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风雨》教学设计

2024-10-05

《暴风雨》教学设计(精选8篇)

1.《暴风雨》教学设计 篇一

为方便教师更好的教学,语文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暴风雨的启示教学设计,其教学环节之精彩、教学设计之精致、教学问题之精当,令人耳目一新,回味无穷。暴风雨的启示教学设计,下面一起来学习下吧!

暴风雨的启示教学设计由小编整理,仅供参考: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顺序,了解暴风雨来之前、来之时和去之后的景物特点,体会文章里蕴含着的哲理。

2、能有感情地读课文。让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

1、了解暴风雨来之前、来之时和去之后的景物特点。

2、理解部分含义深刻的句子,领悟文中的哲理。

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找出重点句提出问题,并通过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文中的景与情,从而领悟文中的哲理。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让学生回忆我们学过的课文《学会聆听》,说说课文讲的是在什么情况下母亲教我学会聆听?暴风雨给海勒波格这样的感受,那你们能谈谈你对暴风雨的印象吗?

你们谈了对暴风雨的感受,现在我们去看看意大利的作家拉法埃莱费拉里斯是怎么评价暴风雨的。

二、板书课题,学生读题质疑。

同学们读了题后,从题目中知道了什么?面对题目,你们想知道什么?

学生有可能会问:暴风雨给作者的启示是什么?

三、浏览课文,解决对课题的质疑。

1、引导学生找出答案:

昨晚,狂暴的大自然似乎要把整个人间毁灭,而它带来的却是更加绚丽的早晨。

有时,人们受到各种局限,只看到事物的一个方面,而忽略了大自然整体那无与伦比的和谐的美。

2、师问,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出了暴风雨给他的启示?

四、自读课文,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一)师提出自读要求:

1、一边读一边想,课文中哪些段写暴风雨来之前,哪些段写暴风雨来之时、哪些段写暴风雨去之后?

2、哪些词语或句子写出了暴风雨似乎要把整个人间毁灭?哪些词语或句子写出了暴风雨带来的却是更加绚丽的早晨?在旁边写上你的体会。(小组讨论交流)

(二)反馈。

1、根据学生的回答,指导学生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2、根据学生勾划的句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同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作者写得好的句子,从读中去深刻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拓展。

了解了暴风雨来之时和去之后的景物特点,同学们能理解作者从暴风雨中得到的启示了吗?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也可以说说你联想到的古诗或歌曲。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黑夜孕育黎明,狂暴孕育平静,大自然充满了和谐之美,这篇课文作者用饱蘸情感的画笔,细细描绘自然美景,流露出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并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

六、板书设计

17 暴风雨的启示

来之前 闪电 雷鸣(让人恐惧)

暴风雨 来之时 狂暴 毁灭人间(惊心动魄)

去之后 鸟唱 草醒 玫瑰香(绮丽华美 )

2.《暴风雨》教学设计 篇二

关键词:风能,雨能,发电机,功率

能源问题一直是我们关注的问题, 能源的可持续发展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随着社会的发展, 能量的需求量日益增加, 但是众所周知的是地球上储存的能源是不可再生的, 更是有限的, 所以发掘利用新型可再生能源势在必行。

1 风能发电的基本原理

将风能转换为机械功再转换为电能的动力机械, 又称风车。也就是说, 它是以空气流体为工作介质的能量利用现代化机械。风力发电利用的是自然可再生能源。相对火电、核电、以及水利电等发电要更加绿色、环保、且更加节能。

风车发电的原理, 是利用空气流动带动风车叶片旋转, 然后透过增速机将叶片旋转的速度提升, 来促使发电机发电。依据目前的风车技术, 大约是每秒三公尺的微风速度 (微风的程度) , 便可以开始发电。小型风力发电系统效率很高, 但它不是只由一个发电机头组成的, 而是一个有一定科技含量的小系统:风力发电机+充电器+数字逆变器。风力发电机由机头、转体、尾翼、叶片组成。每一部分都很重要, 各部分功能为:叶片接受风力并通过机头转为电能;尾翼使叶片始终对着来风的方向从而获得最大的风能;转体能使机头灵活地转动以实现尾翼方向调整;机头用永磁体转子, 定子绕组切割磁力线便产生电能。

2 风雨双动能发电机结构

机舱:机舱包容着发电机的关键设备。维护人员可以通过风雨双动能发电机塔进入机舱。机舱左端是发电机转子, 也就是叶片和轴。

转子叶片:捉获风雨, 并将风雨动能传送到转子轴心。现在在叶片上增加若干凹槽使其转动能力增加提高效率。

轴心:转子轴心附着在发电机的低速轴上。

低速轴:发电机的低速轴将转子轴心与齿轮箱连接在一起。轴中如同单纯风力发电一样利用空气动力阀。

齿轮箱:齿轮箱左侧是低速轴, 它可以将高速轴的转速提高至低速轴的60倍左右。高速轴及其机械闸:高速轴以1600转每分钟运转, 并驱动发电机。它装备有紧急机械闸, 用于空气动力闸失效时, 抑或发电机被维修时。

