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顺市中小学教师行为规范版

2024-10-16

安顺市中小学教师行为规范版(精选6篇)

1.安顺市中小学教师行为规范版 篇一

安顺市教育局关于组织第二批中小学市级骨干教师培训对象进行考核的通知

各县(区)教育局、黄果树社管局、市属各有关学校:

根据《贵州省“十一五”(2006—2010年)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实施意见》和《安顺市“十一五”(2006—2010年)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实施方案》的要求,经自下而上推荐,评定确定了第二批418名市级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对象,于2007年5月至6月,组织了405名培训对象集中培训,其中小学146名,中学259名。集中培训后,这批培训对象回原任职学校进行第二阶段的自修、实践和研究,现将进入第三阶段的考核评估。为考查培训对象的学习情况,做好第三阶段的考核评估工作,现将有关考核

事宜通知安排如下:

一、考核对象

参加2007年市教育局组织集中培训的中小学市级骨干教师培训对象(见附件

1、附件2)。

二、考核内容

考核主要针对骨干教师培训对象从2007年集中培训以来近一年的表现情况。考核内容含:(1)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和依法执教情况;

(2)教育教学实际能力、水平及业绩;(3)“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的学习及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4)教育教学课题研究及论文撰写;(5)在教育教学中的示范辐射作用以及对青年教师进行传、帮、带等方面情况。具体要求:根据集中培训要求和考核内容规定,要求教师提供参加集中培训后的“六个一”资料:一节示范课(提供录像或佐证材料及相关资料);一堂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提供佐证材料);一篇教育教学科研课题研究结题报告或教育教学调查报告;一篇公开发表或交流的教学论文、专题论著;一份传帮带工作总结;一篇师德学习心得。

三、组织工作

第二批市级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对象考核工作在市教育局统一领导下进行,由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办具体组织。安顺学院成教部、安顺市民族师范学校两个市级培训基地承担考查任务。各县(区)教育局、教师所在学校负责考核工作的宣传、通知、资料收集,完善骨干教师业务培训档案。

四、工作程序及要求

(一)各县(区)教育局、市属有关学校收集、审核骨干教师集中培训后的“六个一”资料,填写《安顺市第二批中小学市级骨干教师培训对象考核评估调查表(以下简称考核调查表)》(见附件3)。于2008年5月16日前,将“六个一”资料、考核调查表(一式三份,学校、县、市各留存一份)报原培训基地。逾期不报者,将不予认定。安顺学院成教部联系人:张智电话:3223113

安顺市民族师范学校联系人:马群英电话:6231060

(二)培训基地根据各县(区)教育局、市属有关学校上报的“六个一”资料,结合集中培训情况,对第二批市级骨干教师培训对象进

行认真考查,并在考核调查表相应栏签署考查意见。并于2008年5月30日前将考核调查表一式三份报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办。

(三)市教育局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办根据教师所在学校、县(区)教育局、培训基地考查意见,对考核合格的培训对象,由市教育局正式下文确定为“安顺市中小学市级骨干教师”。

附件:

1、安顺市第二批小学市级骨干教师培训对象集中培训名单

2、安顺市第二批中学市级骨干教师培训对象集中培训名单

3、《安顺市第二批中小学市级骨干教师培训对象考核评估调查表》

安顺市教育局二○○八年四月十日

2.浅谈中小学教师失德行为 篇二

关键词:教师;失德;违法犯罪

在2014年我国召开了第十八届四中全会,主题是依法治国,而教师作为学生的榜样,自然应该多学习法律知识,多向社会传播正能量。本文写作的目的就是介绍一些中小学教师失德行为和相关对策,希望此类现象能够引起大众的注意,避免更多伤害事件发生,给中国未来的发展带来良好的影响。

一、中小学教师失德行为

(1)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发表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

行,也就是学生进行负面宣传。这种行为虽然并不常见,但是在现实教学中也是存在的。根据情况的严重程度会受到相应的惩罚。(2)体罚学生和以侮辱、歧视等变相体罚学生,造成学生身心伤害的。主要有身体和精神上的体罚。身体上的体罚是指教师对学生施暴或以暴力相威胁或其他强制性的手段, 侵害学生身体健康的侵权行为。精神上的体罚,最重要的是侵犯学生的人格尊严。有些教师在批评学生时常用些侮辱性的语言, 如形容成绩差的学生是“笨蛋”,讽刺品行上有问题的学生是“垃圾”、“流氓”等等。(3)在招生、考试、考核评价、教研科研中弄虚作假、营私舞弊的也应受到惩罚。教师应严格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执行并完成学校的教学任务。个别教师由于不能按照教学计划进行教学活动,扰乱了教学秩序,降低了教学质量。为了弥补教育过失,有的老师偷取考卷并泄露给学生,这是严重的违法违纪行为。(4)对学生实施性骚扰或与学生发生不正当关系。最近几年在新闻中经常会看到教师奸污学生等现象发生,这是完全不被社会所接受的。教师不仅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育人。《教师法》第37条明确规定:教师如果品行不良,影响恶劣的应由所在学校、其他教育机构或者教育行政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或者解聘,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5)索要或者违反规定收受家长、学生财物。这种行为侵犯了学生财产权。如教师对后进生收缴高额考试不及格费、补考费,在我国,没收钱款、伸手索取罚款作为我国行政处罚的手段依法应由有关国家机关来实施, 教师没有权利收取学生的钱财。(6)要求学生参加校内外有偿补课,或者组织、参与校外培训机构对学生有偿补课。据报道,学校利用节假日组织学生集体补课和在职教师有偿补课行为已经成为当下社会反映最集中的问题。对涉及有偿补课的教师,依据相关规定进行处分,情节严重的教师应予以开除。加大对教师有偿补课的惩罚力度,会起到一定的震慑作用。

