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标准新型城镇化建设多规合一实施编制规范

2025-01-07

国家标准新型城镇化建设多规合一实施编制规范(共10篇)

1.国家标准新型城镇化建设多规合一实施编制规范 篇一

用户答卷预览

【试卷总题量: 25,字体: 大 中 小 | 打总分: 100.00分】 用户得分:72.0分,印 | 关闭 |

用时1817秒,通过

一、单选题 【本题型共10道题】

1.根据十八大两个一百年的战略安排,我国到2020年的总体目标是()。

A.全面解决温饱问题

B.基本建成小康社会

C.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D.基本实现现代化 用户答案:[C] 得分:0.00

2.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

A.发展

B.以人为本

C.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D.统筹兼顾

用户答案:[B] 得分:0.00

3.属于主体功能区划分主要方法的是(A.分层划区法

B.指数评价法

C.主导因素法

D.判别评价法

用户答案:[B] 得分:4.00)。

4.关于主体功能区划分方案的集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国家优化开发区域的下风下水区域,要尽可能保留一定范围的限制开发区域

B.位于优化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下游河段的相邻区域不宜设置重点开发区域

C.考虑对老少边穷区域的政策扶持,有一定数量的重点开发区域可以分布在条件适宜的相对欠发达地区

D.重点开发区域要与国家和省(区、市)粮食生产基地建设布局相协调

用户答案:[C] 得分:4.00

5.在哪个发展规划中,首次尝试将发展规划与空间规划相结合,提出了主体功能区的思想()。

A.“十五”计划

B.“十一五”规划

C.“十二五”规划

D.“十三五”规划 用户答案:[B] 得分:4.00

6.2014年10月,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的战略部署是()。

A.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B.全面深化改革

C.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D.全面从严治党 用户答案:[C] 得分:4.00

7.根据分层划区法,若某一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较高,目前还处于未开发状态,且属于当地的战略地区,应划分为()。

A.优化开发区域

B.重点开发区域

C.限制开发区域

D.禁止开发区域 用户答案:[A] 得分:0.00

8.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进行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活动的总称是()。

A.循环经济

B.低碳经济

C.绿色经济

D.生态经济

用户答案:[A] 得分:4.00

9.我国从哪个时期开始,将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沿用的“计划”调整为“规划”()。

A.九五时期

B.十五时期

C.十一五时期

D.十二五时期

用户答案:[C] 得分:4.00

10.根据诺瑟姆曲线,如果一个国家的城镇化率超过(),则处于城镇化的成熟阶段。

A.25%以下

B.50~70%

C.超过70%

D.超过80% 用户答案:[C] 得分:4.00

二、多选题 【本题型共10道题】

1.发展现状与形势分析应()。

A.内容简明

B.数据可靠

C.任务明确

D.分析权威

用户答案:[ABD] 得分:4.00

2.下列属于优化开发区域的主导因素特征指标的是()。

A.拥有一个100万人口以上的核心城市

B.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条件较好,其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已呈现上升态势

C.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依然较高

D.人口、城镇和产业的集聚程度比较高

E.因人口、产业集聚而出现较严重的生态环境压力 用户答案:[ABDE] 得分:4.00

3.在规划目标评估中,指标选择必须坚持哪些原则?()

A.数据可获得性

B.时间纵向可比性

C.空间横向可比性

D.系统整体性

E.易于操作性

用户答案:[ACDE] 得分:0.00

4.下列政策属于主体功能区区域政策的是()。

A.财政政策

B.医保政策

C.土地政策

D.人口管理政策

E.人才政策

F.环境保护政策

用户答案:[CF] 得分:0.00

5.刻画了一个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指标是(A.可利用土地资源

B.人口集聚度

C.交通优势度

D.自然灾害危险性

E.生态系统脆弱性 用户答案:[ABC] 得分:0.00)。

6.发展规划成果的形式有()。

A.文本

B.附表

C.图件

D.专题研究

E.编制说明

用户答案:[ABCDE] 得分:4.00

7.关于主体功能区内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既是主体功能区发挥主体功能的重要基础;

B.主体功能区体现适度均衡发展的理念;

C.主体功能区强调主体功能;

D.主体功能区是静态与动态的矛盾统一。用户答案:[ABC] 得分:0.00

8.规划管理的主要手段有()。

A.法律手段

B.经济手段

C.市场手段

D.协商手段

E.行政手段

用户答案:[ABE] 得分:4.00

9.人类发展指数主要由哪三个指标构成?()

A.长寿指标

B.知识指标

C.体面的生活水准指标

D.人均GDP指标

E.人均收入水平指标 用户答案:[ABC] 得分:4.00

10.总体规划通常包括了经济、政治、()等多个方面的重点任务。

A.文化

B.社会

C.生态文明

D.党的建设

用户答案:[ABC] 得分:4.00

三、判断题 【本题型共5道题】

1.各级人大常委会应依据《监督法》的规定,通过专题调查、询问和质询、特定问题调查、审议工作报告等法律途径,加强对发展规划实施的监督。

Y.对

N.错

用户答案:[Y] 得分:4.00

2.规划咨询队伍建设的重点是加强服务能力建设、服务意识培养和职业素质培训。

Y.对

N.错

用户答案:[Y] 得分:4.00

3.规划总体目标一般以定性为主。

Y.对

N.错

用户答案:[Y] 得分:4.00

4.省级主体功能区划需要综合集成多种分析方法,在与国家主体功能区划方案相衔接、与周边省(区、市)区域功能相衔接、落实本地区国土开发空间结构的原则下,确定本省的区划方案。

Y.对

N.错

用户答案:[Y] 得分:4.00

5.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在规划编制阶段,对规划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价,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影响的对策和措施的过程。

Y.对

N.错

用户答案:[Y] 得分:4.00

建设工程教育网

2.国家标准新型城镇化建设多规合一实施编制规范 篇二

3月17日, 国家标准委组织学习3月1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 (2014~2020年) 》 (以下简称《规划》) 。在分析新型城镇化建设标准化需求的基础上, 标准委提出近期启动新型城镇化标准体系建设指南的编制, 并明确了新型城镇化标准体系建设的初步设想。

据介绍, 标准化在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从《规划》的有关内容看, 城镇的建设、管理、运营, 以及城镇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都需要标准化的支撑和规范, 标准化是城市规范化、精细化管理的现实需求, 也是解决当前城镇化工作薄弱环节和具体问题的内在要求。《规划》在空气质量、建筑、防灾、建设用地、节约集约用地、高标准农田、畜禽水产品、标准化菜市场、义务教育等方面都明确提到标准。标准化只有适应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 才能有效支撑国家新型城镇化建设。

据悉, 国家标准委将深入分析新型城镇化建设对标准化的需求, 系统谋划新型城镇化标准体系, 明确城镇建设标准化工作的重点领域及未来几年急需制修订的关键标准, 以便系统有效地支撑新型城镇化建设。新型城镇化标准体系将包括4个方面:一是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城市可持续发展、城市治理、城镇土地集约利用等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标准;二是绿色建筑建材相关标准, 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相关标准, 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标准;三是城市能源基础设施相关标准, 安全防范基础设施建设相关标准, 智慧城市建设相关标准;四是新农村建设相关标准, 现代农业相关标准。

3.国家标准新型城镇化建设多规合一实施编制规范 篇三

编制说明

一、任务来源

《生猪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规范》是由青海省农牧厅提出并归口,根据青海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关于印发“青海省2008第二批地方标准修订计划”的通知》,《生猪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标准》被列入青海省地方标准制定计划。青海省畜牧总站在以往工作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承担了该标准的起草制定工作。

标准按GB/T1.1-200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进行编制。

二、生猪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规范背景、意义

(一)制定生猪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规范的背景

规模化发展是今后生猪产业发展的必然方向,实施集约化养殖是生猪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的必然选择。随着市场竞争加剧和人们对畜产品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千家万户的分散饲养已经难以适应,而规模化养殖尤其是养殖小区的建立既可增加经济效益和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还是实施标准化生产、提高畜产品质量的必要基础。只有生猪产业达到一定规模,才能实现服务指导、科技应用、产品销售、质量控制等的系列化、专业化、标准化,从而适应市场发展的需求,保证养殖效益和畜产品质量。大力发展生猪的规模化养殖和养殖小区建设已是大势所趋。

我省生猪养殖以农户散养为主,规模化水平较低。生猪散养户以及大量中小规模养殖户受规模的影响、资金和人员的限制,生产和管理还属于粗放式经营,科学饲养的意识淡泊,精细化管理严重滞后。

(二)制定生猪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规范的意义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膳食结构的改善,对肉质的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省已经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引进国内外优良猪品种(长白、杜洛克、约克夏等)作为父本,以青海八眉猪为母本,杂交产生的F1代优杂母猪作为瘦肉型商品猪的母本,再与优良纯种瘦肉型公猪杂交产生F2代商品仔猪的“三元”杂交繁育模式。

为了加快推进养猪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大力推广猪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与退耕还林草工程的实施,优质饲草产量逐年增加。同时,近年来通过“畜牧良种工程”、“瘦肉型猪标准化养殖项目”、“农业综合开发养殖项目”的实施,畜牧业基础设施得到提高,科技应用得到普及,经济效益得到提高。

三、编制原则和确定标准主要内容

编制过程中坚持以“实用性、普及性、操作性、科学性、合理性” 原则,要求标准内容易懂、易掌握、易操作、易推广应用。

本标准规定了青海省生猪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场地选择、总体布局、饲养规模、猪舍建筑、配套工程、小区管理、环境保护、制度和资料管理等。

四、编制过程

项目下达后青海省畜牧总站极为重视,业务主管领导主持,多次召开会议研究制订标准的内容、方法、步骤,经过省内互助、乐都、平安、大通、湟中、湟源等县生猪养殖小区实际调查了解,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并参考相关资料,广泛征求和咨询了相关领域部门及有关专家的意见,多次修改,制定方案,进行组织实施。

标准中的各项技术指标参阅了有关资料将所有资料归类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青海省养猪生产现状和发展趋势,本着有反映青海省养猪实际生产水平又能促进猪种品质提高的原则,根据WTO/TBT有关技术法规,制定青海省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规范标准。

五、与现行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强制性标准的关系

生猪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标准中直接参考和引用了GB16548《畜禽病害

肉尸及其产品无害化处理规范》、NY/T388 《畜禽养殖场环境质量标准》、《无公害食品生猪饲养饲料使用准则》、DB63/T433《暖棚猪舍》、《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等。与其他法律法规相吻合,我们起草的规范在强制性标准范围内进行编制,与其他标准相适应,不发生冲突。

六、实施该标准的要求、措施建议

环境质量符合NY/T388的规定;暖棚猪舍建设按DB63/T433执行;小区建筑及设施要符合民用建筑防火要求;传染病或疑似传染病猪尸体按GB16548的规定执行;猪废弃物处理实行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原则;粪便经堆集发酵后作农田肥料;猪场污水应经发酵、沉淀后才能作为液体肥料使用;尸体处理应符合GB16548的规定;养殖小区以围墙或防疫沟与外界隔离,小区周围要设绿化隔离带,绿化覆盖率不低于30%;新建小区必须进行环境评估,确保小区建设后不污染周围环境,周围环境也不污染该小区环境。

4.“多规合一”的实践综述 篇四

2014年8月国家发改委、国土资源部、环保部、住建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市县“多规合一”试点工作的通知》(发改规划〔2014〕197号),要求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市县“多规合一”试点工作,统筹考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四规合一,探索整合相关规划的空间管制分区,划定城市开发边界,永久基本农田红线和生态保护红线,形成合理的城镇、农业、生态空间布局;完善经济社会,资源环境政策和空间管控措施,形成一个市县一本规划,一张蓝图的管理目标。

从国家政策层面来看,“多规合一”将是今后规划发展的趋势。尽管“多规合一”目前还处于探索前行的阶段,但从实践的角度来看,近年来上海、重庆、广州等城市开展的“两规”协调、“三规合一”等实践已经为“多规合一”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并且积累了十分宝贵的经验。

一、组织机制

1上海:国土局和规划局合并

上海“多规合一”实践的核心是将国土局和规划局合并,成立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并由新成立的机构组织编制土地利用规划,实现“两规合一”,确保土地利用规划和城市规划的衔接。

上海自2008年开始进行机构调整,并以嘉定、青浦两区试点进行“两规合一“工作,目前已在全市展开。土地利用规划、城市规划和发展规划的“三规合一”工作正在试点开展。上海市“两规合一”工作根据城市发展的需求,按照“统一目标、各有侧重、突出重点、有序衔接”的原则进行。

总体思路是坚持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发展方向、空间结构、城镇布局和重大市政基础设施安排基本不变,依据国家下达的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指标,同步实现规划建设用地和基本农田保护任务落地。

2重庆:从“三规合一”到“五规合一”

重庆“多规合一“的实践有几个特点:一是以城乡统筹为契机进行规划体系改革;二是规划合一的探索不断扩展,由“三规合一”到“四规叠合”再到“五规合一”;三是规划主导部门由规划局转到发改委,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发展规划对土地利用和城市规划的指导作用、协调各部门和各规划的关系;四是以发展规划为指导、空间规划为载体,统一规划编制的技术要求,增强各规划之间的协调性;五是提取各规划的核心要素,形成综合实施方案,引导近期发展建设。

“四规叠合”工作由市“四规叠合”工作协调小组领导。“四规叠合”工作采取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综合平衡——联合审批的工作流程。首先是市“四规叠合”工作协调小组下达各区主体功能定位和重要控制指标的具体数据,作为各相关规划编制的基本依据;其次各区根据全市要求开展国土空间状况评价,形成方案初稿;小组根据各区上报的方案进行综合平衡,并提出调整意见;最后各区“四规叠合”规划文本修改完善后,报市“四规叠合”工作协调小组联合审批。在各规划编制的基础上,形成综合四规核心要素的综合实施方案,用以指导五年的发展和建设。

