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远离校园贷倡议书

2024-09-29

大学生远离校园贷倡议书(精选5篇)

1.大学生远离校园贷倡议书 篇一

莫让“校园贷”捆绑了你的精彩

尊敬的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好,我是来自商贸系15级市营6班的任海霞。我演讲的题目是《莫让“校园贷”捆绑了你的精彩》。

在正式开始之前,让我们先来看看有多少位被校园贷欺压的“我们”,看看血腥化的校园贷让多少大学生走上了不归路。

长沙一大学生半年校园借贷10余万收到追债短信:我要你命。

(2017年3月9日)郑州市河南牧业经济学院,一在校大学生因“校园贷”债务缠身无力偿还,私用同学名义贷几十万,在山东青岛跳楼自杀。

(2017年4月11日)厦门一位大二女生,因深陷校园贷漩涡,在一宾馆自杀。等等等等,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这样的大学生更是不计其数。

其实在我们身边处处充斥着校园贷款的广告,食堂周围、校园广场,到厕所墙上,从大海报到小广告,从张贴栏到手机信息。那么问题来了,你了解什么是校园贷吗?你知道你要陷入什么样的还债陷阱吗?你知道稍有不慎后果会有多么可怕吗?

校园贷通常分为三种:一是专门针对大学生的分期购物平台,如趣分期、任分期等,部分还提供较低额度的现金提现;二是P2P贷款平台,用于大学生助学和创业,如投投贷、名校贷等;三是阿里、京东、淘宝等传统电商平台提供的信贷服务。校园贷,本是一种学生助学和创业的贷款平台。但近年来,学生因向校园贷借款而背负上巨额欠款的新闻屡屡被爆出,学生因还不上欠款辍学自杀的事件也时有发生。

打开你的手机,搜索“校园贷”,你看到的是什么?是无需任何担保,无需任何资质,只需动动手指,填填表格,就能贷几千甚至几万元吗?是号称“月息低到0.99%、最高可借50000,5秒可到账”这样的无门槛低息吗?是“最快3分钟审核,隔天放款”、“只需提供学生证即可办理”吗?醒醒吧,那么多的教训都没有敲醒你吗?

那么又到底是谁助长了“校园贷”的兴起?

一份调查报告显示,超60%学生申请校园贷是用于购物、娱乐与交际。一部分大学生生活费有限,囊中羞涩,又没有能力挣到足够的底钱,但消费的欲望很大,想要买最新出的苹果手机、买衣服、想讨女朋友的欢心,就通过校园贷来弥补能力与欲望的缺口。

有需求,有供求,自然而然的形成了校园贷。但校园分期平台的不道德之处,就是明知道大学生群体有着强烈的消费欲望,但没有过硬的还款能力,还不严格审核,这是校园贷所有问题的根本原因。

校园贷的初衷是好的,的确,有的学生通过校园贷实现创业梦想,但也有学生背债度日如年。校园贷也就这样游走在天使与魔鬼之间。而它扮演的究竟是魔鬼还是天使,则完全取决于我们自己。

面对疯狂生长的校园贷,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被骗,身陷校园贷深渊,轻则倾家荡产,重则家破人亡!我们该怎么做呢?

1.以学业为重,理性消费;树立科学的消费观;

2.不参与、不宣传“校园贷”违规违法活动;同学之间要相互提醒,发现情况,及时报告;

3.了解掌握相关金融知识,选择安全可靠的金融机构进行贷款。

学校也同样应给以足够的重视,彻查校园贷,学生之间大摸底,同时给我们普及金融知识,引导我们建立正确的理财观和价值观。我相信,当我们对校园贷有了明确的抵制情绪以及学校对校园贷进行大力整治之后,校园贷这个骗局我们是可以远离的。

同学们,让我们多些谨慎,多些理智,多些成熟,只有这样,我们的校园才会真的安全,才会真的和谐。

2.大学生远离校园贷倡议书 篇二

一、“校园网贷”在高校的传播与“贷款”现状

高校校园里, “零首付”、“零利息”、“分期贷”、“扫一扫就能轻松迅速贷款”等极具诱惑的字眼随处可见。各大网贷平台, 为争夺大学生信贷市场用尽心机。梳理这些广告平台发现, 大学生贷款平台主要分为:P2P贷款和分期购物平台。其中P2P贷款以现金贷款为主, 分期购物为实物分期付款为主。

2015年9月北京宜信致诚信用评估有限公司 (简称致诚征信) 和中国人民大学信用管理研究中心联合发布《火种计划———全国大学生信用认知调研报告》。通过调查全国252所高校, 近5万名大学生得出:“8.77%的大学生在资金短缺时候会使用贷款获得资金, 网络贷款占比近50%。”我们通过百度搜索“校园网贷”可出现相关结果约为1820000个。知名度较高的有“名校贷”、“爱学贷”、“趣分期”等等。

截至2016年4月16日20:00, 某“校园网贷”官网显示, 在此平台申请贷款的学生达898271人。贷款申请人学校覆盖了各类大中专院校, 学生贷款金额在1100—25000元之间。申请贷款的原因统计分别为: (微) 创业52%、培训16%、应急周转16%、就业16%、旅行16%、其他16%。

二、“校园网贷”给学生带来的困扰

1. 学生不明网贷背后的风险。

“校园网贷”实行“低门槛”。手机扫一扫, 下载APP, 只需一张身份证和学生证, 把个人身份信息和学籍信息在线上提交, 通过简单审核便可在短期内得到网络贷款。流程为四个步骤:注册及信息验证、借款申请、获取额度完善资料、视频签约。贷款额度为1000—50000元之间不等, 可分3、12、24、36个月不同周期还款, 贷款月利率为0.99%—1.49%。我们以“某校贷”贷款10000元为例, 采用24个月分期等额本息还款。其中学生需要支付“手续费”或“服务费”2000元, 每月还款515.68, 诺逾期付款手续费勿退。综合得知, 正常还款共需还12376.32元, 利息共为2376.32元。以此推算年利率应该在21.4%、月利率1.78%, 远高于其宣传的月利率0.99%。以趣分期购物平台苹果6S (64G, 金色) 为例, 京东报价为5488元, 趣分期报价为5688。分期12期免手续费, 24期则为6291.18 (含服务费) , 高出正常价格803.18元。因此, “校园网贷”并不是真的“零首付”、“零利率”, 逾期还款, 将面临“逾期费”、“催收费”等等各种隐藏收费。

2. 增加学生及家庭的经济负担。

学生的主要经济来源是父母给予的有限生活费。学生贷款之后, 面对高额的本金及利息费用, 在有限的生活费中经常发生逾期行为。“校园网贷”平台, 明知学生没有收入的来源, 缺乏还款能力, 难脱“陷阱”之嫌。致诚征信连续发布8期《大学生网络贷款现状简析》共收集和整理了30576个借款逾期大学生的34161条有效逾期信息。经分析:逾期大学生中男女比例几乎保持在4∶1, 年龄分布在21—25岁之间, 大学生拖欠还款现象严重。学生贷款之后, 生活补贴成了“坚强后盾”。一部分学生选择兼职打工, 一部分选择“拆东墙补西墙”———再通过一家网络平台贷款“以贷养贷”。在不同的“校园网贷”平台申请贷款, 最终入不敷出无法偿还。

