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推进中的问题与反思学习总结

2024-10-06

新课程推进中的问题与反思学习总结(共11篇)

1.新课程推进中的问题与反思学习总结 篇一

《 新课程推进中的问题与反思 》学习总结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知识与能力的整合,学习与生活的整合,学校与社会的整合。

一、在新课程中一定要更新教育理念

思想是行动的指南,观念是行为的先导。新课改,首先要改的是观念,从新的课程标准和课程结构,到新教材和教学内容,都体现着新的教育理念。这意味着,教师需要使用新的教学理念充实头脑。

二、新课程中教学目标的改变

教育包括两方面:“育人”和“教书”。教育的目的一方面是使学生掌握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建构完善人格,使其能更好地融入社会。生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立足基础,教会学生理解生物学基本现象、事实、规律,以及生物学原理在生物技术领域中的运用,科学地解释发生在身边的生物学现象,使他们对今后的职业和学习方向有更多的思考;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科学的世界观,并以此来指导自己的行为;指导学生掌握操作技能,科学探究的一般技能,比较、判断、分析和推理等思维技能,以及创造性和批判性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基本能力和习惯。

三、新课程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传统的教育体现的是前苏联凯洛夫的教育观,其衣钵是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强调“智育第一”,课程的价值取向是以生物学科知识体系为中心的,在课堂教学中主张权威式的管理,教学论偏重于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接受。上世纪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卡尔?罗杰斯提出了以“自我”为核心的人格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他的教育观点,即“以学生为中心”的“非指导性”教学的理论与策略。把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转变为教师引导下的学生独立探索、质疑问难、研讨交流的自主学习,是我国当前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启发及点拨。教师在备课中不但要吃透教材,尽可能多地掌握与之相关的知识,并搜集、制作教具;还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心理,使学生能够

与老师发生共鸣。

四、合理运用教材

课程和教材改革是教育改革的中心。教师在教学中应以课程标准为中心,以一本教材为主,参考多方面资料。比如人教版必修3免疫引起的疾病这部分内容中对超敏反应及过敏反应的叙述容易产生误解,综合人教版及多本教学参考后,在教学中将过敏反应定为外源性超敏反应,同时超敏反应还包括自身免疫

疾病。作此调整后,便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五、探索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新课程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鼓励采用探究性学习、合作式学习等教学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客观能动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师生之间良好互动,以求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究竟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是每一位教师都应思考的问题。这一问题不能简单回答,具体问题应当具体分析。不同的内容,教学方法不同,同样的内容,不同的学生,教学方法也不尽相

同。

认知水平和形式思维能力的差异,设计不同层次的探究性学习,从多角度提出问题,激励学生积极思考、讨论,从而达到教学目标,而不能仅限于少数尖子生。随着多媒体技术的普及,教育现代化已是大势所趋,以直观的形式将知识点呈现在学生面前,降低了教与学的难度,且将枯燥的言语转化为丰富的形式,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教学质量。

2.新课程推进中的问题与反思学习总结 篇二

一、问题趋动,超前动作

现代阅读学认为:阅读是一种吸收和转换信息的心理过程,必须采取主动的阅读心态才能完成,促使学生进入主动的阅读心态的必要条件之一是“问题趋动”。当阅读者还没有解决问题的需要时,就不会产生悬念般的阅读期待,更不会产生迫切的阅读动机,因此,对待阅读课文进行超前运作,在课前设置疑问,创设悬念来激发兴趣,有计划地布置一些预习作业,引导学生多接触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材料,让学生有备而学,减少陌生感。

二、教学协调,优化自主

所谓教学协调,是指教学系统各要素之间处于一种和谐、平衡的状态,在教学过程中基本要素为教师、学生、教材、教法、学法。长期经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整个教学过程显得失去协调。只有它们处于协调的状态,学生的学习才是主动的,教师的教学是流畅的,效果是高效的,我们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1. 协调学习目标,设计、制定目标,以往的做法是教师定好学习目标,在教学之初,张榜公布或口述,这完全不能兼顾学生的差异,作为中高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的判断、分析能力,教师完全能引导学生根据各自的学习水平确立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这样才能保证在课堂中有效地分层教学,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体现自主。

2. 协调教学内容的讲授,教育学家奥苏佰尔说过:“根据实际情况组织教学,这是教学的最高原则。”学生通过自己读书思考能学习的内容教师不要讲,学生通过合作能解决的,教师不必讲,这就要求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协调、增减。根据学生的独立学习所表现出来的疑难点,有训练价值的重、难点,整理出来,尽量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就让我想到了我们目前的教学措施: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只有我们把课前的工作做到位,把学生的知识底细摸透了,合理地调整自己的课堂教学内容,就一定能让我们的学生在课堂上各取所需,各尽其才。

3.协调学习方法的灵活性,学习方法是灵活多样的,只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学生才能掌握自主学习的钥匙,利用每一堂课的教学、渗透学习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掌握正确有效的学习方法与思维方式,养成良好的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

只有有效地协调好课堂教学,让学生参与目标的设计,内容的自我消化及学法的灵活运用,才能真正地优化自主学习。

三、学后反思,温故知新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温故而知新……”在我们不断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引导学生进行不断的反思,分析自己哪些学习方法是有效的,哪些是需要改进的,在反思中知不足,在改进中倡反思,有效地激励学生自主学习。例如我刚接到此班时,发现学生记忆力较差,给他们讲解好的记忆法,可听进去的学生很少,我就让他们每人写一份自己的“背书经”让他们谈体会,然后对他们的背书经再进行分析,带着他们去反思自己背书方法的优劣,从而改进背书方法,并以此为契机,引导学生对其他的方法也进行反思,用实践去检验方法的恰当与否,在实践中探索更妙的学习方法。这样就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