发电机:使用风力发电机相同装置。

电子控制器:通过电子计算机来控制整个发电系统。

液压系统:用于重置发电机的空气动力闸。

冷却元件:风扇用于冷却降温。此外, 它包含一个油冷却元件, 用于冷却齿轮箱内的油。

塔架:风雨双动能发电机塔架是支撑风轮、增速器、联轴器、制动器、发电机、调速装置、调向装置、机轮等的重量, 克服转子叶片受力不均时, 对塔架形成的转矩, 风雨力发电机的振动。

风速计及风向标:用于测量风速及风向。

调向装置:使风轮运转时一直对准风向的装置。一般采用尾舵调向。

3 风雨结合发电装置叶片设计及原理

风雨发电装置是指在风力发电装置的基础上利用雨水发电的功能, 将风能和雨水下落的势能与动能同时加以利用。具体而言, 雨能的利用与已有的风力发电原理一致, 只是在此基础上对装置改进新增加雨水的收集并使之动能与势能作用于转子叶片从而提高叶片的转动能力。

该装置在转子叶片单面上增加了若干凹槽用于收集雨水, 另一面则为光滑螺旋面。由此装置在降雨量较大的地区利用时能有较大的效益, 而经过查阅得知这些地区风速一般较小, 因此, 尖速比取三, 则叶片数可以选取3到8片, 考虑到雨水的充分利用, 宜选取多片, 但综合考虑到自重、稳定性、制造成本等因素选取6叶片最佳。

原理:发电部分跟风力发电机相似, 我们着重在叶片的结构和材料上加以改进, 风和雨都属于流体, 风能使风轮转动那么雨水也能使分轮转动从而发电。要利用雨水, 只需要在叶片的一面设置雨水收集槽, 即在该面上设置若干凹槽, 使其布满该面, 另一面则为光滑螺旋面, 使叶片单面的雨水收集槽收集雨水, 实现左右叶片上力的不平衡, 在密集的雨水冲击下, 使雨水冲量能传递给叶片, 叶片在雨水重力和冲击双重作用下开始旋转, 带动转子沿固定方向转动。该固定转动方向与风力作用时的转动方向一致, 因此两种动力相互叠加, 同时利用, 从而达到提高风力发电的效率。

参数计算:在雨水收集这一独立过程中, 影响叶片转速的因素主要有:降雨量、叶片、雨速。设叶片的弦长为L, 叶片的扫略面积为S1;叶片在水平面上的投影为S2, 空气密度为ρ1, 雨水密度为ρ2, 设风速为V1, 雨速为V2, 降雨量为H (单位:mm) 。在有风无雨的情况下发电时, 需要考虑风轮叶片形状的改变对风能利用效率的影响, 但是因为凹槽外沿与叶片螺旋线近似平行, 所以该因素对风流经叶面时对叶片的作用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 仍可近似看做纯风能发电, 其发电功率:N 1=1/2Cpρ1S1V1^3。其中, Cp为贝茨功率系数, 其值为0.593。风雨共存时, 可以看成是风能和雨能的相互叠加。只考虑风能发电时, 情况与只有风作用时基本一致。只考虑雨水作用时, 由能量守恒可以知道, 雨水下落的动能和势能全部转化为叶片的动能和克服摩擦阻力。由于叶轮的对称性, 雨水下落的动能被相互抵消, 所以只需考虑势能的作用。叶片收集雨水所获得的势能为 。在雨水能量的转化过程中, 有一部分能量用于克服阻力而转化成了内能, 所以转化为电能的功率其中, α与叶片的弦长成正比。所以风雨结合发电总功率:N=N 1+N2。

4 结语

我们根据该项目做了简易的模型, 用以验证实验的可行性, 结果证明该方案具有可实施性。如果将该项目逐步细化, 并投入实际应用, 必将能在能源需求量日益增加的社会发展进程中, 扮演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苏绍禹.风力发电机设计与运行维护[M].1版.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3.

[2]姚兴佳、宋俊.风力发电机组原理与运用[M].2版.中国工业出版社, 2011.

[3]吴持恭, 等.水力学[M].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3.《暴风雨》教学设计 篇三

关键词:贝多芬;《暴风雨》;钢琴奏鸣曲;版本;教学

几年来,在学生高考前仔细听他们的弹奏,发现很多问题,他们在弹奏中很少注意曲目本身需要投入的感情,而是只管自己想怎么弹就怎么弹,对曲子的作者、创作背景、风格、乐谱版本了解几乎为零的情况下就开始弹奏。种种原因,导致高考分数普遍比较低。所以,作为一名专业钢琴教师,有必要对这些方面进行研究,以便在今后教学中吸取教训,让学生能在充分理解曲目的情况下,进行弹奏,从而取得理想的成绩。

考虑到近年学生参加高考,选择曲目中贝多芬的曲子比较多,所以就以贝多芬的一首《暴风雨》作為切入点,进行乐谱版本和音响版本的分析,从而来判断不同的学生更适合哪个版本的学习。

1 对贝多芬《暴风雨》乐谱版本的分析

我将通过从不同乐谱中乐曲的表情术语、力度标记、连线标记、踏板技法、指法进行比较,来看不同版本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差异。以下分析的版本均为贝多芬去世后出版的版本。(以下汕头大学出版社版本简称“S”版,人民音乐出版社版本简称“R”版,中国青年出版社(维也纳原版)版本简称“Z”版)