二、针对教师失德行为的建议

(1)国家应该健全教育法规体系,建立严格公正的教育执法制度,全面的教育监督机制,加强执法力度,完善教师聘任制度。实现教师失德违法现象减少,首先要有完备的教育法规体系,做到有法可依。目前,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为核心的教育法规体系的框架已基本形成。但我们也要看到还有一些法律法规没有制定出来。由教育引发的各种法律问题,应由专门的法律部门予以解决。建立相应的执法制度很有必要。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严格依法行政,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履行相应的职责。建立和完善法律法规的执法监督机制,教育执法人员应当接受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和人民群众的监督。教师聘任制度不仅牵涉到教师的自身利益,更影响着学校工作,学校对于那些职业道德好,教书育人好的教师,应该优先聘任。(2)社会方面,应改变传统封建教育观念,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培训和学校自身的法制建设。要改变传统封建教育观念, 彻底清除封建教育思想残余对教师的影响,就应该努力学习现代教育理论, 建立和谐、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注重对人的培养, 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建立起科学、公正、客观的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学校应全面提高教师素质,注重德师修养, 使广大教师能真正做到为人师表, 敬业爱岗。社会媒体对教师的失德行为也要实事求是地予以曝光, 以警戒广大教师。加强学校自身的法制建设应该做好宣传和普及工作,可以通过校报、校刊、宣传栏等进行宣传。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树立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思想。(3)教师失德行为还与教师本人有关,所以教师本人应提高法制观念,加强法律意识,坚定职业道德信念,养成良好行为。加强教师的法制观念,使教师在执教过程中自觉遵守法律的规定是基础,也是关键。只有自己认识到教师应尽的职责和义务才能真正防止失德现象的发生。教师可以在空暇时间看关于教育的法律法规,看关于教师失德的案件或新闻以达到警醒自己的作用。

中小学教师是学生义务教育阶段的领航者,因为这个阶段的孩子还在成长中,无论世界观,人生观还是价值观都没有完全形成,极易受到来自生活学校等各方面的影响,所以中小学教师对学生有着极大的责任,所以教师更应该对自己的言行举止负责。

参考文献:

[1] 刘文华.师德发展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灵魂[J].当代教育科学,2004,10(18) .

3.安顺市中小学教师行为规范版 篇三

第一条 为规范教师职业行为,保障教师、学生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教师资格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中小学教师是指幼儿园、特殊教育机构、普通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少年宫以及地方教研室、电化教育等机构的教师。

前款所称中小学教师包括民办学校教师。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处分包括警告、记过、降低专业技术职务等级、撤销专业技术职务或者行政职务、开除或者解除聘用合同。其中,警告期限为6个月,记过期限为12个月,降低专业技术职务等级、撤销专业技术职务或者行政职务期限为24个月。

第四条 教师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视情节轻重分别给予相应处分:

(一)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言行的;

(二)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遇突发事件时,不履行保护学生人身安全职责的;

(三)在教育教学活动和学生管理、评价中不公平公正对待学生,产生明显负面影响的;

(四)在招生、考试、考核评价、职务评审、教研科研中弄虚作假、营私舞弊的;

(五)体罚学生的和以侮辱、歧视等方式变相体罚学生,造成学生身心伤害的;

(六)对学生实施性骚扰或者与学生发生不正当关系的;

(七)索要或者违反规定收受家长、学生财物的;

(八)组织或者参与针对学生的经营性活动,或者强制学生订购教辅资料、报刊等谋取利益的;

(九)组织、要求学生参加校内外有偿补课,或者组织、参与校外培训机构对学生有偿补课的;

(十)其他严重违反职业道德的行为应当给予相应处分的。

第五条 学校及学校主管教育部门发现教师可能存在第四条列举行为的,应当及时组织调查,核实有关事实。作出处理决定前,应当听取教师的陈述和申辩,听取学生、其他教师、家长委员会或者家长代表意见,并告知教师有要求举行听证的权利。对于拟给予降低专业技术职务等级以上的处分,教师要求听证的,拟作出处理决定的部门应当组织听证。

第六条 给予教师处分,应当坚持公正、公平和教育与惩处相结合的原则;应当与其违反职业道德行为的性质、情节、危害程度相适应;应当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定性准确、处理恰当、程序合法、手续完备。

第七条 给予教师处分按照以下权限决定:

(一)警告和记过处分,公办学校教师由所在学校提出建议,学校主管教育部门决定。民办学校教师由所在学校决定,报主管教育部门备案。

(二)降低专业技术职务等级、撤销专业技术职务或者行政职务处分,由教师所在学校提出建议,学校主管教育部门决定并报同级人事部门备案。

(三)开除处分,公办学校教师由所在学校提出建议,学校主管教育部门决定并报同级人事部门备案;民办学校教师或者未纳入人事编制管理的教师由所在学校决定并解除其聘任合同,报主管教育部门备案。