目前,重庆市又以沙坪坝区为试点,准备进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产业规划、人口和环境规划“五规合一”(又称“五规叠合”)的实践。日前已制定了“重庆市沙坪坝区‘五规叠合’实施方案”并向社会公布。3广州:市级统筹,区为单位进行“三规合一”编制

广州开展“三规合一”工作与上海等地不同,其初衷是解决规划实施层面的问题,而区一级是规划实施的主体,因此是以区为单位进行“三规合一”编制,由广州市统筹,实施“三上三下”,市、区联动的工作思路,也是特大城市市区两级事权分配的实践探索。

广州市“三规合一”工作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工作都由市、区两级政府联动完成。具体做法是由区级政府完成某一阶段的基本工作,并将工作成果上报市“三规合一”领导小组。市“三规合一”领导小组综合各区上报成果逐一审查,并提出审查意见及下一阶段意见后,下达各区(县级市)政府。其基本工作思路可归纳为“市区联动”,“三上三下”。第一阶段(“一上一下”):实事求是,发现矛盾。工作重点是摸清全市“三规”差异,制定差异图斑处理措施。第二阶段(“二上二下”):应调尽调,减少失误。工作重点是本着“应调尽调、减少失误”的原则,明确可调整的建设用地数量及规模,并形成“三规合一”的框架性文件。第三阶段(“三上三下”):注重实效,合理调入。工作重点是依据第二阶段确定的可调整建设用地规模,依据发改委确定的建设项目排序,布局建设用地,确定“三规合一”的建设用地规模控制线及相关控制线,形成“三规合一”最终成果。通过“三上三下”,重点明确市、区责任和部门分工,建立良好协调制度,保障市与区,规划、国土、发改等职能部门的充分沟通与协调,确保不越位、不缺位,相互补位,保障“三规合一”成果质量和规划效果。

各区工作开展通过项目协调会的形式,区“ 三规办”召集区各职能部门与下属各镇街对各自的用地需求进行上报汇总,并呈报区“ 三规合一”领导小组, 对各类重点项目进行整理、甄别、排序, 按照项目立项和资金情况、成熟程度、开发需求和开发规律进行分期, 最终形成“三规合一” 重点项目库, 作为“ 两规”重点落实建设用地规模的对象。以某区为例, 共召开5次大型项目协调会涉及68个相关部门与单位, 最终形成包括254项各类项目的“三规合一” 重点项目库, 明确各个项目的近中远期用地需求,原“ 两规”落实规模,区“三规合一”补充落实规模等情况,保证了“三规合一” 工作的有效实施。

二、“多规合一”关键技术

(一)上海

1确定规模、优化布局、保证流量

上海“两规”按照“统一数据底板、统一用地分类、统一技术规程”进行编制,实现技术层面的衔接。在方案编制工作中,“两规衔接”的关键技术内容是确定规模、优化布局、保证流量。

确定规模——建设用地规模、规划增长边界的确定是“两规衔接”的核心内容,也是“两规合一”的特色。建设用地规模和边界的确定必须在确保需求的前提下,实事求是划定。

优化布局——是“两规衔接”的重要特征,也是规划实施评估的直接体现和规划战略性的重要保证。布局确定应适应上海城市未来发展需求,在维护城市生态安全和锚固生态底线等方面做出更加刚性的规定,进而维护城市整体空间结构的完整性。

保证流量——结合近两年重大建设项目安排、近期建设规划(2011—2015年)编制工作,结合地区发展重点和实际需求,同归“控增逼存、盘活存量”等手段,促进土地资源集约,节约利用,确保城市和地区近期发展重点和规划的可实施性。2统一平台、“三条控制线”、配套政策

上海“两规”衔接的主要成果是建设用地控制线、产业区块控制线、基本农田保护控制线管控方案和相关配套政策及城乡规划编制体系。

统一的数据基础和信息平台——“两规合一”工作的基础数据采用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统一时点变更的数据,由此而形成基础数据具有现势性和真实性。在此基础上,进入信息化管控的数据信息平台更具权威性。

出台“三条控制线”管控方案——“三条控制线”管控方案是土地利用规划成果的具体体现,也是确保规划实施、工作时效的关键内容之一。“三条控制线”包括规划建设用地控制线、产业区块控制线、基本农田保护控制线,根据不同控制线的特点,分别实行刚性管制(具体细分为强控制和次强控制)。新增建设用地项目必须位于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其中新增工业项目,原则上必须落在产业区块用地范围内,基本农田不得占用。

配套相关政策和实施机制——“两规合一”的重点特点是确保规划的实施,综合运用多种规划实施手段如开发区多主体联合招商机制、耕地占补平衡差别化政策及土地整治规划、城乡用地增减挂钩规划等等来加强规划的实施。

(二)重庆

1规划一张图、建设一盘棋、管理一张网

以重庆的“四规叠合”实践为例。“四规叠合”要求同时编制四个规划和叠合规划,实现规划一张图、建设一盘棋、管理一张网,依据“国土定量、规划定位”的指导思想,采取建设用地总量指标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具体布局按照“刚性框架、弹性利用”的理念,将区县所有可调整的城乡建设用地指标在空间上进行规划布局落实。2沙坪坝区“五规叠合”实施方案

重庆市沙坪坝区编制了“五规叠合”实施方案。通过沙坪坝区“五规叠合”实施方案,推动沙坪坝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及人口与环境保护规划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协调、融合。通过整合规划资源,促进空间协调、项目落地、调控统一,充分发挥规划实施方案的指导作用,不但促进沙坪坝区的全面跨越发展,也将对重庆市“多规合一”工作起着指导作用。

(三)广州

1对“两规”技术手段进行协调

广州市的工作重点是对“两规”在技术标准、总量规模、结构分布、规划边界等方面的不一致,通过对分类表、建设用地规模、建设用地布局、生态用地规模挖潜等技术手段进行协调,再以发改委明确的重点项目为抓手,满足近期建设项目的需要,并在此基础上重新划定建设用地控制线、产业区块控制线、生态控制线及基本农田控制线,并将其纳入数据平台管理,以此完成广州全市“一张图”工作及信息平台搭建。

面向实施的“ 三规合一” 规划涉及到“两规”大量差异图斑的调整工作, 这将涉及到对国土及规划两大部门相关管理与政策的创新工作, 2013年8月国土资源部批复同意《广州市城乡统筹土地管理制度创新试点方案》(下文简称《试点方案》)为广州“ 三规合一”工作提供了土地管理政策创新的保障。《试点方案》提出“ 创新土地利用规划编制和审批机制”, 可以由广州市依据功能片区设置方案编制功能片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由广州市人民政府审批并报广东省国土资源厅备案。同步开展的功能片区土地利用规划编制,为广州市“三规合一”差异图斑批量调整提供实施基础。2颁布技术指引,推动各区(市)“三规合一”

5.国家标准新型城镇化建设多规合一实施编制规范 篇五

导语

2014年8月,贺州被确定为全国28个“多规合一”改革试点市县之一,这是中央、自治区赋予贺州的光荣使命,对推动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

试点获批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精心组织、矢志创新,举全市之力全面推进“多规合一”改革试点工作,按照“一盘棋”工作思路,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谋划由“多”到“一”的聚合改革,推动由“一”到“多”的裂变发展,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初步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贺州经验。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0

1试点历程——一年定基调两年出蓝图三年获批复四年重应用

“多规合一”是一项全新的工作,根据国家试点要求,结合贺州自身特点,提出具有示范意义的工作思路,是完成好试点工作的前提。我市将“多规合一”试点作为全市破解瓶颈、深化改革、优化空间的重大历史机遇,在充分调研、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具有贺州特色的“多规合一”改革路径。

(一)一年定基调。2015年4月,我市出台了“多规合一”改革方案,明确了改革思路;5月,出台了“多规合一”工作指南,并开始组织编制《贺州市发展总体规划(2015—2030年)》;7月,出台了“多规合一”工作方案,并开发建设“多规合一”业务协同平台;8月,我市“多规合一”改革方案获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家环保部认可;9月,编制完成了《生态贺州战略》;10月,编制形成了《贺州市发展总体规划(2015—2030年)》(送审稿),完成了10个重大专题研究;11月,《贺州市发展总体规划(2015—2030年)》(送审稿)通过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家环保部组织的专家审查,同月建成并试运行“多规合一”业务协同平台。

(二)两年出蓝图。2016年4月至12月,我市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拟制的《空间规划导则》(草案),组织开展了资源环境承载力及国土空间适宜性两项评价,进一步摸清家底,并将各类控制线叠入其中,形成精确、规范的”三区三线”空间底图,在底图上布局好适合开发或保护的廊道、区块及走线,绘制出我市空间规划“一张蓝图”。

(三)三年获批复。2016年8月至2017年4月,我市根据市域发展“一张蓝图”,将《贺州市发展总体规划(2015—2030年)》修编为《贺州市空间规划(2016—2030年)》(以下简称《空间规划》)。2017年4月,《空间规划》通过国家发展改革委审查;6月,《空间规划》获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复;8月,贺州模式作为唯一一个设区市典型范例在全国“多规合一”成果展中展出,标志着贺州经验获国家认可。

(四)四年重应用。在基本完成国家“多规合一”试点工作任务的基础上,今年我市又进一步拓展思路,制定并印发了《贺州市“多规合一”成果应用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今年我们将全面铺开“多规合一”成果应用及《空间规划》实施工作,并努力推动出台《贺州市“多规合一”管理若干规定》,完成空间规划法制化,重构市县规划体系。

0

2主要做法——成立机构建立机制开展研究

(一)设立协调机构。“多规合一”并非单纯的规划编制,更多的是规划协调和利益调整,建立一个高效的协调机制是完成试点任务的根本。我市成立了由市委书记、市长任组长,市委副书记、常务副市长任副组长,市人大、政协相关领导参与,市级各相关部门负责人、各县(区)党委书记为成员的高规格“多规合一”试点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发展改革委,办公室下设综合协调、业务专责两个工作组,分别负责协调督查和业务工作,并从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抽调20多名业务骨干集中办公。各县(区)也相应成立了领导小组,确保市、县“多规合一”工作无缝衔接。

(二)确定工作路径。为确保试点高效推进,我市确定了“统-分-衔-合”的技术路径。“统”,即统一规划体系、战略引领、技术规范、目标定位、指标体系、管控措施等标准;“分”,即分部门编制规划、分专题开展研究、分县区提出方案等分项研究;“衔”即进行多规协调、部门互动、市县联动等规划衔接;“合”即“多图合一”绘制“一张蓝图”、“多规合一”编制“一本规划”、“多数合一”建设“一个平台”、“多制合一”制定“一套规范”、“多控合一”成立“一个机构”、“多用合一”建立“一个系统”,从而探索构建空间规划新体系。遵循生态优先、总量平衡、保障发展、完善功能、安全底线的“多规”差异协调处理原则,区分轻重缓急,按照刚需排序,合理协调多规矛盾,科学妥协,实现了市域综合利益最大化。同时还确立了“市县联动、部门协同、专家支撑、公众参与”的工作模式。

(三)建立智库支撑。2015年至2016年期间,市、县两级直接参与“多规合一”工作的部门接近30个、工作人员超过20人。聘请了技术单位2家,强化技术支持和业务指导;开设贺州“多规合一”网站和微信公众号,及时发布相关信息,充分吸纳社会各界意见。为了夯实工作基础、强化技术支撑、增强试点的精准性、协同性和科学性,我市主要邀请了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小城镇中心、广西华蓝城乡规划院、中州久能、广西林勘院、广州奥格等专业技术单位集中在市“多规办”集中办工,由市相关业务部门具体牵头,同步开展了中心城区开发边界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划定、生态红线划定,林地保护与利用研究、水资源承载力研究、人口和用地规模研究、综合交通体系发展及布局研究、大气水环境承载力研究等10项重大专题研究工作,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为编制“一张图”和国土空间规划奠定了坚实基础。

0

3聚合改革——由“多”到“一”确立试点框架

在试点工作中,我市按照战略规划引领、专题研究支撑、“一张蓝图”为底、“一本规划”为主的试点工作思路,开展了市域“一张图”工程、空间信息管理平台建设、空间规划编制、10项配套重大专题研究以及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适宜性评价两项基础研究,摸索出“六个一”的阶段性成果,即:绘制“一张蓝图”、编制“一本规划”、建设 “一个平台”、制定“一套规范”、成立“一个机构”、建立“一个系统”。“六个一”试点成果已全部完成,形成各类研究成果近100万字。

(一)绘制市域发展一张蓝图。在市域内精细化开展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创新融合三大模式:“以人定地”和“以产定地”相结合的模式,对城镇建设用地范围赋以“规模刚性、布局弹性”的规划弹性调整模式和“白地”模式,在全市域划定“三区三线”,即城镇、农业、生态空间和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红线和城镇开发边界。同时,将基础设施、城镇发展、生态保护、产业布局和公共服务等空间要素有机叠入,形成统领贺州市域发展全局的“一张蓝图”,实现了“多图合一”。

(二)编制空间开发一本规划。按照归纳国土空间演变趋势、研究市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确定国土开发适宜性、划定国土空间格局、制定国土开发战略的编制思路,我市在充分吸纳各专题研究和已有规划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主四副、两轴一区”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和“一带两区四廊多点”的国土空间保护格局,在“一张蓝图”基础上提出生态、农业、城镇空间划定及管控措施,将多个空间性规划,也就是土规、城规、环规以及多个专项规划全部并在一起,形成发展与布局、开发与保护融为一体的《空间规划》,实现了“多规合一”。