3.新课程推进中的问题与反思学习总结 篇三

白山市第六中学--孙婷婷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行,将教师专业发展问题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教师的培训、学习,显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课改成败,系于教师”,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这一理念愈发深入人心。为了切实提高教师在新课改下的教学程度,锻造一支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师队伍,学校进行了《新课程深化与反思》的培训学习,在全部学习过程中,我感触及深。

一、新课程教学观念的改变

教学观念是指人们对教学问题的认识和见解。它是一个内涵十分

丰盛、外延非常普遍的概念体系。大到对教学的目的,功能、作用的认识和见解,小到对某一教学现象、过程、方法的认识和见解。这些认识和见解,不管是体系的.全面的、深层的,还是零星的、局部的、表面的。我们都把它称为教学观念。可以说教学中的每个问题都存在着观念问题,它通常表现为教学过程中的观点.例如:过去“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现在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都表现为不同的教学观念,即教学观念有精确与过错、先进与落伍、积极与消极之分。凡是与客观实际相吻合,能增进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的教学观念是精确的和先进的,反之,则是过错的和落伍的.教学观念作为一种社会心识形态 必然反映必定社会与时期的特色与需要。因此在教育观念问题上,既要善于继承,更要不断地更新,建立先进的教学观念。

教与学的关系问题是教学过程的实质问题,同时也是教学论中的重大理论问题。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互动。基于此,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不发生教学,那些只有教学的情势表现而无实质性交往的“教学”是假教学。把教学实质定位为交往,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是对传统教学观点的重大突破。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换、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填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换彼此的情绪、体验与观念,丰盛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交往昭示着教学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机械相加,传统的严格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当中,教师不再仅仅去教而且也通过对话被教,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同时在教。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意味着合作性意义建构,它不仅是一种认识活动过程,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力交换。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表现,发明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一起分享理 2 解:上课不是单向的付出,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交往还意味着教师角色定位的转换: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增进者。可以说,创设基于师生交往的互动、互惠的教学关系,是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学习方式及其改变

“学习是经验的重新组织和重新说明的过程”。学习方式不仅包含相对的学习方法及其关系,而且涉及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学习品质等心理素质和心灵的力量。它影响着一个人的思维方式,更影响着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的能动性、独立性和发明性,因此,学习方式的改变对增进学生发展具有战略性的意义。

长期以来根本的教学模式是:“灌输——接受”,学生学习的根本模式是:“听讲——记背——再现”,多数学生在课堂上都是处于被动接受状况,学业也重要通过机械模仿的方式来完成,这种学习方式培育出来的学生,思维方式趋于保守,依附胜于自动、独立,缺少创新。特殊是教学大纲规定了过多的知识点,使得不少教师只能有简略机械的“授——受”的方式进行教学,也就是我们传统的接受式的教学。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由于这种教学方式的滞后,造成学生不能活泼活泼地学习,随着教育观念的不断改变,特殊是教学观和学生观的改变,这种教学方式逐渐得以改变。当然,新课程倡导新的学习方式,并不完全否认接受式学习,它倡导学习方式的改变,是要扭转那种单一的 3 局势。不同类型的知识和课程,要求有多样化的学习活动方式,教学的多样性、变动性,要求教师不再是一个大纲、教材的忠诚执行者,而应是一个决策者。新课程以一种对话、合作与探究的课程文化展示在我们面前,这就要求我们广大教师努力把一种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奉献给学生,用一种创新的视野走进新课程,努力使自己成为教育研讨者、学生学习引导、增进者,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知识探究者、自主发展者,真正领悟到学习的真理。

三、评价观念的改变

传统的教学评价往往是教师的特权,教师通过口头语言、书面语言、肢体语言在学习的过程不时给以评价,或以一个结论统全局,或以一张试卷定精良,用一把尺子来量学生。而学生在教师的评价下或喜或忧,有得有失,一副警惕翼翼的摸样。他们统一着感受,禁锢着思维,抹杀着禀赋,泯灭着个性。坚持和激励学生的一切发明的欲望。人们呼唤着一种全新的、开放的教学评价体系。

4.新课程视角下化学教学反思与总结 篇四

1转变教学思想,重在转变“教学观”、“学生观”、“智能观”、“质量观”[1]

新课程的有效实施首先要提高对课程改革的认识,转变传统的教育和教学思想,树立适应社会发展和时代要求的先进正确的教育和教学思想。

1.1在转变教学观上,我认为:在教师的指导下,体现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读、做(做实验)、练、议、讲(老师精讲)、知相结合的灵活变通的教学模式。从过去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变为启发引导、检查、督促、辅导、精讲和诱思上来,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进行能动学习,对问题积极发表意见、自主探究实验、互动交流和听老师的精讲,多种感官、多种方式参与学习活动,达到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这就需要从过去备课时一味地讲授知识和技能的做法,转变到研究如何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并做到寓能力培养于知识学习中,把培养学生的能力、学科素养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放在重要地位。在教学设计时应分析每一课时有哪些内容能体现三维目标,并研究在教学中怎样有层次地加以实施。这样,通过自行设计教学过程,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使自身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得到锻炼。因此,转变教学观念以后,教师在备课时花费的时间、精力是相当大的。

1.2在转变学生观中,始终坚持:应相信学生,相信他们通过阅读教材和提供的素材,自己能理解、能学会。而不能对学生的能力放心不下,对稍微难一点的内容就要采取讲授法,这样会使学生形成依赖教师讲授的心理倾向。当然,为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应经常性地对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能力训练与检测(设计自主学习能力评估),并辅以科学的方法指导,以逐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树立起自主学习的信心。

1.3在转变智能观中,笔者在教学中,坚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知识与能力并重,重视了学习策略的教学,用能力主线指导化学课堂教学。备课中贯穿学科知识的逻辑发展顺序与学生学习心理顺序相符合。教学过程中的读、做、讲、议、练、知能激发学习的内部诱因;教学方式灵活多样,既能挖掘知识的智力价值,又能循序渐进地使学生“学会”学习。