第八条 处分决定应当书面通知教师本人并载明认定的事实、理由、依据、期限及救济途径等内容。

第九条 教师有第四条列举行为受到处分的,符合《教师资格条例》第十九条规定的,由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依法撤销其教师资格。教师受处分期间暂缓教师资格定期注册。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十四条规定丧失教师资格的,不能重新取得教师资格。教师受降低专业技术职务等级处分期间不能申报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教师受撤销专业技术职务处分期间不能重新申报专业技术职务。

第十条 教师不服处分决定的,可以向学校主管教育部门申请复核。对复核结果不服的,可以向学校主管教育部门的上一级行政部门提出申诉。

第十一条 学校及主管教育部门拒不处分、拖延处分或者推诿隐瞒造成不良影响或者严重后果的,上一级行政部门应当追究有关领导责任。

第十二条 教师被依法判处刑罚的,依据《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处分暂行规定》给予撤销专业技术职务或者行政职务以上处分。教师受到剥夺政治权利或者故意犯罪受到有期徒刑以上刑事处罚的,丧失教师资格。

第十三条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当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实施细则,并报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备案。

4.小学教师网络信息行为个案研究 篇四

采用问卷调查与访谈相结合的方法,以南京市三所小学作为个案,从教师日常教学有关的信息需要、检索、交流、利用和发布五个方面对小学教师的网络信息行为进行调查。最后给出了进一步加强教师网络信息行为的建议。

信息行为 信息需求 信息检索 信息交流 信息利用 信息发布

一、教师网络信息行为的研究现状

传统的信息行为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早期ARIST(信息科学与技术年度评论)有一系列文献对信息需求与信息行为进行探讨。近年来有关教师信息行为的研究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何晓丽分析了信息化社会中教师信息行为的特点,并就基于Internet的教师信息行为的功能进行了探讨。谭玮琼调查了中学教师使用网络、信息检索、信息利用和网上学习的情况,总结归纳了教师网络信息行为的特点与存在问题,认为网络信息行为是辅助教学的现代化手段的必要条件。曹建平分析了高校教师信息行为有效性的内涵、特点与要求,并提出了加强理论培训、加强教学实践中的信息行为、通过自我反思、提升网络技术素养4个信息行为有效性的实现途径。

针对教师群体,仅从信息需求行为、信息查询与检索行为已不能更深入地解释网络信息行为对教师的影响。因此,需建立更全面的关于信息行为的调查指标,以求更广泛地了解教师信息素养。

二、概念界定

关于信息行为(InformationBehavior)的概念很多,国内外有代表性的定义就多达13种之多。结合教师的工作特点,参照用户信息行为的定义,我们认为教师网络信息行为指教师在信息需求和思想动机的支配下,利用网络进行信息查询、选择、吸收、利用、交流和发布的活动。本文分别从信息需要、信息查询与检索、信息交流、信息利用以及信息发布五个方面对教师的网络信息行为进行探讨。

三、研究资料和方法

笔者选择了教育质量和教学水平相对较好的、有代表性的南京市三所小学作为个案研究的对象。其中A,B两所小学为公办小学,C小学为民办小学。A小学办学历史悠久,是南京市最早的重点小学之一、江苏省实验小学。B小学是教育集团学校,与本区一流名校进行联盟,在本区学校中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C小学是一所民办学校,该校确立了以英语、信息技术为龙头学科,以科技创新为特色,在民办学校中有一定的代表性。

本研究采用结构化问卷与半结构化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在完成统计后进行了访谈,并结合作者在学校对教师的网络信息行为展开的观察,获得了大量可贵的第一手资料。

四、有关学科教师网络信息行为的统计与分析

1.样本信息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28份,收回问卷128份,其中有效问卷119份,9份废卷,问卷有效率达92.9%。被调查的教师中男、女教师比例分别为27.7%、72.3%。教龄在5年以下的教师占11.8%,5-10年教龄教师占38.7%,11-20年教龄教师占26.1%,21-30年教龄教师占19.3%,30年以上教龄教师占4.1%。其中,研究生学历教师占1.7%,本科学历教师占76.5%,专科学历教师占21.8%。在被调查的教师中,信息技术教师占10.1%。

2.信息需要分析

绝大部分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对信息资源的需求还是比较迫切的,选择“经常需要”的教师占73.9%,选择“偶尔需要”、“基本不需要”、“不需要”的教师分别占14.3%、7.6%、4.2%。根据卡方检验结果可知,不同教龄的教师对于信息资源的需求存在差异。为了了解哪两组教龄的教师信息需求有差异,本研究采用了多组变量之间两两比较卡方检验法。研究发现,5-10年教龄的教师与30年以上教龄的教师、11-20年教龄的教师与30年以上教龄的教师信息需求存在显著差异。

