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克与克的说课稿(精选3篇)
1.千克与克的说课稿 篇一
教学设想:
千克与克的认识是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第四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本课教学是在学生借助直观手段,对质量单位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感受的基础上进行的,它是学生系统学习质量单位的开始。通过这节课的教学,要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建立千克和克的质量概念,并了解千克与克之间的关系,完成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渡,同时为今后学习吨打好基础。
1、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重视让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
2、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课中教师多次为学生提供小组学习的机会。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说一说等活动,既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操作实践的空间,也留给他们足够的思考与交流的时间,让他们都能动手、动口、动脑参与学习的全过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学内容:
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第四册第五单元第61-63页。
教学目标:
1、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初步建立千克和克的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形成初步的观察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实践、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的意识。
3、能把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相联系,在学习过程中感知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形成初步的估算意识。教学重点: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
教学难点:
1克与1千克质量观念的建立;知道1千克=1000克。
教学准备:
每个小组一份学具,多媒体课件,视频展示台。
教学过程:
一、认识克
1、出示1枚2分硬币并感觉其质量。
师述:我们每人桌上都有1枚2分硬 币,现在放在手上掂一掂,有什么感觉?轻得象什么?
2、简介天平及砝码。
师述:它到底有多重呢?我们要用一种精密的仪器 天平来称量。课件出示天平,简介天平和砝码。板书:克(g)
3、课件演示称量1枚2分硬币的过程。
4、再次感受1枚2分硬币的质量。
师述:请同学们闭上眼,把2分硬币放 在手中,再次感受一下它有多重。
5、师述:1枚2分硬币约重1克,那么,2枚呢?3枚呢?10枚呢?100枚 呢?200枚呢?500枚呢?800枚呢?900枚呢?让学生随教师的提问推理感受其质量。教师将900枚硬币放入袋中,在台秤上称量,验证900枚硬币的质量是否接近1千克,并随着硬币的不停放入,让学生感受质量越来越重,继续追问并放入硬币:999枚呢?1000枚呢?
板书:1000克。
告诉学生:1000克也可以记做1千克。千克是相对于克而言更高级的质量单位。
板书:1000克=1千克。
追问并填空: 1000克里面有()个1克。1千克里面有()个1克。1000个1克是()克。1000个1克是()千克。现在我们就来认识1千克。
二、认识千克并学习单位换算
1、导入: 1000克比1克重多了,称这些较重的东西,平时常用什么秤?你在哪儿见过?
2、课件出示常见的秤并讲解盘秤的使用方法。师问:kg是什么意思? 师述:1kg就是1千克。1千克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1公斤。1公斤等于2斤。1斤就是多少克?1斤就是500克。
3、建立1千克的质量观念。小组合作学习。称组内物品(教师给每个组准备称好的质量是1千克的物品:1袋花生米等粮食作物、1袋苹果等水果、1袋沙子等质地不同、体积不同的物品,每个组都有4本数学书),感受1千克。
出示合作学习要求:
(1)以千克作单位,估算出组内物品、4本数学书各是多少千克?(取整千克数)
(2)称一称。
(3)把称得的结果写在标签上。
(4)组长把标签贴在包装袋上。
(5)拎一拎物品,边拎边说说质量,并感受其质量。
(6)想一想你从中发现了什么? 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4、小组汇报。
物品不同,体积不同,但质量相同,都是1千克。
三、克与千克的比较
提问:生活中哪些物体以克作单位?有什么共同的特点?教师板书:较轻的物体以克作单位。
生活中哪些物体以千克作单位?有什么共同点?(板书:较重的物体以千克作单位)
以小组为单位学生再一次感受并区分各种标有质量的物品:如2千克的洗衣粉、50克的果冻等。
趣味区分练习,进一步感受克与千克。
教师拎起一袋苹果,问:这袋苹果以什么作单位?(生答:千克)教师继续问:谁来拎一拎,估计一下这袋橘子有多少千克?指名估算。放在台秤上称一称,估算正确的奖给一个橘子,并针对其估计结果给与激励性评价。
数一数,一共有几个。算一算,1千克有几个。
教师继续问:这一个橘子以什么作单位?(生答:克)追问:请你估算一下这个橘子有多少克? 教师依照板书小结。
四、巩固练习
1、填空
2千克=()克,3000克=()千克,4千克=()克,5000克=()千克
2、趣味练习:小强写给爷爷的信 爷爷您好:
我已经7岁了,身体特别健康,体重已达40克,每天早晨能吃掉60克的鸡蛋两个,250克的牛奶一杯,中午可以吃掉100千克的馒头3个,晚上吃得更多,我们一家三口能把将近1克的米饭吃光。教师随着学生的辨析改正。
4、下面的说法正确吗?为什么?