3. 易引发学生心理危机, 导致贷款悲剧。

学生“校园网贷”贷款逾期后, 抱以侥幸逃脱心理逃避债务。平台联系学生本人, 督促尽快还款。其次与所在学校、老师及家人联系。轻则恐吓, 重则提起诉讼, 给学生造成心理压力, 使其行为暴露在同学、老师和家人面前。面对催款, 学生只有选择尽快填补空虚。因缺少信贷知识和信用意识, 一些学生通过更换手机号等简易的形式, 逃避“校园网贷”平台的追债, 最终导致信用的丧失。如河南某学院一名同学, 利用28位同学的私人信息在14个不同的“校园网贷”平台贷款近60万, 因无力偿选择跳楼轻生。“校园网贷”学生不仅给自己和家庭带来悲剧, 也让同学背上巨额债务。

三、“校园网贷”给学生工作带来的启示

1. 加强大学生日常管理。

高校学生工作者及时统计学生“校园网贷”的情况, 建立“网贷”学生数据库, 及时将“校园网贷”平台的利弊解析给学生。针对已经贷款或是已经逾期的学生, 通过家校衔接, 建立一个家—校—企合理规范的还贷流程, 将损失降到最低, 尽可能地帮助学生解脱由“校园网贷”带来的困惑。

大学生校园网贷主要的传播途径是各类平台的广告海报宣传、网络宣传和寻找校内代理商 (人) 。加强校内宣传登记制度, 核实宣传内容, 对虚假宣传的信息进行过滤。学生工作者在日常管理中, 鼓励学生参与创业创新活动, 同时正确引导学生建立健康健全的人生态度, 理性看待物质金钱, 合理消费, 加大对学生从事各类活动的监管和引领。

2. 增强学生的财经意识, 引导大学生合理消费。

“校园网贷”现象折射出学生财经意识的缺乏。学生工作者, 在日常的管理中运用自身的社会经验及时更新学生应对社会事务的知识。学校在课程设置中也可以通过开设财务、经济法律法规、社会事务等公选课程, 普及学生的财经意识。通过QQ、微信、微博等新媒体, 普及社会常识及法律法规。既能保证新网络宣传阵地的政治导向正确, 又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社会知识的更新。辅导员要合理引导学生合理、正常的消费。

3. 加强学生的风险和诚信教育。

“校园网贷”现象在校园盛行, 反映了学生对消费的需求和消费观念的转变, 同时也反映出学生风险意识和诚信意识的缺乏。风险意识教育是大学生对所面临风险的认识和觉悟, 是一种对未来的反思, 体现出大学生对风险认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高校现有大学生以独生子女居多, 生活环境优越, 生活条件充裕是他们的特点。因缺少经历挫折和困难, 导致辨别能力有限, 具备的社会经验和社会阅历很少, 风险意识薄弱, 需要学生工作者的正确引导。高校学生工作者要注重学生的风险意识教育。让学生明白什么是风险, 风险与自身及社会的关系, 在风险来临之际, 能正确地判断并及时应对。通过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主题班会、学生干部培训会等形式将风险意识教育传达给学生。在各类活动中, 建立风险防范机制, 加强风险模拟训练。使学生在正确面对校内日常生活中的风险外, 紧跟时代热点, 剖析事件发生的原因及解决对策, 让学生直观感受风险的存在, 积极培育大学生风险的忧患意识, 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学生“网贷”之后的逾期现象反映了学生诚信的缺失。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作为“中国梦”的实现者和主力军, 要求大学生必须具备诚实守信的优良品质。

综上所述, “校园网贷”折射出学生消费观念的转变, 对物质需求增涨, “网贷”、分期付款已经成为学生解决短期资金困难的重要途径, 同时给学生工作带来诸多问题。在日常的学生工作中逐步规范学生日常生活的管理, 引导学生树立科学健康的消费观念, 增强学生的财经意识, 加强学生的风险意识和诚信教育。建立与学生工作相关的有效风险预警和防范机制, 通过风险意识教育, 引导学生自觉规避风险, 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北京青年报.校园贷是如何“套牢”大学生的?[EB/OL].http://epaper.ynet.com/html/2016-03/24/content_189272.htm?div=0 2016-03-24.

[2]赵艳波.风险社会下大学生风险意识教育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 2013.

3.关于抵制校园网贷倡议书 篇三

案例二 :请其他同学帮助申请网络借贷去赌球血本无归

杭州某大学生谎称家庭富裕,兼之平时出手阔绰,是同学眼中的土豪,在取得其他学生的信任后,以做生意向家里证明自己的能力但缺少资金为由,骗取同学们帮他到互联网金融平台贷款,拿到钱后却用于赌球,最终全部输光。据悉,被骗学生多达40余人,被骗贷款最多达数十万元,最后因债务缠身无力偿还在山东青岛跳楼自杀。

案例三 :大学生买手机贷3万滚成70多万负债某大学的一名学生,去年为了购买高档手机及其他消费,申请校园网络借贷。随后,经过拆东墙补西墙,不断找其他贷款公司贷款还债,其最终欠下多家公司共计70余万元的债务,而原始金额仅为3万元。

4.学生远离手机倡议书(共) 篇四

在不断进步的社会中,倡议书对我们的作用越来越大,倡议书有利于倡议者交代清楚倡议活动的原因,以及当时的各种背景事实。来参考自己需要的倡议书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学生远离手机倡议书范文(精选11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学生远离手机倡议书1

各位家长,亲爱的同学们: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手机已从以前的奢侈品变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普通工具,然而,它就像一把锋利的双刃剑,在带给我们便利与喜悦的同时,也给成长中的学生们带来了许多隐患。学生使用手机主要有以下危害:

一、利用手机打游戏。现在多数手机都可以从网上直接下载游戏功能。这就大大方便了一些喜欢上网、玩游戏的同学,甚至利用手机在课堂上玩游戏,让自制力差的同学乐不思蜀,放学玩、周末玩,假期更不是离手,导致在校无心听课。

二、利用手机聊天。有的学生将手机用于同学之间聊微信或QQ,小学生自制力比较弱,使用手机的时候,常常会被游戏、短信、上网、聊天聊到不分时间,不分场合,废寝忘食,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有的同学利用手机在晚上甚至在被窝里长时间与人聊天、看电子小说,影响休息。学生使用手机时,95%的时间都不是在和家长联系,极个别还和社会上所谓的“朋友”联系做一些违纪违法的事情,进而产生不良后果。部分学生还把相互转发“黄段子”作为时尚,许多学生在网上下载的“电子书”、视频、图片等内容暴力、荒诞、黄色、使众多稚嫩的心灵受此污染,己经成为危害小学生成长的最大的隐患。