1.4随着新课改的逐步实施,应树立全面的教学质量观,因为仅用分数来衡量一个学生学习的好坏,同时也用此来评判一个学生的个性和才能是不全面的。从心理学角度来分析,这种靠外部动力即外驱力维持学习的方法是不持久的,也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因此各学校应制订出符合实际的评价教学质量的标准,并时时检验自己的教学,以改进完善教学进程。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具有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要求的智能结构,掌握“双基”;同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

2仔细研读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科学把握教学深广度

2.1必须细读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从整体上把握好概念原理知识螺旋上升的脉络。依据课程标准、考试说明、教师的教学实践、考试评价等来确定教学设计与实施的深广度。

2.2关注不同版本教材对同一个概念原理的描述,以确定共性及最核心的教学内容。

2.3对知识不可拓宽太深,可通过其简单应用来掌握之。

2.4在复习阶段,可依据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及近几年的考试命题情况,综合复习备考,但力戒拓宽太深,以免给学生造成过重的学习负担。

3教学设计应关注学生已有认知、经验,精心策划教学,实现自主、合作与探究学习,引导学生建构核心知识的学科素养、学科本质与价值

3.1新课程下课时少,任务重,若要在短时间内高效率的完成教学内容,只有依据学科特点和学生已有认知水平和经验,精选教学内容,突出学科特色,抓住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使每一节课都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认知收获和学科感悟。

3.2要回归知识本色,灵活设计学案,对重点内容应让学生能尽可能地自主体验和感受知识的探究过程,使学生在愉快、兴奋和深思中获得深刻的认识。注重体现科学探究思想,积极开展自主、合作与探究学习。

3.3新课程更应注重落实最基本最核心的学科知识,如化学基本概念与基础理论、化学用语的正确书写与表达、实验基本操作与技能的熟练把握、重要物质的制备、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化学学科思维的培养与训练等。因为这些基本的学科知识和学科素养若掌握不好,会直接影响到他们高层次知识的掌握。在此基础上,不断引导学生自主建构对所学知识具有的学科本质和价值的认识,提升学习化学的品质。

3.4在教学设计上应从以下几方面把握:

3.4.1通过深入研究教学内容、教材栏目及功能,用生产、生活中熟悉的实例精心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形成认知冲突,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

3.4.2新授课上,应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以问题为主线,精心设计出与主干知识认识发展脉络一致的探究性或开放性的化学问题,把问题设计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水平上,注意问题的梯度与层次性,以分散教学难点。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活动,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有效互动,让学生能动地掌握知识,从中体验科学研究过程,培育其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并通过反思、归纳与练习加以巩固提升。

3.4.3习题课教学中,应注重学生对解题方法与规律的自主建构。通过对典型例题与习题的共同评析,让学生自我归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及其相关的规律,并通过变式训练与学生的自我纠错与归纳及教师的批阅与点评,实现对易错易混点的彻底把握,从而较好的自主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掌握。

3.4.4复习课教学中,精心设计教学,引导学生能动实现对主干知识的系 统掌握。在重点内容的复习中,通过精心设计问题来组织复习课,引导学生从另一个崭新的角度来进一步掌握所学知识,并通过形成知识网络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纵横联系与归纳比较,在针对性训练的基础上达到对所学知识的熟练掌握。[2]

4多种教学策略灵活运用精选习题巩固提升

在新课程的教学中,学生如何高效学习显得尤为重要。掌握必要的学科学习策略,对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学科素养和学习品质具有重要意义。因

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灵活运用多种策略和方法,如指导阅读策略、探究发现策略、“接受——内省——复现”策略、“类比迁移”策略、化学习题的解题优化策略(如守恒思想、联立方程组法、极限法、平均值法、不定方程式法、讨论法、特殊值法、十字交叉法和数形结合法等等。)、“求同、求异”策略、“归纳与演绎”策略、“分步学习”策略等等。

实践证实:教师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掌握各种学习策略,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热情,而且能优化学生的化学学习品质,效果明显。[3]

5作业布置上,要在层次性、针对性上下功夫,作业量上把握适中原则

新课程理念要尊重学生,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因此在作业布置上也应体现出来。首先,布置的作业要有层次性,要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量体裁衣,布置不同水平的作业,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留出一些选做题让其提升,还可以鼓励他们搞一些小论文,小科研等活动。其次,要有针对性,充分发挥集体备课的优势,精选习题以实现对主干知识的巩固与提高。最后,在作业量上要把握适中的原则,改变过去的题海战术,重质而不重量。

6通过开展课题研究探索多元化的对学习效果的评价方式,重在正面激励与引导

新课程评价改变了过去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更加注重发挥评价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上的功能。这就需要我们转变“以学生的学业成绩作为评价的唯一尺度,通过试卷、以分数的方式完成对学生学习的评价”的传统观念。在课题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评价标准,形成多元化、发展性的评价理念。

在教学实践中,我尝试实施了活动性评价、纸笔测验评价和档案袋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通过学案的形式设计一系列探究活动,在学生的实验探究中,记录下学生的活动表现,并通过批阅探究学案,真实反馈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及活动感受。档案袋评价实施中,主要是让学生建立化学学习理解笔记、纠错与自我归纳笔记,通过教师的及时批阅与点评,能较准确地了解学生在知识学习过程中的困惑与感想。结合纸笔测验,则能较客观的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5.初中新课程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 篇五

1、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对课堂教学进行自我诊断,并阐述如何解决存在的问题。

(1)、课堂教学中存在着基础知识教学不扎实,能力培养不到位的问题。解决措施:加强基础知识教学,关注弱势群体。在日常教学中加强基础知识教学,使学生一课一得,奠定扎实基础;以能力培养为重点,注重训练,注重思维能力以及思维灵活性的培养,同时结合每堂课的教学内容查缺补漏,使学过的知识不欠债。在教学中多注意关注学困生,了解他们的现状,把握他们的动态,使教学有针对性,有的放矢,提高学困生的学习成绩。

