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提高美术教学的有效性(共13篇)
1.浅谈如何提高美术教学的有效性 篇一
浅谈如何提高作文教学的有效性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语文教学的难点。我们教师常常在作文教学中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作文难,难作文是师生一个共同的话题,那么如何提高作文教学的有效性,让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快乐呢?
一、首先应该做到“三开放”,即思想开放、内容开放、形式开放。
1、思想开放。教师要冲破传统作文教学的桎梏,肃清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把作文教学的着眼点放在人才素质培养上来。要让学生懂得文章是表现生活、再现生活,作文就是我手写我口,我口说我心,用自己的话表达真情实感,可以弘扬真善美,也可以抨击假恶丑。
2、内容开放。习作从现实生活中提取素材,让学生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有意义的内容用文字表达出来,写出他的眼睛里的世界和跃动着的童心。
3、形式开放。不拘泥于每周两节的作文课,把作文训练延伸到课间、课外、校内、校外、家庭等活动中,延伸到社会,延伸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做到课内与课外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采取课内作文、课外练笔,写观察日记、读书笔记,召开演讲会、读书报告会,编辑小报等多种训练形式,多渠道全方位调动小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其次是随文学习、读写结合;小学3-6年级语文共有三百多篇课文,每篇课文都是学生作文学习的范例,作文教学与训练共有六十多次次,分解到四个学年八个学期来完成,每次训练都有一个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写作技能。如果能这样,学生在小学阶段通过64次训练,就能掌握64个写作的基本方法,再加上学生自己的积累,其写作水平就能有一个质的飞跃。
教无定法,但教必有法。我们不仅要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更应该教给学生作文的方法,小学的作文教学更应该用一定的方法来指导自己备、教、改、评的全过程。我在教学实践中总结这样一套指导方法。第一步以本为据,总结写作方法。课本是范本,每次作文指导,细心的老师不难从课文中寻找出切合学生实际的写作方法,作为科学依据,文本结合让学生效仿训练。第二步出示“下水”范文,进一步印证课文中的写作方法,让学生明白运用这种写作方法并不难,很容易掌握。第三步,点拔指导,让学生明确应用这种写作技能最容易出现的几种毛病,进一步加深印象,进而掌握这种写作方法。第四步,当堂作文,强调学生实际运用新的写作方法,这样就有效地避免了学生抄袭他人习作的现象。第五步,习作改评,紧扣指导重点,凡能正确运用新的写作方法作文的学生,尽可能给予满分鼓励。当然,这种教学模式不一定科学,大家可以根据各自的教学实际,总结出既合学生实际,又有个性特点的教学规律来指导作文的实际教学。
第三是扩大阅读、注重积淀。古诗之所以经久不衰,不仅因为精练的语言,协调得押韵美,还因为它在材料的选择,写作的方法和技巧上也极有值得借鉴的地方。从内容和材料上分有叙事的,写景的,抒情的,明志的,说理的„„从写作方法和技巧上分有借物喻人,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夸张写实„„分门别类,各具特色,不尽相同。从某种意义上讲,一首诗歌就是一篇文章的大概。因此系统地进行古诗词名句训练,就是接触积累各种写作素材,学习掌握多样的写作方法和技巧。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可见一斑。句子是文章的单位,仔细揣摩古诗词名句的写作规律和技巧,并将其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对学生的习作行文有着积极的作用。
第四是写下水文,体验学生写作的甘苦。
在学生看来,教科书是专家、名家的文章,太神秘,且高不可攀。如果教师能运用新授的写作方法写1~2篇下水文给学生以示范,那效果就大不一样了,定然会使学生产生一种新鲜感,感到运用新的写作技巧其实并不难。因此教师写下水文不但可以释除学生的神秘心理,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同时也可以使教师体验写作的甘苦。还能使教师经常地练练笔,给学生以勤动笔的示范,还可以了解到学生习作实际,作文的重点、难点在哪里,学生最容易犯毛病的地方又在哪里。这样就能在备课与指导时更能有的放矢地进行突破。所以笔者提倡,凡指导学生作文,教师必写1~2篇具有示范性的“下水”文。
第五是批改作文紧扣重点,让学生收获成功的喜悦。
尊重学生的意愿,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讲求实效,是鼓励学生积极习作的有效途径。
批改学生作文是老师最感困惑的事情,最容易形成两个“极端”,要么字、词、句、篇、语、修、逻、文,面面俱到,教师实在感到力不从心,也难做到;要么只阅不批,只阅不改,写上批阅日期了事,这两种方式都不可取。笔者以为,批改作文必须紧扣指导重点进行。每次作文训练都有一个训练点,翻开学生作文,便可一目了然。对运用得法的学生,老师尽可在“眉批”栏中用简短的语言予以肯定和赞许,在“尾批”处予以总结性褒扬,在评定等级与分数时尽可能往高处靠,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我行”、“我能”!至于对运用不得法的作文大可不必求全责怪,因为训练目标比较单一,一般学生稍加提示,便会明白,因而,只须予以巧妙的点拨与鼓励,便可矫正习作的问题。至于综合性的错误,如错别字、典型病句等可用少量时间集中加以解决。
六:及时反馈评讲,让学生再生写作冲动。农民种地有“三分种,七分管”之说,指导学生作文也应该是“三分导,七分评”,有效地评讲作文对提高学生作文水平,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1、评讲必须及时。讲评是反馈的一种重要形式,必须讲究其时效性,学生作文后一般2~3天、最多4~5天就必须反馈评讲,不能欠拖不评,拖久了就会模糊学生对训练重点的印象,冲淡学生写作兴趣,进而阻碍学生急切获取新的写作知识的欲望。
2、评讲准备必须充分。评讲的目标必须明确,评讲的方法必须不断创新,评讲的程序必须清楚,评讲的材料必须详实(讲评原始材料必须源于作文批改记载)。
3、评讲必须紧扣重点。训练什么,评讲什么,必须有针对性,不能胡子头发一把抓,正反例证也必须来源于学生习作,通过对此评讲,加深学生的印象,让学生进一步掌握新授的写作方法。
小学作文教学是培养小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新课程改革中必须探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加强作文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必须引起每个管理者与执教者的高度重视。笔者坚信,只要我们主动地去探究,不断地去实践,认真地去反思,就不难从中总结出带规律性的有效的作文教学法则来。
2.浅谈如何提高美术教学的有效性 篇二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语文教学效益?如何突出语文教学的实效性?这是大多数语文教师所困惑的问题。下面笔者结合新课程理念, 试就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效问题作一些探讨。
一、深入了解学生, 以学定教是有效教学的立足点
教学是教师的双边活动, 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的教要以学生的学为最终目的。奥·苏伯尔在《教育心理学:认知观》的扉页上写道:“影响学生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 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 要探明这一点, 并应据此进行教学。”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 一定要全面调查和了解学生的学情, 了解学生是否已经掌握了与要学习的新知识有关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了解学生是否已经掌握或部分掌握了教学目标中要求学会的知识和技能, 有多少人掌握、掌握的程度怎样。只有准确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 才能确定哪些知识应重点进行辅导, 哪些知识可以略讲或不讲, 从而抓住教学的真实起点,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环节。
二、深刻解读文本, 用好教材是有效教学的着力点
文本是教学的凭借。文本作为作者思想和体验的载体, 对它的价值和内涵的发掘, 是进行有效教学的前提。文本解读是发现文本潜在密码和意义的过程, 文本解读的过程也是教师与文本对话的过程。
每篇课文都有独特的内涵。“课文隐藏着作者生命意识的律动, 燃烧着作者爱与恨的情感, 交织着作者悲与喜的感受, 低回着作者对人生悲欢离合的倾诉, 表现着作者追求正义与真理的呐喊。”所以, 教师必须与文本进行深层次的对话, 充分发掘文本的潜在价值, 解读其负载的文化思想内涵, 善于把握作者语言特点和运用语言的特色, 把握文本的系统性和整体性, 提取文本中的养分, 与教材拉近距离, 与之亲和, 与其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接近, 产生共振共鸣, 这样才能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
教师对文本的研读, 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了解作者写作意图, 正确理解文本的主旨;把握准训练点,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拓展和延伸, 形成富有个性化的教学设计。特级教师钱梦龙谈他备课的方法说:“每次备课, 我总要把课文一遍遍地读, 反反复复地想。有的课文语言优美, 声情并茂, 有的课文说理严密, 逻辑性强, 我就采取不同的读法来评析、鉴赏、品味, 直到确实品出了味儿, 读出了心得, 才进一步考虑教什么和怎么教。由于这些心得都来自亲身的阅读体会, 课文也早已烂熟于心, 因此教学中常有得心应手、左右逢源的快感, 还不时带点激情。”
三、科学设计教学目标, 注重学生全面发展是有效教学的关键点
课堂设计要有明确的目标, 语文教学目标必须科学化。从纵向看, 语文教学目标有四个层次:课标意识———总目标;年级要求———阶段目标;单元要求———单元目标;课文要求———达成目标。达成目标是在教学中必须落实的具体目标, 要紧扣单元目标, 体现阶段目标, 关联总目标。在制定课堂教学目标时, 必须双向往复, 自下而上, 全局在胸;由下而上, 步步紧扣, 就可以避免教学目标的盲目性、随意性, 不至于出现“一节课主义”, 不至于“铃声一响, 走进课堂, 要讲什么, 等我来想”, 而是运用系统原理正确解决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从横向看, 语文教学目标是依据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纬度来设计的。这种设计思路意在克服以往将知识和能力、学习结果和过程方法、个体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观的培养割裂开来, 甚至对立起来的弊端, 强调了三者的整合, 注重了综合性。
因此, 制定语文教学目标, 必须依据语文教学目标体系的纵向层次和横向范围来精心考虑, 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纵横的交叉点上提炼出科学的教学目标, 明确、扎实、有效果, 既有结合课文特点和学生实际的针对性, 又有体现综观全局、以点带面的整体性;既有具体描述, 便于检测评定的明确性, 又有实施达成, 在教学中兑现、落实的可行性。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时, 由于本单元课文, 写节日风俗, 讲民间艺人逸事, 述街头商贩吆喝, 为我们展现了风格各异的有声有色的民俗风情画卷。因此, 对前三篇课文, 结合各课的特点, 可以设定不同的目标。《云南的歌会》从民俗艺术的角度, 解读文化内涵, 读风貌, 读风情;《端午的鸭蛋》从节日风俗的一隅, 诠释文化情怀, 品语言, 看文化;《吆喝》则可定位为从市井风情的一角, 看文化精神, 读民生, 读境界。这样可引导学生透过民俗文化形式体味其中的文化精髓, 引领学生从文本走向生活。
四、注重运用教学方法, 追求教学的艺术性和科学性是有效教学的效益点
教学, 是科学, 也是艺术。优秀的课堂教学, 是以科学性为基调, 以艺术性为旋律的美妙的交响乐章。有了科学性, 就能保证知识的正确传授、智力的合理发展、能力的逐步提高。但是, 实践证明, 只强调科学性的课堂教学, 又往往显得呆板生硬, 这多是因为科学性的严肃和论理成分太重的原因。这就要强调教学的艺术性。人们常说:“教学有法, 但无定法, 贵在得法。”前一个“法”, 指教学的原则、原理, 即科学性、规律性;第二个“法”, 指教学的具体方法;第三个“法”, 则指教学的艺术, 是科学性与独创的教学方法的结合。以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课文《吆喝》为例, 为了让学生欣赏吆喝中的民俗艺术, 体会吆喝中的人生况味, 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风民俗中独特的精神内核。教学时, 教师可让学生在整体感知, 感受特色的基础上, 通过三读课文, 三赏吆喝的方法完成教学内容。一读, 体会吆喝的声乐艺术;二读, 体察吆喝人的生活状态;三读, 体味吆喝人的生活态度。学生通过三读课文, 三赏吆喝, 不仅对文本进行了多角度多层次的解读, 而且体会到了声乐艺术, 体察到了生活状态, 体味到了生活态度, 还感受到了吆喝丰富独特的文化内涵, 实现了教学目标, 达到了最佳的教学效果。
3.浅谈如何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篇三
阅读教学 有效性 合作性阅读
阅读是什么?是从文字中取得意义的心理过程。阅读,是人们获得信息的主要方式,是认识世界的主要手段。阅读在本质上是一种智力活动。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积三十年的经验,使我确信学生的智力取决于良好的阅读习惯。”可见,阅读在现代学习和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意义。因此,帮助学生从小学会阅读,学会有成效地阅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以便使他们在未来生活中成为学习的强者,社会发展的主人,这是语文教学头等重要的任务。
如何进一步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这是我们每位语文老师经常在思索的问题。
一、确立“单一目标”为“多维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语,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为了体现“全面”“综合”,无论是“总目标”还是“阶段目标”,都是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能力”“方法、过程”这三个维度提出的。我们的阅读教学要本着为学生全面发展为立足点,在阅读教学设计时,就要时时刻刻考虑到“三个维度”的目标。这三个维度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它的达成是整合的、相互渗透的、螺旋上升的。
许多老师在阅读教学设计时往往只考虑到了“知识、能力”这个层面上的目标,让学生学的是教师对文章的解释,而不是文章本身;让学生说的是教师想要他们说的话,而不是他们自己要说的话;让学生用的是教师设计好的方法,而不是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而也有些教师对三个维度的目标认识不到位,教学中人为地将三个维度目标割裂开来,或者只注重单一目标,不能很好地达到教学的整体目标。我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就要让学生通过积极参与和有效参与,来达到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全面落实。