三、增加父母额外负担,滋生攀比心理。学生购买手机的资金全部直接或间接来自于父母,每月几十元到上百元不等的话费更是给父母增加了经济压力。

四、青少年的免疫能力比成人要脆弱,更容易受手机辐射影响。事实证明,手机辐射会对青少年脑部神经造成损害,引起头痛、记忆力减退和睡眠失调,而频繁玩手机游戏也有可能使孩子耳聋。

鉴于以上情况,为了促进学校学风建设,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保证良好的课堂教学秩序,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夯实学习基础,提高学习成绩,我们向各位家长倡议:

1、收回孩子的手机。如果还没有给孩子配用手机的话,请在小学阶段不要给孩子购买手机。

2、请家长在家中监督孩子的学习,不让孩子回家后玩手机,我们每天晚上都有作业,每天正常情况下写作业1个小时,如果孩子没有写作业或者作业很快写完就开始玩手机,说明孩子说了谎话,请及时与学校班主任和老师联系。

同时,向同学们发出倡议:

1、不盲目跟风,不互相攀比,不向家长提出购买手机的要求,不增加家庭的负担。

2、如果有手机,不携带手机进校园,以不带手机为荣。

3、除了手机,也不在课堂上玩MP3、MP4、MP5等娱乐设备。

4、各班班级干部应率先示范,以身作则,做出表率,坚决不携带手机进校园,并能经受同学监督、考验。

5、上课认真听讲,努力汲取知识,保证听课效率;自觉遵守课堂纪律,不影响他人的学习,维持良好的课堂秩序。

我们还希望与家长和同学达成如下协议:

一旦科任老师、班主任发现学生玩手机,没收学生的手机,并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所没收的手机由班主任代为保管,在学期末由家长领回。

敬请各位家长理解、支持学校的工作。

也请同学们为了理想,为了身上肩负的责任,为了净化校园环境,远离手机,严格自律!

学生远离手机倡议书2

亲爱的家长朋友们、同学们: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手机已经成为当今社会最普遍的通讯工具,手机功能也已从单纯的通讯工具逐渐向综合平台方向发展。但越来越多的小学生成为“手机一族”对手机的依恋也越来越严重,影响了身体健康,影响了学习。为创建和谐、健康的学习环境,保证孩子健康快乐成长,学校再次向全体家长和学生发出“远离”手机游戏,绿色文明上网”的倡议:

一、认识手机危害,自觉抵制诱惑

手机就像是一把锋利的双刃剑,在带给我们便利和愉悦的同时,也给孩子的成长带来了许多隐患:

1、使用手机等电子产品对身体健康有不良影响。小学生长时间玩手机,容易形成手指“腱鞘囊肿”,严重的还会伤害神经,导致手瘫:眼睛容易出现疲劳,损害视力,夜里玩手机还有可能出现“暴盲”现象:长时间低头玩手机,脊椎会长时间处在受压迫状态,对脊椎的伤害非常大,严重影响身体发育。小学生使用机时,大脑中吸收的辐射比成年人高出50%,严重地危害了孩子们的智力发育和健康成长。

2、有的学生玩手机“上瘾”,利用手机、电子产品玩游戏、聊天、看视频,不分白天黑夜,玩物丧志,不做作业,精神萎靡不振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直线下降。经调查,学习成绩下降幅度大的学生90%以上在家经常玩手机。

3、沉迷手机影响人际交往。心理专家研究说:“长时间沉迷于虚拟网络世界和手机游戏,导致有些孩子根本不懂怎样和人面对面交流,他们的社会交际网络已经完全消失了。”长期迷恋网游的孩子成年后很难成为独立的个体。因此,手机的危害,不仅是个人家庭的事,也是整个社会的事。

二、远离手机危害,倡导健康生活

1、作为学生,要以不玩手机、电脑游戏为荣,拒绝手机等电子产品干扰我们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不带手机等电子产品进入校园,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学习上。

2、家长不应该给孩子配备手机,不能把自己的手机随便给孩子玩,更不能把玩手机作为对孩子学习的奖励,让孩子养成过度依赖手机的坏习惯。

3、要让孩子放下手机,家长应该先放下手机,给孩子树立好的榜样。要合理安排好自己和孩子的学习生活,空余时间多和孩子一起读书、运动、做家务,给孩子更多的陪伴,共享亲子时光。

4、家长要多用其他活动取代孩子玩手机的时间,带孩子多参加各种活动,体验生活乐趣,淡化孩子对手机的依赖,做更多有意义的事,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培养更大的格局。

亲爱的家长朋友和同学们,让我们从今天做起,从自己做起,家长争做表率,学生自觉克制,共同为孩子的学习创造温馨和谐的空间,为孩子的成长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我们的口号是:远离手机等电子产品,拒绝手机和电脑游戏,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学生远离手机倡议书3

亲爱的家长们、同学们:

近年来,随着家庭经济条件的改善,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普及以及针对低龄人群开发软件的增长,这类以触摸屏为特征的电子产品逐渐成为许多孩子爱不释手的“玩伴”,让越来越多的低龄儿童成为“触屏一代”。

但是,随之而来的视疲劳、视力下降和注意力不集中等弊端也正在威胁着孩子们身心的健康。它就像是一把锋利的双刃剑,在带给我们便利和喜悦的同时,也给孩子的成长带来了许多隐患:

一、使用手机、电脑对身体健康有不良的影响。小学生使用手机、电脑时,大脑中吸收的辐射比成年人高出50%,严重地危害了孩子的智力发育和健康成长。

二、使用手机、电脑会占用大量学习和生活时间。有的孩子自制力较差,容易沉迷于手机游戏,不分白天黑夜,玩物丧志,精神萎靡不振,学习成绩一落千丈。

三、根据国家权威教育机构调查结果显示:不合理使用电子产品会对孩子起到非常消极的示范作用,特别是在孩子学习时玩电子产品,这样做不仅会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影响学习效率,也会让孩子产生不公平感。如果这种负面情绪长期积累,不仅会影响孩子的学习兴趣,更会产生强烈的厌学情绪,进而对孩子的未来产生消极影响。

为了保护学生身心健康,进一步规范小学生在校使用手机行为,优化育人环境,提高小学生抵御不良信息侵蚀的能力,防止沉迷网络和游戏,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在全校形成昂扬向上的校风,我校德育处特别开展本次“小学生合理使用手机”倡议活动,并向全体师生发起正确使用手机倡议:

1、认真落实《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精神,学生原则上不得携带手机、电话手表、平板电脑、游戏机等电子产品进入校园。

2、让孩子远离手机,拒绝游戏!同时,也希望家长们真正起到监管作用。

3、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自觉合理使用电子产品,合理安排好自己和孩子的生活,陪着自己的孩子健康快乐成长。家校协同,共同引导孩子远离手机,绿色上网。

身心健康是最好的“成长礼物”,家校共同做好“加强对孩子手机使用的管理”这项工作,不仅有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学业水平提高,还有利于增进亲子关系,共享健康与快乐。

学生远离手机倡议书4

尊敬的各位家长:

您好!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伴随着智能手机的发展与普及,手机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普通工具,然而,它就像一把锋利的双刃剑,在带给我们便利与喜悦的同时,也给成长中的学生们带来了许多隐患。现将学生使用手机的严重危害提醒如下,敬请认真阅读,并配合学校做好工作。

一、学生使用手机不利于身心健康发展

学生过早、过度使用手机等电子产品会对视力和身体发育产生影响。学生的免疫系统比成人要脆弱,更容易受手机辐射影响。手机辐射会对学生脑部神经造成损害,引起头痛、记忆力减退和睡眠失调,而频繁玩手机游戏也会使孩子视力下降。

二、易受不良信息的污染

手机短信、微信、微博隐蔽性强,而且有些不健康的东西,长期接触易形成一种心理上不健康的阅读快感,产生巨大的负作用。

三、破坏校规校纪,影响教学秩序

调查发现,有些学生晚上长时间玩手机游戏,白天精力不足,影响学习效率。更有学生直接利用手机搜索习题答案和作文范文,丧失了学习与思考的主动性,养成了依赖习惯。

四、易形成手机消费上的攀比心理

手机型号在不断翻新,外形、功能、价钱都能成为比较的对象,学生之间攀比心理自然会影响到学习或学生的心态,也增加了家庭经济的负担。

五、随意结交朋友,严重影响学业

手机的过度使用加速了学生社会化,交际范围迅速扩大。有些学生利用手机不仅在校内随意结交朋友,还联系社会不良青年,给学生健康成长造成了严重影响,给学校的管理工作造成极大不便。

六、配带使用手机,形成安全隐患

一些学生在校园或回家路上边走路边低头玩手机,不注意道路、行人及车辆,极易对自身及他人造成安全事故。因手机丢失而造成学生之间猜疑、影响同学之间关系等事件也时有发生。

为加强校园管理,促进同学们身心健康成长,营造师生共同的精神家园,我校发出倡议:

①远离手机防止依赖

作为学生,要以不玩手机、电脑游戏为荣,拒绝手机等电子产品干扰我们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不带手机等电子产品进入校园,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学习上。

作为家长,非必要不应该给孩子配备手机,不能把自己的手机随便给孩子玩,更不能把玩手机作为对孩子学习的奖励,让孩子养成过度依赖手机的坏习惯。

②关注视力正确使用

手机是现代生活不可缺少的工具,也是把“双刃剑”,培养正确的使用手机的习惯很重要。不要长时间盯着手机看,尤其是不要在黑暗中盯着手机屏幕;眺望远方或做眼保健操,可缓解眼睛疲劳,看手机需要保持正确的姿势;千万不能沉迷于手机游戏,尤其要抵制住游戏充值的诱惑,也不要过于沉迷社交网络;要学会自我约束,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不要超过一个小时。

③放下手机真情相伴

家长朋友们要合理安排好自己和孩子的学习生活,空余时间多和孩子一起读书、运动、做家务,高质量地陪伴,满足孩子情感需求。孩子依赖手机的原因不尽相同,但不论是社交型依赖、游戏型依赖还是娱乐型依赖,背后的原因都是孩子的情感需求未在生活中得到满足。建议您以身为范,放下手机,真诚地倾听、平等地沟通,“看得见”孩子,尊重共情,珍惜陪伴,营造温馨和乐的美好家庭氛围。

④制定规则互相监督

家长和孩子共同制定手机使用规则,帮助孩子放下手机,远离游戏。孩子迷恋手机时,不指责、不抱怨、不放弃,要助力孩子解决问题。可与孩子商量制定使用手机的规则,对使用时间、次数、管理等细节尽可能约定详细,适当奖惩,相互监督,坚持下来,养成习惯。

⑤做好表率家校共育

家长要做好孩子的表率,尽量不在孩子面前使用手机,不“诱惑”孩子。要关注孩子在家期间的手机使用情况,如在管理上碰到问题及时联系班主任,共同交流手机管理方法,形成家校协同育人合力。

减少使用手机是每一个父母的“修行课”,合理使用手机是每一个孩子的“必修课”,一群人的力量是无穷的,愿你我共同努力,共同营造良好的手机使用环境,用智慧创造幸福生活,共建美好未来!

学生远离手机倡议书5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随着网络、信息化的不断普及与发展,网络游戏也开始随之泛滥,很多人沉迷于其中不能自拔,特别是我们有些同学,不仅因此耽误了学习,严重的甚至还走上违法犯罪的不归路。因此,对于我们学生来说,网络游戏的危害非常严重,无疑是一种精神毒品。

首先,沉迷网络游戏会导致睡眠不足、精神萎靡,影响身体发育。前不久,新闻中报道,一位十几岁的男孩,因为沉迷于网络游戏,导致现实与虚拟混淆,不幸跳楼身亡。生活中,很多同学利用休息时间争分夺秒地玩游戏,使身体得不到应有的休息和成长。

其次,长时间玩网络游戏会导致视力下降。为此,很多同学都戴上的眼镜。

第三,学生自我控制力差,玩网络游戏容易上瘾。一旦停止后,难以从事其他有意义的事,上课注意力也会分散,人虽然在课堂上,心却在游戏中,学习成绩急剧下降,有的甚至逃课、辍学在家玩游戏。

为了我们的健康成长,为了实现人生的梦想,为了不辜负自己的青春,学校向大家发出倡议:

(一)以学业为重,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要能分清主次,学生阶段最主要的任务是学习,不要把有限的时间浪费在与学习无关的事情上,俗话说的好:“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让我们一起向网络游戏大声说“不”!

(二)合理安排时间,科学作息,保持健康的身体。

上网和使用手机要有节制,正常的学习和查阅资料是可以的,但是上网30分钟就要休息一下,做做眼保健操,眺望远处和绿植,让眼睛放松一下。有的同学晚上偷偷玩游戏,一直玩到深夜才睡,这样不仅伤害身体,还影响第二天的学习。作为学生,我们应该早睡早起,合理安排作息时间。

(三)发展积极的兴趣爱好,比如运动、集邮、书法、绘画等。

做完作业以后,多出去走走,了解外面的世界,呼吸新鲜的空气,“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改掉一有空就玩手机游戏和网络游戏的坏习惯。

综上所述,学生玩游戏百害而无一利。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充满鲜花、阳光,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时代,让我们自觉远离诱惑,“珍惜青春时光,远离网络游戏”,满怀青春的梦想,积极进取,绽放最耀眼的光芒!