(三)建设空间信息一个平台。“多规合一”的科学运用,有赖于各部门“海量”数据的共享。2015年,市政务服务管理办公室开发建立了基于国土GIS地理信息系统的“多规合一”业务协同平台(2017年11月底已由我委接管并升级改造为空间信息管理平台)。基于国土二调数据的市域1:10000“一张图”建立的空间信息管理平台囊括了全市各类各项规划成果和数据,综合集成规划成果、地形图、影像图、三维空间模型、地下管线、土地宗地信息、历年规划审批数据及环保、交通部门资料等基础信息,通过分级授权使用方式进行空间信息数据共享。管理平台一期工程已实现了成果展示、信息查询、数据质量检查、多规冲突分析、数据共享和交换、统计汇总分析、控制线检测、项目辅助选址、项目策划生成、空间预审等功能,形成一个大数据库,实现了“多数合一”。

(四)出台规划管理一套规范。我市在多规衔接的基础上,统一核心指标,从规划期限、目标、内容等方面理顺“多规”关系,先后制定了《贺州市“多规合一”试点工作指南(试行)》《贺州市“多规合一”规划成果数据标准(试行)》《贺州市一个平台管项目审批改革实施方案(试行)》等规范性文件,形成一套管控措施,对工作目标、基础数据格式、坐标系等问题进行了统一的规定,对项目审批方式和流程进行了改革,消除了技术壁垒,提高了工作效率。此外,形成《贺州市多规合一若干管理规定》,将市域各类规划分为总体规划、空间规划、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四大类,构建以国土空间规划为龙头、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为基础、专项规划为支撑的市级规划体系,明确各个规划的功能定位和相互关系,解决规划自成体系的问题,实现了“多制合一”。

(五)成立空间管控一个机构。在实际工作中最难解决的就是重大项目发展规划和重大项目布局的脱节问题,也就是发展性规划和空间性规划是脱节的。为构建更为合理的规划体系,加强体制机制改革,凝聚部门合力,发挥规划的效力并做好空间规划的实施工作,我市在2016年3月成立了贺州市规划委员会,负责全面协调全市各类空间、发展等各类规划,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管理项目空间布局,审议规划建设的重大问题,对规划实行“立项、编制、衔接、论证、报批、发布、实施、评估、调整”全过程管理,将空间性规划和发展性规划衔接起来,解决规划多滥、易变、不实用、不管用的问题,为稳步推进我市“多规合一”试点工作提供了体制保障,实现了“多控合一”。

(六)建立智能管理一个系统。为强化建设项目管理,落实项目建设每个环节、建设情况、项目分析等要求,我市围绕空间信息管理平台,探索建立了“1+N”的智能管理系统。“1”即一个空间信息管理平台,“N”即包括建设项目并联审批、投资项目建设信息管理、服务业运行检测管理、大数据服务中心等系列平台,组成一个智能管理系统,在全国率先实现投资项目空间预审与并联审批一体化,实现从项目前期储备到建设实施、竣工投产、项目后评价、行业分析的全过程动态管理,实现了“多用合一”。

0

4裂变发展——由“一”到“多”助推绿色崛起

我市毗邻粤港澳大湾区,森林覆盖率达72.87%,是“世界长寿市”,拥有“金不换”的生态优势,但因经济基础薄弱、产业结构单一,尚属后发展欠发达地区,迫切需要通过先行先试,充分发挥独特区位优势和生态优势来实现绿色崛起。为此,我们坚持以“多规合一”改革试点为突破口,按照“实施发展战略-管控空间规划-培育主导产业-规划建设项目”思路,牵动改革试点成果应用,推动由“一”到“多”裂变发展。

(一)培育五大新引擎,推动贺州高质量发展。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对接自治区发展战略,主动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确定了推动大创新、实施大开放、培育大物流、发展大旅游、构建大健康“五大新引擎”发展思路。我们借助一本规划、一套规范、一个平台,形成“五大新引擎”发展新思路,进而裂变出65个重要事项、1023个重大项目、8311亿元的投资。通过加快培育“五大新引擎”,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新经济新业态,通过实体经济振兴来实现绿色崛起。目前,我们正不断加快“多规合一”成果应用,特别是以改善营商环境为抓手,以项目建设为载体,推动“多规合一”试点和全市发展战略融合发展,加快形成由“一”到“多”的裂变发展模式,发展势头良好。贺州通号装配式建筑生产基地、小鹰-700飞机总装基地、完美在线呼叫中心、大皇蜂物流平台、软视科技、贺州(深圳)智慧产业园·长寿谷、力达新医药港·贺州生物产业园等一大批以往看似不可能的高科技、大健康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正落地贺州建设。

(二)培植三棵产业树,推动实体经济健康发展。我们借助一张蓝图、一个机构、一个系统,形成贺州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思路,通过探索服务业+制造业、服务业+特色农业、服务业+服务业等“三大融合”模式,培植碳酸钙、绿色农业、生态健康三棵产业树,构建农业、工业、服务业三次产业发展新空间。

一是培植碳酸钙产业树,打造“重钙之都”。在适宜“搞建设”的城镇空间,做好特色城镇与产业园区的合理开发,以现代服务业引领碳酸钙产业转型升级,重点培育碳酸钙和装配式建筑两个千亿元产业,拓深碳酸钙精细加工领域,建设“重钙之都”。

二是培植特色农业产业树,打造“绿色食品之都”。在适宜“兴农业”的农业空间,充分发挥贺州市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中国长寿美食之都的影响力,大力发展现代特色农业,推进绿色农产品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以“供港蔬菜”的响亮品牌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打造“绿色食品之都”。

6.国家标准新型城镇化建设多规合一实施编制规范 篇六

第三部分内容----规划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

(一)发展规划存在的主要问题

1、战略性不强

规划期限上,发展总体规划期限为5年,城乡规划、土地规划、环境功能区划等的期限通常为10-20年,以较短期限的发展规划指导较长期限的城乡等规划,在规划目标、战略任务等方面难以实现。

2、约束性不足

内容上,发展总体规划偏重目标和任务,空间约束性偏弱。五年规划纲要在内容上全面系统,但对空间规模、结构、布局及其管控的指导性、约束性较弱,缺乏刚性。

3、统领性不够

地位上,发展规划缺专门法律,对地方政府来说刚性不足。发展规划没有专门的法律支持,对发展规划的性质、作用、编制要求、内容、深度等没有相应规定,缺乏技术规范。造成发展规划编制本身不够统一规范,也难以对其他规划实现依法统领。

审批上,发展规划纲要审批层级低,其它空间规划审批层级高。发展总体规划是统领性规划,目前由当地人大审议通过。而土地利用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等规划由上级政府甚至国务院审批,造成规划审批层级的错位。

时序上,发展总体规划五年一编,但其它规划的编制或修编时间选择,包括任务开始与完成时点、基期、期限等选择,相对缺少规范。

(二)基本思路

按照“多规合一”的理念和要求,理顺规划体系,强化总体规划,健全衔接机制。重点是:通过发展总体规划的“四增强”:增强空间约束力和指导内容,增强中长期战略导向、增强法律地位、增强规划衔接力,实现发展总体规划作为顶层规划的定位,发挥对其它规划的引领性、约束性。

1、增强空间约束力内容

一是按照主体功能定位推动发展和布局。按照全国和省级主体功能区规划,每个市县在全国总体分工格局中都有明确的主体功能定位,需要从区域的大背景出发,按照优化、重点、限制和禁止开发的不同要求,围绕主体功能和首要任务,因地制宜,科学谋划未来的发展与布局。

二是形成一张规划布局总图。针对目前各类功能分区数量过多、内容繁杂、缺乏统筹、难以衔接等问题,要按照“一本规划、一张蓝图”的要求,整合优化相关规划的空间管制分区,形成一张规划布局总图,将开发与保护融为一体,作为一个地方长期遵循的蓝图。

三是增加空间管控指标。合理确定三类空间比例。要按照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未来发展方向,根据不同主体功能定位要求,合理确定三类空间的适度规模和比例结构。城镇空间占比,要按照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和农产品主产区、重点生态功能区依次递减;农业空间占比,在农产品主产区的市县应高于50%;生态空间占比,在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市县应高于50%。

四是制定空间调控政策。按照坚定不移实施主体功能区制度、落实生态空间用途管制、严格实行耕地用途管制的要求,针对三类空间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细化财政、投资、产业、土地、农业、环境等政策,加强对市县域空间的管控能力。

2、增强中长期战略导向

既要以五年为主,又要考虑更长时期的远景发展,做到远近结合。原则上,规划任务以“十三五”时期为重点,但主要目标可展望到2030年,空间布局可以是更长远的制度安排。

3、增强发展总体规划的法律地位

尽管宪法中明确提出地方政府要组织编制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并由人大审议批准。但是发展规划的定位、作用、期限、内容等没有专门作出规定。下一步,应该在 “多规合一”试点基础上,结合发展规划法的制定,将编制发展总体规划、健全规划体系纳入立法,明确编制要求,增强发展总体规划的权威性,及其对其它规划的统领性。

4、增强规划衔接协凋

按照规划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要整合内容交叉重复、甚至相互矛盾冲突的规划,精减由市场起资源配置决定性作用领域的规划,将一些需要政府部门发挥作用但不宜编制规划的领域调整为行动方案或专项政策。同时,要建立有效的规划衔接协调机制,形成衔接协调的平台和接口,以发展总体规划为龙头,与相关空间规划、专项规划共同形成定位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规划体系。

强化目标任务衔接。发展总体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是发展的总体方向和要求。各部门、各领域的相关规划、行动方案、专项政策,要围绕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的要求,进一步细化、具体化,形成落实总体规划的支撑。

强化空间布局衔接。要落实《城乡规划法》、《土地管理法》、《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要求,以城镇、农业、生态三类空间作为规划衔接的平台,为相关规划的编制提供依据和接口。相关空间规划的管制分区和边界划定,如城市增长边界、永久基本农田和生态保护三条红线,可在三类空间布局的框架下进一步细化,形成更具体的空间管制分区。通过三类空间和细化的管制分区,形成综合与专项相结合的空间管控体系。

强化政策衔接。发展总体规划提出的经济社会发展政策方向和空间开发布局的重点,加大部门间政策制定和实施的协调配合力度,完善相关专项规划、行动方案和专项政策,形成具体操作性措施。

总之,通过“四增强”,使之成为规划体系中的顶层规划,各类规划的”母规划“,具有权威性、约束性、引领性。

第四部分内容----多规合一的方法路径

通过“三衔接三统一”:规划体系、空间布局、技术标准的有机衔接,基础数据、信息平台、审批管理的统一,以发展总体规划为统领,统筹协调其他各个重要规划,逐步实现“多规合一”,做到一张蓝图绘到底、一本规划干到底。

(一)规划体系有机衔接

一是强化总体规划。定位为顶层规划、综合规划和空间管制规划。顶层规划是指着眼于基础性、长期性、全局性、关键性问题,提出空间利用战略与总体布局,为促进各类规划多规融合、联动实施提供基本依据和顶层设计;综合规划是指着眼于人口、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战略要求,构建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与国土空间利用协调统一的格局;空间规划是指强化“点、线、面”的空间界限管制和开发强度管控,实现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布局优化和科学利用。

二是调整空间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功能区划等规划,宏观内容和范围要相应收缩简化、专项内容要深化细化。更加突出各功能分区内部的空间类型细分、发展导向细化、管制要求落实等空间管制内容,更加突出本工作领域特色发展要求、任务安排、改革举措等空间发展内容。一方面,对战略目标、战略定位和空间管制要求等严格继承总体规划,另一方面,对现有的涉及发展战略背景研究、战略趋势预测、战略目标预测、国土空间管制等基础性、长期性、全局性、关键性问题,进行大幅度缩减,不作为其重点内容。

三是整合其它规划。其他规划建议进行整合,有些改为实施方案或行动方案,期限3到5年,是对总体规划在近期的落实。在县级层面,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更应突出实际可实施性,按照实施方案要求来编制。有效缩减专项规划数量。重点是需要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领域,以及涉及国民经济发展全局和长远的战略性产业发展的领域。原则上,一个领域编制一个“大规划”。合理精简专项规划的内容。内容上,加强项目的谋划,建立项目储备库。提高专项规划的深度,按照先编规划、后定项目、再安排资金的工作链,加强相关联的专项规划之间的衔接,做到章节精简、篇幅精要,增强规划的可操作性和实效性。将专项规划转化为“行动方案、行动计划和专项政策”。专项规划则可以立足于政府的实际工作,侧重于实施性内容的编制,同时,辅助编制项目计划。在五年实施方案编制完成后,可根据每工作要求,编排工作计划。

(二)空间布局有机衔接

各个空间规划和方案的空间布局要相互衔接,突出总体规划对其它规划在空间布局和功能分区上的管控作用。在其它规划布局中充分体现总体战略布局和城镇、生态、农业等重要空间的落实。

1、总体规划是空间布局总纲,明确区域空间总体格局

总体规划在空间布局上要划分三大空间、明确重大基础设施布局、提出空间管控指标。一是划分三大功能空间,即通过开展国土空间分析评价,以自然边界、行政边界和各类评价结果范围边界为单元,划分为城镇发展空间、农业生产空间、生态保护空间,形成统领各类规划开展具体功能细分的基础性分区格局。二是明确重大设施布局导向,按照功能分区建设和联动需求,提出区域重大基础设施的布局建议,并明确开展建设的约束性要求,作为相关专项规划的重要依据。三是控制开发强度等重要指标,为增强空间规划的约束性和指导性,在总体规划中要推进对开发强度、建设用地总量、基本农田保护规模等指标的控制,进一步维护生态安全,倒逼空间开发建设转型。

2、土地利用规划是土地用途具体管治的载体,监管土地用途和规模

在总体规划空间格局下,推进土地利用规划修编。在国土专业分析评价基础上,对三大空间做进一步的用地分类布局。原则上建设用地向城镇发展空间集中,农用地向农业生产空间集中。规划要以严格保护耕地为前提,重点明确农业区块的具体用地分类与布局,划分永久基本农田边界。