(1)表情记号、力度标记和连线标记比较。

表情记号和力度标记,将会更好的帮助演奏者把握住演奏分寸,连线是决定音和音之间是连奏还是断奏的关键。三个版本,在这几方面并没有太大冲突。

(2)踏板的技法比较。

贝多芬是使用踏板方面的先驱者,手稿中踏板标记同音符有同样重要的意义。贝多芬的手稿中有的曲子有踏板标记,有的则没有。“S”版比“R”版和“Z”版在踏板的标注上更为详细一些,有较大差别。“R”版和“Z”更接近原版。

(3)指法标记比较。

三个版本都有一定的差异。贝多芬本人喜欢在黑键上大量采用拇指,或让几个长的手指互相跨越,但这种指法并不适合所有的人。所以在演奏中,经常是根据每个人的手的具体的情况,选择合适自己的指法。中国青年出版社(维也纳原版)版本的指法是根据贝多芬手稿来编辑的。东方人普遍都手小,所以学生在弹奏中,教师要能根据学生的手大小,来适当调整指法,让学生更好地完成曲目。

2 对贝多芬《暴风雨》音响版本的分析

《d小调(暴风雨)》钢琴奏鸣曲现已成为钢琴家成长过程中必弹的曲目和优秀钢琴演奏家的音乐会保留曲目之一。我将选择以下具有代表性的3位演奏家录制的作品进行分析比较:

施纳贝尔具有高超的钢琴演奏技巧,被誉为“贝多芬专家”。从施纳贝尔所制的贝多芬《d小调(暴风雨)》钢琴奏鸣曲的演奏录音中可以感受到,他强化了对比,增强了乐曲的戏剧性。全乐章音乐材料的对比性不强,只是运用调性的转换在各个不同音域中表现思潮的奔腾和在流动中追求生命的欲望。

李赫特对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诠释极为热情奔放并且别具一格,被人们认为是“21世纪最富有浪漫色彩的钢琴大师”。李赫特所录制的贝多芬《d小调(暴风雨)》钢琴奏鸣自成一家,他的演奏将速度大胆地变动,极端地夸张强弱力度,描绘出一幅暴风骤雨的画面。李赫特的表演艺术创造是在即时感情冲动的作用下进行的,这是一种感情倾泻式的演奏。

肯普夫所录制的贝多芬《d小调(暴风雨)》钢琴奏鸣曲处理的与众不同,极为出色;特别是第三乐章像是涌动一种欢畅的流水一样自信。他的演奏特点:含蓄、细腻、织体清晰,亲切高贵;音色优美如歌,乐曲的分句和速度自然而合理,丝毫没有矫揉造作,追求外在效果的倾向。

3 不同类型学生对贝多芬《暴风雨》版本的选择

在几年的钢琴教学中,我初步归纳出了以下几类学生:(1)平时弹琴非常努力认真,但是平时反应比较慢,在钢琴的弹奏中学生既要视谱,还要双手协调合作,同时还要注意踏板的使用,多方面的协作导致了反应慢的学生通常在弹奏中出现很拘谨的一面,越弹越僵,最后出现死弹琴的局面。(2)平时的演奏曲目都有比较好的把握,规规矩矩,在技巧上已经不存在难度,但是情感上比较欠缺。(3)对于曲目掌握的还不错,但是平时主观能动性较强,弹奏中,非常自由,但是又缺少对曲目很好的驾驭性,在个人感情得到充分发挥的时候,往往出现了节奏不准确,出现错音等情况。针对以上三类学生,我做了如下思考和选择:

对于第一类学生,在乐谱版本的选择上,我给学生选择了各方面标注都更加细致的“S”版,这样,在弹奏中需要学生额外思考的时间就会减少,可以将更多的思想放在如何弹出美妙声音这方向来。在音响版本的学习上我让学生多去听听施纳贝尔的演奏,相比之下,施纳贝尔的演奏不以自己一时的感情冲动左右自己的演奏艺术创造,因此在他的演奏艺术创造中,演奏家本人的感情色彩是最少的。我认为在学生最初的学习阶段,遵守作曲家的原意是很重要的,所以在学生弹奏中可以引导学生多学习这个版本,深入分析,在技术水平没有达到一定程度的情况下,严格按照作曲家的本意来弹奏。不需要太多的情感上的投入,对演奏会更加得心应手,在意识上使曲子简单化从而使演奏水平能最好地发挥出来。

对于第二类学生,平时在选择乐谱版本上我仍然选择了各方面标注都更加细致的“S”版,这样能让学生在弹奏中更好地发挥出技巧,曲目没有那么呆板。在音响版本上,对于该类学生,我选择李赫特的作品让他们进行学习,事实上,最自由的是李赫特,他的演奏主观性很强,他的演奏个人感情色彩最浓,即兴性最大。他在不同时间或不同场合的演奏中就会发现,两者之间的差别很大,真正是最浪漫的。多听听,可以培养学生弹奏的感情。在对曲目的基本技巧已经不在话下的情况下,更该让学生接触一些情感方面的东西,使曲子更加吸引人,从而发挥出学生最好的演奏水平,增强学琴中的自信心。