学生远离手机倡议书6

尊敬的家长、亲爱的同学们: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手机已经成为当今社会最普遍的通讯工具,手机功能也已从单纯的通讯工具逐渐向综合平台方向发展。与此同时,小学生对手机的依恋也越来越严重。为了创建和谐、健康的学习环境,凤凰小学少先队大队部向全体少先队员、学生和家长发出“远离手机游戏,绿色文明上网”倡议书:

一、深刻认识手机游戏的危害,自觉抵制手机诱惑。

1、伤手伤眼伤脊椎。手机游戏多是用手指操作的,长时间游戏容易造成手指的血液流通受堵,久而久之就会形成手指“腱鞘囊肿”,严重的还会伤害神经,导致手瘫!此外,长时间玩手游对眼睛的伤害很大,眼睛容易出现疲劳状况,损害视力;夜里玩手机由于光线暗,对眼睛的伤害更大,如不注意很可能出现“暴盲”现象。长时间低头玩手游,脊椎就长时间处在一个受压迫的状态,对脊椎的伤害非常大,特别对未成年人,严重影响身体发育。

2、沉迷游戏影响人际交往。心理专家研究说:“长时间沉迷于虚拟网络世界和手机游戏,导致有些孩子根本不懂怎样和人面对面的交流,他们的社会交际网络已经完全消失了。”长期迷恋网游的孩子成年后很难成为独立的个体。因此,手机的危害,不仅是个人家庭的事,也是整个社会的事。

二、在家庭中创建良好的家庭氛围,父母做孩子远离手机的监护者,同时也做孩子远离手机的好榜样。

1、要让孩子放下手机,家长应该先放下手机,空余时间和孩子一起读书、运动、做家务,给孩子更多的陪伴,共享亲子时光。如果一个家长整天玩手机,而且常常被孩子看到,就没有办法要求孩子不玩手机,所谓: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所以,父母应为孩子们树立一个好榜样。

2、父母不应该把玩手机作为对孩子的奖励和外在学习动力,这样其实无形中强化了手机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孩子内心会更对手机念念不忘,而且过度依赖。一旦没有手机鼓励,就不好好学习。

3、用其他内容取代孩子玩手机的时间。带孩子多参加各种活动,体验各种生活乐趣,淡化手机带来的快乐,如:节假日让孩子去旅游,去大学参观等,培养更多乐趣,做更多有意义的事,开拓视野,培养更大的格局。

三、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拒绝游戏,远离手机,积极投身于有意的活动之中。

1、希望大家积极劝说身边的同学、朋友远离手机,课间不谈游戏,相互监督,努力做到班上无一名学生玩手机、无一名学生谈游戏。

2、积极参加学校的各种活动和社会公益实践,让自己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亲爱的队员们、敬爱的家长们,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抵制手机游戏,绿色文明上网,珍惜大好时光,勤奋好学,努力进取,做新时代的好少年!

学生远离手机倡议书7

亲爱的同学们:

伴随着智能手机的发展与普及,手机功能已从单纯的通讯工具逐渐向综合化平台方向发展。智能手机在方便和丰富同学们业余生活的同时,也悄悄走进了我们的校园,这让学校学风悄然间发生了变化。

为严肃课堂纪律,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效率,营造良好学风,学校向大家发出如下倡议:

1、消除课堂陋习,提高学习效率。上课时认真听讲,积极思考问题,踊跃参与课堂讨论,认真做好笔记,提高学习效率。

2、养成良好习惯,合理使用手机。主动培养合理的生活、学习习惯,杜绝沉迷于手机聊天、手机阅读、手机游戏等,坚决抵制不良信息的干扰和诱惑;理性看待智能手机的功能与用途,避免过度依赖和使用手机,倡导“走下网络、走向操场”,多参加有益于身心健康的集体活动。

3、手机上网、微信聊天、网络游戏、看视频、电子书等功能,以及不良网页、行骗短信、涉黄涉赌等信息,让心智尚未成熟且没有社会经验的你,很容易上当受骗或是陷入不良信息的泥沼无法自拔,严重影响了你的健康成长与发展。个别学生因受不健康内容的影响,学业成绩下降严重,甚至有学生因此违纪违法,最后走上犯罪的道路。

同学们,尊师重教、课堂自律、专心听讲这些都是作为一名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从现在起,让我们从“无手机校园”做起,让良好的学风传遍校园的每个角落。

学生远离手机倡议书8

随着当今社会的发展,手机已在各个领域成为了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可随着手机利用率的增加,我们和孩子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了一系列负面影响。除了正常的通讯,用手机看视频、玩游戏已变成了每个孩子必不可少的娱乐活动。越来越多的低龄儿童成为“触屏一代”,这其中的危害不浅:

过早长期使用手机,会产生视力衰退、眼部疾病、头昏头痛、乏力、失眠、脱发、没有精神、表情麻木等症状,危害到一生的健康,不利于孩子的身体发育和运动能力的发展;

利用手机玩游戏、聊天,导致精神萎靡不振,学习成绩一落千丈;

思考能力下降,使用手机完成作业,养成投机取巧的学习习惯;

缺乏真实互动环境、眼神交流、眼神和肢体等的辅助,语言能力发展受影响;

影响亲子关系,甚至可引起神经衰弱症、情感自闭症、情感孤独症等神经和精神疾病;

小学生心智尚未成熟,没有社会经验,很容易受诈骗信息蒙骗或是陷入不良短信的泥沼无法自拔,甚至走向犯罪;

亲爱的家长:

上周末的“远离手机健康成长”调查问卷共有1596名家长参与。调查结果显示,其中周一至周五能做到远离手机的孩子只有540人,占33.83%;66.17%的孩子都会玩手机(时长从10分钟到2小时不等),主要用途是玩游戏、刷视频、聊天。为了更好地推进这项工作,特向全体家长发出以下倡议:

1、多沟通。父母要与孩子多多交流,一定要抽出时间与孩子多相处,特别是晚上可以陪孩子一起散步、锻炼、亲子阅读等,防止孩子因为心灵空虚或缺少关爱而沉迷网络。

2、有监管。家长要和孩子约定好,周一至周五不可以玩手机(游戏等),周末可以有1-2小时的使用时间。在孩子使用手机的时候家长要做好监督与指导。

3、做榜样。家长要严于律己,相互约束,不浏览不良信息,不参与有害信息的制作和传播。与孩子在一起的时候尽量不看手机。

好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身处移动互联时代,面对智能手机的普及,广大家长必须与时俱进地提升家庭教育智慧,和学校一起引导子女养成合理使用手机的好习惯,才能称得上负责任的家长、称职的家长。

“远离手机健康成长!”请各位家长响应学校的倡议,为净化网络,为护卫孩子健康成长出一份力!

学生远离手机倡议书9

亲爱的同学们:

近年来,随着家庭经济条件的改善,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普及以及针对低龄人群开发软件的增长,这类以触摸屏为特征的电子产品逐渐成为许多孩子爱不释手的“玩伴”,让越来越多的低龄儿童成为“触屏一代”。

但是,随之而来的视疲劳、视力下降和注意力不集中等弊端也正在威胁着我们身心的健康。它就像是一把锋利的双刃剑,在带给我们便利和喜悦的同时,也给我们的`成长带来了许多隐患:

一、使用手机、电脑对身体健康有不良的影响。小学生使用手机、电脑时,大脑中吸收的辐射比成年人高出50%,严重的危害了我们的智力发育和健康成长。

二、使用手机、电脑会占用大量学习和生活时间,有的同学利用手机、电脑玩游戏、聊天,不分白天黑夜,玩物丧志,精神萎靡不振,学习成绩一落千丈。

三、根据国家权威教育机构“中小学生如何看待家长不合理使用电子产品”的调查结果来看,家长不合理使用电子产品会对孩子起到非常消极的示范作用,特别是在孩子学习时玩电子产品,这样做不仅会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影响学习效率,也会让孩子产生不公平感。如果这种负面情绪长期积累,不仅会影响孩子的学习兴趣,更会产生强烈的厌学情绪,进而对孩子的未来产生消极影响。

为此,我们明远小学少先队大队部郑重呼吁,同学们要了解手机、电视等电子产品及手机游戏给我们带来的危害,远离手机,拒绝游戏!同时,也希望我们的家长真正起到监管作用,合理安排同学们使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一些电子产品的时间。

远离手机,拒绝游戏!