二、强调“单一方法”为“多种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有些诗文还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如果说朗读、默读和诵读是指阅读的方式的话,那么,精读、略读和浏览则是指阅读的方法了。
我们的阅读教学应以精读训练为主,略读、浏览则为精读的重要补充。精读是认真仔细地研读,揣摩探究,有时甚至要咬文嚼字,结合联想和想象,加深对文本的理解。略读和浏览可以用较少的时间浏览到大量的信息,从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获得对阅读材料的认识,俗话说的“一目十行”就是这种“走马观花”式的快速阅读方法。在阅读教学中,精读、略读、浏览要综合运用,通过浏览迅速选择阅读材料,通过略读迅速抓住阅读材料中的主要内容,通过精读正确而有创见地理解阅读材料。当然,阅读的方法还有很多,如“整体性阅读”“寻找性阅读”“浏览性阅读”“鉴别性阅读”“筛选性阅读”,等等,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注意不断地探索和运用。
三、转变“唯一有解”为“多元解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兵家读之为兵,道家读之为道,治天下国家读之为政,无往不可。”(清·薛雪《一瓢诗话》)而我们却一直把韩愈的“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视作自己的教学座右铭,在阅读教学中追求唯一正确有解,形成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失去了对多种意义的理解,这种僵化的教育模式压抑了教师的创新个性,又使学生养成了崇拜权威、惟师、惟书、惟上的思维定势。
四、改变“学习层面”为“发展层面”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因此,阅读教学改革的重点是改变阅读学习的方式。我们要变“学习性阅读”为自主性阅读、合作性阅读、探究性阅读。
1.自主性阅读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师要把阅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潜心读书,深入思考,让学生真正地与文本对话,与文本交流。要让学生自由选择阅读内容、阅读方法、阅读伙伴等进行富有个性地阅读。
(1)学习目标的自主确立。这是学生主体重新构建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切不可“一刀切”地用集体的学习目标来取代学生自己的学习目标。在教学中我们应由“教师定向”向“学生定向”转变。
(2)学习方法的选择。每一个人的学习都有自己的方法,人只能按照自己的方法来学习知识,理解知识,并在学习过程中完善自己的方法。阅读教学中,我们应该让学生自由地读,自由地学,自由地感受,自由地表达,学生有了自由,就有了灵性,就会冒出创造的火花
2.合作性阅读
合作性阅读以小组为单位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培养合作意识,有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首先,在操作中要科学分组,人数适宜,人员组成要考虑学生的层次差异。其次,要选择时机,根据阅读内容、要求、学生的学习需要,相机设置合作学习,不能将它作为课堂的“摆设”。再次,要明确阅读任务和要求,教师要把合作性阅读的具体任务和要求清楚明白地告诉学生。另外,要给学生足够时间。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合作中取长补短,互相启发,增加课堂的信息量,促进学生全面深入地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
3.探究性阅读
波利亚认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而能否提出对学生具有挑战性和吸引力的问题并使学生产生问题意识,是进行探究性阅读的关键。探究性阅读的过程,一方面,是暴露学生各种疑问、困难、矛盾的过程;另一方面,也是展示学生聪明才智、独特个性、创新成果的过程。
4.浅谈如何提高美术教学的有效性 篇四
苍溪县中土乡小学校
李明兴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教学的“有效性”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初中生获取语文知识、提升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教师如何合理进行阅读教学,实现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显得尤为重要。
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我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教师要树立民主个性的阅读教学理念,传统的课堂教学只是单边活动,学生只能是被动地应付和接受。新课程则强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倡导学生自主学习。阅读就是读者对文本作品作主观审视,进行个性化理解,从而悟出自己个性化的理解。阅读教学绝不是学生的被动接受,而是学生根据自己的情感、思想、经验、知识储备等对作品进行领悟、理解的过程,切忌用教师的分析传授取代学生的阅读时间。因此在阅读教学时,强调学生的自主阅读,不仅要让学生动口,动脑,而且由于学生个体文化的差异,允许他们对阅读有不同的见解甚至差错。知识正是在这样的随机交互中逐步生成、不断纠错中渐渐掌握的,这是提高阅读有效性的一个重要标志。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不断鼓励学生多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多进行生生间的讨论与争辩。要让学生做阅读的主人,与文本进行直接的交流,要让学生通过自主入境,人情朗读,感悟文意,体会情感,悟出精髓,逐渐熏陶出个人的阅读品味,激发阅读情感的升华。
二、制定好阅读教学目标和做好阅读教学准备
1、要发挥目标的导向和激励功能,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促进学生产生对阅读的积极情感。阅读教学前,先要指导学生有明确的阅读目标。目标有远期、近期之分,远期目标一般以每学年作为一个层次,应与教学大纲的要求相吻合,让学生明白这一学年主要在哪些方面拓宽自己的知识面,积累哪些方面的知识,阅读哪些文体的文章;近期目标可以以一个月或一周甚至一篇文章作为基本单元。它应与具体学习内容结合起来,配合课堂文本解读,补充必要的额外知识,拓宽知识面,起到真正读有所用的效果。
2、提前选定好相应的阅读目录。目录内容可围绕文本作者、背景、文体、立意、思路、语言风格等方面确定。再将此与大纲教学内容对号入座后编成阅读提纲发给学生,使他们带着问题去阅读,读什么,怎么读,一目了然。这样阅读针对性强,阅读效率高,有助于培养综合阅读能力。
三、加强体验阅读教学,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快乐,感悟生命
1.语文课是培养学生语言能力为主的素质课,虽然渗透一定的思想教育,但它不是思想品德课,更不是其他课。学生的知识生成是做不了假的,有一定的认知体验才是最基本的要求。事实上,学生绝对不是带着一张白纸走进教室的,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和掌握,都是基于原有一定的认识经验基础之上的。由于生活经历的不同,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对文本的反映往往是多元的,体验也是各不相同的,作为教师要珍视学生这种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2.阅读教学要注重生活性,走向生活化:吕淑湘曾说:“语文课跟别的课有点不同,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语文的机会。逛马路,路旁有广告牌;买东西,有随带的说明书,到处都可以学语文。”诚哉斯言!语文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在平时教学中,我十分注重让学生结合实际多观察、多感悟,让学生把自己的生活与文本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
3、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也不只是关注“双基,”而是更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过程。这也是课堂有效教学的价值取向所在。有时候,当我们读到一篇感人的文本或看到一个动人的情节时,往往会情不自禁被深深打动而感染!列宁就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事物强烈的热爱和追求”。在教学中,我十分注重阅读内容与现实生活的内在联系,注重激发学生的情感因素,使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并受到相应的情感熏陶和对人生的启迪。
现代生活节奏加快,竞争激烈,中学生们也不例外。因此阅读教学理当施以快乐教育,以减轻中学生面临的种种压力。从而让学生感受到:要以一颗感恩之心来面对生活,面对一切!要以快乐之心来面对困难,面对挑战!要学会生存,永不放弃。
初中阶段恰同学年少,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时期。他们的心智不断成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正渐渐形成,语文阅读教学应义不容辞地担当起引导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分析生活、思索人生的责任。教阅读冰心《谈生命》一文时,我引导学生反复阅读文本,理解文本如何揭示了生命从生长到壮大再到衰弱的过程,让学生从文本的阅读欣赏中感受到冰心老人顽强奋斗的意志和乐观向上的精神,从而领悟出生命的宝贵与顽强;同时让学生树立起这样的信念:热爱生命,珍视生命;关爱他人,善待自己。
四、实施有效的阅读教学调控
阅渎是一个再创造过程,不同的学生,对阅读有着不同的反应。教师作为阅读教学的主导,要对阅读教学进行及时有效的调控,要了解和掌握学生的阅读信息,抓住信息中的有效成分,引领学生的阅读走向深入。对学生的阅读情况进行反馈检查,是检验阅读教学是否有效的重要手段,检查读书笔记与开展读书汇报会等活动是行之有效的反馈措施。
(一)指导并检查学生做好读书笔记。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阅读中应该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读书笔记类型很多:摘抄型:摘抄阅读材料中精彩的句子、段落甚至篇章。提纲型:阅读后,把阅读材料的要点或基本内容提纲挈领写下来,掌握主要内容及作者的思路,学习表情达意的方法。感想型:读完后,结合现实和个人经历写出对有关问题的认识及感想,提高分析事物的能力。想象型:主要是通过续编故事、改写故事,提高联想和想象能力,从而培养创新思维。在阅读中,各类读书笔记可以综合起来做。通过检查,可以发现阅读中存在的问题,并给予及时纠正,对较好的做法及时表扬,以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引导鼓励学生开展读书汇报会等活动。
中学生的阅读,既渴望有所得,又期望所得能够外显,得到老师、同学的认可,以满足自己的成就感。为此,教师可采取一些鼓励性措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开展读书汇报会等活动应该算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活动可每月一次,也可每两周一次。这样,在活动过程中,渗透参与意识、竞争意识,体味成功的快乐,展示自己的个性才华,在互相学习的互动过程中获得丰富的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真正实现阅读教学的高效性。
5.浅谈如何提高美术教学的有效性 篇五
内容摘要:进行物理概念有效教学的关键是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概念的建构过程中来。教师在创设情境、设置疑问方面要发挥协助者、促进者作用。以问题为中心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是一种提高初中物理概念教学效果的有效方法。建构主义和情境学习等理论揭示了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遵循这些学习科学的研究成果,并在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的实践中应用,将成为我们提高概念教学有效性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物理概念 有效教学 建构 问题 情境 教学方式
物理概念不仅是物理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构成物理规律,建立物理公式和完善物理理论的基础和前提。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因此,物理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是中学物理教学的重点。让学生掌握好物理概念也就成为物理教学的关键所在。如何使学生理解物理概念进而掌握物理规律,是中学物理教学中的核心问题。那么,究竟应该如何提高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的有效性呢?根据我二十多年的物理教学经验和思考,谈一点粗浅的看法和有成效的做法。
建构主义和情境学习等理论揭示了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遵循这些学习科学的研究成果,并在概念教学的实践中应用,将成为我们提高概念教学有效性的必由之路。
一、把学生的概念建构作为概念教学的重点
学习的主人是学生,应该把学生推到学习舞台的前台,而教师在后台当好导演,给学生的学习提供支持和帮助,组织、引导、促进好学生的学习活动。在概念教学中,重点应落在学生的概念建构过程中。
有人说,物理概念是客观事物的物理共同属性和本质特征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我不太认同这种观点,因为这种观点是支持传授教学的。本质论、反映论的潜台词是知识可以传授,可以灌输。这是传统教学的弊病,也是导致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和运用概念的原因,以及不能纠正错误概念的原因。
陶行知先生曾经在武汉大学演讲。他抓出一只大公鸡,又掏出一把米,然后按住公鸡的头,强迫它吃米。可是大公鸡只叫不吃。他硬把米往鸡的嘴里塞,大公鸡拼命挣扎,还是不肯吃。陶行知松开手,自己向后退了几步,大公鸡就自己吃起米来。这个精彩的故事告诉我们,教育就像喂鸡一样,如果我们强迫学生去学习,把知识硬灌给他,他是不情愿的,即使学也“食而不化”。
概念是个人根据自己的新、旧知识经验,经过自己的思考抽象概括出来的,它是建构的成果。有合理与不合理之分,很难说有对错之分。当然,习惯上,不合理的概念叫错误概念,个人头脑中的每个概念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处于许许多多概念组成的概念网络中,即chi等人提出的本体类别,把某概念归到它本不属于的类别中,便会造成错误概念,这便是概念教学的难点。错误概念的转变是认知冲突的引发和解决的过程,在概念教学中应在这方面多下点功夫。
既然学生的概念建构要靠他自己,那么教师就应该在教学中给学生充分的概念建构时间,相信学生自己能学,相信学生自己能思考。而满堂灌的课堂,其实是教师剥夺了学生的思考权力,教师成了主角,学生成了配角。因此,课堂时间结构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山东省杜郎口中学采用“10+35”的课堂时间结构,取得突出的教学效果,就能说明在教学中给学生充分的概念建构时间是有效的。
在学生建构概念时间保证的前提下,哪些方面会影响学生利用他的感性材料进行思考进而抽象概括出概念呢?