3、城市规划是城镇空间管理的载体,明确城镇空间建设方向和布局

在总体规划空间格局下,推动城市总体规划修编。规划范围主要为前述城镇发展空间,规划重点是明确城市建设空间导向、主要建设指标和建设用地的具体分类及布局,形成对中心城区和中心镇等主要城镇建设的具体布局总纲。城市总体规划应与土地利用规划相协调,划出城镇增长边界。城市控制性规划可以细化各建设用地的用地性质、使用强度和空间环境。

4、环境规划是生态空间和环境准入管治的载体

按照总体规划的布局要求,推进环境规划修编。规划基于对生态环境的专项评价,提出生态管控和保护的分类等级和空间布局。在前述确立的生态保护空间内划定生态红线,进一步划分具体的生态保护等级和管制要求,形成严格的生态空间保护体系。其他两大空间的生态空间布局,要与土地利用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相协调。

5、其它规划(方案)是相应领域对总体空间布局的细化落实

按照规划体系要求,推进其他专项规划(方案)修编。各规划可以在三类空间区域中按照有利于建设实施的要求作进一步专项细分布局,并确定具体目标、布局内容、管控重点等。

(三)技术标准衔接

要对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功能区划等规划涉及的功能区分类、划分标准等进行对接。包括规划的划分方法、分区类型、图件比例尺和地图系统坐标系等。

1、各类功能分区对接导引

在三类空间框架下,进一步推动各项规划按照现行空间分区,开展空间功能和管制区域的对接。这类功能分区的对接划分是在相关规划配合中的创新,也是走向一体化的空间分区协调重组。

2、土地利用“斑块”调整对接引导

在“多规”差异分析基础上,以总体规划为依据,重点对“两规”建设用地空间布局差异图斑进行分析,在对差异归类的基础上,制定差异协调原则和协调策略,提出差异处理建议。

目前 “城规”和“土规”土地分类体系的内涵和外延相互交错,大大增加“两规”协调的难度,必须首先确立一个能容纳两大分类系统的新分类标准。在此基础上,主要根据重点项目布局、地块区块,用地性质等情况,提出分类的调整措施,对于微小差异用地,原则上以土地利用规划为准。

(四)基础数据统一

各个规划要形成一个口径的自然资源、人口、经济、土地、社会等统计口径与数据库,所有规划编制依托的数据都来自于此,统一基础图件、基础数据库和建设用地图斑,确保各类规划目标实施的一致性。规划目标数据也要统一,并进行动态更新。

1、现状基础数据

包括空间数据,如建设用地规模、生态保护区面积、耕地保有量;基本数据,如地区生产总值、常住人口、城镇化水平、森林覆盖率、二氧化碳排放量、化学需氧量(COD)等。

2、基础底图

城市总体规划基础底图(县域)比例尺为1:10万,使用54北京投影坐标系;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基础底图(县域)比例尺为1:5万,使用80西安投影坐标系;环境功能区划基础底图(县域)比例尺为1:12.5万;发展规划的基础底图多为示意图,对比例尺和投影坐标系要求不高。

总体上看,各类规划基础图件技术标准差异较大,在“多规合一”实施中,必须统一底图和技术处理手段,使之能够实现“多规”图层叠合,确保空间无缝衔接。应以土地利用现状图结合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图作为统一工作底图。基础底图统一在Arcgis软件中处理,统一转化为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县域底图比例尺统一为1:10万。

3、目标数据

包括空间方面,如建设用地规模、国土开发强度、耕地保有量等;生态方面,如生态保护区面积、森林覆盖率、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碳排放量、环保投入占GDP比重等;发展方面,如总人口规模、城镇化水平、居民平均收入等。

(五)信息平台统一

在“多规合一”工作开展中,通过建设地理信息联动平台,构建统一的基础地理信息库、统一的规划编制底图,统一的协同工作机制,统一的监督反馈体系,支撑各类规划的编制与实施。

1、1+X信息系统运作方式

信息联动平台由公共平台和各部门业务子系统构成,各子系统之间实现信息共享和成果叠加,从而实现各部门在规划立项、规划编制、规划审查及实施管理中的实时对接。

公共平台。公共信息平台的建立是“多规”在空间上实现协调的重要基础,不仅有利于统筹协调各个规划的编制与实施,而且能实现全区域范围内的基础地理信息共享,统一地理信息出口,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业务子系统。每个业务子系统均具有基础数据的访问接口和一个自身规划数据库,可通过接口直接获取规划编制底图以及对空间数据进行访问查询,也能将实时规划和审批信息录入数据库,供其他部门调用。可以包括发改、城市规划、国土、环保和其它业务子系统。

2、功能需求

信息联动平台主要实现以下功能:

统一的数据库支撑:建设空间基础地理数据库和“多规合一”规划专业数据库,并统一建库标准规范,为平台进行共享服务提供数据支撑。

统一的规划编制平台:提供方便、安全的业务数据录入工具、数据统计分析工具,冲突监测和报警工具,为“多规协调”提供工具。

统一的规划信息查询、审批办公系统:建设面向政府和公众的服务门户网站,对地理空间数据库中的所有信息进行集中展示和综合查询,任何有权限的用户均可以在权限范围内进行数据查询、交换和更新审核。

(六)管理机制统一

1、建立高效的规划协调机制

成立规划协调委员会,由政府主要领导担任委员会主任。建立规划编制协调联动机制。按照“先主后次、从上而下”的原则,编制或修编相应的规划。建立规划实施互动反馈机制。对规划实施中遇到的主要问题,由实施主体实时汇总上报至规划协调委员会。

2、改革规划成果审批制度

总体规划审批层次要提高,可在地方人大审议通过后报上级政府审批发布。其它规划,特别是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功能区划等规划审批权,可由上级政府授权市地方政府进行审批,以形成合理、灵活的审批制度。增强地方规划自主权和统筹权,提高政府效力。

3、完善规划立项制度

立项工作由规划主管部门围绕社会焦点和热点问题,征集相关专家和职能部门的建议,讨论筛选后形成规划项目编制计划,递交规划协调委员会审议。协调委员会应充分论证规划必要性,作出是否予以立项的决定。对准予立项的,由规划主管部门开展后续预算申报和编制工作。

4、健全规划修编机制

7.国家标准新型城镇化建设多规合一实施编制规范 篇七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规范党支部建设,细化量化党支部活动及考核,深化党建“转变作风改善发展环境建设年”,强化党的一切工作到支部的鲜明导向,保证党支部发挥战斗堡垒和服务教学作用,党员教师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根据区教体党工委《***党支部建设标准化工作推进方案的通知》,结合我校工作实际,制定如下推进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党章》和党内法规为基本遵循,以强化功能为根本,以发挥作用为关键,以全面从严治党为主线,以创建市级示范性高中为契机,按照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式,构建支部活动依法依规有标准,严格规范有程序,上级督导考核可量化的标准体系,着力解决党支部建设眉毛胡子一把抓的现象,着力解决重业务轻党建的情况,着力破解支部建设内容不清晰、标准不统一、好坏无界限的问题,着力提升党支部建设制度化、科学化和标准化水平,提升其凝聚力、增强其战斗力、凸显其影响力,彰显其生命力,为学校更好地发展,为“办人民满意教育”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二、组织机构

为保证师党支部建设标准化工作顺利开展,学校成立党支部建设标准化工作领导小组及日常工作机构。

长:

副组长:

成员: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同志任办公室主任,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党支部建设标准化工作,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安排具体事项及其他协调工作。

三、工作原则

1.坚持典型引路与问题导向相结合。既要学习借鉴其他学校党支部优秀的做法。同时要强化问题意识,找准我校党支部标准化建设中的薄弱领域,有针对性地加强指导。

2.坚持争创达标与中心工作相结合。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统筹兼顾、合理安排,把标准化建设与“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教育教学等中心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以标准化建设为契机推进日常工作的规范化,以日常工作的成效来检验标准化建设的实效,努力做到“两手抓、两促进”。

3.坚持把落实责任与考核监督相结合。健全问责机制,坚持有责必问、问责必严,把监督检查、考核验收、责任追究有机结合起来,传导压力、激发动力,形成党支部标准化建设的强大推动力,确保标准化建设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四、目标任务

通过党支部标准化建设,着力强化党支部政治功能,提升服务功能,实现组织设置更加科学优化、领导班子更加坚强有力、党员队伍更加充满活力、场所功能更加务实管用、工作载体更加丰富多样、制度机制更加健全落实、基础保障更加充分有力、工作业绩更加突出有效的目标。

(一)进一步强化政治引领,推进政治建设标准化。以坚定信念、明确方向、维护权威为着力点,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严肃党纪党规,认真贯彻落实教育法律法规,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保证政治方向对头、政治原则坚定、政治路线正确。

1.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结合XX主题教育的开展,通过宣讲、研读、讨论、知识竞赛等方式深刻领会党的十九大精神的核心要义和精神实质,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统一思想,坚定信念。

2.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推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改革创新精神,推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取得实效,确保学校的工作与党中央的教育方针政策保持高度一致;教育引导广大党员教师严格遵守政治规矩和政治纪律,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争做“四讲四有”的合格党员,争做“四个表率”好老师。

(二)进一步完善组织体系,推进组织设置标准化。以突出务实、管用、有效为着力点,不断优化组织设置,理顺隶属关系,做到应建尽建、设置规范、调整及时、体制明晰。

1.党支部设置。自201X年建校以来就设有**党支部,设书记1人,委员6人,党务专干1人,下设3个党小组:文综体音美党小组、语数外党小组、理综党小组。按要求按程序还需补充1名支委委员。

2.群团组织设置。

根据学校机构设置和工作需要,学校成立团支部,成立工会,由党支部领导并按照各自的章程开展工作。

(三)进一步优化支部班子,推进班子队伍建设标准化。以增强党支部班子整体功能为着力点,创新培养选拔机制,选优配强党支部班子,特别是要按照“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好干部标准选准用好党支部书记,做到选拔导向鲜明、人员素质优良,班子结构合理、成员责任明确。

1.班子职数。党支部委员会现设委员6名,分别为:书记,组织委员,宣传委员,纪检委员,统战委员,青年委员。

2.班子任期。党支部委员会每届任期3-5年。期满按时换届,并严格执行党支部换届情况定期报告制度。

3.自身建设。党支部书记任期内至少参加1次党务工作培训;定期组织党务专干参加党员干部培训。不断健全班子思想政治、履职能力、工作作风、廉洁自律等制度。

(四)进一步细化管理规则,推进党员教育管理标准化。以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为着力点,严格发展党员标准、程序和纪律,充分利用党建云平台、全国党员管理信息系统等手段强化党员日常教育管理,稳妥慎重处置不合格党员,建设一支信念坚定、素质优良,规模适度、结构优化,纪律严明、作用突出的党员队伍。

1.发展党员工作。制定发展党员计划,发展党员工作坚持标准、规范程序、保证质量。加大在青年教学能手、优秀青年教师中发展党员力度,重视在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中发展党员,不断优化党员队伍结构。

2.党员教育培训。认真研究制定党员学习教育计划,党员要积极参加主题党日进行学习教育,每年集中教育培训不少于12次,注重运用党建微信公众号开展党员教育。经常性教育有措施,集中培训有记录,对党员教育管理有实效。

3.党费收缴管理。党务工作者要及时核定党员交纳党费具体数额,结合“4+N”主题党日的开展,党员自觉按时足额交纳党费,每月公布1次党费收缴情况。

4.组织关系管理。每年对党员组织关系进行1次集中排查,保证党员组织关系隶属清楚;积极开展党员组织关系转接,组织关系转接工作规范,记录完整,确保每名党员都纳入党支部有效管理。

5.党内激励关怀。建立健全困难党员帮扶慰问机制,动态建立困难党员台账,关心慰问老党员,经常开展关怀帮扶活动;按照上级部署,在每年的建党节之际,表彰奖励优秀党员。

(五)进一步规范党内生活,推进组织生活标准化。以增强党支部生机活力为着力点,每月开展主题党日活动,认真落实“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民主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谈心谈话等基本制度,党内各项组织生活正常规范、严肃认真,党员参与率高、教育效果好,党员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显著增强。

1.“三会一课”。根据工作需要召开党员大会,每月召开1次党支部委员会会议,每月召开1-2次党小组会,每学期1次党课。

2.组织生活会。

党员组织生活会以党小组为单位召开,每年召开1次。遇有重要情况,及时召开。

3.民主生活会。党支部支委会每年至少召开1

次民主生活会,会议召开情况及时通报。

4.民主评议党员。按照《党章》规定的党员标准,结合工作实际,党支部每年开展1次民主评议党员工作,对党员工作表现和作用发挥做出客观评议,确定评议等次,评议结果报区教体党工委备案。

5.谈心谈话。要经常开展党员谈心活动,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支部书记和支委成员要谈心,支委成员和党员要谈心,党员之间要互相谈心。通过谈心谈话,加强了解,加深理解,消除误解,疏导不良情绪,增进党支部内部团结。

6.主题党日活动。每月积极开展1次以“4+N”为模式的主题党日活动,主要以“三会一课”、交纳党费、志愿服务、学习先辈先进、学习党章党规,重温入党誓词等形式开展,确保活动记录规范。

8.组织生活创新。运用党建云平台等信息化手段,采取

“微党课”、网上组织生活等形式,不断提高组织生活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六)进一步增强业务能力,推进工作载体建设标准化。以群众满意为着力点,努力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在班级管理、课堂教学、教研活动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

1.服务中心工作。党支部各项工作要紧紧围绕教育教学这个中心工作开展,引导广大教师立足岗位、创先争优。进一步增强党支部服务功能,通过为中心工作服务、为广大党员服务、为教职工服务,把党建工作的成效体现到“养浩然之气、兴笃学之风、示素志之范、领全区之先”的办学目标上来。