让沉迷手机、游戏的同学在我们的呼吁下,驶上正确的人生航线,不要因为今天的沉迷而影响明天的远航!

为了我校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为了营造浓郁的学习氛围,维持良好的课堂教学秩序,形成优良的班风学风,在此我们向全体师生和家长发出以下倡议:

1、作为学生,要深刻认识手机及游戏对我们的危害,自觉抵制游戏的诱惑。以不玩手机、电脑为荣,拒绝手机、电脑打扰我们日常的学习生活。

2、严格要求自己,从点滴做起。远离手机,拒绝游戏,培养健康的兴趣爱好,积极投身于有益的活动中,珍惜大好时光,勤奋好学,努力进取,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好学生。

3、积极劝说身边的同学、朋友远离手机电脑,不玩电子游戏,不沉迷于网络。

4、班干部应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做出表率,并能经受同学监督、考验。

5、家长同志们,为了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请自觉合理使用电子产品,合理安排好自己和孩子的生活,陪着自己的孩子健康快乐成长。

同学们,让我们用行动来证明自己,让我们远离手机、拒绝游戏,为净化我们的精神生活,美化我们的心灵,使我们拥有一个更为纯洁的世界作出努力吧!

学生远离手机倡议书10

尊敬的家长、亲爱的同学们:

您好!首先,感谢您在百忙之中阅读此信。20XX年1月15日,教育部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通知明确规定:原则上学生不得将手机带入校园,禁止学生将手机带入课堂。根据教育部相关文件精神,我校发布《加强学生手机管理倡议书》,希望广大家长配合学校落实此项工作。

手机作为现代高科技的产物,极大方便了家长与学生的联系,在短时间内迅速成为人们的贴身伙伴,但其负面影响也不可小觑。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它会给人的身心健康带来哪些危害吧!

危害一:手机长期使用会影响睡眠

长时间使用手机影响睡眠的机制,主要通过以下三条途径:一是过度使用手机(尤其是睡前)占用了原有的睡眠时间,引发睡眠不足;二是手机本身的内容可引起生理和心理上的兴奋,增加觉醒程度,从而影响睡眠;三是夜晚手机屏幕的光线可抑制体内褪黑素的正常分泌,而褪黑素作为调节人体昼夜节律、维持睡眠-觉醒周期的核心物质,被抑制后可引起昼夜节律延迟,导致入睡困难。

危害二:手机影响身体健康

手机中含有许多诸如砷、汞、镍等有毒金属,如果这些有毒金属长期与孩子的身体接触,就很容易引发病变。青少年使用手机时,大脑对手机电磁波的吸收量要比成人多60%,青少年用手机会造成记忆力衰退、睡眠紊乱等健康问题。

危害三:手机损伤中小学生脑神经

手机具有强辐射,手机辐射会对未成年学生脑部神经系统造成损害,轻者引起头痛、记忆力减退和睡眠失调,重者可能导致神经衰弱、脊柱骨关节退变、脑脊液外漏等病患。

危害四:手机影响学生学习

喜欢玩手机的孩子,习惯了手机带来的轻松愉悦的信息,对知识学习感到枯燥乏味,学习成绩下降,受到指责后更需要在手机网络里找到慰藉,形成恶性循环之后,孩子逐渐丧失求知欲,产生厌学情绪。另外手机很多软件可以方便快捷地寻找习题答案,很多学生面对难题不再查找书本,深入思考,完全依靠手机搜索答案,导致孩子产生思维惰性。个别学生还利用手机结交、联系社会不良青年,甚至误入歧途。

抓好小学生手机管理,做好预防小学生过早近视、沉迷网络和游戏教育引导工作,事关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鉴于此,我校针对小学生手机管理作出如下倡议:

1、善引导重监督,家长须强化监护职责,养良善之德,树自卫之识,戒网络之瘾,辨不良之讯。

2、学生在校期间,家长如遇到紧急情况,可与班主任或科任老师联系。必要时,学校及班主任会为学生提供通讯服务。

3、学生如确有需要携带手机等电子产品进入校园,须经家长同意,并向班主任提出书面申请,说明情况,由班主任登记备案,进校后手机要交由班主任统一保管,禁止带入课堂。

4、请家长管控好家里的新旧手机,非必要情况不给子女配备手机,已经配备的要进行合理管控。家长对学生日常使用电子设备要进行正确的教育引导,防止学生沉迷于手机等电子产品。

5、家长在节假日要多带孩子走出家门,参加公益活动和各类运动,体验生活,领略大自然风光,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6加强与学校及班主任、科任教师的沟通与联系,及时掌握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状况,早发现苗头,防患于未然。

各位家长朋友们,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别让手机毁了您的孩子,为了您的孩子,请和学校一起引导孩子养成合理利用手机的好习惯,从源头上杜绝影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不良因素,营造良好的健康环境,让孩子拥有一个健康的童年。

学生远离手机倡议书11

尊敬的家长,亲爱的同学们:

按照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精神,经我校研究决定,禁止学生携带手机进入校园。

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手机已从以前的奢侈品变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普通工具,然而,它就像一把锋利的双刃剑,在带给我们便利与喜悦的同时,也给成长中的学生们带来了许多隐患。

首先,使用手机对身体不利。据有关专家指出,手机在工作时会产生大量辐射,并且,少年儿童在使用手机时,大脑中吸收的辐射比成年人高。

其次,不良信息泛滥,容易使孩子分不清真实与虚拟世界,甚至使孩子走上犯罪道路。

第三,频繁使用手机,会对视力产生不可逆转的伤害。

第四,沉迷手机网络游戏危害极大。沉迷网游后,将现实生活视同虚拟游戏,淡化情意,轻视人生,更有甚者漠视生命,造成不可挽回的悲剧。

为加强校园管理,促进孩子身心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保证良好的课堂教学秩序。学校禁止学生带手机进校园,我们向各位家长提出倡议:

收回孩子的手机。如果还没有给孩子配用手机的话,请在小学阶段不要给孩子购买手机。不得以任何理由将家长的手机给小孩使用。

同时,向同学们发出倡议:

1、不盲目跟风,不互相攀比,不向家长提出购买手机的要求。

2、如果有手机,请及时交给家长保管,不得在家玩手机,更不得将手机携带进校园。以在家不玩手机、进校园不带手机为荣。

3、不得以任何理由使用家长的手机。

4、相互监督,发现班上有同学携带手机进校园的及时向班主任报告。

5.校园贷套牢大学生案例 篇五

不久前,河南郑州某学院的一名在校大学生因为无力偿还共计几十万的各种网络贷款,最终跳楼自杀,这是校园网络贷款的一个极端案例。悲剧背后,疯狂生长的校园“网贷”被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自2014年起,专门针对大学生这一庞大群体的网络贷款开始了“跑马圈地”,“XX贷”们雨后春笋般冒出来。如今,校园网贷究竟风行到什么程度?借来的钱学生们会怎么花掉?千差万别的贷款平台审核是否有疏漏?号称“月息低到0.99%、最高可借50000,5秒可到账”,真如商家所说的如此无门槛“低息”?对此,北京青年报记者展开了调查。

现象:个别校园贷平台申请人已超75万,申请者三本院校和高职居多 方明(化名)是某著名工科院校的研三学生,平时比较迷电子产品。去年6月,他在某著名电商平台、两家大学生网络贷款上都开通了个人贷款支付业务,所有额度加起来有25000元,临近毕业,方明“血拼”了苹果手机和一台笔记本后,他沦为“月光族”。“每月需要还款1370元,学校发的生活补贴1500元,基本上只够还分期,都快毕业了找父母要也不合适,找点兼职做呗。”方明自嘲说,“再买必须要剁手!”

随机采访的多位在校生都坦言身边有使用“网贷”的同学,“像是某个时候不知不觉地流行开来”。北青报记者搜索名校贷贷款平台的官网页面,其平台的申请人数已超过75万人,并滚动播报着某学校某同学已申请借款,借款额度从1000元至2万元不等。北青报记者还留意到,滚动出现的院校以地方三本院校和高职居多。

高学历人群、消费娱乐的旺盛需求、信用消费意愿强,这些都成为众多互联网金融公司瞄上这块高校市场“大蛋糕”的理由。大三学生谭伟(化名)也是“校园网贷”的常客,但与方明“电子产品达人”不同,“我找平台贷款,主要是为创业的资金周转。一般男生都借钱来买数字产品、女生更喜欢买化妆品和旅游。我们创业花的钱不是万把几千的,找银行借肯定不可能,这些平台都应急用,我一次性借过1.9万,还好,我们合伙人不太愁资金,这点钱小意思。” 2015年,中国人民大学信用管理研究中心调查了全国252所高校的近5万大学生,并撰写了《全国大学生信用认知调研报告》。调查显示,在弥补资金短缺时,有8.77%的大学生会使用贷款获取资金,其中网络贷款几占一半。经北青报记者梳理,花样繁多的学生网贷途径大致有三类:一是单纯的P2P贷款平台,比如名校贷、我来贷等;二是学生分期购物网站,如趣分期等;三是京东、淘宝等电商平台提供的信贷业务。

调查

对于愈发失控的校园贷款平台是如何运作并一步步套牢大学生的,北青报记者对此展开调查。

第一步:金融平台招聘学生干部地推,拉同学装机月入5000元

这些遍地开花的校园贷款又是如何推广的呢? “我的同学就是我的客户。”北京某大学就读的学生王安(化名)一直任学院学生会干部,去年他成了互联网金融公司借贷宝的校园代理,加入“二维码”推销大军,“大致在去年下学期,公司为提升APP‘装机量’举行校园地推,那段也是搞这种兼职最挣钱的时候。”

王安说,该公司要求用户下载APP后,还需填入姓名、手机、身份证号,如用户选择绑定银行卡的话每单可提成40元,如不绑卡而选择留下照片的话,每单提成30元。“这些收入是可以日结的,我身边有同学最高一天挣了5000元。为了多挣钱,我们还去宿舍‘刷楼’,拉同学和朋友绑定,鼓动大家贷款,做成一笔借贷单子的提成,是装机之外另算的。”

第二步:不用视频网签,部分网贷只需学生证即可办理

据媒体此前报道,河南大学生曾编造借口获得了班上近30位同学的个人信息和家庭信息,并顺利从多个平台上获得贷款。其中被负债最多的,达到了11万元。死者室友表示,网络上和他有关的不少借款,其签字和照片都不是本人,但最后都被成功受理。时至今日,校园网络平台上“最快3分钟审核,隔天放款”、“只需提供学生证即可办理”等博人眼球的广告仍是铺天盖地。

某校园贷款平台的技术人员告诉北青报记者,“不是本人借款都能通过,这平台审核风控不严。据我了解,有些技术不过关、实力不强的公司,不需要视频网签,也没有人脸识别技术,这很容易导致审核问题,客户的身份信息被他人冒用了。”

北青报记者尝试用另一款校园P2P平台的APP借款,在贷款资质填写时,除了线上填写包括个人学籍、家庭、朋友联系电话、上传身份证和学生证照片等信息之外,平台无需线下跟本人面对面或视频审核便可走完放款流程。“有些公司为了拉客户,也会主动放水。”该技术人员补充道,“去年市场急剧扩张的时候,有公司一个月的放贷量就破了二三十亿。”鱼龙混杂的同业竞争加剧,部分平台为了拓展业务降低申请门槛要求,存在审核不严的情况,以至于学生个人信息被冒用。

采访过程中也有贷款平台主要依靠线上途径完成授信,在填写多项个人信息资料后,主要通过远程视频等途径确认信息。即使如此,也曾出现过平台审核人员与借款人勾结,冒用他人信息骗取贷款。“纯线上的业务不是特别好做,而且不安全。大公司通常会强调严格审核,劝大家量力而行,少贷些。这既对客户负责,也是对公司负责。”一位不具姓名的从业人士坦承。

第三步:鼓励大学生借款超前消费,甚至推大学生分期购物节

那么,大学生从这些平台借来的钱都会干什么?北青报记者下载了某校园网贷平台的APP,在申请贷款时,系统自动显示借款用途选项:消费购物、应急周转、培训助学、旅行、微创业,就业准备等。在其电脑端的官网上,公开了部分最新申请贷款成功的学生贷款金额和理由:“借款6800元,24期,给女朋友买iphone6”、“30000元,36期,毕业自主创业”。

因欠网贷而自杀的河南大学生后经媒体证实,之所以其欠下60多万巨款,是该学生网贷去赌球。公开资料显示,学生们五花八门的借贷需求平台都满足,那么,平台会不会追踪借款之后的资金流向?北青报记者带着疑问拨通了该平台客服的电话,该工作人员表示,“究竟钱花在什么地方,我们没有办法监控和核查,系统选项你填了什么,我们就默认是这个。”

随访的数位大学生表示,网贷用户中,大多数人借贷是用作娱乐消费,比如花在旅游,购买大件商品、化妆品衣服等。就在大学生们常用的分期付款网站“分期乐”,这家网站除了列出琳琅满目的商品外,还打出了“全场免息、直降5亿”的诱人字眼。网站介绍显示,2015年9月1日上线活动营销栏目,推出了“全国首届大学生分期购物节”,21个小时内订单金额突破1亿元大关。此外,该网站专门开辟了热门端游的游戏点券的分期付款,页面显示,限时抢购的满减电子券当日被抢空。