对于第三类学生,在选择乐谱版本的时候我选择了“R”版和“Z”,更接近原版,这样可以适当的压住学生自身过强的主观能动性,使曲子得到更好的处理。在音响版本上肯普夫的作品是个不错的选择,在音乐风格上,他的贝多芬少了一些冲动,突出的是温暖,严谨而不刻板,抒情而不造作。讲求客观主义和自我表现相平衡的音乐表演美学观念它能积极引导学生更加含蓄、细腻的去演奏。把对音乐的追求放在弹奏音色优美如歌,乐曲的分句和速度自然而合理上,而不是去矫揉造作,追求外在的效果上。使学生能最好发挥自身的弹奏水平。

4 正确选择贝多芬《暴风雨》版本后出现的效果

在平时教学中,我通常会去了解学生的性格特征,学习特征以及掌握的技术来给每个学生挑选适合的版本来演奏,也得到了一些比较喜人的成绩,去年的高考中,钢琴上线率达到了100%。但是在教学中,也出现了问题,比如一些学生在老师说了去听一听名家演奏的曲目后,过多地去模仿,而失去了自己的音乐也有学生过度模仿从而造成了形似而神不似的局面。这些问题都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再仔细研究,然后去改进。

一首乐曲的正确演绎,来源于对作品的理解,完全依靠细致正确的读谱,研究作曲家的音乐语言,领会其作品的音乐含义。再经过演奏,赋予音乐作品以活的生命。一名学生要正确演绎曲目,通常又是依靠于教师的指导,所以,教师在教学中,是任重而道远的,需要对作品和学生都有一个全面而深刻的了解,才能让学生弹奏出既不违背作曲家本意又具有自己风格特色的作品。

参考文献:

[1] 郑兴三.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研究[M].厦门大学出版社,1994.

4.《暴风雨》教学设计 篇四

1.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积累本课9个词语。能区别“像”和“向”,理解“泛滥”的意思。

2、能够根据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并想方法解决。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7、8节。

4、通过牛顿在暴风雨中了解风力的事情,体会牛顿对科学执着探究的勇敢精神。

2.教学重点/难点

1、辨别句子,知道怎样把句子写具体。

2、有感情地朗读牛顿在暴风雨中是怎么做的句子。

3、逐步掌握边读课文边提问题的预习方法。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读词语:

1、轻声自读

2、开小火车读

3、教师正音

二、研读课文

1、指名读牛顿的弟弟、妹妹及妈妈在暴风雨中不同的表现的句子。

2、从这些话中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也让我们感受到了这确实是一场罕见的特大暴风雨,大家都惊恐万分。而牛顿却恰恰相反,那他为什么要到暴风雨中去?他在暴风雨中做了些什么?(1)默读7、8小节,用“—”划出写牛顿在暴风雨中是怎么做的句子,用“~”划出他为什么这么做的句子。(出示)

预设答案:

①他像个疯子般不停地在风中向上跳着,身子有时候向着风,有时候背着风。每跳一次,他都测量一下落点与起点之间的距离,用石块刻在墙上。理解词语意思:向着风、背着风、测量

②有几次,他一起跳就用双手把斗篷往两边撑开,样子就像一只蝙蝠。比喻句:把牛顿跳起来的样子比作蝙蝠

辨析同音字:“向、像”,出示练习。(出示)③指导朗读:指名读、小组读 ④全班讨论:为什么说牛顿疯了呢? 预设答案:

突出当时情况紧急、危险。

牛顿并没有疯,而是在冒险测量风力。

⑤指导朗读:男女生读 体会牛顿队科学执着、勇敢的精神。

3、默读课文9、10小节,根据句子中的矛盾之处提出问题,写在句子旁边。(1)找到句子中妈妈表现的矛盾之处,(2)根据矛盾之处提问。(3)小组讨论,解决问题。预设答案:

妈妈弯着腰,缩着脖子,顶着狂风,焦急地寻找牛顿,终于在这空旷的后院找着了。

风一阵一阵地刮,牛顿一次一次地跳。妈妈看着看着,明白了是怎么回事。她没有打扰牛顿,自个儿悄悄地回家去了。她想:这孩子这么爱研究,还是让他上中学去吧,学校的研究条件好些。

4、学了这课以后,你认为牛顿是怎样的人?(出示):勇敢

执著

热爱科学„„

课堂小结

三、复习巩固

1、辨别句子,想想课文中这样写有什么用,再写一写。预设答案:

爸爸查找资料。

(爸爸弓着背,伸着脖子,睁大眼睛,认真地查找资料)。

2、学习名言。(出示)齐读 名人名言:

一切推理都必须从观察与实验得来。---伽利略

(意大利)要学会做科学中的粗活。要研究事实,对比事实,积聚事实。---巴甫洛夫

(俄国)

我的那些最重要的发现是受到失败的启示而作出的。---戴维(英国)

课后习题

四、拓展作业:

1、拓展:

想象一下,牛顿的爸爸回到家,他与父母之间会有一段怎样的对话?找你的小伙伴说一说,再写下来。预设答案:

当牛顿满身湿透地推门而入,爸爸正想斥责他时,牛顿已冲向爸爸,兴奋地说:“亲爱的爸爸,我在暴风雨中测量出了风力,我太高兴了?”父亲转眼怒气全消,爱怜的抚摸着牛顿的头,久久没有说话。作业:

1、你还知道哪些有关牛顿的小故事,和小伙伴们一起分享。

2、背诵课文第7、8节。

5.《风雨》教学设计 篇五

【教材与学情分析】

《风雨》是选自新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选读课文。本单元大多是描写自然现象和景物的优美篇章,构思精巧、语言优美、情景交融和富有诗情画意是其共同特点。因此,第三单元的要求是在整体感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欣赏精彩的语段,增加语言积累;掌握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并体会其作用;体会写景散文情景交融的特点,探究透过景物的描写而传达出的思想感情。所以,教导这些课文应该让学生在老师的启发指导下,在同学们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发掘美的意境,培养美的情趣。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能够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熟练地掌握文

中的生字词的字音、字义,积累优美语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努力使学生接受大自然美的熏陶,激发他们关注和热爱

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教学重难点

本文作为一篇描写大自然现象——风雨的美文佳作,它具有独特的语言魅力和节奏张力,细细品读它无疑会给我们带来美的感受和熏陶,而造成这种效果的原因正在于作者独到的语言、巧妙的修饰手法和侧面描写等写作技巧的运用。因此我将本文的教学重难点定为:掌握并会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效果和侧面描写手法。

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首先介绍节选自朱自清的散文《春》中对风、雨的经典描写(同样是对风雨的精彩描述,二人的手法和笔下的风雨姿态可谓截然不同,正好可以形成鲜明的对照;而朱自清选择的角度是对风雨的直接描写,有助于接下来帮助学生理解贾平凹的文笔切入风雨的角度是侧面的,是通过其他的人、事、物烘托出来的)《春》中的风雨可谓“和风细雨”,而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贾平凹笔下的风雨是什么样的姿态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感受一番。

二、整体感知

1.介绍作者及其代表作:贾平凹,当代作家;代表作:《废都》、《秦腔》。2.字词检测:重点讲解多音字“蔓”(藤蔓和蔓延)和“撩”(撩起和撩拨)。3.阅读课文,思考本文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简单出示答案。

第一段:树林子 像面团、形态扭曲

第二段:垂柳

乱得像麻团

杨叶

千万次变着模样

芦苇

倒伏破裂

第三段:羊

惊跑跌倒

女孩

牵羊回不了家门

第四段:葡萄蔓

脱落

苍蝇

集中在电线上

第五段:鸟巢

落下

惊叫落地

第六段:废纸

乱飞

全身淋湿

瓦片 像树叶飘

第七段:浮萍、鱼

被冲上塘岸

第八段:油灯

点不着

老头

捶腿

小孩

折纸船

三、小组探究

问题1:可以看的出文中的1~2段描写的是植物;3~7段描写的是动物;第9

段描写的是人物。但本文的题目是“风雨”,纵观全文,没有出现“风”

和“雨”的字眼,那么本文是否文不对题呢(离题);如果没有(离题),请同学们再看一下课文,找出一两句你认为最能体现出风雨的写得最好的句子来赏析。

(1)“树林子像一块面团了,四面都在鼓,鼓了就陷,陷了再鼓”,这句话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比喻。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树林在风雨中飘摇的场景。

朗读指导环节:1.让几位同学来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要求读音准确,流畅自然,读出段落里的节奏变化和风雨磅礴的气势。

2.教师适时给出评价和指导,然后为学生进行范读。

3.教师以分组加入的形式组织全班同学一起读,以期能读出效果。

(2)“一头羊从栅栏里跑出来,四蹄在撑着,忽地撞在一棵树上,又直撑了四蹄滑行,末了还是跌倒在一个粪堆旁,失去了白的颜色。”你认为句中哪些动词用得好?为什么? “跑”“撑”“撞”“滑行”“跌倒”这些动词好。表现了羊在风中失控的状态。

(3)“一个穿红衫子的女孩冲出门去牵羊,又立即要返回,却不可能了,在院子里旋转,锐声叫唤,离台阶只有两步远,长时间走不上去。”这句话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

“两步远”与“长时间”形成对比,突出了风势之猛,风力之大。

(4)槐树上的葡萄蔓再也攀附不住了,才松了一下蜷曲的手脚,一下子像一条死蛇,哗哗啦啦脱落下来,软成一堆。”这里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有何妙用? 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槐树上的葡萄蔓在风雨中滑落的情形。

问题2.同学们所找到的都是描写“风”的句子,有没有同学找到描写“雨”的句

子呢?

答:“孩子们却全趴在门缝,惊喜地叠着纸船,一只一只放出去„„” 问题3.读课文最后一段,说说文章结尾的场景和情调与前面相比有什么不同?你

认为作者写作本文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答:世间万物(树枝,树叶,树林,葡萄蔓,羊,女孩,鸟,苍蝇,废纸,池塘,鱼儿,老人等等)在大自然风雨力量的面前,显得是那么无助,渺小。文章用了大量的篇幅进行景物描写来表现风雨之大之猛烈,在 猛烈的暴风雨中树木乱成一团,藤蔓脱落,动物们惊恐不安、脆弱无

助,老人因风湿病而痛苦不已,这样的场景所弥漫的是紧张急迫的情

调。然而在这时,“孩子们却全趴在门缝,惊喜地叠着纸船,一只一

只放出去„„”孩子们天性活泼可爱,看待任何事情都充满童真童趣,哪怕是这场肆虐的暴风雨都可以成为快乐的游戏,因此他们才会将纸

船放到门外的积水中去。作者在文章结尾,给这场暴风雨添上一个

温暖的结局,也给文章带来欢喜的情调。在其他景物和人的衬托下孩

子们的童真和快乐成了这个世界最美好、最感人的东西。本文表现了

作者对儿童天真纯洁性情的讴歌和赞美。

课堂小结:从同学们刚刚的赏析中,我们可以看出,虽然全文无“风雨”,却通

篇都在写“风雨”。而这种描写并不是正面的直接刻画,而是通过描

写各种景物来突显风雨的特点,这种写作手法是什么?