用他的哪些旧的感性材料,有没有,合适与否,充分与否,可靠与否。他还需要什么样的新的感性材料,能否找到,会不会找,会不会与原有的感性材料冲突,感受时会不会出偏差。他将进行怎样的思考,会不会思考,思考得合理不合理,逻辑是否正确,能否进行抽象概括。他可能遇到怎样的认知冲突,遇到认知冲突会怎么办。他能否相信自己思考出的观点。他会不会在遇到困难时求助。他的学习态度如何。他的情绪状况如何。他与同学、教师的人际关系如何。外界的影响,这些方面都将影响他的概念建构。
因此,建构概念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有人能很快地建构起正确合理的概念,有些人却很难,个体间差异很大。为了帮助学生建构概念,教师应做些什么呢?能做些什么呢?
二、教师在创设情境、设置疑问方面要发挥协助者、促进者作用
概念建构离不开情境,离不开感性材料的支持。在学生建构概念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创设情境、设置疑问,以这样的方式提供帮助和指导,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所创设的情境应含有建构的材料,所设置疑问应隐含建构的目的。创设情境,关键在于创设问题情境,它能起激励、启发、点拨、反馈的功能。问题要以情境为基础,设计的问题或情境要能引起学生的关注,要能让学生感悟到情景中的问题,从而产生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欲望。问题还要能点出思维的起点,拨动学生的思维。
这方面,以下的做法是比较有效的。
1、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引入概念。
因为生活实践留在记忆中的形象(表象)容易使学生理解。尤其对于初中学生,从生产生活中感知到的大量的、丰富的物理现象是他们认识物理概念的必要的感性材料。
2、运用演示实验来展示有关物理现象和过程。
演示实验直观、形象、生动,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创设的环境愈新颖、生动,就愈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好奇心。
3、精心设计学生实验。
实验可以提供经过简化和纯化了的感性材料,它能使学生对物理事实获得明确、具体的认识。
有了鲜明的感性材料后,当学生将自己原有的观点与事实进行比较时,必然会产生认知冲突,这是概念有效教学的起点,也是学生建构物理概念的起点。
三、以问题为中心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是一种提高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的有效方法。
初中物理概念的教学方式方法是多样的,不管采用哪种方式方法,只要在以上提到的影响学生建构概念的各个方面做好帮助、促进、组织工作,就能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以我的教学经验来讲,采用以问题为中心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效果较好。
(一)把概念学习内容问题化,并制作成学案,以问题导向学习。
比如:电功率的教学。整理提炼出以下几个主要问题,并制作成学案。
1、根据你的经验和通过演示实验的观察,你认为不同的灯泡(用电器)消耗电能有哪些方面的差异?
2、请你和同学讨论:怎么表示灯泡(用电器)消耗电能的快慢? 3、1W表示什么意思?100W呢? 4、100W的灯泡工作10min消耗多少电能?工作10h消耗多少度电?
5、电功W与电功率P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6、100W的灯泡在任何情况下都是每秒消耗100J的电能吗?
7、电功率P与什么无关?与什么有关?有什么关系?
8、测量电功率,你能想到哪些方法?
在以上电功率学案中,最重要的是三个问题:⑴表示哪方面的差异?(什么意思?)⑵怎么表示?⑶与什么有关?与什么无关?有什么关系?学生知道了、理解了:电功率表示用电器消耗电能的快慢,可以用单位时间内消耗电能的多少来表示(P=W/t),电功率的大小与电功和用电时间无关,跟电流和电压有关(P=UI),而电功与电功率和用电时间有关(W=Pt),那么电功率这个概念就理解了。
其它许多物理概念的教学也是如此,比如;密度,要知道它表示物质的疏密程度,可用单位体积的质量来表示,它与质量和体积无关,与物质种类和物态有关。再比如:压强,要知道它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强弱,用单位面积上的压力来表示,它与压力和受力面积有关。只要弄清楚了三个问题:⑴表示哪方面的差异?(什么意思?)⑵怎么表示?⑶与什么有关?与什么无关?有什么关系?那么概念就理解了。
其实,物理概念表示的是物理现象、过程中事物在某方面的差异或性能,每个概念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处于许许多多概念组成的概念网络中,所以,还要弄清楚这个概念与什么有关,与什么无关。
这要学生根据他的感性材料,经过他的抽象概括来建构。如果他没有感性材料,既使教师告诉他几十遍:这个物理概念表示什么意思,学生未必知道它的意义,未必相信事物在这方面有差异,没有根据的观点很难让人相信。因此,知道是一回事,相信是另一回事,有根据的相信才是理解。在抽象概括过程中,如果学生没有参与,由教师包办代替的话,既使教师的思维非常合理,学生未必认为合理,未必相信教师所讲的看法,也许学生的错误经验感受、错误的前概念正在对抗新概念的建立,也许学生的信念体系正在对抗新概念的形成,也许学生正在认知冲突中无法、无力解决冲突 教师提炼问题给学生就能给学生的思维指引方向,能让学生围绕问题进行积极的思考,使之朝有利于概念建构的方向发展,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去建构概念、自己去弄清楚与其它概念的联系,自己去纠正和补充错误的或片面的认知。
问题是思维的开始,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提炼问题给学生,还要善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形成问题,把学习过程变为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也是学生探究的心理动力和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契机。教师把教材中的物理知识转化为问题,借助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问题设计,促使学生思考,可营造良好的探究氛围,在概念教学中提出恰当的问题,层层设问,步步深入,由表及里,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深入思考,从而建构合理的、深刻的、结构化的物理概念。
新课程标准把科学探究作为教学内容和主要的教学方式,是对科学教育的正本清源。探究什么?当然是问题。什么问题?主要是事物间的差异和关系问题。
在物理概念教学中,我有这样的经验:有的学生会说、知道密度怎样表示,但就是不理解密度表示物质的疏密程度,不理解为什么密度要用单位体积的质量来表示;有的学生会说、会背欧姆定律,但搞不清电流、电压、电阻谁和谁有关系,谁和谁没有关系,甚至有的同学认为电阻和电压、电流有关系了。这说明教学没有明确探究事物间差异和关系的核心问题。
教师要帮助学生建构出事物间的差异和关系,让学生有经验事实或实验观察事实来支持建构的观点。科学的概念要有事实依据的支持,没有事实依据支持学生的头脑中就建构不起概念的。同样关系的建构也要用学生亲身体验过的、学生相信的事实依据来支持。只有用学生相信的事实依据和相信的思维逻辑建构起来的概念,才是学生相信的和理解的。
(二)让学生们按问题分几个环节进行自主的或合作的学习活动,适时、适当穿插学生展现学习成果的环节,教师作调控、指导、点拨、追问、评点。
在社会建构主义看来,人是在社会文化情境中接受其影响的,通过直接地跟他人的交互作用来建构自己的见解与知识的。因此,采用合作学习的策略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同学的帮助下能更好地建构概念,理解概念。
人都有表现的欲望,教师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小组里、在班上表现出来,不仅满足了他的表现欲望,而且能够提高合作学习的效果和学习的内驱力。学生通过合作、讨论来分析问题、搜集资料、确定方案,直到解决问题。通过问题解决,学习者便可以深刻地理解相应的概念、原理,建立良好的知识结构。
这样的教学,比传统的技能操练式的教学更能使学生对物理概念形成深刻的、结构化的理解,形成自己的、可以迁移的问题解决策略。
(三)巩固和提高练习
当学生初步形成概念后,应及时给他们提供运用概念的机会,让他们将抽象的概念返回到具体的物理现象中去,使他们在运用概念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从而逐步提高分析、解决物理问题的实际能力。
让学生在探究中体验成功的乐趣,应该是物理教学成败的关键。要上好一堂课,教学方式方法是非常重要的。教学方式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途径,有效的教学需要有效的教学方式方法来实现。现代教学论认为,在教与学双边活动中,学生是认知活动的主体,学习者在认知活动中发挥着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是最好的教学方法。
6.浅谈如何提高字词教学的有效性 篇六
一、都会学生多种识字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教学的关键。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渔”在这里指的是识字的方法。在教学中,我主要教学生学会猜字谜识字法、编故事识字法、变魔术识字法、归类和比较识字法,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不同的识字方法进行识记。如我在教《秋天的雨》中的“爽”字时是这样教的:
师:“爽”字怎么读? 生:shuǎng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1:我是看拼音读的。生2:我是查字典知道的。
……
师:你是怎么记住这个“爽”字。
生1:我用猜字谜:“大错特错”就是“爽”字。
生2:我是用编故事记的:一个人,肩两边各挑着两个“x”,天气很热,担子沉甸甸的,忽然有风吹来了,他说:“好凉爽的风啊!”