对于上网主要的目的,选择“查找信息以及获得各种免费资源”的教师占85.7%,同时在“休闲娱乐”(占71.4%)与“对外通讯、联络”(占46.2%)等方面教师也表现出一定的网络需求。涉及“在教学中遇到困难时,首先想到的解决方案”方面,选择“网络上查找相关资料”的教师占74.8%。以上数据说明了绝大多数教师已经充分意识到网络信息的浩瀚、查询的方便以及网络信息对于教学的帮助,已经产生了较强烈的网络信息需求。不同教龄的教师在信息需要上有明显的差异。教龄处于5-10年及11-20年的教师与教龄为30年以上的教师相比,有更强烈的网络信息需求。

3.信息查询与检索行为分析

通过调查发现,认为“经常需要检索技巧”的教师占52.9%,认为“偶尔需要”、“基本不需要”、“不需要”的教师分别占28.6%、5.0%、13.4%。经过卡方检验,不同教龄的教师对于教师信息检索技巧的需求存在显著差异(相伴概率为.001,P<0.05)。通过进一步分析发现,5年以下教龄与30年以上教龄的教师、5-10年教龄教师与21-30年教龄教师、5-10年与30年以上教龄教师相比,对于检索技巧的需求差异显著(相伴概率分别为.002、.001、.000,P<0.005)。以上数据说明绝大多数教师已经认识到检索技巧对于网络信息查询的作用,与30年教龄教师相比,5年以下教龄教师和5-10年教龄教师对于检索技巧有着更强烈的需求;5-10年教龄的教师与21-30年教龄教师相比,对于检索技巧的需求也更强烈。

而对于信息检索方法“非常熟悉,能快速的找到任何信息”的教师仅占25.2%,“基本能找到需要的信息,但花费时间较多”的教师占58.8%,“经常无法找到所需的信息”的教师仍占16%,表明大部分教师的网络信息检索能力较弱。对于一些检索手段,如布尔运算、文档文件的搜索、主题网页搜索等,教师的掌握程度不高,在检索中掌握2种以上的检索技巧的教师仅占31.1%,掌握1种的检索技巧的教师占33.6%,一种都没掌握的教师仍占35.3%。教师“熟悉的搜索引擎”分别是百度、Google、雅虎,对于外文搜索引擎等其他的搜索引擎不是很了解。通过访谈我们了解到,在组织的相关培训中对信息检索的技巧涉及较少,教师在这方面也不是很重视。endprint

4.信息利用行为分析

在调查中发现,有59.7%的教师认为检索来的网络资源对教学“非常有用”,认为“偶尔有用”的教师占31.9%,“经常不能用”和“一点都没有用”的比例分别是6.7%和1.7%。以上数据说明网络上浩瀚的信息资源对于教师的教学是有帮助的,但是都能直接应用于教学似乎不太可能,还需要教师对这些资源进行修改、整合与利用。在涉及教师对网络信息资源与课程的整合能力的调查发现,64.7%的教师能对网上下载的资源进行修改使之适合于所教课程,有27.7%的教师偶尔可以对下载的信息进行修改和整合,有7.6%的教师不能对网上的教学资源进行修改和整合。通过进一步访谈发现,对于网络上检索来的word教案与PPT课件,教师的修改与整合能力较强。但是对于一些学科需要的较复杂的资源,如Flash动画,教师的修改与整合能力相对较低。

5.信息交流行为分析

通过调查发现,教师最常使用的交流方式分别是即时通讯、面对面交流、Email、博客、网络平台交流等。除了面对面交流这种方式以外,84.9%的教师还经常通过QQ、MSN与他人进行交流,37%的教师使用Email交流,使用博客进行信息交流也占有一定的比例(占36.1%)。一些教师通过博客开展教研活动,利用博客记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并利用博客进行交流。目前,这种基于博客的教研方式正受到了各地区各学校的重视,并获得了一定的成果。

6.信息发布行为分析

通过调查发现,分别有27.7%和52.9%的教师“非常关注”和“较多关注”学科网站,11.8%的教师持“无所谓”的态度,仍有5.0%和2.5%的教师“基本不关注”和“从来不关注”。40.3%的教师“经常利用”网络教学平台进行教研,37%的教师“偶尔使用”,“基本不用”和“从来不用”的教师分别占7.6%和15.1%。在利用网络教学平台进行教研的84.9%的教师中,26.7%的教师会经常关注网络平台中的信息并发帖回应,经常关注但潜水的教师占58.4%,14.9%的教师很少关注。对于网络平台的使用频率,“每天关注一次”与“2-3天关注一次”的教师分别占33.7%和21.8%,“每周1-2次”关注的教师占26.7%,“几周一次”的教师占17.8%。在网络平台的构建与更新方面,有47.6%的教师构建过网络平台,其中能经常更新的仅占22.8%。

通过访谈得知,教师对于网络平台的教学功能认识不足。现阶段的很多信息技术培训的内容主要是多个学科都能使用的一般的技术,而针对具体学科的信息技术培训不多,导致教师对于学科教与学的软件了解不多,因而不能有效促进教学。

五、结论与建议

1.结论

(1)多数小学学科专任教师具有较强烈的信息需求,不同教龄的教师在信息需要上有明显的差异。教龄处于5-10年及11-20年的教师与教龄为30年以上的教师相比,有更强烈的网络信息需求。