(2)、只顾完成教学任务而忽视学生养成教育的培养。解决措施:从课堂教学的小处入手,注重学生养成教育的培养,如上课认真听讲,对待老师、长辈要有礼貌等等。教育学生遵纪守法,从小养成好的学习习惯,促进个人全面发展。

(3)、注重课内,忽视课外。解决措施:重视课外阅读的指导。

1、使学生充分认识课外阅读的作用。课外阅读能较好的与课堂教学互补,有助于落实教学的素质教育要求。

2、切实加强课外阅读的组织与指导,激发兴趣;配合教材,推荐书目;指导方法,培养习惯。

(4)强调结果,忽视过程。解决措施:关注与强化“过程和方法”。

1、课前把“备学生”当做备课的一个重要环节。课前要摸清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设计好问题,找准渗透学习方法指导的训练点。既考虑教师“如何教”的过程,又考虑学生“如何学”的过程与方法。

2、课堂上将重心由“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重视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过程,把视角中心转到学生身上,认真考虑怎样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同时创设大量的实践机会来运用和提高。

2,对下面教学案例进行分析

[七年级的一节语文课上老师针对课文中:作者说所见到的景象,像秋日的一幅风情画。提出问题:作者为什么说是一幅风情画,而不说是一幅油画呢?]

标题:“风情画”与“油画”之争

学习《第一次真好》这篇课文时,作者开头写看见柚子树上一颗颗硕大的黄绿色柚子,沉甸甸垂钓在枝头,触景生情,说“景色不见得美,却是一幅秋日风情画?”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我因势利导,提出问题:作者为什么说是一幅风情画,而不说是一幅油画呢?此话一出,全班学生有的思考,有的翻书,有的小声议论。我静静地站在讲台上,欣慰地看着他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在我示意互相讨论后,同学们议论纷纷,教室气氛异常活跃。见此情景,我提议,赞成是“一幅风情画”的同学(下文以生1表示)坐到我的左手边,赞成是“一幅油画”的同学(下文以生2表示)坐到我的右手边。要求相互讨论,总结各自的理由。

生1:因为它描写的是秋天的风土人情,而不是一幅纯粹的画。

生2:它给我的第一感觉很像油画。

生1:风情画比油画能更准确地表现人们的生活场面。

生2:油画才更准确呢,浓笔重彩的!

生1:“风情”这里指风土人情,柚子树生长南国,作者所见柚子树,旁边又有人家,这景色可见是典型的南国风土人情。

生2:你查字典干什么呀?画是用来欣赏的呢,是凭眼光看的呢。

6.新课程推进中的问题与反思学习总结 篇六

单县一中 高一地理备课组

2014年1月5号

“注重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是这次高中地理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那么在日常地理教学中,如何改革地理教学模式,改变学生原有单

一、被动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老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呢?作为我市高中地理新课程试点学校的实验教师,笔者结合地理学科特色和我校教学实际,在教学实践中积极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模式的应用与探索,并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具体做法如下:

一、更新观念,重新定位教师角色

高中地理新课程实施的关键,在于转变地理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在传统的地理教学中,地理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角,学生则处于“你讲我听、你写我记、你问我答”的尴尬境地,学生成了“学习的机器”、“考试的奴隶”,学生厌学现象比较普遍。而高中地理新课程要求地理教师为学生学习提供较为充分的学习情境和案例,倡导学生探究,注意联系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因此,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师生观,不能再把自己仅仅定位于地理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者,还应成为学生学习地理的倡导者、促进者和合作者,建立民主平等、共同发展的师生关系。

高中地理新教材几乎每节课都设计有“读图思考”、“活动”、“阅读”、“案例”等栏目,章末还设计有1个课时的“问题研究”,为学生探究学习提供了较为充分的学习情境和案例。因此我们就要努力做到“权力下放”:“规律”让学生自主发现,“方法”让学生自主寻找,“思路”让学生自主探究,“问题”让学生自主解决。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知,在“探究”中创新,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主体性。

二、集体备课,精心编制学案文本

新课程改革给我们教师带来了新的理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和认识上存在的困惑,单靠一个老师的力量,往往难以得到有效解决。因此,新课程特别强调教师要有合作精神,有关专家还总结出了教师之间相互合作的七大益处:心理支持、产生新想法、示范合作、汲取力量、减少工作负担、增强动机、支持变革。我校以备课组为单位,每位地理教师承担不同章节的备课任务,首先要求主备教师提前通览教材——独立备课——设计教师教案和学生学案;其次进行备课组内交流,主备教师先在组内执教说课,其他教师作为从备人进行评议;最后主备教师对大家的意见和建议进行优化和组合、修改和完善,重新编写出教师教案和学生学案,并印刷出来作为全组集体智慧的结晶,统一使用。进行集体备课,实现了智慧共享,避免或减少弯路与内耗,很好地地推进了我校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改革和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利用学案导学,不但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且还能使学生在课堂上及时理解消化、巩固提高所学的知识,从而大大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益,有力地促进了教学目标的落实。

三、划分小组,开展合作探究学习

1、科学编排小组、给予学生均等的成功机会

学习小组的组建是顺利开展合作探究学习活动的前提。在学生自愿的基础上,我们成立了地理学习小组,一般由4~6人组成。各小组力求由性别、成绩、学习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的学生构成,既达到平衡又便于公平竞争。为了实现小组学习目标,实行小组长负责制,并对小组成员做出明确的职责分工,要求每个成员对小组成绩都有所贡献。如在调查社区垃圾问题时,有的组员要到垃圾回收部门了解垃圾分类回收利用的好处和难度,有的组员要向当地居民了解垃圾堆放情况及其对居民生活的影响,有的组员要查阅有关垃圾处理的文献资料„„在分头搜集资料的基础上,小组成员一起分析和处理有关信息,在小组研讨推导结论的过程中,强调每个人都要发表自己的见解,并把大家的意见综合起来,得出小组研究结论。