师:你们都说得很好,能用好办法记住了要学的字…… 教师的表扬使学生更加感受到了识字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学习的兴趣更浓了。我为学生的聪明感到吃惊。
二、教会提前预习,提高自主识字能力。
预习是为教学做准备的,教会学生预习,让学生学会借助拼音读准字音;通过查字典明字义或通过读课文理解字词含义;还可以向其他人请教答疑。预习时要做笔记,划出生字新词,在不懂的地方打问号或提出问题。如果学生预习得好,上课时就很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课堂也能取得事半功倍的好效果。
三、小组合作交流,学会探究性学习。
在识字教学中,我不再一个字词地分析字形,讲解意思了,因为那样教师教得累,学生也会感到枯燥无味,而是由学生找出认为比较难的字词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学生兴趣盎然,讨论得绘声绘色,充分调动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积极地思考也迸发出了学生智慧的火花。疑难问题在学生间的相互合作讨论交流中迎刃而解。当然,有时教师要给予适当的引导点拨,辅之以其他有
效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攻克重点难点。我还让学生在小组内相互检查对生字新词的掌握情况。这样不仅节省了时间,也把识字教学真正落到了实处,提高了教学质量。
四、灵活运用多种有效形式教学,调到学生主观能动性。小学生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既爱表演又爱做游戏。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及认知规律,灵活采用多种有效形式教学,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吸引学生注意力。如:我在教学生学习“日、月、水、火,马、牛、羊、兔”等一组象形字时,先用课件出示这组字的实物图,然后以动画形式显示由实物图到古代象形字,再到现代汉字简化字的逐渐演变。富有动感的生动有趣的画面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识字教学,促进了思维的正迁移,让学生体会到了祖国汉字文化的魅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认知策略。多媒体教学还可以模拟再现生活场景,拉近课堂与实际生活的距离,拓宽学生识知字词的广度,加深字词在学生心目中的印象。各种游戏教学的有效采用,也可以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如我教到一些合成字时,就把汉字的种部件分开,写在卡片上,让学生做“找朋友”的游戏;教到一些如“拍、扫、挑、跑、跨”等动词时,就让学生演一演;教到一些如“日、月、水、火、山、蚂蚁、蚯蚓、蝴蝶、蜻蜓”等字词时,可以让学生画一画,比一比。对于学生常写错的字,可以组织学生当“医生”,给错字“治治病”或是开展“改正错别字竞赛”,谁改正得多,给予一支笔或一盒笔芯之类的物质奖
励,学生体会到成功的乐趣,从而增强了自信心,在快乐中掌握知识,何乐而不为?
五、读写结合,加强字词的积累运用。
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当时学时,记得快,但过后忘得也快。于是为了能让学生记得牢,我除了让学生结合上下文读,从读中感悟理解字词的意思,可以让学生开火车读、齐读、小声读,边读边记,读熟了,就不会再读错了。常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所以,我每教一课,都让学生在课堂后阶段利用五到十分钟,把学到的好词佳句抄写或听写到“积累簿”中,要求学生进行每天都读一读,写一写。也可以把自己在课外认识的字或好的句子写进去。我则定期让学生展示交流,大家共享识字的成果,交流经验与方法,相互促进。为了能让学生“学以致用”,我还教学生仿照课文写句子,写一段话,后来逐渐学着写一件事,写一处风景等,把自己练写的句子、段落、篇章写到日记本里,每日一记,要求运用上积累的好词或佳句,这样久而久之,学生形成了积累运用的习惯,字词得到了有效地巩固。
7.浅谈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篇七
一师生共情, 有效地促进课堂交流
良好的师生情感是进行有效的课堂活动的前提, 在这个前提下, 良好的师生关系、和谐的探究氛围、积极的互动模式……这些为一节有效的课堂做了良好的铺垫。良好的师生情感易于产生最佳的课堂情绪。学生是未成熟的个体, 学习活动受情绪的影响尤为明显, 高涨的情绪能使学生思如泉涌, 使学习事半功倍;消极的情绪, 则让学生低迷不振, 学习效率低下。教师信任学生, 学生崇敬教师, 课堂上一种浓浓的情感在交织着、交融着。在这种自然的情感中, 学生毫无压力, 思绪轻扬, 畅所欲言, 将自己的想法淋漓尽致地进行表达,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潜能, 效率怎能不高?
如一堂课上, 教师让学生用“美丽”一词造句。一个学生突然说道:“老师今天穿得真美丽, 就像翩翩起舞的花蝴蝶。”教师面露微笑, 继而说道:“谢谢你美丽的赞美, 你也是一个美丽的小公主。现在我们来玩个游戏, 大家能说说生活中的美丽吗?”于是, 大家纷纷用“美丽”一词来发现生活中的美, 来感谢生活中的美。学生就在这宽松、亲切、和谐的良好氛围中迸发出了创造的激情。
二钻研文本, 有效地生成课堂资源
“台上一分钟, 台下十年功”, 这句话也道出了教师的辛苦。没有课前的精心钻研文本, 没有课前的尽心挖掘教材, 怎能有课堂上的妙语如珠, 精彩生成?为了一节课四十分钟的效率, 教师课前应对文本进行钻研。只有教师钻研好教材, 读懂了文本, 理解了文章, 做到胸有成“文”, 才能在课堂上闲庭信步, 游刃有余。教师对文本进行充分备课后, 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等进行把握之后, 才能进一步指导学生与文本对话, 获取个体感知。
如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时, 课文对父亲外貌、心理的描写只是寥寥数语, 学生在初步感知文本时, 难以深刻体会到父亲对儿子的深情, 教师可以深挖文本, 结合文本中的“了不起”, 引导让学生进行补白、想象, 让父亲的形象丰满高大起来。
三利用资源, 有效地挖掘课堂潜能
“资源”原指可利用的自然物质, 如煤、铁、石油等。但在教育界, 这个词的定义被创造性地使用, 被泛指能被教学所利用的一切事物。俗话说:“心之大, 所到之处皆为天堂。教之广, 万事万物皆可垂范。”只要我们怀着一颗广博的教育之心, 任何事物都可成为教学资源。有时虽看似“信手拈来”, 却闪烁着教育智慧的光环。教学资源可分为两种:
1. 课前资源
第一, 图片资源。不少课文中都插入了教材编委精心准备的主题图。主题图或惟妙惟肖, 或卡通易懂, 或意境幽深, 无不彰显着不凡的魅力, 吸引着学生的眼球。通过教师精心的讲解, 配以美轮美奂的插图, 有时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就跃然纸上。
如教师教学柳宗元的《江雪》时, 讲解诗意就要配合课文中的插图, 远处白雪皑皑, 画面中除了白雪只有一位老翁在江边的寒风中垂钓, 既能帮助学生理解好诗意中的“千万孤独”, 又能帮助学生体会到作者犹如老翁一般抗寒傲雪、毅然垂钓的不屈不挠的精神, 课堂上的一图一景、一诗一意在学生心中油然而生。
第二, 音像资源。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 网络上各种资源百花齐放, 其中音乐与视频资源更是出奇的丰富。音乐能进入人们的心灵, 而视频更可让学生大开眼界, 认知到未接触的事物, 增强感受。在教学《二泉映月》时, 艺术家阿炳如痴如怨的二胡声把学生带入作者颠沛流离的生活中。而在《富饶的西沙群岛》课文中, 来一段鱼群曼舞的视频, 相信学生一定对“一半是水一半是鱼”这句话有深刻的体会。
第三, 背景资源。每篇课文都是作者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下的产物, 如能在课前通过教师或学生进一步收集相关的背景资料, 将对学生进一步感知文本、理解文本、深入文本大有裨益。如教学李白的《赠汪伦》时, 很多学生只能从字面上理解李白与汪伦的友情, 但有多深, 为什么说“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这时教师只要给学生介绍当时李白受官场排挤, 过着流浪四处、居无定所的生活, 而汪伦与李白素昧平生, 却请来做客, 待为上宾。相信学生一定对李白与汪伦的友情就会有更深的了解。
2. 课堂资源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充满挑战的过程。这个过程有着灵性、不可预测的生成。教学不只是教案的执行, 同时更是师生、生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课堂教学资源是指在课内表现出的、可被教师利用的、有利于教学的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等。课堂教学资源是教师每天都能接触到的, 是最有可能利用的。一个睿智的教师, 能充分捕捉、利用好课程资源, 为课堂教学服务,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只要我们善于捕捉课堂生成资源, 珍惜课堂生成资源, 用好课堂生成资源, 我们的新课堂教学就富有生命活力, 并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总之, 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是教师知识的传授、学生智慧的培养和个性塑造、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是一种充满智慧的过程;是学生成长与发展的乐园。
8.浅谈如何提高美术教学的有效性 篇八
关键词引导创新自主合作有效性智能提高
学习历史科学的核心要素,是准确把握真实的历史事实,精心分析历史原理得到科学的结论,吸取历史经验,避免历史的沉痛教训再次发生,对我们今天的经济、政治、军事等各方面的工作与生活起指导作用。
一、引导创新自主合作对提高高中历史教学效率有效性的探索
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以培养合作精神,体现学生主体意识为侧重的“小组合作学习”被运用到课堂教学,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形成了师生与生生之间的和谐关系。有效地丰富教学形式,提升了历史教学效率,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核心理念。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提出历史学习应当“由以学科为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转变”,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能力、学习情感,而教师的教应当以优化和提升这三方面为核心。对照高中历史教学现状,学生学习历史往往是先教后学,停留在单纯的听教师讲述历史发展过程,死记硬背历史学科知识点,这种被动式、接受式学习不利于学生学习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为提高高中学生历史学科学习的有效性,尝试通过指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在预习的基础上对课本内容提出问题,并在课上通过师生、生生合作学习分析历史事实,探究历史问题,共同解决问题的方式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質疑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于改善学生的学习方法,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是大有帮助的。
怎样才能提高历史学习的有效性呢?学生学案式预习是提高学生历史学习有效性的主要途径之一。
历史科的课前预习不只是简单地看看书,掌握下基础知识,而是要设计出一个较周密的学前指导方案,也就是”预习学案”.让学生明确学什么?怎样学?遇到不懂的问题该怎么办?只有这样,学生到了课堂上才能提得出问题,也才有可能为其他同学提出的问题给与解答,才能培养学生学习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教师上课时只讲学生没搞懂的内容,再进一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就可以了.这样就将先教后学改变成了先学后教.这不是简单的程序变化,而是教学理念的大变化,这需要在课前备课上下大功夫。
二、“引导创新自主合作对提高高中历史教学效率有效性的探索有效预习”实验的个别经验
(一)小组合作学习不应当被“程式化”,应赋予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知识。
例如:高中历史内容中关于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的原因、经过和彻底性的分析。:为了能说明等可能的概念,同时活跃课堂的教学气氛。老师请置疑学生首先提问:罗伯斯庇尔的行为与结果?许多教师让学生进行抛一枚与两枚硬币的小组合作活动,几个小组争先恐后地要求发言。要求学生分组(四人一组)进行热烈小组辩论。教学效果相当明显。
(二)小组合作学习被“自由化”,应着力培养合作学习的能力与习惯。
(现象)在课堂上常常出现这样一种现象:教师抛出一个问题,让学生分小组合作讨论,教师的话音未落,学生心领意会,“叭”的一声,前排的同学立即转向后排,教室里开始出现热烈的讨论声。
表面的热闹不应是合作学习的追求目标。上述现象表面上看似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涨,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此小组合作实际上是一种的表面“自由化”,实际有严密组织的教学活动。由于问题的不明确或问题的难或易,各种小组往往会出现这样几种情景:1.有些小组一片安静,各小组成员各不作声,既不讨论也不进行分析或计算,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片茫然,就等老师宣布讨论结束和出示示问题的结论;2.有些小组的讨论往往会成为个别学生的一家之言,其他学生人云亦云;应该有对立面争论或者“粉丝”紧跟。3.小组成员或站或坐,你说一句,我说一句,大家抢着发表自己的见解,根本不去听其他同学的见解。这种合作与讨论看似热闹,实际效果非常牵强,实质上这种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小组合作学习。
(三)“随意小组合作合作学习被化”,应注重师生关系的定位与评价。
在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操作过程中,有些教师不是站在讲台上看学生操作,就是在教室是踱方步,或者干脆在教室里坐着旁听;有的到小组中,把自己的旨意授给学生,等学生回答问题时侃侃而谈,滴水不漏,教师与学生皆大欢喜,但这对于小组讨论的目的是完全背离的。
历史课程小组合作学习宜分四个阶段进行:⑴独立思考阶段:这一阶段教师要做的工作是:指导自学,行间巡视、深入学情,帮助学困生等。待学生心有所得或久思而无获心存疑虑之时,再引导学生开展组内交流;⑵组内合作阶段:这一阶段教师的工作是精心设计论题,选择适宜的讨论方式,并走下讲台,参与小组的讨论,了解学情,做好调控;⑶组际交流阶段:鼓励、引导学生大胆发言,组织提醒其他小组仔细傾听,认真观察,深入思考汇报小组的结论,不应对汇报者进行“启发”“诱导”,待小组阐述完本组观点后,教师应激发其他小组发表自己的看法与观点,可以补充、完善,可以指出对方结论中的“症结”;⑷集体认同阶段:教师应发挥“平等中的首席”的作用,对正确的结论或方法应结予热情的表扬和鼓励;对不完整、不准确、不完善之处,应予以补充、改进、完善;对于产生分歧或无法解决的,应予以精讲、点拨,因为这时教师的讲,才是学生所期待的、最需要的,也是学生注意力最集中的,当然也是高质量、高效率的。
教与学是动态的,永远不会停留在某种模式上,如果一味按照固定模式,教学效果未必定佳。只有在遵从教育规律的前提下不断探索改进,才能实现提高学生历史学习的有效性。
9.浅谈如何提高美术教学的有效性 篇九
新课程倡导以学生的素质发展为本,倡导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理念。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因此课堂教学是否有效关键一环在学生学得是否有效即学习时间、学习结果、学习体验。那么如何达到学的有效呢?