(2)教师的网络信息检索能力较弱,绝大多数教师对于信息检索技巧掌握还不够,不同教龄的教师在信息检索技巧的需求上有明显的差异。5年以下教龄教师和5-10年教龄教师与30年教龄教师相比、5-10年教龄的教师与21-30年教龄教师相比均有着更强烈的信息检索技巧的需求。

(3)教师对于检索得来的网络信息与课程整合能力较强,但是层次较低。

(4)即时通讯、面对面交流、Email、博客是教师最常用的信息交流方式。

(5)教师构建网络平台的能力较弱,信息的发布与更新频率较低。

2.建议

第一,加强教师队伍的信息理论与信息素养教育。首先应该让教师了解信息社会中信息需求的重要性。其次应该加强建构主义、信息化教学设计等方面的理论培训,让教师认识到信息技术对于学科教学与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最后还应该培养教师负责任的使用信息技术、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意识,营造一个健康的网络环境。

第二,加强信息资源的建设。学校应构建或者鼓励教师构建相应的教学资源库、网络教学平台,鼓励资源共享与教师之间、师生之间交流与合作。

基于网络开展教学与研究活动。鼓励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方式与多元化评价体系,如利用网络开展虚拟学习、远程学习;基于Webquest的探究性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过程性等评价手段等。此外,鼓励教师开展基于网络的校本教研、跨地区的网络教研,形成同侪互助、师生互助的研究局面。这些基于网络的教学与研究活动,不但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也能在活动中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

第三,加强信息技术培训在信息技术培训的过程中,一是要加强一般信息技术的培训,如信息检索技术、文档处理技术、常用教学软件等。二是要针对具体的学科,进行相应学科教学软件的培训。三是增加基于信息技术的学习活动设计能力的培训。信息技术为学习活动的有效进行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因而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活动的设计应该成为教师培训的重要内容之一。

————————

参考文献

[1] 宋雪雁,王萍.用户信息行为研究述评.情报科学,2010,28(4).

[2] Wilson.T.D.Human In formation Behavior.Informing Science,2000,3(2).

[3] 胡昌平.现代信息管理机制研究.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4] 何晓丽.IT环境中的教师信息行为分析.宁夏大学学报,2003(1).

[5] 谭玮琼.中学教师网络信息行为的调查研究.图书与情报,2008(4).

[6] 曹建平.高校教师信息行为有效性及其实现途径.大学教育科学,2007(5).

[作者:李凌云(1979-),女,江苏如皋人,南京晓庄学院副教授,硕士;王海军(1977-),男,江苏海安人,南京晓庄学院副教授,硕士;黄燕(1976-),女,南京市鼓楼一中心小学教师;徐利(1976-),女,南京市莫愁新寓小学教师。]

5.安顺市中小学教师行为规范版 篇五

关键词:合作学习;行为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8-217-01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进行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提出了新的教学目标,同时着重强调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以往的以被动式接受学习为主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对于促进学生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他能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与合作能力。现在合作学习方式已经广泛应用于数学课堂,合作学习中教师应该做些什么使合作学习更加高效呢?笔者就自己几年来的思考和探究谈下个人看法。

一、课前精细的设计教学

合作学习理论认为:合作的价值就在于通过合作,实现学生间的优势互补。教师要根据学情合理安排需要合作的内容,因为不是什么内容都需要合作的,否则合作学习就失去了意义。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做到:深入研究教材、深入了解学情。在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能力,知识结构,具体的生活环境基础上找到适合且需要合作学习的内容,按照“最近发展区”理论,找到学生跳一跳就能抓到的“果子”,然后设计有意义的、开放性的适合讨论的问题。

二、正确把握合作契机

合作学习作为有效学习方式的一种,并不是什么问题都适合拿来合作讨论的,而且一节课的时间能真正讨论清楚一直两个问题就足够了。笔者曾听过一节“合作学习”的课,一节课下来,老师提了五六个问题,有的问题提出后,好多学生都是一口说出了答案,但是老师每提一个问题后,都说“小组讨论一下”,于是,一节课都在轰轰烈烈的讨论声中度过了。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就太“滥”了,学生所学的知识没有向深度、广度拓展,合作学习流于表面,已经失去了“合作”的真正意义。那什么样的情况才能用合作学习呢?笔者认为这几个方面应该进行小组合作:学生一个人操作无法完成时;学生感到迷惑、混沌时;答案多样性时;知识需要深化、拓展时;学生意见不一样需交流时。小组合作能让他们在组内冷静的思考,理智地分析。

三、灵活调整教学内容

在实际教学中,合作学习基本按着教师的思路进行,但有时也会有“意外”,也会偏离设计好的轨道,有时还会有“意外收获”,我想这恰恰就是教育的魅力所在。因此需要教师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如在教学“图形的认识”时,出示讨论题:生活中有哪些东西是我们学过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这个问题比较简单也与学生生活比较接近,课堂讨论得非常热烈、激烈。我也来到他们中间倾听。慢慢地就发现有几个小组发生了争论,原来是讲桌上的墨水盒,有的小组学生认为是正方体,有的则认为是长方体。怎么会这样呢?墨水盒不是长方体的吗,于是我问:你说是正方体,理由是什么?学生回答:墨水盒的正面是正方形。哦,我突然意识到有一大部分孩子对正方体和长方体不能正确区别呀。于是我立即决定取消下一个游戏环节,改为再一次讲解正方体和长方体的区别,我和学生们运用观察、比较、触摸等各种方式。最后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这墨水瓶是一个长方体!”