2.创新工作载体。深入开展党员带头学习、带头参加教研活动、带头落实教学常规、带头创建示范课、带头帮扶家庭困难学生和学习困难学生“五带头”活动;切实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定文化自信,提升党员干部人文素养和精神境界;开展“读书”活动,营造“多读书、读好书”的浓厚氛围和文明风尚;开展“互联网+党建”工作模式,组织党员干部通过安定党建网,共产党员网、人民网、微博、微信等途径扩大学习覆盖面,增强学习效果。

(七)进一步规范场所,推进活动场所建设标准化。以建好用好管好活动场所为着力点,推进场所规范提升建设,丰富场所服务功能,完善管理制度,提高使用效率,做到场所设施设备配套先进,功能设置科学完备,标牌设置统一规范,管理制度健全落实,较好满足党员活动。建立党员活动室,达到有场所、有设施、有标志、有党旗、有书报、有制度“六有”标准。党支部标牌悬挂在醒目位置,岗位职责、党内组织生活制度等制作上墙。规范设置党务公开栏,公开内容简单明了,党内信息公布及时。

(八)进一步健全机制,推进工作运行机制标准化。以推动党支部工作规范化为着力点,健全完善工作机制,强化机制运行,做到责任明确、领导有力、运转有序、工作落实。

1.民主议事机制。建立健全党员汇报、党务公开、党内监督和党员定期评议党支部领导班子成员、党员志愿者服务等制度。确保党员对党支部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等权力落实到位,党员主体地位和民主权利保障有力。

2.联系服务机制。我校建立了支委委员联系党小组、党员联系教师“双联系”机制;开展“1+3”行动、积极落实、推行人生引导、思想教导、心理疏导、学业指导的全员“导师制”;开展党员学雷锋志愿服务等活动,凸显党支部的服务功能。

3.责任落实机制。全面落实学校党建工作责任制,强化“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切实担负起从严治党的主体责任,形成“领导亲自抓、专人具体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党建工作责任体系。党支部书记每年向上级党组织报告1次工作即述职报告。每年开展1次班子综合考评,考核结果作为党支部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

4.加强党内监督。党支部要定期检查党员参加组织生活情况,按期开好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并如实向上级党组织报告。每年至少召开1次党员大会,听取党支部书记通报工作情况。党支部要在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职称评定、考评等工作上发挥积极作用,支持党员行使监督权利,履行监督责任,充分发挥党员监督作用。

(九)进一步强化保障,推进基本工作保障标准化。以保证党建工作正常开展为着力点,强化人员力量保障,建立健全多元化投入、稳步增长的经费保障制度,做到党支部有人干事、有钱办事、能办成事。

1.人员保障。加强党务工作人员队伍建设,党支部配备配齐党务专干,要保证其有必要的时间和精力认真负责地做好党务工作。

2.经费保障。党支部活动经费,列入单位经费预算,保障工作需要。开展重大活动时,及时拨付专项经费。要严格执行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有关制度,活动经费和专项经费管理使用规范。

五、方法步骤

(一)全面摸底自查阶段(201*年X月下旬---201*年X月)党支部要本着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态度,集中时间力量,对照本方案开展精准自查评估,逐条对照检查,逐项分析研究,建立标准化建设工作台账,切实摸清工作底数,对标找差距,做到精准精确精细。

(二)对标全力争创阶段(201*年9月---201*年12月)对照查出的问题,逐项制定整改措施、明确责任、倒排时限,确保在201*年底前完成争创达标。

验收达标后,要对照标准要求,继续巩固成果,不断深化提升,努力争创示范型党支部。

六、组织保障

党支部标准化建设是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是推进基层党支部全面进步全面过硬的重要部署。党支部要把标准化建设作为党建工作的重要抓手,发扬严实作风,坚持抓细抓小,确保取得实效。

(一)靠实责任,强化组织领导。党支部要切实加强对党支部标准化建设工作的领导,支部书记是标准化建设的第一责任人,要靠前指挥,加强调研指导,及时帮助解决问题,并对考核验收结果负责。要把党支部标准化建设作为党支部书记抓党建述职评议考核的重要内容,压紧压实工作责任。各党小组负责人明确文件要求,对照查找问题,确保工作扎实有效。

(二)对标整改,强化销号推进。要对照创争标准,深入查找工作短板和薄弱环节,找准病因症结,强化整改责任,逐项对账销号,确保标准化建设工作稳步有效推进。

(三)达标总结,强化争创实效。要把党支部标准化建设作为推进中心工作的有效手段,抓好统筹结合,实现互促共进。要注重建立长效机制,及时总结标准化建设推进中形成的经验做法,以制度形式固化下来,在落实标准中全面提升党支部工作水平。

党支部建设标准化工作推进计划(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进一步推进XX政府纪念馆党建工作规范化,夯实党建工作基础,充分发挥好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全面提高党建工作质量和水平,根据中共县委直属机关工作委员会关于印发《XX县委直属事业单位党支部建设标准化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XX发[2019]xx号)结合我支部工作实际,制定本推进计划。

一、指导思想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以《党章》和《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为基本遵循,不断加强新时期党支部建设、干部队伍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为推进我支各项工作不断提升提供坚实的思想和组织保障。

二、基本原则

坚持依规依法。严格执行《党章》《条例》等党内法规,全面贯彻中央和省市县委落实全面从严治党的各项要求,对照《手册》规定的各项标准规范,结合本单位实际,分类提出具体标准。

坚持聚焦基础。围绕党支部建设涉及的基本组织、基本队伍、基本载体、基本保障、基本制度来开展党支部建设标准化工作,努力实现党支部政治建设更加务实有效、组织设置更加优化科学、领导班子更加坚强有力、组织生活更加严肃认真、党员队伍更加充满活力、基础保障更加充分有力、考评机制更加健全完善。

坚持注重实效。通过开展党支部建设标准化,推动党支部树牢标准意识,坚持问题导向,结合自身实际,扎实开展对标争创,努力把抓基层打基础的各项工作做实做细。

坚持长期争创。把开展党支部建设标准化作为加强党的组织体系建设的重要抓手,作为提升党建质量的经常性工作,久久为功、持续推进,坚决防止僵化地理解标准、机械地套用规范、搞突击争创达标,坚决纠正抢时间、赶进度过关验收等现象。

三、目标任务

扎实推进党支部建设标准化工作,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县直机关工委的部署和政策要求,着力推动党支部政治建设、组织建设、组织生活、党员队伍、党员教育、基层保障、考评机制七项重点任务落地落实,推动基层党建工作提质增效,扎实推进党支部标准化建设,强化党支部政治功能,实现组织更加科学优化,领导更加坚强有力,党员队伍更加充满活力,党建阵地更加健全完善,基础保障更加充分有力,工作业绩更加突出有效的目标,全面提升支部党建工作质量。

(一)全面推进党支部政治建设标准化。

牢固树立党的一切工作到支部的鲜明导向,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作为党支部建设的灵魂工程和首要任务,扎实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教育引导党员树立“四个意识”,坚定执行党的政治路线,旗帜鲜明讲政治,着力抓好《党章》的学习贯彻,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各项规定,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扎实开展XX主题教育,全面推进机关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坚持思想建党、纪律强党、制度治党同向发力,不断提高机关党建质量,全面提升党建工作水平,为打好脱贫攻坚战、推动红色文化事业发展提供坚强组织保证。努力把党支部建设成为党员政治学习阵地,思想交流平台,党性锻炼的熔炉。

(二)全面推进党支部组织设置标准化。

按照中央关于把基层组织建设得更加有力的要求和县直机关工委的指导意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健全完善支部组织体系,优化组织设置,理顺隶属关系,确保做到设置规范、调整有序、换届及时、体制明晰。进一步加强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

(三)全面推进党内组织生活标准化。

突出党组织政治属性和政治功能,以增强党组织生机活力为着力点,严格按照“三会一课”、主题党日(党员固定活动日)、党内定期谈心谈话、党员党性定期分析、党员定期汇报思想和工作、民主评议党员等6项制度实施细则,严肃党的组织生活,坚持抓好组织生活会、党员领导干部讲党课和双重组织生活等制度。通过一系列制度执行,严实措施,促使党支部各项组织生活正常规范,严肃认真,党员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得到显著增强。

(四)全面推进班子队伍建设标准化。

按照“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好干部标准选准用好党支部书记,做到选拔导向鲜明、人员素质优良,班子结构合理、成员责任明确。党支部书记任期内至少脱产参加1次党务工作培训。建立党务工作人员与业务工作人员双向交流机制,注重选拔任用党务工作人员。思想政治、履职能力、工作作风、廉洁自律建设等制度健全。

(五)全面推进党员教育管理标准化。

以激发党员动能活力为出发点,以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为着力点,坚持教育管理与作用发挥并重,不断加强和改进党员教育管理监督方式,确保党员队伍信念坚定、素质优良,规模适度、结构优化,纪律严明、作用突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对党员队伍建设的新部署新要求,坚持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严格规范发展党员程序,严把发展党员质量关,创新党员教育管理监督手段和方式方法,不断健全完善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着力激发党员队伍的生机活力。

(六)全面推进阵地建设标准化。

以建好用好管好活动场所为着力点,推进场所规范提升建设,丰富场所服务功能,完善管理制度,提高使用效率。建立党员活动室,达到有场所、有设施、有标志、有党旗、有书报、有制度“六有”标准。党支部标牌悬挂在醒目位置,岗位职责、党内组织生活制度等制作上墙。规范设置党务公开栏,公开内容简单明了,党内信息公布及时。做到场所设施设备配套先进,功能设置科学完备,标牌设置统一规范,管理制度健全落实,能够满足党员活动需要。通过规范完善各项制度,做到制度健全,内容更新,定期开展党员活动,组织活动主题鲜明,措施方法有力,做好组织活动记录,切实夯实工作基础。

(七)全面推进考核评价机制标准化。

坚持“书记抓,抓书记”,强化主体责任,落实好“第一责任人”责任,支部书记落实好“一岗双责”,形成“领导亲自抓,专人具体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责任体系;坚持从严落实标准化工作,调整理顺党建工作领导小组,强化问责追责,把党支部建设标准化工作纳入单位综合考核,认真抓好支部自身建设。

四、方法步骤

党支部建设标准化工作要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推进,具体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一)搞好动员部署()。

深入学习传达省、市和县直机关工委关于开展党支部建设标准化工作的有关会议精神及政策要求,结合实际,坚持问题导向、对标提升,研究制定推进党支部建设标准化工作推进方案,在县直机关工委制订的标准化建设方案的基础上,制定党支部标准化推进方案,进一步细化目标任务,在党员大会上进行动员部署,在党员干部中广泛宣传,把支部组织标准化建设的内容,组织党员进行学习培训,支部书记和党务专干积极的参加县直机关工委组织的培训班,掌握方法,深化认识,明确任务。

(二)全面自查阶段()。

严格按照县直机关工委的要求对照党支部建设标准化手册,把推进党支部建设标准化工作,作为加强和改进党建工作的有力抓手,党支部建设标准化工作的目标任务,全面开展自查,摸清党员动态,做好组织台帐,找准找实已达标和不达标的项目,并针对存在的问题不足,逐一细化对标达标措施,靠实工作责任人,明确提升达标时限,有序推进标准化工作。让党支部书记和党务专干对标准化定义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具体做什么、怎么做,习惯用标准来衡量工作、推动工作,对存在问题认真分析,找准存在的差距和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加强和改进措施。

(三)对标争创阶段()。

严格对照党支部建设标准化手册,逐一分析研究、把脉会诊,找准差距和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加强和改进的措施及办法,建立争创工作问题清单,任务清单,责任清单,进行整改提升,积极开展争创达标。要按照分类指导、提高质量,示范带动、稳步推进的要求,注重整合力量和资源,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综合协调,对已达标的问题实行动态管理,定期回头自查,防止反弹回潮;对未达标的问题实行销号管理,完成一项、销号一项,达标一个、销号一个,根据实际,积极探索党支部建设标准化的措施和办法。

(四)总结推开阶段()。认真修改完善标准,总结党支部建设标准化建设经验,将党支部建设标准化方案成熟的做法以及意见建议,及时上报机关工委。

五、有关要求

(一)统一思想。要迅速传达文件精神,切实提高对机关党支部标准化建设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认识,明确将机关党支部标准化建设作为支部当前和今后很长一段时间的中心任务,形成合力,抓紧抓好,抓细抓深。

(二)统筹谋划。要认真调查研究,结合支部工作实际,把开展基层党支部标准化建设与深化创先争优和基层党建示范点建设工作有机结合起来,统筹抓好落实,推动形成多点突破,全面开花的党建良好局面。

(三)固化成果。要将在开展基层党支部标准化建设中涌现出来的成功做法、经验成果和先进典型,及时总结提炼,形成创新性经验做法,并及时报送县直机关工委,努力构建党建品牌。

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实施方案(医院)

为进一步加强党支部建设,强化党支部教育党员、管理党员、监督党员和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的能力水平,促进党支部真正“严起来、活起来、强起来”,根据《中国共产党章程》、《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和市委办公室《关于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工程的实施意见(试行)》等有关党内法规和规定,结合《关于卫生计生系统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的实施意见(试行)》(x卫党[20xx]xx号)的要求,制定我院《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实施方案(试行)》。

一、总体目标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认真落实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和市委十三届五次全会部署要求,扎实推进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切实避免党支部虚化、弱化、边缘化等问题,全面提升党支部工作水平。按照“一年对标强基础、两年提升出成效、三年全面上台阶”的总体思路,积极推进党支部在组织建设、班子建设、组织生活、党员教育管理监督、活动开展、基础保障等方面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三年具体目标为:

20xx年5月---20xx年12月,进行对标补差,对照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要求,夯实工作基础,使党支部工作“严起来”,基本发挥新时代党支部的职责作用;

20xx年1月---20xx年12月,强化提质扩面,加强动态管理,创新活动方式,使落实标准化规范化要求成为支部和党员的自觉行动,更好地发挥支部主体作用,使党支部工作“活起来”,有效发挥新时代党支部的职责作用;