首先:纠正学生对课程的错误认识
调查发现学生在刚接触通用技术课程时,普遍表现出比较兴奋、比较感兴趣的喜人景象,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好景”不长。进而造成教师精心设计课堂,学生听课效率不高,导致低效或无效教学。那么我们要问,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经过对学生的抽样调查发现主要是学生对课程的认识出现了错误的偏差。这种错误地认识偏差产生的原因主要体现在:
第一:学生对课程内容不畏难,进而认为上课随便听听或者课下自学就可以了,久而久之就产生了对课程精力投入不多,课堂不认真听讲,“眼高手低”等不良现象的出现。
第二、随着时间的深入,学生在其他学科上的学习负担加重,部分学生会利用通用技术课上做其他学科的作业,间接的给学生造成一种学科间不平等的现象,部分学生错误地将通用技术等同于音乐、体育、美术对待。
第三、目前大部分学生仍停留在为“考试”而学的错误认识误区之中。而我们的学科是会考学科,在高二下学期才进行,这就导致部分学生在高一的时候不够重视,认为高二再努力复习就可以了。
第四、各种社会环境的间接影响。例如个别班主任或教师自身对通用技术课程产生错误地认识,将其错误的认识传播给学生。
上述因素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施,为了解决学生的认识偏差我主要从以下两方面进行尝试:
第一:注重思想教育工作,合理引导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意识具有反作用,一定意义上说学生在思想认识上的改变会影响他日后的实际行动。因此我采取间接的思想渗透方式来纠正学生对课程的认识偏差。
例如部分学生认为通用技术课太简单了,学完有什么用?针对他们的情况,我拿出他们没有见过的《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申报书》和《研究性学习手册》给他们填写,他们大部分不知道怎么填写,然后我在让他们仔细看看教材的目录,是否可以找出答案,学生恍然大悟。通过这样的方式来纠正他们对学通用技术无用的错误看法,从思想上彻底的改变。为课堂有效教学奠定思想基础。
第二、注重学生日常听课、记录习惯的养成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成功的关键途径之一,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之一是学生的学习结果既在规定的时间里面学生的学习效率是多少。
由于教材的内容相对简单,很多学生在上课有不带书或者不记笔记的习惯,这样一来很容易分散课堂的注意力,造成老师在前面卖力气的讲,学生也学了,可课后的学习效率不高。
怎样克服这样的低效教学呢?我开启了《技术素养档案盒》的尝试,档案盒主要包括:《技术知识点滴薄》、《技术活动记录表》、《学习技术心得与憧憬》、《学生课堂及学情记录表》、《社会实践记录表》、《技术成果展示表》、《学生过程性评价汇总表》等。
一、《技术知识点滴薄》(时间和结果)
《技术知识点滴薄》主要作为学生掌握技术基础知识之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及时将要掌握或者感兴趣的技术知识记录下来,为技术素养的培养打好理论的基石,同时针对部分技术知识存在的疑惑进行记录,通过小组讨论、教师解惑、自己独立查阅资料等方式解决问题,并将结果记录、以备日后查阅。
本表采取每课记录一次,并课后回收。教师针对学生的记录情况及出现的问题及时点评和引导。久而久之学生从被动的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到主动地去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技术活动记录表》(侧重体验)
《技术活动记录》由学习活动小组组长负责记录,主要记录小组学习活动情况,如讨论、调查、辩论、交流、参观、操作等,并将活动结果摘要记录下来,对活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与处理。
在每次小组活动完成之后,教师及时回收本表,进行点评并做好记录。
三、《学习技术心得与憧憬》(体验)
《学习技术心得与憧憬》主要是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层面上反映学生的技术素养。学生将自己在学习技术知识中存在的问题和反思、对技术的热爱等真实的记录下来。通过这种“心得”(即反思),一方面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了重要契机,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自我反思和自我教育的习惯。技术憧憬栏目主要记录学生在学习技术过程中产生的新思想、新方案、新设计、对技术发展的新憧憬等内容,为学生技术素养的培养奠定情感基础。
实施方法;本表采取每章教学活动结束后统一回收,要求学生至少写一篇,教师及时点评并做好记录。其次:培养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热爱这门课程
孔子曰:好学者不如乐学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如果对课程不感兴趣,会影响到他的课堂表现。如何让学生喜欢这门课程呢?
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好动、好玩、喜欢新鲜事物等。我采取引入教具、视频、图片、模型等方式来创设情境、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进而间接的让学生喜欢这门课。第二、注重表扬、鼓励学生、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我设计了《技术成果展示表》,本表记录学生在技术领域中一步一步取得的进步成果,同时也使学生成为他们自己成果和进步的积极评定者。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第二部分:有效的教
余文森认为:从教师的角度来讲,有效的教指的是促进学生学的教,它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是直接的促进,即通过教师的教,学生学得更多、更快、更好、更深;其二是间接促进,即通过教师的教,学生学会了学习,掌握了学习方法,提升了学习能力,达到了不需要教!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有效的教”呢?
第一:借鉴他人、更新观念、精心做好教学设计
我在教学之初没有参加过任何培训就凭自己的理解开始了课程的教学工作,为了把这门课上好,我上网收集了相关的资料同时也认真向同仁们请教,这样就从开始的借鉴,到不断的总结、积累他人的优点,最后总结出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例如:据不完全统计很多教师基本上不组织学生进行《系统设计的综合实践》,原因有很多了,其中一个就是实践内容很难选择恰当。
有些老师会问:你让学生怎样进行系统设计综合实践?复杂的系统设计超出学生的能力范畴,也缺乏必要的器材,简单了又流于形式,学生不重视。这就要求在选择材料上必须有效,或者说材料的选取是否恰当决定了你这节课是否有效。
起初总认为系统的设计综合实践就应该是单纯的学生动手操作,所以很难找出让我满意的材料。那么没有材料这节课就不上了吗?答案是否定的?我开始找原因,是不是我本人出了问题?后来我发现我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把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单一的等同于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把系统的设计实践单一的等同于学生的动手操作设计实践。
其实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不仅是动手能力的培养、还包括学生设计能力等。
更新了认识观念,就解决了我的材料选取瓶颈。
本节课设计材料选择学生熟悉的公交车系统,这样更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可以将抽象的系统设计理论知识通过对问题的发现与求解过程进行有效的渗透,达到缓解压力、启迪心智的目的。同时将学生有选择性的分组进行对系统的不同要素(例如:线路图、站牌、车厢)进行分析与改进,这样做的目的是合理分散、各个击破,同时力求做到任务与学生的合理搭配,不盲目的将问题强加于学生。学生的实践方式多种多样,有思维设计、有模型制作、有平面设计等。
然后再将学生的改进方案进行三维评价(自评、互评、师评),将看似零散的方案进行有机的整合,形成最终的公交车系统改进方案,最后产生集体智慧的成果——公交系统模型。这样做起到柳暗花明、豁然开朗的效果,让学生进一步领会系统的魅力,同时树立了自信心、体验成功的喜悦、合作学习的快乐。
最后将课堂上的思维创造成果进行社会实践环节的检验,这样做起到知识迁移的和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的双重目的,使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体验生活。
第二、加强课题研究的必要性
教师专业知识的渊博是有效的教的前提和基础,那么如何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呢?除了日常的一线教学之外,更重要的是将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地总结反思,更深入的发展途径是课题研究。
正如段青老师所说,课题研究是把握教材、把握课标、深入教学的基础,同时也是教师专业素质发展的必要途径。
课题研究对教师更深入的理解教材、理解课标,为课堂教学服务,同时也集中了教师的注意力,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课程上来,为有效的教奠定理论基础。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相信在我们日积月累的努力下,毕竟会创造出通用技术课程崭新的明天。通用技术有效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内容提要]
普通高中开设通用技术课程,是社会的需要,也是提高全民素质的一项举措。在这样一门新兴的学科面前,学生对它了解的甚少,教师也没有太多的经验,在这种情况下,让学生学好通用技术,教师的引领显得至关重要。我通过一年的教学实践认为:面对新课程,把学生领进通用技术的大门之后,还要想办法把学生留在通用技术世界,创设技术情境、借助现代媒体、精选案例分析、安排实践环节、自编必查习题是在当前通用技术教学中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教师做到了这些,学生才会接纳通用技术,理解通用技术,喜欢通用技术,从而学好通用技术。
[关键词]
通用技术
教学
探索
实践
进入二十一世纪,我国教育界新课程改革就一直没有停止过。2007年,是浙江省新课改迈出步子最大的一年。全省普通高中高二年级增设通用技术课程,并且是会考科目。2008年4月出台的《2009年浙江省高考方案》中又确定:技术科(包括通用技术和信息技术)是高职类院校录取的必考科目。我认为,考试只是督促学生学习的一种手段,提高人们的技术素养才是开设此科目的宗旨。所谓技术素养简单的说是具备设计、理解、使用、管理和评价的能力,为了使我们生活的更好,社会公民需要这种素养。根据当前国际社会形式,我国在中学开设通用技术课程是势在必行。
对于通用技术这门学科,学生不熟悉,不了解,要想学好关键就在于教师的引领,教师的有效性教学就显得至关重要。教师如何能尽快驾驭它,学生如何能尽快适应它并学好它,是最值得关注和关心的普遍问题。
通用技术是一门新课程中的新课,由于学生对此课程了解甚少,甚至有的同学压根就没有听说过有这门学科的名称。学生刚接触到这门课时,觉得里面一定有很多自己要汲取的东西,兴趣很浓,特别是听到通用技术课程的定义:通用技术课程是一门立足实践、注重创造、高度综合、科学与人文相融合的课程。从定义的表述中,学生对“实践、创造”等字眼很感兴趣。但随着授课的进行,学生很难感觉到有体现实践和创造的地方,学习兴趣就渐渐衰退甚至丧失。另一方面,学生在平时很少的练习题中,隐隐约约感觉到:好像不学书本知识,也能基本完成;还有一些学生甚至认为:作为笔试考试,就只需要记住那几条原则、几点因素、几个步骤等就可以了。临考前背一下也是很轻松的事,何必认真听课!鉴于如此众多问题,我通过一年的通用技术教学实践发现:目前通用技术教师在教学时,注重以下六个方面,就会使我们的课堂更加生动,教学也更为有效。