四、交流过程中中适时指导和干预

在学生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教师是“导演”。教师的作用体现在:善于发现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产生的问题,及时进行适当的指导和帮助。例如,教学苏科版一年级 “统计”一课时,让学生从好多长方形、三角形、圆形中统计各个图形有多少个,看谁的统计既清楚又方便。教师可以分以下三步进行指导:(1)先分工谁报名称,谁记录;(2)先想想,自己准备怎样记录;(3)记下来后怎样交流、怎样比较、怎样分析。如果不作指导和帮助,课堂容易出现混乱局面

五、培养学生熟练掌握合作技能

在合作学习的实践中常常看到,老师的问题刚提出来,一些爱表现的学生立即说出自己的答案,而且这个答案是没有经过认真思考的,过了不到2秒钟,他又想起了什么,又说出了一个答案,而且这个答案也是不全面的,每个班里都有几个这样的学生,这样不仅浪费时间,而且也会打乱其他学生的思路。为避免这种情况,老师就要事先讲清合作规则,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合作技能:包括如何倾听别人的意见,如何表达自己的见解,如何纠正他人的错误,如何汲取他人的长处,如何归纳众人的意见等。笔者是这样规定的:在讨论前,小组成员必须独立思考,把自己的想法记下来,再在小组长的安排下,各个成员各自说出自己的想法,其他人倾听,然后讨论,最后形成集体的意见后由记录员将其整理出来。这样,每个人都有了思考的机会和时间。

学生掌握了这种技能,合作学习就基本成型了。

六、科学运用评价机制

教师要在活动结束后及时进行总结和评价,使学生统一认识,得出正确结论。一般采取小组汇报的形式,此时,对中等生和学困生给予特别的关注,提高小组活动参与的均衡度。另一方面,对小组的活动情况进行评价。如哪一组最团结协作,哪一组最有创新,哪一组最守纪律等。教师对小组中成员的表现也要从是否积极参与,是否友好合作,小组成员是否认真工作,是否有责任心等方面进行,对那些在学习上有一定困难的学生,教师要善于发现他们的点滴进步,采用激励机制及时鼓励和表扬。必要时发些奖品也是可以的。

不要小看教师简单几句评价的话,它能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适时的鼓励性语言能使学生信心倍增,因此教师要着眼于学生小组学习的全程,而不是只关注结果,例如,一位同学经过小组合作学习后没能回答出老师提出的问题或没能写出问题的答案,是否就表示他(她)在这次小组活动中没有收获呢?其实不是。如果他在小组合作学习时很专心或者比以往专心,那也是进步,也是有所收获;在情感体验方面,可能自信心提高了或者对数学的兴趣浓厚了,那也是很大的收获;在认知方式方面,如果能自己独立提出见解(不管对错),没有依赖老师和其他的同学,那也是一种进步。可以从上面很多的方面评价学生,其中哪一方面有所进步,都是有收获。

6.安顺市中小学教师行为规范版 篇六

关键词 小学生 英语课堂 学习参与行为 教师 课堂管理行为

课堂学习参与又称学习投入,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活动方式和行为努力程度”[1]。学生的课堂参与从结构上可以分为课堂行为参与、情感参与和认知参与,其中课堂行为参与包含了学生的课堂学习行为表现;课堂认知参与包含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使用的策略,这些策略引发不同层次的思维活动;课堂情感参与包含了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情感体验[1]。教育研究和实践都表明,学生的课堂参与是一切教学行为能取得教学效果的前提。

学生课堂参与的影响因素很多,其中,教师的课堂管理行为是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教师课堂管理行为不仅有助于维持良好的课堂秩序,将学生课堂不良行为降到最低程度,而且有助于激发学生潜能的释放,使学生参加有意义的学习活动达到最高程度[2]。本研究的目的就是探讨各类不同的小学英语教师课堂管理行为与学生课堂参与行为的关系,以期为改进教师的课堂管理行为提供参考与建议。

一、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的选取

选取一所小学四年级的275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他们来自四个平行班级,分别由两位教师执教,其中一位是新手英语教师,另一位是专家英语教师。专家教师的选择基于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校长、同行的肯定评价,案例中的专家教师教龄超过10年,现任学校英语教研组长、市级英语学科骨干教师。新手教师是一位刚入职的年轻教师。参加调查时,这两位教师已连续执教所教班级两个学期,这些学生在各自的英语课堂学习了两个学期,对自己的英语课堂环境较为熟悉。此次研究共收集有效样本为275份,样本中有137名是来自新手老师任教的班级,还有138份是来自专家教师任教的班级(详见表1)。