20xx年1月---20xx年12月,全面巩固成效,提升整体质量,创新方法机制,打造特色品牌,切实增强党支部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使党支部工作“强起来”,全面发挥新时代党支部的职责作用。

二、建设要求

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严格落实党内各项法规和规定的要求,着力从六个方面加强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

1、组织设置标准化

院党委将根据相关规定和医院实际情况,合理划分、调整党支部。各党支部要合理划分党小组,各党小组隶属关系明晰,每个党小组人数不得少于3人。

2、支部班子建设标准化

(1)正式党员7人以上的设立支部委员会;不足7人的不设支部委员会,设支部书记1人,必要时增设副书记1人。

(2)支部委员会由3-5人组成,最多不超过7人,支部委员会成员分工明确、责任明晰、作用充分发挥。

(3)支部委员会每届任期3-5年,期满按时换届,委员如有缺额,应当召开党员大会及时补选。

(4)支部委员会建立任期目标和工作目标管理制度,做到有计划、有措施,有检查、有落实,有总结、有提高。

(5)支部委员会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议事决策程序规范。

(6)党支部书记履行全面从严治党“第一责任人”职责,支部委员会成员履行“一岗双责”。

(7)支部委员会成员每年集中学习培训时间不少于7天。

3、组织生活规范化

(1)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党员大会每季度召开1次,支部委员会会议每月召开1次,党小组会每月召开1次,每季度上1次党课。

(2)严格落实组织生活会制度,一般每半年召开1次组织生活会。

(3)落实领导干部双重组织生活制度,党员领导干部以普通党员身份参加所在党支部或党小组的组织生活。

(4)严格落实民主评议党员制度,每年开展1次民主评议党员工作。

(5)严格落实谈心谈话制度,支部委员会成员每年与每名党员谈心不少于1次。

4、党员教育、管理、监督规范化

(1)发展党员工作做到坚持标准,规范程序,保证质量。

(2)制定党员学习教育培训工作计划,党员每年集中学习培训时间一般不少于32学时。

(3)及时做好党员组织关系转移和接收工作,将每名党员都纳入党支部有效管理。

(4)教育引导党员主动、按时、足额交纳党费,每年公布1次党费收缴和使用情况。

(5)开展党内激励关怀帮扶,组织评先评优、走访慰问等工作。

(6)落实党员日常监督,把纪律挺在前面,对违反党规党纪的党员给予批评教育直至纪律处分。

(7)结合开展党员党性分析和民主评议,稳妥有序开展不合格党员组织处置工作。

(8)党员发展、教育、管理、监督、处置等工作信息资料齐全、完整、规范。

(9)党务公开工作及时规范,党员有效了解和参与党内事务。

5、活动开展规范化

(1)严格落实统一活动日制度,每月固定1天开展党支部活动。

(2)按规定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强化政治性,体现庄重感。

(3)开展党员“亮身份、树形象”活动,落实设岗定责、承诺践诺、挂牌上岗等制度,规范党员徽章佩戴。

(4)组织开展结对帮扶、走访慰问、党员志愿服务等活动,构建党员直接联系服务群众工作机制。

(5)运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等手段,创新活动方式、丰富活动内容,搭建活动平台。

6、基础保障规范化

(1)健全党支部工作责任制,党支部书记每年向院党委和全体党员述职。

(2)按照有场所、有设施、有标志、有党旗、有书报、有制度的“六有”标准,根据单位实际建设若干公共或专属的党支部活动室。突出政治功能,在活动室内突出醒目位置悬挂党旗,选取入党誓词、党员的权利和义务、党支部组织机构和职责等上墙。

(3)通过行政支持、党费拨返等方式,落实党支部党建活动经费。

三、工作举措

1、认真组织学习。各党支部要及时将标准化规范化建设要求传达给全体党员,深化认识、明确任务、掌握方法。(20xx年6月)

2、开展摸底自查。各党支部要对照具体标准,进行自查自评,切实摸清底数,并将自评结果报党办,党办将组织专项督查,并根据督查结果建立合格、不合格党支部“两张清单”,并进行动态跟踪管理。(20xx年6月)

3、实施对标创争。合格的党支部,要不断巩固现有成果,持续深化提升支部建设内涵;不合格的党支部,要列出问题清单,制定整改方案,开展对标整改。(20xx年7-9月)

4、组织考核验收。党办将对照标准对合格的党支部进行再次审核,并将结果市卫计委组织人事处,委组织人事处将进行抽查复审。合格党支部每年复核一次。对审核、验收、复核未通过的党支部,纳入不合格名单进行管理,并指出问题,明确要求,限期整改。对20xx年底仍不合格的党支部,开展专项整顿。(20xx年10月)

5、推动提质增效。积极争创“先进党支部”,继续巩固提升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成果,充分发挥好示范带动作用。组织开展“一支部一特色、一支部一品牌”活动,打造叫得响、立得住、群众公认的党支部建设特色品牌。各党支部结合自身实际,在深化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的基础上,开展创新实践,创新活动载体、创新活动方法、创新工作机制,创出工作亮点,着力形成组织更加健全、队伍更加过硬、制度更加完善、活动更加规范、保障更加有力、作用更加突出的新时代党支部工作新格局。(20xx年11月---20xx年12月)

四、组织领导

1、严格落实责任。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工程由院党委统一领导,党办统筹协调。各党支部要提高思想认识,认真落实责任,定期研究分析,细化工作措施,精心组织实施。

2、强化督查指导。把推进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纳入党支部党建目标责任书。党办将采取专项督查、随机抽查等方式,对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工程推进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对重视不够、推进不力、效果不好的及时通报批评、限期整改,对督查抽查中发现的弄虚作假行为,将严肃问责。

8.国家标准新型城镇化建设多规合一实施编制规范 篇八

编 制 说 明

1、目的意义

平板电视扩展型模块通用接口技术是万利达公司申请的专利技术,其总体技术先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采用该项专利技术生产的产品具有功能领先和节材降耗等特点(即通过可拆卸的后背盖板上多个插槽,可接插吸入式DVD、数字电视、硬盘刻录、IPTV网络电视、无线传输、家用监控等多个功能模块)。对平板电视扩展型模块通用接口规范的制订,从目前的万利达企业技术标准向福建省地方标准的迈进有利于该项专利技术在市场的全面推广,从而更好方便消费者使用。

关于该项标准制订中所涉及的专利技术,万利达公司同意给予免费使用。

2、任务来源

为更好地在市场全面推广平板电视扩展型模块通用接口专利技术,发挥其节材降耗的作用,拟制订平板电视扩展型模块通用接口规范地方标准,在参与了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的2008年省地方标准制修订的征集[闽质监标函[2007]319号],并得到了立项

[闽质监标 [2008]174号]后,由万利达集团有限公司负责起草制订。

3、主要工作概况

标准制订项目任务下达后,我单位成立了该标准编制工作组,负责编制起草工作。编制组成立后,根据该项专利技术在公司应用的成果,结合行业标准中的数字电视接收设备接口技术规范,并在已有的企业技术标准《液晶电视扩展型模块接口技术规范》基础上,根据GB/T 1.1-200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一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所规定的内容和格式编写完成《平板电视扩展型模块通用接口规范》标准草案,并于2008年9月20日至10月20日广泛征求各相关单位及专家的意见。在此基础上,标准编制组对《平板电视扩展型模块通用接口规范》省地方标准草案进行修改,现已形成标准送审稿。

4、标准的编写原则

本标准制订的原则遵循国家有关产业政策,符合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标准的编写按照GB/T 1.1-200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和GB/T

1.2-2002《 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2部分:标准中规范性技术要素内容的确定方法》的要求,符合标准化工作导则的有关规定。

5、标准主要内容的确定依据

(1)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平板电视扩展型模块通用接口的术语和定义、接口技术要求。本标准适用于平板电视扩展型模块通用接口规范。本标准中所说的接口为电视端的接口。

(2)术语和定义

平板电视扩展型模块通用接口规范的术语和定义适用行业标准SJ/T 11324-2006确立的术语和定义。

(3)接口技术规范

根据专利编号200510044938.4 “可选择扩展功能的平板型电视机”专利技术特点,参照SJ/T 11324-2006《数字电视接收设备术语》、SJ/T 11329-2006《数字电视接收设备接口规范 第3部分:复合视频信号接口》、SJ/T 11331-2006《数字电视接收设备接口规范 第5部分:模拟音频信号接口》、SJ/T 11332-2006《数字电视接收设备接口规范 第6部分:RGB模拟基色视频信号接口》、SJ/T 11333-2006《数字电视接收设备接口规范 第7部分:YPBPR模拟分量视频信号接口》等相关标准,对连接平板电视接收设

备与功能模块的通用接口的主要技术参数进行编制。

6、主要试验验证

2007年1月,万利达公司既已根据该项专利技术的特点,在企业内部制订了Q/FWLD031-2007《液晶电视扩展型模块接口技术规范》,并通过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备案,在企业内部实施。该项企业标准实施一年来,均能在企业内部有效地指导企业相关产品的研发、生产,使电视机每开发一种新功能均可以通过数字模块的形式给电视升级。公司在应用该项技术标准生产的扩展型液晶电视,其各种扩展型功能模块的功能及性能指标也均能达到同类功能产品的标准。

7、标准编写过程中意见分歧情况

本标准编写过程中没有存在重大的意见分歧。

8、致谢

本标准在制订过程中得到了许多专家和企业技术人员的指导和帮助,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参考文献

1.专利编号200510044938.4 “可选择扩展功能的平板型电视机”专利技术。

2.万利达企业技术标准Q/FWLD 031-2007《液晶电视扩展型模块接口技术规范》。

福建省地方标准《平板电视扩展型模块通用接口规范》

编写小组

9.国家标准新型城镇化建设多规合一实施编制规范 篇九

国家法规

《排污费征收标准管理办法_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第31号令》

企业标准

《固体废物生产水泥污染控制标准》(HJXXXX-20XX)《水泥窑协同处置危险废物环境保护技术规范》(HJXXXX-20XX)《制浆造纸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3544-2008)《电镀行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XXXX-20XX)《工业企业土壤环境质量风险评价基准》(HJ-T25-1999)《焦化废水治理技术规范》(HJ2022-2011)地方标准

《场地土壤环境风险评价筛选值》(DB-XX-XXX-2009)《污染场地验收技术规范》(DB11-T783-2011)《重金属污染土壤填埋场技术规范》(DB11-T-XXX-XXX)《长沙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意见》 《湖南省湘江保护条例》 行业标准

《危险废物经营单位编制应急预案指南》 《危险废物处置工程技术导则》(HJXXXX-20XX)《垃圾填埋场用高密度聚乙烯土工膜》(CJ/T234-2006)《危险废物收集、贮存、运输技术规范》(HJ 2025-2012)《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166-2004)《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技术评估导则》(HJ 616-2011)《环境质量报告书编写规范》(HJ641-2012)《工业污染源现场调查技术规范》(HJ606-2011)《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HJ-T 164-2004)《污染场地环境监测技术导则》(HJXX-20XX)《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HJ-T91-2002)《工业固废采样技术规范》(HJ-T20-1998)《工业企业土壤环境质量风险评价基准》(HJ-T25-1999)《展会用地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标准(HJ350-2007)》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 》(HJ 2.1-2011)

国家标准

《危险废物鉴别标准_易燃性鉴别》(GB5085.4-2007)《危险废物鉴别标准_浸出毒性鉴别》(GB5085.3-2007)《危险废物鉴别标准_急性毒性初筛》(GBGB5085.2-2007)《危险废物鉴别标准_腐蚀性鉴别》(GB5085.1-2007)《危险废物鉴别标准_反应性鉴别》(GB5085.5-2007)《危险废物鉴别标准_毒性物质含量鉴别》(GB5085.6-2007)《固体废物环境标准目录》 《地下水环境质量标准》(GB/T14848-9)《国家危险废物名录》

10.国家标准新型城镇化建设多规合一实施编制规范 篇十

近年来,我区教育工作在市教育局的指导下,经过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取得了可喜成绩。特别是市教育局在确定了教育均衡发展年后,我们局领导班子进行了认真学习,并及时将会议精神向市委、市政府作了汇报。为抓好抓实此项工作,我们在全区中小学实施了学校标准化建设规范化管理,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收到了一定的成效。

我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具体做法是:

一、构建了“一种模式”

即构建了“学校标准化建设、规范化管理”新模式。为加强学校管理,全面提升我市教育整体水平,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办好每一所学校,关注每一个学生,缩小城乡差距,逐步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2007年在全市中小学开展了教学规范化管理评比竞赛活动,2008年又提出了教学管理规范化、校园建设标准化的要求,在总结前两年工作的基础上,我们把“学校标准化建设、规范化管理”作为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和目标提了出来。

学校标准化建设、规范化管理的具体含义是,把学校工作分解成两个方面的内容,即学校标准化建设和学校规范化管理。标准化建设主要是指办学条件标准化、校园环境优良化、师资力量专业化;规范化管理主要是指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化、法制化、科学化。为使学校在执行中具有可操作性,我们把学校标准化建设分解成9项内容,学校规范化管理分解成20项内容,每项内容都有具体标准。同时,教育局与督导室共同研究制定了学校标准化建设、规范化管理评估标准,并实行梯次考评和动态管理。

我们从提出“开展教学规范化管理评比竞赛”到实施“学校标准化建设、规范化管理”这三年时间,是不断提高认识,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充实完善的一个过程。实践证明,全面实施学校标准化建设、规范化管理是提高学校办学效益、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是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

二、做到了“两个转变”