一、设计好第一课,把学生领进通用技术大门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可借助新兴学科这一未知事物,在第一节课,把学生的好奇心转化为学习通用技术的动力,既是给学生一个好的第一印象,又可以让他们从此热爱并乐于学习通用技术。
平时,我比较喜欢看CCTV-10的“走进科学” 栏目,有时会播“我爱发明”的节目,口号是:“新点子、金点子、新金点子;大发明,小发明,我爱发明”。内容讲述的是在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试图解决问题,并会遇到重重挫折的普通人发明某产品,最终得到回报的全过程。拿到教材之后,我翻看了多遍,接着就想,如何上好这第一节课呢?在又一次看完这个节目之后,我灵机一动,何不用这个现成的教材给学生上第一节课呢?于是通过上网精选,我下载了一个23分钟左右的视频,时间虽然占了半节课,但“磨刀不误砍柴工”。视频看完后,不失时机的向学生介绍:大到教学楼,小到我们手中握的笔,无不凝聚着设计与技术的成果。通用技术不是学某项具体的技能,而是学习一种思想方法,培养的是技术素养。所谓技术素养,先举个例子,人们常常指责有人逛公园时乱踩草坪不走正道,但是具有技术素养的人遇到这个问题时,则首先会考虑路的设计是不是合理。也就是说,通用技术课程是教我们去发现问题、处理问题、评价事物的方法,这对培养我们的创新思想、动手操作能力、设计能力都是其他任何学科所不能替代的。学习通用技术,可以提升我们的技术素养,从个人层面上有助于消费者更好的评价产品而做出理性的购买决定;在社会层面上还有助于公民素质的提高。为了提高我们的生活,普通人同样有发明、革新产品的责任。后来,我们又通过闲聊的方式,告诉学生其他很多国家很早就开设了这门课。这样设计,很轻松的就把学生领进通用技术大门,对下一步学习奠定了基石。
二、创设技术情境,把学生留在通用技术世界
技术与设计理论知识也是枯燥的,但把技术与设计原理应用到生活中时,理论知识就表现出生动与活力。教师教学时,设计巧妙的教学情境会使教学效果更加明显,同时也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在讲“技术的价值”一课中的“技术可以解放人”时,我没有用教材上的实例,而是创设了一个技术情境:请三位同学共同参与一个试验,分别使用小刀、手转转笔刀和电动转笔刀三样工具,各自削相同的铅笔,看谁削的有快又好,最终结果不言而喻。通过对事例的简单分析,既让学生懂得了不同的工具,技术含量不同,技术的价值也就不一样,又可以从中感悟“技术可以解放人”这个简单的道理。用时不多,但效果明显,比把“技术可以解放人”的话空洞的重复多遍好得多。教学中,我尽可能多的把技术情境引入课堂,不仅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借助现代媒体,使学生多角度学习通用技术
因为通用技术课程是高度综合、科学和人文相结合的课程。每节课的内容和信息量自然很大,那“三尺讲台,四寸粉笔,一面黑板”是难以完成任务的,要想让学生充分理解知识,就要把现代媒体技术拿来为通用技术课程服务。《控制与设计》是两本必修教材中,学生感觉最难的内容,只靠书本上的几个实例是很难化难为易的,想让学生充分理解控制系统的几个环节是非常困难的。只有精心设计PPT课件,把控制系统中的控制器、执行器、被控对象利用动画一点一点的展示出来,让信号沿特定的方向流动,学生才能感知、理解控制的内涵。一些仅凭文字和解说无法想像无法理解的知识,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把抽象的东西直观的展现在学生面前,教和学都变得简单了许多。
四、精选案例分析,从教材中提炼通用技术精华
教材上的案例很多,很多教师又会在生活中或资料上找出很多案例来丰富课堂内容,面对纷繁复杂的例子,如果一个个地分析,一是课堂时间不允许,再者会搅乱学生的思维。教学时,在熟悉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把要学的知识放入一个典型的案例中进行分析,也可以在分析一个典型的案例时引出各个知识点。这样主次分明,条理清晰,学生接受起来就不会因为纷繁复杂的案例而感觉不知所措,教学效果才会更加明显。例如:《认识流程》一节,知识方面,无外乎就是对流程的概念的理解以及认识流程中的时序和环节。只看教材上就有九个例子:给自行车装圈上轴的过程、煎鸡蛋、双色圆珠笔的安装、A同学上午上学的活动经历、电工师傅检修照明线路、旅客搭乘火车、旅游、工程师画图、果农嫁接果树等。我只是从中选了一个案例——“A同学上午上学的活动经历”,从这一个案例中,就可讲清时序和环节以及流程的概念,还有时序和环节的特点及分类,然后是流程的表达方式。其他的案例,我则是让学生自学或者作为课后作业,用来巩固所学知识。通过精选案例,选择适合自己学生的有价值的案例,重点分析,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安排实践环节,让学生体验通用技术操作
通用技术是一门立足实践的课程,不像语言类、文史类课程以讲述、提问充满课堂。通用技术必须把理论知识融入实践中进行教学,书上的小试验要根据具体情况,尽量全部让学生试验操作,这样不仅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也能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虽然通用技术强调的是设计与技术思想,但当你要把设计产品展现给他人时,你最好的表达方式是制作模型或原型,单从设计与技术角度也需要有一定的操作能力。何况动手操作能力是终身受用的,通过实践操作,还可以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品德。在学习流程的优化时,我自己先试了一下课本上“优化制作纸质提兜的流程”的小试验,发现如果少量制作,按课本的步骤去做结果和试验的意愿相反。鉴于学生的动手操作水平,我对试验做了调整:“设计图样,画出图纸”这一步,我事先画好;叠纸环节是我拍摄出其操作过程,要学生学着叠;又增加了美化环节。这样制作纸质提兜有叠纸、粘贴、美工、制作提手、组装五个环节。实践让学生懂得了:大批量生产某种商品时,环节多一些才能体现流水线的优势,流水线不仅可以加快生产速度,还可以提升商品的品质。通过对试验的简单修改后,学生不仅体验了流水线操作,强化了理论知识,还从试验中学到了很多书本以外的知识,比如负责任以及团队合作的精神。在教学中,有些试验难以操作或由于种种原因可能达不到操作目的,我们可以对试验进行适当改进再让学生实践,书本上没有试验的章节,也可以适当设计试验进行教学。学生通过实践总结出来的知识,掌握的才更加牢固,运用起来才能更好的变通。
六、自编必查习题,反馈通用技术学习效果
当前的通用技术科,配套练习和作业较少,即使能在网上找到一些练习,因为版本不一等原因,也不一定适合我们的教学。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需要修改网上下载的练习,还可以根据教材内容亲自编写更合适的习题。这样长期坚持不懈,时间久了,就可以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教学资源,教师也可以从中积累大量的教学经验。在进入会考复习阶段,我有意先复习必修2的第二单元《流程与设计》,其中一个目的就是想用这样一道自编题:“设计通用技术会考复习的流程,并把自己设计的流程表达出来。下一节课我们利用一定的时间分组优化组内的复习流程,每组推荐一个最佳方案,全体同学再共同选出最优的复习流程。我们的会考复习就按照此流程进行”。进入复习阶段,什么方法更有效,需要大家齐动脑筋。我这样设计,既是给学生布置了课后作业,又可以得到好的适合学情的复习方法,可谓一举两得。任何一门学科,要想学好,必须做作业,好的作业不仅可以巩固课堂所学知识,而且通过课后交上来的作业,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因此,练习必不可少,作业的反馈作用也不容忽视,布置和检查作业也是学生重视通用技术课程的最好办法。
记得刚拿到《通用技术》课本时,我有一种畏惧感,感觉课本内容很多,也有点乱,正式上课时,真不知道该如何组织教学。好在教研室组织了嘉兴市通用技术教师全员培训,经过培训老师对教材的精彩剖析,我知道了教学方向,对通用技术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后来随着通用技术QQ群的建立及嘉兴通用技术网的开通,为资源获取和疑难问题提供了交流的平台。我们县市也组织了每位教师公开课的教研活动,我从中也学到了很多。对于初次任教的教师,不可能一下子成为教学的行家,但教师通过深入钻研教材、参与教研活动和网络学习等方式拓展自己的知识面,进一步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从而为实施丰富而有效的教学活动奠定知识基础。
10.浅谈如何提高美术教学的有效性 篇十
学科:语文 教师:陈兰花
在教学一线工作已十几年,我发现了一个现象,尽管相当一部分老师特别尽职,教得很辛苦,学生也学得特别认真,可就是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高效的课堂教学效果是教育教学的目标,也是广大一
线教师的共同追求。那么什么是有效的课堂教学呢? 余文森教授从专业的角度回答了这一问题,他认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而对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哪些标准?是否有公认的标准‛问题,余教授认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特征(或表现)可以列举很多,但最核心的一点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主动学以及怎么学、会不会学‛。
在我看来,就语文教学而言,有效的课堂教学,就是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在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获得进步与发展,使之语文素养得到提升,并亲历学习过程和掌握学习方法。简单地说‚教学有效性‛就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正当的方式和手段,在规定时间内,取得最佳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下面就依自己的经验谈谈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一、吃透教材,了解学生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必要条件 人们常说医生的功夫在临床,教师的功夫在课堂。一堂好的课堂教学能让学生在课堂内掌握一定的知识与技能,并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然而,吃透教材,了解学生却是搞好教学的基础,教师只有深入钻研教材,明确教学目标,掌握课文重点,把握教学难点,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课堂教学目标明确,就可以有效地克服教学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加强教学的针对性。明确教学的重点是什么,就可以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当详则详,当略则略,主次分明。抓住课文的难点,设计教学的形式,问题的处理方式才不会单一,课堂教学才会生动有趣,富有感染力。
学生是课堂真正的主人,教师备好的课能否为学生所接受,是一个需要在实践中检验的问题,因此,教师在吃透教材的同时必须了解学生。学生的知识水平及接受能力的差异是我们必须接受的一个现实,处理好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这个问题,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所在。如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课文,教学生理解‚饱经风霜‛这个词时,他只是说,‚请大家想一想,那位拉车的饱经风霜的脸是一张什么样的脸。大家想好后,用几句话写出来,我给大家开个头:‘那位拉车的才三十多岁’——‛几分钟后,学生写出来的话便有饱经风霜的意思了。短短一则案例,便可知教师对于教材的把握,对学生的了解,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确确实实学到了知识,既高效又简洁,学生不喜欢才怪!