2、有效调控、诱思点拨,促进合作探究活动的深入

合作探究学习要求教师把问题放手给学生进行合作探究,但是放手并不等同于放任不管,必要的监督和指导是必不可缺少的。教师要加强巡视,倾听学生的发言,有时也要有针对性的参加个别小组的讨论探究活动,有效地发挥教师的调控作用,防止学生活动偏离主题。

为了防止学生合作探究学习停留在表面的轰轰烈烈上,促进探究活动的深入,提高学生合作探究的效益,我们作为老师还要充分发挥指导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当学生对探究活动的程序和方法还不够熟悉时,我们可以为他们提供必要的指导说明,如探究活动的大致过程或适当的提示或提供相关的资料,以免学生因难度大而放弃努力;当学生不能把探究活动与所学知识密切联系时,我们可以向学生 提出一些反思性的问题,如“你能得出什么结论?”“你是怎么得出这一结论的?”“这能说明什么?”“你怎么知道这样可以?”“还有没有别的想法或可能性?”“这与我们学过的知识有什么联系?”等等。

3、创造条件,积极开展课外探究活动

为了充分开发、合理利用地理课程资源,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印证理论,除完成课内探究活动外,我们还要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课外探究活动,如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开阔他们的视野,增长他们的见识,进而提高他们的能力。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立足学校实际,积极创造条件,努力使开展的活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充分激发他们探究的热情。例如,为了帮助高一新生尽快熟悉新环境,了解新同学,高一新生开学第一周的第一节课,我们就布置了这样一个活动课题,即以小组为单位,绘制校园平面示意图。实用性和趣味性,使学生们积极参与,不但增进同学间的了解和合作,在实践中学生们动手、动脑,还弥补了以往学习上“纸上谈兵”的不足。没有想到的是,在这次活动中,有的学生还表现出较强的人文关怀和创新精神:如有的学生在教室与学校一些主要服务区之间,标注了行程的大约时间,以便同学合理利用课间的活动时间;更有的学生将校园内一些不起眼的小小障碍做了特殊说明,以提醒大家日常经过时注意。又如,在学完必修一第一章后,我们指导学生在秋分日这一天,应用立杆测影长法,在学校操场上测算我县的地理纬度和经度;在学完必修二第三章农业区位选择的有关理论后,指导学生运用已学过的区位知识,将学校闲置的楼顶,设计成一个个适宜的小小农艺园等等。

四、积极评价,满足学生心理需求

7.新课程培训学习总结 篇七

经过新课程培训,使我逐步走入了新课程。走入新课程后,对我过去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了深该的反思,用新课程的理念,对自己过去的教育教学方法起先了重新审视,现总结如下。

一、要转换角色,改变教学行为

面对新课程,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课程教学中的身份和地位,在新课程中,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作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要成为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

(1)新课程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就是为学生提供

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这种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同时要为学生创设了合作交流的时间,还必须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在教学中,自主学习、同桌交流、小组合作、组组交流、全班交流等。

(2)教学中的引导者。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如何做人和做人的价值,引导可以是一种启迪,学生迷路时教师不是轻易的指向,而是引导他辨明方向;引导可以是一种激励,当学生退却时,教师不是拖着走,而是点起他内在的精神力量,鼓励他不断的向上攀登。

(3)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教师参与学生学习活动的主要是:观察、感知、参与、倾听、交流。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调控教学方向,照顾差异,发现”火花”。师与生之间的交流,有认知的交流,有情感的交流,通过语言进行交流,通过表情、动作来实现交

流。

二、教学中要明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

课堂教学活动必须与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基础为起点,体现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建构、自主生成的过程。学生能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收集、选择、和处理,从而获得知识。学习的过程是自主生成的过程,这种生成是教师无法取代的,是由内向外的生长,而不是由外向内的传授。在教学中要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了解他们已知的,分析他们未知的,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目的、教学过程。不可一味地讲解,一味地记忆。只有这样课才能达到有效教学。

三、注重学生的素质全面发展,评价好每一个学生

新课程评价关注的是学生的全面发展,不能只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增长,而且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

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合时代发展需要的身心健康,有知识、有能力、有纪律的创新型人才。

8.新课程推进中的问题与反思学习总结 篇八

我以学生化学实验 的开展为例来谈谈初中化学新课程中学生的学习评价

一、学生实验 的开展现状

化学实验是中学化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说,化学实验并未发挥出它的重要作用。发人深省的是一些学生对实验结果是对答如流,实验操作能力却差强人意,对实验设计、方法、步骤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二、学生实验评价标准的制订

评价标准包含以下五个维度,多个细目:

1、公民素养:诚实守信,注重修养,举止文明,2、学习能力:态度与习惯,过程与方法,实践与创新

3、交流与合作:团队精神,交流与沟通

4、运动与健康:习惯与技能,身心健康状况,健康生活方式

5、审美与表现:审美情趣,艺术表现

针对学生实验的学习行为评价,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这三个维度,都有充分的体现,实际上也是一个评价累积的过程,评价的最终结果与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联合起来,使评价方案具有了特殊的权威性和可操作性。

三、学生实验的评价方式:

1、评价的体系

各班以化学科代表为核心,按照自愿的原则,将全班同学分组,每组人数3—5人,组长负责制,层层管理,层层负责,使实验、调查都得以落实。

分组的标准是:

(1)关系互补:

不仅要男生女生搭配,还要私下关系好,避免矛盾,体验愉悦。

(2)成绩互补:

主要体现在对实验原理的把握上,如果不能使实验走到正确的方向上,很难保证实验的成功。

(3)能力互补:

有的同学实验操作规范;有的同学语言表达严谨;有的同学善于提出问题;有的同学实验方案设计合理;有的同学进步突出,他们在一起有很好的帮带关系,使学生的胆量、阅历都有所增加。