首先,是做到教育理念的转变。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在总结全市农村初中办学模式改革经验的基础上,2004年年初,市委、市政府提出了“三个三分之一”人才培养目标。它的提出既符合上级精神,又符合农村教育发展的实际,从理论和实践上解决了农村教育脱离农村实际的问题,为榆树教育今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这一全新的教育理念正在逐步实现,初步形成了教育培养人才的新格局。把教育的发展方向和人才培养的大目标定位在“三个三分之一”上,实现了教育理念的全面创新,做到了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这在榆树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是做到管理方式的转变。传统的管理方式和治教方略主要是人治。为转变这单一的管理模式,建立以德立校、以法治教的管理方式,我们制定并颁发了《西安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施方案》、《“十一五”期间中小学校布局调整规划》、《学校标准化建设、规范化管理工作实施方案》、《薄弱校与优质校联谊工作实施方案》、《进一步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建设的意见》、《加强和改进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意见》、《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实验工作方案》、《学校工作分项评价、按岗考评发展性评估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指导性意见。通过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使年终的督导检查有法可依、有据可循。在每年年初校长工作会上,对督导情况进行大会通报,对后进学校教育局下发文件进行通报批评。为体现管理的人性化,会后,教育局领导班子成员按其分工不同分成若干调研组,深入到薄弱校进行调研,特别是到被通报的学校去调研,帮助校长查找问题、解决困难,制定符合本校实际的整改方案。形成了靠制度管人,凭业绩奖惩,用数据说话的管理方式,做到了由人治向法治的转变,为推进我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建立了“三个机制”

(一)建立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通知》指出,农村义务教育实行“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体制。根据国发[2003]19号文件精神,陕西省政府[2004]9号文件明确规定,“农村税费改革后上级转移支付资金和新增农业税用于教育部分,统一纳入县级财政预算,拨付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用于教育,依法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常委会专题报告,并接受其监督检查”。按照国务院和省政府的要求,市政府于2007年11月研究决定,将上级转移支付资金用于教育部分划归教育局统一管理。

实践证明,教育转移支付资金统管能够保证教育经费按时足额拨付;能够集中部分资金加快危房改造进程;能够减少资金流转渠道,保证专款专用,避免挤占挪用教育经费的现象;能够减少学校资金浪费,有效遏制财务违纪现象的发生。

(二)建立领导干部管理机制。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建设。我们高度重视学校班子建设,要求各学校健全完善学校领导班子建设的各项规章制度,强化领导班子的带头作用,建立校长任期目标责任管理制度、督查落实制度、工作述职报告制度、考核评议制度、责任追究制度、民主管理制度、后备干部培养制度及廉洁勤政制度等。各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带头执行各种规章制度,不断强化领导班子的核心带头作用。为增强薄弱校班子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创造力,鼓励薄弱校班子成员面对现实,迎接挑战,轻装上阵,尽快改变薄弱学校落后面貌,教育局在今年上半年,对领导班子薄弱的学校进行了一次全面考核,对存在软、懒、散,没有战斗力、不团结、互相拆台的班子进行调整。

(三)建立教育督导评估机制。督导评估是促进教育工作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我们始终高度重视督导评估工作,更重视督导评估结果的运用。为充分发挥教育督导的监督、检查、评估、指导作用,2004年根据《普通中小学督导评估工作指导纲要》和《吉林省普通中小学督导评估方案》的精神和要求,结合教育实际,我们提出在全市各级各类学校中开展分项评估、按岗考评,2008年根据国家和省教育督导团提出的对学校工作实行发展性评估的指导意见,我们又制定了《分项评价、按岗考评发展性评估细则》。其主要内容是,按学校全面工作、教学工作、政教工作和后勤工作分为四项A级指标,每个A级指标各占100分,并根据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职业教育的不同特点和要求,分别制定相应的B级和C级指标,以此评价学校及校长、副校长的工作,从而达到全面推动学校整体工作的目的,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教育督导室按照《学校工作分项评价、按岗考评发展性评估实施方案》和《关于对村级小学进行督导评估实施方案》制定了相关的评估细则,要求各校按细则的具体要求进行自检自查和自我完善。每年年末,由督导室牵头,教育局各科室、教师进修学校等相关部室组成联合检查组,对各校工作

进行量化考评,把考评结果作为教育局重点工作表彰的重要依据,按照《学校工作分项评价、按岗考评发展性评估实施方案》的要求,对在督导检查中工作滞后、管理较差的学校予以亮黄牌,被两次亮黄牌的学校领导将予以免职或调整工作岗位。

实行分项评价、按岗考评发展性评估之后,进一步明确了班子每个成员的工作职责和工作标准,使他们感受到了工作的压力和动力,提高了班子成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有效地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班子能够及时查找问题的原因,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经过努力工作,提高了学校的管理水平,使学校的办学效益有了明显提高。经过两年多的实践,我们认为这项工作对规范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科学、合理、客观、公正地评价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促进教育工作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实现了“四个提高”

(一)实现教育投入不断提高。我们不断加大投入力度,逐年提高投入比例。“十五”以来,(二)实现教师素质不断提高。一是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完善制度建设是做好师德工作的重要保证。因此,我们根据有关政策和规定,制定和完善了《教师岗位考评末位轮换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其中教师岗位考评末位轮换

制度,是指在学校年终岗位责任制评比中,被评为末位的教师实行岗位轮换或进行异校交流,如由班主任轮换为科任等。我们还把量化考评同教师评职、晋级、选优结合起来,使教师的从教行为进一步规范。如:针对个别教师乱办班、乱补课的行为,我们对违纪教师采取撤销前三年所得的各种荣誉称号,三年内不担任班主任,取消各项评先选优资格,收缴当年的第十三个月奖励工资,降一档工资等处分,进行通报批评。通过有效的制度约束,教师为师不德现象得到有效遏制。同时,我们坚持开展了“抓师德,正师风”、“四评价”、“双万”、“三语”等一系列师德教育活动。通过开展上述活动,广大教师都能主动查找自身差距,积极向先进典型学习,自觉规范为师言行,不断提升师德修养。二是加大教师业务培训力度。我们多次举办榆树市级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全市各学科教师新课程培训班、骨干教师基本功大赛和教师教学技能展示大赛。通过举办各种培训班,进一步提升了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目前,教师学历合格率达100%,高一层次学历达标率为95%。

(三)实现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将教育管理重心下移到学校,建立与现代学校制度相适应的以学校发展为本的管理机制。我们的具体做法是:执行政策法规,规范学校管理,保障教育健康发展;确立区域发展目标,实现学校均衡发展;搞好宏观调控,实现学校教育与人的最佳发展。即对学校进

行制度上规范、政策上引导、条件上保障、方向上把握、过程上协调,为学校发展搭建起一个服务型管理平台,真正实现规范化、科学化和人性化管理。经过不断实践和探索,我们逐步建立和实施了教育行政宏观调控、学校自主办学、督导评估促进的管理机制。在制度规范方面,我们围绕依法办学、自主发展、民主决策、规范管理、有效监督五个方面内容,逐步建立起了系统的教育管理制度。在理性分析榆树教育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我们制定了《榆树市薄弱校改造五年规划》,明确了改造的目标任务,建立并完善了学校发展性督导评估体系。以此来引领学校逐步达到优质校的标准,推进学校不断向更高层次、更高水平发展。

事实表明:通过实施学校工作分项评价、按岗考评发展性评估,即以学校发展为本的管理机制,不但明确了校长工作职责、岗位要求和工作目标,也完善了校长评价的指标体系,从而为校长队伍建设的科学化和规范化,为校长队伍动态管理新机制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有效地发挥和调动了校长工作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有力推动了学校发展性目标的完成,确保了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四)实现办学效益不断提高。避免弱势群体辍学是义务教育的重要内容,是促进教育公平的必由之路。因此,为留住贫困生,关注学困生,提升教育质量,提高办学效益。

总之,学校标准化建设、规范化管理工作是教育均衡发

展的一项系统工程,它对学校的各项工作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有效地规范了学校的办学行为,优化了教育资源,创新了管理机制,提高了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从而有力地推动了我市教育的均衡发展。今后一段时期,我们将重点实施农村村小改造工程,力争把全市所有村小都建设成为标准化学校,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

XX街道XX中学 2010年9月

全面实施学校标准化建设和规范化管理

近年来,我区教育工作在市教育局的指导下,经过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取得了可喜成绩。特别是市教育局在确定了教育均衡发展年后,我们局领导班子进行了认真学习,并及时将会议精神向市委、市政府作了汇报。为抓好抓实此项工作,我们在全区中小学实施了学校标准化建设规范化管理,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收到了一定的成效。

我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具体做法是:

一、构建了“一种模式”

即构建了“学校标准化建设、规范化管理”新模式。为加强学校管理,全面提升我市教育整体水平,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办好每一所学校,关注每一个学生,缩小城乡差距,逐步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2007年在全市中小学开展了教学规范化管理评比竞赛活动,2008年又提出了教学管理规范化、校园建设标准化的要求,在总结前两年工作的基础上,我们把“学校标准化建设、规范化管理”作为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和目标提了出来。

学校标准化建设、规范化管理的具体含义是,把学校工作分解成两个方面的内容,即学校标准化建设和学校规范化管理。标准化建设主要是指办学条件标准化、校园环境优良化、师资力量专业化;规范化管理主要是指教育教学管理制

度化、法制化、科学化。为使学校在执行中具有可操作性,我们把学校标准化建设分解成9项内容,学校规范化管理分解成20项内容,每项内容都有具体标准。同时,教育局与督导室共同研究制定了学校标准化建设、规范化管理评估标准,并实行梯次考评和动态管理。

我们从提出“开展教学规范化管理评比竞赛”到实施“学校标准化建设、规范化管理”这三年时间,是不断提高认识,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充实完善的一个过程。实践证明,全面实施学校标准化建设、规范化管理是提高学校办学效益、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是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

二、做到了“两个转变”

首先,是做到教育理念的转变。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在总结全市农村初中办学模式改革经验的基础上,2004年年初,市委、市政府提出了“三个三分之一”人才培养目标。它的提出既符合上级精神,又符合农村教育发展的实际,从理论和实践上解决了农村教育脱离农村实际的问题,为榆树教育今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这一全新的教育理念正在逐步实现,初步形成了教育培养人才的新格局。把教育的发展方向和人才培养的大目标定位在“三个三分之一”上,实现了教育理念的全面创新,做到了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

变,这在榆树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是做到管理方式的转变。传统的管理方式和治教方略主要是人治。为转变这单一的管理模式,建立以德立校、以法治教的管理方式,我们制定并颁发了《西安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施方案》、《“十一五”期间中小学校布局调整规划》、《学校标准化建设、规范化管理工作实施方案》、《薄弱校与优质校联谊工作实施方案》、《进一步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建设的意见》、《加强和改进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意见》、《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实验工作方案》、《学校工作分项评价、按岗考评发展性评估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指导性意见。通过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使年终的督导检查有法可依、有据可循。在每年年初校长工作会上,对督导情况进行大会通报,对后进学校教育局下发文件进行通报批评。为体现管理的人性化,会后,教育局领导班子成员按其分工不同分成若干调研组,深入到薄弱校进行调研,特别是到被通报的学校去调研,帮助校长查找问题、解决困难,制定符合本校实际的整改方案。形成了靠制度管人,凭业绩奖惩,用数据说话的管理方式,做到了由人治向法治的转变,为推进我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建立了“三个机制”

(一)建立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通知》指出,农村义务教育实行

“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体制。根据国发[2003]19号文件精神,陕西省政府[2004]9号文件明确规定,“农村税费改革后上级转移支付资金和新增农业税用于教育部分,统一纳入县级财政预算,拨付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用于教育,依法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常委会专题报告,并接受其监督检查”。按照国务院和省政府的要求,市政府于2007年11月研究决定,将上级转移支付资金用于教育部分划归教育局统一管理。

实践证明,教育转移支付资金统管能够保证教育经费按时足额拨付;能够集中部分资金加快危房改造进程;能够减少资金流转渠道,保证专款专用,避免挤占挪用教育经费的现象;能够减少学校资金浪费,有效遏制财务违纪现象的发生。

(二)建立领导干部管理机制。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建设。我们高度重视学校班子建设,要求各学校健全完善学校领导班子建设的各项规章制度,强化领导班子的带头作用,建立校长任期目标责任管理制度、督查落实制度、工作述职报告制度、考核评议制度、责任追究制度、民主管理制度、后备干部培养制度及廉洁勤政制度等。各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带头执行各种规章制度,不断强化领导班子的核心带头作用。为增强薄弱校班子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创造力,鼓励薄弱校班子成员面对现实,迎接挑战,轻装上

阵,尽快改变薄弱学校落后面貌,教育局在今年上半年,对领导班子薄弱的学校进行了一次全面考核,对存在软、懒、散,没有战斗力、不团结、互相拆台的班子进行调整。

(三)建立教育督导评估机制。督导评估是促进教育工作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我们始终高度重视督导评估工作,更重视督导评估结果的运用。为充分发挥教育督导的监督、检查、评估、指导作用,2004年根据《普通中小学督导评估工作指导纲要》和《吉林省普通中小学督导评估方案》的精神和要求,结合教育实际,我们提出在全市各级各类学校中开展分项评估、按岗考评,2008年根据国家和省教育督导团提出的对学校工作实行发展性评估的指导意见,我们又制定了《分项评价、按岗考评发展性评估细则》。其主要内容是,按学校全面工作、教学工作、政教工作和后勤工作分为四项A级指标,每个A级指标各占100分,并根据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职业教育的不同特点和要求,分别制定相应的B级和C级指标,以此评价学校及校长、副校长的工作,从而达到全面推动学校整体工作的目的,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教育督导室按照《学校工作分项评价、按岗考评发展性评估实施方案》和《关于对村级小学进行督导评估实施方案》制定了相关的评估细则,要求各校按细则的具体要求进行自检自查和自我完善。每年年末,由督导室牵头,教育局各科