二、激发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保证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曾说:‚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学生永远是课堂的主体,只有让他们活动起来,参与进来,这样的课堂才能算是成功的课堂。但一节课40分钟,对于年幼的学生来说,要自始至终保持高度注意和积极思维是很困难的,这是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所决定的。因此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吸引他们主动参与学习。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詹姆士曾用实验证明,通过激发兴趣,人的积极性可以增加3——4倍。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列宁也认为‚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真正的追求。‛因此,调动情感,激发兴趣,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根本保证。情感是智力发展的翅膀,积极的情感是人认识活动的内驱力,而良好的情境才能激发人的情感。
在课之始创设情趣氛围,使求知成为一种动因。在新课教学之前,要重视新课导入语的设计,让学生尽快地进入特定的情境。如教学《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课前可展示深圳特区如今的繁荣景象的画面,并伴随着教师声情并茂的解说,如‚同学们,这里是现在的深圳特区,瞧,座座高楼大厦琳琅满目,人们穿着高雅华丽;工作之余,各种悠闲方式应有尽有,幸福满足写在人们的脸上。你们想去那儿看看吗?可是你们道吗?改革开放以前的深圳只是一个小村庄,那里又是怎样的呢?是什么原因让深圳变化如此之快呢?你们想知道吗?这样精心设计的导语,便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情感,使探求新知成为动因,良好的开端已成功了一半。
在课中创设情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在课中,教师除了使用激情的语言外,应积极采用电教、插图、简笔画等教学手段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在教学《太阳》《沙漠之舟》《手上的皮肤》等这些较为枯燥的说明文时,可用简笔画适时画出太阳、骆驼、手形的样子。这样便会使学生精神为之一振,而主动地参与学习有关知识,达到学生主动学习,理解课文内容的目的。
课后创设情境,使学生自觉地学习,主动地探求未知。下课前,如能留下故事的悬念,设计让人寻味的问题,定能激起小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成年人况且常会被‚欲知后事如何,请看下回分解‛的提法所吸引,更何妨好奇心极强的少年儿童,不‚打破沙锅问到底‛才怪呢?如一位老师在教《美猴王》时,曾设计这样的结束语:‚学习了课文,孙悟空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西游记》这部书中,吴承恩又刻画了孙悟空的什么形象呢?请大家课后读一读中国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学习了《把掌声分给她一半》,同学们了解了孙晋芳,为了想让学生了解更多的中国女排,了解中国女排的拼搏精神,我这样设计结束语,‚同学们,今天我们了解了孙晋芳,郎平,你们一定想了解更多的中国女排姑娘吧,请大家阅读鲁光的《中国姑娘》。这样,教师就达到引导学生积极主动阅读课外书的目的。
三、加强训练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本途径
课堂训练主要是通过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语文知识与技能的训练,以此达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设计并运用好听说读写训练,既不但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先谈谈听的训练。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通过让学生听配乐朗读,听录音朗读,听教师范读等,来激发情感,培养兴趣。如在教完《一夜的工作》后,我向学生介绍《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并配乐朗读给他们听,这样便将学生带入课文的意境,使他们与作者产生心灵上的共鸣,从而更深理解课文内容,并深入体会总理就是这样为人民奉献一生,这样‚总理为人民,人民爱总理‛这一感人至深的主题也得到深化。
其次是说的训练。教师可根据实际,设计‚主导‛性的问题,让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思考。然后,让同桌、小组讨论,或是全班性汇报,或是让学生质疑、释疑解难,使学生积极地多动脑筋多动口。这样,一则培养学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能力;二则通过教学信息互通交流与反馈,教师能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上存在的问题与困难,再进行有的放矢的‚导‛,以促进学生认知的良性循环,使学生‚最近发展区‛获得新知。说的训练形式多样,可采用看课题,说题旨,培养学生思辩能力;看插图,说图意,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和口头表达能力;学词语,说句子,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读语句,说内容,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品段落,说段意,培养学生概括能力;抓中心,说体会,培养学生语言传情能力。
接着是读的训练。《新课标》非常重视读,总目标,阶段目标都着重指出读的重要性。‚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阅读教学,实质就是导读过程。读的形式也很多,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教学目标和略讲、精讲的需要等,选择读的时机和形式,而不能为读而读,流于形式。
最后谈谈写的训练。只要我们随手翻开语文课本,就可以发现课后有许多练习都与写有关。如读读写写,听写、默写,造句、小练笔等。教师切不可简单地以讲来代替,应让‚写‛进入课堂,在课堂上让学生动手写,写自己所见,写自己所闻,写自己所感,包括画画、写写、批批改改。加强语言文字积累与运用,充分利用‚写‛这一练习来巩固记忆。
四、运用评价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手段
有经验的的老师往往十分善于运用评价的手段,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目的。通过评价,学生得到了肯定与鼓励,增强了学习信心,克服了自卑心理,明确了努力的方向,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在重视语言性评价的同时,教师还应该学会运用肢体语言进行评价。如一个真诚的微笑、一个竖起的大拇指、一个赞许的眼神、一个轻轻地抚摸等,这些无声的评价是发自内心的,可以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例如。当某学生回答问题准确生动,教师可以用赞许的目光表示鼓励,或肯定地点点头,拍拍学生的肩膀;当学生精力分散,走了神,教师可用皱眉、沉默、凝视等以提示;当学生自觉性较强,课堂纪律较好时,教师可用亲切的目光主动捕捉学生的视线,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不要吝啬这小小的举动,它会拉近你和学生的距离,提高教学效果。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语文教学的生命,是一种过程,更是一种理念。我们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新知识,接受新事物,涉足新领域,提高新能力,具有较高的自身修养和文学修养,立足课堂,立足学生,不断学习、实践、反思,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需求,才能把课上得有魅力,才能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能真正适应新的教学形势。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姓名:陈兰花
单位:兰州市西固区新滩小学
11.浅谈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篇十一
【关键词】教学有效性;教学环境;教学手段;评价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教学的有效性,是一种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现代教学理念,是指教师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基础上创新地把握课堂,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使学生的学习在原有基础上的收获和进步的程度发挥到最大化,这也是衡量教学水平显著标志。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我的具体做法及体会如是:
一、改善课堂教学环境,为“有效”奠定基础
和谐的教学环境对有效的课堂教学的促进作用是不言而喻的,课堂教学环境是课堂内外各种因素的集合,它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感觉,是课堂有效性的前提。
(一)树立科学的课堂理念,淡化权威意识,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是课堂气氛的调节者。教师在教学时,一定要淡化权威意识,不要以教育者自居、高高在上而拒人于千里之外,人为地造成师生隔阂,影响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把微笑、鼓励、竞争带进课堂。鼓励学生多说,我常常对他们讲:“老师不担心你们答错,就怕你们不答。”课堂上学生回答错误,有些学生偷偷笑,我就微笑着对大家说:“老师相信你们是善意的笑,也许他的答案不妥,但我们可以完善它;我相信你们是为他的勇气、独特的见解鼓励的笑,更为你们自己有其他创新的见解鼓劲。”此时教室里响起真挚的掌声。
创造轻松的氛围的同时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确定探究方式。经历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使我们的语文课堂生动起来,民主和谐的课堂才是有效课堂的前提。
(二)坦诚相待,倾听心声,真情对话构建人性化课堂
和谐的课堂不应只有教师的声音和教师想听到的声音,只有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展开思想的碰撞,发表富有创造性的观点和看法,这样的语文学习才是深刻而有效的。随着课改一步步推进,我们的孩子在课堂上的主体性、自主性越来越强,学生质疑、反驳、争论的机会大大增多,随之出现的课堂“杂音”也会增多,面对“杂音”教师要学会真心地倾听,成为学生的忠实听众,并在倾听过程中发现他们困惑的焦点、理解的偏差、观点的创意、批评的价值,这些“杂音”或许会打乱教学的节奏,或许会耽误我们教学的一些时间,当然,或许也会让我们收获意外的精彩。
教师应以一颗开放的心,以一双敏锐的眼睛善于捕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非预设生成,善于发现非预设生成背后隐含的教育价值,引领学生在错误中明理,将意外转化为精彩。教师只有关注学生的反应,重视学生的问答,重视学生知识、能力、良好的情感态度与科学的价值观的生成,才能促使理想的和谐课堂的形成。
我相信经常笑对学生,真诚的关爱每一位学生,尤其是那些学习成绩暂时落后的学生;与学生坦诚相待,以平等的态度去信任、尊重每位学生;乐于听取学生的不同意见,满足学生的发表欲、表现欲,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如此,学生上课就如沐春风,学习热情才会高涨,勇于表达,相互激励,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才会更高,和谐的花朵必会绽出。
二、优化课堂教学手段,提高“有效”的程度
(一)充分发挥课前的“经历”作用
学生的经历影响他的发展水平,也影响着他的课堂学习效果,课前,针对每一个知识点而言,学生都有他自己不同的经历,这个经历是他们学习的基础,也往往就是我们教学的切入点。所以,我们要在课前了解学生的生活经历,真正做到“学生怎样生活和经历的,我们就怎样教学”,教学的思路顺着学生,学生自然参与率高,自然会感觉到自己距离教学是那么的近,理解知识也会变得轻松无比。
(二)合理发挥媒体的辅助功能
在信息化时代,一支粉笔、一本教材的教学模式已逐渐显得缺乏生命力,发挥动态、开放的多媒体功能,使得我们的课堂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色兼备,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协同作用,解决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从而有效地实现精讲,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们绝大多数教师已在这上面尝到了甜头,并乐此不疲。
比如在学习《林黛玉进贾府》时,通过语言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时,有些同学对王熙凤不是很熟悉,我顺势播放电视剧《红楼梦》,王熙凤的扮演者邓婕,将王的语言风味展现得淋漓尽致,表演惟妙惟肖。在开怀大笑中,学生知道:王的性格—未见其声,先见其人;八面玲珑,在贾府地位相当高,深受贾母宠爱。
当然,一定要杜绝滥用媒体的现象,我们使用媒体的目的是解决教学上的重点、难点问题,而不是把媒体成为“热闹”的工具。如果这样反而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降低课堂教学效率。
(三)适当整合使用生活资源
生活即语文,我常对学生说。如遇到这样的题目—一位导游为中学生做关于中山陵的解说,开头说的是“先生们,女士们”,我说这样称呼不恰当。学生说:“老师,你说错了,我们成年了!可以称‘先生们,女士们。”我笑着说:“假如你到菜市场买菜,假如卖主是家乡人,且是一位老者,你说‘可以称二斤圣女果吗?”学生哈哈大笑,从笑声中我明白他们没有异议了。巧用生活资源,不仅可活跃课堂,而且可以轻松掌握知识。
三、注重评价的引导作用,为“有效”提供有益补充
新课标重点强调使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体现评价方式的灵活性,重点突出评价学生的学习方式,注重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通过评价学会调节自己的学习方式,使他们的学习方式朝着科学的方向发展才是最有效的。所以,我们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对学生的评价不能一味地表扬或空洞地表扬,评价语言要具体化,要具有明显的指导意义。
总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一直在追求的目标,我会继续研究、推敲,改进做法,力争在“有效”上再有新的突破!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 叶圣陶.大力研究语文教学,尽快改进语文教学[M].北京: 科学教育出版社,1980.