(1)1克的白糖比1千克的白糖重。()
(2)1千克的棉花比1千克的盐轻。()拓展性练习:
5、拓展性练习:
课件出示不常见的秤,扩展对称的认识。
五、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引导学生从知识、学习过程与方法等不同方面小结。
2.克与千克说课稿 篇二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青岛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教科书(五••四学制)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克、千克、吨的认识》中的一课,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这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克与千克》是小学数学“数与代数”中“常见的量”的重要内容之一,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但是,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克和千克是两个基本的质量单位,而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么直观、具体,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因此,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要想建立克与千克质量观念,是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的。因此,本节课,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质量单位的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了解每个单位实际有多重,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
教学目标是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学情而定的。
学生的学情是: “克与千克的认识”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一是生活经验不多,二是比较抽象,因此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克与千克,所以在教学设计上,特别注意强化学生的实践活动。我将观察、动手操作、演示、实践运用等有机的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引导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通过猜一猜、称一称、掂一掂、估一估等实际操作,让学生对克与千克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较好的完成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要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基于对课标和学情的分析理解,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在知识与技能方面,一是使学生理解质量单位“千克”、“克”的含义,感受“1千克”、“1克”质量的物体有多重,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重量概念,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二要通过猜、掂、比、称等实践活动,知道1千克=1000克,学会克与千克之间的转化。
在过程与方法方面,一是教师从学生身边的学习用品出发,让学生掂一掂一支笔和一本书体会出彼此重量的区别,引出质量及质量单位,说明“表面物体有多重,可以用克或千克作单位”。二是让学生说一说在日常生活中什么地方用到“克”和“千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一是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计物品质量的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使学生了解用秤称物品的方法。二是发展学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激发学生关注周围物体质量的兴趣。
根据三维目标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使学生会用天平称一些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确定为本节课的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建构主义认为,数学的知识、思想和方法,不应是通过教师的传授获得,而是学生在一定情境下借助教师的引导,通过自身有意义的学习活动而主动获得的,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了情境创设法、启发式教学法、直观教学法等。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方法来获取新知。
三、说教学过程
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因此,我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二)探究新知
(三)实践提升
(四)课堂反思
(一)情境导入 设疑引题
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在课堂导入这一环节,我让学生观看微课《低估体重》,看到视频的最后,学生心里都会有一个疑问,食鸟蛛的网那么结实,为什么不能给波比当吊床呢?学生带着这样的疑问,再看一遍视频最后一段的时候,就会找到食鸟蛛的网能承受最重300克的东西,那学生会接着再问300克有多重呢?或许会有别的学生问,克是什么?这样自然而然的引入今天的课题“克与千克”,板书课题带着问题学新课,学生会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探究新知 动手实践
给孩子出示两样物品——棉花糖和食盐(都是500克),让学生观察一下,试着猜想一下什么比较重,经历猜一猜、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的过程,亲身感受一下物品的实际重量,并且同桌交流一下自己的感受。然后通过课件向学生展示一些生活中比较常见的物品,它们的质量不相同,而且它们的单位一般用克和千克来表示。接下来,通过掂一掂,估一估这个环节让学生对物品有个初步的质量概念。同时,告诉他们:2袋盐重1000克。给孩子们充足的时间掂一掂,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经历这个过程,知道1000克有多重。再给出另一个动手实践活动,1袋1千克的糖和2袋500克的食盐一样重吗?然后我会让学生们以同桌交流的形式思考,通过他们的交流得出结果1000克=1千克,并且板书。
通过5000相同的黄豆是1000克,其中的5个就是1g,这样让学生去掂一掂5个黄豆大约多重,去认知1g。通过这样让学生亲身感受,引导学生自主探索,鼓励学生合作交流,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数学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为了开拓同学们的视野,使他们的生活多一些趣味性,我会让同学们进一步思考:生活中称量物品重量的工具有哪些?经过大家的思考,我会将课件里的生活中常见的称量工具展示给大家,让他们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同时,告诉他们一些称量常识:
盘城、电子盘秤、杆秤、电子秤、案秤、磅秤及区别
(三)实践提升 巩固提高
为了使学生掌握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我将通过课堂练习的形式来进行测验同学们对本节课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通过这些问题的解决,既可以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又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到了数学的价值和成功的喜悦。
(四)课堂反思精益求精
上课之前学生看的视频里面有一个问题,食鸟蛛的网最大承重300克,而在学生看的另一段视频中,东北虎可达到300公斤,也就是300千克,300千克是300000克,对于食鸟蛛的网来讲,太重啦,所以不能给波比当吊床。这样大家的问题就解决了。
常常反思是个好的学习习惯,孔子的学生曾子曾经说过“吾日三省吾身”,只有做到常常反思,才会更加优秀。让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以及自己的感受,让学生对自己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归纳总结,提高自己的归纳概括能力。
四、说板书设计
3.认识千克说课稿(本站推荐) 篇三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千克的认识”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28-30页的内容。
2、教材分析:
“千克的认识” 是本单元第一课,是在学生一年级认识轻重、初步感知物体轻重的基础上教学的。教材注重从实际操作中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充分联系生活实际,不断深化对千克的认识,注重估测能力的培养。“认识千克”是继续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吨”的基础。
3、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了解用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通过看一看、称一称、掂一掂、数一数、说一说等活动,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初步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在实践活动中,逐步提高学生估测能力。
情感与态度目标: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过程与方法目标:以学生为主体,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逐步加深对1千克的感知,使学生能够自行获取知识,主动参与实践活动。
4、教学重点难点:
感受1千克物体的轻重,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
5、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台秤一个、两袋质量不一样的食品、常见的秤等。学生:根据学案认真进行课本预习、带生活中常见的物品
二、说教法学法
为了突破重点和难点,本节课立足于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践操作活动,使学生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
另外,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提供现实背景,改变呈现方式,让学生在充分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合作,学会表达,学会交流。
在学法上,通过学生猜测、操作(称一称、掂一掂、数一数等)、比赛、交流等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设计理念:
“认识千克”是学生初次学习质量单位,对质量单位虽然学生在生活中都直接或间接接触过,但它不象长度单位那么直观,不能只靠观察得到认识,所以物品的质量观念相对于他们来说几乎是一片空白。怎样才能从抽象到具体,加深学生对物品质量单位的认识与体验?
课前每个学生一份学案,学生根据学案的指导,自读课本或在家长的指导下通过掂一掂、认一认、称一称、询问调查等一些活动,先积累一些有关质量生活体验,对1千克物品有了初步的感知,这时候再学习新课,就容易多了。
四,教学环节
教学中,为了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充分感知1千克有多重。我设计了以下环节: 一:激活经验,体验“轻重”。
比轻重是生活中常见的活动,课始设计让学生比两袋食品谁轻谁重,有什么办法?用这个问题抛砖引玉,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学生会很自然地想到比较的方法:“掂一掂”和“称一称”,接着再让学生掂一掂自己的学具切身体会。
二:提供机会、认识千克。
1、认识秤“
由谈话:“刚才有的同学还想到了用秤“称一称”的办法”,引发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秤的认识。学案中我设计了把认识的秤名称写在书上,这样在同桌交流时就会有话说,多媒体出示各种秤,抽生给全班介绍时学生就会积极来展示自己。
2、认识千克
先由谈话“不同的秤可以称出不同的物品有多重,物品有多重也是指物品的质量,那生活中我们经常用什么单位来表示物品的质量呢?”引出课题:认识千克。再让学生通过课本“称一般物体有多重,常用千克作单位”这句话激起学生学习“千克”的愿望,把学习注意力集中到“千克”上来。
3、认识台秤
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台秤,说说在台秤秤面上看到了什么?了解台秤的使用方法。完成想想做做第3、4题,加深对台秤的认识。渗透多退少补的方法。
三、操作体验,感知1千。
认识1千克是教学的重点,因此我设计了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1千克物体的轻重,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
游戏:听指令(看谁做得快又好)
1、掂一掂自己的数学书,比1千克重还是轻?书和文具盒一起呢?
2、小组4本数学书摞在一起,比1千克重还是轻?估计重几千克?抽小组验证。
3、拎一拎自己的书包,比1千克重还是轻?
4、说自己的体重有多少千克?猜一猜老师体重大约有多少千克?抱一抱。
“千克”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要感知1千克有多重,也不是一节课就能做到的。这需要在生活中不断去观察、去体验。作为老师,我们要尽量设计一些活动,通过这些活动:猜一猜、称一称、数一数、掂一掂等,让每个学生都有动手操作的机会,使学生在实际的操作情境中充分去感受、体会。
四、应用拓展,深化认识 体会千克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完成做想想做做1、2题,体会千克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理解“净含量”、“载重量”的含义。
五、全课总结、课外延伸
1、问:今天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2、读一读“你知道吗?”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布置课外实践作业:课后到商店去看一看,记一记,哪些物品重1千克,星期天和妈妈一起到菜场去买菜,看一看妈妈买了哪些菜,各重几千克,试试你能帮妈妈拎起几千克的物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