室、教师进修学校等相关部室组成联合检查组,对各校工作进行量化考评,把考评结果作为教育局重点工作表彰的重要依据,按照《学校工作分项评价、按岗考评发展性评估实施方案》的要求,对在督导检查中工作滞后、管理较差的学校予以亮黄牌,被两次亮黄牌的学校领导将予以免职或调整工作岗位。

实行分项评价、按岗考评发展性评估之后,进一步明确了班子每个成员的工作职责和工作标准,使他们感受到了工作的压力和动力,提高了班子成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有效地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班子能够及时查找问题的原因,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经过努力工作,提高了学校的管理水平,使学校的办学效益有了明显提高。经过两年多的实践,我们认为这项工作对规范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科学、合理、客观、公正地评价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促进教育工作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实现了“四个提高”

(一)实现教育投入不断提高。我们不断加大投入力度,逐年提高投入比例。“十五”以来,(二)实现教师素质不断提高。一是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完善制度建设是做好师德工作的重要保证。因此,我们根据有关政策和规定,制定和完善了《教师岗位考评末位

轮换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其中教师岗位考评末位轮换制度,是指在学校年终岗位责任制评比中,被评为末位的教师实行岗位轮换或进行异校交流,如由班主任轮换为科任等。我们还把量化考评同教师评职、晋级、选优结合起来,使教师的从教行为进一步规范。如:针对个别教师乱办班、乱补课的行为,我们对违纪教师采取撤销前三年所得的各种荣誉称号,三年内不担任班主任,取消各项评先选优资格,收缴当年的第十三个月奖励工资,降一档工资等处分,进行通报批评。通过有效的制度约束,教师为师不德现象得到有效遏制。同时,我们坚持开展了“抓师德,正师风”、“四评价”、“双万”、“三语”等一系列师德教育活动。通过开展上述活动,广大教师都能主动查找自身差距,积极向先进典型学习,自觉规范为师言行,不断提升师德修养。二是加大教师业务培训力度。我们多次举办榆树市级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全市各学科教师新课程培训班、骨干教师基本功大赛和教师教学技能展示大赛。通过举办各种培训班,进一步提升了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目前,教师学历合格率达100%,高一层次学历达标率为95%。

(三)实现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将教育管理重心下移到学校,建立与现代学校制度相适应的以学校发展为本的管理机制。我们的具体做法是:执行政策法规,规范学校管理,保障教育健康发展;确立区域发展目标,实现学校均衡发展;

搞好宏观调控,实现学校教育与人的最佳发展。即对学校进行制度上规范、政策上引导、条件上保障、方向上把握、过程上协调,为学校发展搭建起一个服务型管理平台,真正实现规范化、科学化和人性化管理。经过不断实践和探索,我们逐步建立和实施了教育行政宏观调控、学校自主办学、督导评估促进的管理机制。在制度规范方面,我们围绕依法办学、自主发展、民主决策、规范管理、有效监督五个方面内容,逐步建立起了系统的教育管理制度。在理性分析榆树教育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我们制定了《榆树市薄弱校改造五年规划》,明确了改造的目标任务,建立并完善了学校发展性督导评估体系。以此来引领学校逐步达到优质校的标准,推进学校不断向更高层次、更高水平发展。

事实表明:通过实施学校工作分项评价、按岗考评发展性评估,即以学校发展为本的管理机制,不但明确了校长工作职责、岗位要求和工作目标,也完善了校长评价的指标体系,从而为校长队伍建设的科学化和规范化,为校长队伍动态管理新机制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有效地发挥和调动了校长工作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有力推动了学校发展性目标的完成,确保了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四)实现办学效益不断提高。避免弱势群体辍学是义务教育的重要内容,是促进教育公平的必由之路。因此,为留住贫困生,关注学困生,提升教育质量,提高办学效益。

总之,学校标准化建设、规范化管理工作是教育均衡发展的一项系统工程,它对学校的各项工作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有效地规范了学校的办学行为,优化了教育资源,创新了管理机制,提高了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从而有力地推动了我市教育的均衡发展。今后一段时期,我们将重点实施农村村小改造工程,力争把全市所有村小都建设成为标准化学校,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

XX街道XX中学

2009年9月

全面实施学校标准化建设和规范化管理

近年来,我区教育工作在市教育局的指导下,经过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取得了可喜成绩。特别是市教育局在确定了教育均衡发展年后,我们局领导班子进行了认真学习,并及时将会议精神向市委、市政府作了汇报。为抓好抓实此项工作,我们在全区中小学实施了学校标准化建设规范化管理,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收到了一定的成效。

我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具体做法是:

一、构建了“一种模式”

即构建了“学校标准化建设、规范化管理”新模式。为加强学校管理,全面提升我市教育整体水平,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办好每一所学校,关注每一个学生,缩小城乡差距,逐步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2007年在全市中小学开展了教学规范化管理评比竞赛活动,2008年又提出了教学管理规范化、校园建设标准化的要求,在总结前两年工作的基础上,我们把“学校标准化建设、规范化管理”作为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和目标提了出来。

学校标准化建设、规范化管理的具体含义是,把学校工作分解成两个方面的内容,即学校标准化建设和学校规范化管理。标准化建设主要是指办学条件标准化、校园环境优良化、师资力量专业化;规范化管理主要是指教育教学管理制

度化、法制化、科学化。为使学校在执行中具有可操作性,我们把学校标准化建设分解成9项内容,学校规范化管理分解成20项内容,每项内容都有具体标准。同时,教育局与督导室共同研究制定了学校标准化建设、规范化管理评估标准,并实行梯次考评和动态管理。

我们从提出“开展教学规范化管理评比竞赛”到实施“学校标准化建设、规范化管理”这三年时间,是不断提高认识,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充实完善的一个过程。实践证明,全面实施学校标准化建设、规范化管理是提高学校办学效益、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是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

二、做到了“两个转变”

首先,是做到教育理念的转变。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在总结全市农村初中办学模式改革经验的基础上,2004年年初,市委、市政府提出了“三个三分之一”人才培养目标。它的提出既符合上级精神,又符合农村教育发展的实际,从理论和实践上解决了农村教育脱离农村实际的问题,为榆树教育今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这一全新的教育理念正在逐步实现,初步形成了教育培养人才的新格局。把教育的发展方向和人才培养的大目标定位在“三个三分之一”上,实现了教育理念的全面创新,做到了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

变,这在榆树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是做到管理方式的转变。传统的管理方式和治教方略主要是人治。为转变这单一的管理模式,建立以德立校、以法治教的管理方式,我们制定并颁发了《西安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施方案》、《“十一五”期间中小学校布局调整规划》、《学校标准化建设、规范化管理工作实施方案》、《薄弱校与优质校联谊工作实施方案》、《进一步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建设的意见》、《加强和改进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意见》、《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实验工作方案》、《学校工作分项评价、按岗考评发展性评估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指导性意见。通过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使年终的督导检查有法可依、有据可循。在每年年初校长工作会上,对督导情况进行大会通报,对后进学校教育局下发文件进行通报批评。为体现管理的人性化,会后,教育局领导班子成员按其分工不同分成若干调研组,深入到薄弱校进行调研,特别是到被通报的学校去调研,帮助校长查找问题、解决困难,制定符合本校实际的整改方案。形成了靠制度管人,凭业绩奖惩,用数据说话的管理方式,做到了由人治向法治的转变,为推进我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建立了“三个机制”

(一)建立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通知》指出,农村义务教育实行

“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体制。根据国发[2003]19号文件精神,陕西省政府[2004]9号文件明确规定,“农村税费改革后上级转移支付资金和新增农业税用于教育部分,统一纳入县级财政预算,拨付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用于教育,依法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常委会专题报告,并接受其监督检查”。按照国务院和省政府的要求,市政府于2007年11月研究决定,将上级转移支付资金用于教育部分划归教育局统一管理。

实践证明,教育转移支付资金统管能够保证教育经费按时足额拨付;能够集中部分资金加快危房改造进程;能够减少资金流转渠道,保证专款专用,避免挤占挪用教育经费的现象;能够减少学校资金浪费,有效遏制财务违纪现象的发生。

(二)建立领导干部管理机制。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建设。我们高度重视学校班子建设,要求各学校健全完善学校领导班子建设的各项规章制度,强化领导班子的带头作用,建立校长任期目标责任管理制度、督查落实制度、工作述职报告制度、考核评议制度、责任追究制度、民主管理制度、后备干部培养制度及廉洁勤政制度等。各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带头执行各种规章制度,不断强化领导班子的核心带头作用。为增强薄弱校班子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创造力,鼓励薄弱校班子成员面对现实,迎接挑战,轻装上

阵,尽快改变薄弱学校落后面貌,教育局在今年上半年,对领导班子薄弱的学校进行了一次全面考核,对存在软、懒、散,没有战斗力、不团结、互相拆台的班子进行调整。

(三)建立教育督导评估机制。督导评估是促进教育工作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我们始终高度重视督导评估工作,更重视督导评估结果的运用。为充分发挥教育督导的监督、检查、评估、指导作用,2004年根据《普通中小学督导评估工作指导纲要》和《吉林省普通中小学督导评估方案》的精神和要求,结合教育实际,我们提出在全市各级各类学校中开展分项评估、按岗考评,2008年根据国家和省教育督导团提出的对学校工作实行发展性评估的指导意见,我们又制定了《分项评价、按岗考评发展性评估细则》。其主要内容是,按学校全面工作、教学工作、政教工作和后勤工作分为四项A级指标,每个A级指标各占100分,并根据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职业教育的不同特点和要求,分别制定相应的B级和C级指标,以此评价学校及校长、副校长的工作,从而达到全面推动学校整体工作的目的,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教育督导室按照《学校工作分项评价、按岗考评发展性评估实施方案》和《关于对村级小学进行督导评估实施方案》制定了相关的评估细则,要求各校按细则的具体要求进行自检自查和自我完善。每年年末,由督导室牵头,教育局各科

室、教师进修学校等相关部室组成联合检查组,对各校工作进行量化考评,把考评结果作为教育局重点工作表彰的重要依据,按照《学校工作分项评价、按岗考评发展性评估实施方案》的要求,对在督导检查中工作滞后、管理较差的学校予以亮黄牌,被两次亮黄牌的学校领导将予以免职或调整工作岗位。

实行分项评价、按岗考评发展性评估之后,进一步明确了班子每个成员的工作职责和工作标准,使他们感受到了工作的压力和动力,提高了班子成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有效地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班子能够及时查找问题的原因,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经过努力工作,提高了学校的管理水平,使学校的办学效益有了明显提高。经过两年多的实践,我们认为这项工作对规范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科学、合理、客观、公正地评价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促进教育工作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实现了“四个提高”

(一)实现教育投入不断提高。我们不断加大投入力度,逐年提高投入比例。“十五”以来,(二)实现教师素质不断提高。一是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完善制度建设是做好师德工作的重要保证。因此,我们根据有关政策和规定,制定和完善了《教师岗位考评末位

轮换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其中教师岗位考评末位轮换制度,是指在学校年终岗位责任制评比中,被评为末位的教师实行岗位轮换或进行异校交流,如由班主任轮换为科任等。我们还把量化考评同教师评职、晋级、选优结合起来,使教师的从教行为进一步规范。如:针对个别教师乱办班、乱补课的行为,我们对违纪教师采取撤销前三年所得的各种荣誉称号,三年内不担任班主任,取消各项评先选优资格,收缴当年的第十三个月奖励工资,降一档工资等处分,进行通报批评。通过有效的制度约束,教师为师不德现象得到有效遏制。同时,我们坚持开展了“抓师德,正师风”、“四评价”、“双万”、“三语”等一系列师德教育活动。通过开展上述活动,广大教师都能主动查找自身差距,积极向先进典型学习,自觉规范为师言行,不断提升师德修养。二是加大教师业务培训力度。我们多次举办榆树市级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全市各学科教师新课程培训班、骨干教师基本功大赛和教师教学技能展示大赛。通过举办各种培训班,进一步提升了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目前,教师学历合格率达100%,高一层次学历达标率为95%。

(三)实现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将教育管理重心下移到学校,建立与现代学校制度相适应的以学校发展为本的管理机制。我们的具体做法是:执行政策法规,规范学校管理,保障教育健康发展;确立区域发展目标,实现学校均衡发展;

搞好宏观调控,实现学校教育与人的最佳发展。即对学校进行制度上规范、政策上引导、条件上保障、方向上把握、过程上协调,为学校发展搭建起一个服务型管理平台,真正实现规范化、科学化和人性化管理。经过不断实践和探索,我们逐步建立和实施了教育行政宏观调控、学校自主办学、督导评估促进的管理机制。在制度规范方面,我们围绕依法办学、自主发展、民主决策、规范管理、有效监督五个方面内容,逐步建立起了系统的教育管理制度。在理性分析榆树教育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我们制定了《榆树市薄弱校改造五年规划》,明确了改造的目标任务,建立并完善了学校发展性督导评估体系。以此来引领学校逐步达到优质校的标准,推进学校不断向更高层次、更高水平发展。

事实表明:通过实施学校工作分项评价、按岗考评发展性评估,即以学校发展为本的管理机制,不但明确了校长工作职责、岗位要求和工作目标,也完善了校长评价的指标体系,从而为校长队伍建设的科学化和规范化,为校长队伍动态管理新机制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有效地发挥和调动了校长工作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有力推动了学校发展性目标的完成,确保了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四)实现办学效益不断提高。避免弱势群体辍学是义务教育的重要内容,是促进教育公平的必由之路。因此,为留住贫困生,关注学困生,提升教育质量,提高办学效益。

总之,学校标准化建设、规范化管理工作是教育均衡发展的一项系统工程,它对学校的各项工作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有效地规范了学校的办学行为,优化了教育资源,创新了管理机制,提高了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从而有力地推动了我市教育的均衡发展。今后一段时期,我们将重点实施农村村小改造工程,力争把全市所有村小都建设成为标准化学校,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

XX街道XX中学

上一篇:海产品营销策划实施方案下一篇:关于自动化专业的就业