过程评价即考察学生的实际操作过程水平,能真实反映出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判断和描述能力及对实验结果分析归纳能力;结果测评最强调的是“完成”,不直接观察学生的操作过程,只根据学生的实验结果对学生实验进行评价,不能如实反映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2、评价的流程

(1)课堂中可做演示实验,得到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

(2)实验课堂中担任实验小组长,体验管理的乐趣;

(3)可自由到实验室做探究实验(每周1次,可多人次);

(4)单元考试可获得免试资格,无比光荣。

3、评价的特点

9.新课程推进中的问题与反思学习总结 篇九

我县初中新课程改革实施一年多以来,新的课程改革确实给教师和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变化,比如:教师比以往更加好学了;师生间的关系更加密切了;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课堂上得到越来越多的普及和推广,但也存在很多问题与困惑,特别是农村初中的英语教学,广大参与课改的农村初中的英语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碰到的问题与困惑特别多,如:拔尖的学生在听、说、读、写等各方面的水平都较以前同级的学生高出许多,但差生所占的比例也比以往高,学生的分化从七年级开始凸显;学生水平高低差距大,使教师在授课中难以兼顾,增大了授课的难度;等等。回顾一年多的课改情形,从浮华的背后,感到了一种深深的忧虑与不安:尽管新课改在某些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新课改困难重重,举步维艰,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本人在参加初中片区英语教研活动中以及平时和课改第一线英语老师的交谈中发现有些问题与困惑颇具代表性,现将其列出,并提出本人的解决对策。

问题与困惑一:小学与中学的英语教学严重脱节:

我县要求小学三年级以上全部开设英语课。这样小学生进入初中之前就已经学了三、四年的英语,初中英语老师往往对他们有较高的期望值,认为他们已经有一定的英语基础,能顺利地适应初中英语学习,初中英语教学应该很简单了,但实际情况却不尽人意,大部分学生对英语没有了新鲜感,有的对英语产生了恐惧感,有的甚至养成了一些坏习惯,如:书写不规范、发音不准确、用汉语注音等,这一切给初中英语教学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经了解得知:在小学,只有语文和数学是主科,英语是副科,学校到家长乃至学生,都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他们认为英语学习是上初中后的事情;小学的英语课开设流于形式,每周只有

一、两节,而且经常被语文、数学占用,时间上没有保证;师资严重不足,大多数小学英语教师不是科班出身,而是小学语文或数学老师经过县进修学校一年培训的培训,就走马上任,可以说在农村小学开设英语课的条件还不过成熟:对策:

1.条件不成熟不开课。

2.严把教师关,引进英语科班出身的大专毕业生。

3.县进修学校教研室要经常深入课堂听课、进行业务指导,经常开展教学观摩和教研活动。

4.保证英语课时,每周五节。

5.把英语纳入小学升初中初考的考试科目。

问题与困惑二:教材的词汇量大、内容多、语法较零碎,操作难度大:

我县选择的初中英语教材《Project English>,是由中国首家民营教材研究所---北京仁爱教育研究所根据教育部颁发的《英语课程标准》组织编写的一套全新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本书有较广泛的适应性,既可供零起点学校使用,也可衔接任何版本的小学英语教材,供非零起点七到九年级学生使用。但在实际教学中,老师们却发现这套教材对农村中学来讲,起点较高,而且词汇量大:“Project English”七年级阶段词汇量就超过了一千(而英语大纲规定的词汇量也不过八百多),因而学生上七年级后,仅仅是英语词汇量方面,就成为学生学习英语的一大障碍,使他们对英语学习抱有畏难情绪,很多学生背单词多背哭了。而且“Project English”每个单元都围绕一个具体的话题展开,每个单元相对独立,不象以往那样知识成体系,单词、词组的重现率低,语法较零碎,不成系统,教学中难度较大。再加上不少单词太长、拼写太难,对于刚上七年的学生来说,记忆起来实在太费劲。这样一来,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也影响了教师的授课质量。即使孩子的求知欲望在强,也不会对自己丝毫不感兴趣的东西牢固记忆吧,毕竟他们只是孩子。而教师如果逼着学生记,势必使学生对英语学习失去兴趣乃至产生厌恶,稍

有不慎就会使学生彻底放弃英语学习,甚至影响其一生的发展前途,这无形之中给教师的教学增加了新的压力。由于学生单词记不住,老师要花大量的时间来教单词和复习巩固单词,老师就只能在赶进度中上完课程,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所以能跟得上的同学跟上,不能跟得上的同学就成了差生,两极分化提前发生,落后面越来越大。

对策:

一.认真研究英语教学大纲,对大纲不要求的词汇,不当作考试内容。

二.难拼写、不常用的单词尽量不当作考试内容。

三.学校应适当增加英语课的节数(每周至少六节)

问题与困惑三:评价体系陈旧落后,使教师在新课改中缺乏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

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评价理念理顺了教学与评价(考试)的关系,使评价的内涵得到极大扩充,评价不等于考试,考试只是评价的手段之一。更主要的是要“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但事实上,几乎所有的学校对教师教学水平的评价,都以其所教班级的考试成绩作为最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标准。其中的原因之一就在于这样的评价体系最易操作,简单明了。但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接踵而至了,由于学校评价教师只看学生笔头考试成绩,只重考试结果,甚至把这作为教师评选先进的最重要的衡量标准,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不敢完全放开手脚,只能想尽一切办法去提高学生的笔头考试成绩(而并非其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这样一来,要想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水平,也就难上加难了。上面评价教师的尺度又直接影响着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教师在评价学生时,既不敢随便“体现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也不敢“注重形成性评价对学生发展的作用”,更不敢“注意评价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因此,不少教师都感叹:新课改除了加大了教师的工作量与工作压力以外,与以往相比,换汤不换药。话虽夸张,但也道出了不少教师的心声。对策:

一。根据不同年级,听、说、读、写,采取不同的分数比例,如七年级上学期口头与笔头的比例为6:4,下学期为4:6 ;八年级上学期口头与笔头的比例为3:7,下学期为2:8。

二.期末县统考应有口试题目。

新课改的实施应听一听下面基层教师的心声。新课改如果不多站在教师与学生

实际情况这一角度看问题,不多站在贫穷、落后、偏远地区的角度看问题,不解决以上种种问题与矛盾乃至更多表面的或潜在的问题与矛盾,要想取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确非易事。相反,稍有不慎,也许就会使一批教师和学生成为新课改的牺牲品。英语新课改要取得本质上的全面的成功,要想真正获得全体英语教师的积极参与,的确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10.物理新课程学习心得总结 篇十

一、创设美育情境,降压减负,使学生在认识过程中感受美

课堂美育环境创设,需要通过看、做、想、用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感受物理知识学得有趣有用,从而喜爱物理学,操作方法有以下几种:

1.实验教学。物理教学以物理实验为根基,每个测量、测定中研究型实验、教师演示实验、课外兴趣实验,无不给学生留下真实感。尤其是演示实验选用的简单易操作的器材,越贴近学生学习生活的用具,教学效果越显著。

2.直观教学。对于实验室无法完成的实验,可采用挂图、放映幻灯片来加强直观教学,加深学直观感。

3.激趣设疑。物理是融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于一体的一门自然学科,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求知好奇的心理,开展有趣的实验,尤其是用玩具做的实验,更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如用弹弓研究动、势能转化,用青霉素瓶做大气压存在等实验。根据这些实验现象提出设问,让学生思考,随着教学展开而揭示谜底,学生能够知道物理知识来源于人类社会生产实践和生活之中。

4.反差之比。对于易混淆的物理概念采取反差对比教学方法,加深学生了解它们之间的共性与个性的印象,正确区分不同物理量的内涵,从而达到认识物理规律的本质。如歌曲与嘈杂声对照,区分乐间与噪声;拿出凹面镜与凸面镜对太阳照,请学生观察聚光点,再让学生用这两面镜给自己照像,对比两面镜的作用与功能。

5.生动、新奇、真实的举例。物理来源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帮助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理解、物理知识的应用离不开举例说明或验证。用生动、新奇、真实的事例予以补证,能够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这些引例包括:社会新闻、消息、歌词、诗句、格言、寓言故事等。

二、挖掘课本美育素材,展现美

初中物理课本教材作为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工具,它不仅注重传授本学科的功能,而且在编写的思想、体系、内容上融知识性、科学性、思想性、趣味性于一体,蕴含大量美育素材,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形象感染美。课本将思想品德教育放在前位,能以其美的形象影响学生思想品德。如介绍居里夫人、法拉第等科学家的刻苦钻研的精神,启迪学生树立积极探索、勇于求真、追求进步的信念;以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指导学生认识客观事物,用具体的事例和大量的图示描述我国劳动人民、科学工作者对物理学发展的贡献,如墨翟的小孔成像、汉代砖刻图片、滑轮使用记载、明代发明的火龙、现代超导的研究、和平利用原子能等。

2.图像画面的直观美。人的视听感官是感知美的主要感官。要引导学生观赏图像画面,直接感受物理现象和规律的真实美。课本配置的图有:演示实验图、有趣的物理现象图、实验工具图、物理知识在生活和生产中应用事例图、自然景观图、科学家肖像图,看过这些生动而直观的画面,给人以观形如闻声之快感,对学生认知识意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有一定的助动作用。

3.内容新颖美。新编教编写的又一特征是在思想内容上有新颖的美感。新增内容有必学内容,如声学、无线电通讯常识等篇章;有常识性了解知识,如磁悬浮列车假设理论、放射性元素等;有阅读性新知识,如火箭、激光知识等,这些新知识不仅给学生新感觉,还拓宽了学生认识视野,感受到物理学富有新颖的创造性和现代新气息。

三、发挥想象,拓宽认识领域,激励学生发现美、创造美

1.编制习题。根据人类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物理实验的数据编制习题是个有趣的活动。学生乐于参加这项活动,学会从简单的已知、求条件对换、补充条件到自编习题,从不同的角度展开想象,进行再创造。由此认识到物理习题编制并不神秘,都是人的意识的产物。教师再顺势抽几道习题加评比,看谁编题较好,更符合实际,予以鼓励和表扬,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

2.一题多解与一题多为。习题课教学不是简单的分式中数字的演算教学,而是围绕题目给定的条件指导学生明确习题考察的知识点,挖掘习题中的隐含条件和等量关系,学会用公式解题,思索习题解法的可行性,联想习题的可变性、延伸性,使学生能熟练地从不同方面学会一题多解。对可变性习题可采取增补或变换条件、结论等方法进行,使学生学会解答模型题,达到触类旁通,提高应变能力。

3.摹拟实验故障。实验出现故障是常见的,具有可能性和偶然性。参与实验操作的每个学生会遇到不同的故障,要排除可能出现的故障,教师应事先在课堂上通过设置故障,并加以摹拟,增强学生的分辨能力和识别能力,提高认识的操作能力。

11.新课程推进中的问题与反思学习总结 篇十一

湖南省益阳市箴言中学曹腊生

摘要:湖南省实施新课程实验两年来,我校认真落实新课程方案。本文就我校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工作进行了回顾,总结了其中成功经验,并提出了其中发现的问题,以供大家交流探讨。

关键词:高中;新课程;研究性学习;体会;反思

研究性学习,是指主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为目的的教学课程。它主要是给学生介绍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开展课题研究。根据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自身特点,结合学校现有资源,不断探索,我校现已完成2007级的研究性学习的学分评定。回想起来,笔者认为以下几点可以拿出来跟大家交流探讨。