内存:曾经火爆一时的大学生信用卡被“叫停”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这形容校园的信贷市场再合适不过。2004年9月,金诚信和广东发展银行联名发行了首张“大学生信用卡”。此后,工行、建行、招行、中信实业银行陆续跟进,大学生信用卡市场一时间火爆起来。其间,不少同学刷卡“冲动”消费,一不小心就沦为“卡奴”,有同学甚至依靠申请助学贷款来还卡。正因大学生没有固定工作和稳定的收入来源,成为了校园信用卡业务的“高危人群”。

2009年,银监会发文禁止银行向未满18岁的学生发信用卡,给已满18岁的学生发卡,要经由父母等第二还款来源方的书面同意。此后,包括招行、兴业等多家银行叫停了大学生信用卡业务,其他银行则也纷纷抬高了大学生信用卡办理门槛。

核心:月息0.99%存猫腻 实际年利率超过20%

据媒体报道,“网贷平台往往会以低分期利率吸引学生,月利率普遍在0.99%至2.38%之间”,但实际上网贷并非如广告宣称的“低息”。采访中,大学生方明自称曾细致对比了多款网贷产品,最后选择了“最低月息0.99%”的网贷平台来贷款,“通过该公司借了10000元,分12期还款,因为平台扣除了2000元的咨询费,最终拿到手的8000元,当时客服说,如果不逾期,这2000元最后是能够返回我的账户的。但被扣了2000元,感觉这很不划算!”

照方明的说法,北青报记者通过该平台的还款计算器进行核算,计算结果显示,每月本息为932.33元,期限为12期,月利息为0.99%,该计算器同时显示出每月的还款计划表。随后,北青报记者将结算结果截图向从事财务工作的人员请教,多位财务人员表示,“每月本息为932.33元,再对照还款表,看似这是通常的等额本息还款方法,但是等额本息还款,每月还的本金是逐渐减少的,但这个表里竟是相等的。平台算法,其实并不是标准的等额本息还款,每月的利息都是按照10000元本金来算的。按照正确的公式,从每月的本息为932.33元反推,这贷款的实际年息是超过20%的,每月的利率是1.77%,远远超过这宣称的0.99%啊。” 这0.99%月息是怎么得来的,从财务专业角度看又有什么秘密?财务人员进一步解释:“用932.33×12-10000再除以12就可得出0.99%这个数据,但这0.99%跟实际还款产生的利息并没有关系,只是一般人发现不了其中的奥秘。说白了,这也是骗局外人的营销把戏,可以说是这个行业的规则了。” 针对这贷款的2000元咨询费,多位财务人员表示,如果逾期,2000元的咨询费拿不回来。一年下来,你贷8000元,最后还款达到11187元。这实际年化更超出30%。“这2000元,对贷款的年利率特别大,相当于是你没有花这2000元,却一直在承担着2000元的利息。” 而在知乎网站上,多名财经类大学生网友也匿名爆料了该贷款平台的利率猫腻,其通过Excel里用IRR函数都能算出来年利率超过20%,“提醒大家不要忘了咨询费里暗藏猫腻。”

后果:还款难的学生冒险“拆东墙补西墙” 不仅如此,北青报记者还发现,还款时一旦发生逾期,随之而来的“利滚利”更是十分惊人。“名校贷”会收取逾期未还金额的0.5%/天作为违约金,“趣分期”则要收取贷款金额的1%/天。还有少数小贷公司会收取贷款金额7%至8%作为违约金。不仅违约金吓人,有的平台还收取一定的押金和服务费,比如,明面上是每个月5%的利率,可还设置了5%的服务费,而这些还款细节,在学生前期咨询时,很多公司客服的态度模棱两可,北青报记者致电某平台咨询业务时,得到的回答是“具体的还款逾期办法,要看合同细则,你还没贷款,我也解释不清楚”。在校大学生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一旦资金紧张,很容易还不上贷款。一位曾贷款逾期的同学告诉北青报记者,“我当时某个月实在没钱,逾期的第二天,催款的短信和电话就来了。对方是一个陌生催款声音,劈头盖脸地来一句,我先联系你学校老师,一想到这事儿马上众人皆知,吓得冷汗都出来了,编了理由找家里要钱还债。”

“还款困难户”的学生,除了找家里的“坚强后盾”外,受访者中有的通过兼职打工,有的则选择冒险“拆东墙补西墙”——再借一家平台补上家的亏空。一位在京高校的女性家长就对“透支”网贷投了反对票:“孩子打工还钱,但是万一打工的收入不够还贷,还得‘子债母偿’,还会耽误学习。”还有家长对在网络信贷平台上的不良记录是否影响今后的个人信用,也表达了疑虑。

对话:P2P借贷目前监管主体缺失

对话人:中央财经大学互联网金融与民间融资法治中心副主任孟祥轶博士

针对目前校园网络贷款,尤其是P2P领域存在的行业乱象,北青报记者采访了中央财经大学互联网金融与民间融资法治中心副主任孟祥轶博士。

北青报:此前河南发生大学生因不堪网贷巨额债务跳楼自杀的极端事件。对大学生使用互联网金融产品借贷,您是怎么看的? 孟祥轶:从消费信贷的角度来讲,这种金融产品的初衷是没有错误的,它是一种金融创新,也是服务有需要的人。但问题在于,这种普惠金融的基石是责任金融,就是说借贷,你得负责任地借贷。什么叫负责任?你所借贷的对象是有偿还能力的,你不能让他陷入过度借贷。像这种小额的普惠金融,之前孟加拉国等地,也曾出现了过度借贷发生跳楼的极端情况,尤其是个人征信平台尚未建立的时候,某个人找多家平台借款。北青报:有人质疑这种过度借贷或导致或诱导学生过度消费。

孟祥轶:我国的互联网金融发展太快,而我们对大学生的相关金融教育相对欠缺,学生不知道过度借贷的后果是什么,特别是借钱消费,有可能是冲动消费,尤其是当下借钱的方式如此便捷和迅速。多种因素叠加,造成了你提到的那位同学的悲剧。

北青报:调查中,我们发现“最低月息0.99%”的网贷宣传,经财经专业人士计算,其年利率实际超过20%,但很多消费者对此并不知情。

孟祥轶:你提到的这种资本利息在整个行业还算比较低的。这类网贷产品加上它的费用什么的,这种短期小额贷款实际年化是很高的。国外对类似产品的监管措施中,明确要求必须把整个借贷的综合总成本告知消费者,而不仅仅说是告诉你“月息多少”。这一块,我们国家的监管是比较欠缺的。北青报:对此的监管,目前是由哪个部门来负责?

上一篇:新媒体广告赚钱的关键是什么下一篇:成人本科毕业论文-南开大学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及提升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