队选取某高等医学专科学校的278名医学生进行基层就业问题专项调查。被调查的278名学生均为当年应届毕业生,其中男生55名,女生223名;年龄22~25岁,平均年龄(23.1±0.64)岁;临床医学专业97名,护理学专业151人,医学影像学、医学检验、公共卫生等其他相关专业30名。所有学生均支持并自愿同意接受本次调查研究。
方法
1)提前自制《高等医学专科学校医学生就业意向调查表》,包括以下内容。
①个人一般资料:性别、年龄、籍贯、家庭成员及主要收入来源、所学专业等。
②毕业后就业意向:是选择毕业后立即就业,还是选择继续深造;择业时对就业地点、就业单位级别、起始薪资待遇期望值等。
③对目前医学专科生就业形势及到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的认识?大城市和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哪个更适合你?是否愿意到基层卫生机构就业?到基层卫生机构就业能否实现个人理想?有多大发展空间?是否愿意长期在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工作?等等。
2)本次调查样本采用整群抽样法,提前对每一位被抽取学生进行详细解释,说明此次调查的目的和意义,请学生多多配合。问卷发出后,对学生有疑惑的地方加以解释,并保证不泄露学生个人信息。调查问卷收回后,由专人进行整理,并将数据输入电脑Excel表中进行统计分析。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计数资料以频数(n)或率(%)表示,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医学专科生对基层就业的看法 本次调查共发放278份问卷,所有问卷全部收回且均为有效问卷。在被调查的278名医生专科生中,123名学生认为基层就业薪酬待遇低;99名学生认为职称晋升等发展机会少;46名学生认为基层工作条件差;31名学生认为基层生活条件差;27名学生认为基层就业社会地位低,甚至影响家庭组建;88.05%的学生择业时会首先考虑到大城市或中小城市发展。
专业因素与基层就业 278名学生中,临床医学专业中,28.87%的学生表示绝对不去基层就业,71.13%的学生表示可以考虑;护理学专业中,94.04%的学生表示绝对不去,仅5.96%的学生可以考虑;其他相关专业,26.67%的学生拒绝,73.33%的学生可以考虑。护理学专业不愿到基层就业的比例明显高于临床醫学专业与其他相关专业(P<0.05),见表1。
起始薪资待遇与基层就业 在起始薪资待遇方面,月薪在(1500~2000)元时,1人(0.04%)非常愿意去基层就业;(2000~3000)元时,84人(30.22%)非常愿意去基层就业;(3000~4000)元时,185人(66.55%)非常愿意去基层就业;4000以上时,253人(91.01%)非常愿意去基层就业。各起始薪资段学生愿意到基层就业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影响高等医学专科学校学生到基层就业意向有两个大的因素。
一是学生自身因素:年轻人都向往大城市的生活,更希望能留在大城市工作和生活;大城市医院级别层次高,晋升、深造几乎多,更能实现个人的职业理想;大城市医院工作环境好,医疗技术设备精良,医生职业地位高。
二是政府因素:一方面,在职业技术教育过程中缺乏正确的就业引导,没有从思想上教育学生扎根基层进行医疗卫生服务;另一方面,政府对基层卫生服务机构投入不足[3-4],部分偏僻基层医院环境差,医务人员生活质量差,设备落后,甚至还停留在靠听诊器诊断的基础上。
本研究调查278名医生专科生就业意向,影响其到基层就业的主要原因分别是薪酬待遇低(123名)、职称晋升等发展机会少(99名)、工作条件差(46名)、生活条件差(31名)、基层就业社会地位低(27名)。
其中,临床医学专业71.13%的学生表示可以考虑。临床医学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学生毕业后在临床实践工作中能学到很多课本上无法掌握的东西,对年轻医生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大有裨益。绝大部分有志向的年轻医生还通过边工作边学习,得到进一步提升的机会[5]。
护理学专业中94.04%的学生表示决定不去基层医院,可能是因为护理专业绝大部分都为女生,对职业的成就感低。另外,大城市医院对护理学的要求相对不高,护理学专业的就业相对容易。
本研究还显示,起始薪资待遇与学生愿意到基层就业比例呈正相关。月薪4000以上时,91.01%的学生表示愿意去基层。数据说明虽然学生仍热衷于大城市、大医院,但在待遇提高的同时,并不完全排斥基层医疗单位。
综上所述,学校应加强引导,积极培养学生基层就业意识,依照国务院《关于引导和鼓励医学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6],鼓励高等医学专科学生到基层最需要的地方就业。另外,政府应加大政策倾斜力度,加强对基层的资金投入,改善基层卫生服务医疗环境和工作生活环境,吸纳并留住更多青年人才到基层卫生机构就业,从根本上解决医学生就业难、基层群众“看病难”“看病贵”这两大社会问题[7]。
参考文献
[1]王建国,黄小蕾,张福华,等.新医改背景下高职院校临床教学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3,
33(5):743-745.
[2]何国珍,向阳,张远芝,等.基层就业导向下医学专科生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2,10(13):8-9.
[3]徐宛玲,王凤枝.医学专科生就业状况及对医学教育的启示[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11):36-37.
[4]王帅,苏维.西部某医学院校医学生基层就业意向及原因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1,38(16):3222-3224.
[5]敬媛媛,阴新强,何蔺,等.川北医学院医学生毕业后基层就业意向调查[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3,13(3):
286-295.
[6]季彬彬,江群,管素叶.新医改视角下医学生基层就业问题成因分析及对策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2):
50-51.
【基层工会组织建设状况调研报告】推荐阅读:
远安:基层工会组织建设情况调研报告10-12
基层工会组织建设制度12-05
基层工会组织建设材料目录专题06-30
树立精益理念,强化基层工会建设09-22
上半年基层工会工作调研报告09-02
职工队伍状况和工会工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07-30
基层民警思想状况分析10-05
基层工会存在问题08-06
煤矿基层工会制度08-15
基层工会的作用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