12.浅谈如何提高美术教学的有效性 篇十二
一、生活是写作的源泉, 要指导学生写真实的生活
写作, 是生命的记录, 是成长的吻痕, 那些有关童年、理想、友谊、亲情的足迹, 经由笔尖的流泻, 刻下生命初年的悸动, 留下最宝贵、最值得珍惜的美好。但这一切的前提是写作要真正成为抒发情感的工具, 作文贵在真实, 贵在“我口抒我心, 我手抒我口”, 这也正是我们新课标所倡导的。
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生活就如泉源, 文章犹如溪水, 泉源丰盛而不枯竭, 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这段话形象地说明了作文与生活的关系。所以, 强调作文的写实性是改革小学作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方向。而在当前有的地区应试教育愈演愈烈的情况下, 有些作文教学出现了模式化、公式化的倾向。记得某年考试以“战胜脆弱”为话题的作文, 居然有7%的考生编造父母“去世”之后自己如何“战胜脆弱”的“感人”故事。其实, 哪怕就是写考试前自己克服困难、复习时的坚持、同学师友间相互关心鼓励时的坦诚……这类看来普通的选材, 因为它是亲身经历, 便有了真实情感的芬芳, 也远比那种编造看似惊天动地, 实则空虚无物的选材, 更能够打动人心。
作为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 了解社会, 了解生活, 了解国家大事, 做到“风声雨声读书声, 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 事事关心”, 引导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使他们感受生活的充实。生活是取之不尽的源泉, 只要把学生引向生活, 让他们在生活的广阔天地里以饱满的热情去体验生活、歌颂生活、赞美生活, 就会写出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来。
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诱发写作动机
如果说生活是写作的源泉, 那么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写作兴趣是作文教学的突破口, 是指导学生作文迈向成功的基点。学生一旦对写作产生兴趣, 写作便不再是一种负担, 而是勤奋的探索、执著的追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精神状态下, 饶有兴趣地学习, 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是作文教学成功的向导。
要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先要培养作文兴趣。那么, 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呢?我在作文教学中, 抓住学生爱玩的天性, 让他们在游戏中进入情境, 体验生活。如写《记一件××的事》或《记一次活动》时, 我在课上精心设计了游戏内容。游戏前, 我告诉学生要留意游戏的过程, 注意同学的言行和表情。游戏后组织学生说过程, 讨论从游戏中懂得的道理。学生玩得兴高采烈, 自然会说得兴致勃勃, 写起来就不难了, 而且有兴趣了。
另外, 我还给学生充分的肯定, 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用激励的方法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如我把学生的作文拿到班上作范文宣读, 这样可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即使文中有一句话写得精彩, 一个词运用得恰当, 一个材料选取得新颖, 我也不能放过, 在同学面前加以表扬与鼓励, 激发学生继续前行的动力。作为教师, 任何时候都不能吝啬对学生的表扬。这样不断坚持就会使学生的优点加以巩固, 缺点也会相应减少, 还能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增强自信心, 为写好作文提供巨大的动力。
三、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积累的好习惯
只要学生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有一颗能感悟的心, 就一定能写得出好的作文来。所以, 我们要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 让学生对一言一动之微、一沙一石之细都不轻易放过。
学生若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 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就等于有了一把认识世界的钥匙。所以我们要让学生在平日养成认真观察的习惯, 摄取反映生活特点的景和物、人和事, 调动学生观察思考和练笔的积极性。我在进行作文教学时给学生讲了盲人摸象的故事及“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的诗句, 让学生明白可以从不同角度抓住事物特点进行观察。对待同样的生活事件和作文素材, 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一颗善于捕捉的心灵往往能够使流动的笔尖化腐朽为神奇。
只有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 才能让自己的表达言之有物;只有善于积累那些来自鲜活语境中的语言素材, 才能在作文中进行有效的提取。因此, 我要求学生随身准备一个记录本, 随时记录遇到的好的名言、佳句和感人的事例。只要做个有心人, 生活中的一草一木、一人一事、一纸一笺都有令人心动的瞬间。长期坚持, 学生就会从社会中汲取原始素材, 学会鉴赏美丑、善恶以及人生世态。如2008年, 我国一些南方城市下了几十年来罕见的大雪, 当我让学生交流下雪后的所见所闻所感时, 有的学生描绘银装素裹的雪世界;有的学生叙述千里送鹅毛的情意;有的学生赞叹“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神奇。下课的铃声已响起, 教室里那一双双高举的手却迟迟不肯放下。“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勤于积累, 写作的源泉一定会长流不息。
四、激发大胆想象, 鼓励学生创新作文
传说中的桃花源最和谐, 那里有良田美宅,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神话中的琼楼玉宇最为华丽庄严, 那里有嫦娥翩翩起舞。作者是如何到达这些地方的呢?这是因为诗人张开了联想和想象的翅膀。作为教师, 一定要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 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 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如何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呢?我在作文教学中, 常引导学生自由选材, 通过大胆、丰富、合理的想象, 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用童话形式表达出来。这样就使学生兴趣盎然, 能尽情地在想象的空间驰骋。学生写作时既可以抓住事物间相似、相关、相反的关系, 作横向的联想;也可以贯通古今, 面向未来, 做纵向的联想;甚至可以大胆虚构, 超越时空。但是, 一定不要忽略了想象的合理性, 即要符合事物的特征, 符合生活的逻辑。
13.浅谈如何提高美术教学的有效性 篇十三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途径,也是学生获取信息,锻炼提高多种能力和养成一定思想观念的主要渠道。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
目前,由于农村学校英语教学的底子薄,师资水平参差不全,教学设备条件有限,又缺乏较好的英语语言学习环境。特别是在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学课堂中还存在“满堂灌”、“英译汉”的教学方法,不仅使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而且根本不符合小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征,也无法满足他们的学习兴趣。以至于学生产生厌倦心理,不愿意继续学习英语。此外,学生用英语交流的环境也很少,甚至可说是没有。因此,学生听英语、说英语、练英语、用英语的机会很少,普遍缺乏学习英语的环境氛围。总体来说,我国小学英语教学最显著的一个弊端就是:不是为了用而学,而是为了学而学;学用分离,脱离生活,脱离语言交际的实际。
如何改变这些现状,提高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学生真正得到发展呢?
一、构建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为有效课堂奠定基础
育人为本,爱心是根,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心和责任心是进行有效教学的前提。教师有了爱心、责任心,便会一切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及时、深刻、全面地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不断修正自己的低效或无效行为,努力营造师生和谐和温馨的课堂氛围。
1.课伊始,情已生。在课堂热身和启动阶段,教师要充分利用歌曲、游戏、谜语、故事、表演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为载体,紧紧抓住学生的心弦,吸引学生注意,调控学生情绪,让他们尽快进入学习的状态,使课堂教学更具艺术性。
2.课进行,情更浓。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尊重每个学生,积极鼓励他们在语言学习中大胆尝试,特别要关注性格内向或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尽可能多地为他们创造语言实践的机会,当然要善待学生的错误,保护他们的自尊和积极性,培养他们乐于模仿、敢于开口、积极参与、主动请教的学习习惯,将自主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在教师的发、引导、点拨下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体验集体荣誉感和成就感,发展合作创新精神。
3.课已终,情犹存。古语有云:亲其师,信其道。教师要建立融洽、民主的师生交流渠道,在课后经常和学生一起反思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互相鼓励和帮助,让师生和谐延伸到课外,做到教学相长。只有这样,教师才能让学生对自己、对英语及其文化有积极的情感,才能保持英语学习的动力,使学生在获得知识和提高能力的同时,又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从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实现课堂有效教学奠定基础。
二、明确教学目标,为有效课堂提供导航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一个精准的教学预设,必须首先“定标”,即确定一组明确的教学目标,为实施课堂有效教学导航。然而,有些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时,仅仅把重点完全放在对教学内容的处理上,导致确立的教学目标不是太宽泛就是太狭窄,或是照搬教参中明确给出的教学目标,从而使得教学目标的定位形同虚设。笔者认为,我们要从三维目标的角度出发,在英语课程总体目标的指导下,全面、具体、系统地考虑分析课堂教学目标的定位点,根据教学实际需要确定多维、立体的动态目标,特别要考虑学生年龄段的特点,不可越位,也不可缺位。
因此,我们在“定标”时,不仅要看到教材所显现的认知目标(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还要明确教材所隐含的能力(功能),更要挖掘教材背后所蕴含的情感目标,这样,课堂教学才有明确的方向。
三、设计丰富的有效活动,为有效课堂提供铺垫
英语教学大多是把传授知识作为主要目标,重视学生成绩高低,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重视“教”,而忽视“学”;重视现成结论的记忆,忽视学习过程;重视向学生灌输,忽视学生的主动参与;重视基础知识的传授,忽视对学生听、说、读、写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等等。这些现象都无疑有悖于语言教学规律,结果是教师把一门活生生的语言实践课,上成了枯燥乏味、毫无生机的呆板课。导致一大批英语专业高才生高分低能,在工作中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极差。学生学了几年英语,到头来耳听不懂,口不能言。
因此,教师要在遵循中小学生语言学习规律和不同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需求和特点的前提下,依据所学知识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实际语言水平,精心设计每一个活动,使活动形式与教学内容相关,能为目标服务;使活动形式多而不乱,有语言知识作支撑;使活动活而有序,具有可操作性;使活动真实,并体现开放性;同时还应考虑活动的实践性、交际性、自主性、探究性和延展性等多种因素,使每个活动在目标下有机地联系起来,并引导学生在参与活动中达成教学目标,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开展设计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提供给学生说英语、听英语、练英语、用英语的机会,达到语言交际目的,改变重视现成结论的记忆,忽视学习过程;改变重视向学生灌输,忽视学生的主动参与;改变重视基础知识的传授,忽视对学生听、说、读、写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等。
1、开展各种竞赛。如朗诵比赛、默写单词竞赛、听写竞赛、日常口语交际竞赛等。
2、让学生自办英语广播、英语黑板报、根据课文内容自编短剧。
3、让学生参加英语角活动。
四、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是有效课堂教学的有力保证
音像和网络资源,计算机和多媒体教学软件及远程教育和空中英语课堂,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提高了教学效果。新的教学模式,促进了个性化学习,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条件。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它能将内容生动有趣、形象逼真、声音动听的文本、图像、音响等信息综合在一起,这样不但增强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而且在讲解一些内容比较抽象的课文时,还可以为学生提供直观形象的场景,便于学生理解、记忆、矫正发音错误。教师可以通过自制课件或者搜索网络丰富的资源等,给学生展示一个无限广阔的时空学习领域。
五、不断更新教学方法,是实现有效课堂的手段
教学不仅是一门技巧,更是一门艺术。教师必须在教学中尽量让学生感到有趣、新奇,这就要求教师顺应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用各种方法。如“表演法”、“竞赛法”、“游戏法”等。1.当“小老师”、“模仿秀”
比如“talk about it”这一模块中,我们就可以鼓励学生大胆地模仿,带表情说句子。还可以鼓励学生上讲台当“小老师”,领读句子。让他们模仿教师平时上课时的表情、动作,鼓励他们学者使用课堂用语。2.把身体语言带入课堂
在教单词或句子时,我们可以带领学生做动作,甚至做夸张的动作或用夸张的语调朗读,学生特别喜欢。学完单词后,老师做出动作,学生就会说出这个单词。3.表演法
例如我常用的表演法是让学生利用每课的前五分钟表演、巩固已学句子,具体做法是:学习小组表演对话,能说什么就说什么,说错也没关系。这样就不会让学生感到有说错要批评的压力。
另外,我还常常让学生“唱英语歌曲”、“说绕口令”、“做游戏”等。由于教学方法的多彩多姿,课堂教学充满了生机,学生学得生动活泼,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了学生的个性。4.运用边画边说的方法
新教材最突出的特点是图文并茂,无论Student Book还是Activity Book到处都体现了这一特点。绘画是一项眼、手、脑等并用的活动,具有直观、生动、形象等特点,它一则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二则可以帮助学生记忆,提高学习效率。
【浅谈如何提高美术教学的有效性】推荐阅读:
浅谈如何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12-13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练习的有效性07-02
浅谈如何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祝义敏08-22
浅谈如何有效提高物流配送车辆的管理09-10
如何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06-28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08-24
如何提高中职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11-28
如何提高小学品德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性11-02
如何有效提高阅读教学效率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