一、组织机构健全,工作效率高

我校有三个年级,90个班,6000多学生,要让每个学生都主动积极地参与研究性学习,并对他们进行及时地合理地评价,这是一个很大的系统工程,因此建立健全研究性学习组织机构,显得尤为重要。我校研究性学习活动成立了管理小组,由校长任组长,由主管教学的副校长任副组长,由教科室具体管理,形成了“校长——教科室——年级组——各班班长——各课题组组长”的管理体系。这种完善的管理体系,能够保证信息的及时传递和反馈,有效地提高了研究性学习活动开展的效率。

二、学习时间统筹安排

教育部颁发的新课程计划明确地把研究性学习课程列为必修课并规定了相应的课时,打破了过去以学科课程为中心的课程结构。研究性学习课程作为一门必修课正式列入教学计划,在我国教育史上还是第一次,它与其它学科享有同等的重要地位或一样的待遇。研究性学习要求给学生提供探究的问题和探究的手段,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因而具有研究性;它从问题的提出、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到得出结论,均由学生来做,因而具有自主创新性;它一般要通过调查、实验、小课题研究、专题讨论、社会实践等方式进行学习,因而具有开放性和实践性。研究性学习,在高中116学分中点有15学分,比重大,可见研究性学习在高中新课程实验中的重要地位。我校每一届学生从新生入学的第一学期开始,就对这一届学生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进行总体安排,并有计划地分步骤地实施。我校每一届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的总体安排如下:高一第一学期,学习研究性学习基础理论知识;高一第二学期,课题研究1;高二第一学期,课题研究2;高二第二学期,课题研究3;完成一个研究课题可获得5学分。这样有计划地安排,使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有序化、常规化,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使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真正落到了实处。

三、注重活动过程的评价

从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性质而言,研究性学习是一种自主性合作学习。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个性、爱好自主选择研究对象、课题、内容、方法、自主选择合作伙伴,既分工又合作,共同制定方案,收集信息;既提出自己的见解又相互交流,共同完成预期的学习任务。从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性质而言,研究性学习是一种自主性合作学习。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个性、爱好自主选择研究对象、课题、内容、方法、自主选择合作伙伴,既分工又合作,共同制定方案,收集信息;既提出自己的见解又相互交流,共同完成预期的学习

任务。我校重视对研究性学习活动过程的评价。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包括确定课题、选定课题、课题研究、学分认定四个环节。

环节一:确定课题。以高一第二学期开始到高二第二学期结束,每个学期完成一个课题。每个学期,以备课组为单位,备课组的老师通过引导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实地考察,确定与本学科有关的5个研究课题,并统一交各年级组负责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老师汇总。

环节二:选定课题。研究课题汇总后,印发各班,由班主任指导学生选定课题,每班限选10个课题。

环节三:课题研究。班主任组织学生分组成立课题组,课题组设组长、研究成员,课题指导教师为该班班主任及所选课题相应科目的该班任课老师。各课题组与相应指导教师一同制定课题研究方案,研究计划,并由年级组统一安排进行开题报告。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各课题组按计划自主开展课题研究,积累课题研究资料。

环节四:学分认定。每学期期末最后一个月,各课题组将课题研究报告、课题研究方案、研究计划、开题报告、过程记录、研究成果材料、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及教师评价记录等材料组装成册、经各年级负责研究活动的老师审阅后交教科室,由教科室组织召开结题答辩。学分的认定,我们不注重结果,而注重活动的过程,这样能引导学生在课题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各成员既有分工,又有协作,使每一个学生自始至终都参与课题研究的每一个过程,真正实现研究性学习活动开展的目的。

以上是我校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以来的成功经验,下面,我来谈一谈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还有待解决的问题。

一、要积极倡导评价的多元化

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课程评价要求改变以往评价主体的单一化、少数化,应听取来自老师、学生、家长、社会机构等多个评价主体的意见和建议。评价是研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保证学习质量的主要手段,它直接影响研究性学习目标的实现。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是比较复杂的,需要在实践中逐渐探索出评价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对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应该以鼓励性评价为主,要有开放性,多元性,不要追求标准的统一性,而要注重学生的发展性和差异性。

二、要注重培养好指导教师

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对教师而言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一次发展的机遇,在实践中我们注意到有的指导教师不能转变教师的角色,还是教师包办代替,不相信学生的能力,把学生的研究思路束缚在教师的设计之内,无形地扼杀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有的教师指导不到位或者指导不了,因为学生所选课题也是教师了解甚少的,缺乏必要的知识储备。因此,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同样要加强对指导教师的培训,让教师真正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具有良好的知识素养和不断完善的知识结构,具有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鼓励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

三、注重评价的反思性

在研究性学习中,我们要注重评价的反思性。研究性学习既然要注重研究的过程,又要注重过程的反思。这些反思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研究的内在动机和自信心,激励他们更主动更努力地参与研究,而且能使学生在反思中不断进步。

四、要面向全体学生

研究性学习有丰富的内涵,为更好地实施研究性学习,需要教师转变观念,通过一些渠道了解相关学校的研究性学习的经验,认真研读有关研究性学习的书籍,提高研究性学习的质量,让学生真正学有所获。研究性学习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的潜能得以充分发挥。所以每个学生都要参与并选择适当的课题进行研究,达到个人的研究目标。但是,由于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研究能力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应该对程度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对提前结题的小组要进一步加强指导使之更加完善或者重新立题进行新的研究,对逾期未完成的要鼓励坚持下去,做到有始有终。

研究性学习活动是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为基础,从学生生活中选择感兴趣的问题,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开展研究,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研究性学习有助于学生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有助于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我们要不断探索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新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2009年9月22日

参考文献:

[1]林崇德.学习与发展[M].北京教育出版社,1994

[2]燕良轼.创新素质教育论[M].广东教育出版社,2002

[3]吴立峰.研究性学习的认识与实践[J].赤峰学院学报,2006

[4]何超纯,王旭飞.研究性学习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方案[J].课程改革研究,2006

上一篇:质量与成本的重要性范文下一篇:油岜小学2014先进集体事迹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