明确:侧面描写

全文总共从三个大方面来描写风雨的景象:一是对自然景象的描写,二是对动物的描写,三是对人的描写。有的是整体的描写,如第一段

对树林子的描写,也有具体的细节描写,如第二段对垂柳、杨叶等的 描写。就这样,刻画了一场时强时弱,狂乱强劲的风雨,可谓是“不

着一字,尽得风流”。

因此:作者笔下的风改变一切景物形态,蹂躏一切生命,造出一切动

态,具有狂暴、肆虐的特点。

四、课后作业

6.《风雨》公开课教学设计 篇六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风雨场景,梳理文章内容。

2、在阅读中积累重点词语和优美语句,体会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的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在阅读中体会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的应用。

2、领会作者是如何细致入微的描写景物的。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的应用。

2、体会作者是如何对景物进行细腻的刻画的。

教学方法 :品读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

首先,展示一系列图片,让学生从图片中得出“风雨”这一信息。

激情导入:翻开一部文学史,你会发现绵延不尽的雨打湿了中国的文坛。几千年来,无数文人墨客将自己的情感寄托雨中。或喜或悲,或忧或荣,或清或雅。今天,我们来学习课文《风雨》,看看作者描绘了一番怎样的景象。

2、作者简介

贾平凹(讲解“凹”字写法)(1952-),原名贾平娃,陕西丹凤人,当代作家。贾平凹是我国当代文坛屈指可数的文学大家和文学奇才,被誉为“鬼才”。他以小说出名,散文也独具要格。其散文常常绽放出哲理的光芒,平淡朴实的语言里,蕴含着深厚的生活道理。虽取材于日常生活中的物、人、事等,但言近旨远,有着浓厚的自成一家的美文品格。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浮躁》、《废都》、《秦腔》等,曾多次获得文学大奖。

3、预习课文,给生字注音。

偌大( )刹那( )栅栏( )

蜷曲( )倏忽( )屋檐( )

锥形( )

词语解释

偌大:

刹那:

蜷曲:

屋檐:

倏忽:

锥形:

4、“感”风“悟”雨。认真听范读,并找出各段都写了哪些景物?表现了风雨怎样的特点。

第1段:树林全貌;

第2段:垂柳、杨叶、芦苇;

第3段:断绳羊、女孩;

第4段:葡萄蔓、苍蝇;

第5段:鸟巢、鸟儿;

第6段:废纸、猫、瓦;

第7段:浮萍、鱼儿;

第8段:老头、孩子。

明确:作者通过对事物情态的描写来展现风雨之猛烈。

思考:课文写“风”,看不见一个“风”字,却写出了狂风的肆虐;写“雨”,不着一个“雨”字,却为我们展现出了风雨夹击的情景。作者采用的是一种什么写法?

明确:侧面烘托。

5、“品”风“析”雨。在作者笔下,世间万物在大自然风雨面前,显得那么无助、渺小。请同学们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象,边读边体会情趣。并分小组讨论,文中那些地方写得最妙,为什么?

1)“树林子像一块面团了,四面都在鼓,鼓了就陷,陷了再鼓;??”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树林在风雨中飘摇的场景。

2)“树林子往一处挤,绿似乎被拉长了许多??绿全然又压扁开来” 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树林被风吹倒时的情态

3)“一头羊从栅栏里跑出来,四蹄在撑着,忽地撞在一棵树上,又直撑了四蹄滑行,末了还是跌倒在一个粪堆旁,失去了白的颜色。”你认为句中哪些动词用得好?为什么?

“跑”、“撑”、“撞”、“跌”、“失去”,几个动词形象地写出了“断了绳的羊”的一连串表现,从侧面烘托了风之狂。

4)“一个穿红衫子的女孩冲出门去牵羊,又立即要返回,却不可能了,在院子里旋转,锐声叫唤,离台阶只有两步远,长时间走不上去。”这句话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

夸张。只有“两步远”却“长时间走不上去”,让人如同身临其境,浮想联翩,可见风之大。

5)“槐树上的葡萄蔓再也攀附不住了,才松了一下蜷曲的手脚,一下子像一条死蛇,哗哗啦啦脱落下来,软成一堆。”这里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有何妙用? 比喻。将葡萄蔓比作“一条死蛇”,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葡萄蔓被风吹落的情状。

6、“描”风“绘”雨。

1、有人说结尾写到大雨了,你赞同这种看法吗?为什么?

同意这种说法。文章结尾,写孩子们“全趴在门缝,惊喜地叠着纸船,一只一只放出去??”由此看来,孩子们的脚下、门外,已是积水漫漫,否则又怎么可以放纸船呢?