2.研究工具

很多研究表明,“学生评教”具有更高的稳定性。因此,关于教师课堂管理行为的测量,本研究采用了学生报告自己对教师课堂管理行为感知的方法。为了解学生对教师课堂管理行为的感知,本研究自主开发了《小学英语课堂环境问卷》,问卷主要从课堂管理的角度对课堂学习环境进行测量。一般而论,课堂管理的内容包括课堂常规的管理、课堂秩序的管理、课堂环境的管理和课堂活动的推进[3]。在《课堂环境量表》核心题项的基础上,结合课堂管理的内容,以及小学英语课堂管理的特点构建了五个维度——课堂常规、课堂秩序、课堂氛围、学习活动和课堂人际关系,采用李克特式5级评分法——从不这样、偶尔这样、有时这样、经常这样和总是这样,共设20个题项。

另外,《英语课堂学生参与量表》的制定主要参考了孔启平教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一书中所设计的行为参与问卷、认知参与问卷及情感参与问卷的整体框架,在此基础上,结合小学英语课程目标的要求和小学生的特点改编而成。该问卷包括行为参与、认知参与情感参与3个维度。行为参与是指学生在英语课堂学习中行为的表现,它包含4个子变量:认真听讲、举手发言、参加课堂活动、课前准备。认知参与指学生在英语课堂中使用的反映其思维水平的学习策略,包含词汇记忆、理解、运用。情感参与指学生在英语课堂中的情感体验,包括兴趣、自信、成就感和焦虑感四个子变量。问卷采用李克特式5级评分法,共14题。

问卷涉及研究变量共为8个,它们分别是学生对教师课堂管理行为感知的5个维度——课堂常规、课堂秩序、人际关系、课堂气氛、学习活动;学生课堂参与行为自我报告的3个维度——行为参与、认知参与、情感参与。这8个维度的Cronbach Alpha值均高于0.6,最小为0.601,最大为0.841。说明本次涉及到的研究变量信度在可接受范围内,样本回答较为准确可靠,也即说明此次研究样本数据可用于进一步研究使用。

3.研究数据处理

本文数据处理采用SPSS17.0统计工具,分析方法主要包括描述统计、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和方差分析。

二、研究结果

1.学生课堂参与行为和学生对教师课堂管理行为感知的总体描述

研究发现,学生对教师课堂管理行为整体上表现出认可的态度。具体到每一个子指标(见表3),按照从“1”到“5”分别代表“从不这样”到“总是这样”,学生对感知到的课堂人际关系和学习活动的认可程度最高,得分为3.93,完全达到了满意程度。同时,在课堂常规、课堂秩序和课堂气氛3个维度的打分全部介于3.5~ 4之间,说明学生对于教师课堂管理行为这三个维度表现出较为满意的态度。学生对自己参与课堂学习活动表现的整体评价也较高,平均打分值全部介于3.5~ 4分之间,这说明学生较为认可自己在英语课堂中的表现。其中得分最高的是情感参与(3.86),行为参与其次(3.76),最低的是认知参与(3.50)。这说明学生在英语课堂学习中更多倾向于情感和行为参与,认知参与则相对较少。

2.不同授课班级学生课堂学习参与行为的对比分析

数据显示,专家教师班级学生在行为参与和情感参与的个别子项目上有显著差异,而两类学生群体在认知参与上则无显著区别。表4(见下页)数据显示:在行为参与维度的各个子项目(课前准备、认真听讲、积极思考)上,专家教师班级学生得分均明显高于新手教师班级学生,且p<0.05,说明专家教师班级有更多学生能积极做好课前准备,课堂上认真听讲和积极思考。另外,在情感参与方面,两类学生群体对“乐趣感”这一子项表现出差异性态度(p=0.00,<0.01),对比平均值可知:专家教师班级学生的平均打分明显更高,说明整体上专家班级学生认为自己更能感受到英语学习的快乐。而这两类学生群体在成就感、自信感方面无差异。在认知参与方面,专家和新手教师班级的学生,无论是在浅层次还是深层次策略上,均无差异。

3.不同授课教师课堂管理行为差异分析

专家教师的学生在对教师课堂管理行为的整体认可度上要好于新手教师班级。前者在教师课堂管理行为各个维度上的得分都明显高于后者(见表5)。根据数据分析,在“课堂规范”“课堂秩序”“学习活动”“人际关系”4个维度上,两种授课教师班级的学生体现出显著差异,这说明:专家教师上课时,学生更清晰地知道课堂要遵守的规范,课堂更有秩序,教师能关注到更多学生的需求,学习活动的设计更多样且合理,课堂人际关系更融洽。专家教师比新手教师能更有效地管理课堂。

4.教师课堂管理行为对学生课堂参与行为的影响分析

对教师课堂管理行为和学生自身的课堂参与行为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教师课堂管理行为的5个维度与学生参与行为的3个维度呈现显著的正相关,而且这种关系较为紧密。到底教师课堂管理行为的5个方面是如何对学生的课堂参与行为的3个维度产生影响的呢?