2、读课文最后一段,说说文章结尾的场景和情调与前面相比有什么不同?你认为作者写作本文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结尾处,与前面风雨中无法自主的植物、惊恐万状的鸟畜不同,孩子们天性活泼,看一切都有趣,即便是暴风骤雨也阻挡不了快乐的游戏。至此,揪着读者心的这场风雨总算有了温暖的画面,可以松口气合上书闭目回味了。文末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儿童天真纯洁性情的讴歌和赞美之情,这是本文的主旨所在。

7、小结:

文章描写风雨,全文却无风雨二字。仔细体味,又觉得无处不在描写风雨,无处不在体现风姿雨态。这种高明手法,令人拍案叫绝。

作者运用丰富的想象、新奇的比喻、贴切的用词和侧面衬托的手法,多层次、多角度来展现风狂雨猛,形成了整体上和谐的艺术画面 。

8、课堂小练笔:

学了本文,你一定收获不少。请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和侧面烘托的表现手法,写一段关于“暴风雪”的片段,100字左右。

9、板书设计:

树林子

柳巷

室外羊

女孩

葡萄藤

室内 老人 孩子

讴歌赞美:孩子天真纯洁

7.《暴风雨》教学设计 篇七

关键词:无站台柱风雨棚,屋面支撑体系,网架,设计,施工

敦煌火车站是兰州铁路局、甘肃省内第一座新时期旅客站房, 站台无柱钢结构风雨棚与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站房相连, 形成站房两翼向两端的延伸;风雨棚顶别具一格的采用了仿古琉璃瓦形式, 从而与主站房的屋面形式形成整体, 完美体现了“功能性”与“文化性”的和谐统一。在建筑外观形式明确确定以后, 必须选择与之相适应的结构形式, 该形式需具备安全、经济、美观的特点。

1 工程概况

无柱风雨棚桁架梁柱外露, 屋面钢网架体系吊挂在桁架梁下弦, 桁架梁跨度为47.8m, 柱距为18m、24m两种, 沿站台全长500m, 覆盖面积达24400m2;屋面采用银灰色压型钢板, 屋面檐口部分用蓝色钢硫璃瓦外贴仿古收边, 美观大方, 又富有浓郁的敦煌当地特色, 同时还有比较强烈的现代气象。风雨棚建筑立面图如图1:

2 设计方案的选择

由于本工程为大跨度大开间结构, 基本风压0.50KN/m, 屋面活载0.50KN/m, 基本雪压0.15KN/m取值, 地震荷载按7度、第二组, 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0.1g进行计算, 场地类别II类;由于建筑形式梁柱必须外露 (如图1) , 屋面及吊顶为下挂结构。这将导致屋面支撑结构体系较难设计, 原设计方案有:

(1) 檩条系统直接作用在钢结构桁架梁上, 大跨度檩条作为屋面支撑结构体系;

(2) 设主次梁结构, 以减小檩条跨度;

(3) 钢网架结构作为屋面支撑结构体系。

2.1 檩条系统直接悬挂在钢梁上

这种方案形式简单, 施工方便;但是由于桁架梁跨度为47.8m, 桁架柱纵向柱距为18m、24m, 檩条跨度较大, 檩条截面势必增大, 从而导致结构自重增加, 平面外稳定性差, 容易造成屋面檩条失稳。另外, 檩条截面加大, 自重增加, 对结构抗震非常不利, 同时大大增加成本, 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2.2 主次梁结构

由于建筑造型上屋面是吊挂在主梁底, 主次梁安装将在高空下进行大面积的焊接作业, 既有线施工大面积的落地式脚手架形成作业平台难以实现, 且大跨度结构高空焊接对主体结构受力不利, 不宜选用。

2.3 网架结构

网架结构是诸多杆件按一定规律组成的高次超静定空间结构, 它改变了一般平面桁架的受力体系, 能够承受来自各方向的荷载。由于杆件之间的相互支撑作用, 空间刚度大, 整体性好, 抗震能力强;网架结构的自重轻, 用钢量省, 结构杆件规格整齐划一, 适宜工厂化生产, 本工程采用下挂式网架, 现场安装采取地面拼装, 整体吊装, 在每天施工时间受限的情况下较好的克服了施工难度。

经过比较, 本着节约造价的原则, 同时满足使用要求和工程进度要求, 保证建筑外观美观大方, 选择网架结构作为屋面支撑结构体系。

2.4 设计难点

选择网架结构作为屋面支撑结构体系, 必须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1) 网架与主梁的连接形式, 不能将弯矩传递到桁架梁节点处;

(2) 既有线施工, 需方便安装;

(3) 需解决钢网架屋面的温度变形伸缩问题。

主梁设计为钢桁架结构, 桁架与网架的受力特征为节点处能传递集中力, 不能传递弯矩, 而且节间不允许有集中力, 所以在网架支座处传递给主梁集中力, 必须为铰接点;为了使节点受力接近铰接, 节点设计如下 (图2) 。节点采用插销形式与梁相连接, 此节点支座可绕销子转动, 达到理论的铰接, 支座处传递给主梁的反力均为集中力, 没有附加弯矩, 符合桁架的设计要求。

桁架梁跨度为47.8m, 沿站台全长500m, 覆盖面积达24400m2, 为方便安装网架, 应将网架设计成轻便、易安装的形式。插销节点网架的拼装及安装精度要求比较高, 网架支座较多, 如果网架过大过重, 将更难安装。

本工程采用如下形式:网架以主梁为分界, 将网架设计成小块单元, 每两榀桁架间为一榀网架, 桁架在地面整拼完成, 以整体形式吊装。 (如图3)