1.行为参与

课堂秩序、人际关系、课堂气氛和学习活动这4个维度对学生行为参与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关系。研究模型公式为:行为参与=1.023+0.106×课堂规范+0.290×课堂秩序+0.279×人际关系+0.364×课堂气氛-0.299×学习活动。课堂秩序、人际关系、课堂气氛和学习活动这4个维度的回归系数均呈现出显著性,回归系数值分别是0.290、0.279、0.364、0.299,均大于0,说明它们会对行为参与产生正向影响关系。而课堂规范的回归系数没有呈现出显著性,说明它并不会对行为参与产生影响关系。

2.认知参与

课堂气氛和学习活动对学生认知参与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研究模型公式为:认知参与=1.035+0.067×课堂规范+0.117×课堂秩序+0.171×人际关系+0.621×课堂气氛-0.214×学习活动。课堂气氛的回归系数值为0.621,并且呈现出0.01水平上的显著性,学习活动的回归系数值为0.214,并且呈现出0.05水平上的显著性。而课堂规范、课堂秩序和人际关系这3个维度的回归系数均没有呈现出显著性,说明它们均不会对情感参与产生影响。

3.情感参与

课堂秩序、人际关系和课堂气氛对学生情感参与产生显著影响。研究模型公式为:认知参与=1.033+0.078×课堂规范+0.220×课堂秩序+0.254×人际关系+0.298×课堂气氛-0.188×学习活动。如公式所示,课堂秩序、人际关系和课堂气氛这3个自变量的回归系数均呈现出显著性,回归系数值分别是0.220、0.254、0.298,均大于0,说明它们会对情感参与产生正向影响关系。而课堂规范、学习活动这2个自变量的回归系数没有呈现出显著性,说明它们不会对情感参与产生影响关系。

总结上述分析可知:课堂气氛会对学生课堂参与的3个维度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关系;课堂秩序、人际关系、课堂气氛和学习活动这4个维度会对行为参与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关系;课堂秩序、人际关系和课堂气氛会对情感参与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关系,并且课堂气氛和学习活动也会对认知参与产生正向影响关系。学生课堂参与行为与教师课堂管理行为的关系如图1(见下页)所示,实线箭头表示两者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虚线箭头则表示教师课堂管理行为的具体维度对所指的学生课堂参与行为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三、结论

1.小学生英语课堂上的行为参与、认知参与和情感参与有不同的特点

从调查问卷结果来看,目前小学生英语课堂学习参与体现在行为、情感和认知3个维度上,这3个维度表现出不同的强度,其中情感参与程度最高,行为参与次之,最低的是认知参与。也就是说,小学生对英语学习兴趣浓,且能做到课堂行为规范,即做好课前准备、课上认真听讲、主动发言、乐于参加课堂活动。但运用学习策略进行学习,如根据发音规则来记忆单词、归纳和概括语言规则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表达的活动很少参与。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可能原因是小学英语教师非常关注学生情绪和行为的投入,而忽略其认知投入。有研究发现,不少教师过分重视语言知识的传授、记忆与积累和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在语言技能的训练中往往强调模仿和记忆,而忽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这些教师过多地控制学生思维,剥夺了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学生的思维几乎成了“教学的荒地”[4]。语言既是交流的工具,也是思维的工具。英语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基本英语素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5]。教师在课堂中应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使学生能够在实践活动中发展语言和思维能力。

2.不同任课教师班级的学生课堂参与行为存在差异

研究发现,小学生英语课堂学习参与行为受到任课教师的影响,不同任课教师班级学生的课堂参与行为存在差异。通过对比专家和新手教师班级学生的课堂学习参与行为可以得知,这两类学生在行为参与的各个维度上呈现出显著差异,在情感参与的一个维度,即英语学习兴趣维度上有显著差异,但在认知参与度上无差异。换句话说,专家教师班级的学生在课前准备、认真听讲、参加课堂活动三个方面的行为表现明显好于新手教师班上的学生,专家教师班级学生也更能体会到英语学习的乐趣。而在课堂管理行为的四个方面,即课堂规范的设置、课堂秩序的维持、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学习活动的组织,专家教师得分也明显高于新手教师,也就是说,专家教师的课堂管理行为更为有效。这对于教师课堂教学的启示是,学生的参与行为具有可塑性,它可以通过课堂管理和其他的干预措施提升和改变。

3.教师的课堂管理行为对学生课堂参与行为有显著影响

研究发现,教师课堂管理行为的各个方面对学生课堂参与行为有预测作用。其中,学生的行为参与受到课堂秩序、人际关系、课堂气氛和学习活动的影响;学生的情感参与受到课堂秩序、人际关系和课堂气氛的影响;学生的认知参与受到课堂气氛和学习活动的影响。由此可进一步得出结论,课堂气氛是学生课堂参与行为的重要预测变量,课堂气氛是指师生在课堂上共同创造的心理、情感和社会氛围,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小型的心理环境,对每一个学生形成一种潜在压力,使其产生“从众倾向”,制约学生的行为模式。课堂气氛还能够作用于学生的情绪,从而影响其思维。因此,课堂气氛对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产生直接的影响。教师要努力构建积极的课堂气氛,以增强学生的参与程度和学习机会。而课堂规范对学生课堂参与行为的各个维度而言,都不是重要的预测变量。

参考文献

[1] 孔企平.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学生参与[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 Vernon F.Jones & Louise S.Jones.全面课堂管理[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3] 陈时见.课堂管理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 王灵滨.开垦英语课堂的思维荒地[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11(6).

[5] 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作者:郑丽萍(1975-),女,江西吉安人,南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硕士。]

上一篇:主机托管调查报告下一篇:高一12班班级工作总结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