2.4.1 设计过程中要考虑结构的温度伸缩应力

根据规范要求设计两道伸缩缝, 以释放温度应力, 此节点即要满足铰接, 同时要能释放温度应力。故采取如下措施:次节点在普通节点上加以改进, 在支座连接板上开设长约70mm的长圆孔, 销子直径50mm, 可以满足在温度应力作用下, 桁架可以自由伸缩 (如图4) 。

3 施工方案

敦煌市是我国重要旅游城市, 其主要经济来源为旅游业, 铁路的建设既能方便旅客, 同时更重要的是能拉动敦煌市的经济, 所以火车站的修建工作, 如果能早一天完成, 将会给敦煌市带来许多商机, 各级领导非常关注敦煌新火车站的完工期限。

敦煌新火车站在建设期间, 已有部分车次在运行, 根据铁道部规定, 风雨棚的修建须按铁路既有线建设的相关规定执行, 必须保证铁路行车安全;所以风雨棚施工需每天向建设指挥部申请吊装作业时间。经相关部门批示, 每天吊装作业时间非常零散, 而且比较短暂, 这将给网架的施工带来较大的困难。

为了加快工程进度, 结合既有线施工的相关规定, 制定出切实可行且方便施工的施工方案, 既不影响铁路施工, 同时也不影响火车的运行。

网架安装:结合本工程特点, 本工程网架吊装采用地面拼装整体吊装法, 局部采用高空散装, 施工过程中, 在站台上网架就位后相对应的位置, 做好网架拼装胎架, 将网架按设计板块, 拼成一个整体, 拼装注意事项:拼装尺寸偏差: (1) 钢尺必须统一校核, 并考虑温度改正数。 (2) 拼装单元应在实足尺寸大样上进行拼装或预拼装, 以便控制其尺寸偏差。

单元安装挠度偏差:在网架合拢处, 一般应设有足够刚度的支架, 支架上装有螺旋千斤顶, 用以调整网架挠度。根据网架类型、大小和实际情况, 施工时进行适当调整, 使挠度值小于设计挠度值。高空散装标高误差: (1) 采用控制屋脊线标高的方法拼装, 一般从中间向两侧发展, 使误差消除在边缘上。 (2) 拼装支架应通过计算确保其刚度和稳定性, 支架总沉降量小于5mm。 (3) 悬挑拼装时, 由于网架单元不能承受自重, 所以对网架要进行加固。

网架吊装: (1) 网架以每两榀桁架梁之间的网架为一片 (某些特殊部位以多榀桁架梁间网架为一片) 拼装, 采用吊车抬吊的方法, 将网架吊至安装位置。 (2) 在每个支座点连接5T的葫芦一个进行整体吊装。 (3) 对于多榀桁架梁间网架而言, 由于网架面积过大, 吊点过多, 要想整片网架在人力操作下实现均匀上升难以达到, 即使是让整个网架形成一个笔直的平面也较困难, 最容易出现的情况是形成一个多曲面的波形面, 形成波形面后部分杆件就会受到及大的挤压内力, 从而导致杆件弯曲变形, 对网架体系的安全造成威胁。

经对网架杆件受力性能分析后结合现场实际经验, 在起吊过程中中间部位的吊点起吊速度可适当加快, 两边的网架可适当下坠, 以此形成一个略带弧度的曲面缓慢上升, 可最大限度的预防网架杆件的弯曲变形。

整体吊装好处在于地面容易操作, 拼装速度快, 同时避免了大量的高空作业, 大量的拼装焊接工作均在地面完成, 这样能很好的控制网架的拼装精度, 而且也能保证焊接质量, 还能保证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

实践证明, 该风雨棚的设计方案比较合理, 设计充分考虑了施工的难度, 尤其是支座节点的设计, 大大提高了施工速度, 在满足结构安全的前提下, 为施工方提供了方便, 保证了工程进度, 也节约了工程成本。

参考文献

【1】周晓刚;无站台柱雨棚总体设计的相关技术探讨【J】.铁道建筑;2006 (07) ;73-74.

【2】刘洪波, 杨子声, 韩燕;大型脚手架和型钢支撑系统的设计与施工【J】.施工技术;2004 (02) ;33-34.

8.暴风雨来临 篇八

雨仍在狂泻,一眼看去,大地不清晰了,众多的高楼只看到邻近几座的轮廓,水塔只剩下模糊的身影,大路也隐形匿迹了……水连天,天连水,氤氲一片。突然,混沌的黑压压的天际裂開了,露出了不规则的几组线条,无比强烈的光从线条里闪射出来,伴随着令人震耳欲聋的巨大轰鸣,为狂风暴雨呐喊助威。风狂雨暴,电闪雷鸣,搅得地动山摇!

十分钟过去,雷电停了,风也收敛了一些,视野又清晰了起来。“天箭”仍不断地射向屋面,每片瓦里都形成奔流不息的“瀑布”冲向地面,汇合着高楼排水管冲出的水墙和大树下流淌的水……于是许许多多大大小小的“河流”,呼啸前进,奔流不息,奔向平坦宽阔的马路,奔向大江大河。一时排水不及,又形成或大或小的“平湖”,光可鉴人。

(节选自吴大霓《高楼观暴风雨》,题目为编者加)

上一篇:中国电信管理制度下一篇:安全教育月小学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